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的名言

2022-05-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笛福的名言

笛福的名言

1、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2、醉汉是地狱的宠儿

3、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清白愈受到诽谤身份愈高。

4、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5、假如你要尊重真理,就要预期在腹背受难。

6、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的情感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愿望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

7、需要时好人也会变成恶棍

推荐第2篇:笛福的名言摘抄[材料]

1.需要时好人也会变成恶棍。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的情感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愿望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

3.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交易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时,好象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4.最好的人也必须面对死亡:往往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5.假如你要尊重真理,就要预期在腹背受难。

6.醉汉是地狱的宠儿。

7.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

8.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9.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清白愈受到身份愈高。

10.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推荐第3篇:笛福《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提起鲁滨逊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世界闻名的早期探险家。前几天,我刚刚阅读完了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鲁滨逊飘流记》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

《鲁滨逊飘流记》讲的是鲁滨逊从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长大些,他随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学会了些本领,但几次都十分失败,都是死里逃生才活过来的。有一次,他从巴西出发,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啸和风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东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还有捕捉到的野兽,在那个荒无人烟在的小岛上住了整整二十七年又两个月,才和一些外来的人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回到了巴西。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一个普通的人,怎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仅用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的情况下而生存二十八年呢!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鲁滨逊办到了。他曾在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东西。他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难办的事情而绝望的精神鼓舞着我。

在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时间,我的成绩都大浮下降,我想:我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后来,我寻找原因,重新振足起来,努力复习。终于,我又一次我考了前几名。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解的奋斗到底。要不被客观的条件所束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学习,同样如此。一次考好容易,难的在于要坚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我心中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文中有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生还要可怕一万倍。”这说明,如果你惧怕危险,那你永远也无法战胜危险。同样,一个拥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是在逆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英雄,一个成功者。

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道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难,是鲁滨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

推荐第4篇: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一个没有人烟,没有食物,没有住所的荒岛上,一个人竟生活了二十多年,或许,一开始你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无法办到的。可是,只要你看了《鲁滨孙漂流记》,你或许会明白。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也没有一个人,他却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获救,回到英国。

没有食物,他就自己去打猎,把捕到的山羊蓄养起来,以至繁殖得很多。他把船上搬出来的麦子反复种收,以至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没有住所,他就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没有人,他还是因为救了一个野人,使野人学会说话,并最终还因野人通风报信才使他回到英国。

鲁滨孙是一个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的人,虽然他流落孤岛,但他并未怨天尤人,也并非就地等死,而是靠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得以生存。

或许,命运的光环并未降临到你身上;或许,你所面临的环境多么恶劣;或许,现实比想象更残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将命运的锁打破;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改造环境;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去改变现实。是的,鲁滨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创造了奇迹,改变了现实的残酷,让自己更好地生存。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想想我们,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比起鲁滨孙,我们少了一份勇敢,多了一份娇气;少了一份机智,多了一份无知;少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信赖;少了一个坚定信念,多了一种一遇到事就放弃不做的心理。你们想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信念,他是不会战胜困难的。一棵小草,是什么支撑它熬过冬天?正是坚定的信念,一只蚂蚁,长途跋涉,是有了坚定信念,才会坚持;而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会在逆境中逢生的。

我想,我们只有像毛毛虫一样,历经风雨,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只有像小幼鹰一样,在逆境中成长,才能飞向蓝天,只有像蚂蚁一样,有坚定的信念,以后的人生路才会走得更远。

推荐第5篇: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定稿)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一

生存是一种本领。生活中,只有那些善于生存会自我保护的人,就是真正的强者。\"生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本领。

鲁滨孙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在荒岛上克服了种种困难。整整二十八年,是什么力量使他经受了各种困难与苦难,孤独与寂寞呢,是生存。他用自己生存的本领,战胜了重重危机。由此可见生存是一种本领。

生活说简单也并不简单,说难也并不难。对于那些学会生存的人来说,易如反掌。他们能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战胜困难,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而那些一直游手好闲的人只能被这些困难所打倒,永远战胜不了重重危机。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虚的渺小的。”人不能做天上的风筝,盲目无目标的被线牵着走。

我认为认得生存应该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力量。我们应该在小小的坎坎坷坷面前屈服,我们大家要努力奋斗,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如何生存,要像鲁滨孙一样做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二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安的著作之一,是一本让世界都为之颤动的书。

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冒险家。他不贪图安逸的家庭生活,不愿死守父亲的家产,雄心勃勃地把遨游四海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

但最令我吃惊的是鲁滨孙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在遇难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中有一次提到鲁滨孙砍树,说他花了二十二天时间才把树根砍断,十四天的时间才把枝叶斫尽。这么算下来,这三十六天,一个月多的时间里,鲁滨孙一直在和一棵树作斗争。

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这需要坚持多久啊!我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我来砍树,没有坚持下来,也肯定没人说。

这样物质匮乏的生活环境中,鲁滨孙没有疯掉对我来说是个奇迹。没人陪他说话,虽然后来来了个“星期五”,但他毕竟是野人。整天生活得提心吊胆,怕有人来攻击他。

不过他没有崩溃,还是要感谢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说:“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也决不能放弃希望,有时候,希望往往就近在眼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得多”。

他也是靠着这两种品质,才在荒岛上生存下来的。

推荐第6篇: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2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3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6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9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0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 14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15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16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 17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18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9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20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21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22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23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 24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2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 Negotiation 26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27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28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29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0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31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32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33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

34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35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3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37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8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39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40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41 《嘉莉妹妹》中的空间和城市主题

4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43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

44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45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46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47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48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49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5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5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52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53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54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55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56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57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58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

59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60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 61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62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 63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64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 Contracts 65 英美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66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67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68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 69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0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71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72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73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7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75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76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77

78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79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80

8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82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83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84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8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86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87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88 从电影《美国队长》浅析个人英雄主义 89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90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 91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92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9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94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95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96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97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98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99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 100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101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02 The Greatne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 103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 10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0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106 从商品分类看进口商品商标翻译方法

