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后反思范文数学

2022-07-2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1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2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推荐第2篇: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对东,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再引出辨别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

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示意图,画出自己上学的路线图,标出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我们祖先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对东,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再引出辨别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

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示意图,画出自己上学的路线图,标出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我们祖先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果在大自然中迷路了,如何辨别方向,能通过给出的一个方向,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能看懂公交车上的路线图。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他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

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

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1、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

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 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减4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上计算课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过去自己教学只需几分钟时间,新课就结束了。这学期听了郑蔚、冯琳老师执教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课,知道上好一节计算课确实不容易。在开学初的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教育专家曹培英老师对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培训,特别是曹老师在分析三年级计算单元,他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对自己的帮助颇大。听了曹老师的分析后,使我的教学脉络更清晰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除法(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被除数十位没有余数或有余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重点体现让学生经历从“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过程,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设计上我找准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下体会:

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

在教学本节课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有所遗忘,会写的也写错。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3、做、说、评、改相结合。

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说一说,对做法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相关能力也得到培养。

统计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情境,从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自己产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的方法应用于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课始,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通过向大象赠送生日礼物——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学生又一次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投入统计鲜花的自主活动中;课末,设计大象买水果感谢小朋友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帮大象统计水果种类和愿望的需要,使课堂比较自然流畅。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动手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啊、贴一贴、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到动脑筋思考怎样帮大象统计客人、水果及自己准备的鲜花的思维活动,都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验了学习统计的过程。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环节还不能面向全体,如展示小动物、鲜花整理统计的过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交流。还有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巧妙地点拨,语言的简洁精练这些方面都要不断的努力。

在听了朱老师的统计这课时后我感受到:

1、学生兴趣高涨。首先,在开课伊始,老师运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开联欢会”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地投入到找动物、数动物的活动中来;其次,整节课学生一直都是在摆学具、涂方格、互相交流等活动中进行,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新知,学生真正体会到“做”数学带来的快乐。

2、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往我们看到的“统计”教学,总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先进行分类,再完成统计。这种分类活动是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本节课,学生也进行了分类,他们是在老师的问题“究竟哪一种动物多吗?”的指导下,进行摆学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摆法。如生1把三种小动物的只数按堆摆,生2把三种小动物的只数一个对一个分类摆放。生3按画面上动物的位置对应着摆出学具等。在观察比较之后学生发现像生2那样摆能更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这一活动就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而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比较之后,发现应该这样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儿童尤为强烈。本课学生自己发现统计前要分类这一秘密,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了不起呀,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生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整理数据的过程。因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都是一些事实,要把这些事实数学化,就必须进行抽象,但抽象的过程应该是逐渐的。本课中,第一个活动是摆一摆。学生不是直接通过看图数数,而是用自己的学具把小动物的只数都摆出来,对学生来说,数学具的个数就比数小动物的只数要抽象得多。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在思考,怎样选择学具摆?该如何去摆?学生用一个学具表示一只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就用几个学具表示。再通过对比学生体验到,只有分类“一一对应”着摆,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第二个活动是涂一涂。让学生把摆的结果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也是用符号表示实物的另一种形式,用一竖行代表一种小动物,用一格代表一只小动物,那么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就在相应的那一行里涂几格,也是 “一一对应”思想的体现,把实物的多少用格子的多少表示出来,就更加直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年、月、日》 案 例 反 思

教后反思:

每人对数学的理解都与他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完善、优化,还能让不

同的解题策略为大家所共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时间与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拓展思路,展现思维的真实碰撞。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用竖式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而我们正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因此这节课的导入就从这一点出发。课本上的情景是一座高楼大厦,有12层,每一层有14户,算一算这幢楼能住多少户?我当时看完这节课后,感觉用这幅图不太好引入这个课题,最初想到了自己的隐形眼镜,因为日抛形的一幅才要十几元,正好可以引入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这样就可以很顺利的进入到下面的环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通过学生自己的试一试,小组的交流,全班展示等。学习竖式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表述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竖式的方法。最后进行练习的层次深入。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任何两位数与11相乘都可以很快口算出结果。

整节课的流程就是这样进行的,经过试讲发现了问题。第一就是有关隐形眼镜,可能在我们生活中接触日抛形眼镜的就不是很多,我们还要问一句:什么是日抛形的?如果带着问题上课,那么学生同样也会有这个疑问。贺老师指引何不找一个离生活最近的例子呢?于是就从服饰围巾入手:因为我平时不带围巾,所以上课学生能一眼发现老师的变化。这样引课题很自然,并且围巾的市场价格:12元也比较贴近生活。上课时让学生发现老师的变化,围巾很自然的就引入进来,后让学生来猜价格进一步把课堂氛围也提升了。这是一个较好的题材,通过课堂效果来看,也是比较不错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进行试一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一环节。由学生来解说竖式的过程转为老师讲解,学生来理解吸收。因为试课时学生不能很完整、很清楚的把计算过程说明白,学生也听不明白,越说越迷糊,所以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列竖式来引出这一课题,共同学习列竖式的方法,再让一名学生复述老师讲解竖式计算过程,学习效果明显。也不会把错误的方法先入为主,从而学生通过两次的学习,对竖式也有了简单的了解。这时,学生迫切希望做题来证明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又把课堂气氛再次调动起来。

第三点做的不好的就是:让一个学生拿着他在算草本列出的竖式,通过展台让其它学生发现他的问题,并能给出及时的纠正。学生们发现了错误,而且还说得非常到位,但是我却没有让这个学生及时在他的本上纠正过来,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匆忙让学生走下了讲台,多好的一个再学习机会,就这样溜走了。只能说明自己上课经验不足,处理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锻炼自己

学生在动手练习过程中,课堂上发言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他们高高举手想让老师给一个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激动的喊着“老师、老师我来”!但是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题目上“11乘两位数”时,学生正在演草本进行计算,而我还没有等学生计算出结果,就把结果打了出来,有点心急。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功这种喜悦感,从而这点教学效果也没有出来。

这节课虽说没有什么大失误,比较顺利进行。但是从细节来看,存在不少问题。以上几点是自己感受最深、做的不很好的方面,。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给予指点,使自己在教学中进步更快!

