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范文

2022-07-2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院系:

我对彭德怀的评价

摘要:在开国十大元帅中,彭德怀位列第二仅次于朱德总司令,这充分说明了彭德怀在我军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彭德怀的军事活动贯穿了我军对内对外战争的全过程。我们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蒋军,打日本,打美帝,哪一场战争没有他彭老总,他真正称得上是叱咤风云,征战一生。彭德怀的一生,是一部辉煌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背景宏大,主题强烈,乐章时而辉煌激越,时而哀怨低回,大起大落,撼人心魄。

关键词:彭德怀军事人格评价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1974年11月29日14时25分在北京含冤辞世。

彭德怀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彭德怀六岁启蒙,后来家境转坏,八岁辍学,砍柴换米。某年除夕,家无余粮,祖母叫他和弟弟彭金华往有钱人家处讨吃,彭德怀宁愿饿肚子,也不说自己是招财童子。

他1916年加入唐生智湘军第二师当士兵,开始了早期的军事生涯。后逐级升任连长。因杀死驻地一恶霸被通缉,改名彭德怀。

1922年被保送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1926年任营长,不久湘军加入国民党北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八军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一团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

红军时期,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率部发动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同年12月,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任总指挥,是红军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屡建战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是毛泽东复出后所倚重的主要军事指挥员之一。长征途中,毛泽东对彭德怀的军事才能和作战精神十分赞赏,赠诗:“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同时,其俄文翻译师哲回忆录记载,毛泽东也曾指责彭德怀“刚愎自用,目空一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任副总指挥,1940年8月,彭德怀主导发动、指挥了破袭华北日本占领军交通线、据点、封锁沟为主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鼓舞了当时全国抗日士气。但是彭也因此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认为彭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打成了“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这也成为彭德怀在多年后庐山会议上受到批判的罪名之一。1945年8月,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国共内战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集团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在中央军委指挥下,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利用运动战术”,以劣势兵力各个击破战胜了优势敌军,挫败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8年4月收复延安。1949年率部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对抗美国军队,彭德怀代替林彪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作战。10月,彭德怀利用美韩军队毫无顾忌地分兵冒进的机会,下令志愿军发起突击,把美韩军队赶回清川江以南.11月24日,美第八集团军与第十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将美第八集团军击退至“三八线”。 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1952年回国,取代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列朱德之后,排在第二位。

1959年7月,彭德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庐山会议期间,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勇于直言,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等职务。庐山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但会后却在全

国展开了反对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运动,其中大部分党员在1962年被平反,但毛泽东设下了底线:“谁都能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于是,一代名将,在74年北京的寒冬里,含冤而逝。

他,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却天成将才,30岁年纪轻轻就身为团长。他,运筹帷幄,42岁时领导了百团大战,坚定了整个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说到彭德怀,最不能不提的就是他指挥的抗美援朝作战。彭总乃共军第一猛帅,打硬仗,打狠仗。他率领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军的志愿军,将敌人赶出了“三八线”,打得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书上签了字。这场战争消除了祖国东北边防的隐患,并让朝鲜战争成为了我军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是我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地位大大提高了。但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也有过几乎致命的错误。当时正处于敌我双方交战的决战形时刻,美军日夜派出侦察机探查我方司令部并准备进行轰炸。而彭德怀,这时却顽固的认为防空工事都是不顶用的,于是乎就对防空警报产生了松懈。在一次敌军轰炸中,司令部遭到了美军强烈的轰炸。对于一个具有极端责任心的人来说,让这件事对他是个沉痛的打击。

彭总生性耿直,身上与生俱来的正气与将帅之风令他见不得也不惧怕任何邪恶,对任何他认为是错误的事情都敢于批判,斗争。他曾说:“说大话,说假话,一害自己,二害国家,没有一点好处;今后须特别注意实事求是,不要虚假。只有讲真话,对

一切事物采取老实态度,才主动而不被动。” 尽管一些老友已提醒他“功高震主”、“言多必失”,他却仍全然不顾。这是他成为一个元帅成功的要素之一,但也许也是他悲惨结局的来源。他体恤人民,曾为三年饥荒时解饿浮肿的人民留下沉重的泪水。他生活极度节俭,无论走到哪里,没有人敢摆宴招待,因为他不但不吃反而会骂。

彭德怀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彭德怀同志都担任我军的高级领导职务,是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全军的得力助手;他具有非凡胆略和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彭德怀同志为党和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彭德怀同志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毕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德怀同志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坦荡的革命胸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许多重要历史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坚持真理,坚定地维护党的利益;他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接

受任何特殊待遇,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他极其关心人民群众之疾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之本色。

回望彭德怀元帅的一生,邓小平同志在彭德怀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是这样讲的“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戴。”“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历经了幼时的贫苦时期早期军事生涯时期,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战争,新中国成立直到*被迫害致其逝世。

不论外界对碰的还是如何评价,他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那个横刀立马,笑傲沙场的彭大元帅,是近代中国战争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推荐第2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之我见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近代史应是相对历史与绝对历史的辩证统一,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其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一方面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也即所谓“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又是相对稳定的,包含了一些具有绝对的历史时间的内容。中国的近代,过去讲80年,不久前讲110年,都曾有其道理,有其划分的依据,但现在看来都已远远不够涵盖的了。至少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晚清史、民国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都是应该包括在里面的。这是相对历史与绝对历史的辩证统一。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史是一门真正“与时俱进”的学问,千万不要被以往既有的种种分歧及其理论束缚住我们自己的手脚和遮挡住自己的视野。而从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近代,我们应该能够把握住一些属于共性的东西,应该能够感受到直到目前为止的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脉动或主旋律。但这需要我们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加以把握,从更深的认识层次上加以发掘,而不能满足于或停滞于既有的认识及其理论说明。

中国曾经就是一个世界。过去的两千多年,主要是体系内的互动,是中国自身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近代以来的中国,主要面临的是体系外的互动。是否走向全球一体化,如何走向全球一体化?

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而且中国本身曾经就是一个“世界”。自战国秦汉以来,在前人称为“天下”而现在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大一统帝国的文官统治制度,士农工商的稳定社会结构,笑傲世界的四大科学技术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之于世界的伟大贡献。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确实落伍了。这种落伍,有这样的问题困扰:在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伟大国度,为什么不能发展起近代科学的体系?

西欧的近代化,其加速发展,离不开美洲的发现,在相当程度上也离不开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信息。可是反过来,我们有没有想过: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之所以愈演愈烈,不也正是对外来信息的一种本能的保护性的反馈吗!

一个对内高度发达已到烂熟程度的文明,对外来信息的这种显得过于“脆弱”的保护性反馈,看上去很奇怪,然而却是历史的事实。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正是对

于这种反馈的从机理上的最为生动的写照。

晚清的中法战争,中国的陆军在镇南关和谅山打了胜仗,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败而败”。我们当然可以指责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的软弱无能,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只能急于求和。攘外必先安内,“稳定”压倒了一切。

这种对外“相互关联”的过度的保护性反馈,并不能真正地起所谓的“保护”作用,反而加速了中国自身既有体系或秩序的更新。换句话说,正是对外的“相互关联”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体系或秩序。

由于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国家又太大,所谓“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否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始终是困绕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的大问题。魏源的《海国图志》,国人自己并不重视,但却惊醒了我们的东邻。西学的东渐,中国传统的饱学之士多抱敌视或怀疑的态度,反而是“苦力王”的国度“太平天国”能够加以接受。这个问题迄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历史并不是笔直地走一条路。这期间仍会有许多的反复和曲折。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对外战争,惟有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即使是“惨胜”,也毕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抗日战争成了中国复兴的枢纽。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应该有其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或其变化的枢纽,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不同的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很不相同的看法。比如说甲午战争,或者是戊戌变法,甚至是五四运动。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主要是看研究者们究竟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历史。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是胜利者写的。这只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历史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样子,并不是宿命的,决定论的。正如一些自然科学家所指出的:“某些事件只走一条路,并非因为它们不能走另一条路,而是因为它们绝对不可能倒退回去。”

推荐第3篇:近代史论文

读《林彪传》有感

说起林彪,在我有记忆以来一直认为他是个叛徒,叛变革命的叛徒。读过《林彪传》后,我觉得看待一个人的功与过不能只片面的看待,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从林彪的一生看来,他是有功于中国革命的,不能因为他的错误抹杀他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

作为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对名族的解放,共和国的成立是有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所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的人!有人说他是个英雄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一次次重大战役所取得胜利是无可皮及的;也有人说他是个叛徒,是*十年浩劫的始作俑者。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应该将他的功与过分开来看待。

来看看林彪的个人简历: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在黄埔军校时改名林彪。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衩授予元帅军衔。是第

一、

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

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林彪一生有过两次婚姻,林彪的第一次婚姻是和本镇汪家的二小姐汪静宜。 林彪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延安和陕北米脂姑娘张梅真名刘新民,但两人在苏联的莫斯科两人离异。他在魂牵梦绕的孙维世没有得到手之后便和**叶群结合,这个女人和当年的江青一样,也是延安的一只花,只不过后来都野心膨胀助纣为虐,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应该说他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他平静、隐晦、寡言、冷峻、审慎、机敏、自我控制力很差,后因指挥战斗得力被毛泽东赏识而很快晋升为军团长,成为毛泽东手下的得力三战将(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之一,在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他任红一军团长其中的红四军是毛泽东秋收起义以及南昌起义部队的老底子,是红军起家的血本,一路上林彪率红一军团过关斩将,巧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他一路狂飚,出奇制胜,为红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长征的

成功立下了汉马功劳,全面抗战后,他指挥的第一仗平型关战役,威震敌寇,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为八路军的胜利出师献上一个丰盛的奠基礼,后因被阎西山军队误伤而去苏联修养,45年回国后,去东北开辟根据地,任第一书记兼司令员,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带出了100多万的第四野战军,而且作战勇敢,装备精良,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力量。后下江南,衡宝战役全歼白崇喜桂系主力,海南岛战役打败薛岳把陈济棠和国民党的十万大军又削去一半,砍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海南岛——金门岛——东山岛——台湾岛环行防线。这时是林彪一生中最有功绩的阶段,此后便进入到他人生的转折点。_和平建国时期。

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使林彪坐卧不宁,因为如果中国一旦开仗,他应该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战将,

是凶多吉少,自己拼了几十年,混到这个份上,弄不好再战死在朝鲜战场,那太窝囊了,于是和老婆一商量,只有一个办法,——装病,这一次,他输给了他的竞争对手——彭德怀,但

