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读书人

2022-05-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十一个严格把关

“十一个严格把关”、“十一个坚决不放过” “十一个严格把关”、“十一个坚决不放过”(一是严把方案审核关,对体现中央、省、州和市委精神不充分、结合实际不紧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坚决不放过;二是严把学习教育关,对学习不深入,未达到规定要求、效果不好、没有入心入脑,学习后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的坚决不放过;三是严把征求意见关,对听取意见范围窄、人员少、大门敞开不够,重形式轻内容、效果不佳的坚决不放过;四是严把查摆问题关,对查摆问题不到位,没有达到“准、实、深、全”要求的坚决不放过;五是严把对照检查关,对对照检查材料列举问题不聚焦、轻描淡写,剖析问题不深刻、没有触及灵魂和实质的坚决不放过;六是严把会前准备关,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不充分、谈心交心不透彻、矛盾问题没能有效化解、思想共识没有形成的坚决不放过;七是严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关,对自我批评避重就轻、遮遮掩掩、不敢揭短亮丑,开展批评不严肃不认真不负责,放了“空炮、哑炮、礼炮”的坚决不放过;八是严把整改方案关,对遗漏突出问题、整改措施不具体不实在、时限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楚的坚决不放过;九是严把解决问题关,对没有专项整治计划、能解决没有马上解决、一时不能解决又没有列出计划的坚决不放过;十是严把建章立制关,对没有制度建设计划、制度废改立不及时、新建制度不管用的坚决不放过;十一是严把群众公认关,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多数群众不认可、不满意的坚决不放过。)

推荐第2篇:幸福读书人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的: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心情的感受。的确如此,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废寝忘食,让你忘乎所以。在午后、在深夜,在暖暖的光线下,泡一杯热茶,斜躺在床上,任悠扬的乐曲在室内回荡,沉醉在那美丽的文字里,多好的享受啊!遨游在书的海洋中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可以使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一份正义与友善,一份智慧与思考,一份快乐与幸福。

安意如曾说:“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其实,阅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

热爱读书吧!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春光四溢的窗户,读书就像在品赏一杯杯清香的绿茶。就让我们沐着醉人的书香,伴着知识的甘露,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推荐第3篇:读书人如何从政?

读书人如何从政?

所谓“从政”,指参与政治事务,一般指做官。出自《左传 定公元年》:“子家氏未有后,季孙愿与子从政。”中国是个有着非常深厚官本位文化的国度,如何做官则是大量典籍贯穿始终的内容。通过读史从历史典籍中参悟从政的道理,借古鉴今。我在传统文献中,从《论语》、《老子》、《易经》等经典文库中,读到了很多为政的理念和做法,既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又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的,但历史往往是不断反复的。先人们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今天依然大有其用。从政的四重境界

从政,如何才叫好,达到如何的状态才完美,效果要怎样才行,《道德经》17章说:“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作为统治者(如国君),最高的境界是黎民百姓知道你的存在,了解你的执政理念,但感受不到你对他无休止的“骚扰”;其次是统治者亲力亲为,得到老百姓的亲近和赞誉;第三是百姓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最坏的状况是人民对统治者的轻蔑。正是由于统治者不足信,所以老百姓心中没有你。

虽然是几句简单的话,对从政者(乃至大企业)而言却似乎很有教益。多数情况下,从政最高的境界就是统治者本身的“无为而治”。很多事情搞糟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统治者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或者根本不了解下情而瞎折腾,“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说的都是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是我们祖先描绘的理想国。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做到自组织和谐运转和自我管理,领导人能够无为而治,这不就是我们在孜孜以求的健康、持久、和谐的社会吗?

