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预习

2022-06-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自然的语言

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十四岁左右,有着对大自然美好的遐想,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这通过平时的上课既可以看出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激趣教学,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教学内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态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

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

,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课题中所说的“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物候。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文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的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和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和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五,课堂练习:

1、找出并改正下列各组中的错别字。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B大地苏醒 天空晴朗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 D不毛之地 衰草连天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

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六、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七,布置作业: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资源:

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自我反思:

把本文的题目改成“物候学”好吗?为什么?

不好。文章运用拟有的手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兴趣。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回答。

3、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该怎么划分?

4、全班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课题我们就已初步感知了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再细读品味本篇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二,细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本段主要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摹状貌、举例子。(4)A (5)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小结: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4、依此方法,小组合作自学第

二、三自然段。教师相时指导。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4、5自然段):

默读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指名朗读第

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全班交流明确:

1、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

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是按照从主要(

七、

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

七、

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

”、“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

说得很清楚。

四、课堂练习:

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讨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2收集含有物候知识的谚语和古诗句。

推荐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让我们一起来亲近自然,

解读它的语言。

你瞧那地面的老鼠,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老鼠成群结队地奔逃,

必是震前的预兆。

你再瞧那空中的燕子,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燕子低飞,

必是雨前的警报。

看到树上的蜘蛛了吗?

这是大自然的又一种语言:

蜘蛛结网,

必是晴好的天。

再看那山坡上的积雪,

这是大自然独特的指南语言:

积雪化得快的一方是南方,

化得慢的一方是北方。

大自然的语言是那么丰富,

又是那么多彩。

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和思考,

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石家庄市桥西区北杜小学三年级:孙海琳曼

推荐第3篇:大自然的语言

该课获2010年(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语文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杨 涵/执教、整理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师:通过听写,我感受到了咱们林东三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生(声音响亮):有。

师:好,上课。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是什么?

(屏显图片。)

生1:要下雨了。

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

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师:非常好,大雨来临之前,燕子、小鱼、蚂蚁的种种表现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了,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生3: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师:好,还有吗? 生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这些都表明秋天来了。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用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知识。那么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生跳读课文,作批注。)

师:小组交流一下刚才学习的成果。

(生小组交流。)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这几个问题。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生1:“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表述当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说清楚。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现象,应该具体举出两个例子,这样就更明白了。谁能再说说?

生3:像“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表述吗?

生4:像“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5: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那什么是物候学呢?

生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生2:我觉得应该说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

师:你打算怎样概括呢?

生2:“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概括? 生(众):第二个。

师:我也认为第二个同学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按第二种方法概括吧!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那么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生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生1:因为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后面又写着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师:很好,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生2:“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师: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你是怎么一下子找到的?

生2:因为文章第6段,总的就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之后各个段落的第一句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师:真是有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呀!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生3:文章倒数第2段都是。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1:准确。

师: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请在组内交流。

(生阅读思考,并勾画自己的所得。师巡回指导。)

师: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发现的句子。

生2: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同学们以后写说明文的时候,比如你要介绍一下这张课桌,你就可以列数字,课桌长、宽、高是多少厘米(教师边说边比划),这样写出来就准确了。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生3: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那我们看看里面具体的数字。刚才的“20天”、“10天”,就是具体的数,而你说的“十天左右”、“五六天”并不具体呀。

生3:这里说“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么多花差的天数不能都一样,所以说十天左右,这样表达才会更准确。

师:是的,这些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比如说文中第8段中“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能不能把“约”字去掉?

生4: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准确的测量,只好估计,这样更准确。 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快呀!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还有什么特点?

生5:很生动,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师:是的,生动也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默读,静静地思考,把你想到的及时写到课本中去,做好批注。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生读书思考。)

师:哪位同学想和大家交流你的思考成果?

