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作者简介

2022-06-1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孙权劝学

1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a、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b、教师指导翻译 注意辨析下面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也 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明确: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句意:

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理清背诵思路。

“孙权劝学” “吕蒙治学” “鲁肃叹学”。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鼓励,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提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感人事迹。《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告东吴大将吕蒙认真读书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却能在寥寥数语当中描摹出人物对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虚心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鉴于此,我制定如下四个教学目标。(注:教学目标不要太复杂和冗长,简洁为好,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来,最好在说课时用一句话点出来)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和文中出现的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4、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勤奋努力的精神。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师范读,学生由初读到品读再到悟读。

2、竞赛法。将学生分成两组比赛翻译课文并回答问题。

3、分角色朗读法。选三个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进行朗读。

4、讨论法。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古人勤奋苦读的故事,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导入是: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借鉴吕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有关于作者作品及背景的预习情况,用多媒体出示填空题来进行检查,如《孙权劝学》选自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等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以下词语的读音“卿 岂 邪 孰 遂 更”,然后由学生齐读,在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体现教学目标2)。

为了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2、请找出文中一个我们常用的成语。经过信息的筛选,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写成板书——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赞学;刮目相待(体现教学目标1),因为板书也是说课的一个内容,可灵活地穿插在说课过程中)

第三个环节、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让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翻译,看哪个组翻得又快又好。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同学们要积累的文言词语“卿 孤 涂 邪 博士

往事

遂”,让两组学生比赛解释它们的含义。(体现教学目标1)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三道思考题:

1、孙权是怎么劝学的?

2、吕蒙是怎么做的?

3、鲁肃是如何赞学的?这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均用原文句子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熟悉课文内容,并有利于加快对课文背诵的速度。

第四个环节、品读课文,赏析言简意丰的对话美(体现教学目标3)

选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进行朗读。扮演孙权的同学应读得语重心长,扮演鲁肃的同学应读得吃惊、情不自禁,扮演吕蒙的同学应读得自得、自豪。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孙权善劝,吕蒙知错就改,鲁肃敬才爱才。(体现教学重点)(板书——孙权善劝

关心部下,吕蒙知错就改

勤奋努力,鲁肃敬才 爱才) 第五个环节、悟读课文,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车胤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苦读、苏秦刺股苦学等古人勤奋苦学的故事。看完后,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这样的安排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讨论找到答案,更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养成虚心好学、勤奋努力的习惯。(体现教学目标4及教学难点)

家庭作业:

1、请同学们对《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进行比较。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老师送给学生九个字“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最后在学生朗朗的背书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体现教学目标2)

推荐第2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什么是“开卷有益”呢?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认读:先听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4)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探究研析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同时孙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孙权“劝”的结果怎样?

明确:“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扩展训练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六、总结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读书,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 — 吕蒙 为什么劝?

辞学

怎样劝?

劝学的结果怎样?

鲁肃(侧面)学有所长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读性很强,学生以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学习,在朗读中充分体会

补充资料:

1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不久病死。 2.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苏轼: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被俘杀。

————可见“学”的重要性。

4.翻译五字诀 留 替 调 补 删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子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5、重点内容积累

a、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推托 (3)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b.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当权掌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要你成为一个研究经典的学官吗? c..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d.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推荐第3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一、解释词语: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的主要事情。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又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已话回答)

(3)按要求默写句子:

A: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B: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一些知识,对吕蒙说“, !”

C: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是“,!”

D: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已才略长进之大。

E: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的举动是 ,。

(4)翻译句子:

A: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肃遂、母,结友而别。

(5)吕蒙为什么和鲁肃结友?

(6)作者描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请概括孙权、吕蒙、鲁肃的性格特点

(9)请将本文与《伤仲永》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从内容,说明的道理、写法三方面将两文进行比较。

推荐第4篇:孙权劝学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板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

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15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详、正)(略 写)(详、侧)

孙权劝学—对—吕蒙就学—话—鲁肃赞学

(善 劝)(肯 学)(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推荐第5篇:孙权劝学

初四语文《孙权劝学》复习学案

课题:《孙权劝学 》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闵祥艳 审核人: 复习目标:

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复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此书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 ,陕州夏县人,北宋 家, 家,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

(二)字词句积累

2、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孤岂欲卿( ) 但当shè( )猎 即更刮目相待( ) 肃遂拜蒙母( )

