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

2022-07-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

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

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转)

本文转载自修行探骊《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转)》

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首届读书节闭幕式上的演讲 原文作者:张志勇

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从上学期开始,创意设计了首届省实验中学读书节活动。对王老师的这个创意,我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我认为,这是2010年我省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极其重要的创新案例之一。这个活动从上半一直持续到下半年,要搞一个总结仪式。我答应学校,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定会参加。

可是,由于我的事情比较多,又常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真难为了省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同学们。这不,为了我出国考察,为了我回国后的所谓重要的这活动、那活动,一推再推,直至12月29日下午4时才得以举行。在此,我向实验中学的领导、老师、同学们表示歉意。

不过,我总算没有食言。

这个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值得全面总结。我这里,只想把我在这个仪式上作的题为《人生要读好三本大书》的简短发言,结合我元旦期间的思考,呈送给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一、人生要读好的第一本大书是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今天,我们的高中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生活之书读得少有什么危害?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子越来越不灵敏,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呆,越来越笨。人的大脑发育,人的大脑运动,是离不开生活之树的润泽和养护的。这里,生活实践既能满足大脑运动的有氧需求,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大脑发育和运动的刺激。同时,生活实践之于大脑运动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大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认知,这些又都转化为大脑的灵性。因此,在生活实践面前,在生活实践的挑战之中,脑子会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读好无字之书,就是让大脑作有氧运动。为什么?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使大脑面对的问题解决模式都是富有新意的,富有新的挑战性的。

读好无字之书,让人生更加聪明智慧。

二、人生要读好的第二本大书是有字之书。

有字之书,就是人类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经典知识。

今天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能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如果没有文字,仅仅通过口耳相传,很难想象,我们今天人类文明会发展到如此繁荣的程度。

今天,我们的高中生读书不少,但我们读的书通常教科书、考试书、作业书多了些,而生活之书少了些之外,经典的书也太少了。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的父母、你们自己都想考个好大学,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好事、人生大事!没有什么人能否定它的正义性。但是,只读好上面的书,并不能为你们打开通向理想的大学的光明大道,因为无论是今天的高考做准备,还是为明天的就业谋生做准备,仅有死的书本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还是综合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人类的经典知识。

我赞同你们学校把培养你们的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因为你们都是非常有潜质的优秀高中生。可什么是领袖气质?领袖气质至少要有独特的思想。而经典,就是人类为后人用知识垒就的思想大厦的阶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是攀登着一级又一级阶梯,拾级而上,才能达到人类思想的顶峰,才能超越,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今天都说,一个国家,不仅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什么是软实力?大家是不是知道,《大学》中讲过这样的话:“此所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这里,我们的老祖宗,把所谓“软实力”讲得多么透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讲正义,有正义,这个国家就是不可战胜的。

今天都讲,细节决定成败。似乎这些思想是西方企业文化的创造。其实,在《道德经》第63章有这样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还有,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朴实无华。我们看不起那些口中常常充满花言巧语,而实际生活中行为卑鄙的小人。同样,在《道德经》第81章中有这样的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花言巧语常常是不能让人相信的。

如果我们学会了、学懂了老祖宗的这些经典,它们就会融入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就会成为我们的人生智慧。

我看到今天同学们读的书很丰富,古今中外都有。希望同学们要多读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这是我们民族思想长河的源泉,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石!

读好有字之书,让人生更加丰满充盈。

三、人生要读好的第三本大书就是心灵之书。

读好心灵之书,就是每个人要读懂自己,读好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讲的,就是人能读懂自己。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多粗多长。很遗憾,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多粗多长。

如何才能让每个人都能读懂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粗有多长?这就是学校教育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让每位同学学会自我反思。

我们的老祖宗历来强调一个人要“内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反求诸已”,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可是,我们今天的高中生似乎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忙得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停下来脚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这样的人生,怎么能过得有效率?一个人,要有思有行,才能走得远,才能走得好!

读好心灵之书,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同时,我希望实验中学在继续办好读书节的同时,能够像举办读书节一样,举办实验学子人人参与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四节同增辉,人人展特长。

推荐第2篇:—读《人生并不是要》有感

人生并不是要创造辉煌,更多的是要活得有精彩有意义去欣赏大自然的魅力。他们无愧是我们党的好儿女,好干部,好战士。勇气让我慢慢的推开了门,这是一间很旧的房子屋里飘出阵阵湿霉气味可在我看来它是多么熟悉的味道。人们常常可以忍受亲人离去的哀伤,却无法承受理想泯灭的重创。我又等了一会儿,看你还不来,于是就向院门走去。这个扫地的人就很骄傲的说:“我是孔子的弟子。至今痛心项羽乌江自刎,功败垂成。等到Gameover的那一刻,是毁灭还是解脱,也只能独自承受。无不赏心悦目,如临仙界。很多人在它面前趴下了,也有很多人趴下了又站起来了,他们没想到站起来后的风景比趴下前更美丽。1994年秋,我从S学院毕业,留校学报编辑部。我相信,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想起这段生活,仍不失为最甜美的回忆。我会重振雄风,练就不坏之身步入恶魔之城——社会。虽穿一身洋装,却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唉,这一年过得稀里糊涂,也在这糊涂中给自己又铺了块向前的地砖。坎坷时给你鼓励,挫折时给你勇气。”“叔叔,我„„”我哽咽着。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写成《史记》,汗青溢光,是因为他执着于梦想,在命运面前摆出了一副不畏困难的大无畏的姿势,顽强抗争,向梦进发,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是,如果司马迁由大无畏的姿势改为畏惧的姿势,那么世上还会有《史记》吗?司马迁的名字还会千古流传吗?我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便是第二道坎。我数着红豆,日子就从手心上跳过去了,豆子一半是红色,一半是黑色。这一次,换我来,打跑欺负你的坏蛋,守护你这个拥有坚强外衣的女孩。可以感觉到那网是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那网里漫着的气味是甜蜜蜜的,凉丝丝的,从鼻子一直钻进心里。而我这位探访者说好了是笑着探访,却在阳光下红润了眼眶,也不知是不是那风迷了眼。“哼,可怜的畜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教过我的老师都说我没有好胜心。变得成熟,我们理解了老师们的谆谆教悔,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从此,也懂得了努力,懂得了上进。从此以后,妈妈的眼睛就成了我的“导航仪,”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孝顺妈妈,不能顶撞她。给校园增添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然后再将触动与心绪酿成精美的文字。

推荐第3篇:读不完的大书(5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读不完的大书(500字)作文

大自然就像一本大书,你读也读不完。这本书里有许多的奥妙和数不尽的知识,如:变化万千的分雨、形态各异的植物、凶猛驯良的动物等。这些自然风光里的动植物也有属于它们的心情。

风像一个调皮的娃娃,变幻无常。

春天,风是一个听话的娃娃,他十分柔和,轻轻地唤醒小草、小树、小溪,小鸟也飞回来和他完。夏天,风像一个活泼的娃娃,他会加大风力,给人们带来凉爽,给森林带来干燥。秋天像个睡梦中的娃娃,随意的飘荡,把小树的叶子吹下来,把小花的花朵吹下来,把果树的果实吹下来&&到处都是风破坏的景象。冬风像刚睡醒的娃娃,不停的哭闹,加大风力,到处乱跑,他把小草吹倒,他把小花吹倒,他把动物干掉窝里不出来,小鸟见了,也飞到了南方&&到处一片凄凉的景象。

雨是最让人们琢磨不透的。

雨有时是毛毛细雨,淅淅沥沥的从天上降下来,落到大地上,使空气更清新,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好处;雨有时又是倾盆大雨,低洼处有不少积水,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不方便;雨有时是暴雨,会把地里的庄稼淹死,让人们出不了门。

大自然里有不少秘密等着你去发现,大自然里有不少规律等着你去寻找。只要你肯发现,就会有不少收获。山西朔州朔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祁磊鑫 篇1:作文 一才多用

经典材料一材多用

尝试练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司马迁《报任安书》

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

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3北京卷作文题)

我们可以这么思考: ?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人生的转折是什么?他们人生转折的前后表

现是否有一致性? ?紧抓他们人生“转折”不放,其他部分意思都可以舍弃,然后进行想象和扩充,表达自己的思

想观点。

运用示范: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

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

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

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

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

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

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章。(2006安徽卷,“材料+ 命题”作文)

“读”的内容是什么?

“读”和作文材料的契合点在哪?

怎样“拉一拉,靠一靠”?

运用示范: ?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

仲尼困厄,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著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

对困境的高尚情操。

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

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2006江苏卷,“材料+ 命题”作文)

提示:是什么人?

