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2022-05-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主要问题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

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有思想、有文化、懂创新的新型农民提

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

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每年的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间,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烧香拜佛,修庙塑神等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经济基础不够牢固。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

2、思想基础不够牢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

的,一时不能见效,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缺乏一定的政策保障。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

3、缺乏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城镇,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文化产品的输入匮乏。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发展文化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确保文化建设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2、推进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

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4、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光明日报[N]

[2]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3]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N]

推荐第2篇: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传统教育文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与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提起新农村建设,我们更多谈到的是经济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建设的前提。农村不仅是一个自然村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与生命延续的地方,他们不仅在此创造物质,更要创造、寻找与获得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明教育,而当前的农村文明教育已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人文内涵的教育长期缺席,导致农村社会道德感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赌博成风、村民之间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定位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很有必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文明中汲取养分来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

要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谈起。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培育目标、课程内容还是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远远脱离了农村的实际生活环境,而成为了复制欧美和日本教育的舶来品。正如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中国传统的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生活,只教读书写字,造就了不事生产的书呆子;它提倡的离农教育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离开乡土,更加剧了乡村的落后。所以他 1

主张必须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另寻生路。这条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造就大量乡村建设的人才来改造乡村、农民、为乡村的发展服务。这一点其实与我国目前对基层的教育政策是不谋而合的,大量农技人才的培育,职业农民的塑造、支农支教、大学生村官、号召大学生到村社任职以及以一些社会力量号召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都在试图将教育引向传统乡村社会的回归,但是农村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于为农村造就本土人才的方向上,而应该是“确定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因为工农一体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从多处着手,而不仅仅是倡导走乡村教育的路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血液中输入更多的传统教育文明精华或许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教育文明更是硕果累累。在原始社会时期,初民的教育是与生活密切相连,劳动既是学习,父母即是老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记载事情采用结绳的方法。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尧舜禹时代,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夏朝,国家设立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

2

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东周时期,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脱离了官学形式的束缚,开始变的多样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魏晋南北朝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私学兴盛起来,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

3

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隋唐时期,国家教育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元朝教育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学习和考试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朱熹《四书集

4

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

5

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清代教育体系沿用明制,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思想和现象来看,其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可以归结为:(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大事,并且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可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可以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教化百姓的重要作用。君王想要教化百姓,并

6

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视设学施教。(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教育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尊师重道,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有许多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

7

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从奴隶社会传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从有教无类到学而优则仕,从三纲五常到乡约族规,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教育文明都构成了一个“以德主教”与“教人成人”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学习提高美好的品德意识;通过思考提高美好的品德心理;通过实践提高人们的美好品德行为,将道德的人文观,能力的知、情、意、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它在长期的生存中已经生成出相当强大的自满自足的具有抵御、同化、包容与自我修复功能的文化系统,相对于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它们看似弱小,但实际上确相当顽强,从而使中国的农村生活始终呈现出二元并峙、交融与妥协的局

8

面。在整个中华民族遭遇列强入侵和天灾人祸时它往往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的功利性不强,对一个人的能力、情操却能产生好的影响。它是一种人生修养,如养花一样,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慢慢地浸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重建民族核心价值观,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关系重大。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并不是教会人们认识多少字、掌握多少技能,更主要的是造就人们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能力和心态。这一点在传统文明教育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汲取的养分,来推动我们去构建一个完善且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严重不足,特别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文化还没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就要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以传统精神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在农村让爱国主义成为核心教育内容,从“位卑 9

未敢忘国优”、“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思想都要与现在农民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倡导与该地人文历史相一致的文化产业,让农民在收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层次。在农村形成以集体主义为要点,讲合力,重团结。市场经济更要倡导这种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共同致富。同时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广大农民形成以自尊自爱自强的文化精神,发奋图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进而真正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次以传统道德引导社会风气。中国社会伦理上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以和为贵”“和和美美”“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更有意义,“和美”更具丰富内涵,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和”,社会稳定的“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之“和”。美更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之美。遵守社会公德和恪守职业道德。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使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恪守职业道德就是本分做人,不投机取巧,靠智慧致富。信守家庭

10

美德。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就会稳定。所以必须对传统孝道、感恩、仁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的宣传教育,严以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三是以传统艺术精神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寓教于乐,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扬传统艺术的精神是必不可少。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它是一个文化价值重建的过程,是防止整个社会文化变异的最后底线,不能只局限在农村社会内部,而必须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要对当前的主流消费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对抗,不应该只停留、限定在农村社会当中,而必须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展开,如果我们不把城市和乡村关联起来,按照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去构建新农村文化,只会加剧城乡结构的对立,因此,唯有从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中取其精华、舍弃糟粕,并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现代化元素加以改造,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一个根深叶茂的基础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推荐第3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2年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工程1101班 姓名:冯涛 学号:20114510136

一、活动简介:

1、时间:2012年8月1日-2日

2、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集镇

3、活动方式:

(1)收集资料,了解新集镇地理位置,经济现状等。

(2)采取调查问卷、入户调查、随机咨询路人等方式,了解当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3)查询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娱乐方式,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文化形式。

(4)了解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5)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二、新集镇概况:

新集镇位于仪征市东部,是风景秀丽的仪征“迎客松”,素有扬

1

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是沪、宁、扬、镇等城市群带上的一座新兴工贸城镇,镇区距扬州10公里、南京60公里、镇江20公里,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个街道,13个行政村。新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新集便是扬州西郊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集传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发达的现代文明,外资内资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扬州市环境优美乡镇。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经过近几年新集镇镇政府的着力建设,新集镇在乡镇环境、景点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如:科学布局镇西工业生产区、镇东商贸住宅区、镇中公共服务区、镇北生态观光区四大功能片区,合理规划庙山汉墓、青春园林、福临农庄等景

三、区,加快开通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服务进程,逐步完善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等,致力把新集规划建设成既有乡村风情、汉风古韵,又有优良人居、现代商贸的江南水乡型城镇。

四、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3

五、加快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丰富健康、题材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一般较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就会出现封建迷信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而且农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建立可以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农村群众得以享受先进的文化讯息,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加强政府职能,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以此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均衡发展,共同建设。切实解决号农村地区建设不平衡的

4 问题,可实行“以点带面,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在临近的几个村庄中先选择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进行着力建设,待其基本完善后,以其建设经验为指导,带动周边几个村庄的文化发展。同时注意做好统筹全局,避免出现不同区域文化建设有较大失调的问题。

3、加强管理力度,使已建设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物尽其用。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这些文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设施损坏无人管,设施老化不更新”的现象。

4、多组织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由各村相关负责人负责,在村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如:电影公映,开展棋、球类比赛,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在重大节假日搭戏台唱地方戏等较为高雅一些的文化娱乐方式,以防止一些人沉迷打牌等赌博活动,影响社会风气。

