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练习题

2022-06-0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及数列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5分) 1.若sin θcos θ>0,则θ在(

).

A.第

一、二象限

C.第

一、四象限

B.第

一、三象限 D.第

二、四象限

2、已知函数f(x)(1cos2x)sin2x,xR,则f(x)是( ) A、奇函数 B、非奇非偶函数 C、偶函数 D、不能确定

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a23,a611,则S7等于(

) A.13

B.35

C.49

D. 63

4.函数f(x)(13tanx)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 ) A.2 B.

3 C. D. 225.已知an为等差数列,且a7-2a4=-1, a3=0,则公差d=( ) A.-2 B.-

11 C.D.2 226.函数f(x)cos2x2sin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A.-3,1

B.-2,2

C.-3,

32 D.-2,7.把函数y=sin x(x∈R)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行移动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A.y=sin2x - ,x∈R

C.y=sin2x + ,x∈R π3π3π个单位,再把所得图332

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图象是(

). 2

262πD.y=sin2x + ,x∈R

3xπB.y=sin + ,x∈R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10分)

8.在等差数列{an}中,a37,a5a26,则a6____________ 9.已知函数f(x)sin(x)(0)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 =

三、计算题(共55分) 10.求函数f(x)=lgsin x+

11.已知函数f(x)sinxsin(x),xR.(10分)

2(5分) 2cosx1的定义域.(I)求f(x)的最小正周期; (II)求f(x)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求函数y=sin2x -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和对称轴方程.(5分)

13.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8,前10项和S10=185.,求通项;(10分)

14.在等差数列{an}中,a1=-60,a17=-12.(10分)

(1)求通项an;(2)求此数列前30项的绝对值的和.

15.设数列an满足a12,an1an322n1(15分)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nan,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π6

推荐第2篇: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练习题

一、解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1、x25x60

2、x25x60

3、x27x120

4、x27x60

5、x2x120

6、x2x120

7、x28x120

8、x24x120

9、3x25x120

10、3x216x120

11、3x237x120

12、2x215x70

13、2x211x120

14、3x27x10

15、2x26x50

16、10x233x20017

19、x22x30

22、3x27x202

325、2x211x6026

28、5x214x3029

31、8x22x3032

34、2x2x2103

537、5x217x1203840、16x28x3041

43、4x229x24044

46、12x216x3047

49、6x225x14050

、x24x50

18、6x2x20、6x2x10

24、3x211x40

27、12x27x12030、8x210x30

33、4x28x210

36、10x211x60

39、10x27x120

42、4x221x180

45、4x290

48、20x241x90

51、x24x40

21、x23x50、4x24x30、x240、2x211x210、4x215x40、4x28x50、16x28x30、10x2x20、9x26x80、12x220x30、(x2)(x3)620

推荐第3篇:高中数学精讲与练(5)组合练习题

组合练习题

x1.已知Cn Cny,则x,y的关系是(C)

A.xyB.xynC.xy或xynD.xy

0123172.C3 C4C5C6C20的值为(D)

434A.C3

21B.C20C.C20D.C21

3.直角坐标系xoy平面上,平行直线xn(n0,1,2,3,4,5)与直线yn(n0,1,2,3,4,5)组成的图形中,矩形共有(D)个

A.25B.36C.100D.225

4.从长度为1,2,3,4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不同取法共有n种,在这些取法中,以取出的三条线段为边可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m,则

A.0B.m(B) n113C.D.424

5.某施工小组有男工7人,女工3人,选出3人中有女工1人,男工2人的不同选法有(D)种

212133A.C10B.A10C.A7A3D.C7C3

6.某电视台连续播放5个广告,其中有3个不同的商业广告和2个不同的奥运宣传广告,要求最后播放的是奥运宣传广告,且2个奥运宣传广告不能连续播放,则不同的播放方式有(C)种

A.120B.48C.36D.18

7.从4名男生,3名女生中选出4人参加座谈会,这4人中必须男生,女生都有,则不同的选法有(B)种

A.140B.120C.35D.34

8.某科技小组有6名学生,现选出3参观展览,至少有一名女生入选的不同选法有16种,则该小组中的女生人数为(A)

A.2B.3C .4D .5

9.20个不同的小球平均放在10个盒子中,先从中拿出5个小球,要求没有两个小球取自同一盒中,则不同的取法共有(D)种

555155A.C10B.C20C.C10D.C10C22

10.现有4男3女组成一个有男有女的小组,要求男的数目为偶数,女的数目为奇数,则不同的组成方法有(A)种

A.28B.324C.18D.36

11.某城市街道如图所示,某人要用最短的路程从A地到B地,则不同的走法有(B)种

A.8B.10C.12D.32

12.以正方体的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有

推荐第4篇: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计算与证明)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单元练习题库

李 浪

三、计算与证明:

1、1).lg0.001lg

3214lg34lg6lg0.02, 3752).0.06428

143).lg32lglg5 230251160.7

54).lg30lg3log35log59(0.11)05).(2ab)(3ab)

(2ab)

1223131

32、解不等式和求解x:

(1)ln(x1)

11(2)31x20

(3)a2x11ax2,其中a0且a1.(4)1.73x1.7

23;

(5)log248log2x

33、已知:lg2a,(2)log512.103,求(1)lg18;

4、若实数a满足logab1<1,求a的取值范围。

25、(

1)求函数f(x)log2x1x24x,x[0,5)的值域(2)求函数y()

36、已知函数f(x)loga(aax)(a1),求f(x)的定义域和值域;

7、求函数f(x)log的定义域2x1x24x,x[0,5)的值域 函数y()

31x1x

8、求函数y()()1在x3,2上的值域

42exex

9、已知f(x),判断其奇偶性和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2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单元练习题库

