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22-05-2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2011-05-08 08:32: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

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 C )

A.知识水平

B.思维能力

C.思想品德

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D)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 D

) ①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A )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

C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

A )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

D. 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A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

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 C )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B )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 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

B )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

D )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A )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B )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

,坚持

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 A )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

(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 C )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A )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 A )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

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

②教师

③邻居

④社会人士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4、

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Χ )

7、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 )

9、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

10、

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11、

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12、

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

Χ

13、

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

14、

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15、

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

Χ

16、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

18、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Χ

19、

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0、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

21、

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Χ )

23、

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4、

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

25、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 Χ

26、

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 )

27、

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 )

28、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

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0、

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1、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要坚持以(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3、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 教学水平

)和学生所达到( 学习目标

)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 课程目标

)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 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和(

品德

)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4、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 教师自学

)为主,学生、( 同事

)、学校领导、( 家长

)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

),以( 教研为主

)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 学生考试成绩

)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5、新课程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6、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7、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时,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第二,要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8、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目的性)、(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实践性)原则

9、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10、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11、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

12、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3、本课程的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14、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C

) A.情绪调节教学法

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

D.合作性学习法

1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

D

) ①各类教育软件 ②红色旅游地

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 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过去比较,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对(

A.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

B.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C.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D.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B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18、“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D )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9、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

D )

①成长中的我

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20、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A )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21、本课程的追求是

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2、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23、坚持

B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

D.党的基本路线

24、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5、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 A )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

26、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7、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

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

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0、《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

D )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31、《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32、《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33、《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④

3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35、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36、“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7、“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成长记录

38、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

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39、《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0、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41、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

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A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43、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三、简答题:

44、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45、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1)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46、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性的教学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

47、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之一。请回答:人文性的含义是什么?

人文性: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之一。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48、简要说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四、案例分析题

49、2010年10月的一天,我在七年级二班思想品德课《走近青春》一课教学中,当讲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刘丽的女生向我告状,说前桌的刘望说她是“非洲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刘丽“彭”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空当”的时候,我转向刚刚还有笑的刘望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如座针毯似的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轻声地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还是语无伦次的狡辩道:“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他不禁低下了头。我后来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选择的,可谓是‘自然灾害’。所以我们得接受。这时,我发现刘丽抬头了,她那被泪珠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份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于是,我满腹轻松地对大家说:“俗话说‘天灾无情人有情’,对刘望今天的行为大家有何感受呢?”这时很多女同学义愤填膺地说“太伤人自尊了”“给人起外号不道德”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望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只见刘望连连点头,那苦涩的笑简直比哭还难看,还没等我说什么,他就大声地对刘丽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正在为他的主动而感到欣慰的时候,就看见一向很爽朗的刘丽对他说:“没事了!”这时,在我耳畔响起了一阵的掌声,于是我很感慨的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黄金渡口,我们更应该聚焦“心理健康”啊,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你们已经顺利地渡过了第一个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答:1,教师充分抓住“给学生起外号”和“告状”这一契机,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告状人的关切,积极倾听,敏锐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不伤及自尊的

基础上,用幽默的语言,间接的方式安慰她开导他,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与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的处理问题,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引导“被告”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认识到礼仪从话中来,话要从心中说,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才会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争执,独立解决矛盾。

2,课堂上的即时升成需要教师的艺术的调控,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升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升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失衡现象。把握课堂升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必须做好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的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

50、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许多人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戴安娜王妃,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了!

请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说的“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了”这样的话了呢?

答: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对不同的对象有所帮助,就要了解她(他)最需要什么。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是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的。但我们却可以激发学生学会配钥匙去开想去开的门。当我们研究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教师的知人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教师的移情能力首先就表现在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一点,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混堂等事情。注意多深入了解学生,就会理解学生。

推荐第2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一)教学价值定位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

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得到加强。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明晰和强化。公民教育在各个国家的目标、内容以及展开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多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3、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情,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重要调整

修订的重点在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上,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 (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课标(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即

(二)自尊自强中的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考虑到与小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对于青春期现象,《标准(2011年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因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过渡与矛盾心理,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困惑与不适,给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自主与向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例如,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 (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意在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一味顺从家长的权威的心理,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和交往,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关系的初中生人生新课题。初中生应当学会体会家长辛勤经营家庭的用心与困难,树立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在分享家庭温暖中,展示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同时,初中生也应将履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管好自己等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职责;提倡从青少年的视角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输送家庭美德新信息,让父母因为自己能开创家庭新生活而自豪。所以,新课标在交往与沟通中,提出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表示很难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去反思。除却课堂之外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去改变,仅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作为学校的教师,能够把创设温馨、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感受到每天都能够与活泼热情的同学交流、嬉闹,能够跟着老师在知识海洋里邀游,能够向由地在宽阔的操场上释放着身体的能量能够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相伴,这些点点滴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值得珍惜和呵护。例如,在(二2.1)中提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4)将原来的集体从第三部分移动到第二部分。

