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写出了华山的

2022-05-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咏华山a

《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教师:课件,图片。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趣

1、师:小朋友们,人们经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课件1五岳图

2、师: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吧! 课件2华山图和简介

3、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以高和险出名的,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华山才有了第二条登山路。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呢!同学们说说华山怎样?(高啊)!

板书:高

4、师: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课件3古诗

5、板书课题:《咏华山》。

6、齐读课题。

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指读华,多音字组词。

7、你们知道是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让我们认识一下他吧?课件4寇准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要是现在还活着就应该1000多岁了呢!

8、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座词语山。咱们现在就比一比吧,谁敢来爬一爬词语华山。课件5复习生字词

二、导读课文,体验文本

1、师:同学们昨天学的真棒,所以爬词语华山很简单,可是爬真正的华山可就没呢么简单喽!真正的华山可高啦! 2.品读句子。

同学们知道华山到底有多高吗?

课件6华山图,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00 多米,相当于800多层的楼房高。

课件7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朗读

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寇准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

3、课件8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艰难还可以怎么说?相反呢?你能想象他们爬山艰难的样子吗?

师: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粗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

课件9出示句子 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一边喘着气,一边说(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课件10两个感叹号,一个“真”。 指名读,你从这两句话中还能找到什么表示高的意思呀? 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好不容易登上这么高的华山,我们可要好好欣赏一番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

⑴课件11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不仅高,还很

---------!板书:美

我们跟着他们一起爬上山顶,此刻也只有谁敢和华山比高?试着用”除了

都”练习说话。看远远近近的山原来比我们高的多,可都在我们的——(脚下)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再说几个“远远近近”这样的词吗?引导编写小诗。重重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有了这些重叠的词,句子更美了。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瞧,太阳原来离我们那么远,可现在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练习说话: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真的离我们近吗?(用显得说话)。白云原来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弄清山腰,山脚,山顶。想象白云缭绕的美丽景象: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什么。真的是白云变低了吗,那是怎么回事?朗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山,太阳,白云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山真高哇!再读:课件12啊!华山真高哇!

5、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么高大美丽的华山画下来呢?

教师先画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画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画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画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画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画的位置。

6、课件1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感情背诵 :

突出华山的美与高。

7、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课件13出示: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

你能找到哪个词是题目中“咏”的意思?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说什么?但他咏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课件14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读出停顿,重音,找出对仗的词。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15“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课件16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可古诗中没有一个“高”字,你怎么看出来的?寇准可真聪明,他用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写出了华山高。你有办法帮老师把花变香吗?把水变清吗?

9、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可以加上动作。 (课件17配乐背诗。)

10、好听吗?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听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你敢挑战寇准吗?请你来夸夸华山。(课件18练习说话,积累成语:

顶天立地

高耸入云 恋恋不舍)

三、学习生字

1.寇准七岁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同学们帮老师夸夸他吧! 果真是英雄出少年,你还知道哪些像寇准这样小小年纪就了不起的人呢?(司马光,王勃,骆宾王,曹植,曹冲等)

2.了解文包诗,仿照课文口头说话:咏鹅

四、课外延伸

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带给诗人不少灵感,课件20、21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等脍炙人口。同学们回去找一找描写山的诗,读一读,再比一比看谁背得多吧。

五、作业:课件22

1背一背:背出《咏华山》。 2画一画:画出自己心中的华山。

3写 一写:可以在自己画的画上写几句赞美华山的话。

板书:

咏华山

华山图(简笔画)

推荐第2篇:咏华山

《咏华山》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和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借助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声)。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课题)

请大家翻开书p137页,自己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同桌相互检查

3、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带注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1 (3)去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重点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5、用作业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品读文与诗。(一)品读第二段

1、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

指名读,齐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A自己读。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生练习背。指名背

5.品古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出示黑板)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3、总结: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4、练习读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5、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6、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二)品读第

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我们也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4.再读全文。

三、总结。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4、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山。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太阳显得那么近,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回首白云低。

3

推荐第3篇:咏华山

《咏华山》教案

南万小学 王明月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有名山大川,今天我们学习的的这篇课文就跟我们的大好河山有关,他是我们五大名山中的‚华山‛(生跟读,华山)同学们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生1: 生2:

这个字是多音字,他有两个读音,学习生字‚华‛。

你们听说过华山吗?五大名山中最高的就是华山(ppt出示华山的图片)华山就像是一把利剑直指云霄,都到了云彩的上面,三面都是云霄,只有一条路通上山顶,所以说‚自古华山一条路‛。今天我们就走进华山,一起来欣赏华山的景色。(师板书课题‘咏华山’)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小声朗读课文(生朗读课文)。课文读完后我想考考大家,上一节课我们认读的几个生字,你还想起来吗?(ppt出示生字,点读、齐读)把生字放在词语和句子中你还能认出来吗?(ppt出示生词和句子,点读,齐读)读完生字词我来问你个问题,你知道是谁的在咏华山吗? 生:寇准

师:寇准是那个朝代的人啊? 生:宋代(学习生字‘代’)

师:那么宋代的寇准是用什么来咏华山的? 生:诗

师:对了,用吟诵古诗的方式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读了课文,我,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叫‚寇准‚(生说)有一天,他和师傅一起去登华山(师板书),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 生1: 生2 师课文中那些句子说明华山很高啊?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们一边听课文,一边找句子(点生读课文)。你们找到句子了吗?那些句子说华山很高? 生1 生2 生3 课文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很高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高峻,请你读一读这句话(ppt出示:啊,华山真高啊!生读句子)那华山到底有多高啊?同学们,华山有2200多米,你们看我们的教学楼高不高?华山比他高多了,大约有110多个这样的教学楼这么高,那你们说华山高不高?(高)那谁来读一读华山的高? 生1 生2 生3 我们大家一起来:‚啊,华山真高啊!‛这么高的华山要是让你去爬,你感觉怎么样?让你去爬2200米的高山,你能轻松地爬上去吗?(生回答)这段话中就有一个词说明爬华山不容易,这个词是‚艰难‛(ppt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想登上200多米的华山真的不容易,谁能读出登华山的艰难(点生读)。华山很高,爬山很艰难,但是爬上山顶我们就能看见不一般的景色,那是什么景色呢?(出示ppt)请女生读,这里的景色真美,(师板书)同学们请看这些山,有的近有的远,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着一座,讲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很多山也很高,但是为什么站在华山旁边就显得矮小了? 生1 生2 这句话说明了华山很高,和华山一比,他们都在华山的脚下,还有什么景色?(出示ppt)太阳在哪?云彩在哪?谁能白这句话完整的读一遍?(点生读)书上有幅插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鲜红的太阳,低头看去远远近间的山都在自己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漂亮吗?我们一起来妹妹的读一遍吧。不看文字,只看图画,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说出来?(生试着背诵这两句话) 华山这么高,这么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做点什么?(提问同学)同学们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字叫寇准,他除了感叹华山的高以外,还情不自禁的作了一首诗(出示ppt),你能不能吟诵一下?(点读,齐读)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吗?(提问学生回答,师总结古诗的意思)

这首诗所描绘的就是我们在山顶看到的景色,想一想我们刚才站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诗中的那一句话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相对应?哪一句话与‚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相对应?(提问生)

你知道寇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几岁吗?(七岁)先生看见年仅七岁的小寇准做出这样的诗,难怪师傅会连连夸赞‚好诗!好诗!‛谁能学着师傅的样子夸赞一下小寇准?(提问生)

这首诗好就好在他写出了华山的高和美,小寇准用诗的形式来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讲到这里我们再来一起吟诵一下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同学们寇准年仅七岁就能写出这样好的诗,我想他的语文成绩一定很好,你们要不要向他学习?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ppt出示生字,学习生字岁、齐、与)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下写山的古诗,试着记住一两首。

推荐第4篇:《咏华山》评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我表现。如在教学第二段25句话后,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来还原美丽的语言文字,并组织学生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看华山的录象时,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时,都给学生的各抒己见以肯定。教师给学生所营造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推荐第5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读课题:咏华山)

2、玩游戏,认读生字词

小朋友们,想登上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1)第一座山【出示词语:沿着、艰难、山顶】你来读,“顶”是后鼻音,读准了,一起读 (2)第二座山【出示词语:吟诵、称赞、七岁】你来读,“称赞”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做一下小老师带大家读