李 浪

10、已知函数f(x)11 x21

2(1)求f(x)的定义域;

(2)判断f(x)在区间(0,)上的单调性,并证明。

11、若函数f(x)log2(kx24kx3)的定义域为R,求k的取值范围。

12、已知函数f(x)loga3x(a0且a1) 3x

(1)判断f(x)奇偶性。

(2)若f(x)loga(2x),求x的取值范围。

13、求函数ylog3(2x25x3)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

14、已知函数f(x)loga(ax1) (a0,且a1)

(1)求f(x)的定义域;(2)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

2x2x

15、已知函数f(x)x x2

2(1)求函数的定义域;

(2)判断函数在,0的单调性;

(3)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证明。

16、(10分) 已知f(x)1logx3,g(x)2logx2,试比较f(x)与g(x)的大小2x1

17、已知函数fxx, 2

1(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证明:fx在,上是增函数.18、设0x3时,求fx2x12x2的值域.

19、已知fx2,g(x)是一次函数,并且点(2,2)在函数fgx的图象上,点(2,5)x

在gfx的图象上,求g(x)的解析式。

20、某商店进货单价为45元,若按50元一个销售,能卖出50个;若销售单价每涨1元,销售量就减少2个。设所获利润为y,销售单价为x,

(1)销售单价为55元时,求所获的利润为多少?

(2)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此商品的最佳售价应为多少元?

推荐第5篇: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不等式的证明(练习题)

数学教育网---数学试题-数学教案-数学课件-数学论文-竞赛试题-中高考试题信息http://www.daodoc.com

§14不等式的证明

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方程x-y=105的正整数解有( ).(A)一组 (B)二组 (C)三组 (D)四组

(2)在0,1,2,…,50这51个整数中,能同时被2,3,4整除的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填空题

(1)的个位数分别为_________及_________.

4

5422(2)满足不________.等式10≢A≢10的整数A的个数是x×10+1,则x的值(3)已知整数y被7除余数为5,那么y被7除时余数为________.(4)求出任何一组满足方程x-51y=1的自然数解x和y_________.3.求三个正整数x、y、z满足

2

23.4.在数列4,8,17,77,97,106,125,238中相邻若干个数之和是3的倍数,而不是9的倍数的数组共有多少组?

5.求的整数解.6.求证可被37整除.7.求满足条件的整数x,y的所有可能的值.数学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数学教育网---数学试题-数学教案-数学课件-数学论文-竞赛试题-中高考试题信息http://www.daodoc.com 8.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l厘米、m厘米,斜边长为n厘米,且l,m,n均为正整数,l为质数.证明:2(l+m+n)是完全平方数.9.如果p、q、、都是整数,并且p>1,q>1,试求p+q的值.课后练习答案

1.D.C.2.(1)9及1. (2)9. (3)4.(4)原方程可变形为x=(7y+1)+2y(y-7),令y=7可得x=50.

223.不妨设x≢y≢z,则,故x≢3.又有故x≣2.若x=2,则,故y≢6.又有,故y≣4.若y=4,则z=20.若y=5,则z=10.若y=6,则z无整数解.若x=3,类似可以确定3≢y≢4,y=3或4,z都不能是整数.4.可仿例2解.5.分析:左边三项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显然不行,考察到不等式的对称性,可用轮换的方法...

略解:ab2ab,同理bc2bc,ca2ca;三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证.评述:(1)利用基本不等式时,除了本题的轮换外,一般还须掌握添项、连用等技巧.

22xnx12x2如x1x2xn,可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2x3x1222322x2x3xnx1. 再如证(a1)(b1)(ac)(bc)256abc(a,b,c0)时,可连续使用基本不

33223等式.

ab2a2b2)(2)基本不等式有各种变式

如(等.但其本质特征不等式两边的次22数学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数学教育网---数学试题-数学教案-数学课件-数学论文-竞赛试题-中高考试题信息http://www.daodoc.com 数及系数是相等的.如上式左右两边次数均为2,系数和为1.6.8888≡8(mod37),∴8888333

3222

2≡8(mod37).

2222

27777≡7(mod37),7777≡7(mod37),8888238+7=407,37|407,∴37|N.

22

3+7777

3333

≡(8+7)(mod37),而

237.简解:原方程变形为3x-(3y+7)x+3y-7y=0由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0及y为整数可得0≢y≢5,即y=0,1,2,3,4,5.逐一代入原方程可知,原方程仅有两组解(4,5)、(5,4).8.∵l+m=n,∴l=(n+m)(n-m).∵l为质数,且n+m>n-m>0,∴n+m=l,n-m=1.于是2222l=n+m=(m+1)+m=2m+1,2m=l-1,2(l+m+1)=2l+2+2m=l+2l+1=(l+1).即2(l+m+1)是完全平方数.222

229.易知p≠q,不妨设p>q.令(4-mn)p=m+2,解此方程可得p、q之值.

=n,则m>n由此可得不定方程数学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6篇: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不等式的证明(练习题)

数学教育网---数学试题-数学教案-数学课件-数学论文-竞赛试题-中高考试题信息http://

§14不等式的证明

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方程x-y=105的正整数解有().(A)一组 (B)二组(C)三组(D)四组

(2)在0,1,2,…,50这51个整数中,能同时被2,3,4整除的有().

(A)3个 (B)4个(C)5个(D)6个

2.填空题

(1)的个位数分别为_________及_________.

45422(2)满足不

________.等式10≢A≢10的整数A的个数是x×10+1,则x的值

(3)已知整数y被7除余数为5,那么y被7除时余数为________.

(4)求出任何一组满足方程x-51y=1的自然数解x和y_________.

3.求三个正整数x、y、z满足

22

3.4.在数列4,8,17,77,97,106,125,238中相邻若干个数之和是3的倍数,而不是9的倍数的数组共有多少组?