他们走的是什么路?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

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

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

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4、题目: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命题作文)

提示思考:是谁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小结:

1、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一拉,靠一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拓展作文观点立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怎么拉?怎么靠?”归纳具体做法。

步骤: 1 2

3、“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我写我行(选择一个话题,运用李叔同例子,写一段文字。10分钟,200字左右。)

材料: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每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做客,就座时法师总是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才慢慢坐下去。丰子恺问其故,法师答曰:“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要先摇动一下,好让它们走避。” 话题:

1、一枝一叶一世界

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留给明天

话题1:一枝一叶一世界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题材诗歌除外。

话题2: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一枝一叶一世界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一枝一叶足见丰富的内心世界。

弘一法师是大家,精通诗画、书法、戏剧,在一枝一叶的平凡小事中足以显现其真性情。他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总是先轻摇藤椅,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修禅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中皆装着佛,皆装着大千世界,皆装着万千生灵。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大千世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万事万物只有“入乎其内”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蕴含的哲理,才能“出乎其外”,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师每次到丰子恺家做客 ,总是先轻摇藤椅,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大师之所以有这种“出乎其外”的表现,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 全在于他“入乎其内”,参悟天人合

一、自然和谐的至理。用心灵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动尊重生命。大师“出乎其外”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的不懈参悟。

留给明天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他本是出家之人,应该与尘世隔绝 ,但他心中却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藏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他到丰子恺家做客时,总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这一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其事小,小如一点一滴;其境高,搞过苍天洪宇。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境界。课堂练习:

试以“孔子”这一个经典材料进行发散思维并用于作文之中。(充分利用我们手头的资料)

? 课后操作和方法

?1.选择你喜欢的几个历史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可以是重量级的,如孔子、庄子、陶渊明、苏轼等;也可以是次重量级的,如苏武、柳永、谭嗣同等。

2.对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并分析其生平行为中包含的人生意义。这个环节你最好要做笔记,对你的分析思考进行书面整理。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最著名的言论(名言、诗句等),以备作文时引用。

4.考场作文时,有意识地把话题同与之适应的名人材料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名人的人生通常是多向度的丰富人生,因此,他们具有作为经典材料而被广泛运用的可能。

5.任何历史文化名人、任何经典材料的使用,在考场作文中应该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至少要有现实因素的注入或暗示。古人只是我们作文的材料;我们的用意不是仅仅谈论古人的事情。

推荐第4篇:《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和空中课堂一样先对课题进行提问,以此为线索梳理课文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多花了半个课时在检查预习的朗读上,因为又查到好几个同学没有完成预习。下课后越想越后悔,宝贵的课时就这么浪费了,痛定思痛,还是要继续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这应该是本学期最后一篇有如此密密麻麻的板书的课文了,主要还是用这几课来练习画思维导图,才写这么多这么密。后面几篇课文的板书会简化,一方面是因为板书本身就要求精简,如果动不动写满一黑板,那就本末倒置了,另一方面也是每篇课文的文本特色不同。突然想到,也许可以专门写一篇关于板书设计的心得体会,说说这些年在写板书上走过的弯路。

有了第21课的基础,在这篇课文继续学习怎么把对摘抄句的赏析理由说清楚。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大量拟声词不同,它不仅写了事物、景物是什么样的,还写了给人的感觉。文中有好几处“让人……”“叫人……”“给人以……的感觉”,通过唤起学生对这样的表达形式的关注,引导学生可以仿照这样的句式写出生动的语言。借助课后思考题和练习册上的示例和题目,主要教了用两个句式来赏析,一个是“作者把……当作人来写,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另一个是“读了这句句子,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给人以……的感觉/让我感受到……”小麻雀的句子是练习册上给的范例,以此为例进行模仿练说,赏析老鹰那一句,各层次都至少抽了两个同学来说,还是老样子让说得好的示范,不会说的重复。课堂上要求一起动笔写下来的是对竹叶声和棕榈树这两句的赏析,在分开的两个课时内各写一句,要求全员当堂完成。

写话的要求和课堂上的训练要求结合起来,就练习先写景,再写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题材给了两个选择,一是第一自然段内提到的“高远的天空”,二是之前学西沙群岛那课时练过的海洋。为了巩固上一个单元学的关键句,也要求必须要有一句总起句。上一单元教了思维导图,这一单元的练笔中继续用。有一个失误,是给出的“碧空如洗”没有讲透,虽然之前讲过,但是这里和“云”列在一起,误导了学生,有五六个学生还是没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所以前面写“碧空如洗”或“万里无云”,后面又开始写云是什么样的,这就前后矛盾了。因为写作之前给学生看了二班同学写的片段,也分享了我自己写的下水片段,所以大都能依葫芦画瓢写出比较完整的一段话。有四个同学写的时候没有围绕关键句来写,关键句是天空,后面写的内容却和天空没有关系,说明这几个同学还没有理解写作的要求,下次要重点关注。

推荐第5篇:人生要读好三本书

人生要读好三本书

第一本: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人的大脑发育,人的大脑运动,是离不开生活的润泽和养护的。这里,生活实践既能满足大脑运动的有氧需求,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大脑发育和运动的刺激。同时生活实践之于大脑运动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大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认知,这些又都转化为大脑的灵性。因此,在生活实践面前,在生活实践的挑战中,脑子会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

读好无字之书,让人生更加聪明智慧。

第二本:有字之书

有字之书,就是人类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经典知识。就拿高中生来说,只读好教课书、考试书、作业书,并不能为大家打开通往理想大学的光明大道,因为无论是为今天的高考作准备,还是为明天的就业谋生作准备,仅有死的书本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还是综合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人类的经典知识。有些学校把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什么是领袖气质呢?领袖气质至少要有独特的思想。而经典就是人类祖先为后人用知识垒就的思想大厦的阶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攀登一级又一级阶梯,拾级而上,才能达到人类思想的顶峰,才能超越,才能有新的成就。今天学生能读的书很丰富,古今中外都有。我希望学生要多读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这是我们民族思想长河的源泉,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石!

读好有字之书,让人生更加丰满充盈。

第三本:心灵之书

读好心灵之书,就是每个人要读懂自己,读好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讲的,就是人能读懂自己。很遗憾,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不了解自己。如何才能让每个人都能读懂自己,这就是学校教育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让每位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我们的老祖宗历来强调一个人要“内省”。就是“每日三省吾身“。

读好心灵之书,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推荐第6篇:从读小书到读大书的演讲稿

在座的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可以过来跟大家交流。沈从文有一句话说: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读一本大书。我觉得我也是在阅读这两本书。我把上学及幼学教育当做读一本小书,把大学之后在社会上的学习和生活当做读一本大书,针对这两方面展开跟大家作报告。

一、我读一本小书

(一)启蒙教育

刚刚主持人介绍了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是的,我非常喜欢阅读和写作,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在业余生活中。我跟文学有一种不解之缘。我现在回想起来,跟我的爸爸是分不开的。我们不是书香门第,我的爸爸学历也不高,是一个普通农村人,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附庸风雅”。他在我小时候无意间对我做过的三件事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在我三岁之前,我们住在老厝里,他喜欢带着我读苏轼的诗词。常常是在夏天,我枕在他的臂弯里,他一字一句教我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他用潮汕话来教我读诗词,读起来也是那么押韵,我就一句一句跟他读,之后就把整首都背下来了。邻居们都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常常围着我让我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背完他们就不停地夸我,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成就感。

当我们大了一些之后,爸爸就会给我们三个小孩讲睡前故事。他讲故事不是看着一本诸如《宝宝睡前故事》这样来讲,他讲的是他小时候听祠堂讲古人或者看小说得来的故事。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常常能记住完整的情节、精确的细节,他把自己10来岁时候记下的故事,到他30多岁为人父的时候一个个再掏出来。于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的晚上,我们一起躺在老眠床上,盖着被子,爸爸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的古。他讲番薯和芋头两兄弟的故事,讲阿奇和七个具有特异功能的儿子的故事,他讲长鼻财主,讲漏......他所讲的故事中充满着真情和正义,也带着地方的民俗民风色彩。他的语言很押韵,在他搭建的语言中,我们尽情发挥着想象。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早期一种语言上的启蒙。我现在对质朴的地域民俗很感兴趣,也有一部分是受他的影响。

等到我读书之后,老爸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教我写对联(门符)。我10岁的时候开始写,每到春节前,他就会买来红纸,割好折好,然后坐在我旁边,一笔一划地教我写。我爸爸年轻时候算是脾气比较暴躁的,但是他却能坐在那里,每个字的笔画在哪里起笔哪里收笔,他都耐心地帮我指出来。第一年我当然没有写得很好,但是邻居和亲戚都拿我写的对联去贴,他们不断鼓励我。于是,一年又一年,我越写越有进步。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书法训练,但是已经种下了一颗喜爱书法的种子,至今我还喜欢书法,它是我工作之余一种很好的身心调节方式。

大家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读书或者说文化,就在这里发挥作用了,有诗词,有民间故事,有书法。我们潮州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即便是像我爸爸和伯父们这种没念过多少书的人,也懂得玩一玩风雅,接受一些文化的熏陶,也让后辈接受这方面的濡养。

(二)小学师友及书屋

我到了上学年龄就上学校接受教育了,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读书的概念了,也就是上学。在上学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一些良师益友。有句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里,你在跟不同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在学风正的学校里,你受到的影响会更加不一样。我所读的小学就是村里一所普通小学,没有很大的校园也没有很好的硬件,但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淳朴,好的同学学习非常自觉,老师也很负责人。在我二年级时候,有位姓曾的女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有一次老师说在期中考后要选班干部,我当时学习比较一般,在42人的班级里排名第9,但是老师却选了一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我当了正班长。我当时觉得非常受宠若惊,后面想想,应该是因为我学习上比较认真,作业都是工工整整的,字也比较漂亮,老师是看中我这种专心的品质了。这位老师给我很大的鼓励,接下里我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一些了,我的学习也一步一步变得更好了。