原课标是我与国家和集体,现在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原课标是我与他人与社会,现在为我与他人和集体。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

第三部分里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主要是从体例的一致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四块内容逻辑上的有序性来进行统筹考虑加以修改的。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

(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三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 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初中生是媒介信息最广泛的接受者,但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成为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三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这是期望通过这一点的增补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度的职业生涯教育,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相关德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3)“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的修改意图。

①为了减负。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在课标中没有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修订在法律和国情部分做了一些删减,主要是删去过于抽象、笼统的概念以及比较生硬、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比如,法律部分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十六字方针。

②加强现实国情内容。首次提到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2.4),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三2.6,三 2.7)。

增加三2.7的原因: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的局面。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性与尊严、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比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等都促进了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③突出了全球意识。单列一条,三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4.活动建议部分的修改

各部分的“活动建议”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的活动建议主要涉及正视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灾害、学习自护和自救、感受班级温暖、体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志愿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围绕教材内容,精心研究和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颖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探索,去学习,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四)评价部分的修改

根据专家意见,此次修改力求达到以下要求:①形成结构,注重内容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对教师有指导作用;②力求具体,不泛泛而谈,具有一定操作性;③力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力求体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1.教学建议部分具体的思路

①第一条修改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②第二条修改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注意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③增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条目。 2.评价部分具体修改

①在结构上做了适当调整。在开始部分新增一段关于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指导语。

②对几种评价方式的表述进一步加以规范。尤其是对考试的方式作出说明。要求“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在评价实施要求中,进一步指出“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偏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体现这些新要求的。

一、领会新课标主旨,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新目标

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学规律,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强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把握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3、加强联系沟通,形成教学合力,丰富课堂教学 内容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善于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和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开发和共享相关教育资源,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效应最大化,丰富教学内容,合力推进教育工作实现协调发展。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内容上更立足生活和开放性;学习方法上强化主动性和实践性。新教材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素质,积极应对

推荐第3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

修课程。 (C)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B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

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D)

①成长中的我②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 C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 A )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D.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A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A)

①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

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B )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③④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

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

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

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义主旋律。(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

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

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A )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A

①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

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④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 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②教师③邻居④社会人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 √ )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

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 Χ)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

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 Χ )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

程( √)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Χ )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

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

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

课程资源。( Χ)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Χ )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

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简答题:(8×3=24分)

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四、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倡导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3.必须一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性的教学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

推荐第4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试行)

序言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 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 1 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以六三学制为基准,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适用于五四学制和仍在施行的六三学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

一、二年级)

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4课时)

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

3、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并敬爱他们。

4、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5、知道国旗代表国家,应当尊敬国旗。

6、知道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7、知道升挂国旗的主要场合。行动:

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敬礼。

二、孝亲敬长(5课时)

敬爱父母。对父母、长辈有礼貌,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

尊敬老师。听从老师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2 认知:

1、知道敬爱父母、长辈和尊师的故事。

2、知道父母、祖辈是长辈,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

3、能举例说明听从父母教导、不任性的益处。

4、知道老师爱学生,学生也应爱老师,尊敬老师。

5、能举例说明听从老师教导有利于个人进步。行为:

1、对父母、长辈说话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先想到他们。

2、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不发脾气;不惹父母生气,为他们增添欢乐。

3、对老师有礼貌,上下课起立,进校时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离校时说再见。

4、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三、团结友爱(6课时)

爱班集体、喜欢过集体生活。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认知:

1、知道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应当爱集体。

2、知道讲谦让的传统故事和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故事。

3、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4、能分辨在集体中只顾自己和想着别人的不同行为。行为:

1、喜欢过集体生活。

2、和同学在一起能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

3、同学间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架。

4、见同学、伙伴有困难能关心、帮助。

四、文明礼貌(7课时)

对人有礼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待客、做客懂礼节。

不打扰别人。

坐立走姿势正确。

爱清洁、讲卫生。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2、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

3、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使用礼貌用语。

4、列举事例说明不该打扰他人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生活。

5、知道坐、立、走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

6、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是文明行为。行为:

1、对人说话和气,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2、待客做到:问好,让座,递水,客走送出。

3、做客做到:叫门,问候,不乱翻主人的东西,临走道别。

4、不打扰别人。在别人工作、学习、休息时,说话、举动要轻,不得已打扰时要道歉。

5、注意坐、立、走姿势正确。

6、穿戴整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

五、遵守纪律(4课时)

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

遵守课堂纪律。 认知:

1、知道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和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守纪律,课间活动要守秩序。行为:

