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英文

2022-06-1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现代化

小学英语

论文标题:“现代化”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 的活用

湘潭县梅林桥镇麦子石中学:王玉华

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正逐步迈进信息社会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步入了“现代化”,与此同时,这种“现代化”对于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学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在现代化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内涵、目标和要求,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现培养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材的目标。因此我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开展了试验活动。下面就让我们来肤浅地谈谈如何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高年级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中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化、学科整合、单词教学、句型教学 正文: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指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这一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 “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 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 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我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

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rabbit、bird、frog、lion 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查找了大量介绍上述四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我自己也精心制作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动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在看看、说说、做做、演演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上述单词,并记住了它们的音、形、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看、说、做、演中,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我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的软件中,设计了幸运大转盘、找朋友、打气球等游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游戏设计的方案和作用如下:

幸运大转盘——教师把学生分成每8人一组,每组的成员标号为Number

1、Number

2、Number 3……Number 8.每组固定一人操

作课件的游戏,点击游戏开始后,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念:A、Rice,rice,I like rice.B、Beef,beef,I like beef.C.Pork,pork,I like pork.D.Chicken,chicken,I like chicken.当点击游戏结束时,转盘中间显示一个数字,如果显示的数字是1时,那么Number1的学生要回答本组其它组员的问题:What do you like?/ I like rice.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说单词、句子,从而提高了辩别和识记单词的能力,以达到巩固单词读音的作用。

找朋友——学生各自进入课件的游戏,一边听音乐一边把单词拖到相应图片上方的托盘上或看到单词飘过时点击屏幕下方相应的图片。这类型的练习,目的是在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符号与具体的表象之间建立一架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巩固了所学英文单词的词义。

打气球——这一游戏是为了练习单词拼写而设计的。当学生进入这一游戏时,可根据打字速度的快慢选择不同的四种水平:初学者、提高者、熟练者、打字高手。当游戏开始,屏幕上不断飘出附有单词的气球若干个,学生若能把单词打对的话,气球就会爆炸成Hello kitty的图片。这一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单词拼写的记忆。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中,我从Disney English 的动画片中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配上A: Hello.B: Hello.A: 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fish.等的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内容。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和其他卡通人物的英语对话深深

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简短的对话。然后,通过小组对话和人机对话的形式操练句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What do you like ? 这节课中,为了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笔者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动物类、水果类、食品类的大量图片,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图片用句型: What do you like ? I like… 与同桌进行自由的交谈,从而收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自由交谈,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的专著>中指出: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离不开言语概念。因此,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言语概念和直观形象相结合。另外,我国外语教育学者张正东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

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真正体现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 的句型时,笔者利用网络型课件创设了下列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 At the party, In the zoo, On the farm , In the supermarket , In the 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进入某一地点的网络课件,运用已学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 … 或者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在小组协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独具创意的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点滴体会是我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验过程中对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虽然我们农村小学的条件极其有限,但只要我们多开动脑筋,活用有限的资源,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到“现代化”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衷心地希望“现代化”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集》。

[2] 《小学英语理论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推荐第2篇:现代化

现代化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特别是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在有些地区,现代化几乎成为一种口头禅。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甚至不理解现代化的涵义。正本清源,已成当务之急。

一、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有两层含义:

(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英语单词modern的两层含义,具有不同特点:

(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

(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8世纪,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

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含义是:(1)实现现代化的过程,(2)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

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

(1)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新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退步的;一般而言,现代化指进步的变化;现代化既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要理解现代化,还需要掌握历史知识。中国和西方学者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同的。中国

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年)和现代(1919年以来);西方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世纪的大致时间为公元600~1500年。

二、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必然具有政策涵义。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50年代,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诞生于90年代,它对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被用来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变化,一方面被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就必然涉及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由此引发关于经典现代化的争论。

对发达工业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淡化了冷战时期两种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化战略和途径、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问题;实现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学者对经典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其政策涵义也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

(1)经典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落后国家在各个领域学先进、赶先进;例如,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在四个领域学习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经典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3)经典现代化主要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提倡理性、民主与自由,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4)经典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等,是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思想、科学文化、民主政治、现代体制、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等。

(5)经典现代化就是第一次现代化,即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现代化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讲究理性,而不是情感。遗憾的是,有些时候,有些人不是科学地、客观地研究现代化的规律和政策,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带着感情色彩或有色眼镜来看待现代化;不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而是把现代化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样一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出现偏差,在经典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就是可以预见的。

2.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第二次现代化首先发生在发达工业国家,它几乎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学者就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于是,提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观点,后现代化理论开始形成。在70年代前后,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农村移动,生态环境意识兴起等,这些变化与经典现代化背道而驰,后现代化思想得到验证。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先导”。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业比例上升,知识劳动者比例上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等。发达工业国家调整发展政策,第二次现代化启动。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主要受发达工业国家的左右,发达工业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于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双重压力。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是多样的,既有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它们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主要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例如,政治国际化和平权化、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创新化、文化自然化和多样化、普及高等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等。

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是必然的,但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除非某个国家关起门来独立发展,不参与国际合作;只要采用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涌而入。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可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在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候,应该选择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于是将形成多种形式的新现代化。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如果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如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等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二次现代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沿,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发达国家只能是在探索中前进,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协调发展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道路。及时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丰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新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化的其他涵义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本身含义就很丰富。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现代化成为广泛使用的单词。一般人们都遵守现代化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

管理现代化: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

企业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

政府现代化:建立现代政府结构,采用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

现代化城市: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现代化农村: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

现代化学校: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词,也需要区别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不同,因为两者的涵义确实不一样。否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将来某一天,当新现代化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思想和社会事实时,才可以只讲现代化,

不必特别强调是经典现代化还是新现代化,因为,人们知道你讲的是新现代化,而不是经典现代化。

四、结论

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理想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单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可以是不连续的,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现代化不是直线的,现代化有阶段但没有尽头,现代化是加速的,同时现代化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既是进步,也是选择,更是淘汰。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出现新现象,选择先进的,淘汰落后的。创新——选择——淘汰,构成现代化的三个音符,它们不断组合,形成发展大合唱。这种发展性淘汰,就像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化包含创新、选择和淘汰,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权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难以放弃手中的果实,可能试图阻挡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某个人,高尚品德得到发挥,他(她)就会成为现代化的促进者;一旦邪恶占据上风,美德屈居其次,那么,他(她)就可能成为现代化的破坏者,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现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时候,现有体制是上一次现代化的成果;随着新现代化,现有体制被新体制所取代。为新体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为原体制作出贡献的人,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同阶段。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体育比赛的世界记录创造者一样。世界记录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记录创造者和旧记录创造者同样辉煌。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现代化。其实,现代化具有三层涵义。

1.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1)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现代化是进步,不是退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有时以某个跨国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如中东地区、亚洲地区等)。

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一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763~1970年;发展中国家,迄今还没有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新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二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971~2100年;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现代化等。

3.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是现代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实现经典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

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推荐第3篇:现代化武警

胡锦涛同志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战略要求,是在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武警部队所承担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关注。

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当今时代,新军事变革势头强劲、波及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各国军队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武警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作为维护国内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把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全力以赴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有效履行使命,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中作出应有贡献。

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相比较而言,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武警部队的现代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势必造成军队整体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武警部队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经验,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使自身现代化跟上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步伐。

日益繁重的使命任务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对敌斗争复杂、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武警部队使命在拓展、任务在加重,传统的以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能力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使命任务需求,必须走精兵、精装、精训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建设现代化武警部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遂行任务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这也是建设现代化武警部队的根本牵引。

科学发展的时代课题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带来军队建设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编制等的深刻变革,也赋予武警部队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建设标准、新的发展要求。武警部队只有以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形成以科学发展引领现代化建设、用现代化建设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荐第4篇:现代化后勤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后勤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进步将直接影响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基层后勤部门如何才能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呢?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基层后勤工作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谈以下几点浅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思想,推动后勤人员素质现代化

后勤人员是后勤保障的主体,是后勤保障众多因素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分子。后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军需保障力的发挥,因此,加强后勤人员的培养,建设高素质后勤队伍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关键。后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政治合格、业务扎实。首先,应符合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部队、安心本职,以做好本职为己任,在物质利益面前不为索取、无私奉献,面向基层、面向士兵,热情服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按章办事、廉洁奉公。其次,后勤人员要不断充实,更新业务知识。努力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对新的规章、规定和规则,做到熟悉而精通,执行起来心中有数,努力成为懂科学、能力强、会管、善管的现代化后勤管理人才。

二是善决策、会理财、敢创新。首先,后勤人员应当善于决策,能及时地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就如何贯彻落实首长批示和妥善解决好基层提出的实际困难等问题,要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和办法,供领导从中选优,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为基层思发展之为,谋发展之策,出发展之力,尽发展之责。其次,会理财,能把有限的经费使用好。要把经费管理工作做好,后勤人员必须牢牢把握勤俭节约这一法宝,做到会精打细算,会过紧日子。严把预算、支出、审计关,用法规、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严格用制度和财经法规来规范后勤建设,使队伍后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有效规范。第三,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意、事事关心,善于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微小变化、从大量的情况报告、统计报表中发现问题,从中捕捉到重要信息,以改善自身工作,发现新问题,想出新点子。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后勤管理现代化

部队建设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后勤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在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上应时刻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谋求新的发展。

一是完善后勤管理三项机制。首先,完善管理指导机制。后勤处应该努力做到后勤管理工作经常议,重大后勤活动专题议,进一步增强广大官兵搞好后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完善综合监督机制。按照“办事公开、岗位轮换、全程透明、严格监督、赏罚分明”的要求,合理配置,使用各种监督力量,做到业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本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相结合,防止监督出现“真空”和死角。第三,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把后勤规范化管理的绩效与评先创优及个人的成长进步结合起来,防止部分干部思想懈怠问题,积极调动后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实现管理手段三个创新。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创新。在深化后勤规范化工作中,要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借鉴地方和解放军及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对上级制定下发的后勤管理有关规定,不能生搬硬套、甚至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紧密结合单位实际,细化、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次,在管理手段上把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积极管理结合起来。坚持标准,确保规范化管理与后勤各项改革结合起来,确保规范化管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注重信息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中的运用,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效率。第三,针对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发挥集体智慧,积极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研究解决。既要认真总结和梳理后勤规范化管理经验,为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又要针对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方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不断推动后勤管理工作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推动后勤制度现代化

改革创新是推动后勤建设的有力杠杆。后勤工作要取得突破,必须要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后勤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发展、服务发展、保障发展。

一是进一步抓好制度创新。制度是带根本、管长远的,因此,对于这个带有全局性的创新,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首先,要深入宣传法制制度,做规范化管理的明白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标准、制度,做到学法、知法、用法,通过橱窗、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使各单位、各部门

和广大官兵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按照制度和标准办事,积极参与后勤规范化管理。其次,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制定有关制度规定,为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明确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可操作性。第三,要严格执行法规制度。严格用法规制度规范后勤管理秩序,做到谋划工作依据法规制度,组织实施落实强调法规制度,出了问题按法规制度对照检查,总结教训,做出处理,确保经费物资的投向投量、供应保障和核销等环节的健康运行。

二是进一步抓好保障模式创新。我们要创新保障方式,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使单一保障向多元化、社会化保障发展。要大力开展后勤保障理论研究。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关注公安边防部队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政策、方法和动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后勤管理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些年,全军后勤坚决贯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保障体制改革,创新后勤保障方式,发展先进保障手段,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呈现出活力迸发、全面推进的新局面,军队后勤核心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充分展示了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引领军队后勤建设的巨大威力。在多样化军事行动中彰显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巨大成效

重大军事行动作为一种近似实战的实践,直接检验着我军后勤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检验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实际成效。

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为统一使用后勤力量、提高后勤指挥效率提供了组织保证。

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为发挥军民结合优势、提高整体保障能力形成了坚强依托。

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为改变保障力生成模式、提高后勤指挥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为集约使用后勤资源、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又好又快发展

打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依据全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功能完备的保障设施体系。加快后勤信息化骨干工程建设,抓好后勤数据中心建设,保障卡系统和物流系统建设,后勤一体化指挥平台、后勤通用办公平台、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需求论证,把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上,通过强化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解决存在问题,完善系统设计,提高建设效益。

