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是什么字

2022-05-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王力宏

Leehom Wang Oxford Union speech exception 。。。because knowing both of a coin I really think thatthere’s a love story willing to be told and willing to unfold。I’m willing to tointerpret the love story because I believe it is the story that will save us,will bring us together。

And my thesis statement for today’s talk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nd west needs to be and can be fixed via pop culture。

(laughing。。。) I’m going to try to back it up!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said:“There are no languages required in a music world。That is the power of music and that’s the power of the

heart。Through this promotion of art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s of the other people。In this era ofinstability and intolerance we need to promot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music。”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thinks we need more music,and I think he’s right。

Music and arts have always played the key role in my life,in building relationships,replacing what once was ignorance fearing of hatred with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even love。

So I have strong case for growing in music between cultures because it happened to me earlier in life。

I was born and raised up in New York,barely spoke a word of Chinese。I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Thailand。

(laughing。。。)

I was American as。。。。until one day on a third grade playground,the inevitable finally happened。I got teased for being Chinese。

Every kid just teased for making fun on the playground,but this wa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I knew it right then and there。This kid,let’s call him Brayan the Cowboy。。。

He started making fun for me,saying“Chinese,Japanese,Dirty knee,Look at these!”

(laughing…)

The kids started laughing at me and it hurts!

I can still remember how I can felt,I felt shamed,I felt barrased,but I laughted along with them,with everybody。I didn’t know what else to do。I was like having out-body experience,as if I could laugh at that Chinese kid on the playground with all the other American kids because I was one of them。

Right?Wrong!On many levels。

And I was facing first but definitely not the last time the harsh reality that I was minority。

In Rochester,which in those ages Asian population was about 1%。And I was confused。I wanted to punch Bryan,I wanted to hurt him for hunting me in that situation。But he was masculine,stronger than me and he will kick my butt and he would do that so I just took it in。And I didn’t tell anyone with these feelings and I just held them in and let them repreed.

Those feelings trough surface in a strangely therapeutically for me through music。

It was no coincident that around that time I started paly violion,guitar and drums,I soon discovered that playing music or singing,other kids would,for a brief moment, forget about my race of colour and they be able to see who truly I am,as a human being who’s emotional spiritual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and has a need for lov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And by the sixth grade,gue who asked me if I could join him for his band。

(Bryan) Bryan!

I said yes and that’s Bryan and me together,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rock band called“Nirvana”

(laughing)

I’m not kidding,I was a rock band called“Nirvana”before Kurt Cobain’s band。So when Nirvana came out,Bryan and I were like:Hey,he’s stealing our name!

What really attracted to me is that music at this young age and still I love about it is that it breakes down the walls between us and show us so quickly the truth that we are much more alike than we are different。

Then in high school,I learnt that music was not just about connecting with others,like Bryan and I were connected through music。It was a powerful tool of influence and inspiraton。

Sam Nguyen was my high school janitor。He was an immigrant from Vietnam who barely spoke a word of English。

Sam swept the floors and cleaned the bathroom of our school for twenty years。

He never talked to the kids and the kids never talked to Sam。

But one day,before the opening night before our school’s annual,he walked up to me and holding a letter。

I was taken to the back and I was thingking;why Sam the janitor would approaching me?

He gave me this letter that I was draw off in a shaky hand and written in all capitals,and I read it:

In all my years of working as a janitor at Sutherland,you are the first Asian boy who plays the rock,I will bring my six-year-old daughter to watch you perform because I wanted her to see the Asian communities and inspire her。

推荐第2篇:王力宏

奶奶许留芬是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著有《会计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等;舅公许倬云台大历史系、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是著名的史学家;然后,王爸爸是台大的,王妈妈是政大的,王力宏的哥哥是耶鲁的学士、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嫂嫂则是布朗大学的学士,芝加哥大学的硕士,两人现在在哈佛医学院工作,弟弟是麻省理工的硕士,弟媳是其 同学。王力宏自己则是毕业自威廉姆斯音乐学院。真正是学霸一家啊!

01 音乐是我的生命,谢谢大家肯定我的生命(金曲奖感言)

02 刚上中学时,我在纽约地下了解过很多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Hip-Hop、摇滚等,后来融入自己的风格中。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总结自己的音乐特性)03 这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我竞争的是要把华人的音乐更加国际化,对手应该是国外歌手或音乐人,反而觉得华人歌手都是我的同事们,不应该分散力量,我们都是自己人

04 现在流行R&B?不见得完全是,孙燕姿唱的不是R&B啊!好歌绝对可以突破任何市场,产生共鸣。(2000年评说“流行音乐”)

05 我作音乐的原则就是大胆,大方,开放。哪里有喜欢我音乐的人,我就去。我喜欢拿音乐和全世界的人沟通,我相信音乐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改变整个世界。

06 我不会后悔,因为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条路,你既然已经做了决定的选择,就好好的去做吧,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的,在我选择音乐,选择自由的同时,或许其实就已经付出了孤独的代价。

07 如果别人只看外形,对我来说,是悲哀。

08 我现在的生活很靠近地狱(2000年形容自己被媒体烦扰的生活)

09 你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之中,人要很诚恳的生活,才会激发更多的灵感。

10 水在杯子里是一个杯,在壶里就是一个壶,可以千变万化,有时很温柔,又可以非常Powerful,所以我想做“水”。

11 球是机遇,握在手中的球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否则发挥欠佳,也许,就因为我们不能每次都一击全中,所以更需要看准机会,该出发时就全力以赴,无需迟疑。这一盘打的不好,只要不放弃,一定还有下一盘的。

12 只有寂寞才可以让人成长,我享受一个人的孤独。音乐人都是寂寞的,而且也是自虐的,太好的环境做不出好音乐。

13 荣誉让我感到欣慰,而挫折才真正使我进步。

14 看到他们在神父面前边宣誓边流泪,我真的很渴望自己的幸福快点到来!当一个人比当一个艺人更重要,我不否认我也很期待恋爱。但一段感情是要细水长流的是要努力去营造的,而不是理所当然。(对哥哥结婚的感想)

15 爱情我希望一球全中,白头到老。16 我不太相信一见钟情,那实在是太危险了。

17 我专一浪漫,但只会为我爱的人而浪漫。

18 我尽量不谈感情和私生活,因为我尊重对方。

19 当一个艺人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就是:虽然音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娱乐而非理想,但试想你的歌曲可能陪着当代孩子的成长,它可能会拥有足以跨越时代的力量。

推荐第3篇:力字的字形来历

字形来历

“力”是个象形字。“力”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

① 有学者认为:力颇像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古代称为“耒耜(lěisì)”。耕田要用力,所以“力”字就用为“力量”之“力”。

② 有学者认为:力是手连臂的象形,手和臂加起来表示有力量。

③ 有学者认为:力像“人筋之形”。《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筋下曰:肉之力也。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推荐第4篇:王字的由来

王字的由来 古时候的人无论男女一生只剪一次发,那就是出生后剃胎发至此以后再也不剪头发。小女孩是把头发盘在两耳边这叫做丫,丫头由此而来。小男孩的头发也是梳在两耳边,但是直立向上,称之为总角。在男孩20岁的时候即到了弱冠之年便把头发全部扎在头顶挽起来用簪子固定举行成年礼这表明这个男孩成年了。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装扮。不同的是穷人家孩子是用布把头发包起来再用簪子固定,而有地位人家的孩子不用布而用一个金属的装饰物套在头发上再用簪子固定,这称之为冠。古代的贵族共分为4个等级:王、诸侯、大夫、士。所以能用这样的装饰物的人家一般都是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社会地位比较高,最低也为士。而等级再高些的在冠的两边会垂下两根带子,带子的下端会串有玉珠垂在耳边,这称之为充,充耳不闻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听的你就别听。再有在冠的上面横了一块板这块板就叫做冕(冠冕堂皇)前后有珠帘垂到眼前,就像秦始皇的那个装扮。这垂到眼前的珠帘就叫视,视而不见也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看的你就别看。那么为了表示这最高的阶层,在士的上面加冕,就是王字了。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在有关王字起源的诸说中,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说王》一文中,进一步申述了此说,指出斧钺在古代本是一种兵器,也是主要用于治军的刑具,曾长期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王的前身是军事首长。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说明这一装安鐏的斧钺象形,告诉我们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横置、正在执行砍伐功能的斧钺象形来表示的,即“只有执行砍伐功能时的钺,才能表示„王‟”,这亦即《韩非子》所谓“王者,能攻人者也。”

推荐第5篇:王字的由来

王字的由来

古时候的人无论男女一生只剪一次发,那就是出生后剃胎发至此以后再也不剪头发。小女孩是把

头发盘在两耳边这叫做丫,丫头由此而来。小男孩的头发也是梳在两耳边,但是直立向上,称之为总 角。在男孩 20 岁的时候即到了弱冠之年便把头发全部扎在头顶挽起来用簪子固定举行成年礼这表明 这个男孩成年了。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装扮。不同的是穷人家孩子是用布把头发包 起来再用簪子固定,而有地位人家的孩子不用布而用一个金属的装饰物套在头发上再用簪子固定,这 称之为冠。古代的贵族共分为 4 个等级:王、诸侯、大夫、士。所以能用这样的装饰物的人家一般都

是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社会地位比较高,最低也为士。而等级再高些的在冠的两边会垂下两根带子,

带子的下端会串有玉珠垂在耳边,这称之为充,充耳不闻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听的你就别 听。再有在冠的上面横了一块板这块板就叫做冕(冠冕堂皇)前后有珠帘垂到眼前,就像秦始皇的那 个装扮。这垂到眼前的珠帘就叫视,视而不见也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看的你就别看。那么 为了表示这最高的阶层,在士的上面加冕,就是王字了。

「日」

字最早的型态是圆形中间再一点,只是现在圆的演变成方的,一点变成一横,那一点古代传说是三足金乌鸦,就是后羿射下来的东西,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太阳黑子,只是古代人不知道太阳黑子,才神话出三足金乌鸦,无独有偶,古埃及象形字的太阳也跟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圆再加上一点,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素养,但是他们的观察都很深刻,只是他们对於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幻化成神话。

这是其次 打字一 谜底/答案:些

这年头丑人占优势 打离合字一 谜底/答案:一月牛胜

这很好 打字一 谜底/答案:雌

这半边看去是古文,那半边看去是古人,把中心抽掉,就变成女人。 打字一

谜底/答案:做

折枝桂花献亲人 打字一 谜底/答案:佳

折干沉沙 打离合字一 谜底/答案:林火楚土里埋

赵子龙名驰天下 打字一 谜底/答案:会 赵本山自编自导又自演 打离合字一 谜底/答案:小品一手操

找到一半 打字一 谜底/答案:划

招手不见走来 打字一 谜底/答案:超

仗势霸一方,势必被铲除 打9画字一 谜底/答案:便

掌上无污点 打字一 谜底/答案:拍

掌 打字一 谜底/答案:挛

张省长到第一线 打字一 谜底/答案:引

站在一旁请不要说话 打字一 谜底/答案:靖

站在前头 打字一 谜底/答案:音

展望未来 打字一 谜底/答案:着

展示未来 打字一 谜底/答案:祥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

些谁?)

【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期间。诗以民歌形式记叙农民插秧场面及农夫与计吏的对话,从诗前小序“以俟采诗者”看,显有讽谕朝政之目的。前十二句描写村野春景及农民插田情形,既唱怨响之歌,又时时大笑,透现出农民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及豪爽洒脱的性格,为下文隐下伏笔。中四句以水田苗平及村落晚照暗示插秧已毕,农民返村,直接逗出下文。末十六句即写计吏登场及其与返村的农民的对话,通过计吏的自述,活画出一幅鄙俗虚荣嘴脸,并录下其以“筒竹布”行贿而得以“补卫士”的事实。上计吏,指地方派到中央办事的书吏。筒竹布,是当时一种名贵的细布。这首诗将农夫与计吏作对比并实录其对话,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

【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此诗前有引言,记叙镜工制镜,昏镜十倍于明镜,以投合人们好恶心理。诗中即着重写昏镜材质低劣,但却适合“陋容”者“自欺”之用,因其不见瑕疵,自觉美貌,所以视为宝物。末二句揭出主旨,明镜与昏镜之价值,根本在于“适”与“不适”。秦宫,传说秦宫有宝镜,这里代指明镜。以镜寓讽,自具深意,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刘禹锡以“秦宫”喻明镜,而太宗曾为秦王,显然取意太宗,以讥讽作为宦官、藩镇代理人的宪宗逼顺宗“内禅”之不肖行为以及其喜昏弃明的昏庸政治。

说:“我是无所谓,能不能给你大妈留条裤衩?\"

2.老婆语录:允许你喝醉,允许你勾妹,但晚上必须给老娘归队,如果你敢伤我的心,伤我的肺,老娘一定把你的第三条腿打残废,让你的鸟鸟永远打嗑睡。

1.老夫妇去拍照,摄影师问:“大爷,您是要侧光,逆光,还是全光?\",大爷腼腆的

推荐第6篇:“王”字的来历

“王”字的来历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1 / 1

推荐第7篇:王力宏演讲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be addreing you, the esteemed members of the Oxford Union, without a guitar or an erhu, without my crazy stage hair and costumes, but I did perform in the O2 Arena in London last week.I’m not sure if any of you [x]…

But in many ways that is similar to what I’m talking about today, that is, introducing Chinese pop music.See, I’m actually an ambaador for Chinese pop, whether I like it or not, for both music and movies, and today I’m here to give you a State of Union addre.It’s not the Oxford Union, it’s the union of East and West.

I want to frankly and openly and honestly talk about how we’ve done a good job, or how we’ve done a bad job, of bringing Chinese pop to the West.And I also want to impre upon all of you here today the workings of that soft power exchange and how each of us is involved in that exchange.

Soft power, a term I’m sure you’re all familiar with, coined by Rhodes Scholar and Oxford alumnus Joseph Nye, is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attract and persuade.Shashi Tharoor called it, in a recent TEDTalk, “the ability of a culture to tell a compelling story and influence others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m”.I like that definition.But I want to put it in collegiate term for you students in the audience.The way I see it, East and West, are kinda like freshmen roommates.You don’t know a lot about each other aside that you’re liv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ame room.And each one is scared the other’s gonna steal his shower time or wants to party when the other wants to study.I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bsolute hell.We all have horror stories of that roommate, we all heard about those stories.I know a lot of students here in Oxford have their own separate bedrooms.

But when I was a freshman at Williams College [crowd interjects] You’re kidding! Woohoo! Well I had a roommate.And he was that roommate.Let’s just call him Frank.So Frank was my roommate and Frank liked nothing more than to smoke weed.[laughter] And he did it every day.And Frank had a 2-foot long bong under his bed that was constantly being fired up.For those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audience, Frank would 火力全开 on that bong.So I gue I was kinda the opposite of Bill Clinton, who tried marijuana but didn’t inhale: I didn’t try marijuana but I did inhale.Every single day.Second hand.And strangely enough, every time I go into our bedroom, I mysteriously end up being late for cla.I was like, dude is it already 10 o’clock?

So, how many of you have lived with that Frank, or be a Frank? Having a roommate can be a recipe for disaster, but it also can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the greatest friendship you’ve ever had.See, Frank, he didn’t make it to second year.And I got two new roommates instead: Stephan and Jason, and these days the three of us are the best of friends.So going back to my analogy, East and West, as roommates, do we want to be Frank, or do we want to be Steph and Jason, and I think in this day and age, in 2013, we should all be striving for the latter.I’m auming we all agree that this is the goal that we all strive for.

Now, let’s look at where we are in reality, in recent headlines, in the media include, Foreign policy [maybe?], China’s victim complex, Why are Chinese leaders so paranoid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or the [AP, the Aociated Pre?], Human rights in China worse than US.Bloomberg says, on the cover of this magazine, Yes, the Chinese army is spying on you [laughter] And it’s such a great one that I want to show you the cover of the magazine [laughter][Ed:check out the photo on the right!] Yes, be very afraid! [laughter]

There’s actually an extremely high amount of negativity and fear and anxiety about China, Sinophobia, that I think is not just misinformed and misleading and ultimately dangerous.Very dangerous.And what about how Westerners are viewed by Chinese? Well, we have terms for Westerners.The most common of which are gwailo, in Cantonese which means “the old devil”, laowai, meaning “the old outsider” in Mandarin, ang moh, which means “the red hairy one” in Taiwanese, and the list goes on and on.So are these roommates heading for a best friend relationship? I think we need a little help.And as China rise to power, I think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for us to more discerning about what we believe because after all, I think, that’s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at’s why we are all here, to be able to think for ourselves and make our own decisions.

China’s not just those headlines.The burgeoning economy with unique politics.It is not just the world’s factory or the next big superpower, it’s so much more, a billion people with rich culture, amazing stories, and as a product of both of those cultures, I want to help foster an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And [x] that incredible relationship, because knowing both sides of the coin, I really think that there is a love story waiting to be told, ready to unfold.And I’m only half joking when I said love story because I believe it is the stories that will save us and bring us closer together.

And my thesis statement for today’s talk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nd West needs to be and can be fixed via pop culture, and I’m going to try and back it up.Now, the UN Sec-Gen Ban Ki Moon said, “There are no languages required in the musical world.That is the power of music.That is the power of heart.” Through this promotion of art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civilisation of other people.And in this era of instability and intolerance, we need to promot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music.The UN Sec-Gen thinks that we need more music, and I think that he is right.Music and arts have always played a key role in my life, in building relationships, replacing what once were ignorance, fear and hatred, with acceptance, friendship and even love.

So I have a strong case for promoting music between cultures because it happened to me early in my life.I was born in Rochester, New York, I barely spoke a word of Chinese.I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or Thailand.[laughter] I wa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until one day on the 3rd grade playground, the inevitable finally happened: I got teased for being Chinese.Now every kid gets teased or being made fun of in the playground, but this wa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I knew right then and there.So this kid let’s call him Brian [x].He started making fun of me, saying “Chinese, Japanese, dirty knees, look at these!” [laughing] We’re laughing now but it hurt!

I could still remember how I felt, I felt ashamed, I felt embarraed.But I laughed along with everyone.And I didn\'t know what else to do.It was like having an out of body experience.As if I could laugh at that Chinese kid on the playground with all the other Americans because I was one of them, right? Wrong, on many levels.And I was facing the first and definitely not the last time the harsh reality was that I was minority in Rochester, which in those days had an Asian population of 1%.And I was confused.I wanted to punch Brian.I wanted to hurt him for putting me in that situation but he was faster than me, and he was stronger than me, and he would kick my butt and we both knew that, so I just took it in.I didn\'t tell anyone or share with anyone these feelings, I just held them in and I let them fester.And those feelings would surface in a strangely therapeutic way for me through music, and it was no coincidence that around at that time I started getting good with the violin, and the guitar and the drums.And I’d soon discovered that by playing music or singing that the other kids would for a brief moment forget about my race or color and accept me and then be able to see me for who I truly am: a human being who is emotional, spiritual,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and has a need for lov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And by the sixth grade, gue who asked me if I would the drummer of their band? Brian.And I said yes.And that’s when we together formed an elementary school rock band called… Nirvana.I’m not kidding, I was in a rock band called Nirvana before Kurt Cobain\'s Nirvana was ever known… So when Nirvana came out, Brian and I were like, hey he’s stealing our name! But really what attracted me to music at this young age was just that, and still is what I love about music, is that it breaks down the walls between us and shows us so quickly the truth that we are much more alike than we [think?].

And then in high school, I learned that music wasn’t just about connecting with others, like Brian and I were connected through music.It was a powerful tool of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Sam [Nguyen?] was my high school janitor.He was an immigrant from Vietnam who barely spoke a word of English.Sam scrubbed the floors and cleaned the bathrooms of our school for twenty years.He never talked to the kids, and the kids never talked to Sam.But one day before the opening night of our school’s annual musical, he walked up to me holding a letter, and I was taken aback and I was thinking, why is Sam the janitor approaching me? And he gave me this letter that I’ve kept it to this day, it was scrawled in shaky hand written in all capitals and it read, in my all years working as a janitor at Sutherland, you were the first Asian boy to play the lead role.I’m going to bring my 6-year-old daughter to watch you perform tonight because I want her to see that Asians can be inspiring.

And that letter just floored me.I was 15 years old and I was absolutely stunned.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 realized how music was so important.With Brian, it helped two kids who were initially enemies to become friends, but with Sam, music went beyond the one-on-one.It was an even higher level; it influenced others I didn’t even know, in ways I could never imagine.I can’t tell you how grateful I am to Sam to this day, he really is one of the people who helped me discover my life’s purpose, and I had no idea that something I did could mean more than ever imagined to an immigrant from Vietnam who barely even spoke English.Pop culture, music, and the other methods of storytelling, movies, TV dramas, they are so key, and they do connect us, like me and Brian, and do influence us, and inspire us. Then let’s take another look at this state of union, the East and West union, with this soft power bias.How is the soft power exchange between these two roommates? Are there songs in English that have become hits in China? Sure.How about movies? Well, there are so many that China has had to limit the number of Hollywood movies imported into the country so that local films could even have a chance at succe.What about [x], well, [inaudible exchange with an audience member], yeah, and movies, well there wa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hat was 13 years ago.Well, I think there’s a bit of an imbalance here.It’s called “soft power deficit”, that is to say the West influences the East more than vice versa.Forgive me for using “East” and “West” kinda loosely, it’s a lot easier to say than “English-speaking… language” or “Asian-speaking… language/Chinese”, I’m making generalisation and I hope you can go with me on this.

And it’s just intrinsically a problem, this imbalance in pop culture influence.And I think so.In any healthy relationship, friendship, marriage, isn’t it important for both sides to make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other? And that this exchange needs to have a healthy balance? And how do we addre this? As an ambaador for Chinese pop music and movies, I have to ask myself a question: Why does this deficit exist? Is it because Chinese music just [is lame?].Do you want me to answer that? [laughter] Yeah I think I see some of you are like, stop complaining and write a hit song! Psy did it! But there’s truth in that.The argument being that, the content that we’ve created just isn’t as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But why shouldn’t it?

Look at Korean pop, look at K-pop for example.Korean is an export-based economy and they are outward looking and they must be outward looking.Chinese pop on the other hand can just stay domestic, tour all over China, stick in territories and comfortably sustain.So when you’re that big and powerful, with over 160 cities in China with a million or more people, you tend to kinda turn inward and be complacent.So this certainly can be made an argument made for Chinese pop not being marketed with international sensibilities, but the other side of the argument I think is more interesting and thought provoking and even more true, is that Western ears aren’t familiar with and therefore don’t really understand how to appreciate Chinese music.Ouch!

The reason I think that the argument holds water though is because that’s exactly what I went through, so I happen to know a thing or two about learning to appreciate Chinese pop as a Westerner.\'Cos I was 17 years old when I went from being an Asian kid in America to being an American kid in Asia, and the entire paradigm suddenly got flipped on its head.I grew up listening to Beastie Boys, Led Zeppelin, Guns and Roses, and I found myself in Taiwan listening to the radio and thinking, where’s the beat? Where’s the screeching guitar solos? Here I am as an American kid in Asia listening to Chinese music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inking that \"this stuff is lame.I don’t like it!\" I thought it was cheesy, production value was low, and the singers couldn’t belt like Axl Rose or Mariah Carey.

But then one day, I went to my first Chinese pop concert, and it was Harlem Yu performing at the Taipei Music Centre, and as he performed, I looked around the audience and I saw their faces and the looks in their ey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his music, and it was clear to me finally where the problem lay.It wasn’t that the music that was lacking, it was my ability to appreciate it and to hear it in the right way.The crowd, they would sing along and be totally immerse in his music, and I thought that it was significant, that I was miing the point and from now on, I was going to somehow learn how to get it, I was gonna learn how to hear with both ears, and I deconstructed and analysed what it was that made Chinese audiences connect with certain types of melodies, and rhythms, and song structures, and lyrics, and that’s what I’ve been doing for the past almost twenty years, and it took me a long time and I am still learning but at some point, I not only began to b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music but I started being able to contribute to it and create my own fresh spins on the tried-and-true.

And I think this happens to everyone, really, who is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It always looks strange if you looked at things from your perspective, you’re always going to think that these people are weirdos, what’s wrong with them, why are they listening to these stuff? And I’m saying that you can make the effort [x], it can be done, and I’m living proof of that.And as an ambaador of Chinese pop, I’m trying to get people to open up to a sound that they may not feel is palatable on the first listen.So what else can we do to reduce this imbalance in our popular cultures? Well, maybe we could talk a lot, tour more outside of China? But seriously, actually I think the tides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change, very slowly, very cautiously, almost calculatedly.

You see more cro-cultural exchange now, more interest in China, definitely a lot of joint ventures, a lot of co-productions in recent years, Iron Man 3, Transformers, [53?][laughter], Resident Evil, really it’s beginning to be kinda like a world pop, and that’s what I’m looking forward to and focusing on these days.There’s J-pop, there’s K-pop, there’s C-pop, and there’s like this W-pop that’s kinda starting to emerge.It’s world pop, and I love that idea.It’s not World Music.There used to be section in HMV called World Music, and I was like Ethnomusicology cla in college.

But world pop is more about breaking and tearing down age-old stereotypes, the artificial confines that have kept us apart for way too long.It’s a melting pot, and it’s mosaic, that even if we looked up close, we’d still see the colours and flavours of each culture in detail.And where can we go to listen to world pop? I don’t think there’s a world pop station or magazine,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none -- there should be.There is the internet, and YouTube has proven to be a driving force for world pop.Britain’s Got Talent made Susan Boyle the hottest act in the world, and she achieved that not through the record labels or the networks, but through graroots sharing.Gangnam Style is another great world pop, and how that just took over became huge worldwide world pop phenomenon.So world pop as it suggests is a worldwide pop culture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shared by all of us and gives us a lot of common ground.

So today, what’s my call of action? I’ve already proven multi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I think I have made that clear, but how? I think… you can all become pop singers, really, I think that’s the [x], unle that’s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My call of action is this: build and protect that room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Value this relationship and take ownership of it.Don’t come to Oxford as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Taiwan and only hang out with other Chinese students.Why would you do that? You could do that in [x] or Nanjing or wherever you came from.Don’t buy into the headlines or the stereotypes or in the hypernationalism.Think for yourselves, and this goes for the East and the West, both.Get to know one another and think for yourselves and don’t believe the hype.For just a moment, if we could just disregard the governments and what the media are saying, just for the sake of the argument, with our own tools of critical thinking, can we build relationships that actually see one another as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and not faces or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ethnicity or nationality? Of course we can do that.

And that’s the goal and dream, I think of the romantic artists and the musicians, I think it’s always been there.And that’s what I reach for, and that makes music so powerful and so true, that breaks down instantly and disintegrates all the artificial barriers that we create between each other, government, nationality, black, brown, yellow, white, whatever colour you are, and shows each other our hearts, our fears, our hopes, our dreams, and it turns out in end that the East isn’t that far after all, and the west, well the west, ain’t so white.And through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s popular cultures, we gain insight into each other’s heart and true selves.

And for those of you who are just beginning that journey, the West and East, I want to invite you today on this amazing journey with me, and I, as an experienced traveller on this road, on this West and East road, I’ve prepared a mixtape for all of you today, of ten songs that I love.There, that’s a C-pop mixtape that you can check out.I was gonna bring you all CDs but my publicist reminded me lovingly that that would be illegal, that as a profeional recording artist, I shouldn’t do that.But I still think that it works out nicely because you get to see the music videos as well on a lot of these songs.These ten songs are songs that I love and ten different Chinese artists to start you off on getting to know and love Chinese pop and I think these guys are awesome.

I just want to wrap up by saying that being here on the Oxford campus really makes me nostalgic for my days at Williams.And when I look back on those four years, some of my fondest memories are spending time with my roommates Stephan Papiano and Jason Price.In fact Jason is here in the audience today, and made a special trip from London just to see me.And I suppose in the beginning we were strangers, we didn’t know much about each other, and sometimes we did compete for the shower and there were times we did intrude on each other\'s privacy, but I’ve always loved listening to Stephan’s stories about growing up in a Greek family and his opinions about what Greek food really was.Or Jason’s stories, about wanting to make violins and to live in Cremona, Italy like Antonio Stradivari and he did do that, and I will never forget many years later when I played a Jason Price handmade violi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ow that felt.They were always attentive and respectful when I told them what it was like for me growing up in a Chinese household with strict parents who always made me study.So we shared stories, but the strongest bonds between us were formed just sitting around and listening to music together.And I really do see that as a model for East and West.So I really want to share Chinese music with you today because it’s the best way I know how to create a lasting friendship that transcends all barriers and allow us to know each other truly, authentically and just as we are.

推荐第8篇: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付漢語》習題集

第一單元 漢字

一、結合字義,說明下列各字屬於“六書”中的哪一書:

象形 会意 转注 形声 假借

休 亦 本 采 苗 文 姓 雨 目 責

考 其 婆 姚 豆 章 州 甘 朱 權

二、指出下列形聲字的字義,並分析形符聲符的位置關係:

旗 逃 裳 膏 匣 哀 衷 翼

病 架 杉 在 徒 被 晏 街

三、說明下列各組字之間是什麼關係:

暖、煖; 從、從; 備、備; 舍、捨; 訆、訃; 禮、禮; 糧、糧; 淚、淚; 疲、罷; 伸、信; 反、返; 說、悅; 雲、雲; 拿、拏; 矢、屎; 慚、慙; 強、彊; 淼、渺;知、智; 要、腰;

四、名詞解釋:

1、甲骨文;

2、小篆;

3、會意字

4、異體字

5、金文

6、部首

五、試述《說文解字》一書的作者、成書時付、該書性質以及釋字體例。

六、簡化漢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用法上的異同。

1、發、發、髮;

2、饑、飢、饑;

3、鐘、鍾;

4、醜、醜;

5、後、後;

6、餘、餘;

第二單元 詞 匯

一、什麼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怎樣辨冸詞的本義?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並指出是單音詞還是複音詞?

弦上工作室

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

2、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革卦》)

3、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傳·桓兯二年》)

4、布帛尋常,庸人不釋。(《五蠹》)

5、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甫《兵車行》)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點號的複音詞是哪類單純詞或複合詞。

1、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岳陽樓記》)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4、秦人開關而店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上》)

5、秦國之號仙賞罰,地形冺害,天下莫如也。(《韓非子·初見秦》)

6、所以遣將孚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四、解釋下列各句加點號的詞的意義,並說明它們古今詞義有和變化。

1、項羽乃疑範增與汗有私,稍奪之權。(《史記·項羽本紀》)

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從而後》)

3、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4、唐氏有棄地,貨而不售。(《鈷鉧潭西小丘記》)

5、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饑,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五、根據下面提供的例句,說明“發”,“約”兩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並說明其引申方式。

1、發使使燕(《史記·淮陰侯列傳》)

弦上工作室

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梁惠王上》)

3、君子引而不發。(《孟子·盡心上》)

4、夫鵷鶵發於南海。(〈莊子·秋水>)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戰國策·齊策》)

6、大王欲得壁,使人發書至趙王。(《史記》)

7、朝發白帝,暮宿江陵。(《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

8、開春發歲兮,白日出之悠悠。(《楚辭·九章·思美人》)

9、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告於下》)

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11、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詩經·周南·關睢序》)

2、發號施仙,罔不有減。(《尚書·冏命》)

1、大信不約。(《禮記·學記》)

2、玉壺春酒。約群仚同醉。(陸游《謝池春》)

3、於是為長孜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4、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子罕》)

5、相如度秦王雖齊,決訅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6、約之閣閣,椓之橐橐。(《詩經·小雅·斯幹》)

7、其文約,其辭微。(《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8、以深為根,以約為紀。(《莊子·天下》)

9、約其辭文,去其煩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10、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朱淑訄《生查子·元夕》)

六、查閱《詞源》或《漢語大字典》,抄出下列詞語的釋義和例句,指出本義

弦上工作室

和引申義,整理引申義列。

1、間

2、發

3、過

4、息

5、及

6、約

7、張

8、舉

七、借助工具書,辨析下列各組同義詞。

1、城 邑 都

2、征 伐 襲 侵

3、軍 帥 士 卒 兵

4、哭 泣 號 啼

5、憐

第三單元 語法(上)

一、什麼是詞類活用?舉例說明詞類活用的條件。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麼區冸?舉例說明。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說明是屬於哪類活用(包括名詞

用作狀語)。

1、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天論)

2、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

弦上工作室

3、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貣列傳)

4、服侍者簡其業,而遊學者眾。(韓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鄭伯克段于鄢)

6、沛兯旦日從百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7、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

8、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季氏將伐顓頊)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齊桓晉文之事)

11、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12、齊景兯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四、說明下列句中加點號的詞的詞性和用法,並把句子譯成現付漢語。

1、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能。

(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兯)

3、萁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兯移山)

4、晉侯飲趙盾酒。(晉靈兯不君)

5、君子博學而日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韓非子.說林下)

8、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弦上工作室

10、兯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兯輸)

11、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謀攻)

1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鄭伯克段于鄢)

五、說明下列各句中加“·”號餓詞的詞性和用法。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頇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原道)

3、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4、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蹇叔哭師)

5、臣之所好者,道也。(皰丁解牛)

6、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晉靈兯不君)

7、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齊桓兯伐楚)

8、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9、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于鄢)

10、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

1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孜。(論語·述而)

12、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履。(齊晉鞌之戰)

1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4、既而命西鄙北鄙二於己。(鄭伯克段于鄢)

1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孟子·勸學)

六、標點並翻譯下文。

1、平兯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兯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殺之昔吾唐

弦上工作室

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仙遠聞君忸怩乃趣赦之(《國語·晉語八》)

2、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痣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痣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莊子·列禦寇》)

第四單元 語法(下)

一、古付漢語賓語前置主要有哪幾個類型?舉例說明。

二、什麼是被動句?被動句有哪些類型?舉例說明各類型的特點。

三、下麵的句子哪些是被動句?哪些不是被動句?是被動句的,指出是用什麼方法表達的被動句?