107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08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09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110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11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11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13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1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15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16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17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8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119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20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121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22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23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 124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 125 论中美家庭教育——以《喜福会》为例 12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27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 129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130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 131

132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33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134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13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136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37 汉英导游词中国俗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9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140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41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142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1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44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45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46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147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48 On Nonequivalence of ―Ren Min‖ in Chinese Legal Texts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 149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5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151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152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53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154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 155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156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157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15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59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 160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161 The Weakne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162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63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164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16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166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67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16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9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身体政治解读 170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2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173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74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6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177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78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179 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

18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81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8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83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184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8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86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

187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88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189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90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91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192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93 论麦琪的悲剧

19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195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 196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19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98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99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推荐第7篇: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2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3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6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9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0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 14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15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16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 17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18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9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20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21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22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23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 24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2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 Negotiation 26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27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28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29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0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31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32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33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

34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35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3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37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8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39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40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41 《嘉莉妹妹》中的空间和城市主题

4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43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

44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45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46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47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48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49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5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5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52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53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54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55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56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57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58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

59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60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 61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62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 63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64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 Contracts 65 英美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66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67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68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 69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0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71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72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73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7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75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76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77

78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79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80

8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82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83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84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8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86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87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88 从电影《美国队长》浅析个人英雄主义 89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90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 91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92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9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94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95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96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97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98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99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 100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101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02 The Greatne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 103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 10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0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106 从商品分类看进口商品商标翻译方法

107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08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09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110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11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11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13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1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15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16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17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8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119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20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121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22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23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 124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 125 论中美家庭教育——以《喜福会》为例 12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27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 129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130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 131

132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33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134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13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136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37 汉英导游词中国俗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9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140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41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142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1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44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45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46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147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48 On Nonequivalence of ―Ren Min‖ in Chinese Legal Texts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 149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5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151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152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53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154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 155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156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157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15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59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 160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161 The Weakne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162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63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164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16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166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67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16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9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身体政治解读 170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2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173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74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6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177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78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179 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

18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81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8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83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184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8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86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

187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88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189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90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91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192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93 论麦琪的悲剧

19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195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 196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19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98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199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推荐第8篇:意象——笛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

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意象”一词萌芽于先秦,刘勰用于文学评论。北宋诗词中多有对笛子类意象的描绘。

一为明用。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几句,既是明用,又是从王昌龄《从军行》与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化出。其意境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相似。此为以笛声衬悲情,由笛声引发乡情。范词与三首诗神似处不少。但又有区别

1、三诗各有风神造诣,而范词兼有众长。《从军行》景起情结,写羌管撩人,但从思妇写起,颇见腾挪转折,表现报国之志明快透辟,时空交织含蕴丰富。《凉州词》以笛声引出征人离愁,开阔悲壮。李诗写吹笛声中尽望乡,愁苦不尽,迷惘空灵。范词“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象很受凉州词的影响,“羌管悠悠霜满地”更为唐诗意象的延续。范词下片意境与李诗更相近。“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不斩楼兰终不还“的翻版。但词体句多自由,故范词刻画更细更深。

2、风格上有雄浑中悲壮与悲壮中苍凉之别。二王一李为唐人,国力强盛,在戍守边战中坚信必胜,诗便是时代的折光,虽写思妇愁怨仍不乏悲壮雄浑,即使李益的中唐之作在望乡中亦未见悲伤泪水。范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威镇西夏。但宋代守内虚外,一味纳贡求和,且每况愈下,范受时代影响不免在思归中有未建功业之慨,有卫国与思乡的矛盾,苍凉悲抑,以笛声边声衬心情凄凉。

3、唐诗各有侧重,或怀乡或建功;范词则写御敌建功的抱负,又写边地之苦与思乡之情,内容广泛。明用的还有柳永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写晴天乐声悠扬悦耳,晚上采菱船泛动,歌声阵阵,昼夜歌乐飘动,男女老少快乐无比,以乐曲之美妙衬景美人乐。周邦彦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则是设想别后回忆汴京生活,是用夜游时闻到美妙的笛声、通宵欢乐的情景衬托别后的悲寂,以乐衬悲。黄庭坚的“万里归船弄羌笛”与陈与义的“吹笛到天明”也是明用。陈与周虽皆为回忆,但陈为实写,周为虚写设想。陈词是以乐声衬今日国破家亡、金兵南下侵扰的沉痛。这比周词悲痛得多,政治色彩更浓。

二为暗用。字面上不见笛子类字眼,然其化用的前人诗句中明白写有此类意象。如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句化用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及白居易诗“同是天涯沦落人”句意,隐含着笛声呜咽,让人感到春风吹不到天涯(夷陵),让人联想到村乐“呕哑嘲哳难为听”,词义双关蕴藉,遭受打击的悲愤自在不言之中,以悲衬悲。接下二句寓乐于哀,寄希望于悲情之中。这又是哀乐相融法。

字面为笳笙之类,实为借代(代歌乐)。如秦观“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通过饮酒至酣、鸣笳至乐、华灯飞盖等意象,写尽当日的尽情欢快。西园在汉、曹魏、宋代皆为贵族名轩,此词义贯古今,写出建筑的堂皇壮观。又用笳的延伸义(指笛箫笙笳并奏)来衬盛宴,以乐衬乐。整首词又是用昔日之乐衬今日孤苦,以乐衬哀。它如欧阳修的“隐隐笙歌处处随”及张先的“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苑静”皆属此类。

推荐第9篇:木笛

《木笛》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7课《木笛》。

【教学目标】

1.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理解朱丹先拒绝吹奏后深情吹奏的缘由,感受朱丹强烈的爱国情怀,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勿忘国耻。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朱丹先拒绝吹奏后深情吹奏的原因。