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着眼完善配套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社会化改革成果;着眼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支撑保障功能;着眼建立军队、国家、地方三位一体、管理高效的物资联储模式,在各战略方向建立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满足平时应对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突发事件和战时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着眼建立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建立具备有效保障我军在国土疆域和海外相关利益地区遂行军事任务的战略投送力量;着眼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做到运行高效、责任清晰、管控有序。

统筹优化后勤保障力量建设。加强联勤保障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保障基地,成实体建设后勤机动保障部(分)队,提高支援保障能力;加强陆上保障力量,重点向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发展,提高伴随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舰种综合保障基地,发展海上补给和救治力量,提高海上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航空兵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提高全疆域快速开设应急场站的能力;加强后备保障力量,重点加快预备役保障部队建设,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保障能力。

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通晓信息化战争后勤理论,能够组织领导后勤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精通军事后勤保障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善于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覆盖重要学科专业领域,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领衔组织军事后勤重大课题的科学家队伍,一支能够为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文化基础好、专业技能精、身心素质强,适应后勤装备更新换代和作战保障任务需要的士官队伍

推荐第5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指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 怎样实现:

1.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 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

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 3.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国际的例子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推荐第6篇: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6)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7)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例如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拉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推荐第7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 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1.关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众多学者大都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过程、结果、功能及特点等多个角度加以界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述。但从总的来看,这些表述的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如著名学者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中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杨东平则撰文指出,教育现代化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如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二是教育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三是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冯增俊从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广义论和狭义论,认为: ‚教育现代化是从适应宗法社会的封建社会的旧教育转向适应大工业民主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历史过程, 是大工业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切有关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称。在狭义上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教育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 在这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运动,上述研究者尽管从不同角度表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但我们如果提取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要素即教育的转型与发展,那么就可以这样表述: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并在器物、制度、观念、功能等层面发展出现代性特征。 2.关于教育现代化特征的研究

顾明远从静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九个主要特征和标准: 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个性;三是教育的终身性四是教育的多样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 六是教育的国际性;七是教育的创新性;八是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九是教育的科学性。而在谈松华看来,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两方面来思考。从时间维度看, 教育现代化有五个特征:一是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二是教育整体转化的运动或教育形态的变迁过程;三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四是全球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五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从价值维度看,教育现代化也有五个特征:一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其根本目的;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是教育的民主性; 四是教育的科学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我们从前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找到共同点, 即教育现代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特征。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问题,后者则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体现时代价值的向上的运动变化过程。 (顾明远)

第一,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第二, 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 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 也没有年龄的限制, 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 处处学习。 第三, 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四, 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 第五, 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第六, 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 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七,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 第八, 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 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 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3.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的研究

从国际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现代化进行评估衡量的指标体系有三种权威的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指标体系(())) 年版)。它采用&*++ 分析模式(背景,-./01/———投入2.34/———过程35-,066———产出35-74,/),用一系列指标动态地显示出来,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简单到复杂的投入产出式分析,由人口背景、教育经费、受教育机会参与与进步、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个人产出和社会产出以及劳动力市场产出、学生成绩六类31项指标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它确立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的三个理论框架:首先, 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关系是总的理论前提; 其次,教育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第三,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过程中,教育质量与公平是教育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这个指标体系分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教育产出五个部分21项指标。#世界银行的教育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教育指标是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项组成。“:”仔细比较可以看出,三个指标体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教育投入、教育的参与和受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果及产出。

从国内来看,众多学者对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见解。谈松华、袁本涛撰文指出,由于教育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阶段性)特征,它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程度,不存在一个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与否的绝对值, 因此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育现代化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设备、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和理性化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师队伍强大且整体师资水平高;定量指标则参照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量表,并考虑信息化的因素, 选定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包括9! 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每9) 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公共教育经费占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水平4.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共性或普遍性, 但教育现代化对于不同的时空却有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或特殊性。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正是关注这一类问题。

5.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涵义:

按照现代化理论, 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首先是19 世纪初及以前的蒸汽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其范围主要在欧洲; 其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二战前的电动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开展教育现代化运动的问题, 其范围扩展至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 再次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信息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建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 其范围已扩大到全世界。 ( 一) 教育现代化的类型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作用机理,我们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四种类型: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从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教育现代化。因此,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自大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教育从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 转变为适应工业化的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演化进程。。这个定义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上概括了自大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教育的革新, 是对教育现代化全部演进进程的一种统称。

国家教育现代化, 或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按国家或特定区域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 特别是注重于某一落后国家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 因此,国家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落后国家, 如何变革教育, 使之实现现代化, 赶上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这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形式之间有着重大区别, 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指在世界上发动时间最早并主要依靠本国内部因素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其范围为参与第一阶段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欧洲国家, 如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等。这种教育现代化不仅发起时间最早, 而且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自发性, 二是渐进性, 三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发展, 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与早发内生型相反, 主要是指发动时间较迟且注重采借外域先进模式为特征的那种教育现代化, 包括第二和第三阶段卷入教育现代化的国家, 。它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革命性, 二是示范性, 主要是通过大量模仿引进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从而斩断了原有的自然发展逻辑, 产生跳跃式发展; 三是走由上而下的道路, 依靠政府行为发动教育改革, 从中提高民众觉悟, 因而政府首脑的现代教育观有重大作用。 ( 二)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改革进程。这种改革指的是现代教育改革, 尤其是指从旧教育模式走向新教育模式的转变行为, 是一种以指向未来为特定目标来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意识的行为。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必须不断革除旧教育观、旧教育制度及方法; 二是制定和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和教育体制; 三是赋予教育新的职能和作用机制。

教育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诸因素构成的系统的变革和整合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切方面, 不仅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 而且教育自身的各种因素也盘根错节,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另外因素的变化, 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全球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它既体现着人类走向美好的必然趋向, 也体现为教育发展是一种国际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全球性运动。教育现代化酝酿于十六七世纪, 发生于18 世纪的欧洲,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演进, 已席卷全球, 并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演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的一种整体社会进化运动。因此,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入学人数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社会进化进程。在教育现代化看来, 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至少必须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国民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 二是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识字率和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三是学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国民的道德行为水平; 五是国民潜能发挥的水平及成就取向的水平; 六是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及水平是否转向以注重社会功效、服务社会、推进科技进步为主导向。

教育现代化是长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顺应,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长期发展不断演化的结果。

教育现代化是不可逆进程。即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民族素质的提高, 其趋势是不可逆的。

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其本质上表现为消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产的对立, 促使教育从封建的学术堡垒中走出来, 转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之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向相对独立, 从作为等级和阶级的象征物转向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不断趋向于建立一种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与经济发展一体的协调适切的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循环递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是呈直线发展的, 而往往是多阶段的循环往复、逐步递进的进程。 ( 四) 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基本趋向

生产性将日趋强劲。教育现代化以工业化为起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性, 即以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化社会作为举办教育的中心任务, 自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历史进程实际上都在促使教育走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经济发展服务。

革命性将愈显突出。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变革旧教育的革命运动, 它不仅要革除旧的教育观念, 更重要的是彻底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的根本转型。

发展性将更受重视。教育现代化另一重要趋向是更一步强化其发展功能, 不仅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 而且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再生性的可持续增长过程。

综合性将趋重要。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 因此随其深入, 将日益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综合社会运动, 不仅教育自身各种因素如观念、目标、体制、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社团等将寻求最佳的互动形式, 而且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将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

国际性将日益加强。教育现代化是全球化进程, 在走向全球的进程中将呈现出巨大的开放性。

 教育现代化的墓本内容有哪些

目前国内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把教育放在宏观的大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其代表性的观点是, ‚ 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教育民主化、教育普及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样化、与教育经济化相一致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最好的表现形式是社区教育‛ 。“一种是把教育局限于微观的学校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如我国最新出版的较有权威的教育科学工具书《教育大辞典》中就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观的现代化; 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定

现代化起于大工业运动, 主要指大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 即一种促使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体系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全面的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这种进程不仅表现为传统体制的变更, 也同样引发人们心理状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就其本质看, 现代化是以大工业为特征的, 是以经济的发展或工业化水平来衡量的: 第一, 现代化由大工业革命运动为历史起点,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水平制约着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 工业化也是推动社会变迁、引发社会革命的最重要的动力, 是最能表征和归纳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概念,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日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目标, 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这就规定了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要提高生产力, 就应极大地提高工业的科技水平和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乃至推进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这就需要发展教育, 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

所以, 工业化作为制约现代化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推进步骤, 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也规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使教育发展服从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 为现代经济服务。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现代化是以获取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或最大效益为最高目的的。

但是随着7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教育迅速扩张而经济却未能实现预期增长, 还引发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由此暴露出早期教育现代化概念中的两大缺陷: 一是盲目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传统教育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 二是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 一味搬套西方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模式是该次现代化运动的致命伤。早期教育现代化运动由此衰退。

70 年代后期教育现代化研究再次复苏, 带动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再勃兴。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和调整, 人们对教育现代化有了新认识, 开始从非此即彼的、直接的经验性思维进入体现历史发展的辩证理性思维, 建立起注重人类整体演进的新概念, 使新的教育现代化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是在理论上得益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突破了投资教育= 经济增长、以一时一地教育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作为现代化唯一指标的早期模式, 强调改革传统教育, 实现从增长转向‚发展‛ 二是在形式上摈弃了早期全面西方化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放弃沿袭套搬所谓样板国家政治体制的错误, 注重在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适当借鉴吸收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创立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三是在实践上对早发型与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认识到两种不同现代化特性及其在演进不同阶段将发生转型, 从而开始强化区域间的互助互动, 产注重整体规划的教育战略研究, 使教育逐步具备了面对未来的发展特性。

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凸显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提出, 到2020 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是通过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保障在社会各项事业中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是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凸显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 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7 世纪的欧洲, ①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标志。到了19 世纪, 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欧洲已经基本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 赫尔巴特把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教育领域, 创立了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学。至此,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实践到理论都开启了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

与美国等新兴移民国家相比, 欧洲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相对而言有更多的传统教育因素被保留下来。英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自一开始就一直是在传统和现代相互妥协中渐进地向前推进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较少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美国人既学习英国, 又学习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 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英国重商主义传统的基础上, 美国人进一步发展其实用取向, 最终形成了实用主义这一美国本土哲学。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美国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英国人认为大学是培养贵族的地方, 传统的法国人则认为大学是培养领袖人物和学者的地方, 而美国人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很快就抛弃了这些传统理念, 转而强调大学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现代社会职能。这一新型的高等教育理念给美国大学的办学方式、课程设臵、学分制形成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而言, 包括美国、日本以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教育现代化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一个外源与内化的转变过程。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也是走了这样一条‚ 引进—创新‛的发展道路。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证明, 无论是外源的还是内生的, 决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还是本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 别国的经验只是起到了一种诱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影响教育现代化历史因素的比较分析 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地理位臵和宗教) 英国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岛国家, 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广泛经济往来而在文化上形成的兼收并蓄和宽容自由的社会氛围, 为其教育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空间。德国, 在海洋扩张时代却并非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 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推动力固然存在, 但如宗教改革这样一类精神上的革命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 既有漫长的海岸线, 又有辽阔的腹地, 长期不间断的文明积累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 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和消化能力。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或者惰性, 而其文化变革过程也往往更多地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用及体、十分复杂的变革过程。 在基督教文明传统的欧洲, 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直是在相互独立的状况下互相对峙的。这是基督教文明与东正教、伊斯兰教或亚洲诸宗教的不同之处。在后几种文明中, 要么是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要么是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少有相互独立对峙的状况。欧洲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独立对峙的格局使得欧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多元的、自由的和个性选择的特征。为了通过教育来传播新教思想, 基督教新教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以及其投入教育的热情也是东方诸宗教中比较少见的。在东方宗教文明背景下, 无论是宗教权力还是世俗权力独占统治地位, 都易于形成对文化教育的专制, 教育多在一种思想的主导下展开, 异己思想很难渗透,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也往往呈现出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特征。

三、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欧洲历史学家把大约1, 500 年前后作为分界线, 将这之后的世界历史称为现代史。

