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范文

2022-07-0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英文论文审稿意见

This paper addrees an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problem-automatically identifying adult accounts on Sina Weibo.The authors propose two sets of behavior indicators for 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 and find that 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al distributions with non-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Then a novel relation-based model, which consider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s, individual accounts and meage sources, is applied to identify adult accou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state-of-the-art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dult account identification on Sina Weibo.Overall, the article is well organized and its presentation is good.However, some minor iu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1) The authors should summarize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in Section 1.(2) In Section 4.2, the authors mentioned that “A group will attain a value very close to on GACS if all its accounts have entirely copied their own texts, images or contact information”.However, according to Equation 8, contact information is not considered when computing GACS.(3) In Algorithm 1 on Pg.17, it seems that “t=t+1” should be added after line 6.(4) I suggest tha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work should be discued in Section 9.(5) There are a few typos and grammar errors in this paper.

推荐第2篇:审稿意见例文(化学)(材料)

该论文采用β-环糊精修饰玻碳电极对1-萘酚进行测定,研究目的明确,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所用方法操作简便,其测试条件显示本方法有实际应用的潜在价值。文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细致的优化,并且对模拟水样进行了测定,内容充实,但其优化实验条件的数据没有写在文中,建议将此部分数据补充,同时将数据图处理的更加清晰标准(CV图中没有标注电位相对于哪种参比电极)。如果能对实际水样进行测定可以更加明确的展示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建议补充实际水样测定实验。

整篇文中思路清晰,所列数据能够很好的支持相应问题。建议修改后同意接收。

推荐第3篇:英文论文审稿意见汇总

英文论文审稿意见汇总

以下12点无轻重主次之分。每一点内容由总结性标题和代表性审稿人意见构成。

1、目标和结果不清晰。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2、未解释研究方法或解释不充分。

◆ In general, there is a lack of explanation of replicates and statistical me thods used in the study.

◆ Furthermore, an explanation of why the authors did these various experiments should be provided.

3、对于研究设计的rationale: Also, there are few explanations of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design.

4、夸张地陈述结论/夸大成果/不严谨:

The conclusions are overstated.For example, the study did not show

if the side effects from initial copper burst can be avoid with the polymer formulation.

5、对hypothesis的清晰界定:

A hypothesis needs to be presented。

6、对某个概念或工具使用的rationale/定义概念:

What was the rationale for the film/SBF volume ratio?

7、对研究问题的定义:

Try to set the problem discued in this paper in more clear,

write one section to define the problem

8、如何凸现原创性以及如何充分地写literature review:

The topic is novel but the application proposed is not so novel.

9、对claim,如A>B的证明,verification: There is no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algorithm with previously known work, so it is impoible to judge whether the algorithm is an improvement on previous work.

10、严谨度问题:

MNQ is easier than the primitive PNQS, how to prove that.

11、格式(重视程度):

◆ In addition, the list of references is not in our style.It is close but not completely correct.I have attached a pdf file with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which shows examples. ◆ Before submitting a revision be sure that your material is properly prepared and formatted.If you are unsure, please consult the formatting nstructions to authors that are given under the \"Instructions and Forms\" button in he upper right-hand corner of the screen.

12、语言问题(出现最多的问题): 有关语言的审稿人意见:

◆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 The authors must have their work reviewed by a proper translation/reviewing service before submiion; only then can a proper review be performed.Most sentences contain grammatical and/or spelling mistakes or are not complete sentences.◆ As presented, the writing is not acceptable for the journal.There are pro blems with sentence structure, verb tense, and clause construction.

◆ The English of your manuscript must be improved before resubmiion.We str ongly suggest that you obtain aistance from a colleague who is well-versed i n English or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English.◆ Please have someone competen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subject matte r of your paper go over the paper and correct it.? ◆ the quality of English needs improving.

来自编辑的鼓励:

Encouragement from reviewers: ◆ I would be very glad to re-review the paper in greater depth once it has be en edited because the subject is interesting.

◆ There is continued interest in your manuscript titled \"……\" which you subm itted to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First line of Introduction: aromati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organic chemistry, but most of organic compounds are not aromatic.- Introduction, line 4: notice that only energetic ways of evaluating aromaticity are mentioned, however geometry-based (HOMA), magnetic-based (NICS) and electronic-based (SCI, PDI) methods are also important, and this point should be pointed out.Enlarge description in point 3.4.1 by going deeper into the data in Figure 8.

Review Sent Date: 18-Dec-2006

*****************************************

The Comments by the Second Reviewer

Editor: Michael A.Duncan Reviewer: 67 Manuscript Number: jp067440i Manuscript Title: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a Different Way to Estimate Stabilization

Energies for Aromatic Molecules of Various Types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Recommendation: The paper is probably publishable, but should be reviewed again in revised form before it is accepted.Additional Comments: Comments on the manuscript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a Different Way to Estimate Stabilization Energies for Aromatic Molecules of Various Types\" by Zhong-Heng Yu, Peng Bao Authors propose a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technique subject to pi orbital interaction constraints as a new measure of aromaticity.The approach is interesting and has certain merits.My main objection is that the manuscript is difficult to read and understand, mainly because of poor English.A substantial revision in this respect would be beneficiary. 各位:

新的恶战开始了。投往JASA的文章没有被拒,但被批得很凶。尽管如此,审稿人和编辑 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修改和再被审的机会。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机会, 不急不火。我们首 先要有个修改的指导思想。大家先看看审稿意见吧。

-----邮件原件-----

Manuscript #07-04147:

Editor\'s Comments:

This is my personal addition to th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email displayed above.Your manuscript has now been read by three knowledgeable reviewers, each of whom has provided thoughtful and detailed comments on the paper.The main points of the reviews are self-explanatory and mostly consistent acro the reviews.Your presentation needs to be reworked substantially, and the reviews give you many suggestions for doing so.Clearly,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much more concise and focused on the main questions you propose to answer, and why these questions are important.The rationale for selecting this unusual condition must be clear.Your discuion should focus on how the ques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and what they mean.The results section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statistical analyses that did not satisfy the reviewers.The figures and tables could be improved and perhaps consolidated.The methods could be shortened.For example, I think readers would take your word that these were nonsense sentences, or perhaps you could simply cite some other work where they were used.In general, it is unusual to present the first results as late as page 17 of a manuscript.

Beyond the iues of presentation, some serious questions are raised by the reviewers about the design.The most notable (but not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no conditions where young and older listeners can be compared at nearly the same performance level in the baseline condition, and that at least floor effects and potentially ceiling effects are likely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lder/younger comparison.The older listeners are tested at only one signal-to-noise ratio, at which performance was extremely poor.This asymmetric design where data for three signal-to-masker ratios are available for the younger listeners but only one for the older listeners is not ideal, but perhaps the comparison could have been salvaged if you had gueed a little better in selecting the signal-to-masker ratio for the older listeners.That didn\'t work out and you didn\'t adjust to it.I\'m sorry to say that in my opinion this problem is so serious that it precludes publication of t! he older versus younger data in JASA, as I see no way of making a valid comparison with things as they are.Further, after reading the manuscript and the reviews, it seems to me that even the subjective impreion comparison is difficult to interpre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ensation levels at which the older and younger groups listened (if the target was fixed at 56 dBA).

The Brungart et al.and Rakerd et al.data that you cite where the masker delay was manipulated over the 0 to 64 ms range would seem to have been a nice springboard for your study in older listeners.Would it not have been cleaner to have replicated those conditions with younger subjects in your lab, and then tested older listeners to see whether the patterns of data were different? There, at least, the target stimulus condition itself is not varying and there are archival data out there for comparison.As the reviews point out, your conditions present brand new complications because the ITI changes the spatial impreion of the target, may change the energetic masking of the target, and distorts the target temporally all at the same time.Although the temporal distortions did not impair performance substantially in quiet, they may well in noise.Further, the spatial impreions created by the target in quiet are likely to be very different than those when the target is at v! ery low sensation levels in masking.Please investigate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fluence of sensation level and noise on the strength of the precedence effect, particularly the perception of \"echoes\" at the longer delays.Yuan Chuan Chiang did her diertation on this and published the results in JASA in 1998, but the first observation that noise can influence the breaking apart of a lead-lag stimulus into two images dates back at least to Thurlow and Parks (1961).To be sure, the sounds that we want to listen to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reflections, and I am not questioning the general validity of your conditions.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r experimental design allows you separate out the various contributions to your results.

I think there are several options for you to consider: (1) If you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ublish all the data you have right now, you could withdraw the manuscript and attempt to publish the data in another journal.(2) You could argue that the reviewers and I are wrong about the seriousne of the floor effect with the older listeners and submit a revision that includes the same data while making a convincing cas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older/younger comparison.Although this option is open to you, I don\'t think this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3) You could collect more data on older listeners under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where performance is better.With the added data this could either be a new manuscript, or, if such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aper rewritten 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it could be considered a revision of the current manuscript.The revision would be sent back to the reviewers.Of course, I cannot promise in advance that a manuscript even with these new data would be judged favorably by the reviewers.(4) You could drop the older/younger comparison from the manuscript and submit a much shorter version that includes only the younger data and focuses on the noise masker/speech masker distinction, perhaps analyzing your data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release from energetic versus informational masking from the data.Here too,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provide a clear rationale for what your specific question is about release from masking, why your conditions were chosen, and what new insights your data offer.I still worry about how spatial effects and the effects of temporal distortions are to be distinguished.(5) You could simply withdraw the manuscript and consider a more straightforward design for asking the questions you want to ask with older listeners.

Thank your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JASA.I hope the alternatives described will help guide you on how you should proceed from here.Whatever you decide to do, please consider the reviewers\' comments very carefully as they have gone out of their way to provide you with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presentation.

Sincerely yours,

Richard L.Freyman

Reviewer Comments: Reviewer #1 Evaluations:

Reviewer #1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No.See attached

Reviewer #1 (Appropriate Journal):

Yes

Reviewer #1 (Satisfactory English/References):

No.

Reviewer #1 (Tables/Figures Adequate):

No.

Reviewer #1 (Concise):

No.

Reviewer #1 (Appropriate Title and Abstract):

No, because the term \"interval-target interval\" in the title required further explanation.

MS#: 07-04147

Huang et al.\"Effect of changing the inter-target interval on informational masking and energetic masking of speech in young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enefits of release from masking in younger and older listeners, as a function of inter-target interval (ITI) in two masker conditions (speech masking and noise masker).The same target speech was presented from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simultaneously in two different maskers, one from each location (L or R).Results show that release from informational masking is evident in both younger and older listeners when the ITI was reduced from 64 ms to 0 ms.

General comments:

1.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rewritten:

• The general impreion is that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s unnecearily lengthy.There is too much unneceary information, while some important terms and information are left unexplained.

• The organization is poor and concepts are disjointed, jumping from place to place.For example, the authors spent 1.5 pages on reverb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than spent a full-page to talk about masking, and then came back to reverberation.

•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did not clearly presen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 core of the iues under investigation.The authors mention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hanging the ITI over the whole precedence-operation range...can induce a release of target speech from speech masking or noise masking.\" However, they did not explain how and why manipulating ITI can addre their questions, questions that were not clearly stated anywhere in the paper.No hypothesis was provided in the paper and no explanation was given regarding how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r contrast of result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under investigation.

2.Report of resul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needs to be accurate and precise:

• Authors failed to provid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many occasions.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ult section for both the younger and older groups, the authors should clearly present the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and which one was a between-subject factor and which ones were within-subject factors.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on (3-way and 2-way) should also be reported clearly.

• Bonferroni correction was mentioned in the post-hoc analyses; however, no pvalue was reported.

• The authors should not use the term \"marginally significant\".It is either

\"significant\" or \"nonsignificant\".I don\'t see p=0.084 is \"marginally significant.\"

• When you say percent release, do you mean percentage poi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64 ms ITI and other ITI values? For example, in the statement \"...the release

amount was 31.9% under the speech-masking condition,...\", do you mean \"31.9 percentage points\"?

3.Baseline condition is questionable:

• The authors failed to provide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results.For example, the authors finally provided the definition of release from masking (on p.19) as

\"...the release of speech from masking at each ITI is defined as the perce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eech-identification at the ITI and the speech identification at the ITI of 64 ms (the longest ITI in this study).\"

• It took me a while to understand what this means, and finally came up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if my interpretation is correct) of the data for the authors.It seems that when ITI was at 0 ms, the perceived spatial location is between the two maskers (spatial separation).But when the ITI was 32 and/or 64 ms, listeners heard two images (one from each side) and there was no spati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arget speech and the masker on either side.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he release from masking is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TI conditions when listeners heard only one image in a loc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maskers\', and the ITI conditions where two images from the masker locations were heard.However, I have a problem with the baseline condition (64 ms ITI in which two images were perceived).If the listeners could not fuse the image, did they hear a delay (echo) between the two targets? If so, the poor performance in the 64 ms condition can be partially due to the confusion/disruption induced by the echo in nois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spati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arget and the masker.

4.Subject recruitment criteria were unclear:

• The authors recruited both young and older adults in the study and claimed that both groups had \"clinically normal hearing.\" However, reading the fine details of their hearing thresholds (

5.Language problem:

• I understand that English is not the authors\' native language.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authors seek aistance in proof-reading the manuscript before submiion.

6.Tables and Figures:

• Table 1 and 2 are not neceary since the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Fig.7

• The authors should provide legends in the figures.

• The authors should provide error bars in the graphs in Fig 1. • It is hard to see the short ITI data in Fig.2

• The authors should consider changing the scale on the y-axis in Fig.4 to provide better visualization of the data.

• Fig.6 should be deleted.Results could be clearly described in the text.

Specific comments (this is by no means a complete list):

p.3 first par: The quote from Knudsen (1929) is not neceary.

p.4 first & second par.The authors provided an exhaustive list of references in various place.I recommend they only cite the one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and representative. p.4 last sentence.\"A listener subject to informational masking a target speech feels it difficult to segregate audible components of the target speech from those of masking speech.\" This sentence is incomprehensible, please rewrite.

p.5 first line, first par.\"Masking (particularly information masking) of target speech can be reduced if the listener can use certain cues (perceived spatial location, acoustical features, lexical information, etc) to facilitate his/her selective attention to the target

speech.\" References are needed for each cue listed in this sentence. p.5 line 5.\"Age-related deficits...inhibition of goal-irrelevant information..., therefore may cause more speech-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This sentence is coming out of the blue without further explanation. p.8-10.Please explain the terms \"inter-loudspeaker interval\", \"inter-masker interval\", \"inter-target interval\" before using them.

p.11 line 11 \"Moreover, if the recognition of target speech under either the speech masking condition or noise masking condition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ITI in younger adults, the present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re is an age-related deficit in the releasing effect of changing the ITI.\" This sentence is incomprehensible. p.11 line 2 \"The 36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all had normal and balanced....\" Change \"balance\" to \"symmetrical.\"

p.12 line 8 \"Direc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sentences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e English nonsense sentences that were developed by Helfer (1997) and also used in studies by Freyman et al.(1999, 2001, 2004) and Li et al.(2004).\" I thought the sentences were created by the authors.So, are they a direct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r created by the authors?

p.13 last par \"For the two-source target presentation,....\" This came out of the blue.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hould be described clearly in a separate section.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ditions could be included.

p.15 line 8 \"During a seion, the target-speech sounds were presented at a level such that each loudspeaker, playing alone, would produce a sound preure of 56 dBA.\" Is this the rms level of speech? The level at 56 dBA seems a little low to me.It may sound very soft for the older listeners given that they have mild to moderate hearing lo.Can you explain why you chose such a low presentation level?

p.15 last line \"There were 36 ((17+1)x2) testing condition for younger participants, and there were 32 ((15+1)x2) testing conditions for older participants.\" The number of conditions for each group is not apparent to me.Could you explain further in the manuscript?

p.16 line 9 \"...participated in additional speech-recognition experi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out masker presentation.\" Where did the target speech come from? Front? Right? Or left? p.17-27.See comments on reporting resul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under \"General comments\" point #2.

p.23 line 12-13 \"A 2 (masker type) by 15 (ITI) within-subject ANOVA confirm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sker type and ITI was significant...\" Since the interaction is significant, the authors should not simply interpret the main effects.

p.29 line 9 Explain \"self-masking\" effect.Would the author expect a \"self-masking\" effect in noise?

p.30 last par first line \"Specifically, when the SNR was -4 dB, changing the ITI (absolute value) from 64 to 0 ms led to only a small improvement in target-speech intelligi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speech masking condition and the noise masking condition.\" The amount of release from masking in the speech masker condition at -4 dB SNR may be limited by the ceiling effect.

p.31 line 5 \"In older participants, the reduction of the ITI also improved speech recognition under both the speech masking condition and the noise masking condition...\"

It is hard to tell if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ITI conditions with the noise masker due to the floor effect.

p.31 line 7 from bottom.\"The results suggest a faster decay of temporal storage of the fine details of speech sound in older adults than in younger adults.Thus at long it is (16 ms or 32 ms), cues indu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leading and lagging target signals were weaker and/or not be well used in older participants.\" First, the author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hearing lo in the older group.Second, this conclusion seems somewhat

contradictory to what the authors reported regarding the perceived image(s) of the target signal under various ITI conditions.All except for one younger subject perceived two

separate images at 32 ms ITI, but most of the older subjects still perceived the target as one image.

p.32 2nd par.The discuion on the effect of inter-sound delay on ear channel acoustics came out of nowhere.

Reviewer #2 Evaluations:

Reviewer #2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Generally yeee general remarks.

The referencing is occasionally exceive, e.g.the 17 references provided to back up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tional masking on page 4, lines 13-17, or p28 lines 15-16.Some choice examples would generally suffice instead of these long lists of citations (see JASA guidelines).

The English is satisfactory, with lots of minor comments (see \'detailed comments\' below)

Reviewer #2 (Tables/Figures Adequate):

The figures would benefit from being redrawn using appropriate graph-plotting software.In their current form, they are quite pixelated.

The figures would benefit from a legend, when there are several symbols used on the same graphs.

Figure 2 and Figure 3\'s x-axes should be suitably non-linear, because the points plotted for ITIs between -10 and 10 ms are illegible.

Figure 3 is perhaps largely repeats information that is apparent in Figure 2.Also, the top panel is perhaps misleading,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could be explained to some degree by a ceiling effect.The use of symmetry in Figure 3 should be applied to Figure 2, since we had no reason to expect left-right effects.

Tables 1 and 2 should be omitted, since all their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in a Figure.

Reviewer #2 (Concise):

There seem to be a large number of ANOVAs described in great detail.Perhaps these could be reduced to more eential statistics, or even omitted when the differences are clear from the figures (see \'general remarks\' below).

Reviewer #2 (Appropriate Title and Abstract):

In the title, the term \'inter-target interval\' could refer to many things, and it i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from the title that the paper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precedence effect.

Reviewer #2 (Remarks):

The authors have presented uncorrelated speech or noise maskers from two speakers, and presented the target speech from the same two speakers non-simultaneously, varying the time-interval (the inter-target interval, or ITI) between the two presentations.

(1) Young listeners\' speech-recognition: Novel differences were mentioned between the design of your experiment and seemingly similar experiments (Rakerd et al.2006; Brungart et al.2005).The discuion section would benefit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these experiments.There should be some mention of the general effect of ITI on speech-recognition, and some discuion about its cause and/or implications.

(2)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speech-recognition: I was not entirely convinced that the differences could not be adequately expl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elderly listeners\'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energetic masking, elderly listeners\' reduced ability to listen in the dips, and floor/ceiling effects.These simple explanations should receive more emphasis.Once they have been ruled ou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appar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ive results and the speech-recognition results (around 32 ms ITI).There should be more discuion abou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this interesting conne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derly listeners, perhaps mentioning auditory scene analysis.

It\'s unfortunate that the elderly listeners were only tested for SNRs at which they had such poor speech recognition.

(3)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perception: Elderly listeners had reduced echo-thresholds for speech compared to young listeners.This seems to be a novel result.If this section is to be included, further discu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should be included, and further description of the method used to get these subjective responses.Perhaps this aspect could be published separately as a letter.

Age-related differences were described as \'temporal decline\'.If this term is to be used, it should perhaps be defined more carefully.Also, does it refer to the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dip-listening,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perception, the interaction of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speech-recognition,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If it is some combination, there should be further argument that the phenomena are related, perhaps incorporating other temporal-decline results from the literature.

Overall, there is too much statistics and not enough interpretation of what the results mean.A major re-write is required,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results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m in the Discuion section.

----------------- MINOR COMMENTS

Pages 3-4

The second paragraph has somewhat flawed logic (the last sentence does not logically follow from the preceding sentences) and the conclusion isn\'t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e rest of the paper.It could be omitted.

Page 11, lines 14-15: You describe the elderly listeners\' audiograms as \'clinically normal\' (also in the abstract) yet above, you suggest that some of them have 45 dB HL hearing loes for some pure tones.You might want to specify the definition of normal-hearing that you are using.I would agree with you (especially given their mean audiogram in Figure 1) that they ar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resbycusis, rather than normal-hearing.Describing them as simply \'normal-hearing\' is perhaps misleading.Some indication of the range of the audiograms would be useful.

Page 12, line 11.It might be helpful to include an example sentence and its translation, to save the reader referring back to the cited papers.

Page 13, lines 7-14.-log(1/f) is the same as log(f); and the sum of log(f) is equal to log(the product of f).Thus you have balanced the product of the word frequencies.This seems an unusual measure: one nonsense word of frequency = 0 would not make the whole list unintelligible.Perhaps there are more meaningful comparis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ord frequencies within a list, or perhaps that would be too much detail.It would suffice to say that the words were distributed pseudorandomly.

Page 13, lines 20-21.Why was the 0.5-ms ITI not used for elderly listeners?

Page 14.A short summary of the conditions would be useful, for ease of reference.

Page 15, lines 1-5: When the sentences were mixed, were their onsets simultaneous or randomised? Also, if there was no proceing other than addition (e.g.phase-randomisation) would it not be better to refer to the masker as speech babble throughout, rather than noise?

Page 16, line 13: Perhaps it would be worth mentioning that participants were (say) given two options (broad or compact); or, i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ree to describe the stimulus in any terms, som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er\'s proce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mentioned.

Pages 17-27: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actions mentioned.Not all of them have any influence on the discuion or conclusions.In fact, in many instances, there are no post hoc analyses to find the source of the interaction, nor descriptions of the effects.Not all interactions are interesting.Some may disappear under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s; we wouldn\'t always expect linear effects with percent-correct recognition.However, some of the interactions you describe seem interesting.Comparing the middle-left, middle-right and bottom-left panels of Figure 2, or the two panels of Figure 4, leave me in no doubt that you have genuinely observed more release from speech maskers than noise maskers.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describing these interesting interactions, and l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raw statistics.

Also the results section should be generally shortened, omitting statistics when the results are obvious from the figures.Example candidates for omiion are:

- p17 last lineit didn\'t decrease at all for the older participants; also \'faster\' is perhaps not the appropriate word in this context.

Page 28, paragraph 1: The raised thresholds observed for elderly listeners is not a novel result, and perhaps the previous research showing this should be referenced.

Page 28, line 22: \'Wingfield\' rather than \'Wingfiled\'. Page 29, line 19: \'fuses with\' not \'fuse withs\' Page 30, line 2: \'and\' rather than \'and and\' Page 30, line 6: \'maskers\' not \'makers\'

Page 30, line 5: \'...fused; they...\' or \'...fused, but they...\' rather than \'...fused, they...\'.The following point from \'co-variations\' could perhaps be made more clearly.

Page 30, line 16: \'sufficiently\' rather than \'sufficient\' Page 30, line 16: \'ITI-induced\' rather than \'ITI-induce\'. Page 32, line 16: \'...manipulations, as long as they help...\' Page 33, line 1: \'loudspeakers\' rather than \'loudspeaker\'. Page 33, line 3: \'one or more\' rather than \'one or some\'

Page 33, lines 9-10: \'several papers have failed to find any age-related effects...\' rather than \'there are no age-related effects on the precedence effect\'.

Page 33, line 13: \'ITI-induced\' rather than \'ITI0induced\'.

Page 34, line 1: \'became 8 ms or short\' should be \'was 8 ms or shorter\'. Page 34, line 5: \'masker\' not \'maker\'

Page 34, line 15: which condition is the \'non-reverberant condition\'? Keep the terminology consistent to the rest of the document.(The same applies to the rest of the summary)

Page 37: Appendix 1 should be omitted, unle the spectral differences are described and interpreted.

Page 37, line 8: \'sound-progreed software\'? Page 37, line 10: \'spectral\' rather than \'spectrum\' Page 38: Appendix 2 could be omitted

Reviewer #3 Evaluations:

Reviewer #3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The paper is vague and needs reworking to make clear the goals and hypotheses driving the work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Reviewer #3 (Appropriate Journal):

Yes.

Reviewer #3 (Satisfactory English/References):

The English is alright, but there are many typos and grammatical errors.

Reviewer #3 (Tables/Figures Adequate):

Yes.

Reviewer #3 (Concise):

No.The introduction is long and unfocused.

Reviewer #3 (Appropriate Title and Abstract):

The results do not tease apart informational vs.energetic masking contributions.In meaning of \"inter-target interval\" is not descriptive enough to be meaningful until after reading the methods.

Reviewer #3 (Remarks):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young and older listeners listening to target speech embedded in competing signals.The experiment uses a complex set-up, including two competing maskers from different (symmetrically positioned) locations and a target that is played from both speakers while varying the timing of the target signals from the two speakers.

The authors spend a *lot* of time trying to relate this set up to the precedence effect and difficulties of understanding speech in a room, fusion of a leading and a lagging sound, and temporal proceing.The introduction is, indeed, long and hard to follow.It is not clear where the argument is going, or how the reviewed material influenced the design of the current experiments, let alone what the current experiment is trying to test.While all of the iues raised in the introduction undoubtedly contribute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 none of these ideas is explored fully enough to understand how or why they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current setup.What is the goal of the experiment? Why use this complex setup? What are the hypotheses for what will happen as a function of inter-target delay? For aging listeners? None of this is clear in the current presentation.

Off the top of my head, here is a list of examples of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are very troubling in the manuscript:

There are never any clearly stated hypotheses for what should happen in the different settings, or why.There is no discu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at lends insight into what procee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observed effects.The influences of energetic masking are not discued and the results confound release from energetic and informational masking.While the overall long-term spectral average of the speech is shown to change only by a limited amount with inter-target delay, there is no discuion of what happens in the modulation domain (which, arguably, is the most relevant domain for speech understanding).There is no discuion of how envelope cues are affected, or what this could do to INTELLIGIBILITY as well as SEGREGATION of the sources.The single-source control (dashed line in the main figures) is not an adequate control for energetic or informational masking in the two-masker conditions, and thus is eentially usele.The older listeners perform worse overall than any of the younger listeners, and thus, there is no point in the direct comparisons that are made between younger and older listeners.Nothing can really be concluded about why the older listeners do poorly, since they are worse than any of the control groups.The fact that the change in performance with inter-target delay is smaller for the older listners is meaningle, since this may be a floor effect.Similarly, the fact that changes in performance with inter-target delay are smaller in the younger listener group with the best signal-to-noise ratio than for the other groups is likely due to ceiling effects-- there is no reason to expect equal changes at all performance levels (psychometric functions are sigmoidal, in general, not linear).This same problem makes the target-only control experiment particularly pointle.

Given that all of the results are taken 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psychometric functions and that the psychometric functions are nonlinear, the ANOVA analyses presented seem pointle to this reviewer-- they compare apples and oranes.Moreov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presented **instead of** any description of what is happening and what it might mean.I would rather have some help understanding what you expected to see and why instead of a lot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that don\'t lend any insight into what was found.

Throughout the manuscript, there is no attempt to determine what is due to energetic and what is due to informational masking.The noise control condition probably *only* gives energetic masking, but the amount of energetic masking it produc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he other speech conditions.Thus, there is no way to conclude anything about how IM and EM contribute in the speech conditions as a function of inter-target delay, or what the inter-target delay is really doing.

The experiment in which listeners were asked to judge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might have been important in helping to interpret what was happening, but was never developed.What is shown is actually quite confusing.The older listeners may have a slightly different pattern of spatial per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inter-target delay, but this is never fully explored.No hypotheses are given to describe how these differences are likely to impact speech understanding in th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ask.IF the results are reliable and repeatable enough to be meaningful (which is suspect, given the small number of subjects), what do you expect to happen for older listeners for whom the sounds are MORE DIFFUSE AT ZERO DELAY than for younger listeners? Wouldn\'t that suggest that they should have mor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compared to young listeners at these short delays? But they are like the younger listeners at the longest delays, hearing two targets.Is that good or bad? If hearing two separate targets (at the locations of the maskers) is expected to make the task harder, why aren\'t the older listeners BETTER than the younger listeners at the delays of 16 and 32? There is no discuion of these points to help interpret any of this.

The paper ends with conclusions that are not linked to any of the results shown.How can one aert that the \"listeners perceive two spatially separated images of the target and can selectively focus their attention to only one of the images (usually the leading one)\" (p.29) from the data presented? This one sentence contains so many aumptions, it is indefensible.All that was measured is intelligibility.On p.31, the authors write \"The results suggest a faster decay of temporal storage of the fine details of speech sound (sic) in older adults than in younger adult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shown is that the older listeners have more difficulty in general, are near the performance floor, and show le dependence on the inter-target delay.There are too many leaps to go from this to aerting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storage of the fine details.\"

There are numerous typos (names mipelled, grammar iues) throughout; however, the manuscript needs to be completely rewritten before it is in an acceptable form for JASA, so I will not comment on that here.

In summary, while the results might be of interest if presented in a more acceible way, with clearer justifica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explicit hypotheses for what should happen i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this could be salvaged into an acceptable paper.In its current form,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JASA.

推荐第4篇:一些英文审稿意见的

最近在审一篇英文稿,第一次做这个工作,还有点不知如何表达。幸亏遇上我的处女审稿,我想不会枪毙它的,给他一个major revision后接收吧。呵呵 网上找来一些零碎的资料参考参考。 +++++++++++++++++++++++++++++++

1、目标和结果不清晰。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2、未解释研究方法或解释不充分。

In general, there is a lack of explanation of replicat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study.Furthermore, an explanation of why the authors did these various experiments should be provided.

3、对于研究设计的rationale: Also, there are few explanations of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design.

4、夸张地陈述结论/夸大成果/不严谨:

The conclusions are overstated.For example, the study did not show if the side effects from initial copper burst can be avoid with the polymer formulation.

5、对hypothesis的清晰界定: A hypothesis needs to be presented。

6、对某个概念或工具使用的rationale/定义概念: What was the rationale for the film/SBF volume ratio?

7、对研究问题的定义:

Try to set the problem discued in this paper in more clear, write one section to define the problem

8、如何凸现原创性以及如何充分地写literature review: The topic is novel but the application proposed is not so novel.

9、对claim,如A>B的证明,verification: There is no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algorithm with previously known work, so it is impoible to judge whether the algorithm is an improvement on previous work.

10、严谨度问题:

MNQ is easier than the primitive PNQS, how to prove that.

11、格式(重视程度):

In addition, the list of references is not in our style.It is close but not completely correct.I have attached a pdf file with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which shows examples.Before submitting a revision be sure that your material is properly prepared and formatted.If you are unsure, please consult the formatting nstructions to authors that are given under the \"Instructions and Forms\" button in he upper right-hand corner of the screen.

12、语言问题(出现最多的问题): 有关语言的审稿人意见: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The authors must have their work reviewed by a proper translation/reviewing service before submiion; only then can a proper review be performed.Most sentences contain grammatical and/or spelling mistakes or are not complete sentences.

As presented, the writing is not acceptable for the journal.There are problems with sentence structure, verb tense, and clause construction.

