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范文

2022-08-0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闻学实习论文

从新闻价值特性分析2010年11月19日《大河报》头版排版

【题记】通过8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大致的价值特性。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

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正文】2010年11月19日的《河南日报》着重报道了《“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河北钢铁集团舞钢公司喜摘“全国质量奖”》、《河南姑娘夺得亚运女子龙舟首金》、《不折不扣完成党报发行任务——鹤壁市委书记郭迎光谈《河南日报》发行》。此外,在板块的右方以豆腐块形式刊登了《中纪委、中组部要求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河南煤化产出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等文章。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此自然节摘自百度)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以2010年11月19日《河南日报》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此类综合性的报纸在头版会安插图片新闻以吸引大家的目光。综合

近几期的《大河报》《东方今报》等类似报纸,图片新闻已经成为固定模式。而我们所知,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包括各个版面),报纸的左上、右下等皆为重要地段。

在该报的左上正中,为该报的重点新闻——《“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这是一篇介绍平顶山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文章。记者以描述平顶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及经济发展为契机,引出平顶山市坚持“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幸福口号。文章指出,城市的发展只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前进方向应当是在保证我们洁净单纯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加大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指标。为了让官员们切身的体会到这些,平顶山推出了““幸福指数”与干部政绩考核连在一起”的政考方案,并在2005年起着手实施。为了便于考察,平顶山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幸福指数”评审标准。从中不难看出,所谓的“幸福指数”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标准,这里不单单是经济支配力,更多的是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其实,这篇文章所叙述的城市综合发展的规划也是我省各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单就文章所体现的新闻作用来看,从其时新性而言,该新闻在第一时间登上报纸,时新性强;从其接近性而言,平顶山市的综合发展,关系到广大市县级人民的生活以及市委工作的展开,自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接近群众的生活;从其显著性而言,该新闻具有较高的政治点和群众关注度;从其重要性而言,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关系到国家行政工作推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重要性高;从趣味性而言,

该文趣味性略低,严肃性较强。综合而言,此新闻中存在着较强的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而将其列为本期的新闻头条。

在这一新闻下,是三个占较小版面的新闻。《中纪委、中组部要求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河南煤化产出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类比分析,这三个新闻皆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受社会广泛的关注,且时效性强,正是现在政府和群众热烈讨论和关注的话题,版面位置显著,在吸引人的同时又对比突出了头条新闻的所在,版面设计极为合理。

在版面右侧,是两则国民新闻——《河北钢铁集团舞钢公司喜摘“全国质量奖”》、《河南姑娘夺得亚运女子龙舟首金》。该版面设计较为巧妙,当受众拿起报纸时,往往是右手拿起,设计在右手侧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同时这几个新闻我们也可以看出排版者对新闻价值的把握。以河南姑娘夺首金为例,自2008年北京奥运以来,在“全民健身”、“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等一系列口号带动下,体育已经成为了人民茶余饭后免不了聊上几句的必须话题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则新闻时效性强且皆为社会热点问题。此类民生问题往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该版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

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推荐第2篇:新闻学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考核参考题目

1、新闻必须真实

2、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3、论邓小平的新闻论述

4、论江泽民的新闻论述

5、论新闻职业精神

6、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7、必须反对\"有偿新闻\"

8、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

9、论\"客观报道\"

10、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11、批判资产阶级标榜的\"新闻自由\"

12、论\"新闻手段\"

13、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14、论\"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5、新闻必须及时

16、新闻与政治

17、论新闻规律

18、新闻宣传与\"三贴近\"

19、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评析近代外报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21、评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

22、近代维新派办报思想

23、梁启超的报学启迪民智论

24、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人\"先知先觉论\"再评

25、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办报思想的转型过程

26、《解放日报》改版与中国的报业发展

27、从\"文化大革命\"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28、党报传统的形成问题

29、评78年真理标准讨论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0、评析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结合历史与现实实例)

31、分析《纽约时报》等严肃报纸造假现象的实质

32、评析路透社经久不衰之原因

33、评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4、分析媒介集团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35、新闻集团运营的特点与启示

36、维亚康姆集团成功运作经验探析

37、分析当今跨国传媒的特点

38、分析贝塔斯曼集团的经营策略

39、分析网络泡沫经济对时代------华纳迪斯民等跨国传媒公司的影响

40、威望迪公司衰落的原因探析

41、分析工业革命对全球新闻事业的影响

42、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3、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业务手段

44、正确认识采访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45、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6、采访中强化视觉功能的意义

47、试析电话采访的优与劣

48、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49、新闻就在留心中

50、创新------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1、权威消息来源初探

52、网络新闻采写的原则及方法的宏观研究

5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54、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5、新闻采访中的思维断想

56、记者采访要入乡随俗

57、谈新闻采访中的\"折墙\"艺术

58、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59、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60、如何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视角

61、以经验到科学的飞跃------我国传媒学术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62、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3、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看网络新闻的优势

64、专业采访报道的特征研究

65、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66、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7、科技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68、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69、巧选角度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

70、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71、深入调查与深度报道

72、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73、新闻时评热现象透视

74、用社会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7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76、新闻策划得失谈

77、实践\"三贴近\",深化新闻改革

78、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正负效应

79、新闻背景运用

80、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81、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

82、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83、记者要善于抓特点

84、经济报道的受众意识

85、社会新闻及其采写艺术

86、晚报新闻特色研究

87、专(副)刊研究

88、晚报、都市报的贴近性

89、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

90、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91、论报道失实

92、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

9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94、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品位(格调)

95、论新闻侵权

96、新闻侵权名誉权的防范

97、新闻侵范隐私权的防范

98、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

99、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

100、论新闻侵权著作权

10

1、论流言

10

2、大众媒介如何引导舆论

10

3、文学接受理论与媒介的舆论引导

10

4、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10

5、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10

6、市场经济条件的文化报道

10

7、论广告的舆论引导

10

8、河南受众的特征与正确的舆论引导

10

9、河南媒介的不足及其矫正

110、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

11、从采访对象心理谈采访技巧

1

12、由受众心理谈舆论引导的技巧

1

13、论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授心理的互动

1

14、网民心理分析

1

15、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因素

1

16、论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1

17、论当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1

18、新时期报纸版面设计流行趋势

1

19、静态式版面解读

120、新闻编辑的思维特征

1

21、网络新闻编辑初探

1

22、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

23、试论新闻策划

1

24、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

1

2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

1

26、读图时代的图片编辑

1

27、新闻期刊研究

1

28、试论电视记者采访提问的艺术性

1

29、论电视新闻述评的特征

130、试论科学技术对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促进

1

31、试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1

32、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

1

33、论隐性采访

1

34、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艺术

1

35、电视评论要发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 1

36、调查性新闻节目的采访特征

1

37、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的要素

1

38、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要求

1

39、试论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的作用

140、电视直播报道的采访特点

1

41、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特征和编排艺术 1

42、试论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

1

43、镜头前的采访报道对电视记者之要求 1

44、电视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1

45、知识经济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

1

46、频道专业化和栏目定位

1

47、搞好栏目定位,提升电视的品牌经营 1

48、新闻照片在报刊上的角色

1

49、我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水平的差距与对策 150、新闻照片与电视新闻的异同

1

51、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构成之我见

1

52、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1

53、新闻摄影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1

54、论新闻评论的政治属性

1

55、论新闻评论的引导功能

1

56、论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1

57、试论新闻评论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1

58、调查研究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前提

1

59、论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160、浅论电视评论的深度

16

1、论新闻评论的大众性

16

2、论新闻评论的实践性

16

3、论新闻评论的品格

16

4、谈谈新闻评论与事件的真实性关系

16

5、论电视包装的个性化

16

6、全球化与中国当代电视的发展策略

16

7、记省级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16

8、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分野 16

9、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70、论新闻节目的议程设置

17

1、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17

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17

3、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17

4、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17

5、评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17

6、走出电视文化发展的误区

推荐第3篇:新闻学概论论文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结课论文

新闻自由与人身权利的冲突与调和

刍议

摘要:自人类社会出现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框架之时,新闻自由一说就成为统治阶级、新闻传媒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三者关系好坏的症结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所在。曾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尺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夜(也)不乏像梁启超、邹韬奋等为新闻自由举旗呐喊的新闻业前辈。那么,在现代法制社会的背景下,面对多样而强大的新闻媒体和日益丰富的新闻渠道,新闻自由和人身权利的冲突也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就显得越发重要。

关键词:新闻自由,人身权利,新闻道德,法制建设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欧洲先哲们在

17、18世纪就率先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新闻自由即是言论自由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和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和表现,并逐渐被认为是其他一些自由的基础。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注意到这一问题,如梁启超、邹韬奋、洪仁玕、郑观应等。其中,梁启超以其办报之多、专论之多、见解之深刻,被认为是集大成者。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写道:“西人有恒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只保障。’„„”由此可见,在他看来报馆(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他对西方将言论出版自由视为一切自由只(之)保障的观念是认同的。此外,邹韬奋也是一位为新闻实践奉献毕生心血的新闻业前辈。他认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业中的具体延伸和表现,“所谓言论自由,就新闻业的观点看来,最简单的是真实的消息要让民众看得到,正确的评论要让民众听得到。”因此,邹韬奋把新闻自由看成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新闻实践问题,而非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另外,邹韬奋强调,新闻自由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每位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政府不能予以剥夺。中国近现代的新闻自由发展虽较西方来说仍有差距和不足,但还是对我国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以及公民新闻自由权利的维护有着重大作用。

新闻自由与人身权利的冲突

近几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活动越来越强调自由与发现,于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侵犯了公民(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如隐私权、名誉权、人格权等。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首当其冲的就是隐私权。隐私权是美国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缪尔·沃伦首次在189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提出的。对于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学说和观点,我国学术界关于隐私权的定义主要是: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领域不收(受)非法侵犯、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得和公开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强调新闻自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为侵犯自由人的隐私权提供了很多机会。就新闻报道来说,记者采编或工种(公众)投稿的新闻作品公诸于(之于)众并进而引发公众舆论的评价,最终达到新闻传播和监督的目的,但如果新闻报道中含有个人隐私信息,那么将给个人的隐私权造成严重的侵害。现实中很多新闻媒体为了达到监督和提高收视率的目的,常常将为(未)经当事人许可公开(删除)的隐私内容公开报道,从而引发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隐私权从其产生之日就与新闻自由存在冲突和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权纠纷,另一方面表现在隐私权的国度(过度)主张对新闻自由的妨碍与抵触。