5、切实做好“数字电视进万家”,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互联网服务建设,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电视、上网等更加便捷,与外界沟通同、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

5 附录: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男 女

2.年龄 20—44岁 45—59岁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含中专)

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5.您的职业: 农民村两委干部

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农村文体骨干乡镇文化员

其它(请注明): 6.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 5千元以下 5千元—1万元

1万元—2万元

2万元以上

7.您的家庭2011年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的支出(不含学生用书) 1千元以上 5百元—1千元

1百元—5百元

1百元以下 几乎没有

8.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 比较了解

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没听说过,不了解

9.您当地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有哪些?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元旦集市庙会婚丧礼其它(请注明): 10.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 看电视

看电影

看戏(文艺演出) 读书看报

打牌、打麻将、下棋 上网

唱卡拉OK(歌舞厅) 听广播

跳舞或健身活动 其它(请注明):

11.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 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

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 其它(请注明)

*12.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平均每年5

平均每年

平均每年

没有

次以上 3—5次 1—2次 看到

*13.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平均每年12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没有次以上

6—12次

6次以下

看到

*14.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15.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建立村广播室 建立村级文化室 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建立农家书屋 增添村级体育健身方式 其它(请注明):

16.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有 没有

不清经常参偶尔参没有去楚

17.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 重视

较重视 不重视 不了解

8 18.您认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什么?建议怎么样加强建设和发扬光大?

9

推荐第4篇: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面试热点模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材料索引】

2011年3月26日下午,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大喜事——由星河湾集团援建的狮象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如桂,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孔少琼,对口帮扶企业黄文仔董事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对口帮扶吕田镇的荔湾区党政负责人、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孔健岷主席,以及从化市、吕田镇党政负责人、狮象村全体村民的见证下正式动工。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既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农村生产关系。那么,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生产关系,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面试预测】

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 【参考答案】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留住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农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的确,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鼓动农民“上楼”,甚至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否保护好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留住田园风光,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因为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切实留住乡村田园风光,才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受益。

推荐第5篇:新农村论文

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

新农村建设探索与实践

史书强

1 袁立新

2 万惠民

3 张鹏1

(1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 2辽宁省农科院成果转化中心; 3辽宁省水保所)

摘要:本文通过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践,分析了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剖析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问题解决途径和有效措施。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统筹、建设模式、建设内容、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阐明了农业综合开发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有效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三农”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统筹资金;新农村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扶持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现代农业建设所采取的战略性举措。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课题。2007年~2009年,辽宁省在盘锦市高升镇、铁岭市庆云堡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践证明,通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和纽带,集聚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本文结合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对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1、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龙头集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乡村文明多个方面,而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以土地治理和促进农业产业经营为主,相对新农村建设要求,在资金投入和建设规模都有一定局限,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中的作用和资金投入优越性,探索吸引、聚集、整合农林水等多部门资金的有效途径,科学整合优势, 史书强,男,处长,研究员,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及成果转化管理工作。E-mail:31026667@163.com

1 采取项目与资金统管,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综合投入、综合开发、综合管理,形成农业综合开发统筹资金“龙头牵动,多面齐舞”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1.1正确选择建立试点,为资金集聚创造了条件

2007年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共运用资金12816万元,其中试点项目本身资金1600万元,仅占项目总资金的12.48%,其它方面统筹资金占1121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凸显。

各方面资金和项目向项目区集中的原因是看好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潜力和发展前景。

铁岭庆云镇试点是开原市重点产粮区,国家商品粮基地,也是开原市唯一的省级中心镇。该镇初步形成畜牧、蔬菜、绿色大米三大主导产业;培植起嬴德肉禽、凯祥鸭业、东羽乳业、绿色米业等龙头企业;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2006年被列为铁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几年来,连续被铁岭市评为发展农村经济先进镇,在铁岭市89个乡(镇)、街道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盘锦高升镇试点是优质大米和中华绒螯蟹生产基地,有机稻蟹、设施果菜、畜禽养殖构成该地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吉远种鹅、展鹏公司和兴隆生态养殖场等龙头企业拉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石油炼制、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带动了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9.22亿元,全镇人均收入5850元。该镇率先被列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具备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条件。 1.2以新农村建设为方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效凸显 1.2.1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列为试点项目的重点。共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整平土地0.4万亩,新修农田作业路3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造林0.09万亩,新建提水排灌站2座,疏浚干支渠、斗农渠513公里,稻田节水衬砌0.2万亩,渠道边沟衬砌20.55公里,打机电井13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新建标准棚菜小区4个,修复及新建日光温室380栋。新建畜禽养殖小区5个,小区内建禽舍277栋,面积321.5亩。

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道衬砌化、桥涵闸井配套化、道路标准化、环境生态化,水田标准化。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36万亩。庆云镇的水田设施化程度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节水在30%以上,与普通水田相比,亩产提高50~100公斤,综合效益提高150~210元。

2 2009年,高升镇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640公斤,亩增产15公斤,总增产稻谷75万公斤。设施蔬菜提高产量12~18%,亩增加效益800元以上。两个试点区,稻蟹种养实现水稻亩产585公斤,亩增产6.4%;河蟹亩产22公斤,亩增产14%。稻蟹亩综合产值达2060元,亩纯增加收益1090元。

1.2.2培养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试点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市场导向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了“区域布局、专业生产、企业经营、农民互助、社会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业生产沿着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培植和壮大了畜牧、蔬菜、水稻三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盘锦市高升镇通过“抓一带、兴三业、建十区、治八村”的新举措,项目区年实现新增效益1146万元,人均增收909元。铁岭市的庆云堡镇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蔬菜、养猪、养鸡等6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在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了龙头企业发展。开原嬴德肉禽公司肉鸡产业产量由1200万只增加到25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仅此一项带动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600元,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2.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科技进步

试点项目由辽宁省农科院作为科技依托单位,三年来,在试点区示范推广水稻、果菜、畜禽、优良品种32个,新型农药8种,实施新技术40项,新工艺8项,建立核心试验区665亩;生产示范区6500亩;辐射推广区33.6万亩。办科技培训班64次,培训农民7600人次,现场对农民技术指导1520人次。发放科技指导资料和技术规程2.3万册(份、盘)。建立了远程专家咨询系统,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得到技术服务。

通过与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由科研单位和市县乡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科技推广协作网络,推动了项目区的科技进步,形成“村村都有新产业、新技术、新队伍”促进乡村文明新景观。

1.2.4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项目实施,试点区实现了田间渠道衬砌与村屯边沟衬砌相结合;田间作业路与村屯道路相结合;田间水源井与人畜安全饮水井相结合;农田防护林与村屯绿化相结合;秸秆还田与秸秆气化相结合;科技兴农措施与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项目区的1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高升镇对8个村进行治理,建秸秆气化站1座。改厕600户,村屯绿化植树栽花18万株,修油路5公里,U型排水衬砌6公里,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3 开原项目区建成兴隆台秸秆气化站,3个村增添了卫生厕所,80%的村通了自来水,中心镇面貌发生了显著改观。一个既有田园景观,又有现代生活设施的新农村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支农资金统筹及统筹部门如何理顺的问题

