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的意思

2022-05-2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城管:何去何从?

城管:何去何从?

新华网 2013.7.31.

【导读】

湖南临武、黑龙江哈尔滨、四川万源„„最近,各地城管“肇事”频繁,“解散城管”呼声又起。解散并不现实,但如果不顺应民意“改弦更张”,城管执法恐将面临更大危机。 摊贩之痛

2012年北京市“两会”上,针对部分政协委员提出的城管执法存在的问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回应称:“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管的法规,城管一度成为调侃对象。但撤销城管行不行?调研显示,86%的市民不同意撤销城管,认为一旦撤销会有更多问题。”

86%不同意撤销城管,这是北京当时的调研结果。一年多后的现在,如果再就“是否该撤销城管”做调查,不知民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城管和摊贩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之前似乎没有哪个时段像最近这样密集。最近十多天,冲突在各地频繁发生,后果严重: 7月17日,湖南省临武县,瓜农邓正加在与城管冲突中不幸身亡。法医遗体检验初步判断邓正加颅内有伤,当地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6名涉事城管实施刑事拘留。

7月18日晚7点,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街头卖西瓜的商贩吴伟遭到了城管执法人员痛打,头破血流。记者就此事采访城管局,该局局长首先对记者动手,其他工作人员见状也跟着领导一起动手。

7月27日,针对网上“万源城管人员打死卖菌学生”的传言,四川省万源市政府回应:“26日,卖松菌青年谭某与城管执法人员发生抓扯,谭某身体左肩部软组织擦伤。”谭某是万源市第三中学的学生,今年高考报考了成都一所大学。因为家庭贫困,他利用暑假进山捡松菌进城卖,想筹集一点上大学的学费,没想到最终受伤住院。 „„ 不更多罗列类似事件。“但凡有点能耐的,谁去当小商小贩?就这么点活路城管也不给?”这是网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也是当事人得到广泛同情的重要原因。从严格法治意义上说,如果摆摊真的违法了,“讨活路”不是违法的合理理由。然而,即使真的违法,因为违法而让百姓承受死伤的代价,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法治所不能容忍的。 城管之痛

每有城管和摊贩冲突发生,公众和舆论无一例外站在后者一边谴责前者。暴行必须受到谴责,也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不过,公允地讲,在城管合法性和执法手段“先天不足”的现实下执法,城管也面临着诸多无奈。

摊贩不时被打死打伤,城管人员被伤害的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今年6月2日,广州城管温一明被几名小贩殴打,上衣被扯烂,一名女子还猛抓他的下体。据目击的市民说,温一明当时只是对小贩进行劝离,结果小贩就动手殴打他,还大喊“城管打人了”,其实整个过程中温一明都没有还手。而城管队员被杀死的恶性事件,更是震惊国人:2006年,北京城管队员李志强被小贩崔英杰用刀刺死;2009年,沈阳城管队员申凯、张旭东被小贩夏俊峰用刀刺死。

直接面对最底层民众,行使的又是最得罪人的行政处罚权,城管从“出生”那一天起,名声似乎就没有好过。“一个地方城管出事,全国城管跟着背黑锅”,是这一行业真实写照。事实上,相当部分城管人员是带着矛盾心理执法的。一位城管队员通过媒体表露了这样的心迹:“有人占道经营,交通堵得厉害,我们立即赶走了摊位,其实内心也挺难过——这些摊位,是人家的养命钱呐,有些水果几天卖不掉就会烂掉了!”对小贩同情,但工作职责又让他们无可选择。 网民“芬芬_Grace”在网上表达了对城管的同情:“我也亲眼看到过城管执法,小贩的高度不配合或出言不逊无形中会加大城管的焦虑,三番五次地循循诱导换来了口头的承诺然后屡教不改,而市民的不断投诉带给他们强大的压力,久而久之无形的压力汇成了愤怒,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引发了流血冲突。” 城管队员中,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不少。“干警察的活儿,拿打工仔的钱”,是这些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虽然,对于执法人员来说,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暴力执法的理由,但审视这样一个伤害他人也被他人伤害的群体的执法和生存境遇,对于城管和摊贩互相理解,改变双方尖锐对立,是有价值的。 冲突之源

针对暴力事件频发,《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城管暴力执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城管责任和权力的不匹配。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问题日益迫切,但当时城市管理权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手中,“都有权,但都不愿管事”。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实施,其中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这条规定成为城管制度产生的直接依据。根据当时规定,城管行政处罚权模式是“7十1”,即城管执法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方面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以及省级政府决定调整的其他领域行政处罚权。 然而,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环保、工商等部门把那些执法难度大,并且不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执法权也转移给城管,城管执法难度越来越大。“政府部门把权力转移给城管,这样的转移有效吗?”这是城管执法面对的第一个诘问。 同时,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可见,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只能是“行政机关”,而非任何其他主体。但直到现在,一些县、区的城管部门仍非行政机关,有些是事业单位,有些甚至是临时机构。城管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是它回避不了的又一疑问。 合法性“先天不足”,让被执法对象难以从心底对城管执法认同。而执法手段的缺乏,又加大了执法难度,为冲突埋下伏笔。关于执法手段缺乏,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城管可以暂扣小贩物品,但没有人身强制权,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了广州城管因此遭遇的一场官司:今年3月,城管队员和小贩李盛燕发生冲突,当李盛燕扔出一个番石榴后,城管队员敖大挺冲上前去做出了掐脖子的动作。事后,李盛燕将城管告上法庭,认为城管涉嫌行政违法。敖大挺解释说,自己是担心李盛燕再有过激行为,想把她和水果刀隔离开,而李盛燕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城管没有任何人身强制权,敖大挺的行为超出了城管的权力边界。不过,这名代理人也承认,规定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城管就根本不应该有这种财产扣押的权力。如果没有人身的这种控制的权力,他根本做不到的”,“不仅仅容易给小贩带来很大的伤害,其实我觉得给城管也容易带来伤害,因为他们这种地位是很尴尬的”。

责任过重,权力有限。面对违法,不管不行;管,又没有足够的执法权。权威性不足,手段有限,这是暴力冲突的根源。 存废之争

多年来,城管存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每有城管的重大负面新闻出现,废除的呼声都会不绝于耳。

最近,“@陈秋雨”发的一条微博引发共鸣,被大量转发,“城管一是替权力或资本拆人房占人地,二是驱赶街头小贩,其工作或伤天害理或充满争议。城管多临时工且待遇低,也知在做万人恨的事,却受尽委屈仍坚守岗位,非因崇高使命,为的是拆房占地后的赏赐,为了对弱者选择性执法敲诈小利。知恶却践行,见利而忘耻,城管是法制沦丧的产物!”

不过,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少。“@北非”微博称:“我坚决不同意取消城管。你敢取消一个试试,便道绝对摆满了小摊,行人肯定会被挤到行车道上。等天一擦黑,小摊收了你再看,一准儿全是菠萝皮竹签子烂纸片等各种垃圾和脏水。” “@李子”也在微博中表达了对城管取消之后管理真空的担心。他认为,取消之后,如果没有妥善的替代办法,一旦出现城市秩序混乱,不堪忍受混乱的居民会宁愿接受权力更大更不受控制的新城管,“目前的城管,经过多年博弈,权力已经受到相当限制。推倒重来只是在浪费时间,让艰苦的博弈过程再来一遍,让大家受二茬罪,吃二遍苦。”

7月25日发生在北京的事件,似乎为上述担心添了证据。根据北京市有关部门通报,7月25日晚9时30分许,什刹海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景区巡查时,发现一未成年女孩在路边摆摊占道经营。在纠正过程中,工作人员和女孩父亲田先生发生口角争执,继而发生肢体冲突,田先生和3名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受伤。在这一事件中,“肇事”的并非城管,而是什刹海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这提醒我们:只要城市还需要管理,只要执法者和被执法对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即使取消了城管,冲突仍会发生。

7月22日,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做客人民网时指出,城镇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各种问题将集中在城市,城市管理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城管职能不会弱化消失,反而会强化。 未来之路

取消城管,至少目前看不现实。但恶性事件频发提醒我们:城管,不改不行了。

不揣冒昧,笔者也提供一些改革的方向: 第一,让城管执法有充分的依据。

当前发生的城管暴力冲突,起因多是暂扣小贩的物品。暂扣到底合不合法?如果对方不同意甚至用暴力抗拒,城管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必须有清晰的答案,因为这是执法的基本前提。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法规,这些执法基本问题竟无定论。

城管执法,须有完整、合理的法律体系的支撑。立法部门应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城管执法权限、执法手段、相对人救济途径等事关公民权益的重大问题作出规定。

其中,最值得考量的问题:既然扣押物品权力和人身强制权事实上不可分离,立法者就必须在下列两种方案中择其一:赋予城管部门人身强制权;收回扣押物品的权力。从目前矛盾激化的现实看,后一种方案更可取;从长远看,“没有了牙齿”执法能否有力、有效,也不无疑问。然而,“一旦给了城管人身强制权,它会不会成了‘第二警察’?”这是公众更大的担心。如何抉择,考验立法者智慧。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是否被赋予人身强制权,暴力都不是城管执法的正当手段。不使用暴力不让流血事件发生,是城管执法不能再退的底线。 第二,让“临时工”走开。

城管出事,“临时工”每每成为“替罪羊”。“临时工”也代表执法机关,企图以“临时工”逃避责任,注定不能得逞。这里更值得思考的是:“临时工”执法是否应继续下去? 尽管国务院文件再三明确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但除了北京等少数城市,多数地方都未按照这一规定办理。处在城管执法第一线的人员,基本不是公务员编制。城管执法事关公民重大权益,而“临时工”在执法资格、执法能力以及法律意识等多方面的欠缺,都注定了这些人执法结果的不美妙。

南京市玄武区城管执法大队队员赵阳曾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否认城管“刻意招聘有劣迹的人”的传言,但他也承认,“由于管理混乱,有劣迹的人确实容易混入。在领导的传统观念里,‘有魄力’、‘敢打敢杀’的人更加适合当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效率更高。”有关部门应把好“入口关”,防止有劣迹的人进入城管执法队伍。

从现实看,让“临时工”以及有劣迹的人走开,从执法主体上保证执法的纯洁性,极其必要。

第三,财政保证城管经费,杜绝城管吃“杂粮”。

各地城管队伍发展迅速,多数地方经费采取差额拨款,不足部分通过罚款解决的方式。一旦机构运转、人员福利都和罚款多少挂钩,执法者也就有了罚款的冲动。当务之急是彻底斩断利益链。没有了创收的任务和压力,城管执法会规范许多。 对一些地方财政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不小的压力,但这件事能否落实,事关公民权益和社会和谐,再困难也别无选择。

最后,城市管理的目的,尤其需要管理者反思。前几天,《湖南日报》报道了80后城管李特事迹:在长沙市望城区,瓜农摆摊占道,多次引发交通事故,上级要求取缔,瓜农不肯走。怎么办?李特多次与领导沟通,决定由政府出资,帮瓜农搭棚卖瓜,“叔伯们,进棚里卖瓜吧!”

当向善的力量来自制度,而不是来自个人素质,李特这样的好城管将不再可遇不可求。到那时,摊贩和城管的关系,也将不再是水和火,而是水和鱼。

推荐第2篇:文工团何去何从?

文工团何去何从?

裁减不是目的,或许对文工团现行机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和基层部队服务。

军队文艺单位可能被调低级别,文艺明星的军衔和对应待遇可能调低。人员的使用形式(军人或者合同聘用)可能会改变,特招制度也可能取消。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文艺的鼓动性需求明显降低,文工团与一线作战部队的距离越来越远。

“歌而优则仕”触发军内不平衡感。一名普通军人从提干到团级、师级,要经历近20年,生活待遇可能还不及擅长吹拉弹唱的昔日战友。

文工团的拐点,可能会出现在这个深冬。

“除一级(演员)外,(不知道)50名演员要拼未来多少个位置?”海政文工团原副团长付林参加了空政文工团的业务考核,其结果或将作为裁减人员时的重要依据。

“改革政策还没出来,但怎么实现人员的精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

在所有受访者的口中,此刻的部队文工团都处在“敏感时期”。内部紧缩,风声鹤唳,外部的竞争力量却已如星星之火。

2010年才成立的恒大歌舞团,正以高薪进行“引援转会”——挖走了某著名文工团的几个舞蹈演员。一如恒大在足球俱乐部经营中的长袖善舞,恒大歌舞团抓住时机,登上了全国政协、公安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舞台。

“这舞还排吗?”

微信上疯传着部队文工团改革方案,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舞蹈队的一些队员开始忧虑。大多时候,他们仍很安静,轻巧地做着四位转、侧翻和托举,以保持身上的热度。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排练,也被这个尚未证实的消息所影响。电话那头的一个负责人说,“(编排的节目)当时就卡住了。” 2013年8月,总政治部下达《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重申纪律、严控商业活动,并硬性规定文工团每年为部队的演出场次,被解读为政策调整的信号。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明确提出,要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再次将改革整顿的箭头,指向了部队文艺团体。

“不管谁要走都不要拦”

“原来很想来的、签约的演员都提出要走,你说怎么办?人心惶惶的。”一名文工团的基层领导说,“(有文章)说改革要从军队文工团开始,配的照片都是我们下部队的照片。”

“每一次整编都预示着一次人员的大调整”,陈先义说。在真正的改革来临之前,来自外部市场的冲击,已在考验每个文工团。

2009年,炙手可热的流行歌唱组合凤凰传奇被特招进入二炮文工团。在2011年的“艺术人生”节目中,凤凰传奇直陈,刚加入团里那会儿“觉得挺辛苦”,一旦跟自己的商演产生冲突,就得无条件推掉,开始还真的有点吃不消,甚至觉得后悔当兵了。

而后,由二炮文工团团长亲自作词的军营题材红歌《绿旋风》,成为他们第一份成绩单。他们还在节目现场演绎了这首融合了军营题材、民族旋律和说唱风格的《绿旋风》。

这样的“成绩单”,却昙花一现。

几年的短暂军旅生涯后,包括凤凰传奇在内的多位明星转业回到地方,而他们当初之所以被特招入伍,也是因其才艺被相关高级领导相中。

他们的经纪人徐明朝日前接受采访时将凤凰传奇的“千万元级别的”收入来源归纳为1∶1∶1,即商业演出、广告代言和演唱会、衍生收入各占1/3,网游甚至保暖内衣也成为他们的涉足领域。如果还在部队体制内,以上的每一部分商业活动,都与总政严格推行的纪律相悖。

当“遵守军纪”成为社会明星入伍需要承担的“过于高昂”的成本,明星们“重返市场”便不难理解。 演员张译曾服役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曾在《士兵突击》中饰演班长“史今”一角,他的经历则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这种出走的冲动。

从2003年开始,他就发现部队文艺团体的功能在整编中遭到削弱。“赶上新一轮裁军,一个话剧团体,把人数裁完之后几乎演不了话剧了,这对文工团是伤筋动骨的。”

“我有自己的戏剧梦想,也热爱军装。但现在演不了戏剧,只能演小品了。”张译当时就想进入社会,但是部队纪律不允许。“如果一个演员整天去演这高大全的东西,对于演员自身也是一种伤害。”尽管有不舍,他最终选择离开军营。

在海政文工团原副团长付林对南方周末记者的叙述中,这样的冲击从更早时候就已开始。上世纪八十年代,付林因为“自己录歌”违纪而受到了行政警告处分。个人走向社会的尝试,与体制发生了冲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包括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在内,几个著名演员已经“打了报告”要求转业。军内人士透露,文工团对此的态度是,“不管谁要走都不要拦”。

推荐第3篇:故事梗概《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

犯罪、喜剧

阿海从广州回到家乡,来到小镇上搭上了一辆摩托车回老家,但是刚出发不久,司机告诉阿海换了道,走远路。这短短40分钟的路程,两人却走了足足一天一夜,一路上,阿海想要回到自己的过去,一路遇到了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最后才发现根本回不到过去

日期 2016.12.1 1988年秋……

节点风格

摩托车载着杨海,回到了小镇上。一路上他和司机闲聊。

节点主题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有选择活在这里吗?

