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

2022-05-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牛奶可乐经济学

书名: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 罗伯特·弗兰克(美)著,闾佳 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

版别信息: 版次: 2010年12月第一版

印次: 2011年3月第3次印刷

这本书的概括:1.机会成本概念

2.成本效益原则

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一共分了11个章节,通过趣味的方法把我引进到经济学的世界里,不会开始的时候就用经济学原理这么枯燥。它通过举出千奇百怪的例子,再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当中的奥妙。

作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牛奶用盒子装,可乐用圆罐子装?用经济学的简单解释就因为: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就是作者从提出吸引读者的问题,再用趣妙的言语来解释,使我明白了当中的道理。

书中还举出关于我们生活上可以随处可见的事情。比如说24小时营业的超市他的大门为什么还需要锁,刚看到问题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因为他总有要关门的时候,但仔细想一想如果除去突发事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是不需要锁的,然后看看书上的解释才知道原因是失眠上卖的大门都有锁,如果要没有锁的大门只会增加大门的成本。看完这本书才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的眼睛。

看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我不仅学到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还找回了我发现问题的心。让我认识到了许多司空见惯而又没有注意的现象,而作者却能用一些诙谐幽默、显浅易懂的文字解释深奥的经济现象,让我即使是零经济基础都可以看得明白。这就像一本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经济学通俗易懂读物,可以直接用在解决购物中的一些经济问题。

推荐第2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推荐第3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非常有趣的列子,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著,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本书解释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并于此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100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

1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

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也就要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升自我的价值也是机会成本。

2本书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

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下面我举出几个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例子,并谈谈我的观点。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

除此之外,我认为牛奶装在盒子里还有其他合理性,第

一、由于牛奶的保质期短,生产到饮用的周期短,所以采用纸制,以减少成本;而可乐等软性饮料的容器却不能用纸制,因为它们的保质期、周期都较长,纸制相对而言过于脆弱,不适宜长期保存。第

二、牛奶的盒子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在挤压碰撞之下,相信只会变得不方不圆、不伦不类,而方形反而更加稳定;而可乐等软性饮料多为玻璃或金属容器,显然制成圆形要容易得多,何况这些材质本身足够坚固,不易变形。第三,牛奶特别是大盒装的牛奶,通常都是一家人共饮或者一人分几次饮用,相信许多人都会将大盒装的牛奶分几次倒在杯中,这个时候,方形盒子打开所呈的直角口子,十分方便倾倒,相反,圆形的口子常常会使牛奶倒到被子外面来,不仅浪费,而且不卫生

2、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一瓶可乐重复买需求更大,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而报纸多则不易、因此顾客也不会贪图这点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和国名整体素质和具体国情有一定联系。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可能有人会无限拿报纸,再以低于报纸自动贩卖机价格卖个其他人。

3、为什么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女性衬衣的做工处理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坏,男士衬衣熨烫起来更为简单。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男女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对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随意,因此对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对某些男性来说不具有必然需要。

3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与巧妙的

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跳门槛太麻烦。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我

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4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

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多数百货商店把男装摆在较低楼层,而女装摆在较高楼层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性选择衣装时比男性更为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梯才能抵达女装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男装部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男装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男装摆在高楼层,女装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男装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女装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书中例子的答案,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最大的感悟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微笑一刻

刚发了工资,心想要在第二天奢侈一把。第二天一大早出去逛街,顺手拦了一辆车,上车后,我说道:“不要问我到哪里去,只管开,到时候按计价器的价格来,保证一毛钱都不会少你的!”司机瞥了我一眼,鄙视道:“要么刷卡,要么投币,要么下车,别跟我这耍贫嘴!”

推荐第4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

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篇二: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级,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平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篇三: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读后感。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平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读完全书,我为书中搜集素材的学生们的强大的洞察力惊叹,更为工业社会里复杂而细密的商业细节赞叹,他们好像一个个毛细血管,组成了复杂而精确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复杂的系统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几个朴素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可以多读这样接地气的经济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著作,对更为全面认识陌生的领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处。

推荐第5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非常有趣的列子,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著,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本书解释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并于此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100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

一、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也就要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升自我的价值也是机会成本。

二、本书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

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下面我举出几个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例子,并谈谈我的观点。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

除此之外,我认为牛奶装在盒子里还有其他合理性,第

一、由于牛奶的保质期短,生产到饮用的周期短,所以采用纸制,以减少成本;而可乐等软性饮料的容器却不能用纸制,因为它们的保质期、周期都较长,纸制相对而言过于脆弱,不适宜长期保存。第