从政的五个美德

《论语题尧曰》篇,孔子弟子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所说的第一美“惠而不费”,是要给老百姓以实惠,但又不过多花费。为政者要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实际的有意义的事,不要劳民伤财。古代孔子的政绩观与共产党的政绩观在这点上完全相同。“劳而不怨”是第二美,意思是役使百姓而又不让他们产生怨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俯下身子了解民情社情,去做老百姓真正想做的事情。第三美“欲而不贪”,意指虽有欲望但不贪婪,孔子并把这种美德具体化为“欲仁而得仁”。共产党的干部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可转化为贪欲,动用公权为私利。第四美“泰而不骄”与第五美“威而不猛”,是就领导者的政治道德修养而言的,意思是要雍容大方却不骄傲自大,有威严却不凶猛。这二美在今天看来还具现实性。今天的部分领导干部往往具有双重的政治人格:对上奴颜婢膝、曲意逢迎,对下傲慢无礼、颐指气使。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何来好的党风?

孔子的从政“五德”,本来是党员领导干部从政最基本的官德,但今天,好像是越基本,却越办不到了。

对从政“以德为先”的两重解读

从政德为先。德者,一是旗帜。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的品质,就是“人中北斗”,不但引领方向,而且聚集斗志和气势。德者,二是榜样。德之核心是正。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鱘子路第十三》)。一个“正”字阐述了做官的全部真谛。正人先正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首先要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今天的事实也表明,“一把手”的领导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一支队伍的示范和影响最大。

从政的“坦言”与“慎言”

中国古代的从政智慧,既有“直言”之说,也有“慎言”之讲。

为政者要敢于说真话,既要善于表观点、有主张,又要敢于位居高位而承认自身之不足。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陈,就是摆兵布阵。我在学习这段话的时候,很是疑惑,难道孔子也有不会的东西吗?以孔子的好学,军旅的事会学不会吗?仔细研读之后发现,孔子教给我们的是一个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做人,不受名利所困。

但孔子又告诫我们,做官要慎言寡悔。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段话用在今天,我们的理解是:普通民众率性而为问题不大,要想当官则必须谨言慎行,约束自己。但是,很多人理解为明哲保身,那就不应该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哲学了。

读书人如何从政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常理又说,不读书不成器。那么,读书与从政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从政需要知识。《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说“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意思是说,只听说过经过学习以后才可以进入仕途做官的,没有听说过用进入仕途来学习的。这句话说明从政做官者必须接受教育,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鴠大略》),学者不见得去做官,而做官者一定要去学习。没有知识,从政就是盲从。战争年代靠打仗,和平年代靠建设。前者需要的是实战经验,后者需要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是从政的基础,社会越发达,就越需要有知识的官员。

从政是知识分子报国安邦的重要平台。有了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就要释放知识的能量。孔子一生都在寻求报国图志的舞台,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更要好好把握住,全心全意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实现人生价值。

但从政不同于从学。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此为“三不朽”。学者从政往往还停留在“立言”,殊不知,学者从政更需要建立政绩,率先垂范,勇挑担子,敢于献身,不做孤芳自赏的读书人。从政需要吃苦、吃亏、吃气。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善于吃亏,孜孜不倦,才会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和形

象。读书人从政,展现在群众面前如果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不敢吃苦,更不愿吃亏,哪会让群众信服?

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文明,传到今天,我们承载了历史,又肩负着传承,深感自豪与责任。今天的我们,无论从政的目的还是面对的环境、任务都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如何将国家、民族的千秋大业与社稷民生经营好、维系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崔凤军)

推荐第4篇:教师要做读书人

教师要做读书人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读书的倡导者,更应该是读书的先行者。

一、读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学校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其实,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教师的手中形成,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二、有选择地去读书

现在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工作繁忙的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应该有所选择。

1、哲学著作。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无数经典的哲学著作,这些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点。教师要成为精神高尚的人,信仰神圣的人,诚实可信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就要通过阅读这些哲学经典著作汲取精神食粮,如前面所言,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变得崇高。

2、教育著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碰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首先需要学习。现在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都是这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今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育报刊和登陆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去学习,这些站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思想,是引领我们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指南。

3、文学作品。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都不乏经典之作,尤其古典诗歌是一种良药,可以医治唯利是图、浮躁和虚伪,如从王维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品尝到恬然宁静、淡泊名利、永沐清风的自然之趣;以《仁爱一生》为代表的名人传记,可以让我们和名人近距离接触,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阅读与思考并重。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只是勤奋工作,而缺乏创新,没有思想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要多看书,多思考。

