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范文

2022-07-0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建校碑记

宜阳县上观乡三合坪小学重建碑记

为山欲成百丈之峭,必基于篑土;凿井想就千仞之深,必起于寸坎;立国创万代之业,必赖于教育。

上观三合坪村民众瞻时移势迁,乘天时,假地利,于上世纪乙未仲春举资兴办学堂,开居地亘古教育之先河,赖支书长荣矣。六间草舍,成就莘莘学子之梦想;五级复式,包容六十山童之希望。时至戊申,增舍九间,山民集资焉。岁临乙卯,草舍颓废,校舍更新,瓦屋俨然,国拨仅四,民资为六。几经变迁,至世纪末年,继支书站立顺民意,携众筹资,砖混校舍矗立,条件改善。然,距教育发展之需求尚远,基于财力不裕而无为,囿于囊中羞涩而空叹。幸,壬辰仲秋,承蒙市县外侨办牵线,轩辕基金会捐资二十万,县政府配款二十五万,历时两月余,数百平米校舍倏然而立。依山临沟,房前沟底秀草盈地而被于阴,舍后山巅美木笼罩而得于阳,四周满坡野花溢香而乘于风,远处山间树林点赤而由于霜。听书声琅琅,闻山泉叮咚,实是读书求知之所也。

噫!捐资之轩辕基金会功载千秋,为此奔波之市县外侨办、教育局流芳百代,匠工之细作满誉乡里,真乃各方人士成就百年大计,功如苍苍云山之高,徳似泱泱大河之长,故勒金石铭彝鼎,以耀后世而垂无穷矣。

推荐第2篇:炮台维修碑记

炮台维修碑记

马当炮台由于历经战火摧残,加上大自然与人为的侵蚀和破坏。特别是“*”十年的*,炮台原有的军事建筑和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军用房屋已是面目全非,无从修复,甚至连房屋的砖木石材都难觅踪影。1987年12月28日,马当炮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炮台的保护与维修工作,倍受省、市、县各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989年在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的支持下,彭泽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文物管理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原则,及时对炮台一号掩体坍塌部分进行了保护性抢修。2010年,在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局和中共彭泽县委、彭泽县人民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及马当镇党委、政府、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彭泽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所认真贯彻执行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文物维修原则,实施完成炮台的一号掩体,

一、三级炮台的修复,上山道路,各文物点之间通道的疏通与铺设及登山门楼和临江安全防护栏的建设工程,以便为日后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打下基础。

彭泽县文物管理所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推荐第3篇:感恩扶贫碑记

感恩扶贫碑记

舜日尧天,欣逢盛世嘉年,沐转型扶贫攻坚春风,绘新一轮扶贫开发新篇。庚寅孟春,省、市、县三级联动扶贫“双到”***,致力发展村级经济,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帮助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引领民众创收、致富,历时三载。广施公益,兴利除弊,造福百姓,善莫大焉!

裕州村地处麻乡一隅,蒙***倾情扶助共襄义举,筹集资金***万元,先后兴建安居工程、村民饮水工程,升级改造村容村貌、兴修农田水利、修桥筑路、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助学,资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资助村民购买合作医疗保险、资助贫困老人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一批帮扶项目,历经艰辛,告竣落成。

一草一木,当思来之不易;一砖一瓦,凝聚帮扶真情。为彰显盛德,启迪来者,特勒石铭记,以志永久。

推荐第4篇:综合楼竣工碑记

大新庄乡第一初级中学综合楼竣工碑记

一、竣工碑刻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项目县长

郭力铭 教体局长

王灿业 学校校长

陈光明

设计单位

获嘉县建筑勘察设计室 监理单位

河南代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河南翔宇建设有限公司 资金来源

中央直拨一百万元 建筑面积

九百九十三点五四平方米 竣工时间

二O一O年十一月

二、综楼位置

校园西北方坐西朝东

大新庄乡一中·编研 2011.1.15

推荐第5篇:土地庙福德碑记

福 德 碑

夫神之为心,有欲即取怀而予,有求即应念而至。来者尽沐手而焚香,往者皆虔心以燃表。众人之受福,实神明之推恩。然一席之小,何堪容足,岂足备物。不徒一日之供,实为万年之增。社中群人,有志广大其规模,辉煌其气象。耄耋相商酌,强壮悉踊跃,合力数日告竣,凡予福德,立碑铭记,以垂久远。