但是, 现代化理论的真正提出, 则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到20世纪60 年代, 这种理论在西方学术界达到了鼎盛。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对1, 500 年以来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解释模型或解释思路, 对‚现代化‛的具体涵义, 学界至今仍然见仁见智, 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指人类自科学革命以来所经历的知识迅速增长和社会高速变迁的过程。‚现代性‛是‚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的国家水平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也有学者这样描述现代化的特征: 生活方式都市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政治生活民主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谓‚实现教育现代化‛, 也无非是指一个朝向进步的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不同于现代化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西方学界提出‚后现代社会‛的概念, 将其作为继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之后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这类思想逐渐演变成一个内涵极其庞杂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中的各种流派思想不尽相同, 但在反思人类社会现代发展的历程和批判现代性理念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局限等方面, 却呈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 一方面是理论领域出现了各种有关后现代的论述, 这些论述在很多方面仍然含混不清,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层面, 网络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家庭学校‛( homeschool)和‚在家上学‛( homeschooling) 现象。种种迹象表明, 在教育现代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同时,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向已经出现。现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开始突破现代学校的时空框架, 重新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拓展。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究竟怎样? 我们这些仍然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也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

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方面,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并不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而是处于交叉互动的共存状态, 传统对于现代化并不都是有害的, 而是利弊兼备的, 明智的作法是利用传统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

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对立还是兼容

传统与现代性既存在着对立关系也存在着传承关系。 教育传统是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和方法,它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如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福利化等方面。任何现代社会都不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 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传统的东西并不总是同现代性矛盾的, 在传统社会中已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也保留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因素。。然而这些东西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性, 因为这些做法和观念所依托的社会背景是传统的, 要在现代社会使之发挥作用需对之进行某种‚转换‛。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有可转换性。同时, 社会和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会形成新的传统, ‚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也创造自己的、也许并不那么持久的传统‛ 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化绝非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历一个时间不短的历程。在此转变历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处于并存状态, 这种状态并不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消极状态而是共存的过渡状态。正是在这种共存的过渡状态中, 传统与现代性发生互动, 使传统发生变化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方式

英国和美国作为内生型现代化国家,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现代性不是不存在冲突, 然而冲突较小, 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不是同时出现的, 国家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从容地处理这些问题, 往往教育发展无大起大落现象, 传统与现代性的互动是比较舒缓平静的

德国和俄国的现代化被艾森斯塔德称为‚分裂型现代化‛, 艾氏认为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力量, 来自英、美等一些社会变迁的冲击, 不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的。之所以被称为‚分裂型‛, 就是指传统与现代性的共存状态而言, 日本现代化的推动力来自外部, 受西方扩张的影响, ‚但它却是唯一的没有表现出分裂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的非西欧国家和‘新手’‛[‚和魂洋才‛就是这种取向的集中反映。

印度在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性并存更加显彰, 使得社会结构和教育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从整个社会看, 较古老的社会结构( 以种姓为基础建立起的具有高度自我调节性的村庄组织) 与较现代的政治体制持续并存, 二者间几乎毫无联系, 都市与广大的农村处于基本隔离的状态中; 在观念上也存在着二元对立,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是非常显彰的, 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踏上了成功之路而有些国家( 如印度) 却进展太慢? 本文认为, 主要原因是整合机制的能力大小不同, 强有力的整合机制( 如日本、俄国) 可有助于利用国家的力量去推进现代化, 去与传统因素相抗衡, 并促进社会现代性因素的生成。如果整合机制比较软弱, 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就比较困难, 结构二元性的存在就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分化和整合的时序看, 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内生型和早生型) 与后来者是不同的。先行者的进程是先有分化, 然后通过整合来协调解决由于分化而造成的混乱和冲突, 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使传统适应现代性的要求, 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中使现代性不断增长。而后来者的时序与此大相径庭, 往往先通过建立整合机制并利用整合机制所具有的国家权力去推动分化, 与传统的惰性抗衡。后来者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国家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是教育现代化的倡导者、计划者和推动者, 若无政权力量去动员利用各种资源, 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极其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印度教育现代化的不成功也极为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印度政府也倡导教育现代化, 也为教育现代化设计了种种计划和蓝图, 但由于整合机构力量弱, 使政府不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较有效的推动者, 往往在资源、人口、传统制度与习俗之前束手无策, 不得不常常处于‚说得多做得少‛的尴尬状态。

 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国际化并不等于西方化, 不能排除其民族性。

 中国20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如下特点: ( l) 它持革命的立场, 从变革现存制度出发, 关心的是如何加速社会的发展; (2) 它持人本主义观点, 注重人的生存, 关心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作用, 趋向于主客体的统一, 采取反对传统的、以客观世界为主体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来理解现实; (3) 它持多元的标准, 反对传统的一元的政治标准;(4) 它关注知识时代, 相信科学, 不再迷信权威。进人20 世纪9 0 年代后, 物质的和世俗的意识形态更被中国人所接受, 而曾经有过的对‚ 主义‛ 的追求则被人们抛弃, ‚ 现代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虽然它的内涵不是明确和确定的。总之, 整个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一个世纪, 也是意识形态更迭最为频仍的一个世纪。在这一世纪里, 中国经历封建社会、半殖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种社会政治形态, 经历了‚ 西学东渐‛、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狂潮, 终于使中国人走向了现代, 融人到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真正产生的时期则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1 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国的战败和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才问题和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泰西之所以富强, 不在炮械军兵, 而在穷理劝学‛

综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 l)时代的进步需要教育改革, 而教育的改革最能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同样, 主流意识形态也最易渗透到教育中, 使之服务于自己。‚ 意识形态是现世的‛ , ‚ 它不仅要说服, 而且要吸收忠实的信徒, 还要求人们承担义务‛ 。(2) 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涉是粗暴的,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历次‚复古‛ ,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 左‛倾,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碍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3) 教育应当把人文学科的相对性和教育本身的科学性结合起来, 承认并主动调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把握和谐与科学这两条原则, 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西方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近20 年来, 我国学者对西方( 主要指西欧国家和北美, 如英美德等国) 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从文献上来看, 目前国内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视角, 可以分为以下7种: 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内容、前提、进程、趋向以及基本特点等; 研究西方教育教育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的关系; 从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三者关系入手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史研究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 从教育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 从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等。

( 一)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界定比较宏观, 或者说是有点笼而统之, 缺乏对本质内容的揭示, 尤其对/ 西方教育现代化0没有人作专门的界定。另外, 国内很少有人把教育现代化放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来进行动态的考察。

( 二)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发展阶段

国内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学者普遍都同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这就涉及到一个起点问题。目前国内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1 西方教育现代化始于工业革命¼ 。21 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如朱旭东通过深入研究早期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批驳了把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定在工业化的始点上的观点,认为/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各国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思想意识等多么不同, 有一个共同的表征就是教育现代化的起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0。½ 31 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多起点的。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多起点的, 不仅早发型现代化国家间不尽相同, 而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也不相同, 甚至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的增长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可以看到, 国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宏观, 缺乏对各个国家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对各国的不同影响因素情况的分析也不够。对于发展阶段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季平指出西方教育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经历了开创( 19 世纪末- 20 世纪30年代)、反思一( 20 世纪30 年代- 60 年代末)、反思二( 20 世纪60 年代中- 80 年代)、确立( 20 世纪70 年代- ) 四个时期。À

( 2) 刘朝晖、扈中平等把西方教育现代化分为孕育( 15 世纪- 19 世纪)、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初- 50 年代)、成熟和完善( 20 世纪50 年代- 90 年代) 三个阶段。Á

( 3) 冯增俊从世界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教育现代化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分为三阶段。前者可分为从17 世纪到19 世纪上半年叶、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后。后者可分为二战前、战后到70 年代、80 年代以后。 ( 4) 褚宏启从现代性的增长角度把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可分为过渡阶段、变革阶段、高度教育现代化阶段。

( 三)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

比较典型的有: 褚洪启认为推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较深层的动力有二: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他指出, 从国际上来说, 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剧了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和国事竞争, 而教育则是民族国家之间进行竞争的有效工具; 从国家内部来说, 民主化进程必然使民主的要求在教育中得到体现。里应外合,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朱旭东通过对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指出/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复杂动力系统应当是- 双元革命.引发下的政治民主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工业主义等构成的一个网络动力系统, 而不是一维的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工业主义动力。

( 四)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和特征

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上, 国内的认识与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比较一致, 都是以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动力为依据,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不过, 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 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 其一, 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起点不同。有些为先行者, 有些后进者, 还有些为迟到者。其二, 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三, 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民主化、世俗化等。•l}而从静态的角度探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下来研究的, 对此国内学者观点大同小异, 具体有普及化、民主化、科学化、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终身化、世俗化、国家化、理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等。

二、对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反思 ( 一)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分析模式

从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可以看到, 随着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广泛深入, 教育现代化已经形成了多种分析模式, 即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和教育自现代化分析。

11 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的一个理论假设是, 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教育现代化来实现, 而它隐藏着的另一个假设是,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甚至于通过不同等级的文凭衡量个体收入的不等量性。但事实证明, 这种教育现代化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遇到了障碍。

21 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这个分析与经济学分析具有相同的理论前提, 即教育现代化可以促进政治的发展, 尤其是民主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政治追求是, 一方面实现政治的认同, 即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等的认同, 另一方面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同样是为了实现政治认同感。•mz 31 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文化概念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几乎每个学科领域, 自本世纪初以来, 在西方学术界, 作为分析范畴的文化概念的提出也被认为是/ 现代社会科学, 的最主要成就之一0, 围绕这个概念, / 产生了一整套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则。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运用文化或民族文化概念来解释人类教育行为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文化分析范式是现代比较教育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 在西方比较教育学界经历了一种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分析的过程。早期比较教育的文化分析是一元论的, 因为从教育制度之外去寻找形成的原因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研究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提出了 一元的文化分析模式, 这种分析模式把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视为文化的, 其基本纬度在于民族主义, 经度在于语言、习俗等构筑的民族性, 而在文化分析的外延扩大之后, 民族主义只是其分析的模式之一。二战之后,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伴随而来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的关注对象, 在西方现代化取得成功之后, 教育的经济分析成为主要模式, 但民族国家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出现了内部的文化问题, 也就是多民族和多种族引发的多元文化问题, 由此多元文化的分析模式成为解释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这个分析的理论假设与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不同, 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教育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表征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 现代民族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路径是不同的。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的, 由于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 即西方化, 因此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 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另一方面, 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基本目标是, 教育是如何促使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促进国家现代化; 教育如何吸取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如何摒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 促使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41 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这个分析在理论假设上似乎与上述学派都不一致, 其基本前提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现代民族国家在共时性的空间中其教育现代化的起始点是不同的, 它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含有反西方化的意蕴。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各现代民族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起始点的不同时性, 因此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则较为不一致。这里存在着几种矛盾, 一是中西教育现代化的起始在时间和空间上达不到一种共时和历时的一致性解释; 二是在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还是工业革命问题上观点不同。无论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在一些问题上观点存在分歧, 但它至少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人类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新模式, •m| 教育现代化历史学分析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认识模式。

51 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这种分析认为,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现代化•m} 。如果教育现代化可以在国家和个人层面上来理解的话, 那么教育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个人教育现代化, 也就是教育现代化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观, 即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现代化的个人价值, 具体地说, 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进一步讲, 达到国家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和谐发展。事实上, 理论界在讨论教育现代化问题时也基本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的, 所以在这里缺席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国家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由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不在思考的视野里, 因此把本来就处在边缘的教育结构, 如私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被疏漏了。理论界在谈论社会力量办学问题时是指利用社会的可资组织教育的资源, 但不考虑它的社会价值观, 于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在教育现代化中是不存在的。

61 教育自现代化分析。无论是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传统文化学分析, 还是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 抑或是人的教育现代化分析都是从教育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或相互关系中找到研究的立足点的, 它们无法揭示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本质, 于是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自现代化的思想, 也就是说把教育现代化分为思想、制度和物质的现代化, 由此而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模式, 这种模式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教育现代化图景。• ( 二)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知识资源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知识资源利用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问题, ( 三)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

教育现代化研究缺乏历史意识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说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命题, 但实际研究并没有反映出来, 因为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尚未见到。•nu 就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而言, 当前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nv 但这些动力并不是历时性的, 它是即时性的, 具体地说, 历史的某一时候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多元性的, 多元性中有主次之分。

教育现代化的许多问题也是无法解释的, 现代化研究之所以在历史学领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是与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性决定的。同样,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对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起源、动力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看来,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进行个案的历史研究是一件紧迫的任务, 因为它是揭示教育现代化的普遍和特殊规律的要求。 ( 四)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

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一国的教育必须研究该国的文化传统。教育有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 又互相依存。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民族性、时代性两个标准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教育本身的旧传统、旧观念也需要改造和转变。

