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2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东莞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名城,又曾获得十大魅力城市的称号,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南城区为贯彻落实市打造文化新城和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的要求,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一直以来都在响应市领导的号召,将社区广场文化进行的有声有色,工作开展活跃多彩,为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就全区而言,广场文化也存在不少问题。(引出问题)

一、南城区社区文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

(一)节目吸引力度不够。每到节假日,为了能让市民过上一个快乐的节日,区政府都会安排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广场排练一些节目,令演员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非常尴尬。

(二)文化活动现场秩序混乱。由于广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露天舞台,居民观看演出不用凭票入场,而一到节假日,大部份民警、巡警等都在休假,………这一切都使整个广场的次序显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

(三)演出设备不齐全。广场虽然大,但是能摆下的凳子等观看者需要的东西不够。.站得比较远的观众很难听清楚。

(四)成本高,费用开支大。文化广场作为露天的舞台,每次演出不同题材的活动都要搭建不同的临时舞台,演出完之后又要拆除,造成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

(五)节目安排不合理,缺乏娱乐性。由于广场文化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安排节目时总会从提高全民素质,发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安排一些地方性或科普性的节目,如广东粤剧等.特别是对外地观众来说,粤语节目往往听不懂看不明。

二、社区文化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分析问题)

(一)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每到不同的节日会安排不同的节目,来满足不同人群对广场文化的需求。但是由于宣传不够,导致节目的效果不好。比如今年重阳节,我区政府特别邀请粤剧名角前来广场表演,以加强大家对代表着广东特有的民族文化的粤剧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粤剧的喜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举办方没有深入群众进行广泛宣传所造成的。

(二)节目内容不新颖、不丰富,市民的兴趣不大。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城市常住人口绝大部份是以新莞人为主。…而政府在安排节目的时候并未将节目通俗化、大众化,让所有市民能看懂,喜欢看。

(三)政府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缺少安全保障。

文化节目的安排,大部份都是由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去组织安排的,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往往将工作重心都放在如何安排节目、安排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节目会吸引广大观众而忽略了治安问题.另外,一些大明星的到来,也会使现场变得很乱,每个明星都会有许多忠实的听众,有些听众为了得到一个签名,或上台献花的机会,往往会做出很多疯狂的事。因此保护歌星、名星的安全也令举办方头痛不已。

三、改善社区文化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广场公益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使得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同时,我区广场文化既有体育健身,

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量,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参与。有这样一个能供广大群众娱乐、消遣的地方,自然比去一些高消费的场所好,特别夏天一家老小到广场吹吹风,看看节目,真是一种享受。所以要在广场醒目的地方多放一些宣传最近节目安排的通知、通告。利用广场的电视放一些关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同时也可以用电视宣传最近的节目安排,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二)加强政府内部职能部门的沟通,维持好现场秩序,提高政府服务在群众心中的份量。在安排节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广场空旷,人多,容易为小偷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只要政府多派些治安员维持现场、在节目开始前提醒广大群众注意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提醒群众观看节目时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就能有效地减少财物的损失。治安员要不停的巡查,看是否有人站在危险的地方,如桥栏上,树上,若发现他们站在危险地方要求他们马上到广场里面观看,不能为了看得清楚而拿生命开玩笑。还要注意交通,看是否有人不按要求停车,将车开进广场或将车停在桥上堵塞交通。总之,要将安全视为最重要地因素,这样政府才不会白忙,观众才来得放心,看得舒心。如果有安全隐患,会严重影响到观看节目的情绪。

(三)节目安排要时间合理,内容多样。首先安排节目必须要考虑时间问题。节目的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这样才能方便大家观看。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与市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在南城区,开展企业文化有比较好的基础,国际知名企业很多,如世界500强TTK属下的新科磁电厂、世界500强诺基亚首信通讯公司等。这些知名企业的文化就非常丰富。政府可联合这些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节目。如新科部几乎是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南城像新科这样的工厂很多,只要将这些工厂的晚会搬到广场上去就可以既丰富内容又节省了成本,还可以得到好的口碑,让企业与社区双赢。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我区广场的LED电子屏幕进行宣传。目前,我区广场的电子屏幕是全市像素最高、最清晰、最大的LED电子屏幕,每晚播放集体舞及其它各种舞蹈的DVD供居民现场学习,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氛围。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一般娱乐活动发展到传播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做到“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处处有宣传、经常有推介”的局面,让群众纷纷涌向南城文化广场参加活动和观看演出,形成我区群众文化遍地开花的广场文化风采。

(四)加强群众的素质教育。每到安排节目的时候,政府都会出钱买许多凳子供群众方便观看,但往往节目完了,人和凳子都不见了。这就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不懂得保护社区的公物。还有那么一部份群众,不注重礼貌,如大家都在看节目,他一个人在大声说电话,或带着小孩到处乱跑,严重影响别人的观看情绪,影响整个广场的秩序。甚至还有一部份人,坐在花坛旁边,一边观看节目,一边摘花,一点都不爱护公共设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有些群众的素质是比较低的,要加强教育。可以利用广场这个大舞台进行教育、宣传。比如以广场为载体,举办各类书画展览、签名售书、科普、法制、禁毒日、环保主题、就业指导论坛、妇女健康、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税收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还要有效地利用电子屏幕,播放各种新政策、新信息以及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素质。

(五)进一步完善广场配套设施。南城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包括可容纳3000人的中心活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活动场所,同时为广场舞台设立专门的化装间、流动公厕、灯光音响、绿化带等,除了广场是免费的,其它均为收费项目,希望能内争取其它项目也成为免费项目,让市民能多一些体育运动。别外,我区准备投资120多万元购置具有省一级水平的灯光音响设备,以提高我区广场文化的设施水平,改变我区文化活动长期邀请外援,文化设备欠缺的状况;为市局送戏下乡,我区送戏下基层及各社区单位展示文化艺术风采提供一流的专业设备服务,有效提高晚会艺术质量和水平。使之成为既方便各演出团体专业水准的发挥,方便我中心工作实效,又方便基层单位文化活动开展及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成为推动、提升社区广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时刻不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示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加强文化建设。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这样一个平台,深入群众,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在突出位置,维护和实现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推进镇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推荐第2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南城区社区文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 ......................................................................2

(一)节目吸引力度不够。..............................................................................................................2

(二)文化活动现场秩序混乱。......................................................................................................2

(三)演出设备不齐全。..................................................................................................................2

(四)成本高,费用开支大。..........................................................................................................2

(五)节目安排不合理,缺乏娱乐性。..........................................................................................2

二、社区文化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分析问题) ..................................................................................2

(一)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2

(二)节目内容不新颖、不丰富,市民的兴趣不大。..................................................................2

(三)政府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缺少安全保障。..................................................................2

三、改善社区文化的措施(解决问题) ..............................................................................................3

(一)加大宣传力度。......................................................................................................................3

(二)加强政府内部职能部门的沟通,维持好现场秩序,提高政府服务在群众心中的份量。..............................................................................................................................................................3

(三)节目安排要时间合理,内容多样。......................................................................................3

(四)加强群众的素质教育。..........................................................................................................3 (五)进一步完善广场配套设施。 .......................................................................................................4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东莞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名城,又曾获得十大魅力城市的称号,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南城区为贯彻落实市打造文化新城和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的要求,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一直以来都在响应市领导的号召,将社区广场文化进行的有声有色,工作开展活跃多彩,为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就全区而言,广场文化也存在不少问题。(引出问题)

一、南城区社区文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

(一)节目吸引力度不够。每到节假日,为了能让市民过上一个快乐的节日,区政府都会安排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广场排练一些节目,令演员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非常尴尬。

(二)文化活动现场秩序混乱。

由于广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露天舞台,居民观看演出不用凭票入场,而一到节假日,大部份民警、巡警等都在休假,………这一切都使整个广场的次序显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

