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2-06-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公告:

推荐第2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有一位 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答:1) “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2) “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3) “画了一个圈”是指:划出四个特区4)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南方谈话 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5)这歌是歌颂邓小平同志的他的贡献有:在\"*\"结束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在中国经济改革不算长的编年史上,有两个年份值得中国人铭记:1979年和1992年。一首《春天的故事》记录了1979年的那段往事,此后的二十几年足以证明中国得到了多么惊人的回报1979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92年国务院出台了“股份公司管理条例”和“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条例”,开始有了现代企业的游戏规则 3.核心措施:1.改革开放政策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确立 3.一国两制

推荐第3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

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

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推荐第4篇:中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8日在京举行,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郑哲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奖金5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以上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推荐第5篇: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治理关键技术

候选单位(含序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1),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华南农业大学(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3),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4),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5),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6),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7),海南大学(8)

候选人(含序号):彭正强(1),沈有孝(2),徐汉虹(3),覃伟权(4),吕宝乾(5),秦长生(6),李洪(7),马子龙(8),曾玲

(9),李伟东(10),张志祥(11),唐超(12),王东明(13),谢圣华(14),周祥(15)

项目简介:

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突发性入侵害虫。2002年6月在海南暴发成灾,严重威胁到我国椰子、槟榔及棕榈科绿化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我国海南等热带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热带景观构成了巨大威胁。项目组针对椰心叶甲的危害特点、国内外防治经验少及生产应用急需等突出问题,充分整合利用各协作单位原有的工作基础、优势和条件,开展联合攻关,在阐明该虫发生为害规律和入侵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创新了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产品登记1项;颁布2项行业/地方标准;完成学位论文16部,发表论文89篇。

推荐第6篇: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简介

中国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简介

1、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郑哲敏,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原籍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从事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振动及地震工程力学研究。1960年开始从事爆炸加工、地下核爆炸、穿破甲、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爆炸成形模型律、成形机理、模具强度、爆炸成形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爆炸载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同时解决了成形参数与工艺问题,开辟了力学与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力学”新方向,在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推荐第7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存浩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存浩、程开甲获奖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张存浩、程开甲】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礼堂举行。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获得。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代表了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在这五项奖励中,级别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

推荐第8篇: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公布(通用项目)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公布(通用项目)

学科专业评审组:农艺与农业工程组 项目名称: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 推荐单位: 山东省 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该项目针对花生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瓶颈,通过参与单位的协同攻关,根据我国花生主产区的农艺要求,发明了基于花生物理性状的自重送排种与适于直立生长花生的切挤破土、拉折摘分收获机械作业方法;创建了花生单双粒仿形联合保苗精确播种与挖-拔-抖结合甩捋式摘果收获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首创了花生11项播种和13项花生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研制出适应不同种植要求的11种大中小型花生联合播种机,创制出适应不同收获要求、不同土壤特点的10种花生分段收获机和8种花生联合收获机,提出了我国花生机械化生产的解决方案及其配套机具方法;构建了国内首个花生机械化生产信息查询系统;形成了农业部主推的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和农业部颁布实施的《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9种新型农机装备均通过了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部门的性能检测,20种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77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79篇;技术成果在全国15个省(市、区)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推荐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姓名:尚书旗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持开展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及其配套机具,主持研制了系列新型花生机械装备。授权发明专利6项,首位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首位8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3篇。

旁证材料:【附件1~

3、4~

10、

37、38~

47、48(L1~L

9、L11~L

31、L34~L40、L44~L

52、L54~L

56、L60~L71)、49(Z1~Z23)、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第9位,2008-J-251-2-01-R09姓名:杨然兵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2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参与研究了花生播种精确充种和花生联合收获挖夹拔送、摆拍去土、甩捋式摘果等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体系。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首位3项;发表论文32篇,第一作者12篇。

旁证材料:【附件1~

3、

37、41~

45、48(L8~L

9、L19~L22)、48(L

2、L8~L

9、L

11、L13~L

14、L17~L

23、L

29、L34~L

39、L

47、L50、L

52、L

54、L

56、L

57、L61~L6

2、L64~L6

6、L68)、49(Z6~Z

8、Z10~Z

11、Z17~Z19)、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王东伟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3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甩捋式摘果和分离输送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项,首位7项;发表论文18篇,第一作者4篇。

旁证材料:【附件1~

2、

37、

41、

44、46~

47、48(L6~L

7、L15~

17、L27~L

32、L38~L

39、L42~L

43、L

49、L50、L60)、49(Z1~Z

5、Z

9、Z12)、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李瑞川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4完成人,对创新点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集成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授权发明专利5项,首位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首位3项;发表论文2篇。 旁证材料:【附件

3、

37、48(L

10、L53)、49(Z

1、Z

3、Z14)、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ASP/SaaS 的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第10位,2012-J-240-2-01-R10。姓名:连政国 排名:5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5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集成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体系,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构建发挥了作用。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首位2项;发表论文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篇。 旁证材料:【附件1~

3、

9、

42、48(L

22、L6

2、L6

9、L72~L7

3、L75~L7

6、L78)、49(Z

2、Z4~Z

5、Z9)、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殷元元 排名:6 行政职务:副处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6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参与构建了国内首个花生机械化生产信息查询系统,参与撰写了农业部颁布实施的《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篇。

旁证材料:【附件

3、

37、48(Z

10、Z12)49(Z4)、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王延耀 排名:7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7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集成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体系。授权发明专利6项,首位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9项,首位2项;发表论文2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7篇。

旁证材料:【附件1~

3、

9、

39、41~

42、48(L16~L

17、L27~L29)、48(L

17、L

19、L

22、L

25、L31~L

32、L

39、L41~L

43、L50、L

55、L6

2、L6

4、L6

9、L71~L7

2、L7

4、L76~L79)、49(Z1~Z

4、Z

9、Z12)、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王青华 排名:8 行政职务:技术总监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临沭县东泰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8完成人,对创新点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研究了花生联合收获夹持输送和摆拍去土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首位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6项,首位9项;发表论文2篇。

旁证材料:【附件

7、48(L57~L58)、49(Z21~Z23)、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华伟 排名:9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9完成人,对创新点

一、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参与研究了花生收获夹持输送和摆拍去土等多项关键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首位1项;发表论文1篇。

旁证材料:【附件

9、48(L38)、

49、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刘俊锋 排名:10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10完成人,对创新点

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研究了花生分段收获夹持输送等多项关键技术。参与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论文2篇。 旁证材料:【附件

9、49~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单位名称:青岛农业大学

单位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第1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好技术内容的实施。针对我国不同花生主产区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主持研发了11种新型花生播种装备和18种新型花生收获装备,并与多家农机企业合作,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在花生播种与收获等方面创新了新的理论,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在单双粒精确排种、多垄联合作业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发明了膜上苗带覆土技术及装置,解决了苗带覆土稳定性与均匀性差的问题,实现了筑垄、施肥、播种、覆土、喷药、施水、展膜、压膜、膜上覆土等环节的联合作业,提升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作业效率。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创新了挖-拔-抖组合式收获、摆拍去土、甩捋式摘果等关键技术理论,在挖掘输送、果土分离、果秧分离上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挖掘、夹持、输送、去土、摘果、清选、分离与集果的机械化联合作业,减少了损失,显著提升了收获作业效率。构建了国内首个花生机械化生产信息查询系统,制定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技术成果在全国花生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单位名称: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第2完成单位,协助青岛农业大学研发了两垄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花生挖掘铺放收获机,并负责花生联合收获机械的样机试制、改进、试验及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参与研发的两垄四行花生收获机、花生挖掘收获机,采用了挖拔组合式挖掘输送技术,挖掘铲松土的同时切断花生主根并夹紧花生植株,避免因拍土和摘果作用拉下藤蔓,同时还保证了夹持输送效果;采用了上下摆拍式去土技术,避免了因去土不净造成的摘果滚筒堵塞,去土率高、适应性强;采用了甩捋式半喂入摘果技术,减少了元件与花生果的直接撞击,降低了对花生荚果的正面冲击强度,提高了摘果效率,降低了联合收获的破碎率和损失率;采用了L型筛分离输送技术,实现了荚果与其他混杂物向后方的快速移动与有效分离,突显了新型分离装置的轻简、节能、低损的优势。 生产的两垄四行花生分段收获机、联合收获机械在我国主要花生产区进行了应用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4年~2016年累计销售2286台,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4079.4万元。单位名称: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第3完成单位,协助青岛农业大学研制开发了多种花生播种机和分段式花生收获机,并完成了样机试制、试验改进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参与研发的花生播种机采用了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实现了一垄两行、两垄四行播种,提高了播种效率;协助研发了膜上苗带覆土技术,苗带覆土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差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参与研发了花生分段收获机。采用了挖振组合输送技术,实现了挖掘与分离作业的融合,节省了功耗,提高了作业效率;协助研发的摆拍去土技术,解决了花生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该技术成功模仿了田间人工去土作业的方式,去土效果良好。

生产的系列花生播种机和收获机,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并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推广效果。目前,产品已覆盖我国花生主产区,三年销售24258台。单位名称:临沭县东泰机械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临沭县东泰机械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第4完成单位,协助青岛农业大学研发了花生联合收获机和花生播种机,并完成了样机试制、试验改进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参与研发的花生播种机采用了膜上苗带覆土、多垄仿形联合作业等机械化关键技术,解决了排种精度差、伤种率高、幼苗破膜难、生产率低等技术问题。显著提高了机械化播种的质量,实现了高效低损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参与研发的花生收获机的研制采用了挖掘铲与链组合夹持式、L型筛分离技术与直流导风清选技术,解决了挖掘不净、夹持率低、秧果含杂高、摘果损失大的等重大技术难题。在改变传统收获方式、提升作业效率、减少收获损失方面获得了突破。 生产的花生播种机和履带式花生收获机在全国花生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来新增销售额15075.8万元,累计销售3080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单位名称: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第5完成单位,协助青岛农业大学研制开发了系列花生播种机和花生收获机,并负责花生播种机及轮式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样机试制、试验改进及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参与研制的花生播种机采用了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有效提高了充种精度,降低了漏播率;采用了膜上苗带覆土技术,提升了苗带覆土稳定性与均匀性;采用了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提升了整机的适应性,利于宽幅、高效的起垄、施肥、播种、覆膜、施药等一体化联合作业。参与研制的轮式花生联合收获机,采用了挖-夹-拔-送组合式挖掘输送装置,具有的较好刚性夹持稳定性,保证了夹持输送效果;采用了上下摆拍式去土技术,实现强制去土,有效避免了因去土不净造成的摘果滚筒堵塞等问题;采用了L型链式分离技术,可实现花生荚果及混杂物进行二次清选,实现快速清选作业。

生产的系列花生播种机及轮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在全国花生主产区的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近三年,共计销售收入约4420.7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位名称: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作为第6完成单位,协助青岛农业大学研制开发了平作花生分段收获机,并负责样机试制、试验改进以及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参与研发的平作花生分段收获机将挖掘与分离装置融为一体,采用了菱形铲多块组合技术,提高了挖掘碎土效果,降低了挖掘阻力,确保机组工作平稳;采用了收获复收技术,显著减少了收获损失,提高了生产效率。参与完成了牵引式平作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研制,将挖振组合技术、甩捋式全喂入摘果技术和直流分离技术融于一体,实现了一次完成花生的挖掘、抖土、摘果、清选、集装等工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的环形分离技术,实现了果、秧、土快速有效分离;参与完成了挖掘输送装置和秧果分离装置的性能优化,降低了油耗,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作业稳定性。 生产的平作花生分段收获机在我国花生主产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4年~2016年销售12158台,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0446万元。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推荐第9篇:部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风采

部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风采

感受中国科学的脊梁

□本报记者

李虎军 □张小军

当今世界,大概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迫切希望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4月12日,当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太平洋彼岸捧得一项堪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世界科学最高荣誉———泰勒环境奖时,却没有在国内激起多少涟漪。这位迄今仍然鲜为人知的中国科学家是谁?他所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我们对诺贝尔奖的魂牵梦绕,是不是出于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

中国需要脊梁,中国科学界也需要脊梁。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脊梁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拚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么中国科学的脊梁就是那些为中国科学的发展,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的人。近日获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奖的刘东生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泰勒环境奖由美国人约翰·泰勒和爱丽丝·泰勒在1973年创立,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每年颁奖一次,获奖者可得到20万美元奖金和一块金牌,这项大奖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刘东生是获得这项大奖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

曾听说,某国在每年固定的节日,臣民们会把国王置于天平的一端,在天平另一端放入黄金,直至两者平衡,最后的黄金量就是臣民当年的奉献。而要赢得泰勒环境奖沉甸甸的金牌,科学家需要在天平的那一头付出什么呢?

50年痴情

黄土是刘东生先生的挚爱。半个世纪以来,刘先生始终痴情于黄土,从中寻找全球环境变化的故事,以及对当今环境问题的启示。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刘先生师承中国地质调查所著名科学家杨钟健进行鱼化石研究,曾获古生物领域颇有影响的马以思奖。

1954年,刘先生来到中科院地质所,从此与中国独有的黄土打起了交道。30年后,他和同事们拿出了一本被国内外同行奉为经典的专著:《黄土与环境》。

数百万年来,风将黄土从远方搬移到中国北部,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在那本专著中,刘先生和同事们提出,一层层的中国黄土,蕴藏着二百万年来一个个的地球故事,从而在传统的海洋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心以外,增加了一种非常难得的环境变化标本:中国黄土,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刘先生和同事们开始解读中国黄土背后那一个个地球故事。在黄土中追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和预测未来。黄土研究已经为人类今天面临的环境问题,诸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的频频发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

例如,他们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在一些黄土地区,树木难以扎根,即使种上了,过上几年也可能死掉。因此,环境治理必须因地制宜。

这些研究成果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艰辛。刘先生对当时的情形有着这样的描述:“每年有几个月在野外奔走,为了工作可以披星戴月,不带任何行李,在黄土高原上走到哪里,睡到哪里。”

野外工作还意味着风险。刘先生走遍了黄土高原,他当时走过的很多地方,后来再没有人去过。在这些地方,刘先生采集了数不清的黄土样品。跟随他多年的高福清说:“原始黄土层往往位于峭壁悬崖,爬上去采样的时候,如果掉下来摔到石头上就惨了,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过,在刘先生眼里,这样的危险并不是最大的障碍,因为“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往往寓于它的连续性之中”。或许只有置身其中的研究人员最清楚,数十年如一日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刘先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他50年前的一个野外记录本。详细的文字,形象的地质素描图,仿佛诉说着主人当年的专注。这样认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刘先生一生的财富。

或许正是这样的态度,加上他的勤奋和才华,使得刘先生当年能够从众多研究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黄土研究的先驱。刘先生的助手韩家懋说,那么多专家参加了野外工作,真正抓住黄土中的科学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的还是刘先生。

廉颇未老

留下刘先生足迹的,不只是黄土高原。

说起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总让人产生一种畏惧感。刘先生却从1964年起,参加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多次科学考察,为中国的高峰科学考察事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多年的考察中,他和同事们发现了青藏高原许多不寻常的地方。如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的臭氧低谷也得到确认,身为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的他倍感欣慰。

多次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以后,刘先生并不满足。他想探访地球上更多的地方,特别是南极和北极。

1991年,73岁的刘先生参加了南极考察队。去南极的一般都是年轻人,考察队起初并不“欢迎”他。这时,他不惜动用自己在学界的影响,四处游说。有人开玩笑说,老先生是偷渡去南极的。

1996年,刘先生又去了北极的斯瓦巴德岛。他的极地梦终于实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年迈之际做出一个个惊人的壮举?他的回答是,自己喜欢实地踏访,也是由所从事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中科院地质所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2000年,老先生软磨硬泡,要随队去南沙考察。考察队就准备了几套方案,以便在老先生晕船时迅速送回岸上。谁能想到,这一介书生年轻的时候,竟然拿过天津市的100米自由泳冠军。结果呢,船上的年轻人几乎全趴下了,老先生却是神采奕奕。

如今,老先生依然牵挂着心爱的中国黄土、青藏高原,以及南北两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美国捧回泰勒奖以后,他又像往常一样,每天去办公室上班,还要去中科院研究生院讲课。

大师风范

在采访中,不少科学家告诉记者,只有刘先生那样的学识和人品,才能把全国范围内的黄土研究集体组织起来。

刘先生在拿到科研项目时,总希望国内的优秀科学家都能参与进来。他喜欢与同事们就黄土研究进行讨论,喜欢与同事们野外重逢时大声欢呼。他认为,合作这个词,似乎不足以表达黄土研究集体的一切。在《黄土与环境》的序言中,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了这种深情:“虽然单位不同,人很多,但我们对黄土的认识及工作中的想法,就像一个人一样。”

拿到“泰勒环境奖”这一环境科学的国际最高奖项时,刘先生又提到了这个并没有固定组织的研究集体,“大家很不容易,多年来一直在一起坚持工作。”

刘先生多次提起两个名字:王恒升和郭正堂。

王恒升是刘先生的恩师,也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今年102岁高龄。在记者面前,刘先生像孩子一样说:“我可以回家向老师报喜了。”

郭正堂是刘先生最为赞许的年轻学者之一。今年3月,以郭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称,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西部的堆积物,发现早在2200万年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荒漠。这项成果受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一位德国科学家说:“这是喜玛拉雅的自传。”同时它对于理解荒漠演化的机理和沙尘暴治理也有现实意义。刘先生说,郭的研究一共做了5年,收集了上万个数据,因为时间跨度大,有些数据不行了就再做,这才是踏踏实实做事情。

去美国南加州大学领奖时,刘先生带上了夫人胡长康。胡女士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野外工作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夫妻俩难得一聚,彼此却也多了几分理解。这对相濡以沫50年的夫妻,最近一些年才开始了长相厮守的生活。(原载《南方周末》 2002.4.5)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论从此被历史封存。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就是捍卫了真理。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力挽狂澜。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所谓“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针对玉米稻存在的较大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在这篇文章中,袁隆平郑重建议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应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尽管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若将杂交稻强优组合的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组织助手和同行,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下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的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年──1999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2.3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其中江苏农科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选育的两个组合在1999年大面积示范中,共有14个百亩片和1个千亩片亩产700千克以上,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产量指标;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1998年,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亿元。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麦加”那样的圣地。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兴起。 (原载《科技日报》 2001年2月22日 )

“好管闲事”的战略科学家

——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物小传: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部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的退休生活:每天上午8点钟离开家,9点钟到办公室,来访的客人有时一天好几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的、指导科研工作的、题词的、写序的„„几乎有求必应。此外,去年一年,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他出了10次差,还在北京主持、参与了几十个学术会议。

这位乐此不疲、退而不休的老人,就是2010年度荣获国家科技奖最高奖的两位得主之一,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奠基人、在材料腐蚀、镁合金、碳纤维等多个领域贡献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先生。

“我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也不希望别人都像我一样。”师先生自我解嘲说:“但我已经是这么个定型了,在家反而苦恼,所以天天工作,生活很充实,觉得能对得起国家、民族,也就是这个样子。

“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

1月7日上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91岁的师先生。虽然发已掉光、牙已全无,但老先生却背不驼、眼不花,步伐稳健、思维敏捷。听着后辈和老同事讲述他的往事,师先生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神色凝重;他对数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时不时插话补充两句;说到激动处,忍不住用手指敲得桌子“笃笃“直响。

“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1955年6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

结果,这位35岁的洋博士选择了沈阳,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到金属所后,他被指定为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由物理冶金理论研究,转向炼钢、轧钢工艺开发。两年之后,师昌绪又服从国家需要,转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带领一支小分队常驻抚顺钢厂,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师昌绪带领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很快开发出代替镍基合金GH33的铁基高温合金GH135,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装备了大量飞机。

更难啃的骨头在后面。1964年,中国的新型战斗机设计出来了,就差发动机用的耐高温高压涡轮叶片。此前,只有美国能研制这种空心叶片,国内的人都没见过。一天晚上八九点钟,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找到师昌绪家里,问他能不能牵头搞空心叶片。“我也没见过空心叶片,也不知道怎么做。”师先生回忆说,“但我当时就想,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

第二天,他与时任金属所所长的李薰先生研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荣科听到这一消息自然高兴,但同时也“提醒”师昌绪:我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做不出来,我把脑袋割下来。师昌绪一笑:咱们就共同承担吧。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由师昌绪挂帅,从金属所的相关研究室挑选了“一百单八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他们采纳了容科“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建议,与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厂等合力攻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在100毫米的叶片上均匀做出粗细不等、最小直径只有0.8毫米的9个小孔,谈何容易!他们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以及断芯无损检测等一道道难关,于196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

后来,国家决定把空心叶片的生产转移到远在贵州的一个工厂,航空部点名师昌绪带队到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当时从沈阳到贵阳要坐48个小时的闷罐火车,路上连喝的水都没有。工厂的条件极为艰苦,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发霉的大米和红薯干,以至于厂里的总工程师过意不去,利用星期天到集市上买来白面,给科研人员蒸馍改善生活。师昌绪他们日夜在车间里鏖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克服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关,至今所生产的数十万个叶片没出过一起质量问题。

“当时当然有压力了,但关键看你敢不敢往前冲。”忆当年,师先生雄心不改,“只要努力,肯定能做出来,除非你不努力。”

“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能团结大家”

“与师先生相处20多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亲和力。不管到哪儿,在哪个地方工作,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说到这里,袁海波很是感慨,“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尤其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德高望重的学术牵头人,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这一点,当前在我国科技界特别重要,也特别不容易!”