3、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 )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 译为: 二 复习过程

(一)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二)一词多义

1、谓:权谓吕蒙曰( )谓为信然( )《隆中对》 太守谓谁( )《醉翁亭记》 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 香远益清( )《爱莲说》

3、过: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益:自以为大有所益(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香远益清( )《爱莲说》

5、更:即更刮目相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是日更定矣( )词类活用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等于“蒙以军中多务辞”。译为: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成语积累

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四)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主要写孙权的善于劝学和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2、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议论”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证明。

3、人物形象:

答案: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

吕蒙—吴国名将,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鲁肃——吴国谋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4、启示

示例: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资治通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3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A 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忙而告辞。

B 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 吕蒙因为军中任务很多而拒绝。

D 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3分)

(2006年)锦州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3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解释[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词语。(1分)

(1)蒙乃始就学:

(2)于是遂就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对[甲][乙]两段文字主要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讲述一则小故事来说明学习的益处。

B.[甲]写吕蒙聪明好学的故事;[乙]写邴原少而好学的故事。

C.[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赞扬了吕蒙、邴原主动学习的精神。 D.[甲]写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推荐第6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阳新实中郭西合

教学目标

1、知能:识记常识,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朗读的技法。

2、德育: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接受理义熏陶和情感体验。3.方法:朗读、交流、分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三国史上孙权手下一员大将,率江东军士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活捉并斩杀关羽,可谓战功显赫,你可知道此人是谁?

阿蒙,曾是一个提读书就头痛武夫,面对这样人,你有有办法让他好好读书吗?(板书课题,猜测课题信息)

(1)孙权劝谁?(2)为什么要劝?(3)怎么劝?(3)结果如何? 【情感激趣,足时思考】

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三、听读学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范读,标字音、划节奏、听语气。

(二)学生试读:教师根据试读,个别句子老师再范读指导。

(三)分组试读:互相指正。

(四)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教师利用“空暇”板书补注内容:

①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拿、用) ③但当涉猎(只)

④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⑤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 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邪”通“耶”,吗)

四、小组翻译接龙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劝学和赞学。要注意:一要读懂文章内容,二要介绍你是怎么读懂的?三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各组代表翻译接龙,师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析读品读

1、反复朗读课文,试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①卿今当涂掌事,【告诫,晓之以理】不可不学!【双否句,语气坚决,严中有期待】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叹】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 小结:

孙权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鲁肃惊叹吕蒙长进神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

2、分角色朗读对话。

二、精读研读

1、《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人才对于国家又至关重要,孙权劝吕蒙学习虽然是小事、私事,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孙权劝学这件事,对后世的君主有着借鉴意义。

2、①当“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是怎么想的?②开始劝的时候,吕蒙是怎么想的?③劝的结果怎样?

参考:①我是不是劝的方法不对?看来我得心平气和,放下君主的架子。(拿自己与吕蒙比较,既讲了道理,又让人觉得很亲切)

②我一介武夫,能英勇善战就可以了,何必去啃那些枯燥无味的书呢? ③才识长进惊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侧面)

三、交流共享

1、通过劝与学,一个“吴下阿蒙”却能让人 “刮目相看”,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板书)【多角度感悟,落实目标2】

①劝说者态度诚恳,没有架子;还要讲道理,用事实说话。②要虚心听................取听别人的意见。③开卷有益 ...........

2、大家都从孙权身上明白了劝人的要义,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也来劝劝人,怎么样?

提供情景:

①打扫教室卫生经常逃跑的;②重理轻文的;③上课玩游戏的;④抄作业的;⑤其他情景。

四、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或者名人读书的故事。

2、赠语: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推荐第7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鲁肃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为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也说明他敬才、爱才。)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心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 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 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也就吿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这也是一个成语。

.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五、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人物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我们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布置作业: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刮目相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严格 厚望

吕蒙: 改错 好学 鲁肃: 高兴 爱才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设计:

一、导入

1、故事导入:

2、作品介绍: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2、译一译:

①疑难词语探究: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刮目相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心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2、互动释疑: 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五、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布置作业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作文: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严格 厚望

吕蒙: 改错 好学 鲁肃: 高兴 爱才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训练朗读和背诵的好文章,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时 应该抓住语言,尤其是一些运用精妙的词句,切忌空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

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惮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诵读一遍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

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三点: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着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复习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学习了生字词;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为下堂课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下了基础。

