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

2022-07-0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业问题

1.都市农业带的产业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农业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产业布局,以粮食功能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二区”建设为主平台,抓住品种、品质、品牌三个环节,着力发展精品农业,打造农业精品、名牌,走“农超”结合之路,至2015年力争10家以上农业企业与大中型超市建立精品农产品供销关系,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2.农田水利建设中圩区建设有什么规划?大力加强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王凝圩区规划总投资1.35亿元,控制范围51平方公里, 工程从2011 -2012分两年实施。2011年北部防洪工程规划投资2000万元,集镇防洪工程规划总投资2000万元,2014年开始启动。

3.村庄整治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什么?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减少过量化肥、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推行桔杆还田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防止水域、大气、土壤环境劣化的趋势,维护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绿道景观林、生态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平原绿网建设,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

推荐第2篇:心得体会农业问题

十八大报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民教师,虽然自己现在已不生活在农村,但是对于三农问题却依然十分关注。中国的农民是最朴实最勤劳的人,而从古至今,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对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关注,这样的历史传统也使得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多年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一直比较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建立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但现在的农民还是传统的作业方式,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要把科技推广到农业上去,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中国发展问题中的三农问题几乎关联了中国二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但农业关联的人口数却是中国人口的百分之百,吃饭、穿衣任何生活基本状态的需求满足都与三农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知才可能在实践中为三农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经济角度给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依然是重要课题。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央提出,改革土地制度既要考虑提高土地的要素利用效率,也要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农地农用的前提下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当下,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变革会渐进式的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社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农户传统的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无法适应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与历史上的农业合作社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

农民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重新组合资源,实现土地使用、转换的多赢。在十八大报告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既是对三农问题的负责,也是走利用经济先行带动三农问题渐次解决的稳健的策略。面对中国的未来,城市的变化固然令人惊叹,但新一轮的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不但会解决三农问题,亦会向中国社会的发展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推荐第3篇:农业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

毋庸置疑,简单说来,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举行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出版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博士指出,当前有五大因素阻碍我国农民增收。

传统思想的禁锢。少数干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乏力,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部分农民满足现状,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缺少干事业的信心与勇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四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产品从短缺到相对过剩,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二是农业生产从追求数量最大化转变为追求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农业生产从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转变为既受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又受市场、技术、资本的影响;四是农民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到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投资、经营等活动。

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基本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年度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年度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调查还发现,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

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奋的是,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4、劳务输出受阻。

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多数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各地富裕劳动力纷纷拥向沿海,出现民工潮,也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现在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工仔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和懂1—2门技术,这对只会靠体力劳动挣钱的农民来说,无形当中提高了就业门槛,断了增收的渠道。目前,虽然内地和沿海还有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由于就业环境的改变,必然就业空间大大缩小,使农村劳务输出受阻,增收的渠道也越来越小。

5、农业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分割,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生产与贸易相互脱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业生产盲目性大,农业生产销售成本高。三是农产品防疫、质量标准及管理分工不配套,农业技术各部门、食品卫生各部门形不成合力。

通过对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分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增加农民收入。

1、推进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稳定增收。围绕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着力培养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采取多种优惠办法鼓励农民兴办实体,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引导好各类服务实体朝着健康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扶持龙头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支持一个企业,就能救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户,振兴一方经济。

2、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抓增收。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走出对农村市场认识上的误区,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扶持乡镇经济发展,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等为对策措施,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切入点,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增值,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生产优质、价廉、绿色无公害,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壮大竞争实力,立足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增收。要为每户农民培养一个懂1—2门实用

技术的能人,让他们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当前,要重点引进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要培养农村致富能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4、搞好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收。抓好劳务输出,可以使农民当年直接增收。作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健康有序劳务输出工作:一是依托中介组织继续抓好劳务输出;二是依托外地企业做好劳务输出;三是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技术,就能增加就业机遇;四是政府出台一些鼓励劳务输出的政策,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

5、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素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这就要求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市场最新信息和.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从自身.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不可忽略,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完成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指日可待。

推荐第4篇: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1)

在中国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在教育上、科学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1、认识不足问题

“精细农业”首先是一种基于信息和知识科学管理农业资源的新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细农业技术的技术思想可以在任何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作物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一些研究人员,由于受到其研究领域的约束,对国际精细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不太了解,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2、社会经济问题

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地区实行家庭经营小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耕种规模很小,土质不同,土地分散,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显然是一种制约因素。如何发展规模经营,如何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技术组装模式有待进行研究。另外,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有一些必需的软硬件系统,需要基本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经济效益评估甚至是环境效益评估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有待研究。

3、工程技术问题

国际上几个大型的农机制造企业相继生产出带有GPS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收割机,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我国,精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已经开始,但主要是靠技术设备的引进。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在我国广大地区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支持精细农业实践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解决,例如土壤肥力信息定位快速采集技术、收获机械谷物流量监测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信息生成技术、智能化变量机械控制技术等。因此,在我国推广精细农业技术,需要大力开展有关精细农业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相关人才。

王立舒摘自中国农大精细农业研究中心

推荐第5篇: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度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规划定位思路不够清晰

按照龙山街道区位布局的实际情况,街道提出了街道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各村没有按照街道的总体发展思路,没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没有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清晰思路,盲目跟从,造成有限的可利用农业生产用地重复浪费投资。

2、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亮点不多

全街道产业发展规模1000亩以上的仅有茶叶、毛竹、杨梅等,散户产业发展经营户较多,土地流转推进力度不够,规模效益不突出;同时,管理松散、技术、质量管理要求不高,造成实际产出效益不高。街道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但是

一、三产连接不够紧密,带动作用不突出,致使产业发展亮点不多。

3、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近几年来,传统的农业生产设施虽然在局部进行改造,但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更新。

4、村级财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实行“三资”管理后,部分村还不能适应现在的管理模式,有些非生产性支出控制、重点工程项目支出等不符合相关财务制度规定。

5、农村农业统计数据上报质量、时效把握不到位

农村农业统计数据直接放映村级经济发展状况,但部分村思想上不够重视、把关上不够严密,造成部分数据失真,漏报、迟报、谎报等现象发生。

推荐第6篇:正视农业产业化后劲不足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取向。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新经验,但农业产业化在新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发展的后劲不足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瓶颈,主要是:

(一)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够。各地有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发展规模不大、精深加工层次较低、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关联度低,农村二次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质量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生产环境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加之缺少名牌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偏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发展产业化,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信贷投放能力有限,民间资金启动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贷款非常困难,

(四)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不强。目前各地从事农业经营的群体很大,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

(五)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

(六)扶持龙头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还不到位。一些行业、部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对企业往往只搬部门条条框框,不讲国家优惠政策,加之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优惠政策受到国外因素的制约,以致在财税、金融、出口、技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农村经济全局中突出出来,笔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步伐,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招商引资与发展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在短期内规模有较大扩张,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第二,加大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大力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大力开拓市场。企业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不仅要推销产品,而且要通过这个网络收集处理各方面信息,了解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同时将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使农民真正进入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四是推进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要通过引进人才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自办技术研发中心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三,加重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将农产品加工业当作道德工业来发展,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合理。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协调和统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二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引导农民和龙头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要认真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工作。

推荐第7篇:关于家乡农业产业化问题

关于家乡农业产业化问题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家乡永宁县,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当地农村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本文就农业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关键字: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紧缺;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增收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12年温暖的春风已经悄然吹过我们的脸庞,过去的10年,党和国家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东风,寒假期间我针对家乡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农户、乡镇政府,了解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状况。通过调查走访,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就发现的一些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访问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本报告。

一、总况

家乡永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是位于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之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永宁县10年来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但由于地处祖国内陆,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与沿海县、发达地区县仍有着很大的差距。以前一直依傍着区位条件,也就是依靠黄河的灌溉进行生产生活,对环境的依赖度相当大,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所谓优越条件也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所以,应党和国家大发展要求,县领导班子积极领悟,并且对地方经济产业进行质的调整,逐渐从资源环境依托型经济转变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既满足了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县农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样本:平原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乡镇附近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山区村——贫困中的。

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报告以及实际调查了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葡萄、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经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葡萄及葡萄酒生产的发展尤为迅速。并且随着设施农业大力实行,以及冬小麦在全县的试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而在中心城镇附近,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出售所得早已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许多农民转为从事个体,、工商等产业,有的甚至开始回过头来投资农业,致力于搞农业产业化,如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源于经营性收入、创业性收入以及较少的财产性

收入。

此外,县内也有一些山区乡镇,其耕地面积少而且土地贫瘠,缺少合适的经济作物,本身工业又不发达,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闽宁镇就是这样的典型。全乡大面积的盐碱地,而由于政策原因,相对其他城镇的人口比例也比较高,所以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现象。

二、现状及问题

在实地调查走访的一些农户中,有几位的情况较为典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发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1.农民对于增收状况普遍不乐观,增收的偶然性、风险性过大。

菜农、果农们由于土地有限,无法扩大规模,增收渠道较窄,而且由于产业规模较小,过度依赖市场,而市场价格的涨跌将对其有致命影响。

而从事

二、三产业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由于资金、市场、政策环境等对于增收前景抱谨慎态度。

2.教育投资成为一般农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县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已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县将从2007年起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过去,按一般的农民家庭来算,大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学或者初中,依赖家里的省吃俭用尚能基本维持,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在农村地区,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日常花费需要6000元(调查所得数据)左右。一般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能承担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并且倍感拮据;倘若孩子上了大学,便有很多家庭能经不起(在城市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重负,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以过亲身的体验。

3.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强。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县已经实施一年,一般要求在县乡级以上医院就医方可凭有效证件报销一定数额以上部分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一般小病就是买些常用药,舍不得上医院。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真正去医院的农民,一般花费一两千的,按照规定只能得到一两百的保险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县财政力量有限,一是保障力度较小,二是以钱定人,农村低保应保未保率高达50%,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4.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事业发展滞后.调查中,70%(调查所得数据)以上的农民认为“去银行信用社借款”麻烦或很麻烦。事实上,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通商业银行考虑到向农民贷款数额小、难以集中、偿还困难等因素为避免风险根本不向农民个人发放贷款,基本上是“只收存款,不放贷款”的状况,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没有有效的针对农民的贷款机制,对农民来说也是“贷款难”,虽然近两年国家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看来收效不大。在农民资金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其他门路自筹”。农民由于“借钱难”,家庭产业化经营发展不起来,致富之路随之变得曲折坎坷,这也日渐成为制约农村农民家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及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我省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各项工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对策建议

政府除了使用有限的财政力量加大对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为做好规划引导,为农业发展提供体制创新上的指导与规范,提高农业产业合作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一方面鼓励农户转向二三产业以解决土地分散经营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投资本县第一产业或提供服务,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村人口以解决土地不足问题这两大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组织专业培训,鼓励农户外出开办农产品专卖店,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借助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博会、农展会等开拓品牌,增强本县农产品的营销力量。政府还可以与企业携手,建立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价格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市场要求安排经营生产。

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农户应尽量加入行业合作组织,通过借鉴周围地区如玉泉营等地的产业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完善,以推进农业基地的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和农业的合作化经营,以扩大产业的规模,延长产业链。只有通过转化和加工才能使农产品增值,创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通过加工业以及后续的宣传销售等行业也能吸收一部分转移的劳动力,而这些行业的壮大又能增强我们的品牌实力,真正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的高效益。

农业产业化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科技兴农”、“生态农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可以借助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在全县葡萄产量总量扩大的同时进行葡萄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生物科技提取葡萄中的特有成分,制成保健品、饮品及其他相关产品。还应适时调整葡萄种植规划,实行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推广机械化采摘作业,提高工效节约成本。

四、总结

调查的意义在于过程!调查之前,大家就明白。

的确,农村的问题非常复杂,而我所了解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调查的结果对于农村问题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调查的过程对于我,却是一种社会的历练,人生的展拓!