2、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虽然读书学习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

3、让读书成为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没有接触过,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

4、读写结合。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写作。有意识地去创作,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丰富。写作对教师的意义一是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位;二是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品味生活;三是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四是会帮助你深化认识,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五是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六是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有成绩感。当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不能放弃的习惯时,原来我们的生命已在这写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了。

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推荐第5篇:教师当是读书人

火热的天气就像我学习的热情, 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我对着自己笑了:老师应该是个读书人,谁不知道?老师要做个读书人,这句话早就说烂了。网上、杂志上随便翻翻,类似的话题多得去了!

但教师真是个读书人么?不见得!就拿眼前的现实来说,教师有太多的理由可以不读书,一曰忙,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二曰烦,学校、班级、家庭团团转,整天心烦意乱,哪有心思静下来读书;三曰惑,世界太精彩,“读书”两字挤不进教师日常生活的“节目单”。

虽为教师,整天和书本打交道,但是除了课本、参考书、习题集外,你还读过哪些书?有这样一个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年人均读书量6.69本,51%的教师几乎不读书。他们读的主要是教材、教辅资料,这仅是职业行为式阅读,不是专业发展式阅读,不是生命成长式阅读。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认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业余时间一般是看电视、打牌和各种应酬。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6%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不读书,不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孤立行为”,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此间,有一组统计数据值得关注:2008年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1.75本,有读书习惯的国民只有5%左右,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然而,任有再多的理由,再怎么申辩,教师当是个读书人。曾有教师向于永正请教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秘诀。于老师答说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一是读书的习惯;二是看和听的习惯;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我庆幸,小时候父亲留给我的那一箱子古书——那是一个木头箱子,不大,搁在阁楼的角落里。箱子里没有其它东西,净是书,叠得整整齐齐。家里人口多,就在阁楼上搭了一张铺,每天晚上,我爬上阁楼,打开箱子,在昏黄的电灯下,一本一本读过来。父亲爱好戏剧,箱子里的书基本都是这类,《西厢记》、《孔雀东南飞》、《三言二拍》„„等到上中学,课文里有《孔雀东南飞》(节选),甚是惊喜,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般。读师范时,走出校门不多远,有一家“新华书店”,常常在那里读书,看到四卷本的《红楼梦》,欢喜得了不得,省下饭钱,把她买回来。

工作以后,和所有的年轻教师一样,忙于教书、忙于生活,少了那份读书的自觉,常常感觉别人说得我怎么连听都没听到过,那么多好东西我怎么就错过了,大好的时间没有读书,真是可惜!还好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赶紧捧起书来读。前些年上书店,去得最多的是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一趟一大包,每一次筋疲力尽,但收获多多。有一阵网上荡电子书看,不过瘾,绝没有纸质书的书香感。现在则在网上淘,隔一段时间,会下一次单子,买着,读着,心灵和书房一起充实起来。

教师当是读书人,这话不假,因为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

二0一一,五月,东海之滨,“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 初到南通,尘土飞扬,施工人员正在翻新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呵呵,我们这一行人也不正是前来改造翻新我们的“基础设施”么?

行话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看江苏,江苏的基础教育看南通”。本次有幸赴南通参加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深感向往和荣幸。开班典礼,严华银副主任对我们提出了“三交”要求:交流、交锋、交往。 5月26日

上午第一场讲座,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师专业发展》。杨教授从医生和律师的专业化谈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身正+学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即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它具有三个层次:1.掌握科学知识,2.探求学科智慧,3.尝试学科创新。身正,即教师职业发展。它具有三个境界:1.遵守规范道德,2.拷问良心道德,3.信仰幸福道德。听了杨教授讲座,我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成为一个自爱、自尊、自强的教师,成为一个让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公认的教师。努力让教育成为个人信仰,让信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让习惯成就职业幸福。

下午第二场讲座,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谈顶良,《高效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谭教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像一篇系统化的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虽然一些观点较为老陈,但报告中所散发的人文观和教育观还是感同身受,颇具共鸣。 5月27日