节点英雄问题 60后 节点遇到困难 70后

节点困难加剧,勇敢面对。 80后 节点困难升级,确定目标 90后 节点终极困难,放弃目标 00后 节点回到这初自己

推荐第4篇:公立医院何去何从

公立医院何去何从? 《新方案》似乎要出台了。不管《新方案》何时出台,有一点是肯定的,《新方案》即使出台,全面的医改不可能即刻开展,陈竺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明确的表态:今后三年的重点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工作。对于公立医院何时开始全面的改革,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似乎再告诉大家近期将出台的医改意见和五项重点医改实施方案将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言下之意就是说,试点是“有条件”的,等试点经验总结之后再全面推广,如果试点失败呢?没有下文,应该是胸有成竹,毕其功于一役。当然,若是失败了,也就三年,另起炉灶,再三年。

既然我们将医改当着一场战役,把公立医院的改革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可不察。不可打无准备之战。作为公立医院打主管部门,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我们不得不考虑公立医院将何去何从。要知道公立医院何去何从,我们不得不从我们的大环境去思考问题,也不能想当然地去虚构理想王国。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呢?就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市场经济的体制是邓小平1994年的既定方针,100年也不能动摇,党党十四大之后就彻底确定为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也就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方针,以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是不能离开市场的改革!大家认真读《新方案》就可以很容易地读出来,目前广东推行的一种扭转“以药养医”的一种试点就是利用市场的观点进行的医院内部的价格结构调整。

今天我在鹤山市为医疗卫生的管理者讲《市场环境下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就是基于不可改变的大环境下的公立医院的改革,必须运用当前国际流行的对公共部门改革对“新公共管理理论”(NPM),这个理论的通俗礼节就是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应用在公共部门,以期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革除公共部门的极端官僚系统。归纳起来,公立医院的改革可能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公立医院的高度自主管理,公立医院的法人化管理,和公立医院的民营化。(除非维持现在的体制或者过去的体制)

因此也有人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放开,就只有基于公司化的产权制度改革,搞股份制。事实上,产权制度改革并非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首选出路,因为公立医院的属性和国有企业存在很大不同,他们是医疗服务的主体,承担着人民健康安全保障的重任,如果推行股份制,既便国有控股,也难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可能就是医疗产品的属性决定医院与企业不同。

但是我们片面地强调医疗产品地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公共卫生无疑具有很强地外部效应,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医疗服务,天生以来就是私人产品,关键是政府如何为市民提供有限地和优先地服务。比如,肝炎,你既可以当着私人产品,也可以当着半公共产品,甚至可以当着纯公共产品,问题是你这个国家是否要甩掉“肝炎”大国帽子,如果是,政府就应该对肝炎对发生、预防、治疗全面对干预,通过政府提供免费对接种、治疗,甚至对肝炎引起对干移植也提供帮助。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如何实行政府的责任,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的今天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国家的声誉。尤其在一个贫富差异很大的国家里,更应该体现政府的责任,如美国对老人和贫困阶层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基于医疗产品的自然属性,我们就可以理解营利性民营医院投资医院就如同企业一样,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种经营理念和行为是无可厚非,政府对他们对干预只是一种科学对引导,而不是规定他们要向公立医院看齐。这不是市场经济对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对行为就应该体现的“公益性”,这种公益性的体现是通过政府非扭曲的政策去实现,通过加大投入或者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来保证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兼顾到大多数人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而不是依靠公立医院本身的“经营”行为去约束,去提供廉价到医疗服务。

简言之,所谓公立医院改革,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而不是通过减少服务来迎合所谓到“廉价”医疗,这只能是倒退。如果我们要享受到好到服务,医院的自主化、法人化为主导的授权、放权是可取的。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的法人地位应该是公益法人,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去分红和分配。

至于如何进行医院公益法人治理,我们可以去研究,今天就谈到这里。记住,我今天讲得是在市场环境下公立医院的出路!而非讨论理想环境下的公立医院的发展。

我们不可否认,医院的公益性不仅仅公立医院可以提供,民营医院也可以提供。公益性服务,就是用公共财政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服务。

公立医院改革剑拔弩张 (2009-02-03 18:01:34)

标签:医疗改革 公立医院 杂谈

分类:医生哥谈医改

„笑一笑‟本博文的内容很严肃,在开始阅读之前先看一段笑话: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本笑话绝对不是针对某人。)

公立医院改革剑拔弩张 医改新方案终于在春节前批准了,正式文件下达的时候也快了。解决民众的看病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的难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难题。我们的新方案是否要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呢?或者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呢?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呢?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就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我们的医疗改革方案就必须围绕这个模式转。

医改难难就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最

近卫生部发出当前要主抓的五项工作,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抓呢?似乎又没有什么办法,给我的印象就是:中央政府支持和鼓励各省、各省鼓励各地去试。怎么试呢?是呀,怎么试呢?不知道,至少我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其中大家很关心的是公立医院改革也列入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从很多的报章都在报道,广东已经开始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我说的不算,我叫记者去问,结果都是失望。

据说,公立医院如何改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因为“新方案”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方向性的框框,没有具体地要求各地如何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否也来一次由总理级的人物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呢?我们记得,温总理曾经邀请各界代表到国务院听取意见。我建议,至少国务院也组织一次公立医院改革“神仙会”,邀请与公立医院改革有关的各方共同研究,制定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方案,使我们的公立医院更加“富有成效”。

人们一般认为,改变看病难与贵是公立医院的责任,这是一个误区,悖论。医疗改革解决的是公平与效益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而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是政府的责任,公立医院的改革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能够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一个是能够激励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因此,质量与安全是办任何医院永恒的话题;公平与费用和如何保证医院的质量与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把公立医院的改革看成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主要方面的话,甚至是免费的医疗服务的话,显然的思维性、方向性和技术性的错误。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改呢?很多报章都说,一份涉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即将出台,陈竺部长也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描绘了公立医院改革的理想蓝图,他主要提及的是五项主要内容,他也没有具体化地谈如何地改,实际上就是“新方案”中八大支撑中的五项:

管理体制:探索以管委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机制。

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等补偿。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给予专项补助,对传染病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

运行机制: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开展。

监管机制:在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院监管机构,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和规模,严格控制特需医疗服务比例。

优化布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布局。对部分公立医院,可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优化重组,包括迁建、整合、转型、改制。

公立医院改革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以上五项任务都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要在三年里完成根本就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就如同新年祝词一样:万事如意!但愿不要:销兵洗甲!半途而废。

推荐第5篇:家庭教育何去何从

家庭教育何去何从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是商家们蛊惑家长最为有效的广告词,而相当一些专业教育机构更是把所谓的特长开发作为打开家长腰包的“金钥匙”,在这样的舆论攻势的影响下,家长们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笔者这样说绝不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开发孩子的特长,说到底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弥补自己生命的遗憾,二是延续自己的梦想。各种专业机构之所以生意火暴,无非是利用了家长们这种补偿心理和追梦情结,“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性口号成为家长们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支柱,并以此作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把终生发展的坚韧过程自欺欺人地寄托于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养,我们冒着牺牲儿童现实幸福的危险去赌注孩子们虚无缥缈的未来幸福。

我个人认为,比读书求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历实践和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至少也应该是同等重要。因此,我认为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交响乐,让孩子体验协调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也可以带孩子到农村去参加田间劳动,让孩子体验泥土的芬芳,感悟劳动是内心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可以带孩子去观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让孩子去体验人世间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感悟拾荒者别样的幸福与忧伤;也可以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去观察特殊儿童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人世间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感悟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其实已经多么地不平常。你带他到城市,你领他去乡村;你陪他爬高山,你伴他趟平原;你也和他一起悠悠走过老街古巷;当然更可以光顾小吃摊点。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悟生活!

另外,教育情怀也是师者和为人父母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何谓教育情怀?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够激情地投身教育。所谓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要唤醒灵魂,教育最崇高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导向真善美。所谓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有一颗明敏的心灵,和每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一旦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学生活和教学生活的灵动性之间寻找到诗意的生存空间;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既可以享受日常职业生活的安全感,又可以摆脱日常职业生活的乏味感。

当教师和家长拥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不会歧视任何生命,孩子因此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与终生发展;而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应该坚信中国教育已经和中国社会一道沐浴在未来明媚的祥光之中!

推荐第6篇:意思意思

小王给他们局长送礼:

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没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请问,文中出现的这几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乔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3.意图,用意)

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乔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10.意见,想法)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8.情意,心意)

乔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1.思想,心思)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1.思想,心思) 乔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12.象征性的表示)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7.心情,情绪)

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What do you mean by this?

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 Nothing, a little thing to smooth things over.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That\'s not cool.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It\'s not a big deal.

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You are a funny guy.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In fact,nothing except this.

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Kindly accepted.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If not, I am embarraed)

推荐第7篇:中国电子竞技何去何从

中国电子竞技何去何从

说道体育运动,大家自然会想到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很少有人知道国家体育总局在2003年新增了一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就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之力对抗运动。通过电子竞技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电子竞技最早只是各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举办的小型游戏对抗比赛,那时并没有什么“职业选手”和“世界冠军”之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竞技不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电子网络竞技运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子竞技行业也在飞速发展。2004年,韩国电子竞技产业年产值约为40亿美元,相关产业链价值甚至超过了韩国的汽车行业。电子竞技行业内部的各大赛事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其周边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后IT时代的又一大经济支柱。

2004年一位中国人震惊了整个电子竞技圈,他就是被网友成为人王的SKY李晓峰。他拿下了2004年WCG魔兽争霸项目的总冠军,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的大洋的彼岸。06年他再次拿下冠军,入选魔兽名人堂,成为世界第一。自此,电子竞技行业开始在中国正式起步。中国的电竞发展很快,星际争霸、WAR

3、CS、DOTA等传统电竞项目上中国皆有很好的表现,其中在DOTA上面,中国战队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世界冠军,几乎代表了全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是在看似繁华的表面下却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我认为国人的观念是导致对电竞行业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很多人眼中电子竞技就是玩游戏,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这也是制约中国电竞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决定成立一支由17人组成的电子竞技国家队,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网友巨大的争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但是更多的是批判的声音。跳水世界冠军何冲的弟弟何超在微博上评论:“电子竞技也算体育?玩游戏都能拿奥运冠军,那我们这些项目训练得这么辛苦算是白干了,干脆好好玩游戏算了。”随后体操世界冠军陈一冰也跟帖称:“我也要参加国家队。”很多网友表示如果成立国家队,又有不少的孩子会天天蹲在网吧玩游戏,并且做着加入国家队的千秋大梦。

这正是传统观念和时代发展的碰撞,我认为电子竞技不能简单的定性为玩游戏。电子竞技对人的反应和协调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需要人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其对抗性不压于传统体育项目。不可否认现在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很多,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痴迷于网络游戏,这和电子竞技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电子竞技缺少一个绿色的发展空间,一直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艰难生存。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国家必须要完善网络的的监控力度,将电子竞技和单纯的玩游戏区别开,完善网络的未成年人入网监察制度。最主要的是要加大电竞相关产业的宣传力度,只有将观念转变过来才能让电竞行业在中国开花结果。

推荐第8篇: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传统的能源安全观,以能源的充足供应、持续和价格合理为重点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炭等高碳经济时代特征。2006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八国峰会时首次提出新能源安全观,即“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此后,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多边及双边场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新能源安全观。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来看,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6.4%;天然气进口447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28.9%。从国际来看,国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全球能源市场格局波动加剧,中国能源安全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安全观为中国能源外交指明了方向。

一、新能源安全观下中国能源外交实践

在新能源安全观指导下,中国能源外交取得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能源外交多元化、促进能源外交机制化和新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三个方面。

(一) 能源外交多元化卓有成效

中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且全部依靠海路运输,地区形势动荡威胁中国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战略成为中国能源外交主题。中国在巩固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同时,深化与拉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能源多元化格局成效显著。

海湾六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开展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道路上不断推进。中国和沙特相继签署《关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关于石油、天然气、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的补充谅解备忘录》、《加强合作与战略性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多项文件。

2012年,中沙双方签署在沙特合资修建炼油厂的协议,该协议投资近100亿美元、年处理原油2000万吨,是目前中国海外能源合作中最大的项目。中国与俄罗斯高度重视能源合作,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为平台,双方能源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以来,中俄相继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路线图》、《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等多项能源合作协议。2013年,中俄签署长期供应原油协议,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在未来25年,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

中亚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协议》、《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将加快实施中哈天然气管道一期扩建(C线)和二期(别伊涅乌-巴佐伊-奇姆肯特) 建设,并加强原油管道扩建使其达到每年2000万吨的输油能力。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领域合作渐入佳境,双方先后签署了《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土能源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双方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并启动D线建设,确保2016年建成实现每年向中国输送6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目标。

此外,中国在拉美地区也展开了不少能源投资项目,对拉美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委内瑞拉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能源合作不断深化。2008—2009年,中委签订多项能源合作协议,包括到2013年委内瑞拉将向中国的石油日供应量增加至100万桶,在广东省建立日加工40万桶原油的炼油厂项目等。

中国和巴西在能源领域 合作也持续加强,实现了互利共赢。中国和巴西签署了《关于能源和矿业合作议定书》、《十年合作规划》等能源领域合作文件,2010年至2019年,巴西每年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原油的协议,两国在油气生产、加工及天然气运输协调等方面也加强了合作。

(二)促进能源外交机制化

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涉及能源议程的所有活动同时加入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石油大会等专门性非政府能源组织。中国积极与国际能源机构展开实质性能源合作,2009年10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并为在各种能源市场问题上开展密切合作制定具体规划。

中国积极拓展区域性能源合作与对话,成果显著。2010年,中国与海合会6个成员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关于战略对话的谅解备忘录》,有利于双方在能源领域进一步深化互信、加强互利合作。2011年9月,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4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发表《西安倡议》,提出将积极构建能源合作俱乐部,深化能源领域合作。

中国十分重视在东盟和东亚峰会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以《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目标和措施为指引,积极参与和推进在能源安全、石油市场、石油储备、节能与能效、能源市场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为亚洲地区和世界能源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新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将新能源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中国不断加强双边和多边新能源国际合作,重视并积极参与区域组织下的新能源合作。

中国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合作、东亚峰会能源合作、东盟“10+3”能源部长对话机制和上合组织能源合作为平台,加强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新能源合作,包括区域新能源研究、替代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能源安全等方面;强调通过强化有关能效和节能计划,利用水力、扩大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生物燃料的生产或利用,以及在感兴趣的国家开发民用核能,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开展的双边合作是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另一主要途径。中美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和对话主要包括中美首脑会晤机制、中美能源对话机制、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两国签署了《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合作议定书》、《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等一系列新能源合作协议。

中欧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和对话主要包括中国一欧盟能源合作大会和中欧峰会。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明确提出,把新能源列为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此后,中欧继续通过这一平台签署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加强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技术合作,有利于中国积极吸收和引进欧美新能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果,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能源格局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在能源供给安全、国际能源秩序、新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能源供给安全的风险加剧

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非洲和拉美地区是重点开发市场。在多元化能源外交推动下,中国已在海外初步建成了四个重要战略区域,分别是以苏丹为主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战略区,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美战略区,以沙特和伊朗为主的中东战略区。2010年以来,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对产油国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背景下持续上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以及以色列和哈马斯暴力冲突等因素一度将油价推至高点。因担忧伊朗危机升级或将导致霍尔木兹海峡被关闭,2012年3月,国际石油价格在一个月内迅速飙升至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髙水平,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突破每桶110美元。2013年,动荡因素持续发酵,埃及内乱、叙利亚内战使中东地区格局深度调整,传统热点高温不退。中东地区政治博弈继续,宗教与民族矛盾纠葛,伊斯兰教义与世俗力量碰撞,催生各种不可控因素,中东地区局势将持续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

(二)国际能源秩序酝酿深刻变革

随着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髙,所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各国争夺国际能源态势进一步加剧。

全球能源生产西移和消费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进人21世纪,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相继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能源消费开始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12年,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贸易中心,占全球石油贸易量比重升至25%以上;煤炭贸易占全球煤炭贸易总量的60%;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量占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量9成以上。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美洲大陆油气生产的崛起。