八、布置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词连拼音一起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精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5.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伙伴们

看到戏后却是怎样一种心态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层,读后可以讨论一下。(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教师范读第四层。 (偷罗汉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9.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特点。(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0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是我的乐土”的主旨。请同学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齐读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推荐第8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119字),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难点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称呼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等;二是对文章中人物语言情味的体会及人物神态、心理的揣摩。但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以及相关媒体的参与运用,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 涉shè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 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 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 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 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 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 积累运用成语。

①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 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

1、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文明理是近几年中考考察的热点,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特别是就文章谈启示,谈道理,谈看法,题目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文言文阅读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练习题库】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体史书由_____朝_____主特编篡,这部书书名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用原文填空

⑴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开始却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

⑵ 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

⑶ 出自本文两个成语是、。

3、文段可以分两层,用“||”在文中划开。

4、指出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并翻译句子。

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⑶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见往事耳 。

⑶ 非复吴下阿蒙 。

⑷ 刮目相待 。

6、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①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④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①太夫人:祖母 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③闾里:乡里 ④士人家:读书人家 ⑤文字:文章

1、文中“教以书字”中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2、翻译句子。

⑴ 欧阳修四岁而孤。

⑵ 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的成才,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资治通鉴 编年 北宋 司马光 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2、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

⑵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⑶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3、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

4、⑴ 反问语气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⑵ 限制语气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⑶ 感叹语气

长兄认清事物(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5、⑴ 推辞 ⑵ 了解

⑶ 再 ⑷ 擦

6、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

7、学习不可等待,不可推辞,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增长知识才干。

二、拓展延伸

1、D

2、⑴ 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⑵ 只知道从事读书。

3、废寝忘食。

4、乡里读书人家的帮助。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展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伊、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存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告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日:“„„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授课者:

教材简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看一段视频,解一段历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多媒体显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 ----- 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 ----- 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 ----- 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推荐第9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 司马光 主备人:余银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教师引导、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读准字音。

2、参考注释,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注意重点字词语句: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就。 [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四、局部探究: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板书)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并思考讨论: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思考讨论: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今中外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2、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4、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就学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结友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

推荐第10篇:孙权劝学

15.孙 权 劝 学

本文是一篇记事简练、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要求能当堂背诵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的对话的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准确了解文章的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吴下阿蒙 :(愿意指的是吴县的阿蒙,后用来形容发生巨大变化前的样子。) 涉猎:(粗略阅读,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人分别了一段时间,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含义是,吸收历史由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的提示。

1、在朗读中,体会对话中的人物心理神态。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朗读指导]

一、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句读停顿。 提示: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朗读指导]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对话中出现的语气词。

首先,孙权是吴国的君主,而吕蒙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两者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同时两者的关系又比较朋友化,孙权的语气应是劝说勉励式的语气,而非命令。

其次,注意对话中使用的语气词及表语气的标点。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此句可以看出孙权在用吕蒙如今的身份、责任去强调学习的必要性,读时要把重音放在“不可不”上。语气严肃,语调郑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其中“耶”字。读作“Yé”,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其中“耳”,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出鲁肃的惊叹之情。要读出惊奇之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字表现出吕蒙自豪得意的心情,放在句末,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要读出自豪感。

[朗读课文] 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设计理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我要求学生按照人物的口吻、神态、心理,去朗读课文,以至当堂成诵,其义自见。为下面的疏通文意奠定基础。

(三) 疏通文意,教师略加点拨。

[讨论]

一、讨论整篇文章的文意,注意疏通难词难句。

明确: 难词。 初:当初,用于追述往事时。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辞。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过 :到 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二、

1、指导学生逐句翻译。

2、重点语句的翻译。A、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在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望。(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3、重点语气词的翻译。

A、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C、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设计理念 :字词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字词的基本功,,正如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品读课文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四)、问题探究。

1、该短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归纳层意。

(可分两层:„..蒙乃就学\\.......第一层:孙权与其劝学的对象吕蒙的谈话。第二层:鲁肃与吕蒙的谈话。)

2、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的爱护、器重和充满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鲁肃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肃 为吕蒙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的惊人的长进。

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按照设定的人物关系,和口吻、神态去品读文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迁移与激励教育

1、试就本文与《伤仲永》作比较,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少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那些启发?或这一故事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 (虚心受教,刻苦学习,可以增长才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勤奋,多挤时间学,不能找借口偷懒。)

