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古诗

2022-06-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相见欢 演讲稿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全词情景交融,字字传情,无人尝过亡国之痛,通过一个画面和一个比喻,把诗人复杂的内心表现的极为真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本词流传千古之句。

推荐第2篇:相见欢说课稿

《词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词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之作,也都是婉约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来脍炙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文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至于本课两首词,字词知识不多,语言易懂,但语句生动凝练,平淡中见神奇,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优秀的词句。

2、能力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2)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四、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的目标。(朗读、感悟、迁移、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1

(一)播放充满感伤气息的歌曲《别亦难》,营造情景,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二)学法的学习与积累

1、以往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进”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2、体验、感悟和朗读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

3、鉴赏写作方法

通过优秀诗句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三)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浣溪沙》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联想、比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内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点,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崔涂《旅怀》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花谢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王实甫《西厢记》 时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回歌词,喝几年美酒呢?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这首词虽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贵闲人的“闲愁”,但他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们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许还能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2篇2:说课稿《虞美人》

序号:21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教学内容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好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且情感充沛,易于受到文学的美的影响。但由于接触诗词时间尚短,对诗词的分析鉴赏还未有明确系统的思路,因此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鉴赏诗词。

教学环境分析:

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播放相关资料,创设诗词鉴赏情境,引导学生培养提出疑问并自己解决疑问的学习思路。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不可代替的、巨大的作用。诗词意象本身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限制了学生对大部分意象特征的把握。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之外,还可以凭借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拓宽视野,托起他们想象的翅膀。并且使用网络功能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李煜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鉴赏、分析全词的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虞美人》是作者寄托对故国之思满腔愁绪的代表作,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真率,特别是能通过几处意象的对比来加深情感表达,极具图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

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在于对意象所含情感的了解。在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上理解作者安排意象的独到之处,以及词中多使用问句对表现意象的作用。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

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合点: 1.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放在课件首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上课视频与朗读音频分别与词作链接在一起。 3.对本词的分析探究也利用了多媒体。

教与学的过程: 篇3:《武陵春》说课稿

《武陵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山东省临朐县龙泉中学的陈元芬,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中《武陵春》这首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我的研说流程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这七大方面。

(注意:说课,不是研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1.能从一个单元(章)的高度来分析本节教材或课文

《武陵春》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之一。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结交历史人物: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的智慧、勇气并受到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 25课把不同风格的五位作家,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的是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跨单元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分析更好。

我是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二“诵读与欣赏”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然后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如梦令》,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学习《武陵春》,在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醉花阴》,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选入李清照的词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剪梅》。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曾经这样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对宋词评价很高,宋词数量繁多,而李清照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作品从小学一直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解读,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艺术成就之高。 以上不算是立体整合,知识罗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入选的李清照作品,应该重点分析《夏日绝句》和《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等入选作品的内容风格,内容联系和脉络,最好从中看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这才算是解读教材。 3.对本篇课文或者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我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一方面需要重点谈自己对《武陵春》一首词的内容的认识和分析,本段外围的内容谈得多,涉及文本本质内容的少,应该结合作者的遭遇深入分析。 第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于古诗词,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唐诗都耳熟能详。小学六年背诵的古诗词已经有73首,其中词共有四首,并已经知道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的《浣溪沙 》辛弃疾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在七年级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同词牌同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对于李清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方法。 整个初中阶段诗共有67首,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特别是字词的妙用。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词共有18首,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体会各种写法。曲共有4首,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结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旧体诗中唐诗、宋词是考察重点。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

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我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以上这一部分很好,分析得很到位。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烦心事,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很大。每次考试之前紧张不已,考试之后也是心惊胆战。怕成绩差,收到父母老师的批评。更担心自己靠考不上高中。再有就是青春期学生的情感萌动,有单相思的哀怨,也有失恋的忧伤,更有抢夺男女朋友的绞尽脑汁。所以在讲课时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下事例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健康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一段建议删掉。学生体验是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产物。

第三、教学模式(说明教学法的成效:证书、报纸、杂志) 1.自己的基本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中创立了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比较阅读主要从异同两方面进行,完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教学实践中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每篇课文都找一篇或多篇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课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用于比较阅读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类:1.教师下水文。 2.学生的优秀习作。3.名家名篇作品。在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使用了对比阅读。我们学校已经出了初中语文对比阅读系列课程。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已经入选《教学因个性而不同》、《现代语文》、《文学教育》等著作,并被《创新教育》、《山东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即一导入情景——创设情 景,导入新课;二读理思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学重合作——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四比提能力——对比阅读,鉴别赏析;五写促发展 --------写作训练,巩固提高。(分别举例)

2.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课的重点放在课本的文本上,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文本。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量较小,视野不够开阔。如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训练对比阅读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传统语文课堂,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仅局限在学习文本上。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强调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教学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以上两点谈的有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好,但是看不出是在分析《武陵春》的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量身定做”,这就不是很符合《武陵春》说课的要求,其他篇目的说课稿照样可以如此说,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第四、教学设计 1.导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月满西楼》,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到多种感官体验。然后顺理成章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学习一首词,体会一种情,认识一个人。这首词是武陵春(板书课题),这种情让人刻骨铭心,动人心弦。这个人是一代词宗李清照。(板书作者)篇4:虞美人说课稿.doc 虞美人说课稿

鹤华中学 冯英妹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 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

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

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

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

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

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

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篇5:《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 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 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

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推荐第3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文学体裁:词 创作年代:五代时期 作品出处:南唐二主词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974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师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被毒死。李煜善于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牌: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格调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这里只列举一体36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此词为例,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3]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1]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2]

推荐第4篇:课堂实录《相见欢》

课堂实录《相见欢》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一位同学。 [学生朗读] 师:请坐。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是离愁。

师:这份离愁是怎样的离愁,哪一句中给我们具体展现了出来?(生杂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 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师:一起思考一下,他究竟在“思”些什么呢? 生齐: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 师:他离开国家了?