中国目前有13.67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促农业发展的环境中,虽然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小组成员:2011级农业科学一班:刘辰、陈龙、刘梗、石彦龙、杨斌林、刘德磊二0一二年二月十日

推荐第8篇:沈丘县农业问题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Ι)课程

关于沈丘县农业现状调研报告

学院:法学院

姓名:左超田 2011410102

2周可洋 2011410102

1赵思骞 20114101020

关于沈丘县农业现状调研报告〔注〕

一、地区概况简介:

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居颖水中游,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占地利之优势,得交通之便利,享物产之芸萃,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 沈丘县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县,有着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唯一一块高产田地,农作物产量高。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82.5万吨首次突破16亿斤,增长6.2%,增幅居全市第1位,连续九年丰产丰收;其中,夏粮单产500.85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六年超千斤。出台了加快槐山羊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农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槐山药种植、循环农业等特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流转、三农服务社等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三农服务社124家,土地流转20多万亩。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林木覆盖率比2008年上升15个位次。

二、沈丘县农业概况:

1、主要农业介绍

种植业。沈丘县的种植业主要是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淮山药、蔬菜和水果等。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 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沈丘县粮食总产连续十年创新高,夏粮单产连续七年超千斤。建设有国家级粮食储备中心,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养殖业,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沈丘县的养殖业主要有鸡、鸽子、猪、牛、羊等种类。其中羊的品种主要为槐山羊。沈丘县也在大力推动槐山羊的养殖和深加工工业的发展。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同时,依托金丝猴集团〔注〕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推进了奶牛养殖的发展。

2、农业发展现状

2008 年沈丘农业总产值 48.55 亿元,增长 13.8%。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粮食总产 72.48 万吨,连续 5 年增产增收。其中小麦单产 500.5 公斤,继 2007 年成为黄河以南第一个亩产超千斤县之后,继续保持周口市单产第一。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4.16亿元,粮食总产73.54万吨。畜牧业快速发展,采取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坚持规模养殖与生物环保相结合,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3 个,其中生物环保万头养猪场 13 个,沈丘县生物环保养猪经验在河南省推广,受到国家环保部充分肯定。去年沈丘县畜牧业产值达到 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2%,总量居河南省第 13 位,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奶牛发展百强县”。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植树 456.6万株,占市定目标任务的 109.4%;完成造林工程 3.54 万亩,占市定目标任务的171%,居周口市第 2 位。

沈丘县农业的发展再去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凸现出来一些问题,譬如,农村土地生产没有聚集化,仍是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对于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问题”一节中详细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注〕 本文的各项数据主要来自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政府报告和政府网站上搜集的数据。

〔注〕 金丝猴集团的董事长赵启三先生是周口市沈丘县人,而且金丝猴集团发源于沈丘县,后才“迁都”至上海市,但是在沈丘县建设了大型的生产基地。

3、沈丘县农业发展规划

从2011年开始,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粮食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合理,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体现,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建成10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建成4个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2015年达8500元,2020年达到20000元以上。

a/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布局在全县22个乡(镇)558个村民委。 发展目标: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75万亩,总产量75万吨,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总产量95.5万吨, 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185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

b/槐山药。产业布局以北城、石槽、北杨集、东城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22个乡镇558个行政村共同发展。 主攻方向:着力做好沈丘槐山药品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和产品深加工研究,加大槐山药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增加深加工附加值等措施来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大产业促大发展。 发展目标:2011年种植1.5万亩,单产6000公斤,总产9万吨,产值5亿元; 2015年每年稳定种植面积2万亩,单产6500公斤,年总产13万吨,年产值7.8亿元;2020年每年稳定种植面积5万亩,单产6800公斤,年总产35万吨,年产值20亿元;

c/蔬菜。布局于全县22个乡(镇)558个行政村。主攻方向:抓住中央、省支持农业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在我县实施和启动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的有利机遇,着重在名、特、优、新上下功夫,建设优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推行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商品率。发展目标:2011年至2015年每年以0.5万亩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建成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产量15万吨,产值2亿元。d/中药材。布局于全县周营、石槽、卞路口等乡镇(办)。主攻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产量,优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目标:2011年种植1.5万亩,至2015年发展到3万亩,产值3亿元,到2020年发展到4万亩,产值5亿元。

同时,沈丘县规划创建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在沙颍河沿岸乡镇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示范区10万亩,辐射带动40万亩。二是建设以北城优质槐山药基地为主导的无公害槐山药种植示范区2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三是建设以付井镇为核心的平原绿色奶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建设以沈丘“槐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槐山羊特色养殖示范区。

三、沈丘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作为沈丘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不断取得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基础还很不牢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沈丘是农业大县,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产区,长期以来,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遭到严重破坏,加之条块分割的分散耕作模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大打折扣,再加上粮经比例不协调,农民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生产经济延续以种粮为主的原有模式,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农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聚集效应。现在沈丘县的农业经营依然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

能力弱,只凭本地市场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没有形成普遍的农业土地被大规模承包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制约单位收益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型机械的规模化运作,不利于解放生产劳动力。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技术,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深加工,实现增值升值,农业生产潜力受到局限,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四)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能力弱,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五)缺乏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农民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除烤烟外,其他农产品由于缺乏价格保护体系,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波动大,价好之年增产增收,价廉之年丰收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财政困难,无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办公经费投入,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办公条件落后,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

(七)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贷体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八)基础建设亟待完善。沈丘县作为农业大县,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力量有限,极大的束缚和限制了对于农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所需基础设施的投入,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现状。因此,应该极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沈丘县农业发展建议:

为了推动沈丘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结合上述数据和论述,提出以下建议以作参考。

(一)继续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各个产业的必备条件,沈丘县的农业设施还有待完善,农田里的水井有些被堵死和破烂不堪,还有农村的田间地头的道路的不完善等等,这些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发展。

(二)提供可靠地农业技术服务。由于农业沈丘县的农业现在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农庄”生产,管理为一家一户,各项种植管理不统一,不科学,所以应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并积极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三下乡”项目,指导农民们更为合理的管理田地。同时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的研究制定设和本地区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发展,大幅改变目前单一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调高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民收入。

(四)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由政府主导继续争取国家资金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外,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整合项目资金,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出台关于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干部职工发展农业产业和深入创办实体的激励机制,全方位推动产业实施。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个乡(镇)有不同的产业发展优势,要结合乡镇、村寨,合理规划布局,要做到粮经不争地、不重叠,最大程度整合土地资

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要制定和完善各个农作物标准,努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发展,要分类指导好产业发展,为实现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做好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优化种植、熟制改革、旱育稀植、规范化种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病虫害预测及防治等实用技术,整合科技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以点带面,带动大面积生产。

(六)积极组建各种类的农业合作社。积极推进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农业项目发展专门化发展,并积极推进其专业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譬如槐山羊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等。大力推进农产品的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各产业的生产质量。

(七)加快全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最新、最有效、最权威的信息服务。信息的获取决定了各种农业产品的销售,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建设农业信息的服务网络,并提供优质的产品交易信息。

推荐第9篇:农业普查问题处理办法

特殊情况处理办法

由于“三农”情况复杂多变,普查方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和问题。遇到普查方案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和问题,首先要做详细记录;其次是对普查方案中类似问题的描述进行研究,领会其处理原则;对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类整理后报上级农普办。对全省共性的问题,由省农普办统一解答;对各地个性的问题,在保证“依法普查、据实普查”、“不重不漏”和不违背农业普查方案的原则下,各地可灵活处理。以下是对部分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供参考。

一、普查区划分相关问题

(一)哪些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需要划分普查区

所有列入农业普查范围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均需划分普查区。既包括了涉农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也包括具有乡镇政府职能或村级行政管理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判断其是否涉农,参照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一般来说,除了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行政区划外,都是农业普查范围,都应划分普查区;各地应重点核实城乡分类代码为“112——123”的区域是否还有农业经营活动。

(二)哪些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工作机构

原则上完全没有普查登记对象的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区;凡是有普查登记对象的地区都应设立普查区。但一些地方特别是城镇地域符合条件的普查对象只是零星分布,这些地方可以只设立普查区、普查小区(小区码为“01”)和编制地址码,不用组建农业普查机构,也可不绘制普查小区示意图及填报摸底表。其间零星分布的普查登记对象(例如有农业服务活动的县植保站、动植物防疫站等事业单位),由上级农普办工作人员直接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单位普查表的普查区名称和编码填报本普查区名称和编码;农户或规模户普查表,还要补上小区码,即“01”。

(三)普查小区地图如何绘制

原则上,普查小区绘制手绘示意图即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取在电子地图上标注的方式。绘制方法详见《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区划分和地图绘制工作细则》。

二、清查摸底相关问题

清查摸底的目的是摸清农业普查对象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对于难以确定是否是普查对象的住户或单位,建议先普查登记,因为从历次普查工作经验看,这类对象从库中删除比较容易,但要补登的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一)哪些住户是三农普登记对象

凡是经营农业的住户,无论其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农业经营规模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都是普查登记对象;未经营农业,但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也是普查登记对象。确权(承包)的土地既包括耕地,也包括林地、园地、草场、鱼塘等农业用地。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举家外出的农村住户

举家外出的农村住户,如果确权(承包)的土地已全部流转,本户未经营农业,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但四川举家外出的农户一般还有林地未流转,如果该户的林地达到1亩,则应作为普查登记对象。普查登记期间适逢春节,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会返乡,可在春节期间入户登记。对于未返乡的农户,尽量找村组干部、亲戚、朋友查找该户联系方式,通过电话访问登记;实在查不到联系方式的,可由熟悉该户情况的亲友、村组干部代填代报。

2.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村住户

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村住户是不是普查登记对象,要以该户实际经营情况来定。如果该户还在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否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

3.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农村住户

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农村住户是不是普查登记对象,要以该户实际经营情况来定。如果该户还在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否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

4.移民搬迁的农村住户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淹没区等原因移民,如果在现居住的普查区有确权(承包)土地,无论其是否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如果在现居住的普查区内没有确权(承包)土地,要以该户实际情况来定。如果该户在居住地所在乡镇内经营农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按居住地原则登记;如果在居住地所在乡镇外经营农业,按生产地原则登记。如果该户在原居住地还有确权(承包)土地,无论其是否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按居住地或生产地原则登记;如果该户在原居住地也没有确权(承包)土地,且未经营农业,不是普查登记对象。 5.居住在农村但土地全部流出的农户

该户的土地虽然全部流出,但其对确权(承包)土地的权利并没有完全失去。因此,符合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是普查登记对象。

6.村集体采用土地集中经营,居住在普查区内的农户

分两种情况,一是土地已确权(承包)给农户,但由村集体集中经营,集体按其确权(承包)地数量进行年末分红的,该普查区内的农户是普查登记对象,确权(承包)土地(耕地)的数量按分红依据的数量填报,同时将其数量填在“流出面积”项下。二是集体已将土地经营权完全收回,没有确权(承包)给农户,农户只在集体领取分红,这些农户如果不经营农业,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