【教学难点】

牢记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读课文,叫做《木笛》,来听一听这木笛吹奏出了一支怎样动人的乐曲。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能够使学生较快走入课堂,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节约时间。)

二、理解生词,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填空内容。 填空内容:在考场中,朱丹(拒绝吹奏),临近石碑,朱丹(深情吹奏),最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既简洁,又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出示生词。

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窃窃私语

声名远扬  莹莹光亮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无声晕染 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 ⑴ 准确读准词语。襟;晕;血 ⑵ 理解词语含义。

①第一行关于“大师”的词语。(学生理解)

a.正襟危坐:(襟:衣襟;危:端正)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b.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②第二行关于“方阵”的词语。(教师讲解) a.曙色:黎明时的天色。 b.晕染:(晕:化开)

⑶ 第三行关于“笛声”的词语。

导语:这四个词语描写的是朱丹的笛声,悲凉凄切,饱含着深情。我们可以确定,朱丹就是一位木笛高手。可是,在考场,他却拒绝吹奏,请你找一找拒绝吹奏的语段,读一读。

(设计意图:课文生词与课文内容的有效链接,避免了生词讲解与课文分析的分离。)

三、深入理解,精读课文

(一)拒绝吹奏

1.课件出示9~23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男生:大师;女生:朱丹)

3.读了对话,朱丹是因为什么而拒绝吹奏欢快的曲目? 4.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背景。 ①学生交流。

导语:对于南京大屠杀,你知道些什么? 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导语:让我们随着这些画面,再次回顾这段惨不忍睹的历史。

图片解说: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的首都南京陷落,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南京成为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老幼动用机枪扫射,用火烧,他们把屠杀当作一场游戏,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③课件出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④师生合作读。

导语:同学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指名说后师板书:国耻)这是国耻,朱丹怎能忘记,所以此刻的他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悲戚;苦涩。

导语:把悲戚、苦涩的感情送进去,我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朱丹和大师之间的对话。

⑤扩展联想。

导语:听完这样的对话,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千言万语,如果你是其中的人物,你会想些什么?想说什么?(朱丹/大师) ⑥过渡:朱丹默默地离开了,他披着雪花,穿过大街,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以及客观数据的说明,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主观情绪准备。)

(二)深情吹奏

1.课件出示25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提问:朱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预设:在一片光亮中,孩子们自发聚集成一个方阵,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3.理解关键词包含的意义。

①画面中的“莹莹光亮”是什么?(烛光)为什么在朱丹的眼里,这烛光是“曙色”,是“蓓蕾”?(烛光代表着希望和力量)

②“幼松林”是指谁?(孩子们)用“幼松”形容孩子,说明这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③“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真的是红烛在流泪吗?(孩子们,在悼念死者) 4.出示画面图片,齐读。

导语: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孩子们悼念着遇难者,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一读这段话吧。

过渡:而朱丹就站在这一片烛光面前,看着这一片幼松林,看到了红烛流淌的红宝石般的泪,此刻他的心情很复杂,有忧伤、有欣慰、有悲戚、有温暖,百感交集,只有笛声才能表达他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利于学生体会课文所传达出的感情色彩。)

(三)凄切笛声

导语:所以,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课件播放《寒江残雪》笛曲)

1.这是一曲怎样的笛声啊?(课件出示课文语段)齐读。

2.自由读。刚才描写笛声的四个词语就在这里,请你关注它们,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绪,自由地读这段话。 3.指名有感情地读。 4.感受“如泣如诉”。

①提问:如泣如诉的笛声,究竟在倾诉着什么? 预设:悲伤、哀愁、爱国情„„

②提问:朱丹的倾诉,这群孩子这么小,能听懂吗?听懂了什么?

预设:孩子们和朱丹一样,都有一颗爱国心,都没忘记国耻,是能够听懂的。 5.齐读。

导语:把你的理解融进去,再齐读这段话。 6.感悟。

提问:朱丹动情地演奏,并不知道有一个人早站在一旁,目睹一切,他是——大师。朱丹出色的演奏使他被大师破格录取,仅仅是朱丹的笛声打动了大师吗?打动大师的还有什么?仅仅是朱丹打动了大师吗?还有谁?、预设:朱丹爱国的精神和节气。 预设:孩子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四、引用名句,总结感悟

总结:是的,尽管历史的硝烟早已褪尽,但是我们应永远记住那刻骨铭心的伤痛,列宁曾经说过(点击课件出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生齐读),诺贝尔桂冠诗人伊利.威赛尔也曾这样说过(课件出示: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生齐读),只有铭记国耻,才能赢得尊重(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引用名句,概括课文主旨,精炼又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

7.木笛

铭记国耻,赢得尊重

推荐第10篇:《木笛》

《木笛》

【环节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从课题导入,引导质疑——在对话中品味放弃原因,在资料中感受国耻国难——在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体会爱国之情——品读外貌中体会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为主要设计思路。首先以课题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视频、图片、音乐以及教师深情介绍资料,逐渐引导学生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真真切切地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文中朱丹及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2.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

1、品读描写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导入,引导质疑: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在哪出现了朱丹的木笛,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

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设计意图:以课题入手,使学生通过抓住“小心地”、“放回”、“紧紧握着”感受朱丹对木笛的爱,也从中感受到朱丹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刻画朱丹品质做铺垫。】

3、师:如此酷爱音乐的朱丹进入终试后,为什么却放弃了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原因的欲望,体现学生为主体】

二、对话中品味放弃原因,资料中感受国耻国难

1、默读课文,看看朱丹为什么放弃了终试? 预设:因为拒绝演奏表现欢了的乐曲。 师:这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那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南京大屠杀。 出示南京大屠杀影像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枪杀„„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 30多万人惨遭杀害!