生:是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 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在思什么呢? 生:还思念家乡。 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 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还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他的愁是怎样的愁啊,那么多的愁,要把它整理起来,确实有一些混乱的。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迁客骚人的愁绪哪一句,能感觉到吗,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

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不想说,无法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有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我们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分量。再朗读有一下。

(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

[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说了哪些景,词人看到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

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在秋季。 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分析一下。 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愁。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不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 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 生齐: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正在落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 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好想看到这边在讨论,这个梧桐到底什么意思,有结果吗?

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觉孤单。

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的,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么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寂寞,孤单。

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评: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应当如何凸显出来,来加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也许你可以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景,试试看。

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评:“深院”似乎不够深。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 师:梧桐的特点是?生:“寂寞”。 师:“院”的特点是?生:“深”。 师:“秋”的特点是?生:“清”。 师:“清”是什么意思?生:凄清,冷落。 师:我们可以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可是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可以学着评点。 [资料展示]

生: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寂寞”是表达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就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好,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可以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可以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当时非常寂寞,所以说深院似乎可以表达出作者当时那忧虑的心里。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可以联想到愁,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师: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大家看到了没有?

师:那寂寞的是谁?是有同学曾问过。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是。

师: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还有作者。

师:对,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特别是这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是秋天,是词人。

师: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了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愁绪。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 生:“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能够演绎出来呢。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生:《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我们请同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

推荐第5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千百首诗词也有着千百种情感,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些抒发愁绪的诗句。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抒发愁绪的诗句,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李煜的《相见欢》。

作者、词牌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仅在位14年,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词作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人之情感,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却一直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内容解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2、‚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3、‚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4、板书:上阕——写景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6、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7、‚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9、板书:下阕——抒情

10、那么上、下阙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小结课文: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

推荐第6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3.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2.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方法】

资料查阅,吟哦讽诵,讨论交流,读写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其实,有许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说“先天下之忧”中的一个“忧”,不是谁都能解,谁都能堪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它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忧愁”有一深刻认识。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课前布置大家收集词人李煜的相关资料,你所了解的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交流,师生随时予以肯定,补充,小结) 2.大家都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学生自由交流,作相应笔记积累)(教师作整理板书或出示幻灯片)

三、吟哦讽诵,感知文本

(一)自由朗读,正音释义

1.学习古诗词当从吟诵开始,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词作。(学生大声朗读)(教师行间巡视,关注学生的读音、停顿等)

2.刚才大家在自由朗读时,我发现有个别同学还有读错字音,读错停顿的现象,我们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字该怎样读,词中的一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朗读时应如何停顿。

(师生明确一些字的读音)(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释)

(二)指名朗诵,方法引领

1.了解了作品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正确诵读作品,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把这词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学生评价。师生共同探讨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这首词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哽咽,悲痛。

首句叙事,可用较轻松的语调读出。第二句可用缓慢的语速读出沉思。第三句用疑问语气读出留恋企盼。第四句用降调一字一顿读出无可奈何。[小结,投影]

(三)名家范读,模仿借鉴

1.了解以上朗诵注意点之后,再让我们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朗诵这首词作的。(在上一项小结幻灯上,播放朗诵录音)

四、质疑交流,感悟愁思

1.请同学们再读词作,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反复阅读词作,思考质疑)(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疑问、感悟说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分享。(学生交流)(师生共同释疑、赏析)

学生质疑预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句中的“无言”真的是“无言”吗? “月如钩”,词人所见只有月吗,为什么一眼所见就是“如钩”的残月,我们以前所学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月的句子?人们常用月亮来寄托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同样一轮明月,为什么不同人寄托的情感各不相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是梧桐吗?“寂寞”还是词人,那么,词人用“梧桐”自况,可见词人虽为囚徒,却还不肯放低自己高贵的身份,难怪他格外愁苦。佛说“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可怜的李煜可能还是放不下他的帝王身份啊!

“秋”字之前可冠“金”“深”“晚”“暮”等字,词人为何选用一个“清”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将“离愁”比作什么啊,要用“剪”“理”?这一比喻写出“离愁”什么特点? 故人常用哪些东西来比喻自己的愁思?这种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应该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倒底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要说作“别是一般”?