当时我们的班风比较好,跟我交往比较多的小伙伴都是爱读书的。我们常常在放学后骑单车去另一个村里的一家小书店,这家书店当时应该是整个乡里的一家比较全的书店。这是一个邮递员开的,书店很小,是搭起来的一个木屋,我们就在那里读完了所有的童话故事,包括《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还看各种寓言、小说等。这个书店还有一个邮箱,可以寄信。我们当时看学校为我们定的《习作之友》这份报纸,然后我们就在上面找喜爱的小作者,给他们写信。当收到回信的时候,就非常高兴。于是就一次次地书信往来,在信里谈我们各自的学校生活,老师和同学,谈我们读的书,在这些文字交流中,我们也在进行着一场写作实践。

(三)纯粹的学习时光

田野和书籍相伴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我到镇上的潮安二中上初中了。当时的初中是重点,学风很严谨,老师们也非常棒。进入初中我依然是非常普通的一员,成绩在全级中排名150名以后,还没开始学英语,其他镇上学校的孩子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到初二时候,我遇到了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詹老师。她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几个召集到她家里,帮我们补习英语,注意,完全是无偿的辅导。那时候她的孩子还小,她在家庭中肯定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她就是愿意在周末花半天或者一天帮我们辅导。我也深深收到激励了,英语学得越来越好,也慢慢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在级里也排到五名以内。当时还遇到班里同班的沈同学,她后来在重庆大学读建筑,后来就保研了,现在留校了。我们在一起总能互相学习,分享习题,讨论方法。放学后,也总是留在教室里学习到华灯初上才回家。那时候踩单车回家需要30分钟,有时冬天晚上天太黑了,爸爸就会骑摩托车一路过来找我。找到我之后,就会一路开车在我后面,用车灯帮我照路,那是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格外温馨的画面。

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我就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学习。当然并不是不得不去学习,或者别人逼我的,我就是有很大的内驱力想去学。晚上在房间里我一般会自主安排时间,干这几件事,向完成作业,中间原地跑步15分钟,有时间再看看课外书,最后睡前写一篇日记。前几天搜出了我当时所写的日记,字迹端端正正的,写得密密麻麻,都是当时自我的一些反思和记录。到了初中之后,我爸爸就不太能指导我了,他只是偶尔询问和提醒一下,他看我们长身体费脑力,他会炖鸡汤。但是在这个时期给我心灵鸡汤的是台湾作家刘墉。他写给儿子和女儿的书信,后面集结成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在里面教会孩子如何平衡学习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教会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学习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另一个爸爸。初中时期是我最好的读书时期,那时候心无杂念,非常纯粹,压力适中。后来就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州金中。

经过高考后我上了华南师大,读中文师范。在大学中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专业,在那里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那里,汇聚着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一些大学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常常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有个大学写作课老师,她本身也是一名作家,她的教学很诗性,她的生活也很诗意。她会在某个特别的日子给家里人制作一份报纸,报纸上记录着他们家庭的故事,她为家人所写的诗歌散文。她把文艺的精神也在学问上,也用在生活里。还有一位教我们马克思主义的老师。在大学中这门课往往比较枯燥,逃课的学生比较多,但是在一位黄老师的课堂上,他却总能扣紧社会热点,引导我们去批判思考,他为我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多元思维,是他影响了我的社会观。还有一位美学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他总能结合很生动的艺术例子,给我们讲解抽象的美学理论,并从中渗透一些哲学思考。我现在也非常喜欢美学文艺学,这和这位老师是分不开的。

二、我读一本大书

(一)求职的洗礼

以上就是我在读一本小书,我定义为上学及上学前的一些教育。接下来就是我的求职和入职了。我就会发现,这才是一本大书。这时候的很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解决了,它关系到更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谈吐以及穿着等等。那时我选择留在珠三角工作,所以都是在珠三角找工作。当然这个目标也是“蓄谋已久”的,在大学你就需要进行各方面的积累了。比如你的成绩应该达到一定水平,你的普通话水平,需要拿到的奖项和一些资历,你必须具备。我也基本都做到了,也拿了两三年的奖学金。尽管这样,求职场上笔试面试一轮又一轮,阵势也不亚于高考。经过一年艰难的求职,终于尘埃落定,考上了广州的公办学校。

(二)工作的历练

及至到了工作岗位上,依然有很多需要继续学习的东西。比如上课的内容,我们大学在学校读的各种文学史,不能照搬给学生,我们需要结合教材的知识重新写教学设计,重新学习怎么上课。于是我不断地摸索方法,我不断反思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这一两次的成绩看来,我班孩子的思维训练还是有成果的,后来有改卷的老师跟我反馈,我班的阅读和写作完成得比其他学生好。我想可能由于我平时在教学中就不断进行思维上的训练。在解读课文上,先对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归纳建构。从扶到放,学生慢慢学得这种能力。再则,把思维导图引入写作中,从不同方面进行发散和归纳,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也是我在平时的学习中学来的,运用于实践中,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也发挥自己在写作上的一点专长。比如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开通一个班级空间,在空间上每天记录学生们的学校生活,上传图片,每天写两三百字的日记,这样学生家长就可以在上面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老师的一些教育观点和方法,这就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这样坚持两三年之后,会发现老师和家长、孩子之间的沟通比较顺畅,即使平时遇到一些麻烦也能很快化解。比如像孩子之间的吵闹打架这种事,很大程度上要看家长的理解和沟通,处理不好会比较棘手,但是我班的家长就会比较通情达理一些。有两次我出差时候学生闹事,家长告诉我之后我想马上调查解决,但是家长说老师不用急,我们双方家长已经解决好了,只是告知一下老师而已。后来这双方家长也都成为朋友,还经常玩到一块。

(三)行走与写字

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的四件事是:读书、思考、行走、写字。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我喜欢地域文化,我读《广东新语》《广州沉香笔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等方面的书籍,促使我很喜欢走进一个地方去了解风土人情,于是我写下《龙湖古寨笔记》《潮州行记》《香港行记》等文章,也记录了潮州一些手工艺人的故事。我会发现,在行走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是一种学习。我会学到一些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并会逐渐想深入去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这样会促使我进一步去读书。

昨天晚上我刚从福建回来,我去福建“浪”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我走访了福州的三坊七巷,在那里走进了“开眼开世界的第一人”、著名翻译家严复的故居、走进了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去了福州开元寺和泉州开元寺,走进了弘一法师纪念馆,又到清源山上拜见了弘一法师舍利塔,这些行走,让我对闽南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喜欢这些文化之旅,我更喜欢在过后,把我的所见所闻梳理记录下来。

(四)回到校园

在今年我考上了华南师大研究生,这是第一年并轨考试后有双证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我之所以想要重新回到校园里,是觉得在工作上呆久了难免流于经验主义,这时候我更加希望有理论的指导。又因为我有了四五年的教育实践,这时可以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理解就更容易了。我也很欣慰自己选择回到校园去。在我回到校园的第一学期,我们同宿舍的四个人中,有一位很特殊的同学。她是潮州饶平的一位三十来岁的英语老师,当时她大着大肚子怀着二胎,但是她确实我们宿舍里学习最勤奋的那一个。一般人会觉得读在职研究生就是去混个文凭,但是在这位老师身上,我看不到一个混字。她总会在晚上整理当天的课堂笔记,常常到晚上12点多,早上6点多又会起来看书,晚上到自习室去学习。她怀着身孕还这样努力,她的学习精神非常令我们感动。其他大部分同学也一样,他们是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在职老师,他们对待学习非常认真,是真正想学一些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这个时候,你们还说读书没用吗?

中国有一句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在读书这件事上,也是在经历三重境界的。起初我们比较懵懂,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信什么,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到我们有了批判思考,甚至是走上社会岗位之后,就开始质疑读书的作用,这时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们反而想重新回到书籍中,去返璞归真,追求本源的东西,这时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你们现在还是初中高中生,你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你们也将会慢慢去经历着三重境界。你们正在读着小书,也将会有一本更加精彩的大书等着你们去翻开。

推荐第7篇:读人生

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或许,读《人生》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教师职位被别人挤掉,在痛苦之后,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不欢而散……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但是他又绕回了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人生是一条路,漫长的路上布满了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拿贪官文强来说,迷恋于华丽的装饰,奢侈的家具,豪华的轿车……结果债台高筑,身陷囹圄,草草了却了一生,在这条路上他走错了这步,他毁灭了自已,也毁灭了他人;还有我身边的父母,他们年少时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到头来后悔不已,走错了一步的影响是多么大啊!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握人生,走好每一个岔道口吗?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高加林的失败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一味的追求安逸和享乐而忘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错误的,轻浮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走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诚实、珍惜。高加林不应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不应该为了“体面”而辜负了巧珍,他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走后门,找关系。只有本分、诚实、珍惜,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岔道口中找准方向。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要奉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2011年2月18日

推荐第8篇:读《人生》

读《人生》,醒人生

人生——多姿多彩,变换莫测,如戏如梦!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而他的人生将如何却是要他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改变的。或许,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促使其一生坎坷;又或许,一个人的一生将无波澜,平淡而安宁!诚然,这诸多结果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在探索中思考人生,在思考中改变人生„„

读完路遥的《人生》,在他那朴实而感人的字字句句中,我似乎也跟着主人公高加林真切地体验了一遍他那如戏一般的莫测人生。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不禁让我开始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我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思量着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在唏嘘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命运的同时,也在感叹着我的人生!