2.师:这一幕幕惨状,这一串串血淋淋的数字叫人触目惊心啊!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当朱丹看到卡片上的试题时,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设计意图:多媒体音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场面,把学生带入了无法忘记的日子,再加上几个鲜红的数字和教师的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进一步渲染了气氛,激起学生的悲痛、愤怒,使学生的情感贴近了朱丹的情感,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朱丹终试中放弃吹奏的原因。】

3、3.师:(出示: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吹奏欢乐的曲目吗?”)你能试着说一说朱丹此时心中是怎样的心情吗?

(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了一躬”、“歉疚”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坚定„„

4.师: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这位大师也很奇怪。让我们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课文9——22自然段,老师扮演大师,学生扮演朱丹。学生可加入动作:如朱丹抽到考题时悲戚、沉默、深深鞠躬、歉疚、矛盾的表情、动作。 【设计意图: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围绕课文情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让学生再次感受朱丹的爱国之情,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体会情感。将感悟语言与训练语言有机结合,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教师小结:此时朱丹流下了苦涩的泪水,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想象画面中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二)、品味笛声,聆听朱丹的爱国情

1、师:当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时。他也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音乐响起:《寒江残雪》笛子版。)

2、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抓住重点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体会朱丹的情感。

3、这段话在写什么?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笛声悲凉凄切,寒冷。

4、读了这几句,你能说说朱丹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在说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

指导朗读:是啊!这真是“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再读描写笛声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使学生表达爱国情、聆听爱国情,悲凉凄切的笛声把学生引入了故事情境中,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既让学生感受到朱丹高超的演奏水平,又感受到了朱丹浓浓的爱国情。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多次朗读再次拉近学生与朱丹的距离,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训练表达能力,从而深化文章主题。】

(三)、感动大师,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木笛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中体会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告慰死难同胞)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写人文章的特点,渗透写人文章的写法,前文外貌描写为下文刻画人物的爱国情感做铺垫,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外貌描写中学到写法,并有意识地将此写法运用到写人的作文中去,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五、总结:

这篇课文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朱丹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他希望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老师也想对同学们说:“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位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的血泪史不能忘记,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学好知识、使祖国强大的重要性】

第11篇:芦 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芦笛》。

2、认识附点附点八分音符与二四拍拍号。

3、了解轮唱演唱形式,试着用轮唱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芦笛》,并能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感情。

2、认识附点八分音符与二四拍拍号,感受二四拍的强弱。

3、了解轮唱演唱形式,轮唱做到不追赶、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用自然而又轻快跳跃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芦笛》。

2、能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难点:对轮唱演唱方法的正确掌握。

课前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芦笛》

用《芦笛》的旋律作为进场音乐,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或)师背小鼓,边敲边带学生走。学生走到固定位置后,用手模仿鼓锤,做动作。

师生问好。

二、节奏练习

1、启发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件乐器吗?

生:小鼓

2、敲击节奏

师:小军鼓可以敲击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听,这个节奏你能用声音模仿出来吗?

出示节奏、认识附点八分音符、再次练习。

2∕4 X 。X X X ┃ X X X X ┃

附点表示延长,后面的十六分音符短而弱。 说说节奏的特点:坚定有力。

三、导入歌曲

1、初听歌曲

师:有一个小孩名叫安泰克的小男孩也想加入队伍,是什么声音吸引安泰克加入到队伍当中的听。

2、介绍芦笛

师:芦笛是民间制作的一种吹管乐器,它是由芦苇叶或茎管做成的吹奏乐器

3、复听歌曲

师:安泰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的、兴奋的、快乐的

歌曲情绪:欢快,活泼,速度:轻快 。

四、学唱歌曲

1、认识拍号:二四拍。知道其意义及强弱,击掌捻指,律动,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

学生边击掌捻指感受歌曲强弱。

2、学生视谱

师:这首歌曲结构方整,共有几个乐句?哪个乐句结束处有停顿?节奏相同的乐句有哪些?分别拍一拍。

出示正确答案:一共4个乐句;一句歌词对应一个乐句。

一、三句节奏相同,

二、四句节奏相同;第二和第四乐句在结束处有停顿。

进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

按歌曲节奏跟教师学读第一段歌词。

4、学唱歌谱

⑴分句学唱,对比学唱

1、3两句,唱得活泼,有弹性。

练习2—6(低音)的的四度音程

学唱

2、4两句

指导2—6的五度音程。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

分句学唱第一段。注意吐字清楚,突出附点音符与歌词的结合,强拍突出。

纠正不足,师生分句接口唱,完整唱。

(3)学习第二段

分句学唱

师:听,士兵们的队伍从远处走来了,

师:士兵们的步伐是怎样的? 生:有力的整齐的

让我们把士兵们的气势唱出来

(4)学习第三段

跟音乐练唱一二两段,小声跟唱第三段

下面有横线的歌词读一读(放慢速度)

教师慢弹琴练唱。

师:安泰克加入队伍的心情是急切的,我们加快速度,帮助他快点赶上大部队。快唱

(5)完整演唱歌曲

师:安泰克邀请我们一起加入到队伍当中,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芦笛》吧。

(6)歌曲情绪活泼、悠扬指导用富有弹性、轻快的声音演唱

五、轮唱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了个新朋友,它藏在乐曲中,大家仔细听

1、欣赏感受《黄河大合唱》《美丽的黄昏》 说说这种演唱形式有何特点?说说感受(更有气势、有趣)

出示正确答案,解释轮唱含义: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或者说这种同一曲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按规律先后进入的演唱形式叫做轮唱。

师:我们用轮唱的形式来学唱《芦笛》第一段

2、出示《芦笛》第一乐句

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根据节奏来读歌词

请一名学生和老师配合演唱

用轮唱的形式唱唱歌曲第一段。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不能同时结束演唱。能不能想办法,大家同时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4、、分别说说讨论结果,并示范。

用同学们想出的方法进行轮唱。

六、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第12篇:木笛

《木笛》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困难,不过学生在第一课是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以及当时的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学生感受朱丹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是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引导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

二、深入探究:

(一)、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接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请同学展读)