(三)演出设备不齐全。

广场虽然大,但是能摆下的凳子等观看者需要的东西不够。.站得比较远的观众很难听清楚。

(四)成本高,费用开支大。文化广场作为露天的舞台,每次演出不同题材的活动都要搭建不同的临时舞台,演出完之后又要拆除,造成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

(五)节目安排不合理,缺乏娱乐性。由于广场文化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安排节目时总会从提高全民素质,发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安排一些地方性或科普性的节目,如广东粤剧等.特别是对外地观众来说,粤语节目往往听不懂看不明。

二、社区文化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分析问题)

(一)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每到不同的节日会安排不同的节目,来满足不同人群对广场文化的需求。但是由于宣传不够,导致节目的效果不好。比如今年重阳节,我区政府特别邀请粤剧名角前来广场表演,以加强大家对代表着广东特有的民族文化的粤剧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粤剧的喜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举办方没有深入群众进行广泛宣传所造成的。

(二)节目内容不新颖、不丰富,市民的兴趣不大。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城市常住人口绝大部份是以新莞人为主。…而政府在安排节目的时候并未将节目通俗化、大众化,让所有市民能看懂,喜欢看。

(三)政府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缺少安全保障。文化节目的安排,大部份都是由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去组织安排的,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往往将工作重心都放在如何安排节目、安排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节目会吸引广大观众而忽略了治安问题.另外,一些大明星的到来,也会使现场变得很乱,每个明星都会有许多忠实的听众,有些听众为了得到一个签名,或上台献花的机会,往往会做出很多疯狂的事。因此保护歌星、名星的安全也令举办方头痛不已。

三、改善社区文化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广场公益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使得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同时,我区广场文化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量,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参与。有这样一个能供广大群众娱乐、消遣的地方,自然比去一些高消费的场所好,特别夏天一家老小到广场吹吹风,看看节目,真是一种享受。所以要在广场醒目的地方多放一些宣传最近节目安排的通知、通告。利用广场的电视放一些关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同时也可以用电视宣传最近的节目安排,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二)加强政府内部职能部门的沟通,维持好现场秩序,提高政府服务在群众心中的份量。在安排节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广场空旷,人多,容易为小偷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只要政府多派些治安员维持现场、在节目开始前提醒广大群众注意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提醒群众观看节目时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就能有效地减少财物的损失。治安员要不停的巡查,看是否有人站在危险的地方,如桥栏上,树上,若发现他们站在危险地方要求他们马上到广场里面观看,不能为了看得清楚而拿生命开玩笑。还要注意交通,看是否有人不按要求停车,将车开进广场或将车停在桥上堵塞交通。总之,要将安全视为最重要地因素,这样政府才不会白忙,观众才来得放心,看得舒心。如果有安全隐患,会严重影响到观看节目的情绪。

(三)节目安排要时间合理,内容多样。首先安排节目必须要考虑时间问题。节目的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这样才能方便大家观看。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与市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在南城区,开展企业文化有比较好的基础,国际知名企业很多,如世界500强TTK属下的新科磁电厂、世界500强诺基亚首信通讯公司等。这些知名企业的文化就非常丰富。政府可联合这些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节目。如新科部几乎是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南城像新科这样的工厂很多,只要将这些工厂的晚会搬到广场上去就可以既丰富内容又节省了成本,还可以得到好的口碑,让企业与社区双赢。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我区广场的LED电子屏幕进行宣传。目前,我区广场的电子屏幕是全市像素最高、最清晰、最大的LED电子屏幕,每晚播放集体舞及其它各种舞蹈的DVD供居民现场学习,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氛围。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一般娱乐活动发展到传播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做到“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处处有宣传、经常有推介”的局面,让群众纷纷涌向南城文化广场参加活动和观看演出,形成我区群众文化遍地开花的广场文化风采。

(四)加强群众的素质教育。每到安排节目的时候,政府都会出钱买许多凳子供群众方便观看,但往往节目完了,人和凳子都不见了。这就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不懂得保护社区的公物。还有那么一部份群众,不注重礼貌,如大家都在看节目,他一个人在大声说电话,或带着小孩到处乱跑,严重影响别人的观看情绪,影响整个广场的秩序。甚至还有一部份人,坐在花坛旁边,一边观看节目,一边摘花,一点都不爱护公共设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有些群众的素质是比较低的,要加强教育。可以利用广场这个大舞台进行教育、宣传。比如以广场为载体,举办各类书画展览、签名售书、科普、法制、禁毒日、环保主题、就业指导论坛、妇女健康、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税收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还要有效地利用电子屏幕,播放各种新政策、新信息以及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素质。

(五)进一步完善广场配套设施。

南城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包括可容纳3000人的中心活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活动场所,同时为广场舞台设立专门的化装间、流动公厕、灯光音响、绿化带等,除了广场是免费的,其它均为收费项目,希望能内争取其它项目也成为免费项目,让市民能多一些体育运动。别外,我区准备投资120多万元购置具有省一级水平的灯光音响设备,以提高我区广场文化的设施水平,改变我区文化活动长期邀请外援,文化设备欠缺的状况;为市局送戏下乡,我区送戏下基层及各社区单位展示文化艺术风采提供一流的专业设备服务,有效提高晚会艺术质量和水平。使之成为既方便各演出团体专业水准的发挥,方便我中心工作实效,又方便基层单位文化活动开展及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成为推动、提升社区广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时刻不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示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加强文化建设。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这样一个平台,深入群众,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在突出位置,维护和实现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推进镇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推荐第3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研究

摘 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

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

---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

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二 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1)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3)

---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指挥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 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

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4)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我国的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几度精简,收益甚微,结果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没有必要设立的行政机构大量出现。(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3)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四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

---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 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入业务中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各部门出谋划策、做好上下沟通和跨部门协调等等、就能解决各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甚至起到公司高层领导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有利于搞好行政部门自身与各部门的协调,改善双方的关系,改善行政部门的形象。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推荐第4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目录

摘要„„„„„„„„„„„„„„„„„„„„„„„„„„„„„„„(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4)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7)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7)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7)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8)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9)

参考文献„„„„„„„„„„„„„„„„„„„„„„„„„„„„„„„„(1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

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法定职权缺失;职能行使偏差;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

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

27.6%。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2004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18个,其人员达到290余人,超编严重,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20—40万左右,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3、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

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

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2007

推荐第5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摘 要:对于行政效率的研究,西方的古典行政学走过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为此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学在行政效率的研究上呈现出三个新的动向。以西方的理论观照中国的行政效率,可以发现中国政府效率问题的存在及其困境;对于提高政府效率,可以从政府体制与机制创新、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积极的行政文化建设三个层面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行政效率;古典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政府创新;行政文化

Abstract:Regard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research,the western claic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has paed through a logical proc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has laid down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research.In 1970s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ve science presented three new trends in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research.In terms of western theories,we can discover the problems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its dilemma.To enhance the government efficiency,we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levels:the 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the public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positive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claic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new public administrative science;government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culture

一、古典行政学关于行政效率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在企业管理运动的鼓励与影响下,学者们试图借助于科学管理来增进政府的行政效率。“这个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伍德罗·威尔逊早在1885年,以后又在许多场合,发出了争取提高政府效率的口号。”[1]1887年,威尔逊在其著名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将提高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的根本任务。他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认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2]1自此以后,行政学便围绕着“行政效率问题”展开了不懈的研究。