人生之莫测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就像主人公高加林一样,当他安安稳稳的当着他的小学民办教师,努力工作着等待被转为公办教师时,他绝对想不到下一刻他会被“有权势”的高明楼背后使绊子,让其子三星顶替了他名办教师的职位,从而让他成了一名社员;当他对一切认命,决定从此成为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决定同深爱着他的巧珍在农村度过一生时,他的二爸回来了,并且在县劳动局当了局长,于是他被马屁精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此时他又有梦想和追求了;当他不安于现状,抛下深爱他的巧珍,决定和他认为拥有共同理想的黄亚萍一起到南京去追

逐梦想时,张克南的母亲因为恨他抢了儿子女朋友把他靠走后门的事情揭发,此时他不得不又重新回到他再也不想回到的土地上,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这一切的命运流转,如同老天和高加林开了个玩笑,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世事难料!

人生事事都难料,而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要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从而忘记了努力拼搏初衷。也不要因一时的挫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人生路上我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在这些选择面前,我们可能无比纠结,内心战也打了无数遍,可无论如何,选择了错的路,我们势必要后悔一生。就如同《人生》中高加林当上通讯干事后,选择了舍了那个深爱他的善良、真诚的美丽姑娘巧珍,选择了认为可以帮助他实现更大梦想的黄亚萍时,他并不知道他的选择会让他后悔。我脑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顺德爷爷的那句话:“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这句话让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巧珍,那确实是一个有金子心的好姑娘,可高加林却因为错误的选择而把已经得到过的金子丢掉了。当高加林痛苦的对顺德爷爷说出自己甚至不想活的话时,可想他是多么的后悔啊。这一切的论证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事,我们势必要深思熟虑、左右权衡,选择最为正确的那条路。诚然,我们并非先知,我们的选择也并不一定都会是对的。但是,当我们的选择经过实

践验证后发现是错误,我们需要反思、改正并弥补这一错误选择所带来的缺憾,而不是将错就错或者是就此消沉!当然,对于我们做出的很多选择,我们都需要正确对待。就像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所说的一样:“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是一种坚持不懈为自己选择的理想拼搏的精神,也是人们面对选择最积极的态度,而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和态度。

《人生》还让我懂得:在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条线。主人公高加林有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那就是他他一直积极面对他的理想,一直在为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但是,他那戏剧般变化的人生历程也证实了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差距。同样,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我们也经常会在追求理想的途中遇到和高加林同样挫折与失败,或者比他更甚!然而,现实中毫无波澜的人生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挫折。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需要时刻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认清现实世界的残酷。现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力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为梦想我们可以冲动,却不能盲目冲动,去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人,更需要时时刻刻在反思:实现理想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拼搏,企图经过不正当手段平步青云,一旦摔倒,将会摔的很重!

在我们人生中,爱情也是我们要经历的很重要的一步。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容不得一丝杂质。我们拥有了爱情,就要好好珍惜,任何对爱情的利用,欺骗与背叛都是对它的践踏,经历了这些践踏的爱

情还会纯洁美好吗?我想,从高加林在最落魄的时候听到巧珍羞涩而坚定的表白,到高加林真切感受到巧珍那无私的爱并且也深深爱上巧珍的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他的人生中所经历的最美好纯洁的爱情了。因为那是的高加林内心无助而寂寞,没有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巧珍的爱情刚刚融化了他的内心。可是后来,当高加林当了县委的通讯干事,他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心境都发生了变化,是以他选择了能帮助他实现理想的黄亚萍而舍弃了巧珍。这时的高加林虽然和黄亚萍恋爱着,但他们的爱情却仿佛是在相互利用,完全没有纯洁可言。最后,虽然巧珍深爱着高加林,但高加林的背弃终究是伤了她,所以她坚强的选择了新的开始,高加林从此失去了他最美好的爱情!这一切的一切在像我们证实,爱情容不得一点瑕疵,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

读完《人生》,我折服于路遥那犀利的文字,也深深被这本书的内涵影响着。我在解读这些文字的意义的同时也忍不住开始思考着我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未可预知的后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对不可期的选择,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充满着各色美好的理想,每个人一生终将遇到最美好的爱情;或许我们的后路会十分坎坷,面对选择会犹豫重重,现实和理想或许相距千里,爱情路上也或许凹凸不平;但是,我们要像《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推荐第9篇:读《人生》

读《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 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 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路遥的作品《人生》的开篇。生活的确有不少岔道,而人 在年轻时也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年龄,一旦我们的步伐迈错,就会步步出错,最终 也会留下不少的遗憾和叹息。

由于我读的是路遥全集,所以他的另外两部作品《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 怎么也想不到》也读了。都是写的黄土高原的故事。路遥的笔是朴实的,这些朴 实的文笔都讲述着一个个淳朴的故事,而这一个个淳朴的故事揭示着最简单的道 理“好人好报”。我想是这样的,在《人生》中,我起初是对高加林有着钦佩之 情的,我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热血青年”,和《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薛峰一 样,是生活的课堂让他们选择了人生岔道口的另一条路。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 生活是甜伴随苦搅拌着让你吃的。生活!生活!就是像浩荡的秋风一样,吧饱满的 生命的颗粒都吹得成熟,也把心灵中枯萎了的黄叶打落在人生的路上!而是不是 在那所有黄叶飘落的枝头,都能再生出嫩绿的叶片呢?

《人生》的结局让人同情,而后两部作品的结局却让人有一点欣慰,甚至让 人有一点幸福感,但这是艰辛的幸福,事实证明,只有通过艰辛才能幸福。三部 作品的结局都留下了续写的可能,让人的遐想空间愈加膨胀。的确,文中的主人 公尚且年轻,这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道坎,而高加林就没有翻过去,所以这不是 结局,而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至于他的结局最终是否完美,得要看他能否 禁得住生活的考验。

社会也是伴着丑与美、善与恶而存在的,在混沌的社会里要想得到立足之地, 就要在黑暗中坚定自己的步伐;在光明、辉煌时低调行事,切勿失去了自己的位 置。人生之路怎么走都是一个死亡的结局,但其间的过程会带给你无比的享受。

推荐第10篇:填报三本志愿:八个问号要搞清

填报三本志愿:八个问号要搞清

三本批次院校简称“三本”。三本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所有本科专业

独立学院开端于1999年,是顺应高等教育的扩张和社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它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全国目前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已达186.6万人,招生规模已经占到全部本科招生的1/3,创造了高等教育的“中国速度”。在有的省份,甚至每招收两个本科生,就有一个是被独立学院录取的。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目前,有资格进行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并且列入国家高考招生计划的民办高校共有77所。

在一本、二本院校已经停止或放慢扩招的同时,三本院校仍在极力扩大招生计划。每年高考期间,几乎每一个学习成绩在中下游的同学都会遇到这么两个问题:三本院校,上还是不上?如果上的话,又该如何选择?

你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搞清以下八个问号之后再作回答也不晚。 问号1.独立学院究竟是民办还是公办?

按说一所高校的性质只有一种,公办或者民办。独立学院肯定不属于公办学校,可是长期以来,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对“民办”二字讳莫如深,在《招生章程》和招生广告宣传中,根本就看不到“民办”字眼,而对学校名称的前半部分则不遗余力的大肆宣扬,致使一些考生迈进学校大门后还弄不清自己的真实身份,由此引发的学生与校方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前些年,几乎各地都出现过这种纠纷。

教育部在2008年2月出台了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此令明确传达出3条信息:

(1)独立学院正式成为我国民办教育的一部分,多年来“半公半民”的暧昧身份宣告结束。

(2)自2008年起录取的新生,将不再授予母体高校的学位,“读三本高校,拿一本学位”的“幸运”成为历史。

(3)五年过渡期内必须资产过户,必须引入民间资本,依靠自身努力面对

市场竞争。过渡期结束后,现有的独立学院或回归母体,或转成普通民办,或自生自灭。

问号2.如何判断它是否独立学院?

尽管国家把这类学校统称为“独立学院”,但没有一所学校用这四个字冠名,一般都叫“XX大学XX学院”。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等。甚至,还有几所独立学院由于是在国家规范独立学院校名之前举办,所以叫“某某大学某某分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

尤其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个别省份在安排录取批次时,把个别独立学院也列入到国办普通本科院校中,给考生和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惑。这里告诉你识别国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在同一个地区学习同一个专业,两种大学的学费一般相差一倍以上。

问号3.三本院校是计划内招生还是计划外招生?