The English of your manuscript must be improved before resubmiion.We strongly suggest that you obtain aistance from a colleague who is well-versed in English or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English.

Please have someone competen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subject matter of your paper go over the paper and correct it ?

the quality of English needs improving.

作为审稿人,本不应该把编辑部的这些信息公开(冒风险啊), 但我觉得有些意见值得广大投稿人注意,

就贴出来吧,当然,有关审稿人的名字,Email,文章题名信息等就都删除了,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希望朋友们多评价,其他有经验的审稿人能常来指点大家!

国人一篇文章投Mater.类知名国际杂志, 被塞尔维亚一审稿人打25分! 个人认为文章还是有一些创新的,

所以作为审稿人我就给了66分,(这个分正常应该足以发表),提了一些修改意见,望作者修改后发表!

登录到编辑部网页一看,一个文章竟然有六个审稿人,

详细看了下打的分数,60分大修,60分小修,66分(我),25分拒,(好家伙,竟然打25分,有魄力),拒但没有打分(另一国人审),最后一个没有回来!

两个拒的是需要我们反思和学习的! (括号斜体内容为我注解)

Reviewer 4

Reviewer Recommendation Term: Reject Overall Reviewer Manuscript Rating: 25 Comments to Editor: Reviewers are required to enter their name, affiliation and e-mail addre below.Please note this is for administrative purposes and will not be seen by the author.

Title (Prof./Dr./Mr./Mrs.): Prof.Name: XXX Affiliation: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Manuscript entitled \"Synthesis XXX。。。。。。。。。。。\" it has been synthesized with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in a variety of forms.This manuscript does not bring any new knowledge or data on materials property and therefore only contribution may be in novel preparation method, still this point is not elaborated properly (see Remark 1).Presentation and writing is rather poor; there are several statements not supported with data (for some see Remarks 2) and even some flaws (see Remark 3).For these reasons I suggest to reject paper in the present form.1.The paper describes a new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XXXX, but:literature data, RESULTS AND DISCUSSIONliterature data, RESULTS AND DISCUSSIONit has to be added in the manuscript what kind of XXXXXX by other methods compared to this novel one (INTRODUCTIONdiscuion),state that XXXXXThis usually happens with increasing sintering time, but are there any data to present, density, particle size? (很多人用XRD,结果图放上去就什么都不管了,这是不应该的)

3.When discuing 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authors write \"XXXXXIf there is second harmonic in excitation beam it will stay there no matter what type of material one investigates!!!

(研究了什么???) 4.英语写作要提高

(这条很多人的软肋,大家努力啊)

Reviewer 5

Reviewer Recommendation Term: Reject Overall Reviewer Manuscript Rating: N/A Comments to Editor: Title (Prof./Dr./Mr./Mrs.)rof.Name:(国人)

Affiliation: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Dear editor: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evaluate the article titled \"XXXX“.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f sintering condition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XXXXXX,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anuscript because of poor English being used.The text is not well arranged and the logic is not clear.Except English writing, there are many mistakes in the manuscript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on\'t show good and new results.So I recommend to you that this manuscript can not be accepted.The following are the questions and some mistakes in this manuscript: (看看总体评价,不达标,很多人被这样郁闷了,当然审稿人也有他的道理)

1.TheXXXXXXX.However, this kind material had been investigated since 1997 as mentioned in the author\'s manuscript, and similar works had been published in similar journals.What are the novel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synthesis method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reported in this manuscript didn\'t supply enough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rime novelty statement.(这位作者好猛,竟然翻出自己1997年的中文文章翻译了一边就敢投国际知名杂志,而且没有新的创新!

朋友们也看到了,一稿多发,中文,英文双版发表在网络时代太难了,运气不好审稿人也是国人,敢情曾经看过你的文章,所以必死无疑,这位作者老兄就命运差了,刚好被审稿人看见,所以毫无疑问被拒,(呵呵,我97年刚上初一没见到这个文章,哈哈)) 2.In page 5, the author mentioned that: \"XXXX Based on our knowledge, \"sintering\" describes the proce when the powders become ceramics.So, I think the word \"synthesis\" should be better instead of \"sintering\" here.Second, the XRD patterns didn\'t show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ree \"sintering\" temperatures of 700, 800 and 900 ?C.(作者老兄做工作太不仔细了,虫子们可别犯啊)

3.Also in the page X, the author mentioned that: XXX。。。。。。。。。。 However, the author didn\'t supply the morphologies of particles at different synthesizing temperatures.What a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r the references which support the author\'s conclusion that the XXXX propertie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particle size? (作者仍在瞎说,这个问题我也指出了,不光我还是看着国人的份上让修改,添加很多东西,说实话,文章看的很累很累)

4.XXXXXXXXXXXXXXX However, to my knowledge, after the milling, the particles size will be decreased exactly, but how and what to destroy the host structure? (虫子们自己注意)

5.XXX on the vertical axis of the XRD patterns was meaningle, because author add several patterns in one figure.It is obvious that these spectra are not measured by ordinary methods.(都是老问题,不说了)

推荐第5篇:一篇文章的英文审稿意见

No.:MY-24-20 Title: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strategies for organic Food Industry Expansion in China Major:Techn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t No.1 1.Academic evaluation.This paper which tries to put forward Chinese busine model of organic food market, based on referring the busine model of organic food industry in America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organic food market in China, then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 demand and the target customer group.Overall, although this paper may have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on the whole, there is little contribution for busine model and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This paper also lacks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ly makes some situational innovation.From the reliability of research, the paper lacks of method introduction chapter, and the methods introduction scattered through chapters.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lacks of reliability description of case study and online survey.Such as how to choose a representative case and the sample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Which method should select in the data collection.How to determine the sampling range.How to measure nonresponse bias.How to analyze the qualitative data.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some practical innovation, but insufficiency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esides should strengthen research methods.2.Limitation of the paper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review experts.Firstly, the research scope is too large, but the depth is not enough.My suggestions on this aspect are select one point of the current works and give detailed research.Then put forward mor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give depth study, the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aper should base on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Secondly, the paper should g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selected direction,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both of the progre and shortcomings.Thirdly, increase the methods introduction chapter, covering study design, data colle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qualitative data technology, how to control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research methods.Fourth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paper should have a chapter in depth discuion about research found.Fifthly, in the chapter of conclusion, you shoul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from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hortcoming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推荐第6篇:《名师学案》九年级历史审稿意见

《名师学案》九年级历史·学生用书审稿意见

《名师学案》九年级历史·学生用书作为助学助教型教辅,不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课本知识掌握的检测,同时注重课堂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单元综合的能力测验。

全书同步练习部分依照教材内容分单元、分课时,每课时训练量作为家庭作业或课堂小测验来说较为合适。每课时依照中考题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合作互学”,该板块依照中考知识点梳理而成,配有相应单项选择题,既有教材内容的基础知识巩固题,也有根据考点内容延伸的能力题。第二板块为“自觉练学”,该板块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大板块均有大量中考题,可以供学生适应真题的难易度,针对本课的知识要点进行练习。第三板块为“智慧在线”,主要供学生自我梳理本课要点,感受新知。速查速记,可供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回顾本课重点。巧记歌诀,有助于学生记忆本课知识点。此外,《名师学案》还有单元测评部分,一共有八套题可供演练,每一套题都是针对某些章节而编写,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训练。相比同类型的教辅来说,《名师学案》九年级历史·学生用书的练习题很到位,一课一页,排版简洁明了,题目难度适中,选用真题较多,与湖北省中考接轨,针对每一个中考考点都有相应的训练能很好地巩固和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度。

当然,《名师学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有些题目细节上的处理不够恰当,在一少部分的选择题题干上存在着表述有误、语病及错别字等问题,标点的误用现象也存在;

第二、板块“智慧课堂”在某些排版上存在着问题,建议把这一板块进行简化;

三、有些题目的配图应该标清楚题号或进行简要描述;

第四、参考答案的排版建议改进。答案过于简洁,选择题只提供了选项答案,没有更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参考答案若是装订成册,学生核对答案也比较方便;

第五、有些内容的表述或标点用法前后不一致,应进行统一。

以上建议在审稿时望多加注意。

总体来说,对于学生来说,《名师学案》九年级历史·学生用书是一本很好的学习和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教辅,同步练习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综合测评卷可供老师对学生进行检测。

王林君

2014年3月30日

推荐第7篇:审稿题

审稿题

第二章 出版、出版物与出版工作

第一节 出版概述 出版的概念:

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编辑 复制 发行

编辑定义:1.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2.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的过程。 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创作过程,不属于出版活动,是出版活动的前提。 编辑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

复制定义:略

最常用的复制方式:印刷、翻录、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等。 在商品经济中,作品复制的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发行定义: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于目的。

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

精神文化资源——及作品创作的作品,首要的、基本的条件。 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流通传播资源

市场资源——出版物的消费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

出版的一般过程

精神产品生产——编辑工作阶段

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

(互联网出版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的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

产品流通——出版物发行阶段(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第二节 出版物

出版物的概念: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

出版物的属性:精神产品属性(首要,本质属性)

物质产品属性(商品属性)

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种类 纸介质出版物: 图书:非连续出版

篇幅和出版周期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内容上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

可重印、再版

报纸: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

散页连续出版物

内容上注重时效性 期刊:篇幅固定,

不设扉页

版本记录列载底封或目次页

音像制品:录音制品(录音带、唱片、激光唱盘)和录像制品(录像带和激光视盘) 电子出版物:磁盘、光盘、集成电路卡

互联网出版物:复制和发行没用明显的界限,副本的数量也不必事先确定。

发行全电子化

出版物标识

一.中国标准书号: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13位

ISBN 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效验码

EAN.UCC前缀:97

8、979 中国组区号:7 出版者号:2~7位

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6位 出版序号:1~6位

出版者号+出版序号=8位 效验码:用以检查中国标准书号编号的正确性,模数10的加权算法对前12位数字计算后得。

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刊号”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主体):ISSN XXXX-XXXX 最后一位:计算机校验码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XX-XXXX/YY 地区号-序号(期刊:1000~5999 电子出版物:9000~9999)/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一般用一个字母 工业技术类和文化教育类按二级类目:2个字母或1个字母加1个数字)

第三节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重要性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

(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坚持质量第一

四.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家软文化实力 3.弘扬中华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精神生活

第四节 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与职业道德建设

一.出版工作的文化追求

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在出版物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

出版物生产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与文化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产品形成的过程。

出版物流通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一:商品交换,精神文化内容传播。二:宣传活动。 出版物消费过程,由取得出版物与享用出版物两个环节构成。

出版工作者文化追求的体现 1.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2.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4.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二、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内容: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7.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8.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促进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3.维护和提高出版业的社会声誉

4.保障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

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自我修养

2.加强教育

3.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4.加强制度化、法规化建设

第五节 编辑工作

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编辑”也常用于指专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编辑工作的特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1.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2.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3.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4.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

1.信息采集 2.选题策划 3.组稿 4.审稿 5.签订出版合同 6.编辑加工整理 7.整体设计 8.审定发稿 9.校样处理 10.样品检查 11.出版物宣传 12.反馈信息收集

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而后一环节又对前一环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检验前一环节的效果。

1.信息采集与选题策划

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

2.选题策划与组稿

选题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

3.组稿与审稿的关系

做好组稿可提高审稿效率,审稿可判断稿件质量的高低

4.审稿与加工整理的关系

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继续

5.选题策划、审稿与审定发稿及其后各环节的关系

选题策划、审稿的最终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环节就是将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的物化过程。

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文化素质

4.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职业作风)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其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创造性地生产精神文化产品。

1.编辑离不开作者

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作者离不开编辑

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的劳动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3.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作者撰写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 4.编辑和作者要相互尊重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编辑人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

1.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

2.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编辑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

3.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读者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出版物的质量高低,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4.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三.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 1.编辑向读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

2.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供应信息

推荐第8篇:一般审稿意见至少要包含三条

一般审稿意见至少要包含三条:

(1)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

(2)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

(3)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

英文论文审稿意见汇总

以下关于英文投稿过程中编辑给出的意见,与大家一起分享。12点无轻重主次之分。每一点内容由总结性标题和代表性审稿人意见构成。

1、目标和结果不清晰。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2、未解释研究方法或解释不充分。

◆ In general, there is a lack of explanation of replicates and statistical me thods used in the study.

◆ Furthermore, an explanation of why the authors did these various experiments should be provided.

3、对于研究设计的rationale:

Also, there are few explanations of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design.

4、夸张地陈述结论/夸大成果/不严谨:

The conclusions are overstated.For example, the study did not show

if the side effects from initial copper burst can be avoid with the polymer formulation.

5、对hypothesis的清晰界定:

A hypothesis needs to be presented。

6、对某个概念或工具使用的rationale/定义概念:

What was the rationale for the film/SBF volume ratio?

7、对研究问题的定义:

Try to set the problem discued in this paper in more clear,

write one section to define the problem

8、如何凸现原创性以及如何充分地写literature review:

Thetopicisnovelbuttheapplicationproposedisnotsonovel.

9、对claim,如A>B的证明,verification:

There is no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algorithm with previously known work, so it is impoible to judge whether the algorithm is an improvement on previous work.

10、严谨度问题:

MNQ is easier than the primitive PNQS, how to prove that.

11、格式(重视程度):

◆ In addition, the list of references is not in our style.It is close but not completely correct.I have attached a pdf file with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which shows examples.

◆ Before submitting a revision be sure that your material is properly prepared and formatted.If you are unsure, please consult the formatting nstructions to authors that are given under the \"Instructions and Forms\" button in he upper right-hand corner of the screen.

12、语言问题(出现最多的问题):

有关语言的审稿人意见:

◆ It is noted that your manuscript needs careful editing by someone with expertise in technical English editing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 grammar, spell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so that the goal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lear to the reader.

◆ The authors must have their work reviewed by a proper translation/reviewing service before submiion; only then can a proper review be performed.Most sentences contain grammatical and/or spelling mistakes or are not complete sentences.

◆ As presented, the writing is not acceptable for the journal.There are pro blems with sentence structure, verb tense, and clause construction.

◆ The English of your manuscript must be improved before resubmiion.We str ongly suggest that you obtain aistance from a colleague who is well-versed i n English or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English.

◆ Please have someone competen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subject matte r of your paper go over the paper and correct it.?

◆ the quality of English needs improving.

来自编辑的鼓励:

Encouragement from reviewers:

◆ I would be very glad to re-review the paper in greater depth once it has be en edited because the subject is interesting.

◆ There is continued interest in your manuscript titled \"……\" which you subm itted to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 Applied Biomat erials.

◆ The Submi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is worthy of publication.

推荐第9篇:编辑应用文(选题报告及审稿意见)

选题报告

一、选题报告要素

1.选题名称 2.选题的价值

3.选题酝酿、形成的过程 4.选题的内容和形式设想 5.读者对象 6.拟请的作者 7.时间安排 8.经济效益预测 9.市场营销建议 10.其他方面情况

11.落款(姓名、单位、时间)

二、选题报告范文

《中医急诊医学》选题报告

一、选题构想

中医急诊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急、重、危症的病因病机、变化规律、诊疗技术和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治急症,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救死扶伤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对急症的临床疗效,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水平„„整理当代中医对急症的诊治经验,总结当代中医急诊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从疗效水平和学术思想上来完善中医急诊医学,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巩固中医队伍、振兴中医事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欣闻中医急症诊治工作者在全国急症协作组的带动下,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辛苦耕耘,已取得多项国家、部(局)、省级科研成果,尤其在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研制和推广了一批供急症使用的中成药,有力地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组织该稿件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同类书情况

国内前几年曾陆续出版过几部有关某一专病或专科中医急诊的小册子,而比较全面的急诊专著只有黄星垣教授主编的《中医急症大成》。该书以文献归类摘编的形式介绍了1985年以前中医急诊的进展情况,虽有一定的特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再说从1985年以来,中医急诊医学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很有必要出版一部能展示当代中医急诊学术发展水平的专著以应临床迫切之需。

三、本书特色

1.强调科学性与先进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发展中医学术为目标,保持并发扬中医特色,突出并发挥中医优势,全面、系统地反映古今中医诊治各科急症的理论、经验和临床成就,使之成为一部具有较强科学性与先进性的临床医学专著。

2.注重实用性。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提高疗效为目的,真正解决中医对各科急症的诊治效应,强调“救急”措施的挖掘整理和拓展运用,适当吸收全国各急症协作组有关专病诊治的最新成就,供临床医师参考。

„„

四、社会需求及发行前景预测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 230处,中医科研机构170家,中医院校86所。中医急诊工作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十年规划之中,各中医院校、科研所和中医院均开展急症诊疗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与医科学生都期盼着能有一部指导急症诊疗实践的实用性专著。而由国家中医行政管理机构主持编写如此大而全的中医急诊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预计会有较为乐观的发行前景。建议首印1万册。

五、读者对象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级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西医专业人员,在校医科学生、研究生等。

六、组稿方向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建的全国9个急症协作组为主,成立编委会,由编委会确定主编、副主编,并在适当的时候召集编委会成员讨论书稿的内容、特点、体例,拟定编写大纲,落实具体人员和各人的编写任务,并聘请著名中医急诊老专家任继学教授出任主审,以保证书稿的质量。

七、计划安排

1993年7月底前完成初稿撰写,8月组织编委会成员统审稿件后退改,12月底前汇总交付编委会。1994年4月交付出版社。

总之,《中医急诊医学》是一部„„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和较高权威性的学术专著,其出版意义将是重大的。特提请社领导审批通过,并作为“八五”重点图书纳入我社1994年选题计划中。

(选题报告拟定人署名) ××××年×月×日

审稿意见

一、审稿意见要素

1.稿件的基本情况 2.作者介绍 3.内容概述

4.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 5.稿件处理意见 6.落款

二、审稿意见范文

《微积分》审稿意见

本书稿是为了适应成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微积分教学之需要,由四位从事成人教育多年的骨干教师,针对成人教育学时偏少的特点编写而成的。本书拟作为成人高等院校“经济应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材之一。这套教材包括„„

目前有关微积分的书很多,其中也不乏高校教材,但大多数是为本科生编写的,尽管也有大专层次的电大教材,但是为了便于自学和远距离教育,讲解十分详细,因此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均显得庞大,不适用于面授类型的成人教育。

综观全稿,我认为本书稿能遵照原选题设想,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保持了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例题和习题的选配等都作了妥善的处理,既较全面地介绍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又突出了“成人教育”和“大专层次”的特点,是一本针对性、适用性较强的成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微积分教材。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具有四大特点:

1.篇幅符合学时要求。本书仅15.6万字,比许多成人高等院校选用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万字的《微积分》教材减少了一大半篇幅,比内容偏少的电大教材也缩减了1/4的篇幅,适应成人教育学时偏少的特点,体现了既定的编写思想。

2.内容选取适度。本书尽管篇幅小,但包含了与经济应用数学后续内容及经济类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的全部微积分内容。全书共八章„„内容选取确实做到了该删的删,当留的留,依照本书既定的编写要求,落实了国家教委提出的成人教育的基础课内容“适度够用”的原则。

„„

本书是由四位作者合作完成的,其中有的作者缺乏著书的经验,因此,尽管本稿已在样稿的基础上,根据责任编辑的意见,在编写和整理稿件时下了一番功夫,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术性问题。例如,本稿在定义函数极限时,对函数f(x)定义极限条件,应该是„„

2.内容的遗漏。在讲述函数的连续判断时,应举三个反例,但稿中只举出两个反例,应再补充一个极限存在但不等于f(x0)的例子,就完整了,这点很重要。

„„

总的看来,本书稿在政治性、科学性等方面未见有明显失误,全书构思比较完整,结构脉络清晰,是一本编写得颇有特色的成人财经类专业的教材,及早出版,将充实市场,满足教学之急需。但是,本书稿在准确性、文字表达及技术性问题上尚有欠缺,有待解决与提高。

(审稿人署名) ××××年×月×日

《中国兵器史稿》审稿意见

1、稿件的基本情况(略)

2、作者介绍(略)

3、内容概述

本书约24万字,附图1190余件。分导言和石兵、铜兵、铁兵三部分叙述之。由中国石器时代开始至清末而止,记述了长短兵器、远射兵器、防御兵器的历史发展及构造形式,并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及民族(种族)等问题。

4、本稿的优缺点 优点:

① 作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搜集了大批的材料,在本书中分别予以详细的叙述,颇有系统;

② 作者在本书中引证的典籍不下二百种,颇称渊博; ③ 所附图一千多件大都符合实物。文字虽然陈旧但颇为通顺; ④ 在政治意义上说,发扬了民族文化。 缺点:

有三类不足,一类是“理论和观点问题”,如有“唯武器论”倾向、狭隘的民族观点、对兵器有把玩意趣、立论欠妥„„二类是“材料问题”,引证典籍随意、有个人臆测和缺乏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的部分内容„„三类是“史实问题”,如汉代以后部分史实有疑问„„

5、修改意见和建议:

① 有出版价值,但必须大力修改、考订、整理,做去伪存真的工作; ② 或只采取本书稿汉代以上部分,以《中国古代兵器史》书名出版; ③ 送专家或有关部门审阅,如考古研究所、民族事物委员会等。

(审稿人署名) ××××年×月×日

推荐第10篇:论文投稿 审稿

我的论文投稿与审稿经历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0-02-11字体: [大 中 小]

我的论文投稿与审稿经历前两天一篇文章刚刚被synth met接收了,历时八个月,这个倒也无关紧要了,总比之前提的另一篇(也是这个杂志),历时九个月,催了好几次,终于回复一下,说是图不清楚,于是给拒了.那时抓狂的心都有了.

算到现在,也投了无数次的稿子了,心得倒也有了一点.首先,投稿当然要好好的看清杂志的投搞要求,是什么样的格式,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是一个个的传图还是放到文章里面,需要图表摘要否?图的尺寸与分辨率是不是达到要求?就是这个分辨率的事,我在投JAPS的时候来来回回改动了六七次,最终才终于达到了要求,我觉得可能也是因为格式不太对,所以审的时候也就很长(大约七八个月),后来有了这次教训,又投了一回稿了,格式完全正确,在一个月之后就接收了.其次,要反反复复的多改几次文章,很多人一开始写完了一篇英文文章(尤其是第一次写的),总是觉得很完美了,因为这应该说是一次挑战.但很多情况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里面的毛病可能是一堆一堆的,如果自己不来回推敲上三四次的话,拿出来可能会让人笑话,因为里面说不定就有一个诸如a,an,单数复数等非常简单的语法问题.这时建议把稿子隔两天看一遍,改得差不多了,再找同组的师兄弟姐妹们看一下,差不多 了还应该找一个外语比较牛的(当然如果自己的外语很牛也当然OK)过一遍,最后如果导师负责任的话他再帮你修改,也会有导师不太看的时候,那你就自己拿定主意投吧.再次,COVER LETTER一定要好好的检查,一定不要犯下以桃代李的错误.有人会在某杂志退稿之后,再改投别的期刊,但匆匆之中就忘了把Cover letter里面的杂志名称换了,于是这让编辑会比较郁闷,比较开明的编辑可能会跟你开玩笑,但有时也会有编辑说你既然是投这个杂志,那你发错地方了,干脆就给拒掉.所以,万事小心.还有,推荐审稿人,这个有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有的人可能会不屑于此,不过这真得不是一个应该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习惯于推荐自己熟悉的人,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不能总是这样来选,我觉得在你的参考文献里引用的较多的人,应该尽量推荐一下.另外,也可以选择你引过他的一篇文献,但却有点重点引用的意思.这样,这个审稿人看到你的引用,会心情稍好.呵.另外,作为审稿人,也曾经审过了近二十篇的文章,当然里面有大部分是帮导师审稿.从审稿人的角度,我觉得第一点你的英语表达一定不要出现一些太明显的小错误,否则会让审稿人觉得你不重视这次投稿;其实,你的投稿过程一定要谨慎,可能你投完了之后没有检查一下,结果会落了某个图也不一定(我刚刚就碰到这样的稿子),这也会使人觉得你不细心;还有就是一定要突出你的重点,如果在摘要里看不到你的亮点,会让人很难有兴趣抱着一颗要接收的心来看,那时有可能就是在尽量挑你的毛病.暂时想到这么多了,希望能跟大家分享。

第11篇:广告词初审稿

华夏传万里 真诚迎宾朋

城市形象

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新区 水城花乡 宜居城市 ———让水城花乡秀美潢川

品牌――华夏钜献 潢川标杆(鸟瞰图) 品质―― 崇尚高品质 精工在华夏(围墙) 目标――华夏国际 王者之风 傲视潢川(户外大型广告) 远景――城市战略规划布局,潢川未来在此 升值空间――商铺有价,空间无价

远见。 未来价值所在

商业氛围――华夏国际城,富贵黄金铺(户外) 10000平米商业配套 全方位的便捷生活(围墙) 缔造商业神奇,点燃财富亮点(传单开始) 缔造商业传奇,引爆财富亮点(传单中) 投资住宅是银,投资商铺是金

风格设计――经典华夏,世纪梦想(围挡) 交通――-随心所欲,方便到家(围挡) 地理位置――交通枢纽,执掌全城(围挡) 环境:------推窗观天下,悠然现潢川(住宅围挡)

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围挡) 潢川首个龙脉,有远见的皆在此!(售楼中心广告)

邂逅一次 相伴一生(售楼部) 理想――城市主流人士的梦想城邦(围挡灯箱)

第12篇:禁烟令二审稿

禁烟令:是愿望还是失望?

片头 【总导视】

[画外]\"禁烟令\"推行已满两月

饭店网吧依旧烟雾缭绕

[同期]某市民:\"不知道什么\'禁烟令\'啊!\"

[同期]某餐饮业从业者:\"如果真的要取消吸烟区,估计会影响三成的营业额。\" [画外] 禁烟牌下吸烟依旧

\"中国式禁烟令\"难道只是一场秀?

\"禁烟令\",是愿望还是失望?话龙点经,马上播出。

【主持人】从2011年5月份算起,被称为\"中国式禁烟令\"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已经满两个月了。那么\"禁烟令\"到底有没有令行禁止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话题。介绍嘉宾。 【主持人】引入(嘉宾吸不吸烟、如何看待吸烟?) 【嘉宾】结合自身,谈对吸烟的看法。

(明确两方观点,烟草,一方面危害了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另一方面却又是财政收入的大户, \"禁烟令\"现在在全国推广,是否为时尚早?美好的禁烟愿望最后是否会失望收场?)

一、分标题:解密\"中国式禁烟令\" 【主持人】

1、什么是禁烟令?为什么叫\"中国式禁烟令\"?(引小片)

【小片一】

【画外】2003年11月,我国政府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第77个签约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提出的要求,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2011年5月1日,卫生部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首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条法规,对我国控烟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后,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等10家医学社团,联合发出倡议:全面执行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在《细则中》,还明确了多家监督执法单位,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文化综合执法部门负责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及旅馆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业;公安部门负责网吧等;而卫生行政部门则要负责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条例规定的其它公共场所。 【主持人】

2、谈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禁烟?

【嘉宾】谈提出背景,吸烟的危害、二手烟对他人的危害。 【嘉宾】结合自身谈不同看法。

二、分标题:\"禁烟令\"是否有效引发口水战

【主持人】实施满两个月,是起作用了,还是只是一场秀? 【小片】我眼中的\"禁烟令\"(市民观点)

【嘉宾】谈对当前禁烟令推进情况的切身感受。

观点1:起作用了--城际列车、飞机场没有人吸烟;办公楼里无人吸烟;高档餐厅无人吸烟。

观点2:没有作用--城际列车只要有人吸烟就会报警列车会自动停车;所谓的效果其实是家法的作用,并不是畏惧法规的效力。 【主持人】引调查小片

【小片3】\"禁烟令\"实施效果调查

【画外】不久前,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间网吧,发现这里并没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几位正在上网的男子正在吞云吐雾。 在记者随后走访的一些小饭店,同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一位经营者说,很多人习惯就餐不离烟,如果强行禁止,肯定会影响生意,所以只能默许。 在哈尔滨火车站候车大厅,尽管走廊、洗手间都有明确禁烟的提示,但仍有人置若罔闻。记者在这里观察了5分钟,也没有工作人员上前制止。在一些医院,\"禁烟令\"也显然没有令行禁止,每层楼梯缓台的垃圾箱上面,都塞满了烟头,更有甚者还聚集在走廊内吸烟。 【主持人】得出结论禁烟之路很难。引分导

【分导视】

[画外]\"禁烟令\"下烟难禁,实施两月难推进 [同期]某市民:\"不知道什么\'禁烟令\'啊!\" [画外]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禁烟的脚步?

中国的禁烟之路怎样才能走下去?

[画外]禁烟令:是愿望还是失望?话龙点经,正在播出。 连片花

三、分标题:\"禁烟\"怎么这么难?!

【主持人】其实在这次颁布实施全国性“禁烟令”之前,国内很多地方也都相继实施过地方性的禁烟令,效果又如何呢?

【资讯主播】

早在1995年,广州就发布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通告,并规定,违禁者罚款20元,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规定形同虚设。

湖南1997年时也出台了《湖南爱国卫生条例》,明文禁止公共场所吸烟,但省法制办的人也说:不知为何,一直实施不到位。

2008年5月,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正式实施。

用某北京公务员的话说,刚开始执行新规定的时候,单位的人比较严格执行,但是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在意。

【主持人】

1、无论以往的地方性法规,还是今天的“禁烟令”,为什么实行效果不大? 【嘉宾】

①中国吸烟人口为3亿5600万,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占世界烟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占世界烟草消费市场约4成,控烟形势并不乐观; ②烟草行业属于利税大户,禁烟实际上对经济有一定影响;

③一些网吧、商场、餐馆等公共卫生场所担心禁烟得罪顾客,往往不执行; ④禁烟令不具有法律效力,惩罚不够严格,所以不给力。 【主持人】

2、解决办法

【微博】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禁烟,而是要营造一个全民共同努力的一个真正无烟的世界!

衷心地希望\"禁烟令\"不要像\"禁筷令\"和\"限塑令\"一样,在刚实施时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随后就不了了之,无人再管。

禁烟不应是环卫部门、公共场所自己的事情,它还包括生产销售环节、媒体、市民等等,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合力。 【主持人】引嘉宾谈解决办法 【嘉宾】

①生产环节、根本上:烟的包装,放上骷髅、烂肺等醒目的警示图片,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厌恶,既可以减少吸烟,也可以减少送礼送烟的不正之风。 ②监管上:加大惩罚力度。

③宣传上: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严禁香烟广告。 ④向国外、港台学习成功经验

⑤烟草行业属于利税大户、是经济支柱,怎么办?(重点)

烟草经济其实本来就不该成为经济支柱,别说是经济支柱,就算是经济全部,我们也不能以牺牲人们健康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我国不依靠烟草也能发展的很好。

【主持人】我们要看到其实还是有进步的,对未来有信心

【嘉宾】公共场所禁烟其实还是有一定效果,比如飞机上城际列车上就已经杜绝吸烟了,这说明中国烟民不是做不到的,因此只要饭店、网吧等其他公共场所加强管理和处罚力度,在公共场所禁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嘉宾】不要让禁烟令成为“观赏性立法”。

【开放式结尾】

第13篇:第六章 编辑审稿

第六章

编辑审稿

审稿,就是对稿件的质量进行判断,从而决定其是否具有出版和刊登的价值的一种编辑活动 。审稿是选题、组稿工作的继续,是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

有人说,选题好的 稿件可以不用审稿 第一节

审稿的性质

审稿,就是对稿件的质量进行判断,从而决定其是否具有出版和刊登的价值。

一、编辑审稿是调节人类精神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编辑审稿是适应精神生产内部矛盾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精神生产这种矛盾运动中逐渐发展完善的。精神生产特有的劳动方式决定了精神生产的个体性与精神产品的社会性是一切精神生产活动的基本矛盾。 第一,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精神生产活动无不体现为个体的脑力劳动,而任何个体的精神生产都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并经过一定的流通渠道才能实现其价值。 任何一个精神生产者掌握社会信息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是最杰出的天才,也不可能避免在精力、智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个人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摆脱各种社会条件造成的历史局限性。 因此,无论从生产的总体或产品的个体来说,精神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社会调节和必要的产品检验。

第二,精神生产的个体劳动还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既是精神产品得以呈现色彩缤纷的个性特色的源泉,也是精神产品难免把个人意志和感情强加于人的重要根源。 然而,客观社会种种因素的干扰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来自于个体精神劳动的思想品格和习惯势力,来自于长期精神劳动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要靠精神生产者自我察觉和自我排除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通过适当的社会分工,尽可能地帮助精神生产者不断发扬优良的个性特色,不断突破各种思维定势,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对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人对世界的认识永无止境。作为某一发展阶段认识成果的某一精神产品,也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善的境地。但是,精神生产者对于自己的产品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自己的产品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冷静审视的感情和具体分析能力。这对精神产品的不断完善是不利的。有丰富经验的精神生产者深通此理,能自觉地摆脱这种局限,努力寻找别人的帮助。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劳动的个体性与精神产品的社会性这个基本矛盾实际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具体进程。精神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发展,调节这个基本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日益突出。编辑审稿就是适应这样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发挥着对精神生产的调节作用。

为什么编辑审稿对精神生产能发挥调节作用 呢?