另外,媒体侵犯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案件,也是司法实践中发生比较多的,影响较大、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此类案件产生的原因也是双方的:游戏而(是不是应该是有些)以法律赋予的新闻自由为借口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还有一些人以名誉侵权为由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限制公民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界限应为:是否侮辱与诽谤他人。如果没有侮辱和诽谤他人,则均属于新闻自由之列。当新闻媒体和公众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有人认为,只要满足公共利益和公众合理兴趣,就应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为公众人物的事业不仅是他们的个人情况,也是社会、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情况。但在我看来,即便是公众人物,他们的本质属性仍然是普通公民,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一切公民权利,其中就包括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那么对于公众和新闻媒体而言,区别对待公众人物的“公”“私”之分是由必要的,也是受法律限制的。

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

在大众媒体日益活跃,信息交流日益畅通的时代,新闻自由越来越被推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是新闻业蓬勃发展的表现,也是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日臻完善。但与此同时,新闻道德却没有获得同等的关注。

在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之间,尽管新闻自由是新闻道德的前提条件,但同时,追求新闻道德的新闻活动也是追求新闻自由的新闻活动的基本路径,是实现新闻自由的基本条件。

在自由与道德之间,存在着怎样一个天平(天枰)?首先,道德的可能性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类不自由,行动就不再是道德的。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被迫的新闻传播或不传播,是不能担当道德责任的,因此自由是道德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同时,人的行为选择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新闻必须担当其一定的道德责任,这一点从原则上来说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尤其在当今这个人身权利与新闻自由冲突尖锐的社会,只有新闻自由与新闻道德达到统一,新闻传播才会成为真正的自由。

新闻道德旨在促进新闻业成为道德的职业,通过道德服务社会大众,为社会的良性运作做出贡献。这就需要在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和传播时注重这些活动是否是道德的条件下进行展开的。

道德的新闻史负责人的新闻(觉得读起来有点不明白),才是自由的新闻,因此,新闻道德和新闻自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提倡道德自律,而不是限制新闻自由。当新闻道德自律水平逐步提高了,真是(真实)的新闻自由也就一步一步实现了。同样,也只有提供足够的新闻自由环境,道德新闻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法制建设的协调作用

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矛盾是法学与新闻学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新闻自由本身是一种特设的权利,新闻侵权中所侵犯的对象表现为权利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力——即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矛盾是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冲突。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公众感兴趣的事情颇多,但这并不意味这(着)只要是公众感兴趣、想知道的事情,媒体就都可以采集和传播。如果在趣味性的驱使下随意猎奇,则是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导致对公民人格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藐视和侵害。

理论上来说新闻自由与人身权利各行其道,易于区分,但现实中则不然。因此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就需要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保护。大陆法系国家同场(通常)制定专门的新闻出版法以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对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我国宪法没有明确做出规定,已日益暴露其局限性。自建国以来,四部宪法中规定了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至今尚未有新闻出版法,新闻自由的保障与权力的冲突等多种问题尚无法可依。

因此,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仍任重而道远。首先,应在宪法的框架下保障新闻媒体的言论及出版自由,这是新闻业发展和公民民主权力得以保障的基础。其次,其次(删除)在司法部门审理案件时,应以法律细则控制新闻界的舆论导向,规范媒介的权利和责任。再次,对记者采访权、报道权与公民的知情权做出先关(相关)法律规定,考虑新闻自由的多向性,新闻自由在不触犯他人的利益的同时,全面考虑传播者和被报道者的自由。中国要保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就要保障新闻自由,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新闻传播法律,喜欢各项标砖规范(有点不明白),真正实现新闻自由。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结语

新闻要“广为人知”,隐私要“部委(不为)人之”,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平衡,既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及普通民众对新闻自由的支持、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权意识,也要站立在法律的高度,予以系统的、细化的法律法规支撑,只有这样,新闻自由才会在和谐的环境下为社会和百姓服务。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代婷婷,《浅谈中国新闻法制建设兼论新闻法中对新闻自由的保护问题》,《传媒研究》 冯柯,《论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婧,《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28卷第2期 胡正强,《试论邹韬奋的新闻自由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年7月第35卷第4期 龙一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月总26卷第12期 罗日东,《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冲突的解决方法》,《前沿》2009年第5期 王玉,《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自由法制建设》,《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月下 王静,史博学,王金利,《论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问题》,《媒介观察》 肖华东,《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法理学思考——从权利与权力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2卷 杨保军,《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关系初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32卷第6期 袁晓波,《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冲突及调适》,《河北法学》2006年9月第24卷第9期 朱怡雨,《当代中国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错位和缺失》,《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25卷 张继木,《清末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论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张书琴,《我国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与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赵明漫,《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之宪法保护》,《综合论坛》

推荐第4篇:新闻学相关论文作业

大众传播学概论作业

【节目分析】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成功之道分析

学校:武汉理工大学专业:新闻学班级:新闻2010级辅修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刘静慧

二零一三年十月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成功之道分析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待业求职人群高达4000万人,就业问题已成为与婚恋比肩的又一社会热点问题。《非你莫属》自2010年10月30号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增高,在2012年7月份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高达1.21,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5000万,今年收视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稳在前列。

《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在哪呢,从大众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制胜点只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当前最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问题为主题,赚足了眼球。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大家,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相对闭塞,导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而《非你莫属》的开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业者的就业岗位和企业的工作岗位放到一个宽广的平台更有利于人才的利用和资源的配置。

第二,全新的求职方式,吸引广大求职者参加。

《非你莫属》每期有三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真实应聘者;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利用自身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对应聘者进行评判和挑选;同时,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这种企业高管直接进行面试并提供指导意见的形式,让求职者感觉收到了重视。甚至有些求职者参加该节目直接表示,“希望各位bo可以给我的就业方向给出指导”。不需要跑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不需要投成百上千份简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提供一个老求职者与老板面对面,一对多的机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求职者选择的多样性,赢得更多同类型观众。

与同类节目《职来职往》最大的不同是,《非你莫属》中的求职者不单单是在校青涩的学生,有的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年轻人,求职者的挑选保罗万象,应届生、海归、啃老族、个人炒作、退役运动员、退休人员、美女求职者等等,他们的出现使观众产生了共鸣,观众可以通过求职者讲述以往的成功或失意的故事,给自己一个启发;观众可以对占用求职者机会、来做秀的人发表不同意见;观众可以就一个美女的美貌究竟在工作中能得到多少好处各抒己见。他们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亲戚交流,和单位同事交流,上网络交流„„求职者种类越多,吸引的观众自然也就越多了。

第四,传播渠道多样,契合了求职者的活跃平台。

广大求职者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大学毕业生又占多数,互联网用户比电视观众为数更多。

《非你莫属》增强网络视频投放的力度,在腾讯、搜狐、

56、迅雷、CNTV、凤凰等网站皆可观看,为网民提供了便利。

第五,主持人的“犀利”言辞经常掀起节目高潮。

在未更换主持人之前,主持人张绍刚的机智、幽默、极强的总结能力和控场能力常博得现场喝彩,网友称其言辞“犀利”,有时稍显“刻薄”,而这两点恰恰成为吸引观众的噱头,这也是很多人在《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两者间选择了后者的原因。

第六,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非你莫属》不仅仅具有在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建立桥梁的实用性,更有很多的娱乐元素在里面。比如很多多才多艺的选手,节目会要求他们进行一段表演;比如12位bo形象的塑造,使节目中的对话颇具笑点。

推荐第5篇:广告学、新闻学论文选题

广告学、新闻学论文选题

1 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媒角色

2 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

3 浅析我国媒体组织结构的转型 4 浅谈媒体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5 媒体知识资本的辩识与培育 6 媒介与广告公司的和谐发展探析 7 广告与公关协同传播模式探讨 8 广告策划中事件营销的运用 9 从公益广告看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10 户外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 电视新闻评论的符号特征

12 试析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看点\"与品位

13 电视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14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5 电视访谈节目的人文思考 16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17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8 电视生存环境及其走向

19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20 试析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传播机制 21 大学生媒介接触分析

22 “新浪”首页分析(分析一段时间新浪门户网站首页的内容和编辑结构,借以谈谈网络传播的特征)

23 MSN、QQ插播新闻分析 24 电视娱乐性内容的模式化 25 热播电视剧的内容分析

26 时尚类报纸内容的文化分析 27 合肥公交移动电视播出情况分析 28 我省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 29 央视一个新闻评论栏目的分析(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央视论坛》、《小崔说事》等)

30 我国一家报纸的新闻评论分析

31 中国新闻(或传播)教育发展轨迹之研究(其中含历史、现状及其前瞻)。 32 以“四大副刊”为例,分析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生发轨迹及其对下层民众的社会启蒙。

33 结合具体实例,研究新闻记者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4 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记者社会责任及其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联。

35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轨迹探微(可以以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例,例如《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

36 采用理论研究与田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传播学原理分析博客空间(或手机短信传播)的传播伦理。

37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申报》的广告文化及其对于当今广告业的启示。

38 从具体实例入手,分析新媒体与国家发展之辨证关系。

39 《新青年》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示范意义研究。 40 以《我爱记歌词》(或者其他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娱乐节目)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电视选秀类(娱乐类)节目的利弊得失。

41 “走出去”战略下出版行业协会的角色分析

42 论政府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的角色作用

43 整合营销及其在图书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44 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营销策略分析 45 畅销书定价策略研究

46 安徽省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47 引进版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

48 数字化时代出版物的形式创新研究 49 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研究 50 我国手机报纸发展现状研究 51 新媒体发展现状及传播学研究 52 选秀型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53 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选题以及表现形式的可持续性研究)

54 电视栏目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 55 季播型电视栏目的特点、现状及发展探析

56 内容还是形式:从故事型电视栏目看电视的叙事方式

57 农村广播电视现状及对策研究 58 文摘性电视栏目的编排研究

59 电视频道制在地面传播中的意义探析 60 动漫发展现状及其前瞻探析

61 灾难报道研究(可以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为个案);

62 媒介事件分析——对2008年间发生的与网络相关的媒介事件做个案分析; 63 “陌生化”理论与新闻写作; 64 新闻故事化趋势研究;

65 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集中在新的发展趋势上);

66 新时期深度报道研究;

67 叙事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创新途径探讨(包括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 68 网络新闻博客研究; 69 网络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

70 “媒介融合”趋势与电子报、手机报建设(要求有报纸网站等相关媒体实习经历)

71 《民报》、《新民丛报》论战研究 72 民初名记者研究(选取个案) 73 张季鸾政论研究

74 “大公报”名记者群研究(可选择个案)

75 延安时期名记者研究 76 邹韬奋的读者意识研究

77 早期中国人眼中的世博会——以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为个案

78 陈独秀新闻活动与新闻观念研究 79 现代名记者成名作研究

80 当前热点问题研究(选择一个)——以历史发展的视角

81 试论广播在危机事件中的应急和社会救助功能

82 试论电视在危机事件中的应急和社会救助功能

83 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职能(职责和功能)

84 节目主持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职能(职责和功能)