1、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做到(1)按时上学,有事有病请假;(2)排队快、静、齐;(3)课间活动守秩序,遵守游戏规则;(4)放学排队离校。

2、遵守课堂纪律。做到:(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2)做好课前准备;(3)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小动作,不影响别人学习。

六、好好学习(8课时)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

上课专心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发言。

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认知:

1、知道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爱学习。

2、知道名人、伟人童年努力学习的故事。

3、结合事例说明,上课专心听讲;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有利于学知识。 行为:

1、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

2、上课专心听讲,眼看、耳听、心想,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

3、作业书写工整,不拖拉、不马虎、不依赖大人。

七、勤劳节俭(7课时)

从小爱劳动。

自己的事自己做。

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当好值日生。

爱惜生活、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爱护庄稼,节约水电。 认知:

1、知道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和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2、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要学着做简单的家务活。

3、知道当好值日生是爱劳动、爱集体的表现。

4、知道生活、学习用品和粮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爱惜。

5、列举水电、粮食作用大和我国目前供应不足的事例,说明节约水电和粮食的重要性。行为:

1、自己的事,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2、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3、认真做值日。

4、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不乱扔,不故意损坏。

5、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

6、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不浪费。

八、遵守公德(3课时)

爱护学校的物品。

爱护花草树木。

保持环境卫生。 认知:

1、知道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是供大家使用的,应当爱护。

2、知道花草树木对人们有好处,必须爱护。

3、比较环境是否卫生的不同感受,说明应当保持环境卫生。

6 行为:

1、爱护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不损坏,损坏了要赔偿。

2、不摘花,不踏草坪,不折树枝,不摇小树。

3、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其他废弃物,不在墙上涂抹乱画。

九、诚实勇敢(5课时)

不说谎话,有错认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不胆小。 认知:

1、知道有关诚实、勇敢的故事,愿意做诚实、勇敢的孩子。

2、举例说明说谎话的害处。

3、知道有了错误应该承认和改正。

4、用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行为:

1、说实话,不说谎话。

2、有了错误能承认,做了错事及时改正。

3、未经主人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4、在日常生活中不胆小,不骄气。敢当众大胆发言,不怕吃药打针,敢在家里独睡,跌倒受小伤不哭,冬天锻炼不怕冷等。

十、热爱生命(3课时)

从小学习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 认知:

1、知道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受到伤害。

2、知道社会上坏人欺骗儿童的惯用手段和小学生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一些方法。

3、知道“110”、“119”报警电话的作用。

4、知道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5、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事故的事例,感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行为:

1、不玩火,防触电。

2、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在铁道口注意来往火车,不抢行。

3、提防坏人,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一人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

小学三至五年级

(五三学制小学三至四年级)

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应选择正确的行为。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7-10课时)

热爱家乡

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维护祖国尊严。 认知:

1、知道要热爱家乡。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事迹,并愿意向他们学

8习。

2、知道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一些事迹,缅怀和崇敬他们。

3、知道爱国人物的事迹,愿意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4、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事迹。

5、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些伟大成就,知道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例,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自豪。

6、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

7、知道尊敬国家标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行为:

1、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话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2、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立志建设家乡。

3、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4、尊敬国家标志,不做有损祖国尊严的事。

二、孝亲敬长(3-4课时)

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尊敬老人,帮助照顾老人。 认知:

1、知道几则孝亲、尊师的故事。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作为子女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3、知道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4、知道敬老助老的一些事例,懂得要尊敬老人。行为:

1、关心体贴父母。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能够分担家务,父母伤病时尽力照顾。

2、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

3、对老人、长辈有礼貌,当他们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和照顾,不嫌弃老人。

三、团结友爱(3-5课时)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不欺负弱小。

团结合作。

诚恳待人,不忌妒。 认知:

1、懂得同学之间应互助友爱,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懂得同学要遇到困难与不幸时,应该给予同情和帮助。

3、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

4、举例说明嫉妒的危害性。懂得待人应当诚恳,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 行为:

1、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2、同情同学的不幸,能关心、安慰他们。

3、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讥笑和戏弄人。

4、关心、帮助小同学,不欺负弱小。

5、乐于与人合作,能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不固执己见。

6、不传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真诚赞扬同学的优点,祝贺同学的进步。

四、关心集体(5-6课时)

个人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热心为集体服务。

珍惜集体荣誉。

在集体中学习过民主生活。 认知:

1、知道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是集体的主人,应该热爱集体。

2、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珍惜集体荣誉是热爱集体的表现。

3、举例说明集体的事要大家做。

4、懂得集体荣誉是靠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应当珍惜。辨别珍惜和损害集体荣誉的行为。

5、知道集体的事应当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行为: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为集体做好事,为集体争光。