学生感悟预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照应“独上”也开启了下文的“寂寞”,“独”可以想见词人的孤独。可以联想到八年级时所学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初贬的苏轼在孤独寂寞感到“无与为乐者”时,还有一个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为伴,而此时的李煜的孤独寂寞就可以想见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锁”的不是秋,锁的是词人,是词人的自由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古人常将“愁”比作丝缕,比作流水,李白还比作“白发”。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让人联想到后者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轻时的“愁”,是涉世未深故作深沉的矫情;现如今的“愁”,是饱经磨难故作轻松的无奈。

2.现在大家对这首词作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的意境。

(学生练笔、交流)(师生评价、肯定)

五、归纳小结,俯瞰全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文学之美在于思想与感情的真实流露,在于将人类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以文字形式酣畅淋漓、毫末必现地加完美表达。让我们感谢李煜,给我们以人类真情的熏陶,让我们感谢中国文学,给我们以艺术的滋养。

六、音乐熏陶,咀嚼余味

感谢我们的音乐家,把词人的作品谱写成歌曲。让我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体会李后主的词作所带我的那种“余意绕梁”的艺术魅力。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 读完这首词作,让我再次吟诵范仲淹的那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范仲淹所说那种境界真的非常人所能及了,就让我们向着这一崇高的人生境界不懈努力吧,哪怕是“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们毕竟“飞过”。

(宣布下课,布置作业)

推荐第7篇:《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千古词帝”。

4、古诗今译: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三、品味赏析:

1、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2、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教师小结:

《相见欢》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词作。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像幽闭在清秋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自由,痛苦、悲伤达到了极点。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全词自然真率,无一丝雕琢痕迹,艺术造诣极高,感人极深,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确如此。

该词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下阕,劈空而来,似波涛汹涌,将全篇推向高潮。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形象,贴切、自然地表达出来,欲哭无泪,感人至深。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推荐第8篇:《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

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酒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 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介绍词: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篇幅分类:小令(58字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大多分段:叫“片”或“阕”。

二、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三、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

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四、诗歌赏析

1、根据词的内容填空。

(1)词中点明伤怀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2)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写的是仰望之景;“”一句写的是俯视之景。 参考答案:(1)西楼;夜晚;秋天。(2)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剪不断,理还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参考答案:作者把离愁比作丝的千头万绪,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绪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被认为是绝妙之笔,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实是包含心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4、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参考答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忘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5、本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月如钩”、“梧桐”、“深院”、“清秋”描绘了一种寂寞的凄凉的境界,反应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李菊芬

推荐第9篇:《相见欢》教学反思

《相见欢》教学反思

这首《相见欢》是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他归宋以后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36个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了亡国之君拘于汴京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亡国的悔恨,对江南的思念,伴随着孤独,悲凉的心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词,我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悲慨。 其 难点是对作品“愁”的内涵的准确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链接周子寒演唱的歌曲《相见欢》,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伴随着音乐走进李煜的作品《相见欢》,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借助网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走进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网上搜集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课上检查,让学生明确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这首《相见欢》就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也正是他愁的所在,以此突破了难点“愁”的内涵,也抓住了重点即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的上片,我引导学生抓住“西楼、钩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的共同点,去体会作者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己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词的下片,我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离愁”、“滋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利用简易多媒体,分享文本,增大课堂容量。

由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我又利用多媒体分享了另外两个文本,一个是李煜的同一词牌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个是李煜的与本节课所学的《相见欢》同一主题的《虞美人》,这样的知识迁移,既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词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做如下调整:首先,调整时间,开头的歌曲可在课间就开始循环播放,只占用课堂一两分钟即可,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剩下了几分钟。其次是调整内容,教师应把李煜被囚禁的生活补充得再详细一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再次是调整方法,下片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在上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会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次教学都会有一种新感觉,相信每一次反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收获。愿我们每一位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推荐第10篇:《相见欢》导学案

《相见欢》导学案

设计者:闫晓梅 课时:一节课 教学目标:

㈠知识能力:落实文学常识与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㈡过程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㈢情态价值: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词,体会其中的愁情和美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法指导:

1.认真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自己解决字词问题,扫除阅读障碍。

2.用笔(彩笔或不同的线)勾画知识链接中的知识要点和重要内容,并且记住。3.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并且书写要规范,

导学案第一步:预习学案

第一板块: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史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擅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机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

【写作背景】亡国前安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疏通文意】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意象寓意】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归纳三条知识点:

1、

2、

3、第二板块:预习课文

1.第一次认真读文解决字词问题(学习建议: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解决字词问题)

2.第二次自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与美感。3.第三次浏览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李煜?

第三板块:我的疑惑

学习建议:第四次读文,将预习中未能理解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导学案第二步:探究学案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做以评价。

2.组长整理预习时的疑惑,准备质疑探究。第二板块:质疑探究

预习时有什么疑问在组内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建议:这部分学习为重点,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进行整理,板书到疑问区。) 第三板块:合作探究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2.鉴赏诗歌。

导学案第三步:展示交流学案

第一板块: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全班交流) 1.朗读展示(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

2.探究问题所得答案展示(抽取小组展示,其他组随时补充) 3.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师适时点拨。 第二板块:达标检测

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剪不断,( ),是离愁。( )。

2、诗中描写男主人公在月残之夜,孑然一身的斯人独憔悴的身影,渲染一种悲凉凄苦的句子:

, , , 。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 , 。

4、点破题旨直抒离愁的句子:

, , .5.点明亡国的离愁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独特感受的词句: .第三板块:拓展(比较阅读)

李煜无法说,语言太苍白了,李煜无法说,说了会惹祸上身。这留白艺术的处理非常到位。引导我们去思索那36个字背后所隐藏着无限的悲怆。可后来,他还是忍不住说了,说在词作《虞美人》中。 (幻示诗《虞美人》和赐死资料)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哪一句?划线处。),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时年42岁。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李煜因词被杀

李煜入宋后,整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一天,宋太宗找来曾做南唐吏部尚书的徐铉,问道:“最近你见到李煜了吗?”徐铉回答说:“没有您的旨意,我是不敢与他私自见面的。”太宗就命他去见李煜。徐铉也十分想念旧主,得到太宗的允许,就立刻来到“违命侯”的府第,对门口把守的老卒说:“我奉了皇上的命令,来见李煜。”老卒于是让他进入。徐铉见了李煜忙下跪,行旧日君臣之礼。李煜慌忙扶起他说:“今天还用得着这样施礼吗?”两人相对而坐,默默无言。李煜思前想后,悲痛至极,忽然大哭起来。哭罢,他长叹道:“当初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

徐铉回去后,宋太宗问他李煜跟他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就将李煜后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的话如实相告。太宗知李煜思念故国之心不死,若有所思,闷闷不乐。

不久,时值七夕,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词成后哀叹泪下,命人演唱;南唐旧臣听了,莫不黯然泪下。君臣因悲作乐,声闻于外,太宗得知后大怒,就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第11篇:相见欢教学实录

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

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相 见 欢 李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

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作者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能够共语。他身为禁囚,已毫无自由之可言,随时有被宰割的可能。在孤独、愁闷的心情中,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地登上西楼。“独上”、“无言”充分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可怜处境与神态。李煜曾劝戒自己“独自莫凭栏”(《浪淘沙》),可是今日偏偏上西楼去凭栏,可见他内心充溢着矛盾。从前是“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玉楼春》),那时多么逍遥自在,可如今却“独上西楼”。凭栏望,只见残月在天,冷如秋霜,一片萧瑟凄清景象。这如钩残月照着自身,也照着那望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上西楼是为了排遣忧思,凭栏望,却更激起了无限惆怅!低头只见寂静的院落中,梧桐已被一片秋色深深笼罩,一派凄凉惨淡的情景。词人在这里是写景,也是写他的内心感情,情与景已融而为一。一个“锁”字,更点明了他的身世,把他的难言的愁苦全盘托出。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真可谓神来之笔。尽管语同白话,而两个动词加一个比喻,顷刻间将词意推向高峰。愁恨本非实体,是无形无状的,能言传而难以捉摸。李煜用动作来形容,一团乱麻,若以快刀斩之,将迎刃而解,若能耐心去理,也能理清,而自己的繁杂纷乱的愁恨,却是用什么办法也无从排解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样具体、形象,感人至深。而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较前更深一层。前面诉说的愁情尚能借助外物表达,而今的滋味更是难以名状。是囚徒苦,还是亡国恨?诉不尽,说不清。是悔,还是恨?无从交代,也无法交代。这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感受别于常人,捉摸不到,却时时撞击心头,有苦说不出,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以冷月秋桐的环境渲染烘托,塑造孤独者黯然神伤的形象,下片用自然淳朴的语言,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的动作,鲜明的比喻,将内蕴情感充分表露,具有特别的艺术概括力。感情之流露真挚而直率,文辞之表达自然而细腻,九曲回肠,感人动情。这是出于词人的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主要归结于他的真情的抒发。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孤独而又凄凉。

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讲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5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 。(3分)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3.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答案:《相见欢》上片:描写作者秋夜独处的寂寞之情。下片:直抒胸臆,抒发离愁。 1.剪不断 理还乱

2.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点拨: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浪淘沙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潺潺: (2)一晌:

2.“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句中,“流去”的内容指什么?(2分)

3.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2分)

赏析:这首词与《相见欢》都是李煜被囚时的作品。《相见欢》抒发的是孤独寂寞之感,而《浪淘沙》却表现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对逝去的故国的怀念以及囚居的凄婉之情。全词从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四)(5分)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疏桐: (2)省: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品格?(2分)

3.词人以 为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1分)

赏析:此词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苏轼的作品。《卜算子》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江城子》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壮志。在写法上,前者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后者写得豪放,豪情洋溢。

答案:

(三)1.(1)流水声,这里指雨声。(2)一会儿,片刻。 2.过去帝王富贵荣华的生活。 3.怀念故国、对过去的悔恨、对囚居生活的悲愤等复杂的感情。 点拨: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四)1.(1)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2)省:理解,明白。2.不肯随波逐流的孤傲品格。 3.孤鸿 点拨: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