(二)、教师导语: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记忆最深的恐怕就是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是啊,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数十万人遇难的日子,数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终试的日子。然而朱丹在考场上却放弃了终试,但是当晚又被破格录取,这到底是为什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三)、请同学想好自己的观点后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做适当引导:

(因为考试中让他吹奏一曲表现欢乐的乐曲,他拒绝吹奏,最终放弃考试。后来大师听到了他出色的演奏,同时被他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所以破格录取了朱丹。)

1、请同学把相关的内容读出来。(5——23)南京招考一名木笛演员,其中一名名叫朱丹的木笛演员最终放弃了演奏,他说: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不能演奏欢快的曲子。而在南京城寒冷的雪夜,他却拿出木笛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笛声,最终他感动了主考,被录取了。

2、教师引导学生品文嚼字,咀嚼文章的味道。

①当朱丹看到卡片上写着: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时,他是怎样的神情?(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为什么悲戚?→△为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而难过、悲戚,它的沉痛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他会本能的拒绝,但同时又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然而对一个木笛手来说,展示自己的吹奏才华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真的舍不得失去这次机会,所以他痛苦、悲戚。△他可能还会想到,在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然出示这样的试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②引导学生细读第9自然段后面的文字,说说从哪些语句或词语当中体会到了什么?(“沉默片刻”:不是草率行事,迅速地、冷静地进行了思考,最后做出为了悼念亡灵,宁可不被录取,也不演奏欢乐曲目的决定。深思、熟虑。(板书:遇事冷静)“深深鞠了一躬”、“歉疚地说”、“请原谅”:非常有教养、懂得尊重他人、做事有理有节的青年。(板书:有教养)“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乐曲吗?”:他还是在争取机会,对于一位木笛手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想演奏,想展示自己,在考虑自己的前途。)

③轻轻的一句话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 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出示课件)为什么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请求。虽然话音很轻,但引起的反响很大。)

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他们可能会小声地说些什么?(他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换个曲目?会不会是他的能力有问题?„„)

(1) 指导对话。

﹡师读旁白引读(11——22自然段)(过了一会,大师冷峻的问;朱丹回答。),随即指名,两名同学分别读朱丹的话和大师的话。

﹡引导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中军民遇难录像。学生边观看,教师边引导。(是啊,朱丹没有忘记,12 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南京市百分之八十九的房屋被烧毁,大火整整烧了7天7夜,他们枪杀活埋中国34万民众,几乎所有的女同胞都被他们所迫害,他们的年龄小到几岁大到80几岁。从始至终他们没有停止过一天对中国的掠夺。这次大屠杀,是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面会这样的历史,朱丹怎能吹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指导朗读。朱丹的语气应该是沉重的、坚定的。大师的话应该是充满疑惑的。(△再找一组同学读直接读对话。△同桌读。△展读。△自由选择角色读。)

﹡在大师与朱丹的对话中,当说到了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时,很久,很久,会场一片沉寂。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突然意识到这一天的特殊背景,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为什么大师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就这样,朱丹放弃了终试。

(2) 引导学生感受入夜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幕。

﹡教师导语: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师读第25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自读,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南京市的孩子们都自发的聚集起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他们记住了这段历史。文中把这些孩子比作幼松林,相信他们一定是坚强的。﹡生齐读25自然段最后一句。(孩子们手中的蜡烛也流泪了。)﹡请同学们观察插图,看看每个孩子的神情。(凝重)

﹡师引读。(面对这感人的画面,朱丹伫立雪中,小心的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接着,生齐读。(配乐)生读后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入夜大雪漫天,天公落泪。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面,吹奏木笛悼念亡灵。他的情感的以畅快淋漓的宣泄,这正是朱丹此时此刻复杂心情的写照。可以说墓碑凝冻着这声音,眼前的孩子温暖着这声音。墓碑是耻辱,孩子是希望。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还是那样的平静吗?不觉的肩上多了些什么吗?(担负起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的重任)

﹡师引读,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你们也在静静地倾听,你们听懂了什么?(生谈一谈,结合收集到的资料)

﹡生自读29——32自然段。再齐读31自然段。朱丹出色的演奏、强烈的爱国情博得了大师的欣赏。就这样,朱丹被录取了。

﹡可见,朱丹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国青年。演奏木笛水平出色的人。可谓德才兼备,希望我们同学能够做这样的人。)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去审视一下文中对朱丹外貌的描写。(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通过对朱丹外貌的描写突显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回想一下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细品读这段文字,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身黑色: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衣衫上的梅花:表示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仿佛把自己紧束成了一株梅树:显示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吟诵古诗——咏梅。朱丹就像梅花一样有气节)。

﹡同学们,我们有像梅树一样傲然挺立的中国人,我们有像松树一样坚韧挺拔的中国人,我相信,我们的中国不再会有那样屈辱的历史,未来一定光明灿烂!

﹡文章的最后写到“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是因为大师对朱丹充满敬佩之情。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表现出他对木笛的喜爱。

﹡文中四次提到朱丹手中的木笛,找出来读一读。朱丹手中的木笛贯穿文章的始终,可见,围绕朱丹手中木笛发生的事情,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线索。“进入终试→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 正是因为朱丹手中的木笛贯穿文章的始终,所以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为《木笛》。

三、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大家的心情都是比较沉重的,或者说是难以平静的。

请同学们记住,我们要记住历史,记住耻辱的历史,记住辉煌的历史。但是,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有时间的话进行小练笔——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效果评价设计:

默读、朗读采取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搜集大量视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结合文中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⑴缄( )默 ⑵擎( ) ⑶人头(cuán)___动 ⑷蓓蕾初(zhàn)___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6.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8.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八.1.①jiān ②qíng ③攒 ④绽 2.请原谅,能换一组曲目吗? 3.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4.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 5.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6.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7.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1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 (

22、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19、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 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

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2分)

(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2分)

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

22、①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2分)②不多余(1分)。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的内涵。(3分)

第13篇:芦 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芦笛》。

2、认识附点附点八分音符与二四拍拍号。

3、了解轮唱演唱形式,试着用轮唱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芦笛》,并能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感情。

2、认识附点八分音符与二四拍拍号,感受二四拍的强弱。

3、了解轮唱演唱形式,轮唱做到不追赶、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用自然而又轻快跳跃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芦笛》。

2、能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难点:对轮唱演唱方法的正确掌握。

课前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芦笛》

用《芦笛》的旋律作为进场音乐,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或)师背小鼓,边敲边带学生走。学生走到固定位置后,用手模仿鼓锤,做动作。

师生问好。

二、节奏练习

1、启发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件乐器吗?