7.外籍和台、港、澳人士经营的农场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业经营户、经营单位都是普查登记对象。外籍和台、港、澳人士无论是以住户的形式,还是以单位的形式经营,只要是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

8.居住在敬老院的农村居民

在清查摸底阶段,普查区内敬老院也要在示意图上标明,编入住宅码,纳入清查摸底。居住在敬老院的农村居民,只要有确权(承包)土地且土地没有全部征用、置换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如果敬老院的人员经济生活是分开的,则按分开的人员逐户登记;如果人员的经济生活全由集体负担,则按分开的户籍逐户登记。现住房、饮水等按敬老院情况填写;电器、手机等情况按拥有情况填写。确权(承包)土地且土地全部被征用、置换的,不是普查登记对象。

(二)如何判定规模农业经营户

应按方案规定的规模农业经营户标准,从农业经营户中识别规模农业经营户,凡是达到任意一条规模户标准的住户,都是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方案中的规模农业经营户标准与农业部门的标准不同,应严格执行普查方案。以下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规模户识别问题,举例说明:

例一:某住户经营露地种植面积30亩,温室(大棚)20亩

该户露地加设施农业经营面积之和已经达到露地种植面积50亩的标准,应算作规模户。

例二:某住户经营露地种植面积30亩,温室(大棚)10亩

一般来说,设施农业的产值、利润远高于露地种植。该户可调查其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只要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自产自用实物折价超过10万元,即判定为规模户。 例三:某住户经营循环农业,经营耕地10亩,果园5亩,养殖生猪20头,家禽500只

对于多业经营,且各业均未达到规模户标准的住户,可调查其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只要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自产自用实物折价超过10万元,即判定为规模户。

例四:某农户承包了30亩耕地,种植蔬菜、水果,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9万元。该户同时还经营了农家乐,农家乐消耗的自产农产品折价5万元。

虽然普查方案规定本户的农产品直接供应农(林、渔)家乐等休闲、旅游业,不计入农业经营收入,但该户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了规模户标准,应该算规模户。

例五:某农户经营种猪场,只出售仔猪,不出售育肥猪。2016年,该户共出售220头仔猪,销售收入9万元。

在农业统计中,生猪存栏包括仔猪、架子猪(待育肥猪)等,但出售仔猪、架子猪(待育肥猪)不算出栏。所以该户2016年出栏生猪头数、出售农产品金额都未达到规模户标准,该农户不是规模户。

例六:某户牧民,拥有牦牛100头,没有出售,只宰杀了2头自家食用 正常情况下,存栏100头年出栏应在20头以上。该户虽然因特殊原因出栏未达到规模户标准,但是具备规模经营的条件和能力,应作为规模户登记。(需请示国普办)

例七:某农户2016年经营耕地2亩,林地5亩,采集虫草卖了8万元,采集野生松茸卖了3万元

采集虫草、野生菌、野生中药材和狩猎等活动也算经营农业,通过采集、狩猎获得的野生动植物销售也要计入农产品销售额,因此本户算规模户。

例八:某农户种植业产品销售额2千元,养殖业产品销售额6千元,有鱼塘10亩,渔业产品销售额10万元

因为规模户销售额标准,对渔业规模户有特殊规定,即年渔业产品销售额30万元及以上。该户主营产业是渔业,应按渔业的规模户标准判断,不算规模户。

(三)普查年度内经营规模发生变化的规模户如何登记 规模户标准既有时点指标,如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渔业养殖面积、奶牛存栏量、蛋禽存栏量等;也有时期指标,如生猪、肉牛、家禽出栏量等。对时点指标而言,判断某住户是否规模户应看其在普查时点是否达到规模户标准;对时期指标而言,应看其年内经营情况是否达到规模户标准。如某户在普查年度内的经营规模或收入符合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标准,但在普查时点发生了改变,规模减少或转产、停产了,这样的户仍然作为规模农业经营户登记,反映普查年度的情况。对于在普查时点完成了规模扩张,符合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在建、扩建户,如果到普查时点其实际经营活动达到了规模户标准,按规模户登记;实际经营活动未达到规模户标准的,不算规模户。举例说明:

例九:某养牛大户,由于养牛效益降低,今年上半年出栏了300头牛后就没再养牛

该户应按规模户登记,以完整反映全年出栏情况。

例十:由于2016年猪肉价格看涨,某农户在11月新建了一个存栏能力达500头的养猪场,并在2016年12月份购进300头仔猪

该户不算规模户。因为生猪养殖规模户的标准是年出栏200头及以上,该户到普查时点只有存栏没有出栏,因此年内实际经营情况未达到规模户标准。

例十一:某农户原有10头奶牛,2016年12月又新进了10头奶牛 该户算规模户。因为奶牛存栏20头及以上就算规模户,该户到普查时点奶牛存栏已达到20头,达到了规模户标准。

(四)关于多地经营的问题

某些住户可能有多处农业经营场所,如何登记主要看其经营地是否在同一乡镇。处理原则是:经营地在同一乡镇的,其经营情况应该叠加,按一户登记;否则不能叠加,按多户登记。同理,农业经营单位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的,在县域内按一个单位登记;不同县域间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登记。有多地经营的农户或单位的普查区,要与其他普查区之间做好沟通协调,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直接与对方普查区沟通有困难的,应请上级农普办协调。举例说明:

例十二:某住户居住在A村,在A、B村各经营30亩耕地

如果A、B村属同一乡镇,该户判定为规模户,由乡镇农普办协调,在A村普查区登记,B村普查区不登记。如果A、B村不在同一乡镇,将其登记为2个普通户,分别由A、B村普查区登记;(二是为准确反映规模农业经营情况,可在县级农普办协调下,登记为1户规模户,由A村普查区登记,B村普查区不登记。)

例十三:某生猪养殖公司有3个养殖场,2个在A县,1个在B县 该公司在A县登记为法人单位,登记情况包括A县的2个养殖场,由注册地所在普查区登记;在B县的养殖场作为单独的产业活动单位登记,由该产业活动单位所在普查区登记,其归属法人单位为该公司。

(五)孙辈和祖辈一同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分户,如何登记 关于共同生活的住户,虽然户籍分开,但经济生活连为一体,按一户登记。

(六)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问题

方案中规定,居住在一起的住户成员,如果经济联系紧密,即使已经分户,仍按一户登记。但对于与其他住户共同生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完全按照普查方案登记为一户则不能全面反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状况,需要分开登记。贫困户的现居住生活情况填该户在亲戚家的情况;各类拥有情况填该户实际情况。

(七)经营多种产业的住户或单位如何登记

对于同时经营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住户或单位,只登记农业经营情况。例如:中粮集团在某县既经营农场和养殖场,又经营房地产,普查时只登记中粮集团在该县经营的农场和养殖场的情况,不登记房地产经营情况。

(八)具有多种业态经营的住户或单位如何登记

有的住户或单位同时拥有注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户等资质,要依据其是否符合农业经营单位的条件来判断其填报规模户表还是单位表。

是否注册只是单位登记条件之一,不是必要条件。单位的登记条件,除了必须有农业经营外,还必须同时符合有固定场地或固定服务对象、独立组织生产、有收支业务核算等条件,只要符合了,无论是否注册,都应填报单位表。反之,某些农户、规模户,虽然有工商注册,但不符合单位的全部登记条件,仍然作为农户、规模户登记。规模户的经营特征里,也有是否工商注册的选项,反映这类规模户的特征。

(九)普查区内的城镇居民区、大专院校宿舍等城镇化建筑如何清查摸底 靠近城市的普查区,有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小区、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城市务工人员的宿舍、大型集散市场等,这些建筑可不纳入农业普查的摸底范围,只在普查区、普查小区草图上标明。在这些普查区内,可采用以户籍找人,或以农业经营场所(大田、设施、圈舍、池塘等)找人的方法进行摸底,确保不遗漏农业普查登记对象。

(十)寺庙、学校、监狱等经营的农林牧渔场如何处理 要作为寺庙、学校、监狱附属的农业经营单位来登记。

(十一)两户或两户以上共同承包经营如何登记

一般说来,两户或两户以上的共同承包、共同经营,是一种联户经营,作为农业经营单位登记。但如果两户或两户以上原本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且没有明确收益分配约定的,家庭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农业,则以经济生活联为一体的一户登记。

(十二)全户都迁出本乡镇在外居住,不足6个月,算不算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

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是“行为+时间”的表述,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此不算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户。在摸底时,全户搬出本镇居住,但不足6个月,如果户籍迁出,在摸底表户籍是否在本乡镇,填2,否;在全家是否外出6个月及以上,填2,否。如果该户不经营农业,但留有确权(承包)的土地,是普查对象,按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但留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户同等看待和处理。

(十三)户、单位是季节性农业活动,普查时点没有活动,且已经离开活动地点如何普查

这些户或单位是季节性的,每到季节就会回来活动,是农业普查对象,应该按生产地原则进行登记。如果普查时点离开,则要找到当地居住的相关人员,比如季节性经营的户或单位经营时临时住房的出租人,经营时使用土地、圈舍或机械的所有者等,通过他们找到季节性经营户的户主或单位负责人完成访问,或代为填报普查表。(流出户如何登记,需请示国普办)

(十四)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如何填报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其农业经营情况分三种情况。一是经营农业的土地、农机、畜禽等完全“入社”的农户,已经成为“社员”,可能是社的管理者,也可能是社的职工,其经营情况不由农户登记,作为一个合作社单位的组成部分登记;二是一部分经营农业的土地、农机、畜禽等“入社”的农户,入社部分作为单位登记,没有入社的部分按其规模作为农户或规模户登记;三是入的“社”没有实际经营活动,则全部作为农户或规模户登记。在第一种情况,如果农户如果符合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条件,仍要登记该户的基本情况。

(十五)“空壳社”“销售社”如何填报

答:“空壳”合作社,不容易事先判断,所以只要在摸底时算作农业合作社的单位,都要登记普查表,如果是“空壳”社在普查表里的相关指标都据实填报,该空则空,登记结束后可以根据填报情况判断其是否为空壳社。没有农业经营的“销售”合作社,在摸底时可以剔除,不必登记。

(十六)清查摸底情况与普查登记情况有差异如何处理

如果清查摸底情况与普查登记情况有差异,以正式登记时的情况为准。例如:户主姓名、是否是规模户等。

三、普查对象基本情况、住房及生活情况相关问题

(一)外出务工人员算不算住户成员

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外出6个月以上,但有定期或不定期收入寄回等与本户的经济生活连为一体的行为,因此算住户成员,需逐个登记。

(二)某住户的住房正在新建或装修,暂时住在亲戚或朋友家,如何登记 虽然该户住房的建设或装修在普查时还没有完工,或已经完工还没有入住,在现住房结构上均按完工后的情况填写;居住的其他情况,如做饭、取暖用能源,饮用水来源等按完工前的实际情况填写;各类拥有情况按普查时的实际情况填写。

(三)住户在城镇居住,在普查区经营农业,住房及生活情况如何填报 住房及生活情况是住户普查对象的必填项,居住在城镇,在普查区经营农业的住户,按经营地原则登记,住房应填在本普查区的居住情况,无论是租房,还是工棚,如实填报;如果该住户没有在本普查区居住,填报其在城镇的现居住情况。电器、电脑、手机等拥有或使用的情况,无论其在那里使用,均按实际情况填报。