译文:我们神明的为心,有愿望者都给予布施,有求者立即应自己的念。善男信女沐浴双手前来上香,虔心奉上纸钱,进行拜祭。人们得到福泽,实际上是神明施恩。然而,地方太小,谈不上落脚,更不够备放祭品。我们不只是为了一时的供奉,更主要的是与日俱增。全体群众,有志扩大其规模,辉煌其气象。消息传出后,老人们互相商量斟酌,青年们踊跃捐款、出工出力,没几天功夫,工程顺利完成,凡捐款者,立碑铭记,永久留念。

推荐第6篇:五人墓碑记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

1、背景简介 (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 (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

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 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

三、四段

1、齐读

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2)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同步训练

推荐第7篇:综合楼竣工碑记

我国从汉朝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碑的种类繁多,碑文的体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可分六类:

(1)功德碑。这类碑是为活人歌功颂德的。旧功德碑一般有三种形式。有的全用韵文写成,如公元前的二一九年秦始皇登泰山顶,李斯刻石颂扬他的武功文治。有的前序后颂,序为散体,颂为韵文,如李白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有的全是散文,没有颂之类的韵文,如《敦煌太守裴岭纪功碑》。这类碑文是为活人写的,解放后,我国已没有人立这种碑了。不过,在中国以外华侨聚居的地方,立功德碑的还是不少。

(2)庙碑。解放后,破除迷信,没有人再为神灵鬼怪立碑,但我们国家的古代寺庙建筑颇多,都是难得的名胜古迹,需要修补或重建,修建时立碑记事,以垂示后人。不过,现在作这类碑文应侧重叙述古迹的兴废历史,古迹确定的依据以及重建过程中的有关事项。

(3)墓碑。旧式墓碑有两种:

i)标名碑。墓碑的正面标名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这种碑多是死者子孙所立。也有学生给老师、女婿给岳父岳母、夫给妻、妻给夫、朋友之间立墓碑的。现将墓碑文中对亡灵的称谓简介如下:

ii)简介死者生平碑文的墓碑。这种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著作、逝世年月、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大多数是死者后代请托别人撰写的。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也有介绍死者介绍得更简单的碑文和简短的墓志铭。

推荐第8篇:先母墓碑记

先母墓碑记 李发宽

先毌傅氏,小名团风,小景谷芭关圣殿村文轩公之女。生于1882年,辞世于1952年,享年七十岁。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浅识文字。为人正真慷慨,通情迖理,先父李熟秋公于1919年病故时,先母年仅三十七岁,长子十六岁,年幼五子只能坐稳。她中年丧夫,子女又未成年,但以坚强意志,含辛茹苦,挑起主持家务抚育子女的双重重担。先父学识渊博,思想进步,20世纪初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活动,倡导办新学,树新风,男剪辫子,女放缠足,创建“泰和高等两级小学”,培育地方人才,招致当时残余保皇势力的打击,被迫流亡在外。危难之际,先母因受新思潮的熏陶,深明大义,鼎力相助,扶正压邪,各种阴谋迫害终未得逞。

先母心地善良,处事公道,常以己之善心度他人之苦,排忧解难,扶孤济贫,乡里红白喜事或家庭邻里纠纷,都请她亲临协理与调解,加之修桥补路,积善积德,深得地方老幼的尊敬和爱戴。子女成长后,孙辈童年又遭不幸,有的丧母、有的失父。她又挑起抚孤之重担。一群幼小孙辈,在她的关怀下绝路逢生。尤以小孙其纪,生母病逝时未满周岁,正嗷嗷待哺,年迈的祖母用她衰败的乳腺哄吸,久而久之,竞能吸出乳汁,并倾心抚养,得以长大成人,后毕业于重庆大学,获高级工程师职务。

