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传简介

2022-06-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

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掉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素责国民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不屈不挠地为民主而奋斗的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称颂。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 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 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 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 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岑嘉周系年考证(古典文学研究)1933,清华大学学报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诗选与校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天问疏证(古典文学研究)1980,三联,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九歌解诂九章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选唐诗(古典文学研究)1986,岳麓

[研究资料书目]

闻一多的道路(史靖)1947,生活 闻一多(勉之)1949,三联 谈闻一多(梁实秋)1967,传记文学 闻一多传(天康)1979,湖北人民 闻一多纪念文集1980,三联

闻一多作品欣赏(鲁非、凡尼)1982,广西人民 闻一多朱自清论(时萌)1982,上海文艺 闻一多评传(刘?)1986,北大出版社 闻一多(刘?)1986,人民

闻朱年谱(季镇淮编著)1986,清华大学出版社 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余兆平)1988,上海文艺

推荐第2篇:闻一多

闻一多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推荐第3篇: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推荐]

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推荐第4篇:闻一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教学设计

张集职高

陈睿

教学目标: 一标四步:

一个目标:感受和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四步骤:

创设情境,激情感

重读课文,说积累

加深印象,制画面

深切怀念,写悼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

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感

播放视频,《建国大业》中闻一多先生精彩演讲与壮烈就义。 导语:

时间的列车已经驶进了21世纪,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自由的呐喊却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上空。那声振环宇的最后一次演讲,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划开了阴霾黑暗的天空,让独裁者胆战心寒。当特务们的最后一颗子弹穿过闻一多先生的胸膛时,历史雕塑了一座不倒的丰碑„„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

下面我们分为三组进行合作探究:第一组:整理积累组;第二组:制作评析组;第三组:激情创作组。给大家10分钟进行合作探究,10分钟后每组进行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看哪组表现更积极更优秀,最后我们评出优劣,最后一名要起立集体朗诵一首诗。

二、重读课文,说积累(整理积累组)

让我们再次徜徉在课文里睁大你的慧眼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可以从文章的写法,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或人物的精神。

你可以说: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 我从课文中掌握了„„ 我从课文中积累了„„ 我从课文中整理了„„

(让我们徜徉在课文里面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你可以说:我学到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的描写句式,我从课文中积累了好多的四字词语、好多动词或描写的美句,或者从文章中整理出了什么,这些都要你们自主合作去完成。)

三、加深印象,制画面(制作评析组)

如果央视12频道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枪杀65周年追悼会,要朗读这篇文章,让你配上DV画面,请大家做一次电视节目制作人吧!创作画面,作为朗诵时的配画面。请每组讨论制作,5分钟后让每组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展示时要求起来四人站起来表达: 1)

描画面:一人用语言描述你们组的DV画面。描述你的画面时请注意:首先说出你画面的背景(如:家里、办公室、街上、演讲台上„„);其次要说出画面人物的情况(如:神态、动作、外貌„„) 2) 读文段:一人读课文中与画面有关内容。

3) 赏词句:一人欣赏句、词、段。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可以用“表现了”、“写出了”、“说明了”、“点出了”)

4)

拟标题:一人为画面写标题。(“一个„„的闻一多” 请按照下面三个层次进行概括:

从外貌、神态、习惯、衣着、年龄等,去评价。 从经历、变化、命运等,去评价。 从精神、品质、人格等,去评价。) 举例示范:

描 画 面:木兰女坐在织布机前,托腮沉思,

眼露忧郁,似乎听到她声声的叹息。 读文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赏词句: 写出了木兰勤劳孝顺,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停机叹息?

有什么心事?唧唧声与叹息声相对应,“不闻”与“惟闻”二句对偶……

拟标题: 一个端庄秀丽的木兰。

一个勤劳的木兰。

四、深切怀念,写悼词(激情创作组)

刚才我们在一幅幅画面中再次感受到了这位民主战士和诗人的品质与精神。下面在闻一多先生被枪杀65周年之际,请你写一段悼念词,写出你对这位伟人的哀思及由衷崇敬。也可以对闻一多先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崇敬与感受。不要求完全符合悼词的格式。

作为最后的结束语(播放《神秘园》曲):

悼词2:当血雨腥风的独裁笼罩祖国的上空时,当暗杀的警号阵阵鸣响时,当战友的热血还在地面流淌时,是你,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你,以身许国,演绎气壮山河的壮举。殷红热血,争取民主,你是中华民族黎明前一颗耀眼的星;为国赴难,无怨无悔,你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你,兀兀穷年足不下楼,寻找一剂治愈我们衰微民族的良药;你,无所畏惧慷慨激昂,面对枪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一个新中国!你是炎黄子孙最忠心的儿子,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今年是你殉难65周年纪念年,我们对你这位文坛巨匠民主斗士由衷的钦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勇拼搏,报效祖国,活出一个精彩无怨无悔的人生。

如果时间允许,播放臧克家的《有的人》录音„„

推荐第5篇:闻一多 《祈祷》

(闻一多)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练习】: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似乎是一句废话,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面对现实的苦难与黑暗,“谁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答案,诗人不能从现实中找到,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求。这首诗引用大量的历史人物,其用意就是要让读者想起古老中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诗人想“祈祷”什么吗? 【简析】:

《祈祷》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以及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

诗人多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情感判断。如问谁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正是以此鞭挞那些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诗中以反问的形式,把神话传说掺入诗句,增加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引人进入诗境。在形式上,本篇运用的是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了随韵,即二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吴开晋)

【】: 【】:

【赏析】: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祈祷》的内涵:

第一,从基本的层面上讲,这依然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的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孙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