85 某广播频率(或电视频道)的定位研究

86 广播台网(电台和网络)互作的模式探索

87 少儿频道的定位和节目开发 88 类型化电台研究 89 广播节目形态研究 90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91 中国广告业发展问题研究 92 中国品牌发展研究 93 广告创意与跨文化传播

94企业广告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95内容营销

96广告新媒体研究 97消费者洞察

98品牌接触点传播研究 99企业文化营销 100广告的互动性研究

101 典型报道创新研究(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为例)

102 《新闻调查》与调查性报道

103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研(偏重于定量研究)

104 新时期的财经报道与财经媒体研究 105 新闻“可读性”的历史变迁

106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写作模式研究 10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研究

108 “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意义(以近年来的一系列媒介事件为参照) 109 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110 危机传播与政府媒介形象建构(以近年来的一系列危机事件为个案)

111 网络民意表达及其影响(从个案入手) 112 网络流言传播:影响与控制(从个案入手)

113 手机媒体的内容服务策略(从个案入手)

114 网络人际传播研究(选取一个方面:信任产生机制、身份的透明度、“在线人格”的塑造、“网络沉溺”现象)

115 网络社群的传播研究(选取一个方面:群体规范的建立、群体结构的形成、群体认同机制)

116 web2.0传播模式及影响分析(选取一种web2.0的应用:博客、播客、维客、聚合内容、社会化书签、社会性网络) 117 网络“恶搞”行为(“追杀”行为、“晒客”行为)的伦理(或法律)分析

118 网络新闻栏目的编辑思路(以一个获奖栏目为个案)

119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设计——以**网站的**专题为例

120 网络视频(杂志、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121 评析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任一位代表人物的言论自由思想。

122 “新闻自由”思想在中国的起源。

123 联系实际案例分析言论自由的界限。(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及人格尊严间的关系)

124 谣言传播有关问题的研究。 125 英美诽谤法之比较。

126 信息公开与和谐社会、政治文明。 127 网络侵权的责任主体。

128 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价值取向。

129 比较列宁之《出版法案》和民国暂行报律。

130 分析当代中国一位有代表性的记者的采写特色。

131 数字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发展路径研究 132 省会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133 省级地面频道掘金本土策略研究 134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路径研究 135 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呈现方式研究(以任一类或任一档节目为例)

136 试析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演进

137 “娱乐至死”----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泛滥与规避

138 大型策划活动激活电视专业化频道的传播学思考

139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以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140 中国电视五十年传播观发展演进(纪实观、直播观、服务观、对话观等,可从任一方面展开,也可综合论述) 141 试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42 从团购现象看人际传播的特点 143 记者社会责任论

144 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145 网络传播时代的危机公关——以„„„„事件为例

146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147 透视广告的社会负面影响 148 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选择

149 媒介“娱乐至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50 试论新闻记者的对调查方法的运用 151“小球”转动“大球”:新闻文体对媒介功能发挥的影响——论华尔街日报体与消息写作

152 对主流媒体“入魅”的分析 153 主流媒体成长机制的探讨 154 对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思考 155 对“引而不发”新闻现象的思考 156 对中国调查式报道发展的分析

157 不发达地区媒体对本地区形象建构的研究

158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报多元功能的再认识

159 城市党报竞争发展的策略研究

160 “比较”优势:报纸开展深度报道的策略分析

161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责

162新闻报道情感表达分寸的研究

163 以一次成功的采访为案例分析新闻采访的难点

164当前环境中记者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165不同时期人物通讯的比较研究 166中西方人物报道比较研究 167试析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和局限

168以本省报纸为样本分析新闻的内容构成

169以本省报纸为样本分析导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70 .以本省报纸为样本分析新闻报道语言存在的问题

推荐第6篇:新闻学概论期末论文

新闻学概论期末论文

院 系专 业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

计科院 电子商务 李扬扬

2012

2012914107

新闻学与纪录片

摘要:记录片是不同于电影、电视的一种重要的电视艺术形式,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实。这就难免限制了纪录片的创作,认为它只能是忠实的记录事物原本的面貌从而失去发挥创造的空间,使得记录片的可观赏性大大降低。然而,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一部与以往不同的、生机勃勃的记录片,它一经播出就收到强烈反响,收视率直追BBC的记录片。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人不禁思考:它为什么能成功?是否可以成为今后记录片的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选材 叙事方式 电影制作手法

国产记录片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艺术形式中一直是比较弱势的,在年轻的观众中尤其如此。 虽然记录片的创作者们一直在努力,将他们认为的最好的记录片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总是曲高和寡,能够静下心来看记录片的人并不多。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却打破了这个僵局,它的热播不仅在那些本来就爱看纪录片的观众中,也吸引了无数原来很少或几乎不看记录片的观众。这一点在年轻的观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可以说是在各种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的浸淫中长大的年轻观众,纪实性质的记录片显然不能引起他们的什么兴趣,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网络传播和口碑传播却在这群追求娱乐和趣味的年轻观众中引起了普遍关注。笔者身为一个大学生,对于那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在大学生之间的流行感受直接而明显,大家见面不是问“你看了XX新出的电影没?”而是问“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吗?”。 《舌尖上的中国》和以往的记录片比起来,它是令人震撼的,不仅创造了记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也创新了记录片的叙事方式,它是记录片追求自我发展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记录片发展史中不可忽略一章。它和以往的记录片有很大不同,正是这些区别于以往记录片的特征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促成了它的成功。

一、独特的选材

中国因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纪录片的选材往往选择宏大主题,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而莫谈国事的传统则限制了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因其纪实性,纪录片必须反映事件真实的面貌,有关国计民生、时政经济之类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没有人敢碰,这类的纪录片都是国外的制作团队在做且数量很少。现实类的记录片数量不多,少数的一些又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把现实和传统文化很好的衔接起来,它是一部讲美食的纪录片,同时又是一部讲美食文化的纪录片,它讲了中国各地的“吃”,同时也讲了各种“吃”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渊源,使观众在理解各地特色食物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民情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在对主题的表现上,《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一般的讲美食的套路,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一个个高端厨房、厨艺大师,不是各种令人叹为观止、可望而不可及的厨艺比拼,而是深入生活,拍摄普通人的饮食,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大众都在吃的食物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的讲述传达出根植于传统文化、深深地刻印在民族性格中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的生存与生活哲学。在《自然的馈赠》中,单珍卓玛和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找松茸,然后赶在早市的时候拿到市场去卖,松茸是卓玛家这样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松茸出土后,卓玛们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在东北打渔的渔民们遵守着一条古老的、约定俗成的约定,冬季捕鱼时用6寸网眼的渔网,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这些正是朴实的人们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又爱护着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道家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的体现,又符合了当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颖的叙事方式

相信凡是喜欢看记录片,凡是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部和以往的记录片完全不一样的片子。它的“不一样”不在于它选择了美食这个有吸引力的话题,也不在于它精美的画面效果,因为前者还有《中国美食探秘》可供选择,后者则有《大国崛起》的范例在先。它的“不一样”在于和以往的记录片不同的叙事方式。

在以往的记录片中,叙述者是全知的,主题的表达、事件的发展转折等等主要是靠解说词,画面处于辅助解说词的从属地位。观众观看时必须注意听解说词,否则就无法单从画面了解什么。例如以道家文化为主题的《问道楼观》,其构成为解说词+动画画面+少数真人表演画面,整部片子几乎都是长镜头,节奏缓慢,而其中的画面几乎不承担意义,只是作为解说词的背景。《舌尖上的中国》则一反这个传统,不仅仅重视记录片的听觉表达,也重视视觉表达。在拍摄前,摄制组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借鉴BBC拍摄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大纲,之后每集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根据大纲的要求选择材料和不同的故事。每一集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故事组成,从人物的生活来认识食物。解说词在其中起到介绍背景、衔接画面的作用。而叙述者几近于隐身,因为“他”似乎是和观众一起在观看,就像和朋友一起看电影时他耳边轻声说着他对这部电影的了解。不同于以往科教式的记录片叙事方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观众的观看感受来自于对人物、画面的直接感受,而不是叙述者或主持人告诉观众的间接感受。

三、电影制作手法

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理性的述说方式,《舌尖上的中国》走的是情感路线。它把美食放在人与人、人与食物、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来讲述,引发人们心底对于食物以及与食物相关的那些逝去的温馨美好的记忆,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早在拍摄前制作拍摄大纲时,每集的构成框架和方向就作了规定:每集至少有8-10个不同地点的故事,每集要有4-5个人物带情景和关系的故事,要考虑每个故事中人们吃饭的目的要尽量不同,兼顾节日、风俗、当地文化和美食的话题„„每个分集编导根据自己的主题和这个总框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拍摄的材料。拍摄好之后,通过剪辑将这些故事综合起来。而后期碎片化的剪辑让这些素材在地理上跨越东西南北,时间上有一种假意的跨度,使得多个故事井井有条、杂而不乱,且能前后照应、有头有尾。这就降低了对观众文化素养的要求,让那些低学甚至无学历的观众也能看懂,从精英走向平民,从小众走向大众。

精致的画面和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亮点之一。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画面效果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BBC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为了拍出画面细腻影调丰富、具有电影感而富有影像张力的画面,剧组除了使用先进的拍摄设备,还在大量的拍摄实验之后对不同的设备和环境的组合以及一些基本的拍摄手法做了规定。例如第四集中东北的故事使用偏暖的调子表现夕阳与田野暖意的感觉就要采用6000或者7000的色温去拍摄,在野外与菜园中要尽量贴近食材并以食材的角度拍摄其周边的环境。通过实践检验后的拍摄效果果然令人满意。同时,快节奏的叙事增加了片子的信息量,满足了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的要求。

四、对将来记录片制作的启示

记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其风格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管在选材和叙事方式上,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勇于创新,向国内外优秀的记录片学习,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套路,推陈出新。同时,其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就应当具备一般电视艺术作品的特点。在坚持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记录片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创作经验,向它们学习,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记录片。

参考文献: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

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

高洪波《舌尖上的中国—的国际传播特性解析》

琳、田霖《舌尖上的中国--一场纪录片创作的实验》

推荐第7篇:新闻学论文的选题汇总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负面新闻的定义及其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宣传异同论

论中国在信息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论电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 媒介的隐性功能

是记录当代还是影响当代——论记者的社会角色 论政府新闻人发言制度的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人职业道德操守 隐性报道涉法研究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我国新兴财经报纸的定位探究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典型报道的得与失

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 新闻背景升华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 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研究 正面报道传播效果研究 经济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工作规范缺失研究 关于连续报道研究 关于虚假新闻的批判

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侵权中“公众人物”之界定

电视、广播与报纸在民意形成中的角色 张季鸾报业思想初探 消息来源保护中的伦理困惑。 论采写目的与手段之冲突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