(四)跨乡镇经营的农村住户,如何填报住房及生活情况

跨乡镇经营的农村住户,要在两个或以上乡镇的普查区分别登记。如果在居住地外的乡镇经营地有住宅(包括租房、公棚等),填当地住宅的情况;如果没有住宅,填报其居住地住宅情况。

(五)雇主算不算农业从业人员

算。农业从业人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人员,雇主就是“管人”的管理人员,他谋划生产、管理员工、交易等的时间也要计算为从事农业生产或管理的时间。

(六)农业服务业单位如何填报“占地面积”

答: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如果有固定场所占地面积据实填报。还有一些是有固定服务对象,但没有固定场所,其占地面积可填“0”。

四、土地与农林牧渔业经营情况相关问题

(一)农村土地确权中集体土地该如何登记

某些地方农村土地没有全部确权给农户,村集体还拥有部分土地。为了不遗漏这部分土地的经营情况,应把该村作为农业经营单位登记。

(二)由于城市建设需要,部分村耕地被政府冻结,未进行土地确权,但耕地目前是由老百姓在耕种,如何登记

应按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登记,并折算为标准亩。

(三)确权的是土地,未区分耕地和园地,如何登记

已完成土地确权的地区,确权或经营耕地情况按确权土地面积填报,种植业(包括农作物种植和茶、桑、果园)面积按实际经营情况填报。

(四)临时性耕地如何登记

自留地、开荒地、河滩地等临时性耕地,在登记时不计入确权(承包)面积,登记在H052或G052“2016年末自留地及因各种原因增加的耕地面积”中。同时将其中正在耕种的面积,计入H070、G070或D070“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

(五)非耕地上耕种如何登记

在宅基地、已被征用的土地等非耕地上耕种,其面积不计入确权承包耕地面积和实际经营耕地面积,但要根据耕种情况填报播种面积,规模户和单位还应填报产量。

(六)出租的开荒地是否算土地流转

只有确权或承包的土地,才算土地流转,所以出租的开荒地、河滩地、自留地等不算土地流转。

(七)实际耕种面积是时点数,还是时期数

实际耕种面积是时点数,但这个时点不能完全和普查时点重合,应该是普查年度内完整农业生产季节结束时的时点数;如果有多个生产季节,则按最后一个季节计算。对四川而言,大部分地方的农业生产都是小春、大春两季,实际耕种面积填报大春实际耕种面积;高原、高寒山区等只有一季农业生产的地方,填报本季实际耕种面积;安宁河谷、金沙江河谷有极少数地方每年可生产3季,按最后1季实际耕种面积填报。

(八)年内耕地多次流转,如何填报流转情况和实际耕种情况

耕地流转情况是时点指标,时点是年末;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时期指标,但不是全年,而是最后一个种植季节使用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是时期指标,填报各个种植季节农作物的实际播种面积。对于1个流转的地块,无论年内流转多少次,流出面积只在该地块原确权(承包)户填报;流入面积只在2016年末承租者填报;实际耕种面积由当地最后一个种植季节的承租者填报;播种面积由各个种植季节的承租者填报。举例说明:

例14:A农户有5亩承包耕地,2016年小春种植了5亩小麦;2015年10月租了10亩耕地种植油菜;5月底油菜收割后,又将这10亩耕地转租给B农户,租金每年4800元;大春种植了5亩玉米。B农户的承包耕地也有5亩,2016年小春种植了蔬菜;大春连同租入的耕地一起都种植玉米。如何登记这两户的耕地指标?

A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 在“H0

54、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出、流入的耕地面积”均填“0”。 大春是A农户最后一个种植季节,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5亩。

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小麦5亩、油菜10亩、玉米5亩。 B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 在“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入的耕地面积”填10亩。

在“H056 流入耕地的平均价格(实物折价)”中填报480元/(亩×年) 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15亩。 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蔬菜5亩,玉米15亩。

例15:A农户有5亩承包耕地,租入耕地10亩;2016年小春种了15亩油菜,大春种植了15亩玉米;玉米收获后,又在11月将这10亩耕地转租给B农户,租金每年4800元。B农户的承包耕地也有5亩,2016年小春种植了5亩油菜,大春种植了5亩玉米;玉米收获后,准备连同租入的耕地一起种植15亩油菜。如何登记这两户的耕地指标?

A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 在“H0

54、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出、流入的耕地面积”均填“0”。 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15亩。 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油菜15亩、玉米15亩。 B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 在“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入的耕地面积”填10亩。

在“H056 流入耕地的平均价格(实物折价)”中填报480元/(亩×年) 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5亩。 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油菜5亩、玉米5亩。

(九)全户死亡,或家里只有1人且在服役、服刑,有承包地也撂荒,如何处理

按照农业普查“有地就登”的原则,只要承包的地还是算在这个人或户的名下,没有任何经营权的转移,就应作为普查登记对象。登记时只填户主姓名,家庭成员数填“0”;按确权(承包)面积填报耕地、林地拥有情况,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填“0”;是否经营农业填“否”;跳到农业机械,经营特征,联系电话等均填“0”。

(十)土地用途改变如何登记

确权(承包)土地用途改变的情况比较复杂,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加以说明。说明中都以农户普查表为例,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单位照此办理。

1.耕地改为园地

在耕地上种植花卉、茶叶、桑树、水果、食用坚果等都属于耕地改园地。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和“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园地,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H062用于园林作物种植或苗木培育”、“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

2.耕地改为林地

在耕地上种植树苗、灌木、乔木、竹都属于耕地改林地。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不计入“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计入“H20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并以实际用途计入H205-H209其中项。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林地,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H063用于林业经营”、“H20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并以实际用途计入H205-H209其中项。PDA录入时,在H803指标中填报耕地改林地。

3.耕地改为鱼塘

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401您家实际经营的淡水养殖面积”及其中项“H402池塘面积”。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鱼塘,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和“H065用于水产品养殖”、“H401您家实际经营的淡水养殖面积”及其中项“H402池塘面积”。PDA录入时,在H803指标中填报耕地改鱼塘。

4.林地改为耕地

在普查登记时,“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2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计入“H052截至2016年末您家自留地及因开荒、复垦等原因累计增加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并依实际耕种情况填报“H103农作物播种面积”。PDA录入时,在H80

2、H803指标中填报林地改耕地。

5.林地改为园地

在林地上种植花卉、茶叶、桑树、水果、食用坚果等都属于林地改园地。在普查登记时,“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2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计入“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PDA录入时,在H80

2、H803指标中填报林地改园地。

(十一)种植苗木算林业还是园艺

种植树苗、花木、观赏树等算林业还是园艺,应按产品用途划分。用于绿化、景观的算经营园艺,用于木材的算林业。

(十二)购买农机等固定资产投资,算不算经营支出

购买农机等固定资产投资,不计入经营支出。固定资产是一次购买多年使用,每年的实际支出是折旧费,由于计算折旧比较复杂,因此在普查时不计入经营支出。如果是贷款购买的,可在银行或民间贷款余额中反映。

推荐第10篇: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其依据主要是农村现有生产资源难以承受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之重,因而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必须脱离土地。而农业劳动力剩余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不同的剩余劳动力应该采取不同的转移方式。

所谓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剩余,是指在确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与有限的农村生产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相匹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超过合理劳动力需求规模①即导致劳动力绝对剩余。从总量上看,我国客观上存在着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剩余,大量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力闲置的现象。绝对剩余的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剩余劳动力继续参与农业生产,降低了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和农业劳动力的平均贡献率,导致农业生产的非效率性。而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中,市场竞争和劳动力淘汰机制被亲缘关系所替代,因而这种农业生产的非效率性通常被“合理地”掩盖,不仅客观上制约了劳动力价值的完全实现和转化,更是滞缓甚至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二是剩余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尽管维持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性,但由于失业劳动力缺乏贡献,结果也只是更多的成员分享等同的劳动成果,整体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因此降低。这两种情况因为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不利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化解。因而,将这部分绝对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在非农工业、商业等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领域重新择业,不仅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规律,而且也有助于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相对剩余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自身缺陷使其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决定了农业生产资源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数量配置关系。换而言之,在农业生产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调节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适度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调节机理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伸缩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的调节。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可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农业劳动力的相对剩余数量;二是农业产业内部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或对劳动力要素需求的密集程度有所差异,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的改变。增强农业产业内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重无疑会提高整个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也能缓解农业劳动力相对剩余的压力;三是农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或资本有机构成实现对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的调节。这一点与前两者的调节方向恰恰相反。某一特定农业生产环节技术进步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将导致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力和绝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机理不同,因而针对两者的解决思路和战略选择也应有所差异。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力是来自于农业产业内部生产经营方式的缺陷,由此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应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内部消化。而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则是在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将其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到最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存量仍然超过了需求总量,由此导致的这部分劳动力剩余只能选择向非农产业转移。理论上,两种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存在一定先后次序的,即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先于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说,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产业内部消化,再是农业产业外部转移。但从当前实践来看,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换进程的缓慢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数的庞大,这两种转移渠道基本是在同时进行。

三、农业产业链延伸:相对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

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依然维持着传统的“独立投资(家庭投入物资和人力)→独立生产(家庭耕种)→独立经营(初级农产品直接销售)”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尽管灵活,但其缺陷在于缺乏经济规模,成本效益低,风险抵抗力弱,缺乏产品加工组织能力,许多农民只是依靠销售价值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获取微薄收益,在农产品的分散销售中还时常因相互竞价而亏损,这也是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这种初级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链条较短,尤其是缺乏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经销环节。或者说,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经营环节让渡于社会其他部门,直接导致了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剩。

针对上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机制,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战略转变的主体思路应为:延伸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由横向的、独立式、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纵向的、组织式、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即按照现代农业大生产的要求,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形成“联合投资(合作制企业)→专业化生产(规模耕种)→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销售(劳动力密集型)→配套服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为主,“市场调查→资源和产品开发→项目投资→市场推广”、“农科技术研究→农业人员教育培训→劳动力资源组织与管理”等产业链为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产业链组合。这种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将农业劳动力资源重新进行规模化组合的方法,可以多环节、多层次地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或经营领域纳入其中,把剩余劳动力大量消化在农业产业内部。更为可取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是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进行的这正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产业内部的生产结构调整也是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的重要举措。生产结构的调整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例如,依据市场需求,加大对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这只有在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进行。

当前我国农村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开始形成,但有待加强。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尤其是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发育,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内部的劳动力分工和规模经营奠定法律基础和体制保障。当前现代农科技术和农业机械在一些农村的适用性还不够,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延伸和调整的进程。目前已经涌现出不少联结市场与农户之间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在产品加工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在市场运作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待提高,以将其逐步纳入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的主渠道。

四、城乡过渡体系构建: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重点

托达罗(M.P.Todalo)从发展中国家城乡普遍存在失业的前提出发,提出了他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特别强调农业部门和农村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失业问题的重要性,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我国过去的实践表明,通过户籍制度和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就业压力也没有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获得缓解。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存在着大量超出农村经济承载力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这部分绝对剩余劳动力无法仅仅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完全进行内部消化,而在当时的管制壁垒下又不能实现向农业外部的转移释放,导致了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度积压。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即非农产业转移已不可避免。

