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集体

2022-06-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集体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话题虽老,意义却常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时而偏“左”,时而偏“右”。结果,个人与集体都受到过本来可以避免或减轻的损失。我认为,集体和个人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集体是个人的保障。

一、集体是由个人组成,集体离不开个人。

个人是集体的最小构成单位,没有个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集体和集体的一切。没有个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因此,集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人各是怎样生活的。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在地狱,他看到人们一个个饿的皮包骨,但是,饭桌上并不是没有吃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拿着一米长的筷子,拼命往自己嘴里拈,然而还没喂到嘴里,菜就掉了。在天堂,他看到人们过得富足而快乐,但饭桌上的菜肴和地狱并没有两样,他们也拿着一米长的筷子,所不同的是他们所夹的菜,不是喂自己,而是喂对方。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天堂就是一个完美的集体,而地狱则是一个失败的集体。究其根本,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集体的好坏并非完全在于外部条件。也就是说,当集体提供给个人相同的环境条件时,集体的走向就已不再是由集体本身所决定的了,而是改由组成集体的个体分子决定。当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他人、为集体付出、奉献时,集体就会是天堂,而当集体中的所有人都只想着自己,只是抱有个人主义是,集体也就变成了地狱。

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如果集体中的所有人,哪怕只是大部分人都是抱有个人主义思想,想必集体的发展必然是会受阻的。怀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个人的所有目的都只以自身发展为中心,集体利益就会让步于其个人利益。甚至会出现为了某些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现象。试问,如果集体中的个人都是这样的,那么有何存集体之说,或者集体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作为一名发展对象,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个体,也是党集体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贡献集体、服务社会,履行党员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义务。

二、集体是个人的保障,个人离不开集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集体的,集体中的个人客观上都与其所在的集体息息相关,受这一集体的规约,承担这一集体所赋予的职责、使命,并在这一集体中活动。作为社会的个人不可能失却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离群索居,那种孤立的、绝对的洛根丁式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人只有同社会集体相结合,方可能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种个人的集体性质,要求个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使命感,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使个人强烈地感到自己的生命血肉与集体的不可分离性。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和手段。那么,支持与发展集体利益就势必成为个人自由与进步的必然途径。现实中,一些人只讲对社会和他人的索取,而不讲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与职责,不懂得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发展个人自由,只有对社会负责方能对自己负责,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故事。大雁迁徙时往往排成“人”字型或“一”字型,前面大雁的飞行可以掀起一股向上的气流,从而减少了后面大雁的空气阻力,当领头雁飞累了的时候就会发出信息,队列中的另一只强壮的大雁就会自觉地飞上去替补,有人甚至做过这样的试验:用枪射杀第一只大雁后,队型依然会保持原状不变,动物学家们的试验表明,大雁长距离结队飞行的速度是单只大雁飞行速度的1.73倍。正是这样一种善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得大雁能够冬去春来,长途迁徙数千里。

一滴水很快就会干枯,它只有投入到大海的怀抱,才能永久地存在。同理,个体也只有和团队结为一体,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只有团队成长了,我们个人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也曾说过:“不管你个人多么强大,你的成就多么辉煌,你只有保持你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一切才会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我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集体这坚实的后盾。

今天,我发表了自己关于“个人与集体”的感悟,也许会有不足,希望大家指正。同时,我相信只有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集体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集体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

推荐第2篇:集体与个人

个人与集体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集体之中,每天都能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出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呢?

曾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简短的对话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投入到集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人们都很羡慕球星,球星在一个求队里作用可谓大矣!但是,离开了球队,他们又将怎样呢?美国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乔丹率公牛队四夺总决赛冠军,人们都说是“飞人”乔丹造就公牛队,乔丹却说:“不,是公牛队造就了我。”是啊,离开了球队,球星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依然就不能成为球星了。纵观古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起义军,只凭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卡笛儿的启示和普利斯特里等人的研究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理”吗?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今天,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一个组、一个班、一个学校就是一个集体,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个集体,让我们都来关心这个集体,把个人更充分地“溶解”到集体之中吧!展望明天,我们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化作一滴水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把!

集体与个人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

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

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

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推荐第3篇:个人与集体测试题

(五)集体帮我实现目标

某中学八(6)班在假期组织爬山活动,活动前班主任强调要同学们团结协作、注意安全、听从指挥,而此时班里的体育健将张震却认为:班主任真是多此一举,自己身体这么强壮,还让别人照顾?大家一起爬多慢呀,自己一定要第一个爬到山顶。于是,当班主任下令开始爬山时,张震就偷偷地脱离大部队,一个人跑向山顶。由于张震只注意赶路,快到山顶时却把脚崴了。就在剧痛让他无法动弹时,班主任带着几名同学找到了他,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张震和所有同学都爬到了山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1.张震为什么要脱离集体单独行动?最后他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2.他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六)关心国家大事

三峡库区城镇搬迁自1993年全面展开以来,新城建设进度达到了预定目标。因兴建三峡工程,万县市需要移民近80万人,搬迁1座中等城市、5座县城及955个工矿企业,各项实物主要淹没指标占整个库区2/3左右。面对大局,万县市人民毫无怨言,甘愿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必要的牺牲。在移民工作中,部分群众虽然受到利益损失,但他们都能舍小家为大家,愉快搬迁,保证了三峡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10多年来,三峡库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70多万人,没有发生1起暴力冲突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在移民工作中,部分群众的利益虽然受到损失,但他们是怎样处理的?

2.三峡人民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3.在你的生活中,有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事情吗?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辨别正误题

1.X 2.√ 3.X 4.√ 5.√ 6.√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D 6.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BC 4.ABD 5.ACD 6.ABD (四)立足现实,落实行动

1.我会尽自己的全力,因为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 成员的努力。

2.我会先参加集体活动,因为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 高于个人利益。

3.我会积极制止,因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还体现在当集体荣誉和利益受 到损害时,要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4.我会保持肃静、立正、行注目礼、高唱国歌,因为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 利益的集中体现,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五)集体帮我实现目标

1.张震之所以脱离集体而单独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强壮,和其他同 学一起走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最后他还是在班主任、同学的帮助下爬上了山 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张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 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所以,我们应珍视集体的团结,努力为集体添光 彩,做到:(1)应该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2)将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落 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3)在当集体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积极维护集 体的荣誉和利益。 (六)关心国家大事

1.在移民工作中,当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自觉服从集体 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2.那些以大局为重、自觉服从集体利益的人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充分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至高无上。 3.(1)在周日,学校有集体活动,我自己有事,仍积极参加厂活动。(2)有一次 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尽管我休息得很晚,但坚持完成了作业、

(六)分析说明:帮助我们的同学

(材料一)八年级学生小薇是一个典型的超女迷,她不仅在发型、服饰上模仿超女,染七彩头发,穿所谓“张扬个性”的怪装,而且热心探听模仿超女的各种生活细节,课上、课余也哼唱超女歌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材料二)初中生小赵一直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性格开朗,自尊心强。因为笑容整日挂在脸上,同学们都说他是真正的“阳光男孩”。可是,突然之间,小赵变了,不爱说话了,不与同学交流了,笑容也没有了,整日自己一个人愁眉苦脸,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一个偶然的机会,细心的你从他邻居那里得知他的父亲下岗了,母亲又得了病,家庭生活一下子全变了。

1.请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一中小薇的行为。请你告诉小薇怎样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2.根据材料二说说你打算怎么帮助小赵(请写出3条),在帮助他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六)分析说明:帮助我们的同学

1.小薇的行为是盲目从众行为。盲目从众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 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紧随社会的主旋律,与时俱 进;要抗拒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做 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2.在物质上尽力帮助他:与班委讨论,在班级中捐款等;在思想上开导、安慰 他:邀请他参加班级的文体活动;在学习上辅导他:组成学习小组,帮助他。(开放 性问题,答案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3个方面即可。)

由于小赵自尊心强,所以帮助他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过程中维护 他的自尊,否则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第11课 关心社会 亲近社会 (一)辨别正误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2.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也存在很多危险。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差,所

以最好还是不要参与社会生活。(

)

3.总起来讲,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 地认识社会。(

)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时,我们也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

) 5.“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告诉我们青少年应该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

)

6.虽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就是在奉献。

(

)

(二)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给第四次全国少代会祝词中寄语当代

少年儿童“你们一定能行”、“新世纪我能行”。他提倡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

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这句

话告诉我们(

)。

A、要重视书本知识

B.纸上谈兵也很有道理

C.要重视亲身实践,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D.要非常重视理论

2.下列属于热心公益事业、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是(

)。

①小东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失学儿童

②小李经常帮助妈妈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③小华向市政府提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化建

④小宁迷恋网络游戏,经常带同学去网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来,在青少年中兴起一股“超女热”。受其影响,许多中学生仿效超女的 发型、衣着、说话语气„„面对这股“超女热”,我们中学生应该(

)。

A、超女现象说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

B.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C.追求时尚,尽快赶上,以免落伍

D.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目效仿追随

4.下列行为中,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A.小军在公交车上发现有人偷窃,立刻拨打“110'’电话报警

B.城市广场的菊花刚刚摆好,便有市民将花偷偷搬回家中观赏

C.某司机酒后驾车,将一行人撞伤,并驾车逃逸

D.某食品厂将过期肉制品重新加工包装后再销售

5.某校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知道学校有个瘫痪学生王春明,家庭也很困难, 更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她,帮助这位确实有困难的同学。据了解,共 收到捐款上千元。在这项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助人为乐的乐趣。活动后,他 们纷纷表示说:“帮助他人,自己也很快乐。”下列做法中,帮助他人的正确方法有 (

