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填词格律范文

2022-07-1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如梦令

如梦令月考

近日心绪不宁,

表态发言一定。何故落后名?抱怨实乃无用。行动,行动,优生帮扶差生。

推荐第2篇:如梦令

《如梦令》观课报告

观看傅老师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开始傅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教学中渗透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来了诗与词的知识。

接着是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傅老师的这堂课中还有很多的亮点,但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处处在为学生创设“情境”,中间有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惊飞鸥鹭”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读后想象,并用笔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吟唱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更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

听了傅老师的课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品读《如梦令》后,拓展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夏日绝句》《怨王孙》《一剪梅》《永遇乐》等宋词,通过创设情境读,师生共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李清照高兴时和忧愁时的心情,感受词的字少内涵丰富,这也是我应该学习的。

推荐第3篇:如梦令

教学目标

1.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并概括词人“爱花惜春”的细腻情思。2.感受这首词“言浅意深、委婉曲折”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并概括这首小令所反映的作者“爱花惜春”的细腻情思。

难点:品析小令中“言浅意深”的关键词语,感受作品表达感伤之情时“委婉曲折”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作者。 二.朗读:

1.全体朗读本词,体会与豪放词的不同。

2.女同学朗读体会婉约词的清新含蓄,细腻委婉。

3.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了解词的朗读技巧。三.模仿录音朗诵本词。 四.朗读全词,理解词意。

1.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

2.在理解词中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词义。

3.教师讲解词的内容,并出未词的译文。五.赏析本词

思考以下问题:

1.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晨醒来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女主人公为什么 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的“试”字反映了

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

3.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

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

情景。“应是” 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说出来吗?

5..“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6.总结本词

雨疏风骤→借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惜春又对青春易逝感慨

7.感悟主题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全词刻画了一个年轻

女子爱花、惜花的形象,体现了词人惜春的心理,反映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之情。 六.听录音朗读,全体朗读全词。 七.引申

听录音朗读李清照的另外一首《如梦令》感受同一词牌下的词的相同点和不

不同点。 八.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附注:

1.课文原文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骤,我虽然酣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

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是

绿叶更加繁茂,红花却已凋零。

推荐第4篇: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课前交流: 再过三个月就彻彻底底告别童年了吧?回忆自己12年的生活,有没有特刺激、特过瘾的事儿让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偷地笑?

你有诗人的气质!宋代词人李清照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常常做些出格的,你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儿。

一、切入:在比较阅读中指向词的情愫。

1、认识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

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气势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1、怎么才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呢?

[如果忽略形式: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音乐中的„„(节拍、韵律等)。

如果指向内容,就让他先来疏通句意,再把意思读进词里。

处理方式:学生说出其中一点,就让他示范读一遍,教师用评价、用指导把朗读引向深入。]

2、交流,不求面面俱到。

谈到形式:

节奏:(前面已经渗透过朗读指导,带过。)

语气:语气语气,拆开了就是语加气,你用气息带动声音读读看。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评价: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 谈到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 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②考“常记”,指向“醉酒”:还有没有读不懂的?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这个不过比你们大一两岁的女孩子,什么事儿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呼朋引伴,聚会喝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板书:美酒。偷他教育部长爸爸的茅台、五粮液,够出格,有六一班xx之风! ③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怎么读?(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怎么读?(突出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怎么读?(突出沉醉)

你看,重音不是单纯地加重声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齐读——评价有没有把意思读进词里。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

2、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①假若咱们班的宝宝们(列举几个文静、口碑好的女孩子)呼朋引伴,到桃花岛去喝酒,醉得忘记了回家,小男生看到,你会怎么说?

被张老师看到,会怎么说? 采访女生:你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②朗读,评价标准:有没有通过重音(“沉醉”),把感觉凝聚在一起。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采访男生:你还看到她醉成什么样子?(读词句,想象说)

⑴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⑵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

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③这傻小子看迷了,分不清哪里是你同学,哪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⑶猜猜看,女孩子们注意到青青荷叶与映日荷花了没有?辩论。

注意到:身不由己,被吸引——不是心灵在指挥着手和脚,而是手和脚在指挥心灵;

没注意:因为误入,因为争渡,因为心急,引向“醉态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⑴采访女生:你干嘛那么使劲地划?(越划越乱,越乱越划。理解“争渡”)

可是,你的桨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鸥鹭)

备用追问:你怎么不关注“惊起一片青蛙、一片野鸭、一片大白鹅?”

(鸥鹭姿态的优美,颜色的光洁)

⑵让我们想象一下: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 ,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仅仅是他爸爸的酒吗?(板书:美景。景不醉人人自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 ,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读者)

⑷你听——(《如梦令》配乐朗诵)——配乐齐读——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三、拓展:在对照阅读和自填自唱中品味童年的欢乐。

1、拓展阅读:

⑴年少的李清照是那样放纵着她的青春,白天醉,夜晚也醉,池塘醉,在家里还醉。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⑵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发现?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所有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旋律,甚至,一样的充满欢乐。)

2、自填自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想抓住自己童年的尾巴,寻找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放纵的,自由的国王。比如课前让你们深深沉醉的那些事儿。

⑴拿起笔来,尝试一下,你能不能谱写出一曲自己的《如梦令》呢? ⑵交流,(板书:美丽的作者,)用蔡琴的曲调,或者自己的曲调唱和。 课后作业: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

这个自填自唱的尝试比较难,适合而止,如果在课堂上,可以提供几组带韵脚的指向孩子们生活的词语,供他们选择。

板书:

如梦令

沉醉

心情

人(读者、作者)《渔歌子》教学设计之五

浔中中心小学 彭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推荐第5篇:如梦令

《如梦令》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兴趣。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古诗词的世界,一起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宋代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她叫——生:李清照

对,他叫李清照,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词《如梦令》。(师板书,学生读课题)“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师简介 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

二、诵读感悟

1、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2、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师读前两个字)

3、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一齐来读。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读懂全词。

1.同学们,学习一首词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 (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师出示:《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师:刚才在小组里大家吟的是有滋有味,哪位代表说一说你们凝成了哪个词?品出了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八、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古词《如梦令》,谁来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学)

预设:我们先后用了吟、凝、品三种方式,吟出了古词的节奏和韵律,把古词凝在了一个字或词上,通过品读体会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仿写句子学会了如何去学古词。

九、布置拓展作业(配乐)

今天我们不仅在李清照的词中沉醉了一回,还收获关于学习古词的知识,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古词,相信你一定会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再沉醉一回。

推荐第6篇: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向孩子们展示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于诵读以直觉和意会为主要解读方式,因此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词的内涵,完成传情达意的再造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了解词的特点。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词?

2.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出示课文和另一首《如梦令》)你们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设计意图:平时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宋词,本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诵读积累入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总结出宋词的特点。】

二、学情调查,读出韵律。

1.(出示学情调查):谁能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这里面的“兴”是个多音字,什么时候读第四声,什么时候读第一声?在文中应读第几声?齐读这句话。

4.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这首词该如何停顿?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教给学生读词的方法,读好一首词,不仅要读正确、流利,把握好重音,还应该读出词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三、自主探究,了解词意。

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

2.(出示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意思读明白了。同桌之间轻声练习,试着把话说顺了,说通了。 3.交流。

师补充解释“醉”字: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设计意图: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同桌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出示合作探究):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并发挥你的想象,小组内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这首词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此处将词的画面分为几个不同的镜头,便于形象感知,也为下一步赏图析词做好准备。】 3.交流。

(1)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播放音乐)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齐读这两句诗。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醉意再读这句词。 (2)“藕花深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有很多诗句都是描写荷花的,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 (学生边说边出示相应的课件。)

“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3)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鸥鹭叫声响不响?

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听、看、诵、想,进入词境,使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在重点词语引领下,让学生在脑海中生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是一片独特的风景。】

4.词人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同学们把景色连起来再读。你能感受到李清照此时的心情吗?说说。

5.全词如果把它浓缩成一个字的话,应该是哪个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由面及点,先让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充分欣赏景色的美丽。接着,引导学生找到词眼,联系词的内容说理由,体会词人的快乐心情。再通过反复品读,感悟词人用词的精妙。】

五、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2.出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3.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

4.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李清照早期的诗表现了自然风光和离愁别绪,清丽明快,而后来,金兵入侵,国破家亡,她的词作多感身世飘零,凄凉沉痛。其中以《声声慢》为代表,课后找来读读,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我选择同一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让学生更深的走近李清照,了解她的词风。】

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醉”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教学反思:

小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学生易于鉴赏。因此,读通、读懂、读美就成为我整堂课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静心品读,推敲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体会感悟意境作为学习的重点。学生或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联系以往的古诗词积累想像描述“藕花深处”的画面,或通过想象“争渡争渡”,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深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丽的生活。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力求使文字鲜活起来,画面丰富起来,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与词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沟通、融合,最终达到美的熏陶和修养的提升。

从学生闪亮的眼眸,动情的描述中,我想,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真切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如果因为这堂课,有学生爱上了宋词,爱上了李清照,那么,我的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推荐第7篇: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李清照。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曾读过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谁能来背一背?

2、对于李清照,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

(二)读“通”本词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诵读)

师: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中有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生读)

师:字正腔圆!”兴尽晚回舟“的”兴“是个多音字,”误入藕花深处“的”藕“是个生字,他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读—— 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老师想问你们,”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读第四声?

生:这个”兴“表示兴致、兴趣,所以读第四声。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成语──(出示:乘chéng兴而来,兴xìng尽而返)一起读。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兴尽“就是指—— 生:兴致满足了。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词,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就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乐美了。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注意把握。

师: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生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怎么停顿的?

生:我发现第

一、

二、

四、六行都是六个字的,它们都是两个字一停顿的。第三行是五个字的,它的停顿是二三停顿的。 师: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出示:常记 / 溪亭 / 日暮,沉醉 / 不知 / 归路。兴尽 / 晚回舟,误入 / 藕花 /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 一滩 / 鸥鹭。)《如梦令》有四句六字句,停顿是二二二顿,这是这种词牌所固有的。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注意了节奏和停顿,就叫有板有眼。谁再读?来,我们一起 读,注意读出感觉和味道。(生齐读)

(三)读“懂”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你轻轻地读,细细地想,看看能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兴(xìng)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生: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中央。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到这儿,你们知道这首词说的是什么呢?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交流。

生:这首词是说,诗人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天黑。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坐船返回时,却迷途进入了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呀,划呀,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师:词中描绘的情景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词人置身于优美的情景中,兴致高涨、满心欢快。 师:是啊,那是多么快乐的情景啊! 生:词人描写的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师:那情景真是优美欢畅,令人陶醉。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 “常记”)常记:经常记起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沉 醉”)

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三、感悟词的意境

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读词

1.师: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二两句,想想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让句子生动起来吗?

(如;溪水,亭子,落日,远山,飞鸟,村庄„„)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真美!

师:在这样的美景之间,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看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喝酒„„)

师: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你如何理解这个“醉”字?(喝醉、陶醉)

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我们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师:这时的他们醉了,以至于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到当时他们什么样的心情吗?

师:如果让你给这一幅画取个题目,你打算取什么题目? 生:溪亭日暮。

师:好一个溪亭日暮!好一个良辰美景!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 生:沉醉不知归路了。

师:就在“沉醉不知归路”时,没想到误入了“藕花深处”。接下来,展现在你们眼前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大片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这么美,怪不得词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误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还有谁也看到这幅画面?

生:莲叶挨挨挤挤的,上面还有一滴滴水珠,在夕阳下,水珠五彩缤纷,更衬托出荷叶绿绿的、嫩嫩的,那么可爱。莲花绽放了,那粉红的花瓣在霞光下变得更红了。

师:这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走进去!读——(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在这样的藕花深处,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一滩鸥鹭 生: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拍打着翅膀,高声鸣叫着。!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

生:从“争渡,争渡”和“惊”这些词语感觉到的。 师:“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

生:还有诗人和她的伙伴们也惊了,是一滩鸥鹭惊起了她们。 师:此刻她们的心情如何?

生:惊喜。激动。兴奋。高兴„„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你 们看,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生齐说)“藕花深处”;因为误入了“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生齐说)“一滩鸥鹭”。这些画 面,有动有——(生齐说)静,有声有——(生齐说)色,有人有——(生齐说)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齐读)

推荐第8篇: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

城西小学

仝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学单设计:

1、自己练习朗读,读出词的节奏、韵味。

2、胖读词句,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小组合作弄懂词义。

3、美读词句,想象画面,描绘画面。

4、瘦读词句,抓住词眼。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美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四、瘦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感知如梦令词牌名

1、出示两首《如梦令》,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2、欣赏歌曲《如梦令》。

推荐第9篇: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4、初步了解李清照早期词和晚期词的知识,并学会鉴赏、分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李清照的词。课前你们已经做了手抄报,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2、《如梦令》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出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听配乐范读。(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带着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 齐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我们不仅要把词读通、读顺,还要读懂它。请大家在小组内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2、讨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你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说给大伙听听。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兴尽”)

4、同学们,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长)是啊,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33个字)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

三、找准词“眼”,品读悟情

1、我们读懂了词的意思,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瘦”。把它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2、生读

3、交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4、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5、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这首词,想一想,是什么让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

画面1:“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

一、二句,你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2、交流: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喝酒、聊天、吟诗、对对子、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时间、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过渡: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藕花深处

1、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过渡: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画面3:一滩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这可真是个美丽的意外!此时,李清照心里该是多么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划句)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6、拓展: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期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四、感受李清照的后期作品

1、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打开《传统文化》76页,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2、听配乐朗诵。

3、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4、生读。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五、探询凄苦原因

1、请同学们读一读《传统文化》75页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2、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3、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4、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美好的生活!)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5、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六、课堂总结: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七、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后反思】 “美酒”“愁酒”皆是情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作业供学生选择——背、画、写,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推荐第10篇:The show填词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1.____________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2.____________,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3._____________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To be something I\'m not

I\'m a 4.________ out of love\'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1.____________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2.____________,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3._____________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To be something I\'m not

I\'m a 4.________ out of love\'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5.____________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6.____________...And just 7.______________The sun is hot 8._____________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And synchronize in time

It\'s a 9._____,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10.________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11.___________.

I\'m just a little girl 12.______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enjoy the showJust enjoy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13._______________…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

Just enjoy the show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5.____________ 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6.____________...And just 7.______________The sun is hot 8._____________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And synchronize in time

It\'s a 9._____,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10.________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11.___________.

