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句

2022-06-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庄子名言名句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下面是关于庄子名言名句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

1、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2、不知其所以然。

3、化腐朽为神奇。

4、君子之交淡如水。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6、寡不道以欢成有德者能之。

7、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8、生有涯而知无涯。

9、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10、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11、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2、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1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4、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1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6、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1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9、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20、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21、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22、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23、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24、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2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7、官知止而神欲行。

28、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29、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30、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1、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32、无迁令无劝成。

33、人之貌有与也。

34、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35、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36、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37、仁义之端,是非之途。

38、临大难而不惧。

3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0、若白驹之过隙。

41、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42、相嘘以湿。相濡以沫。

4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

4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4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6、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47、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8、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49、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50、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51、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52、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53、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54、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5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6、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57、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5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9、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6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6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6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64、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65、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6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推荐第2篇:常见论语孟子庄子名句打印版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70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而》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又说:“原先我对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人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对待宰予这件事情上,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公冶长》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雍也》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述而》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3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4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论语.宪问》

4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4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至死也没好名声。”

4

4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5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5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议谋划。”

5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5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5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55、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贷》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从道德方面来说,是应唾弃的。”

5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何道德这么衰弱?过去的事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者危险呀!”

5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临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论语.子张》

5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 《子张》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60、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6

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敏捷。

62、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孔子说:“奢华就显得不谦逊,省简就显得俭陋,与其不谦逊,宁可简陋。” 6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着。” 6

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会集朋友,用朋友来帮助培养仁德。” 6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孙言。”《论语、宪问》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说话娓婉谨慎。” 6

5、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爱之人,没有为了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身而成全仁。” 6

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好使。住在这个国家,应该事奉大夫当中贤明的人,跟士人中仁爱的人做朋友。” 6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整天聚集在一起,说话不在道理,喜欢耍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言不及义: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道理。)

6

8、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6

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责求自己,小人责求别人。”

6 7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不根据言论来提拔人,不因为人不好而废弃他的话。” 7

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会败坏大计谋。”

7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实的人交朋友,跟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跟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跟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跟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7

3、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贷》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软弱的人,若用小人来比喻,恐怕像个挖洞翻墻的小偷吧!”(窬:从墻上爬过去。)

7 孟子名言名句警句大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言名句中这句最经典了,励志首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长幼有序。”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9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 庄子名言名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4、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

6、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7、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

8二十

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1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

1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11

1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4、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推荐第3篇:庄子名言_名句_语录赏析_句子迷

庄子名言大全_名句_语录赏析_句子迷

喜欢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共收录203个庄子的句子:本页收录的庄子名言/庄子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庄子名言大全/庄子名句可以了解庄子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私藏的庄子经典语录或喜欢的庄子名言,欢迎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喜欢(1613)加入句集1416890评论(16)CathyCafe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喜欢(1381)加入句集453840评论(23)风华是一指流砂、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喜欢(966)加入句集657330评论(4)婉容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喜欢(813)加入句集97690评论(12)末曰未日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喜欢(661)加入句集1697210评论(3)rain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喜欢(485)加入句集214970评论(2)木纳人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泉涸

鱼相与处于陆

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喜欢(469)加入句集815200评论(3)待……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喜欢(418)加入句集241540评论(2)仰忘緈諨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喜欢(400)加入句集155000评论(9)赵小慢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喜欢(392)加入句集622400评论(1)幸福摩天轮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 标签:#庄子名言#庄子名句#名人名言

推荐第4篇:《庄子》

读>第一章>心得

近日读了于丹的>心得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对于庄子这个名字,的确的不陌生的,但是要讲出有关于他的事情,确是少之又少。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说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利用庄子生前的几个故事来发表对他的评价,但是故事的内容确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

关于名利。

这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出了这个世界上、社会上人们所面对的问题与现状。但是庄子却能够做到“处江湖而远江湖,知世故而不世故”,在精神层次上,已经不是芸芸众生所企及的。

联系到当今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各种心态,再看一下庄子对事对人的态度,他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很对人去领会的。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在适当的年龄去追求,无可厚非。可是,追求到什么程度才是自身实力的极限?又或者说安于现状是另一种不追求名利的表示吗?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庄子本可以为但是国家的高层人物,却辞去了这样有名又有利的机会,转而生活的甚至有点贫苦,靠别人救济度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庄子眼里显得一文不值。最初的时候我理解他这种心态可能是类似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后来又看了看书,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幸福的人的资格,庄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齿于那种追求名利的为伍,你的精神层次不允许他被名利所束缚,而变成一个为名利所担忧、所困扰、所小心翼翼的人,他讽刺这样的人不是说他心胸狭窄、羡慕嫉妒,恰巧是在嘲笑他们已经被这些所禁锢,而得不到真正自由的快乐。

关于生死。

庄子已经看破了名利,何惧生死?!在庄子快要死去,回答学生死后怎么安葬的时候,要求了最“高”规格的厚葬,实则天地万物都是自己的葬礼一部分,转眼一看确实如同飞禽走兽那样任由自然来安置自己。

人既然来源于自然,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尘归尘,土归土。精神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上,肉体早已超脱。这才是圣贤的道德与超越。面对死亡时,内心要乐观豁达。孔子在回答他学生关于生死时的观点“未知生,焉知死?”。于丹对于庄子的生死的点评是“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分多大的境界啊!”

对于庄子的理解,确实才疏学浅,只可体会无法深度表达。随着阅历的增长,会慢慢参透其中的内涵。不过不论什么事情,心态很重要,要豁达乐观,对于一些事情不能够看的太重,这样会乱了心境,内心受困然与束缚。

最后用庄子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心得体会“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定位。”

推荐第5篇:庄子

我最敬仰的人-----庄子

——通过阅读《庄子》有感而发

现当代,孔子被世人所敬仰,孔子思想更是被世人所推崇,修孔庙,拜孔子似乎成了一种风尚,因为孔子的伟大,我也不免被卷入其中,但是我大概受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影响,或者像周敦颐“世人皆爱牡丹,唯独爱莲〃〃〃〃〃〃”一样的心境,我更加喜欢道家学派的庄子。

一提及庄子,我们大多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正、自然、逍遥,但是也有人认为庄子避世、反智、为我、放任、空谈,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样,实在不适合当代人的借鉴与学习,这种想法未免本就太消极、太绝对了吧,有谁可曾深入解读庄子呢?庄子那万花筒一样富有的想象力的寓言和飘逸的文笔,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伯等等,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角度上来挖掘它的实用性与积极性,启发我们的心灵。

都说庄子主张愚民政策,那只是向往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孰人没有理想呢?不能因为这点就说庄子读书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宝贵财富。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公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轮子。轮扁放下椎凿,上趟去问桓公说:“请教大人,大人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圣人的言论。”轮扁说:“生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大人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的处理有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处你死罪。”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是来看的。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会紧涩而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虽说不出,但这中间是有奥妙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七十多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君上说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轮扁述说自己做轮子的经验,就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心中领悟了要诀,在以手的行动来配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学会理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为什么那些发达国家能够创造出许多世界顶尖技术,并多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动手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学生满口的理论,却不知道怎样去实践,这对号称是千年文明古国、早就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中国来说实属一大憾事!

前几天,我在网上听了一首旋律很熟悉的歌,但是歌名不一样,当然歌词也就更不一样,名叫“我爸叫李刚”,还带视频,这个叫李启铭的“大学生”实在令人发指,在愤怒中,我看着视频听完了整首歌。我惊叹,这学生撞了人后怎么会说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一句话“我爸叫李刚!”天啊!李刚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啊?他是文强身边的吗?一个保定市小小的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竟然如此猖狂,原来他是地位尊贵的李副局长家的李大公子啊!难道这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吗?身份与等级就可以代替法律来说话吗?人若有如此明确的贵贱尊卑,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岂不是笑谈?

