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翻译成白话文

2022-06-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金刚经白话文

星云大师《金刚经》白话文浅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般若》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饭钵,带领著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双足,舖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来,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拿,虔诚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间希有的佛陀!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细心静听,我为你们解说,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下所说,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是的,佛陀!我们大家都乐意听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为什么?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

三、

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著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著,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歎,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能,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著,即名为实相。「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瞋恨心。「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著,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著有,不应著空,应无所执著。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能,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等于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时,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时,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之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见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以及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并且广为他人说法,如来会完全知道此人,并眼见此人,皆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能,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部大乘无相无住的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更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须菩提!般若智能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再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是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今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亦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数劫前,在然灯佛处,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实说出,或者有人听我说这些功德,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保持那颗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微笑颔首之后,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当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佛陀!依我听闻佛陀所讲的意义,我知道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所以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听完须菩提肯定的答复后,喜悦地说道:「很好!须菩提!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说:『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可得,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叫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就是一切诸法体性空寂,绝对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别的执著。佛陀已证入此理,因此才名为如来。如果有人说,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叫做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为了令众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设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假名。「须菩提!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虚实不一,不能执为实有所得,也不能执为空无,因为一切诸法万象,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因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涤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阐发了究竟无我的义理之后,才能见万法如一,见众生心如我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眼。」佛陀又问:「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是的,如来具有慧眼。」「如来有没有法眼?」「是的,如来具有法眼。」「须菩提!如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来说是不是沙?」「是的,如来说是沙。」「须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条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很多的,佛陀!」佛陀又问:「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心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具足色身见到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该从圆满庄严的色身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圆满报身,只是因缘假合的幻相,缘尽则灭,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具足,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象,是为了度化众生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我有这样的意念:『我当有所说法。』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的念头,那是毁谤佛陀,因为他不能了解我所说之故。「须菩提!一切言说是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为了袪除众生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何来有法?这种种言声的说法,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这时候,深具智能的须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但又怕末世众生听闻无法可说,无说法者,这番言语,狐疑不信,于是,便请问佛陀道:「佛陀!将来的众生听了您今日『无说而说』的妙义之后,能生起信心吗?」佛陀当下便斧底抽薪,破除弟子们对佛与众生们的分别见,说:「须菩提!他们既不是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们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众生,是已悟道的众生。但是,又不能不称之为众生,因为他们虽已经听闻佛法,生起信心,但还未能悟道,所以于事相上说,称他们为众生。须菩提!从真如本性上来说,众生即佛,原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众生』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您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得者,因为有失也,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名,指的是觉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菩提绝对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怎能执为实有?修一切善法,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作比较,有人用七宝,集满所有的须弥山王,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且又能为他人解说,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宝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恐怕还有众生以为他有众生可度,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询问:「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当体即空,并无实在之相,如果我还生心动念,有众生可度,那么连我自己也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之中。「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事实上是假相的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权巧方便设立的,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这都是凡夫执相成迷。「须菩提!其实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凡夫都具有如来智能,凡夫与佛,本来平等的,所以凡夫并非凡夫,只是因为他一时沈沦不觉,随逐妄缘,未能了悟生死,暂时假名为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自然知道佛陀这一问的深意,便从众生立场所见作答:「是的,佛陀!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便接著须菩提的回答,一语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来了。」须菩提心有领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这时候佛陀以偈说道:若有人想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抽丝剥茧,好比一手推著,一手挡著,无非要众生当下自悟。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决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会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若用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什么是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求生起执著。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而不是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萨修一切善法,行六度万行,不著相布施,心中并没有计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是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众生所见的语默动静之相,不过是如来的应化之身,应化身为随众生之机缘感应有隐有现,但是法身则恒常寂静,从未有来、去、坐、卧的相状。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恒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恒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著取相,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著。「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只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自然要过胜过行七宝布施的人。要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当不执著于一切相,随缘说法而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此时,佛陀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推荐第2篇:年终总结(白话文)

年终工作总结

秋去冬来,寒雪迎春。二零一七,虽风雨坎坷,然未忘初心,机缘巧合,终得有幸加盟公司。感恩之心不溢言表,鄙人虽才学不高,德行尚可,只求尽绵薄之力,以报知遇之恩。

如今从业三月有余,恰逢岁末始新,仅以此篇自问过往功过得失,除陋习,持善好,以明心志,砥砺前行。

鄙人行修筑之事九载有余,从肩无挑担之能,日积月累,脚踏实地,至而立之年,终业有小成。入职以来,勤勤恳恳,不忘与同事虚心求学,身处新楼,不敢以过往论今朝。担部门质安之职,各方走动协调,行查现场,严令督查,尚能指正一二,虽不能尽善尽美,自问尽职尽责。另梳理部门规矩方圆,标准行规,服务同僚,力求有凭有据,严谨从事,虽与往前所从之事不尽相同,心知论岗论则,不敢怠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鄙人。日复一日,论术业专攻,只求日有所进,补余之短,学以致用。论思德品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我行业第一原则,恪守本心,不忘初心,身在其位,必谋其职!求学求德,不敢冒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今公司如黎明拂晓,徐徐前行,吾当披荆斩棘,竭尽所能,同舟共济,不负众望,共创辉煌!

工程部 XX

推荐第3篇:白话文起源

白话文起源之唐朝的河南

在1492年的时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哥伦布成为了一位名人。像我这种对历史很白痴的人也记得了小哥的名字,不得不看出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征途之中带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能大家有些觉得我用词的不恰当,但是征途一词在此地还是比较合理的。至少我觉得是这样······那么哥伦布为什么会没事儿去寻找什么新大陆呢?在当时的西亚有着一个帝国:奥斯曼,其国中的基督教教徒与伊斯兰教教徒阻碍了欧洲人劫掠中国与印度资源的途径,所以哥伦布被迫去发现新大陆了。欧洲的统治者希望在海上寻找到一条通往亚洲的大陆,所以世界上也就有了美洲。

前段时间一位老同学和我说:“不怕笑话 我喜欢古文 那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现代文比不了的 总觉得现在的白话文是西方的舶来品····”不得不说,孩子很有想法啊!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加上,我差点儿没看懂。我也很喜欢读,毕竟是个上过十多年学的人了,没事儿张嘴胡诌几句看起来也是那么回事儿。只是觉得舶来品一词有些扎眼,后来慢慢看着竟然有种小小的很气愤的感觉。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古代有文言文而近现代却通行白话文,文言文只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其实古代人平时讲话并非“之乎者也”,同样也是用类似我们今天的白话在交流啊!很多人都觉得白话文是近代才发明的,倒不是说这种想法有什么错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没接触文言文时觉得这个观点是错的而已。那时候我还不会说话,基本的生活用语都是家人和老师教的。虽然其他老师都是很恶劣的存在,但是我对于不断地教我说话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心存敬意的。可能大家看不出来吧······那么老师的白话文是谁教的呢?毫无疑问老师的老师,虽然我脑袋不太灵光但是还看得出来。老师之上还有老师的老师!一直都在教白话文···我相信在古代的课本上面肯定有着类似于:“一行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贻字”的儿歌,只不过上不了大雅之堂。在拍电视剧电影这种高雅的艺术展现之中给大家来了些小误导,我想应该不是导演故意而是大家没有在意罢了。

在师说一文中提到:“李氏子潘,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同习之······”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代大文学家眼中什么是古文呢?六艺经传···还有很多我也不知道。那么明朝的古文是什么呢?六艺经传;唐朝的呢?六艺经传。我们在第一段提到过基督与伊斯兰之间的扯皮时间,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划分的话上古文化也不过四种而已:基督、伊斯兰、佛、儒。唐朝之时佛教传入了华夏,这个时段就是白话文诞生的开始。其实白话文在出生的时候难产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呢?宋,准确点儿说是南宋。可能这期间已经够生很多个哪吒了,但是白话文却只生出来了一个。五代是一名医生,十国是一把手术刀。明朝则是一个催化剂,促使其成长的催化剂。其原因在于朱元璋是个放牛长大的孩子,没上过几天学说话之时则多是大白话而又当过几天和尚那就更小白了。而又不像前朝又或前前朝的一些皇帝大多是官宦子弟,说起话来···就是这个味儿。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大家可以读得懂的明清小说,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接近上层文人的思维境界。南陵的出现则是让人民们知道原来文人也是个人····

其实只要是仔细的人都会发现不管是唐还是宋这些朝代的的都城都在河南,而河南也成为了白话文的发源地。不管是对于佛教经幢的制作或者经文的翻译都是使用的这一地区的言语,而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发源地也在全国的人口上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着绝对的优势。两湖的北部地区与安徽省的部分地区都是属于中原地带,其中心地带人民言语平仄起伏的波动幅度小且语速不快成为了当时的白话文最初的形态。而明朝皇帝朱元璋原名朱八八(好恶心···)则是安徽省凤阳县人士,在哪儿放牛慢慢的其大白话也是地方味儿十足。当地人经常骂他屌儿郎当的,后来为此他不惜发动文字狱强行将这一词汇彻底删除。但奈何词汇使用率较高后来没办法改成了如今官话中的吊儿郎当,其实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都城定于当今的北京城,北京建都虽晚但是建成极早。而当时不规范的混合型白话文也在此地得到了规范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官话,而此时的汉式拼音也在这个时段出现了。但是最重要的不是拼音而是声调,原来只有平与仄只要不读错世人不会笑,但是现在却规范为阴平阳平上前声去声四类。最为案例之典范的就是体现在数字之中,其阴平发声居多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将“七”字读作阴平调儿,但是其官话则规范为阳平。所以虽然白话文官话出现但是老百姓则是一如既往的操着各地的地域性极强的白话文谈天说地。最具特色的要数信阳与阜阳及其周边地区的语言极尽到几乎只有阴平与上前声的地步,所以官调儿十足的鼻音也就无从谈起了。由此可见这一地域的人民是多么顽强,几千年没有普通话依旧坚强的活着。

返回到本文第一段: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一些泛西化的情况,而在民国时期中国在进行反地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时候白话文由于胡适先生倡导之下出现在了课本之上。但是认为白话文是红毛鬼子带来的是对中国文化对河南深厚的华夏底蕴的一种玷污。现在文言文读的人慢慢的少了,所以推崇的人也就慢慢的多了。但是由于对一种文字的推崇而去盲目的将白话文贬低的一无是处那么我只能送你四个字:骨质增生,诶!不会骂人···见笑了各位。无可否认文言文读起来更具有书生气息,其词句段之间衔接耐人寻味爷们也很喜欢。爷们也很喜欢娶个长发飘飘的妻子回家,但是你每顿饭吃个毛啊你!哪天煤气灶把你家那口子头发点着了你吃什么?古文可以当做生活日常热爱中的调剂,可以是味精可以是食盐但不会是大米。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谈了否则又要回到杜正胜与余光中的皮条之中。在没有学会对异议的宽容和体谅之前,口水似乎成为了唯一能够流到地上的东西

“宋王之后无华夏,明王之后无中国“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起来有些悲痛。随着南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分裂局面,北方胡人势力的逐渐强大和南侵,其之所以能够入侵成功主要是白话文的普及。华夏古典文化的白话文翻译使得不擅言语交流的各族胡人不仅学会了如何种地还有如何杀敌,而言语障碍的解决不仅使国人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风车更知道了什么是毛瑟。

回到本文第二段:作为一名中国白话文发源地的人,将中国的传世瑰宝说成是舶来品。我斟酌再三用上了老同学一词,虽然内心仍然有些不安但是希望可以拉远些关系吧!1920年北洋政府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书本地位,从而使得中国文学上取得了近(为什么是近大家可以多数数46年就知道了)50年的繁荣发展。其代表的人民在思维上对与自身的自由以及人性的追求,新文化在内容上反应了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光芒。现在看来北京话是官话,当时的官话则是文言文。社会高层的书信往来之间还是以这种形式来代表个人那盲目的相互之间的尊敬,而打破其僵硬形式的白话文不仅是解放人民的思维更是唤醒人民对各阶层的压制的抵抗。

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书并不是只用文言文才有着深厚的内涵,中国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不会文言文,但照样在推动中国思想进步、社会发展、政治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推荐第4篇:地藏经白话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

------------------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过一些,所以便“理所当然”地当起“小先生”来了。在教、学《地藏经》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地藏王菩萨那种先人后己、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大智大勇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在佛前发了大愿,愿我同地藏王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时,还在初中时期。这也可以算是我最早接触《地藏经》的缘起罢!

近来在读经的过程中,再次细读一遍《地藏经》。在静思默虑的境界里,恍惚心有所悟。本来么,我总以为《地藏经》只是超度亡灵,特别是救拔地狱及饿鬼、畜生三恶道罪苦众生的经典。正因为救的是最下层、最痛苦的众生,才体现了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深重及悲心深切。但是通过近来研读《地藏经》,发现《地藏经》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又有两个全新的体会:

一、《地藏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教是真正的尽孝之教。

二、《地藏经》给出了一个根本菩提大法--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上求下化之能事,于此法门毕矣。

曾经听到不少关于佛教无孝的歪理。持此论者以为: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二众,辞亲别家,不能孝奉双亲,以为此是不孝之表现。殊不知,本师释迦文佛曾亲自扶柩为父送葬;莲宗祖师实贤著“劝发菩提心文”以报父母恩为发心之第二因缘。特别是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为孝子孝女,以念佛的功德力,下地狱救度父母升天,这不是孝道是什么?更进一步讲,出家二众及发大心的菩萨为救一切众生,也就是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一切生身父母,暂时辞亲别家,努力修行,以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报佛恩,度众生的菩提大愿及救度一切生身父母的大孝。譬如说:作为政府官员,作为思想工作者,虽然他们不曾种一棵稻、栽一株棉,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对历史的贡献却是无可低估的。同样,作为出家二众,虽然暂时不能常伴双亲以行孝道,但由于自身的修持,由于对外的劝化,却为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生身父母作了极大的贡献。这是彻底的、完全的大孝,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佛教的最高目标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体现了真正的孝道。所以说,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贯彻了完全、彻底的孝道,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尽孝之教。《地藏经》一开始就讲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生母之恩而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救度生身母亲出离三恶道之苦而得人天乃至成佛的福报。地藏王菩萨提出念佛法门令一切众生(亦即累世一切姻亲),念佛得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的至孝之道,正是说明《地藏经》乃是佛门之孝经也。

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门。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简单讲,就是上求佛道: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德,就是下化众生:发愿度一切众生尽皆成佛,而自己亦无执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是一切诸佛出世的本怀,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归宿。而念佛法门恰恰圆满了这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理由如次:

1)《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云:“如来所以兴出于世间,说彼佛(引按:指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因缘。”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说明念佛法门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菩提大法,亦即一切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亦即佛法中之根本法门。

2)《观佛三昧经》中云:“佛告父王:谓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同经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佛劝其父王,不仅是孝,亦是以根本大法奉献于父母,以报父母恩也。可见此法门之殊胜。

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菩萨亦发愿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上上之根基,谁能超过此两位圣者?而此二圣皆发愿临终往生极乐。《观无量寿佛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引按: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应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恶五逆之人,得逢善知识劝令念佛,亦能往生,可见此念佛法门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足畅一切诸佛“为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本怀也。

4)《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念佛之人有阿弥陀佛遣二十五位大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护持行者,又有大势至菩萨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能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妙法,化险为夷,故名易行道。其他种种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也。

5)《无量寿经》云:“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此法”即指念佛法门。以此念佛法门,令众生即念而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一句弥陀圣号,横遍十方,竖穷三世,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能令具缚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号,换却亿劫妄想杂念。念得纯熟,顿忘能所,暗合道妙,直达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之无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门巧入无生,故易行;其他法门正入无生,故名极难行也。

由上所述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大事因缘成办之关键。此法门畅佛本怀,度生要道;转染成净,返妄归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他力妙法,离障易行;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全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法,末世一切种种根基众生,了生脱死之根本大法。

《地藏经》自一开始大长者子发愿,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救母,是地藏王菩萨教导众生、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的根本大法──念佛名号;全经最后,以地藏王菩萨为一切众生行大利益事,给出令一切众生最终成佛的根本大法──念佛名号。由此可知,《地藏经》真是给出了一个根本的菩提大法──念佛法门。

《地藏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

从《地藏经》的意义来看:《地藏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入灭前的托孤咐嘱经。他把自佛灭后直至弥勒成佛之间的一切天人及恶道众生,统统托付给地藏王菩萨,令其劝化向善,直至发菩提心成佛,了佛本愿。《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地藏经》是人天的因果经。经中,地藏王菩萨广述造恶乃入三恶道之苦因;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乐果;发菩提心行善、乃至修持念佛法门,是了生脱死、直至成佛的正因。使一切众生知苦而断集,慕灭而修道也。

从《地藏经》的经名来看:《地藏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愿力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之愿力,愿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度一切众生最终成佛。此“愿”亦为一切佛菩萨之根本大愿,故称“本愿”。一名“地藏本行”,有愿无行,是为空愿。地藏菩萨发大誓愿,身体力行,从无量生死以来,至无量大劫以后,世世入三恶道度一切罪苦众生,难行能行。此“行”亦为一切佛菩萨之根本大行,故称“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以愿起行,以行感力。以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感得不可思议之大誓力,远超一切菩萨,故得本师释迦文佛数数赞叹。《阴持入经》云:“力应以何为义?无能坏为力义,有所益为力义,能得依为力义。”地藏王菩萨威德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不为天魔所坏;能利益一切人天及六道众生;有无穷胆识,勇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救度众生,能为一切人天六道众生之所依怙,所以称为“本誓力”。

从《地藏经》的五重玄义来看:释名,是以“人法”为名。“地藏”为人名,“本愿”(或“本行”、“本誓力”,义同)为法。辨体,以实相为体,故知此为大乘经典也。明宗,以明因果为宗,以愿力度生为宗,故全经广述因果,知苦乐之因果,故有大愿度生之举也。显用,以改过迁善,进而断惑证真为用。故知此经亦“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圆顿经典也。教相,以会权归实为其教相。教相者,分“化法”:藏、通、别、圆,及“化仪”:顿、渐、秘密、不定也。依前“显用”之分析,吾意以为此经乃至圆至顿,兼顾“藏、通、别”及“渐、秘密、不定”也。何以故?以此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复以念佛法门接引上上根之利根众生也。上上之根,闻之顿开佛慧,速成佛道;下下之根,闻之渐种善根,终成佛道也。

总之,《地藏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大乘圆顿法门之经也。

《地藏经》全经大纲如下:

《地藏经》分三卷,共十三品。每几品合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义。第一大段是:“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及“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二品,说明地藏菩萨是下化众生的人天幽冥教主。为什么呢?因为大士分身无量:上至天宫、中至人道、下至地狱,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劝世,令一切众生离三恶道得生人天也。第二大段是:“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及“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说明地藏菩萨所教化的对象。这对象便是那些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的众生。同时,也是说明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无明妄想导致身、口、意三业所致。第三大段是:“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说明以什么因缘可以度化众生离苦趣、升人天,亦就是烧香供养、诵经礼拜、造幡造像、布施塔庙等功德也。第四大段是:“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及“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畅说一切诸佛的本怀──令一切众生尽皆成佛之正因。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门。一切众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而助因便是布施,财、法、无畏之三施也。以此正、助二因,可令一切众生返妄归真,返染成净,终至成佛也。

阅读《地藏经》如能把握此全经之脉络,则全经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矣。

最后,再谈谈有关译白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注解的问题。注解我是依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进行注解的。对于那些在《佛学大辞典》里找不到的词汇,就参考圣一法师及宣化上人对《地藏经》讲解的内容加以注释。我注解的词汇量大,注解得也比较详细,目的是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多地通过本书来了解一下佛学的许多基本名词。因为佛教中基本名词太多,换句术语讲,就是“名相”太多。法相宗就是大量地讲解佛教名词的一个宗派,《大智度论》也可说是解释名相较多的一部论著。另外,佛教的词汇有时在形式上同世间法的完全一致,而在内涵上却大大不同。这也是把注释搞多、搞细的原因之一。

其次,讲讲译白的问题。经中有不少的词,不是用简单的几个词就能把它白话化了的,然而又不能不讲的,如“善知识”等,实在没有相应的现代词可以代替,只好直引其词,归入注解,由注解来详说。有的勉强可以用几句话来说明的,如“如是我闻”、“谛听”之类,则尽量用现代文来表达,以期起到译白的作用。除了词义之外,句义也很关键。经中可以用

一、两句话讲清,但译白却不可能用几句话来讲清。若不讲清,则失去译白的通俗易懂性;若要讲清,又如横云断山似的,插进一段话,把文气一概砍断。为此,我采取“引注”的方式,即在需要说明意义的那句话之后,加上一个“*”号,在当页的末端用一细长横线加在正文的左下角,在细横线底下,用“* 引注:”把要说明的话表达出来。这样,既说明了问题,又不割断了文气,使文章的可读性增强。

以前第一次写作《无量寿经白话》时,是先写成译白,然后加以注解。后经黄念祖老居士提醒后,在第二稿就增加了注释,直到最后定稿。以后的《金刚经白话》及这次的《地藏经白话》的译白,都作到先把全经的词句进行注释,在明了全经意义的基础上再改写白话,可以使“白话”与“注释”相一致,令译白更加准确。

这次译白的工作进行得很快,很顺利,不能不说是佛力加被的缘故,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把注释及译白全部完成。另外不得不提出感谢的是,在誊写稿件上,心健居士承担了全部誊稿的工作,特在此随喜赞叹,回向法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惭愧行人 三宝弟子 王智隆 顶礼

时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 地藏王菩萨圣诞日

【地藏经正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母亲生育之恩,知道母亲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专门为母亲说法。就在那个时候,十方无量数世界,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听说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就都来随喜参加这个法会。在会上,无量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同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力量,调伏刚强众生,使他们知道、明白世间上充满了种种苦难;乐于以无上的佛法来修炼自己,净化自己。这些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分别派遣侍者来问候世尊,慰劳世尊。

这时,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因为能有这么多的佛与大菩萨为宏法而来;因为能有这么好的机会给在会的大众讲微妙的大法,所以脸上含着慈祥的、愉悦的微笑,从本住的清净佛性中,也就是一切众生清净的自性中,放出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了这么多得不可胜数的光明云以后,又出种种微妙的声音:所谓布施波罗密音、持戒波罗密音、忍辱波罗密音、精进波罗密音、禅定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发出这么多得不可胜数的声音之后,除了本世界娑婆世界之外,还有其他世界种种国土,有无量亿的天龙鬼神,也集合到这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都来集会。另外,还有其他世界及本土娑婆世界上的各种神: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这许多神也都来集会。还有其他世界及本土娑婆世界上的各种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有这许多鬼王也来集会。

见到有这么多佛、菩萨及各类众生来此集合,释迦牟尼佛就同身旁的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说:“你看看这一切的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有来自这世界(即娑婆世界)的;有来自其他世界(别的三千大千世界,即来自别的佛国)的;有来自这方国土(即我们南阎浮提)的;有来自其他国土(即除了南阎浮提以外的娑婆世界里的国土)的,像这么多世界、国土里来的、现在正在这里忉利天集会的,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数吗?”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就算以我所获得的神通力量,花上一千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来测算,也还是不能得知有多少数啊!”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以佛眼的神力来测算,也还不能算完这些数,这些都是地藏王菩萨从遥远的、不可计量的往古劫数到现在,已经度脱使令成佛的、正在度脱即将成佛的、以及正在度脱须待将来某一时期方能成佛的众生。”听了佛说地藏菩萨能度脱这么多的众生成佛,使人不禁要想问一下:地藏菩萨究竟是怎么修行的、怎么发愿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神通力量和智慧力量的?如果不问清楚的话,众生们听到这话之后,如果产生疑问,甚至诽谤,那就不好了。为了使在场的一切众生能消除这些疑惑,所以文殊菩萨代一切众生向佛恭敬发问:“世尊啊!我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以前直到现在,一直在修善根、福德、智慧,已经彻底证悟了无碍智。因此,凡是听到佛所说的一切话,都能以智慧的力量来坚信和受持。但是那些小果位的声闻、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他们没有证得无碍智,虽然听到了如来诚实的话语,心里一定还是要起疑惑的。即使是勉强地从恭敬心出发,仰信并受持这些话,最终在外界的影响下免不了还会要起诽谤,这样反使这些众生因此而造业造罪了。因此,我请求世尊,能不能为这些众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摩诃萨,他在初发心时起直到现在,一直在作哪种修行,立哪种大愿,而能有像现在所说的那么大的智慧神通力量,做成功像现在所说那样不可思议的那么多的功德。”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譬如说,拿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一切的草类、树木、丛林、稻、麻、竹子、芦苇等一切植物,还有山、石块直到微尘等等一切的每一件东西记一个数,把这么多数都算做恒河的条数,每一条恒河里有那么多的沙;把这么多的恒河里的沙子积成的数,每一粒沙子算作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碎成微尘,每一粒微尘算作一个大劫,在这一个大劫里所积的微尘数,统统算为劫数,也就是说,把三千大千世界里一切植物数、山石数、微尘数的总数乘上恒河沙数,再乘上把世界碎为微尘的尘数,再乘上一个大劫里所积的微尘数。地藏王菩萨自从证到十地果位以后直到现在所经过的劫数,还要比上述所比喻的数量多上一千多倍。更何况地藏王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即从小乘开始修起)所经过的修行时间,那更是多得无法想象了。

“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威仪神通,宏誓大愿真是不可思议,倘若在将来后世时,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有缘能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或是赞叹;或是以恭敬心瞻仰、礼拜;或是称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或是拿灯烛、香花、饮食、衣服、燃香、果品等用品、食品供于菩萨像前;甚至用彩色颜料恭敬绘画菩萨的形像、用玉石恭敬雕刻菩萨的形像、用土木胶漆彩帛等塑造菩萨的形象,这人能以上述的功德,不仅可以上升到忉利天去,还可以连续地往生到忉利天百次,永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

“文殊师利,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在过去非常非常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大劫之前,有一次投生到一位大长者家里当儿子。在那个时代里,正好有一位佛住世,佛的名号称为‘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位大长者子见到佛的相貌、仪威非常庄严、美妙(那是以过去世长期修善根福德的因缘所感应而来的),为了知道佛是怎么得到这种种微妙、圆满、庄严的相貌,所以就到佛前恭敬发问,问佛是发的什么愿,修的什么行,才能感应到这种圆满的妙相。当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告诉长者子说:‘要想修证到这样圆满微妙的相貌和身形,应当在非常长久的遥远年代里,以佛法的清净智慧去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长者子听佛这样说了以后,当时就在佛前发了宏誓大愿说;‘我现在发愿,从今天起,直到无尽的、遥远的、无法计算那么多的大劫的未来年代里,为了一切遭苦受罪的六道众生,用佛法无尽的、清净的智慧,用种种切合时宜、切合众生根基的方法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生死,进入到最终成佛的大般涅的清净境界中去,然后我自身再能证得涅而成佛。’正因为这位大长者子在那个时代里,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了这么大的愿,所以直到今天已经经过了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的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后还只是作为菩萨。