5.求的整数解.

6.求证可被37整除.

7.求满足条件的整数x,y的所有可能的值.

数学教育网http://

8.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l厘米、m厘米,斜边长为n厘米,且l,m,n均为正整数,l为质数.证明:2(l+m+n)是完全平方数.

9.如果p、q、、都是整数,并且p>1,q>1,试求p+q的值.课后练习答案

1.D.C.2.(1)9及1.

(2)9.

(3)4.

(4)原方程可变形为x=(7y+1)+2y(y-7),令y=7可得x=50.2

23.不妨设x≢y≢z,则,故x≢3.又有故x≣2.若x=2,则,故y≢6.又有,故y≣4.若y=4,则z=20.若y=5,则z=10.若y=6,则z无整数解.若x=3,类似可以确定3≢y≢4,y=3或4,z都不能是整数.

4.可仿例2解.

5.分析:左边三项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显然不行,考察到不等式的对称性,可用轮换的方法...

略解:ab2ab,同理bc2bc,ca2ca;三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证.评述:(1)利用基本不等式时,除了本题的轮换外,一般还须掌握添项、连用等技巧.如x1222232

2x2x22x3xn2x1x1x2xn,可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

x2x3xnx1.再如证(a1)(b1)(ac)(bc)256abc(a,b,c0)时,可连续使用基本不3322

3等式.

(2)基本不等式有各种变式如(ab

2)2ab

222等.但其本质特征不等式两边的次

数及系数是相等的.如上式左右两边次数均为2,系数和为1.

6.8888≡8(mod37),∴8888

33332222≡8(mod37).222227777≡7(mod37),7777≡7(mod37),8888

238+7=407,37|407,∴37|N.

223+77773333≡(8+7)(mod37),而237.简解:原方程变形为3x-(3y+7)x+3y-7y=0由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0

及y为整数可得0≢y≢5,即y=0,1,2,3,4,5.逐一代入原方程可知,原方程仅有两组解(4,5)、(5,4).

8.∵l+m=n,∴l=(n+m)(n-m).∵l为质数,且n+m>n-m>0,∴n+m=l,n-m=1.于是2222l=n+m=(m+1)+m=2m+1,2m=l-1,2(l+m+1)=2l+2+2m=l+2l+1=(l+1).即2(l+m+1)是完全平方数.2222

29.易知p≠q,不妨设p>q.令

(4-mn)p=m+2,解此方程可得p、q之值.

=n,则m>n由此可得不定方程

推荐第7篇: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练习题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高二文科數學選修1--2編寫:校審: 【江西文5】观察下列事实|x|+|y|=1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4 , |x|+|y|=2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8, |x|+|y|=3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12 ….则|x|+|y|=20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B)

A.76B.80C.86D.92 【福建文20】20.(本小题满分13分)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sin213°+cos217°-sin13°cos17° (2)sin215°+cos215°-sin15°cos15° (3)sin218°+cos212°-sin18°cos12°

(4)sin2(-18°)+cos248°- sin2(-18°)cos248° (5)sin2(-25°)+cos255°- sin2(-25°)cos255° Ⅰ 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Ⅱ 根据(Ⅰ)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高二文科数学选修1-2()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上海文18】若Snsin )

A、16B、72C、86D、100 【天津理】对实数a和b,定义运算“”:ab

7sin

...sinnN),则在S1,S2,...,S100中,正数的个数是( C 77

a,ab1,

设函数

b,ab1.f(x)x22xx2,xR.若函数yf(x)c的图像与x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c的

取值范围是

A.,21,

32

B.,21,

34

C.1,,D.1,,

11443144

(山东理15)设函数f(x)

x

(x0),观察: x

2f1(x)f(x)

x,x2

f2(x)f(f1(x))f3(x)f(f2(x))

f4(x)f(f3(x))

x,3x4 x,7x8

x

,

15x16



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

当nN*且n2时,fn(x)f(fn1(x)) (陕西理13)观察下列等式

1=1 2+3+4=9 3+4+5+6+7=25 4+5+6+7+8+9+10=49

„„

照此规律,)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高二文科數學選修1--2編寫:校審: 则(r2)=2r○1,○1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对于半径为R的球,若将R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1的式子:○2

(太原模拟)若把正整数按下图所示的规律排序,则从2002到2004年的箭头方向依次为( )

1458912„

【湖北理】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都一样的正整数.如22,121,3443,94249等.显然2位回文数有9个:11,22,33,„,99.3位回文数有90个:101,111,121,„,191,202,„,999.则

(Ⅰ)4位回文数有个;

(Ⅱ)2n1(nN)位回文数有90910n 【江西理6】观察下列各式:

A.B.C.ab1,a2b23,a3b34,a4b47,a5b511,则a10b10( C )

A.28B.76C.123D.199

【必修五P

32、斐波那契数列】

1、

1、

2、

3、

5、

8、()

13、

21、

34、55

[·福建卷] 在整数集Z中,被5除所得余数为k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k],即[k]={5n+k|n∈Z},k=0,1,2,3,4.给出如下四个结论:

①∈[1]; ②-3∈[3];

③Z=[0]∪[1]∪[2]∪[3]∪[4];

④“整数a,b属于同一‘类’”的充要条件是“a-b∈[0]”.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B.2C.3D.4

[·江西卷] 观察下列各式:72=49,73=343,74=2401,„,则7的末两位数字为()

A.01B.43C.07D.49

高二文科数学选修1-2()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推荐第8篇:高中数学

     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684人阅读 数学: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1)(新人教B版必修4)2779人阅读平面向量基本定理644人阅读 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3259人阅读 2.2.1 向量加、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公开课)