下石,打倒了彭,他一跃当上了国防部长的宝座,后投机钻营,一路青云直上,至九大时,他成为毛泽东法定的接班人,

作歹,儿子林立国为所欲为,

组成联合舰队,妄图刺杀毛泽东,后被林彪的女儿林立衡(林豆豆)告密给周恩来,阴谋败露,仓惶乘机逃往苏联,中途由于燃油耗尽迫降没有成功,折戟沉沙在蒙古温都儿汉,

是啊!本是一世英雄却因为晚年的失足而遗臭万年留下千古骂名可悲啊可悲„„

在我看来林彪是一个悲剧

毕竟人已经死了,我们应该怀着感激的心情来看待他对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看待他的一生。

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59年的庐山会议,在毛泽东公开反对彭德怀时他落井但其野心膨胀的结果是,拉帮结伙,和吴法宪、李作碰、一世的英名毁于一旦,“英雄”,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谈论他的使他看到。 ,K285

156 但这场很难预测的战争,妻子叶群为非丘会作等沆瀣一气,落了个遗臭万年的下场,甚是可悲可叹,“大奸大恶”安工科

推荐第4篇:近代史论文

今天是党的88岁生日,我们的计划是去参观坐落在永城陈官庄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早上八点出发,先乘4路车然后又转了一班汽车就到了陈官庄。穿过一个农贸市场就看见淮海战役纪念馆伫立在眼前。进门是一个很高大宏伟的纪念碑,上面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为国捐躯永垂不朽”。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们就继续往里走,中间是一个大的展览馆正在施工当中。右边的一个小展览馆也是关闭着的,我们只能再往里参观。经过一条小路就看见一片小柏树林,地上是一座座水泥砌的坟,下面埋的是一具具战士的尸骸,这是为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建造的寑陵,一座座,一排排,像绵延的小山丘一样,数不胜数,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年龄,都是很年轻的灵魂,最小的一个只有十六岁,十六岁,花样年华,却在枪林弹雨中提前陨落……走在这些墓碑前,我们没有觉得有丝毫的害怕,这里躺着的都是高尚的灵魂,他们不会让我们有恐惧的感觉,心底只会有一种崇敬之情由然而起。本来都是跟我们一般年纪甚至比我们小的年轻人,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结!如果他们还活着,那现在一定是儿孙满堂,尽享天伦吧!现在,他们在看着,更多的人安居乐业,更强的国繁荣昌盛,他们含笑九泉。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这青松翠柏间,我们脱帽鞠躬,表达我们深深的哀悼之情,步子轻轻地,轻轻地,唯恐叨扰到他们的安宁;林间,知了叫的格外响亮,好像是战士们生命最后的呐喊……

再往里走,是一面面墙壁,上面刻着一个个名字,牺牲的战士的名字,密密麻麻,数以万计,心情越看越沉重,默哀!然后一个展馆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地下室,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叠叠长方体花岗岩,上面贴满了字条,“第202组”、“第447组”……这些都是那些无名战士的遗骸,他们生前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可到牺牲了,却连个姓名都没留下。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祭奠他们,希望他们的灵魂可以安息!

出了地下室我们参观了左边的一个唯一开放的展览馆,里面的墙壁上贴了很多资料,记录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一位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大概的战略部署和战斗过程,里面还存着当时的日报,上面报道的是杜聿明被俘的经过,这都是淮海战役的纪念品,纪念着我们伟大的胜利和为此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死亡**人,伤***人,伟大的胜利真的来之不易啊。

期间我们还碰到了不少参观的个人和组织,看得出每一个到这里的人心灵都受到了震撼,灵魂都得到了洗礼,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得到了端正,我们该追求什么,我们该珍惜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怎样活着才最有价值……

党的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缅怀先烈,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在纪念碑前伫立,凝望良久……

七一前期,单位组织党员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在解说员的引导下,领略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在感叹革命先烈非凡的胆识和英勇无畏的壮举的同时,我对人民群众踊跃支前行为,并付出的巨大代价感到由衷的赞叹,进一步加深了陈毅同志关于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论断。

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人民万岁!!

迎“七一”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11-07-01 来源:华夏范文网 查看: 281 次

6月xx日,xx镇组织镇大学生村官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开展“走进革命圣地、重温入党誓词、增强责任使命”的主题纪念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

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而建立的纪念馆。馆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1959年筹建,1965年11月开放。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卓越指挥才能,形象反映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通过观摩学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烈们英勇无畏、不怕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来奉献社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应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与勇气,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克服困难,时刻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次活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是及时的、有效地、意义重大的,也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一次很有价值的活动。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感触和反思

淮海战役纪念区位于我的故乡徐州,在我爷爷的解放战争经历中,我对我的故乡这片革命热土充满了无限的敬仰、、、、、2010年11月18日,再一次参观革命老区,令我感触甚多。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为37.94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

坐落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五位人雕分别是淮海战役的5位总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

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落成开放,陈毅元帅题写馆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一九四八年冬天。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卓越指挥才能,形象反映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淮海战役中,华中、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543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支前部分展出了山东支前民工运粮用的独轮车,辽宁工人生产炮弹的车床,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刻有88个支前地名的小竹竿等珍贵文物及妇女做军鞋、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的历史图片。通过这些历史的见证,生动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有力的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缅怀先烈厅陈列了86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遗像和遗物,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的珍贵图片。战役中,3万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军事指挥员;有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工作者;有视死如归,冲锋陷阵的战斗员;有不畏艰险,保证供给的后勤人员„„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淮海战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继续发扬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周星期天上午1948年11月

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

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

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的心灵得到了惜 重实际的利益精神的境界。和我们的前辈比一比我们缺少的是他们为民的思想和精神。 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和革命先烈的景仰习了他们的生平事迹。 活动第二项团队成员参观了淮海战役博物馆。这里展示了淮海战役各阶段的战斗历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困苦环境中坚定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万平方米绕20米高的柱廊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

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笑

先辈们或面带微1.1亿元

2.5万平方米

1.2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

! 我不觉昂首挺胸

!

明间流传着这样一

——担架队员李省

这支歌谣生动地再现了

游淮海战役纪念馆

五一节那天,阳光明媚、碧空万里,爸爸带我来到了徐州,去参观闻名中外的淮海纪念馆。

纪念馆的北大门,四根四方型大理石柱子,像四个力大无穷的战士,守卫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过了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银杏树、松树、五叶树和鲜花茂盛的生长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前。他们好象是那些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万古长青、一碧千里,释放出清新的空气,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接着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远远望去那陈毅元帅写的馆标“淮海战役纪念馆”七个大字,显得格外雄壮。一进前厅,只见毛主席的身像正站在那里向我们招手呢!我们便跟着导游进去参观了。导游说:“在1948年11月6日至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薛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地图前,导游又说:“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六十万人,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人民解放军欲血奋战六十五昼夜共歼灭敌人五十五万人,为人民解放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听了以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六十万名解放军战士对付八十万个敌人,真了不起呀!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敌人拥有先进的飞机、大炮、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为了能解放全中国,甘愿牺牲自己。他们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啊!我目睹着这些英雄的照片,和那些简陋的生活用品,不禁想象到和体会出当时的恶劣生活环境。这次战役,毛主席和总前委调兵谴将,经过三个阶段的战争,终于打赢了。在淮海战役时,华东、中原、华北等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也给予了全力支援,要人送人、要粮送粮,人民群众就靠着一张张背,一条条担,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听着导游的介绍,望着那一双双挑子,我不禁低下了头 ,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那个时是战争时期,各个农民家庭的生活条件很差,自己可能都吃不饱,可他们却能从自己的口中挤出粮食支援国家,这是是多么大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啊!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衣食无缺,有的小学生的零花钱都成百上千,但某个地区发生灾害需要大家的帮助时,却没有多少捐款的热情。比起前辈,我们差的可是太远了。今天来到英雄的面前,对我的教育很大,我们一定要向老前辈学习。

出了馆门,我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塔前,它被花草树木包围着,塔上十大字闪闪发光“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望着这个百花盛开、绿色环绕的“世界”,我好象听到了有人在喊: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我知道了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会发扬英雄的精神,珍惜时间,好好学习,长大后向你们一样报效国家

参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有感

6月18日-19日,在医院党委的组织下,我有幸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参观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参观之前的一周,我就认真的复习了一遍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

随车来到纪念馆,一路默默无语,但是掩饰不了我内心的激动。刚进大门,院子里放满了退役下来老式的高射炮,榴弹炮,火箭炮、坦克车,还有好几架歼-

6、歼-8战斗机,走过纪念馆南面一条水泥小路时,讲解员告诉大家,旁边的小竹林就是粟裕将军的骨灰撒放处,进行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想,就是粟裕将军最先提出来的。进入新纪念馆,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展现在眼前,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

淮海战役得到了斯大林同志的赞誉,他说,以60万对80万,实施的歼灭战,就是一个奇迹。从数字的对比来看,人民解放军处于劣势,但是为什么会大获全胜呢?有同志会说,国民党腐败。诚然,国民党腐败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民心所向。正所谓,水载舟,也覆舟,这次战役充分体现了这个道理,500多万的老百姓向人民载起了人民解放军这艘船,覆灭了80万的国民党军。陈毅元帅对淮海战役的经典评价是“淮海战役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古今中外的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并不少见,唯独在淮海战役中,每次都是军事实力占优势的国民党在这场交锋中,整师、整军、整个兵团的被消灭,而自己竟然连消灭对方整团建制的战例都没有。从战役的开始到结束,都是军事实力居劣势的60万军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攻击那80万,是什么因素让共产党人领导的部队有如此强烈的必胜信念呢?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抚今追昔,作为后人,我们应当缅怀先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希望每一个党员能够珍惜淮海战役留给我们的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党员不高人一等,相反,党员需要与群众搞好关系,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服务;作为今人,我们应该反思,有人说现今的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我想问,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人造成的么,是一百个人造成的么,是一万个人造成的么?不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说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我想说的是,社会大环境改变不了一个人的铮铮铁骨,战争时期的大环境就是好的么,为什么一个个革命先烈都抵御住了侵袭,到而今,我们就抵御不住么。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任凭社会环境如何,我自保留我的一颗鲜红的心。

,你们放心吧!

