米诺斯文明

2022-05-1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残缺美”这一美学理念。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形成整体认识。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主张,以期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罗浮宫外景)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以及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

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件《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第二件《蒙娜丽莎》画像,第三件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在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这三件现今就存放在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一件怎样的宝物。

二、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1959-1969年间发表过许多诗作和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获得芥川奖。

三、掌握词语,朗读课文。

攫(jué)住

矫(jiǎo)揉(róu)

毋(wú)庸赘(zhuì)言

丰腴(yú)

脊(jǐ)背 匀(yún)称(chèn)

销(xiāo)魂

气氛(fēn)

迥(jiǒng)然

回溯(sù)

玉笏(hù)

驰骋(chěng)

魅(meì)

髋(kuān)部

四、检查预习情况,提问。

师: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

五、思考问题,分析课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维纳斯添上双臂。

1、维纳斯的雕像有两尊,一尊是断臂的维纳斯,另外一尊是复原后的维纳斯,想一想有了双臂的维纳斯将会是什么样?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2、我们再将两尊雕像做一下对比,思考没有双臂的维纳斯又会是怎样的? 明确: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3、就让我们再大胆地假设一下:要是找到了维纳斯雕像“原装”的断臂,恢复了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 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不会,因为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它们都无法与“丧失”时人们“着迷”般地创造出来的形象相抗衡,这是个心理或感情问题。

4、既然这种缺陷美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都无法比拟的,那么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来看,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因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缺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形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完整的。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倒是质的飞跃。

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由此可见——  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欣赏者,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 ——这就是“缺失”与“完美”的关系,它反映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总的来说,也就是——虚实相生。

六、深入理解,提取信息。

1、阅读文章

2、3段,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要依据原文)。表述(1):

第2段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维纳斯雕像的双臂是在运转过程中被人有意隐藏了的,目的就是超越时空,从特殊转向普遍,借舍弃部分来获取某种艺术上的完整。

表述错误:被人有意隐藏了的。

表述(2):

第3段作者从雕像的艺术效果方面肯定了维纳斯雕像失去双臂以后反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或者说是“想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表述正确

2、默读文章

4、5段,指出下面表述与原文不符之处:

表述:第4段中,作者通过复原双臂前后艺术效果的对比,批判那些复原方案都是毫无根据、缺乏考证的。第5段中作者又运用假设,从自我情感角度指出复原方案的不可行,反面映衬了雕像显存形态的无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3、理清结构:

(1) 提出想法 :必须失去双臂。

(2-3) 从正面阐述维纳斯雕像“必须失去双臂”。 (4-5) 从反面批判各种复原方案的不可行。

(6-7) 从侧面补充阐述维纳斯必须失去的是双臂而不能是别的身体部位。

4、你读懂了吗?(难句解析)

①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②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七、知识拓展,思考问题。(1)缺陷美和坎坷人生

据说一位著名的美国棒球明星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骄傲地表示自己从未流过眼泪,记者忍不住回敬他:“我认为你不如象别的人一样有时也会哭好一点。”

棒球明星为什么表示自己从未流过泪? 记者为什么建议他有时哭一哭? (2)欣赏画“深山藏古寺”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这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3)欣赏《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八、课堂小结:

正是维纳斯雕塑双臂的残缺才使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残缺美的巨大魅力之所在,这也就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九、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

推荐第2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领会艺术上的“虚实相生”原则。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多媒体投影出示《千手观音》。

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聋哑姑娘在无声的世界中,用她们对世界的爱与渴望,献上了一台近乎完美的演出,给予观众们一次心灵上的震撼。她们自身是残缺的,而自身的残缺却带给了她们心灵的完美!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 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美文,首先请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四、分析文章

1、当你第一眼看到断臂的维纳斯时,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她美吗?(这了让同学更直观,请大家看屏幕)

学生讨论回答:(美;不美) 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她美,有的认为她不美,对于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也许会纳闷,外国人怎么会喜欢缺胳膊少腿的人;或许也有人会将她抛弃;对断臂的维纳斯充满了疑惑,她为何能位于“卢浮宫三宝”之一呢?但在作者的眼中她是美的典型。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1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断臂的维纳斯她美在哪里?请同学快速筛选。

第三段:因为失去双臂以后,散发着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4、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5、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6、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7、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8、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五、探究阅读(因时间而定)

问题:作者清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很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

学生丙:布鲁尔的《绝望的手》更能体现“缺憾”能够使观览者产生无限遐想的观

2

点。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个身姿动态的,而这部作品仅通过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挣扎,而你却无法对他进行帮助。这尊雕塑中“存在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欣赏了《米洛斯的维纳斯》,知道了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它是在不破坏整体的条件下,给人们留下审美想像空间的。当我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她包容着你、烘托着你,当你以一种接受的心态去对待她时,你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美,因为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既然这样,那就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用我们的心灵感悟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吧。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英国作家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到你掌上,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1.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2.联系关键句把握文意。

3.学习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及艺术评论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辨证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 教学难点:体会辨证说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

3

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 出神入化 发掘 矫揉造作 标新立异 赘言 丰腴 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 胳膊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绝伦 驰骋 饶有兴趣 四.阅读第一部分: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答: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答: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答:“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4

答: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答: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五.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答: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答: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答: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答: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六.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答: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5

答: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七.完成课后练习:(略)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基座的铭文中,人们获知雕像的作者为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并推断出作品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

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6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 【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7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

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

8

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

【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

9

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

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

10

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学习目标:

一、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1.大家听到维纳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五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补充: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请大家欣赏彩图,看到图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觉?(请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一下) (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3.发挥你的想像,这尊雕像的双手原来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

11

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4.假设你现在要装修房子,你想购买一尊维纳斯雕像,你是选失去双手的维纳斯还是“有臂”的维纳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在要不要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的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持强烈反对的意见,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换句话说偶然的毁坏反而使无臂的维纳斯比有臂的维纳斯更有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三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1-3/4-5/6-7)

2.学生朗读完毕,思考本文的观点

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研读本文的中心:

(一)探讨“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

教师引导:维纳斯如果完整的拥有她的双臂,她是否会比现在所拥有的更摄人心魄? 点拨:不会。断臂的维纳斯拥有了更浑然的统一的想像空间。有手臂,那么她的形象是单一的、特定的,而残缺美反而给人无限的遐想,其美学价值更高。

(二)探讨“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学生回答:(见第七段)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手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如何认识残缺美?)

1.教师引导:作者说她是“借舍弃局部来获取完美”,那么维纳斯失去了双臂的这种残缺到底是不是一种美?你对这种美是怎么看的? (板书)1.残缺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是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如: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 如:音乐奏进中的间歇(用了休止符)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如: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12

妙就

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2.教师引导:艺术中存在着残缺美,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呢?

例如:影视红星在当红的时候急流引退或巨星陨落的例子(山口百惠、张国荣、梅艳芳等)

成功人士在事业颠峰时刻激流勇退等等。 中国的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板书)2.残缺美需要善于挖掘和体会。艺术因有残缺而完美、生活也因缺憾而丰满。

3.残缺是一种美,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

教师引导:假如维纳斯是个老太婆,失去了双臂,还能引起你们美的想像吗?艺术的残缺是需要条件的,它要求我们通过审美比较来辨识。 (板书)3.残缺美需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五、作业

你对课文的见解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过这方面的感悟吗?写一篇小文章谈自己的认识。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 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 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 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 设计:用例子说明。 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 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 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 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 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 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 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 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 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 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 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 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术的歧途, 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

13

书生气十足。 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 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我注意到, 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米洛斯的维 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 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四段:“这一方是 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 精美绝伦。) 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的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或一 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震撼了你的 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然后突然就震撼 了你的心灵。 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用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 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 (《李泽厚哲学文存》699) 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后才被打动, 才觉得其壮美无边。 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到美。 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一种共通的, 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东施”想象成“西施”,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 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 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草原的人听 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感到的美,在回忆中, 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 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 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可能在那里想: “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 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有手了,但是, 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 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 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都丧失不得, 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 这不仅令我迷惑了。 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也是至美的, 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 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等,等等。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的缺陷,这不 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 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 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 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 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犯了同样的 毛病。 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如此美丽,但他 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 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这令人怀疑, 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