) 。

A.小强发现有人落水,不顾自己是否会游泳,跳入水中抢救落水者

B.考试时,邻桌的同学请求帮助,小娟便将自己的答案偷偷传给他看

c.得知小玲家庭困难,班长不征得她本人同意,就发动全班同学为她捐款

D.每逢礼拜天,小芳总是为孤寡老人王大娘买米买面

6.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这是因为(

)。

A.谦让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

B.谦让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C.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

D.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商人哈默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把一元钱放进

推销员的手中,随后他又觉得不妥,连忙返回,从推销员那里取出几支铅笔说:“你

和我都是商人,都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这件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助人要做到(

)。

A.真诚,不要考虑有没有回报

B.注意帮助他人的方式

C.注意维护受助人的自尊

D.注意受帮助者的心理感受

2.华益慰一生做过手术数千例,没有出现过1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他拒收红

包,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华益慰的事迹体现了(

)。

A、分享和谦让的美德

B、爱岗敬业的精神

C.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品质

3.青岛市文明办向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发出倡议,请大家积极参与优雅

行动、普及行动、微笑行动、志愿行动和清洁行动“五大行动”。我们应该(

)。

A、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质,讲普通话,注重仪表

B.节假日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奥运知识

D.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加奥运志愿者活动

D.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4.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我们应该做到(

)。

A、和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料

B.在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C.当朋友遇到挫折时倾听他的诉说。分担他的痛苦

D.在郊游途中和同学分享一杯水

5.歌手丛飞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使在重病期间,他也没有忘记捐助别人。他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我们的感动是因为他(

)。

A、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崇高精神

B.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C.珍爱他人生命,轻视自己的生命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作为奥运伙伴城市,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市登山协会倡导保护

环境、热爱自然、美化崂山的良好市民意识,号召更多市民参与环保志愿者的行

列。青岛市组织了环保志愿者前往崂山捡垃圾。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我们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

B.我们要关心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自觉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C.我们现在年龄还小,国家的事、城市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无关

D.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填表:看看问题——想想做法——说说理由

最近八年级学生王帆遇到了一系列烦心事,请你帮助他写出一个正确做法

(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实有效),并运用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题 正确做法 理

1.王帆买了一本有意义的崭新的课外书,自己刚看完,同位小吴就提出要借看,王帆很犹豫。 (1)

(2)

2.王帆正犹豫着,好朋友明明也提出借阅要求,为此和小吴发生争执。 (1) (2)

3.星期天上午,学校组织同学到广场、街道清除非法小广告,王帆的作业还没写完,他很犹豫。 (1)

(2)

(五)该帮?不该帮?

2006年8月13日中午,沈阳市皇姑区北行商场门前,一群人围住一个乞讨者议论纷纷。记者走上前去,只见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跪在地上,神色黯然,但文质彬彬,颇有书生气。“真可怜啊,这孩子没钱念书。”“是啊,为了上学,大热天跪在这里乞讨。”“应该帮帮他!”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掏出5元、10元,放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记者随即问身边的一个路人:“怎么能肯定他是学生呢?”“应该没错,你看他长得多文静。”„„

1.请你分别对行人和记者的行为进行评价。 2.假如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3.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六)分析说明:帮助我们的同学

(材料一)八年级学生小薇是一个典型的超女迷,她不仅在发型、服饰上模仿超女,染七彩头发,穿所谓“张扬个性”的怪装,而且热心探听模仿超女的各种生活细节,课上、课余也哼唱超女歌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材料二)初中生小赵一直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性格开朗,自尊心强。因为笑容整日挂在脸上,同学们都说他是真正的“阳光男孩”。可是,突然之间,小赵变了,不爱说话了,不与同学交流了,笑容也没有了,整日自己一个人愁眉苦脸,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一个偶然的机会,细心的你从他邻居那里得知他的父亲下岗了,母亲又得了病,家庭生活一下子全变了。

1.请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一中小薇的行为。请你告诉小薇怎样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2.根据材料二说说你打算怎么帮助小赵(请写出3条),在帮助他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一)辨别正误题

1.X

2.X

3.√

4.√

5.√

6.√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A

5.D

6.A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

5.ABD

6.ABD (四)填表:看看问题——想想做法——说说理由 问

题 正确做法 理

1.王帆买了一本有意义的崭新的课外书,自己刚看完,同位小吴就提出要借看,王帆很犹豫。 (1)王帆应该将课外书借给同位看。 (2)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或: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或:学会分享,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友情,有新的提高和收获。) 2.王帆正犹豫着,好朋友明明也提出借阅要求,为此和小吴发生争执。 (1)劝说两人互相谦让。(或:劝说明明让小吴先看。) (2)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谦让。(或: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谦逊有礼。) 3.星期天上午,学校组织同学到广场、街道清除非法小广告,王帆的作业还没写完,他很犹豫。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业可以放到下午或晚上做。 (2)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或: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五)该帮?不该帮?

1.行人热心助人,但防范意识较差,容易上当受骗,使坏人的阴谋得逞。记者 防范意识强,有一定的敏锐性,但这样做有可能伤害到求助者的自尊心。

2.(1)找当地民政部门寻求帮助。(2)拨打110请求警察帮助解决。(3)请 求新闻媒体帮助,借助社会的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3.帮助他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在帮助过程中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有时帮助他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 在帮助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在帮助过程中要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 要把帮助当成一种施舍,否则帮助就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六)分析说明:帮助我们的同学

1.小薇的行为是盲目从众行为。盲目从众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 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紧随社会的主旋律,与时俱 进;要抗拒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做 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2.在物质上尽力帮助他:与班委讨论,在班级中捐款等;在思想上开导、安慰 他:邀请他参加班级的文体活动;在学习上辅导他:组成学习小组,帮助他。(开放 性问题,答案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3个方面即可。)

由于小赵自尊心强,所以帮助他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过程中维护 他的自尊,否则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推荐第4篇:《个人与集体》说课稿

干方来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

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习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习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习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习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习上篇的内容使学习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习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推荐第5篇: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李步云: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本文对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含义、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对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应强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国际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和接受;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曾存在过忽视个人人权的偏向,但现已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什么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集体人权”是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这两类人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人们对此都存在意见分歧。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含义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是依照人权主体的不同而对人权所作的一种分类。个人人权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个人。集体人权是相对于个人人权而言的某一类人所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某一类特殊社会群体,或某一民族与某一国家。 个人人权是传统意义与传统观念上的人权。即使是现时代,个人人权仍然是人权的主要形式。从历史发展看,个人人权的内容是在不断扩展与丰富的。在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今天的条件下,个人人权的内容已包含如下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通讯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私生活秘密权等等;二是政治权利与自由,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集体自由权、结社自由权、游行示威自由权、信息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等;三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财产权、就业权、享受劳保福利权、同工同酬权、休息权、受教育权、家庭权、参加工会权、享受社会福利权等等。集体人权包括国内集体人权与国际集体人权两类。国内集体人权,又称特殊群体权利。这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妇女的权利、老年人的权利、残疾人的权利、罪犯的权利、外国侨民与难民的权利等等。国际集体人权,又称民族人权,按照现今国际社会通常的理解与承认,它主要是指民族自决权、发展权,此外还有和平与安全权、环境权、自由处置自然财富和资源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等。在中国,有的学者主张“把人权主体主要限定于个人”,“并把人权界定为个人权利”,反对把集体人权概念引进国内法领域。①A也有的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与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利,不是集体人权而是属于个人人权的范畴。国际上,也有不少学者只承认国际上有集体人权,即民族人权,而否认国内某些特殊群体权利是集体人权。②A笔者之认为一国之内某些特殊群体的权利是属于集体人权的范畴,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这类人权同个人人权相比,在人权的主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个人人权的主体是任何一个个人,而国内特殊群体权利的享有者是某一部分人群(如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等);在内容上,后者不仅享有个人所应享有的个人权利,而且享有自己作为特殊群体的一员所应享有的特殊权利。二是特殊群体通常会通过法律手段从国家得到整体上的特殊权利保障,如我国对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以各种特殊权利,属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个人,也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这类群体特殊权利保障得到益处。三是代表特殊群体利益的一些民间组织或半官方组织,如工会组织、妇女组织、残疾人组织,可以在法律上代表该群体向国家提出一定的权利要求,或在政治上施加这方面的影响;某些特殊群体组织甚至可以为寻求权利救济而能够代表该特殊群体诉诸法律。从长远看,这种发展趋势必将日益加强。因此。笔者认为,把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纳入集体人权的范畴,在理论上是可取的,在实践上有利于加强对一类人权的保障。在国际上,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这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人民人权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从而开始了人权保护进入国际领域的历史性进程。本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被压迫民族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成为独立国家。这些新独立国家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作了不懈努力,独立后又因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困境,产生了改善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这对国际人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于是,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集体人权分别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国际组织的宣言或决议及一些国际公约被确立下来,并对传统的人权概念(即个人人权)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集体人权现在已被国际上许多人士称之为“新一代人权”或“第三代人权”。这类国际集体人权不同于个人人权的的主要特点是:1.这类人权的主体主要是民族、社会、国家、国家集团等集体。其中国家是基本的人权主体,因为现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家。这同个人人权的主体为个人是有区别的。2.国际集体人权的权利诉求对象主要是整个国际社会,它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与国际合作来保障这类人权的实现。而个人人权要求各个国家的政府采取不作为或作为,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实现。3.国际集体人权还是正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人权。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的一些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宣言与决议所认可,还缺少具有约束力的公约来保障,或批准加入的国家还不够普遍;另一方面,权利救济措施与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完备。总之,这一代新的人权打破了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只有个人才能享有人权的传统概念,是人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指集体人权从某一角度上看,同时也可以是个人人权。无论是国内集体人权、还是国际集体人权都是如此。如在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对妇女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作了全面的规定,对法律责任也有详细的条款。其中第48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如《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查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如果诉讼当事人的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他(他或她)就有权得到救济。由此可见,一国内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个人人权。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否认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所具有的集体人权的性质。 国际集体人权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个人人权,这可以从国际人权文书对发展权所作的明确表述看出。例如,1979年1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的第5(XXXV)号决议,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人权,指出:“发展机会均等,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内个人的权利。”联合国大会1986年12月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也指出:“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一项特有权利”,“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利”即集体人权,其基本含义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首先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享有同其他国家“发展机会均等”的权利,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及所有国家,首先是那些发达国家,应在国际一级采取政策的、立法的、行政的及其他措施来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个人人权,其基本含义是,“各国应在国家一级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实现发展权利,并确保除其他事项外所有人获得基本资源、教育、保健服务、粮食、住房、就业、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机会均等。”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在一国内应保障人人“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些学者、政府官员甚至有的政府只承认个人人权是人权,不承认国际集体人权也是一种人权。他们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国际上的集体人权,并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些人或一些国家的一种利益上的要求、愿望、主张;它抽象而不具体,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无法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法律的救济。从这样的理由出发,否认集体人权是人权的学者也往往否认一国内人们应当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也是人权。然而,这种理由不能成立。