近年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财政支农资金除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外,县以上各级农、林、水等主管部门也层层下拨到县级对口部门,形成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分散的状况。当前县级以上管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的部门有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气象局、国土局、交通局、科技局等十多个部门,同一项目往往多个部门管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给财政部门资金统筹带来一定困难。

二是上级定向投入,基层难以改变。主要表现在:县级相关主管业务部门对统筹支农资金纵然有较高的积极性,对有些支农专项资金也有参与统筹的意愿,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却难以参与统筹。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从目前支农资金统筹工作机制看,尚有不完善、不配套之处,只局限于财政内部上级对下级提要求,政府对部门提要求,而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开展舆论宣传不够,没有形成立体的宣传态势,在政府部门、在群众当中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成为构成统筹支农资金难点问题的原因之一。

2.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措施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环节延伸不到位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覆盖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要求有较大的财政投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新农村建设是在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兼顾环境治理,提高民主决策意识。在经费使用上,显得“既多又少。在项目安排上显得有局限性,涉及领域较窄。

2.3农民素质不高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4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从辽宁省实施的两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劳动力素质构成分析中发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多数是“3860部队”。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3%;初中的占49.2%;高中及中专的占16.5%;接受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6%。由于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很难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加之缺乏现代化经营意识和经营本领,致使当前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3、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3.1资金统筹研究

在统筹资金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与建设新农村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辽宁省农业开发办通过搭建的农业基础设施这块平台,吸引到其他十几个部门的资金注入,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来搭台,其它部门来唱戏”,这是推进支农资金统筹的最有效办法。

在统筹使用资金方面,要突出财政支农的公共性和集约型。一是抓好同一区域不同项目之间的资金整合。渠道不乱,投入不变,各司其职,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方向资金捆绑到一起,集中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农村生产发展的大事实事。庆云堡镇被确定为试点项目镇后,又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农村信息化试点镇、科技示范镇、农机补贴试点镇、新一轮省级中心镇、环保示范镇,各个项目均有一定投入,丰富了项目区内涵。二是抓好同一项目不同部门管理的资金统筹。确定一个部门主管,其他单位支持配合,实现资金、人力、物力集中使用,减少重复,避免劳民伤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以产业为载体统筹支农资金。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某个产业将不同部门资金有机捆绑、相互衔接、配套投入项目共建的方式,以加大对某个产业的支持力度。盘锦高升镇试点绿色稻米生产、生态河蟹养殖、设施果菜三大产业,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资金800万元,引导土地治理项目投入资金1000万元,吸引交通部门投入资金2400万元,环保能源经费投入200万元,共统筹资金4400万元。

5 3.2建设模式研究

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发展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主导产业优势,以整合优化生产要素为手段,以提高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选择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辽宁省在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政府部门为主导、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多部门资金集聚、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盘锦高升镇以“开展绿色稻米生产、生态河蟹养殖、设施果菜四位一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形成了沿海稻区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增效新农村建设模式。铁岭的庆云堡镇以畜牧龙头企业拉动粮食主产区主导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成为利益紧密结合的共同体,形成辽北平原粮牧并举、农民互助、企业牵动的模式。 3.3建设内容研究

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应兼顾农业综合开发和其它支农资金的建设内容,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内容可适当丰富和拓展。 3.3.1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适当提高亩投资标准,力争将示范区的农田全部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种粮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实现示范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2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各类项目

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和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鼓励示范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在示范区创建、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建基地。鼓励示范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项目,并扶持其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推广以及市场营销服务等。

3.3.3生态环境建设注重改善村容村貌

把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公共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如

6 把田间道路建设与村内道路改造相结合,把田间灌溉设施与人畜引水工程相结合,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农村“绿化家园”相结合,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把发展畜禽养殖与能源工程(沼气池)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节约农业。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乡风文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搞好农民的转业转岗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探索采取远程教育,发放培训券等有效方式,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在科技推广中,创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兴科技推广主体,充分发挥科技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3.4运行机制研究

3.4.1建立资金统筹和投入机制

一是开发引导。加大农发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资金统筹。要根据新农村试点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对现有的农业扶持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使其相对集中,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过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三是金融支持。加大农村信用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用好农发行专项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社会支持。积极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减免规费。对新农村建设中所涉及的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3.4.2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要按照“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原则,将资金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和利益均沾。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建投资、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加服务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 3.4.3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实行“省规划指导,市宏观调控、县统筹协调、乡村组织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使参加项目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4强化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建立通

7 报、初评、总评的考核机制,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3.4.5建立项目区与技术依托单位紧密合作机制

一是确立科技推广项目,吸引省级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投身到新农村建设项目中。二是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开发部门工作人员和地方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新农村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紧密合作的机制。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4.6领导和组织机制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建立市、县、乡(镇)项目领导协调小组、由农业综合开发系统组成的项目实施小组和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形成责权分明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3.5政策措施研究

3.5.1加强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在政府投资方面,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牢固农业综合开发的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农民配合的工作机制。

3.5.2在建设内容方面,提高建设标准,扩大资金使用范围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提高建设标准,亩投资标准不得低于1000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应向设施农业区小区、养殖小区配套基础设施上倾斜,每个小区财政资金的投入应不低于总投入的1/4。 3.5.3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资源禀赋各不相同,所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出台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套法规政策,大幅度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补助资金规模,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实施有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运销协会

8 等各类农业生产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常年转让、季节性转让、大户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3.5.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科技引导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确定和实施必须以有效的实用的技术为支撑。而这些先进技术,例如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配套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等均由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单位研究出来。因此,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必须与科研单位紧密结合。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速农村科技普及,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和加强乡镇教学培训条件。新农村示范要突出技术集成和应用,加大用于新品种、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3.5.5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财政支农的重点应面向基层、面向农民。支持“三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应改为专项转移支付,按项目把资金用到农业上,防止资金挪用,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要逐步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形成完整的政策支农体系。建立生产扶持补贴制度,引导产业发展;建立技术推广补贴制度,提高产量品质;建立风险防范补贴制度,保障农民经济收益;建立设施建设补贴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补贴制度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工具,成为农业管理部门检查农业、调控农业的重要手段,成为农业科研部门指导农业、创新农业的动力。

推荐第6篇:文化建设论文

践行工商文化建设

构建内和外顺发展新格局

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大力推进工商文化建设”的初衷,是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提供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长效管理机制。 “工商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拓展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类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不断学习与创造,建设“工商文化”同样需要学习与创造。笔者认为,当前 “工商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工商精神文化建设