推荐第8篇:现代化感想

学校现代化建设感受

教师:李晓娥 时间:2014年11月

1 想说现代化感受千言万语感受颇多,在准备现代化的过程中还不觉得什么,就是老师们都很忙,忙的没有上、下班的界限,

六、日不歇。但静下心来, 细细想来我们真的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1、校貌方面:四个字:焕然一新。不管是校园文化整体规划与建设还是校园各个角落的净化与美化,擂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过去被称为“草场”的操场现在终于变为铺设塑胶地面的真正的运动场,让师生耳目一新;雅致实用的办公楼;美观整洁的餐厅、宿舍楼;焕然一新的校园布局更加合理、配置相对完善,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舒适场所。

2、从老师的状态来看:从上学期开始就知道现代化有一项教师的达标课,学校重视,老师们更加努力,力争A级课,为学校争光,老师们携手互助、通力合作,年长的、年幼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不能给学校抹黑。课堂教学步步深入的探讨;相互听课,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同科老师们精心准备,教案、导学案、讲课资料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的责任感,紧张感;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真的使课增添了色彩。当听到专家组对老师们的课评价A级课超过了60%以上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没白费,擂中的老师真的不错,素质很高,只要努力我们比其它重点中学的老师不差。我相信:借现代化的东风,擂中的老师们会更加努力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水平。

3、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升旗时井然的秩序,嘹亮的歌声,肃穆的神情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成熟与

2 进步;两操队伍的干净整洁、口号的响亮、干脆体现着现代中学生的青春与活;课上的积极发言、讨论、精力集中、求学的如饥似渴的的状态无不让老师欣慰;课下、楼道里声声的“老师好”让我们老师觉得孩子们更懂事了、懂礼貌了,食堂买饭文明、秩序井然,显示着学生的素质提高了。

4、在“为学生成功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书香校园”办学特色逐渐形成。现在的擂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从学校的环境美化、标语、专栏、路标的设置、汽车字型的摆放、楼道的名人名言、班级的板报、书橱里的书、学生的风貌、教师的精神状态等等无不体现着擂中的文化,体现着“书香校园”办学特色。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我相信擂中的文化软实力会硬起来的,擂中的文化底蕴会厚重起来。

5、我进擂中工作有20多年了,如此完全、彻底、严格的检查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是第一次经历。我想这次的规范检查对我们以后的档案资料归类与整理会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6、现代化达标验收的通过再一次验证了擂中人硬仗、面对困难,敢打敢拼、团结一心的精神,关键时刻不落链子。

高质量通过现代化达标的喜悦还激荡于所有擂中人的心间。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有很多不足亟待改进的地方。正如校长国旗下的讲话:“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现代化达标所形成的良好工作状态与标准更会落实在今后的每一项工作中,我相信,借现代化达标之东风,我校的发展会更上层楼。

3

推荐第9篇:现代化之路

破解现代化路上的难题

——如皋模式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颠覆性的变迁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其核心内容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于传统的农业国——中国来讲,现代化之路其实就是农村的现代化之路。

学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争议颇多,大多是从一些特定的研究范围作出了一些自己认为成熟的理论,很少能够认真考察中国各地的实际,所以这些理论大多要么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土地私有化),要么把现代化跟意识形态相捆绑,提出了“裹足不前”的浅显思考,从而桎梏了现代化的进程。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复杂的现状,需要多重视角多种分析。独断式地贬斥和推崇任何一种理论模式并使自己的头脑固化,抑或动辄将学术讨论与意识形态相捆绑,都是极不可取的。我们需要作同情之理解,持多元之立场。作为一个南通人,我认真考察了南通市如皋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因为其具有重要理论范式作用,所以我经过思考,总结了一些结论。

如皋市,长江之北,由于长江天险的阻隔,与苏南地区、上海在地理交通上不能够很好的连通;这样就自然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边缘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与经济圈的核心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如皋发展现状是可喜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综上,如皋这样的特殊发展方式就具有研究价值。

一、工业化难题的破解

按照常规理解,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实际上,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如皋的工业化进程具有自己的特点:规模小、覆盖范围广、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等等。

第一,如皋工业化的起点是乡镇企业、工厂小作坊,而且起步于上世界80年代初。这个起点很重要,上世界80年代初期,全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起步,中国农村的人口还是基本靠农业生存、生活,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谋生方式,同时也为物质相对匮乏的市场输送工业成品。通过乡镇企业这一“发动机”,迅速带动了如皋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有了剩余的金钱,一部分用来购买工业成品,一部分用于自身发展的投资(甚至包括通过积累也开始创办自己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积累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升级设备和改变经营项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的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为自己本地区的发展积累了可观的资源。这样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着,并且可以通过做大做强等方式继续扩大这一优势。

第二,规模小且精、覆盖范围广。经过这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国内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生产过剩,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在自己的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规模小且精是这些年市场竞争下对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适合如皋地区的发展。小,在竞争激烈的同类企业竞争中可以避免企业的整体翻船,利于企业调头经营有利可图的项目;精,对于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或者高新优势产业,通过改革管理方式、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继续占领重要市场,甚至为本产品制定标准,从而“垄断”产品的发展和创新;范围覆盖广,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范围广,能够形成一个个产业链,增加本地区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就业范围上广,规模小的企业能够覆盖村,稍大的可以覆盖市、镇。

第三,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和积极引导。如皋现在的工业化成就,一方面是企业主和工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支持和引导本地企业迅速壮大的同时,还积极招商引资,打造高新工业园区,吸引全国各方面的人才来如皋工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转变理念,积极服务如皋的工业发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通过农民集中居住(万顷良田)、培训农民等方式,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

如皋的工业化是如皋三十年发展的结晶,有其特殊之处,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因为本地区的工业化还水平还不算很高,还处于现代化的路上,所以对于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在这里不做赘述。

二、城镇化难题的破解

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皋在其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较为经典的范式:“面城镇化”和“点城镇化”。城镇化无非是为了扩大内需、提供更为便捷和纯粹的企业工人、节约土地资源等等。这两种城镇化的发展范式都很好的解决的一些问题。面城镇化,就是在不改变农村现状的基础上以镇乡村为单位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网络,以满足乡村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需求,从而缓慢且稳定的城镇化方式;点城镇化,就是以万顷良田工程为契机,大力整合农村土地,使得原来生活在乡村的农民通过集中居住(工业区),从而迅速且有效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如皋在这几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把这两种发展方式有机融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使得点面平衡发展。

学界实际对这两种城镇化方式都有所研究,其实就是所谓“土地私有化+市场化”与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的城镇化。在这里我作简要说明,如皋的这两种城镇化范式其实与学界的理论思考是有本质区别的,“土地私有化+市场化”过度的强调私有化和市场化,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的城镇化,又有些裹足不前,不能看到中国农村发展的活力,对城市和市场存在很大恐惧。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三、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以取得农业单产的提高。现在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更广更切合实际,就是综合的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经济学),通过科技投入和市场拓展,以达到最好的农业收益。

如皋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稳妥的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在原有传统优势农业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兴农业。

推荐第10篇:现代化征文

一路现代化

我心目中的现代化:

亲爱的表弟:

你好吗?听妈妈说你想在暑假期间来我的新家。别急,让我给介绍我生活的地方——蓬朗。

这里从前也是一个像我们老家一样偏僻的小农村,这里人们朴实、热心,都是靠打鱼、种田为生。不久前,这里的人们开始努力进行经济改革与发展,运用自己良好地理位置,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现代化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虽遍布许多大工厂,但依旧宁静、美丽,并没有大城市之喧闹,却有大城市之繁华。

如果你坐上公交车,你一定会想到车厢的明亮、宽敞、干净,一点不比旅游大巴差。假如像你这样的小孩没有座位,人们也一定会给你让座。这不是农村现代化的标志吗?坐车太闷了,你可以踩自行车来欣赏风景,当你穿梭于往来、忙碌的小镇时,也许你会发现那边的石拱桥。这是由于太平天国时方便人们出行所造的。这也是现代化与过去的和平交融的美好象征;现代生活不仅要求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更是要保留传统文化、物质。

骑了那么长时间的单车累了、倦了。走,我带你去吃饭,这里有西式快餐,中式农家小菜,传统美食。我们去参观田野,你看那些机械化的耕种,一点不比美国农场主差,这时有一条清澈小溪,是否会让一直在繁华城市里欣赏的你感到一丝丝凉意?

瞧,远方的大时钟,你会不会想到英国的大笨钟?这是我们的蓬朗中学,怎么样?引人注目吧,这所新学校是高新科技于一体的。我们学校有三百米塑胶跑道,体育课上我们尽情游戏,减轻学习压力:计算机课上,我们畅游在网络世界;主课上我们在课上大声朗读。我们在学校里快乐学习,这也是现代化的体现。 你想带给爷爷奶奶一些商品?Noproblem!我们先去老街,这绝对是一个买土特产的好地方,偶尔听到当地人与小商贩之间砍价,不但不会感到厌烦,甚至还能激起你购买的欲望,小商贩的吆喝回荡在大镇子上,小巷子里,让人记忆犹新。蓬朗老街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接下来我们可以去商业街,它与老街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小贩的吆喝,但这里繁华一点也不亚于老街,商品街不正是源于老

街,却高于老街的购物模式吗?

我去过上海市中心,虽然这里不论从科技,工业方面不如上海,但这里却有自己独特的热闹的地方,蓬朗,这个古老而又繁华的城镇却有说不尽的魅力,这也是现代化的含义:虽然现代却不缺乏美感,虽然繁华却不缺乏传统,虽然很现代化却依旧有着特点,不会随现代化而改变。

这,就是蓬朗的现代化,我心目中的现代化。

在蓬朗的表哥

2012年3月4日

蓬朗中学初二(3)班倪锐

让昆山大步迈进现代化

我心目中的现代化:

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建设我们的祖国,使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的家园面貌焕然一新,正逐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向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迈进。

昆山,作为全国的百强县之首,东靠上海,西邻苏州,是江苏省的一颗“东方明珠”。昆山,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但作为每一个昆山人,为了让我们的明天能更好,全面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还记得,三十年以前,昆山人的人均收入很低,在那时,温饱都是个严重的问题。捧上一碗米饭,就感觉特别的香,衣服上到处是补丁,房子破落不堪,泥泞的道路让你觉得拖着前进的双腿是多么的沉重„„但昆山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地向前向前„„

一条条泥泞的道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高速公路,高铁,贯穿东西南北,一到晚上,路灯通明,犹如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汽车正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缩短了两地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错落凌乱散布在各处的平房、草屋消失了,现在都变成了公寓小区,有的还是别墅区,漂亮而整洁,偶尔还会响起一曲,让你在繁忙之中感受一份惬意,走进家中,几乎家家都装修的亮丽堂皇,让人不敢想象,自己是否真的犹如在梦中到了世外桃源。再看看医院、学校,如今都已新颜换旧貌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片片的绿地让人流连忘返。到了晚上,都市的夜景更加迷人,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从城市的仅有的一种喧闹,逐渐演变成城市的一种繁华。一条条马路如彩色的纽带,把昆山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一座座高楼如一个个巨人,展示着昆山人的自力、自强、自信和自豪„„

昆山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低保标准,人们都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超市里的商品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可以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且人们购物也越来越频繁,刷卡已经成为时尚的付款方式,甚至还可以网购,让你在家里就能够享受逛商场的感觉,让你在千里之外不仅能够听到,还能看到„„

“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人们都称我们昆山市江南的一颗明珠,昆山因为开放,变得时尚胜过了天堂,已经是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之一。我们不能忘记千千万万为昆山的繁荣曾经作出贡献、呕心沥血的人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好本领,沿着这条“昆山之路”不断向前走,要“提振精气神,决胜现代化”,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们有信心把昆山建设成为全世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蓬朗中学初二(3)班顾新宇

第11篇:装备现代化

装备现代化,工作高效化

监利县乡镇动物检疫人员用上高端检疫设备,工儿效率大大提高

给一头活猪测体温的时间才要几秒钟,且还不必要去捉住猪了。这对于以前缺乏装备的基层动物检疫人员来说是想都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如今,精良的装备的确给检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去年起,在监利县的一些乡镇动物防检分站里面,“动物防疫监督取样箱”、“火焰消毒器”、“动物扑杀器”、“红外测温仪”等一批设备就开始下发到基层并投入使用中。八月二十日笔者在龚场镇定点屠宰场见到检疫人员谢从喜正在用“红外测温仪”给猪开展宰前检疫,三十多头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并且连猪圈都不用进去(而以往得先进猪圈跟着猪捉会迷藏并且稳定好后再在它的直肠里面放体温表,就是一头猪也得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老谢笑着对笔者说:“现在好了,设备齐全了,我们的操作也必须严格地按照规程来了,而我们的劳动强度却是大大地减轻了!”