二、牛奶的盒子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在挤压碰撞之下,相信只会变得不方不圆、不伦不类,而方形反而更加稳定;而可乐等软性饮料多为玻璃或金属容器,显然制成圆形要容易得多,何况这些材质本身足够坚固,不易变形。第三,牛奶特别是大盒装的牛奶,通常都是一家人共饮或者一人分几次饮用,相信许多人都会将大盒装的牛奶分几次倒在杯中,这个时候,方形盒子打开所呈的直角口子,十分方便倾倒,相反,圆形的口子常常会使牛奶倒到被子外面来,不仅浪费,而且不卫生

2、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一瓶可乐重复买需求更大,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而报纸多则不易、因此顾客也不会贪图这点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和国名整体素质和具体国情有一定联系。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可能有人会无限拿报纸,再以低于报纸自动贩卖机价格卖个其他人。

3、为什么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女性衬衣的做工处理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坏,男士衬衣熨烫起来更为简单。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男女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对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随意,因此对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对某些男性来说不具有必然需要。

三、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与巧妙的。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跳门槛太麻烦。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我

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四、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多数百货商店把男装摆在较低楼层,而女装摆在较高楼层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性选择衣装时比男性更为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

梯才能抵达女装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男装部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男装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男装摆在高楼层,女装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男装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女装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书中例子的答案,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最大的感悟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推荐第6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讲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它让我们对经济学中的抽象名词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近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呐!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格调,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平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读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以后,发现了很多浅显易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示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经济学的这一章。大家都爱打折,打折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会购买一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这一点在我母亲身上尤其明显。

理性的分析来说,打折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说不管是买袜子还是买股票,我都喜欢在打折的时候买高档货。

而对商家来说,客户分为对价格敏感性和对价格不敏感的类型。价格敏感型的人,当他看到打折信息,就会对他有促进消费的作用。

好多商家对打折采用了一个门槛式运营。比如淘宝里面的优惠券,如果价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说我自己,当我买一个东西,我会先进首页去看一看,有没有这个店铺的优惠券可以领取,有没有隐藏优惠券。但是有的人买东西,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浪费时间,他可能就不会做到这一步,就会直接直接购买。对于商家来说,两种顾客他都可以挣到钱,所以都需要。

通过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库存,如果没有库存,也可以采用打折来作为一种营销的方式,卖出更多的产品。

打折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点钟以后他的食材区:熟食、面包、蔬菜等,好多东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们买衣服,换季的时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装或者是品牌店铺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会为了这个折扣,越过一些门槛成为商家的VIP的会员。

那么我们以伊藤的这个打折的策略,来分析一下里面蕴含的经济学。伊藤对打折设置了门槛,就是晚上八点钟以后。如果价格不敏感的顾客,他可能就不愿意等到八点钟以后再来逛商场,他可能在白天的时候就来了,而价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会特意等到八点以后才,或者是他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购物的需求,那么他也会在八点以后,逛上一逛,说不定就会购买一些的东西。伊藤采用这个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够获得的总的利润额比不采取打折策略获得的利润总额有所增加,那么他这个策略就是成功的。很显然他各个门店都在使用这个策略,说明这个策略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时候买入,那么股票为什么会打折,股票打折其实有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导致整个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家公司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市场对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台塑化剂超标的事件,茅台不可能主动往酒里面加塑化剂,但是事实客观存在,导致市场对它有消极的反应,股价跌到了一个相对低点,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买入的好时机。总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机会的,有可能是几年时间等一个机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4

这是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开水收费,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成本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便宜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成本,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如果用户喝水多,则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卖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假如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认为老板的脑袋被门缝夹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极好的下酒菜,用户花生米吃多了,就会加大对酒的消费,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对酒的间接促销,花生米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获得高收益的源头还在于酒嘛。

本书列举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例子,可是书的中心主题就两个:成本与供需。整本书通读下来,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深为佩服。原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尤其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先谋后动”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系列规划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

寒假向图书馆借了一本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初还怕因为对经济必修一内容理解不好会看不懂经济学的书,翻开书立刻消除我所有顾虑。我想就算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识字,都能读懂书中大部分内容。这让我感觉好多了,还好没借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我还曾一度认为经济学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内容没有用,这本书完全否认了我的观点,它具体细微地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阐述经济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直在空讲大道理。它都是举身边最普通但我们不常关注的例子给理论坚实的后盾。

看完这本书,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但是有收获就好。走在大街上我也会下意识挑出一些东西侃侃而谈。书中有几个事例我觉得十分有趣。比如“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但是纸币上的人像是正面像?”(当然是美元,人民币的硬币刻的是花)因为硬币上刻画出辨认度高的正面像是十分困难且成本高,而且在流通中容易磨损,所以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纸币上画正面像,精致而复杂,成本低还可以辨别真假。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就蒙了,等看完觉得是可爱的推理。书中说因为鲸鱼不被人拥有。捕鲸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捕鲸它们就会被其他捕鲸人捕走。但鸡大多是被人拥有的。如果鸡被人杀了一只,主人肯定会要求赔偿,然后再买进鸡维持平衡。虽然鲸鱼和鸡都有价值,但由于没有所有权,导致鲸鱼濒临灭绝。

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或许就在思考为什么的答案中找到许多乐趣。

推荐第7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瓶子里卖?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捉供免费花生米?

