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

2022-06-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

灯谜竞猜、春季农民运动会、焰火晚会……中国百姓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在充分展示我省 “十一五”期间辉煌的发展成果和致力转型、跨越,精彩开启“十二五”新篇壮志豪情的同时,也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运城市

快乐美食节邀请您品尝

今年“两节”期间运城市将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包括春节文艺晚会、民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电影节、快乐美食节等。

据悉,运城市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举办民间社火表演和元宵节灯展活动,市区民间社火表演活动于2月17日(正月十五)上午在河东广场举办,市区灯展于2月16日至18日 (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在河东街(百货大楼路口至市计委路口)、解放路(百货大楼路口至南风集团路口)举办。此外,该市组织有关酒店、饭店举办快乐美食节,并于1月23日至26日在运城宾馆举办全市名厨名菜大赛。

侯马市

百姓过好文化大年

春节联欢晚会、春季农民运动会、民间社火……在“两节”来临之际,侯马市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具体安排为,2月12日至14日(正月初十至十二),春季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在该市凤城乡凤城村举办。全市5个乡(街道办)分别组织农民运动队参加。

2月15日、16日 (正月十

三、十四),新田乡、凤城乡等各自组织社火表演队参加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选出的优秀节目将参加2月17日(正月十五)在市体育场举办的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活动。

从2月15日至2月20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节灯谜会暨侯马市2011年迎新春法规知识宣传周活动将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2011年元宵节焰火晚会将于2月20日(正月十八)晚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此外,该市还安排了迎新春书画名家作品展览、春节戏曲展演、新田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让全市23万群众度过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年。

平遥中国年

万家灯火靓古城

1月26日(腊月二十三),在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锣鼓阵阵,彩旗摇曳。“我们的节日·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平遥中国年活动在一片欢快吉祥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今年的平遥中国年将有十道民俗文化 “大餐”呈献,让广大中外游客尽享新春的喜悦和快乐。一是挥毫泼墨送春联;二是传奇嘉年华;三是惊喜游乐园;四是民俗旱船表演;五是民俗舞狮表演;六是大型说唱剧《解放》演出;七是十台地方传统大戏;八是万条灯谜竞猜;九是登城墙、吃风味、品民俗、赏《晋商乡音》等景区系列活动;十是传统休闲体验(写春联、贴窗花)、县太爷拜年、财神爷送元宝住客栈、古城人家体验活动。

据了解,今年平遥中国年的主题为“万家灯火靓平遥”,整个活动从2011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18日 (正月十六)。为了有效引导游客过一个祥和的新年,活动主办方相比往年在活动安排上增加了很多有趣好玩的项目。

亮点一

游客享受“三免费”

据平遥县旅游局节庆办主任赵建文介绍,平遥的年俗相比其他地区传承得更正宗。今年游客们在古城过大年还可享受三免费:“免费看灯,免费看演出,免费看绝技”。张艺谋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灯笼高挂的景象将再次出现在平遥古城,市民可以赏花灯、猜灯谜。

据统计,由于提供免费活动项目,今年来古城过年的人流量将达到4万人次,为引导游客有秩序参观游览,主办方还印制了“平遥过大年”游览指南,其中将各种活动的举办地点、日期、路线图都详细标注,有效分导人流,让游客们过一个祥和安全的“平遥中国年”。

亮点二

22米空中“走钢丝”

为了让游客们在古城吃好住好玩好,主办方开设了“惊喜游乐园”项目,游客可以在游乐园内体验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其中,来自河南新乡的“蓝天”艺术团将带来高空走钢丝惊险表演。这些身怀绝技的演员们在22米高、200米长的钢丝上面表演 “天女散花”、“高空钢缆蝶翩舞”、“自行车比翼双飞”、“高空走钢丝”等节目。据了解,该项目将每天演出4场,时间分别是10时、16时、19时30分、21时30分。游客们可以在尖叫中体会一个独特的年味。

亮点三

《解放》助兴古城

应平遥邀请,著名导演张继钢执导的大型说唱剧《解放》首场演出将于2月10日(正月初八)晚在云锦成演艺中心举行,连续演出9场。《解放》是张继钢继《千手观音》之后打造的又一部经典舞台巨制。全剧以“裹脚”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凄美爱情,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作为国内的首部说唱剧,该剧把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和戏曲唱段引入戏剧情节,是一出融说书、戏曲、山西民歌及舞蹈为一体的全新舞台表演剧目。

活动时间安排

灯火平遥 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 迎薰门广场

灯谜竞猜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县衙

吃风味品年俗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文庙大戏堂

大型说唱剧《解放》表演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 云锦成演义中心

唱响平遥 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六 迎薰门广场街头

社火表演 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二 古城街区

元宵节社火展演 正月十四 曙光路

焰火晚会 正月十五晚19:30 行政审批大楼前

晋城市

市区十大活动助民乐

2011年春节、元宵节即将来临,今年晋城有哪些节日活动呢?据了解,今年“两节”期间,晋城市区文化活动以“神奇太行、文化晋城”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晋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看晋城春晚、听上党梆子,观元宵焰火、赏花灯、逛书市等活动,已成为“两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值得期待的是,以往很少能在市区看到的舞龙舞狮,今年也将登陆晋城市区。据悉,在“龙腾虎跃闹元宵”2011年全民健身活动中,晋城市体育局将组织各县(市、区)的舞龙舞狮高手,正月十三11点至14点,在阳电体育广场亮绝活闹元宵,喜欢民间社火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活动时间安排

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 晋城影剧院

广场系列文化活动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市区公园广场

“凤城不夜天”街头彩灯展示活动 腊月三十至正月十六 市区主要街道

辛卯年春节书画摄影展 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七 赵树理文学馆

“2011书香新年”精品图书展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七 市文体宫

全民健身活动 正月十三 阳电体育广场

太原市

13场精彩大戏轮番上演

太原市“两节”文化活动年年搞,越搞越有 “中国味儿”。今年的系列活动于1月19日至2月19日举行,主题还是那句朗朗上口的“文化大拜年,和谐满龙城”。

具体活动有13项:国旗高挂喜新春、文化惠民乐新春、春联大赛迎新春、兔年灯展亮新春、民间社火闹新春、书画摄影绘新春六大板块以及锣鼓大赛、画展等。

大戏轮番上演

过大年当然要看大戏,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今年的舞台剧演出实行低票价政策,票价分为10元、20元两档,每人凭身份证最多可购3张。

演出安排是:2月12日至13日,话剧《饭·局》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两场;2月19日,《解放》在青年宫演艺中心专场为省城的老革命、老劳模、环卫工人、政法公安干警慰问演出;2月20日,歌舞杂技秀《我们年轻,我们去追梦》在青年宫演艺中心演出一场。此外,从2月12日开始,“文化惠民基层行”启动,举办方将精选戏曲、歌舞、杂技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短小精干的节目赴阳曲县沙河村、小店区水总社区等地方演出。

秧歌再现传统年俗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小戏太原秧歌,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今年,太原市挖掘、整理了一台原汁原味的太原秧歌专场演出,把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搬上舞台,让省城市民领略时隔多年、濒临消失的《游铁道》《偷点心》等太原秧歌经典段子风采,重新体验和回顾传统年俗乐趣。时间安排在2月12日,地点是龙潭公园。此外太原2月11日还将在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太原锣鼓大赛。

庙会渗透“中国元素”

连续三年举办太原庙会,这项年俗文化品牌活动已日渐成熟,成为很多市民不可或缺的节日文化娱乐内容。今年太原庙会以“玉兔迎春,和谐满园”为主题,从2月3日至20日举办,环境氛围均体现“中国元素”,年味更浓,文化味更足。