亲和力来自淡泊名利的品格。国际材料联合会是世界材料学界的权威学术机构,加入该组织对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据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的袁海波回忆,1986年国际材料联在美国举行会议,师先生与清华大学的李恒德教授应约参加,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妥善处理了与台湾相关的议题,终于在1991年底说服国际材联修改章程,接纳中国材料联合会代表中国成为其会员,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与中国材料联合会并存。199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在中国材料联合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许多人认为师先生是该研究会理所当然的理事长。结果,师先生主动让贤,自己只做顾问。

“师先生就是这样,以事业为重,以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重,从不考虑自己的位子、自己的利益。”袁海波说。

亲和力来自尊重他人的作风。“1964年我担任师先生研究室的学术秘书,刚开始挺拘谨的,后来发现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起40多年前的往事,中科院金属所前所长李依依院士至今仍很动感情,“师先生非常尊重别人,从不把自己摆得很高。他带领我们研究高温合金,不像有的老师,要求你一定要照着他说的去做,而是划一个大的范围,让你放手去干;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他也支持你做,哪怕做错了再重来都可以。跟师先生工作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在他的团结指导下,完全可以指到哪儿就能打到哪儿。”

让李依依特别钦佩的,是师先生对每一个人都平等相待,哪怕对方只是普通的工人。“在金属所工作时,从他家到科研大楼只有一两百米的距离,5分钟的路程他要走半个小时,因为一路上老有人找他聊天。前几年,我跟师先生重回贵州叶片生产厂,老工人们都围过来跟他握手:‘师老师,您好久没来了!’。”

亲和力来自严谨求实的学风。虽然年事已高,但师先生开会做演讲、报告,不管是学术的还是管理类的,极少让别人“代劳”;凡是让他办的事情,都一丝不苟,绝不马虎。袁海波刚担任基金委秘书长不久,把大家精心编辑的《科技成果汇编》送给师先生过目。“我原以为他大的方面看一看就完了,没想到每一篇他都认真修改,改了一半多,连每一项成果的英文标题都不放过!”

1998年,鉴于师先生在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卓越贡献,包括GE等大公司在内的11个国际跨国公司联合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并称他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这不对!”师先生听说后立即纠正,“在国内搞高温合金有人比我早,我只是做了较大的贡献。”

师先生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在于能团结大家。”(原载人民网:2011-01-14)

与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得主黄昆的对话

解说:2002年2月1日,黄昆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这位在物理学领域默默耕耘60多年的老科学家,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公众瞩目的位置上。

记者:我看到不少和您有关的报道上面,那些记者对您都有点怕的感觉,而且您也说您也怕记者。您主要怕什么呢,是怕耽误时间呢还是其他什么?

黄昆:我怕没什么可说的。我实际上跟人交往甚少,我想不出来如果有人,他就到这儿来交往,我很不习惯。

记者:我看有的报道上说您准备要换一辆新车,现在想好了换什么样的车吗?

黄昆:已经换了,是个奥迪。奥迪是多少号都弄不清了。

记者:坐起来跟那个旧车比,感觉怎么样?

黄昆:都是可以把我从家里运到这儿来,再给我运回去,这个事对我来讲最主要的就是还有司机,帮助我们干一些零碎事,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像这司机本人,对这好一点的车什么的兴趣极大。 记者:司机本人要比您高兴多了?

黄昆:对。

解说:这是黄昆留学英国时的照片,就在他毕业的那一年,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理论》一书,被奉为固体物理学的“圣经”。1951年底,黄昆回到祖国从事普通的物理教学工作。32年后,64岁的黄昆重新以“黄—朱模型”再次引起同行的注目,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已83岁的高龄,仍然没有离开工作多年的办公室。

记者:您今年是83岁的年纪了,每天到所里来两个钟头的工作,不容易坚持下来吧?

黄昆:两个钟头还可以,不过并没有认真做什么工作。因为我做工作是只会做具体的,无论是科学研究或者是教学工作,不像有的科学家善于领导别人工作,可以做元帅。我说我的这个风格一直是、基本是当前线具体干活的,就是一个83岁的前线的一个小兵。所以83岁的小兵很难当,因为到83岁,应当是经验丰富、善于领导,可是恰好这是我的弱点。过了80(岁)还想做很具体的科研工作,恐怕是只能是想想,是很难实现的。

记者:您说您适合做个小兵,不适合做个将军,而在1977年之后,您当了半导体所的所长,其实就是一个将军了。

黄昆:当时是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是想到因为这么长时间没有做研究工作,都已经快60岁了,可是恰好半导体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叫超晶格。我对它感到很大兴趣,就是看它很重要,所以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这个工作、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灵活。在这方法上面有所创造,我是比较满意的,出乎我自己原来的估计。

解说:正是由于对未知的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使黄昆始终站在物理的最前沿,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各种符号,却几乎是黄老全部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老人唯一多年不变的爱好就是散步和爬山。

记者:我们是觉得像您现在这种精神状况很好,是不是和年轻时候一直坚持锻炼也是有关系的?

黄昆:对,主要是没什么爱好,所以走路、爬山就变成爱好了。在60年代的时候,我是跟我的孩子比赛的,看谁先跑到终点。不过现在我们记得这些事情,我那孩子当然现在是大了,他记得那时候他老是第一,而我记得当时我是第一。

记者:两个人的记忆不一样?

黄昆:对,我爱人当时总是最后。我觉得爬山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呢,体力很充沛,到登顶的时候也会觉得海阔天空,可是中间你只能低着头,一步一步这样爬。

记者:而没有什么更新鲜的东西发生吗?

黄昆:我发现一件事情你要希望它不感觉到腻,你就不要追求去老换新鲜的,结果越是换新鲜的,最后发现就越容易腻了,这个是什么辩证法我不知道了。就是你越是追求去换新的越容易腻。

记者:可是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山,每次爬都是一样的,怎么反而会不腻呢?

黄昆:就是你首先不要老去换,好像走来走去,只能去这几个地方,你索性就是这个地方。实际证明,至少在我那儿,反而是可以长期的做下去。

记者:就是您说爬山和走路,喜欢走一样的路,爬一样的山,也不觉得中间有什么枯燥的地方,我发现这是不是和您做的这种研究的工作有关系?

黄昆:就是它也要不在乎是不是枯燥、是不是有重复。

记者:所以这两者对您来说都适合您的性格?

黄昆:对。所以不是说研究工作里面有什么喜欢做和不喜欢做的,而在于你有没有值得可以做的工作,而你在这里面才能取得进展。

记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不是必须要不断的发现它有新鲜的东西,注入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够坚持下来的?

黄昆:那也不一定。有的时期比较好的时候可能比较活跃,有的时候可能觉得一时看不出自己能做的比较有意义的工作,都有。比较难度过的是看不到有什么要做的这个阶段。

记者:那您通常会怎么面对呢?

黄昆:反正总是继续做努力。一看危险,只能这样做,如果您总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你这个研究生涯基本上就结束了。

记者:当一个科学家意识到自己好像枯竭了,不再有这个新的兴趣点的时候,是很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的一件事吧?

黄昆:我到没什么恐惧,就是说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一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之能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解说:黄昆在英国留学时,认识了一位英国姑娘,1952年,姑娘远渡重洋了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并取名为李爱扶。如今,老两口已相伴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岁月。黄昆说,正是因为有了夫人50年的奉献和支持,才使自己能一直走到今天。

他是个温文尔雅、不拘言笑、严肃认真的学者

——记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谷超豪

谷超豪教授于1988年2月出任中国科大校长。当时,谷先生的一些朋友,包括国外一些学者,得知他出任中国科大校长,都说科技大学一所非常重要的学校,向他表示祝贺。谷先生说:“我也感到很荣幸。我打电话给陈省身教授,因为要来科大不能如期访美国加州,他说:‘应该,这件事很重要。’” 谷先生在这一“很重要”的岗位上抓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科大的非线性科学研究工作。 推动成立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发展起来的“计算物理”和“实验数学”的方法的利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现象,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贯穿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气象科学、环境科学等广泛领域,旨在揭示非线性系统的共性、探讨复杂性现象的新的科学领域“非线性科学”。 对学科发展十分敏锐的谷先生,上任后立刻推动这一领域的工作。1989年11月,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正式成立,谷先生亲自担任组长,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灿教授任副组长。这个研究组成立后,多次召开研讨会,1990年9月还举办了“非线性科学高年级试点班”。同时,学校组织力量申报“非线性科学”国家立项,并于1992年获得批准,参与到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非线性科学研究中。谷超豪被国家科委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92年4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在该领域的南方中心。

从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到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谷超豪一直以校长的身份兼任组长或中心主任。中心经常召开研讨会,不同的学科的专家坐下来一起交流,这时候,谷超豪往往以主任的身份出席在会场,会议多半是由他亲自主持。 学科交叉催生累累硕果 数学系李翊神教授介绍说,谷先生成立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进行创新研究,带动有关理论和实验学科的发展,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并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心成立后,物色调入了一批不同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非线性量子光学、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非线性化学等研究,如从事光学研究的郭光灿教授,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俞昌旋教授,理论物理研究的汪克林、闫沐霖、汪秉宏教授,化学方面的辛厚文教授,数学专业的李翊神教授等。 中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经常开展研讨交流,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了解,学科交叉得以顺利进行,对培育新的学科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郭光灿教授在量子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信息研究,就是在上述“攀登计划”项目和之后的“211工程”项目“数学与非线形科学”的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郭光灿小组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此外,俞昌旋、辛厚文、闫沐霖等教授的科研小组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促进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发展。郭光灿教授和俞昌旋教授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辛厚文教授的一项成果也获得了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谷先生一直对我们强调,要在理论上做深入研究或者在应用上真正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而不是发表多少文章。同时,他要求对研究生也要注意交叉培养,这些使我获益匪浅。”李翊神说。受谷先生的影响,李翊神与一些物理学教授合作,将非线性孤子理论运用到水波和理论物理研究中,成果得到了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耀祖教授的高度评价。李翊神认为,我国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内,在非线科学研究领域就追了上来,与谷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在开展原始创新的同时,中心还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例如,现任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金龙,清华大学数学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友金,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密歇根大学教授段路明等,当年分别是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灿教授指导的研究生。杨金龙教授原来的专业是凝聚态物理理论,但后来在物理化学、计算化学等交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

此外,中心每年还举办讲习班,吸引了许多国内科研人员前来听课。“谷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家,而且对物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身体力行,带头作交叉研究方面的学术讲座,同时鼓励其他老师开讲座。今天我国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骨干力量,许多来自这个讲习班。”李翊神说,讲座后来还结集出版了《非线性科学选讲》一书,谷先生任主编。谷先生还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孤子理论及其应用》一书,先由浙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后译成英文由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著名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杂志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论。“谷先生创办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体现出他过人的业务基础和开拓能力,对科大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的辛厚文教授说:“作为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谷先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集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一流的学术成果。” “充分利用科大的数理优势,尊重科大重视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研究的传统,集中优秀人才开展非线性科学研究,这也为后来科大集中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学科力量筹办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积累了经验和基础。这是他对科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辛厚文说。平易近人,大家风范 作为著名科学家和科大校长,谷超豪在学术上要求很严,但为人却非常平易近人。“他为人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穿着也很朴素,我们与他交流很轻松,丝毫不拘谨。”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执行主任王晓宏教授说,直到今天,我每年给谷先生寄贺年卡,他都认真地回复。 王晓宏是谷先生在科大培养的博士生,他对谷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学术上的敏锐、严谨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王晓宏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是流体力学,谷先生指导他是典型的交叉培养,谷先生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大家,同时,他还请非线性中心的吴烽、汪克林等教授帮助指导。 谷先生当时年事渐高,工作又非常繁忙,但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指导。王晓宏每次报告最近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时,谷先生都认真倾听、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尤其使我感到震惊的是,一些以前学的数学公式,连我都记不住,当时已六七十岁的谷先生竟能随手写出来,确实是大家风范。”王晓宏说。谷先生对论文把关很严,王晓宏的博士论文手稿谷先生整整审阅修改了一个月,然后才让打印。 谷先生的大家风范,数学系史济怀教授也感受颇深。史老师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读书时,谷先生已是该系老师,谷先生来科大后,史老师与他有了更多的接触,后来史老师担任了副校长职务,更是与谷先生直接共事了一段时间。“谷先生是非常稳重的人。”史济怀说:“他是个温文尔雅、不拘言笑、严肃认真的学者,是一个平易近人、学问很好的科学家。” “学科交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史济怀教授说:“分形、浑沌等都是70年代新起的学科,其他高校也都想搞,但都比较困难,很难把不同的学科的人聚拢在一起。谷先生能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人集中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很不容易。这与谷先生具有大师风范是分不开的。” 1993年9月,谷先生任职期满离开科大时,曾赋《五年记事》五首,其二曰:“上下兴衰一念间,耕耘未取半日闲。天时地利交界处,能得人和事不难。”或许,这正是谷先生能够凝聚人心、推进多学科交叉的真正原因。

独辟蹊径功课癌症难题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

癌症,一个令人胆寒的字眼。因为人类目前尚无法征服它。对付癌症,或者切除,或者化疗杀死癌细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教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

潜心钻研,开创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时光退回到1985年。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小静不幸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瑞金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甲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全反式维甲酸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有些皮肤病。在没有13 顺维甲酸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取得惊人的效果。

1988年,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黄萌珥带领课题组总结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证明其中23例完全缓解。该疗法很快向国内外推广,并提供那时只有国内可提供的全反式维甲酸。

1992年,在孙关林主持下,总结了我国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结果,其中84%获完全缓解。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法国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

1989年,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王振义教授又因其杰出成就于1994年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奖,1996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奖。在国际上,王振义教授接连获凯特林肿瘤研究大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发表在Blood(1988年)上的论文获年度最佳被引证论文奖,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达1713次。2000年由美国Lichtman等教授编写的一部长达1000多页的著作“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一书中,该文被列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2年王振义被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实践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目前联合应用全反式维A酸、砷剂及化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不断创新,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王振义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在他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当时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全家人悲痛欲绝,父亲从此也希望子女中有一人能够从医。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着:“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的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链接成一种从医的萌动。

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的王振义,毅然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在实际工作中,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喜欢刨根问底而又不服输的王振义把自己沉浸在大量的文献中,了解到国外有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即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王振义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等杂志。

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夫人合译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在这方面国内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早在1959年,领导上安排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是激励他一定要深入研究白血病的治疗,造福病人的动力。

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张天仁教授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振义教授从1982年开始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王振义不仅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刻苦钻研,更注重学习。在十多次调动工作期间,王振义利用一切机会,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掌握新理论。他在病理生理教研组工作时,不失时机地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免疫学、药理学。在任职中医科时,努力学习中医中药。甚至在90年代以后,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国外学成回国的年轻科学家陈竺和陈赛娟博士学习,钻研新颖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并在较短的时间熟悉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知识和新理论。

王振义对学生从来不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地同学生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对同行的研究更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听说河南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课题组决定向他们求教,按照常理可以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请实际操作的年轻人去也无妨,但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却执意坚持要亲自上门请教,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河南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王教授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他的学生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在60多年行医的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甘为人梯,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内顶级血液学研究人才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1978年,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

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

1996年,陈竺的研究越臻成熟,王振义教授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因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那一年陈竺42岁。

“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每当有人问王教授当时的想法,他总会这么说到。

的确,在学生们的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师。“973”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教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博士研究生我还是要考王振义教授的!”回忆当年他报考王教授的研究生的情形,“那瞬间的选择,源自于王教授修改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学生就要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陈国强的硕士论文给王教授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二万字的论文共抄了十遍。王振义教授时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的论文,王教授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这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的心中,这位老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一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解除人们的病痛、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

周光飚是王教授的“关门弟子”。小周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到临床做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到国外去的徘徊时刻,是王教授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做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教授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住处解决了吗?待遇怎样啦?老教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的年轻人倍感亲切。毕业后的几个月中,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小周和他的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教授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噪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的话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象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王振义教授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21人,硕士34人。由他创始并担任首任所长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如今从初创时的4平方米到今天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三个楼面, 先后成为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乃至2001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约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共获得科研经费约达1亿元人民币。

如今,已86岁的王振义教授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王教授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是给病人带去了福音。

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诠释,在王教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对于这幅画的理解印证了王振义教授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揭示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60年,他做了逾万例开颅手术

——记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王忠诚

从医60年,完成逾万例开颅手术,新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保持世界神经外科多项世界纪录,唯一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

今天出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有这样一位老人:84岁的他已获得数不清的荣誉和头衔,但这一切都能归结于一个神圣的名字——医生。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神经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直忠诚地坚守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医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暗立誓言学脑外科

王忠诚已数不清开过多少颅,从死神手里抢回多少生命,但他脑海里有段难以抹去的记忆。1951年冬,26岁的王忠诚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来到鸭绿江畔。很多战士因头部中弹而受了脑外伤,但当时中国神经外科几乎一片空白,王忠诚和同事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生命逝去。那时,他暗自立下誓言:有朝一日,一定要学习脑外科!