闻一多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这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文化自卫”的目的,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冲撞之中,诗人时刻感到了“被征服”、“被同化”的危险。他认为,文化上被侵略的危险和灾难实在要比政治的、军事的侵略大得多。“我爱中国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女神”之地方色彩》)经过理智的思考,诗人认定,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要努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才有可能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这首诗如此激动地数说着历史,追忆着先贤,其根本目的正在于此。

不过,仅仅停留在这一思想层面上,闻一多的个性特色便还是不够鲜明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从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势不可挡的趋向蓬勃展开,外来的渗透在所难免,而民族文化的衰弱也仿佛是历史的必然过程。面对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很难接受的,从洋务派到《学衡》诸公,也包括现代文化史上的几次大的“东西之争”及民族文化讨论,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性的选择,这就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相自卫,并与西方文化相对抗。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的特色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二十世纪文明的浪涛拍击声里,他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未来的中国文化的繁荣很难说就还是“河马献来的馈礼”,是“九苞凤凰”传授的音乐节奏;当代中国人也似乎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情趣,并不都如诗人所想象的那样迷醉于漫长的过去。那么,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的希望何在呢?诗人难以掩饰他由此而产生的迷惘和痛苦。这也就是《祈祷》思想内涵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诗歌自始至终响彻着这样的话:“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劈头盖脸地扑过来,让人猝不及防,它那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它在意义上的蹊跷费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谁是中国人,这还难回答吗,是你,是我,是当时的“四万万同胞”。但是,闻一多偏偏要这样顽固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在《长城下之哀歌》一诗中,诗人甚至说:“从今只有半死囚奴,鹄面鸠形。/抱着金子从矿坑里爬上来,/给吃人的大王们献寿谢恩。”“从今瞥着万只眼睛在街市上,/骷髅拜骷髅,骷髅赶着骷髅走。”既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难以寻觅,那么“如何把记忆抱紧”就当然成了问题。而“民族的伟大”也就需要我们也重新清醒、重新讲述。“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这句妙在“轻轻”二字之上,可以想象,在碌碌营利的现代社会,到处是诗人讨厌的喧嚣嘈杂、一片狼藉,也许我们并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地大物博”之辞,但那主要是向西方的主人“献寿谢恩”,奴才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就需要竭力夸张自己的成果,“喧哗”一阵;而“轻轻”才是发诸内心深处的真挚和深情。可惜到如今,象这样的“轻轻”却也要诗人在满世界地寻找了。从这里,我们也发现了诗歌的第三层涵义。

第三,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

【参考答案】:

作者要\"祈祷\"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民族文化复兴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推荐第6篇:《红烛》闻一多

闻一多《红烛》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①“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②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离”与“即”将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推荐第7篇:视传系学生会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会简介

爱生活!爱自由!爱分享!爱追梦!爱美院!爱视传系!爱视传系学生会!这里没有“禁锢”,这里没有“牢笼”。这里是放飞梦想的地方-----视传系学生会,加入我们吧!I want you!

——欢迎加入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会

视传系学生会来自同学,贴近同学,服务同学。多年来,学生会在院党委的关心领导和院团委的具体指导下,本着“为同学健康成长服务”、“把学生会办成同学自己的组织”的指导思想,代表和维护同学的权益和要求,同时,视传系学生会根据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校运会、校园歌手赛、辩论赛、篮(排、足)球联赛、青春风采大赛、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晚会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课余文化生活品味,为广大同学提供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下是我系学生会的简单介绍。

办公室:主要负责我系文献整理、会议记录以及每周的通知情况等,工作性质决定工作要求的精准,使得办公室成为系学生会当中最为严密的组织。

男生部:主要负者整个系的寝室管理工作,消息的上传下达,是老师跟学生的沟通桥梁。 女生部:联系学校广大女生,做好女生工作,解决女生实际困难,负责每年三月女生节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

卫生部:督促我系的教室卫生,给我系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可谓“后勤保卫队”。

纪保部:主要负责系监督检查、纪律保卫等工作。如:早检、大型活动保卫工作,维持学院的正常秩序,督查违纪情况。

外联部:是学生会联系社会与学校的重要部门,在这里能让你扩展人脉、丰富资源,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能锻炼你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你想拥有广大的人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流利的口才,那就请加入外联部吧!

文体部:以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课余生活,服务同学为宗旨。组织各式各样的课余体育以及文娱活动,营造大学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校园气氛,引领同学们玩出水平玩出大学生风采。

自从视传系学生会成立以后。全体干部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院学生活动和各个项目比赛中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为我系争得荣耀;例如:2008年荣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第十届“金秋杯”篮球赛第一名、2009年,舞蹈《狼图腾》获得第二届“热舞青春秀出自我”舞蹈大赛一等奖、2010年荣获第十二届“华海3C杯”校园篮球赛优秀组织奖等等,除此之外些荣誉外我系在系领导的带领和学生会成员共同努力下还蝉联了四届运动会“最佳组织奖”。

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系学生会迎来了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你们。在此,视传系学生会全体成员真诚欢迎你们加入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祝你们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推荐第8篇: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小精灵儿童网站]

1 2 3 下一页

本栏最新发布

推荐第9篇:闻一多《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品简介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1925年五卅运动席卷全国。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二、朗读

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本诗是如何体现诗歌的“三美”的?、

1.音乐美——每两句押韵 2.绘画美——意象分析 3.建筑美——字数一致

四、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六、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推荐第10篇:《闻一多》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奇台二中 胡顺艳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品味揣摩本文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闻一多的崇高品格,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技巧,感受文章结构的精巧。

3: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光辉的历史伟人,他们的品质在岁月的沉淀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历史伟人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感受他崇高的品格!

