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范文

2022-07-2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声现象,通过听觉感知,得到美的感受,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教学方法:启发、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相结合

器具材料: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烧杯、水、钢锯条、鼓、真空玻璃罩、闹铃、抽气机、胸麦、土电话、收音机。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几种声音 (1) 轻松的口哨声 (2) 机器的马达声 (3) 切割机的工作声 (4) 锤子的敲击声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相互讨论,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一:利用手边的器材发声,并认真观察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2) 音叉的振动没有立即停止,因此声音也不会立即停止。 学生活动二:敲击音叉一下。(让学生自己感受声音是否立即停止) (3) 振动停止,声音的发生便停止。

学生活动三:用力敲击音叉一下。让音叉的声音快速停止。(根据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多媒体播放二:声音的片段

(1) 雷声————地面上的人能听见(小视频)初步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 (2) 静静的垂钓者。(图片) (3) 隔墙有耳。(图片)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演示活动:真空杯中放入正在发声的手机。 (

1、不盖盖子

2、盖上盖子)

学生活动:认真听听声音有何变化,思考:声音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不盖盖子时,声音听起来很清晰,盖上盖子时,声音明显变小,甚至几乎听不见。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利用课本表格总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学生自读课本“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表格)

5、回声

多媒体播放三:回声小视频。

(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回声知识)通过看视频,知道回声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

1、

2、

3、

4、5

四、作业 课后练习6

五、板书

振动————发声(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波的形式

声音~~~~~~~~~~~~~~~~~~人耳

传播(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

六、设计仓促,对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解决不彻底。

推荐第2篇: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4千余字的长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可以大讲特讲的东西。如果要面面俱到,恐怕不是两三节课可以解决的。但这些因素是否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社戏》的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整节课,都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的达到了。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我在设计《社戏》的切入点时,从文题入手,由看社戏时并不好看,而小说结尾却说“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矛盾,引起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堂教学也由此渐进状态。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真自学,精心预习。(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预习一篇课文的要领: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3在文中标出美词、美句、美段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并注明理由。

4、尽可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试着用一到二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师:大家听过这首歌吧?它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了每每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课前布置的三道预习题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看第二道题:故事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围绕社戏展开的。

师:大家是怎么知道的?或者是通过课文的什么了解的? 生:看题目。 师:很好,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主旨。大家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羚羊木雕》。 生2:《散步》。

生3:《金黄的大斗笠》《爸爸的花儿落了》《紫藤萝瀑布》。(大家意犹未尽)师:哇,回答出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继续坚持!

本文的线索是社戏,那么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在社戏前可加什么动词? 生4:“看”。

师:既然是戏,为何不是听戏?咱们不是经常这听那些戏迷们说:走,听戏去!生5:戏迷懂行,看戏是为了听戏,而小孩子是图热闹所以用“看”。

师: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理清思路)那么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几部分?

生6: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师:好,咱们再看那夜的戏热闹吗,好看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地方写出“我”的感受的? (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7: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同意。

(三)质疑探究 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结合课本回答。(师巡回教室,提示学生作圈点批注。) 师:戏怎么样呢? 同学异口同声:不好看。 师:戏不好看,豆也很—— 同学异口同声:一般般。 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1:课文第18节,“那铁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2:课文第19节,“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作者想看的没演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3:课文第21节,“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作者最讨厌的演了可见戏不好看。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其实都是从正面直接写戏的不好看,那课文有没有从侧面写戏的不好看呢?同学们可以找找看观众看戏的反应。

生1:课文第21节,“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师:回答得很好,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好好体会,争取在自己的写作中间有效运用,那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师: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迅哥就忘不了那夜的戏和豆呢?“我”究竟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人

师: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我”难忘?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1:课文第7节,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能看出大人的忧虑,并及时打包票,让大人放心,可见双喜是非常地善解人意。

生2:课文第26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说明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生3:课文第26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居然带着小伙伴们偷自家豆,可见阿发很无私,慷慨大方。

生4:课文第33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可见双喜很聪明,机灵。

师:双喜在这里的言语给人感觉好像偷人家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大家好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小伙伴的身上,还有别人吗?

生1:还有六一公公,他的豆子明明被别人偷了,但他似乎不真正生气,只要别人表扬两句,他就非常高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生2:课文第39节,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非常热情好客。

生3:我认为还有八公公,伙伴们不仅用了他的船,还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八公公是个细心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但他并没有找小伙伴们“算账”。可见八公公是个善良的人。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总结,(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憨厚、无私,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是一位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八公公:善良。

师:所以“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人美。(板书:人美)大家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那“我”难忘的除了人,还有没有其它呢?

生(众):景色。

(四)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写景句,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写景句并说明喜欢理由。

(朗读,思考)

生:课文第11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进行景物描写。

师:11小节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的感官进行景物描写(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等)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我们的写作中能运用自如。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小节一起感受“我”所难忘的平桥村的美景。(板书:景美)

师:“我”所难忘的除了人美,景美,其实还有和平桥村的伙伴们所结下的深情厚意。

(板书:情美)

(五)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虽然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我们课后再细细体会。现在我们结合板书一起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随生说:“我”醉翁之意不在戏,而是在平桥村的淳朴村民以及和小伙伴们所结下的友谊,在意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感觉,难忘的是看戏前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怀念的美丽的江南美景。

好,大家说得很好。

(六)布置练笔

师:课下找出“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标出来朗读记诵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段景物。

(七)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乐土:人美:语言 动作 神态

景美:视觉 嗅觉 触觉

情美:亲情 友情 乡情

四,教学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注意了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教材的取与舍和找准切入点, 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要鲜明醒目,击中“要害”,让学生有“想头。 二是要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赏析品读。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 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推荐第3篇:平行四边形教学课例

《平行四边形》教学课例

【背景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行四边行的概念,这里继续进行平行四边行概念的探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习,而且让学生经历其概念性质的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要求学生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并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等活动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理念去理解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又多姿多彩的交流平台,而学生也在一次次的交流活动中互相引导,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包括教师也在这样的交流中受益匪浅。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十九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相关性质。

平行四边形性质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首先,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需要借助已学过的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平移旋转的知识进行探索。其次又为我们接下来学习矩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奠定基础。此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是计算、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和方法。因此平行四边形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学生在小学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感性认知,所以,对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平行四边形及性质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发展水平。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在主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定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先让学生明晰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 1 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全方位把握,相信学生还是能很好的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②利用平行四边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③了解平行四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

①经历运用平行四边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抽象和形象思维。 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归纳、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解决问题

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从数学角度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并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4)情感态度

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

2 4.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展开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度量、猜想、归纳和证明,使本节课探究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简单化、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知识的发生、发展,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和本质相关的认知过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师:在现实世界中,各式各样的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其中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图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幅图片中,都包含有什么图形?

(多媒体展示图片)

生: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四边形,教师总结指明学习任务幷引引出了课题

【评析:通过观看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图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2.新课探究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般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评析: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板书:

3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来表示。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

2)巩固定义 师: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多媒体展示图形) 生:学生到讲台指出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评析: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引导发现新知

师: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教师引导学生先利用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其四条边的长度、四个内角的度数,之后,让学生回答测量的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猜想)

生:学生讨论如何证明猜想的结论并完成证明过程。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多媒体进行演示)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评析: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亲自动手测量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性质的归纳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4 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使难点得以突破。】

4)总结归纳

师: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通常是利用全等的方法,而图形中没有三角形,只有四边形,因此需添加辅助线——连接对角线,构造三角形,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使问题得以突破。

5)性质运用

师: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根据已知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为什么? AB=30cm, BC=32cm ,∠B=56° 生: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和其余三个角

师:归纳 ——平行四边形中已知其中一角可求出另外三个角的度数,已知其中相邻两边可求出另外两边的长度。

【评析: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会运用性质进行计算。】

6)知识运用——例题讲解

例1 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板书: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AB=8m ∴CD=8m 又AB+BC+CD+AD=36m ∴AD=BC=10m 【评析:学生审题是关键,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 3.快乐训练 生:

(1)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40 CD=30, ∠B=60°,则BC= —AB= — ∠A=— ∠C=— ∠D=—

(2)在平行四边ABCD 中,∠ADC=120°,∠CAD=20°,则∠ABC=— ∠ACB= — (3)课本84页练习1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7:2,则∠C的度数=— (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132度,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 【评析: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拓展延伸

师: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E⊥AB,点E为垂足,如果∠A=125°,则∠BCE的度数为多少?

板书: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 ∴∠A+∠B=180°又∠A=125°

∴∠B= 55° ∵ CE⊥AB ∴∠BEC= 90°

∴∠BCE= 90°—55° = 35°

【评析:通过练习实现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有理有据。】

5.回顾小结

E 1.通过探究,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经常做的辅助线是什么? 教师聆听,并与学生交流。

(多媒体播放本节所学平行四边形定义及重要性质)

【评析:这一环节重在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90页到91页

1、

2、6题 2.选做题:课本92页拓广探索第14题

【评析:巩固所学知识,并将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识别,因此,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的学习,而且学会了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所得:

经历运用平行四边描述世界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从数学角度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了应用意识。

教学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时间安排有些紧,学生活动不充分,使有的同学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导致对较复杂的题目不能准确解答。

改进措施:

7 针对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得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的猜想。然后在证明“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时,一方面引入了对角线,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数学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突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使证明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的自然延续,把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又能正确解答复杂的题目,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推荐第4篇:《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12、《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郑村小学 施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获得成功。

2.学习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教具准备

幻灯片、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了,相信你们一定学过或者看过很多的成语了吧。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都学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并和大家分享下故事的内容好不好呀?

