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范文

2022-08-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简易潜水艇

大寨一中物理组社团活动——小实验

小制作 教案

自制简易潜水艇

主持及指导教师:董士贵

学习目标

1、通过制作简易潜水艇的过程再现课堂所学习的知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制作简易潜水艇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与制作

材料:

一个塑料瓶、一根输液管、一根铁螺杆+弹簧(为保持瓶身平衡),一个气球,一个可给篮球充气的小型打气筒。

操作步骤:先把塑料瓶用铁针挖若干个小洞,把重物放在里面,差不多能刚刚沉下最好,气球连接导管,将气球一并放入瓶内。放在水中,瓶子自然下沉,想要浮起时,给气球充气就好。

在瓶内放入一个气球,这样浮力会更大,形成气舱,用打气筒充气,这样更省力,效果也更加直观~ 在瓶子的尾部多钻几个空,充气时,水的推动力还可以使潜水艇向前推进~~ 放掉气时,瓶身慢慢下沉 ~~ 试验成功!!

原理简述:

空气的密度比水小。当潜水艇里装满水时,它的重力比浮力大,所以就会下沉;当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受到的重力比浮力小,所以大寨一中物理组社团活动——小实验

小制作 教案

会上升到水面上。

推荐第2篇: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中心小学 邢玉安

学习内容: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科学》下册第 16课《玩“潜水艇”》。

课 型: 分组实验课。

内容分析: 制作“潜水艇”和玩“潜水艇”,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其沉浮的秘密,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在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制作“潜水艇”和玩“潜水艇”,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玩中求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乐学、会学。

设计理念:“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经常玩“潜水艇”,对于“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学生会非常愿意探究。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水艇”,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其各个部件的名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潜水艇”沉浮时,其内部有什么变化?然后组织孩子们讨论“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就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不仅学会了动手制作“潜水艇”,而且通过玩“潜水艇”,知道了“是‘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沉浮”,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能想办法使“潜

水艇”沉浮。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

水艇”的沉浮。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情感: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

见,尝试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习重点: 能和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 学习难点: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因。

课前预习:

1、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水艇”。

2、小组讨论:“潜水艇”沉浮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教法、学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一个做好的“潜水艇”模型。学生准备橡皮管、线绳、带盖子的塑料瓶、盛有水的水槽、锥子、轮胎上的气桩、胶带、两个小螺丝。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模型好不好?揭示课题:

16、玩“潜水艇”。

(评:以“玩”开课,激发了学生兴趣,揭示课题方式也新颖。)

2、教师出示一个“潜水艇”的模型,并通过操作、演示,展示“潜水艇”的沉浮,提出“潜水艇”是科技活动中常见的一个有趣模型,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潜水艇”呢?

(评: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次清晰,也让教学活动步入了高潮。)

二、动手制作“潜水艇”并玩一玩。

1、认识“潜水艇”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边拆“潜水艇”的各部分构件,边引导学生认识橡皮管、线绳、带盖子的塑料瓶、轮胎上的气桩、胶带、两个小螺丝。

(评:把握要点,用“潜水艇”各部分名称做知识铺垫,便于学生动手制作,引导得法。)

2、小组活动,制作“潜水艇”。

(1).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研究制作“潜水艇”的计划和方案,教师巡回引导,让学生尽量制定出完善、有效的方法。

(2).各个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会很多,教师对好的方案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指导。

(3).动手制作“潜水艇”。

先将塑料瓶卸掉盖子,横放在桌面上,用锥子在下面均匀地打出四个大小相同的孔;再在塑料瓶的上面中央打一个孔,将气桩从瓶内穿出来,并从上面用螺母锁好,注意不能漏气;之后,在气桩上套好橡胶管,并用线绳扎紧;然后在塑料瓶下面的两侧,分别用透明胶固定一个小螺丝帽,“潜水艇”制作成功。

(评: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高潮。)

3、小组活动,玩“潜水艇”。(1).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2).学生进行控制“潜水艇”沉浮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控制得最好,不仅可以使“潜水艇”上浮下沉,而且还能使“潜水艇”悬浮在指定的位置。

(评:学生真是越玩越有兴趣、越有所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高潮。)

三、总结交流

1、学生们在能自如控制“潜水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2、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析,并能表述:控制“潜水艇”沉浮的因素是“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的。

(评: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学有所得,个个满意的笑了!) 板书设计:

16、玩“潜水艇”

制作“潜水艇” 玩“潜水艇” “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着“潜水艇”的沉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开课时,我首先以“同学们爱玩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潜水艇”沉浮的精彩场面,进一步地启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潜水艇”各个部件的名称及制作方法,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潜水艇”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之后,通过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潜水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教学活动达到了初始的高潮。

尤其是学生在玩“潜水艇”的过程中,看到“潜水艇”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从中领悟到:向“潜水艇”内吹气时它会慢慢的上浮,不吹气时它又会慢慢的下沉。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呢?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最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达成了共识:“潜水艇”里面的水的多少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圆满中结束,孩子们收获满满。

推荐第3篇: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潜水艇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潜水艇

活动目标:

1、了解潜水艇下沉、上浮与鱼鳔的关系,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初步感知仿生学的原理。

2、欣赏有关潜水艇的录像,进一步了解潜水艇潜水的过程与简单原理。

3、想象创造各种各样的潜水艇,发展大胆想象的能力及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制作好的潜水艇模型、吸管、纸鱼、气球、橡皮泥、胶带、铁块、剪刀、装满水的盆。

活动流程:

1、教师做“纸鱼”游泳实验,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请幼儿讨论;鱼为什么会游泳。

(2)出示一条纸鱼,演示鱼游泳的过程。把气球放在纸鱼的肚子里当鱼鳔,通过给气球充气、排气观察鱼上下沉浮的样子。让幼儿说出鱼鳔的用处:鱼有了鱼鳔,就能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想浮起来时就在鱼鳔里充满空气,想沉下去休息时就排掉鱼鳔里的空气。

2、引导幼儿探索潜水艇下沉、上浮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己玩潜水艇,想办法使潜水艇上浮、下沉。

(2)分析讨论为什么潜水艇能够下沉、上浮,知道潜水艇是模仿鱼鳔的原理制作的。

3、观看有关潜水艇的录像片,进一步探索潜水艇的奥秘。

4、拓展思路:用手工制作、绘画、粘贴、拼搭的形式来表现想象中的潜水艇。

(1)在潜水艇的全身都安装小圆桶,使潜水艇浑身上下都是枪。

(2)幻想画:我乘潜水艇遨游时光隧道。

(3)把潜水艇做成鱼的形状,这样的潜水艇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4)插上翅膀,制作会飞的“潜水艇”。

(5)安装四条腿,变成机器人的“潜水艇”。

活动延伸:

了解更多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推荐第4篇:自制潜水艇原理演示器

自制潜水艇原理演示器

——刘爱标

一、制作材料

橙色塑料空瓶一个,,粗螺丝钉一个,50ml注射器针筒一个,输液用的废塑料软管50cm,透明胶带,硬吸管一根,502胶水,小刀一把。

二、制作步骤

1、将橙色塑料空瓶一端上下对称两侧各用小刀开一小孔,一空插入50cm长的输液软管,并在软管另一端接上50ml注射器针筒一只,软管接处用502胶水固定。

2、用小刀切下1cm长的硬吸管插入塑料空瓶另一个小孔作为进水(排水)孔,并且用502胶水固定。

3、在进水孔的一侧用透明胶带固定一个粗螺丝钉作为配重,且用502胶水固定。

4、制作过程中应保持输液软管的两端连接紧密。

三、使用方法

1、

2、先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排出注射器中的气体。

将演示器放入水中呈水平状态,或调整配重的水平位置,使进水(排水)孔一端稍低,否则不能顺利地进水(排水)。

3、用注射器向外抽气,水从进水(排水)孔进入塑料瓶,演示器的重力逐渐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时,逐渐沉入水中。

4、再将注射器中的气体压入塑料瓶中,排出瓶内的水,这样随着水的逐渐排出,重力逐渐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时,演示器逐渐上浮。

推荐第5篇:潜水艇原理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潜水艇原理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龙凤小学

高勇

一、背景:潜水艇原理演示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的内容,重在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让学生了解这一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一内容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实验仪器,只能采取自制教具来弥补。

二、设计简图:

透明水槽:直径250mm

细乳胶管

100ml甘油注射器

气球

金属条

透明塑料瓶

三、设计说明:

1.制作材料很容易找到,制作简便易行。

2.用透明塑料瓶做潜水艇,演示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里面红色气球的大小变化,从而直观说明物体体积不变,轻重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会改变。