受页岩开发等技术因素推动,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持续增加2012年原油产量提升至3.95亿吨,同比增长3.9%,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三位;其天然气产量为6814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据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到2020年将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

国际能源市场石油和天然气格局变革加剧。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以美元为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石油交易发展。自2006年3月伊朗成立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以来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支持用石油欧元部分取代石油美元,俄罗斯建立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亦用卢布结算石油、天然气交易。俄罗斯、卡塔尔和伊朗等13个国家组成“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拥有全球60%的天然气储量、70%的天然气开采量和60% 天然气国际贸易量。

2008年12月,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组织宪章,标志着这一论坛将向长期化、正式化的方向发展。2011年以来,该论坛首脑会议又发表《多哈宣言》和《联合宣言》,提出各成员国将对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并坚持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机制。

(三)新能源的“ 双反”危机

中国和美欧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互有需求。但美欧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调查,不仅破坏了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也损害了其新能源产业自身利益。

近年来,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美国“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认定无锡尚德税率为31.22%、常州天合光能税率为31.14%,其他59家单独税率应诉企业税率为31.18%,其余未应诉企业税率为249.96%。同年7月,中国风电设备再遭美国贸易壁垒,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对华应用级风塔双反案初裁结果中,包括华锐在内的多家中国风电企业被征收高达20.85%-72.69%倾销税。

2012年7月,德国Solarworid等公司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2013年6月,欧盟委员会决定从该月6日起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双方在两月内未能达成一致,欧方将从8月6日起的四个月内,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平均税率为47.6%的临时反倾销税。

此案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产品出口,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经过双方多次谈判磋商,2013年7月,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欧盟批准相关的“价格承诺”协议,但是该“价格承诺”协议有效期截至2015年底。

三、优化中国能源外交的思路

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能源关系复杂多变情况下,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能源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强化能源多元化战略体系。周边能源资源已成为中国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支点。2012年,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占全部进口量的13%、65.5%和79.2%。周边能源资源不仅能够确保中国能源来源的充足稳定,输送通道也更为安全可靠。因此,中国能源外交应重点转向中亚国家、俄罗斯及东盟友好国家,构建富有建设性的制度性合作框架,创立机构性协调机制,形成周边能源安全战略协作机制,着力打造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

同时,继续深化与中东、拉美和非洲的能源合作,积极营造“多元化”能源外交格局,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生产国)和油气消费国之间积极互动。

第二,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提高能源经济外交战略意识,把能源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要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能源安全、能源政策和能源协调等多边交流与机制。建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级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强化与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实现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格局。

继续深化与能源出口国协调和合作,与主要国际能源机构和组织加强沟通和合作,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能源开发以保障供给,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全球化。

第三,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坚持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积极参与区域能源资源开发,扩大区域能源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提升运输、金融等配套保障能力,构建区域能源合作新格局,共同维护区域能源安全。 充分利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上合组织峰会、东亚峰会和“东盟+3”能源部长对话机制等平台,发挥巳有对话机制的作用,推动构建高层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能源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升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从而实现区域内能源技术、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有效配置,达到互利合作、合理分工和双向共赢的局面。

第四,积极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可有效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探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增强在世界新能源发展中的参与能力和引导作用。重视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机制,阐述中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有效维护中国的能源经济利益与国家政治利益。(原载于《国际问题研究》 作者:闰世刚 刘曙光 转自华夏能源网)

推荐第9篇: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2012年05月15日 06:16 AM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Occupational therapy

Friends,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want to become? That is all up to you.If you never dare to want to succeed, then you will never

succeed . .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you must dare to think, dare to want . . .

Wu Chunming, from „Factory

Girls: Voices from the Heart of Modern China‟ by Leslie T.Chang

It is 11am in a large boarding house in Shenzhen where young migrants bunk six to a room.The balconies are suddenly crowded with young men and women pulling their uniforms off washing lines as they get ready for work, as if an alarm has just gone off.

Unusually, however, the uniforms are not the coveralls of factory workers but the waistcoats and jackets of restaurant workers.

The washing line is a banner of sorts heralding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among the you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who staff the factories that dominate the manufacturing heartland in southern China.

Two men, aged 17 and 20 and

wearing only the basketball shorts they slept in, say that when they arrived a few months earlier they did not even

朋友,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从来都不敢想你要成功,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成功„„关键是,你必须敢想、敢要„„

——张彤禾(Leslie T.Chang)所著《工厂女孩》(Factory Girls: Voices from the Heart of Modern China)中的吴春明

这里是深圳一栋大型宿舍楼,每间住着六名打工者。现在是上午11点整,好像刚刚拉响过警报一样,年轻的男男女女忽然一齐出现在各自房间的阳台上,从晾衣绳上取下晾晒的制服,准备去上工。

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制服不是工厂工人的工作服,而是餐馆服务员穿着的那种背心和夹克。

服务业工作在中国年轻打工者中越来越受欢迎,这从晾衣绳上晾晒的制服中可见一斑。但在位于中国南方的制造业中心,为打工者提供最多工作岗位的还是一家家工厂。

两名只穿着睡觉穿的运动短裤的男子(年龄分别为17岁和20岁)说,几个月前他们刚刚来到这里时,根本没考虑过去工厂当工人。年纪大一点的那个

look for factory jobs.“Our friends told us working in factories is repetitive.The working hours are very long,” says the older one.

Instead, they both decided to work in a restaurant despite pay that was 20-25 per cent le than that offered by 说:“一些朋友说,在工厂里做事总是重复一样的事情。工作时间特别长。”

于是,他们都决定去餐馆工作,尽管餐馆给的工资比工厂少20%至25%。住在宿舍楼里的大多数人都做出了同样的factories.Most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boarding house have made the same choice, which explains the queue for toilets at 11am.

Manufacturers acro China in labour-intensive industries such as garments and shoes complain that recru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has ever been, in large part because the cohort of entry-level workers is becoming smaller every year after three decades of the country‟s

one-child policy.Guangdong, China‟s most industrialised province, is

estimated to be short of 1m workers.Double-digit wage rises every year and promises of birthday celebrations for employees have not eased the shortages.This year sign-on bonuses, once the preserve of Wall Street, were offered at many factories acro southern China.Newly recruited workers in leather businees in

Dongguan, a city with more factories than traffic lights an hour north of Shenzhen, received “travel money” of Rmb400-600 ($63-$95) from grateful factory owners just for joining.The problem for factory owners is not just that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been cashed.Many of today‟s younger generation find working in factories stultifying and aspire to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or even to white-collar jobs.This is a

选择,难怪楼里的厕所一到上午11点就排队。

在中国各地,服装、制鞋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工厂主都抱怨说,现在招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在实行了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如今希望进入工厂工作的打工者大军人数逐年减少。在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广东,工人缺口估计有100万。

工厂每年以两位数幅度上涨工资,还承诺为员工庆祝生日,但这些举措并未缓解工人紧缺问题。中国南方许多工厂今年推出了入职奖,这种福利一度是华尔街的专利。在深圳以北一小时车程处的东莞,一个工厂比交通灯还多的城市,皮革厂老板为新入职工人发放每人400至600元人民币的“旅费”,仅为“感谢”他们入职。

工厂主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耗尽。如今年青一代中,许多人认为当工人没劲,渴望从事服务业甚至白领工作。在这一点上,年青一代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他们的父辈在农村干惯了农活,并不觉得工厂流水线

marked change from their parents, who had migrated from farms and paddy fields and did not consider working on an aembly line to be drudgery.

In a video-games parlour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town of Xintang, known as the world‟s jeans capital, Zeng Guang, a 23-year-old migrant from Hunan wearing a bleached T-shirt with a Union Jack acro the front, explains why he quit his job sewing the seams on jeans.Mr Zeng was working 12-hour days and could only take one day off a month.When his bo refused to give him extra time off to deal with an illne in the family, Mr Zeng quit.“There were so many reasons I didn‟t want to work there,” he says.

Mr Zeng has the training to be a bartender and is considering seeking work as one, despite pay that would be Rmb400 le a month than the

Rmb2,000 he was making.“I just want a job where I can work eight hours a day, but I cannot say what job can give you this,” he says with an awkward laugh.

Mr Zeng regrets having left school at 14 because he feels trapped by his lack of qualifications.“My father died when I was 14 and my mother

remarried.I didn‟t want to study any more and moved to my grandparents‟,” he says.“I regret leaving school.

Without education, I can‟t find decent jobs.” He pauses to reflect.“Factory work is usele and meaningle,” he says finally.“For a long time, I have learnt nothing.”

But back from his month looking

的工作有多枯燥。

在被誉为“世界牛仔裤之都”的中国南方城镇新塘的一家游戏厅里,一名23岁的湖南籍青年曾光(音译)解释自己辞掉在牛仔裤厂缝裤缝工作的原因。曾光穿着一件褪色的T恤,胸前印着一幅米字旗。他在牛仔裤厂的时候,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后来曾光的家人生病了,老板不准假,于是他辞了职。他说:“我有无数个理由不想在那干下去。”

曾光受过当酒保的培训,尽管当酒保的月工资比牛仔裤厂给的2000元人民币少400元,但他正考虑找份当酒保的工作。他不自然地笑道:“我只不过想找份每天只干8个小时的工作,但我说不出什么样的工作能满足这个愿望。”

因为感到受困于学历不高,曾光后悔自己14岁就不再念书。“我14岁那年父亲死了,母亲改嫁。我不想上学了,搬去跟祖父母住。”他说,“我后悔离开学校。没受过教育,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曾光停下来想了想。“工厂的工作没有用,没有意义。”他最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曾光回家待了一个月的时间,照顾

after his grandparents, Mr Zeng steels himself to work in a garment factory to help pay his grandfather‟s medical bills.Bartending will have to wait

another year, he says, as he hurries to a 祖父母。回来之后,他决心去一家服装厂上班,赚钱付祖父的医药费。他急匆匆地走向一个停车场(很多求职者在那里等候去各工厂的大巴参加面试),边走边说,当酒保的事儿还要再等一年。

car park where recruiters wait to bus workers to interviews at factories.His friend, Chen Jinguo, 22, sews belt loops on to jeans and wants to study but he works a 12-hour day from 8am until 11pm with breaks for lunch and dinner.“We don‟t have enough energy to study,” he says.

Acro southern China,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and workplace psychotherapists say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switching jobs at an ever more rapid rate.Liu Kaiming, a labour consultant with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Observation, says that the generation born in the 1990s has driven turnover rates at some factories in south China to 15 per cent a month.“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very clear; they were working to build a house in their village,” says Mr Liu.“The new

generation feels there is no future in the village.They go to the city where every day they look at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s with stories of new wealth that does not belong to them.”

In the workplaces of southern China, dreams quickly crash into reality, however.In the car park outside a shopping mall in Xintang, 25-year-old Liu Xinjiang is taking stock after his first morning working in a Chinese fast-food restaurant.He had spent the morning preparing

ingredients for the chefs and looks exhausted.

曾光的朋友陈金国(音译)今年22岁,在牛仔裤厂缝皮带圈。他想学习,但他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中间只有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可以休息。陈金国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在整个中国南方,人力资源经理们和职场心理医生们都说,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Observation)劳动咨询师刘开明说,因为90后频繁离职,中国南方一些工厂每月的人员流动率达到15%。“第一代农民工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工作就是为了回村里盖房。”刘开明说,“而新一代农民工觉得在农村没前途。他们来到城市,每天看着电视和报纸上讲的那些发财致富的故事,自己却不名一文。”

然而,在中国南方,许多打工者的梦想很快撞上现实。在新塘一家购物中心外的停车场里,25岁的刘欣江(音译)正在盘货。这是他在这家中式快餐厅工作的第一天。一早上,刘欣江都在为厨师们配料,现在显得很疲惫。

He left a garment factory job a year ago to set up a restaurant with a friend in a nearby town but the

busine subsequently failed.With a salary of Rmb2,000 and rent to pay because the fast-food restaurant,

unlike most factories, does not provide dorm accommodation, Mr Liu says he will need to moonlight.“The garment factories do not follow labour laws [limiting overtime] but the restaurant is a big company.They have to follow the law,” he says.

In an alley on the outskirts of

Shenzhen, near the Foxconn plant that aembles Apple‟s iPads and iPhones, the workers‟ housing near the plant is still draped with long safety nets that look like funeral shrouds, a morbid reminder of a string of suicides by young workers who jumped to their deaths in the summer of 2010.A 24-year-old called Hu says that afte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t Flextronics, which makes Microsoft‟s Xbox games console, and a year working at

Foxconn, he has decided electronics proceing, with its rigid routines, is not for him.

He admits many workers would envy his monthly salary of Rmb4,500, but he wants work that engages his mind.“If you can do work that is interesting and make money from it, you can be the most happy person in the world.That is what Steve Jobs had,” he says.

Additional reporting by Zhou Ping

一年前,刘欣江辞去服装厂的工作,与一个朋友在附近的镇里开了一家餐馆。但餐馆后来倒闭了。他在这家中式快餐厅的工资只有2000元人民币,还要付房租,因为跟大多数工厂不一样,餐厅不为员工提供宿舍。刘欣江说,他需要再兼个职。刘欣江说:“服装厂不遵守劳动法(限制加班),但餐厅是大企业,必须守法。”

在深圳郊区的一条小巷里,临近为苹果(Apple)装配iPad和iPhone的富士康工厂(Foxconn),富士康的员工宿舍下仍悬挂着长长的安全网,看上去像裹尸布一样,令人心有余悸地想起2010年夏天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年轻工人跳楼事件。一名24岁的胡姓(音译)年轻人说,他在为微软(Microsoft)生产Xbox游戏机的伟创力(Flextronics)工作了三年半,又在富士康工作了一年,最终觉得规章制度严格的电子加工业不适合自己。

这位年轻人承认,许多工人会羡慕他每个月挣4500元人民币,但他希望从事需要动脑子的工作。他说:“如果你做的工作既有趣又能赚钱,你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的。”

推荐第10篇:现货电子盘何去何从

现货电子盘何去何从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号文)下发两年半后,仍然有大量交易所、交易中心在利用作市商制度与投资者进行“类期货”的对赌。有人开始提出,现货电子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现货电子盘如何监管?

一切都要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地下炒金的“类期货”模式被普遍运用,即网上交易、没有交割、高杠杆。

2011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38文明确,除获批的四家期货交易场所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清理不以实物交收为目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

之后,部分虚拟电子盘渐渐淡出,许多交易场所选择关闭。同时,一些有现货、行业运营基础的,如我的钢铁网、找钢网、西本新干线等渐渐探索出一条线上成交现货的电商模式。

但是,大宗商品现货在线交易盈利难度很大,创业路途艰难。生意社调研显示,2013年,国内涉及现货交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仅占30.98%;而现货交割率在1%至8%之间,且交割率高于3%的交易所仅占11%。

部分平台、代理商通过做市商、后台操控等赢得暴利后。这在贵金属交易领域尤其多见。一些现货电子盘从业人员反映,中远期交易是个快速盈利的模式,谁又会那么“傻”,死心塌地去做现货交割呢?