想当年家难频仍,祸患相乘,先母虽备尝艰辛与曲折,但有远见卓识,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将四个儿子从关山阻隔的偏僻乡村,送到省城昆明读书,致家境濒临破产而不改送子求学之志。她人穷志不馁,起早贪黑,纺纱织布,顶风冒雨,采茶种田,节衣缩食以维持家业供子读书,回忆起先母的教诲:“不要与人比吃比穿,要比读书比能力”。这些言教身教,是激励子孙后辈艰苦奋发向上的动力,先母教子有方,人才辈出:长子发毅云南省地方自治研究所毕业,承祖传中医并融西术,济世活人,服务桑梓。次子发端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任泰和高等小学校长,并参与倡办振泰中学。三子李英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滇军炮兵营长,随六十军开赴抗日前线,参加过台儿庄血战,保卫大武汉及滇西惠通桥抗日阻击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解甲归田,因接受进步思想又参加解放云南的斗争,解放后任景东县副县长。四子发宽1943年云南大学医学院毕业,长期任职于昆明医学院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为全国知各儿科专家。五子发健因病早殇。孙辈或耕或读,或军或政,都为国为民做出应有的奉献。有六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两人为留美愽士。其余大都受过中等教育,重孙辈中目前己有七人毕业于大专院校,读书求学之风代代相传。

时光流逝,继往开来,先母辞世己四十余载,余己年将八十,先母慈容永世不忘,暨孙辈敬立此碑记,慰先母在天之灵!

推荐第9篇:祠堂重修碑记

重修蒋氏宗祠碑记

蒋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距今已有170年历史,宗祠倚街而立,面朝鹿峰,前后两进中庭两旁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面积宽畅,楼宇轩昂,气势宏伟,属典型清代古建筑。由于往年几经战乱,民不聊生,祠堂长年失修。近年来祠堂屋面渗漏严重,危及木结构安全;上厢房大部下厢房局部已坍塌,亟待修复。今欣逢太平盛世,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发达,国强民富,我村有识之士,在春节期间动议重修祠堂,此举深得人心,村众竞力拥护,于除夕召开座谈会成立惠民基金会,进行筹款。广大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万、五万踊跃捐资,先后获捐资近百万元。基金会核心人物研究确定大修总体方案:祠堂正屋重点屋面全面翻修,更换损坏檩椽后重盖望砖瓦片;原封闭式砖混结构厢房全部拆除,改为半敞开式木结构,并按需要充实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后即于吉日正月十七开工,基金会负责人分工负责群策群力,历时半年多,工程顺利竣工。此乃村民同心协力所致也,如今蒋氏宗祠已容光焕发面貌一新,鹤立于村中心,成为全体村民文化活动之场所、传承有益文化和古文明之基地。为后世子子孙孙造福也。是为记。

公元2015年10月立

102世孙蒋成器敬撰

推荐第10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 (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 (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 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 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

三、四段

1、齐读

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2)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第11篇: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魏清君,来自临洮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单元是明清散文单元。明清两代散文成就虽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朝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张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记》反映了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的现实,阐明了人的生死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积累语言的教学,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教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时代久远,了解时代背景,清除时代隔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积累。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成诵。

2、培养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一些多义词的含义和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三、情感目标:

思考课文论述的人的生死价值观,体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章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的教学拟采用体现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读。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读的多种形式,以读来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2、思。思是思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生活动。设疑引思,理解语言、写法和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3、说。由思生疑,由疑而说,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本课的说,主要指学生就相关问题的讨论发言。

4、写。学生积累不够和写的落实不够关系很大。本课的写应从积累语言现象和训练表达角度提出要求。

第12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的生死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

一、课前预习: 1.关于文体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七录斋集》的由来

张溥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7次,把这篇文章背熟。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3.关于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活动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及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第二部分(第

3、4小节):叙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及慷慨就义的情景。第三部分(第

5、6小节):叙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补叙贤士大夫姓名。 活动

三、文本研读: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重点字词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 以旌其所为: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兼词,于此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尓(通假字,同“只”同“又”) 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声名显赫。 2.小结

①体味第1小节的特点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的句子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本节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

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②体味第2小节“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疑问句的作用。

明确:本段写在“五人”死后的“十有一月”中无数“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于疾病,从而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固有一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答案虽已了然,但作者却引而不发,而用“何也”一问,使本以波澜起伏的文势涌现出轩然大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说明魏阉失败之速。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③作者运用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草野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活动

四、课后作业:

1、巩固本课作者和文体知识;

2、掌握

1、2自然段的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活动

一、课前检测:

1、文体常识;

2、重点字词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 以旌其所为: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兼词,于此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尓(通假字,同“只”同“又”) 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声名显赫。 活动

二、文本研读:

(一)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字词句整理:

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品行成为/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表率)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钱财)