3、假如现在你是“仲永”或是“吕蒙”,你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迎接时代的挑战。(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声中结束本课。)

设计理念:通过激励教学,激发学生对仲永由“天资聪慧”到“泯然众人”的哀伤,再由吕蒙年老而不放弃,终学有所成,通过两相对比,和自身的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努力学习。

(六)、作业设计

1、试用“吴下啊蒙”“刮目相看”各说一句话。

2、文中的“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说明吕蒙是一位一点就破的人;“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手法。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某一回,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分享。七)、板书设计

(一)

一、孙权劝学 力陈必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善劝) 现身说法:孤常读书,大有所益。

先作托词:军中多务 吕蒙就学 刮

(一点就破) 后发奋读书:乃始就学

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敬才、爱才)

第11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那个吴下的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士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吕蒙与鲁肃结成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3、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第12篇:《孙权劝学》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学方案》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张翡英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孙权劝学》文言知识

起点语文网 编辑整理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其用法灵活,表达情感热烈直接。如《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乎”译成“吗”,欢快之情很鲜明。再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中的“也”可以不译,但它却很明显地表达了肯定和赞扬的感情。

本文的语气词有三个,如: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吗。 强烈的反问语气。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 轻松的限止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呢。 明显的感叹语气。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⑵ 但当涉猎(

⑶ 见往事耳(

⑷ 即更刮目相待(

阳光家教网 www.daodoc.com 七年级语文学习资料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第13篇:孙权劝学

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7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使人感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

的手法。

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14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方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14篇:《孙权劝学》课本剧

《孙权劝学》课本剧

第一幕

[孙权坐在主位,正翻看一些资料,专心致志地看书]

[听属下报,吕将军在营外候旨。]

孙权:(放下手中的书)快请进来!

孙权:(吕蒙健步走进军营,离孙权

五、六米时,刚要下跪参拜)吕将军免礼。

吕蒙:谢大王!

孙权:吕爱卿,请入座!(并伸出右手表示诚心)

吕蒙:谢大王!(随后将马褂向后一甩坐在椅上)

孙权:孤今日召见爱卿,只是闲谈,卿不要太过于拘束。

吕蒙:臣谢过大王!

孙权:爱卿如今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学习啊!

吕蒙:(连忙摆手推辞)我如今掌管兵权,要处理的军务太多,恐怕没时间去读书。

孙权:(有点不高兴了,皱眉头;一会儿又疏展开了)孤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而成为学问渊博的人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要处理的事务多呢?

吕蒙:(点点头)大王教训的是,我……噢不,臣回去就学习。

孙权:好,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成功!

吕蒙:借大王吉言了!臣先告退了。

孙权:(高兴地)嗯!

第二幕

[吕蒙回去之后努力学习,有不懂之处就请教别人,从不再浪费时间。那天鲁肃路经寻阳,受孙权之命到吕蒙府中与其研讨天下大事。鲁肃坐车来到吕蒙府外。一位家丁正出门]

鲁肃:(彬彬有礼地)这位小弟,麻烦您通报一下,就说鲁肃来了。

家丁:鲁大爷是吧,噢,小的马上去通报……

家丁:(进屋通报吕蒙)大人,外面有位姓鲁的大爷找您。

吕蒙:鲁大哥来了!快,快去请他进来!(一面随后出门迎接) 家丁:(快速跑出门去)鲁大爷,我们大人请您进府上一谈。 鲁肃:(已见到吕蒙)哈……哈……阿蒙,好久不见了!

吕蒙:(激动地)大哥,好久不见了!(与鲁肃拥抱)真想你啊! 鲁肃:大哥也想你啊!……

吕蒙:走,大哥,我们先进去谈! 鲁肃:好,走![两人交谈] 吕蒙:大哥:这件事,我认为……比较好,您的意见呢?

鲁肃:(听了见解,吃惊地)贤弟啊,以你如今的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大笑)大哥,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数天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噢(疑惑地),大哥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吕蒙:(诡秘地)这都得感谢大王啊!是他劝我多看书,了解历史,让我从中获益的……

鲁肃:看来,书确实是件好东西哪!……

第三幕

[鲁肃正在感慨之中,不觉想起吕蒙的母亲,于是想与吕蒙结为好友]

鲁肃:贤弟啊,大哥我今日感触甚多,特别是对于贤弟,大哥自是佩服。

吕蒙:大哥,你别说这样的话,你永远是我大哥。唉!对了,我们可以结为兄弟啊!大哥,你说怎么样?