早在千年前的庄子就曾在,《秋水》了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在《天运》中也说过:“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就是说:“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庄子把人间名声的好坏与尊卑,比作天鹅与乌鸦天生的黑白颜色,庄子的这种物无贵贱的思想对社会价值与贵贱等级似乎是个挑战。俗话说,“君主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用尊卑等级来办事的现象减少直至杜绝,改善政策,这样我们“和谐社会”的口号才不会喊的那么讽刺,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当代最热的话题之一当然少不了养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为了钱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而当代人总结的前几代人的经验,懂得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健康。要说养生,那庄子可算是当之无愧的行家,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寿命都不长,五六十岁就算是高寿了,而距我们千年之遥的庄子活到八十岁,真可谓高寿了。跟庄子学习养生可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养生,我们只注意到了它的健康饮食与运动,却不知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首要前提,当代人面对着各种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升值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导致亚健康状态就算不错,但我们没有发现患忧郁症的人多了吗?身心早已配备的我们早就该给心灵放个假了吧。

庄子“安其天年”的秘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说,随着外物的变化,保持寂然不动的超然态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至少可以像庄子一样设法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大多做事都想着目的与结

果,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在过程中感受快乐呢?

就在前不久,一个名牌大学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学校不让她的母亲入住而选择跳楼,一直坚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她就这样结束了生命,如我们都像她那样,那我们中国也不用搞计划生育了吧。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因为一点点的压力就要崩溃,一点点挫折就要被击垮,一点点小事就大发牢骚,这样怎么才能去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内心太需要休养了!庄子说:“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适。没有内在的变化,也没有外在的盲从,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所造成的舒适。从舒适开始,然后没有任何情况会不舒适,那就忘了舒适所造成的舒适。”

我品读《庄子》,最受启发的是,《庄子〃人世间》中“不得已”一词,是说,你可以进入人世间的樊笼游玩,不再为虚名所动。意见能被接纳,你就发言;意见不被接纳,你就缄默,没有执著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不得已”,由此培养内在自我,这就是自处的最高原则了。

在我看来,“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就顺其自然。判断做任何一件事时,要考虑“条件是否成熟”,这就是需要彻底了解人情世故以及人间互动的微妙法则的,若是条件成熟,则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否则难免自讨苦吃,增加复杂的恩怨。以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这些是无可奈何的(不得已),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不单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物无贵贱的思想以及教我们如何养生,还有更为精深的理论思想,譬如,在“庄周梦蝶”中,我悟出了要让梦想去点亮人生;在“庖丁解牛”中,我知道了怎样能够获得游刃有余的人生;在“大鹏南飞”我明白了人生不能没有方向,有方向的人生会焕发出惊人的光彩;在“画师风格”中,我寻得了快乐的真谛是要活出真性情〃〃〃〃〃〃

庄子思想有太多值得我么发掘的财富,我只是用自己微薄的知识来感悟一代伟人的博大智慧,庄子思想有待于更多的有识之士深层挖掘其中的真谛。

推荐第6篇: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1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 想象奇幻;第二, 构思巧妙;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l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l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l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l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

(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课外分组准备,用一课时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

推荐第7篇:解读《庄子》

(一)

重要的是故事所寓寄的思想。鲲为什么要“化”?为什么能够化?鹏为什么能飞九万里?它在天上飞游中看到了什么?前面已说,鲲之所以要“化”,是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按照古代阴阳方位观念,常把北方说成“阴”,把南方说成“阳”。这样我们就不妨说“北冥”象征阴冷沉滞的现实;“南冥”则意象着明朗轻松的理想。试想,一条那么非同寻常的鱼,生活在在那么阴冷沉滞的水中,当然希望改变命运,而要改变命运,先要改变自己,于是鲲化成了鹏。换个角度,如果不是鲲,而是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看到的那条优游自得的鱼,就只能在那条并不开阔的濠河中糊里糊涂地“乐”,就绝对不会想到“化”,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因为它小。鲲想要改变自己,而且能够化而为鹏,真的改变了自己,继之鲲的化身“鹏”又能够从北冥飞到天池,离开那个阴冷沉滞的现实,没有别的因果,就在于鲲鹏之“大”。这正是庄子极力铺陈夸张鲲鹏意象的原因。

鲲之“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改变了自己的环境,也改变了眼界或境界。在北冥为鲲的时候,它看到的是阴暗,嗅到的是腥臊,感到的是寒冷,触到的是沉滞,这是现实给定的限制。一旦飞到了九万里之上的高空,眼界完全不同了,鹏看到了野马鼓荡云气氤氲,看到了清澈美丽的天池,看到一个“生物以息相吹”全新的生命世界。原来天的颜色并不像地上看到的“苍苍”,对天的辽阔无际,无所至极,也再不会有任何惊诧疑虑。 (2)

庄子逍遥游

庄子三十三篇,以内篇居首,内七篇又以逍遥游居首。逍遥游此篇实为庄子思想之代表,同时也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现其态度和为人风格。「逍遥游」三字如何解释?自古各家解说不一,但是与其在字面上作推敲解释,不如从逍遥游本文中去探索其要旨。

逍遥游一文,就内容来说可以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都是藉由鲲鹏和蜩鸠的相比,来说明小大的差别。第二部份从「故夫之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结论。第三部份,从「尧让天下於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藉由前人的故事,或今人的辩答,把第二部份的中心思想,再加以推演和证明。

在庄子逍遥游篇中的许多寓言故事,不直接以明确的文字阐述理由,而藉由外物故事来间接表达其寄托的深远意涵,这也是庄子为文的重要特色。因此我们在读庄子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寓言的主角都是「物」,表现出来的是物性,而寓言的对象是人,呈现出来的是人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切体会其中的寓意,而不能受限於故事本身的描述,如此可能会对庄子的原意有所疏漏。

贰、重要观点

庄子逍遥游篇,为了阐明逍遥之意,举了鸟兽虫鱼等等以为例,并且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归纳出下列四个主要的概念:

一、积厚与有待

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

二、大知与小知

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

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

我们试著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麼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因为他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另一个则是他因为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逍遥,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想那些小鸠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便自认为是逍遥。逍遥的境界,其最终固然是无待的,无待的真义,不是流於虚无,而是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后才能把有待化为无待。而「无己、无功、无名」的功夫,也是必须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可以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可以得实名。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关於篇中叙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们不可将境界误以为就是方法,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切实的修练功夫。但这些切实的功夫,在逍遥游一文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散见於其他篇章中,逍遥游只是总纲,想要对庄子思想有全面的了解,仍然要研读体会庄子全书。

(三)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 在本书中,于丹延续讲述《论语》的方法,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她将主线放在庄子的“逍遥游”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于丹说,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推荐第8篇: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1、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2、儒家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的定位。

3、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心智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4、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问: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5、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达到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6、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生活。这种审美是二三亲朋好友在一起听听音乐,品品诗词,完成一种文学陶冶,艺术的享受。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为他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7、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8、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灵魂起来。有时候,寂寞并不意味着愁苦。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9、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10、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

11、什么是生命逍遥之境?这种逍遥需要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行动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这种逍遥游需要我们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朝阳跃上云端。

12、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13、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14、如果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我们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15、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16、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能评价一个人的真正质量。只有我们的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所谓时尚、所谓潮流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要认清你内心的愿望,真正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就是流行就是时尚。但是,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像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着品质上的更高级。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常常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17、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暖的凝聚力。

18、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是他不怕死,第二是他绝不找死。

19、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的气度上才能表现为处变不惊。外化,是指与外界相处时要勇达,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

20、一个人真正的聪明,都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其实,我们把每天从事着的日常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职业,完成的仅仅只是一件器物,而并没有在工作中移植我们心中的愿望和梦想。

21、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2、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23、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24、在人世间,最朴素的就是人心中的本真,而不应该由外在嘈杂的声音去刻意地提倡弘扬。

25、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推荐第9篇:逍遥游庄子

负若青太天山,,然翼后若图垂南天,之且云适,南抟冥扶也摇。羊斥角鷃而笑上之者曰九:万“里彼,且绝奚云适

气,

数之千问里棘,也未是有已知。其穷修发者之,北其有名冥为海鲲者。,有天鸟池焉也,。其有名鱼为焉鹏,,其背广千百岁岁为为秋春。,而五彭百祖岁乃为今秋以;久上特古闻有,大众椿人者匹,之以,八不千亦岁悲为乎春!,汤八知 晦朔