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走上前)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忍受/使„„倒下)

以大中丞抚吴者(抚:名词活用作动词 担任巡抚) 魏之私人毛一鹭(私党,帮凶) 吴之民方痛心焉(正)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作乱)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断头置城上(省略句) 颜色不少变(脸色)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匣子装)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愤怒)

大阉亦逡巡畏义(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同寻常)

(二)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3小节。

明确:这一段应郑重强调以下几点:这一段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照应文章开头处的“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接下来叙写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情况。从注释中已了解到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可周公是义者,而这场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民变”的正义性也就不言而喻,市民们“噪而相逐”,文中并明确写出“逐”的对象是“魏之私人”,这就是更加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行文至本段的结尾处,方郑重地列出“五人”的姓名,并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作结,既含有大加赞扬之意,又与段首“墓”而“葬”合拍。

②分析品味第4小节。

明确:第4段叙写“五人”英勇就义的情景:“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仅寥寥几笔,就将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之态跃然于纸上。

③分析品味第5小节。

明确:本小节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读书明理的“缙绅”能不依附阉党,危害国家的竟无几人,而“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匹夫”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之中,越发使“五人”的形象光彩照人。本小节连用两个问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五人”之死,使阉党“不敢复有株治”,魏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最后“投缳道路”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这本小节作结,再一次高度评价了“五人”功绩。

活动

三、课堂强化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2)众不能堪 堪:忍受

(3)噪而相逐 相:他

(4)发五十金 发:拿出

(5)蹈死不顾 顾:顾惜

(6)矫诏纷出 矫:假托

2、指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非常之谋

(3)颜色不少变 活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五段;

2、解释下列字词: (1)吴之民方痛心焉(正)

(2)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才)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作乱) (4)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第三课时

活动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2)众不能堪 堪:忍受

(3)噪而相逐 相:他

(4)发五十金 发:拿出

(5)蹈死不顾 顾:顾惜

(6)矫诏纷出 矫:假托

2、背诵5节。活动

二、文本研读:

学习第六七两个自然段

1、重点字词句:

佯狂不知所之者(假装/到)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则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2、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6小节

明确:第6小节本小节以“由是观之”领起,表明它紧承上文,但与第5小节又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关系,是上一段内容的进一步展开。首先,作者在揭露“今之高爵显位”为苟全性命而表现出的“辱人贱行”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种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轻重固何如哉”?苟且偷生,轻若鸿毛;仗义执言,重于泰山。“死生之大”,不言自明。随后,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五人”之死对“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精神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明确作记的缘由及目的。 活动

二、分析特色:

(一)主旨概括:

本文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斗争中不畏强暴、慷慨就义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以五位义士为首的苏州人民的抗暴斗争对国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批判了缙绅们贪生怕死、变节易志的无耻行径。

(二)写作特色

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文章叙写了五人斗争的经过,赞颂了他们死难的重大意义。前面叙述,后面议论,但议论中有记叙,记叙中有议论,记叙与议论的交错、穿插,使事、理、情交融并茂。同时,文章还倾注了作者的强烈感情,爱憎分明,激情喷涌,全文慷慨激昂,淋漓酣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②鲜明有力的对比。

全篇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的自身对比。通过这些不同的对比,衬托出五位义士精神的崇高,赞扬了他们的死重如泰山。

③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神态。

如“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活动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活动

四、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则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2、指出特殊文言句式:

(1)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 断头置城上 (3) 不能容于远近

(4)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活动 活动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

5、6段;

2、整理文言词句;

3、预习新课。

第1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 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 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纪念死者、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本文是一篇碑记。它属于古代文体中的杂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抒发作者哀悼之情,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故往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文本研析

(一)诵读第1段;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 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合作探究。再次阅读第1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 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2段,并掌握第2段重点字词 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引)过去的。去年 下 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五)合作探究:研讨第2段

文章第2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2 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小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疏通第3段。

二、研讨第3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3段 2.齐读第3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

三、合作探究: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3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 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3、探讨第3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四、自主学习:字词梳理。(1)对照注释,翻译第4段 (2)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翻译重点句子: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无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五、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第4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叙。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像“哭声震动天地”“抶而扑之”“噪而相逐”等语,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部少变”语,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底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5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4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对比内容,用了几组对比?对比的双方是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三组对比。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六段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突出五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三、自主学习第6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句子翻译