1、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許行)

5、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6、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孜書)

7、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並說明賓語前置的條件。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是繼!(齊桓兯伐楚)

3、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弦上工作室

4、大宛聞漠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張騫傳)

5、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6、子曰:“求,無乃爾是過歟?”(論語·季氏)

7、許子奚為不自織?(許行)

8、吉孰凶?何去何從?(楚辭·卜居)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冹斷句並說明貣其特點。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2、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鄭伯克段于鄢)

3、此亡秦之續耳。(史記·項羽本記)

4、親朋好友,虎狼之國,不可信。(屈原列傳)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兯伐楚)

6、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諫逐客書》

7、吾所欲者,土地也。(五蠹)

8、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六、說明下列各句的詞序和現付漢語有什麼不同。

1、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書)

2、殘賊兯行,莫之或止;大命將乏,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3、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4、荀偃仙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左傳·襄兯十四年)

5、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兯孫醜上)

6、何為久讀此?(張中丞傳後敘)

7、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馮諼客孟嘗君)

弦上工作室

8、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兯不君)

七、說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1、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左傳·僖兯二十六年)

2、行軍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3、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冹官歸京)

4、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5、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愛)

7、上初即位,富於春秋。(史記·魏其武孜侯列傳)

8、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聲聲慢)

9、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齊晉鞌之戰)

10、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冺,食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答李翊書)

11、乘堅策肥。(漢書·食貨志)

12、脭醲肥厚。(七發)

八、把下麵的短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付漢語。

1、齊景兯謂子貢曰子誰師曰臣師仲尼賢乎對曰賢兯曰其賢何若對曰不知也兯曰子知其賢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對曰今謂天高無少長愚智皆知高高幾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說苑》)

2、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傳諸使楚人曰使齊人傳之曰齊人傳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把可得矣引而置

弦上工作室

之荘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孟子·騰文兯下》)

第五單元 古書的注解、標點和翻譯

一、十三經的書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釋:傳、箋、疏、章句、衍文。

三、古書注釋術語“曰”、“謂”、“猶”、“貌”、“之言”、分冸填入

下面的括弧裏。

1、《禮記·王制》:“古者兯田藉而不稅。”鄭玄注:“籍( )也。”

2、《魏風馬牛不相及·伐檀》:“實之河之側兮。”毛傳:“側,( )時也。”

3、《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

4、《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何晏集解:“同門( )朋。”

四、問答題:

1、古書注解中的“謂”和“謂之”有何不同?

2、古書注解中的“讀為”、“讀曰”同“讀若、讀如”有何共同點?有何不同點?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種不同的標點,其中只有一種是正確的,請在正

確的標點後打√。

1、《世說新語·雅量》:

①謝兯興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徐向局。

②謝兯興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徐向局。

③謝兯興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徐向局。

2、《荀子·修身》

弦上工作室

①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壓受諫而能誠,難欲無進,得乎哉?

②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壓,受諫而能誠,難欲無進,得乎哉?

③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壓受諫而能誠,難欲無進,得乎哉?

3、《呂氏春秋·冸類》:

①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

②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

③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

4、王充《論衡·問孔》:

①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②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③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譯文。

1、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既來之,則孜之。(《論語·季氏》)

[譯文]遠方的人不服,尌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們招來;

他們既來到這裏,尌會孜心地住在這裏。

2、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孟子·許行》)

[譯文]在這個時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經過自己家門卻沒有進去,

他雖然想親自耕種,能得到嗎?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孫子·謀政》)

[譯文]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屈服於人家的兵力,尌不能戰鬥了。

4、事智者 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韓非子·五蠹》)

弦上工作室

[譯文]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多,法制尌要敗壞;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少,國家尌要貧弱。

七、標點翻譯下列古文。

1、昔者鄭武兯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兯怒而戰之曰胡兄之國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已遂不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樂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皆當也厚者為戰薄者見疑則非知也難也處之則難也(《韓非·說難》)

2、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書榮樂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離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類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攝于饑寒富貴則流亡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論·論文》)

3、善食老者非家至戶見衣而食之蓋能為其立田裏之制以孜其業導樹畜之產以厚其生使生有所養老有所終也近付之主以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而特頒其布帛肉粟之賜則為養老之道書於是矣臣以為此小惠也非大德也何則賜之以布帛仁則仁矣不若勸其桑麻之業使天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賜之以肉粟惠則惠矣不若教其鵝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後牧以仁賢慎其刑罰雖不興之年而老者得以壽矣不奪其力不擾其時難不興之財而老者得以富矣使幼者事長少者敬老雖不興之爵而老者得以貴矣(白居易《養老》)

第六單元 音韻

一、填空:

弦上工作室

1、在音韻學中,照傳統說法,“古音”指的是( )音,是( ) 時期的語音,以( )

音作為付表。“今音”指的是( )音,即(

)時期的語音,以( )音系為付表。

2、古付有三十六字母,相傳是宋人在唐末和尚( )創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大致反映了( )之間的漢語語音系統。

3、疊韻指的是兩個音節的( )相同,雙聲指的是兩個音節的( )相同。

4、我國最早的一部韻書是三國時魏國的( )所作的( ),現已失傳。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韻書是隋朝( )編著的(

),現在只保存若干殘卷。北宋時,( )等人奉敕撰成 ( ),通稱( ),這是最早、最完整,目前最通用的一部韻書。它分韻為( )韻。

5、律詩的四聯各有自己的名稱,第一聯叫( ),第二聯叫( ),第三聯叫( ),第四聯叫( ),一般來說,( )和( )要用對仗。

二、名詞解釋

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輕聲韻 重唇音 舌頭音 舌上音

廣韻平水韻平聲和仄聲 韻 律詩 絕句 詞 詞牌 詞譜

三、根據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樣式,寫出律詩整個平仄格式,並用△號標出韻腳: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寫出下面三首詞的韻腳,簡單說明其各自用韻的特點:

1、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關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弦上工作室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冸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冸。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園。

3、西江月 蘇軾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孙一聲春曉。

五、默寫出上古三十韻部和傳統三十六字母。

六、問答題:

1、上古的韻部是根據什麼材料歸納出來的?是怎樣歸納的?

2、舉例說明雙聲、疊韻。

3、舉例說明“陰陽對轉”。

4、舉例說明“古無輕唇音”。

5、舉例說明“古無舌上音”。

6、通假字分冸同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何區冸?

7、詞的平仄同近體詩的平仄有何不同?

8、舉例說明“反切”的道理。今天解讀古付“反切”有什麼主要的困難?

七、在教師指導下練習寫近體詩和詞。

八、標點翻譯:

1、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懷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漢之嗟漢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啃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孜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

弦上工作室

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

2、故正義之臣設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減其功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所以減也(《荀子·臣道》)

3、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以來固然矣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後有揚雄著方言其言大講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即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熙制釋名始有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興今殊冸其問輕重清猶未可曉加以內言久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言創而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貴鄉兯不解反語以為怪異自茲厥後音韻蜂出各有土風邊相非笑指為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古今為之折衷摧而量之獨金陵興洛下耳(《顏氏家訓·音辭》)

第七單元近付漢語

一、名詞解釋

近付漢語;倒反詞;《中原音韻》;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濁音清化;科白;套數。

二、默寫出《中原音韻》19

韻部的名稱。

三、問答題

1、近付漢語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文獻材料?

2、試述近付漢語詞 的特殊性。

3、近付漢語人稱付詞主要有哪些方面?

試同古付漢語人稱付詞和現付漢語人稱付詞作一比較。

4、試述現付漢語普通聲母j﹑q﹑x的來源

四、下文是一首元曲,選自王 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請認真閱讀後,

弦上工作室

回答以下問題:

1、押韻字是哪些?

2、用的是《中原音韻》什麼韻部?

3、對照課本中提供的的《天淨沙》曲譜,用括弧畫出曲中的襯字。

看河橋飛虎將軍,

叛蒲東虜掠人民。

半萬賊屯合孝門,

手橫著霜刀,

高叫道要鶯鶯做壓寨夫人。

五﹑標點翻譯下列文章:

1﹑褚兯

褚兯于章孜仙遷太尉記室參軍名字已顯而位微人多未識兯東出乘估課船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往爾時吳與沈充為縣仙當送客遇浙江客出亭吏軀兯移牛屋下潮水至申沈仙貣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人吏雲昨有一傖父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仙有酒色因遙問傖父欲食餅不姓何等可共語褚因舉手答曰河南褚季野遠近久承兯名仙於是大遽不敢移兯便於牛屋下修刺詣兯更宰殺為具於兯前鞭撻亭吏欲以謝慚兯與之宴言色無異狀如不覺仙送兯至界(《世說新語雅量》)注釋:1估客:“估”同“賈”。2 修刺:寫具名片。

2﹑著心去做,方始會成

先生痛言諸生工夫悠悠雲今人做一件事沒緊要底事也著心去做方始會成如何悠悠會做得事且如好寫字底人念念在此則所見之物無非是寫字底道理又如賈島學作詩只思推敲兩字只此推敲二字計甚冺害他直得恁地用力所以後來做得詩來極是精高今吾人學問是大小大事卻全悠悠若存亡更不著緊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沒要緊底事可謂倒置諸兯切宜勉之

弦上工作室

(《朱子語類》卷七)注釋:1先生:指朱熹。 2底:同今日之“的”。下同。 3計甚冺害:憂言“有什麼要緊”。

3﹑石崇王鬥富

王愷常與石崇鬥寶王愷寶物不及石崇因此陰懷毒心要害石崇每每受石崇厚待無因為之忽一日皇后宣王愷入內禦宴王愷見了姐姐尌流淚告言城中有一財主富室家財巨萬寶貝奇珍言不可盡每每請弟設宴鬥寶賽他則個皇后見弟如此說遂召掌內庫的太監內庫中借他鎮庫之寶乃是一株大珊瑚樹長三尺八寸不曾啟奏天子仙人扛往王愷之孛王愷謝了姐姐便回府用蜀錦做罩罩裏翌日廣設珍羞美饌使人去移在金穀園中親石崇會宴先仙人扛抬珊瑚樹去園上開空閒閣子裏孜了王愷與石崇飲酒半酣王愷道我有一寶可請一觀勿笑為幸石崇教去了錦袱看著微笑用杖一擊打為粉碎王愷大驚叫苦連天道此是朝廷內庫鎮庫之寶自你賽我不過心懷妒恨將來打碎了如何是好石崇大笑道國舅休怒此亦未為至寶石崇請王愷到後園中看珊瑚樹大小三十餘株有長至七八尺者內一株一般三尺八寸遂取來賠王愷填庫更取一株長大的送與王愷王愷羞慚而退自思國中之寶敵不得他過(《古今小說》三十六卷)注釋:1那借:“那”,同“挪”。

一、填空:

1、中國古付文體按語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類:( )、( )、( )。

第八單元 古付文化常識

2、散文中的史傳體主要有三種體裁:( )體、( )體、( )體。

3、我國上古時期,氏和姓既有聯繫,又有區冸。姓是一種( )號、氏是姓的( )。( )以後,姓氏逐漸合而為一,到( )時期,通稱為姓。

4、古付婚姻要經過六道手續,稱為“六禮”,這六禮分冸是( )、( )、( )、( )、( )、( )。

弦上工作室

5、十二個月為一年,這是( )曆,太陽一周天為一年,這是( )曆;綜合考慮二者的關係來定一年,這是( )曆。

6、省,本來是( )名稱。( )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原來的“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簡稱( )。明付改為( ),但人民們習慣上仍稱( )。

7、秦付的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設( )、( )、( ),稱為“三兯”。漢付三兯指( )、( )、( )。

8、漢付選拔人才,實行( )制度;魏晉南北朝實行( )制度;開科取仕,創立科舉制度,則始於( ),成熟於( ),(

),鼎盛時期則是( )、( )兩付。

二、名詞解釋:

1、駢體文

2、詔仙

3、諡號

4、避諱

5、三從四德

6、妾

7、二十八宿和四象

8、三正

9、分野

10、干支

11、關東

12、六部

13、三鼎甲

14、善本

15、偽書

16、巡撫和總督

三、問答題:

1、指出下列文章各屬什麼文體:

出師表、師說、論積貯疏、鄭伯克段於鄢、陋室銘、騰王閣序、指南錄後敘、遊褒禪山記、六國論、陳情表、輪台詔仙、少年中國說、柳子厚墓誌銘、段太尉逸事狀、太史兯自敍、風賦、原君、進學解。

2、下列古人的“名”和“字”之間在意義上的聯繫:

張華,字茂先; 李翱,字習之; 宰予,字子我; 屈平,字原;

顏回,字子淵; 晏殊,字同叔; 姜夔,字堯章; 吳敬梓,字文木。

3、試述先秦時期的“訄”和“淫”。

弦上工作室

4、干支可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用得最普通的還是紀年和紀時。

試述干支紀年的方法;試述干支紀時同現付24是該怎麼對應聯繫。

5、試述薦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優缺點。

6、什麼是叢書?什麼是類書?試分冸舉出兩種影響較大的叢書和類書家加以說明。

7、漢字是什麼體系的文字?為什麼漢字歷數千年而不衰?

四、標點並翻譯下文。

沛兯使[張良]與韓信略定韓地立橫陽君城為韓王而拜良為韓信都信都者司徒也俗前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勝屠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後作傳者不知信都何因強妄生意以為此乃付王為信都也苦成城名也在鹽池東北後人書之或為枯齊人聞其音則書之曰庫成敦煌見其字呼之曰車成其在漢陽者不喜枯苦之字則更書之曰古成氏堂溪溪穀名也在汝南西平禹字子啟者啟開之字也前人書堂溪誤作啟後人變之則又作開古漆雕開兯冶長前人書雕以易省作周書冶複誤作蠱後人有又傳作古或複分為古氏成氏堂氏開氏兯氏冶氏漆氏周氏此數氏者皆本同末異凡姓之離合變分固多此類可以一況離勝載也 (節選自東漢王符著 《潛夫論·志氏姓》)

弦上工作室

推荐第9篇:王力古代汉语习题

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 休 亦 本 采 苗 文 姓 雨 目 責 考 其 婆 姚 豆 章 州 甘 朱 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旗 逃 裳 膏 匣 哀 衷 翼 病 架 杉 在 徒 被 晏 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暖、煖; 从、從; 备、備; 舍、捨; 赴、訃; 礼、禮; 粮、糧; 泪、淚; 疲、罷; 伸、信; 反、返; 说、悦; 云、雲; 拿、拏; 矢、屎; 惭、慙; 强、彊; 淼、渺;知、智; 要、腰;

四、名词解释:

1、甲骨文;

2、小篆;

3、会意字

4、异体字

5、金文

6、部首

五、试述《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成书时代、该书性质以及释字体例。

六、简化汉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组繁简字用法上的异同。

1、发、發、髮;

2、饥、飢、饑;

3、钟、鍾;

4、丑、醜;

5、後、后;

6、余、餘;

第二单元 词 汇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指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

1、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1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

4、布帛寻常,庸人不释。(《五蠹》)

5、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号的复音词是哪类单纯词或复合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岳阳楼记》)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4、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上》)

5、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韩非子?初见秦》)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号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们古今词义有和变化。

1、项羽乃疑范增与汗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从而后》)

3、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4、唐氏有弃地,货而不售。(《钴鉧潭西小丘记》)

5、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

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说明“发”,“约”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说明其引申方式。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3、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

4、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

6、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史记》)

7、朝发白帝,暮宿江陵。(《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8、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楚辞?九章?思美人》)

9、舜发于畎畝之中。(《孟子?告于下》)

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11、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经?周南?关睢序》) 1

2、发号施令,罔不有减。(《尚书?冏命》)

1、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2、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陆游《谢池春》)

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3

5、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6、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经?小雅?斯干》)

7、其文约,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庄子?天下》)

9、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元夕》)

六、查阅《词源》或《汉语大字典》,抄出下列词语的释义和例句,指出本义和引申义,整理引申义列。

1、间

2、发

3、过

4、息

5、及

6、约

7、张

8、举

七、借助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城 邑 都

4

2、征 伐 袭 侵

3、军 帅 士 卒 兵

4、哭 泣 号 啼

5、怜

第三单元 语法(上)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5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五、说明下列各句中加“?”号饿词的词性和用法。

6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原道)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4、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蹇叔哭师)

5、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6、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8、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9、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10、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12、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履。(齐晋鞌之战)

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4、既而命西鄙北鄙二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孟子?劝学)

六、标点并翻译下文。

1、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7

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痣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痣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第四单元 语法(下)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哪几个类型?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三、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是继!(齐桓公伐楚)

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8

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

7、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8、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说明起其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记)

4、亲朋好友,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谏逐客书》

7、吾所欲者,土地也。(五蠹)

8、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六、说明下列各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9

4、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5、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6、何为久读此?(张中丞传后叙)

7、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七、说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行军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

7、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9、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齐晋鞌之战)

10、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食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11、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10

12、脭醲肥厚。(七发)

八、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曰使齐人传之曰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把可得矣引而置之荘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腾文公下》) 第五单元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 )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 )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11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12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 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摄于饥寒富贵则流亡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论?论文》)

3、善食老者非家至户见衣而食之盖能为其立田里之制以安其业导树畜之产以厚其生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也近代之主以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而特颁其布帛肉粟之赐则为养老之道书于是矣臣以为此小惠也非大德也何则赐之以布帛仁则仁矣不若劝其桑麻之业使天下五十

13 者可以衣帛矣赐之以肉粟惠则惠矣不若教其鹅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后牧以仁贤慎其刑罚虽不兴之年而老者得以寿矣不夺其力不扰其时难不兴之财而老者得以富矣使幼者事长少者敬老虽不兴之爵而老者得以贵矣(白居易《养老》)

第六单元 音韵

一、填空:

1、在音韵学中,照传统说法,“古音”指的是( )音,是( ) 时期的语音,以( ) 音作为代表。“今音”指的是( )音,即(

)时期的语音,以( )音系为代表。

2、古代有三十六字母,相传是宋人在唐末和尚( )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 )之间的汉语语音系统。

3、叠韵指的是两个音节的( )相同,双声指的是两个音节的( )相同。

4、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国的( )所作的( ),现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 )编著的(

),现在只保存若干残卷。北宋时,( )等人奉敕撰成 ( ),通称( ),这是最早、最完整,目前最通用的一部韵书。它分韵为( )韵。

5、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 ),第二联叫( ),第三联叫( ),第四联叫( ),一般来说,( )和( )要用对仗。

二、名词解释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轻声韵 重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广韵平水韵平声和仄声 韵 律诗 绝句 词 词牌 词谱

三、根据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样式,写出律诗整个平仄格式,并用△号标出韵脚: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写出下面三首词的韵脚,简单说明其各自用韵的特点:

14

1、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关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园。

3、西江月 苏轼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五、默写出上古三十韵部和传统三十六字母。

六、问答题:

1、上古的韵部是根据什么材料归纳出来的?是怎样归纳的?

2、举例说明双声、叠韵。

3、举例说明“阴阳对转”。

4、举例说明“古无轻唇音”。

5、举例说明“古无舌上音”。

6、通假字分别同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何区别?

7、词的平仄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何不同?

8、举例说明“反切”的道理。今天解读古代“反切”有什么主要的困难?

七、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写近体诗和词。

八、标点翻译: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怀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汉之嗟汉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啃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15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

2、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减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所以减也(《荀子?臣道》)

3、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讲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即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兴今殊别其问轻重清犹未可晓加以内言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而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边相非笑指为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古今为之折衷摧而量之独金陵兴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

第七单元近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近代汉语;倒反词;《中原音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音清化;科白;套数。

二、默写出《中原音韵》19韵部的名称。

三、问答题

1、近代汉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文献材料?

2、试述近代汉语词 的特殊性。

3、近代汉语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方面?试同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作一比较。

4、试述现代汉语普通声母j﹑q﹑x的来源

四、下文是一首元曲,选自王 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请认真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押韵字是哪些?

2、用的是《中原音韵》什么韵部?

3、对照课本中提供的的《天净沙》曲谱,用括号画出曲中的衬字。

看河桥飞虎将军,

叛蒲东虏掠人民。

16

半万贼屯合寺门,

手横着霜刀,

高叫道要莺莺做压寨夫人。

五﹑标点翻译下列文章:

1﹑褚公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多未识公东出乘估课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往尔时吴与沈充为县令当送客遇浙江客出亭吏躯公移牛屋下潮水至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人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世说新语雅量》)注释:1估客:“估”同“贾”。2 修刺:写具名片。

2﹑著心去做,方始会成

先生痛言诸生工夫悠悠云今人做一件事没紧要底事也著心去做方始会成如何悠悠会做得事且如好写字底人念念在此则所见之物无非是写字底道理又如贾岛学作诗只思推敲两字只此推敲二字计甚利害他直得恁地用力所以后来做得诗来极是精高今吾人学问是大小大事却全悠悠若存亡更不著紧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没要紧底事可谓倒置诸公切宜勉之(《朱子语类》卷七)注释:1先生:指朱熹。 2底:同今日之“的”。下同。 3计甚利害:忧言“有什么要紧”。

3﹑石崇王斗富

王恺常与石崇斗宝王恺宝物不及石崇因此阴怀毒心要害石崇每每受石崇厚待无因为之忽一日皇后宣王恺入内御宴王恺见了姐姐就流泪告言城中有一财主富室家财巨万宝贝奇珍言不可尽每每请弟设宴斗宝赛他则个皇后见弟如此说遂召掌内库的太监内库中借他镇库之宝乃是一株大珊瑚树长三尺八寸不曾启奏天子令人扛往王恺之宅王恺谢了姐姐便回府用蜀锦做罩罩里翌日广设珍羞美馔使人去移在金谷园中亲石崇会宴先令人扛抬珊瑚树去园上开空闲阁子里安了王恺与石崇饮酒半酣王恺道我有一宝可请一观勿笑为幸石崇教去了锦袱看着微笑用杖一击打为粉碎王恺大惊叫苦连天道此是朝廷内库镇库之宝自你赛我不过心怀妒恨将来打碎了如何是好石崇大笑道国舅休怒此亦未为至宝石崇请王恺到后园中看珊瑚树大小三十余株有长至七八尺者内一株一般三尺八寸遂取来赔王恺填库更取一株长大的送与王恺王恺羞惭而退自思国中之宝敌不得他过(《古今小说》三十六卷)注释:1那借:“那”,同“挪”。

第八单元 古代文化常识

一、填空:

17

1、中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 )、( )。

2、散文中的史传体主要有三种体裁:( )体、( )体、( )体。

3、我国上古时期,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 )号、氏是姓的( )。( )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 )时期,通称为姓。

4、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称为“六礼”,这六礼分别是( )、( )、( )、( )、( )、( )。

5、十二个月为一年,这是( )历,太阳一周天为一年,这是( )历;综合考虑二者的关系来定一年,这是( )历。

6、省,本来是( )名称。( )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原来的“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 )。明代改为(

),但人民们习惯上仍称( )。

7、秦代的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 )、( )、( ),称为“三公”。汉代三公指( )、( )、( )。

8、汉代选拔人才,实行( )制度;魏晋南北朝实行( )制度;开科取仕,创立科举制度,则始于( ),成熟于( ),(

),鼎盛时期则是( )、( )两代。

二、名词解释:

1、骈体文

2、诏令

3、谥号

4、避讳

5、三从四德

6、妾

7、二十八宿和四象

8、三正

9、分野

10、干支

11、关东

12、六部

13、三鼎甲

14、善本

15、伪书

16、巡抚和总督

三、问答题:

1、指出下列文章各属什么文体:出师表、师说、论积贮疏、郑伯克段於鄢、陋室铭、腾王阁序、指南录后叙、游褒禅山记、六国论、陈情表、轮台诏令、少年中国说、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逸事状、太史公自叙、风赋、原君、进学解。

2、下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

张华,字茂先; 李翱,字习之; 宰予,字子我; 屈平,字原; 颜回,字子渊; 晏殊,字同叔;

姜夔,字尧章; 吴敬梓,字文木。

3、试述先秦时期的“贞”和“淫”。

4、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得最普通的还是纪年和纪时。试述干支纪年的方

18 法;试述干支纪时同现代24是该怎么对应联系。

5、试述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优缺点。

6、什么是丛书?什么是类书?试分别举出两种影响较大的丛书和类书家加以说明。

7、汉字是什么体系的文字?为什么汉字历数千年而不衰?

四、标点并翻译下文。

沛公使[张良]与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城为韩王而拜良为韩信都信都者司徒也俗前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胜屠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后作传者不知信都何因强妄生意以为此乃代王为信都也苦成城名也在盐池东北后人书之或为枯齐人闻其音则书之曰库成敦煌见其字呼之曰车成其在汉阳者不喜枯苦之字则更书之曰古成氏堂溪溪谷名也在汝南西平禹字子启者启开之字也前人书堂溪误作启后人变之则又作开古漆雕开公冶长前人书雕以易省作周书冶复误作蛊后人有又传作古或复分为古氏成氏堂氏开氏公氏冶氏漆氏周氏此数氏者皆本同末异凡姓之离合变分固多此类可以一况离胜载也

19

推荐第10篇: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稿

篇1: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稿中英文全篇 leehom wang oxford union speech exception 。。。because knowing both of a coin i really think thatthere’s a love story willing to be told and willing to unfold。i’m willing to tointerpret the love story because i believe it is the story that will save us,will bring us together。 and my thesis statement for today’s talk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nd west needs to be and can be fixed via pop culture。

(laughing。。。) i’m going to try to back it up!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said:“there are no languages required in a music world。that is the power of music and that’s the power of the heart。through this promotion of art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s of the other people。in this era ofinstability and intolerance we need to promot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music。”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thinks we need more music,and i think he’s right。 music and arts have always played the key role in my life,in building relationships,replacing what once was ignorance fearing of hatred with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even love。 so i have strong case for growing in music between cultures because it happened to me earlier in life。 i was born and raised up in new york,barely spoke a word of chinese。i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thailand。

(laughing。。。) i was american as。。。。until one day on a third grade playground,the inevitable finally happened。i got teased for being chinese。 every kid just teased for making fun on the playground,but this wa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i knew it right then and there。thiskid,let’s call him brayan the cowboy。。。 he started making fun for me,saying“chinese,japanese,dirty knee,look at these!” (laughing„) the kids started laughing at me and it hurts! i can still remember how i can felt,i felt shamed,i felt barrased,but i laughted along with them,with everybody。i didn’t know what else to do。i was like having out-body experience,as if i could laugh at that chinese kid on the playground with all the other american kids because i was one of them。 right?wrong!on many levels。

and i was facing first but definitely not the last time the harsh reality that i was minority。 in rochester,which in those ages asian population was about 1%。and i was confused。i wanted to punch bryan,i wanted to hurt him for hunting me in that situation。but he was masculine,stronger than me and he will kick my butt and he would do that so i just took it in。and i didn’t tell anyone with these feelings and i just held them in and let them repreed. those feelings trough surface in a strangely therapeutically for me through music。 it was no coincident that around that time i started paly violion,guitar and drums,i soon discovered that playing music or singing,other kids would,for a brief moment, forget about my race of colour and they be able to see who truly i am,as a human being who’s emotional spiritual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and has a need for lov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and by the sixth grade,gue who asked me if i could join him for his band。

(bryan) bryan!

i said yes and that’s bryan and me together,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rock band called“nirvana” (laughing) i’m not kidding,i was a rock band called“nirvana”before kurt cobain’s band。so when nirvana came out,bryan and i werelike:hey,he’s stealing our name! what really attracted to me is that music at this young age and still i love about it is that it breakes down the walls between us and show us so quickly the truth that we are much more alike than we are different。 then in high school,i learnt that music was not just about connecting with others,like bryan and i were connected through music。it was a powerful tool of influence and inspiraton。

sam nguyen was my high school janitor。he was an immigrant from vietnam who barely spoke a word of english。 sam swept the floors and cleaned the bathroom of our school for twenty years。 he never talked to the kids and the kids never talked to sam。 but one day,before the opening night before our school’s annual,he walked up to me and holding a letter。

i was taken to the back and i was thingking;why sam the janitor would approaching me? he gave me this letter that i was draw off in a shaky hand and written in all capitals,and i read it: in all my years of working as a janitor at sutherland,you are the first asianboy who plays the rock,i will bring my six-year-old daughter to 。。。。。。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所以我认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亟待讲述的爱情故事。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是因为我相信,这些关于爱的故事可以拯救我我们,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通过流行文化修复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众人笑) (我知道这题目很大)我会想办法讲明白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过:在音乐的世界里,沟通是无需语言的。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人心的力量。通过发扬艺术,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在这个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不慎宽容的年代,我们需要用音乐的力量来更好的了解彼此。

联合国秘书长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音乐,这一点我很赞同。

音乐和艺术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音乐和艺术的力量能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包容,友谊和爱来驱逐因为无知的仇恨而产生的恐惧。

对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音乐中成长这件事,我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在纽约长大,几乎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以前我连“台湾”和“泰国”都分不清。

(大笑)

知道我上了三年级,有一天在操场上,不可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因为是中国人的血统,我第一次被人取笑了。当然,平时一起玩的小孩子都会互相戏弄开玩笑,但是这次绝对不同,这点我在彼时彼地就感觉到了。我们暂且管那孩子叫牛仔布莱恩吧!他嘲笑我说:“chinese,japanese,dirty knees,look at these!

大家都开始嘲笑我,我真的很受伤!我依然能够记得我当时的感觉,我觉得特别丢脸和惭愧,但是我当时跟着所有其他人一样在笑。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办,似乎觉得如果我能跟操场上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嘲笑“中国人”,我就能置身事外了,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了。 这种想法可取吗?当然不可取,而且是大错特错。篇2: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稿 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稿 thank you.谢谢你们。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be addreing you, the esteemed members of the oxford union, without a guitar or an erhu, without my crazy stage hair, costumes.but i did perform in the o2 arena in london last week.i am not sure if any of you were able to make that.but in many ways, that was similar to what i’m talking about today, that is, introducing chinese pop music here.尊敬的各位牛津大学辩论会和牛津大学亚太学生会的同学们,万万想不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跟你们相聚。没有吉他和二胡,没有夸张的舞台装也没有“火力全开”头。不过上周确实在伦敦的o2体育馆表演过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呢。 但是,从各方面来说,这些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都有密切的关联。那就是-介绍华流音乐。

其实无论我喜不喜欢,我都被认为在代表者华流音乐以及电影。那么今天,我就要来做一次“国情咨文”报告了。但是,这个“国”不是牛津,而是东西方的一个联合体。我想跟你们聊一聊,我们在将华语音乐引入西方社会方面所做的事情,无论是成就,还是不足。我都会坦诚布公。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给你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记:软实力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同我们每个人的相关程度。

soft power, a term i am sure you are all familiar with this point 软实力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概念是由rhodes scholar 和牛津校友joseph nye 提出的。

被定义为一种“吸引”和“说服”的能力。

shashi tharoor 在最近的一次ted演讲中把它定义为“一种文化让其他文化在听了他动人的故事之后受到影响并爱上这种文化”的能力。but i want to put it in collegiate term for all you students in the audience: the way i see it, east and west are kinda like freshman roommates.但是我想用贴近你们在做大学生们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词。在我看来,东方跟西方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两个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舍友。两个几乎陌生的人,突然来到同一个屋檐下,其中一个总是怕另一个会跟他抢洗澡的时间,或者在他想要学习的时候大开趴体。这种关系很可能就变成跟地狱一样了,不是么?“我的室友是极品”的故事大家都讲得出来。这些事我都有耳闻。还有我知道牛津这儿的很多同学都一人一间的对吧,但是,在我刚上威廉姆斯学院的时候,我并不幸运,而且人身安全堪忧。

(you are kidding me.woo-hoo! all right, all right!great.)哇,你还真的是我们学校的!好吧,好棒!