一方面,编辑审稿总是要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编辑思想对精神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总是要努力从精神生产的全局出发,判断和衡量精神产品的社会价值,并尽可能帮助精神生产者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争取最优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编辑审稿是独立地按照一定的审稿标准来作出对产品的评判的,所处的地位比较客观,因而一般比较容易发现精神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主观的干扰因素和对自己劳动成果感情成分

由此,无论从精神生产的客观需要还是从编辑审稿的实际作用来看,我们都可以说,编辑审稿是精神生产内部不可缺少的一个生产调节环节。

二、编辑审稿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动

在人类文化创造与传播活动中,编辑一方面以创造主体的身份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根据文化建构的宏观设计,对作者的精神创造成果进行鉴审和遴选,另一方面,又同样以制造主体的身份将精神生产的完成品通过传播媒介,提供给广大社会读者,并积淀而成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创造价值的实现,取决 于编辑最后的决断;而社会文化积累的增加,

同样也取决于编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最终选择。

编辑审稿,集中地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主体性创造

创造的本质意义在于“从无到有”的发现。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积累的秘密,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哥白尼总结了他在长期的天文观察中的发现,提出了“日心说”;伽里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和投射体的运动规律,由此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机原理的发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发现即是创造。

在人类文化建构过程的不同环节,创造的本质意义反映在作者劳动中,是作者对人类新知识领域的发现;反映在编辑活动中,则是编辑通过鉴审对精神产品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发现。

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编辑的创造性发现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认可、肯定是一种发现,通过认可、肯定, 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质疑、否定也是一种发现,通过质疑、否定,阻断了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

这也是一种发现,即发现了不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初创品。

1905年德国《物理学记事》杂志发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论文《论电动力学》,由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诞生了,我们也因此记住了一个伟大的名字——爱因斯坦。

据说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看懂这篇文章,那么,编辑是如何发现并刊用它的呢?这也是编辑学中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爱因斯坦现象”。 编辑不仅发现和创造了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而且还发现了创造文化产品的人——作者。而这一切最集中地反映在编辑对文化初创品的鉴审环节。发现,就是编辑主体性创造的本质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编辑审稿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正是通过审稿,体现了编辑对人类文化的创造。

三、编辑审稿是一项严肃的科研活动

从表面上看,编辑审稿似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根据某种需要对精神产品发放“通行证”。 把关只是反映了编辑审稿特性的一个方面,而编辑审稿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却往往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编辑审稿的科研特性。编辑审稿从本质上说,应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活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以往对编辑审稿也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这一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人仅仅根据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编辑作了哪些修改来判定编辑付出了多少劳动及其劳动的价值。这无疑是片面的。编辑劳动的价值更主要在于对稿件的鉴审、发现和选择,而任何选择和发现都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活动。

并且,编辑审稿作为对人们认识活动的最新精神产品的再认识和社会首次认可的评价活动,它体现着社会政治关系、历史文化关系、时代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以及种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它比作者个体对一般自然科学的认识活动和社会科学的认识活动都要复杂得多。因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可能编辑并未修改一字一句,但却掩盖不了编辑在鉴审它时投入在其中大量的创造性科研劳动。 编辑审稿的资格

编辑审稿是社会赋予编辑的职责,但职责并不表明编辑就具有审稿的资格。那么,编辑审稿的资格是什么呢?

我认为,编辑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不仅是代表社会对精神文化初创物进行审理,同时也是以一个科学研究者的身分参与对作者的著作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活动。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这就是编辑审稿的资格。

由于编辑这种职业的特点,及其所处的位置,使他在审理稿件时,相对于作者有着自己的优势。

首先,编辑了解和熟悉国家有关编辑出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和传播的规律、特点及其发展方向,因而他能够从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和现实高度来审视作者的创造活动。 其次,精神产品生产的个体性使得作者的写作活动与社会读者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对读者的需求并不完全了解。

再次,编辑在具体审稿时,由于他所处的审稿人的位势和长期从事某专业的编辑而掌握的规律性,他还有一个优势,即编辑既是“局外人”,又是“当局者”。

编辑审稿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是指他对 稿件的具体研究,还包括他在审稿之外的研究。

第二节 编辑审稿的程序和方法

一、稿件的三审制 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工作制度的规定》,提出了“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的三审制度。1980年,国家出版局颁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又重申了“三级审稿制度”。目前,我国各报刊社、出版社都根据上述规定实行了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 对三审制可作如下表述:

责任编辑初审(内审),编辑部主任或编委或特约审稿人复审(外审),正副主编(总编)或由主编指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决审,即终审。

三审制是一种有利于发挥编辑出版单位审稿人群体智慧、提高审稿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

三审制各审次的内容和任务如下:

1.责任编辑初审

一是审查来稿是否符合本刊本社的宗旨、编辑方向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二是查看来稿与已发表或准备刊登的同类文稿比较有无独特之处;三是对来稿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作初步评估;四是对来稿在一定时段(如期刊半年左右、报纸一周左右)有无可能刊出作出估计;五是决定来稿是否可以送二审。 对责任编辑初审的要求:

责任编辑要对稿件的思想政治内容、学术理论水平、科学价值、艺术质量、逻辑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拟采用、退回修改或不采用)。若需要作者修改加工的,还应该提出比较具体的修改意见或编辑加工方案。

责任编辑初审是三审制中第一级审查,是评审稿件的基础。初审者是最早审理稿件的人,他有选择稿件的优先权和在一定程度上取舍稿件的决定权。因此,责任编辑在初审时应慎之又慎。 [例文]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战略》 初审意见

旅游业是贵州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也是贵州最具优势的发展选择。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较快,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特别是与云南旅游的快速发展相比,贵州旅游还有相当差距。这一问题已引起省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贵州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文章不少,我刊也发表过这类文章。但以往研究贵州旅游业的文章多是就旅游业发展谈旅游业发展,或从贵州经济增长角度谈旅游发展。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从反贫困角度谈发展乡村旅游,颇有新意和学术价值。其创新点在于: 1. 以往文章大多关注贵州已有的旅游景点建设,而本文的笔触则伸向了贵州乡村。应该说,贵州的一些著名景点确具有优势,值得发展建设,但贵州乡村旅游更具其他省区不具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和社会条件优势,因而更值得开发。文章就贵州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从原生态风貌、自然风光、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的丰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贵州乡村旅游优势的特征把握较准,对贵州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开发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作者的研究视角不是放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贵州带来多少收入上,而是放在如何改变贫困人口的现实经济状态上。作者认为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根本意义和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不仅仅是可以增加贵州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将贫困人口从贫困的状态下解救出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深刻的,也是很有远见的。发展经济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同样,发展旅游也不是为了GDP增长了多少个点,对于贵州这样的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消灭贫困,让更多的人走上富裕,这才是贵州发展旅游、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

总的来看,本文作者对贵州情况比较熟悉,问题抓得很准,研究思路清晰,视角独特,分析有一定深度,并且,其提出的开发乡村旅游思路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也显示出该文作者有很深的研究功底,是一篇较好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值得发表。

建议发表在本刊2005年第2期《贫困与发展》栏目。

责任编辑 □ □ □

2005.1.12 2.编辑部主任(或编委)复审

复审时要认真审核责任编辑对书稿的评价是否准确,提出的退改意见是否中肯,加工方案是否可行。复审人要通读全稿,评审稿件的政治质量、学术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判断其社会效应;还要评审稿件取材是否可靠,论据是否充分,论点是否正确,内容有无新意,有无发表价值。通过阅读分析,结合初审意见,对初审的处理意见作出明确的回答。 [例文]

《论我国资金原始积累》二审意见

本文作者许经勇系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我刊曾发表过该作者的论文,社会评价较好。本文系作者的新作,并说明“专投本刊”。

初审意见认为该文是一篇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建议尽快发表。具体意见如下:

1.对我国资金原始积累的探讨,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以往未有研究,因而该文具有创新性,至少可以说填补了目前我国经济理论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2.该文观点鲜明,有独创见解。作者认为,不论何种社会形态,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必然有一个资金的原始积累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但社会主义却必须在商品经济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巩固与完善,因此必须经历一个资金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掠夺小生产者完成的,而社会主义资金原始积累则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即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积累,农业为自身以及为农村工业提供积累。这些观点过去没有人提出过,系作者研究思考的结果。

3.全文逻辑联系紧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分析深刻,是近年来不多见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

二审同意一审意见,认为本文确是一篇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文章,并补充以下意见: 1.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国农业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业自身的积累问题、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作者为我们提出了关注农村积累与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拖延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还可能带来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的发表很具现实意义。

2.在肯定本文的学术价值时,也看到了本文稍有不足之处。这主要是对农村自我积累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其解决措施,只是简单提出了要合理控制农业资源向外转移、加强农业技术改造与基础建设等,展开研究不够。不过,或许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即使不探讨措施建议,也不影响本文的完整性,这仍然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3.如终审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则我们建议在近期即第四期采用,并列为该期头版文章,以期引起社会关注。

编辑部主任 □ □ □

1991年10月14日 3.主编终审

主编或总编终审,也即决审,主要是裁决。负责终审的总编或主编(或编审)要复核前面两级的审稿意见,决定尚未决定的问题,并就如何处理稿件作出决断。终审要对稿件内容质量全面负责,若认为稿件尚有问题,可提出异议,责成责任编辑或复审者重新考虑或另行处理。

二、审稿的方法

在三审制中,责任编辑的初审意见最为重要。由于初审意见是对书稿进行全面评价,是责任编辑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稿件作出的分析判断,因而往往对复审和终审产生相当的影响。初审是基础,初审意见往往决定一部书稿或一篇文章的命运。因此,作为责任编辑一定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慎重地作好初审工作。

(一)“黑箱”审稿

所谓“黑箱”审稿,即是一种快速审稿方法。它往往对一篇稿件不细看全部内容,只看文章的标题、前言、作者、文中小标题,以此作出对这篇文章的初步判断。

对这种审稿方法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众多编辑部来说,有时恰恰是一种需要。 “黑箱”审稿的结果不是责任编辑初审的最终意见,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对大量来稿作细看待审前的梳理工作,以此决定哪些稿件可以留下来细审,哪些稿件可以不必要花时间再看,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告之作者稿件的处理意见,使那些稿件未被采用的作者作其他使用。

(二)全面审稿

所谓全面审稿,即是对一篇稿件的全部内容、思想观点、论证过程、逻辑结构、引用材料、语言文字、写作规范、风格特点等进行全面的鉴审和评价。它要求编辑对一篇文章要细看、通读,

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全面评价。

1.作好审前准备

(1)理论准备与知识准备

(2)了解与稿件内容有关的情况

2.认真进行通读

认真进行通读,是做好审稿工作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稿件的全貌,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审稿也称审读,认真地“读”稿件是编辑的基本功。做编辑的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特别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一定要培养自己“坐得下来,读得进去”的习惯。特别是一些书稿,很可能结构不清楚、逻辑不连贯,读起来简直是一场灾难。但是作为编辑,还是应该硬着头皮读下去。因为很可能你就会在这种痛苦的阅读中发现精品,发现一个很有前途的作者。 曾经风行世界的美国著名长篇小说《飘》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审读时,对比较长的稿件,责任编辑要注意做好审读笔记。审读笔记是编辑通读原稿时随手记录下原稿的材料、论点和编辑自己的一些意见。这是为写审读报告直接准备的,也是在考虑稿件取舍时的重要依据。编辑应养成写审读笔记的好习惯。 审读笔记主要是归纳要点和提出问题。每读一篇或一章时就要想一想,这一部分讲了什么问题、分几个层次。 审读笔记记好了,有助于编辑把握全稿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在头脑中再现稿件的全貌。

审读笔记可以另纸写,也可以采取写浮签的办法,夹在稿纸相应的部位。要尽量避免在作者原稿上写批语、画记号、打问号的办法。这是为了尊重作者,以免在稿件不用退还作者时产生不愉快。 3.做出评价判断

审读的目的,是对稿件的价值做出评价和判断。审读稿件有一个“钻进去、跳出来”的过程。所谓“钻进去”,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要耐心细致认真通读全稿,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稿件的全貌。所谓“跳出来”,就是评判稿件时,不要局限于一些具体问题,而要根据用稿的原则,客观地看待稿件,从总体上对稿件进行鸟瞰式的评价。 评价判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的思想政治倾向是否正确 (2)学术和艺术的质量水平

(3)文稿是否符合本报刊的办刊宗旨、发稿方向和发稿要求 (4)文稿内容是否充实,所运用的材料和观点是否做到统一 (5)文稿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 (6)文字表达是否通顺

(7)文稿是否符合出版物的规范要求

上述七个方面是编辑对稿件评价判断的基本内容,但它只体现了编辑审稿中的两种选择方式,即“追求完善”、“思想把关”。

通常对一篇稿件,编辑都是从思想观点、文字结构等方面来对稿件进行评价。但是编辑审稿中更重要的是挖掘稿件的内涵,判断和把握稿件发表的价值。我称之为“价值判断”。 这里指的“价值”,即“发表价值”

一篇稿件观点正确、结构完整、文字通顺,并不表明就有发表的价值;而一篇稿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发表价值,关键是文章的发表会对社会和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社会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因此编辑审稿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完善”、“思想把关”,更要做好“价值判断”。 如果说“追求完善”、“思想把关”体现的是编辑的思想认识、专业知识、文字能力的话,那么“价值判断”则体现的是编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对社会科学文化运行规律、发展趋向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价值判断”也是编辑选择的最高境界。 [例文] 《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审读意见

10月21日,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15届年会暨“发展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我院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在会上发表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讲话。本文是该讲话的录音整理稿,刘国光先生同意我刊发表。

在审读该文的过程中,文中所谈的问题和观点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现将这些思考整理出来,权作该文的审读报告,供主编终审时参考。

(一)

近一段时期,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确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倾向:一些高校在教学中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些期刊也非西方经济学文章不发,非模型研究文章不发。按刘国光先生话讲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被边缘化,西方经济学似乎已成了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刘国光先生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这些倾向或现象提出了批评。

首先,文章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的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经济学国际化还是本土化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以什么理论来指导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批评了某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认识;最后提出了克服经济学理论倾向的意见。

刘国光先生文章的中心观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指导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指导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能作为参考、借鉴。作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其论证有力,针对性强,读后感到很有震撼力。在所谓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的这样一个时候,发表这样的文章,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但是,刘国光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对某些现象的判断是否客观和准确似乎有值得存疑之处。比如,刘国光先生说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看不出西方经济理论有什么指导作用。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真的就没有一点指导作用吗?再如,我国引进的西方经济理论并不都是宣传私有制永恒、市场万能的东西,而更多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研究方法等。这里,我们不是苛求该文不能有一点失当之处,作为个人的观点可以允许其保留。

但是刘国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其观点的影响力很大,一旦发表会不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文章过于严厉的批评,对正在从事我国经济改革研究和经济学教学研究的人们,特别是对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投身于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专家,会不会影响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负有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强烈的编辑社会责任感不能不使我们对发表该文可能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多一些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三)

最终,在对该文的反复审读和思考中,我认为还是应该发表刘国光先生的文章,因为它确有发表价值。理由如下: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刘国光先生提出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正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体现。作为一家学术刊物,并不是生活在远离社会政治的“桃花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办刊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刘国光先生的文章符合我刊的办刊宗旨和发稿方向。

2.针对目前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正常现象,不管是经济学权威,还是普通经济工作者,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的来看,刘国光先生文章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是正确的,无可厚非。其中或有不确当之处,那也是代表个人的看法,不能因为他是学术权威,我们就对其求全责备。即使从最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的角度来说,刘国光先生的文章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他代表了相当多的人的观点和看法,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如果因某种顾虑而放弃了这篇文章,是我们编辑工作的失职。

3.作为编辑,对发表一篇文章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但任何一篇文章只要它是有针对性的,有个人之见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可能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问题在于判断这种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时候,刘国光先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如何在引进、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方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发表这样的文章,正面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说可能有什么负面影响的话,主要是刘国光先生文章一些严厉的措辞和意见可能会触及某些同志。但我认为负面影响不大,如果你是在真心爱国的,认同社会主义的,那么刘国光先生的文章中正确的东西你不会不接受,也不会因一篇文章而使你放弃正在从事的中国经济改革大业。

4.我刊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争论,相信有益的争论只会把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刘国光先生的文章中某些观点看法或许有不够客观、不准确之处,这不要紧,完全可以通过争鸣来解决,真理愈辩愈明。倘若真有人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与刘国光先生商榷,这正是我们欢迎的。这对提高本刊的社会影响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以上意见供主编终审参考。

责任编辑 □ □ □

2006年10月25日

最后责任编辑对稿件做出评价判断后,要提出自己对该稿的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基本上是“成品”,只要经过一些文字加工便可以采用;二是“废品”,没有修改基础;三是“半成品”,即有一定价值但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修改的稿件。编辑在审读和评价稿件的基础上,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或建议采用,或建议退稿,或提出修改意见退作者修改。编辑将对该稿的评价判断和处理意见整理成审读报告送二审,初审即告一段落。

三、审稿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原则与宽待作者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倡质量面前人人平等,认真审读每一篇稿件。但是,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只是我们选择稿稿件的基本标准,不能因为一篇稿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一概否定。

所以,审稿时,一定要防止以偏概全,既要看到稿件局部的不足,更要从整体上来判断稿件的价值,善于发现作者稿件的优点和可取之处。

2.经验审稿与思维开拓

编辑要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积累,切忌仅凭自己以往的审稿经验进行新的审稿。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以往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对稿件很快做出判断,但也会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著名数学家D·希尔伯特在谈到爱因斯坦时的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他说,“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最有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哲学他都没有学过。”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C·贝尔纳则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每个人在对未来世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着这样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面对人类不断发展的新的认识成果,编辑审稿要克服原有经验的消极作用,不受原有知识的束缚,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知识量。 一张接吻照片引发的**

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封底《水晶鞋与玫瑰花》剧照 3.政治把关与学术探讨

审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把好政治关。 一方面,学术期刊要讲政治,绝不允许有政治错误的文章在我刊发表。明显的政治问题容易发现,但要注意隐蔽的政治错误。对于涉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涉外问题的稿件要慎重,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攻击、诬蔑、歪曲等词语出现。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别开来,处理好正常的学术探讨与政治的关系。不要一遇到涉及政治问题的稿件就因噎废食,特别是一些批判性、探索性、前瞻性的稿件,只要作者的出发点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改革政策的,就要大胆采用。 第三节 编辑审稿中的逻辑问题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多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学术著作的创作则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但是,世间万物的运动与发展都包含着逻辑的原理,文学作品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比如情节的展开是否合理、人物性格前后有无矛盾等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于其中。作者创作是可以形象思维,而编辑审稿则必须逻辑思维。所以编辑要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才可能在审稿中发现原稿中的逻辑错误,从而作出正确的审稿判断。

一、编辑要学逻辑学

我们这里所讲的逻辑学是普通逻辑学,也叫形式逻辑学,或称之为传统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逻辑问题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几乎同时发源于三个国家,即古代的希腊、中国和印度。在古希腊,创建这门学科体系的是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目前在世界各国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的逻辑学,就是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严密地论证思想。思想的准确性和论证性是正确思维的重要特征。

学习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应用适当的思维形式,合乎逻辑地表述和论证自己的思想,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达到有效地交流思想的目的。 例如,某地日报曾在一则广告中说:“我商场新进一批天津产女士坤表„„”; 某县法院在一份关于车祸案件的判决书中认定:“被告驾车速度快与慢,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 这个判断显然不恰当。 某法院的一份判决书中写道:“由于被告长期旷工、与流氓鬼混,致使该厂3个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

有人这样说过:“杀人、抢劫是犯法的,我又没有杀人、抢劫,犯什么法?”;“资本家是讲利润的,你们也讲利润,所以,你们也成了资本家。”

作者在写作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才能做到判断无误、推理正确、结论可信。但是并不是每个作者都善于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逻辑思维,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新论题,很有可能在推论时出现错误,如果编辑不能正确找出原稿中的逻辑错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学习逻辑不仅仅是作者的事,编辑也必须学习逻辑,掌握逻辑,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审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编辑审改稿的质量。

二、逻辑的基本内容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

思维形式的内容包含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规律则指的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逻辑思维包含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在这三种形式中,概念和判断是推理的基础。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有一个论证的过程,而论证就是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的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的综合运用。

1.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通过语词来体现。概念和语词既相关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为一个是思维形式,一个是语言形式。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并非所有语词都能表达概念,只有实词和短语能表达,虚词一般不能表达。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之分。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并具有该概念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 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思维、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其外延是一切人包括大人、小孩,也包括男人、女人,还可以包括中国人、外国人,也包括现代人、古代人等。

(1)概念的种类

a.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这是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数量的多少而作出的分类。

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对象的概念,如“上海”、“亚洲”等。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也就是反映一类对象的概念。如“学生”、“工人”等

b.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是由同一类对象构成的有机整体。如“森林”、“中国共产党”等。

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人”、“犯罪”等等。

凡集合概念的前面,均不允许加表示个体数量的限制词,否则便“误用集合”,如“一本丛书”,“一支舰队”等。 (2)概念之间的关系

审稿时要特别注意文稿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有多种关系,同一关系(北京和中国首都);属种关系(工业和重工业);交叉关系(青年和编辑);矛盾关系(金属和非金属);反对关系(黑和白)。 一些作者在写作时会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结果论证出了问题;如果编辑也不熟悉概念间的关系,就可能把有问题的文章推向社会。

2.判断

判断是人们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判断者对事物的认识。 判断有性质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1)性质判断

判断某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如:

1.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有社会危害性的

2.有些人没来开会

3.小张是个编辑

性质判断可以划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还可以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根据构成一个判断中的不同成分,可将判断中的各个成分分为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

在一个具体的判断中,我们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我们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如果我们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我们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

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

例如:1.大学生都是文化人,

2.大学生都不是文盲;

3.有些学生是贵州人,

4.有些学生不是贵州人。

(2)联言判断

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一种复合判断。

如:

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

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编辑要学哲学和逻辑学 联言判断的联结词往往有:“和”、“不但„„而且„„”、“既„„又„„”、“不仅„„还„„”、“虽然„„但是„„” 等 (3)选言判断

反映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有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相容判断:

他或者是编辑,或者是医生

她可能是导演,也可能是演员 不相容判断:

我们要么战胜困难,要么被困难所吓倒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假言判断

断定某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判断。 假言判断有三种形式: 一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天上下雨,地上就会湿”、“如果灯泡钨丝断了,那么灯泡就不会亮”;

二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温度合适,鸡蛋才会孵出小鸡”、“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某数能被2整除,则该数是偶数”。在审稿中,作者稿件最容易出现的判断错误。

一是性质判断时量项不当,单称判断与全称判断混淆,如: 凡新诗都是不押韵的 有的不正之风需要纠正

二是选言判断时选言不当。如:

麦苗长得不好,要么是缺水,要么是缺肥,二者必居其一 三是假言判断时假言不当。如:

如果强调产品的质量,就必然会影响产品的数量 一个人只要办事细心,就不会犯错误 3.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任何推理都包含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作为推理依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它得出的那个判断叫结论。由前提到结论构成一个推导关系,表示这种推导关系的词有:“因此”“所以”等。例如:

编辑应该学点逻辑,

你是编辑,

所以你应该学点逻辑。

推理又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其形式结构的特点在于,它的前提蕴含了结论。如: 海员都会游泳;

我是海员,

所以我会游泳。

演绎推理要得出真的结论,必须前提真实,前提不真,推出的结论必然不可靠。如: 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

流行感冒是流行的东西,

所以流行感冒是高尚的。 推理形式一定要正确,即推理要有逻辑性,也就是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性。 演绎推理包含三段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四种。从编辑审稿的角度出发,我们在演绎推理中主要讲讲三段论、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 (1)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性质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如:

任何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银河系以外的天体是事物;

所以,银河系以外的天体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即大项、小项和中项。在结论中为主项的那个概念叫小项,在结论中为谓项的那个概念叫大项,只在两个前提中出现的共同项叫中项。如上例中的小项是“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大项是“可以认识”,中项是“事物”。

在一个三段论中,包含着一个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包含着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包含有大项和小项的判断叫结论。 (2)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根据选言判断中选言肢之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如:

或者是作者修改,或者是编辑帮作者修改,

编辑没有时间帮作者修改,

所以还是作者自己修改。

这本书要么是32开,要么是16开,

这本书是32开,

所以这本书不是16开。 (3)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为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它包含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a.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想做一个好编辑,就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

小王想做一个好编辑,

所以小王必须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两种有效形式。 b.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到了春天,你才能看见满山遍野的杜鹃花。

现在不是春天,

所以,你看不到满山遍野的杜鹃花。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有两种有效形式,但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相反,为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当且仅当某数能被2整除,则该数是偶数;

10能被2整除,

所以10是偶数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四种有效形式,即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使用假言推理要注意不要出现“假言误推”,即违反假言推理规则而造成逻辑错误。如: 如果患了阑尾炎,那么就会肚子痛;

某人肚子痛,

所以,某人患了阑尾炎。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只能有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而上例则是肯定后件,犯了“假言误推”的错误。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也就是以个别知识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判断为结论的推理。 例如: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根据推理所涉及的前提是全体还是部分,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小王是足球运动员,小张是足球运动员,

小李是足球运动员,小陈是足球运动员,

302寝室住着小王、小张、小李、小陈, 所以,住在302室的人都是足球运动员。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例如:已知铜受热之后,体积膨胀;铝受热之后,体积膨胀;铁受热之后,体积膨胀。因为它们受热后,分子之间的凝聚力减弱,相应地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加,从而导致体积膨胀,而铜、铝、铁都是金属。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金属受热之后都体积膨胀。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都有某种属性,并且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另外的某种属性,从而推导出另一个对象也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例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我国的地质结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东北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极为相似。既然中亚细亚有大量的石油,那么他推论松辽平原也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证明李四光同志的推论是正确的。

例如,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卖油翁以滴油穿钱孔而不沾的惊人技巧和神箭手的高超射术相比,以自己技巧是由于“ 唯手熟尔”,“无他”,来推知神箭手的技艺也来自“手熟”而“无他” 。 在应用类比推理时,应当注意避免“机械类比”的错误(“机械类比”是指仅仅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表面的某些相同情况而推出另外某一情况也相同的逻辑错误)。否则就会闹出 “东施效颦”的笑话。 例子:“打架罚吃猪肉 ”的故事 “卖皇历的”笑话

另外,除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之外,还有一种推理叫二难推理。

其特点是:论辩的一方从对方的观点出发推出两种可能,再由这两种可能,引出两种结论,使对方不论选择其中哪一种,结果都会进退维谷,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复杂构成式二难推理,其构成式使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结论是一个选言判断。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逻辑思维中能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逻辑形式的共同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自身要保持一致。 同一思维过程是“三同一”条件下的思维,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思维。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和偷换概念

这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把原来使用的概念换成另外一个概念,从而改变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造成了逻辑错误,使人啼笑皆非。如: 1) 一对青年登记结婚,书记员看了有关资料说:“你们是近亲,不能结婚”。女青年着急了,争辩道:“我们两家相距两千多里,怎么会是近亲呢?”

2)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早已成了常识,刚才大家为什么说我的语言表现了剥削阶级思想呢?

(2)转移或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判断内容不一致,或者在议论某一问题时,中途改变讨论的对象或论述的中心,就违反了同一律。

1) 文不对题 如:

席勒与歌德先生在魏玛的友情很深。席勒的诗才逊于歌德,但其剧才却胜于歌德。席勒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成为德国青年的模范。

2) 答非所问 如:

老师问学生:“黑格尔是哪国人?” 学生回答:“他已经死了”。 3) 节外生枝 如:

一学生上课时间去看电影,老师批评他:“上课时间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学生反驳老师:“看电影受教育难道不对吗?”