“再说,在过去不可思议无量数劫以前,当时世上有佛住世,佛号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尊佛的寿命为四百千万亿无量数劫。在这尊佛教化的‘像法’时代中,有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女子,由于她过去无量世前种下无数善根,积下无穷的福德,所以在当时获得大家衷心的钦佩。无论她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时候,各个天的神都在暗中保护着她。她的母亲不幸信了邪教邪说,非但不信佛,反而还常常轻视佛法僧三宝。为此,这位圣女想尽了种种方法,劝说、诱导她母亲,希望母亲能产生正知正见。但这位母亲由于业障太重,善根太浅,对圣女所劝说的话没有都相信她。过不久之后,她母亲寿终,魂神堕落到无间地狱中去了。这时,婆罗门女因为知道她母亲在世的时候不信因果,所以在命终之后,根据因果业报的原理,必定会堕到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中去。为了救度母亲,她就变卖了自己的家园房舍及种种用具,用这些钱来买了许多香和花,请进许多供养佛、菩萨及三宝的用具,在已经涅后的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里,大兴供养。见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形像在一座寺里,威严慈祥、亲切端庄的佛像,雕塑得惟妙惟肖,真可说得上形像和神态都表现得非常圆满。当时,婆罗门女恭敬瞻仰、礼拜佛的尊容时,心里升起加倍的敬仰,想:佛的名号既然称为大觉,具备了‘一切智’,那末倘若佛在世时,我母死后,我来问佛我母死后所去的生地,佛是肯定能知道并会告诉我的。怀着这种遗憾的心情和沉痛地眷恋生母的悲伤,这位圣女在佛像前,深切地念佛,边念边哭,边哭边念,正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然听到空中有个声音在说:‘那位正在哭泣的圣女,不要太过悲伤了,我现在就来告诉你母亲死后所生的地方。’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之后,非常激动,合掌向空中问道:‘是哪一位有德之神,来安慰我的忧虑?我自从失去母亲以来,日日夜夜忆念、怀恋着我的母亲,就是着急不知道我母亲现在生在什么世界了。’这时空中的声音继续响起,告诉婆罗门女说:‘我就是你现在正在恭敬瞻仰礼拜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到你思念你母亲的心情远远超过普通众生的思母之情,所以才来告诉你。’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知道自己的纯孝感动天地,感动过去佛现身,为自己指示方向,解释忧虑,激动得不得了,全身跳起扑向地面,恭敬拜佛,感谢佛为自己现身,以致于损伤了自己的手足关节。旁边的亲人们赶紧过来扶住她,侍候、安慰她,过了好一会才能醒过来,泪流满面地对空中说:‘愿佛慈悲我,可怜我,快点告诉我母亲所生之处吧!我现在由于长久痛苦思念母亲,弄得身心交瘁,都快要死了。’这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再次告诉圣女说:‘你等供养仪式完毕以后,早点回家中,在家中净室里,端正坐好,排除一切杂念,专门思虑、忆念我的名号,到一定的时刻之后(由定生慧),即可知道你母亲所生的去处了。’这时,婆罗门女在礼佛之后,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中,端端正正坐好,以忆念自己母亲的依恋心情,转向恭敬地、清净(无杂念)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正由于婆罗门女思念母亲的孝心纯净洁白,感天动地;正由于婆罗门女过去福德、善根、定力智慧极其深厚;正由于婆罗门女现在的恭敬心、清净心一向专念佛的名号,所以只经过了一日一夜的时间,以念佛力得以魂游地狱,超度自己的母亲了。圣女在念佛号经过一日一夜的时间后,恍惚间觉得自己身体到了一个大海边上,这大海里的水,犹如开水锅里新开的水一样,沸沸扬扬上下翻滚,海水中还有许许多多长得极其可怕、极其凶恶的怪兽,身子都是以铁化成※(引注:极乐世界万物皆是以阿弥陀佛愿力天然化成,不经过加工造作;地狱里的一切刑具、凶神恶鬼也是以罪恶众生的业力天然化成,不经过加工造作,天堂地狱,相异体同,一切唯心所造啊!),来来往往地在海面上飞行,东奔西跑。只见海里有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一会儿飘上来,一会儿沉下去,被这些恶兽争过来,抢过去地吞吃,又见到各种各样形状不同的夜叉:有的生了好多只眼、有的生了好多只头、有的生了好多只脚。这些夜叉嘴巴很大,嘴里的牙齿又粗又长,长到外边来了,这些牙齿又非常锋利,好像刀剑一样。这些夜叉恶鬼们就用这些像刀剑一样的牙齿,追赶着、驱迫着这些罪人,使他们挨近恶兽,让这些恶兽吞吃他们。不但如此,这些夜叉也亲自动手争夺、抓缚这些罪人,甚至直接用头用口来抓,用脚爪来抓罪人。这些夜叉的形状千奇百怪,种类多到数不清,这种吃人的惨象真的使人不敢多看一眼。而婆罗门女因为仗着佛力加持,当然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正在这时,有一位鬼王,名字叫无毒,恭敬作礼来迎接圣女,对圣女说:‘这位有善根的大菩萨,您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呀?’这时婆罗门女就问鬼王说:‘这儿是什么地方呀?’无毒鬼王回答说:‘这儿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圣女问:‘我听说地狱是在大铁围山里边的,对吗?’无毒回答说:‘在大铁围山里边,确确实实是有地狱的。’圣女再问:‘哪我现在又是怎么会到地狱来的呢?’无毒回答说:‘倘若不是依靠佛或菩萨摩诃萨的威神力量来的话,那便是因为本身造地狱的业而来。除了这二条以外,谁想来也办不到啊!’圣女又问:

‘这里的海水为什么会像开水锅里的水似地上下翻滚啊?为什么在海里又有那么多的罪人以及种种凶恶的怪兽呢?’无毒回答说:‘这些都是阎浮提的造恶众生,新死不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由于没有亲戚、子女、朋友为他们作超度功德,使他们能脱离这地狱的苦难;同时,他们生前又没有好好修善,没有求得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们生前所作的恶业,就感应到地狱来了。到地狱来之前,按照规律来讲,应当先渡这海(身业所造之海);这海往东过去有十万由旬远,又有一海(口业所造之海),它令众生受的苦要比这身业海大好多倍;在口业海的东边,还有一海(意业所造之海),它令众生受的苦又要比那口业海大许多倍。这三个业海都是由于身、口、意三业所造的恶业之因,招致感应到这苦海之果。通常所称的业海,就是指的这儿。’圣女又问鬼王无毒说:‘那末,地狱又在什么地方呢?’无毒回答说:‘三海(身、口、意之业海)之内是大地狱,多到有好几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样。所谓最大的,就有十八个。其次大的,有五百个,那里边的苦难和毒害真是说不完。再其次的,那也有千儿八百的,每个里边也有无量的苦难。’圣女又问大鬼王说:‘我母亲死了还没几天,不知道她的魂神现在在哪里?’鬼王问圣女道:‘菩萨,您的母亲活着的时候她曾做过些什么善或恶的事吗?’圣女回答说:‘我母执着邪见,常常讥笑、讽刺、毁谤三宝。虽然有时因为劝说,暂时相信一下,过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三宝了。现在虽然死了没几天,但也不知道她现在应当投生在什么地方。’无毒再问圣女:‘菩萨的母亲姓什么,叫什么呀?’圣女回答说:‘我父我母都属于婆罗门种姓,父亲叫尸罗善现,母亲叫悦帝利。’无毒听了以后,知道圣女的母亲已因为供佛念佛的力量而生天了,所以很恭敬地合掌告诉圣女说:‘圣女啊,您可以放心地回家吧,不必再忧愁悲伤、深切思念您的母亲了。因为这位悦帝利罪女逝世后到现在,经过三天的时间,说多亏有个孝顺的子女为她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佛前上了供养、修了福,虔诚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所以,不但菩萨的母亲当时脱离了地狱之灾,就是在这无间地狱里一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在这同一天里解脱了地狱之苦,升到善道里受乐了。’鬼王说完之后,恭敬地向圣女合掌,抽身而退。这时婆罗门女就好像做梦醒了一样,又回到了自己当时念佛的佛堂里。经过把这事仔仔细细思考了以后,觉悟到生死业缘、因缘果报、佛力加持等等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推已及人,便又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愿我自今日起直到遥远的未来的最边际,所有一切因造罪而受苦的众生,我都要用种种方法和智慧,使他们都得到彻底的解脱。’”

佛进一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知道吗?刚才所说的那个鬼王无毒是谁吗?他就是现在的财首菩萨呀!婆罗门女呢?就是地藏王菩萨呀!”

分身集会品第二

就在这时,有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祗世界里,所有地狱里的分身地藏王菩萨统统都到忉利天宫里来集合。与此同时,由于依仗佛力的加持,使得曾经受到地藏菩萨教化,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有无比信念,永不退转,由此而从种种业道中解脱出来的千万亿那由他数的种种众生,也能有幸同到忉利天宫来,他们大家都捧了种种名贵的香和鲜花来供养佛。这些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在生死的苦海里流浪,在烦恼的六道里轮回,受苦受难,连一点点暂时休息的机会都没有。正因为受到地藏王菩萨广大慈悲,深切誓愿的召感,他们每一位都证到一定的果位。这次既然承蒙佛力的加持,承蒙地藏菩萨威神誓愿的加持,能到这忉利天的天宫里来,心里当然是无比的激动,以恭敬心瞻仰如来,目光紧紧盯住,一忽儿也舍不得离开。

这时,释迦牟尼世尊伸出金色的手臂,以神通力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祗世界中所有分身的地藏菩萨的顶,同时嘱咐说:“我在这五浊恶世里教化这些冥顽固执的众生,使他们心性趋于调伏、柔和,抛弃邪恶的思想和行为,归到佛法的正道上来。大多数的众生通过我的教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也证到一定的果位;但还有十分之

一、二的众生还是改不了他们无始生死以来所染的种种恶习。为此,我也曾分身千百亿,用尽种种的方法去教化。有的善根比较深厚,智慧比较开明的,听了我的教导后,当即就信服并接受我的教化;有的善根比较深厚,而智慧稍差些的,通过我多次的劝化,也有了种种的成就;有的善根比较浅,智慧也低下,那就要通过长期的、耐心的教化方能使他们归向佛道;有的众生业障深重,根本对三宝不生敬仰心,极其难以教化。像这些类众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我都分成无量化身去度脱他们:或是化现男子的形像,或是化现女人的形像,或是化现天龙的形像,或是化现神鬼的形像;或是化现山、河、树林、平原、湖泊、池塘、泉水、井水去利益众生,使他们感到佛力的不可思议而得到度脱;或是化现天帝的形像,或是化现梵王的形像,或是化现转轮王的形像,或是化现居士的形像,或是化现国王的形像(现代而言,指一个国家的总统、主席之类执掌一国最高权力的人),或是化现宰辅的形像(现代而言,指一个国家里执掌党、政、军等的高级干部或官员),或是化现官属形像(现代而言,指一般地方上的官员),或是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形像(即在家、出家学佛的男女二众),甚至化现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种种形像,而随众生的根基和机缘来教化度脱众生,不一定单是以佛身的形像来化度众生。你看我从久远劫来辛勤劳苦地度脱这些难教难化、冥顽固执的罪苦众生,那些至今还没有教化、调伏过来的,免不了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依照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些罪苦众生倘若堕落到恶道中受大苦时,你应当想到我在忉利天宫再三殷切的嘱咐:让娑婆世界里那些从现在起直到弥勒佛出世以来的一切众生,你都要以你的神通智慧的力量,使他们都得到解脱,永远脱离种种苦难,在弥勒佛出世时,统统得到授记。”

这时,从一切世界出来的无量分身地藏王菩萨,恢复合成一身,深深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的解脱所作的种种难行苦行所感动;深深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他的殷切期望与郑重的嘱托所感动,所以泪流满面,又伤感、又仰慕地对佛表白自己的心意:“我从遥远的往昔无量数大劫以来,承蒙佛的接引,使我获得不可思议的神力,具足无量的般若真智。我所分的身,遍布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一世界里,又化现百千万亿的化身;每一个化身又度脱百千万亿人,使他们都能归依、尊敬三宝,永远离开生死轮回,得不生不死涅的永久安乐。这些人中,对于佛法方面所做的善事,那怕轻如毛,小如沙,细如尘,尖如汗毛端那么点滴的功德,我都会同他感应,想方设法度化他,使他走上佛法的正道,使他获得了脱生死、永离苦难的利益。请世尊放心,不必担心后来世造恶业的众生。”就这样连说三遍:“请世尊放心,不必担心后来世造恶业的众生”。这时,佛就称赞地藏王菩萨说:“善哉善哉,我也随喜赞叹你的功德和这种救度一切众生的伟大心愿。你从久远的大劫以来一直诚恳地发‘度一切众生’的宏誓大愿。一旦你把这些众生度尽之后,马上就可以证得菩提而成佛了。”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这时佛的生母摩耶夫人在这忉利天宫大会上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说:“圣者,阎浮提的众生造业有大有小,种种差别,他们所受的报应差别也是种种不同,你能具体讲讲吗?”地藏菩萨回答说:“千千万万的世界或国土中,有的有地狱,有的没地狱;有的有女人,有的没女人;有的有佛法流传、教化,有的没有;直到像声闻、辟支佛的圣者及其教法,有的有,有的没有。不单单是地狱才算是罪报。”摩耶夫人重又请教菩萨说:“我只想听听我们阎浮提的众生,因造种种罪而感应到转世所投生的恶道的名称及受罪的情况。”地藏菩萨回答说:“圣母,因为内容太多,希望你能原谅,我只挑主要的讲一讲。”佛母回答说:“请圣者说吧,我正听着呢!”

这时,地藏菩萨就对圣母讲:“南阎浮提众生造罪所得报应的情况是这样的:倘若有众生,不孝顺父母,甚至起恶心杀害父母的话,那就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经过千万亿劫的久远时日也还没有出头之日。倘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恭敬、不尊重佛教经典,也将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经过千万亿劫的久远时日也还没有出头之日。倘若有众生侵占、损坏常住三宝(指寺院、佛经、佛像、经典及供佛、供僧的种种生活用品或钱财),勾引僧人或奸污尼众,或是在寺庙里恣意搞邪淫的活动,或是杀害出家僧尼、伤害出家僧尼、打骂出家僧尼等,像这样一类的众生,也得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经过千万亿劫的久远时日也还没有出头之日。倘若有的众生,表面上穿上出家人的服装,像个出家人的样子,但内心里根本同俗人一样,甚至于比俗人还不如,任意侵占寺庙及僧众公共的财产占为已有;为了名气和供养,欺骗那些居士们或信佛的人,讲自己有多大的功德、多大的善根,用来骗取人家的恭敬和供养;根本不遵守佛对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种种戒律,相反还造出种种恶业来。像这样的一类众生,也得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经过千万亿劫的久远时日也还没有出头之日。倘若有众生偷窃寺院的衣、食、住、行、用具、财物、粮食等,那怕只是一件小东西,不经寺院或出家人同意而私自取用的话,也得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经过千万亿劫的久远时日也还没有出头之日。”

地藏菩萨总结一句话说:“圣母,若有众生做了像上面所说的种种罪行的话,那就一定会堕入到‘五无间地狱’里去,那怕在这期间里,想求只有一念之间(一刹那)极短的停止受苦的机会都没有啊!”摩耶夫人再次问地藏菩萨说:“什么叫‘无间地狱’啊?”地藏菩萨说:“圣母,所有的地狱,都在大铁围山里边。要说大地狱,那就有十八所,其次有五百所,名称都不一样。再其次有千百所,名称也都不一样。所谓‘无间地狱’,它的狱城的周长有八万多里,城墙全都是用铁化成,城高一万里,在城墙顶上大火弥满,几乎没有一点地方不着火的。在狱城里边,各个地狱互相连结,名称各个都不同,特别有一个地狱,名字就叫‘无间’,这个狱的周边是一万八千里,狱墙的高是一千里,也都是纯铁化成。上边着火能烧到下边,下边着火能烧到上边,整个狱里上上下下都是大火。由于城里全是火,所以城里的刑具--铁蛇、铁狗也都是烧得火红,喷出火来,在狱墙的顶上来回奔跑,驱赶那些想爬出狱城去的罪人。在城里的狱中,有大铁床,遍满万里狱中。某一个人受罪,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身体躺遍了所有的铁床;而千万人受罪,也都只看到自己身体躺遍了所有的铁床,互不相干,各受各的罪。这是众生由于都犯同样的罪,才一起到这狱中来受罪;又由于各人消各人的业障,所以只见自己受罪而不见别人,真是‘一切唯心造’,不可思议啊!另外,这些罪人身受种种其他的苦处:有千百个夜叉、恶鬼,他们张开了血盆大口,嘴里的牙都伸出了嘴边,锋利得像剑一样;眼睛很大很圆,在黑暗的地狱里一闪一闪地发光,好像闪电一样;手是铜爪,用来拖拽罪人。有的夜叉拿了大铁戟来刺罪人,有的刺中罪人的嘴巴、鼻子;有的刺中腹部或背部,刺中以后把罪人挑起来扔向空中,再用铁戟把罪人刺中接住,扔到大火烧红的铁床上。在空中还有许多铁鹰,专门用锋利的长嘴啄食罪人的双眼;还有铁蛇专门缠住罪人的头颈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在罪人身上成百上千的骨肢关节里,都用长长的铁钉钉了进去;把罪人的舌头拔出来在地里用犁刀耕犁;把罪人的肠子抽出来寸寸斩断;把烧熔的铜汁灌在罪人的口里;把罪人赶到烧熔的铁水池子里„„种种刑罚,万死千生,生了死,死了生。这都是由于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感应到地狱里,才有如此种种惨酷的刑具。这样的一天中万死千生,要经过成亿的大劫,想跳出这极其痛苦惨毒的地狱,那真是遥遥无期啊!

“由于地狱的时期特别长,比世界成住坏空的一大劫要长久得多百千万亿倍,所以,一旦这个世界坏了时,会自动转到其他世界的地狱中去;那个世界坏了时,再转寄到另一个世界的地狱里,就这样相互转寄。如果这个世界建成后,还会转到这个世界的地狱里来。总之,时间不到的话,那怕转多少个世界的地狱,也不会跳出地狱的。无间地狱里罪报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另外,之所以称无间地狱,还有五个方面的意义。第

一、时日不断:日夜受罪,直到满足该受罪的劫数。在这中间,连一天也得不到暂停休息,称为无间。第

二、业报不断:业报都相同,不管这个狱里有多少罪人,只要有一个受满了罪时,其他一切罪人也都满了,从这意义上称为无间。

三、苦楚不断:地狱里的种种刑具,如铁叉、铁棒、铁鹰、铁蛇、铁狼、铁狗、石碓、石磨、铁锯、铁凿、铁锉、铁斧、铁锅里的铁水、铜汁、铁网、铁绳、铁驴、铁马以及种种刑罚,如用铁链条绞罪人的颈项以至于绞死;用烧红的铁水浇罪人的身体;饥饿地狱里用烧红的铁丸子令罪人吞食;干渴的地狱里用烧红的铁水令罪人喝„„等等等等,从一开始的那天起,年年不断积到大劫数;又从大劫数积到成亿个大劫,天天不断,苦楚相连,所以称为无间。第

四、不论身份:无论是男是女,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无论是成人或是小孩,无论出身高贵如皇帝的,或是低贱如乞丐的;无论是人类或是龙、神、天人、鬼道、不管是六道里的那一类众生,只要以前有这一类罪行的,都会感应到这地狱来,共同受苦,没有丝毫差别、宽待之处,所以称为无间。第

五、念念无间:倘若进入到这个地狱里,从一开始起直到百千大劫,在一日一夜之中,生生死死何止万次?在这中间想有一念间的暂停生死都不可能※(引注:这里同第一点不同的是,第一点重点指时日不断,这里指一天一夜万死万生的,生死苦楚不断,连一念的空间休息都没有,程度上、深度上远远不是年份长短可以比拟的。因为不说明第五点,也可以理解为年份虽然久远,但中间是否可以休息停苦,这里指出连一念间一刹那停苦都不可能),除非业报受尽了方能再跳出地狱去别处受生,从这意义上讲,称为无间。”

地藏菩萨对圣母讲:“无间地狱的情形,粗略地讲就是这样,假如要详细地讲地狱里各种刑具、刑罚的名称,各种受苦的事情,那就是化上一个大劫的时间也说不完啊!”摩耶夫人听到地藏菩萨这么说了以后,真为那些造业的众生忧愁不已,恭敬合掌,向地藏菩萨顶礼后,退回到原来的座位中去了。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这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我正是依仗了诸佛如来的威神力量,所以我能在无量百千万亿世界里,化成无数的分身形像,去救度、教育、化导一切有业报的众生,倘若没有如来的大慈力时,我就不可能做这样的变化。现在,我又在这忉利天宫大会上,承蒙佛的慈悲嘱托,要我在从现在起直到弥勒菩萨成佛之间一大段时间里,所有的六道众生都要度脱。是的,世尊,希望您不要担心,我一定按您的圣明的嘱托去做。”佛回答地藏菩萨说:“还没能得到解脱的一切众生,从无量生死所造成的习性及由此引起业力所造成的种种识:眼、耳、鼻、舌、身,特别是执着分别妄想的第六识‘意识’,及执着‘我’的第七识‘末那识’,还有含藏无量生死以来一切善、恶、无记种种习气、业力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是随着因缘业力的因果律支配而流转生死,没有固定的时候:有时遇到善缘,会做点善事;有时遇到恶缘,会干点坏事;做善事得好报,干坏事得恶报,总是被环境所驱使,不能自主,由此永远轮回在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里(把阿修罗道归在天、鬼两道中,故六道变成五道),连一会儿都得不到休息,经过无量无边如同把三千大千世界化成极其小的微尘(相当于分子、原子那么小)那么多的大劫还无法出头。众生因迷起惑,因惑造业,因业而在世间遇到种种魔障苦难,正如同鱼儿游在网里那样,在长长的生死大河里,一会儿进了这个网,一会儿刚出了这个网,又进入了另一个网。像这样一类的众生,正是我日夜担忧、挂念的。你能在无量生死以来,历劫一次次发救度众生的宏誓大愿,一旦能圆满这些大愿,救度这无量无边的罪苦六道众生,使他们最终能得到涅的安稳处所,那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佛这样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宏誓大愿时,会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定自在王,恭敬问佛道:“地藏菩萨从无量劫以来,都发了些什么愿,这么不可思议,令世尊您在这大会中这么郑重其事地赞叹呢?请世尊给我们简要地说说吧!”世尊回答定自在王菩萨说:“用清净心来听,用正念心来听,我现在就为你分别解说这其中的道理。

“在过去无量无数亿不可说的大劫之前,那时有一尊佛在世护持、宏扬佛法,佛号为‘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尊佛当时住世的寿命为六万劫。这尊佛在还没出家修行前,曾经是一个小国里的国王,同与他相邻的另一个小国的国王是朋友。他们相互约定,在国中推行十善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用这样的善政来利益国中的人民。但是这一邻国中的人民经常造种种恶业,根据因果规律,这些百姓终究要受到果因规律的支配而堕入到三恶道中去受苦。为此,这二个国王商量着如何才能救度这些百姓令其不遭恶道之苦。这一国的国王发愿:愿自己早日成佛来度这些众生,使他们统统都得到最终的解脱;而邻国的国王发愿:若不能先把这些有罪的众生度脱三恶道之苦,使他们都得到善道的安乐,最终也都得到证菩提成佛的善果的话,那我总是不成佛。”

佛接着告诉定自在王菩萨说:“一个国王发愿早早成佛的,那就是当时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啊!另一个国王发愿永远去度脱罪苦众生,不愿马上成佛的,那就是现在的地藏王菩萨啊!再举一个例子:在过去无量无数劫之前,有一尊佛感应当时因缘成熟而出现在世上,佛名为清净莲华目如来。这尊佛的寿命长达四十劫。在佛涅后的像法时代里,有一位罗汉,专门以众生供养他而使众生得到极大的福报的方法而来度脱众生。在他教化众生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女人,名字叫做光目。这位光目女准备了许多最美好的食物来供养这位罗汉。罗汉就问她:‘你发愿来供养我,供养罗汉是会得到大福报的。你想要求些什么呢?’光目回答说:‘我母亲亡故不久,我想花点钱财为我母亲做些功德来超度她。我特别想要知道我母亲死后,究竟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罗汉怜悯她的一片纯孝之心,为她入定作观,只见光目女的母亲死后堕落到恶道中,正在受极大的苦。罗汉就问光目说:‘你母亲活着的时候都造了些什么业啊?令她现在在恶道里受极大的痛苦。’光目回答说:‘我母生前有个坏习气,专门喜欢吃鱼啊、鳖啊这类东西,而且特别喜欢吃鱼子、鳖蛋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西个头不大,数量不少,吃一次真不知要吃掉多少生命。或是炒、或是煮,放纵地大吃大嚼,所以这一辈子所吃掉的生命,不知道有多少个成千上万啊!尊者啊!您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母亲吧!您看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救度我母亲呢?’罗汉再次为她的纯孝之心所感动,考虑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帮助她母亲除罪,就给她想了一个办法说:‘你应当诚诚心心地、恳恳切切地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圣号,同时雕塑、彩画这尊佛的形像。这样,无论是死者或生者,都可以获得好报。’光目女听了这话之后,马上把自己家中心爱之物变卖了,用这些钱财来塑画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形像,同时又用种种灯、香、花、烛、食品、幢幡等供养品来供养清净莲华目如来。把这些事办完以后,又以极大的恭敬心,边哭边拜清净莲华目如来。由于光目女救母亲的纯孝心和礼佛的恭敬心是如此地真诚,立即得到了佛的感应。在半夜里梦中,只见佛的金身,如同须弥山那样高大,金色的光芒,灿烂辉煌,照遍了一切,开口告诉光目说:‘你母亲不久就会出生在你家里,出生后,刚觉得冷、觉得饿时,马上就会开口说话。’过不久,光目女家里的一个婢女生了一个孩子,还不到三天就会说话,低头作礼,悲悲切切地哭着告诉光目说;‘生死都受业力因缘所支配,各人所造的业,各人自己承受。我是你母亲,自从死了以后,一直在黑暗的恶道里轮转,一直掉在各大地狱里受苦。承蒙你供佛、念佛的福力,才能在今天投生到这里,但也只能作一个下贱人,而且寿命很短,只有十三年。死了以后还得堕入恶道中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免受恶道之苦啊?’光目听了这婴儿的话之后,知道这婴儿就是她母亲的转世,因此更加悲痛,哽哽咽咽地哭着说:‘你既然是我母亲转世,应当知道你自己是犯了什么罪,造了什么业,才会堕入到恶道中去的呀?’这婢女的孩子说:‘因为犯了杀生以及毁谤、恶骂的罪才受这苦报。正是因为你用供佛、念佛的福力来救度我,我现在才能暂时出来,否则的话,我是不可能离开这恶道,还得等罪报满了才行呢!’光目又问道:‘地狱里的罪报情形又是怎样的呢?’这婴儿说:‘罪苦的事情,痛苦、残忍得没法说,要是想详细点说的话,就是几百年,几千年也说不完。’光目听了这话之后,悲痛得放声大哭,对着苍天发愿说:‘我愿我的母亲能永远脱离地狱,在这十三年之后,应当消去一切重罪,永远不再经历三恶道。十方一切诸佛啊,请您们慈悲怜悯我,能听我为我母亲所发的广大誓愿。倘若能使得我母亲永远脱离三恶道、脱离下贱的人身、甚至脱离女人之身永远不受的话,我今天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宏誓大愿:愿我从今天起直到今后的百千万亿劫当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地狱以及三恶道中的一切罪苦众生,发誓要救济、超度他们,使他们永远脱离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不仅如此,还要使这所有的罪苦众生统统都成了佛以后,我才最后证菩提而成佛。’发了这个广大誓愿之后,就听到清净莲华目如来告诉他说:‘光目,你能发大慈悲心,为你母亲发这么大的愿心。我以佛眼来观察,由于你以这么大的因缘愿力来改变你母亲的因缘业力,你母亲在十三年生期结束之后,转世便成为修行清净道的梵志,寿命为一百岁。再过这一期寿命之后,转世到无忧国土,寿命不可限量。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勤修佛道,最后终于成佛,同时也度无量无数,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天界及人界众生。’”