生1:第1段中的“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生动,它用拟人方法,写得很生动形象。

生2:“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快敏捷。

生3:“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生4:“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师:从刚才几名同学们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生动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一个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请同学们寻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感情。

师:文章除了运用两字词语外,还运用了一些成语,比如“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请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下面请同学们齐读1-2自然段,让我们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师:我们说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除了这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生1:鱼跳水,有雨来。

生2: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生3: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生4:麻雀囤食要落雪。

生5: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的谚语中,物候现象显而易见,这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能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吗?

(生思考。)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1:人间到了四月的时候,各种花都开尽了,山上寺院的桃花刚刚盛开,经常怨恨春天回去了,不知不觉走到了这个地方。

师:前两句解释得很好,后面两句理解的角度不对。“恨”在文言当中不是怨恨的意思,而是伤感的意思。这首诗写的是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生恍然大悟。)

师: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1: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生2: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也能找出科学的依据。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屏显。)

玉兰和红杏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生纷纷举手。)

生3: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北京比广州的纬度高,所以春天来得晚,玉兰花开的也就晚。

师:你说得真好。看来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这些物候现象,并且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生1: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3:我知道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

生4:我知道了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准确外,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兴趣。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也许你就会成为未来的科学家。下课。

本教学实录转载于网络

推荐第4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查字典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 ②(

4、5) ③(4—10) ④(11)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

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 “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三、四

2。背诵第

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候观测 差异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物

推荐第5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想 :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目的要求 :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依靠什么进行交流呢?(板书:语言)列宁语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美景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5分)

过渡:课前我们已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并理解词义。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o)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播种(zhǒng) 耕种(zhòng)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不齐 萌(méng)发

农谚(Yàn)

次第 翩(piān)然 孕(yùn)育 簌簌(sù)

销声匿(nì)迹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年年如是

2、齐读词语,读准字音。

过渡:没有了字词障碍,我们了解课文内容会更快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带者问题出发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3分,后小组合作讨论5分,汇报交流8分。)

1、出示投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板书:物候学) (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生: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有对又快?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5分)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清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那文章先说什么?(文章首先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接着说了什么?(接着,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然后说了什么?(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最后说了什么?(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边说边板书:物候

重要性 因素 意义

本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据此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3、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总结过渡:(投影出示关系)现在,让我们很快浏览课文,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紧接着说了物候与农业的关系,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之后又说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透过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现在让我们直扑重点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四、直扑重点,研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15分)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投影出示关系)板书: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

2、提问: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投影出示关系)板书:空间、时间顺序

3、师:为了给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的大小,我给大家看几幅图片。(多媒体演示) (投影出示关系)纬度、经度、古今差异

4、合作探究(展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看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看看这里包含的是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A、学生齐声朗读。

B、点拨: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峰顶的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盛开的桃花。 你们看,山下芳菲落尽正要进入夏天的时候,但是山上的桃花却刚开,这是什么季节啊?(春天)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啊!

师:那么这里包含的是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生:(高下的差异)……

2.过渡:为了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提问: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投影出示) (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地区反而寒冷,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以为是偶然,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五、品味语言:(8分)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草长莺飞,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中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品一品生命的语言。(投影出示)

1、教师配乐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同学边听边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然后给

我们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

3、配乐,指名朗读第一段:下面,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欣赏画面。

六、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七、随机设计

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你搜集到的谚语有哪些同大家交流交流。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瑞雪兆丰年。

师:看来同学们搜集得都很好,很丰富

八、总结:(1分)(投影出示关系)

本文为我们有条理的介绍了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话希望我们以后共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投影出示)

七、课后作业:(1分)

1.