I\'m just a little girl 12.______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enjoy the showJust enjoy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13._______________…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

Just enjoy the show

第11篇:七言诗格律

以《听讹》为例分析平仄的运用

1、平仄四种句行在《听讹》中的运用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字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字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字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末字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字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末字平)

2、

一、三字的平仄可不作要求,五六字可适当灵活些,二四七字必须符合规格。

双行末字要平,单行末字要仄,第一行不作要求。

3、相对和相粘

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五六句相对,七八句相对。相对的七字要求平仄相反。

二三句相粘,四五句相粘,六七句相粘。相粘的两句要求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避免完全一样,但要符合规格。

4、七言绝句和律诗的押韵和对仗

仄起首句押韵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 仄起首句不押韵

二四六八句押韵

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

平起首句押韵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平起首句不押韵 二四六八句押韵

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

第12篇:词牌格律

符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清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8.鹊桥仙

⊙○⊙●,⊙○⊙●,⊙●⊙○⊙▲。○⊙●●○○,●⊙●、○○⊙▲。 ⊙○⊙●,⊙○⊙●。⊙●⊙○⊙▲。⊙○⊙●●○○,●⊙●、○○⊙▲。

9.人月圆

⊙○⊙●○○●,⊙●●○△。⊙○⊙●,○○●●,⊙●○△。 ⊙○⊙●,○○⊙●,⊙●○△。⊙○⊙●,○○●●,⊙●○△。

10.如梦令

⊙●⊙○⊙▲,⊙●⊙○⊙▲。⊙●●○○,⊙●⊙○⊙▲。 ○▲,○▲(叠),⊙●⊙○⊙▲。

11.阮郎归

⊙○⊙●●○△,⊙○○●△。⊙○⊙●●○△,●○○●△。 ○●●,●○○,⊙○○●△。⊙○⊙●●○△,●○○●△。

12.瑞鹤仙(格二)

⊙○○●▲。●⊙●○○,⊙○○▲。○○●○▲。●○○○●,⊙○○▲。○○●▲,●⊙●、○○●▲。●○○、⊙●○○,⊙●●○○▲。 ○▲。⊙○○●,●●○○,●○○▲。⊙○⊙▲,○○●●○▲。●●○○●●,○●○○●▲。●○○、●●○○,●○●▲。

13.生查子

⊙○○●○,⊙●○○▲。⊙●●○○,⊙●○○▲。 ⊙○○●○,⊙●○○▲。⊙●●○○,⊙●○○▲。

14.声声慢

○○●●,●●○○,○○●●○▲。⊙●⊙○⊙●,⊙○○▲。○○●○⊙●,●●○、●○○▲。●●●,●○○,⊙●⊙○⊙▲。

⊙●⊙○⊙▲,○●●,⊙⊙●○⊙▲。●●○○,⊙●⊙○⊙▲。○○●○⊙●,●○○、●○○▲。●●●,●●●○●●▲。

15.十六字令

△。●○○●●△。○○●,⊙●●○△。

16.疏影

○○●▲,●○○●●,⊙●○▲。⊙●○○,⊙●○○,⊙⊙●⊙○▲。○○●●○○●,●●●、⊙○○▲。●●⊙、●●○○,⊙●●○○▲。 ⊙●○○●●,●○⊙●●,⊙●○▲。⊙●○○,⊙●○○,⊙●●○○▲。○○●●○○●,⊙●●、⊙○○▲。●●⊙、⊙●○○,⊙●●○○▲。

17.双双燕

⊙○●●,●⊙●○○,●○○▲。⊙○⊙●,⊙●●○○▲。⊙●○○●▲,●⊙●、○○⊙▲。○○●●○○,●●○○○▲。

○▲,○○●▲。●⊙●○○,●○○▲。⊙○○●,●●●○○▲。⊙●○○●▲,●⊙●、○○⊙▲。○⊙●●○○,●●⊙○⊙▲。

18.水调歌头

⊙●●○●,⊙●●○△。⊙○⊙●○●,⊙●●○△。⊙●○○⊙●,⊙●○○⊙●,⊙●●○△。⊙●●○●,⊙●●○△。

●⊙●,⊙●●,●○△。⊙○⊙●○●,○●●○△。⊙●○○⊙●,⊙●○○⊙●,⊙●●○△。⊙●⊙○●,⊙●●○△。

19.水龙吟

○○⊙●○○,⊙○⊙●○○▲。⊙○●●,⊙○●●,⊙○●▲。⊙●○○,⊙○○●,⊙○○▲。●⊙○⊙●,⊙○⊙●,⊙●●,○○▲。

⊙●⊙○○▲,●○○,⊙○○▲。⊙○●●,⊙○○●,⊙○●▲。⊙●○○,⊙○○●,⊙○○▲。●○○●●,⊙○⊙●,●○○▲。

20.苏幕遮

●○○,○●▲。⊙●○○,⊙●○○▲。⊙●○○○●▲。⊙●○○,⊙●○○▲。 ●○○,○●▲。⊙●○○,⊙●○○▲。⊙●○○○●▲。⊙●○○,⊙●○○▲。 21.诉衷情

○▲,○▲,○●▲,●○△。○●▲(换),○▲,●○△。●●●○△,○△。○○○●△,●○△。

22.琐窗寒

●●○○,○○●●,●○○▲。○○●●,●●●⊙○○▲。●○○,○⊙●⊙,⊙○⊙●○○▲。●⊙○⊙●,○○⊙●,●○○▲。

○▲。○○▲。●●●○○,●○⊙▲。○○●●,●●⊙○○▲。●○○,⊙●●⊙○,⊙○●●○●▲。●○○,⊙●○○,●●○○▲。

23.踏莎行

⊙●○○,⊙○●▲,⊙○⊙●○○▲。⊙○⊙●●○○,⊙○⊙●○○▲。 ⊙●○○,⊙○●▲,⊙○⊙●○○▲。⊙○⊙●●○○,⊙○⊙●○○▲。

24.摊破浣溪沙

⊙●○○●●△,⊙○⊙●●○△。⊙●⊙○○●●,●○△。 ⊙●⊙○○●●,⊙○⊙●●○△。⊙●⊙○○●●,●○△。

25.桃源忆故人

⊙○⊙●○○▲,⊙●⊙○○▲。⊙●⊙○○▲,⊙●○○▲。 ⊙○⊙●○○▲,⊙●⊙○○▲。⊙●⊙○○▲,⊙●○○▲。

26.天仙子

⊙●⊙○○●▲,⊙●⊙○○●▲。⊙○⊙●●○○,○⊙▲,○⊙▲,⊙●⊙○○●▲。 ⊙●⊙○○●▲,⊙●⊙○○●▲。⊙○⊙●●○○,○⊙▲,○⊙▲,⊙●⊙○○●▲。

27.望海潮

⊙○○●,○○⊙●,⊙○⊙●○△。⊙●●○,○○●●,⊙○⊙●○△。⊙●●○△。●⊙○⊙●,⊙●○△。⊙●○○,●○○●●○△。

○○●●○△。●○○⊙●,⊙●○△。⊙●●○,○○●●,⊙○⊙●○△。○●●○○。●⊙○⊙●,⊙●○△。⊙●○○●●,●●●○△。 28.误佳期

⊙●⊙○○▲。⊙●⊙○●▲。⊙○⊙●●○○,●●○○▲。 ⊙●●○○,⊙●○○▲。⊙○⊙●●○○,●●○○▲。

29.西江月

⊙●⊙○⊙●,⊙○⊙●○△。⊙○⊙●●○△,⊙●⊙○⊙▲。(叶仄韵) ⊙●⊙○⊙●,⊙○⊙●○△。(叶平韵)⊙○⊙●●○△,⊙●⊙○⊙▲。(叶仄韵)

30.惜分飞

⊙●⊙○○●▲,⊙●○○●▲。⊙●○○▲,⊙○⊙●○○▲。 ⊙●⊙○○⊙▲,⊙●○○●▲。⊙●○○▲,⊙○⊙●○○▲。

31.喜迁莺

○●●,●○△,○●●○△。●○○●●○△,○●●○△。 ○⊙▲,○⊙▲,●●●○○▲。⊙○○●●○△,○●●○△。

32.相见欢

⊙○⊙●○△,●○△。⊙●⊙○○●●○△。 ⊙⊙▲,⊙○▲,●○△。⊙●⊙○○●●○△。

33.潇湘神

○●△,○●△,●○⊙●●○△。⊙●●○○●●,○○○●●○△。

34.潇湘夜雨

⊙●○○,⊙○⊙●,⊙○⊙●○△。⊙○⊙●●○△。○●●,○○●●,○●●,○●○△。○○●,○○●●,●●○△。

⊙○⊙●,⊙○⊙●,⊙●○△。●⊙○○●,⊙●○△。○●●,○○●●,○●●○●○△。○○●,○○●●,⊙●●○△。

35.眼儿媚

⊙○⊙●●○△,⊙●●○△。⊙○⊙●,⊙○⊙●,⊙●○△。 ⊙○⊙●○○●,⊙●●○△。⊙○⊙●,⊙○⊙●,⊙●○△。

36.瑶台聚八仙

⊙●○△,○⊙●,○●●●○△。●○○●,○●●●○△。⊙●○○○●●,⊙○●●●○△。●○△,●○●●,○●○△。

○○⊙○●●,●⊙○●●,●●○△。●●○○,○●●●○△。⊙○⊙●●●,●⊙●,○○⊙●△。○○●,●●○○●,⊙●○△。

37.谒金门

○⊙▲,⊙●⊙○○▲。⊙●⊙○○●▲,⊙○○●▲。

⊙●⊙○⊙▲,⊙●⊙○○▲。⊙●⊙○○●▲,⊙○○●▲。

38.一斛珠

⊙○⊙▲,⊙○⊙●○○▲。⊙○⊙●○○▲。⊙●○○,⊙●○○▲。 ⊙●⊙○○●▲,⊙○⊙●○○▲。⊙○⊙●○○▲。⊙●○○,⊙●○○▲。

39.一翦梅

⊙●○○●●△。⊙●○△,⊙●○△。⊙○⊙●●○△,⊙●○△,⊙●○△。 ⊙●○○●●△。⊙●○△,⊙●○△。⊙○⊙●●○△,⊙●○△,⊙●○△。

40.忆江南

○⊙●,⊙●●○△。⊙●⊙○○●●,⊙○⊙●●○△,⊙●●○△。

41.忆秦娥(有平韵)

○⊙▲,○○⊙●○○▲。○○▲,⊙○⊙●,●○○▲。 ⊙○⊙●○○▲,⊙○⊙●○○▲。○○▲(重),⊙○⊙●,●○○▲。

42.忆王孙

⊙○⊙●●○△,⊙●○○⊙●△,⊙●○○⊙●△。●○△,⊙●○○⊙●△。 43.永遇乐

⊙●○○,⊙⊙○⊙●,⊙●⊙▲。⊙●○○,⊙○⊙●,⊙●○○▲。⊙○○●,⊙○⊙●,⊙●●○○▲。⊙○●,○○●●,⊙○●○○▲。

⊙○⊙●,⊙○○●,●●○○⊙▲。⊙●○○,⊙○⊙●,⊙●○⊙▲。⊙○○●,⊙○⊙●,⊙●●○○▲。⊙○●,○○●●,⊙○●▲。

44.渔歌子

⊙●○○●●△,○○●●○△。●●●,●○△,○○●●●○△。

45.渔家傲

⊙●⊙○○●▲,⊙○⊙●○○▲。⊙●⊙○○●▲。○⊙▲,⊙○⊙●○○▲。 ⊙●⊙○○●▲,⊙○⊙●○○▲。⊙●⊙○○●▲。○⊙▲,⊙○⊙●○○▲。

46.虞美人

⊙○⊙●○○▲,⊙●○○▲。⊙○⊙●●○△,⊙●●○⊙●●○△。 ⊙○⊙●○○▲,⊙●○○▲。⊙○⊙●●○△,⊙●●○⊙●●○△。

47.雨淋铃

○○○▲,●○○●,●⊙○▲。○○●●○●,○○●●,○○○▲。●●○○,●●●○●○▲。●●●,○●○○,●●○○●○▲。

○○●●○○▲,●○○,●●○○▲。○○●●○●,○●●,●○○▲。●●○○,○●○○●●○▲。●●●,○●○○,●●○○▲。

48.雨霖铃

○○○▲,●○○●,●●○▲。○○●●○●,○○●●,○○○▲。●●○○●●, ●○●○▲。●●●、○●○○,●●○○●○▲。

○○▲▲○○▲,▲○○、●●○○▲。○○●●○●,○●●、●○○▲。●●○○, ○●、○○●●○▲。●●●、○●○○,●●○○▲。

49.玉漏迟

●○○●▲,○○●●,⊙○○▲。⊙●○○,●⊙●○○▲。⊙●○○⊙●,●⊙●○○○▲。○●●,⊙○●●,●○○▲。 ⊙⊙●●○○,●⊙●○○,⊙○○▲。⊙●○○,⊙●●○○▲。⊙●○○●●,⊙●●,○○○▲。○●●,⊙●●○○▲。

50.御街行

⊙○⊙●○○▲。●●●,○○▲。⊙○⊙●●○○,⊙●⊙○○▲。⊙○⊙●,⊙○⊙●,⊙●○○▲。

⊙○⊙●○○▲。●●●,○○▲。⊙○⊙●●○○,⊙●⊙○○▲。⊙○⊙●,⊙○⊙●,⊙●○○▲。

51.昭君怨

⊙●⊙○⊙▲,⊙●⊙○⊙▲。⊙●●○△,(换平韵)⊙○△。 ⊙●⊙○⊙▲,(换仄韵)⊙●⊙○⊙▲。⊙●●○△,(换平韵)⊙○△。

52.鹧鸪天

⊙●○○●●△,⊙○⊙●●○△。⊙○⊙●○○●,⊙●○○●●△。 ○●●,●○△,⊙○⊙●●○△。⊙○⊙●○○●,⊙●○○●●△。

53.昼夜乐

⊙○⊙●○○▲。●⊙⊙,⊙○▲。○○●●○○,●●⊙○⊙▲。⊙●○○○●▲。●⊙⊙,●○○▲。⊙●●○○,●○○○▲。

⊙○⊙●○○▲。●⊙⊙,⊙○▲。⊙○●●○○,⊙●○○⊙▲。⊙●○○○●●,●⊙⊙,●○○▲。⊙●●○○,●○○○▲。

54.烛影摇红(格二)

⊙●○○,⊙○⊙●○○▲。⊙○⊙●●○○,⊙●○○▲。⊙●⊙○⊙▲,●○○、○○●▲。⊙○⊙●,⊙●○○,○○○▲。

⊙●○○,⊙○⊙●○○▲。⊙○⊙●●○○,⊙●○○▲。⊙●⊙○⊙▲,●○○、○○●▲。⊙○⊙●,⊙●○○,○○○▲。

55.祝英台近

●○○,○●▲,⊙●●○▲。⊙●○○,⊙●●○▲。⊙○⊙●○○,⊙○○●,●⊙●、⊙○○▲。

●○▲,⊙⊙⊙●○○,⊙○●●○▲。⊙●○○,⊙●●○▲。⊙○⊙●○○,⊙○○▲,●⊙●、⊙○○▲。 56.醉花阴

⊙●⊙○○●▲,⊙●○○▲。⊙●●○○,⊙●○○,⊙●○○▲。 ⊙○⊙●○○▲,⊙●○○▲。⊙●●○○,⊙●○○,⊙●○○▲。

57.醉太平

○○●△,○○●△。⊙○⊙●○△,●○○●△。 ○○●△,○○●△。⊙○⊙●○△,●○○●△。

58.暗香

⊙○○▲,●⊙○●●,⊙○○▲。●●⊙○,○●○○●○▲。⊙●○○●●,⊙●●、⊙○○▲。●●●、⊙●○○,⊙●●○▲。

○▲,●○▲。⊙●●⊙○,●○○▲。●○⊙▲,○●⊙○●○▲,⊙●○○⊙●,⊙●●、⊙○○▲。●●●、○●●,●○○▲。

59.薄幸

⊙○○▲,●⊙●,○○●▲。●⊙●,○○○●,⊙●⊙○○▲。●⊙○,○●○○,○○●●○○▲。●●●○○,⊙○⊙●,⊙●○○⊙▲。

⊙●●,○○●,○●●,●○⊙▲。⊙○⊙⊙●,○○⊙●,⊙○⊙●○○▲。●○○▲,●○○⊙●,○○●●○○▲。○○●●,⊙●○○⊙▲。

60.卜算子

⊙●●○○,⊙●○○▲。⊙●○○●●○,⊙●○○▲。 ⊙●●○○,⊙●○○▲。⊙●○○●●○,⊙●○○▲。

61.采桑子

⊙○⊙●○○●,⊙●○△。⊙●○△,⊙●○○⊙●△。 ⊙○⊙●○○●,⊙●○△。⊙●○△,⊙●○○⊙●△。

62.长相思

⊙⊙△,⊙⊙△。(叠句)⊙●○○⊙●△,⊙○⊙●△。 ⊙⊙△,⊙⊙△。(叠句)⊙●○○⊙●△,⊙○⊙●△。 63.春风袅娜

○○⊙●,●●○△。○●●,●○△。●○○⊙●,⊙○⊙●,○○●●,●●○△。●●○○,○○⊙●,●●○○○●△。●●○○●○●,○○○●●○△。⊙●⊙○⊙●,○○●●,⊙○●,●●○△。 ○○●,●○△。○○●●,⊙●○△。⊙●○○,⊙○⊙●,⊙○●●,●●○△。 ○○⊙●,●○○⊙●,○○●●,⊙●○△。

64.捣练子

○●●,●○△,⊙●○○⊙●△。⊙●⊙○○●●,●○⊙●●○△。

65.点绛唇

●●○○,⊙○⊙●○○▲。●○○▲,⊙●○○▲。 ⊙●○○,⊙●○○▲。○○▲,●○○▲,⊙●○○▲。

66.调笑令

○▲,○▲,(叠句)●●○○●▲。○○●●○△,○○●●●△。○▲,○▲,(转仄叠句)○●○○●▲。

67.蝶恋花

⊙●⊙○○●▲。⊙●○○,⊙●○○▲。⊙●⊙○○●▲,⊙○⊙●○○▲。 ⊙●⊙○○●▲。⊙●○○,⊙●○○▲。⊙●⊙○○●▲,⊙○⊙●○○▲。

68.东风第一枝

●●○○,○○●●,○○●●○▲。⊙○●●○○,⊙○●○⊙▲。○○⊙●,⊙⊙●,⊙○○▲。●●⊙,⊙●○○,⊙●●○○▲。○●●,●○●▲。

○●●,●○●▲。●○●●○○,⊙○●○⊙▲。○○⊙●,⊙⊙●,⊙○○▲。●○⊙,⊙●○○,⊙●●○○▲。

69.洞仙歌

⊙○⊙●,●○○⊙▲。⊙●○○●○▲。●○○,●●⊙●○○,○●●,⊙●⊙○⊙▲。 ⊙○○●●,⊙●○○,⊙●○○●○▲。⊙●●○○,⊙●○○,○⊙●、⊙○⊙▲。●●●○○,●○○▲。 70.多丽