工商精神文化建设是工商文化建设的重点。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推进工商精神文化建设,使全体干部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综合素质,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创建 “学习型”机关。工商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如何。工商机关要把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全力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和作风素质,作为工商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建立激励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型工商机关。一是建立教育长效机制,激励干部学习政治理论、业务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使每个工商干部自觉地钻研业务;二是通过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开展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努力形成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工商干部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三是文明创建活动和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倡导行业文明,优化窗口服务,形成人人争优创先、奋勇向前的氛围,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工商工作的开展。

弘扬团队精神。要教育干部切实增强集体荣誉感,以为工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荣,自觉维护国家、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要增强大局意识,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提高工商工作整体水平。要加强团结。同事之间彼此尊重,工作上密切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共同推进各项工作。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细节,彰显着严谨细致的作风。要引导干部把高度重视细节的理念融入到执法监管工作中,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抓住执法

监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二、推进工商制度文化建设

工商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制

度,使之成为工商干部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并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适应情况变化,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确保机关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制定严格考核机制,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履行职责指标、精神文明建设指标等内容,实行量化细化考核。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对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严厉查处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纠,努力使法规制度成为广大工商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推进工商行为文化建设

工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全体干部的行为来体现

的。这就需要工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用自己的行为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优秀的工商文化。围绕监管、服务、维权的三大职能,规范其行为。要大力开展文明窗口建设,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力度,使工商干部通过向先进典型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良好的行为方式。规范服务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

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措施。在精神面貌方面,时刻保持微笑的面孔、热情的工作态度,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加强工商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丰富干部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览、文艺演出等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二是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工商所,修建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活动室;建立荣誉室、读书室、党团活动室、电教室、文体活动室,充分发挥文体活动启迪思想、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升华境界的作用;要适应工作需要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倡导快乐工作,改变僵化自我。天天从事同样的工作,且缺乏触动欢乐和动感的沉闷氛围,是执法部门共同存在的职业“综合症”。年经月久,不仅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危害身心健康,易于形成僵化孤僻的人生个性。因此,在推进工商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从上至下都应倡导快乐健康的工作及生活,增强“我工作着,所以我快乐着;我快乐着,所以酷爱自已的工作及生活”等自信心理,并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增添活跃细胞,改善环境条件,进而达到增强人生乐趣,活跃追求心理,自觉地把公正执法、廉洁监管、服务发展的工

作视为发挥人生才能、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宝贵空间。四是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标兵”、“办事服务明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队伍中形成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良好氛围。

先进工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程,需要栉风沐雨的持久力。因此,要将工商文化建设渗透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位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中去,培养工商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工商干部认知工商文化、营建工商文化、自觉代表先进工商文化,从而构建起工商事业内和外顺发展的新格局。

推荐第7篇:基层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基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的安排,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通过工作实际和工作积累, 以及平时观察、了解,对我县基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如下调研:

一、工作情况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县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按照文化工作“以钱养事”机制的合同任务,对乡镇文化工作进行了细化、量化,确实增强了文化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意识。

(二)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通过引导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乡土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

化、体育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二、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

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 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 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县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

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站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

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县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推荐第8篇: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的构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认真思考和认识文化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这不仅是形式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馆自身性质所决定。

一、文化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支柱性构件

从目前看,可以纳入文化机构的不外乎政府办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团体办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城市社区、农村村落办的俱乐部(文化室)以及社会上办的为数不多的非赢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等。就是这些机构和它们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构成了社会文化服务的基础。而其中的文化馆则由于它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文化平台。

其一,文化馆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又是公共文化设施。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党和政府明确把文化馆定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其二,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其他业务活动均不以赢利为目的,她以自己的主体业务——组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它以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众多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的参与。99年以来,赣榆县文化馆“赣榆风情”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每届广场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不少于20场,把文化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农民家门口。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活动,它所展示的是群众文化的魅力和生机、文化馆的价值,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其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方式。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体现的是政府对公民的人文关怀。文化馆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的今天,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投资多元化、社会办文化的态势和格局,文化馆也依然处在主导地位。

其四,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保证的。以我馆而言,今年来拥有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备,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引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批精品在各类书刊、省市比赛中获奖。正因为如此,它已经成为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辅导中心。

其五,为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正在建立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上连省、市文化馆,下连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基层文化室(俱乐部)及社会文化组织。这些文化机构与文化网络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化馆在这个群众文化网络中奖起着“龙头”和“腰腹”的作用。她不仅本身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层的群众文化如乡镇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助推作用。因此,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群众文化工作和基层文化建设的 拓展和提升。它的提出意味着政府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责任。因此,文化馆必然面临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全方位的挑战 ,最主要的挑战是来自文化馆自身现状的种种不适应。

其一,服务设施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馆的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各地重视的程度有高有低,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还有不少地方的文化馆面积偏少,档次偏低,不能满足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其二,服务队伍不适应。从目前文化馆人员现状看,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比以前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馆人中相当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

其三,服务内容不适应。文化馆文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馆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带来的设施狭小、设备陈旧、经费困难等客观因素及种种主观原因,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公众的需求依然存在脱节现象。不少文化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的文化馆服务对象狭窄,服务的覆盖面很少;也有的文化馆 陷入“关门搞创作”或热衷于“赚钱”搞经营而不能自拔,淡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大舞台。对此,我馆专门成立了“文体活动策划办公室”,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联合创新服务内容。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新平台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公共”和“服务”是文化馆办馆的两大主题。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的构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因此,文化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深化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文化馆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加快文化馆改革步伐。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流动机制。要引入激励机制、利益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给以奖励。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 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条件。要不断丰富馆办活动内容,使之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要使文化馆的活动既有健康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内涵,又有极大的覆盖面,极强的吸引力,浓厚的文化特色。同时,在开展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老少边贫地区群众, 维护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更要认真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四)打造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文化馆要聚合优质社会文化资源,塑造公共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来重塑文化馆的公共形象,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利用文化馆本身的品牌效应,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的支持,利用纵横交叉的群众文化网络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以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同时,注重形象设计,明确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使每一项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同时让品牌活动走出阵地,深入社会,走进千家万户,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阶段,文化馆一定要找准自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座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通过体制创新增强活力,通过打造品牌增强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服务型的文化馆,使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推荐第9篇: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

署,为促进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我局以村级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加强调度,强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各乡镇都根据县里工作部署,积极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动员,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全县7处乡镇,已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村级文化大院建成155处,建有率达到45%,走在了县市前列;农家书屋已完成188家,其余158家预计今年可全部完成,将为提高农民素质,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县里每次召开农村文化建

设会议后,各乡镇都普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为确保各项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今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各乡镇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班子,明确任务目标,群策群力搞建设,确保了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建设。二是投入较大,效果明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各乡镇也都列支了专项资金用于购 1