面积课后反思

课上完了,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是,这堂课自我感觉没有在2班上得效果好。因为在2班试教时,最大的问题是概念的理解。昨晚花了近3小时,修改了一番,感觉稍微好了点,时间压缩了一点。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今天当我在1班问围起来的图形是否有面积时,他们一口咬定——没有。原本有少数几个人还是认为有的,估计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没有了,

也立刻否认了自己的答案。原因是:这中间是空的,哪来的面积?然而这在2班却没有出现,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误以为周长就是面积,这,我倒是有预设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总得处理啊!我用手摸着那个虚无有的“面”,渐渐引导孩子们,请孩子们也尝试着来摸一摸,慢慢地,孩子的思绪回来了,当然还不是全部。我请能干的孩子将这个“面”搬到黑板上来,孩子们逐渐明白,原来封闭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只是我们一下子看不到,摸不着。虽然将问题解决了,但是我知道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对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无法理解。也怪了,一样的教法,昨天在2班感觉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有、有、有„„”,今天在1班却会认为没有面积了呢?难道和第一层面的概念也有关连?因为前面一部分,我几乎全改变了。不过对于封闭图形存在面积,的确是个难点,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周全,孩子们到底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应该预设得周全一点。

我现在在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出来刚才的“卡带问题”:当孩子们一致认为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的时候,我直接将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请孩子们通过观察得出,它们到底是否有面积。也许浙教版教材的定义孩子们相对要能理解一点,“平面图形”孩子们接触得还是比较多的。虽然说平面图形和封闭图形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可是平面图形是孩子们看得见的;而封闭图形涉及空间观念,正如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一样,他们是没有面积的,因为它连面都没有。

在区别周长和面积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个小游戏,这还是昨晚看录象课时引用过来的。孩子们在做动多判断的时候,没有发生一例错误,感觉他们对于周长和面积还是能加以区别的,但是在总结收获时,一个孩子在汇报如何比较图形间面积的大小时,她提及了周长。不知道是因为着急造成的口误还是因为没有牢固掌握知识的原因。

在动手操作这一块内容中,孩子们的表现似乎也不近如人意。因为担心上课老玩这个学具,便让小组长将学具桶放在地面上。可结果实际操作时,很多小组连学具都没有全部拿出来,顾自个儿在那边想,可又想不出结果。巡视时发现,有些孩子在数我给他们做的记号(目的是连线成小格子,以便数。),可是又没有数全,就数了我给的几个点,这当然是不恰当的想法。当然也有部分孩子想出了比较高的招。比如我今天提供了两套比较的学具,有孩子想到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两拼组,再进行重叠比较,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一种方法。当然也有用到拼、数小图形;折叠等方法。也有孩子在利用尺子,量了边,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知识一直要到后面几节课才用到),在汇报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请他们汇报,而且他们目前也无法汇报。但是在1班,发现孩子们不太敢折这个卡纸,大部分孩子选择了作记号拼、叠,当然也对,但是我这个急性子觉得这样太麻烦了

最不理想的环节就是全课小结。课结束时,问孩子们都有什么收获,他们似乎都愣在那边没有什么反应了,举手的孩子是少之又少。其实,这我应该首先自我检讨。在平常的课中,很少请孩子们谈收获,可能他们还没有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知道从何说起。记得2班的孩子看着板书,几乎将全课的要点全汇报了一便,就连画在上面的那个封闭图形也充分利用起来,和周长加以了区别。可是在1班,却不懂得利用板书来进行回顾总结。

课,结束了;问题却还有一长串。在反思中更能让自己成长,这是很多教育教研专家得出的结论。给自己更多的思考空间,将思考进行到底。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在平时逛超市的购物时,已经认识了小数,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我想读写小数也因该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超市购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得也有失。

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18.46读成十八点四十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课后还叫成绩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几个小数考考,以使他们达到学会的目的,这样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商店买铅笔盒”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

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的地方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努力把学教好。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课后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的标准

优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考物。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何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数,解题的诸多失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一

更新认识上的偏差。有些老师认为反思就是自我批判,就是反思自己做得不好。不能理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反思。即:不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是发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而已。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二

反思的一般步骤。

概括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老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老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老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学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老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老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老师可以利用自我提出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根据合作的方式(互相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老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老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地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老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会遇到新的问题,当这种行动过程中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三

现在,教育随笔的写作越来越盛行,许多老师都将它作为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综合看来,现阶段的教育随笔的写作大致有以下五种方式:

1、比较式。所谓比较式,就是将几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自然分出是非标准来。

运用比较行文,由于对比鲜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得到较为深刻的印象。较之一般的平铺直叙,这种方式是很新颖的。

2、陈述式。所谓陈述式,就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让读者在自己陈述的客观事实面前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来。

陈述式的优势就是用事实说话,只要把事实摆出来,读者自然就会看出结论来。

3、叙述式。所谓叙述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问题讲清楚。

4、联想式。所谓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性原理,在每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件上去。

联想式写法是先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由头,面后展开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前的叙述要能为后面的议论服务;后面联想到的一番道理要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两者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

联想式的好处就是能使说理形象化。

5、反思式。所谓反思式,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四

课后教学反思“七要”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沟通”和“合作”;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伪探究”。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五

经常进行反思的老师会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接受最新研究成果。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进行: 列举你的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你要改变的三个事情,你想如何改变,你的做法将会有什么不同。

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比较(不)好,为什么;将来你会作什么改变;课的内容有趣吗,是否适合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具备必需的背景知识;在将来如何完善此课。

关于授课过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最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在教育学生们吗;我在这堂课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 一般性的反思: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专心听讲;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反应如何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

1.

1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2.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4.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5.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5 4 3 2 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1] END

步骤/方法

1.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3 2 1

4.

写学生创新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

写再教设计

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END

5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

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产生这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进行“病理”分析,寻找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这其中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 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 7 ,椅子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 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 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是10 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遇到偶发事件,我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他们学得是否愉快,自己教得是否顺心,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推荐第4篇:小班数学课后反思

篇1: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1: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树叶纷纷飘落给秋天涂上一种神秘的色彩,通过本次活动,我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这节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尝试用动作表示大小,并用符号形象的对比初步体验大小的意义。学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并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分类理由。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在整个分类的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如在按树叶的大小分类时则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叶我送你进有大标记的家里,小树叶我送你进有小标记的家里。”在>数学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了语言领域,做到了个领域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我采用是树叶朋友和各种标记图案的箩筐作为教具。通过有大小、形状、颜色区别的树叶,让幼儿目测、对比观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小朋友都能认真的观察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观察出树叶在大小、形状或颜色上的差异,这样让幼儿走在了活动前面,老师跟着幼儿的思维走,不是让幼儿当做听众,而是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大多幼儿都能又快又对的发现树叶大小这一明显的差异,我又通过引导幼儿用有趣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树叶大小的不同,即加深了幼儿对大小的理解和感受,又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整个活动有动有静,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根据树叶形状及颜色的不同为树叶分类时,即巩固了数学分类这一概念,又做到了学习内容上的提升。