推荐第9篇: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

高 中数学是全国高中生学习的一门学科。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

推荐第10篇: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

必修一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小结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 割圆术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 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 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 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阅读与思考 斐波那契数列阅读与思考 估计根号下2的值

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探究与发现 购房中的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3.4 基本不等式

选修一

(一)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 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 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 走进微积分选修一

(二)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选修二

(一)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3 双曲线2.4 抛物线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 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选修二

(二)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选修二

(三)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探究与发现 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 “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 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 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选修三

(一)

第一讲 早期的算术与几何

一 古埃及的数学 二 两河流域的数学三 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 第二讲 古希腊数学

一 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欧几里得与《原本》四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第三讲 中国古代数学瑰宝

一 《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 《九章算术》

三 大衍求一术四 中国古代数学家

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

一 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 笛卡儿坐标系

三 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 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讲 微积分的诞生

一 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

三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

一 分析的化身──欧拉二 数学王子──高斯

第七讲 千古谜题

一 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

二 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

三 伽罗瓦与群论四 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

第八讲 对无穷的深入思考

一 古代的无穷观念二 无穷集合论的创立

三 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九讲 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

一 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 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

三 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

选修三

(三)

第一讲 从欧氏几何看球面

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 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 第二讲 球面上的距离和角

一 球面上的距离二 球面上的角

第三讲 球面上的基本图形

一 极与赤道二 球面二角形

第四讲 球面三角形

一 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球面“等腰”三角形

三 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 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六讲 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

一 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 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三 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

第七讲 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一 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二 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

1.向量的向量积

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

三 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

四 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

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

二 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

三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

选修三

(四)

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一平面刚体运动

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

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

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

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第二讲 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

一 n元对称群Sn二 多项式的对称变换

第三讲 对称与群的故事

一 带饰和面饰三 晶体的分类四 伽罗瓦理论 选修四

(一)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四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第二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圆周角定理二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三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 弦切角的性质

五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第三讲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

一平行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第11篇:高中数学

21.(本小题满分12分)某出版社新出版一本高考复习用书,该书的成本为5元/本,经销过程中每本书需付给代理商m元(1≤m≤3)的劳务费,经出版社研究决定,新书投放市场后定价为x元/本(9≤x≤11),预计一年的销售量为(20x)2万本.

(1)求该出版社一年的利润L(万元)与每本书的定价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每本书的定价为多少元时,该出版社一年的利润L最大,并求出L的最大值R(m)

21.解:(1)该出版社一年的利润L(万元)与每本书定价x的函数关系式为:L(x5m)(20x)2,x[9,11].……………5分(定义域不写扣1分)

/2(2)L(x)(20x)2(x5m)(20x)

(20x)(302m3x).…………………6分

令L0得x102m或x=20(不合题意,舍去).…………7分 3

1m3, 322210m12.在x10m两侧L的值由正变负. 333

①当1m332210m11时, 即233

22L(x)在[9, 10+m]上是增函数,在[10+,11]上是减函数。 33

222m32Lmaxm)]=4(5-)……9分 3333

②当32m3即1110m12时,L(x)在[9,11]上是增函数, 23

LmaxL(11)(115m)(2011)281(6m),………………11分 m334(5),1m32所以R(m) 381(6m),m32

答:若1m32,则当每本书定价为10m元时,出版社一年的利润L最大,最大值23

R(m)4(5m33)(万元);若m3,则当每本书定价为11元时,出版社一年的利32

润L最大,最大值R(m)81(6m)(万元)…………………………12分

第12篇:高中数学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 第一章 数列

·

1、数列的概念

·

2、数列的函数特性

·

3、等差数列

·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5、等比数列

·

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7、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解三角形

·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

2、正弦定理

·

3、余弦定理

·

4、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

5、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 第三章 不等式

·

1、不等关系

· 1.1、不等式关系

· 1.2、比较大小

2,一元二次不等式

· 2.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2.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

3、基本不等式

3.1 基本不等式

· 3.2、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4 线性规划

· 4.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 · 4.

2、简单线性规划

· 4.3、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

第13篇:高中数学

高二数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度过了貌似很轻松愉快的高一生活,我们昂首阔步来到了高二。对于数学一科,相当多的同学觉得高一阶段的知识非常可怕,不夸张的说高一阶段的知识比整个初中的知识总量还要多。如今到了高二,是不是知识更多更难了呢?

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的,高一阶段的知识强调的是理解,而高二阶段强调的是功力和技巧。差别并不在于难度,而在于学习的侧重点,可以说高二的很多知识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举个例子,高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性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单调性。高一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会用“比较法”判断单调性,还要通过对图像的分析来对函数单调性有直观的感受。这些都是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到了高二阶段,文科和理科学生都要学习一样新的工具--导数。也就是我们可以在不做函数图像,也不用“取点比较”的情况下直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而这种处理单调性问题的新方法需要的就是熟练掌握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

还有几何方面,高一阶段我们大多数同学学过了直线和圆,这是解析几何的初步,相信很多同学对于解析几何复杂的运算至今还“意犹未尽”.那么到了高二阶段,我们将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三类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运算上难度大大增加,图形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但是就本质来说,考察的核心还是“在图形中寻找线索,在计算中得到结果”的解题思路。另外立体几何中还要引入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也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使同学们不用在复杂的立体图形中找辅助线了。当然,空间向量法带来的运算量也是相当大的。

最后在一些小知识点上也有所深化。还记得当初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我们实际没有学习任何的计算方法,当时我们算概率的时候只能一个一个的数出来,如果题目的数稍微大一点的话我们就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数数上。在高二我们就会学到高手是怎样数数的,也就是所谓的计数原理。到时候同学们就会知道“乘法”比“加法”究竟能快多少,也能彻底搞清楚生活中的随机事件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数学原理。

