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

2022-06-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习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在第五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从生活上,教育上,以及寻职创业上,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佛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六中全会所作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的决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对以陈大惠为首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的充分肯定与最大支持,也是对曾经认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合时宜、对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巡回报告消极对待等疑问的正确回应。

推荐第2篇:学习的意义

中国企业需要大发展,我们不能再落后了,职业化教育就是最大的工具,这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所以有志之士都很推崇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最推崇的是敬业精神和诚信文化。

怎样快速适应多变的现代企业环境我们先看一下今天环境改变的速度,今天的社会被专家称作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改变速度被称为——十倍速的变革。要适应十倍速变革的环境,那么你变革的速度必须大于十倍速。学习是改变的基础和原动力,今天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质量的竞争,而是学习力的竞争。请看下面一个公式: L≧CL就是Learning(学习)的意思,C就是Change改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大于或等于社会改变的速度时,他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改变。什么是学习,学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习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生命。”那就是:有些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伟大的学习者。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从走路,说话,吃饭,穿衣,一直到我们现在做工作,我们都是看着别人怎么做,拿来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练习、运用、总结、提高乃至创造,最后把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使这些知识融入到你的血脉之中。然而,随着我们岁数的增长是学习的放慢甚至放弃,为什么呢?小的时候,为了生存而学,非常自觉,那叫做“用心一也”。而我们又是何时放弃了学习呢?答案就是在我们失掉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时。问题就出在哪儿呢?心。当一个人的心灵为物欲所裹挟时,你还会自觉的学习吗?

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行为而存在的。学习如果能够改变人们的心智模式那才是一种伟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改变决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也不是通过什么培训和教育计划能够强行灌输以改变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保持学习的开放性视野和持续性热情的根本所在,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是永不枯竭的学习之源。 当你学习不再快乐时,学习已经变了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者要“顶天立地”。“天”就是学术领域的前沿和最高水平,“地”指的是要踏实,做出的学问要有用,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我研究的就是“人”。

---张德天

“一棵树/站在去年的秋天里/体验死亡的感觉”??这是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德读高中时写的诗句。占据张德少年时代天空的,并非今天他研究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等高度专业的知识,而是文学与诗歌。

今年64岁的张德在东北齐齐哈尔长大,母亲出自书香门第,家里文学气氛浓厚。《论语》、唐诗宋词、中外名著等自小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小个子的张德天生内向,安安静静,不喜欢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以“牧童”、“静男”的笔名,在一个人的天地里,抒发着少年人的大喜大悲、多愁善感。

中学期间名列前茅的张德立志报考北京大学新闻系,教物理的班主任老师却极力主张他考清华大学电机系。1959年,18岁的张德顺利进入清华,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清华生活。

“张老师可以说是一辈子在清华,是一个典型的清华人,”跟随张德教授已有5年的李宁博士说。

在清华的几十年岁月里,张德硕果累累。已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23本,主持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和30个横向科研课题,等等。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与组织行为系主任,张德的学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中国很多人还不知道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为何物时,张德就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著作《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张德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管理阶段的三阶段理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的代表作《企业文化与CI策划》一直是畅销书,两年内已印刷6次。张德老师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国内第一本企业文化的MBA教材,中国第一批MBA毕业生中,就有张德的弟子。

细数张德的成就,其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的学术研究特别富有前瞻性,在自己专注的学术领域往往走在同时代学者的前列。2003年,在全国企业文化论坛上,时任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袁保华同志说:“谁说在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上没有先知先觉?张德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学者都要顶天。”张德给自己,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

“你说我的学生中,谁最有思想?”记者推门进入张德老师的办公室时,他正坐在椅子上,仰起头、笑眯眯地问一位女学生。女生报出了一个名字,张老师摇摇头说:“他不行,是‘二把刀’,没有深入钻研。”

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正是张德教授自己做学位的风格。

“您在企业文化领域的高度前瞻性,是怎样得来的?”张德教授的答案是:得益于两个基础。一是大量阅读。在1984年到1986年期间,张德阅读了《科学管理原理》之类的大量国外主要著作,钻透了很多东西。

另外就是实践。张德非常注重学术的实用性,长期致力于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的特殊实践相结合。张德曾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还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研究生院聘为客座教授。

近20年来,他已经先后为46家企业出谋划策,有的是薪酬改革,有的是绩效管理改革,有的是全套的人力资源升级,有的则是企业文化策划,还有的是流程再造。这些项目包括:北京市海淀区2000年经济发展规划、中远集团企业改革的对策研究、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设计方案,等等。

在张德看来,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不能只是“学”??理论,还应该包括“术”??实践。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造福于人类,才有意义。对目前过分看重论文的弊端,张德认为存在很大误区,不科学的标准使得很多有才干的学者和他们的重要成果只能停在纸上。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性特别强,只有放到企业里去实践,才能够变得非常有意义。所以,张德对自己的时间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用来教学、三分之一用来学术研究,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企业上。

张德说:对企业进行诊断,就是运用知识、丰富理论的过程,理论丰富了,再回到课堂上,教学就活了。理论从来都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张德应用理论,重视实践,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一个中国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

这种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形成了良性循环。张德对企业一点点地改造,在柳工集团、云南白药、中兴通讯、中国通信等企业,“改了以后效果大不一样”。以2001年至2002年的“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薪酬改革”为例,改革后,薪酬总额增加了25%,但是每百元的工资含量下降了40%。这意味着效率提高了,潜力还很大。张教授常常感叹:中国很重要的就是怎么改革,怎样推动改革。

有报道形容张德不太容易让人感到“清华教授理应具有的优雅气质”,而是更像“机关里的一名普通干部,或是一名平凡的学者”。他的博士生李宁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张老师说话,煽动性不强,但是他知识渊博,侃侃道来,让你感受到在他心中有一个宏观的体系。张老师平淡、渊博、平和,朴实而又深刻,看问题一针见血,功力很深。

《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字在古文字中,本来是一个像人形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如此,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对此专门做过解释。由此去思考“人命关天”、“以人为本”、“人是世界之轴”等习语,我们能够得到会心的领悟。

张德教授研究的正是“人”。他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把人作为中心”;他说:“对人的管理与开发是企业的一个首要任务”;他说:“对人的投资是回报最高的投资”。

1965年,在清华系统接受长达6年的理工科训练后,张德毕业留校,进行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可是,他放不下对社会科学的痴爱,兼任了学生辅导员,后来又担任过年级主任、清华大学德育教研室副主任等。变的是年龄和职位,不变的,则是对“人”的一往情深。

原子能的铀235与258如何分离?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道德体系备受冲击,校园文化和德育如何建设?一个是自然科学,另一个是社会科学,这两类似乎不沾边的课题,在张德老师那里,却得到了统一。

张德忙得不亦乐乎。从1985年开始,他在清华大学德育教研室副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如何培育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校园文化的特性表现在哪里?张德思考着,阅读着,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他大胆提出:德育教育不能闭门自守,要走出国门,借鉴西方经验;他率先提出:校园文化不是课外文化活动,更主要的是校训校风等历史承袭的精神内核。这些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观点,在当时还是相当新颖和尖锐的。

这些努力,为他日后从事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意想不到的坚实基础。张德告诉记者:德育注重的是非智力素质,这离不开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而企业是另外一种组织,与非盈利的学校相比,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而组织的本质是相通的,要通过文化来提高其竞争力。

也正是这些努力,引起了清华领导的注意。1986年底,一位副校长对他说:你干脆到经济管理学院去吧。张德爽快地答应了。

“兴趣是一所学校,”张德深情地说道,“耳朵听到的,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出成绩。一个人,要学会聚焦,很多人精力分散得很厉害,结果只是瞎混,一事无成。我们要进行有效的聚焦,把有限的体力、精力、情感聚到一个点上。”

张德的焦点是“人”??人才的培养、使用、吸收。作为教师,他已经和正在指导230名硕士研究生和MBA学生、22名博士生。作为企业咨询师,他视企业为一个细胞,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特别重视企业背后无形的文化之手。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管理科学的探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张德通过“人”学,把它们贯穿起来,把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直觉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张德给我们做出了精辟的回答:人需要追求,需要内在的动力,需要活得有价值。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员工的精神需求日益上升,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加大。学校、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人,而只有文化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支撑。

由此引申开来,张德教授说: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角色会觉醒,人们更关注别人而非自己,更关注精神而非物质。到那时候,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社会的管理,都会很和谐,而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快乐。

这一幅天地人和的美好蓝图,让人想到了另一个张德,少年时代那个抒写吟唱诗歌的腼腆男孩。

张德谈终身学习:学习就是空气

终身学习非常重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个人人力资本,还是企业,都必须具备知识方面的优势,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的一种情况是:学习快的企业往往能吃掉学习慢或者不学习的企业。

学习不等于听课、看书,要在实践中学,在自己的实践里面学习。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于思考是比听课更重要的能力。继续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对学习价值观的更新。清华老校长蒋南翔曾以干粮和猎枪做过比喻,继续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学会使用猎枪,学到如何生存的能力。