,小蟪知不蛄及不大知知春,秋小,年此不小及年大也年。。楚奚之以南知有其冥然灵也者<,朝以菌五不

虫腹又犹何果知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地蜩而与已矣学,鸠奚笑以之之曰九:“万我里决而起南而为飞<,”抢适榆莽枋苍,者时,则三不飡至而而反控,于而之后积乃也今不培厚风,;则背其负负青大天翼而也莫无之力夭。阏故者九,万而里后,乃则今风将斯图在南下。

矣,

于是坳则堂已之矣上。,且则夫芥水为之之积舟也;不置厚杯,焉则则其胶负,大水舟浅也而无舟力大。也覆。杯风水天去之以苍苍六,月其息正者色也邪。”<野其马远也而,无尘所埃至也极,邪生<物其之视以下息也相,吹亦也若。

“鹏之南徙冥于者南,冥天也池,也水。击《三齐千谐里》者,,

抟志扶怪摇者而也上。《者谐九》万之里言,

曰:

若为垂鸟天,之其云名。为是鹏鸟。也鹏,之海背运,则不将知徙其于几南千冥里。也

;怒而飞,其翼

北冥有鱼,其名为逍鲲遥。游

鲲之大,不

知庄其子

千里也。化而

聋吾者以无是以狂与而乎不钟信鼓也之。声”。连岂叔唯曰形:“骸然有。聋瞽盲者哉无<以夫与知乎亦文有章之之。

观,

御肌飞肤龙若,冰而雪游,乎淖四约海若之处外子。。其不神食凝五,谷使,物吸不风疵饮疠露而,年乘谷云熟气。,连吾叔惊曰怖:“其其言言,谓犹何河哉汉<而”无曰极:“也藐;姑大射有之迳山庭,,有不神近人人居情焉焉,。”

庖肩人吾虽问不于治连庖叔,曰尸:“祝吾不闻越言樽于俎接而舆代,之大矣而。”无

当,往而不反。

为一名枝乎;偃<鼠名饮者河,,实不之过宾满也腹。。吾归将休为乎宾君乎,<予鹪无鹩所巢用于天深下林为,!

立许而由天曰下:“治子,治而天我下犹,尸天之下,既吾已自治视也缺。然而。我请犹致代天子下,。”吾

不亦难尧乎让!天时下雨于降许矣由而,犹曰浸:“灌日,月其出于矣泽而也爝,火不不亦息劳,乎其!于夫光子

也,

至之人正无,己而,御神六人气无之功辩,,圣以人游无无名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者,未夫数列数子然御也风。而此行虽,免泠乎然行善,也犹,有旬所有待五者日也而。后若反夫。彼乘于天致地

矣举。世彼而其非于之世而未不数加数沮然,也定。乎虽内然外,之犹分有,未辩树乎也荣。

之境,斯已

视也亦故若夫此知矣效。一而官宋,荣行子比犹一然乡笑,之德。合且一举君世,而而誉徵之一而国不者加,劝其,

至也也<。我而腾彼跃且而奚上适,也不<过”数此仞小而大下之,辩翱也翔。蓬

蒿之间,此亦飞之

无莫害之者野,,无彷所徨可乎用无,为安其所侧困,苦逍哉遥!”乎

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执于鼠罔。罟今。子今有夫大斄树牛,,患其其大无若用垂,天何之不云树。之此于能无为何大有矣之,乡而,不广能卑之身言而,伏大,而以无候用敖,者众;所东同西去跳也梁。”,庄不子辟曰高:“下子;独中不于见机狸辟狌,乎死<中绳墨惠,子其谓小庄枝子卷曰曲:“而吾不有中大规树矩,。人立谓之之途樗,。匠其者大不本顾拥。肿今而子

其异

瓠也落。无今所子容有<五则石夫之子瓠犹,有何蓬不之虑心以也为夫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之越。有能难不,龟吴手王,使一之也将;,或冬以与封越,人或水不战免,于大洴败澼越絖人,,则裂所地用而之封

过闻数之金;,今请一买朝其而方鬻百技金百。金聚,族请而与谋之曰。:”“客我得世之世,为以洴说澼吴絖王,。

不用非大不矣呺。然宋大人也有,善我为为不其龟无手用之而药掊者之,世。”世庄以子洴曰澼:“絖夫为子事固。拙客于以盛水惠浆子,谓其庄坚子不曰能:“自魏举王也贻。我剖大之瓠以之为种瓢,,我则树瓠之落成无而所实容五。

石。

见越四人子断藐发姑文射身之,山无,所汾用水之之。阳尧,治窅天然下丧之其民天,下平焉海。内

之政,往

犹稽陶天铸而尧不舜溺者,也大,旱孰金肯石以流物土为山事焦!”而

不宋热人。资是章其甫尘而垢适秕诸糠越,,将世是蕲其乎言乱也,,孰犹弊时弊女焉也以。天之下人为也事,!之之德人也也,,将物旁莫礴之万伤物,以大为浸

一。

推荐第10篇:庄子读后感

智者中庸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甚是有理,而我说“以书为镜,可以通古今,明大义。”书不愧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门恰到好处的处事哲学?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哲学呢?我想《中庸》就是我们的源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我们要跟随本性而行,达到中和之境,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何谓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与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慎独

要想达到中和之境,首先我们要做到慎独.慎独就是如元代曹鉴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义之志。就是如杨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作为医者更应该重视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不应该忘记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于细微处更是要细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无人处嚼舌根种种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仅贯穿在《中庸》一书中,更是渗透于《道德经》《庄子》中。

无争

《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因为无争,所以没有过失,那么人呢?因为处处争强好胜,所以错漏百出。刘邦退居汉中,火烧栈道之举,是以退为进。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刘邦最后重返中原,打败项羽,告诉我们,忍耐一时,风光一世。不争就是我们中庸处事之道。于生活中不争,获友人无数,于工作中不争,既成全别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像水一样有灵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顺势而为,游刃有余。

齐一

《庄子》中说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矛盾对立的,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富与贫,是与非等,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差别的,是齐一的。天地万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当我们认为万物齐一,那就不会刻意去追求财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随缘的中庸之道。相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风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对的,在根本上没有区别,那我们何必要破坏我们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远,要完全做到,何其难也,吾姑且从慎独,无争,齐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为尺,成为无尤之人。

第11篇:庄子观后感

庄子观后感(精选多篇)

庄子观后感

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过自我了。有间就是空隙,就

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

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

《庄子》浅析

社会10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被称为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也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在这类“奇书”中,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初识庄子,正是缘于这一句美丽而飘渺的“物化”。而真正让我为之折腰的却是《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旨在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如今,当我再次走近《庄子》,不禁为其深深折服。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至前286

年,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楚威王曾闻其贤而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共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载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而正是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会渗透。

从全书总体内容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

十分深刻。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力非常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崇尚的是做一个非常逍遥自由的人,他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他不愿以损害别人的自由来保持自己的自由,更不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来表现伟大,而是试图将自我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却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和谐相处。他的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为了自由他宁愿舍弃令世俗之人垂涎三尺的荣华富贵,而义无反顾地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并将自由视为当时人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摆脱身心痛苦的最佳途径。这种自由不

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更不是一种将欲望无限夸大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内心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融而为一,从而产生出来极富有美感的情感自由。这种富有自由美感的情感世界源于庄子所提倡的心灵世界的原真性,即内心自由。

逍遥自由的获得,靠的是生命内心的体验,而非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庄子提倡富有情感的生命体验,正如心中无外物的庖丁,削木的梓庆,都是从“心斋” 到“坐忘”,再到”忘我”,终至返朴归真,融入自然的”无我”

《庄子·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很好地说明了庄子的处世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他上下求索的是生命觉醒的契机,并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希冀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在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即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它有其固有的规律,如同日夜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面对死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只有乐于接受死亡,才能更好的珍惜生之可贵。我们既然明白了死亡是无可逃遁的,也就会好好的度过每一天,好好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

生死自然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待丧礼的态度上。庄子认为生命本身来之于自然,而死不过是复归于自然。从哲学上分析,生死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因此,人在生命过程中并未得到什么,也未失去什么,自然也就不用悲伤了。《至