●○△,●○⊙●○△。●○○、⊙○⊙●,⊙○⊙●○△。●○○、⊙○⊙●,⊙⊙●、⊙●○△。⊙●○○,⊙○⊙●,⊙○⊙●●○△。●⊙●,⊙○⊙●,⊙●●○△。○○●,⊙○⊙●,⊙●○△。 ●○○、⊙○⊙●,⊙○⊙●○△。●○○、⊙○⊙●,⊙⊙●、⊙●○△。⊙●○○,⊙○⊙●,⊙○⊙●●○△。●⊙●、⊙○⊙●,⊙●●○△。○○●,⊙○⊙●,⊙●○△。

71.夺锦标

⊙●○○,○○●●,●●○○○▲。●●○○⊙●,○●○○,●○○▲。●○○●●,●○⊙,○○○▲。●○○,●●○○,●●○○○▲。 ⊙●○○●▲。●●○○,●●○○○▲。●●○○⊙●,○●○○,●○○▲。●○○●●,●○⊙,○○○▲。●○○,●●○○,●●○○○▲。

72.风入松

⊙○⊙●●○△,⊙●●○△。⊙○⊙●○○●,⊙○⊙、⊙●○△。⊙●○○○●,⊙○⊙●○△。

⊙○⊙●●○△,⊙●●○△。⊙○⊙●○○●,●○⊙、⊙●○△。⊙●⊙○⊙●。⊙○⊙●○△。

73.凤凰台上忆吹箫

⊙●○○,⊙○⊙●,⊙○⊙●○△。●●○○●,⊙●○△。⊙●⊙○⊙●,○⊙●、⊙●○△。○○●,○○●●,⊙●○△。

○△,⊙○●●,⊙●●○○,⊙●○△。●⊙○○●,⊙●○△。⊙●⊙○⊙●,○⊙●、⊙●○△。○○●,○○●⊙,⊙●○△。

74.感皇恩

⊙●●○○,⊙○○▲,⊙●○○●○▲。⊙○○●,⊙●⊙○○▲。⊙○○●●,○○▲。 ⊙●●○,⊙○⊙▲,⊙●○○●○▲。⊙○○●,⊙●⊙○○▲。⊙○○●●,○○▲。

75.更漏子

●○○,○●▲,⊙●⊙○⊙▲。⊙●●,●○△,⊙○⊙●△。 ○⊙▲,⊙○▲,⊙●⊙○⊙▲。⊙⊙●,●○△,⊙○⊙●△。 76.桂枝香

○○●▲,●●●⊙○,⊙⊙○▲。⊙●○○⊙●,●○○▲。⊙○⊙●○○●,●○○、⊙○○▲。●○○○●,⊙○⊙●,●○○▲。

●⊙●、○○●▲。●⊙●○○,⊙⊙○▲。⊙●○○⊙●,●○○▲。⊙○⊙●○○●,●○○⊙⊙○▲。●○○●,⊙○⊙●,●○○▲。

77.过秦楼

●●○○,⊙○○●,●●●○○▲。○○●●,⊙●○○,●●●○○▲。○●●●○○,○●○○,⊙○○▲。

●○○●●,○○○●,●○○●,○●●,●●○○,⊙○○●,●●●○○▲。○○●●,⊙●○○,●●●○○▲。○●○○,●○○●○○,⊙○○▲。●○○●●,⊙●○○●▲。

78.好事近

⊙●●○○,⊙●⊙○○▲。⊙●⊙○○●,●○○○▲。 ⊙○⊙●●○○,⊙⊙●○▲。⊙●⊙○○●,●○○○▲。

79.河传

○▲,○▲。●○○▲,○●○△。●○○▲,○●●●○△,●○○△。 ○○●●○○▲,○●▲,●●○○▲。●○○●,○●●●○△,●○△。

80.河满子

⊙●⊙○⊙●,⊙○⊙●○△。⊙●⊙○○●●,⊙○⊙●○△。⊙●⊙○⊙●,⊙○⊙●○△。 ⊙●⊙○⊙●,⊙○⊙●○△。⊙●⊙○○●●,⊙○⊙●○△。⊙●⊙○⊙●,⊙○⊙●○△。

81.贺圣朝

⊙○⊙●○○▲,●○○○▲。⊙○⊙●●○○,●⊙○○▲。

⊙○⊙●,⊙○⊙▲。●○○○●,⊙○⊙●●○○,●⊙○○▲。

82.贺新郎

⊙●○○▲。●○○、⊙○●●,⊙○○▲。○●○○○⊙●,⊙●○○●▲,●⊙●⊙○○▲。⊙●⊙○○●●,●○○⊙●○○▲。○●●,●○▲。

○○●●○○▲。●○○、○○●●,●○○▲。⊙●⊙○○⊙●,⊙●○○●▲。●⊙●○○○▲。⊙●⊙○○⊙●,●○○⊙●○○▲。○●●,●○▲。

83.画堂春

⊙○⊙●●○△,⊙○⊙●○△。⊙○⊙●●○△,⊙●○△。 ⊙●⊙○⊙●,⊙○⊙●○△。⊙○⊙●●○△,⊙●○△。

84.换巢鸾凤

⊙●○△,●○○●●,⊙●○△。⊙○○●●,●●●○△。⊙○⊙●●○△。●○●○,○○●△。○○●,●⊙●,●○○▲。(换仄韵)○▲。 ○●▲,○●⊙○,⊙●○○▲。⊙●○○,⊙○○●,⊙●⊙○○▲。○●○○●○○,⊙○⊙●○○▲。○○○,●○○,⊙●○▲。

85.浣溪沙

⊙●⊙○⊙●△,⊙○⊙●●○△,⊙○⊙●●○△。 ⊙●⊙○○●●,⊙○⊙●●○△,⊙○⊙●●○△。

86.减字木兰花

⊙○⊙▲,⊙●⊙○○●▲。⊙●○△,(换平韵)⊙●○○⊙●△。

⊙○⊙▲,(换仄韵)⊙●⊙○○●▲。⊙●○△。(换平韵)⊙●○○⊙●△。

87.江南春

○●●,●○△,○○○●●,○●●○△。○○○●○○●,○●○○○●△。

88.解佩令

⊙○⊙▲,⊙○⊙▲。●○○、○○○▲。⊙●○○,●⊙⊙、⊙○○▲,⊙○○、⊙○⊙▲。 ⊙○⊙▲,⊙○⊙▲。●○○、●○○▲。⊙●○○,●⊙●、⊙○○▲,●○○、●○⊙▲。

89.解语花

○○●●,●●○○,○●○○▲。●○○▲,○○●,⊙●⊙○⊙▲。○○⊙▲,⊙●●,⊙○⊙▲。⊙●○,⊙●○○,⊙●○○▲。 ⊙●⊙○●▲,●○○○●,○●○▲。⊙○○▲,○○●,⊙●●○○▲。○○●▲,⊙●●,⊙○⊙▲。⊙●○,⊙●○○,●●○○▲。 90.锦缠道

●●○○,⊙●●○○▲。●○○、⊙○○▲,⊙○⊙●○○▲。⊙●○○,⊙●○○▲。 ●○○●○,⊙○○▲。●○○、⊙○○▲。●⊙○、○●○○,⊙●○○●,⊙●○○▲。

91.荆州亭

⊙●⊙○⊙▲,⊙●⊙○⊙▲。⊙●●○○,⊙●⊙○⊙▲。 ⊙●⊙○⊙▲,⊙●⊙○⊙▲。⊙●●○○,⊙●⊙○⊙▲。

92.酒泉子

○●●△,○●●○○▲。●○○,○●▲,●○△。

●○○●●○△,○●●○○▲。●○○,○●▲。●○△。

93.浪淘沙(双小令格)

⊙●●○△,⊙●○△。⊙○⊙●●○△。⊙●⊙○○●●,⊙●○△。 ⊙●●○△,⊙●○△,⊙○⊙●●○△。⊙●⊙○○●●,⊙●○△。 浪淘沙慢曲

●○●,○○●●,●●○▲。(入)○●○○●▲,○○●●●▲。●●●○○○●▲,●○●、●●○▲。●●●○○●○●,○○●○▲。

○▲,●○●●○▲。●●●○○○○●,●●○●▲。○●●○○,○●○▲。○●●●▲,○●○、○●○○○▲。

●○○○○▲,○○●、●○●▲。●○●、○○○●▲。●○●、●●○○,●●●,○○●●○○▲。

94.离亭燕

⊙●⊙○○▲,⊙●⊙○○▲。⊙●⊙○○●●,●●⊙○○▲。⊙●●○○,⊙●⊙○○▲。 ⊙●⊙○○▲,⊙●⊙○○▲。⊙●⊙○○●●,●●⊙○○▲。⊙●●○○,⊙●⊙○○▲。

95.临江仙

⊙●⊙○○●●,⊙○⊙●○△。⊙○⊙●●○△。●○○○,⊙●●○△。 ⊙●⊙○○●●,⊙○⊙●○△。⊙○⊙●●○△。●○○●,⊙●●○△。 96.柳梢青

仄起

●○○▲。●○⊙●,⊙○○▲。⊙●○○,⊙○⊙●,⊙○○▲。 ○○●●○○,●⊙●、○○●▲。⊙●○○,⊙○⊙●,⊙○○▲。平起

⊙●○△,⊙○⊙●,●●○△。⊙●○○,⊙○⊙●,⊙●○△。 ⊙○⊙●○△,●⊙●、○○●△。⊙●○○,⊙○⊙●,⊙●○△。

97.满江红

⊙●○○,⊙⊙●、⊙○⊙▲。⊙⊙●、⊙○⊙●,●○○▲。⊙●⊙○○●●,⊙○⊙●○○▲。●⊙○、⊙●●○○,○○▲。

○⊙●,○○▲。○⊙●,○○▲。●⊙○○●,●○○▲。⊙●⊙○○●●,⊙○⊙●○○▲。●⊙○、⊙●●○○,○○▲。

98.满庭芳

⊙●○○,⊙○⊙●,●⊙⊙●⊙△。⊙○○●,⊙●●○△。⊙●⊙○⊙●,○⊙●、⊙●○△。○○●,○○○●,⊙●●○△。 ○△,⊙●●,⊙○⊙●,⊙●○△。●⊙○⊙●,⊙●○△。⊙●⊙○⊙●,⊙⊙●、⊙●○△。⊙○●,⊙○⊙●,⊙●●○△。

99.摸鱼儿

●○○、⊙○○●,⊙○○●○▲。○○⊙●○○●,⊙●⊙○○▲。○●▲,⊙●●、○○⊙●○○▲。○○●▲。●⊙●○○,⊙○⊙●,⊙●●○▲。

○○●,⊙●○○●▲,⊙○○●○▲。○○⊙●○○●,⊙●●○○▲。○●▲,⊙●●、○○⊙●○○▲,○○●▲。●⊙●○○,⊙○⊙●,⊙●●○▲。

100.陌上花

⊙○●●,⊙○⊙●,⊙○○▲。⊙●○○,○●●○○▲。⊙○⊙●○○●,⊙●●○○▲。●⊙○●●,⊙○○●,●○○▲。

●○○●●,⊙○⊙●,⊙●⊙○○▲。⊙●○○,⊙●●○○▲。⊙○⊙●○○●,○●⊙○○▲。●⊙○●●,⊙○○●,●○○▲。

101.蓦山溪

⊙○⊙●,⊙●○○▲。⊙●●○○,●⊙⊙、○○⊙▲。⊙○⊙●,⊙●●○○,○⊙▲,○⊙▲,⊙●○○▲。

⊙○⊙●,⊙●○○▲。⊙●●○○,●⊙⊙、○○⊙▲。⊙○⊙●,⊙●●○○,○⊙▲,○⊙▲,⊙●○○▲。

102.南歌子(双)

⊙●○○●,○○●●△。⊙○⊙●●○△,⊙●⊙○⊙●●○△。 ⊙●○○●,○○●●△。⊙○⊙●●○△,⊙●⊙○⊙●●○△。

103.南浦

⊙●●○○,●●○,○○⊙●○▲。⊙●●○○,○○●,⊙●●○○▲。○○●●,⊙○⊙●○○▲。●○●▲,○⊙●○○,⊙○○▲。

○○●●○○,●○●○○,⊙○○▲。⊙●●○○,○○●,⊙●●○○▲。○○●●,●○○●○○▲。⊙○●▲,⊙●●○○,⊙○○▲。

104.南乡子

⊙●●○△,⊙●○○●●△。⊙●⊙○○●●,○△。⊙●○○●●△。 ⊙●●○△,⊙●○○●●△。⊙●⊙○○●●,○△。⊙●○○●●△。

105.念奴娇

变格

●○○●,●○○,⊙●●○○▲。⊙●⊙○○●●,⊙●⊙○○▲。⊙●○○,○○⊙●,⊙●○○▲。⊙○○●,⊙○⊙●○▲。

⊙●⊙●○○,○○○⊙●,○○○▲。⊙●⊙○,○●●、⊙●⊙○○▲。⊙●○○,⊙○⊙⊙●,●○○▲。⊙○○●,⊙○○●○▲。⊙○⊙○○ 定格

●○○●,●○⊙⊙●,⊙○○▲。⊙○⊙○○●●,⊙●⊙○○▲。⊙●○○,⊙○⊙●,⊙●○○▲。⊙●⊙●,●○○●⊙▲。

⊙●⊙●○○,⊙○⊙●,⊙●○○▲。⊙●⊙○○●●,⊙●⊙○○▲。⊙●○○,⊙●⊙○▲。⊙○○●,●○○●○▲。

106.江城子(单、可双)

⊙○⊙●●○△。●○△,●○△。⊙○⊙●,⊙●●○△。⊙●⊙○○●●,○●●,●○△。 107.玉蝴蝶

○○○●○△,○●●○△。●●●○△,○○●●△。 ○○○●●,○●●○△。○●●○△,●○○●△。

慢调

●●●○○●,⊙○⊙●,⊙●○△。●●○○,○●●●○△。●○⊙,⊙○⊙●,⊙●⊙、⊙●○△。●○△,●○○●,⊙●○△。

○△,○○●●,●○○●,●●○△。●●○○,●○○●●○△。●○⊙、⊙○⊙●,⊙●⊙、⊙●○△。●○△,●○○●,⊙●○△。

108.巫山一段云

⊙●○○●,○○⊙●△。⊙○⊙●●○△,⊙●●○△。 ⊙●○○●,○○⊙●△。⊙○⊙●●○△,⊙●●○△。

109.三字令

○●●,●○△,●○△。○●●,●○△。●○○,○●●,●○△。 ○●●,●○△,●○△。○●●,●○△。●○○,○●●,●○△。

110.朝中措

⊙○⊙●●○△,⊙●●○△。⊙●⊙○⊙●,⊙○⊙●○△。 ⊙○⊙●,⊙○⊙●,⊙●○△。⊙●⊙○⊙●,⊙○⊙●○△。

111.太常引

⊙○⊙●●○△,⊙●●○△。⊙●●○△,●⊙●,○○●△。

⊙○⊙●,⊙○⊙●,⊙●●○△。⊙●●○△,●⊙●,○○●△。

112.少年游

⊙○⊙●●○△,⊙●●○△。⊙○⊙●,⊙○⊙●,⊙●●○△。 ⊙○⊙●○○●,⊙●●○△。⊙●○○,⊙○⊙●,⊙●●○△。

113.小重山

⊙●○○⊙●△。⊙●○○,⊙●○△。⊙○⊙●●○○,○⊙●,○●●○△。 ⊙●●○△。⊙○○●●,●○△。⊙○⊙●●○△。○○●,○●●○△。 114.唐多令

○●●○△,⊙○⊙●△。●⊙○、⊙●○△。⊙●⊙○○●●,⊙⊙●,●○△。 ○●●○△,⊙○⊙●△。●⊙○、⊙●○△。⊙●⊙○○●●,⊙⊙●,●○△。

115.破阵子

●●○○⊙●,⊙○⊙●○△。⊙●⊙○○●●,⊙●○○⊙●△,⊙○⊙●△。 ●●○○⊙●,⊙○⊙●○△。⊙●⊙○○●●,⊙●○○⊙●△,⊙○⊙●△。

116.喝火令

●●○○●,○○●●△。●○○●●○△。⊙●●○○●,⊙●●○△。

●●○○●,○○●●△。●○○●●○△。●●○○,●●●○△,●●●○○●,⊙●●○△。

117.行香子

⊙●○△,⊙●○△。⊙○⊙、⊙●○△。⊙○⊙●,⊙●○△。●⊙○⊙,⊙○●,⊙○△。 ⊙○⊙●,⊙●○△。⊙○⊙、⊙●○△。⊙○⊙●,⊙●○△。●⊙○⊙,⊙○●,●○△。