(3)第三座山【出示词语:宋代、寇准、山腰间】你来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这座大山【出示: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七岁、宋代、寇准、山腰间】小朋友们读得真准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做——(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二、精讲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找对了没有。(生读)你真会读书

2、沿着山路(教师做动作)就是顺着山路,对了,你看,多读读,就懂了。

你明白“艰难”的意思吗?【课件强调“艰难”】你说。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学生个别读,点评:感受到不容易了吗? 学生体会,再读)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让大家能感受到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读。

3、当他们好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啊,哇,两个表示惊叹的词。两个感叹号。) 找得好。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强调:真高】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抬头看看我们的教室只有一层楼高吗?十层楼呢?一百层呢?而华山有六百层楼那么高。 你们说华山高不高?谁再来读一读?请第一小组的小朋友读好这句话。你们站得那么高,真神气啊!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请小朋友们大声朗读下面的话体会体会。指名学生回答。我们来看课文中的话。【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5、小朋友们看(指图)这些山,有的远,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么多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的山,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 (远远近近)怎么读好这个词?这么多的山一下子是看不过来的,读好它。这些山都在小孩的脚下,难怪他这么惊奇,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名读)

6、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地面看,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远,白云在很高的蓝天上飘,到了华山顶上感觉有什么不同了?(指名读)【课件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你来读。小朋友们,白云在哪?(山腰)孩子在哪?(山顶)他要怎么才能看见白云呢?说得真好,因为孩子在高处,白云在低处。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我们一起读。太阳真近,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了

7、朗读2—4句话。小朋友们,你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吗?【课件出示2-4句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你评价得更好。

8、正是他到了华山顶上,有了这样的感受,所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赞美华山。【出示词语: 情不自禁】 读准这个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叫情不自禁)【课件强调“吟诵”】这个词你会读吗?(指名读)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就叫——

9、请你们也来吟诵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想要读好这首诗,先要读好这两个生字【强调与、齐】与是和的意思,齐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这里还有个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头)

10、现在,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第一句,谁来说?(指名说)说得真好。第二句呢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小朋友前边的课文读懂了,理解这首诗就很容易了。谁愿意读这首诗?(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加上动作,再读。一起读。

11、尝试背诵诗句。小朋友们,现在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起吟诵这首诗,好吗?起立,读。

(二)三四自然段

1、寇准仅仅用了20个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 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指名读)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2、师: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和我们小朋友们一般大,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真了不起! 你真爱学习,我要„„)读好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

1、看这个岁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老师告诉你一个顺口溜,你一定能记得牢牢的。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这个字中有个新偏旁,叫做山字头,写的时候要写得扁一点,看老师写一个。(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在这幅画里,藏着个字,你能看出是哪个字吗?(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这个字写得时候要注意把外面的门字框写得宽一点,日才能塞进去。(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请小朋友们在习字册上写一写

3、评议。这几个小朋友的字怎么样?教师相机点评。

推荐第6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

执教教师:顾婷 执教年级:一年级(下)

【教学目标】

1、字词:

(1)能写默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说出词语的意思:艰难、远远近近、山腰间、朵朵、吟诵、情不自禁、回首、举头。

(2)学生能说出重叠的词语表示数量的多。

(3)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学会两个新部首:山字头和禾木旁。

2、句段:

(1)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华山高的句子。能对照课文说出古诗的意思。

(2)学生能完成一定的句式练习。(修改后重新表述)好像没有了。

3、朗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背诵课。

4、课文内容或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说出华山很高,雄伟壮丽。(咏华山)

(2)学生能说出最后一段话中用上了一个“才”字,说明了什么。(赞寇准) 【任务分析】

目标1:认读与默写属于文字符号的记忆;词语解释主要涉及具体概念学习。达到记忆、理解、运用水平。前者的学习条件是重复练习,后者的学习条件是联系上下文,从例子中学习。 目标2:本目标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生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

目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兼具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性质。达到记忆、理解、运用水平。其学习条件是重复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目标4:属于课文内容知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达到理解水平。学习条件是:(1)需要对被学习对象有相关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1 / 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都知道小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山吗?

2、板书:华山

师:“华”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huà 跟我读“华山”(两遍)书空。

3、(出示多媒体)“华山风景图”。简介: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4、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曾经到过华山,这个小孩儿叫寇准,(跟读两遍)他做过宋代的宰相。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寇准小时候和他的先生登华山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过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指导自学: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老师读得还要好。请大家先读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听读。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咏 华山 沿着 山路 艰难 山顶 自己 情不自禁 吟诵 与 齐 称赞 寇准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 后鼻音— 顶 称

前鼻音—难 禁 吟 翘舌音— 称平舌音—颂 赞 自

2 / 9 (3)学生分小组读词语,互听互评。交流: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初步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咏:赞扬、称赞、赞美 艰难:艰苦困难

山顶、山腰的位置要能指出来

情不自禁:忍不住,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称赞:夸奖、表扬

(4)请四个同学分段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5)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交流并板书:高。

师:你从哪些句子读出华山的高来的? 预设:除了„„

太阳显得„„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如果学生读诗歌,也对其肯定,但不要强调。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正确书写。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分析、记忆字形。认识禾木旁。

3.学生在书上描红,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笔画。书写生字,除了“华”“代”“岁”。

4.指导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 5.写后集体评议,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3 / 9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古诗,学习新诗:课前2分钟背诵古诗。(挑选学生平时背诵的古诗)

《咏柳》、《敕勒歌》、《出塞》、《风》、《登鹳雀楼》、《春晓》

师:宋代的寇准跟随先生登上华山也吟诵了一首诗。今天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咏华山》

2、复习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了课文,这些生字,还会读吗? (课件出示)

华 间 与

齐 称

代 岁

咏 沿 艰 难 顶 禁 吟 诵 赞 宋 寇

师评: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我们学习他,一起读。

3、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读准吗?我们开小火车读。

(课件出示)

华山 称赞 宋代 七岁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寇准 山腰间 情不自禁 更无山与齐

师评:全读对了,大家一起读,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 评:正确、整齐、响亮,好样的。

4、课文中还有一组特殊的词语,请一位小朋友来读: (课件出示) 朵朵白云 连连点头 远远近近的山 师:你发现他们特殊在哪里?

这些词语中有同一个字会重复出现, 一般可以表示数量很多。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二、学习美文

(一)感受华山的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和小寇准一起去爬华山,好吗?

打开书本翻到137页,找到第2自然段。听清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不齐读;读完了一遍,坐端正。小朋友,华山给你什么感觉? (高)

2、初步感受高:(基本读好这句话)

师:哪句话直接写出了华山的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4 / 9 指名读。

评:听出了,华山还真高呢,(课件点红“真”) 谁再来读。

3、数字说明高:(读好语气词和感叹号)

师: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我们这座四层教学楼有20多米高,华山大概要100多座我们学校的这样的教学楼叠起来这么高。把这份惊讶送到句子里,请你来读。 评:你读得这么好,难怪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课件点红“感叹号”) 我们一起读。

4、想象画面体会高:(抓住词语:艰难)

师:华山这么高,小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山的呢?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你看,面对飘带一样的台阶,他们爬山容易吗?(不容易)哪一个词告诉我们了呀?(艰难)

师:老师觉得他们爬山的时候一定是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你觉得他们爬山的时候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我们好像还听见——(直喘粗气);他们的手——(磨破了);脚——(又酸又疼);累了——(还要找块石头坐下歇一歇);

师: 是啊,他们爬得多么艰难啊!谁来读这句话?

评:爬华山的时候真是艰辛又困难;爬的真是太难了,让我们一齐读。

5、图文结合感受高:

师:华山很高,很难爬上,但爬上山顶,就能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两位同学回答后出示课件)

5 / 9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评:这景色真美,老师想把它们都画出来,可以画什么呢?