置农村文化建设必备的设施、器材、图书等,如果再加上乡镇综合文化站房屋等固定资金投入,2009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历史上也是最多的一年,为全面铺开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形式多样,质量较高。各乡镇围绕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对照《济南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等有关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使各项文体设施实现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目标。总之,近年来,各乡镇围绕新农村文体设施建设,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工作目标和措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有率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利用率 偏低等问题,并且各乡镇之间工作开展也不平衡,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1、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设好农村文化设施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一项民生工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结合各自实际,成立组织,制订计划,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指导和调度,对照建设标准,对照兄弟区县的建设情况,查找不足,调动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

力,确保按时间、质量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这就决定了它的建设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要统筹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在发挥财政保障作用的同时,坚决破除那种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性文体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体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模式,为农民群众共享文化体育成果提供基础。

3、要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县里已将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全方位岗位目标考核,对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进行量化考核。县文广新局将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对上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对下强化对各乡镇建设情况的指导和督导,加强对各乡镇的调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推荐第10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及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组织了这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保护您的隐私权,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将了解到的情况与意见如实反映,以便为您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帮助。对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情况(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项目□内划“√”)

1、性别:(1)□ 男(2)□ 女

2、年龄:(1)□20—44岁 (2)□45—59岁 (3)□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

(3)□高中(含中专)(4)□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1)□共产党员(2)□共青团员

(3)□民主党派(4)□群众

5、您的职业:

(1)□农民(2)□村两委干部

(3)□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4)□农村文体骨干

(5)□乡镇文化员(6)□其他(请注明)

二、调查内容(请在符合您意见的项目□内划“√”)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3)□没听说过,不了解

2、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限选一项)

(1)□1000元以下(2)□1000—2000元

(3)□2000—3000元(4)□3000元以上

3、您的家庭2011年平均文化生活支出(限选一项)

(1)□100元以下(2)□101—200元(3)□201—300元

(4)□301—500元(5)□500元以上

4、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多项选择)

(1)□看电视(2)□看电影(3)□看戏(文艺演出)(4)□读书看报(5)□打牌、打麻将、下棋(6)□上网(7)□唱卡拉OK

(歌舞厅)(8)□听广播 (9)□跳舞或健身活动 (10)□其他(请注明)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多项选择)

(1)□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2)□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3)□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4)□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5)□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6)□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7)□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

(8)□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9)其他(请注明)

6、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5次以上(2)□平均每年3—5次

(3)□平均每年1—2次(4)□没有看到

7、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12次以上(2)□平均每年6—12次

(3)□平均每年6次以下(4)□没有看到

8、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限选一项)

(1)□满意(2)□较满意(3)□不太满意

(4)□不满意(5)□很不满意

9、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可多项选择)

(1)□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2)□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3)□建立村广播室(4)□建立村级文化室

(5)□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6)□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7)□建立农家书屋(8)□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9)□其他(请注明)

10、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限选二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去过

11、您所在的村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吗?是否经常到村文化室参加活

动?(限选一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参加

12、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限选一项)

(1)□重视(2)□较重视(3)□一般

(4)□不重视(5)□不了解

13、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可多项选择)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3)□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4)□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4)□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三、您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请留下您的意见和看法。(若不够写,可另附纸)

占用您的宝贵时间,谢谢您的配合!

第11篇:新农村时期的文化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县为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农村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发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通过走访调研,将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

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较远。

二、部分偏远乡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

村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

3、

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

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

四、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1)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导致人才外流。

(2)工作人员缺乏。老一代工作人员中,多数人当上了领导干部或调换了 单位,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都在50岁左右,都面临退休。

(3)专业培训偏少。近几年来,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都是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的,无法提高专业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更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应在以下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经费投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探索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二、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建立和完善乡镇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场馆的利用率。

虽然最近几年农村新建了许多文化站,但在一些地方,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现有的农村文化站发现有被挪用挤占或空闲锁门的现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软件陈旧。如有的地方的图书一直没有更新,缺少吸引力;三是软件不配套。如有的文体设施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四是被服务群体具有特殊性。如在一些地区,中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基本是老人群体,如何对老人进行文化服务,值得研究。这就要求全区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要注意软件更新、配套,要研究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服务。

四、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1)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x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x歌舞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等。

(2)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3)特色文化活动。我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文化等应成为我县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4)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

得农村市场。

五、优化环境,培养人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专业队伍是关键。

(1)加强对乡镇现有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每年适时组织举办乡镇文化干部培训班,提高其理论和业务水平。

(2)建立一套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招考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可具体负责村文化服务工作,抓好村级文化室的建设和发展。

(3)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发展民间演出队,推动民间文艺的繁荣。

六、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保持一致。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第12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

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10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第13篇: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本文从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I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目 录

内容摘要 ............................................................I 引 言 ..............................................................1 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1 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2 1.2 村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欠缺 ......................................2

1.1.1 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 ..................................2 1.1.2 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 ....................................2 1.1.3 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 ..................................2 1.2 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 ....................3 1.3 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发挥 ......................3 1.4 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 ..................3

1.4.1 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潮流中逐渐变异 .......................3 1.4.2 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 ..................................3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5

2.1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5

2.1.1 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分值 ...........................5 2.1.2 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 ........................5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5

2.2.1 设立县乡文化副职 ......................................5 2.2.2 培训“村官”农村文化师资格 ............................5 2.2.3 多渠道筹集经费 ........................................6 2.3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6

2.3.1抓团队以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 ....................6 2.3.2抓家庭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7 2.4 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7

2.4.1 为农民搭建学习的平台 ....................................7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2.4.2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 ..............................8 2.4.3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8 2.5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8

2.5.1 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 ..................................8 2.5.2 不断注入科技含量 ......................................9 2.5.3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建设 ..............................9 2.6 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9

2.6.1重拳打击非法演出活动 ....................................9 2.6.2加强网络管理 ............................................9 2.6.3正面宣传,树立榜样 ......................................9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但是,同时其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问题,比如农村干群认识不到位、投入依然不足、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现代意识淡薄、不科学和不健康现象的根治任务依然艰巨、农村辍学现象有抬头之势、农村题材作品不够丰富等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基层政府普遍实行“三权”下放,即把以前设在乡镇中由县级部门直接管理的一些站、所的管理权下放给镇乡人民政府,内容包括人权、事权和财权(即“三权”)。镇乡文化站列入“三权”下放的范围。自此之后,镇乡文化站就变成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管理格局,人事由镇乡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镇乡财政负担。体制的转变,扩大了镇乡政府管理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

1.2 村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欠缺

有些村干部思想道德水平低,政治素养不高,经不起金钱利益的诱惑,公仆意识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特别是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的私欲膨胀,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能占就占,能捞就捞,奉行我就是法,权即是法的信条,致使在关键时刻,背离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背离了党组织原则和国家法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1.1 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