14

大腿就可以丢掉不要,而令 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 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曲线,断臂维纳斯 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 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 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 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 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 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 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成美感。——假使 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 ——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 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爱好幻想的诗人。 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 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 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也无声音的,属于 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 艺术侧重于想象力。 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 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 -------兼对清冈卓行观点的一次辩驳 作者:叶康乐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霞路瓯海中学语文组 邮编325014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 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 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 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 设计:用例子说明。 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 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 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 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 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 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 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 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 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 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 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 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 术的歧途,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书 生气十足。 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 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

15

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 我注意到,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 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 四段:“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以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 怀疑。 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 或一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 震撼了你的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 然后突然就震撼了你的心灵。 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著名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1) 用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 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2) 同样,朱光潜也说过:“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3) 他还提到:“美感的经验就 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上文所说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 的直觉’。这个定义已隐寓在aesthetic这个名词里面。它是从康德以来美学家所公认 的一条基本原则。(4) ” 显然,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 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 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 到美。 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 一种共通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 “东施”想象成“西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 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 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 草原的人听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 感到的美,在回忆中,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 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 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 可能在那里想:“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 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 有手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 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 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 都丧失不得,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 这不仅令我迷惑了。 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 也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 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 等,等等。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 的缺陷,这不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 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 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 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 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 犯了同样的毛病。 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 如此美丽,但他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 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 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

16

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这令人怀疑,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大腿就可以 丢掉不要,而令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 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 曲线,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 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 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 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 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 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 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 成美感。——假使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 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 ——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 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 爱好幻想的诗人。 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 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 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 也无声音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 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艺术侧重于想象力。 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55页) 2。李泽厚 《李泽厚哲学文存》699页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3。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8页) 4。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2页)

推荐第3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设想:《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作家青冈卓行阐述自己审美观的一篇文艺随笔,这对于较少接触文艺理论的高一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课时以正确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为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作些适度的扩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领会文中的理论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阅读①②③段,思考:作者在欣赏雕像时产生了什么想法?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1)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产生的想法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的理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意思相同的语句还有:“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浓浓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2、阅读④⑤段,思考:作者是否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为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1)作者不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文中有“倒人胃口”“奇谈怪论”“否定真正的原型”等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2)作者认为,失去双臂的雕像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的雕像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也就是说,一旦复原雕像的双臂,肯定了一个,就否定了其余,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即复原双臂后的雕像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阅读⑥⑦段:思考:作者认为丧失的部分只能是胳膊,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看法的?

学生阅读后明确:作者的理由是,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正是丢失了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件艺术品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可以这样理解:雕像失去了双臂,才恰好给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三)理解并归纳作者的美学观

教师引导:作者在文章中是针对一件艺术品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普遍化,即由一件艺术品到一切艺术品。从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鉴赏观点中,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他的美学观吗?

学生思考,进行交流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小结。

明确:

1、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欣赏者想象的艺术作品才是魅力永久的作品。

2、限制、局促了欣赏者想象空间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优秀或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的。这一点与中国古代诗歌、绘画和戏曲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规律类似。

3、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不等于任意残缺。

三、课堂讨论:

教师提供话题:

1、联系自己的理解或欣赏感受说说艺术空白与再创造的关系。(教师做适度引导,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例如《荷花淀》中没有直接描写水生嫂的外貌,但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会在各自的心中画出一位水生嫂的形象。)

2、说说你将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下面诗句的内容: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

四、课堂小结: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实也是借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他教给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和一些方法,也让我们懂得好的艺术作品是讲究“再创造”(注重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的。 江西崇仁一中 黄漪

邮编:344200

推荐第4篇:米提斯微博营销

网络经济的特点及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高科技产业尤其在信息产业,“摩尔定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复合学习曲线”的作用,产品的效能在提高,但是其成本却在下跌,其边际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归零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就有其不同于其它经济的鲜明特点:先期成本很高(或者说沉没成本很高),后期成本较低,逐步为零。例如,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来搭建平台和研发先进的技术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每增加一个用户只需要增加一点点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价格也在快速下降,可以说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用户数量越多越经济。而传统媒体由于印刷成本、落地费等成本巨大,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用户。例如,虽然有些报纸的发行量能够达到几百万份,但是和网络媒体动辄上亿的注册用户相比无疑是沧海一粟。

由于网络媒体的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其就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因此,网络媒体一般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经济情况下,市场不仅仅只是买卖双方匹配的系统,更是市场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更多地依靠三方或多方交易。

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网络媒体常常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以google 为例,google对使用其一般搜索业务的用户免费,而通过广告主等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读者的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的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再以腾讯为例,普通使用qq 的用户免费,而购买昂贵的qq 道具的用户则来补贴免费,在大量用户基础上开展的网络游戏等增值业务带来的收入更能很好地补贴免费。具体来说,网络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由于新技术导致存储器等硬件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构建起海量空间的平台,进而能够充分发挥长尾效应,把尽可能多的用户圈到这个大平台上。尤其是在国内,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 结构,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农村人消费不起信息产品,但是网络媒体等新媒体通过免费策略,可以把以前非用户和潜在用户转化为直接用户,大大扩展了用户群。对于国内的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用户和大平台。而由于网络媒体的免费策略,也大大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威胁。--摘自《米提斯微博营销》

推荐第5篇:《米洛斯的维纳斯》学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案

一、作者简介

清冈卓行(1922—2006) 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在大连度过了他的少年及青

年时代,毕业于东京大学。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日常》(1962)、《四季写生》(1965),

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专著《手的变幻》(1966)等。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

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二、背景资料

1、维纳斯:

遥远遥远的过去,在浪漫的爱琴海上,有一天,海上漂动的浮泡散发出万道圣洁的金光,

随着波浪的起伏,一个大贝壳浮出水面,贝壳渐渐张开,一位美丽的少女出现在里面。她就是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至美”的女神。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

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

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

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

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

战争。

2、罗浮宫及“三宝”

罗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

字塔”的方案。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称

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

(1)爱神“维纳斯”雕像

(2)“胜利女神”雕像(张开双臂奏响海战凯歌的胜利女神)

(3)《蒙娜丽莎》画像(蒙娜丽莎以其永恒的神秘微笑征服了世人)

3、描述爱神维纳斯雕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

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

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

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

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4、补充:

第 1 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艺术美的伟大典范。由于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曾经有许多伟大杰出的艺术家探索她的原形,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但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而又夺人的美,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成为世界“艺术三宝”之一。而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也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

三、掌握字词,梳理文章

攫住()赘言()丰腴 ()胳膊 ()....

回溯()迥然()饶有兴趣 ()...

丰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新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理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1、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表明了什么观点?(提示用文中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请概括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研读文章,深入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写维纳斯断臂之美,作者是用哪些语言来描述、议论这种美的?

2.清冈卓行认为任何一种修复断臂的方案都行不通,很愚蠢。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这里的“无”和“有”该如何理解?

4.作者认为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原因是什么?

5.手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者对维纳斯的手有哪些想象?你在看到维纳斯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想象呢?

六、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一位艺术家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假如从来没有感受过维纳斯这座雕像的温暖,没有为她的美丽所倾倒过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生活在世上。”

说她“美丽”,是因为她失去的双臂,营造了一种不可打破的完美;说她温暖,是她的残缺触及了我们温柔的内心,“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生活以其可能的残酷,雕塑着一个个“完美”的人生。

请自拟题目,谈谈你对“残缺与美”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附:“缺憾艺术”与“空白艺术”的魅力。

雕塑艺术

(1)罗丹的《沉思》

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沉入遐思中的少女头像。她那恬静、执着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下面一块未经多少加工的粗糙石头,令人感到迷惑。它决不是一件未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这样作的。据罗丹解释: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要抛弃一切无关的局部。他认为,在一些和主题无关的细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主题的阐述。

——因缺得美

(2)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虽然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艺术欣赏的一条规律——虚实相生,也就是借助“缺失”获得的“完美”。

国画艺术

(1)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作:一条潺潺的溪流中,蝌蚪游来游去,既然有了蝌蚪,何愁蛙声不起?