另外,我在幼儿操作的时候,一边巡视幼儿的操作情况一边给予不对的幼儿进行指导。乐意参与操作活动。我为每一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小朋友们兴趣十足,信心十足的情况下,小朋友们都在“我快乐操作,操作我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但是教育过程中,有时语句还是不够严谨。这让我体会到作为老师,除了要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做到语言严谨,特别是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幼儿听明白还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相结合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篇2: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难点是区别大小并进行分类,会用语言表达“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只熊,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只熊大,哪只熊小,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幼儿把两只熊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两间房子里,并强调大熊喜欢住大房子,小熊喜欢住小房子,幼儿很快地比较出了房子的大小并把两只熊分别送到他们住的房子里。到了给两只熊送>礼物的环节,我说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 我们给他们送些礼物好不好,记住了大熊喜欢用大的东西,小熊喜欢用小的东西,我们送礼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大多数幼儿的礼物都送对了。可是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许多幼儿不会把这句话连贯地表达出来。第三个环节是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想到草地上去玩了,他们邀请小动物们一起玩,大熊和大的动物玩,小熊和小的动物玩,幼儿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送到草地上,这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差不多,幼儿的操作很快地完成了而且兴趣浓厚。

篇3: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着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小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数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研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将《快乐家园》教材游戏化。例如,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活动,教师创设了《小熊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活动中,“主人”小熊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水果。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小熊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水果,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2、《快乐家园》活动在游戏中的拓展。例如《看谁吃的多》这一活动中后,在“娃娃家”游戏时,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等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幼儿动手实践,体验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活动时,幼儿亲自将小鱼粘到小猫的鱼竿上,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一一对应,而且能用并置的方法比较出小猫和鱼的多少,开始小猫和鱼一样多,幼儿又粘上一只小猫后,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发现出小猫多,小鱼少;又粘上一条鱼后,发现小猫和小鱼又变得一样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幼儿园发明的数学书,孩子们在翻翻(翻开书)、看看(看清书中的标记)、做做(按标记进行操作)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并理解了数学知识。

其实,我所说的这两种游戏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我觉得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篇2:小班数学比较大小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比较大小活动反思

伏岭镇中心小学 章柳云

整个活动的设计是以小动物来做客贯穿整个活动,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了3对大小不同的动物(大小兔子、大小熊猫、大小象),让孩子们自己观察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很多孩子都高高举起了小手,说出了动物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但始终没有说到大小不同,后经我的动作提醒,才说出大小不同,课后我在想:是否应该一大一小动物一对一对地出示,这样幼儿就能很明显观察到大小的不同。

第二个环节:复习认识大小标记。先让幼儿猜猜我会送大动物什么标记,孩子们一下子都说出了大标记,并让孩子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标记作为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用动作来表示,能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理解大小标记的含义。集体游戏送“动物回家”,这是一个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性的环节,里面还参杂了粘贴技能的学习,我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与语言领域相渗透,要求孩子们在送动物时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把大兔子送到了有大标记的房子里”,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更能增加他们有目的活动的记忆效果,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个环节分组操作“送小动物回家”相对第二个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分组操作环节,也是一个要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环节,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了2对大小不同的动物及有大小标记的2个动物的家,请幼儿按大

小标记进行分类,在操作过程中我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强弱,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的参与,而且很快地将动物进行了归类,但也有部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操作,但经过提醒和引导后基本上能进行正确操作,这里我有个疏忽的地方就是大标记的房子太小了,2只动物放进去显的太挤了,以至于好多幼儿都粘到了房子外面了,后来我及时的进行了调整,通过这一环节的操作,巩固了孩子们对大小标记的认识,并能按照大小标记正确地将物体分类。 篇3:小班数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小班幼儿爱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小兔生日会”的游戏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排序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看小熊一家大小找衣服的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环节流程较流畅,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较高,活动效果良好,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开展的几点反思:

一、活动内容安排,体现较好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本次活动中围绕着参加小兔子的生日会这一情景开展。其中有三个亮点:第一,以小兔的生日会引入,并告诉幼儿小兔的生日会邀请了“小熊一家”,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置难题,“小熊一家”可多人了需要帮忙找对“小熊一家”的衣服为游戏,再次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让原本较单一的数学活动富于乐趣;第三,创设良好的小兔生日舞会背景,并提出从小到大排队跳舞、从大到小排队跳舞的形式,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游戏。

二、活动材料提供,体现较好的操作性和层次性。

操作活动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提供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已成为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1、材料的操作性:本次活动设计了3个让幼儿帮“小熊一家”的环节,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小熊一家”一是让幼儿观察小熊一家大小,让幼儿帮助小熊一家从小到大进行排队;“小熊一家的新衣”二是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漂亮的衣服,让他们观察衣服是根据小熊一家大小提供的;“小熊小熊穿新衣”三是让幼儿小组操作帮助小熊一家穿新衣。幼儿园小班数学“按大小排序”是锻炼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内容。看实物大小,重要让幼儿有说和比较大小的机会。而小组操作中提供幼儿一人摆弄,一人按大小排队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乐意操作材料。

2、材料的层次性: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使材料从易到难,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暗示性、游戏性强,主要以幼儿集体操作和独立操作为主。体现在提供五只小熊,让幼儿自由观察小熊一家大小,并引导幼儿可以帮他们排队;再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大小的上衣,让幼儿观察衣服的大小,并尝试为小熊“穿衣”;最后为幼儿小熊一家的裤子、鞋子和手套,从衣服大好观察到鞋子、手套小应仔细观察,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了材料的层次性。当然,游戏中为了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饮料瓶子,让幼儿帮小熊一家大小分饮料。

三、师幼互动过程,体现较好互动的有效性。

活动中,我设置了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观察小熊和衣服的大小,引导幼儿帮助小熊一家穿衣服,衣服大小是否合适,让同伴互相检查、纠错,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摆正教师活动中的辅助角色。

活动后的反思与调整:

在活动中可能对个别幼儿的观察和指导的还不到位,今后,我将更注重观察幼儿活动中的情况,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或提出问题、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小班科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数学)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5个以内物体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熊的一家”。

2.学具准备:“小熊的一家”中的小熊和衣裤;大小、高矮不同的旧瓶子及瓶盖;大小不同的纸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手指一家。幼儿走完线后取小垫子坐好后一起念儿歌《手指一家》,边念边做相应动作。

二、操作探索活动。

创设情境:兔子要过生日了,他邀请了小熊的一家去参加。这一天,小熊的一家早早的就起床了,他们哪,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兔子的生日派对。但是兔子有个要求:小熊的一家必须排好队,因为他为小熊的一家准备的食物也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好队的。这下小熊的一家就犯难了。小朋友,请你帮小熊们排好队,再帮他们穿上好看的衣服吧。

(一)教师出示5只小熊,引导幼儿观察5只小熊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并按大小顺序排列好。然后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小熊是怎样排队的。

(二)教师出示小熊们的上衣,让幼儿观察5件上衣大小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请幼儿将上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教师小结:他们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熊穿新衣”。每次请两名幼儿玩游戏,全体幼儿一起说:“小熊小熊穿新衣”。当说到“穿”字时,两名幼儿同时拿起衣服和小熊相碰,如衣服与小熊大小正合适,表示成功。

四、分组活动。

教师:兔子也正在家里紧张的为小熊们准备着食物,因为小熊的一家有大有小,所以装食物的瓶子和盒子也是大小不一样的,小熊们马上就要来了,兔子没时间把这些瓶子和盒子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子吧!