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增长?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是寒假前历史老师热荐书籍之一,当时这几个为什么着实让我感兴趣,便毫不犹豫选择看这本书,这样了截直爽让附近的同学都感到诧异。

我花了两个星期才看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两个基本经济原则,然后围绕成本与效益列出了许多个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有趣的为什么,然后一一用通俗易懂的词句和形象生动的例子为之解释。也就是这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让大多数人对颇为复杂的经济书有了兴趣。

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种活动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只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这样复杂的概念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学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理解的,而本书也就此举了几个形象的例子,如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个闹钟,价位 20 美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在城里的某超市只卖 10 美元,去城里的路上花费5美元。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由制造商保修。大多数人都选了去超市买闹钟,也有少部分人选在杂货店买。但我看到这个例子时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会选择在超市买,但是当我真正遇到此类问题时有时却又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在我有时间选择去超市买的时候,我对闹钟的心里承受价格为15美元那么杂货店的价格就超出了我的心里承受价格5美元,当然会选择超市;但是假如我买完闹钟还要急着去做另外一件事,而那件事我的心理价格为50美元,去超市买只赚了5美元却做不成我认为价值50美元的事情,那么最终就亏损了45美元,与成本效益原则相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选择在杂货店买,这样赚了45美元,相对而言,你去做价值50美元的事情的同时放弃了5美元,这5美元也就是机会成本。这是我在罗伯特教授的问题下想出来的情况,也是我对这个两个概念的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收获了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还收获了对生活的态度。在逐渐繁忙的生活中,很多人已不再留意生活,物质已成为生活的一大半。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予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第一次看这种经济学的书,说实话不太能理解透彻,以上也是我仅有的一点感悟,希望以后在生活中能保持这种生活态度,能收获更多。

推荐第8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

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2

这是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开水收费,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成本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便宜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成本,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如果用户喝水多,则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卖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假如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认为老板的脑袋被门缝夹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极好的下酒菜,用户花生米吃多了,就会加大对酒的消费,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对酒的间接促销,花生米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获得高收益的源头还在于酒嘛。

本书列举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例子,可是书的中心主题就两个:成本与供需。整本书通读下来,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深为佩服。原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尤其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先谋后动”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系列规划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3

这本书主要是利用经济学原理,举出了很多小例子,探讨了我们亲身观察到的事情或者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叙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迎信息。最后介绍一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8、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推荐第9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提起经济学著作,很多人会联想到晦涩难懂的文字以及枯燥乏味的内容。但这本书并非那些学术大部头,它就像生活中小智慧的集合,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他在授课的时候喜欢让学生提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答。久而久之,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形成了这本书的蓝本。平日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的经济学早已抛弃生活,而他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是 “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以日常小事为切入点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例如:在所有权之谜这一章,“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出租车费要分为两部分,既有固定的起步价,又有变动的里程价,而不是直接收取较高的里程价呢?”还有在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这章中“为什么大多数百货商店把男装摆在较低楼层,而女装摆在较高楼层呢?”“为什么在单向行驶的桥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与经济学毫不搭边,却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答。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济学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了乐趣,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经济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运用它。我认为这才是学习的真谛与最大的乐趣。

推荐第10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经济学真是一门范围广而又有趣的学问。我以前以为它很复杂,什么经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都是很复杂的名词,所以我自然地已为经济学就是专家们一起讨论股票的一门学问。

没想到它尽然可以这么贴近生活。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写的充实而具体,虽然说都是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全都很高深,甚至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一边读一边深有体会。

平时我们都会去买方盒子的牛奶和瓶装的可乐,又有谁会去留意这一微小的区别呢,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么常见的产品设计,却不知设计者其中运用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是节省了我们的开支,这便是设计中的奥秘。

书中第二章,讲述的是供与求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因此不能只单看供应空间和需求空间。酒与水是不相容的,酒多则买方买水越少,因此酒吧理所当然地选择赠食物给买方,增加买方的开支,这也就是为什么酒吧喝水要钱,又免费提供花生米小餐了,这是供求关系的实践。