上午第三场讲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东博士,《教育哲学视角下对课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张博士站在哲学的角度从八个方面——1.教育哲学:基本理解和主要认识,2.价值确立:哲学对实践者的意义,3.异化表现:课题研究的教育哲学审视,4.人的解放:课题研究的终极追求,5.潜力挖掘:教师哲学素养的自觉把握,6.教育主张:个体认识的哲学概括,7.实践剖析:课题研究的规范探讨,8.自我拓展:教育哲学的实践生成,看待教育问题,对待课题研究问题。总体感觉理论性多了些,实践性少了些。

下午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姚卫伟主编兼作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写好文章:1.标题至重,2.内容呈现,3.语言表达,4.遣词造句。但所举事例都是高考作文,意在想让我们触类旁通。姚主编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听起来似懂非懂,但有一句话说得挺在理:站稳课堂+写好文章。 5月28日

上午哇!我所崇拜和敬仰的李吉林的报告。李吉林的大名如雷贯耳,她的“情境教育”耳熟能详,但从未面对面的聆听过大师的课堂和报告。所以心中充满期待。当73岁的李吉林出现时,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从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到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再到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的成长让我唏嘘不已、满腹钦佩。现场很多“同学”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她的“真、美、情、思”为核心的情境教育必将为广大小学老师的成长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下午分组活动,请年轻的特级教师谈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南通市启东实验小学的李伟忠的《为自己的人生导演——成长关键词》,感觉很有趣、挺实在,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气的帅小伙。淮安市外国语学校的施延霞《享受教育的快乐人生——我的成长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执着的力量。 5月29日

上午常州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党支书、江苏省特级教师潘建明,《追求卓也得教育人生——优秀教师成长纵横谈》。潘特级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一些事例,从提升师德行为、加强组织管理力、深化教学领导力、丰富教学思想力四个方面别具一格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某些话题虽然惹来了一些争议,引起了一些思辨,但潘特级的认真和严谨值得学习。 下午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秦德林,《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教育科研的重新认识,2.教育科研的基本功能,3.教师发展的立体审视,4.教师发展的科研路径。秦特级不愧是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的专家,他一再强调教师搞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说的“一所学校可以没有第一名的教师,但不能没有第一名的团队”,很有道理。 5月30日

上午南京市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如密,《教师风格理论与优秀教师的成长》。从“教学风格的本质与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谱系,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发展,教学风格形成过程及阶段、创造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话题,新颖而有趣。让我不禁想入非非起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下午论坛:个人发展规划交流。因为时间关系,常州、镇江、宿迁、泰州、苏州、淮安、连云港七个大市的代表先后发言。发言内容也不尽相同,亦庄亦谐。让我感觉,自己如果上去也能讲得很好。 5月31日

上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严华银,《研习“人文”修炼“精神”——现实中国教师发展的核心课程》。从五个各方面现代教师群体状态分析、深刻认识并领会人文素养中内含的教师精神、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特别环境氛围和“他律”中习惯成自然、内修——在对时间的反省和反思中净化和提升,阐述了自己要讨论的问题。严主任的讲座也引起了“交流和交锋”。 下午归程。

回首这一周的培训,安排的时间满满,安排的内容满满,收获也是满满,在最后的结业仪式上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所提的希望也是满满。回顾这七天的学习,顿顿“饕餮大餐”,我犹如干涸的小苗,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听、不断地记、不断地学,回去后还要不断地温故、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消化。

感谢南通之行,让我重新认识和定位了自己,寻找而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感谢南通之行,让我认识和结实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精英朋友。感谢南通之行,我将以此为起点,开启我新的旅程„„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二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1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三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⒈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⒉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⒊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⒋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推荐第6篇: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慰问信

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慰问信

敬爱的老师们:

丹桂飘香,秋菊逸彩,金风又送喜讯: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了!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们代表全校四千余学子把最衷心的祝愿与最诚挚的慰问以最深情的祝福送给您们:辛苦了,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推崇真诚与廉洁,因而你们的心灵永远那么坦荡而年轻;你们信奉付出与汗水,因而你们的收获永远那么殷实而厚重;你们播种希望与快乐,因而你们的笑容永远那么灿烂而迷人;你们打造现在与未来,因而你们的名字永远那么响亮而多情。

伴随学校改革序幕的拉开,你们的辛勤奉献,换来了我校教育教学成绩的逐步攀升,今年的中、高考我校取得明显成效;你们的谆谆教导,激励着我校四千多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我们的校风、学风比往年有了更大的进步;你们的含辛茹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今秋北大的校园又增添了一名雅中学子;你们的爱岗敬业,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的更加规范。

祝愿你们再接再厉,再铸雅中辉煌!

祝愿你们笔尖耕耘桃李地,墨水浇开智慧花!

祝愿你们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祝福全体老师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共青团四川省雅安中学委员会

四川省雅安中学学生会

二○○五年九月五日

推荐第7篇:第二十一个教师节贺词

第二十一个教师节贺词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衷心祝愿黄骅市所有的教师

节日快乐万事称心

幸福健康永葆青春

两鬓渐多白发

眼角皱纹悄悄爬上

年华已逝

青春不在

你把它留在了那里

献给了

曾经痴痴

爱恋的三尺讲台

晨曦悦耳的

上课铃声响起

热闹喧哗的

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在一片宁静中

一声清脆的起立

引出异口同声的:

老师好!

同学们好!

请坐下!……

面对天真无邪

渴求知识的明亮眼睛

“传道,授业,解惑”

的神圣职责

让您精神倍增

光荣的职业

充满阳光

耕耘未来

播种希望

小小三尺讲台

是您心中的爱恋和追求

推荐第8篇:安全工作十一个严禁

夹石镇中心完小学生安全工作

十一个严禁:

1.严禁到沟、河、塘、渠、堰、库玩耍和洗澡。 2.严禁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

3.严禁驾驶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上、放学。 4.严禁乘坐“三无”车辆和机动船上学、放学。 5.严禁进入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 6.严禁吸毒贩毒、参加邪教组织。 7.严禁酗酒、吸烟、参与赌博。 8.严禁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9.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进校园。 10.严禁到施工地段和危险区域玩耍。 11.严禁购买“三无”产品和禁用食品。

12.严禁在上学、放学路上到处追逐不按要求行走。 13.严禁深夜在街上逗留、玩耍。

2014年9月1日

推荐第9篇:十一个爱情经典名句

1.不要因为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日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最后你怎么办?

2.不要随便和别人上床,否则将来遇到一个真爱,但他却是个洁身自好、有原则的男人,你会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

3.在要求对方是不是处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处男,如果是,你可以,如果不是,你凭什么?

4.不要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如对方而放弃追求的打算,长相只是一时的印象,真正决定能否结合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性格,我见过的帅哥配丑女,美女配丑男的太多了。

5.和一个生活习惯有很多差异的人恋爱不要紧,结婚要慎重,想想你是否可以长久忍受彼此的不同。

6.经常听说男人味女人味,你知道男人味是什么味道,女人味又是什么味道吗?男人味就是豁达勇敢,女人味就是体贴温柔。

7.和聪明的人恋爱很快乐,因为他们很幽默,会说话,但也时时存在着危机,因为这样的人容易变心,和老实的人恋爱会很放心,但生活却也非常乏味。

8.有的人老是抱怨找不到好人,一两次不要紧,多了就有问题了。首先你要检讨一下你自己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那你就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眼光了,为什么每次坏人都让你碰到?