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

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

2.矛 盾 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对立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如: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这次展览的作品近二百多件。

(3)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但马列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排 中 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而言,它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

排中律在判断方面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必须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的。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思想都加以否定,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 “模棱两可”或“是非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如:

固然说“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对,但“如果要马儿跑得好,那么就要马儿吃草”也不对。

这种“是非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

三、论

(一)论证概述 1. 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去确认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论证包括证明和反驳。

证明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如:

喜马拉雅山脉在过去地质年代里曾经是海洋地区。因为地质学已经证明,凡是有水生物化石的地层,都是地质史上的海洋地区。地质普查探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层中遍布了珊瑚、苔藓、海藻、鱼龙、海百合等化石。因此可以得知,喜马拉雅山脉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被海洋淹没过。

反驳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判断虚假性的思维过程。例如:

有人认为电脑比人脑强,将取代人脑,甚至统治人类,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思维模拟或人工智能毕竟是机械、物理的过程,它没有社会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的功能都是人设计和给予的。因此,思维模拟只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是人的意识物化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尽管电脑的某些功能可以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人脑的思维,更不能反过来统治人类。 2.论证的构成

无论是证明还是反驳,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部分组成。

论题是指论证所要确定其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它是论证的主题和核心。 论据是论证的根据和支柱,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可以做论据的判断有两类:一是有关已被证实的事实情况的判断;二是有关的科学定义、公理、定理的判断,它们是为实践所证明的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 论证方式是论题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3.论证与推理

论证与推理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又有根本区别:

第一,从思维运动的进程看,论证是先有论题,然后运用论据去对论题加以论证;推理则是先有前提,从前提进而得出结论。

第二,从逻辑结构看,推理具有单一性,同类的推理有着相同的结构和程序;论证往往比推理复杂,一个论证经常是包含几个不同类型的推理。

第三,从要求的重点看,论证的重点放在论题上和论据的真实性上,特别强调论据必须真。推理强调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任何论证都要运用推理,但并非任何推理都是论证。 (二)论证的种类

论证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根据证明过程中所用推理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演绎证明和归纳证明;根据论题与论据之间联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1. 演绎证明

演绎证明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所作的证明。它常表现为用一般性原理作为论据来确定某一特殊论题的真实性。例如:

在阶级社会里,语言是不是有阶级性呢?如果语言有阶级性,那末,语言的产生、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死亡和语言的结构就要受阶级的制约,而不是受全民社会的制约。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语言都要随着全民社会单位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全民社会单位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全民社会的死亡而死亡,随着全民社会而有统一的语言结构,从来也不随着阶级的兴亡而兴亡,随着阶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结构。 2.归纳证明

归纳证明就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所作的证明。归纳证明所用的推理形式可以是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如:

青壮年时期是科学家出成果的黄金时代。马克尼发明无线电通讯时,才21岁;牛顿创立微积分时,才23岁;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才26岁;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才27岁;瓦特发明蒸汽机时,才28岁。 再如:

文章的价值在其内容,而不在其长短。

古代的一首描写打猎的《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序,只有一个复句:“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

日本一家打字机公司的广告,只有5个字:“不打不相识!”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科幻小说,也只有24个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敲门声„„” 3.直接证明

用论据的真实性直接确认论题的真实性,这样的证明叫直接证明。例如: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惟一的标准。毛泽东认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 4.间接证明

由确认另一个或一些判断的假来确认论题的真,就是间接证明。 例如: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论证过“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的惟一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三)论 证 规 则

在论证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论题必须明确

论题明确是论证的先决条件。在一个论证中,如果需要确认其真或假的那个判断不明确,也就无法找出适当的论据和正确的论证方式来论证它。

有篇《谈谈青年人穿喇叭裤问题》的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青年人喜欢生活丰富多彩,比如听听流行歌曲,开开家庭舞会,穿穿喇叭裤,戴戴变色镜,我看没什么不可。当然,我也不赞成我们的青年去学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开家庭舞会,穿喇叭裤,戴变色镜毕竟不符合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所以我也不赞成青年人把这一套当作宝贝吸收过来,加以模仿。

——犯了“论题不清”的错误。

2.论题要保持一致

论题要保持一致,就是要求在同一议论中,我们所要确认其真实性的判断是什么,就要保持它是什么;我们所要确认其虚假性的判断是什么,就要保持它是什么。如果在同一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用另一个判断替换了原要证明或反驳的判断,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例如:

文艺广播怎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广播站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只要唱得热闹、有腔有调,什么节目都可以,用不着过问内容。多数同志不同意这个意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文艺广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这就是“论题不一致”

看看下面两例,错在哪里:

(1)体质虚弱的青年学生,如果不积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必然不可能德智体全面发展。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要有将来在一定岗位上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技能;要有健全的体魄。而体质虚弱就与健全的体魄相矛盾。因此,体质虚弱的青年学生,必然不可能德智体全面发展。

(2)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一点,从大量优秀的小说中可以看到。要是不信,请翻一下文学史,就可以很具体地认识到,一切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小说都是通过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给人们以积极的思想教育与健康的艺术享受。由此看来,无可否认,优秀的小说,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3.论据必须真实

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虚假论据”的错误。 例如,鲁迅讲过这样一段话: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4.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论题来证明

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循环论证”的错误。

如:我国哲学家王阳明对“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这个观点是这样证明的: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5.论证方式必须正确

论证方式实际上就是论证中所用的推理形式。只要论证中所用的不是正确的推理形式,就会犯“推不出”的错误。“推不出”的错误,主要表现为论据中所用的推理违反规则。例如,有人进行了如下一番证明:

(1)这个人一定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就坚持真理,既然这个人坚持真理,那他还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2) 小王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因为他学习有一套方法。

第四节 审读报告写作

一、审读报告的作用

审读报告是编辑审稿结果的书面反映,是编辑经常需要写作的一种文体。

撰写审读报告可起到二个方面的作用:

(一)督促责任编辑认真审稿

编辑审稿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是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分析、审验、作出评价。稿件最终要通过编辑鉴审才能决定其是否与社会消费者见面。编辑要对社会负责,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交付社会,就要用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去审读稿件,认真撰写审读报告,要求编辑撰写审读报告,也是从制度上保证编辑活动对作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审读报告是对编辑审稿质量的检验、考核,从而督促编辑认真审读稿件,写出较好的审读报告。

(二)审读报告为下一级审查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复审、终审不可能像责任编辑初审那样去认真审读,而是依据责任编辑初审意见进行复审、终审,作出决定。因此初审意见对于复审、终审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甚至直接影响复审、终审人的判断。

二、审读报告的内容

配件最齐全的审读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稿件的来源、著译者的简况,书稿的性质和字数,组稿过程中必须交代的有关情况 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唐五代词选》责任编辑陈建根同志写的《审读报告》第一部分“书稿简况”:

“ 俞伯平先生于一九六一年编选《唐五代词选》一稿,后增加宋词部分,扩大为《唐宋词》,于一九六三年九月交我社古典部。

《唐宋词选》初稿经当时责任编辑审读,肯定此书的基本质量,认为够水平出版,也指出书稿不足之处,建议删去若干首思想感情不健康的作品。编注者同意删去若干首,并略作修改后付排。

当时古典部领导复审,以普及选本的标准要求,指出全稿的根本问题是‘看不出批判继承的精神’,从选目、注释、题解到校勘等要求全面退修。编选者感到为难,要求‘缓印或竟不印’。一九年九月,经管古典文学编辑部的副总编辑提出终审意见:‘内容不健康较多,不宜作为一般选本向广大读者介绍。先付型,暂不印,将来如何处理,待研究。’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文学研究所有关同志提出印一部分作为交流和征求意见之用,古典部同意此意见,印了三百册征求意见本。

粉碎‘四人帮’后,我室领导于一九七七年春与何其芳同志商定 ,约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注《唐宋词选》新选本。同时,编辑室也提出俞平伯《唐宋词选》有参考价值,可重新考虑出版。我们曾请俞平伯先生修改后交我社出版,当时他‘心有余悸’一口拒绝,后经编辑室同志做工作,才勉强同意。我们考虑到俞先生年迈体衰,已无法再作大的修改,就由编辑室代为检查,贴签条供他修改参考。俞先生仔细研究这些意见,并对全稿做了较大的修订,于今年八月初交来修改稿增写‘附记’,并改名为《唐宋词选释》。”

还有一种情况也必须在审读报告中交代清楚。这就是在组稿过程中牵涉到署名、版权,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作者在内容及形式上与原选题计划或编辑部、责任编辑意见相左或有分歧等。交代这一些问题,让下一级审查掌握相关情况,以利于作出合适的决断。 2.对文稿作出总的评价,写出能否采用出版的初审评语

如人民出版社编辑江平在《关于一部中国农民战争论文集的审读意见》中所说:“通读以后,总的印象是作者对农民战争理论以及中国明末农民战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水平,能言之有理,因此此稿基本可用。”

3.对稿件的优点(或特色)和缺点作具体分析,并针对后者提出同样具体的修改意见

在具体评价分析时,往往还有背景介绍,可以采用背景介绍与稿件优缺点分析相联系的写法

一种是对同类问题探讨的历史性概述,以便进行纵向比较。

二是同类问题探讨的现实性概述,以便作横向比较。

三是概述社会需要的背景,以突出稿件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价值。4.关于稿件的处理意见

稿件审读、分析、评价后,对本文稿是采用、退改或不采用,责任编辑应写出其基本意见。如文稿同意采用,但需要修改的,原则上应让作者修改,作者有困难或时间上有各种限制的,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可由编辑或其他人修改。这些都要写入审读报告中。如果对书籍的装帧、印刷、宣传、文章的编次等有很好建议的也应写入审读报告。

如前面所举的《唐宋词选释》的审读报告最后一部分就是“一点建议”。

“此稿如经复审、终审,同意收稿付排,我想建议此书除平装外,也能印一部分精装本,供外销香港等地。俞平伯先生在海外颇有影响,此书出版,也会受到港、澳等地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的欢迎。我社如能考虑出版一部分精装本外销香港等地,政治上会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在经济上也会有好处。”

此外,编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内容上的涉外问题、宗教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可在这一部分写上, 报上级解决。 对于不同性质的文稿,在审读报告内容上有所侧重

如学术性著作和论文,要概述稿件的 基本观点、论证方法,以及使用的主要材料,使复审者不进行通读也能了解全貌。并且,要着重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做出基本评价。

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则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否鲜明、典型,以及情节是否完整、主题思想是否健康、语言和写作风格如何等。 附:《关于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一文的审读报告》。

《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一文

的审读报告

《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的作者是我院贸经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本文是作者承接的院级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作者第一次向本刊投稿。

《思考》一文先从茶叶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及贵州茶叶企业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贵州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因素。认为贵州茶叶品质优良,但产业总体实力较弱,其品质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还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就如何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优势,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思考》一文摘取了贵州茶叶这一局部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性较强,思路较清晰,对贵州茶叶产业的现状分析比较实事求是。贵州茶叶产业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贵州茶叶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但贵州茶叶经济效益却很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这主要是政府关注不够,投入力度不大,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以至于贵州茶叶竞争力较弱。

作者认为,解决贵州茶叶产业的问题,关键是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而提升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更重要的是改善产业内各种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提高其发展水平,尤其需要政府和茶叶企业从行业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管理、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把贵州茶叶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 通观全篇,《思考》一文具有如下特点:

1.选题较好。对贵州茶叶产业发展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不多,且大多局限于茶叶效益和企业管理层面。而本文则从产业竞争优势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探讨贵州茶叶产业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一定新意。

2.分析原因有一定深度。文章在对原因进行分析时,不局限于产业本身,而是从市场、技术、生产要素、相关产业支持度等方面分析了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3.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但是,《思考》一文也存在较大缺陷。主要是:对贵州茶叶产业的探讨局限于茶叶产业自身,未能从贵州经济全局来宏观审视这一产业的发展。茶叶产业在贵州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产业前向和后向联系怎样、产业带动能力如何,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何作用等,均未能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如果抛开这些而仅就一个产业本身去探讨,必然削弱了其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由此,对《思考》一文的处理意见如下:

1.本文符合本刊的发稿方向,建议列入XX期选题规划。

2.建议作者就上面提出的不足方面作较大修改,待修改后再定。

责任编辑:XXX

2004年12月13日 《全球市场经济的文化意义》审读意见

这不是一篇经济学论文,它体现的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非以往经济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论证方法;

这更像是一篇哲学论文,但它所探讨的却的的确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非哲学的原理或其它。

作为经济类学术刊物,我们可以采用这篇文章吗?

但我们确实需要采用这篇文章。这不仅仅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好,更主要的是我刊设立了这样一个栏目——《经济与人文》。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禁令人困惑:种种触目惊心的欺诈、对诚信的漠视、对游戏规则的践踏等等。这是经济发展的本来之义吗?当用经济的方法难以解决经济的问题,已有的理论对诸多经济现象作出的解释竟是那么苍白无力时,我们发现需要借助其它学科的力量,哲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甚至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可能使我们面对一切现实不会被遮蔽双眼。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本质是什么?经济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人”才是社会的主体,是生活的本质。但是,在商海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人”——马克思称之为大写的人——哪里去了?

或许,更深刻的危机存在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中,换言之,存在于财富增长与人自身发展的矛盾中。工具理性可以满足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未必能够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人类的视野应该开阔宏大,理所当然就应该抛弃短视与狭隘。什么东西能够体现人类视野的开阔与宏大呢?只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于是我们搭起了《经济与人文》的研究平台,而《全球市场经济的文化意义》一文,正体现了这一栏目的创办宗旨和理念,为《经济与人文》栏目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该文充满哲学思辨的色彩,它理性地分析了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道德、法律间的联系,力图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文中不乏作者智慧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功利主义是它在道德伦理上竖起的第一面旗帜。”

“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市场经济在客观上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从而增强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因此,只有这种经济运行机制才最有可能给人类创造出最大的物质奇迹。” “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笔者

难以设想,市场仅仅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场所,市场经济不需要任何制度环境来保障;没有政治生活的民主,没有政治民主保护下的个人自由,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作者在分析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时,也对市场经济的缺陷进行了剖析,其中一些见解不乏警示作用。

作者认为关心效率而不重视公平是市场经济的缺陷,“经济的高效率和财富的增长并不必然使大多数人摆脱贫困。”

“市场经济崇尚个人自由„„完全自

由的市场经济并不可取。我们应当警觉全球市场经济的这一缺陷(这里作者指市场经济推崇精英、鼓励优秀、优胜劣汰,而缺乏对弱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其起码尊严),不能让它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

“我国的各项法律虽然不能说十分完善,但确实不少了,然而权大于法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仍然比较严重。没有法治保障的市场经济,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既不会有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更不会有社会公正。”

当然,作者对如何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并没有提出一个解决思路。但是,本文的最大学术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一种功利的对策思路,而在于其哲学的、理性的剖析市场经济本质和具有思辨色彩的独到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该文很有学术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建议刊发在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

2002年12月12日

审读下面这两篇短文,看看有什么问题 1.对于社会主义编辑工作者来说,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编辑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外为我用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今天,出版物概念的外延扩大,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类出版物,还有电子类出版物等,但出版物概念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出版物仍然是用文字、声音、图像、数码等符号记录信息知识,通过复制在纸张以及电、光、磁等物质载体上,并在社会进行广泛传播的人类精神文化成果。

另外,对于需要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编辑在写退改信时,对需要作者修改的地方一定要写清楚,不要笼统概之,以免作者不知如何下笔修改。此外写退改信时的口气要委婉一些,切忌生硬。

杨柏先生:

您好!

惠稿《我国归类划分东中西部经济区已不适应发展要求》拟刊在我刊2007年第4期(7月出版),作为本文的责任编辑,我谨对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观点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在编辑过程中,对惠稿有一些意见和建议,现提出来请作者思考,如同意请尽快修改返还我们。

1.全文太长,有2万多字,我做了一些压缩,在不影响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对案例作了一些删减和调整,现发还您,不知您意下如何,是否同意?

2.文章所使用的材料多为2003年数据,这对作者观点的支撑有影响,我们一般要求用近3年的数据,所以希望您尽可能更换为2004年以后的数据,当然越新越好。这些数据我已用红色标出。另外,第6页标绿色处,“东部占71%,中西部占16.5%”,这两者相加为87.5%,未达到100%,显然有误,请查对。

3.首页末作者简介中的出生年、籍贯和研究方向请补充完善。

4.在这篇文章中,您认为“中、东、西”的区域划分不妥,确有见地,但对应该如何划分却未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有可能,希望能继续作系列课题,另文探讨,本刊期待您的新作惠赐。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审稿是一项严肃的科研活动

2、何谓三审制

3、审稿要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做好稿件的价值判断

5、写一篇审读报告

第14篇:审稿较快的期刊

1最容易的,市场周刊,有刊号,非核心。非核心期刊之最佳选择,求投稿必中,版面费可商议,约为300~500不等,第二个月必出版,适合临近毕业又急需发论文的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2 经济研究导刊》审稿3到5天

300元一个版面

《经济管理》,八月投稿,九月刊出,不要版面费,无稿酬。 《技术经济》,十月投稿,十一月刊出,版面费700(七版?),无稿酬

.《价值工程>>也还好发,一篇文章大约800左右,也还不贵,属于一般刊物。

3《金融与经济》,北大核心,江西人民银行办,要稿费,一般一个版面三百。采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编辑很好,不过他们开的版面费的发票是写的杂志社名称,而不是版面费发票,所以在报账的时候会有些麻烦。

4 《统计与决策》审稿速度比较快,文章要求也不是太长,但是通常分析经济问题是要用到一定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于学习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不是太难,但是对有些这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个杂志倾向于方法的实际运用,理论探讨有点少。不过呢有时候版面费是比较高的。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们班有好几个在上面发了文章,平均版面费要到1600元。

5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原名叫管理现代化。在南京。主办单位:江苏省物流与采购信息中心。看到这个主办单位就知道不怎么地。月刊。每发必中。一两个星期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几百元,可以商量。如果硕士生毕业,学校要求发表论文而又没有发表足够的话,可以考虑该刊应急。

6.《 统计与决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半月刊。无审稿费,审稿周期2个月左右,易发,刊出时间较快,版面费150元/页。编辑负责人态度非常好。

7《新疆农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审稿快,一般1个月左右,无审稿费、版面费。主要刊农业类、经济类等论文。编辑非常负责,态度也好。

8《江苏商论》月刊,属于北大核心,不过不属于南大核心,要求投递文本稿,不收电子邮件,一般一个月内会发邮件告诉你是否被录用以及大概的发表时间,版面费商贸流通类400元一版,其他600元一版,然后汇款过去,修改电子文稿,然后就可以发了,杂志质量属于一般,发表也相对容易,就看你毕业或评职称的要求了。

9《现代商贸工业》

不错!!!审稿挺快的,版面费不是太高

!!!!

10《沈阳大学学报》,编辑审稿很严格,参考文献都要亲自上网查,包括文献的时间都核查。对文章中的语句措辞也给修改,总之编辑很认真。我发了一篇,4版,500块版面费,对学历职称没有特别要求,但文章要规范。

11《 科技信息》他们自称2天内完成初审,3天内完成复审,5天内完成终审;5天后就会有结果。不过我发的时候2天就直接知道结果了,版面费500元每版,应该是交钱就能发吧。

12 《商场现代化》是04年中文核心期刊,在08年中文核心期刊被删除了,现在发表要容易多了。

13 经济学类,在中国当下可以算得上是学术刊物的东西,归纳一下,大体如下。不足部分大家补充。 一区

经济研究:大部分论文质量不是太差,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会找多个审稿人审,如果你陆续收到4-6个审稿意见,千万别担心,这说明编辑在担心。有名气的作者稿件审过一次就可以发。还有一些人的稿件是不匿名审稿的(特约,呵呵)。所以只能说是半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很难,而且越来越难。说明编辑看名气和地位,对学生独发不放心。

经济学季刊:匿名审稿,注重论文质量。是否刊登主要看编辑。当然林毅夫的论文要不要匿名审稿,直接问编辑就可以了,哈哈。如果中国有一大把林毅夫投稿,经济学水平倒是上了一个档次。季刊编辑水平比经济研究高多了。一旦有刊号,一定会把经济研究甩到二区。以后一区就是一个了。学生独发常见 二区

世界经济:对普通学生很公平,不会以名气定夺,是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中国社会科学:其他社科类不说,但经济类论文良莠不齐,论文水准的方差很大,有些太差,有些还可以。明显不是完全匿名审稿,人情避免不了。学生一般不建议投,除非牛老板推荐。

经济学报:都是匿名审稿,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看到出版,说明稿件宁缺毋滥。宁缺毋滥的刊物,一定不是看名气和地位,所以学生占优势,毕竟知识结构比老一代新。

金融研究:金融类的,看过没有投过,不过看似质量可以。在子领域中算是一流。好不好投,请大家补充。

世界经济文汇:最近几年上升很快,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不规范的大话西游文章,乘早不要投。几个编辑都很年轻,思维活跃。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经济科学:据稿也不给意见,很没有办刊的职业素养,不向国际一流看起,反而向国内三流看起,糟蹋了北大的牌子。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不知道什么审稿标准,据稿也不给意见,和经济科学一样。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开经济研究:做的不错,时间太长,审稿严谨。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方经济: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发表首选,该杂志审稿严谨周到,仅以质量取胜,以后可能会进入一区,但是现在杂志名声不大,稿源不如一区。学生单独常发。

管理世界:靠国研中心成为著名期刊,但是办刊选稿的宗旨居然是三流层次,实在难以理解,估计和编辑部素质有关。AER、JPE、ECONOMETRICA上的论文在管理世界是不可能发表的,因为不符合它的三流标准。在封面上放企业家头像, 短论卖钱,这品位好不到哪里去。学生独发不常见,但有,估计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好。

中国工业经济:虽然上面的论文质量不咋地,但引用率还挺高,可能和领域有关。反正有创新的论文不一定能发表。公开标准是“顶天立地”,但首先得对编辑的口味,才能过第一关。装模作样的匿名审稿,不好意思直接说匿名审稿,只好说外审。有学生独发。

财经研究:以前默默无名,现在财大也崛起了,刊物水平也越来越高,有点像南方经济,看以后发展吧。学生有独发。 14《 税务与经济》。双月,版面费600元,审稿很快,电子投稿,编辑很热情。

《管理现代化》,网上投稿,收到稿件后会有回复确认。不到1个月就通知录用,但是要压缩篇幅1/5,版面费2000,这个比较郁闷。编辑态度也挺拽的,不太好打交道。适合想快点发cci且资金上无融资约束的朋友。 1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是cci,当时是打印稿邮寄过去的。录用速度也很快,记得不到2个月就给了通知。版面费800,还可以接受。有个姓赵的编辑态度很好。适合高校教师朋友发表。哦还有就是,此刊物第一作者好象不能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这个大家要注意。

16《财经科学》邮寄打印稿,2个多月后给消息叫修改,修改返回后1个多月录用,不过篇幅压缩比较厉害,当时大概删了快1/4的样子。编辑态度还马马乎乎,不过不要版面费,这个很重要,适合缺少资金来源的穷学生。

17 时代经贸不错,十天之内回复审查结果,版面费大概600两版吧。消费导刊也是这个价格,审查速度更快。

经济论坛。以前是半月刊,现在改为月刊,喜欢实证的文章,我投了一篇,不用版面费

18《经济研究导论》黑龙江的 一个星期左右就有回复, 文章质量要求不是太高,版面费300一版左右

19 农村经济 一个月内有回复 版面费400元 2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双月刊,108页,可以发长文,不到20天就确定发表,无论长短,版面费460元(2009年价,据说刊物成了08人文核心后,稍稍涨了点),给一点稿费。从投稿到收到刊物,二个多月时间。编辑素质还不错。博士讲师或硕士可以一试,专科和高职教师的文章也不拒绝,只要方向对头。

21《河北企业》,比较好发表,月刊,每月40篇文章左右,但质量不高。

《理论导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杂志小字排列,审稿不到一个月,编辑很客气的打电话说要发表了,要650元费用了,挨宰惯的以为是骗子呢,但确实就是这个价,马上就发表了,发表了还和作者藕断丝连,免费寄几个月的杂志,表现了西安人的一点点厚道。

22《国际经济合作》,CSSCI,老师推荐的话比较好,容易发表 23 襄樊学院学报

哎,一般学报,还算好发,版面费380元,三个版面,也可以的 24 《中国乡镇企业》杂志不要稿费,挺容易发的

25 北方经济,每投必中,半月刊,审稿期2-3天,一版300元,但不是核心期刊。

26《中国城市经济》每版500,似乎很好发表。

27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应急。

28最新发了一个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审稿快,文章长度没要求,版面费500.印刷精美

29 中国证券期货,收版面费,给稿费(实际上等于交给他版面费减去稿费的钱),发稿速度比较快

30 财经界 我同学发过,审稿就一周,但是版面费只有300-500,是找的学校的代理发的,不知道价钱为什么不一样

31现代商业,审稿倒是很快三天就出来了,版面费1000,用稿通知给我的是今年第6期,可第6期的目录出来没有我,打电话咨询,竟被告知推到了第7期,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收到第7期目录,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联系的编辑是个结巴,感觉很不好,不知道自己是否上当了

32《商业经济》一周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很便宜,好像只有200元,还有发票,应该是一投就中的

33《 经济师》全国中文核心 比较好发 经管类题材的都可以 可以沟通。

第15篇:三年级作文初审稿

一、我的课余生活

魔方——我的朋友 叶祖麟

挖番薯

胡航源 拔河比赛 吴沿瑶 下跳棋 葛串 有趣的露营生活 徐泽辰

二、熟悉人的一件事

夸夸我们班的卫生委员 我的“傻爸爸” 白衣天使 我的好姐姐 善良的爸爸

三、秋天的图画

秋天的图画 秋天的图画 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的图画 秋天的柿子园

四、观察日记

蚂蚁 黄豆发芽记

小乌龟

神奇的猪笼草 有趣的蜗牛

五、传统节日

过年喽 快乐端午节 元宵节的汤包 过年喽 冬至

六、风景优美的地方

壮观的兵马俑 金华双龙洞 梁皇山 大海 玉龙雪山

七、编童话故事

蜻蜓的眼睛 蜜蜂和大象 动物运动会 海底** 徐泽辰 刘泽洋 应源源 潘怡帆 胡雨佳 娄倩汝 陈涵茹 童舒琪 谢正 王舒羽 金人昊 魏简真 王润其 闻韬 胡一阳 娄云 陈敏超 葛涛

胡航源等 王译 黄心蕙 葛洲池 马锦暄 卢山

胡登翔 王舒羽金人昊田诺 葛串

小猴美容记 伍慧

八、睡不着

睡不着 葛栩滢 睡不着 王艺璇 睡不着 王晗宇

睡不着 胡迪 睡不着 林星江

九、我心爱的宝贝

我的铅笔盒 魏简真 “花中君子”——兰花 我心爱的宝贝——小书包我心爱的“冰天雪地” 我心爱的公主裙

十、续写童话故事

小猴和自行车

调 皮 的 小 猴 小猴和自行车 教 训 小猴与自行车 十

一、介绍家乡的景物

宁海南溪温泉 我的家乡

徐霞客大道 柔石公园 家乡的跃龙山 十

二、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我 我很“快” 她是谁? 我

十三、学本领

学 炒 蛋 学轮滑 我学会了洗衣服 学弹琴 我学会了骑车 十

四、父母的爱

爸爸妈妈的爱 爱的铃声

母爱无私

母爱如海 父爱 袁炫 钱昱彤 王琳皓 金语嫣 刘俊良

朱江梁

陈波帆 闻 韬 罗嘉宁 刘泽洋 童舒琪 周宣妤 陈方园 闻韬 王钰婷 吕佳颖 袁鲳能 薛凯雯 陈泽宣 袁 行 闻韬杨帆 童舒琪 徐森 李姿荣 张宁 吴至盈 胡齐力

五、未来的 ()

未来的路 胡清迪

未来的窗帘 金相凡 未来的汽车 胡 琦 未来的房子 陈涵茹 未来的手提包 章凯文、杜天乐 十

六、多幅图记事作文

改变 鲍泓宇 改变 陈诺 改变

改变

改变 十

七、如果我会变

豌豆国之旅 我有宇宙飞船 孙悟空海底寻宝 如果我会变 医生梦 十

八、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十九、一件( )的事一件有趣的事 一件可气的事 一件痛苦的事 一件快乐的事 一件有趣的事

十、小猴和照相机

小猴和照相机 小猴和照相机 小猴和照相机 小猴和照相机 小猴和照相机

陈铖 王沿亢 童朦瑶 呂佳颖 陈泽宣 俞佳旖 陈伊恬 罗夕雨 陈轩凯 徐浩翔 何宛霞 陈泽宣

王优婷 施璐佳

黄心蕙 谢正

马锦暄 林潜亨 陈涵茹 陈双阳 章栩华 杨宇斌 陈芊如

一、我的课余生活 【走进话题】

1、入境

翻翻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再回忆一下,前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是不是很丰富,很有趣?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要求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3、导航

叶祖麟——独立好学、乐于助人,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成绩优秀,遇到不懂或不明的问题能自己寻求解决;课外兴趣爱好广泛,在美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是一个一专多能的优秀学生。他名字寄托了爸爸妈妈的美好愿望——希望我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成材的。这样出色的小男孩又有怎样的课余生活呢?

姓名:叶祖麟

年龄:10岁

性别:男

星座:巨蟹座 血型:AB型

最喜欢的颜色:大红色 最喜欢的季节:夏季

理想:长大做一名杰出的公务员

爱好:画画、看书、旅游、打球、唱歌等 最喜欢的格言:坚持就是胜利。

【佳篇有约】 魔方——我的朋友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下棋、打球、看书、旅游,多得数不胜数。这段时间,我又迷上了新玩意儿——魔方。

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很快能把打乱的魔方复原,甚至能蒙上眼睛快速地还原魔方,真是又惊奇又羡慕。正巧,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魔方。一拿到魔方,我就迫不及待地自个儿玩了起来。

可是我左转转,右转转,转来转去,怎么也转不好魔方。那小小的魔方仿佛正向我示威:看,你这笨蛋,竟连一面都拼不成。哼!我恨不得一下子把魔方拆散,然后直接拼装起来。可是想到爸爸常劝诫我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又耐着性子琢磨了起来。

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我能转出完整的一个面了。我手高高举着魔方兴奋得跳了起来。可是,要转出六个面,我还是不行,只好去请教爸爸。爸爸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构成的公式教我,告诉我这些符号分别代表“倒”、“进”、“倒两下”和“进两下”等等。然后我按照公式不断地转动着魔方。 哈,原来玩魔方是有方法的!我心里默默地熟记着公式,听着爸爸的指导,转了起来。一会儿倒一下,一会儿进一下„„不断地琢磨,不断地请教爸爸。终于有一天,我把六面都完整地转出来了。我欣喜若狂,捧着魔方又蹦又叫:“我会转魔方了!我也会转魔方了!”

有了一次成功,我信心十足,我每天爱不释手地玩着,而且不断地加快速度„„从此,魔方成了我又一个亲密的好朋友,只要一有空,就跟它一起玩。魔方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教你一招: 小记者:叶祖麟,这是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起步。像这样有题材要求的作文,怎么选材的?