3、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4、维护集体荣誉,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5、在集体中学习过民主生活。商量事情时,积极发表意见,并能听取别人意见,服从集体决定。

五、文明礼貌(3-4课时)

待人接物讲文明、有礼貌。

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对外国客人有礼貌。 认知:

1、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

2、知道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愿意

11 做个有礼貌的人。

3、知道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和与小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

4、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行为:

1、在就餐、交谈、集会、观看演出比赛等场合,遵循有关礼节。

2、外出时衣冠整洁,仪表大方。

3、尊重不同民族同学和领导的民族习惯,对外国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不尾随,不围观,不指指点点。

六、遵纪守法(3-5课时)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认知:

1、知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要牢记。

2、举例说明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3、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举例说明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

4、知道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举例说明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 行为:

1、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在校内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

3、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七、勤奋学习(5-8课时)

勤奋学习。

学好各门功课。

爱动脑筋,注意学习方法。

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

珍惜时间,学习、做事讲效率。 认知:

1、熟悉一些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故事。

2、比较学习是否专心、刻苦、主动对学习效果的不同作用。

3、结合所学课程,说明学好各门功课对打好基础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4、举例说明动脑筋、讲究学习方法对学好功课的作用。

5、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实例说明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6、知道阅读好书能助人成长,要多读好书。

7、举例说明时间是宝贵的,应珍惜时间。懂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更要讲效率。 行为:

1、学习时精神集中、专心致志。

2、主动预习和复习功课、完成作业,不用个别督促。有问题时主动问,缺课主动补。

3、学习中遇到困难,尽量自己克服。

4、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偏科。

5、学习时爱动脑筋,多提问,发现和采用好的学习方法。

6、积极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爱读课外书刊。

7、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做事的效率。

八、热爱科学(3-4课时)

科学能为人们造福,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相信科学、不迷信。 认知:

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科学技术能为人们造福,要爱科学。

2、知道勇于创新的人物的事迹。

3、知道一些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愿意向他们学习。

4、举例说明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懂得要相信科学,不迷信。行为:

1、多读科技书刊,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扬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九、勤劳节俭(3-4课时)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俭,不浪费。 认知:

1、知道有关勤劳节俭的格言、故事。

2、以实例说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知道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3、举例说明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值得尊重。

4、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承担家务劳动。

5、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6、举例说明劳动成果来之平易,应当珍惜。

7、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行为:

1、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3、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他们有礼貌。

4、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十、遵守公德(4-5课时)

爱护公用设施。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爱护有益动物,保护珍贵动物。

爱护名胜古迹。 认知:

1、懂得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能给大家带来方便,人人都应爱护。

2、懂得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

3、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同情和帮助。

4、举例说明有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它们。知道珍贵动物是全社会的财富,必须保护。 行为:

1、正确使用公用设施,不故意损害,见到同学损坏要劝阻。

2、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参加助残活动。

3、自觉爱护有益动物,注意保护珍贵动物,不伤害它们。

4、自觉爱护名胜古迹,见到同学损坏能劝阻。

十一、诚实守信(4-5课时)

为人要诚实,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

不贪小便宜,拾金不昧。

讲信用。 认知:

1、知道有关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格言或故事。

2、知道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是诚实的表现。举例说明隐瞒错误的危害。

3、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

4、结合实例分析贪小便宜的害处。

5、懂得守信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行为:

1、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也不替他人隐瞒错误。

2、拾到钱物及时送还失主,找不到失主主动交公。

3、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尽力做到;没有做到及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十

二、勇敢坚毅(4-6课时)

要勇敢,不蛮干。

学习、做事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

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 认知:

1、知道有关勇敢、坚毅的格言和故事。崇敬勇敢,坚毅的人。

2、懂得勇敢的含义。举例说明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3、懂得勇敢坚毅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

4、举例说明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行为:

1、遇事勇敢机智,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不逞强、不蛮

16 干。

2、学习、做事有始有终。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3、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不骄傲,虚心听取批评意见。

三、自尊自爱(3-5课时)

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名誉。

分清是非,知道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要虚心,不自满。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认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爱人物的事迹和格言。

2、懂得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以实例区别自尊与不自尊的不同行为。

3、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懂得应分清是非,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4、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5、知道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懂得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个人进步。行为:

1、有自尊心,为自己的正确言行而自豪,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而羞愧。

2、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3、注意发现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4、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自满。

四、热爱生命(3课时)

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注意安全。

17 认知:

1、知道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

2、知道为了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3、举出正反事例,说明按时作息、节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4、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益于身心健康。

5、结合在活动中造成伤害的事例,说明要注意安全。行为:

1、按时作息,不暴饮暴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2、认真做操和上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

3、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4、在各种活动中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遵守规则和秩序,不做危险的事。