乐》叙写庄子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啼哭,反而“鼓盆而歌”,并说“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因为生命已经复归原处,栖息于自然之中,死具有了一种重生的美,所以才有“鼓琴”,“盆歌”式的讴歌之举,相比之下有人却自认为死是很痛苦的,哭难道不是显得很多余么?然而“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一语道出“鼓盆而歌”的背后深深隐含着的忧伤,庄子也是极富有悲悯之情的人。

《列御寇》里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由此可见庄子对自己的死看得非常淡然,也根本不需要什么葬具。跟墨子出于节约社会资源的节用思想不同,他觉得人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已经复归自然,要葬具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在这个哲学命题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

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人生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后来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著名代表。“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备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也由于这个短小的故事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起了后世众多诗人、文学家的共鸣,成为了后世诗人、文学家经常吟咏的题目,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的那句“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出自《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说的是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很客气地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只问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

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人瘦的“槁项黄馘”,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

维持生计,但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并且能够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而睿智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

然而,当时的战国中期,形势动荡,弱肉强食,“天下嚣嚣”是其显著特征。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它以暴力为手段,残酷镇压被统治者,维护当政者的既得利益。《在宥》篇记载:“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支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对当时的政治事态无疑是由失望而至淡漠的,他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与儒学分道扬镳,他关心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他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更不是治世良药,而是一种救人于黑暗现实的,寻求思想超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庄子哲学好似一幅恢

宏浩渺的画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宇宙自然界逍遥翱翔,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以此解除人类的”桎梏”,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越,从而获得天地之间的“至乐”。

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名著导读》 安徽教育出版社

2.《论庄子》匡萍萍著天涯博客

3.《庄子的智慧》 王麟著黄山书社

4.《老庄哲学》 朴异文著文学与知性出版社

5.《庄子浅注》曹础基著中华书局

说庄子

王开轩

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他感到愉快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人。突然间醒过来,他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他自己。不知是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人呢?人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

的。这就可叫作“物化”——“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

这个人是庄周,这个故事叫“庄周梦蝶”。它的寓意是“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庄子》。

这个年龄的我们早已经认识到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这一类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神学问题,难免会感到困惑、纠结,更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这一问题探求的渴望。庄子不仅能让你轻松下来,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伴侣。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庄子那里有所收获。正如叶适所说:“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喜好文学艺术的人,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一些好词句和写作的技巧;寻找真理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体验得道的美妙和对人生的透脱理解;被世俗的忙碌搞得太累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而想做

坏事的人,也可以在庄子这里找到做坏事的理由。

刚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振翅欲搏,庄子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若非厚海积之水,非阔天积之风,则鹏亦无知于众人矣!

1942年金岳霖先生用英文所写的《中国哲学》一文中这样评价庄子说: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个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这种怀疑主义里,可以说希腊的明朗渗入了希伯来的美妙,希伯来的美妙软化了希腊的明朗,有幸接近这种理想的人会妙趣横生。怀疑主义并不使他尖酸刻薄,

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

所以,情感充沛而又不失理智的同学们,不妨读一下《庄子》。其中确实有太多的属于中国的最伟大的智慧。

初读庄子,缘于高中课文《逍遥游》一文,泛泛读不解其意;再读庄子,始于《百家讲坛》于丹“读《庄子》心得”,观之,知其一却不能道出其二;而今精读,虽依旧支支吾吾,嗫嗫嚅嚅,精神上却犹如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于云彩间感悟生命之境界。

庄子云:”乘物以游心。”巡天的飞翔,享受浩瀚的海洋,无关自己本身的格局的高低,也因该有自精神到心灵的放空。是对自身的突破,是灵魂突破肉身,是生命充溢宇宙,是思想突破实在,是无穷突破有限,是想象,扩展,尊严与力量突破人微言轻,身贱草芥,命薄如纸被世俗看的扁扁的不可承受之轻。真正的大境界是“磅礴万物”,可以凌驾万物之上,将万物融为一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人自呱呱坠地,面对的就是尘世,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纷扰扰和诱惑。因为生存,因为生活,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与理由,追逐名与利。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争,战乱频仍,却又求贤若渴的时代。而庄子却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他有雄才大略,他好学深思,但他不爱说,他不屑为那一名半利湿了一身青衫,所谓自由,逍遥不外乎也就如此了吧。

说庄子,必然会谈及老子,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但若细品庄子之文,往往会发现他们有太多不同。庄子更多的是讲人生的选择与态度,而老子,更多的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如作家王蒙所言:老子更像是循天尊命,想智库主宰,想圣徒,像大道的宣喻使节,也更像哲学家,战略家乃至于教主。庄子更像桀骜不驯的文人,才子,著作家,思想家,雄辩家乃至于诡辩家

与想象力的巨匠。他始终是不被束缚的,正如他所追求的逍遥自由。

庄子云:“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喧嚣的世俗总需要用以恬静淡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绝境,不迷茫,不慌乱,冷静处之。奇迹就如一粒种子从石缝中蹦出,长成参天大树;又如平湖悬崖,一泻千里形成万丈瀑布。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若我们的心合乎自然大道,那么我们的生命自然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在内心深处对于“我们的心到底可以翱翔到多远?”便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那么,你呢?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庄子的翅膀叶春雷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囱,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

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起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是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含杀机,但庄子

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问,。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哪会下作到向君主摇尾乞怜。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人与大自然的肌肤相亲。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

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帝王的刀丛,竞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厮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

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

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一、

1.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有什么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深刻用意。2.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请根据文意,分析第段“庄子是雄浑的”和“庄子也是妩媚的”的含意。庄子是雄浑的庄子是妩媚的4.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做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答:“庄子的翅膀”在文中指不慕名利j清心寡欲、崇尚自由的思想以及不屈服于权势、追

求生命尊严的精神。世纪金榜

作者以此为题,一方面是对庄子人

格及其思想的赞美与歌颂,另一方面也借此表达了作者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对理想人生状态和自由精神的强烈渴望。世纪金榜

2.答:第一段细致而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步入中年时陷入生活“沼泽”的沉重感和恐惧感,能激起读者共鸣,

突出下文“庄子l的翅膀”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

为写“庄子的翅膀”作铺垫。世纪金榜

3.答:指庄子有一双大鹏的翅膀,能够力拔山兮气盖世,扶摇直上九万里。肯定庄子面对政治与生活

的困境,不屈服于权势、充满自信、追求生命尊严的精神和行为。世纪金榜

指庄子像一只蝴蝶,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肯定庄子超凡脱俗、懂得

舍弃而获得精神自由的行为和思想。世纪金榜

4.答:它是作者的愤激之词,表现了作者对自我不能超脱世俗欲望的愧疚与无奈,表达了对

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世纪金榜

面对生活带来的“沉重”,我们应该正视,还应该理智地应对,我们既应扎根于现实,又应始终葆有庄子那种旷达轻盈的思想,应努力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摆脱现实带来的“沉重”之感,笑对生活。

二、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20、庄子为什么能“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

21、结合文章,谈谈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的散文,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

22、这篇文章给我们哪些人生启

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9、写出了人到中年那种陷入沼泽的沉重感和恐惧感。与下文写超脱的庄子形成对比,为下文展开写庄子的精神作好铺垫。

20、面对围捕,不屈服于权势,追求生命尊严。

面对诱惑,舍弃名利,拒绝合作。

面对贫困,充满自信,追求精神的自由

21、我们没有庄子那样彻底超脱的思想,我们只有对名利的追求。

庄子的散文经过历史的考验,其思想内涵越来越显示出非凡的精神价值。

22、我们应该学习庄子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精神的自由,对名利既要追求,又不要为其所累。

~ 26 ~

第12篇:庄子心得

课程名称:(需严格按照学生个人本学期“正选结果”中的课程名称填写)

班级:行政111

学号:201107050131

姓名:姚宏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大道与自然

②:心态与状态

③:感悟与超越

④:境界有大小

⑤:本性与悟性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心态与状态

最是那逍遥曳尾的庄子让人好生羡慕,一颗外表冰霜而内心炽热的灵魂看尽了世态炎凉,便把然而起,物我两忘,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都失去了意义。庄周是它,蝴蝶也是它,又何必那样在意它是谁?又何必被外形所束缚?