叶祖麟: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作文。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要写的具体课余生活内容来确定题目。如要写课余“学游泳”的事,你就可以以“学游泳”为题;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但玩魔方是我前段时间最喜欢最感兴趣的突出爱好,这种爱好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课余生活,所以我就选择这样的一件事例来介绍。

小记者:你的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叶祖麟:我们生活中都离不开顺序,写作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按照顺序,你的作文就会没有条理,就不能正确、准确表达你的意图、目的。因此在文章表述时注意按照顺序一步一步叙述。我是按照想玩魔方、学转魔方、会转魔方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在叙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详略得当,学转魔方我认为是全文的重点,所以细节描述更详细。

挖番薯

胡航源 课余,我参加了一个翰林写作班,经常跟着老师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烧烤、摘草莓、挖番薯„„

说起挖番薯,那可真有趣。

我来到番薯地,看见一根根绿油油的藤蔓互相交错,叶子长得非常茂密,把土地遮得严严实实的,一块块地看起来就像一方方绿地毯。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三组。我先拿了把大锄头,飞快地冲入了田里。我左看右看,又把藤蔓乱拔一通,可怎么也找不到番薯。我又来到藤蔓稀疏的地方,用大锄头乱刨一通,还是一无所获。同学见我这么笨,向我喊道:“你会不会顺藤摸瓜呀?”我恍然大悟。于是,我找了根番薯藤,顺着藤的基部,用锄头去刨。不一会儿,一个小番薯露出了脑袋,我放下锄头,轻轻一拔,出来了。我的第一个成果很小,个儿和胡萝卜差不多,表面还凹凸不平,但是我的心里喜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

“胡航源,过来帮帮忙。”我的队友扯着一根特粗大的藤叫我。我马上跑过去一起拉。藤蔓太有劲了,我不得不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砰”的一声,藤蔓断了,我们摔了个四脚朝天,但是番薯却影子都不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和队友一人一把锄头使劲咋土。一下,两下„„一个大大的“脑袋”探了出来。肯定是个大家伙!我放弃锄头,双手紧紧握住番薯,使劲掰,番薯纹丝不动。我们改变策略,拿起锄头松土,再把泥土移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看到了这家伙的全貌:两头弯弯,中间胖胖,像个小船似的。抱一抱,好沉哟。

回家的路上,我们带着成果欢乐地唱着歌,田野里飘荡着我们快乐的歌声„„

名师精评:(点评和拿分句式具体要求见样章)

1、心里描写细致传神,很好的展示了小朋友的内心世界。

2、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整篇文章充满童年趣味。拿分句式:

1、我先拿了把大锄头,飞快地冲入了田里。我左看右看,又把藤蔓乱拔一通,可怎么也找不到番薯。我又来到少长藤蔓的地方,用大锄头乱砸一通,还是一无所获。

动作生动,很好的表现了初次挖番薯的情景。

2、我的第一个成果很小,个儿和胡萝卜差不多,表面还凹凸不平,但是我的心里喜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

心理描写,贴近实际,很好的表现了经过困难后挖到第一根番薯的心理世界。

拔河比赛 吴沿瑶

“加油,加油„„”操场上传来一阵阵呐喊声,这声音热烈而持久,响彻了整个操场。在教室里看书的,在走廊上玩耍的,在操场上奔跑的„„一个个同学像被无形的手拉到了我们的身边。难道我们有魔力?哈哈,告诉你吧,今天中午我们三(3)班正跟三(5)班举行激烈的拔河比赛呢。

你看,第一队人马隆重上场了。他们个个像打了兴奋剂似的,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裁判还在说规则,有的同学已经拉扯起了绳子,差点把踩着绳子的裁判拉了个四脚朝天。嘻嘻,为了争冠,心急了点,大家要理解哟。

“嘟”,清脆的哨声响起,长蟒蛇似的绳子眨眼间绷得笔直笔直。双方运动员们的脚一前一后,双手握紧麻绳,像粘在上面似的,纹丝不动。他们身体向后倾斜,咬紧牙关,脸涨得通红通红的如关公,双眉紧锁,眼睛瞪得像铜铃,和张飞的大眼差不多。看来我们两班旗鼓相当,不分上下呀。没有僵持一会儿,形式有所转变了,可爱的红飘带开始以肉眼要非常仔细辨认的速度往我方阵地移动。

这一现象极大鼓舞了我们啦啦队的激情。陈老师的手使劲挥舞着,嘴里大声嚷着,仿佛她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似的。我们呢,自然跟着陈老师的节奏,想把自己满身的力量、满腔的热情一股脑儿、一丝不漏地传递给我们亲爱的运动员。

过来,再过来„„红飘带真是善解人意呀。“嘟”,随着胜利的哨声,对方一松,我方运动员摔了个叠罗汉,把“红关公”摔成了“哈哈弥勒佛”。

胜利喽!我们是又唱又跳,对方嚷嚷着:“再来,再来!”来就来嘛,谁怕谁。比赛继续中。

点评:

1.一场很普通的拔河比赛,在小作者眼里竟然会如此地生动鲜活,值得学习。2.从比赛开始到准备、到过程、再到结束,小作者娓娓道来,从人物表情、再到动作描写,显得顺畅自然,通读全篇发现这篇习作侧重描写人物表情动作,让课外活动的热闹场面和孩子们天真可爱的一面跃然纸上。

好句:

1.一个个同学像被无形的手拉到了我们的身边。(比喻巧妙) 2.双方运动员们的脚一前一后,双手握紧麻绳,像粘在上面似的,纹丝不动。他们身体向后倾斜,咬紧牙关,脸涨得通红通红的如关公,双眉紧锁,眼睛瞪得像铜铃,和张飞的大眼差不多。(动作表情描写具体生动)

下跳棋——葛串

我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有玩捉迷藏、跳绳、跑步„„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下跳棋。

星期天,我到园丁新村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到那儿,我就四处寻找跳棋。哦,它正躺在茶几下面呢。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去拿出跳棋,缠着爷爷跟我下一局。

于是我俩就在地板上饶有兴趣地下了起来。我让爷爷先下,爷爷很快地把一颗弹珠滚了一格,我也紧跟着“走”了一步。接下来我们各自绞尽脑汁,想着既可以为自己的弹珠铺路,又能挡住对方去路的办法。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几个容易对付的弹珠搞定了,最后就只剩下几个难对付的了。而爷爷呢?也大半部分已经进入了我的“老巢”。突然,我发现一条对我很有帮助的“道路”,于是就使出了绝招——“轻功水上漂”,我的弹珠踩着其它弹珠的头飞入了爷爷的“老巢”。爷爷也不是好惹的,他的一颗弹珠纵身一跃,便跳入了我的“大本营”。

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我和爷爷都只剩下一颗弹珠没有入位。突然,一个想法跳入了我的脑海:可以先把一颗弹珠移出来,让那颗没有入位的弹珠跳进去,再把那颗弹珠移回去,这样不就快了吗?我用这个方法,果然战胜了爷爷。

下跳棋是我最大的乐趣,平时我一有空就拉上爸爸妈妈下个一局,它成了我课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点评:

1、文章有条理地叙述了小作者跟爷爷下跳棋的过程,老少乐在“棋”中。

2、小作者一到爷爷家就找跳棋,看到跳棋就缠爷爷走,走跳棋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灵活机动,这些都无不表达出小作者对跳棋这项活动的爱好。对于“快乐的课余生活”的作文要求,选材合理。在和爷爷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诙谐幽默,富有趣味。

拿分句式:

1、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去拿出跳棋,缠着爷爷跟我下一局。(用词恰当,心情急迫。)

2、爷爷也不是好惹的,他的一颗弹珠纵身一跃,便跳入了我的“大本营”。(诙谐幽默,富有趣味。)

有趣的露营生活 徐泽辰

昨天,我去越溪的绿赢蔬菜基地露营,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绿赢蔬菜基地离宁海很近,妈妈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下车后,我站上蔬菜基地的房顶上观望。哇,一大片碧绿碧绿的草地,就像满地都是翡翠一般,让我管不住自己的双脚,迫不及待地跑进了这片绿色的世界,拥抱绿色的小生命们。基地里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看得我眼花缭乱。郁郁葱葱的小青菜成片连线,就像一队队小士兵一样;还没成熟的哈密瓜,白绿相间,像一块椭圆形的玉;旁边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边有银光闪闪的鱼儿在游动;岸边,一大群麻花鸭在“嘎嘎”地叫着,好像在放声歌唱。绿赢蔬菜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呀!

太阳公公下山了,月亮姐姐升起来了,我们的烧烤行动也将开始了。这之前,我们几个小伙伴玩的不亦乐乎。一开始,我们的草地上只有几盏头灯闪烁着,忽闪忽闪灯光有点像电视里的鬼片情景。于是,我决定吓唬一下小伙伴。我来到一个人背后,捏着鼻子瓮声瓮气地说:“我是一个恶狠狠的鬼!”把那人吓得尖叫一声,马上回过头来追我,形成了一场罕见的“草原追逐赛”。袁行坐在一把椅子上,讲着不可怕的鬼故事。旁人听了,不时做出呕吐状。

“哗”的一声,营地中心的两个大火炉突然燃起了熊熊烈火,整块草地一下子被照亮了。不知什么时候,旁边的烧烤炉已经开始烧烤了。炉子上摆放着猪肉串、年糕、鸡翅,各种食品琳琅满目。我本来还想再玩一会儿的,可烤肉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驱使着我来到烤炉面前排队。猪肉串烧好了,我拿了一大把,大口大口地品尝起来,真是美味极了。渐渐的,夜深了,星星眨着眼睛,我也睡到帐篷里了。

露营真好玩! 点评:

1、文章结构动静结合,先有景色描写,再有活动开展,最后以烧烤结束,全景的展示了露营活动,开头结尾,前后照应,结构完整,显示了小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到野外游玩想必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生活。小作者用他细致的观察能力,抓住了露营生活的各个细节,从景色描写到活动开展,都生动有趣,向人们展示了露营生活的精彩之处。

拿分句式:

1、“哗”的一声,营地中心的两个大火炉突然燃起了熊熊烈火,整块草地一下子被照亮了。(动词准确,渲染气氛。)

2、基地里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看得我眼花缭乱。郁郁葱葱的小青菜成片连线,就像一队队小士兵一样;还没成熟的哈密瓜,白绿相间,像一块椭圆形的玉;旁边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边有银光闪闪的鱼儿在游动;岸边,一大群麻花鸭在“嘎嘎”地叫着,好像在放声歌唱。绿赢蔬菜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呀!(描写细致,比喻生动)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二、熟悉人的一件事(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二组)

【走进话题】

1、入境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写下来。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2、要求

第一,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人。第二,要写清楚自己所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第三,要写的事必须是值得写的,并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个性。不少于300字。

3、导航

一个爱书如痴的小男孩,课余,总畅游在书的海洋里;课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爱提问题,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妙语和精巧的构思,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去采访的写作小达人徐泽辰,去探究一下他的写作秘诀吧!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达人徐泽辰。

徐泽辰小档案: 星座:天蝎座 我喜欢颜色:银色

我喜欢的运动:跑步(刘翔第二是我的梦想) 兴趣:看书、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医生 性别:男

年龄:5的两倍

我喜欢的水果:香蕉(皮少肉多,剥皮方便) 生日:11月17日

徐泽辰,男,9岁,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三(7)班学生,有多篇作文发表。

【佳篇有约】

夸夸我们班的卫生委员 徐泽辰

明亮的窗户,整整齐齐的桌椅,干干净净的地面,摆放井然有序的讲台,亮得能映出人影的黑板„„这就是我们的教室。来上课的老师,看到了,无不啧啧称赞。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班有个尽职尽责的卫生委员—— 周宣妤。

元旦前一天,老师说要举行联欢会庆祝元旦。我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咦,教室门怎么开着呢?唉,肯定是昨天哪个冒失鬼忘记关了。一进门,我发现教室里有异样:拖把靠着讲台桌,椅子摆上课桌,一个人影正钻在桌底下忙碌着。我走进一看,啊,是周宣妤!只见她用右手使劲地抬起桌脚,左手努力地捡起压在桌脚下的小纸屑。我走过去,和她一起忙活起来。不一会儿,教室就变得一尘不染了。我跟同桌说起了这件事,同桌却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什么。我常常看到她在帮别人打扫卫生呢!”

联欢会结束了,教室里杂乱不堪:地上全是废纸,桌子弯弯扭扭,天花板上还垂下了许多彩带和气球。狂欢后的同学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急着回家去好好享受着三天的假日,谁也没有注意到教室的乱七八糟。已经走出教室的我,不经意间回头,又看见周宣妤拿着扫把。我说:“你看,同学们都走了,你也走吧!教室留给星期一的值日生做吧。”她笑了笑说:“没事,我妈妈要等到4点多下班才能来接我呢。再说,你看教室多难看啊。”一边说,一边马不停蹄地干了起来。

每当我走进学校大门,路过展示台,看见我们班级的小白鸽高高飞起,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周宣妤在教室埋头苦干的情景。

【教你一招】

小记者:徐泽辰,你文中的故事很是感人,与熟悉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平凡了,你是如何选择材料来写的呢?

徐泽辰: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地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个熟悉的人值得写的地方。周宣妤同学是我们班级的卫生委员,她的事例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

小记者:选择了材料之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徐泽辰:我们写事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所写的人的性格、品质。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将“事”和“人物的品质”相互一致,不形成“两张皮”。我们可以从分析事情入手,从事情中去找人物的品质。在描写的过程中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也就是说,叙述要完整。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人物的言语和内心活动,这就是在记事中写人。

【佳作评点1】 我的“傻爸爸” 刘泽洋

爸爸的个子不高,浓浓的眉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特别有精神。爸爸很聪明,可我和妈妈常说他傻。不信,你听——

今天,妈妈又开始唠叨了:“这件衣服都穿了好几年了,去换一件吧。”爸爸摇摇头。妈妈继续诱惑:“我出钱。”爸爸还是摇摇头。

最近爸爸迷上了网购,听说买同一件衣服可以省下不少钱,连妈妈也给影响了。星期一,爸爸看中了一件衣服,犹豫了好几天,咬咬牙拍了。接着几天,一回到家,就问:“我的衣服到了吗?”停了一会儿,又念:“怎么还没到啊,怎么还没到啊!”整一副爱衣如命的样子。

过了几天,衣服送来了,老爸高兴得不得了,穿着衣服整天对着镜子臭美,还问妈妈:

“怎么样,好不好看?” 又过了一天,又送来一个包裹,爸爸拆开一看,又是一套同样的衣服。“咦,我只购了一套,怎么给我两套?”爸爸自言自语。“哇,你赚翻了,白拿一件衣服!”我对爸爸叫道。

爸爸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晚上,妈妈大声问:“还有一套新衣服呢?”爸爸笑了,说:“退回去了!”我吃惊地问:“这么喜欢,干嘛退回去?你真傻。” “不是自己的,怎么能要?”爸爸笑了笑,接着说,“再说,多拿一件衣服又不会发财。”我小声地嘀咕:“送上门的东西不要,真傻!”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打开爸爸淘宝网已购的宝贝一栏,发现店主有这么一句留言:“谢谢,现在,像你这样诚实的人不多见了!”

名师精评:

1、植根生活,选材新颖。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平常生活中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塑造了一个守信用的父亲。

2、言与行中见个性。“言为心声”,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语言真实,符合人的身份。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把爸爸刻画得栩栩如生。

拿分句式:

1、接着几天,一回到家,就问:“我的衣服到了吗?”停了一会儿,又念:“怎么还没到啊,怎么还没到啊!”整一副爱衣如命的样子。(言为心声,生动传神。)

2、“哇,你赚翻了,白拿一件衣服!”我对爸爸叫道。

“不是自己的,怎么能要?”爸爸笑了笑,接着说,“再说,多拿一件衣服又不会发财。” 我小声地嘀咕:“送上门的东西不要,真傻!”(对话描写,形式多样。) 【佳作评点2】 白衣天使 应源源

我妈妈是一名白衣天使,自从我懂事起,我妈妈简直把医院当成了家,呆在医院的时间比呆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整天在那忙忙碌碌。我总觉得妈妈不关心我,忍不住埋怨:“妈妈,你总是说没时间,没时间,眼里有没有我?”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

那天放学,我兴冲冲地走进输液室。输液室人满为患,最近流感,发烧感冒的病人很多。只见妈妈正在给病人打针。有位小女孩特别引人注目,一看到护士阿姨拿着针筒来了,双手乱舞,哇哇大哭,哭声都快把我的耳朵吵聋了,哭得护士阿姨手足无措。这时,妈妈接过针筒,一边轻轻地摸了摸她的额头,一边亲切地安慰:“不用怕,阿姨打针很快的,你一闭眼睛,阿姨就打好了!”“真的吗?那„„那好吧!”小女孩勉强地答应了。

妈妈见小女孩同意了,马上熟练地开始“工作”,先将压脉带扎在小女孩的手臂上,用碘酒把打针的位置消毒干净,排气后把针头顺利推进小女孩的静脉。随着药水的点滴吸收,也许是小女孩不觉得痛,竟破涕为笑了,并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忙完了小女孩的事,妈妈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又匆匆地去另一个病室„„

星期天,我想妈妈总该休息了吧。让我想不到的是,妈妈还要加班。我恳求道:“妈妈,你就陪陪我吧!”可妈妈说:“护理病人是我的职责,病人更需要妈妈,对不对?”渐渐地,我也理解了妈妈。我为有一名“白衣天使”的妈妈而感到骄傲。

名师精评:

刻画人物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小作者就是重点抓住了妈妈动作、语言来表现妈妈对工作的尽心尽职,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平凡,却将妈妈这个光荣的白衣天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拿分句式:

1、这时,妈妈接过针筒,一边轻轻地摸了摸她的额头,一边亲切地安慰:“不用怕,阿姨打针很快的,你一闭眼睛,阿姨就打好了!”(语言亲切,如见其人。

2、妈妈见小女孩同意了,马上熟练地开始“工作”,先将压脉带扎在小女孩的手臂上,用碘酒把打针的位置消毒干净,排气后把针头顺利推进小女孩的静脉。(动作娴熟,技术精湛。)

【佳作评点3】 我的好姐姐 潘怡帆

自从我上小学以来,在学习上最关心我的人是我的姐姐。

她的眼睫毛长长的,一闪一闪,好像藏着许多智慧,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再看上一眼,我可喜欢她了。她就是我的好姐姐——俞珊珊。

一天,我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做着做着,唉,又遇到拦路虎了!我绞尽脑汁,想了老半天也没理清头绪。

“姐姐,我遇到难题了!”我大声喊。 姐姐来到写字台前,仔细地读了读题目,就拿出草稿纸,画出一个钟面,又写上12个数字,耐心地说:“请注意,要解开这道难题,首先要从这里入手„„”我津津有味地听着,还不时地点头。

姐姐讲解完,抬头闪着长长的眼睫毛,好像在说,你懂了吗? “还„„还是不太懂。”我吞吞吐吐地说。

于是,姐姐换了种方法,又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步骤。我终于恍然大悟,知道怎么做了。接着,姐姐还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给我做,直到我会做了为止。

“姐姐,谢谢你!”我感激地说。 “不客气!”姐姐笑了笑说。

“姐姐,你怎么这么聪明?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你呢?”我崇拜地说。 “人不是生来就聪明的,聪明是靠后天的刻苦努力得来的。”

听了姐姐的话,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我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姐姐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名师精评:

小作者通过记叙姐姐在我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给我耐心解答,一遍又一遍的具体事例,表现了姐姐在学习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文章语言朴实,流畅,流露了真情实感。

拿分句式:

1、姐姐来到写字台前,仔细地读了读题目,就拿出草稿纸,画出一个钟面,又写上12个数字,耐心地说:“请注意,要解开这道难题,首先要从这里入手„„”(动作描写,具体详细。

2、姐姐讲解完,抬头闪着长长的眼睫毛,好像在说,你懂了吗?(外貌描写,体现特点。

【佳作评点4】 善良的爸爸 胡雨佳

我的爸爸已经39岁了,他长得瘦瘦的,中等个子,白白的脸,黑黑的头发整齐得往后梳,露出了光滑的额头。爸爸心地善良,是个大好人。

有一次,爸爸带我去一休公园玩。刚走到公园门口,就看见那里围了一圈人,我好奇地问:“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快去看看!”我凭着矮小的身子钻了进去。只见人群的中间跪着一位老爷爷,乱蓬蓬的头发,皱巴巴的棉毛衫外胡乱地套着一件棉袄,露出了棉絮,纽扣也只剩下了两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颤抖的双手举起一个碗向大家求救。

“可怜可怜我吧,我一天没吃东西了!” 周围的人们都摇摇头。“这老头真可怜,他家人怎么不管他了?”只听到一片惋惜声,却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的。

忽然,爸爸对我说:“雨佳,我们要不要帮他呢?” “当然要了。”我急忙说。

于是,爸爸毫不犹豫地从包里取出了20元钱,让我去给那个老人。我刚走到老人身边,一股难闻的臭味迎面而来,钻进我的鼻孔,简直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恶心极了,连忙捂起鼻子跑回去,说:“爸爸,那个人好臭啊!”

爸爸瞪了我一眼,拿起钱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老人面前,弯下腰把钱放进他的瓷碗里,说:“ 快拿去吃饭吧!”

老人鞠着躬,连声说:“谢谢,谢谢!”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问爸爸:“那个人要是骗子,我们不是上当了吗?” 爸爸看了我一眼说:“可能吧。行善但求心安。”

爸爸的话,我有点似懂非懂,但爸爸此刻在我心中瞬间变得高大起来。

名师精评:

1.事例突出,感人至深。一个感人至深的爱心故事。父亲面对可怜的乞丐顿生同情之心,慷慨解囊,并亲自送给老人,父亲的善良跃然纸上。

2.语言畅达,细节生动。文章语言畅达,细节生动。文中的对话再现父亲面对乞丐的同情,特别是一个“瞪”字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不满,突出了父亲不歧视弱者,心地善良。

拿分句式:

1.爸爸瞪了我一眼,拿起钱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老人面前,弯下腰把钱放进他的瓷碗里,说:“ 快拿去吃饭吧!”(细节描写,体现善良。)

2.周围的人们都摇摇头,“这老头真可怜,他家人怎么不管他了?”只听到一片惋惜声,却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的。

爸爸毫不犹豫地从包里取出了20元钱,让我去给那个老人。(对比描写,凸现善良。)

【教材同步链接】

同步链接一:浙教版(第几册?)第八单元 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范文可参考佳作

1、

2、

3、4

同步链接二:语文版(第几册?)第六单元

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朋友,确定所写人物哪方面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如:朋友的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等,要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范文可参考佳作3

三、秋天的图画(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三组)

【走进话题】

1、入境

秋天里,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请你动一动自己的小脑袋和手中的笔,记录下秋天美丽的景色吧!

2、要求

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使人阅读之后能感受到秋景的美丽。

3、导航

娄倩汝,女,9岁。读三年级,喜欢看书、写作、弹琵琶、画画,有几篇作文发表在《宁波晚报》上。

娄倩汝小档案:

出生:2001年1月20日 星座:水瓶座 我喜欢:

喜欢的颜色:淡紫色 喜欢的季节:秋天 心境:文静

喜欢的运动:跳绳,骑自行车 兴趣:爱好画画 最讨厌的事:被挨打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当董事长

【佳篇有约】 秋天的图画 娄倩汝

金秋时节,秋凉如水,秋山如洗,桂花飘香。果园里香甜的气味无处不存,无处不在,丰收的歌吟唱满整片田野。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好像给田野披上了金大衣,稻子像驼背的老头一样伫立在土地上;番薯像害羞的小淘气躲在土地里一动不动,生怕人们把它们挖走似的,有几个充满好奇感的小淘气探出头来张望秋天有多美,有多精彩!一棵棵玉米像长了胡须的老头,笑呵呵地等待着孩子们去摘呢!芋艿静静地藏在泥土里,头上顶着一顶“太阳帽”,正在泥土里舒舒服服地乘凉呢!白白的棉花附在灰色的枝干上,透过一层层茂密的叶子往外瞧,棉花像云朵般随着风儿自由地摆动。当我看到颗粒饱满的花生时,就不由地想起了学过的课文《小松鼠找花生》。

秋天,你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爱你,秋天!

【教你一招】

小记者:娄倩汝,丰收是这篇作文给人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方面表达丰收的呢?

娄倩汝:从田野里的稻谷,番薯,花生,玉米,芋艿,棉花等庄稼成熟的情景来表达的。

小记者:描写在于细节,每个庄稼你都描写得很形象,你是怎样知道的? 娄倩汝:在于课外的细心观察。我去过乡下的田野,看到过很多庄稼。多看多想多动手,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佳作评点1】

秋天的图画(需提升加工) 陈涵茹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正在收割。

果园,桔树又高又大,比爸爸还要高。桔子树上挂满了桔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灯笼,桔子有的两个一对,有的三个一伙,头挨着头,脸对着脸,好像在窃窃私语。还有一个个红彤彤、沉甸甸的柿子,压弯了枝头,在微风的吹拂下,不住地向我点头,好像在欢迎我。

果园旁边是稻田,从一片黄灿灿的田里飘出一阵阵芳香。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得稻杆直不起腰来,好像是在感谢大地养育之恩。

一条清澈的小溪轻轻地流着。河对岸遥远的苍翠山峦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啊!秋天能给人们带来秋天的喜讯。

名师精评:

本文写了秋天的果园、秋天的稻田、秋天的山峦,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把这些事物写得各有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秋天的美好和小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拿分句式:

1.桔子树上挂满了桔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灯笼,桔子有的两个一对,有的三个一伙,头挨着头,脸对着脸,好像在窃窃私语。(拟人手法,生机勃勃。)

2.河对岸遥远的苍翠山峦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意犹未尽,给人无限遐想。)

【佳作评点2】 寻找秋天的足迹 童舒琪

不知不觉中,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走在秋天的路上,我寻找着秋天的足迹。 我们沿着弯弯的小路,迎着凉爽的秋风,来到了一座小山上。片片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空中旋转着,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一把把小扇子一样飘落下来。没想到秋天的枫叶这么美丽。我情不自禁地捡起一片枫叶,枫叶就像我们手掌一般大小。我高兴地对妈妈说:“我找到秋天了,那就是火红火红的枫叶”。

站在山上,极目眺望。一眼望不到边的稻子像铺了一地的金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稻海好像跳起舞来,还飘来浓浓的谷香。我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我要下山”。来到山下,我仔细一看,稻子弯下了腰,像一把把金钩,谷粒饱胀,好像要裂开似的。农民伯伯在田野里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正把一车车稻谷往家里搬,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我捡起一棵稻穗,大声地喊:“我找到秋天的足迹了,那就是金黄金黄的稻子。”

走在秋天的路上,我寻找着秋天的足迹,我发现处处都是秋天的足迹。

名师精评:

小作者的目光锐利,抓住大自然的变化告诉我们秋天到来的足迹,万物焕发神采,为秋天的到来欢呼呐喊,发出另一种美丽的生机。语言优美,结构清晰。

拿分句式:

1.片片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空中旋转着,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一把把小扇子一样飘落下来。(特征鲜明,勃勃生机。)

2.在微风的吹拂下,稻海好像跳起舞来,还飘来浓浓的谷香。(观察细致,生动具体。)

【佳作评点3】 秋天的图画 谢正

有人赞美百花盛开的春天,有人颂扬一片深绿的夏天,有人陶醉在洁白晶莹的冬天,而我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

树林中,小树叶脱胎换骨了,从淡绿变成了杏黄。长大了,跟着仁慈的秋风伯伯去“闯天下”。小树叶似乎是天生的艺术家,在秋风伯伯的帮助下,跳起舞来,优美的舞姿还要配上美妙的歌声。这不,枫叶哥哥唱起歌来了,犹如天籁之音,一场别具风味的表演开场啦。进入桂花林,好比在金色的海洋中遨游,让人仿佛回到了金色的童年„„联想翩翩。那花香,闻了之后,陶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开。

森林里,小动物们也忙得不可开交。瞧,小松鼠争分夺秒地采松子,准备过冬食物。而笨重的大狗熊呢?吃了几百条鳕鱼,大饱口福后,就昏昏入睡了。

田地里,沉甸甸的稻子弯下了腰,像在说:“欢迎你来到田野欣赏美丽的秋景。”辣椒长个尖尖嘴;萝卜、花生捉迷藏;茄子高高披紫衣。农民们望着稻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迫不及待地收起庄稼。大雁排成人字形,仿佛在对农民伯伯们说:“勤劳的人们,你们用心血照料了庄稼,秋天为了感谢你们,给了你们丰收的喜悦,接受秋的祝福吧!”

一年又一年,秋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欢乐!

名师精评:这是一篇秋味很浓的习作。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小作者按照地点转换,把树林、田野、森林所呈现出的秋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得很有情趣。秋天是美丽的,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

拿分句式:

1.有人赞美百花盛开的春天,有人弘扬一片深绿的夏天,有人陶醉在白如珍珠的冬天,而我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一串排比,写出秋的与众不同之处。)

2.树林中,小树叶脱胎换骨了,从淡绿变成了杏黄。(拟人手法,使毫无生气的落叶也变得如此可爱。)

【佳作评点4】 秋天的柿子园 王舒羽 秋天来了,橘子黄了,高粱熟了,柿子红了,丰收的季节来到了。趁着这丰收的季节,我们一家人去了妙山的柿子园。

来到了妙山山脚下,放眼望去,发现一棵棵柿子树是种在低矮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柿树林上挂满了“小红灯笼”,惹人喜,惹人爱。整片柿树林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辽阔无边。我们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向柿子园“进军”。

走近一看,我发现长在树枝上的柿子,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柿子不一样,是椭圆形的,果农告诉我这种叫长柿,而市场上见到的叫方柿。瞧,那柿子树上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腰。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哇,好多柿子啊!有的柿子七八个挤在一起,似乎在听树妈妈讲故事;有的柿子昂首挺胸地挺立在枝头上站岗放哨。

柿子园里有柿子树,有嬉戏的小孩,还有正在忙碌着收柿子的果农们。他们一边把柿子采了放进箩筐,一边哼着小曲,不一会儿,一只只箩筐便装满了。果农们望望柿子树,再回首看看箩筐里的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秋天的柿子园正唱着一曲丰收的歌谣啊!

名师精评:

小作者走进大自然中,观察细致到位,描写得生动、细腻。通过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柿子园丰收、热闹的景象。结尾处也写出了自己看见丰收在望的喜悦,会用学过的知识创作自己独特的文章,真棒!

拿分句式:

1.来到了妙山山脚下,放眼望去,发现一棵棵柿子树是种在低矮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柿树林上挂满了“小红灯笼”,惹人喜,惹人爱。(比喻贴切,更加生动)

2.有的柿子七八个挤在一起,似乎在听树妈妈讲故事;有的柿子昂首挺胸地挺立在枝头上站岗放哨。(观察入微,形象生动)

【教材同步链接】

四、观察日记

【走进话题】

1、入境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一觉醒来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这世界包括我们周围的人、物、景,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想一想,然后把它写下来。

2、要求

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写自己最想写的。

3、导航 金人昊,活泼可爱,生来就有一副讨人喜爱的样。喜爱画画,书房里贴满了他的画作。他酷爱溜冰,柔石公园广场上总能看见他那矫健的身姿。小小年纪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说起曹操、诸葛亮头头是道。

金人昊小档案:

出生年月:农历2000年11月29日 颜色:绿色 季节:春天

运动:溜冰、登山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警察

【佳篇有约】 蚂蚁 金人昊

在成千上万种动物中,我发现蚂蚁是最勤劳的。

我在外公家过周末。临近中午的时候,我正在院子里闲逛。忽然,我发现有几只蚂蚁正在到处寻找食物。我好奇地把手里的饼干揉成碎片,往蚂蚁身上撒,蚂蚁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吓得抱头鼠窜。渐渐地,蚂蚁似乎闻到了美食的香味试探性地用触角去碰。一次,二次„„饼干屑像大岩石似地纹丝不动。蚂蚁们不甘心,又去撞另外的饼干屑,结果还是像生了根似的。这时,我发现蚂蚁们就用触角和同伴的触角相互碰几下,似乎在“商议”着什么。转眼间,蚂蚁们四下散去,其中一只像是在看管美食。

“大部队”来了。不一会儿,蚂蚁们从四面八方过来,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美食围拢。大家争先恐后地三五个一群,七八个一组搬起了美食。那饼干屑像长了腿似的慢慢向蚂蚁洞移去,队伍浩浩荡荡,真有点像古时候嫁女的“十里红妆”,实在太壮观了。

吃过中饭,我似乎把蚂蚁的事忘了。午睡醒来,我突然想起园子里的蚂蚁,到墙根一看,蚂蚁还在来回忙碌着,把那些饼干屑运得所剩无几。我想,蚂蚁实在太勤劳了,看来,我还得向蚂蚁好好学习啊!

【教你一招】 小记者:金人昊同学,你的这篇观察日记把蚂蚁搬食物的过程描写得很细致,很具体。请你谈谈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写作的?

金人昊:蚂蚁搬食物的过程是我亲眼所见。蚂蚁当时的一举一动至今还在我的脑海浮现。我们一早醒来看到的便是人、

五、景,不留意便一晃而过了,我们要当有心人,要时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有目的地仔细观察,作文也就会写具体了。

小记者:如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呢?