学习跟空气一样,要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让学习成为人闪光的一部分。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一个证书。文凭只是一张纸,关键是你有没有学到东西,你的能力、眼光和胸怀有没有变化。

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培育。这种人,是全新的,是知识经济下有竞争力的人。学习是在积累资本,不学习就意味着选择落后。现在的“保先”活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终身学习、保持先进。

推荐第3篇:学习的意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作为成长班第一期学员代表给大家分享自己参加成长班一年来的体会与感悟。我想,这一年的学习锻炼不仅是对我,而且对第一期成长班的大多数学员来说,都是一段特别珍贵的经历。在这个大集体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分享体验、共同成长。更难得的是可以经常聆听邝常委语重心长的教诲,常委是一位愿意跟年轻人分享人生体悟、分享学习心得的领导,也愿意把自己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得到这样一位领导、前辈的指点,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的发展更有方向。站在个人的角度,能有机会参加成长班,我认为我是很幸运的,在这里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锻炼,也正因为参加成长班的学习,让自己有这么一个契机,在组织部跟班学习,了解到很多在法院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的事物,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今天我想借成长班给我的这个平台谈谈学习对我们的意义和一年来我的感悟。

读初、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像苦行僧,没日没夜的学习、做题、背重点,以为高考是学习的终点,到了大学才发现等待自己的是高数、大学物理化学、英语四六级、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为毕业就是学习的终点,好不容易熬到穿上学士服、手捧毕业证、学位证书拍照的时候,却发现大批的大学生、研究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像拼命三郎一样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削尖脑袋好不容易PK掉一大批人,挤进了公务员系统,以为终于可以让自己歇一歇,放松一下,发现社会才是一个大学堂,虽然考试做题的机会少了,但丝毫不影响学习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刚到工作岗位时,因不懂如何化解当事人的矛盾,不懂如何做到利益平衡,不懂如何应对群众的上访、闹访,所以努力学习业务实践工作方法,学习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去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群众之间、单位与工作相联单位之间的关系。后来发现要将工作完成好,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还要加强综合素质的锻炼。现在,我深刻体会到,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习一直都是进行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工作。

其实,我相信参加这个成长班的学员们都是热爱学习,有学习自主性,上进心较强的干部,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相同认识,我们才聚在一起,组成这个大家庭。我记得,邝常委在去年开班授课时讲到,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地扩展生命的厚度,我们要经常有能力危机意识,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锻炼,弥补缺陷,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是一种体验,只有正确认识它,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认真的对待、总结、用心体会,做个有心人,将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不辜负上天安排的每一段机遇、每一次经历,坚信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如此以来,我们总走在收获成长的路上。

学习是一件需要用一辈子去认真做好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组织部举办的年轻干部成长班有着非凡的意义,让离开校园的我们,还能有这么一个平台去学习、去交流。一年来,成长班班主任陈科长为我们的培养可算费尽心思,举办了很多活动培养我们、锻炼我们。一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知识结构,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授课,大都是从北京请来的资深专家授课,我们学员也自行备课,轮流上台授课,分享业务知识与学习感悟;二是轮流负责成长班报纸材料的收集和排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们对新闻热点的敏锐洞察力和材料校对、整理、汇总的能力;三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调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成长班安排了基层调研任务,让我们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来确定调研课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调研课题为核心,自行组织安排组员到机关、社区和农村进行调研,通过编写调查问卷,与群众、村干部开展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了解基层情况,挖掘问题的过程,我们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同时每个人都参与讨论,酝酿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四是我们班已经举办了两期江阴培训班,大部分年轻干部都已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考察,提升了理念、拓宽了视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能力素质和政治视角。五是去年农村党校正式开班后,每期都有几个学员到农村党校给村干部、村两委、村小组长授课,一方面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锻炼,另一方面,提升了村一级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

接下来,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乡镇工作,学习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方法,提高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能力,提升多岗位工作的能力,组织部现已经在酝酿我们到乡镇、拆迁办、信访办等单位挂职锻炼的事情。

在这个班集体里,我们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还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单位的同学和朋友,以后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就更加方便了。而且,我们班经常举办一些业余活动,如户外实践、拓展体验等。现在正筹划着班级成员每人都出一个节目,进一步丰富了我们业余文化生活,努力营造一种“快乐学习,积极进步,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虽然参加成长班会占用一些大家的业务时间,也会多一些工作任务,但学习与成长本来就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借着这个班级,借着这些学习任务,可以逼着我们不断进步,当我们回顾这段经历时,会由衷地感激那些不厌其烦给我们教诲的人们,感激那些愿意拿鞭子抽打我们,逼着我们变得更优秀的人们。在此,我代表第一期学员欢迎大家参与到我们这个大家庭。感谢成长班给我这次机会将我的学习感悟分享给大家,更感谢在座的各位耐心听完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三)班

徐太东 201140613096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前言:《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李毓秀;《弟子规》;大学生人格养成

正文:人力资源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则有赖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格与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现了大学生补小学生、幼儿园的课的现象。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让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很多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 ,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了。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关于如何才能称为孝,孔子亦有论述。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其看来,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而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健全人格。

二、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宁勿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 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中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

不力行 但学问 长浮华 成何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学里,读书仍然还是最主要的,不过读书厉害的也有正品次品之分,这在乎你是否已经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呢。学习重要,不过做人更重要,不过可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例如学习弟子规这样的良书。学习的时候专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都会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心情,学习最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弟子规里教导我们的。 如果有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在我看来这本好书就是《弟子规》,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渐渐地在发生改变,确实,学习了弟子规我无悔!

推荐第5篇:学习美术的意义

学习美术的意义----演讲稿

(2010-09-15 12:44:52)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感悟

教育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可以坐在这里,为大家讲一讲关于美的话题,关于美术的话题. 美术----顾名思义就是和美相关的艺术和技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元素。我们看到阳光之灿烂,海洋之宽阔、流水之细腻、花儿之美丽、春风之温柔;鸟儿之争鸣.....我们感觉到酸甜苦辣、冷热温凉、粗糙凹凸、光滑细腻......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感悟出艺术的无处不在。那如果请你用最简单的形容詞來形容一下“什么是美”?你会如何来形容呢?好看的、漂亮的、美丽的、优雅的、精美的、細致的、迷人的、舒服的、顺眼的、有创意的、亮丽的、鮮艳的。以上這些形容詞,都沒有錯,但是,千万別漏了這一項“动人”,美同时也是“动人的”,上面那些形容詞,并不能完全描述所有美的对象,但唯有“动人的”这个词,可以涵盖一切,因为只要能够感动你的心灵、冲击到你的想法、触动到你的情感。那么,不管是绵绵的细雨,还是漫天的黄土,不管是新娘的小酒窝,还是奶奶的白头发,那都是美的。並不只有迷人、漂亮、优雅 ......才算是美。所以,美的意义包含許多,但无论如何,美一定是能让人心里产生“感动”的。科学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我们的心灵,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感动。

对美术的学习无非是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术是众多艺术形式中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为普遍的一种.美术的存在遍布于食、衣、住、行各个领域中。你手里的课本(那涉及美术中的装帧艺术),你抽屉里的相册(那涉及美术中的摄影艺术),你穿的漂亮的衣服(那涉及美术中的服装设计艺术),你去周巷公园玩(那涉及美术中的景观设计艺术,)你家里造型漂亮的电器(那涉及美术中的工业设计),你去周巷影剧院看电影(那涉及美术中的建筑设计艺术)。路边吸引你的广告,店牌(那涉及美术中的平面设计艺术).你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小天地(那涉及美术中的室内装饰设计)------美术就是生活,而且美术是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品质及水准越高,对美术的需求也就越为强烈。