几乎同时,在西方管理学史上兴起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领导的科学管理运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开辟了关于效率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促成了西方行政管理学对行政效率问题研究的深入。因此,“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成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而对于这场科学管理运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3]泰勒认为,高效率取决于形成一个健全的组织,因此,科学管理的本质在于设计合理的职能组织。正是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的有效性。曾经担任美国全国办公室管理协会会长的威廉·享·莱芬韦尔是第一个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并取得成功的人;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纳德·D·怀特则进一步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进,提高了行政效率。他认为,“科学管理运动在促进改良处理公共事务方法上,已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从弗雷德里克·泰勒倡导这一开创性工作开始,这一运动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兴趣,并终于建立了完整的社会改良哲学的原则。”“由科学管理在一些工业企业中所造成的巨大进步,已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政府中是否可以同样实行这种改进方法?对这个问题无论有什么样的解答,无疑的是:科学管理的成就,已引起了对许多公共机关所习惯的旧法的大量不满。”[2]53随着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行政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对行政效率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在行政学发展的早期,思想家对行政管理的理解主要视为对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因此,管理效率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对行政组织内部各要素的高度利用。而行政组织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究竟应该发挥哪个要素以及如何发挥这个要素的

管理效率,各个理论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则把提高行政效率的着眼点放在行政组织内各部门、各成员的协力与合作上,而要处理好组织内的合作问题,其关键在于明确各机构与成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以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则认为,行政管理是由一系列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活动环节组成的,只有当每个环节都承担了特定的职责,实现了相应的功能时,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可以说,西方古典行政学理论在思考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时,着眼点是放在行政组织中非人要素的管理效率上,明显忽略了行政活动中人的要素,而稍后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纠正。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中,发现了人员的心理对于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由此拉开了行为主义革命的新序幕。

总之,西方行政学家在思考行政管理实践时,尽管其理论思路大相径庭,但最终的宗旨却都落在如何提高行政效率上,特别是在借鉴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上,行政学虽然异彩纷呈,但最终的旨趣却是同一的。比如:以法约尔和孔茨为代表的过程学派;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卡斯特罗和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等等。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各学派所强调的重点与方法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思想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组织效率”和“高度的生产率”。因此,管理理论中的许多原理包括计划原理、组织原理、领导原理、系统原理、优选原理、控制原理、激励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等,贯穿其中的一个根本原理乃是效率原理;管理思想中提出的许多观念包括如全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创新观念、战略观念、效益观念等,联结这些不同观念的一个核心观念乃是效率观念。

二、新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效率的动向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新公共行政学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行政学家对行政效率的研究出现了以下三个趋势。

1.研究视界由行政系统内部转向行政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的关系

行政学发展的前期,思想家们提高政府效率的着眼点在行政系统内部各因素的利用上,他们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对政府组织系统内各要素的管理,如果组织系统内各要素获得了充分利用,那么,行政效率就自然而然提高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浪潮的带动下,政界与学界对“政府到底应当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疑惑进行了重新思考,即威尔逊所言的“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的问题凸现了出来。因为公共行政效率体现了公共行政活动的意义与功能,它总是指向符合社会价值目标,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前提下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率。如果政府的管理是不“适当”的,尽管政府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社会而言却无疑是一种浪费与无效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行政效率就是着眼于行政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的关系,给政府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

2.研究内容由重效率向效率与效益并重转化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为基础,行政学把效率摆在突出的地位,认为效率是行政管理尺度的头号公理。效率标准在被过分推崇的同时却忽略了公平与效益等社会价值的因素,政府计划很少关注所服务的人的实际效果。从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以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为理论基础,行政学一反过去注重效率的取向,将社会公平等价值的因素重新注入经济目标与效率目标中。尽管公平与效益的价值取向有所突显,但仍未动摇效率取向在行政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公共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行政学由重视工作过程与投入转向注重结果与产出,强调“顾客”至上,倾听“顾客”意见,

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作出承诺,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受到空前关注,呈现出效率与效益并驾齐驱的势头[4]。

3.研究模式由一般性的原则研究向具体特定的问题研究转化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与科学理论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模式,即原则研究和问题研究。结合行政效率的研究来看,行政学发展的早期对行政效率的研究大多从原则出发,关注的焦点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般原则与途径,由于这些原则和途径涉及到组织、领导、决策、人事等管理的各个方面,效率研究实际上成为管理的综合研究。像西方行政学家对效率原则的概括就属于这种原则研究方法。但是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原则研究模式渐渐显得不合时宜。一方面,从实践来看,这种原则研究模式所提供的一般原则和途径有变成“常识”的可能,特别是在公共行政职能多样化和目标多样化的趋势下,这些原则与途径往往由于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相关性而难以付诸实施,所以往往成为“绝对正确的废话”。另一方面,行政学理论的深化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原则研究,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展开,这样行政效率的研究就会选择特定的角度和特定的内容,比如:针对不同行政部门具有个性特点的效率研究以及效率测定与提高措施等。因此,原则研究关注的是行政效率的共性,而问题研究关注的是行政效率的个性,而个性研究恰恰是共性研究的深化[5]。

三、当代中国政府行政效率问题与困境

对于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不管是从理论文章的内容来看,还是从各种对行政效率的社会评价来看,都一致地认定“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低下的”,尽管这种认定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这是由行政效率认定和研究的困难决定的。不论是学者的结论,还是一般人的结论都还只限于直觉与感性认识的层次上,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信念。笔者认为,对于我国行政效率的认定,实际上是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而得出来的结论,尽管这个判断是直觉和感性的,这个判断标准有两个:

1.以西方公共行政的实际效率作为判据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判断标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比较的机会。改革开放之后,处在同一时间维度中的中国行政效率与西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者甚至是一般老百姓(一开始是投资商人)的视野中。由于西方近代理性精神的影响,西方的行政组织体系设置也呈现出高度理性化的特征,加之西方一直未断的行政改革都把高效率作为政府的基本追求目标之一,因此,效率精神与效率原则是西方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比较,中国行政效率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于是,追求高效率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次行政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论文出处(作者):刘祖云

推荐第6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收入分配、房价、社保、就业、医改等民生热点问题做出了全面回应,其中,网友对房价问题最为关注,反响热烈。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房价问题,温家宝表示,今年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温家宝提出了四大措施:

——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

——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

——抑制投机性购房。

——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题目

10

3、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10

6、试论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对推动政治变革的重大意义

1

13、构建诚信政府的原则与途径探析

1

22、我国企业领导者素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1

24、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问题研究

1

25、论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

39、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

47、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和提高

1

51、试论政策在执行中的变形与矫正

1

52、谈领导者的用人与成事

1

59、试论信息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7

2、试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其结构优化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一、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法学题目

1对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2西部大开发中小城镇建设的政府管理

12关于城乡贫富分化及对策探析

二、研究方向政府公共关系题目

1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5论政府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研究方向机关管理题目

1如何提高机关管理的有效性

2 论激励机制在机关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 机关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四、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题目

7转变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对策思考

8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9 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

五、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题目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5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建议

6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政策建议

16农民工政策的若干思考

17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网络的政策建议

六、研究方向电子政务题目

3浅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

5关于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探讨

7政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分析

8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思考

10浅析电子政务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影响

12浅谈信息时代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16试论电子政务建设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17试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19论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20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

七、研究方向行政组织学 社会学题目

6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公共听证制度与政府管理

10官员问责制与建设责任政府

11政府官员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14城市房地产价格中的地方政府因素:成因、机制和效应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4、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

2、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三、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

1、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3、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

8、论政务公开

四、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

五、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

1、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

2、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3、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

6、依法治国与治吏

7、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

六、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

1、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

3、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4、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

6、舆论监督的作用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

七、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

八、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

9、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

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

九、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

7、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8、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9、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

十、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

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

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

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十

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1、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

2、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3、论权力制约技术

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5、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

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

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

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十

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2、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

5、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

7、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

8、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

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

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

十、新增题目

(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

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

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

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

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

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

(二)社区管理

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其它

53.论公民行政执行权的保障(论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行政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

60.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班集体的管理?