1、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四、合作探究

5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

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 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 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 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五义士那样“临难毋苟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5、6自然段。2.整理课文重点字词。

第14篇: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重点字词的理解

第15篇:重修祖父墓碑记

重修祖父墓碑记

祖德典范留千古,传家有道啟后人。公元一九九四年中秋前,父亲缅怀祖父母功德,委托我给祖父母树碑立传,永记先祖之恩,传承先祖之德。经过考察设计,我委托文辞俱佳的墨客撰写碑文,找康店镇铭刻家为祖父母刻制一块功德碑。石碑为青石牌楼式样,净高六尺,总高九尺,碑座用青石1.16方,重约一吨。两边副碑高两米,重约0.7吨。碑楼上顶为整块青石立体雕刻五脊六兽,龙腾图案,重约0.6吨。主碑两边奇案刻八仙过海图,重约。0。8吨。宏伟壮观。于公元一九九四年中秋恭立。此时距祖母下世整整十个年头。随后先后竖起了大堂祖父母,二堂祖父母,大堂伯父母功德碑。四位先祖相互照应共处余年。

每年春冬两次祭奠祖陵,缅怀祖母恩德,从不间断,望碑思亲,永远怀念。后来出了村里闲散恶人在石碑上胡刻乱画,四个龙头石雕遭到破坏。祖灵不不安,我等同伤。时运不济,又遭厄运,2000年中期运动开始,平坟拆碑风吹来,家家户户祖坟上的石碑全部让放倒,从此四块功德碑眠于地下,坟地荒凉不堪。

公园2012年年清明,父亲再次委托我把埋于土中的四块先祖功德碑重新竖起来,因种种原因,此事未能如愿。父亲年过七旬,五堂伯年过八旬,耄耋之年,二位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重新把先祖功德碑竖起来,以了却后世缅怀先祖之心。

公元2013年清明前夕,父亲旧事重提。表达孝心,满足长辈心愿,我等晚辈责任。经过周密安排准备,于2013 年四月二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两天完成,第一步先把祖碑挖出来,清洗整理,第二步重树石碑,栽上翠柏。在此之前,在父亲的倡导下,首先买断了祖坟地的永久使用权,并办理了一切手续。4月二日,公司员工出工25人,有我和本族排行四哥现场指导,挖掘,树碑,填土依次进行,从早九点到下午四点第一期工程结束,完成了大部分工程,动用了公司装载机。4月3日,公司出工十八人,整理石碑,栽树,浇灌,历经四个小时,共栽柏树20棵,每块石碑前面左右两棵,周边边界两边各6棵。眠于地下数年的祖父母功德碑重见天日,巍峨雄伟矗立在邙岭之巅,父亲心愿如愿以偿。

至此,我代表白氏家族晚辈衷心感谢为重修石碑做出贡献的各位员工,感谢为此事忙前忙后和村里知名人士,是他们帮我们了却了长辈的心愿,谨此作记。愿先祖德传后世,庇佑家族兴旺发达,后辈永远平安。

公元2013年4月4日清明

第16篇:五人墓碑记[1]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五人墓碑记

一、通假字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同“

”, ) 2.敛赀财以送其行 (“

”同“

”, )

二、古今异义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

今义:个人(就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财产而言,区别于“公家”) 4.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今义:极度伤心

5.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义:

- 1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而又有剪发杜门( )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发

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并序》)( )发书视之(《鲁周公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行将就木(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6.当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安步当车( )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7.固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 34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6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然/副词,必定、一定

四、答案:(一)1.(1)筑墓 (2)患疾病 (3)走上前 (4)抚慰 (5)用棺材收殓 (6)表扬 2.像对待奴仆那样

(二)1.株连惩治的事情 2.(1)使„„倒地 (2)使屈身,倾倒

(三)1.(1)远近的百姓 (2)表率,榜样 (3)重大意义 (4)重大意义

(5)轻重的区别 2.(1)享尽 (2)表明 (3)老死

五、答案:1.判断句 当时以大中丞的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

2.判断句 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义愤所激而死于这件事的。

3.被动句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 4.被动句 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容纳。 5.宾语前置句 问道:“在为谁悲痛?” 6.状语后置句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7.状语后置句 五义士对于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8.定语后置句 这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9.定语后置句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0.省略句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六、答案:1.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胸怀大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采分点:“慷慨”“疾病”“道”) 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上路。(采分点:“行为”“先”“敛”)

- 8

第17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

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

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

二是侧面烘托

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

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4.第二段作者特别交代时间“十有一月”,有什么作用?