第一组:操作“小熊的一家”,教师:穿好上衣的小熊们还要穿上漂亮的裤子,请你们帮助小熊把裤子穿好吧。但是小熊们必须排好队这样才能进兔子家的门。

第二组:操作各种瓶子。教师:小熊一家是按大小排好队的,所以这些装饮料的瓶子也应该是按大小排好队的,可千万不能排错了,不然小熊们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饮料了。

第三组:操作大小不同的盒子。说明同上。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可请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排列的规律,请全体幼儿互相看一看。引导幼儿收拾学具,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有序的收拾好。

篇4: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组织了数学活动《比长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的长短,学着比较长短,能正确的运用长,比较长,最短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长或短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拿出两根铅笔,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根长,哪根短,接着再拿出中等长的铅笔放在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根铅笔比长的那根要短,比较短的那跟要长。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小朋友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以幼儿的高矮来代替长短,这一直观察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让幼儿上台来比较高矮的这个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长短排序,但从之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有幼儿,对观察图片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毕竟现在还是小班的小朋友,并非于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儿都很好动,尤其是做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离老师有点距离,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做教具的方法,既请个别幼儿上来,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长短,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长和我最短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长短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彩带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在多以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长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去完成《幼儿用书》的操作,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活动运用的时间过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篇5: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组织了数学活动《比长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的长短,学着比较长短,能正确的运用长,比较长,最短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长或短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拿出两根铅笔,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根长,哪根短,接着再拿出中等长的铅笔放在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根铅笔比长的那根要短,比较短的那跟要长。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小朋友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以幼儿的高矮来代替长短,这一直观察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让幼儿上台来比较高矮的这个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长短排序,但从之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有幼儿,对观察图片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毕竟现在还是小班的小朋友,并非于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儿都很好动,尤其是做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离老师有点距离,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做教具的方法,既请个别幼儿上来,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长短,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长和我最短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长短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彩带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在多以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长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去完成《幼儿用书》的操作,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活动运用的时间过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推荐第5篇:数学活动《剥花生》课后反思

经过《剥花生》听完了名师胡老师的评课,我做出了以下反思。

《剥花生》是一节数学活动。作为农村的孩子,花生的特征、生长过程等知识在平时生活中就可以积累,所以我把这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数学领域上。这节课紧紧围绕剥花生活动指导学生.导入课时,我选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百胖子,学生兴趣高涨,热情第齐答出了谜底。通过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从这个谜语中思考花生的特点,潜移默化第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回答出谜底以后,我及时肯定了回应。让爱孩子们观察花生的外形。仔细观察后说出发现,从颜色、形状、大小、外壳的纹理等特点准确地说出了这些花生的不同之处,幼儿兴趣十分浓厚都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通过三个环节,使简单的活动更加层次清晰、有条理,幼儿学习起来轻松明了。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边分享自己的记录成果,气氛轻松、自然。充分调动了孩子的自主性、开放性。学生之间互评欣赏、讨论记录成果。评价是数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发现如何进行评价,对于我来说真的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进行集体的评价还是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推荐第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课后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子,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握括号的用处。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

教学反思: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

教学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由于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反思

教学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量角器用不好,个别学生分不清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观测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明白;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选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

2、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

3、以选定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在射线从观测点开始量出图上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写上物体名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出错的地方主要是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今天,我上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的,通过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让学生先尝试说(先请优秀学生说,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然后结合学生的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为主轴,对正确评点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堂课中100%的同学参与了,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 教学反思: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节课中,本节课抛弃教材中考中枯燥无味的数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利用知识的迁移,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时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教学时,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引出定律,为新课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时需要数字的特点,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教学反思: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教学反思: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在练习中,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中,还应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此类的变化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反思:整节课我从“12× 25”入手,即课本第44页的例4.将这道题放到小组当中进行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计算,之所以选这道例题,是因为它的解决方法多,也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4×25=100这个特殊的算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可以考察学生运算定律的灵活应用,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练习同类型的题目,包括抢答环节,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出示32×25×125与101×36-36,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答。最后以拓展训练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简便运算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通过简便运算要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说: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最重要的是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尤其要强调“灵活”、“合理”。

推荐第8篇:一年级上册用数学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用数学课后反思

王兰芬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复习口算,看图列式,说图意等到人新课,让学生先看情景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胆的探索,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许多学生在观察了插图后都能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图意,由于是生活中的实景,学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较快地列出算式。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1,时间安排不合理,复习用的时间过长,导致上到新课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没有兴趣听,注意力也不集中了;2,没有顾全所有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仍然有少部分没听课的同学不会做,乱写一通。3,学生对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掌握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

针对上面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备课上再细心,细致些,让他们多回答问题,多表扬,以提高孩子们上课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推荐第9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电影院课后反思

- 三年级下册数学《电影院》教学反思:

八一中心小学 夏爱武

《电影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学生学会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主要是笔算方法。

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的:

1.重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估算还是计算,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方法,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2.加强学生估算的意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算法,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和计算。

1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情景的引入就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电影院中的座位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而且在进行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也不忘了将枯燥、单一的应用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搜集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上完本节课后,我还有许多地方还需改进:

1.在学生独立计算并小组交流后,我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上台来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也就避免了我来写学生汇报的,而另一个合作者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也可以把主动权彻底的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从估算过渡到计算时,过度还要再自然些。 3.涉及到的一些口头语和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不用再提,比如“对不对?”“够不够?”等等的问题,还要加强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4.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非常的缺乏,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积极性不够高。

推荐第10篇:大班数学找规律课后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课后反思

XXXXXX幼儿部 大四班 XXX 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大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次活动我的教学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规律的存在。通过形象的动作,和常常听到的声音让幼儿感受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我觉的也一些遗憾:

1、受时间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

2、准备的游戏没有让小朋友全面参与;

3、加深难度时的图片形式单一,而且礼物盒教具不能充分体现第二种规律!