第12篇:相见欢教学反思

《相见欢》教学反思

这首《相见欢》是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他归宋以后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36个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了亡国之君拘于汴京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亡国的悔恨,对江南的思念,伴随着孤独,悲凉的心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词,我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悲慨。 其 难点是对作品“愁”的内涵的准确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链接周子寒演唱的歌曲《相见欢》,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伴随着音乐走进李煜的作品《相见欢》,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借助网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走进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网上搜集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课上检查,让学生明确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这首《相见欢》就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也正是他愁的所在,以此突破了难点“愁”的内涵,也抓住了重点即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的上片,我引导学生抓住“西楼、钩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的共同点,去体会作者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己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词的下片,我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离愁”、“滋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利用简易多媒体,分享文本,增大课堂容量。

由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我又利用多媒体分享了另外两个文本,一个是李煜的同一词牌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个是李煜的与本节课所 学的《相见欢》同一主题的《虞美人》,这样的知识迁移,既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词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做如下调整:首先,调整时间,开头的歌曲可在课间就开始循环播放,只占用课堂一两分钟即可,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剩下了几分钟。其次是调整内容,教师应把李煜被囚禁的生活补充得再详细一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再次是调整方法,下片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在上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会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次教学都会有一种新感觉,相信每一次反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收获。愿我们每一位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篇2:《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 三 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后拥。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如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见欢①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

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

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

无言、独上 剪不断、理还乱 月 如钩 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

寂寞、锁

无人共语、孤寂无欢篇3:《相见欢教案》 篇4:《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姚旻怡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1期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

【教学设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但在课本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他的词作,对其人其词还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课前预习部分先印发了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让学生对李煜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要理解词中的愁苦之情并不难,可以通过“寂寞”、“离愁”等词语来感知。但仅有这种感知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要深刻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2.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学习难点】

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课前预习】

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导入。

二.知人论世 1.由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引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 2.李煜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是南唐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在他39岁时,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押解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毒死。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三.朗读感知(学法指导:朗读法。多种朗读方法变化运用,加深课文印象。)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提供配乐,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正音、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美读。

四、品味赏析(学法指导:启发法。注重品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由思考,理解词人感情,领悟作品意境。) 1.思考: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愁) 2.你通过词中哪些景物感受到作者的愁绪?为什么? “月”

问: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问:这些“月”中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问:本词中写的不仅是“月”,还是“月如钩”,为什么不是“一轮满月”?

(“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煜此时作为亡国之君思念故乡,思念故国,有家回不得,更显示其心中的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

“梧桐”

问:让我们看一看其它词中选用“梧桐”展现出怎样的情愫?

幻灯片显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愁”、“离情”,梧桐渲染的都是悲伤、寂寥的氛围。)

问:为什么梧桐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这几位词人不用松、柏呢?

(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梧桐是作为秋天的象征出现的。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深院”

问:想象一下,怎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哀伤的愁绪相信我们都感受到了。)

“清秋”

问: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常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更何况,不仅是“秋”,还是“清秋”,这里的“清”如何理解?可以组一个恰当的词语。(凄清。这也反映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凄凉、孤清) “西楼”

问:古典诗词中西楼常常与月相伴,“月满西楼”是上半夜,还是下半夜?(下半夜) 问:下半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词人为什么还“独上西楼”?(家国之思、辗转难眠、愁闷的情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依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忧怨的情思。) 3.除了这些景物,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愁绪?

“无言”

问:为何“无言”?(一方面是无人说,一方面是无法说,愁太深重了,欲说还休。) “独”

问:体会出什么?(一个人的孤独、凄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摹愁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用它的长、乱来写离愁之多、之复杂,化抽象为具体。) 问:“愁”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高明的诗人却常常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愁”描摹得可观可感。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写愁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在《秋浦歌》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的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美人》中则将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这句写出了“愁”的什么?(滋味) 问:是什么味儿呢?(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不能用酸、甜、苦、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问:“别是一般”,为什么与别人的离愁不一般?(亡国之恨比别人更深重。) 4.试比较一下前面感受的“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与后面感受的“无言”、“独”等词有什么区别?(前面五个词都是具体的景物。) 5.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这几个景物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蕴藏着词人内心的孤寂、哀伤之情。这种融入了诗(词)人主观感情的具体物象就叫做“意象”。“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学会把握意象,更能理解诗词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以前学的诗词中其实也有很多意象,请同学们说说。(“柳”谐音“留”,蕴含离别之情。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蓬”、“浮萍”常常比喻远行或漂泊。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小结:李煜这首词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衬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理绘愁。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而欲说还休的破家之愁、亡国之悲更是痛彻心腑。

五.学以致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分组讨论,用刚刚教过的方法自学李煜另一首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思考:1.请找出本词的“词眼”。(恨) 2.“词眼”在词中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林花谢了春红”,落花不仅容易让人产生伤春惜花之情,也常常喻指好景不长。“寒雨”、“风”不仅代表自然界的风雨,也让人感受到词人人生的风雨、坎坷。“胭脂泪”,花本无泪,以我观物,作者移情于此,花便也有了悲伤之泪。“水长东”,写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一课一得(学法指导:归纳法。提纲挈领,理清脉络,总结归纳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会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 2.找出“词(诗)眼”,体会其在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3.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理解诗词表现的情感,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七.迁移拓展(学法指导:迁移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加深对意象等所学知识的巩固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作业:篇5:相见欢教学实录

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

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相 见 欢 李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