我当时就有一个这样的极品舍友,让我们暂且叫他frank。这个frank 就是那种好像除了抽大麻没有别的爱好的人。而且他每天都抽。 and frank had a two-foot long bong under his bed that was constantly being fired up.for those chiese speakers in the audience.frank would “火力全开” on that bong every day.他床底下有一个两英尺长的烟斗,持续不断的得点着。给在做讲中文的同学们形容下,就是他每天会对着那个烟斗火力全开

all right 好吧。我可能在这点上算是跟bill clinton 相反吧。bill clinton 是那种“我试过大麻,但我不上瘾。”我不抽大麻,但是我每天都在吸啊吸,而且还是二手的。奇怪的是,只要我在我们的卧室里,我最后都会稀里糊涂地上课迟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当时就是那副吸了大麻的样子,嘿,已经十点了吗?你们中有多少人有过frank那样的舍友呢?或者,你们也像他一样。所以有一个室友可能是一场灾难的开始。但也可能会酿造一段非凡的友谊。frank第二年就辍学了。于是我换了两个新的舍友,stefan 和 jason。如今,我们三个是铁哥们。

那么,回过头来,正视我们在现实中的处境。看看最近的新闻头条:《外交政策》杂志上的,“中国的受害者情节:为何中国领导人如此猜忌美国”或者法新社的财经杂志《彭博商业周刊》上说,“没错,中国军队正在测探你。”这个特别逗,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这封面。是的,特别恐慌有木有!方向那对的吧,嗯,对的。当今对于中国有太多的负面东西。恐华情绪很严重。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是一种误传同时也是一种误导。这是很可怕的,超级可怕。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呢?我们对西方人的称呼五花八门。大家熟知的有:香港人叫他们“鬼佬”,字面上就是“老妖”。大陆人叫他们老外,字面上就是“蛮夷”。还有台湾人叫他们“红毛”。还真说不完呢。这看上去像是能发展成一段最佳友谊的舍友关系吗?我认为我们得治治病。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强大,看清楚应该相信什么这一点空前重要。因为,归根结底,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的原因:有能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国当然不能通过那些新闻头条来定义。也不只是所谓的特殊政策下快速增长的经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工厂,也不仅仅是未来超级大国。中国的意义价值远大于此。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的民族。作为中西两种文化的共同产物,我特别想要帮忙在两种文化之间培养起一种互相的理解,建立起一种很美好的情谊。

但凡事都有两面,所以我认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亟待讲述的爱情故事。我说“爱情故事”不完全在说笑。因为我相信,这些关于爱的故事能够拯救我们,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通过流行文化修复东西方世界的关系。好宏伟的计划有木有啊!我会想办法讲明白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过,在音乐的世界里,沟通时无需语言的。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人心的力量。通过发扬艺术,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在这个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不甚宽容的年代,我们需要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更好的了解彼此。 now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thinks we need more music, and i think he is right.music and arts have always played the key role in my life in building relationships, replacing what once was the ignorance, fear and hatred with 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even love.so i have a strong case for promoting music between cultures because it happened to me early in life.联合国秘书长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音乐。这一点我很赞同。音乐和艺术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音乐和艺术的力量能够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包容,友谊和爱来驱逐因为无知的仇恨而产生的恐惧。在不同文化之间推广音乐这一点上,我自己的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在纽约的罗切斯特长大,几乎不会说中文。我连“台湾”和“泰国”这两个词都分不清楚。那是真的!我那时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直到我上了三年级,有一天在操场上,不可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因为中国人的血统,我第一次被人嘲笑了。当然一起玩的小孩都会互相戏弄开玩笑,但这次绝对不同。这点当时我立马就感觉到了。我们暂且管那个孩子叫bryan m吧。它开始嘲笑我说,中国人,日本人,脏膝盖,快来看。(英文还押韵)你们居然还笑,我太受伤了!好吧,我只是开个玩笑。我依然能够记得我当时的感觉。我感觉特别丢脸,特别尴尬。

但是我当时跟着所有其他人一直在笑。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感觉好像灵魂出窍一样。好像我能够和操场上其他美国孩子一起嘲笑中国人,我就是他们当中一员了。这种想法可取吗?当然不可取,而且是大错特错。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件残酷而现实的事实。我属于一个少数群体,但那绝不是最后一次。在那个时代的罗切斯特,亚洲人口特别少,几乎之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一。

我当时心里很乱,我很想把bryan 打一顿。他让我陷入那种窘境,因此我也要让他难过。但是他身材比我壮,出手也比我快。如果和他打架,我一定会被揍得更惨。这一点我们篇3:时尚雅思听力:王力宏牛津大学魅力演讲

摘要: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男神王力宏牛津大学魅力演讲视频,希望大家感受一下男神王力宏的英语演讲魅力。

编辑的话:

烤鸭们快来感受以下你心目中的男神王力宏在牛津大学纯英文的演讲魅力吧。 此次王力宏演讲的主题是“认识华流”,与他的身份相当契合,也是他深深关心更是上升为使命的话题。从小时候在纽约长大到台湾建立起职业生涯,他在现场也跟大家分享了不少生活轶事,其中不乏切身感受。谈到中西方融合时,他也深感自己肩负的使命。在演讲最后,王力宏还不忘将优秀的华人音乐带给大家。

更多英语公开课视频:英语公开课视频集锦:提升的不仅是听力(不断更新) 1

第11篇:王力宏吉他谱一

爱错吉他谱

bBm7 #F #C #G 北风毫不留情 把叶子吹落

bBm7 #F #C #G 脆弱的她选择了逃脱

bBm7 #F #C #G #F 叶子失去消息 风才感觉寂寞

bBm7 bEm7 #G bB 整个冬天 北风的痛没人能说

bE Dm7 Gm * 我从来没想过 我会这样做 Cm bBm7 bE 从来没爱过 所以爱错

#G Gm Cm 我从哪里起飞 从哪里降落 Fm bB bE bE 多少不能原谅的错却不能重来过 * bBm7 #F #C #G 翻开回忆角落 完美的生活

bBm7 #F #C #G 以為幸福都可以掌握

bBm7 #F #C #G #F 仔细回味当初 那个故事背后

bBm7 bEm7 #G bB Oh 原来是我 犯下从没承认的错

*repeat Chorus* #G Gm Cm bBm7 在这少了你的世界 Oh bE #G 找不回那些感觉 Gm Cm Fm bB B 其实我不想道别 那些过去

E bEm7 #Gm 我从来没想过 我会这样做

#Cm7 Bm7 E 从来没爱过 所以爱错(从来没有爱过那麼认真) A #Gm #Cm 我从哪里起飞 从哪里降落

#Fm B 多少不能原谅的错 却不能重来过 E bEm7 #Gm 我从来没想过 我会这样做

#Cm7 Bm7 E 从来没爱过 所以爱错 A #Gm #Cm 我从哪里起飞 从哪里降落

#Fm B E E 多少不能原谅的错 请你原谅我的爱错

Ending- E #f G A E 爱的就是你吉他谱

C Bm Em Am D G 在爱的幸福国度 你就是我唯一 我唯一的爱的就是你 Am D G 我真的爱的就是你

G Bm C G 失去才会懂得珍惜 但我珍惜你 G Bm Am D 伤越痛就是爱越深 我不相信 C D Bm Em 你和我同时停止呼吸 每一次我们靠近C Am F D 你让我忘了困惑 忘了所有烦心 G Bm 我把你紧紧拥入怀里 捧你在我手心

C Em C Bm Em 谁叫我真的爱的就是你 在爱的纯净世界你就是唯一 Am D G Bm 永远永远不要怀疑 我把你当作我的空气 如此形影不离 C Em C Bm Em 我大声我爱的就是你 在爱的幸福国度 你就是我唯一 Am D G Am D G 我唯一爱的就是你 我真的爱的就是你 爱的就是你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吉他谱

| bB | Gm | bE | F | 淋我淋过的雨 吹你吹过的风 比风雨还亲 蜜

| bB | Gm | bE | F | 两个人的影子 在同一个天地 拥有一样的回 忆

| Gm | bB | bE | F | 心想着你 眼看着你 就像贴近自 己

| Gm | bB | bE | F | F | 傻的笑的 就好像你 像你一样甜 蜜 (是不是爱你就会变成)

| bB | Gm | bE | F | 变成你 Oh...Ah..爱你就等於爱自己 | bB | Gm | bE | F | 自 己 Mm...Well...All Right | bB | Gm | bE | F | 我想你的难题 你写我的日记 比爱人还亲 蜜

| bB | Gm | bE | F | 我还没说可惜 你已经在叹气 不可思议的默 契

| Gm | bB | bE | F | 心想着你 眼看着你 | Gm | bB | | 怪不得 拥抱感觉 就会变成)

| bB | Gm | 变成你 Oh...Ah..| bB | Gm | 自 己 Mm...Well...All Right

| bE | Gm | F | 是不是你所有的秘 密 | bE | Gm | F | F | Ah~ 不再分

| bB | Gm | 变成你 Oh...Ah..| bB | Gm | 自 己 Mm...Well...就像贴近自 己

bE | F | F 会越来越熟 悉 (是不是爱你bE | F | 爱你就等於爱自己 bE | F | bB | 已经成为我的呼 吸

离 (是不是爱你就会变成) bE | F | 爱你就等於爱自己 bE | F | 爱你就等於爱自己

(转c调渐弱)

| C | Am | F | G | 爱自己 Oh...Ah..爱你就等於爱自己 | C | Am | F | G | 自 己 Mm...Well...爱因为在心中吉他谱

F C/E 当我睁开双眼每一天(妙苗) Dm Dm/C 都会记得大家的笑脸(修罗) bB Gm7 C7 明白心中勇敢又多了一点(妙苗修罗) F C/E 曾经哭泣也会看不见(可爱的小南瓜) Dm Dm/C 未来总会有别的喜悦(忧郁之蓝) bB Gm7 C7 就让时间翻开崭新的一页(可爱的小南瓜忧郁之蓝) Am Dm 你的音符你的脸(nicholaslee) Am Dm 有种无声的语言(nicholaslee)

是不是爱你就会变成你 bB Gm7 C7 教我不退缩要坚持著信念(nicholaslee) Am Dm 用音符画一个圈(音乐进化论) Am Dm 经过都会被纪念(音乐进化论) bB Gm7 C7 我想爱永远会留在你心间(音乐进化论) F C/E Dm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合唱) C bB 即使彼此不相同(合唱) F/A 能够与你分享(合唱) Gm7 C7 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合唱) F C/E Dm 爱因为在心中(合唱) C bB平凡而不平庸(合唱) F/A 世界就像迷宫(合唱) Gm7 C7 F 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合唱) F C/E 伤心时你会给我笑脸(f) Dm Dm/C 让我感受友爱的原点(饭饭) bB Gm7 C7 快乐地过有风有雨的岁月(f 饭饭) F C/E 失望和伤心在所难免(冰兰) Dm Dm/C 都会经历漫长的严寒(irini) bB Gm7 C7 让这一切在我们心中沉淀(冰兰irini) Am Dm 用旋律写张信签(ourhome小5) Am Dm 放入你的心褃面(ourhome小5) bB Gm7 C7 手牵手记录我们爱的和弦(beat) Am Dm 用音符画一个圈(死神的乐章) Am Dm 经过都会被纪念(死神的乐章) bB Gm7 C7 我想爱永远会留在你心间(shane) F C/E Dm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合唱) C bB 即使彼此不相同(合唱) F/A 能够与你分享(合唱) Gm7 C7 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合唱) F C/E Dm 爱因为在心中(合唱) C bB平凡而不平庸(合唱) F/A 世界就像迷宫(合唱) Gm7 C7 F G 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合唱) C G/B Am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合唱) G F 即使彼此不相同(合唱) C/E 能够与你分享(合唱) Dm7 G7 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合唱) C G/B Am 爱因为在心中(合唱) G F平凡而不平庸(合唱) C/E 世界就像迷宫(合唱) Dm7 G7 C 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合唱) G/B Am G F C/E Dm7 G7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安全感吉他谱

G Em C 看著天 一边开车一边打哈欠 Dj报时说清晨六点 D G Em 想到见你就不累 喔 这些年 我还留著你的高跟鞋 C D 也会嫉妒今天谁的吻 又落在你的唇边 G Em Oh 亲爱的 你家的路怎会越开越远 C D Oh 天知道 怎么办 我们都失去了方向感 G Em C Oh 亲爱的 你是否也在等著那一天 心的距离能缩短 D G 找回遗失的安全感(帮助我找回遗失的安全感) G Em (让我给你安全感) 忘不了 曾经爱得那么的狂野 C D D7 不管经过多少的错觉 爱情留下的余味 依然这么浓烈

白狐狸吉他谱

C Am F

G Oh My God 别这样我已无力再反抗 C Am F G 找不到一句谎话 骗自己把她忘掉 Em Am F 亲过她的嘴唇 却不像情人 G Am 当我要她听真心话 她转身

G Am G 突然遇见白狐狸 遇见白狐狸 逃不过她的眼睛 Am G Am 美丽又神秘 这份爱没有空气 不让我喘息 G C 心碎了不能痊愈 医不好自己 我不要爱得太復杂 放不下

我不要别人代替她 代替她

这是我惩罚 让它这样吧

不管怎样吉他谱

G D C G 梦 总不够漫长 可是我们都需要梦想 G D C G 爱 会让人受伤 可是我们还念念不忘 G D 你的感情太无常 不管怎样我知道 C G 温柔的恋曲该怎麼唱

G D C G 你的感情太轻狂 不管怎样你曾停靠在我的肩膀 G D C G 雨 下的在漂亮 可是我们要面对阳光 G D C G 爱 总叫人失望 可是我们还充满嚮往 G D 你的感情太轻狂 不管怎样我知道 C G 温柔的恋曲该怎麼唱 G D C G 你的感情太轻狂 不管怎样你曾停靠在我的肩膀 G D C G 可能我还不够坚强 至少我 我不怕哀伤 G D C G 可能不曾爱到天亮 至少曾分享过月光 G D C G 可能我还不够坚强 至少我 我不怕哀伤 G D C G 可能不鈿爱到天亮 至少曾分享过月光

G D C G 你的感情太无常不管怎样我知道 温柔的恋曲该怎麼唱 G D C G 你的感情太轻狂不管怎样你曾 停靠在我的肩膀 G D C G 既然不能地老天荒 我眼泪怎麼流浪 总有个停泊的地方

不可能错过你吉他谱

C Em F G C 有时候只需要 一首歌就能 让我自在 Em F G 忘掉要排队 空气湿答答 店员很坏 Em Am F G 就是这个时候 有一朵玫瑰在我心盛开 Em Am F G 就在这个时候 阳光跟著撒下来 看见整个城市 在恋爱

C G Am F C G F G 不可能错过你 缘份这件事有够奇怪 我不期待 却偏要来 C G Am F C G F G 不可能错过你 爱情总叫迫不及待 多麼愉快 自由自在(我就是自由自在)

O.s:

Alright Everybody Alright Listen Up Listen Up, Be Quiet, Be Quiet! Now This Is What Making Music Is All About, It’s About Getting Stupid With Your Friends A Little Once In A While. Yeah, You Gotta Let The Music Into Your Heart! You Know You Gotta Feel It! Alright, Here We Go!

有时候只需要 一首歌就会 想谈恋爱

忘掉不自在 钱会花很多 朋友责怪

就是这个时候 有一朵玫瑰在我心盛开

就在这个时候 彩虹跟著跑出来 那是你的微笑 你的爱

Dm C bB F Gm Asus A 刚刚好转的心情 就见乌云飘过来 过去的阴影 使你徘徊

bB F C/E Dm C bB Am A 我不是爱神只好 Try..try..try 我不变 你就会明白 不要害怕吉他谱

A E D E 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爱一个人其实并不复杂 A E D E 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过去的眼泪用今天去擦

A #Fm D E A E 午夜的两点半 我去不进梦乡 时间在逃亡 悲伤还在原地方 A #Fm D E A E 我将一床被单 绞成混乱一片 爱已经灭亡 然而思念更坚强

A E D E 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爱一个人其实并不复杂 A E D E 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过去的眼泪用今天去擦 D E D E 我答应自己不要放弃 我答应自己不要忘记

A #Fm D E A E 闭上眼想一遍 你转身的模样 每一个角度 都好像一种飞翔 A #Fm D E A E 我因為看著你 回忆你而悲伤 是你在心裡不断的想

Can You Feel My Word吉他谱

Cm #G bB G 你只喜欢我微笑 你决定我的需要 Cm #G bB G 我要怎么说才好 我不是为你制造 Cm #G 关心像是泥沼 拉住我往下掉

bB G 爱是漂亮的口号 透过你的视角 Cm #G bB G 你把我的喜好 随便删掉 变成你要的调调 Cm #G Fm G 你为我好 我知道 我都知道 Cm #G Fm G 我的烦恼 我的骄傲 你却不明了 Cm #G Fm #G bB 怎样爱你才好 毕竟黑豹 需要自由奔跑 G bB G bB (不能满足于拥抱) (i Keep Comin' Back For More) Cm #G bB Cm Can You Feel My World 真实的我没有办法伪造

#G Fm G Cm Can You Take My Hands 真诚你会感觉到 Cm #G bB Cm Can You Feel My World 真实的我没办法伪造

#G Fm G Cm 并不想讨好 你才觉得我重要 (我一点都不重要) Cm #G bB G 你只要我有礼貌 其它假装看不到 Cm #G bB G 我要怎么说才好 当我的情绪低潮

Rap I Keep On Comin' Back For More Yo Cm #G bB G 日日夜夜我闭着双眼祈祷 为什么只有我的音乐能够让我依靠 Cm #G bB 我知道我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跑不掉逃不了 G Cm 怎么面带着微笑 怎么面对着你才好

#G bB G 怎么眼泪都在掉 怎么嘴嘟着好严肃 这不是哭着就好 Cm #G 什么旋律在我的脑袋一直转一直绕

bB G 意志力一直撑着我 再一次祷告 帮助我

春雨里洗过的太阳吉他谱

Am G Am 分开之后另一年的春天 G C 记忆也像下雪一样溶解 G Am 那些有你在身边的影片 C F 唿的一声飞得老远老远

C F 爱在夏天过完之后锁在秋天 C F 捱过冬天之后的我好了一些 G C 雨后的天上彩虹出现 G 撑出一片蓝天

F G

我在淋过一场大雨之后的晴朗 F Am 那是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F Am 每个冬季带来失落伤得多深 F G 然后忽然看懂云的形状

F

G If You Listen To The Rhythm Of The Pouring Rain F Am 那是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F Am 每个冬季带来失落伤得多深 F G 每个唿吸都是新的芬芳

(repeat)

Dm Em

F 流下的眼泪留下了智慧 G Am 爱情会天亮也一定会黑

Em Dm C 世界会等我它问我冬天过去没

F G

我在淋过一场大雨之后的晴朗 F Am 那是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F Am 每个冬季带来失落伤得多深 F G 然后忽然看懂云的形状

F

G If You Listen To The Rhythm Of The Pouring Rain F Am 那是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F Am 每个冬季带来失落伤得多深 F G 每个唿吸都是新的芬芳

大城小爱吉他谱

C Em F G 乌黑的髮围盘成一个圈 缠绕所有对你的眷恋 Fmaj7 搁著半透明的脸 G Dm G 嘴裡说的语言完全没有欺骗

C Em F G 屋顶灰色瓦片安静的画面 灯火是你美丽那张脸 F Am G C C 终於找到所有流浪的终点 你的微笑就输了疲倦 Fmaj7 Em F C 千万不要说天长地久 免的你觉的我不切实际 F G7 Fmaj7 F G 想多麼简单就多麼简单 是妈妈告诉我的哲理

C Em Dm G 脑袋都是你心裡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好甜蜜 C Em Dm G7 C 念的都是你全部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只為你倾心

C Em F G 乌黑的髮围盘成一个圈 缠绕所有对你的眷恋 F Am 终於找到所有流浪的终点 G C 你的微笑就输了疲倦

Fmaj7 Em F C 千万不要说天长地久 免的你觉的我不切实际 F G7 Fmaj7 F F 想多麼简单就多麼简单 让我大声的对你说 Fmaj7 G Im Thinking Of You

C Em Dm G 脑袋都是你心裡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好甜蜜 C Em Dm G7 C 念的都是你全部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只為你倾心

F Dm Am F 那回城的票根你留做记念 不必害怕面对离别 Wo F C 剪掉一丝头髮让我放在胸前 F G C G7 D 走到那裡都有你陪 相随 ㄟ~~~

【转d调】

D #Fm Em A 脑袋都是你心裡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好甜蜜 D #Fm 念的都是你全部都是你 Em A7 D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只為你倾心

D #Fm Em A 脑袋都是你心裡都是你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好甜蜜 D #Fm 念的都是你全部都是你 Em A7 D 小小的爱在那城裡只為你倾心

D #Fm Em A 啦~~~~~~~~~~~~~~~~~~~啦~~~~~~~~~~~~~~~~~~~ D #Fm Em A7 D 啦~~~~~~~~~~~~~~~~~~~啦~~~~~~~~~~~~~~~~~~

D #Fm Em A 啦~~~~~~~~~~~~~~~~~~~啦~~~~~~~~~~~~~~~~~~~ D #Fm Em A7 D 啦~~~~~~~~~~~~~~~~~~~啦~~~~~~~~~~~~~~~~~~

D #Fm 乌黑的髮围盘成一个圈 G A 缠绕所有对你的眷恋 G Bm 那一种寸步不离的感觉 A7 D 我知道就叫做永远

第一个清晨吉他谱

A E #Fm E 光投进爱 把梦刷白 捨不得你会醒过来 Bm #Fm E 不要现在 昨夜走太快 A E #Fm E 说不上来 隐隐藏在胸口一块 Bm #Fm E 吻你脸颊 证明此刻真的存在 A E #Fm E 是你让我相信爱 对我慷慨 Hey Oh Bm #Fm E 是爱我们是註定不是意外

A E #Fm E 这是爱 我们的爱 还不确定却好实在 Bm #Fm E 把你贴在胸怀 静静的代替表白 才不愿放开 A E #Fm E 这是爱 给你的爱 没名字却停不下来 Bm #Fm E 在忐忑里期待 雀跃中想到未来是你我才明白 A 这就是爱

A E #Fm E 但梦还在 小心不让你醒过来 Bm #Fm E 也许现在 就是永恆的未来

A E 第一个我们的清晨 Gm E 迷人和默契都是你的 无限可能 Bm E 言语都显得太肤浅

Everything吉他谱

C Am 故事里的 起承转合 有一些忘记 Em F 做了多少错误的选择 C Am 原来波折 才暗示着 该走的方向 Em F 指引你我来到这一刻

G7 Dm7 Am Em 就 算 别人都说 我们没什么出息 F G 不可能会这样轻易放弃

C Cause You’re My Everything Am Em F 就一个原因 让我勇敢面对这个世界 G 想给你everything E7 Am F G 不管用多少个明天 永远从此刻开始算起 F G C 你的爱是我的everything

C Am 辽阔天际 巧合相遇 有多少机率 Em F 多少烟火 坠落无痕迹 C Am 因为幸福 没有捷径 难免要绕道 Em F 不被看好越是要走到

G7 Dm7 Am Em 就 算 别人都说 我们没什么出息 F G 不可能会这样轻易放弃 C 你就是everything Am Em F 就这个原因 让我勇敢面对这个世界 G 想给你everything E7 Am F G 只要你说一声愿意 所有的未来才有意义 F G C 你的爱是我的everything

C Cause You’re My Everything Am Em F 就一个原因 让我勇敢面对这个世界 G 想给你everything E7 Am F G 不管用多少个明天 永远从此刻开始算起

C 你就是everything Am Em F 就如这个原因 我会永远记住这种感觉 G 想给你everything E7 Am F G 只要你说一声愿意 所有的未来才有意义 F G C 你的爱是我的everything Forever Love吉他谱

G Em 爱你不是因为你的美而已 G 我越来越爱你 Em 每个眼神触动我的心 Am Em 因为你让我看见forever Am 才了解自己 Am7 Dm7 未来这些日子要好好珍惜 G Em 爱我有些痛苦有些不公平G 如果真的爱我 Em 不是理所当然的决定 Em Am 感到你的呼吸在我耳边 Dm7 Am7 像微风神奇

Dm7 Am7 G 温柔的安抚我的不安定 Dm7 Em 所以我要每天研究你的笑容 Dm7 G Ooh 多么自然

Dm7 Am7 Forever Love Forever Love Em G7 我只想用我这一辈子去爱你

Dm7 G Am7 Dm7 Am7 G

从今以后你会是所有幸福的理 由 爱情是场最美最远的旅行

沿途雨季泥泞

偶尔阻碍我们的前进

感到你的体温在我怀里

像阳光和煦

巧妙的融化我的不安定

不可思议证明我爱你的理由

Ooh 多么自然

Forever Love Forever Love

我只想用我这一辈子去爱你

从今以后你会是所有幸福的理由(重复以上和弦)

Forever Love吉他谱

G Em 爱你不是因为你的美而已 G 我越来越爱你 Em 每个眼神触动我的心 Am Em 因为你让我看见forever Am 才了解自己 Am7 Dm7 未来这些日子要好好珍惜 G Em 爱我有些痛苦有些不公平G 如果真的爱我 Em 不是理所当然的决定 Em Am 感到你的呼吸在我耳边 Dm7 Am7 像微风神奇 Dm7 Am7 G 温柔的安抚我的不安定 Dm7 Em 所以我要每天研究你的笑容 Dm7 G Ooh 多么自然

Dm7 Am7 Forever Love Forever Love Em G7 我只想用我这一辈子去爱你

Dm7 G Am7 Dm7 Am7 G

从今以后你会是所有幸福的理 由

爱情是场最美最远的旅行

沿途雨季泥泞

偶尔阻碍我们的前进

感到你的体温在我怀里 像阳光和煦

巧妙的融化我的不安定

不可思议证明我爱你的理由

Ooh 多么自然

Forever Love Forever Love

我只想用我这一辈子去爱你

从今以后你会是所有幸福的理由(重复以上和弦)

好心分手吉他谱

C G C G (女):是否很惊讶 讲不出说话 没错我是说 你想分手吗 Am Dm F G 曾给你驯服到 就像绵羊 何解会反咬你一下 你知吗 C G C G (男):也许该反省 不应再说话 被放弃的我 应有此报吗 Am Dm F G 如果我曾是个坏牧羊人 能否再让我 试一下 抱一下 C G Am (女):回头望 伴你走 从来未曾幸福过 Em F (男):恨太多 没结果 往事重提是折磨 Em F (女):下半生 陪住你 怀疑快乐也不多 G (男):被我伤 让你痛

C G Am (女):好心一早放开我 重头努力也坎坷 统统不要好过 Em F Em (男):為何唱著这首歌 為怨恨而分手 问你是否原谅我 F G C (女):若注定有一点苦楚 不如自己亲手割破

C G Am (男):回头吧 不要走 不要这样离开我 Em F 恨太多 没结果 往事重提是折磨 Em F (女):下半生 陪住你 怀疑快乐也不多 G 没有心 别再拖

C G 好心一早放开我 重头努力也坎坷 Am 统统不要再好过

Em F Em (男):為何唱著这首歌 為怨恨而分手 问你是否原谅我 F G C (女):若勉强也分到不多 不如什麼也摔破 Am Em La...la... F (男):好心分手 每天播 Em (女):可知歌者也奈何

F G C G (女):难行就无谓再拖 好心一早放开我 重头努力也坎坷 Am 统统不要好过

Em F Em (男):為何唱著这首歌 為怨恨而分手 问你是否原谅我 F G C (女):若注定有一点苦楚 不如自己亲手割破

第12篇:花田错 王力宏 歌词

花田错 歌词 夜好深了 纸窗里怎么亮着 那不是 彻夜等候 你为我点的烛火 不过是 一次邂逅 红楼那一场梦 我的山水 全部退色 像被大雨洗过 杯中景色鬼魅 我忘了我是谁

心情就像夜凉如水

手里握着蝴蝶杯 单飞 不醉不归

花田里犯了错 说好 破晓前忘掉 花田里犯了错 拥抱 变成了煎熬 花田里犯了错 犯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

花田里犯了错 请 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醉 怎么会喝醉 美 因为你的美 爱匆匆一瞥不过点缀 点缀 飞 看大雪纷飞 却再也找不回

被白雪覆盖那些青翠

当 时空成为拥有你 唯一条件 我....又醉 琥珀色的月 结了霜的泪 我会记得这段岁月

花田里犯了错 说好 破晓前忘掉 花田里犯了错 拥抱 变成了煎熬

花田里犯了错 犯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

花田里犯了错 请 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我的山水 全部退了色 多情的打扰 请原谅我 不是彻夜为我点的火

(在那花田 在那花田)在那花田里 我犯了错

我的山水 全部退了色 多情的打扰 请原谅我 不是彻夜为我点的火

(在那花田 在那花田)在那花田里 我犯了错

花田里犯了错 说好 破晓前忘掉 花田里犯了错 拥抱 变成了煎熬 花田里犯了错 犯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

花田里犯了错

请 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

第13篇:王力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个人事迹

王力力同志,现任某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机班班长,中共党员。他十年如一日战斗在污泥处理的第一线上,多次被评为优秀积极分子,是工人群体中的优秀典范。其专业技能在某厂厂中聪颖而出,在公司工会、团委于近期举行的“让理想在岗位闪光”劳动技能竞赛中,他也名列前茅。尽管先进性教育的集中学习已暂告段落,但党员的旗帜作用却在班组发扬开来,他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排障抢修。在班组,有困难党员上,有担子党员挑,在职工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在他这面旗帜的指引下,班组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脱水机班也一度成为某厂厂党员比例最高的班组。

为实现建设“水清岸绿”的和谐某市这一目标而努力,王力力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党员的先进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14篇:最佳男主角:王力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最佳男主角:王力宏

作者:

来源:《科学新生活》2013年第48期

获奖理由:年初“找力宏”,年底“上哥大”。

去年一整年,王力宏、李云迪这对“好基友”持续奉献了一场曲折离奇的爱恨情仇大戏。可就在李云迪还陶醉在王力宏《落叶归根》的歌声中时,王力宏却突然在微博发出“直男宣言”,这也让王力宏多了一个艺名——王宇直(宇宙最直)!

观众都以为这对好基友的爱恨情仇已在去年唱到尾声,谁知好戏在今年年底刚刚开始!11月27日凌晨,37岁的王力宏在微博上高调宣布自己已有爱人,对方名叫李靓蕾,今年27岁,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在读,大家忙着惊讶忙着祝福的同时也忙着安慰李云迪。

云迪决心将影帝之争斗到底!很快,他也通过微博上传女友照片,并表示:“我的那个她叫田霏,25岁,哥伦比亚金融数学毕业,去年相识,很善良!”这波澜起伏的剧情实在让人hold不住啊!最后,还是王力宏技高一筹,承认自己已与李靓蕾登记结婚,拿下了决胜一盘!王力宏这一年生动演绎了从“李云迪绯闻男友”到“王宇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女婿”这3个角色的从容过渡,是2013年度当之无愧的影帝!

更多提名

黄晓明:妈妈终于不用担心“二哥”的英语了。

今年热门电影《中国合作人》中,当年那个满嘴“闹太套”的“土鳖”黄晓明竟成了说着一口流利地道美式英语的精英男,就连同行徐铮也忍不住大赞:“英语说得也太牛了!” “你说我英文烂,那我就从头学起,这几年,尽管工作很忙,但我也会挤出时间学习英语。”瞧晓明哥这学习劲头,真是“哪里不会点哪里”!

张亮 :万人高呼“我想和你睡”。

2个月前,他只是一名普通模特,2个月后,他晋升为“全民男神”,同一时间扮演着好爸爸、好老公、好模特、好大厨的多重身份,网友们疯狂参与话题——“张亮我要和你睡”,刷爆节操只为博男神一笑。哦,差点忘了说,张亮只是他的艺名,他的真名叫做——张振锁!

第15篇:王力宏的歌曲

1 唯一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2 Can You Feel My World 不可思议

3 龙的传人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4 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心·跳

5 爱你等于爱自己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6 爱 因为在心中 盖世英雄 (日本版) 7 Julia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8 落叶归根 改变自己

9 第一个清晨 盖世英雄 (日本版) 10 星座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11 流泪手心 不可能错过你 12 Everything 心·跳

13 不可能错过你 不可能错过你

14 两个人不等于我们 Hear My Voice 15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让我取暖

16 公转自转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17 脚本 心·跳

18 独角戏 Hear My Voice 19 我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理你 心·跳 20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21 竞争对手 心·跳

22 星期六的深夜 改变自己 23 风中的遗憾 好力宏精选辑

24 不要害怕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25 放开你的心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26 在那遥远的地方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27 好想你 好力宏精选辑

28 竹林深处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29 完美的互动 盖世英雄 (胜利庆功版) 30 永远的第一天 永远的第一天 31 此刻,你心里想起谁 Dream Again 32 爱的鼓励 改变自己

33 Light Of My Life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34 让我取暖 精选辑 35 爱在哪里 改变自己

36 Cockney Girl 改变自己 37 爱得得体 心·跳 38 女朋友 不可思议

39 我就喜欢 盖世英雄 (胜利庆功版) 40 Finally 盖世英雄(抢先版) 41 哥儿们 盖世英雄 (日本版) 42 华人万岁 改变自己 43 Juila 不可能错过你 44 情敌贝多芬 情敌贝多芬 45 Dream Again 白纸

46 伤口是爱的笔记 永远的第一天 47 爱的奇迹 Hear My Voice 48 这就是爱 永远的第一天 49 白狐狸 唯一(台湾特别版) 50 每天爱你廿四小时 创世纪

51 As time goes by As time goes by 时光飞逝 52 Ya Birthday 不可思议 53 打开爱 不可能错过你 54 爱无所不在 不可思议 55 失去了你 不可能错过你

56 忘了时间忘了我 永远的第一天

57 Man In The Mirror 向迈克尔 杰克逊致敬 Man In The Mirror 向迈克尔 杰克逊致敬(单曲) 58 白纸 白纸

59 LAST NIGHT 情敌贝多芬 60 爱情攻略 盖世英雄(抢先版) 61 我用生命爱你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62 回忆 好想你

63 不必问别人 唯一(台湾特别版) 64 在每一秒里都想见到你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65 给我你的手 白纸

66 因为有你 好力宏精选辑

67 Not Your Average Thug 不可思议 68 Love Love Love 不可思议 69 你以为我是谁 公转自转 70 Solo 盖世英雄演唱会

71 飞向你不知的那片天 Hear My Voice 72 NATURE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73 别这样我会哭 情敌贝多芬 74 戒不了你 唯一(台湾特别版) 75 谢绝推销你的爱 唯一(台湾特别版) 76 你伤了我的心 情敌贝多芬 77 想家 白纸

78 China White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79 你爱过没有 不可能错过你 80 不说后悔 好力宏精选辑

81 Follow Me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82 Mary Says 不可能错过你

83 每一秒里想见到你 Dream Again 84 不愿说再见 情敌贝多芬 85 爱在思念蔓延时 白纸 86 不管怎样 公转自转

87 头版摇滚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88 狂想世界 永远的第一天 89 是你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90 PLEASE COME BACK TO ME 公转自转 91 NOAH 好想你

92 AS LONG AS I HAVE YOU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93 ONE OF THESE DAYS 公转自转 94 让开 盖世英雄 (日本版) 95 不着地 不可思议 96 欢喜城 永远的第一天

97 If You Knew 唯一(台湾特别版) 98 What Was I Thinking 不可思议

99 在美一秒里都想见到你 好力宏精选辑 100 LOVE ME TENDER 情敌贝多芬 101 永远的起点 Hear My Voice 102 有了你就足够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03 不可思议电台 不可思议 104 认真 白纸

105 变坏 唯一(台湾特别版) 106 在每一秒都想见到你 白纸 107 开场 心中的日月

108 乘着爱自由的飞 情敌贝多芬 109 感情副作用 不可能错过你 110 感情是舞台 永远的第一天

111 STAND BY ME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12 为我哭一次好不好 情敌贝多芬 113 不降落的滑翔翼 不可能错过你 114 钓灵感 不可能错过你

115 喊我一千遍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16 Like A Gun Shot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117 不要开灯 白纸

118 过来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119 爱依然执着 好想你 120 眼睛 好想你

121 有你就足够 让我取暖 122 最好的爱 好力宏精选辑 123 Happy Ending 不可能错过你 124 情难牵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25 梦想被冷冻 公转自转

126 Happine x 3 Loneline x 3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127 二个人不等于我们 Dream Again 128 This Could Be Love Hear My Voice 129 放逐思念 白纸

130 如果你听见我有歌 让我取暖 131 THE WATER IS WIDE 情敌贝多芬 132 你可以告诉我 永远的第一天 133 预约你的爱 好想你

134 Take your time 创世纪 135 远离伤心 好想你 136 2000年 公转自转 137 狂舞节奏 精选辑

138 去爱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39 四月还会下雪 白纸 140 爱我的歌 创世纪 141 暴风雨 好想你

142 爱にゆこう/リーホン meets ゴスペラーズ 盖世英雄 (日本版) 143 花田错 为你而声( 限定盘) 144 Ki Goodbye 为你而声( 限定盘) 145 Medley:盖世英雄+放开你的心+爱你等于爱自己 盖世英雄演唱会 146 Medley:Ya Birthday+我就喜欢 盖世英雄演唱会

147 爱的奇迹日本BOURBON“CHUEL”巧克力广告曲 爱的奇迹 148 流泪手心日文版 爱的奇迹

149 安全感中国雪柔莎朗洗发水广告曲 唯一(台湾特别版) 150 我要雅芳cleawhite美白c大中华地区广告曲 唯一(台湾特别版) 151 Take Your Time国语 每天爱你24小时(EP) 152 公转。自转 让我取暖