▲画“山”。这是一座近处的山,这样画够吗?原来“远远近近的山”是指很多远的山,很多近的山,一座连一座,数量多,范围广。 指名读“远远近近的山”。老师可以示范朗读。 评:有远也有近;数量真多啊;一起读。

师:这些山原来也很高,可现在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这里的“自己”指的是谁呀?(寇准)

师:寇准有这么高吗?(因为他站在了华山顶上,华山很高)

师:是啊,除了蓝天,高高在上(点红:除了„„都„„),在蓝天下,华山是——最高的。

师:谁能用朗读,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评:对啊,只有天在上,再也没有其他山可以跟华山齐平了!我们一起读。 ▲画“日”。画在哪里?为什么?(“显得那么近”)好像就在我们头顶上了。 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里还写到白云呢,我也想来画画白云。

▲画“云”。应该画在——山腰间。我们来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里?那么山腰在哪里?谁来指一指?

师:是的,这是山腰,这是——山顶,这就是——山脚。老师就在山腰上画云。 画一朵,行么?有很多很多的白云,一个叠词朵朵,就把白云数量的多说清楚了。谁来读?请女生读。

师:华山真高啊,都穿过云层啦。老师忍不住要与大家分享一个四字词语,出示词语:高耸入云(小黑板出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平时那么高高在上的云朵,现在只能给华山当腰带。指名朗读。

评:山真高啊,真是高耸入云。你还把这景色读得美美的呢。

6、站在山顶上,抬眼望云,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都变得很小了,山腰间一朵朵白云轻轻飘荡。多美的景色,我们边读边欣赏吧。 多美的白云,多高的华山,难怪小寇准要激动地赞叹:啊!华山真高哇!(齐读)

6 / 9

三、吟诵好诗

1、师: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顾老师就带大家到高高的华山山顶去看看吧! 老师媒体播放华山图片组合,学生惊叹四起。

2、师:大家刚才忍不住发出赞叹之声,这样的心情就是“情不自禁”。(小黑板出示)

3、师:文中的小孩寇准他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谁想读?

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读正确:

指名读。评:你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2)读出停顿、节奏:

师:谁再来读一读,能不能超过他。

生读得好,师评:她读的时候还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诗的节奏,这样就更加优美动听了。(课件标出停顿符号)

学生依旧没读好,师:老师告诉大家,读诗的的时候要注意诗句间的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节奏,(出示分隔符号)。听老师读第一句。 谁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

师评:你读得再慢一点就更好了。再请学生读。

师:后面几句也是这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自己练练。 学生练习后个别读。

师评:读得优美动听;真像位小诗人了。男生读。 (3)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师:诗的意思你读明白了么?分两行来说说。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借助文中句子说)

(第一句教师补充:再也没有其它山和华山一样高,这就叫——“更无山与齐”。“齐”就是一样高的意思。)

老师再来考考你:

①举头(做动作)②回首(做动作)

看,“回首”就是“回头”,“首”就是“头”的意思,刚才“举头”和“回首”中藏着一对近义词呢!

7 / 9 师:发现了么,文中这两句话,写的就是这些诗句的意思。

我来读上面的句子,同学读下面的诗句,我们来配合读一读。(诗文对照读一读)。 (4)诗文比较。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写得和上面这段话是一个意思。老师数过了,上面这段话足有52个字,这首诗仅仅用了20个字,你更喜欢什么啊?(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理由) 师总结:这首诗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都在说华山的高,而且读来有节奏,有韵律,朗朗上口,优美动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 (5)吟诵好诗。(出示整首诗)

师:这样,用诗歌来赞美,就叫做“咏”,吟咏、歌咏、咏叹的意思,本课的课题,也就是这首诗的诗题。我们把诗完整地读一读。谁来试试?老师为你配上音乐。(朗读最好的同学读。)

评:你读得真美啊,读出了诗的节奏,还读出诗表达的感情,就叫“吟诵”。 我们学习他一起来吟诵。

评:我听出了抑扬顿挫,真的是用心在吟诵呢!

四、夸赞寇准

1、师:先生听了小寇准吟诵的诗一个劲儿地夸奖,自己读读课文。谁能学先生的样儿夸一夸小寇准?指名读。

评:你把“连连点头”读得好;看来先生真是非常满意。

2、先生的夸奖是有道理的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而且因为(指名读)——出示: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师:为什么要突出“才”字?寇准从小聪明好学爱读书,长大后成了有名的诗人,还做了宰相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了解一下。

五、总结课文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寇准与先生,登上了华山;通过想象、画画,我们读懂了课文;最重要的,我们吟诵到了一首好诗《咏华山》;小朋友可真了不起!

六、布置作业

师:老师想到了还有一位小诗人,也是在七岁吟诗,出示:《咏鹅》。我们一起读一读。 他咏了一样事物是——鹅。我想这背后一定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8 / 9 出示: 骆宾王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 同学们展开想象,骆宾王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编编故事吧,下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故事会,讲讲《咏鹅》的故事。

板书:简笔画

9 / 9

推荐第7篇:25咏华山

25 咏 华 山

示范小学 李素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预学新课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互学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互学与展示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

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

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展示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1.口头扩词。

顶()()()齐()()() 五。板书设计

咏华山 高 美

六 教学反思

26 小松鼠找花生果

示范小学 李素花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认识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生、里、果”,能自我审视间架结构,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

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

4、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乐于与同学、老师分享续编的故事,培养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树上挂着一些果实)问:小朋友们,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你知道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实都成熟了。(演示课件:小松鼠蹦蹦跳跳来到园中)小松鼠也来到了园中,它想干什么呢?(出示课题:16小松鼠找花生)

3、(指向“找”、“生”)谁来认一认这两个字?(先指名读,再齐读)

4、全班齐读课题。

二、互学感知

1、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说一说故事内容。(不需要说得很完整。)

三、识字读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

2、大家一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请教一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把小组里好的识字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4、在小组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5、谁勇敢地来试一下,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来当评委。

6、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对个别长句子老师作示范。

四、看图读文

1、出示两幅插图,自己读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2、学生读课文并找出图的对应段落。

五、朗读展示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些什么?

2、让学生明确图中花生花的位置,问;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生花的?找出句子读一读。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3、出示“鲜艳”一词,指名读。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颜色明亮而好看)

平常我们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学生举例,如:鲜艳的红领巾,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衣服等。)

4、(拿出两盆盛开的鲜花,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远离灯光的地方)放在灯光下的鲜花怎样?出示格外一词,是什么意思?(更加、特别)

多美的花生花呀,出示句子: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突出金黄色、格外)

6、花生地旁边的小松鼠和鼹鼠在说什么呢,谁来扮演小松鼠,谁来扮演鼹鼠。

7、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8、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多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我们来读一读第

一、二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同桌的同学,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还可以读给老师听。

9、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好吗?学习小组开始行动吧!

10、学生上台表演。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生、里、果”,这三个字里,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看老师写“生”字,提醒学生竖在竖中线上。

3、让学生比较“里”与“果”,同时介绍识字方法。

4、老师范写“里”,同时介绍:在写这两个字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里”字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5、(出示三个写在田字格里的“果”字,其中两个字的撇、捺不够伸展和均衡。)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美,说出理由。

6、老师范写“果”。学生评价。

7、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每个写两遍,你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8、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9、展示学生的字,为写得美的字贴上小红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2、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一些写有生字的苹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一组一个果篮,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正确认读后放在果篮里,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看图、互学、读文、感悟

1、出示第二幅图,请你仔细看花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松鼠的表情怎样?出示“奇怪”一词,齐读。

“奇怪”是什么意思?(不明白、不理解)小松鼠为什么奇怪?

3、(出示句子: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谁来读一读。

4、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5、再继续指名读。

6、这时候小松鼠说了一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7、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有其他人吗?那他是对谁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出示“自言自语”,学生认读。

8、怎样表现自言自语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小松鼠的话。

9、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10、再继续指名读。

11、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哪儿去了,你能告诉他吗?(学生可能会说真的被人摘走了,也可能说花生没有结果,还可能说花生的果实在地里等,要让学生充分的说。) 12、那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让电脑来揭密。(演示课件:花生果实在地里)

13、故事有趣吧,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朗读出来吧!学生自由朗读。

14、小朋友们新星擂台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每一组辅导一名选手参加比赛,每名选手只选其中一段进行朗读,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始行动吧!

15、学习小组练习朗读。

16、朗读擂台赛开始。

17、召开记者招待会让擂主谈体会。

三、发挥想象 续编展示

1、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2、能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3、指名上台讲。

四、复习巩固新字

1、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

大树旁边种花生,小小松鼠每天等,松鼠自言自语说,

花生开花格外艳。许多天呀过去了,花生被谁摘走了?