三本院校学生都是国家计划内招生,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其入学政策,在校学籍管理,毕业及就业等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与普通高校并没有区别。

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独立学院招生计划数不在母体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内,其录取分数线也和母体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无关。独立学院发放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均要署独立学院学校全称,例如×××大学××学院(分校)。

三本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考研、公务员报考及其他方面待遇等均与普通本科完全相同。

问号4.学校的办学实力怎么样?

按照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应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初办时一般应当具备:校园占地面积不少于150亩(艺术类院校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为了保证今后发展需要,应预留发展用地,校园规划占地面积不少于300亩。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图书不少于4万册。独立学院还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固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可通过电话、网站、招生章程等方式,充分了解各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现状,了解学校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生活设施等办学硬条件,同时也要了解政府支持力度、师资组成、办学特色、社会声誉、就业环境等软条件,然后再决定是否报考。

问号5.我的家庭经济能力能承受吗?

考生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报考三本院校。三本院校是按教育成本收

取学费的,目前,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学费为每年1万元以上,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省份的院校学费多在1.5万—3万之间。这样,仅学费4年就要5万—12万。如果再加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4年共需要12万—20万以上。而且,由于是“成本核算”,三本学校绝不会像公办学校一样“出手大方”,普遍会在各项开支上与学生“斤斤计较”,如用电、用水、用餐等等,你应该为这笔支出预先做好心理准备。尽管各校也会尽量提供各类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但仍提醒家长和同学们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量力填报。往年有一些偏远地区的考生对三本院校了解不多,看到自己的分数符合“三本”要求就欣然填报,而等通知书来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家庭根本承担不起学费,只好辍学或复读。这样不仅浪费了学校的招生计划,对考生自己来说也错失了一次选择另外学校的机会。

问号6.学校的专业设置好就业吗?

在这么多三本院校中,许多学校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在培养方案、招生宣传等方面,模仿和抄袭公办高校,被网友称为“山寨大学”。然而,也有一部分三本院校,在发展中特立独行,与公办高校“错位办学”,在特色和质量上下功夫,赢得了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按照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报学校时,要注意所设专业能否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就业前景是否良好。不要报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如法学类、经济类及管理类等“理论色彩”较浓的专业,这类专业即使在一本、二本院校里,毕业生就业率也比较低(多数学生只能考研),更遑论三本院校了。

问号7.办学地点在什么地方?

由于三本院校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部分学校的办学地点设在了远离城市的郊区或“大学城”,有的甚至是跨城市、跨地区、跨省份办学,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江宁县)等。由于远离市区,学校与它所在的城市几乎无任何瓜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北京上了一年大学,还没见过**是什么样”,“在南京上了两年了,还不知道哪个是秦淮河。”

尽管新建院校的建筑设施都建得堂皇气派,但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等与办在城市里的大学绝不能相提并论:看不见花花绿绿的海报,碰不见白发苍苍的教授,没有人声鼎沸的聚会,也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有鉴于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到欲报学校实地考察一番,也可请当地朋友代为了解,做到报考前对学校大致情况心中有数。

问号8.三本院校学生录取后能否放弃?

虽说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紧缺资源,但越来越多的考生被高校录取后却选择了放弃,全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收到通知书后没有入学。如今,考生

被录取后不报到的状况在全国愈演愈烈。在不报到的考生中,被三本院校录取后而放弃的人数最多。为此,许多省份陆续出台新规:“凡按考生志愿录取但未报到入学的考生,下一年度录取时,可能因诚信缺失而不予录取,后果由考生自负”。此规公布,舆论哗然。许多考生和家长表示,单纯将“被录取不报到”现象归结为“不诚信”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制约了考生的选择权。但国家教育部对这种举措表示认可。

第11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

逃学 逃去做什么? 为什么逃,如何看待他的逃学?

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2、

3、精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

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一、导入

在此之前我们也推荐过同学们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作品构筑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一个唯美的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有着独具特色的美丽建筑、有神秘宁静的古城,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现在我们就一起随着沈老的回忆,在他的自传里了解沈老童年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一段经历对他性格形成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课文

整理、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了沈从文童年时的读书、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

开头两段写了的两件事:边认字边吃糖生了蛔虫;和弟弟同时出了疹子,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

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有哪些具体事例? 第3自然断:逃避书本( 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不为爸爸的话所恐吓。 。。。。。。

最后三段自我评述早年的逃学生活,分析当年逃学的原因及影响 大家来看,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的见闻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板书)

二、鉴赏细节描写

我们知道,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高考中,细节描写是考点之一。可能会问;某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专主怎样的精神品质?那么,大家说说看,它在传记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明确:①生动的展示了某种情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②更传神地刻画传主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③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

本文中,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他都一一为我们展示了出来,你觉得哪件事或那个情景最有趣、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在这些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传主怎样的个性特征(精神品质)?你觉得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不为爸爸的话所恐吓

热爱大自然 手上有字照样去游泳,有书篮束缚藏起来,罚跪拘在屋内却不觉得苦等等表现出沈从文的什么个性精神?不受束缚

喜欢幻想、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李子枇杷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天真好奇、大胆顽皮

明确:(回到前一张ppt),来,我们试着按照前面为同学们提供的解题模式,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①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景富有情趣地展示了出来,使读者体会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②更传神地刻画出传主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折射出传主爱自由、爱大自然、爱生活、想象丰富等个性特征(精神品质)。

三、探 究 · 思考

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

有人认为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 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为什么他还能成才?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我们不用忙着下结论,我们在赞成或者否定某种观点之前,我们需找到相应的证据。比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逃学的原因看 (2)从逃学的收获看

(1)作者小时侯为什么要逃学?这些主要在第

3、

6、

10、

13、最后3段中找答案。

看第3段:虐待、塾师顽固、第10段:书本都是一些要求死记硬背的《包句杂志》、《幼学琼林》等

a、旧式教育(私塾、学校教育)简单枯燥,压制了小孩的天性,无法满足“我”的好奇心。

B、我记忆力特别好,学校的内容对“我”而言太过容易。

c、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深吸引着“我”。

D、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吸引着“我”。

E: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我”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所以说,沈从文的逃学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并不是为了逃避学习知识,相反,他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2)逃学的生活,留给了沈从文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认为这段逃学生活对他有何影响?(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获得了哪些走向成功的因素?)从文中找原句,再进行总结归纳。 第3段、“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 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第5段:“感情流动而不凝固” “认识了美,学会思索,”第7段“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 常为人生远景凝眸。。。”第11段:“培养了想象力”第13段:“明白了许多事情”等等句中来看,

小结:作者的逃学过程,就是他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索,认识了美,(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从细微处发现了这些美丽的平凡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多思善疑,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一生性格和感情的基础,也为传主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可以说,在逃学中,作者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影响了他的一生。那么,接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四:解题

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题目往往可以窥探出文章的大致内容。沈从文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文题,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

明确:小书指平时我们所读的一般意义上的用文字写成的书(课本知识)。大书是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尽管幼年的沈从文总是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

沈从文是如何“读”这本“大书”的?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 过程中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哪一段细节带给你最深的印象?

小结语: 往事细节真实生动的描写,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李子枇杷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 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它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

四、写作特色

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的描写,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

第12篇:三本学校

1、西安交通大学大城市学院(教学力量最强,现在搬到新校区后硬件设施改善了很多,唯一遗憾就是比较偏!电气工程和管理专业很强,学位证通过率较高,每年录取分数很高!)(525/477分)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华清学院(教学环境在逐年改善,学习氛围较浓!教学实力强其中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很强且学位证通过率较高~平均在75%以上,每年录取分较高(学位证通过率是以首批04级本科毕业生为参考)(507/458

分) ★★★★★

3、西工大明德学院(教学势力强,其中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较好,学校环境很好,是陕西三本里的第一!)(509/451分) ★★★★☆

第二梯队:

4、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校风严谨,管理比较严格,四级通过率在陕西三本里是最高的,学位证比较可靠,学校在咸阳) ★★★★☆(473/427分)

5、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校环境一般,文科实力强,学位证通过率较

高) ★★★☆☆(500/430分)

6、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学院(实力比想象的要强,光电专业实力很强,唯一缺陷就是校园环境太差!) ★★★☆☆(480/430分)

第三梯队:

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实力比较强,电子通信类专业实力强,学校紧临本部,校园环境一般) ★★★☆☆(467/376分)

8、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科实力强,一所花园式的大学、各方面都不错、比较宽松) ★★★☆☆(496/430分)

9、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文科实力仅次于西大现代,其中财经类专业实力很强,理科实力较弱!学校在白鹿原上) ★★☆☆☆(495/447分)

第四梯队:

10、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由于是06年开始招生,还没有毕业生,还有待发展) ★★★☆☆(431/400分)

11、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由于是06年开始招生, 还没有毕业生,还有待发展) ★★★☆☆(453/410分)

12、长安大学兴华学院(由于是06年开始招生, 还没有毕业生,还有待发展) ★★★☆☆(—/370分)

13、西安培华学院(教学实力一般,但软硬环境都不错,重要是可以不用考试直接发放学位证) ★★★☆☆(438/389分)

第五梯队:都是国家统招三本指标

1、西安翻译学院(国际上最为著名的中国民办高校) ★★★☆☆(473/424分)