据县畜牧局刘运湘局长介绍,随着国家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的进一步加大,监利县的执法设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马上他们将给基层配备电脑,快速检测仪等更加高端的设备来武装基层,强化基层,努力使基层的工作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工作设施更加齐全,使其有足够的能力来确保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湖北省监利县动物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建明电话:13997557789

邮箱:

第12篇:高等教育现代化

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姓名:付铭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110105050016 目录:

(一)高等教育人群就业现状

(二)高等教育人群就业难现状分析

(三)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现状

(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引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成为首要任务。本文将针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就业难守业难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结合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道路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就业

高等教育

改革

挑战

一当代高等教育人群就业现状

年份 毕业人数(万) 待业人数 (万)就业率 2005

340

79

76 2007

495

145

70 2008

559

173 2009

641

196

68

68 2010

630

172.4

72 2011

660

180.2

73 根据麦克思2010年高等教育人群报告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率基本处于百分之七十左右。

从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来看:从2001年到现在每年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毕业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去西部,基层的人数不足百分之五。但近几年来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数却稳中有降,这也直接反应了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的现状 从对职业选择的薪金期望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将毕业以后工作的薪金定格在1000到2000之间,且这种趋势在逐年增加。还有一些人对薪金的期望认识不清,保持着非高薪不去的思想,因而使得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长久,造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总的来说随着高等教育人群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的些许不足,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二对高等教育人群就业难的分析 (1)扩招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纷纷加大招收力度,各个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扩招与就业难之间存在联系,中国高等教育人群表面看起来过剩,但这种过剩并不是人数的过剩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2)教育内容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统一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统一,使得一些学生找不到与其对口的工作。而且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的门槛较高。职场经验准入,动辄便要求有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表现出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生搬硬套,创新能力低,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具有的能力。

(3)教育的供应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教育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时候并没有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专业趋同现象,导致一些毕业生由于供大于求,难就业。同时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使得一些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难以跟上经济的节奏,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要求,致使一些冷门专业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出现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高等教育主体,就高等教育发展召开过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全球性会议,并通过会议文献和报告来阐述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别是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是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完整构建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体系。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为指导,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综合国力,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发挥高等教育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重要功能,为将要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其核心是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努力培养在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1978 年美国学者J.S.布鲁贝克出版了《高等教育哲学》一书,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对现代存在的基础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指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表述为现代高等教育必须与学术特点和时代特征协调发展德尔规律。我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崇尚学术与服务社会的辩证统一。

(1)人文即高等教育的人本化。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之一。围绕这一矛盾曾出现过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即教育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和着眼于社会发展对认得要求的两种倾向。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再次成为大趋势,以人为本成为基本的教育理念。人本化的高等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和自由。

(2)科学即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其实质是求真,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形成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的文化基础,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三者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位置。其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在当代,无论你学习的专业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都必须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这既是从事并搞好专业工作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更是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形成开拓进取精神的基础。

二具有良好的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门工作的需要。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专门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现代高等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实施专业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既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就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理性的开发,又掌握独立分析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成为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创新即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一种能力。创新,指的是用一种能力,要求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陈规,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学校应当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大理提高基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其他多种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对学科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保持着自主权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实验室和校园网的作用,帮助他们把外在文化内涵化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深信的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等方面。

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经历建国后六十年的曲折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竞争与交流也在逐渐加强这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管理体制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学习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一)实现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即推进教育产业化。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环境,告别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办学模式,开放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度依照社会导向确定教育增长速度,调节教育供求关系;适度引进市场体制吸纳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发展水平;适度学习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办学效益适度引进竞争法则促进学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梳理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教育发展机制的根本改变。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要鼓励高校自主进行改革试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因材施教,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习者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职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追求的是塑造即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制造出成千上万的一模一样的产品,而这种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当代高速发展的市场。而美国则讲究的是成长即充分使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寻找答案。所以西方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往往高于中国的学生。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把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充分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对教育有参预权和选择权,通过自主选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王冀生

《现代大学文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梵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蔡元培

《北京大学月刊 》

王冀生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第13篇:民族教育现代化

云南如何迎接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摘要:在发达地区大多数都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云南作为经济教育落后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快慢决定着云南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应该如何去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下,云南应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实践出一个合适的系统方法。

关键词:民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是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从而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研究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为加深民族教育的理解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努力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由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仅有短短的30年时间,因此,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及主要内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见现象。还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本文将对云南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进行浅谈。

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繁荣和进步。民族有不同,智慧无差异,只有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才能实现民族平等;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要以发展民族教育为基础;提高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以发展民族教育为根本。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现状,关键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素质从何而来,当然得靠教育,因此,将优先发展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力度,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我省教育“点多、线长、成本高”的显著特点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下工夫,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办学集中度不断提高、寄宿制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等发展趋势,确保办学条件够用、能用、适用,为促进民族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同时具有忠诚之志、富有大爱之心、具备专精之术的教师队伍。

要发展民族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权益,建设和完善对民族教育的资助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落实好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政策,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资助帮扶面。要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要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在省一级完中增设少数民族高中班,尽快建立和完善民族贫困高中学生生活补助机制。

二、全面加强学校现代化管理,提高民族教育办学质量。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增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能力、向管理要尊严的思想意识,全面加强教育的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教真育爱价值取向、适应全省教育现代化趋势要求、引领全省民族教育内涵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框架,实现管理方式多样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结果精准化。要把强化常规管理和基础管理,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常抓不懈,为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要把科学配置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促进民族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狠抓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从而使学校管理走上依法科学民主的轨道,实现好、发展好师生的教育利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加强民族教育法制建设。从中华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民族教育法规建设还不能适应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云南民族教育的法制化建设步伐,促进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目前,《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正在起草制定当中,可以预见,随着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云南民族教育必将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持续的科学发展。

四、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强化“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母语,提高汉语水平,努力学习外语,提高语言能力。认真开展“双语”教学事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要从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双语”教学。要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掌握“双语”提供良好条件。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 “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双语”教材建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又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工具,在做好“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外语学习,让少数民族孩子有一双瞭望世界的眼睛。

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和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设备陈旧、落后,现代化基本需要的硬件跟不上。

现在还有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手段还只停留在小黑板、挂图,录音机、幻灯片、电视机上,新的多功能语言室、多媒体教室还没有,有的也很少,不利于多个班级授课,这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连年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设备有效利用率低。 在教育现代化得大环境下,学校花大本钱购置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有的学校名义上添购了一些设备,但主要还是应付检查,真正能用的、用好的教师为数不多。有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甚至错误的认为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如一根粉笔、一块小黑板取得的成绩来的快,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太“浪费时间”。有的人只要一提起教育现代化就马上想到的是硬件设施——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等,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只要花钱将这些设备添置齐全,就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其实,再好的设备也是靠人使用的。电子白板推广多年,许多学校形同虚设,许多教师视而不见。加上有的领导重视不够,有的设备从购进还没使用过。有的使用坏了就一直放着无人维修,都成为了摆设。这些都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三、教师没有在思想上把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条件好的学校,设备已经够齐全了,多媒体设备也有了,但个别老师却错误的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新鲜”“热闹”,认为用多媒体教学很“时髦”,不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滥用多媒体教学,把原本很好的传统教学丢弃了,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有的老师平时很少用,只有在有人听课了、自己开公开课、赛教时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现象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推广和普及。

四、教师自身现代化应用水平有限,能力不够,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广。

目前在农村初中教师中,真正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还不多,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其余教师就算想用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会用的也只是把在网上下载的现成的课件原原本本的放给学生,不会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课件,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五、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以确保发挥教育现代化的最大优势。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大家献策献计,共同制作课件,共同使用。因此,学校缺乏统一督促机制以确保发挥教育现代化的最大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现代化的投资,使硬件跟上,软件也不落后。在增加设备时,立足基础,紧紧围绕教学教育这一中心环节,促进课堂教学,最终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端正思想,使每位教师都认识到现代化教育全面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目标,加强管理,使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对区域教育、对学校、对教师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早创早主动,延缓就被动。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辅助教学的作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三、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全面培训,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专业人员培训、进修、讲座、竞赛等形式,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制作和使用。

四、鼓励各校教师共同开发课件、插件。

我们可以把有一定基础的学校计算机教师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共同开发课件、插件,定期交流。每年搞一个课件的评审会,技术鉴定会,肯定一些优秀的课件,根据好的课件,确定标准的软件平台版本,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大家的努力,

5我们就可以收集到很多优秀课件,整合后供各学校使用,或把这些课件、插件放到网上,供下载使用。教师只要利用现有的插件库,就可以组织制作成自己的课件。

五、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将教育现代化理念强行入轨,明确分工,齐抓共管,规范管理,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信息动向,做好教育现代化的后勤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现代化特别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服务学生成长。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资金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全面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同时,教师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因此,我们要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提高对现代化教育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花更多的精力,集中更大的财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集思广益,真正把教育现代化做到实处,推进新的课改,全面提高。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参考文献

[1] 海巴根那.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现代化[J].《前沿》, 2002(9):59-61.[2] 景志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N], 2001(6):73-74.[3] 卢小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 2008, 7(4):100-101.[4] 郭福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 1997(2):108-110.[5] 吴明海.《民族教育研究》[M], 2001(1):5-10.

第14篇:管理现代化

基于组织复杂性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曾凯1,2彭伟

3(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

3.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组织复杂性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理论模型,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组织复杂性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复杂性;知识转移效果;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合作创新是合作企业的一种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合作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战略联盟,根据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最后达到合作各方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共同提升。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短期的创新产品收益,而是通过合作学习来整合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并非一帆风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组织的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如国外学者Simonin(1999)指出组织差异程度、组织文化距离、组织成员的心态等会影响知识的转移与接收;Gupa A(2000)认为组织从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学习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王毅(2001)从组织的信任、转移能力,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意识、吸收能力、挖掘能力,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影响作了研究。罗珉,王雎(2006)从知识边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间创新性合作,揭示出知识边界复杂性的显著增加诱发了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了知识转移与创造的效率。这些研究都表明组织的差异程度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组织本身具有复杂性,很可能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对合作伙伴之间的组织相似程度进行界定。本文根据组织的复杂性程度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不同维度的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影响。

2 理论模型

2.1 复杂性组织系统及其维度

复杂性组织系统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每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且有预测能力(Dong, 2005)。对于组织的复杂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度量:组织系统状态的结构性维度和组织系统状态的关联性维度。结构性描述的是组织内在特征,表现为组织内含单元的数量、层次、相互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系统结

构性能力大小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关联性描述的是组织外部特征,表现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即组织的外部柔性;因此按照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和结构性维度可将组织分为高结构性-高关联性的复杂性组织、高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松散性组织、低结构性-高关联性的效率性组织和低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控制性组织四种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这四类组织的特点如下:

(11)反应性:具有感知环境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自主性: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操作,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3)合作性:具有与别的组织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4)通信性:拥有其他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复杂性组织兼有复杂性和柔性两个特点,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但是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集权控制。

(2)松散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迟钝,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组织有多个层次,同一层次单元多且联系紧密,控制能力较差。松散性组织不利于和外部交流知识信息,也不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流,但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此外,松散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环境影响,当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时,适应性主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而产生相互干扰,必然导致涌现性出现,结果系统本身趋向结构复杂性。因此,松散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3)效率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具有外部柔性和内部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外部适应能力较强,系统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同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少,高层管理者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之后,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迅速的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易于组织控制。此外,效率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组织具有较强的外部柔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或形态。因此,效率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4)控制性组织。此类型组织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和简单的内部结构的特点,适应能力较差,而内部控制能力较强,结构简单,交流程度较低。但是可以应用高度内部控制,集中力量去合作创新。此外,控制性组织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优势,有利于决策的实施。

2.2 知识转移效果及条件分析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通过知识传输途径从知识发送方个体(Sender)传递到知识接收方个体(Receive),接收方接收并学习知识,将其转化成为能够指导行为的自身知识的过程(Argote,2000)。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知识转移的丰富度表现为两个方面: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由此知识转移的效果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来衡量:

(1)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获取范围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人数,取决于组织参与知识交流的人数、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状况。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丰富程度。企业合作交流产生的知识宽度越大,所获的知识种类越多,知识越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获知识的宽度取决于合作交流的深度、企业的组织外部柔性、组织内部的高度控制等因素。

(3)知识深度。知识的深度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多少,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企业合作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深度和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度、组织成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所转移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知识深度。

组织的复杂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组织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以及知识转移的特性来体现的。一方面,组织的外部柔性使组织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能更快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交流中去,使知识和技能在合作者之间快速转移和应用,从而扩展了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存量;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而知识传递有两个含义: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内部各个子单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特征,而组织的内在结构则决定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一般而言,内部结构复杂性高的组织具有同层单元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以及纵向交流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利于知识的横向传递,而不利于知识的纵向传递,也就是说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而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提升。而且,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随着科技进步,组织从外界获得知识趋于复杂化,由于组织的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组织会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调整(Holtham和Courtney,2001),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学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提出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 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3.1 复杂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组织之间的差距越小,知识转移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因此,如何快速和合作伙伴有效融合是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复杂性组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柔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能和合作伙伴的组织和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促进双方知识交流的范围和知识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复杂性组织对环境适应的快速性,能节省合作磨合时间,组织能快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这对知识转移量产生促进作用。

复杂性组织也具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组织层次较多。同一层次组织单元相互联系、互相作用,

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比较便利、积极性较高,有利于把从合作伙伴转移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再交流、转移,扩大了知识接受的人数。同时,由于由于纵向层次较多,组织成员和组织领导之间存在一种垂直链接,这种链接是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的,阻碍了知识的纵向沟通和交流,不利于组织的知识积累。

假设A1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2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3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4 复杂性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2 松散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松散性组织具有较低的柔性,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很难对合作伙伴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模式等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中涉及的组织因素进行融合,合作双方的组织成员往往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习惯,很难沟通交流,大大阻碍了知识转移。因此,合作双方组织知识交流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知识交流,很难产生大规模的组织知识交流。此外,合作双方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交流和磨合,大大降低了知识转移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

松散性组织也具有内部复杂性的特点,知识员工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愿望。由于组织层次较多,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能力减弱,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和中层组织的权利,有利于知识员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知识状况的关心,激发知识员工对知识追求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松散性组织较差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合作创新中知识员工的知识交流受自身爱好和兴趣的左右,很难获得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这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由于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知识转移主要产生在组织基层而很难向管理层进行转移。

假设B1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2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3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4 松散型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3 效率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效率性组织具有外部柔性高的特征,使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类型,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中的交易成本,使合作创新过程知识转移效果快速、高效的体现出来。因此,组织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对自身状况做出调整,快速投入到合作创新中。合作双方的高效全面接触使得合作更趋于深入,有利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使得组织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由于效率性组织结构层次简单、具有高度集权控制的特点,在合作创新中组织会趋向于把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使得知识转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具有目的性,减少了知识冗余度,所获知识面更窄,但是知识转移效率更高,知识转移量更大。

效率性组织的结构简单,不论组织的纵向或者横向都密切联系。组织通过合作转移的知识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容易进行,组织内部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通过合作创新获得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在流、整

合并转移到组织管理层,作为组织知识进行存储。因此,效率性组织很适合合作创新,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量、知识深度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效率性组织使得组织知识提升而不利于组织成员知识提升。

假设C1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2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3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4 效率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4 控制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反应,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等状况很难适应,知识交流面较窄,知识交流频率不高,合作创新总体效果不明显。但是,效率性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在制定合作创新目标之后,可以通过严格上下级关系,迅速将信息传递到组织各个层次,减少了决策信息损失,提高了决策速度和效率,使得组织成员能快速了解到组织的合作创新目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集中自身资源参与合作创新,使得合作创新知识获取更为有效,所获知识在某一方面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外部缺乏柔性,很难和合作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因而所获知识深度不够。此外,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容易进行,使得所获知识能够进行再交流和再转移,有利于组织知识的提升。

假设D1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2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3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D4 控制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三个维度的影响,并对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研究表明:

首先,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构之间互相影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会改变自身的结构,使得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并不断进化,而进化过程也是组织适应外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复杂性组织是组织发展的趋势,松散性组织和效率性组织存在不稳定性,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化的趋势。

其次,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同。复杂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作用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面影响,这些影响来源于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及组织的特征对组织成员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的影响;松散性组织由于对环境反应迟钝,组织内部又缺乏有力的控制,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在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不利因素,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可以提高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做了分析,未来的研究将通过实证进一步分析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B.L.Simonin.1999.Ambiguity and the Pro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9:595—623.

[2] Gupa A, Govindarajan V.Fall 2000.Knowledge management’s social dimension: leons from nucor

steel.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1):71-80.

[3] 王毅,吴贵生.2001.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6:114-121.

[4] 罗珉,王雎.2006.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基于知识边界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6:78-86.

[5] Dong—Gil.K.Kitsch.L.J.lynnetwwwdagriorglynnet.2005.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MIS Quarterly, 29(1):59—86.

[6] Argote,L,Ingram,P.2000,K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ues,challenges,benefit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es,82(1):150-169.

[7] Holtham Clive,Courtney Nige1.2001.Developing managerial learning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Development,5(1):22—34.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Based on

Complexity of Organization

ZENG Kai12PENG Wei3

(1.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7,China;

2.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Xidian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71,China;3.Economics and Finance

Institut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y former scholars, the paper dividesorganization into four kinds: complex organization, relax organization, effective organization, controlling organization.The paper also divides knowledge transfer into three latitude: knowledge amounts, knowledge width and knowledge depth.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se organizations have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can be promoted by controlling knowledge transfer i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 organization complexity;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

1.曾凯:男,1977年3月生,湖南醴陵人,汉族,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电子邮件:zengkai@xidian.edu.cn。通信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电话:15102908294。邮编:710071。

2.彭伟:男,1971年10月生,山东新泰人,汉族,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信息,技术创新。

第15篇:物流现代化

李荣融:我国确定推进流通现代化三大发展重点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1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上指出,我国将通过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李荣融说,推进流通现代化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首先必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带动中西部地区连锁经营发展。要积极发展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和家居广场等多种业态。要在铁路、邮政、电讯、石化、烟草等行业及新兴服务业推广连锁经营,拓展连锁经营范围。国家经贸委将选择5至10家连锁示范企业,鼓励其通过资本运营等多种方式,形成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要积极推动物流配送业发展。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重复建设。要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要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构建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打好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建立上下游客户网上采购系统;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抓紧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第16篇:现代化档案材料

青岛市现代化学校相关档案材料

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各学校没有把对档案材料的整理过程当做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一次梳理、提升的过程。在准备档案的过程中有学校教务处或档案室老师整理,只是档案材料的堆积,材料不齐全、不系统,不能很好的及时解说、介绍、渗透学校办学理念,分管的领导干部对档案材料比较生疏,需要的材料不能及时找出来,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没有团队意识,不能灵活迎检。

二、面上问题

1.档案材料准备思路不对,仅仅准备指标中比较明显的几个材料,应该将学校整体工作根据24个指标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展示学校亮点、特色工作。

2.只准备文字性材料,没有梳理过程性资料。3.档案盒目录、标签要统一规范。

三、各指标具体档案准备及存在问题

B1:①办学理念在学校目标、校风、校训、管理、教育教学和办学特色等各个方面均得到充分体现。在校长访谈、学校一切计划、总结、活动安排中都会详细询问。

B2:①校园环境文化有特色,校长熟悉环境文化的设计,做好解说,体现学校办学理念。②有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在校长访谈、学校一切计划、总结、活动安排中都要有所体现。③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各种师、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活动方案及过程性资料的梳理积累。

- 12

B12: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并得到充分利用,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学生的研究报告。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④综合性实践活动,⑤.落实海洋教育课程,积极开展丰富的海洋相关知识教育。有学生过程性资料,学生作品。这五个方面要求记录详实,扎实有效。

问题:综合实践:个别学校没有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不能逐年修订,有的学校已提供方案没有学生过程性资料②研究型学习,存在学生过程性资料少,没有实施方案③海洋教育造一些比较高深的资料,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更没有学生过程性资料,就是造档案。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材料都比较少。

B13:①德育活动能够贴近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并符合学生成长需求。提供每一项德育活动的详实的过程性资料,比如计划、活动方案、图片等。②学生行为习惯符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从进校门起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学生素质,比如学生座谈、课间交流、信息技术考核过程等,从学生秩序、礼仪、精神风貌等观察。

问题:很多学校不会解读指标,没有将学校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提供给出来。

B14:①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活动、资料。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个性化培养机制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有成效。与B11中培优模式资料可通用。②与国内外优质学校建立姊妹学校,通过外派教师、接受国际学生以及合作办学,承办国内外交流活动,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校际合作关系,有合作计划、规划。

B19:局属学校、区(市)所辖中小学80%(含80%)以上学科均有教师分别获市、区(市)以上教育教学荣誉称号得满分。

问题:荣誉称号需要分门别类整理,教师获得荣誉称号的比例没有计算,有不达标学校。资料同B7称号整理。

B20:①制定到2015年,干部、英语教师、其他学科教师有过国外培训、交流经历的有关计划。高中不低于15%、30%、10%,初中不低于10%、25%、10%,小学不低于10%、20%、5%,根据百分比计算本校出国交流人数,安排到2015年干部、英语教师、其他学科教师达到要求。

①有明确学校、合作项目。②或经过有资质的外籍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50小时(不少于10天)集中培训的比例,得10分;每降低5个百分点扣1分,扣到6分为止。

问题:①没有做出出国交流的计划,有出国交流计划的学校也是不够详细,具体到与哪个国家、那个学校进行什么方面的合作交流 ②对怎样积极利用国内优质资源没有规划、没有实质性合作。

四、专用室应注意的方面

(1)卫生室:卫生器材要齐全,身高、体重、视力等项目三年曲线图;卫生室教师的听课记录:从卫生角度(教室采光、学生个人卫生、用眼情况等)进行听课记录;诊断床要求白色床单以及方便上下床(避免有障碍物)。医疗器材根据标准配备。

(2)心理咨询室:室内环境清新、舒适,摆放几盆花,写一些温馨的标语,让学生感觉比较舒心。相关材料、记录要齐全;咨询室的位置安排要合理(远离校长室、教导处、卫生室等)。

(3)实验仪器室:仪器摆放从0号仪器开始,依次是1号、

- 56

第17篇:现代化达标总结

现代化达标总结

2010年10月14日,这是一个永远让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学校通过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检查。200多个日日夜夜,全校28名教职员工齐心合力、精心准备,辛勤付出终于换来满意收获。在历时半年准备过程中,我们得到区、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督导室、设备站、基建科、教育中心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强化了学校内涵发展,为学校现代化建设增添了色彩。下面将我们在此项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向大家汇报。

一、思想重视、标准明确

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培训会,区、局领导多次下校调研,强化我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对100条标准和塘沽督导室下发的评估细则进行了研读。通过学习,认识到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工作对于我校这样硬件设施基础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讲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照100条标准,认真查找学校软硬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迎检工作看成既是达标检查过程,又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过程;既是查找差距与不足,暴露问题的过程,又是学校乘势而上提升办学实力的过程;把此次检查工作作为我们明确工作目标,规范学校管理,反思、完善,最终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组织大家反复学习,强化了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一位教职工对100条标准的认识。

二、目标分解、责任到人

由于标准100条涉及到全校每一个处室、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每一项工作,检查内容的覆盖面之大、标准之高,要求我们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必须责任到人,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在充分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将目标分解,具体责任到人:以书记、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副校长负责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管理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徐爽负责专用教室的账、物,图书管理,殷莹宇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刘洁负责少先队工作,王琪负责党务工作,杨玲负责人事、财务,田玉娥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班印格负责场地维修及后勤总务工作。每位责任人都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对照100条标准,认领自己的工作内容。将每一条细化分解建,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在每一阶段都制定工作计划、落实方案,并定期在行政会上汇报自查情况。通过加强交流、相互学习,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