学生1:我学过《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老师:嗯,这位小朋友说的非常棒,那有谁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2:《狐假虎威》中“假”是“借”的意思。告诉我们就是有人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并且获得了成功。

老师:嗯,这位小朋友很聪明,那大家还知道哪些其他的成语呢?

学生: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老师:是的,大家说的非常好。其实呀很多的成语它都有一个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个成语,看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呢,那就一起来看一看课题吧!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卧薪尝胆

板书:卧薪尝胆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老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主要交代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学生: 时间:两千多年前

地点:长江下游

国家:吴国和越国

事件:双方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勾践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的幻灯片。

老师:图上画的是谁呀?他正在干什么呢?文章哪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卧薪尝胆”这个内容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

(1)理解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2)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

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 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② “卧薪”“尝胆”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呢?

③ 勾践是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宫殿不住,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食,而是睡柴草,尝苦胆,受这种苦折磨自己呢?

(3)出示句子。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4)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归纳小结: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结构属于总分式。这一段中用了两个“不忘”,强调说明勾践将仇恨与耻辱铭刻在心,久久不能忘记。

(5)指导朗读,读出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情感。

3、理解第

二、三自然段。

提问: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1)理解第二自然段

① 思考:勾践夫妇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呢,同学们大声读一读,待会告诉老师原因好不好?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板书:兵败求和

老师: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勾践除了这样做还有其它办法吗?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

学生:没有其他办法了。万般无奈 只好

② 指导朗读,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感觉。 ③ 思考:对勾践的意见,吴王及其谋臣各有什么反应呢?

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而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要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吴王的骄傲自大。

④ 小结:

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勾践很有心计,委曲求全,以图东山再起,而吴王骄傲自大,注定了会失败。

⑤ 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理解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 互相交流:

穿:粗布衣。 住:石头房。 做: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吃:粗茶淡饭

思考:为什么这些对勾践夫妇来说是受尽了屈辱? 做一做下面的填空题: 勾践夫妇:

在越国穿的是 ,在吴国穿的是 ;

在越国住的是 ,在吴国住的是 ;

在越国吃的是 ,在吴国吃的是 。

板书:受尽屈辱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

一方面:受辱面之大。(物质、精神)

一方面:受辱时间之长。(三年)

对于勾践夫妇来说,这些就叫屈辱!而且,这屈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三年,真是可想而知,受辱程度有多深啊!

4、指导朗读,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就是勾践,你在吴国受尽屈辱,度日如年,谁来读?

5、思考:这种生活确实是生不如死,支持勾践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报仇雪恨)

6、理解第五自然段。

(1)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什么呢?(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2)“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老师: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再来和老师一起回顾课文的内容好不好呀。 (1)故事的原因: 时间:两千多年前 地点:长江下游 国家:吴国和越国 事件:双方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

(2)故事的经过:经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勾践夫妇万般无奈只好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他们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整整干了三年,受尽了屈辱。回国以后,勾践卧薪尝胆—白天,亲自下田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故事的结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后来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成语,就是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报仇雪恨。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根据兵败会稽、受尽屈辱、卧薪尝胆和转弱为强四个关键词把《卧薪尝胆》的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2、建议好学的小朋友课后读一读《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12、卧薪尝胆

兵败求和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转弱为强 灭掉吴国

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会稽一战勾践大败,但并不气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战后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导致兵败亡国的悲惨下场。文章脉络清晰,易于理解,借助课堂教学,学生对本课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1、开始上新课之前,我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成语,并说出这个成语所讲的内容及所反应的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2、通过提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切入课文的重点(第四自然段)。由此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奋图强的意志与精神。

3、设计填空练习,在具体比较、推想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勾践夫妇在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尽了屈辱,通过设计填空题:“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 ,在吴国穿的是 ;在越国住的是 ,在吴国住的是 ; 在越国吃的是 ,在吴国吃的是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很快能理解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尽了耻辱”。

4、课后的总结。在讲完整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和学生一起再把故事原因、经过和结果回顾一遍,这样更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一点。

5、存在的不足。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平淡,没有太多的激情,课堂的教学气氛不是太活泼。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外,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有些欠缺,没有很机智的处理课堂中所出现的失误。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慢慢改进。

推荐第5篇:识字教学课例

多元识字教学案例

上允镇中心完小 刘国莉

【背景】:

我在2016年6月13至14日聆听了澜沧县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网络研修与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整合成果展示课。这次展示课有低中高段的识字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多元化的识字方法、解释字词义的方法。四位教师的课各有千秋,现在我将对中段罗正美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来进行分析。

【描述】:

开课伊始,教师配着优美的钢琴曲及乡下人家优美的风景图,再伴着自己的谈话导入课题。接着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出示阅读要求,又让学生用自主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生字。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出示生字。

师:看你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老师就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会读生字了。(出示生字词)

屋檐 棚架 装饰 瞧见 率领 觅食 捣衣 归巢 和谐 辛苦 鸡冠花 大丽菊 催眠曲耸着尾巴 搬到门前 生:自荐读、男女生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生字词了,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但是有一个字,老师不理解,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行

师:出示“捣”字及捣衣的图片,让学生说字义,学习生字,组词 生:根据图片解释词义,学习生字。(捣衣,就是乡下妇女用木棒敲打着洗衣服。)

1 师:这个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跟什么有关?“岛”字是这个字的什么?

生:左右结构,提手旁,说明这个字与手有关,“岛”字的读音就是这个字的读音。

师:像这样一部分与字义有关,一部分是这个字的读音,这样的字就是什么字?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形声字。

师:是啊!字的一部分表示与字义有关的叫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教声符,像这样的字就是形声字。(引导学生明确形声字)

接着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什么在乡下人家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学生浏览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随文学习“棚、冠、率”这三个字。

师:你们到乡下人家,首先看到了什么?瓜架上都有哪些瓜?瓜藤爬上了什么地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到了瓜架,瓜架上接着南瓜„„,瓜藤爬上了棚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播放出瓜架上接着不同瓜的图片、瓜藤攀上棚架的图片及生字“棚”字,让学生学习生字“棚”之后,分析“棚’的结果,再次让学生明确形声字。

生:“棚”也是形声字,并说出原因。

师:本课生字中像这样的形声字还有没有,找找看。

生:“搬、眠”也是形声字,提手旁、木字旁表示字义,叫形旁(义符),“般、民”表示声旁,叫声旁(声符)

师:你吗觉得乡下人家屋前景色怎么样?

2 生:很美„„

师:请你们美美的读这一段,并指出“结”是多音字。 师:接下来我们去到哪里?看到了什么? 生:齐声回答到了“门前”,看到了各种鲜花。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指出鸡冠花的“冠”字是本课的生字,让学生学习“冠”字,组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字义。

生:学习生字“冠”字,联系生活中的公鸡鸡冠理解字义。

师:听学生的理解后出示放大鸡冠花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并进一步的说出字义。之后按季节的变化依次出现花开的图片理解词语“依时令开放”。

师:看到乡下人家门前那么美的鲜花,你们心情怎样? 生:回答自己的心情,并带上自己的心情读这一段。 师:走过门前就到了乡下人家的屋后,屋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雄鸡、母鸡、小鸡„„

师:这些鸡在干什么?从回答中引出生字“率”,学习“率”字,组词。 出示“率”字的演变过程,讲解。

生:观看“率”字的演变观察,听教师讲解。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学习“率”字,用不同的方法识记。

师:倾听评价,说出老师的记忆方法。(编顺口溜:一点一横长,撇折撇折点,左右各两点,下面一个大十来支撑。)

师:说说要如何才能把“率”字写得变美。播放电脑中“率“字的笔顺,并在田字格中范写。

3 生:说出田字格的格式,观看电脑中“率“字的笔顺书空,观看教师范写,自己在田字格中练习写。

师: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总结、布置作业 。 【评析】: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启蒙的开端,也是一切认知能力的基础。然而,陈旧的教学方式把识字写字视为单纯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重复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成为“知识容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吃力。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更缺少主动识字写字的意识和能力。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喜欢自主学习汉字,有强烈的识字写字愿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为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机械识记,高耗低效的现象及识字写字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多元职能理论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识字写字教学。

上面教学情境中描述的识字写字过程就很好的体现了多元化的识字方法。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起来就不再感到吃力,而是一种享受了。 课例中,首先,教师注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识字写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在学习生字词时,教师凭借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充满激情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下,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字词生命力,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写字