16、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

1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动力分析

1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

32.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36.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43.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健全完善公务员考评机制

75.试论《论语》中的管理原则

1.论服务型政府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分析

3.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

10.论诚信政府建设

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

58.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

60.论网络与网络法律的建设

63.浅议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途径100.制约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110.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122.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管理学题目大全

020 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

039 电子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

040 以德治官论

051 政府责任论

075 中国企业团队精神培育

091 论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093 透明度原则与我国政务公开

135论公关礼仪对行政人员的重要性

推荐第7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写作辅导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

07春行政管理专业本、专科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论文写作必须立即着手进行。下面就如何写好毕业

论文,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确认识,端正态度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

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创造性得以发挥。所以,每个学生一定要把毕业论文写作作为一次总结性、实践性、创造性、专业性、理

论性都得到充分体现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来完成。决不允许马虎应付,抄袭剽窃,捉刀搪塞的现象存在。

二、驾轻就熟,认真选题

(一)选题范围

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和要求,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相对来说,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是比较寛的,从以下这些方面都可以选:行政管理(如行政许可,政行复

议,行政赔偿,行政法规,行政执法),工商行政管理(不是工商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是政府的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和法制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市场管理,环境

保护,领导机制,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劳动和人才管理,现代办公系统,社会保障和福利,基层自治,

社区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设施,民主制度,人大工作,行为科学,城乡建设,国际

政治,全球化经济,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都与专业学科有一定关系,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但

是,党的建设,保先教育,具体的经济工作,专门的法律适用,企业内部的管理,财政税收业务等不要写。

要写,一定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写,否则,选题就不符合专业要求。过去,有一些同学写了企业的激励

或企业的人事管理,还有的写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旅游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管理

等,都是不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选题要求的,大家不要再写这类题目的论文了。

(二)写你最熟悉的

这么多内容可以写,到底选个什么题呢?那就写你最熟悉的。就是平时接触最多、最了解的,思考得

最多、感触最深的社会现象或理论问题,尤其是与你工作有密切关联的事物。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

(1)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不要写全球的、全国的题材,举外国的、外省的例子,列全球的、全国的统

计数字。好象你是联合国秘书长、国务院总理,大学者,全是大人物的口吻。

(2)紧密联系工作实践。这样,内行就不会说外行话,甚至写出很深刻、很鲜活的作品来,而且,对

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紧紧联系专业知识体系。首先,选题就要紧靠行政管理专业,如上所说;再就是要运用所学专业

知识去论证和说明论题。

(三)论题大小适中,宁小勿大

论题与材料要匹配。根据你掌握的材料确定论题,做到大小适中,千万不要把论题搞得很大。对材料

要多次筛选,看哪一类材料最扎实,最能以小见大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就以这类材料为主干,论题就自然

出来了。

(四)要具有综合性和学术性

我们写作的论题,一般都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不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你一定

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在探索方法、论证途径上另辟蹊径。这样才具有综合性、学术性。本科的毕

业论文一定要基本达到这个高度。

三、精心组织材料,合乎逻辑地证明论题

(一)论据要充足

论据就是构成论文的素材或叫材料,包括现成的理论观点和事实、数据等。材料要可靠、真实、典型、

丰富,足以说明论题

(二)论证要有逻辑性

论证就是运用材料去证明论题的过程,就是使材料与论题之间构成一种联系。有逻辑性是指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内在的。不要违反三个逻辑规律,即同一律(不偷换前提)、不矛盾律(不自相矛盾)、排中律(没有漏洞)。论证方法主要是演绎和归纳的方法,演绎是从大道理到小道理,把已知的真理具体到你的论题上来;归纳是从小道理到大道理,或从一系列事实中得出共同的性质或规律。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可以说明不同问题,你要巧妙地选取角度去深刻挖掘材料的内含,更好地为证明你的论题服务。

(三)结构要合理,层次要分明,语言要流畅

根据论题和材料谋篇布局,确定文章的结构。一般布局是这样的:

1、引出论题

引出论题要“开门见山”,文字简洁,200字左右为宜。

2、分层次论证

总结性、评介性论文的论证层次一般是:

情况和问题;

经验或原因;

评价——意义或影响;

措施或对策。

说理性论文的层次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平行展开式:同一层次上的内容是平行的,各个方面(可用小标题概括)从不同侧面说明论题(或分论题)。

一种是递进补充式:同一层次上的内容是按次序递进补充的,从而使得论理不断深入。

如需要,往下可继续分次层次。

3、收拢全文,得出结论

放得开,也要收得拢。最后,用不多的文字收拢全文,得出结论,也就是归结到论题上来。

语言要流畅。论文的语言要准确、稳妥。注意自己语言的特色,形成风格。少用俗语、俚语、口头语、歇后语,少讲俏皮话。注意语法和修辞,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读起来节奏感强。注意行文规范。

四 其它要求

文章篇幅,本科5000字(初稿7000字左右)以上;专科3000字(初稿5000字左右)以上。正文前是目录一页,内容摘要、关键词为一页;正文后为参考文献,本科列10篇、专科列5篇与论文有密切关联的参考书、报刊杂志文章或网上资料、单位档案资料,要注明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版期(如[1]王方华、吕巍,企业经营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制作成电子文档,用电子邮件发给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并注明学号、姓名、电话、邮箱。

时间安排,2008年7月,选题(8月1日前将题目报指导老师审阅)、收集资料;8——9月撰写初稿,9月20日前提交初稿。然后,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10月15日以前全部完成。

相关要求详见益阳电大教学平台公告版《关于印发省电大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通知》。

附:

行政管理专业责任教师兼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史桂湘

电话:0737—6988213

电子邮箱: hnyysgx@163.com

公用邮箱: hpdd2345@163.com

益阳电大开放教育学院

2008年6月22日

益阳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论题

(这些题目都已写过,不要照搬,只是供同学们选题时启发思路,后面20多篇联系本地实际紧,大家都要这样写!)

1、试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变革

2、试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3、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4、试论高校管理的思维变更

5、切实做好办公室工作的探讨

6、加入WTO对保险业的挑战及对策

7、对发挥政府机构管理职能探讨

8、对城市政府管理制度的探讨

9、试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0、试论公务员行为的认定

11、试论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思路

12、国有物资企业管理对策的思考

13、试析人本原理在科学管理中的运用

14、市场中介组织规范监管研究

15、试论人本管理及运用

16、服务化行政、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17、论我国行政管理网络化发展趋势

18、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思考

19、试析二十一世纪管理与管理科学20、对入世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21、浅谈入世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2、试论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3、浅析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4、对工商行政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

25、浅论乡镇市场经济档案建设

26、试论乡镇市场经济档案建设

27、试论如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8、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讨

29、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行政发展30、对我国企业管理及运行模式的探讨

31、新经济时代工商行政管理探析

32、试论入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挑战

33、益阳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构思

34、依法行政涵义探析

35、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37、对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探讨

39、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要求

41、关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之我见

36、试论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38、试析国企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40、公共行政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42、试析行政机构权力的滥用

43、对企业行政管理功能的探讨

44、浅析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关系

45、对加强保险市场管理和发展策略

46、发挥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之我见

47、从改革角度谈邮政核算管理问题

48、试论办公室信息工作的强化与优化

49、对企业现场管理改进的探讨论益阳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5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51、常德市工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52、论我市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的发展

53、关于益阳城市建设和管理思路的探讨

54、关于益阳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55、关于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56、如何搞好南县村容整洁的调查与建议

57、关于益阳市税务机关行政执法问题的思考

58、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59、高校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之孔见60、我市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61、对马迹塘镇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6

2、关于益阳市赫山区农村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

63、发展县域经济要重点解决五个问题6

4、浅议行政监督低效的原因与对策

65、关于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探索

66、资阳区张家塞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67、安化县农村居民社会心态与农村稳定问题的分析

68、提高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69、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转变政府职能7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71、完善机制,增强民主监督实效7

2、加快产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推荐第8篇: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素质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1]。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2]。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入”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4]。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5]。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入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6]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名师出高徒”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

国内高等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三大类,鉴于在区域位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专业重心等方面的差异,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学生的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从区域分布视角看,可分为城市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民族行政管理等;从行业视角看,可分为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从岗位视角看,可分为办公室行政岗位、人事管理岗位、后勤管理岗位等。在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性向有针对性地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中悟”“干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中,渐渐丰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成就胜任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1).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办公自动化,2013(12).