金人昊: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果做到在观察事物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细看、细想,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生动文章来。如文中写到蚂蚁的“触角”,看到食物“试探性地用触角去碰”;遇到困难时“用触角和同伴的触角相互碰撞几下,似乎在商议着什么”等。

小记者:看来要写好作文还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佳作评点1】 黄豆发芽记 魏简真

5月12日 星期天 晴

前几天,我做好作业正想着玩些什么,可怎么也想不出,就随手抓起一把奶奶晒在院子里的黄豆,扔到花坛里来解闷。

昨天傍晚,天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滴“哗啦啦”地打着屋顶,似乎在开舞会,这场“音乐舞会”直到今天早上才结束。雨停了,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笑脸。我来到院子里散步,突然,我惊奇地发现那一把黄豆发芽了。那小芽儿只有一根面条那样细,一块橡皮那样高,撑着两片淡绿的“小雨伞”,在风中摇曳着,就像昨夜“音乐舞会”中一群余兴未尽的伴舞着,非常惹人喜爱。

我纳闷:我没有好好地种过它,它怎么会发芽呢?奶奶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她轻轻地拍了拍我光滑的脸,笑笑嘻嘻地告诉我:种子发芽需要三位朋友的帮助,它们是土壤、阳光、水分。雨水把黄豆推进了土壤,水分滋润着它,土壤培育着它,阳光温暖着它,黄豆就开心地发芽了。我听了,也开心地笑了:是我不经意间帮黄豆找到了三位好朋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名师精评:

小小的一篇状物文章,小作者随意的一扔,惊奇的发现,虚心的请教,显示出了小作者的调皮可爱、观察生活的才能。结尾“是我不经意间帮黄豆找到了三位好朋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兴许就是古人所谓的“察物悟理”吧。

拿分句式:

1、那小芽儿只有一根面条那样细,一块橡皮那样高,撑着两片淡绿的“小雨伞”,在风中摇曳着,就像昨夜“音乐舞会”中一群余兴未尽的伴舞着,非常惹人喜爱。(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2、我听了,也开心地笑了:是我不经意间帮黄豆找到了三位好朋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活用成语,童心十足。)

【佳作评点2】

小乌龟 王润其

12月20日 星期天 晴

我家有一只小乌龟,它壳硬硬的,像盔甲;壳上有足球般的花纹;它的四肢短短的,爪子倒是挺锋利的,爬起来可悠闲了。我非常喜欢它。

星期天,妈妈给我布置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找到小龟龟。我们的小龟龟快一个月没出来了,一个月不吃不喝的,会不会饿昏在哪儿? 我立即展开了侦察行动,快速地用“红外线”扫射:花盆底下,没有;花坛里,没有;大理石板下,用水冲了冲,还是没有。咦,小龟龟到底跑哪儿去了呢?难道是不翼而飞了?还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逃之夭夭了?哎,真叫人担心。

到了下午,妈妈找来一条老长老长的木棒,在黑不溜秋的大理石板下扫来扫去,呀!妈妈碰到了一个硬物,赶紧捞出来,哈哈„„是龟龟。只见龟龟头一伸,一双眼睛很不情愿地睁了一下。哦,我恍然大悟,原来,龟龟在“冬眠”呢。妈妈马上拿来蟹肉喂它,兴许是盛情难却,龟龟张开小嘴象征性地吃了一点点,又把头缩进了“小房子”。我们还是把它送到温暖的梦乡去吧。

名师精评:

从喜欢乌龟、担心乌龟到恍然大悟,小作者通过自己情感上的变化,写出了乌龟的可爱和冬眠的特点。文章写得妙趣横生,读起来让人意兴盎然。 看来,接触动物,观察动物,了解动物,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心。

拿分句式:

1、我家有一只小乌龟,它壳硬硬的,像盔甲;壳上有足球般的花纹;它的四肢短短的,爪子倒是挺锋利的,爬起来可悠闲了。(外形描写,细致传神)

2、只见龟龟头一伸,一双眼睛很不情愿地睁了一下。(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佳作评点3】 神奇的猪笼草 闻韬

我家有一盆猪笼草。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从叶子顶端抽出的细枝上挂满了一个个葫芦状的东西,看起来其貌不扬。

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可它捉起虫子来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我做完作业来到猪笼草旁,正好有一只小虫子飞了过来,停在猪笼草的“盖子”上。突然,小虫子像被什么吸住似的滑进了猪笼草的“肚子”。我掀开盖子低头一看,呀!小虫子已经奄奄一息了,没多久它便淹死在猪笼草的“肚子”里。我想:这虫子是怎么掉下去的呢?我连忙上网查阅资料,才知道:猪笼草是一种会吃昆虫的植物。猪笼草捕虫瓶底会分泌出蜜露吸引小虫,捕虫瓶瓶口小,内壁光滑。蚂蚁、蚊子等小虫进入捕虫瓶后就会滑到瓶的底部,再也出不来了。猪笼草就靠吸收它们的汁液获取营养。

猪笼草真是太神奇了!

名师精评:

植物能捕食动物,这真让人惊讶!小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上网查阅资料,弄清了其中的奥秘,真是难能可贵。在动植物的世界里,还有许多这样让人惊讶的事情,等着你去发现呢。

拿分句式:

1、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从叶子顶端抽出的细枝上挂满了一个个葫芦状的东西,看起来其貌不扬。(形态描写,细致形象)

2、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可它捉起虫子来一点都不含糊。(连接上下,过渡自然)

【佳作评点4】

有趣的蜗牛(胡一阳) 9月28日 星期一 晴

下课时,何雨欣送给我一只又小又可爱的蜗牛,我把它装进昆虫瓶里,就去上音乐课了。

终于下课了,我马上打开瓶盖,咦?蜗牛壳的洞前怎么有白色的东西,难道蜗牛口吐白沫“光荣牺牲”了?我非常伤心,正想把它扔掉,科学老师走到我身边说:“它在睡觉,你把它放在水里试试看会怎样?”

我按老师的吩咐往瓶子里注了些水,目不转睛地盯着蜗牛。大约过了长长的五分钟,“小家伙”才慢慢地从“小房子”里探出头来,像天线一样的四只触角伸展着,一对黑芝麻似的小眼睛窥视着我,一张小嘴一开一合。我突发奇想:也许它刚才是口渴了吧?或者是肚子饿了?

我在它的“居室”里放上一片新鲜的菜叶就去吃饭了。等我回来,菜叶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而蜗牛却像一个“逃兵”一样逃离了“战场”。我哭笑不得,“哼”了一声说:“呵呵!就凭你这速度也想从我眼皮底下溜出去呀,没门!”我顺着白白的路线,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捉拿归案”了。

蜗牛害羞了,你瞧,一碰它的身体,它就不好意思地“哧溜”一下把身子缩进壳里了。哈!真有趣!

小蜗牛,谢谢你给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名师精评:

这则日记别有新意 无意中发现蜗牛壳的洞前有白色的东西,到底是蜗牛口吐白沫“光荣牺牲”了?还是口渴了?或者是肚子饿了?围绕 这个问题,小作者亲手做了实验,还请教了老师。看来,带着问题去观察 真是一种好办法。

拿分句式:

1、我在它的“居室”里放上一片新鲜的菜叶就去吃饭了。等我回来,菜叶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而蜗牛却像一个“逃兵”一样撤离了“战场”。(语言风趣,充满童趣)

2、“小家伙”才慢慢地从“小房子”里探出头来,像天线一样的四只触角伸展着,一对黑芝麻似的小眼睛窥视着我,一张小嘴一开一合。(比喻形象,生动有趣)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五、传统节日

[走进话题]

1、入境

也许《难忘的泼水节》中的热闹场面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的年俗层令你向往过。是呀,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你了解某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吗?哪个节日令你最难忘? 让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写一写。

2、要求

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写成一篇习作。

3、导航

又香有黏的年糕,馋不?菖蒲剑和雄黄酒有趣不?像小耳朵似的汤包、挺着大肚子的冬至圆令你向往不„„那么娄云的《过年喽》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温馨画面呢?别急,我们一起先去采访一下写作爱好者娄云吧!

娄云小档案: 星座:金牛座

喜欢的颜色:粉红色 季节:夏天 心境:闹中取静 运动:登山 兴趣:朗诵

最讨厌的事情;想心事时被打扰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主持人

[佳篇有约] 过年喽——娄云

“噼里啪啦„„”“嘭嘭嘭”鞭炮声争先恐后地响起。 “耶!过年喽!”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喜庆。

我兴奋不已,那是我最激动的时刻:平时妈妈很少让我看电视,而大年三十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我可以尽情地看到通宵,妈妈也不会生气;新的一年开始,我身上从里到外都是新的,连那袜子也是新的;最令我开心的是,新年里不光有好吃的、好玩的,更有一张张崭新的压岁钱可领呢。

看,外婆家多热闹。全家围着大圆桌开开心心吃年夜饭。小舅舅、阿姨家,连在北京的大舅舅一家,也赶回来了。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乐坏了我们这些小不点儿了——平时我们可是难得碰面的。

小舅舅涨红了脸,发话了:“孩子们,分压岁钱喽!”哇!幸福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今年也不例外,舅舅第一个把鼓鼓的大红包塞进我的口袋里,一边塞还一边说:“祝云云学习进步,新年快乐!”为了表示客气,我装得一本正经地样子,躲在妈妈身后,一再推辞:“不用了,不用了。”“要的要的!”舅舅不容分说,硬往我怀里塞。“拿着吧,这是舅舅给的!”哇,我心里火花在窜了。没等妈妈把话说完,抓起红包就往外跑,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我跑到一个没人的房间,数着一张张百元大钞,我彷佛看到书店里的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在向我跑来。

接着,大舅舅、阿姨、外婆外公的红包也一个个跳进我的口袋,真是财源滚滚来呀,我都成小富翁了。

过年了,期待着新年的钟声。 【教你一招】 小记者:娄云,读了你的作文,我感受到你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你是怎样表达这种亲情的呢?

娄云:首先,选材一定要真实,不能凭空编造。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小记者:是啊!写身边熟悉的事,写真人真事,读起来也会感到亲切,那你是怎样把真实的事情写具体、生动的呢?

娄云:那就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描写。在分压岁钱的一系列场景和心理描写中,我运用了很多的语言描写,如:““不用了,不用了。”“要的要的!”“拿着吧,这是舅舅给的!”„„最后的动作描写,“我跑到一个没人的房间,数着一张张百元大钞,我彷佛看到书店里的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在向我跑来。”

小记者:哦,原来细节的描写加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一篇成功文章的关键。

快乐端午节 陈敏超

端午节那天,妈妈早早去菜市场采购了菖蒲、艾叶、雄黄、粽叶。

奶奶先开始忙开了。她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刷、刷、刷”三下五去二地对菖蒲叶下手了。一下子,就剪出了剑的大致形状。然后用剪刀在另一片叶子上划了条小缝,把剑形的叶子插入缝。噔噔噔„„奶奶的杰作完成了!我捧在手里试了试,嘿,还真挺像把剑的。妈妈把菖蒲剑固定到大门上,还在上面加了根艾叶。我靠近仔细瞧着,一股清香迎面而来。

我奇怪地问到:“妈妈,把这个挂大门,有什么意义吗?” 奶奶抢着回答:“挂上这把剑呀,坏东西就不敢进门了。”

“呵呵,传说挂上艾叶菖蒲可以辟邪,其实呀,他们本身是草药,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妈妈接着解释到。

“妈妈,那您买回来的雄黄又是做什么用的?”

爷爷笑呵呵地走过来了,“来,爷爷告诉你。”爷爷把雄黄倒在一个碗里,然后让我往里加白酒。爷爷用手指稍稍一搅拌,沾起雄黄酒在我额头上画了个“王”字,“很多虫子都怕雄黄酒,传说今天是恶月恶日,万虫要出动。小孩子涂上这个,它们都不敢近身了。”

哦,好有趣的端午节。 点评:

1、文章通过端午节小主人家奶奶爷爷和妈妈分头做菖蒲剑挂门楣、做雄黄烧酒并涂孩子头顶等传统习俗,和对小主人公耐心细致讲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展现了一幅中国百姓尊重和继承传统并赋予它新的教育意义的温馨画面。

2、文章开门见山,语言朴实生动,人物编排有致,结构完整有序,是一篇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传统教育意义的作文题材。

拿分句式:

1、她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刷、刷、刷”三下五去二地对菖蒲叶下手了。一下子,就剪出了剑的大致形状。然后用剪刀在另一片叶子上划了条小缝,把剑形的叶子插入缝。噔噔噔„„奶奶的杰作完成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

2、爷爷用手指稍稍一搅拌,沾起雄黄酒在我额头上画了个“王”字,“很多虫子都怕雄黄酒,传说今天是恶月恶日,万虫要出动。小孩子涂上这个,它们都不敢近身了。”(语言朴实,富有生活气息)

元宵节的汤包 葛涛

在宁海,元宵节并不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夜。过了十四夜,意味着整个春节结束了。这一天的夜里,宁海的大街小巷、各村落都非常热闹的。你看,这边在舞狮子,那边在猜灯谜,八九点钟,整个天空就是礼花的世界。什么?吃汤圆?不对,不对,我们宁海只有冬至才吃汤圆的,我们在十四夜吃的是汤包——这是我们这儿独具的习俗呢。

这不,我们家正忙着包汤包呢。奶奶和爸爸把豆芽、香干、油豆腐、笋、青菜、肉、香菇切丁,放油锅翻炒调味,再加入压碎的花生进行搅拌。香喷喷的汤包馅做好了。只见奶奶左手上放一张面皮,右手舀一勺馅放上,然后一卷,一弯,再一捏,一个玲珑可爱的汤包出现在我们眼前,活像我的耳朵。

不久,一笼满满的汤包上锅蒸了,我急得在厨房团团转:“还要多少时间可以吃?”

别急,就三五分钟,一股诱人的香气从蒸锅里弥漫开来。我的口水都要直流三千尺了。锅盖一掀,刚才是粉色的汤包,现在几乎透明了,个个晶莹剔透的,太谗人了。我连忙咬了一口。哇,好香!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吃完汤包,我们全家都赶往潘天寿广场猜灯谜去喽! 点评:

1、文章写的是宁海特有的传统风俗,元宵节吃汤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普通家庭过元宵的温馨画面。

2、小作者从介绍十四夜入手,描写了奶奶和爸爸包汤包,自己吃汤包的过程,叙述完整,描写细致,文笔轻松,令人向往。

拿分句式:

1、只见奶奶左手上放一张面皮,右手舀一勺馅放上,然后一卷,一弯,再一捏,一个玲珑可爱的汤包出现在我们眼前,活像我的耳朵。(动作描写,形象生动)

2、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合理借用,富有创意)

过年喽

掸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什么,你不知道掸尘?就是大扫除呀。我们宁海有春节掸尘的风俗,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哦,掸尘喽。妈妈拿起鸡毛掸子,墙上、柜子上挥舞着,就像一位大师在潇洒自如地作着画。爸爸翻起起爷爷奶奶的被子床垫,轻轻地搬到院子里。奶奶拿着一个竹子做的中国结一样的竹制品,用劲拍打着被褥,被褥上泛起一层烟雾状的灰尘。我和弟弟吹气球。吹一个,爷爷在铁拉门上系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我家有了七彩门啦。贴上春联,挂起大红灯笼,哈哈,过年喽!( 胡航源)

捣年糕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招呼我们把米粉搬到了大祠堂。哇,大祠堂里真热闹。东廊是长长的灶头,灶上排着一连串的蒸桶,蒸桶里冒着白白的热气。炉膛里的火不用说是旺旺的,有专人负责在烧,是用那种条状的柴爿在守火。一桶熟了,有人快速把蒸桶里的米粉倒进祠堂中间的机器漏斗里。白白胖胖的年糕出来了!一个阿姨随手递给我一段:“尝尝,刚出来的好吃。”我伸手一接,黏黏的,软乎乎的。一咬,拉得老长老长,一尝,又香又糯,太好吃啦。这边还吃着,那边奶奶叫了:“帆,别愣着,过来一起帮忙。”在奶奶的指点下,我跟叔叔阿姨们一起搬年糕,排年糕,刚出炉的年糕躺在一张张竹簟上,真像温顺的小娃娃。(陈波帆)

年夜饭

今天是除夕夜,我早早的来到了奶奶家,一大家子一起吃年夜饭。传说这一天是“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为“年关”。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传说是恐怖的,但是我觉得这一天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

奶奶在厨房里精心准备着,妈妈和婶婶做帮厨,爸爸叔叔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我则到楼下放小鞭炮。“吃饭喽!”妹妹大声吆喝着。我像一阵风似的“飞“上了楼,一屁股坐在餐桌前。哇,饭可真丰富啊!有红烧牛肉、清蒸鲤鱼、糖醋排骨„„我看得口水直流,顾不上洗手,一块糖醋排骨就落我肚子了。妈妈忙着阻止,爷爷笑呵呵:“没事,没事,串串坐下来好好吃。”全家团团坐,高高举起杯子,喝着,聊着,笑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乐不可支。(葛串) 关门炮

时间过得真快,就要到深夜12点了。妈妈催我们:“快快,可以放关门炮了。”鞭炮点上火,直冲天空。“啪啪啪”响个不停。空中,霎那间变得绚丽多彩, 有的烟花象黑暗中升起来的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的烟花象流星降落人间;还有的在地上转了几圈后噼里啪啦响。黑乎乎的天空变成了美丽的画。

电视里敲起了午夜的钟声,我们关门睡觉喽。( 胡昊东)

点评:

1、这是篇合作创作的作文,通过四个小作者的片段组合,过年的气氛自然涌现。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如今家家户户天天窗明几净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传统?热热腾腾捣年糕、团团圆圆年夜饭、劈里啪啦关门炮,无不给读者带来浓郁的喜庆。细节描写很生动,引人入胜之感。 拿分句式:

1、妈妈拿起鸡毛掸子,墙上、柜子上挥舞着,就像一位大师在潇洒自如地作着画。(合适比喻,风趣形象)

2、空中,霎那间变得绚丽多彩, 有的烟花象黑暗中升起来的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的烟花象流星降落人间;还有的在地上转了几圈后噼里啪啦响。(排比句式,具体形象)

冬至——王译

每年冬至,外婆成了家里的大忙人。她将一袋面粉倒入大盆子里,再一边搓,一边洒水,不一会,便揉出了一个大面团。 外婆把面团切成几小块,大舅妈来帮忙了。她拿出一小块面团,把它搓成条儿。外婆再一次把条儿切成大约五厘米长的小块。二舅妈、小舅妈和妈妈也加入劳动了。她们揉的揉,搓的搓,忙得不可开交。外婆呢?她生起火,倒上菜籽油,把妈妈她们做好的“小圆饼”放入锅中,不停地翻炒。

过了一会儿,外婆掀开锅盖一看,呦,金黄的“小圆饼”挺着个大肚子躺在锅里。外婆把它们赶鸭子似的盛到盘子里,一股股香气直往鼻子里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往嘴里送。啊,真好吃!

看着大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不禁心里痒痒的,很想试试。妈妈很不放心,把一块“废弃”的面团给我。我揉了揉面团,软软的。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搓圆,再手掌轻轻一按,匀称的小圆饼做成了。“呦,还挺漂亮的。”妈妈放宽心,将“正规”的面团交给我,我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小圆饼越来越多了。

一锅一锅的小圆饼盛到了盘子里。大家围着桌子有说有笑地吃起来。“吃完冬至圆,我又长一岁了!”我高兴地大喊。

点评:

一是文如其人。这篇文章不饰雕琢,不尚铺陈,讲述了冬至日的忙碌和兴奋,文章读来很温馨很朴实,就如同你本人一样。

二是文能言声。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在冬至日看、吃、做小圆饼,直至文末喊出“吃完冬至圆,我又长一岁了!”表现出了作者心灵的逐渐成长,反映出了内心对长大的渴望和憧憬。

拿分句式:

1.妈妈很不放心,把一块“废弃”的面团给我。妈妈放宽心,将“正规”的面团交给我,我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小圆饼越来越多了。(比喻恰当,令人莞尔)

2.“吃完冬至圆,我又长一岁了!”我高兴地大喊。(兴奋心情,跃然纸上)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六、风景优美的地方(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六组)

【走进话题】

1、入境

北京、香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这些美丽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通过观看影视节目,通过课外阅读,通过别人的讲述,你一定还知道祖国其他风景优美的地方。想一想,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然后写下来。

2、要求

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尽量写得生动一些,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3、导航

黄心蕙,女,9岁。读三年级,喜欢看书、写作、练书法,有几篇作文发表在《今日宁海》、《宁波晚报》上。

黄心蕙小档案: 星座:天蝎座 颜色:玫瑰红 季节:春天 心境:愉悦 运动:跳绳 兴趣:看书

最讨厌的事:看书被打扰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老师

【佳篇有约】 壮观的兵马俑 黄心蕙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西安旅游,让我最难忘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西安的临潼,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很大,仅一号坑就差不多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考古队正在进行第三次考古挖掘。坑里的兵马俑像真实的一样大,一行行、一列列,排得非常整齐,听妈妈说,这儿有六千多个兵马俑呢。

兵马俑种类很多,有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将军俑身穿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眼睛炯炯有神;武士俑体格强壮,它们身穿战袍,手持兵器,可威武了。有的兵马俑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有的皱着眉头,似乎在想:我一定要打胜仗;还有的眼睛盯着远方,好像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陶马跟真马一样大,个个都非常强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马上就要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走近它们,我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多么壮观的兵马俑啊!

【教你一招】

小记者:黄心蕙,你好!读了你的这篇作文,我对兵马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想亲眼看一看。你是怎样把兵马俑写得这么生动的?

黄心蕙:首先要写出兵马俑的样子,比如我描写了将军俑和武士俑的不同的穿着打扮,还写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这样就能让读者感受到兵马俑的形态各异。

小记者: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切身感受,才能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黄心蕙:再比如我在描写兵马俑的神态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描写更细致入微。

小记者:听了你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我们在写作文时,除了要把看到的事物写具体,还要展开想象,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出来。

【佳作评点1】 金华双龙洞 葛洲池

金华双龙洞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好地方,它座落在繁荣的金华市里,那里美丽极了,想要看看的话,就跟我一起来吧!

来到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石壁上的一排光彩熠熠的大字——“金华双龙洞”和洞口两旁那张牙舞爪的龙。只听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山上传来,小鸟们好像在说:“欢迎!欢迎!”

进入洞里,洞里的灯光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洞中还有“丁丁冬冬”的流水声,好像在给游人们弹优美动听的乐曲,有些女游客听了“乐曲”后,情不自禁地转起圈来„„那清澈的水宛如一块镜子照着双龙洞。

哦!可别忘了那美丽、光洁的钟乳石,双龙洞可谓是钟乳石的天下。钟乳石千姿百态, 有的像一把传世宝剑,有的像一尊佛,有的像一只大龙虾,还有的像猴子捞月„„最威武的要属“大龙虾”了,那只“大龙虾”全身披甲,像一个出征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还有那尊“佛像”,正静静地闭目养神呢!钟乳石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光彩熠熠。

美丽的金华双龙洞是金华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旅游的好去处。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双龙洞必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引人注目。

名师精评:

1.选材得当,条理清晰。亲近大自然,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小作者按照游览双龙洞的方位顺序具体描写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条理非常清晰。

2.语言畅达,细节生动。跟着小作者我们从洞外一直游览到洞里,并把洞里的“钟乳石”描绘地有声有色,这奇异的景色让我们也流连忘返啊!

拿分句式:

1.只听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山上传来,小鸟们好像在说:“欢迎!欢迎!” (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2.钟乳石千姿百态, 有的像一把传世宝剑,有的像一尊佛,有的像一只大龙虾,还有的像猴子捞月„„最威武的要属“大龙虾”了,那只“大龙虾”全身披甲,像一个出征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运用修辞,有声有色。)

【佳作评点2】 梁皇山 马锦暄

在宁海的西部有一座全县闻名的梁皇山,它是宁海县的高山之一,也是宁海人民最爱去的旅游胜地。那儿青山绿水,美妙无穷。

梁皇山的水被山映得碧绿碧绿的,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流水的歌声,“丁丁冬冬”动听极了!梁皇山的瀑布是最吸引人们的眼球,瀑布就像一条银龙,从天堂降到人间,让人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秘感。青山生长着花草树木,花和草到处都是,真像给梁皇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花棉袄呀!

雨天,别的山一定很朦胧,可在梁皇山却显得更是清晰明朗。在雨中的梁皇山比阴天时更美妙。在雨水的冲刷下,山上的树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充满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云雾天,那里朦朦胧胧的,整座山浸在乳白色的大雾之中,犹如人间仙境,美丽极了。晴天,像一把利剑一样的阳光照射在叶子上那晶莹剔透的露水上,照射在棵棵茁壮挺拔的松树间,再加上山上的泉水轻轻地抚摸着山涧中光洁圆润的石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然,映照在山间的是白天明朗的阳光,而不是夜晚微弱的的月光。

啊!梁皇山美丽的景色只有大自然才能“画”出来。 名师精评:这是一篇写景佳作。小作者为读者组织了两个特写镜头。第一个是梁皇山的瀑布,像一条银龙飞流而下,把瀑布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个是不同天气呈现出的梁皇山美景,不管是雨天、云雾天还是晴天,在小作者的笔下都有它独到的大自然赋予的美。

拿分句式:

1.青山生长着花草树木,花和草到处都是,真像给梁皇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花棉袄呀!(比喻恰当,生动形象)

2.云雾天,那里朦朦胧胧的,整座山浸在乳白色的大雾之中,犹如人间仙境,美丽极了。(描写细腻,尽显美景)

【佳作评点3】 大海 卢山

马上就要见到大海啦!坐在汽车上的我,心情就像被风吹得舞动起来的头发。 这就是大海吗?真美呀!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静静地躺着,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金光。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几只鸟儿展翅飞来,那就是海鸥吧!

一起来的小伙伴们叫喊着,欢呼着,飞一般地冲向大海。我也脱了鞋,小心地踩在金色的沙滩上,嘿嘿!软软的,凉凉的,真舒服!我提着鞋子,加快脚步向前跑,一串快乐的小脚印紧跟着我来到了大海边。

平静的大海,见我们来了,“哗哗”地拍起手来,多么热情!多么好客!淘气的浪娃娃,也不时悄悄地爬上我的脚板,带来些细细的沙子,直往我的脚趾缝里钻,好痒噢!

小伙伴们有的在海边打起水仗,奔跑着,追赶着,不一会儿,衣服、裤子全紧贴在身上了;有的快乐地抓起大把大把的沙子筑起一道长长的堤坝,那手上、那脚上、那脸上,全都沾上泥沙;还有的换上早已准备好的游泳衣,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像一条小鱼似的在水中穿梭„„

我都不知干什么好了,忽然,一只小海螺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脚边,我弯下腰捡了起来,咦!里面还钻出一只小蟹,冲着我挥动了几下钳子,又害羞似地躲了起来,任凭我怎么呼唤,它都不出来,这是大海给我的礼物呢!我像得了宝贝似的把它捧在手里。

海滩上还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红的,白的,蓝的„„颜色不同,形状各异,不一会儿,我的裤袋里鼓了起来。

就要告别大海了,我真有点舍不得!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大海呢?我盼望着。

名师精评:只有充满童趣的心灵才会这样去描述:“细细的沙子,直往我的脚趾缝里钻,好痒哦!”只有对事物有细心的观察,才会有这样的独特体验:“一串快乐的小脚印紧跟着我来到了大海边。”正是这样,使得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有了诗一样的特质。

拿分句式:

1.坐在汽车上的我,心情就像被风吹得舞动起来的头发。(巧用比喻,生动传神)

2.淘气的浪娃娃,也不时悄悄地爬上我的脚板,带来些细细的沙子,直往我的脚趾缝里钻,好痒噢!(描写生动,风趣盎然)

【佳作评点4】 玉龙雪山 胡登翔

当你一踏入丽江的坝子,就能看到一座高山拔地而起,直冲天际,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个高峰,在蔚蓝的天幕衬托下,宛如一条玉龙凌空飞舞,这就是玉龙雪山。它海拔4860米,是长江南岸第一高峰,也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一座雪山。

玉龙雪山美丽非凡,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它气势磅礴,玲珑秀丽,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玉龙雪山还是最暖的滑雪场,也是最大的滑雪场。

玉龙雪山是动物的天地,植物的世界,主要的动物有六十多种,有金丝猴、云豹、藏马鸡、绿尾梢虹雉、熊猫等多种动物。植物种类繁多,比如:兰花、迎春花、杜鹃花等等,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所以玉龙雪山又有“植物王国”的美称。

玉龙雪山真是我国西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名师精评:小作者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再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如诗如画的玉龙雪山美景的赞叹。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描写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使人读来不禁陶醉于雪山的美景之中。

拿分句式:

1.当你一踏入丽江的坝子,就能看到一座高山拔地而起,直冲天际,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个高峰,在蔚蓝的天幕衬托下,宛如一条玉龙凌空飞舞,这就是玉龙雪山。(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2.玉龙雪山美丽非凡,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总起概括,结构清晰)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七、编童话故事 走进话题

1、入境

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有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丑小鸭、白天鹅、公主和王子„„充满神奇、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总让我们沉醉其中。今天,我们也来选几个动物,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

2、要求

请你任选几种动物做主人公,编一个童话故事,看谁编的童话故事最有趣。

3导航

丑小鸭经过一连串的磨难,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小鹿幸亏有双细细的长腿,才逃脱了狮子的追捕;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和好如初„„那么今天,小作者王舒羽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个童话故事呢?

王舒羽小档案: 星座:双鱼座

喜欢的颜色:天空蓝 喜欢的季节:冬天 喜欢的运动:跳绳 兴趣:书法、作文

最讨厌的事:看书被打扰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老师兼作家 [佳篇有约] 蜻蜓的眼睛 王舒羽

动物学校正在举行考试,教室里静悄悄的。

突然,小蜈蚣叫了起来:“老师,小蜻蜓在偷看我的试卷!” “是的。”趴墙壁上的小壁虎也跟着说,“他还等着眼睛盯着我的卷子哩。” 鹦鹉老师心平气和地说:“你们别错怪他。你们看,小蜻蜓正在专心致志地答题呢。”

“老师,您不要偏心嘛。它还在偷看我的试卷,不信,你过来看。”墙角的蜗牛忍不住了,嚷嚷起来。

“是呀,是呀,蜻蜓是偷看大王,它目不转睛地望着我做的题目答案。”树枝上的麻雀也开口了。

“目不转睛?”鹦鹉老师疑惑了,“你们都说小蜻蜓盯着你们的试卷,它到底在看谁的试卷呢?”

动物们一想:是呀,我们都在不同的方向,它能同时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看吗?

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蜻蜓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刚才一直在认真考试,但是也确实能看到你们的卷子,可是,我绝对不是故意偷看的。”

大家更糊涂了。还是鹦鹉老师解了谜:“其实呀,昆虫的眼睛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眼睛,叫作复眼。蜻蜓就长有一双复眼,它共有两亿多的小眼睛哩。所以,它的眼睛虽然不能转动,但是可以同时把四周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

大伙一听,惊讶得直伸舌头。

“当然,小蜻蜓是诚实的,它并没有偷看,它考的是昆虫学,内容跟你们不一样。”

听老师这么一说,小动物们都不好意思了,抢着跟小蜻蜓赔礼道歉。 教室里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大家又开始专心答题了。 [教你一招] 小记者:王舒羽同学,我看过很多的童话,你这篇童话在给我趣味十足的同时,还让我学到了科普知识。你怎么会想到选这个题材的?

王舒羽:有趣的童话故事,都是凭借一些具体事物想象出来的,可以是顽皮机灵的小猴,也可以是憨态可掬的熊猫,还可以是胆小懦弱的乌龟„„蜻蜓长有一双复眼,我一直觉得那么神奇,于是就选了它当我童话的主人公。

小记者: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你又是怎么构思的呢? 王舒羽:为了使自己所编的童话更受同伴的欢迎,我就把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安排到我们所熟悉的看课堂上,让小动物们的个个投诉来设置悬念、卖关子,使读者产生刨根问底看下去的欲望。 小蜈蚣是“叫”的,蜗牛是“嚷嚷”的,鹦鹉老师是“心平气和”的,还有它们位置安排,我也是根据故事中“四面八方”的需要安排的。我要让小读者身临其境 ,回味无穷。

蜜蜂和大象——金人昊

一年一度的摔跤比赛开始了,森林里张灯结彩,别提有多热闹了。 一头又高又壮的大象得意洋洋地站在了摔跤场上等待对手的到来。忽然飞来一只小蜜蜂,大象忍不住哈哈大笑,连肚子也笑疼了。

大象傲慢地说:“小蜜蜂,你敢和我比吗?” 小蜜蜂细声细气地说:“试试看吧!”