今年,太原把本土书画摄影名家名作与太原历史名人画像一并进行展览,使广大群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和接触太原本土和国粹四大名家作品的同时,还能对太原历史名人有一个全面翔实的了解,一睹古今名人风采。具体安排是,2月14日至18日在市图书馆举办“太原美”书画摄影展,2月13日至18日在采蝶轩举办国粹四大家画展。

推荐第2篇: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10龙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舞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龙舟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舟舞龙舟舞是一种汉族民俗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这种舞蹈,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12中黄高台——山西老乡俱乐部中黄高台中黄高台,是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一带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之一。这种民间活动,是抬阁的一种。由于抬阁在山西境内流行较广,各地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呈现着“空中戏剧”、“空中舞蹈”、“空中杂技”的特点。13倒悬花鼓——山西老乡俱乐部倒悬花鼓倒悬花鼓是山西省稷山县农村流传着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俗文艺活动形式,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起源于南宋时期。14铁棍与背棍——山西老乡俱乐部铁棍与背棍清徐徐沟的背棍、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具有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的优点,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蜚声中外。15渔翁戏海蚌——山西老乡俱乐部渔翁戏海蚌渔翁戏海蚌亦称“逗河蚌”、“海蚌舞”等,流传于繁峙、代县、静乐、五台、忻县、翼城、浑源、长治、交城、太原等地,是一种很富戏剧性的民间舞蹈。16沈老爷坐轿——山西老乡俱乐部沈老爷坐轿这是一种民间闹“红火”时的活动项目,主要流传在太谷县境内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内。17晋南血故事——山西老乡俱乐部晋南血故事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晋南小县-临猗,各个乡镇农村都要红红火火的“闹热闹”(有的地方叫社火)。耍龙的、耍狮子的、踩高跷、旱船、高抬、花车,最经典的、最罕见的就是县城附近田村的血故事和黄河沿岸三几个村子的扎马角。18黄河灯会——山西老乡俱乐部 黄河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汉族传统年节中最快乐的日子,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晋北平鲁县西南一带的村庄,转九曲的活动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

五、二

十、二十

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多达五天,少则三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方圆几十里的邻村乡老,亲朋好友都携男带女,赴会观赏。19太原社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太原社火太原社火是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20怀仁旺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怀仁旺火怀仁旺火是山西省怀仁县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很久以前,怀仁有种不良习惯,爱把田间的荒草,桔杆或鸡毛,蒜皮等就地焚烧,烟气冲天,炝了玉宇天宫,玉皇大帝大怒,下令要在正月十五晚火烧怀仁。一位天将于心不忍,便私正下凡,告知了百姓。于是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垒旺火,点火堆,扎花灯,放鞭炮,扮成各种角色围着火堆又唱又跳,深夜,玉帝打开南天门一看,只见怀仁地面上火光一片,男女老少被大火烧得“狂奔乱跳”,便不再追究此事,怀仁人侥幸逃过一难。怀仁旺火寄寓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21平定塔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平定塔火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22南庄架火——山西老乡俱乐部南庄架火南庄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23芮城合河古会——山西老乡俱乐部芮城合河古会据考古发现,这里就是距今6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合河文化遗址”。如今,每年二月二“青龙节”举行的“合河古会”,保持了古老的风韵。透过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们拉向那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24晋祠古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晋祠古庙会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近二十五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这里,作为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人们也往往寄于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神化了。因此,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25乡宁油糕会——山西老乡俱乐部乡宁油糕会山西吕梁山南端的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每年旧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乡宁“四月八”“油糕会”,开始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乡宁县境内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有钱无钱,吃糕过会”的民间谚语。26广胜寺古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广胜寺古庙会山西省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庙会会期为五天。 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27芮城蟠桃古会——山西老乡俱乐部芮城蟠桃古会相传,吕洞宾在旧历三月三这天,与众仙持宝物寿礼去天宫为王母娘娘拜寿。在蟠桃会上,吕洞宾巧借金簪,斩妖安民,人们为了纪念他,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并得到清政府的承认。28大同城隍庙会——山西老乡俱乐部大同城隍庙会大同城隍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作为雁同一带规模、声势最大的庙会。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举行,时间为八天。相传,农历五月十一日是城隍诞辰,为了祛病消灾,历史上就形成了传统的庙会。29旧大同晾脚会——山西老乡俱乐部旧大同晾脚会旧社会,山西大同市曾经有过这么一种怪俗:每年都照例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晾脚会”。这种“晾脚会”,可以说是大同独有,世上无双的奇俗。30九连环——山西老乡俱乐部九连环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民间的智力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31行酒令——山西老乡俱乐部行酒令行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侑酒的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形式在山西不仅历史悠久,且广为流行。32踢毽子——山西老乡俱乐部踢毽子踢毽子又称打鸡,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33打秋千——山西老乡俱乐部打秋千旧时清明,荡秋千的习俗非常普遍,民间称为“打秋千”。山西有些地方对“打秋千”的时间有讲究,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升起后开始,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传说清明前后所有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因此要回避。34挠羊赛——山西老乡俱乐部挠羊赛挠羊赛是主要在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这是一种以一只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挠”在乡间解释为“扛”,“挠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说,“挠羊赛”,就是赢或者输羊的比赛。35放风筝——山西老乡俱乐部放风筝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山西民间也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是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36威风锣鼓——山西老乡俱乐部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37绛州鼓乐——山西老乡俱乐部绛州鼓乐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38腰鼓——山西老乡俱乐部腰鼓腰鼓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39翼城花鼓——山西老乡俱乐部翼城花鼓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市的汉族传统舞蹈艺术,在翼城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闹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非常活泼明快,气势很恢宏。翼城花鼓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传衍,翼城被誉为”花鼓之乡”。2005年12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40滑冰——山西老乡俱乐部滑冰滑冰,亦称“冰嬉”,是盛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山西部分地区也十分流行。 山西民间流行的滑冰形式除穿冰鞋速滑和花样滑外,还有一种专供儿童玩耍的冰车。冰车是用木板或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木架,在木架下边左右钉上一截钯钉,钯钉要突出水架之外,用于接触冰面,减少磨擦,利于滑行。人坐在水架上,两手各持一截带尖的铁棍以用来加力和拨动冰向,冰车就滑行起来;同时,铁棍也有掌握方向和掣动的作用。

推荐第3篇:民俗文化

1、民俗文化资源的现状

2、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的作用

3、如何保护、开发民俗文化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开发业已成为各省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经。然而,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调研报告主要通过了解旅游资源的一些类型,特点,来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做一些简单介绍。【关键词】:旅游开发模式利用【正文】:

一、旅游活动的概念。通俗的讲,旅游活动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出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动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二、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自然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考察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按自然资源分类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阳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济凉涛、华林灵迹等。“筠阳八景”是:凤山飞羽、锦水翔虹等(2)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陕西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比较著名的文物名胜有田猿人遗址,半坡原始村落遗址,轩辕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门寺地宫珍宝和佛指舍利,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如高安风物像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采茶戏、无公害蔬菜、太阳粉丝、黄沙挂面、田南老酒、大观楼牌腐竹、建山面条、龙潭皮蛋、家乡肉等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三、按投资主体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2)企业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3)民间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4)外商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意见和建议】:(1)资源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全方位开发模式是是指对于依托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按照事业规律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2)资源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重点开发模式针对本地区最有特色,最能带动产业链,最能拉动内需,并且最有价值的地区或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3)资源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特色开发模式是将本地区最不同于其他同等地区,有特色的资源重点开发。培养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4)资源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如: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一些让顾客朋友们能够参与的旅游方式