第11篇:数学《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

数学《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

数学《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本月的主题活动是《图形宝宝》,本主题尝试从幼儿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图形——圆形入手,进而扩展到其他图形,在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摆一摆的过程中,引领幼儿进入奇妙的图形世界,关注周围的各种图形,辨认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大胆地尝试和体验图形组合的千变万化,幼儿会在观察和创作中尽情享受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本次数学课尝试从幼儿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图形——圆形入手,进而扩展到其他图形,在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摆一摆的过程中,引领幼儿进入奇妙的图形世界,关注周围的各种图形,辨认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大胆地尝试和体验图形组合的千变万化,幼儿会在观察和创作中尽情享受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在活动开始小朋友听说小白兔房子被风吹跑以后,孩子说小白兔是一只懒兔子,它用稻草盖的房子,所以被风一下子吹跑了。旁边的小朋友听到以后立刻联想到了以前讲过的故事《小猪盖房子》,话题一下子被扯开了,孩子们有的说帮助小兔盖一个砖头房子,有的说请小兔住到自己家里面,还有的小朋友沉浸在故事《小猪盖房子》中,课堂上有点混乱了。我是按着教案走呢,还是怎么办?原先教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纸房子,让孩子观察房子,认识组成的图形。可是现在已经临近学期结束孩子们通过日常活动、游戏已经对图形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环节的知识性已经不够明显。当机立断,我决定不跟从教案走,我让孩子先讲述你见过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图形组成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见过三角形的屋顶,有的说见过蘑菇房子,上面有圆圆的屋顶,有的见过圆圆的窗户、有的见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窗户)。。。。。在总结了孩子的答案以后我再出示了原先制作好的房子,让孩子在房子上找找有哪些图形,并用固定句式说一说如:我发现了红色的三角形,它是房子的屋顶。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可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在经过几次尝试后,能干的孩子已经能完整讲述了。在这一环节结束后,进行第二个环节巩固认识图形,利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进行,孩子们能很快的不受形状、大小的限制从自己的小框子中找出所要求的图形,幼儿进一步感知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在第三环节利用一个游戏情境:图形宝宝捉迷藏来让孩子找找教室里面隐藏的图形。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能从教室里找到一些简单、直观的图形,一些抽象的不易被发现,孩子的观察能力有待训练。

纵观本节数学课以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情景进行活动,孩子的兴趣、情感得到了满足,很好的避免了学习图形的枯燥。但我觉得在第二第三环节与最初创设的情境不符合,感觉本节课环节太多,不够连贯,我觉得可以把后面的《图形宝宝捉迷藏》这一环节去掉,增加“建房子”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为孩子提供多种图形,请小朋友为小兔子搭建一个房子,让孩子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第12篇:一节高二数学课后的反思

一节高二数学课后的反思

兰溪高中胡小勇

著名数学家、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教授精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对教师都提了很高的要求现结合我所亲授的一节“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的区别和联系”作一个回顾和反思,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

1.以问题为背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教材强调以提出问题,研究解决,建立模型,实际应用为顺序。我在这节课的开始就提出:“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关系亲密,又各有不同,在一定的时候近似相同,你知道吗?”同学们在听后大多感觉新奇,同时带着好奇心去思考。我在课上观察到有几个学生听后准备去讨论。

2.重视双基的教学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这节课初期我出了两道课前回顾基础题,一是“袋子里面有8个乒乓球,其中5个黄球,3个白球,每次从中取一个,取后不放回,求取两次后白球个数的分布列和期望”。显然这是一道简单的超几何3分布概率题。二是“五个学生每人投篮一次,每人投中的概率均为,求投中的5

学生人数的分布列和期望”。五个学生投篮一次,每人投中的概率相同,相当

3于一人投五次,问中多少次,这是一道典型的独立重复试验题,B(5,),5

3E()=5*=3。接着让学生弄清两个定义,即超几何分布:在含有M件次品的N5

knkCMCNM,k0,1,2,...,m, 其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则P(X=k)= nCN

中m=min(M,n),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

二项分布:在n独立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概率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P(X=k) kknkpq(0p1,pq1,k0,1,2,..,n),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在布=cn

置课后作业时也注重把学过的知识在强化巩固一下。即

(1)在15个村庄中,有7个村庄交通不便,现从中任取10个村庄,表示这

C74C8610个村庄中交通不便的村庄数,下列概率等于10的是 C15

A.P(=2)B.P(=4)C.P(2)D.P(4)

(2)(2006年重庆高考题)某大厦的一部电梯从底层出发后只能在第18,19,20层可以停靠。若该电梯在底层载有5位乘客,且每位乘客在这三层的每1一层下电梯的概率均为,用表示这五位乘客在第二十层下电梯的人数,求: 3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II) )随机变量的期望。

2.倡导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第二道例题:“从批量较大的成品中,随机取出10件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若这批产品的不合格率为0.05,随机变量X表示这10件产品中的不合格产品数,求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时,我首先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然后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找一个学生主持讨论。此时,教室很热闹,有些学生争论得很激烈。主要涉及到这批产品的总数不知道,我让每个小组一一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无法做这个题,有的学生说设总数为N,概率分布列和期望用含N的式子表式,更有趣味的是,竟有同学说可以用小学比例知识去做,即总55数有的产品不合格,则抽取的10产品就有10*=0.5件产品不合格,即100100

E(X).=0.5,一席话让全班同学倍感兴奋。接着在练习习题“袋子里有1000个乒乓球,其中白球100个,现从中一个一个地从中摸取,取后不放回,取了50次,求取得白球的个数的数学期望E()”时,我就说这道题中产品总数即乒乓球总数知道了,和前面这道例题有所不同,怎么做呢?,后来有学生说可取0,1,2,。。。,50共51个数,根据定义要做很复杂的运算,根本算不过来,接着很多同学都这样认为。也有的学生说还是可以按小学的比例去做,这时我如果说按照例题的做法去提示,则学生可能不理解,于是我让大家把题中数据改小,然后逐渐改大进行运算,发现每道题中最后的结果和用小学的比例知识算出的结果是惊人的相同,于是同学们归纳出当产品总数很大,即所求出现的数据很多时,也能用小学比例知识去做。于是有学生发出感叹:高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是相通的啊!作为老师我当然要把这道题的解法引到用二项分布去做,但通过这些讨论,使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培养积极思考,用于探索,激发兴趣的习惯。

二.这节课失误的地方

1.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积极评价

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这节课中有学生对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的定义说得不清楚时,我没有鼓励他们,但他们勇于回答数学问题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同学们讨论例二时,对有同学说可以有小学比例知识去做时,我也没有很好表扬这位同学很有“悟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确实不会做题,我也没有对他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的态度进行表扬。心理学强调积极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确实使人振奋。我想,尽管有的学生水平层次很低,我也不能吝啬夸奖语言,毕竟我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