鲁肃:哈……哈……正合我意。

吕蒙:大哥,咱们就此结拜吧!

鲁肃:唉,这结拜么,总得有个见证人喽。唉,贤弟,你母亲不是在你府上吗?她应该是最好的见证人呀!

吕蒙:对,我这就去请家母来。

[吕蒙去请母亲,下人布置大堂,大堂前方设一张正方桌,上面放了八盘水果,还放了一个香炉,两根香,一盒火柴。方桌旁放一把椅子,和桌子一样,都是棕褐色的。]

吕蒙(扶母亲上座)

鲁肃:鲁肃拜见伯母!

蒙母:(脸上露笑,双手相扶)快请起!请起!老身真是受不起啊!

鲁肃:伯母,今日鲁肃与阿蒙在此结拜,请您给当个见证人。

蒙母:能有你这么个有才能的人当大哥,我们家阿蒙真是有福气了。

鲁肃:伯母您千万别这么说,其实阿蒙也很有才,只要稍加开导,定能成为一代名将。

蒙母:那真是有劳你多费心了!

[鲁肃、吕蒙上前各拿一支香,用火柴点燃,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起来把香插在香炉里,两人互相扶持着。]

鲁肃:贤弟!

吕蒙:大哥啊!

鲁、吕:(会意地)哈……哈……

[鲁肃拜别蒙母]

——幕落(剧终)

第15篇:孙权劝学(含答案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练习题

(15 《孙权劝学》)

一、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习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蒙曰:“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在原文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为博士邪()卿今当涂掌事()孰若孤()当涂() .....

3、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4、文中“治经”中的“经”指的是《》、《、《、《》《春秋》等书。

5、依据提示默写本册中要求课外背诵的古诗词。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②,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④,闲敲棋子落灯花。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及鲁肃过寻阳() ....

(4)即更刮目相待()(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士别三日() ...

(7)但当涉猎()(8)但当涉猎()(9)蒙乃始就学() ....

(10)权谓吕蒙曰()(11)蒙辞以军中多务()(12) 肃遂拜蒙母() ...

7、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古代文言文中的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9、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14、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5、本文题目是“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16、孙权要求吕蒙怎样读书?你认为这一要求对我们适用吗?请说明理由。

17、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完成习题。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蒙屯下:(2)遂往诣蒙:(3)肃于是越席就之:...

(4)权悉以兵并蒙:(5)或说肃曰:(6)君宜顾之: ...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所以开始“肃意尚轻蒙”,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吕蒙“结友”?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练习题

(15 《孙权劝学》)参考答案

一、

1、略

2、shèyéqīngshútú

3、司马光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4、《易》 《书》 《礼》 《诗》

5、略

6、(1)执政(2)推托(3)到(4)重新(5)通“耶”,语气词(6)分别(7)只(8)粗略地阅读(9)于是,就(10)告诉(11)事务(12)于是

7、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8、(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9、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10、C

11、C(A 动词,掌握,执政,能愿动词。/ 应当; 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12、B

13、D

14、①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②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15、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6、孙权要求吕蒙读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读书,多了解历史);第二问言之有理则可。

17、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二、

1、(1)经过,(2)拜访,(3)走近,(4)全、都(5)有人(6)拜访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答题要点:(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识军计。(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第16篇:孙权劝学2

第15课《孙权劝学》课堂练习【基础积累与运用】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 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而在现代汉语中是“”的意思;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2)卿言多务,孰若孤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

参考答案:【基础积累与运用】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C

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6.(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7.比喻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精段阅读】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5.B(正面)6.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第17篇:孙权劝学2

一、导学内容:

4、孙权劝学(第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品读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透露着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他对吕蒙的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从这句话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在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4、背诵课文。

一、导学内容:

4、孙权劝学(第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品读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透露着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他对吕蒙的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从这句话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在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4、背诵课文。

第18篇:孙权劝学 教案

孙权劝学

教案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课上都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社会情况,而且不少同学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你能说出几个三国人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

上课前布置了这篇课文文学常识的预习,老师来考考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屏幕)

三、学习目标

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看来是下了功夫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篇古文,先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找学生读)