于是,这些年关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投诉与日俱增,虚假宣传、欺诈交易、恶意炒作、卷款潜逃等层出不穷;一些电子盘与实体产业零挂钩,继续空手套白狼地推出“准期货”、“类期货”模式。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告诉上证报记者,互联网催生大宗商品交易进入电子化时代,在线交易很有必要,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物流业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是时代的选择,很有必要发展。但是,对于操纵后台、类期货、带欺诈性质的电子交易模式,尤其在贵金属交易领域,他怀疑有存在必要。

在胡俞越看来,大宗商品电子市场应该基于现货,并“立足现货、提升现货、服务现货、回归现货”,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他认为有现货基础的电子市场会发展得较好,例如:广西的甘蔗种植和白糖的生产比较分散,但是广西白糖的电子交易市场对当地白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广西边城地区的一个支柱性产业,而广西白糖的电子交易市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货相辅相成,后者白糖期货近几年来在全球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里面一直稳居前三位。

分析人士认为,做市商有助于活跃交易,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有公平交易规则和规范的做市商制度。像国外期市对做市商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做市商身份需要审批,做市商参与买卖交易后,在现货交割制度下,需要承担价格涨跌的风险,因而会谨慎入市。

第11篇: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很热,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在于户籍牵涉的社会管理功能复杂、成本高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户籍制度,成了当前横亘在农民工面前最坚硬的一道制度壁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步在观念上切断自己和农村的联系,为了一个身份和归宿,他们注定要向取得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目标不断抗争。

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固有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新生代民工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看清其在新时期的新特征。曾几何时,农民工就是一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形象,他们似乎满足于做“中国制造”这部大机器上最忠实最可靠的螺丝钉,不管劳动多辛苦待遇多低下,只要有钱拿回家养活一家老小,就能继续忍下去。然而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这么想,也不这么做了。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在城市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活动。他们不再逆来顺受的群体特征,使许多人担忧其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但对一个主动寻求向上流动的社会群体,正确的做法是用前瞻的视野评判他们的未来,用平等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要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促使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正是在新的经济格局与旧有户籍制度对冲影响而生,所以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分析深层次成因,由四方面入手,切实解决问题:

一、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还需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四、继而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他们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关怀农民工二代,使他们成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平等一员,弥合社会鸿沟,消除身份、贫富差距,共创和谐未来。

第12篇:阿拉伯文明何去何从

阿拉伯文明何去何从

——读《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有感

106020166 骆许刚

近期,中东发生了剧烈的动荡:突尼斯和埃及两国的总统下台,政局前景莫测,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先后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对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的关注,而说到伊斯兰世界,自然而然就能想到阿拉伯世界。于是,借由我对阿拉伯文明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个契机,我仔细阅读了《阿拉伯中古史简编》这本书,对阿拉伯文明的由来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对阿拉伯文明现在所面临的状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特此记录下来。

阿拉伯文明保持其作为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优势地位有五百年之久。而在第十

二、三世纪时,原本从西方传入阿拉伯世界,被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类重要的文化著作重新被译成拉丁文,再次传入西方,直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因此,阿拉伯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被形容为:“保存了人类文明精华的火种,并成为文艺复兴的灯塔”。

如果说阿拉伯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是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并成为日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那么它有另外一大贡献完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文明成果传播到了西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他们又把自己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东方;而阿拉伯人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传播就是——阿拉伯数字的应用和传播:其实阿拉伯数字是从印度数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并通过西班牙传入欧洲,进而传播到全世界。它的应用和传播简直就是数学界的一次革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没有它,我甚至无法想象我们现代数学的形式和现代各项科技的发展状况。由于阿拉伯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阿拉伯人加以吸收、改进,融入自己的文明当中,从而形成了特殊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无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文明璀璨的星空下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阿拉伯文明主要形成于阿拉伯帝国时期。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历代统治者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其次就是阿拉伯人自身热爱知识,提倡教育,具有极好的热衷学术的社会氛围;同时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发展较先进的地区,这使得阿拉伯人得以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丰富文明成果,化为己用。

所以说,阿拉伯文明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帝国境内的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逐渐融合,并且不断吸收诸如古代中国文明之类的古代东方文明,多方文明交织在一起,最终融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称。

阿拉伯文化以建筑、艺术、天文、数学、医学和文学的成绩最为突出。这里我不多加介绍,以免累赘,只谈及其建筑成就:阿拉伯文明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装饰方面。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伊斯兰教反对

偶像崇拜,禁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物和动物。所以,艺术家们都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进行艺术创作,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是阿拉伯艺术的独特风格。而这种建筑风格也随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传遍了世界,现在,我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看到这种建筑风格。

既然曾经的阿拉伯文明是那么的光辉灿烂,为什么到如今却风光不再呢?在我看来,历史曾经给予过阿拉伯人同其他先进文明一样的机遇,让他们成为现代化的民族,然而,不是别人而是阿拉伯民族自己的知识份子没有把握好良机,使自己的民族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我在阅读《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和查阅阿拉伯文明在近代的遭遇的资料时,惊讶地发现,阿拉伯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许多相似点:两者都曾经有过一样非常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两个文明虽然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所处时代也不同,但他们的失败之处却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有着腐朽不堪的天授皇权思想,还都有因循守旧,顽固排外的知识份子对民族现代化过程的阻挠。

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在19世纪初所面对的挑战是空前严峻的,西方殖民地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扩张势不可挡。而到了19世纪末,阿拉伯世界大部分的地区几乎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几乎同阿拉伯民族的遭遇一样,中华民族也在同时遇上同样的对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穆斯林的军队在西方坚舰利炮的进攻面前全无招架,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从此阿拉伯世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上的后遗症,整个社会充满挫败情绪。穆斯林长期以来对西方异教徒所存有的“伊斯兰世界优越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穆斯林们的信心全失。失败、蒙羞、耻辱和困境带给穆斯林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去适应新的挑战和面对新的局面。这种种情况都与近代清朝、民国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情况如出一辙。

后续的发展自然也和近代中国一样:种种的新思维运动在阿拉伯世界相应产生,然而不管是推行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还是温和的改良政策,都无法达到人民心中的期望和所要求的成效。再加上守旧复兴运动和保守传统势力的反对,还有欧洲列强的干涉和阻扰,许多的维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阿拉伯世界近五十年来与以色列开战多次,但他们从未战胜,这种情况使广大的穆斯林自发地希望走上先知时代政教合一的复古道路。然而正是因为如此,穆斯林越来越保守和落后,也越来越难突破所面临的困境,最终自然而然地就陷入了绝境。

仔细研读其历史,我发现阿拉伯文明其实早在阿拔斯王朝就达到了顶峰,如果当时光辉灿烂的文明能够继续发展,继续发扬光大,那么今天的世界将是阿拉伯民族的天下。现代化的运动如欧洲的工业革命本应该发生在阿拉伯世界,因为当时的欧洲正走入文化黑暗时期,同时代的中国并没有重视科学研究。而那时候的阿拉伯文明则重视医学和科学,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所以说,历史在当时就已经给了阿拉伯民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够让阿拉伯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顶峰,然而他们的知识份子却没有珍惜这个天赐良机。

当时大量的古希腊和古印度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丰富了穆斯林的生活和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好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来文化却给穆斯林带来了生活和信仰上的冲击,所以从十世纪初起,一些守旧的穆斯林学者对此纷纷表示不满。以伊本·萨拉哈和达吾德·扎海里伊为首的圣训学家和法学家断定学习哲学为非法,禁止人们学习古希腊哲学,并主张焚毁有关书籍。这种守旧和排外的思想使阿拉伯文明立刻陷入了困境。

阿拉伯的知识份子阻扰民族文明发展的事例还有:从8到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法学迅速发展后,便进入了“塔格利德”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学者必须恪守传统,模仿前辈已有的法学观点去阐述和解释法律,而不再用人的智慧和理性去进行推理和创造法律,那就意味“创造之门已被关闭”,所以以后的穆斯林学者就都百年的缺乏创新思维,思想封闭。这种思想不但阻碍了法学的发展,同时还影响到穆斯林社会每个领域。它约束了学者的思维,抑制人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穆斯林在很长的时期内,面临新问题和新情况时,束手无策,无法解决,同时也导致他们思想僵化,最终使阿拉伯民族在近代史上落后于其他民族。

历史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中华民族的知识份子们也作茧自缚,如明清的科举必须以八股文体来作答,而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并且强调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为准绳,不可逾越。这样的文章形式和内容大大禁锢和束缚了知识份子的思想。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和阿拉伯民族一样,远远落在了西方后面。

既然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历史进程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那么我就在思考,阿拉伯文明是否能通过向中华文明学习,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来突破其所面临的困境,振兴民族呢?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历史困境长达100多年,还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然而在中国众多有识之士舍身救国救民族的大义行为下,从辛亥革命、国民政府成立、五四运动,到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胜利,里程碑式的民族进步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最终,毛泽东主席终于在1949年统一中国,强有力的共产党政权开始执政,带领新中国开始奋起直追。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决定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经过长达半世纪的坎坷和努力,才有望走上富国强兵之道。中华民族走上民族振兴道理的借鉴意义对于阿拉伯文明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阿拉伯世界的人们应该要意识到自己处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当中,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出路在哪里,自己应该怎么做,做好民族革新的意识储备;其次,阿拉伯民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或势力领导人们进行一次彻底的民族革命,推翻一切阻碍民族解放和进步,阻碍民族振兴的势力;然后,阿拉伯世界能够出现一位伟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或势力,来统一支离破碎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权;最后,在强有力的政权的领导下,阿拉伯民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开始民族复兴的历程。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对于阿拉伯民族振兴路线的理想主义而已。阿拉伯在现代面临的具体的国内、国际社会的形势上,具体的民族文化等方面与近代的中国史大为不同的,其走上民族复兴道路的方式也不一定与中国类同。甚至在中东地区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在短期内,我看不到阿拉伯民族走出困境的希望,但是套用一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想必将来总有有一天,阿拉伯人们会普遍觉醒,民族解放运动会轰轰烈烈地展开,那时候也必定会有伟大的人物出现,带领阿拉伯人民走出困境,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灿烂的阿拉伯文明的荣光终有一天会重现在这个世界上,阿拉伯民族终将同世界所有伟大的民族一道,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第13篇: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林晓雯

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附章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1]“立意”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结构、语言、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2]“求新”是人类的一大心理特征。只有冲破守旧,思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于是乎,反映在高考作文中,立意求新,即创新,怎样才是“创新”,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创新”二字在现代教育中又实际面临着怎样的拷问呢?

我们不妨先从一篇高考作文在高考评审中三改得高分的多舛命运,初步窥探当前创新作文的现状。

2002年四川省高考阅卷结束后,其中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评卷老师甚觉可惜,便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争议很大,讨论的结果是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大家还是觉得不妥,遂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对此文阅读多次,认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3]虽然这篇作文最终结果令人欣慰,但我却不免在为考生庆幸的同时对现代教育还夹杂着疑虑:创新作文究竟该走向何方?

《潘金莲的选择》此篇文章在写法于传统的基础之上,有较大的突破,总归是一篇笔触丰满,见识别致的佳作。它的最终成功,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从其坎坷的改判经历,无疑也是一个相当幸运的例子。因为所谓的“落脚点”不对,就险遭低分的厄运,好在在评卷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之下,最终取得了高分。而那些没能有幸受到此类待遇的类似的文章呢?其结局就难以逆料了。题目《心灵的选择》,原本已将文章的涵盖面与伸缩性扩展了,但却在批改过程中,被简单地与道德直接挂钩,“话题”作文被曲解为“命题”作文,从而使“创新”的初衷被淡化;创新作文能否在高考阅卷中获取高分变得玄而又玄,这是一个多么正常的现象啊?

“求新”、“创新”何以在一再推崇之下却又陷入如此进退维谷的境地,《潘》一文的“奇遇”正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文章忌随人后”。创新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然而我们也不得面对现时中学语文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的,面对“立意求新”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态度。就拿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作文

来说,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或是些刻意雕词砌句、吟风弄月、甚至无病呻吟的造作言语;写人时,一千个“莎士比亚”创造出同一个“哈姆莱特”;拟物时,天地山川,万物皆成一色;说理时,一味豪言壮语,渲染情绪: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鲜活形象,老气横秋,苍白而无生命力。

我在这段教学期间也不断遇到这方面的例子。高一的学生,十五六岁的年纪,平日里活泼开朗,语言生动谐趣,可一旦写起议论文,全都不约而同选择“深沉”。中规中矩,忧国忧民,遣词造句的时候拿腔拿调,大有亲自主笔为《人民日报》写社论的架势,再不然恨不得就是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答各国记者问。结果可想而知,交上来的作文千篇1律,我在批改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涌起“似曾相识”之感。模式化的结构安排,成品化的语言表述,通用化的材料论据,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的思路狭窄,得不到开拓。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篇篇花团锦簇,积极向上,但却经不起琢磨,品味起来,只犹如一杯“温吞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错不在学生。而是中文教学在几千年的沿袭传承过程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且严密的教授体系。“信而好古”的儒家传统思想也已渗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社会遗传。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历史局限性,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在起着深远的影响,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反映到作文中,就是为什么一再呼吁“创新作文”,而大多时候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为什么所谓“创新作文指导”发展到最后却依旧是“大而无当”的照本宣科的原因。教师不敢创新,甚至不会创新,却还一味强调自己的学生“要创新”,那么这算不算是向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

追寻“创新的方法”,这项工作早已有人在做。而遗憾的是,我们也发现:真正的创新,并无捷径可言。那些所谓的方法,即使有,亦不过只是一些狭隘的个人经验。归纳起来,大多是些苍白的理论或杂乱无章的途径。而“文无定法”的客观规律又继而揭示了,即使是对于某人来说行之有效的经验,化用到另一个体身上,又需要加以因人而异的改造,并且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逐步领悟,这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文章技巧的微妙性也正在于此。而且更多的时候,指导性的创新建议到了最后大多会不得已陷入单纯评价效果的泥沼,譬如某语段需简略,某语段又需扩写,开头还应当生动些,某处的措词又需要再修饰,诸如此类,欠缺可操作性,也无异于没说。泛之四海而皆准的创新规律,不客气地说一句:根本不存在。

虽然如此,教师究竟需要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起怎样的作用呢?我的看法如下:

其一,教师对于“求新”、“创新”首先应当要有肯定的认识。

十几年来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发生蜕变的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考作文命题也在进步。创新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自然给予考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以往的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往往立意浅显明了,学生不需要自行提炼,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固定在了一个已经架构好的固定模式里了,我们想要见到百家争鸣的繁荣几乎成了不可能。遂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措词、语段的铺排上作文章。而从1999年开始,高考作文题表现出了全新的思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甚至在卷面上明确提示可以“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文体限制的减少,有力地冲击了一贯以恪守文体知识为准则的作文教学思路。我们可喜地发现,高考作文已逐渐将检验的侧重点放在了检验考生的想象、思维、联想能力等这些能力上了。也从此,以“提问题”、“列现象”、“做分析”、“表决心”为步骤的模块作文,由于骨子里的“千人一面”,想要获取高分几乎成了不可能。求新、求异成了高分作文的制胜法宝。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最能有效地表达自己思路的,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4]

2000年,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5]高考作文已不仅意在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更希望能够检验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具有深刻性、独创性的素质型人才。这个出发点与我国的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语文教学大纲就已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有创意的表达”。[6]可见,教师若先做不到对“创新”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于我们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

其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扩大他们的视野以及拓宽知识面。

就作文而言,现时的作文教育状况是,没有几个语文教师敢理直气壮地大声向同行宣告:我“教”会了学生创新。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创新并不是靠“教”来的,既便是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这“创新”却也只能属于他自己,难以将其与其它课本知识一样一齐灌输给学生。

2001年高考的南京考生蒋昕捷,从5岁的时候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文学积淀,蒋昕捷在2001年的高考作文中,以三国为背景,用文言形式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他的这些课外阅读经历就很值得教师在中学的作文教育借鉴一番。

“求新”、“求异”,若是缺乏缜密的思辨能力,极易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所以,没有充实的知识储备作理论后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有它的道理。而遗憾的是,一贯善于替学生包办的传统教学恰是在这一点上无能为力。因为这项积累的工作非一蹴而就,只有靠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来完成,才能见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取他们所希望了解、而由于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在课堂上还来不及了解的各方面的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同时,

还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言之有物”的“物”首先就要平日的知识积累才能得来,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依据。在广泛地阅读,积蓄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学生的阅历丰富了,见解开阔了,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就跟着提升了。作文时方能纵横驰骋,张扬个性,写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落俗套的“创新”作文。

尽管现在,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还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背负着“应试教育”的重压,然而学生潜力和创造性的深刻挖掘却是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反之,“求新”、“创新”亦无从谈起。

其三,教师须善于组织能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作文实践。

既然是要求创新作文,教师若还是照搬老一套,以“开门见山”、“以小窥大”、“头尾呼应”、“卒章见志”等等此类的公式来作为创新作文的要求,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必须积极地组织“创新作文”实践,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经常布置学生写一些放胆文,譬如可依照高考的出题形式让他们写一些不限文体的周记或日记。多练笔,以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批改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路,对优缺点予以客观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文体的实践,教师都不应在学生作文之前将自己现成的结论告知了学生,因为这无异于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无异。