以上只是几个小的例子,而这本书里的小例子太多了,每一个都在讲述一个被我们忽视而又奇特的经济学现象。果然是经济解释生活。弗兰克先生通过一个个小而风趣的故事,配上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抓住初学者的眼球,可以想象教授的教课时该是多么的有意思,真希望能感受一下那种笑料百出,严谨求实结为一体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读完整本书,你会惊讶于经济学的范围之广,产品设计,供求关系,职场上,折扣中,公用品,所有权,市场中,现实中,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无不存在着经济学的身影。经济学涉足于几乎每一个能够想到的领域,它不只是货币与纸币,更是决定人们生活态度的基础。

虽然作者是美国人,这些一个个的现象也来自于美国,但是同样的现象在中国也出现,同一本书的内容,作为中国的居民也能在此中深有体会。经济学不分国界。国与国之间,钱币有分界,经济水平有分界,但是最细小的经济现象是大同小异的。

也许像我这样的学生读这本书会更有体会,因为其中很多的小论文都是与我们一样的学生编写的,思维更活跃,想法更独到有趣。这些都是我读完这本书总结的喜爱之处吧。

这只是第一本,我还期待阅读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深刻地学习这么学科。

第11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学术小点心:《牛奶可乐经济学》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反而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

第12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授之以渔的经济学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经济学?!并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披着恐怖外衣的铺天盖地的令人费解的公式和概念,在这本书中,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经济学。平日里,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的经济学早已经抛弃生活,百无一用。阅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

教授在前言中提到自己志愿参加和平队到尼泊尔,出发前的尼泊尔语训练中,他的尼泊尔语老师用13周的时间采用模仿婴儿学说母语的方式教会他们讲尼泊尔语。这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讲师从常见语境中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他们反复朗读,然后稍加变化,再反复朗读。等到能在当前程度进行对话时,再教更深的内容。其目标是让他们能不家思索的作出回答。这种“教的少,学的多”的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弗兰克教授,将此方法应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教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书本上大部头的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教授一种思维模式。

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正如他书中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制造商对某一设计功能(此功能对产品的使用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战略决策,会反映在产品身上。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印度高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在靠上的楼层,而低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却在靠下的楼层呢?为什么一辆售价 2 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 40 美元一天,而 500 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这是因为要考虑各种经济现象中实际的供求关系。酒吧的免费花生可以刺激对酒水的需求;高层建筑中的靠上楼层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欣赏到更美的风景,而低层建筑中即使最高层也无法隔去声音,反而可以享受靠下楼层的便利;供于出租的汽车可以折旧转售,而礼服折旧出售的可能行很低。

职场中利用收人与贡献之间的关系考虑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利用折扣中的经济学思考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经济学中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信息经济学又解释了市场信号揭密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各国的文化与其他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又阐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亚洲国家手机短消息的使用远比美国更普遍?行为经济学把心理学引人经济学来分析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本书告诉我们可以用经济学解释各种社会行为,包括爱情、婚姻。

然而现在的经济学课堂上,老师们多数是将书本上的经济学原理原封不动的复述给我们,并不注重叙述,更多的是将我们淹没在经济学书本中的公式和图表里。现在的经济学教材中多数依托于数学,但是对于初涉经济学的我们来说,数学并不是一个有效载体。就我这种文科生而言,漫天的公式和图表并不能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的掌握“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方式。我们大多把精力花在理解数学细节上,而忽视了藏在经济学概念背后的常识。人的大脑都是极端灵活的,可以吸收各种形式的新信息,但是大多数的大脑吸收信息都会存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因此我们吸收公式和图表会比较吃力,但由于我们这个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变得乐于听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很轻松地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应信息。本书中弗兰克教授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例子,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将原本在人们心中高深神秘的经济学平民化。弗兰克教授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给我们灌输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模式,远比传统经济学课堂上“授之以鱼”的填鸭式教学要好的多。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这本书中接触到的经济学原理依托于我们每天看到却从未问过为什么的现象,使我的兴趣盎然,引导着我不知不觉的读下去。曾经深奥的经济学在这本书中却以一种亲切的形式出现,读后使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也对经济学原理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如何去运用这些原理解释更多的生活现象。此时,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了经济学的“粉丝”。这种愉悦而轻松的阅读使我掌握了看似高深的原理。认识世界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第13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111955姓名:王艳

经老师推荐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后真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

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逐渐深入,将经济学的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叙述中。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2.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星期六,一家有上千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3.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4.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

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胸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5.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这本书别出心裁,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日常经济学》的作者罗斯〃吉廷斯说,“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而本书的作者和他的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以经济学原理解释身边许多看似无心,实则“饱含深意”的小现象,稳稳站在红尘万丈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偷着乐,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可能不同,但是从这本书里我还是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了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同时也得到启示如下:

(1)不是没有好的知识,而是没有好的洞察能力。所以,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2)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在阅读什么书籍,都应该学会用带着挑刺的眼光去阅读,这样才不会被书左右思想。

