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文范文

2022-07-0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模具论文

模具CAD/CAM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现状 模具CAD/CAM是在模具CAD和模具CAM分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计算机技术在模具生产中综合应用的一个新的飞跃。模具CAD/CAM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的关键技术,是一项高科技、高效益的系统工种。它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使工种技术人员能借助于计算机对产品、模具结构、成形工艺、数控加工及成本等进行设计和优化。模具CAD/CAE在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硬件水平的进一步完善,为模具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水平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最优选择。

一、模具CAD/CAM发展概况

模具CAD/CAM的发展状况符合通用CAD/CAM 软件的发展进程。目前通用

CAD/CAM 软件的发展现状如下:CAD技术经历了二维平面图形设计,交互式图形设计、三维线框模型设计、三维实体造型设计、自由曲面造型设计、参数化设计、特征造型设计等发展过程。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先进技术,如变量化技术、虚拟产品建模技术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化(intelligent)、协同化(collaborative )、集成化(integrated)成为技术新的发展特点,使CAD技术得以更广泛的应用,发展成为支持协同设计、异地设计和信息共享的网络CAD。

二、模具CAD/CAM的特点

一个稳定的、可以满足实际生产设计需要的模具CAD/CAM系统应该具备下列特点:(l)模具CAD/CAM系统必须具备描述物体几何形状的能力。模具设计中因为模具的工作部分(如拉深模、锻模和注射模的型腔)是根据产品零件的形状设计的。所以无论设计什么类型的模具,开始阶段必须提供产品零件的几何形状。否则,就无法输人关于产品零件的几何信息,设计程序便无法运行。另外,为了编制NC加工程序,计算刀具轨迹,也需要建立模具零件的几何模型。因此,几何造型是模具CAD/CAM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标准化是实现模具CAD的必要条件。模具设计一般不具有唯一性。为了便于实现模具CAD,减少数据的存储量,在建立模具CAD系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标准化问题,包括设计准则的标准化、模具零件和模具结构的标准化。有了标准化的模具结构,在设计模具时可以选用典型的模具组合,调用标准模具零件,需要设计的只是少数工作零件。

(3)设计准则的处理是模具CAD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工设计模具所依据的设计准则大部分是以数表和线图形式给出的。

三、模具CAD/CAM的优势

计算机与设计人员交互作用,有利于发挥人机各自的特长,使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更加合理化。系统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有助于某些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的优化。

(1) CAD/CAM可以节省时间,提高生产率。设计计算和图样绘制的自动化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CAD与CAM的一体化可显著缩短从设计到制造的周期。

(2) CAD/CAM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自动绘图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优化设计带来了原材料的节省,例如,冲压件的毛坯优化排样可使材料利用率提高5%―7%。采用CAM可加工传统方法难以加工的复杂模具型面,可减少模具的加工和调试工时,使制造成本降低。CAD/CAM的经济效益有些可以估算、有些则难以估算。由于采用CAD/CAM术,生产准备时间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CAE/CAM技术将技术人员从繁冗的计算、绘图和NC编程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从事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4) 随着塑性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提高,模具CAD/CAM/CAE一体化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模具的可靠性,减少直至不需要试模修模过程,提高模具设计、制造的一次成功率。

四、模具行业采用模具CAD/CAM技术的原因

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不能适应工业产品迅速更新换代和提高质量的要求。因此国内外企业纷纷采用模具CAD/CAM技术。模具行业采用模具CAD/CAM技术的主要理由是:

(1) 利用几何造型技术获得的几何模型可供后续的设计分析和数控编程等方面使用。

(2) 可以缩短新产品的试制周期,例如在汽车工业中,可缩短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3) 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如汽车车身表面等形状,需要利用计算机准备数据和完成随后的制造工作。

(4) 模具制造厂和用户对CAD/CAM的需要增加。例如,利用磁盘进行数据传送,用户要求模具制造单位能够交换信息和处理这些数据。

(5) 模具加工设备的效率不断提高,需要计算机辅助处理数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6) 在企业中建立联系各个部门的信息处理系统。

五、模具CAD/CAM技术在模典行业的应用现状

模具 CAD/CAM技术发展很快。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在冲模、锻模、挤压模、注射模和压铸模等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CAD/CAM系统。采用CAD/CAM技术是模具技术、生产革新化的措施,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目前我国模具行业应用的模具CAD/CAM软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机械行业内通用的的CAD/CAM,如前面介绍的Unigraphics(UG)、SOLIDEDGE、AutoCAD、SolidWorks、Pro/Engneer等。二是专门针对模具行业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如:上海交大模具CAD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冷冲模CAD系统等。

(1) 国外模具CAD/CAM技术的应用现状

工业发达国家较大的模具生产厂家在CAD/CAM上进行了较大的投资,正大力开发这一技术。目前,应用CAD/CAM技术较普遍的为美、日、德等国。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1965 年将数控用于模具加工。20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覆盖件冲模

CAD/CAM系统。该系统包括设计覆盖件的NTDFB和CADEIT软件和加工凸、凹模的TINCA软件。利用三坐标测量仪测量粘土模型,并将数据送人计算机。将所得图形经平滑处理后,再把这些数据用于覆盖件设计、冲模的设计与制造。该系统有较强的三维图形功能,可在屏幕上反复修改曲面形状,使工件在冲压成形时不致产生工艺缺陷,从而保证了模具和工件的质量。模具型面的模型保存在数据库中,TINCA软件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模具型面的数控加工。

(2) 国内模具CAD/CAM技术的应用现状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内的模具生产中,CAD/CAM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模具行业已引进相当数量的国外CAD/CAE系统, 如: Unigraphics(UG)、SOLIDEDGE、AutoCAD、SolidWorks、Pro/Engineer等。并配置了运行速度快、性能高的计算机。但是对于国内一些大型模具企业,它们的CAD/CAM应用状况多停留在从国外购买先进的CAD/CAM系统和设备,但在其上进行的二次开发较少,资源利用率低;对于国内一些中小型模具企业,它们的CAD/CAM应用很少,有些仅停留在以计算机代替画板绘图。所以有必要改善国内模具企业的CAD/CAM应用状况,使它们真正做到快速、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并使制造的模具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即达到敏捷制造的目的。

六、我国模具CAD/CAM软件自主开发和二次开发情况

我国模具CAD/CAE的开发开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发展也很迅速。在微机平台上开发CAD/CAM软件方面我国与国外起点差不多,都是使用Visual C++,OpenGL等工具进行软件开发,国内许多高校、软件公司和企业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先进的,有自己特色,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CAD/CAE软件或模块,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得到了推广和使用。国内开发适合模具行业的CAD/CAM软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在现有CAD/CAM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开发拥有自主版权的CAD/CAM系统。

(1) 基于现有模具CAD/CAM平台二次开发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1997推出了HSC2.0注射模CAD/CAE/CAM集成系统,HSC2.0系统以AUTOCAD 软件包为图形支撑平台,包括模具结构设计子系统,结构及工艺参数计算较核子系统,塑料流动、冷却等子系统等。合肥工业大学基于AUTOCAD与MDT的三维参数化注射模系统IPMCADV4.0。

(2) 自行开发的拥有自主版权的模其CAD/CAM系统

由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的三维电子图板和CAXA―ME制造工程师2000,能进行3D零件设计与NC加工,其特点是基于3D参数化的特征设计,实现了实体、曲面和NC加工的协调与统一。上海交通大学中模公司开发的金属塑性成型三维有限元仿真系统,其刚(粘)塑性有限元分析器和动态边界处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吉林金网格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所开发的冲压模具CAD/CAE/CAM一体化系统。浙江大天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系统GS一CAD98。金银花(Lonicera)系统是由广州红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STEP标准的CAD/CAM系统。开目CAD是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版权的基于微机平台的CAD和图纸管理软件。中科院凯思软件集团及北京凯思博宏应用工程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版权的PICAD系统及系列软件。这些软件已经在许多模具行业中的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七、我国模具CAD/CAM软件应用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几年来,我 国CAD/CAM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内已初步形成了CAD/CAM 商品化软件市场。在CAD/CAM软件应用与开发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l) 不少的企业对CAD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绘图阶段,缺乏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指导,从而使CAD产生的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 CAD/CAM软件应用人员层次不齐,不能让CAD软件得到的高效率应用。

(3) 在引进模具CAD/CAM技术时存在着盲目性倾向,许多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各种CAD/CAM软件的特点,购买回来的CAD/CAM软件不能完全适用于本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

(4) 引进的模具CAD/CAE系统的二次开发跟不上,致使引进软件的效率不能完全发挥。

(5) 国内模具CAD/CAM技术水平还处于高技术集成和向产业化、商品化过渡的时期,自主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商品化程度不够高,功能和稳定方面与国外先进软件还有很大差距。

(6) 我国CAD技术开发创新少、仿制多。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只仿制就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我国二维CAD到目前研制的三维CAD都存在这一问题。

(7) 我国CAD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和算法的研究。CAD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

术,涉及面广而复杂,技术变化快,竞争激烈。

(8) 信息集成技术落后。信息技术的广泛集成是以产品数据管理(PDM)和过程管理(PM)为基础,实现CAD/CAPP/CAM和ERP的有机集成,在并行工程中PDM也是重要的基础。因此,这类基础性软件也被国外的系统占领了市场。而我们的CAD/CAPP/CAM集成技术又是建立在国外基础系统上。

八、结论

在模具CAD/CAM的应用方面,我国模具CAD/CAM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模具CAD/CA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

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模具行业使用CAD/CAM技术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模具

CAD/CAM技术水平还处于高技术集成和向产业化商品化过渡的时期,自主开发的模具CAD/CAM软件的开发水平、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都不如发达国家。软件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软件尚有一些差距。

推荐第2篇:模具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全省(或市)统一鉴定

工具钳工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凹形零件的模具制造

姓 名: xxxxx 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所在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凹形零件的模具制造

姓名 xx

单位 xxxxxxxxxxxxxxx

摘 要:实践证实了靠拉紧毛坯,与模具不接触冲压凹形零件并形成平斜面的可能性。凹形零件的斜面的平面度是靠拉伸来保证的。制作该加工工艺过程的模具结构。有活动凸模的模具要安装在具有大功率的压力机上以夹紧毛坯。 引言

本文中的模具是学校在暑假期间组织的一次下厂实习,我在学校老师及车间老师傅的帮助与指导下,共同参与并设计制造了这副模具。在设计制造弯曲模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弯曲角度的大小,坯料的表面质量和断面质量等。由于弯曲会产生回弹现象,所以在弯曲时常采用二次弯曲或多次弯曲,也可以在凹模和凸模上设计成带有加强筋的形式来克服回弹现象。下面这个种零件属于尺寸不大的板料型材,截面属于“凹”形的零件(图1),在专用模具内可采用1次或者2次冲压制造的。同样可采用通用模具按照单元冲压,但是,采用这种冲压方法时平面段3应要足够宽。在制造这种专用模具的凸模和凹模时,应要从材料的理论厚度着手作为出发点,并配合工作表面。模具在闭合位置,模具应对零件的平面段进行校正,并避免对毛坯在自由弯曲时的不良影响。毛坯厚度的实际值可能有所出入。差值不能太大,因此要进行校正的不是所有的平面段。

例如,对于具有高精度要求的薄板型的材料零件,其零件的厚度h0=2mm的公差δ为±0.20 mm。用理理论厚度的配合工作表面的模具来校正厚度为h=2.20mm的毛坯时,在斜平面2段上的凹模与凸模之间的间隙:为2.20mm,而在平面1段和平面3段上当抗拉强度σ=30 时Z=2.4mm。若h是在平面2段上。

【 采用校正性弯曲时,回弹较自由弯曲时减小。校正性弯曲时,回弹后弯曲部分总是使弯曲角变大(回弹角为正值),而直边部分则向相反方向弯曲,使弯曲角变小(回弹角为负值)。当r/h很大时,弯角部分的回弹大,总的回弹角是正值。而当r/h小于某一数值时,直边部分的回弹值大于弯曲部分的回弹,则总的回弹角是负值。当 r/h等于某数值时,两部分的回弹角相抵消,总的回弹角等于零,但并不表示没有回弹。】如果校正作用的不均匀,那么校正作用的负面将会反映在零件的表面精度上,这是一般加工工艺的缺点之一。一般加工工艺的缺点还有模具制造和设备使用成本的费用较大,因为该设备的压力机的冲压力的负荷特征所产生的功率太大。

本文尝试了另一种加工工艺的方案,它是根据模具拉弯毛坯的原理来设计并制造的。

一 对于本方案所受应力的分析 分析本方案所受应力的情况表示,当零件毛坯在模具上的边缘所受的压力值,当r/h值≈1时达到与材料屈服应力值σs相近似的值。由此可知,毛坯在弯曲平面段上的抗拉伸能力明显较弱。相反由于弯曲的影响而引起这些平面段的硬化,且较其它平面段的硬化时间产生得快。根据r/h值的大小,这是所占优势的所有的因素之一。 在进行确定凹模和凸模的允许的圆角半径最小值时,应要从下列的条件入手,能够在即不与模具相接触的状态下要使毛坯段进入塑性拉伸阶段时应该是在所受接触冲压力的毛坯段材料的最大的承载能力要失消之前。所得的圆角半径最小值要比一般零件材料弯曲时大将近50%,对于低碳钢材料,允许的圆角半径最小值不能超过该材料的厚度值。在试冲该零件的试样时零件斜壁的极限角度近45°角,这是如图2中所示的试冲冲压零件型材所证实的理论结果。

在对零件斜平面段的母线的直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如果存在偏差,但是其偏差又没有超过该零件毛坯材料的厚度公差时。这时,该零件斜平面段的母线的拉伸变形只能在11%的范围内,零件的被拉伸的平面段沿着宽度方向上的延伸,即在该零件型材的长度方向上小于2.5mm。

为了能够获得弯曲角度α

二 模具的结构

制作了带有活动凹模块的模具结构,并且模具要安装在设备具有功率大的压力机上,以便于用来对毛坯的边缘夹紧,如图3所示。

1.反楔块 2.导向槽 3.凹模块 4.压板 5.挡块 6.导向槽 7.轴颈 8.顶杆 9.楔块 10.圆柱销

11.毛坯 12.凸模

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先将零件毛坯11安装在凸模12和压板4上。其次将压板4安装在活动板的导向槽6内。当上模板向下运行时,装在其导向槽2内的凹模块3将零件毛坯的边缘压紧在压板4上,并随着压力机的滑块移动而移动,那么这个时候就克服了缓冲器顶杆8的反作用力。零件毛坯便围绕着模具的边缘开始弯曲,在零件毛坯组织内将产生拉力,并使的凹模块3和压板4垂直于压力机滑块行程的方向而移动。当零件毛坯的弯曲角σ达到所需要的值时,那么压板4和楔块9将开始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相接触的平面同样有等于σ的倾斜角,因此,进而压板4的合成移动方向将沿着弯曲零件的壁而移动。由凹模块3和压板4间的摩擦力夹住零件毛坯的边缘与压板4一起移动。

当压力机滑块处于回程时,成形零件与凹模块3和压板4一起向上运动。压板4便会停留在凸模12的水平面上,而凹模块3将继续与上模板一起向上运动。这时安装在上模板上的反楔块1便会与压板4的轴颈7相互起作用,并且将压板4和与其圆柱销10相联的凹模块3退到挡块5所限制的位置。

三 冲压弯曲时应注意的事项

(1)开始操作前,必须认真检查防护装置是否完好,离合器制动装置是否灵活和安全可靠;应把工作台上的一切不必要的物件清理干净,以防工作时落到脚踏开关上,造成冲床突然启动而发生事故。

(2)送料时不得用手送料,应该用专用工具。装卸工件时,脚应离开脚踏开关。

(3)模具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空转或者试冲,检验上、下模位置的正确性以及卸料、打料及顶料装置是否灵活、可靠,并装上全部安全防护装置,直至完全符合要求才可使用。

四 结束语

证实了不校正斜面制造凹形零件的可能性。斜面的平面度是靠拉伸且不与模具接触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唐监怀主编: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2005 (2)唐监怀主编:机械工程材料,2005 (3)郭铁良主编.模具制造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唐监怀副主编.模具制造综合技能训练.2009 (5)王明哲主编.模具钳工技术与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推荐第3篇:冲压模具论文

引言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投入市场的迟早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模具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生产工具,模具开发周期占整个产品开发周期的主要部分。因此客户对模具开发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不少客户把模具的交货期放在第一位置,然后才是质量和价格。因此,如何在保证质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缩短模具开发周期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模具开发周期包括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试模等阶段。所阶段出现的问题都会对整个开发周期都有直接的影响,但有些因素的作用是根本的、全局性的。笔者认为,人的因素及设计质量就是这样的因素。因此科龙模具厂采取了项目管理、并行工程及模块化设计等管理上及技术上的措施,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并改善设计质量,最终目的是在保证质量、成本目标的前提下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1模具开发的项目管理实施方法

项目管理是一种为了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既定的项目,通过一定的方式合理地组织有关人员,并有效地管理项目中的所有资源(人员、设备等)与数据,控制项目进度的系统管理方法。

模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约束关系,并且每套模具的开发涉及到较多种岗位、多种设备。因此需要有负责人保证所需生产资源在模具开发过程中能及时到位,因此需要实施项目负责制。另外,项目负责制的实施还便于个人工作考核,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模具厂有冲模工程部与塑模工程部。冲模工程部管辖四个项目组,塑模工程部为三个。模具任务分配方式以竞标为主,必要时协商分配。每个项目组设有一个项目经理、约两个设计员、四个工艺师和四个左右的钳工,工艺师包括模具制造工艺与数据编程人员。而其它的各种生产设备及操作员的调度由生产部的调度员统筹安排。如果项目组之间有资源需求的冲突而调度员不能解决时由厂领导仲裁。

厂内员工可通过竞职方式担任项目经理,选拔项目经理有三项标准:(1)了解模具开发的所有工序内容;(2)熟悉模具开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3)有较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善于管理和用人。