四、课文导读

我们升入七年级后已经学习了很多篇古文了,那你能不能总结总结学习古文一般要完成哪些步骤?(学生自答)

好,同学们说的都很条理,今天这节课我们按这个步骤来学习。(出示导读)

五、自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

(二)再读课文,理解词义

同学们读的很通顺很流畅,那么你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吗?不能,那么我们先从字词释义入手。

1、小组合作完成,找后进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生总结

2、疑难问题全班解决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对于字词的释义同学们掌握得很到位,特备有些同学进步很大,那根据以往的方法,这篇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翻译了。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己试着翻译一下。

(四)四读课文,分析人物。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了孙权、吕蒙和鲁肃,那这三个人物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1、生分析,交流,最后总结

2、看到吕蒙的变化,老师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名神童,最终却变成了普通人,这个人是谁?(方仲永)吕蒙跟方仲永不同的结局,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当堂背诵,感情诵读

方仲永因为没接收后天教育变成了普通人,而吕蒙通过学习有一介武夫成为东吴有名的大都督,所以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真的是至理名言。下面给你几分钟时间的准备,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诵读这篇文章。

小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读书的益处,这里老师积累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送给大家共勉。

六、当堂检测

第19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教案 孙 权 劝 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电教方式

多媒体 德育要点

教时安排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课后纪要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第20篇:《孙权劝学》设计

一、引入:放歌(乐曲):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三国英雄吗?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举贤任能的孙权真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关羽: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 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他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 是谁让这个熟读兵书谙熟《春秋》勇冠三军的五虎上将“败走麦城?吕蒙设奇谋,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吕蒙。吕蒙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著称。他是如何从一个只知冲锋陷阵的武将,变一个足智多谋的儒将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权劝学》会为我们找到答案。

二、齐读教学目标。

三、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生结合注释,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

2、请一生读一遍。(其他学生听,有没有错,指正)出示大屏幕:注意: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字音、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替、留)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调)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谁比得上我呢?(替)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删)

四、二读课文:要求:读懂文意。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 a、边读边译,划出重点词语及并解释。

b、圈出疑难词句。

C、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解决。 D、全班解决

补充注释:

1、初(当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

2、蒙辞以(用)军中多务。

3、孤岂欲(难道想)卿治经为(做,当)博士邪(吗,表示反问语气)!但(只)当(应当)涉猎,见往事耳(罢了,表示限止语气).4、孰若(谁比得上)孤?

5、蒙乃始就(从事)学

6、与蒙议论(讨论、议事)。

7、大兄何(为什么,怎么)见事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晚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8、肃遂(于是)拜蒙母,结友而(连词,表顺承)别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补)

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 /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邪(yé)!但当(dāng)/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wéi)/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2、生齐读去标点的原文。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怎样看出长进:鲁肃赞学)

五、三读课文:要求:读懂人物,读出语气。

1、这三个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东吴大帝孙权,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生来节奏:不把词读破了,根据意义或语法成分

3、师范读。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

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曹操曾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赤壁图》元好问。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罗贯中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

(注:若从孙权称吴王在位算起,则在位为32年)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吴下阿蒙,听劝,乐学,终成一代名将,收荆州灭关羽,千古留名

鲁肃:他对于孙权就好像诸葛亮对与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名为榻上策

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死,鲁肃接任。鲁肃到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

2、由此看来全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对话)(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侧面描写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带着对人物的理解来读,读他们的语言时应该用什么语气?(孙权: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语重心长,鲁肃十分惊讶、赞叹的神态,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

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演读课文: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小组试演,推荐优秀者,全班表演。3人﹢全班

六、启示:、

1、了解了孙权劝吕蒙读书、鲁肃大惊的故事,我们一定从中有所启发, 请就你感想最深的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启示: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说话(劝人)要讲究方式。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2、我的看法

今天了解了吕蒙,我不禁想起了方仲永。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共辅帝业,政见不一。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但在强调读书好上却惊人相似。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乃始就学”,终由一介武夫成为一代儒将;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一正一反,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3、谈一谈作者,感悟主旨

一代智者和政客的司马光在写史时,叙述故事的意义在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七、小结全文: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

八、拓展延伸: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学习)的名言、格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同学们: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去认真阅读,去认真学习吧,去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读出精彩的人生!

九、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学习)的名言、格言

2、文言文知识分类整理

《孙权劝学作者简介.doc》
孙权劝学作者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