二、介绍作者和闻一多(学生展示交流)

臧克家,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字词积累

生活中常见但易读错的字: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漂白piǎo 警报迭起dié 前后鼻音、形近字:

迥乎不同jiǒng 炯炯目光jiǒng 生难字:

仰之弥高mí 沥尽心血lì 函寄hán 目不窥园kuī

1

赫然hè 群蚁排衙yá 多音字:

气冲斗牛dǒu 词语理解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并划出来。)

五、细读课文,感悟品格

从文中写的几件事中,你看出闻一多先生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从哪些细节描写中体现出来的?(请找出细节描写并体会其妙处)

作者从那些词句中流露出了他对闻一多的情感?请你找出来并做出分析。

六、品读课文,把握技巧

文章为什么要选这几件事来写闻一多的“说”和“做”,这几件事的顺序能颠倒吗?

七、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闻一多的那些作品?

八、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2、抄写课后词语。

教材分析,设计说明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人教版第三单元下册调到了部编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题材是名人的光辉,单元目标是学习目标是学习精读的的方法,在统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或语句,字斟句酌,咀嚼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品格。

闻一多是历史中的名人,而本文的作家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所以是名人名作。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注重细节描写,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关键语段和细节描写的语句,来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方法与过程:通过品味揣摩本文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闻一多的崇高品格,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技巧,感受文章结构的精巧。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3、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而教学环节设计为以读贯穿始终的理解,在精读中实现教学目标。

3

第11篇:文化礼堂简介传百度[全文]

各位领导:**文化礼堂在你们的关心和指导下,能建设如此有序、顺利。表示真心地感谢!对今天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我对**文化礼堂做个简要介绍:。

**村有户籍人口2652人,常住人口4200余人。28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25人,村民代表60人。

近几年来,**村在文化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先后建设了露天长廊、灯光舞台、文体广场、老年孝文化等。这方面对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此我们**村于2012年3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报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三间村委老办公楼拆除和征用农户自留地,新建七间.三层的文化礼堂及附属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28.00平方米),投资资金约为350.00万元。**村文化礼堂集会议、演出、电影、村史展示、图书阅览等等“多功能于为一体”,能容纳200人参加会议和观看演出。同时在我们的文化礼堂二层设置观看席,舞台的二侧建有化妆间、休息室,为方便开展文化活动设立后台。文化礼堂建成达到村民文化娱乐的要求,也便于村两委上情下达、问计于民。

为了使文化礼堂能尽善尽美,我们邀请了《**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经过多次论正。文化礼堂于2012年7月由《安吉巨峰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在2012年年底邀请了《龙邦装潢股份有限公司》为文化礼堂做了详细的装饰设计并通过公开招标:由《杭州金狮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为期三个月的施工,现已基本竣工。再次谢谢各位领导多提宝贵。

第12篇:柳传志简介及名言录

柳传志简介及名言录

柳传志简介

1944年4月29日,柳传志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市。

1961—1967年,柳传志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

1967—1968年,柳传志在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工作。

1968—1970年,柳传志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

1970—1983年,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1983—1984年,柳传志在中科院干部局工作。

1984年,中国科学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柳传志先生是公司创办人之一。

1986年,柳传志任总经理,1989年升为总裁。香港联想于1988年创始时,柳传志先生成为香港联想主席。

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先生出任联想集团主席。

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出神州数码;

2001年,神州数码上市;先后设立联想投资和融科智地;

2002年,柳传志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

2003年,设立弘毅投资;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柳传志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

2009年,柳传志重新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

柳传志获奖及荣誉记录

柳传志先生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金奖第一名,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1995年,柳传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7年,柳传志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1998年,柳传志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1年1月,柳传志在国内被100名权威经济学家、财经记者评选为“CCTV年度经济风云人物”,并两次蝉联《北京青年报》第

一、第二届“财富年度人物”及中国企业联合会“2000年最优秀企业家”。

2000年1月,柳传志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

2000年6月,柳传志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柳传志名言

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在我的性格中流淌着自满的DNA。我是那种容易掉以轻心,很容易得意洋洋的人。因此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满,时刻自我警惕。

两年前的今天,我说了一句大话:“叫戴尔先生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谁叫杨元庆!”话说出去之后两年,结果是我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谁是戴尔”。这一拳挨得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从盲目自信中走出来,总结教训,认真研究戴尔,学习戴尔,然后我们厉兵秣马再和戴尔大战,一定要见个分晓。

只要老倪说的都对,老倪是有效数字1,别的科技人员都是0,这些0只有跟着倪光南干才能出成绩。

如何形成共识,怎么样让人充分理解自己,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一个企业能把会议办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也体现了执行力。

在美国公司的墙上看到他们一条标语——“以身作则,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

中国整个社会是不是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说不清。但企业,我坚定不移的认为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而这个核心价值观未必是中国传统的模式,它要适合一个国际企业。

企业家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要有坚定的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不屈不挠,另外,还要不断有更高的追求。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则要做到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不然事情很难有进展。

做棵“大树”除了必须有大环境以外,你有很高的志向就够了吗?不够,能力不够,就是不行。能力够了就行吗?可能还不行,还必须百折不挠。受到挫折、吃很多亏,能坚持下

来就够了吗?也许还不行,还需要运气。就好比画家,有些很好的画家死了以后画才出名,只是运气不好。

要有理想,但是不要理想化!