推荐第5篇:近代史论文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姓名:魏昳阳

院系:徐海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3-4班 学号:22130277

摘 要:中日两国是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在1894年、1931年、1937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双方在寻求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直到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于29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才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然而,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将钓鱼岛 “国有化”,鉴于此,中方于2012年9月24日通过媒体表示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会调整到适当时候举行。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问题 合作 冲突 发展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

(一)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相互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震动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东邻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一向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为使自己不落后于美国,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 1972年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7月17日,以郝中士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农民代表团抵达日本,时任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的陈抗临时客串这个农民代表团副团长。陈抗一到东京,即来到位于涩谷惠比寿三町目的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向孙平化和萧向前传达了周总理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指示。周总理的指示是:“田中内阁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值得欢迎,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日方能来中国谈就好,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周总理还指示孙平化和萧向前要抓住时机,争取会见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向田中转达周总理本人对他的访华邀请,以实现田中首相访华,商谈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此前一天,周总理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众议员佐佐木更三时进一步提出“如果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华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履新之初,田中角荣便把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目标。上任当天,田中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二、中日的敏感的问题

(一)历史问题。

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 更加令人愤怒的是—今天—日本政府也开始美化其侵略战争,否认当年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那段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膺。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月10日)。

(二)钓鱼岛问题。

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摩擦。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最近日本又荒唐地制造出“购买钓鱼岛”事件: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募款“购买钓鱼岛”,有媒体报道称,4月27日开立的募款帐户到5月8日为止,已募得3.14亿日元。新党主席郁慕明9日接受香港“中评社”访问时说,现在问题是台湾政府应该表态,对于要不要拍卖要有办法,不是去跟日本比出价,而且如果募款,“也是要跟台湾来买”。这显然是非法的、可笑的。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三)靖国神社问题。

自1996年7月29日,日本曾有多位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及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1994年8月12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颠倒黑白的诡辩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四)教科书问题。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送审本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

以上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解决途径

(一)只有高瞻远瞩,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

中日关系有其特殊性,改善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牵制甚至阻挠。在恢复邦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重大历史关头,都需要登高望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正确的战略决断,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正确航向。

(二)只有合作共赢,中日关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两国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利益纽带不断紧密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日本在资金、技术等诸多领域提供的宝贵支持,支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日本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今天,中日互为最主要经贸伙伴,经济上相互依存,为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只有传承友好,中日关系才能历久弥新中日友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十分罕见,也是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

战后,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推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为最终实现战后两国关系的重建做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邦交正常化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荒漠治沙的远山正瑛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日中文化交流事业的清水正夫先生和平山郁夫先生等众多友好人士,不断续写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推动两国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到中日友好事业中来,开创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只有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中日关系才能保持大局稳定。

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摩擦。在战后中日关系重建、改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也曾遇到严重困难和障碍,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在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高度政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所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需要我们继续珍视和坚持。随着交往日益密切,中日间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还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还非常敏感。40年来的中日关系实践留下了深刻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敏感问题上,要始终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根据双方有关共识和谅解,特别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坚持通过谈判对话和协商冷静妥善处理。

(五)对于日本方面

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不要扭曲历史。中日应该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日本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台湾,是我国的内政问题,日本不得不顾我国利益及亚洲的太平,干扰我国内政,而是应该顾全大局。钓鱼岛是我国领土,我国应该捍卫我们的利益。东海问题,我们更不能忽视,我们要捍卫主权!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行经。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让中国人民在现在的状况下忘记那场战争也不可能,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抗议、反驳、批判,但不必把历史问题当作整个中日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把它当作一个部分,使之不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交往,并在扩大交流、争取更多日本国民支持中日友好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超越。这不意味着是单方面退让,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高层次思考,是要寻求一种既不回避历史问题又对中国国家利益最为有利的模式。我们解决这一切关系问题自然以和平方式是最好了,不过只有自己强大了,我们才有能力解决问题。

四、展望中日关系发展前景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中日两争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海底石油相当于中东的储油量又有巨大贡献的战略价值—钓鱼岛既处在日本的海外生命线上,也处在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航道上;同时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保持自身的长期霸主地位而扶日制华—紧密相联。因此,在美国的霸权还没有一定程度之前,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当美国的霸权衰落到顾不了那么多或横加干涉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多时,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方可一并解决。

总之,中日两国应该登高望远,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进一步加强民间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而努力奋斗。合作共赢,努力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的最好去处。

参考文献

1、日本驻华使馆编《日本简讯》第110期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8期。

3、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1997年第3期。

推荐第6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北洋水师的兴衰

系别:计算机系班级:软件一班姓名:XX

学号:1234567

北洋水师的兴衰 1874年日本以“保卫当地侨民”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其驱逐。此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发海防大筹议。恐慌的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白银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加快建设海军。而腐败的清政府实际每年只拨出其四分之一。从此,我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便浩浩荡荡的开始建设起来。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

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就当时的国际情况而言当时的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客观的,但是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被腐败的清政府用于圆明园的建设,这是何其的荒谬可笑,就此北洋水师慢慢落后于日本。

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展开了一场极具惨烈的遭遇战,即黄海大海战。北洋海军刚在运兵东北大东沟返航途中突遭日军,双方开战。日本海军终因远洋作战,且不熟海形,而首先退出战斗。但是此后,李鸿章害怕被日军反击,提出所谓“保船制敌”“避敌保船”,将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次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水师,终因猝不及防而全军覆没于山东半岛。

清政府耗巨资开始打造到亚洲第一强,再到被东夷小国打败彻底覆灭的一切的一切。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愤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政府腐败

女人当权,把皇帝当成傀儡,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把大好河山糟蹋的支离破碎,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还挪用买巡洋舰的军费。上奢则臣贪,大小官员为了私利,对上逢迎巴结,对下横征暴敛,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而直接导致民风败坏,用鸦片削弱中国人体质,难道清政府是瞎子吗?难道我们的同胞都是傻子吗?也许是我们的同胞对清政府失望变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实通过消极堕落发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慨呢?不过自然规律让清朝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客观规律到头了。

第二、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为主的清政府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施朗率清军攻占台湾统一中国,这时的中国海军虽然在舰船的吨位、火炮的数量威力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欧洲,但还有一定战斗力。可惜,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只重视塞防,不重视海防,只重视陆军,不重视海军,经过和日本几百年的战争后没有一个统治者想到要彻底消灭日本永除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在近代,中国海军都很弱,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海军,基本上都是有海无防,以至于中国的大门就是被侵略者从海上打开。

2、四面环海的日本

由于地形狭窄,岛国日本的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历史上日本一直努力建设超出其四个主岛的岛屿防御体系,来保障其海上和本土的安全。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这种通过夺岛来增强军事防御力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对岛屿的拥有权是日本海洋国土观的核心。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抱的岛国,由3000多个岛屿组成。日本列岛向北延伸与千岛群岛相接,向南依次排列着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犹如一条由岛屿组成的链条,横亘在亚洲大陆东侧,将亚洲与太平洋隔开,这就是地理上常说的“第一岛链”,这种岛链把大陆与大洋隔开的地理形势在全球独一无

二。若以台湾岛为中心,日本诸岛处在“第一岛链”的北半段,恰好将东亚大陆环绕。在“第一岛链”以东是“第二岛链”,日本对构成第二岛链的硫黄列岛和小笠原群岛拥有主权。由于日本列岛位于中国、俄罗斯、美国三个大国的结合地带,这种地理形势使日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自身拥有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恰似两道大门,扼守着中国东进太平洋和美国西向进入东亚的通道,同时其“第一岛链”北端的千岛群岛还是警戒、阻滞俄罗斯舰队南下的前哨阵地。这种天生的地理优势。

所以很明显:两国的军事防守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中国似乎缺少了对海战的主动积极性,而当时的日本正是这么一条强势军事战略。

北洋舰队说是清政府的海军,还不如说是李鸿章私人舰队。只听命于李鸿章一人。而私人拥有军队不是用来打仗的,军队只是一个实力的象征,你有多大的实力你就可以拥有多大的官职、享受多大的特权、获得多大的利益。所以李鸿章多少有点想保留实力,后来觉悟的太晚,想从别人那里调兵也无济于事了。所以军队的训练、战略战术、武器更新保养、战斗意志„„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有规模,能唬住人就可以了。到了后来的官僚主义的北洋舰队,真只是纸老虎而已。北洋舰队一开战就是采用舰头对敌的雁行阵,优势:减少被敌人火力击中的概率。缺点:只有舰首火炮可以射击,火力仅有三分之一能发挥。原因:只想保命,不想作战。旗舰首次开炮,就震垮舰桥,导致统帅丧失指挥能力,简直荒唐透顶。说明:旗舰可能是糊的、旗舰的火炮从来没有使用过,或者几乎没用过。导致海战后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传达战争旨意。

北洋水师从当初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到全军覆灭,是我国一部近代的屈辱史,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历史已经过去,但是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应当牢记历史教训,不走失败的老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自己,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承认落后,接受失败,勇于变革,善于学习,开放创新,才会更进一步。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富,不做祖国伟大复兴的旁观者。我们的肩膀上担负着祖国对我们的希望,历史赋予着我们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今天的我们虽然不需要经受战争的洗礼,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要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化愤怒为前进的动力。传承起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前沿!