项目管理的内容之一就是要确定项目经理应担负的职责。本厂项目经理的职责有:(1)负责组织项目组在厂内竞标、承接新项目;(2)负责与客户交涉,包括确定产品细节、接受客户修改产品设计的要求、反映需要与客户协商才能解决的问题;(3)检查产品的工艺性,如果产品工艺性存在问题,则向客户反馈;(4)制定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5)负责对承接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进度跟踪及内外协调工作;(6)负责完成组内评审及对重大方案、特殊结构、特殊用途的模具的会审;(7)负责组内成员的工作分配、培训及考核;(8)对组内成员的过失行为负责;(9)负责在组内开展 “四新”技术的应用与技术攻关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等各项工作;(10)及时解决新模具在维修期内的各项整改及维修。

厂领导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质量与成本考核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考核项目组内员工,使责、权、利落实到每一位员工,有效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并显著减少以前反复出现的问题。

2 模具开发的并行工程实施方案

并行工程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实施并行工程有助于提高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多个环节的质量。并行工程的核心是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DFMA)[1]。在模具开发中实施并行工程就是要进行产品及模具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检查。

笔者为模具厂提出并实施了如图1所示并行工程实施方案。IMAN是基于统一数据库的PDM系统,基于IMAN集成各种CAX及DFX工具,并利用IMAN的工作流模型实现了设计过程的集成。基于统一的产品三维特征模型,设计员利用CAD工具进行模具设计;工艺师利用CAM功能进行数控编程及CAPP进行工艺设计;审核者利用CAE功能进行冲压或注射成型过程模拟,利用DFX工具进行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分析。以上工作可以几乎同时进行,而且保证了产品及模具的相关尺寸的统一与安全。这就使审查时重点检查模具的方案和结构。基于统一数据库,各种职能的人可以看到感兴趣的某侧面的信息。

DFMA工具的开发是并行工程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以往的DFMA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中[2],DFMA工具被动地对CAD输出的产品特征进行评价,而不能在CAD系统产生具体产品特征前即在概念设计阶段加以指导,使CAD系统要经过多次设计―检查―再设计循环才能求得满意解。为此科龙模具厂开发了集成CAD系统的DFMA工具。DFMA的工作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DFMA输出概念设计方案到CAD,这个方案具有最少的零件数量;第二阶段是,而CAD系统输出设计特征模型,经过特征映射后将制造特征模型输入到DFMA工具进行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分析。通过这种途径使DFMA知识库得到尽早利用,为缺乏知识的CAD系统把握方向。

通过对产品与模具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的检查,就从源头消除了后续工序可能遇到的困难,大大减少出现缺陷和返工的可能性。

3 模具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

缩短设计周期并提高设计质量是缩短整个模具开发周期的关键之一。模块化设计就是利用产品零部件在结构及功能上的相似性,而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与组合化。大量实践表明,模块化设计能有效减少产品设计时间并提高设计质量。因此本文探索在模具设计中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

3.1模具模块化设计的特点

模具的零部件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有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条件,但目前模具设计中应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研究报道还很少见。与其它种类的机械产品相比,模具的模块化有几项明显特点。

3.1.1模具零件的空间交错问题

模具零件在三维空间上相互交错,因此难于保证模块组合后没有发生空间干涉;难于清晰地进行模块划分。

笔者采取以下办法来克服这个问题:(1)利用Pro/E(或UGII等三维软件)的虚拟装配功能检测干涉;(2)按结构与功能划分相结合。模块划分就是部件划分并抽取共性过程。结构相对独立的部件按结构进行划分,设计出所谓的结构模块;而在空间上离散或结构变化大的部件则按功能划分,设计出所谓的功能模块。这样划分并进行相应的程序开发后,结构模块的结构可由结构参数为主,功能参数为辅简单求得;而对于功能模块,可由功能参数为主,结构参数为辅出发进行推理,在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中做出抉择。

3.1.2 凸凹模及某些零部件外形无法预见

某些模具零件(如凸凹模)的形状和尺寸由产品决定因而无法在模块设计时预见到,所以只能按常见形状设计模块(如圆形或矩形的冲头),适用面窄;某些模具零件(如冲压模的工件定位零件)虽然互相配合执行某一功能,但它们的空间布置难寻规律与共性,因此即使按功能划分也不能产生模块。

笔者认为,模块化是部件级的标准化,而零件标准化可视为零件级的模块化。两个级别上的标准化是互相配合的。因此,要开发零件库并纳入模块库,以弥补模块覆盖不全的缺憾。当零件必须逐个构造时,一个齐全的便于使用的零件库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3.1.3 模具类型与结构变化多

模具可有不同的工序性质,如落料、冲孔等;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简单模、连续模等;还有不同的结构形式,种类极其繁多。因此,必须找到适当途径,使较少的模块能组合出多种多样模具。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方法:(1)在Pro/E(或UGII等三维软件)的参数化设计功能及用户自定义特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使模块具有较大“可塑性”,能根据不同的输入参数可产生较大的结构变化;(2)分层次设计模块。用户可调用任一层次上的模块,达到了灵活与效率两个目标。使用小模块有灵活多变的优点,但效率低,使用大模块则相反。

3.2 模具模块化设计的实施

为了实施模块化设计,并证明以上方法的可行性,笔者基于Pro/E二次开发,开发出一套模具模块化CAD系统。系统分两大部分:模块库与模块库管理系统。

3.2.1 模块库的建立

模块库的建立有三个步骤:模块划分、构造特征模型和用户自定义特征的生成。标准零件是模块的特例,存在于模块库中。标准零件的定义只需进行后两步骤。

模块划分是模块化设计的第一步。模块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模块化系统的功能、性能和成本[3]。每一类产品的模块划分都必须经过技术调研并反复论证才能得出划分结果。 对于模具而言,功能模块与结构模块是互相包容的。结构模块的在局部范围内可有较大的结构变化,因而它可以包含功能模块;而功能模块的局部结构可能较固定,因而它可以包含结构模块。

模块设计完成后,在Pro/E的零件/装配(Part/Aembly)空间中手工建构所需模块的特征模型,运用Pro/E的用户自定义特征功能,定义模块的两项可变参数:可变尺寸与装配关系,形成用户自定义特征(User-Defined Features,UDFs)。生成用户自定义特征文件(以gph为后缀的文件)后按分组技术取名存储,即完成模块库的建立。

3.2.2 模块库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通过两次推理,结构选择推理与模块的自动建模,实现模块的确定。第一次推理得到模块的大致结构,第二次推理最终确定模块的所有参数。通过这种途径实现模块“可塑性”目标。

在结构选择推理中,系统接受用户输入的模块名称、模块的功能参数和结构参数,进行推理,在模块库中求得适用模块的名称。如果不满意该结果,用户可指定模块名称。在这一步所得到的模块仍是不确定的,它缺少尺寸参数、精度、材料特征及装配关系的定义。

在自动建模推理中,系统利用输入的尺寸参数、精度特征、材料特征与装配关系定义,驱动用户自定义特征模型,动态地、自动地将模块特征模型构造出来并自动装配。自动建模函数运用C语言与Pro/E的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开发而成。UDFs的生成方法及参数驱动实现自动建模的程序见参考文献[4]。

通过模块的调用可迅速完成模具设计。这个系统在本厂应用后了模具设计周期明显缩短。由于在模块设计时认真考虑了模块的质量,因而对模具的质量起基础保证作用。模块库中存放的是相互独立的UDFs文件,因此本系统具有可扩充性。

4 总结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科龙集团某一新品种空调的模具从设计到验收只需三个月就完成了,按可比工作量计算,开发周期比以前缩短了约1/4,而且模具质量和成本都有所改善,明显增强企业竞争力。

推荐第4篇:模具钳工论文

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

摘要 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械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

关键词 冲压模具设计 机械运动 控制 灵活运用

1.引言

本论文是以冲压工艺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冲压工艺基本运动的分析,提出了对冲压模具设计的要求。首先阐述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然后逐项分析了冲裁、弯曲、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机理,指出模具设计中应着重控制到的内容,并介绍了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实例。最后总结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工艺运动分析的方法,并强调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的重要意义。

2.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

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

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 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机械运动,以达到产品的要求。

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3.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

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

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

有些冲孔模具的冲孔数量很多,需要很大冲压力,对冲压生产不利,甚至无足够吨位的冲床,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不同长度的2~4批冲头,在冲压时让冲孔运动分时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小冲裁力。

对那些在弯曲面上有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例如对侧弯曲上两孔的同心度等)的冲压件,如果先冲孔再弯曲是很难达到孔位要求的,必须设计斜楔结构,在弯曲后再冲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冲孔运动可以达到目的。对那些翻边、拉深高度要求较严需要做修边工序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

4.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

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

5.拉深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体积成形,然后凸、凹模分开,凹模滑块把工件推出,完成拉深运动。

卸料板和滑块的运动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拉深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拉深件容易起皱,甚至裂开;其次应确保凹模滑块压力足够,以保证拉深件底面的平面度。

拉深复合模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达到多工序组合的目的。例如典型的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

另外,有些装饰品和曰用品的拉深件需要有卷边(或滚边)工序,模具设计中也用到了滚轴结构,所以在卷边过程中滚动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擦伤工件表面。

对那些需要在马达中旋转的拉深结构件,切边的高度、跳动度等要求相当高,需要在模具中设计特别的旋切结构,利用旋转(切)运动修边,不仅能保证切边的尺寸精度高,甚至切边的毛刺及冲切纹路亦相当美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旋切结构在实际设计改良后,已经非常易于模具加工制作,并且已运用于连续拉深模具当中。

6.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连续模具中常常同时包括了冲裁、弯曲和拉深等冲压工艺,因而其冲压过程中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对连续模具中运动的控制,应分成各基本工艺分别进行控制。

通常连续模具要求不断加快冲压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形状较复杂、较特别的冲压件,其冲压运动较费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可以分解成效率较高的冲压运动。例如,工程膨胀螺钉圆筒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即可将其圆筒成型运动分解为两侧90度圆弧弯曲~中间60度圆弧弯曲~整体抱圆~圆度校正四个工序,不仅提高效率,亦能保证冲压件圆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模具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牵涉到送料机、吹风装置等,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冲床、模具、送料机和吹风装置的运动在时间上配合好,连续模具才能真正顺利生产。

7.结束语

尽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原理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卸料板(或滑块)的运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实际上,在模具设计当中,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应当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产品工艺作好运动分析,再据此作进一步的设计。

在对产品工艺运动作分析时,应主要考虑其必要性、时间性、可行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必要性是指运用基本运动原理判断需要那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时间性是指所需各项运动的先后顺序;可行性是指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所需运动;创造性是指在前述运动无法被实现或运动无法完全实现产品工艺的情况下,要善于大胆采用新方法去努力实现产品工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对机械运动的灵活运用。

冲压过程存在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而各种机械运动对冲压工艺实现与冲压件品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5篇:模具论文中英文对照

General all-steel punching die’s punching accuracy

Accuracy of panel punching part is display the pre accuracy of the die exactly.But the accuracy of any punching parts’ linear dimension and positional accuracy almost depend on the blanking and blanking accuracy,.So that the compound mould of compound punching’s accuracy, is typicalne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majority.Analyse of the die’s accuracy

For the analyse of pracyicable inaccuracy during production of dies to inactivation, we could get the tendency when it is augmentation in most time.From this we could analyse the elements.When the new punch dies pt into production to the first cutter grinding, the inaccuracy produced called initial error; if the die grinding more than twenty times, until it’s discard, the inaccuracy called conventional error; and before the dies discard, the largest error of the last batch permit, called limiting error.at job site, the evidence to confirm life of sharpening is the higher of the blanking, punched hole or punched parts.Because all finished parts had been blanked ,so it is especially for the compound dies.Therefore, the analyse of burr and measureme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hen do them as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or checked with >.The initial error usually is the minimal through the whole life of die.Its magnitude depend on the accuracy of manufacture, quality, measure of the punching part, thickne of panel, magnitude of gap and degree of homogeneity.The accuracy of manufacture depend on the manufacture proce.For the 1 mm thicked compound punching part made in medium ste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productive practice all prove that the burr of dies which produced by spark cutting are higher 25%~~30% than produced by grinder ,NC or CNC.The reason is that not only the latter have more exact machining accuracy but also the value of roughne Ra is le one order than the formmer, it can be reached 0.025μm.Therefore, the die’s initial blanked accuracy depends on the accuracy of manufacture, quality and so on.

The normal error of the punch die is the practicable error when the fist cutter grinding and the last cutter grinding before the die produce the last qualified product.As the increase of cutter grinding, caused the measure the nature wear of the dies are gradual increasing, the error of punching part increase also, so the parts are blew proof.And the die will be unused.The hole on the part and inner because the measure of wear will be small and small gradually, and its outside form will be lager in the same reason.Therefore, the hole and inner form in the part will be made mould according to one-way positive deviation or nearly equal to the limit max measure.In like manner, the punching part’s appearance will be made mould according to one-way negative deviation or nearly equal to limit mini measure.For this will be broaden the normal error, and the cutter grinding times will be increased, the life will be long.

The limit error in punching parts are the max dimension error which practicable allowed in the parts with limit error.This kind of parts usually are the last qualified products before the die discard.For the all claes of dies, if we analyse the fluctuate, tendency of increase and decrease and law which appeared in the die’s whole life, we will find that the master of the error are changele; the error that because the abrade of the cutter and impreion will be as the cutter grinding times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And that will cause the error oversize gradually; and also have another part error are unconventional , unforeseen.Therefore, every die’ s error are composed of fixed error, system error, accident error and so on. 1.fixed error

At the whole proce when the New punching die between just input production to discard, the changele master error that in qualified part are called fixed error.It’s magnitude is the deviation when the die production qualified products before the first cutter grinding.Also is the initial error, but the die have initial punching accuracy at this time.Because of the abrade of parts, the die after grinding will be change the dimension error.And the increment of deviation will oversize as the times of cutter grinding.So the punching accuracy after cutter grinding also called “grinding accuracy” and lower tan initial accuracy.The fixed error depend on the elements factor as followed : (1) the material , sorts, structure, (form) dimension, and thick of panel

the magnitude of punching gap and degree of homogeneity are have a important effect for the dimension accuracy.Different punching proce, material, thick of panel,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gap and punching accuracy.A gear H62 which made in yellow bra with the same mode number m=0.34, 2mm thick and had a center hole, when the gap get C=0.5%t (single edge) , and punched with compound punching die, and the dimension accuracy reached IT7, the part have a flat surface ,the verticality of tangent plane reached 89.5°, its roughne Ra magnitude are 12.5μm, height of burr are 0.10mm; and the punching part are punched with progreive die, the gap C=7%t (single edge) , initial accuracy are IT11, and have an more rough surface, even can see the gap with eyes.In the usual situation, flushes a material and its thickne t is theselection punching gap main basis.Once the designation gap haddetermined flushes the plane size the fixed error main body; Flushesthe structure rigidity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affects ithape position precision.(2) punching craft and molder structure type

Uses the different ramming craft, flushes a precision and the fixederror difference is really big.Except that the above piece gearexample showed, the eence flushes the craft and ordinary punching flushes a precision and the fixed error differs outside a magnitude,even if in ordinary punching center, uses the different gap punching, thefixed error difference very is also big.For example material thickt=1.5mm H62 bra punching, selects C 4mm flushes, the size precision can lower some.Different die’s structure type, because is suitable the rammingmaterial to be thick and the manufacture precision difference, causesto flush a fixed error to have leaves.Compound die center, multi-locations continuous type compound die because flushes continuously toduplicate the localization to add on the pattern making error to bebigger, therefore it flushes a fixed error compound punching die to wantcompared to the single location Big 1 ~ 2 levels

(3) the craft of punching die’s manufacture

the main work of punching die namely are raised, the concave moldproceing procedure, to operates on the specification not to behigh, can time form a more complex cavity.But its proceing surfaceapproximately is thick >0.03 ~ 0.05mm is the high temperatureablation remaining furcated austenite organization, degree ofhardne may reach as high as HRC67 ~ 70, has the micro crack, easilywhen punching appears broke the cutter or flaking.The Italian CorradaCorporation\'\'s related memoir called \"the line cut the proceing contruction to have the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 to the superficialgold, in fact already changed the gold contruction.We must use theJin\'\'gang stone powder to grind or the numerical control continual pathcoordinates rub truncate (cut to line) to make the precision work \".In recent years country and so on Switzerland and Japan, has conductedthe thorough research to the electrical finishing equipment and abigger improvement, makes function complete high accuracy NC and theCNC line cutter, the proceing precision may reach ±0.005 ~ 0.001mm,even is smaller.The proceing surface roughne Ra value can achieve0.4 mu m.According to the recent years to the domestic 12 productionlines cutter factory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domesticallyproduced line cutter proceing precision different factory differentmodel line cutter might reach ±0.008 ~ ±0.005mm, generally all in±0.01mm or bigger somewhat, was individual also can achieve±0.005mm, the proceing surface roughne Ra value was bigger than1.6μm.However, the electrical finishing ablation metal surface thus the change and the damage machined surface mental structure character can not change, only if with rubs truncates or other ways removes this harmful level.Therefore, merely uses electricity machining, including the spark cutting and the electricity perforation, achieves with difficulty punching, especially high accuracy, high life punching die to size precision and work components surface roughne Ra value request.