恶劣的环境下,搭建一个温室,让幼苗无所顾忌地成长。成长过程中,适合我的留下,不适合的扔掉。

第一年根本谈不上战略。

所谓“贸工技”路线,是在199

4、1995年,才明确提出来的。一开始,我们选择的路就是:先做贸易,学会了解市场、积累资金。实际上,我们是先摸索,后总结。走到一定程度,才回头总结发现,原来走的是“贸工技”路线。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掌握管理基础不光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还有德的问题。像说“建班子”,如果第一把手不是具有特别的德行,他很难把班子建好,他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还要有心胸,有肚量,有一套控制企业的人格魅力等等。

战略调整必须有坚实的管理基础,这是企业组织能力的核心,在联想体现为“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三个方面。如果管理基础扎实,就能调得动队伍,做到“令旗一挥三军奋勇争先,令旗一收三军有序撤退”。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人的因素最关键,人的考察难度最大,选择人要看“前脸”,也要看“后脑勺”,就是说要看他在你面前做了什么,也要看他在你背后做了什么。

一个公司办得好不好,人们通常主要看业绩,但我认为好坏的真正标准是最高层有没有裂痕:高层如果有裂痕,外面好都是假相,都不能长久;高层如果没有裂痕,那么就可以不紧不慢的来调整,整个公司即使业绩不好,也问题不大。

(发动机文化)干部是大发动机,其他员工应成为与大动机同步运转的小发动机,这样动力才会更大。下面的员工不能成为发动机的传动装置。

(“木桶理论”和“一个指头理论”简略地讲就是)首先弥补企业的弱点,然后培养核心竞争力。

你要跟人打架,得弄清打不打得赢;如果打不赢,会惨到什么程度。只是鼻子流血,你还可以试试;如果打不赢就是死,而且95%会被人打死,那我就不打。

(“入模子”)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联想,都要熔化在这个模子里。你可以改造这个模子,比如说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大家提了以后我们可以修改,但进来之后就要按这个做。

一个人如果做事情的时候忘了目的的话,做着做着就会被过程所驱动。

做一件事情不能仅把表面做完了,还要做透。就像种果树,把树种了,摘了俩果子就走了,还有满树的果子。一定要把树上的果子全摇下来——把应该得到的东西全得来。

(“复盘”)一个围棋手无论输赢,都要把围棋重摆一遍,我觉得这对企业家有很大启发。当我们完成一件事时,会以为自己有这个本事,实际上未必如此。如果你再把事情重新考虑一遍,也许会发现,这是某些特定条件的结果,其中还夹杂着偶然因素,下次再这样操作未必行得通。

(退出画面看画)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打这个比喻是为了时时提醒我们牢记目标,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做糊涂了。

你(杨元庆)知道我的“大鸡”和“小鸡”的理论。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既做电脑,又做房地产,还做投资,然后用同一套体系去进行人事建设和激励。让这样的企业与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竞争,想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多元化非常忌讳采用企业事业部的方式——由企业总部给各事业部制定战略,进行激励。而采取子公司的形式就不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可以有独立的战略体系、执行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

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一边制定战略一边把怎么样去执行想透彻再做决定,这样不仅战略措施每一步都经过了慎重的思考,执行的时候也会更方便、更坚决。

治理一家公司是一个系统设计。这里面有方方面面要考虑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你如果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就单兵突进,这个问题看似解决了,其他方面全乱了。

(联想并购IBM PC事业部)到目前为止,取得这样的成果,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预先要把事情想清楚,把战略目的、步骤,尤其是出了问题如何应对,一步步一层层都想清楚;要有系统地想,这不是一个人或者董事长来想,而是有一个组织来考虑。当然,尽管不可能都想得和实际中完全一样,那么意外发生时要很快知道问题所在,情况就很好处理了。

我总体感到社会空气是相当干燥的,不小心容易着火。

(企业家的主要失败原因)一是没有把目标想清楚。有很多企业家做企业,做着做着就想向政治靠拢了,有心参与政治,结果却把企业做死了;二是一些企业家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侵犯了股东的,甚至是国家的利益;三是把长跑当成了短跑。企业成长犹如跑步,倘若一万米有25圈,有的企业家为了得到眼光追逐,前5圈拼命发力领跑,力气很快用完,5圈之后便退下来。

任正非在研发的探索上一直都是独树一帜,坚决从困境中向顶峰攀登。我做研发,都是先把积累做好,水到渠成往前走。这个做法相对任正非要缓慢一些,但是我觉得这适合我。

像爬珠穆朗玛峰一样,南坡达到顶峰更快一些,但是北坡比较平滑。任正非敢走南坡,这本身就使我对他充满敬重。

我觉得张瑞敏、李东生、任正非等很多企业家在中国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首先,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把完全不可救药的企业,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做大做强,而且大都是国有的,为国家做事,这本身就是非常高尚的一种情操。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能够独树一帜,比如张瑞敏在海外的做法,就是在树立自己的品牌。这个过程中,他没有选择并购,而是自己去创建。这个方式肯定有诸多困难,要去摸索,等于在为后人做探索。

无论风险投资还是并购投资,CEO的选择重于行业选择。(联想投资的理念是“事在先,人为重。”)

不要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后来改为:“不要在改革中犯错误。”)

我的退出是为了让联想集团发展得更好。

从社会责任上讲,我觉得企业根本的社会责任还是提供好的产品,认真交税,把客户服务好,公益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主要责任还在政府,需要与经济改革配套的社会和政治改革,不能把社会责任上升为企业的主要责任。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什么是兴趣?需要就是兴趣。

历史像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成的。

哎哟,里面那么多好吃的。过去困难时期,买东西都要排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逛食品店的时候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

(答网友提问“再给您20万元人民币,您能否再造一个联想”)现在给我20万元,我会买一个高尔夫的会员证。

(对一个跨国企业领导人领导力的看法)第一,最基本的一条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第二,能有非常强的目的性,采用斗争、妥协等不同的手段来形成一个好的管理层、班子,这一点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目的性要极强,要不然妥协就没价值。第三,要制订出更长远的战略,把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目标,并且懂得如何分步实现这个战略。