现在,镇乡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镇乡政府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布置和指导的作用,无法直接领导文化站建设,而镇乡政府又没有将文化站作为文化主阵地来建设,文化站的工作导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安排镇乡工作人员的虚设机构。 1.1.2 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

大多数镇乡政府忽视文化站职能的发挥,随意转换文化员的工作岗位,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履行文化工作职能。文化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被安排从事其他行政工作,有的被派遣做镇乡政府认为紧要的工作,有的甚至被长期派去驻村。 1.1.3 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

因文化站的人事权掌握在镇乡一级,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乡(镇)际之间人员交流很少,工作缺乏活力。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1.2 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

在编镇乡文化员大多数已被移作他用,个别小乡镇的文化员一般身兼数职,而且兼任的都是镇乡的其他重要工作,比如党政办、全程办的工作,根本无暇抽身组织文化工作,只能被动地应付业务主管单位交付的任务。镇乡文化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大多学历较低,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整体不高;另一类是镇乡机关改革中从其他单位外调进来的有较高学历的干部,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但被镇乡政府借作他用,疏于文化业务方面的钻研,文化业务素质也有限。另外,一些在文化队伍中有业务专长的人员,由于收入有限,经常外出兼职,存在“身在心不在”的现象,领头雁作用未能发挥。

1.3 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发挥

文化站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的要求,很多地方是不能达到要求的,部分文化站甚至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就是已达标的文化站中,有的大部分面积属于会堂,而会堂又主要服务于镇乡党委政府会议等,文化站没有多余的空间用于布置图书室、阅览室、培训班等文化活动场所,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文化站活动设施、设备简陋。文化站本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文化宣传阵地,但是,因许多基层文化站设施、设备简陋,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有的文化站甚至只有几把椅、几张桌,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图书、乐器以及一些体育运动器材也是以前留下的,很久未更换或添置,陈旧不堪,所谓的文化站已是有名无实。

1.4 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

1.4.1 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潮流中逐渐变异

过去逢年过节,农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舞龙灯、耍狮子等一些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又没有正面引导,有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发生严重“变味”,不再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进行,而是成为个别人赚钱的把式。据《今日玉环》报载,春节时,有的舞龙队轮番到商家、企业门口,乱舞一番以讨要“彩头”,有的竟然嫌一些企业给的钱少了而无理堵赖在门口讨钱甚至出手伤人,以致好多商家“望龙生畏”。

1.4.2 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

因保护力度不够,一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在不久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前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有些已到高龄,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承出现断层,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局。如楚门的“十兽”、“马灯”等民间艺术,已销声多年。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2.1.1 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分值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是要解决好县、乡(镇)、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且有高度,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问题。因此,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之际,组织部门应增加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分值,把重视和关心、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和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等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1.2 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2.2.1 设立县乡文化副职

为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我国成型了选派科技副职的制度,但对富裕之后农民精神生活的提高却缺乏完善的领导机制。不可否认,按照分工,各级政府都有负责文化建设的领导,但由于其分工不仅于此,限制了精力的投入。随着农村富裕程度的提高,农民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可借鉴科技副职的选派制度,从高等院校或者省级文化、宣传和文联等有关部门选派熟悉文化建设的同志兼任县文.化副县长、副乡(镇)长。一方面,文化副职由于特殊的身份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副职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新的文化资源,从而出现一批农民所怀念的赵树理、柳青,创作出类似《创业史》、《三里湾》、《艳阳天》、《王贵与香香》那样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现代农民普遍希望和追求的生活状态的作品。

2.2.2 培训“村官”农村文化师资格

农村文化是在长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为广大农民恪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农村基层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对农艺师等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较为重视。实际上,农村文化师是富裕后农村最需要的人才,肩负着农村文化管理活动并承担农村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重任。但是,我国对农村文化师的人才培养力度相对滞后,比如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大省河南,目前全省正式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文化师仅有30多人,而且全部是企业文化师,这与农村文化人才需求产生强烈反差。因此,必须从3个方面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第一,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第二,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就是在高等院校选拔立志“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师素质的教育。第三,组织部门在选拔“村官”之时严把人口,把农村文化师的资格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2.2.3 多渠道筹集经费

多渠道筹集经费,并改善投资渠道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稳妥解决。第一,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国家拨款、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是筹集文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渠道,而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最具潜力可挖。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都应围绕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来进行,集体、个人通过联建、联办农村文化场所,开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活跃生活,共同受益。文化单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以文养文”,增强发展后劲的目的。为此,文化单位应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开拓创收门路,扩大自身积累。对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对有积极性的非文化企业,制定政策吸引其向文化产业投资。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经过论证而大胆引进外资。第二,改善投资渠道。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但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挪用和挤占的情况。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对取得立项的文化建设项目,应由文化副职专管,由具备农村文化师资格的“村官”或者选派专人直接带资金进村监督建设的办法,既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加快建设速度。

2.3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2.3.1抓团队以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

在注重“送”的同时,采取鼓励与帮扶措施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变“送”为“育”。在继续巩固提高乡镇文化站以及村办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同时,可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比如河南省宝丰县就培育了近千个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农民演员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农村演出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演艺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和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2.3.2抓家庭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当前农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台电视机、一份报纸这种被动的消遣休闲生活,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应该开展涵盖文学艺术、工艺收藏、科技教育、园林园艺等方面的特色家庭评比活动,以此倡导农民开展健康、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位。比如浙江省景宁县76岁老农路福,在他目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路福记事》、《土诗》、《太公造屋》、《素描时光一一个中国农民的劳动日记》和《甲乙收支录》5部书中,这位7O岁才开始写作的老人把自己的所历所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写出了真正意义上农民写的书。总之,要通过努力,让特色文化家庭成为农民的追求时尚。

2.4 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农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为支撑的新时代农村文化。农民需要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需要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需要有认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法制观念、民主思想和公德意识,学会运用现代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根源与解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引导和满足。 2.4.1 为农民搭建学习的平台

要为农民渴求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建立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阅读的“农家书屋”,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村村配置可以放映电影的多媒体设备,并不断更新电影资源;定期自印面向农民教育的资料并免费发放到户。 2.4.2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

挖掘当地历史事件,通过建村史陈列室等方式,提炼人文精神,使文明创建由表及里,从现状整治向提升文化内涵转变。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2.4.3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剧团等的服务重心要不断下移,积极为“三农”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机制。比如江苏省为了将乡镇文化站建设好、管理好、长期运行好,对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试行公有民营制、股份合作制、目标责任制3种体制。广东省开展了流动文化服务,把图书、演出等文化服务延伸到山区、农村。浙江、河南对文化下乡的制度化、经常化,结合文化下乡,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建设一支不散的文化队伍,进行了有益探索。

2.5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前来开发,生产出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同时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其有效途径就是形成文化产业。 2.5.1 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