3.设置前后两个气球,更容易保持潜水艇在沉浮状态改变时的平衡。

4.用注射器压缩或抽出空气,更容易控制压缩或抽出空气的多少,以保持潜水艇的不同沉浮状态。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小小潜水艇》教学设计

《小小潜水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明白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懂得改变物体的轻重可以影响它的沉浮。

2.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实验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了解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沉浮自如的教具“潜水艇”、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小玻璃瓶、烧杯、水槽、托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情境引入

1.神奇的小实验:出示实验道具听指挥的小玻璃瓶。

2.指导学生观察道具的构成,进而观看实验表演并引导学生为其起名。

3.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压塑料瓶能使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挤压塑料瓶与小小潜水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

(通过趣味实验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起名活动,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二、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制作小小潜水艇需要哪些材料。 2.师生观看介绍实验物品,进一步研讨、归纳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尝试制作小小潜水艇的方法,教师巡视观察。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制作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制作方法。

(每个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未知领域和神奇的现象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教师应及时地、有效地利用这一有利因素,积极调动探究热情,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归纳得出共性的、正确的结论,为进一步探究创造条件。)

三、细致观察,探究新知

1.鼓励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改进不成功的实验制作方法,并通过玩儿“潜水艇”,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在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中,能看到哪些现象和变化,想一想那是为什么?

2.进一步明确观察探究的问题:“小小潜水艇沉浮的过程中,小玻璃瓶内部有什么变化的现象?”

3.组织学生再次开展分组实验观察,探求小玻璃瓶内部的细微变化现象,教师巡视并指导。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才逐步实现的。因此,在组织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引导和培养他们运用这种科学发展规律,并不断地尝试、体会探索发现所带来的乐趣和自信。)

四、汇报交流,归纳概括

1.引领学生开展信息汇总交流,得出实验观察结果。

2.出示带有固定黄线圈的小小潜水艇装置,通过以其为参照物,指导学生对比验证小玻璃瓶内水位的变化过程。

3.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小小潜水艇能够沉浮的科学原理。

(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沟通,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巧妙细致的实验环节设计,则能够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深入探究扫清障碍。)

五、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提出问题:“真正的潜水艇是如何在大海中实现沉浮的呢?”“是不是在大海的外面有一个巨大的塑料瓶,有人在挤压它,然后潜水艇就能沉浮了呢?”

2.组织学生开展民主交流研讨活动,积极畅谈发表各自的见解。

3.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真正的潜水艇在大海中是如何实现沉浮的。

(原理:潜水艇灌水变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水的浮力,就逐渐下沉潜入水中;潜水艇排水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水的浮力, 就逐渐上浮到达水面。)

4.引导学生积极畅想真正的潜水艇,在科研、军事、旅游等各方面的广泛用途及发展前景。

(离奇大胆的猜想非但将学生带向“歧途”,反而调动起他们的深入思考,促进其朝向正确研究方向前进,并带给他们快乐;电化教育媒体的恰当使用,给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快捷和极大的便利;而愉快轻松的畅想问题的提出,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总结互动,课后延伸

1.组织引导学生谈实验探究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研讨感受,情感互动交流。

3.出示趣味小实验装置“潜艇小兄弟”,演示实验并布置课后思考。提出挑战问题:“能否让小潜艇停留在水瓶的中间?如果做到了,思考为什么?”

(对教学活动的感受和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会。因此,应及时地指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必要的思考,他们将在此活动中受益匪浅。课后小实验,将学生从狭小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入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因为科学探究是神奇的、发展的、无止境的。)

说课材料

[教学分析]

本课是依据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而改编设计的校本课程。

单元改编的总体设计思路:仅就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教学结果要使学生懂得水中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越小越容易沉;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重量和体积都不变的前提下,液体密度越大越容易浮,越小越容易沉。然而教学时,常常存在实验材料较多,实验内容较多,实验环节较多,教学结果却模糊不清,学生理解不深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和对学生实际境况的了解,我将本单元内容,改编设计为《小小潜水艇》、《玩橡皮泥》、《神奇的鸡蛋》、《沉浮的秘密》、《我的小船》五课。分别用来探究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改变体积、形状来改变沉浮、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沉浮、综合分析认识沉浮科学、实践应用沉浮原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明确、实验材料简单、探究结果清楚、活动轻松有趣等目的。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原有教材是将“潜水艇”这一内容,作为对前两课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综合应用而出现的。即在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后,指导学生利用沉浮的原理制作“潜水艇”。但由于制作材料和设计方法所限,学生很难明白笔帽潜艇沉浮的真正原理,因此对真实潜水艇沉浮原理的理解不深。而本课教学则是将“潜水艇”作为单元的引入课,不但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潜水艇”实验制作的改进,将原有教材上 “小潜艇”沉浮的原理这个三年级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设计,清楚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为本课教学扫除障碍。为学生能容易理解“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轻重,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的这一科学现象铺平道路,进而为他们的后续探究学习,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其它条件奠定初步基础。