2、西京学院(一所运作比较规范的民办\"理科\"国家统招三本院校) ★★★☆☆(430/370分)

3、西安外事学院(中国民办排名第一) ★★★☆☆(430/370分)

4、西安欧亚学院(国内知名民办院校) ★★★☆☆(430/370

川大锦城学院,锦江学院川师文理学院,外事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川外成都学院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成都理工工程技术,广播影视学院。。。。

第13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答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1、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小书”指: “大书”指: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四、剖析难点:

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

2)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1)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 2)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 3)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

4)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四、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本文按照自己由小到大的顺序写,思路清晰。

第14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答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1、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小书”指: “大书”指: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四、剖析难点:

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

2)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1)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 2)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 3)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

4)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四、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本文按照自己由小到大的顺序写,思路清晰。

第15篇:读《烦恼人生》

有人说,人生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一串念珠,乐观的人总是能快乐地将它数完。其实生活确实如此。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五彩缤纷,烦恼始终如影随形。同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也要把它数完。而笑着把它数完就是坦然面对人生的选择。《烦恼人生》中作者给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烦恼叙述,看似千丝万缕,但却丝丝扣人心弦,讲出了我们的生活,也教会了我们人生的一种态度。

《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的人生就像平常人一样,什么色调都可以缺,就是不缺“烦”。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愁一家三口的吃喝拉撒,烦着工作上的,想着家里面的。一天忙到晚,就连睡觉也不得安稳。还想着要找房子的事情。此外,同事,情人,妻子各种人物关系之间的纠纷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但面对这一切,他虽然也有不满的抱怨,但他并没有沉浸在其中,而是直视烦恼的人生。因此生活是烦恼的而又是那样的踏实。当他跟妻子因为儿子摔下床吵嘴时,他包容,忍让。虽然生活很困窘,房子问题也得不到着落,但他反倒过来安慰妻子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他的乐观,坦然表现在他面对种种烦恼依然对明天满怀希望,始终相信一切都会有办法的。这比起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烦恼只懂唉声叹气,消极或逃避好得多了。最起码印家厚在面对这一切时,无论结果如何,他是满怀希望且主动想办法去解决的。作者描写的是印家厚的生活,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生活每个家庭的缩影。平时我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我们的父母,每个家庭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生活琐屑,理不清的千丝万缕的烦恼。再扩大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梦,因而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烦恼。既然人生本就如此,我们何不学得乐观一点,笑着数这串念珠呢?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性表述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揭示出生活背后的“本质”。

新写实小说家由于立足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他们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为此,他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努力目标。在他们笔下,环境总是灰色的,读者感受不到时代的色彩或社会的特点,人物总是渺小的,生活成了看不见的巨手, 他导演人物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戏剧。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 , 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印家厚),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仆,已经被生活、被环境彻底物化,他们本应具备的主体性也完全消失。新写实主义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所以,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说真实观的重要表现。

《烦恼人生》现世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它的发表为“新写实”小说打开了大门。

《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它写录的就是世俗人生烦恼和无奈。在小说中没有诗情画意,没有轰天动地,也没有英雄豪迈,有的只是普通的琐碎的日常生活。看似很无志气,然而却又必须面对。小说记录了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他是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他本应该有许多的追求与潇洒,然而生活的繁琐却让他应付不过来,每时每刻只得为这些柴米油盐而忙碌。这种“过日子”式的生活表现踏入文学范畴,给与人们全新的视角,也引起广大人们群众的关注。

整篇小说就是贯切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从而揭示烦恼。烦恼是什么?烦恼就是由于人的生活欲望及能动追求与生存处境对人的制约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小说中,由开篇半夜里儿子掉下床开始便奠定下一种惆怅的色彩,在一个又一个的烦恼中,主人公又将是如何面对?首先,儿子的掉下床,为了不让妻子发飙,印家厚就得忍声吞气,并还得哄妻子欢笑;其次在爱情烦恼里,他面对着女徒弟雅丽的不求回报的爱,他的难于抉择。徒弟雅丽有着“一张喷香而美丽的脸”,与他老婆的“鸡窝式般的发式,披着衣服趿拉着拖鞋,面色灰暗性格暴躁“相比,雅丽明显是高一层次的人,然而最后印家厚却“老婆就是老婆,人不能十全十美”结束了一段“浪漫的”婚外艳遇。再者,在利益的烦恼里,他失去了一等奖学金而只获得三等奖学金并且这获得的仅仅五元钱,也在瞬间离他而去。他苦恼自己一直的没钟没点地加班加夜却无人问津,他苦恼轮坐庄式的“不守规矩”,但是在最后,他依旧放弃了发怒,而选择沉默。主人公对这一切烦恼解决的选择明确地让我们看到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不真实的肯定,他给与人们认识:在现实的世界里,只有直面生活,我们才可能解决烦恼,同时印家厚的不恼怒,接受烦恼也透视出主人公对生活是满怀希望、充满热爱的,他接受生活、顺应生活,这与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随遇而安、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完全是不一回事。

小说中,我们是看到了人生的许多日常烦恼,并且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相加后的烦琐,颇为雷同我们在市场上几个妇人家在为一斤菜价格在不停的大战口水战,看得人们心烦,但却难以逃避。人们不仅不能逃避,更是每时每刻都得面对。在本小说中,同时也是反映当时候的社会中,大多数的城市小市民生活现状的困窘情况,在人性追求的金字塔里,印家厚所追求的依旧还是一种物质的追求,对于精神的享受,在此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作品中,印家厚原本打算要在发放一等奖金后带妻子与儿子到一家高级餐馆吃一顿西餐,在这不只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但是这一份享受并不是说想便可以。对于每日生活的紧凑,一顿外在的奢侈必须是使用“意外之财”,但是“意外之财”的得到又是谈何容易?人生烦恼,烦恼人生!但主人公在处理自身的矛盾与生存环境的矛盾时,选择了顺应,顺应生活、接受生活。在另一个方面说,池莉也就是透过主人公的这种处世哲学向人们说述她的“实际学”观点: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人们就得学会尊重生活秩序,依循生活的逻辑来安排切合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多的奢求生活的实际可能性,蕴含了“人人都不可能超脱生存状态的矛盾”。故此他们都走向最终的目的:顺应。这就是作者要表现的一种生存意义。

《烦恼人生》就是小市民生活状态的写照,池莉对记叙小市民的世俗生活的一种钟爱,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池莉了解与把握当时代人们的心理——人们每日在为日常活动而烦恼,小说记录的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琐事,其实就是人们日复日生活的真实存在,对现实的平民大众真实生活的直观呈现,使人们倍感亲切,故此也就是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热爱。毛泽东曾经说过,只要是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作品就具有民族性。那既然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当然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护与热爱。池莉的《烦恼人生》展现了人们生活,关注人民的世界,自然它是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的。

《烦恼人生》讲述了印家厚一家从早晨儿子雷雷坠床到晚上印家厚上班回来听到房子要拆的消息,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记流水账式的叙述方式,把一天的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人生正是由这样许许多多个烦恼的一天构成的。

文章为了在较短篇幅和时间内能把人生确实很烦恼表现出来,作者尽量多的把问题给罗列了出来,并且直到文章结束,也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似乎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正如文中提到的的小诗:生活,网。就这么简单,却时时事事都像网一样错综复杂,毫无头绪。

生活比喻成网很贴切,那么多的网格都是经过不同的线结成许多结构成的,这好比人际关系,每个人都要或直接或间接的连系到另外的人,都经过不同的网结,而文中记考勤的老头就是这么一个结。他正直,铁面无私,他把厂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拧到他的网上。

另一个是餐室的管理员,本来他的饭菜出了问题,他应该向顾客赔礼道歉,应好说歹说请求原谅,而他却认为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看样他这种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他掌管着员工的吃饭大事。也许这是因为这个厂里就他这么一个餐室,没有竞争,没有市场机制,垄断给垄断者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慢慢侵蚀一个人的心灵,一个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的心灵,他总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一切人。映射到现实中,在我们社会服务部门、国企、某些专项技术拥有者中却也流行,他们没有了优胜劣汰的压力,却仗着了以此恃宠而骄的资本安于现状,任意妄为。

生活原本是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美好生活,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拼死拼活的努力工作。只不过有时努力地工作却不一定会换来想得到的结果,这个社会不是化学方程式,你放进多少反应物,就会生成多少相应的想得到的东西来,化学方程式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而生活不是。你的努力或许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别人可以诬陷你,栽赃你,搞不好有可能还会惹一身麻烦。印家厚在厂里努力工作,加班加点,以为会得到一等奖金了,虽然钱数不多,但也是对自己努力的报尝和安慰。事情总是出人意料,一等奖金没弄上,却弄了个一分半钟的迟到,并且和较长时间的迟到算作一样。这还算是好的,当印家厚被叫到厂长办公室的时候,他才知道有人诬陷他,说他有仇视日本人的思想,不愿意开展厂领导交给他的任务,这让他无法理解,他觉得亏,亏得很厉害,难道这就是烦恼的人生?