美术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时间发展而言,有文明就有美术,是美术最先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最初就是用图象来记录自然,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美术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她的发展也提升了文明的层次。就空间分布而言,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术,而美术发达的地方也往往是文明昌盛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国的文字、语言、音乐、科学等因为年代久远,绝大部分都消失了,但是美术作品却因其特殊的原因而最大程度得以了保留,所以我们凭着流那些传下来的精美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凭着那些出土的精致生活用器,装饰品和兵器等等,可以一一了解,并惊叹那些遥远的古代文明。今天,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美术更是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以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为例,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逛国内,游国外,最主要看的是什么?看的无非就是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而这些绝大多数都和美术有关。有些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代名词。说到中国,外国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故宫和长城;说到法国,我们就会想到艾费尔铁塔和凡尔赛宫;南非人为自己独特的雕刻艺术而骄傲,西班牙人则为有艺术大师毕加索而自豪万分....再环视周围,艺术品投资在逐渐升温,以慈溪为例,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企业家现在开始热中于收集古玩字画;如秦汉铜器,唐宋瓷器,明清家具,名家书法,传世名画等等.这些艺术品同时无一例外又都是美术精品.艺术品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不但可以保值增值,还可以怡情养性. 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有外部的种种特殊的时间,地点.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历史契机等,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独特目的,是作者个人精神思想的物质体现。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其实是在了解多元的世界和文化,是在和艺术家们进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对话和交流。美术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也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对真、善、美事物进行赞美,对假、丑、恶事物进行鄙弃.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操,激发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建立美好的生活热情.以服装为例,有些学生因为无法辨别什么样的服饰打扮才是正真的美,就依葫芦画瓢,学一些三流明星染着长发,敞着衣服,穿着松高鞋,戴着手饰,满口港台腔,嗲声嗲气,以为就是时尚,就是美.也有些成人以价格高低来衡量美和不美,结果是满身穿金戴银,价值不菲,看起来却庸俗不堪.学习和欣赏美术的同时也是一个发现真,善,美,享受心灵净化,提高审美趣味的过程.这可以让我们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充实,变得高雅,变得有思想, 变得有品位,. 美术除了传承历史文明,让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之外,还有一个被人们普遍忽略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性情,医治心理疾病。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当今中学生中,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自古以来,学习和参与美术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如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欣赏,让我们体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是旧社会的贫苦农民的一句俗语,,他们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的一篇小说里,一个画家在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其实,对青少年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可以畅开心扉,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表现独特的自我.久而久之,可以让我们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美术作业可以最快最直接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使学生的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都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可以有开阔感、三角形的可以有安定感、波形产生动感、折线引发人的烦躁不安感、旋转形让人产生的弦晕感等等。据说,在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感到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十九世纪末,俄国的一位医生的一位建立了一座专用颜色治疗神经病的医院,用蓝色的房间环境来抑制激动型精神病患者,颇为成功。蓝色首次实现了它的“药物”功能。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球教练,让人把足球队员休息的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息;但当他对队员作最后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这可说是善于发挥色彩心理影响作用的典型事例。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学习美术可以充分开发人脑的潜力,让你变得更加聪明.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术可以让道德得以纯洁、可以让精神得以丰富,可以让智力得以开发,还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特别快乐和有意义。这就是我们在学习生活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还要花时间要去学和中考没多大关系的美术的原因。学习美术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一生。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学习美术的目的无非有这些

1,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2,学习美术技巧和手段

3,丰富情感,陶冶性情 4,培养兴趣,开发潜力, 5,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

6,提升生活品味

这些也是学习美术的意义。但是,現在要请你再进一步想一想,在这些目的中,那一項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找出答案了吗?真正的答案是,美术技巧的学习。为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提笔画画的時候比较多呢?还是用眼观看的時候比较多?对绝对多数的人来讲,是观看的时候多,美术技术的的学习,真正实用的机会并不太多,除非是靠它吃饭,或是你有志往美术方面发展,否則很少有人会天天花时间画画,做工艺,绝大部分的时候,我們都是用眼睛在欣赏、用知识去思考、用审美能力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不可能每一個学习美术的人都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我們都能够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生活欣赏家,有品味的生活艺术家.我们通过学习美术,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发现美,享受美进而力所能及地去创造美。也许你不会做雕塑,但你懂得给朋友挑选一件有品位的礼物;也许你不会画油画,但你懂得什么样油画最配你家客厅的风格的;也许你不会设计服装,但你知道怎样的款式和颜色搭配最适合你;也许你不会设计建筑,但你知道对面的小洋楼造得是多么的不仑不类,,,,这是一些小的细节,而一個人品味与格调,往往就是从这些方面显示出來了。你在美化自己的同时,美化了他人,美化了世界:你在美化外在的同时,也美化了自己的内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对美的感悟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但要具备一定的,对高层次美认识和欣赏的能力,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熏陶才能获得。所以,下次上美术课时,希望大家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格调、有趣味的人才來上美术课的,

告诉自己: 学习美术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一生。

告诉自己:学美术习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我的讲演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学习合同法的意义

通过对合同法的学习让我们对合同法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一些合同签订后产生的纠纷有了形象的认识。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合同订立的形式、相关程序和从合同签定到合同履行过程中应注意的各项问题。合同法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我们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合同无所不在。有交易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合同的成立。合同的履行是实现当事人权利的重要途径。合同的履行以有效合同为前提无效合同谈不上履行的问题。合同的履行应按照法徇规定和合同的约定来进行并遵守,适当履行、协作履行、经济合理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义务。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这对我们来说丌无裨益一毕业我们就会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就业合同就是大学生要签订的最典型的合同。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关亍毕业大学生的在签订就业合同后在就业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合同问题。一些用人单位在和毕业生签订合同的时候用一些口头合同含糊合同单方合同生死合同等丌平等合同剥夺了求职大学生应有的权利。所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知道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作为一种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当事人是需要承担这种民事责任的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求职道路上在碰到一些有关自己的合同的签订和纠纷时有徆大的帮助。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用法徇这把强有力的武器来维护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劳动法就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一部法律,它是一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法律。劳动法维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肯定少不了劳动的主体——人,劳动与每个人都分不开,现在,我们还在校园里生活,学习,花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但是,终究我们会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为生活而忙碌奔波。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超期加班,克扣工资,不为员工上社保,妇女就业受歧视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有些人不懂法律。这时,我们就会知道劳动法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学习劳动法,我知道了一些维护自己权利的知识和办法,我相信,这会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帮助。劳动法的颁布促使全体的劳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正当待遇,从而体现出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且间接的保障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又能促进个人的人生价值创造,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法为我们指明了争取自己正当权益的方式,争取正当权益的地点,另外它也规定了我们劳动者应当去做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只享受我们应得的权力,同样拥有我们所应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虽然课程已经接近了尾声,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和学习劳动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劳动法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推荐第7篇:学习钢琴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

1

20岁以后学钢琴有意义吗?

应当说是有意义的。其前提是因为你喜欢学钢琴。一般绝大多数人学琴(包括儿童时代学琴)都不可能成为钢琴家。所以早学晚学都没有关系。学钢琴带来的好处,除了能增加艺术修养,淘冶情操外,另外还因为弹钢琴是使用十个手指,而十指运动最能锻炼脑功能,能保持大脑活力延缓大脑老化,此外,由于弹琴时要看五线谱,而钢琴看的是大谱表,因而能间接锻炼你的快速阅读能力。所以你20岁后学钢琴完全有意义。

2

英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语文)、数字(数学)、音符(音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儿童成长

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其它乐器比起来,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有以下优越性:

1、音域宽广。钢琴共88个键,几乎包含了音乐活动中所使用的乐音;

2、表现力丰富 。钢琴力度可以从ppp到fff,可以奏出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情感;

3、钢琴经常用于课堂教学,声乐、舞蹈伴奏等,是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音乐教学工具;

4、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乐器的基础,特别是键盘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风琴等;

5、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音乐知识的基础,特别是乐理,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创作等;

6、学习钢琴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许多音乐人才是从学钢琴开始的。

从非专业的角度讲,学习钢琴有以下好处:

1、学习钢琴能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演奏钢琴时调动了人体很多的器官,通过手、眼、耳、脚、口、脑、身的并用,能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学钢琴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都不错;

2、学钢琴能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表现在:培养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锻炼人的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钢琴的孩子自信、自立,精力容易集中,做事不马虎,将来更容易成才。

综上所述,学习钢琴比学习其它乐器有着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高的家庭钢琴普及率,有些学校将钢琴作为必修课,足见国际上对钢琴教育非常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家庭钢琴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学钢琴的孩子不断增多。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钢琴与其它音乐手段一样,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重视。 3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本来就很有限,还要投入不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学钢琴,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学钢琴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许许多多,如果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那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为什么学习弹钢琴就会提高人的素质?

由于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于是,开始于欧洲,后来又不限于欧洲的专业作曲家们,为钢琴写下了数不尽的各种各样各式各类的钢琴独奏曲。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像钢琴拥有那么多的独奏曲。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造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学习弹钢琴,就能够亲身接触、直接领受这笔财富。

诚然,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但是精神财富也是财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更珍贵的财富。有谁会不愿意增加它呢?

大家知道,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使人变得高尚。与物质财富不同,精神财富的增加,则必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高级的钢琴艺术,会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升华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用文明、道德的方式追求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有人会问,我不用自己学钢琴,通过录音、录像、磁带、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音乐会、电视节目,多听别人弹琴,不是同样可以享用这些财富吗?其实并不相同,这就如同一个人观赏旅游胜地的照片(或录像等等)与亲身去那里旅游,他的感受与体验并不相同一样。自然,没有条件去某地旅游,看看那里的图片,也是件好事,但是有条件的话,有谁不想亲自去实地看看呢?同样,实在没有条件学钢琴,能多听别人弹琴,不失为美事。但是,那些有幸学钢琴并达到相当程度的人,毕竟能够在亲手练习和弹奏那些经典钢琴曲的过程中对其中的高尚情趣、非凡的智慧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境界,有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过:“-……当钢琴家忘却尘世单独的面对他的乐器时,他能够与内心最深处的和最高尚的自我交谈……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强夺的。”

记得青年海顿有一个时期贫困的几乎成了维也纳街头的流浪者。但在他的栖身之处碰巧有一架被人弃之不用的破旧古钢琴。多年后他回忆说,每当夜晚他坐在这架琴面前时,他觉得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也没有他幸福。正是这精神上的富有,使他终于战胜了物质上的贫穷,成为伟大的作曲家。

也有人会问:如果达不到很高的程度,学习钢琴也有意义吗?