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这是南老师的话,尽管逍遥是那样山遮水挡般的神秘,但这话我至少是能明白的,然而既然不可言说又为何让南老师一语道破了呢? 现实摆在面前我也不得不感到疑惑了。

究竟是谁在胡说呢?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

小了。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人生在世,自是有无数的见地,各人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经历,这经历或多或少是与他人有所不同的,于是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这些凡间种种,无疑都是世界的注脚,然而人在其中,却不能明白这其中的现实意义——人一辈子也许就只能这么过活,所有的一切无非为宇宙的浩瀚做了一个花哨的陪衬,只有亿万年后某个昙花一现的文明中某位貌似伟大的考古学家会为着这来自远古的朋友的遗物而兴高采烈。可是我们不知道,还藏起身来不想去知道。也许死亡就是我们所恐惧的一切。“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存在停下来,除非一次意外事故。存在的中止并不包含在存在的概念中。存在不意味着他自身的中止。不存在的事也开始存在了,这是事实。以前,尼采不存在,今天他出生了,从今天开始他就存在了。这是很正常的事。“说某人出生并不抹去消失和虚无的阴影;而出生也不完全是一件事,而死亡则是没有过程的虚无。“所以死亡似乎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死亡就是存在的必要条件。我同意这种说法,死亡赋予生命意义。无意义赋予意义而否定这意义。这便是死亡在短暂、激烈的生存中所表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抉择便是:或者拥有短暂而实在的生命,或者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我活过,我尝过活的滋味,哪怕我马上就失去生命,也因为我必须失去。“泽雉饮啄”,“泽雉”表精神主体之隐喻,“樊”是一个人的形躯。以樊笼喻“心之累”,以泽雉之入于樊中喻“人心为物外所累”若只一味的执着于形躯穷达得失,生命将无法开畅,终生将形伤神劳,追逐物欲以亡,如同泽雉入樊般失去自由,就如《齐物论》所云“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在强调去除人心之累,使人可全然自得适性,达到和谐逸豫之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

当我们离开了人生的视角,离开了生命,用另外一种格局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平时你所以为的远离内心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靠近的方式呢?我们常常无法超脱出自己的心态,不知道太阳何时升起,不知道星月何时灿烂,不知道百花何时开谢,不知道秋叶何时零落,并因此哀愁,然而这就是物质存在你心中意义,我们常常本末倒置,把自然赐予我们的欢乐当成了忧伤。我们都是这大千世界的一物一化。

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我们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所以请别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那别人的书都是注解,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原文!

第13篇: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一、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1.老子注目于本体论,深入认识天、人关系。这是对于世界与宇宙的宏观考察。 2.孔子注目于社会伦理,深入认识人、人关系。这是对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考察。 3.庄子则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1)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北游》) “相忘以生”(《大宗师》)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我,是之谓入于天。”(《天地》) 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3)“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小年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

二、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

《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 。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 ,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

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 ,即祸害于人。

《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四、庄子后学的“无为”理论

《盗跖》篇的作者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阐明了对于“无为”观念的独到认识,此即本篇所谓的:“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

“无成而义”(不要刻意地追求“义”)、“无赴而富”(不要奔求财富)、“无殉而成”(不要舍生忘死地追求成功的名声) 等,都是刻意追求。而刻意就是“转(专) ”,如果刻意追求“义”、“富”、“成”等目标,那就会失却人应当具有的顺从自然的准则(“将失而所为”) ,就会抛弃人的天然本性(“将弃而天”) 。

《盗跖》篇谓:“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从上下文意看,此段应当是继前句而对于“知(智) 者之为”的再说明。智者应当通过自我满足和“无以为”而达到“不争”“、不求”的境界。

不要刻意追求,而一切行动随顺自然,这便是《盗跖》篇作者对于无为观念的基本表达。

第14篇:庄子皮衣

公司简介 Company culture

官方网站:http://zhuangzi.com

官方商城:http://shop.zhuangzi.com

淘宝旗舰店:

北京庄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96年,是一家集皮革服装的开发、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企业。现公司建筑积达19000平米,员工500余名,40多位专业服装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公司配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可达30余万件。目前,庄子公司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160余家专卖店、厅。庄子公司是北京皮革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多次被评为“中国真皮衣王”、“北京市著名商标”、“北京市名牌产品”、“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特别奖”、“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庄子”牌皮革服装市场综合占有率在同类产品中连续八年荣列第一名。2007年12月份,天坛专卖店被北京市商业联合会评为“2007年度北京市商业优秀特色店”。2007年9月开始,“庄子”牌皮衣已连续多次被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评为“北京十大时装品牌”,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被评为“北京十大时装品牌金奖”,庄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皮革服装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为了全面构筑庄子品牌,庄子进行了系列化发展,庄子产品秉承一贯风格,走优雅休闲的道路,坚持高品质、低价位,充分演绎着与众不同、个性十足的庄子服饰文化。庄子人信奉“创新、务实、品牌、价值”。“创新”是庄子人的立业之本,“务实”是庄子人的做事风格,“品牌”是庄子人的追求目标,“价值”是庄子人的企业理念。同时,庄子人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尊”,始终把顾客的价值放在第一位,为顾客不断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在庄子产品所构筑的服饰文化中,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跃然而出。庄子人将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和鲜明的个性色彩,为打造知名服装品牌而不懈努力!公司文化 Company culture

庄子企业文化十字经

庄子公司自1996年创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由一个人员只有几十人,资金百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60余家专卖店、员工数百人、固定资产几千万元的北京市知名皮衣生产企业。目前,庄子公司已进军男装生产外贸业务亦正式开展,庄子公司正在向一个多元化的大型现代企业发展。庄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壮大起来,是和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同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起来,用下面十个字可以概括,即:“敬业、谦虚、勤劳、好学、节约。”,我们把它称之为“庄子企业文化十字经。”

敬业

我们庄子公司是敬业的公司,我们在面对顾客和消费者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正直、诚实并且是客观的,我们尊重我们的顾客,包括尊重顾客的每一个要求,在他们选购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我们要给顾客以最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不能为一时之利而毁坏企业的名誉。我们的敬业还体现在我们的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上、我们的售后服务和态度上,我们要兢兢业业,要用百分之百的敬业精神为我们的客户创造百分百的价值;我们的员工要做敬业的员工。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属于自己工作范畴之内的事情做好。我们的员工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在庄子公司所从事的职业也没有贵贱之分。敬业是展示我们员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标尺。事实证明,敬业是员工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时,敬业与否也是检验一个员工是否是一个合格人才的标尺,我们庄子公司就是要引进和培养敬业的员工,塑造我们公司的敬业精神。

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同样适用于一个公司的发展。庄子公司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就,在外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发展起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直是在发展中。作为企业,我们要谦虚,要向国际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即使在对外展览展示我们企业的形象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也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大公司应具备的风范。作为员工,我们要谦虚,工作有了成绩要学会再接再厉,不能居功自傲、指手画脚,对公司挑三拣四。同事之间要谦虚,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生矛盾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谦虚的同时还要戒骄、戒躁,争做一名成熟、稳重、干练的员工。

勤劳

勤劳是我们的立家之本,可以说,庄子公司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是和勤劳这两个字紧密相连的。企业初创之时,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我们是依靠勤劳的双手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我们又是用勤劳的精神开辟市场打开销路创造了今天的庄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今天,我们更要珍视来之不易的成绩,牢牢记住“勤劳立家”这句话,紧紧绷牢“勤劳”这根弦,为庄子明天的发展尽每一份力;勤劳的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同时,勤劳的员工既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意义。我们需要勤奋工作的员工, “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才能把我们的企业建设好。