另一个典型就是讨钱的老头。当讨钱老头向他讨钱时,儿子问他“这个爷爷找别人要钱对吗”的时候,他却不知对讨钱老头持怎样的看法。当他面对自己儿子的问题的时候,他似乎更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他竟然回答不了一个四岁孩子的问题,却只能说:“这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你太小怎么理解得了呢?”但是就是现在的我们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回答吗?当电视上一次次曝光乞讨诈骗的时候,我们的道德底线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我们的同情心在跟自己所经历的现实作斗争,难到为了生存就可以不择手段吗?这又是一个烦恼的人生。

正如印家厚的经历:找对象,谈恋爱,结婚;父母生病住院,天天去医院护理;兄弟姐妹吵架扯皮开家庭会议,搞平衡;物价上涨,工资调级,黑白电视换彩色的,洗衣机淘汰单缸的,这一切就够他解决得了,还要遇上记考勤的老头、餐室的管理员、讨钱的老头这些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烦恼着印家厚,烦恼着他的人生,同样也烦恼着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

《烦恼人生》属于产生于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它的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它要求对政治权力色彩的淡化,要求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原来形态,正如《烦恼人生》中基本上是对印家厚生活本真的现实记录,不再去刻意追求或回避什么。这种现象在另一篇写实主义小说《一地鸡毛》中也有所表现。

《烦恼人生》就是小市民生活状态的写照,池莉对记叙小市民的世俗生活的一种钟爱,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池莉了解与把握当时代人们的心理——人们每日在为日常活动而烦恼,小说记录的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琐事,其实就是人们日复日生活的真实存在,对现实的平民大众真实生活的直观呈现,使人们倍感亲切,故此也就是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热爱。

第16篇: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善待失意,选择坚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特别喜欢看关于人生的书,特别喜欢读关于人生的诗。因为我热爱生活,感受生命,人生是我一直探索和感悟的。拿到《人生》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路遥。他是从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他所写的这本书是属于农村题材的,主人公高加林也是有这样背景的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高加林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被同村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儿子三星(刚高中毕业)所取代;当他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的心,准备在农村扎根并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迎来将要在他们地区当劳动局局长的二叔。(二叔不肯走后门帮他)。最后被马占胜安排到了县委当通讯干事。就在他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放弃了巧珍),一家去南京,追逐梦想时,竟被与黄亚萍分手的张克南母亲揭发走后门,不得不回农村,老老实实当一名社员,又得知巧珍与马栓结婚了。

路遥的《人生》,不但给我们展现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

向。人生事事都难料,人生难免不如意。我们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能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痴如醉,忘却人生道路中的荆棘。也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失败,而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事实上失意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所以,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我们要时刻怀有一颗平常之心,消除浮燥。

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成一条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风雨中的船只,经历摇摇摆摆,起起落落。

人生中自然也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我们要慎重地考虑每一次抉择,执着追求,不退缩,不逃避,不后悔。路遥写《人生》,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人生;而我们读《人生》,也是在感受人生。这本书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为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原初一(5)班

郭 宇 晨

第17篇:读《人生》有感

201005019015 徐建国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最近精力还好,就又开始读了一些书。开始是专业的需要,就自学了《管理学基础》,里面讲的很好,读这种书很轻松,因为基本不用什么基础,用得到的数学知识也少的可怜,看着看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看完了。接下来又看了周世平的《无用之学》,这是属于哲学里的吧,写得切实很好,也引起了我的很多共鸣,但是由于我们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周先生的很多观点与之有出入,但总的来说它的哲学思想虽然没有马克思的大气,但是很适合中国真正的国情,毕竟是炎黄子孙嘛!前几天又读了《双城记》,自修了《信息与密码学》可是由于矩阵的很多东西忘了,也学得半懂不懂。而最近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的就是这本路遥的《人生》。

我与《人生》

准确来说我和《人生》几经相遇,可是每次都擦肩而过,未能拜读。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大一开始时,我学修了俄语,我们决定送老师一个礼物做留恋。到了军服又没什么买的,我就给老师选了这本书,由于时间仓促我也没来得及看,连它的主人公都不知道。到二次是到了图书馆看书时,就看到了这本,现在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选他,可能是发现了更好的吧。

最后在同学哪里转了过来,因为同时转了几本小说如《斗罗大陆》自己也没能挡住诱惑去看网络小说了。现在终于有时间看她了!

路遥其人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看到这些时我都很佩服这些老人们,当然我也佩服每一个写书的人,包括以前被我误解的人,比如尼采,这本来是一位大哲学家,可就是因为以前学的那篇《我若为王》中的一句:尼采也自诩过他是太阳,可是他终究不是。我一直以为他很自恋,现在我知道真的误会他了。先不说他,路遥的这些经历也同样让我翘首,虽然他是24岁读的大学,我18岁就考上大学了,可是如果我在他的那个年代,基本是不可能读大学的。还有就是他对文学的态度,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高加林(小说的主人公)和巧玲

先给一个总的映像:真实——残酷的真实。文章没有显得很俗,不像有些文章,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长的像个好人样,坏人就像小丑。人生本来呢就是很复杂的,专业的来说文章没有——脸谱化。开始的时候我i也觉得高加林会和巧玲比翼双飞,让很多人羡慕和眼红,结果很是出伏我的意料,回头一想,这也就是真正的人生,你猜不到你的下一步你的下一幕是什么!

高加林是善良的,坚毅的,热情的,但是他不淳朴,在当时也算知识分子。与其说他耍了人生,不如说他被人生耍了,每次给他希望,最后又让希望破灭。而巧玲比他还一点,她

善良纯洁坚毅热情聪明,对爱情的无线向往,可是他的心里充满了自卑这是她的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爱情与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她自己选择了放弃,是她选择了现实。巧珍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同样是金子,落入乞丐手中明显比在国王手中更发光。这也许是命吧。

对于繁华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理解,无可指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自己对于自己选择负责的勇气,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接受亚萍意味着对于事业和未来的开阔前景,我们并不应该苛责哪个是正确哪个是错误。而要看一个人自身的个性会让他作出怎么样的选择,高加林如果留下和巧珍一同生活也绝对不是他躁动的个性所能安于接受的。他只是缺乏了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应变能力和敢于承担后果的决心。

其次,高加林还有点可邻,本来以一个很好的民办教师,对未来也有自己的规划,而且还不错。可是现实中多了一个高明楼和一个叫权利的东西,迫使他失业了。他的失业代表着自己一辈子的农民了,他不讨厌农民,但是他知道农民的苦与灰暗的前途。巧珍努力使他甘当了农民,又来了个局长二叔,最后又遇到了亚萍,本来马上就可以到南京了。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从一只咸鱼终于快跳出坛子变成龙了,就在自己理想快实现后,被告发了,不得不回去当农民了。

总结来说:他懂理想,但是不懂爱情。而且他很弱,话已至此,我就不点穿了!

而巧珍相反,懂爱情,但是不懂理想。可以不夸张的说,她的爱情比山楂树里面的爱情更加纯洁,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爱的人要的是什么。相比亚平就比他好一点。里面有个让我啼笑皆非的人物,就是他爸,做人做到他那样任命运摆布,也需要勇气,(也许是我还小,在这里说风凉话)。

文章的真实还有一个人的功劳,就是里面举足轻重的顺德老爷爷,顺德老爷爷就像一个智者,就像塞翁失马中的老翁,把一切看的很穿,在高家林第一次又到挫折时,他来主动安慰她;当高加林成功时他来提醒他,当他再次回来当农民是老翁也毫不犹豫的接收他!而且他的悲惨的爱情故事似乎比文章更感人。当年他因为心爱的女孩跟别人走后决定终生不娶,而且他做到了,如果你非要问这样做有意义吗?我不好回答,相信他也不会回答,至少在他心中有意义,而我也只能说对他很有意义!

文章的建筑美

文章的建筑美,首先是文章的画面美,先看一段话:黄土高原八月的田野是极其迷人的,远方的千山万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用惹眼的绿色装扮起来。大川道里,玉米已经一人多高,每一株都怀了一个到两个可爱的小绿棒;绿棒的顶端,都吐出了粉红的缨丝。山坡上,蔓豆、小豆,黄豆、土豆、都在开花,红、白、黄、蓝,点缀在无边无涯的绿色之间。庄稼大部分都刚锄过二遍,又因为不久前下了饱垧雨,因此地里没有显出旱象,湿润润,水淋淋,绿蓁蓁,看了真叫人愉快和舒坦。高加林轻快地走着,烦恼暂时放到了一边,年轻人那种热烈的血液又在他身上欢畅地激荡起来。他折了一朵粉红色的打碗碗花,两个指头捻动着花茎,从一片灰白的包心菜地里穿过,接连跳过了几个土塄坎,来到了河道里。

通过这些颜色的描写,把本来荒凉凄清的黄土高原,写得这么勃勃生机。不愧为神来之笔。他的形容词用的很到位,动词也富有生机,给人好像在热恋中的感觉。我们说的画面美也不是说黄土就是不美的,主要看他与当时的场景的配合,就像文章的第一段: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提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