有,而且很大。

因为钢琴音乐本身就像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就如同进了音乐学校一样。而且,这还是一所完整的音乐学校。因为在这里学到的,将不是单一的、某一侧面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学到构成音乐艺术的所有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乐思维所应有的语汇、语言和语法。这里的旋律知识、和声知识、复调知识、曲体知识和音乐史等知识,还有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和音乐风格等音乐美学知识;也有这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实际上,在钢琴学习中学到的,将不只是钢琴,而是全面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维力。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无论对于我们自己弹奏的作品,还是别人弹奏的作品,乃至室内乐、交响乐等非钢琴的音乐作品,都会有更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钢琴学习还有两个特点。首先,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态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听觉的专注、敏感,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积极活动,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在这生动的动态系统中持久的锻炼,必然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健康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其次,演奏钢琴需要相对成熟的技术、技巧。掌握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有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这两个特点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的整体能力的提高。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非音乐)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个可以弹奏肖邦的《叙事曲》,另一个没学过钢琴。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钢琴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个钢琴弹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还可举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例,人们常说那里平均几个人就有一辆汽车。我们未曾注意到,这些国家也是平均几个人就有一台钢琴的。可见,钢琴文化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

学习钢琴的意义,恐怕还不止这些。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聂高兹教授曾表示,如果能由他决定的话,钢琴应该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的确,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学学钢琴的话,那必定会推动建设一个真正文明的、有文化的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4

一、钢琴的优势:

钢琴人称乐器之王,其宽广的音域几乎包含了所有乐器特定的音域。从最低音到最高音横跨八个音区。雄壮浑厚的低音,偶发之,振人心魄;透明悠亮的中音似仙女呼唤,令人心醉;清脆明亮的高音似静林深处叮叮鸟语,让人如梦如幻。世界上所有的音乐作品几乎都可以用钢琴来完美的表现,它是西方人最伟大的发明,是献给人类最真贵的礼物。

(一)绝大部分乐器都不能同时在弦上奏出三个以上的合音,而钢琴两手同时按键可同时在最低到最高音区间奏出八个乐音,其音乐表现力其他乐器无法与之相比。

(二)几乎所有的弦乐都需要一手持弓(发音)一手按键(演奏旋律),两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单是右手持弓,若想拉出纯正的音色就需要一年以上枯燥乏味地练习;即使是管乐也不能腾出全部手指进行演奏。只有钢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十指、双脚全部的功能,一开始学音乐便投入全部身心进行演奏、无拘无束、酣畅淋漓。

(三)初学音乐,钢琴键盘是绝好的识谱教具,抽象复杂的五线谱经过与钢琴键盘音域音阶的对照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四)对打算学声乐的人来说,学一段时间的钢琴,初步掌握钢琴的弹奏技法,对于自弹练声或自我伴奏,为人伴奏都是必须的,否则就得时时求人,好似单腿走路。

(五)对打算学其它乐器的人来说,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通过钢琴丰富的音高、音色强化乐感,利用键盘固定音锻炼耳音,打下音准基础。同时,利用键盘尽早掌握五线谱,便为其他乐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但不耽误学其他乐器的时间,反而使的学其他乐器变的简单容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钢琴对智力开发的独特作用

现代科学对大脑思维的研究证明,左脑主管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音乐、绘画、舞蹈均属于形象思维)音乐思维神经遍布整个大脑,不分左右。人进入青春期,形象思维能力逐渐弱化,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成为成人主要的思维方式,在青春期之前这一形象思维发育发达的关键时期,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开发、强化、提高这种能力,尽早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既有逻辑性又富形象性,思维敏捷、活跃,为其文化科的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具有创造力奠定基础。

奥地利教育专家上世纪70年代在一城镇人口素质调查中发现,该城25岁—40岁年龄段的成人中有近25%的人,在社会上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企业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乐师等各方面名人,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有一项共同经历他们少儿时期都在本城有名的艺术中心学过钢琴,都是爱好音乐者。进一步研究发现、钢琴大跨度的音域发出的名种频率的音高和不同音域的名种音色全面***听觉神经;儿童通过对音的美好感知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神秘的想象;对乐谱节奏的瞬时计算,使儿童在练琴和演奏中不自觉地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乐曲的主题情感***了儿童音乐神经的发达,提高了思维敏捷性,使儿童的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极大的强化。

在弹琴时,儿童十指、双脚、眼、耳、脑并用,情绪激发状态下演奏乐曲,整个身心都在集中、协调运动,左右脑两种思维不问断地并行交叉,瞬时间的准确演奏需要高度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心理、动作高度的协调控制能力,最可贵的是,对于弹琴者这些宝贵的能力是借助音乐美感、***兴奋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形成的。所以专家组得出论:“学弹钢琴是开发智能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深层次的,然而却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建议在初期教育阶段把学弹钢琴作为必修课。”后来,奥地利的做法被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改革开放后,这一做法亦在我国推广,在幼儿园、中小学达标评定中,钢琴是硬件教学设施配备项目中的必备乐器。

推荐第8篇:英语学习的意义

http://zhidao.baidu.com/?si=3

一、明白英语学习的意义

中学生知识层面较浅,社会接触交往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深刻,意识较为淡薄。所以每一位英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反复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的意义。我们教师要能引经据典,用古今中外的优秀事例和榜样的力量,结合历史知识和现在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英语课程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思想意识是决定人为行动的最高指南,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才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产生持之以久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英语知识、探索英语奥秘。

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学生要具备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自身学习责任,通过努力学成某种知识技能。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性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获得的。英语课程学习中自主意识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帮助加强学生对英语课程及其自我正确、客观的认知,为形成健康、稳定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刘炜,2006)。语言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策略等认知手段才能有效地学好外语。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认知的一些规律,对学习树立起必胜的信心,使之形成各自特有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我国,英语是中小学课程中的必修课,对人人能否学好英语的问题,学生们的观点并不统一。严容(2006)在小学生中就这一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持不确定或否定的意见。毕竟我们的母语与英语是不同语系,语境和语用问题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在农村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一定克服困难,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每个人都有学习外语的天赋”,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多地训练学生对英语的实践运用,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进行西方风俗习惯方面的英语文化教育,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很多人认为有了英语学习兴趣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但英语成绩就是提高不了。兴趣并不等于信心,信心是一种综合人体内各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的动力系统。有的人即使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但学习方法正确,又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刻苦、坚韧等积极的情感因素的投入,他也能学好英语。比如我们对亲人、对祖国、对朋友的爱而转化成对语言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出身农村的我有亲身体会,刚升入初中时我英语成绩并不理想,到初三时,由于我暗恋的一位女同学英语很捧,使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赶超她,之后我的英语成绩才一路飚升,以致带我进入现在的英语教育岗位。我们要利用语言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组建学习动力系统,培养学生树立起自主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加强和重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是说退出教学舞台,而是改变以前讲台上拿着指挥捧的教师角色,由台前“主角”转变成幕后“导演”。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思维,从传授知识变为指导、辅导学生学习,做学生的顾问、信息的来源,使学生由接受教育向自主学习转变。教师在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参与管理、开发语言课程和准备材料。这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渗透和示范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之形成习惯。也就是说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指导学生认识教材的编写理念、单元结构安排、学习目标要求、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刘炜(2006)在有关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中介绍说:学校教育虽然是以教学为中心,但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场所并不一定是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开发课外活动环境,结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建立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开展各种英语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如诗歌散文朗诵、小品短剧表演、歌唱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和发现,培养其独立思考、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拓宽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需要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并在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初期就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基于英语课程和学习心理认知的情感教育,使其逐渐体悟“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竞成”的蕴义,从而帮助学生在其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顽强的意志、提高自信心,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建议对培养农村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进行英语学习反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经历的一种审视与思考,是回顾所发生的学习事件、分析某些事件存在的原因和制定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是学习者对自己参与、体验、思考的自我意识和评判。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对其学习计划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对学习结果的改善(刘炜,200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时刻督促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反思,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反思学习方法,调整策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老师要提醒他进行一次回顾,可以采用单元检测、段考、月考等形式,成绩只是参考,主要是让学生反思自己这段时间来所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对头,学习效率如何。如果往好的方面发展,那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若是觉得不适合自己,那就要即刻改进,避免走学习中的弯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反思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批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了解自己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在学习纪律和自觉性方面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自觉意识的培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