生:小鼓

2、敲击节奏

师:小军鼓可以敲击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听,这个节奏你能用声音模仿出来吗?

出示节奏、认识附点八分音符、再次练习。

2∕4 X 。X X X ┃ X X X X ┃

附点表示延长,后面的十六分音符短而弱。 说说节奏的特点:坚定有力。

三、导入歌曲

1、初听歌曲

师:有一个小孩名叫安泰克的小男孩也想加入队伍,是什么声音吸引安泰克加入到队伍当中的听。

2、介绍芦笛

师:芦笛是民间制作的一种吹管乐器,它是由芦苇叶或茎管做成的吹奏乐器

3、复听歌曲

师:安泰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的、兴奋的、快乐的

歌曲情绪:欢快,活泼,速度:轻快 。

四、学唱歌曲

1、认识拍号:二四拍。知道其意义及强弱,击掌捻指,律动,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

学生边击掌捻指感受歌曲强弱。

2、学生视谱

师:这首歌曲结构方整,共有几个乐句?哪个乐句结束处有停顿?节奏相同的乐句有哪些?分别拍一拍。

出示正确答案:一共4个乐句;一句歌词对应一个乐句。

一、三句节奏相同,

二、四句节奏相同;第二和第四乐句在结束处有停顿。

进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

按歌曲节奏跟教师学读第一段歌词。

4、学唱歌谱

⑴分句学唱,对比学唱

1、3两句,唱得活泼,有弹性。

练习2—6(低音)的的四度音程

学唱

2、4两句

指导2—6的五度音程。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

分句学唱第一段。注意吐字清楚,突出附点音符与歌词的结合,强拍突出。

纠正不足,师生分句接口唱,完整唱。

(3)学习第二段

分句学唱

师:听,士兵们的队伍从远处走来了,

师:士兵们的步伐是怎样的? 生:有力的整齐的

让我们把士兵们的气势唱出来

(4)学习第三段

跟音乐练唱一二两段,小声跟唱第三段

下面有横线的歌词读一读(放慢速度)

教师慢弹琴练唱。

师:安泰克加入队伍的心情是急切的,我们加快速度,帮助他快点赶上大部队。快唱

(5)完整演唱歌曲

师:安泰克邀请我们一起加入到队伍当中,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芦笛》吧。

(6)歌曲情绪活泼、悠扬指导用富有弹性、轻快的声音演唱

五、轮唱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了个新朋友,它藏在乐曲中,大家仔细听

1、欣赏感受《黄河大合唱》《美丽的黄昏》 说说这种演唱形式有何特点?说说感受(更有气势、有趣)

出示正确答案,解释轮唱含义: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或者说这种同一曲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按规律先后进入的演唱形式叫做轮唱。

师:我们用轮唱的形式来学唱《芦笛》第一段

2、出示《芦笛》第一乐句

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根据节奏来读歌词

请一名学生和老师配合演唱

用轮唱的形式唱唱歌曲第一段。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不能同时结束演唱。能不能想办法,大家同时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4、、分别说说讨论结果,并示范。

用同学们想出的方法进行轮唱。

六、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第14篇:木笛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她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一、问题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

二、简析:

习题1是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习题

2、

3、4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考查,第

5、6两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其中第6题是对文章意境的变式考查。

三、答案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4、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6、仅供你参考,你自己去感受吧。

①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②站在纪念碑前,感受这座城市不堪回首的历史。三十万,一个冰冷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发愤努力吧,这样的历史决不能重演。 ③悲凉的笛声把我带回过去,告诉我历史的沉重;沸沸扬扬的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让我清醒,我渴望手中的烛光冲破数十年前的黑暗,给那些亡灵们带去一丝的温暖和安慰;更希望,这些烛光聚成一个火把,引导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15篇:个人简历_木笛

XXX

未毕业本科生 | 男 |21岁

居住地:西南科技大学

电 话:18450(手机)

E-mail:di@foxmail.com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软件工程

学 校:西南科技大学

------------------

自我评价

1、熟悉软件验证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较丰富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经验。

2、良好的独立分析,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关注细节。

3、熟练使用C++程序语言。

4、CET-4,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星期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通信/电信/网络设备,互联网/电子商务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3000/月

目标职能:软件测试,系统测试,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

------------------

工作经验

卓越工程师培训2012.7

开发工具:VC6.0, OpenCV

项目描述:用OpenCV编写一个小游戏

具体内容:程序设计,说明文档编写

------------------

教育经历

2011.9--至今西科大软件工程学士

证书

2011.10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听说(良好)读写(熟练)

第16篇:笛的历史

笛的历史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称为“篴”。 秦汉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 笛子简介 ※ 笛的历史

※ 笛的分类

※ 选购和保养

※ 笛子制作

相关链接

→ 笛子名曲 → 笛子演奏家 → 笛子教程 → 演奏技法论坛→ 器乐史话论坛→ 挑选乐器论坛

第17篇:《魔笛》有感

观《魔笛》有感

姓名:袁强正 学院:理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班 学号:3011210176 莫扎特,是一位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是一位天才级别的人物,对18世纪的欧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的最后一部歌剧。

从网上,我了解到了该作所创造的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且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一些。《魔笛》是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这部歌剧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是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