史路迢迢,多有一见。唯有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唯有举国不怠,才能长盛不衰!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国奋斗终身,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

 《中国近代海军史》,作者: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ISBN 7-5065-1056-1 《中国近代海军史略》,作者:张墨,海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ISBN 7-5070-0035-4 《中国近代海军史》,作者:胡立人/王振华,大连出版社,1990年出版,ISBN 7-80555-269-X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作者:姜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ISBN 7-108-01748-2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编著:姜鸣,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ISBN 7-108-00737-1 《晚清海军兴衰史》,作者:戚其章,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ISBN 7-01-002648-3 《北洋海军舰船志》,作者:陈悦,现代舰船杂志社,2006年出版,ISSN 1003-2339 《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作者:陈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ISBN 978-7-5601-3767-4

推荐第7篇:近代史论文

思想决定革命成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任何反动与社会革新,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胜利的。辛亥反动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乡村没有完成大的变动,农民没有一个大的变动。而新民主主义反动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乡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农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

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农民作为中国反动和社会革新的主力军, 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时时都想改动本人的命运,所以,生活堕入失望的农民常常勇于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安定天国运动就是近代农民希望改动本人命运的一次生动写照。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往往一再重;在这次运动中,农民的弱点也再次流露出来:他们痛恨不平,所以拥护均匀主义以至绝对均匀;他们痛恨皇帝,但本人也想做一回皇帝梦;他们痛恨政治糜烂,但本人也羡慕奢豪堕落的生活。 所以说小农阶级的的局限性,以及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中国农民的成功需要正确思想的领导。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把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中国红军改形成无产阶级指导下的反动军队,特意请郭沫若写了了著名的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我们能够看出,一代伟人毛泽东特别希望总结历史上李自成和洪秀全两次农民起义的经验,也特别请求我们党要汲取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

而毛泽东之所以要突出明末农民军和安定天国的经验,显然是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真实太典型了,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又的确有太多的类似相通之处。作为成功者,特别是农民反动的成功者,自豪的反映是腐败I。在成功到来或快要到来时,农民起义的领袖丢弃了反动的目标,疾速地走向,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的通病。李自成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凯歌声中滋长了自豪心情。李自成和大顺王朝的农民首领们在承受大明江山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明王朝的专制与腐败。他们在北京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纵贪横于京畿”,弄得京城民怨沸腾。与李自成一模一样,洪秀全与安定天国的农民首领们在定都天京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清王朝的专制与糜烂。无论洪秀全还是杨秀清,其贪心、朴素的水平较之他们反动的对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2、疏忽强敌。农民起义首领在获得成功后简直无一例外地急于敛财吃苦而置当前大敌于不顾。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后,大敌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却熟视无睹,听任数十万大军在北京城饮酒作乐。洪秀全的大敌在北方,他却只派了两万人的部队北伐,而本人在南京城大修天王府宫殿,所用兵丁达十多万。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洪秀全,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疏忽了敌人,结果吃了大亏。

3、不讲政策。李自成在起义之初以民谣的方式宣传起义军的纲要:“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洪秀全也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反动的宣传是必要的手腕,但是虚假的宣传却是反动运动的大敌。李自成与洪秀全的反动宣传能够说从一开端就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李自成提出树立政权后将实行“三年免征”。可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军饷从何而来?为了筹集军饷,李自成纵容其部下在北京对明代高官富豪严刑拷打,讹诈钱财,结果形成社会猛烈*。洪秀全宣传的对等,只是遮人耳目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背后,他本人娶了88个老婆,他十几岁的儿子也娶了4个老婆,却不允许他的“兄弟姊妹”合家聚会。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好,低价的许愿终于惹起天怒人怨。

4、脱离大众。李自成是一个军事家,一马当先,历经百战,马上18年,夺得大明江山。他在西安立国称帝,国号大顺。奇异的是,山海关战后,李自成败归,匆匆在4月28日于北京武英殿再次登位,承受百官朝贺。当夜五鼓,李自成仓皇出京。李自成两次称帝,阐明他的帝王思想十分浓重。其实,岂止是李自成,历史上一切的农民首领简直无一例外地都有浓重的帝王思想。洪秀全起义之初,迫不及待地在武宣东乡称王。定都南京,尚未获得全部江山,便在南京城里当起逍遥自由的安定天王了。洪秀全深居简出,以致于清军不断以为洪秀全只不过是安定天国虚拟的一尊偶像,可见洪秀全脱离大众到了何等水平!

5、妄杀功臣。妄杀功臣是历朝历代的通病,所谓“狡兔死,走卒烹”,农民起义首领也未能例外。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妄杀李岩、李牟两兄弟,惹起大顺政权内局部裂。1856年,天京发作内讧,韦昌辉杀了杨秀清,洪秀全杀了韦昌辉,安定天国早期中心首领六个人到内讧后仅剩洪秀全一个孤家寡人。民间传播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照旧让咸丰”,民间传言竟不幸而言中。

重庆《新华日报》当年在登载郭沫若的文章时,同时登载了毛泽东的一段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开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的确不应当割断历史。这是由于,我们需求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

纵观历史上一朝一代的更迭,莫不与农民有关。一个王朝的崛起,常常是借助农民的力气;一个王朝的毁灭,常常也是出自农民的力气,真所谓“成也农民,败也农民”。李自成和洪秀全的经验通知我们,一个王朝的沦亡首先是人心的丧失,也即道义的丧失,而丧失人心、丧失道义的王朝必定是短命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史学家对三个世纪前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对共产党人而言,则反映了共产党人以历史为镜对将来命运的考虑,这正是《甲申三百年祭》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由此可见,中国农民的成功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而农民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领袖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而一个好的思想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推荐第8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结课论文

学号:

姓名

中国近代史之洋务运动简介

一、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二、产生过程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

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忻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实践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

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中国海军新式军舰“南琛”号

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材、军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同文馆的建立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年奕欣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

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

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四、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争论的焦点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

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

祁龙威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牟安世认为: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

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孔令仁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推荐第9篇:近代史论文

读《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有感

计算机学院2011级1班 3011216006 郭可成

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自己第一次接触曾国藩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当时自己就对这位有着“洞悉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兴名臣’”和“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曾国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前,自己在书摊无意中看见了这本书,便买下准备品读一下这位历史人物。 历史中的曾国藩

因为这本书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一部小说,不能当做史学资料来读,所以在看之前,我先对曾国藩一生的履历作了简要了解。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注:本段摘自百度百科 书中的曾国藩

全书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出山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到生命结束时滂沱的黑雨直下,二十余年的人生经历。

书的内容很多,在这里只就两部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书中曾国藩的出场是从他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开始的。“前额很宽,上面有几道深刻的皱纹,脸瘦长,粗粗的扫把眉下是两只长挑挑的三角眼。明亮的榛色双眸中射出两道锐利、阴冷的光芒。”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出场时书中对他的刻画。说实话,我觉得这段描写放在书中这个位置虽然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但并没有给读者理解书的思想主题起到多大帮助,反而在看过几章后,如果读者没有认真品读的话,曾国藩的形象就仅仅停留在“三角眼”上了,而他的遇事冷静、善于发现人才、平易近人等形象却没有凸显。有网友评论“人物描写平淡无奇,如果好的小说描写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3DCG,会随着随着情节变幻舞动,那么唐老师的人物就是剪下的黑白的皮影木然的随着章节跳动。唐老师既没有给我们空间遐想,又没有细致的把人物给我们描绘出来。”虽然网友说的有些片面了,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问题。

再看“天津教案”,说到天津教案,可谓是曾国藩人生的一大败笔,因此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当时国人“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而从书中作者的描写来体会,作者对于曾国藩,更多的是同情,甚至还在书中添上了几个青皮趁乱杀洋人谋财的插曲。

书中是这样描写曾国藩的内心的:

如果他曾国藩此时在天津如此振臂一呼,天下都会称赞他为爱国英雄。但现在他却要奉皇上、皇太后之命,代表中国和洋人低声下气赔不是,驱使工匠去修复百姓怒火焚烧的教堂,用隆重的理解去安葬杀害中国人的凶手,拿数十万白银去抚恤被人们恨之入骨的洋人,杀中国人的头去平洋人的怒气……就算他曾国藩功勋再大,地位再高,道理再充足,他的举动也是逆民心、拂民意,损国格、坠君威的……作为一个卖国贼而遗臭万年。

当然,现在也可以给太后、皇上上书,历数洋人的不是力申民气可用,向洋人宣战,以自己的声望,或许太后会采纳。但十年前,朝廷与洋人接仗,大大小小不下百场,但无一占上风……到头来自己就会成为把国家卷入战争灾难中的罪魁祸首,而国家也会在人力、财力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观曾国藩这两种心理斗争,表面上看曾国藩选择第一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果真的如此么?我认为如果仅站在这两种心里的角度看,曾国藩的选择是愚蠢的,结果同样是负罪,为何要铤而走险背“叛国”的骂名?何况选择后者兴许还有机会建立更大的功勋,为自己锦上添花(虽然站在今天的角度,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可能性不大,但处于那个时代的曾国藩显然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何况曾国藩?我认为他一定有他更大的难言之隐。所以在对“天津教案”的想法,我也与作者也不大相同。

随便说两句

按卷长思,对曾国藩,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理解不透的也太多,自己更无法对他下一个什么样的定论。但是对于纯粹的批判或同情或褒扬我都不能完全接受。但读过这本书后,抛开历史问题,却实实在在让我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独到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敏锐的思维以及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

推荐第10篇:近代史论文

中共一大代表之董必武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摘要: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关键词:创始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法学家;革命精神 正文: 说起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12 位与会代表, 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主义, 参与并 且成功看到革命胜利的除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大概就是只有董必武董老了。 董必武同志在中共一大时与陈潭秋同志一同作为武汉代表参与了会议,当时与会的 12 位代表,部分到后来因为没能坚持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而走上了一条反动派的道路,最终 被人们所唾弃,被历史所遗弃,也有部分不幸在参与解放运动过程中被反动派残忍杀害,未 能亲眼见证革命的胜利,颇为遗憾。而对于能亲眼见证革命胜利,共和国诞生的董老来说, 他无疑是幸福的。 董必武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下度过的,在他 18 岁的时候还考取过 秀才的功名,这无疑说明了他青年时的确是颇有才华和见地的。1911 年,董必武也一同参 与了辛亥革命,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但是,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 实, 颠覆了辛亥革命的原始目的时, 董必武毅然地参与了反袁活动, 期间两次不幸被捕入狱。 不过, 董必武对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放弃信心, 并且又积极参与领导人民推翻军 阀统治。1919 年,董必武参与了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抗日战争时期, 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参加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领 导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抗战初期在武汉, 他利用合法身份和他在湖北广泛的社会 影响, 大力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宣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人 民战争思想。 他直接领导中共湖北省委, 抵制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 团结当地爱国人士, 创办七里坪、汤池等训练班,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大批 骨干。到重庆后,他作为中共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或是同我党其他参政员一道,或是 单枪匹马,在这个会议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他模范地 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地方

实力派和国际友好人 士,为坚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开展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作 出重大贡献。1944年党中央提前为他作六十大寿,对他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党中央 在贺电中说: “现在你正代表着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高举着毛泽东同志的 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你是中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老战士,你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 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为庆祝你的生日,将感到光荣。 ”1945年4月, 董必武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 参加中国代表团, 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 国制宪会议, 并向旅美侨胞和国际人士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成绩, 扩大 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 董必武同志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 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内战进行复杂艰巨的斗争。1947年春,国共 两党谈判破裂,他率领中共代表团驻南京、上海办事处的同志撤返延安。随后,前往华北, 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和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 紧张地投入支援解放战争的工作。 19 48年8月,他主持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经过这次大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他当 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接着,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主持起草《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草案),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进行立法方面的准备。 建国后, 董老就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务, 挑起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担。 董老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着, 他并没有像朱老总那样的赫赫战功, 为共 和国立下汗马功劳,也没有像周总理那样的执政手段,深受人民群众爱戴,但他始终恪守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无怨无悔地为革命事业默默付出一生。 董老无私的人生和他强大的 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我们后辈十分值得学习的。 董老对党所作出的贡献实在太多了, 从建党初期到后来坚定不移地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 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反对党内右派极端主义,从抗战时期长期宣传两党统一战线,宣传毛泽 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为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骨干党 员,到解放战争时期亲身涉入敌占区支援领导解放工作,从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 》到后来投身于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无到有的漫长艰辛的工 作中去。 董必武同志的一生,是光