花落却不见结果。松鼠我来告诉你,花生的果在地里。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聪明的孩子,你还会读这些词吗?开火车认读,如遇学生卡住时请其他学生当修理工来修理,再认读一次,然后又继续。

五、自由练写生字

学生自己选择写哪一个,自己决定写几遍。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字贴在学习园地的“我会写一手好字”里。

六、板书设计

小松鼠找花生

七、教学反思

花(鲜艳)→ |

花生(谁摘走了呢?)

(埋在地下)

推荐第8篇:25.咏华山

25.咏华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激趣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座山,名字叫“华山”,师板书“华山”,生跟着书空“华”。2.学习多音字:华:华丽,华山。

3、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它“远望之若花”(板书),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

4、华山很高,高约2200米,有700多层的楼房那么高呢。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联系学过的《东方明珠》中的语句指导读。

5、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板:咏) “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赞美鹅就可以说(咏鹅) 赞美柳树可以说(咏柳)

(这里可以让学生一起来背一背)

6、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老师范读,思考 这个孩子是寇准。

2、出示词语:寇准、宋代、七岁 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说一句话吗?

⊙(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了《咏华山》。) ⊙(《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的。)

3、寇准的《咏华山》写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把这首诗用直线划下来。

4、出示《咏华山》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与”、“齐”。 与:书空笔顺,竖折折钩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与众不同。

齐:文+撇和竖,撇捺舒展,竖在竖中线上,整齐、齐名、齐心。

5、师讲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古诗不一样,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经过,并且在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所以这样的课文就叫做“文包诗”。(板书)

6、这首诗虽然也开头空了两格,但是,小朋友看它的前面是:,所以它不能独立成段。请同学们标注一下自然段。

7、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8. 出示词语:沿着山路 艰难 爬上山顶 山腰间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1)开火车读,齐读。

(2)学习生字:间:门里加个日,日写在门字框的中间,房间、中间、时间。

三、再读课文,重点突出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指名读好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分组读两句话。 3.齐读25课。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2.你见过哪些山?

3.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怎样?

二、体会华山“高”

1.“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2.你觉得华山怎样? (华山很高!很漂亮!)

3.他们怎么登上华山的?指名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没累!) 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没累!) 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累。)

(2)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4.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啊!华山真高哇!) 5.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2)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3)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生读。 (4)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6.请接着读。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2)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3)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4)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5)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7.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生读。 (1)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2)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生齐读。

(3)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8.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9.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啊!华山真高哇!华山太美了!)

10.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11.出示古诗,生自由读。能读懂吗?(不能)读读前面这段话。生自由读前面一段话。 根据前面一段话理解诗句意思。更:再;齐:一样高;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12.吟诗加上动作,读出华山的高。

13.华山是“五大名山”之一,登上华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高兴、舒服。)你喜爱华山吗?(喜爱!)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由读2节,边读边想象登上华山看到的美丽景色。生自由读2节。

三、了解小诗人寇准

1.这节课我们跟随那位做诗的小朋友一同游览了华山,大家知道那个小朋友是谁吗?(寇准) 2.他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这首诗时才7岁。和小朋友们一样大。你觉得寇准小朋友怎样?(非常聪明,有学问)

3.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游览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美好的风光记在心中。课后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称、代、岁

2.记字形:称:禾字旁+尔;代:单人旁+戈字旁少撇;岁:山+夕。

3.写美观:代:短横在横中线上,斜钩从竖中线上写;岁:竖在竖中线上,撇从竖中线上撇,横撇的横在竖中线上。 4.范写,学生写。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生字词。

推荐第9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

滨江小学

韩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第二小节:

(一)

1、出示图片:这就是华山。华山高2100多米,人人都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他们是怎么登山的?

3、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就叫做——出示“艰难”谁来读一读?放进句子里能读好吗?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自读,指读。齐读

(二)

1、他们在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2、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图)

(1) 指读, 他们看到了什么?齐读

(2) 读了这两句,你认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从哪儿能看出华山高呢? (3) A、“远远近近的山”看图,有的高,有的……有的……有的 ……所有的山都在——“脚下”?说明什么?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贴)指读,齐读。

B、“太阳显得那么近”“那么近”是怎样的近?换词(非常近、特别近)为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C、白云飘在哪里?“山腰间”指在什么地方?师画山,指名上台指云的位置。说明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是“一朵云”吗?朵朵白云,随处可见,看图;一大片, 一大片,就像云的海洋。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里会怎么想?这美丽的云海奇观只有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才能看到呀。你们说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 1 山真高哇!”

(4) 华山的高令人无不称奇,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表现出华山的高。

3、历尽了艰难困苦,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山顶。当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他的心情怎么样?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极了(开心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激动极了(激动地读“啊!华山真高哇!”),幸福极了(幸福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是呀,他开心极了,激动极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指读。

(三)

1、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

出示,图,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诗里写的,全是小孩儿登上华山以后看到的,美吗?再读一读。出示第一句。

3、出示第一句。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与”何义?“齐”何义?它的意思是一样高,“更无山与齐”没有山和它一样高,那就是所有的山——(降低手势)都在它的脚下。第二小节里,也有这句诗的意思,你能把那句话找出来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是——?

4、出示第二句。谁再来读读第二句? “举头”师做动作,何义?“回首”做个动作,何义?那么“首”就是何义?小孩儿抬头,看见了什么?回头时又看见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在第二小节里,你能找到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

5、这首美丽的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边读边做动作。指名上台表演。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叫做——出示“吟诵”。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诗吧: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全首诗。

5、登上华山之后,华山的高大、险峻和美丽给小孩儿和他的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他们看到的景色。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四小节:

1、先生听了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三小节,表演给同座看。指名演。“连连点头”不停地点头。“称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表扬、夸奖、称颂)

2、先生不停地点头,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3、是呀,寇准那年才7岁,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一样年纪。

四、总结:

在这个故事里华山的高大给年仅七岁的小寇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高大,记住聪明的小寇准吧。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课文学完了,你会背这首诗吗?齐背。真聪明,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老师又带来了几首写山的古诗 ,你们读一读。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吗?

2、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这些诗各写了山的什么特点呢?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它们的意思。

4、出示练习册第

二、五题,练习说一说。

自做第

二、

三、五题。

附板书:

22 咏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推荐第10篇:9、咏华山

9、《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齐读)齐读课题,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咏华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八岁时什么事?(生交流)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太阳离我们那么远,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觉得那么高,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华山真--(高啊)!华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出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1、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门字框)

5、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八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们的(),()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b、看图: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我们平时看太阳感觉那么(远),站在华山顶上看太阳是

那么(近),山腰间飘着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间\"?我们平时看到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蓝天上,现在只到华山的山腰间。对太阳和白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a、师生接读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4)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哪个字是\"头\"的意思?(5)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6)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赞?;好诗!好诗!\"一个刚八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写生字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

1、仿

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四、板书设计

9、咏华山

华山 寇准

壮丽 聪敏 教学反思

第11篇:修咏华山

语文研修课教案

《咏华山》教学设计

研修主题:如何运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花生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语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诗的韵味。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称赞 宋代 山腰间

与 一齐 七岁 情不自禁 寇准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寇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A、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图一: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这样高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觉得怎样呢?你能轻松地 爬上去吗?是啊?山是那样高,那样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山顶,真不是容易的事啊。哪一句话告诉我们登山很不容易?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

自己先读读试试看。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 是哪个词?

(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引读:啊!华山真高哇!

C、华山很高,很难爬上,但爬上去,就会看到美丽的景色。那 是怎样的呢?

a、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b、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指导读好这句话。

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c、书上有一幅很美的插图,你们想欣赏吗?