基于以上原因,有些研究者就提出应该把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作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其实,这一思想早在“托达罗模型”之前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54)就已提出。③然而,“刘易斯模型”建立在诸如城市不存在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前城市部门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农村零值边际生产力的剩余劳动以及城市工业的就业创造率与其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等种种严格的假定之上,这显然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符。最为明显的是,目前城市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当前城市经济体系所能创造的有限就业需求空间与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规模之间所形成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缓解。另外,大部分能够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领域也仍然集中在建筑施工、手工装配、餐饮服务等行业。这部分群体具有职业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居所不固定、缺乏历史工作记录等特性,在现阶段要大批量地赋予他们城市居民身份和待遇(城市医疗、社保、教育等),操作难度显然相当之大。

现阶段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处于尴尬境地,其直接原因便是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劳动力吸纳能力的过渡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且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城乡过渡体系的欠发达使得城乡一体化的内部矛盾长期得不到缓解,城乡过渡体系的就业机会创造功能薄弱,农业劳动力又不可能大规模地跨越“过渡带”迁往城市,必然导致绝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瓶颈。因而,在农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和城市就业空间又极其有限的双重压力下,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并壮大城乡过渡体系,在承接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增强城乡过渡体系的就业创造和劳动力吸纳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提及的“城乡过渡体系”不仅是地理意义上城市与农村的中间区域,它是一项通过衔接城乡断层,缩小城乡之间在生产力、经济形态、要素配置、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差距,从而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和条件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在劳动力转移目标区域方面,允许部分农业人口向大中城市适度分流的同时,让乡镇、中心镇、县城以及部分小城市等中型行政区域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较之大中城市,这些区域对于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具有收入落差小、生活成本低、生活适应性强以及城区扩容空间大的优势。同时,由于迁入这些区域的农业劳动力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在此基础上再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并将这部分群体真正纳入城镇居民管理体系,给予平等的城镇市民待遇,这显然比在大中城市解决同样的问题更具操作性。

第二,在主体经济形态方面,利用自然农业和城市大工业之间在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促进农村和城市在生产资源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经济和县域经济,培育符合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衔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中间平台。其中城镇加工业和城镇商业将成为“过渡带”经济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农村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产品加工及其它自然资源或能源型工业需要在城镇区域完成。随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重要性的日益强化,更多的城市工业制造品将以城镇为商贸中心向农村市场疏散。这些城镇经济实体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释放出巨大的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

第三,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已相当充裕甚至出现资源闲置的现象,相反,大多农村地区由于高端要素自我供给能力较弱而又缺乏流通渠道,致使生产要素投入相当匮乏,城镇区域应该发挥城乡要素流动的中间桥梁作用,成为激活城乡要素链条的核心环节。我国农村地区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由于缺

乏要素投入,许多具有良好前景的开发项目无法实现。加之我国农村资源分散、规模不均的特性,发达城市的优势要素很难直接进入农村地区。而以中心城镇作为这些要素流转和投资中心,一方面解决了这一现实矛盾,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过渡带”衔接城乡的先天优势,例如城镇对农村资源储存及其开发条件更为了解,中心城镇管辖若干行政村的组织体系使得“要素分散(各发达城市)——要素集中(中心城镇)——要素分散(各村)”的要素流动链条更具可操作性。

第四,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具体方面存在巨大落差,农业剩余劳动力向“过渡带”转移是提升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限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滞后,大部分农民未能享受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大批涌入有限的发达城市社会也不现实。而以城镇等为主体的城乡过渡带在社会发展事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仅能够为转移劳动力提供更切实际的社会服务条件,而且在供给规模上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和发展空间,在逐步填平城乡社会发展沟壑的同时,也提升了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水平。

五、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过渡体系构建的结合

从上述分析可知,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然而,这两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并不是彼此孤立、严格区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构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完整战略体系。

农业产业链延伸在地理空间上应向城乡过渡带渗透,或者说,城乡过渡带应是承接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战略要地。提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并不是机械地要求把所有的农业产业链条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而是应配合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城乡过渡带转移,可以将某些更适宜在城乡过渡带(主要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农业产业环节向城乡过渡带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具有水土资源丰富且成本便宜的比较优势,适合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生产,而中小城镇则具有市场信息较为发达、商品交易环境较为理想的比较优势,适合进行规模化的产品加工和销售。因而,把农业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向城乡过渡带转移,并使这部分产业环节所创造的就业供给与移居中小城镇的劳动力相结合,不但可以分别利用农村和城乡过渡带的优势资源,以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营运效益,而且通过产业链向中小城镇的渗透,减少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乡过渡带转移时给城镇带来的人口就业压力,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移居城镇后难以获得合适工作岗位的难题。由此,可以发现,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更多的让度于社会其他群体。而在经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向城乡过渡带延伸两个调整过程后,从农村移居到城镇的劳动力则可以在粮食加工和产品销售环节重新获得更多的机会。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农村人口结构的调整在互动中促进。

城乡过渡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为依托,两者的结合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增强城乡过渡带的就业创造功能,最后都需要以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实体为支撑。农业产业链向中小城镇的延伸是以成立各种农产品加工厂、销售公司、进出口公司以及为此提供各种经济和社会服务配套的机构为基础的,这些都将构成城乡过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城乡差距还在扩大的情形下,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乡过渡体系的发展在减少城乡落差、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实体在这些中小城镇内不断规模化和专业化,加速了城乡过渡体系的成熟。另外,城乡过渡体系的构建也是以人口的集中为条件的,在城市——中小城镇——农村这三级人口分布链中,中小城镇的人口扩容潜力最大,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大中城市的人口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还不可能向中小城镇回流,因而,农业产业链向城镇的延伸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镇的转移成为中小城镇人口聚集的必然之路,这也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1.1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自发进行的,没有受到政府经济力量的控制,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享有较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农村居民子农村内部也有充分选择就业的权利。

第二阶段是1958-1963年,政府开始干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巨大的波动。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然而经过1961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到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到82.5%。

第三阶段是1963-1978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国家通过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制度,把农村劳动力固定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就业基本上就剩下从事这一条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1.2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在改革以后开始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一部分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得以在农业外谋求就业。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以不可逆转之势大规模转移。

1978年之后,农村的率先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从而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1999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1.18亿迅速升至3.51亿,21年中增加了

2.32亿,是改革开放前26年增加总数的2.7倍,年均增长率为5.3%。1999年,中国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3%和49.7%。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2.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增速快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地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

2.2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一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23.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6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是10.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也只占12.7%。这样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低级的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劳动力将逐步被淘汰。

2.3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度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波动性较大

从1979年起,我国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长期停滞的局面,1983年以后,国家取消了限制农民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的一些制度障碍,制定了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进入了快速转移的阶段。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

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

4.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资源配置制度。比如,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不仅使农民无法在社会福利和生活上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而且使他们无法在城市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就业。

(2)土地流转制度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法规规定了土地经营承包30年不变。我国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和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建设用地供应缺口巨大,加之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规定,致使离开土地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兼营”的经营方式。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身份的转换,必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3)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4)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孺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目前宁夏各级政府的这种职能机制尚未健全和完普,此项工作在许多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缺少政府的信息服务和支持,农民对转移就业的形势、成本、收益、风险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5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改革教育制度。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现状,调整农村教育目标,实现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储备人力资源。

(2)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人口流动决定户口迁移,而不是户口迁移决穴人口流动,要逐步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监人口的新型户籍登记制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根据文中数据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一般大多是30岁左右,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就忽视了小孩的教育问题,导致农村小孩过早错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抓好农村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将农民纳人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立进城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城就业困难的农民工的扶助制度,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优。

(5)职业培训。大多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城市很难生存,我们必须建立一些专门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构,让农民们能都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有一席之地。

6结

由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全国总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比重高、增长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在不断产生,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因此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尽快创造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11篇: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随后其他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明确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解读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农村、农民以及市场建设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一般是在隙地带或者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成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都市农业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以及科技、资本集约度高。中外都市农业在起因和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和产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质上是由学者和政府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经济和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都市农业概念是由城郊农业发展而来,它更多地属于经济范畴,行政区属的色彩很重。

2、都市农业的功能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功能一般阐述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向市民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农业教育;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则侧重于对食物安全、维持城市贫民生计、缓解城市环境危机等特殊作用。综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的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及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来看,其基本功能可以表述如下:

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

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3、都市农业的分类

根据都市农业产生机制的不同,将都市农业分为原生型都市农业和诱致型都市农业。原生型农业是直接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农业,是受保护的对象,在落后城市是城市贫民借以谋生的自发农业,在现代城市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的自觉农业;诱致型农业首先是半企业行为的现代企业,如城市近郊区的农业园区,随后是扩散型农业,即大城市郊区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根据都市农业的实施情况又分为以下几种模式:成品农业模式(出售产品和加工品为主);生态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

4、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农业土地使用问题

土地使用权的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被垄断的,因而国内外都市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差异。根据阐述,在国外,都市农业可利用的土地一应俱全,从狭小的住宅空间(窗沿、容器、栅栏、屋顶、墙角和围墙上),到公娱用地、公共设施和交通要道两边,再到郊区的公共和私人用地。大部分以生存为目的的都市农业在非私有土地上进行,在公路两旁,河边、铁路两旁的空地,闲置的私人土地和公园等。总的来说,利用这类土地只是暂时性的,使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观光农业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高,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观光农业在都市农业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占领市场。而且体现现代科技的观光农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经营期间还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其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有限,收回投资遥遥无期。许多项目要么转产,要么依附于其他产业,其长远发展令人堪忧。

都市农业中的农民问题

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是文化素质问题。都市农业发展中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水平很低,农民集体谈判能力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郊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5、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

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分析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吸取外国都市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在大城市地区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处于劣势,而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都市农业,广泛发展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商品劳务交换才是明智之举。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建设的目标和实施重点,包括批发市场的数量目标、功能目标,并建议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交易代理制,制定农产品标准化和规格化体系。都市农业有助于粮食安全,其他功能也在不断深化,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宏观上政府应予以指导和管理,在微观上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调动个体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加强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组织性与参与性,提倡科技及创新精神的培育,重视对传统技术升级的研究,使我国都市农业健康地发展,发挥其最大功能。

第12篇:市发改委农业问题措施

农业

2011年工作总结

根据今年省、市发改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在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结合处室工作职能,全处人员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做好服务

为了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我处从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抓起,认真学习新政策、新知识,增强新理念,不断提高处室的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工作水平。按照委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一是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二是认真学习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国办29号文《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省、市贯彻落实“国办47条” 随后下发的“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对国家的投资政策、投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确保贯彻好、落实好文件精神;三是加强和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增加公务透明度,公开办事依据,公开项目审批、审核和备案程序,建立服务于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及资料档案,热情向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咨询服务。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年农经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5.82亿元,比去年增长6%;农业总产值59.19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29元,增长14%。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5.8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4.32万亩,产量42.39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1.5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5.47万亩,产量208万吨。肉类产量、禽蛋产量、生猪存栏分别增长3%、3.1%和0.1 %。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个,解决绝对贫困人口1万人;解决1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梯田面积 5万亩;营造林合格面积10.07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2.65万亩。