大象不屑地说:“就这样吧,我站在这一动不动,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能把我扳倒就算你赢了。”说着就摆起了架势。

小蜜蜂用蜂针硬向大象背上刺去,未伤它一根毫毛,自己的蜂针倒被弄弯了。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对这种庞大的动物不能硬拼,只能智取。小蜜蜂趁大象没有注意,转身向它的鼻子进攻,挠它的痒痒。

这一招,搞得大象措手不及,大声叫到:“不要啊!不要啊!”没一会儿,被挠得喘不过气来的大象不由地倒下了。观众们都看呆了,一个百摔百胜的大象如今居然输给了一只小蜜蜂,真是不可思议。

比赛结束了,小蜜蜂带着欢快的心情回了蜂巢。 点评:

1、又高又壮的大象在摔跤比赛中不可思议地输给了小小蜜蜂,其中的奥妙让人深思。

2、这篇文章以从大象的傲慢入手,在蜜蜂谨小慎微的“试试”声中进入似乎毫无玄念的轨道,却因为蜜蜂在不利的情况下善于思考和突破,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比赛,引人深思,并让人意犹未尽。叙述自然流畅,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表达了作者勇于挑战、不服输的精神。

拿分句式:

1、大象忍不住哈哈大笑,连肚子也笑疼了。(神态描写,傲慢之情溢于言表)

2、被挠得喘不过气来的大象不由地倒下了。观众们都看呆了„„(情景描写,波澜起伏)

动物运动会 田诺

“开运动会啦!快去报名啊!”大熊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叫。“什么?开运动会啦?我要去报名!”动物们纷纷响应。

首先是跑步比赛。只见运动员们个个摩拳擦掌,都争着要当第一呢!“砰!”随着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小兔子尾巴一翘,后腿有力地一蹬,像脚底安装了火箭发射器似的,飞驰而去。猎狗也不甘示弱,紧跟其后。渐渐的,他俩把其他选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小兔暗暗想:“马上要冲刺了,我要加油!”终点线在招手了,胜利在望了。没想到半路冲出个程咬金,猎狗抢先碰了线。小兔的冠军之梦擦肩而过了。猎狗走过来,拉着小兔的手说:“小兔,别灰心,你和我有得一拼,我们明年再比。”“嗯!”小兔点点头,会心地朝猎狗笑了。

下一场,是举重比赛。走上台的是大象和蚂蚁。一看到这两个大小如此悬殊的对手,全场都哄笑不已:“哈哈,小蚂蚁真是自不量力。大象,别让蚂蚁输得太惨哟!”只见大象甩了甩长鼻子,轻轻一卷,毫不费力地将一棵枯树连根拔起,雷鸣般的喝彩声响彻全场。小蚂蚁鼓足了劲,憋足了一口气,使出了吃奶的力,才把一粒米举过头顶。此时,它的脸已经涨得通红通红。看它的吃力劲儿,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搞得蚂蚁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宣布。”小猫裁判举了举手中的奖牌说,“蚂蚁获胜!”顿时,全场鸦雀无声,接着,抗议声如潮水般涌来,“怎么是蚂蚁?不可能!”“应该是大象获胜!”„„小猫挥了挥手,说:“你们算一算,想一想,谁举起了比自己还要重的东西?”大家一听,恍然大悟;是呀,米粒比小蚂蚁重多了。心服口服的大象对蚂蚁说:“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小蚂蚁红着脸说:“我们一起再接再厉吧。”

比赛仍在激烈进行中„„ 点评:

1.小兔子比赛时的投入和失败不失志的向上精神跃然纸上。大象和蚂蚁的举重比赛似乎泾渭分明,但评判结果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服口服。

2.这篇文章动物形态维妙维肖,过程描写细腻生动,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不失为一篇寓意深刻的动物故事。

拿分句式:

1.小兔子尾巴一翘,后腿有力地一蹬,像脚底安装了火箭发射器似的,飞驰而去。(状态描写,维妙维肖)

2小蚂蚁鼓足了劲,憋足了一口气,使出了吃奶的力,才把一粒米举过头顶。此时,它的脸已经涨得通红通红。(细节描写,饱含情感,让人如临其境)

海底** 葛串

一条小河,清澈见底。鹅卵石舒舒服服地躺着,享受河水那轻轻柔柔的抚摸。水草婀娜多姿地扭动腰肢,跳着优美的肚皮舞。一群快乐的小伙伴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猜,它们是谁?当然是可爱的鱼儿们啰!

突然,一个像炸弹一样的东西砸了下来,正好落在了小鱼“胖胖”的头上,它的头顶立刻起了个大包,疼得它哇哇直叫。“红红”和“白白”听到叫声,连忙游了过来,发现从河面上掉下来的是一个铁罐子,真缺德。正在他们愤慨不已的时候,老鲤鱼撑着雨伞游了过来,唉声叹气地说:“孩子们,快回家吧!现在人类不但往水里扔垃圾,还在河边建起了工厂,把污水排到小河里,我们的家园即将变得又脏又臭。”

老鲤鱼刚说完,一块香蕉皮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扣在了“红红”的头上,“红红”就像戴了一顶滑稽的黄帽子,真是哭笑不得。

不久,这条美丽干净的小河果然成了垃圾河,水成了黑黑的污水,臭气熏天,河面上浮满了死鱼,飞满了苍蝇。住在河边小区里的人们只要一打开窗户,就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飘进来。屋子里苍蝇多了,蚊子也多了„„曾经美丽如花园的高档小区,再也没有人来入住了。 此时,人们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立即动手,工厂装上了污水净化器,环保部门处理了河面上的垃圾,人们再也不随便乱扔废物了。小河又渐渐地恢复了原来那美丽的样子,可爱的鱼儿们又在那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了。

点评:

1、通过一群鱼儿的遭遇,讲述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缺失和教训,令人深思。

2、这篇文章从美丽的小河开始,描写了一群可爱的鱼儿突遭人为破坏后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遭到惩罚后的反思和补救。先扬后抑,渐次铺开,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环境恶化的关注和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拿分句式:

1、鹅卵石舒舒服服地躺着,享受河水那轻轻柔柔的抚摸。水草婀娜多姿地扭动腰肢,跳着优美的肚皮舞(拟人描写,怡然自得)

2、老鲤鱼刚说完,一块香蕉皮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扣在了“红红”的头上,“红红”就像戴了一顶滑稽的黄帽子,真是哭笑不得。(佳句迭出,生动俏皮)

小猴美容记 伍慧

“大象美容院开张啦!大象美容院开张啦!”鹦鹉一边飞着,一边播报着。这个消息也像鹦鹉长上翅膀一般了,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森林。

美容院的门口挤满了动物,有猴子、兔子、孔雀„„猴子对大象说:“大象伯伯,兔子尾巴像雪球,小朋友一看就喜欢;孔雀尾巴像把伞,开屏起来真漂亮。就我的尾巴最难看,简直像根长绳子。你能帮我换条尾巴吗?”大象说:“要换尾巴还不容易,只是„„”没等大象伯伯说完,小猴子就迫不及待地说:“好哇,好哇,我就要兔子尾巴了。”

猴子换好尾巴了,他那黑不溜秋的身子后,长了条白白的、毛绒绒的兔子尾巴。还真别说,这尾巴呀确实好看,只是跟小猴身子组合起来,总有那么点不伦不类的。可是小猴才不管那么多呢,在镜子前左照照,右照照,那高兴劲儿快要赶上他的祖师爷在天宫吃到大蟠桃时的心情了。

小猴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在路上,猴子看见一棵硕果累累的桃树,那桃子又大又红,馋得猴子口水都要流成河了。它四肢抱住树干,一眨眼的工夫来到了树顶。然后,他按以往一样,伸出尾巴,勾住枝干,来了个倒挂金钩。刚伸出双手去摘最大的桃子,整个身子却像块大石头般的往下坠,只听“啪拉”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晕头转向。他这时才意识到这条尾巴不适合自己,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小猴子急急忙忙地又回大象伯伯的美容院去喽。 点评:

1.很棒的一篇作文,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让读者明白人各有所长,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小作者的开篇很吸引人,充满童趣的拟人与比喻,使文章顿生光彩。特别是小猴子换上尾巴这一段描写很细腻。再则小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换好尾巴”的高兴劲,到“尾巴好看不好用”的沮丧,让深刻的道理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小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结尾处也不乏点晴之笔,较好地凸现了文章主题。

好句:

1.这个消息也像鹦鹉长上翅膀一般了,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森林。(这个比喻用得妙)

2.在镜子前左照照,右照照,那高兴劲儿快要赶上他的祖师爷在天宫吃到大蟠桃时的心情了。(联系合理有趣)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八、睡不着 1.【走进话题】

1、入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很多让人开心、担忧、痛苦、烦恼等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怎样,总有不同的心境导致你无法入眠。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无眠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写下来吧,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烦恼、激动、恐惧„„

2、要求

感受真挚,事例典型,表达具体真切,语言生动。

3、导航

葛栩滢,个子不小,头发长长,会弹钢琴,已达四级;喜爱绘画,至今家中还挂着她幼儿时的涂鸦。口齿清晰,喜欢念绕口令。最爱看校园小说,捧上一本,茶饭不思。难怪作文越写越有味儿。

葛栩滢小档案:

出生年月:农历2000年9月29日 小名:九九

喜欢的运动:荡秋千、骑自行车 喜欢的劳动:做菜 【佳篇有约】 睡不着 葛栩滢

星星在苍茫的夜空中闪烁,一轮弯钩似的月亮散发出清冷的光芒。喧嚣了一天的街道仿佛沉睡了一般,连最繁忙的出租车也不见了影子。

上夜班的爸爸缩着脖子,搓着手,裹着一身冷气回到家,已是冬夜的十点钟了。当他看到平常早就躺在暖被窝的我一反常态,到现在还坐在椅子上神情专注,嘴里念念有词,十分惊讶。“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

“明天要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我正抓紧练习呢!”我有点无奈地回答,说完又埋头读起稿子来。

“快睡,快睡,你已经准备好几天了,相信你明天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参与过,就得到了锻炼,英雄不论成绩,快洗洗睡吧!”爸爸把我逼上床,并把电灯关了。

“爸爸,再让我看一遍吧,就最后一遍。你们先睡吧!”我近乎哀求地说。爸爸无奈地又打开电灯:“只看一遍,啊!” 我不放心地把全文又浏览了一遍,然后缩进被窝里,闭上眼睛再在心里默默地背诵。一句又一句,一遍又一遍,无论从哪一节开始,从哪一句接下去,我都能记住下面的内容,以及什么时候该出现怎样的表情。

忽然爸爸不高兴地对我说:“你怎么还没睡着?” 奇了怪了,我一动不动,爸爸怎么也知道我没睡着?

爸爸好像知道我内心的疑惑,笑着说:“平常你一躺下就像猪一样睡着了,有时还要打呼噜呢!今天可一点声息也没有。别折磨自己了,睡不好,明天比赛就没精神了。”

在很多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进行演讲比赛,我可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这事就像一块石头压着我的心,怎么能安心睡着呢?

今夜注定无眠。只要我付出过了,哪怕成绩不好,我也不会遗憾。 【教你一招】

小记者:葛栩滢同学,你的这篇文章语言对话很有特色,你是怎样抓住这个特点进行写作的?

葛栩滢:主要是这件事情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爸爸和我之间的对话历历在耳。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需要写出来,和文章主要内容无关的就可以忽略不写。

小记者:你写的对话是如何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的? 葛栩滢:第一次对话把我为什么迟迟不睡的原因写明白了。第二次对话则写了我继续在深夜读稿子的坚持。第三次对话写了我躲在被窝里静静地默背,几乎达到顽固的程度。爸爸凭我呼吸的轻重就判断出我没睡着,可见爸爸心细如发,以及爸爸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最后是我的内心独白,写出我不能安睡的根本原因。

小记者:看来语言真是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法宝。要运用好这个法宝,还需要同学们细心体会。

佳作评点1 睡不着 王艺璇

夜深了,月亮被星星们包围着,静悄悄的城市睡着了。我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夜,那样的静,我的心,却乱得像一团麻。上午发生的事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重现„„

今天是周末,妈妈陪我去佳音参加英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哇!这试题太简单了,小菜一碟,我一身轻松,便“沙沙沙”地做了起来。大概是太过得心应手的缘故,竟然把“cat”写成“hat”了,马上打开笔袋找橡皮,可是翻来翻去却找不到。我便习惯性地挪过身子,向旁边的同学借了。改过错字,我不经意地往门口一瞧,发现妈妈的一双大眼正盯着我,眼珠子凸得像金鱼眼一样了。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心想,上次妈妈说我作弊给了一顿“竹笋炒肉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次可得跟她说清楚了。不然,又一次背上黑锅就惨了!试卷写完了,我信心十足地交上了试卷。哇塞,我竟得了一百分。

“抄的,肯定是抄的,刚才我亲眼看见你在跟同桌窃窃私语,分明在作弊嘛!”我欢天喜地地把试卷递给妈妈,想不到她边教训边一把把试卷塞进了我的包里。

我的声音提高了八分贝,大声嚷道:“没抄,我是向同学借橡皮,没抄!”我是有苦说不出,像木头人似的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眼圈红红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哗”地流了出来。

“小小年纪,做了错事还狡辩!流什么眼泪啊!”妈妈的话像根刺一样扎进了我的心。

“信不信由你!你不应该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人!”我觉得自己真是比窦娥还冤,难道我就这么不值得信任?

夜更深了,白天的事还在一幕一幕地闪过,妈妈您怎么那么不理解我啊?“我没抄,我没抄。”我心里默默地争辩着,泪水像开了闸似的一个劲地往外流„„

名师点评: 1.我考了高分,妈妈却以“亲眼所见”武断地认为我“抄的”,让我觉得“比窦娥还冤”。

2.这篇文章小作者心理活动,描写很细腻,人物语言丰富多样。故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结尾意味深长。通过这件小事,小作者在表达内心的苦闷和烦恼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信任?

拿分句式: 1.我不经意一瞧,发现妈妈的一双大眼正盯着我,眼珠子凸得像金鱼眼一样了。(神态描写,满眼的不信任)

2“我没抄,我没抄”,我心里默默地争辩着,泪水像开了闸似的一个劲地往外流。(心理描写,满含委屈)

佳作评点2 睡不着 王晗宇

夜,静悄悄的,万籁俱寂。我看着床头上的漫画书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小明在到处找书,既焦急又伤心的表情。

小明是我的邻居,又是我的同学。最近,她的妈妈从上海出差回来,带来一本漫画书,精装的,我看他爱不释手的样子,几次想借都开不了口。中午,我看着教室里没人,就从小明的书包里拿了新漫画书,偷偷地放进自己的书包里。晚上,做完作业,我爱不释手地打开漫画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猛然良心发现,一想到自己中午的行为,不由地心惊肉跳,面红耳赤起来。

我一头钻进被窝里,懊悔莫及,使劲地用牙齿咬偷书的右手。怎么办呢?如果把书还给小明,他一定会骂我,瞧不起我,不再和我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如果我不把书还给小明,他一定会伤心难过。我左思右想,左右为难„„“睡不着,睡不着„„”我一骨碌起来坐到窗前,只见对面小明家窗户的灯还亮着。我站起来,毫不犹豫地拿上漫画书向小明家走去„„

名师点评:

1.由于喜欢同学的一本漫画,趁中午偷偷放进了自己的书包,而导致整夜的“懊悔莫及”。

2.小作者的心里话描写细腻,读完感人,从最初的“良心发现”“懊悔莫及”到后来的“左右为难”最后“毫不犹豫地向小明家走去”。孩子在成长中谁没有犯过错?能勇敢地面对,便是难能可贵。

拿分句式:

1.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小明到处找书,既焦急,又伤心的表情。(心理描写,难以入眠) 2.懊悔莫及,使劲地用牙齿咬偷书的右手(动作描写,懊悔莫及)

佳作评点3 睡不着 胡迪

夜深了,病房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是因为明天就要动手术了,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事。

明天我要做的是扁桃体摘除手术,当医生跟我交代了手术前的准备,我的心七上八下的,仿佛一只小鹿在怀里撞。心想,手术是不是很可怕,很疼呢?我的眼圈骤然间红了,心酸酸的。一下子我感觉特别冷,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我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说:“别哭,小手术,打了麻药,等你一觉睡醒,手术就结束了。”

小手术也是手术,毕竟是要动刀子的,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总是睡不着。反正睡不着,我一骨碌爬起来坐在电脑前,打上“扁桃体摘除手术”进行百度搜索——“扁桃体摘除手术是在口腔里做手术。手术切除是先打麻药,然后用工具剥离扁桃体。手术简单,也很快,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看着百度中的搜索,总算安心了。

夜,那样的静,月亮被星星包围着,静悄悄的,静悄悄的„„我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星,两颗星„„

名师点评:

1.“为明天的手术”而睡不着,取材平常中透出新意,真实感人。2.小作者在叙述中的细节描写较为细腻,医生手术前的交代,妈妈的宽慰都未能消除我对手术的恐惧,“我一骨碌爬起来,进行百度搜索这个细节”尤为经典,一方面是睡不着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通过百度搜索科学认识了“扁桃体摘除手术”,减轻手术前的担心,为结尾的数数法催眠铺垫。

拿分句式:

1.手术是不是很可怕很疼呢?我的眼圈骤然红了,心里酸酸的。一下子我感到特别冷,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我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心理描写,术前担心)

2.我一骨碌爬起来,坐在电脑前打上“扁桃体摘除手术”进行百度搜索。(动作描写,睡不着觉)

佳作评点3 睡不着 林星江

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踏实,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生怕妈妈看出来。白天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的脑海里闪过„„

中午吃过饭,我一边写作业,一边吃着香蕉,吃完我随手往窗外一扔。只听见“哎哟”一声,我连忙探出头去看,原来有人“中彩”了——香蕉皮刚好掉在他头上。我赶紧把头缩了进来,生怕别人知道是我扔的。只听见那个人在楼下喊:“是谁那么不讲文明!”我再也不敢探出头去,低着头继续写作业。

“咚咚”有人敲门了,原来是爸爸的一个朋友。一进门,那个叔叔就对爸爸说:“老林,刚才我中大奖了,天上“飞’来一块香蕉皮恰好落在我头上。不知是哪家人扔的,太没教养了。星江呢?我给他带了好玩意儿。”爸爸在外面叫:“儿子,快出来,小王叔叔给你带玩具了。”我不敢出去,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爸爸推开房门奇怪地问:“儿子,你今天怎么了?平时你一听好玩意儿早跑出来了。”“我,我„„我不舒服。”我低着头轻轻地说。“那你休息一下吧。喏,这是叔叔给你买的玩具。”说完,爸爸把一个盒子放在桌子上,转身出去了。

整个下午我都呆在自己房间里,直到妈妈叫我吃饭,我才磨磨蹭蹭地走出去。对着桌子上喜欢吃的菜,我却没什么食欲,才夹了一点菜,扒了一小碗的饭,又跑回房间。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想想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应该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我马上从床上起来,向爸爸的房间跑去„„

名师点评:

1.由于我的一个不文明的行为--“随手将香蕉皮往窗外一扔”,致使叔叔“中彩”了,我一整天处在自责中。

2.小作者没有拘泥于事件的细节,如我扔香蕉皮,叔叔“中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文章的重心抓住了我扔香蕉皮后的那种感受来写,通过我的神情,语言,心理变化,着力表现我做错事后的自责,真切感人。

拿分句式:

1.只听见“哎哟”一声,我连忙探出头去看,原来有人“中彩”了——香蕉皮刚好掉在他头上。我赶紧把头缩了进来,生怕别人知道是我扔的。(心理描写,不敢坦然面对)

2.对着桌子上喜欢吃的菜,我却没有什么食欲,才夹了一点菜,扒了一小碗的饭,又跑回房间。(动作描写,羞愧自责)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九、我心爱的宝贝(人教课标版第六册) 【走进话题】

1、入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比如:花草树木、小动物、文具、玩具„„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它?它是怎么样的?快拿起笔把它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一睹你心爱的宝贝吧!

2、要求

写清特点,有真情实感。

3、导航

【佳篇有约】 我的铅笔盒 魏简真

要说起我的铅笔盒,沾沾自喜的劲儿甭提有多足了,因为铅笔盒的图案是我最喜欢的米妮,它身穿蓝色的裙子,头上戴着一个红红的大蝴蝶结,脚上穿着粉红色的鞋子,手里还拿着一个大礼盒,好像要把礼物送给我似的。米妮身旁还有一只狗,它蹲在地上,嘴里衔着一个像拐杖似的棒棒糖,好像在显示它的美味佳肴呢。

如果你打开这个铅笔盒,你会发现里面有“尺子姐姐”、“铅笔哥哥”、“橡皮宝宝”。这是非常有趣的一家,它们各就各位,和睦相处,从不乱占地盘,队伍总是排得整整齐齐的,十分守纪律。

如果你再打开下面一层的话,你又会发现下面也有许多铅笔,它们是“备战队员”。

这个铅笔盒对我帮助很大,它不断地提供给我橡皮、铅笔、尺子„„让我安安心心地学习。

我喜欢我的铅笔盒。

【教你一招】

小记者:魏简真姐姐,这是一篇写物的作文。写物需要注意什么?

魏简真:

一、写好外形。形状、大小、颜色、图案等,都属于外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写好构造。

三、写出用途。

四、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表达出喜爱之情。

小记者:那么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魏简真:要使作文丰富起来,必须加入联想和想象的成分。这就是说,光写看到的还不够,还得写出由此想到了什么。如我写铅笔盒上的图案这一句:“米妮身旁还有一只狗,它蹲在地上,嘴里衔着一个像拐杖似的棒棒糖,好像在显示它的美味佳肴呢。”这就是从形态上去想象的,当然还可以从味道、声音、想法上去想象。

小记者:听了魏简真姐姐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谢谢姐姐! 【佳作评点1】 “花中君子” 兰花 袁炫

我家有一盆兰花。这盆兰花的叶子又细又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青葱的绿叶,在墨绿色叶片的供托下,显得格外翠、鲜亮。那绿叶,好似一掐就会挤出水来,嫩的弱不禁风,嫩的让人不忍触摸,可是那一片片向上的样子,又显得哪磨坚强和有生命力。

几朵白色淡雅的兰花口吐黄绿的“长舌”从叶片中探出小脑袋,仿佛几位婀娜多姿的女孩在舒展着舞姿。还有几朵半开的兰花隐藏在绿叶中,像害羞的小姑娘。多么雅致,多么脱俗啊。

听妈妈讲,兰花静素高雅,幽香宜人,为“天下第一香”,还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妈妈说得很对。我用鼻子深深地吸了几“口”空气,整个客厅果然清香宜人。我越看越喜欢,越闻越陶醉。

我自私地让兰花住进了我的房间,立刻我的房间就像喷了“香水”一般香气扑鼻,再仔细闻闻,还真像妈妈身上的香味。

“花中君子”——兰花,使我家如同一个香水屋。特别是来我家作客的叔叔阿姨们,总会伸着鼻子使劲地闻,缕缕清香,让人陶醉。

名师精评:

孩子的心灵是十分纯真的。花鸟鱼虫在孩子眼中都可以是他们的朋友。文章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赋予兰花以生命。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喜爱之情。

拿分句式:

1这盆兰花的叶子又细又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青葱的绿叶,在墨绿色叶片的供托下,显得格外翠、鲜亮。那绿叶,好似一掐就会挤出水来,嫩的弱不禁风,嫩的让人不忍触摸,可是那一片片向上的样子,又显得哪磨坚强和有生命力。(观察仔细,联想丰富).

2.我自私地让兰花住进了我的房间,立刻我的房间就像喷了“香水”一般香气扑鼻,再仔细闻闻,还真像妈妈身上的香味。(真情实感,爱花如爱母)

【佳作评点2】 我心爱的宝贝 小书包 钱昱彤

在我八岁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一个小书包作为生日礼物。这个小书包长37厘米,宽32厘米,身穿一件粉红色的“衣裳”再加上那两条“小辫子”显得更加逗人。 小书包上印着一个手握玫瑰的芭比娃娃,棕色的长发披在肩上,脚下开着无数朵不知名的小花,芭比娃娃的身旁站着一只吐着舌头的小狗仔,旁边有几颗粉红的爱心。

在小书包里住着许多“小居民”它们不吵也不闹,安安静静地“躺”在个自地“小房子”里它们天天陪着我上学,放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烦闷极了,就像有猫爪子挠心一般。这时,可爱的芭比娃娃撅着小嘴,好像在批评我,又好像在鼓励我,说:“彤彤,别难过,怎么遇到这么点困难就灰心了?你应该自信,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每当我上课开小差时,小狗仔用那虎视眈眈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在说:“钱昱彤,认真点,不听老师讲课,又会考不出好成绩的,那可要吃竹笋炒肉了。”这时,我会马上回过神来,专心致致地听老师讲课。

小书包给了我自信,它可是我最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名师精评:

本文的小作者先形象地描写了书包的外形,又引领读者观看了里面。这一观察的过程,就是从外往里描写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了书包对我的鞭策作用,文章做到了言之有序。

拿分句式:

1.在小书包里住着许多“小居民”它们不吵也不闹,安安静静地“躺”在个自地“小房子”里它们天天陪着我上学,放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2.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烦闷极了,就像有猫爪子挠心一般。(心理描写,无比精当。)

【佳作评点3】

我心爱的“冰天雪地” 王琳皓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小车迷,每当放假时我就拿出“百宝箱”改装赛车。我的车有“飞天战龙”、“金甲战龙”、“光速战龙”„„让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那辆被我精心改装的赛车“冰天雪地”!

这辆车酷极了!车盖是金属仿真版的,十分逼真,颜色像雪一样白,还“闪闪发光”呢,这也正是“冰天雪地”这个名字的来由。我在“百宝箱”里找来最结实的轻而透明的超宽底盘,装上了镀银搭电片、“密备”马达、“奥迪”齿轮套装、超级回转轴还有极轻耐磨的轮胎,还有让我得意的“双层龙头”和“导向凤尾”这一组“黄金搭档”。“双层龙头”威风凛凛,“导向凤尾”展翅欲飞,使“冰天雪地”在一大箱子赛车中显得“鹤立鸡群”。

看,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比赛,参加比赛的赛车有“飞鹰号”、“飞天战龙”,还有我的“冰天雪地”。随着一声哨响,三辆车出发了,“冰天雪地”和“飞天战龙”遥遥领先,“飞鹰号”在不紧不慢地尾随在后。“冰天雪地”和“飞天战龙”不分上下,只能在弯道上做最后的决战。我的“冰天雪地”在轨道上划了一道优美圆滑的弧线,顺利地甩开了“飞天战龙”,在终点熠熠生光。他们问我的战车拐弯怎么这么灵活,我亲了亲宝贝,自豪地说:“我的‘导向凤尾’独一无二!”

“冰天雪地”,谢谢你让我拥有了“赛车王”的美誉!

名师精评:

1.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小作者对赛车的喜爱之情通过组装赛车、介绍赛车构造、赛车比赛而溢于言表,充满了童趣。

2.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写作语言优美,文中不仅采用了许多成语,更主要的是修辞的成功运用,为作文增添了色彩!

拿分句式:

1.“双层龙头”威风凛凛,“导向凤尾”展翅欲飞,使“冰天雪地”在一大箱子赛车中显得“鹤立鸡群”。( 词汇丰富,语言优美)

2.我的“冰天雪地”在轨道上划了一道优美圆滑的弧线,顺利地甩开了“飞天战龙”,在终点熠熠生光。(观察仔细,描写细致)

【佳作评点4】 我心爱的公主裙 金语嫣

我可喜欢那条漂亮的公主裙了。它全身雪白雪白的,下摆长长的,印着漂亮的小花,镶着粉红色的花边,转起来徐徐展开,圆鼓鼓的。穿上它,我觉得自己真像可爱的白雪公主。

夏天的时候,我喜欢穿上心爱的公主裙,到学校去到处炫耀。每当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就美滋滋的,那时我恨不得每天都穿这条裙子。

有一次,凳子上的一枚小钉子妒忌我的幸福,“偷偷地”把公主裙扯破了。我心痛万分,不敢再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了。一放学,我难过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裙子破了,快帮我补一补吧!”可妈妈一句“没时间”令我失望极了。

不过裙子破了,并不代表它不是我最心爱的东西了,我可不让任何污渍沾染在她身上。终于有一天妈妈帮我缝好了裙子,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快速地旋转起来,裙摆高高飞扬着,这时,我就感觉彷佛置身在在色彩斑斓的花丛中翩翩起舞。

怎么样?听到这里,你也很羡慕我的公主裙吧? 名师精评:

本文的小作者巧妙地选取了描写的侧重点,重点介绍了自己拥有公主裙的骄傲之情和裙子破了的心痛之情,通过两种心情的对比烘托出自己对裙子的喜爱之情,实属高手。

拿分句式:

1、每当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就美滋滋的,那时我恨不得每天都穿这条裙子。(心理描写,真情实意。)

2、终于有一天妈妈帮我缝好了裙子,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快速地旋转起来,裙摆高高飞扬着,这时,我就感觉彷佛置身在在色彩斑斓的花丛中翩翩起舞。(词语活用 恰到好处)

【教材同步链接】

同步链接一:苏教第六册第六单元习作要求:文具是我们亲密的学习伙伴,它们每天都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帮了大家不少忙。这次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喜欢的文具。动笔之前,先想一想它们外观上都有什么特点,再想想它们还有哪些作用。这次习作就是要把你最喜欢的这种文具的外形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范文可参考佳作2

十、续写童话故事 【走进话题】

1、入境:

同学们,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小猴会用这辆自行车干什么呢?童话王国发来邀请书,请咱们去参加续写童话故事比赛。你去不去?如果想去,就骑上自行车跟我出发吧!

2、要求:

主题突出,情节合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3、导航: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与猴子有关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猴子各有个性。《小猴子下山》中的猴子调皮贪心;《猴子捞月》中的猴子聪明善良;《百兽之王》中的猴子善解人意„„刘俊良笔下的猴子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快去采访一下写作小达人刘俊良吧!

刘俊良小档案: 属相:龙

喜欢的颜色:黑色 喜欢的季节:春天

喜欢的运动:溜冰、登山 最感兴趣的事:画画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当主持人

【佳篇有约】

小猴和自行车 刘俊良

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去马路上飙车,自行车蓝白相间,上面印着英文字母,真是酷极了。

半路上,小动物们都向小猴投来羡慕的目光。小猴踩上踏板,轮子迅速向前滚动,马路上的石子到处飞溅。小猴耍酷地微微抬起一只脚放在横档上,一边夸张地咧着嘴,越玩越过瘾。

他一会玩漂移,一会玩花式。路人见了,心急地斥责:“你不要命了!被机车撞了可要出人命的呀!”

小猴把大伙的话当耳边风,依然肆无忌惮地玩着新花样。“嘀嘀!”一辆小轿车开了过来。左边是草丛,右边是小溪。小猴已躲闪不及。

小猴醒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瓶吊针。“醒了!醒了!”随着一声惊叫,一张张焦急而又高兴的脸陆续出现在眼前。原来大伙儿救了他的命。他真是后悔当时不听大伙的劝告。“以后可不能在马路上骑车玩了。”小猴心想,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小猴决定好好报答大家。

一天,小猴骑着车去上学。红灯亮了,小猴停在十字路口。老山羊背着小山羊也站在十字路口,小山羊的左腿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老山羊满头大汗地说:“孩子,以后不要在马路上玩了。你看,爸爸天天送你上学,都快赶不上上班的时间了。”小山羊惭愧地说:“对不起爸爸!”小猴听了,连忙诚恳地对老山羊说:“山羊伯伯,以后让我来接送山羊弟弟吧!您放心,我保证不迟到!”说着把小山羊抱到自行车后座上,直奔小山羊的学校。老山羊感激地望了望小猴的背影,匆匆忙忙地去上班了。

森林里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广场上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小猴屁股蹶得高高的蹲在自行车车把上。“啊,不好!我的头冠落在家里了!”化着艳妆的孔雀焦急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她可是镇上最有名的舞蹈演员,没有头冠怎么表演呢?”猴子两腿一蹬,跳下自行车迎上去。孔雀一见小猴和自行车,两眼发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小猴二话没说就把孔雀扶上车,拼命向孔雀家“飞”去。

孔雀在舞台上跳舞,小猴在台下又是鼓掌又是喝彩。表演结束,孔雀把大家献给她的鲜花恭恭敬敬地献给了小猴。

【教你一招】

小记者:刘俊良同学,你写的《小猴和自行车》情节设置精妙无比,小猴摔伤不是高潮,而是一个小小的序幕,小猴的知恩图报才是文章的亮点。如此巧妙的构思,你是怎么想到的?