(5)资源价值、

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如音乐节旅游,工业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要建设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 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和主题公园的开发等。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不少指标居全国前列。2005年青海省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的大关,旅游收入突破23亿人民币。旅游业在为青海经济的增长、拉动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地方文献所兵有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资源和研究依据。从内容上看,地方文献反映了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情况,再现了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形式上看,它可分为资料性文献和实物性文献,前者以文字或图籍形式留住了各民族的历史,后者则以实物形式直观形象地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它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民族文化的风采,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对这些具有史料和艺术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进行挖掘、考证和整理,可以为精品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史料依据。尤其是利用地方文献发掘、考证、整理土族、撒拉族等青海独有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惯、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展现给旅客,让旅客们在游览民族风情园、名山名湖和美丽草原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韵味。这样才能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建立起真正的旅游品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及对其所蕴含的民族地方文化的挖掘。 二

推荐第4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 社火

(二) 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

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

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

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

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 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 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推荐第5篇:民俗文化

The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usually in February or Marc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As early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25), it had become a festival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day\'s important activity is watching lanterns.Throughout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One emperor heard that Buddhist monks would watch sarira, or remains from the cremation of Buddha\'s body, and light lanterns to worship Buddha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so he ordered to light lanter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emples to show respect to Buddha on this day.Later, the Buddhist rite developed into a grand festival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its influence expand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whole of China.

Till toda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still held each year around the country.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re hung in the streets, attracting countle visitors.Children will hold self-made or bought lanterns to stroll with on the streets, extremely excited.\"Gue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Lantern owners write riddle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ost them on the lanterns.If visitors have solutions to the riddles, they can pull the paper out and go to the lantern owners to check their answer.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get a little gift.The activity emerged during people\'s enjoyment of lantern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As riddle gueing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wisdom, it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People will eat yuanxiao, or rice dumplings, on this day,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Yuanxiao Festival.\"Yuanxiao also has another name, tangyuan.It is 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with rose petals, sesame, bean paste, jujube paste, walnut meat胡桃仁核桃仁, dried fruit, sugar and edible oil as filling.Tangyuan can be boiled, fried or steamed.It tastes sweet and delicious.What’s more, tangyuan in Chinese has a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tuanyuan”, meaning reunion.So people eat them to denote union, harmony and happine for the family.In the daytime of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s such as a dragon lantern dance, a lion dance, a land boat dance, a yangge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and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will be staged.On the night, except for magnificent lanterns, fireworks form a beautiful scene.Most families spare some fireworks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let them off in the Lantern Festival.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ll even organize a fireworks party.On the night when the first full moon enters the New Year, people become really intoxicated by the imposing fireworks and bright moon in the sky.

推荐第6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 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推荐第7篇:日照民俗文化

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我们日照那边的过年之前和过年的习俗跟别的地方大体一样,在此就不细说了,主要说一下我们的“龙抬头”和渔家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和“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说。这一天,人们打囤子、炒“虫子”、吃面条、吃饽饽等,百姓用这一特有的方式祈求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老家,“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吃面条是说不见长虫(蛇);吃饽饽是为了不见马虎(狼);吃虫子,期盼一个丰收年。

撒灰

打囤子

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就是灶膛灰。具体做法,大致为:灰撒在门前,拦门辟灾,大鬼小鬼进不来,一家人平平安安;灰撒在墙角,辟除百虫,今年庄稼不受病虫侵害,五谷丰登;灰撒在院中,做成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放置五谷杂粮的粮仓,称做“打囤子”,预祝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撒法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但 1

这时是不敢乱说话的,遇见不懂的事,不要问,更不能嬉皮笑脸,那是要受到严厉的批评的,是对龙的不敬,今年是要受到惩罚的。

每年的二月二,妈妈就早早起床在院子里忙活。用灶膛灰做个大圆圈,有的年份妈妈会在东、西两边一边做一个,边上还做成台阶型的,听妈妈解释那是梯子,今年粮食大丰收,收粮食时需要爬梯子。有的人家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盼其早回家乡。

炒“虫子”

所谓“虫子”就是指玉米粒,黄豆粒,花生豆等。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类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炒虫子,希望把所有的害虫吃掉,今年庄稼不受虫子的侵害,获得大丰收。

关于炒虫子还有一些传说呢。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惹怒了天威,玉帝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播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心让凡人受灾挨饿,偷偷播洒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还立了块碑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来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时猛然醒悟,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炒玉米花,在院里设案烧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玉龙回到天庭,继续为人间兴云布雨。自此,每到二月初二这天,人间百姓就炒玉米花或炒豆花(俗名叫蝎豆),以示庆贺和纪念。

我们家乡每年都要炒“虫子”,大概也是为了拯救玉龙吧。 剃龙头

这一天,剃龙头那是有讲究的,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大人也要粘粘喜气,人人都要理发,;听老人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人剃了龙头当然也会显得更精神。所以每年二月二我都去剃头,就图个吉利。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渔家生产,常年要跟反复无常的大海打交道,无时无刻不潜在着危险性,尤其是在过去,科学不发达,渔民在海上的安全无保障,常常祈求神灵保佑,沿袭下来许多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和禁忌。最常见的:

1.开光:即新船下水仪式。这是渔家盛事,仪式最为隆重。新船落成,亲朋好友送红旗祝贺,旗幅六尺,取六六大顺之意。近几年贺旗骤增,少则数十,多者逾百。开光仪式要选吉日举行。船主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备二只大红公

鸡,一只在船头处开刀,鸡血从“船眼”流下,染红船头,俗称“开光”,又称挂红。岚山一带渔民称此举为“灌带”,亦称“染龙眼”,意思是该船下水后象龙一样,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不论白天、黑夜、起雾、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取鸡血开光,意在借鸡的谐音,喻“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只公鸡放掉,谓之“放生”,意即遇上海难也可免于一死。开光后,新船即可试航。俗称“下河”。下河时,要烧香、焚纸、大放鞭炮,插上亲朋送的贺旗,也有插上摇钱树的。一切就绪,亲朋邻里聚集海头,欢送新船下水。

2.上杠:也称敬龙王,每年正月初五举行。这个仪式实际上是每年渔业生产开工典礼。船头上摆供品要有整猪,有的人家为了节俭和省力,只供猪头、猪尾作为全猪。猪脸要用刀划一个“十”字,并抹进豆瓣酱放上两棵大葱,还要摆上糕点、馍头、水果等。有的渔民象新船“开光”一样,把大红公鸡在船头上杀出血,经船眼流下,名曰挂红。待上香发纸之后,船员在船主的带领下,面对大海磕头祈求龙王保佑,赐给一个平安丰收的好年景。此后,船主设宴款待船员,席间共商当年生产计划,如捕捞去向、品种及分红事宜,船员可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3.敬海娘娘:渔船遇上风浪,放桅抛锚后,船老大要敬海娘娘。船后设敬海娘娘的香案,常年供三杯酒。祭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嗽一次,再进舱为海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

祈求风平浪静。平安返船时,有的人家在龙王庙唱大戏,以酬谢神灵。

4.插重旗:这是一种在海上传递丰收喜讯的方式。即在大桅杆上升起一面红旗,接海人不等渔船靠近,便知捕捞丰收。插重旗也有讲究:大风船共五个仓。若有四个仓满,就算重载。捕白鳞鱼时,超过一万尾,旗挂大桅杆;若有7——8千尾,旗挂在船尾的旗炮上。

5.拿行:又称“抓行”。近海渔场,鱼的多少不一。民谣道:“拿了老虎头,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种稻子也吃米,拿了下边外,潭漂、撑子一起卖。”故渔民在每年的六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渔场。