(二) 认真制定落实农村经济计划,抓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

一是与各县区和农口各部门认真衔接的基础上,我处科学合理的制定年度计划。编制下发了《兰州市2011年农村经济计划》,提出了兰州市201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农业重大项目。二是积极衔接市农委、水务局、林业局,协调、落实2012年工作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通过收集整理,初步确定了我市明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三是加强对农村经济运行的分析和监测工

2 作,及时掌握农村经济运行动态情况,通过按季对农村经济动态变化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为全委制定全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基础性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详实数据。

(三)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办47条意见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组织筛选上报项目87个, 申报项目总投资2.9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01亿元,省财政、地方配套和项目单位自筹0.96亿元。上报农牧业项目27个,总投资0.31亿元;水利项目5个,总投资1.73亿元;林业生态建设项目27个,总投资0.54亿元;以工代赈项目26个(其中水利项目13项,交通项目12项,小流域治理项目1项),总投资0.2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个,总投资0.18亿元。通过努力向省发改委相关处室汇报争取,已落实到位59个项目资金。共计下达总投资1.74亿元,其中下达中央投资1.15亿万元,省财政、地方配套和项目单位自筹0.59亿元。

(四)强化扩大内需项目、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 我处平时注重与农口各部门、各县区、各项目单位进行衔接,强化服务职能,对扩大内需项目和重大项目进行定期跟踪,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市农口2008—2009年

3 争取新增中央投资扩大内需项目共83个,批准总投资7.5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68亿元,省级财政配套0.05亿元,市级财政配套0.05亿元,县级财政配套0.4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0.06亿元,其他投资0.39亿元。目前已完工项目80个,完工率96.3%,完成投资2.2亿元。

今年我市共安排农业重大项目7个,其中:2010年续建项目2个, 2011年新建项目5个。项目年度总投资5.7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95亿元,省投资3.51亿元,市投资0.67亿元,县配套及自筹0.63亿元。截止目前,皋兰西电、榆中三电两个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均已完工,运行正常;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推广技术项目已完成50万亩播种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月底全面竣工,完成投资0.81亿元,解决了12万人饮水安全;兰州新区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引大入秦工程石门沟调蓄水库项目已完成投资0.71亿元,年度计划已完成;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完成投资0.056亿元,已完成户用沼气555户,建成服务网点74个。

(五)加强调研,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1、根据兰州市委、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我们承担了兰州市“十二五”规划中《生态建设课题研究》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与市林业局、南北两山指挥部的紧密配合,收集各类资料,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完成了初稿,在向相关部门

4 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于9月份通过市政府批准正式印发。

2、根据省发改委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与市上相关部门协调完成并上报了《兰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调整的报告》、《兰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等情况的调研报告》、《兰州市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报告》、《兰州市农村沼气工程调查情况的报告》、《关于上报兰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市级竣工验收总结的报告》、《关于兰州市2011年以工代赈项目执行情况的自查报告》等专题报告。

(六)推进行政效能建设,抓好项目管理工作 我处以行政效能年为契机,以项目管理为重点,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委里要求,狠抓了项目库建设工作。对系统录入农口项目逐一进行了核对、补充、完善、更新,并新录入了2012年农业计划项目48项,认真完成了数据统计。目前项目库中共录入2010-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2项,总投资528.28亿元,为项目的申报争取奠定了基础。二是严格项目申报、备案程序,把好项目质量关。本着对上、对下负责的原则,我们对2011年向省发改委申报的项目、本处室批复的项目和企业申请备案的项目进行认真核查,对所有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所有的可研报告、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的查看、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项目单位、项目编制单位沟通、逐个进行修改。使项目

5 的可研、实施方案尽可能的完善、无漏洞。三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主要是对农口固定资产项目、市重大项目、巩固基本口粮田成果项目、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进行跟踪协调服务,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项目按期完工。四是抓好项目验收工作。在委分管领导的亲自带领下,组织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为成员的验收小组,利用两天时间,深入到榆中县23个乡镇,以查阅资料、核对帐目和实地查看的方式,对榆中县2007-2010年41个以工代赈项目进行了市级验收。根据省发改委的安排布署,对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进行了市级验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顺利通过省上复验。对易地扶贫搬迁已完工项目,已通知各相关县区做好验收准备。

三、工作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今年我们的工作呈现出六个特点:一是由于工作变动,今年农经处人员大多时间由原来5个人减少为2个人,人员最少。二是储备2011年和2012年项目150项,总投资28.32亿元,储备的项目最多。三是全年组织筛选申报项目87项,比上年增加61项,申报项目最多。四是争取59项,共计争取到位资金1.74亿元,争取到位资金最多。五是今年对巩固基本口粮田成果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共验收48项,验收项目最多。六是农业重大项目7项至年底全面完成年度建设计划,重大项目完成最好,。

6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习不够深入,思路不够开阔,创新意识不够强;二是项目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还是薄弱环节;三是对部分县区、项目单位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全面,需进一步深入基层,加强调研。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监测。高度重视农情监测预测工作,充分发挥现有农经信息网络作用,及时分析、反映农村经济动态情况。加强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切实为农口各部门、各县区、项目单位服务。同时与农口各部门做好衔接,督促相关部门完成201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指标。

(二)加强项目的筛选、储备和管理工作。一是协同农委、林业局、水利局、两山等部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项目。二是对进展缓慢的在建项目加强管理,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加快进度,努力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三是对未开工的投资项目抓紧完善开工建设的相关工作条件,使已下达的项目力争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四是对我处主抓的以工代赈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加强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是对农口扩大内需项目、重大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三)抓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农业节水改造、退耕还

7 林(草)、天然林保护、农业产业化、农村清洁能源、动物防疫等领域储备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重点是兰州国家级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兰州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项目、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等项目。并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对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及时上报。

(四)开展已完工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对具备验收条件的2010年以前以工代赈项目、2005—2009年易地搬迁和2010至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进行市级验收。2012年以工代赈项目增加了永登县、皋兰县,我们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着力抓好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要按“一特五化”要求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字,引导、扶持各县区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努力形成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精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六)按照“兰州新区”林业生态发展规划,全方位推进核心区园林绿化、北部生态屏障与产业、通道及山地景观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6.3万亩生态绿化的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13篇:农业农村调查问卷问题(推荐)

记录受访者信息(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一、请问您是XX镇居民吗?您家里有耕地吗?

二、您家里有几口人?几亩耕地?是水田还是旱田?一年种几茬作

物?平时需要灌溉吗,是用什么灌溉的。

三、一般都种些什么作物,其中种植什么作物较多,占多大比例。

每年种子 化肥 农药 支出大概多少钱。

家里是否养着一些家禽家畜,大概有多少。

家庭总共的年收入是多少。

四、您对现在的农业条件还有收成满意吗?根据您的经验,您觉得

哪些方面制约农业的发展呢(是觉得受资金限制、还是觉得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还是觉得农业科技太差产量达不到满意,或是觉得自己这方面经验不够)

五、你们附件有没有撂荒(土地闲置)?你认为他们撂荒的原因是

什么?您对土地承包政策还满意吗?您今后对家里耕地的打算是什么(继续种植现有土地、转包一部分土地、转包所有土地、承包别人的耕地)

目前影响您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技术、劳动力、农产品销售难、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其它原因)

第14篇:新中国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突破3万亿元大关,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因此,取消农业税,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顺应这一要求,全国人大通过法案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既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反映了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不断深化。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15篇:农业乡镇招商引资问题调研报告

探讨农业乡镇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

【内容提要】“三农”工作,历来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今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是我们每个农村工作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桂平市**镇的一些做法,作了探讨。

主题词:三农工作农业乡镇招商引资

一、**镇概况

**镇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南部,地处桂平、兴业、港南三区县市的交界点,属典型的边远地区。全镇辖15个村,2006年末总人口7.3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有**河贯穿全境。

**镇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耕地面积40000多亩,林地面积45000多亩,有中小型水库四座,有山塘225座,总库容量1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0多亩有**河穿境而过,水利灌溉设施比较完善。**镇是桂平市的农业大镇,农业在**镇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大米、玉米、西瓜、荔枝、龙眼、木薯、木材等,其中西瓜、大米、荔枝、龙眼等享誉区内外。

**镇传统种养业有:肉猪、鸡、鸭、鹅等,作物有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等。2005年**镇生猪出栏数40945头,年末存栏数为24530头,鸡出栏25.7万羽,鸭出栏15.4万羽;稻谷产量22737吨,玉米产量2613吨,木薯产量4725吨。全镇有连接市区的四级柏油路一条,距市区65公里;连接周边乡镇的四级砂石路三条,属交通较为落后的乡镇。

到2005年末,**镇没有一家投资超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镇招商引资现状

从2005年开始,镇党委、镇政府开始从思想根源上寻思出路。从历史上看,**镇地理位置不属优越,镇内主要为丘陵地带,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矿产资源稀少,没有任何可支撑经济大局的工业企业。如果单从招商引资角度发展经济来看,想引进工业企业是十分困难的。但要引进一些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龙头企业,如种养企业、小水电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小城镇建设项目等是有许多优越的条件。认识到这一点,镇党委、镇政府开始改变了思路。要想搞好经济,就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招商引资。

2006年初开始,全镇上下形成共识,要改变本镇的落后面貌,仅自有资金发展经济是很慢的,必须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到**镇投资办企业。2006年3月初,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一个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会议上总结了本镇近几年来投商引资的情况,分析了**镇经济落后的原因和有哪些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为**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收集家属、亲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掌握的投资商信息,为镇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镇党委、政府也安排一个工作组与**镇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主动沟通联系,寻找投资商。结果在今年4月中旬通过一个在广州打工的**籍务工人提供了一条信息。总部设在南宁的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有意向周边地区发展兴办大型的养殖企业。获得此信息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怎样与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联系上,并引导该企业到**投资。随后蒋书记亲自带上班子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到该企业考察和联系,结果双方一拍即合,该企业立即派员到**考察,经过长达半年的踩踏堪探,最后选址在**镇周实、义江两个村,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猪苗10万头的种猪场。

随后,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经镇党委多次外出招商,又引来了一家投资150万元的水电站和一家投资40万元的塑料厂,以及投资300万元的胶合板厂。商业服务业方面,还引进了两家投资超百万元的大型超市和一家投资80万元的摩托车销售公司。

三、对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给我们“三农”工作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强调乡镇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谈到服务,一谈到维护稳定,一谈到公共设施建设就需要经费,经费从那里来?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乡镇来说,缓解财政压力,增加财税收入,增加经费投入,就要靠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就要靠龙头企业来支撑,要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要靠招商引资。实践证明,凡是招商引资搞得好的乡镇,经济就比较活跃,经费就

比较宽松。因此,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本人在**镇近两年来招商引资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措施办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

(一)、先易后难

早两年招商引资工作对于我们**镇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说粮食生产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我们还有一点点经验

,而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完全是白纸一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招商引资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积累经验。虽然其它乡镇、其它地区都有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这些经验毕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最适用。招商引资就是要与商人打交道,商人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因此,与他们打交道,经验和手段很重要。先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纵然是财税少些,但能够解决一些就业,能为农民群众带来一些实惠,那么就成功了。二是可以树立信心。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开展过招商引资工作的乡镇来说,本来信心就不足。如果从比较容易引进的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能引进一个成功一个,那么就会增强整个领导班子的信心,对下一步深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我们**镇而言,今年引进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个塑料厂和一个小水电企业,温氏项目投资额巨大,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可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后两个企业虽然规模都很小,一年预计只能创造40万元的税收,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二)、突出优势。