4 的兴趣情感。学生在这种兴趣情感的支配下,自主地识字,释义,并能感受到了获取知识后成功的喜悦。

其次,体现出多元化的识字方法。

多种识字法结合起来识字。课例中的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利用集中识字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对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及美景无法体会时,教师又将图文结合,建立字形符号与事物表象的联系。通过媒体展示画面,再现情境,使学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美景有感性的认识,对字词义有所理解;(如:学习“捣”结合乡村妇女用木棍敲打洗衣服的图,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理解了字义,学习了“捣”字。教师并引导发现”捣“字是形声字,“提手旁”表字义与手有关,“岛”字是“捣”字的读音,像这样的字就是形声字。形声字中表示字义的叫做形旁,也叫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做声旁,叫做声符。平时学习识字是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来学习部分字。)在学习“棚、冠”两个字采用随文识字;出示瓜藤棚架的图片,及鸡冠花的图片时,大大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为多数孩子生活在农村,这些图片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常见,顿时就激起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用图文结合来学习理解生字词,很快就被学生弄懂了。在学习“率”字时,教师能结合字源的演变过程及字的构造方法,让学生先观察发现,再进行强调。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字与图的联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字词意思了。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同时深深体会到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一个字像一首诗,更是一幅画。

再次,教师在识字过程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随文识字使学生认识生字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字、词,还便于学生发挥迁移作用,使学生

5 活学活用。 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体现了一个重大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汉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只有把它放在具体语境中,才有它确切的含义和读音。在学习鸡冠花的“冠”字时,老师出示了“冠”的两种意思,让其结合语境选择文中鸡冠花的“冠”的意思,同时还让学生用另一种意思组词,这样学生就了解了在不同语境中“冠”有着不同的意思;学习“率”字时,老师还不忘穿插“率”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汉字魅力。并通过“率”字在语境中的意思,选择了率领中的“率”字的读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将字的形音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4、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如:本节课中一个创新点,教师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捣”字,进而引导得出“棚”字也是形声字,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其它形声字,找出这些形声字的形旁,理解不同的形旁的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形声字的理解。

5、识写结合,注重指导书写姿势。

教学生字时,学生必须要求学生会读,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率”字时,先让学生观察“率”字的笔画顺序,再让学生书空后,最后观察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让学生在说说如何写好“率”字。学生交流后,说出自己编的顺口溜:一点一横长,撇折撇折的,先中间后两边,下面一个大十来支撑。这样的顺口溜既教给了学生识记“率”字方法,又教给了书写的顺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要写出规范的汉字,必须先让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

6 势。在让学生练习书写时,教师也能强调书写的姿势,这就有利于学生写出更规范的生字了。

总之, “人生识字聪明始”,教师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能力,才能为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好语文。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这节课例虽然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是一节体现了多元化的识字教学课。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给学生多元化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践,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写字教学成为学生的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推荐第6篇:《寒号鸟》教学课例

辛勤的付出才能换来美好生活

----《寒号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们所带的这一批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基本处于二胎政策刚刚开放时,家里二胎现象并不明显,所以这一批学生普遍仍然是独生子女,加之现在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父母给孩子们提供了非常优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方面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学习。但另一方面带来的不良效果确实孩子们普遍安于现状,对学习不够重视,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也没有明确定位,只是单纯认为现在父母给自己提供的条件足够让自己生活的很好,学不学习也就无所谓了。此外在学习方面,学生们学习方法仍然不得当,尤其语文课文的学习作为文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无论是生字词、拼音读写、朗读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指正,才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我选择《寒号鸟》这篇课文给孩子们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指正和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案例】

故事一:寒号鸟悲惨的结局是因为它没有好父母

在我给学生们讲《寒号鸟》这本课文的时候,讲到了学生们应该学会正确评判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从寒号鸟最后可悲的结果来明白做人如果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是绝对不行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学习喜鹊那样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这时正好班里的乐乐上周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于是我借机也劝导他,希望他不能像寒号鸟一样安于现状,要认真对待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在长大以后有所作为。这时乐乐却突然说了句:“寒号鸟有这样的悲惨结局,是因为它没有好的父母,如果它的爸爸妈妈早早给他垒好窝,它不就不用冻死了。我就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可好了,他们还说会给我赚钱让我衣食无忧,所以我才不担心以后会被饿死。”

故事二:老师,为什么课上完后我还是理解不了课文的内容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们进入到课后习题部分,我点名让娇娇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最后喜鹊会安然无忧,而寒号鸟会被冻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结果娇娇思考了半天后,抬头说:“老师,我还是没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既然喜鹊那么能干,为什么它在垒完自己的窝后,跑过去帮寒号鸟垒窝呢?您平时不是教育我们要互相帮助吗?为什么喜鹊没有帮助寒号鸟呢?” 【案例分析】

分析一:从乐乐的案例来看,首先他没有完全理解清楚这篇课文到底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思想。其次从乐乐的回答来看,天真的孩子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杂念的,但正是因为被当前社会风气所影响,被大家广为流传的“拼爹”概念给荼毒,才让天真的他们以为只要有能干的父母,只要父母给自己准备好一切,就不用像寒号鸟那样可怜地冻死了。从这个层面中,我认识到,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在语文课上拓宽联系思路,帮助孩子们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二是改变上课的方法,让孩子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跟上教学思路,理解透文章中心思想。

分析二:娇娇的案例与乐乐的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本文的意思。喜鹊其实已经帮助了寒号鸟,但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也是这样的概念,喜鹊的行为与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们要互相帮助的理念并不冲突。但娇娇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抓住重点,所以导致她学完后也没有理解。从这里我分析出,孩子们的思维往往与成人的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教师必须要将自己的角度与孩子们的角度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授课,帮助孩子理解。所以接下来如何用正确手段授课是我要革新的要点。 【案例措施】

一、围绕课题中心,导入有趣故事和图片

孩子们的思维本身比较活跃,如果开篇直接讲课文内容,他们将不会保持太久的兴趣,所以我后来在公开课上重新讲了这篇课文。我采用了开篇导入传说故事导入,我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直接开篇点名题目,而是选择关于寒号鸟的一个传统民间故事来入手,首先能让学生们从感官上接触寒号鸟,然后将其与我们本篇课文的寒号鸟联系到一起,进而引发联想,为什么听起来寒号鸟就是在哀号,它哀号的原因课文里是否有提及?通过一系列联想,学生们首先建立起了学习兴趣,他们已经知道了寒号鸟的名字由来,以及它为何这样叫。当他们想探寻更多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课文中找答案。而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带动学生们掌握了“号”这个字的正确读音。

二、感情教学、引发共鸣

乐乐和娇娇的案例中最能体现出的问题就是他们对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定位 不明确,本身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看待喜鹊和寒号鸟时会存在偏差心态。所以教师在讲课文时一定要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正确价值观,进而让学生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才能达到思想一致。我在课文讲到最后看到寒号鸟被冻死的悲惨结局后,我将寒号鸟的结局与我们人类、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用了诸多的例子来列举,如果人类也这样安于现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来生活,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这么强大的祖国,更谈不上我们的好生活了。然后再进一步延伸到学生们学习的态度上,告诉他们如果对学习也抱着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那最终这个先进的社会就会淘汰无知的人,当面对这个赤裸裸的现实点醒后,再让学生联想被社会淘汰没有朋友的样子,他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对个人良好品德养成、未来人生规划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学习。

三、用续编故事来加强学习和创新能力

我一直都认为,教学应该是有延续性的,不能因为一篇文章的学习完毕就结 束文章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影响。所以在本篇课文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掌握了在语文学习中对生字词、篇章阅读的技巧后,接下来就是将教学效果进一步延伸,在这里我用到了故事续编的手法,结合本篇文章已经讲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然后组成小组来表演出来,一来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力和创造力,二来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释放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深化本次教学主题。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功底一定要强,说话不能含糊不清,语速不能过快,在给学生们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二、备课时要多分析教材,抓准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更能轻松面对新课学习。

三、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在延伸到学生个人问题时,不能用教训或是说教的口吻来说,要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平和。

推荐第7篇:识字教学课例

课例展示: 《丑小鸭》教案

富江县学校 陈海玲 教学内容:《丑小鸭》第一课时识字课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词句理解字义。会写4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使儿童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丑小鸭图片、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童话故事里你认识了哪些朋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爱的小红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童话中的朋友。看看这是谁?(出示丑小鸭的图片、天鹅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对,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丑小鸭。一只什么样的天鹅?对,就是这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快快把书翻到28课《丑小鸭》,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请身边的小老师帮忙。(读完请坐好)

2、你能快速画出文中的生字及连带的词语,大声读两遍。不认识的找拼音来帮忙。

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想不想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同桌轮流当小老师考考生字、词语,说说你是怎样识记的)。不会的请你负责教会他。

三、总结方法、归类识记:

师:小老师教得可真认真,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老师马上考考你,有信心吗?