如果教师本身在“创新”的操控上欠成熟或不自信,带着保守的心态,还装模作样地要学生“创新”,以为只要作文课上提一提“创新”一词,就算尽到了责任,或是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极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一旦在没理解“创新”的实际含义上企求创新,很可能就陷入浅尝辄止,流于肤浅的误区。同样,也有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如此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来应该不是教师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就高考的功利性而论,如此含糊其辞地指导所谓“创新”,还不如一个“彻底”保守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些循规蹈矩的二类作文来的保险。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应当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宽容的接纳。学生的创新作文由于教师不明朗的态度,势必会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在创新问题上,我们口头上赞同,观念上反对,不实际给学生们积极的鼓励,那么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深远的。孩子们极可能在几次创新之后,因一直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不得不选择妥协,再回头写那些“规范”作文。孩子们的创造性最终被扼杀,这无疑是对“创新”的一个巨大打击。我要强调的是,对待“创新作文”,教师们的鼓励必不可少。

然而仅仅是鼓励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更进一步,对创新持宽容的态度。

由于创新的尺度在客观界定上的模糊,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又免不了要被许多主观因素所牵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

考、创新精神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和考试模式都在扼杀学生们的自由探索精神。再拿前文所提到的《潘金莲的选择》一文来说,诚然,此文的确存在尚需探讨之处。但“言人所不敢言”却又的确遵循了当今短缺、而我们又一再倡导的诚性文风。高考阅卷的客观要求是评卷老师需能够保持心态平和,不仅凭个人好恶评分。话虽如此,但若是考生的价值观和老师的价值观相冲突时,又当作何论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思维定势,对“创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把握。遇到一些构思构思巧妙、明白晓畅、立意创新的文章,不用说,当然是在给高分的同时给予大力推崇,本该如此。但若遇到《潘》这类的文章,教师也应当负起责任心,尽可能地为他们留有余地,使自己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可轻易就搬来“又红又专”的标尺将学生压垮。

总之,教师在创新作文教育中要认清形势,对于“创新”要有准确的把握和衡量,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创新环境。既然选择和提倡“创新”,就切忌口是心非,人云亦云。反之,若说是教育的不诚信,亦不为过。韩愈之言--“唯陈言之务去”[7],不只是用来教学生的,教师首先就要力求让自己做到。否则,我们说来做甚?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8]

参考资料:

[1]《〈文心雕龙〉义疏》吴林伯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闲情偶寄》李忠实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3]《天府早报》何筝 ,2002年7月20日

[4]《基础教育研究》吴琴琴 ,99年1月

[5]《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科说明》2000年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4月第1版)

[7]《答李翊书》唐,韩愈

[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第14篇:诺基亚何去何从(版)

诺基亚何去何从?帝国面临崩塌,最后的机会~~还有机会吗?

8月4日,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数据给了诺基亚当头一棒:今年二季度,苹果公司占据全球智能机市场19.1%

的份额,完成了对传统手机霸主诺基亚(15.7%)的历史性超越。

这份报告击溃了诺基亚股东的侥幸心理。此前几天,另一家名气较小的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已经宣布了更糟糕的消息:刚刚过去的今年二季度,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只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不仅落后于苹果的19%,甚

至不如三星的18%。虽然市场早已普遍认同一二名换位只是时间问题,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根据IDC的报告,今年一季度诺基亚智能手机还有24.3%的市场份额,但到二季度出货量仅有1670万部,比去年同期下滑30.4%。伴随而来的是诺基亚两年来的第二次季度亏损,当季净亏损3.68亿欧元(约合33.59亿人民币)。 更令人意外的是:导致诺基亚迅速“退位”的转折性因素,竟出自被诺基亚上下一致视为“中流砥柱”的中国。7月20日诺基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中提及,期内中国区的手机出货量为1130万部,环比下降高达52%,同比也下滑了41%。加之

欧洲市场出现30%的同比降幅,最终拖累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比上年同期下滑20%。

到目前为止,诺基亚惟一还保持的市场桂冠就是它的总出货量。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全球一共卖出8800万部手机,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至25%,是1999年以来历史最低点,领先全球第二大手机生

产商韩国三星4个百分点。

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中承认,欧洲和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各个价格段的产品的销售趋势均面临挑战。其中,竞争最为激烈是智能手机产品。埃洛普强调公司会采取措施,解决中国销售商的库存

问题,该问题在5月时已经导致盈利预警。

“最近半年真的只有坏消息,没有好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诺基亚中国区销售部门管理中层向财新《新世纪》总结说,内忧外患,公司正经历着十年不曾有过的“最低谷”。一面是高管辞职、工厂缺货、渠道崩盘,一面是高中低端产品同时受到国际知名品牌和本土低成本手机无情蚕食,中国——诺基亚最后和最重要的堡垒,不得不展开一场紧急救援。

渠道崩盘

诺基亚在全球陷入困境,是2007年苹果公司第一款全触屏智能手机iPhone惊艳问世后就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了。但诺基亚内部认识到这个危机比外界要晚得多。去年下半年,骄人的业绩还令整个中国区为之骄傲,亦使诺基亚总部还迷信于其丰富的产品线可以扛住全屏智能手机的冲击。直到2011年2月,新上任的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毅然放弃塞班系统,宣布与微软结盟,更多人开始为这个王国的覆灭倒计时了。一向业绩稳定的中国市场,会成为压弯诺基亚的最后一

根稻草吗?

“我们的渠道在二季度因为承受不住,一下子崩盘了。这种事以前从来没发生过。”前述诺基亚内部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解读说,渠道危机并非是由某一季度的销量不畅所致,而是一个累计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正是诺基亚中国被总部“委

以过多的责任”。

中国区之所以被四面楚歌的诺基亚视为“中流砥柱”,其一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手机市场,更重要的是,诺基亚中国过去十几年中打造出了一个比任何其他手机品牌都更为强大的渠道——既包括蜂星等三大国家级代理商和30多家省级代理商这样批发性质的渠道商,也包括国美、苏宁、迪信通等零售直供伙伴,还有三大运营商渠道——覆盖了全国大部分一到三线市场。即使这样,2001年开始担任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兼销售总经理的赵科林(Colin Giles)仍然认为渠道下沉

得不够,不能有效快速地到达消费者。

2003年-2004年,赵科林在中国区开创了曾被人称颂多年的全新渠道模式——FD(Fulfillment Distribute)模式,即发展省级直控分销商,内部简称FD省代。FD与以前的省级代理商最大区别在于,它只承担搭建省一级资金和物流平台的责任——货从厂家到该平台,再到下一级遍布

三、四线以下城镇市场的终端经销商(WKA)手里,定价权统统属于诺基

亚,虽然也有一定差价,但FD基本不再靠手机差价赚钱,而是赚取来自诺基亚的返点。

在2G时代,诺基亚靠丰富的产品线和品牌高知名度拥有着“一览众山小”的市场地位,因此在全国推广FD模式也相当顺利——虽单部手机毛利低,不能一夜暴富,但量大,可持续,依靠快速周转,可以薄利多销,对代理商具有巨大吸引力。

仅一年时间,诺基亚就铺设了100多家FD省代,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分销商开业。

凭借以FD模式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庞大的渠道体系,诺基亚在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激增40%,于2004年夺走中国整体手机市场的第一宝座;2005年中国市场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06年更一举击退了摩托罗拉趁RAZR V3手机热销之势进行的最后反扑,奠定了在中国的绝对领先地位。自此,大中华区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以及日本韩国,绝大部分业绩来自中国大陆)在诺基亚全球销售额中的权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

赵科林也因此一路升迁。2009年,时任诺基亚大中国区客户及市场运营高级副总裁的赵科林取代何庆源担任诺基亚中国新总裁;当年底,赵科林再进一步,成为诺基亚全球销售业务主管,邓元鋆升任诺基亚中国副董事长。由于诺基亚在中国不再设立总裁职务,邓成为诺基亚在中国的实际掌门人,来自芬兰总部的梁玉媚出任诺基亚中国副总裁,负责市场营

销。

软件工程师出身的邓元鋆也是诺基亚中国的有功之臣,2003年-2004年,他成功领导了诺基亚在北京、苏州、东莞的四家生产性合资公司的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制造和出口企业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的星网工业园和在东莞兴建的南信物流中心,也通过供应链管理挤压库存成本和渠道间隙,给了

诺基亚“最不怕价格战”的底气。

赵科林给邓元鋆留下的是一个漂亮的成绩单:2009年前三个季度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期,全球手机销售总量萎缩,诺基亚净销售额同比下降20%以上,但诺基亚中国销售量却暴增38.7%,三个季度就卖出了5050万部。另据赛迪顾问有关2009年-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分析的一份调研报告,整个2009年,中国市场共卖出2222.5万部智能手

机,其中诺基亚就占了1502.3万部,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当时苹果只卖出16.1万部。

或许正是因为2009年的成绩单太过靓丽,总部对邓元鋆和梁玉媚寄予了更大的业绩期待。“心态上有点急于求成,于是不断对渠道实施„高压‟政策。”前述诺基亚内部人士评价说,“代理商的存货周转从过去正常的三四周不断恶化,先是五六周,然后是七八周⋯⋯到了2011年一季度,FD的存货周转已拉长至前所未有的11周,而且没有下降趋势,很多FD资

金周转陷入绝境。”

2010年四季度的一次意外雪上加霜——临近新年,诺基亚的工厂由于对市场预期不足,生产环节突然掉链子,市场大批

缺货。最严重时,原订的发货日期被向后拖延有六七周之久。

而这正是各级代理商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钱都交了,却迟迟拿不到货,既失去了市场机会,同时让本来就因库存周

期不断拉长而面临很大压力的资金面进一步捉襟见肘。

到2011年一季度,工厂的发货倒是正常了,2010年12月被拖延的订单相继发出,产生的连锁反应却更糟——市场在走

下坡路,为了业绩,诺基亚对代理商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大批上季度延迟的货堵满了仓库。

“真正问题爆发是在今年一季度。”这位人士透露,一季度时,公司业绩继续显示“稳定增长”,但是大量的货“只是从诺基亚的工厂转到了代理商和分销商的仓库,并没有从终端被很好地消化掉”。诺基亚的一季度业绩是保住了,代理分销商

那里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少的赔几十万,多的赔几百万,几乎找不出几家是挣钱的”。

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从4月开始,各地代理商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体对诺基亚“说不”,诺基亚在中国市场陷入史无前例

的渠道崩盘。

“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跟诺基亚合作了十几年,这其间,诺基亚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现在FD停止从诺基亚进货的理由也很充分——已经赔到不能再赔了,不能再玩了。”这位人士说,由于大批渠道商拒绝进货,他们已经预料到二季

度的报表会非常难看。

[ 本帖最后由 车坛鬼见愁 于 2011-8-15 22:53 编辑 ]

第15篇:中国律师:何去何从?

中国律师:何去何从?

「摘要」

律师是什么?对于一个正在走进现代化的中国和民众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律师制度源远流长,但在中国的历史和近现代中,其背影很少让世人知道。在一个已经和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在新的律师法出台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大好形式下,中国律师——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我们在不断地诠释和探索、完善的历史课题。

一、律师制度的来龙去脉

律师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并不是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而出现。律师制度最早产生于古罗马,它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罗马法在欧洲的复兴而传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由于世界主要由大陆和英美法系组成,笔者在此通过溯源古罗马的律师制度的起源,宏观上考证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律师制度,同时反思我国的律师制度的历史进程,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把握。

1、国外律师制度的溯源

在罗马法中,很早就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律师和律师制度,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有各自独特的律师制度。笔者在此简单的介绍古罗马,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以及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的律师制度。

第一、起源。据历史考证,律师制度的最早萌芽出现于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诉讼日益增多,有些诉讼当事人出于各种考虑,委托亲属或朋友代其诉讼。这种情况日渐增多,相沿成习,出现了Advocatus一词。这个词的意思是陪同被告人到法庭,在开庭审理时给被告人提供意见的亲戚或朋友。最初的Advocatus只能在法庭上对被告人提供意见,并不面对法庭发言,后来发展成为代替被告人向法庭表达意见,反驳对方当事人的种种指控。「1」

究其根源, 这首先与发达的法律有关。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学习、研究法律的法学家阶层,他们时常就如何执法等问题向司法、行政官员提供意见,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有些被统治者认可为法律。在社会上,他们向平民百姓解答法律问题,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代理当事人参加诉讼。由于这些人的活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公元前三世纪,罗马皇帝以诏令的形式确定了“大教侣”从事“以供平民咨询法律事项”的职业。同时,还允许委托他人代理诉讼行为,于是,“职业律师”正式出现了。「2」

第二、大陆法系律师制度。在当今世界,受罗马法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大陆法系,而其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国、德国和日本。笔者认为,通过分析这三个国家的律师制度,就基本可以管中窥见,对大陆法系的律师制度有一个清晰和明了的印象。

法国的律师受罗马法影响较大,采用传统的二元主义,有律师和代诉师之分。一种由政府任命的在最高法院执行职务的律师,另一种是在其他法院执行代理和辩护职务以及在非诉讼事件中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在法国,没有律师法,律师是制衡公权力的民间代表。律师业是特定的行业,实行行业自治。律师会是法国律师的管理机关,它属于公共团体的性质,设于各法院所在地。各律师会设有评议会和律师会会长,并定期召开全体会。律师会会长代表律师。律师会的职责是制定并监督律师遵守内部规章;决定对律师的惩戒等。

德国律师实行个人自由开业,律师资格的取得是,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德国规定大学一般要求学生至少在校三年半以上,必须完成高等教育所要求的各项课程,参加大学所组织的与第一次国家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习和教学活动,才能有资格报考第一次国家法律考试。第二次国家法律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核这些“准法律职业者”是否具备作为律师所要求的综合知识水准、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行。德国的律师事务所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律师事务所;另一种是专门律师事务所。德国的律师组织为州律师协会和由各州律师协会共同组成的联邦最高律师协会,受联邦司法部长的指导和监督。

日本的律师制度始于明治五年,日本以法兰西为蓝本制定了司法职务制度。日本的律师组织分为两种:日本律师联合会和律师会。日本律师联合会(也称日本辩护士联合会)是全国性律师组织,而律师会是日本的地方性组织,其使命与“日律联”相同。律师会是法人组织,按照律师法规定,它在每一地区裁判所辖区设立,目前除东京有三个律师会外,律师会的成员是本辖区内所有的律师,小的律师会仅有十几名。律师会必须制订会则,向“日律联”登记,接受“日律联”的指导和监督。律师会在日本律师系统中起承下启下的作用,日常是审查律师资格,指导律师开展业务,对律师活动实行直接的监督。日本的律师属自由职业者,所以有不少法律事务所是个人的。「3」

第三、英美法系律师制度。在普通法系,由于美国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英国法律有着同脉的渊源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律师制度上有着一般的共性,但是在具体的制度上可能会有差别,然而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

根据笔者的考证,在美国即对抗制,又称“辩论制”,即民事案件中的原被告以及刑事案件中的公诉人和被告律师在法庭上相互对抗,提出各自的证据,询问己方证人,盘问对方证人,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辩论。法官主持开庭,并对双方的动议和异议做出裁决,但不主动调查,只充当消极仲裁人的角色。早期律师的执业形式都是单独开业,十九世纪后期,非诉讼法律业务的发展促进了律师的组合,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由多名甚至数十名律师共同开办的合伙律师事务所。 直到20世纪70年代,普通合伙一直是美国律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法律的商业化需求增强,同时,传统的普

通合伙制使得合伙人责任重大,限制了律师事务所的规模拓展。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先后出现了有限责任公司(LLC)律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LLP)律师事务所以及有限责任有限合伙(LLLP)律师事务所。逐步形成了现今7种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即个人开业、普通合伙、普通公司、专业公司、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合伙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美国的律师业迅猛发展。

二是英国的律师传统上分为两大类:出庭律师、事务律师。出庭律师可以在任何法院出庭辩护。事务律师主要从事一般的法律事务,可低级法院出庭辩护,但不能在高级法院出庭。近年来,英国律师制度进行了改革,两类律师的划分已不再泾谓分明。