站在山顶上,抬眼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 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都变得很小了,山腰间一朵朵白云轻轻飘荡。

小朋友,你觉得这景色怎样? 那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得真棒!你们能不看文字,只看图画,就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说出来呢?指名背诵,齐背。

(2)小朋友们,假如你现在真的站在山顶上,看到华山如此雄伟壮丽,你会怎么样?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你看你们都忍不住要跳起来、喊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

A、齐读: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诗来:

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B、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2、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

(1)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2)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

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学习!我要„„)

(3)说到这,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再一次来吟诵这首诗,好吗?会背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 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出示“代、岁”。

帮它找个朋友组个词。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注意点,范写。 描红,临写,巡视。

六、板书

25

华 山

艰难地爬上

寇准

除了„„都„„

红日近

白云低

第12篇:咏华山教案

教学内容

咏华山(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预习作业设计

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词

学程设计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来背《咏华山》

3、出示课题,齐读《咏华山》

二、理解课题

1、看图,说说对华山的初步印象

2、读好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知道课题中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沿着山路艰难宋代寇准七岁与齐山腰间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华山山顶

(2)再读音准,指名领读,领读者要提醒音准。

(3)出示词组进行检查。

(4)理解部分词语,当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可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理解。

2、读好古诗

3、了解文包诗

4、分自然段读课文

5、出示:寇准,领读,分男女生读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学习山字头,记住岁

2、观察比较华、齐、岁看看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给字找朋友

4、描红临帖

版块一

1、小朋友,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来背两首的?

2、小朋友们能背这么多古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吟诵一首,欢迎吗?(师背《咏华山》)

3、你们想学这首诗吗?这首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板块二

1、瞧,这就是华山。(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华山的印象。

2、是呀,课文中就有一句:(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这里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4.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好吗?

板块三

1、首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老师背的这首诗,把它多读几遍。来,打开书,翻到137页,开始吧。

小结:当我们一下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放到文中、句子中去理解,这就叫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小朋友读得真投入啊,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读!

3、这首古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这就叫文包诗。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是和前面的一段话连在一起,属于一个自然段(出示整段课文)谁能把这个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4、这么难读的一个自然段你都能读的这么好,这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得真响亮,第三自然段谁来读?读的真流利啊,第四自然段呢?

6、读得真认真,大家听仔细了吗,这首诗是谁写的?

7、是啊,当时才7岁的寇准在登华山时,看到华山那么的高,情不自禁的吟了一首《咏华山》,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板块四

1.出示生字:岁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习新偏旁山字头,比较山字头和单独写的山。

2.观察三个生字卡片上的字,华、齐、岁,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上下结构,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组词

4.描红临帖

第13篇: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

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第14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里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写好“华、与、齐”三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对四句诗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华山的高险峻美。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贴图

课前谈话:

1、聊一聊孩子已知的“山”

(师板演“山”)小朋友,你们喜欢山吗?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那些山呢?

2、引入登山竞赛

这结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登山,分成四个小组,哪一组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我们就登上一级,到下课时,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先登上山顶,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华山

1、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登的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吗?

(1)(出示“华山”词语)“华”是个生字,谁能读准这个字?指名读。领读。(“华”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第四声。)齐读。

(2)你有好方法记住“华”字吗?指名说。(“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十”,就成了华。)

(3)伸出你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山的名字。(师边写边说笔顺)

2、小朋友们听说过华山吗?

(呈现图片)师补充: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五大名山之一,也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

3、从古到今华山就吸引了无数游览者,也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和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小孩子和先生一起登华山、咏华山的故事。板书“咏”,谁来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齐读。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

3、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都认识了吗?指着书后面的绿线和田字格,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读正确的表扬他一下,你真棒,读错的,你可以提醒他一下,也可以教教他。

(2)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你还能读吗?指名读,开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打乱顺序怎么样?

4、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课文

三、学习第二节,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1、小朋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华山(出示华山图。)你觉得华山怎样?文章哪一小节讲了华山的高呢?——第2自然段

2、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真高的呢?用横线画出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体会:(抓住句子中的词语交流)

啊!华山真高哇!

(1)直接告诉了我们华山很高,你能读出它的高来吗?试试看

(2)华山有多高?师补充:两千多米这么高,相当于800层楼房那么高。

(3)我们就带着惊讶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抓住“艰难”,你们爬过山或者爬过楼吗?什么感觉?

(2)那现在让我们来看(图示)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就是“艰难”,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句话。

(4)又难又累,啊,终于爬上山顶了,让我们一起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抓关联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2)教师画一画这“远远近的山”,这些山有高有低,有远有近,连绵在一起。要知道这些山本来也很高,可现在……(都在自己的脚下了),都在小孩和先生的脚下了,而他们站在华山顶上,就是说华山比这些山要高。

(4)看着图来读好这句话。师指着图引导读句

(5)是呀,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名贴一贴太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贴?指导读好这句话。

(2)贴一贴白云。理解“山腰间”小朋友的腰在哪儿?在身体的中部,“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部。

(3)师引导:抬起头来——太阳显得那么近,回过头来——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可见——啊!华山真高啊!

4、小结,再次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标点符号的意思

5、书上有一幅插图,就画了刚才的景色。想看看吗?一起来看,

师描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你还感觉到什么?美

那我们就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6、看着这么高的华山,欣赏着这么美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呢?

师陈述“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读准音)

7、寇准情不自禁地做了什么?(吟诵起一首诗来,他要想来赞美华山的高。

(1)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出示诗句。谁来学学小诗人吟诗。

只有 / 天在上, 更无 / 山与齐。举头 / 红日近,回首 / 白云低。

(2)指名读。集体读。读出节奏。

(3)古诗写的是华山,共有两句话,标一标。

(4)我们刚才体会的课文里就有两句话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5)出示对应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6)理解“齐”就是一样高,“举”就是抬起,举头就是抬头。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示“头”“首”就是头。

(7)回应课题,原来短短的诗句也是来赞美华山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咏就是赞美华山的意思,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诗的形式来赞美华山,我们更了不起。

(8)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来吟诵这首诗。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全体起立,加上动作读。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与齐

1、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书写。

第15篇:9咏华山修改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句容市河滨片一年级语文教案

9.咏华山

主备人:赵沭蓉 主备研讨人:赵沭蓉、陈文淑、杨红、程月红 审核人:张婷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个案修改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咏”指用诗词等来叙述、描写、抒发情怀。“华山”山名,在陕西境内,是五岳(我国历史上五大名山的总称)中的西岳,以其高峻陡峭、雄伟壮丽而闻名于世。“咏华山”意思是用诗词来抒写华山。研读过三字标题,推想课文内容,可能会生发以下思考:谁来材咏华山?这涉及课文要写的主要人物。为什么咏华山?这关联到课文所写的主要人物登山有感,情不自已,发为吟咏了。怎样咏华山?这又与“咏”字挂钩,或作词,或吟诗,借以赞美华山,抒发情怀。因此,由题及文,学习时要把登山和吟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学得更好些。本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临华山的事情,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赞扬了寇准聪敏过人,很有才华。全文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人物和事情。时间是“古时候”。人物是“孩儿”\"和“先生”。,事情是“去登华山”,从而领起下文。第二自然段,写小孩儿吟诗赞华山。这一自然段所写内容包含了艰难爬山→山顶景观→吟诗赞美。应该说,孩子吟诗是这一自然段的核心部分。第三自然段,写小孩儿的诗歌得到先生称赞。先生随同登山,感触很深,而诗与境合,自然连赞“好诗”。这是故事内容的必然发展。第四自然段,点明小孩儿的姓名和年龄。姓名是“寇准”,年龄只有“八岁”。如此收篇,与开头形成呼应之势,具有解疑释念之效。登→咏→赞→点,全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富有感染力。“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这几句都紧扣“高”字展开描写,我们理解时必须吃准“高”字。“啊,华山真高哇!”这是爬上山顶后发出的惊叹,感叹号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和先生的惊讶程度。华山究竟有多高?一以群山作比,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它的脚下;二以太阳的近和白云的低来衬托,登上山顶,再不觉得太阳遥远,而是近在咫尺,再不感到白云高不可及,而是飘在山腰。“除了······都······”的句式,太阳和白云的比衬,把华山巍峨、耸人蓝天的壮观气势,表现得多么令人心动!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更,再齐,达到同样高度举,抬回首,回,指掉转,首,指头,意为掉过头来向下面看。这首诗描写华山高耸云天——只有蓝天在华山之上,再没有其他山能与它达到同等高度了。抬起头来只感到往日离得很远的太阳而今近在咫尺,低头望去却看见以前高不可及的白云竟在山腰间飘荡·····。诗与境合,情偕意驰。这是本文的突出写作特色。文章写华山高峻陡峭,雄伟壮丽,着重描写了孩子和先生登临山顶之后的观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几字头”,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1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句容市河滨片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几字头”,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资料链接】