这时,佛告诉定自在王菩萨说:“当时,那位用福力来度光目女的罗汉,就是现在的无尽意菩萨啊!光目女的母亲,就是现在的解脱菩萨;而光目女呢?就是现在的地藏王菩萨啊!在过去久远的大劫的年代里,就这么慈悲怜悯,发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愿,来普渡一切众生。在以后遥远的来世中,倘若有那些不愿行善、专门作恶的男子女人,还有那些不信因果的、邪淫妄语的、挑拔离间的、恶言伤人的,甚至是毁谤大乘的,造这些恶业的众生,按照因果的规律,必定会堕落到恶道中去的。但如果能有缘遇到善知识,劝他在一念间归依地藏王菩萨的话,那末这些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堕落三恶道的报应,不会堕入到三恶道中去。如果这些众生能进一步发出志诚恳切的心,诚心归依和礼敬地藏王菩萨,瞻仰、赞叹地藏王菩萨,同时还能用种种香、种种鲜花、种种衣服、种种珍宝、或是用清净珍妙的食品、饮料来供养、奉事菩萨的话,那末这些众生在将来的百千万亿劫中,常常托生在各种天界里享受种种最最美妙、最最高尚的快乐生活。即使是天福享尽了,下生到人间来,还能在百千劫的长久年代里在人间作国王,还能有一定的宿命通能力,能回忆起自己过去生生死死因果情况和原因。定自在王,这位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大的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普遍地利益一切众生。你们这些菩萨们,应当牢记我现在所说的这部经,广泛地在各个世界的各道众生中宣传、流通这部经。”

定自在王菩萨恭敬地回答佛说:“世尊,请您放心,不要有顾虑,我们这千万亿等这么多菩萨摩诃萨,必定能承蒙佛陀的威神之力,在阎浮提世间中广泛地宣传、演说、讲解、流通这部经,利益一切众生。”定自在王菩萨在讲完了这些话之后,合起双掌,恭敬地向世尊作礼,就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中去了。

这时,东西南北四方的天王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合起双掌,恭敬作礼后同世尊说:“世尊,地藏王菩萨从久远的过去劫以来至今,一直发了这么多的宏誓大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把众生度完,还在继续发更为广大的宏誓大愿呢?但愿世尊能为我们说说这其中的道理。”佛告诉四天王说:“善哉善哉,我现在为你们、同时也是为未来的天界及人间的众生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来说说地藏王菩萨在这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的六道生死之中,是如何运用他的大智慧、大神通力量来出生种种济世救人的方法、法门,慈悲、怜悯、度脱一切罪苦众生的。”四天王说:“是的,世尊,我们非常乐意想听到这些事。”

佛就告诉四天王说:“地藏王菩萨从久远的大劫年代以来直到现在,一直在各个世界、各个生死道中辛勤地度脱众生,至今还没有了毕自己的宏誓大愿,为了慈悲怜悯这个世界、这段时期里的罪苦众生,同时也看到直到无量劫以后的遥远未来的年代里,众生因受到无明的驱使,受到贪嗔痴慢疑各种生死习气烦恼的束缚,作出杀盗淫妄等无量罪业,生生死死被业报所牵连,永在生死道中流转,不能解脱,因此又发宏誓重愿,要在娑婆世界阎浮提中,通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的法门、方法,巧妙而又正确地引导众生、教化众生。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到杀生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来世因杀生而短命的报应;若遇到偷盗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受苦受穷的报应;若遇到犯不正当淫欲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在来世得到转生为雀、鸽、鸳鸯等鸟类的报应;若遇到恶口伤人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家庭不和,亲属间会相互争斗的报应;若遇到恶意毁谤他人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缺舌、短舌、喑哑、生口疮等的报应;若遇到脾气暴躁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生得魄陋、甚或残缺、四肢偏瘫等病的报应;若遇到小气吝惜的人,就给他们说将会得到常常不能如愿甚至事与愿违的报应;若遇到饮食没有节制、狂饮滥食的人,说将会得到饥饿、干渴或是咽喉得病的报应;若遇到经常打猎、长期杀生无度的人,说将会得到无端精神受刺激、突然害怕惊惶、突然如痴如狂想要自杀、终致丧命的报应;若遇到不孝父母,常常背逆父母的意志,甚至打骂父母,加害父母的人,说将会得到因天地灾祸来夺取他生命的报应(如打雷、地震、掉崖、堕海等);若遇到大片地无故焚烧山林树木的人,说将会得到突然的精神错乱、颠狂痴乱最终导致死亡的报应;若遇到无论是亲生或是领养的父母,残酷地虐待子女,说将会得到在转世后,反被子女打骂的报应;若遇到用种种网、机关、夹子来捕鱼、捕鸟、捕小兽的人,说将会得到下生中骨肉分离、亲人离散的报应;若遇到毁谤佛、法、僧三宝的人,说将会得到眼瞎、耳聋、哑巴或声带坏死根本不能出声的报应;若遇到轻视佛法、怠慢佛教的人,说将会永远流转在恶道的报应;若遇到毁损、私用三宝物品(如寺庙的公产,僧人的私财等)的人,说将会得到千百亿劫永远轮回在地狱的报应(这种报应最重,因为这是断绝众生慧命呀!);若遇到破坏僧尼清净梵行(勾引男僧、奸污女尼)或是种种冤枉曲害僧人的人,说将会得到永远轮回在畜生道的报应;若遇到用开水、用大火、用刀斧杀伤生命的人,说将会得到轮回流转、相互烧杀的报应(或是自己投生畜生道遭报,或是遇到战乱时为乱兵所伤害);若遇到破戒、破斋的人,说将会得到投生到禽兽道中受种种惊恐、鞭挞、劳苦、饥渴的报应;若遇到不知节约用品,随意浪费甚至仗着自己有钱有势,任意挥霍、胡用的人,说将会得到在将来求什么都不会满愿的报应;若遇到自高自大、甚至仗势欺人的人,说将会得到下生作下贱人,给人任意使唤、任意辱骂的报应;若遇到挑拨离间的或是凶悍骂人的人,说将会得到投生到没有舌头或是以舌为生的畜生道中去的报应(如蚯蚓之类无舌,如黄莺、鹦鹉之类学舌)。若遇到有邪见的众生,说将会得到去那种文明低下,荒蛮不开化的地区投生的报应。像以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由于身口意三业的造业、造恶,结成种种恶果,形成百千万种各各不同的报应,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上边只是粗略地大概说说。由此可见,像这样多种的阎浮提众生造业的情况,感应到这样多种恶道的报应,地藏菩萨总是以他的大智慧、大慈悲、大神通、大方便力量来千方百计地教育和感化他们。凡是犯了以上种种恶业的众生,先是受到像上述那样种种的报应,(称为‘花报’,因为是首先出现的,比较轻些,好像是花儿先开那样),后来便要堕入到地狱里去,即使经过无数的大劫,都还不能出来(称为‘果报’,因为是其次出现的,比较重的,好像是果子后结那样)。从这情况来说,四天王啊!你们既然担当了护人、护国的职责,你们就应当协助地藏王菩萨一起来教化众生,不要使得这些众生被上述所说的种种恶来迷惑他们。”四天王听了以上的道理后,深深地被地藏王菩萨悲天悯人的大慈悲所感动;深深地感谢佛祖的开示和嘱托;深深地感到自己护人护国的责任重大,因此禁不住涕泪双流,含悲赞叹地藏王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恭敬地向佛合掌作礼,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地狱名号品第五

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应教化众生的机缘成熟,为了使大家明了地狱果报的事情,所以起来向地藏王菩萨说:“仁慈的圣者,请您为天龙四众以及未来和现在的一切众生说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业报的地方、地狱的名称以及恶报等各种情况,使得未来世的末法众生能明了这些果报,心有所惧而免造种种恶业。”

地藏菩萨回答说:“仁慈的圣者,我现在承蒙佛的威神之力以及大士您的慈悲愿力,在这里简略地说一说地狱的名称以及罪报恶报等等情况。仁慈的圣者,在阎浮提的东方有山,名叫‘铁围’,这座山长年累月又黑暗又幽深,是日月的光明永远照不到的地方。山里边有个大地狱,名字叫‘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叫‘大阿鼻’。又有地狱,名叫‘四角’。又有地狱,名叫‘飞刀’。又有地狱,名叫‘火箭’。又有地狱,名叫‘夹山’。又有地狱,名叫‘通枪’。又有地狱,名叫‘铁车’。又有地狱,名叫‘铁床’。又有地狱,名叫‘铁牛’。又有地狱,名叫‘铁衣’。又有地狱,名叫‘千刃’,又有地狱,名叫‘铁驴’。又有地狱,名叫‘烊铜’。又有地狱,名叫‘抱柱’。又有地狱,名叫‘流火’。又有地狱,名叫‘耕舌’。又有地狱,名叫‘锉首’。又有地狱,名叫‘烧脚’。又有地狱,名叫‘啖眼’。又有地狱,名叫‘铁丸’。又有地狱,名叫‘诤论’。又有地狱,名叫‘铁’。又有地狱名叫‘多嗔’。”

地藏菩萨接着说:“仁慈的圣者啊!铁围山之内有这么多的地狱,它们的数量多到无限无量。更有称为叫唤地狱、拔舌地狱、粪尿地狱、铜锁地狱、火象地狱、火狗地狱、火马地狱、火牛地狱、火山地狱、火石地狱、火床地狱、火梁地狱、火鹰地狱、锯牙地狱、剥皮地狱、饮血地狱、烧手地狱、烧脚地狱、倒刺地狱、火屋地狱、铁屋地狱、火狼地狱等许多地狱。在这些地狱中,有的还包括有各种小地狱,有一个的,有二个的,有三个的,有四个的等等,甚至还有包括成百上千的小地狱,这些小地狱的名称都不相同。”

地藏菩萨进一步告诉普贤菩萨说:“仁慈的圣者啊!这许多的地狱,都是南阎浮提作恶的众生,由种种恶业所感应而显现的。业力大得不可思议,真是要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它能障碍众生修行种种善道,修行种种圣道,令他们永远处于轮回的业道中。所以呀,一切众生千万不要轻视那些小小的过恶,以为这不算什么,没什么罪过,要知道一切罪业在死后都有报应,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放过。父子之情算得是最最亲密的了,但是到了黄泉路上,按照各人的业力,各走各的路,即使是偶然碰到了,也是相见不相识,更不用说代为受罪了。我现在承蒙佛的威神之力,在这里粗略地再说一下地狱中罪恶报应的具体情况,请仁慈的圣者能耐心地再听我说一下。”普贤菩萨回答说:“我当然是早已知道三恶道由恶业而引起的痛苦的苦报,之所以现在请您讲,主要还是为了让后世那些末法一切造恶的众生,在听了您讲了以后,知道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从而发大乘心,皈依佛,皈依三宝,永离恶道啊!”

地藏菩萨讲:“仁慈的圣者啊!地狱里的罪恶报应大致上是这样的:或有地狱,拔出罪人的舌头,让牛用犁来耕它;或有地狱,挖出罪人的心脏,让夜叉来吞食;或有地狱,用极大的铁锅,里面煮上满满一锅沸腾着的开水,把罪人放到里面去煮;或有地狱,用中间空心的铜柱,里边烧着大火,把铜柱烧红了,让那些罪人上去抱柱子,把身上的肉都烧得一块块往下掉;或有地狱,遍地都是大火,另外还从四周喷出更猛烈的大火,追赶着烧那些罪人;或有地狱,永远是冰天雪地,把罪人的皮都冻得爆裂了,翻出一块块紫红色的肌肉来;或有地狱,到处都是恶臭冲天的粪尿,罪人在里边吃的、喝的、闻的都是这些恶臭的粪尿;或有地狱,在空中到处飞撞着用纯铁做成的铁,那些尖尖的铁刺深深地刺入到罪人的身上;或有地狱,在空中到处飞撞着燃着火焰的烧红铁枪,紧紧地追刺着罪人;或有地狱,空中或四周会突然冒出大铁椎,一下下地撞击罪人的胸口或背部;或有地狱,地面全都是烧红的铁板,烧得罪人到处逃窜,没有落脚的地方,又有许多夜叉恶鬼抓住罪人的双手放到大火中去烧;或有地狱,到处爬满了铁蛇,这些铁蛇专门盘旋、缠绕在罪人的脖颈上,把罪人绞死;或有地狱,满地奔跑着铁狗,追逐、撕咬、践踏罪人;或有地狱,满地奔跑着铁骡,追逐、撕咬、践踏着罪人„„仁慈的圣者啊!要说地狱里的罪报,简单讲大致上就这些。要是说到每个大地狱,以及它们所包括的各种各样的无数小地狱里,那是每个狱中都有成百上千的用来消业的刑具罪器,但是不论刑具有多么多,无非是由以下这四种材料所构成的:那就是铜、铁、石、火这四种材料,再没有其他材料了。这四种材料正是同众生造恶的心一一对应,是由造恶的心、造恶的业所感应而得的,是唯心所造,不可思议啊!如果要想详细地说清地狱里种种罪报的事,那么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地狱中,更有说不完的,百千种痛苦的刑具及苦事,更何况有无量无数的地狱啊!我现在承蒙佛的威神之力以及仁者的方便提问,借这因缘简略地介绍了如上所述的情况。如果要想把所有地狱、以及每个地狱里所受的种种苦处都说出来的话,哪怕把所有大劫的时间都加起来也说不完啊!”

如来赞叹品第六

在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功德之后,为了要使一切诸佛、菩萨及一切众生能受持、卫护、弘扬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以全身涌放无量光明的神通力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这光明遍照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同时也以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中的一切诸菩萨摩诃萨,以及天众、龙众、鬼神等众和人类、非人类等等一切众生:“你们都听到了我刚才在大会上称赞、弘扬地藏菩萨摩诃萨能在十方世界,显现极其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威神慈悲力量,以及为了满足历劫所发的种种宏誓大愿而作的、所有救护十方一切罪苦众生的度生事业。我灭度后,你们这些菩萨大士以及天、龙、鬼神等大众,应当以种种方法、种种便利来卫护这部经,使一切众生能通过这部经的教导,如法修行,最终得蒙地藏菩萨及一切诸佛的加持力量而证得永断生死的大涅的快乐。”

佛说了这些话之后,在忉利天宫大会上有一位菩萨,名字叫普广,因机缘成熟,代众生请佛宣说地藏菩萨是怎样利益众生的,所以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合起两掌,恭敬地向佛说:“世尊呀!我现在在这会上听到世尊一直在赞叹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多种种不可思议的伟大威力、神力和功德力。世尊,您能否为将来后世的未法众生宣讲一下地藏菩萨是如何从因果这一规律出发,教导众生明了因果,教导众生修种种福德,使一切众生都得到种种利益的事,让各个天的天人、龙众等天龙八部大众和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能明了因果,明了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的方法,从而恭敬地、尊重地依照佛的教诲来修行。”

这时,佛就告诉普广菩萨及在会的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出家男女四众弟子说:“你们注意了,应当用清净心来听,用正念心来听,我现在就为你们简略地说一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使他们都得到种种福德的事迹。”普广菩萨立即欢喜地答应说:“是的,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都非常乐意听到。”

佛就告诉普广菩萨说:“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旦听到有‘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后,能立刻升起恭敬心、欢喜心、虔诚心,或是合掌、或是赞叹,或是礼拜,或是深深思念、眷恋、仰慕地藏王菩萨的话,这人就以这点恭敬作礼的功德,就可以免去未来应受的长达三十大劫的重罪。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恭敬心或是自画、或是请人代画,用种种美丽的色彩绘画地藏菩萨的形像;或是自己雕塑、或是请人雕塑,用土、石、胶、漆或金、银、铜、铁等材料雕塑地藏菩萨的形像,并且还是供起来,恭敬瞻仰、恋慕、礼拜的话,这人就以这塑画地藏菩萨、礼拜地藏菩萨的功德,可以连续地升往三十三天享受天福达一百次,同时在这以后,由于皈依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永远再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假如这一百多次生于三十三天的天福享完了,不得已下生到人间来的话,还有这福报到人间来当国王,不会失去享受人天福报的大利。倘若有的女人,由于深深了解到做女人的痛苦,讨厌得女人的身,由此发心向往转成男身,可以尽心尽意地用种种灯、香、花、果、饮食、衣服及种种庄严菩萨的供具来供养菩萨的画像或塑像,从初发心的那天起,直到临命终时的那天止,天天如此,一天不缺地用鲜花、烧香、饮食、衣服、丝绸织品、幢幡、钱宝、玩具等供品供养菩萨。那么这位善女人在舍去这一女人形像之身后,在以后百千万劫的各世中,决不会投生到有女人的世界里去(连女人的形像都见不到),更不用说自己再受女身了。除非一旦发了要利益众生的大愿,以慈悲心想去救度那些受苦受罪的女人们,为了方便度生,自己愿意化作女身去度脱众生。因此,由于这辈子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的功德力及地藏菩萨的威神愿力,这女人可以在未来世的百千万劫里再也不会受女身、做女人了。另外,普广,倘若有的女人,由于宿世的业障,令今世变得又丑陋、又多病的,可以在地藏菩萨像前志诚恳切地哀求地藏菩萨慈悲加被,志诚恳切地忏悔自己过去世所作的种种恶业,以恭敬心、虔诚心瞻仰、礼拜地藏王菩萨,哪怕只花上一顿饭的功夫,以此功德,地藏王菩萨可令这又丑陋、又多病的女人在以后百千万劫的世中所得的身体形像,总是相貌圆满,人人见了生恭敬心、欢喜心。如果这个女人还欢喜在未来世中继续作女人的话,那可以此功德,在未来的百千万亿生中,常常可以作为公主、王公大臣的女儿,也可以作为王妃,也可以成为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身体长得圆圆满满,无残无缺,相貌长得端端正正,美貌艳丽。这正是由于以志诚心,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的功德才获得这样的福报啊!

“还有,普广,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有条件对着地藏王菩萨像前,或是自己、或是请人、演奏种种高雅、美妙的音乐,以歌唱、朗诵来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以种种鲜花,烧香等供具来供养菩萨。不仅自己这么做,还劝一人或多人也这么做。像这样的人,在现在世及未来世中,常常会得到百千的鬼神日夜保护、保佑,不让任何恶事来干扰他,甚至连恶事也听不到,更别说亲自受恶事的折磨了。另外,普广,在未来世中,倘若有恶人或恶神、恶鬼,看见那些善男子、善女人恭敬皈依、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的形像,或是讥笑、毁谤,说‘这么做有什么用?哪有什么功德?一点好处都没有,真是白费劲!’当面哈哈大笑,也有的在背后讥笑、毁谤,或是连同一些人共同讥笑毁谤,甚至于那怕起一个讥笑、毁谤念头的,像这样的恶人、恶神、恶鬼,由于讥笑毁谤他人恭敬礼拜、赞叹、归依、供养的罪恶业,直到贤劫中最后的第一千位佛灭度了,他的因讥笑毁谤所生的罪报,还会令他在阿鼻地狱里受极重的罪。过了地狱里该受罪报的劫数之后,方能从地狱出,转到饿鬼道中受苦;再在饿鬼道中经过一千大劫之后,转到畜生道中,再在畜生道中经过一千大劫之后,方能得到人身,即使是得到人身,也是个贫穷下贱的人,还是个六根不完具的残疾人,这样的人,一辈子经常碰到恶报:终日里受人欺压、受人打骂,怨家、疾病、劳苦、贫穷追随着他的一生。不久之间,还由于恶业的结集,再次堕落到恶道中去,轮回不息。所以普广啊!讥笑、毁谤别人,供养地藏王菩萨的罪业,尚且要得到这么重的报应,更何况自己产生种种罪恶的念头去造讥笑毁谤的罪业了。

“还有,普广,在将来世中,若有某些男子或女人,由于得病,长期卧床不能起身,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活着受不了,死也死不了,非常惨痛。在梦中还常常会梦见恶鬼,或是见到已经故世的亲人,梦中在危险的山路或森林里奔波。或是梦中被恶鬼扑身,吓得惊醒过来;或是被一些鬼神在梦中拉走,跟着见到种种可怕的景象。像这样的情况经过好多年,弄得骨瘦如柴,病病殃殃的,成天躺着叫苦叫痛,真是悲惨极了。这都是因为在今世或过去世中造了种种的业,到了临死前,为了要确定该分到什么道中去,正在讨论造业的轻重,所以弄得长期病在床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而家里的男女老少,由于不懂这其中的因果道理,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普广啊!你要是在时节因缘达到的情况下,一定得设法告诉他的家人,让他们赶紧在诸佛菩萨的像前,以恭敬心高声朗读一遍这部经。同时,拿出病人最喜欢的东西:或是衣服、或是宝贝、或是舍出自己部份的庄园、房舍,对病人高声嘱咐:‘我某某人,为了你久病不起,现在恭敬对着经典、佛菩萨像前,捐出这些财物来供养经典或佛菩萨像,或是用这些钱财来恭敬塑画佛菩萨形像,或是用这些钱财来恭敬造塔、造寺,或是请来上好的灯具来点灯供佛菩萨,或是拿这些钱财去供养寺庙里的佛、法、僧三宝,等等。’像这样在病人前再三陈说,怕的是病人因病重而神识昏迷听不到或听不清。倘若这个病人已经病得很重很重了,神识昏迷甚至知觉也逐渐失去,直到断气,像这样不断地高声念经,高声向病人表白,连续一天二天直到七天。那末,这个病人在命终之后,所有过去的重罪,甚至于是‘五无间罪’,也能得到永远的解脱。并且在以后所生的各世里,常常还能知道过去世的情况。如果说有人能趁身体尚好,还有寿命的时期里,能常常亲自抄写这部经或请别人代为抄写;或是自己塑画菩萨的形像,或是哪怕请别人代为塑画,所得的善果报应,必定能获得极大的利益的。

“因此说,普广啊!倘若见到有人读诵这部经,哪怕只是起一念来赞叹这部经、恭敬这部经,你也应当以种种方便来劝说这些人,千万不要退失这宝贵的初发心,应当勤勤恳恳地,长久赞叹、恭敬、受持、读诵这部经,这样做,可以得到在现在和未来有千万亿不可思议的功德啊!