[4]杨爱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广州X大学为例的经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5]房波,张辉.另类解读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兼析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尴尬存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3).

[6]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推荐第9篇:行政管理专业

蓦然回首,学习生活即将成为过往,毕业在即,回顾这两年多来的学习生活,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生活的自主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此,我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即将毕业的时刻,做自我鉴定如下: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这个人所走的路,还有就是能走多远,所以说,品格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追求人格深化的同时,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在学习方面,我的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刚入学时,认为这不过是网上学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先等等。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网络教育也同样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事们拼命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认真的学习。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网络教育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只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以更明朗的认识自我 。

推荐第10篇:行政管理论文

____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2012级行政管理本科

2014年1月17日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摘要

经济、科技的发展改变我们生活,网络让公众对于现有行政管理中有了更多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对目前的行政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方式落后呆板,公众不满意,提出建议、和批评,从而对行政管理提升有着正面积极作用。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关键词

网络行政管理 作用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网络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 四媒体\",也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45%以上,同时伴随着是网络社会到来,庞大数量人群参与社会管理力量自然势不可挡。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固有特点是:

一、开放性、匿名性

二、平等性

三、传播快捷、传播面广、信息量大。

一、通过网络,公众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表达权、监督权

随着社会各方面发展公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并通过现在网络进行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表达思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选择权。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步入网路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有的是经过筛选无\"噪音\"、垄断的信息,有的对信息进行封锁。公众只能被动地

2 接受主流资讯,但随着网络传时代到来并用网络固有传播方式为公众传播信息、展开意见表达、打破舆论一律消除传统媒体垄断,促进公众社会话语的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以自己满意的方式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可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声音。我们看到,对于涉及公众利益,为人普遍关注社会热点的事情,政府没有获知相关信息或政府已掌握而没有及时间发布,没有满足公民知情权,但公众仍然通过网络知情不被政府发布社会热点的事情。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自由广泛的传播平台。公众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

表达权。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及网络时代的发展,依权力本位、效力优先兼顾公平行政立法思想,粗放的执法行为、无效监督和问责制度,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受到空前挑战。公民在网络时代对社会生活中发生事情知情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加深,过去许多封锁信息的办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能奏效。公众可以在微博、论坛、评论系统中了解行政管理中涉及公众利用,为公众普遍关注事情进行分析、探讨来表达自己看法。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并且,讨论的内容也不受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限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权力系统对话语权的

3 控制,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监督权。当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被当作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 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发帖、评论的传播使监督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声 势,从而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网络的兴起,进一步彰显了公众的声音和信息,弘扬了自主、开放、多元的理性精神,拓宽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和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互动性就明显提升了公众的话语影响力。信息来源的隐匿性更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二、网络对行政管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网络对行政管理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1、促进广泛行使参与权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它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在地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网络的发展,改善了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通过网络表达

4 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互联网既提供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也刺激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网络的直接性、互动性以及即时性,使得民意的表达更方便。2011年个人税在网上公布起征点时,85%的民众不赞成2000调到3000元起征个税起征点,而要求在3000元以上,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决定3500元起征点。网络对于疏通民意,表达民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2、促进舆论权开放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也注定了它在政治信息公开、行政立法和执法、阳光行政等方面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明显。网络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正逐步从虚拟空间走上现实前台,网络舆论作为承载民众表达权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的作用,也充分演示了的舆论力量。如\"7.23\"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网民就事故本身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向相关部门发出质问,形成无行舆论压力。网络媒体通过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为行政管理促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最终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国家朝

5 着法治化更进了一步,增强了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3、促进政府监督机制完善

互联网的环境下,民众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虚拟世界既无需考虑关系网的瓜葛,也不用担心遭到报复而遮遮掩掩,没有心理负担,就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露出来。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当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一重要渠道,公众以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执法等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互动,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

6 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三、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随着网络普及、公众素质的提高、管理科学的民主化,网络对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多次表明,政府重视网络,通过网络关注民情、民意,顺应、采纳广大网民的意见或建议,就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的因素。

1、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7

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2013年12月在正义网发起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1500多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40多万条,最终10人获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8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一些有效真实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恶意的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有些人言论难以受到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和虚假流动信息。但是应当说,非网上信息的\"主流\"。因而,对待网络公众,一是要抓紧网络的管理立法,加大网络的依法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和指导,三是要进一步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通过论坛、微博等载体,公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强调网民的自律,提倡有理论理,有事说事,有问题谈问题,有意见讲意见,,要文明上网,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发现新事物,适应新事物,运用新事物,这是网络时代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新挑战,网络民主也是如此。,通过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领导人的推动和实践,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在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和突破式进展。

9

参考文献:

[1]社科院:近七成事件网络舆论推动政府解决 京华时报 2011-7-13 [2]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新浪网 2013-7-17 [3]全国人大:85%公众不赞成个人税3000元起征 新京报 2011-6-11 [4] 正义网:“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揭晓 正义网 2014-1-15

10

第11篇:行政管理论文

浅谈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本文从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接而又指出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提出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等四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阐明只有文明、科学、人性的施行行政管理的政府,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拥有长久的发展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最后,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

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职能与责任不清。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

3、效益观念不够。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否认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的缺陷,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如下: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

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三、通过改善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几条建议

1、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笔者认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产生的合法。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选举、任免的合法。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效力,不断完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和质询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在官员任免、升迁和绩效评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员任免、升迁和行政人员的录用都能更好地体现民意。因为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机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行政法律化。构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权力地方化。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决策、命令的过程中,应严格地依法行政,使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4)严惩权力腐败,克服官僚主义。逐步推进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体系。包括中纪委派驻机构、巡视制度、中央提名地方纪委书记、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的权力监督体系等等。

2、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1)通过“民主”,智慧行政。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让民众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使民众可以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2)建立管理规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统

一、科学、系统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构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通过操作的细化、管理的细化、执行的细化,将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实。精确计划、决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对象逐一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3)强调“效益”观。政府行政时,要充分体现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和运筹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这种“效益”观,是要以促进社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体到整个办事过程,科学决策依据、环节、顺序、责任人一一落实,减少了时间、精力、财物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3、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加强政风建设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 金太军 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 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4]吴敬琏.《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的八点建议[J]》.光明日报,2003-04-17(3)。

第12篇: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月______日______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 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二) 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三) 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二) 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三) 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二) 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三) 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四) 完善对行政领导的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第13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石油 工业 的战略地位和 中国 石油 企业 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 发展 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文章对中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竞争的环境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 发展战略; 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 经济 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 研究 ,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 科学 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7.5%,2007年突破70%大关,达到75.1%,2005年则达到了72.9%。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2020年达到70%。同时,不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模式也使得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 社会 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危险。据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比去年多花192亿美元以上。同时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

影响 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系数。而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作为国内石油石化行业“三巨头”,垄断着国内石油市场。在2005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生产天然气799.5亿立方米,其中三大公司的原油产量共为1.7727亿吨、天然气产量共为770.29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例分别为98.5%、97.2%。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和在国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责任。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总体实力。现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不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吕建中,2002;杨嵘,2007;王育宝、吕璞,2005)。在跨国石油公司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必然会面临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标准,加快自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分析 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定、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希望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迫使企业在考虑其利润因素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仅要在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中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运动之中,使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也就是说,企业要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仅仅考虑对股东负责、承担经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形势下,石油企业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跨国石油公司已把编制和发布公司责任报告作为一项举措。通过公司责任报告,跨国石油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沟通,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公布自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以及披露存在的 问题 。例如:英荷壳牌公司发表了《面对能源挑战——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所取得的进展》的报告;BP公司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回顾》报告,考察了公司在商务、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石油企业责任内涵的改变要求石油企业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因素

科学战略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是建立在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 外部因素