小学六年级

(五三学制小学五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一年级)

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并能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9课时)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

积极进取,不甘落后。

18 (2课时) 认知:

1、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知道生活自理、学习自觉、不依赖父母是自立自强的表现。

3、比较正反事例,说出从小应该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4、举例说明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行为:

1、努力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克服依赖性。

2、分析自己的情况,给自己提出新目标,并努力实现。

诚实,讲真话、表里一致、真诚不虚假。

守信,遵守诺言、重信誉。 (1课时) 认知:

1、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

2、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交作出评价。

3、以正反事例说明现代社会更需要诚实和信誉。

4、举例说明讲信用要有原则。行为:

1、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当着人和背着人一样。

2、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3、承诺要实事求是、讲原则,作出承诺后要努力兑现。

以人善良有同情心。推己及人,助人为乐。

待人宽厚。

为人正直、说话、做事公道。

19 (4课时) 认知:

1、知道有关善良、宽厚、正直和助人为乐的名言。

2、知道宽厚、善良和正直的基本表现。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同情、宽厚和正直。

4、结合事例对是否善良、宽厚、正直的不同行为进行评价。

5、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品德。结合实例说明提倡助人为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行为:

1、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施加于人。

2、不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3、同情他人的不幸,尽力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

4、对人宽厚,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不记恨人。

5、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确的言行能够坚持,对不良现象能够提出批评,以公正态度对待同学。

要有责任感。

做事认真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 (1课时) 认知:

1、知道做人要有责任感,并说出负责任的具体表现。

2、举例说明有责任心的重要,不负责任的危害。行为:

对自己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出现问题参于承担责任,

20 不推诿。

勤劳节俭。 (1课时) 认知:

1、知道勤劳节俭的含义。

2、用事例说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3、举例说明在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发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行为:

1、不攀比,以勤劳节俭为荣。

2、花钱得当,注意节约,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

3、爱惜物品,修旧利废,不轻易丢弃。

4、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不懒惰。

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

正确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

有家庭责任感。

邻里和睦相处。 认知:

1、知道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2、知道子女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责任感。

3、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家庭是否和睦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说明“家和万事兴”。

4、以具体事例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相亲相爱、民主平等的关系。

5、举例说明邻里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21 行为:

1、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

2、尊敬长辈、体贴、照顾老人,爱护弟弟,妹妹。

3、尊重长辈的意见,学习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的矛盾。

4、主动承担家务,家中遇到困难尽力分忧解难。

5、与邻居相处,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对邻居的困难热情帮助。

三、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做学校的主人。

尊敬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友爱同学,同学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 认知:

1、知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

2、结合实践说明个人离不开集体,良好集体的建立,要依靠集体中的成员共同努力。懂得

在学校生活中应该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做学校的主人。

3、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两方面,举例说明教师工作的意义。

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举例说明同学之间应当建立真正的友谊。

6、列举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实例,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

22

要热爱科学,勤奋学习。 行为:

1、自觉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学会和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3、和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讲哥儿们的义气。

4、参与值周、服务、接待等学校管理工作,向学校提合理化建议。

5、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

四、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

注意公共安全。 认知:

1、知道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2、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是社会公告的基本要求。

3、以正反事例说明,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需要,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

4、知道公共财物是国家或集体的财产,是劳动成果,爱护公物是爱祖国、爱集体、尊重劳动者的表现。

5、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行为:

1、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和损害他人。

2、自觉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不损坏,不挪动;自觉遵守本地区有关公共安全的各项规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3、对公共财物能自觉爱护。

23

4、自觉保护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山林绿地和有益、珍贵动物;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五、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5课时)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祖国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热爱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认知:

1、知道一些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以实例说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3、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5、知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6、知道祖国领土不可分割,举出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人民友好交往、骨肉情深的事例,说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7、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举例说明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8、知道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热爱和平。行为:

关心国内外大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力所能及的事。

24

(初中部分从略)

课时计划和不同学制的教学安排

一、课时计划与教学安排

1、小学思想品德课每周一课时,初中思想政治课每周二课时,其中四年制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每周一课时。时事教育用晨会、夕会或班会时间进行,每学年不少于五课时。

2、教学进度和工作量的安排和核定必须依照课时计划执行。课程标准针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课时规定,为基本授课时数。所余部分课时为实施本课程教学的机动课时,用以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教育,应按课时计划用满,不得挪作他用。

二、不同学制的教学安排

六三学制的小学阶段依据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初中一至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五四学制的小学阶段依据小学一至五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五三学制小学

一、二年级依据

一、二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

三、四年级依据三至五年级教学内容要求按低限课时进行教学,五年级依据六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初中一至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把逐步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穿始终。