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区别以及联系 论客观报道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 试论社会价值观对新闻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中西新闻传播控制的比较分析 试论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基础 试论近代报刊诞生于西方的历史必然性 试析中国近代报刊的法律控制 论新闻法制报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简论传播与社会民主的关系 麦奎尔受众理论及其应用 中国当代都市报的新闻价值观剖析 中国当代新闻侵权的典型案例及其法理分析 中国传媒新闻策划中的宣传性现象剖析 试论广告创意与时尚观念的互动 新闻中的隐蔽拍摄与侵权的探讨 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探讨 当前新闻教育的审视与评判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 灾难报道中的事实真实与新闻原则 如何看待正面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试论新闻媒体的监督责任与职权越位 试论媒体在广告宣传中的社会责任 如何正确评价西方媒体的“狗崽队” 灾难摄影报道中的审美倾向 如何看待负面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媒体自律与监督媒体之我见 从虚假广告的猖獗看媒体责任的缺失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试论媒体在广告宣传中的法律责任 现有体制下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探讨 炒作与良知——媒体的艰难抉择 语言的规范当从新闻记者开始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 对利用征婚广告进行诈骗的法律思考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 电视法制节目的困境及出路

对电视读书类节目发展走向的思考 对大众文化传播中低俗化现象的剖析

对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原因及其分析 论新闻媒介的传播权利 对广告定位理论的再认识 大众意识与法制电视节目的制作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对广告低俗化问题的思考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 新闻语言特征论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 现代传播学论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试谈负面报道限制与记者职业操守的矛盾

浅析大众传媒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

试论传播媒介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试析传媒歧视现象 行业报的出路在哪里 媒体信任危机刍议 新闻广告化现象思考 当前新闻教育之我见 论新媒体的市场空间 浅析报纸副刊的发展前景 论时政报道的创新 论新时期新闻语言的新特点 论新闻的公共服务理念 论多媒体时代的记者素养 报纸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电子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期刊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自由问题 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谈电视直播报道及其发展趋势

新闻媒体如何增强法制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探讨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制 浅论电视纪录片摄制工作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083

革的一点思考

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 ??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091

点之理解

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 ??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

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

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

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

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

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

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

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0 集纳专栏研究

111 试论编辑技巧

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 编辑策划研究

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

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 爱德华 .默罗与现场直播

140 BBC 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

141 CNN 对我们的启迪

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

143 广告传播研究

144 广告运动研究

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

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

147 广告文案写作

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

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

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

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

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

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4 名牌战略研究

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

157 21 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

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

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

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

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

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

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

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3 公益广告研究

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

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 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 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

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

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 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媒现代化研究 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

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 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 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 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 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

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 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 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推荐第8篇:新闻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初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开设院校:四川外语学院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黑龙江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郑州大学 湖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暨南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年)(四年) 复旦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四川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北政法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雁北师范学院 沈阳师范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吉首大学 衡阳师范学院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海南师范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南京体育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汕头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商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 西北民族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学院等

推荐第9篇:新闻学

新闻学、传播学经典文献目录

论著

1 《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

2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

3 《舆论学》,[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

4 《新闻学概论》,[苏]普罗霍洛夫,新华出版社,1987年

5 《新闻学概论》,[日]和田洋一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6 《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威尔伯.斯拉姆等,新华出版社

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8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 9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新闻传播学》黄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

13《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14《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年

16《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7年

18《中国电视史》,郭慎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童兵、林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传播学概论》,[美] 威尔伯.斯拉姆、威廉.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 21《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新华出版社,1990年 22《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2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美]塞弗林、坦卡德,华夏出版社,2000年 24《理解传媒——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25《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

27《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梅罗维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英]埃尔底里奇主编,新华出版社 2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年

30《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2《新闻道德评价》[美]罗恩.史密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

33《传播影响力》 喻国明,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34《当代广告学》(7版)[美] 威廉.阿伦斯,华夏出版社

35《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杰克逊.李尔斯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36《震撼世界的20例广告》[美]詹姆斯.B.特威切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7《美国广告200年经典范例》[美]米切尔.舒特森,华夏出版社

39《发展中的中国广告业——中国广告业25年发展报告》中国广告年鉴编辑部,新华出版社

40《中外广告史——站在中外视角的全面回顾》,陈培爱,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年 41《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美]小赫伯特.贝利著,王益译

42《成功出版完全指南》[美]艾弗利.卡多佐徐丽芳等译

43《选题策划》[美]杰夫.赫曼、德伯拉.利文.赫曼,崔人元、宋健健译

44《售书攻略》[美]玛丽莲.罗斯、汤姆.罗斯 张静译

45《社会研究方法》 [美]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2000年

46《社会学》(第十版)[美]戴维.波普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7《当代叙事学》 华莱士.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

48《新闻法规政策须知》 中宣部新闻局等编 学习出版社 1994年

49《山西新闻史》 王醒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0《中国古代传播史》王醒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论文

1 陈力丹 《世纪之初对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展望》《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1

2 明安香 《新世纪中国研究传播的展望 》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1

3 孙旭培 《我国新闻学研究向何处去》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1

4 石义彬 《西方新闻和大众传播理论表诉活动的历史和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5李彬 《语言.符号.交流—谈布拉格学派的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6卜卫《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3

7夏可君《语言学转向为传播学研究中社会性别问题探讨所提供的理论视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3

8佘绍敏《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4

9罗以澄《新闻网站的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4 10黄健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潜伏危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4

11尹韵公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1 12童兵 《中国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百年回顾》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1

13陈力丹 《20世纪世界和中国新闻传播的重大变化回顾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1 14童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

15 丁柏铨 《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 16程曼丽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探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

17彭朝丞 《新世纪党报发展创新的理论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

18杜俊飞 《泛传播的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 19张威 《比较新闻学:界定、依据和研究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

20孟威 《网络“虚拟世界”的符号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

21黄旦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2

22刘学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1

23蔡骐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2 24陈翔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广告文化批判》《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

225尹韵公《〈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3

26吴廷俊《〈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3 27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3

28乔云霞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4

29闵大洪 《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评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4

30丁柏铨 《论新闻的有效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4

31黄星民 《华夏研究传播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4

32罗德尼.本森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3黄旦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4纪莉 《论麦克卢汉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理解麦克卢汉的新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5姜飞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6陈龙 《“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8韩鸿 《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

39童兵 《政治文明:新闻理论研究的新课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3

40史安斌 《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3 41张殿元 《另一种声音:文化批判语境下的广告传播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4 42曹越 《试论21世纪我国受众研究的创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1

43丁和根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对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1

44韩纲 《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1

45何国平《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2

46曾庆香 《新闻话语中的原形沉淀》《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2

47韩素梅 《市场经济十年来电视广告性别形象变化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2 48扬伯溆 《社会网络化与地域场所化:当代本土传播的内涵及特征》《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3

49尹韵公 《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3

50王醒 《关于古代新闻传播的一些史料补充》《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4

51张昆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4

52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研究专题组 《新闻专业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4

53季为民 《收视率的市场含义和电视的文化追求——“收视率“对电视业的影响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4

54唐海红 《政治文化视角与近代新闻史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1

55刘晓红 《共处、对抗、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演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1

56黄旦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1

57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1

58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

59董天策 《以电视娱乐文化作为研究范畴与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 60姜红 《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流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

61张自力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研究传播的九个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3 62曾庆香 《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体》《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

363 李庆林 《传播研究的多为视角——马克思、哈贝马克、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4

64马凌 《政治文明、政治沟通和政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4

65马艺 《危机事件情景下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矩阵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1 66黄星民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1

67傅宁 《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1

68罗以澄 《制造认同:大众传媒对国际冲突的再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1

69王波 《颠覆与重构之间——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2

70韩鸿 《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3

71陈汝东 《受众伦理规范研究:历史、现状与趋势》《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3

72黄旦 《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3

73卜卫 《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 74王永庆 《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1

75夏倩芳 《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2

推荐第10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职业发展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论文

职业发展方向与学习规划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

指导老师:xxx

一、自我分析

在上新闻与采访课时,经过性格测试,研究与分析,我是一个完美性性格与和平型性格混合类型的人。我虽然有着随遇而安的一些对于新闻类专业不太合适的性格潜质,但完美型性格要求我对工作会认认真真,耐心踏实地把该做的工作做好,这既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对工作中哪怕是再琐碎的事情的公开宣战!

虽然,选择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因为接受学校专业调剂的结果,在这之前并没有真的认认真真地对这个专业进行客观理性,与自己适合程度的研究比较,匆匆忙忙地进了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一年中进行专业二次分流,在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中我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经过一年来的学习,我也已经习惯了以一个新闻人自居。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为此,为了以后更好地学习和走好未来的路,我需要针对自己的状况做一份只发展方向的展望,以及一些目前的学习规划。

二、广告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比较

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它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消费心理、美学,来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产生社会心理共鸣。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实施能力等基本训练,掌握广告实施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广播电视新闻学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二者的比较和一年来,在实际学习中我对这两个专业的感悟和体会,我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既然选择了方向,接下来就是针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的展望和人规划了。

三、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

就毕业后可选的考研或参加工作的可选性范围而言。毕业后适于报考新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如果想直接工作可以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从事编辑、采访、写作、摄影等业务工作和新闻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国家机关、行政宣传部门、企业公共关系部门的专业工作。

如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高度发达,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奔波周旋于各大新闻事件中的传媒记者,早已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 列。

然而儿们专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因为太热,该专业的人才特别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能在着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自己具备超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另外,由于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知情权的维护上更为得力有效,所以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记者和主持人的不满情绪近年来也比较多。但是学生学习新闻的热情还是一直很高,各地方分数线也是居高不下。现在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 是“杂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却是“专家”。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学生在完成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必修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跨专业选 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媒体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有创意,既会新闻、又懂管理,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同市场的需求有不小的距离。但未来是一个信息型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记者编辑等人才需求也会增加,尤其现在网络平台逐渐兴起,这里也会需要更多的新闻人才。

四、职业选择分析:

1、报纸刊物记者

报社、出版社等传统杂志社在面对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竞争压力下,只能选择走精英化路线。在新闻报道上越来越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高水平评论。也样的发展趋势是的报社记者要具备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有时还要具有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有时还会要求具备医学、法律、经济等知识。因此,不仅要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要有比较深度的了解。这对我是一个提醒。因此我觉得我需要一专多长,去努力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使自己更有竞争优势。

2、网络媒体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

目前,我在现代广播电视电视制作技术课上了解到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后期编辑人员要非常熟练地掌握Premiere pro 2.0、Photoshop、Cool Edit pro 2.1和Flash等软件。所以掌握这些最基础的软件才是成为一个满足基本要求的合格新闻人的技术条件。