3、反思学习成绩,锐意创新。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反思,尤其是在每次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测验后,需要好好地自我评价学习的效果,总结学习经验,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创新。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英语自主学习的信心,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觉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不仅是我国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现状和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现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推荐第9篇: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目录

一、前言

二、经济史在我国的地位

三、经济史的学术价值

四、经济史的作用 姓名:杨启帆

班级:08国贸5班

学号:01208538

前言

历史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后来经过系统的思考,认为“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事实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然而“即使历史学不具备任何促使行动的功能,它也有充分的理由跻身于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科学之列。[1]”这是马克•布洛赫告诉我们的,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但是历史作为一门科学,人们仅是为了历史本身也应该努力研究下去。然而,似乎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总是更加强调历史有什么用。即便是梁启超,也说要“ 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总体来看,西方人更具有科学的献身精神,而中国人更具有经世致用的要求。

了解了历史的作用之后,那么就要回到经济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了。经济史有历史的属性,所以经济史也可以说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曰审美,二曰致用。恰如克利斯托弗•戴尔(Christopher Dyer)所言:“经济史一方面是一种娱乐性的事业,另一方面它确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些基本的变迁过程的钥匙,并为我们揭示人类境况的伟大真理,它告诉我们今天是如何走过来的。” [2]英国的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 1904-1989)认为:“经济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的历史学家——可以互相对话的一个论坛。[3]”审美的问题虽然也是大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人更加关注应用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重点谈论一下致用的问题。

经济史在我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从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了一门显学,主要因为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也就受到重视。但这个受重视的情况,好像没有光临我们经济史研究,相反,我们很多高等学校还取消了原来设立的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课程;很多经济史、学说史的著作不容易出版;一些年轻人本来在我们这个学科搞研究、搞教学,后来也离开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我想从客观上看,有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建设方针发生很大变化,从搞计划经济到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对于我们从事经济建设的干部、群众来说都不大熟悉,大家都需要补市场经济这一课。于是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学科都成为重要学科,比方说金融学、财政学以及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国际贸易等等,凡是文化革命以前不是很受重视的部门经济,在这个时候都受到重视。确实,现在经济学科的大学生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学外语,要学西方经济学,要学金融,要学很多东西,甚至从事经济学领域教学的老师,也要补很多课,这么一来,史学这方面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就少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经济史的学术价值

经济史有什么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史,他说,“如果我重新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历史、统计和理论)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我有三条理由:首先,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

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第三,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4] 可见经济史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来说,其作用尤其不可小觑。不仅仅是熊彼特强调经济史的作用,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史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马歇尔曾经在给艾奇沃思的信中论述了将经济史与经济学割裂开来的危害:“我想没有比抽象的、一般的、或纯理论的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更具有灾难性的想法了„„进行一般推理是必要的,而广泛彻底的事实研究也同样重要。把这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5] 。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也正是从历史研究发现了灵感,熊彼特、库茨涅兹、罗斯托、希克斯等,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经济史学家。

经济史的作用

首先,经济史研究可以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合格的资料,比如说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数据。数据有的是比较可靠的,但是有的就不是十分可靠的。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对同一个数据源却有不同的记录,对此必然存在有的数据为真,有的数据为伪的问题。区分数据真伪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很重要,如果是做了一个数理模型,需要数据的支撑,那么数据的不可靠就会影响到模型的可信度。当然,在统计学上,可以有一些方法去掉一些不正常的数据,比如排除异常点。但是,这毕竟仅仅是工具方法,从来源上确保数据真实可信还是必要的。经济史可以在这方面作出学科的贡献。一个历史的事实有时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无论怎样被历史的河流冲洗,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本留存下来。钩稽这些文本就可以印证过去。不同的文本之间可以互相证明,互相比较。史料的不断挖掘,考古的不断发现就是为经济史研究不断提供文本。研究这些文本就是经济史的长项。很多人也许会说,研究现实问题不会涉及那些古老的资料,比如研究股票市场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数据是比较容易取得的。诚然,如果是这样的资料,经济史可能帮不上大忙,但是如果你要研究涉及面稍广的问题就要小心了。社会的数据来源由于渠道问题经常会含有一些水分。排除这些水分,就需要对经济社会有个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历史性的把握,那么这样的把握最好是借助于经济史的研究。

其次,经济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带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昨天发生的事情对于今天来讲就是历史,昨天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曲折或成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就是历史。人是历史的产物,制度、组织的演化也涉及到历史,既然经济学是研究人在约束条件下选择自己行动的问题,那么怎么能抛弃历史呢?中国的经济现实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了,但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较,还有许多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所以说处于转轨阶段。事实上,如果进一步挖掘,中国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转轨从近代就已经开始了。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中国的转型是循序渐进的,到了今天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中国经济的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放到这样一个背景来加以考察,需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加以把握,需要从制度、技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组织、人口、政治、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等各个角度深入研究,惟如此,才能使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不脱离经济现实太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是我们目前追寻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所以,中国需要向这些国家学习,学习其工业化的经验,学习其现代化的榜样。惟有如此,才能少走弯路,早日变成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再次,从致用的角度讲,经济史研究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的。知识的传达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以一种条分缕析的方法,告诉你一二三四五,可以用数据表达一个清晰的事实结果等等,讲故事当然也是一种方法,它是以一种整体性的、象征性的、情境性的表达方法告诉听众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思想。这种表达是互动的,你的理解是通过你与文本的互动方式完成的,所以,这种传达是不确定的,不同之个体感受的东西可能不同,这种传达也是边界模糊的,以前的知识存量决定了边界的大小。这种传达的不确定性虽然会引起许多歧异,不符合科学的理念,但是这种传达也带来了诗意,带来了美。在不同的文化长河中,可以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传统,中国尤其如此。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历史最擅长的,讲经济史上的故事当然也是经济史研究最得意的。历史的表达方式即使在今天的科学时代也是有市场的,比如企业的经济管理、国家和经济之间应该具有的关系、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影响等等都离不开历史的阐述。对于一个企业家,讲述汉代的陈平丞相如何在年轻不得意的时候被一个婆婆发现了潜力,从而把自己的寡妇儿媳嫁给他这样的故事,再引发企业家对营销的思考可能也是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企业家们不反对这样的知识传达方式。新史学的大师鲁滨孙(Robinson James Harvey,1863-1936)坦言:“历史就是记忆力的人为的扩大,它可以被用来接触对于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我们现在应该大大地发展我们的‘历史头脑’,因为历史头脑可以补充我们知识中的缺点,而且它还可以促进合理的进步。[7]”

最后,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并且能够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回顾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历史之后,不能发现,这两门学问总体来说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它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回归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本真含义。总之,经济史研究不论从纯粹学术的角度上看,还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正如经济史学家凯恩克罗斯(A.K.Cairncro)所言:“经济史依然非常有生机,它为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且我确信,经济史将继续繁荣下去,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化解那些理论中不合理的确定性

推荐第10篇:终生学习的意义

终生学习的意义

最佳答案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各行各业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公路客运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新的观念、新的知识都有助于提高专业服务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因此作为公路客运行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来提高自己,终身学习才是唯一的途径。

一、终身学习的含义

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

二、终身学习的意义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语、经济、法律、电脑信息技术等专业日益火暴,要求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

江泽民主席说过:“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

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第11篇:学习雷锋精神意义何在

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二、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因为雷锋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要从学雷锋活动和雷锋精神中寻找我们的思想源泉,从而我们才能忠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有助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12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理解为何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继而回顾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重要意义和主要环节。

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确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但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呈现的各种矛盾,特别需要综合素质强、能不断吸收新知的创新型人才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新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为其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即是人们借鉴科学研究的形式,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了便于描述,本课程将一般的教学方式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即授导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也可称为探究型学习。本课程对于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刻意区别。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既包括探究型教学方式,也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了便于统一,除了有特殊的语境需求外,我们统一使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授导型教学:

授导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与演示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获得对现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问题解决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开展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素质,在多元评价体系的支持下全面积极地评价学生,有利于激发其巨大的学习热忱,在相互配合、友好协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达成隐形、终极化的教学目标。因而,相较授导型教学,研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

第13篇:学习礼仪的意义

学习礼仪的意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而礼仪是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礼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礼仪学习心得

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

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宣传单位形象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不学礼,无以立”。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

学习了礼仪知识后,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懂得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清楚的明白礼仪的深邃内涵。对个人来说,礼仪是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礼仪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要求,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当的礼仪对内部可以融洽关系,对外界可以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它还可以提升人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在细微之处更显真情。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又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学习和运用礼仪要注重平时,注重细节,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说来要求个人要注重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个方面。礼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穿衣、打招呼、递名片、入座、握手等司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可能自己还不察觉,但往往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不足挂齿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涵养来。

第14篇: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传统教学认识的批判

1、现代的教学,有的教师停留在“因教而教”,而不是“因学而教”, 这样坚定地认为:“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想尽千方百计,去“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而不去过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学到了什么程度。而学生的学,也因家长、老师“要我学”,所以“我得学”,从来不问“我为什么要学”和“我要怎样学”,总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2、认为让学生自学,就会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就是不相信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体现,也就是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背离的。