2、科学性原则。教学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经

25 过缜密核证。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现象。

4、正面教育原则。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选材要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

5、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6、知行统一的原则,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应该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

26 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既要尽力安排,又要因地、因时制宜,量力而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教学用具

课本、教学参考书是教学的必备用具。教学挂图、照片、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带及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也是配套的教学辅助用具。学校和教师应有计划地搜集和制作,以利于教学时选用。 学习评价和考核

一、评价的目的

学习评价是通过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以考察教师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

二、评价的内容

1、小学思想品德课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国家的标志、正确的品德行为规范、有关的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点、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行为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应用于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识记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能力或解释,推理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

27 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评价的方法

学习评价可采用书面测验(含开卷与闭卷)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一次,成绩列入成绩册。反映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考查履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经学生本人自评、同学间互评和班主任会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评价。行为考核的评定可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小学

一、二年级思想品德课不进行书面考核。

教材编写和选用

一、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在保证编写质量、体现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

单位和团体、个人均可向国家教委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审批编教材(经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意编写的教材,还需报国家教委基础司备案)。申报审批的内容包括:教材的名称、主编及编写人员情况、编写指导思想、教材体系结构、编写体例,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样章,以及编写和出版的时间安排、经费保证等。

审批同意编写的教材,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并经过一轮以上教学实验后,报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由国家教委列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教学选用。未列入教学用书目录的教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选用。

二、教材的范围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

28

三、教材的规格

教材的规格符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教基[1996]23)第

三章第十二条、十四条、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课本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必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正确反映《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便于教师把握和讲述教学要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教学内容。课本的编写形式要求实、求新、求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体现时代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编写人员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通过故事、史实或事例分析以及照片、图画等形式反映教学内容要求。课本的版式设计应做到新颖活泼,照片要清晰,图画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观赏特点。课本选用的史实及真实人物,必须经过认真核证。

29

推荐第5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公刘中学 杨瑞娟

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根本。借助这次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对思品新课程及其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受。 本次新课标的制定,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总之新的课程理念从以前关注整个社会的需要到现在开始关注学生怎样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构成了德育内容框架和体系。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

新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品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形成、树立、增强)引导学生(遵守、追求、弘扬、树立、)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新课程的分类目标为从高到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一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坚持教学联系实际。二要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三要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为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重建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范例、题例,是教师进行教学知识的工具,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学习教材的目的不在于仅仅掌握知识,而在于通过对教材中概念、原理、事实、教学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发展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健康的情感。过去书本便是世界,现在是世界就是书本。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和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和社会生活,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活动,国际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有思想头脑、有主动积极性、有潜在创造力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

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客观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支持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他们潜能和素质的环境。

3.树立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传授教科书的内容,教师不是处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是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而是“导”,教师在教学上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上主要起组织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知识,更主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创新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科学的办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生存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任务是,根据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体察学生的心理,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愉快、生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成长。

4.树立新的教学观

第一,教学不单是智育过程,还承担着思想的提高、品德的完善、能力的形成和体力的增强,第二,教学不但是个认识的过程,教学也是个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以课堂为中心,要扩大教学空间,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教学不但是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质得到极大地发挥。

第四,教学过程是教师实践和创新的极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搞好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第五,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没有师生相互沟通,真正的教学就没有发生。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及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用现代教学观指导教学,让这门课程在塑造学生人格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杨瑞

推荐第6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1、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要坚持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3、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 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 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4、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 教师自学)为主,学生、( 同事)、学校领导、( 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 教研为主)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 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5、新课程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6、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7、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时,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第二,要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8、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目的性)、(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实践性)原则

9、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10、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11、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

12、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3、本课程的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14、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C)

A.情绪调节教学法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D.合作性学习法

1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D) ①各类教育软件 ②红色旅游地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 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6、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过去比较,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对(

A.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B.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C.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D.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1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18、“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19、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D)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20、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21、本课程的追求是 (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2、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23、坚持(B)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24、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5、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B.①②③C .①③④D.①②

26、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

27、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8、《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29、《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30、《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31、《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32、《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33、《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③④D.②④

3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35、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A)

A.课程目标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诱导

36、“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7、“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A)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C.观察法D.成长记录

38、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39、《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A)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40、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41、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2、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A)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43、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三、简答题:

44、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45、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1)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46、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性的教学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

47、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之一。请回答:人文性的含义是什么?