首先,权利有两种,一是所谓“消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与社会“不作为”,以保障人的人身人格权利及政治权利与自由诸如生命权、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选举与被举权等不被剥夺或受侵害。二是所谓“积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和社会的“作为”,以使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诸如就业权、休息权、社会福利权等得以实现。理论上、概念上从“消极权利”到“积极权利”的发展变化,是同实践上“三代人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第一代人权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影响,主要在欧美18世纪人权运动中产生。其内容主要是言论、信仰、出版、结社、通讯、宗教等自由以及免受非法逮捕、公正审判等权利,性质主要是属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范畴。它的诞生是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标志。第二代人权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影响,主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反映,在东方是以前苏联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是以德国“魏玛宪法”为标志。第三代人权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就是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国际集体人权,包括自决权、发展权等等。

第二,现今的国际集体人权就其性质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以经济内容为主,如发展权、环境权;另一类是以政治内容为主,如民族自决权、和平权。发展权的内容是全面的,正如《发展权宣言》的导言中所讲,“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但在上述诸多因素中,经济的因素具有根本的性质。这从现今发展权的具体权利诉求中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发展权的实现,在现阶段主要是依靠整个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步骤与开展国际合作,首先和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提供与创造各种条件。环境权的情况也是这样。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实现环境权的措施,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实现环境权的方式,主要也是依靠国际社会的协调与合作(大规模污染大气和海洋,要为强行法所制止,但这只是局部情况)。

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与特点则和发展权、环境权有所不同。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措施,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方式,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国际公约》的第1条都规定,所有人民都享有自决权。在所有国际集体人权中,只有民族自决权在联合国人权公约中作了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他有关国际法文献,早期的民族自决权主要是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与推动下,大批处于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经纷纷起来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到现在为止,先后获得独立的国家已有100多个,尚未获得独立的民族已经极少。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自决权的中心思想与侧重点,已经是实施《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下述有关条款:“所有的人民都有自决权;依据这个权利,他们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一切国家应在平等、不干涉一切国家的内政和尊重所有国家人民的主权及其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忠实地、严格地遵守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和本宣言的规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的。”所谓“自决”,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概念。《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主张的民族自决权作为习惯国际法确立下来,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阻碍与镇压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运动,或阻碍与破坏独立国家实现自决权,要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已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实践。

和平权也如此。《联合国宪章》序言强调指出:“欲免后世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并为达到此目的力行容恕,彼如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197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各社会共享和平生活做好准备的宣言》,在国际上第一次将和平作为一项权利加以规定。该宣言“重申个人、国家和全人类享有和平生活的权利”。宣言还规定:“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不分种族、良心、语言或性别,均享有过和平生活的固有权利。尊重此项权利,正如尊重其他人权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和一切国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在一切领域获得进展的必要条件。”1981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也明确地将和平作为一项人权加以肯定。该宪章规定:“一切民族均有权享受国内和国际的和平与安全。”1984年联合国大会又专门通过了《人民享有和平权利宣言》。该宣言再一次庄严宣布:“全球人民均有享受和平的神圣权利。”放弃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保障人类享有和平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项集体人权并受习惯国际法的保护。任何破坏这一原则和侵害这一人权的行为,诸如侵略与非法占领他国领土、武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侵略战争,都要受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联合国对伊拉克武装侵略科威特的制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上述分析表明,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和特点同发展权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实现方式,需要、也能够通过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来达到。由此可以证明,笼统地讲国际集体人权难以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因而它们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三,即使是发展权、环境权这一类国际集体人权,它们的权利诉求和实现途径,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以发展权为例,要加速实现发展权,一方面,自然需要各主权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整个国际社会对此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这一点应更为突出)。正如《发展权利宣言》所强调:“各国对创造有利于实现发展权利的国家和国际条件负有主要责任”,“各国有义务在确保发展和消除发展的障碍方面相互合作”,以“促进基于主权平等、相互依赖、各国互利与合作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事情很清楚,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国际社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但发达国家负有主要责任,联合国国际组织对此也负有重要义务。它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诸如稳定与提高初级产品价格、改进技术转让条件、在不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政治条件下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抛弃贸易保护主义、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改善和扩大给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等等。这些具体权利诉求已为过去的一些国际文件如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①B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所载明与认可,同时也为最近的一些重要国际人权文书所进一步肯定。例如,1993年6月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的序言第5段不仅全面阐明与确认了发展权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而且在序言的第6段中对发展权的某些重要的具体权利诉求作了规定,如重申要“尽一切努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保障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行与实现的机制已经建立,并将在今后继续加强与完善。破坏与侵害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的行为,固然要受到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以及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审议、谴责及制裁;对发展权这一类国际人权的保障,其机制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例如,《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在其第三部分中强调:“世界会议欢迎人权委员会设立关于发展权的专题工作组,并促请该工作组与联合国其他部门和机构协商与合作,为消除执行和实现《发展权利宣言》的障碍立即拟订全面和有效的措施,并提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方式方法,以便联合国大会能早日审议。”新设立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其任务是:“促进和保护一切人权”。当然,全面保护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现,是其根本任务。

从上述分析可清楚看出,国际集体人权并非如某些西方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它们不是“权利”而只是一种“要求”、“条件”、“机会”,只有个人人权才是人权。实际情况是,现在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与接受。《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对发展权作了充分肯定,而过去某些不承认发展权是人权的国家,也投票赞成这一宣言,就是证明。

三、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普遍存在有意见分歧的问题。笔者一贯主张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各个国家与国际社会应当对这两类人权予以同样的重视与保护,不宜讲它们之中哪种权利更重要,也不宜强调它们之中哪种权利层次与地位更高。①C

一般说来,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是: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为什么说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呢?这是因为,首先,任何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集体从国家或国际社会的人权保护中所获得的权益,其出发点即最初目的,都是组成这个集体的个人,其落脚点即最终的实际受益者也都是个人。不承认这一点,集体人权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抽象而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其次,我们虽不能说,个人人权同时也是集体人权,但可以说,集体人权从一定意义上看,或从一定角度上看,同时也是个人人权。本文在前面曾引用一些国际人权文书证明,像发展权这样的国际集体人权,同时也是个人人权。一国内某些社会群体权利如少数民族权利、妇女权利,在其遭受侵害时个人可以提起诉讼以得到救济。第三,任何集体人权的争取与获得主要依靠组成这一集体的个人作出积极努力和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改造世界、建设国家与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有可能。

为什么说,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呢?这是因为,首先由社会自身的性质与组织结构所决定,集体人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国内,它要求国家与整个社会为保障某一处于弱者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权利,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创造权利实现的各种条件和提供各种特殊保护,以使该群体的所有个人受益。在国际上,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和进行国际合作,提供各种社会条件与法律保障,通过保护国际集体人权而使千千万万的个人得到好处。其次,集体人权也是促进和保障个人人权的基本条件。以民族自决权为例,如果一个国家是处于外国侵略、占领和奴役之下,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遭受践踏,这一国家的人民的个人人权与基本自由就根本得不到保障。发展权也是这样。如果不改变旧的不平等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这些国家的人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就不可能充分实现。第三,把民族、国家和国家集团(如第三世界国家)作为集体人权的主体,也有助于运用其地位与作用,以更好地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例如,60年代汹涌澎湃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为争取与实现发展权而努力奋斗的现今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对国际人权的实现与保障起了重大作用。

我国国内的学者中,有一种观点强调,集体人权应当高于个人人权。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人权始终强调民族、社会、国家等等集体人权高于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固然重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集体的权利更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强调个人权利必然导致个人主义,损害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它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与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②B。因为,个人的存在不仅是集体、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且个人的活动与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的活动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自己的理想社会时,曾有过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即《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第二,从概念上看,强调集体人权高于个人人权,也是有问题的。所谓“人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所讲的“人权”,其“权利”当然包含着利益的要求、分配与享有这一基本的要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利益”都可以归结为人权。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在个人利益与个人人权、集体利益与集体人权之间划等号。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作为应有权利,个人人权必然外化(转化)为法律上的个人权利,但法律上的个人权利并不都是“人权”。人权存在于抽象的一般的法律关系中。只有当这种抽象的法律关系中的人权受到侵害或出现争议而转变为具体的(即特殊的)法律关系,这时候的权利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例如,某人与某人或某单位订立一个合同,其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由双方当事人任意规定(以不违背法律的要求为限度),在这样的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就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又如,在国际范围内,一个国家的主权,它的安全与荣誉,它的独立权,是属于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等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与范畴;但在一国范围内,它就不属人权的范畴。任何个人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与国家里,个人人权的实现离不开它所生活的集体、社会与国家,个人人权的行使不能损害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在不少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国家主权、国家的安全与荣誉等等,都不是作为“人权”来看待。国际上,通常都是这样理解的。从经济方面看,似乎“国家”的财产不得被侵害,这是属国内集体人权的范畴,其实不是。我们只宜说它是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从法律角度看,国家所有权是属于“权利”的范畴。这种“权利”也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人权。退一步说,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国范围内的一种集体人权,一种同个人人权相对应的集体人权,那我们也不宜说集体人权就比个人人权“更高”。因为,我们在法律上不可以按照权利主体的大小高低来确立保护的等级,否则,我们就不能保证不同法律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