“还有,普广,倘若在未来世里有些众生,在梦中见到种种鬼神及其他种种形状的众生,他们有的悲伤,有的啼哭,有的忧愁,有的悲叹,有的恐怖害怕。那都是这些众生在以前一生、十生、百生、千生中,过去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亲戚甚至是朋友等堕落在恶趣中没法出来,非常希望这些众生,能做种种功德来超度他们。你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告诉这些众生,劝他们做种种功德来使他们的过去亲人能脱离恶道。普广,你应当用你的神力,使得这些活着的眷属,恭敬地对着佛菩萨的像前,志诚恳切地亲自读诵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不识字的也可以请人代读,遍数可以是三遍或七遍。能这么做的,那么这些处在恶道里希望救拔的那些罪苦眷属,当你念完这几遍经后,当即可以得到解脱,在今后的梦里也再不会遇见了。另外,普广,倘若在将来世中,有些人身处下贱,或当男仆,或当女婢,或是虽不做奴婢,但是人身非常不自由,辛苦劳累,处处受人牵制,觉悟到这种痛苦来自于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想要诚心忏悔时,可以用恭敬心、虔诚心,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的形像,最好能在七天之中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满一万遍。像这样的人,在这一世苦报受完之后,在未来的千万生中,一直可以生在尊贵的家庭或家族里,再不会到三恶道里去受苦。再有,普广,在未来世中阎浮提内,若有那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一切人或其他少数民族等有怀孕刚生产的,不管生的是男是女,在生后的头一个七天中,应当早点为他(或她)念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同时又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满一万遍,那末这新生的男婴或女婴,倘若过去世有罪报的话,便可籍此功德得以解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安安乐乐、无病无痛,易于抚养,寿命也能增长,不致于半路夭折。倘若这孩子本来没什么罪报,相反很有福的话,那末,籍此功德,更加增加他们的安乐及寿命。

“还有,普广,倘若未来世的众生能在每月的十斋日,即初

一、初

八、十

四、十

五、十

八、二十

三、二十

四、二十

八、二十九及三十日(月小改为二十

七、二十

八、二十九)中这十斋日,是各路神祗对阎浮提众生所犯的一切罪业清算定罪的时候。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抬手动脚,可以说没有一件不是业、没有一件不是罪的。更何况有些不信因果的众生成天随心所欲地做那些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下流话等百千罪业。倘若能在这十斋日里,对诸佛菩萨或罗汉、辟支佛等贤圣像前读一遍地藏经,在他居家东西南北一百由旬的直径范围内,没有种种灾难。家庭内无论男女老少,大大小小,在未来的百千年中永离种种恶道。能在这十斋日里每天念一遍地藏经,在现在世,可以使这家人家没有种种横病,衣食丰足。所以,普广啊,你应当知道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多、这么大、不可说的百千万亿大威神力来利益众生。我们阎浮提的众生,同这位大菩萨有极大的因缘。这些众生,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见到地藏王菩萨的形像,哪怕能听到这部经的三字、五字,或一句、一偈的话,在现在世可以得到特殊的、微妙的安乐,在将来世的百千万生里,常能生得相貌端正,还能投生到尊贵的人家中去。”

普广菩萨在听了佛这一大段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的话之后,恭敬地跪下来合掌向佛说:“世尊,我早就知道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大、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神通力、誓愿力。只是为了未来世的众生能有机会知道这些功德力、神通力、誓愿力,为此而引起他们生恭敬心、仰慕心,按经中所说去做,不仅能得人天福报,最终还能得到解脱,所以才问您。现在我代表未来的众生诚诚心心地恭敬顶礼、接受您的教诲。世尊,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叫什么名字呀?我们又应当如何来广泛地弘扬、流通这部经呀?”佛告诉普广菩萨说:“这部经有三个名称,一名‘地藏本愿’,也名‘地藏本行’,也名‘地藏本誓力经’。这是由于这位大菩萨从久远的无量劫以来一直发种种大誓愿来利益众生。因此你们应当依仗佛力的加被,依仗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的大誓愿力的加持来弘扬、流通这部经。”普广菩萨听了以后,恭恭敬敬地合掌向佛作礼后,退回到自己的座位里去了。

利益存亡品第七 这时,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恭敬对佛说:“世尊,我看这些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没有一件不是起造罪因的。好不容易干点善事,得到点福报,便只顾享福享乐,退失了当初所发的善心及向上的心。倘若碰到恶因缘:譬如恶朋友的教唆、有权有势时的任意胡作非为等,那末这些恶念恶事便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好像是在淤泥、沼泽地那样,身上背着沉重的石头(业障),步履越来越艰难,越来越沉重,脚也越陷越深,倘若能得到善知识的帮助,帮他减轻些负担甚至全部帮他负担,这是因为这位善知识有大力量的缘故。不仅如此,还亲自帮扶他,运用他的智慧,使这人走出沼泽地而到平地。到了平地后,还殷勤地劝他:你今后得当心,把牢自己的脚跟,明白沼泽地的险恶,不要再进去了。世尊,习惯于行恶的众生,往往是从最微细的一点小恶做起,以为没什么,但后来越做越大,越做越多,终于达到无量的罪恶。这些众生倘若有这样的习惯时,在他临死前,父母亲戚应当为他做种种功德,培养种种福报,以便投生到较好的去处。或是为他在佛菩萨像前悬挂幡盖,或是为他在佛菩萨像前点燃油灯,或是念诵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或是用种种香、花、衣服、饮食来供养佛菩萨形像及贤圣的形像。同时在临死人跟前念佛菩萨或辟支佛的名号,一名一号,必须大声念,念得清清楚楚,不可含混不清,使临死人能清楚地听到,最终为第八识、第七识所接收。能这么做的话,这些造恶众生,由于因果规律本来应当堕入到恶道中去的,现在因为有他的亲属为他做了这些不仅消业,而且种善根的神圣因缘,过去的罪业统统消灭了。倘若还能在身死之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努力多做各种善事,并把这些善事的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回向那已死之人的话,能使这已死之人永远脱离恶道,得生人间、天堂,受种种最好的、微妙的安乐。同时,对于做功德的现在亲属来讲,也有无量的利益和安乐。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今天在这大会上对着佛世尊、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来劝那些阎浮提的众生:在临死之前,千万不要去杀生以及造种种恶缘,甚至于搞迷信的礼拜、祭奠鬼神,求那些魍魉魑魅,山精木怪来‘保佑’亡灵。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搞的那套杀生以及拜祭鬼神的那些事,根本丝毫也帮助不了死去的人,相反还结了罪恶的因缘,增加了罪业的深重。即使亡者在过去世或现在世曾经结过某些善缘、种过某些善根,应当可以生到天界或人间富贵人家去,但由于被那无知的亲属在临终时给他造的种种恶缘,使得亡者受到牵连,受到责问或责罚,延迟了、甚至改变了生天或生富贵人家的福报。更何况一般人通常因不明因果,不懂佛理,根本没种什么善根,相反根据各人自己造的业还得到恶道去,那里还忍心让他的亲属给他再制造种种恶业,再堕入到更痛苦的恶道中去呢!打个比方说吧,譬如有个人从遥远的外地回乡来,由于路途遥远,准备的食粮早已用尽,已经三天没吃上饭了,而他所扛的行李包裹物又足足有一百多斤。正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里,忽然又遇到邻居朋友在外碰到,请他再捎上一些东西,结果弄得那人苦上加苦,难上加难。世尊,我看阎浮提的众生,只要能在佛的教理教法上做哪怕是一根汗毛那么细、一根汗毛尖上的水滴那么微、一粒沙子那么轻、一粒灰尘那么小的善事,别看它小,所做的利益不会白费的,分分都可自得。” 说这些话时,在会中有一位长者,名叫大辩。这位长者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证得无生法忍,以种种智慧方便,化现长者的形像来教化、度脱十方一切众生。现在他就合掌恭敬请问地藏王菩萨说:“大士,这些南阎浮提众生在命终之后,家里边大大小小的亲人为他做种种功德,同时还设立斋堂供养十方僧众,造种种善因,像这样的话,这个命终的人,能不能得到大的利益甚至得到解脱呢?”地藏菩萨回答说:“长者,我现在就来为未来的和现在的一切众生,承蒙佛的威力加被,简略地说一下这事。长者,未来和现在的各类众生,在临命终时,能有缘听到一位佛的名字、一位菩萨的名字、一位辟支佛的名字的话,不论原来有罪或无罪,都能得到解脱。倘若有男子、女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地做善事,相反还造了不少恶,在命终之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亲属,为他造种种福利的一切圣事。在这圣事中,有七分之一是为亡者所获得,有六分功德是活着的人所得。正因为如此,未来的和现在的善男女等,听到有这样的功德后,都要趁着身体强健时努力自己修行,这功德分分都是自己获得的。一旦人死之后,冥冥之中的魂神孤孤单单地、懵懵懂懂地不知自己的罪报或福报有多少,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如痴如聋,有的还在各个审判罪福的官厅里审定罪福的多少。审定之后,依据业报到一定的道中(六道之中)去投生。在尚未审定的期间,真是千愁万苦,心里急得不得了。更何况有的人业重,还得堕落到各种恶道中去呢!在这尚未托生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念念之间,都在盼着活着的亲人给他做种种功德来超度他、救济他。过了这四十九天之后,业报已经审定,托生的地点也已确定,那就没办法了,只好随着审定的业报、确定的托生地点去投生了。倘若这个人在生之时曾经造过不少的恶的话,那就往往是一碰得几千几百年中在恶道里受苦。倘若犯的是无间地狱的极恶大罪时,那就千劫万劫掉在无间地狱里,几乎是永无出头之日,永受极端的酷刑了。

“另外,长者,这些个有罪有业的众生在命终之后,家里的亲人为他在佛菩萨前上供,在寺庙里或家里办些素席供僧,用这功德来为亡者施福。但要注意的是:在办斋食的时候及供斋之间,无论是生熟的米、面或蔬菜的之类,不要随便掉在地上,更不能随便丢弃、糟蹋。若是无意掉在地上弄脏的,第一千万不能再擦擦后上供,这是极不恭敬,而且是有罪过的;第二即使不能吃了,也得施舍给猪狗等,不能抛弃浪费。一切上供给佛、法、僧三宝的供品,在上供前千万不能自己先尝一口,更别说先吃了。倘若违背了,先吃了,或是在上供时不够恭敬、不够虔诚的话,那末这个亡人一点也得不到利益。相反,若能勤勤恳恳、恭恭敬敬、诚诚心心地供斋,把一切上供的食品、供具,弄得干乾净净、整整齐齐地去供佛供僧,那末,在这些功德中,有七分之一是可以让死去的人收到的。因此说,长者,阎浮提的众生若能为他们的父母或是亲人在命终之后能虔诚地设斋供养的话,无论是死去的或是活着的,都会获得福报的利益的。”

地藏王菩萨在说这些话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的阎浮提鬼神,都发了无量的菩提心,大辩长者在做完这请法的功德之后,也就恭敬地向佛、向地藏王菩萨作礼并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大会期间,在大铁围山里的无量数的鬼王跟同阎罗天子一起,也来到了忉利天宫大会讲经的地方。这些鬼王是: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有这么些大鬼王,各统领了成百上千的小鬼王,他们都是住在阎浮提世界(即我们所居的南方的娑婆世界),大大小小的鬼王们,每个鬼王同阎罗天子承蒙佛的威神力量及地藏菩萨摩诃萨的威力,才有机会到这忉利天宫大会里来,站在大会的一侧。这时,阎罗天子代表他自己以及他所带来的鬼王们恭敬下跪合掌向佛作礼后,问讯世尊说:“世尊,我同我带来的鬼王们,承蒙您老人家的威神力量及地藏王菩萨摩诃萨的威力,才能有机会到这忉利天宫大会来拜见世尊及各位菩萨摩诃萨,这也是我们获得善根、获得福利的一次大好机会。我现在有个小疑问。冒昧地想请问世尊,希望世尊能慈悲我们,给我们解释这个疑问。”佛回答阎罗天子说:“你随便问吧,我来给你解说。”这时,阎罗天子非常高兴,以恭敬心仰望世尊作礼,同时也以恭敬心转向地藏王菩萨仰望后,对佛说:“世尊,根据我的观察,地藏王菩萨在六道中,长期以来,用百千万种方法去救度那些因造罪而受苦的众生,从来不知道疲倦。这是因为这位大菩萨有不可思议的愿力和不可思议的神通力才会这样。但这些众生一旦脱离了苦报之后,过没多久又会掉到恶道里去。使我搞不清楚的是:地藏王菩萨既然有这么大的、不可思议的神力,为什么众生不能长久地呆在善道里,永远获得解脱呢?但愿世尊能慈悲为我解说一下。”

佛告诉阎罗天子说:“南阎浮提世界里的众生,由于过去种种业力因缘,他们现在习性很固执、很倔强,难以诱导向善,难以用威势降伏。这位大菩萨在过去长期的千百大劫以来,一次次地投入到六道中去救度、超拔这些众生,使他们能早些得到解脱,免除六道轮回的苦处。这些罪人中有的甚至是堕入到大地狱中,地藏王菩萨也还是以他无尽的大悲心和大愿力,以种种方法和神力,使这些众生能根除过去世造的种种业缘,能明了他们过去世所犯的种种恶行和罪业。应当说,这些众生应该不会再堕入到恶道中去。但正由于阎浮提众生从无量生死以来,造的恶太多了,造恶的习气太深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又犯种种罪恶,所以一会儿上到善道,一会儿又掉入恶道,上上下下,轮回不息,连累这位大菩萨在百千劫中一次次地救度他们。打个比方说吧!譬如说有一个人因为长久出门,不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里了。有一次误入危险地区,在那个危险区里,有许多夜叉、恶鬼,还有许多豺狼虎豹、凶象恶狮、毒蛇毒蝎、毒蜈蚣、毒蜘蛛等。这个迷路人在险道里行走,要不了一会儿便会遭受到毒害和死伤。正好在那时,有一位善知识,智慧高超,知识丰富,懂得许多出险道、解百毒、避虎狼、驱恶鬼的方法,见到这位迷路人正要误入险区,就提醒他:‘喂,这位朋友,你想上那儿去干什么呀?那里边太危险了,你难道有什么办法能躲得开,避得过吗?’这个迷路人听这位善知识这么一说,才知道那条路进去是个危险区,赶紧退步,在这位善知识指引下,脱离了险道,走上了正路,使他得到了平安与快乐。同时,这位善知识又诚恳地对这位迷路人说:‘嗨,你这个迷路的人呀!从此以后,可千万别再走这条道了呀!进了这条道的人,进得去,出不来,遭受种种毒害不说,还得损失性命呀!’而这位迷路人也非常感激这位善知识的帮助,在临分别的时候,这位善知识又再三地嘱咐他:‘倘若你见到你的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的过路人,不论男女老少,你都得跟他们说这条路的危险性,毒蛇猛兽、恶鬼恶神太多了,进去就会丧命,千万别让他们误入而使自己丢失性命呀。’地藏王菩萨正是这样的一位善知识,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和信心,时时处处去救济超拔种种造罪受苦的众生,使他们能进入人、天的善道里受种种微妙的快乐。而这些造罪的众生,由于知道了业道的苦,一旦脱离以后,永不想再进去了。正象那个迷路人误入险道后,碰到那位善知识给他引出到正道似的,再不会进去了。逢见别人要误入时,也会帮着劝说,要他别进去。还现身说法,讲自己就是因为不知道危险,差点就进那个道了。亏得那位善知识的指点才脱离了险道。但有的人不吸取教训,还会迷迷糊糊地再次踏进这险区,忘了过去入险道所受的罪,甚至丧失性命。正好比有的人一再地犯十恶大罪,终于又掉入到大地狱里去那样。地藏菩萨总是以他的大慈悲心、大誓愿力,用种种善巧方法来解救这些众生,让他们能得到人天的好报。但由于众生造恶的习气太重,弄不好便会又掉入恶道中去。如果犯的是无间地狱的大罪的话,那就只能长久地困在地狱里,想要出头也不可能了。”

这时,有一位恶毒鬼王合掌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我们这些鬼王,数量很多很多,多到无法计算。在阎浮提世界里,或是去利益众生,或是去损害众生,并不都是相同的。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种种业报,使得我们现在有这种种的果报,在阎浮提世界各个地方行使我们的职权,和因为业力的作用驱使我们做种种的善事或恶事。但总的来说,还是恶事多些。从现在起,我代表我们这些鬼王在佛前发愿:我们愿意多做善事,多多地护持那些积福、修善根的人。在各地巡行的过程中,或是到各个城市、县镇、乡村,或是去庄园、房屋、家庭里,若见到有男子或女人修哪怕是一毛一发那么小的点善事;或是更大些,比如悬挂一片幡,一顶盖;拿很少一点香,一束花来供养佛像或菩萨像;或是更进一步能念这部不可思议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烧上香来供养这部经,哪怕是经里的一句话,一句偈,我们这些鬼王尊敬礼拜这个人,就像尊敬、礼拜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那样,命令我们部下的、有各种各样大的神力的小鬼;命令那些当地的土地神去保护这些善人,不让那些恶事、横祸、恶病、横病,甚至是不如意的事来靠近他们,更何况加到他们身上了。”

佛听了这位鬼王的陈述之后,称赞这位鬼王说:“善哉善哉,你们同阎罗天子能这么样地去拥戴、保护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我也会告诉梵天王及帝释天子,让他们也来保护你们。”

正在说这话时,会中有一位鬼王,名字叫主命,恭敬地对佛讲:“世尊,我依我过去种种业缘,在现在掌管阎浮提人的生命,无论是出生或是死亡,都由我来管理。在我本心的愿望,总想去帮助这些人们,利益这些人们。但是这些众生由于不懂因果,不知佛法,所以不能体谅我的初衷(本意、苦心),以致闹得生时和死时都不得安宁。为什么呢?因为阎浮提人在初生之时,不论是男是女,家里人都应当做种种善事,使得房舍周围清清净净,这样自可以让土地神祗等欢欢喜喜地保护生产的母子,使她得以平安产子,快乐欢喜,全家也都可以欢乐高兴。生下孩子之后,千万不要为了庆祝,又去杀生,拿种种鱼、鸡、肉、蛋甚至水产的虾、蟹、龟、鳖等杀了来给产母‘进补’。更不要请一大帮亲戚朋友来大办酒席,宰猪杀羊,饮酒食肉,甚至是吹吹打打,或放放音乐,闹得乱乱哄哄,这样一来反而会害得新产的母子都不安生。为什么呢?因为产母在生产之时,有无量数的恶鬼及魍魉精魅想来吞食生产时流出来的腥血。为了保护产母的安全,我早就命令当地的土地神、舍宅神等来保护母子,不使这些恶鬼靠近他们、加害他们。按理说,像这样的人家,见到母子能平安生产,应当拿蔬食,水果、香花、灯烛来答谢土地神祗。但由于他们不明理,光知道所谓的‘庆祝’,杀生害命,邀了一大帮人又吃又喝又哄又闹,使得家里又平添了不少怨鬼恶神,弄得土地神祗也没法管了,结果是母子俩翻过来受害,甚至死亡。这是讲生的时候,死的时候呢?阎浮提人在临死时,不管他是善人或恶人,我都想让他能上升到善道,不落入恶道中去。更何况有些命终人本来是善人,那就使我更方便了。但即使是行善的人,在他临命终时,也有成百上千的恶道里的鬼神,或是变成亡人的父母,或是变成亡人的亲戚朋友,把他拉向恶道中去。更何况本来就造恶的众生,那这种恶鬼就更多了。世尊,阎浮提的男子女人在临命终时,神志都不清了,昏昏沉沉如同梦中一样,因为六识渐次地离开人体,所以一开始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闻不见,舌头不知味,身上也慢慢失去知觉,而意识上也昏昏沉沉,根本份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最容易被恶鬼恶神拉入恶道了。所以在这种时候,亡者的亲人们应当懂得,赶紧准备较大的场面的供养,恭敬诚恳地读这部尊贵的经典或其他大乘经典,恭敬诚恳地念佛菩萨的名号。这种善缘,能使这位命终人能脱离恶道,各种各样的邪魔鬼神都会退散,远远躲离。世尊,这里有个根本道理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倘若能听到一尊佛的名号;或是能听到大乘经典的一句话、一句偈,我看这类众生,除了犯‘五无间’杀害的大罪之外,其余小小的恶业误堕入恶道的话,承蒙这听闻佛菩萨名号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的功德,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再不会堕入恶道中去。”

佛告诉主命鬼王说:“你真是发大慈悲心,能发这么大的大愿,在阎浮提众生的生生死死过程中,来保护他们。我希望你能在今后的日子里,有男子女人在生时或死时,你都不要退转这个大愿,一定要保护他们,使他们最终都能得到解脱,永远得到安乐。”鬼王恭敬对佛说:“世尊,请你不要有顾虑,我在这一生中,用毕生的精力,无时无刻不在想到阎浮提的众生,使他们在生时及死时都能得到安乐。只希望那些众生在生时及死时,都能相信并能接受我刚才所说的劝告,那所有的众生一定能都得到解脱,获得真正的大利益的。”

这时,佛又转过来对地藏王菩萨说:“这位主命大鬼王,已曾经在百千世中一直作大鬼王,一直在阎浮提众生的生时死时保护他们。正是这位大菩萨有大慈大悲的愿力,发愿要在众生生时死时保护他们,为了方便这工作,才化现这鬼王的形像,实际上他并不在鬼道里。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七十个大劫,将要成佛,佛号称作‘无相如来’,佛住世所在的劫名叫做‘安乐’,佛住世所在世界名叫‘净住’,这尊佛的寿命有无量无数不可称计的大劫。地藏,这位大鬼王的事迹真是不可思议,他所度的人众与天众也是无量无数,没法计算的呀!”

称佛名号品第九

这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恭敬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准备为了未来世的众生,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得到大解脱,愿意讲一下如何才能得到大解脱的利益的事,希望世尊能慈悲一切众生,听我把这事讲一下。”佛告诉地藏菩萨说:“你现在要想发大慈悲心,救度、拔济一切造罪受苦的六道众生,而演说不可思议的解脱大法。现在正是时候,请快说吧!我也快涅了,让你能早点完毕你的心愿,同时也令我不再继续担忧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众生了。”

地藏菩萨此时以恭敬心、庄严心、清净心为一切众生宣说不可思议的解脱大法说:“世尊,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前,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了这尊佛名,哪怕暂时地生出恭敬心,那么马上就可得到渡过四十劫生死重罪的福报(意为在过去世中所造种种重罪里,由于此功德,可以免去四十劫的生死重罪,少受四十劫的生死重罪)。更何况还能恭敬地塑造或绘画这尊佛的形像,供养、赞叹这尊佛,那所获得的福报真是无量无边了。还有,在过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哪怕只是一弹指顷的短时间里发心要归依这尊佛,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在无上道上产生退转的心理,直至成佛。还有,在遥远的过去世里,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那怕是耳朵听到,心里还没怎么引起重视,那末这个人就获得可以生活在六欲天的天界达一千次之多的福报。更何况还能志诚恳切地口称心念这尊佛的名号。那获得的功德更是不可限量了。还有,在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祗劫前,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能产生一念归依这尊佛的心念,那么这个人已可得到无量诸佛的摩顶授记,预记将来必定成佛了。还有,在遥远的过去世里,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能以志诚恳切的心瞻仰、礼拜这尊佛的形像,或进一步用语言、诗歌来赞叹这尊佛的话,那么这个人以此功德,可以在贤劫的千佛会中成为大梵王,得到很高的授记。还有,在遥远的过去世里,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的话,永远不会堕入恶道,常常降生在天上或富贵的人家,享受最好、最微妙的快乐。还有,在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能产生恭敬心的话,那末这个人不久就可以修得阿罗汉的果位。还有,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前,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那末马上就可以得到渡过一百大劫生死之罪的福报。还有,在遥远的过去世里,有一尊佛住世,名号称为‘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到这尊佛名,那末,这个人就得到有恒河沙佛为他说无边佛法的缘法,最终必定能证得菩提大道而成佛。还有,在遥远的过去世里,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这么多不可说的无量诸佛。

“世尊,无论是现在或是未来的众生,只要能口称心念哪怕只是一尊佛的名号,那功德就多得无量了,更何况念这么多的佛名。这些众生,无论在生时或死时,自然会得到极大的利益,永不会堕入恶道。倘若有临命终的人,家里的亲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够为这病人高声地念一尊佛的名号,那末这个命终人,除了犯那极重的‘五无间罪’之外,其余那些业报统统都会被消灭。即使说是‘五无间罪’,罪业大到不得了,下地狱后哪怕经过成亿个大劫都没有出头希望的,仗着临命终时,别人为他称念佛的名号,对于这种重罪,也能渐渐减少以至消灭。更何况这些有罪的、临命终的众生能自己亲自口里称呼佛号,心里挂念佛号,自然可以获得无量的福报。消灭无量的重罪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这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蒙佛的威神之力,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跪在地上恭敬合掌对佛说:“世尊,根据我的观察,在业道里的众生,根据因果规律来衡量布施的功德,有的轻,有的重;有的是一生受福报,有的是十生受福报,还有的竟有百生、千生都受大福报利益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世尊能给我解释解释。”佛告诉地藏菩萨说:“我现在在忉利天宫,集合着一切众生的大会上,说一下阎浮提世界中衡量布施功德的轻重问题,你应当用清净心、正念心来听,我给你分别解说一下。”地藏菩萨回答说:“我对这事正有疑问呢,很愿意听世尊给讲一讲。”

佛告诉地藏王菩萨说:“在南阎浮提世界中,有那些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倘若碰到那些最下等的、最贫穷的人,甚至是那些身上长瘤、背上有驼;手脚残缺、五官不正;耳朵又聋、眼睛又瞎;神经错乱、痴傻呆蔫;哑沙嗓子、哑巴结巴等残疾人,这些国王等人想布施时,倘若能抱着大慈大悲的心,平易近人,含笑安慰,亲手遍处布施,或让手下人去布施,那末这些国王等所获得的福利,就相当于供养一百条恒河里沙子那么多佛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国王等,对于那些最贫贱、最残疾的人能发大慈悲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福报。在成百上千个转世过程中,常常可以得到充足的七宝,更何况普通的衣食住行基本生活上面的费用了。另外,地藏,倘若在未来世,有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及婆罗门等,见到佛的塔或寺;见到里边的佛像、菩萨像、声闻像、罗汉像、缘觉像、辟支佛像等等,能亲自操办法会去供养,同时也对寺庙里的僧人们能供养的话,那末这些国王等人可以在三大劫的长时间里得帝释之身,受到帝释所享受的微妙的享乐。倘若进一步能把这功德回向法界的话(发心更大),那末这些国王等在十劫中可以得大梵天王之身,享大梵天王之福。

“还有,地藏,倘若在未来世,有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及婆罗门等,遇到已经涅后的佛的塔庙,或是遇到那些过去佛的经像,由于年代久远,毁坏破落,能够发心去修补。这些国王等人,或是亲自操办,或是劝人操办,劝一人、二人甚至成百上千等人大家共同布施结缘,那末这些国王等,在今后的百千生中常可以做小国王。如果还能在塔庙前发回向心,那末这些国王及共同布施的人,统统最终成就佛道而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布施供养的功德是极大的,大到无量无边呀!另外,地藏,倘若在未来世,有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及婆罗门等,见到那些年老的、有病的或是正在生产的产妇,若能在一念间发大慈悲心,布施医药、饮食、床具等等,使他们得到安乐。这种福德是最最不可思议的了。在一百大劫之中,一直成为净居天主;在二百大劫之中,一直成为六欲天的天主,最终必定成佛,永不堕入恶道。在今后的百千生中,永远听不到受苦的声音,更不用说亲自受苦了。地藏,倘若在未来世有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及婆罗门等,能够做以上种种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真是无量无边。若能进一步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界,不问功德多少,最终必定成佛,更别说帝释、大梵天王、转轮圣王等等的福报了。因此说,地藏王啊,应当广泛地向一切众生宣传这其中的道理,广泛地劝说一切众生学着这么做才对呢!

“还有,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种很少一点善根,即使如同汗毛、灰沙那么点,他们所受的福报就大得没法比喻了。另外,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到佛的形像、菩萨的形像、辟支佛的形像、甚至转轮王的形像,能去布施、供养,即可得无量的福德,常可在人间天上享受最美妙的安乐。若把这功德回向给法界的话,那这人的福德就多得无法比喻了。另外,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到大乘经典,或是听到、看到一个偈、一句经,能发尊重心、殷切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那人获得极大的果报,大到无量无边。若能把这功德回向法界,那他的功德就无法用比喻能说清了。另外,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佛的塔寺、大乘经典,若是新的,去布施、供养、瞻仰、礼拜、赞叹、恭敬合掌作礼;若是旧的或是已经损坏的,发心去修补、抄写、印刷、装订。或是独自一个人发心,或是劝许多人共同发心,像这样跟着布施的人,在三十生中,常常当小国王;而那位领头发心的人,在三十生中常常当转轮圣王,还以种种善法、善政去教导、教化这些小国王。

“最后,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所种的善根:或是布施供养,或是修补塔寺,或是装理经典,少到哪怕像一根汗毛、一粒灰沙那么点善事,只要能回向法界,那末这人的功德,在百千生中都会受到人天最美妙的快乐。倘若单是回向给自己的亲人或自身,那所得的福报只是三生受快乐。若是回向法界,那功德成千上万地翻倍,真叫做‘舍一得万’啊!地藏,布施的功德因果关系就像如上所说的那样。”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在地藏王菩萨问完布施功德之后,坚牢地神起来恭敬向佛说:“世尊,我从过去久远以来,瞻仰、顶礼无量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摩诃萨都具有很大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和智慧,同时也一直在广泛地度一切众生。而地藏菩萨摩诃萨,相对于其他诸菩萨来说,所发的誓愿最为深重。世尊,这位地藏菩萨跟阎浮提的众生有极大的因缘。其他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等,也同样化现出成百上千的身形到六道中去度众生,但他们的誓愿还是有个完的时候。而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中的一切众生,所发的誓愿中的劫数,多到像千百亿恒河沙子那么多,真是无穷无尽啊!