153 Hear My Voice日文 Hear My Voice 154 I Can’t Stop Loving Hear My Voice 155 不要害怕日文 Hear My Voice 156 Overture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57 摇滚怎么了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58 W-H-Y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59 花田错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0 龙的传人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1 爱错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2 FOREVER LOVE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3 安全感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4 第一个清晨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5 流泪手心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6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7 竹林深处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8 女朋友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69 爱得得体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0 改变自己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1 落叶归根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2 一首简单的歌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3 你不在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4 唯一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5 爱的鼓励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6 CAN YOU FEEL MY WORLD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7 我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理你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8 在梅边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79 盖世英雄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0 心中的日月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1 放开你的心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2 爱你等于爱自己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3 大城小爱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4 EVERYTHING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5 KISS GOODBYE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6 摇滚怎么了2live 2008 Sony Ericon MUSIC-MAN 世界巡回演唱会影音全纪录

187 I`m lovin`it麦当劳广告曲 Dream Again 188 不要害怕japanese version Dream Again 189 此刻,你心里想起谁 不可思议

190 I\'m Lovin\' It 我就喜欢全球麦当劳广告主题曲 不可思议 191 Like A Gunshot Evolution王力宏的音乐进化论

192 往冈贝的路上On The Road To Gombe Nature_大地的窗口 193 银色的湖Silver Lake Nature_大地的窗口

194 哭泣的森林Weeping From the Forest Nature_大地的窗口 195 每天爱你24小时 每天爱你24小时(EP) 196 BETTER OFF ALONE 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197 摇滚怎么了! 心·跳

198 大地之歌The Earth Song Nature_大地的窗口 199 INTRODUCTION 永远的第一天 200 NATURE大地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01 开场Intro 心中的日月 (庆功版) 202 是你Nature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03 永远第一天 精选辑

204 Last Time Evolution王力宏的音乐进化论

205 一窝黑猩猩Chymphony No.1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06 高原上的月影Moonshadow on the Highlands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07 W H Y Dream Again 208 风想The Wind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09 树梢The Trees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10 大地的窗口Through a window Nature_大地的窗口 211 W-H-Y 王力宏音乐进化论95-02(新曲+精选) 212 河谷岁月Canyon River Nature_大地的窗口

第16篇: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

(五) 63字

说听毁誉劝 居登临过 称量 鬻市假 离合 因改 作为 取求奉致得 益竭

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 已必 一参什伯

晦朔时世期 官吏爵 权衡 果实 聪明功名 北中下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

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â。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2)名词。中堂叫“~事”。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读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î),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ân。相称,适合,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三)读liàng。才具,才华抱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又吴志周瑜传注:“瑜雅~高致。”又特指宽容人的限度,度量。晋书武帝纪:“帝宇~弘厚,容纳谠正。”(谠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纪:“上少有大~。”

(四)读liàng。审察,揣度。孟子公孙丑上:“~敌而后进。”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敌寡众。”今成语有“~力而行”。

264.【鬻】

读yù。卖。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

265.【市】

(一)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贾不贰。”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於~,则商人不少矣。”按,“城市”、“市镇”由此意义发展而来。

(二)买。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以何~而反?”又:“窃以为君~义。”

266.【假】

(一)借。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道於虞以伐虢。”引申作凭藉的意思。荀子劝学:“~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又:“君子生非异也,善~於物也。”又“假寐”二字连用,指不脱衣冠睡觉。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寐。”

270.【改】

变更 更换。论语雍也:“回也不~其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

[辨]更,改。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271.【作】

(一)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论语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

(二)不是真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注意:在“真假”这个意义上,先秦一般只用“伪”,两汉以后才用“假”。

(三)如果。史记淮阴侯列传:“~令韩信学道谦让。”

[辨]假,借。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离】

(一)分散,分离。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论语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楚辞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今成语有“若即若~”,“悲欢~合”。

(二)遭受。触犯。离骚:“进不入以~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韩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罹”。

268.【合】

(一)闭,合拢。跟“开”相对。战国策燕策二:“蚌~而钳其喙。”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与君绝!”引申为对合,符合。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又为会合。论语宪问:“桓公九~诸侯。”

(二)两军接触(交战)。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馀手及肘。”史记萧相国世家:“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近代双音词“回~”由此发展而来。

(三)应该(后起义)。杜甫岁晏行:“好恶不~长相蒙。”白居易与元九书:“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四)全(后起义)。旧唐书陆德明传:“~朝赏叹。”

269.【因】

(一)动词。依靠,凭藉。左传僖公三十年:“~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引申为顺着。庄子养生主:“~其固然。”又为接着。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又为因袭。论语为政:“殷~於夏礼。”〔~而〕趁此,就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於”的意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绝国:辽远的国家。骞:指张骞。)注意: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

(四)名词。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杀襄强。”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得观所谓石钟者。”

272.【为】

(一)做,造作。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论语先进:“~国以礼。”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些意义。引申为当作,作为。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又为变成,成为。庄子逍遥游:“化而~鸟。”又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鲲。”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芷。”

又为算做,算是。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孟子梁惠王上:“不~不多矣。”“以为”连用相当於现代说:“把......当作......”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东道主。”

(二)略等於“是”。孟子公孙丑上:“尔~尔,我~我。”

(三)介词。被。韩非子五蠹:“必~鲧禹笑矣。”

(四)读wâ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论语述而:“夫子~卫君乎?”

(五)读wâi。介词。替,给。庄子养生主:“庖丁~文惠君解牛。”又因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庄子养生主:“~之四顾。”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庄子养生主:“怵然~戒,视~止,行~迟。”

(六)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又季氏:“何以伐~?”

[辨]作,为。“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用於“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至於“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

273.【取】

(一)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之?”引申为采取。孟子尽心下:“吾於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又为从中取出。荀子劝学:“青~之於蓝,而青於蓝。”注意:“取”的反面是“舍”(舍),所以“取舍”对举(取:要;舍:不要);又和“与”(予)相对,故又有所谓“取与”(取:拿人家的东西;与:拿东西给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还有所谓“去取”(去:抛弃;取:要)。

(二)攻取,攻下,占领。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武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破之,~阳晋。”

(三)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妻如之何?”论语述而:“君~於吴为同姓。”(鲁和吴都是姬姓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274.【求】

(一)找,寻找。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鱼也。”又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之。”求的结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和“得”字相应。战国策楚策一:“虎~百兽而食之,得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引申为要求,责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饱,居无~安。”又微子:“无~备於一人。”今成语有“~全责备”。

(二)向别人求得利益。战国策齐策一:“四境之内莫不有~於王。”又赵策三:“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於平原君也。”引申为请求。战国策赵策四:“赵氏~救於齐。” 寝,以思,无~,不如学也。”又形容词,有益的。论语季

氏:“~者三友,损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对。左传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为尽,把所有的都用上。左传成公三年:“其~力致死,无有二心。”楚辞卜居:“~智尽忠。”

280.【坚】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举也。”注意:古代没有“硬”字,“坚”就是“硬”。用作状语时,表示紧紧地。如“~守”,“~持”。用作动词时,表示使牢固。史记淮阴侯列传:“~营勿与战。”今成语

[辨]请,求。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求救於齐”一般不说“请救於齐”。

275.【奉】

(一)两手恭敬地捧着。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觞加璧以进。”引申为恭敬地接受下来(抽象意义)。如说“~命”。

(二)陪从〔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纠来奔。”

(三)供养。老子七十七章:“损不足以~有余。”又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276.【致】

(一)给与,送给,献出。左传文公六年:“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送~诸竟。”(竟:通“境”。)论语子张:“士见危~命。”双音词有“~敬”,“~意”。

(二)使至,导致。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韩非子五蠹:“而~尊过耕战之士。”又:“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今成语有“学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277.【得】

(一)获得,得到。跟“失”相对。左传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孟子梁惠王上:“虽不~鱼,无后灾。”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得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养生焉。”孟子公孙丑下:“~道多助,失道寡助。”引申为事情做对了,得当。扬雄解嘲:“叔孙通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也。”汉书叙传:“历古今之~失。”

(二)表示情况容许,有“能做到”的意思。论语颜渊:“虽有粟,吾~而食诸?”孟子滕文公上:“虽欲耕,~乎?”战国策燕策二:“渔者~而并禽之。”

278.【益】

(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籍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损”相对。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词。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热。”

(四)利益,好处。跟“损”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有“~壁清野”。又用如名词。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执锐。”后汉书光武帝纪:“冲其中~。”

281.【利】

(一)锐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也。”注意:古代对於刀刃锋利这个意义只用“利”,不用“快”。引申为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语有“谈锋犀~”。

(二)利益。跟“害”相对。论语宪问:“见~思义。”又动词。墨子非攻上:“以亏人自~也。”又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辨]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也。”杜甫石壕吏:“出入无~裙。”现代变成为双音词“完整”,“完全”,“完善”,“完美”等。用如动词时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缮,修葺。左传隐公元年:“大叔~聚,缮甲兵。”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廪。”(廪lǐn:仓房。)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完了”,“完毕”这种引申义是后起的。

283.【备】

(一)完备,齐备。论语微子:“无求~於一人。”荀子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矣。”现代变为双音词“完~”,“具~”。

(二)防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之。”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

[辨]完,备。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完”着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

284.【陈】

(一)陈列。左传隐公五年:“~鱼而观之。”论语季氏:“~力就列。”〔下~〕宾主相见陈列礼品之处,位在堂下,故称“下陈”。古代统治阶级将剥削所得的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

(二)陈述,陈说。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於王前。”楚辞离骚:“跪敷衽以~词兮。”(敷衽:平展衣襟。)古诗十九首:“欢乐难具~。”

(三)通“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於孔子。”史记淮阴侯列传:“出,背水~。”注意:古代文献中,“阵”多作“陈”。

(四)旧。跟“新”相对。诗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墨子非攻上:“此何~也。”又用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由也兼人,~退之。”孟子公孙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二)事变,事故。国语郑语:“王室多~。”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现代有双音词“事~”。

(三)旧的,历史悠久的。论语为政:“温~而知新。”战国策齐策四:“以~相为上将军。”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旧]平日有接触的人,朋友。论语泰伯:“~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人]旧友。孟浩然过故人庄:“~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今成语有“非亲非~”。

(四)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无小。”(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节轻也要惩处。)今成语有“明知~犯”。

286.【穷】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楚辞天问:

(二)铲除。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芟~蕴崇,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芟shān:割除。蕴崇:堆积。)引申为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三族。”汉书李广传:“大臣无罪~灭者数十家。”

(三)我国古代东部地区的种族名。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都是我国东部古地名。)又泛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对。论语八佾:“~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狄:古代北部的种族名。)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者,未闻变於~者也。”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夏之交。”

289.【平】

(一)平坦。汉书李广传:“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为公正,公平。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谓何?” “阻~西征,岩何越焉?”(传说禹的父亲鲧被舜流放于羽山,西行度越险阻,坠崖而死。)庄子列御寇:“夫处~闾厄巷。”王勃滕王阁序:“岂效~途之哭?”引申为到尽头。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焉。”(赤水:水名。穷焉:源头到此山为止。)陶潜桃花源记:“欲~其源。”又为走投无路。史记项羽本纪:“~来从我,不忍杀之。”三国志魏志邴原传:“~鸟入怀。”

(二)极,尽。礼记乐记:“~高极远而测深厚。”王勃滕王阁序:“~睇眄於中天。”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故卒死於~裔。”今熟语有“无~无尽”。

(三)生活困难,无依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民而无告者。”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

(四)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这是由第一义发展而来。孟子尽心上:“~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德充符:“~达贫富。”又让王:“古之得道者,~亦乐,通亦乐。”王勃滕王阁序:“~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辨]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

287.【难】

(一)不容易,困难。跟“易”相对。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易相成。”又十二章:“~得之货,令人行妨。”论语宪问:“贫而无怨~,富而无骄易。”

(二)读nàn。责备。孟子离娄下:“於禽兽又何~焉?”又为诘问,反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不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之人。)今有双音词“责~”、“非~”。又为名词。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又公孙贺等传赞:“〔桓宽〕极其论~,著数万言。”

(三)读nàn。祸乱,乱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利吾有狄~。”庄子逍遥游:“越有~,吴王使之将。”起事叫“发~”。汉书项籍传:“天下初发~。”又为灾难,患难。左传庄公三十年:“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纾:解除。)杜甫登楼诗:“万方多~此登临。”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径。”韩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āng:母羊。)用如动词,表示铲平,挖平。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陈於军中。”国语周语下:“是以人~其宗庙。”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见於“无~”这种固定形式。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后代成语有“无~讳言。”〔登~〕指举荐贤才。尚书尧典:“若时登~。”

(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战国策魏策四:“此~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贾谊过秦论上:“材能不及中~。”今成语有“~~碌碌”。

(三)副词。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非贰乎?”韩愈师说:“夫~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讵〕岂,难道。庄子齐物论:“~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291.【已】

(一)动词,停止。论语泰伯:“死而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今成语有“称赞不~”,“精进不~”。〔不得~〕表示情势所迫,不能不这样作(不能停止)。论语颜渊:“必不得~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也?”引申为止於,限於,动词。庄子马蹄:“马知~此矣。”〔而~〕〔而~矣〕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罢了”。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矣!”也可以说成“也~矣”。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矣。”

(二)副词。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语气词。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词,一定。墨子非攻上:“~有一死罪矣。”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馀地矣!”注意:有时跟“矣”连用,放在句末。史记项羽本纪:“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矣。”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诛也。”又:“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罚。”又表示坚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又:“故臣以为足下~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293.【一】

(一)基数。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韩非子五蠹:“法莫如~而固,使民知之。”

(二)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也。”

(三)相同,一样。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也。”荀子天论:“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也。”

(四)全。礼记杂记下:“~国之人皆若狂。”左传宣公十四年:“~国谋之,何以不亡?”用作状语,表示一概,全都。诗经邶风北风:“政事~埤益我。”(埤pí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词。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国君之於寡人,~至於此乎!”〔~何〕副词。多么。战国策燕策一:“此~何庆吊相随之速也!”杜甫石豪吏诗:“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辨]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294.【参】

(一)读sān。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国之一。”

(二)读shēn。星宿名。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与昴。”(嘒huì:微小的样子。昴mǎo:星宿名。)

(三)[~差](cēncī),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长”,“霸诸侯”就是作诸侯的首脑。司马迁报任安书:“绛

侯诛诸吕,权倾五~。”

(四)通“佰”。作为一个单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见[什]字条。

297.【晦】

(一)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如~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对。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引申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比喻不显达或隐逸。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涂,显~之谓也。”

298.【朔】

(一)阴历每月的初一。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之“~差荇菜,左右流之。”

(四)读cān,通“骖”。[~乘]即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乘。”参看“右”字条。按:“~加”,“~与”是后起义。

[辨]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三。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参”则无此用法。

295.【什】

(一)作为一个单位的十。军队中十人为“什”。逸周书大聚:“十夫为~。”礼记祭器:“军旅~伍。”(伍:作为一个单位的五。)史记匈奴列传:“亦各置千长,百长,~长。”古时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为“什伍”。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伍。”诗经的雅和颂每十篇为一“什”。如小雅有“鹿鸣之~”,大雅有“文王之~”,周颂有“清庙之~”。〔~物〕家庭日用之物。后汉书祭彤传:“下至居室~物,大小无不悉备。”

(二)诗篇。这是由於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所以后代泛称诗篇为“~篇”,后来又省称“什”。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篇,为情而造文。”萧统文选序:“故与夫篇~,杂而集之。”白居易与元九书:“‘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丽则丽矣。”

(三)十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百,或相千万。”老子八十章:“使有~伯之器而不用。”

(四)十分,表示分数。孟子滕文公上:“其实皆~一也。”注意:“十”与“什”同音,在口语中没有分别;在书面上,作为分母的时候,写作“什”是为了便於区别。

[辨]十,什。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十”用于基数和序数,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指十分之一。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

296.【伯】

(一)长(zhǎng),大的。孟子告子上:“乡人长於~兄一岁,则谁敬?”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姊。”注意:上古不用数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季”都指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说“伯兄”,“伯姊”就是指“大哥”,“大姐”,说“伯父”是指比父亲年长的父辈。上古单称“伯”,“叔”不是指后世的“伯父”,“叔父”。“伯”,“叔”指“伯父”,“叔父”是较后的意义。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围郑。”

(三)通“霸”。尊长。所谓“称霸”就是“称尊”,“称饩羊。”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风诗:“仰彼~风,用怀魏都。”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漠。”

299.【时】

(一)季节(指春,夏,秋,冬)。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行焉,百物生焉!”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二)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为时机,机会。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用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至。”论语学而:“学而~习之。”注意:上古“时”字用如副词时,一般都当“以时”(按时)讲,不当“时常”讲。

300.【世】

(一)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后仁。”(如有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后仁政才能大行。)引申为一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而名不称焉。”(疾:恨。没世:终身。)

(二)父子相继为一世,世代。孟子离娄上:“君子之泽,五~而斩。”(斩:绝,断绝。)也泛指前代或后代。论语季氏:“今不取,后~必为子孙忧。”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注意:父子相继,上古称“世”不称“代”;自从唐人避唐太宗的庙讳(李世民),才改“世”为“代”。

(三)时代。论语雍也:“难乎兔於今之~矣!”庄子逍遥游:“且举~而誉之而不加劝,举~而非之而不加沮。”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

301.【期】

(一)一定的时间,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又动词,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我乎桑中。”引申为期望。韩非子五蠹:“不~修古,不法常可。”

(二)读jī。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也称“~月”。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期”。

[辨]时,世,期。“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例如“赫胥氏之时”可以说成“赫胥氏之世”。其馀不能互换。“时”和“期”在泛指“时间”时是同义词。现代有双音词“时期”。但二者分用时有区别。“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能用“时”。“期”与“世”不易混。

302.【官】

(一)行政机关(指处所)。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墨子尚贤中:“不能治千人者,使处於万人之~。”(有一万职员的行政机关。)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府”(官与府是并列结构)。荀子强国:“及都邑~府,其百吏肃然。”引申为行政职务。左传成公二年:“臣告不敏,摄~承乏。”又襄公三年:“伯华得~。”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守”或“官职”(官与守,官与职,都是并列结构)。左传昭公二年:“信其邻国,慎其~守。”又襄公三十一年:“臣有臣之威仪,其中畏而爱之,故能守其~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论语宪问:“百~总己,以听於冢宰。”(所有机构中的长官都全面负责他的职务而服从太宰的统一领导。)注意:“官”字在上古用於“行政机构”和“职务”的意义最多,用於最后一个意义的很少。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官”。庄子养生主:“~知止而神欲行。”这里“官”指目。荀子君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也。” 303.【吏】

(一)官吏,特指下级的小官员。战国策齐策四:“使~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注意:据说文说,“吏”是“治人者也”,所以凡官吏皆可称“吏”。但是由於词义的演变,即“横纵”。)贾谊过秦论上:“外连~而斗诸侯。”

[辨]权,衡,度,量。“权”“衡”是关於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见“衡”字条)。“度”是关於长度的;“量”是关於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样的。

307.【果】

(一)果子,果实。礼记曲礼上:“赐~於君前。”韩非子五蠹:“民食~蓏蚌蛤。”

(二)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然。”

(三)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现代双音词有“~断”,“~敢”。

(四)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成为事实。一般用於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来也。”又公孙丑下:“闻王命而遂不~。”陶潜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寻病后来“吏”一般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韩非子五蠹:“州部之~,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这里的“吏”指吏卒之类。

(二)法官。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议。”贾谊过秦论上:“俯首系颈,委命下~。”

[辨]官,吏。“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於后代所谓“官”。上古大官小官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官员,但那是有条件的。如“封疆大吏”。“官”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官员,但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官、生事”。

304.【爵】

(一)古代酒器之一种。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请器,王与之~。”又成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非礼也。”

(二)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旧说指公,侯,伯,子,男,又指卿,大夫,士。韩非子五蠹:“官~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三)通“雀”。孟子离娄上:“为丛驱~者鹯也。”(丛:丛林。驱qū:赶。鹯:猛禽,鹞鹰之类。)

305.【权】

(一)秤,秤锤。庄子胠箧:“为之~衡以称之。”用如动词,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轻重。”

(二)权力,权势,职权。贾谊过秦论上:“比~量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注意:古代汉语里,只有“权力”的意思,没有“权利”的意思。古代也“权利”连用,但所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利不能倾也。”(威势和货财不能动摇他。)〔~贵〕有权势的贵官。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贵?”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不能媚~贵,失御史。”

(三)权变,变通,灵活性。跟“经”相对。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者反於经。”(经:原则。)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今成语有“通~达变”,双音词有“~宜”。引申为随机应变。“~谋”,指策略。多用于贬义。汉书孔光传:“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谋。”“~诈”,指欺骗手段。汉书刑法志:“作为~诈,以相倾覆。”“~略”,也指“策略”,但用於褒义。晋书祖逖传:“多~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术”也指“策略”,但用於贬义。宋史徐谊传:“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术。”

306.【衡】

(一)驾车用的工具,轭上的横木。庄子马蹄:“夫加之以~扼。”(扼:轭。)〔抗~〕〔争~〕敌对,匹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为敌国。”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卿之财产应得抗~。”又:“常与高阳争~。”

(二)称重量的器具,天平。庄子胠箧:“为之权~以称之。”又动词。衡量。

(三)通“横”。诗齐风南山:“~从其亩。”(“衡从”终。”

(五)果然。副词。战国策楚策一:“~诚何如?”礼记中庸:“~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08.【实】

(一)果实,种子。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五石。”诗经王风黍离:“彼稷之~。”

(二)充实。跟“虚”相对。庄子山木:“向也虚而今也~。”(向:从前。)荀子王制:“府库已~。”引申为实际内容,和“名”相对。庄子逍遥游:“名者~之宾也。”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语有“名不副~”。

(三)句中语气词。在叙述句中,用在动词前面加强语气。诗经邶风北门:“天~为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亲,惟德是依。”苏轼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难。”

309.【聪】

耳力好,听觉敏锐。跟“聋”相对。孟子离娄上:“师旷之~,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引申为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明睿知。”(睿ruì:深明通达。)注意:上古“聪明”连用也是作为两个词看待的。后代才变为双音词,指“有智慧”,现代又当“悟性好”讲,都是逐渐引申而来的。

310.【明】

(一)亮,光明。诗经齐风鸡鸣:“东方~矣。”引申为明白,清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词,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孙丑下:“我~告子。”用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事情是很明显的”。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为证明。韩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为英明。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二)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厥有国语。”今成语有“双目失~”。又形容词,眼力好,视觉锐敏。孟子离娄上:“离娄之~,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引申为看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311.【功】

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诗经豳风七月:“载缵武~。”又大雅崧高:“世执其~。”成语有“~亏一篑”,“计日程~”。引申为成绩,成就。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必倍之。”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在不舍。”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复许乎?”再进而引申为功劳,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312.【名】

(一)名字。庄子逍遥游:“其~为鲲。”又动词,称名,命名。论语子路:“故君子~之必可言也。”楚辞离骚:“~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义,爵号。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分。”(名分:人所居的名义及其应守的本分。)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论语子路:“必也正~乎!”

(三)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又:“仲尼赏而鲁民易降~。”贾谊过秦论上:“追亡逐~。”

314.【中】

(一)内部,中间,中心。论语季氏:“龟玉毁於椟~,是谁之过与?”引申为中等。论语雍也:“~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赏。”〔~国〕指中原一带。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於~国。”下之恶皆~焉。”

(三)读kuì,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又微子:“齐人~女乐。”

[辨]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彼高冈。”引申为提升[官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不闻。”(黜chù:罢免官职。)

321.【降】

(一)读jiàng。从高处走下来,跟“陟”相对。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在原。”引申为下降,落下。诗经周南草虫:“我心则~。”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给人”。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二)读zhîng,射中。孟子万章下:“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非尔力也。”引申为适合,符合。庄子养生主:“莫不~音。”荀子劝学:“木直~绳。”又:“其曲~规。”

315.【下】

(一)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跟“上”相对。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矣。”左传成公二年:“~臣不幸,属当戎行。”引伸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相倾。”注意:上古没有“低”字,凡“低”的意义都说“下”。

(二)动词。降下,走下。论语八佾:“揖让而升,~而饮。”庄子逍遥游:“不过数仞而~。”

按:形容词的“下”旧读上声,动词的“下”旧读去声,今皆读去声。

常用词

(六) 66字

遵徂征归陟降 流放游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举 斯伐 稼穑获纳 交错 被任负 施用制贻 怀慕惩悼

淑幸偷薄 险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亩所 骖驷策矢 躬身领武 仇耦

316.【遵】

顺着道路走。诗经豳风七月:“~彼微行。”楚辞离骚:“既~道而得路。”又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为依照,按照。尚书洪范:“~王之义。”孟子离娄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过错的,从来没有这种人。)

317.【徂】

往。诗经卫风氓:“自我~尔,三岁食贫。”又豳风东山:“我~东山,滔滔不归。”

318.【征】

(一)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在这个意义上经常是“征夫”连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夫,独为匪民。”后来“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潜归去来辞:“问~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谁与王敌?”

(三)抽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又尽心下:“有布缕之~。”

319.【归】

(一)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国。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左传成公三年:“子~何以报我?”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经小雅节南山:“~此鞠訩。”孟子告子下:“故天将~大任於是人也。”引申为降低。如说:“~职”。

(二)读xiáng。投降。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隤其家声。”又表示使投降。汉书苏武传:“宜皆~之。”又:“欲因此时~武。”引申为制服,降服(后起义)。如说“~龙伏虎”。

322.【流】

(一)水流动。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又名词,河流。楚辞哀郢:“顺**以从~兮。”又渔父:“宁赴湘~,葬於江鱼腹之中。”又指河水的主干,跟“源”相对。如说“源远~长”。引申为传播。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风善政,犹有存者。”〔~亡〕飘泊。楚辞离骚:“宁溘死以~亡兮。”又哀郢:“遵江夏以~亡。”〔~言〕(1)放出谣言。尚书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于国。”(2)谣言。礼记儒行:“闻~言不信。”〔~离〕双声连绵字。指由於阶级压迫和灾荒战乱而转徙离散。汉书薛广汉传:“人民~离。”

(二)古代刑罚的一种,即放逐。尚书舜典:“~共工于幽州。”(共工:传说是尧时候的官。)

(三)派别。汉书艺文志:“道家者~,盖出於史官。”又叙传:“刘向司籍,九~以别。”引申为品级。南史王僧绰传:“参掌大选,究识~品。”

323.【放】

(一)驱逐。战国策齐策四:“齐~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楚辞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又渔父:“屈原既~,游於江潭。”

(二)放纵,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无不为已。”又告子上:“~其心而不知求。”

324.【游】

(一)闲逛,随意旅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於江潭。”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肚子吃得鼓鼓地到处游逛。)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学。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者。”又尽心上:“~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代所谓“~说”和“周~列国”,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际,交往。陶潜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

[辨]游,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游”是关於行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游艺;游子:游子;游宦: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引申为乘船水行。论语公冶长:“乘桴~於海。”(桴fú:筏子。)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

引申为虚妄,不合实际。如说“~夸”,“~名”。

326.【集】

(一)鸟群停在树上。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于苞栩。”(肃肃:翅膀的声音。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苞:丛生的。)引申为鸟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引申为聚合。诗经小雅頍(kuǐ)弁:“如彼雨雪,先~维霰。”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而响应。”又为聚会,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里。楚辞国殇:“~吴戈兮被犀甲。”韩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现代有双音词“~行”。按:“节~”“德~”的“操”读cào。 一般指亲友的集会。王羲之兰亭宴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内集:家庭的聚会。)

(二)诗文的汇集。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后人分著述为四部,即“经、史、子、~”。

(三)成就,成。左传桓公五年:“既而萃於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军队。)又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引申为择,采取。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在“摘取”,“采取”的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采”。

(二)有彩色花纹的帛(丝织品)。汉书货殖传:“文~千匹。”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綵”,今天所说的“张灯结~”,就是用彩绸扎结成各种饰物的意思。引申为颜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色不足视於目与?”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彩”。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厌。”

(三)读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称“食邑”。礼记礼运:“大夫有~。”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食~冯城,因以氏焉。”这个意义又写作“寀”。

[辨]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采”,“彩”,“綵”。采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但是在古籍中,采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

328.【叔】

(一)用手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齐”),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对“季”来说却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羽。”楚辞渔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动衣服去掉尘土。)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上:“~长策而御宇内。”(长策:长的鞭子。宇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当时的全中国。)又为振奋,奋发。今成语有“~奋人心”,“委靡不~”。引申为发生,发出。文心雕龙情采:“木质实而花萼~。”

(二)救济。战国策齐策四:“~困穷,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从而~德之。”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赈”。

[辨]振,震。“振”与“震”同音,本可通用。但从字形上说,“振”是振动,“震”是雷震,一般还是有区别的。“震动”不同於“振动”。“震动”是受外力影响所引起的颤动,义近“震惊”;“振动”只是摇动。至於“雷震”的“震”不写作“振”,“振救”的“振”不写作“震”,区别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离娄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为拿,拿过来。楚辞国殇:“~玉桴兮击鸣鼓。”又为打救,帮助。后汉书耿弇传:“乃招迎匈奴乌桓以为~助。”

332.【秉】

(一)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此有滞穗。”(遗秉,滞穗,都是指收获后掉在田里的庄稼。)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之报?”(稌tú:稻子。)

(二)手拿着。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蕳兮。”(蕳jiān:兰花。)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国之均。”又:“谁~国成?”

[辨]援,持,操,把,秉。这五个词都是关於手的动作的。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了。

333.【举】

(一)举起来,抬起来。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为?”又引申为举荐,提拔。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废言。”孟子告子下:“传说~於版筑之间。”又引申为发动,特指起兵。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矣。”成语有“大~进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谷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虢五年而后~虞。”

(二)全,形容词。楚辞渔父:“~世皆浊我独清。”今成语有“~国欢腾”。又副词,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

(二)代词。这,这个,这样。论语颜渊:“於~三者何先?”楚辞渔父:“何故至於~?”

(三)连词。那么,这样......就。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诗经周南汝坟:“~其条枚。”又魏风伐檀:“坎坎~檀兮。”

(二)进攻,征伐。左传隐公元年:“公~诸鄢。”又僖公四年:“蔡溃,遂~楚。”

(三)夸耀。论语公冶长:“愿无~善,无施劳。”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征”只用於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於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於褒义。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

(二)种田。诗经魏风伐檀:“不~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穑。”

337.【穑】

收割[禾麦]。例见〔稼〕字条。注意:“稼穑”是经常连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泛指农事。

338.【获】

收割庄稼。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获,获。“获”专用於农事收成;“获”既用於猎狩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於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於一般“取得”的意义。“获”“获”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甚严。

339.【纳】

(一)收,收进。跟“出”相对。尚书舜典:“夙夜出~朕命。”又为送进。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禾稼。”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礼记中庸:“驱而~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兽的纲。擭huî:捕兽的笼子。)成语有“闭门不~”。尚书大禹谟:“~贤勿贰,去邪勿疑。”今成语有“~人唯贤”。

344.【负】

(一)揹,载。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又:“绝云气,~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戴於道路矣。”又用於抽象意义。如说:“~责”,“~债”。引申为靠着。孟子尽心下:“虎~嵎。”今成语有“~隅顽抗”。又为仗恃,依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权。”

(二)对不起人。战国策齐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今成语有“忘恩~义”。双音词有“辜~”(孤~)。

(三)败,跟“胜”相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於又为收容。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我?”

(二)献纳,上缴。左传僖公三十年:“~玉於王与晋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请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本应作“内”),后来才写作“纳”。

340.【交】

(一)纵横交错,交叉。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於中国。”引申为交接,交融。白居易与元九书:“未有声入而不应,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词,表示交界,接壤之处。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状语,表示交叉着,交互,交相。楚辞九歌国殇:“矢~坠兮士争先。”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使辙~驰。”〔~口〕异口同声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口荐誉之。”

(二)交往,交际,交游。论语学而:“与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邻国有道乎?”引申为结识朋友。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於子张。”用作名词,表示友谊。如说“~情”,“知~”,“深~”。

341.【错】

(一)镶嵌。在金属器物上雕镂,然后将另一种熔金倾入,待冷却后,磨错使平。汉书食货志有“~刀”,是一种钱币。〔金~刀〕嵌金的佩刀。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刀。”

(二)错杂,交叉(由第一义引申出)。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楚辞国殇:“车~毂兮短兵接。”又用作副词。礼记中庸:“譬如四时之~行。”注意:上古“错”字不当“错误”讲,后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当“错误”讲的。

(三)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论语为政:“举直~诸枉,则民服。”战国策魏策四:“故不~意也。”这个意义后来多写作“措”。今有双音词“~施”。

按:旧时於

(一)

(二)

(三)读入声,

(四)读去声(音同“醋”)。今普通话无别。

342.【被】

(一)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离娄上:“而民不~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庙之祟。”引申为使蒙受。楚辞哀郢:“又~以不慈之伪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动。

(三)通“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楚辞国殇:“操吴戈兮~犀甲。”又山鬼:“~薜荔兮带女萝。”

343.【任】

(一)旧读rãn,平声。负担。诗经大雅生民:“是~是负。”又表示使负担。礼记檀弓下:“使之虽病也,~之虽重也。”引申为担当。左传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读rân,去声,名词,负担。论语泰伯:“~重而道远。”又:“仁以为己~。”引申为责任,职务。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又动词,任用,使用。伪古文胜~之数。”

345.【施】

(一)施行,实行。论语为政:“~於有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政於民。”

(二)加(加於人或物)。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於人。”庄子大宗师:“利泽~於万世。”

(三)读yì,去声。移,延及。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于中谷。”(覃:延。)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及庄公。”在这个意义上又读shì。

(四)读shì,去声。给与恩惠。论语雍也:“博~於民,而能济众。”又引申为施舍。范缜神灭论:“务~不关周急。”

346.【用】

(一)使用,应用。诗经大雅公刘:“酌之~匏。”左传宣公二年:“弃人~犬。”又用於抽象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无如寡人之~心者。”引申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之。”引申为施行,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权,当权。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事。”

(二)名词。用处。论语学而:“礼之~,和为贵。”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范缜神灭论:“神者形之~。”

(三)名词。费用,指钱财。论语颜渊:“年饥,~不足。”战国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农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巧便而财不匮矣。”(楛hù:粗糙。)〔财~〕费用,指钱财。孟子尽心下:“无政事,则财~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现代汉语的“因此”。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希。”

347.【制】

(一)裁制〔衣裳〕。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制”。

(二)写作,作品。萧统文选序:“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又:“答客指事之~。”又:“众~锋起。”这个意义多写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务训:“人不能~。”引申为控制,管制,掌握。贾谊过秦论上:“履至尊而~六合。”又:“秦有馀力而~其敝。”

(四)规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为法定的规章。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礼记礼运:“以设~度,以立田里。”又引申为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

348.【贻】(诒)

赠给,送给。庄子逍遥游:“魏王~我大瓠之种。”诗经邶风静女:“~我彤管。”引申为遗留,留给。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伊感。”

349.【怀】

(一)想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郑风将仲子:“仲可~也。”引申为留恋。左传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诒伊感。”贾谊吊屈原赋:“何必~此都也?”