刘俊良:平时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童话故事一定不少,我们可以变书本中的童话为心中、口中的童话,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修改、充实、完善,写出另外的新意来。我写的这篇《小猴和自行车》是从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发挥想象,拓展思路的。

小记者:哦,我知道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多观察,把看到的有趣的事,有趣的东西编进童话故事里。这样故事就会写得曲折离奇,有趣味。那么,你是怎么突出主题的?

刘俊良:我想,小猴有了心爱的自行车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炫耀一番。过分的兴奋招来了祸害,是大家救了小猴。小猴又不断地利用自行车这一工具为大家做事来回报大家。这个故事充分突出了世界处处充满爱这一主题。

小记者:谢谢刘俊良同学!听了你的介绍,我相信你一定会写出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来。

【佳作评点1】

调皮的小猴 朱江梁

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

小猴想:“我一定要用这辆自行车干出一番不同凡响的大事业。” 森林公园里,一年一度的自行车大赛快要举行了。森林里的每只动物都允许参加,小猴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从报名那时起,小猴就刻苦练习,没几天,就成了森林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了。

小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自行车大赛。只听大象裁决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赛手们的自行车如同如弦之箭,向前飞驶,小猴以为能轻易获胜,哪知竞速赛中高手如云,它们个个身怀绝技,只见狐狸把腿往后一蹬,自行车腾空而起,还在空中飞进,不一会,便超过了一直占据领先位置的老虎。小猴也不甘示弱,只见它把车龙头往上一举,自行车飞到了空中,720度大旋转之后,要落地时,小猴又把长脚一蹬,自行车又跃了起来,在空中做了一个漂亮的360度旋转,一下子超过了狐狸。后面一段路小猴遥遥领先,要冲线了,小猴一个“鲤鱼跃龙门”,最先冲过了终点。“小猴粉丝团”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花样自行车”开始了,这又是一场激烈之战。哨声吹响了,所有自行车全部飞了起来。小猴使出了一连串高难度的“飞天板”,这是全场最有难度的特技。这一局,小猴不费吹牛之力,获得了胜利。

自行车大赛在“小猴粉丝团”的沸腾中徐徐落幕了。

【名师精评】

自行车大赛中,小猴如此出色的表演,小猴粉丝团如此热烈的反应,现场气氛的浓笔渲染,使我们身临其境。在此老师不得不佩服朱江梁同学的精彩文笔。

【拿分句式】

1、赛手们的自行车如同如弦之箭,向前飞驶,小猴以为能轻易获胜,哪知竞速赛中高手如云,它们个个身怀绝技。(积累丰富,语言凝练)

2、小猴也不甘示弱,只见它把车龙头往上一举,自行车飞到了空中,720度大旋转之后,要落地时,小猴又把长脚一蹬,自行车又跃了起来,在空中做了一个漂亮的360度旋转,一下子超过了狐狸。(细节明显,身临其境)

【佳作评点2】

小猴和自行车 陈波帆

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

小猴想:我一定要让这辆自行车发挥更大的用处,为大家做事。 小猴单脚踩着底座,另一只脚高高扬起,眼睛向四处张望,滑稽极了!突然,一只抱脚呻吟的小山羊进入他的视线,小猴把车开过去,用温柔的声音询问:“小山羊,你这是怎么了?”“我跑步时,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现在还隐隐作痛呢!哎哟„„”小猴听了这些话,二话没说,慢慢地扶起小山羊,让他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然后飞也似的向医院奔去。医生细心地为小山羊敷药,过了一会儿,脚才缓缓地不痛了。小山羊感激地说:“小猴,你真是一个好心人。”小猴自豪地说:“没事儿,这全是自行车的功劳。”说完,拍了拍心爱的自行车。

“站住,快抓住它!”黑猫警长大声喝道。“怎么了?”小猴闻声赶来。黑猫警长义正辞严地说:“大虎抢了兔妈妈的孩子,我们要逮捕他!”小猴立刻把黑猫警长拉上车,便风风火火地追起大虎来。大虎原以为那些笨警察不会追上自己,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了一个多管闲事的小猴,于是,加快速度,风驰电掣般跑着。跑到半路,大虎逐渐体力透支,筋疲力尽,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黑猫警长顺势将大虎拿下,带回公安局绳之以法。

小猴现在仍然在找需要帮助的人,他为自行车积满十万功德。 【名师精评】

本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帮助黑猫警长追大虎的细节描写,语言精练,情节合理,可以看出小作者平时很爱看书和动画片。整个故事赋予小猴、黑猫警长、大虎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完整。“我一定要让这辆自行车发挥更大的用处,为大家做事。”和“小猴现在仍然在找需要帮助的人,他为自行车积满十万功德。”这两句话首尾呼应,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学习。

【拿分句式】

1、黑猫警长义正辞严地说:“大虎抢了兔妈妈的孩子,我们要逮捕他!”(神态描写,符合个性)

2、大虎原以为那些笨警察不会追上自己,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了一个多管闲事的小猴,于是,加快速度,风驰电掣般跑着。(心理逼真,成语活用。)

【佳作评点3】 教训 闻韬

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

“小猴慢点儿骑,小心摔着。”猴妈妈提醒。这不,一大清早小猴又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出去找动物们玩了。“小兔看我的自行车多漂亮!”“松鼠,你看,我的自行车怎么样?”“怎么样„„”小猴又开始夸奖起自行车。“大森林太没劲了,我还是去马路上骑吧!我要让更多人看看我的自行车!”小猴边说边骑上车走了。

“怎么回事?怎么道路两旁人这么多?”大象警官自言自语地说。可不是嘛,道路两旁已经人山人海了。大象警官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小猴在自行车上表演杂技啊!只见它正两手扶着车柄,一会儿倒立,一会儿跳舞。人群更是热闹,有的喊:“加油!加油!”有的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简直变成了“剧场”。

这时一辆汽车飞奔而来。“危险,小猴快躲开!”大家警官扯开大嗓门叫起来。可是道路两旁人群太吵,小猴根本没听见,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大象警官急忙用长鼻子卷起小猴,把它带到了人行道上。但自行车却被汽车撞得粉身碎骨。大象警官抓住时机教育小猴:“你这样做太危险了。刚才差一点就跟你的自行车同归于尽了。”小猴看着自行车伤心地点点头。

从此小猴再也不敢在自行车上表演杂技了。 【名师精评】

这篇小童话充溢着浓浓的孩子气息。小猴有了新自行车到处炫耀。“小兔看我的自行车多漂亮!”“松鼠,你看,我的自行车怎么样?”“大森林太没劲了,我还是去马路上骑吧!我要让更多人看看我的自行车!”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自行车却被汽车撞得粉身碎骨”更是理在其中。小猴调皮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很有教育意义。

【拿分句式】

1、只见它正两手扶着车柄,一会儿倒立,一会儿跳舞。人群更是热闹,有的喊:“加油!加油!”有的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简直变成了“剧场”。(气氛渲染,激情热烈)

2、道路两旁人群太吵,小猴根本没听见,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大象警官急忙用长鼻子卷起小猴,把它带到了人行道上。(情急之下,急中生智)

【佳作评点4】 小猴与自行车 罗嘉宁

生日那天,小猴得到了它日思夜想的礼物——自行车。 他来到公园,只见一位老奶奶在地上伤心地哭着。

“您怎么了?”小猴奇怪地问。老奶奶愁眉苦脸地说:“唉,别提了,早上有个骑车的人,他把我摔了一跤,害得我不能回家了。”小猴一听满脸通红,早晨不就是他撞了老奶奶吗?小猴连忙让老奶奶上车,去了医院。还好,老奶奶没事。他诚恳地说了声对不起,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奶奶,而老奶奶也原谅了他。

小猴一开心,在自行车手舞足蹈跳来跳去,一会儿双脚并用,一会儿单脚跳跃;身体在空中,双手紧紧抓住把柄。突然,前面走来了一只小兔。

小猴惊慌失措,脚一下子踩住了刹车,哎呀呀,差一点儿就撞上去。小兔呢?被这突如其来的车给吓得哇哇大哭,小猴立刻跑上去问:“没伤着吧,小兔娃娃?”

小兔停下哭,说:“不疼,我想去游乐园,可太远怎么办?”小猴眼珠子一转,灵机一动,说:“有了,走,我带你去!”小猴扶着小兔坐上自行车,心里说不出的开心:自行车又派上用场喽!“”

不过一会儿,游乐园到了。小猴见小兔如此开心,骑着车快乐地离开了。他来到草坪上,只见熊哥俩愁眉苦脸地议论着什么。“怎么了,熊哥哥?”小猴问。小熊唉声叹气地回答:“这个大西瓜怎么搬回家呢?”

“我有办法!”

“什么?”熊哥俩惊奇地问。只见小猴把西瓜搬上车,按照地址,顺利地运到了小熊家。两只小熊感激不尽,说:“太谢谢你了,一起吃西瓜吧?”

“不了,我还有事儿呢!”小猴笑哈哈地走了。小猴想:今天我用自行车做了那么多好事,要是能再做一件就太棒了!“

老天爷可真是善解人意,小猴看见了一只迷路的小猪,小猪也坐上它的自行车,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小猴甜甜地笑了,因为他用自行车换来了大家的笑脸! 【名师精评】

调皮的小猴撞了老奶奶,这种间接描写方法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让人非常佩服。结尾“小猴甜甜地笑了,因为他用自行车换来了大家的笑脸!”更是寓意深长,妙笔生花,不愧是点睛之笔。

【拿分句式】

1、小猴一听满脸通红,早晨不就是他撞了老奶奶吗?(间接描写,灵活运用)

2、他诚恳地说了声对不起,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奶奶,而老奶奶也原谅了他。(诚恳道歉,符合情理)

(补上教材同步链接)

十一、介绍家乡的景物(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一组)

【走进话题】

1、入境

家乡宁海,她就在东海旁,在美丽传说中走来的古城。 凝聚着宁海人硬气的方孝孺在这里曾讲过学、国画大师潘天寿笔下的风景都是她、现代作家柔石的“迂腐”也是她赋予,足迹遍布全国“游圣”徐霞客也曾这里开游。

白云、蓝天,青山、碧水,不再是画中描绘,山奇、水秀、涧幽、林茂,更不是画家精心描绘。她们都在宁海这幅大画卷中精藏。

海上的牧场迎来望海茶看归帆,前童老豆腐在拥有十里红妆的新娘喜宴上飘香。白枇杷色如玉,甜如蜜,美名天下扬。

宁海的美好您是想象不出来的,因此请您不要去想象,来,来吧!身临其境,先从文字上来感受一下她的灵、她的情、还有她的秀。

2、要求

这次习作就请你来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通过介绍,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的家乡,说不定因为你的介绍,会使你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不少于300字。

3、导航

海上牧场在你身上体现,那浩瀚的海洋中走出的你,也在浩瀚的书海中不能自拔,洒落笔端的文字更是你心中如泉涌的思绪,充满着水之灵气的孩子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全国三大温泉之一——宁海南溪温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写作小达人刘泽洋同学的写作秘诀吧!先来认识一下小达人刘泽洋。

刘泽洋小档案:

星 座:处女座

我喜欢的颜色:金黄色 我喜欢的季节:秋天 我喜欢的运动:游泳 我喜欢的兴趣:看书、玩电脑游戏

最讨厌的事:不准玩电脑

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科学家 刘泽洋,男,9岁,宁海实验小

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三(7)班学生,有多篇作文发表。

宁海南溪温泉 刘泽洋

宁海是我的家乡,南溪温泉是镶嵌在她北大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走进温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明山南溪温泉”六个大字,这可是郭沫若爷爷的题词哦。十几幢古朴典雅的房子,座落在山谷中,每个房间里都有配套的浴池。

温泉山庄的门口新建了许多露天浴池。听大人们说:“泉水里含有丰富的氟、钾、镁、钠等元素,长期泡澡后能治疗皮肤病,增强免疫力,是全国著名的三大

第16篇:电子商务法二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

(二次审议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

第三章 电子商务合同

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章 电子商务促进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电子商务活动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电子商务活动,适用本法。

法律、行政法规对商品交易或者服务交易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涉及金融类产品和服务、利用信息网络播放音视频节目、网络出版以及互联网文化产品等内容方面的服务,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商品交易或者服务交易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国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条国家平等对待线上线下商务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措施,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第六条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 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商业道德,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义务,承担产品和服务质量责任,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商务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

第八条国务院建立电子商务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处理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国家建立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形成政府有关部门、电子商务行业组织、电子商务经营者、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电子商务市场治理体系。

第九条电子商务行业组织按照本组织章程开展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本行业经营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本法所称电子商务经营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自建网站经营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电子商务经营者。

本法所称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网页空间、虚拟经营场所、交易规则、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独立开展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本法所称平台内电子商务经营者(以下称平台内经营者),是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十一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但是,销售自产农副产品、销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的除外。

第十二条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第十三条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或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

第十四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五条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按照规定出具纸质发票或者电子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主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以及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

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信息或者行政许可信息发生变更,应当及时公示。

第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行终止从事电子商务的,应当提前六十日在主页显著位置公示有关信息。

第十八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假宣传、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按照承诺或者与消费者约定的方式、时限向消费者交付商品或者服务,并承担商品运输中的风险和责任。但是,消费者与电子商务经营者约定另行选择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除外。

第二十条电子商务经营者收集、使用其用户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第二十一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明示用户信息查询、更正、删除以及用户注销的方式和程序,不得对用户信息查询、更正、删除以及用户注销设置不合理条件。

电子商务经营者收到用户信息查询或者更正、删除的申请的,应当在核实身份后及时提供查询或者更正、删除用户信息。用户注销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删除该用户的信息;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保存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有关电子商务数据信息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提供。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的数据信息的安全。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

第二十三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 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更新。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和经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应当办理工商登记的经营者办理工商登记提供便利。

第二十四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发现平台内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存在违反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证其网络安全、稳定运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记录、保存平台上发布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保存时间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明确进入和退出平台、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在其主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的有关信息,并保证经营者和消费者能够便利、完整地阅览和下载。

第二十九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修改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应当在其主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意见,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有关各方能够及时充分表达意见,修改内容应当至少在实施前七日予以公示。

平台内经营者不接受修改内容,要求退出平台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阻止,并按照修改前的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承担相关责任。

第三十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交易价格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

第三十一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依据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对平台内经营者实施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的,应当及时公示。

第三十二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在其平台上开展自营业务的,应当以显著方式区分标记自营业务和平台内经营者开展的业务,不得误导消费者。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其标记为自营业务的商品交易或者服务交易依法承担商品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对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的途径。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评价。但是,消费者使用侮辱性、诽谤性语言或者明显违背事实进行评价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销量、信用高低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显示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第三十五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第三十六条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其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有权向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发出通知,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将该通知转送平台内经营者;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当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知识产权权利人因通知错误给平台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平台内经营者接到前条规定的通知后,可以向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交保证不存在侵权行为的声明。声明应当包括不存在侵权行为的初步证据。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接到声明后,应当及时终止所采取的措施,将该经营者的声明转送发出通知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并告知权利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八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及时公示收到的通知、声明及处理结果。

第三十九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章 电子商务合同

第四十条电子商务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适用本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 电子商务当事人使用自动信息系统订立或者履行合同的行为对使用该系统的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在电子商务中推定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意思表示真实。但是,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当事人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合同成立。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三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清晰、全面、明确地告知用户订立合同的步骤、注意事项、下载方法等事项,并保证用户能够便利、完整地阅览和下载。

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保证用户在提交订单前可以更正输入错误。

第四十四条合同的标的为交付商品并采用快递物流方式交付的,以收货人签收时间为交付时间。合同的标的为提供服务的,以生成的电子或者实物凭证中所载明的时间为交付时间。

合同的标的为在线提供数字产品的,以承担交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将数字产品发送至对方当事人指定的特定系统并且能够检索识别的时间为交付时间。

合同当事人对交付方式、交付时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五条电子商务当事人可以约定采用快递物流方式交付商品。

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为电子商务提供快递物流服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并应当符合承诺的服务规范和时限;在交付商品时,应当提示收货人当面查验,经当面查验无异议的,收货人应当签收。

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在提供快递物流服务的同时,可以接受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委托提供代收货款服务。

第四十六条电子商务当事人可以约定采用电子支付方式支付价款。

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为电子商务提供电子支付服务,应当遵守国家规定,告知用户电子支付服务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相关风险和收费标准等事项,不得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确保电子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跟踪稽核和不可篡改。

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免费提供对账服务以及最近三年的交易记录。

第四十七条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提供电子支付服务不符合国家有关支付安全管理要求,造成用户损失的,应当承担返还资金、补充差额、赔偿应偿利息损失的责任。

第四十八条用户在发出支付指令前,应当核对支付指令所包含的金额、收款人等完整信息。

支付指令发生错误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纠正。造成用户损失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支付错误非自身原因造成的除外。

第四十九条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完成电子支付后,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电子支付服务接受者提供符合约定方式的确认支付信息。

第五十条用户应当妥善保管交易密码、电子签名数据等安全工具。用户发现安全工具遗失、被盗用或者其他未授权交易的,应当及时通知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

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发现支付指令未经授权,或者收到用户支付指令未经授权的通知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对损失扩大部分承担责任。

未经授权的支付造成的损失,由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承担;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未授权支付是因用户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一条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或者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举报机制,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投诉、举报。

第五十三条电子商务争议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

第五十四条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平台内经营者发生争议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第五十五条在电子商务争议处理过程中,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提供原始合同和交易记录。因电子商务经营者丢失、伪造、篡改、销毁、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上述材料,致使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有关机关无法查明事实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可以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制定并公示争议解决规则,根据自愿原则,公平、公正地解决当事人的争议。

第五章 电子商务促进

第五十七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电子商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第五十八条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加强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

第五十九条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支持电子商务与各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十条国家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互联网技术应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第六十一条国家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保护电子商务用户信息,鼓励电子商务数据开发应用,保障电子商务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建立公共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利用公共数据。

第六十二条国家支持依法设立的信用评价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向社会提供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服务。

第六十三条国家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特点的海关、税收、进出境检验检疫、支付结算等管理制度,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各环节便利化水平,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等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服务。

国家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

第六十四条国家进出口管理部门应当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实现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效率。

国家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申报、纳税、检验检疫等环节的电子化。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可以凭电子单证向国家进出口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十五条国家推动建立与不同国家、地区间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流合作,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电子签名、电子身份等国际互认。

国家推动和建立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境电子商务争议解决机制。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未取得相关行政许可从事经营活动,或者销售、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服务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八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期限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一)未在主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信息、行政许可信息的;

(二)未在主页显著位置公示终止电子商务的有关信息的;

(三)未明示用户信息查询、更正、删除以及用户注销的方式和程序,或者对用户信息查询、更正、删除以及用户注销设置不合理条件的。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违反前款规定的平台内经营者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履行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提供电子商务数据信息义务的;

(二)不履行本法第二十三第一款规定的平台内经营者身份核验、登记义务的;

(三)未按照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违法情形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或者未向有关部门报告的;

(四)不履行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保存义务的。

第七十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或者不履行保障网络安全的义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一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主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平台服务协议、交易规则的有关信息的;

(二)修改交易规则未在主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意见,未提前公示修改内容,或者阻止平台内经营者退出的;

(三)未以显著方式区分标记自营业务和平台内经营者开展的经营业务的;

(四)未为消费者提供对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的途径,或者擅自删除消费者的评价的。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对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未显著标明“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二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交易价格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依法采取必要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销售或者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电子商务经营者有本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

第七十六条依法负有电子商务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八条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17篇:双湖网审稿标准

双湖网审稿标准

1、新闻内容抄袭,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新闻稿文字内容大多雷同,相似程度40%以上;

2>引用图片相同;

不同账号出现以下情况,新闻稿内容雷同,追究相关主管单位并影响该单位双湖网来稿月底统计,追加封号2周。

2、新闻稿内容空泛,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内容跟相关单位业务并无太大瓜葛;

2>内容跟相关单位党建工作无关;

3>内容话题与范围,与当前我市详情无关;

以上空话、套话,与退稿处理,月底统计不计入相关单位统计,累计5次,封号1周。

3、新闻稿内容真实性存疑,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没有发生的事情和活动,写出来作为内容;

2>没有参加的人物;一经举报,封号1周。

4、新闻稿内容信息不准确的,胡编乱照等现象,主要是以下几点:

1>人和事对不上号;

2>地点错误;

3>领导职务错误;

出现以上错误,追究相关单位,对以上错误出现3次及以上的,封号1周并双湖网月底来稿统计给予差评,情节严重者相关单位双湖网来稿统计月底直接清0。

5、新闻稿同一账号出现重复投稿的,出现一次,查证属实的,封号一周,达3次以上,封一个月。

6、新闻格式不合规范,主要以下情况:

1>原则上,标题不准出现“”、《》之外的标点;

2>图片太大或者图片打不开;

3>文字段落,排列杂乱无章;

发现以上几种情况,情节轻者,封号1-3以内,多次累犯者,封号1周。

7、连代处理,所辖单位出现上述情况,对相关主管单位,影响到月底该单位主管单位月底统计;主管单位,辖区内出现大面积以上情况的,我们将视情而定,直接追究到该主管单位。

出现以上情况,欢迎各位通讯员相互监督,积极检举,我们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该标准最终解释拨打2277065.

第18篇:编辑审稿的基本原则

编辑审稿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任务

1、编辑审稿的基本原则

编辑审稿的基本原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是审稿时要钻进去,力求读懂读通,认真推敲。“出乎其外”就是审完稿子之后,要从文章中跳出来,从宏观上对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学术价值、逻辑结构、写作格式作出准确的评价。

2、编辑审稿的程序

为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编辑应按照粗览、细读、精改的程序,做好审稿工作。

(1)粗览即粗略地浏览文章,主要看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学术新意,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格式是否符合学报的编排规范。

(2)细读即仔细审读文章,主要看三个关系:第一是看中心观点与标题的关系是否密切。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虽然不等于中心观点,但能反映中心观点,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观点。如果文章的的标题与中心观点的关系不密切或者二者不一致,则说明文题不符,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第二是看文章的中心观点与材料(即为论证说明中心观点而使用的理论、事实、资料、数据等)的关系是否密切。如果材料不充分、不正确、不能围绕中心观点进行论证,则说明论证无力,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第三是看层次与段落的关系是否合理。层次是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次序,段落是小于层次、大于段落、反映文章层次的结构单位。要从论证文章中心观点的角度,看层次是否清楚;要从语言表达和论证的逻辑性(如承上启下、演绎、归纳、转折、递进、因果等)方面去看文章的段落划分是否合理。如果层次不清、段落划分不合理、论证缺乏逻辑性或语病较多,则或需修改或不宜采用。

(3)精改即在前两个程序的基础上,精心修改文章。这是审稿的最后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精改并非由责任编辑完全代作者修改,而是指责任编辑要对文章提出科学、明确、具体的修改意见,供作者修改时参考,而不能对任何文章都使用千篇1律的套话。作者修改后,责任编辑还要认真审读,根据编辑需要,对文章作必要的修改,力争使修改后的文章符合本刊要求。

3、编辑审稿的基本任务

审稿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编辑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编辑审稿的基本任务是把好“四关”:

(1)把好政治关。就是要使自己编发的文章政治观点正确,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路线、方针和政策。

(2)把好学术关。就是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自己编发的文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观点、论证(计算、推导)方法、论证材料、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新意,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应用价值、科研信息价值,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

(3)把好语法修辞关。就是要使自己编发的文章语言规范、准确、通顺,无病句、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

(4)把好写作格式关。就是要使自己编发的文章在写作格式上符合国家的期刊编排规范,无缺错的内容,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文章来源:www.daodoc.com

第19篇:我的催稿信催稿成功,当天收到审稿意见

我的催稿信--催稿成功,当天收到审稿意见

马上快放寒假了,我有一篇论文投英国矿石、冶金、材料协会的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年12月4日投稿的,至今快7个星期。前天,我以“寒假在即”为理由,给主编发邮件催稿,邮件如下:

Dear Editor

Please excuse me for taking some of your time.

I submitted a manuscript entitled “。 。。。” (Ref.No.。。)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out 7 weeks ago.I do not know whether it is a proper time to contact you regarding the review proce.However, I will start a one-month winter holiday from the end of this month.During this period, I will have few opportunities to acce Internet.I wonder whether I can receive the reviewer’s comments before my holiday.If so, I can do some further work regarding the paper during the holida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

Sincerely yours,。。。。。

当天主编回信给我:

Dear Dr 。。,

Your paper was sent to a reviewer on 4th December 2007.I will send him a reminder, and as soon as we receive his report we will be in touch with you.I hope there will not be much further delay before you hear from us.

Kind regards

John W.Martin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主编的来信,是关于审稿意见的:

Dear Dr.。。

We have now received reviewers\' comments on the above submiion.I am pleased to tell you that the work is found to be of interest and is likely to be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to your consideration of some points which have been raised.These are detailed in the comments below.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a revised version of your paper, prepared in the light of these comments, by 23/03/2008.

When resubmitting, please indicate briefly your 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These should appear in a document uploaded separately with the revised manuscript.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work to this journal.

With kind regards

The Editor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个人觉得:以正当的理由,委婉地向主编催稿,对于加快审稿速度,还是可行的。

第20篇: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审稿:广义的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选择并通过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的编辑活动,包括审读、审改和审定等;

狭义:编辑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活动。

作用:通过把关,决定取舍,提高质量,让有益社会的图书面世,防止低劣作品出版,对社会、读者、作者负责,这是石狮选题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工作者担负的最重要的职责,还可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一、审稿制度(2种:1.国家形象出版性质管理的,2.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三审制)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举办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种,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二)三审制的程序

初审-复审-终审。由下到上循序递进,前对后负责并以本审计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对前制约并以本审计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做出评判/补充。如不能解决应增加审次/人数。

(三)三审制的作用

特点:1.就程序言:从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的三审制,从下级到上级的递进,兼具服从和制约 2.就目标言:每一审级的工作重点不同,具备后督察前和不同审级相互补充的特点。 作用:以分级社度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

最大限度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知识不足和责任心不强和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四)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

1.初审:1)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稿件具体内容、体例、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2)对稿件优缺点进行分析,对稿件质量作出评价,对非组稿应对其社效经效进行预估3)以审稿意见形式表明可否采用,是否需退修、外审等;4)报送复审、终审。

(若退修还要提出退修方案)初审者只有对全部稿件进行认真审读,才能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 2.复审:1)通读;2)对初审者意见进行审核判断,表明自己认同、反对或补充、或存疑态度;3)弥补初审者提出的问题,对不合要求的初审可要求其返工,对退修意见表明态度。

3.终审:1)审查稿件政治导向,是否违法/有悖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是否具有学术、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可产生社效经效;2)从本单位出发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出版、毫无特色。

二、外审(本单位无法解决时,将稿件送出本单位以外的专家或有关部门审读)

目的是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图书质量。外审意见只供本社决策者参考,不能作为最终决定。 外审者必须是专业人员。重点解决无法判断的问题。

过程:编辑提出送审报告,经编辑室主任签发提交总编辑室审批。

报告内容包括:原稿和作者基本情况、编辑对原稿看法,需请外审者解决的问题,进行外审的原因、要求,拟请人选、外审费用标准等。

三、稿件质量评价

(一)对内容质量的评价

1.政治性:稿件中的政治立场、观点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高级领导人、外交、民宗等问题;a基本要求:以马毛邓为指导,以科发为统领。。。b不违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方针政策; c不含有《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如危害国家等内容的;d不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

2.思想性:稿件中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有时与政治性相联系。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科学性:稿件反映客观失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警惕伪科学。 4.知识性: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容量与价值。基要:合乎科学。

5.创造性:稿件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特点,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等。6.稳定性: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长时效。(图书)

7.艺术性:稿件对读者产生审美感染力的程度。构思具有创意,语言文字或艺术手法技巧臻于完美。

(二)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

1.结构框架:稿件内容层次安排形式。合理的框架有助于突出主题,方便读者把握。 结构框架合理表现为:

1)各部分遵循一定的逻辑,体现系统结构,概述分述关系明确,有明显的层次安排; 2)不矛盾、不重复,详略有别,又互相呼应。 2.行文格式统一:

1)各级标题采用互有区别的格式标志,同级同标;2)各种注释标志应该一致;

3)图片、公式等标注形式一致并符合规范;4)辞书要求凡相同性质的条目都应该具有统一的模式。 3.表述形式:稿件中对语言文字(符合规范)以及量和单位(符合国家标准)的应用状况。

1)语言角度:a语言角度:语句规范无残缺,表述准确,符合语体;b文字角度:无错别字,对异体繁体字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异形词用推荐词形,对数字用法应符合国家标准。

2)量和单位:不用市制/英制单位,某些公制单位已更换不宜再用,名称/中文符号和目标读者适应。

四、审稿结论和稿件处理

(一)审稿的三种结论1.接受出版,2.退修(作出结论并提出修改意见),3.退稿。

(二)作出审稿结论的方式

1.作者及稿件的基本情况:作者简介、稿件来源、交稿时间,稿件篇幅、审读基本过程;2.稿件主要内容:主题/内容概要/形式特点;3.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 4.审读时的疑点/难点;5.对拟退修的稿件,还应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三)通知作者

1.对接受出版的,告诉作者,征询对合同要款的意见;2.对退修的,退还原稿,附上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分全局的(观点、见解、重要史料结构体例表现形式等)和局部的(个别提法、出入等)3.退稿。稿件退还,原始载体退还,约稿的要妥善处理好相应事宜。

五、签订出版合同 1.内容包括:

1)双方名称、住所、联系方式,签约日期,作品名称;2)作者享有著作权保证;

3)出版权是否专有、改权利所设计的文种、期限、出版发行地域;4)作者审读校样的责任; 5)出版者向作者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量和期限;6)出版权可否转授和转授后的利益分配; 7)作者是否授予电子版本出版权、网络传播权、翻译权修改权等权利;8)图书重印再版报酬; 9)赠送办法和作者优惠构书条件;10)违约责任;11)纠纷解决方式约定(仲裁机关);12)其他.2.如何签订:

1)由责任编辑代表出版单位与作者协商后起草;2)双方认可;3)出版法定代表人签署; 4)签订。也可以先签一个意向性约稿谢谢,审稿被接受后再签正式出版合同。

编辑加工整理与审定发稿

编辑加工整理: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再次从各方面进行审核并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

一、原则1.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2.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3.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二、内容:1.消灭差错,2.润饰提高,3.规范统一,

4.其他:1)核对引文,2)查对资料,3)校订译文,4)推敲标题,5)撰写规范辅文

三、审定发稿

(一)稿件送审:

1.责编应将加工完的稿件逐级报送,填加工记录单,表明是否达到出版要求,签名;

2.复审者审阅编加整理是否达到消灭差错等要求,如达到,可提交终审,否则帮助责编修正,签名;3.终审者对稿件最后审阅,着重于政治把关,表明是否发稿,作出决断,签名。

(二)稿件整理:1.复查稿件,2.清稿誊抄,3.检点稿件,4编排次序。

(三)稿件发出:责编办理手续、填写相应格式文件(装帧设计单、发稿单CIP,征订单),并将之与审稿意见、编辑加工整理记录一起发出。

《审稿意见范文.doc》
审稿意见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