我们地处比较偏远的三县市交界处,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要发展经济、要招商引资,主要应突出水利土地资源和服务环境这两大优势。除了按市上的优惠外,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土政策吸引投资者。特别是用地、用水、用工、道路建设等方面,通过成本核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宽松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就**镇而言,我们可以重点靠水资源、土地资源、种植业等优势,并可以突出三县市交界,商贸活动活跃这一优势,大力地进行招商引资宣传。

(三)、全民招商。

**镇有七万多人,其中有一万余人在外务工经商,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些与外面的客商有联系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重视这部分资源。党委政府除了组织专门的招商引资队伍外,还应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比如,利用节假日最好是春节或中秋,召开外出务工代表座谈会,知名人士座谈会,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海外关系人士座谈会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向在外经商务工的人员介绍我们的发展状况,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请他们直接或间接与客商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招商引资资源。

(四)、以商招商。

我们**镇境内只有几家小企业,但我们在镇外、市外还是或多或少认识一些企业业主,而且有的业主与我们镇上的同志关系还很好。虽然我们熟悉的这些企业到我们镇上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企业业主,由于其长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结交比较广,有一帮合作对象和项目,如果做好他们的工作,经常向他们传播我们的招商意向、项目和优惠条件、服务环境等,就会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为我们招商、推荐投资项目的意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为我们引来一个可观的新企业。

(五)、主动招商。

招商引资的竞争性和复杂性使得这项工作越来越难,需要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在全民动员、全民招商的基础上还须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上门招商、主动招商,改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那种传统招商意识,更何况我们这些地方,特别是我们**镇“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因此要变坐地招商为主动出击。我们**镇,到目前为止,外出招商的做法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敢于走出去。我们本着节约的原则主动走出去招商,纵然是九次失败了,只要一次成功,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存活率”,我们就有收获,就能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投入了才有产出。招商引资就是脸皮要厚、心子要黑,如果用抓安全生产和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精神和精力来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我想应该有所成就。

(六)、改善环境。

要想招商引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要舍得投入改善硬环境,一方面可以广开资金来源,通过动员投资业主先投入后回收、入股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政府也要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把基础设施搞好。这两年**镇就靠自己力量和联系有关部门投入近二百多万元,维修了三条四级路,对镇区环境进行了部分硬化、绿化、亮化,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硬件环境。在温氏企业决定投资**后,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条2.5公里的四级路直通项目所在地。其次,要下功夫改善软环境。除了前面所说的要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外,还要培养并组建一支懂法律、善协调、会管理的专业队伍。引来企业只是招商的第一步,让企业“安营扎寨”才是目的。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要创造。温氏企业定点周实、义江村之前,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曾经为了土地纠纷发生过流血事件,修建进入温氏项目的道路,也受土地纠纷的阻碍。镇党委政府多次做两村村民工作,镇主要领导带头上门到户进行调解,与群众同吃同住,最后感化了村民,两村最终也达成了协议,几十年来未解决的矛盾,也在招商引资的热朝中烟消云散,为企业发展赢来了安定环境。

(七)、做好服务工作。

引来企业投资,要想企业安下心来发展,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是重中之重。

温氏公司等这些企业到**投资,**镇党委、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而政府机关的一支项目建设服务队则直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项目建设当中为投资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帮助投资者理顺了一个又一个的关系,温氏公司副总梁有强先生说:有了你们(项目建设服务队),我们到这里来创业放心了。

专门为温氏项目服务的是一支由政府机关、林业站、司法所、企业站、土地所等部门干部组成的服务队,由两位副镇长带队,下分租地组、迁坟组、机动组等,共20多人。从温氏集团于2006年下半年到**考察时开始,镇党委政府就开始组建了这支服务队,成立如今已整整一年,服务队队长也已换了两届。一年多来,从温氏集团的考察、选址、定址、订合约、立项、租地、迁坟、到项目施工,可以说服务队员们没有休息过一天,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工作。

温氏集团初来考察时,正值夏季雨水期,整天雨水不断,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服务队队员陪同温氏集团的项目负责人、技术员等硬是一个山岭一个岭地翻越考察,道路破烂小车去不了,就坐摩托车去,摩托车去不了的就步行去,步行都去不了的,想尽办法也要去,在从什字村去义江村时候,要过一条小河,水流喘急,水深达膝部,由于温氏人员都是西装革履,工作队员就自己脱下鞋去,一个一个地将温氏人员背过去,过河后温氏项目负责人说:考察过的地方多了,从来没遇着像你们这样的。

项目考察选址,服务队员们将全镇15个村的山山岭岭全都跑遍了,最后定址义江村的时候,又出现了租地难、迁坟难的问题。群众都以为,养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就这样给人家使用了,心里放不下,总是停留在小农思想意识上。了解了村民们的思想动向,队员们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从全镇大局、地方经济发展上作了大量解释,最终顺利签下了800亩的土地合作协议。之后服务队员们又帮助温氏理顺了迁坟、修路等重大问题。从项目考察定址,至开工,这支党员服务队总是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整整一年,他们不向项目投资方要求过一分钱,没喊过一声苦,连温氏项目负责人都说:你们基层干部工作很实在,吃得苦耐得劳,我们员工有你们这样的干劲就不错了。

办塑料厂的外地老板从今年8月份到**附近乡镇投资办厂以来,由于当地没能理顺各种关系,以致投入了10多万元后抛弃,又到**镇考察,镇党委政府派出项目建设服务队与其交涉,共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高效快速地为其租到了40亩土地,又跑单位跑部门争取帮其进行申报立项,理顺了各种关系。

服务是引进资金和项目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服务就是投资,就是项目。这两年,我们始终把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来抓,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营造最优的服务上,做到“四个舍得”。一是舍得用心。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客商,为了客商一切”的思想观念,真正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坚决杜绝一个“不”字。做到优质服务、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企业听取和解决问题。定点服务,实行机关党政负责和部门负责挂钩联系制度,与企业拉手,全程跟踪。定人服务,把服务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二是舍得用钱。两年来,我们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服务企业,在为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车油费、会议费、吃食等方面开销。三是舍得用力。我们成立了项目服务队,帮助企业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四是舍得用拳。重拳出击,全面打造“平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企业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在温氏项目等一些重点工程的推进上,我们组织机关全体人员、所在村的村组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一齐上阵,帮助协调矛盾,帮助处理问题,帮助惩恶治邪,形成了强烈的震摄氛围,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得到了客商的肯定和尊重,树立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

以上就是我对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办法的一点肤浅的认识,**镇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相对来说还远远不足,还要加大力气去争取,努力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多作贡献。

第16篇:兴安盟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农业审计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保驾护航

-----记兴安盟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先进事迹材料

近几年来,根据自治区审计厅的安排和兴安盟委行署的工作部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相继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四项补贴及农牧业专项、扶贫、环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业价款等项目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通过这些项目审计,揭示和反映了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决策失误、资金渠道不畅等问题造成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仅2007—2008年间,纠正各类违纪资金4000多万元,上缴财政资金112万元,移送案件线索3起,使农牧民直接受益资金450万元,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9条。对突泉县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审计项目被评为审计厅表彰项目;2007和2008年,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工作在自治区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工作通报中,均获得工作业绩突出的表彰。可以说,兴安盟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为兴安盟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牧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践行科学发展,明确工作思路,促进审计工作上水平。几年来,我科始终把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和“改进方法、加大力度、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文明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盟委和行署的中心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

性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同时加大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分量,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促进我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作用。

1、紧紧围绕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围绕盟委、行署的农村中心工作安排农牧审计项目,开展农牧业审计。

兴安盟是个农牧业大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兴安盟农村牧区的投入,特别是在农业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土地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对我盟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牧区的稳定和农牧民的增收,对我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了关键作用,因此,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成为我们两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所以,每年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都要向盟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征得盟委行署对农牧业审计的支持和重视。即使是审计署和区厅下达的农牧业审计项目,我们也一并向领导汇报,取得他们的支持。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既争得了主动,也明确了方向,审计处理和审计决定的落实就能及时到位,从哪些方面为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也非常明了。

2、树立以民为本的审计理念,把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作为审计的终极目标,促进审计工作上水平。

对凡是损害农牧民利益的,我们做到一经发现,坚决惩处,决不姑息。2007年,通过审计,使农牧民直接受益资金近450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向农牧民退回产业化资金110万元;

农业四项补贴项目非农户获得的补贴款退还财政专户近150万元;责成有关部门退还向农牧民以补贴抵扣收费近190万元。去年4月,我们对一农牧场开发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时,查出产业化项目报帐资金有疑点,但农牧场领导推委项目点路途遥远、道路不畅,百般阻挠我们进入项目区,但我们排除困难,通过当地审计局联系财政所,绕道通辽进入项目区,连续工作近16个小时,终于弄清这个农牧场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开发资金135万元。致使国家支持农牧民的产业化资金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引起了农牧民的强烈不满。通过审计,将产业化资金在短时间内归位于农牧民,极大地维护了农牧民的利益,广大农牧民也认知、认可了审计,使审计工作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实际工作中“五注重”,力求审计项目“出精品”。

一是注重涉农审计项目的选择,近年来,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审计任务外,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开发项目、土地整理等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选择的主要方向是制约我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瓶颈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以及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执行。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审计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摸索和积累经验。

二是注重审前调查,分析资金走向,抓重点问题。比如:2008年开展的矿业价款审计,审前,我们通过国土资源网站,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收费现状、资金量、资金使用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单位。尽管我们在工作中

遇到了种种阻力,但,我们排除困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查出某国土资源部门将本级征收的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中部分资金交由某科室负责管理、使用,脱离监管,资金额高达462万元之多。此项审计已报送纪检监察机关。

三是注重审计调查和对项目的实地踏察。农业专项资金大多实行专户管理,实行“报账制”,要求必须用正规票据列收列支,有些项目还不允许往乡镇下拨资金,因此账目处理往往是干干净净。但项目是否真正实施和完成,不经过调查和实地踏察是弄不清楚的。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是通过实地调查、踏察而得来的。如土地整理项目审计,我们查出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通过税务代开发票,弄虚作假,套取项目资金51.81万元(已全部收缴);农业四项补贴审计,我们查出突泉县有一个乡各村的机动地国家粮食补贴14.9万元,均以个人名义领取,用于各村办公费用支出。某镇有1万多亩土地由非农户种植两年总计获得粮食补贴款25.2万元。有一个乡救灾资金18万元,报账内容为购置种子、化肥等,审计组到项目区进行实地察看,调查接受群众,结果是每人20袋的化肥纯属子虚乌有,到群众手中只有2袋化肥,种子也是不敢信任不知产地是哪儿的种子。农业四项补贴审计,我们调查走访农牧户就达40多户。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就全盟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撰写了《兴安盟审计局关于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综合报告》,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粮食补贴机制;筛选优良品种的同

时,还应多征求农民意见;对屡教不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等五条审计建议。受到盟行署重视并予以转发。因此,就农业审计而言,审计和审计调查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容割舍。

四是注重宏观效果,要求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归纳具有典型性、倾向性的问题,审计结束后要认真分析,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或撰写审计信息。重大的专项审计除了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外,还要同时向当地政府专门报告,同时还需对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从而引起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例如:2008年初,以行署名义组成督察组,对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其中对审计要求非农户享受的国家粮食补贴要退还财政粮食风险基金专户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引起轰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年来,农业审计方面的综合报告多数都被政府批转,有的还在《兴安要情》等领导专阅上予以刊登。