好学

“富而思进,必须富而好学。”我们不是大富大贵,就更要学上加学。不可否认,庄子公司没有扎实的人才基础和人才储备,但是我们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在管理方面,我们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办法。在产品方面,我们向高质量产品的工艺水平看齐,在开拓市场方面,我们不惜劳累亲力亲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无止境”。同样,我们的员工也要时刻保持好学的态度,庄子公司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公司,不管员工是长时间为公司服务,还是短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都会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庄子公司力争让每一位员工都不会在这里虚度光阴,会为在庄子公司所学的一切而感到自豪。庄子公司不仅要让自己的员工学到知识、学到技术,更要员工学到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则。庄子公司会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都有所收获。

节约

是一种美德。对我们庄子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节约尤为重要。庄子公司的观点是: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节约出来的。企业要节约产品的成本开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一些可以节约的额外支出,包括每一张办公用纸……要时刻把节约意识挂在心目中;员工在为企业节约的同时,也要为自己节约,依据自己的收入量力而行,“挣八百花一千”的行为不是公司支持的行为,一个连自己的理财都做不好的人,为企业节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说,不管是庄子企业和还是庄子员工,都要学会利用资金良好的规划自己,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文化 Company culture

庄子企业文化十字经

庄子公司自1996年创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由一个人员只有几十人,资金百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60余家专卖店、员工数百人、固定资产几千万元的北京市知名皮衣生产企业。目前,庄子公司已进军男装生产外贸业务亦正式开展,庄子公司正在向一个多元化的大型现代企业发展。庄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壮大起来,是和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同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起来,用下面

十个字可以概括,即:“敬业、谦虚、勤劳、好学、节约。”,我们把它称之为“庄子企业文化十字经。”

敬业

我们庄子公司是敬业的公司,我们在面对顾客和消费者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正直、诚实并且是客观的,我们尊重我们的顾客,包括尊重顾客的每一个要求,在他们选购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我们要给顾客以最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不能为一时之利而毁坏企业的名誉。我们的敬业还体现在我们的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上、我们的售后服务和态度上,我们要兢兢业业,要用百分之百的敬业精神为我们的客户创造百分百的价值;我们的员工要做敬业的员工。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属于自己工作范畴之内的事情做好。我们的员工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在庄子公司所从事的职业也没有贵贱之分。敬业是展示我们员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标尺。事实证明,敬业是员工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时,敬业与否也是检验一个员工是否是一个合格人才的标尺,我们庄子公司就是要引进和培养敬业的员工,塑造我们公司的敬业精神。

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同样适用于一个公司的发展。庄子公司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就,在外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发展起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直是在发展中。作为企业,我们要谦虚,要向国际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即使在对外展览展示我们企业的形象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也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大公司应具备的风范。作为员工,我们要谦虚,工作有了成绩要学会再接再厉,不能居功自傲、指手画脚,对公司挑三拣四。同事之间要谦虚,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生矛盾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谦虚的同时还要戒骄、戒躁,争做一名成熟、稳重、干练的员工。

勤劳

勤劳是我们的立家之本,可以说,庄子公司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是和勤劳这两个字紧密相连的。企业初创之时,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我们是依靠勤劳的双手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我们又是用勤劳的精神开辟市场打开销路创造了今天的庄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今天,我们更要珍视来之不易的成绩,牢牢记住“勤劳立家”这句话,紧紧绷牢“勤劳”这根弦,为庄子明天的发展尽每一份力;勤劳的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同时,勤劳的员工既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意义。我们需要勤奋工作的员工, “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才能把我们的企业建设好。

好学

“富而思进,必须富而好学。”我们不是大富大贵,就更要学上加学。不可否认,庄子公司没有扎实的人才基础和人才储备,但是我们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在管理方面,我们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办法。在产品方面,我们向高质量产品的工艺水平看齐,在开拓市场方面,我们不惜劳累亲力亲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无止境”。同样,我们的员工也要时刻保持好学的态度,庄子公司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公司,不管员工是长时间为公司服务,还是短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都会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庄子公司力争让每一位员工都不会在这里虚度光阴,会为在庄子公司所学的一切而感到自豪。庄子公司不仅要让自己的员工学到知识、学到技术,更要员工学到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则。庄子公司会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都有所收获。

节约

是一种美德。对我们庄子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节约尤为重要。庄子公司的观点是: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节约出来的。企业要节约产品的成本开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一些可以节约的额外支出,包括每一张办公用纸……要时刻把节约意识挂在心目中;员工在为企业节约的同

时,也要为自己节约,依据自己的收入量力而行,“挣八百花一千”的行为不是公司支持的行为,一个连自己的理财都做不好的人,为企业节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说,不管是庄子企业和还是庄子员工,都要学会利用资金良好的规划自己,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15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书报告

1.《庄子》其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是既充满着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又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莫过于《庄子》。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33篇。《庄子》在魏晋时期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到唐代正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称《南华真经》。

2.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得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着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喜欢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天地之间。

3.吾之感:

聆听自己

认识自己是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人生历程。认识自己,需要有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认识自己,需要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讲了一个老人的故事:一个老者,年事虽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 老者回答道:我懂得道啊。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参悟,有七个阶段:“悟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也,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也,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也,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不死不生。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忘记天下所有牵绊自己的事故人情;也不去想明天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些事没有做。超越生死,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安详地穿越人生,于是,心灵便开始进入了虚灵之境。当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时,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不死不生。

当然,这七重境界,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实在太困难。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完全不顾及“物质”而单纯追逐“精神”的超脱。

但庄子的人生境界,给现在被物欲所累的我们一个提示: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内在,是要我们把心灵逐渐腾空、把心中的杂念逐渐排除,最终,我们心底真正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承;而外在,则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化,可能会使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当下,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人生的整个流光。

这样,便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最后,我们会认识自己,达到一个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所以,我们不仅要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呐喊,积极响应自己内心的呐喊。而且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

至乐无乐

《至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颜回要去齐国宣传孔子的学说,孔子面有忧色。子贡离开自己的座位悄悄地问孔子:“先生在上,学生想问一个问题,不知是否妥当。颜回要去齐国,先生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过去管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赞赏。他说:小口袋不可以用来装大东西,短绳子不可以用来汲深井之水。这是说,每种东西都有固定的性能,都有一定的形体,只能从事与其性能相适应的工作,只能办成与其形体相适应的事情,既不能超越,也不能不及,超越和不及都会给它带来危害。现在颜回要齐国了,我怕他向齐王讲什么尧舜事迹、黄帝功果,再加上有关燧人和神家的业绩。如果讲这些,齐王一定会用来反省自己。反省而不得要领,那就会对颜回讲的道理产生怀疑。一旦有所怀疑,颜回就有可能被处死。你不是听说过吗?过去有一只海鸟落在了鲁国的郊外,鲁侯将它迎入庙堂之上,给它奏最高雅的音乐,给它吃最精美的食物。可是海鸟却感到满眼昏花,忧愁悲哀,不敢吃一嘴肉,不敢喝一杯酒,没有过三天便死了。鲁侯这是以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鸟,不是以养活鸟的方法来养活鸟,与鸟的本性不相适应,所以鸟不能生活。用养活鸟的方法养活鸟,那就是让它居住在森林里,漫步在沙滩上,漂浮在江湖中,觅食于鱼鳅间,与自己的同类共飞同止,与自己的伙伴同游共处。综怕人声嘈杂,为什么要用那嘈杂的声音来招待它呢?《咸池》、《九韶》这些人们认为高雅的音乐,在洞庭的旷野中弹奏,鸟听到后会吓得高飞,兽听后会吓得逃走,鱼听到后会吓得深潜,就连一般的人刚刚听到,也不过是围观而已。鱼在水中才能生活,人在水中就会淹死。他们的性能不同,所以彼此的好恶也就相异。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不要求不同的事物有同样的性能,不要求不同的人做成同样的事情。他只要求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做事与能力相适应。这就叫做理通情顺而福气常存。”

这个故事是说,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特性,一种东西有一种东西存在的特殊环境。如果想要维持一种事物,保存一种东西,就不能脱离了它的特性,不能改变其存在的环境,也不能用其他事物的特性要求它,用其他东西存在的环境对

待它,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也就是说,事物存在的最佳环境,就是与其原本真性相适应的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事物就安闲自在,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安闲自在,也就既不觉甘甜、也不觉得、苦涩,无知无觉,这就叫做混沌。自然、混沌就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现世之人陷于滚滚红尘之中,诸多诱惑,更应该怀着一颗宁静、谦虚的心去学习这顺其自然的智慧,这样,才能不被这红尘世俗所累,达到自然、混沌的最佳状态。庖丁解牛

读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后感受颇多。现主要列出以下几点:

①练习过程--“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庖丁杀牛的动作和其所发出的声音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令文惠君不禁感叹。庖丁说: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才练就从一只完整的牛看到牛自然生理结构这个本领。可以说,庖丁具有X光的透射智慧。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两个很关键的词:“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是自然的条理,“固然”是本来的样子。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庖丁用心神代替感官,练成如此技艺,我们学生也可以用心去学习、感悟真谛。

②操作技巧--游刃有余:一个人有充分的准备与足够的能力,再经过训练,做起事来不正是如此吗?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③工作状态--乐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已超越了技术的层次达到了道的境界。每次工作后庖丁总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乐在其中。我觉得始终处于创作的喜悦之中,是最难得的状态,而这不正是很多人所缺乏的一种状态吗?