妥协也好,坚持也好,目的性一定要清楚,目的性清楚了,我相信就会把握得好这个度。妥协不是目的,妥协是为了达到预定目的的一个手段。我只怕大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不懂这个手段,那就会出事。这两个一定要刚柔并济,把握者本身还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中玻要收购蓝星玻璃,中玻的周诚是大能人,蓝玻的张昭珩也很能干,两边怎么合并?根据我的经验,两个领导人先交朋友,交了一年,研究好谁当董事长,谁当CEO,将来各

自的部下怎么融合,最后合并很顺利,两个领导人之间也水乳交融。这些做法是我们长期摸索出来的,因为我们兼并过别人,也亲身体验过兼并存在什么问题,才会出这样的主意。

联想这样的企业就是想做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好处就是这个事业有主人代代往下传,不好之处就是有时候会任人唯亲,它有别的弊病,我们要想办法通过文化、通过长期激励,让管理层真的以主人的心态在工作。

第13篇:闻一多生平及著作

闻一多生平及著作

闻一多(1899~1946),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第14篇:也许 闻一多 教学设计

也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闻一多的这首《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前面教师在讲《现代诗三首》前,可引导学生学习“泛读导引”《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扫清字词障碍,注意读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2、了解背景知识

学习《也许》前,要求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了解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可由学生先介绍,教师再明确。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有诗集《红烛》、《死水》。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

3、诵读本诗,品味诗情

①读完此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真实感触)

②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③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参考: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它是睡着了。“那么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明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④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参考: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中共出现5次),使作者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这样更能突显作者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所以诗人不愿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用平静的笔触写成此诗。

4、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德是个“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三美”在《也许》一诗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参考:“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过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5、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使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分析这首诗。

6、个性化学习的指导(任选其一做答)。

①根据《也许》这首诗提供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写一篇文章(可参看课后练习三)。

②读完《也许》我们被闻一多深挚的感情所打动,有感于他对女儿的无限怜爱,试着给闻一多也写一首诗吧,表达对这位悲痛不已的父亲的深深理解。

关于课后的信息化教学的课外拓展:

《也许》让人想起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同样是痛失幼女,同样是深沉细腻、痛彻心肺父爱,请简评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第15篇:闻一多说和做》教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难点: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

一、导入:由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历史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

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

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第16篇:最后的演讲闻一多

最后的演讲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的鼓掌)

七君子事件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当时并没有极力抵抗,随后中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浪潮。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当时选举了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人担任执行委员。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7人的事件。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

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 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等7人,于1937年4月3日向沈等提出起诉书,并于6月11日和25日在江苏省高等法院两次开庭审讯。沈钧儒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事件开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和国内外进步人士就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宣布具保释放沈钧儒等7人,并于1939 年2月最后撤销了起诉书。

第17篇:闻一多革命的故事

闻一多的名字也嵌进亿万人心中。闻一多就是谁,就是怎样的人,下面小编整理的闻一多革命的故事,欢迎来参考!

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我国着名的诗人、学者、斗士。早年以《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着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着,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就是美丽的,但恰恰就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但就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就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失望之余 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希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就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当时的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可就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注,并没有磨灭他爱国的心。

最后一次的讲演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中后期,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担负抗战时期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通道的昆明,因这个特殊位置,却处于思想活跃和新意时出的氛围中。在号称“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合大学内,闻一多的声望和影响日益增长,成为民主教授群体中的代表。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施放枪炮,威胁群众,激起广大师生的无比愤慨。次日,中央通讯社竟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就是土匪骚乱。这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昆明市3万学生当天举行总,抗议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12月1日,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至极,他严正指出:“‘一二·一’暴行就是太凶残丑恶,卑鄙无耻了!比之于当年的‘三·一八’惨案,凶残的程度更进了一步,这就是白色恐怖吗?这就是黑色恐怖!”

为扩大这次斗争的影响,当时的中共南方局指示,1946年3月17日举行“一二·一”四烈士出殡游行和公葬仪式。当日,3万人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队伍所经之处,万人空巷,路祭不断。闻一多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在安葬仪式上悲愤地指出:“我们今后的方向就是民主。我们要惩凶,凶手们跑到天涯,我们追到天涯;这一代追不了,下一代继续追。血的债就是要用血来偿的。”

1946年6月,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与此同时,当时的政府加强了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血腥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昆明这座光荣绚丽的城市,又陷入了血雨腥风的恐怖气氛之中。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相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他流着热泪,不停地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

这时的昆明气氛异常紧张,有消息说下一个暗杀对象就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避一避。但就是闻一多却大义凛然地说:“决不能向敌人示弱,如果说李先生一死,我们的工作就停顿了,将何以对死者,何以对人民!”

1946年7月15日上午,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出于安全考虑,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就在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先生被害经过时,混入会场的特务乘机捣乱。闻一多见状拍案而起,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闻一多在讲演中强烈谴责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就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他说:“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就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他向在场的人强调:“现在正就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那天下午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闻一多遭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这个激情的诗人,这个热血的战士,就这样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的热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第18篇: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人物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2]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名家名篇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青岛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唠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唇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稍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萌,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雨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映涣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站桥,却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婉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哪踢在山坡下的“山哪踢”,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呱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水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第19篇: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刘以刚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有很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是湖北人,又是国立武汉大学创办时期的首任文学院长,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可以说,武汉大学是他日后专门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肇始地。