(3)“如果你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应用它,就不算真正理解了它。可一旦你能自己用它,它就永远属于你了”,而让“核心概念成为自身应用知识的一部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实践”。这两句话蕴藏了很深的含义,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这部书不仅能为你提供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同样也能为你打开一种全新的眼界,让你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经济学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第14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从生活小事中揭示经济学本质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听老师说要读关于经济学的书,我叹了一口气,一定繁琐枯燥乏味吧?谁知拿到这本 《牛奶可乐经济学》略略一翻,咦,一个个日常生活中有趣的问题映入眼帘。

读罢,深感其与众不同。没有繁琐的表格框图和连篇的定义,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易懂的“成本效益原则”,即仅当行动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原则,实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被察觉地使用到了。

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键盘上有点字盲文?为什么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门上要安锁?未曾细想过这个问题,原来,把这类商品按统一模式制造,成本要少很多,而也许在一些情况下还能派上用场。这说明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在右边?原来当时的风俗是男士自己穿衣服,而女士有仆人帮着穿。看来,还必须深入考虑历史源流,才能对产品设计功能作出解释。

为什么一家公司宁愿奖励员工一辆免费的“宝马”汽车,而非等值的现金呢?原来从理论上来说,现金奖励胜过同等价值的其他奖品,可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这个事例中,公司想要招聘和挽留的员工,对新款豪华品更为敏感。送给长期效力的员工豪华汽车打消了员工的所有顾虑,而且比给新员工加薪招致的怨恨情绪更少。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一款手

机只卖39.99美元,为其买一块额外电池却要59.99美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商家是用这种小计为自己赚取利益呀,不禁窃笑。

这本书告诉我,经济学,原来还可以这么学,细心观察并研究身边的与经济有关的事例,我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却可以凭借博物经济学家敏锐的眼光,见证“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耳熟能详的道理,对一些投资顾问的花言巧语洞若观火。哈哈,原来经济学可以不是那么扑朔迷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多看、多想,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当作一次次美妙的智力冒险。

高一5班

第15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第16篇:读书笔记牛奶可乐经济学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经济学似乎只存在于大学选修的理论课中,距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若是在某次旅行中偶遇一位经济学家,你也许找不出任何有趣的话题和他交谈,在我的印象里,经济学也一直是一副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模样。然而,幸运的是,有这样一本书,携着知识翩翩而来,带我走入经济学的世界,看见生活中的经济学。

作为一门理论课,其实践价值充分地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展现出来。以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问题想我们介绍生活中的经济学。它的实践价值在于由学生们在课外寻找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疑问,并用理论知识回答它。例如为什么餐厅会提供免费续杯,乍看之下,这是一种不利于扩大自身利益的营销手段,其实在他的背后有许多因素支持着它。首先这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想要是自己不亏本只需要是顾客消费的产品总价值超过生产总成本,而续杯的成本非常低,这种低成本的营销手段会使最初提供这种服务的餐馆赢得主要客流,从而迫使其它餐馆推出行业竞争,但如果所有餐厅都提供这种免费续杯的服务,那么美每一家的业务量又趋于持平。此外顾客也无法将成本仅几美分的茶饮喝够本钱,所以餐厅是稳赚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虽然也曾对这类行业所提供的此类服务感到疑惑,但是却从来未深入研究,探讨过。当我看完这些短小精悍的介绍后,显示感到出

于无知的羞愧,其次是获得解答的满足感。最后,这些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兴趣。

虽然这里没有柏拉图式的爱情,没有哥特式文学的严谨格调,甚至连一点故事性都没有,但是我仍为这样一本好书拍案叫绝。一如一位饥渴的路人看见了一汪清泉,求知的人看见了一摞书本,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作为一位博物经济学家,弗兰克教授的的著作涉猎广泛,包括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融、折扣商品、职场、军用品、以及生物进化等,所涉及到的学科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

这本书之于我,是得到知识的喜悦和更强烈的求知欲望,经济学也可以说是数学逻辑的又一应用,严格论证和数学公式运算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仔细,严谨的作风之重要性。

末了合书时,清新畅快,仿佛经过一场圣洁的洗礼,我便能够看见经济学的影子,亲睹思想碰撞的火花。

第17篇: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读书心得2

本来今天制定了一系列学习计划的,但是因为《看见》这本书,全部都放弃了,可以说自己太不自律,但是却是绝不后悔的,看这本书所给我的触动,还有收获,可能是真的与学到多少知识是无法相比较的,在看的时候好几次落泪,总是感觉他触动了一些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而且这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让我有一种倾诉出来的冲动。