人文性: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之一。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48、简要说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四、案例分析题

49、2010年10月的一天,我在七年级二班思想品德课《走近青春》一课教学中,当讲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刘丽的女生向我告状,说前桌的刘望说她是“非洲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刘丽“彭”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空当”的时候,我转向刚刚还有笑的刘望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如座针毯似的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轻声地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还是语无伦次的狡辩道:“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他不禁低下了头。我后来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选择的,可谓是‘自然灾害’。所以我们得接受。这时,我发现刘丽抬头了,她那被泪珠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份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于是,我满腹轻松地对大家说:“俗话说‘天灾无情人有情’,对刘望今天的行为大家有何感受呢?”这时很多女同学义愤填膺地说“太伤人自尊了”“给人起外号不道德”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望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只见刘望连连点头,那苦涩的笑简直比哭还难看,还没等我说什么,他就大声地对刘丽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正在为他的主动而感到欣慰的时候,就看见一向很爽朗的刘丽对他说:“没事了!”这时,在我耳畔响起了一阵的掌声,于是我很感慨的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黄金渡口,我们更应该聚焦“心理健康”啊,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你们已经顺利地渡过了第一个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答:1,教师充分抓住“给学生起外号”和“告状”这一契机,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告状人的关切,积极倾听,敏锐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不伤及自尊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语言,间接的方式安慰她开导他,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与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的处理问题,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引导“被告”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认识到礼仪从话中来,话要从心中说,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才会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争执,独立解决矛盾。

2,课堂上的即时升成需要教师的艺术的调控,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升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升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失衡现象。把握课堂升成是一门艺术,要

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必须做好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的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

50、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许多人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戴安娜王妃,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了!

请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说的“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了”这样的话了呢?

答: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对不同的对象有所帮助,就要了解她(他)最需要什么。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是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的。但我们却可以激发学生学会配钥匙去开想去开的门。当我们研究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教师的知人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教师的移情能力首先就表现在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一点,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混堂等事情。注意多深入了解学生,就会理解学生。

推荐第7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C )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D)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A)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D.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B.①②③C .①③④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C )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③④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B)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A )

A.课程目标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A )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A)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A)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②教师③邻居④社会人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Χ )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 )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Χ)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Χ)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

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Χ )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 Χ)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 )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 )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推荐第8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们学习并即将使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A.实验稿

B.2011年版

C.修订稿

D.2012年版

2.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科学发展观

3.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是A.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B.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C.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D.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从青少年教育视角来看,道德发展包含的具体内容是

①树立道德价值②培养道德情感③训练道德行为④履行道德义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是

A.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B.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C.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D.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身心发展特点 6.国情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

A.爱国主义B.共同理想C.全面小康D.和谐社会

7.思想品德课程放在首位的能力目标是

A.学习运用法律,正确维护权益B.学会调控情绪,能够自我调适控制C.提高媒介素养,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D.爱护环境方面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8.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感受、体会”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与旧课标相比,新增加的内容是

①感受生命的可贵②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③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④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有关法律的内容要点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②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③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10.落实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是

A.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B.教材编写C.评价D.教学 11.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这一活动建议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是

A.客观分析挫折与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B.认识自己生命形态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C.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D.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12.《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这节公开课结束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在离开教室

6、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时做一件体现真、善、美的事。有的同学走上讲台擦黑板,有的同学捡起地上的纸屑放到垃圾箱里,有的同学在过道上听课老师的座椅旁绕行或一跃而过……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描述性评语B.项目评价C.谈话D.考试 1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5.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2、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3。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将和结合起来。

5、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

7、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

8、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加课程的、实效性、。9.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10.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 1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和。 12.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13.各学科课程标准是、、的依据。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9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四、问答题(26分)

1、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6分)

2、思想品德新课标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4分

4、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具有哪些特点?(6分)

6分)

5、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有哪些建议?(至少三点)(8分)

6.目前在全市各县中小学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开展这项活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6分

推荐第9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辨事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法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材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就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活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

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

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族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的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至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现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编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新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

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各学样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班、本校、本地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推荐第10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以前的“新课标”在整体结构和要求上没有大的变化,区别和改进主要体现在: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按本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原有基本理念的顺序作了调整,同时,对个别的表述也进行了修改;在课程目标上做了细微调整;在课程内容上做了重要调整。

《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部分,并没有将其内容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而是在第一自然段中简要指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然后分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这三个目标的具体要求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是对这三个目标中的具体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述方式作了修改;三对“知识”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充实。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修订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认真学习,真正读懂、吃透,并将它灵活准确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教学观念;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生活的区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把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带入课堂;要结合教材,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气氛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以此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1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XX-11-0

2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内容上,着重突出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在编排上,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主线,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我与他人的关系、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共同理想、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知我国情、爱我中华为基本构成框架。此次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不仅使之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在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以及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也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还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有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还突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公民责任等教育,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评价。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改变着学生,也在改变着教师,使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第12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1 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 2 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具体结构如下: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3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 4 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与比较

(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

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

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 5 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

第一, 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 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 6 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 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 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 7 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我们参与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立项申请和编写工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编写组的全体成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再一次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老师们的真诚对话。