虽然说在课堂上看了《魔笛》的视频,但是还是不是很能理解,作为一个比较闭塞的人,我一般不会去听一些交响乐和去看些歌剧,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咱自己国家的古典乐,我觉得那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不过在课上,我还是被剧中的二重唱所吸引。虽然说我并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但是我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种感觉,他的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因此当老师说要交期末论文时,我第一时刻就想到了它,而看了完整版的《魔笛》之后,我就深陷其中,不光光是那夸张的表达,那如痴如醉的声音让我明白了音乐无国界。

演出中,降E大调的序曲由强有力的庄重和弦开始,暗示“夜女王”的威严。在小提琴优雅的序奏后,进入莫扎特最拿手的、精巧的赋格曲段落,由各种乐器反覆展开后,呈现出一幅绮丽的音画,那清澄晶亮的色彩,如同由阳光与花香、幸福与欢笑所交织而成的。序曲的尾声充满了柔美、宁静的气氛。

音乐上,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而其中,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使《魔笛》在音乐上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歌剧《魔笛》的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前面有个庄严肃穆的引子,三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萨拉斯特罗的形象,这段旋律在剧中描写“光明之国”的场面时曾多次出现。在这首序曲里,也只有这一简短的部分是和剧情有着密切联系的。接下去是快板部分,其活泼、明快的第一主题,先由小提琴演奏,然后,再转到其它声部上,向听众提示了该剧所描写的是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其中巴巴吉诺与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这部分应该是在人间出现的音乐,它只能出现在天堂,只有天堂才有可以诠释生命的歌曲。我感觉两个人的和声部分实在是完美,帕 帕 帕 帕帕帕帕 俩个人的配合实在是天衣无缝。

观看《魔笛》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听觉的享受。

第18篇:叶笛教案

《叶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一、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二、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

1

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2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

一、三两节对称,

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第19篇:笛安经典语录

笛安经典语录

1、学楼的顶端几个属于高三的窗口,错落地璀璨着,就像是俯视着我们,俯视着所有疾驰而去的时光。(西决)

2、没办法,我和你太熟了,熟到连仇恨都是拖泥带水,泛不出来寒光的。(东霓对西决说得话,从来都没见到过这么形容仇恨的。唯有笛安形容得驾轻就熟。

3、眼泪是最珍贵的东西,只能留给这种深切的悲伤,这悲伤与羞辱无关,与委屈无关,与疼痛无关,你依靠这悲伤和这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系。你和这悲伤在烟波浩淼的孤独中相互取暖,相依为命。

4、是他先对我微笑的,我发誓,这是真的。(《东霓》尾声)

5、她的目光深处,有凌晨一点的黑夜,万籁寂静,没有一点生机。

6、江东曾说:书里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人生,今天回想起来,很难相信这话出自于一个16岁的孩子之口。

7、生死相随是个多重大的仪式,死在这仪式里倒也罢了,可是麻烦的是如果你活在这个仪式里,你就一定会在某些时刻用厌倦来打发日子。夏芳然此时还没有意识到,其实亲人之间就是那么回事。抱怨、嫌弃、厌恶都发生在一群彼此肝胆相照的人之间。延期是真的,但是肝胆相照也是至死不渝的。(芙蓉如面柳如眉)

8、我就像瞧不起这个仗势欺人的世界一样,瞧不起你。这个世界把我搞得狼狈不堪,可是我心里总有一个柔软的地方,心疼着它的短处。所以我还是爱这个让我失望透顶的世界的,正如,我爱你。(光辉岁月)

9、你怎么可以允许自己这么活着,就这样毋庸置疑地在别人的恩典里?怎么可以?(东霓)

10、我觉得我的一生太短,你觉得你的自由太漫长;我是你的南柯一梦,你是我必然到达的终点。

11、我想着你,想着你。不知不觉间,就想掉眼泪。(直白却最见真情)

12、我什么都丢了,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丢脸了。你说对吗?

13、比如难以启齿的歉意、比如无地自容的倔强、比如无法化解却可以忍让的温柔、比如一起经历过

14、幸福这东西,一点都不符合牛顿的惯性定律,总是在滑行的最流畅的时候嘎然而止。

15、把恋爱当成糖果,以为随便一抓就是满手的缤纷绚烂。

16、你出生的地方决定了你的灵魂和质感。(这是我记得的一句,说得太准确印象很深,出自《告别天堂》)

17、天空权威地认为海是自不量力的,海骄傲的认为天空是不解风情的。

18、我曾经以为,女人都是飞蛾,生性擅长不怕死的扑火,后来才知道,原来也有一种女人是候鸟,无论和如何都沿着一种静谧的轨迹安宁的飞翔。(西决)

19、你终有一天会发现的,生命的名字叫做徒劳。

20、因为爱他所以怕他,不要觉得可耻,因为你爱他是你看得起他。

21、不是怀念他,是怀念我爱过他。

22、是他先对我微笑的,我发誓,这是真的。

23、眼泪是最珍贵的东西,只能留给这种深切的悲伤,这悲伤与羞辱无关,与委屈无关,与疼痛无关,你依靠这悲伤和这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系。你和这悲伤在烟波浩淼的孤独中相互取暖,相依为命。(告别天堂)

24、有时候,只要大家都愿意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那就是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

25、高速公路是个好去处,因为全世界的高速公路都长的差不多,所以你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身在何方,因为一望无际,所以让人安心。

26、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那一次真正没丽的微笑。那么,海子。我最爱的你。当你从容不迫地躺在铁轨,倾听遥远的汽笛声的那一刻。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你见到了吗?我只知道,从我第一眼看你的诗的时候,我就喜欢上火车这东西。因为它撞死了你。

27、在这场追逐里我糊里糊涂的弄丢了我的童贞,我的初恋,还有我的江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失去的东西而向任何人求助,向任何人撒娇,向任何人妥协,我忍受了我该忍受的代价。包括我曾经以为被弄脏的爱,包括我自认为伟大旗是毫无意义的牺牲和奉献。我现在无法判断着这值不值得,可是我不后悔。(告别天堂)