1952年,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后立马加入了这个研究组。不久,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在北京成立,他也随之调到北京,投入我国第一代神经外科的创建工作。

为研究顾不上身体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神经外科刚起步时非常困难,可参考的书只有一本英文的。为了找学习的标本,王忠诚和同伴甚至到没有人管的坟地去挖骨头。为了研究西方的脑血管造影技术,王忠诚花了10年,承受了X光辐射,患了6次肺炎,白细胞数甚至降到3000。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他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造影学专著《脑血管造影术》,将神经外科检查致死和致残率降至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使我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一步跨越30年的时空。

13小时创世界奇迹

2000年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在手术台前足足站了13个小时,替一位云南小伙子完整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公分的脑部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上的又一个奇迹。见惯生死的王忠诚,对每个病人的生命都看得很重,唯独对自己的生死看得很淡。“治好一个病人我非常高兴,如果他不好,就老想着他们。”

如今,他不上手术台了,执起教鞭,希望能把所有的经验都留存下来。全国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有3000多人受到过王忠诚的指导。1985年以来,他手把手培养的41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成为脑外科专业的栋梁之才。他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拿起手术刀,只能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而千万不能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30年,制造“中国稀土冲击波”

——记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徐光宪:

他是主创“中国稀土冲击波”的化学家。他是在抗日战争中被骗了差旅费辗转来上海重拾大学梦的幸运儿。他的目光总是那么淡定,他一直以为“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幸福快乐”。然而,他的人生,一定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充满能量和传奇。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徐光宪,89岁,人们心目中的大科学家。

为了生计,选上海交大化学系

这位名噪世界的化学家,进入“化学王国”完全是“误打误撞”。

1920年,徐光宪在浙江绍兴出生,那时他的家境还算殷实。上世纪30年代,徐父病逝,家道中落,16岁的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沦陷,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毕业后,他和7名同学被“叙昆铁路”录取为练习工程员,怎料想,领队中途携大家的差旅费潜逃。身无分文的徐光宪,只得前往上海,投靠做中学教员的大哥。他很快谋得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生活算是解决了,白天还有空重拾学业。半年后,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之所以选择化学系,其实是迫于现实——那时的徐光宪,更喜欢物理、数学,但学化学的毕业后可以进化工厂,工作机会更多些。

为了回国,妻子放弃博士学位

1946年,徐光宪考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助教奖学金。不久,同样攻读化学的妻子高小霞也来到美国半工半读。这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从大洋彼岸传来,徐光宪和留学生朋友兴高采烈地去纽约中央公园野餐庆祝,有人还特意做了块“胜利酒家”的牌子。

留美时间不到3年,徐光宪不但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还当选为美国PhiLamda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Xi荣誉科学会会员。毕业后,导师竭力劝他留校任讲师或去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后,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美国总统已提出法案,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徐光宪感到:“再不回去,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高小霞当时尚未取得博士学位,但夫妻俩商量后,高小霞断然放弃学位。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3艘邮轮。

夫唱妇随,北大教书半个世纪

回国后,徐光宪夫妇双双到北大化学系执教,一教就是半多个世纪。徐光宪开授《物理化学》《核物理导论》等课程,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他所编写的《物质结构》一书,曾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并在25年时间里影响了几代人;因国家需要,他多次变更研究方向,均取得杰出成就,尤其是在稀土工业。

无法想象,没有稀土,世界将会怎样,电视、照相机、手机、计算机中都有稀土元素。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稀土拥有资源量全球第一的中国,只能用低廉的价格出口稀土矿,再用高价进口稀土产品。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到紧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孪生兄弟”镨和钕,徐光宪和同事们接下了这项任务。为此,他奉献了30年光阴。他所创立并不断改进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工艺,令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三,使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至今占世界产量的九成以上,每年为国家增收数亿元,国际稀土界纷纷惊呼“中国冲击波”。

院士夫妻,“十同”故事传为美谈

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有一段传为美谈的“十同”故事。

1940年一同进入上海交大化学系,成为同班同学;1944年一同毕业;1951年一同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建设;1964年一同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一同去江西“五七干校”;1971年一同回北京大学继续任教;1978年一同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连任第

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一同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1年一同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并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9年一同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1992年一同被邀请去香港讲学,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

徐光宪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先他而去的妻子深情依旧。当高小霞因骨折而坐上轮椅后,徐光宪每天傍晚都到未名湖边推着她散步。他为她读书,为她加衣,为她熬夜读书而提出“黄牌警告”;在高小霞患癌症病情加重的日子里,徐老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任谁来换班都不肯离开。他说过:“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两年时间里两度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的人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

2008年1月8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最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颁发给了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闵恩泽和植物学家吴征镒。而在2006年,闵恩泽就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那时的他已经82岁。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什么能在两年时间里两度获得国家级的科技大奖?《面对面》栏目记者王志在近日专访了闵恩泽院士。

主持人:很多观众可能都会纳闷,从来没有听见这个人的名字,怎么一下子就获了那么大的奖?

闵恩泽:这也是机遇吧,机遇。我老说我很幸运。就是石化工业的发展,快速发展,那么这个发展中间呢,就为我跟我的同事,大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主持人:84岁,你才拿到这个奖,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奖来得有点晚?

闵恩泽:原来并没有想到会得奖,对吧,没想到那一些事情,得奖那天我在人民大会堂,碰见吴仪副总理,她从燕山石化出去,石化副院长,她也是我们原来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我还给她讲了一句话,我说这是我们几代石油跟石化人,大家的结晶,我说中间还有你一份呢。确实是这样。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吧,你追求什么,我自己有时候感觉到很满足,就是有了成就感,你比如我到了兰州,我站塔上,一看到那片催化剂厂,当初空地一片,现在建起来了。那这种是很高兴的啊,就这时这种感觉是很难形容出来的。

在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同时,闵恩泽也获得了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奖金。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举行的座谈会上,闵恩泽已经在考虑如何使用这500万了。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钱多还是少,准备怎么处置?

闵恩泽:现在钱对我们,有什么用途,那我们的养老,我们的医疗,国家都包了,不需要花钱了是吧。我的小孩这些,她也不需要我的钱。那么我现在想什么呢,要奖励出点子走新路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奖励政策,是要有了工业化的成果才奖励,过去我们这个行内有一句话,一个馒头两个馒头三个馒头,三个馒头吃饱了工业化了,所以当时要奖的时候,把第一个馒头的人掰的分量还是很小。

主持人:您不会说是把奖金来当奖金?

闵恩泽:它(500万)是这样,它四百五十万就是资助选题,用于科学研究,是分两拨的,五十万是奖励个人的。那么先前我有个打算,就是五十万拿出来就奖励院里面,我自己还要出一点钱。

主持人:自己还要倒贴呢。

闵恩泽:倒贴,我来个想法,然后我们院里面再匹配一些钱,就做出一个奖励原始创新,就是导向性基础研究,开拓性探索的,能够形成这个原始专利的这部分,就奖第一个馒头的人,

主持人:国家奖给您这个钱,您拿来做什么都可以啊,改善生活也可以。

闵恩泽:现在要管住嘴啊,你不能吃啊,现在吃多了它有些问题来了,其实我要买什么东西我还是有钱买,足够了,另外就是成都,我有个母校,(原来)叫省立成都中学,我是2004年吧,我捐献了十万块钱,成立个奖学金,奖学金都奖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在呢我觉得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没有奖励那些贫困的学生,要给他们负担一些他们生活的费用,一些贫困学生能够出来上大学,甚至支持到大学,这个我还准备。

主持人:您这得奖了,您还想着他们。

闵恩泽:想着他们,他们给我打电话,我得了奖,他们也给我祝贺。

闵恩泽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是因为他在我国炼油催化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像计算机的芯片一样,催化剂是石油炼制与化工工业的核心技术。当石油开采出来后,它必须经过炼制才能转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产品,如汽油、柴油、塑料、橡胶等。而催化剂在石油炼制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人们把催化剂比喻成“点金石”,而把掌握催化技术的人称作是“点石成金”的人。

主持人:有多重要呢?这个催化剂?

闵恩泽:这个催化剂就是催化裂化,催化裂化起什么作用呢,我打个比方,这个石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分子有大有小,那汽油呢,大概这个链,汽油的分子链大概到五个六个到十一个这么长,那柴油就更宽一点,后面就更宽了,就几十个了,我们炼油干的事,简单的说,就是大的分子我可以给你砍断,变成小分子。我切断,知道就切成汽油了,对不对,或者切成柴油。另外呢,就是切了之后,切得太小了,变成气体了,就变成液化气了,我们有本事给你接起来,把小的给你接起来,又接到汽油去,我也能做到。催化裂化就是把那个几十个分子的重油,重油把它变成汽油、柴油、液化气,主要是汽油跟液化气。

主持人:能不能这么说,没有这个催化剂,石油就成了不了汽油,也成不了其它的产品。

闵恩泽:原来这个技术是用热,温度高,热裂化的,但是它汽油这个就是量出来得比较少,质量也差,那么催化剂加进去呢,它就能够加快速度,干得更快,然后你要的产品出得更多,简单就是这么一个作用,就是说让你,它起个媒人的作用,国外也有叫,叫触媒。

1948年,24岁的闵恩泽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三年后,闵恩泽以全A的优异成绩博士毕业,这期间,他和同学陆婉珍举行了婚礼,夫妻俩在美国学成毕业后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每月收入加起来有1000多美金。但1955年,闵恩泽决定和妻子一起回国。

主持人:要回国这个决定是不是很艰难?

闵恩泽:出去没想到不回来,出去就是为了学会,学了就要回来,那是个自然的逻辑思维啊,第一我原先念的硕士,又念了博士对不对,那不是就已经学历目标超过了,大大超过了,第二呢,原来我毕业之后,那时候美国人是不准我们离开美国国境,并没说不准你回国啊。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回来呢?

闵恩泽:就实际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当时的,中国人那时候是一个开洗衣店,洗衣服,一个开杂货店,高级一点就是开饭馆,所以我出去,别人就比较尊重,那时候,别人就说你是哪个饭馆老板来了。唯一一次最高的称呼,就是我回国前,我们住在希尔顿,一去别人就说,英文就说“areyoucomingfromWashington?”意思从华盛顿来的吗,他是什么意思,把我们当成是外交官,那平时称呼你就是哪个饭店的老板啊。

主持人:但是你那时候已经结婚了。

闵恩泽:对呀。

主持人:生活上应该是过得很不错。

闵恩泽:那是可以的,那没问题。当然我回来还是有原因的,我的父亲在国内,当然很希望我回来,陆婉珍的家里面也在上海,也不错,也希望回来。我们是大概19

53、1954年就开始,中国学生就开始组织起来了,就给艾森豪威尔写信。

主持人:要回国?

闵恩泽:要回国,我是参加的,那么就组织写信,给个人,就是哪些人要回去,一个名单,不是日内瓦谈判嘛,就这个名单。那么当时大约我们在企业(工作)吧,我们就公开不出面,后来也没有什么回音。

为了能够尽早回到国内,闵恩泽开始想各种办法,他联系上了在香港一家工厂当厂长的朋友,1955年,闵恩泽以帮助朋友的工厂建实验室为名,带着妻子辗转来到香港。

主持人:那为什么最后没有留在香港呢?

闵恩泽:就想了还是回来,那回来又碰到一个大问题了,(我的朋友)跟香港政府不好交代,你怎么,回来说了半天这个人回大陆了,所以后来就商讨要去弄一个探亲证,回大陆探亲,那回大陆探亲,我不回来,那他好说啊。后来我们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了。一做这件就有困难了。你要在香港呆了三个月之后,你才能办探亲证。后来真正解决问题是费易民,你听说过这个人吗,《大公报》的主编叫费易民,当时实际是我们地下党的代表人物,在香港的。后来是费易民安排我们,我回来是跟钱学森一个火车进来的。他们从美国来嘛,他们美国来他们就是下了轮船马上就到,到那个什么,就上火车站,然后我才跟着上去,跟他们一起来的。

主持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吗?

闵恩泽:那时候还没有想那么多,我们家里面也让我们回来,后来我的朋友,他也觉得可以放我回来,他们也动员我们要回来,是吧,国内需要啊,

主持人:在那个年代,对你们来说物质待遇不重要?

闵恩泽:当然你说不重要恐怕也不能这么说吧,当然我们回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相对来说还好的,除了那个什么1960年那段时间吧。好像还不受太大的影响,让我感觉。

费尽周折回国后,闵恩泽急于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可他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和妻子竟然都找不到工作。

主持人:事业怎么办啊,我听说刚回来的时候,你工作都没找好?

闵恩泽:因为那时候回来得早了一点,说我为什么早了一点,我们是1955年的4月份(回来),一回来遇见了一个困难,回来的人还是少,毕竟很少啊,大家都不敢用啊,你从一个西方国家回来的人,都怕你是特务啊,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顾虑。所以我印象比较深,我们原来本想在上海,我们当时找了一个叫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我去找他,在上海,他也没说要我啊。后来到北京我们找了很多化学所,他们都没有要我啊。

主持人:那我特别想知道你当时的内心感受,那还不委屈死了?

闵恩泽:当时没想,就没想走回头路,没想走啊,当然我们回来不久,我记得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还是举行了一个招待会在那儿,他也跟我们讲,你们来去自由,你们要回去可以回去,没有再想回去。

主持人:那费尽周折回来了,英雄总要有用武之地啊。

闵恩泽:回到国内之后,我想我应该做这个无机化工的事情,这是我的想法。那么做无机化工呢,刚好就有个催化剂,说了那你来吧,干这个吧,

主持人:但是我听说你原来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

闵恩泽:我在国外工作了四年,那么这四年里面,我是做的煤炭在锅炉里面燃烧引起的腐蚀跟结垢,

主持人:那你没有学过这个,你怎么敢接呢?

闵恩泽:因为回国以前,就是国外当时是阻拦我们回来嘛,所以他们一直向我们宣传,就是说你们回去,不会得到信任,所以当时跟我讲了一个话,我至今记得,说你们,你为什么要把你脑袋去撞这个花岗石,这样跟我说。所以回来之后,第一个感觉,人家会不会信任你啊。回来之初,我本来想我能当个题目组长就不错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石油炼制所需要的催化剂主要从前苏联进口,尤其是小球硅铝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从石油中提炼出航天汽油,为飞机的飞行提供燃料。1960年,前苏联逐步减少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中国急需自主研制并生产出小球硅铝催化剂,以确保航天汽油的正常供应,当时这个紧急任务就交给了闵恩泽。

主持人:当初这个项目怎么会落到你的头上呢?

闵恩泽:当时还有一个故事。

主持人:什么故事?

闵恩泽:大概是1960年春节,原来石油部的部长余秋里,余秋里是一个胳膊啊。

主持人:对,独臂将军。

闵恩泽:独臂将军。就是春节宴会,那么对我也是很高的荣誉,我跟我的夫人都坐在第一桌跟他在一起,他当时就跟我讲,说老闵,一年之后把催化剂搞出来,一年。这个根本不可能。

主持人:为什么说不可能。

闵恩泽:时间不行,绝对做不到。因为一个催化剂厂从实验研究,七年八年,有好多啊。你研究要设计,要施工,建设和运转,还要培训人员啊。所以大家都给他祝酒啊,我就在旁边很难受啊,就不敢举杯给他祝酒啊。后来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当然陈毅副总理又在人大会上,就是春节的宴会。

主持人:又提了催化剂。

闵恩泽:那天又跟他坐在一桌啊。我才开始跟他讲了,我说余部长一年之后开始设计,就是一年之后设计这个工厂,我话说的是留有余地,一年建成厂,不可能。

主持人:那么难做,那咱们直接买不就行了吗?

闵恩泽:但是中苏关系紧张,他就开始卡你了,他开始就卖次品给你,他有个指标,这个球一点裂纹都不能有,最先的标准是好的催化剂,完整率是84,86。后来他就提供你的是完整率60。那是一放进去就碎了,而且这个装置还运转不好啊。

主持人:那我们不跟他买嘛,跟英国买,跟美国买。

闵恩泽:美国是不可能卖的,当时唯一的,除了苏联之外西德有一家,但是他在买以前,他首先就要了解你的情况,你什么装置,你在干什么。当时我们觉得这些是我们国家的机密也不能给他。又是谈判,不是几天,一谈可能谈个半年,甚至谈一年,最后也买不到啊。

当时中国的炼油催化技术还处于初创阶段,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小球硅铝催化剂并且大规模投入生产,这对闵恩泽和他的同事们来说绝非易事。

主持人:科研方面能行吗?

闵恩泽:因为我1955年开始,到1960年已经干了五年多,毛主席讲的,什么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我们变得聪明起来,我已经比原来聪明了一点了已经。所以当时就根据他们的指示精神,那就是要干得快。

主持人:为什么会那么迫切?

闵恩泽:等于1960年开始到1964年,1964年我们7月间,库存的催化剂一点没有,就是如果再没有催化剂真的就要停,移动床催化裂化要停了,就是兰州炼油厂大概一百万的核心装置要停了,更重要的就是不能生产航空汽油,当时螺旋桨飞机什么,专机,还有运输机都要用啊。

主持人:当时那这个形势是等米下锅。

闵恩泽:各个行业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嘛,外壳给你了,里头芯子什么东西没有了。另外这个工厂操作的条件没有,怎么运转没有,这些都没有了。

主持人:这个万一要如期弄不出来怎么办呢?

闵恩泽:我那时候好像,想得比较少,在我脑子里头,那就是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它做出来,

主持人:那压力可想而知,有吗?

闵恩泽:最大的压力不是这个球容易破嘛,要完整嘛,这个球实际上最先做出来是个球,大概是九到十三毫米这么大,这里面90%都是水呀,要把这个水排掉,排掉之后呢,变成三到五个毫米,你如果干得快了,它就裂掉了。那么当时就是说,我印象最深,压力最大就是这一次。

主持人:心里有底吗?

闵恩泽:我们要防止这个小球破,才发现兰州仿制的一个苏联的一个配方,仿制的不好,根本没做好,里头杂质太多,所以导致这个球容易破,所以等我回到北京,马上就动员大家,我们去找一个更好的表面活性剂,里头不应该有污迹,杂质不要有。所以后来在工业实验中间,我刚才讲了,他是八十完整率,我们的完整率九十四,超过苏联了,因为我们的表面活性剂,比原来苏联他原来用的那个还要好。

主持人:那算是徒弟超过师傅了。

闵恩泽:也可以这么说吧。

主持人:这个催化剂如期研制出来了吗?

闵恩泽: 三月份开工嘛,三月、四月、五月底就出来了。所以工业上,因为七月间就没有了嘛。会战了三个多月。

经过连续三个多月的生产会战,小球硅铝催化剂顺利投产,确保了国内航天汽油的正常供应。而在紧张的生产会战中,闵恩泽经常加班加点,日常的工作碰头会一般都在凌晨一两点钟举行,过度劳累无形中给他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主持人: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你生了一次大病,没有影响到这个研制工作吗?

闵恩泽:1964年就是在那个小球催化剂会战回来吧,七月间,回来不久大概是

九、十月间吧,我有过敏性鼻炎,就发得很厉害,就给我查体,一查体呢,我记得是礼拜四,那礼拜五就检查完了。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表扬说,你这个身体挺好,挺好,没有问题。到了礼拜二他们就找我了,就叫我马上去,我当时还不去,我在开会,我还不去,后来他们就打电话,给单位说要他来,所以后来我就去了,去了他们就告诉我,说肺上有阴影,

主持人:告诉你是肺癌了吗?