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作者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能够共语。他身为禁囚,已毫无自由之可言,随时有被宰割的可能。在孤独、愁闷的心情中,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地登上西楼。“独上”、“无言”充分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可怜处境与神态。李煜曾劝戒自己“独自莫凭栏”(《浪淘沙》),可是今日偏偏上西楼去凭栏,可见他内心充溢着矛盾。从前是“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玉楼春》),那时多么逍遥自在,可如今却“独上西楼”。凭栏望,只见残月在天,冷如秋霜,一片萧瑟凄清景象。这如钩残月照着自身,也照着那望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上西楼是为了排遣忧思,凭栏望,却更激起了无限惆怅!低头只见寂静的院落中,梧桐已被一片秋色深深笼罩,一派凄凉惨淡的情景。词人在这里是写景,也是写他的内心感情,情与景已融而为一。一个“锁”字,更点明了他的身世,把他的难言的愁苦全盘托出。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真可谓神来之笔。尽管语同白话,而两个动词加一个比喻,顷刻间将词意推向高峰。愁恨本非实体,是无形无状的,能言传而难以捉摸。李煜用动作来形容,一团乱麻,若以快刀斩之,将迎刃而解,若能耐心去理,也能理清,而自己的繁杂纷乱的愁恨,却是用什么办法也无从排解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样具体、形象,感人至深。而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较前更深一层。前面诉说的愁情尚能借助外物表达,而今的滋味更是难以名状。是囚徒苦,还是亡国恨?诉不尽,说不清。是悔,还是恨?无从交代,也无法交代。这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感受别于常人,捉摸不到,却时时撞击心头,有苦说不出,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以冷月秋桐的环境渲染烘托,塑造孤独者黯然神伤的形象,下片用自然淳朴的语言,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的动作,鲜明的比喻,将内蕴情感充分表露,具有特别的艺术概括力。感情之流露真挚而直率,文辞之表达自然而细腻,九曲回肠,感人动情。这是出于词人的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主要归结于他的真情的抒发。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孤独而又凄凉。

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讲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13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

预习提示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

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相见欢》李煜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已经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一些艳情为主的窠臼。原有集,已散失。有人把它及其父璟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3、朗读指导

这首词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4、诗词鉴赏、

词上片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推荐作业

赏析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人巧妙运用了“新”“旧”对比,用“新”来反衬“旧”,突出了词人对往事的留恋。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用叹今的方式来表现怀旧的感情,情味凄婉。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面对花儿飘零,心中涌起了无尽感伤。但看到相识的归燕,空虚的心灵又得到了安慰。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通过写主人公的行动,倾诉了词人怅惘的心境。

2、你认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3、《相见欢》〉中书写离愁的句子是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第14篇:相见欢上课教案(整理)

相见欢

无言独上新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地背默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词中名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新课: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出示课题(幻1)

2.出示教学目标:(幻2) 二.作者及作品:  1.李煜:(937-978)绝代才子,薄命君王。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莲峰居士,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978年的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虽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一个优秀的词人。(幻3-幻4) 2.作品:(幻5)李煜的词以南唐亡国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奢侈豪华的宫庭生活 ;后期主要是回忆往事,怀念故国,描述被囚禁后的苦闷生活。 3.背景:(幻6)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幻7)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2、疏通大意: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

弯如钩冷月相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那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幻8-幻9)

3、概括上下片内容,欣赏诗歌 读上阕,思考:(1)形象描绘词人登楼所见之景是哪一句?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上阕中选择了那些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幻10) • 明确:(1)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片写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 (幻11) • 明确:(2)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一座空荡荡的、孤独冷清的楼。,一处派遣忧伤或遥望故乡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月亮一样。 •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都会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小结(幻12)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3) 下阕: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幻13)

思考:上下阙写愁的最大不同在哪?(幻14)

上阙借助意象来写愁。深秋的冷清和如勾的新月增添了词人心中的凄凉之感。(寓情于景)

下阙直接写愁 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幻15)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亡国哀思) 上阕:囚禁生活

环境烘托

亡国 下阕:愁绪深重

比喻抒怀

之思 五.主题探究:(幻16)通过描写了亡国后的凄凉寂寞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心中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六.拓展:说出你所积累的写愁的古诗词名句,看谁说多。(幻17) 七.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词意,能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第15篇:《相见欢》全诗赏析

[出自] 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5]?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6]?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第16篇: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品味赏析:

四、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语。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17篇:相见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词作情感基调,进而体会主旨,师生共同分析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多媒体演示等帮助理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深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教师: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李煜 教师: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

学生明确:他是南唐后主、词中帝王的李煜。我们知道他的词以南唐亡国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奢侈豪华的宫庭生活;后期主要是回忆往事,怀念故国,描述被囚禁后的苦闷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一首词作《相见欢》。

2、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媒体演示】

3、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与作者的感情。(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主旨)【小组自由讨论】

明确:词题必须扣住“离愁”。【板书】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媒体演示】

4、教师: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意象(景物)?