应该认真谋划,选准本地龙头文化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比如河南省以黄帝、伏羲和子贡三大祭祖盛典为资源,开发或完善了炎黄文化节、中华姓氏文化节和浚县古庙会三大文化节日,开展与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笔会、歌会、摄影比赛和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风味餐饮展示等活动,加强投资环境的对外宣传,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来自淮阳县(伏羲太吴陵)旅游部门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占GDP的16%,特别是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一个月的太吴陵庙会期间,全县客流量达91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亿元。

2.5.2 不断注入科技含量

以品位确保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质量是其打开市场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因此应该及时清理那些陈旧、落后、粗俗和低劣的产品内容和形式。同时,在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不断增加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含量,注入知识和智力的新鲜因素。

2.5.3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建设

懂得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和管理,是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类似的人才极其缺乏,这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或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以重视。

2.6 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各种管理体制还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2.6.1 重拳打击非法演出活动

一是对本辖区内庙会、物交会的时间、地点、天数、人数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依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对营业性演出的审批,严禁接纳无证演出团体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二是要加强演出活动的现场监管,对有大棚演出团体参加的庙会、物交会等综合性活动,要会同公安、工商、安检等部门协同执法。对组织或从事脱衣舞等色情淫秽表演或有暴力、严重政治问题表演的,要坚决依法从严打击,确保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6.2加强网络管理

网上色情、淫秽、暴力、丑恶的内容已成为毒害青少年的一大公害。要增强防范意识,保障网络安全,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不断检查防范,并坚决取缔淫秽等黄色网站。

2.6.3 正面宣传,树立榜样

积极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农村文化市场,繁荣才能更好地净化,净化是为更好的繁荣。因此,必须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方针,不能顾此而失彼。同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需避免过分依赖刑事手段进行管理,更要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和教育手段抵消其不良影响,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常文化生活需要,才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能体现党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结

新农村文化在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政策,惠及8亿农民兄弟。它的完善对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进程都有积极建设性作用。相信通过社会组织、政府与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必将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得和谐新农村文化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刘彦随-地理研究,2008.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锡文-发展,2005.

[3]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徐勇-社会主义研究,2006.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贺聪志,李玉勤-农业经济问题,2006.

第14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文化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搞好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1.2.1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越发达,人们就越容易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理论、生产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整个经济的向前发展。” 农村文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所要建设的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展农民的视野、激励农民的斗志、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以农村特色文化为载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在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大量发展茶产业,在酒文化比较兴盛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酒产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只要开发得当,就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既可以充分考虑到农村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又可以节约投资资源。实践证明:凡是农村文化发达的地区,农村经济也较发达,反之,则不然。

1.2.2 有利于实现农村“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单单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而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关于农村物质层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关于农村精神层面的,而“管理民主”则是关于政治层面的,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整体,描绘了新农村一幅美好的图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温饱问题已解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民主管理搞不好,就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2.3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依靠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提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的机会,让农民不仅可以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还能接受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直至高等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利于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观念,让农民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无论是教育还是新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等都是作为一个现代农民所必备的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大力兴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体育健身场等文化场所,按照自愿、健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广泛开展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相贴近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有利于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投入也不断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文化功底薄,由此导致的农村文化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发展跟不上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问题日益明显。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与社会进步不相协调,而且还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正如有的人所描述的那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平日里只能看电视、逛乡场、打牌等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正是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抬头的迹象。这些与“乡风文明”是极不适应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创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状况,开创农村文化的新局面。

1.2.5 有利于实现农村的“乡风文明”

从古至今,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不仅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也指明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风文明”故名思义应该是良好的乡村风气。党所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达到的“乡风文明”就是要改变当前农村落后的风气,形成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 。让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农村的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农村乡风虽然总体趋势是好的,但落后、愚昧的东西还存在,不文明的现象还存在。只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农村真正的实现“乡风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15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很落后,没能实现与城区经济的同步进步。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可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培植出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

二是村企联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三是投资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幼儿园、文化站、卫生室,资助农户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是科技驱动。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五是服务拉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办培训班、创建快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带领或引导农民闯市场、发家致富。六是外向牵动。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可以开辟国际市场,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往来引导农民走出国门。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表面是物质方面的新,实质是文化的新。因此它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巨大且良好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

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新农村建设也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

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形式与政策

技术物理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意义

姓名:张峰超

学号:

541011010156

第16篇: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

学生姓名 张羽东 院系名称文 学 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 级 2015级1班 学 号 201510025162

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这些特点要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一、研究背景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通过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是要弄清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二是深入了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利于以后的改正,为当地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娱乐方式

2.研究问题:根据村民的娱乐方式,推断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深入了解问题 4.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

普集街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例如普西村虽然也有群众娱乐广场,但是修筑于村外,村民进行娱乐活动不太方便。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比如在调查许多村民反映,普中村,高王村,黄家村,柳林村至今还没有游乐广场。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比如普东村虽然有篮球场,但是场地不规范,而且篮球架损毁严重。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结论和建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角色观念上的转变,培育新型农民。农村城市化从表面上看是农民由普通的村庄聚居状态变为城市社区居民状态,实际上这种聚居状态的改变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所谓“新型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其关键是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和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是调动农民的自主创造能力。通过对先进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进而使得农民收入持久性增加。

2.新农村文化特点和功能

特点:乡土性、时代性、流动性、多样性

功能:a助推经济 b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c凝聚人心 d教化传承

3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议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急下冷”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具体分工,科学管理;二是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落实清扫人员及其工资待遇,使此项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普东村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第17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前提下,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等角度对新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目录

一、引言...........................................................................................................................................1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1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1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2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 .......................................................................................2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2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 .......................................................................................2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 .......................................................................................3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3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4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 ...............................................................................................4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 ...................................................................................................4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5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 .......................................................................................................5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6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6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6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7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7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 .......................................................................................8

六、总结...........................................................................................................................................9 参考文献...........................................................................................................................................9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一、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铸在农村社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愿望,培育和谐文化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人来创造,并由人来传承,因此,文化创建活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吸收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性;不仅吸收了西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该思想的唯心主义基础。