辉的革命战斗的一生,是不断开拓前进的一生。他从一个清末 的秀才, 成长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 又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中间走过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 他亲眼看到过旧中国几个朝代统治的黑暗和民族灾难的深 重,经历过几个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风雨。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深切的 了解, 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生活有丰富的经验。 他没有被旧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束 缚,没有被局部经验所限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把这些知 识、经验提炼、升华为正确的思想原则,指导自己的革命行动。他不断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 精神营养。他的一些独创性的思想成果,也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库。正是由于具有 这种思想基础,他才能够在极其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正确掌握 并坚决执行党的纲领和政策。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总是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表现了一个无 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的党性。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董老早年是学习法学专业的,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牌”知识分子,他没有像朱德和彭德 怀那样的军事才能, 也没有像毛泽东那样的领导才能, 他只是在用他力所能及的知识去改变 这个世界,去实现他心中伟大的理想。在逆境中,董老坚守底线,绝不向军阀及反动势力屈 服。身居高位时,他依旧低调不张扬,充分彰显了一个伟大革命者的高尚情操。 董老的爱国精神也是十分值得我们称道的。1971 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恢 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其中少不了董老不懈的努力。1945 年,当董老代表中国共产 党和解放区军民,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签字,一直 到 1971 年董老再次出席联合国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我们可以 想象出董老当时心中难言的苦涩和幸福。 董必武同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 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 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他身居高位, 从不自视特殊, 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 注意以身作则, 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他谦虚 谨慎,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同群众 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

第11篇:近代史论文

论蒋介石

——跌宕起伏的一生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3班2011333520308钱利娜

摘要:一代枭雄蒋介石,在此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他对共产党的伤害与压迫,他与宋美龄的政治结合,以及他最后还是败给了共产党。这次实践活动,在图书馆查阅了众多书籍,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他的政治抱负,他的遗憾等等。

关键词:亲情;爱情;友情;政治抱负;遗憾而去

自古以来,对于历史上出现的大人物,我们往往因为立场不同而不能作出客观的判断。就拿毛泽东和蒋介石说吧,对于共产党人,当然是相信崇敬毛泽东,厌恶憎恨蒋介石;可对于国民党人,自然是相反了。在如今,我们提起蒋介石,想到的都是他的一些不善之举,但若深入客观的了解过他,便会发现我们对他的了解带了太多的感情色彩„„

身世成谜

几千年以来,但凡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臭名昭著,其身世、家族等无一不是明明白白为世人所知晓得。因为他们是“伟人”,他们的出身以及周围几代人的情况都是史学家研究的兴趣所在。如今却有一例外,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蒋介石,其身世至今人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蒋介石之所以对自己的身世隐晦不言,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母是孀居再嫁的。众所周知,蒋介石是极为孝敬母亲的,也许是怕流言蜚语伤害母亲,不愿提起母亲曾经再嫁。最广泛流传的应该是“郑三发子”说。按照唐人的说法,蒋介石的生父姓郑,蒋介石排行老三,他的母亲早年带着他改嫁给浙江奉化蒋肇聪,蒋介石即改名为蒋中正。据说“中正”还隐含“中州郑家”之意。沈醉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戴笠》曾提到在40年代有一位名叫郑绍发的老农自称蒋委员长的大哥前去认亲,蒋介石拒不认亲,又怕详细外泄,便交由戴笠全权处理此事。但也有人质疑唐人的这种说法,当时身为委员长,当然会有不少人想乱认亲戚占便宜,何况那位老农与蒋介石却有几分相像,而且天下间相像的人很多,所以那老农是否蒋介石的大哥无从考证,殊不可信。也有人经过考证,肯定蒋母嫁的是曹家田,而不是河南郑家。

百善孝为先

蒋介石至孝天下闻名。1921年5月24日,蒋介石任许崇智手下粤军第二军少将参谋长时,因为一个梦不惜从广东长途跋涉赶回故里,终于能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段路。其实这次蒋介石离职回家是十分不理智的,当时孙中山受困,各方势力赴难援孙,蒋介石却只因一个梦就回乡,这诚然对不起孙中山,对不起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但谁又能批评质疑他的人子

之孝呢?

有情抑或是无情

众人所知的是蒋介石极不喜欢原配毛福梅,却不知其中有一段渊源。蒋介石早年与其堂姑的蒋赛凤的女儿阿春情投意合,其母王采玉向蒋赛凤提亲,却不料被强硬地拒绝。其中也颇有些赌气的意味,其母偏要在毛姓中择一品性俱佳的儿媳妇,于是便挑中了大蒋介石5岁的毛福梅。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双方家长做主的包办婚姻,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大并且长得又不是秀外慧中,所以结婚后夫妻感情一般。不过毛氏心地善良,性情柔顺,持家有道,深得王采玉的喜爱。也因为有婆婆的爱护与坚持,毛氏才能安然度过。终于在王采玉的撮合下,毛氏怀孕了,其母欣喜异常。但好景不长,夫妻起了一点口角,蒋介石毫不留情的一脚踢走了这个已经七月大的孩子。所幸蒋介石对母亲极为孝敬,后来才会有蒋经国的出生。1911年蒋介石浪迹于上海,花天酒地,并将酒女出身的姚冶诚带回老家,蒋介石早打算好接受毛氏的质问,没想到毛氏如此逆来顺受,两房相处得极为融洽。一方面蒋介石对毛氏心存感激,另一方面也使他更加看不起毛氏。可以说毛氏的不受喜爱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她的软弱,不争固然是妻子贤淑的一种表现,但却会让对方感受不到你的在乎,偶尔的吃醋发脾气可以说是生活的调味剂。这就是旧时受三从四德的腐朽文化影响的妇女啊。有人可能会想,若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是他心仪的表妹,他还会如此花心,还会有接下来的几任妻子吗,还会为了蒋宋联姻抛弃几位夫人吗?答案是不一定的,毕竟这只是一种假设。就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毕竟蒋介石吐露自己喜欢表妹时不过十多岁,那也许只是一种一起长大的好感。即便蒋介石是真的喜欢表妹,因为岳母的不喜欢,两家也会有不少争吵,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再者说,即便是蒋介石因为表妹没有纳妾,后来他还是会休了表妹。相比起蒋宋联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表妹的感情就不值一提了,更何况蒋介石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宋美龄可以说是最长久的一位夫人,有一部分原因是宋氏是新潮女性,能吸引蒋介石,但更重要的是,政治联姻。1927年《上海时报》曾明确“点题”:这次婚姻使得南京军队过去最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新娘的哥哥宋子文博士的家庭以及国民党的创始人、已故孙中山博士的家庭连成一体。当时也有人评价:此乃“武力”与“财富”的携手!更甚者,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书中披露:蒋介石在孙中山去世后,还曾向宋庆龄提亲。蒋介石与宋家联姻的目的不言而喻。

人际

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交往关联的人物层面相当复杂,有当年培植他的师长、抛弃的妻妾、三教九流各帮人物、达官显贵、同盟元老;有浙江祖籍亲信幕僚;也有全力提携的黄埔嫡系;还有党内不同派系人士,党外政治对手等。蒋介石对这些人物的交往,以政治变动发展历程,层层扩大,从小圈到大圈,从私领域到公领域,交往的目的或有不同,手段也有差别。 由于蒋介石是一位继承性的创业者,他冲出头并不容易,他的辈分比较低,多半的成功是靠谋略与机遇。蒋介石在1921年5月23日日记中说:“遵中师之规模,争二陈之精神,学

胡汪之言行,则可以担当国家责任矣。”当时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乃是孙中山麾下的“三杰”,蒋介石这一言语也有讨好的嫌疑。孙中山死后,因廖仲恺被暗杀,胡汉民辞职赴俄,蒋汪合作默契,彼此支持,汪精卫在国民党党、政、军的地位已达“最高”,蒋介石也进入了中枢机关。但这种合作关系显然不能维持,自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就盯着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一天天布局,终于有了与汪精卫分庭抗礼的资本,他岂会甘愿做汪精卫的下级。“党的领袖只有总理一人”,“一个党里,只能有一个领袖”,“我是总理唯一的信徒”。蒋介石常常散布这样的论调。之后,蒋介石通过与宋家的联姻得到了强大的财力后盾,又通过对外政治活动,争取了洋人的支持。终于,经过一系列的谋划,蒋介石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联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败了张作霖之后,一心谋所谓军令、政令统一,要削弱李、阎、冯的政治军事势力,排除异己因而引起各实力派的反对。这些实力派,以及没有武装力量的国民党政治派别: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族派等,先后从不同角度反蒋介石。1930年、1931年,分别出现两次反蒋大联合。汪精卫时而一派单干,时而与其他派联手,从1928年至1931年底,三次联合军事实力派以武力反蒋,最后一无所获。至此之后,两人分分合合,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可见,在蒋介石心中,也可以说是在政治家眼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有永远的朋友。当两方有公共利益时,就可以合作互利;当两方利益对立时,就是互不相让了。

且看国民党大腕沉浮

1987年10月31日生于溪口,斯年其父四十五岁,其母二十三岁。

1895年,其父病逝。

1905年东渡日本,结识陈其美,并因陈之介绍,见孙中山于宫崎寅藏家中,参加同盟会活动。

1916年和1920年,孙中山手下两员大将陈其美、朱执信先后逝去,蒋介石成为孙中山身边最得力的军事助手。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蒋介石在广州永丰舰上陪伴孙中山,直到安全脱险。自此,孙中山视蒋介石为亲信。

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任蒋介石为校长。蒋介石在其中培植了大批个人势力,黄埔军校可以说是蒋介石起家的资本。

1926年3月,他通过中山舰事件,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全部清出。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当上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继而,又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国民政府委员。

1926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出师北伐,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广东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继而,北伐获胜,他成了耀眼的军事新星。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进行大屠杀,发动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蒋记国民政府,开始了蒋家王朝对中国的统治。