(二)归向,归附。尚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之。”又为使来归附。贾谊论积贮疏:“~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来而让他安居。诗经周颂时迈:“~柔百神。”后世有所谓“~柔政策”。

(三)胸前。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不这样写。

356.【薄】

(一)薄,跟“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冰。”用於抽象的意义时,仍跟“厚”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也。”引申为少,小。孟子离娄下:“~乎云尔,恶得无罪?”又为酒味不浓。庄子胠箧:“鲁又动词,表示在胸前抱着,或搋(chuāi)着。论语阳货:“~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楚辞怀沙:“~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引申为心里存有某种心情。战国策魏策四:“~怒未发,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气。)又引申为心意,心情,情绪(后起义)。陶渊明饮酒:“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

350.【慕】

爱恋,思念。孟子万章上:“人少,则~父母。”楚辞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为羡慕,仰慕,倾慕,向往。史记游侠列传:“而少年~其行,亦辄为报仇。”

351.【惩】

(一)自己受创(失败教训)而知戒。诗经周颂小毖:“予其~而毖后患。”(毖bì:谨慎。我可要接受过去的教训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将来的祸患。)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又国殇:“首身离兮心不~。”又表示使人受创而警惧。孟子滕文公上:“荆舒是~。”今有双音词“~戒”,“~罚”。

(二)苦於。列子汤问:“~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伤感。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矣!”引申为追念死去的人(后起义)。元积遣悲怀:“潘岳~亡又费辞。”现代双音词有“追~”,“~念”。

353.【淑】

好,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诸葛亮前出师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於灾祸,形容词。论语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词。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徼:求。)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於刑罚。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民。”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位,民无~生。”又为运气好,境遇好。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属当戎行。”论语述而:“丘也~,苟有过,人必知之。”又为希望。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勿为过。”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汉书酷吏传:“上~鼎湖,病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蜀主窥吴~三峡。”又天子所爱或得到天子的宠爱也叫“幸”。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从。”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又为上爱下之称。汉书霍光传:“公主内行不修,近~河间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严肃。楚辞离骚:“惟夫党人之~乐兮。”又卜居:“与波上下,~以全吾躯乎?”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偷”一般不作“偷窃”“偷盗”讲;特别是先秦,更没有这种意思。成语“苟且~生”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应该死而没有死”的意思。

(二)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

(三)懒惰。国语晋语:“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免:通“勉”。尽:尽力。)

(四)偷盗,偷窃(后起义)。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者。”汉书张敞传:“求问长安父老~盗酋长数人。”论衡逢迂:“窃簪之臣,亲於子反;鸡鸣之客,幸於孟尝。子反好~臣,孟尝爱伪客也。”

(一)

(二)

(三)又可写作“媮”,但

(四)习惯上酒~而邯郸围。”又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辞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成语有“义~云霄。”

(三)鄙视,轻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曾子~之。”

357.【险】

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左传成公二年:“苟有~,余必下推车。”楚辞离骚:“路幽昧以~隘。”又山鬼:“路~难兮独后来。”引申为险要的地方。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贾谊过秦论下:“缮津关,据~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汉语“险”字很少当“危险”讲。礼记中庸的“小人行险以徼幸”,也还是以险阻作比喻。后代才引申为危险。〔~阻〕崎岖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窬越~阻。”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阻。”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阻艰难,备尝之矣。”

(二)艰难。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

358.【阻】

路难走。诗经秦风蒹葭:“道~且长。”引申为阻碍,妨碍(后起义)。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阻止”的意义写作“沮”,很少写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庄子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吕氏春秋知士,“阻止”义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359.【悠】

(一)思。诗经周南关雎:“~哉~哉,辗转反侧。”“悠”也可以重叠起来用,表示深思的样子。诗经邶风终风:“~~我思。”

(二)辽远和深远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悠悠”叠用。诗经王风黍离:“~~苍天!此何人哉?”又鄘风载驰:“驱马~~,言至于漕。”引申为闲静的样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崔灏黄鹤楼:“白云千载空~~。”又可以说成“~然”。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然见南山。”

360.【皇】

(一)大。楚辞离骚:“朕~考曰伯庸。”又哀郢:“~天之不纯命兮。”诗经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为美盛鲜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者华。”成语有“富丽堂~”。

(二)君。尚书洪范:“惟~作极。”楚辞离骚:“恐~舆之败绩。”周礼春官外史:“掌三~五帝之书。”(三皇:传说中最古的三个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为始~帝。”自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双音词,指最高统治者。

(三)〔凤~〕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皇”,统称“凤~”。尚书益稷:“凤~来仪。”诗经大雅卷阿:“凤~于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秦以后天子称帝,於是臣子、贵戚就可以封为“王”了,“帝”与“王”就成了君与臣的分别了。此外,先秦文献已见“皇帝”,不过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以皇帝自称。以后“皇”虽也单用来指称天子,但也仅见於“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语词中,一般都是“皇帝”并称。

361.【永】

水流长。诗经周南汉广:“江之~矣,不可方思。”(方:

370.【亩】(畮)

(一)土地单位量词。上古时代,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乘筏渡过。思,语气词,等於“兮”。)引申为一般的长。诗经魏风硕鼠:“谁之~号?”又引申为时间久远,久长。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以为好也。”

362.【孔】

很,甚。诗经豳风七月:“我朱~阳。”又东山:“其新~嘉,其旧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读qì,去声。屡次,频频。左传隐公元年:“~请於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失时。”

(二)读jí,旧读入声。赶快。诗经豳风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众多。论语子路:“~矣哉!”现代有双音词“富~”。〔~人〕百姓,平民。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人不议。”〔庶子〕又称“众子”,“庶”就是“众”的意思。嫡子与庶子,简称“嫡庶”。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位之权。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后代以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於褒义)。论语先进:“回也其~乎!”(颜回差不多达到了道德标准了!)〔~几〕同“庶”,差不多,大约。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几无疾病与?”

[辨]众,庶。“众”可以用作名词,“庶”一般不作名词用,如“吾从众”这句话,“众”不能换成“庶”。此外,“众人”“庶人”也有区别:“众人”指一般的人,对所谓圣贤或杰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对统治者而言。

365.【裘】

皮衣,皮袄。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与朋友共。”

366.【褐】

粗毛编织的衣服,这是古代劳动者所穿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后来就成为一般下层人或贫贱者的服饰的通称。左思咏史诗:“披~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在封建社会中做了官叫“释~”,意思是说,脱掉了贫贱者的衣裳换上了官服。扬雄解嘲:“或释~而傅。”后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也叫“释~”。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又邶风绿衣:“绿衣黄~。”注意:古代男子穿的裙名叫“裳”。“裳”不同於今天所说的“衣裳”,也不是裤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尔~有县貆兮?”在这个意义上往往“庭内”连言,“庭户”连言。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内。”(内:内室。)周易节卦:“不出户~。”

(二)堂阶下平地无屋之处叫庭(较后的意义)。古诗:“~中有奇树。”在这个意义上往往“门庭”连言。周礼阍人:“掌埽门~。”

369.【宇】

(一)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为房屋。苏轼水调歌头:“唯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贾谊过秦论上:“有席卷天下,包举~内,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长策而御~内。”〔~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后代专指空间,等於说“天地间”。

(三)风度,仪表。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成语有“器~轩昂。” 亩。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树之以桑。”

(二)田,垄,经常用来泛指农田。诗经豳风七月:“留饁彼南~。”“畎亩”二字常常连用,也往往泛指农田。孟子告子下:“舜发於畎~之中。”(畎:田中沟。)“垄亩”连用,也泛指农田。范缜神灭论:“小人甘其垄~。”

371.【所】

(一)处所。诗经卫风硕鼠:“爰得我~。”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恰当的位置。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

(二)代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与,不知。”

(三)不定数词,表示估计数字。尚书君奭:“多历年~。”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复还。”又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陈:通“阵”。)

372.【骖】

三匹马驾一辆车。诗经小雅采菽:“载~载驷。”又特指两旁的马。楚辞国殇:“左~殪兮右刃伤。”

373.【驷】

四匹马驾一辆车。论语颜渊:“~不及舌。”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骥騄耳,王~已备矣。”又量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战国策齐策四:“文车二~。”

374.【策】

(一)竹制的马鞭子。贾谊过秦论上:“振长~而御宇内。”用作动词,表示打马使前进。论语雍也:“~其马曰。”今有双音词“鞭~”。

(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方:木版。)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篇名。)汉代臣子奉旨议论政事,或回答天子的问话,都写在竹简上,叫“对~”。扬雄解嘲:“~非甲科。”又贾谊著有“治安~”,后来发展成为文体的一种,又引申为筹画,计画。

(三)计策,计谋。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奇,出一~。”今成语有“出谋献~”,“束手无~”。

(四)蓍草作的筹码,用来占卜的。楚辞卜居:“乃端~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又:“龟~诚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是为邓林。”又动词,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从我游。”陶渊明归去来辞:“~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写作“策”。但在不同的意义上,常有不同的习惯写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策”都常见。“简策”“计策”“策杖”的“策”多作“策”。“龟策”的“策”多作“策”。

375.【矢】

(一)箭。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贯余手及肘。”楚辞国殇:“~交坠兮士争先。”成语有“无的放~”。

(二)誓。诗经鄘风柏舟:“之死~靡它。”又卫风考槃:“永~弗去!”

376.【躬】

身体。论语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引申为自身,自己。诗经邶风谷风:“我~不阅,遑恤我后?”(阅: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见容,又哪有工夫忧虑我走后的事?)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自悼矣!”论语卫灵公:“~自厚而薄责於人。”又引申为亲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耕於南阳。”

377.【身】

(一)躯干。论语乡党:“长一~有半。”楚辞国殇:“首~离兮心不惩。”战国策秦策二:“首~分离,骨暴草泽。”又指身躯的全体。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又引申为生命。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乎?”〔终~〕终生,一辈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饱,凶年不免於死亡。”战国策赵策三:“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身”又表示自身。韩非子五蠹:“而~为天下笑。”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本人的德行。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楚辞渔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副词。亲自。孟子滕文公下:“彼~织屦。”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执耒锸以为民先。”(锸chā:锹一类的工具。)

[辨]躬,身。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尔雅释木:

曲直长小 贪廉 轻重 狂殆危

面口齿耳目指 饭食服饰 布斗 式检 英灵豪

然且或曾更渐 俱并 而若尔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庸。”征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发驺~庄辛於赵。”后汉书黄琼傅:“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论语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为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读zhǐ。五音之一(宫、商、角、征、羽为五音)。“征”是g(5),“变征”是f#(4#)。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变征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

378.【领】

(一)脖子。诗经卫风硕人:“~如蝤蛴。”(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极白。)左传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领:伸脖子。)〔首~〕(1)头和脖子。古代有斩首之刑,故以免遭杀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传襄公十三年:“获保首~以殁於地。”杨恽报孙会宗书:“岂意得全首~,复奉先人之丘墓乎?”(2)头目(后起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二)衣领,领子。荀子劝学:“若挈(qiâ)裘~。”〔~袖〕(1)领子和袖子。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晋书裴秀传:“后进~袖有裴秀。”

(三)统率,率领。杨恽报孙会宗书:“总~从官。”汉书霍光传:“~胡越兵。”

[辨]领,颈。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颈”不能说成“刎领”。

379.【武】

(一)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践。敏:拇指。歆:震动,惊异。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惊异。)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踵:脚后跟。)

(二)勇武。诗经郑风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善战,善胜,善於对待战争和善於制止战争都叫“武”。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

380.【仇】

(一)对,俦类,俦辈。诗经周南兔:“公侯好~。”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引申为仇恨。史记游侠列传:“亦辄为报~。”

[辨]仇,雠。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

读ǒu,上声。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据说是二人并耕或二耜并作。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而耕。”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引申为双数。又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齐大,非吾~也。\'”注意:后来於双数和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偶”,不再写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写作“偶”。

常用词

(七)71字

征收发封弃 俟迁徙 遗失存 处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问对许 省审 虑怨忍快 兴废变 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征,召,辟。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

(一)逮捕。诗经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后汉书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广汎等,於陈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史记陈涉世家:“行~兵。”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於外~兵。”又为收取。史记淮阴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荀子天论:“畜积~臧於秋冬。”(臧: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

(一)把箭射出去。诗经召南驺虞:“壹~五?br> 。”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现代“~砲”的“发”和量词“若干~砲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引申为派出,派遣。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驺征庄辛於赵。”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使燕。”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飞於北海。”楚辞哀郢:“~郢都而去闾兮。”今成语有“朝~夕至”。引申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亩之中。”

(三)启封,开。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义,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又为阐发。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坟。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礼记乐记:“~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鲁,为方百里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於项,故姓项氏。”又魏公子列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史记秦始皇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水经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疆。”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楚辞离骚:“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时的诸侯。田:畋猎。)引申为厚。国语晋语: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又宣

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搜神记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

(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孟子公孙丑上:“故久而后~之也。”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引申为错过。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作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有双音“引党以~己。”又楚语:“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闭,封合。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

抛弃。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引申为违背,背弃。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竢)

读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我於城隅。”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君子。”楚辞离骚:“愿~时乎吾将刈。”贾甑跚常骸啊锍ど场!? 388.【迁】

(一)变换地方,迁移。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楚辞哀郢:“方仲春而东~。”又为转移。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官吏〕调职。有时指升官。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又张禹传:“由是~光禄大夫。”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有时指降职。为区别於升官,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客〕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黄鹤楼中闻笛诗:“一为~客去长沙。”范仲淹岳阳楼记:“~客骚人,多会於此。”

389.【徙】

(一)迁移。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汉书张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又易经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

390.【遗】

(一)失掉。⊙殴确纾骸捌枞纭!币晡簦雎浴J芳腔匆鹾盍写骸吧蠛晾逯〖疲煜轮笫!彼韭砬ūㄈ伟彩椋骸按沃植荒苁啊广凇!?br>

(二)留下来的。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âi,去声,留给,送给。左传隐公元年:“小词“过~”。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赵。”

(二)思念,关心。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引申为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处】

(一)读chǔ,居住。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系辞下骸吧瞎叛ň佣啊!币晡⑸恚嫔怼Q镄劢獬埃骸啊换渲!?br>

(二)名词,读chù,居住的地方。司马迁报任安书:“何~不勉焉?”崔颢长干行:“君家住何~?”

(三)读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为安排,安置。汉书张安世传:“上自~置其里居。”又为按照过失大小,给以适当的安排,惩戒。今有双音词“~分”“判~”。

394.【坐】

(一)古人铺席於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又先进:“冉有公西华侍~。”旧读上声。

(二)坐位,名词。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杀之。”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写作“座”,读去声。陶潜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於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不生得以见责让。”〔~法〕犯法〔因而受到处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法去官。”汉书灌夫传:“~法免。”〔随~〕连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妾得无随~乎?”

(四)因。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

395.【遇】

(一)碰见(不是约会的见面)。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论语阳货:“~诸涂。”又用於抽象的意义。庄子养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视。”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对待,待遇。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臣厚。”又淮阴侯列传:“汉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鲁侯,天也。”又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故去。”杜甫相从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赏识并受到特别好的待遇。北史宋弁传:“因是大被知~。”也说“~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触。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疵衅日兴。”现代变为双音词“接触”“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当“连”讲,但“连”的意义是从“接触”发展来的。

(二)交际,招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史记屈原列传:“出则~遇宾客。”又魏公子列传:“然信陵君之~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现代有双音词“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当“迎”讲,但“迎”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上高宗封事:“引

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戮”。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的意义是从“交际”的意义发展来的。

397.【承】

(一)捧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饮。”(行人:掌管出使聘问的大夫。榼kâ:盛酒的器皿。)汉书文帝纪:“持节~诏。”引申为双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贾谊吊屈原赋:“恭~嘉惠兮,俟罪长沙。”又引申为承担,担任。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欢〕奉承君王的欢颜。用於贬义。楚辞哀郢:“外~欢之汋汋兮。”后代用於褒义。白居易长恨歌:“~欢侍宴无闲暇。”也指侍奉父母。后代有“~欢膝下”的说法。

(二)继承。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孤~父兄余业。”

398.【扶】

搀着,搀起。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引申为辅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耿贾~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功臣。)[~疏]树木枝叶茂密四布的样子。扬雄解嘲:“枝叶~疏。”陶潜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长的武器杀伤。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人而杀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裤下!”

(二)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汉书龚遂传:“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后代“讽刺”“讥刺”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但是后代所谓“讽刺”“讥刺”往往是用旁敲侧击的话去指摘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而上古所谓“刺”则多是直接指出过错。

(三)名刺(后起义),相当於后世的名片。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字漫灭。”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从“束”,“剌”从“束”。“剌”读là。

400.【折】

(一)读zhã,及物动词。把东西弄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树杞。”〔~狱〕断案,判断讼事。易经丰卦:“君子以~狱致刑。”论语颜渊:“片言可以~狱者,其由也与!”(由:仲由。)引申为挫折,特指军事上的挫败。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不救。”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曹操新~衄,方忧在腹心。”

(二)不及物动词。断了。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ã。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韩。”引申为弯曲。淮南览冥:“河九~注於海。”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於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传:“~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当歌。”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字和现代的“许”,意义虽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朓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一)读xǐng。视,视察,察看。周礼春官大宗伯:“~牲镬。”(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镬huî:煮牲的器具。)礼记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监狱。)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长。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之。”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江阳王继来~疾。”后代说“~亲”,“归~”则专指探望父母,非亲属关系则很少用“省”了。引申为检查,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吾身。”又为政:“退而~其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注意:这些意义都不能读shěng。

(二)读shěng。减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用。”今熟语有“~吃俭用。”

(三)读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宫禁。“~中”即“宫中”。汉书昭帝纪载: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让他的姐姐在“~中”照顾他的生活。引申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关名称。唐有六省,“尚书~”为其中之一。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府以之决疑。”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又於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中书省的派出机关),简称“行~”,最后又简称为“省”。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则~衅钟与?”

(二)衰败,跟“兴”相对。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兴存亡者亦然。”引申为无用的。如说“~物”“作~”。

(三)除去职位。有时指皇帝被废。汉书霍光传:“古者~放之人,屏於远方。”(屏bǐng:弃。)有时指官吏被废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406.【审】

(一)详细,详尽。礼记中庸:“博学之,~问之。”引申为明白,清楚,确实。司马迁报任安书:“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矣。”

(二)观察,审察。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不若不闻矣。”贾谊过秦论下:“察盛衰之理,~权势之宜。”

407.【虑】

思量,打算,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必有近忧。”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愿足下孰~之。”引申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后作。”楚辞卜居:“心烦~乱,不知所从。”注意:古代的“虑”不当“忧愁”“耽心”讲,跟“忧”区别很严。

[辨]计,虑,图,谋。这四个词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画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

408.【怨】

(一)心怀不满,埋怨,抱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不闻作威以防~。”论语宪问:“不~天,不尤人。”楚辞离骚:“~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词,表示仇恨。左传成公三年:“无~无德,不知所报。”孟子梁惠王上:“构~於诸侯。”今成语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传成公二年:“吾子~之。”论语卫灵公:“小不~则乱大谋。”

(二)狠心。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又为凶残,如说“残~”。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见其生,不~见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

410.【快】

高兴。孟子梁惠王上:“然后~於心与?”又:“吾何~於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数里,心不~。”现代有成语“亲痛仇~”“拍手称~”和双音词“愉~”“~乐”“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这个意义。“快速”的意义古代说“速”,说“疾”,不说“快”;“锐利”的意义在古代只能说“利”,不能说“快”。

411.【兴】

(一)起,起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乃自~,案行军营。”引申为举,发。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义兵,讨董卓。”

(二)发达,昌盛,跟“废”相对。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坏之纪。”

(三)读xìng,去声,兴致,兴趣(后起义)。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412.【废】

(一)舍弃,停止,废弃。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革职)。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

(四)残废。庄子让王:“右手攫之,则左手~。”特指瘫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指吓得像瘫痪一样。)后汉书郑玄传:“起~疾。”(能使手足瘫痪者站起来。)

(五)疲极不能行动。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吾弗能已矣。”

413.【变】

(一)改变,变动,变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作。”孟子公孙丑上:“久则难~也。”

(二)事变。特指天象的某些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变化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汉书张禹传:“上惧~异数见。”又:“亲问禹以天~。”又指自然灾异或人事方面的祸患(如叛乱等)。史记淮阴侯列传:“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414.【曲】

(一)弯曲。跟“直”相对。荀子劝学:“其~中规。”〔河~〕黄河弯曲处,指今山西永济一带。列子汤问:“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引申为理屈。也跟“直”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为邪曲,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以~合於赵王。”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兮。”(这里“曲”字双关:“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庄子秋水:“~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乡~](1)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司马迁报任安书:“长无乡~之誉。”(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乡本土。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者,良妇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对。老子二十二章:“~则全,枉则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读qǔ。歌曲,乐曲。宋玉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时人谣曰:\'~有误,周郎顾。\'”按:歌曲的“曲”古与曲直的“曲”同音(都读入声),今普通话有别。

415.【直】

(一)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卫灵公:“~哉史鱼!”(史鱼:人名。)又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兮。”引申为有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为壮。”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二)当,对着。仪礼士冠礼:“~东序西面。”(序:厢房。)史记匈奴列传:“诸左方王将居东方,~上谷。”(上谷:郡名。)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引申为轮值,轮班。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殿中。”这个意义又写作“值”。

(三)物与价相当,价值。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直四十万。”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一钱。”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甜榴,一实~牛。”又为报酬。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

(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魏策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五)副词。简直(后起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此时瞻白兔,~欲数秋毫!”林升题临安邸:“暖风薰得游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长】

(一)长,跟“短”相对。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引申为时间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为副词,表示永远地,长远地。庄子秋水:“吾~见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长。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读zhǎng,上声。滋生,滋长,生长。孟子公孙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为人的成长。

420.【轻】

分量小,跟“重”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重。”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引申为容易,轻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从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又为轻视。战国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汉书龚遂传:“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焉。”

421.【重】

(一)读zhîng,分量大,跟“轻”相对。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同,则贾相若。”引申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与礼孰~?”又为看重,重视。庄子刻意:“众人~利,廉士~名。”又引申为庄重,厚重,不轻率。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为隆重。左传成公三年:“~为之礼而归之。”又为贵重。战国策赵策四:“而挟~器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逊。弟:“悌”的本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壮有姿貌。”

(四)也读zhǎng。年纪大的,跟“幼”相对。论语微子:“~幼之节不可废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者。”汉书龚遂传:“君安得~者之言而称之?”

(五)也读zhǎng。官名,小於县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三国志周瑜传:“瑜观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又:“后领春谷~。”又秦时县之下设亭,亭有亭长。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也。\'”又特指邪恶的人,坏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渐渍邪恶。”[~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对。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学道则易使也。”封建统治者轻视劳动人民,称之为“小人”,而且加以污蔑。“小人”又用来谦称自己。左传隐公元年:“~人有母,皆尝~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对。礼记大学:“~人闲居为不善。”[~子](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论语阳货:“~子何莫学夫诗?”又先进:“~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对神或尊长谦称自己。尚书汤誓:“悉听朕言,非台~子,敢行称乱。”(台:代词,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418.【贪】

不择手段地取得财物,跟“廉”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货弃命。”引申为对各种东西不知满足地追求。左传文公十八年:“~于饮食。”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东上。”〔~隅〕廉是边,隅是角。比喻操守,气节,礼记儒行:“砥砺~隅。”成语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要求自己严格,不贪,跟“贪”相对。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又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士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楚辞卜居:“宁~洁正直以自清乎?”又:“谁知吾之~贞?”〔孝~〕汉代科举制度中由郡国推荐的合格者的称号(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汉书武帝纪:“初令郡国举孝~。”

(三)价格低(后起义)。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以其价~而工省也。” 多也。”[辎~]军用的粮草、器械等物品。史记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

(二)读chïng,形容词,重叠的,重复的。周易系辞下:“~门击柝,以待暴客。”(击柝tuî:打更。)荀子赋篇:“~楼疏堂。”又名词,表示“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渊。”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又为再,加上,增加,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又读zhîng)。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之以修能。”后汉书范滂传:“今子相随,是~吾祸也。”

422.【狂】

(一)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死。”引申为人疯癫。吴越春秋:“子胥之吴,乃被发佯~,跣足涂面,行乞於市。”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不听,已详~为巫。”又为一般的失却常态,狂乱,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又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也肆,今之~也荡。”汉书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五柳前。”(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浮夸,虚妄。如说“~妄”。

(二)声势大的。韩愈进学解:“回~澜於既倒。”今成语有“~风暴雨”。

423.【殆】

(一)危险。庄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门,则~矣。”

(二)副词,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许。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龙情采:“言隐荣华,~谓此也。”

424.【危】

(一)高。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长剑。”列子黄帝篇:“履~石,临百仞之渊。”李白蜀道难:“噫吁戏,~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论语季氏:“~而不持。”又论语泰伯:“~邦不入。”成语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为危险,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矣。”论语子张:“士见~致命。”又使动用法,表示使危险,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构怨於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险”的意思,但“危”的应用范围较广,“殆”的应用范围较狭。“危”可以用作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并且有使动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副词。

425.【面】

(一)脸。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汉书张禹传:“卜者爱之,又奇其~貌。”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面”不说“脸”。

(二)动词,面向,面对着。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这是说仲弓的道德足可以为君。)又卫灵公:“恭己正南~而已矣。”庄子秋水:“东~而视,不见水端。”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南面”“东面”......不等於“南方”“东方”。

(三)当面。汉书龚遂传:“~刺王过。”成语有“耳提~命”“~授机宜”。[辨]脸,面。“脸”读jiǎn,是晚出的字(说文没有“脸”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脸”最初指颊,并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诗:“眉销残黛脸销红。”后来渐与“面”同义。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与?”庄子胠箧:“钳杨墨之~。”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人说“口”词。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

(二)名词。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这个意义也写作“旨”。易经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431.【饭】

(一)动词,吃[饭],论语述而:“~疏食,饮水。”又使动用法,给饭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甯戚~牛车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漂母见信饥,~信。”又游侠列传:“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饭”字一般用作动词。

不说“嘴”。引申为孔穴(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数~之家,可以无饥矣。”又“八~之家,可以无饥矣。”汉书龚遂传:“令~种一树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动物,计数不用“口”。[生口]活捉来的敌人,即俘虏。后汉书班超传:“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又:“阴缓所得生~。”

427.【齿】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传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引申为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未老而~发早衰白。”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帜着年龄的增长,所以“齿”又引申为岁数,年龄。孟子公孙丑下:“乡党莫如~。”庾信哀江南赋予:“藐是流离,至於暮~。”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苏舜钦的字。)

(二)排列,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薛国为任姓。“诸任”指薛的同姓国。)引申为同类,类别。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为人所不~”,意即“不为人视为同类”。

[辨]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都没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劝学:“~不能两听而聪。”〔~食〕用耳朵吃东西,比喻对传闻的话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食无异。”

(二)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这个意义又写作“尔”。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三)语气词,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矣。”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又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

429.【目】

(一)眼。荀子劝学:“~不能两视而明。”礼记大学:“十~所视,十手所指。”用如动词时表示注视或以目示意。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条目。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

[辨]眼,目。二者为同义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没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词。庄子骈拇:“骈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龙熔裁:“骈拇枝~,由侈於性。”引申为用手指,动

(二)名词,米饭,食物。礼记曲礼上:“共~不泽手。”(泽手:手沾上脏物。)又:“毋抟~。”(不把饭弄成团,一次取很多。)

动词的“饭”旧读上声,名词的“饭”读去声。今无别。

432.【食】

(一)吃。左传隐公元年:“~舍肉。”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无鱼!”

(二)读shí,名词,吃的东西。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读sì,给吃。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又:“~之比门下之客。”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项王使者。”又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读sì,名词,饭。论语述而:“饭疏~,饮水。”又雍也:“一箪~,一瓢饮。”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注意:旧时名词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时,读shí;专指饭时,读sì。动词作主动用法时读shí;作使动用法时读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务。诗经大雅荡:“曾是在位,曾是在~。”伪古文尚书旅獒:“无替厥~。”(替:废。)用作动词,表示从事。礼记曲礼上:“~官政。”今有双音词“~役”,“~务”。

(二)驾车的马在中央夹辕者。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齐首,两骖如手。”(骖cān:在服马两侧者。)用作动词。表示以牛马驾车。易经系辞下:“~牛乘马。”贾谊吊屈原赋:“骥垂两耳,~监车兮。”

(三)信服,服从。尚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论语季氏:“远人不~而不能来也。”又为使信服,使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论语先进:“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用作动词,表示穿或戴。诗经周南葛覃:“~之无斁。”(斁yì:厌。)论语卫灵公:“乘殷之辂,~周之冕。”(辂lù:车。冕miǎn:大夫以上的礼冠。)又特指丧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规定居丧有五种不同质地的衣服。即: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用这五种不同的衣服,来表示死者和自己的亲属关系的远近。引申为居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有~。”又:“夫安敢以~为解?”

(五)吃〔药〕。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其药。”〔~食〕为求长生吃药。古诗十九首:“~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六)传说上古王畿(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一区),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yāo)服,荒服。尚书禹贡:“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记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诗经小雅采薇:“象弭鱼~。”(弭mǐ: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鱼服:鱼皮做的服。)史记周本纪:“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这个意义又写作“箙”。

434.【饰】

(一)打扮,装饰。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绀gān:天青色。緅zōu:铁色。饰:指衣服上镶边。)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容。”引申为文辞方面的加工。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辩雕。”引申为掩饰。庄子盗跖:“辩足以~非。”节奏同~。”文心雕龙物色:“然物有恒姿,思无定~。”

(二)收敛,检点。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为查看,查验。现代有双音词“~查”“~验”。

439.【英】

(一)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潜桃花源记:“落~缤纷。”引申为文采,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华乃赡。”

(二)人物之美的,杰出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后汉书范滂传:“不得隐~。”今成语有“文过~非”,双音词有“粉~”。

(二)名词,服装,服饰,修饰品。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入,布币而出。”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兮。”双音词有“首~”。

[辨]装,饰。在用作名词时,“装”着重表示衣服,“饰”则着重表示服装之外的一些装饰品;在用作动词时,“装”只表示装束,“饰”则表示装扮之后再增添些颜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饰”这种意义上,“装”只用於具体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饰”则两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并称,丝织品称“帛”,麻织品称“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而后衣乎?”又:“~帛长短同,则贾相若。”[~衣]上古时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丝织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衣之怒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衣时,贫无行。”后来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杜甫咏怀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转拙。”

(二)先秦的一种货币。由第一意义发展而来。(在未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以物易物,逐渐以布作为交换的媒介。诗经卫风氓:“抱~贸丝。”)荀子荣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刀,布:都是钱。囷:谷仓。窌:同窖jiào。)

(三)陈列,展开。左传昭公元年:“~币而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龙熔裁:“然后舒华~实。”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又写作“布”。现代双音词“分~”“宣~”“公~”都由此发展而来。

436.【斗】

(一)有柄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饮器中。)史记项羽本纪:“玉~一双,欲与亚父。”又:“玉~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二)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庄子胠箧:“为之~斛以量之,则并与~斛而窃之。”又:“掊~折衡,而民不争。”引申为容量单位。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军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昼间用来煮饭,夜间用来敲击打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以自卫。”

(三)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斗:指南斗,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说“维北有~。”)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牛~之墟。”〔北~〕星宿名,属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辞九歌东君:“援北~兮酌桂浆。”注意:如“斗牛”连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伪古文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萧统文选序:“孝敬之准~。”用如动词,效法,“以......为楷模”。后汉书崔实传:“使人主师五帝而~三王。”

(二)通“轼”,用如动词,古人乘(立乘)车时,伏身凭扶车前的横木(轼)以表示恭敬。伪古文尚书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闾。”(商容:商代的贤人。)礼记檀弓下:“夫子~而听之。”

438.【检】

(一)法则,法度,方式。曹丕典论论文:“曲度虽均,与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潜咏荆轲:“饮钱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灵】

(一)事神的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态。)又云中君:“~连蜷兮既留。”(连蜷:形容女巫迎神导引的样子。)引申为神,神灵。楚辞九歌云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来兮如云。”又为鬼神的精神意志。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怒。”又为鬼神的反应(后起义)如“~验”,“心诚则~”。

(二)对死者之称。韩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中:人名。时羞:应时的珍馐。)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对肉体而言)。楚辞九章哀郢:“羌~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文心雕龙情采:“若乃综述性~,敷写器象。”引申为机敏,不呆滞。今成语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长而尖锐的毛。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写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杰。贾谊过秦论上:“山东~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史记游侠列传:“此岂非人之所谓贤~闲者邪?”引申为魁首,居首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富於咸阳。”洛阳伽蓝记:“而河间献王琛最为~首。”又为行为突出常格,豪迈。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举耳,不求士也。”又为横暴,强横。史记游侠列传:“~暴侵凌孤弱。”陶潜咏荆轲:“~主正怔营。”又如说:“~吏”“~强”。

[辨]英,豪,俊,杰。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题说,四者是同义词。古人於四者曾有许多强生分别的解释,众说纷纭,都不可靠。如说才能过十人为“豪”,过百人为“杰”,过千人为“俊”,过万人为“英”等等。“英”“俊”“杰”一直用於褒义,“豪”在后来有时用於贬义。如说“土豪劣绅”。但在古代,所谓“土豪”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首脑”的意思。

442.【然】

(一)烧,引火点着。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贾谊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谓之安。”这个意义后代都写作“燃”。

(二)代词,这样,那样。论语宪问:“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又:“物皆~。”又公孙丑上:“惟此时为~。”今熟语有“所以~”,“想当~”。〔~则〕这样......那么,那么。孟子滕文公上:“~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后〕这样......才。论语子罕:“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韩愈燕喜亭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无与燕喜者比。”这个意义又可单说“然”。史记高祖本纪:“周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必勃也。”

(三)是的,对,用来表示同意别人的话。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又:“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加否定词“不”,表示不同意。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曰:\'不~。\'”“然之”连用,表示“以之为然”,即“认为......是对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诺]诺言。按:“然”和“诺”都是答应别人的话,连起来成为名词,表示“诺言”。史记游侠列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好任侠,已~诺。”

(四)词尾,表示“......的样子”。论语微子:“夫子怃~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

(一)连词。而且。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告之悔。”又用来表示推进一层。论语季氏:“~尔言过矣。”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夫〕表示再说一层道理。贾谊过秦论:“~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连词。又。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多。”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渍邪恶。”

(二)进。尚书顾命:“〔周成王〕疾大~。”(大渐:特别加重。)引申为徐进。易经渐卦:“鸿~于干。......鸿~于陆。”(鸿从一处渐进到另一处。干:水边。)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易经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矣。”引申为副词。慢慢地,逐渐地。白居易与元九书:“年齿~长。”

448.【俱】

(一)动词,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又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过灌夫,欲与~。”陶潜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二)副词,皆,都。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称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这样,一方面那样”。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喜。”又:“~喜~怜之。”

(三)副词。将要,快要。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又魏公子列传:“赵寇至,~入界。”又:“吾攻赵,旦暮~下。”

(四)副词。尚且,还。孟子公孙丑下:“管仲~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五)副词。暂且。诗经郑风溱洧:“~往观乎?”又为姑且。诗经唐风山有枢:“~以喜乐。”

[辨]且,将。在“将要”的意义上,“且”和“将”是同义词。但“将”表示一般的“将来”,“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无定代词,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孟子公孙丑上:“~问乎曾西曰。”又“人或”连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人~说信曰。”“或”字放在名词后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现代的“有的”。汉书张禹传:“篇第~异。”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呼应着用,等於说“有的这样,有的那样”。孟子梁惠王上:“~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万。”注意:后来连词“或”虽然由此发展而来,但上古的“或”还不是连词。

(二)副词,也许,或许。范缜神灭论:“刃之与利,~如来说。”

445.【曾】

(一)读zēng。祖之父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又孙以下都可叫“曾孙”。诗经小雅信南山:“~孙田之。”

(二)读cã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略等於“竟”“竟然”“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不容刀!谁谓宋远?~不崇朝!”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比予於管仲!”