“世尊,在我看来,那些未来世的或现在世的众生,在他们所住的地方,在向南的地方,找一块清静、洁净的地方,用土、或石、或竹、或木作一个龛室。在龛室中,或是雕塑、或是彩画,甚至用金、银、铜、铁来铸造、雕刻地藏王菩萨的形像,烧香供养、瞻仰、礼拜、赞扬、称叹,那末这个人的住处就可以得到十种利益。哪十种呢?

一、土地肥沃,农作物得丰收;

二、住宅坚固,人口平安;

三、已经亡故的祖先因此而升天;

四、现在活着的延年益寿;

五、心有所求,事事满意;

六、没有水灾、火灾的发生;

七、不会无故的损失钱财,丢失物品;

八、晚上睡觉不会做恶梦;

九、无论在家或出门,总有无形的神祗保护着你的平安;

十、经常能遇到普通人所极难遇到的、种善根的好事。世尊,在未来世中和现在世中的众生,若能在自己的住所能作如上的供养的话,就可以得到这些利益。”

紧接着,坚牢地神又说:“世尊,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自己的住处里有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及地藏菩萨像,这个人还能经常念这部经,经常供养地藏菩萨,那我就以我的神力,日日夜夜保护这个人,直到像水灾、火灾、小偷、强盗;大的横祸,小的横祸等等一切恶事,统统给他消灭掉,使这人能平平安安地供养地藏菩萨,念诵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

释迦牟尼佛听到坚牢地神在佛前及大会上表白了她护持佛法,护持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众生的心愿后,非常高兴,称赞坚牢地神说:“你这位地神的神力很大,不是一般神所能达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整个阎浮提世界的土地都是由你在保护,无论是草、木、沙、石、稻、麻、竹子、芦苇、谷子、大米、甚至地里埋藏的种种矿产及宝贝,都是通过你的神力的护持才得以产生、兴旺。而且你又常常称赞、弘扬地藏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你的功德以及神通比起普通的地神来说,要超过百千倍还多,倘若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地藏菩萨以及读这部经,哪怕只依《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讲的一件事去修行的话,你应当用你的神力来保护他,不要让一切灾害及不如意的事使他听到,更何况使他受害了。非但只有你去保护这个人,也还有其他神祗如:帝释、梵天的种种天人、天神来保护这人。为什么会得到这些圣贤的保护呢?这都是由于瞻仰、礼拜地藏王菩萨的形像以及念诵这部不可思议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缘故,自然而然在最后能跳出三界生死的苦海,证到涅的真正快乐。正因为如此,才会得到这么多的圣贤的保护啊!”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为了进一步引起众生对《地藏菩萨本愿经》及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功德的了解和尊重,本师释迦牟尼佛运用他的大慈悲、大神通力量在其顶门上放出百千万亿的大毫相光: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在顶门上放了这么多的毫相光之后,又出微妙的音来告诉在大会的天龙八部及人非人等大众说:“你们注意听着,我现在在这忉利天宫的大会上,马上要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在人天中利益天界、人间众生所做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度生大事,如令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人天福报的事迹;令众生知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及菩萨大乘的六度、四摄的大小乘种种佛法,使众生依此修行能获得大小乘种种圣者所获得的果位的事迹;令大乘众生渐次修行,由初地直登十地果位的事迹;最后令一切众生永远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终于成佛的事迹等等。”

佛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在大会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他的名号称为“观世音”,从他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胡跪合掌向佛说:“世尊,这位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他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愿,怜悯一切因造罪而受苦报的一切众生。在千万亿世界中,每一世界又化千万亿化身去度各种各样受苦的众生。他所作的功德及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我已经听到世尊您以及十方无量无数的诸佛,异口同声地赞叹地藏菩萨。这些功德是如此地不可思议,即使让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一起来说他所作的功德,也还是没法说得完。刚才又承蒙世尊普告大众说,要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种种事迹。现在我虔诚地请求世尊为现在世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称扬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的事迹,使得天龙八部等一切众生,得知地藏王菩萨有如此多不可思议功德之后,起极大的恭敬心、恋慕心,瞻仰、礼拜这位不可思议的地藏菩萨,同时也可使这些众生,因瞻仰和礼拜地藏菩萨而获得更大的福德。”

佛告诉观世音菩萨说:“你这位菩萨摩诃萨同娑婆世界有极大的因缘。在这娑婆世界中,无论是天人、是龙众;无论是男人,是女子;无论是神、是鬼、甚至是六道中一切罪苦众生,若有缘能听到你的名号的,见到你的形像的、能产生恭敬心,恋慕你的、赞叹你的,这些众生必定能最终成就无上道业,最终能成佛的。在成佛之前,由于这恭敬、赞叹的功德,也可使他们常常生在天界或富贵的人间,受到种种微妙的安乐。一旦等因果成熟后,必定会遇到佛给他授记。你现在以大慈悲心,怜悯天龙八部及一切众生,来听我宣传解说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你及一切大众,应当用清净心、正念心来听,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观世音菩萨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大众都非常愿意、非常高兴能听到这些事。”

这时,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观世音菩萨及在会的一切大众说:“在未来世及现在世的各世界中,如果有天界上的人,天福已经享受完了,有‘五衰相’出现,甚至是将要堕入到恶道中去的,像这样一类的天人,无论是男、是女,正当现‘五衰相’时,若能有缘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或是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能够起恭敬心,哪怕少到只是仰望一眼,礼拜一下,那么这位天人马上就可以增加许多天福,继续在天界受极大的快乐,永不会再堕入三恶道遭受苦报了。更何况能在见到地藏菩萨形像、听到地藏菩萨名号后,能以恭敬心,用种种香、花、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去供养地藏王菩萨,那他所获得的福利,更是无量无边了。

“另外,观世音菩萨,在未来世及现在世的各世界中,如果有六道里的众生在临死前,能有缘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哪怕只是一声,能听到耳朵里去,那末这个众生,永不会到三恶道里去受苦了。更何况在这人临死之时,家里的父母或其他亲人为了超度他,把家里的房产、财物、珍宝以及衣服等物品变卖后,用来雕塑或彩画地藏菩萨的形像,供养地藏菩萨的形像。同时在这病人尚有一口气的情况下,把为他超度而做种种功德的事告诉他。这个人听到后,心里明白家里的亲人已经为他做了超度的工作了。倘若这人命不该死,只是该得一场重病的话,由于这超度的功德,马上可以使病好起来,同时还能增长寿命。倘若这个人命里该死,阳寿已尽,那末本来在死后由于种种罪业,应该堕入到三恶道去的话,由于这超度的功德,在命终之后,即可生天界或人间富贵家庭里去享受种种的乐趣,而过去的一切罪业已经统统被消灭了。

“另外,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有男子或女人,或是在哺乳的婴儿时期、或是在三岁、五岁、十岁以下的童年时期就死去了父母或是死去了兄弟姐妹,后来当这个人年纪长大了,时常思念这些很小时就已死去的父母或是其他亲人,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个道里(天、人、阿修罗或畜生、饿鬼、地狱)生活。这个人如果能以恭敬心、至诚心雕塑或彩画地藏王菩萨的形像,甚至于只要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后,能以恭敬心瞻仰一下、礼拜一下,在一天、二天直到七天之中,天天如此,不退初心,一直是那么恭敬、那么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礼拜地藏王菩萨的形像,拿种种香、花、灯、果、饮食、衣服、宝贝、玩具等来供养菩萨,那末这个人的、已经早已死去的亲属,假如过去因为有业报、罪报而堕落到恶道中去,应当在恶道中受满该受苦的劫数,借着活着亲人做功德超度的力量,借着这些亲人为他雕塑、彩画、供养、礼拜地藏王菩萨的功德,马上解脱了恶道之苦,投生到天界或人间的富贵人家中去享受最美妙的快乐了。假如这个死去的亲属本来就没有什么恶业,相反还有福报,已经在天界或富贵人家享受种种快乐了,那末,承蒙现在亲人给他做的种种功德,使他进一步同佛、法、僧三宝结下圣缘,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断地努力修行,最终获得跳出三界生死轮回、成贤成圣,直至成佛的根本大利的。假如这位活着的亲人,能够在三七二十一天里,天天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瞻仰、礼拜地藏王菩萨的形像,同时以恭敬心、清净心、虔诚心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达到一万遍,那就可以感应到地藏王菩萨以大慈悲心,亲自显现‘无边身’,明明白白地告诉这个人:你的那位早已过世的亲人,现在生在某某世界里。或是在睡梦中,地藏王菩萨以大慈悲心,现大神力,亲自领了这个人在各个世界里,分别见到自己过去已亡故的亲人现在生活的情形。倘若再进一步,这个人能每天恭敬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一千遍,一天不缺地连念一千天,那末这个人就可承蒙地藏王菩萨对他所居住地方的土地、鬼神的派遣,使这些土地、鬼神对这人进行终身的卫护:在现在世令他丰衣足食,没有病痛,没有苦事,连种种大横、小横等种种不吉利的事都不会进门,更何况伤及他了。非但如此,这个人最终还可以得到地藏王菩萨给他摩顶授记,预记他最终必定能成佛。

“另外,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心里想发广大的慈悲心去救度一切众生;心里想修持无上菩提大法;心里想要跳出三界轮回等等,这些人若能在见到地藏王菩萨的形像、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后,发出至诚心,发愿归依地藏王菩萨,另外还以种种的香、花、衣服、宝贝、饮食去供养、瞻仰、礼拜地藏王菩萨,那末,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的愿望会很快地实现,永不会有什么障碍。还有,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实现现在的或将来的百千万亿种种愿望,想要办成现在的或将来的百千万亿种种事情,只要一心归依、瞻仰、礼拜、供养、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形像,那末,这些所愿所求都能达到或办成。如果进一步发愿要求地藏王菩萨以大慈悲心永远保护‘我’(指发愿者),那末这个人在睡梦中,马上就可以得到地藏王菩萨的摩顶授记。还有,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对大乘经典产生深切的敬仰心、尊重心、爱护心,发不可思议的愿心想读、想背,即使请了很高明的出家、在家的三宝弟子来当教师教他,希望能读熟、背熟,但是前念后忘,经过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能读熟、背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过去有业障在障碍着他,所以对于这大乘经典就没有读、诵的可能性。像这样的人,若能在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后,拿出自己的至诚心、本心来恭敬地向地藏王菩萨讲清自己的愿望及所遇到的困难,请求地藏菩萨的慈悲加被。同时更以香、花、衣服、饮食、一切玩具(指摆设、装饰及宝贝等物)来供养地藏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天一夜,供在菩萨像前,然后在每天一定的时候(例如第二天清晨换净水之时),恭敬地合掌,把水换下来,用别的杯子饮用(千万不能用供杯)。在喝净水之前,要面向南,以恭敬心、至诚心,郑重其事地请服。喝完净水之后,戒五辛、戒酒肉、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以清净的身心接受这清净圣水。为什么呢?正好比用脏杯子不能接得净水一样的道理呀!像这样至诚恳切地连续供水、礼拜、表白、供养、请服净水,过一个七天或三个七天(二十一天),那末,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在睡梦中,会明明白白见到地藏菩萨现无边身,给这个人授灌顶水。当这个人醒来之后,马上就变得很聪明,各种经典只要一次听到后,马上就能记住,更不会忘记一句经,一句偈了。

“另外,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有些人因为业重,衣食不足;有些人因为业重,求什么事都办不到,不能满愿;有些人因为业重,多病多灾,凶事、恶事不断,弄得合家不安,甚至亲人离散;有些人因为业重,各种大大小小的飞来横祸常常来纠缠着他;在睡梦之中,常常做恶梦,受惊吓。这些业障很重的众生,如果有缘能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能够以至诚心、恭敬心恳恳切切地念‘南无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满一万遍的话,那末,这许多不如意的事都会渐渐地消灭掉,得到安稳、快乐的生活。同时衣食也丰富充足起来,在日常生活里没有种种灾难及不如意的事,在晚上睡梦中也不会再做恶梦了。这都是诵念地藏菩萨圣号所得功德的缘故。还有,观世音菩萨,倘若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是因为要谋生;或是因有事出差、因私事出门;或是因为有生死大事要办;或是有急事要解决,不得已要穿山入林,经过悬崖峭壁等等危险的地方。这个人在出发前,倘若能以恭敬心、虔诚心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满一万遍的话,那末在他今后出门要经过的一切途中,地藏王菩萨会差遣途中一切鬼神、土地都来保护他,无论是走着、是站着、是坐着、是睡着,都一直使他平平安安,履险如夷,好像在家里一样。哪怕在路上碰到豺狼虎豹,甚至凶象恶狮以及蛇虫百脚、毒气瘴气等一切毒害都不能损伤他。”

释迦文佛再次告诉观世音菩萨说:“这位地藏王菩萨同阎浮提众生有极大的因缘。倘若要把地藏菩萨对阎浮提众生种种利益的事迹统统都说一遍的话,哪怕花上百千个大劫的长时间也是说不完的。因此说,观世音啊!你应当以你的神力来宣传、流通、散布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使娑婆世界的众生在未来、现在的百千万劫中永享平安与快乐。”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要进一步说明这件事,所以又用偈言的形式再说一遍:

“我看地藏菩萨的威严、神通的力量,

真是用恒河沙数的大劫的长时间也难以说尽。

众生只要在一念间起恭敬心,

见到地藏菩萨的像后能瞻仰、礼拜;

或是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后,

能合掌起恭敬心的话, 那无论是天界或人间的人, 在现在世或是在未来世,

都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及利益。

有些有恶业的男女众生,或是龙、神等, 在他的一期寿命结束时,

应当按因果规律堕入恶道中去受苦。 但倘若能有缘遇到善知识的开导, 劝他至心归依地藏王菩萨,

那末非但他的业报可以消灭乾净, 还能增加寿命,增进福报。 有些众生从小失去父母及亲人, 不知他们的魂神现在在何方。 由于当时年纪太小,

死去的亲人甚至没见过或根本没印象。 以悲切心、依恋心,

瞻仰和礼拜地藏王菩萨、供养地藏王菩萨, 甚至连眼睛都一直舍不得离开菩萨像, 在四十九天之中天天如此, 每天念菩萨名号直到满一万遍, 地藏菩萨怜悯这众生的至诚心,

以大慈悲心,亲自显现‘无边身’的形像, 告诉这人他的亲人所生的世界。 这亡者即使已经堕入到三恶道中, 也可以马上离开恶道,上升到善道。 这人若能不退这勇猛精进的初心,

继续天天礼拜、供养、赞叹、念诵地藏王菩萨的话, 即可得到地藏王菩萨亲自为他摩顶授记。 有的众生善根深厚,

发愿要志修无上菩提圣道, 发愿要广度一切众生成佛, 发愿要跳出三界轮回之苦, 为了使这大愿能顺利成就, 不要让业障来处处障碍、磨难,

应当先恭敬地礼拜地藏王菩萨的形像, 按经中所说的供养、赞叹的方法去做, 那末他的一切善愿,

就能既顺利、又迅速地达到。 有的众生发心要读念大乘经典, 有的众生发心要背诵大乘经典, 想以念经、诵经的功德, 消除罪障,获得聪明,

用经中指示的办法来度一切众生, 使他们能破迷成觉,直至成佛。

虽然他所发的愿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是边读边忘,边念边错, 总也达不到自己想像的地步。 这是因为这个人在过去世 有恶业障碍的缘故,

若能以惭愧心、恭敬心、忏悔心、虔诚心, 供养地藏王菩萨,礼拜地藏王菩萨, 用种种香、花、衣服、饮食, 甚至种种玩具来供养,

再用一只新的净杯,装上清净的清水, 恭敬地供在菩萨像前,

经过一日一夜之后,恭敬地请下来, 再倒到另外一个杯子里,恭敬地喝下。 喝了净水之后,一定要以恭敬心、虔诚心, 断除一切五辛、酒肉、及清净持五戒。 在二十一天之内,天天如此,不可违犯。 同时又恳恳切切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 能这么做的话,即可获得菩萨的感应, 地藏菩萨会以他的大慈大悲的愿力, 会以他的不可思议的神力, 在梦中显现‘无边身’的形像, 给他灌上甘露水以消业增智。 一旦醒来之后,智慧就开了, 无论是哪种经典教义, 只要是听过一遍的话,

哪怕经过千生万生,也不会忘记。 这都是靠的地藏大士的神力啊,

才能使这个人可以获得这么大的智慧。 有些众生因为有宿业, 贫困潦倒、疾病缠身, 恶梦连篇、凶事不断, 家庭不宁、亲人离散, 有求不应、破财遭灾。

若能以至诚心礼拜地藏菩萨的话, 一切恶事都可以随之消灭: 梦中安宁、恶事消失; 衣食丰足、家庭安康; 还得种种神鬼护持, 万事称心如意。

有些众生因为有要事出门, 需要经过穷山恶水、危道险林, 凶禽猛兽,毒蛇毒蝎, 恶人恶鬼,恶风恶浪, 种种困苦,种种魔难。

若能在临行之前,

恭敬礼拜大士像,

供养、赞叹大士像,

虔诚念菩萨名满万遍的话,

一切灾难恶事都可以被消灭。

观世音菩萨你至诚地听我说,

地藏菩萨有无穷无尽的、

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神力,

即使以百千万劫的长时间,

也永远说不完他的功德和神通之力。

你应当在阎浮提世界里,

广泛地宣传地藏菩萨的智慧和神通力量。

人们一旦有缘能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时,

有缘能见到菩萨像,还能恭敬瞻仰、礼拜,

以种种香花、衣服、饮食等供品供奉菩萨,

此人的功德可以在

百千生中常受人天的妙乐。

倘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的话,

最终必定能证菩提而成佛。

正因为有这么大的功德和福利,

观世音菩萨,你应当以无尽的慈悲心,

向恒河沙数一切世界国土里的一切众生,

告诉他们应当这样去修行。”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释迦牟尼佛在向观世音菩萨讲完了以上的话之后,为了把今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都托咐给地藏王菩萨,就举起佛的清净无垢的金色手臂,又摩地藏王菩萨的顶,嘱咐说:“地藏,地藏,你的神力不可思议;你的慈悲不可思议;你的智慧不可思议,你的辩才不可思议。真是使得十方一切诸佛同声赞叹、宣讲你的不可思议事迹,即使化上千万劫的长久时间也说不完。地藏,地藏,你应当牢记今天我在这忉利天中,对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所在的大会中,再次以人间、天界的一切众生;再次以尚未跳出三界、还在火宅中的一切众生托付给你,不要让这些众生,再堕入到恶道里哪怕只是一天一夜,更何况落到那些‘五无间’及阿鼻地狱里,一去就是千万亿劫,没有个出头之日。地藏,这些南阎浮提的众生,志向和习性都是时刻在变,没有一定的时候,作恶的还在多数。即使偶然遇到善缘能作些善事,过不久就又产生退心,不想再做了。相反遇到恶缘,倒是会恶性循环,这种恶念会一天天地膨胀起来。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分身成百千亿个化身,按照众生的种种根性、习气、智慧、环境来有针对性地说法化度,使他们得到解脱。地藏,我现在深切地、郑重地把天界、人间的一切众生托付给你。在未来世时,若有天界的及人间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哪怕只是种下如同一根汗毛、一粒细尘、一颗小沙、一滴水珠那么点善根,你都应当以你的神通道力,来保护这个人,使他逐步逐步地在佛道上前进,千万不要使他有退转之心或丧失前进的信心。还有,地藏,在未来世中,无论是天界的或人间的众生,若是由于过去造种种恶业,根据因果规律应当堕入到恶道的话,在他们将堕还没有堕的时刻里,倘若这些众生能亲自念得一尊佛的名号、一尊菩萨的名号;或是大乘经典里的一句经、一句偈,那末对于这些众生,你应当用你的神力想方设法也要去救度他,就在他的面前,化现‘无边身’的形像,为他打碎地狱,使他得以升到天界或人间的富贵人家,享受最好的、最美妙的生活乐趣。”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意思,佛又慈悲地说了偈言:

“我现在在这忉利天宫的大会上,

以郑重心、殷切心,把现在和未来的

一切天界和人间的众生,

统统托付给你。

希望你能以你的、不可思议的

神通和智慧的力量,

统统都救度到天界和人间中来,

不要使他们堕落到恶道中去。”

这时,地藏王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恭敬对佛说:“世尊,请世尊不必有顾虑,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哪怕只存有一念的恭敬心,我也会想尽千方百计去度这个众生,使他解脱生死,跳出三界。更何况那些一听到有种种善事便想去做,一听到有种种善根便想去修的人,当然永不会退转无上道,最终能成佛了。”

正在说这话之时,大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号称为“虚空藏”,恭敬对佛说:“世尊,我自从来到这个忉利大会以后,一直听到世尊释迦牟尼如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威仪、神通势力的不可思议。在将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直到天龙八部一切众生等,有缘能见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及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进一步能起恭敬心,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的形像,能得到多少福德利益,请世尊能否为将来及现在的一切众生简单讲一讲呢?”

佛就告诉虚空藏菩萨说:“注意听着,用清净心来听,用正念心来听,我现在就为你分别说一下。倘若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见到、听到有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能产生恭敬心,发心想去念、去背这部经,用种种香、花、饮食、衣服、珍宝去供养地藏菩萨像,以及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瞻仰、赞叹、礼拜地藏菩萨及《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得到二十八种利益:

一、得到天龙八部的保护和忆念;

二、善根、善果天天增长;

三、结集种种能种善根、修菩萨道的因缘;

四、永不会退转菩提道,直至成佛;

五、丰衣足食;

六、不得种种疾病;

七、不会遇到水灾、火灾等灾祸;

八、不会遇到小偷、强盗等凶事;

九、由于善根不断增长,人人见了又钦佩又尊敬;

十、由于恭敬赞叹地藏王菩萨及《地藏菩萨本愿经》,能得到各种神鬼的暗中保护和帮助;十

一、女人在下一生里可以转成男子;十

二、希望当女人的,可以在下世当国王、大臣的女儿;十

三、下生转世,相貌端正美好;十

四、下生转世,多数可以升到天界;十

五、下生转世,如果在人间的话,也可以成为国王;十

六、由于善根的不断增长,还能得宿命通,知道过去世的种种事情;十

七、有求必应;十

八、家庭和睦,亲人欢乐;十

九、大大小小的横祸横事都消灭了;二

十、过去种种恶业都可以消除掉;二十

一、无论到哪儿去,无论谋求什么职业,都能非常顺利;二十

二、夜里睡觉没有恶梦,还能得到好梦,吉祥的梦;二十

三、已经过世的祖先都可以脱离三恶道的苦难;二十

四、下生转世,可以获得今生因种善根而得到的种种福报;二十

五、由于善根不断增长,会得到各位圣人的称扬、赞叹;二十

六、现在及未来世中,聪明智慧,根基很深,对高深的佛法也有能力接受;二十

七、具备无限的大慈大悲心,怜悯一切受苦的众生;二十

八、由于善根的不断增长,由于佛道因缘的不断结集,最终必定成佛。

“另外,虚空藏菩萨,刚才讲的是人间的众生,恭敬、赞叹、供养、礼拜地藏王菩萨及《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功德;现在再讲一下天界的天人及其他界的龙众、鬼神等众,若能有缘见到地藏菩萨形像,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听到或见到《地藏菩萨本愿经》,能起恭敬心,瞻仰、赞叹、礼拜的话,可以得到七种利益:

一、能迅速地由凡夫地超升到圣人的地位;

二、过去的种种恶业都能消掉;

三、得到诸佛及诸大菩萨摩诃萨的亲临保护;

四、永不会退转菩提道,直至成佛;

五、原有的神通力量得到增长;

六、获得更高层次的宿命神通;

七、最终必定成佛。

佛在讲完这些功德利益之后,十方世界一切所来到的、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诸佛如来,以及诸大菩萨摩诃萨,天龙八部,听到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的种种大威神力及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后,都发出无穷的感叹,说:“这真是一次从来也没有过的、极其难得希有的大会啊!”

这时在忉利天里,由于这次大会的圆满成功,由于这次大会的功德不可思议,一切天人把自己最美好的、最名贵的香和花;最美好的、最名贵的天衣和珠宝、璎珞,都贡献出来,在天空中纷纷扬扬地散落下来,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地藏王菩萨,然后在会的一切大众都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地藏王菩萨作礼,合掌欢喜,高高兴兴地散会回去了。

推荐第5篇:翻译成英文

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

八戒访仙

伴仙界

闭关明道

独出一峰

观音赏曲

金顶远眺

金顶增辉

金龟驮宝

巨龙巡山

看山佬

空灵清虚

老子修德

鸾凤和鸣

马首峰

妙步莲花

千年枫王

千丈崖

三星峰

十里画屏

松下邀月

太极谜宫

天门开阖

天蓬求道

天台问涛

天王观海

万岳朝宗

仙姑迎客

迎客松

紧急消防通道

推荐第6篇:长恨歌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创作缘起: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课文讲解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先安排提前预习,上课再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2.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进行课文分层,概括层意

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第三层:“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唐玄宗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第二课时 一.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二课文分析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3.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参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问: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三课文主题分析

(1).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主题(三种说法)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总结:结合书本课后进行小结,属于讽喻说!

四、《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

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五:作业:

1.熟记并背诵名句

2.及时完成手中参考资料上关于本课的相关作业

推荐第7篇:长恨歌

《长恨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结合鉴赏指导和赏析文字,说说你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三、提示学生从以下角度入手:

1、是个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概括大意。

2、之前之后两人性格如何?