„„

蒋介石的成功,戴笠的特务机构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务政治是国民党反动统治中最黑暗、最残酷、最不得人心的组成部分。他的反动效果的取得,是通过一系列的密捕、绑架、暗杀、监禁等法西斯手段实现的。戴笠的特务组织是专门为蒋介石服务的。国共抗日期间,利用特工,戴笠分化、瓦解、收买广东空军,让外界诩之为“南天王”的陈济棠败得一塌糊涂。六国饭店的枪声曾经也是老百姓的谈资。当年,通过特务组织,蒋介石知晓了张敬尧投靠日本人的事,这对蒋介石的统治影响很大,于是便有了百世维刺杀张敬尧的事。一系列对蒋介石的统治有益的又不得见光的事都由这个特务机构处理。暗杀杨杏佛、史量才、汪精卫等等。 西安事变至今提起,仍是一个震撼。驻扎在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苦劝蒋介石不得之后,发动了兵谏。如今在西安之郊临潼华清池还能看到当年蒋介石居住的带有弹孔的玻璃,半山腰上还有一个“兵谏亭”。西安事变是蒋介石的一个生死关,也是对蒋介石亲信部下的一次严峻考验。十三太保中的“政治领袖”贺衷寒就是因为在此次事变中追随何应钦,发动黄埔系将领通电“讨逆”,而后备受冷落。蒋介石不是个不记仇的人,之后张学良终身被监禁,杨虎城最后也被杀害。

„„

蒋介石从上海滩的一个经济人,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手段几经沉浮,成为国民党大腕,其中有汗水,有黑暗,有阴谋,有鲜血,有失意,有欢畅„„这条路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的日子

大陆期间,蒋介石位居要职,玩弄权术的时候多,显示人性的机会少。退居台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依然生活在无尽的紧张与忧虑中,但随着台湾局势的稳定,尤其是蒋经国能够独当一面之后,蒋介石开始有较多的时间享受常人的生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他是妻子眼中的良侣,儿子眼中的慈父,基督眼中的信徒,侍卫眼中的老兵。据蒋介石身边的侍卫回忆说:东方大地还是一片昏暗的时候,老先生已经起身,黑暗中,老先生拿着一支钢笔手电筒,蹑手蹑脚,摸索着走进盥洗室洗脸。他之所以如此,就是不想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宋美龄。傍晚,如果宋美龄有兴趣,蒋介石也会搭乘座车,到台北近郊的一些地方兜兜风等等。就在蒋介石准备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使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地伤害。那是1969年7月间,蒋氏夫妇从士林官邸搬到阳明山官邸避夏,结果在仰德大道和一辆军车相撞。自此之后,他的身体就出现了恶化。1971年11月,蒋介石到高雄澄清湖巡游。一天中午,他想要如厕,但觉肛门不适,就叫随侍的钱副官为他填塞甘油球。结果,副官把甘油球塞到了肛门旁的肌肉里,顿时喋血满地。后来治疗了将近一个月。这次意外,再一次使蒋介石的身体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不久,蒋介石又因为摄护腺开刀后遗症而出现血尿。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顿时沮丧失志,彷徨无措。不管曾经如何,现如今,他只是一位对死亡充满恐惧的老人而已。由于过度紧张,蒋介石的整个身体机能都垮了下来,经常罹患感冒,还会出现呼吸不顺,口齿不清等症状。1972年7月22日,蒋介石在用膳时

发生呕吐,之后便昏厥过去。1973年,终于苏醒。为了杜绝外界的流言蜚语,蒋介石公开出面了4次,例如孙子蒋孝勇的婚礼等。1974年,蒋介石的心脏仍然没有改善的迹象。1975年,宋美龄听从友人建议,不顾医疗小组的反对,为蒋介石做了“肺脏穿刺手术”。岂料后遗症接踵而来,体温升高,大量尿血,心脏停跳频率加快等。1975年4月4日下午,蒋介石似乎预感到什么,心情十分烦躁,不断要求起床,起了又想躺下。晚间8点左右,蒋介石心电图上的心搏曲线忽然变成一条白色直线。他,还来不及想爱子交代遗言,就那么去了。从《病中随笔》可见,蒋介石依然怀揣着“复国”梦,他是带着这个梦,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这位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革过清王朝的命,革过北洋军阀的命,中国人民起来又革了他的命,最后按照他的逻辑说法——丢掉了大陆。他的内心是痛苦的,据说常常在阳明山脚士林官邸蒋介石的住处传出蒋介石的长叹之声。这一声长叹,很轻,很长。他叹什么呢?叹他一生结局,叹他丢掉了大陆?这一长叹是一个谜,既易解又不易解„„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吴金良:《蒋氏家族全传》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03月

【2】 齐鹏飞:《蒋介石家世》北京 团结出版设2002年07月

【3】 蒋介石: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973.htm 2011-11-05

【4】 杨树标 杨菁:《蒋介石传》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03月

【5】 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06月

【6】 陈瑞云:《蒋介石与汪精卫》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9年06月

【7】 刘会军:《蒋介石与戴笠》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9年06月

【8】 陈红民 赵兴胜 韩文宁:《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03月

第12篇:近代史论文

一、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失败

人类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进入内忧外患、风雨苍黄的时期。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怎样使满目疮痍的民族夺回失去的独立自主,走上富强之路,重新屹立于世界,就成为近代无数志士仁人探索和实践的主题。他们在西方文明中寻找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信奉基督教的天国福音、信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信奉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等。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戊戌维新运动夭折了,辛亥革命流产了。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它用以往任何时候不曾有过的尖锐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情绪。由于经历了这样一场战争,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就指出,在西方世界中,许多人感到“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这种情况,不能不对中国思想界发生影响。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予中国先进分极大的启示:

正当这时,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冲破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来临。它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振奋。而且十月革命正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还处于极度的彷徨和苦闷,封建主义的老一套是过时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又走不通,前路一片迷茫。李大钊当时就讲过,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因此,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最流行的一种新思潮。社会各阶级、各派别的代表人物都竟相宣传各种所谓社会主义的观点,各种研究新思想的团体和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指出:“吾国欲图世界之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号召国人要“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清除封建思想观念。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思想上的藩篱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新学说便排空而入,思想文化领域里一时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的景象。虽然开始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的新思潮、新学说的一种,但其真理的光芒很快就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发现,吸引了他们,进而为他们所信仰所传播。

(四)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中国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六·三”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当时,工人罢工虽然是自发的,但是中国工人阶级以它特有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内在政治要求。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并立即把他和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结合起来,特别是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走到了斗争的前列。

第13篇:近代史论文

论毛泽东

内容提要:

是他,写下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放的诗句。是他,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是他,在1949年10月1日,在**城楼上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他,引领着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但在这期间,却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对我国有消极影响的事件„„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大革命 伟大事迹功绩与过失

正文: 1975年12月31日,83岁的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这时的毛泽东显得有点体力不支,在谈话时不得不将头倚在沙发上,在场的人都觉得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可是毛泽东却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这让在场的人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的出现了,他永远是那个在1949年10月1日,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充满活力,雄心壮志的伟大领袖。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小时候的生活与普通的农家孩子一样。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显赫的学历,但他一直胸怀大志。正是他的志气,使得他不断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带领着全中国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不仅有志气,还很有勇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史诗般的军事壮举和奇迹。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毛泽东这样形:长征路上,“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然而, 红军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克服了一切困难, 取得了最后胜利。他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勇气成就了中国革命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毛泽东还有一点土气,这里的土气可以理解为国情、民族风格。毛泽东的这种土气,体现在他为人行事的风格上,体现在他革命治国的思路上。例如,他被充分肯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将欧俄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本身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国情就是土气的一种体现。长征时期,留俄的中共总书记博古的主要错误,就是在军事上盲目地听命于一个共产国际派来的,对中国历史、政治、社会、军事传统一无所知、完全照搬西方和俄国革命军事经验的德国顾问李德的瞎指挥,以致同中国的国情格格不入,致使红军几乎遭受覆灭的命运,被迫长征。最后,还是靠他的土法子,游击战,才挽救了红军,引导中国大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

1927年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长沙的一个小军阀只用一个团的兵力,就把湖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摧毁了,近在眼前的马日事变,对毛泽东的震撼很大,毛泽东看到了没有枪杆子的被动和悲哀,于是,在武汉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从前我们说,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只做农民运动,蒋介石是拿枪杆子的,政权是拿枪杆子取得的,毛泽东的这句话后来被总结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战略。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6月,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

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与西方强国的经济差距飞快地缩小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称毛泽东时代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新中国取得了其它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过的成就。经过毛泽东时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不得不说,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还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也正是他的政治远见使得中国稳步发展。

总之,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于党、于军、于国,毛泽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人可以取代。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一大批知名的作家、演员、学者、运动员等都遭到了肉体和精神上的严重摧残,其中不乏不堪屈辱而自杀身亡的。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取消。*开始后的数年内,中国各级、各大教育机构基本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图书馆藏书被焚烧,在校园内发动武斗,教师

被当众羞辱、打骂,一切教学科研工作全部停止。*中,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知名学者往往不堪羞辱,选择自杀。 此外文化大革命后军队长期战力受到严重损毁,造成军队「红而不专」和训练不足与沟通不良的结果,使后期的中越战争所造成严重的死伤就是一例。

尽管这样,*期间,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和基础建设的成就: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红旗”高级轿车,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第一台离子注入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第一艘自行设计研制的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理论上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于1920年下水由江南造船厂为美国制造的“官府号”,但是官府号所需部件都是美国进口,图纸和工程师也都是美国人,江南造船厂自身并没有技术力量制造,并且自此以后脱离外国技术支持直到解放再无能力生产出万吨轮。而自东风号开始标志着中国自行掌握造船业所有核心技术,为以后成为造船大国奠定基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三门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的建成,杂交。

在外交方面,从70年代初期起,由于中国与苏联疏远转而表现出与西方世界修好的态度,出现了日本、西德等大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到1976年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由1965年底的49个增加到111个,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并取代了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

邓小平曾经说过,"尽管“*”是一场内乱,但我们党的组织还在,军队还在,我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发展。"胡绳曾主张:\"要把“*”和“*”的十年分开看,“*”本身的错误和“*”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情不能划等号,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

所以,我认为,毛泽东有功,也有过,他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我们不能因为

他曾犯过错就否认他的功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毛泽东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年了,可他照耀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芒是依然那样的耀眼,他的身影是依然那样清晰的留在人们的心中,我们无法忘怀这个中国历史航船的伟大舵手,这个伟大的名字早已融入在中华民族浩瀚的血脉中„”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诗词选》