2.对数学结论习惯于向学生传导。

新课程要求“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我在讲超几何分布的定义时说:“超几何分布必须同时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抽取的产品不再放回去,二是产品数是有限个为N(总数较少),当这两个条件中任意一个发生改变,则不再是超几何分布”,由于没有过多地去引导,导致很多同学不一定能理解。在讲“事实上,二项分布是超几何分布的近似分布,因此有下列结论:

设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当N 时,X近似地服从二项分布

rnrCMCNMrrnrMCpqB(n,p),即 其中p,q1p.”时也是一言带过,很多同学nnCNN

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就已经得到结论了。我想这是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得已而为之。但我经过反思,这种习惯不能养成,因为它违背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学中的灵感点

要说这节课的灵感点,就是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习惯性的反思。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

1.强调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如这节课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清楚,本节课学了之后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强调课后巩固,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如课后习题“(2006年重庆高考题)某大厦的一部电梯从底层出发后只能在第18,19,20层可以停靠。若该电梯在

1底层载有5位乘客,且每位乘客在这三层的每一层下电梯的概率均为,用表3

示这五位乘客在第二十层下电梯的人数,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II)随机变

1),从而可做出此题。 3

3.强调解题回顾,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如我让学生比较例一和例二分别怎么做的,有什么区别。 量的期望。”这道题实质上可以认为(5,

4 经验性反思

要反思解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方法,反思解题过程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并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上寻找解题的方法。如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记住:“有放回的去取,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多用独立重复试验的知识去做”.

四.教学中的创新点

1.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如这节课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我让大家勇于讨论,不怕说错。有的学生还主动跟我讨论。

2.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如课后习题二,有学生说此题还可以用等可能性事件去做,即P(=3)=

322C5.2.2132240,或P(=3)= ,我当即对这位善于思考的学生大加C()()3533243

3赞赏,因为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学生实在不容易。

3.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倾听学生

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十分深刻,应引起广泛的重视。因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知识。如这节课我在听到部分学生说学得还不错,要求进一步补充练习后,我就一一满足其要求。

一堂课毕竟只有45分钟,居然总结出这么多的得和失,但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肯定是有益的

2010.12.19

第13篇:数学活动《造房子》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造房子》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造房子》课后反思

近期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教学专题研讨》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不仅观摩了各地优秀教师科学领域和数学领域课堂教学风采,也听到了上海和深圳名师带来的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学科讲座,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启发。其中张玫红老师上的一次大班数学活动《造房子》让我记忆深刻。

的这节简单、清晰、明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说它“简单”是因为从活动准备上来看十分简单,意图8张、6筐积木、操作板若干,没有动用任何复杂的设备,从材料可以说是极简的,但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却将蕴藏在这些几何体积木的数学知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清晰”是说活动目标把握的准确,活动的第一条目标是:尝试用语言描述示意图中几何体的特征,并根据指令造房子。目标的难点就落实在“语言”二字上,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用几何体积木大房子,那是再拿手不过的了,可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把重点放了语言表达上,用语言来表达房子中每一块积木的空间位置,这对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挑战。对于教学活动的难度设置充分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把握能力,也说明了教师心中清晰的了解大班孩子数学能力发现水平。

在后“明了”二字则体现在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的联结和递进。活动中第一次合作的难度最低,只要幼儿看着示意图来搭建,并说说用到了那些积木,但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为第二个环节的讲述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的第二次合作,是听指令进行搭建,首先是听教师指令造房子,在幼儿熟悉规则后,再请个别幼儿来说指令。有了这样的过渡和示范,幼儿也能够较为顺利的进行语言表达。第三次合作,要求两个幼儿进行合作,一人说指令,一人搭建,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好几次说指令的幼儿动手来帮忙的现象,足以说明这次合作的难度是最高的。但是从整个活动幼儿的表现来看,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愿意讲述,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小手,都想来介绍自己搭的房子,而且表述空间位置的用于十分精确。

第14篇: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用竖式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而我们正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学生对此比较熟悉。

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进行试一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一环节。由学生来解说竖式的过程转为老师讲解,学生来理解吸收。因为试课时学生不能很完整、很清楚的把计算过程说明白,学生也听不明白,越说越迷糊,所以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列竖式来引出这一课题,共同学习列竖式的方法,再让一名学生复述老师讲解竖式计算过程,学习效果明显。也不会把错误的方法先入为主,从而学生通过两次的学习,对竖式也有了简单的了解。这时,学生迫切希望做题来证明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又把课堂气氛再次调动起来。

第二点做的不好的就是:让一个学生拿着他在算草本列出的竖式,通过展台让其它学生发现他的问题,并能给出及时的纠正。学生们发现了错误,而且还说得非常到位,但是我却没有让这个学生及时在他的本上纠正过来,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匆忙让学生走下了讲台,多好的一个再学习机会,就这样溜走了。只能说明自己上课经验不足,处理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锻炼自己

学生在动手练习过程中,课堂上发言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他们高高举手想让老师给一个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激动的喊着“老师、老师我来”!但是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题目上“11乘两位数”时,学生正在演草本进行计算,而我还没有等学生计算出结果,就把结果打了出来,有点心急。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功这种喜悦感,从而这点教学效果也没有出来。

这节课虽说没有什么大失误,比较顺利进行。但是从细节来看,存在不少问题。以上几点是自己感受最深、做的不很好的方面,。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给予指点,使自己在教学中进步更快!

任课教师:姬世德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挂彩灯》是一节数学的排列游戏,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我就已经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排列的游戏,比如在《彩旗飘起来》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排列的方式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指的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列,它是一种连续的比较,建立在对两个物体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排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

这次活动主要有两个目标:

1.学习按ABA模式排列,并能将自己排列的模式表达清楚。

2.在已排列的物体中找出排列规律并接着排。

活动一开始,以情景导入来引出主题:“新年到了,兔妈妈订购了一些灯笼,你们看看有几种颜色?”引导幼儿将出示的灯笼按颜色来进行归类,并说说灯笼的数量及比多少。教师利用这些灯笼进行有序的排列,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复习已学的排序:ABAB和AABB。

接下来,以兔老大兔老二自己挂彩灯装饰兔子房子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两种挂彩灯的秘密(一组是按红黄红的规律排列的,另一组是按黄红黄规律排列的),这一环节的操作,使幼儿在尝试ABA排序的过程中,理解对ABA排序特征的认识。在学习ABA排序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AB和ABA的不同,并用我觉得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介绍ABA,比如:红黄红这三个灯笼是连在一起的一串灯笼,不能把他们三个分开的,也不能把他们的顺序弄乱,所以放一串灯笼红黄红,再放一串还是红黄红,两串灯笼放在一起,后面开始的颜色是重复的。当介绍玩一遍,集体操作时,孩子们还是觉得ABA之后应该是B,当我强调ABA是连在一起的一串时,个别孩子才勉强反应过来。集体讲解操作时,我让孩子们一边念排序规律一边操作: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集体讲解、个别操作若干次后,发现有些孩子依旧将AB和ABA混淆。