1、出示文中词语:暖烘烘、裂开、篱笆、讥笑、芦苇 剩下、孤单、卧在、冻僵、幸亏 欺负、讨厌(带拼音)自己读一读,一会读给大家听。谁来领读?哪组同学想开火车读?(教师及时正音) 齐读。

2、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你还认识他吗?贴一个读一个。让我们齐读一遍。拼音宝宝着急了,谁来帮帮忙,把它贴在正确的生字上?(七名同学贴字音)大家拼读一遍,看对吗?谁知道在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让我们正确地读一遍。

3、大家再认认真真地看看拼音宝宝,瞧,它们都藏起来了。没有拼音宝宝的生字你还认识它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学生交流识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归类,可引导使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字谜:厂里一条狗——厌 贝壳上面长鱼头——负 共有一把火——烘 )

5、认识了生字,让我们来组词吧?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句话。(随机进行扩词、说句子的训练.如:欺负、讨厌等)。

6、认字、组词难不倒大家,老师把词语单独拿出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卡片)藏在句子中,你还认识它吗?(出示句子)谁来读?(较长的齐读)

7、拔萝卜游戏:老师快速说生字,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就可以把萝卜拔走。

8、字词大家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一定读得很棒 。谁想展示一下?其他同学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重点观察、指导书写:

师:字词掌握得好,课文读得棒,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字写得很漂亮。

1、出示“欺负、讨厌”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两个词写好?

2、学生说,教师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厌\"是厂字旁里是\"犬\",不能少写一点,注意写好\"竖撇\"。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议。指出优缺点。

5、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再认真写。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28、丑小鸭

烘 卧 剩 裂 孤 欺 负 笆 讥 苇 僵 亏 讨 厌

推荐第8篇:《全神贯注》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课例

——吴春学

木头凳总校山东小学

《全神贯注》前置作业

知识在于积累: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记住:注重训练呦!

2、收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3、给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这句话要跟课文的内容有联系。才智在于展示:

1、针对上面的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划出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句子,并谈体会。

3、想象说话: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说:“ ”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在争论

一个小时后,罗丹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自言自语: 。 感悟在于提升:

1、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

《全神贯注》教学预设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根本:

1.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前置作业、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读课题,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二、读议结合,研究学习课文的重点句段

1、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1)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一读。

(2)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不过,这次要加点难度,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

2、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哪处描写是你感兴趣的?

3、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

三、畅所欲言:你想学习罗丹什么?

四、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和老师一起组织汇报精彩一课,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三、知识拓展: 情景表演。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全神贯注”这个词,谁来用它说话? 生:上课了,同学们学习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你了解罗丹吗?

生:我知道罗丹是法国雕塑家。14岁随勒考克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刻5年。 生:我知道罗丹的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农民》等。 生: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生:茨威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里的焦灼》等。

师:老师要表扬你们,个个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点评:学生在读书准备和交流中对课文的背景和人物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点评:导入自然直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揭题,同时交待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读议结合,研究学习课文的重点句段

师: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生1: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塑像。我还会分析: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是看的意思,认真、仔细地看。 生2:(生1)读得很好,但我读的比他还好。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 你读的确实很棒,感情真充沛。

生3: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想做个总结:虽然这个塑像仪态端庄,但是左肩偏了点儿,脸上也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4:我也会用关联词:虽然这座塑像是杰作,但是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师:关联词用得真好!那么,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交流研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那么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的是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只见他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的,好像跟谁在说 悄悄话。”这里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很准确,同时作者还利用联想,使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就在眼前。

生:我找的是“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仿佛在跟谁争吵”我来给大家读一下。我觉着这句话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并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罗丹在全神贯注创作时那种投入的样子,也是利用了了一个比喻,把罗丹研究作品时,想这样改,不行,应该那样改的内心世界写出来了。 生:我找的是“他越干越起劲,就象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似乎已经消失了。”这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很准确,我都能表演出当时的样子。 (生表演,其他学生也跟着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生:我会想象说话: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说:“ 这高了一点点,那多了一点点”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在争论 哎呀!眼睛应再放些光彩才好哇! 。

一个小时后,罗丹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自言自语: 嗯!这回应该没有毛病了。

师:你真能猜想人物心理!那么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

生:(读)“人类的一切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点评:课堂上,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资助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三、畅所欲言:

师:罗丹做事真是“全神贯注”,你还想学习他什么? 生1:我想学习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生2:我想学习他对待朋友随错但真有礼貌。

生3:我平时学习总是马马虎虎,我真心想学习罗丹。 -----------

四、师小结:

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和老师一起组织汇报精彩一课,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五:知识拓展: 师:最后,我们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生:表演。 生:王思佳真是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只见她一会眉头紧锁,一会笑容满面,就象喝醉了酒一样,嘴里还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 生:王思佳学习真专心啊,你瞧她眉头紧锁,像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嘴里还叽里咕噜的仿佛在跟谁争吵,只见她突然一拍脑门,笑容立刻浮在脸上,又拿起笔刷刷地写起来,就连旁边李刚那么大声的拍球声,都听不到。

师:同学们表演得很逼真,描写时也能用到书中大量的语言,这也是一种收获,也叫学以致用。 点评:最后创设情景,进行写作训练一环节,很巧妙地做到了读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本课作者展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并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启迪,最后内化生成为自己的技能。

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学中,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句子的解析中,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设计,重情境、重活动、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

推荐第9篇:《风筝》教学课例

《风筝》教学课例

一、生成背景: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以便课上交流。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准备运用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思想启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三)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2、预习检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词语释义)。

3、听读课文,感知内容:(放录音)

(1)、课文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听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4、质疑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3)、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5)、最后,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5、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6、拓展与体验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三、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

2、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3、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推荐第10篇:礼仪教学课例

礼仪教学课例《文明小乘客》

【适用范围】幼儿园4—6岁幼儿 【活动内容】《文明小乘客》

【设 计 者】秦皇岛市卢龙县幼儿园

霍红梅 付丽鸽 邮:066400 【 导 读 】

活动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和幼儿分析

活动策略:包括对教材的处理意见、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 活动意图: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活动目标:包括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活动重难点:包括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活动准备: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活动过程:概述课堂教学流程

活动反思:对本次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

【活动背景】

1、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6+1儿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礼仪教育》第六册的第3课,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了解乘车礼仪;第二部分:经验回顾,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教师小结。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让幼儿从已有的经验中经过讨论得出乘车时应注意的礼仪问题。

2、幼儿分析

对于乘车的礼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谈话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缺乏必要的乘车礼仪常识,表现为不懂得遵守秩序、互相谦让、尊老爱幼等。 【活动策略】

1、对教材的处理

(1)主题。“文明小乘客”主要是借助幼儿身边的一些乘车现象中存在的礼仪问题,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乘车礼仪,深入体验乘车礼仪的内涵,通过观看录像、讨论交流、情境表演等过程,来进一步掌握乘车的礼仪。

(2)内容。原有教材教学内容由:了解乘车礼仪;经验回顾、解决问题;教师小结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在了解乘车礼仪环节,没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直观形象的手段将乘车礼仪展现给幼儿,只是采取谈话的形式枯燥的进行介绍。另外,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应将游戏化、情境化贯穿于活动中。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与补充,第一部分:观看录像,学习乘车礼仪;第二部分:经验回顾,解决遇到问题;第三部分:情境表演,争做文明乘客;第四部分:阅读画册,强化乘车礼仪。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问题,第三部分将理论迁移到行动中,形成良好的乘车礼仪行为。

(3)流程。我们先通过师幼互动交流,引出课题,并通过观看录像的方式让幼儿来了解乘车礼仪;然后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接着采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将知识内化为行动,使幼儿在行动上践行乘车礼仪;最后通过阅读画册内容,提高幼儿分辨文明与不文明的乘车行为,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乘车礼仪的掌握。

2、课时安排

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标准,该主题为一课时。

3、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文明乘车礼仪为主题依托,采取观看录像、情景表演、游戏等形式贯穿于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逐层推进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预期目的。 【活动意图】

如今,幼儿乘坐公交车的机会变多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乘车礼仪,增强文明乘车意识,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以创设去幼儿特别喜欢的卢龙游玩的情境,适时插入由乘车礼仪编成的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情境中逐步地感知、了解乘车的基本礼仪,体验文明乘车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争做文明小乘客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提升幼儿乘车礼仪素养。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文明乘车、礼貌待人的乐趣。

2、能力目标:

(1)通过情境表演、阅读画册等方式,巩固乘车礼仪常识。

(2)培养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懂得谦让,建立关心他人的意识。

3、知识目标:

学习乘车时排队等候、有序上车、主动买票、让座等基本礼仪。 【活动重点】

学习乘车时排队等候、有序上车、主动买票、让座等基本礼仪。 【活动难点】

掌握乘车基本礼仪,并能创造性的进行情境表演。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教幼儿学习儿歌《乘公交车》

2、物质准备

(1)录像:乘车时的不同表现。

(2)公交车模型、车站牌、投币箱、布娃娃、各种角色的装束。

(3)音乐:《小汽车》、《让座》。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学习乘车礼仪

导入语:孩子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坐车去了哪里?