28、我也很奇怪自己为什么会和心这么硬的人做了这么久的朋友,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心硬,所以一摔就碎了。

29、她就是这样,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会深深刺到别人心里去。

30、成长”就像一面旗帜,庄严地覆盖着“青春”的遗体。

31、“因为我知道早晚有一天是你甩了她。

32、钱以外的东西,永远都还不清。

33、懂得大张旗鼓示弱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赢家。

34、全神贯注地迎接劈头盖脸的悲伤,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35、飞蛾们都幽然地漂了过来,凝聚在光晕里,那光的边缘轻薄得就像一层尘埃。都说飞蛾是自己找死,可是我根本就不觉得它们活过。因为它们慢慢地,慢慢地靠近光的时候,就已经很镇定,镇定得不像有七情六欲的生命,而像是魂灵。(东霓)

36、没办法,我和你太熟了,熟到连仇恨都是拖泥带水,泛不出来寒光的。

37、没有人会对一只丑小鸭的传闻感兴趣的在它没有变成白天鹅之前。

38、那几秒钟就叫幸福,就算他真的记不得我也会记得,我记一辈子。

39、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走你的独木桥,我唱我的夕阳调,谁的孤独,像似把刀,杀了我的外婆桥,杀了我的念奴娇

40、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的。

41、没有人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还忘不掉十五岁那年的情人——除非他十年没进化过。

42、旅途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催眠的,但是我总是很享受那种漫长的,只是为了等待到达什么地方的时光往往在目的地真正到达的时候我反而会有点隐约的失望。

43、比如难以启齿的歉意,比如无地自容的倔强,比如无法化解却可以忍让的温柔,比如一起经历过羞耻和仇恨之后才会出现的脆弱的朝露一般的同盟。

44、命运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说服我的东西。但我不否认,很多事情我不明白。

45、殊不知所谓“纯洁”是一样很可疑的东西,要么很廉价,要么很容易因为无人问津而变得廉价。

46、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47、“我早就发现,你每次都是向着她。

48、我曾经以为,女人都是飞蛾,生性擅长不怕死的扑火,后来才知道,原来也有一种女人是候鸟,无论和如何都沿着一种静谧的轨迹安宁的飞翔。

49、可怜的人多。可是人不能因为可怜就去做不好的事情。

第20篇:木笛3

《木笛》教学札记 笛声·心声——以《木笛》为

例的教学反思

钱镜地

在无尽的思念中,一道阳光,洒落在大地上,给阴霾的天空,带来了光明,给大地,洒上了勃发的生机,仰头,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内心,一片坦然。说实话,磨课是痛苦的,那持续的睡眠不足,那绞尽脑汁地前思后想,那一份„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味道。

磨课前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内围绕“聚焦疑难演绎精彩”,针对

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有针对性地,我们决定好好挑一篇略读课文《木笛》来磨上一磨。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木笛》讲述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告慰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正是第七单元这一组课文的延伸教材,也是一篇洋溢着深沉的爱国之情的文章。如何把这样一篇篇幅较长,内含较深的文章,在短短四十分钟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

1.重点回环,笛声传情。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描写朱丹的那一曲木笛声,反复朗读感悟,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饱含深情,体会吹笛者技术高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描写笛声的句子,但光读几遍并没有读理解。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自己心里有个基调,再让学生谈体会,带着体会读深入,效果可能会更好。

2.入情入境,感受国难。

在对话教学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这饱含深情的笛声,就来自朱丹这位演奏高手。那作为演奏高手,为何连一首欢乐的乐曲都不愿演奏就挥泪离开考场?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是因为当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我一连反复问了三次,加深学生对这个特殊日子的印象。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72年,如果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没有了解,那他们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这一举动的。于是,课堂上我适时补充南京大屠杀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能更快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爱国情。加深理解之后,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朱丹与大师在考场上的对话,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教学中,老师们对于这一设计给予肯定,学生在理解课文语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读出人物心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孩子们和朱丹一样怀着浓浓的爱国情。

3.烛光映照,用心聆听。

走出考场,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内心的痛楚呢?他披着雪片,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寂静的夜色中。又鬼使神差般径直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你看到了什么?走近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走进孩子你又看到了什么?利用教学支点的移位,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学习石碑前的这段文字。从这一文字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已经由一个人的纪念,变成了一代人的纪念。孩子们也记得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用莹莹光亮来告慰亡灵。

4.音乐渲染,悲由心生。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加上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图片,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则更好地渲染了情境,音乐就有这样的魅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5.拓展写话,弦外有音。 孩子,你在笛声中仿佛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学生答,答不出的引导你有没有听到倾诉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叹息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哭泣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向往明天的声音?)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175页那飘满白雪的夜色。我在听,我似乎听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学生是否掌握,写话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一开始磨课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写话中学生表达的是对侵略者满腔的仇恨、愤怒,甚至有的想血债血偿的味道。我自己反复思考,这样是作者的本意吗?仔细研读发现,是自己在前面处理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再强调国耻与屈辱,让学生也处在深深的痛苦中。第三次磨课中,我调整了片面的指责,而是把这段历史看成是全世界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不仅是日军对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更是人类社会犯下的滔天大罪。而作者的本意是让我们纪念亡灵,勿忘历史,但牢记的不仅仅只有仇恨,而是在纪念中不让悲剧重演,在纪念中为了对和平永久的呼唤。让孩子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和平的时代,做个善良的人。

祭奠,终究之祭奠,活着的,才是世界的主导。因此,我们允许自己伤悲,在一定的时节,去记住,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努力的人们,哪怕墓碑上的刻印,已经模糊,哪怕他们的名字,我们没人能记住。做个善良的人,用心去聆听那曲笛声!

《笛福的名言.doc》
笛福的名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