研读《庄子》非一朝一夕之事,《庄子》不只是一部书,更是一个世界、一个与宇宙、自然相通的大世界。想要从中汲取更多营养,得学艺日精才是。

第16篇:读《庄子》

姓名:马永超学号:201100640159专业:11级 社会工作

读《庄子》的思考

在我看来,《庄子》是一本充满着为人处事、人生思考以及对社会假想的书。据我了解,它被分为内、外、杂三篇,分别主要对应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用现代话说,《庄子》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

首先,我很欣赏《庄子》一书的文采。书中巧妙的比喻等修辞即使到现在,恐怕也很难有人能够超越甚至是与之匹敌。初读《庄子》时,我觉得它里面的有些东西很离奇,有些东西很有教导意义,有些故事很精妙,有些现象很常见„„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出现的大鹏鸟,庄周借粮时使用的救鱼的比喻,子綦之子的故事,惠子对庄子的小人之心的故事„„

说庄子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我非常同意。

不过,读这本书时我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觉得《庄子》中的许多东西都太飘渺了;而另一方面,我却觉得《庄子》书中的许多内容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先说《庄子》一书中的思想之一:顺其自然。这似乎给人以这样的信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追求也不会有结果。虽然这种思想对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有一定作用,甚至能够给人启发;但如一些老师说的,顺其自然这一思想应用于年轻人身上,似乎显得消极了。究竟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还是顺应自然、相信所谓的天命?如果只是读《庄子》,我是得不到答案了。也许庄子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们却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尤其年轻人,更被看成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必须认清现实。不过,我依然很喜欢庄子的洒脱。或许,年轻人追求理想本就是顺应自然的。

其次,说下《庄子》的政治思想。我觉得庄子所看好的是百姓自我管理,甚至是完全依赖各自生活规律生活,而管理者似乎连服务者的角色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现实没有庄子想的那样美好。因为,首先,百姓自我管理,他们的生活规律在小范围内也许相互融洽;但是一旦扩大生活范围,人们的生活规律就相互冲突了,比如说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冲突等等。有矛盾冲突就需要与有人解决,否则矛盾激化,社会就将面临灾难。可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一定要有威信,否则众人不服,一样会积累问题。威信可以来自个人魅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魅力;而

更一般化的威信则来自于权力,一个更好的词叫做“power”。要“power”,就需要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首要机构就是军队;再者,要有一整套运作机构组合,如层级严密的官僚、政府机构;等等。于是,一套非完全自由的社会制度就诞生了,而且这是无可避免的。由管理层与基层订立的不同契约,公民权利就会不同,于是又有了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的分别。这一切的诞生,都是很自然很自然的。庄子当然也应该能想到这些,那么他又为何坚持宣扬自己的理想的社会呢?这也是《庄子》留给我的一个困惑。也许庄子太过理想主义了,一心想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化的生活的模版,但他忽略了理想与现实间互通的桥梁的建立,而这正是我们后代人苦苦追寻而又不得其果的。

以上是“飘渺”,接着说“切合”。这里,我主要说书中的道理。书中的一些道理是很通俗、人人皆知的,甚至有些是废话,而《庄子》却因这些“废话”被人广为传颂,其中少不了书中的有趣故事与精妙比喻。谁都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庄子将之以与车印里小鱼对话的形式展现,效果我就不必说了。反过来也即,《庄子》通过故事、比喻等所传达的道理,大都是浅显而贴近生活的。

我比较喜欢《胠箧》这一篇,因为它给我以政治上的、生活上的思考。起初我不太懂这篇,老师告诉我说这篇讲小盗盗金被诛杀,大盗盗国为诸侯。如今我所理解的是,活在规则下的人无力打破规则,否则受制裁;活在规则上的人不受规则约束,因为这样的人一旦违背规则,那么规则就发生改变。反正就是规则以上层人物为中心来约束下层人。这就是政治,但并非庄子的理想的那种,而是现实的。它还展现了社会不平等、政权交替等现象。

总之,《庄子》的思辨还是相当经典的,经典到每次我读时都能产生相关思考,相信其他人也都如此。

第17篇:庄子语录

庄子语录

1、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2、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3、闄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甖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4、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 庄子名句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名句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7、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8、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9、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10、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 庄子名句

11、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1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3、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1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 庄子名句

15、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16、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17、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1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9、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2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2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23、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扁囗。此代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匠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2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25、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26、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2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庄子名句

2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29、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中耕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30、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31、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3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3、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34、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35、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3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7、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38、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39、朝受命而夕饮冰。

40、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41、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 庄子名句

42、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43、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44、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 庄子名句

45、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这甚善。儵与忽谋极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这。”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4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

47、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48、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4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50、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5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5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53、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54、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

55、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56、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5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名句

58、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5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6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6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62、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63、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6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6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66、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67、虎狼,仁也。”……“至仁无亲。”

68、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69、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70、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71、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72、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73、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74、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75、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7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77、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7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7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8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81、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8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83、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84、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85、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名句

8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8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88、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89、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9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91、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9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9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94、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9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96、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97、通达大命的靠顺利,通达小命的靠碰巧。

9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9、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100、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10

1、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10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庄子名句

10

3、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10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0

5、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10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10

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10

8、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10

9、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110、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1

11、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1

12、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1

1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1

1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

15、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1

1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1

17、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1

18、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1

19、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120、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

21、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1

2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1

2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

24、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1

2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庄子名句

1

26、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1

27、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

28、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1

29、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

第18篇: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两千年前,那个充满绮丽、浪漫气息的瘦小老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曳尾涂中、鼓盆而歌、千金邀相„„在他身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发生。他时常颠三倒四,也时常牙尖嘴利;他嬉笑怒骂,他物化成蝶。因此,千年以后,有个更加浪漫的诗人吟出那旷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使后世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庄周,老聃的继承人和道家的发扬光大者,给后世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精神遗产。粗浅涉猎几分,略有所感,权且记下,聊以自慰。

纵观全书,我最喜欢的还是《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不论庄子本意要表达什么,我第一印象就是其中的雄浑和磅礴的气势。特别是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更是将之发扬光大。但是,在此篇中,庄子着重讲述的是大与小的关系。蜩与学鸠代表那些浅薄、目光短浅之辈,而大鹏就是 有远大志向者的代表。现实正是这样,那些伟大事业的执行者最初往往受世俗非议,因为他们的远大抱负并不为世人理解。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东奔西走,但也饱受世人打击讥嘲,大鹏的南冥之行是很艰难的。修养高者,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传承老子思想的表现,即“无为”,不求名利,不求功业,这与儒家“出将入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无怪乎在汉帝求长生求道丹前道家不受帝王青睐。至于后来道教兴起并在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和帝王求长生不老有直接关系,但和道教一些思想的转变也有间接关系。不禁我又想起了今天的少林,在释永信大师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少林走向了世界。很多人批判释永信大师离经叛道,有违佛家清净之道,将佛家推向了功利世俗的一面。但我想,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少林的师傅们是否要靠一点香客的香火钱度日?修行是否意味着终日饥肠辘辘?释大师将中国的佛家文化推向世界是否不当?在影视中出现少林僧侣真功夫,再一次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是否有错?让世界重新认识少林是否不对?我想,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辩证、清醒的答案,都需要斟酌推敲。那么对于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我想我们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世界百位名人录》中,孔子排在第五位,老子在第73位,儒家“亚圣”孟子在第92位,其他几位中国入榜者有蔡伦、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毛泽东等,都不是学术上的圣人了。就此,也可以片面地看出,毕竟儒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两千年,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巨大。但是,不能就此说道家就比儒家差几个层次。美国学者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广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而其中的思想,赫然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返璞归真,这正是老庄的思想。说明,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似乎老庄思想更加可贵。今日播出了发哥主演的《孔子》,用现代人的思维和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圣人孔子,我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好好拍一部《老子》和一部《庄子》,让我们重新回顾道家鼻祖的风姿!