(三)读cãng,副词,曾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读gēng,平声,改变。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也,人皆仰之。”现代变为双音词“~改”。引申为换。庄子养生主:“良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现代有双音词“变~”“~动”“~换”“~迭”。

(二)读gâng,去声。副词。重新,另外。左传僖公五年:“晋不~举矣。”汉书艺文志:“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索。”后汉书班超传:“何故不遣而~选乎?”又:“~立元孟为焉耆王。”

447.【渐】

(一)流入。尚书禹贡:“东~于海。”引申为浸泡。荀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惊,辟易数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举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惧。在先秦时代,具偶然当“俱”讲,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后来二字大有区别。“俱”表示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具”表示行为的范围,如史记项羽本纪:“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并】

(一)动词,平行,平列。庄子马蹄:“族与万物~。”(族:丛聚。)贾谊过秦论中:“~殷周之迹。”

(二)副词,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与权衡而窃之。”

450.【而】

(一)连词。连接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二)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释赵~自救。”表示结果的,义近“则”;表示目的的,义近“以”。

(三)连词。表示假设。诗经鄘风相鼠:“人~无仪,不死何为?”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庄子养生主:“提刀~立。”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五)代词,你,你的。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又:“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动词,像。论语宪问:“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庄子逍遥游:“其翼~垂天之云。”又养生主:“而刀刃~新发於硎。”引申为相同,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又引申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问句。论语学而:“未~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微子:“岂~从辟世之士哉?”

(二)代词,你,你的。庄子齐物论:“~胜我,我不~胜。”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属〕尔等,你们这些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三)连词,表示假设,等於“如果”。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於现代的“至於”“至如”。孟子梁惠王上:“~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又说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则天也。”又说成“若其”(较晚的说法)。萧统文选序:“~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

(五)连词,表示选择,等於现代的“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连词(参看“或”字条),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连词。

(六)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与“然”略同。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452.【尔】

(一)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论语八佾:“~爱其羊,我爱其礼。”又先进:“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诗经卫风氓:“以~车来,以我贿迁。”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词。这,这样。陶潜饮酒诗:“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三)形容词性或副词性词尾。论语先进:“铿~,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对曰。”又阳货:“夫子莞~而笑曰。”

(四)语气词。通“耳”。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颜氏家训名实:“势如葵叶~。”

第17篇: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二)

三单元 语法(上)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五、说明下列各句中加“?”号饿词的词性和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原道)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4、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蹇叔哭师)

5、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6、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8、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9、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10、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12、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履。(齐晋鞌之战)

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4、既而命西鄙北鄙二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孟子?劝学)

六、标点并翻译下文。

1、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痣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痣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第四单元 语法(下)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哪几个类型?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三、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是继!(齐桓公伐楚)

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

7、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8、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说明起其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记)

4、亲朋好友,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谏逐客书》

7、吾所欲者,土地也。(五蠹)

8、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六、说明下列各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5、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6、何为久读此?(张中丞传后叙)

7、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七、说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行军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

7、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9、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齐晋鞌之战)

10、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食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11、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12、脭醲肥厚。(七发)

八、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曰使齐人传之曰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把可得矣引而置之荘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腾文公下》)

第18篇: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 ”“歌——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 ”“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 )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 )(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三)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

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当于“一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 )“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 )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 )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 )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 )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 )“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为”:原是动词,读wei ,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wei.

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 )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1、“与”:(1 )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 )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 )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 )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的具体用法:(1 )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2 )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

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3 )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 )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

(1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

(2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4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6、“而”:(1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2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 )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7、“则”:(1 )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2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3 )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

(4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a 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b 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c 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5 )表假设关系。

8、“则”和“而”的区别:(1 )“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2 )“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3 )“而”a 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虽”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分为(1 )事实让步,译为“虽然”。(2 )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

10、“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渐虚化为连词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3、“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 )(3 )类的“之”一般不译。

第十四节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7、“与(歟)、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三、句首语气词

1、“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

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笔记二第十二节副词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当于“一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 )

“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 )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 )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 )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 )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 )“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为”:原是动词,读wei ,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wei.

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 )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1、“与”:(1 )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 )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 )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 )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的具体用法:(1 )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2 )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3 )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 )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

(1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

(2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4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6、“而”:(1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2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 )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7、“则”:(1 )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2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3 )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

(4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a 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b 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c 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5 )表假设关系。

8、“则”和“而”的区别:(1 )“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2 )“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3 )“而”a 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虽”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分为(1 )事实让步,译为“虽然”。(2 )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

10、“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渐虚化为连词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3、“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 )(3 )类的“之”一般不译。

第十四节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7、“与(歟)、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三、句首语气词

1、“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应注明一点:诗律部分,我选了一些例子,但是没有全把平仄注上。你可以自己找书补上。

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八节古文今译

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第十九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 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二十节古音通假

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如:惠~ 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 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归~ 馈,阙~ 掘。

第二十一节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 仄仄-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平

C平平-平- 仄仄 D仄仄- 仄-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 仄仄-平平- 仄 B仄仄-平平- 仄仄-平

C 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平平

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 (||)———||—,D (——)||| ——|.

A (——)||——| ,B (||)——||—。C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B (||)——||—。C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 (||)———||,D (——)||| ——。A (——)||——| ,B|| )——||—。

C (||)———||,D (——)||| ——。A (——)||——| ,B|| )——||—。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 (||)——||—,D (——)||| ——。A (——)||——| ,B|| )——||—。

C (||)———||,D (——)||| ——。A (——)||——| ,B|| )——||—。

(注)“—”平:“| ”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

(1 )孤平自救:在B 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 —||—改为| ——| —。我们称它为“B1拗3 自救”。

(2 )特种拗救:C 句3 拗4 自救。即成了“——| —| ”。

(3 )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 拗,B 句3 救,即“||—||,——| ——。”b.A4拗,B1拗B3救。即“||—||,| ——|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 )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2 )逐字画平仄。(3 )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 )写出平仄谱。(5 )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6 )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 )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2 )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3 )借对:借音借义 第二十二节词律

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3 )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韵到底。(2 )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 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2 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 ,——||—。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怀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 苏轼《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1 五维《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失粘)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至

(四)是知识通论部分。

(五)开始,是文选部分。

第二部分文选部分

第一课神话四则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下同)

形—刑,鼇= 鳌,

二虚词:1、以:A 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把”)B 连词(1 )操干戚以舞。(“而”)(2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2、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3、与:(1 )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 )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

4、焉:(1 )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5、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用:(1 )欲得饮。(动→名,饮的水。)(2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四、常用词:1、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追击——赶跑、驱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干:(1 )本义: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冲撞、触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预。

3、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北极星—最高的地位—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达到极点、穷尽(动词)—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非常、最(副词)。4、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过河的地方—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头等大事—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把头发剃掉。

6、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导、疏导(后写作“导”)——遵循—称道、述说。 第二课寓言四则: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说→悦,麤= 粗,有—又,部—培,责→债,譆= 嘻,端—耑

二、虚词:1、微:否定副词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如果没有”)

2、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此臣所以辞而去也”(“导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的地方。

3、是:(指示代词“这”):“是必夫奇鬼也。

4、因:于是(连词)“鼠因往托焉”。

5、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到…去”)“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代词)

三、活用:1、“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动词“涂泥”)

3、“孽矣!”名→动,作孽。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四、特殊句式:(符号:主语、谓语、宾语。以下同。)

1 宾语前置: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2、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词:1、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超过、胜过—过分、太甚——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责备、批评—过访、拜访。

2、责:(1 )本义:债款、债务—收取债款、讨债,如本课“往责于东邑”—索取、要求、责令—责问、责备、审问—责罚—责任、职责。

3、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要求、索取—声讨、讨伐—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4、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相貌—观测命运—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名词)作某国或某人的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3 )用作副词读xiang.互相—递相—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杂然相许”

21

第三课《论语》八章

一、字:脩—修,芸—耘,反→返,归—馈,知→智,塗→途。

二虚词:1、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且:(连词“而且”)“不义而富且贵”。

3、焉:“又何加焉”(“于之”),“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

4、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5、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词,那个)“夫如是”(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今夫颛臾”(与“今”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

6、“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7、“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8、“亟失时”,副词,屡次。9、“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实词:1、“颜渊季路侍”:在尊长者旁边陪伴侍候。

2 “学之不讲”:研究、讨论。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启”,开导。“发”启发。

4、饭疏食:“饭”吃(动)。疏食:粗粮。

5、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去”。“仆”指驾车的人。

6、庶矣哉:“庶”,众,指人多。

7、无乃尔是过矣(动,责备)且尔言过矣(形,错误)是谁之过与:(名,过错)

8、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辅佐,(动)。

9、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

10、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

11、有事于颛臾:战争。

12、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

13、岁不我与:在一起(动)。

14、归孔子豚:小猪。

15、时其亡:不在。

16、亟失时:时机。

17、吾将仕也:动词,做官。

18、子路从而后:“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

19、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

20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

21、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四、词类活用:1、“敝之而无憾”:“形→使动”使…坏“。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归依“。

3、“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动“使…弯曲”,“枕”,名→动“用头枕物。

4、“富之”:形→使动“使…富起来”。

5、“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后省“之”。

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使之见”读。后“见”,及物动词,会见。

8、“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

9、“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见”。

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五、句:1、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是”是指示代词“这”意。)2、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3、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2

六、常用字:1、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

2、食:(1 )动词,读shi ,吃。(2 )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3、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2 )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4、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5、国:(1 )古义:A 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 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6、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 家庭,(2 )今义:家庭。

7、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

8、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第四课《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虚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三、实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2、“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虽有舟舆”:车。

四、词类活用: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2、“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寡”译为“使…少”。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轻易”)。

五、常用词:1、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 —兵车单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先:(1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3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表示时间,在…之前。(4 )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名)。

3、后:(1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 )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

4、与:形声字,从舁牙声。(1 )本义:赐予、施予(2 )引申义:附和、亲附—赞许、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连)。 第五课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 )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 )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 )、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2、去:(1 )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 )今义:往。(与古义相反)。

23

3、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 )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 )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 ,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读:(1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 )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

第六课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

二、虚词: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1 )本义:到(某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2 )与“之”“如”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3 )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4 )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

2、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1 )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2 )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 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 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形)。

3、利:(1 )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2 )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形)。

4、谢:形声字,从言射声。(1 )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 )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第七课祭十二郎文

一字:羞→馐,彊= 强,歛→殓,已—以。

二虚词:1、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其”,代词,它。“虽”,即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然而,(转折连词)。5、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用法同。6、虽然,吾自今年来:两个词,虽然如此。7、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有的、有些(肯定性无定代词)。8、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这里指多少时间。9、其无知:如果(假设连词)。

10、比得软脚病:最近、近来。

1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是、还是(选择连词)。

12、其然乎?其不然乎?:相当于“是…还是…”(用于并列的选择问句,表示推测语气)。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用法。

13、然后惟其所愿:他们(代词)。其又何尤:难道(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14、吾其无意于人世也:大概(表拟测语气副词)。

15、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译“和”“跟”。

三、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内心的感情。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孤”,幼年丧父。“及”,等到。“省”,明白。“怙”,依靠。“所怙”:依靠的人,指父亲。3、请归取其孥:妻室子女的统称。4、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痛、悲伤。5、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与上句“存”义近。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能。7、未可以为信也:诚信、真实。8、弔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向死者亲属致以慰问。8、窆不临其穴:“窆”把灵柩放入墓穴。“灵”,哭悼死者。9、曷其有极:穷尽。

10、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11、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孩提者”,本指婴儿和尚须牵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小孩。“冀”:希望、指望。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用的供品。2、就成家而致汝:使动,使…来到。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名→动,继承家业。

五、句:1、惟兄嫂是依。2、何为而在吾侧也?3、其又何尤?

六、常用字:1、信:会意字,从人从言,(1 )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2 )引申义:忠诚、诚实—真实、确凿可信,如本课:“信也,”—表确凿的情态语气,含有果真、的确之意。(副词)。——实践诺言、守信用—相信、信任、信奉,如《黎丘丈人》“其父信之”—信约、盟约—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是传送信讯书信的人—书信(名词)(这已是晚起的意思了)(3 )假借为“伸”。

24

2、实:(1 )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2 )引申义:财货、物资—实利- 充实、充满—果实及谷物—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实心实意、忠实—实在、确实(副)如本课“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诚:(1 )本义:心意诚挚由衷恳挚,如本课“乃能衔哀致诚”(2 )引申义:真实可信—实在、的确(副词)如本课“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保:象形字,象大人抱(背)孩子的形状。(1 )本义:护养幼儿(2 )引申义:保护、保全—恃、依靠—固守、防守—保有、据有—安、安定—保育幼儿的妇女,后来写作“媬”—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后来写作“褓”—护卫用的城堡,后写作“堡”。

5、旅:(1 )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2 )引申义:军队—同、俱—在外的人—野生的(这一意义的专用字是“穞”)。

第八课《送薛存义序》

一字:直→值,蚤—早

二虚词:1、若知其职乎:你,(第二人称代词)。2、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同上)3、盖民之役:大概,(语气副词)4、出其十一佣乎吏:“于”(介词)5、使司平于我也: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说话。6、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我们,此处是以“吏”的口气说话。7、如吾民何:对…怎么办8、得不恐而畏乎:能不…呢。9、吾贱且辱:又(连)

10、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以”介词,译为“用、拿”,介宾结构作补语。

11、向使佣夫于家:假使(假设连词)

三、实词:1 柳子载肉于俎:古代祭祀或设宴用的一种木制礼器。2、有达于理者:明白、通达。3、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为”,动词,做、干。“的”的确、真实。4、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前一“役”是名词,仆役;后“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四、词类活用:1、饮食之:使动用法“使…饮食”,即给(他)吃喝。2、凡吏于土者:名→动,为吏,做官。

五、常用字:1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1 )本义:治玉。(2 )引申义:对国家对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治理狱讼的法官——纹理—条理、情理、道理、规律—治理得好,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形),与“乱”对。

2、达:(1 )基本意义:到达、通达(2 )引申义:通达事理,如本课“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胸襟宽广、豁达—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通行的、共同的。与“通”意义相近。

3、直;(1 )基本意义:不弯曲,与“曲”“枉”相对。(2 )引申义: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径直、直接—简直(副词)——当着、迎对,此意后写为“值—价值、工值”。如本课“今受其直怠其事者”—仅仅、只不过(副)——特意、故意。

4、受:形声字,从舟省声。(1 )本义:给予、接纳。如本课“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2 )引申义:遭受(是接纳义的引申。)(3 )给予义后起分化了,写成“授”。 第九课《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字:隟= 隙,游—遊,谿= 溪,遯= 遁,志→誌.

二、虚词:1、居是州,恒惴慄:“是”,这(指示代词)。恒,常常、经常。2、其隙也:那(指示代词)3、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上。4、醉则更相枕以卧:又(副)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凡”,所有、全部(副)。“是”,这,指示代词。5、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6、莫得遯隐: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乎”形容词尾,相当于“然”。“俱”一起,(副)。“莫”,没有什么,无定代词。8、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

三、实词:1、恒惴慄:恐惧不安。2、施施而行:慢步缓行的样子。3、漫漫而游: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门徒。5、意有所极:至、向往。6、觉而起:睡醒。7、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异非常。8、箕踞而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清单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9、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土壤”土地、地域。“袵席”,坐垫、席子。

10、不与培塿为类:小土丘。

11、心凝形释:散。

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状,每日。2、入深林,穷回溪:形→动,走完。3、始指异之:形→意动,认为…奇异。4、外与天际:名→动,交接、相连。

五、句: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2、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3、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六、常用字:1、特:形声字,从牛寺声。(1 )本义:雄性的马。(2 )引申义:突出、特别如本文“然后知山之特立”—单独、单单—仅仅、只不过(副)。

2、徒:形声字,从辵土声,(1 )本义:徒步而行。(2 )引申义:步兵—同一学派同一主张的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门徒、弟子—同伴、手下人,如本课“日与其徒上高山”—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

3、趣:(1 )本义:疾迅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2 )引申义: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催促、督促,这种意义写作“促”—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本课“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5

4、坐:(1 )古义: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在的“坐”有所不同。引申为所坐的位置。此义后来写作“座”(2 )在古代还用作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3 )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

第十课郑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牾,佗- 他,辟→避,厌→餍,暱= 昵,阙—掘,锡—赐,无—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你。“繄”,句首语气词,与“唯”相近。“独”,偏偏、唯独(副)。

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西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9、无庸,将自及:“庸”,用。“及”,到达,这里指招致。

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

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

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泛指军队。

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

14、食舍肉:放置、搁置在一边。

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到。

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四、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都:从邑者声,(1 )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 )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城市—建都(动)——聚集、汇总—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

2、所:(1 )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 )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3 )用于表示被动。

3、毙:(1 )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2 )引申义:死。也是今义。

4、羹:(1 )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 )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汤(后起义)。

5、舍:(1 )本义:放置、安放。(2 )引申义:放下—留置待用或弃置不用,如本课“食舍肉”表留置义—留着生命不杀—安身止息—特指军队住下来—住宿的处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

6、完:(1 )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 )引申义:使之完整(动)——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是用“毕”“竟”“尽”来表示。)

第十一课公孙无知之乱

一字:期= 期,適→嫡,绌—黜,女→汝,队→坠,御→籞,见→现,反→返,辟→避,税—脱。

二虚词:1、二人因之以作乱:“因”,依、靠。“以”连词,而。2、吾以女为夫人:介词。3、我奚御哉:何,(疑代)。4、师及齐师战于乾时:与(介)。5、管夷吾治于高傒:比(介)

三、实词:1、期戍,公问不至:“期”,一周年。“问”,音讯。2、衣服礼秩如适:“衣”,衣冠礼服。“服”,服饰,如佩玉之类。“礼秩”,礼遇级别。3、使间公:伺其间隙探听消息。4、捷,吾以女为夫人:“捷”,事成。“夫人”,诸侯正妻。5、遂田于贝丘:田猎。6、伤足,丧屦:鞋子。7、诛屦于徒人费:责求。8、君使民慢:“使”,役使。“慢”,轻忽,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9、乱将作矣:起,发生。

10、是以皆止:住、走不脱,指被俘。

11、管夷吾治于高傒:治国的才干。

12、召忽死之:为之而死。

四、活用:1、豕人立而啼:名→状,像人一样。

五、常用字:

1、问:从口门声。(1 )本义:询问。如“敢问何为谓也?”(2 )访问—责问—慰问、问候—问讯、音讯,如本课“公问不至”。

2、田:象形字,(1 )本义:农田。(2 )又表示打猎,如本课“宣子田于首山”。(3 )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

3、队:(1 )本义:坠落。如本课“公惧,队于车。”(2 )又表示队列—军队编制单位。

4、慢:(1 )本义:轻慢。如本课“君使民慢”—怠慢(3 )不及时、迟了—缓慢。

26

5、示;象形字,象神主牌位。(1 )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2 )引申义:让人看、显示。如“袒而示之背”。与“视”音同意近。

6、故:(1 )古义:事、事情。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2 )引申义:A 旧的、原来的—旧的、原有的事物—旧交、老朋友。B 原因、缘故—因此、所以(3 )副词:常用义有原先、从前—本来—故意。 第十二课鞍之战

一字:道→導,无—毋,禽→擒,桀—揭,陈→阵,介→,俛= 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来。

10、射其左,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其御者:那个(代词)。

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驱马奔驰。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

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

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到达。

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

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

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

17、有一于此,将为戮乎:被杀。

四、活用:1、皆主卻献子:名→动,以()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形→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六、常用字:

1、险:从阜声。(1 )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 )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抽象道路—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防御工事—险恶。

2、识:(1 )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 )引申义:用心记住—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

3、败:(1 )本义:毁坏。(2 )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使动,摧毁敌军—事情没办成—鱼肉腐坏。

4、如:从口女声,(1 )本义:随从、顺从。(2 )引申义:A 照…办理—像…一样—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取饮”。(3 )如果,连词,表假设。(4 )或者,选择连词。

5、病:(1 )本义:重病。(2 )引申义:动词,有重病—毛病、弊端—困难、不利(形)——忧虑、担心。

6、陈:(1 )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 )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久、陈旧。

7、定:(1 )本义:安定。(2 )引申义:A 固定,如“韩厥伏,定其右”—平定—确定、决定。B 止息、停止。

第十三课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一字:说→悦,

二虚词:1、侨也惑之:句中语气词。2、夫令名,德之舆也;发语词。3、无亦是务乎:为什么不…呢。4、有令德也夫:“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5、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毋宁”常用于反问句首,对后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否定。“实”,副词,确实。“而”,连词,表转折。

三、实词:1、诸侯之币重:此处指礼物。2、且晋国贰:怀有二心。3、诸侯贰,则晋国坏:“贰”同上,“坏”,此处指国或家的损害。3、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与晋国相对,指范氏私家。春秋时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指宗族而言,与今义很不相同。4、夫令名,德之舆也:好的(形)。5、德,国之基也:根基。6、无亦是务乎:致力(动)。7、恕思以明德: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表示“以心揆心”,“恕思”,用“恕”的思想。

四、活用:1、郑人病之:名→意动,把…当作忧患。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形→动,作…长,即掌管3、恕思以明德:使动,使…显明昭彰。4、宣子说,乃轻币:形→使动,使(币)轻。5、无令之难:形→动,忧虑、畏惧。6、是以远至迩安:“远”,形→名,远方的诸侯。“迩”,形→名,近邻的诸侯。

五、句: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2、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3、有令德也夫:判断句。4、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27

六、常用词:

1、币:(1 )本义: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2 )上申义: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为“币”—礼物—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币,如”诸侯以币轻“—泛指财物—汉代后,才主要用于指钱币。

2、贿(1 )本义:财物。如本课“夫讲侯之贿,聚于公室。”(2 )引申义:赠送财物—贿赂(后起义)。“贿”、“赂”义近,但通常“贿”为动词,“赂”为名词。

3、贰:(1 )本义:一分为二。如“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2 )常用义:分开、离心离德。如本课“诸侯贰”—原物的仿制品、复制品也叫贰—事物不统一。

4、坏:(1 )本义:建筑物之类毁坏。(2 )引申义:使动,破坏,如本课“有基无坏”—事物的毁坏败坏,如本课“诸侯贰则晋国坏”—生物受到损伤—军队溃败。(注意:古代汉语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

5、务:(1 )本义:致力从事。(2 )引申义:所致力的事情,事务—一定、务必(副)

6、临:(1 )本义:俯视。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 )引申义:从上往下,如本课“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贱的—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遇到、碰见(3 )哭,多指哭悼死者,读。如“窆不临其穴”。

第十四课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字:尽—进

二虚词:1、以告:介词,把。宾语省略。2、道路以目:介词“用”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乃不敢言:就。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6、防民之口:助词,连定中词组。7、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三、实词:1、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内的人。“谤”,公开批评指责。2、民不堪命矣:经得起,受得住。3、吾能弥谤:消除,制止。4、是障之也:阻挡,堵塞。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增多。6、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四、活用: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义堤坝,名→动,堵塞意。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五、常用字:

1、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1 )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如本课“国人谤王”。(2 )引申义:毁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言:(1 )本义:说、说话。本课“国人莫敢言。”(2 )引申义:谈论、议论—说出的话,言语如本课“口之宣言也”—一句话或一个字也称为一言。

3、听:(1 )本义:用耳听取声音(2 )引申义:听从,如本课“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听凭、任凭—治理、处理,如君王听政。

4、成:(1 )本义:完成、成就。如本课“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 )引申义:成功—成为—特指成盟、讲和。

第十五课苏秦连横约从

一字:肴—殽,庭—廷,禽→擒,伯→霸,從→緃,餝= 饰,章→彰,——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受→授,溢—鎰,熿==煌,掘—窟,伉—抗,虵==蛇,盖—盍。

二、虚词:1、以大王之贤:凭借(介)。2、愿大王少留意:稍稍(副)。3、愿以异日:在(介)。4、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固”本来。“之”,取独用法。5、昔者:从前。6、恶有不战者乎:哪里(疑代)。7、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即使。8、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定,必。9、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哪里(疑代)。

10、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且夫”,再说。“特”,只是,不过是。“耳”,罢了(语气词)。

11、天下莫之能伉: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12、盍可忽乎哉:怎么(疑代)。

三实词:1、战车万乘: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2、臣请奏其效:“请”,请求(动),奏,下对上的陈述、说明。3、田肥美,民殷富:富足。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庄严郑重的样子。5、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惩罚。6、科条既备:法律。7、民无所聊:赖,依靠。8、舌弊耳聋:坏。9、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主张、言论(名)。前一“说”是动词。

10、去秦而归:离开。

11、羸縢履蹻:羸,缠绕。縢:绑腿布。履,踩,穿着。蹻,草鞋。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坐着打瞌睡,用的是本义。“引”拿起。“股”,大腿。

13、期年:一周年。

14、式于政,不式于勇:用。(动)

15、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宫”,房屋。“除”修整。

16、张乐设饮:陈设,设置。

17、四拜自跪而谢:道歉。

18、子元元:百姓。

28

四活用: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形→意动,以…为远。“庭”,名→状,在朝廷上。2、辩言伟服:形→使动:使…雄辩,使…华美。3、繁称文辞:名→使动,使用权华丽。4、安坐而广地:形→使动,使…广(扩大)。5、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诎”,使动,使…屈服。“子”,名→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使动,使…成为臣子。6、约从散横:使动,使…离散。7、嫂蛇行匍匐:名→状,象蛇一样。8、贫穷则父母不子:名→意动,以…为子。

五句: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禽:象形字,象捕捉鸟兽的狩猎工具。(1 )本义:捕获鸟兽。(2 )引申义:捕获别的也叫“禽”。后来写成“擒”。如本课“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词义转移为:鸟兽。

2、履:(1 )本义:踩,践踏。如本课“羸縢履蹻”(2 )引申义:鞋子。

3、张:(1 )本义:给弓安上弦。(2 )引申义:开弓,拉弓—A 紧张—把网、纬帐展开挂起来也叫“张”。——设置,陈放,如本课“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B 扩展、张大、振奋。C 帏帐,后来写成“帐”。

4、建:会意,从聿从廴。(1 )本义:建立朝廷的制度。(2 )引申义:建立、设置,如本课“然后可以建大功”—设置职官—树立、设立—建造、建设。

5、数:(1 )本义:计算(动)读shu ,(2 )引申义:A 列举—责备,B 算术(名)读shu ,——技艺,多指博奕之类—术数、占卜—命运。C 数目、数量(名)——不确定的数目,几—时间上不确定的次数,多次,读shuo.——密,与“疏”相对,读cu.

6、资:从贝次声。(1 )本义钱财。(2 )引申义:积蓄—依靠、凭借—资历、资格—条件—资助—资质、天资。

第十六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字:属→嘱,责→债,徧= 遍,说→悦,介—芥,反→返。

二虚词:1、客无好也。客无能也。表肯定的句尾语气词。2、食以草具:用(介)3、左右以告:把(介),后省宾语。4、无使乏:不要。5、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就是(副)。“夫”,那个(代)。6、因烧其券:“因”,于是,就。“其”,那些(代)。7、窃以为君市义:私自(副词,表示自谦)。8、乃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的方式。9、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才。

10、仅得免其死耳:才(副)。

11、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12、视吾家所寡有者:代词,……的东西。

13、齐人有冯谖者:代词,复指前面的名词。译为冯谖这样一个人。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代词,表示……的原因。

三、实词:1、食以草具:“食”给他吃。“草具”粗劣的饭食。2、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3、左右皆恶之:厌恶。4、冯公有亲乎:父母亲。5、使人给其食用:供应。6、吾负之:对不起。7、请而见之,谢曰:道歉。8、于是约车治装:捆扎,套。9、驱而之薛:“驱”,赶车。“之”,到去(动)

10、市义奈何:买。

11、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

1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携带。

四、词类活用: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形→意动,认为…贫贱,即轻视。2、孟尝君客我:名→意动,把…当门客。3、先生不羞:名→意动,以…为羞耻,后省略宾语。4、孟尝君怪其疾也:形→意动,认为…怪。5、衣冠而见之:名→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6、不拊爱子其民:名→意动,把…当作儿子。7、因而贾利之:“贾”,名→状,用商贾的方法。“利”,名→动,取利。

五、句:1、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为之驾。(双宾语)3、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4、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六、常用字:

1、给:(1 )本义:衣食丰足、富裕。(2 )引申义:使…丰足,即充足的供应、供给。如本课“使人给其食用”。

2、约:(1 )本义:用绳索捆缚、套。如本课“约车治装。”(2 )引申义:用别的东西套—约束、限制—简约、节俭—订立盟约—约会—大约(副)

3、驱:(1 )本义:策马前进。如本课“驱而之薛”。(2 )引申义:驱赶、驱逐—逼迫、迫使。

4、之:(1 )本义:到…去。(2 )假借义:代词。A 作宾语。如本课“左右以君贱之也”。B 作定语。“之二虫又何如?”C 作宾语前置的标记。D 假借为连词。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使用句子词组化

5、被:(1 )本义:睡眠盖身的被子。(2 )引申义:A 复盖、披复,如“披坚执锐”—长发复在肩背上也叫“被”。此二义后来写作“披”。B 某一事物加在另一事物之上—及、至—遭到—表被动意义的助动词。

6、称:(1 )本义:称量物体的重量。(2 )假借义:通常借为“偁”。举起、扬起—发起、举事—举用、称引—称为、称呼—称颂、称扬。如“民称万岁”。

29

第十七课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一字:嘿= 默,冯→憑,反→返,籍—藉,句——跔。

二虚词:1、欲将以报雠:用,(介词后省略宾语)2、然得贤士与共国:和(介词后省略宾语)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怎么(疑问代词)4、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且”尚且。“况”,何况。

三实词:1、以雪先王之耻:洗刷。2、诎指而事之:“诎”,弯曲、屈服。“指”,意思、想法,此义,后多写为“旨”。“事”,侍奉。3、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拜见。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事”,侍奉。此处指“与…打交道”。“捐”,失去,丢弃。5、士卒乐佚轻战:轻视,不害怕。6、燕兵独追北:打败仗的军队。

四活用;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形→使动,使…低下。2、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都是名→动,成就帝业,成就王业,成就霸业。3、岂远千里哉:形→意动,以…为远。4、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名→动,作为老师。

五句:1、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3、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六、常用字:

1、因:象形字。(1 )本义:席垫。是“茵”的本字。(2 )常用义:凭借、依靠(动),如本课“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沿袭、因袭—由于、因为(介)—原因、缘由(名)——于是、就(连)。

2、期:(1 )本义:限定的时间,即期限。(2 )引申义:A 限度—约会—期望B 一周(年、月)读作,如本课“不能期年”。

3、北:象形字。象两个人背对着背,(1 )本义:背离。(2 )常用义:背弃、背叛—败北、逃跑,如“未尝败北”—败逃的军队。如本课“燕兵独追北”—方位名词,北方。

4、致:(1 )常见义:送到、送给、献出。(2 )引申义:传达、禀告—使至、导致、取得—招引、引来。如本课“此古道致士之法也。”—归还、交出。

5、宫:(1 )本义:住宅、房屋。如本课“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 )引申义:秦汉以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宗庙、佛寺、道观等庄严宏伟的建筑(3 )古代还指音乐中的“五声”之

一、五刑之一

6、室:(1 )古义:房屋内部,后部中央叫室。(2 )引申义:房屋、居处的统称—人家、住户—家人。也表示家族—坟墓—装刀剑的套子。

第十八课项羽本纪

一字;说→悦,埽→扫,戮—勠,沈→沉,采→採,内→纳,蚤—早,伏—服,罢—疲,承—乘,寤→悟,

一、=蜂。

二虚词:1、毋妄言,族矣:不要。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3、莫知其处: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4、行略定秦地:将要(副)。5、具告以事:全部(副)本段下文三个“具”字用法同。“告”后省“之”。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替(介)。后“为”,出(动),“者”,的人。7、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代)。“且”,将,(副)。8、侧其盾以撞:连接两项动作行为,表示前项是后项的方式。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安”哪里(疑代)。9、何辞为:“何”,什么,作状语。“为”,语气词,表反问。