3结合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创作背景。

四、教师准备资料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元和十年因越权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2、作者作品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3、背景介绍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3)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小结;讽喻说:

从内容看,文章一开始就定下基调,“重色”“思倾国”,第一段又极写二人荒淫的生活和玄宗沉溺美色不理朝政。再写自己喝下自己酿造的苦果。后半部分写二人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而这样的一种美好只能在虚拟的世界实现,其实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从作者风格看,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本诗作于元和元年,正处于其创作的前期,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创作政治讽喻诗是为了警醒当时的统治者。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教案

推荐第8篇:长恨歌

 《长恨歌》从王琦瑶这一人物切入,通过描写她一生的生活情感经历,描述了生活

在上海弄堂中女性的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上海女人的生活与爱情,表现了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变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全书讲述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一个生活在弄堂的家境普通的女孩王琦瑶,在程先生的帮助下拍了一组照片而成为“沪上淑媛”,之后又在上海小姐的选举中夺得第三,从此进入了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她在一次剪彩活动中偶遇了当时手握重权的李主任,并成了他豢养的情人。

然而随着内战的爆发,李主任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失去依靠避难邬桥。上海解放后,王琦瑶重回上海,并先后与康明逊、萨拉、程先生、老克蜡等人发生感情纠葛,最后在意外中逝去,结束了一生。

《长恨歌》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 心得体会:

弄堂

《长恨歌》是在上海的弄堂中开始的,仿佛老旧的黑白胶片,在泛黄的银幕上描画出当年的旧时光。细腻甚至有些冗长的笔触描述了旧上海的弄堂文化。“上海的弄堂„„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那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弄堂是上海的芯子,那里有着最普通人民的琐碎生活,有上海最本质的风情:无论是那院子里的夹竹桃,还是那带着神秘的闺阁,都透露着女性化的感性。

弄堂的流言也是弄堂的一道风景,这流言“总是带着阴沉

之气”,却是女性化的柔婉的;这流言真真假假,朦胧而暧昧,粗鄙而低俗。然而在作者看来,这流言确是带着真心的,是这城市的浪漫。

还有那宁静的闺阁,充满了少女的心事,含蓄而不知从何

言说。“闺阁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间,从嫩走到熟,却是生生灭灭,永远不息,一代换一代的。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在这弄堂里,还有一群无所不知的生物,它们就是翱翔在

天空的鸽群。在那琐碎的,沉闷的弄堂,是鸽群带来了生气与精神。它们自由自在,它们洞悉一切,它们给昏暗的弄堂带来了亮色。

弄堂是本文的背景,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弄堂以及弄

堂中的流言,闺阁和鸽群,弄堂这一意像为本文奠定了基础,故事由此拉开。

王琦瑶

从弄堂里缓缓走来了一个身影,婀娜娉婷,这种美不露锋

芒,不让人感到疏离;这种美是温柔的,可亲可爱,这个身影就是王琦瑶。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儿,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王琦瑶聪慧,却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小聪明。她对人生的认识很透彻,但努力确是有限度的,总是留着三分,为她筑起保护自己的壳子。王琦瑶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举一动都是想好了后路的,总是用矜持武装自己,“越是在乎越是不表现出来“。

王琦瑶的爱情是悲剧的,真心爱她的程先生被她当做最后

的退路,”退上一万步,最后还有个程先生;万事无成,最后也还有个程先生。总之,程先生是个垫底的”,这种态度也让她失去了原本的幸福。当选为上海三小姐后,在一次剪彩活动中王琦瑶遇到了李主任,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男人,李主任对王琦瑶的感情并不是爱,但是他拥有权力,在权力面前,王琦瑶无法说不,于是她成为了李主任的情妇,对于一个有着妻子和其他两个情妇的男人来说,爱情是一种奢侈,然而李主任却也成了王琦瑶以后四十年生活的保障。

内战时李主任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避难邬桥,在这个民

风淳朴的地方,她遇到了阿二,阿二喜欢王琦瑶,却是带着崇敬的,王琦瑶把阿二当做弟弟一般,这段感情也无疾而终。

解放后,王琦瑶回到上海,做了一名打针护士。期间她遇

到了康明逊,我相信这时的王琦瑶遇到了真爱。然而这份爱是没有未来的。因为王琦瑶曾被包养过,这成了她一生的污点,

康明逊迫于家庭与社会压力,最终放弃了王琦瑶,王琦瑶只好带着孩子独自生活。

之后遇到比她小二十岁的老克蜡,但是老克蜡更多的是贪

恋旧上海的繁华与风情,向往昔日优雅的情调而喜欢王琦瑶,当王琦瑶想用自己的全部依靠——那些金条——留住老克蜡时,却被觊觎她金条已久的长脚杀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琦瑶终其一生在找寻自己的依靠,可是却留不住爱情,

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吧。

长恨歌

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繁华散尽,空留余恨。《长恨歌》

的基调就是低沉的,阴暗的,沉郁的,压抑的,即使快乐也是一瞬,总蕴含着伤悲。繁荣过后烟云散尽,过去的荣耀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王琦瑶获得上海三小姐时,那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能见明日的落花流水„„有隐隐的钟声,更是命运感的,良宵有尽的含义“。

王安忆的笔触是女性化的,视角是女性化的,她笔下的上

海变多了女性的气息。但是她的叙事过于琐碎甚至冗长,虽然文笔优美但过于关注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小事,以至于缺乏了大气,没有点耐心不容易读下去。对于时代的变迁,作者似乎认

为现代上海过于粗俗,对于生活过于急躁,缺乏旧上海曾经的精致和优雅。

作者简介,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

写作背景,

著名作家王安忆和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全文概要,优秀片段赏析,推荐理由

推荐第9篇:长恨歌

读罢《长恨歌》,心头莫名产生一种感想:这是一个多么具传奇色彩的女子!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女子!

初见《长恨歌》一名,便联想起白居易老先生的《长恨歌》一诗。诗中写尽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杨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金屋妆成娇侍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那样一个古代帝王家族由盛及衰的历史背景下,样贵妃在马褢坡下与唐玄宗诀别。白居易塑造了“但令心似金佃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忠于爱情坚贞绝决的完美女性杨玉环。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富有传奇色彩:

一、文章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有类似杨贵妃的传奇意味。从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孩,到成功竞选“上海小姐”,毅然舍弃爱情的“底线”程先生,成为权贵李主任的外室——— “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相似于杨玉环得到了皇帝的专宠———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李主任的不幸罹难,王琦瑶的痛彻心扉,又相似于杨玉环痛别唐明皇———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二、在整部作品的叙述中,我们不免发现存在这样几个历史的节点,使作品和王琦瑶背上历史的厚重感:1946年的和平气象就像是千年万载的,传播着好消息,坏消息是为好消息作开场白的。这是1948年的深秋,这城市将发生大的变故,可它什么都不知道,兀自灯红酒绿。这是1957年的冬天,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大事情,和这炉边的小天地无关。1960年的春天是个人人谈吃的春天。1965年是这城市的好日子一,它的安定和富裕为这些殷实的日子提供了好资源,为小康的人生理想提供了好舞台。1976年的历史转变,带给薇薇她们的消息,也是生活美学范畴的。80年代初期,这城市的时尚,是带些,埋头苦干的意思

屋角里坐着一个女人,白哲的皮肤,略施淡妆,穿一件丝麻的藕荷色套裙„„当屏幕的光陡地亮起来,便可看见她下眼睑略微下坠,这才显出了年纪。但这年纪也瞬息即过,是被悉心包藏起来,收在骨子里。是摄着手脚走过来的岁月,惟恐留下迹,却还是不得已留下了。这就是1985年的王琦瑶。85年的王琦瑶似乎是埋没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极为平凡的人,但正因为她在那样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中由从高贵美丽的“上海小姐”到晚节不保、荒诞龌龊老年时代,着中间的点点滴滴让王琦瑶传奇的一生中不免有一种荒诞的色彩。同样的“爱情”和“永恒”,在王琦瑶这个女人身上却消解了,它们变得不忠不诚,变成了人

生,含着一些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没有退路的尴尬,它们最后变成了一件街头传闻:一位昔日的上海小姐被一个不明来路的青年谋杀了。

但王琦瑶又是平凡的人,爱情,是王琦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全书中王琦瑶与几个男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李主任是王琦瑶的第一个男人,他把她当作金丝雀那般养在宫殿中,他们在彼此最美的年华,一个是事业有成一个是年华正茂,遇见彼此。但他们毕竟活在童话般的爱情里,能共甘甜却不能共患难,最终人鬼两重天。康明逊和王琦瑶一样,都“不幸是生在一个缺口上,那是无望看到满起来的日子的”,两人都是利益中人,都藏着有哀有乐的利益心,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萨沙则完全是康明逊和王琦瑶怀的孩子的替罪羊,成为王琦瑶在困境中被利用的男人。程先生从始至终对王琦瑶有情有义,程先生在王琦瑶身边默默无闻的付出,亦师亦友,但他入不了王琦瑶的眼,他不是王琦瑶膨胀的童话世界中那个男人,一生有缘无分。老克腊是王琦瑶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遭遇,但是年轻的老克腊与进入晚年的王琦瑶就仿佛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对于老克腊来说,“那歌乐中人实是镜中月水中花,伸手便是一个空。那似水的年月,他过桥,他渡舟,都也是个追不上。”王琦瑶是想不顾一切地去爱的,从李主任那时就开始,从她当上“上海小姐”时开始,这种膨胀式恋爱没有停歇过。

王琦瑶爱男人,离开上海前往邬桥的王琦瑶遇见阿二,但她最终回到上海这个地方,我在想,王琦瑶更爱男人还是更爱上海这个地方呢?

阿二可谓是王琦瑶遭遇中最精神化的一个,但他们的故事是属于邬桥的,不是属于上海的,是属于最淳朴的梦想里的。只有在这样一个无尘埃的乡村里,人方可省事自己的内心,寻找到自己最为渴慕的东西。在王琦瑶内心,邬桥是一个“提醒”,带给王琦瑶的是心痛、反思、躁动、以及对上海的刻骨的思念。正是在邬桥休养的这段日子里,王琦瑶发现了自己爱的不是男人,而是上海。邬桥提醒了王琦瑶上海才是她的土壤,别说是做尼姑不甘心,就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嫁个好人家丰衣足食她也是不甘心的。于是她又蠢蠢欲动,宁愿飞回上海这个伤心处。“桥这东西是这地方最多见也最富涵义的,它有佛里面彼岸和引渡的意思”,它把王琦瑶引渡到了上海。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有一种王琦瑶需要的安全感和情调,在这里她:精于时尚,钟与情调;骄傲自尊,注重实利;坚强柔韧,随遇而安;埋头生计,不问时事。她可以继续沉溺在自我编织的传奇爱恋中。所以,她爱上海的男人,她爱上海这个地方。

如果说王琦瑶爱上海爱男人,毋宁说她这是在无节制地爱自己。这样一个进入暮年的王琦瑶清醒、聪慧,却又陷入乱伦之恋。在老克拉和王琦瑶爱情中,他们彼此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爱情里。老克拉“看那王琦瑶,再是显年轻也遮不住浮 肿的眼睑,细密的皱纹。他想:时间怎么这般无情?”但是,他又这样认为“我从来不拿你和我妈妈比„„因为你是没有年纪的。”在这个年轻人眼里,王琦瑶是充满神奇色彩的,这个年轻人想要去探究这个神秘、聪慧的女人,他是再观赏她,宛如人在看戏却又恍惚身在戏中,四十年前的上海小姐便栩栩如生地到了眼前: 他想,“上海小姐”已是近四十年的事情了。再看王琦瑶,眼前便有些发虚,焦点 没对准似的,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的那个影,那影又一点一点清晰,凸现,有了些细节。但这些细节终不那么真实,浮在面上的,它们刺痛了老克腊的心。” 这个年轻人在现实和理想中徘徊,而年老的王琦瑶却把这一切当真了。她太骄傲了太自信,让膨胀的爱恋充斥着整个人生,希图这是一个爱情。王琦瑶也许是看得清的,但是她沉溺于自李主任开始的为她打造的“杨贵妃”式的传奇爱恋,诗中无法走出自我情感的局限,永远活在曾经编织的膨胀的爱情童话里,无关年龄,无关道德,无关家庭责任,无关何时与否。一生的自我满足换来死于非命的荒诞结局。

王琦瑶在《长恨歌》中从传奇走向平凡,这也是必然的,没有人活在过往的荣光和自以为是里,蓦地想起《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应该用改地走出自我膨胀,去选择并走一天平凡的有点理想的人生。

推荐第10篇: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sui 4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ni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â烟尘生,千乘shèng 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临邛qiï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通“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ï银屏迤yǐ逦lǐ开。云鬓半偏新睡觉juã,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âi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î黄金合分钿diàn。

第11篇:长恨歌

此恨绵绵无绝期

——论《长恨歌》“自我牺牲”的心理原型

《长恨歌》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古典诗词中最有巨大艺术魅力的辉煌篇章,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对皇帝的讽刺暴露,不在于表现爱情的专一,也不在于既暴露又歌颂的双重主题,更不在于诗中隐藏了“皇家逸闻”,【1】也还不在于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宣泄了诗人自己的伤感痛苦。《长恨歌》艺术魅力的最根本因素是《长恨歌》以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表现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原型——“自我牺牲”心理原型。这个“自我牺牲”心理原型,既和李杨的爱情悲剧有关,是李杨爱情悲剧形式所蕴含的意味,又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关,是作者爱情、人生、生命体验在李杨爱情悲剧中的投影,更与读者的心理、情感、生命体验密切相关,李杨爱情悲剧形式所蕴含的“自我牺牲”原型模式,是无数代无数读者的共同心理、情感、生命体验。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李杨式的爱情悲剧,但他们却都浓浓淡淡、深深浅浅地经历过了李杨爱情悲剧结构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的生命感受。《长恨歌》以“自我牺牲”原型的表现,触摸到了一种最深潜的心理内容,揭示性地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成员的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模糊的心理体验,最强烈而又最隐秘的生命感受,最伤感而又最无奈的人生况味,最痛苦而又最难以摆脱的命运形式。“自我牺牲”的原型又是超时空的,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在什么

民族,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这种原型体验,因而,也就会欣赏这首诗。《长恨歌》因原型的表现,属于全人类。

独立文本的爱情悲剧  《长恨歌》首先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不管我们对《长恨歌》作如何理解和研究,它也必须被当作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来看待,而且必须当作一个艺术中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史实中李杨爱情悲剧来看待。只有明确这一点,才会进一步看到,正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形式结构所表现的人的思想情感结构的内容和潜隐着的文化心理原型意蕴。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即整体性。它来自于结构语言学的启示。结构语言学所重视的是每个词在整体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词被孤立出来,离开了整体,看不出它的确切意义,而只有在上下文的语言关系中,才显示出它的特定意义。就是说,一个词本身的意义会在整体语言关系中被改变,被这个语言系统赋予新的内涵。

以这种方法来重新阅读《长恨歌》,就会破译一些令人困惑不解争论不休的迷团,看到她的整体意义和真正主题。

《长恨歌》之所以被理解成是对皇帝的讽刺暴露,之所以被理解成是既批判又歌颂的双重主题等,原因就在于研究者没有看到《长恨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看到这个整体是受一种“内在规律”支配着,没有看到这个受“内在规律”支配的整体在构成整体时,已经改变了各部分单独看来的性质,而是把《长恨歌》当作由有独立意义的诗句和各部分相加的“混合物”。《长恨歌》所表现的整体是一个爱情故事。诗人之所以叙说这个爱情悲剧,是要表达他对爱情、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与理解。因而,这种对爱情、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与理解便是支配、构架、排列组合这个故事的“内在规律”,是作品的整体意味,是笼罩各个诗句、各个部分的意义。也正是它,朝着相反的性质改变着某些诗句的意蕴。

《长恨歌》共一百二十句,可分为严整的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十句)是写爱情的诞生和爱情的缠绵;第二部分(第二个三十句)是写爱情悲剧的发生;第三部分(第三个三十句)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第四部分(第四个三十句)是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这是爱情悲剧故事整体构成的四个部分。因而,读者阅读也必然从这爱情悲剧的整体的内在规定性来理解各部分的构成和各部分具体诗句的内容。从结构上来说,正是第一部分极力地渲染出爱情的纯真、热烈和缠绵,才使第二部

分的爱情悲剧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意蕴,也才导致第三部分唐玄宗的相思苦恨和第四部分杨贵妃的悱恻之情值得同情、具有震颤心灵的力量。这四个部分是互为作用的整体,在构成中,前一部分作用于后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又反过来激发影响前一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之恨愈发显出悲剧的意义,同时,也愈使第一部分的爱情显得更加缠绵、美好和动人。这样看来,第一部分就必然地从整体构成上被当作对爱情美好的表现来接受(或重新理解),也使单独看来具有讽刺意味的诗句改变了性质,变成为对爱情追求的描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只能理解为唐玄宗对美的爱恋,而不是讽刺他的“荒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能理解为杨贵妃的美艳无双,而不是“狐媚”、“惑君”;“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只能理解成李杨爱情的痴迷,而不是批判李的“无度”。在整体构成作用下,第一部分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美的、好的意蕴,也是在整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或是被当作爱情的铺垫来理解,或是被整体理解所剔除而忽略不计了。

从创作的角度看,诗人也正是在整体即爱情悲剧所投射蕴藉的心理感受的驱使下,才避开了杨曾是李儿媳等历史真实,而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些描写,意在使诗的文本与历史封闭,构成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如果我们也能够注意到第四部分所描写的杨贵妃死后在仙境中以托物寄词表现的相思之苦,纯属是诗人的想象、虚构,就会进一步认清《长恨歌》艺术世界的独立性、自足性。正是幻想的形式,才使诗脱离了历史及其意义,使其成为表达情感的整体艺术符号。

象征符号的形式意味

诗人为什么要写一个皇妃的爱情故事呢?为什么非要这样而不是别样地从整体上结构他的故事呢?我认为,这是诗人在寻找一种形式,创造一种符号来表现他的心理与情感的形式。诗人在民间流传的皇妃的爱情悲剧形式中,发现了与他感受、体验和理解到的心理情感形式的对应与同构。一方面,这个爱情悲剧形式使诗人较为明确地发现和印证了他自身的心理情感形式,使内心复杂模糊难以用普通语言加以描述的体验有了对象化、客观化、具体化、直观化、感性化的形式;另一方面,诗人又以这种悲剧形式揭示出来的心理情感形式重新组构那个爱情悲剧形式,使爱情悲剧故事克服了“历史的外在现象个别性”(黑格尔),爱情悲剧形式与心理情感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表层的爱情悲剧故事包容了深层的心理情感内容。

文学不是摹仿外在现实的,文学是人的内在现实,即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的形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灵、人的生命体验是相当复杂,相当隐蔽的。如苏姗·朗格所说:它“是不可能有名称的,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语言中就找不到任何字眼去表达它们”,“能够表达这种全新概念的一种最为普通的方式就是寻找一种作为它的天然符号的事物,并运用这种符号的名称去表示它”。【2】 “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3】《长恨歌》的形式正是表现情感、心灵和生命“全新概念”的形式符号。正因为诗人欲使李杨的爱情悲剧在《长恨歌》中成为一种表达他情感和生命感受的形式符号,因而,诗人才重新去组构它,才从整体上去把握各部分,使它呈现新的不同于历史真实的形式。它的整体轮廓、结构样式显然是为了对应和同构情感的形式,心灵的形式,生命的形式。也正是这种对应、同构,也才使《长恨歌》中李杨爱情悲剧形式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心灵、生命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心灵、生命的样式,使其成为一种本体象征形式,从而使一种无形的情感、心灵和生命感受变为一种有形的呈现。

在《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热恋,生离死别和相思的无限悲苦都是符号化了的。由于诗人强化了结构的功能,这种“结构”就成为一种命运的符号。李杨的爱情悲剧被“命运”化了,就已经不单是历史上的皇妃,而被视为一般人的情感符号了;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已不单是皇妃的爱情悲剧,而是一切人可能经历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他们所经历的“命运”样式也已经成为一般命运样式的符号,皇妃的个别爱情悲剧是表示成分“表示成分”的“能指”,而普遍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则是“被表示成分”的“所指”。这样,《长恨歌》中的一切都成为一种情感体验、生命感受的符号。“汉皇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在一身”,“芙蓉帐暖度春宵”已经成为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痴迷沉醉的符号;“回眸一笑百媚生”、“温泉水滑洗凝脂”已经成为美的符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已经成为生命分裂的符号;“黄埃散漫风萧索”、“鸳鸯瓦冷霜花重”,已经成为情感失落的符号;“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也已成为情感失落、生命分裂的无可奈何的怅惘、痛苦和绝望的符号。《长恨歌》的总体结构:爱的真诚、纯洁和美好,悲剧对美好爱情的撕裂、摧残以及李杨相思之悲苦,则是作品整体形式的符号。这一结构形式所表现的是诗人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美的毁灭、爱的毁灭、自由的毁灭、人的毁灭!《长恨歌》的爱的得而复失,失而不能复得的总体形式、意义、意境,必然地造成总体感受、氛围和情调:一种失落、一种悲凉、一种感伤、一种苦痛、一种怅惘、一种凄迷、一种飘零、一种孤独、一种无奈、一种绝望,它是《长恨歌》形式的深层意

蕴。尽管这是不难理解的,但也仍为过去的研究所未曾充分注意到。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符号,由于符号的结构形式就是人的情感、生命形式的投影,因而这形式就与读者的情感、生命形式产生对应同构。因此,读者在欣赏这形式时,就不只是在看外在于他的故事,不是从政治、道德的角度看它的意义,而是暗暗地从自己生命内部、心灵隐秘的深处对应着形式,体验着自身情感的意味,是在结构符号中理解、感悟和体验了人自身。我以为,这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包括《长恨歌》在内的之所以“伟大”的秘密所在。

这样看来,《长恨歌》之所以有魅力,不是对李杨爱情专一的描写,不是对李杨的同情,也不是表现了爱情的美好,更不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概括,王拾遗先生等许多研究者都持这一观点),而是表现人的心灵、情感、生命的一种巨大失落、巨大创痛、巨大悲哀。 

深层结构中的心理原型 

艺术从本质上说,是艺术家以情感形式、心灵形式、生命形式对生活形式的占有、重构和创造。因此,在研究一部优秀的作品譬如《长恨歌》时,就不仅应该注意到它的表层结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的深层结构内容;不仅应该注意到被它说出来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没有说出来而恰恰正是它所要说的潜意识的内容。

《长恨歌》有双重结构:表层是叙事的,深层是抒情的;表层是写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层是写诗人心灵感受的;表层是表现皇妃生活内容的;深层是表现一切人心理原型的;表层形式是明确的,深层意识是隐蔽的。正象地毯正面的花纹图案是由地毯背面的经纬结构所决定的一样,《长恨歌》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形式无疑带给我们一种毁灭感,但毁灭感仍然不是《长恨歌》的深层意蕴。《长恨歌》的深层意蕴是这种毁灭感掩盖和包含的“自我牺牲”意识,即“自我牺牲”原型,这才是《长恨歌》的魅力之谜。

原型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是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情结、一种模式。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中说:“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费德莱尔说:“原型是指由观念和感情交织而成的一个模式,在下意识里广泛为人们所理解,但却很难用一个抽象的词语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心理情结需要通过某种模式的故事,既体现它又象是在掩盖它的真正含义”。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透过种种模式,探索出产生该模式的秘密起因和“真正含义”:心理原型。 《长恨歌》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一种“由观念和感情交织而成的一个模式”。这个“形式存在”和观念情感模式就是“自我牺牲”。因而,我称之为“自我牺牲”原型。

在《长恨歌》中,造成李杨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长恨歌》长恨的是什么?《长恨歌》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长恨歌》的深层结构却体现出了它的“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长恨歌》中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被一种更强大的“超我”势力所摧残毁灭,在这种“超我”面前,两个人都成为牺牲:一个牺牲了“自我”;一个牺牲了生命(实际上都是人的牺牲)。这种“自我牺牲”的心灵感受,情感感受、生命感受,是诗人“心理中的明确形式存在”,然而,诗人“很难用一个抽象的词语来表达”,只能寻求一个故事来复现它。

这就造成了《长恨歌》“既体现它又象是在掩盖它的真正含义”的现象。

《长恨歌》的总体结构是爱情——悲剧(别离)——长恨。它对应了人的:美好的东西——失去——长恨的心理结构形式。但是,在这个结构中还包含更深层的灵魂的重大秘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构(悲剧)?或者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感受?《长恨歌》的前面是美好的爱情,后面则是爱情悲剧发生后的生离死别、天上人间的痛苦思念。造成爱情悲剧和无尽长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个结构中有一个枢纽、一个焦点、一个关键,是它导致了前后颠

覆性的变化。那就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什么“六军不发”就得牺牲爱情呢?在这里同开头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一个封闭的文本不同,诗人在诗的内部又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利用读者对那一历史事件的了解,表现一种深刻的意味。这虽然只有四句,但却是理解全篇的“总纲”,是这四句使全篇所有其他成分都获得了深层的心理意蕴。它至少有如下两层蕴含:一是蕴藉

了李隆基的“自我”成为“超我”的“牺牲”。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他的精神结构,人格结构中都包含自我与超我的内容。“自我”属于人的角色,它是人的感性,个体、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的确证;超我是属于人对理性、社会群体的认知,也可以说是它们摊派给人的角色。它是外在于人,外在于人的“自我”的。在封建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被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所“结构”,每一个体都被这个整体赋予“超我”的本质。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就是“超我”对“自我”吞没的最好的阐释、概括和规定。李隆基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被封建社会的整体所“结构”。他不能不早朝,不能不以皇帝的角色来塑造自己。这就必然迫使他放弃“自我”而服从“超我”,使他的“自我”成为“超我”的“牺牲”。“六军不发”只不过是个最典型的极端形式罢了,它把“超我”对“自我”的压抑突现得最为明确化了。因而,李隆基所长恨的,不能不是这种“超我”的异化力量。

二是蕴藉了李隆基撕裂灵魂的痛苦。“君王掩面救不得”,从社会角度看是“超我”对他“自我”的逼迫,是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从李隆基的角度看,又是他杀了杨贵妃,使杨贵妃成为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李隆基自己把“自我”、把爱情、把杨贵妃高高地举献在“超我”的祭坛上,用他们的“牺牲”交换了“超我”的角色(皇位)。《长恨歌》后面写杨贵妃相思之苦,实际就是写李给杨造成的牺牲的悲剧,这给李隆基的灵魂深处带来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获得了最美的美人,然而又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最爱的美人;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她;他杀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的内容。然而,这“长恨”还有另一重更凝重更深邃的内涵,那就是“苦”!在“超我”面前的“牺牲”之苦,对“超我”的屈从之苦,“自我”分裂之苦,负载罪孽之苦,懊恨之苦、丧失自我之苦,重新寻找自我而不复得之苦,苦不堪言,乃生长恨也!