总体来说,高二数学的难度比高一要大,但是如果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的话,高二阶段的知识也就只是个深化练习的过程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高二的时候千万不要放松,这个时期是最需要大量做题,大量练习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再也没有机会超越别人了。有人会想高三再努力也不迟,殊不知高三的时候所有好好学习的人都会拼命的做题,拼命地练习,到那时想赶超别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三环境是不努力的人必然跌入谷底,努力的人也只可以保证不下降。也就是说想超过别人,走在别人前面,高二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对于高一阶段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的同学,高二也是唯一可能提高的机会了。正像上文所说,高二的知识很多是高一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也就是说如果之前学习的时候没有掌握好,那么高二的学习就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复习过程。高中阶段学习节奏之快使得一开始落后一点的同学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再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想补救之前的知识漏洞,高中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学习中复习。比如说如果有同学函数没有学好,没关系,高二学习导数的时候会再回来研究函数问题;平面向量没学好,没关系,学习空间向量的时候也可以顺带复习;直线和圆没学好,没关系,圆锥曲线比圆难多了,学好圆锥曲线之后再回去看圆就轻松多了。

总之,在数学学科,如果你想超越别人,高二是最好的机会;如果你想追上别人,高二是最后的机会。我们将迎来高中整个三年中最困难,最有挑战,也是收益最大的一年。高考中数学的重要性无庸赘述,希望同学们能在高二的时候抓住机会,为了能有一个轻松的高三,也为了能有一个满意的高考而努力!

第14篇:高中数学精讲与练(3)排列,组合练习题

排列,组合练习

1.书架上有4本不同的数学书,3本不同的语文书,2本不同的英语书,全部竖起排成一排,如果不使同类书分开,不同的排法有(C)

A.144种

B.48种

C.1728种

D.96种

2.将4名实习教师全部分给高一年级的3个班实习,每班至少1名,最多2名,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B)

A.24种

B.36种

C.48种

D.72种

3333333.C3C4C5C6C7C8(A)

A.126

B.70

C.84

D.96 4.从5名教师中选出3名,从5名学生中选出2名组成一个演讲队,其中教师甲与学生乙不能同时参加,则不同的组队方式共有(B )

A.24种

B.76种

C.52种

D.80种

5.100件产品中有5件次品,现从中取3件产品,至少有1件次品的不同取法种数是(D)

21213333

A.C95

B.C100

C.A100

D.C100 C5C5A95C956.从5名男乒乓球队员,4名女乒乓球队员中各取2人组成一组混合双打进行表演赛,则不同的安排方法种数有(C)

A.30

B.60

C.120

D.240 7.某班从7个候选人中选6人分别担任语,数,外,物,化,生课代表,且甲,乙二人不担任数学课代表,则不同的选法有(C)

A.1440种

B.2400种

C.3600种

D.4800种 8.由数字1,2,3,4,5,6,7,8,9组成的三位数中,各位数字按严格的递增或严格的递减顺序排列的数的个数是(B)

A.120

B.168

C.204

D.216 9.某旅行社的11名导游中,有5人只会英语,有4人只会法语,有2人既会英语又会法语,现从11名导游中选4名会英语,4名会法语的导游去带团参观,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C)

A.65

B.155

C.185

D.150 10.甲,乙 ,丙三人轮流值日,从周一到周六每人值两天,甲不值周一,乙不值周六,则可以排出的值日表有(D)

A.50种

B.72种

C.48种

D.42种

11.有5个不同的红球和2个不同的黑球排成一排,在两端都是红球的排列中,其中红球甲和黑球乙相邻的排法有(B)

A.720

B.768

C.960

D.1440 12.5个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三所重点院校,每人报且仅报一所院校,不同的报名方法有(A)

A.3

B.5

C.60

D.15 531,2,3,且A中至少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有(D)个 13.已知集合A

A.2

B.3

C.4

D.5 14.从5门不同的文科学科和4门不同的理科学科中任选4门,组成一组综合高考科目,若要求这组科目中文,理科都有,则不同的选法种数是(C)

A.60

B.80

C.120

D.140 15.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成“一对”,那么,六棱锥的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有

1 (B)对

A.12

B.24

C.36

D.48 16.f是集合

Ma,b,c,d到集合N0,1,2的映射,且

f(a)f(b)f(c)f(d)4,则不同的映射的个数为(C)

A.6

B.18

C.19

D.21 17.在10名女生中选2人,40名男生中选3人,担任5种不同的职务,若规定女生甲不担任其中某种职务,则不同的安排方案有(D)种

235131413142314235

A.C9

D.C9C40A5C9C40A4A4 C40A4A4 B.C10C40A4A4

C.C10C40A518.有4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3个人,每人至少1本,有不同的分法(B)种

A.72

B.36

C.54

D.18 19.从6双不同颜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双同色的取法有(A)种

A.240

B.180

C.120

D.60 20.将1至9这9个数填写在九宫格内,要求每一行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每一列从上到下依次增大,4固定在中心位置,则所有的不同的填写方法有(B)种

A.6

B.12

C.18

D.24 21.某单位要邀请10位教师中的6位参加一个会议,其中甲,乙两位教师不能同时参加,则邀请的不同方法有(D)种

A.84

B.98

C.112

D.140 22.将3种作物种植在如图5块试验田中,每块种植一种作物,且同一种作物种在相邻的试验田中,不同的种植方法有(B)种

A.24

B.36

C.42

D.48 23.5名志愿者分到3所学校支教,要求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志愿者,则不同的分法共有(A)种

A.150

B.180

C.200

D.280 24.将数字1,2,3,4,5,6排成一排,记第i个数为ai(i=1,2,3,4,5,6),若a11,a33,a55

a1a3a5,则不同的排列方法有多少种?(30)