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老师们一道共同来思考:

1、思想品德课程究竟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对这门课程的编写与教学中的定位的问题。

2、思想品德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怎样才能称作是贴近了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中到底要不要适当的说理、认知,或者说必要的\"灌输\"?如何保持这样一种\"度\"?怎样处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灌输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

3、思想品德教材如何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编写中也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但这远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召唤我们去思考,不断进取。也许,正是这种召唤,构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永久的魅惑力。

第13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

- 1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3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5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3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2.4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6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交流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它方式来化解矛盾。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以诚信为题展开讨论。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3.2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5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3.6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7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

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讨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理由。就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进行讨论。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 5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讨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4.8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搜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查阅历史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

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说明: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 7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 910 -

第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三)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二)能力

●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三)知识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说明:

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1.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1.文本资源

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音像资源

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3.实物资源

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4.人力资源

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15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道德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3、帮助学生过———的生活.做----- 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4、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与学生独立_______、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5、教学是落实课程________、达成思想品德课程_______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6、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1、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A.情绪调节教学法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D.合作性学习法

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

①各类教育软件②红色旅游地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4、“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5、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6、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公民

独立思考

9、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道德践行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7、本课程的追求是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三、简答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1、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

3、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育

参考答案

三、简答

一、填空

1、引导、促进

2、自身、文明

3、积极健康、负责任

4、

引导、思考

5、标准、目标

6、基础性、教学。

二、选择题

1C 2D3B4D5D6A7C8A9D

1、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2、〔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知识目标

第16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假期中,我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认真学习了一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讲座,认真听了陆士桢、康利两位教授的视频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标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以横、纵坐标的设计方式来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的逻辑,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上作了跨学科的整合。与以往课标相比,新课标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准确和科学;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最深的内容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的变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新的思品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反思,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首先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最后,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构建新型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刘其凤

2012.8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2.8

第17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太和双庙中心校张老师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国培学习,那么现就我通过对国培学习谈谈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新课程根据国情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强化了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要求,强化实验与实践的要求,新课程反应了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课标实现了德育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凸显生命教育,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理念的转变,我决定在以后的课堂上抛弃教师本位的理念,在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前提下,让学习者在实践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参与课堂教学,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我将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态和学生平等交流和学习知识共同分享感受,共同见证道德成长。

在教学方式上,我以后教学侧重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活动,侧重促进学生道德交往的活动,侧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自律活动,侧重学生行为践履和锻炼角色承担能力的活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编排,设置德育的活动课程,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我将采取多种教育模式的引入,在学习方式上,促使学生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评价方式上,我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和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8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认真学习了一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讲座,认真听了陆士桢、康利两位教授的视频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标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以横、纵坐标的设计方式来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的逻辑,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上作了跨学科的整合。与以往课标相比,新课标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准确和科学;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最深的内容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的变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新的思品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反思,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首先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

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最后,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构建新型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刘其凤

2012.8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心得体会

刘其凤

2012.8

第19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在研读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修订思路:

1、是巩固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坚持改革的基本经验;

2、是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3、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前瞻的眼光积极应对未来挑战,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与发展。

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强化了中国特色、突出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国际视野。思想品德课程则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性。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重点是: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

四、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在内容上增加了与公民意识及其教育、信息化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加,是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是适应、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有所降低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这几种体现在法律部分相关内容的调整上。修改的内容居多:指导思想的更新、课程立足点的更新、文字表述的更新。在结构上将“我与集体的关系”部分从第三部分调整到第二部分,将原来“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拆,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作为“我与国家和社会”的第二节,将“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三节“学法用法”修改为“心中有法”,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品德”修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的“积极适应社会进步”修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该部分的“法律与社会秩序”修改为“法律与秩序”。

修改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体现,而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是思想品德标准修订的理论根据,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现实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现实基础,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

第20篇: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

(2003年5月19日 教基[2003]9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3年秋季起,在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验工作。现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课程实验的要求,参照其他课程开展实验工作的方式和经验,结合我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教师、教研人员和有关教育行政人员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精心组织好课程的实验工作,并创造性地予以实施。

对实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和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

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3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5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活动建议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活动建议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内容标准

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活动建议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知道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

1.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1.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1.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活动建议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内容标准

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2.4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2.5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6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活动建议

交流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它方式来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以诚信为题展开讨论。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内容标准

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3.2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5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3.6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7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活动建议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

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讨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理由。

就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进行讨论。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内容标准

1.1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2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3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1.6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活动建议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与同学交流。

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讨论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救助活动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内容标准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活动建议

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内容标准

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4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活动建议

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讨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内容标准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6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7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4.8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活动建议

搜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

查阅历史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

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说明: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情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3年05月19日 实施日期:2003年05月19日 (中央法规)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