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特定层面来看《长恨歌》的整体,前后的段落中无疑包容着巨大的心理内容,前面对爱情的描写是对自我的肯定,中间悲剧的发生是对自我的否定;而后面的相思又是对自我的重新寻找;天上人间的苦苦相思则又表现了自我不可能再次获得。这样,整部作品就表现出“花非花”实乃“美非美”、“人非人”的深层意味。“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就是白居易对《长恨歌》主题的最好注解。

“自我牺牲”是《长恨歌》的原型。这个原型表现了一种最普遍的心理结构形式,一种最典型的命运样式,使每个人在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所经历的前者成为后者的牺牲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形式化的表现。

诗人正是在这种“自我牺牲”心理原型的驱使下,才创作《长恨歌》的。王拾遗先生所发现和论证的白居易和湘灵的恋爱悲剧,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他本人就经历了屈从外在压力而葬送爱情的悲剧。他与邻居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然而情感深处他并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眷恋着湘灵。在怀念湘灵的诗作中深刻地表现了他心灵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潜别离》这样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白香山集》卷十二)。对爱情的珍视和对外在势力的屈从构成白居易“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弟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深笼夜锁”和“利剑春断”既是表现着外在势力的“超我”对白居易“自我”的束缚、禁锢,同时,也表现着他自己对“超我”的屈从、认可。是他自己把自己的爱情、把所爱的湘灵、把“自我”奉献在了“超我”的祭坛上,使他们都成一种“牺牲”,从而去换取“超我”价值的认同、允诺和接纳。也正因为此,他才深深地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

正是这种心理原型,才导致了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产生了创作冲动。在李杨爱情悲剧中,他是“别有幽愁暗恨生”,(《瑟琶行》)。在李隆基的爱情遭际上,他感到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瑟琶行》)。诗人是在李杨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隆基的爱情遭际中,他感到了他同他们一样“花非花”的命运;是在李隆基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情感结构中表现了自己的矛盾痛苦的情感结构;是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是通过李杨爱情悲剧把平时的人生命运的感性体验显形化、凝聚化了;是在重构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结构形式中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无尽的长恨。 

民间心理的牺牲原型

然而,我们还须进一步看到,“牺牲”之所以成为一种原型,还在于,诗人在以自己的情感重构和创造李杨的爱情悲剧时,依据的不只是史实中的李杨爱情悲剧事件,也不只是自身的生命感受,还有民间传说。诗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长恨歌》。民间传说的李杨故事虽然也来源于历史,但却经过了“民间”心理情感的“濡染”和“过滤”。尽管我们缺少“民间”对李杨爱情故事描绘的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民间”是以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来重构这个故事的。诗人在没有重构它之前,它就已经是一种心理原型,就已经是一种先在的“结构”,就已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了。《长恨歌》的形式之根是深扎在“民间”心理之中的。换句话说,是“民间集体无意识”重新编构了这个故事。

“民间”之所以对李杨爱情故事感兴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以李杨爱情的专

一、美好,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杨贵妃的美表达对美的倾慕,以杨贵妃的死表现美的毁灭等等。但这些都是显意识的。真正表现“民间”心理、情感的则是故事的基本“结构”,这是潜意识的。是这个基本结构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生命不自觉的理解-----爱、美、自由、人性的内容总是被剥夺,人、自我总是成为一种“牺牲”。这种心理感受是弥漫在普通人内心中最浓重而又最不具形式的感受,是千千万万个人作为个体的人与群体、社会发生关系时一次又一次所反复经验的情感“模式”。由于皇帝特殊的地位,他能够得到最美、最理想、最自由的东西,就把普通人性的欲望显形化了;又由于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也不得不屈从异己的力量,使“自我”成为“超我”的牺牲,就把所有人的这种感受典型化了。也可以这样说,“民间”的情感深处本来就隐藏着“牺牲”的心理感受,是皇妃的爱情悲剧把这种原型感受裸露了、突出了、强化了。皇妃的爱情悲剧使“民间”自我牺牲的原型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他们为了使李杨爱情悲剧结构更好地对应、同构于自己“牺牲”的心理原型结构,就大胆地改造了李杨的爱情故事。“民间”是在借李杨爱情悲剧故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长恨歌》的形式之根是深深地扎在“民间”心理的土壤上的,因而,她才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原型之所以成为原型,就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并反复出现的。在皇帝身上,在诗人身上,在“民间”都重合着这种心理结构,也就存在这种原型。诗人在运用“民间”传说时就运用了原型模式的力量。“一个伟大的诗人利用在群体幻想中已具形式的故事时,被他加以客观化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敏感。诗人既然是利用非凡的敏感对已经表现群众感情经验的那些词汇和形象发生反应,他安排这些词汇和形象时便能充分地利用它们的召唤力量。这样,他自己便见到他本人的灵魂和他周围的生活之间所产生的经验并占有它;并且,只要别人对他用的词汇和形象能充分地反应,他便是向别人传达了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4】这就是伟大诗人对原型的运用。M鲍特金又说:“在诗歌中——在这里我们将特别考虑悲剧诗歌——有一些题材具有一个特殊形式或模式,这个形式或模式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存下来;并且,这个形式或模式是与被这个题材所感动的人心灵中的那些感情倾向的某一模式或配搭相呼应的;我们可以断定诗歌中这样的一些题材的一致性”。【5】这个特殊的形式或模式就是悲剧诗歌中的“自我牺牲”。读者被《长恨歌》所感动,也正在于读者自己生命感受中的这个“自我牺牲”的心理原型与《长恨歌》所表现的悲剧诗歌的模式的对应、吻合与同构。

注释:

第12篇: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体裁特点

2.体会杨玉环和唐玄宗之间深挚的情感和历史教训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4.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二、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杨李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教训,探讨“红颜祸水”的合理性。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用《琵琶行》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1、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青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五岁 写《长恨歌 》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3、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4、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三、体裁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四、关于李杨爱情的诗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

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2、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五、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六、听录音,概括故事内容

1、字音

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概述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部分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 寿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 册为贵妃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3、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其实这是虚写,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

4、“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一小节是美人沐浴的一组镜头。诗人写这几句,一是为了显示杨玉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另一个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杨玉环美丽和妩媚气质。诗人抓住了美人沐浴的两个典型细节——洗凝脂、娇无力,进行点染,使诗句的想象空间很大,杨玉环的美丽动人和她的千娇百媚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不早朝。

这一小节再次写出了杨玉环在盛装之下的无比美丽和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由于芙蓉帐暖、情意缠绵,反衬出君王春宵苦短、早朝之烦的苦恼!语言精练传神,描写点到为止,把握得恰到好处!

杨贵妃:美丽娇媚

唐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6、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专宠纵情

无闲暇,夜专夜

形影不离

三千宠爱在一身

被宠的程度

夸张 金屋藏娇

典故

比喻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 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极度的乐

极度的恨

7、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母亲→凉国夫人,哥哥→殿中少监,堂哥杨国忠→右丞相,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此君王不早朝

夸张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8、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长恨的内因 过华清宫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统治集团昏庸腐朽 阶级矛盾尖锐

9、小结

杨妃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这一段既写了杨妃的入宫和李隆基对她的专宠,以至发展到纵情的经过,又寄寓了诗人对他们纵情误国行为的极大的痛心和无限的感慨之情 。

作用 :

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二、讲解第二部分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恨之直因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概括、简洁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关键的情节,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 4

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李隆基无可奈何 ,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这几句诗交待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君臣仓皇出逃,在马嵬兵变中贵妃殒命的情形。 杨贵妃的死

爱情悲剧的开始

马嵬坡一幕,生离死别的悲惨时刻,明皇的泪与杨妃的泪已“相和流”了!不忍割爱,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跃然纸上。大唐皇帝在白乐天的笔下显得是那样的痴情,他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同情的痴情种!

可怜一个柔弱的女人竟成了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3、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萧索、孤凄、暗淡的景物色彩,渲染入蜀路途中的悲凉气氛。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融情入景: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 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手法:以哀景衬哀情

正面衬托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蜀地的青山绿水,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朝夕不能忘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手法:借景传情:借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景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

以美景写哀情

反衬

5、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途的思念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伊人已去,从此明皇好像丧魂落魄似的,日日夜夜陷入深深的思念.——叙事见情

6、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一小节写唐玄宗重返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之情。触景伤情,虽然池苑依旧,但已是物是人非,昨日的美人已香消玉陨。虽然季节在轮回,但对美人的思念却没有尽期。

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

7、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这一小节写出了皇宫内一片凄凉衰败的景象,读着这几句诗,使人有一种沧桑的恍若隔世的感觉。其实,唐玄宗从逃出长安到又重返长安仅仅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按理说是不会有这么大的沧桑巨变的,因此可见,这其实是白乐天的艺术夸张罢了!

8、“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表现了玄宗什么样的感情?

从黄昏写到黎明,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这一小节,还是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选择了以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霜华等独特景物,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凄凉、伤感的境界,表现了唐玄宗内心的痛苦和对杨贵妃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极具感染力——叙事见情

9、小结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写景抒情

时间 :白天的思念、四季的思念、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物非人亦非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三、作业:积累文中的名句

第三课时

一、讲解第三部分

1、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天上人间情未了!于是诗人就这样从现实写到了虚幻,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就这样演绎出来了:唐玄宗对杨妃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对爱情的执著感动了一位法力无边的道士,这位道士能排空驭气、奔走如电、上天入地,但他天上地下四处寻觅却没有找到杨妃的踪迹,那么杨妃去了哪儿呢?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优美清丽的文字营造出多么缥缈、虚幻、空灵的境界,那自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雪肤花貌”和前文中的“云鬓花颜”“芙蓉如面柳如眉”以及下文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等词句均是比喻句,这些新颖独特的比喻句富于形象和感性色彩,对于塑造杨妃的花容月貌和倾城倾国之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表现了杨玉环什么样的心情?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3、作者用“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贵妃什么样的情态? 表现了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4、“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蓬莱宫中度日如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

5、“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部分表现了杨玉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刻骨相思,“钿盒金钗寄将去”的执着深情,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强烈愿望, “临别殷勤重寄词”, 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私密誓言。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终生梦想。

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这一小节是写杨妃在生离死别后对玄宗的无限思念和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看来,乐天笔下这出宫廷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也和男主人公心心相印,虽然天上人间、生死相隔,但他们的心灵却遥相呼应,而且她对爱情的忠贞仍似金钿般坚韧!

6、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原来这就是作者为这首长篇叙事诗起名《长恨歌》的由来。这一结尾富于抒情色彩,忠贞美丽的爱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怅恨无穷。

全篇1个“恨”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情”字,写一对情侣相爱之诚,相爱之专,生生死 7

死,此志不移。白居易是借助明皇杨妃事,歌颂人间真挚诚笃,生死不渝的爱情。

一曲美丽哀婉的恋歌结束了,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7、小结

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 ①、方士寻觅

②、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初见使者、别后生活、寄物表情、寄词盟誓

二、总结全诗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写长恨的内因(安史乱前)

1、李重色、求色、得色。(迷色误国是祸根)

2、杨娇媚恃宠。

第二部分:写马嵬坡贵妃陨命及李对杨的刻骨相思。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第三部分:道士幻境找寻贵妃。(渲染“长恨”) 上天入地 (浪漫想象)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脉脉、忠贞不渝)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总结长恨的原因: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

三、探讨主题

1、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

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2、长恨是主题,然而恨什么呢?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3、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主题?

贵妃殒命(李不忍割爱而又欲救不得的矛盾 痛苦:君王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 相思之苦(愁肠百结、惨恻动人)

仙境想象

(悲剧情节高潮,曲折动人)

四、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1、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 8

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恨歌》不过是诗人白居易从历史的泥滓里净化出来的一朵莲花而已。

2、唐明皇形象: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3、杨贵妃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

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五、艺术特色:

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

1、叙述史实概括、简洁。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天旋地转回龙驭”。

2、用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非常生动。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3、把突出的叙事艺术与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结合在一起,以人物形象辉映叙事,强化叙事的悲剧内涵

4、运用夸张、对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喻)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借代)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

5、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入蜀(实) 小结:重色 →

长恨

回宫(实)

(原因)

仙界(虚)

6、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六、讨论: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夏:妹喜;商:妲己;周:褒姒;吴:西施;汉:貂禅;陈:张丽华;唐:杨玉环;

明:陈圆圆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徐夤《开元即事》: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狄归昌《题马嵬驿》: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第13篇:长恨歌

《长恨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深闺(guī) 回眸(móu) 玉扃(jiōng) 马嵬(wéi) ....B.霓裳(ní) 骊宫(lí) 鼙鼓(bí) 仙袂(mèi) ....C.云鬓(bìn) 花钿(tiàn) 萦纡(yū) 龙驭(yù) ....D.衾寒(qīn) 临邛(góng) 钗擘(bò) 霓裳(chá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凝脂 回眸 缓歌慢舞 九重城阕 B.绰约 迤逦 含情凝睇 云栈萦圩 C.鹧鸪 阑杆 虚无缥缈 临邛道士 D.仙袂 玉扃 银屏迤逦 逍遥容与 3.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皇帝的宫殿。 ..B.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指白嫩而润滑的皮肤。 ..C.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 ..D.上穷碧落下黄泉 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 .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B.电视剧《潜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形成了屏幕热播、专家热评、群众热议,成为广东影视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

C.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合理的分配比例,所以地方政府倾向偏重于将资金投入到生产性的公共项目中。

D.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二、课内精读(16分) 阅读《长恨歌》片段,完成6~9题。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含情凝睇谢君王 凝睇:凝视。 ..B.但令心似金钿坚 但令:只要。 ..C.回头下望人寰处 人寰:人间。 ..D.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痛恨。 .7.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七夕)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在诗中对应的语句是哪几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10分) 阅读白居易的《早兴》,完成10~11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

10.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夫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 ...B.沅水(ruán) 薜荔(bì lì) 澧水(lǐ) ....C.潺湲(yuán) 云汀(tīnɡ) 九嶷山(yí) ...D.水裔(yì) 屋椽(chuán) 馨香(xīn)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白 荒忽 芳椒 庑门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 C.容与 遗赠 衣袂 辛夷 D.哀宛 迂缓 偕逝 润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湘夫人》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但从“九”可推知有两篇是后人之作而假托屈原之名。 B.《湘夫人》与《九歌》中另一篇《湘君》为姊妹篇。湘夫人和湘君二人为湘水之神。

C.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D.《楚辞》里的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二、课内精读(17分)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6~9题。

6.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灞①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又作“霸上”,唐长安东。②郊扉:犹郊居。③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9.[对应考点链接]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篇:长恨歌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体裁特点

2.体会杨玉环和唐玄宗之间深挚的情感和历史教训 3.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与元稹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二、体裁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三、初读诗歌,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 粉黛 云鬓 春宵 骊宫 鼙鼓 霓裳 城阙 花钿 云栈 萦纡 旌旗 龙驭 马嵬 临邛 绰约 朱箔 迤逦 玉扃 仙袂 凝睇 人寰 擘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五、分析主题

1、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

2、关于本诗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情说”,有人说是“讽喻诗”还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第15篇:长恨歌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歌“长恨”。虽是“欲惩尤物”之立意,却成了一首爱情颂歌。长久不绝的遗憾,诗人“恨”的是什么?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极度之乐,活脱脱一出喜剧。然而正是这样的“爱情喜剧”导致了唐明皇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沉迷于倾国倾城。如此看来,贵妃杨玉环似是妲己之流。然而唐明皇原本就“重色思倾国”,自古君王无真情,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爱情是奢侈。直到李隆基遇到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七夕长生殿上李杨共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出爱情神话。然而此般爱情却是导致君王误国乃至“渔阳鼙鼓动地来”之因。此为恨之所在。因“美人”失“江山”,岂不痛哉!

安史之乱起,“六军不发”,“婉转峨眉马前死”。此亦为恨之所在。可怜李隆基“回看血泪相和流”。旧地重经,勾起伤心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夜思不得,转而寄予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之“恨”如此动人心魄。至此,乃是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助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李杨二人重逢,“天上人间会相见”。然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无绝期。

第16篇:长恨歌

《长恨歌——围炉夜话》导学案【新课】

成功学校白汉华12月13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长恨歌》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王琦瑶)和语言特色。

2.理解节选中所描述“日常与历史”,感受这种超越历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课时一课时

预习学案

助读知识

一、王安忆与《长恨歌》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 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尾声》,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在娓娓叙述的笔调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考,是一种对于所谓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这种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历史和传统所造就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上海的平民所参与形成的。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与“城市命运”的同时,对于那些远离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们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二、故事与主角

1.一个好故事

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第一部第一章有5个小节,分别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这时,我们还完全看不到故事的影子,因为它全部都是描写性的语言,完全与叙事无关。可以说第一章是对于“上海弄堂”的一个鸟瞰,没有人物出场,只是在不厌其烦地勾画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日常图景,即使在“王琦瑶”这一节里,作者也回避了具体人物的出场,而是把“王琦瑶”作为一个“群像”来描画──因为“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作者不吝笔墨用很大篇幅来为故事做一个细密而周到的铺垫,营造主人公出场的氛围。几段文字下来,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上海滩的典型情境,情绪也深浸其中。

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子。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结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一个名叫“长脚”的流氓)以抢劫为动机的凶杀。故事就此结束。

2.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探究文本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造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

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俏„„节选的部分就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二.问题探究

在《长恨歌》中,实际上是蕴含着王安忆个人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也就是说,“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史的底子。请结合课文所节选的这一段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阅读“扩展阅读”中的节选文字,与课文所节选的文字相比较,体会时代的变迁,以及王琦瑶面对平安里居所“物是人非”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作者谈自己创作时的一句话──“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一间屋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渐渐换成外币黄牛、长脚等人,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历史”──谈谈对“历史”的理解。

【《长恨歌》扩展阅读】

风穿街过巷,窸窸窣窣地响,将落叶扫成一小撮一小撮,光也是一小撮一小撮,在这些曲长弄堂里流连。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到头。后弄里的那些门扇关严了,窗也关严了。夹竹桃谢了,一些将说未说的故事都收回肚里去了。这是上海弄堂表情比较肃穆的时刻,这肃穆是有些分量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压力。这弄堂也已经积累起历史了,历史总是有严正的面目,不由使它的轻佻有所收敛。原先它是多么不规矩呀,角角落落都是风情的媚眼,你一进去就要上它的圈套。如今,又好像是故事到了收尾部分,再嬉皮笑脸的都须正色以待,再含糊不过去,终要水落石出了。扳着指头算算,上海弄堂的年头可真不短了,再耐久的日子也是在往梢上走了。再登上高处看那城市的风貌,纵横交错的弄堂已透出些苍凉了。倘若它是高大宏伟的,这苍凉还说得过去,称得起是壮观。而它却是些低墙窄院,凡人小事,能配得起这苍凉吗?难免是滑稽的表情,就更加叫人黯然神伤。说得不好听,它真有些近似瓦砾堆了,又是在绿叶凋谢的初冬,我们只看见一些碎砖烂瓦的。那个窈窕的轮廓还在,却是美人迟暮,不堪细想了。风里还有些往昔的余韵吗?总不该会是一无所存?那曲里拐弯就是。它左绕右绕的,就像是左顾右盼,它顾盼的目光也有岁数了,散了神的,什么也抓不住。再接着,雨夹雪来了,是比较寒冽的往事,也已积起三五代的,落到地就化成了水。

现在,让我们透过窗口,看一看平安里的内景。先是弄口过街楼上,住的是扫弄堂老人的一家,籍贯山东,老人已在年前去世,墙上挂着他炭笔画的遗像,遗像下的方桌上有孙儿在写作业,要将一个字写上二十遍,早已瞌睡得睁不开眼。楼下披屋的一家,晚宴还未结束,酒喝的并不多,总共那么一斤竹叶青,却喝得很缠绵,一点点滴滴全入心的。再往里去,灶间的后窗里,两个女人窃窃私语,眼睛瞟起一下,又瞟起一下,是母女俩在说媳妇和嫂嫂的坏

话。沿着门牌号码过去,那下一户的前房间里正在打麻将,听得见哗哗的洗牌声,还有“一筒”“二索”的叫牌声,看得出是一家人,却也是亲兄弟明算账的架势。隔壁的夫妇正反目,一句去一句来,都是伤筋动骨的诅咒,今宵今夜都过不去了,又像是拉锯战,没个了断。再隔壁的窗是黑着,不知是睡下了,还是没回来。十八号里退休自己干的裁缝,正忙着裁剪,老婆埋着头锁洞眼,面前开着电视机,谁也没工夫看。对了,虽然各家各事,可有一点却是一条心,那就是电视。无论打牌,喝酒,吵架,读书,看或是不看,听或是不听,那电视总开着,连开的频道都差不离,多是些有头没尾的连续剧,是夜晚的统领。我们终于看到了王琦瑶的窗口,原以为那里是寂寞的,不料全是人,沙发上,椅子上,甚至地板上,有坐着,有靠着,也有站着,还飘出小壶咖啡的香味。这里正开派推,你看有多热闹!

王琦瑶家,如今又聚集起人了,并且,大都是年轻的朋友,漂亮,潇洒,聪敏,时髦,看起来就叫人高兴。他们走进平安里,就好像草窝里飞来了金凤凰。人们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王琦瑶家的后门里,想着王琦瑶是多么了不起,竟召集起上海滩上的精英。人们已经忘记了王琦瑶的年纪,就像他们忘记了平安里的年纪。人们还忘记了她的女儿,以为她是一个没生过孩子的女人。要说常青树,她才是常青树,无日无月,岁岁年年。现在,又有那么些年轻洒脱的朋友,进出她家就好像进出自己家,真成了个青春乐园。有时,连王琦瑶自己也会怀疑,时间停止了脚步,依稀还是四十年前。这样的时候,确实有些叫人昏了头,只顾着高兴,就不去追究事实。其实,王琦瑶家的这些客人,就在我们身边,朝夕相遇的,我们却没有联系起来。比如,你要是到十六铺去,就能从进螃蟹的朋友中,认出其中一个两个。你要是再到某个小市场去,也会发现那卖蟋蟀的看上去很面熟。电影院前卖高价票,证券交易所里抢购股票认购证„„那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他们的人,到处能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在王琦瑶家度过他们闲暇的时间,喝着小壶咖啡,吃着王琦瑶给做的精致点心,觉得这真是个好地方。他们一带十,十带百地来到王琦瑶家,有一些王琦瑶完全说不上名字,还有一些王琦瑶只叫得上绰号,甚至有一些王琦瑶都来不及看清面目。人是太多了,就有些杂,但也顾不上了。王琦瑶的沙龙,在上海这地方也可算得上一个著名了,人们慕名而来,再将名声传播出去。

不过,常客还是那几个,一个老克腊,再加张永红和长脚一对。如今,他们更加稔熟,经常约好了一起行动,到哪里吃饭饮茶,又到哪里看电影跳舞。冬天来到的时候,王琦瑶便在自己家烧一个火锅,一个坐一边,边吃边说话,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天色渐暗,那火锅却越烧越暖。王琦瑶忽觉得这情景似曾相识,哪一年哪一日有过,只是换了人的,不觉有些感伤。锅下的炭火一爆,发出红光,从下向上照耀了王琦瑶的脸,这张脸陡然间现出皱褶,一道道的,虽只一霎间,坐在对面的老克腊却全看见,心里先是一惊,后又是一痛,想:她是一个老夫人了。火锅吃到这个火候上,便是默然了。张永红和长脚也安静下来,各想各的心思,心情一下子旷远了。

(节选自《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篇: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

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第18篇:长恨歌

.《长恨歌》读后感

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一点一点地描写,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

读后,总体感觉是一个对旧上海往昔情怀、情境的遥望和追忆,虽然描写的是人物的经历、命运,但这命运是渗透在背景中的,是给这背景作点缀的。就象开篇对弄堂的描写——“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

”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主人公王琦瑶曲曲折折的命运便在对往日上海滩文明的描绘中,一步步展开来。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琦瑶豆蔻年华开始,一直到她60多岁被害至死止。

感觉主人公王琦瑶写得并不可爱,一个20年代旧上海的小女子,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命运的缘故辉煌了一次,然后,就堕入无边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

书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瑶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瑶的女儿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历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瑶的几个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萨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负了她。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后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希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希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爱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只有程先生对琦瑶的爱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写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已由关锦鹏改编成电影,郑绣文饰王琦瑶,梁嘉辉饰程先生,吴彦祖饰康明逊,胡军饰李主任,黄觉饰老克腊。

我先看的电影,后读的小说。电影的人情味要比书浓厚很多,爱情和友情都很丰富。郑绣文将琦瑶演得活色生香。梁嘉辉演的程先生,更是专情到骨头里,非常耐看。书中更多的是张爱玲式的冷冷的旁观,和略带调侃意味的冷静的叙述。

对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作者作了个总结,是赞赏,是惋惜,也是慨叹——“她们是彻底的女人,不为妻不为母,她们是美了还要美,说她们是花一点不为过。她们的花容月貌是这城市财富一样的东西,是我们的骄傲。感谢栽培她们的人,他们真是为人类的美色着想。她们的漫长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们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们的,她们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它百年的爬墙虎。”

书籍内容: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故事简介: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

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关于王琦瑶的长恨歌王安忆是我喜欢的女作家.她是上海人.是为数不多的继张爱玲后,能把上海人描绘的绘声绘色的女作家.凡是看过她作品的上海人,难免不为那些文字哑然失笑.

就长恨歌的王琦瑶来说,人们给予太多感觉上的粉饰.其实她不过就是上海弄堂里的你我她.平凡而简单.说外貌吧,顶多是小学的班花.才情的话,除了会莺莺燕燕的哼几句流行歌曲.琴棋书画是必定不会的.但是像大多的上海女孩子一样,有点作,有点虚荣,可是心眼还是不坏的.所以总觉她就是自己,就是街上形形色色的上海女孩的影子.

所以,她的痛苦也是我们自己的.她作,所以有好男人出现,她也不珍惜.她虚荣所以碰到了一个地位高,权势大的男人,她就屈服了.后来男人死了.她从上海小姐变成了过期的情妇.好不容易东山再起,她心眼不坏,结果还是着了男人的道,又被人给甩了.而且还生了孩子.毕竟她还是有魅力的.总有那么几个有着各自目的的男人围着她转.不免地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年龄大了,男人们一个一个地离开了.终于只留下她和她的财产.最后,她因为财产而失去了生命.可是最悲剧地,死的已经不是当年的上海小姐.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太婆.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我想说的几点是

一.所谓美女.无须自傲.当年的上海小姐,也是风华正茂.但是如果没有高于别人的智慧,没有忍辱负重的气节.到都来,只是磋跎岁月后脸上的皱纹,和满腹不可告人的心事.灯光,掌声,鲜花,是留给别人的.眼泪和伤心是自己的.倒不如做豆腐西施.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朝九晚五地忙忙碌碌.