明确:意象:【媒体演示】 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西楼”、“残月”可联系“月满西楼”或“西楼望月几回圆”理解) (“梧桐”可联系“梧桐更兼细雨”理解) (院深大而显人少,可见寂寞、孤单)

5、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

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媒体演示】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暗点了身世。(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移用。)

6、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那么这两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具体分析: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可以游走。 贺铸《青玉案》写愁多而可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媒体演示】

7、扩展延伸:阅读李煜的另一首《相见欢》

相见欢

林花谢 已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8、小结:这两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通过这段时间的诗词学习,我们应该对诗词鉴赏的步骤有一定的了解:首先要注意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及与表达主旨相关的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词作基调,最后联系作者身世,结合全篇领会主旨。

9、歌曲欣赏:

教师: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媒体演示】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诵,并且整个朗诵过程要在背景音乐《二泉映月》配合下进行。教师朗诵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词中意境。

【媒体演示】呈现本词在屏幕上,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通过复习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词作主旨。 【媒体演示】作者简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媒体演示】提供背景音乐《二泉映月》为学生体会感情创设意境。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可联系词人的生世 (方法:知人论世) 要注意景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媒体演示】呈现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主旨。

【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从意象入手理解词作,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词作能力且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媒体演示】呈现问题与答案,提高学生品字析句的能力且印象直观。

【学生回忆回答】通过回忆其它类似写愁词句,了解这些写愁词句的共同特点,提高学生品字析句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这一写愁词句的绝妙之处。

【媒体演示】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增进认识,提高鉴赏能力。

从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帮助学生得出一些实质性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鉴赏活动中能够得心应手,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自由发挥

【媒体演示】放歌曲《独上西楼》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感受词作主旨及情感基调。

巩固知识,与中考链接。

第18篇:17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襄城一高初中部九年级语文学案(下)17

执笔:刘娇艳

审核:王金伟

审批:

班级:

姓名:

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背默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表达的感情,准确对诗句进行赏析。【重点难点】同目标1,2。

相见欢

一、文学常识。

1.李煜,五代时期 后主。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闲情,亡国之后,其词多抒发 。

二、默写填空。2.《相见欢》以眼前实景写主人公苦闷终日的句子是: , 。 3.《相见欢》的主旨句是: , , 。 4.《相见欢》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的诗句是: , 。 5.《相见欢》中“ , , ”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6.《相见欢》中描写“藕断丝连”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 , , , 。 7.《相见欢》中抒情的句子是: , , , 。

三、能力提升。8.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 ”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 之情。9.对《相见欢》这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黯淡的底色。

B.仰望夜晚的天空一弯残月,使人愁上添愁;俯视秋天的地面无边寂寞,使人愁而更愁;上片

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不言愁而愁自见。

C.下片前三句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难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

10.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居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11.任选角度,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2.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渔家傲·秋思

一、文学常识。

1.范仲淹,字 ,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我们学过他的文言名篇 。

二、默写填空。2.《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3.“ , ”两句点明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4.“ , ”两句表达了将士因边疆战事未了,难以回家。 5.“ , ”抒写作者忧国思乡的思想感情。

6.词中表现“异”字的句子是: 。 , , 。 7.“ ”即景生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边塞特有的凄凉和荒芜。

三、能力提升。8.“燕然未勒”的意思是 。 9.《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以 (表达方式)为主,描绘了 (内容);下阕以 (表达方式)为主,抒发了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10.《渔家傲·秋思》下阕“ , ”两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 ,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11.词的上阕写景,围绕“ ”字着笔,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抒怀,慨叹 和 ,表现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12.本词上阕是写景,以“异”字统领,然后以、、三幅画面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 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阕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阕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同。 C.词的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2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15.用自己的话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16.“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有何作用?

17.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浣溪沙

一、文学常识。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二、理解填空与名句默写。

2.词的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 。 3.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5.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名句是: , 。

三、能力提升。

6.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图画。 7.“夕阳西下几时回”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

3

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10.本首词哪两句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11.试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相见欢

11.(1)以“梧桐”自比,表达了词人孤寂凄苦的心情;(2)“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囚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凄苦。

1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纷繁的离愁比作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被囚后难以排遣的悲苦心情。

渔家傲 秋思

6.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9.描写 塞外奇异的秋景 抒情 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情怀

10.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异 功业未立(或:燕然未勒) 思念家乡(或:归期无计) 12.衡阳雁去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15.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座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16.写出了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17.用典,既想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浣溪沙

6.夕阳 落花 归燕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话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青春易逝的感慨。

11.寓情于景。借助夕阳西下、落花归燕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岁月和生命的珍惜,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

第19篇:优秀课《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情感,积累诗句。2.多角度品鉴词句,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鉴词句,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诗词的教学方式虽已有一定了解、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基础但要能深入理解该词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南唐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

二、新课教学

1.请同学们散读这首词。

2.请一生读该词,了解学生朗诵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可设计再散读课文或者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事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西楼、钩月、梧桐、深院、清秋。表达了诗人的离愁。我们朗诵的时候语速需要缓慢一些、语调需要低沉一些。

3.请同学们把这种离愁情感融入到朗诵中去,生齐读课文。

【备注】:此处引导学生关于词的语速、语调:慢速、低沉,并让学生都尝试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速、语调。

4.我从同学们的朗诵中听到了离愁的意味,其实同学们之前学过很多写离愁的诗句,说一二。【教师备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枫桥夜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黄鹤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

《登岳阳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归纳】:诗人表达的是思友、思亲、思故乡的情感。 【备注】:此处可让学生一起读读诗词。

5.那么你们知道李煜的愁是怎样的愁吗?他的离愁和杜甫、王湾他们的离愁有怎

1 样的异同?