1.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首次超过亿吨。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 政治 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2.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大。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近几年的油价高企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2001年,原油价格的上升,使中石化炼油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55.73亿元(史丹,2001)。2005年中石化尽管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1,070.73万吨,同比增加5.77%,但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的影响,公司前三季度的炼油毛利大幅下降,仅为1.78美元/桶,经营亏损为79.26亿元。2005年油价的剧烈波动使炼油业由2007年的盈利208亿元变为2005年的净亏损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277亿元。

3.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7.科技 的进步。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如何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立足的压力。如果油气勘探开发等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得不到更新,我国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势必遭到淘汰。

(二) 内部因素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 自然 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单洪青、朱英,2007)。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

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2.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3.缺乏高层次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 教育 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以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

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旧高达68%。

7.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石油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 企业 发展 战略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等为代表的国外大石油公司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尽管 中国 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些战略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

(一) 优化一体化战略

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其基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董秀成,2002)。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5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7.7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79.7亿美元降到30.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1亿美元上升为19.37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3.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6亿美元(李宏勋、张义忠、赵玺玉,2000)。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中石油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中石化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又要注重在炼油与化 工业 务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集中

力量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海油要继续扩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上游的发展战略,向中下游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何帆、覃东海,2005)。

(二) 完善“走出去”战略

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油气资源的国际性。跨国石油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全球化 经济 战略,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场范围为目标来考虑自己的油气生产经营业务,优化配置企业的油气资源,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自己获取最大回报。现在,跨国石油公司不仅在采油国开展业务,还通过并购等方式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到石油消费国,以获取利润。

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公司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黎喻鹤,2006):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成功收购印度尼西亚五大油田资产、2002年7月中国石油以2.16亿美元收购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拥有1.06亿桶当量已探明储量和5700万桶当量可能储量的权益、2005年10月中石油以7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但是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2002年12月,中石油欲斥巨资参加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77.95%股权的拍卖活动,但俄国家杜马禁止中石油参加竞拍。同时在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如2005年6月份中海油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干涉而失败。可见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在“走出去”时要完善具体的策略,精心选择并购对象、方式、时间和地点,以提高成功几率、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主流系统。

(三) 强化归核化战略

归核化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围绕核心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环节上,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把非核心环节让给比自己更有竞争优势的合作伙伴做,以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1995年通过150多项的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压缩了石化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通过实施归核化战略,埃尼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就进入世界石油企业50强的行列中,199

8、1999连续两年进入前20名。

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在成长经历、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实行归核化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产业方面,以发挥相对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 实行战略联盟战略

联盟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获得高效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与联合,借助外部力量。如壳牌公司和巴斯夫公司的3家子公司:Elenac、Mentell和Targor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联合,成立聚丙烯生产商的巨无霸:巴塞尔(Basell)公司,其拥有聚烯烃(聚乙烯加聚丙烯)能力870万t/a,其中聚丙烯总能力超过500万t/a,占全球总能力的15%。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虽有10多年的 历史 ,但在国际石油合作中仍处于新来者的地位。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通过联合、联盟形成内部合力,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各种联盟,充分借助外力,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石油联盟有多种类型与层次,结合我国石油“走出去”整体战略,可以重点建立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包括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联盟和与跨国石油公司的联盟)、与国际投融资机构联盟、与主要消费国联盟、与主要产油气国联盟、与国际能源组织联盟。

(五) 实行品牌战略

实行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埃克森、壳牌、BP等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普遍非常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在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培育强势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与之相比,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品牌的理解、管理体系和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品牌经营工作:加强对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最贴近市场的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知识培训;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 研究 制订一套适应石油、石化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经营评估 分析 模型,构建一套品牌经营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适应中国石油石化市场情况的副品牌实施方案,特别要在成品油副品牌技术上多下功夫;优化企业品牌设计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品牌设计理念。

(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 问题 的 科学 方法 。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包括公司 社会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外大石油公司大都有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他们强调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生产清洁产品;开拓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业务(从石油供应商向能源公司转变);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关注社会事务,积极树立“绿色公司”和“有责任感公司”的形象,注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这些公司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虽然中国石油提出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企业理念,充分体现了重视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但和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石油应在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向着能源公司转变。也就是说,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关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占领世界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国家赋予中国石油的基本责任。

第14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

及对策研究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级行政管理2班

马利平

【摘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在公务员考核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建议 ,以此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公务员 考核制度 弊端 对策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十几年来对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推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时间是较短的,加上特殊的中国国情,现阶段在公务员的考核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揭露出的腐败大案中的不少政府高级官员,在被提拔重用前已有严重问题,却顺利通过考核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更使考核问题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必须对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 1公务员的评议,使公务员接受民众监督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对公务员的考核侧重对个人的考核,没有同个人所在的部门考核紧密联系起来。

2、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重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测评,而单纯定性的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情况。

3、重视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

尽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目前,有关部门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如何进行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许多单位和部门也不重视平时考核,一些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脱节,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致使年度考核缺乏依据,考核结果不全面,缺乏权威性。

(四)考核结果等次偏少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而且优秀比例最多不能超过15 % ,而真正不称职的也是极少数公务员,所以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好的公务员,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然而,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混淆了公务员的行为差别,使考核失去了公正,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五)考核结果使用不当,激励作用不足

一是对优秀与称职公务员的奖励没有拉开距离。二是对年度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这样

- 3西方国家公务员考评结果的等次划分一般为5—7 个。相比之下,我国公务员考核等次仍然过少,不能反映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基于中国国情,建议中国公务员考核等次设定为五档为宜,并且重新确定每个档次的基本标准。

(五)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提升考核的激励功用

赋予不同等次公务员不同的奖惩措施,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规范考核程序,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和考核监督机制 在考核程序上要做到严格、严谨与公开、民主相结合。首先,要强调对考核程序的重视,采取一切措施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在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考核。其次,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强与被考核人的沟通,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和评估,使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还必须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需要有监督考核人员的法规和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以上的种种对策,总结起来无非是让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加明细化、更加客观公正、对公务员的监督力度也就更大了,但是笔者认为并不能一味地因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就认为考核应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事实上那也是做不到的),应该监视每一个公务员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样势必会给许多公务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反而会产生一些本来不具有问题。应该给公务员们一定的喘息空间,在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了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地为人民服务

- 5

第15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2、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势„„„„„„„„„„„„„„„„„„3

3、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4、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5总结

参考文献„„„„„„„„„„„„„„„„„„„„„„„„„„„„„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建议

1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一) 概念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或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它是隶属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政府及其分支机构为主体的。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显然,它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

(二) 特点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相同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子系统的独立系统,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从主语上看,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属于管理的范畴,都是对人的管理,但和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而非企业管理。了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对于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有关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以加强和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讲,我们可以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划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第三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是主体的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不同即在于其管理主体的不同,即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组织是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正是这些性质,使得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

2、目的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创造性价值,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但由于主体的不同,导致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目的性的不一样。政府组织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所拥有的权力理论上是由人民授予的,因此,它所追求的利益应该只是一种公共利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利益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理论如此,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实际上,也正犹豫政府机构的这种性质,导致由于不能损害到自身利益而使公务员“养尊处优”,缺乏在市场经济体制追逐经济利益的田间下形成的竞争意识。工作缺乏热情、上进和激励。

3、体系的复杂性。由于政府这个主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复杂性。政府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构体系。而这样一个体系又是按照完整统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意味着组织必须目标统

一、领导指挥统一和机构设置统一。从行政编制上来看,有专门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务员局,编制委员会,党委系统有组织部,各职能部门通常也有各自的人事处办公室等管理本部门的人事食

事务。因此,在具体的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和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就形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必将带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4、管理的法治性。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作为对依法行政的主体——公务员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依照法律进行的。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立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另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如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录用,人力资源 2

的开发,主要指公务员的培训等都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因此可以看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进行是在各种法律法规的规定之下进行的,这一方面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有法可依”,规范了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客观上也束缚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和有效性,不利于打破现有体制,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