闵恩泽:说是结核瘤,是良性的,没有事,我的爱人也不知道,就是动完手术之后,就去针灸嘛,针灸大夫就问我,你是什么病啊,我说结核瘤,但是我就看见他翻到一个癌字,那个病历,他很紧张,他也看一下,最后盖上了,就引起我的怀疑了,后来回来我当然又去跟医生讲,他们都给我证明,说是结核瘤,都说是结核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来有段时间,因为我每半年要去查体,要去检查一次,那时候病人直接拿病历了,那时候,他就把病历交给我一看。

主持人:这个时候知道了。

闵恩泽:但是那时候已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好像没有事了。

主持人:没担心过吗,

闵恩泽:当时我也想过,一个好人也会再犯,会得癌吧,对不对,所以当时我,没引起我很大的负担,

主持人:你还不光是这一个病呢,你到后来还经历了那么多次。

闵恩泽:实际上我现在身上都有啊,我现在还有这个前列腺癌,因为这个发展得非常非常慢,现在我在吃药治疗。

主持人:您不怕死?

闵恩泽:他们告诉我,将来这个是最慢的,将来出问题不一定是它引起的。而且我也请教过很多人,所以最近我还是在治疗,在吃药,就是你还是要健康,再做工作那更就有意思.

1964年的那次大手术,闵恩泽被切除了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之后,他又先后动过两次大手术。为了强身健体,闵恩泽开始练习打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显得气定神闲。与在国外的时候相比,闵恩泽的生活条件差了不少,但他依然自得其乐,用心地投入到催化剂创新与应用的工作中。

主持人:那几十年过来,你觉得跟你留在国外的同学比,有值得你自豪的事情吗,不是说今天这个奖。

闵恩泽:当然有啊,因为过去你比如说,我感到自豪是一个就是1963年,我们有一个代表团,代表团一个团长,他是个老干部,有我,我兼翻译,我们还有一个,我那时当副总工程师,还有一个室主任,还有设计院那个总工程师,我们几个去日内瓦,日内瓦谈判了,引进成套铂重整装置,就是把成套技术买回来。

主持人:这个怎么会自豪呢?

闵恩泽:出去挺起胸口走路了,过去你在国外,你根本好像没有那个扬眉吐气的感觉。你没有挺起胸来走路过,

主持人:多大的项目啊。

闵恩泽:那时候五百多万美金啊,五百多万美金,这样去找他买,所以他对我们接待,当时国民党还有意大利领事馆,所以我们后来去意大利,他就派他的总经理,董事长的汽车给我们坐,都有保镖,每到一个地方都隔得一层楼,旁人不能进来。那是感觉到就是一个感觉不一样。

主持人:代表新中国了。

闵恩泽:对啊对啊,就是有这个感觉。

在闵恩泽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炼油催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自主创新,部分炼油催化技术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而通过反复的科研实践,原来半路出家的闵恩泽不仅成为炼油催化方面的专家,也在用科技不断地推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主持人:这个催化剂研制的成功对于我们今天的石油工业,它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闵恩泽:当时,我们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建250万吨的炼油厂,那全部用自己的技术,(炼油)要的催化技术都有了,这是第一代。那么第二代,当我们把第一代做完了之后,1964年,大概1964到1970年这一段时间,国外出现了第二代,这个第二代是跨越发展的,当然那段时间我们有工作停顿,文化大革命,停了一段科研工作。到1980年这段时期,那么有国外的新一代,还是跟踪他们,跟踪,需要的催化剂,做出来了,提供了第二代催化剂。

主持人:边学边干?

闵恩泽:还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比如说我们最先就做了磷酸硅藻土催化剂,要挤条,挤面条,我们就做了螺旋挤条机,我们把料放进去,它不朝前面跑,它朝后面跑,那当然不行了,用连续挤,挤不成了,那后来只有笨办法,就是搁一个活塞,一个一个装,装了用一个那个推,就硬挤出来。这不是很现代的,后来当然我们也开发成功了,所以就让我知道,你要做好这个催化剂,要研究设备,还有呢,就是我刚才说磷酸催化剂,第一次去大连石油七厂用?,给我打个电报,说催化剂没有活性,不反应,挤进去不变成油,我傻了。傻了后来就研究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我们做催化剂,外头结了一层壳,所以这个就,这个就进去不了,后来我们就把它敲碎,敲碎一装,好了。那么这就给我又一个教训,最后我是这样,实际上我的成就,就是党跟国家交了很多学费的。

主持人:你谈自己的病,那么严重的病你是笑着说,你谈到国家交学费的时候,你看你眼泪都差点出来,那么难过

闵恩泽:就是人生到底要干什么吧。对我,对我跟我一起工作的团队,确实因为面临着国家的发展,就提供了一个机遇,一个机会,要我们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主持人:说句境界不高的话,但是命是自己的,财产是国家的。

闵恩泽:如果你活着,你不,你无所事事,没有成就,虚来一生,那也没有意义啊,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石油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凸现,闵恩泽在国内率先倡导绿色化学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国内石化企业花高价从国外引进了两套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亏损金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闵恩泽对这两套装置进行绿色化改造,一举扭亏为盈,2005年这两套生产装置的盈利就达到了2亿元人民币。

主持人:您怎么有那么大的本事,那两条生产线亏损那么多,能够扭亏为盈?

闵恩泽:现场诊断,把把脉,看看啥毛病。大概组织二十几个专家吧,都是权威,都很有名的同行。就去了,就诊断,诊断完了就要开方子啊,吃啥药啊,基本开了两个方子,一个就是要增效降本,因为当时进口的己内酰胺八千块钱一吨,他们的生产成本一万一,越开得多越亏本是这么一个局面,所以你要降本增效。然后呢,就要开稳开满,为什么亏那么多,它根本开不好,开开就停啊,消耗自然大啊,

主持人:您只管技术呢还是所有的工作都管?

闵恩泽:你不可能只管技术对不对,我把我定位定得很正确,我一直这么说的,我是什么,咨询、参谋,现场指导,主意还是他们定的,

主持人:搞专业的,应该是个性比较强,应该是自己很有主意,

闵恩泽:要处理好团队的关系,人际关系有几个要点,第一有诚信,别人相信你,所以我只要答应别人,不管大小事情那我都是一定要给他办,那我都记在心里面,不成也告诉他,第二个要宽容,所谓宽容的意思那肯定有些人是会反对你呀,跟你不同的意见啊,那就很自然的嘛,你一定要对他们很宽容,另外还要尊重他们,要平等待人,这样大家才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帮助他们出成果,你不要老想成果都在自己身上,帮助他们出成果。那么慢慢呢,你就能形成一些团队,你可以调动很多的力量来,大家一起来工作。

尽管已经84岁了,闵恩泽依然工作在石油化工科研的第一线。2008年初,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原油紧缺、油价上涨的压力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可再生能源。年过八旬的闵恩泽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创新,他主动承担起了生物柴油的科研项目。

主持人:大家也非常关心,您的生物柴油现在进展怎么样?

闵恩泽:第一个要有原料,原料问题,就是生物质,那么现在的国家政策也很明确,不能够跟粮油争地,那么过去用菜籽油,棉籽油我们都做过,现在肯定是这些都不能做了。现在首先要做的就要利用退耕还林的工程,生态林建设,做一个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世界上都在做的,是一个叫小桐子,叫(麻疯树)我们四川、云南、贵州这一带还包括海南岛也有,东南亚,印度这带,他们都在,国外也在种这个。一句话呢,这个就是要有资源,但是这个资源有一个培育过程,不是说你现在想要就有,你得三年五年十年,慢慢这个才有,才有个过程。

主持人: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啊,什么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用上

闵恩泽:现在是示范装置呢,我们中石化在贵州有一套五万吨的,最近我去参加评审,然后中海油,都交给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在海南岛有一套,他的是六万的,他也用我们的技术,就是然后中石油呢用国外技术建一套,所以这个我也面临一个要比高低的局面了。/当然现在我们有好多民营企业都在生产,生产但是他们不是很规范,还有不能够污染环境,这个技术必须是绿色技术。你真正要上加油站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当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说等于是要2010,你看今年都。

主持人:2008年了。

闵恩泽:我们已经很紧张了,全世界搞这个生物柴油,因为它对社会有好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等等,国家应该确实要资助这一块,但是毕竟要自立啊

工作之外,闵恩泽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喜欢散步,也喜欢做家务,闵恩泽的妻子陆婉珍也是中科院院士,从1950年结婚至今,这对“院士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春秋。

主持人:那您夫人也是院士,一门两院士,是她照耀您呢,还是您照耀她呀?

闵恩泽:过去她是我们总务兼财务,所以确实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我也觉得我不能整天都想这个催化剂,对不对,还得变换着生活方式,所以最近呢,早饭,我起来得早,我就去做早饭,这些事情。然后现在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现在腿迈开得不够,所以我就把家里面这些分散的东西,给它送回厨房啊,去送回去,多走点路吧。那么她现在整个看来,她的身体情况还是比我好,所以我从院里面回去,不是有很多资料嘛,我提不动,我都交给她,我说你给我提回去。就是我们互相依靠了现在,那最近呢反正有些事情我都听她的,比如说散步,一会我想这边走,一会她想那边走,现在我都不,你要走我就跟着你走,你要往东走我就往东走。但是有些原则的问题,我还是得跟她说清楚啊,

主持人:以您的年龄,以您的身体,我们觉得您休息休息也很好了。

闵恩泽:这个工作现在变成了自己的嗜好,就是这些事情做了之后也很高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成就感

主持人:那照您的意思,您就歇不下来了?

闵恩泽: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创新,我们的几十年的创新的案例,把它总结出来,因为这个事很重要,这个是温总理讲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领军人才,把这个做出来。所以我现在基本上是想一个就是写好这本书,或者办一些研讨班,培养人才,第二个就是力所能及的把明天、后天的一些工作,有基础的再做一做。 (来源:央视面对面)

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

——记谢家麟的科研人生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和技术方面的研究,领导过数项加速器建造工程,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50年代初在美国领导建成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1955年回国后,谢家麟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加速器研究部副主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

60年代初研制成功中国肪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和中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等,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在此时期领导国防任务中子管的研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1986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预研和建造。

1990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谢家麟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在获奖人员中排名第一。1995年,获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年逾古稀的谢家麟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近20年来,他又研制成功多种尖端技术的“混血儿”自由电子激光,使用创新的“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在80岁高龄后还研制成功一种实用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通过简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既提高了性能,又降低了造价。

通过在加速器领域的研究和建造,谢家麟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中国实验核物理,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和电真空工业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发表过研究论文数十篇,并与赵永翔合著《速调管群聚理论》一书、主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一书、与杜祥琬合编《1997自由电子激光国际会议论文集》、另著有《加速器-创造发明的故事》一书。

吴良镛:毕生劳碌为民居

他主持过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他就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

不遗余力参与实践

作为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一直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多年来在教学之外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参与建设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他积极参与**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了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

从1978年起,吴先生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使他达到了规划生涯的巅峰。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这里的环境却是与诗意毫无关系的另一番景象。以胡同里的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高达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面对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地区,他和学生们先后出了上百张施工图。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加之以前的研究积淀,“有机更新”的原则最终得以确立。在他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

由于理念到位,行动有力,菊儿胡同改造迅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

1990年,英国一位知名建筑评论家曾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吴先生认为,这才是菊儿胡同改造的实质所在。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担忧城建陷入误区

2008年,吴良镛因为太过劳累,病倒在工地上。接下来的两年里,吴先生一直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城市建设。 吴先生认为,现在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比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等。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经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们在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时,就先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把其定位为一座具备特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建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从而创造出一种欢乐的圣地感。”吴良镛说。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在带给国人新鲜感的同时,却因未经消化而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这个问题也很让吴先生头痛。“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吴先生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建筑师、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

创建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以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现在我们城市建筑方面的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通过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教育,甚至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建筑,形成“广义建筑学”,在专业思想上得到解放,进一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思考。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了《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植根于地方文化与社会、直至覆盖心理范畴的多层次的技术体系;将美术、手工艺以及工业设计与建筑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进入新世纪,他发表了著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了整体、统筹的思想。

“要看到人居环境科学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学科,看到它将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迈进的大趋势。 ”他总是这样告诫同道。

推荐第10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汇报内容(材料)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汇报内容

配音PPT格式要求:PPT应在我办提供的演示环境下正常运行,并且为非压缩版本。操作系统:Windows 7,默认软件:Office 20

10、暴风影音2014。建议制作成视频文件格式

各奖种项目电子演示稿的主要汇报内容建议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项目背景。简明扼要介绍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

二、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及其在科学理论、学说或研究方法与手段上的创新。

三、他人评价和引用情况。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他人评价和引用情况。

四、对促进学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五、每位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主要介绍前三完成人贡献。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项目背景。简明扼要介绍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技术内容和发明点。

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项目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先进性对比。

四、知识产权情况及他人评价。

五、推广应用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应用推广和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作用和意义。

六、每位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主要介绍前三完成人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背景。简明扼要介绍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技术内容和创新点。

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项目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国内外同类技术先进性对比。

四、知识产权情况及他人评价。

五、推广应用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应用推广和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作用和意义。

六、每位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主要介绍前三完成人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项目

一、项目背景。简明扼要介绍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内容和创新点。详细介绍内容的科学性,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

三、普及情况、实施效果及社会评价。

四、社会效益。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的作用,对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产生的影响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候选人基本情况。

二、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包括主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要点,发表的论文、论著及引用情况,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获得的科技奖励情况等。

三、科技界及社会对候选人的评价和反映。

四、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人才培养情况。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一、候选人基本情况。

二、候选人主要贡献(应当包括下列主要贡献之一):

1、与本市的个人或组织合作研究、开发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向本市的个人或组织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所做的重要贡献;

3、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所做的重要贡献。

第11篇:科学技术奖填报要求

填写说明

1、《申报书》规格为标准A4纸,竖向装订。

2、申报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申报同一成果须加盖每个申报单位公章,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仅对申报单位授奖。表格行数可自行增加。

3、《主要完成人员》应按《办法》第二十条限定的名额,标明序号以横书形式由左至右填写。

4、《推荐单位意见》指地方、行业协会及具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填写推荐意见。

5、《任务来源》指申报的成果在研究期间是属于何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

6、《计划名称及编号》指申报成果在科研计划中的名称和编号。

7、《研究(制)起止时间》指申报成果从开始研究到通过评价的时间。

8、《成果用于生产时间》指成果正式投入运营及工业性生产或技术措施正式用于生产实践的年月。

9、《申报等级》指按“办法”中规定的条件和要求,申报单位申请授奖的等级。

10、《本成果曾获何部门何种奖励,奖励等级及奖金》指该成果在申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前,是否曾获奖项及其等级、奖金额。

11、《申报成果的详细技术内容》此部分是审查、评审该成果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重要内容,请简明、准确、完整填写。其中凡涉及保密的内容,必须在有关文字下方标以横线。纸面不够可另纸附页。

12、《成果的主要用途、技术原理》字数5000字以内。

13、《成果科技创新性》应简明、准确、完整阐述成果在关键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创新程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总体技术中所占比重。1000字以内。

14、《成果总体技术含量》对成果的主要性能参数,技术经济指标和总体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已有同类先进技术比较的全面情况。1000字以内。

15、《成果经济效益》指采用新成果所产生的直接(一次)累计净增经济效益和年均净增经济效益(两者同时列出),同时说明计算指标的依据和列出计算经济效益的方式,并列出主要的生产和应用单位的名称。1000字以内。

16、《社会效益》指申报成果在投入生产后,所产生社会效益。如系在促进技术跨越,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方面的作用,及推广后对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1000字以内。

17、《附件目录》指申报成果必须具有的各附件,并按顺序装订。

18、《成果在应用部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证明》由成果的使用或生产单位填写,如系经济效益证明必须加盖出具证明单位的财务章。

第12篇:广西科学技术奖项目

2018年广西科学技术奖项目 形式审查补正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需补正的项目通知方式

1、提名单位登录提名系统的“提名单位(专家)提名”入口,点击下载本提名单位的补正通知单,及时通知各补正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登录系统进行补正。

2、各补正项目完成单位登录提名系统的原填报入口,要求补正的项目在“存在问题”处可看到补正内容,不需补正的则为空。

二、提名系统项目补正开放时间、对象及要求

1、系统补正时间为2018年7月13日17:00起至7月20日18:00止,只对在“存在问题”处显示有补正内容的项目开放,未显示补正内容的项目不设置修改操作权限,即只有需要补正的项目单位方可进入系统进行修改。

2、需补正的项目完成单位用原项目编号及密码登录提名系统,只能对所提出的需补正问题进行针对性补正,不可对其他未涉及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替换,不可另增其他新的知识产权、标准、论文、第三方评价证明。

重要提醒:

①补正项目无需经过原提名单位(专家)在系统上进行操作,完成单位修改完毕并提交后即完成系统补正,不需提名单位(专家)再提交提名。

②非要求补正的材料不予接收,自行修改系统上的电子版导致原纸质材料与电子版不一致的,项目按不合格处理。

1 ③系统未设置再次返回修改的功能权限,也不可再由提名单位(专家)退回。请认真核对再慎重点击“提交”,提交后不可再返回。

三、补正步骤

1、补正内容属提名书主件的,在系统中对应页修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对详细内容部分再进行修改,故页数不涉及增减)。

2、属提名书附件的,需重新扫描上传并替换原存在问题的附件。

3、修改或上传完后点击“提交&查看提名书”页的“生成PDF草稿”按钮,查看生成的PDF草稿,确认补正完成后点击“提交提名书”按钮,稍后点击下载新生成的正式PDF文件,打印修改部分对应页并替换纸质材料(详见

五、补正纸质材料提交)。

四、页码增减说明

补正内容涉及附件页数增减的,需修改附件材料目录(在系统上的“附件清单”处修改),打印提交此目录页纸件(须是系统生成的PDF页);补正材料附件部分的页码增加的编为“xx-1页、xx-2页”,需另附一份A4纸件的“页码增减说明”,对全部增减的纸质材料进行说明(其他非增减材料的页码(含替换页)不需重新说明变更后的页码)。

格式附例:“因原项目材料存在问题,补正后页码作如下变更:原纸质材料第9页、第50-58页删除;增加第20-1页、20-2页。其他页码不变”。由第一完成人在该说明页签名(不需另盖公章),随补正附件替换材料一起提交。

因奖励评审为审阅电子版材料,纸质材料用于核实材料的真实可靠及存档,补正时页码有增减的附“页码增减说明”已能起到保证纸质材料完整性的作用,故原纸质材料不需再拿回修改页码。

五、补正纸质材料提交

只需提交针对补正问题进行修改替换或补交的纸质材料,不需提交

2 整套或补正问题外的材料。补正材料不需装订、不需另外盖公章,用回形针别好,在首页上角用铅笔注明项目编号(529800xxxx),于2018年7月23日18:00前送(寄)至广西科技情报所业务大厅(南宁市星湖路24号,联系人:郭翔,邮编:530022)。

六、因项目已经过专家形式审查,故不能再增加新的附件材料。有下列情况者,将不再予以第二次补正,项目不送评:

①未按要求进行补正的。

②修改补正通知要求以外及未涉及的其他内容的。 ③补正后仍不符合规定的。

④因补正修改出现新的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例如:人员重新调整后新的人员不符合报奖通知要求的)。

⑤补正的纸质材料与系统填报、上传内容不一致的。

形式审查需补正问题如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请与我们联系核实。联系电话:0771-53301

24、5306295,联系人:张天、郭翔。

附:补正部分类别问题处理参考办法

1、保密项目填“是”

——在提名系统上修改,打印该页(须是系统生成的PDF页)替换纸质材料。

2、完成人不符合规定(非原成果评价前5完成人之

一、非代表性论文作者等)

——在提名系统上修改,打印重新调整后涉及变动的对应完成人情况表(须是系统生成的PDF页)、重新签名盖章替换纸质材料。

3

3、未提供完整证明文件(如第三方评价证明、知识产权未提供完整文件)、缺页

——重新扫描完整附件并上传,补交缺页部分(无法补的则须删除,不可另增其他新的证明)。涉及附件页数增减的按本文正文第四点所述办理(页码可编xx-

1、xx-2),下同。

4、不符合要求的知识产权、标准、论文(未授权、未发布实施或非完成人(单位)编制、未公开发表的学会学位论文、发表不足两年等) ——在提名系统上对应情况表中删除(注意:不可另增其他新的知识产权、标准、论文),将对应附件删去不符合规定内容后重新扫描上传;打印提名书主件上该情况表页(须系统生成的PDF页,需签名的重新签名)并替换。

5、未提供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知情同意报奖证明等附件或原附件内容不全、未按要求出具

——将相关附件扫描上传,补交纸质材料(页码可编xx-

1、xx-2)。

6、附件为非规定类别附件、非合法有效的成果证明

——删除对应的原扫描上传附件或删除其中非规定部分内容后重新扫描上传,提交删除部分页码增减说明(按本文正文第四点所述办理)。

7、主要完成人(单位)情况表所填信息有误、与公章不符、非系统生成PDF打印页

——重新打印相应页盖章、签名(须是系统生成的带水印的PDF版)替换。

8、发表论文未提交封面、目录

——提交封面、目录。无法补正的,由第一完成单位出具情况说明,并承诺所提交的论文已正式发表,且内容属实。加盖第一完成单位公章及签署日期。

4

9、未提供原件

——将原件纸质材料(盖红章或签名件)补交。

10、曾获科技奖励情况非市级以上政府科技奖励或登记的社会力量设奖 ——在“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表中删除对应项,重新打印系统生成的此页PDF;同时删除原来扫描上传的附件中相应内容,对纸质材料删除页进行说明。

11、未签名、未盖章、未写日期

——重新打印相应页盖章、签名(须是系统生成的带水印的PDF版),替换纸质材料;也可带公章或由本人(凭身份证)到材料受理处说明情况直接在原件上盖章或签名。未写日期的可由完成单位联系人前来办理。

12、未扫描上传附件或纸件与电子版不符

——将相关附件扫描上传(注:不可上传补正要求以外的新附件)或重新提交与电子版一致的纸质材料。

13、装订有误或未编页码、页码有误 ——到材料受理处直接处理。

5

第13篇:科学技术奖填写说明

填写说明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适用于《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设立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

二、三等奖项目的推荐,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当年发布的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并提交相关评价证明材料。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1至第11部分)和附件(第12部分),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正文内容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不小于18磅。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1至第11部分)和附件(第12部分),电子版推荐书经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审核后,使用推荐系统生成带水印、页码及项目编号的书面推荐书,书面推荐书应与电子版推荐书一致。推荐书中需签名和盖章的部分,在系统生成的书面推荐书上签名或盖章。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需另加封面。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具体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专业评审组:指项目参加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时的分组。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共设16个专业评审组:农业评审组、林业养殖业评审组、国土资源评审组、轻工纺织评审组、工环保评审组、金属非金属材料评审组、机械评审组、动力电气评审组、电子信息评审组、工程建设评审组、医疗卫生评审一组、医疗卫生评审二组、医疗卫生评审三组、基础研究评审一组、基础研究评审二组、软科学标准计量评审组。项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员应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认真选择项目最为适宜的专业评审组。

各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详见《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

(二)类别:指项目参加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时的类别。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共设5个类别: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基础研究。项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员应根据以下内容认真选择项目最为适宜的类别。

1.技术发明类项目: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经实施,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

2.技术开发类项目:在技术开发中完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经一年以上的实施应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技术推广类项目:将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大规模地应用推广,并在适应性研究、技术配套等方面有所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社会公益类项目:在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科学技术普及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资源调查和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科技决策咨询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重要成果,其整体技术已应用推广一年以上,创造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基础研究类项目: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取得重要科学发现。

(三)省级成果登记号:指该项目成果进行省级科技成果登记所取得的编号。

未进行登记的成果,请与成果登记部门(地址: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B319 电话:029-81292855)联系。

(四)受理编号:由系统自动生成。

(五)项目名称:技术发明类项目名称应围绕核心发明的技术内容,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名称应围绕核心创新内容,基础研究类项目名称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内容和特征,不得出现企业名称和具体商品品牌等字样。不超过30个字。

(六)主要完成人:姓名及排序由系统根据第八部分《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七)主要完成单位:单位名称及排序由系统根据第九部分《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生成,书面推荐书应在此栏加盖所有完成单位公章。

(八)推荐单位(或专家):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推荐单位填写。若选择专家推荐,系统将在第十部分生成《推荐专家意见表》。经单位推荐的书面推荐书应在此栏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九)推荐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

(十)学科分类名称及代码:在推荐系统中根据项目的主要科学发现、发明、创新点选择所属学科,按重要程度顺序填写,最多可以填写3个学科名称,原则上应填写到三级学科,如果所列三级学科不能准确反映项目所属学科,可以填写到二级学科。选择学科分类名称后,学科代码由系统自动生成。

学科分类及代码可自行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

(十一)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门类填写。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可自行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1)。

(十二)任务来源: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任务来源(可多选)。1.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项目;

2.部委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国务院各部委下达的任务;

3.省市自治区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由省、市、自治区下达的任务;4.基金资助:指以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企业:指由企业自行出资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

6.国际合作:指由国外机构、个人委托或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

7.自选:指项目完成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利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8.其他: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项目,如:其他单位委托、非职务项目。

(十三)计划(基金)名称和编号:指“任务来源”中选择的各类计划的名称、具体项目的名称和编号。如:“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粉煤加压气化加料技术的研究(2004K08-G3)”。应按重要程度顺序填写,不超过300字。

(十四)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填写立项、任务下达、合同签署等标志项目开始研究、研发的日期;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完成时间填写项目整体通过验收或正式投产日期,基础研究类项目完成时间填写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最近1篇发表的时间。

二、项目简介

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应包含项目主要技术内容、专利的申请及授权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推广及效益的情况等,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包含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科学价值、被引用及评价情况等。不超过1500字。

三、项目详细内容

(一)立项背景:应简明扼要地概述立项时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状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局限性及立项目的。不超过1500字。

(二)详细科学技术研究内容:该部分是推荐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项目、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凡涉及该项科学技术研究实质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直接叙述,一般不应采取“见附件”的表达形式。上传的文件不超过8页。

本栏目应根据项目的特点,按所推荐的类别叙述: 1.技术发明类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叙述:

(1)总体思路:根据立题目的,从总体利用哪些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继承已有科技成果的哪些长处,解决哪些不足,创造出什么样的新发明成果。

(2)技术方案:写明发明成果的技术核心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 按照不同的发明类型,可参照以下提纲:

①对于产品发明:包括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及生物新品种等。其基本写法按结构描述,一般写四点:[1]按结构图(装配图、剖面图)从静态到动态作总的描述,静态用以说明构成发明的组成部分,动态用以说明动作程序;[2]画出关键部件图作深入描述,包括特殊加工工艺、特殊材料、特殊调试技术等;[3]列出性能指标;[4]构成发明的其他内容。所有机械图均不注尺寸,但应按比例绘制并标出图序,注出零部件的名称。

②对于工艺发明: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其基本写法按相应步骤及实现条件描述其特点,一般写四点:[1]基本原理。已知的原理只需写明采用了什么原理,新的原理要列出结论性公式(不写推导过程);[2]说明实施步骤。如工艺流程、安装步骤等;[3]实现的条件;如工艺条件、使用的原料等。[4]完成动作所采用的设备。对于构成发明的特殊装备,还应参照产品发明的写法,进一步详细描述其特征。

③对于材料发明: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一般写四点:[1]组成成分。包括各物质元素的名称、特性、配比及结构式;[2]合成方法或者制造工艺。包括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含最佳参数);[3]完成工艺所需的特殊设备(参照产品发明写);[4]物理化学性能。

(3)实施效果:详细填写实施的范围、规模、已达到的效果,简明阐述预期效果和对专业技术发展起的作用意义等。包括专业水平提高、工艺过程简化、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工效和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

2.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叙述:

(1)总体思路:简要阐述针对立项目的,采用哪些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哪些技术问题,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成果。

(2)技术方案与创新成果:详细阐述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步骤,应用了哪些理论、技术和方法,在技术开发、推广、产业化或实施过程中,攻克了哪些关键技术,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3)实施效果:应简要阐述该项技术转移的阶段、成果转化的程度、应用范围及推广情况。按照项目的分类,在阐述中应有所侧重:

①技术开发类项目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重大工程联合攻关和管理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行业技术跨越的促进作用。

②技术推广类项目突出推广组织手段、因地制宜方面的创新,在本行业、本地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作用,对行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公益类项目突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在本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情况以及对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基础研究类项目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1)总体思路:是指该项科学研究的总体构思,采用哪些新思想、新研究方法,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成就。

(2)研究成果:写明主要学术观点,着重在自然现象和规律发现,在科学理论上的创见。详细写明利用哪些理论、提出什么样的新理论,研究及实验论证过程中的新方法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上的创造性成就。

(3)实施效果:详细写明在国内外何类何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及被他人引用和评价的情况,以及在学科发展上起到的推动作用和意义等。

(三)发现、发明及创新点: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无需用抽象形容词。每个发现、发明及创新点的提出须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不超过1500字。

1.技术发明类项目发明点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技术。发明点应以发明专利和查新报告为依据,发明的原理、效果、意义不要列入。

2.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创新点是指在研究、开发、推广以及产业化中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和采用的关键技术。

3.基础研究类项目发现点是指阐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方面的发现。即自然现象规律的新认识,科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原理、机理的进一步阐明;通过基础数据的积累科学总结出的规律性新认识以及研究方法手段上的创新等。

(四)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技术比较:项目类别不同,本栏填写内容不同。可列表进行对比,上传的文件不超过5页。

1.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应就推荐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当前的国内外最先进的同类研究和同类技术用数据或图表方式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项目现阶段还存在的技术局限性及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2.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就推荐项目的总体学术水平、研究的系统性、理论的创建程度、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与当前国内外先进的同类研究进行全面比较,并进行综述。

(五)推广应用情况(推广应用与他引情况):

1.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应就项目的生产、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综述,项目整体技术应正式应用一年以上;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审批的,应在获得行政审批后应用一年以上,如:新药、医疗器械、动植物新品种、农药、化肥、兽药、食品、通信设备、压力容器、标准等;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类的项目,工程须验收三年以上。不超过1500字。并填写《推广应用单位情况表》(不超过10家)。

2.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就推广应用情况及代表性论文专著被引用有关情况进行综述,重点突出本项目“代表性论文专著”的研究内容被国内外同行在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以及专著中他引的引文。不超过1500字。并填写《代表性论文他引情况表》(不超过10条)。代表性论文专著所列全部作者之间的引用,属于自引,不得列入。

(六)直接经济效益:指项目主要完成单位近三年取得的经济效益,应填写项目主要完成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并说明计算依据。不超过1000字。

(七)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指项目应用推广后,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外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改善人民文化物质生活及健康水平、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合计不超过1500字。

四、第三方评价

填写除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和具有直接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第三方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内容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或公信力的评价,如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检测报告、鉴定结论、验收意见,或他人在学术刊物或公开场合发表的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不超过3000字。

五、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应填写获得下列类别奖励情况:

(一)设区市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二)经备案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应填写直接支持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和创新点成立且已授权的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不超过10件)。应按与主要技术发明和创新点的密切程度排序。

对于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类别选择发明专利,然后依次填写发明名称,国家(地 区),专利号,授权公告日,专利证书上的证书号,发明人,专利权人以及专利的有效状态。对于其他知识产权,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相应栏目,发明人一栏可不填。本表所列知识产权用于报奖的情况,应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由项目第一完成人签字承诺。

已申请但尚未取得授权的知识产权不在此表填写,可计入第十一部分《其他统计信息表》。

七、论文专著目录

(一)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支持本项目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的详细情况(不超过8篇),并按重要程度排序。所列论文专著仅限于国内立项或以国内为主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且应公开发表一年以上。论文发表时间可从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国内作者”指该论文公开发表时所署名的所有国内作者。对于某些学科论文没有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概念的,表格相应栏目可不填写,但要在本页“补充说明”中加以说明。本表所列论文专著用于报奖的情况,应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知识产权应归国内所有且不存在争议,由项目第一完成人签字承诺。

(二)主要论文专著目录: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与本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主要论文专著的详细情况(不超过20篇,含已列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且填写顺序与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保持一致)。所列论文专著应公开发表一年以上。

在推荐书其他部分出现的论文他引统计次数,须是上述主要论文专著的他引统计情况。其他论文专著的他引统计情况不得列入或出现在推荐书中。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是核实主要完成人是否具备条件的重要依据,应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相关规定,所列完成人应为中国公民。主课题的验收、鉴定专家组成员不能作为完成人。推荐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超过11人。

技术发明类项目前三位完成人应为所列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当发明人少于三人时除外),其他完成人一般也应持有知识产权(含论文专著等)。

基础研究类项目完成人应是“代表性论文专著”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在“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有署名。

(一)创造性贡献:应如实写明该完成人对本项目独立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并与“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栏中的内容相对应。应写明本人对该项目“发现、发明及创新点”中所列第几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列出支持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该旁证材料应是支持本项科技创新的附件材料之一。不超过400字。

(二)本人签名:应确为完成人本人所签。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代签,应在附件中提交委托书。

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是核实主要完成单位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相关规定,所列完成单位应为法人单位。推荐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不超过5个。

应在书面推荐书“单位名称”栏内加盖完成单位公章。

主要贡献:指完成单位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人员和服务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不超过600字。

十、推荐单位意见和专家推荐意见

(一)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写此栏):

本部分应由推荐单位填写,并在推荐单位盖章处盖章。

推荐单位应认真审阅推荐书材料,审查完成人资格。推荐意见应包括: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确认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推荐前的公示情况,并对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写明推荐理由和建议等级。不超过600字。

(二)专家推荐意见(单位推荐不填写此栏):

本部分应由推荐专家填写,并在推荐专家签名处签名。

推荐专家应认真审阅推荐书材料,审查完成人资格。推荐意见应包括: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确认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推荐前在完成人所在单位的公示情况,并对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写明推荐理由和建议等级。不超过600字。

十一、其他统计信息

专利、软件著作权数:应填写各类知识产权的统计信息,其中“在申请专利数”不含已经取得授权的专利数。

标准、规范:应填写已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的统计数。

论文专著情况:填写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数以及被SCI收录和国内外他引数。 科研投资情况:不包括土建投入的科研投入。应与项目基本情况表中“任务来源“对应。 十

二、附件目录及附件

(一)附件目录:根据推荐书提交的附件材料列出详细目录,按附件顺序填写。

(二)附件:指项目支持佐证主件相关内容的证明文件和辅助补充材料。不同类别的项目应根据主件内容提交相应的支持材料。附件材料分为科技成果登记表、知识产权证明、论文专著证明、推广应用(引用)证明、第三方评价证明、获奖证明、合作关系说明和其他证明等8种类型,项目类别不同,附件结构及内容不同,附件合计不超过60页。

提交的电子版附件只可采用DOC/DOCX/PDF/WPS格式文件(图片文件应放到DOC/DOCX/PDF/WPS格式文件中),一个附件类型对应一个文件,可能包含多种材料的,请将同一附件类型中的各种材料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应尽量上传原件的彩色版本,文件大小不超过20M。

书面推荐书中附件可黑白打印,但内容应当清晰可辨。书面推荐书原件中应用证明必须加盖红章,应用证明及其他部分可根据情况使用原件替换由电子版推荐书打印出的附件,替换的内容必须与电子版推荐书保持一致,不得加页。

电子版推荐书应按以下顺序提交附件,书面推荐书附件应按以下顺序装订:

1.科技成果登记表:指进行省级科技成果登记时所填写的《科技成果登记表》首页。2.知识产权证明:指主件第六部分所列的已获授权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材料,包括专利说明书首页(摘要页)、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证书及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等。顺序应同《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3.论文专著证明:指主件第七部分所列的代表性论文专著。论文提交首页;专著提交首页、版权页、文献页。提交的论文专著应当公开发表一年以上。合计不超过8篇。顺序应同《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表》。

4.推广应用(他引)证明:指主件第三部分第

(五)、

(六)、

(七)条的支持材料。

(1)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应提交项目整体技术应用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支持主件相关栏目填写的数据,且能证明项目整体技术已正式应用一年以上;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审批的,应在获得行政审批后应用一年以上,须提交批准文件的复印件;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的项目,工程须验收三年以上,应提交整体工程验收报告。

有经济效益的应用证明应经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直接经济效益”由项目完成单位出具应用证明,加盖财务专用章;“间接经济效益”由项目完成单位之外的推广应用单位出具应用证明。

顺序应同《推广应用单位情况表》。

(2)基础研究类项目应提交推广应用证明和他人引用检索报告结论,及国内外重要出版物中引用或被其他传播方式使用的证明材料。引文可提交首页和引用页、文献页,专著提交首页、版权页及引用页文献页。顺序应同《代表性论文他引情况》。

应用证明必须加盖应用单位(法人单位)公章。要求提交原件。 应用证明样表见“附件清单”列表。

5.第三方评价证明:包括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检测报告、鉴定结论、验收意见、结题证书等,或他人在学术刊物或公开场合发表的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

6.获奖证明:指项目曾获得的主要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文件或证书,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不符合规定的奖励不列入。

7.合作关系说明: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2个及以上的,应提交合作协议、技术合同(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表)等合作关系证明材料或提交合作关系说明。合作关系说明应就项目合作时间、合作内容、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进行说明,加盖各合作单位公章。

8.其他证明:其他相关证明,如旁证该项目科学技术创新情况和社会影响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公信力的原始数据文件或学术性旁证材料。

第14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从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性质来讲,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

授奖条件

(1)技术创新性突出;(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3)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候选人条件

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应当是具备下列条件的项目主要完成人:(1)提出并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2)在解决关键的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贡献;(3)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做出创造性贡献;(4)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候选人按贡献大小排序,并在限额内产生。如果在项目完成中仅从事协调和组织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

候选单位条件

国家科技进步奖候选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并对该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如果只是提供资金,不能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列为获奖候选单位。政府部门一般不应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单位。但对于技术开发类中推广应用先进成果和高新产业化的项目,政府部门如作为组织者、实施者又确有实质性重大作用的除外。

等级标准

国家科技进步奖设

一、二两个奖励等级。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总体技术水平、已获经济或者社会效益、潜在应用前景、转化推广程度、对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评定。

第15篇:思想品德中考时政热点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中考时政热点之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关键词】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2年1月14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向关心和参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抢占科技制高点,就是争夺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要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材料二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

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考点链接】

1.党和国家为什么要举行科技大会并重奖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解析: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技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用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表明实施科教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强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⑶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

3.除了重奖科学家之外,怎样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大动力?