闻一多生于1899年11月24日,祖籍湖北浠水下巴河镇陈家大岭。名亦多,字友山,号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到北京清华学校上学后,改名多。后经同学潘光旦建议加“一”字,所以后来名为闻一多。1909年12月,闻一多到省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念书,同时又在叔父丹臣先生主持的改良师塾里补习,除了学习中文以外,还学习英文、算术等课。1912年春季,14岁的闻一多到武昌民国公校上学,后又进入实修学校读书。就在这年的夏天,他考取了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在湖北只招收4名学生。初试时,闻一多写了一篇题目为《多闻阙疑》的作文,受到主考人赞许。其他学科成绩只考得一般,被录为备取第一名。以后在去北京复试的路上,他临时背熟了一些应用的英文成语,结果以应取4名中的第一名被录取。

闻一多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每年放暑假回到家里,总是闭门读书两个月。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二月庐”,家里人也都叫他“书痴”,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保持了一生。1938年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工作时,也是整日里躲在教员宿舍楼上看书、做学问,不下楼梯,所以同事们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闻一多1925年5月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这是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开始。1926年闻一多应同学潘光旦邀请,到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担任训导工作。章伯钧先生回忆说:“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国大革命时代,闻先生曾因朋友的介绍,由北京到武汉,应邓演达先生之邀约,参加总政治部工作,约在是年

二、三月间,闻先生到部任艺术股股长,并亲自绘制反军阀的大壁画一幅。后来因为闻先生颇不惯于军中政治生活,受任一月即行告退。”于是闻一多又回到吴淞政治大学。这年的秋后,他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教授英美诗、戏剧、散文等课。

闻一多到武汉大学是应刘树杞邀请而来。刘树杞是湖北蒲圻人,著名化学家,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委任刘树杞为筹备委员会主任。8月26日,又委任他为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很希望有一批知名教授学者来武大工作,于是想到湖北同乡闻一多。他亲自到南京去请闻一多,动员他到武大服务乡梓,并请他出任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到武汉大学工作的时间是1928年8月,据民国十八年度(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一览》记载:“十八年二月(1929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王世杰氏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五月二十一日,王校长由南京来武汉大学上任。“十八年秋(1929年秋),将原有之社会科学、文学、理工三学院改为法、文、理、工四学院。聘皮宗石教授为法学院院长,闻一多教授为文学院院长、王星拱教授为理学院院长、石瑛氏为工学院院长。”闻一多到校时间注明是“十七年八月”(1928年)。也就是说,在1929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时,闻一多已到武大工作。当时的校址在武昌城内东厂口(现湖北教育学院内),他住在武昌黄土上坡三十一号锦园。闻一多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就是他提出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使“珞珈”二字充满灵气,至今仍闻名海内外。他又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使过去武大的学生以佩戴它而倍感自豪。

在民国十八年度(1929年)的“国立武汉大学教职员一览表”的排名中,闻一多仅排在王世杰、王星拱之后。在他的学历栏中注明:“留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美术学生协会学校。曾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国立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他当武汉大学文学院长时,所教的课程是“英诗初步”,每周3课时。在文学院中,当年与他共事的著名教授有陈源、刘赜、徐天闵、高翰、袁昌英、陈登恪、游国恩、谭戒甫等人。

闻一多担任武大文学院长时,年仅30岁。后来的中文系五老之一的黄焯教授对闻一多充满敬佩之情。他曾对学生说:“一多先生学贯中西,淹博古今,长文学院老少咸服,政通人和。”闻一多志向高远,诗才横溢,又有深厚的中学功底。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开始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苦心耕耘。他常常邀约陈登恪到武昌宜善书店去买书,和研究楚辞的游国恩先生切磋学问,过从甚密。他首先选择了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研究,在武大《文哲季刊》一卷一期至四期上连载“杜少陵年谱会笺”论文,这是他在武汉大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成果,也为他以后涉足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多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京碧云寺移送南京中山陵安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奉安典礼,以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闻一多对孙中山充满崇敬之情,他代表武汉大学撰写了奉安典礼祭文,全文如下:

呜呼!神州陆沉,受制异族,民权不伸,民生迷蹙,厝火积薪,危机潜伏,众人熙熙,酣梦方熟。系维总理,先觉先知,四十年前,独抱忧危,结纳同志,密展宏规,光复故物,金瓯不亏。国体共和,首崇让德,成功不居,退然拱默,咄哉叛夫,大盗移国,爰构厉阶,祸延南北。公谋建设,主义昭宣,建国方略,宪法五权,亿兆服膺,全体动员,催公北上,耆定乾坤。胡天不仁,沉疴遽染,扁鹊华佗,莫救斯险,壮志甫伸,荣光俄亻弇,载德垓埏,铭勋琬琰。煌煌遗教,奉作宝书,和平统一,实践非虚,迁都金陵,力行其余,国民会议,苛约废除。遏密八音,倏焉三载,奉安钟山,兆域爽垲,坟对孝陵,徽扬寰海,举哀陈词,上诉真宰。滔滔江汉,载缵武功,辛亥首义,遐迩夷同,学府既建,械朴芃芃,敢献乐章,被之丝桐。尚飨。

闻一多离开武汉大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

一、当年武大文学院中,旧学势力有很大的影响力。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只有乾嘉以来的朴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传统的中国文学才算得是学问,而新诗和新文学算不上是学问,对新学采取鄙夷的态度。其

二、在学派之间,讲究师承关系,这样就形成了派系。而闻一多既无师承,又无派系。其

三、过去的武大学生有一个传统,喜欢批评那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教师。这有好的一面,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宁缺勿滥,但也会被人利用,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朱东润先生曾说:“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在那个学校里,低年级的外语讲师被调走了