With precisely rubs truncates the law manufacture punching die, specially makes the high accuracy, the high life punching die, such as: Thin material small gap compound punching die, multi- locations continuous type compound die and so on, has the size precision high, the work component smachined surface roughne Ra value is small, the mold life higher characteristic.Its proceing craft at present changed the electrical fire by the past ordinary engine bed rough machining spark cutting or the electricity puncher rough machining, finally precisely rubs truncates, also from takes shape rubs, optics curve rubs, the manual grid reference rubs gradually filters the continual path grid reference to rub and NC and the CNC continual path grid reference rubs, Proceing coarsene may reach ±0.001 ~ 0.0005mm, the proceing surface roughne Ra value may reach 0.1 ~ 0.025 mu m.Therefore, with this craft manufacture the die , regardle of the size precision, the work components surface roughne, all can satisfy die, each kind of compound request, the die is especially higher than the electrical finishing craft manufacture scale.(4) gap size and degree of homogeneity

the flange and other sheet forming sgene rally all must first punching (fall material) the plate to launch the semi finished materials, after also has the forming to fall the material, the incision obtains the single end product to flush.Therefore punching the work, including is commonly used punching hole, the margin, cut side and so on, regarding each kind of sheet preing partall is neceary.Therefore punching the gap to flushes a out form in chprecision to have the decisive influence.punching the gap small and is even, may cause punching the size gain high accuracy.Regarding drawability, is curving and so on mould, the gap greatly will decide increases flushes the oral area size error and the snapping back.The gapnon-uniformity can cause to flush a burr enlarges and incurs cutting edge the non-uniform attrition. (5) ramming equipment elastic deformation In the ramming proce After the punch pre load bearing can have the certain elastic deformation.Although this kind of distortion quantity according to flushes the preure the size to change also to have the obvious directivity, but on the preing part, mainly is to has the volume ramming archery target stamping, emboes, the equalization, the preure is raised, the wave, flushes crowds, the shape, the flange, hits flatly, thinly changes draw ability and so on the craft work punching forming flushes, ha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its ramming aspect size precision

普通全钢冲模的冲压精度分析

板料冲压件的精度准确显示出其冲模的冲压精度。而任何冲件的线性尺寸精度与形位精度主要取决于冲模冲裁和立体成形冲压件展开平毛坯的落料精度。因此,多工步复合冲压的单工位复合模、多工位连续模的冲压精度,在普通冲压的众多种类与不同结构的冲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冲模的冲压精度分析

对冲模投产至失效报废各个时期冲件的实际误差分析,可以看出其增大的时期及趋向,从而分析其增大的因素。新冲模投产至第一次刃磨前冲制冲件的误差即所谓的初始误差;冲模经过20次左右刃磨至失效报废前冲制的冲件误差称之为常规误差;而冲模失效报废前冲制的最后一批合格冲件的允许最大误差称之为极限误差。在现场,确定冲模刃磨寿命的依据是冲件冲孔与落料的毛刺高度。由于任何成形件都具有冲裁作业(毛坯落料或冲孔),对于复合模尤为如此。所以,冲件毛刺高度的触模检查和测量并按企业标准或JB4129-85《冲压件毛刺高度》对照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

冲模的初始误差通常是冲模整个寿命中冲件误差最小的。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冲模的制造精度与质量及冲件尺寸、料厚以及间隙值大小与均匀度。冲模的制造精度及质量又取决于制模工艺。对于料厚t≤1mm的中碳钢复合冲裁模冲件,实验结果与生产实践都证明,电火花线切割制造的冲模冲件毛刺高度比用成型磨或NC与CNC连续轨迹座标磨即精密磨削工艺制造的冲模冲件要高25%~30%。这是因为后者不仅加工精度高,而且加工面粗糙度Ra值要比前者小一个数量级,可达到0.025μm。因此,冲模的制造精度与质量等因素决定了冲模的初始冲压精度,也造就了冲件的初始误差。

冲件的常规误差是冲模经第一次刃磨到最后一次刃磨后冲出最后一个合格冲件为止,冲件实际具有的误差。随着刃磨次数的增加,刃口的自然磨损而造成的尺寸增量逐渐加大,冲件的误差也随之加大。当其误差超过极限偏差时,冲件就不合格,冲模也就失效报废。///////冲件上孔与内形因凸模磨损尺寸会逐渐变小;其外形落料尺寸会因凹模磨损而逐渐增大。所以,冲件上孔与内形按单向正偏差标允差并依接近或几乎等于极限最大尺寸制模。同理,冲件外形落料按单向负偏差标注允差并依接近或几乎等于极限最小尺寸制模。这样就使冲件的常规误差范围扩大,冲模可刃磨次数增加,模具寿命提高。

冲件的极限误差是具有极限偏差的冲件所具有的实际允许的最大尺寸误差。这类冲件通常是在冲模失效报废前冲制的最后一批合格冲件。 对各类冲模冲件误差在冲模整个寿命中出现的波动、增减趋向及规律等进行全面分析便可发现:冲件误差的主导部分是不变的;因刃口或型腔的自然磨损而出现的误差增量随冲模刃磨冲数增加而使这部分误差逐渐加大;还有部分误差的增量是非常规的、不可预见的。所以,各类冲模冲件误差是由因定误差、渐增误差、系统误差及偶发误差等几部分综合构成。

1、固定误差

新冲模在指定的冲压设备上投入使用至失效报废的整个(总)寿命过程中,其合格冲件误差的主导部分固定不变即所谓固定误差。其大小就是新冲模第一次刃磨前冲制的合格冲件的偏差,也即冲模的初始误差,而此时的冲模具有初始冲压精度。刃磨后的冲模,因其工作零件(凸、凹模)磨损而改变尺寸误差,使冲件识差增量随刃磨次数增加而逐渐加大,故冲模刃磨后的冲压精度亦称“刃磨精度”比其初始精度要低。冲模冲件的固定误差取决于以下各要素: (1)冲件的材料种类、结构(形状)尺寸及料厚

冲裁间隙的大小及其均匀度对冲裁件的尺寸精度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冲裁工艺、不同材料种类与不等料厚,间隙相差悬殊,冲压精度差异很大。同一种模数m=0.34的2mm的料厚、中心有孔的H62黄铜材料片齿轮复合模冲件,当取间隙C=0.5%t(单边),用复合精冲模冲制,冲件尺寸精度达到IT7级,冲件平直无拱弯,冲切面垂直度可达89.5°,其表面粗糙Ra值为0.2μm;而用普通复合模冲制,间隙C=5%t(单边),冲件初始误差亦即冲模的初始冲压精度为1T9级,冲切面粗糙度Ra值为12.5μm,毛刺高度为0.10mm;还是这个冲件用连续模冲制,间隙C=7%t(单边),初始冲件精度为IT11级,冲切面更粗糙,甚至有肉眼可见的台阶。通常情况下,冲件材料及其厚度t是选取冲裁间隙的主要依据。一旦选定间隙就确定了冲件的平面尺寸的固定误差的主体;冲件结构刚度及立体形状则影响其形位精度。

(2)冲压工艺及冲模结构类型 采用不同的冲压工艺,冲件的精度及固定误差相差甚大。除上述片齿轮实例说明,精冲工艺与普通冲裁的冲件精度与固定误差相差一个数量级之外,即便在普通冲裁中,采用不同间隙冲裁,固定误差相差也很大。例如料厚t=1.5mm的H62黄铜冲裁件,选用C≤40%t单边Ⅰ类小间隙冲裁比选用C≤8%t(单边)Ⅲ类大间隙冲裁,冲件固定误差将加大40%~60%,精度至少降一级。此外,采有无搭边排样,冲件的误差要远大于有搭边排样冲件。无搭边排样冲件。无搭边排样冲件的精度低于IT12级,而多数有搭边排样的冲件精度在IT11~IT9级之间,料厚t>4mm的冲件,尺寸精度会更低一些。 不同冲模结构类型,由于适用冲压料厚及制造精度的差异,导致冲件的固定误差有别。复合模中,多工位连续式复合模由于冲件连续重复定位加上制模误差较大,故其冲件的固定误差比单工位复合冲裁模要

大1~2级。

(3)冲模制造工艺

冲模主要工作零件即凸、凹模的加工程序,对操作上的技术要求不高,能够一次成形较复杂的模腔。但其加工表面约厚>0.03~0.05mm为高温烧蚀的残余树枝状奥氏体组织,硬度可高达HRC67~70,有显微裂纹,容易在冲裁时出现崩刃或剥落。意大利Corrada公司的有关研究报告称“线切割加工对表面金相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改变了金相结构。我们必须用金刚石粉研磨或数控连续轨迹坐标磨削(对线切割件)作精加工”。近年来瑞士和日本等国,对电加工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较大的改进,制造出功能齐全的高精度NC和CNC线切割机,加工精度可达±0.005~0.001mm,甚至更小。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能达到0.4μm。根据近年对国内12家生产线切割机工厂的调研,国产线切割机加工精度各别厂家的各别型号线切割机可达±0.008~±0.005mm,一般都在±0.01mm或更大一些,个别也能达到±0.005mm,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均大于1.6μm。然而,电加工烧蚀金属表面从而改变和损坏加工面金相结构的特性不会改变,除非用磨削或其他加工法去除这一有害层。所以,仅仅用电加工法,包括电火花线切割与电穿孔,难以达到冲模,尤其高精度、高寿命冲模对尺寸精度与工作零件表面粗糙度Ra值要求。

用精密磨削法制造冲模,特别是制造高精度、高寿命冲模,诸如:薄料小间隙复合冲裁模、多工位连续式复合模等,具有尺寸精度高、工作零件加工面粗糙度Ra值小、模具寿命高等特点。其加工工艺目前已由过去的普通机床粗加工改为电火花线切割或电穿孔机粗加工,最后精密磨削,也由成型磨、光学曲线磨、手动座标磨逐步过滤到连续轨迹座标磨及NC与CNC连续轨迹座标磨,加工粗度可达±0.001~0.0005mm,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0.1~0.025μm。所以,用该工艺制造的冲模,无论尺寸精度、工作零件表面粗糙度,都能满足冲模,尤其各种复合模的要求,比电加工工艺制造的冲模高一个档次。 (4)间隙的大小与均匀度

拉深、弯曲、翻边及其他板料成形件一般都要先冲裁(落料)出平板展开毛坯,也有成形后落料、切开得到单个成品冲件。故冲裁作业,包括常用的冲孔、切口、切边等,对于每种板料冲压件都是必要的。所以冲裁间隙对冲件的外廓尺寸精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冲裁间隙小而均匀,可使冲裁尺寸获取更高精度。对于拉深、弯曲等成形模,间隙大定将增大冲件口部尺寸误差及回弹。间隙不均匀会使冲件毛刺加大并招致刃口的不均匀磨损。 (5)冲压设备的弹性变形 在冲压过程中,冲床承载后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虽然这种变形量依冲压力的大小变化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就冲压件,主要是对具有体积冲压性质的压印、压花、校平、压凸、起波、冲挤、镦形、翻边、镦粗、打扁、变薄拉深等工艺作业冲制成形的冲件,对其冲压方面的尺寸精度有重大影响。

推荐第6篇: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论文

冲压模具材料的分类及强化处理技术

[摘要]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汽车、电子、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求模具在高温、高速条件下工作且具有高的耐磨性、抗氧化性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模具制造业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常用冲压模具材料的种类、冲压模具材料的合理选择对热处理的影响、冲压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出发,对常用冲压模具材料的分类及处理技术进行相应分析。

[关键词] :冲压模具材料 ;热处理 ;表面处理 ;模具材料性能

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设备,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

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制件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等优势,这些是其它加工制造技术无法比拟的。模具生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机械、仪表、家电、航空等行业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模具作为重要工艺设备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模具种类的不断增多,形状越来越复杂,加工工艺越来越困难,再加上热处理技术的限制,模具技术的发展速度逐渐缓慢,并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模具材料的种类进行分析并选取合适的模具材料以及对应的处理技术,确保模具质量。

1 常见冲压模具材料的种类及性能

1.1 常见冲压模具材料种类

常见冲压模具材料主要包括碳素工具钢、低合金工具钢、高碳高

铬工具钢、高速钢、基体钢、硬质合金和钢结硬质合金等。其中,碳素工具钢价格便宜、加工性能较好,热处理后硬度高、耐磨性好。一般在尺寸较小、形状简单且承受荷较小的模具零件中使用;低合金工具钢是在碳素工具钢基础上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而形成的。它的优势是能有效的降低淬火冷却速度,将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降至最低,同时减小淬火变形和降低开裂倾向;高碳高铬工具钢不仅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性优势,还具有较好的淬透性、淬硬性、高稳定性等优 势,热处理变形很小;高速钢硬度较高,还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通常采用快速加热和低温淬火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韧性。但是高速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成本高、脆性较大,再加上其工艺性能不佳,不能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基体钢是在高速钢的基础上添加少量的其它元素,在具有高速钢好的耐磨性和硬度的前提下,其抗弯强度和韧性均有所提高。一般用于制造冷挤压、冷镦模具;硬质合金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钢结硬质合金的性能更佳,它是以铁粉加入少量的合金元素粉末做粘合剂,以碳化钛、碳化钨等材料作为硬质相,用粉末冶金的方法烧结而成,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模具坚固耐用,适合在大批量生产用模具上应用。

1.2 模具材料性能

在模具材料的选用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模具使用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抗疲劳性等。强度是材料抵抗变形能力和断裂能力的指标;硬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对模具质量有重要影响;韧性反映材料在较强

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也是模具钢尤其是冲压用冷作模具钢的重要性能指标;抗疲劳性是指材料在重复载荷条件下抵抗疲劳破坏的性能指标。工艺性能主要包括锻造性能和热处

理性能等。锻造性能是指材料经受锻压时的工艺性能;热处理工艺对模具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材料必须有较好的淬硬性和较高的淬透性,以保证模具硬度及耐磨性。

2 冲压模具材料的合理选择对热处理的影响

冲压模具有很多类型,不同的冲压模具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用模具材料时,应该以模具工作条件和使用寿命为依据对模具材料和热处理工艺进行合理选择,以保证模具质量。某工 厂在选择模具材料过程中,出于经济角度和热处理简便的考虑,最终选择T10A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材料热处理后硬度与要求相符,但热处理后模具产生较大变形,最终导致模具报废;为了保证模具热处理后的性能,热处理前应该对模具材质进行分析。某工厂新进一批结构较为复杂的冲压模具,热处理后,模板上的圆孔变成椭圆形,甚至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模具钢中有不均匀的碳化物存在,因碳化物膨胀系数比钢小,加热时它阻止模具内孔膨胀,冷却时又阻止模具内孔收缩,最终出现变形。从上述内容可以看 出,冲压模具材料的合理选择对热处理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模具质量和热处理工艺的顺利进行,应该对冲压模具材料进行合理选择。 3 冲压模具的表面处理

模具除要求基体金属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韧性外,其表面性能对

生产效率和模具寿命也有很大影响,包括耐腐蚀性能、耐磨损性能及疲劳性能等。举例说明,冲压生产高强度板材时,模具表面易产生划伤、棱角磨损等缺陷,需要经常下模修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该问题可以通过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来解决。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分为物理表面处理法和化学表面处理法两种。

3.1 化学表面处理

从广义上说,化学表面处理可以分为表面扩散渗入和表面涂覆两大类型。其中,表面扩散渗入的处理方法是将模具放置在具有特定温度和特定活性介质的密闭空间里保温,使特定介质渗入模具表面,改变模具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提高模具材料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等,主要包括渗氮、渗碳、碳氮共渗等;表面涂覆是指在模具材料表面涂覆一层新材料的技术,以达到提高模具表面性能的效果,其中化学表面涂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镀、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等。

3.2 物理表面处理

物理表面处理技术是指用物理的办法对模具材料的表面进行强化处理,使模具表面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主要包括激光表面淬火、高频淬火等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疲劳性能等。

4 结语

模具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然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模具容易因材料选择错误或处理技术不合适等出现相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文中通过对常用冲压模具材

料的种类进行分析,并采取合适的热处理、表面处理技术,使冲压模具的性能得到改良,在生产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对模具的性能和精度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我们要不断对冲压模具材料、热处理技术、表面处理技术进行改良。

参考文献

[1] 张越.论冲压模具的选择 [J].电子机械工程,2009,2).

[2] 赵步青.模具热处理现状及其展望 [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3).

[3] 刘胜国.我国冲压模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1).

[4] 陈雪菊,张超,陈慧.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对冷冲模具寿 命的影响 [J].科技信息,2010,4).

[5] 林朝平.改善冲压模具热处理变形与开裂的对策 [J].热 加工工艺,2007,18).