2、中国律师制度的沿革

第一、古代。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辩论历史记载,可以说是律师的前生和萌芽,但是没有像古罗马有明确的立法规定和实践操作。比如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不仅法律知识渊博,且能言善辩,可以“操两可之辩,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曾经聚众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还助人诉讼。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代理制度,命夫命妇不须亲自到法庭上,其下属或子弟可代理进行诉讼。到了元代,如诉讼当事人为老弱病残者,也可由其亲属代理进行诉讼。「4」

在以后的漫长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律师这一个概念和类似的制度,这与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厌诉文化等有关。但是还是有着轻描淡写的背影,在中国古代,打官司要先向官吏递状子、陈述案情,但大部份人属于文盲,于是社会上一些文人干起了专门为他人写状子及其他文书的营生,民间便出现了“刀笔先生”。这些“刀笔先生”写状子,并不一定都熟悉法律知识,只不过是凭着读书识字的优势和“见多识广”的经验来进行,但也有的会给当事人出一些如何打官司的主意。以上这些,似乎是律师制度的小小萌芽,但远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师制度。因为只有较为完备的诉讼代理(辩护)制度与职业法律家相结合,才能产生律师和律师制度。因而,中国古代虽有某些“代理诉讼”的现象和“助人诉讼”的人员,但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前者未进一步发展成代理制度,后者未形成职业法律家阶层,两者也从未在诉讼领域中结合。因此,中国最后还是从国外引进了律师制度。

第二、近现代。在我国法制史上,大规模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的法律制度始于1902年晚清。作为一种新的法律制度,首开先河的是清末法律改革运动。笔者总结其历程,简单的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主持制定、1910年完成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律师可以参加诉讼。但因辛亥革命爆发,没有公布实行。

1911年,南京政府起草了律师法草案,这是第一部有关律师制度的成文法草案。后因袁世凯夺权而未公布实行。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制定了《律师暂行章程》和《律师登记暂行章程》,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律师制度的成文立法。章程公布后,中国律师职业慢慢兴起,至北洋军阀政府末期,律师达到3000人。国民党政权于1927年公布了《律师章程》,1942年制定了《律师法》。这两个法律,奠定了国民党律师制度的基础,也是现在台湾地区律师制度的渊源。「5」

第三、当代。当代的律师制度,应该从建党后开始,但是鲜见相关制度的记载,以至于成为一个制度的真空阶段。当然这也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也与当时的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建构和发展水平相连。具体的说来,笔者认为新中国律师制度有以下几个发展历程: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人民法庭通则》规定,人民法庭应保障被告有辩护和请人辩护的权利;1954年7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发出了《关于试验法院组织制度中几个问题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试行开展律师工作 ;1954年9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师为自己辩护; 1956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关于建立律师工作的请示报告》;1956年7月20日,颁布了《律师收费暂行办法》;1957年上半年,《律师暂行条例》(草案)脱稿;1957年下半年,律师制度建设被迫中断;

1979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律师制度;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了专门小组,开始起草律师条例; 1980年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1986年,开始实行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1986年7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立;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律师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至1998年止, 全国律师共有10万多人,律师事务所将近9000家。「6」 其间颁布了大量的具体法规、规章和办法,如收费标准、律师事务所的设立、管理办法等。2007年有出台了新颁布的《律师法》,为中国的律师制度的进步和晚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3、我国律师制度的实证分析

我国的律师制度起步晚、起点低,发展的条件不充分,文化的根基不深厚,民众的认识和态度不神圣,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对新中国的律师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设立了障碍和桎梏,使得中国的律师在夹缝中求发展,中国的律师制度在探索和进退维艰中徘徊。

笔者认为,通过新中国曲折的立法历程,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直观的层面认识到我国律师的地位、律师制度的不健全。在文化革命后开始重新建立律师制度到立法、考试、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构建和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律师和律师制度还存在以下一个问题亟需关注解决:

第一、律师地位低,律师制度缺乏文化基础。在我国古代就有厌诉的文化心理,统治者认为律师是社会的不稳定分子,民众也认为他们是搅乱是非的可耻致人,律师的地位及其的低下(暂且认为我国古代有律师和律师制度,以便于行文——笔者注)。即使是在今天,律师政治地位不高,民众评价较低是

司空见惯,有数据表明很多的法学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律师工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位不高。「7」此外、律师的参政机会不够,参政地位不高,参政作用被忽视。

第二、律师执业环境不佳,律师制度的生存土壤不深厚。律师的政治地位不乐观,其实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也不景气,其扎根的社会基础不够深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明显不足。在有关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人对律师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除非不得以才选择律师诉讼,同时法官、检察官和政府部门都倾向于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律师正常的执业和律师制度的完善在无形中形成了障碍。

第三、律师的权利被忽视,律师制度的保障不够。在具体的律师职业中,律师的权利被忽视和不重视的现象很常见。在实务中,典型的就是在刑事辩护中,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辩护权、豁免权、会见权等。在民事诉讼中,律师的权利状况也不容乐观,如双方证据的出示制度、费用收取制度等。同时律师制度的保障不够,如刑法中关于辩护人帮助当事人作伪证的罪名,是悬在律师头上的剑,制约了律师职能的发挥,抹杀了律师制度的价值。

第三、律师职业化、精英化、国际化不够、律师制度的阶段很低。我国的律师制度起步晚、起点低,早期受政治体制的经济制度的响,律师制度的职业化、专业化不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律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很多的人难以理解,从而阻碍了律师制度的发展。如1980年制定的《律师暂行条例》把律师定位于国家法律工作者,而漠视律师业的商业化属性,从1980年到1986年律师业发展缓慢就是例证。开始改革后律师开始走向市场,自己养活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律师业逐渐发展起来了。1993年管理部门对律师体制进行改革,要求新办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要体现“两不四自”特征:“不占国家编制和经费;自愿组合、自收自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新出台的律师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律师体制。

同时,我国的律师国际化水平不够,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和改革开放形势。这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律师培养体制、语言习惯等有关。但是其核心是由于我国律师职业化不高,律师的业务水平不理想。而面对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格局,突然袭来的冲击使得律师难以适应,加之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律师制度国际化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律师制度立法不足,没有律师制度的宪章 .如果从事实层面解析,我国当前的律师制度,在现象中主要表现为以上的几点。但是从一个法治国家的角度看,律师法律制度是很不完善。在立法上,立法的法律位阶不够,具体的法律规范存在法律冲突,与世界的接轨不够。在法律体系中,律师制度研究不足,很少学者关注律师和律师制度的现状,也很少提出对策。

另外,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一些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深层次的、或具体的的问题。如律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律师的职能和本质研究不够,律师的准入制度不完善等,笔者在此不一一详述。

4、新律师法的出台与辨证评析

2007年十七大的顺利召开,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依次出台,其中新律师法的亮相,对于律师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中国律师和律师制度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新律师法的出台,各界人士褒贬不一,意见存在分歧。既有弥补旧法的亮点,也有久而不决的深垢。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新律师法的亮点和缺憾有下几点:

第一、亮点。根据最新的律师法,对不就的律师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笔者总结新的律师法主要有以下亮点:第

一、律师会见疑犯不被监听将“入法”,律师法修订草案规定新措施,解决律师执业中存在会见、阅卷、取证难题,“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作为支持指控的所有材料”。

二、疑犯被采取强制措施起律师可介入 ,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除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外,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可以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在已经采取安全措施的场所内,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 第

三、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指控材料 .第

四、律师可申请检察院法院收集证据 .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和律师执业证书,可以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第

五、个人可“开办”律师事务所 .第

六、设立人对律师事务所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第

七、设个人开业律师事务所“充分考虑国情” .第

八、设立个人开业律师事务所。

九、合伙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应3名以上 .第

十、律师拥有豁免权。从总体而言,在律师的社会定位、管理理念和体制、权利维护、「8」

第二、缺憾。

一、是对由来以久的社会上游移的“黑律师”问题,新律师就没有很好的条文加以制裁和解决。例如,对法律业务的从事,律师法的第二十八条仍然是“律师可以从事以下业务”表述,正因为律师“以”从事法律业务,其他人也应该“可以”从事法律业务,这也就形成了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基层法律工作者、还有当事人的亲属、单位授权的员工都可以从事法律业务的“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洋洋大观的局面。第

二、是对律师的调查取证的规定,新法第三十五条仍然是“对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三、是律师费用问题,即是由当事人还是由败诉者承担。

四、是立法技术上,与已有的刑事、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冲突和协调。「9」此外,关于新律师法的出台,其中仍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律师的责、权、利不明确不合理,律师业务长期处于自流无序状态,律师极易走向两极分化,律师行业难以摆脱困境,也就无法完成其真正的历史和现实使命。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问题还是载于

如何是律师职业回归到其应然的本色,在特殊的国情下形成具有独特地位、功能、定位、角色的律师和律师制度。

新律师法的出台,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律师和律师制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其亮点是多年诟病挣扎的结果,是各界人士努力的成果。其缺憾的出现也是现实条件下的必然趋势,是国情的反映。律师法的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实践,联系律师一线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制度,逐渐实现律师法与时俱进。

二、律师制度的完善

律师的使命是什么?新的律师法作出了解答,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的合理定位为律师和律师制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律师的价值何在?新的律师法也作出了回应,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律师不再应该是简单的“操两可之词”,挑拨是非的不稳定分子,而应该是法律服务者,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使者,是保障法律实施的辅助者,是公平、公正的天平标志。律师应该是值得尊敬的,律师职业应该是受到认可和承认的,律师制度应该是社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法律体系的应然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的内涵。

律师应该是什么?新的律师法给出了答案,律师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合格法学人员,是遵守宪法,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经验的人员。

律师职业是什么?律师制度是什么?律师法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律师执业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

律师法又是什么呢?律师法第一条规定,律师法是为了完善律师制度,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发挥律师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作用。此外,还有律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律师的职业精神是什么?这一些是困惑民众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亟需解读的焦点,是我们律师度和律师法的题中要义。

对于一个普通的民众,在他们的眼中,律师扮演着什么角色?在他们的心目中,律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他们看来,律师制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律师有那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律师,在社会的心理和结构中,究竟是什么一个定位?「10」这些,在笔者看来就是律师的自我完善,律师制度的发展,就是律师法所要解决的议题。

笔者认为,新的律师法出台,给我们的律师带来了福音,也提出了挑战。它即解决了成年老调,也表达新的要求。同时,律师法也有许多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与世界的接轨和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形势。律师制度的完善,律师职业的转型,律师个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加快,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框架下需要加快律师事业的发展。与此相比,我国律师的数量和质量、律师工作体制、管理手段、运行机制、业务拓展等方面,都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不断增强加快律师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推进律师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律师、律师职业、律师制度和法学教育等几个层面出发,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1、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

考究世界其他国家和两大法系律师制度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律师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要的结果,尤其近代以来是商品或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体现和必要制度。

而在我国,律师制度的起步很低,发展和缓慢。律师的定位很不准确、律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极不明确,律师职业的职业性质认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和司法制度的出现,在我们国家是很年轻的,是极不成熟的理念和极不完善的制度。

建国一直以来,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层面,律师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角色。在上文关于我国律师制度沿革的介绍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律师被定位为事业单位人员,是具有执行公务性质的人员。同时也没有专门的律师考试制度,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律师人员业务水平曾遭到质疑。也没有完整的律师职业,律师作为一种社会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不被人们接受的。总之,律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没有或者不够,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11」在笔者看来,新的律师法一方面继承了原律师法的规定,同时在律师职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离理想的目标和国际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要实现上述的“三化”,笔者建议:

首先要培养律师文化,在法律一体化的驱使下,要由立法者、执政者和各界认识,尤其是媒体发挥其宣传作用,营造律师文化的绿色土壤。进一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律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优化外部政策环境,促进律师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律师的分类和具体律师制度设立中,要与日益分工和细化的社会结构相接轨,突出律师的多样化、精英化和专业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步伐。大力发展律师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开拓律师业务领域。律师业务覆盖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基本满足社会对律师服务多形式、多层次的需求。律师参与诉讼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律师在司法程序中的职能和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同时在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要加强律师的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市场人才。严格准入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标准,规范律师上岗执业的实习和考核程序, 以保障律师队伍的质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效率和效益原则,完善惩罚措施,严格执行淘汰和提出机制。从而净化律师市场,树立律师的应然地位,体现律师的实然价值,开拓律师制度的新天地。

2、自治化、人性化、规范化

如果说我们在明确了前述“三化”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我们还有必要在自治化、人性化和规范化这一新的“三化”中做文章。「12」所谓的“三化”,笔者认为不能仅是字面的解释,而应该践于实际,服务与律师和律师制度。

“自治化”就是律师协会的自治地位,律师事务所的独立价值,正确的处理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人性化”就是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律师惩罚机制的人认真执行,律师义务的合理界定,律师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合理监督管理。

“规范化”就是律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确定,律师执业资格的严格化,律师执业过程的法律规范和私法自治精神的结合,律师收费、代理和辩护等规范化,律师事务所的管理透明、合理、科学等。

在《中国律师事业五年 2002——2006年发展纲要》中,我们基本可以捕捉到相关的信息,也对律师制度改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站在实证的角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完善该制度。笔者建言:

首先,不断完善律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将属于行业管理的职能移交给各级律师协会,依靠律师协会这一自治组织实现对律师事务所及律师执业行为的常规性管理。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强化宏观指导和监督,律师协会不断强化行业自律管理职能,促进“两结合”律师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律师事务所自律机制。依法规范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加强律师业务的规范化建设,使律师事务所真正成为独立开展业务,独立承担执业风险和法律责任的执业主体。

其次,要加强律师出庭和代理的权利保障力度。同时不断完善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并存的律师组织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律师事务所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健全责任赔偿制度,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起较高的律师业社会信用。

此外,建立符合律师业发展规律的律师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自律规范、规则体系。建立以律师业为主导的统

一、规范的法律服务业。整顿规范法律服务秩序,加强监管,保障公平、有序竞争,使法律服务行业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坚持发展和管理并举。适应新的形势,完善律师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不断丰富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和纠正重发展、轻管理以及发展在先、管理滞后的问题。

3、国际化、创新化、规模化

前述的两个“三化”,在笔者看来是以国内的背景为基调。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法律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律师职业和律师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和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律师国际化思维模式的树立,律师职业的全球接轨,律师制度的一体化和创性,日益成为我国律师走向国外,律师职业系统专业化和律师制度完善的主题。

有数据显示,在国际经济日益发达、交易规则日趋复杂的今天,无法想象一个作坊式的小律师所能胜任纷繁复杂的、技术性极强的法律服务工作。「13」因此,有一些学者和律师就提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要站在跨世纪、全球化的历史高度,将效益、规模、信誉融为一体。律师事务所要根据市场需求,广招人才,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采取组建规模所或律师集团的形式,发挥多专业、多层次的立体办案优势,在事务所内部机制上,可参考国外一些成功做法,如事务所建立对外统一收案,内部按照所涉及专业分工合作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2年5月《关于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的暂行规定》的颁布,表明外国律师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正式启动。对于律师的走出去政策和律师制度的国际化,在很大层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笔者认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在此,笔者认为个人律师事务所的设立与此不冲突,反而是国情和国际化的使然??笔者注)、创新化是两个关键。所谓的创新化,就是在国际化中我们既要把握国情,也要积极吸收他人的先进制度和成果,进而内化为国内可行制度。所谓规模化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区域、范围实现集体作业,流水操作,以市场条件下的规模运作来实现效益和价值,达到司法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具体的操作和构建中,首先借助加入了WTO的良好形势,主动出击,积极与他国互通有无。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职能,为国际化搭建平台,营造和谐的竞争环境。此外,要更新观念,加强法学教育,革新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

4、法学教育的地位

以上我们对律师和律师制度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和重构,但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即我们忽视了律师和律师的根源和基础??法学教育或法律教育。笔者认为,法学教育是律师和律师制度的源泉和根本,而律师和律师制度是建立在其上的实践形式和结构。在本与末的哲学思辨中,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回头关注中国的法学教育现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弊端和发展道路,这样一来我们就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法学教育制度