五、未来三年学年的行动计划

目前,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有报考了学校法学院的第二学士学位,这对我增强法律知识,获得除新闻专业外的其它专业为技能至关重要。从下学期开始我要人之地学英语,由于这一年半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英语等成绩一直下滑。用句玩笑话,在大学把所学的英语都还给高中英语老师了。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每个假期都积极地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多做和专业有关的活动,无论在哪都会学到很多,在以后的求职或任职中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第11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名词解释:

系列报道:一段时间围绕同一主题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报道。

新闻报道语言:是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人为报道新闻而播讲台词时使用的语言。

实况语言:摄录到时间发生现场和新闻采访活动现场的具有事实性价值的语言。

隐性采访:记者在不暴露自己记者身份情况下展开的采访活动。

图像:在显示屏幕上准确还原视频心很好所形成的光的组合。

具有媒介性的新闻报道:对广播而言主要是充分利用实况语言与实况音响而进行的报道;对电视而言主要是充分利用影像与同期声而进行的报道。

普通话:即现代汉语标准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问答:

1, 世界上有哪几种广播电视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答:国家经营型---特点: 理;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方针由政府规定,经费大部分靠国家拨款,有的辅之以受众缴纳的视听费以及广告费。

公共机构经营型----特点: 法人” 管理,其成员有较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但具体业务由电台电视台

私营商业型----只是依照法律调控管理;实行商业化经营,按市场规律运作,广告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2,

答:广播—

电视—

3,

五,音响要完整

六,音响要层次分明

七,音响要干净清晰。

4, 广播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答: 口语规范,明白晓畅(遣词造句的口语化,表达上的通俗易懂),响亮和谐(语言的清楚响亮,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5, 电视现场报道优势?

答:现场感强,时效快,受众参与性强。

选择题资料

1,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一,语言的产生 二,文字的发明 三,印刷术的发明 四,

无线电的发明 五,计算机的发明

2, 信息和信息载体不能分离。

3,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才使人类社会的大众传播成为可能。

4, 公园1609年,世界上第一张定期印刷报纸《报道与新闻报》在德国问世。

5, 无线电之父—马克斯威尔。

6, 首先提出让无线电广播进入家庭的是美国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收发员戴维。萨尔诺夫。 7,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公司电气专家弗兰克。康拉德主持建立的广播电台在匹兹

堡正是播音,呼叫KDKA,发射功率100瓦,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8, 1923年1月中国境内出现一个由外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

9, 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首先进行音频广播,1996年12在广东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试播。

10, 1927年5月14日正式开播,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正式对外广播。,美国起步较晚,年开播 。

11,12,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电视广播在1939

13,

14, 杜蒙—使电视机进入家庭。 CNN:1980年6月124小时全

新闻频道,继CNN之后,创办24FOX),三个电视台并称为三大有线新闻频道。

15, CBS《60

16, 1926XOH

17, 1927年3月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发

射功率50台。

18,

19,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日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台”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

,国际广播电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独立的

20, 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原广东二台)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

广播电台。珠江台最突出的几大特点是:广播内容的专门化;节目设置的板块化;栏目主持人固定化;栏目播出直播化;开通热线、鼓励参与。在国内广东台首创“板块节目”这个概念,而珠江台是板块节目的发源地。

21, 1997年7月1日,香港有三家广播电台—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商业二台=叱咤

903。商业英文台=豁达864)和新城电台。

六家电视台。无线电视—TVB。(中文台是翡翠台,英文台是明珠台。)

亚洲电视—ATV,前身是丽的有线电视台,1982转为亚视,(中文台是本港台,英文台是国际台)

卫星电视台,1990年创办,先后股权卖出,1991年开播时共有六套

节目。1996年3月31日,香港卫视中文台改为“凤凰卫视”

有线电视台是1993年10月31 日开播。

华娱电视是华侨娱乐电视简称,1995年3月11日开播。

传讯电视是自称全球第一个全天24小时以华语播出新闻的卫星电视台,1994年12月12日开播.

22, 澳广视英文缩写TDM,成立于1988年5月1 日,下设澳门广播电台(中文台葡

文台)--1933年8月26日开播,和澳门电视台,1984年5月13日开播。

澳门卫星电视台是一家跨国跨地区的卫星电视机构,第一个频道是澳门卫视旅游台。 23, 台湾三大电视台—1962台视(TTV),1969中视(CTV),1971华视(CTS)。 24,

25,

26, 广播电视体制—国家经营型,公共机构经营型,私营商业型。 广播电视的功能—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 广播电视的任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

27, 广播电视的媒介组成—声音(语言—新闻播音语言,乐---节目音乐,实况音乐。音响—实况音响,音响效果。)

----图像(文字—照片。影像)。

28, 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具有直接感受性,将人际传播

29, 声画结合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即我们听到的声音与

相对独立地并行展开的声像组合方式。

30, 广播新闻采录的基本方法—

31,

a) 增加报道的实证性

b)

c)

d)

32, ---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33, —电视新闻节目录播,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实况转播,新闻节目

。直播优势—即时性,直接性,参与性。新闻直播要{题材重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二,精心筹划,三,技术支持。)

第12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与特性

1、广播新闻:是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广播新闻体裁又具体可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对话等。)

2、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电视新闻体裁又具体可分为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连续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解说与评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等。其中,有些新闻体裁实际上又是互相交叉的。)

3、广播的特性是“即时同声传播性”

4、电视的特性是“即时形声传播性”。因为,只有这一点是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所不具备,无法企及的。(对比广播、电影、报纸杂志)

5、电视媒介的优势: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二、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①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应用的是能同步传输信息的最先进的电波媒介,所以,它最大程度地充分适应并体现新闻追求时效性的重要特征;

②画面+声音,有效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染力,更强烈地切合、适应并体现了新闻追求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3、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新闻消息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电视新闻消息,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短新闻片,是电视新闻中的“轻骑兵”。它是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

4、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 ②时效性特强

5、电视新闻消息的采摄要领

①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挑、等、抢”) ②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少用运动镜头,多用固定镜头;少用长镜头,多用短镜头;少用大景别镜头,多用小景别镜头。) ③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一步摄影法”) ④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6、口播新闻: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电视新闻能适应传播各种重要新闻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无法获得图像、法律条文)弱点:因缺乏新闻事物、新闻事件的图像,而缺乏活灵活现的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1、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形声并茂地全面深入记录、反映、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

2、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3、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①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展示。(从零度叙事走向深度叙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增强现场的拍摄镜头与同期声,不断地运用最具冲击力的画面打动人;二是强调用真实的力量,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情节、细节和新闻故事感动人。)

②是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全”和“细”) ③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 ④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深入浅出)

4、调查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

①分类:主题性调查、舆论性调查、历史揭秘、事件性调查、纪录式的调查、内幕调查。 ②要求:注意要让记者的观点和意见或者当事人的态度在事实的展现过程中流露出来。

注意话语权平等。

注意完整记录调查过程。

5、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评论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它以典型事件为基础,就事论理,从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具备要素:①新颖的观点:重在挖掘独到的声音

②广阔的背景:为观点的提出做足铺垫,并深化主题

③宏观的观照:宏观的角度、全局的角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

④微观事实的佐证:把理说透,不能泛泛而谈

⑤不同意见的反馈:充分反映舆论才能有效引导舆论

6、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实的立场和看法。

7、广播电视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分段报道。一般来说,连续报道的新闻数量不会少于3篇。 特点:①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整个过程都具有新闻价值)

②“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③最大限度地开掘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发挥信息效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相关背景资料等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关注

④连续报道的节奏往往由新闻事件发展的状况决定,而不能由记者或编导的整体策划来决定。

8、广播电视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多次、连续地展开报道,以达到深入全面反映新闻事实的旨趣与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问: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多次传播,但连续报道表现为纵向性,各部分内容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次独立的报道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自然联系,是新闻事件上下、前后因果自然顺序的连续,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任意变动。系列报道则表现为横向性,各报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列关系,内容上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这种并列关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闻主题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续关系,各个单独的报道次序可以互相调换,而不会影响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

9、广播电视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 专题报道: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某些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比广播电视消息相对要宽松一些。它的选题一般具有新鲜性、重要性、专题性。 特别报道:分两种情况:一是对可预见性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比如香港回归、“神六升空”等,这类报道则大多为正面的、积极的。二是对某一突然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广播电视媒体所采取的紧急报道。这类报道则大多为负面的、消极的,如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重大地震等。

问:特别报道和专题报道的区别?

特别报道,更强调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特别重大性,或者是转瞬即逝性,从动态角度出发,有一种“不得不报”和紧迫的感觉在里边,一般来说题材不会重复。而专题报道,则可从相对的静态中,对某一阶段时期内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或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以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与思考,予以专题报道,题材可以具有重复性。

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1、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

①明显的新闻性:针对新闻事实、依托新闻事实的评论

②强烈的思辨性: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说理色彩 ③鲜明的立场性:反映社会舆论和引导社会舆论

④广泛的群众性:一般针对人民密切关注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

2、电视新闻评论分类:一类是口播评论,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播报。一类是声画结合、“述”、“评”结合,在新闻事实图像的展示中进行分析评论,夹叙夹议。

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要领:选题明确具体(以事实为基础,以政策为依据,以独到为目标);注意发挥画面的感染力

五、广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

1、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地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对话交流。

2、分类:

①按话题: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日常生活类谈话节目、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

②按主线:人物性的谈话节目、事件性的谈话节目

③按节目形式:聊天式谈话节目、访谈式谈话节目、论辩式谈话节目、综合式谈话节目

3、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平民化)

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认同感)

4、待解决的问题:

①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时段开发不足。(播出早间节目,摆脱黄金时段的束缚) ②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缺乏现场直播。

③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储备不足。(人才储备、主持人储备不足) ④回归真实传播本质,用真诚赢得受众。(虚假:选题过大或未经核实的新闻、策划好台词) ⑤强调主持人包装,注重栏目品牌效应。

六、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1、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简言之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具体来讲,是有关国家和政党最新的国务活动、政治活动、方针政策,及国内外新近发生、变动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2、时政新闻特点:

①鲜明的政治色彩。(党的喉舌) ②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关于国家领导人的称谓,内容要有统一性) ③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④时效性更强。

⑤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要到位)

七、广播电视经济新闻

1、经济新闻: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2、经济新闻分类:

①报道的体裁:经济资讯、经济信息、经济通讯、经济评论、经济调查

②行业划分:农工商新闻、金融证券新闻、财税新闻、商贸新闻、房地产业新闻、旅游业新闻、国际投资新闻。

③具体内容特征:预测性经济新闻、宏观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述评、经济新闻大特写、诠释性经济新闻(新的经济政策阐释)、人物经济新闻。

3、经济新闻的发展变化:

①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②专业性的经济类报刊相继出现。 ③大型媒介的经济信息服务日趋完善。 ④经济新闻传播形态丰富多样。

4、广播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

①实用取向性强。(提供信息) ②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很难用直接的形象来表达。)

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新闻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无形的联系。)

④具有前瞻指导性。

⑤具有更强的大众普适性。

5、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要注意:

①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

经济新闻在定位上,在选题上,在表现方式上,在语言风格上等等方面,都要做好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选题上要注意:“大众视角,实用落点”。用大众的视角关注经济,从大众的关注热点看经济生活。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硬主题,软表达”。将应有的专业深度深入浅出,多使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

②具有“实效信息观”与宏观洞察力。要求报道者不仅要能实时报道,而且要能实效报道。 “实效”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所谓“短期实效”就是为观众提供具体的服务,比如市场信息、投资指南、出行指导等。看过这些新闻之后,观众可以直接做出决定甚至开始行动。“长期实效”则不同,它要为观众提供前瞻性和趋势性的报道。这样的新闻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能够帮助观众判断未来的危险或机会。

③树立人本意识。经济新闻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而且要深入人的心灵,把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④善于“广播化”、“电视化”地表现经济新闻。广播经济新闻要从“可听性”上多下功夫。电视经济新闻则要从“可视性”上多下功夫。

八、广播电视民生新闻

1、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①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新闻题材所属空间的本地域性;新闻题材对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密切相关性。)

②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节目主持:说新闻

新闻源的开拓:开通新闻热线;招聘信息员,建立信息网络;招募百姓摄像师 在荧屏形象上,也尽量让普通民众成为主角,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 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与以往的新闻播音员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节目编排上也有变化。

③舆论监督性上的公众平台性: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深刻批判与揭露;对政府某些管理职能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批评市民生活中种种非文明行为

3、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①社会格局演变,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②群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渴求

③政治文明发展,民本思想普及 ④电视改革创新需求的驱动(地方电视台)

九、广播电视法制新闻

1、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

①促进了我国法制改革的深化。

②记录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

③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提升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2、电视法制节目的类型和特点

①现场纪实类:这种节目形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以现场纪实性见长,有时就是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是现场目击式的报道,因而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染力

②以案说法类:节目具有一定的深度,对案例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把这些事件和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社会、历史、现实联系起来,运用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去寻找事件发生的症结。

③举案讨论类:此类节目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平民视点,即它所邀请的嘉宾并非法律专家,所谈的意见也完全是从个人的感受和认识出发,在聊家常般的案件讨论中,非常自然地对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和社会问题做出评判,从而引导观众,起到了生硬的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④庭审直播类:这类节目形态以电视特有的技术手段,突出了纪实性和公开性,将原汁原味的庭审过程展现给观众,增加了透明度,给予了观众知情权,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更有利于体现舆论对司法实施监督。

⑤益智互动类:。这类节目以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知识竞猜为构架,寓教于乐普及法律的基础知识,唤起观众的法律意识,提高观众的法律素质。 ⑥竞技挑战类。

3、广播电视新闻法制节目的要领

叙事特征:巧妙设置悬念;曲折的叙事技巧

解说词用语:客观、分析、描述、中性词语;通俗化和新闻化 说理:叙事和说理有机结合

高度树立社会责任感:人文主义视角

十、电视新闻采访

1、电视新闻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面对摄像机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镜头前的采访;采访即新闻

3、电视现场采访:必须是真正能在现场感、生动性、接近性、深入性等方面发挥出其他题材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采访记者的业务素质要求:

①敏锐的临场判断力:确定最有新闻价值的现场情景、人物、细节 ②主动的临场控制能力:融入现场

③机灵的即兴采访能力:恰到好处的提问与议论

④沉着的临场自控能力

⑤“大象无形”采访境界的践行能力:立体、全面、融入

4、电视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不被采访对象知情的手段与方式获取信息的采访活动。它具有真实性和鲜活性的特征。 隐性采访的要领:①恰当设计采访身份

②巧妙隐藏摄像机

③应得到主管领导同意,必要时,与有关部门沟通。

④注意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

符合四条原则: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没有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经制片人同意

第13篇:新闻学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作者:刘刚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年月:2003.1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附录:新闻价值错误提误判种种

本书读后感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读后感

内容概要:该书从七个章节进行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核心力量以及对于新闻的发现,采访和编辑的制作和价值判断。该书还从增加对受众吸引力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价值理论,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新闻的许多“窍门”。运用许多举例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变化,怎样顺应潮流努力发现更多新闻的途径和方法。

感悟:其实刚进入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对于新闻学的许多知识都是属于囫囵吞枣的程度。《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这本属于新闻入门丛书系列之一的文本,让我对于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新闻价值有五大特性,即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人情性)。在这本书里我们对于这五个构成因素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这里当然有新的收获,除了受众需求之外,还提及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知识价值和宣传价值。实用价值还与新闻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比如在中国旅游之气盛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动向,报道一些人民币与韩元,日元等之间的汇价。至于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深度报道。他所依靠的主线是发现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我们先不要考虑怎样表现问题,把重点还是放在新闻事实的深度采访上,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在精神世界里发现新闻价值。知识价值很简单的说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做一个什么都涉及的杂家。

再者,我们来说说,宣传价值吧!宣传价值,通俗的讲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亦或是宣传先进的典型、模范和“超前”思想。这里我觉得其实蕴含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的素养,就是要做到正确导向作用。宣传方面,新闻工作者就是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的角色。

或许,我们现在应该谈谈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俗话说,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标尺。作为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即记者都要有一个新闻底线。现在很多的新闻记者人员存在着收受贿赂的情况,从而掩盖带一些事实。或者被一些表现所迷惑。比如现在的许多记者去考察政府工作情况,就是去一些地方跑跑,拍几张照片回来就算是交差了,或者就是一些明显就是“专职招待户”的,记者还去和他们“采访”。其次,记者要有记者的底线。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两个舆论场,迥然不同。政府舆论场前景是一片大好,而民间舆论场,却是黑暗龌龊的。比如什么艳照门啊等等如云。这样更多的是一种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忘记了自己的底线和职责。

有人说,现在网络如此的发达,作为记者又什么用呢?

这本书叫做《新闻价值的判断和表现》,那么如果没有新闻记者,那我们所接触的新闻是不是良莠不齐了呢?这里记者记扮演了一个“守门”的角色。帮助我们筛选新闻,判断新闻的

价值。这里除了要求记者又扎实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对事实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就要有政治鉴别力和理论素养。当然有价值的新闻不是随处可以采撷的。这就要我们去跑,关注动态事件以及善于利用新闻源,并且处处留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什么同样是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你就觉得没有什么好做的,而央视就可以把它做得成功呢?这就要你去走访,要处处留心,抓住机遇。当然,有些新闻就像是棉里针一样,你要善于抓住新闻源,从三个方面着手:权威人士与重要机构、目击者与当事人、理性的旁观者。这里我觉得与判断新闻价值的“小三角理论”有些相似。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我还是受益良多的。在后面的四个章节里我更加有框架的了解到采访、编辑领域中以及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同时对于新闻价值的表现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之后的新闻价值判断增加了筹码。

附录:

1、《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表现》的附录里也列举了一些我们互犯错的地方,对于初学者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2、《有话好好说》作者:王郁洁现代出版社自2005年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我觉得就是一本入门的交际方面的书籍,开篇较书面的向我们介绍了说话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接下来的进一步说明应该怎么去说话,为什么去说话,他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有些人有舞台恐惧症,该怎么把这种紧张感转变为动力,以及留心身边的事物,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应用新闻学》作者:任白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自2011年1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我觉得真正做到了新闻学的概括,不仅将中国的报纸起源以及新闻的各个步骤都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以及一些报纸的编辑部组织。最后还介绍了世界新闻史。

4、《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皇帝》作者:庄练百花文艺出版社自2008年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比较系统化的将数千年头绪纷繁的中国历史整理出来。他抽样列举了历朝以来最好、最坏、最勤政、最节俭、最荒唐·······等25个各具特色的皇帝。并且以说故事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实际影响。对于想要较为条理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同学,可以说是一部不错的入门书。

第14篇:新闻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

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

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价,必须强调的是当人们把新闻和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做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只有宣传味,没有新闻味。

2、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属性是否等同于有偿新闻。

①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②受众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新闻媒介产品,新闻媒介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到达受众,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属性。

③有偿新闻就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③

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次跨越是从1992年开始的,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的跨越。新闻界确认了新闻事业不仅属于上层建筑,还属于信息产业,由此带来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引入了竞争,产生了“3*3”的媒介竞争态势。竞争给媒介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1、受众中心地位的确认;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

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第四次跨越是从1996年开始的,

3、报纸的二次售卖:报纸的二次售

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

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二、观点辨析题

1、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①新闻不是“事实”、“现象”,而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

②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信息,不一定是“与人类生存有关”。“与人类生存有关”。中说明了新闻的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

③新闻可以定义为:新闻是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信息。

2、新闻选择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的媒介市场。

①传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是互动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②传者具有传播渠道优势,是“把关人”,但传者的新闻选择也要受到一些标准的制约。

③受众并非完全被动,长期的反馈行为影响了传者的新闻选择。受众已成为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三、简答题

1、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区别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

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

种社会行为。

②两者的区别: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A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

一、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点出发点是出于受众需要,因为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决策的前提。

B、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有自己的主观意图,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C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对受众来、传播方式不同,信息是消除人说信息总是包含着新的原先不知道的东西。宣传却常常重复,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种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D、宣传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真是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③两者的联系: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两者会出现一定的复合现象。

即媒介的所有者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的违法行为。

3、简述你对当前娱乐新闻的看法。①娱乐新闻是那些以文艺和娱乐界事实为素材的新闻。它除了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外,还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属于软新闻的范畴。

②娱乐新闻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起到社会解压的作用。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要求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其中较有典型性的是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监视环境。 ③但是娱乐新闻的泛滥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首先,新闻过度娱乐化弱化了新闻传递信息资讯的功能和重 要事件真相的本质;其次,过度娱乐化所蕴涵的“麻醉作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最后,过度娱乐化会导致记者责任意识缺失,使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及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论述题

1、何谓传媒市场细分,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传媒市场细分的现状。

①传媒市场细分化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差异性需求来分化传媒市场,实行分流发展,从笼统追求“共赏”走向细致地满足“分赏”,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的信息需求。

②从报纸业、广播业,电视业等几个方面来谈我国传媒市场细分化的现状。

报纸业:我国目前报纸上尚流行的报纸文字体裁主要有三种:A新闻:分为消息和通讯两种B言论C杂交品种。

广播业:广播电台的节目由五大块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各广播电台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电视业:我国的电台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划分。最初从综合台分化出经济台,再分出文艺台、交通台。到本世纪初,真正实行频率专业化。各省市一般有新闻、交通、财政、少儿等。