马克思自始自终都坚持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正如他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现实的人只有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动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自觉性是扬弃了的主体性,表现为其是主体活动的依据,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觉性,是人之意志自由的体现,创造性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将他们结合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建设活动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化教育事业应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一些目前,在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文明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会顺利”。这就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思想道德先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经济活动中损害人们精神领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文化工作的价值准则。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奋斗目标等等。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固化载体和物质存在形式,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首先,崭新的村居民宅和农村景观。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设计美观的建筑,干净整洁的道路、橱窗的宣传栏、内涵丰富的雕塑和书画作品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其次,强化了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多数行政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图书配送和管理员培训机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首先,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明确要求,严格规范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农民群体的言行,在农村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改变农村旧风俗,塑造农村新风貌。更正了农村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现象,削弱了村民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改变农村文化心理旧习,指导农民的行为朝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一些地区已经培养出了一丝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等政策法规中,都提出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得到健全和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了由党委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党政工团联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及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使得国内沿海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文化也逐渐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这是广大农民现实观念的变化也是生存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向多样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管理的放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都促使城乡互动加快,现代文明向传统农村的传播使农民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预防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渗透,传统的文化习惯和礼俗规范在农村中的作用逐渐消退,现代的法律规范和文化规范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遇事时,少了狂热、冲动,多了理性思考。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同时期的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不少地方的文化经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支持总比例多年徘徊在 1%以下,仍然赶不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导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难以更新,文化馆没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剧团没有工资,演员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等现象。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也只是在村委会内部挂一个牌,图书也都是很陈旧的,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了。另外,农村文化载体比较短缺。除了电视机以外,就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科普图书、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载体基本是空白,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形式仍然严峻。相当多农户,除了孩子的课本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书籍。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成效不够理想的现状制约了其提供精神导向作用的发挥。

首先,农民思想道德普遍偏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传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现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覆盖面较低,文化形式不丰富,与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并不能有效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导致很多地方农闲时农民都沉溺于麻将、扑克等,靠赌博消磨时间,迷信等封建陋习广泛存在。

其次,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的发展想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必须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政府提供的专项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调查不符合农民的切实需求,未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农村教育的落后还导致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再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现代文明之光尚未照耀农村大地。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新的文化之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种,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由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现今许多农村青年对农村自办文化参与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未曾体验那些自办文化带来的热闹氛围和愉快回忆,缺乏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参与热情。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就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在村委会选举中,家族意识影响村民的投票行为。对村委会选举的一些个案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村民在选举中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选票投给本房或本族的村委会候选人,“自家人”、“本房人”的家族房派意识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非本房、本族的候选人的能力超过本房、本族的候选人,村民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选票投给本房、本族的候选人。选举时候选人在本家族中拉选票、提候选人的事也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由于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最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要政府推动为主体,使得民众的参与仍然停留在动员参与的基础上,农村群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农村社会文化的民生保障明显不足,搞好农村社会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薄弱。当前公益性文化工程发展缓慢,公共文化单位及其他文化团体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数量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式微,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无法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导致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有限。

其次,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难以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适应市场积极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员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活动效率。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后天不足的现状难以有效整合农村社会资源。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再次,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大多处于空白状态。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专业化、综合化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面向农民提供功能齐全的各类服务,方便农村群众。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落后、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滞后以及不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的现状使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优化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任。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在新农村文化年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扩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预算。

首先,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中央争取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等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

其次,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对村级的补助政策,提高对新农村文化设施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再次,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投资建设那些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先进文化传播和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形象的文化设施。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基础,才能有效抵制腐朽没落文化的消极影响,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领导的重视与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的转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及时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观念:

首先,领导干部端正态度,避免出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建设对经济的服务作用,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会和经济建设相冲突,相反,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各地政府应该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并据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转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传统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之中。搞好文化人员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有计划的为农村文化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经常性地讨论农村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文化人员到各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也可以组织专家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以贴近农民现实生活为主题,举办培训班、进行面对面授课,提高农村文化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其次,积极培训农民文化骨干,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各地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馆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基地作用,引导和培训民间艺人,通过奖励和补贴的方式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再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吸引更多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文艺分子参与那些文化建设,营造出人人参与的农村文化氛围。

再次,学校教育可以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定向为农村培养专门的文化专员。通过改革培养方式,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农村文化工作要形成良性运行的关系格局,必须努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在基层的事业机构,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不少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人员减少、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浙

再次,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坚持“送”、“种”结合,典型示范,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增强群众文化的造血功能,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热闹景象,顺应了农民不仅想做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而且想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品牌效益。这样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

只有不断优化农村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要尽快出台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例如制定《文化事业管理办法》,规定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文化投资及其鼓励政策,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及考核、奖惩等,使农村文化工作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国家政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各省区市要在全面、深入、仔细调查了解农村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最为符合的政策法规,避免脱离实际的单纯效仿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和可控性。要注意农村文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切忌以漂亮口号为标签的空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特别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适合本地农民需求,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要,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再次,规范文化事业管理,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政绩相联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与相关领导长期漠视农村文化建设不无关系,要使相关领导转变政绩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不仅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更要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例如晋升考核、政绩考核、文明评比等。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六、总结

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理论和宏观战略的层次上对多元建设者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取得各项突破和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各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为实现其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对多元建设者和农村文化的主管部门来说,必须明确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寻找和发现其复杂成因,认识和洞悉其负面,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即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立全面振兴农村文化事业的长效机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这项利国利民的时代工程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它将以更加顽强的姿态不断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浅析[J].读书,2012(8):92-99.[2] 贺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3.[3] 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4] 夏霜芝.玉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2(12):42.[5] 赵志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东岳论丛,2013(2):62-65.[6] 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7] 潘锋、王晓亮.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2013(08上):34-36.[8] 白现军、崔玉利老年人协会、村庄生活与民族精神——乡村建设视野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13(02):8-10.[9] 王维.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10] 何惠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J].开放时代,2005(6):19-33.[11] 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12).[12] 崔建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13] 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13,(7).[14] 郭玉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12,(9).[15] 李智萍.农村文化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2013(3).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第18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 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19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剖析。”“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

是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眼界宽、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虐待老人、买卖婚姻、烧香拜佛,

修庙塑神、信教等现象较为普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挖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汇集、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博大、深远、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3

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

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臵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 5

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

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 7

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往往只有热情没有目标,只有干劲没有步骤,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一是顺应民意,当好舵手。新农村文化要靠广大人民来共同建设,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一定要顺应民意。政府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新文化建设中的技术指导,把

握好总体的布局,制定好长期的规划,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新文化建设中的各类难题,规范好新农村的文化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要认真监督检查,快速准确的剔除腐朽没落的思想,修正偏激文化的倾向,指引新农村文化建设向着健康、积极、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好舵,护好航。

二是建立文化交流体系,丰富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吸取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成功之道才能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铺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只有让我们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他们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时期新农村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网络、图书、电视、通信、教育等手段加大先进文化与农村的交流,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渗透,弥补原有农村文化的单一,丰富新农村文化。

三是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现今,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品味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尤其是农民活动中心、9

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新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品味。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挖掘农村文化潜在的资源,调动广大农民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保护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文化活动,弥补文化设施的不足,有效解决文化阵地的短缺。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者,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文化的水平档次的高低。要积极扶植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形成从上到下素质过硬、高效务实的文化建设梯队。要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从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拥有新农村文

化建设的建设权、发展权、自主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11

第20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起到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农村,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

农民喜闻乐见且耳熟能详的民俗、民间文化,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几十年,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防止“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门徒会、实际神、中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doc》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