中国的法律教育追根溯源应该是清末改革运动中的历史产物,是中国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制度的结果。「14」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制度,笔者认为应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法律才开始成为国家的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法律教育制度简单说就是法律职业的培养制度,是有目的的培养有特定技能和职业道德、规则的人才的制度,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15」法律教育是法律职业的逻辑前提,引导着律师职业的走向和素养、道德。

在目前的中国,法学教育快速发展,法律本科、硕士、博士等毕业人数极具上升。但是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少、门槛高、难度大,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有关,也与律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其根本载于,大学的课堂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不能与快速的社会发展接轨,以至于法律教育的相对落伍,产生了教育的时间差和空白。

笔者认为,面对这一现状,革新法学教育模式是关键。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法学教育是可以一般化,但是律师职业是精英化的。律师的培养不仅与法学教育相连,而且与律师事务所、法学学生的主动性、社会的接纳能力和消化容量有密切的关联。从宏观看,就是法学教育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中达到平衡。在微观中,把法学教育多元化和精英化相结合。最终实现二者的和谐共进。

第二、律师职业与法学人培养制度

法学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一个长宜之计,需要后人不断的探索和革新。但是律师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树立以及法学学人塑造确实一个现实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说,律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影响律师形象和律师制度的重要社会评价标准。在一定的时期,由于刚刚建立市场经济该,律师行业也开始放开监管,确实出现了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这一不成熟的市场运作表现,却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和挫伤了民众的信任感,制约着律师的职业化和律师制度的完善。同时,由于律师准入制度不健全,律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怀疑,自从统一律考和司考后,这一现象基本消除。

但是,矛盾是有主流和之流。当前的律师职业能力和道德普遍高是之流,但是也存在一些“黑律师”和无证营业人员,这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之流,否则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换。「16」这也是新的律师法所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律师制度的因素。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加强每一个上岗律师的道德修养培训机制,注重律师技能的培养。其中,法(律)学人的概念有必要提出,所谓的法学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针对特定的法学教育提出,没有具体的界定,但是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人文修养和职业修养。法学人不仅是理论研究或法学家的专有名词,也是一般的法理学人的要求,是律师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风尚。

结语:新律师法的出台,对于一个尚在起步和缓慢发展阶段的我国律师制度而言,意义重大。笔者在考察了罗马法、大陆和英美法系的律师制度,沿革我国的律师制度尤其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为大家勾勒了律师制度的大意。同时着眼与现实,通过实证的分析法,科学而辨证的认识和分析了我国律师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构想,以辅与律师法的实行和律师制度的改革。

「注释」

「1」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周木?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刷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董少谋:《大陆法系之法、德、日三国律师制度评介》,资料来源:西北政法大学网,登入时间(2007-11-5);

「4」雍琦著:《法律逻辑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曾宪义主编 郑定、赵晓根副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325页;

「6」张耕主编:《中国律师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参见任秉铎:《律师现状及其发展之思考》,资料来源:中国律师网,(浏览时间2007-11-2);「8」 「9」 「1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资料来源:;登入时间(2007-11-5);

「11」「12」参见:《中国律师事业五年(2002?2006年)发展纲要 》,资料来源:中国律师网,登入时间(207-10-31);

「13」参见潘牧天:《 全球化与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载于法治论丛 2003年第五期;「14 」梁仁著:《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年版;

「15」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311页;

「16」叶敦平主编 张新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2003年版。

第16篇:法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法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王思鲁汪广翠

【金玉良言】在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物欲膨胀、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在职业生涯中,准确的人生定位的确相当重要。不要轻易地作出决定,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定位,你必须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招聘法律人才的数量相对而言也比较多。你可以分三个方向考虑:

1、往公务员方向:如果你不喜欢法律,你可以在公司里面先工作着,同时准备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太低了,这样,你既有工作保障,又可以充分准备公务员。

2、往企业方向:如果你喜欢做管理,进入企业后,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往管理方向发展,设法成为企业的高管或者企业老板,法律人经商或者管理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3、往律师方向:如果你最后的目标是做律师,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回到律师行,以后重点往公司诉讼和企业法律顾问方向发展,但要早早准备,尽快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和律师界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

如果你打算为律师事业奋斗终生,一毕业就选择进入律所。那么你须做足以下准备:首先,你要竭尽全力地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律师道路的通行证。

然后,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专心选择一家声誉好的律所,并力争取得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实战派”律师的指导,因为跟对老师将使你事半功倍。

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摆正心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随时准备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珍惜在实践中再学习的机会,从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抛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魔,勤奋、踏实地学习做事、做人,经过三至八年大浪淘沙的历练,相信你将会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优秀律师。

笔者认为,时下的中国正是孕育和造就志者、勇者的大好时机。“疑无路”,路,其实,就在脚下,“柳暗花明”需要的只是你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或许前进中会遇到雪山、草地,历尽磨难,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的历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志者、勇者就是这么炼成的!

时下,“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窝上”的教育风气,教育的产业化,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相当普遍,可谓前路迷茫。特别是法学本科生,由于就业单位和求职者的双重原因,导致就业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难啊难”。作为律师,我们经常被问到,法学毕业生究竟该向何处去,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业?在这里我就自己的切身所感所悟,对法学毕业生讲几句肺腑之言,希望对行进在求职路上者有所帮助。因为公检法机关主要采取对外公开招考,或者下级提职等方式招员,对外招收应届生的职位逐年减少,条件却逐年增高,门槛愈垫愈高,很多法学院的“科班生”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法进入司法机关工作,所以,他们或选择企业,或选择律所,或选“家里蹲”吃用父母的,抑或“转行”从事非法律工作。当然,企业和律所是法学应届生的两大就业渠道,因此,我主要针对法学毕业生的两大就业渠道进行一些比较!

进入律师事务所或进入企业法务部工作的优劣之观:

一、轻松度不同――到企业工作较之在律所轻松。正规的企业有一套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上下班定时定点,员工一般有生活规律而相对轻松。当然,不排除有些未设立法务部等不太正规的企业,其员工的工作环境与薪酬待遇也是相当残酷的;而在律所除了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外,一般情况下,律师助理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他们随时可能要帮“律师”老板草拟法律文书,帮着复印证据材料,大热天跑法院送材料;有时还得帮着倒茶、打扫、拿报纸、邮递信件等等;完了,回到家你还得加强业务技能学习、要看书,甚至连熟睡时突然一个电话,便须立即起身,或去见当事人,或去见证人,或出差,有时甚至连续几个月不休息,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极度消耗体力和精力,过着“炼狱般”的生活,需要极强的毅力,这也是很多律师助理扛不住而半路退出的主要原因。除此,不少律所还存在招助手专门为了拉案的情况,“有案有钱,无案无钱”,神似了“拉保险的”;还有一些律所招收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法学毕业生,让其挂名“律师助理”或“实习律师”,不用也不发薪酬,待其挂牌执业后,也不管不问,“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任其自身自灭,反正于己无害。更有甚者利用强势地位,让助手干活却不给钱,十足的“资本家”。据我们了解,支付一定薪酬给助手的律所,一般门槛较高,对学历、资格考试、专业技能等要求严格。

二、权力不同――律师助理的权限较之企业法务人员小。律师助理初出茅庐,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也有限,离不开资深律师的指导。在具备独立执业能力之前,须以经验丰富的指导律师为中心,听命于师傅,自己的权限往往较小;而在企业,由于法务比较专业,所以企业的领导一般会将部分权力授于法务人员,由其自己作主。在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法务人员对法律实务便有了话语权,可以自己说了算,权力相对比较大。

三、薪酬不同――企业的薪酬与福利较之在律所优厚。需要设立法务部的企业,一般是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待遇高、福利好。例如在广州,这种企业一般员工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外资企业在4500元以上;而律师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对自己进行投资,除了要投入时间、精力外,还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在律所,律师助理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与下岗工人相像,甚至不如,有的每月只能领到1000-3000元不等,而不少律师在招用助理更没有工资发,且无福利,连起码的下岗职工所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甚至连饭、房租都成问题。如房地产律师秦兵曾坦言:“自己做助理时没有工资发,但包管午饭。”“律师太难,刚开始干,活下去都很难”,这可能是最精辟最真实的写照了。

四、发展空间不同――律所的律师助理在法律方面的发展空间较企业法务人员大。常识告诉我们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事业单位,而是“一切向利润看”的营利组织,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赚钱。因此在它的运营中,最重要的部门是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技术开发部门等等,能为之带来利润的主角部门,而法务部往往排在最后,是名副其实的配角。但并不能因此怪责企业太拜金,只因它是企业,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为了赚钱,因此它的前冲锋主角不可能是法务部,而是不能用条条框框限制的,为其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本领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的销售、生产等部门。试想,如果法务部成为了企业的主角,那么该企业就失去了企业的最本质属性,不再是真正的企业了,而演化成了律所。实际情况是,有些企业的老总考虑问题并不咨询法务部意见,或者咨询了也不重视。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用到法务部,法务部也只在此时才有了用武之地。可想而知,企业的法务人员能上升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法务人员没有专业的师傅指导,没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环境,没有介入重大法律实务诉讼,久而久之,成了“赤脚医生”,在法律方面的发展前景渺茫。当然,对于有志成为一名成功律师的毕业生来说,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企业作为一种过渡,也未尝不可;而在律所,律师助理的发展空间与前景相对企业,更加广阔、更加明朗。高端的法律实务一般是由正规律所的专业律师团队操作,他们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专业的业务水平,对律师助理来说,好的师傅就如河上的桥,跟对师父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对于刚刚从事律

师助理工作的新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精力、时间,乃至投入金钱,经常还会遭遇不利或不好的结果。熬过去——将会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律师,名利、自由随之而来;熬不过去——那些带着襁褓梦不愿付出精力、时间,不愿投资的人注定是要被这个行业所淘汰,落得个“半路转行”的下场,或到企业的法务部,或找其它工作。

五、业务品质服务不同――律所的服务水平远比企业法务部高。企业的法务部门往往因“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企业的运作本体比较了解,但在法律本体上,法律水平却不高。因为企业招收法学毕业生只把他当作普通员工看待,虽也重视其法律专业,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或参与重大法律业务或法律诉讼,也没有更好的师傅指导,几乎靠着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想其法律实务能力提高不会太多,往往只是“绣花腿”,是不能与经真枪实弹打出来的专业律师相提并论的。就如同外科医生,取得医师证书资格肯定不能独立上手术台做手术,必须经过数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方可独立完成手术。事实上,企业的领导也深知此理,一旦企业遇到重大问题,他们往往会外包给律师来处理,而不敢交到自己的法务部门。当然不排除律师队伍或因司考,或因行业不规范,或因执业环境的影响,造成律师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出现个别“害马之群”。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律师正值成长和发展时期,优秀的和真正的律师也在不断地涌现,中国律师的执业水平与素质也在日趋改进,可以说,中国律师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但道路的确是漫长、曲折的。

比较之后的几点建议:

总之,在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物欲膨胀、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在职业生涯中,准确的人生定位的确相当重要。不要轻易地作出决定,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定位,你必须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招聘法律人才的数量相对而言也比较多。你可以分三个方向考虑:

1、往公务员方向:如果你不喜欢法律,你可以在公司里面先工作着,同时准备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太低了,这样,你既有工作保障,又可以充分准备公务员。

2、往企业方向:如果你喜欢做管理,进入企业后,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往管理方向发展,设法成为企业的高管或者企业老板,法律人经商或者管理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3、往律师方向:如果你最后的目标是做律师,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回到律师行,以后重点往公司诉讼和企业法律顾问方向发展,但要早早准备,尽快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和律师界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

如果你打算为律师事业奋斗终生,一毕业就选择进入律所。那么你须做足以下准备:首先,你要竭尽全力地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律师道路的通行证。

然后,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专心选择一家声誉好的律所,并力争取得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实战派”律师的指导,因为跟对老师将使你事半功倍。

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摆正心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随时准备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珍惜在实践中再学习的机会,从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抛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魔,勤奋、踏实地学习做事、做人,经过三至八年大浪淘沙的历练,相信你将会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优秀律师。

笔者认为,时下的中国正是孕育和造就志者、勇者的大好时机。“疑无路”,路,其实,就在脚下,“柳暗花明”需要的只是你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或许前进中会遇到雪山、草地,历尽磨难,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的历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志者、勇者就是这么炼成的!

第17篇:毕业了,你何去何从?

毕业了,你何去何从?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毕业生不用愁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就这样又呈现在毕业学子的面前,而与此同时——毕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成为萦绕在毕业生思绪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经历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就业形势更加关注,企业吐槽:“招工荒”,毕业生吐槽:“就业难”, 市场上“招工荒”与“就业难”成为最突出的并存问题。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就业矛盾,可谓“苦了学生,坑了家长,愁了企业”,然而在这样的社会困境中安徽华夏旅游学校的毕业生仍然成为“香饽饽”,那么,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到底是怎么让学生和企业皆大欢喜的?四大亮点为你解答。

亮点一:1选20,1个毕业生面临20个单位进行选择

学校我充分利用各种就业资源,依托良好的社会协作网络,精心打造就业市场,一如既往地秉承“服务用人单位和服务学生”的宗旨,力求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桥梁。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和合肥等城市的高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航空公司、幼儿园、铁路局等近百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培养,每年航空服务、高铁乘务、旅游管理、高尔夫、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提供近千个岗位供学生选择。亮点二:福利较高 环境较好 空间较大 过度较短

毕业生禀承“自信,谨慎,诚信”的理念,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技艺,与用人单位交流融洽,绝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赏识,鉴于学生的素质和每位学生都有一年多的实习经历,有将近5%的学生在毕业时就直接从基层管理做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为储备干部招到单位后经过三个月的考核再提升;从工资待遇看,98%的单位平均试用期最低工资达到2000元,转正后不低于3000元,有些学生达到5000元以上,而且企业和学生还承诺了很多的发展空间。

亮点三:双合同保障,零风险就业

毕业生就业时学校要求用人单位实行“双合同保障“,即除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之外,还要和学校签订一份旨在保障前一份合同的有效履行的校企协议,学生到用人单位后学校将继续跟踪服务,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身份过度到社会人身份,从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到一名优秀的职业人;若单位在合作期间出现诚信问题等非毕业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就业瓶颈学校将进行二次安排,学生毕业后享受学校提供的终身免费推荐工作和提升培训的服务,解决了学生走上社会的一切后顾之忧。

亮点四:诚信就业,构建终生就业服务体系

本着“服务贫困学生,服务旅游企业”的办学宗旨,针对目前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者缺乏有效职业生涯规划,动则频繁跳槽等现象,从旅游专业成人成材规律角度,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时提出诚信要求,并把诚信考核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项考核。此举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而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学生毕业时在企业能够静下心来稳打稳扎,有了积累再为今后 “骑马找马”奠定扎实的业务和经历基础。

学校在学生进入单位后跟踪服务一年,一年后学校将学生信息纳入人才信息库,学校为毕业生建立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即只要曾是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任何时候需要就业,学校都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免费推荐就业;同时学校为优秀毕业生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优秀的毕业生提供随时的、主动的、免费的就业推荐及无偿的就业培训后进行职位提升的机会。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尽一切可能,想学生之所想,想家长之所想,想企业之所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良性循环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推动和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第18篇:乡村教育:何去何从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乡村教育:何去何从

作者:

来源:《教育观察·下旬》2013年第02期

乡村,本是一个有些浪漫色彩的词语,在中国却表达着贫穷、落后的含义。乡村与乡村教育也成为教育界一个沉重的话题。乡村教育不仅仅面临着乡村文化的缺失,如乡村伦理价值体系解体、乡村本身在乡村教育中“隐匿”、乡村少年在乡村中无根的存在等,也面临着经济落后的物质匮乏,这些导致了乡村教育的困境。乡村教育,在困境中又将何去何从?

——编者

第19篇:劳务派遣何去何从

劳务派遣何去何从

中劳网吴铭2014.7.2

2劳务派遣的起源。

百度一下劳务派遣起源,基本上就是源自日本,发展于欧美,90年代传到中国。 追问一下,现在呢?