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庄子是否算得上是清高呢?应该算是吧,他拒绝楚王的千金邀相,那样的高位厚禄都可以弃如敝履,怎么能不算是清高呢?由此我想到曾读过一篇文章,就是论清高,其中作者有个观点我认为很正确。世人评判是否清高的标准是什么?最基本的一条便是是否入了官场。从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洗耳以拒开始,历代文人也好,市井也好,就再也不能容纳官场中人清高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尽认同吧,但从没有人说他清高;包拯铁面无私,爱民如子,是好官吧,但也没人说他清高;纪晓岚一生智斗和珅,智计过人,是文人典范吧,但也没人说他清高„„至于广大爱国主义文人,诸如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等,都“不”清高。反而是弃官为民的陶潜等人成了清高的代表。而庄子这个传奇人物,恐怕也是因为拒绝了高官厚禄才得以享有“清高”之名吧。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庄子真的去楚国当了丞相,那么是否他就不清高呢?进入官场,恐怕就失去了自由,弃

“无为”而“有为”了,这恐怕和道家思想相悖了。何况老庄追求的是真正的天地大道,那种境界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这样的大道,那么入了官场,沾了功名,就已经违背了大道,这恐怕是庄子拒绝的重要原因吧。

庄子很多言行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譬如他的发妻亡故时,惠子前去吊唁,庄子竟然“鼓盆而歌”。在我们看来,庄子和他妻子感情一定不好,或是庄子之妻就是庄子害死的(现代人的悬疑电视看多了)。但是庄子却说人死只不过是“由有形的形体化为无形的形体”而已,这是“道”的体现。这正如“年有四季更迭”一般。乍听起来,实在是荒谬。但是,如果在一个夜深人静或是心平气和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有他的道理。人固有一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实就是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过程。少林大师讲“舍了这身臭皮囊罢了”,恐怕也是这样的道理。我曾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位老母亲,只有一个弟弟,由于突发性心脏病离世。这位老母亲的儿子知道母亲和这个唯一的舅舅感情极深,怕母亲受不了,迟迟不敢告诉实情。后来当他告诉母亲真相时,母亲反应很平静。她说,人老了,总是要走的,你没办法决定亲人什么时候离开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好好活下去,不让爱你关心你的人担心,这就是对亲人爱人最大的关心。我的触动很大。也许庄子的观点太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但是,这位老母亲的话其实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活着就好好活着,珍惜已拥有的一切,不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中,总是在追求,没有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一切,自己活得自由快乐,就是对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最大关怀,因为他们不用为你担心。也许,“大道”是很难达到的,但是,“清静无为”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衷心祝愿每个人都能适可而止,珍惜现在,清静无为。

庄子将死时,他的弟子欲厚葬之,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当弟子说出担心鹰鸟啄食他的尸体时,庄子又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其豁达可见一般。没有几人能有此大义。佛祖释迦摩尼当年割肉饲鹰,不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么?从浅显的意义上讲,的确如此,人死之后难免沦为蝼蚁之食,可是人总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自己修建陵墓,大到历代皇帝修寝陵,小到寻常百姓花数金购置棺椁求土葬,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火化了痛快,省钱省力。从深层的意义上讲,这就和治理天下的道理一般。以偏见治天下,是无法臻于郅治的。如今我们国家采用的先富带动后富,先沿海后内地,先东部后西部的发展总体方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先后启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计划,逐步缩短东西部贫富差距,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这样,就不会出现“夺此与彼”的情况了,真乃大智慧啊!

《庄子》,洋洋洒洒六万余字,内含天地至理,蔚为大观,晚辈后生只是浅尝辄止,断章取义,结合自己的浅谈拙见,联系一些今人今事,略有所感,倘有不足之处,感谢李老师批评斧正,不胜感激!

第19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生死小感

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 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中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看见自己内心中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第20篇:庄子《逍遥游》

读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的散文也因此极具哲学性。他的文章,想像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逍遥游》就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从字面来看,“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了。 想要深入了解《逍遥游》就不得不谈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主要是对“自由”和“审美”的讨论。他的主要成就一是关于审美心胸理论,一是在“庖丁解牛”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那么我主要想说的是有关庄子审美心胸的理论。庄子的美学突出自然,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但“庄子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① 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的自然化”,就是超越一切不受任何外在内在的好恶﹑是非﹑美丑等的限制,使精神也能够像身体一样翱翔人际关系界限之上,与整个大自然和为一体。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抟扶遥而直上”“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寺”,这里庄子就是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和心灵的快乐,并强调了这种超脱精神的快乐。因而当我们完全超脱自我,彻底舍弃人事,与自然宇宙相同一的时候,我们也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天人和一”。但这同儒家的用自然来迁就人事是截然相反的。儒家强调从人际关系确定个体的价值,而庄子则是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从而个体就能做“逍遥游”了。因此可见,“逍遥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有关审美的人生态度。

那么,到底庄子所说的审美态度是什么呢?《庄子·天道》有云:“与天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无天怨,无人非„„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中所说的“天乐”不是一般的理性或感性的快乐,它是以排除耳目心意的感受、情绪为前提,从而以“忘”为特

点的忘怀得失,忘记忘物的乐。而要获得这种快乐就必须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如何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于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的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于“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做到“无几”必须截断对现实的自觉意识,,不为一时耳目心意所左右,才能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实际上这种豁达、超脱利害的自由的心境恰是一种对人生的审美,而这种审美正是怀着一颗无比宏大而自由的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游》正体现了其审美的心胸,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逍遥无待固然在精神上自由了,但精神自由不能改变客观规律。自然之变,死生之命不会因你打破了“彼此是非”的观念遮蔽便失去了自身规定,“游心”仅仅以去“天刑”,恢复人的本然面目为终的。人即便修成“至人”的正果,也必然要遭遇到死生、存亡、贫富、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现实矛盾,庄周当然不会主观到以为只要闭上眼睛不去看世界,一切矛盾就会烟消云散了。而“游心”就是让人们在“虚幻”中寻求解脱。人生的喜怒哀乐,固然和个人的遭际有关,但人的主观“成心”的确是人自苦其苦、自寻烦恼的意识根源。人沉溺于“小我”之见,沉溺于主观的是非之中,不能豁达、宽容、平等地对待别人,往往被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搞得心烦意乱,而这的确和自我对人生的态度,自我心是以“顺物”为前提的,“游心”打破了知性遮蔽,从而使人体味到事物之间的普遍关系和物极必反、相互转化的道理,这又反过来有益于客观地看

待矛盾,认识矛盾,把握规律,游刃于矛盾之中而“与物为春”。庄子“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它与其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毋宁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它与其说是一曲没落阶级的挽歌,毋宁说是一曲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歌。

《庄子·逍遥游》让我获益匪浅。从庄子的审美心胸和“游心”思想中我看到了一种超脱人类精神之上的心胸和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然很难找到一种原始而简单的快乐了。而庄子的审美心胸正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要想获得一种真正的快乐,不是把握、占有多少,相反恰是忘掉自己,忘掉名利,忘掉一切之后,内心无比澄澈而空明时获得的感受。因而,只有回归自然,不为情绪所染,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我们才能获得“天乐”,从而也才能够“逍遥游”于天地了。

备注:①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26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选自《庄子·齐物论》

参考书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科出版,2001年

《庄子名句.doc》
庄子名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