2、试评价1978年来中国的新闻改革 1978年来中国的新闻改革经历了四次跨越。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四次跨越进行评价。

① 第一次跨越从1979年到1982年,

新闻改革的主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新闻纸”的面目。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变化主要有:

1、摒弃了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思想,重新确定了报纸是以刊登时事为主,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

2、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再次得到确认;

3、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报道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4、纠正了历史错案,“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的合理性得到确认,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② 第二次跨越是从1983年开始的,

这一时期引入了信息的概念,引发了新闻界关于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大讨论。由此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1、媒介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了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2、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3、

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媒体的增长方式。其基本目标是想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归纳为:

1、适度的市场集中,在全国的范围内打造十来家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支柱,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2、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化增长,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这就是集团化平台上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4、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第15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普通本科专业+自主选拨录取】

培养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在各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管理机构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写作、编辑、评论、主持、策划等工作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人才。为适应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努力提升学生在现场生产制作新闻的能力,本专业优化“出镜记者”特色发展模式,开拓性地建设了直播与现场报道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与新闻敏感、快速写作与反应能力、出镜报道与主持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在现场发现、挖掘、思考并形成观点的能力。本专业从2010年起采取自主招生+普招相结合的招考方式。

本专业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学习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电视系特色班——出镜记者班学习。电视系特色班精心设置了后续课程,聘请业界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目标是为各级电视台和新闻传媒机构培养专门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

主干课程:

新闻理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写作、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摄影元素构成、电视传播概论、电视采访、电视写作、广播电视评论、电视现场报道、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

①自我介绍(时间约1分钟)

广播电视新闻学 面试 ②回答考官提问(高中所学知识) ③命题演讲(根据背景材料提示,自己进行命题演讲)

笔试

①文化基础知识笔试:高中文化课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目 ②电视节目分析(重点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时间2

第16篇:吉林大学新闻学

吉林大学新闻学

09吉林大学新闻学复试题目

论述题(4*25=100)

1、用网络动机来解释网络聊天

2、使用满足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3、分析新闻真实性、、、

4、用新闻评论的特点来说明用事实说话

注:大概就是这样,具体记不太清楚,希望对后来人有用。

复试面试专业、听力、口语同步进行,感觉只要自己准备一些东西就可以了,一般大家都差不多。

个人感觉英语听说,还是很灵活的,有的是问专业的问题,用英语回答和翻译,有的是回答一些日常生活

家乡,个人爱好等。

复试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就这样了。

真情劝诫:选择了考新闻传播,就没有了退路,只有奋斗。

因为新闻传播学,不同于文学,调剂机会很少。虽然有些学校文学专业也接受新闻传播,比如文艺学、、、

假如你没到B区线,看看C区有几个学校可供调剂,何况是水涨船高,许多学校第一志愿根本就不缺少生源。

而所谓的B区呢,也就很少几个。大多都在A区,所以选择了它,就告诉自己除了奋斗,没有其他捷径。

英语力拼60,其实已经不是很有优势了。

政治保本65以上,不要以为不看书也可考高分,除了个别牛人外。

任何事情都是你付出了多少,生活才会相应的回报多少,关键是成绩出来的时候,自己不后悔。 专业课:一定要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答题技巧也很重要,一个20分左右的题目,你觉得答几行能行吗?

想清楚,总体上把握好考试时间。好了,先说这么多吧!有空再续写点东东!

在吉林大学板块也混了很久了,以前总想知道些有关考试的,现在自己亲身经历了,就把它写下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9吉大新闻学初试部分真题

由于初试时间距离现在有点长了,很多东西可能不全,只是1月考后,回来当时所记忆的部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9吉大新闻学初试部分真题(专业一)

一、名解(6*5=30)

1、媒介形式

2、媒介组织

3、把关人

4、、、后面的丢失了,有人知道可以补充。

09吉大新闻学初试部分真题(专业二)

一、名解(6*5=30)

1、新闻敏感

2、广播谈话

3、主持人评论

4、考的是(插题、提要提、大标题)中的一个,忘记了。

5、社论

6、、、

二、简答(7*10=70)

1、根据内容编排,分析我国报刊版式类型。

2、导语写作要求。

3、新闻材料选择标准

4、解释性报道采写要求

5、新闻评论确定论题依据

6、拓展报道面从哪几方面表现(P343)

7、、、、

三、写作题(25*2=50)

1、将通讯改写成复合型标题的新闻,要求600字左右。

材料内容是有关北京水资源,南水北调的。材料来源大概是2000年人民日报的文章。

2、短评,600字左右。

材料内容是有关某地方为引进外资,借消费之名,官员请酒消费,动用政府资金等

免费赠送新闻学专业一历年真题(02-07)

07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5*6=30)

1、群体感染

2、信息环境

3、塔罗瓦尔宣言

4、新闻传播行为

5、信息通道

6、无效反馈

二、简答题(12*5=60)

1、简评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

3、简答“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4、新闻事实的真实是通过哪些要素来表现的

5、简述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

三、论述题(30*2=60)

1、比较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异同

2、如何评价“新闻不等于传媒”的观点

06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新闻学、传播学考生共选4*5=20)

1、传播

2、象征性社会互动

3、人内传播

4、人际传播

5、集合行为

二、简答(新闻专业答

1、

2、

3、4题,传播答

4、

5、

6、7题,4*15=60)

1、简答从哪几个方面对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

2、简答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有哪些

3、简述新闻选择有哪些依据

4、评价赖特“四功能”说

5、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比较

6、比较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的异同

7、社会责任论与民主参与论的要点和区别是什么

三、论述(新闻答

1、2题,传播答

2、3题,2*35=70)

1、论述传媒经济中的影响力价值和注意力价值的关系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实践意义

3、结合人类传播史,论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05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3*8=24)

1、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2、无效反馈

3、新闻敏感

4、新闻信息

5、自我互动理论

6、集合行为

7、说服性传播效果

8、政治经济学派

二、简答(9*6=54)

1、简述普通事实与新闻事实间的关系

2、解析新闻传播事业的文化构成

3、简答“抢新闻”与“唯速主意”的区别及二者关系

4、戈尔丁提出的传播效果类型有哪些

5、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理论假设

6、“议程设置”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18*4=72)

1、说明“引导舆论”和“制造舆论”有何本质区别

2、试论新闻传播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3、试论“大众”与“受众”的关系

4、试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与“培养理论”的内在联系

04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7*4=28)

1、新闻事实

2、媒介生态

3、综合媒体

4、传播过程模式

5、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6、意见领袖

7、信息主权

二、简答(6*7=42)

1、客观报道原则与客观主义的区别

2、新闻报道全面性的内涵

3、简述新闻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4、社会传播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

5、象征符有哪些性质

6、大众传媒公共性与公益性的依据

三、论述(4*20=80)

1、论述新闻传播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2、如何理解我国现行新闻单位“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管理体制

3、结合“主我与客我”理论及“自我互动”理论,谈谈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对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4、有人说,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是“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的依据。试谈谈你的 看法。 03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4*4=16)

1、新闻选择

2、报道时机

3、自我互动

4、使用与满足

二、简答(9*6=54)

1、简述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2、概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3、新时期我国新闻事业为什么要以经济报道为中心

4、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6、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20*4=80)

1、结合媒介文化的特征,谈谈新闻文化的特点

2、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3、试论受众的社会结构及性质

4、结合“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谈谈电视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的影响

02新闻学真题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专业一)

一、名解(5*6=30)

1、新闻媒介

2、新闻真实性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

4、新闻思维

5、新闻价值

6、图像语言

二、简答(10*3=30)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前提

2、简答新闻传播的反馈特点

3、概述新闻作品语言的一般特征

三、论述(2*20=40)

1、试论资本主义的新闻自由与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

2、如何认识新闻价值的非客观性

第17篇: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2.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3.出版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4.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6.言论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7.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行为。

8.隐私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9.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党政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10.新闻法治: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简答

1.新闻法治应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P194

●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机关通过对各类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新闻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双重需要。

2.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P165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3.新闻报道的事实真实主要包含那四个方面的含义P39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P187-189

性质: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特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5.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6.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P60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媒体定位

7.简述我国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P195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行政规章、司法解释

8.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P169-172

●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9.新闻工作者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P105-107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立足于基本国情

●体现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10.简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P94-98

●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㈤论述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所谓的“分析定性”、“定罪量刑”,公开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媒体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出版自由干预司法,以道德评判代替法院独立的司法审判,其结果是误导公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会曲解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角色的错位。

2.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

这涉及公共利益与新闻价值关系的协调问题。对两者的具体协调要划清三种界限:首先,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政治人物的私人财产状况可以公开,其私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不能算做隐私,政府官员家庭成员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私生活也不属于隐私范围。其次,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新闻媒体对社会知名人士的事业、生活情况的报道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但对其事业、社会活动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未经许可不能随意公开。第三,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隐私范围。正常情况下,普通人不与社会公共生活发生联系的,媒体要尊重其隐私权,对其违反法律或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公开报道不构成侵害隐私权。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更应以谨慎和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态度,做到没有新闻根据的、没有把握的,坚决不报道;对当事人不应公开身份和姓名的,不得公开;媒体刊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必须进行技术处理

第18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1、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经济收入的组成:编制内人员 编制外人员(台聘:与正式职工相当、部聘:、组招、临时工)

2、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写作训练 采访训练 电视新闻摄影训练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训练

3、全国新闻传播类硕士点:一级学科点:复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学二级学科点:中国社会科学院 四川大学 暨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政治学院 传播学二级学科点:清华大学 上海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4、广播新闻报道形式要素:广播语言 广播音乐 广播音响(实况音响 音响效果)

电视新闻报道形式要素:(1)电视影像 (2)声音(语言:解说词、同期声等 音乐:实况音乐 背景音乐 音响:同期音响、画外音响等) (3)图片 (4)字幕、图表

5、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消息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新闻专题 新闻评论

6、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客观性原则、新新闻主义(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介入)、新闻娱乐化

7、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为听而写 通俗易懂 文字隐蔽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标题 导语 主体与结尾 新闻背景

新闻写作的一般结构:“倒金字塔”结构(以重要性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依次递减)

时间顺序式结构

“钻石式”结构(导语:简短的引句提出生动的实例,以引发读者

兴趣)

对比式结构(通过对比揭示差异)

问答式结构

积累兴趣式结构(开头设置悬念,最后形成高潮)

写作技巧:故事化叙事(叙事视角:第一人称 公众代言人 第三者)人性化角度个性化语言

8、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写作:what who where when why how

目的意义、内容形式、人员配置与组织方式、实施程序、资

金预算、效果预计

9、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实例:《新闻调查》

传播技巧:重视建立深度报道

10、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经费来源:广告 收视费 政府拨款 手机短信 执照费(西方) 经