二.所谓男人.应该检点.上海小姐是青春美丽,雍容华贵.那是光环的美.是钻石的闪.她不过是邻家的妹妹.她不过是楼上的姐姐.走近了也是百家的俗,小家碧玉的风情.谈恋爱,应该要的是人家的品质.脑子里总该有点可以说道的.日子过长久了,人家脸也黄了,头发也白了.如果你还牵着她地手,才说明你的眼光不错.如果嫌弃人家的话,当初还不如弄个芭比娃娃,一百年的漂亮可爱. 三.所谓爱情.少年不识愁滋味.当年,或是青涩,或是甜蜜.当年或是轻狂,或是踌躇.而今只是淡淡的开水,菜篮的菜,一捋煤气单,坏掉的灯泡,积垢的炉灶.无论是李主任,娘舅,老克拉,最后还是空虚+寂寞的早上弥漫蚊香的气味.懒懒的不想凭吊.于是早上的豆浆和糍饭,自行车的铃声又一次占据人的意识,才发现爱情的考虑只不过是昨晚的梦魇.

四.所谓婚姻.除却巫山不是雨.如果王琦瑶嫁给了娘舅,或是李主任.也许结局不会那么悲伤.可是嫁给了李主任,战乱足以让她成为寡妇或是文化大革命中千夫所指的荡妇.嫁给她最喜欢的娘舅,她可能会变成金锁记的七巧.饱受大家族的歧视,最后同化成一个颐指气使的泼妇.人生的变数太多,前面的成就后面的.一环扣着一环.你获得了,便会失去,你失去了,又获得了新的开始.婚姻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以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

所以, 王琦瑶是我.但是我从来不是她.郑秀文也不是,黄奕也不是,谁也不是.她是潜在所有上海女孩子意识里的.她是藏在弄堂里,外滩,梧桐树下,学校门口的.她是过去,是未来,是无数个女人夜晚思考的身影

第19篇:长恨歌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平民的史诗。描述了一个在上海弄堂里生活的女人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用平民人物一生沉浮变换展现出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历史变迁。本文将从平民性的特征、平民性的背景、平民性的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平民性,王琦瑶,小人物,城市] I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ABSTRACT

Wang anyi’s everlasting sorrow is a civilian epic describes a woman living in Shanghai lilong wang qiyao ups and downs of life, the author use civilian character life ups and downs transform to display the history change of the big city of Shanghai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ivilians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civilian civilian sex of aesthetic value, etc.

Keywords: Civilians,Wang qiyao, a worm, city

II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一平民性的特征 ...............................................................................................................................1

(一)小人物 ...........................................................................................................................1

1选取市民阶层的女性来担当主体角色 ........................................................................1 2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男性小人物 ................................................................................1

(二)小日子 ...........................................................................................................................2

1弄堂生活 ........................................................................................................................2 2闺阁友情 ........................................................................................................................3 3私人化的生活场景 ........................................................................................................3

(三)小事件 ...........................................................................................................................4 二平民性的背景 ...............................................................................................................................5

(一)城市的背景:弄堂的化身 ...........................................................................................5

(二)城市的肖像:繁华 .......................................................................................................5

(三)城市的主流:大众 .......................................................................................................6 三平民性的审美价值——以小见大 ...............................................................................................7

(一)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广大市民阶层的命运 ...........................................................7

(二)以主人公王琦瑶的命运反映城市的命运 ...................................................................7 结论 ..................................................................................................................................................9 参考文献.........................................................................................................................................10 致谢 ................................................................................................................................................11

III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一平民性的特征

(一)小人物

《长恨歌》描绘的是平民人物的生活,而平民性正是体现在小人物,及其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1选取市民阶层的女性来担当主体角色

主人公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是上海弄堂女儿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正如文中写到:“上海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里总有一股小女儿情态,

[1]1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每一个弄堂的女儿都是一个王琦瑶,这样的小人物是典型的上海女儿。主人公王琦瑶就是日常化的历史小说主角,是许许多多王琦瑶中的一个。是极具平民性的。

王琦瑶也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那些洋行里的练习生,眼睛觑来觑去的都是王琦瑶。在伏天晒霉的日子里,王琦瑶望着母亲的垫箱,就要憧憬自己的嫁妆的。照相馆橱窗里婚纱曳地的是出嫁的最后的王琦瑶。王琦瑶总是闭花羞月

[2]2的,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一系列的描述都鲜明地体现了待字闺中的女儿的形貌特征。王琦瑶是她们的一个代表,从王琦瑶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千万闺阁儿女,王琦瑶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且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是过日子的情调。

王安忆在《王安忆说》里也提到:“我觉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非常市民气的。市民气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爱好,对日常生活的爱好,对

[3]3非常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爱好。”王琦瑶就是如此,她是广大小市民阶层的一个代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2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男性小人物

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都是作品中所塑造的在故事发展

12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

2[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0-21 3 [3]王安忆 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207 ]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的不同阶段与主人公王琦瑶有着密切关系的男性小人物形象。他们既存在着共性 ,又个性鲜明 ,分别代表了痴情型、胆小懦弱型、怀旧型、小混混型的小市民。

首先,痴情男性小人物,以程先生为代表。小说描写程先生的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是他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对她一往情深,助其当选上海小姐。可是王琦瑶最终投入了李主任的怀抱,而程先生也终生未娶。从中可以看出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款款深情。

其次,胆小懦弱型小人物以康明逊、萨沙为代表。康明逊是旧时大家庭中的独子,并且为二房所生。以家庭为生活依附的他注定了胆小懦弱的性格。因而,当王琦瑶怀了他的孩子,在他知道家人不可能同意的情况下,他开始退缩了,他没想过主动在家人面前争取,他甚至连陪王琦瑶去打胎的勇气都没有,他承担不起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可见这个男人懦弱到了什么地步。萨沙同样是胆小懦弱的,当王琦瑶欺骗他孩子是他的,他也信以为真时,他并没想留下这个孩子,最后也是一走了之,可见他也是个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弱男子。

再次,怀旧型小人物,以老克腊为代表。老克腊是80年代怀旧的新人,而

[1]4王琦瑶却是新时代的“遗老”,“旧上海的风情便成了两人共同的心里幻想。”王琦瑶在爱情上从未得到满意的结局,因而她总是在不断寻找,不断憧憬美好的爱情。所以,接受老克腊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小混混型小人物,以长脚为代表。他是生活在都市夹缝中的寄生虫,他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伪善的面具下掩藏着凶残本性。因而当王琦瑶发现他偷盗时,他怕王琦瑶揭露他的真面目,便无情地杀害了王琦瑶。

对这些男性小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意图:通过对男性小人物的塑造来烘托主人公王琦瑶的形象。王琦瑶的身边并不乏追求者,可是兜兜转转,她也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甚至还成为一个未婚的单身母亲,可见王琦瑶的命运之悲惨。

(二)小日子

1弄堂生活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将弄堂、闺阁、流言这样的日常生活推到读者眼前。“每

[2]5天早上,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上海早晨的有轨电车里,坐的 45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33

4[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0

2 ]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都是王琦瑶的上班的父亲,下午街上的三轮车里,坐的则是王琦瑶的去剪旗袍料[1]6的母亲。”上海的弄堂生活就是如此平常,小孩去上学,男主人去上班,女主人则有自己的爱好。看似普通的生活,也洋溢着闲适与幸福。

“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里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

[2]7字就叫王琦瑶。”这种情调是可人心意的,是家常的,是过日子的情态。这些情态都是弄堂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充满了酸甜哭辣,却也是真真切切的幸福。

2闺阁友情

就某些方便而言,王琦瑶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她遇到了两个对她推心置腹的闺阁密友,这两个人对她付出的比较多,要求的则比较少。其中一个是吴佩珍,另一个则是蒋丽莉。

吴佩珍是王琦瑶在纯真的学生时代的第一个好朋友,她们有着“小姊妹情谊”:“她们是上学下学路上的伙伴,她们梳一样的发式,穿一样的鞋袜,像恋人[3]8一样手挽着手。”王琦瑶对吴佩珍付出一分,吴佩珍就像报恩似的,加倍对王琦瑶好。这样的“小姊妹情谊”不仅仅是体现在王琦瑶和吴佩珍身上,这也是上海弄堂所有女孩闺阁岁月的一个标记。然而,这段纯洁无忧的闺阁友情终因蒋莉莉的介入、王琦瑶参选上海小姐而一去不复返。

蒋丽莉是继吴佩珍之后与王琦瑶关系最密切的人,她让王琦瑶住在自己家,并对其照顾有加,王琦瑶几乎成了蒋家中的一员。蒋莉莉在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的选举过程中也出了不少力,她动用自己家庭的关系为王琦瑶的竞选添加筹

[4]9码。她对王琦瑶可谓是掏心掏肺,“因是一厢情愿,那付出更是加了倍的”。但最终因程先生,两人也分道扬镳。

3私人化的生活场景

王琦瑶从外婆的娘家邬桥回到上海之后,便住进了平安里三十九号三楼。她到护主教习所学了三个月,得了一张注射执照,便在平安里弄口挂了牌子,从事帮人打针的工作。她在那里认识了严家师母、毛毛娘舅、萨沙等人,三个人经常聚在王琦瑶那里一起打麻将。到后来索性将打麻将中输赢的一部分钱作为办下午茶的资金,此后下午茶成了例行公事。并且下午茶的前一日,毛毛娘舅还需到王琦瑶处与王琦瑶商量怎么安排茶点。王琦瑶处的私人化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情 67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0

[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2 8 [3]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2 9 [4]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82 ]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趣,这也是平安里生活的真实写照。

爱丽丝公寓也是一处私人化生活场所,是达官显贵金屋藏娇的地方。然而“‘爱丽丝’是女人的心,丝丝缕缕,又细又多,墙上壁上,窗上幔上,都挂着[1]10的”。里的女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她们都是在等待、等待、无尽的等待„„

大多时候,这里是冷清的,偶尔也有热闹的时候,那就是“李主任”来的时候。此时,爱丽丝公寓便忙开了,“老妈子平时是闲着的,专到这一日来用,一个不够,还要到燕云楼定菜请厨子。这可真是喜上眉梢的日子,红蜡烛也要点起

[2]11的。过年的新衣穿上身,鸳鸯被一针一线缝起来”。自是一番别样的热闹,然而这短暂的热闹却衬托出爱丽丝公寓长久的冷清。“这城市不知有多少‘爱丽丝’这样的公寓,她们是这城市的世外桃源,公寓里的生涯总有着隐秘感,有多少不[3]12为人知。”这其中的辛酸王琦瑶最是清楚,因此,当她住进平安里,当起护士,为集雅公寓的女主人打针时,相似的场景勾起了她的回忆,也引发了她对女主人的同情。

(三)小事件

上海的弄堂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例如文中写到“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

[4]13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从王琦瑶去上学,听留声机,看电影,照相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可以折射出平民大众的生活及上海的时代背景。

住进平安里,也免不了生活的琐碎。“‘小心火烛’的摇铃声声,是平安里的一点小心呵护,有些温暖的。平安里的一日生计,是在喧嚣中拉开帷幕;粪车的轱辘声,刷马桶声,几十个煤球炉子在弄堂里升烟,隔夜洗的衣衫也晾出来了,

[5]14竹竿交错,好像在烟幕中升旗。”这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描绘出一幅平淡、自然、闲适的生活图景,充满家常的温馨和幸福。

1011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98

[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99 12 [3]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99 13 [4]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0 14 [5]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149 ]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二平民性的背景

作者笔下的平民小人物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产物。幽深古朴的弄堂,浮华的城市,大众化的主流生活为平民人物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城市的背景:弄堂的化身

小说一开头便将“弄堂”置于读者的视野,“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

[1]15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因而上海的弄堂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个缩影。

“ 上海的弄堂形形色色,声色各异。石窟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

[2]16那种棚户的杂弄是全面敞开的样子。”这形形色色的弄堂,孕育出各色各样的人物。但他们终究是弄堂儿女,都具有一定的平民性。

上海的弄堂充满了感动,而这些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生活情境。上学归来的小姐,厨房里忙活的老妈子,夜晚互相串门的邻居以及弄堂里横七竖八晾衣竹竿上的衣物,这些都充满了家常的气息,充满了平淡的幸福。

(二)城市的肖像:繁华

上海是一座摩登的城市,上海这座城市的精髓体现在女性身上,“上海小姐”的选举则是上海浮华景象的极致体现。小说中也这样写到“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

[3]17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女装比男装多”。可见,女性是上海的灵魂。竞选“上海小姐”的人容貌全是百里挑一,她们集起精华,钟灵隽秀,画下了这城市最美的图景。

上海的夜生活也是极尽繁华,霓虹灯,歌舞厅,灯光酒绿交织的不夜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皮囊。而王琦瑶来自上海的弄堂,她走进这晚会,给这晚会的风情和艳丽增加了有意义的一笔,是心里的那点渴望,即情调,使这繁华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上海小姐”的投票方式也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繁华。“台前一排花篮,系着

[4]18各小姐的芳名,有意于哪一位,便将手中的康乃馨投入哪一位的花篮。”这种 1516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

1[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4 17 [3]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52 18 [4]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62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投票方式使舞台成了康乃馨的舞池,红白交错的风情,极尽艳丽和繁华。这是上海这座繁华城市的产物。

(三)城市的主流:大众

在《长恨歌》中,作者选择了平民化的角度,把大量的日常琐碎作为叙写的对象,并体现出一种大众化的城市主流。王琦瑶当选“上海三小姐”正是大众主流的驱使。

王琦瑶竞选时所着的婚服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种,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带侵略性。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弄堂女儿却在角逐激烈的“上海小姐”竞选中占得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她是最体现民意的。正如文中所说“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的艳情的最基本元素。

[1]19马路上走着的都是三小姐。”三小姐与人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人们想到婚姻,生活,家庭这概念的人物。体现出平民化倾向。

“薇薇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追赶潮流,追求时尚的时代,然而这种潮流体现的也是大众化的审美取向。“她们一般是利用反其道而行之的原理,推算时尚的进程。比如现在流行黑,接着流行白;现在流行长,紧跟着就是短;

[2]20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她们总是从大多数人的喜好中预测潮流的趋势,时尚也只是为引起群众注意,赢得大众的认可。可见时尚也是一种大众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

1920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6

5[2]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278

6 ]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三平民性的审美价值——以小见大

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小说中描述的是一些平民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质上作者是想通过这些小人物来反应一些大事件。

(一)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广大市民阶层的命运

《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一文中提到“在小说的前四节,王安忆不厌其详地描述了王琦瑶们的生活环境,指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1]21她只是她们的缩影,从而使王琦瑶的命运具有了普遍意义。”王琦瑶入住爱丽丝公寓,成为未婚单亲妈妈,恋上女儿的同学,甚至最后被入室抢劫者所杀,她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那个时代背景所驱使,她的人生悲剧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那个时代不只产生一个这样的王琦瑶,有千千万万个王琦瑶,她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所以,“《长恨歌》咏叹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美丽女人的失意情怀,而是借一个女人的毕生遭遇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对一种融汇和浓缩了

[2]22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二)以主人公王琦瑶的命运反映城市的命运

王琦瑶每个人生阶段的转折,都暗合了上海四十年的历史变迁。王安忆在谈到《长恨歌》时称:“在那里面我写了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

[3]23过是城市的代言人,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就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她生活中琐碎细致的小事的改变渗透出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从四十年代的“沪上淑媛”、“上海小姐”、“地下情人”到

六、七十年代隐居平安里,成为单亲母亲,再到八十年代与有着怀旧情结的“老克腊”开始“忘年恋”,王琦瑶身份的每一次转变都暗合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四十年代的内战到六七十年代的*,再到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都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生动。王安忆将大城市的政治风云变化融入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巨大的政治力量,普通小人物是无法避开其影响的。在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个体充满了无奈。无论是个人与城市,还是个人与历史,都变得密不可分。因而, 2122 [1]沈红芳 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1

21[2]沈红芳 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3 23 [3]王安忆 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153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主人公王琦瑶的命运反映的是城市的命运,体现的是历史的变化。]8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结论

作家王安忆以日常生活化的女性为主体,以日常琐碎的生活为材料,以市民阶层的生活变化为视角,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生活场景。同时,通过对这些平民人物的生活及人生经历的描绘,反映了繁华都市跌宕、真实、连续的发展史。

作家选取平民化的角度,把大量的日常生活作为叙述的对象,用生活的真实来反映现实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她用这种细致的琐碎创造了一个个平淡无奇却又富有意味的私人生活场景。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也是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安忆 长恨歌(王安忆自选集.第六卷)[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8 [2]沈红芳 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 [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9 [3]王安忆 王安忆说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9

长沙学院学年设计(论文)

致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峻教授,他严谨细心、一丝不苟的作风是我在学习、工作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耐心地给我指导,在组织论文方面给我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在这里感谢老师。

同时也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予我帮助,在我困顿时给我温暖,感谢你们!

学生签名:

日期:

第20篇:长恨歌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安排:

三课时

导入:

导入: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这些作品中的翘楚,这部作品使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首先我们从作者白居易入手,看看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

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 《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白居易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写作背景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35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陕西),马嵬就在附近。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妃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十分感慨。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思是李杨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提议白居易作歌, 白居易很看重此诗,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长恨歌》家喻户晓,流传广,影响大,

三、听朗读录音,给生字正音

回眸(mó凝脂(zhī)云鬓(bìu)n)骊宫(lí)鼙鼓(pí)城阙(què)ng)n)萦纡(yíng yū)千乘(shè花钿(diàchóuchú旌旗(jīng)龙驭(yù)踌躇()i)马嵬(wé悄然(qiǎo)耿耿(gěng)zhòng)衾(qīn)临邛(qióng)霜华重(绰约(chuò)玉扃(jiōng)参差(cēncī)i)迤逦(yǐlǐ)珠箔(bó)仙袂(mèo)飘飖(yá凝睇(dì)人寰(huán)擘(bò)

四、理解题目

1、诗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 长:长久 恨:遗憾

歌:古诗体的一种歌行作品,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 《长恨歌》即歌长久的遗憾

2、诗题可以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明确: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怎样把这种“长恨”表现出来的?

作者写“长恨”目的何在?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五、结合翻译,初步感知

1、结合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和结构层次,思考并概括:谁长恨?长恨什么?15分钟。明确:

谁长恨:唐玄宗和杨贵妃

长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赏析诗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以及如何表现出这种“长恨”。 六:第一部分:描绘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

(一)开头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意: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补充:“倾国”,绝色美女。《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为汉武帝唱歌,赞美一个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城倾国”就成为绝色美女的常用代词。

赏析:

1、开头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开卷第一句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二)分层次,余下分层,学生根据内容划分四个层次。

1、出身:“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2、入宫:“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3、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4、受宠爱:“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三)分析每一层次

1、出身:“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

补充:杨贵妃小名玉环,祖籍弘农华阴(今河南华阴),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

2、入宫:“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诗意: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补充:开元二十三年,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妃,开元二十八年玄宗看上了21岁的杨玉环,作了一种掩饰性的安排,命她出家为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天宝四载,杨玉环27岁,玄宗册封她为自己的贵妃。

3、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诗意:“眸”,眼珠。古代皇帝后宫有六,正寝(正宫)一,皇后居,燕寝五,妃嫔居。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妃嫔,立刻全都黯然失色。

①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 明确: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没有见过杨玉环,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六宫粉黛”:借代。

4、受宠:

①宠爱之一:赐浴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诗意: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

补充:开元十一年建温泉宫于骊(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温泉池也改名“华清池”,玄宗每年冬季和春初都要到这里游乐。这本是皇帝洗浴的地方,杨贵妃一进宫就能享有这样的待遇,可见受到的宠爱。

②宠爱之二:赐金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诗意:云一样的鬓发,花一般的容貌,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在芙蓉帐里欢度春宵。 补充:金步摇即金制步摇,步摇是插在发际的饰物,垂有旒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步摇是身份的象征,从殷、周时代起,只有皇后才能戴步摇。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说玄宗和杨玉环定情时曾亲手给她插上一枝“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 展示步摇图片。

③宠爱之三:得专宠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诗意: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也喝醉了。

★ 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杨贵妃得到专宠? 明确:

夸张: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

用典:“金屋”源于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班固《汉武故事》)

④宠爱之四:杨家显贵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补充: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这是对杨贵妃受到宠爱的侧面描写。 ⑤宠爱之五:纵欲行乐。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诗意: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

唐玄宗不但每天不上朝了,连日常的政务也不去管了,每天和杨贵妃沉浸在歌舞酒色中。

5、总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长恨的根本内因——唐玄宗迷色误国

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与平民没区别;但皇帝的权威,使爱情效果不相同。好色不是了不起的罪过,滥加封赏,紊乱朝纲,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这种奢侈的生活背后是路有冻死骨,社会危机重重。所以当安禄山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由盛而衰。

七、第二部分:唐玄宗荒废朝政引发了渔阳兵变,马嵬坡生死离别,贵妃惨死。

(一)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学生根据内容划分

明确:

1、渔阳兵变,皇帝出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2、马嵬兵变,贵妃缢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二)分析每一层次

1、第一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诗意: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破坏了《霓裳羽衣曲》的节奏。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皇帝的车辇摇摇摆摆,走走停停,西出长安,走了一百多里。

补充:

“渔阳”,郡名,本幽州地,开元十八年分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辖今北京市以东部分地区。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鼙鼓”,古代军中的鼓。这句指安禄山的叛乱。

“霓裳羽衣曲”:唐代法曲。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名“霓裳羽衣曲”。

2、第二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意: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① 补充: 《资治通鉴》载:上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国忠走,追杀之。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贵妃深居,安知国忠反谋?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庇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②哪些语词体现了生死离别之际,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 明确: “掩面”:迫不得已,没办法救杨贵妃,对于她的死不忍直视。 “回看”:临终时,念念不忘,回头看去。

3、总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长恨之直接原因——渔阳兵变

安史之乱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享乐生活,“渔阳鼙鼓动地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过程。接着描述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和这一*中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他们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杨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情节,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总结:第

一、二部分描写了长恨的原因:即根本原因是唐玄宗迷色误国,直接原因是渔阳兵变。

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种长恨表现出来的。

八、第三部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一)根据内容,划分三个层次 明确:

1、在入蜀途中思念:“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2、在归途中思念:“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3、回宫后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二)分析每一层次

1、第一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展示相应的图片)

诗意: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音。

① 作者通过哪些环境描写来表现唐玄宗的内心情感?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明确:散漫、萧索、萦纡、少、无光、薄,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秋景烘托人物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以美景写哀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引导: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月色、雨声、铃声,表现了唐玄宗内心的寂寞。

引导: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夜雨闻铃,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寂寞。

② 总结:怎样表现长恨——借景抒情

2、第二层:“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诗意:总算有一天,时局变换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① 重回故地,唐玄宗的心情如何?通过哪些字词表现出来? 明确:踌躇、空、沾衣、信马归。失落、精神恍惚、凄凉。 引导:“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

② 概括:怎样表现长恨——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3、第三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意: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① 回到宫中,往日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依旧在,只是当年的人已经不在了,哪些景色表现出了物是人非?

明确:池苑、芙蓉、柳,这些美景还在,但是美人已不再了。 ★ 借景抒情。

②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数年不变的,哪些事物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无时不在的?

明确:春风桃李、秋雨梧桐、多秋草、红不扫、白发新、青娥老,思念无时不在。 ★ 借景抒情

③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再加上他回宫后被软禁,所以唐玄宗的晚年是非常落寞、凄凉的,哪些景物和叙述体现了唐玄宗晚年的落寞、凄凉?

明确:

景物:萤飞、孤灯、钟鼓、星河、瓦冷、霜华重、衾寒,这些冷色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凄凉、伤感的氛围,

★ 借景抒情。

叙述:思悄然、未成眠、初长夜、欲曙天、谁与共、别经年、不曾来入梦,唐玄宗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九、第四部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

(一)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明确:

1、道士寻找杨贵妃的曲折经过:“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2、道士终于找到杨贵妃:“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杨贵妃托物寄词,表达对唐玄宗的思念:“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重点分析分析

二、三层次

1、第2层次中,杨贵妃得知唐玄宗来寻找,她有怎样的表现?体现她怎样的内心? 明确:

①九华帐里梦魂惊,梦惊魂:震惊。

②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一连串的动作变现了她知道唐玄宗派人来找她时的激动和惶惑。

③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焦急与迫切。

④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凄美、寂寞,对唐玄宗的思念。

★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2、第3层,杨贵妃对他和唐玄宗的爱情是什么态度?哪些细节表现出来? 明确:

“惟将旧物表深情。”“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不但以旧物表深情,还担心唐玄宗不信,留下了两人曾经的秘密誓言,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3、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明确:

二人相爱——安史之乱——二人永诀 (极乐)

(极悲) 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天人隔绝。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十、人物形象探讨

1、总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两人的形象。明确: 唐玄宗:

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贵妃:

祸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2、诗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艺术形式歌咏出来,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提示:诗歌取材于历史,又有艺术加工。杨妃专宠和马嵬之死是尊重历史的,但又不拘泥历史真实,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剪裁和虚构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用回环、缠绵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为突出爱情,保持人物形象完美,有意剔除历史中荒淫、爱而不纯的东西,集中了表现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私召梅妃,又“推恩分爱”于虢国夫人,诗歌对这些材料都弃而不用。杨妃死后升仙,出之于想象。

十一、探讨诗歌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观点分歧,约分三派:讽喻说,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爱情说,云歌咏李杨爱情;双重主题说,云二者兼有。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说。此诗前半部分对李、杨有所讽刺,但不是主旨,以大篇幅描写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爱情。尽管李、杨为帝妃,但他们与人民的生活、感情一致,他们的爱情已超越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反映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3、双重主题说。认为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学生讨论发言,你认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分析《长恨歌》主题思想,首先须注意:这首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来长恨的原因,长恨则是荒淫误国的必然结果。突出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割断前后的逻辑和因果联系,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苦果,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它是分析、理解作者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前提。

因此,《长恨歌》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对李杨悲剧非常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严肃的批判。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即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动机,玄宗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玩物。但溺于情爱必然荒废政事,为博得妃子欢心,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个特权集团,加速了政治危机。白居易既歌颂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误国害民的后果。

作者矛盾的态度和感情造成了此诗复杂的主旨。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而是讽谕、同情、歌颂交织。一开篇反思悲剧的原因,对玄宗荒淫误国持批判态度。随着情节发展、悲剧发生,由批判讽喻转为对李、杨的爱情结局一掬同情泪水,感到惋惜。尤其是对杨妃的悲惨死去寄予极大同情。直至篇末歌颂杨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作者态度变化:讽喻批判――同情怜悯――赞颂慨叹 总体倾向:批判少、同情多。

两种主题都有,但更多的是赞美、同情两人的爱情遭遇。

《长恨歌翻译成白话文.doc》
长恨歌翻译成白话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