推荐第7篇: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班级:10材控2班

学号:1010121136

姓名:赵佳伟

摘要:在现代生产中,模具已成为大批量生产各种工业产品和日用生活品的重要工艺装备。应用模具的目的在于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率,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模具工业已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产业,而模具工业的发展将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模具工业的发展关键是模具技术的发展。由此这篇文章将浅显的分析当今国内外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其中也包括了模具工业的市场。并且较为初步的介绍了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和现代模具工业的特点。浅谈了模具技术发展的八大趋势。

关键词:模具; 模具工业

模具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1 引言

模具作为重要的工艺装备,在消费品、电器电子、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产品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及塑料零件的90%将由模具完成。我国模具行业近年来均增长速度为21%。今后一段时期,对模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行业:汽车行业、家用电器行业、电子及通讯行业和建材行业。模具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要比模具自身的价值高几十倍。如汽车行业,目前我国汽车产量超过400万辆,基本车型达到170种,新车型和改装车型将达430种,汽车换型是约有80%的模具需要更换,一个型号的汽车所需模具达数千副,价值上亿元;家用电器行业中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录像机、摄影机、VCD、DVD等需用模具量大。单台彩电需用模具约140副。价值700万元。目前,全世界模具年产值约为600亿美元,日、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产值已超过机床工业,从1997年开始,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也超过了机床工业产值。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模具行业日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的决定》也把模具行业列为机械制造工业改造序列的第一位。1999年8月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决定》指出:要在电子信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信、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布《决定》之前,1999年7月,国家计委和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目录)》,《指南》中列入了电子专用模具、塑料成形新技术与新设备、快速原型制造工艺及成套设备、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例如,采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和设备,用分层实体堆积等方法,可以将复杂的CAD模型转化为实物,使模具和产品的设计、评价与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就能快速抢占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 模具工业的概述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模具工业是制造业中的一项基础产业,是技术成果转化的基础,同时本身又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被称为“点铁成金”的“磁力工业”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德国则认为是所有工业中的“关键工业” ;日本模具协会也认为“模具是促进社会繁荣富裕的动力” ,同时也是“整个工业发展的秘密”,是“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 。日本模具产业年产值达到13000亿日元,远远超过日本机床总产值9000亿日元。如今,世界模具工业的发展甚至己超过了新兴的电子工业。在模具工业的总产值中,冲压模具约占50%,塑料模具约占33%,压铸模具约占6%,其它各类模具约占11%。

3 国内模具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产值在国际上排名位居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国内的模具生产厂已超过17000家,从业人员达50万。我国的模具工业也一直以每年13%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我国模具行业在“十五”其间的增长速度达到13%~15%。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模具约占市场总量的20%左右,已超过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模具进口国。其中塑料与橡胶模具占全部进口模具的50%以上,冲压模具占全部进口模具约40%。中、高档模具进口比例占市场总量的40%以上。但是我国模具产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在创新开发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模具行业内综合开发能力的提升已严重滞后于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问题体现在十个方面【2】:

(1)各层次的模具技术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高级模具钳工、CNC 数控机床操作工、高级模具设计人员等,需求缺口较大。

(2)模具标准化程度不高,模具及其零部件的商品率偏低。

(3)模具制造的专业化程度和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模具修理机制不健全,因修模拖期影响生产的事时有发生。

(5)模具寿命偏低,使模具费占产品成本比率过高且长期居高不下。

(6)模具及其零部件市场价偏低,模具修理费用更低,而且没有市场指导价,完全靠购销双方“议价”,地区与厂际之间价差悬殊。

(7)模具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缓慢,特别是国内自行开发的模具新材料大多至今未能推广应用。

(8)设备老化严重,超期服役的情况普遍。

(9)各类模具的标准及技术指导性文件不齐全,特别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各类模具国家标准缺口大。

(10)模具钢的精炼和模具锻坯的锻造技术推广应用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上述一系列问题表明,中国目前的模具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增长方式也需要进一步转变,必须从量的扩张逐渐转变到以质为先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我国模具产品的质量与水平才能真正提升,才能拥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使模具产品的出口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相结合。

4 我国模具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差距

虽然我国模具总量目前已达到相当规模,模具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许多。当前存在的问题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量供不应求

国内模具自配率只有70%左右。其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只有50%左右。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均不合理 我国模具生产厂中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自产自配比例高达60%左右,而国外模具超过70%属商品模具。专业模具厂大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而国外大多是“小而专”、“小而精”。国内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模具占总量比例不足30%,而国外在50%以上。2004年,模具进出口之比为3.7:1,进出口相抵后的净进口额达13.2亿美元,为世界模具净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3) 模具产品水平大大低于国际水平,生产周期却高于国际水平

产品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寿命及结构等方面。 (4)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

我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水平较低,且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我国每个模具职工平均年创造产值约合1万美元,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是15~20万美元,有的高达25~30万美元,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模具企业还沿用过去作坊式管理,真正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企业较少。 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很多,除了历史上模具作为产品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及多数国有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之外,还有下列几个原因: 国家对模具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颁布了模具行业的产业政策,但配套政策少,执行力度弱。目前享受模具产品增值税的企业全国只有185家,大多数企业仍旧税负过重。模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设备要缴纳相当数量的税金,影响技术进步,而且民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人才严重不足,科研开发及技术攻关投入太少

模具行业是技术、资金、劳动密集的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掌握并且熟练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异常短缺,高级模具钳工及企业管理人才也非常紧张。由于模具企业效益欠佳及对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重视不够,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眼睛盯着创收,导致模具行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方面投入太少,致使模具技术发展步伐不大,进展不快。

工艺装备水平低,且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进步较快,已能提供比较成套的高精度加工设备,但与国外装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内许多企业已引进许多国外先进设备,但总体的装备水平比国外许多企业低很多。由于体制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引进设备不配套,设备与附件不配套现象十分普遍,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妥善的解决。

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协作能力差 由于长期以来受“大而全”“小而全”影响,模具专业化水平低,专业分工不细致,商品化程度低。目前国内每年生产的模具,商品模具只占40﹪左右,其余为自产自用。模具企业之间协作不畅,难以完成较大规模的模具成套任务。模具标准化水平低,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也对模具质量、成本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模具制造周期有很大影响。 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论文

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问题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材相比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

5 展望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模具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是模具产品向着更大型、更精密、更复杂及更经济快速方面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模具生产向着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无图化、精细化、自动化方面发展;模具业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 针对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通过进一步搞好模具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抓住我国模具价格较低的竞争优势,大力提高模具的开发效率,增加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等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的比例,今后我国模具技术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

(1)高速、高精、复杂和长寿命模具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例如超精冲压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精密塑料和压铸模具制造技术等;

(2)优质模具材料的研制和正确选用,以及先进表面加工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模具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及进一步推广应用; (4)快速成型与快速制模(RP/R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CAD、CAM、CAE的广泛应用及其软件的不断先进和CAD/CAE/CAM技术的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从而提高模具设计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6 结束语

我国模具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大国,但是总体水平仍比德、美、日工业发达国家要落后。而在现代制造业中,无论哪一行业的工程装备,都越来越多地采用由模具工业提供的产品。现代模具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具标准化,优质材料的研究、先进的设备与制造技术,专用的机床设备,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管理等。而模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缩短设计及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模具行业的应变能力,满足用户需要。为了适应用户对模具制造的高精度、短交货期、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工业就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来加速模具工业的技术进步,满足各行各业对模具这一基础工艺装备的迫切需求,以实现我国模具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剑鹤.模具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付建军.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洪慎章.现代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M].航空制造技术.2006 4

推荐第8篇:模具钳工实习安全论文

实习安全

实习目的:经过企业实习熟悉模具(工具)钳工具体操作过程基本加工工艺以及其他相关工种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使用。

实习要求:通过实习了解一般简单模具的加工熟练应用磨床,铣床,线切割等机床的操作.以及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学会一般工件加工的工艺安排及加工过程的控制.能熟练的操作实习中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工具,量具.能够独立完成加工过程中的测量和基本的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最后达到独立完成综合件的加工.

继2011年六月模具加工综合实习后学院又组织在假期参加企业实习

现将2011学年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实习情况汇报如下:(共分两部分:安全规程和综合件加工装配)

此次培训考证主要是了解现代模具的一般加工过程.通过对简单模具的加工过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对模具(工具)钳工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模具加工方法,工艺,测量,过程控制以及基本的设备(机床)使用.最后达到独立完成简单模具的加工.并通过技能培训考核.

在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种有:磨,铣,钳工,电火花线切割等.

安全规程:

一、钳工的操作规程及安全事项:

1.工件必须牢固的夹在台虎钳上,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夹持部分.

2.不能使用没有手柄或手柄松动的锉刀,手锤,刮刀等工具.

3.安装,撞紧锉刀把时,要一手拿把,一手扶住锉刀,以免锉刀落下伤人.

4.进行錾削工件时(未涉及),要首先观察周围有无不安全因素.特别注意勿使錾子(扁铲)錾在钳口上.被錾工件铁屑将断时要轻击,錾削方向只准朝隔离安全网方向,以防飞出伤害自己或其他同学.

5.攻丝或套丝时用力要均衡,不能有力过猛,以防折断丝锥或板牙.

6.练习手用钢锯时,不准用力猛压和扭转锯条,被锯削材料将断时,用力要轻,以免压断锯条弹出伤人.

7.钻孔时不要戴手套,锉削时铁粉不能用嘴吹.

8.工具,量具的放置要得当,不能用其指人或打闹.下课时交给工具,量具保管员,统一保管.

9.每天实习结束时,台虎钳要处于非工作状态,钳口不准合并,手柄要垂直向下.工件,材料应放置于钳面上,并清理铁屑和工作台卫生.擦台虎钳的棉纱要放置在钳口里面,保持工作台和地面的清洁..

二,线切割操作规程及安全事项:

1.操作者经专业学习,经考试合格,才能单独操作.

2.操作室内禁止一切明火和吸烟,应备有扑灭油着火的灭火器材.

3.工作时检查机械,脉冲电源,控制旋钮,显示仪表,抽风机,都应保持完整可靠.

4.装卸工件,定位,校正电极,擦拭机床时,必须切断脉冲电源.

5.工作液面,应保持高于工件表面50~60毫米,以免液面过低着火.

6.禁止用手触及电极.操作者应站在绝缘橡皮或木踏板上.

7.及时排除分解出来的有害气体,抽风机发生故障应采取措施或停止工作.

8.电参数,加工速度一定要根据说明书有关规定进行选择,不得盲目加大电参数及加工速度.

9.每次穿丝或调整丝筒前,必须断开高频电源,在加工中严禁换档以及调整钼丝运行速度.完毕时一定要取下手柄方可开动走丝电机.

10.任何人在使用设备后,都应把工具,量具,材料等物品整理好,并作好设备清洁和日常设备维护工作.

三,铣工操作规程及安全事项:

1.开动机床前必须了解数控铣床大致构造,各手柄和操作面板上各按键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2.在运行加工前,首先检查工件,刀具有无稳固夹紧,确认操作的安全性,检查数控铣床各部分润滑是否正常,各运转部分是否正常.论文联盟编辑。

3.操控控制面板上的各种功能按钮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并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操控,不要盲目操作.

4.机床运转期间,勿将身体任何一部分接近数控铣床移动范围内,不得隔着机床传递物件,更不要试着用嘴吹切屑,用手去抓切屑或清除切屑.

5.换刀,调速,装夹工件时必须停机进行.

6.机床运行时,操作者不能离开岗位,如有异常情况(如工件松动,设备有异声或程序有误等)应立即停止,关掉电源,并报告指导人员或有关管理人员.

7.实操时,同组学员要注意工作场所的环境,互相关照,互相提醒,防止发生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事故.

8.不得使数控铣床运转速度超过其最大允许范围.在操作铣床范围内,不应有任何障碍物.

9.任何人在使用完后,都应把刀具,工具,材料等物品整理好,并作好清洁和日常维护工作.

10.每天下班前,必须做好防火,防盗工作,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相关设备和照明电源开关是否关好.

四,磨床操作规程及安全事项:

1.开车前应先检查各操作手柄是否已退到空档位置上,然后空车运转,并注意各润滑部位是否有油,空转数分钟,确认机床情况正常再进行工作.

2.装卸重大工件时应先垫好木板及其它防护装置,工作时必须装夹牢固,严禁在砂轮的正面和侧面用手拿工件磨削.

3.开车后应站在砂轮侧面,砂轮和工件应平稳地接触,使磨削量逐渐加大,不准骤然加大进给量.细长工件应用中心架,防止工件弯曲伤人.停车时,应先退回砂轮后,方可停车.

4.调换砂轮时,必须认真检查,砂轮规格应符合要求\\无裂纹,响声清脆,并经过静平衡试验,新砂轮安装时一般应经过二次平衡,以防产生震动.安装后应先空转3—5分

钟,确认正常后,方可使用.在试转时,人应站在砂轮的侧面.

5.磨平面时,应检查磁盘吸力是否正常,工件要吸牢,接触面较小的工件,前后要放挡块,加档板,按工件磨削长度调整好限位挡铁.

6.加工表面有花键,键槽或偏心的工件时,不能自动进给,不能吃刀过猛,走刀应缓慢,卡箍要牢.使用顶尖时,中心孔和顶尖应清理干净,并加上合适润滑油.

7.开动液压传动时,必须进给量恰当,防止砂轮和工件相撞,并要调整好换向挡块.

8.砂轮不准磨削铜,锡,铅等软质工件,用金刚钻磨削砂轮时,刀具要装牢固,刀具支点与砂轮间距尽量缩小,进刀量要缓慢进给.

9.工作完毕停车时,应先关闭冷却液,让砂轮运转2—3分钟,进行脱水,方可停车.然后做好保养工作,刷清铁屑灰尘,润滑加油,切断电源.

综合件加工过程及装配要求:

综合件加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个部分的尺寸及最后的配合要求,仔细认真的分析图纸和技术要.正确安排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加工设备综合件加工:

综合件加工图纸如下:

在综合件加工过程中应用到的了线切割,钳工,磨床.

1.底板,导板,嵌件的钳工加工工艺及过程:

主要用到了钳工的基本操作即画线,锉削,锯削和钻床打孔加工主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刀口角尺,螺旋测微器等.注:嵌件加工应进行清根.3mm孔图中未画出.在锉削加工时应注意站立姿势(锯削相同),只有做到姿势正确才能保证工件加工的尺寸形位等公差要求.加工中主要控制的公差或形位有:尺寸,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平面度等.其中尺寸的保证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测量来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勤检查勤测量做到了这一点才可以做出符合尺寸要求的工件,当然这只是其一.直线度,垂直度的保证则是需要用刀口角尺通过透光法来测量来保证同时需要做到两勤即勤测量勤检查.

孔的加工牵扯到划线定位等工作在打孔时必须先用划线来确定孔的位置这时应注意的是测量基准的选定,划线时应尽量用设计中心线定位当设计中心与加工中心有冲突(不便测量)时,则在划线过程中应多次校对划线尺和基准,从而保证孔位置的精确.

2.导板的线切割加工:

主要工作是导板内形的绘制(加工程序的编制生成)加工过程注意事项有放电间隙的确定,放电参数的选择,钼丝损耗的补偿调整,百分表的使用等.

导板的线切割加工是在钳工对导板基准面加工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控制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绘图程序生成等.其次进行工件的装夹,此时应对工件进行找正,找正是用百分表对工件的基准面进行校核,这样就可以保证程序起始点符合设计加工要求.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穿钼丝对基准进行加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钼丝穿上之后应检查各部位是否都在要求位置之后方可开始加工.应注意的事项在前面已经叙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3.磨床加工:

工件装配之前的最后工作,也是最关键的步骤.磨床加工时因为各个尺寸已经做到了预定要求所以在磨床精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测量.同时在进给时候应减慢速度以保证表面光洁度的要求.

具体操作:先对拿到的工件进行测量去毛刺,之后才可以在磨床上装夹,加工.加工中尺寸的保证还是要靠勤测量来保证,表面光洁度的保证需要靠进给量进给走刀速度来保证.在精加工时每次进给应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取最小值(2丝——0.5丝)从而保证表面粗糙度要求.

4.装配:

在完成所有加工之后进行部件的装配,此过程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使用情况,要求按照图纸(未给出)进行装配.因该工件装配较为简单这里也就不在详细叙述望见谅.总结: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模具加工生产方面的知识,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将课本上学到的与实践可以结合起来进行验证,这次实习考证为我以后在模具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报告中反复提到了测量,在实习过程中各位指导老师也是反复强调.因为只有学会测量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以上是我对此次实习的总结,由于个人时间仓促某些地方可能会有疏忽遗漏望指导,谅解.

感谢机械学院和广州xx模具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实习机会.

在此,向参加2011学年至2012学年年企业实习的各位师傅,老师和有关领导致以我诚挚的谢意!

推荐第9篇:模具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论文

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模具行业的概况及其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对国内外模具CAD/CAE/CAM 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简单概述,最后总结出模具CAD/CAE/CAM 的专业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具;CAD;CAE;CAM

State and Trend of CAD/CAE/CAM for Die & Mould

Keywords: Mould;CAD;CAE;CAM

1.引言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工业,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具制造技术,特别是在汽车、轻工、电子和航天等行业中尤显重要。模具制造能力的强弱和模具制造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的发展。

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业产品的发展。随着模具CAD/CAE/CAM 技术的广泛使用,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将有质的飞跃。模具CAD/CAE/CAM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的关键技术,是一项高科技、高效益的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借助于计算机对产品性能、模具结构、成形工艺、数控加工及生产管理进行设计和优化。模具CAD/CAE/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模具界的共识。

2.我国模具工业概况

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模具,但长期未形成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直到20 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发展模具工业的给与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模具工业才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国有模具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个体)模具企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安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具生产基地。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冲压模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为汽车配套的汽车覆盖件模具,以及为农用车、工程机械和农机配套的覆盖件模具;覆盖件模具的技术要求高,大都是结构复杂的大中型模具,代表了冲压模具的水平,一汽模具公司、东风模具公司、天津模具厂等已能够生产出部分中档新型轿车的覆盖件模具在塑料模具方面,大型塑料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 顿以上的注塑模,精密塑料模的精度已可达到3μm,多腔塑料模已能生产一模2560腔的塑封模,高速模具方面已能生和4m/min 以上挤出速度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及主型材双腔共挤模具。其他类型的模具,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在我国模具生产企业中,数字化设备比较齐全,模具CAD/CAE/CAM 技术已经被 广泛的应用,采用高速加工及RP(Rapid Prototyping)/RT(Rapid Tooling)等先进技术的企业也逐渐增多。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及模具商品化率都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热流道技术在塑料模具行业中应用比例越来越高。

3.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模具CAD/CAE/CAM 技术具体就是模具设计人员和组织模具产品制造的工艺设计人员在CAD/CAE/CAM 系统的辅助下,根据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程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一项新技术。目前,模具CAD/CAE/CAM 技术发展很快,广泛的应用于模具生产企业。采用模具CAD/CAE/CAM 技术是模具生产革命化的措施,也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3.1 国外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国外模具CAD/CAM 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已经研制出了模CAD/CAM 的专门系统,推出了面向中小型企业的CAD/CAM 的商业软件,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模具设计和制造。

1973 年,美国的DIE COMP 公司率先研制成功PDDC 连续模系统。1977 年,捷克斯洛伐克金属加工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AKT 冲模CAD 系统。1978 年,日本机械工程实验室建立ME1 连续模设计系统。1979 年,日本旭光学工业公司研究成功的冲空模和弯曲模PENTAX 的CAD 系统。1985 年,日本NISSIN 精密机器公司采用了冷冲模CAD/CAM 系统。到80 年代末,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生产已有近50%采用了CAD/CAM 技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提升,工业发达国家的CAD/CAM 技术不断创新、完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一个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到推广应用和销售服务的完整的高技术产业。

国外在上世纪60 年代开始开发有限元进行软件,1976 年发行了第一套流动分析软件。利用CAE 技术可以在模具加工前,在计算机上对整个成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减少甚至避免模具返修报废、提高模具质量和降低成本等。目前国外的模具CAE 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全走向实用化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外著名的CAE 软件有NASTRAN、ADINA、ANSYS、ABAQUS、MARC、COSMOS 等。