熟读第一二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五、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 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 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 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六、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

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四)

读第十

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推荐第6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金堂县港青学校:刘琳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它的兴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新颖别致,采用拟人的手法激发学生兴趣。这首诗语言很美,很活泼,洋溢着感受大自然的欢欣。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基础的学生,都会被这首文风简洁,活泼的诗歌所吸引。课堂上,教师所需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悄然走人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认字3个,写字5个。

3、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大自然其他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编。

2、说出其他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自然就像一本书,轻轻翻开,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蚂蚁,水中的蝌蚪,空中的大雁,都在轻轻向我们诉说。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自然的语言》。

2、(生齐读课题两次)师:这首小诗究竟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初读课文:理清字词及课文内容。

师:在学习这首小诗之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先看看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按照什么结构进行写作?

(3).课文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画出来。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大自然

搬家

蝌蚪

省略号

圆圈

鱼鳞

嵌在

山脉

年轮

妙不可言

语言

喜马拉雅山脉 (2)指名分段朗读 (3)初步理解交流:

课文按照什么结构进行写作?(有总写段落吗?) 课文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画出来。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写作。 其中第(

)小节总写:描写了大自然语言的特点是(

),(

)。 第( )-( )小节描写了不同的大自然的语言:他们是(

)(

)(

)(

)(

)(

)(

等七种不同的大自然的语言。

第9小节总写: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三、深入品读;:

(过渡):在那么多的大自然语言,文中用了一个四字词语去形容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是哪四个字呢?

生2:文中描写大自然语言特点的四字词语是:妙不可言!

师:非常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谁来说说你理解的妙不可言?(奇妙得不能用语言说出来。)

1、那么究竟大自然的语言妙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大家学习第一段。

问:提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

(1)(这小节讲的是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云高天晴”)(板书) (1)师小结: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白云飘得高,就说明空气的湿度低,云层中含的水分少,天气就会是晴天。: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看到的是乌云?请你们猜猜那明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天气?

师:其实啊有许多谚语是看云的颜色测天气,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学法,边辅边学

师:请同学们我们按照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剩下的小节,好吗?(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学法总结:

(1)、把你喜欢那小节大自然语言四人小组读一读。

(2)、并派出代表说说这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这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学剩下的小节。(教师作指导)

(一)学习第三小节。

师:请你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小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好吗?

生1:我喜欢的是第三小节,因为这个小节讲了大自然的语言是可爱的蚂蚁:看到蚂蚁忙着搬家,就知道出门要带雨伞。

生2:这个小节说到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地方是:看到蚂蚁忙着搬家就知道天要下雨了。

师: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蚂蚁搬家的图片,请大家看看!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又是为什么呢?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师: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啊,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天气,其实啊除了蚂蚁可以告知我们天气外,还有很多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告诉我们天气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看!

拓展有关看动物知天气的事例。

师总结有关动物的大自然语言让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二)学习第四第五小节。

(这两个小节都是讲大自然用他独特的奇妙方法告诉人们季节的到来) 师: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师生齐读) Ppt展示:水中的蝌蚪,蓝天的大雁又告诉了我们季节的变化(板书)

(1)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是黑色的“逗点”? (2)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是“省略号”一串? 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问句:反问句不问自答,答案就在其中。请同学们将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强调,请同学们用强调的语气读。(练读、抽生

生1:第四五小节告诉我们看到蝌蚪在水里游就知道春天的到来,大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关于大自然季节的语言?

(三)学习第6-7小节、师: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时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请大家猜——(出示年轮图片)。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生:大树用他的年轮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年。 扩展年轮的知识。

师:年轮告诉我们一年一圈,鱼鳞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鱼鳞也是一圈就是一年。

鱼的年龄计算方法

4、师:树轮跟鱼鳞我们都很容易发现她们的年龄,其实啊,“三叶虫”化石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把自己嵌在喜马拉雅山脉,就告诉人们这曾是汪洋一片,多么奇妙的三叶虫化石啊,大家想看看这奇妙的化石吗? 教学第八小节时拓展有关三叶虫化石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 (播放三叶虫跟喜马拉雅山脉的视频)

(四)学习最后一个小节。

2、师: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什么?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配乐诗朗诵)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

2、布置作业:1.继续搜集大自然的语言。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看着图片去仿写)