三、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在历时半年的准备工作中,始终是我们查找不足的过程,同时我们又先后两次迎接督导室组织的试评和教育中心组织的课堂教学视导。通过学习标准、专家指导、整理材料,我们意识到过去的工作很不完善,有些属于过去做的但没有保留资料,有些属于过去根本没有做。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改进的工作重点,我们将工作中的薄弱点、空白点作为当下改进工作的切入点,不断补充完善,不断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每一位管理者都对如何加强管理,如何改进工作进行了深度思考,提高了工作的目标性、方向性和实效性。

四、收获

1、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工作效益

通过建设现代化学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局设备站、基建科作了大量的工作,操场的整修、专用教室设施设备的配套、更新,图书的配送,这些明显的变化,使全校师生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唤起教师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益。学校对校容校貌进行整体规划,全面装修,力求突出学校文化特点和办学理念,在美化的同时突出教育化。一楼设置了实验标本和仪器展示柜,它们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滋养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对教室环境布置学校也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校训、班风和行为规范等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无形地约束着学生的行为。每一间专用教室,都做富有个性和教育性的装饰,陶冶着学生的学科素养。学校环境改善,使教职工心情愉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规范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在这次迎检工作中最大受益之处是规范了管理。我们提出:通过现代化学校的建设我们要提高管理水平;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以质量为根本,促进内涵发展,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按照100条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且要在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上下功夫。干部不仅在工作上独当一面,而且能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做好配合,使上上下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共同体,达成一种共同理想,形成同一价值追求,并且凝聚成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使每一个教职工在精神力的推动下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半年的努力,中层干部都得到锻炼,接受考验,青年教师成长了,成熟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3、加强常规管理、提高常态效果

这次达标检查不仅听汇报看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干部中、教师中、学生中、家长中、社区代表中、课堂中真实了解情况。通过观察大课间活动,包括升旗、两操、体育活动,了解师生精神面貌,考核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听课14节,了解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班会、二课堂活动和体育传统项目,了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扎实程度;通过对42位师生一对一访谈,30位家长电话访谈,2位社区代表座谈和对30名学生问卷调查,对学校进行全面了解。我们体会此次达标检查深入、细致、全面,所以常态管理是关键。所以检查后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管理的常规管理机制,提高常态工作效果,不能将检查当成一种运动,要转化为持之以恒的行动。

4、巩固已有成果、做好成果转化

迎检工作结束后,需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因为只有扎扎实实才能巩固成果、完善成果、转化成果。如何巩固成果,就是将100条标准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如何完善成果,就是指管理无止境,100条标准是框架,它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管理者去挖掘、去探究。只有虚心学习,注重汲取兄弟校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只有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才能不断深化。如何转化成果,就是要注重两个结合:

一是《100条标准》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今后学校常规工作有了明确的标准,有章可循,我们就要在学期或年终工作总结时做好自查,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二是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反映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达标检查不仅不能冲击教学工作,而且还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好课的标准”“减负的要求”在这次检查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中实施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最大化上做足文章。

五、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由于学校面临拆迁,对不动产的投入较少,操场年久失修给人以破旧之感。

2、对高效课堂的构想非常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但是标准比较模糊,不能单纯的学习模仿,应该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学校的东西。

3、应该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方言太多。

4、外来务工子女较多,流动性大,应该加强学籍管理,重视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加强巩固率的统计和管理。

对于上级提出的不足,我们虚心接受,在学校外部环境方面积极整改;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的内涵,发挥校本研修功能,创建适合校本的高效课堂模式。加强学籍管理,规范办学过程。

六、涌现出的事迹

在达标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合力,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先进事迹。校长孙士庭患肾结石多年,从春节后反复发作,剧痛、尿血,依靠输液缓解,他心系学校,坚持工作,带领大家认真准备,当疼痛袭来他紧咬牙关,默默忍受。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孙校长的精神感召下,大家奋发向上,发挥团队精神,整个暑期我们没有歇班,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学校,争取通过验收,不拖全区的后腿,经过努力,我们实现了目标。

我校的四名大学生(新教师)张虎泉、刘华、王琪、孙婧,为了完成达标工作,他们放弃了暑假回家的机会,留在学校和大家一道工作,不仅帮助学校顺利通过达标验收,而且使自己无论从专业发展和人生经历都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七、建议

达标工作千头万绪,设计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虽然我们通过了验收,但是作为我们一所农村学校今后希望继续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真正使学校走上现代化之路。

2010.10.20

从假期中接到现代化达标检查的消息后,全组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纷纷向自己的家属提出要求,请家中亲属全力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从行动上积极响应,克服一切困难,加班加点投入工作。现就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团结合作、注重实效。学校达标前的工作纷繁复杂,分配到我们年级组的工作种类繁多,有图书整理分类、上架;循环用书的搬运;仪器室卫生清整;合班教室、楼道清整等。每一项工作分配下来,我组教师都提前设计好工作方案,团结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展现出一个和谐的集体、工作高效的集体、精诚团结的集体的风采。就拿图书整理分类、上架这项工作来说,几千册图书分配下来,全组教师和二年级组三位教师或搬或运,或分或捆,在天黑前顺利完成工作。图书上架工作再次展现我组工作的高效有序。银献平、刘友清、张海红、周媛,还有二年级于海云、李静、赵秀芝齐心合力,来往数十趟搬书、上架,黄卫红、许小红爬上爬下清点,直至中午没有休息。一年级组良好的开端,为其他各组工作顺利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校领导的多次表扬,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心花怒放,干劲十足。

二、精心准备、万无一失。

达标检查时,上课是重头戏。为了唱好这台戏,精心准备是关键。全组教师在学校没有时间备课,将教材带回家中深入研究,在家中通过电话交流上课思路,成了新型教研方式。语文教师集体研究上课思路,由组长设计教案。黄卫红发挥长处制作课件。刘友清和张海红准备卡片。四人共同绘制教具。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在和教研员一次说课、一次空讲后,再次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由张海红试讲。使得我们的课准备充分。在达标检查当天,点到张海红上课后。年级组教师共同为张海红鼓劲,为保证顺利完成任务,周媛主动听课,管理好个别活跃的学生。

三、抓住开学契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们一年级组学生刚刚入学,各项行为习惯从头培养,按平时各学期一般要一个月的时间。而现代化达标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完成,我组教师压力很大。但大家变压力为动力,嗓子喊哑了接着喊,从学生的排队列、站队姿势、队形变化、上课习惯等等,事无巨细,一一指导。配班教师随时盯到,没有丝毫松懈。当看到一年级的学生笔直的队伍,有模有样地做操,井然有序的活动。我们都欣慰地笑了。

四、无私奉献,不知劳累。

学校装修后,要求教师提前上班整理教室、办公室,组内教师不知劳累投入劳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自己掏钱请家政擦玻璃。班主任教师自己完成教室内桌椅的搬运,地上油漆、白灰的清理。胳膊累得抬不起来,腰酸背痛,不想走一步。特别是刘友清老师,全校岁数最大的一位班主任,更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每天工作结束后,腿是肿的。第二天坚持参加劳动。在教师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办公室、教室内请整工作。

达标工作顺利完成,全组教师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回忆备战的一个月,忘却的是曾经的艰辛,品尝着收获的喜悦,不觉流下激动的泪水。是啊!达标的成功归功于我们上海道小学全体教师的团结合作,无私奉献。

历时近一个月的迎接达标检查,终于以较好的成绩圆满通过了。专家对我校工作的认可,足以证明老师们的累没有白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上海道小学是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我一直坚信我们学校一定是最棒的,因为我们的领导管理有方,老师们团结协作。说心里话,作为上海到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感到无比自豪。

要说说组里的好事真是太多了,我们综合组共有14人,分别来自学校的各个部门,各自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刘姐岁数最大,分管的工作可不少,全校各职能部门的账目,起初都由她一人担当,为迎查她把账目与各托管员一遍遍核对,唯恐出错,除此之外,她还把总务室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宏丽,大家都知道她身体不好,但无论平时的工作,还是达标忙碌期间,她从不惜力气,即使发烧输完液,还坚持来上班,活一点也没少干,而且毫无怨言,这一点真让我佩服,值得我学习。由于工作的劳累,乔香梅的腿有些吃不消了,为了缓解疼痛,进行打针治疗,即便这样,也还在坚持工作。

下面就来说说焦姐、崔乐、王丽,教导处的工作事无俱细,要整理的资料有很多,即使是一份课表就要修改许多次,只要一来到学校,就要忙个不停,但是只要有任务,她们就要加班到很晚。

卫生及学校的帐目,也是必查的内容,陈书苓、张荣梅及两位会计,为了不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每天都精心准备相关的资料。

小袁是我们组唯一一个要在检查当天上课的老师,她不但要把自己的课准备好,她还承担了学校的电子校务、校报、信息资料„„等各项工作,她的工作量真的很大,有好几次都是晚上十点多了才回家,尽管这么多的工作要亲自动手做,她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课也上得非常棒,得到专家的好评。

小周老师刚刚上班,就赶上了达标检查,小伙子很认干,无论什么事都努力地干好,并且随叫随到。

传达室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王姐对工作恪尽职守,门口的看管,传达室的卫生,她都尽心尽力地做好。

多好的老师们啊!为了学校的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默默地奉献着。

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

2011年9月15日,秋天的夜好像来得特别早,还不到六点钟,天已经蒙蒙黑了,但是上海道小学依然灯火通明。所有的老师都静静地坐在合班教室里,当校长宣布“我们通过了”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声,在此时听来,不单单是一种庆祝的方式,更是老师们对自己的肯定与喝彩。

对我们三年级组的老师来说,工作的辛苦可以忘记,身体的疲惫可以忘记,个人的得失可以忘记,但是唯一不能忘记的,是全组上下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

先说说卫生工作。假期里学校重新装修,可想而知卫生清洁工作的难度之大。我组老师看着一片狼藉的教学楼,没有发出一句怨言。按照学校分配的区域,大到校园杂物的清整,小到地面污点的清理,每个人都是不怕脏不怕累,默默地完成任务。每个教室的卫生只有班主任一个人负责,但是又要搬桌椅又要清理教室,任务相当繁重。我组的四个班主任为了不耽误学校工作的进程,不计个人得失,自己花钱请来家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桌椅的搬运和教室的卫生工作。

图书归整上架又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从贴条形码,粘标签,归类,下架,上架„„每一道工序,不管分配给组里的那哪一位老师,都是严谨认真的对待,不出一点纰漏。还记得图书分类那次,由于我组图书数量多,种类多, 一直忙到晚上七点多钟才完成任务。此时,虽然老师们累的腰已经直不起来,手已经磨破,但是她们四号没有埋怨,没有牢骚,只有团结一心。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让我感动不已。

现代化达标检查,上课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上一节A等课,我组的老师们积极学习课堂评价标准,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开学第一周,第一轮试讲就开始了,这次试讲难度非常大,不仅要讲第三周才要讲到的内容,而且还要用别的班的学生。面对困难,我组的杨玲、李春霞两位老师主动承担试讲任务,他们的课堂实践,为进一步完善达标课教学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春霞、陈璐两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更是精益求精,两个人在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试讲后,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主动要求进行第三次试讲,并邀请主任听课指导。陈金萍老师虽然没有做课的任务,却没有置身事外。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制作课件的技巧,为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帮数学老师制作修改课件。雷静玉老师在临近检查的时候,突然接到准备一节《天津与世界》教学课的任务。谁都知道,这样的小科不好上,要达到A等水平更是难上加难。雷静玉老师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接到任务后马上积极投入到备课中去,查找下载文字影像资料,制做精美课件,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检查。

工作多,量又大,加班加点在所难免。不仅每天下班时间延长,周六周日也要加班,随叫随到。全组老师都能做到按时上班,干完手里的活才下班,不迟到不早退。陈金萍老师的妈妈身患重病,周六应该是她带妈妈去医院复查的时间,可是学校领导考虑到整体,不能准假,陈老师没有责怪学校,反而从学校的大局出发,理解学校此时的特殊情况,毫无怨言地按时来学校加班。闫秀燕老师更是早来晚走,她的工作杂乱繁多,既要完成学校各科室指派的任务,一有时间还帮助组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每当我们下班的时候,她桌上的电脑还在亮着,此时的她还在学校里忙碌着。记得迎接检查的前一天,都已经晚上七点多了,组里的老师们还是没有下班,在组里互相提醒,互相嘱咐,生怕忘记做了什么,影响明天的检查工作。

就是这样,我们三年级组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现代化达标检查。我组的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一节班会课均受到好评。学生不管是集体表现,还是随机的个人访谈也都发挥出色。这是我们三年级组集体努力的结果,我们被自己的精神感动着,更要为自己的精彩表现喝彩!