25.某校开设9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A,B,C三门由于上课时间相同,至多选一门。学校规定,每位同学选4门,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75)

26.某工程队有6项工程需要先后单独完成,其中工程乙必须在工程甲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丙必须在工程乙完成后才能进行,有工程丁必须在工程丙完成后立即进行,那么安排这6项工程的不同排法有多少种?(20)

27.有9名同学排成两行,第一行4人,第二行5人,其中甲必须排在第一行,乙,丙必须排在第二行,有多少种不同排法?(57600)

28.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现在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有多少种不同的着色方法?(72)

第15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证明与求值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三角函数的证明与求值

一.选择题

(1) 若为第三象限,则A.3 (2) 以cossin

2

2sincos

2的值为()

D.-1 能成

B.-

3下

C.1 式

中立的是

()

A.sincos

12

B.cos

2

且tan2 C.sin

132且tan3D.tan2且cot

12

(3) sin7°cos37°-sin83°cos53°值A.

2

B.132 C.2 D.-2

(4)若函数f(x)=sin12x, x∈[0, 

3], 则函数f(x)的最大值是(A 12B 2

3

C 22D 2

(5) 条件甲sina,条件乙sin

2

cos

2

a,那么(A.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C.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D.甲是乙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为锐角a=sin(),b=sincos,则a、b之间关系为() A.a>bB.b>a C.a=bD.不确定 (7)(1+tan25°)(1+tan20°)的

()

A -2B2C1D -1(8) 为第二象限的角,()A.tan

2>cot

2B.tan

2

<cot

2

C.sin

2

>cos

2

D.sin

2

<cos

2

(9)在△ABC中,sinA=45,cosB=1213,则cosC等于A.5665B.1656

163365 C.6

5或65 D.65

(10) 若a>b>1, P=algb, Q=

12(lga+lgb),R=lg ab

2

, 则(A.R

二.填空题

(11)若tan=2,则2sin2-3sincos

( )

则必 () ) )

是有

1)

(12)若sin-cos7

,∈(0,π),则tan。 (13)sincos

,则cossin范围。 (14)下列命题正确的有_________。

①若-2<<<2,则范围为(-π,π);②若在第一象限,则2

一、三象限;③若sin=m342m3m5,cosm5,则m∈(3,9);④sin2=5,cos

42=

5,则在一象限。

三.解答题

(15) 已知sin(+)=-35,cos()=1213,且

<<<34,求sin2.(16) (已知42a)1

242a)4,a(4,2

),求2sinatanacota1的值.(17) 在△ABC中,sinA+cosA=

,AC=2,AB=3,求tgA的值和△ABC的面积.(18)设关于x的方程sinx+3cosx+a=0在(0, 2π)内有相异二解α、β.(Ⅰ)求α的取值范围;(Ⅱ)求tan(α+β)的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解析]:∵为第三象限,∴sin0,cos0

cos2sin

sin2

coscos2

|cos|2sin

|sin|12

32.C

[解析]: 若sin

12且tan3则2k

6(kZ)

3.A

[解析]:sin7°cos37°-sin83°cos53°= sin7°cos37°-cos7°sin37°

=sin(7°- 37°)

4.D

[解析]:函数f(x)=sin12x, ∵x∈[0, 1

13],∴2x∈[0, 6

],∴sin2x

25.D

[解析]:sin(sin



2cos2)2|sin2cos2

|, 故选D

6.B

[解析]:∵、为锐角∴0sin1,

0cos

1又sin()=sincoscossin

∴ab

7.B

[解析]:(1+tan25°)(1+tan20°)=1+tan250tan200tan250tan200

1tan(250200)(1tan250tan200)tan250tan20011tan250tan200tan250

28.A

[解析]:∵为第二象限的角

∴

2角的终边在如图区域内∴tan

2>cot2

9.A

[解析]:∵ cosB=

12

1

3,∴B是钝角,∴C就是锐角,即cosC>0,故选A 10.B

[解析]:∵a>b>1,∴lga>0,lgb>0,且lgalgb

∴lgalgb

lgalgb1ab

22lg(ab)lgablg

故选B 二填空题:11.

[解析]:2sin2

-3sincos=2sin23sincos2sin2cos2tan23tan

tan2

1

12.

43或3

[解析]: ∵sin-cos75>1,且∈(0,π)∴∈(

,π)∴ (sin-cos)2

(75)2∴2sincos=242

5∴sin+cos1

∴sin=433

45cos=5或sin=5cos=5

tan=43

3或4

13.

12,1

2[解析]:∵sincoscossin=sin()∴cossin=sin()1

312cossin2

又sincoscossin=sin()

∴cossin=1

sin()∴13

2cossin2

故11

2cossin2

14.②④

[解析]:∵若-

2<<<

,则范围为(-π,0)∴①错 ∵若sin=m342m5,cosm

m5,则m∈(3,9)

又由sin2cos2

1得m=0或 m=8

∴m=8 故③错

三解答题: (15) 解:∵

<<<34∴32,04

∵sin(+)=-35,cos()=124

513∴cos(+)=5

sin()=13

∴sin2sin[()()]=

56

65

.(16)解: 由sin(



42a)42a)= 42a)42a) =1224a)12cos4a14

, 得cos4a12.又a(5

4,2),所以a12

.于是

2sin2

tancot1cos2sin2cos22cos2

sincoscos2

sin2

==(cos55

362cot6

)=(22)52 (17)解:∵sinA+cosA=2cos(A-45°)=2

∴cos(A-45°)= 1

.

又0°

11=-2-3.

∴sinA=sin105°=sin(45°+60°)=sin45°cos60°+cos45°sin60°=

24

.∴S1263ABC=2AC²AbsinA=1

2·2²3²4=4(2+6).