第三,从实践经验看,个人人权与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互相排斥的概念。伦理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以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其特点,这同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个人人权是根本不同的。强调个人人权同产生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强调个人人权过了头。而是过份强调了集体权利高于个人权利,加上各种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过去确实存在过有忽视保障个人人权的偏向。在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这场灾难就是以“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借口,肆意践踏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千百万公民的个人权利。鉴于这一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才决心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如定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重要法律,来全面加强对个人人权的保护。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走上了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的实行更为重视、保障个人人权创造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与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稳步地向前发展。从此,中国已经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是同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来,中国在自己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由于十分强调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在消除阶级对立,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地位;在增进民族团结、增进社会福利、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在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正、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旧中国相比,在发展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另外也要承认,虽然执政党和政府十分强调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

一、协调与兼顾,但实际上,在一个很长时期里,曾经存在有忽视保障个人利益的偏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与束缚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延缓了社会的进步。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它的人本主义、大同思想、重视社会和谐、崇尚伦理道德,都曾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正面影响。但是,古代中国封建主义的专制思想、家长制思想、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轻视个人地位、缺少权利意识等等,又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历史原因。今天中国的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前,曾经长期处于地下和武装斗争中,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十分强调整体利益是很自然的。三是制度因素。中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十多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正在稳步地进行的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出重视、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调整,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上,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过分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人权,相对忽视集体人权与社会和谐,这有多方面原因。在历史上,17和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曾以提倡个性解放、保障个人自由为主要思想武器反对专制主义。在制度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经济,其思想基础与价值观念必然以个人为本位。但到了现代,情况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变化。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的存在,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价值取向开始由自由向平等一方倾斜,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相对和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有的学者在理论上对片面强调个人人权,否认或忽视集体人权的观念提出了怀疑与挑战。如荷尔曼就指出:“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个人权利而忘记社会权利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时,他们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诸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而忘记如衣、住、保健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时,他们也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只有当西方人把他们的见解扩大到不仅包括个人的精神的,而且也包括公共的和物质的人类和人权观的时候,一种真正普遍的人权观才是可能的。”①D

在世界范畴内与国际舞台上,长期以来东西方之间与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是由文化的历史的背景和经济的政治的现实条件的差异所决定,同时也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现在,世界两极对立与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经形成,理论观念上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对立与冲突,已经趋向缓和并正在求得共识,最明显和突出的表现,就是《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这一文件的第二部分第三段指出:“所有人权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国际社会必须站在同样的地位上,用同样重视的眼光,以公平、平等的方式全面看待人权。固然,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的意义,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都必须要考虑,但是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如何,都有义务促进和保护所有人权和其基本自由。”这一共识的达成,既是世界新的格局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理性的重大胜利

①A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见《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36页。

②A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版,第55页。

①B见该宣言的第4条第10、11、14、15、16等款。

①C见拙著《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②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21页。

①D荷尔曼:《人权运动》,纽约1987年版,第6页。转引自徐崇温《人民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当代中国人权论》第148页。 2003-10-20 作者/出处:法学

推荐第6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1.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2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怎样理解“团结就是力量”?1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在思想上高度统

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有共鸣,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2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谷物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成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如何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1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2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3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集体生活中,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4我们必须反对那些为追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我怎样为集体添光彩?(怎样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1为集体添光彩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首先需要具有强力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2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3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还体现在当集体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4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是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怎样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1维护国家的荣誉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2维护国家利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局部和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绝不能为了满足个人或局部的私立而丧失国格和人格,丧失民族气节,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1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2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辛勤劳动。怎样认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1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2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3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认识社会,辩证的分析问题。4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5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6我们一方面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怎样正确认识从众心理?1从众心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一方面从中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形成。3另一方面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却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4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怎样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1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逆境。造成这些困难和逆境的原因很多,我们要客观地分析这些原因,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满怀热情,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敢于挑战,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1学会谦让、分享、助人。2我为社会做贡献。怎样做到谦让?1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惟我独尊、盛气凌人。2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3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怎样帮助他人?1帮助他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帮助过程中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要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施舍。我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2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A首先,我们要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B要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关心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C还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舍己为人是奉献,大公无私是奉献,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奉献。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1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2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3自然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此为基础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表现:1自然物种在减少。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自然物种在减少的原因?1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2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为代价发展旅游。3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灾害?(什么是环境问题?包含原因和危害)原因: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它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警告: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关爱大自然?1尊重生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人类也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种生物的“恩赐”,才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繁衍。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不滥捕滥杀,不滥砍滥伐。2善待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善待自然就要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就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3美化大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美化自然,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敢于和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作斗争。保护自然景观的做法?1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2美化自然,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3到风景区旅游,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写乱画,不破坏环境。4国家采取措施积极整治自然风景区的自然景观,每一位有人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敢于和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作斗争。青少年怎样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学习环境科学知识,了解我国的环境国情,认识我国环境形式的严峻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和污染环境可耻”的观念。2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要运用法律手段,反对和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环境。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新科技产品,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1人类社会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3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有哪些?1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2迅速举起的生命科学。3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空间技术?1空间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2人类进入空间,在那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人类的梦想。依赖于空间技术的进步。3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等。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到达的效益和作用。4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说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的作用、重要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2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3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1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2生活中,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有所发明创造。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中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1善于观察、见微知著,随时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正确把握。2想象是创新的先导。开发自己的想象力,首先,要“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其次,要“能够想”。要“善于想”。3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权威下过的“结论”提出质疑。4只是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5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学以致用、敢于实践。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怎样理解宪法地位?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一方面体现在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2另一方面体现在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怎样理解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使宪法成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准则,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1是国家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2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3使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未授权的事。青少年怎样增强宪法的观念、维护宪法?1作为青少年,我们首先应当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2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如严肃认真的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3还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治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中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党和政府为什么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意义?1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4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要做到:1法制社会建设,树立法制观念。2健全法律监督,建立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社会主义法治的治本要求是什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的含义?就是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法律,使人们在社会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地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有法必依的含义?就是有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地位: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依的含义?就是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是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原则和程序办事。地位: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法治的重要条件。违法必究的含义?就是要求对一切违法犯罪都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予以制裁。地位: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怎样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贡献?要知法、守法、护法,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怎样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1加强立法监督,从保证宪法的尊严和社会主义的统一。2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刑事执法权。3加强司法监督实现司法公正。4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行使监督的的作用或意义)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来形式这项权利意义: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2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

推荐第7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内容标准】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能力】 增强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知识】 知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理解一个集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 【教学目标实施措施】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歌曲、教学图片等教学媒体。同时我还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收获平台——达标测评 ——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教学重难点】

“团结就是力量”是本课的重难点。从集体的角度而言,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团结;从个人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所以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水平;准确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众人划桨开大船》救灾版 。并提问:欣赏了这么美妙的歌曲,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谁能谈一谈?(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是的。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这个社会上仅靠单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大家团结一致,才会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环节二】:明确目标

教师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找一学生朗读,使全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环节三】: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集体的特征

【教师活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集体中度过,都从属于不同的集体。请大家欣赏下面四幅图片,(课件展示图片)然后结合图片的内容回答问题: (1) 说一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将来还可能在哪些集体中生活? (2) 这些集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生活过的集体可能比较丰富,个别的同学也可能把集体和群体弄混淆 教师要注意 :同学们所说的篮球队、足球队、合唱团、鼓乐队、幼儿园、班级、学校等等,都是范围不同的集体, 【教师活动】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认同中,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最大的集体。 每逢

三、八是我们这里的大集,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否是集体?为什么? 集体和群体是不同的。在集体中,组成集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精神上荣辱与共。 美国,红杉树国家公园,位于加州海岸。成熟的红杉树树干高大,高达70——120米,树龄800——3000年。公园的导游最喜欢问游客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高的树,你知道他的根能扎多深吗?其实红杉的根很浅,大多只是生长在地层的表皮上。那么为什么面对狂风暴雨,红杉树却能安然无恙呢?原因就在于每一棵树的根都与其他树的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支援。

你从红杉树的生存中得到什么启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感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集体目标的一致使我们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胜困难,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成功。

【教师活动】我们的国家是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 “ 团结就是力量 ” 的成语或者谚语。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 探究活动四---点拨释疑

【教师活动】“集体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释。

【教师活动】补充小故事《大雁、梭子鱼、虾》帮助学生理解。 天鹅、梭子鱼和虾

有一天,天鹅、梭子鱼和虾,一同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

这三个家伙一起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拖车,身上青筋根根暴露,干得十分卖力。天鹅拽着车拼命往天上飞,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往前拉。但是无论它们怎样拽呀,拖呀,拉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步也没有移动。其实以它们三个的力量拉这辆车是绰绰有余的.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还是停在原地?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环节四】:收获平台:

教师课件展示: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 ,今后我打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提纲。 【环节五】:达标测评(课件展示) 选一选

1、雷锋在日记中写到:“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河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这揭示的道理是( )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B、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C、集体离不开个人 D、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2、以下是同学们在“我与集体”主题班会上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②集体好处我多占,集体困难我不管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 ④集体荣誉要珍惜,集体事务共承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这个研究结果启示我们( ) ① 集体团结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②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③集体团结能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④集体的团结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环节六】拓展提升(课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

>的教案

李海燕(学员) 发布时间: 2010-11-03 10:08:15

第十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

②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能力目标:

①认识“团结就是力量”,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②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珍视集体的团结,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②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难点:以集体利益为重。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he),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团结就是力量”?作为集体的成员,我们对集体负有怎样的责任呢?那就让我们汇入集体的海洋中去吧,在大海中做一朵快乐的浪花。

2、板书课题:

第十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个人与集体不可分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页) 男孩:我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我们篮球队是个团结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我很有成就感。 女孩:我喜欢唱歌,是合唱队的成员,在合唱队里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互动讨论——

说一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形式? 在集体生活里有些什么感受? 议一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集体是一个整体,这里的集体泛指一切形式的集体。 ①集体的形式: 班级、学校 社区、工厂

每个人都从属于不同的集体,一个人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民族、国家

②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个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体验、心理上相互依存、行动上相互支持的整体。

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①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页)

材料: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获奖后,在颁奖典礼上,当大会主持人邀请她向

观众致辞时,她没有介绍自己的成绩,而是把自己节目组的全体工作者——编导、导

播、机组人员等,一一请上台来,对他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人

们的阵阵掌声……

这位主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因为集体给了我们许多…… 感谢集体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给我及时提醒和批评,让我尽快改正。 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予以帮助,让我顺利地战胜了困难。 感谢集体在我动摇时给我鼓励,让我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感谢集体在我: 。 探究讨论:

怎样理解“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教师讲述:

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②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页图文材料) (学生阅读问题情境后思考讨论)

议一议:集体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个人是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2、团结就是力量

⑴集体团结的作用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5-6页)

材料:回顾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和政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各级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始终与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许多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病人的康复。科研人员加紧查明病源体,积极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时给人民群众宣传科学的防治方法,消除人们的恐慌。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各种急需用品,农民把新鲜的蔬菜和食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疫区,保障了充足的物质供应。文艺工作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情讴歌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危难之中,我们没有感觉到孤单。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生活在一个团结的社会、一个温暖的集体中。我们发现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并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属于社区,甚至属于千千万万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个人的安危和生活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还要依赖于无数人的服务和支持。

互动讨论——

说一说:通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非典”的过程,自己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依靠集体的力量战神困难,取得胜利的其他事例吗?

教师讲述:

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

团结一致就表现为“在思想上高度统

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团结的作用。

相关链接——

一只手,提个篮;

两只手,端个盘;

十只手,推动船;

百只手,把河拦;

千只手,推倒山。

①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作用)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7页)

材料:大家盼望已久的年级篮球赛开始了,初二(5班)是夺冠呼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的队员在身高、技术上占有明显优势。赛场上,初二(5班)的队员们在全班同学的欢呼声中,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赛前制定的比赛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赛的队长高志同学,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篮,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相互指责和埋怨。最后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

互动讨论——

初二

(五)班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讲述:

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一个集体不讲团结协作,就只能是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做不成。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 7页正文内容,想一想,团结还有什么要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②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作用) 探究讨论——

为什么“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教师讲述:

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所以说“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读一读: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沿江8省区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洪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

在整个抗洪抢险的斗争中,领导干部同群众一道顽强奋战,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30多万人民解放军官兵,人人奋勇争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堤防。公安干警在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的同时,维护了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灾区人民忍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舍小家保大家。儿子牺牲了,父亲冲上前;丈夫殉职了,妻子顶上去,誓与洪水拼搏到底。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牵灾区,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大地上涌动着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展现出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经过60多天的奋战,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终于战胜了洪水,伟大的抗洪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写一写:

对比下面两组成语的区别,请给每组再补充一些意义相近的成语:

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

四分五裂

勾心斗角

一盘散沙

⑵集体无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学生阅读教材P8页正文)

教师讲述: 旧中国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奋斗,创造出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新局面。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无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探究讨论——

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维护集体的团结呢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8页)(此活动课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请全班同学齐唱这首歌曲。当唱起这首歌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感情?

三、我的收获

本课学习我的收获是:

①集体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班级、学校、社区、工厂都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以各大集体。

②集体的特征:同一个集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荣辱与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④为什么说团结才有力量: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⑤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布置作业

推荐第8篇:国旗下演讲稿《个人与集体》

国旗下的讲话

----个人与集体

成县二郎学校 李瑞芳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苦思冥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始终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在江、河、海洋里去。”

其寓言可理解为:一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生存,才能有所作为。

这讲的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神八”翱翔太空已凯旋归来,不用说,这一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京津120公里,创世界一流的高铁时速,不用说,成功来自于铁路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在面对华尔街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却仍然以9%到10%的速度高速增长,不用说,成功来自于我国领导等以及全国人民集体的努力拼搏,一粒沙子是那么不显眼,一堆松散的沙子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当它们和水泥混合起来,有了凝聚力,就坚固无比了。

荀况说:“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何用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古人早就知道集体的优越性,今人更知道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歌德说:人只有在人们中间才能认识自己。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之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换言之,集体是大众力量的凝聚,集

体事业的成败也取决于每个个体。

所谓集体,是把志同道合的元素合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整体利益又服务于构成集体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元素的品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品质,学校是一个集体,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学校的健康发展,为我们每一个同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当珍惜学校这个集体,珍惜学校的荣誉,为学校增光添彩,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是一个明理诚信,方正博学的中学生。

作为二郎学校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懂得我们作为其中一员的义务和责任,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为学校健康发展,迈向更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责任,为此,我们当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塑造出人人满意的学校,才能更利于实现我们光辉的目标!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我校一直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参加已有五年之久,在参加集体备课的过 程中,我体会到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业务成长极有好处,它有以下优点:

一、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新老教 师(包括骨干教师)都面临着重新熟悉新课程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 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二、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 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 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 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掌握算法;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 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

但是,我认为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 真研究学习备课足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 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 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 一方面,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 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消化整理 才能成为自已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在 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人思维之 阻,使你不时的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要要大打折扣,你的情感和价 值观就很难表现自如,效果自然会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备课中,我认为 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自已设计教案,仔细学习集体备课定夺教案,再树立自己 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就是前后贯通,轻松自如,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备课可以更多的容入自已个性化的东西,体现教学的 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1律, 生搬硬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的差异,教师更是如此,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 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所以,个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课堂教学要 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导入课文,总结课文学习, 板书的设计和学生对话,还有与学生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或复制的, 那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有 不同的见解,同样的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 大的。 再者,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与集体融合的 备课加上独特的风格,使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的。如 果你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可以通过“一帮一”“小组合作”等深入 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升华板。

总之,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人备课,它的目的是为了教好学生,因而一 切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使备课方式变成开放的、合作的、发散的、多 样的,从使学生在更好、更丰富、更精彩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推荐第10篇:浅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浅论个人与集体的关

金融工程 姚健

个人与集体,是一对看似对立,却在本质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概念。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至关重要,下面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作为哲学范畴的集体,首先是相对于哲学范畴的个人而言的。在这里,就一般意义上说,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范畴或社会范畴的抽象,集体包容的范围,应不窄于整体或社会包容的范围;就特殊意义上说,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把它理解为个人与社会或它的代表国家之间的关系。当然集体也有几种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虚幻的集体、真实的集体和现实的集体。所谓虚幻的集体,就是集体一方面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也不代表这个集体中的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而真实的集体则是消除了集体的虚构性,切实做到了把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于自身。而现实的集体则是指介于真实的集体和虚幻的集体之间的一种集体形式,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联系地,是超越了虚妄集体而又带有明显不足地集体。

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与个人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考察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作为主体的时候,那么客体就是单个的人。我们可以说离开了社会主体,单个人是无法存在的;同样,当我们把个人作为主体,社会作为客体,则可以说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个人,那构成社会的基石也就不存在了。社会或国家的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或国家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事实判断。当我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具有了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含义。对于这一点,必须特别加以强调。从根本上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是目的,而作为社会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则是手段。人们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最终还是为了人自身的生活状态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亦即为了人自身的发展。由于人的发展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所以人们才去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并以此作为实现人自身发展的手段。离开了人的发展这一最终目的,社会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如何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和社会在发展中究竟是把对方当作目的还是手段来阐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和社会将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个社会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所设想的这个社会是“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自由联合体中,由于消灭了把人与人对立起来的基础——分工和私有制,因而身处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人不再是分散的和对立的和异己的。在这个集体中,成员不是以阶级身份出现的,而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这个集体不是成员发展的桎梏,而是个体得以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3]如果从目的和手段的价值意义上来说,在自由联合体中,个人是社会这个集体的手段,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使每一个成员进一步发展;同样,社会也是个人发展的手段和目的。这种联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为他而存在”,或者说“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当时是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片面强调高积累,强调集体主义,谁要是想到个人的利益,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割去。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合法正当利益根本得不到确证,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恢复国民起到了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在自然灾害的三年里饿死很多人。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充分的惠及到每一个人。从目的和手段的价值意义上,个体成了社会发展的手段,而社会应把个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却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以物的尺度在看待发展,而非以人的尺度来评判,由此造成了目的和手段关系上的失衡。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做法,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承认个人的利益。个人开始把自己当作目的,要求集体为也作为手段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发展之后,需要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得利,而大多数人民得不到实惠。20多年的改革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各种矛盾凸现,大多数个体的目的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提法应该是很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完成。以致于在目的和手段上的关系上,我们还是侧重于把个人当成集体发展的手段。