——布虚得实

(2)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文学艺术:

(1)海伦

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了海伦而征战十年。

战争进行到第十年的一天,一个备受战争煎熬的老兵,偶然看到海伦从特洛伊城头飘然走过。老兵呆住了,自言自语地说:“为她打十年仗是值得的。”

海伦有多美呢?作者没写,但老兵的一个表情,一句话语,却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2)林黛玉

紫鹃忙了, 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

你认为黛玉要说什么呢?

“你好可恨”“你好狠心”“你好好活下去”——

正因其未说完,才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这就是语言的空白艺术。

推荐第6篇:保证书格式诺斯贝尔提供

保证书

我住在请输入地址.在请输入单位名称单位工作,我与被告人姓名是请输入相关信息关系,向请输入相关信息区公安局自愿作如下保证:

我保证被告人姓名在取保候审期间,随传随到,候审不误 。被告人如有潜逃、继续犯罪等行为,我立即向公安局报告。

此致

请输入相关信息公安分局

文档由由诺斯贝尔官网提供。转载注明版权。

保证人:姓名

2013年9月5日

推荐第7篇:艾米穆林斯ted演讲稿

艾米穆林斯ted演讲稿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短跑冠军艾米穆林斯,天恒没有腓骨,通过学习靠义肢走路,跑步,她说:“只要态度坚定,你就可以不管任何东西,就像她的出现把人们吓得目瞪口呆那样。”下面是管理资料网小编整理的艾米穆林斯ted演讲稿

艾米穆林斯ted演讲稿

我的十二双腿

当时我正与一群约有三百名的小孩说话,年龄为六至八岁,在一间儿童博物馆。而我带了一个装满义肢的袋子,跟你们在这里看到的差不多,还将它们摆放在一张桌子上,给小孩看。就我的经验而言,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尤其

是对于他们不知道、不明白,或是对他们而言陌生的事物。

他们只学到对差异性感到害怕,当大人影响他们做出那样的表现,也或许是压抑了他们本有的好奇心,又或是,不允许他们问问题,希望他们变成有礼貌的小孩。所以,我想像一年级的老师走出大堂,带著一群不守规矩的孩子,老师会说:“好啦,不管怎样,就是别盯著她的腿看。”

但是,问题就在这儿。我之所以会在那儿,就是想让孩子们观察和探索。所以我就和大人达成了协定,让孩子们在没有成人陪伴下进来待两分钟。门打开后,孩子们俯身摆弄起义肢。他们这儿戳戳那儿碰碰,摇摇脚趾头,还试著把整个身体压在短跑义肢上,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我说道:“孩子们,动动脑。我今天早上醒来,决定要能够跳过这幢房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两三层的高度。但是,如果你能想到,任何动物、超级

英雄、卡通人物,任何你梦想成为的人、物,你会给我造一副什麽样的腿呢?”

立即有孩子答道:“袋鼠!” “不对,不对!应该是青蛙!” “不对,应该是神探加杰特(上世纪80年代动画人物)!” “不对,不对,都不对!应该是超人特攻队(迪士尼2004年出品动画电影)。”还有其他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人物。然后,一个8岁的孩子说道:“海,为什么你不想飞呢?”所有在场的人,包括我,都惊叹道“对啊”。(笑声)就这样,我从一个女人,从一个这些孩子被告知用「残疾」来形容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有他们所没有之潜能的人,一个很有可能有超人能力的人。很有趣吧!

在座有些人11年前在TED见过我,当时人们热烈讨论这种演讲是如何改变人生,不管你是听众还是发言人,我也不例外。TED可以说是开启了我之后10年的探索。当时,我展示的义肢是修复术的创新技术,我当时接上了碳纤维製成仿猎豹后肢的短跑义肢,可能你

们昨天有看过。而这些喷漆硅胶义肢是这样的栩栩如生。

当时,我有机会号召传统医学修复领域之外的革新者,让他们把才智与科学、艺术相结合来製造义肢。这样我们就不必把外观、功能和美学划分开来,并赋予不同的价值。幸运的是,很多人作出了回应,旅程就这样开始了,很有趣。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一个TED与会者Chee Pearlman,希望她今天也在场。她当时是一本名为《ID》的杂志编辑,她将我的照片放在封面。

接下来我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程,当时我碰到了很多奇妙的人和事,许多人邀请我去世界各地演讲,关于仿猎豹义肢技术。人们在演讲后找上我。不论男女,谈话内容不外乎「要知道,Aimme,你很迷人,一点不像有残疾」。(笑声)我想,这太好了,因为我一点也不自觉是残障,这真的大大地打开了我对这个主题的眼界。

美也可以被探索,一个美丽的女人

应该长什麽样?什麽是性感的身体?很有趣的是,从一个人的角度看,残疾意味著什麽?我是说,有人——像Pamela Anderson(美国艳星,以胸大著称)整形比我多,可没人说她残疾。(笑声)

后来这期《ID》杂志经美术设计师Peter Saville之手,传到了时装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和摄影师Nick Knight手中,他们也对探索相关方面很感兴趣。参加完TED三个月后,我搭上了前往伦敦的航班,摄製我的第一组时尚杂志照片。结果可以从这本杂志封面看出「时尚」吗?

三个月后,我初次为Alexander McQueen走秀,穿戴著一副实木手工义肢,没有人知道——大家都以为那是木靴。事实上,它们现在就在台上,葡萄藤、木兰花,令人惊豔。诗意很重要,能把陈腐和受忽视的东西提升到高层次,进入艺术的境界,能把令人生畏的东西转化成引人入胜的东西,让人驻足良久,甚至他们可能会理解。

这些是从我下一个冒险中学到的。艺术家Matthew Barney在他的影片《悬丝》,也就是这部影片让我真正地察觉到,我的义肢竟可以成为雕塑品。这时,我开始不需要模仿人体,在美学上我是完美的。后来我们研制了人们称为「玻璃腿」的义肢。虽然它们实际上是由剔透的聚胺甲酸酯製成,也就是製造保龄球的材料,很重!后来我们塑造了这种用泥土做的义肢,其中有马铃薯的根系,再把甜菜根种在顶端,还装上了很可爱的铜质脚趾,就这样完成了一项杰作。

另一个造型是半女半豹,是对我运动员生涯的小小致敬,14个小时的义肢彩绘,才看起来像有灵活爪子,尾巴摇来摇去的生物,有点像壁虎。(笑声)另一副我们合作的是这一双脚,看起来有那麽一点像水母,同样也是聚胺甲酸酯製成的。这副义肢唯一的用途就是除了电影裡的展示,就是给人们感官刺激并激发人们的想像,所以奇思妙想很重要。

今天,我带了至少十二副义肢,它

们是由不同的人为我製作的。不同的义肢给了我对脚下大地的不同体验。我还可以改变身高,我有五种不同的身高。今天,我有6尺1(约186cm)。我身上这副义肢大概是一年前做的,在英国的多西特整形外科做的,我把它们带回曼哈顿的家裡。

我回来后第一次外出是去参加一场高级宴会,舞会上有个我认识多年的女士,不过那时我只有5尺8(约177cm)。她看到我惊讶不已,她说道:“你怎麽那麽高!”我说道:“是啊,挺好玩的,不是吗?”有点像站在踩高跷,我从此对门框的高度有了全新体验,这是始料未及的,我乐在其中。她看著我说道:“但是,Aimme,这可不公平”,最奇妙的是她是认真的,能随意改变身高,可不公平。

那时我才知道,也就是这时我才知道社会上人们的话题在近10年来已有了重大变革。不再只是克服先天障碍,是关于提升,是关于潜能。义肢的作用不再仅局限于代替身体缺失的部分,它们

可以作为一种象徵,象徵使用者可以在属于他们的空间里随心所欲地创造东西。所以那些社会一度认为是残障的人,可以成为塑造自己个性的建筑师,并且的确在继续改变那些个性,仅凭设计自己的身体,从一个赋予你能力的地方获取灵感。