这本书叫做“看见”,柴静用自己平实的叙述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看见的和她所感受到的领悟到的,她是用心灵在看这个社会,看这个社会中的平凡的人并且从这些人的经历中反省自己,反省整个新闻届,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当一个好记者,一直在问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新闻人。在她所描写的一个个的采访场景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无奈,很多人的痛苦,我开始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我开始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大学的意义是让我们增长知识,也让我们的心理更加成熟,让我们能够为社会做些事,但是我们能做什么,我真的想不出来,好像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一个有知识,有足够财富的人,因为只有自己的力量够强大,才可以真正的去做些什么事去改变社会。

在看到她曾采访过的一些“刺头”,一些为了争取公民正当权利而和政府,和强权势力去努力,不断的通过打官司上访的方式追求社会正义的人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外祖父,他识的字有数,只上过小学,他的土地被村委征用,不允许他种地,却没有给他补贴,而且征用的土地一直闲置,他找过村委,村委没有理会,他就去了市委,市委也没有给答复,然后他就自己带着一本盗版的民法通则和济南市地图来了济南省政府,听外婆说当时有人接待了他,然后从省里下来人了解了情况之后,把土地补贴给了外公。当时的外公已经是癌症晚期,回来以后就晕倒进了医院。我妈说外公太较真,要不是这么操劳也不会病倒的这么快,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把外公当做一个偶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较真的人,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也许很多不好的社会现象会改变,当面对一些恶事的时候,漠视其实就已经是作恶。

书才读了一半,但是我已经通过她的笔,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其实她有时也是无奈的,就像她说的,她只是一个记者,报道完一个问题,该下台的下台了该处分的处分了,但是社会环境在那,有些事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改变,也许有些悲观的色彩,但事实上她是积极的,因为她一直在改变自己,一直在通过自己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变这个社会。记得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她的孩子是美国籍的,大多数网民都是各种谩骂和不理解,我觉得,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不在于她给孩子落了什么国籍,而在于她做了什么。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对的,因为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里成长,如果我有条件,我也会。扯得有些远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很多,看见了她刚刚步入工作时的努力和不知多措,看到她在一次次采访中不断的成长,看她从一个记者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也看见她内心的不断成熟和成长。

从图书馆出来,看到在一楼黑板报上的一句话,很喜欢,“要么去旅行要么去读书,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虽然静坐了一天,但我真的感觉自己是随着书走的,好像去了书中提及的地方,和书中的人交流,感受他们的快乐和悲伤,也许,这才是阅读给我最大的满足。

第18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集锦

牛奶可乐经济学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反而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

博登海默说:“如果某人未接受经济学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到法律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关系在许多法律领域都存在着„„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的方法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一个法理工作者如果不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那么他极易成为社会公敌。”所以说,法律工作者学点经济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说我们生活中经济现象比比皆是,但之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它们背后存在的原因,就连平时比较关心的利息调整,股市浮动、房价飞涨等,也很少深究,最多就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或者看报了解一些政策导向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本没有分析其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张老师的课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我决定选择一些经济学内容的书来看。因为时间实在有限,目前仅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之所以选择从这一本开始,主要是因为畏惧,对经济学的那些深奥理论和公式心存畏惧。

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还不错。虽说经济学专业人士会认为书里的理论知识太浅,而且作者对有些例子的解释太牵强,但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畅销书常常打折,而热门电影却不打折呢?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都是侧面像,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价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在看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而之前是看了也常常忘记的。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课上,张老师用我们周六来上课对机会成本作了解释,说我们周六来上课,而放弃了休息、逛街、陪伴家人和娱乐等活动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这两个例子让我理解并记住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星期六,一家有上千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2.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3.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还有一些例子,牵涉到心理学的内容,也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1.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2.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胸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3.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怎么样,下次知道怎么挑选礼物了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心裁,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看这本书的感觉和书名一样轻松愉快,我没有学过经济学,以前没有看过经济学的书,但至少,但它让我记住了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什么是边际收益。

《日常经济学》的作者罗斯·吉廷斯说,“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而本书的作者和他的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以经济学原理解释身边许多看似无心,实则“饱含深意”的小现象,稳稳站在红尘万丈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偷着乐,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不信?我也依葫芦画瓢,也举出几个例子来试试。

1.“限塑令”一出,为什么大超市积极响应,农贸市场的商贩却我行我素?是他们缺乏环保意识吗?

这不是素质问题,是成本收益对比问题。通过“限塑令”的实施,大超市不但可以节省下每年几十万元的免费塑料袋,而且还可以从几毛钱一个的环保塑料袋、几元一个的无纺布袋中获取利润,同时还营造了环保的正面形象,当然积极得多。而农贸市场的多家商贩们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不能提供免费塑料袋的,可能就把顾客赶到隔壁那家菜摊去了。

2.为什么买盗版书会有内疚感,而从网上在线收看、下载视频,大多数人完全不内疚?