3.2 国内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模具CAD/CAM 技术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与国外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但目前也趋于成熟,并在模具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我国进入CAD/CAM 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各大院校和科研单位不仅自主研发适合国情、专业化极强的CAD/CAM 实用系统,也引进国外先进CAD/CAM,同时在国外的CAD/CAM 系统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如吉林大学依托一汽对汽车覆盖件CAD/CAM 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AutoCAD 软件平台上开发出基于特征的级进模CAD/CAM 系统HMJC,西安交通大学开发出多工位弯曲级进模CAD 系统等,这些CAD/CAM系统的研发促进了国内模具行业快速发展。

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模具CAD/CAM 软件的开发水平也逐渐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出现了一批先进的模具CAD/CAM 示范企业,高校和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模具CAD/CAM 软件开发及应用人才。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模具CAD/CAM 软件不管是从产品开发水平还是从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

随着有限元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国内就有一批科研单位和高校投入有限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在此背景下,国内相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大连理工大学的JIFEX,郑州机械研究所的紫瑞,北京农机学院的有限元分析系统。在模具CAE 方面:如湖南大学的冲压CAE 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冲压成型快速分析软件FASTAMP,清华的铸造CAE 分析软件FTStar,华北工学院的铸造分析软件CASTsoft 等,但是与CAD/CAM 系统的集成度相对较弱。

4.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世纪市场要求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并且要求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趋于专业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这将使模具行业发生巨大变革。

4.1 模具CAD/CAE/CAM技术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任何一种模具软件不可能包罗万象,完全能适应不同的模具产品、不同生产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发专用模具CAD/CAE/CAM 系统软件,或者根据模具生产企业自身的特点对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才有可能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发挥出软件的潜能,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的设备,制造出高质量的模具产品。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大主要软件开发商和有独立科研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发专用模具CAD/CAM 实用软件系统,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专用的进级模系统NX-PDW,专用的塑料注射模系统MoldWizard,专用的锻压模系统AutoMolder等。这些专用模具软件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模具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让模具设计人员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

4.2 模具CAD/CAE/CAM技术的标准化势在必行

标准化模具 CAD/CAM 系统可建立标准零件数据库、非标准零件数据库和模具参数数据库。标准零件库中的零件在模具CAD 设计中可以随时调用,并采用GT(Group Technology,成组技术)生产。非标准零件库中存放的零件,虽然与设计所需结构不尽相同,但利用系统自身的建模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从而加快设计过程,使典型模具结构库在参数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

数据的传递、转化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软件之间、软件与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最大障碍。在模具CAD/CAE/CAM 软件系统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保障数据在传递、转化的过程中不丢失,建立数据转换的标准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模具CAD/CAE/ CAM软件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成为整体,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模具制造信息传递的畅通。

4.3 模具CAD/CAE/CAM技术的集成化是必然趋势

国内模具制造企业虽然也采用了CAD/CAM/CAE 技术,但模具的设计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和设计体系,各类设计工具更多的表现为单一学科的软件化,其相互集成也是以软件接口实现的数据集成。模具CAD/CAE/CAM 技术与GT、CE(Concurrent Engineering)、CAE、CAPP(Computer Aided Proce Planning)、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等技术密切相连,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局模具产品数据模型,在模具开发、模具设计中,提供全部的信息,使信息共享、交换处理和反馈,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并行技术和管理技术,最终将发展成为 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4 智能技术将使模具CAD/CAE/CAM技术如虎添翼

模具CAD/CAE/CAM技术中的智能化是指由模具CAD/CAE/CAM软件系统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能再模具生产过程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有效地实现了人与模具设计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人的智能的充分发挥。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具 CAD/CAE/CAM 系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知识工程的引入和模具设计专家系统 开发上。

目前,在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在很多环节上仍然依靠模具设计人员的经验。如模具设计方案的选择、工艺流程和参数的选择、模具结构的优化等,模具CAD/CAE/CAM 设计系统只是完成一些简单建模和数值计算,缺乏灵活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模具设计系统必须利用KBE(Knowledge-Based Engineering)技术进行深入的改造,从分发挥、利用知识库和专家系统设计出高质量的模具。在模具行业已有成功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产注射成型模拟软件HSCAE6.10 中成功地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

4.5 虚拟技术将在模具CAD/CAE/CAM得到应用

虚拟制造(VM)是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它以仿真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对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进行统一建模。虚拟制造技术应用于模具

生产实际是模具CAD/CAE/CAM 技术的集成和延伸,因此,模具工业今后推广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必须首先对当前应用于模具生产的各种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和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在国外模具工业中也有成功的应用。如美国的Foundry Service(FSC)公司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对整个工艺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更改设备参数后,成功地完成了生产系统的改造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AUTODIE 公司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后,在8~10 个月内完成一种车型的设计与制造,一年内可以接受5 种车型的模具定货

4.6 网络化是模具CAD/CAE/CAM技术应用的重要手段

网络化敏捷制造与模具CAD/CAE/CAM 技术的结合是当今模具制造业中的主流方向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制造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化模具制造指的是:面对模具市场机遇,针对模具市场需要,利用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灵活而迅速地组织社会模具制造资源,快速地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概念的、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网络联盟模具制造企业,以便快速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模具产品。由此可知模具网络化制造研究的重点的是如何有效的实现不同模具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因此能集成多方面的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网络化模具制造平台将成为网络化模具制造的技术支持工具,将使模具企业快速的应对市场的变换。

5.小结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将愈演愈烈,短周期、高质量、长寿命的模具是模具行业和用户的追求,这必将使模具CAD/CAE/CAM 技术更加快速发展并且全面深入地应用于模具行业中,同时与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多种生产模式的结合日益密切,最终使模具行业发生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李德群,肖祥芷.模具CAD/CAE/CAM 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模具工业,2005,7:9-12.

[2] 马颖.模具CAD/CAM 技术的发展概况[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9,25(2):28-32.

[3] 刘玲,周旭东.模具CAD/CAE/CAM 的发展和展望[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17(3)5-8.

[4] 邱建新,李发根,李国禄.模具工业发展趋势综述[J].CAD/CAM 与制造业信息化,2003:3-7.

[5] 朱征,郭志全.模具CAD/CAM 的现状和发展[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16(2):1-2.

[6] 刘强,蒋玉明,杨屹等.虚拟制造技术与模具CAD/CAE/CAM[J].锻压技术,2001,6:45-49.

[7] 李和平,肖根福.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2):46-49.

[8] 杨宠,林汉同,刘瑞祥.我国压铸模CAD/CAE/CAM 及其一体化技术[J].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2001,2:20-21.

[9] 阮雪榆,赵震.模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J].模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2002,9:1891-1893.

推荐第10篇:数控模具专业各种论文题目

1、×××(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程序设计(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

(可包括零件图、工艺分析与程序设计、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编程心得。)

2、CAD/CAM一体化设计

如:利用CAD/CAM软件加工复杂曲面零部件

包括CAD造型过程,CAM工艺分析,工艺参数设定,后处理生成程序,加工仿真。

如:利用MasterCAM软件加工较复杂曲面零件

3、简易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如:xx数控机床xx部件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包括部件功能描述、实现原理设计、方案选择、线路图及零件图、设计说明等。

4、数控新设备(或新技术)原理分析(或介绍);

如:xx设备(技术)分析

结合实习内容,选择一台设备进行剖析,分析其工作原理、功能,绘制传动原理图。说明其特点并绘制必要的图样,以及在设计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数控机床参数设置与日常维护技术论述;

如:xx型数控机床参数设置技术

包括机床简介、参数说明、设置技巧、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如:数控机床日常维护技术

包括数控机床结构系统、维护原则、日常维护项目及原因分析等方面内容。

6、数控机床典型故障分析与维修。

如:xx型数控机床xx故障分析与维修

包括数控机床简单介绍、故障现象描述、故障可能产生原因理论分析、故障诊断过程及维修方法等方面内容。

7、×××零件的冲压模机械/数控加工技术

8、×××零件的塑料模机械/数控加工技术

9、×××机床刀具的选择分析

10、×××机械技术改造 ,如:CA6140数控车床改造

11、×××(机械)电气系统改进

12、×××(机械)液压系统改进

13、×××机床夹具设计

14、数控车床刀架装置的设计

15、数控机床调速系统的设计

16、新型数控车床的主传动系统的设计及控制

17、新型数控车床的进给传动系统的设计及控制

18、经济数控车床纵向运动设计及润滑机构设计

19、×××(机械)装配工艺分析

20、×××工作原理与×××故障分析

21、×××典型机器减振方案分析

22、×××的常见失效形式及分析

23、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产品加工中的实际应用

24、基于数控机床的PLC技术的研究

25、单片机在数控机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6、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研究

27、紧固件螺栓的宏程序成组加工误差

28、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设计

29、金属热处理工艺方案设计(分析)

30、模具设计方面(包括各种模具设计方案/模具设计技术难点分析的论文)

(1)典型塑料模具设计

(2)典型冲压模具设计

(3)其他类型模具设计

(4)塑料注射模具的浇注系统设计研究

31、模具制造与维修方面(包括各种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制造技术难点分析的论文)

(1)典型塑料模具制造工艺与维修

(2)典型冲压模具制造工艺与维修

(3)其他类型模具制造工艺与维修

(4)模具的数字化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

(5)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在模具行业的应用

第11篇:关于模具行业就业发展前景的论文

模具行业就业发展前景分析

机电学院 模具112班 朱肇君 16号

摘要:目前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应对目前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发展,增加自己的知识,学好自己的专业职业技能。本文分析了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近几年来的就业前景,同时就这些问题提出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以提高自己在模具行业的竞争力。

关键字:模具行业就业前景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能力

模具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已应用领域对模具提出的更多和更高要求,使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成为普遍规律,目前世界模具市场供不应求,近几年,市场总量一直在600~650亿美元之间,而我国模具出口尚不到8%,“十一五”期间完全可以扩大这个份额,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模具制造业逐渐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集团到我国进行模具采购趋向日趋明显,外资和民营资本继续看好我国模具行业,我国模具行业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国际模具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模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模具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1、模具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价格优势的双重压力。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实力,在中高档模具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随着他们逐步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模具工业形成了巨大挑战;印度、泰国及东欧一些国家,近年来模具工业发展也很快,而且其模具的价格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模具行业的成本和价格优势会逐步削弱并最终消失。罗百辉指出,中国模具企业必须在技术、管理和人才培训方面下功夫,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提升高端模具产品开发能力,调整模具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我国模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模具市场全球化,模具生产周期进一步缩短

模具市场全球化是当今模具工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模具的购买者和生产商遍布全世界,模具工业的全球化发展使生产工艺简单、精度低的模具加工企业向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率较低的国家迁移,发达国家的模具生产企业则定位在生产高水准的模具上,模具生产企业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同时模具生产厂家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加快生产进度,努力简化和废除不必要的生产工序,模具的生产周期将进一步缩短。

4、模具技术向高速加工、硬铣削和复合加工方向发展

随着模具向精密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加工精度超过1μm的超精加工技术和集电、化学、超声波、激光等技术综合在一起的复合加工在今后的模具制造中将有广阔的前景。高速加工使工件获得光滑表面,节省加工时间,典型的步进距仅有0.0254mm,而尖点只有0.001mm高,经过高速加工的工件表面大多数都非常光洁,无需钳工的进一步加工。目前,机加工工具制造商都热衷于生产为高速加工而专门设计的加工中心,在美国采用高速加工技术以减少或省去钳工工序是一种效益相当可观的措施,这种技术在欧洲和日本也颇受欢迎。

5、模具产品将向大型、精密、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模具成型零件日渐大型化和为提高生产效率开发的“一模多腔”造成了模具日趋大型化,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医学的迅猛发展带来了零件微型化及精密化,有些模具的加工精度公差就要求在1μm以下。另外多功能复合模具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多功能复合模具除了冲压成型零件外,还担负叠压、攻丝、铆接和锁紧等组装任务,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模具行业就业前景分析

据悉,目前中国各地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模具人才薪水上涨。由于许多企业难以招到技术过硬的中高级技工,导致这些人才的薪酬有上涨的趋势,如专业的模具设计人才一般月薪3000元,数控加工人才月薪3500元左右,熟悉设计、加工、造型整个操作流程的高级工月薪达到5000元以上,而其中技能比较好的人才月薪过万元也不鲜见。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模具学员未结业,就有许多企业争相预定,提前与学员洽谈好。到目前为止,企业开出的最低月薪为3000元,以往就有模具行业工作经验的学员,不少被企业以年薪10万元聘走东莞高级模具人才年薪10万。来自东莞人才市场的最新消息称,东莞市目前至少紧缺3000名高级模具人才,一个拥有经过专业训练在PRO/E、UG等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人员,年薪往往超过10万元。

据智通人才市场统计,招聘企业对机械、电子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模具类职位更是名列前茅。很多企业的人事经理对模具设计人才和CNC数控加工人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懂绘图软件、会看图纸、会使用AUTOCAD、PRO/E等绘制模具图纸及加工图纸、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人才和懂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编写刀路、有一定经验的CNC数控加工人才,是目前社会最急需的人才。数控模具技术人员前途一片光明。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模具设计师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数字化制图;模具的数字化设计;模具的数字化分析仿真;定制适合本公司模具设计标准件及标准设计过程等。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模具设计、开发、维修人员等已成为最紧缺的人才。在上海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数量很少,月薪在8000元以上,而在广东东莞等地,一位经过专业训练、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年薪常常超过10万元。(摘录2007年4月28日上海人才市场报)。今后5年,我国从事机械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新型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15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工业设计人才要求的人才严重不足。苏州作为长三角主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基地,这里聚集了多家外资、国有和私营企业,而真正机械、模具设计类人才严重不足。机械、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类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很多企业面临6000元月薪难聘高级机械设计类人才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我们的职业竞争力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现在中国高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机械大国,我们国家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但同时与国际的接轨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在一味的就学习老师教的东西,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此外,模具行业的人才需要经验积累,一般的模具设计学习需要2-3年,而一名可以独立设计模具的优秀设计师要有10年左右的从业经验,对于刚入行的初学者是枯燥和艰苦的,常常半途而废,导致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所以我们还需要坚定不移的恒心与毅力,我们需要学好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特别是机械制图、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其设备、MoldFlow等,至少掌握一种3D设计用绘图软件,如Pro/Engineer、UG、Solidworks等,深入了解其它,如AutoCAD、ME10D 等。同学们努力吧,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而又向上的。

参考文献

模具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模具专业就业就业前景.http://wenwen.soso.com/z/q311936193.htm?sp=2210

第12篇:模具修复

模具修复

目前我国的模具产业在制造技术、材料技术方面均不逊色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的模具寿命却难及工业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究其原因,是我国模具行业的管理普遍落后,模具设计不精湛,从而造成非正常时效的模具数量居高不下,并且模具修复技术不够完善。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是许多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模具的失效形式

模具失效形式大致为磨损、断裂(包括开裂、碎裂、崩刃、掉块(剥落)、腐蚀、疲劳和变形等)。模具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形式的失效,各种失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诱发、相互影响,当某种损伤的发展导致模具失去正常功能时,则模具失效,如表1:

表1 模具失效形式及特征

二、模具的修复途径

模具的修复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堆焊修复、电火花强化修复、热喷焊修复、激光熔覆修复等等。本文篇幅有限,只能介绍部分。

1、堆焊修复

堆焊技术是最早用于模具修复的表面技术,它指用焊接方法在模具受损区域堆覆一层或数层具有一定性能材料的工艺过程。在修复区域获得具有耐磨、耐热、耐蚀等特殊性能的熔覆层,使模具达到使用要求。模具堆焊修复技术主要有火焰堆焊、电弧堆焊、电渣堆焊、等离子堆焊和激光堆焊。

2、电火花强化修复

电火花模具修复技术是利用电火花堆焊设备在需修复的模具表面沉积金属,利用电弧放电将电极材料转移并堆积到工件表面。利用电火花技术可在模具失效表面沉积一层特殊合金,不仅起到修复的作用,还能起到强化作用。电火花强化修复依据不同的材料沉积、修复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电极材料对工件进行修复。

3、热喷焊修复

喷焊方法是采用氧-乙炔火焰作为热源,通过喷枪将合金粉末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并以高速喷向预热后的模具表面,形成喷焊层,再将喷焊层加热重熔,如此反复直至喷焊层达到预定的厚度。热喷焊设备一般为氧-乙炔焰喷焊,合金有Ni基和Co基自熔性合金粉末。因热喷焊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满足模具工作条件对表面的要求,修复后模具的寿命可大幅提高。

4、激光熔覆修复

模具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是指在经过预处理的模具失效区域处以不同的填料方式放置所选的材料,经激光辐照后材料以极快的速度和基体表面薄层同时熔化,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释度极低、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的表面涂层。根据熔覆的金属材料,可使修复后的模具具有比原来模具更优异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红硬性、抗冷热疲劳等性能。长春工业大学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失效的热辊锻模具表面熔覆一层钴基合金+WC材料,使模具寿命提高5倍以上,而且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为工厂带来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

5、刷镀

刷镀技术是在工件局部表面快速电化沉积一种金属或是一种合金的一门技术,也有称作无槽电镀或金属涂镀的。电刷镀技术因为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灵活,镀层沉积速度快,在工业上应用广泛。

下面介绍刷镀在修复塑料模具型腔表面损伤上的应用。 (1)刷镀前处理工艺:使用过的塑料模具型腔表面有许多污垢、锈蚀、油泥等,必须仔细清理,首先采用电除油和盐酸活化。电除油是利用除油剂的化学清洗功能和阴极析氢鼓泡的机械清洗功能去除模具表面的油污。盐酸活化是利用盐酸的化学去锈能力和阳极电化学活化功能,去除模具型腔金属表面的锈蚀和氧化膜,去掉原有镀层,增加刷镀层与模具的结合强度。

(2)刷镀工艺:第一层刷镀层(底镀层)主要是为了增加镀层和模具型腔金属的结合强度,在结合牢固的底镀层表面就可以选择较厚的镀层(有加厚镍和加厚铜)修复工件。 (3)打磨抛光和修补:模具型腔的损伤如麻点、锈蚀、蚀孔、划痕,在刷镀之前必须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镀层的结合力。可用高速风动工具和磨具将待修复的型腔表面打磨干净并抛光。如果模具表面损伤较严重、较大的蚀孔和划痕深度超过 0.2mm,除了采用打磨抛光外,还要采用添加了导电金属粉(如铜粉、银粉)的高温无机胶修补其低凹处,经打磨抛光后再进行刷镀。

(4)刷镀后处理:首先用干净棉花擦干刷镀液,然后用碱性电除油剂涂抹在刷镀层的表面,中和酸性的刷镀液,水洗后用棉纱擦干。用抛光布轮和绿色抛光膏降低表面粗糙度值,涂抹油脂防锈。

6、电刷镀和工模具修补技术相结合的复合修复工艺

在大型零件的修复过程中,我们有时采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工艺手段,通过综合运用完 成其中一种工艺不能完成的修复工作。复合工艺往往根据修复工作需要而采用。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一些大型的、重要零件的高精度表面实旅维修的过程中,需采用复合技术的情形颇多。

下图为某厂挤出附合机的冷却管,是一种高精度大型零件,该件由于操作事故在轴向造成严重划伤。

由于冷却管是保证附合机印刷质量的关键部件,精度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综上情况,如用传统的锡一铋合金填补沟槽的修复方法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用布轮进行机械抛光时,表面基体温度高,沟槽内的锡一铋合金会熔化,使表面镀层产生变形,很难保证其精度。要克服表面变形,保证表面光洁度,先用工模具修补机技术填补沟槽,再在表面刷镀快速镍,然后对表面镍工作层抛光,表面就不会产生变形,光洁度也能达到要求。

从挤出附合机冷却管修复后半年多的使用情况看,未出现任何故障,从尺寸精度和耐磨情况看都很好。采用工模具修补机和电刷镀综合工艺,适用于较深沟槽的精密件修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时间和经费,修复部位结合强度高,可产生高尺寸精度和光洁度的修复表面。

三、结束语

运用表面技术对模具进行修复是延长模具寿命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表面技术的发展,可用于修复的模具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模具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性能的提高,不论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还是从带来的附加社会效益来看,运用模具修复技术对加工超差和失效的模具进行修复都是模具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政策的推进,模具表面修复技术必将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滢滢,模具的失效形式与修复[J],模具制造,2014,4:83-86.[2] 江子伦,胡仲翔,武成禹,孙玉兰,采用电刷镀和工模具修补复合工艺修复“挤出附合机\"冷却管[J],电刷镀技术,1999,2:105-106.[3] 陈洪年,型腔模具的新型强化工艺—一刷镀枝术[J],模具技术,1985,6:88-90.[4] 罗泸蓉,阎康平,刷镀对塑料模型腔的修复和强化[J],模具工业,2000,3:51-53.