118.金人捧露盘

●○△,○●●,●○△。●●●、⊙●○△。○○●●,●⊙○○●●○△。●○○●,●⊙○、⊙●○△。

○○●,○○●,○●●,●○△。●●●,⊙●○△。○○●●,●⊙○○●●○△。●○○●,●⊙○、⊙●○△。

119.八六子

●○△,●○○●,○○●●○△。●●●○○●●,●○○●○○,●○●△。 ○○○●○△,●●●○○●,○○●●○△。●●●、○○●○○●,●○○●,●○○●,○○●●○○●●,○○○●○△。●○△,○○●○●△。

120.雪梅香

●○●,○○●●●○△。●○○○●,○○●●○△。⊙●○○●○●,●○○●●○△。●○●,●●○○,○●○△。

○△,●○●,●●○○,●●○△。●●○○,●○●●○△。⊙●○○●○●,●○○●●○△。○○●,●●○○,○●○△。

121.汉宫春

⊙●○○,●⊙○⊙●,⊙●○△。⊙○⊙●,●⊙⊙●○△。○○●●,●○○,⊙●○△。○●●、○○⊙●,⊙○⊙●○△。

⊙●⊙○○●,●○○●●,⊙●○△。○○●○●●,⊙●○△。○○●●,●○○、⊙●○△。○●●、○○⊙●,⊙○⊙●○△。

122.八声甘州

●⊙○●●●○○,⊙⊙●○△。●○○⊙●,⊙○⊙●,⊙●○△。⊙●○○⊙●,⊙●●○△。⊙●○○●,⊙●○△。

⊙●⊙○⊙●,●⊙○⊙●,⊙●○△。●○○⊙●,⊙●●○△。●○○、⊙○○●,●⊙○、⊙●●○△。○○●、●○○●,⊙●○△。

123.扬州慢

○●○○,●○○●,●○●●○△。●○○●●,●●●○△。●○●、○○●●,●○○●,○●○△。●○○,○●○○,○●○△。

●○●●,●○○、○●○△。●●●○○,○○●●,○●○△。●●●○○●,○○●、●●○△。●○○○●,○○○●○△。

124.锦堂春慢

○●○○,○○●●,○○●●○△。●●○○,○●●●○△。●●●○○●,●●○●○△。●●○●●,●●○○,○●○△。

●○○○○●,●○○●●,●●○△。○●○○○●,●●○△。●●○○●●,●●●、○●○△。●●○○●●,○●○○,●●○△。

125.寿楼春

○○○○△。●○○●●,○●○△。●○○○●●,●○○△。○●●,○○△。●●○、○○○△。●●●○○,○○●●,○●●○△。

○○●,○○△。●○○●●,○●○△。●●○○○●,●○○△。○●●,○○△。●●○、○○○△。●○●○○,○○●●○●△。

126.忆旧游

●○○●●,●●○○,○●○△。●●○○●,●○○●●,●●○△。●○●●○●,○●●○△。●●●○○,○○●●,●●○△。

○△,●○●,●●●○○,○●○△。●●○○●,●○○○●,○●○△。●○●●○●,○●●○△。●●●○○,○○●●○●△。

127.夜飞鹊

○○●○●,○●○△。○●●●○△。○○●●●○●,⊙○○●○△。○○●○●,●○○○●,●●○△。○○●●,●○○、⊙●○△。

○●●○○●,○●●○○,○●○△。○●○○○●,○○●●,○●○△。●○●●,●○○、●●○△。●○○○●,○○●●,⊙●○△。

128.六州歌头

●○●●,○●●○△。○●▲,○●▲。●○△,●○△,●●○○▲。○○▲,○○▲,○●▲,○○▲,●○△。○●●○,○●○○▲,○○●△。○○○●●,●●●○○,●●○△,●○△。

●○○▲,○○▲,○●▲,●○△。○●▲,○●▲,●○△,●○△。●●○○▲,○○▲,●○△。○●▲,○○▲,○○△。●●○○,●●○▲,●●○△。●○○○●,●●●○△,●●○△。

129.归自谣

○●▲,⊙●⊙○○●▲,⊙○⊙●○○▲。 ○○⊙●○⊙▲。○○▲,⊙○⊙●○○▲。

130.醉花间

○○▲,●○▲,(叠)○●○○▲。○●●○○,●●○○▲。 ○○○●▲,●●○○▲。○○●●○,○●○○▲。

131.霜天晓角

⊙○⊙▲,⊙●○○▲。○●●○○●,⊙⊙●,○○▲。 ⊙○○●▲,⊙○○●▲。○●●○○●,⊙⊙●,○○▲。平韵格

○●○△,●○○●△。△○○●●,○●●,●○△。 ○△,○●△,●○○●△。●●●○○●,●○●,●○△。 132.伤春怨

●●○○▲,●●○○○▲。●●●○○,●●○○○▲。 ●○○○▲,●●○○▲。●●●○○,●●●、○○▲。

133.忆少年

○○⊙●,○○●●,○○○▲。○○●⊙●,○○○▲。

●○○○●▲,●○○、●○○▲。○○●○●,●○○⊙▲。

134.望江东

○●○○●○▲,●⊙●、○○▲。⊙○⊙●●○▲,●●●、○○▲。 ○○●●○○▲,●⊙●、○○▲。⊙○⊙●●○▲,●⊙●、○○▲。

135.木兰花

●●●○○●▲,○●●○○●▲。○●●,●○●,●●●○○●▲。 ●●●○○●▲,○●●○○●▲。○○●●●○○,○●●○○●▲。 仄1换仄2 ⊙○⊙●○○▲,⊙●⊙○○●▲。⊙○⊙●●○○,⊙●⊙○○●▲。 ⊙○⊙●○○▲,⊙●⊙○○●▲。⊙○⊙●●○○,⊙●⊙○○●▲。

136.夜游宫

●●○○●▲,●⊙●、⊙○○▲。⊙●○○●⊙▲。●○○,●○○,○●▲。 ●●○○▲,●⊙●、⊙○○▲。⊙●○○●⊙▲。●○○,●○○,○●▲。

137.钗头凤

○○▲,○○▲,●○○●○○▲。○○▲,(仄2)○○▲。⊙○○●,●○○▲。▲,叠▲,叠▲。叠○○▲,(仄2)○○▲,●○○●○○▲。○○▲,(仄1)○○○●,●○○▲。▲,叠▲,叠▲。叠

138.淡黄柳

○○●●,○●○○▲。●●○○○●▲。●●○○●●,○●○○●○▲。●○▲,○○●○▲。●○●,●○▲。●○○●●○○▲。●●○○,●○○●,○●○○●▲。 139.酷相思

●●○○○●▲。●⊙●,○○▲。●○●○○○●▲。⊙●●,○○▲。⊙●●,○○▲叠●●○○○●▲。●⊙●,○○▲。●○●○○○●▲。⊙●●,○○▲。⊙●●,○○▲。叠

140.青玉案

⊙○⊙●○○▲,●⊙●,○○▲。●●○○○●▲。⊙○○●,⊙○⊙▲,⊙●○○▲。⊙○⊙●○○▲,⊙●○○●○▲。●●○○○●▲。⊙○○●,⊙○⊙▲,⊙●○○▲。

141.粉蝶儿

●●○○●○●○●▲,●○○、●○○▲。●○○、●●●、●○○▲。●○○、○●●○○▲。○○○●○●●●○▲,●○○、●○○▲,●○○、○●●、●○○▲,●○○,○●●○○▲。

142.惜红衣

●●○○,○○●●,●○○▲。●●○○,○○●▲。●●○○,○○●○▲。○○●●,○●●、○○○▲。○▲,○●●○,●○○○▲。○○●▲,○●○○,○○●○▲。○○●●●▲,●○▲。●●●○○●,●●●○○▲。●●○○●,○●●○○▲。

143.法曲献仙音

○●○○,●○○●,●●○○○▲。●●○○,○○○●,○○●●○▲。●●●○○●,○○●○▲。●○▲,●○○、●○○▲。○●●、○●●○○▲。●●●○○,●○○、○●○▲。●●○○,●○○、●●●▲。●○○○●,●●○○○▲。

144.天香

⊙●○○,○○●●,●●○○○▲。●●○○,○○⊙●,●●○○○▲。●○○●,○●●、●○○▲。○●○○●●,○○●○○▲。○○●○●▲,●○○、●○○▲。○●○○●●,●○○▲,○●○○●▲。●○●、○○●○▲,●●○○,○○●▲。

145.黄莺儿

○○○●○○▲。●●○○,○●○○,○○○○,●○○▲。○●●●○○,●●○○▲。●○○●○○,●●○○。●○○●○○,●●○○○●○▲。○▲,●●●○○,●●○○▲。●○○●,●●○○,○○●○○▲。○●●●○○,●●○○▲。●●●●○○,○●○○▲。 146.剑器近

●○▲,●●●、○○○▲。●○●○○▲,●○▲。●○▲,●●●、○○●▲。○○●○○▲,●○▲。○▲,●○○●▲。○○●●,●●●、●●○○▲。○○○●●○○,●○○●○,●○○●○▲。●○○▲,●●○○,●●○○●▲。●○●●○○▲。

147.醉蓬莱

●○○●●,●●○○,●○○▲。●●○○,●○○○▲。●●○○,●○○●,●●○○▲。●●○○,○○●●,●○○▲。●●○○,●○○●,●●○○,●○○▲。○●○○,●●○○▲。●●○○,●●○●,●●○○▲。●●○○,○○○●,●○○▲。

148.长亭怨慢

●○●、○○○▲。●●○○,●○○▲。●●○○,●○○●,●○▲。●○○▲,○●●、○○▲。●●●○○,●●●、○○○▲。●▲,●○○●●,●●●○○▲。○○●●,●●●、●○○▲。●●●、●●○○,●○●、○○○▲。●●●○○,○●○○○▲。

149.燕山亭(宴山亭)

⊙●○○,○●●○,●●○○○▲。○●●○,●●○○,⊙●●○○▲。●●○○,●○●,⊙○○▲。○▲。●●●○○,●○○▲。○●○●○○,●⊙●○○,●○○▲。○○●●,●●○○,○○●○○▲。●●○○,⊙⊙●、⊙○○▲。○▲,○●●、○○●▲。

150.绕佛阁

●○●▲,○●●●,○●○▲。○●○▲,●○●●○○●○▲。●○●▲,○●●●,○●○▲。○●○▲。●○●●○○●○▲。●●●○●,●●○○○●▲。○●●○○○○●▲,●●●○○,○●○▲。●○○▲。●●●○○,○●(去)○▲,●○○、●○○▲。

151.绛都春

○○●▲。●●●●○,○○○▲。●●●○,○●○○○○▲。⊙○⊙●○○▲,●●●○○●▲。○○●●,○○●●,●○○▲。○▲,○○●●,●○●、●●○○○▲。●●●○,⊙●○○○○●,⊙○○●○○▲。●⊙●、⊙○⊙▲。●○⊙●○○,●○●▲。 152.翠楼吟

●●○○,○○●●,○○●●○▲。○○○●●,●○●○○○▲。○○○▲。●●●○○,○○○▲。○○▲,●○○●,●○○▲。●▲,○●○○,●●○○●,●○○▲。●○○●●,●○●○○○▲。○○○▲。●●●○○,○○○▲。○○●,●○○●,●○○▲。

153.霓裳中序第一

●●○○▲,●●○○○●▲。○●●○●▲,●○●●○,○○○▲。○○●▲,●●○○●○▲。○○●,●○●●,●●●○▲。○▲,●○○▲,●●●○○●▲。○○○●●▲,●●○○,●●○▲。●○○●▲,●●●○○●▲。○○●,○○○●,●●●○▲。

154.石州慢

⊙●○○,○●●○,○●○▲。○○⊙●○○,●●⊙○○▲。⊙○⊙●,●⊙⊙●○○,⊙○⊙●○○▲。⊙●●○○,●○○○▲。○▲,⊙○○●,⊙●○○,●○○▲。⊙●○○,●●○○○▲。⊙○⊙●,●⊙⊙●○○,⊙○⊙●○○▲。⊙●●○○,●○○○▲。

155.宴清都

●●○○▲。○○●、●○○●○▲。○○○●,○○●●,●○○▲。○○●●○○,●●●、○○●▲。●●●、●●○○,○○●●○▲。○○●●○○,○○●●,○●○▲。○○●●,○○●●,●○○▲。○○●○○●,●●●、○○●▲。●●○、●●○○,○○●▲。

156.齐天乐

●○○●○○▲,○○●○○▲。●●○○,○○●●,○●○○○▲。○○●▲。●○●○○,●○○▲。●●○○,●○⊙●●○▲。○○●○●▲。●○○●●,○●○▲。●●○○,○○●●,⊙●○○⊙▲。○○●▲。●⊙●○○,●○○▲。●●○○,●○○●▲。

157.眉妩(妩)又名'百宜娇' ●○○○●,●●○○,○●●○▲。●●○○●,○○●,○○○●○▲。●○●▲,●●○、○●○▲。●○●、●●○○●,●○●○▲。○●○○○▲。●●○⊙●,○●○▲。⊙●○○●,○○●、○○○●○▲。●○●▲,●●○、○●○▲。●○●○○,○●●○●▲。 158.二郎神

○○●,●●●,○○○▲。●●●○○○●●,○○●、●○○▲。○●○○○●●,●●●、○○●▲。●●●、○○●●,●●○○○▲。○▲,○○●●,●○○▲。●●●○○○●●,○●●、○○○▲。●●○○○●●,●○●、○○●▲。●○●○○,●●○○,○○○▲。

159.拜星月慢

●●○○,○○○●,●●○○●▲。●●○○,●○○○▲。●○●,●●、○○●●○●,●●○○○▲。●●○○,●○○○▲。●○○、●●○○▲。○○●、●●○○▲,●●●●○○,●○○○▲。●○○、●●○○▲,○○●、●●○○▲。●●●、●●○○,●○○●▲。

160.西河

○●▲,○○●●○▲。○○●●●○○,●○●▲。●○●●●○○,○○○●○▲。●○●,○●▲,●○●●○▲。○○●●●○○,●○●▲。●○●●●○○,○○○●○▲。●○●●●●▲,●○○,○●○▲。●●●○○▲,●○○●●○○○▲。○●○○○○▲。

161.西吴曲

●○○●●○▲,●○○●●●○▲。●○○●●,○○○●○▲。●●○○,○●●○○○▲。●●●○●○○,●●●●○○▲。●○○●,○●●○○,○○●○●▲。●●▲。●○○●○○,○○○●,●●○○●▲。○○○●,●●●●○○,○●●○○,○●●○▲。

162.望远行

○○●●,○○●、●●○○○▲。●○○●,●●○○,●●●○○▲。●●○○,○●●○○●,○●●○○▲。●○○、○●○○●▲。○▲,○●●○●●,●●●、●○○▲。●●●○,●○●●,○●●○○▲。○●○○○●,●○○○●,●●○○○▲。●●○○●,○○○▲。

163.兰陵王

●○▲,○●○○●▲。○○●,○●●○,●●○○●○▲。○○●●▲。○▲,○○●▲。○○●,○●●○,○●○○●○▲。○○●○▲。●●●○○,○●○▲。○○○●○○▲。○●●○●,●○○●,○○○●●●▲,●○●○▲。○▲,●○▲。●●●○○,○●○▲。○○●●○○▲。●●●○●,●○○▲。○○○●,●●●,●●▲。 164.六丑