据说,清朝道光年间,戴家村人首“拿行”之举,得到石臼所一带渔民的响应。石臼所海区率先实行,后推及沿海渔村。拿行的仪式由公推的梢公主持,一般在龙王庙进行。在近海下网(又称坛子网)的船主,都参加抓阄。这天,早饭后杀猪,各船分到一份肉,此举俗称“合猪”。下午,船员到龙王庙祭奠神祀。届时,道士诵经,众人上香、焚纸、放鞭、供三牲(生猪头一个、鱼一条、鸡一只)以及饽饽。祭毕,幌签决定抓阄的次序。各船主的姓名均写于竹签上,装在竹筒中,幌出一个竹签,此人拿去“抓行”。“行地”(即渔场)写于纸上,装在一截芦苇管内,用红纸包裹,全部放在升(一种计量粮食的工具)内,用红布将升蒙好,放于庙内神台上。渔民从升内摸出“行地”,再将“行

地”登记到帐簿上,此帐称“行账”,以备查询。当夜吃水饺,同一村不下海的人家也包水饺。相沿成习,渔村形成了六月十三这个独特的节日。八十年代,谁先下沪(即在海中打桩)其渔场即归谁,但仍过六月十三。

6.渔家禁忌:渔家的禁忌习俗大都是在期盼安全与丰收的心理作用下而形成的。

渔民在船上忌光身睡觉和随地大小便,以免亵渎海娘娘,冒犯神灵。

在渔船上捕鱼时,不能穿晾鞋和露皮肉的鞋,以免鱼漏网。

吃饭时筷子不能平放在碗上,这是因为船在海里遇上风流时,需将桅放倒,而筷子与桅干、碗与船形似,筷子不平放在碗上意在行般不遇风浪,且筷子不称筷子,而称“篙”。

搬动物体忌说“翻过来”,岚山一带渔民说翻过来为“打个章”、“调过来”或说“正过来”。

盐不称盐,而称“骚”,意在怕淹了。

船离岸远了不说远,而曰“开寽“,越开即越远。

推荐第8篇:春节民俗文化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

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臵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普通量角器使用很不方便,一是量角、画角步骤较多;二是它有内外两圈刻度,初学者易出错;三是度量边较短的角时须先延长后才能读数。

针对以上缺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式量角器,使用简便,量角和画角可一气呵成。把两个同样的量角器在圆心处铆合并能灵活转动,把上面的量角器沿右端挫一个长l厘米的缺口(如图)。量角时,让它的张开与待测角的两条边重合,缺口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画角时,先将缺口对准规定刻度,再沿张开处画两条射线就完成了。这种量角器还能测立体物(如螺帽)的角度。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是指原有分子间结合破裂后生成新分子间的重新组合。硼砂溶解在水中呈现碱性,在水中溶解的硼砂进入到浆糊里的PVA(聚乙烯醇)分子中,产生巨大链条使它们结合起来,故能做成柔软的蹦蹦球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势如破竹:《晋书•杜预传》

手不释卷。束手无策。手到拈来。妙手回春。

9页.

小沙坑比周围亮

5分钟

20页.

中国,日本,英格兰,印度

27.页

B,AB,AB,AA,BB,AA,BB,AA,BB,A

42页

10道

43.页

4,5,1,3,2

云锣(打击),二胡(拉弦),扬琴(击弦),唢呐(吹管)

第九交响曲

对错对错

44.页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

春联,剪纸

45页.

少了些小鱼和水草

46页.

橡胶的主成分

6页.

二题:(横着的)no thoroughfaresidewalkto the right roadban acyclistsprohibition of the left trvelingstraight再画一个停车场的标志parking

P5:3.居然、当然、毅然、安然、必然、显然、当然。

现有一根10米长的铁丝,用它来制作直径韦2厘米的圆形铁丝环,若每个环的接口处需要叠1厘米,则这根铁丝共可以制成多少个铁丝环?

1000/(2*3.14 1)=159

7页:3.诺忠婉赠前

8页;5.译:当该用而的时候而不用而,当不该用而的时候却偏偏用而,从今而后,算了算了吧6.雪尽马蹄轻大雪满弓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秦(二,大,二,小,合为秦)此(“些”短一,短一,剩下“此”)石榴(“岩”移走‘山’,‘田’植上‘柳’,是石榴)石榴(会意)

8页:7题(2)许古谢岳帅(或师)鲁秋(3)要拿茶,人上草,人下木,即茶12页:惊动了府上的尊鼠,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他说尊鼠,正是骂朋友的爸爸是老鼠。

55页:李清照李苦禅李清照匡衡戚继光

59页:新疆木卡姆演奏乐器:第

1、

2、4个,圆号和萨克斯管是西洋乐。

60页:制作孔明灯:

一、材料 竹篾、白纸、细铁丝、酒精、脱脂棉、浆糊。

二、制作方法

1、用3张薄白纸糊成一个顶端密封的圆柱体,其周长为225cm,高约90cm。

2、用宽1cm,厚0.1cm的竹蔑扎一个周长约220cm的圆圈,其下底拴2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

3、将竹圈放在圆柱体下端作底,使两者边沿近于重合,用浆糊粘住。

4、用竹蔑扎一个小圆圈,直径约15cm,周围包上脱脂棉约10g,作为燃心,然后挂在两铁丝的交叉点上。

好了,这些资料愿大家喜欢!

第47页: 窗花 寓意着寄托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对联 春联讲究左右对仗,句式工整,压韵,取义吉祥,上下联和谐,横批总领.一般用红色做底色,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当年用白色,第二年蓝色,第三年黄色,来年又是红色.

第36页;

二、

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伯乐树(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2、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3、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2、香果树Emmemopterys henryi

3、金荞麦(野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4、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5、野大豆Glycine soja

6、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

7、厚朴Magnlia officinalis

8、凹叶厚朴Magnlia officinalis p.biloba

9、花榈木Ormosia henryi

10、红豆树Ormosia hosiei

11、闽楠Phoebe bournei

12、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

13、蛛网萼Platycrater arguta

14、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

15、华东黄杉Pseudotsuga gauenii

16、毛红椿Toona cillata var.pubescens

17、榧树Torreya grandis

18、长叶榧树Torreya jachii

19、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根据1999年8月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第4号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整理

http://www.daodoc.com/bhml1.htm

名称 纲 目 科 保护级别

*革苞菊 被子植物 菊科 一级

*貉藻 被子植物 茅膏菜科 一级

*华山新卖草 被子植物 禾本科 一级

*水韭属 蕨类植物 水韭科 一级

*莼菜 被子植物 睡莲科 一级

百山祖冷杉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

报春苣苔 被子植物 苦苣苔科 一级

伯乐树(钟萼木) 被子植物 伯乐树科 一级

长白松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

长蕊木兰 被子植物 木兰科 一级

银杏 裸子植物 银杏科 一级

玉龙蕨 蕨类植物 鳞毛蕨科 一级

元宝山冷杉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云南蓝果树 被子植物 蓝果树科 一级云南穗花杉 裸子植物 红豆杉科 一级掌叶木 被子植物 无患子科 一级