在幼儿个人操作中,我依旧不断强调边念规律边贴灯笼,反复强调红黄红或黄红黄是一串,两串灯笼中间颜色是重复的。可是从幼儿个人操作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正确率低下。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大部分的幼儿对于ABA的排列规律没有很好地掌握。课后分析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1.应该重点观察一下AB与ABA的不同,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就会比较了。2.幼儿数学活动材料上的ABA的灯笼示范只有一组,幼儿很难发现,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要出示两组或两组以上,这样幼儿就容易观察并且发现了。

根据幼儿的出错情况,我们将ABA的排序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利用区域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ABA的排列规律。

从这次的数学活动中让我发现知识的灵活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的观察、发现、改变,这样才会真正的去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

第16篇:数学归纳法引例的课后反思(推荐)

数学归纳法引例的课后反思

http://www.daodoc.com/gzsx/gxrz/200910/t20091002_604431.htm 121)(归纳奠基)证明当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2

浙江省绍兴一中 虞金龙

,与他相临的下一个骨牌也要倒。

1908——1996)在给大学一年级他对数学归纳法所作的讲解极

反而被杀了。虽然它已有九十九天吃米的经验,不能证明第一百天一定有米吃。

的例子:

f(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f(n)=(n-1)(n-2)(n-3)„(n-99)= 0

99时都是成立的,即f(1)= 0,f(2)= 0,f(3)= 时就不成立了,f(100)≠ 0,因为f(100)= 99!。3,„,99时命题都成立,但不能保证n=100时命题也成

立。

数学归纳法,自古以来就是数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常用的证明方法,人们可以从中领略数学思维的特点。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把数学归纳法想成多米诺效应更容易理解一些;如果你有一排很长的直立着的多米诺骨牌那么如果你可以确定:

()第一张骨牌将要倒下。

()只要某一个骨牌倒了

那么你就可以推断所有的的骨牌都将要倒。本节课利用这个作为引例不失为一个十分恰当的引入方法,但是笔者以为引例也值得反思。五十多年前,清华大学数学系赵访熊教授(学生讲高等数学课,总要先讲讲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生动,他讲了一个“公鸡归纳法”的故事:某主妇养小鸡十只,公母各半。她预备将母鸡养大留着生蛋,公鸡则养到一百天就陆续杀以佐餐。每天早晨她拿米喂鸡。到第一百天的早晨,其中的一只公鸡正在想:“第一天早晨有米吃,第二天早晨有米吃,„„第九十九天早晨有米吃,所以今天,第一百天的早晨,一定有米吃。”这时,主妇来了,正好把这只公鸡抓去杀了。这只公鸡在第一百天的早晨不但没有吃着米,但赵先生把这只公鸡的推理戏称为“公鸡归纳法”。接着他举出一个数学中的类似

设此式当n = 1,2,3,„,0,„,f(99)= 0,而当n = 100 这个例子说明n=1,2,我们知道,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步骤是:

(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普遍性在第一步中,考察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考察几个正整数,即使命题对这几个正整数都成立,也不能保证命题对其他正整数也成立;()(归纳递推)假设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递推的依据,但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只有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普遍性的结论: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和“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为什么缺一不可呢?要知道,一个命题,那怕是验算了百次、千次、万次,也只是有限次,并不能肯定这个命题的普遍正确性。为了证明命题对于任何一个正整数n(n有无限多),都是正确的,必须满足数学归纳法所要求的第二条。公鸡归纳法这类例子就是缺了第二

条。

同时,不要以为第一条看似简单就不屑一顾。缺了第一条的证明也是错误的。比

如:

设有命题:n=n+1。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 k=k+1,在此式两端各加2k+1,则有k+2k+1=k+1+2k+1,亦即(k+1)=(k+1)+1,这表示,当n=k+1时,此命题也成立。

可是,当n=1时,左边是1,右边是2,命题显然不成立。这里虽然推演出了第二条,但不符合第一条,这个证明是错误的。可以看出,此式对任何正整数都是不成立的,

是一个荒谬的命题。

数学归纳法是我国中学数学的一项内容,为了加深对数学归纳法这一重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华罗庚先生(1910―1985)曾专门撰写过一本《数学归纳法》,作为中学2

22222

2

2生的数学课外读物。他首先指出,有了像1+2+3+„„+n=

333

3(1)这样的公式,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并不困难。问题是,这样一些公式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是有“天才”的人直观地看出来的吗?也不尽然。实际上,这些公式是人们从有限的事例中,也就是从有限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可能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例如,某命题只在n≤99时是正确的;如果某些命题,例如上述的公式(1),能用数学归纳法给予证明,即对于任何一个n都是正确的,就有了具有无限性的普遍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数学归纳法正是体现了人的认

识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

为了强调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必须有

(一)、

(二)这样两个步骤,华罗庚先生在书中加重语气、重复地写道:“两者缺一不可!缺一不可!”当然在引入时,教师

也可设计下问:

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

么办?

(可准备一袋白球、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事先准备好)

生:把它倒出来看一看就可以了.

师: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顺序操作怎么做?

生: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

师: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呢?(演示操作过程)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球.

有人曾问: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条是不是可以改为“当n=1,2,3,„„的时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华罗庚先生在书中的回答是:“这样的要求是多余的,同时也是不正确的。”之所以说是“多余”,是因为验证了n=1时的正确性就够了,没必要对n=2和n=3再作验证;之所以说是“不正确”,则在于上述这句话中的“„„”,如果是表示一直试下去都正确,那么试问到底要试到什么地步才算试完呢?何况,在没有证明第二条,即没有证明对所有的正整数n都是正确的以前,就说:“当n=1,2,3,„„的时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是不对的,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这个方法的原理在于第一步证明起始值在表达式中是成立的,然后证明一个值到下一个值的证明过程是有效的。如果这两步都被证明了,那么任何一个值的证明都可以被包含在重复不断进行的过程中。

当然在学生尝试推测时,要告诉有误的同学完全不必过于自责,接受教训就可以了.其实在数学史上,一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在运用归纳法时,也曾有过失误.因而引

入时可准备如下资料:

资料1(事先准备好,由学生阅读)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

但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2+1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

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

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2+1=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

师:有的同学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 再请看数学史上的另一个资料(仍由学生阅读):

资料2

f(n)=n+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

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

但是f(40)=1 681=41是合数。

师: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不是说世界级大师还出错,我们有错就可以原谅,也不是说归纳法不行,不去学了,而是要找出运用归纳法出错的原因,并研究出对策来.归纳法为什么会出错呢?

生:完全归纳法不会出错.