寇准是北宋的一代名相,抗金中坚,可写的事情很多。然而,本文只是截取了他少年时代游山咏诗的一段事情,如果旁生枝节,东拉西扯,难免芜杂不堪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几字头”,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揭题,释题

1.板书华(hua)山,领读“华”第四声。教学多音字。

2.简介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市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像花,所以叫华山。名胜很多,是游览的好地方“自古华山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全程大约10千米。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对山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且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

3.板书:咏“咏”有两个意思①声调抑扬地念②用诗词等来抒写。“咏华山”的“咏”用哪个意思呢? 4.“咏华山”就是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领读课题。 【课堂助学】

初读指导

过渡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请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1.范读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寇准)为什么要咏华山?(华山高)他是怎么咏华山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这首诗的题目是《咏华山》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词,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1)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咏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

真高 自己 朵朵 与 称赞 沿着 艰难 山顶 情不自禁 吟诵 寇准 显得 山腰间 无 回首 咏 登 爬 飘

2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句容市河滨片一年级语文教案

(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平舌音的字自、赞、诵。前鼻音的字真、赞、沿、艰、难、禁、吟。 (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巩固训练】

开动脑筋记生字。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者小结。

一、比一比:自——首 己——已 无——天 直——真 二:加一加:“间”,“ 门”里加个“日”。

三、部件法:“朵”,新偏旁“几”和“木”组成。“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

四、学生描红练写。

五、布置作业

1.查字典,写出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更无( ) 举头( ) 山与( )齐 回首( ) ....2.读读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复习导入】 检查

1.读拼音,写词语。

时间 回首 自己 朵朵白云 2.指名朗读课文。 【课堂助学】 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登→咏→赞→点)(“赞”指先生称赞寇准吟诵的诗,“点”指结尾作者点出小孩的姓名和年龄) 2.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时间(古时候)、人物(小孩儿和先生)和事情(登山)。齐读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各自读课文,交流体会读懂了什么? (2)学生发言后,教者侧重就以下几点与学生研究。

①“啊,华山真高哇!”的朗读及感叹号的作用。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啊,华山真高哇!。应当读出惊叹的语气! ” ②写华山高的句子。

3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句容市河滨片一年级语文教案

画出写华山高的句子,朗读。

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表现了华山的 “高”。

记住写华山高的句子的顺序:天→山→太阳→白云 ③了解《咏华山》的诗意。 朗读《咏华山》。

联系上下文,理解“更、无、与、举、首”的意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④指导感情朗读《咏华山》这首诗。 加上动作表演读,练习背诵。

(3)回顾整个自然段四句话的叙述顺序(爬上山顶一惊叹一山高一吟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比较:“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好诗!先生点头称赞。”

(上一句写出了先生非常高兴,“好诗! ”不止说了一遍,点头不止一次。下一句先生的高兴是一般的。) (2)朗读体会先生的高兴心情。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巩固训练】

一、比较

⒈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八岁。

⒉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两个句子里的“才”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有年龄很小的意思,第二句有“好不容易”的意思。

二、讲宋代朝代名,公元960-1127(北宋)。

三、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1)啊华山真高哇

(2)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2.背诵《咏华山》。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啊,华山真( )哇!除了蓝天,( )的( )都在( )的脚下太阳显得( ),山腰间飘着( )。

附板书 9咏华山 登→咏→赞→点

4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句容市河滨片一年级语文教案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教学反思】

5

第16篇:咏华山案例分析

读读·画画·演演——《咏华山》案例分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1]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谁来把你刚才交流的告诉大家? 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远远近近的山都像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小朋友读了这两句就看见了蓝天、白云、太阳和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真会读书。

师:那你们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丽。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奇特。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请学生自由画图,一生板演) 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太阳画在小孩的头顶上很好。因为华山很高,太阳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他把山画在小孩的脚下很好。因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很高,高得山都在自己脚下了。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师:那你觉得白云该画在哪里?你来画给大家看看。 (生重新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你不仅看得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2]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华山真的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评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如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蕴意。“情不自禁”一词是文与诗的联系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学生换位体验,自悟其情,体会词语意思,也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古诗的学习上。] [教学片段3] 师:寇准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所以先生听了—— 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老师请小朋友同桌间互相合作,来演一演小寇准吟诗和先生称赞的情景。小朋友在表演时还可以配上动作。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师:哪组小朋友来表演给大家看?

(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表演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边说边点头称赞表演得很好。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表扬表扬他。让我们一起来吟吟这首诗,来赞一赞小寇准吧!

(师生共同吟诗表演) [评析:通过感悟、表演、评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表演课文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反思]

一、读中感悟,层次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 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一诗一画,熏陶式教学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自主合作,方法型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创新见解,无不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第17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平时看到你们能背诵那么多古诗,老师真是佩服极了。今天我也给大家背一首: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七岁的孩子。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学习了课文之后就明白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咏华山。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

这就是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境内,是五岳之一,也称西岳。 看了图片之后,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说,师板书:高美)

过度:下面咱们就跟随这师徒俩到文中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好吗?

2、自由读读课文。看谁能把书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畅。

3、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音了?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学生读读,字音不准的多读几遍。

4、一人一段读,正音。

5、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过度:课文读得这么通顺,看来可以仔细阅读课文了。

三、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小声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边读边用笔划下这些句子,并读一读。

2把你刚才划出的句子读给同位听听。

3、把刚才的读书收获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生交流。然后师出示(多媒体)刚才学生说过的这些句子。 咱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华山的高好吗?

4、(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生读。评价。怎样才能读出华山的高?引导学生抓住“艰难”一词理解山的高。

再读,读出山的高。男生读,女生读。并第一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全班学生反复诵读。

过度:老师听出来了,华山的确很高。到底怎么个高法呢?

5、(多媒体)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指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是怎样读出华山高的?

生说说,师评价:你真会读书。小小年纪就这么会读书,了不起。 再读。抓住“远远近近”指导读。

师:这么多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看来华山真得好高哇!我们共同赞美一下吧!

再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多媒体)继续出示第句子:(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从这句话中你是怎样读出华山高的?同位两人互相交流。 师:朵朵白云是一朵云吗?二朵?那么是多少?(许多,数不清) 读出山高,云多。

师:如果加上一个动作,让朵朵白云再飘起来,就更好了。 生加上动作读,师生共同读。读出华山的高。 第三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全班反复诵读。

7出示刚才四句话,连起来读。

指生读。余生边听边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生说说。 齐读。(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师:你们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雄伟壮丽的华山顶上。头上是蓝天、红日,脚下是白云、群山,就像仙境一般。我太激动了,恨不得跳起来大喊一声:“华山你好高呀!”

如果你也来到了高耸入云的华山顶上,会说什么、做什么呢?(指生说说)

师:刚才大家赞美华山时这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激动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情不自禁。(板书)

过度:文中的孩子来到山顶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激动,他也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是用一首诗来表达的。

8、出示文中的诗文。

指生读。这首诗有几句话?(两句) ⑴ 说说。 出示第一句:这句什么意思?谁读懂了?指生用自己的话师评价。

文中有一句话的意思与这句诗的意思相同, 读读第二段找出来。 指生说说是哪句话。

师:对吗?看看答案。(出示这句话) 男生读诗句,女生读相应的意思。 ⑵出示第二句诗。

这一句怎样理解?像刚才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给你周围的小伙伴听听。

⑶出示全诗。指读,指导读。

现在老师说说在山上的感受,你们对诗句好吗?

师:太奇妙了。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一句话来说,也可以用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表达方式真是丰富多彩。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共同感受一下汉语言的魅力。齐读古诗。 过度:七岁的孩子能用这样的好师赞美华山,真了不起。难怪连他的师傅都赞不绝口呢!现在齐读

3-4段,让我们和师傅一起夸夸这位小诗人。

9、齐读课文3-4段,学着师傅的样子,加上动作夸夸小诗人。“好诗,好诗”

四、朗读全文感悟文章内涵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般地创造了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华山,

让我们一饱眼福。

汉语言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让我们感受了语言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全文,再次赞美华山的高大、美丽吧!齐读全文。

五、总结

课文学习到这儿,你想对华山说什么?你想对小寇准说什么? 我还想对师傅说:“你太幸福了!有这样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学生。”老师也很幸福,因为有你们这样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说不定将来我们班会出很多这样的小诗人呢!