9.有人说男人一旦变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难道女人变心,九头牛就拉得回来吗?男女之间只有生理差异,心理方面大同小异。

10.如果真爱一个人,就会心甘情愿为他改变,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我行我素,置你不喜欢的行为而不顾,那么他就是不爱你。所以你不够关心他或者他不够关心你,那么你就不爱他或者他不爱你,而不要以为自己本来就很粗心,或相信他是一个粗心的人。遇到自己的真爱,懦夫也会变勇敢,同理,粗心鬼也会变细心。

11.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推荐第10篇:安全工作十一个严禁

沙子二中安全工作十一个严禁

严禁学生到沟、河、塘、渠、堰、库玩耍和洗澡;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

严禁学生驾驶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上、放学;严禁学生乘坐“三无”车辆和机动船上学、放学;严禁学生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进校园;严禁学生进入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严禁学生吸毒贩毒、参加邪教组织;严禁学生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严禁学生到施工地段和危险区域玩耍;严禁学生酗酒、吸烟、参与赌博;严禁学生购买“三无”产品和禁用食品。

沙子二中2014年3月1日

第11篇:优秀教师应该是个读书人

《教师阅读力》:优秀教师应该是个读书人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

阅读如此重要,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一组数据是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 要让阅读成为教师专业对话的纽带

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的时候,一场阅读革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第三,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系统思考从何处来?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第12篇:读书人的杂文随笔

如题,这个词咱中国人很熟悉,常被念叨,像我这样得意忘形的时候也飘飘然的自诩为其中一员。

读书人,问题来了,什么叫“读书人”?或读过多少本书才算是读书人?

我发现,我这个读书人的人竟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

朋友告诉我:识文断字就算读书人,有道理,旧时人好像就是这么认为的,问题是。现代不识字的人已经被淘汰的差不多了,满街圣人在哪儿,再说圣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有人说,常有文字现世,便是读书人。难说,满腹经纶,不善言表,或不愿言表的多了去,这定义软踏踏的,扶不起来。

又有人说了,读书人有一种气质,谈吐就是与大字不识几个的不一样。可能吧,但无赖,擅长马屁的读书人那个没见过?名字可以随手拈来,这定义漏洞太大。

......

这题好像无解啊?那我干嘛还舍不得摘下这个“读书人”桂冠?一定有原因。

想高人一等,精神上的最容易得到,也最省事儿,心里满足就什么都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阿Q)。满足似乎跟虚荣粘连,虚荣心被读书人鄙视,常言语讥讽,可到头来,读书人大都上了虚荣美女的床。

读书人下面的当然是目不识丁一类,比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反复吟诵,读书人(我在内)经常毫无顾忌的“脱口而出”。白丁,到底是不是不识字的,不好说,不能说是贩夫走卒,娼优一类,达官显贵,大德高僧,被誉为才子之流的跟这些“下三滥”文章往来,言语机锋参禅悟道,诗词唱和的多了去。

什么时候有读书人这个说法,或名号的?不知道。既然自诩为读书人,那就“考证”一哈子。

孔孟,诸子百家好像找不到有人说过“读书人”这仨字儿。这些“子”们成天干的只是宣扬自己那一套思想学说,要做的也只是仁义(比如孔孟),或“放浪形骸”(比如老庄),或根本不关心做个什么样人。“读书人”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仁义之人、无为而潇洒之人?你要问前秦诸子中任何一位,他们肯定会一愣,然后“顾左右而言他”,因为“读书人”是一个不具有任何善恶,理智等内涵的词,古人讲究“正名”,“读书人”“名”未“正”,我如何言得?

那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词的?不好说,就是“鸿儒”也不一定等于“读书人”。“鸿儒”说的是饱读诗书,且尊信儒家那一套的人,“白丁”,大概说的就是什么书也不读的人。

汉唐宋元明,包括清,思想大家们也不见“读书人”(极有可能我没见到),言论中找不到以“读书人”为荣的叨叨,倒是戏文小说里常见到。恩,灵光乍现,“读书人”这个词儿应该就是从戏文中而来,神马落难公子中状元,穷秀才遇富家千金等等。酸秀才总能艳遇,这梦太诱人了,于是读书人自然吃香起来,这才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个读书人真好。

,说了半天还是没解决何为“读书人”的问题。求解,是西洋人搞的理性,逻辑那一套,我们不要神马解不解的,反正是读书人,你我心照不宣就行。

第13篇: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喜爱的书籍,学习知识,吸收精神营养,为自己的人生奠基。读书将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愉快。