圆圈?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蝌蚪

大雁南飞

大树年轮

大鱼鱼鳞

“三叶虫”化石 云高天晴

搬家要下雨

妙 春天来了

不 秋天来了

可 告诉岁数

言 告诉岁数

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

推荐第7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

(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

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物候学 ”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然后用“我听到__________,我知道_____________”的句式告诉大家,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听录音朗读第

1、2自然段,学生交流。

小结:--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我们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3.如果我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请大家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那么,请你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到底好在哪里?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预设:

①“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用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能否改成“渐渐回暖”? 不能改。“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手法,“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归来”可否改成“飞来了”?

不能。“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而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③“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地落下来”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簌簌地落下来”,仿佛色彩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4.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这2段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讲义,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学生默读) 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其实大家也发现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课后,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或是上网查阅,或是阅读老师给你查找的相关文章,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吧。

五、尝试写作,掌握文本写法 对照板书,简单小结,并进行写作训练。

1.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学生思考、交流、纠正)【选做】

2.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 “美”展现出来,好吗?【必做】

下节课找同学来读一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

推荐第8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人才有语言,可是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语言,只要有心,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课件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接下来我将请同学们来开火车朗诗歌。为了读得更好,我们先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一下。 (1)学生练习读,开火车朗读诗歌。

出示听的要求:请从声音、表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互评。 (3)认读词语:

出示:大雁

庐山

鉴别

风筝

皇冠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妙不可言

(4)交流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 自然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 晴天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汇报交流。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分别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串讲:

A、写蝌蚪和大雁,反问和比喻。 B、什么是年轮?

C、“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主峰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D、“漂砾”和冰川。江南一带四季分明,风景优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指导朗读: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令人惊叹不己,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

师: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要读懂它们并不难,那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3、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用心观察、刻苦钻研)

4、齐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升华认识

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请大家读读搜集到的气象、农业方面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六、质疑再探,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2、其实用心观察,大自然语言无处不在,你还能看懂大自然的哪些语言,请你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写。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篇《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水里的小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鱼跳出水面, 明天准是雨天。 你看那燕子低飞,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燕子飞得越低, 雨下得就越大。

你听那众狗嚎叫, 不就像一阵警铃? 大自然在城市中写着: 地震就要到来。

——(刘东坤)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不停地结网, 预示着天要晴。

一群角马在草原上奔跑, 不就像一群旅行家? 大自然在草原上写着: 春季已经来临了。

——(刘智恩)

你看那天上的紫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朝有披紫云, 午后雷雨临。

——(马翊铭)

你看那被砍的树木,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看轮上有几圈,

就代表着大树有几岁。

白天天空飘着乌云, 不就像黑色的幕布? 大自然在天空中写着: 大雨马上就要来到。

1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胚胎(

濒临(

) 蟾蜍(

免疫(

细胞(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

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D、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A、(1)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B、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C、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D、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布zhi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继续往下了解,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

(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 (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课后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述说《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简介作者

师生互补

阿西莫夫 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近几年,出国游逐渐走近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飞往世界各地去欣赏美景,尝了国外那些鲜嫩美味又新奇的水果,就想要带一些回国给家人朋友尝个鲜。返回国内时才知道:我国明文规定新鲜水果不得邮寄和携带进境,水果被迫被销毁...2016年3月15日,天津检验检疫人员对一批来自西班牙的20余吨水果进行销毁。有些人对此很不理解,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样严格是为防止以地中海实蝇为代表的毁灭性的水果害虫的入侵。这些生物入侵者到底有多可怕,现在我们就跟着中国当代科学家、科普作家梅涛一起了解一下。

2.作者介绍:

梅涛(1962- ),江西南城人,中国当代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3.检查预习:

读准下面的字音并理解词义: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4.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3钟的时间出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此时,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生物入侵者,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挖掘,以形成对说明文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结合着介绍生物入侵者的相关语句找出“非自然途径”与“危害”各指哪些内容,再次进行关键词语的提炼,并由此总结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研读课文