解析:优先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4.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学习? 解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本领,立志报效祖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真题链接】

例1:(2010·山东烟台)“绿色证书”通常被称为科学技术资格证书,最近调查表明,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平均年收入高出30%。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农民要增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 B.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能够增加经济效益 D.获得了“绿色证书”的农民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绿色证书”揭示出农业发展要加强科技培训,增加积极效益。A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现实国情;C正确切题;D与题意无关。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C。

例2:(2011·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学们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了解不多,于是展开了一场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如下探究活动: 【认知明理】

材料一

2011年3月,广东省委书记说:“广东在经济转变过程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广东省发改委人士也提到,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十年增长趋于缓慢。

⑴材料说明了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做什么?这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战略?

【理解分析】

材料二

2011年1月13日,首届“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评选揭晓: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被授予首届“南粤功勋奖”,奖励3000万元;“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作品创作与推广团队等被授予首届“南粤创新奖”,奖励500万元。

⑵广东设立“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关系?

【实践探究】

材料三

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学生小招,从小热爱科学和发明创造,在短短8年里,有十五项发明创作,其中七项获国家专利;60多个奖项,其中国际级金奖1个、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18个。他连续十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被推荐为广州市首届“小道德模范”候选人。

⑶结合材料,请探究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设问进行回答。第⑴问要求谈广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所以要求注意材料一中任务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其中的关键词是“创新”,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该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能力。这种做法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⑵问考查设立奖项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学生可以从设立奖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广东自主创新 ,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两方面回答。第⑶问属于开放性设问,重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结合题中材料提出自己的具体做法,只要能够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来谈做法即可,鼓励大家大胆创新,但是不能偏离主题。 参考答案:

⑴重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体现了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⑵①广东设立“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重奖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目的就是鼓励自主创新、激发个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科技创新热情、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在全社会掀起科技创新的热潮,从而促进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②广东设立“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客观上要求广东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而设立“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就是广东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具体体现。 ⑶①材料中小招从小热爱科学和发明创造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事迹,高速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观察、敢于质疑,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②材料中小招被推荐为广州首届“小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告诉中学生应该:努力提高思想到底素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提高心里的承受力,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关爱社会,回报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热点设题】

1.2012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表明我国(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③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 ④已成为创新型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0年9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每年评审一次的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从2010年起奖金有所增加,其中的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翻番,由原来的50万元增加至100万元。这样做( ) ①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②会导致两极分化,使收入过分悬殊 ③能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 ④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010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创新新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召开“两院”院士会议是落实 战略的需要。

⑵为什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B 2.D 3.⑴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⑵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飞跃。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坚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6篇: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2017年度)

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材料质量,便于推荐单位严格审查把关,现将2017年度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印发,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推荐单位在填写和审查推荐书时严格执行。形审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提交评审。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所列主要发现点(含论文、专著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

2.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出版)年限不足三年(即2014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

3.完成人是2015年或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

4.完成人不是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

5.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6.完成人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签名且无说明;

7.完成人工作单位、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盖章;8.第一完成人未在《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的承诺处签名; 9.代表性论文专著知识产权归国外所有;

10.未提交代表性论文专著内容复印件的,或篇数超过8篇;11.未提交代表性引文专著内容复印件的,或篇数超过8篇; 12.他引次数统计超出代表性论文专著;

13.完成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一栏未写明本人对科学发现所做的实质性贡献;

14.未按要求提交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知情同意证明》;

15.未按要求提交《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6.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1 17.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所列主要发明内容(含专利、论文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

2.完成人是2015年或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

3.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或应用不足三年(即2014年1月1日之后应用);4.按规定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者行政审批时间未满三年;

5.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6.完成人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签名且无说明;

7.完成人工作单位、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盖章;8.第一完成人未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的承诺处签名;

9.完成人未提交证明材料证明本人贡献,前三位完成人不是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当发明人少于三人时除外);

10.未提交核心知识产权有效证明材料;

11.应用证明法定代表人未签名或未加盖法人单位公章;

12.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一栏未写明本人对技术发明所做的实质性贡献及支持完成人贡献证明;

13.未按要求提交《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4.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15.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所列主要创新内容(含专利、论文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授奖;

2.完成人是2015年或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

3.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或应用不足三年(即2014年1月1日之后应用);4.国家或省部级计划立项的项目,未提供整体项目验收报告复印件;

2 5.应用证明法定代表人未签名或未加盖法人单位公章;

6.未提供特殊需要的证明材料:包括土木建筑工程类项目未提交工程验收报告,或工程验收报告时间不满三年;按规定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或者行政审批时间未满三年;工人农民技术创新项目未提交完成人身份证明;

7.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

8.完成人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签名且无说明,或完成单位未在《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签名盖章;

9.完成人工作单位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时,未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盖章;

10.第一完成人未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的承诺处签名;

11.科普作品出版时间不足三年(即2014年1月1日之后出版),或出版时间在2000年以前;

12.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一栏未写明本人对科技创新内容所做的实质性贡献及支持完成人贡献证明;

13.未按要求提交《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4.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15.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未提供书面推荐书原件;

2.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3.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4.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 1.未提供书面推荐书原件;

2.推荐单位(推荐专家)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章(签名);3.缺少必备附件;

4.电子版推荐书与书面推荐书不一致;

5.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第17篇: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在矿山及相关的技术服务行业(简称“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促进行业科学技术进步,规范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简称“科技奖”)的组织申报以及配套奖励。

第三条 联盟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开展科技奖评审活动。 第四条 联盟鼓励联盟成员自行通过联盟以外渠道申报国家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和行业科技奖。

第五条 联盟科技管理部负责科技奖励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联盟设立奖励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奖授奖项目奖励的审批。联盟奖励领导小组由联盟相关的主要领导组成。

第七条 联盟科技管理部负责科技奖的评审与授奖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联盟奖励评审委员会负责科技奖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根据当年科技奖项目申报情况从联盟科技专家库中选取,包括联盟内外部专家。

第三章 科技奖的申报、评审与授奖

第九条 科技奖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奖励等级。 第十条 申报条件

已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科研开发成果以及标准、规范等成果可以申报联盟技术进步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新产品、新材料类

结构新颖,有新型功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主要技术指标先进,经批量生产,证明性能可靠;有行业、团体或企业标准,并符合相关规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类

技术水平先进,实践证明在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有很大作用;技术成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重大工程项目类

在省级以上重大工程建设、绿色矿山建设、绿色勘察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大型工程,大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大型绿色矿井建设工程的科技创新活动建设中,采用新工艺、新模式、新技术,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达到生产或使用的要求,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等具有示范作用。

第十一条 凡申报科技奖的项目,必须已得到实际应用一年,由使用单位出具应用证明,证明其功能和性能可靠。申报技术进步奖的成果需要通过相关单位组织的鉴定或验收;申报技术发明奖的成果需要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第十二条 同一技术内容不得同时推荐参加联盟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和特殊行业创新奖的评审。已申报或获得同级或同级以上奖励的项目,不再受理。

第十三条 科技奖的评定将根据成果符合国家技术产业政策情况、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新兴产业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对提高联盟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的贡献等条件进行综合评定。

第十四条

评审标准

一等奖:技术难度大、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推动行业或联盟科技进步的作用大,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技术难度大、有较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动行业或联盟科技进步的作用较大,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有一定技术难度、有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内同类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对行业或联盟科技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五条

科技奖对授奖项目中的完成人员数实行限额:一等奖:15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5人。

第十六条

联盟确定科技奖的组织申报单位,组织申报单位按行业或者区域来划分,每年在申报文件会明确,对于没有明确的行业或区域,直接上报到联盟,对于已经明确的组织单位的行业或区域,先上报到组织单位。

第十七条

申报程序:

(一) 材料送审

成果完成单位按照《科技奖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填写说明的要求填写《申报书》,并提供相关附件材料,胶装成册,盖章后报送组织单位或直接报送联盟;

(二) 组织申报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下列审查

1.是否符合科技奖的申报范围和条件;2.提供的资料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和合格; 3.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三) 材料审查

审查通过的项目,由组织申报单位提出推荐意见并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对于直接报送的到联盟的材料由联盟科技部负责审查。

(四) 正式材料受理

推荐单位每年按规定时间将审查合格、签署意见并盖章后的《申报书》及有关附件一式3份、电子版一份,报送联盟,逾期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 《申报书》;

(二) 相关附件

1.技术评价证明:

⑴成果评价(或鉴定)证书; ⑵成果验收专家意见和专家名单; ⑶技术、产品检测报告和证明;

⑷产品的技术标准、特种行业的行业许可证、产品登记证或注册证书; ⑸专利证书、专利权要求书或著作权、版权证书。 2.应用证明:

⑴已获经济效益证明、社会效益证明; ⑵用户使用证明;

(如果成果在同一法人企业内部使用,则需由企业主管单位出具证明予以确认。)

3.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包括项目立项批准文件以及支持项目科技创新、完成人贡献的其他相关证明。

第十九条

评审程序

(一) 受理

联盟可以受理组织申报单位报送的推荐材料,也可以受理成果完成单位直接报送的推荐材料。

(二) 形式审查

组织申报单位对提交的推荐材料进行复核。

联盟科技部负责对直报的材料进行复核。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通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提交评审。

(三) 评审

1.联盟按要求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时采取回避制度。

2.评审分为初评和复评两个阶段

⑴初评。经形式审查合格的材料,可以参加初评。初评由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以函审或会议形式进行。

⑵复评。经初评入围一二等奖的项目,可以参加复评。复评由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以答辩形式进行。

(四) 公示

科技奖实行公示制度,公示期自公布之日起一周。复评结果在联盟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以保证科技奖励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五) 异议处理 1.对拟获奖项目持有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公示期内向联盟科技管理部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逾期不予受理。

2.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加盖本单位公章或签署真实姓名。

3.联盟科技管理部接到异议材料,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将进行异议调查。

4.成果完成单位接到异议调查通知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复意见,否则将撤销本次评审资格。

5.联盟组织专家对异议的奖项进行复议,由复议专家提出处理意见。联盟科技管理部处理意见报请联盟奖励领导小组审定。

(六) 审批

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已经解决的评审结果,报请联盟奖励领导小组批准后正式公布。

第二十条

获得科技奖的成果,由联盟授予获奖证书和奖金;获奖证书可作为对科技人员的评价依据,但不作为确定科技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获奖单位可以结合本单位情况在联盟奖励基础上,酌情进行配套奖励。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在申报、评审过程中,接触申报项目文件的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内容负有保密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联盟科技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18篇: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一、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

1.黎介寿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程顺和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二、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7项)

1.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发与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市鼓楼医院 东南大学

江苏省传染病医院

主要完成人:丁义涛 施晓雷 顾忠泽 江春平赵 伟 郑以山 吴亚夫 仇毓东 周建新 张炜炜 顾 勤

2.微创椎体后凸成形关键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杨惠林 张 宁 陈 亮 孟 斌 王根林 朱雪松 倪才方 殷国勇 唐天驷 牛国旗 毛海青

3.肺癌外科综合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

主要完成人:许 林 陈亦江 张 勤 张石江 蒋 峰 黄新恩 尹 荣 陈 亮 姜爱仁 汪 栋 陈森清

4.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和环境净化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邹志刚 李朝升 于 涛 罗文俊 闫世成 寇佳慧 张海涛 范晓星 欧阳述昕

5.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材料与结构的理论及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 伟 方 秦 刘加平张云升 刘建忠 戎志丹 龚自明 缪昌文 秦鸿根 吴 昊 陈惠苏

6.中药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广基 郝海平梁 艳 孙建国 周 芳 阿基业 郝 琨 张经纬 查伟斌

7.多媒体高速转发承载网及其系列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完成单位: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人:管红光 孙雁飞 韩 磊 张小俊 杨宜镇 郑合文 陈 建 宗 宁 胡新宇

8.面向关键任务的高可信软件分析与测试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徐宝文 陈振宇 赵建军 夏学知 应 时 陈 林 周毓明 钱 巨 许 蕾 丁 晖 卢红敏

9.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 完成单位:扬州大学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 日立泵制造(无锡)有限公司 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陆林广 邓东升 刘 军 冯旭松 胡兆球 伍 杰 谢伟东 张仁田 岳永起 郭绍春 胡德义

10. 食品质量智能化评判和数据处理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主要完成人:赵杰文 邹小波 陈全胜 林 颢 黄星奕 蔡健荣 刘木华 孙宗保

11. 桑蚕天然彩色茧丝蛋白纤维资源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徐世清 储呈平鲁 成 司马杨虎 王祥荣 孙道权 滕国琴 陈忠立 崔世明 陈庆官 张克勤

12.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润扬大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郭 彤 王 浩 张宇峰 王 莹 李爱群 欧庆保 李兆霞 朱文白 梁新政 余 波 李建慧

13. 跨区互联电网的多防线、多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及工程应用 完成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吴维宁 李雪明 李德胜 李惠军 徐 军 袁 康 罗剑波 余文杰 曹一中 张丽全 赵彦丽

14. 大型高效厌氧反应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完成人:任洪强 俞汉青 陈 坚 阮文权 耿金菊 丁丽丽 杨景亮 李秀芬 许 柯 王 庆 李秋成

15.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主要完成人:朱熀秋 孙玉坤 姜晋文 杨泽斌 吴 熙 成秋良 孙晓东 施爱平

16. 煤矿井下高瓦斯煤层区域卸压增透及高效瓦斯抽采关键技术及装备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集煤矿 主要完成人:林柏泉 翟 成 郝志勇 杨 威 沈春明 李庆钊 金双林 李贤忠 朱传杰 张 超

17. 菊花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 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 江苏三维园艺有限公司

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友邦菊花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管志勇 薛建平滕年军 蒋甲福 刘兆磊 胡艺春 邓 波 吕友邦

三、省科学技术二等奖(60项)

1.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

完成单位: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 虹 何 康 郭月霞 赵菁菁 樊文兵 吕江涛 任治国 黄小红 顾春平

2. iPACS-5000D 智能变电站系统 完成单位: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宗洪良 顾 建 沈 峻 吴 杰 杨世骅 许文庆 季海峰 陈晓宇 高 亮

3. 北斗卫星导航地面接收终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扬州宝军苏北电子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曹振新 夏继钢 陆明泉 汤湘伟 梅玉顺 俞 菲 厉璐慧 闫双山 王武军

4.江苏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公安厅 南京市公安局 南通市公安局 南京保通电讯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文德 柳玉祥 程建东 赵 明 蒋平沈 鹰 张浩鑫 杨 杰 周 卫

5. 基于多域融合的物联网协同感知技术、系统与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朱洪波 沙 敏 杨龙祥 辛柯俊 朱 琦 朱晓荣 程崇虎 吕文俊 梁 彪

6. Datcent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软件 完成单位:德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吕 军 吕 兵 仲进平杜旭江 吴庆军

7. 支持国产计算机的BIOS软件

完成单位:南京百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 镭 张 斌 高 瞻 季 军 鞠荣荣 杨合林 王 强

8. 核苷类抗肝炎病毒系列药物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 键 张喜全 顾红梅 陈 勇 张爱明 斯崇文 唐兆成 王善春 夏春光

9. 碘佛醇原料及制剂

完成单位: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罗世能 周云曙 邹 霈 陈永江 谢敏浩 蒋素梅

10. 低比速离心泵优化水力设计与系统节能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泰州泰丰泵业有限公司 浙江利欧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界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袁建平张金凤 潘中永 裴 吉 袁寿其 汤 跃 丛小青 王 洋 陆伟刚

11. 柴油机燃油喷射与燃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 谦 何志霞 潘剑锋 吉恒松 屈 健 王平刘 涛 刘 庆 李德桃

12. 基于有杆泵抽油系统输入功率计算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扬州江苏油田瑞达石油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郑海金 邓吉彬 杨海滨 李东海 陈 军 彭 中 常 峰 吉怡弦 朱 斌

1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完成单位: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主要完成人:肖世杰 吴维宁 朱金大 季 侃 倪 峰 李作锋 张 浩 赵 翔 周 斌

14. 网省级电网全天候多时空尺度广域风电功率预测与辅助决策系统 完成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分院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王伟胜 刘 纯 丁 杰 周 海 王 勃 陈 颖 冯双磊 崔 方 范高锋

15. 自主国产化地铁列车设计与制造 完成单位: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楼齐良 朱自强 佘才高 赵大斌 韦苏来 奚华峰 何玉琴 黄文杰 赵小文

16. 新一代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关键制造技术 完成单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倪 涛 庄建军 姚震球 顾 翔 张永康 王龙冠 顾晓波 王晓光 屠 艳

17. 超大型履带起重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 影 孟进军 孙 丽 章 琢 丁美莲 李为民 林 华 李建华 孙 民

18. 环保智能型金属薄板彩印自动生产线 完成单位:江苏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沈宾义 彭斌彬 胡玉兵 曹春平施卫莹 孙 宇 陈 杰 王栓虎 费和超

19. HXN5型6000马力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国产化研制 完成单位: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 笃 沈永平王洪年 李 斌 吴祝君 许炳初 荆留生 杨礼彬 仲怀清

20.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江苏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国荣 宋华屏 赵仲武 汪正海 钟宏才 阮 森 管义锋 顾海军 付 鹏

21. 精密滚珠丝杠副智能磨削与性能测量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 合 冯虎田 陶卫军 李春梅 欧 屹 王禹林 韩 军 殷爱华 邓顺贤

22. 道路交通气象检测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凯迈(洛阳)环测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黄庆安 秦 明 黄见秋 聂 萌 张中平曲来世 沙广军 李 斌 刘清彬

23. 挖掘机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代晴华 俞宏福 曹东辉 朱传宝 熊逸群 胡 奇 陈克雷 汪春晖 袁爱进

24. RTS全站仪

完成单位: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周敏秀 龚浩瀚 陕云凌 李鹏鹏 顾卫丰 朱正林 郁 峰

25. 高性能低成本耐热镁合金及其循环再生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云海特种金属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梅小明 薛 烽 刘小稻 白 晶 尚世显 周 健 徐正祥 孙扬善 徐 骞

26. 新型平板显示光阻用高感度光引发剂 完成单位: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钱晓春 宋国强 聂 俊 胡春青 王 兵 李 军 朱文斌

27. 功能聚合物的多尺度可控合成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朱秀林 钟志远 杨永刚 程振平孟凤华 周年琛 朱 健 张正彪 张 伟

28. 高效过滤工业粉尘用复合针刺毡覆膜滤料的研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宋尚军 白耀宗 范凌云 费传军 项朝卫 陈士洁 赵东波 黄箭玲 董浩宇

29. 高端装备用管不锈钢新材料与核心制造技术研究开发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江苏银环精密钢管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程晓农 庄建新 戴起勋 唐 鹏 李冬升 韩 敏 王顺良 纪建国 王雷刚

30. 高性能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 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人:黄 维 赖文勇 夏瑞东 解令海 范曲立 韦 玮 刘 烽

31. 磁性合金的相变及相关效应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敦辉 都有为 韩志达 张成亮 陈水源 轩海成