●○○●●。●●●、○○○▲。●○●○,○○○●▲,●●○▲。●●○○●,●○○●,●●○○▲。○○●●○○▲,●●○○,○○●▲。○○●○○▲,●○○●●,○●○▲。○○○▲,●○○●▲。●●○○●,○●▲。○○●●○▲,●○○●●,●○○▲。○○●、●○○▲。○●●、●●○○●●,●○○▲。○○●、●●○▲。●●○、●●○○●,○○●▲。

165.夜半乐

●○●●○●,○○●●,○●○○▲。●●●○○,●○○▲,●○●●,○○●●,●○○●○○,●○○▲,●●●,○○●○▲。●○●●●●,●●○○,●○○▲。○●●、○○○○○▲。●○○●,○○●●,●○●●○○,●○○▲,●○●、○○●○▲。●●○●,●●○○,●○○▲。●●●○○●○▲。●○○、○●●●○○▲。○●●、●●○○▲,●○○●○○▲。

166.宝鼎现

●○○●,●●○○,○○○▲。○●●、○○○●,○●○○○▲。●●●、●○○○●,○●○○●▲。●●●、○○●●,●●○○○▲。●●○●○○▲,●○○、○●○▲。○●●、○○●●,○●○○○●▲。●●●、●○○○●,○●○○●▲。●●●、○○●●,●●○○●▲。○●●●○○,○●●○○○▲。●○○○●,○●○○●▲。●●●、●○○▲,●●○○▲。●●●、○●○○,●●○○●▲。

167.莺啼序

○○●○●●,仄○○●▲。●○●、○●○○,●●○●○▲。●○●、○○●●,○○●●○○▲。去○○,○●○○,●○○▲。●●○○,●●●●,去○●●▲。●○●、○●○○,●○○●○▲。●○○、○○●●,●○●、○○○▲。●○○,○●○○,●○○▲。○○●●,●●○○,●○●●▲。●●●、●○○●,●●○○,●●○○,●○○▲。○○●●,○○○●,○○○●○○●,去○○、●●○○▲。○○●●,○○●●○○,●○●●○▲。○○●●,●●○○,去●○●▲。●●●、○○○●,●●○○,●●○○,●○○▲。○○●●,○○○●,○○○●○●●,●○○、○●○○▲。○○○●○○,●●○○,●○●▲。

《注》谱中的汉字指规定的字声,如在句首,则是领格。

168.南乡子

●●○△,⊙○⊙●●○△。●●○○○●●,○▲,●●○○○●▲。 169.蕃女怨

●○○●○●▲,●●○▲。●○○,○●▲,●○○▲。●○○●○△,●○△。

170.忆馀杭

○●○○,⊙●○○○●●,○○●●●○△,⊙●●○△。●○○●○○▲,●●●○●○▲。●○○●●○△,●●●○△。

171.河渎神

○●●○△,○●○○●△。●○●●●○△,●○○●○△。●●○○○●▲,○●○○○▲。●●●○○▲,●○○●○▲。

172.醉翁操

○△,○△,○△。●○△,○△,○○●○○○△。●○○●○△,○●△。●●●○△,●●○●○●△。●○●●,○●○△。●○●●,○●○○●▲。○●○○○△,●●○○○△,○○○●△。○○○○△,●●●○△,●○○●●○△。

173.渡江云

⊙○○●●,●○●●,⊙●●○△。●○○●●,●●○○,●●●○△。○○●●,●⊙⊙、⊙●○△。○●⊙、⊙○○●,⊙●●○△。○△,○○⊙●,●●○○,●○○⊙▲。○●⊙、○○⊙●,⊙●○△。○○●●○○●,●●⊙、○●○△。○●●,○○●●○△。

174.曲玉管

●●○○,○○●●,○○●●○○▲。●●○○○●,○●○△。●○△。●●○○,○○○●,●○●●○○▲。●●○○,●●○●○△,●○△。○○●●,●○●、○○○●,●○●●○○,○○●●○△,●○△。●○○○●,●●○○○●,●○○●,●●○○,●●○△。

175.哨徧

●●●○,○●●○,●●○○▲。○●○,○●●○△,●○○○○○▲。●●○,○○●○○●,○○●●○○▲。○●●○○,○○●●,○○○●○▲。●●○○●●○△,●●●○○●△。○●○○,●●○○,●○●▲。△,○●○△,●○○●○○▲。○●○●●,○○○●○▲。●●●○○,●○●●,○○●●○○▲。○●●○○,○○●●,○○○●○▲。●●○●●●●△,●●●○○●○△。●○○、●○○▲,○○○●○●,●●○○▲。●○○●○○●●,●●○○●▲。●○○●●○△。●○○、●●○▲。

176.戚氏

●○△,●●○●●○△。●●○○,●○○▲,●○△。○△,●○○,○○●●●○△。○○●●○●,●●○●●○△。●●○▲,○○○●,●○●●○△。●○○●●,○●○●,○●○△。○▲,●●○△。○●●▲,●●●○△。○○●,●○○▲,●●○△。●○△。●●●●,○○●●,●●○△。●○●●,●●○○,●●○●○△。●●○○●,○○●●,●●○△。●●○○●●,●○○●●●○△。●○●●○○,●○●●,○●○○▲。●●○○●○○▲,○●●、○●○△。●●○、●●○△。●○●●●●○△。●○○▲,○○●●,●●○△。

177荷叶杯

⊙●⊙○○▲,○▲,●○△。●○○●●○▲,○▲,●○△。

178定西番

⊙●⊙○⊙▲,○●●,●○△,●○△。⊙●⊙○○▲,⊙○⊙●△。⊙●⊙○⊙▲,●○△。

179上行杯

●●○○○●,○●●、●●○△。○●○○○●▲,○○●▲。●○○,○●▲(换),●▲,○▲,○●○△。

180酒泉子

○●●△,○●●○○▲。●○○,○●▲,●○△。●○○●●○△,○●●○○▲(换)。●○○,○●▲,●○△。

181定**

⊙●○○●●△,⊙○⊙●●○△。⊙●⊙○○●▲(换),○▲,⊙○⊙●●○△。⊙●⊙○○●▲(换),○▲,⊙○⊙●●○△。⊙●⊙○○●▲(换),○▲,⊙○⊙●●○△。

182最高楼

○○●,○●●○△,⊙●●○△。⊙○⊙●○○●,⊙○⊙●●○△。●○○,○●●,●○△。●●●、●○○●▲,●●●、●○○●▲。○●●,●○△。⊙○⊙●○○●,⊙○⊙●●○△。●○○,○●●,●○△。

183木兰花慢

●○○●●,●○●,●○△。●⊙●○○,⊙○●●,⊙●○△。○△,●○●●,●○○●●●○△。○●○○●●,●○●●○△。○△,●●⊙△,○●●,●○△。●⊙●○○,⊙○●●,⊙●○△。○△,●○●●,●○○●●●○△。○●○○●●,●○●●○△。

第13篇:绝句格律

五绝

五绝介绍: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

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

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格律综述: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平仄句型

基本句型: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平仄仄

C.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

A型起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型起句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C型起句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闺人赠远》)

D型起句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典范诗作

虞世南《蝉》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王勃《山中》

李峤《中秋夜》

宋之问《渡汉江》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相思》

王维《鸟鸣涧》

裴迪《送崔九》

祖咏《终南望馀雪》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昌龄《送郭司仓》

李白《怨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

杜甫《八阵图》

崔国辅《小长干曲》

王之涣《登鹳雀楼》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听弹琴》

储光羲《洛阳道》

王涯《闺人赠远》

卢纶《塞下曲》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李端《听筝》

元稹《行宫》

白居易《问刘十九》

聂夷中《田家》

施肩吾《瀑布》

李商隐《登乐游原》

金昌绪《春怨》

西鄙人《哥舒歌》 拼读说明

中文拼读:wuyanjueju

英文读写:Five-character-quatrain五言绝句简介五言绝句古人论及绝句,往往称为“截句”、“断句”,意思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可以截取前四句、后四句或者中四句。如果说句子的平仄格式,这种解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是它的来源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四句成篇的五言诗。所以说五言绝句是古体五言“断句”与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嫁接的产物。五言绝句的格律要素与五言律诗紧密联系,略有区别:

1、每首四句;

2、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3、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4、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一样,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言律体绝句成熟于初唐,此后许多诗人都尝试过这种体裁。但是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

七绝

七绝介绍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格律分类

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

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

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四种基本句式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基本句式举例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四支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六麻韵)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十五删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典范诗作

张旭《桃花溪》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春宫曲》

王昌龄《送柴侍御》

王之涣《凉州词》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岑参《逢入京使》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韦应物《滁州西涧》 张继《枫桥夜泊》 韩翃《寒食》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写情》 刘禹锡《乌衣巷》 刘禹锡《春词》 白居易《后宫词》 张祜《赠内人》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泊秦淮》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遣怀》 杜牧《秋夕》 杜牧《金谷园》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为有》 李商隐《瑶池》 李商隐《嫦娥》 李商隐《贾生》 温庭筠《瑶瑟怨》 郑畋《马嵬坡》 韩偓《已凉》 韦庄《金陵图》 陈陶《陇西行》 张泌《寄人》

第14篇:七律格律

七律格律

七律类型一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类型三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类型四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堪称千古七律第一,《登高》字字皆律,句句皆律。

七绝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

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

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格律诗的格律:格律诗大体上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这说的都是第一句,规定了整首诗的格律属于哪一种。看一首格律诗的格式属于哪种,首先看第一句的第二字。这个字是平声字,那么这首诗就是平起,是仄声字,就是仄起。为什么看第二个字呢?因为格律诗的首字,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确定的,而第二个字是必须要清楚的。这是“起”的意思。“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第一句的尾字,用平声的就是平收,用仄声的就是仄收了。来看两个例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这个就是仄起平收式了。因为“上”是仄声,“声”是平声。再看一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显然了,这是一个平起仄收式的。

因为格律诗的每一句都有格律要求,而且还相当严谨。怎么能记住格律的规范要求呢?很简单,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就是。 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规律呢?

首先要了解“逢双必返”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是“对”,一个是“粘”。

“逢双必返”的意思是,诗句中的平仄格式是两两出现的。 在出现了连续两个同声字后,就必须用相反的两个字,这就是所谓的“逢双必返”。比如,用了平平,后面就必须用仄仄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两个很标准的律句格式。但是,在格律诗中,情况要复杂得多。具体怎么复杂,我们一会来看。

现在来说说“对”。这里所谓的“对”,是读音上的“对”,不是对仗、对偶那个“对”。这里“对”的意思是“相对”、“相反”。如果第一句的某个字是平声,那么下面第二句与之位置相同的字就应该是相对、相反的,就是仄声。违反了“对”的要求叫“失对”。这就是所谓的“对”。因为有了“对”,格律诗的音韵美感就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那么“粘”是怎么回事?如果说“对”规范是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格律关系(奇句和偶句可能更准确),那么“粘”规定的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偶句和奇句)之间的格律关系。“粘”和“对”的要求正相反,“粘”要求与上句相同的位置的字音要相同。上句这里是平声,下句同一位置的也要是平声。这就是“粘”的要求。违反了“粘”的要求叫“失粘”。这就是所谓的“粘”。因为有了“粘”,格律诗就有了婉转起伏的韵律美。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个“逢双必返”。了解了“对”和“粘”后,再来看“逢双必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在实际中,真正要做到这样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来看一个例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并不是每一个字都“对”的,因为它是仄起平收式,尾字都是平声。再看第三句,如果每字都“粘”的话,也不可能,因为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这怎么办呢?我们的先人已经给我们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格律诗另外的一个规范:每句不能出现三个同声字结尾。换言之,就是不管是诗的哪一句,都不能出现平平平、仄仄仄的格式结尾。

因为有“逢双必返”的规范,在句子的结尾,也不能出现平仄平、仄平仄的格式,即平平仄仄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仄。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如果我们要写一首平起平收式的七绝,那么首先确定下来的格律应该是前两个字:平平。然后是最后一个字:平。那么按照“逢双必返”的规范,第一二个字就应该是仄仄,接下来必然是平平了,但结尾必须是平声,还不能出现结尾三个同声字的情况,那么结尾就只能是仄仄平。那么第五字,只有仄声了。在格律诗中,三个同声字不能出现在结尾,在句前或句中是可以的,因为不出现三个同声字,是无法安排格律的。这样,平起平收的第一句的格律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按照“对”的要求,第二句应该与第一句全面相对,但因为第二句必须要押平声韵,那么,尾字就是确定的平声字。我们按照“对”的要求把第二句的平仄位置找好。第一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因为尾字是固定的平声,前边就从相对的开始,也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呢,因为有“粘”的规定,因为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那么,第三句的格律也可以推导出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自然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

再看一个平起仄收式的七绝格律。平起,那么前两字就是平平。仄收,尾字就是仄。前面平平后面应该是仄仄,仄仄后面应该是平平,结尾是仄声,正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按“对”的要求,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结尾要仄声,还要符合“粘”的要求,那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了解“逢双必返”的规范的,有助于我们理解格律诗的格律;

2、因为格律诗基本上是五字句、七字句,所以,会出现三个同声字相连的情况;

3、三个同声字不能在句尾出现;

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四个同声字相连的情况。其它两个格律诗的格律形式,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应该很容易推导出来了。

这是七绝的格律。五绝更简单的,它是把七绝前面的两字裁掉,或者说,五绝的句子,前面加上格律相反的两个字就是七绝的格律。如五绝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前面加相反格律的两个字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是绝句的叠加,两个七绝的格律就是一首七律的格律。只要我们知道了第一句的格律,其它句的格律可以很容易的排出来,就是更长的排律,格律也不会出错的。

知道格律诗的格律知识,可以让我们在欣赏前人优秀作品的时候,更好地把握作品形式上的美,这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个实用的例子,高考时,曾经有把一首古诗的句子排序的题,知道了格律的基本知识,这类题目就很简单了。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说的都是格律诗的正体。没有涉及格律诗的变格、拗救等。而变格、拗救在格律诗的写作中是屡见不鲜的,更丰富了格律诗的表现力,使格律诗的美千百年来始终供我们所欣赏。

七律的格律有四种,想记住它很容易,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不难。七律是由七绝变化而来,是四种七绝相加的结果,所以记住七绝的格律,七律的格律也自然在胸了。七绝格律有四种:

一是首句入韵的,又分平起和仄起两种;二是首句不入韵的,也分平起和仄起两种。 以首句入韵平起为例:因首句入韵又是平起,按照音步的要求,必然是这样的:平平仄仄 仄平平。

第二句和上句相反,但是因为是韵脚,所以要调整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和上句相同,但因不是韵脚,所以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和上句相反,但因是韵脚,所以是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按照这个规律,可以写出其余三种七律的格律,如首句不入韵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和上句相反,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和上句相同,但不是韵脚则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为:平平仄仄 仄平平。依此类推,可得四种。将首句入韵的和首句不入韵的合起来,就是七律,也可得四种。和七绝不同的是第

三、四句,第

五、六句之间要对仗。关于平仄音的问题,见傻瓜写的《浅说平仄》一文,在对联栏目里。

七律四种格律的推算方法

很多时候,初学格律诗的朋友们,都会被诗的四种平仄格式背的头晕。其实不然,我从来不背,因为我是个懒人,懒人就有懒人的办法。 诗词的平仄格式,说穿了只是一个简单的变化。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至于为什么叫近体诗,那是因为格律诗产生的时代,在古体,也就是古风之后。所谓近体,是相对于古风来说的。好,这些东西就不去扯的离题太远了。

为了让大家明白格律诗的平仄是如何变化的,心砚用七律来分析下。

七律,说白了,就是四个对联,区别是,这四个对联之间的关联,不仅有本联的相对,而且还有邻联的相粘。它的第一联(

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

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

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七律,共四联,又称七言律诗。它有四种格式。 1)仄起首句押韵 2)仄起首句不押韵 3)平起首句押韵

4)平起首句不押韵

七律的格律推算,是依据什么?依据格律诗的六个基本要求:

1)相对:一联中,上联与下联的平仄不能相同,它们之间必须是相对。 比如上联是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 那么下联是这样: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对对子的方法,上下相对。

2)相粘,由于上面说的平仄必须相对,首联对句必须与颔联的出句平仄相同,原因,这就叫粘。怎么个粘法?我用上面那联,来粘出下联的出句大家看: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出来的下联出句

3)孤平,不允许有孤平出现,所谓孤平,是指押韵这句中,除了韵脚,只一个平声字。

4)不允许在平收句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如,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收句出现三仄尾。如仄仄平平仄仄仄