营收入

11、世界新闻媒介运营模式:完全商业化(美国)—私营管理体制

完全国有党管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 (中国)—国有党管体制非营利性的公益媒体运营模式(日本 欧洲)—公共管理体制

12、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趣味性

13、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4、新闻的类别:软新闻 硬新闻

第19篇:新闻学个人简历

姓名:毕业学校: 专业: 新闻学 联系方式:

个人简历

——————————————————————————————————————————  个人概况

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毕业学校:

学历:专业: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现居住地址:身份证:

家庭地址:

——————————————————————————————————————————  个人特长/兴趣爱好

◆本人所学专业新闻学,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能进行新闻采与写作。热爱摄影摄像,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在校期间参加了人力资源与管理专业的双学位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各项活动。——————————————————————————————————————————  专业理论课程

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闻评论学,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新闻作品选读,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营销,公共关系学

 实操课程

新闻摄影、电视新闻摄像、网络传播技术

—————————————————————————————————————————— 基本技能

◆ 英语水平:读写能力良好 | 听说能力良好

◆ 计算机水平:会使用Audition、Photoshop、AE、Dreamweaver、Flash及相关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 摄影水平:会使用单反相机

——————————————————————————————————————————  社会实践及所获奖励

◆ 社会实践/工作经历:

◆ 工作经历:

◆ 所获奖励:

——————————————————————————————————————————  教育背景

——————————————————————————————————————————

 个人评价

 本人系新闻是本科大四学生。拥有两年的学生会工作经历,其中担任摄影组组长一年,培养了较强的组织和工作能力。有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20篇:新闻学作业

新闻自由与控制

摘要:新闻自由从启蒙到发育成熟,后来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成果和制度权利,成了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权利。在现代社会,公民深深地依赖着新闻媒介为之提供新闻信息,以此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参考,新闻媒介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但是有些新闻媒介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受众的知情权,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等。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必须对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关键词:新闻自由隐私权微博控制

1、新闻自由

1.1、新闻自由的提出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在国会做了一篇名为《论出版自由》的演讲,这在新闻出版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主要思想是,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新闻媒体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一直是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曾经说过,为了防止政府蜕变,找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新闻自由。作为民主国家宪法保护下的一项基本权利,新闻自由是从有关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保障中演变而来的。1951 年,国际新闻学会得出了衡量新闻自由的四项标准:采访自由,传递与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批评自由。

1.2、新闻自由的定义

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公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所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是政治自由的一部分。从法律意义上讲,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 是法律所赋予的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自由的权利,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之一,是现代民主的产物, 在过去的专制社会是不存在新闻自由的, 即便到了社会高度发展、人民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今天,完全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也是不存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适度的新闻自由。

2、新闻自由的代价

当前,媒体乱象随处可见,部分媒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今天的民主给了媒体更多的发言自由,另一方面是金钱至上观念在作祟。同时,媒体界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低下,为了赚取眼球、吸引大众的目光,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更多地注重其新奇性和娱乐性而忽略了其社会导向性及影响。

2.1、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矛盾

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曝光,导致这家有百年历史的报纸关门,并引发了英国各界对媒体伦理话题的关注。英国首相卡梅伦于当年7月授权上诉法院法官布赖恩·莱韦森就此展开调查,一年后终于出台了1987页的调杳报告。报告首先导致了英国执政集团的分裂,首相卡梅伦承认媒体和政治人物之间需要增加透明度,但认为立法支持新机构不可避

免地会导致国家控制媒体,颠覆1695年废除报刊许可制度以来的新闻自由传统。外相黑格则指出,新闻独立是民主社会的重要元素,“宁可有失误,也不应扼杀新闻自由”另一方面,执政联盟的伙伴自由民主党的党魁、副首相克雷格和在野的工党党魁米勒班则全力支持对媒体进行监管。英国主流媒体也纷纷行动起来,刊登广告提醒公众:如果新闻自由遭到束缚,议员假报开销、名人逃税、穆斯林战俘受虐等新闻都不会曝光,而即使是电话窃听丑闻,也是由媒体而非政客或警察揭发的。即便如此,民意调查显示,70%的民众希望政府能建立一个有法律实权的独立媒体监督机构,而60%的人希望卡梅伦能采纳莱韦森报告中的建议。

由此可见,新闻自由的过度发展导致了巨大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上,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范围内的问题。

2.2、网络泛新闻媒体的发展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地位由弱变强,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多元需求得到满足,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逐渐有了掌握话语权的可能。然而,网络新媒体对专业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微博为例:

(1)微博的碎片表达、即时发布催生的虚假信息使新闻缺乏客观性。在人人“围脖”的时代,记者已不再是职业新闻人的专利,网络用户特别是手机用户的迅速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微博的碎片化表达、传播方式的快速使它成了假新闻和谣言的滋生地,而对于专业媒体的微博来说,假新闻也有可能因激烈的同行竞争或追求点击率而出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客观真实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公众无法完全辨识微博中新闻的真伪,而媒体被受众信赖,虚假信息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混淆了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2)微博把关作用的弱化使新闻自由被滥用。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现在大多数媒体都主张有底线的自由,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由于“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很多时候受众就是自己的“把关人”。微博使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最大程度体现,因此,微博有时就成了受众攻击与自己持相反观点和人物的“利器”。作为自由媒体的个人,传统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这里被消弱,网民发布或转发微博时,很少会考虑其社会责任。

(3)微博主的媒介素养不足使新闻自律几乎成了空谈。除了要求报道客观公正、负责任、服务公众之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作为对从业者的规范和约束,是新闻专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即需要媒体及从业者加强自律意识,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在微博上,由于发布的简便,公共事件当事人的详细资料被人肉搜索的概率相当高,不可否认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但也使当事人的家人等隐私也被曝光,正常的生活也被打破。传统媒体的记者守则、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对受众作为微博主,无法强制要求遵守,无法要求其新闻素养,更无法实现新闻内在的自我约束。

3、对新闻自由的控制

新闻自由是西方社会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新闻媒体被认为是独立于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基本的论说是:离开强有力的新闻监督,政府和社会就会腐败,虽然媒体偶尔的失实报道对政府某个官员或社会名流的信誉造成伤害,但如果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不受监督的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滥用权力造成的危害会更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受规范的新闻自由随处可见,这种自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公民的隐私,破坏了新闻媒体的传统道德与行业操守,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对新闻自由加以控制。

3.1、对新闻自由的立法控制

3.1.1、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1)提高公民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认识。恩格斯曾提出:个人隐私一般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无关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与报道过程中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当公民的隐私涉及到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活动范围是公共领域时,新闻媒介有权进行报道,个人利益应当让步于公共利益。因此,公民应当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正确行使自身的权利,不能妨碍正常、合理的新闻报道,从而减少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

(2)重视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以确保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在此,我认为普通公民的隐私范围应大于政府官员的隐私范围,以免政府官员借口保护隐私来逃避其应负的义务和责任;在保护病人隐私权的同时应当允许医疗机构、新闻媒体对特殊高危险高传染性疾病病人的那些事关公共安全的信息行使披露权,将这部分信息排除在其个人隐私之外;增加保护死者肖像以及不得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有关规定,法理上死者虽已不是法律主体,无人格权利,不再享有肖像权,但可参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将其纳入死者继承人、近亲属的精神利益进行保护。对于那些未经本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进行非营利性活动的新闻媒体,应授予受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并获得物质和精神赔偿的权利。

3.1.2、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

新闻媒体应当秉承着“公正”、“客观”、“真实”等原则发挥好社会舆论监功能,有关部门应着力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和约束,让媒体能够在一个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健康竞争,让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能够良性发展。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第一,为保护公民的姓名权,增加对新闻媒体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予以惩戒的有关规定,对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未经公民同意擅自使用公民姓名,错误使用、冒用公民姓名,未明确区分同名公民以及未能保护新闻消息来源等侵权行为进行惩戒,规范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第二,对于新闻侵权案件,应实行严格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的归责原则,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防止新闻媒体借口执行政府的规定或滥用新闻自由来逃避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减少受害人的举证难度,毕竟在现实中让受害人去调查取证新闻媒体主观上具有过错是很困难的;第三,规定公民的知情权的具体范围和行使方式,予以保护,规定新闻媒体披露这类信息的范围:可 规定除了事关公民隐私、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外,其余信息尤其是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政府官员个人及其家庭的非隐私信息,都是新闻媒体公开披露的对象。同时,还应规定新闻媒体获取和披露这些信息只能通过合法的程序进行,不得非法搜集和散布。

3.2、新闻媒体的责任自律

新闻媒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新闻媒体人的道德问题。因此除了其他外部因素的监督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行业自律,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第一,要尊重被报道者的隐私权。新闻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当报道触及到他人隐私时,一定要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行报道。特别是如今新闻行业竞争格外激烈,为了取得独家新闻或者第一手资料,记者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新闻素材,这个时候,尤其要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为了个人利益侵犯了公众的隐私、触犯了法律的规定。第二,体现人文关怀。在灾难性事件和犯罪新闻的报道中,要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在受害者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要过多的询问、报道灾难或者犯罪的细节,也不要在未经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公布其信息。第三,坚持客观报道。新闻工作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

也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不要在报道过程中加入个人情感和观点,避免“媒介审判”,因为新闻报道只是呈现客观事实,并不是评论。第四,媒体要发挥其正能量传递作用, 给公众传递正确积极的信息。媒体在筛选信息上,首先要考虑社会影响问题,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媒体传递的消息,是民众获取信息和知识最直接、最便利的平台,在这样便利的条件下,媒体应该继续将这种作用发挥下去,传递更多正面的、真实的、对人类有用的知识,减少文字垃圾的发布。第五,增强法律意识。这样即可以避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发生新闻侵权的行为,也可以在自己合理报道遭到诽谤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每一个国家的新闻都应为本国的稳定发展和团结富强服务,我国也不例外,新闻自由也必须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来实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必然要承担起这种厚重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在认清新闻自由相对性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新闻自由是与社会主义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严以律己,承担起这种使命。

2014年5月19日下午14时,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博士后指导教师、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季正矩教授,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图书馆七楼报告厅为理工大学子们带来以“当前若干理论热点问题研究”为主题的报告,我校校领导、各院领导及我校广大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的开始,由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毛传清教授向我校师生介绍了季正矩教授。

报告主要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展开,同时涉及到“财富”、“风险社会”、“和谐社会”等问题。季教授语言平实而富有幽默感,讲座经过教授讲授,同学提问等环节后顺利结束,在坐师生均表示受益良多,其中,政院思政1102班的一位同学在听完季教授的报告后这样说道:“季教授讲的东西比我自己看一厚本书都有用!”

《新闻学论文范文.doc》
新闻学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