师:对!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是不可避免的,它为什么会出错呢? 生:由于用不完全归纳法时,一般结论的得出带有猜测的成份.

师:完全同意.那么怎么办呢?

生:应该予以证明.

师:大家同意吧?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

生活上,体现这种递推思想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生:一排排放很近的自行车,只要碰倒一辆,就会倒下一排. 生:再例如多米诺骨牌游戏(有条件可放一段此种游戏的录相)。

所以笔者以为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录相也可在学生提出来后再演示可能会达到更好

的效果。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

2

22

52n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学生往往在该用时想不起来,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把递推思想的介绍、理解、运用放在主要位置,必然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带来指导意义,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渗透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一种尝试.因此,笔者以为在设计引例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第17篇:小班数学《一起去郊游》课后反思

小班数学《一起去郊游》课后反思

小班数学《一起去郊游》课后反思

小班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与自身情绪的支配影响,小班孩子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数学这种抽象枯燥的内容,他们多为不易理解和兴趣不足,所以大多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还需要对具体实物的探索和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之中,让数学活动更加趣味化、情境化、游戏化,通过与周围具体实物的交互作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内化成经验,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一起去郊游》是“好伙伴”主题中的一个数学活动,主要是创设让孩子们排队、以“坐车”去郊游的情境中,区分出自己在队伍里的具体位置,辨别认清前与后。

外出郊游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喜爱的,每次提到去春游,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记得很清楚。活动开始,我请请5个孩子模拟坐坐车的情境,许多不经常举手的孩子也积极的举起了小手。就此我也趁机表扬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举手的次数更多了。因为第一辆“车”为个别孩子的示范尝试,所以在选择这5个小朋友的时候我注意到5个孩子的日常表现,当我问道:“熙熙,请你站在宝怡前面;雨璇,请你站到浩文后面,他们都基本能正确的做出反应,一些未请到的孩子也被感染,情绪一直很积极主动,有时请到前面的孩子动作反应稍慢时,下面有些心急的孩子早就开始提醒他们了。

借着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又马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谁的前面是谁,谁的后面又是谁,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孩子们用完整的话:“XXX的前面是XX,后面是XX”的句式进行表述。看到孩子们对“坐车”去郊游的游戏兴致很高,于是我又随机创设了一个集体操作游戏,让孩子们稍微改变了前后的位置方向,变成了4辆汽车,坐在第一个孩子就是汽车的驾驶员,将绳圈作为汽车方向盘,孩子表现的很开心。坐上“汽车”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XX前面坐着谁,后面又坐着谁?自己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随后,我请孩子们用“开火车”的语言形式表述“我的前面是XXX”“我的后面是XXX”“我坐在XX的前面”;“我坐在XX的后面”;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句式,给每个孩子都能有表达的机会,满足了孩子们想说愿意说的想法。

当然,每次的活动都会有一些亮点与不足之处。整个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从孩子角度出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情境化、趣味性强的情境,寓教于乐。同时,我发现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当然有亮点也会有不足,本次活动的最大不足就是细节方面还是不够到位,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安排一个与活动相关联的游戏活动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帮助,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前后的认知,例如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前后做运动等等。活动的不足总会在反思中才能被发现,其实如果在活动前能够考虑的再全面细致些,那可能活动中的不足也会减少。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往往我们会忽视一些小的细节,也许我们多多关注细节会对我们教学带了更大的帮助。

第18篇: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课后反思

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课后反思

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课后反思

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是在认识了圆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对圆形、正方形才初步认识过,为此在设计第一环节时将内容放在了巩固认识圆形和正方形上面。一开始,老师以拟人化的口吻“图形宝宝来做客”导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正方形,通过观察、讲述来巩固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游戏“图形宝宝捉迷藏”,引导幼儿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中分别找出圆形和正方形。第二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标记并按标记给图形分类,并能尝试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小班数学游戏看着很简单,但要真正上好却并不容易。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要尽量游戏化,因此活动中也创设了游戏情境,但因为只是有游戏的情境,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幼儿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游戏,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动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设计游戏,将学习内容真正地融合进游戏中,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以后活动中要多思考的。

活动中,幼儿有两次集体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从各种颜色、形状的图形片中找出圆形、正方形。这里我提供了两个小碟子,让幼儿从放了各种图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圆形、正方形放入另一个空碟子里。第二次操作是将找出来的圆形、正方形进行分类,放到分类盒中。活动前准备材料时,虽然考虑到了如何让幼儿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实际操作时却仍然出现了问题:第一次操作过后,多余的碟子没有及时收走,加上两个碟子相同,教师在提要求时让幼儿造成混乱,个别幼儿将找出的图形片又放回了原来的碟子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提供的材料应该便于操作,并且不易过多,否则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造成混乱,无法达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本身对教学的组织能力上。活动中面对多变的情况,要善于调控,及时应变,要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活动中语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这次活动不算成功,但通过反思,让我也更清楚地发现了自己在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让我能够在以后的活动组织中能够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9篇:大班数学《谁的信》课后反思

大班数学《谁的信》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9的8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了9的分解组成,但还有个别幼儿没有熟练掌握,课后还要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已达到教学目标。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笨笨熊超市》课后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笨笨熊超市》课后反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科学领域数学目标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以及“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所代表的含义。”“笨笨熊超市”这个活动就是在幼儿学习过“认识日历”活动后,对日常加餐中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种数字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引导认识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学习推算食品到期日的方法,从而能细心的进行推算,认真核查食品是否安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适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科学。

日历、保质期这些问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也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激

起幼儿兴趣,本次活动中,我特意创设了笨笨熊超市开业的情景,果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帮助幼儿明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重要性,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到期日,检查食品是否安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主动性。果不出所料,幼儿开动小脑筋发现了日历和日期的联系,想到了先通过日历找到生产日期,然后根据保质期算出到期日的好方法。在这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更多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中,我做到了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设计了四组操作材料,四组材料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分别帮助幼儿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幼儿对于不同的操作材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

趣,在不停的做任务与换组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发展了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的优良品质。本次操作活动我预计时间为15分钟,孩子们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正确率到达80%多,说明幼儿很好的掌握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并能够自如进行运用。

本次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从幼儿操作情况来看,目标已基本达成。在材料设计环节,最后一组摆货架的材料中,我故意提高了一个难度,四个食品中有一个设计成跨月的计算,我发现这个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或许放在第二课时会更合适一些。最后一个环节我原本的设计的是一个互动活动,为每个幼儿准备一盒实物蛋糕,请幼儿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算一算蛋糕到今天还能吃吗,把安全的蛋糕送给客人老师,因为各方面原因改为了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然后算

一算到期日,看看有没有过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毕竟数学的学习就是要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的,家园合作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数学课后反思范文数学.doc》
数学课后反思范文数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