5)在不违反以上四条要求的情况下,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平仄,第二四六字,不允许改变,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6)拗救:每句中,除首字外,其它六个字中的平仄数量必须相同,也就是说,除了首字,其它六个字中,必须是三个平声字,三个仄声字组成。如果说不相同,就必须在其它位置增加一个字,来让每句中,除首字外的其它六个字中的平仄数相等。(要注意的是,尾字不允许用来拗救),拗救的方式有多种,我们今天只用同句救,限于篇幅,其它方法在此不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资料。

7)出句必须是仄声字,对句必须是平声字。对句尾字必须押平声韵。要注意的是,首句押韵式,它的首联出句,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出句,必须为平声字以便押韵。

8)以二个字的音节为一个变化,比如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那么说,我们既然知道了,七律大概这几个主要的要求,我们就能用以上要求,来推出四种七律的格律,为了述说方便,可平可仄的地方就不标明了。

一》我们以第一种仄起首句押韵式开始来推算

因为近体诗的韵,只允许用平声字来押韵,那么说,既然首句得押韵,已经决定了,首句中开始二个字必须为仄声,而尾字必须是平声。那么说平均分配出来的就成了这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符合要求,正好平尾用来押韵。

运用相对的原则,推算出首联的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可是,麻烦来了,尾字是仄声,由于律诗的对句,是必须押韵的,违背了第七条的,对句尾字必须是平声而且得押平声韵;必须把尾字换成平声,不换就没法押韵。换吧。现在成这样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样,就与以上第四条:三平尾;第六条:平声四字,仄声只二字。怎么办?很简单,运用上面说的第六条,拗救,把取掉的那个仄声字与第五个字换下,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说,下面接着推算颔联,由于首联的对句,必须与下一联的出句相粘,也就是说,首联的出句必须与颔联的出句相粘,换句话说,颔联出句必须与首联对句相同。那么说,我们运用相粘的原则,推算出颔联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请注意这是出句,它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可现在推算出来的是平声字呢。怎么办?又与那些原则冲突了。那么说,把尾字的平声,与前面的第五字的仄声字换下,就成了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样,除了首字外,其它六字中的平仄数依然相等,都三个,这就是拗救的一个方式。好,既然出句定了,对句就好办了,现在我们用相对,来推算出颔联的对句就容易多了,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完全符合出句的要求,上面二联格律已经出来了。

由于颈联必须与上面的颔联平仄相同,也就是粘,很简单就推算出来了颈联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是问题出来了,出句尾字必须是仄,那么说又是以前面一样的方法,把这尾字与第五字掉换成为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现在颈联的对句,由于这句尾字要求是仄声,只用相对的要求,就非常简单直接的,又推出来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接着推尾联的出句,这句必须押韵,尾字推出来正好是平声音字,所以这句推算,也是非常简单直接的用粘的原则,就出来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样的问题,出句尾字必须是仄,把尾字与第五字换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现在来推尾联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非常容易吧?只用粘的原则就推算出来,正好平尾用韵。

好,这就是仄起首句押韵式,也叫仄起平收式七律的基本格式由来。

二》仄起首句不押韵式的格律推算。

既然首句不用押韵,那么说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首句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是既然不押韵,就得按照出句尾字必须是仄声的原则来,那么说,又运用了刚才的方法,拗救,把尾字与第五字换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

那么现在用相对的原则,就非常好推算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对句因为正好要押韵,得是平声尾,完全符合要求,直接粘来推算出颔联的出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问题又出来了,尾字是平,得拗救成仄声字,把尾字与第五字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现在用相对来推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符合要求,直接运用粘的原则推出颈联的出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的问题出来了,出句尾字为平,继续拗救成仄,与第五字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现在用相对的原则来推颈联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符合要求,继续用粘的原则去推尾联出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符合出句尾字得是仄声的要求,运用拗救的原则,七与五字掉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接用相对的原则去推出尾联的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符合要求,结束。

以上就是仄起首句不押韵式的七律格律,又称仄起仄收式。

三》平起首句押韵式。

既然平起,平均分配首联出句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来了,尾字得押韵,得换平声字,方法相信大家已经想到了,与第五字拗救呗。平平仄仄仄平平。

运用相对的原则,推出首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又有问题,依然得用拗救方法把尾字救成平声字,用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现在运用粘的方法,推颔联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尾字为平,又得拗救成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现在运用相对的原则来推对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符合要求,直接用粘的方法推出颈联的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尾字为平,问题又出来,拗救呗,不用我再说怎么救了吧?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运用相对的方法,推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符合要求,继续运用粘的方法推尾联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继续用拗救解决尾字为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继续用相对的方法来推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律的平起首句押韵式,也称平起平收式。

现在应该明白了如何去推算出七律的四种格式吧?如果说你还不能明白,嗯,心砚再告诉你个口诀:“出对相对,头尾必粘,逢粘必救”。还不行?多跟着我这做法多做几次。还不行?别做七律了,还是去随意一挥自创式的好。

至于平起首句不押韵式,心砚在此就不做了,留给朋友们自己去折腾呗。

还就就是排律,就是用这种方式,一直推算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试下,哈,推多少联?你想推多少联,就多少联呗。

最后想说的就是,五绝,五律,七绝,它们的推算方法,与上面我说的,基本上大同小异,相差不大,限于篇幅,别过不提。

后记:心砚写出这个东西,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什么什么,而是为了让有兴趣学格律诗的朋友去依照这方法去推。如果说你能认真去推算过,就会明白:哦,原来,什么拗救,什么相粘,相对,粘对,等等,原来是这么回事。还有一点就是,以后就是背不出格律,可以推出来。如果说你不愿意去推也没关系哈,那就当是你看见个文字游戏好了。

第15篇:对联格律

第一节平仄问题

调平仄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必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

五律:仄仄平平仄 (仄起)

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平仄仄 (平起)

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李白:《送友人》)

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 (岑参:《早朝大明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杜甫:《秋兴》)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调起平仄来,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但是不要紧,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两条原则

就行:

一、句中平仄问题: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间。而且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换用两三个仄声(或平

声)字。

应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采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环往复的类似一二一左右左齐步走的办法,诵读起来,就会感到节奏快而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钢炮。但是,可以把单独的平声或仄声安排在结尾处,往往会取得斩钉截铁的效果。

应注意的另一点是,如果连用四个甚至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就会显得过于平板生硬,诵读起来非常沉闷,而且更有一个字一个字

往外蹦的感觉。

总之,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的原则。这一点无妨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阴阳(归平声)上去(归仄声)四声的调谐来说明。如,有的书名,像《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都是按阴阳上去四声调谐的,读起来非常好听。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老的中文译本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其中“息”古读入声,和“瞬”连读有时音变为去声,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发音,相当好听。新译本译为《京华烟云》,发音“阴阳阴阳”,全是平声,很难上口。再如,一部以对联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联林珍奇》,发音也是“阴阳阴阳”,也很难上口。这就给人造成错觉:题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闷别扭,剧作者到底懂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

呢?

我们上面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发声举例,用意是说明:从古至今,诗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声调和成语、俗语的声调搭配等)调平仄都很重要。可是,尽人皆知,普通话的四声是基于现代北方口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古代的四声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对联的四声发声用的是古代的四声,即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本书中对联和诗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声,除了个别注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声。因而,我们学习创作对联,调平仄一律以古四声为准。因为这是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无数作者写作对联所

共同遵守的惟一标准。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近体诗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近年楹联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这个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为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区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笔者认为,那需要由国家语委这样的权威机构出面,召开一次以上的会议,邀请全世界关心这种事的学者参加,其中应包括海外华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士。因为在那些地方,特别是那里的华人聚居区,对联还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内地还盛行。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与行政部门,更在必然邀请之列。会议中共商大计,拟订出一个办法,比如说,硬性规定,从哪一天开始,全球创作对联的人都改用当代普通话四声作联。这就算一步到位。现在,个别的学会、协会之类非官方权威机构私定办法,没有权威性,更不能强迫别人非执行不可。像对联评奖,来稿有用今四声的,有用古代四声的,如果没有一条准绳,

连评也评不成了。

归根到底,我们的意见是:现在必须仍然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

(恶人谷注:对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古四声和现代四声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

二、收尾两个尾字的平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还必须重点强调一番。它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是,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这个原则是铁定的,毫无更改可能的。如果上下联两个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话称为“一顺边”。笔者曾参加了二十年来每一年总有几次的各类评联活动,在初评时,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当即刷掉。

二是,至于上下联中哪个尾字用平声,哪个用仄声,却不是板上

钉钉的。

以下将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关情况略作说明:

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也就是一联中的上联用仄声收尾,下联用平声收尾。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吟唱时容易留下有余不尽之感。对联接受了这一传统作法,一般也以平声字结束全联。因而,上联的收尾用仄声,下联的收尾用平声,几乎已成定格。有的对联学家甚至坚决主张,只有这样格式的对联才行。有时看到下联用仄声而上联反而用平声收尾的对联,就认为写倒了或贴倒了,应该正过来。这

就未免过于拘执了。

上联用平声收尾,而下联用仄声收尾的对联是有的,不过较少。它们属于对联格式中的变格。明清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创作过此类对联,远非孤例。而且,这样写,往往是由于内容要求使然。以联话家

常举的“海山仙馆”一联为例:

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 ○○●●

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修辞格中的“镶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别墅的名称“海山仙馆”,顺序是无法颠倒的呀!

再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句,出句用平声收尾,对句就只能用仄声收尾了。有人认为出句是下联,要求对的是上联,这就太拘泥了,原来出句的人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有鉴于此,当代评联活动中,凡出平声收尾句求对者,一般都声明是征求上联,以免误会。当对联评比竞赛征求全联时,初学者最好不要投下联为仄声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宽大或水平不高的初评审稿人所淘

汰。

以上把调平仄的重要原则讲了一番,不嫌辞费,再小结一次,不外三条:

一、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换的步调。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

二、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这可是铁定的。

三、在现阶段,还是得按传统沿袭下来的近体诗沿用的诗韵平上去入四声来调平仄。

下面,还得更具体地将以上三条作进一步解析。

调平仄的难点

古有入声字,可是现代普通话中并无入声,因而难点就在有些归入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的那些入声字上面。再扩大点说,在古今

平仄声不同的那些字上面。

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有的方言还保存与近体诗诗韵读音差不多的入声,甚至更复杂些,有阴入、阳入之分。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都有这种情况。这些方言区的人在调平仄时,按方言口语一调,就能八九不离十。像我的老学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程毅中先生是苏州人,虽然日常也说普通话,可是运用家乡话调起平仄来非常快当,令我十分羡慕。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话方言区生长起来的人,只会说以北京土话打底的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来,因此调平仄只能凭读诗词的经验等办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注古音的大辞典了。因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只会操普通话的人而

言。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正是调平仄时必须逐字解决的。古代的入声字,现代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归入上、去两声的,反正同属仄声,在对联中调起平仄来没什么困难(在词曲中有时要求四声分明,但和对联无关),初学者可以不管它。初学者应着力对付难点,

具体而言:

一、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归入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应该注意。当代人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例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

联:

万里桥西宅;

●●○○●

百花潭北庄。

●○○●○

这是摘录杜甫本人所作的《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头两句。摘录前人诗文为联,是允许的,但要摘录得好。这副联算好的。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北”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宅”和“百”还都属于入声韵部的“十一陌”。因此,当代人调平仄时,“百”和“北”两个字反正也是归入今音仄声的,不太深究尚可,“宅”字却需大大注意了。好在它正处于上联收尾,又是杜甫原句,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以后,在诗词中遇见“宅”字的时候多了,也就记住它是个仄声字了。笔者就应用这个笨办法,记住了许多仄声字。

再如下面引的这副联:

广祈多福;

●●○●

博览群书。

●●○○

此联中,按普通话的读音,“福”、“博”两字都是阳平。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具体到此一联,可以讲的起码有两点:“博”字在本联中不是收尾的字,还不吃紧;“福”占了上联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须多加注意。曾见在评联的初评阶段,由于参加审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见到“福”字,就认为是平声,再看成两个收尾字全平,于是糊里糊涂使用大砍刀,造成遗憾。这也提醒我们:在参加征联评奖竞赛投稿时,起码在收尾的上下联各一字中,最好别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评卷者看错而舍弃。

二、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则属于平声的字。

然不多,也应注意。例如:

一代英雄从小看;

○●○○○●●

满国花朵向阳开。

●○○●●○○

这是一副写给幼儿园的春联。它的平仄就算相当调谐。只有上联收尾的“看”字有点问题,“看”字普通话读去声,古代韵部中一般归入平声“十四寒”。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能够通过。但是,遇到认真的评议者,按词义来定声韵的,就难说了。遇到这种两可情况,初学者还是避开为妙。对联的海洋是广阔的,何

必自己找暗礁呢!

“联律”问题

诗律是作诗的法则,从近体诗来说,大体上以调谐整首诗中的平仄为其主要法则。应该说,大部分法则并非生造的,而是与自然而然生成的客观情况调谐,使之由自发的成为自觉的,并加以规律化,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本身就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认为,近体诗,特别是其中的律诗,到了杜甫手中才“晚节渐于诗律细”,达到完美的地步。这是说创作实践。至于理论探讨的头一个高潮期,恐怕得到宋代诗话盛行之际了。

那么,有没有“联律”呢?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当然是有的。还不断地总结出若干规律来。笔者也认为,既然对联这种体裁已经经过许多作者创作,并共同遵守某些写法,客观上当然有联律存在。不过过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创作为主,很少进行理论探讨。倒是解放后,由于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又赶上这二十来年思想更加大解放,学术更趋繁荣,楹联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来,联律的问题就提上了讨论研究的日程。也就是说,咱们正处在联律研究高潮期的初始阶段呢!

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敢将诗律斗森严”只是一种最高级的追求,而且希望通过比较级的评判度量来向完美靠拢。诗人创作时,由于熟能生巧,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诗律,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可是作者往往把作品内容的表达放在第一位,如果诗律妨碍诗意,往往置拗口于不顾。更聪明的,就想出种种补救的办法来。联律也是如此,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几条,如我们上面讲的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就是最要紧的一条;基本上得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是另一条;别老一平一仄地蹦,是又一条;最多三个同平声或同仄声的字就换,是再一条。有这四条打底,也就够使的了。

二、当代一些联家总结对联格律,已有相当大的成果。如常江等同志在《中国对联大辞典》等书籍中总结出的“句式”、“联格”和其他对联知识,相当细致而又适合实用。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两书,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古代联家在创作对联时,往往是自发地使用了联律。他们也没有现代语言学知识。当代楹联研究者对联律的研究已经是自觉的,成就远达超乎古人。为了学习好撰写对联,精益求精,我们必须向当代研究者学习,掌握他们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执此以苛求古人。就是对当代的某些非专业人士,只要他们在撰写如应酬性质的对联(例如写寿联或挽联)时能做到如上面所说的四条打底,也就行啦!