四、五位。”其

四、闻一多在文学院很想有一番作为,他曾经采取掺砂子的办法,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改变那种文人相轻和门户之见的复杂关系。他当面邀请朱东润先生从外文系到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看了游国恩先生写的《楚辞研究概论》,便邀请这位素不相识的学人到武大中文系任教。闻一多无师无派,过去又非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加上他采取的一些新举措,必然触犯一些人,引起不满。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一向自视甚高的闻一多,对文学院长的职务并无萦念。于是在1930年4月,提出辞职。学校当局也曾竭力挽留他,但闻一多去意已决。据民国十九年度(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一览》记载:1930年6月“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氏辞职”。8月,聘请陈源教授代理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离开武汉大学以后,于当年秋到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除在国文系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等课程外,还在外文系讲授“英诗”等课。1932年的暑假过后,闻一多回到了离别10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除担任大一国文的教学外,还讲授“王维及其同派诗人”、“杜甫”和“先秦汉魏六朝诗”三门课。

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迁往昆明,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在西南联大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他拍案而起,奔走呼号,怒斥国民党特务,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枪杀于昆明,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武汉大学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于1985年在老图书馆东侧的文学院(现数学与统计学院)旁,树立了一尊闻一多半身铜像,以寄托武汉大学师生对这位首任文学院院长的景仰和追思。

第20篇:闻一多《剑匣》赏析

闻一多《剑匣》赏析:

《剑匣》也是闻一多早年创作的长诗之一,收入《红烛·李白篇》。诗歌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一位曾经所向无敌的骁将在“四面楚歌底末路时”,退隐孤岛,自甘寂寞、自得其乐地精心雕镂着自己的“剑匣”。终于,一只精美绝伦的剑匣制成了,这位骁将陶醉在剑匣富丽堂皇的光芒之中,最后,竟然渐渐迷失了知觉,昏死过去了,实现了“不用宝剑底锋铓”自杀的宿愿。这实际上也就是个自杀的故事,但自杀者却又这样的坦然,这样的恬静,长时间地陶醉于山川美景之间,荒岛的生活百趣横生,自杀者的心境平和悠闲,那么,还有什么必要自杀呢?自杀又是这样的别出心裁,仿佛为做一件亘古未有的工艺品,从容娴静、精益求精。所有这一切都是如此的奇特、玄妙,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但读者的困惑丝毫也没有影响隐藏在这些谜团背后的瑰丽的光芒。

我们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解析。

首先,“骁将”为什么要“自杀”?他的“自杀”有什么样的特殊的意义?细读《剑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这位“骁将”那独特的厌世情绪而产生的,这一厌世导致了他的“自杀”,而厌世的独特性又决定了他的“自杀”是与众不同的。

尽管他是个无所事事的农夫,“镇日徜徉在田塍”上,是个不计收获的渔夫,也是个无忧无虑的樵夫,还曾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剑匣工艺,乐不知疲。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闲适与乐趣都不过是表面的现象,在“骁将”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这个世界诸种生存方式的厌倦。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改朝换代的汉高祖刘邦、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百步穿杨的李广、乃至仗剑行侠的大诗人李白,在“骁将”眼中却都有着令他无法容忍的人生态度,他对此嗤之以鼻:李广过分轻佻,李白过分迂腐,刘邦过分奸猾,项羽变幻的人生没有一点实质意义!退隐之后,他是农夫、渔夫与樵夫,但绝无这三类行业的含辛茹苦、患得患失,他埋头于自己的剑匣雕镂,但这一努力的目的却是“自杀”──当所有这些世俗的生存形式,英雄的与平民的,惊心动魄的与简朴素静的,都在他心底一一滤过之后,他得到的仅仅是一连串的厌倦、不满,何况,“在生命底大激战中”,他已经“走到四面楚歌底末路。”这就是说,在世俗人生的沙场上,他已经被击溃、被抛弃,既然客观的社会与主观的自我都不再给他鼓起生存的勇气,那么“自杀”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即便是在结束生命的这种方式上,他也在向世俗意义的“楷模”挑战。古往今来,楚霸王乌江自刎,成了英雄失败最气壮山河的结局,但“骁将”一开口就申明,自己“并不同项羽那般顽固,/定要投身于命运底罗网”。

可见,“骁将”厌世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彻底性。他的厌世不是故作清高的说教,更不是别有用心的自我炫耀,而是他对整个世界、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思考的结果,因而,他的“厌世”在事实上就带着一种鲜明的反社会、反传统的特征。从文化学的意义来看。“骁将”所厌倦的几种生存方式恰恰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刘邦式的“滑头”可谓深得帝王文化的真髓,而项羽式的“无聊”则属于尚未精通此道的蹉跎;李白式的“迂腐”表现了“文治”文化的本质,而李广式的“轻佻”则属于“武功”文化的要素。以上这些又都通通是“入世”的,相应地,农夫、渔夫、樵夫代表着“出世”的文化范畴。

当然,“骁将”的反传统毕竟是客观的,不自觉的,而诗人闻一多的反传统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我们知道,清华时代的闻一多带有异于常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五四”精神的浸润、推动、召唤之下,他还会如封建遗老遗少一样畸形地、变态地赞美传统文化的一切。事实上,从捉笔创作的那一刻起,诗人闻一多就始终处于热爱传统与背叛传统的双重尖锐矛盾之中,他不能克制自己在几乎所有的宣言中维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就如同他不能掩饰自己在实际人生经历中所体验到的传统文化的种种弊陋一样。

至此,我们似乎解释了“自杀”的直接原因:带有反传统性质的“厌世主义”,但还是没有解开这个谜。可供选择的自杀方式终究还是多种多样的,他为什么又对“剑匣”这一异常繁复,甚至是相当困难的自杀方式产生了兴趣?