1.围绕着这一概念,作者都具体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危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种生物入侵者,注意它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

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2.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叙述的内容思考一下,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明方法,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他的表达效果吗?(合作探究)

3.课外补充生物入侵的种类及危害 此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语段进行圈点勾画,并提示大家注意每一种生物入侵者的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内容。比如说学生在以第一人称介绍“棕树蛇”时,在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着导入时的鸟类灭绝的图片,告诉大家“时至今日11种鸟类已全部灭绝”,从而让学生结合着文本更加直观的去体会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危害之大,为教学难点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此时,学生找到的说明方法可能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说明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仅是针对于某一句话,单纯的去分析某一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时,教师就要以启发的形式,适时的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比如说,学生找到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时可能会谈到“斑贝:说明了斑贝入侵的现象及它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天牛、红蚂蚁:给人类带来其他方面危害;棕树蛇:它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其多样性构成威胁。”这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在所有说明文中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加以引导“举了这么多例子啊,我们不举这些例子行不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回答“不能更详细知道他们入侵的现象,不能更具体的知道他们所带来的危害。”就很容易体会“举例子是通过恰当的例子,真切的说明事物,使之更具有说服力。”这样一种表达效果。

6.深化中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生物入侵者的日益增多? 7. 拓展延伸

对生物入侵者现象设计理想的治理和预防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人类不能也不可以袖手旁观,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我们也不能落后呀,把你的建议大胆的提出来。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在文本中找到原句即可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筷子断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 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交流点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以及外面的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交流点拨】摹状貌 :使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其趣味性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

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课后反思

推荐第9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尚娜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尚 娜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写出下列词的近义 词。

粗心( ) 如果( ) 到处( )

二、照样子写词。

一片 汪洋 _________台灯 _________锁(suǒ)子

_________小花 _________厂房 _________学生

三、读下面的比喻句并填空。

1.你看那大雁编队南飞,不正像省略号一串?

这句话中,运用了()和()修辞手法。

2.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这句话中,把( )比做( )。

四、把下面的词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

1.人间 春天 来到 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心大意 大自然 的 人 的 语言 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 真的 语言 的 妙不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10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

七、

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

七、

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11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 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 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 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 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

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

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

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巩固练习:

一、基础测试

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第12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单课单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连翘()纬度()蓑衣()忌讳()悄然无声()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销声nì 迹 ()shuāi草连天()wěi度()阻náo()yùn育()

二、本文作者是。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

(2)翩然:

3.用“/”划分层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它的具体含义是。

6.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7.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物

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侯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就可能避免。

1.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

A.灵验损害损失B.灵敏损害损失

C.灵活损失损害D.灵便损失损害

2.下列语句正确的排序是:()

①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③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④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②①

3.文中“活的仪器”是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指的是。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年迟五六天。”说说换横线字的表达效果。

(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2.这部分文段的结构方式是;说明顺序是;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

3.第2-5段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4.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5.作者认为,研究“高下的差异”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个特殊的情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物候指的是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动植物的不同表现。

5.时间顺序;举例子

6.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第13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 毛 衰翘 尾 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B.萌发() C.次第()

D.簌簌() E.销声匿迹()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

二、

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 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3)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

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

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

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

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

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

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_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__,选择______。

(二)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如“阿公阿婆,割麦插未”。

第14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天堂初中储朝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简洁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理清思路,了解说明的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

1、2段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的语言”有何作用?

三、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归纳明确: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下定义

(1)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举了几个例子?