【出示】李煜25岁即位,世称“李后主”。38岁,金陵城陷,李煜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41岁时被宋太祖赐酒毒死。 【出示】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示两个内容请学生前后四人进行讨论。

你从材料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李煜的离愁和杜甫、王湾他们的离愁有怎样的异同?

明确:相同处:远离了故乡、思念故乡。“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囚徒,“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之君,他的愁既有离人之思,又有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虽然都有思念家乡之情,但这种别了三千里家国的痛,一代君主,最后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痛,和李白、杜甫游历山川随时可以归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破国离家之苦恐怕也只有李煜自己最能真切体会了。 【板书】离人之思、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6.这种愁绪这么复杂,诗中哪一句体现了这种复杂的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明确:以丝喻愁,把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写出愁绪的纷乱、繁杂。就如《虞美人》中这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下面,我们带着这种深切的离愁,把下阕一起朗诵一遍。(生齐读) 8.同学们理解了这种复杂情感之后,重新回到上阙,诗人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传递这种复杂情感的?请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四人讨论) 【教师备用】

月如钩:如钩之月是不圆满的,就蕴含着离别之意,残月与他离了故土、沦为阶下囚的现状非常吻合。且钩月月色必然昏暗,那么庭院也必然晦暗阴沉,所以天上的残月、庭院的阴晦、词人的伤感遥相呼应。

西楼:词人登的楼是西楼、偏楼,低沉消糜,是与词人的心境相吻合的,词人为何要登楼?

【出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2 登西楼是为遥望故国。词人又说“独自莫凭栏”明明劝说自己一个人就不要登楼了,登楼就会引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可是能劝说的了自己吗?愁绪无法排遣的时候依然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梧桐是寂寞的,其实寂寞的是诗人自己,和他亡国被囚的现状相符合。词中哪些地方还告诉我们诗人的寂寞?----无言、独上。 与过去帝王时期前呼后拥相比,此时的孤独更显凄凉。

你能解读词人是怎样的上吗?怎样的脚步?沉重的,缓慢的,一步接一步,他将内心的愁苦化作步步脚印,登上西楼。

能不能换“杨柳?”:杨柳春天,梧桐暗点季节----深秋,落叶纷飞有一种萧条之意。

深院:细读“深”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院墙之高、庭院昏暗、偏僻、空旷,只有诗人一个人更显院落之深,更显诗人孤独、寂寞。“庭院深深深几许”。 锁清秋:锁住的是清秋,更是词人。能不能直接说:“锁我心?”不能,亡了国被软禁的不自由,哪是能那么直白的说出来,只道是清秋被锁,院墙高深。那么他的复杂情感放在哪里呢? 【板书】心上

9.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苦,从他的词作中点点滴滴的渗出,“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陈延焯《云韶集》)”就让我们带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再次朗诵这首词。(此处充分读。)

三、巩固练习

四、课后迁移

五、板书

【宋代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板书“秋心”

3 西楼 梧桐

秋 心

钩月 深院

离人之思

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第20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案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了解词人的身世,体会词人的愁苦情绪。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赏析法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出词人。(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带有伤感背景音乐的幻灯片:公元975年的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在一座金碧辉煌

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里,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的 君主,泪眼朦胧面容苍白地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 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 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开始了三年的囚禁生活。 (过渡语: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二、走进词人。幻灯片投影: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公元975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违命侯。后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的生日)的夜里,因李煜作《虞美人》被宋太宗毒死。李煜政治上无能,但他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所创作的歌词,几乎首首都上了那个时代的“最流行金曲榜”,其中有些歌词至今都是脍炙人口。所以有人评其“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三、播放视频。摘自百家讲坛一段概述。教师顺势引出《相见欢》。

四、朗读词文。

(一)、读准节奏。学生自由朗读。

(二)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观之听之。

五、读懂词意——品味语言,感受词人情感。教师抛出问题:

这首词提到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学

生合作探究,把握词人的特殊感情。)

意象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 “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 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 “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 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意象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意象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 (幻示例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这些诗句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

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意象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让学生想象词人的表情动作等。)

六、读出赏析——体会写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的名句。

你认为这首词哪个地方写得最好?简要做些赏析。 学生合作交流心得感悟。教师幻灯投影:

最后两句,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词人的愁重,愁浓。运用这种手法的诗词佳句很多: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2、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有了质感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了长度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愁有了范围

5、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 6.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愁有了生命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难以梳理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难以消除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难以排遣

七、读出积累——李煜佳句欣赏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八、小结本词。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有主要是追昔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力大大增强。近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对李煜的词有这么一个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视频播放)

九、名作推荐。 在李煜的创作中,浸染着这种泣血之愁的词作还有很多,请就你最喜欢的一首试加赏析,(参考篇目:李煜的《浪淘沙》、《子夜歌》、《虞美人》、《望江南》、《破阵子》------)体味李煜词的不朽魅力。

《相见欢古诗.doc》
相见欢古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