第13篇:模具工程师

个人简历

求职意向:UG模具工程师| 3年11月工作经验

基本资料

姓名: 黄XX性别:男

籍贯: 广东韶关年龄:26

身高: 175cm学历:大专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英语: 四级

粤语:流利个人特长:打篮球

教育/培训

1.2002年9月~2005年7月韶關學院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大专

2.2005年8月~2005年10月××培训部ug模具设计培训

工作经历

1.XXXX年XX月 ~ XXXX年XX月联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工程师

职责:从事模具设计,主要绘制模具结构图,出零件件加工图,订料,并分模。公司的主要产品有齿轮、机壳、体育用品、手机、电话机外壳等。

2.XX年X月 ~ XX年x月XXXX模具厂模具绘图员

职责:公司主要生产仿真车,电器插头, 电脑散热风扇及机壳类模具.主要工 作是负责简单的模具结构设计及协助工程师拆零件加工图及模板加工图等。

自我评价

11年的模具绘图员工作经验和3年的模具设计工作经验,能胜任教复杂的模具机构设计。并能完成产品3D图的修改,烂面的修补,增加出模角,与经理和客户确认商谈模具相关结构及进胶形式,及模具的生产跟进。

2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很好的与公司内部人员及客户沟通商谈模具相关结构

及产品进胶形式等相关问题

3 工作细心认真, 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联系电话:137xxxxxxxx

第14篇:模具工业

一、模具工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模具是工业生产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产品零件广泛采用冲压、锻压成形、压铸成形、挤压成形、塑料注射或其它成形加工方法,与成形模具相配套,使坯料成形加工成符合产品要求的零件。许多产业部门(如机电、汽车、家电轻工、电器仪表、通讯、军械等)的发展依赖于模具工业的技术提高和发展。我国对模具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院于1989年就将模具技术的发展列为机械行业的首要任务。充分说明了模具工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模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模具成形产品的工艺应用极其广泛。例如:模锻件、冲压件、挤压和拉拔件都是使金属材料在模具内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形的。压铸件、粉末冶金件也是在模具中充填加压成形的。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制品多数都是由模具加工成形的。

2、模具成形可实现少、无切削的加工。少、无切削加工是机械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模具成形是实现少、无切削工艺的有效途径,而模具制造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模具制造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模具成形制品的精度提高,表面粗糙度降低,从而有可能直接加工出成品,不需要再进行精加工,由此避免了切削加工。

3、模具成形制品具有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率、低消耗和低成本的特点,因此应用范围很广。据有关资料统计,利用模具成形的各种零、部件,在飞机、汽车、电器仪表等领域占60%~70%,家电产品占80%以上,手表、自行车等轻工产品占85%以上。

二、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的模具工业发展较快,已能够满足国内对中、低档模具的需求。少量模具已开始向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地出口。模具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我国的模具工业虽然在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例较低;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靠进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模具生产只能满足需要的60%,其余40%需要进口;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等。我国的模具制造与国外相比,落后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标准化程度较低。国内标准化程度为30%左右,标准件品种较少,缺少精密、高效标准件和商品化标准件。

2、模具制造精度低、周期长。国外模具厂都采用粗加工、精加工、测量、装配等成套的精密设备,如CNC坐标磨床、NC电火花机床等。国内模具厂设备陈旧不配套,NC机床、电加工机床在加工机床中占有的比例较小,模具加工新工艺采用较少,使国内模具精度比国外低1~2级,制造周期长1~2倍。

3、模具品种少、效率低。主要是缺少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国外模具向精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很多工序可以集中在一副模具中完成。

4、模具寿命短、材料利用率低。国外由于采用了冶炼和热处理方面的新技术,模具寿命大大提高。国内模具钢品种不全,新钢种很少,一般采用常规热处理,因而质量较低,模具材料利用率仅为60%。

5、技术力量落后、管理水平较差。我国模具生产技术人员比例只占7%~8%,这一比例不但低于国外的30%,而且也低于内内其它行业,生产缺乏科学管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说明我国模具工业的总体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还需要大力加快发展。据预测,未来我国将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更加给模具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为了加快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人才的培养。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专业,就是为了适应国家急需培养现代模具生产综合素质和综合生产技能人才的需要,适应现代模具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人才的要求而设置的。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专业的培养计划介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在总结03级、04级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修订成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是为模具工业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在三年内要学习15门公共基础必修课。5门学科基础必修课,9门专业必修课与3门专业选修课。培养计划根据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对军训入学教育、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冷冲模课程设计、塑料模课程设计、数控机床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加强。学生在三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通过各实践

教学环节,成绩合格,就能使其达到下列的培养要求:

1、具有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门外语较好的基础。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勤奋、自律、团结合作的个人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5、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模具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专业,又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专业。模具工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许许多多有志青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为缩小我国模具工业与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作出贡献 答案补充

主要就业方向和前景: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涉及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跟模和数控编程等。模具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紧缺,就业形势十分看好。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CAD/CAM软件、数控加工技术、金工实训、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模具设计软件应用综合实训、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文章来源:http:// 原文链接:

http:///Detail/MTA0MzAzNDcx.htm?w=%C4%A3%BE%DF%C9%E8%BC%C6%D7%A8%D2%B5%C3%E8%CA%F6&spi=1&sr=4&w8=%E6%A8%A1%E5%85%B7%E8%AE%BE%E8%AE%A1%E4%B8%93%E4%B8%9A%E6%8F%8F%E8%BF%B0&qf=20&rn=226&qs=4模具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模具的CAD/CAM技术,模具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模具的精密成形技术,模具的超精密加工技术,模具在设计中采用有限元法、边界元法进行流动、冷却、传热过程的动态模拟技术,模具的CIMS技术,已在开发的模具DNM技术以及数控技术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朝着加快信息驱动、提高制造柔性、敏捷化制造及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

一、高速铣削:第三代制模技术

高速铣削加工不但具有加工速度高以及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而且与传统的切削加工相比具有温升低(加工工件只升高3℃),热变形小,因而适合于温度和热变形敏感材料(如镁合金等)加工;还由于切削力小,可适用于薄壁及刚性差的零件加工;合理选用刀具和切削用量,可实现硬材料(HRC60)加工等一系列优点 。因此,高速铣削加工技术仍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它已向更高的敏捷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为第三代制模技术。

二、电火花铣削和“绿色”产品技术

从国外的电加工机床来看,不论从性能、工艺指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国外的新动向是进行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电火花创成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这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用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

最近,日本三菱公司推出了EDSCAN8E电火花创成加工机床又有新的进展。该机能进行电极损耗自动补偿,在Windows95上为该机开发的专用CAM系统,能与AutoCAD等通用的CAD联动,并可进行在线精度测量,以保证实现高精度加工。为了确认加工形状有无异常或残缺,CAM系统还可实现仿真加工。

在电火花加工技术进步的同时,电火花加工的安全和防护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电加工机床都考虑了安全防护技术。目前欧共体已规定没有“CE”标志的机床不能进入欧共体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也越来越重视安全防护技术的要求。

目前,电火花加工机床的主要问题是辐射骚扰,因为它对安全、环保影响较大,在国际市场越来越重视“绿色”产品的情况下,作为模具加工的主导设备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绿色”产品技术,将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新一代模具CAD/CAM软件技术

目前,英、美、德等国及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的模具软件,具有新一代模具CAD/CAM软件的智能化、集成化、模具可制造性评价等特点 。

新一代模具软件应建立在从模具设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大量知识上。这些知识经过了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整理,以特定的形式存储在工程知识库中并能方便地被模具所调用。在智能化软件的支持下,模具CAD不再是对传统设计与计算方法的模仿,而是在先进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本领域专家的丰富知识和成功经验,其设计结果必然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思想、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结构,所生成的三维结构信息能方便地用于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这就要求模具软件在三维参数化特征造型、成型过程模拟、数控加工过程仿真及信息交流和组织与管理方面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并有较高集成化水平。衡量软件集成化程度的高低,不仅要看功能模块是否齐全,而且要看这些功能模块是否共用同一数据模型,是否以统一的方式形成全局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共享,以支持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验、测试及投产的全过程。

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功能在新一代模具软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对多方案进行筛选,又要对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并为模具设计者提供修改依据。

在新一代模具软件中,可制造性评价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费用的估算、模具可装配性评价、模具零件制造工艺性评价、模具结构及成形性能的评价等。 新一代软件还应有面向装配的功能,因为模具的功能只有通过其装配结构才能体现出来。采用面向装配的设计方法后,模具装配不再是逐个零件的简单拼装,其数据结构既能描述模具的功能,又可定义模具零部件之间相互关系的装配特征,实现零部件的关联,因而能有效保证模具的质量。

四、先进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

1、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发展讯速,我国已达到国际水平,并逐步实现商品化。世界上已经商业化的快速成形工艺主要有SLA(立体光刻)、LOM(分层分体制造)、SLS(选择性激光烧结)、3D-P(三维印刷)。

清华大学最先引进了美国3D公司的SLA250(立体光刻或称光敏树脂激光固化)设备与技术并进行开发研究,经几年努力,多次改进,完善、推出了“M-RPMS-型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统”(拥有分层实体制造-SSM、熔融挤压成型-MEM),这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唯一拥有两种快速成形工艺的系统(国家专利),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2、无模多点成形技术是用高度可调的冲头群体代替传统模具进行板材曲面成形的又一先进制造技术,无模多点成形系统以CAD/CAM/CAT技术为主要手段,快速经济地实现三维曲面的自动成形。吉林工大承担了有关无模成形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已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无模多点成形设备。

我国这项技术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相比,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处领先地位,目前正向着推广应用方面发展。

3、树脂冲压模具首次在国产轿车的试制中得到成功应用。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设计制造了12套树脂模具用于全新小红旗轿车的改型试制,这12套模具分别是行李箱、发动机罩、前后左右翼子板等大型复杂内外覆盖件的拉延模具,其主要特点是模具型面以CAD/CAM加工的主模型为基准,采用瑞士汽巴精化的高强度树脂浇注成形,凸凹模间隙采用进口专用蜡片准确控制,模具的尺寸精度高,制造周期可缩短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制造费用可节省1000万元左右(12套模具)。为我国轿车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属国内首创。瑞士汽巴精化有关专家认为可达90年代国际水平。

五、现场化的模具检测技术

精密模具的发展,对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密的三坐标测量机,长期以来受环境的限制,很少在生产现场使用。新一代三座标测量机基本上都具有温度补偿及采用抗振材料,改善防尘措施,提高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使其能方便地安装在车间使用,以实现测量现场化的特点。

六、镜面抛光的模具表面工程技术

模具抛光技术是模具表面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模具制造过程中后处理的重要工艺。目前,国内模具抛光至Ra0.05μm的抛光设备、磨具磨料及工艺,可以基本满足需要,而要抛至Ra0.025μm的镜面抛光设备、磨具磨料及工艺尚处摸索阶段。随着镜面注塑模具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模具抛光技术就成为模具生产的关键问题。由于国内抛光工艺技术及材料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如傻瓜相机镜头注塑模、CD、VCD光盘及工具透明度要求高的注塑模仍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模具表面抛光不单受抛光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影响,还受模具材料镜面度的影响,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抛光本身受模具材料的制约。例如,用45#碳素钢做注塑模时,抛光至Ra0.2μm时,肉眼可见明显的缺陷,继续抛下去只能增加光亮度,而粗糙度已无望改善,故目前国内在镜面模具生产中往往采用进口模具材料,如瑞典的一胜百1

36、日本大同的PD555等都能获得满意的镜面度。

镜面模具材料不单是化学成分问题,更主要的是冶炼时要求采用真空脱气、氩气保护铸锭、垂直连铸连轧、柔锻等一系列先进工艺,使镜面模具钢具内部缺陷少、杂质粒度细、弥散程度高、金属晶粒度细、均匀度好等一系列优点,以达到抛光至镜面的模具钢的要求。 回答者:五岳独尊zzzz试用期 一级

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说的哦

评论者: 谢泽雨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模具是诱人的行业,它包括很多的工种。

我就是学习模具的,现在不还是一个钳工(想想就生气,被人骗了)

如果你学好的话,以后的日子你就不用发愁了。

我对模具的评价是:后来居上/

第15篇:模具就业

常见模具技术工人岗位

1、模具制造 :模具的零件制造是通过机械加工来完成的。常见工序有: 铣削加工(普通铣床、数控铣床、铣加工中心)、磨削加工(平面磨床、投影轮廓磨床、三坐标内孔磨床)、少量的车削加工(普通车床、数控车床、车铣加工中心)、电蚀加工(电火花、线切割)、抛光。

2、模具组装与调试 :模具的零件制造出来后,由模具组装人员组装成完整模具。在组装的过程中,如果某零件需要修改时,组装人员经常直接对此零件进行机械加工来完成修改。所以,模具组装人员不是简单的钳工,他们必须有机械加工的技能。

3、模具维护与维修 :在使用模具进行制品加工时,由于模具承受反复的载荷,需要精心维护保养。比如保持清洁、润滑充分、清除杂物、冷却通道顺畅、破损零件的修复或更换、建立维护历史记录。一副精密模具就是一个精致的机器,粗糙地使用它会导致过早的模具精度下降或损坏。

4、制品工艺 :模具的使命是制造制品。冲压是制造薄板金属制品的主要过程,金属冲压加工工艺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括把模具装卡到冲压机工作台上、调整冲压机床的参数直至模具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制品为止。塑料注射成型是制造塑料制品的主要过程,塑料注射加工工艺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括把模具装卡到注射机工作台上、调整注射机床的参数直至模具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制品为止。质量检验岗位的工作内容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特定方法对生产出来的制品进行实时检测,确保制品稳定地符合技术要求。

模具工程师岗位

1、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的任务包括对制品零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模具结构方案,对模具中各个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流程,选择标准零件,画出模具结构图和所有零件图。在模具制造和组装调试过程中,模具设计师需要参与讨论局部或整体修改方案,直至模具能产出合格的制品、模具验收结束为止。

2、模具仿真模拟分析 :模具设计时,根据经验和通用原则,模具设计师有一个或几个模具结构基本设想。这样的模具是否能够顺利制造出合格制品呢?实际生产中,无数的工厂遭遇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失败。严重时,模具根本不能制造出合格制品,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外协费用,甚至重新设计制造了新的模具,仍然无法制造出合格制品,项目完全失败。 遇到比较难的模具时,应当利用CAE这一有效武器,对模具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验证,找出最合理的模具结构和工序方案。这一步是对模具进行优化,并且对模具设计进行验证。例如,针对冲压模具,我们使用Stamp Engineer进行分析(以前我们也长期使用过Pam-Stamp),对可能的方案变种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找出最合理的模具设计方案。

经过这样优化和验证的模具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成功率。模具调试时间大大缩短,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试模和修模成本。

3、模具数控加工编程 :除了个别企业,一般的冲压模具设计师只设计模具而不进行数控编程。而注射模具设计师在模具设计的同时,也要进行数控编程的例子不少。总体来说,模具设计人员不进行数控编程。而编程的任务由专门从事编程工作的数控编程师进行。

编程师针对需要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的任务进行分析,根据本厂的情况编写出合适的程序,交给加工车间使用。通常,程序通过网络送到模具制造车间电脑内指定的文件夹中。