“马蹄韵”问题

有关联律中的“马蹄韵”,是近年来对联界讨论的热点。我们刚才说过,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后一种书笔者尚未读过)两书,以及他写的一些论文,都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笔者在这方面只是初学中的初学,不敢在本书中发表太多的学习体会。笔者建议,请读者尽可能去阅读一下余先生那两部书。前一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后一书听说即将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

现在,笔者根据自己学习《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体会,谈

一谈对“马蹄韵”的粗浅认识。

它的最基本的格律大致为:

一、两平声两仄声转换一次,如:

平起式:○●●○○●●○ (平收)

○●●○○●●○○● (仄收)

仄起式:●○○●●○○● (仄收)

●○○●●○○●●○ (平收)

二、有多个分句的联语,各分句的尾字也按上述格律安排,如:

两个分句的,一般是:上联尾字先平声后仄声,下联自然反之,

即:平仄对仄平。

三个分句的,一般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四个分句的,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

如此类推。

欲知详情,务请阅读余先生原著。

拙见以为,马蹄韵确实是客观存在,古人对它可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半是自发地使用;当代的人,自余先生为之揭示出格律后,研究楹联的人,如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些同志,很拿它当回事儿,自发地使用,特别是应用它来从事评联。因此,读者要是有志于参加评联投稿的话,可得按照此联律来规范自己的创作。

古人只是自发地应用此联律,自然有时候就不能严格遵守。他们脑子里本来对这事就不十分清楚嘛。咱们呢,拙见依然是:

一、要了解这一联律,力求遵照它去创作。

二、任何创作,形式服从内容,当然,也能影响内容。所以,笔者还是坚持上一小节中所说的,即:尾字一定要平仄分明;多个分句的尾字,尽可能按马蹄韵的要求办。句中的字,尽可能两个到三个字一换平仄,除了开头,别走单了。当然,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尽可能

做到平仄相对。

初学的人能做到这些,也就够了。

最后,还得讲两点:

一、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的诗律宽限。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如果一句中超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声或仄声,如五字联中一三完全不论,形成四仄一孤平,可就不行啦。一个出句十个

字,八个仄声,就算失败。

总之,笔者在前一小节中讲的是宽律,严格按照马蹄韵去作,就是严律。先学从宽,力求从严。

第二节 对仗问题

说对偶

对偶是一个修辞学范畴的术语,属于汉语“积极修辞”的一个辞格。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辞格是汉语所特有的,特别能通过汉字和汉字书写的文字作品表现出来。汉语和汉字结合起来,共同对这个辞

格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

1.把同类的或对立的一组概念并列在一起。所谓一组,当然最少也得两个,多则没有限制。例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剧曲和散曲中的对仗,常达三四个一组,就是这样的。一般说来,这就算最多的了。对联是额定的两个一组(句中自对另说)。

2.对于并列在一起的概念,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看,提出的

比较严格的要求有以下三点:

A.从语法中词法归类的角度看,应该是同类的词语,至少也得是类别相近的词语。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从对仗的角度则要求更高。但是无论从对偶还是对仗来说,也都有许多通融的办法。这些都留待讲对仗时再说。

B.从语法中词语结构的角度看,其结构最好相同。例如,并列结构的,偏正结构的,动宾结构的,动补结构的,联绵词类型的,单纯虚词类型的,最好各自为对。实在不行,动宾结构的对动补结构的还凑合,并列结构的对联绵词也还可以,并列结构的对偏正结构的就

显得很不工整了。

C.从字本位的角度看,一个字对一个字,这是起码的也是严格的不能通融的要求。例如,“冰激凌”对“牛奶”,三个字对两个字,绝对不行。从词法的角度说,就是单音词要对单音词,双音词对双音词,多音词对多音词。当然,在对仗实用中也有许多通融,这也留待下面

再谈。

3.除了有特别的要求外,一组对偶中上下不能出现重复的字词。

4.从音韵方面,还要求对偶要平仄相对。

作为一种修辞格,对偶在所有的汉语写作的文章中被大量运用。对偶在诗词曲和骈体文等文体中的运用称为对仗。对联是以对偶修辞格为基础的一种文体,它最直接地继承了律诗中的对仗方式。

话对仗

“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请有兴趣的读者参看,不赘述。我们要说的只是,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这就与原意不同啦。这一差别,读者知道一些也是可资谈助的罢。

对联的对仗方式直接继承了律诗的对仗方式,所以我们讲对仗,就从律诗的对仗说起。王了一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对对偶与对仗有深入浅出的讲述。我们下面所说的,也就是师说的引用与引申

罢了。王先生说:

词(按:指的是语法中“词类”的“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王先生自注: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

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王先生在后面还讲到: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王先生还说: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按:王先生在后面还讲到: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是数目。我们认为,王先生讲的“数词”,包括数词和

量词。我们统称为数量词。]

4.颜色词

5.方位词[按:王先生是把“数词”、“额色词”、“方位词”用黑体字标出的,我们体会:这是在表明,这三类词都属于名词范畴,各是一

种特殊的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王先生特别注明: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王先生还特别指出以下各点:

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联绵词(王先生称为“联绵字”)只能跟联绵词相对,联绵词又再分为名词性联绵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性联绵词(磅礴、逶迤等),动词性联绵词(踌躇、踊跃等);按王先生的意见,不同词性

的联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应该说明,王先生所分的九类,是参酌古今定出的,专为对仗应用而设的,从当代的语法学角度看,起码从逻辑上分类是不严格的。但是,从实用的对仗运用看,非常有用。在这里提一句,以免有的人误认为老先生犯逻辑上的错误也。

更应该说明,王先生以上所分的各类和所指出的各点,都是从最严格的对仗要求出发的。按照这样的严格要求作出的对仗,称为“工对”。没有按以上的严格要求作的,就称为“宽对”和“邻对”了。

还应该说明,上一小节中讲到的“3”、“4”两点,即:除非有特殊要求,便不能让相同的字词在上下联中同时出现;平仄要调匀。这两点在对仗中自然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工对与宽对

上面两小节,一节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对偶,一节从诗律的角度讲对仗。从本小节开始,我们就既从诗律的角度,也结合对联的实际来讲对仗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了。

工对,就是按上一小节中王先生所说的和我们所补充的那些“清规戒律”,按对仗的严格要求来从事对联的写作。也就是说:同类的平仄调谐的词成上下联作对语,就是工对。为了把工对的内涵再明确一番,我们不嫌重复,再把王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定的更详细的分门别类的对仗的“种类”抄录如下:

第一类:甲、天文门;天空日月风雨霜雪霰雷电虹霓霄云霞霭气烟星斗岚阳阴照晖曛雾露烽火飙

乙、时令门:年岁月日时刻世节春夏秋冬晨夕朝晚午宵尽夜伏腊

寒暑晴晦朔昏骁闰

第二类:甲、地理门:地 土 水 山河川湖海波浪涛潮冰池洲渚林潭泽渠桥乡村关塞戍城市道路径衢园圃苑墓坟岩崖峰岭石磴堤陇禁掖京国郭郊州县邑郡镇墟壤泥畦岸峡田谷岛屿浦溪涧渡沙尘塘原驿家境泉冈矶乙、宫室门:房 宅 庐 舍 楼 台 堂 馆 榭 斋 宫 室 阁 门 闾 塔 巷 街 墙 垣 壁 窗 牗 户 槛 梁 柱 檐 廊 阶 砌 庭 院 仓 库 坛 篱 扉 井 栏 阙 殿 署 楹 寺 观 庙 店 堞 壕 垒 屯 瓦 甍

第三类:甲、器物门;舟 船 舫 舰 车 辇 钟 磬 砧 床 榻 枕 簟 席 茵 旌 旗 鼓 角 干 戈 刀 剑 弓 箭 枪 槊 戟 弩 灯 檠 镜 案 座 幌 帘 箔 帏 屏 帷 幄 香 烛 炉 棹 桅 篷 樯 帆 桨 桡 壶 杯 觞 樽 觥 珂 铃 辔 鞍 鞭 策 绳 甑 釜 箱 筐 尺 盘 碗 盆 缸 箪 瓢 杓 瓮 瓶 钱 钥 乙、衣饰门;衣 裳 襟 袂 裙 裾 巾 冠 帽 环 钗 珮 珰 带 绂 绶 簪 缨 杖 履 屐 靴 袍 衫 裘 襦 毡 扇 冕 旒 盔 甲 丙、饮食门;酒 茶 茗 糕 饼 饧 齑 鲙 丹 餐 酿 酷 酎 醪 醢 醯 盐 酱 浆 饭 肴 馔 蔬 笋 菜 粥 饘 羹

汤 胙 脯 蜜

第四类:甲、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笔 墨 砚 纸 笺 印 钤 筒 筹 签 书 剑 琴 瑟 弦 箫 笛 棋 卷 轴 幅 幛 简 策 册 翰 毫 乙、文学门;诗 书 赋 檄 疏 章 句 经 论 集 策 约 文 字 信 缄 诏 令 符 篆 旨 敕 篇 编 碑 碣 词 辞 咏 歌 谣 制 诰 典 籍 礼 图

第五类;甲、草木花果门;树 木 花 草 萝 藤 柳 杨 蕉 菊 桂 枝 条 叶 桃 杏 李 梅 梨 榴 橙 橘 柑 柚 竹 篁 兰 蕙 芝 葛 椒 松 柏 榆 杉 椿 萱 楸 樗 根 茎 梗 絮 麦 禾 萼 蕊 芜 苔 藓 芦 荻 蔬 莲 荷 菱 芡 菰 蕖 苇 蒲 乙、鸟兽虫鱼门; 马 牛 犬 狗 驹 骏 骢 骊 犀 象 鹿 虎 豹 狼 狐 猿 貂 麝 狶 豸 兔 鼠 猫 兽 禽 鸟 鸿 雀 鹊 鹤 鸥 雉 凤 鸾 莺 燕 雕 雁 鸦 鸠 鹘 乌 鹃 鹄 鹏 隼 鹓 鸳 鹭 鹳 鸭 鹅 凫 蛇 龙 蛟 螭 鱼 虾 虫 蝉 蚌 龟 鳖

蟹 蟾 蛛 蚕 蛾 蚁 蚊 蝇

第六类:甲、形体门;身 心 肌 肤 骨 肉 头 首 眼 目 眉 鼻 额 颜 面 脸 颊 须 髯 耳 睛 瞳 手 足 肩 腰 腹 脐 膝 胫 胸 背 影 魂 声 色 音 容 迹 羽

翼 翅 翎 蹄 角 牙 齿 口 嘴 唇 毛 爪 翮

乙、人事门(一部分由动词转成)功 名 恩 怨 愁 闲 才 情 歌 舞 妆 吟 笑 谈 宴 游 羞 妒 言 论 志 道 思 感 荣 宠 爱 憎 语 辞 力 势 醉 梦 气 怀 意 事 心 性 灵 德 品 行

第七类:甲、人伦门(人品包括在内);兄 弟 父 母 君 臣 夫 妻 师 友 翁 姑 子 妇 儿 女 婿 叔 伯 伴 侣 圣 贤 仙 佛 鬼 将 相 侯 王 军 兵 士 农 渔 樵 叟 僧 尼 伎(***) 乙、代名词对。吾 我 余 予 汝 尔 君 子 他 谁 何 孰 或 自 己 相

者 人

第八类:甲、方位对;东 南 西 北 中 外 里 边 前 后 左 右 上 下 乙、数量词语对;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百 千 万 亿 两 双 孤 独 数 几 半 再 群 诸 众 丙、颜色词语对;红 黄 白 黑 青 绿 赤 紫 翠 苍 蓝 碧 朱 丹 绯 赭 金(黄) 玉(白) 银(白) 粉(白) 皓 素 彩 玄 黔 缁 丁、干支对。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第九类:甲、人名对;乙、地名对。

第十类:甲、同义连用字(大致相似之义亦包括在内);乙、反义连用字;丙、联绵词;丁、重叠词语。

第十一类:甲、副词;忽 渐 才 乍 已 将 欲 拟 即 皆 俱 怎 岂 空 徒 枉 频 屡 每 亦 却 休 莫 不 未 只 但 惟 尚 又 复 曾 尝 须 应 宜 合 犹 还 虽 且 更 可 能 殊 甚 颇 稍 最 堪 竟 顿 浑 漫 转 翻 乙、连词与介词; 与 和 共 同 并 且 还 于 而 则 因 为 之 丙、助词。也 矣 焉 哉 欤 乎 耶 尔 耳 兮

然 止 之

应该说明,以上王先生所分的十一大类和若干小类是有所本的,所本的就是专门为组织作对语而编写的某种类书。此种类书大致按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分类安排。较早的如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分四十七门),虞世南编纂的《北堂书钞》(分十九门),徐坚等编纂的《初学记》(分二十三部);再如宋代人编纂的《锦绣万花谷》(前后续三集及别集共达六百余类);特别是清代人编纂的《渊鉴类函》、《分类字锦》等。各种类书的编排次序大体上差不多,也就是说,邻近的小类在各种类书中都是相距不远的,它们大体上都是按照“天地人”三才的顺序安排的,从南北朝起(唐代的大部分类书本于南北朝的现已失传的类书)在写作诗文时就这么一代一代往下传,各类之间的顺序,就如胡同中的老住户,谁挨着谁变动不大。在作对的时候,相邻关系只下于本身一等。王先生的分类就利用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老关系。姑且按王先生的分类为基准,那么,上述十一大类中的词语,彼此作对的,就是工对:用相邻的两类词语作对的,称为“邻对”,其工整的程度下于工对一等。再下一等的,则只要是跟前面“对偶”一节中讲到的构成对偶的四点大致相合的,那也不能不算对仗,当然,它们是对仗中的“宽对”矣。

工对的例子: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唐·白居易:《香炉峰下

新卜山房》)

以上是古人认为唐诗中上下联全部工对的例子。

闻有集前人句题酒家楼者,云:“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可谓工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一“集句”)

我们这本书中,录入工对不少,请读者慢慢地观赏吧。

句中自对

词章家还创造出一种“句中自对”,就是在上下联中,上联与下联本身之中就具有自行作对的词语,有本身完全形成句中自对的,也有一部分形成自对的;然后,再与和它对偶的一方作对。这就是工对中的工对了。“工绝”,就是作得极好的工对。

下面,请看句中自对的工对与宽对:

文峻若山,品清于水;

○●●○ ●○○●

事稽在古,贤取诸今。

●○●● ○●○○

这一副联语,既是句中自对,又是上下联相对。堪称工对。

此地是杜子桥边,运司河下;

●●●●●○○ ●○○●

有时见风来水面,月上柳梢。

●○●○○●● ●●●○ (清代杭州涌金门内杜桥茶馆旧联)

这是一副句中自对的宽对。

长联中应用连续地句中自对的方式,可以造成一种如辞赋中“铺陈”的效果。这种作法,可说是从剧曲和散曲中大量使用的重叠句表达形式那里学来的。先举几副长联中的重叠式句中自对的例子: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上联中的一部分,计有三组句中自对。头一组四个重叠句;第二组两个,共有四个分句;第三组又是四个重叠句。注意它们的领字。)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是下联中的一部分,既与上联遥遥相对,又自成句中自对。此联作者孙髯翁。)

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这是清代李联芳题黄鹤楼联上联中的一部分,计有两组句中自对。一组四句,一组两句,均有领字。)

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翩跹。(这是此联的下联中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引王了一老师题桂林月牙山小广寒楼联全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若雁荡,古比虎丘,流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嵝,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可以看出,在四个冒号之后,有两大组相对的句中自对。一组是

八句相对,一组是四句相对。

应该说,在诗文创作中,要做到每对必工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办不到的。骈文和近体诗等文体中,就创造出一些在对句时句中一部分可以不必对的“但书”法则来。其中主要的,除了上述句中自对时有可以不必和应对的另一联相对的宽对之外,就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称呼等,只要字数相等,在句中所占的分量不太多,不到一半(如七字中占三个),也是允许宽对的。下举数例:

情词超迈高常侍; (唐代诗人高适,曾任散骑常侍)

○○○●○○●

书法清圆赵集贤。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任集贤学士)

○●○○●●○

文章典重张平子; (东汉张衡字平子)

○○●●○○●

居处清幽王右丞。 (唐代王维曾任尚书右丞)

○●○○○●○

残石临丞相臣斯字;(秦始皇东巡六刻石传为丞相李斯书)

○●○○●○○●

名山续司马子长文。(司马迁字子长,“藏之名山”原典句出自他

的《报任少卿书》)

○○●○●●●○

既然字面不成对仗,那么,平仄就得稍微讲求一些。起码两个尾

字得一平一仄才是。

因为这方面的宽对太多,所以偶有对得上的,便显得突出,认为是工对了。更有专门以人名、地名组织成对的,当代征联评奖,往往

出此类题。

对仗中的词汇和语法问题

这个问题,既牵涉到平仄,也关联到对仗。它是对联格律中一个不太为联家注重而又必须注意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在对仗中除了注意平仄调谐外,还必须把握语法问题。现在再明确一下:这就是指,在相对的对仗中,它们所用的词语以至句子,在构词法和句法方面要力

求相同,至少是相似。

汉语的构词法中,单音词主要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这是古人相当明晰的。多音词当然也可分为这两大类,其构词法中,应用最广的是词根复合构词法,词根加前缀和后缀的构词法则是复合法的补充。下面,不嫌辞费,再把最基本的构词法和句法的类型向读者表述

一番,您当熟的听就是了。

复合构词法的主要类型有“并列”、“偏正”、“述宾(又可称为动宾)”、“述补(又可称为动补)”、“主谓”五大类。句法与构词法是一致的,比较简单的单句也可划分为这五大类。

词根加前缀或后缀的构词法比较简单,常用的不过“老”、“子”、“儿”、“头”等几个作缀的字罢了。

还有几种特殊的构词法:叠音词,联绵词,以及外来语的词语翻译。汉语翻译外来词语有多种花样:有单纯意译,单纯音译,音加意

译等。

汉语词汇中还有许多简略语。

汉语的成语极多,它们的构成应用了构词法和句法,没有超乎这

两者之外。

古人是没有我们现当代的构词法和句法概念的,但他们在实践中大致心中有数。例如,并列型的构词法构成的词语一般是不与其他四类词语对仗的;偏正型的词语也不与此外三型的词语对仗;主谓型的词语也很少与其他两型的词语对仗。这是古人自发地理解,并且大体上在自发地执行的。特别在单音词中的某些虚词方面,古人更是十分敏感的。古人对仗,就是在这样的比较模糊的界域中进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是古人基本上做到了的。在其他的构词法和句法方面,他们没有我们从外国输入的构词法和句法概念,比较马虎。我