资源冷杉(大院冷杉)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萼翅藤 被子植物 使君子科 一级

珙桐 被子植物 蓝果树科 一级

梵净山冷杉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

长喙毛茛泽泻 被子植物 泽泻科 一级单性木兰 被子植物 木兰科 一级

单座苣苔 被子植物 苦苣苔科 一级

东京龙脑香 被子植物 龙脑香科 一级独叶草 被子植物 毛茛科 一级

多毛坡垒 被子植物 龙脑香科 一级

娥眉拟单性木兰 被子植物 木兰科 一级辐花苣苔 被子植物 苦苣苔科 一级

光叶珙桐 被子植物 蓝果树科 一级

合柱金莲木 被子植物 金莲木科 一级

红豆杉属(所有种) 裸子植物 红豆杉科 一级华盖木 被子植物 木兰科 一级

巨柏 裸子植物 柏科 一级

落叶木莲 被子植物 木兰科 一级

坡垒 被子植物 龙脑香科 一级

普陀鹅耳枥 被子植物 桦木科 一级

巧家五针松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

水杉 裸子植物 杉科 一级水松 裸子植物 杉科 一级苏铁属(所有种) 裸子植物 苏铁科 一级台湾穗花杉 裸子植物 红豆杉科 一级藤枣 被子植物 防己科 一级

蹄盖蕨科 光叶蕨 蕨类植物 观音座莲科 一级天目铁木 被子植物 桦木科 一级

望天树 被子植物 龙脑香科 一级

膝柄木 被子植物 卫矛科 一级

狭叶坡垒 被子植物 龙脑香科 一级

瑶山苣苔 被子植物 苦苣苔科 一级

异形玉叶金花 被子植物 茜草科 一级银缕梅 被子植物 金缕梅科 一级

银杉 裸子植物 松科 一级

推荐第9篇:中国民俗文化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 “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4、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推荐第10篇:民俗文化表演

民俗文化表演

精彩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项目,广泛适用于各企事业单位、宾馆、学校、公司庆典、开业典礼、年会、展会、庙会、年货大街、商务庆典、新闻发布、开幕剪彩、房产奠基、楼宇开盘封顶、婚庆礼仪、生日派对、晚会宴会、小区入住、商场商业街、老街古镇、顾客答谢酒会、星级宾馆、大型嘉年华、非物质文化展示、国定节日等场合活动表演,汇聚人气,增加热闹氛围,意义深远!

诚信第一,价格最低,效果最好,10年经验.几千家成功案例,珠三角1000多家广告文化公司鼎力合作,您还在犹豫吗,详细案例.

如有需要请提前联系,谢谢,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民间手工艺类:

糖画捏面人面塑草编(棕编)

剪纸中国结铜丝工艺麦芽糖

剪影吹糖人篆刻内画

现场画像手指画烙葫芦画骨雕

花鸟字画艺术签名米上刻字

脸谱画扇面剪纸陶艺

创意DIY类:

风筝彩绘DIY石膏彩绘DIY帽子DIY鞋子彩绘DIY

卡通沙画DIY彩蛋DIY脸谱DIY蜡手DIY

人面公仔DIY手机装饰DIY指甲美容DIY数字油画DIY

马克杯水晶香皂DIY草娃娃环保袋彩绘DIY

油伞涂鸦DIY风车DIY香包香囊DIY水晶串珠手链DIY

彩豆画DIY丝网花DIY插花DIYT恤DIY

民间美食类:

龙须糖棉花糖爆米花蛋挞

巧克力喷泉DIY冰糖葫芦巴西烧烤铜锣烧

酸辣粉台湾车轮饼香港鸡蛋仔香港钵仔糕

坛子鸡鸡蛋汉堡寿司杂粮煎饼

南非旋转薯塔章鱼小丸子韩国烤鸟蛋麻辣烫

铁板香豆腐韩国鲷鱼烧巧克力喷泉DIY水果冰激凌DIY

汤圆DIY粽子DIY冰皮月饼DIY曲其饼干DIY

武大郎烧饼巧克力饮料台湾烤热狗糖水

舞台表演类:

舞蹈荧光水鼓舞台魔术单绿激光舞

彩色激光舞水晶球+激光舞激光舞+打LOGO激光竖琴

影子舞沙画墨舞水晶球舞(女)

烛光舞(女)泡泡秀水影画光影画

紫光手影舞滑稽节目气球舞水管舞

互动视频秀3D互动视频秀光耀未来(3D版

变脸财神踩高跷茶道表演

调酒师表演

歌手长嘴壶表演吹笛子表演大鼓表演肚皮舞表演二人转表演钢琴表演

歌手表演歌舞表演古筝表演韩国泡泡秀

葫芦丝葫芦丝演奏主持人活人体雕塑

爵士乐队

礼仪小姐

魔术表演

评弹表演

手影表演

武术表演 相声小品 雄狮点睛 越剧表演卡通人偶口技表演乐队表演锣鼓表演民乐模仿秀木偶戏木偶戏表演女子12乐坊日本茶道表演柔术表演萨克斯演奏跆拳道表演泰拳表演提线木偶舞蹈表演舞龙舞狮西洋镜-拉洋片小丑小丑气球小提琴表演扬琴表演腰鼓表演摇滚乐队杂技表演中国武术卓别林表演

模特表演皮影戏沙画表演瑜伽表演

中国中国梦民间艺术表演团,提供的精彩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项目,广泛适用于各企事业单位、宾馆、学校、公司庆典、开业典礼、年会、展会、庙会、年货大街、商务庆典、新闻发布、开幕剪彩、房产奠基、楼宇开盘封顶、婚庆礼仪、生日派对、晚会宴会、小区入住、商场商业街、老街古镇、顾客答谢酒会、星级宾馆、大型嘉年华、非物质文化展示、国定节日等场合活动表演,汇聚人气,增加热闹氛围,意义深远!

诚信第一,价格最低,效果最好,10年经验.几千家成功案例,全国3000多家广告文化公司鼎力合作,

2013诚邀合作商,如有需要请提前联系,谢谢,因为专注,所以专业,诚信第一

我们期待为您策划一场完美的活动!

官方网站:

第11篇:挖掘民俗文化

作文采风,风采文作

——浅谈民俗文化在初中作文中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态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的民俗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民间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热爱民俗传统,传承祖国灿烂的民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增添学生作文底蕴,使学生的文章在文化作文风靡一时的今天独树一帜。

一、采集民俗成系统

民俗文化正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迷失,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收集民风民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利用每一个接触了解的机会,采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去了解、记录风俗习惯。并且抓住那些有着特殊含义的民俗去深入了解,把握民风民俗与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按照一些特征把景、事、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对于当地民风民俗深刻印象和独到见解。就比如说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形成了粽子、糍粑、甜糕、米豆腐等特色食品,而北方的主食则是面。我们四川彝族的彝族年、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摔跤大会等,这些都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闪光点。

二、品味素材思泉涌 当然,有着这么多的素材并不足够。作文出了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以外还要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因此作文素材的整理和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就此做以下的梳理。

熟悉至少一种民俗习惯。这样的民俗要求鲜明又亮点。我们要了解这个民俗的形式,历史来历,发展变化以及现在人们对于这民俗的看法。

贮藏至少两三个民俗细节。光记住这些细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玩味生活细节,找到感动自己让自己深刻记忆的瞬间,揣摩出触动自己内心的原因,挖掘出这些民俗瞬间包裹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甚至伦理的价值。通过这些反思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并试着在民俗文化中找到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答案。

三、立意高远则文胜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这就是说我们写好一片文章,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恰当的立意。

当然,立意还需新颖,需要我们发现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融入我们自身的观点从而来表达我们对祖国民风民俗的热爱,对祖国各色山水的赞美。立意新颖需要与众不同的多向思维,跳出陈旧的思维框条,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立意构思方式,以独特的思维视觉去审视题目中所蕴含的内容,避开他人常写内容,写他人之未写,能他人之不能。即使是同一民俗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切题,打破思维定势,以历史为背景,站在社会的角度,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就一定能在镣铐下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就《社戏》一文来讲,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大量的民俗画面,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民俗介绍的表面,而是将自身的生活感受融入民俗中,以全新的视觉去诠释民俗。

四、民情乡味新文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随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环境。就我们所处的南江这座小城而言,藏在大巴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发达,但这里却有着优美的风景。我们可以春赏山花,夏品绿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一步一景,一步一色,一步一形,一步一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然美景中做心与眼的交流,体会有声和无声的对话,可以尽情的享受这五彩斑斓,自然纯净,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