1、观看录像,学习乘车礼仪

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有人插队、有人没有投币、有人拿书包占座、有人吃东西、抱小孩的阿姨站着呢、有人排队、有人投币等)

(1)师幼讨论:你们发现了好多问题,互相说一说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观点。

2、教师小结:我们乘公交车时应该排队等车,先下后上,上车自动投币,在车上不要大声喧哗,禁止吸烟,如果车上来了行动不方便的人,我们应该主动给人让座。

【评析:了解幼儿乘车经历,通过录像让幼儿知道哪些乘车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感受文明乘车的重要性。】

二、经验回顾,解决遇到问题

1、引导幼儿回忆并讲述自己乘车时的经历和见闻。

(1)提问:“孩子们,平时你们在乘公交车时遇到过哪些情况?是怎样解决的呢?” (2)幼儿自由讨论。 (3)请个别幼儿讲述。

2、教师小结:要在规定的地点排队候车,候车时不乱跑,依次上下车,不抢座、不占座,不吵闹、不随地吐痰,上车买票,主动给有困难的人让座。

【评析:引导幼儿交流身边的各种乘车现象,同时启发幼儿进一步辨别乘车行为的对与错,知道怎样做文明小乘客。】

三、情境表演,争做文明乘客

1、欣赏儿歌:乘公交车

2、分配游戏角色:司机、乘务员、乘客

3、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场地,认识公交车上的一些标语及站台,学习看公交车路线,会选择车次。

4、组织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1)排队等车。(边等车边说儿歌——乘公交车)

(2)有序上车。

乘务员:你好,欢迎乘车,乘车请投币。

乘客请坐好,马上就要开车了。

乘客:谢谢!

(音乐起,大家随音乐做轻松欢快的律动。) (3)学会让座。

乘务员:汽车就要进站了,前方停车站——佳源超市,请乘客们提前做好准备,先下后上。

情景一:抱小孩儿的阿姨上车时,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幼儿看到此情景应主动给阿姨让座,阿姨表示感谢,乘务员给予表扬。)

乘务员:乘客请坐好,马上就要开车了。

乘客:谢谢!

(音乐起,大家随音乐做轻松欢快的律动。)

乘务员:汽车就要进站了,前方停车站——动物园,请乘客们提前做好准备,下车慢走,注意安全。

情景二:老爷爷伴咳嗽声,嘶哑着嗓音慢慢地上车。(幼儿看到此情景应主动给老爷爷让座,老爷爷表示感谢,乘务员给予表扬。)

乘务员:前方终点站——幼儿园到了,请乘客们带好物品,下车慢走。

乘务员和司机: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下次乘车再见!(众乘客起身离座,有序地排队下车和司机道别。)

(4)教师小结:孩子们刚才在游戏中表现的非常有礼貌,学会了排队等车,先下后上,上车自动投币,在车上不要大声喧哗,如果车上来了行动不方便的人,我们做到主动给人让座。老师希望你们今后要坚持做个文明的小乘客。

【评析:通过幼儿表演、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有利于促进幼儿广泛参与,将知识内化为行动,结合情境,使幼儿在行动上践行乘车礼仪。】

四、阅读画册,强化乘车礼仪

幼儿阅读画册。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然后用绿色笔把有礼貌的乘客圈出来,用红色笔把没有礼貌的乘客圈出来。

【评析:通过阅读画册内容,提高幼儿分辨文明与不文明的乘车行为,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乘车礼仪的掌握。】 【活动反思】

1、重视情境创设,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

礼仪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本次活动非常注重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如在第三环节中,孩子们作为“小游客”开始了旅途——等车,上车,买票,让座„„在这样富有趣味性、体验式的活动中,幼儿感受并习得了乘车的诸多礼仪,多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材料的灵活运用使活动场景巧妙转换,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如:将公交车模型摆放在室内,将座位进行了简单的移动,使排列出的座位成为车厢。

2、灵活设计环节,创新社会活动形式。

(1)表演与儿歌朗读相结合,强化对礼仪的记忆。

活动中,将乘车礼仪编成了儿歌,在表演中结合儿歌的朗读,多通道参与学习儿歌便于幼儿对礼仪的记忆,使之内化为自身行为。

(2)情境体验与阅读画册相结合,巩固对礼仪的掌握。

将乘车礼仪的情境体验与阅读画册相结合,既符合4—6岁幼儿爱阅读的特点,又从多角度巩固了对礼仪知识行为的习得。

第11篇:田忌赛马教学课例

(一).教材简析

【课文内容】《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 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了田忌取胜的原因。课文赞扬了孙膑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抓住“扫兴”、“垂头丧气”、“挖苦”、“胸有成竹”、“夸耀”、“讥讽”、“轻蔑”、“目瞪口呆”等重点词,分析人物心理。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3、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教学目标包含有认知、理解、能力、情感等方面内容,这些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检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2、理解“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是教学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读写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在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教学来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调换”上做文章:在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时,田忌的马还有没有其他的出场顺序,有几种?孙膑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他的根据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复习导入】

师生交流[播放背景乐—《赛马曲》)] [课件出示课题]:田忌赛马

1、复习提问:

①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字来写?

[课件演示]:“赛”字变红并闪动。

② 围绕“赛”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件出示]:田忌和谁赛马?共赛了几次?他们为什么赛马?是怎样赛的?赛的结果如何?

③ 田忌和谁赛马?(齐威王)

他们一共赛了几次?(两次)

课文哪几节写第一次赛马?(1——2节)

哪几节写第二次赛马?(13——17节)

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进一步了解田忌赛马的具体情况。【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次比赛过程。(1——2节)

1、师生分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按下“首次赛马”菜单按钮(变反白),出现二级菜单。课件出示]:田忌为什么赛马?他们是怎样赛的?赛的结果如何?并用这三种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回答:

①田忌为什么赛马?(因为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

②他们是怎样赛的?(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依次点击[首次赛马]下的[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按钮分别演示第一次的三场比赛过程。]

③赛的结果呢?(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3、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请你们边看比赛边听老师的解说。[课件演示第一 次比赛过程]

4、学生评一评老师的解说情况。

5、谁敢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学生上讲台边看多媒体演示边向大家解说第一次比赛情况。

6、师生共评。

7、田忌为什么会都失败?

[点击[首次赛马]下[理解]按钮,显示句子。]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 比田忌的强。

①你是怎么理解“每个等级”?

[单击鼠标,课件演示:] “每个等级”下加点

②你能将这句话分成三句话来说吗 ?

7、面对这样的结果,田忌有怎样的表现?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扫兴”的意思,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次比赛过程。

1、第二次比赛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按照刚才学习第一次比赛过程的方法自学课文第13——17节。

[按下[再次赛马]按钮(变反白),出现二级菜单,点击

按钮,课件出示思考题]:第二次是怎样赛的?赛的结果如何?并用这两种不同的符号标出相关的句子。

2、同位互相练说第二次比赛情况。

3、讨论交流:

①从哪个词看出这是第二次比赛?(又)

②第二次他们是怎样赛的?(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③赛的结果呢?(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④这一段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总—分—总) ⑤面对这一次的结果齐威王有怎样的表现?(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是什么意思?做个目瞪口呆的样子。 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4、指名学生上讲台边看演示边向大家解说第二次比赛情况

[课件演示第二次比赛情况]

5、学生评议。

6、男女生分读写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赛过程的段落。思考两次比赛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

点击[再次赛马]下的[理解]按钮,展示两次比赛情况对照图。

7、在学生读完之后出示两次比赛情况。

[课件出示两次比赛情况对照图]:

第一次

第二次 齐威王

田忌

第12篇:三峡 教学课例

《三峡》教学课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三峡》这篇课文作为古诗文的首篇。它是在学习了四个单元白话文的基础上,了解文言文知识及丰富文化积累,从而激发性灵的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为使教学高效有序完成,主要从课前、课内、课后几个层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课前增效策略

备课方面:

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2、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分析学生情况。是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这就有了初步分析方法。

3、设计理念: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注重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注重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注重反思。在知识探究上,注重合作共赢。

4、学习目标设计:(1)、识记与积累:郦 阙 溯 属 略无 绝 重岩叠嶂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哀转久绝(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3)、应用: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5、教学重点、难点设计:(1)、重点:反复朗读形成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6、突破策略:(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7、课前准备: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8、教学方法:读、思、问、议、评(洋思教学模式与引导探究式结合。

9、、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10、、教具:录音机、小黑板

二、课堂增效策略

(一)、

1、预习交流:新课前先复习文言文知识,了解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给出时间交流,由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来评,最后教师总结。(分钟)

2、导入新课: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3、出示学标:

(二)、新课学习

1、整体感知:

(1)、

1、先学:①、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如: 郦 巘 阙 溯 属②、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③、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听他诵读,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组织学生兵教兵——小组——全班)

(2)、后教:④、强化训练。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⑤、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兵练兵,兵强兵的同时,师点评——点拨矫正)

2、整体感悟:

(1)、先学⑥、讨论:疏通文意。(分成三——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⑦、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⑧、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2)、后教:学生展示结果时,其他同学认真分析,回答不全的,由学生补充说明,从而使学到知识更加完整,凡是学生答的全面的教师不再重复,及时给予鼓励。

3、拓展延伸:写作训练——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4、堂清检测:试卷。(检测方法:要求独立完成。批改方法:互批,打出分数,上交,由教师把关。个别批改,重点强化。记录所错原因,教学中漏点、疑点,以便下节课及时纠正。

5、学习小结:(1)、小结由学生谈这节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2)、教师寄语: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非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三、课后增效策略

1、布置课后练习:(1)、作业: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2)、批改:统一要求,及时反馈。(3)课后辅导,并达到\"堂清\"。

2、教后反思: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以上是我本节课学习模式,引用三个增效策略的点滴尝试,是微不足道的,有待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彰显学校\"共进共荣\"合作共赢的教学研究新理念。

第13篇:爱国主义教学课例

爱国主义教学课例——《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四、教学策略

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多媒体显示以下关于《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找出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通假字、活用词类、特殊句式。

2.梳理课文情节,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三)梳理人物事迹,把握性格特点。

1、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是怎样出场的?