首先,是书籍往往是个人作品。我们买盗版书侵害到了这个人的利益,一个具体的受害者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内疚感。而电影背后往往是一个团队、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我们就不太容易惭愧。而且,很多小众电影,在电影院和碟片市场根本无法看到,因为这种电影的市场太小,商家无法从上映和出版碟片中获利。这种即使想花钱买正版也无处可买的无奈也冲淡了负疚感。

3.为什么淘宝网“秒杀”一栏里会有店主打出广告:“范冰冰同款羊绒大衣只要1元。”?

原因很简单,相信大多数人会点击进入,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抢不到的,因为这种商品可能只有1件。但是,一旦你单击进入商家店铺,看到一幅广告:“本店新开张,服装一律7折,满100包邮,满200包邮再打9折。”你看不看?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进去逛一逛,那么,这家店铺的点击量陡增,营业额直线上升,那件羊绒大衣的成本,很快就回来了,而且店家会盈利,会获得信誉,会上一个台阶。这又是一个成本效益原则的例子。

这样观察、分析身边的现象,着实很有趣。德谟克利特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我们没有德谟克利特那么伟大,能一生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性为至大乐趣,但起码,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总是有意义的吧?

其实读这本书,和上老师的课一样,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书中的举例很有意思,虽然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在里面,不过基本不会影响我们去理解。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读一读的。我更希望自己能够由浅入深,再多读一点专业一点的经济学书籍,目前正在读《微观经济学》,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

第19篇:《牛奶可乐经济学》笔记、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为了加深对于经济学基础的理解和学习,我选择了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著作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我认为《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们走进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一本很好的启蒙书籍。

这本书是由美国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康奈尔大学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收集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而编辑的一本书。看这本书使我觉得经济学竟然是这样的简单又实际。此书收录了多个有趣的例子,教会我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同时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水平,使自己在决策时更富于理性。这本书并非学术大部头,它只是生活小智慧。

为什么牛奶盒子往往是方的,可乐瓶子总是圆的?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而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为什么通常新娘会花数千美元买一套她们永远不再穿的婚纱,而新郎通常是去租一套便宜的礼服,虽然他们将来还会参加很多次社交活动?

《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一次经济学趣味之旅。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些可爱的问题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讲授经济学时,顺手收集的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

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用经济学的简单解释就因为:牛奶用方盒子装,可乐用圆罐子装是因为牛奶需要放在冰箱里,方形容器节约存储空间;在不大的金属上变现正面肖像很难,而在纸币上印制精细、复杂的正面像可以防伪钞。为什么律师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比同等收入的教授更多?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和才能大致成正比。”没能跟同事保持同等支出水平的律师,会显得比真实能力要差一些„„另一个原因是,律师们要吸引客户相应的是,教授们要发论文、申报课题,而负责做这类决策的人不太在乎教授穿什么衣服。这些小事儿,恐怕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读者,不论何时何地这书都能看得进去,还总能看得开开心心。这又说明了一个经济学命题,就是经济学讲求效用最大化,投入最小产出最大。这本书的效用,就是看得舒服,看的愉快而且有所得。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

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这书再有一个好处,就是讲了句大实话:其实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为什么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很多呢?就那么简单的原因,好好的车干吗要当二手车卖呢,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卖的人是不是把车里面整坏了,谁知道这车的资料是不是造假的,谁知道这车是不是出过什么事。要买的人肯定是到处找熟人去交警队、车管所查记录,找开车好的师傅来帮忙看车。既然花了这么大功夫,肯定不能花太贵价钱买啊。所以,二手车再新,价也上不去。末了,钱车两讫,手里攥着车钥匙还要问一句:“你别蒙我啊!”说来说去,这事在学术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你也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服表面意思理解信息,什么时候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双方利益完全一致,那他们显然没有必要误导彼此。所以,在打桥牌的时候,一方玩家使用标准的叫牌方式,向对家暗示自己手中牌的好坏,那么,对家只需要理解他的意思即可,无需怀疑其真实度。可要是卖家吹嘘自己产品的质最有多好,买家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怀疑。博物经济学家知道,除非这种信息成本高昂,难于造假,要不然就没什么可信度。比方说,如果卖家提出全面保修,这应该算一个比较可靠的产品质量信号,因为,产品质量太低的话,卖家提供这种服务就赚不了钱了。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当心投资顾问的花言巧语。如果投资顾问声称某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那么,他所说的实际上就等于桌上摆着免费的午餐。可是,桌上要真摆着免费的午餐,总不会一直没人去吃吧。如果其他人也知道股价过低,我们肯定想知道,他们干嘛不赶紧去买呢?如果那样的话,股价早就给拉高了。投资顾问说的是内幕消息?机带的我们,凭着博物经济学家敏锐的眼光,一定能意识到:凡是吹嘘能靠着买进低价股票一夜暴富的人,都是些骗子。