二、发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作用

1、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符合现代教材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基础性知识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反感。这就更需要学生怀着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迫切需求获得知识的渴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然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借助情感体验方式,是诱发和巩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根本。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2、发展全体学生,符合现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进步的阶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成为他们进步的直接动力,进而达到发展全体学生的目的。

3、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语文是主观感受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习需要个体的内在体验,具有差异性和独立性。语文自主学习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选择、独立鉴赏,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具备独立解读和感悟的能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第15篇:学习哲学的意义

学习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追问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哲学不管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是充当传播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的工具的角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精髓。换言而说,哲学是一切文化、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基石,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我自认工作很努力,天赋也不差,就是在这点上不肯下功夫,工作上常常干糊涂事、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当然,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一个自然科学家,一个专家,一个对某些方面业务知识比较熟悉的同志,被提拔为领导干部,那么他过去的学识、经验和阅历,能否成为他今天搞好领导工作的有利条件,能否成为他作为领导者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积

1 累过程,关键在于他能否对过去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哲学的概括,把个别上升到一般。有了这种概括和上升,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有助于他适应新的工作、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古以来哲学就与人生、生活密切相关。在西方哲学发源地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学问, 学哲学就是学做人;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一种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要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即经验之后的实在的问题。“希腊三哲”都非常强调哲学追问人生的意义,注重道德践履。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学习哲学对于人安身立本、探究生活意义和价值至为重要。新托马斯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种基于信仰的真理,对神学的神秘部分进行解释 ,对坏的信仰的谬论进行驳斥,这是一种精致的神学;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哲学的真正社会作用在于批判现存2 的不合理社会,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社会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是批判的社会理论;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是人学,是一种关于人的本体论和伦理学。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与西方哲学不无相似之处,那就是认为,哲学必须研究人生的意义,关注伦理实践。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哲学就把伦理学置于哲学的中心,无论是谈天人关系、身心关系、形神关系、知行关系、名实关系,都是为了人生的目的,规范人的行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哲学以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为对象,以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成果为底蕴,研判其价值,揭橥其意义,亦即在认识之中构造认识,在知识之中体认知识,故而哲学是对全部人类认识活动的再认识,是认识的反思。

哲学非智。哲学不假定智慧的在场状态,而是预设智慧的缺席状态 ,哲学不以占有智慧为目的,哲学只是引导人去追求智慧。许多学科的产生都有赖于哲学。

哲学非知。哲学不僭越知识的传统领地,不替代面向世界的认识过程,哲学是并且仅仅是对知识的体认和对认识的反思。这种体认和反思有助于使人对事物内部的客观联系和规律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这使人更善辩。

3 哲学非学。哲学不是一门“科学”或“学科”。因为哲学不是某种知识的积累和凝聚,也不是某种认识的结果和升华。哲学是并且仅仅是一种对认识和知识的反思活动,它是并且仅仅是一种人类精神意向的倾诉和表达。

哲学的对象是思想,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以思想为对象而思之,因为哲学的思想方式是反思,如果以“整个世界”为其思之对象,哲学将失去其对象,还原成实证科学。

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基础,也是每个人的人生航灯。

4

第16篇: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在如今日新月异,信息畅达的时代,书写记录已经被其他更加便捷的媒介所替代,想找张纸记一下待会儿要做的事,我们用手机备忘录,甚至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于拿起手机拍下老师PPT的内容而不是在拼了命地做笔记,等等诸如此类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我们有目共睹。这不经让我们思考书写存在的意义,还有书法存在的意义,以及更深层次的研究书法发展历史的意义。当然,这里主要从前两者去过渡阐述,最终落脚点是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载信息的符号但又具有艺术性质的本艺术形态。而书法是书法情谊,旨在审美的创造性的复艺术形态。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使之艺术化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很明显,在当今社会中,学习书法的艺术性已经远远高过于书法的实用性,除非一些职业书法家,以写书法为生的。然而,书法史其实可以看作书法学习的一个分支,学习书法史的意义更多在于书法教育学习及研究之中。

一方面,书法史对于书写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深入了解了各个朝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文字载体等书法形成的因素后,更好地理解各个朝代字体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指导书写实践。另一方面,更深刻理解所学书迹。理解书家当时在书写的心境以及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等,我们在揣摩作者的心境时更好的写出作品的精髓,即调整心态,心境,更好临写作品。最后,有助于多元历史文化角度判断书迹的精粗优劣,减少偏颇。特别是在如今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时代,这个意义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学习书法史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眼界。最实际的是在买名家字帖时我们能更好地辨别,在看书法展览是我们能更好地辨别吸收。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对于书法史的分界,《重构中国书法史的线索与意义》一文是这样阐述的:第一是作为抒情艺术的书法史,这是书法发展的正脉、主流,即在实用文书交往中书写出的东西,这些东西天机罄露,自然地流露出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第二是作为书写技巧的书法史,这是中国书法史的支流,特指为炫技、求名、谋生乃至发财而写字的书法,上起宋代米芾,下有明代祝允明、文徵明直到清代扬州八怪等职业书家。在阅读完李寻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书法史学习其实有别于一般历史的学习,高中学习历史的那种流于表面的学习态度在这里不再适用。我们应该多一些社会历史责任感,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以及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另外,书法史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不可缺乏的部分,书法史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中国历史,对于其他史料的以及考古研究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这样说来,我们似乎应该更好地重视书法史的学习。

王岳川认为,一部中国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人文书法教育史。一方面,书法需要站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精神形态高峰,书法不再是空白的形式主义历史,而是从文字到形式,从结构到精神,从感悟到人生修为,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最终结穴于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另一方面,书法的历史是书法传承的历史,也是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这意味着,在一代代“守正创新”中,书法历史被不断超越的审美趣味锻造成一部“书法经典史”。因为,书法传承不能拿那种难以成为共识、为大家所不认同、且不易传承的东西作为规范。书法教育,一方面是得英才而教之,另一方面要淘出代表时代高度、艺术高度和经典高度的作品作为书法教育的范本。经典书法教育将清理那些不能作为时代主流的趣味,从而在文化基因层面上保留、传承历代书法精神的经典之作。因而,将书法教育看作书法经典的教育,具有书法教育本体论的意义。

鉴往可以知今,知今还需鉴往。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而对今思考的哲理性往往深藏于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学习好书法史对于书法教育学习甚至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书法发展的历史,正是觊觎于能够较多地梳理出一些具有规律型和恒在意义的东西,以史为鉴,指导我们当今的书法实践和书法史学、书法理论研究,并对今后书法的发展作较明晰地前瞻性思考。

参考文献:《中国上古书法史》秋子

《重构中国书法史的线索与意义》李寻 《书从天来》简直

《怎样看待书法教育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来源网络

第17篇:学习公共关系的意义

学习公共关系的意义

公共关系是一门塑造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公共关系可通过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来优化社会环境。在公关活动中,公关人员在努力塑造组织形象的同时,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学习公共关系学,不仅是我们了解了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我们公共关系思维,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是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学习公共关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端正了大学生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公共关系虽然引起了大学生的重视,但有些学生有片面认识。在基本理论教学中,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使同学们掌握公共关系的涵义,理解其特征是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利为原则、第长远为方针、以沟通为手段、以真诚为信条,从而正确理解公关,认识到公共关系学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二、强化了大学生的公关意识与实践能力

公关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观念,包括塑造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真诚互惠意识、立足长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将具体的案例与基本理论相联系,是学生能运用所学公关知识,主动武装自己、锻炼自己,使公关能力迅速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公共关系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终生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关系学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气质和应对、处理社会关系技能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的作用。使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形成包容、宽容和从容应对复杂情况的健康心理;并提高在精神气质和形象方面的素质,赢得他人的好感并感染他人、影响他人,有利于社会组织形象的良性化。

四、提高了大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通过公关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知识的学习,学生以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自信、热情、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和他人,改变学生因内向、羞怯等心理而引起的实际问题,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提高了我们的交际沟通能力。

五、协调了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习公共关系学,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公共关系学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强调公共关系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原则,强调全员公关,强调组织的良好形象依靠每一组织成员每时每刻地、倍加努力地维护、爱惜。因此,学习公共关系学,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六、营造了大学生文明和谐的氛围。

学习了公关礼仪后,学生注重应用公关礼仪知识,纷纷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微笑、赞美、聆听、换位思考、己所不欲施于人等交往技巧,反复练习与实践。仪表的规范、真诚的微笑与问候、得体的言语、文明的举止,逐渐消除了与同学的隔阂,融洽了同学关系,增强了自信和自尊,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形象,进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人际、社会环境氛围。

七、促进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当今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复杂化。尤其是我们大学生,要随着国家的开放增加校际交流,联系日益广泛。社会组织行为方式和关系状态发生了巨大变革,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狭隘、落后的“关系”观念。