教师明确: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教师明确: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意偿城,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辞谢”。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教师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重点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划蔺相如形象的?

教师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大屏幕投影显示蔺相如的“智”和“勇”: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

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四)联系前后课文,总结写作手法。

问题(5):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教师明确: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问题(6)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有哪些原因?这种认识为什么不对?

教师明确:一是把军事贡献(攻城野战)看得比外交贡献(口舌)要大。二是觉得蔺相如的出身低贱。新时代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理当一点就懂。在此不赘述。

问题(7):面对廉颇一时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有哪些言、行,以避其锋芒?最终促成廉颇感到羞愧,勇于认错的,是哪一句话呢?另请从中归纳《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

教师明确:

有以下行动,如:“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阵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有以下言语,如:“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促成廉颇改悔的,应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教师小结:

《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问题(8):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教师明确:体会最大的是这两个人都能以国家之急为先,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在国家之急面前,任何个人的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

问题(9)在我们这些年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关爱国主义的事例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爱国主义的故事展示出来,下面哪一位同学起个头,大家逐一陈述。

学生1:我说的是《钱学森的故事》: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 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 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 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 劳。”钱学森到美国学成后,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 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优厚待遇,筹划回国。美国得知钱学森要 回国的消息就设立了重重阻碍,不让他回国。但是钱学森归国的意志坚定,在国家的相关人员帮助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 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 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由 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 年。

学生2:我要说的是《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是另一位值得我们 为他自豪的中国人。他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向法国著名的绘画 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他这位中国学生,这却引起了一些人们嫉 妒。一个与徐悲鸿同在美术学校的法国学生,曾想拜达仰为师,却遭 到了拒绝。他平时对中国学生蛮横无礼,见徐悲鸿深受达仰大师的器 重,对徐悲鸿更是憎恨、嫉妒。一天晚上,他与徐悲鸿约定等到结业 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 千里马,发奋苦学,日驰千里。三年后,那个曾向徐悲鸿挑衅过的法 国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不过徐悲鸿,向徐悲鸿深深鞠了一躬,说: “我确实不如您!”徐悲鸿在外国人面前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值得 我们为他骄傲。 生3:我来说一下《詹天佑的故事》: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 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 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 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 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 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 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只为国家不为个 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教师:听了同学们讲的故事,你什么感想?

学生1: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而要有实际行动,学好科学知识 很重要。 学生2: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爱国的表现。

学生3:我倡议同学们许下承诺“要发奋图强,热爱祖国。” 学生集体承诺:我承诺要发奋图强,热爱祖国。

师: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刚才同学们许下了承诺,我们要说到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五)阅读课外材料,拓展文本理解。

请对比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著,此处略),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第14篇:教学课例《雷雨》

《雷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本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再次强调“垂”字的笔顺。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巩固生字、词语,会写“垂”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复习“垂”字的写法。(出示笔顺,学生书空练习)

3、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雨》。随机板书:18、雷雨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想象,图文结合,体会意境

(一)引导学习雷雨前:(学习1~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见到的雷雨前的景象,与课文接轨,再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用词之妙。

1、联系你平时看到下雷雨前的景象,想象一下,雷雨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出示图片)

2、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结合图片说说)

3、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再读一读。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教师范读课文。

5、指导朗读1-3自然段.

(二)学生观看雷雨中插图(让学生先观察图画,说说雨中的景象,再结合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1、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2、谁来读一读,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从哪儿感受到雨下得很大?(出示雷雨中课件,电闪雷鸣,给学生渲染气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教师范读。(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雨的大小。)

4、个别学生读,再小组朗读感悟。

(三)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比较课本上的两幅插图有什么不同。

1、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找找描写的雨后景物有哪些?并圈出相关词语。

3、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描写的景物的课件。

4、体会重点词。挂——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坐——蜘蛛又坐在网上。

(学生观看课件,体会“挂、坐”两字的形象之处。)

5、谁来把雷雨后美丽景色读一读。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6、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吧。齐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雨后的美景。)

三、拓展训练

看到雨后的美景,你有何感想。(出示雨后的图片,学生欣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课堂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秘密,得到许多乐趣。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18 雷雨

雷雨前:乌云 树叶 蝉 大风 蜘蛛 闪电 雷声

雷雨中:越下越大

渐渐地

雷雨后: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教学反思:

《雷雨》这一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本课的好词好句。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并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表现不错,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这一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第15篇:体育教学课例

《跳绳》教学课例

小学二年级体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由此,在设计理念上,我认真渗透素质教育思想,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与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第一次教学理念与研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

2、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条跳绳、录音机一台。 确定调整策略

1、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方法多样化,以游戏贯穿课堂。第二次教学方法与研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跳绳

(第一次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我进行的是二年级的单编跳绳教学,跳绳是发展跳跃能力的传统性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我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中设计了一些训练游戏。如:报数比快、我是木偶兵、正反话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教师又在训练中赋予适时的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但自身的优势、进步得到了展示,而且树立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跳绳

(第二次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过关”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踩蛇尾”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抓尾巴”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拼图”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放松总结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跳绳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跳绳”。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跳绳方法:单脚跳、双脚跳、正跳、反跳等十几种方法,了解了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与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与自信心。

第16篇:《比一比》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课文《比一比》

二、教材简析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要求学生学会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和朗读韵文的能力,掌握识字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韵文,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图画。

师:你看到画上有什么小动物? 生:黄牛、花猫、小马、鸭子 师:你会叫它们的名字吗? 生: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着痕迹地、快乐地读生字。) 课件分别出示以上四个动物的图片。 师:你看到黄牛在干什么? 生:黄牛在草地上吃草。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课件全部出示四种动物的图片与名称。 生: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四种水果图片。

师:还有四种美味的水果也在欢迎我们呢?你发现了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红枣?提示学生说完整。 生:大大的红枣。 师:还有怎样的……

(设计意图:训练说短语) 生: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水果、小动物都邀请我们的好朋友多多去参加一个比赛呢。谁会参加比赛?我们再认识他们一下。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四种动物与水果的名称。 师: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吗? 生:黄是我同桌的姓。 生:…… 师:说明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学生字。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青蛙跳一跳。

(设计意图:游戏中识字) 生:读

师:我们不是要去看一场比赛吗? (设计意图:营造一个教学情境。) 课件出示课文。 生:齐读

师:谁和谁比? 生:黄牛和猫 师:谁大谁小?

课件出示:一个大,一个小,

一头黄牛一只猫。 再出示:(

)大,(

)小,

黄牛花猫比(

)。 指名填空读。

以下相同。并穿插学习生字。 生:带读,开火车读。 学习“群”。

课件出示:先一只鸭子,再两只三只四只…… 师:很多鸭子时还会说五六只吗?我们会说? 生:一群鸭子

师:你还会说一群什么? 生:回答。 学习“颗”。

出示图片:钮扣、星星……

区别:果——页——颗

木——果——棵 师:颗一般用在比较小的东西上。

板书出示:一棵(

一颗(

) 生:说短语 学习“堆”。

出示:一个苹果与一堆苹果

师:一堆(

)?你还会说一堆什么? 生:一堆沙子……

师: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听录音里是怎么读课文的。放课文录音。 生:认真听。

师生合作读。读得好的奖苹果。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即站起来,带上动作读课文。(设计意图:加深理解)

我会编:出示图片:大象,兔 一个(

),一个(

), 一只(

),一只(

),说得压韵又好的奖苹果。 出示:一边(

),一边(

),一(

)南瓜一(

)菜。写字:牛

师:先认真观察,哪笔写在哪? 生:说一说,组词。写一写。 写字:羊

师:拿出小手说一说,羊字我会这样写。 生:说笔顺,结构。组词。 游戏:摘苹果。

师:比赛看完了,多多带回了很多苹果要送给我们,但是想拿走的话,必须要读出上面的词语。 生:读词语。

师:多多回来的时候写了 一篇日记,你们先读一读,读得好的奖苹果。 出示:带有课文生字的短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生字。)

第17篇:教学课例样张

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案例格式要求

1.纸型:A4纸,行距1.5倍。 2.字体:

(1) 大标题:宋体4号居中,加粗; (2) 单位与作者:宋体5号居中,加粗;

(3) 版块标目(设计意图、活动案例、反思与观点聚焦、资料库):宋体小4加粗;