现在令我激动不已的是通过尖端科技,机器人技术、仿生学及由来已久的诗意,我们向瞭解自身的集体人性迈进了一步。我认为要发掘自身人性的全部潜质,就要赞美那些令人心碎的力量,那些光荣的残缺,人人都有。

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出来的吗?」这就是我们的人性,及其所有的潜质,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熠熠生辉。谢谢。

相关推荐:

ted演讲稿大全

推荐第8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1)

北京昌平二中 韩念东

教学设想: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文化随笔,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本设计结合同学们的艺术眼光,通过具体的事例把作者的观点引向生活层面,从而藉此把学生批判的目光牵引入更深更广处,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讨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2.领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3.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4.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论辩中解决问题。

2.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围绕维纳斯雕像,谈一谈众人对它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2.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辅助)

1.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现实生活中,美无所不在。一朵鲜艳的花。一轮旭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然而,一个骨瘦如柴,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丑的,但是在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哀米欧尔》中,这样的一个老妇人的形象却变成美的了,罗丹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把一位受尽侮辱和损害的年老色衰的妓女,塑造成一位能激发观赏者深刻同情心,对社会不合理制度强烈愤慨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老妇人尽管还是骨瘦如柴,满脸皱纹,然而却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也正如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说的,“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艺术美绝对不能等同与生活美。

大家知道罗浮宫是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其中的珍品不计其数,最引人注目的三件宝物“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这些艺术品都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中去获取一些美学原理和如何去欣赏美。

板书课题:米洛斯的维纳斯 2.由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维纳斯的相关的背景材料。(略) (二)研读课文,设疑引入。

1.你认为断臂维纳斯美吗?(请实话实说)

2.作者的观点如何?(提炼观点:她如此美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感知全文。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内容的关注,又为学习后知做准备材料。

3.探讨作者怎样的论述阐明这一观点的呢?

(1-3)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4-6)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其艺术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失去了“丧失”的美感。

(7)侧面论述“维纳斯”只有“失去双臂”才能放出无穷生命光彩。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从文中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2)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4)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5)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6)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3、作者对复原维纳斯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同意还是不同意)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

4、残缺就一定美吗?作者在文章第6段说: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为什么?

5、比较两尊维纳斯,你认为哪尊美,美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设计意图】

明确观点,掌握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

(四)课内拓展延伸

(1)评价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读者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从一定意义讲,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2)进一步延伸探讨“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齐白石的国画《虾》。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生活中的事例) (3)想一想,议一议。

请同学们举出虚实相生的例子。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美的理解,插上“想象”的翅膀,重新创造一片新天地。

(五)研究性作业: 1.(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

2.推荐自读书目:朱光潜《谈美书简》。

【设计构想】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学生利用“空白”艺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应该特别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因为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被作者巧妙的留下了“空白”。

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推荐第9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习文艺学论文和随笔,教学重点应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讨,深入,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就是要质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这一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另一类质疑,是在作者说法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新见。这一类质疑,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实录

1、导语设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有一对恋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购买一些艺术品装点新房,他们在店里看到了一排维纳斯像。那男的仔细地看了一遍,说:“怎么全是次品,没有一只完好的?”站在旁边的售货员听了,忍不住发笑,而那女的听到笑声,便对男的说:“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货不知道买。”

老师发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

学生回答:这对恋人没有品味、没有艺术修养。

老师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维纳斯及这尊雕像的来历,其他同学可稍做补充。

2、简介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貌著称。维纳斯雕像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后来失却了。这尊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发现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后,双臂就已失去,但这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以“断臂美神”闻名遐迩。长期以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学们,你们认为维纳斯美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断臂的维纳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观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8页,用课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学生齐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作者为什么认为维纳斯要秀丽迷人,就不能拥有双臂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

4、朗读课文1——3段,思考问题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学生回答:“完整的偶然追求”理解——甲:完美的东西未必就是完美的

乙:特殊是有双臂,普遍是没有双臂

丙:失去双臂有残缺美,发挥想象,不唯一

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失去是普遍,特殊是拥有?

学生:有双臂就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双臂就有无数种情况。

老师:维纳斯失去双臂好在哪?

学生:激发人们的想象。

(2)怎样理解“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学生:古希腊到现在跨越了时间、地点,失去了双臂引起人们想象,迎合人的审美想象。

明确:残缺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丧失玉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妙绝伦。”

“无”是没有手臂,但恰恰包含着无数个有。

“有”是拥有手臂,但只能是无数中的一个,受到局限、不充分。

明确:“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学生回答:丢失了一种获得无数种,丢失部分获得整体。

(4)“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①老师引导:你如何理解美学作品的命运?

学生回答:雕像是作品,它的命运是被欣赏。

②老师引导:为什么作品的命运与创作者无关?

学生回答:甲:丧失是偶然

乙:人的思想,人们怎么想它与创作者无关

丙:大家欣赏改变了艺术品的命运

明确:“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相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6、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多样的想象,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气氛,实现了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质的飞跃,即残缺也是一种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试举例说明。

生:⑴同意。残缺引人遐想。

师:你跟作者的观点是一样的。

生:⑵不同意。有些人会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这是一双罪恶之手。

师: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生:⑶不同意。生活中,人们是希望有手臂还是没有手臂,如果残缺就成了残疾,她自己不觉得美。生活的残缺往往是残病。

师:你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生:⑷不同意。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美了。如果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有完整了。

师:生活中不能都是残缺的。

生:⑸同意。艺术品是供人欣赏的,失去手臂可以提高美术品的价值,更能体现雕像的美。

师:你是从艺术品这个角度分析的。

生:⑹同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残缺就容易拥有适合自己审美感情的维纳斯。

师:残缺给了你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生:⑺同意。每人有自己的观点,每人心中有自己的维纳斯。在想象中追求完美。

师:在你的思想里维纳斯不是残缺的。

生:⑻不同意。如果丢失身体而留下手,你还能想象她身体的美吗?

生:⑼不同意。没有雕像只有文字是不是更美?

师:你们认为如果什么都没有,美就失去了依托。

生:⑽同意。没有残缺美就显示不出完整美。

师:残缺是为了顾全大局。

生:⑾不同意。残缺是一种偶然,不能因此而得出美的观点。

生:⑿同意。营造神秘气氛,提供想象空间。

生:⒀同意。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会陈列在罗浮宫,因为类似的雕像有很多。

师:说明她很有个性,现在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7、讨论总结,解释艺术创作的手法——虚实相生法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在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这是艺术与生活的差别,艺术是宽容的、慈爱的,生来就是让人欣赏的,而生活却是冷酷而且充满功利性的。艺术的价值在于被人欣赏,给人以琐碎生活之外的休闲与美的熏陶,让人远离俗世的烦恼与市井的喧嚣,令人在功利之外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其实作者所说的残缺美就是在艺术创作上的虚实相生法。

出示《寒江独钓图》

《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事为实,情为虚;物为实,理为虚;形为实,神为虚;醒为实,梦为虚;现实为实,理想为虚;肉体生存所需求的诸如吃穿住行之类为实,灵魂所追寻的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为虚;一切有关物质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实,一切有关精神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虚。虚是实的铺垫,实是虚的依托。

出示《虾》、《春江水暖》

中国画论中有“留白天地宽”之说,意思即是:作画不可太实,要给鉴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虚实相生法除了可以在绘画上应用以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如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好象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上也可以借鉴。

8、总结

最极致的完整,看上去却像是残缺不全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最为正确和生气勃勃的;而最极致的充实完满,看上去却像是空虚欠然,然而它的内涵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欣赏者对维纳斯断臂的遐想这种审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没有对完美的渴求,就不可能产生“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也就是说“缺憾的美”,其实就是一种“力求完美的想象的美”。无论是“残缺”还是“完整”,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断臂的维纳斯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必将受到人们永久的青睐。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9、作业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两段表明:米洛斯的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以200字的短文表明你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1、由于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踊跃、顺畅。

2、学生们在讨论“残缺是不是一种美”时,发言积极,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艺术谈到了生活,由理想谈到了现实。