(2)、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何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四、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简洁的特点

1、划出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句子,并作出批注。

2、体会本文生动简洁的语言特点。

五、拓展延伸:

分析《大理寺桃花》所蕴含的物候知识。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农谚和有关物候的诗文,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15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学科:语文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栋辉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先关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重难点:

1、识记重点字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含意。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案自学】

1、竺可桢(1890 -- 1974),浙江上虞人,、家。

2、将本文你认为重点的字和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整体感知】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的怎么会有语言?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自主探究】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冰雪化孕育()然归来农谚 () 簌簌落下 ()连翘 ()声匿迹纬度()草连天风雪载途 ()草长飞

2、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性,接着谈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作者采用了(说明)顺序。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因素。

二、选作题: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联系课文中的所学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后反思】

第16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2、了解物候相关的科学知识。

3、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丰富语言。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狼吞虎咽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标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后学生上讲台板书,师生合作解决生字词。)

四、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

1、2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

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

6、

7、

8、

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

11、12段)

五、.细嚼慢咽

品读1段

1、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3、概括本段的语言特点。

六、作业巩固

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朗读6-10段,思考:

1、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

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先由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后汇报。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举例子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三、拓展阅读

《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说说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七嘴八舌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提出问题。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教师提问:

1、文章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五、各显神通

1、你知道的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有哪些?

2、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已为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第17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教师范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

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让学生把每一部分内的段落序号,依次填入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后面的括号中。

5.引导学生逐次分析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写出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A.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

B.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C.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用小黑板出示板书设计)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7.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委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用小黑板,出示板书设计2)

8.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9.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七。并谈谈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试分析本文安排材料的条理性(包括部分间、段间、段内层次安排)。

4.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

5.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第1题。

复述可分为概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本题要求详细复述。具体要求是:

①严格按照原文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②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背诵课文。

③题中十一个词语都要用到,语言应重新组织,可调整某些句式。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以下作用:

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将物候这种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

②描写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有如展示一幅幅精彩动人的四季风景画,引起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

③以四季为序,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从而使读者理解物候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2.检查作业2。

本题共有三问。第一句按课文回答。

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排列是很有条理的。这四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都属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属时间因素。这四个因素,由空间到时间,从主要到次要,安排得很有条理。

3.结合检查作业

3、

4、5,进行新课。

(1)结合检查作业3,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安排材料的条理性。

说明文讲究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不论是全文的安排,还是段与段之间的结构,或是一个段内的层次,都要注意材料的条理性。

介绍物候学,首先必须弄清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开头第一部分就具体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只有弄清楚这个对象,才能说明这门学科的作用。于是第二部分就说明它的作用。由于研究物候的作用主要在农业,所以重点说明它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其他意义,则放到最后作补充。在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时,举例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来临有早有迟,因此,第三部分就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了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的各种意义,结束全文。这样安排材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条理性很强,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文的段与段之间也很有条理性。如第一部分三个段落,先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接着说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然后引出物候学的概念,由现象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条理。又如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今天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2)结合检查作业4,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本文的语言在注意生动性时,更注意了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可以说,本文语言的生动性是以准确性为前提的。上文列举的语言生动性的例子,它们所表现的物候现象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准确的。在下文的说明中更注意到准确性。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复杂”、“灵敏”两个词语准确地表现了物候观测的特点。又如在说明“逆温层”情况时说:“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特别是”这个词语准确地强调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一个“反”字,点出了这种现象的特殊性。本文的语言准确性还体现在运用术语和数字上。适当的运用术语可以使说明文表述得更科学,如“物候”、“物候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逆温层”、“经度”、“纬度”等;一些数字的运用可以使文字表述得更加周密和准确。如“拿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这些数字一目了然,不须再加说明就可以知道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古今是有差异的。

(3)结合检查作业5,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八。

第18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逗、嵌、脉)3个,重点指导写“搬”,理解“妙不可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学习仿编诗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出示图片,看图片。师:图上画了什么?看到这你知道了什么? A公鸡打鸣:天亮了,要起床了。 B黄叶飘落: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C乌云密布:要下雨了。

师:大自然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现在我们来学习生字。(读词——开火车读、男女分别读、齐读) 游泳