五人“激于义而死”才十一个月,是说时间不长。下文紧接着用了一组巧妙的对比:“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况草野之无闻者)都很快被时间冲刷得不留痕迹了,惟独五人声名(皦皦,反衬的效果十分显著。)

第三自然段一开始就写到“予犹记”,体会一下“犹”字表达的意味。

一是引出下文追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起因和场面;二是说明五人英勇斗争的壮烈场面和牺牲精神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末尾才一一列举五人的姓名?

明确:说明他们是“吴之民”的领袖,“激于义”勇蹈死地的杰出代表。在叙述经过之后,再具体介绍人物的姓名,更能突出赞美之意。

5.对于“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教参练习答案:作者表现的是崇敬赞美之情!正是这些“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激于义而死”“发愤一击”,才能够遏制阉党的,才能够遏制阉党的倒施逆行。

作者从四个方面对比,突出“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正义品格高大形象。

①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

②五人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刚直品格;

③五人之死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对比,表现五人的光明磊落和荣耀。

④五人之死与他们假如“碌碌而生”对比,赞扬他们死的伟大,死得其所。

6.课文中几处对比有什么作用?参考教参练习答案

7.全文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的?

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1-4段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5-6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抒情部分。具体看则叙中有议(抒),议(抒)中有叙。议论、抒情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抒情的需要而展开。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抒情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抒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禁得住)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只不过)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脸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全)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回头看)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放下,扔下)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恳求)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本指鸟的嘴)!”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上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②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相互)顾。《明史魏忠贤乱政》

(①牓,bǎng,匾额。②閧,hōng,同\"哄\"。)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刚直方正,不附权贵),疾(痛恨)恶如仇。……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都)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约定)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旂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哪里)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声音响亮的样子)。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像蜜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旂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从此)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

1、解释上文中划方框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

译文:我本知道朝廷传诏使者一定到来,这只是意料中的事罢了,你们不要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

2)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译文:众人愤怒,一拥而上,一起殴打缇骑,当场打死一人,各官署不能相互照应。

3)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译文:到了开读圣旨的那天,没有约定而聚集了几万人,都拿着香为周顺昌请求宽宥性命。

第18篇:修路功德碑记序言

序言

隔海车村绿水环绕,竹林苍翠,土地肥沃,稻菽芬芳,薪火两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勤劳智慧,民风淳朴;唯通村公路,狭窄而高低不平,雨天泥泞水洼,通往艰难,铺路富民,众民所望。今逢盛世,沐浴党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贤张成灿、袁祝贵、张清、梁岳、张成建、张华金等贤人志士,立弘志,捐巨资,付心血以及众村民慷慨捐助,齐心协力,于二0一二年初夏动工兴建八百余米长总投资七十余万元的水泥村路于同年十二月廿七日竣成通车。如今坦途通达,出入便捷,村民齐心奔小康,邻里和谐业兴旺。大道贯通,造福桑梓,利泽千秋。为彰显精神,传承美德,勉励后人,刻碑铭记,谢贤人,赞功臣,彰其德,以期百世流芳。亦昭示后人弘扬善德,共建家园,再创辉煌。