3、讲到“虚实相生”学生掌握很快,并能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1、导入部分设计不够理想,讲解东西过多,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理解课文关键语句时,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没有拓展思路,(或许是有些紧张,或许是老师引导不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深刻。

3、配乐声音过大,有些喧宾夺主。

针对上述分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问题

设计上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适当引导更是必要的。通过这次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潜力如地下之泉,挖之越深其水质越清,水量越足。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推荐第10篇: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选修

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教学目标:

1、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培养想象能力,探究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3、培养审美个性,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残缺美‛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安排:

一、导入:

(一)

‚美‛字的形字为‚‛好像人头上带着羊角或羽毛等装饰物,由此可知,从外观上而言,好看的就是美的。我们常说的美,除了好以外,还常说距离产生美,整齐美参差美等等。而人们对以罗马神话中的美神维纳斯所塑造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又有着另外的一番评价。[幻灯片]

(二)介绍爱神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她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自身却很不幸,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产生了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其中之一。

(三)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幻灯片]

1、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尊雕像身高2.04米,头部占个整个身体的八分之一,是最为匀称的身材比例。从头顶到肚脐的高度与肚脐至脚底的高度之比约为1:1.6,正好符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所确立的,后来被柏拉图所称谓的‚黄金分割‛比例。

2、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有着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和平静的面容,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我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作为一个神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丝毫没有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我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3、看到这尊雕像时大家就已经发现了这尊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却失去了双臂。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有个农民翻地时翻到了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他并不知道那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她搬回了家。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来岛上考察,他们看到了雕像但没有买下来。把消息告诉了法国大使,大使连忙派人去收买,但农民已把雕像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正当神甫想将雕像拿走时,大使派来的人也到了,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官司打到米洛斯当局,米洛斯当局把雕像判给了法国人。

1(四)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最初的维纳斯雕像是有双臂的,她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失去双臂的,请大家展开你们的想象,思考一下这双‚断臂‛的原始模样是什么样的?

二、分析课文第

一、

二、三部分

(一)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了解文中‚断臂‛构想

翻开书看到课文第五自然段,实际上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复原‚断臂‛的构想。

1、学生对比有双臂好还是没有双臂好(形成初步审美印象)[幻灯片]提问:是有双臂的维纳

斯更美呢,还是没有双臂的维纳斯更美?

2、文中作者的观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①文中作者对这一问题持何种态度呢

②文中明确表明这一观点的是哪一句?

明确:反对态度;‚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难句分析并理解‚残缺美‛

提问:阅读第

一、

二、三自然段,找出与这一观点有关的语句,并简要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

1、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提示:①就维纳斯这尊雕像而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是什么?偶然地丧失了双臂

②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臂才获得了‚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指的是什么?失去

双臂的雕像给欣赏者的新感觉。

③‚美术作品的命运‛,一个美术作品的优劣在很在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感觉?

欣赏者

明确:给欣赏者的感觉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美术 的价值,即‚美术作品的命运‛。维纳斯雕像失去双臂不是创作者所为,所以说‚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某些东西‛指的是丧失了双臂的雕像给欣赏者的新感受。

2、特殊普遍

舍弃部分获取完整

提示:①‚特殊‛是指的什么?特殊者有何特点?完整的雕像;单一的,特定的

②‚普遍‛指的是什么?普遍者有何特点?残缺的雕像;模糊的,多样的

明确: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能够不受雕像内容的局限,进入更带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活动中,雕像具有了更‚普遍‛的审美意义。维纳斯偶然失去的双臂换来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失去双臂(偶然)神秘气氛生命之梦艺术效果

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残缺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总结:残缺的双臂损害了雕像的原始完整性,却摆脱了定型的局限,在不经意之间开启了一扇连通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的闸门,使无限多样的选择可能性获得了潜在的艺术生命。

(三)正如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所提到的‚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确定的、局限的(特殊)→实

无→无限可能性(普遍)→虚

(四)虚实相生法

这实际上和中国的‚虚实相生法‛是相得益彰的

1、绘画:‚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八大山人(清初画家朱耷)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

2、诗歌:‚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中国古代对虚实有无的追求是自觉的艺术追求,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只是偶然的结果。

(五)既然残缺能带来这么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呢?

明确:不能。有许多作品它不残缺也很美,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好无损,她是以她那神秘的微笑来征服世界的

(六)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明确:‚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胜利女神像》张开双臂奏响海战凯歌

三、分析第四部分

(一)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何必须失去双臂呢?

明确:‚人与世界、他人的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二)第四部分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总结

(一)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

第二部分(2——3):正面论述,必须失去

第三部分(4——5):反面论述,不能复原

第四部分(6——7):侧面论述,只能失去双臂

(二) 艺术原则

1、‚形体的残缺‛不是‚艺术的残缺‛

2、艺术创作贵在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11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韩秀和

教学设计

◆ ◆ ◆

一、教学任务:

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学习文艺随笔的写法;

3、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是如何认识“美”的?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大家看,我这里有一尊雕塑,你认为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为什么“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青冈卓行探个究竟吧。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标出段序、句序)

3、文体探究: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明确:随笔——一种文艺笔法与议论手法相结合的散文;文艺随笔——谈论文艺问题的随笔。)

4、问题探究之一:请学生齐读第一节。文章开头说“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这里的“我”指的是谁?文章中还有不少以“我”起头的句子,请一一画出,并把这些语句按原文顺序连起来念一遍。念的时候,梳理作者有几个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明确:①舍弃部分获得完整的美;②任何复原双臂的方案都是奇谈怪论;③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

小结:随笔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主观色彩浓重,这些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5、问题探究之二:作者的主观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感悟,我们来看:文章第一段中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这里的“她”指的是什么?文章中还有一些出现“她”的语句,画出来并念一念。思考:这些内容写出了“她”的什么?

引导讨论深思,明确:(“她”指的是维纳斯雕像,但不是死的石头,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雕像。写了:①她为了秀丽迷人,把自己的双臂无意识地遗忘在了某一个角落里,因而不管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②对她双臂的想象。)这是作者看到的雕像的艺术之美。

6、问题探究之三:作者不仅看到了维纳斯之美,同时也看到了人们对维纳斯雕像的眼界,文章第一段中有这样的话:“使人不能不感到……”,这里的“人”指的是谁?文中还有一些出现“人”(“人们”)的地方,从文中找出并连起来念一念,看人们是如何看到维纳斯雕像的?这里的“人们”指的是所有其他的欣赏维纳斯雕塑的人,作者写了他们对维纳斯的理解与想像。

7、课堂拓展:图片欣赏,针对这两幅画,你认为清冈卓行会对哪一幅评价更高,说说理由。

8、文本的启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看看本文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启示。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启示之四:文艺随笔的写作、阅读思路。

设计思考

◆ ◆ ◆

就这个文本,我之所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我自己的思考的。据我的思考,任何文本教学都起码应从这样五个角度考虑:课标的要求、学生的需要、教材的特点、编者的意图、教师的风格等五个方面来考虑。就本文而言,这是一篇文艺随笔,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类的文本不过两篇,应该教什么,是很最值得思考的。如果大教特教维纳斯的美,那就不是语文课了,那就上成了美术鉴赏课了,我不愿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人,那教什么呢?就教语文的东西。这个文本中语文的东西有哪些呢?根据文艺随笔的特点、揣摩教材编者将该文本编入教材的意图,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从这个文本的学习中学会文艺随笔怎么写,也就是从内容上写什么,从手法上如何用,从构思上怎样做;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文艺随笔这类的文本怎样读,也就是要读出主观色彩来(“我”的认识)、读出客观主体来(被鉴赏作品的本来面目)、读出其他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来。只要能够实现了这两个目的,这个文本的教学也就算较好地完成了。

专家点评

◆ ◆ ◆

精心设计一堂课,将老师毕生的智慧和才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一堂精彩的课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地进行下去,学生为之回味无穷,老师为之踌躇满志,——这大概就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作为老师也应该这样去追求。

韩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精心雕琢的几近完美的一堂课,甚至具有欣赏价值;富有艺术性、颇具想象力的板书设计,将整个课堂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大大的“美”字,既突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又给学生以美感,尽显韩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对语文教学的完美追求。这样的课,学生满意,老师自己也满意。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感受到其中洋溢着韩老师成功之后的骄傲。

需要提醒老师们注意的是,这样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丰厚的知识积累和严谨的教学秩序的基础之上的;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背后,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越是这样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越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每个细节,否则就会给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带来缺憾。

韩老师这堂课,我觉得在其唯美的教学形式之下,至少掩盖着这样的缺憾:这堂课的开头导入。

老师以一个设问开场:“在你心目中如何理解‘美’的呢?”这涉及到美和审美问题,问得十分抽象,因此,学生回答的也很抽象:“‘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于是,老师在这样的回答基础上引出本堂课的内容:“刚才两位同学说,美是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结合,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美呢?今天就让咱们跟随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走进另一种美——维纳斯之美。”显然,韩老师这里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内”和“外”是一对矛盾概念,学生的回答从外延上已经把所有的美都包括了,怎么还会出现“其他形式的美”呢?维纳斯之美,既不属于外在美,也不属于内在美(心灵美),是吗?