为了梦想成真,先让咱们把生字学好吧!

第18篇: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小教1班钱瑶芬03110127《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后进行的反思,请老师指正。

第19篇:咏华山(优秀教案)

25、咏 华 山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学习18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 “华、岁、齐、称、代”。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短片,点击欣赏 知道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华山”

2、学习生字“华”,师板书“华山”,生跟着书空“华”。

3、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它“远望之若花”(板书),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

4、简笔画:高高的华山。是啊,华山高约2200米,有700多层的楼房那么高呢。 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联系学过的《东方明珠》中的语句指导读。

5、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板:咏) “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赞美鹅就可以说(咏鹅) 赞美柳树可以说(咏柳) 赞美雪花可以说是(咏雪) (这里可以让学生一起来背一背)

6、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老师范读,思考 这个孩子是寇准。

2、出示词语:寇准、宋代、七岁 自由读,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说一句话吗?

⊙(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了《咏华山》。) ⊙(《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的。)

3、寇准的《咏华山》写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把这首诗用直线划下来。

4、出示《咏华山》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

5、师讲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古诗不一样,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经过,并且在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所以这样的课文就叫做“文包诗”。(板书)

6、这首诗虽然也开头空了两格,但是,小朋友看它的前面是:,所以他不能独立成段。请同学们标注一下自然段。

7、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8. 出示词卡:

dēnɡ yán jiānnán 登华山 沿着山路 艰难 yāojiān pá dǐnɡ 山腰间 爬上山顶 jīn yínsònɡ chēnɡzàn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带着词语登山,开火车读,齐读。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重点突出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指名读好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分组读两句话。 3.齐读25课。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与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特别注意“竖折折勾”的写法 2.观察 “齐”,有什么发现? 3.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25.咏华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课前活动:背诵关于山的古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生写课题) 2.复习生字,认读词语

(1)听写词语:中间 古代 七岁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都还记得吗?下面我来检查一下,拿出生字本,坐正写字姿势,准备听写。

学生听写——出示正确的词语——学生对照检查 (2)复习读词

师:小寇准登的是华山,小朋友,我们就登词语山,有信心登上去吗?那我们就开小火车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寇准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情不自禁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老师建议,女生读一个,男生读一个,一起登上山去。(男女生合作读) 2..检查读文

师:词语读得这么棒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读得正确又流利。)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登华山》

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

1.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 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指名读诗)

师:字字正确,句句连贯,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再指名读诗) 师:正确、熟练还很有节奏呢!还想读吗? 师:好,想读是小朋友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的“高”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都读懂了吗?那谁来说说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吧!还可以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这首诗的意思找到了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谁找到了?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的意思谁找到了?请你来读读。 师:嗯,不错,都找准了!

(3)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同学们看,课文中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过渡:读了这些句子你感觉华山怎么样啊?(指名回答:高)你从哪儿读出华山高的?

3.逐句指导朗读,感悟华山的“高”。(1)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师: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指名发言)老师告诉你们,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这间多媒体教室,高不高?华山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座这样的教室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师:谁来读读华山的高?(指名读,评价:“真高”这两个字读得好。我想,你的头脑中一定出现了这高高的华山,是吗?)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也能这样读?(再指名读,评价:嗯,你让我看到了高高的华山。) 师: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评价:我想,这高高的华山肯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对吗?)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儿读出了华山高?

(2)生读句子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这远远近近的山,我先来画远处的山,(师在黑板上画远山)师:那么近处的山该画在那里呢?谁来指给老师看?(学生上台指)好,我就画在这儿。(师画好近处的高山) ① 指导读词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谁能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远远近近的山”)你来。(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这么多的山,这么快能把它看完吗?这样,刘老师来读给你听。你的眼前,你的头脑里,就在想,啊,这么多的山。听!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有没有看到这些山啊?你再来试试看。)

师:嗯,头脑中出现这些山了。谁还想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谁,还能读?想读的一起来读吧。(齐读) ②指导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指着黑板上远处的山)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到了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谁知道?(指名回答,感受华山的高。) 师:对,“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说,这些山都没有华山高,华山是最高的,除了蓝天高高在上。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华山比这些山都高?(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

师:哎呀。这些山,不但多,还很美呢!谁再来读?(再指名读) 过渡:还从哪一句也读出了华山的高?

(3)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我也想来画一画。太阳该画在哪儿呢?看看书上怎么说? (指名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边画边说: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师:我还想画白云。白云该画在哪儿?(一起说:山腰间。) 师:山腰间的位置就是---谁来指给我看。(学生指在山的中部) 师:同意吗?(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

师边画上朵朵白云边说: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

师: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吗?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同桌练习)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高高的华山,红红的太阳。还有谁想读,你来读。(再指名读,师:我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景色啊?) 师:好,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请坐。还有谁能这样读?你来试试看。(再指名读)

过渡:多美的华山,多高的华山啊!难怪小寇准会激动得赞叹。 4.再次感叹华山的高,理解“艰难” (1)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得比刚才好。你来试试看。(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你比刚才更激动了,谁还想来再赞叹赞叹?(再指名读) 师:了不起,你把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谁还想读一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大声赞叹。(齐读) (2)理解:艰难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华山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华山不仅很高,而且山路又陡又窄,可难爬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山的高和险。(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艰难并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自己先读读试试看。(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读?(指名读,评价:两千多米的华山很不容易爬,能读得再“艰难”一些吗?)师:你再来。(再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你爬山时艰难的模样了。)

师:大家一起来爬爬华山,读。(齐读)

过渡: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爬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想不想欣赏欣赏? 5.欣赏美景,朗读背诵 师:请看图画。(投影出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啊?(很美) 师:那就请你再美美地读一读吧!(生读:啊!华山真高哇!远远近近的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的那么近,山腰间漂浮着朵朵白云。)谁还想读?(再指名读)

师:不看文字,只看图画,还能把这几句话说出来吗?(自由练,一起背诵。) 过渡:站在华山顶,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小寇准站在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这首诗。 6.理解诗意, 读演内化

(1)出示诗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 师:请小朋友再来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刚才不懂的地方现在都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指名刚才质疑的学生说说 对“与齐”“举头”“回首”的理解)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读懂诗的意思。现在我也想来吟诵吟诵这首诗,你们想听吗?那要听仔细了。(师配乐读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 师:我吟诵得好吗?(好)谢谢大家! 师:谁知道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呀?(自由发言)

师:是的,我在吟诵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这样高高的华山,同学们,你们也能像我一样,一边吟咏,一边想画面吗?自己练习练习。(自由练习) 师:谁来吟诵?(指名吟诵)来,老师给你们加上音乐。

师:你真是一位小诗人!还有位同学也想来吟诵的?(再指名学生配乐读诗)

三、赞扬寇准,回归全文 1.称赞寇准

(1)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呀?(七岁)才七岁和我们差不多大就能写出这样的好诗,那你们知道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吗?你想怎样夸夸他?(学生自由发言)

师:先生又是怎样称赞寇准的呢?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一夸他。(指名读:好诗!好诗!)

师:他读得时候翘起了大拇指。你也来夸夸他。(再指名读) 师:你瞧,他读的时候,忍不住要摇摇头。

师:两位同学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动作,控制不住自己了,这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卡:情不自禁并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他。(齐读) 2.理解课题 师: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用诗来赞美华山,这就叫咏,一起再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3.回归全文

师:学到这儿,老师忍不住想和大家再一次来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老师就来当先生,你们来当小寇准,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课文,好吗?(师生配合读全文) 过渡: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才成了宋代的宰相,治理国家,抵抗外敌入侵,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你们也想像小寇准一样做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吗?那看谁最聪明能把这两个字学习写好!

四、发挥自主,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与、齐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2.自主学习“与” (1)笔顺

师:老师不教会写“与”吗?(指名一学生书空笔顺。) 师:为什么老师没有教你就会写了呢?(联系学过的“写”字)

师:你真会学习。利用熟字,是个好办法。来,我们一起来把与描一描。(学生在书上描红) (2)提醒写字要点

师:“与”写时要注意什么?