这里还有悠久的红色历史。从鲜血染尽的山花杜鹃到生命堆砌的红四门,从战地指挥所的禹王宫到二十万巴南儿女的红军烈士陵园,从朱德的扁担到巴山背二哥,处处皆故事,滴滴含血泪。因此欣赏家乡风貌,品味家乡历史是作文风格独树一帜的必选之路。

在鲁迅的《故乡》中讲述了一系列有关江南水乡的生活趣事,例如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潮汛拾贝等。而我们南江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故事,我们可以去梯田欣赏金色的菜花,可以去小巫峡拾捡美味的菌子,可以去长赤品尝川味麻饼。指导学生用精致的语言把这些故事结合在自己的作文中,就会形成有着南江独特风味的美文。

总之,采风民间,收集民间故事,品味民间文化历史,构建自己的文章风格。但想要妙笔生花,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积累更多的优秀的语言文字,比如家乡的方言、俚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资源,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作文大潮中赢得学生自己的春天。

第12篇: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艺术大全》的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园本培训,现在我就在此对中国服饰做一总结。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第13篇: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在古代,“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常用的字眼。的确,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离开这四件事呢?而把衣放在第一位更是突出了“衣”在我们祖先心中无比重要的价值。在最初,人是不穿衣服的,后来由于有了羞耻之心,衣服才产生了。当然,那时的衣服是最原始和简单的。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衣服也在不断地改变,可以说,衣服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

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通过造型、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

二:注重精细的手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符号等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

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如:中山装的流行。

四:为了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的。

五:表现其民俗信仰。在民族信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

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一千多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文化的发展问题。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近几年,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试图与全球化抗衡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汉服复兴提供了条件,也危及着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而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汉服运动不能以一方的观点来看待,其一:汉服复兴有利于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推崇;其二:汉服运动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之心。但是汉服的全面复兴对于当今来说是不现实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服运动的开展,如果只把它看作爱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认为爱国是用心,而不是穿几次汉服,喊两句口号。而且,汉服的造价成本较高,很多家庭是难以支付的,这也不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

第14篇:民俗文化论文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

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

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

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

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

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第15篇:青州民俗文化

海岱唯青州,千秋仰令名

青州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青州为齐国腹地,物质丰富,文化发达。西汉初期,建广县城,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西晋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筑新城,名广固城,曾作为南燕国慕容德的国都。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北魏时期,由于东阳城地狭人广,在南阳河南岸增筑南廓,是为南阳城。隋唐至明清,东阳城、南阳城一直为青州总管府、京东东路、青州府、益都县等几级治所所在地,为历史上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位置因处于海(东海)岱(泰山)之间,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青州交通发达,河网密布,因此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贸易中心。西汉时期,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致力恢复社会经济。青州商品经济遂日见繁荣。当时,临淄已成齐鲁地区经济中心,其富庶繁荣可与长安媲美。与临淄一水之隔,且有历史渊源的青州,亦在临淄经济圈内,与之同领风云。随经济发展,青州文化,亦于此时开始展现地域风采。

民汉和谐相处,文化交流互融。青州是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最早来青州的伊斯兰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海上的丝绸之路使得青州贸易活动频繁,自元初开始,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稳定的回族聚居区。至今,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

青州自古为海岱间一大都会,还是著名的宗教文化区,历史上人文荟萃,思想文化开放自由,兼容并蓄。其中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州都有悠久的历史,深刻影响过当地的传统文化思想。从南北朝至宋元,青州是中国东部的佛教文化中心,建立了众多的寺院,著名的龙兴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以后,青州道教兴盛,在青州城南的云门山、驼山上,历来就是佛道并存。真教寺是青州伊斯兰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据寺内碑记记载,该寺于1302年始建,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后历代增修,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的古建筑。现在仍是伊斯兰信教群众结集礼拜的重要场所。

同时,青州位于齐鲁大地上,既有齐俗“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又有鲁俗“好儒,备于礼”的基本心理、性格、行为特征。正是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使得青州的文化绽放出更美丽的花蕊。

第16篇:民俗文化进校园

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我赞成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这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俗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对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民俗的教化功能;教育和潜移默化;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起到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4)民俗的审美功能,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悦神悦意的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与民俗文化是相近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赞成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这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学生。

我对这个活动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师生们的心里,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这样自然就进了校园,否则还是形式。

2.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多于学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用学生们喜欢的形式,使他们乐于接受。

3.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传承传统文

化的意义。 综上,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真正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最近一些高校举办了系列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促进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它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主动参与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民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生产、生活民俗,也包括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民俗,还有信仰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所以往往是以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式展现与传承的。积极推进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进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但在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时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1、科学引导不足,“传统文化进校园”在舆论上易被理解为“复古”。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有热情有贡献,却因欠缺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难以形成系统、持久的力量。更多地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出发,尚未真正凸显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智慧、教育价值,缺乏从教育理念入手的操作和评价方法。没有充分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容易给社会以简单复古、食古不化的错觉,因而得不到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活动式教育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融合,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实践中易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有些学校把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装饰和一些零散活动的开展,而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会对文化经典产生误读,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落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德育工作。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升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层面。忽视了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

3、学习资源、师资建设不足,“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缺乏有力的保障。缺乏中华文化经典相关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建设,学生的学习就缺乏整体氛围的支持与烘托。单纯的朗读和背诵,学习方式枯燥单一,学生的兴趣仅在一时,难以持久。缺乏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校内的相关教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同时,学校在创设环境上,各种条件要与学校总体设计取得统一。而这些工作都学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以保证“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长期有效开展。

总之,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第17篇:韶关民俗文化

乐昌岁时节日文化

我们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岁时节日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在这里,我也要简单的介绍下我的家乡,讲讲我家乡的岁时节日文化。

我的家乡——韶关乐昌。首先先介绍下韶关的节日习俗。据老一辈的人说,在粤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送“灶君”,俗称“小年夜”。除夕那天,人们迎“灶君”、贴春联、挂灯笼、点明灯,全家吃“团年”饭。同时,按照惯例,所有人都要洗澡,驱除晦气,换来好运。 而且在除夕夜,家家户户习惯上是要守岁的。长辈会选择在除夕夜给小孩压岁钱,迎春接福。按照习俗,家里从初一到初二,都是不扫地的,并且人们也习惯敞开家门,迎接喜气。年初一忌出门探亲访友,这一天唯一能走远一点的地方就是村里的祖庙了,每家每户会拿着贡品到祖庙祈福。初二被称为“出年”日,各家各户开始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初六以后,各地区的文娱团体四处活动,闹到元宵才结束。”

乐昌的尝新节为阴历六月初六。是时,农家辛苦了半年,早稻也有部分已收割了。在夏收夏种即将进入大忙季节、丰收在望的前夕,这一天上午,农家妇女都用新禾米磨浆,放进锅里煮成熟浆后,用豆芽、萝卜干、笋干、菜干、少量猪肉做陷,把摘来的花椒叶包成一条一条扁的糍粑,然后再蒸。中午,各家各户都吃上用新禾米做成的花椒叶糍粑,出嫁妹子也都被邀回到娘家尝新。

一些乡村,吃完糍粑,敲锣打鼓到庙里把菩萨扛到河边“洗澡”,洗完澡又扛着菩萨游乡,游乡后送回庙里。下午杀鸡杀鸭、宰鱼煮肉,纷纷到庙里奉神感谢神灵保佑,使年景丰收。晚上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美酒,吃鱼肉,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新禾米饭。到了那天下午,只要天气允许,每家每户的小孩子都会去河里洗冷水澡,洗去霉运,一年健健康康。