2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3、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向,是走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路子。创新研究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共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3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4、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 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树立。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这种竞争更重要地体现为政府能力的竞争。政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素质,也即取决于政府部门中的人力资源。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有学者指出,在政府部门中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是政府迎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中的首项任务。应把每个职位上的公务员都看成是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开发使之升值,再进行优化配置。

2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

(3)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

4

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4)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5)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6)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五、结尾

5

政府机构人员管理的改革也可以在某些范围内先作试点,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相应的修正,取得经验并在全国逐步推广,我相信,这些系统性的工作比简单的反腐败等作用和意义要深远得多,也更务实、扎实得多。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可为政府政治体制改革作先导,使党的“先进性”真正发挥出来,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政党。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第16篇: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策

□刘文光

[摘 要]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既要肯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但更为重要的 是,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社会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政府为更好运行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相应对策,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广泛开展。如上海、青岛、昆明、哈尔滨等一些大中城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树立城市形象、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目的,运用公共关系策划,成功地举办了色彩很浓的社会活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对招商引资等方面都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政府公共关系在一些城市开始制度化。如天津市政府自1983 年开始,就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年初公布办实事的内容,年底兑现,以接受群众监督。其他许多城市也纷纷设立市长电话、市长专邮或市长接待日,加强同群众的直接沟通,既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形象和行政管理效率。

三是我国设立了一些公共关系机构。199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设立新闻处。国务院各部门及许多省市政府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以加强信息传播,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

尽管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共公关系的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均尚待科学化、规范化。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党和政府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有着自觉重视公共关系、宣传公共关系的历史传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统,美国博雅公共关系公司总裁就曾赞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们确实是精明的公共关系实践家。应该说,我们的政府公共关系有着优良的自身传统,但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既没有立足国情认真总结传统的“公共关系经验”,又缺乏将现代“公共关系精神”进行真正中国化的探索,所以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零散性、非科学性等问题极为明显。

21 政府官员的公共关系意识仍较淡薄。普遍来说,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其提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意识。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和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依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其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播媒介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多,而且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2) 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脚踏实地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当作群众办事时的路障,进行“管、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3) 缺乏协调意识。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缺乏对“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经常陷于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中。

31 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比较低。应当承认,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现状并不理想。首先,从知识结构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 ,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方面系统知识的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某些管理科学知识为政府公共关系的知识框架,以致于在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活动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政治思想教育等原则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具体化。因此,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老化。其次,从能力素质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高、偏老,使得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手段、形式、方法等等都趋向老成保守型。第四,从人员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人员也有些不合理。如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不懂专业知识的多,懂业务知识的少;性格内向的多,外向的少,如此等等。总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

公共关系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必须相应地作出以下对策选择: 11 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回顾总结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其自觉的最早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追溯到井岗山时期的中华苏维埃民主政府和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当时人民政府在协调处理公众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有公共关系工作性质的工作制度,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主要集中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两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机构也结合国情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回顾我国政府自觉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历史,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总结其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以下几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是有着

重要意义的。

(1)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宗旨。现代公共关系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宗旨,

在此基础上提倡互惠互利。我国政府在与社会公众相处时,首先考虑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支持和合作;而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公共关系宗旨,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和意识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最终力量源泉。

(2) 塑造良好形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任何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也不例外。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并把它作为关系到政府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我们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并用它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动,使社会公众通过政府成员的良好言行来认识人民政府的形象和本色。建立在这样一个出发点的基础上,我国各级政府为塑造自身形象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就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3) 搞好勤政廉政建设,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塑造良好形象的主要内容。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有两条:一是宣传,二是做。二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但其中“做”更为重要。公共关系所倡导的“百分之九十的做得好,百分之十的说得好”,就生动而又形象他说明了塑造形象的基本法则和主要途径。我国政府在为塑造组织形象所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中,自觉遵循上述原则和途径,非常重视“做得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办实事,讲信誉,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塑造廉洁、务实、高效的 形象。

(4) 完善沟通机制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完善沟通机制,疏通沟通渠道,是促进政府与公众信息交流的基本方法和保证。加强双向交流,增进信息传递,是协调政民关系,塑造政府形象的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政府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有关信息。在坚持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同人民商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政府的各项活动情况及本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公开传播。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信访、举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领导人访问考察、会见公众代表,批阅群众来信等等。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我国政府机构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避免和减少了决策的夫误;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但由于我国赋有现代公共关系精神的政府公共关系起步晚,加之实践中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偏低,因此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中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 ]孔德元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青岛:青岛

出版社,19961

[2 ]黎祖交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北京:求实

出版社,19891

[3 ]胡宁生1 政府与公共关系教程[M]1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

[4 ]周世逑等1 中国行政管理学[M]1 北京: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41

[5 ]李文利1 行政管理学[M]1 北京:警官教育

出版社,19941

[作者单位] 云南行政学院理论所,云南昆明6501111 (责任编辑:刘梅康)

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第17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

词................2

一、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

势............3

二、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1、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

2、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

3、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5、人才流动机制僵化

三、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1、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4、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

5、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校型组织

参考文献...............

.........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分析,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使得人力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法为雇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进步氛围。具体说,主要是有些组织内部受诸如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各种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束缚了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的人才进取精神。

(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有些政府组织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陈旧,使得人才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所必须具备的与组织配置和市

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平、公开的选拔任用机制,使得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部门靠关系、血缘等提拔任命干部,不能真正按照公共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引用真正的人才。

(三)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政府组织激励机制的具体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薪酬制度不合理。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一般是由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统一制定标准,具体部门的灵活性太小,并且工资与实际贡献、工龄等的相关性很小,也使其无法在工作水平上得到有效激励;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也与政府组织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而理性人的目标是个人效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很难确定比较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有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忽略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较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利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采用增加工作强度、延迟工作时间的方式完成工作,忽略了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五)人才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横向的流动机制僵化,工作人员的进出机制不合理,其工作的地域性流动阻力较大,阻碍了人才的流动性。另外,人力资源的纵向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有的政府部门人员的晋升机制上的僵化,缺乏公正、合理的晋升机制,抑制了雇员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三、提高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一)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

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三)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四)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这里所提出的市场化机制作用,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首先,人员配置市场化。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公务员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辞职和辞退的工作力度。既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部门间的有序流动,也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和其他组织间的合理流动。其次,考评市场化。政府通过市场上的专业测评机构,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测定人员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从而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再次,薪酬保障市场化。引入市场化、契约化原则,遵循\"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市场原则。实现公务员福利的货币化,将部分福利项目转化为工资形式发放,增强工资的竞争力。

(五)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

??

??

??

第18篇:行政管理论文

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与要求

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报告完成的时间。

字数:不少于3000字。

特别注意:

1、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2、实践报告中的实践地点应是在自己所在单位、中心指定单位或自己认为合适的单位。实践报告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关。

行政管理

第19篇:行政管理论文

关于地方政府的管理

【背景】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地方政府管理需要创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法制体系。应当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建立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地方政府,以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科学化、民主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因为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还不够到位,不依法行政与权力腐败现象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和先进的现代管理体制比较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一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当积极思考与探索怎样实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有鉴于此,必须对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深入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采纳民意,这决定了其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地方政府经常把握不住合理的变革时机并不能构建创新制度的多元分布,在创新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观随意性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另外,创新也意味着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对于以求稳的当代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执行,却缺乏对自己地区特色的融入,为了规避风险,常以观望态度对待,从而错过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