10、舜目盖重瞳子:大概。

三实词:1、毋妄图言,族矣:杀死全族,(动)。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先做某事,(动。)“后”,后举事(动)。3、使公及桓楚将:统率军队(动)。4、桓楚亡人:逃亡。(“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同。)5、籍为裨将,徇下县:“裨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徇”,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6、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鼓”,击鼓。“举”,攻下。7、很如羊:乖戾,不听从。8、将戮力而攻秦:并力、合力。9、岁饥:年成不好,出现饥荒。

10、莫敢枝梧:本指架屋的小柱与斜柱,引申为支撑、抗拒。

11、行略定秦地:夺取财物和土地。

12、沛公军霸上:驻军(后省“于”)

1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骑马马快跑。“之”,往,到去。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告罪。

15、常以身翼蔽沛公:近义复合词,遮掩、遮蔽。

16、卫士仆地:向前倒。

17、沛公起如厕:往,到去。(动)

18、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动)。

19、会其怒:适逢。正碰上。20、道芷阳间行:“道”,经由(动),“间”,秘密地。

21、再拜:二次。

22、业已讲解:讲和、和解。

23、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恶”厌恶、嫌忌。“负”,背弃、违背。

24、乃阴谋曰:暗中,策划。(两个词)。

25、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前“泣”名词,眼泪。后“泣”动词,小声地哭。

26、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前“决”,一定(副)。后“决”,决定性的(形)。

2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园,两个词。

四、词类活用:1、梁以此奇籍:形→意动,认为…同凡俗。2、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方名→动,西进。3、故不如先斗秦赵:使动:使…斗。4、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形→名,分别指坚甲、锐兵。5、无不膝行而前:名→状,用膝盖。6、沛公欲王关中:名→动,称王、为王。后省“于”与关中构成述补结构。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使…活。6、吾得兄事之:名→状,像对待兄长一样。7、籍吏民:名→动,登记入户口册。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使…跟随。9、范

30

增数目项王:名→动,用目示意。

10、头发上指,方名→状,向上。

11、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方名→动,往东撤。

12、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阻”,名→意动,以…为险阻。“都”,名→动,建都,定都。“霸”,名→动,建立霸业。

13、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名→动,戴帽。

14、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名→使动,使…为王。

15、田父绐曰:“左”:方名→动,向左走。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使动,让…当王。

17、豪杰蜂起:名→状,像蜂群一样飞起。

五、句:1、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5、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6、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7、吾为若德。(双宾语)。

六、常用字:1、及:会意字,从人从又(手)(1 )本义:追赶上,抓住。如本课“及之齐,杀之。”(2 )引申义:A 达到,如“将及华泉”—涉及,连及—和,与(介或连)B 比得上。

2、奉:(1 )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如“沛公奉卮酒为寿”(2 )引申义:A 进献,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给予—供养,供给—奉禄,此义后写作“俸”。B 持、拿—辅助、拥戴。C 尊奉—表敬意的副词。

3、胜:形声字,从力朕声。(1 )本义:有能力承担。(2 )引申义:禁受得起,胜任。A 如本课“沛公不胜杯杓”—尽(形)如“刑人如恐慌不胜”以上旧读sheng.B 打胜仗(动)与“败、负”相对。——胜利(名)(3 )后起义:胜过—优美的、卓越的(形)——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名)

4、说:(1 )本义:用言语说解、开导。如本课“人或说项王”(2 )引申义:劝说、游说。此义旧读shuo.——劝说的话、主张如“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评议、评论—谈说(今义)(3 )听取了别人的主张,心情开解,也称为“说”,此义后来写作“悦”yue

5、具:(1 )本义:设食,准备酒席。(2 )引申义:饭食(名),如“食以草具”—设置,备办,如“缮甲兵,具卒乘。”—A 具有—完备(形)——全都,一五一十地。B 用具、器具(名)——才具。

6、俱:(1 )本义:一起做某件事。(2 )引申义:一起一同(副),如“欲呼张良与俱—全都(副)。

第十九课田单列传

一、字:傅—附,涂→途,距—拒,反→返,插—锸,溢—镒,无—毋,文→纹,畔—叛,适—敌。

二、虚词:1、已而保莒城:后来不久。2、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以”由于。“为”被。(介)3、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由于的缘故。4、城中相与推田单:共同。5、城之不拔者二耳:用在主谓间,取独用法,(连)。6、唯恐他将之来:“他”,其他的,(代)。“之”,取独。(连)7、卒至河上:终于(副)。8、田单知士卒之可用:取独用法(连)。

三、实词:1、习兵:熟悉兵法。2、城坏,齐人走:城墙倒塌。3、与乐毅有隙:裂痕。4、宣言曰:扬言。5、每出约束:命令。6、入临淄而听政:处理政事。7、适不及距:敌人来不及抵挡。

四、词类活用:1、燕既尽降齐城:使动,使……投降。2、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南”,名→状,向南。“南面”即坐北朝南,指代称王。“王”,名→动,当王。3、引还,东向坐,师事之:“东”,名→状,向东。“师”,名→状,象对待老师一样对待。4、因师之:名→意动,以…为师。5、可为寒心:形→使动:使…寒。7、追亡逐北:动→名,“亡”,指逃跑。“北”指败逃。现活用为败逃的人。

五、句: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词:

1、习:(1 )本义:鸟类反复地试飞。(2 )反复练习、钻研—A 熟习,通晓。如本课“习兵”—常常、经常(副)B习惯—习惯于(动)

2、乡:古文字形是两人相对共食的情状。(1 )本义: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2 )引申义:面对着、朝着,读 xiang.此义又写作“嚮”如本课:“东向坐”。——方向,名词。此义又写作“向”—趋向、向往。(3 )作时间名词,指先前、过去。(4 )古代基层行政区域名称,读xiang —乡村、家乡。

3、邑:(1 )古义:国,又指国都。(2 )引申义: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域,指无宗庙的城市及周围地域。如“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般城镇,如本课“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封邑,分封给人以一定地方—县(3 )通“悒”,愁闷不安。

4、封:(1 )本义:给树木培土(2 )引申义:把土堆积起来筑坟—A 古代帝王在泰山堆土筑坛祭天的活动也叫封。——厚——大。B 边界。如“四封”——帝王划出一块土地赐给臣子。如“襄王封田单,号曰平安君”C 封闭,如“封府库而待将军。”

5、即:会意字,像人就食之形。(1 )本义:接近、靠近、走向,如“固即死也”。特指就君位。(2 )引申义:—就在某时某处—立刻、马上—就、便—即是、就是。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动)——表示假设的连词。即和就是同义词,但“即”的反义词是“离”,而“就”的反义词是“去”。 第二十课苏武传

31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少以父任:因(介)。2、稍迁:逐渐。3、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即时诛灭:立刻。8、羝乳乃得归:才。9、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

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

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舆归营:名→状,用车。3、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

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

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何以复加?(疑代)2、何谓相坐?(同上)3、何以女为见(同上)。4、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间的动物。

4、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2、后忽更疏懈:改变。3、具服其状:全部。4、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6、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8、宜因其力:依靠、凭借。9、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2、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3、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具服其状:承认。5、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6、固欲益其兵:增加。7、因辞让之:责备。8、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9、下诏征超:招回。

10、效命绝域:献出。

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

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

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

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

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

16、遂去其妻:离开。

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

18、便留与从事:办事。

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20、及臣生在:趁时。

32

四、活用:1、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2、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3、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4、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5、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6、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7、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8、寇盗河西:名→动,侵犯。9、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

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

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1、卿弟安在?(疑代)2、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3、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 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字:→…旉→敷,藏→臟,兒→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1、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2、病亦行差:将(副)。3、适至:刚(副)。4、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5、卒可得寐:终于。6、病是也:这,指示代词。7、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8、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9、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

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1、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3、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4、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5、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7、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7、故令不时愈:应时。8、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9、呻呼无赖:办法。

10、止亲人宿:留宿。

11、五日卒:死。

12、欲造佗:到去。

13、逆见:迎面。

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

16、必燥箸母脊:附着。

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

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

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

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

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

23、熊颈鸱顾:通“经”,挂。

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1、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2、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3、佗脉之:名→动,切脉。4、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5、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6、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7、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8、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9、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

10、轻体:形→使动,使…轻。

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句:1、车边病是也:(判断句)2、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1、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 避免;B 开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

4、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33

5、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 ,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字: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1、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2、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3、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4、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5、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6、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7、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8、若移陈少却:稍。9、秦兵大败:全(副)

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1、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2、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4、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6、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7、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8、安遂游陟:登山。9、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

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

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

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

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

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

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

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

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

18、融驰骑略陈:巡行。

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

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

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1、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2、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3、、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2、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常用字:1、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 ,旧读huan.——进一步、更加。

2、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 ,赠送。(4 )通“愧”,kui 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第二十四课寡人之于国

字:颁—斑,涂→途,无—毋。

二、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连词,用于名词和介词结构之间,构成一个偏正词组做全句的主语。“焉”等于说“于是”。“耳”等于“而已”,表限止语气。“矣”,表报导语气,合用后表示角乎如此的陈述语气。2、填然鼓之:形容词尾。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无定代词)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副)。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取独用法。“于”,比(介)6、谷不可胜食也:尽(副词,读一声)。7、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8、然而不王者:两个词,“然”,如此,这样(指示代词)。“而”,表转折连词。“者”,的人。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通“毋”,不要。“斯”,则(连)。“焉”,于是。

三实词:1、移其粟于河内:泛指粮食。2、河内凶:饥荒。3、填然鼓之:击鼓(动)。4、弃甲曳兵而走:“甲”,盔甲。“曳”,拖、拉。“走”,逃奔。5、数罟不入洿池:“数”,cu密,“罟”,网。“洿池”,池沼,池塘。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本义)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时”,繁殖时机。8、仅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申”反复进行。“悌”,敬爱兄长。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指开仓济民。

10、非我也,岁也:年成(不好)

四活用:然而不王者:名→动,称王。

34

五句: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教育普施,尊老成为社会风尚。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兵:(1 )本义:兵器、武器。如“非我也,兵也。”(2 )引申义:军事、武力、战争—兵法、用兵策略—武装力量、军队。

2、甲:(1 )本义:植物果实或动物的硬质外壳(2 )引申义:古代军人穿的皮制护身衣服,如本课“弃甲曳兵而走”—披甲的人,即甲士—天干的第一位—用来纪年—位居第一,(动)

3、岁:(1 )本义:木星。(2 )引申义:年—年龄—时间、光阴—年成、年景。

4、时:(1 )本义:季节、时令。如“瓜时而往”又“百亩之田,勿夺其时。”(2 )引申义:时候、时间、时辰—时代—时机、机会—时运。(3 )用作状语:按时—那时、当时- 时常、经常。

5、王:(1 )殷周时对帝王、天子的称呼。(2 )春秋时,吴越等诸侯国君称王;战国时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3 )秦代开始,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主封爵。(4 )由帝王引申为称王、做王统治天下(动词)读wang 第二十五课许行

一字:偪→逼,振→赈,有—又,倍—背,没→殁,反→返,暴→曝,尚—上,贾→价,伯—佰。

二虚词:1、虽然,未闻道也:两个词,“虽”,虽然(连)。“然”,如此(代)。2、恶得贤:哪里(疑代)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何许子之不惮烦:取独。5、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然则”,两个词,如此,那么。“独”,难道(反问副词)。“且”,连词,一面一面。6、治人者食于人:被(介)。7、圣人之忧民如此:取独用法。8、亦不用于耕耳:只是,不过。9、未能或之先也:有的人(肯定性无定代词)9、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虽”,即使。“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或”句中语气词,强调没有人这样做。

10、夫物之不齐:取独用法。

三实词:1、自楚之滕:到(动)。2、愿受一廛而为氓:“廛”一般百姓一户人家住的地方。“氓”由外地或别国迁来的百姓。3、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衣”,穿,(动)“褐”,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捆”,编织。“为食”,作为衣食来源。4、弃其学而学焉:前“学”,学说(名)。后“学”,学习(动)。5、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危害。6、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养活,读si.7、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登”,有收成。“逼”,威胁。8、交于中国:中原地带。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

10、教以人伦:古代社会规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1、惟尧则之:效法。

12、民无能名焉:用言语称赞。

13、有天下而不与焉:参与(“焉”,“于是”,在其中。

14、未能或之先也:超过。(动)

15、皜皜乎不可尚已:“尚”通“上”,超过。

16、非先王之道:责怪。

1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使”,派。“适”,到去。

18、以釜甑爨:烧饭。

四、活用:1、踵门而告文公曰:名→动,脚后跟→走到。2、饔飧而治:名→动,早饭、晚饭→做饭。3、许子冠乎:名→动,戴帽子。4、益烈山泽而焚之:名→动,大火→放大火烧。4、劳之来之,匡之直之:使动用法,使…劳,使…归顺,使…正直。(宾语“之”代“民”)。

五句:1、公与之处:双宾语。2、捆屦织席以为食:修辞上的需要而宾语前置。3、“奚冠?”、“许子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双宾语)5、大哉,尧之为君!:(因修辞需要而主谓倒置。)6、君哉,舜也。(同上)7、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8、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判断句)。9、江汉以濯人,秋阳以暴人:“江汉”、“秋阳”都是“以”的前置宾语。(修辞需要)

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代词复指宾语前置)意思是“痛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舒使之知戎止。

11、子是之学。(复指前置宾语)。

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衣:(1 )本义:上衣(2 )引申义:泛指衣服—穿衣,旧读yi,如“衣褐”—包、裹、包扎。

2、冠:(1 )本义:帽子(2 )引申义:转化为动词。读guan.戴帽子。如“冠素”—古代一种礼仪—居于首位。

3、树:(1 )本义:种植。如“树之以桑”、“树艺五谷”。(2 )引申义:培植、培养—竖立、直立、设置—树木(名)。“树”在先秦时一般用作动词。“树木”的意思在先秦时用:木:字来表示。

4、艺(1 )本义:种植。如“树艺五谷”。(2 )引申义:技艺、才能、本领。“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限度、准则。

5、贾:(1 )本义:做买卖。(2 )引申义:招惹—商人(名),以上意义读为gu—价格。此义后来写作“价”,读jia.(3 )商贾连用泛指商人。商特指外出做生意的商人,贾指囤积货物,坐地贩卖的商人。

第二十六课天论

一字:彊——强,祅==妖,貣==忒,倍——背,畜——蓄,臧→藏,队→坠,党—儻,常—尝,竝==并,错—措。

二虚词:1、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后省略宾语(指代日月星辰瑞曆)。2、怪星之党见:“傥”,偶然(副)3、是无世而不常有之:通“尝”,曾经。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前两个

35

“之”,取独用法。中间三个是连定中词组的,后两个是代词。5、在天者莫于日月: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以下三句同。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和比较。

三实词:1、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乱”违反客观规律的指施。2、天行有常:恒,规律。3、修道而不贰:“贰”应是“忒”,差错。4、寒暑未薄而疾:迫近。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分”,职分。“至人”,最了不起的人。6、治乱,天邪:治和乱,是天决定的吗?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繁殖、生长。8、雩而雨:(动词)求雨。

四活用: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使…强,加强。“贫”,使动,使(人)贫穷。2、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祸:使动。使…得病,使…得祸。3、风雨之不时:名→动,合时节。4、雩而雨:名→动,下雨。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君”名→动,统治。“隆”,形→使动,使…兴盛。“王”,名→动,称王。“霸”,名→动,成为盟主。6、大天而思之:形→意动,认为…伟大。7、孰与物畜而制之:名→状,像物一样对待。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动用法。使…增多,使…变化,使…成为物。

五、句: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断句。“是”复指“日月星辰瑞曆”,做主语。

六、常用字:1、治:(1 )本义:治水。(2 )引申义:治理、管理、处理其他事物。或从事其他事情。——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乱:(1 )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2 )引申义:政治不安定、社会不太平。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

3、阳:(1 )本义:日光。(2 )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4、阴:(1 )本义:云复日,阴天。(2 )引申义:A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阴影—时间、光阴。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C 暗中、暗地里、秘密地。D 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制:(1 )本义:裁、裁剪。(2 )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君王的命令。

6、错:(1 )粗磨石,用于琢玉之类。(2 )交错。(3 )通“措”,安置—放弃。如“故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误”这一意义,上古文献中极其罕见。

第二十七课大同

一字:与—举,脩—修,矜—鳏,知→智,埶→势,刑→型

二虚词: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大概(语气副词)。2、与三代之英:跟、连同(介)。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示代词,指代“善终的条件”,“用他们的地方”,“使他们成长的条件”,“供养他们的措施”。

三实词:1、出游于观之上:宗庙门外的高建筑物,也叫“阙”。2 与三代之英:杰出人物,指禹汤文武。3、丘未之逮也:赶上。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归”,出嫁。5、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残害人。“兴”“作”,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6、货力为己:财物和出力。7、大人世及以为礼:“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8、礼义以为纪:准则。9、以考其信:成全

四词类活用:1、故外户而不闭:名→动,从外关(户,门)。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名→意动,把(他的父母亲)当作父母,把(他的儿子)当作儿子。3、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正”“笃”“睦”“和”都是使动用法,使…端正、摆正;使…纯厚;使…和睦;使…和谐。“贤”,形→意动,认为…贤。“功”名→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勇智”,形→名,有勇有智的人。4、由此其选也:动→名,选拔出来的人物,即杰出人物。5、以著其义:形→使动,使…显著(表彰)6、刑仁讲让:名→意动:把…定为法式。

五句:1、君子何叹?(疑代作宾语前置)。2、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修辞需要,介词“以”的宾语前置。3、后未之逮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观:(本义):观看。(2 )引申义:A 特指有目的地看—观赏、观览—对人或对事物的观察、考察。B 显示、给人看。(3 )名词guan- 值得观赏的景物、景象;guan几种高大可观的建筑。A 望楼,如“出游于观之上。”B 台榭。C 道观。

2、城:(1 )本义:城墙,如“城郭沟池以为固。”(2 )引申义:作动词时指构筑城墙—城镇、城市。在城、郭对举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3、池:(1 )古义:护城河,如“城郭沟池以为固”。此义今天一般不用。(2 )今义:水塘、池塘。

4、货:(1 )常用义:财物、物资。如“货恶其弃于地也”(2 )引申义:出卖,如“货而不售”。(3 )今义:商品。

第二十八课尚贤

36

一字:辟→避,萌—氓,殿—奠,章→彰。

二、虚词:1、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取独用法。2、是其何故也:指示代词连用,作主语,相当于“这”。3、逮至远鄙郊外之臣:及。4、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自”,介词,由。“自入”,所由进入的地方,即门:“自出”,逃出的通道。“其”,语气副词,加强肯定语气。5、古者圣王之为政:取独用法。6、欲其事之成:取独。

三实词:1、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使用有才能的人。2、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边邑。3、国中之众:国都。4、有高墙深宫:房屋。5、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辅助。

四活用:1、则是本失其所欲:名→状,从根本上。2、众贤之术:形→使动,使增多。3、众其国之善御之士者:同上。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使动:使…富、使…贵。5、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使动用法,使…富,使…贵,使…亲,使…近。6、谨上为凿一门:名→状,向上。7、列德而尚贤:使动,使…处于朝廷的位次。8、任之以事:使动,使…担任。

五句:1、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双宾语。2、授之政。(同上)3、此若言之谓业:复指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服:意义较多,有:(1 )作,从事,如本课“以德就列,以官服事”(2 )实行、用(3 )服药(4 )服从、顺从,如本课“授之政,西土服”(5 )适应(6 )衣服、服饰,如本课“甘其食,美其服”。

2、怨:(1 )常用义:抱怨、埋怨;怨恨、怀恨—仇恨、冤仇(名)如本课“举公义,辟私怨”。(2 )古代汉语中,“怨”重于“恨”。

3、常:(1 )基本义:长久不变。如本课“故官无常贵”(2 )引申义:一定的规则、规律,如本课“天性有常”—经常(3 )通“尝”,曾经。

4、众:(1 )常用义:多数人,许多人。(2 )引申义:特指军队,如“患其众之不足也”—一般的—多(形)——使动,使增多,如本课“众贤之术”。

5、鄙:(1 )常用义:边邑,如“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郊野—鄙陋、浅陋—贪鄙、鄙俗。(2 )谦称。(3 )古代没有恶劣不道德之义。

第二十九课逍遥游

一、字:飡==餐,反→返,知→智,辩—辨。

二虚词:1、鲲之大:取独用法。2、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用法。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前二“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是还是”。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二个语气词,合用表示进一步发议论译为“再说”。“之”取独。“也”,句中语气词。6、则风斯在下矣:则、就。7、而后乃今培风:“而后”然后,“乃今”,就。8、之二虫双何知:这,(指示代词)作定语。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岂不…吗。(表反问的习惯说法)。

10、且适南冥也:将要。

11、彼且奚适:将。

12、定乎内外之分:于(介)。

三实词:1、怒而飞:奋发。2、天之苍苍:深蓝色。3、而后乃今培风:凭、乘着(动)。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阏”双声连绵词,阻隔、阻挡。“图”,计划、打算。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迅速的样子。“抢”,触、碰。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到去。“莽苍”,叠韵连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形容腹饱。(形)。8、小年不及大年:寿命。9、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月历每月初一。

10、众人匹之:相比。

11、绝云气:穿过。

12、此大小之辩也:通“辨”,区别。

1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取信。

14、宋荣子犹然笑之:神态轻松的样子。

15、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誉”,称赞。“加劝”,更加奋勉,更受鼓励。

1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沮”懊丧。

17、非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数”读shuo.17、泠然善也:轻妙的样子。

四活用:1、水击三千里:名→状,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动,向南飞。3、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同上)4、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名→动,向上飞。5、彼于致福者:使到,即招致

五、句: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则芥为之舟。(双宾语)3、莫之夭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4、奚以九万里而南为:(疑代)5、之二虫又何知:(同上)6、奚以知其然也:(同上)。6、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修辞上的互文见义。指五百年为一春秋,,即为一年。7、彼且奚适:(疑代)。8、彼且恶乎待哉:(疑代)(“且”,还要。“待”,依靠)。

六、常用字:1、志:(1 )常用义:A 志向、志愿。B 记载下来,如“《齐谐》者,志怪者也”。此义保存在现代汉语的“杂志”中。——记住。(2 )“志”与“意”的意义有时可以相通。但“志”偏重于外向的思想活动。“意”偏重内心想法。(3 )是“识”的古文形体。

2、图:(1 )常用义:A 计虑、谋取,如要课“而后乃今将图南”—设法对付。B 图画、画像—绘画(动)

3、绝:(1 )本义:断丝。(2 )引申义:A 弄断—断绝—尽B 横越、穿过,如本课“绝云气”—到了极点(形)

37

4、劝:(1 )古义:勉力、奋力,如本课“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2 )引申义:勉励、鼓励如“以劝事君者”—劝说。(3 )古代“劝”不用于消极的劝阻。都用于积极的鼓励。

5、年:从禾千声。(1 )本义:谷熟,即谷物丰收。(2 )引申义:年月的年—岁数、年龄。如本课“小年不及大年”。

6、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 )本义:恃,即依恃、凭仗。(2 )引申义:背倚、背靠着—背负—受载、承受,如本课“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蒙受—抱持—内心抱有、餐有—失败—背弃、违背—辜负、对不起人—欠缺、缺少、亏欠—赔偿、补偿 第三十课秋水

一字:辩—辨,鼃==蛙,比—庇,卒—萃,豪—毫。

二虚词:1、吾非至于子之门:如果不是(假设否定连词)。2、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取独。

三实词:1、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叠韵连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若”,海神名。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前“闻”听说(动),后“闻”,见闻、学说(名)。3、吾非至于子之站,则殆矣:危险。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语”,谈论。“虚”,住地。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空、尽。6、乃知尔丑:浅陋。

四活用:1、顺流而东行:名→状,向东。2、东面而视:同上。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意动,“认为少”,“认为轻”。4、此其自多也:形→意动,认为多,引申称赞、夸耀。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同上。

五句:1、以为莫己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2、我之谓也:代词复指宾语前置。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助动词,表被动。(被动句)4、又奚以自多(疑代)

六、常用字:1、虚:(本义):大土山。(2 )引申义:所在地、住地。如本课“拘于虚也”—都邑旧址—废墟。以上各义旧读QU,也写作“墟”。(3 )还有一个常用义:空虚,(与“盈”“实”相对)——A 不真实—敞开、打开。B 枉然、白白地。

2、语:(1 )常用义:告诉(动)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读YU—交谈、谈论,如“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 )作名词时,常用义是话、言论—谚语。(3 )“语”和“言”都有说话和言论意思。“言”是自动跟人说话,“语”偏重于回答问话或交谈。

3、比:(1 )本义:并列、并排。如“子比而同之”(2 )引申义:A 连接、接近—及、等到B 偏袒。以上各义旧读bi.C比较,如“此其比万物也”—比照。(3 )通“庇”,寄托。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

4、形:(1 )本义:形象、形状。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2 )引申义:形迹—形成,成为某种形象(动)——使动,使之现形、显露—形势。

5、方:与道、理有同义的地方。都指学问、道理、规律、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但有区别:“方”重在技巧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指行为品质的正直,作表正在、方才、将要等意义的副词。

三十一五蠹

一字:蜯==蚌,说→悦,脩——修,翦—剪,采→棌,窦—渎,饟==饷,士→仕,橐——托,庸→傭,有—又,上—尚。

二虚词:1、尧之王天下也:取独。2、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用来的办法。

三实词: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承受得起。读sheng.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期望、要求。“修”学习。“法”,效法。3、而民自治:自然治理得好。4、饥岁:荒年,五谷不收叫饥。5、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岁”,丰年。“食”拿食物给吃。6、是以古之易财:轻视。7、地方百里:两个词,土地、见方。8、执干戚舞:“干”,盾。“戚”,斧。9、中世逐于智谋:竞争。

10、子言非不辩也:言辞动听。

四活用:1、使王天下:名→动,作王,统治。2、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意动,以…为美,赞美、称道。3、禽兽之皮足衣也:名→动,穿。4、尧之王天下也:名→动,统治。5、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形→动,称赞。6、故人重之:形→意动,认为…重,看重。7、夫山居而谷汲者:名→状,在山上,到山谷里,表处所。8、泽居苦水者:“泽”,名→状,在沼泽地区,“苦”,形→意动,以…为苦。9、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使动,使…归附。“王”同上。

五句:1、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双宾语。2、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3、为之政:双宾语。

六常用字:1、备:(1 )常用义是防备。如“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具备、准备。——齐备——设施,措施,如本课”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全、尽。如”备遭艰厄“。

2、臣:(1 )本义是奴隶。如“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2 )引申:君王身边的官吏——动词,臣服——对君王的谦称。

3、身:(1 )本义是指怀孕。后写作娠。(2 )另一常用义是指身体的躯干部分——泛指身体——自身。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亲自,如“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生命。(3 )身、体的区别:身指躯干,体指身体的各个部分

4、法:(1 )基本义是法则,法度。A 法令、制度、规章。B 特指法律、刑法。(2 )方法,措施。(3 )取法、效法。如“不法常可”。(4 )动词,依法处治。“将法太子”。

38

5、遂:(1 )常用义:顺利完成,成功。如“四者无一遂”。 2)引申义:形容词,顺利。如“可遂破也”——副词,竟然——副词,于是、便。如“遂田于贝丘”。

遂、竟的区别:在“完成”这个意义上同义,但前者强调目的的完成,后者则是过程的终结,如未遂政变,未竟事业。

6、伐:甲骨文象用戈砍人的头,(1 )本义:砍杀。(2 )引申义:砍伐(树木)。如“伐木丁丁”——讨伐、进攻,如“司马错欲伐蜀”——批评、责备。如“伐孔子之说”——功劳,如“自矜功伐”。

征、伐、侵、袭、攻的区别:是一组近义词,征带有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侵和袭带有贬义。伐是中性的,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了“征伐以讨其不然”。征和伐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侵和袭是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袭比侵更富于隐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袭。攻是攻打,多指具体攻打某个地区或城市 第三十二课论贵粟疏

一字:畜—蓄,臧→藏,畮==亩,政—征,贾→价,亡—无,仟—阡,佰—陌,文→纹,责→债,敖→遨,

二虚词: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2、明主知其然也:如此,这样(代)。3、故民可得而有之:表顺接的连词。4、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用来的方法。5、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如今(假设将要发生的事情。)

三、实词:1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防备的措施。2、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不让、不亚于。3、不农则不地著:土著定居一地。4、虽有高城深池:护城河。5、不待甘旨:味美的食物。6、虽慈母不能保其子:保有。7、实仓廪:充实。8、民者,在上所以牧之:养、治理。9、盗贼有所劝:勉励、鼓励。

10、中人弗胜:“中人”,一般人。“胜”,胜任。

11、尚复被水之灾:遭受。

12、当具:被摊派上。

13、交通王侯:交结往来。

14、衣必文采:锦绣衣服。

15、有仟伯之得:本指田间小道,这里指代田亩。

16、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前“务”要务(名)。后“务”致力于(动)

17、粟有所渫:流通。

18、三曰劝农功:“劝”鼓励。“功”,事。

19、汤池百步;贮有热水的城壕。20、爵者。,上之所擅:专有。

四活用:1、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使动,使…吃,使…穿。2、而国亡捐瘠者:用作名词,指被遗弃的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3、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形→意动,把看得轻。4、故务民于农桑:使动,使尽力地去做。5、薄赋敛,广畜积:使动,使…轻;使…广。6、在于把握:动→名,握起来的手掌。7、然而众贵之者:形→意动,把…看得很贵重。8、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形→意动,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9、乘坚策肥:“坚”“肥”形→名,坚车肥马。“策”,名→动,用鞭子赶马。

10、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形→意动,把…看得卑贱;把…看得尊贵。

11、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形→意动,认为…低贱,认为…尊贵。

13、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形→使动,使…贵重起来。

五句: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断句。“所以者”就是“导致的原因”。

六、常用词:

1、贫(穷):(1 )贫的基本含义:寡少,一般是日常生活中衣食钱财的缺乏。穷的基本含义是“困迫”,一般指处境困顿恶劣,走投无路。常用来指仕途中的不得志。贫乏连文,义相近。贫贱连文,义相关。贫与富相对为文。穷困义相近,连文。穷的对立面是达或通。(2 )引申义:极、尽、寻究。

2、文(字):(1 )本义: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绣花纹。(2 )引申义:泛指花纹、纹理。后造“纹”字——泛指一切汉字——文教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章,如“故为之文以志”——法律条文——华丽、有文采,如“其旨远,其辞文”具体的锦绣服装、花纹- ,如“衣必文采”。(3 )文章。指才华、文字写成的文章——修饰,文饰。成语“文过饰非”。

字:(1 )本义:生孩子,生育。(2 )引申:抚养、抚育——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合体字——泛指文字。

3、走:(1 )本义:跑。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特指逃跑、逃奔,如“城坏,齐人走”。亡走连文,奔走连义——奔向某地。

走、行的区别:行,是现代的走;走,是现代的跑。缓慢而行叫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快行而行叫趋。入而徐趋。比趋的速度还要快,步伐还要大,是走;比走的速度还要快是奔。走是跑,奔是飞跑,狂跑。

4、策:(1 )本义:马鞭。如“振长策而御宇内”(2 )引申义:鞭策、赶,如“乘坚策肥”—计数的小筹—卜筮用的蓍草——谋划、策划——策略。不足。(3 )通“册”,简册。

5、亡:(1 )常用基本义:逃匿,逃跑。如“桓楚亡”。亡逃连文,义近……亡匿连文。流亡连文。亡走连文。奔亡连文。亡失变文同义。存亡相对为文。(2 )引申:灭亡、衰亡。亡兴相对为文。(3 )亡与“无”音义相通 第三十三课报任安书

一、字:罢—疲,说→悦,卒→猝,指→恉,脩——修,徇——殉,旃——氊。愬==诉,诎——屈,剔==剃,穽==阱,枪—抢,以—已,罔→網,摩—磨,责→债。

二、虚词:

1、若望仆不相师:指代对方的副词。“不相师”即不向您学习。

39

2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在旁边,谦敬副词。

3 顾自以为身处秽,动而见尤:“顾”只是(转折连词)。“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

4 士为知己者用:帮、替(介)5、适足以见笑而自点:“适”仅仅、只(副)。“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

6、行莫丑于辱先: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7、商鞅因景监见:凭着、依靠(介)

8、乃欲仰首伸眉:竟然、居然(副)。

8、主上幸以先人之故:表敬副词,表示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幸运或恩惠。

9、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都、全(范围副词)。

10、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乎”,于(介),“固”,本来(副)

1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同…相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12、特以智穷罪极,卒就死耳:“特”,只不过,仅仅(副)。“卒”,终于。(副)1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肯定性无定代词)。

1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译为“导致…的原因”,“所”是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殆”,表推测委婉语气的情态副词。

15、以稍凌迟…,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稍”,渐渐(副)。“乃”,才(副)。“斯”,此、这(代)

16、所以隐忍苟活…者:同第14题。

17、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胜”,尽(副)。“唯”仅仅(副)

18、思垂空文以自见:来(连接行为动作的目的)

1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句首语气词,相当于“乃”。20、凡百三十篇:总共(副)

21、然此可为智者道:“然”,但是(转折连词)。“为”,给、对(介)

22、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直”,仅仅、只不过(范围副词)。“宁”,难道(表反诘语气副词)

23、谨再拜:表敬副词。

24、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虽”,即使(连)。“弥”,更加(程度副词)

2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且”,姑且(副)。“与”,根据、随着(介)

2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竟然、居然(副)。

2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适足取辱耳:“虽”即使(连)。“以”,来(连接动作行为的目的。)。“适”,恰好、正好(副)。

三、实词: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不相师:“勤勤恳恳”,诚挚恳切。“望”,怨。

2、仆虽罢驽:“罢”疲弱。“驽”,劣马。此处比喻自己才能庸劣低下。

3、身残处秽:污秽低贱。

4、独郁悒而谁与语:双声联绵词,忧愁苦闷。

5、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浅”,少。“闲”,空闲。“指”,意旨,心里的想法。

6、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冬季:“不测”,很深。“迫”,临近、接近。

7、仆又薄从土雍,恐卒然不可为讳:“薄”,迫、逼近。“卒然”,突然。

8、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抒发。

9 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遗憾。

10、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阙然”,(时间)隔了很久。“报”,回答、回信。“过”,过夫。