32. 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增强复合管及工艺装备技术 完成单位:泰州申视塑料有限公司 常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海鹰 胡文玺 李 强 刘春林 邹慈胜 蒋必彪 房元俊

33. 爆炸焊接高耐蚀、高耐磨、高抗温稀贵金属复合材料及应用装备 完成单位:南京三邦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邓家爱 王章忠 周景蓉 沈小斌 邹 华 茆国文 陈寿军 吴小玲 易彩虹

34. 基于废弃动植物油脂的油脂化学品炼制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永林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姚 成 徐永林 贾 凤 徐建彬 钟民强 殷小平叶爱英

35. 丙烯酸酯接枝环氧树脂复合乳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扬州大学

扬州市伊丽特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朱爱萍 毛正和 纪立军 吴德峰 张 明 刘俊亮

36. 300t/a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南化集团研究院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陈建军 孙玉山 张超林 储 政 孔令熙 杨 勇 魏家瑞 张 琦 王祥云

37. 农田土壤复合污染特征、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原理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骆永明 吴龙华 滕 应 章海波 宋 静 刘五星 涂 晨 吴宇澄 黄玉娟

38. 云降水结构与气溶胶PM

10、PM2.5特性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牛生杰 雷恒池 樊曙先 刘晓莉 李艳伟 桑建人 许潇锋 许 丹 刘 菲

39. 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

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范成新 朱 伟 李金贵 年跃刚 沈 吉 荆一凤 喻国良 杨建华 丁建清

40. 太湖水华蓝藻高精度遥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主要完成人:马荣华 孔繁翔 段洪涛 张玉超 张民伟 张 民

41. 矿山地质灾害集成探测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人:汪云甲 吴立新 王 坚 刘善军 陈国良 徐忠印 张 华 马保东 盛耀彬

42. 移动气象台及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主要完成人:闵锦忠 沈晓东 高云勇 于 波 陈苏婷 王 民 陈耀登 宋小冬 裘德龙

43. 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施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指挥部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冯兆祥 张 鸿 吉 林 李军平张国志 张永利 蒋 波 肖文福 阮 静

44.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机理与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淮阴工学院

湖南省汝郴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

主要完成人:龚维明 戴国亮 张喜刚 程 晔 龚成中 周栋梁 宋 晖 黄坤全 王红伟

45. 大坝安全监测新型传感仪器设备及分析评估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完成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观标 吕 刚 王卫列 刘广林 邓检华 卢欣春 潘 琳 蓝 彦 刘 果

46.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建设与研究利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常有宏 王才林 蔡士宾 景 茂 葛家春 孙体如 杨 欣 颜 伟 陈 新

47. 优质鲜食糯玉米种质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州大学

宜兴市金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谢孝颐 薛 林 陈国清 陆卫平孙卫永 陆虎华 黄小兰 石明亮 胡加如

48.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安全农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江苏绿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董元华 林先贵 李忠佩 王 辉 王一明 徐 茂 殷广德 梁晓辉 刘 勤

49. 冷却肉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常熟市屠宰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周光宏 徐幸莲 徐宝才 洑福强 李春保 彭增起 章建浩 黄士新 刘登勇

50. 农区肉羊舍饲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畜牧总站

主要完成人:钟 声 王 锋 钱 勇 掌子凯 王子玉 白云峰 陈启康 臧胜兵 曹少先

51. 翘嘴红鲌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与示范

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宜兴市水产指导站

溧阳市长荡湖水产良种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戈贤平谢 骏 刘 波 何义进 刘 勃 俞菊华 邴旭文 周群兰 朱 健

52. 优质鸡选育方法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畜牧总站

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 如皋市畜牧兽医站

无锡市祖代鸡场有限公司 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克华 王 勇 邹剑敏 童海兵 高玉时 程立力 李百忠 曲 亮 钱根林

53. 动物源性食品产业链中重要致病微生物检控及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蒋 原 薛 峰 巢国祥 杨 军 陈 颖 郑文杰 徐宝才 蔡宝亮 陶宏锦

54.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主要完成人:马根山 沈成兴 姚玉宇 陈 忠 刘乃丰 祁春梅 蒋益波 冯 毅 黎叶飞

55. 胃癌个体化治疗生物标志的筛选与评价 完成单位:南京市鼓楼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宝瑞 魏 嘉 钱晓萍 王立峰 邹征云 谢 丽 禹立霞 王婷婷

56. PI3K/AKT/p70S6K1信号通路和活性氧自由基在肿瘤形成和新的血管生成中的调控机制及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江秉华 刘凌志 方 靖 徐 青 钱 旭 王 敏 王 琳 黎 琪

57. 特发性脊柱侧凸规范化支具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市鼓楼医院

主要完成人:朱泽章 孙 旭 邱 勇 钱邦平王 斌 朱 锋 俞 杨 刘 臻 毛赛虎

58. 兴奋性突触后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与神经损伤保护的研究 完成单位:徐州医学院

主要完成人:侯筱宇 李 冲 张光毅 杜彩萍 刘 永 徐 岩 胡书群

59. 上颌快速扩弓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 林 张卫兵 马俊青 李青奕 潘永初 赵春洋 王震东 严 斌 张晓旻

60. HLA,KIR,MICA基因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完成人:侯建全 何 军 鲍晓晶 侯丽华 吴小津 袁晓妮 李 杨 王云炎 邱桥成

四、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22项)

1. 基于SOA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完成单位:江苏省金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海青 张朝晖 陈 恳 杨建青 曹伏宁 赵 云 蔡 捷

2. 基于无线传感器和RFID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泰州长宏钢材物流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汝传 黄海平肖 甫 沙 超 万 军 郭 剑 蒋凌云

3. 汽车顶置天线装置及其天线放大器 完成单位:泰州苏中天线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蒋小平宋 健 李春玫 张志清 黄 磊

4. 大尺寸低水峰光纤预制棒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完成单位: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高安敏 江平吕金良 肖 华 孙贵林 柳锦炜 顾志华

5. 新一代高安全多功能的Key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恒宝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曹志新 付 睿 陆道如 何永福 赵李明 施 伟 梁 宇

6. 基于计算智能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孙 俊 李朝锋 吴小俊 刘 丽 程之红 罗晓清 方 伟

7. MEMS技术半导体硅压阻高频、微型、高温系列动态力敏传感器 完成单位: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科技学院

主要完成人:王文襄 王 冰 毛超民 潘 涛 程新利 孙晋玲

8. 基于地理信息、视频分析和云计算的综合视频联网图像智能应用系统 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市公安局

深圳市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晓飞 杨 震 蒋平汪 沦 韩 光 林 泽 张祖昶

9. 球栅阵列(BGA)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吴晓纯 王小江 王洪辉 沈海军 缪小勇 朱海青 陶玉娟

10. 介质成像的数学模型和数值实现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兰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继军 孙志忠 关秀翠 杨 明 李铁香 王丽艳 闫 亮

11. 低功耗小型化高速光通信模块的研发和产业化 完成单位: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 圣 丁 海 施高鸿 莫兆熊 李伟龙

12. 无线感知网络系统的可信交互及其应用性处理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南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千目 戚 湧 张 宏 刘凤玉 戴永胜 张功萱 侯 君

13. IPTV业务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及大规模商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公用信息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高同庆 嵇正鹏 褚 烽 李忠超 汪敏娟 赵新宁 李明久

14. 基于计算机决策支持和数量模型技术的经济分析协同系统研发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信息中心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计量学院

主要完成人:刘伟良 凯 茵 赵登辉 易荣华 赖 力 钟鹤翔 王 旭

15. 面向全光谱的高效半导体光电材料和器件结构的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杨 辉 董建荣 陆书龙 王荣新 周桃飞 边历峰 郑新和

16. 石油化工关键装备系列高通量换热器的研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无锡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曹洪海 徐 宏 刘建书 刘京雷 袁云中 戴玉林 谭德淼

17. 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完成单位: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袁翔云 赵世勇 李立飞 甘朝伦 骆宏钧 杨 升 朱 慧

18. 港机船舰海工用高性能多耐特软电缆 完成单位: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陆云春 李永江 陈翠香 赵爱林 赵正兵 房存宝 韦庆成

19. 广域分布式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科能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马苏龙 张 龙 孙大雁 任 远 刘华伟 江志平徐春雷

20. 丝胶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国强 邢铁玲 储呈平盛家镛 王祥荣 孙道权 陈忠立

21. PCS-988X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以太网交换机 完成单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文龙 杨 贵 刘明慧 栾春旭 周旭峰 尹 春 孙颂林

22. 江苏沿海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许 扬 文乐斌 李 群 孙 蓉 李 强 袁晓冬 刘建坤

23. 节能发电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电力公司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丁 恰 管益斌 涂孟夫 王 岗 徐 帆 孙大雁 杨乐勇

24. 锂离子动力电池防爆溶剂氟代碳酸乙烯酯 完成单位:张家港市华盛化学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先林 陈关喜 吴清州 林 刚 杨志勇 张丽亚 刘 震

25. 高电压大截面电缆施工技术及专用工器具的研制 完成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德风

26. 矿井热害治理及热能综合利用新技术 完成单位: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人:朱亚平何满潮 郭平业 杨家华 郝明奎 赵 健 阎玉彪

27. 电气装备安全运行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环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 昊 赵 阳 邱晓晖 马小平居 荣 颜 伟 张 松

28. 车用LED光源系统开发

完成单位: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俞志明 奚勇为 周太明 张荣谦 李朝晖 王明飞 叶建松

29. 信息行业关键性节能技术的研发与规模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高同庆 孙维平林敬涛 赵长煦 任兆杰 徐兴江 朱 斌

30. 物联网太阳能供热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桑夏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赵 峰 姜平肖红升 周根荣 刘振华 宋燕平陈瑞祥

31. 具有工业IT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管瑞良 潘振克 俞晓峰 王炯华 周振忠 殷建强 周敏琛

32. EP级维生素C工艺研发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孔 太 刘 杰 毛煜祥 黄建民 张华峰

33. 地佐辛原料及注射液

完成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储结根 赵文镜 戚苏民 蔡 伟 李冬梅

34.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完成单位:江苏施美康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俊华 陈建平刘一超 朱文华 王秀云 王晓维 吕炳洪

35. 中国棉柔型风格白酒的研制与开发 完成单位: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雨柏 杨廷栋 钟玉叶 周新虎 陈 翔 徐 岩

36. 高动态压力控制无创呼吸机

完成单位:苏州凯迪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建国 邱 钢 张晓民 孟小明 王 辰

37. 高扬程无过载潜水排污泵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 斌 施卫东 张德胜 袁寿其 曹卫东 董绵杰 王 震

38. 高效特种液下污水泵

完成单位:江苏国泉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

无锡利欧锡泵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双达泵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朱荣生 付 强 王秀礼 王桂月 欧鸣雄 陈 娟 钱健匀

39. 面向精密尺寸快速测量的影像测量仪的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苏州天准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天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一华 杨 聪 温延培 蔡雄飞 李 越 徐庆华 李 明

40. 智慧矿山综合监控系统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徐州华讯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钱建生 蔡利梅 李雷达 于月森 张剑英 孙彦景 伍小杰

41. 基于高精度高速的智能化多功能纸币清分机 完成单位:昆山古鳌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崇军 李群兴 朱越朗 柯和宝 姜小丹 章祥余 孟习柱 42. 汽车等速万向节精密成形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施卫兵 赵 震 王克鸿 蔡 冰 胡成亮 张 骏 周 琦

43. 五轴数控精密子午线轮胎模具电火花加工技术及设备 完成单位: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卢智良 朱红敏 吴国兴 叶 军 吴 强 万符荣 曹光林

44. 新一代全液压岩心钻探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柳生林 文治国 马松岭 杨东明 周亚军

45. 多功能登高平台消防车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小东 田志坚 阚四华 孔德美 冯 瑜 周根兵 张志兵

46. 轨道交通高速电力机车牵引系统 完成单位:新誉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周立成 殷聂生 邱世平高国兴 徐建洪 魏 冬 姜 敞

47. 复杂型材、焊管的高速、精密、数控辊弯轧制生产线 完成单位:江苏省南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正田 武 凯 颜兴林 陈俊平丁武学 蒋仕龙 江义波

48. 轮系机械智能进化机制与设计策略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主要完成人:杨平廖宁波 张立强 曾科翰 谢方伟 陈 敏 付永忠 49. 基于智能机器人的自动化药房研发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苏州艾隆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银花 许海成 贠 超 沈世海 李 照 王 伟 车洪磊

50. 硫氮元素痕量分析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吴荣坤 乔 涛 秦蕴华 杨年喜 钱 进 沐永明

51. 轻量瓶高速节能型旋转式全自动吹瓶机 完成单位: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董海龙 陈中云 杨新良 徐跃中 罗兵香 王顺中 印 刚

52. 手持式、智能化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 完成单位: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召贵

53. 生物医药用工业制备级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系统 完成单位: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大兵 蔡宇杰 李胜迎 段海宝 沈健增 刘根水 郁万中

54. SPSE90型多功能摊铺机

完成单位:江苏华通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肖翀宇 徐文山 黄立新 吴劲松 纪星文 雍 斌 张 亮

55. 大流量高压差低噪声煤气调压装置 完成单位: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吴建新 张逸芳 倪 燕 余新泉 王建新 吴向前 陶小卫

56. 非道路柴油机节能及低排放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常柴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 主要完成人:徐 毅 尹必峰 刘胜吉 孙建中 董 非 张 新 熊 飞

57. 大型干混砂浆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徐州天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孙益群 陈国安 李 伟 官应旺 王忠利 张玉路 刘 英

58. 节能环保型智能化S800系列电梯的研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魏山虎 周卫东 谢 琛 陆 伟 陶宪德 钱 松 林志海

59. 低成本高品质合金高碳钢系列线材的研发和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少慧 麻 晗 胡显军 王 雷 李平黄文克 曹 斌

60. 纳米特种功能涤纶纤维及制品的研发产业化 完成单位: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谈 辉 朱美芳 陈 龙 徐心华 郑耀伟 徐燕冰 杨钟凯

61. 高速拉膜用聚酯切片开发

完成单位: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戴钧明 朱雪灵 张国民 王树霞 桑育军 胡新生 薛 斌

62. GCL法多晶硅超大规模清洁生产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蒋文武 蒋立民 李 力 崔树玉 姜振启 钟真武 陈利群

63. 植物染料研发及其在高档毛制品中的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海澜集团有限公司 东华大学

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赵国英 王 璐 杨自治 张 斌 胡晓峰 薛海军 周启澄

64. 纺织品数码印花纳米水性颜料墨水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苏格美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陆建辉 付少海 王玉丰 李文彬 王夏琴

65.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常州中英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俞卫忠 陶国良 史国栋 龚方红 刘春林 陈若愚 夏艳平

66. 1200万吨/年高酸重质劣质原油智能响应控制电脱盐成套技术和装备 完成单位:长江(扬中)电脱盐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洪福 陈开辈 吴 青 袁炎均 蒋荣兴 张跃文 夏长平

67. 新型纳米结构涂层在不锈钢中的应用及其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 海门市森达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孟祥康 陆洪彬 朱善忠 桑志宏 胡 勇 唐少春

68. 钎焊式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 完成单位:江苏常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平张敏达 涂益友 章建华 张建军 彭晓彤 吴永新

69. 高性能二硅化钼电热元件的制备及其绿色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烟台火炬特种高温陶瓷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冯培忠 曲选辉 王晓虹 田建军 强颖怀 李平牛继南

70. 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网线材工艺及其装备技术 完成单位: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康远新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孟宪浩 寇宗乾 李学斌 邱正晓 刘轶伦 袁 远 车明安

71. 电、医特殊领域设备用铝合金铸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南通宏德机电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杨金德 潘 冶 孙国雄 陈立新

72. 高端射频天线外罩类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 军 徐国忠 陈双俊 江国栋 李庆喜 倪 桓 黄 安

73. 高效低能耗电炉炼钢集成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于小方 陈兴华 周 剑 李德波 翟建勇 刘亚洲 武爱萍

74. 汉麻功能性家纺面料生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盐城悦弘织造有限公司 西安工程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圣杰 孙 鸿 孙润军 戴 俊 来 侃 陈美玉 王志桥

75. 高速宽幅造纸机用自给缝合成形网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叶平陆平吴绥菊 周积学 盛长新 吴 波 李学江

76. 新一代公共卫生害虫防治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戚明珠 贺书泽 冯广军 朱建荣 徐海鹏 王东朝 周景梅

77. 200-300km/h高速列车用粉末冶金制动闸片 完成单位:常州南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 磊 金景云 何延楠 江 虹 李 岫 刘 颖 郭晓晖

78. 轻型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褚 霞 刘 洋 陈正国 岳 军 吴嘉昉 陆建强 翁 端

79. 沙蚕毒素仿生农药清洁生产与资源利用成套技术产业化 完成单位: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绿利来股份有限公司 淮海工学院

江苏中意化学有限公司 江苏瑞禾化学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许网保 姚东瑞 魏明阳 王燕芹 车文军 虞国新 臧伟新

80. 复杂井眼抽油井管杆防偏磨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汉周 杨海滨 刘松林 曹 鹏 王光明 冯恩山 马建杰

81. 水稻生态安全的气象学机理及监测预警高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包云轩 翟保平申双和 姚克敏 娄运生 杨沈斌 谢晓金

82. 矿井摩擦提升滑溜车重大事故隐患保护技术及装置 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徐州市工大三森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贾福音 王世森 周卫金 刘继平张文亮 卢志强 董孟娟

83. 工业产品中危害物质识别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完成单位: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主要完成人:李建军 陶宏锦 朱海欧 丁友超 徐 红 吴丽娜 严文勋

84. 大容积低温液体贮运压力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 芳 胡 毅 刘灿荣 刘海洋 张景柳 时连杰 郑素萍

85. 苏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 完成单位: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清华大学

江苏洁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朱水元 金宜英 何 晟 聂永丰 吴志明 李荣伟 孟 潇

86. 海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示范 完成单位: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人:晁祥飞 盛建明 魏爱泓 徐 虹 汤建华 华祖林 花卫华

87. 新型系列复合热载体发生器

完成单位:江苏大江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梅立新 梅奕中 卢 臻 李兴儒 张建忠 李伟成 尚继成

88. 核生化综合检测车

完成单位: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同方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商兴华安防技术有限公司 卡迪诺科技贸易(北京)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曹 亮 钱志强 王玉周 李 鹏 马 建 王国俊 宗存凤

89. 密实土壤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 江苏省水利厅 睢宁县水利局 张家港市水利局

主要完成人:黄俊友 张金宏 石贵余 姜谋余 陈文猛 周 钧 朱 敏

90.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恵先宝 杨卫东 范东涛 邓润飞 凌耀初 尹红亮 陶 屹

91. 非均质裂隙岩溶地下水水质演化与污染控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徐州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处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喜坤 韩宝平张元岭 朱雪强 梁 峙 江 瀚 韩 刚

92. 集约型产业区(产业空间)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兴平邹 军 崔功豪 陈小卉 管驰明 许 景 朱 凯

93. 整体吊装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崇启大桥建设现场指挥部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 健 张 鸿 曹东威 周建林 周伯明 郑 洲 顾雨辉