2、地方政府管理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缺陷。在现阶段,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将现代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政务中来,即所谓的电子政务。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的电子政务处理政府管理工作,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便民为目的的政务形式,可以使公众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政府管理和运作并参与其中,而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各方面的顾虑和利益,把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其保护其利益的法宝,千方百计地阻挠电子政务的正常展开。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管理技术创新存在认知性偏差,导致在实际投入中出现硬件建设强大,但软件建设明显薄弱的现象,现有的软件作者和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沟通,不能真正理解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的软件不能紧跟地方政府需求的变化,软件设计与地方政府先进的硬件不配套。其次,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均衡发展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下面的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建立网络系统的过程中缺少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整合,无法形成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环境,不同部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目前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浪费的基础之上。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从观念上讲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管理观念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成果和意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思想,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依法行政观念淡漠,人治氛围浓厚,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各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及程序不一,政府公信度差;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涉及到利益就一哄而上,涉及到责任就相互推诿;缺乏科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在行政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强政府姿态来处理问题较多,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政府工作效率较低,角色定位过于复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包办式管理痕迹较重,虽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但依然未能达到市场行业主体有效管理运行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深受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地方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现象,在管理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特权,这些都造成了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

解决办法

一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充分体现法制政府的良好形象。要做到一切都按照法规来办事,从法制的角度对每一个机关职能部门和每一位公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加以明确的规定,并约束政府部门行政领导的权限,切实消除政府行政领导的言行与意志不受法律、法规、规章的限制的现象。要明确政府部门设置与撤销所应具备的法律审查规定。每一个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立与否,都应当符合相应行政法规的要求,要具有清晰明确的法律依据,充分地体现出现代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法律化、规范化与理性化等要求,确保行政方式真正转变到法治行政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加快清理与修订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进程。目前,很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和规则与中央政府的法规存在抵触,必须尽快予以清理、废除或者纠正,使地方性法规和中央政府所出台的法规实现一致。与此同时,应当针对地方性行政法规中存在的空白,及时制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相符合的政府法规与规章,并做到废除、修改与立法的同步实施,不断健全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色,又符合相应规则的地方性政府法制体系。

三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公务员与公民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每一位公民都能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要培养与造就一大批不仅精通国际经济法律规则,而且又熟练掌握国内行政法规的法律专业人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地方政府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也要加强对行政法规的学习,不仅要依照国内行政法规来依法行政,而且也应遵循国际法规则来办事,从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国际经济冲突与纠纷,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当地经济利益。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监督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民主党派以及公众的监督行为,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方式与程序来严格实施本部门所具有的公共权力,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政府管理必须加强法制管理才会更加健全,才能做到行政管理的优化,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20篇:行政管理论文

论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班级:08涉秘3班

学号:20081011301

姓名:陈佳佳

【摘要】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就要摸清目前管理论文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政府运行还存在深层次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自身改革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二是政府结构不合理: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职能梳理不清、设置不当、交叉重叠,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纵向结构的层级过多、成本较高。三是政府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包括长期持续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突出,政府诚信受到很大挑战。目前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体制建设都还是一大弱项,有待大力加强。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体制改革;问题;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行为

经过三十年改革,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成功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已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顺应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但这并不意味行政改革就到位了。一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不如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大,许多老大难问题尚未解决;其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 国内外形势和行政环境不断有新变化,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不适应。目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三个层面上。

一、政府职能层面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分析。

政府职能,亦即行政职能,包括运行性职能和基本职能两部分,是整个政府建构的基石,也是整个政府运作的源头和依据。行政职能的认知、梳理、规划、确立、设定和配置将基本决定后续整个行政管理的基本形态。行政编制、行政人员、行政权力、行政关系、行政资源、行政规范、行政文化、行政过程、行政行为、行政结果与行政效率等等都将因此而定。行政职能问题是引发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等等方面突出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几十年来的行政改革虽然似乎总在追求行政效率,但实则总在不断探索行政职能科学化。由于行政职能问题太复杂而实践太急需, 所以行政职能调整就常是看见多少就改多少, 着急什么就先改什么, 而来不及深入研究、系统考虑和全盘设计,或零敲碎打,或大而化之,深入不了,难以突破,致使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已出现,甚至改革活动本身也因不够科学而添累加烦, 至于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就更是所顾不暇。这样,各种问题就一直在累积叠加、日益交固,而总未能得到科学、深入、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理,构成了当前行政体制问题的基本现状和深化行政改革的主要难关。目前,最突出的政府职能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 基本行政职能的把握与设定还不够全面、科学。

基本行政职能,亦即实体性职能,或叫事务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目标、寓于基本行政任务、构成基本行政领域的横向行政权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这些基本行政职能构成一个完整、神圣、具体体现国家主权的实质性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性质和行政目标模式。这里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性质、方向和任务,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构成与规模。

我国在基本行政职能上做了大量的重要改革。历年来行政改革的重点都聚焦在基本行政职能的调整和转变上。以大部制为标志的改革探索充分证明了基本职能改革上的坚实步伐。不过,尽管成就很大,但是基本职能方面的改革也还存在一些具体的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职能的界定与落实没有最充分着眼于整个政府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1)我国政府强调要侧重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两项职能。这在全国经济管理战略上是高明、成功的一招。但从整个政府系统看,其中只有“市场监管”才是各级政府都能做到的事,而“宏观调控”则只适合中央政府来承担和实施。

(2)行政审批改革仍然比较有限,远不能顺应和满足高速度发展的市场化需要。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就指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在起作用, 都在为局部利益而鏖战。它们甚至分别采用立法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固定和公开。这使行政审批改革陷入几乎再无推进空间的窘境。

(3)职能交叉重叠、缝隙空白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典型情况之一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从地头到称头,从农场到工厂,从市场到餐桌,分段切块,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系统各自负责履行。

但应该明确的是, 这类问题其实远不只在产品监管这一点上, 而在于整个公共经济管理在切块划分或具体职能分类上存在严重问题:1)不够科学。2)受限于传统思维和习惯。

2.社会管理还远远没有到位,存在许多弱项和空白领域。

社会的概念有大有小, 但尚未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加以明确界定, 社会的运行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但尚未纳入或体现到政府管理之中。于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法确保具体确切、切实到位,在许多领域存在弱项乃至空白,就都成为现实必然。

3.危机事务受重视较晚,而且转化为政府管理职能较缓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 我国的危机管理就立即暴露出许多问题: 政府在危机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战略受到极大挑战; 对政府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提出挑战;对政府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信力等也提出很大挑战。这表明,我们的危机管理能力还很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危机事务的重视较晚,把它纳入政府管理较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4.公共服务职能还很薄弱,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认识和导向上的严重欠缺与偏差, 在推行上还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深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职能配置和事权财权划分作为基本行政职能,公共服务还是2003 年以后才正式得到确认的,可谓起步很晚。另外,公共服务还是一个首先要以公共财政为基础、要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保障而后才能履行的公共职能,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地方也还很穷,要推行公共服务谈何容易,因而,亦诚可谓条件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公共服务职能不仅直接存在物质上的困难,而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事务划分、责任划分和权力划分的问题,而这实际上就是以确立公共服务职能为主体内容的中央地方职能再调整。

(二)对运行性行政职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科学、全面,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与成效。

运行性行政职能,亦即程序性职能,或叫操作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规律、寓于基本行政环节、构成基本行政过程的纵向行政权能,包括行政领导、行政调查、行政听证、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控制、行政协调、行政调度、行政保障、行政考评、行政监督、行政激励、行政问责、行政反馈和行政调整等。这些行政权能实质是操作性行政权力,形式则是基本行政环节。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一体,不可或缺,环环相扣,先后联动,构成一个完整、能动的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模式。这里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样式与机制。

我国在运行性行政职能上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有不少方面成就斐然,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这里的问题最主要是:较少依据行政科学理论,从行政权能、行政环节和行政模式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着眼, 更多的是根据对某几个更重要的行政权能或行政环节来偏军突进,出思路、定方案、做改革,其结果就是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甚至还会派生出其他种种问题, 终至陷入更大的困惑与困境。

总的来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有老的,更有新的;有浅层次的,更有深层次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还未得到明确认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从政府职能入手,首先从职能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样,再解决其他层面的问题就必定要容易得多了。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doc》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