(4) 活动案例标目(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实录与分析):宋体小4加粗;

(5) 设计意图正文:宋体小4;

(6) 活动案例:大环节用

一、

二、三,小环节用1.2.3.环节文字宋体小4,实录文字楷体小4,分析文字楷体小4加粗。

3.示例:

《胆小的老鼠》第一课时(大班)教学活动案例

湖州市第一幼儿园 许芳芳

【设计意图】——观点呈现与教学材料特色分析

我们研究的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

猫和老鼠是幼儿熟悉的角色,生活中有关猫和老鼠的认知经验和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有关内容为幼儿阅读《胆小的老鼠》奠定了知识经验的基础。《胆小的老鼠》是一本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图书,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营造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封面上,在猫的阴影笼罩下,小老鼠探着脑袋,传达出紧张的情绪。前环衬是淡绿色的墙面,投影出猫蹑手蹑脚觅食的动态,紧张感在延续。扉页上,画家用蓝色渲染出气氛,浅蓝色的门下面开了个小口,里面探出一只老鼠的小脑袋,楼梯的一角和小老鼠的身形也构成强烈的反差。正文更是以多变的情节吸引着幼儿的视线,让幼儿始终关怀着小老鼠的遭遇和猫的结局。后环衬仍然是淡绿色的墙面,不同的是,猫的影子走出了画面——故事结束了,小老鼠的恐惧也烟消云散。 对于这样一些画面唯美、内容精致、寓意深远又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图画书,是非常适合幼儿欣赏的。我们采取了分步阅读的教学策略,让幼儿从观察画面入手,到自主表达图意,到系统编讲故事,再到欣赏文本故事,了解有关文字或符号的意义,最终表现作品,整个系列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看书。本课时是第一次阅读,我们称之为“进入式阅读”。 【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1.了解图书的基本内容,愿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2.感受图书前后联系的结构特点,体验老鼠的胆小行为。 3.对猫和老鼠的关系有好奇心,有继续看书的愿望。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 PPT课件

活动实录与分析:——环节清晰,情境描述生动,实录过程详略得当,分析深刻细致

一、出示图书,观察封面封底

1.教师逐次出现图书的封面和封底,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封面、封底上有什么。(有小老鼠、猫的影子及垃圾桶)。

2.教师以神秘的表情缓缓地展开封面和封底,使之以连页的形式呈现,请幼儿猜一猜,也许书里会讲什么事。

幼:也许是两只小老鼠看见了猫的影子很害怕的事?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很害怕的? 幼:小老鼠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师:嗯,有道理。我们来做个紧张害怕的表情。 幼:(幼儿做瞪大眼睛害怕状) 幼:可能讲了猫抓老鼠的事情。

师:你们猜的都有可能,书里就是讲了猫和老鼠的事情。 3.提取原有经验,交流幼儿所了解的猫和老鼠的关系。 幼:他们每天都喜欢追来追去。 师:谁追谁呢? 幼:猫追老鼠。 幼:猫要抓老鼠的。

(此环节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导入环节,由观察封面、封底入手,猜测图书内容,引发幼儿的阅读愿望。从观察与猜测中,幼儿了解到图书的主要角色,急切地想要知道角色间发生的事情。教师同时利用幼儿原有的对猫和老鼠的认知经验,引导幼儿有目的地阅读图书,为自主进入图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受图书

教师提出阅读任务:书里讲了猫和老鼠的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小朋友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找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待会儿与大家分享。 幼儿从椅背的布袋中取出书,安静地看书7分钟左右。

(带着对图书的猜测,幼儿立即进入安静阅读的状态。凸显了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希望在书中找到能验证原有经验的依据。此时幼儿的阅读是自主的,状态是安静的,是探究式的阅读。因为每个人理解和阅读的速度不同,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幼儿浏览全书,只是关注幼儿的阅读状况,不做任何提示和引导,给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速度进入到图画书的内容与画面中,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

三、集中交流,分享个体信息,帮助幼儿理解易产生认识分歧的画面。1.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其余幼儿翻至该幼儿介绍的相应页面,边看书边听同伴介绍,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幼1:我喜欢22和23页。小老鼠拿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猫的身体上跑来跑去,然后把猫拴住了,小老鼠就在猫的肚皮上开心地吃它们偷来的东西。 幼2:可爱的小老鼠看见一只大猫,它就拿了绳子,叫了很多小老鼠把它捆牢,猫很惊讶。小老鼠把偷来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在猫身上吃偷来的东西。 师:(作奇怪状)真奇怪呀,老鼠居然把猫捆住了!

幼3:我请大家翻到第10页。有一只玩具猫在可爱的老鼠后面,老鼠姐姐说:“原来是一只玩具猫呀。”老鼠弟弟就跟着姐姐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只玩具猫呢? 幼3:上面有字。

师:哦,原来你认识字。这些字是谁说的话呢? 幼:老鼠姐姐。

师:哦,原来文字也能帮助我们看懂图书。

幼4:我想说第16页。两只小老鼠从桌子上偷了一块巧克力蛋糕,还有两只小老鼠已经偷好了,跑到地上了。

2.重点观察第16页,到底有几只老鼠在偷蛋糕? 师:请大家仔仔细细看16页,这里有几幅图? 幼:有3幅图。

师:你认为有几只老鼠在偷蛋糕?说说理由。

幼1:有6只小老鼠在偷蛋糕。冰箱上面有两只老鼠,垃圾桶上有两只老鼠,下面有两只老鼠。

幼2:我认为有2只小老鼠在偷蛋糕。它们先从冰箱上跳下来,跳到垃圾桶上,然后跳到地上。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同意有六只老鼠的请举手(数后确认17人);有两只老鼠的请举手(数后确认3人)。那么到底是几只老鼠在偷蛋糕呢?请看一段动画(播放flash课件,展示两只老鼠偷蛋糕的动态过程)。现在看清楚了吗?是几只小老鼠呢? 幼:两只。

师:(风趣地)看来真理掌握在少数的三个人手里呀!它们是怎么偷走这块蛋糕的?

幼:它们偷偷地爬到冰箱上偷了一块巧克力蛋糕,再“扑通”跳到垃圾桶上,再“扑通”跳到地上,然后“嗨哟嗨哟”搬回家了。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句好听的话。(师幼共同讲述并辅之以动作表演) (让幼儿在自主阅读图书后从书中寻找自己喜欢的画面,教师及时提取幼儿个体的阅读信息并组织集体交流活动,幼儿发现什么,教师就和他们讨论什么,而且点到即止,不做深入分析,要求所有的幼儿随着同伴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和补充,时时呼应幼儿的需要,实现跟进式教学,促成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当幼儿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解决阅读连续画面产生的认识分歧,感受图画书在一个页面中利用一连串动作画面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四、再次阅读并交流,引导幼儿关注易忽略的画面,帮助幼儿形成对整本图书内容大概的了解。

1.教师布置再次阅读的任务:猫怎么会被老鼠捆住呢?小老鼠在遇到真猫以前还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

2.幼儿再次安静阅读,从书中寻找相关信息。

(教师将幼儿自主阅读中发现的信息进行梳理,形成新的阅读任务并交给幼儿,使阅读要求的落实来之于幼儿,又回归于幼儿,激发了幼儿再次阅读的兴趣。)

3.集中交流,了解老鼠遇到真猫前发生的奇怪事。 提问:哪一页表现的是小老鼠遇到了真的猫?

幼:17页。小老鼠在吃蛋糕的时候,有一只老鼠说:“我觉得有点不对劲,这次不是玩具猫,是真的猫的影子啊!救命啊!救命啊!”

师:你怎么知道这只猫的影子就是真的猫呢?哪一页告诉我们这个秘密? 幼:在18页,真的猫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睁着扑过来,小老鼠吓得撒腿就跑。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猫的样子(幼儿尝试睁一眼闭一眼的动作);小老鼠吓得……(故意拖长口气) 幼:(接话)撒腿就跑。

提问:在遇到真的猫之前小老鼠又遇到了什么奇怪的事呢?