4、模具制造与制品工艺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和使用模具进行制品制造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启用一个新工艺过程时更是明显。机床的选择、切削刀具的选择、切削参数的选择、冷却液的选择、走刀速度、余量、对刀、如何定位、如何检测、何时进行热处理等等问题是模具制造中经常需要工艺工程师拿主意的事。而制品工艺方面,令工艺工程师头疼的事情更多。工艺参数的选择,常常顾此失彼,找不到一组优化参数值。简单的固定其他参数而只变动一个参数来寻找最佳值的方法,在遇到3个或4个参数(比如注塑过程)互相依赖的情况时,就失去了作用。第一个参数在独立变化时所找到最佳值后,在第二个参数独立变化找到最佳值时,第一个参数先前的最佳值已经不灵验,必须重新寻找。这种多参数的优化也有原则可以遵循,比如田口法。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工艺工程师所经常应用的武器。

第16篇:模具管理制度

模具管理制度

1、目的

通过对模具的制造、验收、建档、使用、报废、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模具制造质量和使用性能满足生产要求,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的模具。

3、职责

3.1、计划中心负责公司模具的统一归档管理和模具供应商的管理,技术部工程师负责提出模具的制作申请,准备开模技术资料.,组织模具的结构评审,监控开模进度,评估试模效果,组织模具的验收。

3.2、技术部、品质部参与模具的验收和模具报废会签。

3.3、模具房(或委外加工厂、供应商)负责模具的制作或修改,技术部提供相应的模具资料。

3.4、生产车间(或委外加工厂、供应商)负责模具的正确使用,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3.5、计划中心负责根据公司的订单情况,评估模具产能,确定排产进度和是否委外加工。

3.6、采购中心负责模具的调拨,评估模具存放在公司外部的风险,确保公司财产安全。

3.7、财务部负责发挥独立的监控职能,参与模具的供应商管理、模具合同管理,建立模具台账并适时更新,对模具的调拨、维修、报废进行监督,确保模具资产安全。

3.8、公司总经理负责开模(改模、试模)申请、模具报废的批准。

4、工作程序

4.1、开模申请

4.1.1、新产品设计评审前,由技术部工程师进行开模评估。

4.1.2、新产品设计评审通过后,由技术部工程师根据产品零件特点、用量和预期产能确定模具分布和模具数量,并填写《采购通知单》,经部门主管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4.1.3、量产的产品开备模,由生产车间提出,工艺工程师填写《采购通知单》,计划中心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1/6

4.2、模具发包

4.2.1、计划中心负责开发新的模具制造商并对已经合作过的制造商进行评估、分类,建立《合格模具制造商目录》。

4.2.2、计划中心根据《采购通知单》的内容编制《模具报价明细表》,增加模具材料、模具寿命等内容。

4.2.3、外发模具由计划中心向两家或以上模具制造商提供图纸和《模具报价明细表》,由模具制造商在3日内提供报价;自制模具由公司提供报价。

4.2.4、计划主管负责将两家或以上模具制造商的报价提交给公司总经理,综合考量模具的质量和寿命要求,并根据同级别模具厂价格低者优先及优先考虑本公司模具厂为原则,最后确定模具制造商及最终价格。

4.2.5、公司自制模具以批准的《采购通知单》为合同依据,包含模具价格、第一次试模时间、模具移交生产时间等内容。模具对外发包必须签订正式的《模具制作合同》,合同内容涵盖《模具报价明细表》的所有内容,并明确制作进度、制作要求、付款方式、模具寿命、违约责任等内容。

4.3、模具质量

4.3.1、模具备料准备前,技术部工程师与模具制造商共同讨论或由模具制造商提供模具工艺方案,如冲压工序、塑胶模型腔分布、寿命要求等,以文字形式确定出零件制模方面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及时解决模具制造商提出的问题。

4.3.2、模具制造过程中,技术部工程师随时监控模具的制造质量。

4.3.3、第一次试模(T1)后,技术部工程师根据试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试模零件的检测结果,及时提出模具改善计划并跟进。

4.3.4、外包模具经改善后达到生产要求,计划中心可以通知模具供应商移交模具和相关的技术资料,并由品质部填写模具验收报告,经批准后可以支付模具款;公司自制模具直接移交到财务中心仓库,模具款的支付按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4.4、模具进度

4.4.1、从接到《采购通知单》至模厂确定,周期要求小于5天。

4.4.2、从方案确定到完成第一次试模(T1),一般冲压模制作周期15天,拉伸模制作周期3天;改模时间根据工作量而定,一般不超过7天,生产应急时要求组织所有的资源加快进度。

4.4.3、开模过程中,由技术部工程师跟进模具的进度,因模具的更改而推迟进度时必须经公司总经理认可。

4.5、试模

4.5.1、试模前,委托试模部门的工程师需填写《试模申请单》,必须明确试模零件的名称、数量、材料、完成时间等要求,由部门经理审核,分管的副总批准。

4.5.2、试模时,承担试模的单位必须安排经验丰富的调模师傅,通知技术部工程师到场指导,如有必要委托试模的工程师到现场确认。

4.5.3、外包模具的试模按合同履行,需要提供原料的,由委托试模部门发函,履行审批手续。

4.5.4、自制模具和已生产模具需改模后验证的试模由模具房执行,必须按照要求的时间完成,如果延期必须经过分管副总同意。

4.5.5、自制模具和改模验证的试模费用按材料费和人工费列支,经委托试模工程师确认,部门经理审核,记入新产品开发费用或修理费科目。

4.6、模具更改

4.6.1、新开模具的完善和修改,必须由技术部工程师提供文字形式的方案,如果发生纠纷以文字依据为准。

4.6.2、新开模具出现较大的更改需要另外收费,必须经技术部部长核实,总经理批准认可。

4.6.3、量产模具的更改,由技术部工程师申请,技术部部长审核,总经理批准,模具更改后必须对更改的效果进行验证,同时要求更新存档的技术文件,否则追究申请部门责任。

4.7、模具验收

4.7.1、已量产的模具,由品质部会同相关部门填写《模具入库检验报告》,检验合格方可入库。

4.7.2、验收合格的模具入模具库进行建档,验收不合格的模具由计划中心通知模具制造商返工,直到合格为止。

4.8、模具使用

4.8.1、计划中心根据模具房的产能决定是否外购,外购模具的调拨由采购中心负责填写《模具外购申请单》,并办理审批手续。

4.8.2、模具使用单位应根据模具的性能、结构特点,正确地安装、调试、使用模具。

4.8.3、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因操作使用不当而造成故障或损坏,由使用单位负责维修;如果经过鉴定属于模具设计或制造缺陷引起的损坏,由模具制造商承担维修费用。

4.9、模具保养

4.9.1、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保养”的原则,模具使用单位有责任做好模具的维护保养工作,特别是防锈处理,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使用单位承担。

4.9.2、技术部负责监督车间的维护保养工作,采购中心负责监督外购厂的维护保养工作。

4.10、模具报废

4.10.1、未验收的模具需要报废,由品质部工程师填写《模具报废申请单》,履行审批手续,在财务部备案,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岗位权限追溯责任。

4.10.2、量产的模具达到使用寿命极限需要报废,由使用班组班长提出,并负责办理报废手续。

4.

11、模具管理

4.11.1、实物管理:没有移交的模具由各模具制造商保管,移交的模具由模具仓库管理。验收合格后的模具需要入库建档。技术部负责建立统一的模具编码规则,作为模具的标识。

4.11.2、模具台账:外购模具需要移交到公司由模具仓库接收,在模具验收前由计划中心建立模具临时台账,并知会财务部、采购中心、品质部、技术部,模具验收后并入财务部建立的模具正式台账,模具调拨、报废等情形发生后,由财务部负责更新模具台账,并知会采购中心、计划中心、技术部。

4.11.3、模具盘点:财务部要定期组织对模具实物的盘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

4.11.2、模具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部应制定科学的模具折旧管理办法,确保固定资产的客观性,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4.

12、模具入库制度

4.12.1、模具入库必须具备模具合格证书,试模合格证,模具图纸和合格样件。模具应打有产品编号,指令号标记。模具按产品号成套上架。通用模具按模具通用号码上架。

4.12.2、模具要符合大生产的要求。定位可靠,操作方便安全,送料正常,试模人员开据试模合格卡。模具检验人员凭试模合格卡开始检验工作。试模合格卡和其他合格证一并存档备查。

4.12.3、技术部提供总装图和型腔模具图纸。模具检验员按产品图纸和模具图纸进行检验。合格后开据模具合格证入库。模具图纸,合格证存档,以备修理、补充模具使用。

4.12.4、品质部主管对模具检验情况给予确认并签字。对产品超差部分是否通过使用,技术部主管和质检部主管进行会签。同意使用,才定为模具合格。

4.12.5、建立模具使用档案卡。内容:领用时间、退库时间、生产令号、批次、数量、模具领用使用情况说明。

4.

13、模具领用制度

4.13.1、模具领用应由生产调度人员到模具库登记领取。登记内容:生产指令、产品编号、模具名称、领用时间、领用人签字。

4.13.2、模具合格证、图纸、试模合格证、及使用档案等由库房的管理人员保存。

4.13.3、模具退库前生产调度人员检查模具的使用情况以及生产记录。应对模具的完好负责。发现需要维修的模具,提出修理申请,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

4.13.4、生产过程中发现模具需要更换的,由调度员报模具管理人员更换。模具更换后,试模合格后方能生产。

4.

14、模具退栈检验制度

模具退栈检验制度是确保从模具库领出的模具必须是能正常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

4.14.1、凡是在生产线使用过的模具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

检验程序:

①生产线最后一个零件送检,合格后作为样品随合格证入库。

②模具检验人员检查模具刀口是否锋利,导向件是否润滑、定位是否可靠、弹顶是否有力,需要维护的进行维护保养。试模合格后挂合格证书和样品入库。

③不需要维护的也要挂合格证和样品入库。

4.14.2、调度员根椐生产需要和模具磨损情况提出备份模具的要求。报主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4.

15、模具库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4.15.1、模具应按生产指令1#、2#、3#等依次上架。退库的模具应放在原来的位置。

4.15.2、保管员应对模具的账、卡、物相平衡负责。

总账、模具合格证、试模卡、样件、生产档案负责保管好,对库存、领用、退库等模具应了如指掌。督促模具维护人员及时把维护好的模具入库。

4.15.3、保管员应做到根椐生产令号迅速找到该领用的模具。

4.15.4、保管员应对入库、领用、退库模具的完好负责。不得出现混乱、遗失、损坏的现象。应严格按模具的管理制度执行。确保从库房领出的模具是能适应大生产的合格模具。

4.15.5、保管员有权对不履行规定的人员拒绝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

4.15.6、保管员要积极主动配合车间生产,及时和调度员沟通,了解生产任务情况,做好为一线服务工作。

4.

16、模具现场使用的管理

4.16.1、调度员领用和退库模具,应按相应的管理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应对模具从领用到退库的全过程负责。

4.16.2、模具应按冲压工艺安排相应吨位的冲床加工零件。模具应由模具调整工调整和安装模具,并保证漏料通畅、弹顶正常、送料方便、冲程合理,试出合格样件后,才能开始生产。

4.16.3、冲床工在工作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生产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汇报,排除故障后再进行生产。凡违规操作造成模具损坏,责任人应填写模具事故责任单,给予一定的处罚。

4.16.4、发生模具废料断裂、导板导向件变形、压弯模闷车造成的模具和冲床的损坏要追查调整工的责任。

4.16.5、白、夜班交班应交清模具的使用情况。交接后发生的责任事故应由接班人负责。

4.16.6、生产任务完成后及时通知调度员办理退库手续。生产现场不应保存没有生产指令或完成本批次任务的模具。发生模具遗失将追查最后领用人的责任。

编制:审核:批准:

第17篇:模具管理制度

昆山利尔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

模 具 管 理 制 度

一、模具领用制度

1、模具领用应由生产负责人到模具库登记领取并签字。

登记内容:领用时间、生产单号、生产数量、领用模具名称等(见《模具出库登记表》)。

2、生产时,首件、尾件及过程质量均由注塑科控制(在注塑科无品检员之情况下)。新产品第一次生产的首件由技术部项目负责人签样,品质部协同确认;进入正常量产的项目首件,由生产自行制作。

3、生产过程中必须对模具的完好负责。发现模具需要维修的,由生产技术员或主管报模具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模具维修后,由模具维修人员开具《试模通知单》或《工作联络单》至生产进行试模,试模合格后方能生产。模具维修员必须填写《模具维修记录表》交至到模具管理员处(包含更改模具)。

4、生产计划根据厂内的生产能力,如决定要外协的订单,外协模具调拨由采购负责填写《模具调拨申请单》并办理审批手续,采购、生产部自行装、发、卸模具,模具管理员进行监督。

5、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保养的原则,模具使用单位有责任做好模具在日常使用中的保护、保养工作、特别是防锈处理,并依照模具生产使用保养制度填写《模具生产保养检查记录表》

6、采购部负责监督外协厂的维护保养工作,模具科负责监督本厂内部的所有模具维护保养工作。

二、模具入库制度

1、新制模具入库必须具备《模具承认书》和合格样件。模具应打有产品名称、零件编号或模具编号。

2、模具入库要符合大生产的要求,定位可靠,操作方便安全,送料(注塑)正常:

2.1有关模具修模后,由模具维修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开《试模通知单》至射出进行试模打样确认(新模或产品设变由项目负责人开具)。

2.2 在生产中模具出现异常时,由注塑或冲压负责人开具《工作联络单》至模修人员进行维修。产品经质检部确认OK后,模具方能入库。

3 生产使用过的模具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生产线最后一个零件(尾件)由生产部注塑科(冲压成型科)自行确认其结构与品质,并在样品上签字确认,再由模具管理员签收并在样品上签字确认。后再悬挂于模具上方能入库(在无品检之情况下)。 4 冲压模:模具维修人员检查模具刀口是否锋利、导向件是否润滑、定位是否可靠、弹顶是否有力等,需要维修的进行维修。合格后挂尾件样品入库。

5 注塑科相关负责人办理退库模具手续,应按相关的管理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填写《模具入库登记表》应对模具从领用到退库的全

过程负责。生产完的模具应依次对号入座,摆放整齐,不得乱摆、乱放。如需要维修的模具应放在规定的“模具维修暂放区”。 6 塑料、五金模在入库前应做好保养,如:型腔内,清理模具上的残留原料、铁屑、灰尘、易锈部位喷防锈油等。

三、模具库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1、对模具的有序摆放、完整、及时归库、依订单发放模具的及时性等。

2、保管员应对模具台帐的正确性、完整性负责。

3、模具合格证、试模通知单、样件、生产档案等资料保管负责。

4、对库存、领用、维修等模具纪录资料完整性、正确性负责。

5、有责任督促模具领用人员及时把生产后的闲置模具及时入库并对号摆存。

6、保管员应做到根据《生产任务》迅速找到相对应的模具。

7、保管员应对已退库模具的完好负责。不得出现混乱、遗失、损坏的现象,应严格按模具的管理制度执行保养。对久置模具要进行日常保养外,应根据需要进行另外保存,以腾出位置放置新产品模具。

8、保管员对不履行的模具使用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对严重不遵守模具仓库《模具管理制度》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向其上级提出其工作态度与奖惩通知

9、保管员要积极主动配合车间生产,及时和技术员沟通,了解生产任务情况,做好为一线服务工作。

10、因模具仓库是开放式空间,所以日常应常清理库存模具上的铁屑、灰尘、对易锈部位喷防锈油等日常保养工作,并在模具履历卡上记录保养内容。

四、模具现场使用的管理

1、模具应按注塑(冲压)工艺条件进行生产与加工。模具应由注塑(冲压)技术员调整和安装模具,并保证成型顺利,试出合格首件样品件后,才能开始生产。

2、注塑(冲压)作业员在工作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生产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汇报单位现场负责人,在排除故障后再进行生产。凡属野蛮操作造成模具,因废料断裂、导板、导向件变形、压弯模芯,造成模具和机床的损坏,公司将依相关的公司制度、《员工手册》追查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3、生产车间负责人应在白、夜班交接工作时,交接好模具的使用与保管。模具领用、退库应尽量在白班完成相关事项;如不能在当天白班完成退库的,应在下个工作日的白班时间内完成退库手续。

4、生产任务完成后及时办理退库手续。生产现场不应保存没有生产任务或完成本批次任务的模具。发生模具遗失将追查最后领用人的责任。

编制:钟宇华审核: 唐华刚批准:王辉

2011-05-04

第18篇:模具热处理

一.技术先进

QPQ盐浴复合处理技术是世界最新金属表面强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金属表面渗入多种合金元素,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耐磨性能。它被广泛用于汽车、机车、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仪表、工模具等各种行业。自德国DEGUSSA公司推出QPQ技术后,其用户遍及德、美、英、日等国约800多家.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公司有该工艺不仅成功的取代了镀硬铬工艺,改善了机车柴油机缸套的耐磨、耐蚀性、而且降低了成本,同时消除了六价铬的公害;日本本田公司有数套自动化的QPQ设备分设国内外,有150多种汽车、摩托车零件采用了此技术,年处理量6万吨;丰田和日本公司每月数百吨零件采用此技术处理.国内的杀害大众汽车等众多厂家采用此技术有于大量处理曲轴、模具、工具、汽车、柴油机、摩托车、纺织配件等.二.性能优良

1.比较的表面硬度

产品经QPQ处理2-3小时,总渗层可到达0.4-0.6MM,下面是部分材料

经QPQ处理后的白亮深 度和硬度:

材料 牌号举列 前处理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表面硬度Hv0.1 白亮层深度

纯 铁 570 2-4小时 500-650 12-25μ

底碳钢 A3,20,20Cr 570 2-4小时 550-770 12-25μ

中碳钢 45,40Cr 570 2-4小时 550-770 12-25μ

高碳钢 T8,T12 570 2-4小时 550-770 2-25μ

氮化钢 38CrMoAL调质 570 2-4小时 950-1050 12-20μ

铸模钢 3Cr2W8V 淬火 570 2-3小时 950-1000 10-17μ

热模钢 5CrMnMo淬火 570 2-3小时 770-900 10-20μ

冷模钢 Cr12MoV高温淬火 520 2-3小时 >950 10-20μ

高速钢 W6Mo5Cr4V2[刀具] 淬火 550 4-45分钟 1000-1300

高速钢 W18Cr4V[耐磨件] 淬火 570 2-3小时 1500 10-15μ

不锈钢 1Cr13,4Cr13 570 2-3小时 900-1000 10-15μ 1Cr18Ni12Mo2Ti 570 2-3小时 950-1150 10-15U不锈钢 0Cr18Ni12Mo2Ti 570 2-3小时 950-1150 总深度20μ

气门钢 5Cr21Mn9Ni4N固溶 570 2-3小时 950-1150 7μ

灰铸铁 HT20-40 570 2-3小时 500-650 总深>0.1MM

球墨铸铁 QT60-2 570 2-3小时 500-650 总深度>0.1MM

-30μ -12μ

2.良好的耐磨性、抗疲劳性

产品经QPQ盐浴复合处理后,耐磨性到达常规淬火及高频淬火的16倍以上,是镀硬铬和离子氧化的2倍多。其疲劳极限提高百分之四十五以上。

材料 处理工艺 疲劳极限Kg/mm2 疲劳极限上升率

10号钢 未处理 24 1.00

QPQ处理 39 1.6

345号钢 未处理 28 1.00

QPQ处理 43 1.