要解开这一谜团,就需要辨认“骁将”所精心雕镂的剑匣有什么样的奇特之处,我们看到,这是一件镂金错彩、工艺复杂、图案精美的作品:太乙、维纳斯骑在象背上的梵像。鼓瑟的瞎子、龙凤、天马、蟒蛇、蝴蝶、灵芝、玉莲、海涛、白云、香炉、星星,细腻入微,“这可要镶得和王叔远底/桃核雕成的《赤壁赋》一般精细”,所用的材料如象牙、墨玉、玫瑰玉、蓝珰玉、碧玉、金丝、银丝、猫眼、玛瑙、鱼子石、珊瑚、琥珀、翡翠、紫石瑛、螺钿、乌金、钻石、瑇瑁、璧玺、赤瑛、蓝琉璃,简直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总而言之,这是一件由世界上所有的最珍贵的材料制成的美丽到空前绝后的艺术品。“骁将”从昼到夜,由冬到夏地雕制着它,剑匣就是他全部生命、全付心血,但他又强调说,“这并不是我的手笔”,“也不是我的意匠底产品”,而是“梦底原稿的影本”,是无所用心时“芜蔓底花儿开出来的。”也就是说,剑匣是与现世的意识领域无关的东西,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超凡入圣的事物,诗人又将它称为提供了“永久的归宿”的“艺术之宫”。

这一人生、艺术的理想就是所谓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在对现实世界反感厌弃的情绪中产生的,它坚决反对人为任何现世的功利目的而碌碌奔忙甚至献身,现实人生中发生的一切在它看来都是庸俗无聊,而有意义的东西仅存在那些艺术的“美”中。因而人应当为艺术的“美”而活着,为艺术的“美”而奉献自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唯美主义理想主要来自西方诗歌,而唯美主义诗歌主要介于西方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间,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如济慈等)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唯美主义气质,在浪漫主义之后的法国巴那斯派、英国维多利亚诗歌中,这一艺术精神获得了全面的实践,其影响还一直延续到象征主义诗人的一些创作当中。《剑匣》引为前序的诗歌就出自维多利亚诗人丁尼生《艺术的宫殿》,据现代诗人绿原的翻译,其大意是:

我为我的灵魂筑起一道巍峨的别馆,

好让它在里面优游岁月直到永远。

……

而“当世界兜着圈子奔忙时”,我说,

“你在一旁临御着,象一位无为的国王,

宁静有如土星旋转之际,它稳定的阴影

停落在它灿烂的光环之上”。

于是我的灵魂立即作出答复:

哦,让我享此天福,我将安居

在如此富丽而宽广的

这座为我们筑的华屋。”

这便是对唯美主义理想的最生动描述:我的灵魂生活在仅仅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宫”里,拒绝介入“世界兜着圈子的奔忙”。显然,那精巧而富丽的剑匣就是这样的一座“华屋”、“别馆”,“艺术之宫”诱惑着厌世主义者为他献出生命,因为毕竟是“唯美”的,所以它的“死”也是这样的精益求精,这样的美不胜收!

死亡自人类文学艺术诞生以来就不时摇曳着它的面影,“诗人自杀”就更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了,当然面对死亡,不同的艺术理想也自有不同的表情,浪漫主义是亢奋的,现代主义是阴冷的,唯美主义则显得比较的雍容平和:它既不时提出着死的问题,又似乎并无太多的痛苦。绝望。这一切都是因为它自以为赢得了新的人生理想──美。

为世俗利益而殉身是无聊的,那么,为了虚无缥缈的美而自杀就是值得的么?“五四”时代的闻一多还来不及思考这一问题,作为青年人愤世嫉俗之外的进取欲与作为“哀而不伤”诗学传统哺育中的心灵都影响着他更迅速地撇开唯美主义的诱惑进入现代精神的领域,至于他背弃“为美献身”的目标则是后来的事了。──但无论怎么说,诗人能够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出了具体超越传统文化的新的人生理想,能够将来自西方的唯美主义精神引入诗歌创作,这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一些评论家曾经从《剑匣》的构思而想到了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希腊古瓮颂》是济慈对古希腊古瓮中的图画的描述与想象:“啊,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济慈把这些图画作为了永恒的美的显现:“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树汁/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显然,热爱济慈诗歌的闻一多从这一首诗里获得过营养。不过,济慈也自有济慈的特别,他的希腊古瓮的“美”,实际上更有一种离尘绝世的味道、更有一种形而上的光芒。他说:“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使你超越思想”,这恐怕也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意向吧。而闻一多的唯美主义的“现实性”就要强一些,在当时,他甚至将“艺术”作为“救国”的途径之一,他认为,面对艺术的美“最险恶虚伪的心也能闪出慈柔诚恳的光辉,这时什么沉忧烦虑都匿形遁迹了;这时人类中男女、长幼、高贵、贫贱的各种界限,同各种礼教的约束都无形消灭了,所以是自由平等的最高水涨标;而且这时,我们不独一己的快乐,并处处使别人快乐,„„人的一切美德都泄露无遗了。”(《对于双十庆典的感想》)《剑匣》与《希腊古瓮颂》的这些“异中同”、“同中异”足以让我们在阅读中细细揣摩,或许,就会给我们不少新的启迪呢!

在艺术特征上,《剑匣》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浪漫主义想象与象征性的构思。

全诗不厌其烦地描述着剑匣的内容。用料与制造过程,但显然意不在此,而是借剑匣暗喻某种值得献出一切的人生理想,这是所谓“象征性构思”。

全诗大体上遵循剑匣修茸的起因、准备、专注、完成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线索,但却穿插了诗人浪漫主义诗的想象。想象将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将历史与个人互相沟通,将孤岛与世界联为一片,使诗歌弥漫着奇丽梦幻的色彩。

这些艺术特征又都可以说是唯美主义的必然要求:它借“象征”超脱庸俗的现实,以想象联通美的“永恒”,缘梦幻之光构想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宫殿。

《闻一多传简介.doc》
闻一多传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