读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读书的情趣。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当我们轻轻掀开那墨香四溢的书页,会感受到历史的云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生活的美好。

读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读书的收获。我们读书,知道了祖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我们读书,看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读书是快乐的,快乐来自读书的境界。试想,静谧的夜晚,守着书桌,一盏台灯洒下橘黄色的柔光,宁神展卷,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当你进入阅读的境界,静静地聆听那宏大的精神之音,虔诚地俯仰古今中外璀璨的文化星座,春雨润物般地充实自己的心灵丰满自己的精神„„该是何等的快乐啊!

我们读书,看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从书本中我们学会了爱——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会了敬佩——敬佩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透过书本我们懂得了恨——鄙视穿新装的愚蠢的皇帝;书能帮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刘胡兰、董存瑞、江雪琴,黄继光„„一个个英雄人物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而献出生命。他们激励着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如果你有烦恼,请读书,因为读书会让你快乐起来;如果你感到寂寞,请读书,因为读过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为高尚的朋友对话,倾诉你的烦恼;如果你觉得空虚,请读书,因为书可以充实你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读书的快乐,做个快乐的读书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4篇: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幸福?其实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回眸往事才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而书籍便是这几年不断给我鼓励,给我慰藉,让我感觉到幸福的希翼。

初中伊始的我并不善言辞,每每看他人笑着逐闹,自己便在角落里看书,别人不予搭理我,我便也沉默着只顾着看书,不懂得交流,自然我在语文课上的发言总是显得语无伦次,虽然那是那时候的我唯一喜欢的课程。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沉浸在书海里还不如他们玩着说得好,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什么意思,却又表达不清楚。我居然开始了抱怨,那么多的为什么都被抱怨的话所替代。我开始更加沉默,课堂表现也越加的糟糕。而之后的一本书,悄悄的带我离开了困境。

那天我如平常一样进入了自己最常进的图书馆,兴致恹恹的走过一个个书架,在经过第三排书架时胳膊肘不慎碰落了两本未放好的书,我赶忙给捡了起来,就在放他们回去的瞬间我注意到了上面所放的书,很大的书名字在书上印着,很明亮的颜色,{不抱怨的世界},不抱怨三个字很大很大,勾引着我的好奇心,不抱怨么?我翻了翻,看到了后面的评价“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书”。可能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吧,改变这个词让我有所触动,我便借走了他。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我开始学会改变,不再孤僻,不再抱怨,试着接纳与请求。我开始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变得越加活泼。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阅读给了我欢乐。给了我懂得满足与珍惜的心,让我真心的感到幸福。

第15篇:通讯稿 教师,做个读书人

教师,做个读书人

2012年10月10日下午,伴着香醇的咖啡,我校迎来了《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

张主编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书是什么?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是朋友,也有人说像一面镜子。接着,张主编引用了中外名人的见解向我们讲述书的含义。随后,张主编介绍了古今中外名人“为书痴狂”的有趣故事,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编自己与书的故事,并且他还为此写了文章《书鼠》。

至此,张主编向我们全体教师发出倡议:我们的改变,要从阅读开始!他谈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后,张主编一气呵成地为大家推荐了十九本经典书籍,及其相关的信息,让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建议我们读一读《仁爱一生》,帮助自己找到信仰;读一读《雅舍小品》,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读一读《爱弥儿》、《陶行知文集》,感受中外教育的不同观点;读一读《文化苦旅》,重新认识旅行与文化的意义;读一读《时间简史》,感受自我的生命在生命长河中的渺小;读一读《美的历程》,重新审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此外,张主编谈到,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方法很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最重要的。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经历了一次与书为友的美丽旅行。要给予学生阳光,老师首先要具备阳光般的心态,而这份朝气、从容与自信,来自于平时的自我修炼和锻造,来自于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来自于积极向书本汲取营养。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生活里,都会以书为伴,做一位有书卷气的大教师!