5442CrMo 未处理 42 1.00 QPQ处理 62 1.48

38CrMoAl 未处理 38 1.00

QPQ处理 61 1.6

3.极好的抗蚀性

产品经QPQ处理后,具有极刚的抗蚀性,在大气中和盐雾中的抗蚀性比1Cr18Ni9Ti不锈钢高4-5倍,比锌硬铬高16倍以上,比发黑高70倍已上。

4.极小的变形

产品经QPQ盐浴复合处理后,尺寸变化仅5-8μ形状无变化,可以认为是变形最小的硬化方法,可用来解决横多常规热处理无法解决的热处理变形问题

5可以替代多道工序

该工艺不仅可以取代氧化、高频淬火、渗碳等表面处理工艺,还可以替代淬火--回火--发黑三道工序,或替代渗碳--淬火--回火--镀硬铬四到工序,在提高产品耐磨性和抗蚀的同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6.无公害水平高

本公司的盐浴无害,废水、废气等经卫生环保部门测试,远远底于国家排放的标准,并经全国各地用户所在地区环保部门测试复查,证明了该工艺在无害方面的先进水平。

三.应用范围广

1适用材料

适用于各种工具钢、结构钢、不锈钢、纯铁、铸铁及粉冶金件。

2可取代以下工艺

大量取代渗碳淬火、高频淬火、易变形件的淬火、离子氧化、发黑、硫化、锌硬铬、镀装饰铬等。

普通结果钢经QPQ处理,字很多情况下可以代替不锈钢。

3应用的部分产品

模具: 各种冷拉模、热挤模、冲模、压铸模、橡胶模、玻璃模等。

工具: 滚丝轮、搓丝板、钻头、铣刀、绞刀、丝锥、滚刀、插齿刀、拉刀、刀体、刀杆等。

机床件: 摩擦片、导轨、电器铁芯等。

汽车件: 曲轴、凸轮轴、气门、齿轮、活塞环、球头销、差速器支架、气弹簧活塞杆等。

摩托车: 齿轮、连杆链轮、离合器盘、活塞环等

纺机件:络筒机件、弹力丝机热轨、冷轨、罗拉、钢令圈等。

齿轮: 汽车同步器齿轮、建筑机械齿轮、轧钢机传送带大齿轮等多种大小齿轮及蜗轮蜗杆。

液压件:定字等。

机车: 缸套等零部件。

轴承行业:保持架、紧定套等。

本技术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轻工机械、仪表、兵工等行业均有广泛用途。

现在很多模具要镀铬的就可以用QPQ来代替。

它最大的优点是:微变形,

可以在模具试模合格后再来热处理。

[此帖子已被 林国扬 在 2005-11-16 2:32:43 编辑过]

[ALIGN=center]

3Cr2W8V盐浴处理后,HRC为48左右,经平面磨后,过不了多久,表面就会发黄,咋回事

onload=\"java******:if(this.width>screen.width-6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600;if(this.height>250)this.style.width=(this.width*250)/this.height;\" border=0>

模具的加热、保温与冷却

l 概述

模压成型工艺是塑性材料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成型方法之一,并且是研究材料性能最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方法。它具有成型装置简单、设备投资小、模具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种最为普及的生产手段之一。然而,进行压缩模塑成型的模具设计能参考的文献除了教科书、几位前辈所著的专著、模具设计图例以外,少有人总结模具设计中的关键技巧。

模具的加热、保温与冷却及装夹结构是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均匀性,同时还影响产品的成型效率。

2 加热、保温与冷却设计

2.1 加热管的设计要求

钢制加热是几乎所有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采用的加热手段,可设计为单向接线、双向接线等多种形式,材质上可采用有缝管、无缝管、不锈钢管等,特点是热损失小、热效率高、排线简单,可根据需要设

计为220V或380V,接线为式灵活多样。但由于其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模具设计中要注意它向身特点。(l)加热管在两端通常有较长的冷端,并不能起到加热的作用。

(2)加热段的功率设计尽量不超过10瓦特/厘米的限制。如30厘米长的加热管,功率尽可能不要

超过300瓦。如果设计功率超过这个限制,加热管表面负荷较高,钢管易氧化腐蚀,造成短路。

(3)对于温度高于250℃的模具设计,采用加热管有一定难度。

我曾经利用加热管升温达到420℃,但是这种成型温度对加热管质量要求较高,需要经常检查电路的通畅与短路与否。因为这种条件下加热管、接线端子、连接用的铜线、钢片等介质非常易于氧化,从而导致断路。因此对电传输介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尽量避免使传导电线暴露在空气中,延长导线的使用寿命。

烙铁芯通常也被作为模具加热管的一种,特点是单位长度功率高(通常直径10mm,长8cm规格的烙铁芯可以达到150瓦的输出功率),耐用,安全性好,不易形成击穿短路,可以通过钻盲孔来埋设,缺点是难以定制设计,拆换时易碎、断。

电路设计中不可缺少保险、空气开关等保险措施,操作地由要保持干净整洁,绝缘良好,操作中勤于检查电气故障,防止不必要的危险。

2.2 加热管的安装钻孔

从传热角度上理解,加热管的安装要与模具表面尽可能贴合,以利于加热管的热量尽快传递到模具上。而实际上加热管与模具并没有多大接触面积,传热的本质是辐射,传导是次要的。因此大部分用于模具安装的加热管表面都涂有增强红外辐射的涂层,同时也采用限制设计功率(10瓦特/厘米)的办法以增长加热管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加工加热管孔时,尤其是长加热管孔的加工没必要设计太小的配合间隙,有效的设计方法是在孔的两端尽可能能与加热管严密配合,可以采用填塞、封堵或设计挡片等办法。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小加热管的散热面积以及辐射热

量的损失。

2.3 加热管的埋放

埋放的加热管,最好采用与管内介质相同的氧化镁粉进行充填,以降低加热管表面的热负荷,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管的表面氧化,有效延长管的使用寿命。有条件的话,加热管的安装孔也最好灌入的氧化镁粉。

2.4 模具保温方法

加强模具的保温措施可以减少模具的热损失,可使模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生产温度,减少能源浪费。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都有一套独特的解决办法,我只谈谈我的经验。

2.4.l 加热板的保温措施

加热板保温通常采用石棉板或石棉布保温,但石棉布不易摆放平整,对压板的平行度保证也有定的影响。石棉板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橡胶石棉板,但这种石棉板却不对以用于密封隔热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可压级胜,同时在高温时会释放出一种十分难闻的气味,影响操作环境及操作人的身体健康。

加热板的保温宜采用石棉纸板,常见的规格是1000x1000,3-5mm厚,板体较为规整,平行度较好,可压缩性比较平均,高温下无异味产生。

2.4.2 模具的保温措施

模具的保温措施很多,可用石棉布或玻璃布包裹氢氧化铝保温棉进行保温。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保温涂料是目前用作模具保温的理想材料,它由中长纤维、浆料及一种保温泡沫材料混合而成,粘性适中,易于涂抹。这种材料常用作化工、采暖管道的保温层材料,略含碱性(易腐蚀模具)。经在150℃条件下使用没发现有烧焦、熔化、气味等负面影响。同时材料很轻,可塑性较强,容易形成较为美观的模具表面。

2,5 模具的冷却方法

水冷却是大多数模具采用的冷却方式,但也有其缺点;要求管道密封性要好,上下水管路必须通畅,对水资源的浪费较大。当冷却温度超过100℃时,易产生蒸汽爆炸。优点是热容较大,可实现快速降温。

风冷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冷却方法,和水冷正相反,它不需要严密的管道密封,不存在资源浪费,可以冷却温度高于100℃的模具,可以通过气体的流量来确定冷却的速度,并且来源简洁方便,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车间都能取得比较方便的气源。

3 模具的装夹

模具的装夹结构与模具的加热、保温与冷却系统密切相关,同时为模具的更换、装卸提供一定的方便特性。多数设计者为图方便,只简单地将模具上打几个安装孔用以固定。例是多数的压模都不单独设计加热装置,而是在压机上下压板上安装加热板以简化中小型模具的加工。模具结构中就只剩下构成型腔主体结构的模块。这时模具可以采用注塑模具的固定办法——用压板将模具固定在上下模板上。在加热板模具上设计好固定压板的空间即可。这种设计不仅可以用于移动式压模,也可用于带有简单项出机构的压模。仅需要在加热板的设计中才考虑到顶杆的位置与加热管不相冲突即可。也可以利用一种模具的模架对多个模具进行通用性改造,以简化模具制造成本。

如果供具较高,单纯的加热板加热已经不能满足均匀加热的需要,这时需要在模具上安装辅助加热系统,可以山加热片、加热管及烙铁芯构成。

对于结构简单、尺寸较小的模具,采用加热板加热会造成大过的热量损失,在模具尸设计简单的加热系统就能够满足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模具和压机固定板之间要添加隔热物(通常来采用石棉纸板)来保温,同时需要注意电源线的排布整齐和电偶孔的位置。这种设);由于热容较小,特别适用于需要反复加热冷却或快速加热冷却的小型模具。

第19篇:模具管理制度

模具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对模具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确保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以满足过程控制的质量要求。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模具的设计、制造、使用、改进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三、职责

1、工程部模具车间是模具的归口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模具管理工作。负责新模具和投产模具改进、维修后的验收及模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情况的监督管理。负责模具的试模、验收、入库以及建立台帐、档案等具体管理工作,对投产模具在生产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负责。参加新制模具及修改、维修后模具的试模工作和模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管理。

2、研发部产品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模具制作方案,委托模具制造商进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对模具的合理造价和优良质量负责,并参加模具的试模和验证。

3、质保部负责新模具、投产模具和修改、维修后模具的验证。

四、管理办法:

1、模具在投入制造之前,研发部产品设计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模具制作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模具制作评审论证会,确定模具制作方案,并按照方案委托模具制造商设计和制造。

2、试模

(1)新模具交付时,生产部模具管理小组应负责与模具车间沟通尽快落实试模时间 (在模具到公司后1~5天内),并通知产品项目负责人、生产部、设备科、质保部、车间有关人员和模具制造商。届时负责召集产品项目负责人、生产部、设备科、质保部、车间有关人员和模具制造商对新模具进行试模验收。模具车间应对试模工作全程负责,对试模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记录,对试模生产件的尺寸、精度、外观等进行初步验证,并当场形成试模记录,由现场验证人员对试模结果签字确认,并将《试模工艺参数记录表》、《试模记录表》传真给模具制造商,作为修改模具的书面依据。新注塑模具试模时,第一次试模模具制造商必须参加,如果试模超过三次仍达不到要求,应按试模次数向模具制造商收取一定的试模费用。

(2)模具经初步验证合格后,必须用该模具连续加工塑料件200~400模(该数值由研发部根据每模的加工周期、产品大小、模具复杂程度及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也可以根据模具制作合同的约定进行),如产品和模具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由模具车间填写《模具验收单》,经参加试模人员签字确认后(模具质量合格验收必须首先得到注塑车间参加试模人员的确认),将模具与《试模

工艺参数记录表》、《模具试模记录表》、《模具验收单》、《模具结构简图》、《模具易损件加工图纸》及模具制作协议或合同书一并移交给模具车间,由模具车间负责办理入库手续(财务部凭模具车间开具的“入库单”和发票支付货款)。

(3)由于新开发的产品,在试制完成后有一部分不可能在短期内投入批量生产,导致模具在试模初步验证合格后达到连续加工注塑件200~400模要求的周期过长,注塑模具因而迟迟不能办理入库手续长期拖延与模具制造厂家的货款结算。因此对新开发产品的注塑模具经试模初步验证合格后可予以办理入库手续,但货款结算时应预留货款的10%作为质量保证金;模具管理小组负责做好记录,若十二个月内经连续加工注塑件200~400模验证合格后或仍无法进行连续加工注塑件200~400模验证的,报告财务部与模具制造厂家结清货款。

(4)经多次试模后仍存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轻微外观质量问题,应请营销副总到场确认并形成最后决议,留存认可的样品作为生产验收的依据。

(5)模具投入产品批量生产阶段,因产品零件设计原因要求修改模具,修改后的模具验收视同新模具验收。生产车间或设备工装部要求修改模具,必须征得研发部同意后方可进行。

(6)已批量生产的市场紧俏产品的模具需要修改,研发部应及时与生产部、营销部沟通确定适宜的修改时间进行,以应对市场需求。

3、模具的管理和使用

(1)模具管理小组负责对入库的新模具以产品分类进行编码,对模具的存放地点,摆放的架、层、位予以标识,并做好模具台帐,严格执行定置管理。

(2)模具管理小组负责将《注塑试模工艺参数记录表》、《试模记录表》、《模具验收单》、《模具维修记录表》、《注塑模具首、尾检记录报告》、《模具结构简图》、《模具易损件加工图纸》及模具制作协议或合同书等资料予以归档管理。

(3)模具领用时模具管理小组应做好模具领用登记,写明领用的时间、领用部门、归还时间等内容。模具归库,领用车间递交该模具在此次使用期间的《模具首、尾检记录报告》才准于归库。对于长期存放车间的模具,使用车间应在每月28日前将该模具当月产量统计表递交模具车间。模具车间存放在车间的模具也应严格执行定置管理制度,有明确的摆放架、层、位,并予以标识。使用车间需要领用必须办理领用手续,用毕归还必须要按对应位置复位摆放,不得乱堆乱放。

(4)模具在投入批量生产后发生损坏应填写《模具维修记录表》,写明模具损坏的原因、要求维修的具体内容等,报生产部和工程部审批后,与模具一起送交维修车间或模具制造商。需交模具制造商维修的,由模具制造商在《模具维修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后,模具才可出厂维修。

(5)模具维修后,即启动试模程序,经质保部验收签字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模具维修记录表》交模具车间归档。

(6)模具出厂维修产生的费用财务部须凭模具车间出具的“入库单”结算。

4、模具报废

注塑模具到使用寿命或反复维修后,模具管理小组认为无使用价值,可提请报废。

(1)填写《报废申请单》,注明模具的制作时间、使用年限、使用模次(产品总量)、模具的当前状况以及对该模具的改进建议,报质检部验证。

(2)质保部对该模具最后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及模具状况予以认证。

(3)模具车间根据质保部的认证意见,召集质保部、研发部和生产部(包括相关车间)负责人对该模具进行评审,若评审尚有维修价值,对模具进行维修后继续使用,若评审无维修价值,报请总经理批准予以报废。

(4)模具报废后,由生产部提出制作新模具,经相关部门会签,报总经理批准后,由研发部修订模具制作方案,委托模具制造商制作。

五、记录表单:

1、模具台帐

2、模具试模工艺参数记录表

3、模具验收单

4、模具维修记录表

5、模具领用单

6、模具报废申请表

7、试模记录表

第20篇:护坡模具

护坡模具

选择优质量的护坡模具首先要看它的重量,因为品质比较高的护坡模具都是比较重的,还要看看要看外观有没有光泽,因为有的模具厂家会对护坡模具进行掺水,再去摸它的硬度和厚

0⑤⑨护坡模具要有高的精度及精度保持性,机床要有好的刚性和度。①③⑨*③①②②*⑧○

与模块重量相适应的大承载能力,工作台面尺寸要与模具外形尺寸相适应,宜于长方形或正方形及圆形,不宜窄长,而高度方向及其行程却要求有较大空间。要看护坡塑料模具产品外观要有没有光泽,称好的模具重量都是比较重的,所以大家都要称一下,用手去摸一下模具的硬度,就是人们常说的厚度,越厚的模具寿命越长。

为了保证护坡模具的质量在购买高精度护坡模具时首先应查看模具的外观,高精度护坡模具线形流畅、圆顺、拼缝紧密。而外面粗糙,尺寸不标准的护坡模具不仅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且还会造成生产效率下降。除了看模具的外观以外还应查看护坡模具的颜色,高精度护坡模具的主要成分是含有聚丙烯,所以就决定了它的颜色通常是白色的。所以在购买护坡模具时,如果护坡模具显示其它的颜色那就要考虑其质量是否有问题了。塑料护坡模具质地轻便于运输和使用,在护坡模具生产过程中使用塑料护坡模具可保证快速脱模从而提升护坡模具的工作效率, 在生产的产品质量方面护坡模具生产的模具产品更加的细腻,精致充分确保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中国经济的发展日进千里,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铸造模具产业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铸造模的制作水平和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护坡模具质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在这种形式下,模具企业一定要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工业与环境之间就充斥着各类矛盾,也是各个企业应当着力解决的关键,模具企业当然也不例外,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模具企业也在创新研究,竭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向在的护坡模具在既不干扰和毁坏草坪的基础之上,又能将护坡工作做好,这样的一举兼得的塑料护坡就被称为生态护坡模具。其实这种模具一点儿也不神秘,从来都是和其他的护坡模具一起叫做塑料护坡,只不过给它起了一个好听且耳熟能详的生动姓名。

《模具论文范文.doc》
模具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