(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

师:老师也想提醒大家,第二笔的竖折折钩的折要比第一笔宽些。 (3)师范写,并述: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3.指导写好“称” (1)观察字形记笔顺

师:观察这个“称”字,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与“你”比较,换偏旁记字形。)

师:左右结构的字要先写左面再写右面。伸出手来,我们一起写。(一起书空)。

(2)描红并观察书写要点 师:要写好这个字,又应该注意些什么?请小朋友一边描红一边观察。(学生在书上描红) 师:谁来提醒大家? (指名发言:左窄右宽。) (3)老师范写。

学生临写,老师巡视,纠正姿势。

五、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着不仅跟着小寇准一起欣赏了华山的美丽景色,还背诵了一首古诗,课后你们能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大美丽吗? 下课!

26、小松鼠找花生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部分生字,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真精神,老师就奖励你们猜一个谜语。(老师说谜语,麻屋子,红帐子 ,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回答,

2、你(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花生又叫花生果。(板书 花生果) 这里的麻屋子就是说花生果的外壳,红帐子也就是花生外面这层皮,白胖子就是花生的肉啦!

3、你知道花生果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啊?(泥土里)

4、你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喜欢吃花生果么?(喜欢)

5、徐老师也喜欢吃花生果呢!你们知道么,有一位小动物也特别喜欢吃花生果,它是谁呢?

6、猜对了,瞧,他来了!跟他打打招呼吧! (板书 小松鼠 ,并给小松鼠标上拼音,指名读)

7、这只小松鼠很喜欢吃花生果,可他却不知道,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现在它要去找花生果了,(板书 找)齐读一下课题。(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想不想和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果呢?

二、读课文,学生字。

那么就请小朋友先自由地练习朗读这篇课文。

要求:(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争取不添字,不漏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多读几遍。)【老师巡视,让小朋友们读好就坐正】

1、都读好了么,生字都认识了吗?这么厉害呀!我要考考你们,敢接受吗? (课件出示 词语关 要有有趣的声音) 旁边 蚯蚓 结果

留着 每天 一直 奇怪

绿油油 黄灿灿 金色 睁大眼睛 自言自语 钻出来 (1)自由练读

(2)第一排:谁会读,指名读,生带读,了解“蚯蚓” 问:你知道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么?(泥土里)

第二排:指名读,带读,做表示奇怪的表情。

第三排:重点“油”的读音,这些词语都是写什么的?绿油油指的是绿得发亮的颜色,

再说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第四排:做“睁大眼睛”的动作,

什么叫“自言自语”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并且告诉孩子,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 要读得轻轻的?

3、词语读得真不错,相信小朋友们这下读起课文来一定更加得心应手了! 【课件:第二关,朗读课文

要求: 用心读一读,做到字音正确、朗读流利 并标上小节号】

4、都明白了吗?待会儿争取机会站起来把自己最高的读书水平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5、师:课文一共有几小节?那我们就请5位小朋友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

每位小朋友读完以后请别的小朋友点评。

6、刚才这几位小朋友读得真好,还受到了夸奖。你们想不想和他们读得一样好?(掌声送给自己)

7、就像花生果藏在泥土里一样,很多生字宝宝也藏在课文里了,老师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个生字: 【课件出示: 油 结 语

旁 留 直 色 】

8、你能看得出老师出示的每一排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第一排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排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你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你一下子就说出来了!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那么其他的一排字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能很快记住哪几个字?小组间互相学习学习,用自己的方法记住新的字。 (教师相机教学“旁”“留”字)

9、小朋友们很棒啊!靠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字的形状,可是要想把这些字写好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我们来看看小松鼠是怎样提醒我们的吧!(放flash)

10、听清楚了吗?请大家打开课堂作业本,完成今天的作业!注意坐姿,握笔姿势。(教师相机表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生词新字,还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老师真替你们高兴,不过通过课堂作业的书写,老师发现()()这几个字小朋友们写得不够好,有些小朋友会写错。【教师进行集体订正】

二、精读训练

1、上节课我们读了《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通过上节课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

教师相机评价:A、你能说出这么多,我想你肯定读得特别用心,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B、你的回答虽然不是很出色,但是老师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今天很勇敢,能大胆地举手发言,相信你的成绩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看来小朋友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小松鼠要带我们一起去找花生果啦!

准备好了么?我们出发了,(课件,脚步声,然后出示树林的图片)3

3、好,我们已经来到了树林旁边,咦,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

4、花生长什么样子呀?(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怎么样? 师相机评价,你读得真美,那你知道什么叫绿油油吗?(特别特 别地绿,那你再来读读绿油油,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的颜色是绿油油的呢?麦苗,等等,课件相机出示)花生除有绿油油的叶子,还有~~~引说黄灿灿的小花,听你们读我就能知道这小花的颜色很漂亮,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颜色是黄灿灿的呢?(金子,油菜花,迎春花)

5、绿油油,黄灿灿,“颜色这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美读这两个词

“多么好看的花生呀!谁想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花生的美?”指名读,齐读。师评价,读得真美!

6、这么美的花生,小松鼠认识吗?它问谁了?蚯蚓。老师引说:“小松鼠问蚯蚓:”【出示:这是什么呀?】

7、你能学着小松鼠问一问吗?还有谁来问一问?哪只蚯蚓愿意告诉他?【有这么多热心的小蚯蚓哪,好你来!】

8、现在徐老师是小松鼠,你们就是小蚯蚓,徐老师是小蚯蚓,你们就是小松鼠。

9、小松鼠知道了这是花生, 你猜,小松鼠的心情会怎样?(引出,小松鼠很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呀?它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

10、一想到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花生果,小松鼠心里美滋滋的,。

于是~~(出示课件,第三小节)齐读。

11、你知道了什么?

A、我知道了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师:这句话中的“每”字也是新的生字宝宝,想把它记住么? 【教学每字】

(教:每,每天,什么叫每天?生:每天就是天天, 师:我们小朋友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指导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大家都有每天都做的事情,那小松鼠每天都做什么呢? 生:~~ 师:小松鼠为什么每天都要去啊?它不能过两天去一下,或者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在家休息吗?(引导学生说出小松鼠很着急,希望花生早点结果!) 师:第一天,第二天引读,小松鼠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第六十天,~~~~ 师:小松鼠天天都去看,天天都去等,它等到了吗?(没有) 师: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可是,~~~~)课件出示 师:这时候小松鼠的心情怎么样啊?(很失望)你能读一读吗?

评价,我听出来了,这只小松鼠很失望,这只小松鼠非常失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松鼠失望的心情吧!(齐读这一小节)

12、如果你就是这只小松鼠,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13、老师听出来了,你就是觉得很奇怪,小松鼠也觉得很奇怪,我们来看看他的反应吧!(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4、上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什么叫自言自语,还记得吗?你来说一说,(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对了,这个言也是新的生字宝宝,你猜,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答对了,你真聪明!请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写一写吧!言,自言自语,课文中是谁自言自语的呀?(小松鼠)谁来学学小松鼠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小松鼠心中的奇怪?(知道学生做睁大眼睛的动作)

15、理解“摘“师:什么叫摘,你能做一个摘得动作么?为什么小松鼠以为花生果实被别人摘走的呀?(因为他以为花生果是长在枝上的)那花生果到底有没有被摘走呢?是谁告诉他的呀?

16、哪位好心的蚯蚓愿意告诉他的?(引导学生读最有一节) 评价:这只蚯蚓真热心呀!还有谁愿意告诉他的?

17、为什么蚯蚓知道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呢?那小松鼠又为什么不知道呢?想一想,小松鼠接下来会干什么呢?

18、小朋友现在你知不知道为什么知道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吗?【课件出示填空】

19、今天的外出,给小松鼠有了很大的收获,她知道了花生不是长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泥土里。回到家后小松鼠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其实还有许多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自己去想一想吧!实在想不起来就去问问小蚯蚓吧!”)

20、谁已经想好了?交流回答

21、(萝卜、山芋、土豆、荸荠、芋头等等)

22、今天我们跟着小松鼠一起去找到了花生果,下面就让我们来将这个故事回顾一遍吧,看你还能不能记得!

[课件出示四幅图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课文】

22、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大拇指送给你们,回家后练习背诵课文。

第20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 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 ),他和先生一起去( ),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 )。继续爬,爬上20层,会( )。再爬,爬上50层,会( )。爬上100层,又会( )······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 (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

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 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 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

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 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 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 “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

2、

3、

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 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www.daodoc.com,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咏华山写出了华山的.doc》
咏华山写出了华山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