(2) 《中国近现在史纲要》

第14篇:近代史论文

谈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文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关键词:胜利、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转折点 正文:

一、中国人民抗日小英雄事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深思中国抗日战争: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战士,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抗战时,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神圣的天职。”对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随后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这一切标志着我国抗战胜利。

三、抗日战争的过程: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地区冲突,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江桥抗战,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虽然失败了,但是,是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因此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

1 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府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第二年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法西斯国家进攻迅速,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随即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蒋介石“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日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以两国宣战日算起,中国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战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

2 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至此,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四、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走人民国防的道路是巩固一国之防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在“三个代表”的政党的有力领导下,人民的国防之路才能走通正确的战略指导对战争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重要途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会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国防活动的实践不仅需要人民,而且将锤炼人民国防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与国际社会相协调。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王秀鑫著,2015年03月第二版;《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李继锋著,2015年6月第一版

3

第15篇:近代史论文

《孙中山为什么要把民国大总体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孙中山在革命成功以后毅然放弃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因其一再强调革命一旦成功,将弃政。孙中山所信念的,革命不是为了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他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自然,这其中所包含的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

一、孙中山受袁世凯所欺骗,并不排斥袁世凯的政治理念。并因为袁世凯承诺遵守《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总统只是摆设,并没有实权,孙中山便更加放心让袁世凯做总统了。袁世凯在逼清王朝退位的时候就曾以内战要挟,要清王朝将大总统的位置让于自己。在当时的形式下,孙中山以为中国已经不会再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了,因为民心已开,但孙中山被袁世凯蒙骗了,误算了袁世凯的野心,低估了他对做皇帝的执着心。

二、孙中山受新民主主义思潮影响,对西方国家的成功大革命事件例子影响,以为中国也会走上革命成功后就将完全推翻专制主义,而且因自身并不留恋与权力上,他一直保持着一种让贤的心理,这也导致他在考虑大总统位置的时候想法就过于天真简单,这也是因为他身为政治家的弊端,不如袁世凯手握权力一步步爬起来,对权力的执着性。而且孙中山低估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的顽固思潮,毕竟中国不同于美国,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的。

三、孙中山考虑到当时民国的军事力量薄弱。因袁世凯是靠兵力发迹的,当时他的手下有着一大批中国装备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素质最高的军队——北洋军势力。这个军队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也是当时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相比之下,民国的军事实力就要弱上太多了。在当时,民国的兵力虽然能勉强击退清兵,但面对北洋军,却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而且袁世凯挥兵南下,给民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四、孙中山太心急与民国的成立了。当时的孙中山太闲急着想解放中国了,想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袁世凯利用了孙中山急切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的心理,抛下诱饵,说只要孙中山让位,他就帮助孙中山逼清帝退位,并且承诺信仰共和。原本孙中山便不曾留恋权力,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困难的选择,所以他自然会愿意退让。

五、孙中山考虑到当时出现的执政危机。当时南京政府发生了严重的执政危机,各省自扫门前雪,商人抗拒临时政府的税收,外国势力又拒绝给林市政府借贷,在如此严酷的经济威胁下,孙中山不得不考虑让位于袁世凯。

肖舒婷

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3班

2013/4/20

第16篇:近代史论文

发展与落差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教育

姓名:袁信涛 班组:2016级2班3组

学号:201680081 摘要: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说20世纪最初十年的清末新政时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时期,那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十余年时间.则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进一步体系化的时期。

这段时期中,民国初年全国上下“揖欧追美、旧邦新造\".的方新之气和五四期间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一度获得蓬勃的生机。教育思想也曾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产生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平民教育,加上实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化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但这一时期毕竟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苦难的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新旧文化的冲突,以及频繁不断、错综复杂的各种政治派别的抗争,各个军阀集团的争斗和各色社会思潮的角逐,又注定使这段时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与人们最初的期望总是相距甚远,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关键词: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教育 理想与现实 正文:

义务教育的开展与波折

实施普及的义务教育,是19世纪下半叶欧美、日本等国实现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当然,当时还只是实现初等义务教育。晚清之际,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也已经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光绪三十年(1904),刚刚就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等赴日本实地考察教育,“见彼邦社会秩序良好,交通发达,实业兴旺·而人民工作勤,知识富\",就曾“叹日:是非由教育之力不为功\"」。而孙中山则明确指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随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带来了一场社会思想的大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一切旧染污俗、陈规陋习,都受到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冲击和荡涤·社会面貌曾顿作一新,以致义务教育也开始被提上民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政府的提倡,人心的所向,推动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1912年全国各类学校8· 73万所·学生293.34万;1914年,学校数即增至12.23万所,学生数增至407.53万人,其中,初级学校数两年之中从8.63万所增至12.10万所,一年即增加17000多所。

但教育的发展在当时各省之间又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如山东省.1912年各类学校5195 所·学生11.84万人,次年学校即增至10212所,学生24.69万人,一年之中差不多翻了一番。而安徽省1912年学校数为1457所·在校学生5.20万人,1913年学校数却减至1011所,学生也减至3.54万人。

而且这种发展势头很快衰减下来。由于袁世凯政府在政治上的复辟活动·在教育界也出现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同时,由于“二次革命”等战事的影响以及其后连续不断的军阀派系之争等因素,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推行也一再遭受波折。

五四运动的掀起,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一扫教育的“沉冥昏霾\",“教育精神忽焉一振”,普及义务教育又再次成为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当时,义务教育在全国确也花气力搞了一番。各省区都制订了施行义务教育的章程。如黑龙江省制订的《施行义务教育章程》中规定“凡儿童自满六周岁之次日起至十三岁止凡七年为学龄期\";“儿童达学龄后应受国民之教育,其未受此项教育者得依规程督促之\";“凡依本规程人学之儿童得免征学费\";“凡学龄儿童暨十八岁以下失学儿童无故不人学者得由县视学暨学务委员呈请县知事核处其家长一元至五元之罚金,此项罚金自学龄儿童十岁起每岁递加一元\"。另外,其中对学区的划分、学校的设置、学校开办费和经常费的筹集也作了明文规定;同时计划从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六年间分三期实施义务教育。

虽然这些章程和计划很难使人相信或者说很难确定究竟有多少能得到实施,但无论如何,它们对当时教育的普及化毕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统计数字也可看出,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正是民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1912年全国小学生约为280万人,1919年为 484万人,7年增长70%,年平均递增约30万;至1927年全国小学生即增至1285万人,8年增长165%,年平均递增100万人;而到1949年,全国小学生2439万人22年增长了90%,年平均递增约53万人。无论从绝对增长数还是从相对增长比例来看,五四以后的几年都远高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时期。

平民教育的思潮和实践

民国之初,由于强调平等、民主和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教育平等的观念,以及当时劳动群众受教育机会极度缺乏的现实,从正反两方面促进了平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平民教育思想,最初体现在民国初年倡行的社会教育和通俗教育中。民国初,教育部即设有社会教育司、通俗图书馆等机构,各地也普遍建立了各种社会教育机构。

现实的演变又推动这种平民教育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辛亥革命没有能提出和解决农民问题,人民的苦难和许多社会痼疾仍然依旧,贫穷、愚昧、落后的社会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从帝制被推翻后的兴奋到失望,再到思考,使许多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社会的愚昧和民众文化知识的缺乏·如张伯苓就把”愚”作为民族“五病\"之首。因而平民教育也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就使得平民教育逐步形成一股时代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平民教育也给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促使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使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革命力量。他们开始自觉地向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靠拢,并把举办工农教育作为唤醒劳苦群众的阶级意识和组织群众的重要途径

稍后· 1919年5月,美国教育家杜威应北京大学和江苏教育会邀请来华讲学,其中心即是宣传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个人受着切己的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要使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杜威这次讲学,先后到中国1 1个省,历时两年多,对当时中国的平民教育思潮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这些合力的作用,使平民教育在五四前后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股热潮。例如彐919年 1月,北京大学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提出“把平民教育主义推广到全国\";4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平民学校.1920年10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师生在江宁县沙洲围开办乡村农业学校。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筹备建立我国第一所工人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1月,江西安源矿创办工人夜校,湖南长沙成立农村教育补习班。923 年6月,陶行知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8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次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即开始在直隶省保定所属20个县进行乡村平民改革者实验,并在哈尔滨、上海、长沙等地举行了宣传平民教育的大游行。

这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交织着各方面的努力,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宗旨,有民主主义教育家们改进教育的活动,有改革者们寻求社会改造途径的活动,也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革命宣传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汇合在一起,掀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中国教育在这段时期在初等教育、实业教育、平民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使它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脱胎换骨的过程,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主要反映在它没有能够完成普及义务初等教育的任务上。虽然它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初等义务教育的推行也曾有一定进展,但实际离预期要达到的普及目标却相距甚遥。据1930年的统计,当时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数还仅占学龄儿童的22%

问题首先当然不能不归之于教育经费的短绌上。而教育经费的短绌,一方面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当时过大的军费开支有关。当时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不断,为扩张势力,各地军阀拼命扩军。“ 1914年全国陆军不过 45万7千人,到1919年初达到138万人。\"“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军费约是70%,地方军阀的军费,有的竟占该地方财政支出的90%。军费开支如此庞大,一方面自然要挤占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则会“无止境地增加捐税\",以致在苛捐杂税下,无法温饱的平民子弟只能更多地失去上学的机会,这就无疑给义务教育的推行设置了双重阻碍。

到1926年,因教育经费无着,全国教育界更是“啼饥号寒、难以维持\",湖南、安徽两省公立学校校长都因经费积欠而全体辞职,北京国立八校校长也因学校经费无着联名辞职.并发表救校宣言。其他地方也情况类似衲。

教育到了这种地步,当然已经是十分“危殆\"和“穷途末路\"。这对当初宣称“本大总统\" “厚望\"使“比户闻弦诵之声,里党睹胶庠之盛\"的北洋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但对许多对我国的教育近代化寄予着极大希望的人们来说,从中得到的却是一种十分辛酸的感受。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目标和结果的遥远距离,也许只能使人们尝到这样的苦果,但这里又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它又远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仍旧存在的封建主义对广大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没有摆脱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加上军阀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一方面必然会激起 “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热情,另一方面又注定这段时期的教育发展会是一个充满辛酸和苦难的历程,这就不可避免会导致那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目标与结果的距离。