现在,劳务派遣在中国已经泛滥!

于是有人开始痛呼:好多好东西传到中国就变了样,比如传销吧,到中国就搞成骗亲友熟人的老鼠会;劳务派遣也是,到了中国成了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挡箭牌,肆意泛滥!

今天先不说劳务派遣的利与弊,还是说说它的前世今生!

源自日本,想想都笑了!

日本历史上有什么能离了中国的影响?

哎,今天也不是讨伐日本,回到正题:劳务派遣到底起源何时何处?

从《墨子·耕柱》摘一段: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简单翻译一下:墨家门徒耕柱子被派到楚国做官,所得省下来超比例交给墨家总部,节俭到对朋友都招待不好。

再有,刘德华曾出演电影《墨攻》中的墨者,就是墨家派去诸侯国帮助打仗守城的。

《吕氏春秋》记载,墨家派巨子(墨者的头)孟胜领180墨者替阳城君守城,城失,孟胜率180墨者全部赴死!

也就是说,公元前400多年,墨家就开始了劳务派遣,培养墨家门徒,派到各地做官或做事,用墨家学说和制度统一管理,所得按比例上交。

应该说,公元前400多年墨家做的劳务派遣是高端人才派遣,派出去的都是学有所成的墨家门徒,能够为使用方从管理或手工艺或军事上创造价值,并持续用墨家思想及严苛的纪律控制他们的行为准则。

而现在国内劳务公司所派遣的大多是缺乏技术含量的蓝领工人,干的主要是招聘、办理用工手续、投缴社保等事项,基本没什么增值服务;而且对所派遣人员也谈不上管理控制,丝毫影响不了派遣人员的去留,更谈不上控制他们的行为准则了。

如此,墨家派遣墨家门徒比起我们现有的劳务派遣只重招聘,不重培训要更贴近劳务派遣的实质!

墨子与鲁班都是山东滕州人,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之所以最后为统治者所不容,与他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及墨家势力庞大密切相关。

如今,劳务派遣的泛滥终究为政府所整顿,密切出台法律法规加以限制疏导,从发达国家的劳务派遣发展历程来看亦是如此。

为什么中国没有劳务公司巨头?

从笔者了解的诸多劳务公司的业务轨迹来分析,区域化及招聘白热化制约了劳务公司的迅速发展,而真正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对工人提供技能提升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有大的劳务派遣公司,派遣量近百万,不过,他们充其量做的是人事流程外包,办办用工手续、保险代理、代发工资、福利托管等事务性的事情,对很多客户是你招好了人我帮你办手续,招工这种苦活是不干的。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务工就普遍呈现跨地域流动,如此,招工渠道就变得又长又分散,对渠道及资源的争夺必然导致行业内耗加剧,招聘成本急剧抬高。

举个例子:

2013年9月上海某知名电子企业急需工人,施压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对外放出招一人返利3000元!实际企业每月付给劳务公司的钱都达不到300元!

再举一例,2013年末天津某手机生产企业缺工,劳务公司对外高价收人,一月后统计,亏损近百万!

对很多体量相对较大的劳务公司而言,招工早已经成为他们发展的巨大瓶颈!

加码招聘,招的多搞不好会赔得多;不加码,每人给你送人,等着丢客户吧,客户可是要定期对劳务供应商进行考核的。

所以,大点的劳务公司在喊累,小的呢,要么死掉,要么在搞小动作,游走于灰色地带。 搞小动作的多了,行业自然就乱了,信誉当然就愈发糟糕了!

为什么劳务公司不尝试增值服务呢?

既然招人这么难,为什么不好好搞搞增值服务,比如培训,留住工人,提升利润?

笔者调查一家规模不错的劳务公司的负责人说了:不是没做过,做几年了!赔得一塌糊涂! 为毛呢?

刚开始觉得自身培训能力有限,找职业院校合作,搞订单培养,结果,学完客户根本不认可,为啥?职业院校老师很多从来没在企业干过,教不了太实战的东西。结果学完干的跟没学的一样的活,挣一样多的钱。那下届招生再怎么招?

于是自己上阵搞培训,建实训基地,哎哟,花的钱叫一个心疼哟!好不容易培训完了,客户也收了,没干两月,跳槽了!有技能的工人更是缺,你这儿工资涨得慢,换一家给得高的。于是,你这儿成跳板了!可也没办法,违约金现在劳动法可是很明确:不能收任何违约金!培训费呢?也不能收,除非送到外面机构培训,有发票,有培训期的工资发放证明,否则利用自有设施实施培训,向劳动者要违约补偿,劳动法一律不支持!

如之奈何!于是开始骂劳动法。什么破法,只约束企业不约束员工!以前还有什么档案、违约金什么的,劳动合同签了几年不干满一般走不了。

这都没用,人才自由流动,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

总结一下劳务派遣的发展瓶颈:

招聘成本太高;

提供增值服务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改造劳务行业,非得用互联网不可!

何以见得?

先说第一个,招聘成本太高。

互联网革的就是又长又慢的渠道的命!

曾经有牛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其中一个就是零距离。这个零距离就是与终端用户的零距离。 在劳务行业,只有互联网才能真正做到无地域限制的与务工人员的零距离,这个好理解。 达到零距离,岗位信息直接到工人,成本自然降下来了。

于是近来出现的一些互联网招聘产品就是这么干的,他们推广网站,让工人报名,或者直接呼叫中心定向呼叫达到,风风火火搞了一阵,最近势头又下来了。

卖弄一下:这些公司没劳务行业经验,不懂里面的艰辛与陷阱。

艰辛是什么?

互联网本是碎片对碎片,终端求职者是碎片,自然要求岗位也是碎片,或者说多元化,丰富化,至少全国主要发达城市的岗位得分布的差不多。可开发如此多,如此杂的客户、维护客户谈何容易,好不容易搞定几个客户,进行重点定向安置,转化率自然低下去了,算来算去,利润不高。

陷阱是什么?

之前分析过,蓝领务工是区域大迁移。工人到一个城市,得有人带着他去企业,这地面服务需要有人做呀。

刚才说的那些互联网产品项目,都是自己接站安置服务,这个对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就是一泥潭!来一人也得接?派驻工厂就剩一人也得派驻?这成本如何控制?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如何保证?

这样下去,早晚就拖垮了!

怎么办?

分开办!

对蓝领资源,零距离,直接到终端;

对需工企业,找合作,挑有实力有信誉的劳务公司合作;

还没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遍布街巷的职业中介所没价值了吗?

绝不是,他们既能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也能花样繁多的骗人;他们既会钻研一点点蝇头小利,也可以忽略自己的时间精力成本。

整合他们,以分利的模式将他们改造成地面服务提供方,将会解了整盘棋。

从资源的买卖变成提供就业服务,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就在于这些服务点能不能完成既定的服务!

所以,最终解这个局的,一定是一家平台公司,构建或整合足量的线下服务点,按照市场规则,企业、劳务公司、小职介、求职者在上面交易,服务点托底进行服务。

再说第二个:提供增值服务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这个按现在流行的话,云计算或是大数据来解释就很容易。

数据多,人员、岗位就可细分,智能匹配;

数据足够多,匹配率高,所谓跳来跳去跳不出如来佛手心!如来佛就是大平台。

甚至,可以记录求职者工作轨迹,分析工作胜任能力或欠缺能力,精准匹配增值服务,相信互联网干这事靠谱!

第20篇:十堰将何去何从

十堰汽车城何去何从

在十堰之外引起了不少“骚动”的东风汽车“迁都”一事,在十堰似乎并没有发生人们想象的事情。倒不是因为对十堰不重要,而是对十堰人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只不过是注

定早晚都要发生的事情现在终于发生了。

没有了灵魂的城市?

“不管怎么说,还是有点酸酸的感觉,毕竟与东风有了30多年的感情。”6月26日,当记者在十堰的东风汽车厂采访时,正逢原公司员工与新合资公司签定新的劳动合同,合同

期为10年。而东风公司早就此事在内部宣传一个多月了。

据了解,东风十堰基地的8万多名职工中,将有7万多人随资产进入新合资公司;而为

了避免人事震荡,余下的1万多人将进入东风成立的管理部过渡。

在十堰城区,多数居民不是东风的职工,就是东风的家属,要不拐弯抹角的也一定有个在东风上班的亲友,市政府的很多官员也出身东风。在十堰市的人大、政协等机构,因东风

的重要性,都适当增加了来自东风的代表和委员名额。

而在生活中,打开电视,有东风电视台;翻开报纸,有专门的东风新闻版。走在街上,路牌上能见到车城路,购物有车城商场,住宅小区有车城新村,满街跑的出租车都是东风神龙富康,宾馆的名字除了车城宾馆,还有像“车身宾馆”这样在别处想都没法想像得到的古怪

名字……

“目前,汽车工业占我们城区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七八十,占城区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同时占城区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从这三个百分之七八十,就足可以看出汽车工业对我们十堰经济的巨大影响。”十堰统计局一位人士这样对记者描述东风与十堰的关系。就连十堰市五年计划纲要题目都有些与众不同,叫作《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五”经济和

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要》,由此可见东风与政府的关系之密切。

实际上,东风带动起来的汽车工业,不仅是十堰“唯一的多年的支柱产业”;而且,因为东风与十堰的“人为的历史性关系”,东风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十堰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十堰

的象征,而且已构成十堰的灵魂。谁夺走了车城的魂?

尽管对十堰的东风汽车产业实体将来是否也要搬走这一敏感问题,记者采访到的十堰市主管领导都极力回避,但“汽车产业基地迟早要搬空”似乎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实际上,东风几年来不断向襄樊、武汉、柳州、广州、上海、江苏等地的扩张,已经表现出与十堰分离的态势。那么,东风对十堰至关重要,为什么东风还是要迫不及待地向外走

呢?

从初期就参与建设,去年才刚刚退休的东风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高明祥在接受媒体采访

时笑言:“十堰太挤了,东风走到今天,十堰早已经摆不下了。”

话听起来似乎轻松,而话外音却显得沉重。将十堰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备战备荒”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十堰的军事地理优势和过去赋予东风的特殊政策逐渐转变为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劣势。

研究城市经济的有关专家指出,十堰在计划经济时期与东风在客观上是一体的,就好比灵与肉的关系,不分彼此;但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且双方都已今非昔比的时候,东风发展的路径是遵循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规律,而十堰遵循的路径只能是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前者强调市场游戏规则,后者更强调地理、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东风

做大做强需要的“配置”,目前的十堰很难满足。

交通不便构成十堰制约东风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十堰没有机场,铁路只能单轨运行,公路路情复杂,水路缓慢,使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攀升,还给引资合作形成某种障碍。据高明祥透露,东风几年前与某外商的合资谈判中,确实曾经受到交通因素的不利影响,成为导

致外商最后放弃投资的原因之一。

而十堰市政府与东风公司多年来的龃龉不已,恐怕是东风执意要走的另一个不愿说出口的心里话。这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无法理解,但作为地级市的十堰,如何处理好一个国务院直

属特大型国有企业(现属于国资委直属企业)的关系,始终让双方感到有些头疼。十堰市对东风的服务意识,这两年提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高度。据说连东风老总苗圩都曾经表示承认,这是一段十堰与东风合作的“蜜月期”。然而,这个“蜜月期”对东风来

说似乎来得稍微晚了点。

为了方便服务东风,3年前十堰市就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协调工作的常设机构——十堰市政企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政企分开”早成共识的今天,政府成立一个行政部门专门为某企业服务,这在全国可能都是头一份儿。接待记者采访的正是该办公室主任刘学华。而刘

同时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由此可见政府之于东风的关爱。

刘学华说,为支持东风汽车与日产合资重组,十堰市许诺要完成十件实事,包括支持东风公司剥离辅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城区生活娱乐设施建设以及高速公路、机场及城区道

路的修建等,争取早日打开交通瓶颈。

据统计,因为东风的迁都,十堰每年将减少来自东风的3亿元企业、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收,而在土地租赁费、地方教育费、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费上,5年内十堰将减

收近1个亿。与此同时,十堰也将为东风剥离辅体承担5亿多元的补贴与投资。

更让东风感动的是,东风十堰基地占用的2.5万亩土地,也无偿授权东风公司经营,同时免去各项税费34亿元。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东风公司6000余栋工业厂房颁发产权证,减免费用近亿元。“此外我们又列了38件实事,也是为新东风服务的。”刘学华说。就在记者即将截稿时,从武汉传来消息,武昌至十堰的K782/781次列车将升级为高等级特快列车,方便外商、商务人员往返武汉与十堰两地。该车次升级后,与开往北京

的K37/38次同级,并将配备一节目前国内最高档次的软卧包厢。

能否自造十堰的新魂?

实际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十堰的经济已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当西部大开发吹响号角时,十堰并没有更多的兴奋。由于十堰既不属于东部,也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西部,许多人担心以后难以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更让十堰人感到前途渺茫。3年前,由于东风的外扩,及迁都传言,曾引发了喧嚣一时的“废都

论”。

“废都之说,不仅牵强,而且不准确,也不负责任,”刘学华坦言,“实际上,从另外一

个思路来说,这也是十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

尽管东风迁都,但至少在10年内,十堰仍然是新东风的核心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的80%仍在十堰。预计到2006年,十堰基地的汽车销售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实现税前利润上百亿元。而且,新东风将在8年内追加投资40亿元。“因此,迁都并没有对十

堰经济造成直接影响,东风仍将是十堰经济的支柱。”

但有关专家提醒说,迁都造成的影响是间接而长远的,不是短期能看出的。实际上,十堰不能再抱着“大树好乘凉”的旧观念和老思路了,没有必要在东风“一棵树上吊死”。十堰下一步急需要做的是,抓住这个时间机遇,尽快培育出符合十堰本身特点和优势的新的经济增

长点。

十堰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如果跳出十堰看十堰,十堰完全能够发挥其在西部开发中战

略支点的作用。”十堰原市委书记李宪生对媒体坦言。

十堰极其周边地区构成秦巴山地,有“中国中央山地”之称。正处在我国地理版图的“鸡心”地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东西部结合部。而且,十堰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在华中连接西北、西南的“Y”型交通网络中,十堰正处在三条线路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同时,十堰是武汉、西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最佳融合点,在接受三大经济区辐射的同时,积聚整合放大三大经济区的经济信号,形成新的辐射源,

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李宪生认为,认真做好结合部文章,打通秦巴山系的天然屏障,整合交通资源,优化路网布局,充分发挥十堰的交通控制点作用,是加速东西部经济互动的有效途径。据了解,目

前十堰市正在推动并促成以十堰为中心的“秦巴经济联合体。”

不仅如此,十堰地处汉江中上游,其水土保持状况对长江中下游具有直接的影响;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处,其水资源的保护将直接影响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用水质量;而且,它还是阻止沙尘暴南下东移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十堰也是国家实施

生态建设关注的焦点。

另据了解,十堰是秦巴山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该市汽车工业企业近200家,总资产445亿元;有大中专学校57所,其中大专院校6所;市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491人,远高于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288人的平均水平;地膜水稻、试管婴儿、基因“搭桥”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5%。十堰市长陈天慧指出,利用十堰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存量,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将最终形成具有秦巴山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落。他介绍说,十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科学论证,现已确立了“一主四大”的支柱产业发展格局。由于现实的原因,仍以汽车及汽配件为主导产业,服务东风公司、汉江集团公司、东风轮胎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发展。同时,搞好四大产业,即充分利用武当山、太极拳、神农架等旅游资源,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陡岭子、龙驹沟、黄龙滩、孙家滩、松树岭水电站及南水北调工程等水电资源,加速发展水电产业;抓住湖北被批为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优势,和十堰列入全省三大药材种植区的机遇,高起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实施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通道、绿色标识等“四绿工程”,大

力发展绿色产业。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十堰能够有效进行资源整合,把发展潜力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把

潜在的市场转换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后来居上”,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后发先至”。到时候,十堰即使不再是“汽车城”,也肯定是“旅游城”、“生态城”、“区域性中心城”。不愁再造一个崭新的十堰来。而这才应该是十堰的本来面目,十堰真正的魂。

《何去何从的意思.doc》
何去何从的意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