五是注重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的整合。我们已经认识到,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在新形势下已不只是专业科室的事情,而是全局性任务,需要财政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社保审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盟旗两级审计机关的通力合作。因此,我们要求从今年起每年的农审向政府做出一个综合报告,全面综合地反映审计涉及到的关于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2006--2008年,我们在开展退牧还草、农业四项补贴、扶贫资金审计时就是

采取盟局下达审计通知书,旗县互审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强审计资源配置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农业审计队伍的建设,给每一位农审人员都配置了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使农业审计工作开展有了人员和物质支撑和保障。

总之,农业审计资金量大,涉及资金分配、管理部门多,流程长,特别是有些资金的使用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会继续发扬不怕累、肯吃苦,扎扎实实的工作精神,在进行账目检查的同时,还要深入到项目工程,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千万农牧户调查了解情况,向农牧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盟委行署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使广大农牧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从思想认识、组织准备等方面都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发挥农业资金审计为兴安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第17篇: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国的《保险法》实质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大多数是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同时在农业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农业保险中的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除少了一部法律的规范之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够的,比如说,政府补贴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保险除了免除了营业税之外,其他方面与商业保险一样,国家还没有一套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农业生产现状导致农业保险存在分散性。现行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的分散性,导致保险公司及农业部门的展业、承保环节工作量较大、工作难度也较大。目前保险公司保险机构一般只能设到旗县、最低层为乡镇,且保险业成本包括燃油费等支出逐年递增,使保险公司的人员很难逐户逐项深入乡村开展保险业务、宣传农业保险,只能以村委会为单位开展保险业务,为日后的赔偿埋下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3、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

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的障碍:①保险责任的确定和保险费的确定都比较困难。②定损理赔难度很大。由于农业保险赔付涉及到现场查勘等环节和内容,由于由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加之农户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保险查勘员少,于是就很难界定定损赔偿的问题。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预期利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难分辨是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二、整改建议

1、加强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农业部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3、加快农业保险赔偿机制建设,完善赔案系统。完善农业保险相关法令、规章制度,建立查勘理赔环节中专业仲裁机构的参与机制,积极建立科学的损害评价公估制度等,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地进行农业保险定损理赔,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质量。在农业保险档案管理中,应及时录入电子赔案档案,确保每一笔赔案落实到相应的农户,以便后期赔款兑现,逐步完善农业保险赔案系统建设。同时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的问题的关注,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用的界定,定损赔偿的界定,都可以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不仅可以让保险公司有了执行的依据,同时也让广大投保人有了正当获得利益的依据。

第18篇:农业企业发行上市主要问题

农业企业发行上市主要问题

一、盈利能力问题

1、农产品价格政策对农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目标侧重于减少城市消费者食品支出,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影响农业产业的盈利能力。

2、自然灾害及疫病影响农业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我国农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外部环境如气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病虫害、疫病等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脆弱性表现得十分突出,盈利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3、经营模式对农业的影响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是“公司+农户”,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公司和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当今市场波动频繁和经营多元化的新情况下,公司和农户无法正确预测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又无法控制各自的经营行为,因而订单履约率很低。探索和完善先进的经营模式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意义重大。

4、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农业发展

四年来均以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对农业的政策支持,提供各项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但也同时表明农业企业的自主生存能力较弱,盈利能力差。

二、规范问题(财务及法律)

1、结算方式与交易记录

部分农业企业的销售对象或采购对象主要为自然人,致使企业大量使用现金结算方式,并无需要开具销售发票且不能取得采购发票。现金结算方式使财务控制风险加大,而交易过程未留下资金流转轨迹,且无外部票据,交易的真实性难以证实。

2、生物资产计价与盘点

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资产不同,其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属性,因此导致其在会计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等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也正是因为其是有生命的特殊资产,部分需要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此给对生物资产(特殊是水产养殖)实物的盘点造成困难。

3、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

农业企业往往现代管理意识不强,加之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致使会计基础工作较差,内部控制薄弱。

4、财务造假嫌疑

由于银广夏、蓝田股份等农业上市公司巨额造假,使农业企业一时成为造假的代名词, 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使其财务造假更为方便,其他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企业往往存在大量的农产品(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其生产能力不如一般制造企业容易推算,农产品数量也不容易盘点,导致农产品资产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二是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部分农业企业采购和销售不需要正式票,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农业经营活动轨迹的记录缺乏有力的证据,导致农业活动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三是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从而使财务造假成本低廉。

上述特殊性为农业企业财务造假较之一般制造企业而言更为便利。

5、社保问题

由于农村乡镇的社保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构成了农业企业上市的一个障碍或成本难题。而由于农业企业普遍是农民工、季节工,流动性较大,社保难交,这与发审部门严格要求的员工必须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等条款规定相违背,而该方面规定是商业保险不能取代的。

6、资产产权问题

农业生产企业普遍集体企业为多,集体资产到个人资产的转让、以及资产变化后对实际控制人的界定、控制权等问题受到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农业企业往往涉及集体农用地、集体荒山、山林地、海域使用权等较为特殊的产权合法性问题。

三、募集资金投向问题

由于农业是一个大投入、回收期长的行业,很难确定短期的募资投向,需筹集大笔资金扩展业务的农业企业并不多见。而已上市的农

业企业中,背农现象较为普遍。

第19篇: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这是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结合对广东茂名、梅州、顺德等地的实地调研,我们着重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税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广义上说,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1].这些农业风险与商业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脆弱性和不对称性特征。而且,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区域性明显并伴有广泛的伴生性。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一、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严重,仅2006年全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到4109万公顷,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在茂名、梅州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因天灾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如茂名市农业大县高州,号称“全国水果第一大县”,主要产品包括东部的荔枝、西部的龙眼、中部的香蕉和北部其他水果。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倡导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果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荔枝每市斤20元、龙眼每市斤30元),高州农民开始大片种植水果。高州市以前每年可征农业特产税数千万元。而现在水果价格低(荔枝每市斤2元、龙眼每市斤3元)、风险大,使得果农积极性下降。另外,由于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香蕉产

业),果农多数只能“看天吃饭”,暴雨、台风对农业有较大威胁。加上农村劳动力、化肥、农药、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不断上升(常用果树农药从每瓶几十元升至目前的百多元),使得大多数的果农难以为继。许多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个别管理得好的果园还可以维持。又如梅州市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1998年,最初主要业务是养殖生猪和种植龙眼,但由于1999年霜冻,所种植的龙眼全部死亡,损失100多万,公司几乎面临倒闭。后经咨询省农科院,种植耐寒的天草柑,才逐步扭亏为盈,发展成为省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龙头企业。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建国初即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革,1953年停办,一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据保监会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20年间,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远远大于国际上保险业务70%的临界点。同时,农业保险补偿水平很低,据测算,1998年-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每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于是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民不愿参加的“双冷”局面。农业保险从1994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

由于农业保险连续10年的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确定下来,同时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农业法》也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发展模式。此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从2004年起,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保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陆续成立了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进法国安盟公司等外资开展农险业务。全国有近90%的省市开展了试点,

形成了专业性农保公司经营、商业保险公司自办、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府与公司联办、共保经营等五种模式。到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2],赔款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保额达733.21亿元,同比增长123.66%.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还很缓慢。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完善的立法支持;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国家农业巨灾基金,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的金融环境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人才缺乏。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小,保险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供给,二是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进农民福利。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前者。当前必须尽快建立财政支农型农业保险体系,利用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推动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建立一个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在中国特点的农业保险制度。

综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运用保险机制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干预的措施主要有:实施农业保险立法;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农业保险或对私营保险公司、组织提供财政补贴,管制农业保险价格;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国家的财税支持是国外农业保险的普遍特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持方式

我国20多年的农业商业保险试验得出了与世界各国同样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走纯商业化道路,政府必须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现在,虽然多个省市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财政补贴措施,但是中央还没有出台系统地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补贴措施,尤其是没有从法律上明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义务。近年中央财政收入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已经基本具备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保障机制,改变过去财政补贴目标的短期性、补贴方式的模糊性和补贴对象、数额的随意性,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1.财政给予农民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根据对象确定,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每年补贴资金结余部分,应及时转入专户,用于今后以丰补歉。建立保费分摊机制,中央财政负责25%,地方财政负责25%,其他由龙头企业和农户自己缴纳,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财政对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费用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原则,建立责任制约机制,不宜采取“大兜底”的方式。目前可按保费的5%进行补贴,以后补贴额逐步增加到保费的20%。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财务上单独管理,单独核算,滚动累存。其盈利不弥补其他保险项目的亏损,不用于发放员工奖金福利。

3.财政补贴应找准“农户愿接受,公司不亏损,财政能承受”三者的平衡点,先保农业生产经营的物化成本,逐步发展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应以补偿旱、涝、冰雹、病虫害等自然损失为主。在补贴方式上,应先确定一个重点补贴的目率,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或者龙头企业可适当提高补贴幅度,降低农户保费支付压力。在经济较发达,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可以进行农业收入保险试验,为我国农业保险长期目标服务。

4.赔付封顶,建立超赔付风险分摊机制。赔付总额限定在保费的5倍以内。赔付总额在保费2倍以内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赔付总额在保费的2倍以上3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1比例分摊;赔付总额在保费3倍以上5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2比例分摊。保险公司对损失超过保费5倍以上的部分不再负责。

5.国家建立巨灾准备金,对巨灾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巨灾准备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部分农业保险年度经营盈余;巨灾风险证券化等;

国家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与保险公司共担大灾风险。如国家从粮食调入省份收缴一部分财政费用,作为农业保险基金,保证粮食产区的农业稳步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农业保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争取中央财政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安排农业保险专项经费,以实施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和配合工作,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干部的信息调查和稽查作用,减少财政补贴的浪费。同时,保费补贴和业务费用补贴要体现产品差异和地区差异。政策性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实行高补贴政策,以提高参与率,分散风险;商业性保险实行自愿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应高于东部。

(二)充分发挥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

我国目前只对种、养两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没有其他的税收优惠。这表明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对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1.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除了免缴营业税外,还免征企业所得税,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利润空间,提高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2.对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返还部分计入公司大灾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3.对农业再保险实施税收优惠。具体步骤上可考虑由中国保监会牵头,与相关部门以法规形式确定再保险业务的政策性,然后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规定减免的税金纳入农业再保险责任准备金[3].鼓励实力较强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建设,建立多重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国际再保险市场经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还可因地制宜,从流通环节适当征收农产品保险税、费,以补充农业保险基金,鼓励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

(三)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农业风险防范设备建设;允许将农业保险费列入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机制,将农民缴纳保费的一部分转移给社会公众;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项目扶持、农村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

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允许农业保险基金投资优良证券品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开发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保险新产品,为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信用升级担保,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导保险公司经营;救灾方式逐步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4].

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是构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应当把握机遇,从长计议,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发挥农民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推进城乡社会互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之路。

第20篇: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3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3.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3 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5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5.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5.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5.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5.4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6 加快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2 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介入农业信息服务

6.3 “点”“线”“面”结合,促进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6.4 加强信息整合,优化配置,增加有效信息的供给

6.5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刺激农业信息化需求

6.6 加快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打通农业信息化通路

《农业问题.doc》
农业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