团结,和谐最佳的诠释

不经意间,现代化达标总结检查走进了我们上海道小学,这次检查的的重要性不容我们任何一个人怠慢,因为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而是整个塘沽,为此我们上海道小学的全体师生都异常紧张,严阵待命,我们每一个人都秉承着这样的一个信念:我们只能为校争光,不允许在我们任一个人身上出现问题。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的达标过关了。这次过关它是我们“团结,和谐”最佳的诠释,而对于我们五年级的十位老师即张淑云、陈静、赵继华、秦建华、曹桐惠、刘文英、张东文、冯淑华、张洁、张娟来说,在这次达标工作中,彰显了每一个人的善良凝聚了每个人那份团结的心,今天我们将以几个小镜头浓缩我们的工作瞬间:

镜头一:图书的搬运、上架、下架是我们的重头活,工作繁杂,最需要团结一心,我们五年级组接到了学校最复杂的图书工作,但是我们10位老师在被学校抽掉三人之后,仅七人即张淑云、陈静、赵继华、秦建华、曹桐惠、刘文英、张娟在图书室前的空地上,面对繁杂而需排号的图书,我们没有急躁,而是静心思考,整出头序,凭借那份团结,和谐,首批完成任务,那一刻我们内心充满惊喜,我们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

镜头二:继续图书的上架工作,这是周六大家的休息日,我们组又一次分到了学校最难,最复杂的工作,按照序号我们开头干,我们理清了思路,不蛮干,使繁重的工作轻松干,受到图书管理员的赞誉,同时也成为了下组教师学习的示范,不仅如此,按照序号,我们的工作,因为分工,是从开头一直坚持到最后,所以老师们要整整一天都在学校,就连中午都没有好好休息,直到六点多才带着疲惫离开学校,特别是张洁,他几次牺牲了哺乳假的时间,都在坚持和组内老师们在一起;张东文、冯淑华两位老师一直在教导处协助工作,也是在当天坚持到7:00前才离开。特别是曹桐惠老师,学校安排她进行图书上架登记,可是她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帮助本组老师,而且还帮助其他组老师,特别辛苦。

镜头三:难忘的9月10日教师节,我们组内10位老师按照学校的分工,有序的完成任务,特别是张洁、张娟、陈静、曹桐惠、冯淑华,刘文英几位年轻教师在安排完老教师进行教室内工作的同时,他们坚守在最艰苦的外楼梯,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完成外楼梯的清洁工作,真是辛苦至极!

镜头四:达标检查当天,五年级组的全体师生严阵以待,我们四位老师:秦建华、曹桐惠、张洁、张娟分别被听课、巡课,收到检查组的好评,我们的十几位学生被检查组随访、问卷,孩子们表现出的是大方、得体、应答如流,老教师秦建华前期后期对课的把握、指导,作用很大,年轻老师陈静,利用休息日参加党员、团员的加班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影响带动着我们的学生。

这仅是几个小镜头,但是它也是我们工作氛围和教师品质最好的印证,我们五年级10位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和谐”。

在团结中奋进,在奋进中坚强,在坚强中凝聚,在凝聚中成就

——四年级数学组迎现代化达标总结

2012年10月10日,整洁、宁静、温馨的昆明路小学校园内,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一声声激动地呼声——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我们顺利地通过了本次市级达标验收,全校教职员工此时内心的那份激动与自豪无以言表。

是啊!多少个日落西山,多少次挥汗如雨,多少个难眠之夜……所有的辛苦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此刻我们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幸福,现在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从接到学校通知的那天起,在薛校长、龚书记、李校长的带领下,我四年级组全体教师团结一心,不光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认真圆满的完成了学校交给年级组内的各项任务。

在团结中奋进

为了让本次达标任务顺利进行,首先做到环境卫生洁净,面对重新建成的教学楼,我们非常的兴奋,教学楼是新的但保洁很重要,每天我都早早到校主动承担其办公室的卫生任务。组内的同事都说我没办公室的卫生贾姐全都包了,多不还意思,可我却认为不就这点活吗,谁干不是干只要办公室干净整洁就行。在我的带动下组内老师不分分内分外,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当我们看到整齐的室内桌椅陈设,大家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们每一个人都秉承着这样的一个信念:我们只能为校争光,不允许在我们任一个人身上出现问题。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的达标过关了。这次过关它是我们“团结,和谐”最佳的诠释。我们看到了校园中美丽的一抹,脑海里浮现着顺利达标的场景,怎能不为之振奋?

在奋进中坚强

现代化达标检查,上课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上一节A等课,我组的老师们积极学习课堂评价标准,互相学习互相研究。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共7人,为了让本次检查更为增色,教师们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又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为了更为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我作为学科组长认真带领组内教师备课、说课,刚开始我们分别为两个小组备课第一小组由袁金红老师主备夏月娜老师、张沛老师协从,戴君老师负责做课件,第二小组由郝英姿老师主备、我协从沈瑞琪老师负责做课件。大家都努力挖掘教材,更为设计出更巧妙教学思路,不厌其烦的试讲,大家都克服了自家的困难如:夏月娜、戴君孩子很小、袁金红和我家里都有考生。我们齐心协力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并找教研员说课,放学回家后张沛老师和夏月娜老师经常是九十点钟还在电话沟通教案,我也是经常修改教案到凌晨,当大家都准备就绪时,学校来了通知全组把备课重点放在一节课上,这样大家集思广益在一节课上必须把这节课备好上好,拿到A课。这是学校给我们下的死任务,我们为了学校的荣誉,我了给自己争气就必须不择不扣的完成,而且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又商量从这两节课中选择了一节课《速度、时间和路程》这节课是我们小组备的课,对于我们来舒适方便了可第一小组的老师就要从新备这节课,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都说只要为了学校能顺利达标让我们做出什么牺牲都没有关系。多少次我们放学六七点钟没有回家,两个年轻老师主动放弃了喂奶时间,把家中嗷嗷待脯的孩子抛到脑后,我和袁老师家中的考生更是顾及不上了,郝老师、张老师也顾不上给孩子做饭了,就让孩子在家吃方便面或干脆把老人接来帮助照顾家里,郝老师天天喝着中药也从不休息一天。小沈给累病了也不休息吃药顶着仍然坚持上课,回家修稿课件一干就到深夜。我们今天虽然取得了检查的顺利通过,但这里也包含着我们后方多少家属的支持与鼓励。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校备课,忽然下起了大雨,大家没有想到家中的窗户是否关上,孩子放学是否带雨衣,以及我们怎么回家的问题,而更多地是想到我们教室的窗户是否关好,教室可不要进雨水,大家没有被恶略天气所影响,继续认真备课、说课及修改课件。这点点滴滴融汇成了成功顺利达标的洪流。校长看到我们的这种认真的态度都很是感动,劝大家还是早些回家吧,怕雨越下越大,可我们还是坚持把课备完才回家,虽然大家都被雨水淋湿了当年我们的心里却明白这是值得的。从清早进校,每个老师的脸上早已写满倦意,但我们都在坚持着,为了本次达标顺利,我们都忘掉了自己身体的不适,突然感觉坚强了。

在坚强中凝聚

2012年9月10日——教师节。这是我记得我过得最难忘且最有有意义的一个我们自己的节日,以往的教师节,被鲜花簇拥的我们,享受着桃李芬芳带给我们的幸福,今年的教师节,我们迎来的是心形的气球,它代表这我们全体教师要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连日的疲惫未能击垮我们,因为我们心中牢记——“学校是我家,只有学校好了大家才会好!”我们昆明路小学在蒸蒸日上,本次达标工作更是检验我们的好机会,我们怎能忘记薛校长等校领导也和我们一样,正在挥洒着自己的热情,这是在这份凝聚力引导下我组教师更是忘我幸福地享受着这个 “教师节”。本次检查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大课间活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把自己当做班主任一样看待,配合班主任教师,一起下楼、一起顶班查眼操、看做操,和孩子们一起搞活动,有好几位老师都是带病下楼看班,帮助班主任老师维持秩序负责好学生的安全,使大课间活动能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大家都说:“只要检查能顺利达标,我们这点小病又算得了什么。”

在凝聚中成就

每次我组接受任务,都会欣然接受并认真完成,经过了尽一个月的努力,检查的成果也初见端倪。教师们上课语言简练严谨,仪表端庄,学生也训练的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对人十分有礼貌,虽然我组有几位老教师对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我们并不服老,一有时间就找几位年轻老师求教,沈老师、夏老师和戴老师也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给我们讲解,教我们示范,我们再把学到的多媒体知识回到班里教给学生,就这样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说:“通过这次检查,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检查那天大家都早早来到学校,穿着崭新的校服迎接检查团的到来,我组的夏月娜老师被抽中为检查组做课并作了课后反思,专家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为学校和我组拿到了一节A课,大家都激动不已。

回头再看这四十多天的付出和努力是何等的有价值,何等的有意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组全体教师在我校领导英明的带领下,享受着集体成功后的喜悦,更体会到了,身在昆明路小学这个大家庭中,是那么幸运与幸福,是这个大家庭让我们再次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懂得了“荣辱与共”的内涵,更享受期待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组

贾靖

第18篇:管理现代化简介

什么是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社会义义市场规律,积极运用现代经营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它要求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管理中去,使企业管理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企业管理现代化是现代生产技术的要求,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管理思想现代化,即要有服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与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知识观念、人才观念、信息观念。

2、管理组织现代化,即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出发,依照分工明确、指挥灵活、信息通畅的组织原则,合理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适应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有条不紊地进行。

3、管理方法现代化,即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总结和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包括现代经营决策方法、现代理财方法、现代物资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方法等等。

4、管理手段现代化,即信息传递手段现代化,如无线电传真设备、自动显示装置等在管理中的运用。

5、管理人员现代化,即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人才知识结构现代化,使企业所有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1、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逐步地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

2、要从提高企业基本素质入手,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3、要自觉地把企业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

4、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有生.《现代企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19篇:现代化与和谐社会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

《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二)另外的情况是,就不同国家而言,通向现代化的路径、时间、实现的规模和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会因若干先天和人为因素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而各各不同。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纽约在东北部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欧洲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而芝加哥在中西部的兴盛是以东北部工业化的延续为前提;至于加州的后来居上,则是由于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而不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个国家***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经过对美国*个州***个县的现代化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至**世纪里,美国不同的一级经济地区和一级行政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从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经典现代化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被解放的生产力上,只要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因素不被释放出来,它的使命就没有完结。当知识取代一切有形的资本成为切实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率发生逆转成为递增之后,现代化已经脱胎换骨,当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其固有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是时间一唯坐标上冰冷而孤寂的看客,它留给人类的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根感,过分关注外在物质条件和人际竞争成就而造成普遍的异化感;现代科技所造成的高性能现代战争手段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威胁和不安全感。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具性理性决定了现代化的工具性使命,它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更不是人类精神所能皈依的天堂。从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差异或者说差别与现代化是相伴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旧的差异而又产生新的差异的过程。所谓解决旧的差异是指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传统的大一统的观念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贵贱等级制度与平等原则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治原则的冲突;家长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冲突;保守心理与创造要求的冲突;安于现状与竞争想上的冲突;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突;崇俭反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消费需求的冲突等。所谓产生新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

第20篇: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如果现在立刻让大家说出几条全人类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的话,大家会想到什么?

我想肯定是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制吧,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悌、慈悲。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

当我们想要看看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时,我们只能远渡重洋时;现代化难辞其咎!当我们想要探寻古老遗迹时,我们只能束手无策时,现代化怎能能免责?

现代化的人们追求金钱功利,现代化的人们追求速度激情。 在科学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种种变化的到来,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压力。然而在将来会有更多的新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入到与传统文化竞争的行列,造成传统物质文化生存空间的压缩,必然会给在现代化的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文化带来无法避免的威胁。

据专家讲,现在每过一天,就有一种民间文化消失。其灭亡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却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年的乡士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华民族近8000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

片打败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如 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呀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立足之地越来越小,对文化,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要轻易地去触及它的尊严 , 文化越是泛滥成灾,整个社会就越没有文化。现在的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浅层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被滥用的情况。因为现代化,传统文化的路越走越窄;因为现代化,传统文化的世界失去平衡。下面,请允许我用余秋雨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总结陈词 “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现代化的英文.doc》
现代化的英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