此外,我感觉,清冈卓行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很难懂的,我读的时候有些句子需要反复读几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我想,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是不是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筛选信息方面下一些功夫?这对学生将来的应试和平时的阅读活动都是有好处的。

此意见仅供参考。

(刘炯辉《作文阅读个性化·课题通讯》)

第12篇:《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

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

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第13篇:(河马诺斯卡)战略合作协议书

战略合作协议书

(此协议签署二份,甲乙方互换)

甲方:诺斯卡

乙方:河马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促进发展的原则,就防水工程、屋内空气治理互帮互会事宜,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牵头完成搭建平台的基本工作,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

2、甲方帮助乙方争取配套服务环境等支持,协助解决乙方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甲方支持乙方与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管理制度的构架下,参与事务,享有表决权和监督权。

2、乙方有义务执行双发所达成的决议,遵守章程;维护彼此的合法权益。

3、乙方应充分利用双方所搭建的平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其它

1、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本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口头无效;解除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向对方提出;

2.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协议条款,导致协议不能履

行、不能完全履行,对方有权变更、解除协议,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

3、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另行约定,并以备忘录或附件的形式体现;本协议的备忘录或者附件与本协议拥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本协议自双方代表人签字认可之时起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甲方代表:

签署时间:

乙方代表:

签署时间:

第14篇:媒体总结查诺斯14句名言

媒体总结查诺斯14句名言:中国银行体系建在流沙上

据媒体报道,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总裁和创始人吉姆-查诺斯被视为顶级做空大师。20世纪80年代,查诺斯做空华尔街热门股Baldwin United,一举成名。1985年,27岁的查诺斯创立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2001年开始做空安然,在安然轰然倒塌时功成名就。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查诺斯的空头头寸帮他赚取了50%的回报。2010年,他警告过度的财政刺激已使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尤其是在商业地产领域,开始将做空的目标转向中国。

下面来看看这位空头大师关于投资、关于做空、关于中国、关于美国财政困局和欧债危机的14句名言。

名言一:“在投资过程中,你的正确决策在某一时刻可能错得离谱。”

查诺斯在盖尔福德证券做分析师时,发现证券经纪商热推Baldwin United的股票,而监管机构却警告要宣布其经营保险的子公司破产。

“在研究了Baldwin United的10-K和10-Qs财报、发现它的年金业务不赚钱、财务杠杆使用不当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后,我建议在24美元的价位做空Baldwin United。然而这只股票很快就翻倍了。这件事验证了一个事实:在投资过程中,你的正确决策在某一时刻可能错得离谱。“

“1982年12月初,这只股票的价格是50美元。我再次提交了一份报告,重申了我的观点,并且给出证据证明这只是暂时的。圣诞节时,我回家看望父母,接到Bob Holmes的电话,他告诉我,我得到了一份圣诞大礼:保险监管机构逮住了Baldwin United经营保险的子公司。此后Baldwin很快就申请破产了。”

名言二:“长期价值投资者和优秀的做空者之间有很大区别。”

“我曾经认为优秀的做空者能被训练得和长期价值投资者一样,因为两者都需要相同的技巧:你得分析数字、估算公司的价值,得分派计算合并价值,寻找某些市场没有看到的东西。”

“但是现在我认识到,长期价值投资者和优秀的做空者之间有很大区别。这些区别是心理上的,我认为这属于行为金融的领域。” 名言三:“\"查诺斯先生从没到过中国大陆。\"是啊,是啊,我也从来没在安然工作过。”

查诺斯看空中国的观点一直遭到批评。这是他对那些批评的回应。在安然倒闭前,查诺斯因做空安然而名声大噪。

名言四:“这是我们做多腐败,做空地产的游戏。”

查诺斯做空中国房地产,做多澳门。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澳门有“美国式的管理制度,美国式的会计制度和美国公司的附属机构”,而且澳门的发展速度比地产商的发展速度快。

名言五:“去迪拜看看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我所谓的\"庞大建筑物的复合体\"。”

查诺斯认为,迪拜地产泡沫巨大,是一个房地产过剩的市场。“不停地盖更多的房子,吸引人们来待在这儿,在这儿办公。迟早,盖的房子会过剩”。

名言六:“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你要印钱,呃,欢迎到津巴布韦来。”

查诺斯认为,没有国家能通过印钱致富。他这样解释道德风险、紧急援助和量化宽松政策:

“毫无疑问这和复利是一回事。这些事情一旦发生,我们就无法让它停下来。这才是问题所在。就像希腊,像遇到预算困难和人口问题的美国的市政当局,疲软的经济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你可以愚弄人们一时,但是过后人们就不再买你的账。” 名言七:“我们一直回避问题,但是现在问题又回来了。”

查诺斯否定了为了解决欧洲和美国的经济问题而采用的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认为人们不想看见这些装点门面的解决办法,也不想看见靠发行货币解决债务问题,他们想看到真正的改变。但是他们不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都没看到。”

名言八:作为经纪商,“他们对事实不感兴趣,对什么对于客户来说最好也不感兴趣,但是对以最少的工作量把东西卖出去很感兴趣。”

查诺斯刚入行时,在Blyth Eastman Paine Webber经纪公司做初级分析师。他告诉他的老板,麦当劳如果购回自己的股票,而不是按照Blyth公司建议的以12%的利率发行债券,可以赚更多钱。他的老板叫他放弃这个念头。就在那时,查诺斯意识到,他没法成为一个银行家。

名言九:“中国的银行体系建在流沙上。”

“当谈到3万亿外汇储备时,每个人都忘了这些储备也意味着责任,大家都认为这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支票,然而这不是。这就是我们试图告诉大家的。应该关注中国的借贷体系,因为所有一切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生的。”

名言十:“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为来自中国的令人困惑的数据头疼不已。”

一直看空中国的查诺斯说自己遭到很多批评。他不相信来自中国的数据。“上一个有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计划经济体是苏联,而苏联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中国也走在相同的路上。这都是一大堆胡说八道。”

名言十一:“尽管我会为了确定有没有必须知道的新消息而倾听噪音,但是我对绝大多数消息都不担心。”

第15篇:《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案答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复原双臂 →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5、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6.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二、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1.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句话中加点词语及整句话的含意。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意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的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意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秘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一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相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二者的大融合。

科学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对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B.“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C.“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D.“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2.第二段,作者用牛顿患神经过敏症,梵高患抑郁症的事例,主要说明了什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也带来困窘。

B.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给长期潜入科学深宫和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造成恶果。

C.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理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脑半球所司的功能长期以来未能发挥综合功能。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 A.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意义 B.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学和艺术存在诸多的共性 D.科学与艺术具有密切的关系

4.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关联的。

D.全文侧重论述了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并侧重说明科学和艺术分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要阐释词语的语境义)

2.C(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两则材料阐释的观点就是上一句“一些„„畸形”)

3.B(可参见最后一段开头的设问句)

4.D(本文的侧重点不是说明科学和艺术“分离”的意义,而是“结合”的意义)