乐昌九峰、五山一带的农村,每年的立夏这天,有吃鸡蛋的习惯。立夏这天吃午饭时,家庭主妇就端出一篓鸡蛋来,或水煮,或煎成荷包蛋,或炒鸡蛋块,煮好后用碗盛了上桌,家里大人小孩都要吃,不吃将会受到责备。也有说是立夏插好秧了,耕田人很劳累,要加餐补充营养,因为农村买猪肉不方便,但鸡蛋是家家都有的,所以立夏这天,家家都煮鸡蛋吃。而小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专门吃法,小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拿到鸡蛋就吃,而是先用当年新长得毛竹剥落的竹壳撕成一小片长长的,再用撕好的竹壳编制成一个小巧的蛋篓子,小孩子们会拿着自制的蛋篓子装着自家煮熟的蛋去走门串户,直至玩够了才把蛋吃掉。这种习惯流行很久了,当地人认为,立夏这天吃了鸡蛋,可以消灾避难,顺利度过酷热的夏季。

第18篇:民俗文化复习题

1、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

2、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沿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3、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

(1)应是的民间事象(2)应是传承的事象(3)应是文化的事象

4、中国民俗文化的范畴

(1)生活民俗:村落、生产、消费

(2)社会民俗:家庭、人生、往来

(3)信仰民俗:节日、前兆、梦兆、流行方式、称谓

(4)游艺民俗:文艺、游艺、工艺

5、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6、节日:就是具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特殊意义的日子。

7、节日分类法

(1)按民族来分:本民族、跨民族

(2)按地区来分:全国性、世界性

(3)按时代来分:传统的、现代的

(4)按庆祝对象来分

(5)按内容来分:

a、农事节日b、庆贺节日、c、祭祀节日d、纪念节日、e、宗教节日 f、社交游乐节日g、商贸节日、h、行业节日

教师节9月

10、护士节5月

12、记者节9月1

8、中国节日特征

(1)节日时间的确定性(2)节日内容的综合性(3)节日形式的多样性

(4)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性(5)文化内涵的人文性

a、重人伦亲情b、重人际友情c、重团结协作d、重调剂生活

9、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时间、来历意义及活动

10、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1)鲜明的民族特征

(2)明显的时代特征

a、特定的时代产生特殊的风俗

b、民俗文化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受到时代的制约

c、民俗文化是生活的反映,自然应时而生

(3)独特的地域特征

a、地域不同而风俗各异

b、同一种民俗事象因地区不同而表现各异

(4)传承的稳定特征

a、时间长久而不衰b、民族迁移而不变c、社会变迁而不改

(5)出新的变异特征

(6)趋同的融合特征

(7)显著的功用特征

11、中国饮食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萌芽期(火烹期)、形成期(陶烹期)、发展期(铜烹期)、繁荣期(铁烹期)

12、中国饮食特征

(1)饮食的异味特性

(2)饮食的惯制特性

a、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b、节庆生活的饮食惯制、c、礼仪交往的饮食惯制 d、祭祀信仰的饮食惯制

(3)饮食的结构特性

13、中国八大菜系

川、鲁、粤、扬、湘、京(或浙)、闽、徽

中国十大菜系

川、鲁、粤、扬、湘、京、闽、徽、沪、鄂(或浙)

14、中国酒的种类

(1)白酒

酱香型:

茅台酒(贵州茅台镇)

郎酒(四川古蔺县)

浓香型:

五粮液(四川宜宾)

泸州老窖(四川泸州)

古井贡酒(安徽亳州)

剑南春(四川锦竹)

洋河大曲(江苏泗阳)

清香型:

汾酒(山西汾阳)

米香型:

广西桂林三花酒

混香型:

西凤酒(陕西凤翔)

董酒(贵州遵义)

(2)黄酒

甜型黄酒(10%—20%)、半甜型黄酒(1%—8%)、不甜型黄酒(1%)

(3)啤酒

熟啤、鲜啤酒、散装混生啤、桶装纯生啤、作坊啤酒

(4)果酒

(5)药酒

(6)奶酒

15、中国美食命名的艺术方式:

(1)用珍贵的物名来代替,显得高贵雅致

(2)象征吉祥,以示祝愿

(3)组合命名,给人以图画美的联想

(4)用历史典故和成语来命名

(5)用传说中的神仙和历史人物来命名

16、中国服饰的样式四种类型

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17、中国服饰的民俗特性

(1)服饰的男女性别特性

(2)服饰的年龄特性

(3)服饰的季节特性

(4)服饰的历史特性

(5)服饰的功用特性

(6)服饰的地区和民族特性

18、中国服饰民俗的内涵

(1)服饰民俗具有民族的标记意义

(2)服饰民俗具有装饰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服饰民俗具有传情达意的标识作用 a、服饰的款式语言

b、服饰的花纹图案语言

c、服饰的颜色语言

d、服饰的信物语言

e、服饰的传说故事

中山装结构部位的文化象征意蕴:

紧受颈部的衣领:

一种压力和危机感的象征

前襟的四个口袋:

标志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并意味此四者为五粒纽扣:

象征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权、监察权) 袖口三粒纽扣:

象征民族、民权、民主的三民主义

整体上严谨、平实、端庄

给人以信心与力量。“国之四维”

第19篇: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

我是一个正宗的客家人,家住广东兴宁,属于客家人口分布较广的地区,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客家的民俗文化的,我觉得客家山歌、客家饮食、客家风俗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我将在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跟感受。

首先关于客家山歌,小时候的我并不是沉浸在电视节目中,而是跟着大人们一起看客家山歌的碟子,还边看边跟着唱,什么刘三姐、阿牛哥、大声古,在那个时候都是很熟悉的主演人物,碟子的大部分主题是不畏强权、敢于争取自由权利的老百姓们,有通过斗山歌来巧骂霸主的、有通过对山歌来相亲的、还有通过演绎故事来告诫年轻人要崇尚真善美的、也有比较搞笑类的。下面列举几首比较典型的山歌代表,不过用客家话读唱比较有感情,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 ,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

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

阿哥划船妹拨桨,船浮水面任哥摇。

有时候也会大家聚在一起,听老人们唱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类似绕口令,又有些节奏的歌,现在长大了,流行歌曲也越来越多,但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氛围,很温馨。

然后关于客家饮食,客家人一向以热情好客著称,以前我以为全世界的待客都差不多,但有一次我去外省住了一段时间,发现那里跟我家乡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有客人来访,都会泡壶好茶,端给客人解渴并品尝,吃饭的时候也会做一大桌好吃的菜,给客人盛上满满的饭,就怕待客不周,可是那次在外省,他们没有茶壶,没有饭碗,都是用一次性的东西给客人的。我们传统的客家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圆以及各色酿菜,一般在过年的时候,会在大年三十这天酿好多豆腐,以备在接下来的几天享用,我还记得爷爷第一次教我酿豆腐的情景,先把豆腐用刀切成两半,然后拿起一小块,用筷子在中间夹出一条缝来,再把早已准备好的肉馅(一般是猪肉、香菇、韭菜等馅)放进那个缝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缝的两头都要是肉馅,这样煮的时候才能更有口感,就这样一直重复,直到把所有的豆腐酿完,然后把酿好的豆腐放进热油锅里,先煎一下,把肉馅和豆腐煎熟,最后再把煎好的酿豆腐放进砂锅里慢火煮,这是为了让口感跟味道更好,大概半个钟左右,就算是做好了。有些人为了看起来喜庆,会放些曲粉,这样会使豆腐变成红色,对豆腐的食用没有影响,闻起来还更香。另外,除了酿豆腐,还有娘酒,一般在过年的四个月之前开始做,是用糯米蒸饭,然后晾凉,放上一些调料(有白酒、曲等),就可以放进缸里封装起来,到了春节,家人聚会的时候再舀出发酵好的酒,有时候会跟鸡、桂圆一起煮,这是一款很有补身体的效果的食物。