江泽民同志提出,人应该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一论断则较好的说明了个人和社会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他们是并重的,抛弃了集体至上主义和个人至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并把它写入中央文件,意味着我党在发展观上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的转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仅仅把发展当作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的目的,应当运用价值手段对有关发展的那些看似明晰和确定的前提和观念做出分析和解剖,即进行价值意义上的“解蔽”和“超越”,由此使人们的全部生活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创美意识,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空间。发展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再一次回到了个人和集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正如中央多次提到的要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社会需要个人作为手段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个人的发展也需要社会作为手段,也成为社会进步的目的。

就现实意义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实现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既要有新时代的鲜明个性,又要有足够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样才是不辱时代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

现阶段,对于当今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是不能割裂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个人的合法利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集体对个人利益的侵占应该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个人要在利益有偿的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发展做出让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互为目的和手段,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集体做出我们的贡献,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

第11篇:国旗下演讲稿《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集体

撰稿人、演讲者:高二四班(文科重点班)刘舜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高二(11)班向国旗献词,我今天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苦思冥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始终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在江、河、海洋里去。”

其寓言可理解为:一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生存,才能有所作为。

这讲的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神八”翱翔太空已凯旋归来,不用说,这一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京津120公里,创世界一流的高铁时速,不用说,成功来自于铁路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在面对华尔街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却仍然以9%到10%的速度高速增长,不用说,成功来自于我国领导等以及全国人民集体的努力拼搏,一粒沙子是那么不显眼,一堆松散的沙子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当它们和水泥混合起来,有了凝聚力,就坚固无比了。

荀况说:“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何用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古人早就知道集体的优越性,今人更知道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歌德说:人只有在人们中间才能认识自己。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之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换言之,集体是大众力量的凝聚,集体事业的成败也取决于每个个体。

所谓集体,是把志同道合的元素合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整体利益又服务于构成集体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元素的品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品质,学校是一个集体,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学校的健康发展,为我们每一个同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当珍惜学校这个集体,珍惜学校的荣誉,为学校增光添彩,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是一个明理诚信,方正博学的中学生。

作为大厂高级实验中学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懂得我们作为其中一员的义务和责任,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为学校健康发展,迈向更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责任,为此,我们当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塑造出人人满意的学校,才能更利于实现我们光辉的目标!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

高二四班全体师生2012年3月19日

第12篇: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名人名言

●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

●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

●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孟德斯鸠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华罗庚

●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泰戈尔

●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

●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

●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马克思

● 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杰弗逊

●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马克思

●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马卡连柯

●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马卡连柯

●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

●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

●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

贺拉斯

●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马卡连柯

● 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马卡连柯

●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

● 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谢觉哉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别林斯基

●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克雷洛夫

●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

●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恩格斯

●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列宁

●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麽就干什麽,那麽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高尔基

●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林肯

●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 一燕不能成春。

克雷洛夫

●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

● 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哥白尼

●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 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

富兰克林

●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

● 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高尔基

●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奥斯特洛夫斯基

●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麽时候都能提

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13篇:个人与集体项目报告封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个人项目实践报告

项目类别:

目:

院:

业: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集体项目实践报告

项目类别:

目:

院:

业:

小组成员:

级:

指导老师:

期:

第14篇:集体劳动合同与个人劳动合同的区别

集体劳动合同与个人劳动合同的区别

集体合同的协商与签订集体合同(Collective contract)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 。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如下:

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权力和义务为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

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第15篇:个人与集体(政治小论文)

个人与集体

118班 曾林

曾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简短的对话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

个人只有投入到集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人们都很羡慕球星,球星在一个球队里可谓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离开了球队,他们又将怎样呢?美国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乔丹率领公牛队四夺总决赛冠军,人们都说是“飞人”乔丹造就公牛队,乔丹却说:“不,是公牛队造就了我。”是啊,离开了球队,球星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依然就不能成为球星了。纵观古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起义军,只凭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卡笛儿的启示和普利斯特里等人的研究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理”吗?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不存在,个体也别想存在。作为一个个体,应该明白自身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集体或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利益,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就比如二战中,一个法国人见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他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又见法西斯屠杀波兰人,他也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又见法西斯屠杀法国同胞,他还是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最后,法西斯要杀他了,他不禁感叹:“谁来理会我?”这就像笼子里的猴子,见同伴被揪出去做菜了,它高兴得拍手,殊不知下一个就是自己。为此,作为个体,要勇于承当集体赋予的责任,为集体利益作出个体的牺牲。当然,强调集体利益并不等于个体利益不重要。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要冷静思考是哪方的利益更有价值,不能盲从。

既然个人与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又该怎样建设一个良好的集体呢?就拿班集体来说,该如何让我们的班集体变得更加优秀呢?

第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班集体的生机活力,来自每位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们可以在班集体活动中,确认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

第二,要自觉遵守班集体规则。班集体的规章制度不仅仅有利于维护学习和生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只有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团结一心,分工合作,共同进取,我们的班集体才会洋溢着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氛围。

第四,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只有大家各尽所能,发挥所长,才能为班集体的建设增添光彩。

今天,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班集体,一个组、一个极、一个学校都是一个集体,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让我们都来关心这个集体,把个人更充分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吧!展望明天,我们是未来的希望,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只有从现在起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在未来,成功融入到祖国这个大集体中去!

第16篇: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个人与集体的定义概念出发,讨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形成、差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分别对社会的影响等。从而得出个人、集体对中国社会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

集体

社会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1]“所谓个人是指一个个独立的道德活动的主体,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并以独特方式进行道德活动的单个的人。而所谓的集体是指有共同的种族、文化、信仰、兴趣、风俗和需要的人们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某种组织集合。”此分别为个人与集体的传统定义,以上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包含在集体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没有集体,也不会有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好比是一颗树木,而集体则是那整片森林,森林是由无数个树木组成,而集体也是由无数个人组成。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最浅显明白的理解。现在我们则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挖掘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1 一.个人与集体经常表现出彼此对方应有的特征

从古到今,我们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集体社会到个人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发展表现。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也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像那些强调个人人权自由意识的国家大多集中在欧美,也就是经济发达国家。而那些过分宣传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地区则大多集中在亚非,也就是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从集体到个人,这是社会意识进步的表现,但整个人类社会真的如表面所想的那样表现为注重宣扬集体精神的国家人民则表现为集体意识强烈,而着重于个人意识地区的人民则不关心集体利益吗?可能并不竟然。

那些强调个人主义的地方,如美国,往往是个平等自由的公民社会。而过分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如中国,却往往比较冷漠自私。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美国人民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私家车”或者是“中国老人倒地无数人路过无人去扶”等等屡见不鲜。这些新闻虽是在思考道德人性,但更深的我们能看到在强调集体与强调个人的国家里对个人、集体的做法。

美国是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典型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之风盛行的国家居民却往往插手并不干个人之事的社会集体之中去。如上文的美国小伙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车。一个美国小伙,还是在中国的城市里,人家乱过人行车道干卿何事?没有损害到你,你骑着车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多心思来拦其他车呢?但他偏不。虽然真的不关他什么事,但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交通法,会损害到其他某些人的利益,在这位美国小伙的心中就是不行。说到底

2 也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普通居民却能干涉中国的违规事,只因为这件事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也就是集体的利益,他这个人就出来干涉了。这是强调个人主义国家对集体的做法。

相反,中国是个传统的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如“老人倒地无人去扶”“看到人家落水无人去救”等等。我们不仅要问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一个最注重集体观念的国家吗?为什么倒地了无人去扶?这或许也有社会道德的方面,但这真的不仅仅只是道德的问题。中国人注重集体,但当某类人某类事损害到集体而无关他人利益时,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不会站出来的。像排队时有人插队会闹会吵的多半也是被插队的那些人,而绝不会是前面没有受到影响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事不关己,只是因为没有损害到个人,这却已然成为一个注重集体的国度经常忽略集体利益的表现了。

无论是中国这样注重集体的国家还是美国那样强调个人的国家,都表现出了与意识层面相反的现象,即表现彼此对方的特征。但正如[2]“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我们需辩证认识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一个民族现象。

二.个人利益是否真的不如集体利益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是有所区别的。什么是个人?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顾名

3 思义,个人就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做得如何,对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但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相对而言,集体代表着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还关系到整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耀,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正如我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但这并不是一些利己主义者的理论依据。[3]“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个人必须有团队意识,才能为集体赢得荣耀。

小的时候一度认为集体很重要,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家长说的就是对的,认为团结互助的集体就是最重要的。但长大后了解了些社会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对集体有益但对个人会不利。比如做班委要向老师禀报违反纪律的同学,又不能跟同学闹关系。但两者通常不能齐美,又该怎样处理这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呢?