第16篇: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自从学校发下来这本书,我就对这本书进行了思考,爱的教育,这种书在我脑海里无非就是写几个故事,那种十分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爱的重要性,如此枯燥的书,我拿到就扔在一边。某天我无意间拿起书开始看,发现这与我脑海中对它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并不是数个独立的故事,而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爱。

每个故事都让我有所感触,如安利柯的母亲看到新闻上所记载的互不相识的穷妇人,便决定去给人家赠送布料,当听闻了这户人家的悲惨经历后,内心十分悲伤,为他们感到由衷的同情,并将自己身上的钱全部给了他们,毫不犹豫。这令我感到温馨,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爱。

又例如十月的二十九日——少年爱国者的故事。文中讲到一个被父母卖到戏法班的少年,经受不住那里的折磨,便向意大利领事馆发出了求救,幸运的是他的到了帮助,成功乘上了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船上的三个旅客与他搭讪,他用意大利语中夹杂法兰西语和西班牙语的乱杂的言语,把自己的经历叙说了一遍,那三人见其可怜,便给了他些许钱财,此时又有大批妇人过来,也给了少年一些钱财。少年起初拿到钱财十分高兴,认为它可以给父母买一份礼物,但当那些给他钱的人开始侮辱他的国家,一个说意大利的旅馆不好,一个攻击火车,后来还说意大利的官吏不识字。:“愚笨的国民”“下等的国民”“强盗”,当他听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了,他将这些人给他的银币和铜币扔在了他们的头上和肩上,他是如此的愤怒,大吼道:“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的人的东西!”这种爱,不是那种小爱,而是那种伟大的爱,为了国家的荣誉,可以不顾自身,崇高的爱。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他感到十分钦佩,他的名字没有被写出,但这不重要,他的这种对国家的爱将被我铭记!

爱,这个说出口十分的简单,但你是用心去说的么?身边的爱如同身边美丽的风景,都十分美丽,就待你去发现,待你发现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请大家都奉献一点爱,不求伟大的爱,但只要你们付出了,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第17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一必修)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第18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高一必修)

全校公开课教案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教师:陈科芝 2008年5月26日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规律。 教学方法: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外景)法国,不仅是著名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更是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罗浮宫共收藏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二、艺海拾贝(解题)——介绍维纳斯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你认为维纳斯雕像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 (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

三、求知之路(朗读、分析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分两个角度阐述:

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2.分析“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双臂必须失去。”

因为维纳斯的断臂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想像„„“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双臂失去——“无”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数双玉臂(普遍) ——丢失了双臂却得到了无数双臂

“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第19篇: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做为家长,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纠结,迷茫。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做为父母也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

《爱的教育》, 以最朴实的语言, 讲述着最平凡的生活, 但却是最真实感人的。本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 孩子的笔触, 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 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 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它讲述了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 亚米契斯将“爱的教育”巧妙地融入了这些故事, 让孩子在缓缓流淌的“爱”的旋律中, 谱出单纯的、美好的、永恒的“爱”的组曲, 以无形幻化为有形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爱的教育》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告诉我们:从热爱祖国、热爱同胞到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 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 从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到学会自尊自爱自强,书中还洋溢着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应当以此来教育孩子, 让他们心中充满爱与阳光,虽然现实社会是残酷的, 但我们仍应以感恩的心、温暖的爱来面对现实的种种, 心中充满着爱, 看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当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孩子们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种种挫折,要让他们学会用心中的爱与宽容来化解这些生活带给他们的考验。

家庭教育的成功, 会让孩子拥有一颗纯真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他们会向我们展示一个温馨动人的世界, 家长的教育要正面、真诚、平等。《爱的教育》中通过安利柯的日记我们看到了安利柯的父亲在安利柯犯错误时及时纠正,与他平等的交谈, 而安利柯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真诚关心着每一个人, 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 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爱的教育是要正面真诚的表达情感, 让孩子们真正在爱中懂得珍惜和感恩。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希望孩子讲礼貌,你自己就必须讲文明礼貌;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你自己就不能闯红灯。

《爱的教育》说着最平凡却又最能打动人的情感,让我们觉得生活本就该如此。 “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爱。”

第20篇:翻译 米塞斯 维基中文页面

经济学、政治理论学学者F.A.Hayek最初是作为米塞斯的下属走近米塞斯的,其时米塞斯正在奥地利政府供职,处理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地利战争负债的问题。哈耶克写道,“在那里,我认识的米塞斯是一个极富效率的主管,就像说的那种,能够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一整天的工作,总是有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桌和闲暇来谈论任何事情。我发现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有教养和学识的人„„”。通过米塞斯的学生Murray Rothbard,哈耶克发展了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理论工作,这为他赢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瑞典经济学家Gunnar Myrdal 共享)的荣誉。

為了躲避國家社會主義對奧地利的威脅,米塞斯在1934年逃往瑞士的日內瓦,並在那裡擔任國際研究學院(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教授直到1940年。他在1940年與其他猶太人難民一道移居美國的紐約市。他從1945年開始一直擔任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直到1969年退休為止,不過他始終沒有從大學領取薪資,他的生計是由一些賞識他的商人,例如Lawrence Fertig,所資助的。在此期間,米塞斯參與到由奧地利流亡者,时任紐約大學研究院成員的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領導的Pan-Europa movement,并著手解決當中的貨幣問題。1947年,米塞斯與同道者一起創辦了Mont Pelerin Society。雖則逃離了歐洲,米塞斯依然 通過與Ludwig Erhard, Charles de Gaulle and Luigi Einaudi的職業關係而在戰後歐洲重建過程中 發揮了巨大影響力而為人們稱道。

在美國,首先受到米塞斯工作影響的經濟學家有Benjamin Anderson, Leonard Read and Henry Hazlitt,但是像Max Eastman這樣的前激進派作者,法律學者Sylvester J.Petro,小說作者Ayn Rand都成為了米塞斯的朋友和崇拜者。在那裡,許多人成為米塞斯的學生,像Israel Kirzner, Hans Sennholz, Ralph Raico, Leonard Liggio, George Reisman and Murray Rothbard。不久,米塞斯就獲得了Grove City College的名譽博士學位。

儘管米塞斯的名望日漸增長,但他仍直接將自家通訊地址列於電話簿上,並且歡迎所有學生前來拜訪。他擔任教職直到87歲高齡,成為當時美國年齡最大的在職教授。米塞斯在1973年於紐約市聖文森特醫院St.Vincent\'s hospital去世,享年92歲。他的遺體在紐約市Hartsdale的Ferncliff Cemetery火化。 對經濟學的貢獻

米塞斯以古典自由主義者自居,撰寫了大量的作品、也進行了許多的授課,他也被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領導人之一。米塞斯在其經濟學著作《人類行為》一書中,引入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作為社會科學的更加一般的基礎,同時證明經濟學原理的求得,只能採用主觀主義的方法論,必須堅決拒斥實證主義和唯物主義。他在經濟學領域撰寫了很多有關以下兩種問題的著作:

1.貨幣經濟和通貨膨脹

2.政府控制的經濟體制和自由貿易之間的差異

米塞斯主張對於貨幣的需求純粹是出自於它能用以購買其他貨物的功能而產生的,而非為了貨幣本身的目的,也因此任何在沒有黃金支撐下對於货币供给的擴張都會導致商業週期(Busine cycle)。他另一項突出的理論是主張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必然會失敗,因為經濟計算問題(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註定了社會主義的政府永遠無法正確的計算複雜萬分的經濟體系。

【从这里开始】

米塞斯预言,离开了外在的[[市场经济]]体,社会主义将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体系]](price system),而有效的价格体系是对资本财进行最优配置的根本。资本财恰恰是因生产手段的私人占有而出现的租用和交换的内容,否则就没有交换比率或货币价格这回事。市场价格可用来对生产成本和可能的收益进行比较,离开了这种一般化的价格指标,就无法将各种各样的资本财合理的配置到各种不同的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中去,要知道,没有

一种消费品的生产是不要消耗一定量稀缺的资本财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的分配不是依据更有效率同时带来更多收益的资本市场结构,而是交给一名理论上的社会主义计划者,对给予的资本在没有货币价格信号对收益状况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进行分配。