幼:第4页和第5页,姐姐对妹妹说:“我发现了很多好吃的,我们快去偷吧,要不然就被猫偷去了。”妹妹说:“如果猫发现了怎么办啊?”姐姐说:“我拿个毛线球捆在你腰上,如果你看到猫来了,就绕着它跑来跑去,这样就把猫捆住了。” 师:原来,老鼠抓猫是有预谋的!哈哈,真有趣!还有吗? 幼:14页,小老鼠看到一个鸡毛掸子。 师:请大家找一找,还有哪一页也有鸡毛掸子? 幼:在13页。

师:小老鼠以为是什么?它怎么啦? 幼:小老鼠以为是猫,吓得逃跑了。

师:(播放PPT:13页、14页翻页及大小结构的完整图)原来,这本书里有很多的秘密,前面好像让我们猜个谜语,翻到后面会告诉我们谜底。所以,看书时要前面看看,后面看看,才能把一件事看懂呀。让我们下次再来看这本书,再一起找找书里的秘密吧。

(此环节是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进行阅读后的信息反馈,还是从观察图画入手,引发语言表达,注重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前后联系,即了解图书的结构特点,使幼儿逐渐具备观察图示和关注图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好奇好问的兴趣和学习行为,并保留继续阅读的愿望。) 【反思与观点聚焦】——反思围绕观点而展开,有核心观点聚焦

第一阶段的阅读是进入式阅读。即对书本特点的了解性阅读。教师始终让幼儿自主阅读图书,从书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或有疑问的画面,获得与自己经验碰撞的焦点,进行集体交流,促成生生互动。整个流程是:幼儿浏览图书——寻找最喜欢的画面——集中介绍。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幼儿浏览整本书,对书中的角色、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幼儿发现什么,教师就和他们讨论什么,而且点到即止,不做深入分析,实现跟进式教学,是整个阅读活动的热身环节。整个活动对教师自身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善于倾听,不放过幼儿提供的任何信息,并及时提取有效信息引发幼儿集体讨论,营造外松内紧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图画书的特点,我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二是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象形态的生动性、色彩的鲜明和协调性;三是书本结构的精美完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注重让幼儿观察表述图意,了解书的文学性特点外,还尤其注重让幼儿了解图书的结构特点和美术特点。在《胆小的老鼠》这本书中,了解前后页大小图的独特结构就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而这些经验是无法通过自由阅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独设立,引导阅读。当然,第一课时不必求取完整的情节段落,只需幼儿有对此结构的关注即可,为第二课时理解情节段落抛砖引玉。 【资料库】——提倡可操作性、可借鉴

1.把所选用图书原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给与标注。 2.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教具拍成照片或给与制作图示说明。 3.提供与教学活动案例配套的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第18篇:诚信教学课例

诚信教育——文言文中诚信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诚信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挖掘出诚信的素材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这所学校把“真理”作为校训。在哈佛大学的校门和建筑物上都刻了一个拉丁文单词“真理”,这个词代表了“真相、诚实和正直”。正门上还刻了一句话:“真理之门只会向那些正直的民族开放。”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些不诚实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二、下面我们来学习一小篇古文《曾子杀猪》

1、教师展示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2、学生读文,师范读。

3、学生译文,师补充。

教师总结: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做人要讲诚信,诚信要从小事做起,从小时做起。

5、我们还知道哪些诚信的故事?

学生1:《一诺千金》。源于《史记》。季布是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当时有个叫曹邱生的人,特地去见季布。并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个诺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学生2:《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学生3:《烽火戏诸侯》。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6、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还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7、假如你的同学、老师、医生、警察、司机、父母、邻居都不正直、诚实,后果会怎么样? 教师展示事例:

(1)1999年9月,李珍(化名)在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做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因院方在无消毒隔离或进入洁净病房、无进行必要的各项检查、无强有力的预防感染措施、无干细胞支持等情况下,对李珍施予超常规剂量数倍的化疗,致李珍出现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内出血、全身衰竭,于1999年10月14日在医院死亡。

(2)一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某出名大学毕业,想留在德国就业.按他的成绩,应该不难在大公司找到高薪水的职位.不过,他去了几家公司面试,人家都很客气地据绝了他…后来,一间小公司也是如此,他忍不住问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招聘单位按他的名字在网上查找他的资料,发现他在德国读书期间有三次乘电车逃票的记录,认为他人品有问题,不诚实,而一个公司的员工如果不具备诚信的话,这间公司是无法经营下去的。所以做人不诚信,往往会因\"小\"失大!

8、教师展示古文:信者,诚也;诚者,信也。子曰:“民无信不立”。是以至诚则神生也。信者,位列五常,王者所当饬也。信之于为政者,贵于军队、粮草;之于百姓,相与之本也。汉初,时人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淮阴暖于高祖解衣之恩,犹见,信之重,千金难及也。

人之相与,以信为本。周公躬吐握之事,著《金縢》之书以自明,是以信武王之托,忠奉成王也。胡亥之杀蒙恬,恬虽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积信于秦三世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挥毫千字,是以曹魏之宗室,不附司马之暴政,终为司马所迫,纵三千太学生,亦不能为之请命。纵古论今,历代唯高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至诚至信者,垂名丹青也。国之政施,信为基石。昔者商鞅西入秦,因景监得幸于孝公,期立法以傲诸侯,法行之初,立木三丈于城南,徙之则得赏十金,民相疑,皆踌躇不前;及至赏金悬至五十,竟有勇夫,徙之城北。商鞅立木为信,废王道,火于秦,西戎即霸,六国遂臣。夫周幽王得褒姒,宠幸至极,欲以千金博其一笑,后幽王携褒后并驾骊山,燃烽火以戏诸侯,乱者伺机而起,数年后,酉夷太戎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不现,身死国亡,是以失信于天下,为后人笑也。

信者,进能一统六国,退可完丧霸业。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无信,则民亦奸狡随生。信立则法行,法行则政生;信丧则兵卸,兵卸则国亡。可见,信之得失,能兴国,亦能亡国,民无信不立,政无信难施,当为为政者重也。

所以做为一名高中生,诚信是立身之本,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9、还有很多关于诚信的名言,这里我们拿来共勉: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三、教师总结

原来,生活的平安、顺利和美好,离不开人们的诚信!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当诚信的,如果我们这一代能更诚信,那生活会更美好!

第19篇:牛郎织女教学课例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本。

设计特色:

(1)让学生做评论员,与文本对话,评论文中人物。

(2)设计主题阅读环节,拓展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然后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与学生进行对话。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 《牛郎织女》的主要人物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郎织女二〉。板书课题。

二读读课文,说说人物

1、读读课文,找准理由。

(1)〈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文中人物性格鲜明,适合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尝试做人物评论员,评论文中人物。请学生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把想法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评论人物的有效形式之一)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适当在书上加上批注。 (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物,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2说说人物,有理有据

以教材文本为中介,以学生的批注“成果”为话题,师生间展开交流。

(1) 学们,你们认真阅读,仔细批注课文,一定有许多见解,谁来评论文中的人物。

(2)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没有预设性,却有生成性。人物评论可催生出好多精彩片段的解读,如重点词语的破析,关键词句的赏析,人生哲理的透析等。)

三、主题阅读

学生拿出课前发放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让学生任选一篇阅读。读后三言两语,可说主要内容,可说文中人物,也可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

(建设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扩大阅读的量,提高阅读的质。

四、作业

(1) 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

(2)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理念:

本篇是神话故事,参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设计主题阅读环节, 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章,拓展阅读的新天地。让学生扮演评论员的角色,评论文中人物,从而理解人物性格和体会人物形象。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怎样让一个“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学生不仅爱学,而且更能学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牛郎是个什么样的人?”“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了课文的研读,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读的特别细致,甚至从“你们”的“们”这个字中读出织女和牛郎一样善良。有的孩子从牛郎不计较哥嫂对他的态度,读出了他的胸怀大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手让学生谈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根据文本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谈出自己的感悟,在他们眼里王母娘娘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无情的、是不懂亲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心中确立了王母娘娘应有的形象——慈爱的、有人情味的、讲亲情的。这就是美与丑的辨析。有了对与错、美与丑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学中不必义愤填膺地激起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痛恨与咒骂,应该心平气和地聆听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自主评价,或颂扬或斥责。要知道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些客观。

二、发展想象力,突破课文重难点。

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采访情景,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是下凡的织女,请问你为什么决心嫁给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们会说些什么话?请回答的同学自己指名回答。

3、你是怎么反驳她们的?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三、由点带面,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拓展到其他的民间故事和古诗词,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20篇:课例

课例:《讲诚信VS善意的谎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能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进行辩驳。

3.辩手能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4.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实况录像片断,另准备奖品。

学生: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1.课前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或警句。

2.先八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3.教师要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师述: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需要隐瞒真情,不说出真相。比如《唯一的听众》中的音乐教授说自己耳聋了,显然,她说的不是真话。有人说,“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说“善意的谎言”。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

3.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

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对班级辩论提出要求:

(1)要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习抓住别人的漏洞进行反驳。

(3)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4)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三、展开辩论

第一轮为各辩手陈述观点。

第二轮自由辩论,并允许各方其他同学参与发言。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四、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好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另一种思考:

一、复习揭题:

我们先回顾一下《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

《唯一的听众》中的老妇人真的耳聋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摊主真的需要马草吗?显然他们说的都是假话。

有人会说,说假话就是说谎,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让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打开学生话匣子。]

二、自学学习提示,明确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辩论的要求:

1.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正反两个观点以及辩论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三、自由练说或小组交流,按要求进行准备,组内交流。

四、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整座位进行辩论: 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选定主持人一名,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调整座位。

教师此时应成为辩论会主席,进行调控、指导,指出辩论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辩论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指导,让学生明白辩论不是争吵,而是要用事实说话,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

五、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诚信是美德, 是做人之本,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因此诚信是必须的。

但是善意的谎言与谎言有本质区别。因为善意的谎言前提是善意的,本意是与人为善,是美好的。因此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和诚信其实是不冲突的。

六、评选三名“辩论小明星

《教学课例范文.doc》
教学课例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