也许,对待历史,也应该象评判历史人物那样,需要看他做出了什么,而不能苛求他没有做什么。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种落差和距离而否定或忽视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但如此落差和距离,又不能不给人以一种深深的缺憾。

第17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作

论文题目: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专业:

所在年级:

完成日期:业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

内容提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作为一个在近代中国与慈禧、赫德三人交织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人,他领导洋务运动、发展近代中国军工业、镇压太平天国、签订多个屈辱的条约,然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外交活动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生于1823年,字渐甫,号少荃。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称于世,始终屹立于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被称为”常青树”。然而后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事件联系在一起,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这些事是由他直接负责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然而,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行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曰:“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那么,对李鸿章应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认为,对于李鸿章这样的一个在近代中国与慈禧,赫德三人交织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人,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他,更不能一骂了事。

认识和评价李鸿章,首先要了解李鸿章所处的社会背景,还有他所做过的事情,“人的存在和本质都是依赖于社会历史的,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293)“欲评骘李鸿章之人物,则于李鸿章所居之国,与其所生之时代,有不可不熟察”。

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循着中国历代王朝的理轨道,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陈旭麓《中国近代史》p2)。鸦片战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逼中国实行所谓的“门户开放”,在这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进程中,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了形形式式的救国救民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去寻找一条强国的理想道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国。在经历二次鸦片战争后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央和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此而从清王朝统治集团中产生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他们接过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儒家思想旗帜,提出和标榜“自强”,力图封建末世的推后到来。然后,他们只是引进的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对于政治不能也不敢问,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部份的权力,所以洋务派在中国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中成为主流。在洋务派集团中,中央的有弈 ,文袢集团;地方的有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而李鸿章是属曾国藩集团,是这些集团中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可以说他是一个伴着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对中国近代化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李鸿章做了一些什么事?从第二鸦片战争结束后,1862年,他当上江苏巡抚起,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开始,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非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解散戈登的常胜军;创立北洋海军,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国防;在经济领域,李鸿章一个人就组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般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一系列近代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化打下最早的基础,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上,创办最多,成效最大。“长期以来,李鸿章背负着血腥镇压农民起事侩子手的罪名。他购买和制造船炮的初衷究竟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事还是为了自强和抵御外辱,在今天已没有讨论的必要。历史仿佛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民和政府身上各刺一个凹槽,清毒放淤。然后降温止痛,然后继续前进。无论如何,李鸿章作为近代洋务派的领袖在开辟新风气,引进新技术方面功不可没。”(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历史的发展总是要把一些人推到历史事件的前台,使他们成为与这一事件不能分开的历史人物。”(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449),对于人们大众口中的反面人物,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地、客观地评价,不能一骂了事。

李鸿章的从官之路是传统的科举考取功名,同当时的文人一样自小受科第“教义之浸淫”,虽然,他的思想受西方近代化的影响,延伸出洋务思想,开展洋务运动,但李鸿章的思想仍残留着当时普遍存在于士大夫的清王朝天朝上国的愚昧,因此梁启超豪不留情地评价李鸿章是“固无学识之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9 p31-34),其核心思想是为清王朝服务的,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通过单纯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使清政府强大,但勿视了一点就是政治腐败,社会奢侈风气和民不聊生的状况,他眼中“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早已途穷末路了,因此,他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没有实现的可能,事实上,洋务运动也是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从此走上富强的道路。李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识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他思想中最落后的一面,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来源。

盖棺尚不能定论。

梁启超《李鸿章》里,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虽然去世了一百多年,但对他的评价盖棺尚不能论定,而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已的顶戴花翎。二是如何看到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活动中的外交运动的卖国行为。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以其军事才能,会同乃师曾国藩,编练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为清朝争取到“中兴”局面,李鸿章更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近代军,民用工业,修铁路,办电报局,开矿山,设同文馆并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开了先河。李鸿章多次提也咄咄逼人的日本对中国未来的威胁,也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

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和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若以这些人作为所衬的景观,李鸿章的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挺拔和刚毅。”虽然,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晚清王朝,但在某种程度上,洋务企业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影响。

同时,在面对犹如“虎狼群”的列强方面,每当局势难以收拾,李鸿章也是清廷与洋人同旋的不二人选,忍负重为朝廷买和平。他几以一个人之力,主导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四十年历史,使之偷安于世世代代,外国媒体评论:“只知李鸿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当政局难以控制之时,还是李鸿章出面后。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化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出逃西安。79岁,垂暮之年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经过九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光绪帝的授权下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由此可知,李鸿章在临死时,仍希望中国可以强大起来,因此中国的失政,李鸿章不必负上全责,但也不是说他无须负责,李鸿章有救国强国之志,而且更有近代学识和智慧,但为何他没有像英国首相格兰期顿,德国宰相俾斯麦那样挽狂澜,实现大志?“以鸿章固无学识之人也”(梁启超《李鸿章》)。“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个,李鸿章一个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 ,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梁启超《李鸿章》),可谓是一语中的,中国之失政,直接之罪,在朝廷那些不思进取的执政误国之枢臣;间接之罪,在“我国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

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辛丑条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带着未竟的志愿须臾气绝。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到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他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这也是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她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衰败的封建主义不能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抗所造成的结果。在这样的历史里的关键人物李鸿章注定了他悲剧人生。

备注:1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2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 梁启超《李鸿章》。

第18篇: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式教学论文

标题:如何正确评价近代历史人物曾国藩

班级:机械11-3班

小组成员:01 3110644325 02 3110644307 03 3110644310 04 3110644314 05 3110644320 06 3110644323 07 3110644324 08 3110644343

任课老师:韦湘燕 时间:2013年春季学期

何传欣

罗 盈 黎乾君 杨 期 覃小华 吕万浩 秦千富 罗 健

如何正确评价近代历史人物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是一个充满悲剧内涵的历史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而对曾国藩作两面性评价,是个合理的做法。下面主要通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的事,对曾国藩做出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科学的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突出。曾国藩是吮吸中国传统文化乳汁成长的封建士大夫,严格按儒家文化规范自己,一生积极进取,严于律己,是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他的忠君、巡礼,为了政治目的,动用阴谋手段,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是负面的东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两种东西,反映在曾国藩身上的便是两面性,用两面性来评价他,比起以往的评价要科学得多、合理得多,用片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探寻人物的本质,又难免失之偏颇。用全面的观点评价曾国藩,把他置于战乱纷争的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中国近代史上这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形象。既不避讳曾国藩知人善任、坚韧果断的政治才干和勤俭朴素的书生本色,以及舍己为公的中兴名臣形象;又深刻揭露了他阴险虚伪,冷酷残忍、机巧权变,甚至杀人如麻的“曾剃头”形象。我们因以他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

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但是,曾国藩在镇压天国过程中,用刑苛酷。在湘军攻破南京时,“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光不息”。如此残忍地镇压农民军,其中曾国藩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维护清王朝,为立下大功,曾国藩不惜屠杀太平军和老百姓,如此残忍地行为的确令人发指。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地主张部下杀人如麻,因此得到“曾剃头”的谥号。从这个方面来讲,曾国藩的罪责是难逃的。

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

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因此,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指导下所开创的洋务改革运动,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这样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

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在修身齐家治国上都有很高的评价,他善用人才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它的《冰鉴》被认为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可见,曾国藩在很多领域都受到很高的评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也有过,在洋务运动中,人们虽然说他与洋人打交道,还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惨遭骂名,确实难逃责任。可是从其他方面的评价来说是受到很高的评价的。总之,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有正面的一部分,也有负面的一部分。人们有称他为晚清的“中兴名臣”,也有说他“曾剃头”。而对他作出科学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各个方面整体来分析,也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才能还以这个争议性的人物一个更真实的本体。

第19篇: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论中共如何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摸索、创新,纠正自身错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原因

现代政党的产生,都是历史运动的产物,是一定时代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不列外。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创建了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支援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让中国的先进知识份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且在各方面给予中国以实际帮助,这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次由于随着帝国主语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最后,五四运动后一

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着手建党活动,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奠定了组织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是时代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它一成立,就显示了突出优势,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阶段,没有经验,没有实力,单凭一个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中共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当时的国民党,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浩浩荡荡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就这样开始了。然而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损失惨重,不但组织被破坏,而且党的活动也被迫转入地下,工农运动走向低落。究其原因,从客观方面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而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

中央领导机关在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通过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充分意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有一支自己独立领导的强大的武装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转向了农村地区,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先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但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引起了共产党人的思考:中国革命是要继续坚持苏联模式,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开辟新的道路,成了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建立苏维埃。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坚持了3天,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

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八七会议后实现了斗争形式的转变。)但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后依然遇到很多的曲折,先后有李立

三、王明和博古三个左倾错误主义,依然不坚持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路线,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通过长征实现战略转移,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错误,开启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新篇章。

中共的探索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必须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地对待外国经验,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在此以后,中国革命者不断思考中国的革命道路。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

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

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第20篇:近代史论文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张诚

(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122班 学号:201205016239)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央领导人不断提倡弘扬长征精神,他们集体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比喻为新时代的新长征。新长征意味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承续,这样,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新一代的血液,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为了让我们的祖国走向世界的最前列,我们应该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关键词:学习弘扬 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表面上看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纵 横冲直撞10多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胜利走完了 长征路。红

一、

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这几个方面的长征,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 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次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沿途各族人民广大群众共同谱写的一曲响彻云霄、震撼 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凯歌。这次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的图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 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草地跋涉„„”无 不让我们的心灵震撼。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市,筹款数百万元,扩 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 武装和群众组织。走遍了千山万水。较大的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夹金 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丰河、潇水、湘水、清水河、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 江、大渡河、白龙河、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是历史记 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 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二万 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 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是因为有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如此 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篇大道理?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发 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 而告结束.”

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概括“长征精神”为以下四个方 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 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 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 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西行漫记》一书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 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历不衰的热 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 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东 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二.当代大学生

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没有了硝烟,我们可以天天坐在宽敞明亮的 教室里学习,这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但想一想红军的长征,历经万千,艰苦 磨难„„就会知道我们多么幸福,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争取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红军 长征途中,许多同志长眠在了那里,也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了今天.一位作家走访过一位老红军 ,问老红军:“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深山丛林中迂回穿插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 生死问题.”老红军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是穷苦人,一无所 有,没有牵挂.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才有可理想 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 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我们红军长征就是一部‘一不怕哭 ,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老红军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这种精神是多么珍贵 呀!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 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当代大学生要发扬当年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 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铸中华民族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参考文献:长征行

中兴党史出版社

《近代史论文范文.doc》
近代史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