[4]“个体的人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具体创造者和承担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具体创造者和承担者,是社会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具体承载主体。”有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特定的条件下,认为可以有必要牺牲集体利益,以维护一部分人或几部分人的利益,而相应的会使另一部分人或几部分人不能受益乃至受损。当集体内部发生了不一致,出现了冲突,我们就必须弄清楚究竟是哪几

4 部分人发生了冲突,它的原因、情形又是怎样的,判断双方的冲突谁是正义的。如果集体是正确的,那么个人理应做出适当牺牲。反之,如果个人是正义的,那么集体也要做出牺牲。正义的标准,就是个关键的问题了。

同样是在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成员,还是班干部,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需要去完成。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当做为班委时,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份职责便是那衡量正义的尺子了。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有时又有冲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把握那把尺子。

三.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是我们讨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终点所在。个人与集体从来都不可分,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独立,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现象和关系。现在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一)注意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历来都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这样的自由从来都只是对少数人而言,而真正的自由社会并未实现。另一种是集体利益至上,集无论何时何事都只让个人利益做牺牲。那么又有谁从这牺牲的个人利益中受益呢?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绝对,我们需注重的是让个人与集体关系趋向和谐。

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

5 矛盾性。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差异性。集体内部成员利益的取得与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直接相关,一个彼此理解相互合作共创和谐的集体才能产生利益,每个个体才能从中获利。

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但是个人又是独立的,不依赖也不脱离集体。[5]“保持集体主义的生命力,对于集体来说,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并使人们在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与集体建立和谐关系,处理好其中的利益关系,这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点。

(二)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恰当关系

每个人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他人乃至社会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得认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这个集体中应负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人们在社会这个集体中,需要承担无数种责任。作为子女、父母、朋友、社会公民等等。这些责任都需要我们认清并认真承担。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关系,主动承担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关心他人。这不仅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集体的基本纽带。

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恰当关系,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集体,通过恰当地处理这种关系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这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关键。

(三)尊重个人的发展

人的存在目的是人的个性发展。集体中每位成员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它是由多种原因所形成的必然结果。集体能影响集体成员个人所起的作用,反之也能轻易影响到集体。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个体在社会中是自由人,有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才合理。任何让个人受到压抑的集体都不是一个好的集体。

集体的良好发展需要尊重个人的发展,集体成员之间要客观的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建立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通过成员个体之间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集体的发展。只有尊重个人尊重个性的集体才是好集体,这也是其处理好关系的重要方面。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直复杂的关系,但它们又应该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总而言之,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的,但是个人又是独立不依赖于集体的。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不能割裂个人与集体的联系。

四.结语

总之,我们作为个人,做好个人的职责扮演好个人的角色。我们作为集体,则融入进集体中努力做到集体与个人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即是我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应当去做并努力做到的了。[6]“一个文明人造不成一个文明社会,只有在众多的文明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向外放射光芒、渗溢甘露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一个文明的社会”。这才是集体与个人的真谛。

7

参考文献:

[1] 来自《百度文库》个人与集体概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3]《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19页

[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

[5]高永芳:《科学把握集体主义的本质》,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17期。

[6]英克莱夫贝尔著,张敬清、姚小玲译,《文明》,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04页

8

第17篇:个人服从集体

认知:

1.懂得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胜利的保证。

2.知道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 情感:

1.佩服为了集体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人。

2.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行为: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服从集体利益。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关心集体”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本课着重教育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定针对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些学生不太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往往容易从“我”字出发。另外,高年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都有所增强,做事不完全听家长或老师的安排,喜欢自己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在集体中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

1.第一板块是导入,采用提问题创设情景的方式,直接切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习课文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2.第二板块是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用了雷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课文观点。故事从四个方面来说明雷锋时时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故事先讲了雷锋在运输连当兵时,领导调他去演出队排练节目,他二话没说,便高高兴兴地去了;在演出队,他起早摸黑地练习,非常刻苦;为了连队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临到演出前,雷锋主动要求领导把自己换下来;雷锋没有演出任务后,主动把后勤工作全部包了下来,使连队的演出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

第二部分:说明个人为什么要服从集体的道理。集体是一个整体,必须要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只有大家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力。

3.第三板块是练习,设了四个栏目。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两点:懂得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胜利的保证;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成功的保证。

2.本课在讲个人服从集体的时候,要避免绝对化。教学时要让学生懂得,在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时常给集体赢得荣誉,带来利益,而集体的利益一般来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两者有时也会有矛盾。当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当有可能既不损害集体利益又可照顾个人利益时,也不是非要牺牲个人利益。

3.本课教学时可以将主课文雷锋的事例和“读一读”中小余叔叔的事例结合起来讲,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个人服从集体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学设计示例

十一 个人服从集体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成功的保证。

2.知道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 情感:

1.敬佩那些为了集体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人。

2.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行为: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服从集体利益。 教学重、难点:知道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中华大地上曾出现了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他把温暖洒向千家万户,他就是雷锋(出示雷锋画像)。

1.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事迹?

2.小结:雷锋叔叔热爱党,热爱人民,刻苦学习,积极工作,乐于助人。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指板书课题)个人服从集体。

二、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指板书课题)。

1.集体是什么意思?服从又是什么意思?

2.师小结: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有组织、有纪律、有共同目标的团体。例如: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等都是一个集体,服从是指遵照、听从。

3.过渡:雷锋叔叔是怎样做到个人服从集体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4.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体现雷锋叔叔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指名答。)

(按多媒体显示问题:哪些地方体现雷锋叔叔以集体利益为重的?)

5.“二话没说”是什么意思?

6.雷锋从汽车连调到业余演出队,他没说一个“不”字,高高兴兴地去了,这说明雷锋服从谁的安排?

板书:服从集体安排

7.雷锋到了业余演出队又是怎样做的?

8.师小结:雷锋为集体争光,起早贪黑背台词,学动作,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这说明他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板书:集体利益第一位

9.不仅如此,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雷锋叔叔以集体利益为重?(指名答。)

10.师:雷锋普通话说得不好,尽管很努力地练习,但还不令人满意。根据大家的意见,领导打算把他换下来,雷锋知道以后,他很难过吗?(按多媒体出示:没想到雷锋知道后,主动对领导说:“把我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连队的演出任务,我没有任何意见。”)

11.雷锋为什么主动要求领导把他换下来?

12.师小结:雷锋担心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影响演出队的演出效果。一事当前,雷锋想的不是个人名利得失,而是以集体利益为重,所以他主动要求领导把他换下来,这说明他遇事为集体着想。

板书:遇事为集体着想

13.雷锋没有参加演出,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4.雷锋为什么这样做?

15.过渡:雷锋虽然没有在台上表演,但他在台下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仅主动包下全部的后勤工作,而且干得非常细致。演出结果怎么样?

16.师小结:演出队顺利完成任务,这跟雷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像中国乒乓球队曾在世界乒坛上创造过许许多多辉煌的业绩一样,我们熟悉的邓亚萍、王楠、孔令辉、刘国梁等世界冠军的背后有许多人为他们付出许多心血和汗水,才使他们走上冠军之路。像阅读材料中的小余叔叔就是为冠军搭桥铺路的人。冠军来之不易,但无名英雄更难能可贵。

17.过渡:为什么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我们应该像雷锋叔叔那样,以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并尽自己的力量,为集体服务。因为集体是一个整体,它有统一的要求和行动,如果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个人服从集体,才能把集体的事情办得更好。

18.为什么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指名答)

19.师小结:就像一个足球队,有人跟前锋,有人当后卫,也有人做守门员,如果都去跟前锋,这个足球队必定会失败。所以,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成功的保证。

板书:集体事业成功的保证

20.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个人服从集体,必须做到服从集体安排,集体利益第一位,主动为集体着想,这样才是集体事业成功的保证。(加大括号)

21.我们一起读读雷锋叔叔的一句名言:(多媒体显示)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雷锋

三、课外延伸,强化观点

1.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看看英雄邱少云为什么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

2.师小结:你们看得非常认真。整个潜伏部队是一个集体,邱少云是集体中的一员。他想到如果自己动一下,整个班、整个部队就会暴露目标,战斗就会失败。他想着集体的利益,用宝贵的生命换取整个战斗的胜利。

3.过渡:我们知道了雷锋、邱少云是怎样做到个人服从集体的。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五(3)班看看,看看五(3)班同学是怎样做到个人服从集体的。

(多媒体显示《听谁的》。)

4.师小结:看了五(3)班同学的表现,我们知道集体利益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服从多数也是个人服从集体的表现。

四、辨析练习,巩固提高

1.请同学们看看张平应该怎么做?(多媒体显示:班上进行拔河比赛,张平一心想当指挥,他认为指挥挥着旗,吹着哨子,特别神气,可班委会认为他劲儿大,叫他当队员。张平怎么办呢?)

(1)我服从班委会决定。

(2)不,我一定要当指挥。

2.张平不肯当队员,而你又是张平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3.过渡:你们说得真好。有个叫小立的同学,他遇到了麻烦。我们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帮他想想办法。(多媒体显示课后“议一议”。)

4.小结:你们真聪明,为小立想出那么多好办法。

5.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做呢?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个人服从集体的道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做一个高尚的人。

六、该儿歌

雷锋是位好叔叔, 学习雷锋好榜样,

第18篇:个人、集体、社会

个人、集体与社会:公平的第一难题

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人。但是,人的生存本质上是离不开社会的。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公民必须处理好的一组关系,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公平概念中的一大难题。

公平主要是针对个人和法人而言的,归根结底,是针对个人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价值和规范。因此,当我们高扬公平和正义概念时,实际上是把个人的权利和责任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生产和分配都是由国家和政府统一管理和控制,因此,社会在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一般都是集体(国家)至上而贬低个人利益,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提出“狠斗私字一闪念”。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财产,甚至个人的生命,都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