学习公共关系学,可以增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诸如变革、开放、互补、适应、协调等观念。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公共关系,就可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公共关系学在阐述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时,反对对立的观念,摒弃零和博弈,强调互补与双赢、多赢的观念。就一个主体与社会的适应或调适问题,公共关系学构建了一些基本观念和技巧,有利于人们适应社会、协调各种关系。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18篇:学习数学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意义

数学是以量和量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内容具体、形式抽象、理论严谨、结论确定、应用广泛、方法精巧和地位特殊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基础的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在于培育人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数学教育“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而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促使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数学教育的功能,是指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步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方面所能产生的作用。从社会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以及数学在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广泛的应用性

数学应用的极其广泛性也是它的特点之一。正如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研究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变化关系,量的关系的变化等现象都少不了数学。数学贯穿到一切科学部门的深处,成为它们的得力助手与工具。

现在随便翻开报纸,\"数字地球\" \"随机变化\"、\"线性规划\" 等名词赫然在目,什么\"股市走势图\"、\"价格分析表\"更是随处可见。还有,譬如某个权威部门说:“今年前六个月的居民款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这条消息是什么意思?与去年相比,居民存款数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居民开始不存款了?又如,天气预报中说“今天降水概率是50%气是否意味着如果上午不下雨的话,下午一定下雨?又如“信息高速公路”、“数字信息”等新名词不断出现,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它和数字如何联系起来,又如何来度量信息的多少等等。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越来越离不开数学。

数学的广泛渗透与应用,是它一贯的特点。数学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范围而向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渗透;纯粹数学几乎所有的分支都获得了应用其中最抽象的一些分支也参与了渗透;现代数学对生产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直接;现代数学在向外渗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以数学方法与数学理论为基础,譬如;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等等。我们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它的广泛应用。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大量的数据问题。比如,发射一颗探测宇宙奥秘的卫星,从卫星世纪开始到发射、回收为止,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就要对卫星的总体、部件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生产,要对选用的火箭进行设计和生产,这里面就有许许多多的数据要进行准确的计算。发射和回收的时候,又有关于发射角度、轨道、遥控、回收下落角度等等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又如,在高能加速器里进行高能物理试验,研究具有很高能量的基本粒子的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这里面也有大量的数据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可以数是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等,那一行那一业都有许多数据需要计算,通过数据分析,以便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研究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关数学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就叫做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它主要研究有关的数学和逻辑问题怎样由计算机加以有效解决

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所以现在对教材作了一系列的变革。新教材中的内容也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与概率、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各个领域的学习,来观察、发现、了解现实世界,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 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第三章《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的计算作为每一章的开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新教材中提高了应用题的比例,而且突出了内容产生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以“你今年几岁了”的丰富的实例引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数学模型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打折销售,教育储蓄,“希望工程”义演等),让学生感到数学真正地成为了我们的身边事,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其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其实,数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提高实践探索能力。

第19篇:学习党章的意义

学习党章的意义

1、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关系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

2、党章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集中表达了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根本准则。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章,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沿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凝聚起全党的意志和力量,为实现党的理想和目标而共同奋斗。

3、党章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党章对党内政治

生活、组织生活的重大原则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党内的各项基本制度,是制定党内其他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四个危险”,落实管党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章,才能准确把握全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党的制度和纪律,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为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4、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党章对党员需要掌握的党的基本知识做出了系统阐述,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党的纪律等做出明确规范,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党已拥有8260多万名党员,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章,才能有效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纪律,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既然学习党章如此重要,首先要先了解党章的基本概念以及党章的地位和作用

党章是党的章程的简称。它是政党内部最基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

世界上5000多个政党,一般都有自己的党章。

世界工人阶级政党的第一部章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制定并于1847年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党章的地位和作用。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党章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是我们党对党章在党内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十分精确的表达。

从地位上看,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是党的根本大法。党章是党内的“母法”,党内其他法规则为党内的“子法”。

从党章产生的程序看,只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才能制定、颁布和修改党章。从党成立到现在,我们党对党章先后进行了15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章在我们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作用上看,党章在党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内关系。二是指导党的工作。三是严格党的纪律。

其次要了解党章的历史演进。因为了解党章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我们更好地尊重党章、热爱党章、自觉地按照党章的要求去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章的历史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形成时期(一大——六大)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一大,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兼具党纲与党章特点,明确我们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入党条件等问题。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但严格地说,一大党纲还不是正式党章。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二大,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第一次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同时还对党的组织工作、纪律工作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规定。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入党介绍人从原来的1人增加为2人,第一次规定了党员候补期。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凡有党员3人以上均得成立党支部”,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首次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名称改称“总书记”,各级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书记”。

1927年6月,由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案》,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党章,这部党章共12章85条,是我们党历史上条目最多的党章,提出了很多个第一。(1)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2)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3)第一次明确党的组织系统按照全国、省、市或县、区、生产单位五个层次划分,并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4)第一次明确“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5)第一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6)第一次规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7)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团(即党组)设置及其职责(8)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单独列为一章.

1928年6月至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郊外一座旧式贵族庄园里召开了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也称“第四次修正章程”),是唯一在国外修订的党章,首次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在党员管理制度、党的组织结构等方面做出新探索。

一大到六大期间,党章进行了4次修正。这一时期《党章》制定和修改的背景有许多共同点:

1、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建党时间短,理论不成熟;

3、都受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下制定的;

4、国内战争频发,国民党的打压、排挤;

5、早期党员人数少,党的领导人犯了一些右倾错误。

这一时期的《党章》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党章》都没有总纲部分,对党的性质、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均没有做出说明,也没有明确党的指导思想;《党章》规定:“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对共产国际依赖性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监督力度不够,容易造成部分党员错误思想的形成;党章的条文对群众路线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对《党章》的制定和修改间隔时间短,没有很好地总结革命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曲折发展和完善时期(七大——十一大)

早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一个是黑暗前途——国民党要建立一党独裁的法西斯专政;一个是光明前途——共产党要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独立的新中国。)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充分证明党的成熟和坚强。党的七大党章首次增加了总纲部分,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增强了党章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第一次增加了党章的总纲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载入党章,党的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一部党章,为全党团结一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把“四个现代化”第一次写入党章,同时突出地强调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首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写进了党章。党的八大党章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初步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八大后的20多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三部党章,即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和十一大党章。这些党章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左”的错误的痕迹。

这段时间对党章进行了5次修正。这段时期修正的党章有一些共同点:

1、都是中国共产党独自制定和修改的。

2、较前期增加了《党章》的总纲部分,明确了党的性质。

3、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段时期党章修正的不同点:

1、制定修改的时间不同。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的(七大)、有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期的(八大)、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探索期的(九大、十大、十一大)。

2、制定修改的内容不同,有正确的(七大、八大)、有错误的(九大、十大)、有部分错误的(十一大)。

《中国共产党章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十二大——十八大)

1982年9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有特色之处: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首次写进入党誓词。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党的十二大党章第一次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基本问题,是一部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好党章。

现行党章的主体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30年来,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 ,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用部分条文修

正的形式对党章进行修改。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建设,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党章,只有7处150字的修改,这部改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党章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党的性质作了“两个先锋队”的表述,充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并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党章写入了科学发展观,增加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的论述,增写了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内容。这是党的十二大以后对党章内容修改最多的一次。

90多年来,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发展对党章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章不断实现与时俱进,也有力地推进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发展。在新的征程上,党章建设必将不断揭开新的篇章,党章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段时期对党章进行了5次修改,党章的修改、发展和完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时代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发展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就发展成熟到什么程度,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并落实到制定决策、选人用人等领导工作各个环节。要带头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厉行工作规程,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第20篇:学习国际法的意义

学习国际法的意义

摘要:学习国际法要先了解国际法本质是什么,了解国际法的产生、发展、国际法的原则,运用具体的原则分析国际大事,纵观所有的国际关系无不离开“国家利益”,本文将诠释国际法的本质及学习国际法后如何分析国际关系,以及如何学习好国际法。

关键词:国家利益 国际分工 集体理性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1] 曾令良认为21世纪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主旨是人类共同利益至上。因而国际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与其说是合乎正义,不如说是有秩序的国际关系机制。也有人认为,“从利益关系入手,国际法,特别是当前的国际法,毫无疑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其本质的方面,却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合称“共同利益”)。而国内法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国家利益。那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似乎就可以简化为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2]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理想主义的观点。还有人认为国际法的本质从来就是强者的意志,是强与弱之间反复较量的结果。[3]或认为“帝国主义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盗逻辑,国际法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分赃守则而已。”[4]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现实主义主义的观点。

从诸多学者的阐述中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国际法本质的看法,但由于国际法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学者对国际法的本质做出全面的概述。而且,学术界大多偏重于对国际社会冲突激烈、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其本质的探讨,然而,对国际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对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和驱动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法本质