最后关于客家风俗,最值得一谈的是婚嫁和祭祖。记得第一次看到婚嫁场面的时候,还很小,但却记得很清楚当时发生的一切,可能是新奇的缘故吧。在那个良辰吉日,新郎及其家人用装扮一新的轿车把新娘先接到祖屋,然后从祖屋那里一路引路到男方家,在这途中,新郎新娘会分发糖果跟红包,代表着好运,所以会有很多小孩子跟在后面要糖果跟红包,我也跟在人群的后面。到男方家后,新人们要对家人、邻居、长辈等敬茶。然后关于祭祖方面,一般在农历二月份左右,刚过完年不久,家人朋友聚完就该去拜祭祖宗了,可能是因为客家人不忘本的特性吧,到了那天,其实也是大家齐聚一堂的机会,因为就跟春节一样重要,一大早,村里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就准备好一切东西,用大箩装着,里面有猪肉、整只鸡、一些饼干(买的)、红饼(各家自己做的)、还有多个碗、白酒、蜡烛元宝香等等,几个妇女挑着在前面领路,还有一个领导者,由于一年就拜祭一次,所以每次去都是草木丛生,很茂密,所以需要带镰刀之类的东西砍掉一些树木,也就需要有年轻人在前面开路,一路坎坷地终于到了祖宗的墓地,那里也是长了很多草,所以先要清理一下,然后把带来的东西摆放好,先由村长发表重要讲话,谈一下我们祖宗的历史发展,以及我们的现状,以及如何在今后更好的发展,最后分发点燃的香给我们大家,站成几排,开始向祖先鞠躬许愿,再分发饼干给小孩子,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完成后,再回来家里,一般我们客家人都有个围龙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大家都住上了楼房,只有祖屋还是以前的围龙屋形式,回来后大家族人就在祖屋那里一起吃饭,真正的齐聚一堂,也是大家沟通、交流情感的好时刻。晚上还会再聚一次,但不是吃主食,而是各种各样的零食小吃,客家特色,大家在拼凑的长桌上畅所欲言,无论小孩大人,都坐着一起谈笑,很是温馨,一天差不多就过去了,说是祭祖,其实更多的是想大家相聚吧,平时年轻人都出外打工,难得回家大家共聚,也是促进族人团结、倾诉感情的好机会。

作为一个客家人,我很自豪也很骄傲,不仅因为她的民俗文化让我深爱,她的精神更是让我始终牢记自己的本分,让我学习到很多,同时我也将继续热爱客家人的这一身份,希望客家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去。

第20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关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文化,试图以民俗学文化艺术观念来解读,力图使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在学界得到重视,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展开讨论。 关键词:凤翔彩绘泥塑乡土文化观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地域

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等四大文化为凤翔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本文主要以陕西民间艺术极具代表的凤翔彩绘泥塑浅谈与乡土文化的认识。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凤翔泥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她是有名的凤翔三大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产生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泥塑源于汉唐,盛于宋元,历史渊源已久。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距陕西凤翔县城不远的六营村是著名的凤翔泥塑之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

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与关中的地区的风土人文为背景进行创作,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凤翔彩绘泥塑用膏泥(俗名“板板土”)为胎,掺以纸浆为筋。根据神话与传说内容,塑成民俗化人物动物,饰以彩绘。造型生动夸张,色彩艳丽多目,富有生活气息,号称“中国一绝”。与西方“抽象派”艺术异曲同工,与“印象派”艺术殊途同归。因为西方儿童完全可以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观后说:“凤翔彩绘泥塑是献给世界儿童的最好礼物。”凤翔泥塑已二次作为“国家名片”——邮票的主体图案。

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三、凤翔彩绘泥塑的珍贵价值

无论泥塑是起源于明朝、先秦还是更远古的时代,无不代表着泥塑悠远的历史文化。凤翔彩绘泥塑在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并发展下来,必然代表其所拥有的宝贵价值。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其艺术、历史文化意义,还是现代商业化中的经济价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1) 凤翔泥塑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庞杂。泥塑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土、砸泥、入棉絮、擀泥片、上模、脱胎、(合泥)、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全部由手工来完成, 包括颜料,也都是亲自细细研制,才能保证色泽好, 粘性强, 久不掉色。

(2)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抽象生动,千姿百态,展现黄土耕农醇朴民风。涉及到人物、动物、植物等,大都是空心的圆雕式摆件,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凤翔泥塑有三

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艺人们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它不但具有狮虎豹共有的生气勃勃、凶猛顽强的性格特点,还有朴实敦厚、稚拙可爱的表情神态,从而更加耐人寻味。

(3) 造型简练且夸张。“舍其形而求其神”是民间美术作品典型的造型手段,泥塑玩具也不例外,它表现为突出主体,省略细节,即抓住对象主要特征,省去次要的细枝末节。如凤翔泥塑大挂虎,眼睛是两条鱼,怒目圆睁,两只大耳特别突出,造型简洁粗犷。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4) 彩绘技术精彩绝伦。泥塑玩具的制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涂色修饰,这是泥塑玩具充满灵性的点睛之笔。色彩的搭配和底色的涂制到线条的描绘和烧火焙制的技法,每一种特殊制作技法都造就出风格各异的玩具。在彩绘前,要在泥挂片表面上涂白粉,以便上彩色后色泽鲜艳。这类泥玩具的白底色一般是用滑石粉溶解而成,将泥块辗成粉末,置入锅内放水调和,加入少量骨胶,稀稠适度,加热调匀为止。然后在塑形完整的玩具上均匀地涂敷,需要一遍成功,而且完全罩住泥地本色。上色的过程十分讲究:在品色里放入适量的鱼眼胶溶解,并且将碗放入一个大铁锅中,铁锅里加少许水,加热。最后的工序是上彩色,一般是先上大红与品绿色这两种主要色。然后上玫瑰红,作为辅助色补充大红的不足。最后上陪衬色品黄,起到增加画面亮度的作用。所有部位的色彩涂完之后,将玩具放在阴凉处晾干。至此,一个泥塑挂片的彩绘制作就全部完成。有这些讲究的绘彩技术来说,足见其技术之精彩。

(5) 艺术特色丰富。提到“民间泥玩具彩绘方法分为单底黑描、单底彩描两类”。单底彩描颜色饱满,寓意深远,其色彩鲜艳夺目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凤翔泥塑具有新颖的造型、精细的做工、雅俗共赏的外部图案以及较强的装饰价值。凤翔泥塑艺术风格质朴活泼,主要以各种动物或人物题材为主,由于民间艺人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进行创作,造型圆润,手感细腻光滑,适合儿童手捏玩耍。作为儿童或者是成人的手中把玩之物,能给人很好的触觉感和心理感受,深得人们喜爱。

(6) 符号意义有趣。出于对图腾的膜拜,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创作出各种动物的图腾,是记忆祖先的持久方法。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陕西的土地粗犷、刚劲、豪放,陕西人身上凝聚了古老而博大的浩气,其泥塑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寓有镇宅驱邪、赐福降祥、永保太平之意。泥塑上彩绘的莲花、石榴花、蝴蝶等都具有象征寓意。莲花,意连年有余;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星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

四、凤翔彩绘泥塑传承意义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从历史来看,陕西乡土文化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凤翔彩绘泥塑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发展,也给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可爱的凤翔[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田季生,刘志选.三秦文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4]徐敏.凤翔泥塑[J].新西部,2006,(2).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山西民俗文化.doc》
山西民俗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