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首先,集体是由个人构成的,没有个人,则没有集体可言;其次,人们是由于个人生存的需要才组织成为集体的。因此,个人是集体存在的原因、本质和目的。这里的集体我们可以先把它理解为集体组织,比如政府就是这样一种集体组织。成立政府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辖区内每个公民的生存和个人利益不受到伤害,否则公民没有必要出钱供养政府工作人员。集体本来只是个人的一种抽象集合,然而一旦形成为代理性的组织,它就会成为一种与个人对立的具体的存在方式。他可以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原则为公民个人服务的法人机构,也可能异化为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排斥个人权利的机构。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就会丧失,该机构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从片面的集体利益至上原则走向市场经济中对个人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政府作用的角度来看,在历史上肯定是一种进步,对于中国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个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这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一个物质财富尚不够富裕的社会里,人因生存而组成家庭,因劳动而组成生产性组织,因居住而组成村落,因防止外来入侵而组成民族国家。因此,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是每一个个人的存在方式。由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不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利益上的竞争关系,组织与组织、党派与党派,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也都存在着利益上的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就有可能变成一部分人而不是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在阶级社会,这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抗。

社会主义社会则不然。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党和政府关心和保护的是全体公民的个人利益,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一切与此相背的政策、法规、主张和做法都应该得到纠正。具体说来,私人部门或企业在符合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只关心本部门或集团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作法是合乎情理的,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分配差别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进行调节。而公共部门则不然。公共部门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他们掌握和控制着公共资源,这些公共资源的所有权是全体公民。如果公共部门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属于全体公民的资源只为本部门内部的人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甚至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这就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合法的。但是,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立法部门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多数情况是虽然表面上是有法规的,但法规制定的不合理或无法执行。因为许多法律法规本身就是由部门制定的,部门首先就倾向于要保护自己的部门利益和部门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立法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所以人们现在用“特殊利益集团”这个概念来指称那些利用公共资源首先满足本集团内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部门或集团。而出现特殊利益集团的责任主要在于立法机构和政府的规制和管理缺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反思我们传统概念中的“集体”这个术语。在传统意义上,我们一直认为集体是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范畴。它可以从阶级或阶层的意义上理解,更主要的是从集团、团体或部门的意义上去理解。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体。集体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集体是一个组织内的概念。任何组织,其内部都有一个整体利益的问题,从而要求一种集体主义或大局意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打上了集体的旗号以后,任何行为就都会高尚和合法起来。在今天这个组织多元化的时代,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变得明显和突出起来了。在社会组织多元化的情况下,要保证各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关心和保护,实现全社会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就要求通过公平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和调节,从而不仅使得每一个集体内部的成员个人利益得到保护,而且使得各集体之间的个人利益关系得到公平合理的规范和调节,实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过,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平均主义,它指的是在现有情况下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在不伤害别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公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公民的个人利益是与公民的个人需求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需求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

(四)受到尊重的需求,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五个需求中,前两个是最基本的需求,后三个是较高级的需求。从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来看,人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不断地和层层递进地在增加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依赖和关联程度。在我们研究公平概念时,我们不能不深入到这个层面的内容。

西方有一种社会资本理论,讲交往能力、行为规范和受尊重的情况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社会资本,它们可以使得人们在解决基本需求方面更加轻松。从个人需求的意义来说,上述后三个较高级的需求的满足可以反过来促进和保证人们的前两个基本需求的满足。记得曾国藩家训里讲:“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讲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需要人们付出体力和脑力的努力的话,那么,解决个人更高级的生活需求则需要付出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努力。交往需要付出爱心,受人尊重则必须首先做到自尊和自重。

在我们研究和思考公平公正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话题的时候,忽视了这个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不全面的。或者换句话说,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话题同时存在着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和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第19篇: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推荐]

教学资料

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安庆市第一中学

施闰生

备课是教师为上课提前作的准备,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活动。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如何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是当前学校教学科研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在这里谈一下我的认识与做法

一、推行集体备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集体备课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有力措施

开展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落实课堂目标的过程中仍过分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重视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导致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靠自己摸索,缺乏实质的教学经验指导。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集体备课也一定要注重学生备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而集体备课也注重备教法、备课件、备教学过程、备巩固练习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好的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2、推行集体备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学校班额过大,这种大班额教育使老师无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合格。而且由于某些原因,各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推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条有力的措施。

3、集体备课优势

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可以彰显教师个人的独到见解,课堂上百花齐放,但容易忽略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和训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而集体备课是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拓宽教学思路,弥补教师个人的不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能力,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1、严格的备课管理制度 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制;

⑵备课组会议必须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⑶备课组会议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有事须向组长书面请假; ⑷集体讨论中必须人人发言,做好记录,以备检查; ⑸教案、课件必须及时上传,做到资源共享。

2、科学可行的具体措施

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

集体备课的具体流程:组长备课——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形成预案——再次讨论定稿——个人再备——教后反思

⑴组长备课:组长备课是指组长根据新课标要求拟订每一课时的初步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当堂训练、自学思考题、培优辅差的相关思路。

制定备课计划,确定教学进度及每一课时的初步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好备课小组,指定每课时的主备人及相关讨论人。这样在个人初备环节中,每名教师对自己的精备内容会有深入的研究,会收集更多的素材,为集体讨论和制作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个人初备:在个人初备环节,我们要求每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两周备教材、备教参、备资料、备习题,对每节相关知识点和习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上网查询资料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中“有言可发”,才能真正做到集各家之长。

⑶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交流过程中落实教法的过程。

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议上,首先本组教师交换检查个人初备情况,备课组长收集并作好记载。备课组长公布本周讨论内容和指定主备人,再由教师各抒已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课时划分,然后其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各知识点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要求人人必须发言),主备人认真做好发言记录,以备检查。最后,由主备人综合各人意见和自己的观点,提出准备怎样备,集中讨论商定出本节内容的整体设计。

⑷形成预案:形成预案是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记录,分备课小组共同商议备出来的教案。 在形成预案的过程中,我们备课组要求主备人每节内容不管分几个课时,还是有关当堂训练题、重要节次的日日清练习或习题课,配套的课件,都要在最后定稿之前准备好,这样有利于对此节内容的整体把握。对于教案的撰写,相关习题全部要求打印,这样有利于保存,而且便于修改,避免在定稿讨论时,有些教师由于情面和减少修改麻烦的想法,不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⑸再次讨论定稿:在第二次的备课组会议上,每名教师认真审阅预案后提出修改意见,讨论统一后当场修改,定出最后的集体教案,这样真正做到每节课都是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

⑹个人再备:个人再备是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同的班级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教师应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次备课,形成个性的设计,使用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体教案的作用。

⑺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根据实际教学指出教案的不足,以书面形式附在教案上,以便交流和检查。

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节课,而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教后反思可是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可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记录,可是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等。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

在集体讨论或平时讨论中交流教后感,能轻松的进入教研领域,也能很快提高教学水平中,同样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有用的经验和素材。

3、一年多的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集体备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⑴丰富了教学资源储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教案、课件、其它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各章各节都有相当完善的教案、课件、训练习题等的储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而且也是一种校本教材的开发,为来年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⑵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使每名教师在教学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⑶提高了教研水平,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设计的讨论,对有争议的内容的研讨,对教后感的撰写、讨论,使每名教师在相互交流中都相应的提高了自己的教研水平,也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

⑷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优质教案起到了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

三、集体备课的反思

在推行集体备课的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发人深省的问题。

1、集体备课的误区:

在实施集体备课初期,由于对集体备课的理解不够透彻,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集体教案成了“教案之和”:分任务后,各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在集体讨论中走过场,没有真正的讨论,然后汇总,这样的教案根本谈不上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⑵集体教案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有些教师将自己分配的任务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教案和课件,不顾学情,没有精心选取,全盘吸收,压根儿没有教师参与成份。更谈不上是集体备课了。

⑶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集体教案形成后,有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机械照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使集体教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2、集体备课的前景展望:

集体备课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关于集体备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只要我们制定严格的制度,切实实施集体备课,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在当今的课改环境下,集体备课一定会对新课改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应有的作用。

集体备课要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指导下,在各学校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中,集体备课一定会很快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教学资料

第20篇: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有效方式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有效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要相结合,提倡合作,合作就是大家互相配合,相互交流。拿集体备课来说,大家互相讨论,利用众人的智慧,是取长补短,是互相帮助,是同时进步。

那么,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实现集体备课活动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 4.反思意识。

(二)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三)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二、集体备课的流程。

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说课进行整合,确定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为:确定课题——个人钻研——集体商讨——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第一步:确定课题,个人钻研。

基本要求 :脑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 具体要求: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备课的时间,然后每个教师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备课应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学法指导、备练习、备板书设计、备德育渗透等。

(1)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教师都要逐步提高具备轻而易举地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明确知识关联,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求了解与之相关知识的关联,这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 (2)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第二步: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主发言人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做法,然后进行商榷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即所谓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自由、经验和问题而来,带着感悟和启发而归)。

(1)整体备课,纵横联系,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可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3)要执行主发言人制度:集体备课要确定主发言人。对主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

①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主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②作为主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在这个准备中,无论新老教师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再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

③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步:集体研讨,形成细案,“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学案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力争实现“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的理念。

依据主备人写出的导学案,由主备人给大家讲解教学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主要说明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怎样学,学什么,独学、对学时教师应关注什么,辅导什么,展示什么内容,几个组展示,教师应点拨什么,提升归纳哪些问题。其次大家根据主备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

第四步: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由于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导学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出的导学案做深入地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释、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修正教案。每个教师根据集体达成的共识,具体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导学案添加个性化备课内容。

第五步: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年级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导学案上。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它是前进的阶梯,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记载。

第六步: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后,教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导学案进行重新调整修订,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导学案。

有效的集体备课过程,应该有备课前的构思准备,备课中的深入研讨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三个环节组成。备课前的准备是为了有的放矢,备课中的研讨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分享集体教育智慧吸纳营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只有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出现“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备课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课前准备是一堂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没有集体备课,我们的视野会变狭窄,我们在集体备课上下足功夫,努力做好。才能真正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教师的才智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让学校成为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绿洲。

《个人与集体.doc》
个人与集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