(18)解: (Ⅰ)∵sinx+3cosx=2(13

2sinx+2cosx)=2 sin(x+3),

∴方程化为sin(x+

)=-a2.

∵方程sinx+3cosx+a=0在(0, 2π)内有相异二解,

∴sin(x+33)≠sin

3=2

.又sin(x+

)≠±1 (∵当等于2和±1时仅有一解),

∴|-a2|

≠2.即|a|

∴a的取值范围是(-2, -)∪(-3, 2).

) ∵α、β是方程的相异解,

∴sinα+cosα+a=0①.sinβ+3cosβ+a=0②.

①-②得(sinα- sinβ)+( cosα- cosβ)=0.∴ 2sin

cos



-23sin





sin

2

=0, 又sin



≠0,

∴tan



=

23

.2tan



∴tan(α+β)=

2tan

2

=.

(Ⅱ

第16篇:高中数学6

数学

2012-12-22

1、若f(x0)2,则limk0f(x0k)f(x02k)= k

变式1:若limk0f(x0k)f(x0k)4,则=f(x0)2 k

22、一个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t,其中S的单位是米,T的单位是秒,那么物体在4秒末的瞬时速度是

3、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准线L,若该抛物线上横坐标为6的点,到焦点F的距离是10,则P的值为

x2y2x2y2a2

1的长轴的两个端点为焦点,直线x

4、设抛物线221以椭圆过椭圆的右焦点,c259ab

则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斜率

5、曲线y1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x

x2y2

1内一定点,经过点P引一弦,使弦在P点被评分,求此弦所在

6、已知点P(1,1)为椭圆42

直线方程。:

7、双曲线虚轴的一个端点为M,两个焦点F1F2,F1MF2120,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8、椭圆的两点焦点为F1(4,0)F2(4,0),过F1作弦AB,且△ABF2的周长为20,则此椭圆的方程

πx2y2

1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求AB

9、过双曲线4916

第17篇:高中数学反证法

反证法解题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Ⅰ、题组:

1.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

A.至多一个实根B.至少一个实根C.一个实根D.无实根

2.已知a

A.a>ab>abB.ab>ab>aC.ab>a>abD.ab>ab>a

3.已知α∩β=l,aα,b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

A.a、b都与l相交B.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D.a、b都与l相交

4.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

5.A.150种B.147种C.144种D.141种

S 例1.如图,设SA、SB是圆锥SO的两条母线,O是底面圆心,C是SB 上一点。求证:AC与平面SOB不垂直。

2222例2.若下列方程:x+4ax-4a+3=0, x+(a-1)x+a=0, x+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3.给定实数a,a≠0且a≠1,设函数y=222221x1 (其中x∈R且x≠),证明:①.经过这个函数ax1a

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点的直线不平行于x轴;②.这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 练习:

1.已知f(x)=x,求证:当x1≠x2时,f(x1)≠f(x2)。1|x|

2.已知非零实数a、b、c成等差数列,a≠c,求证:

1、

1、1不可能成等差数列。abc

3.已知f(x)=x+px+q,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24.求证:抛物线y=x-1上不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两点。22

5.已知a、b∈R,且|a|+|b|

第18篇:高中数学反思

高中数学反思平面向量反思

在平面向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比较直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困难,但运用“平面向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很不习惯。特别是运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去求平面图形中的“点分线段的定比λ的值”的问题,学生感觉比较难。在教学中我所用的“多讲多练,突破难点”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在教学中,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学生用向量方法,去求解一些他们非常熟悉的平面几何问题,例如,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等等,目的是使学生尽快习惯用“平面向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最后,用“平面向量方法,求证三点共线”,可作为一个专题,鼓励学生写点小论文进行交流,以期巩固所学习习近平面向量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毛病出在哪里?以后上课又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1.学生活动时间没有控制好,探究时间太长,从而耽误了后边教学。 2.把重点放在了“当锐角固定时,它的边的比值是唯一的”探索中,真正的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由于时间太紧,一带而过了,重点没有突出来。 3.没有做到当堂练习,由于时间紧,几乎也没有单独提问。

出现这些不当的原因,关键是我活动没有安排好,课后,我也在思考合理的安排:

探究时,由于任务大,分工更应该细化,全班学生应分四大组,分别负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的计算,然后,全班学生总结出结果,这样能把多出来的时间用在后边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及练习上。

应吸取的教训:

1.学生探究任务大时,应分工合作,即探究出了结果又节省时间。 2.合理控制课堂时间,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能喧宾夺主。

任意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作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节课,我认为中心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建立起计算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其终边上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过程的),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意义(对象的)。因为大量有关三角函数的运算还要依赖后面的知识才能完成。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原设计方案基础上,当学生组织起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例如计算方法、定义域、值域、符号表示、有关结论(与点的位置的选取无关)后,首先提供“坐标系”作为脚手架,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坐标系下,如何研究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并以坐标系为平台,有层次的研究随角的变化,即第一象限下的锐角(认识研究方法的变化,以及符号表示的变化)——0~2π范围内的角(认识该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的表示方法,特别是值域的变化)——不同象限下终边相同的角(逐渐形成计算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操作过程)。

通过观课及课后的研讨,我的另一点体会是,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承上”,即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也要重视“启下”,即从后续知识发展的角度审视教学安排。有关的例子,一个是陶老师谈到,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时如果是先给一个锐角,再构造三角形,而不是象当前大多数教材中采用的直接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下,对学生概念的迁移会更有帮助。另一个是,我想到的,本章第一节“任意角和弧度制”,应该完成用弧度制表示一个角α及其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如何表示,会对本节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概念的教学更有意义。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一些收获和感受:

1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2.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3.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和交流,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通过小结和评价,把知识进行内化。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实现课改的目标,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反思

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张教授说培养这种能力并不需要去记很多的公式。现在有一个偏差,就是记了很多的公式,这道题变成公式选择了,这道题用这个公式比较好,那道题用这个公式比较好,就是这样一种能力不是数学的能力,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故意去出这道题用这个公式,而是真正给他这样一种训练,就是这道题通过基本公式一步一步的做到,而不是公式背了很多,过了一段时间全部忘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专家说的很好,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把公式的推导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公式的记忆和应用放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中,对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这一节的要求有所降低,实际上在有些题目中,一旦用上和差化积或积化和差公式,将很大程度的减少化简过程.由于本节课对课标掌握不是很好,导致教学内容过多,有点杂,教学目标不突出,学生在某些题目上的参与程度不够,思考的时间不多。因此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让学生多参与,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消化,吸收。 (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了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

同学们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得性质的过程。我用了三节课就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图象和性质的应用进行讲解。

但是从作业和课堂效果看来。同学们没有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掌握的好。特反思如下:

1、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对数的运算不过关。学生在做这些运算时有时不能灵活运用公式例如换底公式,有时学生会想当然地自己“发明”公式。导致部分题目出现运算错误或不会。 2在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式的大小书写格式不规范, 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把真数和底数混乱了,这说明同学们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没形成。

以上这些原因我通过认真的反思,同时参考学生提出的意见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加强了对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尽量从图形上直观的认识函数的性质,然后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探究方式,也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体现。为了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与考试大纲进行衔接,必须增加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这是老教材中所没有的,对于函数的最大、最小值老教材只是通过图形直观认识,而新教材结合函数的单调性给出最大、最小值的概念,学生接受非常自然。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也成为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必要的问题。

最后,对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对于复合函数,课本只有在选修教材中才出现,但是函数的学习中却有很多复合函数的问题,对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编者的意图是不作要求的,但是在学习幂、指、对函数及三角函数时,都出现了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后,结合指数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复合形式进行的讲解,而且是从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入手,不涉及过于复杂的、技巧性较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提出、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如何探索、发现函数的奇偶性这个数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由于学生在初中里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本节课开始,我先设计点的对称性问题,通过理解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性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通过画图引发学生探究函数关于轴对称和函数关于原点对称的特性,从而将本次教学中的难点“奇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引入了课堂。通过课件展示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代数式探究数量变化的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f(x)与f(-x)的等量关系,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从思考和探究中学到知识。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育。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例如,在对称点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点,让学生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以及通过偶函数图像特征的学习,让学生猜测、验证、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征等。

幂函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新课标》中倡导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2)在评价中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本节课的设计体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并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构建幂函数的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把幂函数作为模型来学习的理念。

研究函数的性质主要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特征等方面着手,在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是突显数形结合思想,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尤其是图象的动态变化,能增强对学生的视觉感官的调动,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将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融入自制课件中,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融汇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在本节课里努力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讨论、交流、研究,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逐渐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19篇: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高中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 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好学教育: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 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 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 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好学教育: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

问题五 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好学教育: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好学教育: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篇2: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简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正文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习题1.3a组

1、

2、3 ,二组习题1.3a组

2、

3、b组

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篇3: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说明 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好学教育:

(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 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

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 (一)导入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 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 2.周期性 3.单调性 (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好学教育: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 “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于学生作自我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五、板书说明 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好学教育:

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知识诊断 (二)评价说明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篇4:高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 ,来自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 》(第 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出版社 第 册、第 单元的内容。《》既是 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 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 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 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 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步已经掌握了用

初步具备了 思想。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课时

本节内容分 课时学习。(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例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 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探索过程中,培养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确定为: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

其本质就是

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 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张熊飞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把课堂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

(二)比旧悟新„„„„„„„.

(三)归纳提炼„„„„„„„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 „„„„„„„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 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

篇5:高中数学说课模板 说课模板原创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第?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我主要从3各方面阐述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北师大版必修?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是学好本节的内容不仅加深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为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打好基础,????所以说本节课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情我确定了如下3维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

ii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史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培养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3,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人知水平我确定啦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恰当的学者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并喜欢挑战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知道思想。我主要采用 问题探究法 引导发现发,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来自学生主体最有利的动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大啦课堂密度!

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讯息渐进,逐步升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完成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史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试着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 引导探究,直奔主题。(揭示概念)

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成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出一定的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整个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兴趣,更让学生在思考学术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 3, 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在讲解是,不仅在于怎样接,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当堂训练,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对知识再认识的以及在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层面上进一步升华 5,归纳小结,回顾反思

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啦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本节课最大的体验。本节课你学会那些技能。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数学思想发放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发放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布置作业

必做题,对本届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作题,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延伸。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做到人人学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 7板书设计

力图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以便学生易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加重要。本节课中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驻京生生交流,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室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幸苦啦!

篇6: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我的抽签序号是___,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第__课时。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 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____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篇7: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简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正文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

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习题1.3a组

1、

2、3 ,二组习题1.3a组

2、

3、b组

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篇8:高中数学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

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习题1.3a组

1、

2、3 ,二组习题1.3a组

2、

3、b组

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这一部分不能缺,话语可适当精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

篇9:高中数学说课稿(格式) 高中数学说课稿(格式)

关于 的说课稿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 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 册( )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据 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注意时间掌握

六、注意灵活导入新知识点。

电脑课件

使用投影 根据时间进行增删

篇10: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分钟)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是必修章第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并为后面学习做准备,在整个

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 数学思想,培养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善于

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重点是 ,由于学生对 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 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数学能力的发现,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第20篇:高中数学定理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

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

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高中数学练习题.doc》
高中数学练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