笔者认为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基于实力对比对全球利益进行保护、协调与分配。冷战后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利[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益的相互斗争与妥协。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斗争性是冷战后国际交往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遭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掠夺,而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从我国在WAPI标准的推出进程中屡屡遭受的歧视和阻挠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如何共同瓜分全球经济利益,而不是所谓人类的共同福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WTO框架内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在旧的经济秩序下获得的既得利益,发达国家一直试图保持在WTO各回合谈判中的优势地位。从成员国在WTO中的地位来看,发达国家试图占据“掌门人”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它们的标准制订话语权,通过WTO协议允许的原则,它们正利用技术标准保证它们产品优势和竞争力、使技术标准成为贸易保护的隐蔽手段。发展中成员国在多边贸易框架内的地位则显然居于弱势。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虽不是可有可无,也只能充当配角;从规则制订上看,发达国家是WTO规则的制订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现有WTO环保贸易条款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领域,如在国内被禁止或严格限制商品的出口问题,危险废物及垃圾的跨国转移问题,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问题等,则没有作出具体规定。[5]另外,在程序性的问题上,发达国家试图主宰各项议题的制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缺乏民主的谈判方式过去是,将来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这些就是WTO框架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性的一面。

这一矛盾有时甚至会白热化,以至于WTO的协调功能有时会暂时失灵。2006年,由于在农业补贴和农业援助问题上的分歧最终难以弥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成[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员们不得不中止已持续5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也表示:“我们陷入了极度困境。[6]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国际交往中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在国际社会中,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毕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是相互依存的。确立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首要地位,在国际法的价值取向上使人类共同利益优先于狭隘的民族利益并确保国际秩序的“形式正义”朝着确保国际秩序“实质正义”的方向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7]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是相互依存的,各国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利益并且共同承担着维系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等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重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相反,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对矛盾的斗争和不断调整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发展。毕竟,各国间的某些共同“国家利益”,是形成国际关系的一根重要纽带,而国际法则是协调各种国家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法框架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这有利于对全球利益的保护、协调与分配。

二、学习国际法的意义

国际法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出现与频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具有重要的解释功能,它可以诠释国际法的产生、效力依据等问题,从而消除了国际法理论中的一些困惑。

(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法的诠释

1.对国际法产生与发展的诠释。首先,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并规范国家行为。在此推动下,战后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并成立了国际联盟,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次,新自由主义主张国际机制、规则、制度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强调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且[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注重国际制度,促成了国际经济立法的繁荣,WTO 的成立,各种经济合作协定的制定都与此有关。再次,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法属于一种规范,即社会认同,该理论把国际法上升到观念的高度,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从而使国际法作为一种规范的国际地位被广泛接受。

2.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的诠释。理想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把国际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来看待,这带来了战后国际立法的繁荣。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了国际法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国际法属于各国共同意志的表达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会规范”,它将对各国的国际行为模式与价值选择产生一定的强制性效果。各国对国际法的观念和意识,属于“文化”范畴,是具有权威效果的非物质力量,应充分重视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将国际法视为观念,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使国际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3.对国际法发展动力问题的诠释。国际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律秩序的需要。但诸如观念、利益等国际因素也可能促进国际法的发展。新自由主义认为观念因素能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观念帮助治理世界,原则化观念指导国际法的具体领域的制度建构,可见,观念对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一种理念性的动力作用,国际法就是由观念上升而来的。任何一项国际制度首先都是一种观念,当它被国际社会接受后,上升为制度,才成为有约束力的国际法。

可见,利用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国际法的一些宏观问题,可以使人们对国际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具体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国际法的诠释

1.博弈论诠释了国际法的产生过程。博弈论是研究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中制定最优化策略的理论。博弈论认为国际法是各国博弈后所达成的一致,关键在于各方的利益能否均得到平衡。如果能够达到平衡,国际法便确立;如果不能达到平衡,国际法无法确立。这在WTO 国际立法中显得比较明显。各方在每一回合的讨价还价,如果最终达成一致,则可以消减关税以及各种补贴等;而在农[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产品市场准入、国内补贴等方面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所以无法确立规则。可见,国际法的产生就是博弈的过程,是各方利益协调的过程。

2.相互依存理论诠释了国际法得以存在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对国际制度的渴求。国际法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给自足的独立体,它受国际社会需求的制约。晚近国际经济立法的勃兴乃是出于各国发展经济,迎合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而国际法立法范围也朝着诸如向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及太空和海洋的利用等方面拓展,出现议题多元化的趋势。相互依存理论之所以可以解释国际法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道出了国际法存在的国际社会基础,任何制度不是无端凭空存在的,它必须有依存于当下的社会建构,制度的供给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正如梁西先生所言:“国际法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

3.国家利益理论诠释了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所在。国家利益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无论哪种国际关系理论,都认为国际制度(国际法)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不同的只是对国际法本身地位的看法,或者是对国家利益范畴的不同观点,对国际法作为利益实现的工具这一点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以说,国际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正如王逸舟教授所说,国际制度(国际法)是实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利益理论可以解释国际法最终目的所在的原因在于:首先,国家利益是达成国际立法的动力,一国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需要借助国际制度来作为手段,这使得国际法得以产生;其次,以国际法为手段追求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趋势,例如在WTO 的体制中,各国利用WTO 规则,要求他国消减关税、放开市场等,都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而不是以往的靠武力攻占、开拓殖民地等传统手段;再次,没有国家利益的需要,国际法便没有存在的基础。即使国际法还具有维护国际秩序之类的作用,但秩序也是建立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的,因此没有利益存在,国际法也就不会存在。

三、如何学习好国际法

[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背景与氛围

尽管国际法应作为法律常识加以普及,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又并非常识。它看似与我们生活很近,实则很远,结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学。但又不得不学,所以,确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背景与氛围。为此应力争做以下几点:

1.关心国际大事。首先应关心有关自己国家的国际大事。国际法的重要主体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是国家,特别是一些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家。国家的对外活动与交往往往就是一部活国际法或称国际法缩影。注意一下我国的国际交往,你会受益匪浅:我国代表就少数国家提出“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案”发表谈话,我国政府强烈谴责日本右翼分子悍然登上我国拥有领土主权的钓鱼岛,日内瓦召开联合国人权会议,美国等国的反华提案再次遭否决,江泽民接受阿尔及利亚等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联合国安理会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举行紧急磋商等等。这些都为国际法所规范,属于国际法的当然内容。对此你有必要多看看电视、多听听新闻联播、多读读报纸以了解相关或相似的内容。如果能坚持做到这一点,你便不会对国际法茫然不知。如果你的视线和思维能跟上我国对外交往的步伐,你便初步接触并熟悉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当然,国际法并不是仅仅规定我国对外交往的法律,所以仍有必要了解其他国际事件。在那里,你可以接触到国际法新的领域和新的内容。

2.“设计”国家行为规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法律)规则,在具体学习国际法以前,我们可能一无所知。但不用着急,从你身边的规则出发,设计、推断国家间关系中可能有的行为规则。尽管个人与国家在诸多方面无法同日而语,但国家毕竟也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有理性,国家更有理性——集体理性;个人应有并需要行为规则,作为个人集合体的国家也应有并需要行为规则,并且这两种行为规则最终标准都来源于国家及其意志。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性、对他人和自己负责的人,你便可在自己的行为规则中发现国际法规则最原始的起源,尽管最终定型的规则与你的及你设计的行为规则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似乎会有那么一点相似(这种相似只能用人的理性来加以[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和推断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国际法的过程。它使你犹如在编一本国际法教材,一本与你将要学的国际法教材有很大相同之处的教材。

3.培养自己的公平、正义意识,并将其国际化。尽管你可能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并很可能设想出某种国家行为规则,但这些规则是否合理,能否为社会及国际社会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身的(国际)公平、正义意识。在此,我先设问:(1)国家间应否平等互利?(2)南极洲是否应对所有国家的科学考察开放?(3)外层空间是否应坚持自由并为各国利益加以利用原则?(4)海洋海底是否应由全人类共同加以继承,利用?(5)美国是否应充分赔偿轰炸我驻南大使馆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等等。如果你对上述问题都给予了肯定回答,你便是一个具有初步公平、正义观念的人,也是一个已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人。这样,你在学习国际法时,你就会发现有关国际法规则、原则早在你的预料之中。相反,对于一个严重缺乏公平、正义意识的人或一个极端国家主义分子来说,他可能会发现国际法原则、规则很难理解,也很难学好。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各国进行国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学习法学专业的时候,同时也应重视学习国际法,要善于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双元、李先波.世界贸易组织法律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3、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

5、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 [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6、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1] 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

[2] 胡城军.论国际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兼谈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时代法学,,2005,(4):53. [3] 孙小迎.主权原则走向何方—写在伊拉克易主之际[J].东南亚纵横, 2003,(5):60.

[4]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讨论—燕园评论学友讨论合集,载于址:http://www.daodoc.com,访问时间:2008年2月15日。

[7] 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30.

《学习的意义.doc》
学习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