根据米塞斯的说法,社会主义必定失败,因为离开价格无法了解需求。因此,社会主义者浪费资本财的毛病就如对产量的盲目追求一样根深蒂固,资本财的累计速度很低,同时资本财被强制性地垄断在机能不良的政府手中,这些政府仅仅依赖从国内产量得出的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数据来支配资本。这些数据根本不足以用来进行经济核算,因此也不足以用来高效地使用和配置资本。在自由市场中,资本的配置由价格决定,而价格是由拥有生产手段的个人所有者决定的,那些将生产活动最好地服务于消费者的人能保有他们的资本,而那些生产活动失败破产的人则不得不将他们的资本转移给其他人。对于社会主义而言,像资本财的流动,生产手段的流失或者保有,都是不存在的,对于资本主义而言,伴随劳动分工,生产活动呈现极端多样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依照对关键性生产活动中资本的损耗或者节省,决定谁失去生产手段,谁保有生产手段。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模式下经济发展道路的观点相当有名,就如他1922年的著作《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Socialism: 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中所说:

“所有人都会同意,在苏维埃政权下对于俄国问题的唯一确定事实是:俄国民众的生活标准要大大低于生活在像美国这样一个被普遍看作是资本主义典范国家的民众。如果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当作一个实验,我们将不得不说这个实验已经清晰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无能。”

这些观点被后辈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他的学生们(如Hans Sennholz)详尽阐发。

在Interventionism, An Economic Analysis(1940年)一書裡米塞斯寫道:

一般人對於政治術語的使用是相當無知的。什麼叫做「左派」而什麼又是「右派」?為什麼希特勒會是「右」,而史達林會是「左」?誰是「反動派」和誰是「革新派」?對抗一個愚蠢的政策絕不應該被譴責,而推行會導致大混亂的「革新」絕非可取的行為。任何東西並不會因為它是新出現的、激進的、和時尚的就會被接受。「正統」的原則如果真的正統那也絕非邪惡。究竟是誰在反對勞工?是美國的那些資本家嗎?還是那些企圖將勞工地位降至和俄國一樣水平的人?誰才是「民族主義」?是那些希望保持國家獨立的人?還是那些企圖將自己國家置於納粹魔爪之下的人?

[[苏联]]垮台以后,Robert Heilbroner,这位终生倡导社会主义的人说道:“事情清楚了,当然,米塞斯说对了”关于社会主义不能实现的预言。“资本主义的成功是铁板钉钉了,就像社会主义的失败一样。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直以来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冯·米塞斯一直坚持资本主义终将兴旺发达,社会主义将会无可救药。”

米塞斯发展了自由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理论;照他的看法,是消费者最终决定了市场当中的一切。这个观点出现在《[[人类行为]]》当中:

消费者是真正的老板„„是消费者决定要生产什么产品,按什么样的品质生产,以及生产多少„他们是无情又自私的老板,猎奇心重又总是异想天开,反复无常又难以预测。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他们自己的舒适更重要„当人们作为购买者和消费者时,他们心肠冷硬无情,完全不顾及旁人的感受„资本家„仅仅当他们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指令时才能保有和增长他们的财富„在处理商业事物时,资本家们必须无情又心肠铁硬,因为资本家的老板——消费者自己,是无情而又冷酷的。

离开上下文,此段摘抄并不能说明米塞斯试图否定消费者社会。正相反,他只是按照心目中对消费社会的理解来来描述它的本来面目。

批评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米塞斯的思想是守旧顽固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回是他在刚刚筹办的第一次[[朝圣山学社]]上的发言:“你们统统是社会主义份子。”我们那时正在讨论收入的分配问题,以及是否应该设立累进收入税。在那次会议上有些人认为应该能找

到一个公平的方案。

还有另外一件广为人知的事:[[弗里茨·马赫卢普]]曾经是米塞斯最忠诚的弟子。在一次超圣山的会议上,弗里茨发表了一个我认为是质疑了[[金本位]]的讲话,他当时表示更倾向于[[浮动汇率]]。米塞斯那时非常愤怒,以致于三年都没同弗里茨说过话。一些人不得不搭桥引线让他们再度走到一起。这个很难为人理解,也许考虑到受到过像米塞斯这样的政治迫害的人,能多少有点了解他的做法。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流经济学确立,米塞斯遭受着严重的排斥:比如说在1957年针对他的书《反资本主义的心态》(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的书评中,《[[经济学人]]》杂志这样评论冯·米塞斯:“冯·米塞斯教授有长于分析的头脑和对于自由令人钦佩的热情;但是他身上的[[人性]]简直比没有还糟糕,他的[[辩论]]才干处于[[海德公园]][[演说者之角]]的水平。”保守派评论员Whittaker Chambers在National Review发表的一篇类似的负面评论中指责米塞斯的观点“反资本主义的情绪是根植于妒忌心理”是“无知保守主义”(know-nothing conservatism)中“最无知的”(know-nothingest)。

在1978年得采访中,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这样说到米塞斯的《社会主义》,“最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他的观点夸张得太过吓人甚至语气上火气太大。你看,那时他伤害了人心中所有最深刻的感情,但是逐渐地,他还是赢得了我们,当然这花了很长的时间。那时我不得不承认他在她的结论上是对的,但是要在心里接受他的观点仍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的批判与米塞斯的如下基本观点无法调和:价格要想作为指示稀缺的信号只可能在承担责任的所有者之间的金融交易中才能产生,这个观点是如下普适经济学原理的一个特例:价值的判断完全依赖所有权的制约。)

在米塞斯死后,他的妻子引用了米塞斯写到Benjamin Anderson的一段话,认为能最好地描述米塞斯的个性:“他最令人敬仰的品质是他宁折不弯的诚实,他毫不犹豫的真诚。他从不屈服。他总是自由地说出他认为对的东西。如果他曾经打算收敛一点或仅仅弱化一点他对流行却不负责任的政策的批评,那些最有影响力的位置和大门都将向他敞开。但他从没妥协过。”

许多米塞斯的批评者,包括经济学家J.Bradford DeLong和社会学家Richard Seymour,都曾批评过米塞斯在1972年出版的自由主义者一书中肯定过法西斯主义:

不能否认,法西斯以及类似的运动旨在建立的独裁国家满怀着最良好的愿望,并且他们的干预的确拯救了欧洲文明于一时。为了这一功绩,法西斯主义将彪炳史册。但是虽则它的政策带来的片刻拯救,却无法保障持久的成功。由此,法西斯主义只是权宜之计。对它还有更多期待将会是个严重的错误。

米塞斯的传记作者和支持者Jörg Guido Hülsmann表示那些批评米塞斯支持法西斯主义的言论是荒唐的,指出引文剩下的部分把法西斯主义称作是危险的,并且指出对法西斯的期待超出“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权宜之计”的范围是致命的错误。

著作

1912.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貨幣與信用原理

1919.Nation, State, and Economy.1922.Socialism: 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學的分析

1927.Liberalismus:(1962年译成英文版,以新标题The Free and Prosperous Commonwealth发表。)自由與繁榮的國度*1929.A Critique of Interventionism.

1933.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Economics.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

1940.Memoirs (1940)

1941.Interventionism: An Economic Analysis.

1944.Bureaucracy.官僚體制

1944.Omnipotent Government: The Rise of the Total State and Total War.

1947.Planned Chaos.計劃出來的混亂(網絡版本)*

1947.Observations on the Cooperative Movement.收入 貨幣、方法與市場過程

1949.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人的行爲*

1952.Planning for Freedom, and Other Eays and Addrees.1956.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反資本主義心境*

1957.Theory and History: An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Evolution.理論與歷史*

1962.The Ultimat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Science: An Eay on Method.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1969.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1978.Notes and recollections.米塞斯回憶錄(即將出版)

1978.On the Manipulation of Money and Credit.

1978.The Clash of Group Interests and Other Eays.

1979.Economics Policy: Thoughts for Today and Tomorrow.

1990.Money, Method and the Market Proce.貨幣、方法與市場過程

1990.Economic Freedom and Interventionism: An Anthology of Articles and Eays

《米诺斯文明.doc》
米诺斯文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