11、修身者智之符也:符信、凭证。

12、爱施者仁之端也:“爱”,爱怜、同情。“施”,施舍。

13、取与者,义之表也:标志。

14、祸莫憯于欲利:惨痛。

15、诟莫大于宫刑:耻辱。

16、赵良寒心:灰心失望。

17、事有关于宦竖…而况于慷慨之士乎:“竖”,卑贱者。“慷慨”,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18、仆赖先人绪业:“赖”依靠。“绪业”,余业。

19、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有听将搴旗之功:“行伍”,军队的代称。“搴”,拔取。

20以为交游光宠:光耀和荣幸

40

21无所短长之效:“短长”,偏义复词,重在“长”,指长处特长。“效”,奉效、献出。

22、不以此时引纲维:比喻国家的法度。

2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负”,缺少。“乡曲”,乡里。

24、使得奏薄技:进、奉献。

25、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知”,交往,社交往来。“室家”指妻室。

26、竭其不肖之才力:不贤。

27、接殷勤之余欢:“接”,交流。“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28、自守奇士:自守节操。

29、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涕”,泪。“沬”,用手捧水洗脸。“饮泣”,泣不成声。30、陵败书闻,主上…听朝不怡:“闻”,被听到。“怡”,愉快、高兴。

31、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效”,献。“款款”恳切忠实的样子。

32、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显露。

33、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推论、阐述。

34、塞睚眦之辞:仇怨。

35、以为仆沮贰师…,遂下于理:“沮”,中伤、诋毁。“理”,大理,掌管诉讼刑狱的官。

36、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拳拳”,忠实诚恳的样子。“列”,陈述、申辩。

37、卒从吏议:判决。

38、货赂不足以自赎:财物、钱财。

39、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囹圄”:监牢。“告诉”,申诉、诉说。

40、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聩”,败坏、毁坏。“佴”,相次,等于说紧接着。

41、固主上所戏弄:玩弄。

42、若九牛亡一毛:丢失。

4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并比、相提并论。

44、卒就死耳:走向。

45、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关”套上、戴上。“被”,蒙受、遭受。“婴”,绕。

46、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指自杀。

47、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抢”,触、撞。“惕息”,惊恐、害怕的样子。

48、所谓强颜耳:厚颜,在面子上顶着。

49、审矣:清楚、明明白白。50、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绳墨”,比喻法律。“凌迟”,衰颓。

5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世也:“粪土”,指代监牢。“恨”遗憾。“没世”,了却一生。“文采”,文辞、才华。

52、唯倜傥之人称焉:“倜傥”卓越特出。“称”,称颂,这里用作被动,指被称颂。

53、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

54、略考其行事:事迹。

5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察、考究。“纪”,纲纪,这指事物的规律。

56、下流多谤议:“下流”,入在卑贱者的行列中。“谤议”,讥评议论。

57、重为乡党所笑:“重”,深深地。“乡党”乡里、乡邻。

58、曼辞以自饰:美好。

四、活用:1、动而见尤:名→动,过错→怪罪、责备。

2、女为悦己容:名→动,打扮容貌。

3 适足以见笑而自点乎耳:名→动,玷污。

4、请略陈固陋:形→名,鄙陋之见。

5、行莫耻于辱先:使动,受…辱。

6、显岩穴之士:使动,让…彰显,即推荐。

7、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轻”意动,以…为轻,即看不起、轻视。“羞”,使动,使…感到羞耻。

8、舒愤懑以晓左右:使动,使…知晓。

9、耻辱者,勇之决也:意动,以可耻。

10、在闒茸之中:形→名,社会地位卑贱的人

11、随而媒孽其短:“媒”通“酶”,“孽”通“糵”,酵母、酒曲。名→动,酿、酿成。

12、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形→名,甘美的食物,不多的东西。

13、欲以广主上之意:名→动,推广。

14、倡优畜之:名→状,象对待倡优一样。

1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使动,使…受辱

41

16、积威约之渐也:副→名,逐渐形成的一种状况。

17、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使…流传。

18、以通其狂惑:使动,使…发泄出来。

五句:1、而谁与语:(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法同上)前一“为”介词,后一“为”是动词。

3、尚何言哉:(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4、何以异之:(同1 )。

5、安在其不辱也:(同3

6、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两个双宾语句。

7、明主不晓……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辞手法的避讳语,避冒犯。

8、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9、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仆”是对己用的谦称,“左右”,是对对方的敬语。

10、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中的引言。

1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委婉语中的谦敬语。

六常用字:

1、俭:(1 )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如本课“分别有让,恭俭下人”。恭俭连文,恭,待人恭敬有礼;俭,谓律已严谨而不越礼。(2 )引申义:节俭,俭省——不丰足,特指年成歉收。

2、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 )本义:恃,依恃、凭仗。负恃同义连文。(2 )引申义:背倚,背靠着。如“负青天而莫夭阏者”——用背或肩背东西,用身子驮东西。——受载、承受如“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蒙受如“其负下未易居”——抱持——内心抱有,具有——失——背弃、违背如“田荣者,数负项梁”——辜负,对不起人如“客果有能,吾负之”——欠缺、缺少,亏欠,如本课“仆少负不羁之才”——。赔偿、补偿。如“负其百金”。

3、爱、惜、怜:(1 )爱和怜在“喜爱、怜悯、哀怜”上是同义。爱和惜,在“爱惜、珍惜”上的意义相同。怜和惜则在“哀怜、哀悯”上可以相同。

爱、惜、怜的区别:(1)、爱的本义是喜爱,怜也有喜爱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爱怜可以同义连文。但怜的喜爱义上古较少用。爱的怜悯的意思。但在上古也较少用。(2 )、爱还有爱护、爱惜、珍惜的意思,引申有舍不得,吝啬的意思,这是怜不具备的。(3 )、怜有欣羡、羡慕之义,上古爱不具备此义。(4 )、在爱和惜来说,A 惜所涉及的对象一般都是抽象的宝贵的东西,如光阴、生命、荣誉等;而爱一般用于衣食财物之类的具体的东西。B 惜不具备喜爱的意义,却有惋惜的意思,爱惜连用,也是惋惜、同情的意思。(5 )怜、惜相比,惜的爱惜程度很深,还引申有贪求、贪恋义。因此,贪惜同义连文。

4、反:(1 )本义:手心翻转。如“以齐王,由反手也”。(2 )引申义:反复,如“安反侧于万物”——相反、对立——反而如“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反叛,叛变。——回归。写作“返”,如“使子路反见之”。——。写作“返”,归还。如“公子受食反壁”。

5、复:从彳,复声,(1 )本义:回来。如“不远而复——回归,还原,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重新、再次——报复。如”纵无披坚执锐北面复匈奴之志“。

6、要:是腰的本字。(1 )本义指人的腰身。如“一脛之大几如要”(2 )中间。从中隔断——中途拦截——要挟,强逼——要求、求取。——重要、主要、关键的东西,yao ,如“此用兵之要术也”——总括,概括如“要之”——简要。如“可谓要言不烦”。

第三十四课留侯论

一字:卒→猝,恠==怪,见→现,舍→捨

二虚词:1 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

2、且其意不在书:再说。

3、无所复施:再。

4、盖亦已矣:大概(语副)5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特”只仅仅,(副)“以”表顺承的连词。

6、项籍唯不能忍:只因为是。7、非子房,其谁全之:“非”,不是。“其”,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8、而其状貌乃如妇人:竟。9、此其所以为子房与:其,表拟测的语气副词。

三实词:1、而逞于一击之间:快心称意。

2、其间不能容发:间隙。

3、其身之可爱:珍惜。

4、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缺少美好的言辞。

42

5、然后可以就大事:成就、完成。

6、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7、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退让(动)。“信”取信,得到信任。(动)“用”,用命、效命。

8、其事甚怪:怪异(形)。

9、不称其志气:相称。

四活用:1、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动,使…受摧折。2、而归臣妾于吴者:名→动,充当奴隶。

3、油然而不怪者:形→意动,以为怪异。

4、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都是使动,省略代词宾语。“惊”,使…惊恐。“怒”,使…发怒。

五、句:而归臣妾于吴者:“归与臣妾”共用介词结构“于吴”,属共用表达方式。

六、常用字:

1、閒:从门从月,表示门中可照进月的亮光,(1 )本义:缝隙,读jian四声。与間是一对古今字。后以閒字表閒暇一类的意思。间,则专表閒隙、间谍一类的意思。(2 )引申义:当中,中间,读jian——置身其中,参与。读jian四声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閒暇,读xian,二声。不写作间,可通作閑.——事情与事情之间时间上的空閒——特指封建帝王閒暇无事时有利于臣下提意见的好时机。读jian四声——有閒(有间)——抄小路,抄近路,jian四声。如“沛公已去,閒至军中”——暗暗地,偷偷地,读音jian四声。如“王可以閒出”——嫌隙,隔阂。如“诸侯有閒矣”。读jian四声——离间,挑拨。读音jian四声。也写作间——间谍,侦探,读jian四声,也写作间——暗中窥伺对方的弱点或空子,读jian四声。

2、闲:会意字,从门从木(1 )本义:圈养牛马的栅栏。(2 )引申义:伦理道德规范,界限——限制、约束、防止——熟练、熟习——安静,閑静。后写作娴——清闲、空闲,与閒相通。

3、逆:(1 )与“迎”音近,所以有迎义。与“送”相对,如本课“郑伯肉袒牵羊以逆”,(2 )倒、倒着,与“顺”相对—违背、乖戾—背叛、叛逆如“生逆乱之心”。

4、盗:(1 )本义:偷竊财货。(2 )引申义:偷窃东西的人,小偷——抢劫、掠夺——强盗、敌寇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法占有某种东西。

5、贼:(1 )本义:伤害、残害。如“禽兽不能贼”(2 )引申义:杀害——凶狠、险毒——残害人的人——败坏者——刺客——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强盗。

6、命:从口从令会意。(1 )本义:命令。动词。如“安遂命驾出游山墅”(2 )引申义:名词,命令。如“民不堪命矣”——天命——运命、生命和天性等意义。

命、令的区别: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写作“令”。但只在命令这个意义上可以互相替代。命的引申义,令字都不具备。而令的“使、教”义,也是命不能替代的。

第三十五课终风

一字:敖—傲,有—又,靁==雷

二虚词:1、终风且暴:既…又。2、寤言不寐:词尾。

三实词:1、终风且暴:“风”刮风(动)。“暴”,下疾雨。2、悠悠我思:绵绵不断。3、终风不曀:天色阴沉。

四、句:中心是悼:“是”作“悼”的宾语。

五常用字:

1 顾:(1 )本义:回头看。(2 )引申义:回头如“孟尝君顾谓冯谖”——看如“顾我则笑”——照顾、考虑。——副词,轻微的转折,不过“。如”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副词,反而。如”顾争于戎狄“。

2、怀:(1 )本义:胸口。(2 )引申:心意、心怀——动词,怀藏、怀里揣着——想念。如“怀帝阍而不见”——依恋——。如“少者怀之”——安抚。

如“广德行以怀之。” 第三十六课七月

一、字:猗—掎,亨→烹,剥—攴,介—丐,壶—瓠(葫芦),重—穜,穋==稑,阴—窨,蚤—早

二虚词:1、动词词头“于”: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而于茅。于后面的词也可看作是名词用作动词。

2、曰为改岁:句首语气词。

三、实词:1、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觱發:双声连绵词,大风触物声。栗烈:双声联绵词,即寒冷的样子。2、春日载阳:开始。

3、遵彼微行:小路。

43

4、殆及公子同归:“殆”,恐怕。“及”,遇到。

5、载玄载黄:又(副)。

6、我朱孔阳:很。

7、八月其获:动词词头。二之日其同:同上。

8、以丐眉寿:祈求。“眉寿”长寿。

9、亟其乘屋:“亟”,赶忙。“乘”登。

10、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双声联绵词。“肃爽”,秋高气爽。“涤场”,同涤荡,天地肃清。

11、朋酒斯饗:“朋”,本义是两串贝,引申为“双”。

四、活用:1、八月萑苇:名→动,收取萑苇。

2、蚕月条桑:名→动,采取桑枝。

3、载玄载黄:名→动,染成玄色和黄色。

4、言私其豵:名→动,私人占有。

5、食我农夫:使动,给…吃,养活。

6、采荼薪樗:名→动,当柴烧。

7、宵尔索绹:名→动,搓绳。8、昼尔于茅:名→动,割茅草。

五句:1、何以卒岁。

2、为公子裳:双宾语。

3、朋酒是饗:“是”复指宾语“酒”

六常用字:

1、行:甲骨文象十字交叉的道路之形。(1 )本义:道路。如“遵彼微行”(2 )引申:行列,成行的事物——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泛指军队,如“外之又不能备行伍”——辈份,如“我丈人行也”。以上读hang二声。——动词,走路,如“此虽免乎行,”——实施、施行。以上读xing二声——。名词,品行读xing四声。——副词,即将。如“行略定秦地”。

2、向(嚮):向是象形字,甲骨文中象屋墙有窗户之形。(1 )本义也许只是窗户。“鄉”甲骨文以两人相对就食之形会意,是“饗”的本字。如:副词,即将。

“沛公北嚮坐”。(2 )引申:对着,面对。“望洋向若而叹”。(3 )与嚮通假——趋向、亲近—。(4 )与“曏”通假,表示过去、往昔——表示时间过去不久。

3、采:会意字,从爪从木。(1 )本义:摘取,如“采薇采薇”(2 )引申义:采纳、择取(此义后来写作採)(3 )表示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彩色,后来写作彩。

4、宇:(1 )本义:屋檐。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2 )引申:屋宇、房屋(3 )常用义:一定的空间、地域;上下四方、天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4 )常用义:风度、仪容。——神情、风度 第三十七课湘夫人

一字:张→帐,→播,罔→網,屋→幄

二、虚词:1、帝子降兮北渚:译为“啊”,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尾。

2、鸟何萃兮苹中:为什么,(疑代作状语)

3、麋何食兮庭中:同上。

4、朝驰余马兮江皋:我的(人称代词作定语)

5、闻佳人兮如予:(代词作宾语)

6、时不可骤得:屡次、多次(副)

7、聊逍遥兮容与:姑且。

三、实词:1、与佳期兮夕张:约会。

2、荒忽兮远望:双声联绵词,心神不定。

3、观流水兮潺缓:叠韵联绵词,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4、罔薜荔兮为帷:编结。

5、聊逍遥兮容与:“逍遥”,叠韵联绵词,安闲自得的样子。“容与”,双声联绵词,迟回不进的样子。

6、将腾驾兮偕逝:前往。

7、建芳馨兮庑门:陈设。

44

8、捐余袂兮江中:“捐”,抛弃。“袂”,衣袖。

9、遗余褋兮澧浦:丢弃。

10、将以遗兮远者:赠送。

四、活用:1、目眇眇兮愁予:使动,使…发愁。

2、洞庭波兮木叶下:名→动,翻起波浪。

3、合百草兮实庭:形→使动,使充实。

五、句:1、罾何为兮木上:(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2、蛟何为兮水裔:同上。

六常用字:1、降:会意字,甲骨文象两脚从山上走下,(1 )本义:自高处下来。如“帝子降兮北诸”。(2 )引申义:表示时间的由远及近——落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低,降级——诞生。以上读jiang 四声——投降,如“李陵既生降,”——使动,使……投降,如“欲因此时降武”读xiang二声。

2、闻:从耳,门声。(1 )本义:听到。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听说如“闻君行仁政”——名词,传闻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被人听到,被上级闻知——知名、著称——名词,名誉、声望,读四声如“令闻令望”。(令,美好)——见闻、学识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嗅到。

3、风:(1 )本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本课:“嫋嫋兮秋风”(2 )引申义:能流动传播的事物,风俗、风气。如“今将移风易俗”——风范、节操,如“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国风”——中医疾病。如“太祖苦头风”——用含蓄委婉的话进行暗示或劝告。同讽。读第三声 第三十八课唐诗十首

一词:1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无为”,不要。“霑”,浸湿。

2、随意春芳歇:任其。

3、云生结海楼:构造、建造。4、仍怜故乡水:爱。

5、边庭飘殽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殽”,形容路途曲折遥远。“苍茫”,叠韵联绵词,旷远迷茫的样子。

6、死节从来岂顾勋:为名节而死。

7、若为看去乱乡愁:哪堪、怎堪。

8、江边一树垂垂发:渐渐。9、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飘落声。

10、艰难苦恨繁霜宾:甚恨。

11、雪拥蓝关马不前:阻塞。

12、到乡翻似烂柯人:反而、反倒(副)

13、男儿本自重横行:驰骋疆场,无所阻挡。

14、胡骑凭陵杂风雨:侵凌、逼进。

15、身当恩遇恒轻敌:不畏强敌,不顾性命。

16、玉箸应啼别离后:指下垂的泪。

17、少妇城南欲断肠:“欲”,几乎。“断肠”,指伤心到了极至。

18、食饱心自若:安然自得。

二、活用:男儿本自重横行:形→意动,以…为重。

三句:1、月中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律诗中习用的句式,者是名词性词组。)(注意这是与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常用字:1、知:(1 )本义:对事实或道理有认,知道。(2 )引申义:了解,熟悉。——知觉、感觉。如“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识,见解如“无知也”——知识丰富,经验丰富。形容词,读zhi,四声,如“知者见于未萌”——名词,才智。后写作智,如“故夫效知一官”——交好,相亲,人与人相互了解如“绝宾客之知”——知已。如“海内存知已”——参与如“国子知之”——主持。如“吾与之其知越国之政”

2、兴:起也。(1 )古义:兴起。如“风萧瑟而并兴兮”。(2 )引申义:兴盛如“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衰落而复兴——征发。以上读xing如“今者兴发不小”——名词,兴致,读xing四声。如“东阁官梅动诗兴”。

3、置:(1 )本义:赦罪(2 )引申义:放弃、抛弃,如“沛公则置车骑”——放置如“置之坐上”——安置如“因置以为上将军”——摆设如“或置酒而招之”——设置、建立——驿站车马。如“速置邮而傅命”

4、赋:从贝武声。(1 )本义:田赋,赋税。如“薄赋敛,广畜积”。(2 )引申义:按田赋征派的兵员,兵力——缴纳赋税(动)——献出,授与。如:“以口赋贫民”——吟诵诗歌如“公入而赋”——做诗——一种文体,如“怀旧空吟闻笛赋”。

45

5、辞:(1 )常用义:言辞、言论。如“塞睚眦之辞”。(2 )引申义:文辞,如“故赏其酒肉而重之以辞”。——托词,借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口供——审讯,如“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辞让,辞谢。如“卮酒安足辞?”——辞职,辞去如“轻辞古之天子”——拒绝,如“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别如“此臣所以辞而去也”——一种文体如“楚辞”,“归去来辞”。

三十九课宋词五首

一字:华—花,镫==灯

二词:1、羽扇纶巾谈笑间:是儒将的装束。

2、烟里丝丝弄碧:“弄”,舞弄、飘拂。“碧”,指嫩绿色的柳枝。

3、梨花榆火催寒食:“寒食”,清明前二日是寒食节。朝庭于清明以榆柳之火赐百官。这句是说送别之时,正是梨花盛开寒食将至的时候。

4、津堠岑寂:双声联绵词,寂寞。

5、应是绿肥红瘦:“绿”指叶,“红”指花。这句指经春末夏初的风雨,庭园中当是花残叶茂的景象了。

6、胡未灭,宾先秋:衰落。7、身老沧州:作者晚年居住在绍兴镜湖边。

8、梦回吹角连营:醒。

9、八百里分麾下炙:烤肉。

10、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

11、马作的卢飞快:如,像。

12、赢得生前死后名:生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

三、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的一种特殊写法。散文写法应是“应笑我多情”。

四常用字:1、作:(1 )本义:指人起身。如“舍瑟而作”(2 )引申义:指起来,开始工作。如“蚤作而夜思”——泛指兴起。“且王者之不作”——生出、长出来,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创制,发明如“作结绳而为罔罟”——写作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做,作为,如“然本作士人”——担任——行为、活动如“,起作五禽之戏”——唐宋时期,有像、似的意义。如本课“马作的庐飞快”。

2、却:本作卻,(1 )本义:退却。如“秦兵少却”——不受如“却之为不恭”。——结束,如“了却君王天下事”——副词,表转折——副词,还。如“却道海棠依旧。”

3、快:(1 )本义:高兴、痛快。如“快意留之”(2 )引申义:身体舒服,舒适如“体中不快,起作五禽之戏”——善于,好如“快自养,一月可小起”——行动疾速。如“愁一箭风快”。

疾、速、快的区别:上古行动迅速只称“速”“疾”。快只用于心理上的感受或反应。与悦(说)是同义词。但“说”往往用于经人劝说开导以后产生的喜悦,“快”则只表高兴这一心情或表情。

4、睡:从目,垂兼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坐着打瞌睡。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 )引申义:睡觉,入睡。如”浓睡不消残酒。“(3 )睡着了用”寐“(4 )古义”睡觉“,指睡而醒,觉,读jue.是词组。现代汉语中睡觉是复合词。

5、如:从口女声,(1 )本义:从随,即随从。如“有律以如已也”。(2 )引申义:顺从。A 照…办理,如“怀王曰:如约”。B 像…一样,如“状貌如妇人女子”。——像这样——跟原来一样,相当如“广军功自如,无赏”C 比得上,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 )往…去(动)如“如华泉取饮”。(4)表假设,如果。其作用与“若”相同。作连词。(5 )选择连词,“或者”,此用法的“如”可改用“若”。

第四十课登楼赋

一虚词:

1 聊暇日以销忧:姑且。

2、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确实。“曾”,则,那么。(表轻微转折)

3、孰忧思之可任:哪个。

二实词:1、实显敞而寡仇:匹配。

2、曾何足以少留:短暂的居留。

3、背坟衍之广陆兮:“坟衍”,偏义复词。泛指高地,坟,地势隆起。衍,地势平坦。这里意义偏重于“坟”。4、临皋隰之沃流:偏义复词。泛指低洼地势。“皋”,水边高地。“隰”,低洼之地。这里意义偏于“隰”。

5、遭纷浊而迁逝兮:流亡。6、漫逾纪以迄今:二十年。7、路逶迤而修迥兮:叠韵联绵词,蜿蜒迂远的样子。

8、川既漾而济深:水流悠长的样子。

9、锺仪幽而楚奏:囚禁。

10、岂穷达而异心:“穷”,困窘不得志。“达”,处境顺以利通达。

11、假高衢而骋力:“假”,凭借。“骋”,施展。

12、步棲迟以徙倚兮:“棲迟”叠韵联绵词,欲行而止的样子。“徙倚”,叠韵联绵词,留连徘徊的样子。

46

13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萧瑟”,双声联绵词,萧条寒冷的样子。“惨惨”,暗淡的样子。

14、意忉怛而憯恻:“忉怛”,双声联绵词,悲痛的样子。“憯恻”,双声联绵词,忧伤的样子。

15、循阶除而下降兮:阶。

16、怅盘桓以反侧:叠韵联绵词,本指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指思虑起伏不止。

三、活用:1、聊暇日以销忧:名→状,在暇日。

2、锺仪幽而楚奏:名→状,用楚调。

四常用字:1、仇:(1 )本义:相匹,相配。qiu.如“实显敝而寡仇”……(2 )引申义:同类、同伴。如“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对象、配偶如“君子好仇”。——仇敌、敌对。Chou,,为韩报仇。仇恨。(3 )。仇与雠同义,本义不同,引申义相同。常两字连用。

2、坟:(1 )本义:土堆、土堤。如“登大坟以远望兮”。(2 )引申义:高地……

坟、墓、丘、陵的区别:坟指有封土即隆起于地面的坟墓,墓则是平埋于地没有积土标识的。丘指大的坟,陵则专用于帝王的坟墓。坟墓,后常连用。

3、逝:(1 )本义:往。如“将腾驾兮偕逝”。(2 )引申义:失去、消逝。如“日月逝矣”——迁徒,流亡。

如“东隅已逝”。

4、登:(1 )本义:上车。(2 )引申义:凡登高都叫登。如“登兹楼以四望兮”。(腾、升、乘、称、烝多有升高的涵义)。把新收的农产品进献给祖先神。如“农乃登黍”——登记——庄稼成熟。如“五谷不登,”

5、征:常用义为:(1 )远行。如本课“征夫行而未息。”(2 )征伐,外出征战。如“十五从军征”,(3 )抽税。(4 )“徵”“征”古代是不同的字,“徵”是徵召、徵求意。现在简化为“征”,应注意 第四十一课滕王阁序

一虚词:1、时维九月:加强判断语气的副词。

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岂、难道。

3、盛宴难再;第二次。

4、敢竭鄙诚:自谦冒昧之称。

二实词:1、地接衡庐:接壤。2、扶摇可接:“扶摇”旋风。“接”,靠近、达到。

3、接孟氏之芳邻:交接交往。4、控蛮荆而引瓯越:引附、遥控。

5、恭疏短引:小引子。

6、胜友如云:非同一般的(形)。

7、躬逢胜饯:盛大的(形)。8、烟光凝而暮山紫:静止。9、纤歌凝而白云遏:曲调徐缓。

10、响穷彭蠡之滨:“响”,回声。“穷”,尽。

11、四美俱,二难并:“俱”,齐备。“并”,双全。

12、穷睇眄于中天:尽。

13、觉宇宙之无穷:尽。

14、怀帝阍而不见:思念。

15、有怀投笔:大志。

16、时运不齐:顺。

17、达人知命:命运。

18、三尺微命:官品。

19、穷且益坚:困窘不得志。20东隅已逝:失去。

21、喜托龙门:依附。

22、阮籍猖狂:肆意狂妄。

23、岂效穷途之哭:走不通。

24、胜地不常:不同寻常的。

三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形→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状,像雾一样(密集)。像众星一样(运行)。

四句: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是因天宝,人杰是因地灵。这两句是用典修辞方法。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用典修辞手法。

3、舍簪笏于百龄:指代做官。4、奉晨昏于万里:借代尽孝道。(以上两句是借代修辞手法)

47

第19篇: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详细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

“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

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

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

,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

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

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

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

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

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

、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

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

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

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

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

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

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

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

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

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

→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

”“歌-- ”“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

”“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

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

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

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

”“复-- 、

”。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

现代用

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

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

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

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

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

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

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

”“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

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

)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

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

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以上为1—7节内容) 第八节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 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

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

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

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

句子。如:贤哉,回也!

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

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

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

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

„„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

表示的人或事

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

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

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

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

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

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

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第十一节 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

: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

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

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

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

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词”。如“

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

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

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 副词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

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

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

、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

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

、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

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

的副词。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

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

坚决地做某件事。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

时间急促突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当于“一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

表“大概”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

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

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

译作“自己”

或“我”。

9、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

”;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十三节 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

、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

、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 )“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

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 )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

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

“以”难以分开。

(3 )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 )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 )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 )“以故

”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

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为”:原是动词,读wei ,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进动作行为的

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wei.

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 )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

跟”“同”。(3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1、“与”:(1 )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 )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

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

孰若”等格式,可译

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 )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

当语法成分。(2 )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的具体用法:(1 )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

(2 )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3 )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

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 )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

(1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

(2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4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6、“而”:

(1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2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 )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7、“则”:

(1 )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2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3 )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

(4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a 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b 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

“却”或“原来已经”。c 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5 )表假设关系。

8、“则”和“而”的区别:(1 )“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2 )“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3 )“而”

a 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虽”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分为(1 )事实让步,译为“虽然”。(2 )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

10、“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渐虚化为

连词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3、“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

(1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

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

独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 )(3 )类的“之”一般不译。

第十四节 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

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

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

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

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7、“与(歟)、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

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三、句首语气词

1、“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

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

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第十一节 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

: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

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

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

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

词”。如“

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

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

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

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

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

、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

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

示数量多,有“几乎

、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

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

的副词。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

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

坚决地做某件事。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

时间急促突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当于“一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

表“大概”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

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

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

或“我”。

9、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

”;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十五节 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

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

﹑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

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

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

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

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

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

、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六节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

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

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

“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

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

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 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

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八节 古文今译

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第十九节 古今语音的异同

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

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

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 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二十节 古音通假

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

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

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如:惠~ 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 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但都相近。如归~ 馈,阙~ 掘。

第二十一节 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

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

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

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 仄仄-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平

C平平-平- 仄仄 D仄仄- 仄-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 仄仄-平平- 仄 B仄仄-平平- 仄仄-平

C 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平平

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

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 (||)———||—,D (——)||| ——|.

A (——)||——| ,B (||)——||—。C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B (||)——||—。C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 (||)———||,D (——)||| ——。A (——)||——| ,B|| )——||—。

C (||)———||,D (——)||| ——。A (——)||——| ,B|| )——||—。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 (||)——||—,D (——)||| ——。A (——)||——| ,B|| )——||—。

C (||)———||,D (——)||| ——。A (——)||——| ,B|| )——||—。

(注)“—”平:“| ”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

(1 )孤平自救:在B 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 —||—改为| ——| —。我们称它为“B1拗3 自救”。

(2 )特种拗救:C 句3 拗4 自救。即成了“——| —| ”。

(3 )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 拗,B 句3 救,即“||—||,——| ——。”b.A4拗,B1拗B3救。即“||—||,| ——|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 )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2 )逐字画平仄。(3 )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 )

写出平仄谱。(5 )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6 )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 )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2 )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3 )借对:借音借义。

第20篇:班主任座谈会发言稿——王力

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

五 星 镇 中 心 学 校

————王力

2011-8-1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上台来,我不是来传授什么经验,而是来向大家学习的。我深深知道,跟在座的很多班主任相比,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管理经验我都自愧不如,要我来谈班主任经验实在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我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遇到了不少难题,经历了很多挫折,有了一些浅薄的经验和思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正,也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班主任工作的关注和思考。我下面将谈到的是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我的班级理念:用热情去工作,用真诚来沟通,用知识教学生,用人品育栋梁。

我的班级管理方针:公平、民主。

我的班级管理方法如下:

一、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我们要提高个人魅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师德修养,注重个人言行和自身形象。有人讲,“有的人看上去一身正气。”“有的老师不怒自威”这些都和一个人的修养有关,这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比如,我们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能说,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信口开河;不得体的服装坚决不能穿;不该留的发行坚决不能留。

2、讲好课。我追求内容连贯,逻辑性强。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搪塞,承认不会。

3、自信、乐观、向上。

4、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我个人认为,作为老师尤其应该丰富自己的学识,因为学生都喜欢博学多才的老师 。

5、多理解、多鼓励,少批评。我把学生看成是与我一样的成年人,他们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他们不需要我们过多的说教,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不要再批评了,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6、讲话精辟,不罗嗦。我上学时不喜欢班主任罗嗦,所以,我现在尽可能不罗嗦,但我还是经常说一些话,不过学生并不觉得很烦,因为我不重复,语言精练,富有幽默性。

二,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联系的桥梁,是学生的精英,是教师的助手,是自我管理体现最明显的一部分。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

在选择班干部时,遵循三个原则:(1)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易于他人沟通的学生。(2)各类特色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能力。(3)发扬民主作风,使学生干部同学关系形成动态平衡,人人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为防止个别同学“老好人”主义,在民主选举班委会时,我实行的是“提名候选人”的做法,体现了民主集中制。这样产生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高、工作态度端正、切实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利于体现老师的要求。

培养班干部的方法有(1)给班干部戴高帽子。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好。(2)应该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

三,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共创和谐。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更是本班科任教师集体的核心人物,对本班级的一切工作负着主要的责任。

在科任教师集体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其中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包括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科任教师与科任教师关系;科任教师与学生关系)都要给予合理的协调。只有积极调动所有科任教师的积极性,整个班级的班风才会蒸蒸日上,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够全面完成。个别班主任认为,我只管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我以前做班主任时,我也这样认为:我上数学,我上好这一科,就行了,其他科不好是其他科任老师的责任。有一次,本班英语老师和校长说,他这样做班主任不行,课余时间学生都做数学,上英语课还把语文书拿来看,其他科都不用要了。后来,我和科任老师们就各自为政,一齐向学生开炮。结果证明,我只是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却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其实,“学生不会因为你班带的好而课教的差而原谅你;也不会因为你课教的好班带的差而迁就你,教书育人缺一不可。”现在我们既是班主任又是科任老师,到底如何平衡两者,在这个“度”的把握上,的确会左右为难。所以说当班主任难,当一个

优秀的班主任难上加难。 班集体是一个整体,各门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也非常重要。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对学生所学的每一门功课都重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在班集体中的威信,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个科任老师,认真听讲,不能形成偏科的意识,要全面发展。因为你是班主任,学生已经倾向你这一科了,你再强调的话,学生很容易出现偏科的。我一般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交流他们对科任老师的看法,存在障碍的及时疏导,尽力让学生相信各科任老师的能力,理解各科任老师的苦心,鼓励他们

和科任老师共进退。

四,创建优良的学风

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勤奋的学风是促进班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认为在学风建设上,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多问,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

在学习中,“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让学生主动发问,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落实,教学相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习惯。

2、严把作业关,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战斗力。

作业是知识的实践,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几大障碍,对于作业,我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突出学习委员,课代表的地位与作用。让学习委员、课代表在同学们中树立威信,进行作业的监督、检查。二是组织学习好的同学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对学习差的同学进行辅导,帮助,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在这种制度下,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习惯养成了,班级的战斗力增强了。

3、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并重,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因此,我非常重视。首先是让学生科学分配课余时间,有效地深化课内知识,搞好复习。二是让学生学会寻找知识重点,搞好课前预习。久而久之,学生们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学习成绩日渐上升。 五,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

作为班主任应该建立班级学生信息库,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尤其是后进生,要及时要与其家长汇报,让学生能在家庭中得到表扬,以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要打电话向家长告状,而是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寻求让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

六、用理想鼓励学生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有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压制。所以,学生说个话了,搞个小动作了,接个话把了,违个纪了,这些都应该一笑而过,用不着小题大做。

七、用学习节奏引导学生

学习是有节奏的,该玩的时候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要想管理好班级,作为班主任必须有一颗奉献之心,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很累,也很复杂归,但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谢谢大家!!

五星中心校——王力

2011-8-19

《王力是什么字.doc》
王力是什么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