第16篇:领导干部应做个读书人

领导干部应做个读书人(声音)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02日05 版)

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的地方,就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反之,工作就流于一般化,打不开局面,甚至停滞不前

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

况、新问题,如果还是习惯于凭感觉、凭经验办事,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达不到预期效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因此,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努力加强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主要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多读书。书籍包含了种种科学成果,书籍可以回答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我们长期努力但还没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老问题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就必须多读书。

学贵思。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脑子里要经常装着问题,开动脑筋,反复思考,力求把零散的、孤立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系统的、联系的、理性的认识。努力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所以有人说,读书学习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原有的问题变成没有问题,又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说明确实是研究思考了,读懂弄通了。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看一个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仅仅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找到科学、管用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读了不用不是力量,学以致用才是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在对全局工作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善于思考,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学习好才能服务好,才能创新工作。比如,现阶段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关系,如何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保护好青山绿水,只有深入研究思考,才能找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的地方,就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反之,工作就流于一般化,打不开局面,甚至停滞不前。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解决

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多读书学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因此,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人,一个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个对本领域业务工作有一定研究的人。多读书,好研究,善思考。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读书学习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良好习惯。

——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日前在省委党校讲话时说

第17篇: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 【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 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 者:(板书)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2、说文解字:(板书)

(1)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3)睿( )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 (4)卑( )鄙( ):

二、教学过程:

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一)快速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TS:“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TS: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

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 “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6)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13、好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二)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1945—1949年在福州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四)文章结构

全文以总——分——总的机构方式、层层推进,卒章显志。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问丈夫的总起段,中心句是:“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他提出了“两个世界”:一是人所共有的“现实世界”,二是“为读书人说独有的”“更为丰富的世界”。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2——4):具体分述了阅读能给人带来“丰富的知识”,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强调了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的情趣相联系。

作者在第2段点明,读书“能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认为,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整个第3段都在论证这一点。

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的情趣相联系。

第三部分(5):“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明主题。本段的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五)写作特点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六)体会读书人的幸福

教师导入:“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都是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正是因为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才成就了匡衡、苏秦等人的博学多才。而大家熟悉的童第周,也是由于对书籍的爱好,对学问的渴求,才成就了他在生物学上的辉煌。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

(七)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体会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排比

例如: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总结:这排比句,运用古今中外八个事例,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也即分论点。使论据显得全面而充分,论证显得有力且可信。

比喻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总结:通俗明白地说明了读书能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总结:证明了读书使人避恶的功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体会部分句子含义。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小结:一本好书,能给人以人格上的影响,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小结: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判断是非的能力。

(3)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小结: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八)思考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

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

5、第三段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18篇: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

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过去和未来。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徜徉与书的海洋,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与那些古今中外的贤者志士共语吧,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

花小五(2)中队

2015年12月7日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一首轻快的乐曲为心情插上翅膀,像蝴蝶一样飞上天空;一幅绚烂的图画为眼睛洗去尘埃,像钻石一样折射出人生的七彩阳光;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使头脑踏上想象的旅程,像乘坐时空穿梭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畅游。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国度。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和动力,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读书令整个世界一起美丽。爱读书的你们都是善良的、可爱的。

利用余暇时间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事。孩子们,午餐后,当你静静地捧起一本书,坐在书吧中,享受午后和煦的阳光,那是多么惬意啊!

在此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三点倡议:

——爱读书。将读书变成一种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会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法,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读好书。有选择地读书。希望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选择你所喜爱的书籍,并和你的朋友一起分享。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同学们,让我们到书海中去畅游吧,让读书在我们校园蔚成风尚,让读书成为我们每天的习惯,让清新的书香永驻铁佛中学。

谢谢大家!

第19篇:读书人是幸福人

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人世和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智慧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步—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20篇: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5.3班

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说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古诗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 “可憎”了。

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

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与那些古今中外的贤者志士共语吧,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5.3班

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说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古诗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 “可憎”了。

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

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与那些古今中外的贤者志士共语吧,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5.3班

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说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古诗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 “可憎”了。

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

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与那些古今中外的贤者志士共语吧,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

《十一个读书人.doc》
十一个读书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