94. 池塘生态修复及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

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常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主要完成人:潘建林 陈家长 蔡春芳 顾建华 陈耀炳 彭 刚 黄 成

95. 饲料蛋白质在反刍动物瘤胃内周转规律和利用机制的研究 完成单位:扬州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洪荣 王梦芝 喻礼怀 程茂基 张 军

96. 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春泉 李大婧 宋江峰 顾振新 戴惠学 袁建华 刘春菊

97. 主要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市农林园艺技术推广站

主要完成人:毛久庚 吴 震 魏猷刚 甘小虎 唐懋华 章 鸥 胡 静

98. 城镇退化生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薛建辉 张银龙 方炎明 吴永波 郑思俊 张庆费 田如男 99. 奶牛乳腺炎病原学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朱善元 郁 杰 孙怀昌 左伟勇 王安平陆 辉 王永娟

100. 谷物重要真菌毒素检测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主要完成人:史建荣 张海彬 田子华 徐剑宏 祭 芳 潘康标 何成华

101. 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 主要完成人:徐福元 黄焕华 汪来发 陈志银 蒋巧根 范军祥 高 悦

102. 大型智能化饲料双螺杆挤压技术及其装备 完成单位: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正俊 徐学明 武 凯 范文海 马 亮 赵建伟 张贵阳

103. 儿童孤独症诊断有效性指标的筛选与早期干预 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柯晓燕 陆祖宏 邹 冰 焦 蕴 程 璐 周振宇 肖 婷

104.近红外微创恶性肿瘤靶向热消融术中疗效评估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主要完成人:钱志余 顾月清 许竹君 李韪韬 邢丽冬 周正东 胡光霞

105. 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评价及其创新 完成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新乡医学院

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主要完成人:杨 俊 王大新 王长虹 闫福林 王静成 李焕德 唐焕宇

106.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主要完成人:孙子林 向光大 王少华 何洪林 刘乃丰 金 晖 鞠昌萍

107. GITRL调控机体Treg/Th17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胜军 许化溪 陈徳玉 陈建国 柳迎昭 马 洁 田 洁

108. 肿瘤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钱 军 钱 炜 邓兆群 林 江 姚冬明 马吉春 陈 芹

109. 出生缺陷的遗传学诊断及产前诊断

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南京市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李晓军 崔英霞 夏欣一 邵海枫 侯燕宁 姚 兵 胡毓安

110.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兆钺 韩 悦 曹丽娟 余自强 白 霞 吴淑燕 白艳艳

111. 小口径生物人工血管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市鼓楼医院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长建 刘 昭 周 敏 许 茜 顾忠泽 冉 峰 乔 彤

112. 胶质瘤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分化差异及相关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要完成人:董 军 王爱东 季晓燕 赵耀东 费喜峰 兰 青 黄 强

113. 发育期惊厥远期神经功能损伤的的分子机制及“非抗癫痫药物”修复策略研究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主要完成人:倪 宏 陈旭勤 李 超 金美芳 汤继宏 冯 星 肖倬君

114. 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沈 洪 单兆伟 陆为民 刘增巍 刘亚军 郑 凯 骆 殊

115. 男性同性恋人群对江苏省艾滋病传播的影响及防制策略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完成人:羊海涛 还锡萍 闫红静 管文辉 傅更锋 徐金水 郭宏雄

116. 基于细胞免疫调节的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大学

主要完成人:焦志军 王文红 许化溪 苏兆亮 徐 岷 王胜军 李 晶

117.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无锡市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陈国千 郭继中 陈 文 钱 俊 胡志刚 王春新 吴国荣

118. 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的研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徐开林 曹 江 陈 翀 曾令宇 桑 威 李振宇 闫志凌

119. 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分子诊断系统 完成单位:苏州市立医院

主要完成人:陈 瑛 毛 君 李 红 严文华 刘敏娟 王 挺 李海波

120. NFκB信号途径及其相关分子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曹长春 万 辛 卢思广 顾 洛 蒋玲琳 尹忠诚 杜 新

121. 肝脏保存液及肝移植免疫机制的研究 完成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业伟 牛 坚 吴金道 王太洪 郑苏文 何 侠 赵何伟

122. 归因方式的心理病理学作用及干预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 宁 王 纯 杨 华 李箕君 张 婕 武 欣 马 辉

五、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4人)

1. 徐秀龙(新加坡籍)

合作单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2. 刘锦川(美国籍)

合作单位: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 3. 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ves)(泰国籍) 合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4. 艾伦·牟俊达(Arun S.Mujumdar)(加拿大籍) 合作单位:江南大学

第19篇:深圳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

2018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

申报指南

一、申报人须认真阅读《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深府[2016]87号)和《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实施细则》(深科协[2017]45号)等有关规定,2018年度青年科技奖奖金为50万元,奖励名额不超过8个。详见《关于申报2018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青年科技奖)的通知》。

二、申报人年龄:申报人出生日期为1982年12月31日之后。

三、申报人采用自行申请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申报,今年暂定推荐单位为各区科协、各新区科技管理部门及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推荐单位必须保证申报人的质量,按照表格要求出具不少于50字的推荐理由及意见,没有推荐理由的视为无效推荐。

四、申报必须以独立法人单位申报。对于无单位的个人申报者须有单位推荐,并由该单位在申报系统里注册申报。同时在申报材料里应注明个人和该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证明。

五、附件中申报人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必须是在受理时已授权的、论文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的“他引”材料需权威部门出具。与申报人无关的,或还未获得授权的或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均视为无效材料。

六、申报书中单位名称前后必须一致(如申报单位、产权材料、财务报表、公章等),不一致的须说明原因。

七、为了便于阅读,请申报人在申报书封二自行增加内容详细目录。

八、受理窗口不承担对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的责任,请各申报单位自行审查,严格把关。

九、为保证科技奖励的严肃性,所填报材料,一经提交后不得进行增减和更改。

十、所有申报材料不退还,请各申报单位(个人)自行备份留底。

十一、申报步骤:

登录“深圳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申报系统”,网址:www.daodoc.com“青年科技奖”栏目或http://system.szsta.org。

1、申报准备:申报单位须通过申报系统进行单位信息注册。注册成功后使用单位用户(每个单位只有一个单位用户)登录系统,通过“修改单位信息”功能完善单位信息,通过“申报人管理”为申报人(本申报人必须是本次青年奖的候选人)进行帐号注册。

2、表格填报:申报人从单位用户处申报获取使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后,须先通过“修改个人信息”功能完善申报人信息。然后选择“填写申报书”进行项目填报;填报完成检查无误后,提交到单位用户。(系统提供生成和打印PDF申报文档《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青年科技奖申报书(2018年度)》(以下简称:《申报书》)草稿功能)。

3、单位审核:单位用户登录系统对《申报书》信息进行核对与审查。确认无误后,提交到管理单位(市科协)。

4、管理单位(市科协)审核:待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申报单位方可打印正式纸质申报资料(《申报书》和附件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完成签名及请推荐单位填写推荐意见并盖章等手续。

5、本系统也可用单位用户不需新增帐号,直接“新增申报人”(本申报人必须是本次青年奖的候选人)完成整个申报的填写及

提交的全部流程。(本方法只建议规模较小的申报单位使用)

注意:已经在系统里注册过用户的不需再注册,直接申报即可。本系统使用组织机构代码号为识别信息,已注册过的用户如需找回账号及密码请使用“忘记密码”功能或联系系统技术支持电话:4006751236。

十二、材料装订要求:

1、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和附件合并装订,所有书面材料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不需另加封面,采用胶装。附件需打印清单目录按申报说明中要求提交的申报材料顺序装订于《申报书》后面,并与《申报书》编上目录和连续页码(可手编页码),一式三份。

2、请各申报单位按规定的时间报送材料,逾期系统将关闭,不予受理。请掌握好申报时间,充分考虑到网络拥堵问题,尽量提早申报,不要集中在临近截止时递交申报材料。

十三、受理网址和地点:

1、登录“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青年科技奖申报系统”,网址:www.daodoc.com“青年科技奖”栏目或http://system.szsta.org。

2、书面材料受理地点:福田区上步中路1001号科技大厦8楼815A室。

四、受理时间: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为2018年4月23日-2018年5月14日,请各单位于截止时间前完成网上材料的提交打印工作。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为2018年4月23日-2018年5月15日。

五、联系电话

网络系统技术支持: 4006751236

申报业务咨询:0755-83699136, 0755-83671718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8年4月16日

第20篇:《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2011年度)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是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只提供电子版推荐书(即不受理纸质推荐书),其具体要求如下:

1、推荐书通过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网络推荐系统(以下简称网络推荐系统,登录地址:http://wtj.csee.org.cn/,2011年7月10日网络推荐系统开始运行)在线提交信息来完成。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

2、推荐书主件中涉及需签章的有关栏目应从网络推荐系统中导出相应表格后打印、签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建议图片尺寸1200×1697,文件大小200k左右)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如:推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

一、项目基本情况”表和“

八、推荐意见”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

四、项目详细内容”中“

5、经济效益”栏目相关数据后盖公章;各主要完成人在“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签字;各主要完成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在“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有关栏目内盖公章。

3、推荐书附件或其摘要(第十部分)主要包括成果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或其摘要、知识产权证明、技术研究报告或其摘要。推荐书附件除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外,要求以电子扫描jpg图片格式提供。技术研究报告部分以word或pdf文件格式提供。推荐书附件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文件数之和不得超过60个。

4、推荐材料中不应涉及保密内容,特殊情况可另行与我办商议。

5、“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清单”、“回避专家申请表”、“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限额数计算表”和“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完成人限额数计算表”具体上传、提交方式参照《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网络推荐系统使用手册》。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由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一填写。

2、成果分类代码:根据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及《电力科技成果分类与代码》(DL/T5l7-93)选填。《电力科技成果分类与代码》(DL/T5l7-93)可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网站(http://www.daodoc.com,以下同)“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板块中相关信息资源栏目中查看详细内容。有的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个学科,最多填至3个学科。建议选择至第3级,此代码为项目评审时划分专业组及遴选评审专家的主要依据。

3、项目名称(中文):应当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项目名称(英文):系指中文名称的英译文,字符不得超过200个。

4、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不超过规定的上限限额数,按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主要完成人应对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其创造性贡献应该具体、属实、相对独力,并与项目创新点对应。对于排名前3位的主要完成人,其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应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50%以上。根据国家关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的相关规定,项目主要完成人应该是对项目关键技术创新作出重要贡献者,特别是技术开发类项目的前3名尤其是第

2 一名完成人,应该是项目关键技术创新点的首要贡献者;且同一完成人参与项目每年度工作量之和不应大于100%,若完成人在承担项目期间还肩负其他重要职责,则参与项目每年度工作量之和应小于100%。主课题的验收委员不能作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受奖单位数和受奖人数实行限额,限额依照有关规定均以实际获奖等级对应的限额为准。如确属联合攻关、多方协作的科技成果,可在依据“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限额数计算表”和“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完成人限额数计算表”计算出的相应主要完成单位或主要完成人限额数内推荐,并于项目推荐时一并提交列明相应计算式并加盖第一完成单位公章的上述相应计算表,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5、推荐单位:指按照有关推荐渠道要求,具有推荐资格的组织推荐项目的单位。申报单位在网络推荐系统提交项目后,推荐单位在项目推荐时,导出并打印“项目基本情况”表,在“推荐单位”处加盖推荐单位(或科技主管部门)公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6、项目名称可否公布:选填“可”或“否”。

7、推荐等级:指由推荐单位最终确定的该项目的推荐等级,选填:“一等”、“二等”或“三等”。

8、推荐奖励类别(选项):可从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的5个奖励类别中选填一项,即:①技术开发项目;②新技术集成项目;③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④社会公益项目;⑤重大工程项目。项目适宜推荐何种类别奖励应参照《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有关奖励类别说明及其相应评定标准后确定。其中科普项目属于社会公益类项目。

9、成果登记号:项目按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成果登记管理规定》

3 的有关要求已进行成果登记,2011年所取得的电力科技成果登记号。

10、关键词:填写从项目内容中抽选出来的用以代表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词。最少提供三个关键词,用分号“;”(英文、半角)做分隔。

11、学科分类代码:根据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参照《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按照本项目所属的学科分类填写相应代码。可同时给出项目所属相关学科相应学科分类代码,但不应超过三个。用“;”分号(英文、半角)做分隔。《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可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网站“科技咨询与服务”板块中相关信息资源栏目中查看详细内容。

12、任务来源:本项最多选2项。

国家(部门、地方)计划(基金):系指正式列入国家(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有关部门)计划(有关基金)的项目。

独立集团公司(电网、发电等):系指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设奖者(即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以及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等电力集团公司计划的项目。

横向委托:系指非隶属关系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项目。 自选:系指自立课题、自有资金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 其他:凡不属上述各类的项目均列入本栏。

13、计划(合同)名称和编号、研究起止时间: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填写。

二、项目简介

简明扼要地介绍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同时不泄露项目的核心技术,可用于该项目的公开宣传和编辑《获奖项目成果汇编》。要求不超过1200个汉字。

三、主要技术创新点

是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项目、处理异议的主要依据。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在技术思路、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方面的创新,是项目详细技术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扼要地阐述。科普作品的创新点是指作品在选题内容或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归纳与提炼。要求不超过1200个汉字。

四、项目详细内容

应当按照《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规定的栏目内容及本说明的有关要求,详实、准确、全面地填写。

1、立项背景:应简明扼要地概述立项时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状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立项目的。要求不超过800个汉字。

2、详细技术内容:是评价该项目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主要依据,应按照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各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对项目进行阐述。

技术开发类:该类项目应突出关键技术的创新性、技术水平、已具有或潜在的市场竞争力、所取得的或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等。

新技术集成类:该类项目应突出系统集成的创新性、整体技术水平、实用化程度、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以及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

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类:该类项目应突出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技术难

5 度、已推广应用面占电力行业可推广应用面的比例即推广应用效果,以及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社会公益类:该类项目应突出科技创新程度或技术难度、技术水平、实用化程度或推广应用前景、所取得的或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或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重大工程类:该类项目应体现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成果;突出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性;突出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总体技术水平、所取得的和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解决同类工程项目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示范作用,以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的作用等。

凡涉及该项技术实质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直接叙述,一般不应采取见“XX附件”的表达形式,必要的图示应就近插入相应的正文中,不宜另附。

该栏目应对项目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阐述。 总体思路:应简要阐述针对立项目的,利用什么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创造什么样的新成果。

技术方案:应详细阐述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步骤,应用哪些理论、技术和方法,在技术开发、推广及产业化过程中,攻克哪些关键技术,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取得哪些创新成果。

实施效果:应简要阐述该项目的实用化程度,应用范围及推广情况。 科普作品应当就作品创作思路、创作手法、作品结构以及主要章节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纸面不敷,可另增页。

3、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效益、市场竞争力的比较:应就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当前国内外最先进同类技术进行全面比

6 较(最好用数据或图表方式),同时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要求不超过2页。

4、应用情况:应就项目的生产、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科普作品应说明作品的发行数量、范围、普及情况及被其他大众传媒采纳情况。要求项目整体技术应用1年以上(即应用起始时间应为2010年8月10日之前)。要求不超过800个汉字。

5、经济效益:表中填写的数字应以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为基本依据,反映所取得的新增直接效益,从网络推荐系统导出相应表格后打印、加盖主要生产、应用单位公章(或财务部门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应就生产或应用该项目后产生的直接累计净增效益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出简要说明,并具体列出本表所填各项效益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要求不超过200个汉字。

6、社会效益:是指项目在推动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提高电力综合实力;保障电力生产安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应扼要地做出说明。要求不超过200个汉字。

五、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应写明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所获奖项名称、获奖等级、授奖部门(单位)即所获奖项的设奖者的全称。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是核实完成人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按表格要求认真填写。在“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一栏中,应写明本人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栏中所列创造性技术内容作出的贡献及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要求不超过100个汉字。填写完毕本表格并认真阅读声明内容,导出并打印本表格后,

7 在“本人签名”处签名,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如本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本人签名”处签名,完成单位应出具相关证明,并加盖公章(或科技管理部门公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是核实推荐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完成单位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在“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贡献”一栏中,写明本单位对项目做出的主要贡献。要求不超过400个汉字。填写完毕本表格,导出并打印本表格后,在“完成单位”处加盖完成单位公章(或科技管理部门公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第一完成单位应填写本单位开户银行和银行帐号,若所填单位名称与开户银行的户名不一致的,应在“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开户银行”栏目中注明。

八、推荐意见:

由具有推荐资格的推荐单位填写。内容包括:根据项目技术创造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电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和应用情况,并参照相应奖励条件写明推荐理由和建议等级。填写完毕本表格并确认推荐材料属实,导出并打印本表格后,在“推荐单位”处加盖推荐单位公章(或科技管理部门公章),扫描成jpg图片格式后上传至网络推荐系统。

九、主要附件目录:

1、应用单位目录:是指已应用该项目的单位的目录,要求如实填写各栏目内容。其内容应包括应用单位名称、应用起始时间、应用单位联系人及电话、应用的具体情况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2、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目录:是指相关证明的目录,其中,技术评价证明可包括该项目的技术鉴定证书或者评审证书、技术评议报告、验收报告等;其他证明是指有助于项目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如相关部门的检测证明、科技查

8 新检索报告等。其中科普作品应提供包括一位出版专家在内的3位同行专家的推荐意见和出版单位出具的质量审查报告。

3、知识产权证明目录:是指该项目在主要附件中的知识产权证明的目录,应将已授权的和正在申请的分别列出。其中知识产权类别包括:

1、发明专利权;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4、实用新型专利权等。授权(申请)项目名称:是指所获(申请)知识产权的项目的全称。

4、科技查新检索报告目录:是指提供评审参考的项目科技查新检索报告目录。

5、技术研究报告目录:是指提供评审参考的项目技术研究报告或其摘要的目录。

十、附件

附件均为电子版,具体内容如下:

附件是项目网络评审的必备材料,应按要求随电子版推荐书主件一并提供。内容包括在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知识产权证明、科技查新检索报告和技术研究报告中列出的有关材料或其摘要的扫描件。电子版附件上传文件总数要求不超过60个。

1、应用证明文件提交相关要求

推荐奖励项目要求整体技术已在实践中应用1年以上(即2010年8月10日以前开始应用),被实践工程检验。设计单位、制造单位提供的应用证明,需列明已在那些工程中应用,以该工程投运时间为准。具体说明如下:

(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类项目,按标准实施日期计算,满1年。 (2)计算机软件类项目,有单位应用该软件满1年。 (3)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1年以上。

(4)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在具体工程中应用或已得到政府部门规划许可满1年。

9 (5)水电类项目相关要求:

①截流、爆破、围堰拆除类项目,工程完工即可。 ②围堰类项目,完工满1年。

③机电安装调试类项目,机组运行发电满1年。

④施工技术类项目,本项目完工1年以上或后续工程开工1年以上。 ⑤边坡处理施工、开挖类项目,边坡稳定一年以上或后续主体工程开工一年以上。

⑥大坝、厂房、船闸等主要建筑物综合类项目,大坝蓄水1年以上。 应用证明应由出具应用证明的单位加盖公章(或其相应管理部门公章)。

2、每个项目应至少提供1份可以证明该项目已正式应用1年以上的应用证明及至少提供一份技术评价证明及其他证明。

《国家科学技术奖.doc》
国家科学技术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