不过,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除了能帮助你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丰厚的回报。基本上,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凭着敏锐的目光,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经验里发现许多相关的结构和模式。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可以把找出这些有趣现象当做一种美妙的智力冒险。

书上举的例子大部分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比如说24小时营业的超市他的大门为什么还需要锁,刚看到问题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因为他总有要关门的时候,但仔细想一想如果除去突发事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是不需要锁的,然后看看书上的解释才知道原因是市面上卖的大门都有锁,如果要没有锁的大门只会增加大门的成本。看完整本书才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的眼睛,回想以前看到小孩们提出的一个一个令人可笑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现在想想那些问题中有些也不失为是一个好问题。

看完全书后对以下三点深有体会:

一、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美国法律禁止成年人自愿义务加班、封杀超瘦模特以及强制规定儿童入学年龄都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恶性军备竞赛。这让我想到了国内可怜的莘莘学子。本来人人都不进行所谓的“培优”是很好的,结果班上有一个人去培优了,第二个第三个人觉得自己相对就落后,也就必须去培优,周而复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培优上了。尽管某些开明的家长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但迫于现实压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优。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人人为了不落后都要去培优。设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优,考试对大家来说仍然是公平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学习时间,即上课时间的效率。但就因为少数人打破了这个平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这个圈子里。

二、“回归平均”理论

任何人和集体在达到不正常的成绩(无论好坏)后,就会回归自己的平均水平。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效应,让人们误认为批评比表扬有用。当一个人发挥超常而得到表扬后,依照客观规律他的表现会回归自己的正常水平,在外人看来即退步了,会让人产生表扬让其骄傲退步的假象。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发挥失常且得到批评后,根据“回归平均”其成绩会上升至正常水平,让人产生批评使

其进步的假象。也就是说,批评和表扬并不对成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对那些情绪化较强容易受影响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观规律。

三、独立音乐发展

“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赋的,偏爱音乐免费共享程序,而已经成名的艺人则往往反感这些程序?”答案显而易见。已成名艺人往往能通过卖CD获得极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当然对免费下载及其反对。而反观独立音乐人,他们没有大量的粉丝,并不期待通过CD的销售额获得大量的提成。因此对独立音乐人来说,“成名”远远比“赚钱”重要,因为唯有“成名”才能让他们“赚大钱”。当他们成名后,即使他们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载,但CD的销售量因为那些死忠的歌迷却在上升。正是这样一个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这些独立音乐人的走红。没人会愿意买一张自己从来没在电视上听过也没看过宣传的CD,但正是网络大大的普及了他们的流行度,也随即建立了一个个小众圈子。而流行歌手则相反。因为他们的歌迷往往都是盲从性很高的小朋友,他们听蔡依林的同时也会听SHE、杨丞琳、王心凌、潘玮柏、吴克群、王力宏。要他们花钱把每个人的CD都收集显然不太现实,而且对他们来说音乐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没必要保存,因而许多这样的粉丝从来都不会买CD的,流行歌手的销售量仍然需要他们的死忠粉丝来维持。

看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我不仅学到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还找回了我发现问题的心,以后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待一些普通的小事也能都看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因此,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能够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也能让我在面对许多事情和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更加的沉稳和理智。

第20篇:读书笔记之《牛奶可乐经济学》

读书笔记――《牛奶可乐经济学》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了此书的蓝本。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弗兰克教授被问及,为什么对“博物经济学”情有独钟时,他回答道,“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这些博物经济学问题的答案时,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一见如故之感,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但对于我这个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我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喜欢里面很生活化的例子。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就是某日在《读者》上看到这本书对“为什么妇女愿意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这个问题的解释就觉得很有趣:高跟鞋给妇女带来挺胸收腹的身材美感固然是无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妇女都穿高跟鞋的话,“这个身高优势也就扯平了,她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就恢复了原貌。”设想“如果妇女们能集体决定穿哪种鞋,估计所有人都愿意放弃高跟鞋。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来获取优势,这一约定就没法维持下去了。”其实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我们限制在高跟鞋带来美感的思维定势中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点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所以是Americanize了的例子。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

我们生活中经济现象比比皆是,但之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它们背后存在的原因,就连平时比较关心的利息调整,股市浮动、房价飞涨等,也很少深究,最多就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或者看报了解一些政策导向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本没有分析其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

在看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而之前是看了也常常忘记的。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

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这两个例子让我理解并记住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星期六,一家有上千

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2.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3.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

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还有一些例子,牵涉到心理学的内容,也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1.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2.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胸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3.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

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怎么样,下次知道怎么挑选礼物了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心裁,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书中所举的例子中学到了什么叫博物经济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感受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牛奶可乐经济学.doc》
牛奶可乐经济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