们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可是,我们当代的人具有现代化的构词法和句法等概念,就得对古人宽对自己严。特别是在参加征联时,如果不注意,很可能落选。这是笔者贡献给读者的忠告。广大读者肯定在中学时期都学过现代汉语课程,笔者在此不再举例说明,只是贡献几条建议:

一、“动宾”、“动补”尚可通融,别的最好别在对仗中配搭。

二、联绵词在对仗中可以和并列型词语配搭。加前缀后缀的词可以和偏正型词语配搭,特别是加后缀的更行。叠音词只能与叠音词配

搭。

三、专名词如学术术语、外来语、人名、地名等,对仗稍微差点

尚可,对得好则为全联生色。

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和动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方法,一定要努力学习运用。用好了,有画龙点睛之妙。但在参加征联评奖时,最好给自己的作品中运用此类方法的情况加上附注,以免被不甚高明的初评审阅人给刷掉。

五、上一章内已经说过,虚词中,像“之”这样的有限的几个词,可以在上下联句中互对。但是,最好不这么办。

说多了反倒无效,使人无所适从。总之,结构、外表差不多的就能对得上。灵活运用,神而明之,就存乎于您自己啦。

第16篇:《如梦令》说课稿

9 《词两首》

——《如梦令》说课稿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马哲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一、《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在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主线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出,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住学习重点。

3、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4、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二、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导入时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本想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通过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实际教学中

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词的意境美之中。

2、由于前者的工作没有做好,因此在读书的引导中,读得不够充分,作为我本人还是有些拘谨,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3、在第三个环节想象画面,以图悟文。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想象画面,欣赏画面,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时,品读得不够充分。

4、在第四个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没有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堂课如果让我再设计,我准备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这首词真正能够像一幅动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将学生自然低带入美的意境之中,我与学生共同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第17篇:如梦令教学

9 如梦令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课件播放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课件补充介绍李清照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2、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课件播放牟云老师朗读

3、师生共读感受韵律美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自学指导: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同位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总结: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播放课件《琵琶语》)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生跟着浅吟低唱。(课件播放蔡琴独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课件出示《如梦令》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课件出示) 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课件出示)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课件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课件出示)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18篇:如梦令 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谁能来说一说词与诗的区别呢?这首词的词牌名就是如梦令,这么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你们肯定迫不及待的想读一读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正确,板书读顺。

二、读顺、读懂、读透

1.谁来先读一读,不错,你把多音字也读正确了,在这里,兴是指:兴趣兴致读,第四声,

2.谁再来读一读,你注意了停顿,能读出词的味道了,看来这首词读通顺,都正确没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来读。

3.学习词光读顺还不,还要能把它读懂,看看你们能不能在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位喝酒诗性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也喜欢小酌几口?所以说这里的醉,不仅是陶醉,也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词读懂还不够,最重要的还要能读透,从这33个字中,我们读出了三个画面,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词读成一个字呢,看看从诗中找出一个字。

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来品位,看一看到底是怎样的画面?让李清照里如此,陶醉?

你能说说看从溪亭日暮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呢?

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湖里,会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呢?这么诗情画意,让我们,来寻找一段,能与他匹配的文字吧!谁来读一读。

三亚落日多美呀,溪亭日暮,也是格外迷人,再来读一读,相信此刻在读这两句诗,会有更深的感受。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李清照会在干些什么呢?古人有句话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啦,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让我们在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藕花深处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美丽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诗句啊?还能想到什么样的文字?这是老舍先生,写的著名的荷花中的片段。可是老师觉得,他写的是白天赏荷,所以,这意境还差了一点,推荐你们看看这段,《荷塘月色》,谁来读一读。多美的荷叶荷花,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斑斓,幽静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自然肯定更醉了,再一起来读一读。

等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于是就赶紧,读这两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学词这像你们一样唤醒身体所有的感官,词语中,还有别的声响呢, 古代的女子他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的欢快热闹。这群鸥鹭,是慢慢的飞向天空中的吗?多不多呢?真是热闹而壮观的场面呀!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的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这就是大自然的奇观,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呀,看着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美丽的意外中,再来读读这段话两句。

词人深深的醉了,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他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他牢牢的记得,经常的回忆呀,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观赏烯烃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今起一滩鸥鹭,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情景交融的如梦令吧!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他喝的是什么酒?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他深深陶醉的原因吧,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开心?所谓言为心声。生活的无忧无虑让她写下了快乐的歌谣。但你们注意了么?这个常记溪亭日暮的常记,意味深长,他似乎隐隐约约地告诉我们什么?

老师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在欣赏一首他晚年写的声声慢,同样也写他的饮酒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他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他什么?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原来丈夫去世了,国家也灭亡了,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所以借酒排遣,这种一醉解千愁,但排遣得了么吗?

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呢,并不是很多,四十多首,但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

第19篇:改写《如梦令》

第1篇:改写《如梦令》

一个夏日的清晨,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放眼远眺湖中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几日前她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花的情景。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近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想到这儿,李清照词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第2篇:《如梦令》改写

这天,我坐在书桌前看书,忽然回忆起了半个月前的那次郊游,心中顿生快意,便渐渐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之中了……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约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致勃勃地赶到那里,只见满池的荷花似少女般亭亭玉立,心中不由欢喜,便坐进亭中细细观赏。朋友们为我斟好了酒,大家尽情地饮酒作乐,吟诗作对。我也毫不推辞,与朋友们推杯换盏,好不自在!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夕阳的余晖就已轻轻披在了身上,天色也暗了下来。眼看就是傍晚了,我忙向朋友们告辞,一门心思要往家赶。不料,兴许是酒喝多了的缘故,我的头晕乎乎的,但时间仓促,我只能坐上停在岸边的小船,准备划船回家去。没过多久,我就感觉不对了,咦,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借着酒意,我在荷花丛中迷了路,怎么也划不出去。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的荷花香气,一缕一缕地围绕着我。我索性停下手中的桨,斜靠着船身,微微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欣赏这令人陶醉的美景。啊,这一簇簇的荷花莫不是玉石雕琢而成?怎生得如此精致?这淡淡的粉莫不是取美人脸上的那片绯红?怎生得如此粉嫩?这碧绿而又厚重的荷叶莫不是那天宫中的玉盘?怎生得如此硕大?小溪托着小船儿,慢悠悠地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浑然天成的荷花,怎叫人看得过来?哪儿都是渗进心扉的幽幽香气,怎叫人闻得过来?我随意地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惊,是什么声音?这时,一群鸥鹭鸟从我眼前飞过,哦,原来是我发出的声响惊扰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请见谅啊!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几尾小鱼也好奇地探出脑袋,偷偷打量我。我感受着这梦幻中的美景,仿佛又喝醉了一样,醉醺醺的笑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不禁偷偷地抿嘴一笑,于是,我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500字

第3篇:改写《如梦令》

我一个人靠在窗前,时常想起那一天的那件事:

我坐在一条小溪边的亭子里,我环顾着四周,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池塘波光粼粼,岸边那一丛丛一簇簇的鲜花绿草,为这烦闷的夏天填上了一丝生机。我举起酒杯,一边欣赏着没经,一边品尝着美酒。一杯接着一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喝的醉醺醺的我,竟忘了回家的路。

我的兴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划着小船,尽兴的摸索着回家的路。可是一不小心,我错误的闯入了荷花塘深处。我放眼望去,碧绿的荷叶与粉红的荷花交织在了一起,几只小青蛙蹦到了荷叶上唱起了欢快的歌。荷花则散发出了淡淡的清香。看,这儿的荷花害羞的还没展开花瓣;瞧,那儿的几朵荷花早已绽放了自己最美的笑容,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立在了池塘中央……碧绿的荷叶更加衬托出了荷花的高贵优雅的气质,我不由得赞叹了一声:“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幕悄悄的降临了,我不由得着急起来,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奋力的划呀划,但却无济于事,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瘫坐在了船上,可却惊动了河滩边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扑棱”的展开翅膀,向天空飞去。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几条小鱼儿也好奇的探出了小脑袋,偷偷的打量着我,我看着这梦幻般的美景,倚靠在船头,睡着了!

第4篇:改写《如梦令》

我常常想起,在那无比美丽的溪亭看迷人的日落,把河水都映出了红色来……一切事物似乎都被映成了迷人、灿烂让人心旷神怡红色之中,刹时间这里一切的一切好像是一个充满幻想世界。不知不觉我好像沉醉在了这红色的大海之中,这更是一位仙女,红色的山是她婀娜多姿的身子,红色的柳树是那顺滑头发,还有那鼻子、眼睛……世间万物组成的,多么让人陶醉的仙女呀!这时我醉了,我忘了回家的路,一切都忘了。

第5篇:改写《如梦令》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我便独自一人划船前往郊外游玩。

太阳已经偏西,湖边那古朴的凉亭里空无一人,划得累了,便想前去歇歇脚,顺便畅饮几杯。来到亭内,我环顾四周,这个亭子三面环水,紧挨着一个湖泊,岸边上绿树成荫,湖中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丛丛簇簇的芦苇遍布浅滩,好似湖的一边被墨笔勾勒上了一圈墨绿,与清澈的湖水搭配的十分协调,给人一派清新的感受。几乎紧挨着芦苇荡的,是一大片长势正旺的荷,在带着晶莹剔透水珠的墨绿色荷叶中亭亭玉立,向人展示着它在微风中婀娜的身姿,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我举起瓷杯,斟入了一点儿汾酒,开怀地饮了起来。

一杯接着一杯,好不惬意。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便趁着清醒尽兴地摸索着划船回家。一只鸥鹭也正寻着栖息之地,在霞光中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弧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不禁吟道。光顾着赏景,一不小心就划到了藕花池的深处。情急之下,我手忙脚乱地一通乱划,惊飞了一滩夜宿的鸥鹭。

想到数年前游乐的场景,在看看现如今动荡不安的生活,我不禁百感交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20篇:《如梦令》改写

改写《如梦令》

教学内容: 改写《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的:

1、通过“诗变词,词变文,词变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从而改变单一的写作形式。

2、通过对古代诗句的改写,培养鉴赏和迁移能力。

3、感受古诗语言的特点,在想象中体会诗境,学会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把事情写具体。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现在正值春天,春雨淅淅沥沥,杜牧有一首诗《清明》,你们读过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会变魔术,在人们的智慧中,由七言诗可以变成句式长短不一的词,你们试试看怎么改?不会是吧?没事,我们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多神奇啊!古诗的内含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古诗《清明》入手,另辟蹊径,改成词,更增加趣味。 ]

二、感受诗意,指导习作

1、刚才的诗与词都洋溢着深深的忧愁,让我们换个心情,夏天到了,我们穿越时空,来看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夏天里,遇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 .( 1 )师配乐范读。 ①师读后,生接着配乐读读——你们也来试试,写了件什么事? ②生回答。(概括词意)

( 2 )这是回忆的,所以在文章记叙的顺序上,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2、诗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曾经的游玩乐趣便跃然于纸上。今天,我们试着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看谁写的最有趣。 (出示题目)审题: ( 1 )你看明白什么?

( 2 )要求的重点是什么?——围绕人物的活动进行想象,突出“趣”。 板书:趣——想象 3、想象情景,交流感受

好,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再感受这首词,—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想好后,赶快和身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师出示课件:音乐与词) 4、领悟意境,展开想象。(看荷花图)

( 1 )想象中你认为这次游玩最有趣的是什么?谁来说说?

预设: ① 沉醉不知归路—— 我们想想,诗人为什么而沉醉?(简单带过:借酒助兴) ——提示:更多的是因为玩得真高兴,所以就“沉醉其中”;或是因为荷塘景色太美,“沉醉其中”。 △把诗人就当做是你,你就在和朋友们在亭子里,怎样的美景使你沉醉?看到什么?(引导生按顺序描绘荷花、荷叶的样子,天、水等。) △景色醉人,和朋友一起玩的乐趣更使人沉醉。你们在玩些什么?(引导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描绘玩耍的情景:抓鱼,摘荷花,打水仗,游泳等。引导“笑”的描写)是呀,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更是沉醉在欢乐之中。 ②误入藕花深处——那么荷花塘深处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看图想象景色,想象此时的景色)再听听,听到什么声音?(青蛙叫,虫鸣,欢笑声等) 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为什么抢着划?她们怎样抢着划船?(引导生想象人物的动作、快乐的样子等,及周围的环境。) 在同学的想象中,诗人的这次游玩真是趣味盎然啊!那么待会改写的时候,我们就把刚才想象的内容写上去,如:荷塘的美景,人物的玩耍过程,我们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也要写。就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是自己。 [ 评析:披文入情。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在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引发相似联想,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切身感受其意境之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 5、再次出示习作要求: 词人李清照,用短短 33 个字就把少年时这一趣事描绘得活灵活现,现在,我们就试着改写这首词,让我们更具体的感受词人快乐的心情。 再读读习作要求。取好题目,巧妙构思,开始写吧! 第二课时(写习作) 学生习作,老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复习引入

今天上午,我们改写了《如梦令》,短短的 33 个字,在同学们的巧妙构思中,变成了一篇生动有趣的,洋洋洒洒几百字的记叙文,你们真棒!

二、指导修改

1、通过投影表示,生边读,老师边用红笔修改,适当眉批、总批,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 1 )老师刚才注意到了几篇文章的题目,有《忆夏日游溪亭记》《童年趣事》《难忘的夏日》等,你们想先欣赏哪一篇?(生推荐,请学生读) ( 2 )明要求:

读: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地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好了,作文会更吸引人。

听:我们听别人的文章是为了什么?一是要学会欣赏,二是要争取提高。认真听,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得更好。 2、生边读,师生边点评。 ( 1 )题目 (多启发学生说) 预设:

①“好题文一半”,这个题目起得真不错,这是从(内容或中心出发),起的好题!

②“好题文一半”,同学们帮他想想,还可以起个什么好题目更吸引人? (让学生说)

如:《荷塘趣事》—— 抓住“趣”字,点明中心,还点明发生在什么地方。简洁明了,好!还可以从内容方面考虑。(生说,老师启发)词里是写“我”在荷塘游玩的情景,是吧?所以可以简单的写《游荷塘》——趣游荷塘、醉游荷塘、夏游荷塘„„那你联系自己的文章,另起个更好的题目看看? ( 2 )第一自然段 预设:

①“我常常记起„„”这个开头与我们词里一致,点明了这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

②文章的开头要如“凤头”一般的漂亮,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想象还可以怎么写第一自然段?——由景入情:看到什么,回想到这件事? ( 3 )写景部分(重,另注意傍晚与月下的荷塘不同写法) ①抓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讲评。 ②请同学感受“美”。

③写得好的句子,可以再读。用红笔标示出好词好句。

④注意激励的语言:△这句写得好,只有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 △读得好!写得更好!字很漂亮!

( 4 )人物活动是否生动、有趣。(重,另注意用符号标示出生动处。) ①这位同学写了他在荷塘怎么玩耍?有趣吗?

②问写作文的同学:你怎么写得那么生动?可以告诉我们秘诀吗?(把自己玩耍的情景想象进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周围人,周围的环境来写„„) ③适当运用激励的语言。△写得真传神,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三、明确修改方法,学生自行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1、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修改习作: ①语句是否通顺,具体,有条理。

②有没有进行合理想象,是否写出了景色的“美”,和玩耍中的“趣”。 ③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是否生动。

2、同学们可以对照这个方法检验自己的习作,看哪些地方缺少了描写,补一补;哪些地方还可以改得更好。

3、改好后,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四、再请 2 位同学读改好后的习作。

——围绕“趣”,想象,讲评。

讲评的语言:△有不足的:假如是你写,你会怎么写? ( 1 )选写得较好的读。(生评)

( 2 )可请一人推荐后进生,读读自己改好最满意的片段,并比较前后区别。

五、播放歌曲,结束

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跨越时空的界限,同古人同喜,与诗人同乐,获得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和对童年生活的珍爱。无论古今,无论老少,我们最最珍贵的是曾经有的和现在你们在经历的童年„„ 词能改成文章,还可以唱出来,我们一起在乐曲中感受这份诗情画意。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评分 举报

《如梦令填词格律范文.doc》
如梦令填词格律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