省略号

年轮

圆圈

山脉

妙不可言

思考

发现 逗点

搬家

准是(“嵌”的读音稍作提醒)

3、指导书写生字:“搬”。

同学们生字会读了,会写吗?现在请看这个字,“搬” 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搬”字,什么结构,“搬”应该怎么搬?做动作。 认真观察,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写才能把它写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学生书空。 学生写三遍。(小结:从刚刚同学们的写字中,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们的写字习惯很好,写字笔画顺序也很规范。)

三、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师:学习了生字相信同学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文中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横线画出来。)请同学们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小结: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知道大自然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个小节,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学习第二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指名2个学生回答并读。 请你想象一下“白云飘得高高是什么感觉”(轻轻)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准是”可以换成哪个词?(这句话带着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看来啊,换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办法。) 小结:看到白云飘得高高,我们就知道什么?

4、学习第三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小蚂蚁,你为什么要搬家?心情怎样?(请你把自己当做蚂蚁,用蚂蚁的心情读一读。)

小结:看到蚂蚁搬家,我们就知道什么?

5、学习第四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读一读。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蝌蚪的颜色和形状?(所以蝌蚪像黑色的逗点。)

蝌蚪真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读。(眼睛真亮)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像)请你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小蝌蚪在游泳,它要告诉我们什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一片新绿,大家开心吗?(请用开心的语气读一读。)

6、学习第五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读一读。

同学们观察大雁,这一排大雁,像什么?(读一读句子)(想象力真丰富)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像)请你读出肯定的语气。

大雁要告诉我们什么?(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你喜欢吗?为什么?(请你边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边读。)

小结:大雁编队南飞,那是要告诉我们-----

7、理解“妙不可言” 白云飘得高高,我们知道--- 蚂蚁搬家,我们知道— 蝌蚪游泳,我们知道— 大雁南飞,我们知道—

小结:大自然太有趣了,太奇妙了,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课文中用哪个词来概括——妙不可言。

请用“妙不可言”来说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是啊,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爱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啊,相信同学们都是爱学习,会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1、现在请你说说你知道的生活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或者天气谚语。

2、指导仿写 指名交流。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用心,老师有个礼物想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出示气象谚语。

五、作业

1.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2.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第19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

以听声音辨季节的小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够根据不同的声音判断出它所代表的季节,说明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善于细心观察,熟悉每个季节的变化。我们的大自然神秘奇妙,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给我们传达讯息,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刚才那些奇妙的声音、奇丽的风景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善于倾听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检查字词的预习

四、复习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

㈠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筛选信息的方法:抓命题点、锁筛选区、抓中心句、抓标志语、抓关键词。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及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从主要到次要。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多媒体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学生思考,理解诗意。

明确答案: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㈡ 说明顺序

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明确:不能,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给予的写作启示

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1

六、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⑴ 理解标题的含义

看注释 ⑴ 想:如把文章的标题还原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引起读者兴趣。

⑵ 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周密。 ①多媒体出示: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②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明确:许多、左右、极、常。

⑶ 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6-10自然段作者引用的数据看出一些东西。

请学生勾画出作者在这一部分引用的数据。你们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

(这些数据地域很广,有南京、北京、大连的数据,有山地、平原的数据,说明作者搜集资料的面很广。这些数据都非常准确,哪天哪种植物开花都有准确的记载。作者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查阅了英国的物候资料,而且能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

小结:物候学是一门科学,作者竺可桢是物候学的专家,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他本人也认真地参与物候观测。你们可别小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包含无数科学工作者在物候观测上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出,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在这一点上竺可桢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⑷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七、比较阅读:

⑴ 个别朗读1~2自然段。 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十分准确、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八、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一篇极具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3

第20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丢三落四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轮赛课 刘秀芳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 教师示范法 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 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叶儿纷纷飘落,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 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 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语段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7、

8、

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一、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

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

六、课后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现象--------本质;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描述物象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现在是什么

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 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 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 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doc》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