来了。

这就像文章的美,情景结合,情景交融,后面马上就是他的第一次人生低谷。

文章的结构美

人生的人物不是很多,但是里面的发展切实是你想不到的。比如他二叔的出现,这我算是可以接受了,可是谁知道最后毁了他的也是他二叔。文章结构复杂,但是清晰,作者的思路没有乱,达到的效果就是读者的思路也不会乱。虽然里面的人物大多时候都很纠结,但是作者的思路一直都很流畅。如果像小学那样把文章分段的话,我相信就是小学生也能理解行文的思路,只是他和我都想不到。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里面的心理描写很多,这里面我猜有很多都是作者当你心情的再现。作者前期的人生和主人公似乎有点相像,通俗一点他是过来人,这样的一切他就算自己没有经历过,也看到过。

再话人生

文章本身有她的价值,对于读者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人生复杂,人生无常,弱者的借口。如果由我来给文章写续集,高加林肯定最后会成功。因为最后的他,不仅有了开始的善良、坚毅、热情。通过这样的大起大落,他也真正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爱。现在的他多了一份成熟、理性、智慧。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的这个故事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他仅仅是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在某个人某个地方的缩影。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已经能够领会几分了。

第18篇:读《人生》感悟

面对困难要坚持

——读《人生》感悟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初一(4)班 陆徐皓 50347705

云山路835弄20号401室

http://24ise.com/ 指导老师:曹冠华

《人生》作者:路遥

“阿里巴巴”的马云由这本《人生》激励成就了个人的伟业。我于是在这个寒假拜读一下,希冀能够有所启发。

当午后的阳光照进我的窗,我终于在今天的下午读完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就想写一篇读后感了。

路遥,这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用他对那片黄土地的火热的感情,写下了农民的酸甜苦辣,更写出了世间难得可贵的情感。

《人生》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本来是民办小学的教师,却被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成了农民,却又不甘心一辈子作农民,终于有机会到县城里作记者,却又被人告发是走后门,最后回到农村。这其中还包含他与村里二能人女儿刘巧珍、还有和城市女孩黄亚萍之间的情感。

高加林从小就在县城读书,因此接触到了村子外面的生活,眼界比较开,心眼比较活;高考落榜之后,又在村里的民办小学里当教师,期间可以读读写写,所以他与村子里的其他人比起来,有一种文化差异,村里的其他人太闭塞,只知道在农村里生活;而他不然,他要到城里去,他不想当农民,他想要离开农村……

读到这里,我明白人生,也许会走错,可是不管我们错到哪里,我们的亲人总是会在原来的地方等着我们,不离不弃。年轻的我们,也许有时会冲动。可是,请千万不要放弃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当我们回头时,曾经深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深爱的人,更值得珍惜。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累了,倦了,伤了,也请不要忘记我们的亲人和家乡还是会像从前一样,永远的呵护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例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如果你走错一步,有可能会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也不觉的遗憾。

夜色慢慢降临了,我缓缓地轻轻地合上了书……

《人生》——让我从此改变的书。

第19篇:我读《人生》

我读《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人生》的作者路遥引用作家柳青的一句话。一个人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一生。这就是我读《人生》后最大的感受。

自己没有看过《人生》的原著,而是对于其电影反复看了几遍,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但是如果要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认为悲剧、土地、踏实可以充当整篇文章的字眼,以下是对这三个关键字的解释说明。

1、悲剧——人生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不仅有现代青年那种勇于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备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他的现实与心中的理想相差的太远。这种由于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在高加林的性格中,错综复杂地交织着自尊、自卑、自信等方面的性格因素,好像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四边形“在互相冲突,互相牵制,从而在一次次得骚动和斗争中决定着他的选择,这是与高加林自身的本意相对立的。

小说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多层次地展现高加林这种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高加林出生于农民家庭,与传统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有着对刘巧珍真实朴实的情感,但是另一方面,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强烈对比让他难以在农村安守本分,与自己心中的理想相差太远,他希望能够在城市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他和刘巧珍的分手实质上标志着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虽然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理。

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了《人生》我们才了解到高加林是个悲剧人物,其实单纯从作者来看,也就注定了高加林这个悲剧人物形象。作者路遥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既带有“农村味”,也带有“城市味”,并且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此外,作者也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农村和土地恰巧就是这个无比沉重的劳动,这也就注定了高加林最终还是会回到农村。

2、土地——人生

在《人生》整篇小说中没有对土地的直接描写,有的也只是一些为了烘托人物而勾勒的简单的环境。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土地”具有“生命力”,可以理解为农民或者农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意象的作用。

从全文整体来看,以高加林的情感线索来贯穿全文,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逐渐铺开,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迭的合理有序,读者跟着作者娓娓道来就可以对全文又一个很好的把握。但是,《人生》还存在一个事物线索,那就是土地,虽然没有一篇解说图文说明这一点。但是由于土地这个事物线索,更好的体现了人物事件的空间转换。

就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份变化而言,先后是教师、农民、干部、农民。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他很满意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又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不久就被人挤回家里当了农民,这时他回到了土地。之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又来到县城广播站工作,成功的给自己换了一个角色,身处干部的他对自己的生活和自我进行了新的估量,此时他毅然离开了土地。可是,不幸的是,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就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言,全文高加林的情感脉络可以为:失望、愤怒 →失意后寻求安慰→不平衡,进城工作,极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犹豫、矛盾→痛苦→悔恨。他的失望与愤怒来源于自己又得回到土地,违背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种不甘心的心态。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并且真心真意的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值得注意的是,刘巧珍就是带有浓厚农村气息的姑娘,身上竟是土地的味道。

离开土地、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不仅很好的体现了人生的坎坷,同时也为人物添加了些许悲剧色彩。

3、踏实——人生

《人生》作者路遥始终关注的焦点就是“城乡交叉地带”。小说《人生》就是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开掘了现实生活中饱含的富于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的揭露出生活中的丑恶与庸俗,强烈体现出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所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

就我而言,撇开客观因素,我认为造成高加林悲剧的主观原因是高加林自身的举棋不定以及那种不符合实际的心理理想与追求。在工作上,缺少就是那种他父亲所拥有“安守本分”在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不尽情理和合理的一步;在感情上,他虽然对刘巧珍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却难以抵挡住中学同学的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从而遭到“始乱终弃”的骂名。当然,《人生》的意图不在于批判高加林的始乱终弃,而是在于揭示城乡文化冲突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此外,从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看,出生于荒山勾里的传统农民家庭,家庭因

为贫困就在他上完一年级后将他过继给百里之外的伯伯家,再加上求学的艰辛,求职的困难……这无疑让我们感觉到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者的内心需要的是一种安稳、踏实,而不是不安和游历般的人生。每一个小说人物都被灌输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路遥就是通过塑造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以悲剧、坎坷的人生经历来反衬“踏实”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第20篇: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作品不但给我们展现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对人

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

人生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作者通过《人生》,剖示改革进程的艰难,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而高加林就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用自己的笔尖触动着处于人生道路口的青年。

他是农民的儿子,却又是不同于父辈的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对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的不满和对城市生活现代文明的向往,构成他心中巨大的骚动。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又渴望挣脱黄土地的束缚,是农民的后代,又渴望跳出农门,用自己的只是和文化建设这个社会。他聪明,能干,英俊,充满活力和灵气、正气、才气,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时代、对他人的责任。他的行为动机中,包含着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蔑视,他的奋斗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他的负心也该遭到道德的谴责。

人生只有一次,高加林的每一个决定汇聚成最终悲剧的酿造。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聚一起形成了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人生风雨中的船只,经历了摇摇摆摆,起起落落。一生都走对路,可能正确而安全,但绝对没有奇遇和惊喜。走错了路,可能把你引入一片意外的风景,有如仙境。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作品探讨青年人生道路,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人生道路、人生要义。通过城乡“交叉地带”几名青年男女见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了他们面临人生选择关头的希望、追求、痛苦、困惑于迷惘。我想,这就是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正处于七彩的二十岁的青年,在闹铃的喧闹中不情愿但心想吾梦甘心起床;在匆忙的早餐过后心想吾梦,保持饱满的精神步入课堂;在繁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品一本好书、喝一杯好茶。这样的二十岁人生,应该是人生最美的时候。

或以教书育人为己梦,或以文思渊博为己梦,亦或以笔尖胜利器为己梦。能在这茫茫天地间找到自己清晰的坐标、避免庸碌已是不易。要是在有心无意间改变他人乃至改变社会和世界,倒也不枉此生。正如海子曾说,人“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诚然,人生难免会遇荆棘,不要害怕,不要退缩。真正的人生需要激情,任谁不想在混混沌沌中度过我们的人生,在睡眼朦胧中迷失了自己,在迷茫的爱情道路上受伤哭泣,在不知不觉中挥霍了我们年轻的生命。人生唯有脚踏实地,亦不忘仰望星空。

需要知道,人生还有另一种方式,人生是需要奋斗。人生的独特在于赠予我们美妙的同时也附带着考验,岁月的河流伴着坎坷,我们不应该做那个在岸边观看的逡巡者,要坚定地迈着前进的步伐,勇敢地穿梭在人生的长河里。铭记曾经为了人生拼搏付出的那些人,相信未来,追溯勇者的足迹,靠近人生的光环。

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绊人的,只有被绊后,人们才能发现道路的价值。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doc》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