筹建小组:张成厚 张成河 张林生 袁国忠

张成沛

袁福仁

捐款芳名榜

张成灿 96500 袁祝贵96500 张

清 30000 梁

岳20000

张成建 15000 张华金10000 曾惠杏 3000

张帝岳3000

袁木贵 2000 张康贵 2000 张成栋 2000

张成华2000 张

谷 2000 张兆强 1500 张成何 1000

袁国华1000

张土金 1000 张

仲 1000 张兆民 1000

张劲松1000

张成美 1000 张兆祥 1000 张兆云1000

张华发1000 张华庆 1000 梁

帮 1000 张成之1000

张兆保1000 梁亚炎 1000 张成厚 1000 袁国森1000

喜1000 张成源 1000 张

炳 800

张林生 680

张金海 668

仁 600

梁华芬 588

张兆坚 500

张成翔500

袁国仲 500

梁全芬 500

福 500

梁德芬500

梁端汉 500

梁康贵 500

张华炎 500

张兆光500

梁振芬 500

梁华帝 500

袁国忠 500

张康荣500

张成春 500

张木荣 500

张成伟 500

张玉桂500

桂 500

张成沛 500

张成志 500

袁华学500

张兆东 500

梁何生 500

袁日胜 500

张任贵500

袁国俊 500

张兆丰 500

张康允 500

以上捐款按捐款额大小和捐款时间顺序排列,捐款单位:元。

二0一三年七月

第19篇:重建宗祠碑记2

重建宗祠碑记

六安地区裕安金寨陈氏源于青阳县陵阳清化里所村,而青阳陈氏又源于汉初曲逆侯陈平。《陈氏族谱》《嘉庆重修宗谱总序》称:“青阳陈氏,系出汉丞相曲逆献侯。厥后永朝公迁姑苏。当新莽专恣,谏议公弃官隐陵阳之清化里,是为青阳始祖。”

青阳县所村陈氏始迁之祖为陈志达。《陈志达书传》称:传高祖永朝公,曾祖世宁公,祖鼎贵公,父相魁公。生吾兄弟四:志道、志远、志通、志达。王莽纂位时,陈志达避隐于陵阳金霞峰(今青阳县所村),写下陈氏始祖以下六派宗支图(家谱),以传后世。

唐朝时,后裔陈宫赋登景云进士,任授太中大夫。陈宫赋第三子陈什万家财富厚,天宝五年天下饥荒,陈什万献米千担用于赈灾,玄宗赐爵不受,旌为“义民”,立亭铭石以记之。传至四十四代陈升卿,拜正奉大夫,赐陈氏官礼匾额,敕建云阳 “官礼亭”。后世称“官礼陈氏”。

宋朝绍圣年间,所村建立陈氏祠堂,重修宗谱。四十五世陈凯明生三子:国佐、郡佐、邑佐。陈国佐后裔分居所村、石村;陈邑佐裔分居后村梅塘。

陈孟贤(谱称馨公)名熙,生于元末,明洪武时期以贡士官任江西饶州府经历,在“官礼亭”旧址建“积善堂”。建文四年死于“壬午靖难”。生昱、暠、昂、晟、旻、昙六子。晟(仕成公)赘于本乡石村苏仲清家,另立石村派。

清初,世道混乱,青阳所村石村派族人纷纷西迁至六安、金寨一带

山区居住。

中华礼教, 最重人伦;百行之本,以孝为先。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眼下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族人们纷纷倡议建宗立祠,续写族谱,建立宗亲联络平台,便于本宗族后人寻根问祖,畅叙亲情。

陈氏宗祠原建在金寨县茅河,已毁败不在。2016年10月,六安陈氏一族顺应形势,召开族人大会,成立重建陈氏宗祠筹备组,陈尚泉、陈学满任组长,陈尚轩、陈尚志、陈尚仁、陈学堂、陈学彬、陈学祥、陈其家、陈方平等族人,不辞劳苦,不计报酬,筹措资金,组织协调,期间陈方平自愿献出宅基地,陈尚志、陈尚禹、陈尚坤、陈尚月、陈其福等响应支持,陈学堂、陈圣满等精心施工,无私奉献,历时一年多,于丁酉仲秋吉日,一幢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的古朴整肃的陈氏宗祠巍然矗立于石婆店鲍冲苍松翠柏之间。

新建陈氏宗祠,坐拥龙穴,面临群峰,秀水环绕,鹊鹭翔集,实乃风水宝地也!祠体砖混结构,仿古屋顶,马墙黛瓦,层檐飞挑,前后两进,阶墀连接,高低错落,曲折有致。正门镶嵌“陈氏宗祠”鎏金大匾,庙貌肃严,蔚为壮观。观斯祠,惟觉身心宽泰,顿生归宗情怀。

衍官创伟业,敦睦家声,永世克振 述礼仕儒风,圣训义门,历代相传

值此宗祠落成,我族当以之为带,聚合全族,精诚团结,弘先祖之德志,启后昆以自强,齐家创业,同振家声,共兴族望!举族同庆之际,余不揣谫陋,欣然为记。

第20篇:12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 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

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

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 讲读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 讲读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略)

(十一)学生巩固。

(十二)布置作业

整理重点词句。

《碑记范文.doc》
碑记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