理论依据: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制作原理: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潜水艇”里的空气被压缩后体积变小,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减少,受到的浮力减小,因此下潜;当去掉外力后,艇内被压缩的空气体积恢复原状,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因此上浮。

[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课堂探究的直接发现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活动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学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事物的条件发生改变,事物便发生变化;教学活动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分析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趣味性强,符合认知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探究性,不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而且通过动手实验,把学生带入严谨的科学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做与学”中探究新知,亲历探究过程并成为科学秘密的“发现者”,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2.探究目标明确,研究指向突出。 为了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突显“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发展目标,本课教学努力排除其它干扰事项,使实验探究内容目的明确、指向突出,重点放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上。

3.直观清楚明了,突破原有难点。

本课活动实验设计的文章,发表在2006年7月的中国教育协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刊《科学课》上。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法具有巧妙、简捷、有趣、直观、省时、卫生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开展动手制作和观察研究,深入探索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的奥秘。

[授课效果]

本课以小小潜水艇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制作实验和分析研究“潜水艇”沉浮原理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各项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妙、体验和享受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较好地培养了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同时,本课科学探究活动达成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教学目的,并为后续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兴趣和欲望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继续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问题开展研究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为此,教学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原则,努力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谐发展的课堂探究氛围,活动积极地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荐第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鱼和潜水艇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潜、艇、般、够、胀、缩、启、舱、密、柜等10个生字,认识部首舟(舟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汉字航、艇、船、舱、柜、够;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启、舱、胀等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长句子时,能注意适当的停顿。

3、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潜水艇的发明是受到鱼的启发。

4、能仔细观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句话说说自己了解的人类模仿动物或植物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读文、识字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潜水艇的发明原理,并能开拓思路,了解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模仿生物制造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鱼和潜水艇),谁能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图上的内容。

2、根据回答出示:一艘潜水艇

(1)指名读,读准字音,齐读。

(2)学习艇的部首舟字旁,可结合理解艇的字意。

板书,让学生观察舟字旁与舟字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文中另外几个舟字旁的字:般、舱。认识并交流识字方法。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是舟字旁的字。

3、出示课题:50鱼和潜水艇指名读,齐读。

4、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潜水艇是什么样子的?鱼和潜水艇有什么关系?)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注意适当的停顿。

(2)评价朗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3)读词语(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发现的比较难读的词语)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鱼和潜水艇有什么关系?课文为什么要把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过渡:到底鱼和潜水艇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句子:人们受鱼的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3、读这句句子。

过渡:那人们到底是受了鱼的什么启发呢?我们先从了解鱼开始吧。

1、板画:一条鱼在水里游动,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也可用多媒体演示)

(1)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用上一会儿&&一会儿&&说说。

(2)小鱼为什么能够一会儿浮上来,一会儿沉下去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谁能读懂课文,能自己解答问题?

2、出示句子:原来这个小小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帮助鱼沉下去。

(1)读一读句子。

(2)查字典理解什么叫鳔。

(3)师引读:鱼肚子里的鳔,能够&&也能够&&。

(4)指名读,注意读出适当的停顿。

(5)用能够&&能够&&说话。

(6)齐读句子。

过渡:鱼鳔是怎么帮助鱼浮上来,沉下去的呢?让我们去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就知道了。

1、学生读后面的几句话。

2、教师板书帮助理解。(同时配以板画)

鳔(胀大,装满了气)浮上来

鳔(缩小,气放出来)沉下去

3、学生看着板画自己说说鱼的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并配上动作。

4、师小结:原来鱼是靠鳔的胀大与缩小浮上、沉下的,于是,这个道理引读第二节。

5、读第三小节,找一找潜水艇哪些地方和鱼有关系?

6、汇报学习结果。

(1)样子像鱼,柜子像是鱼的鳔。

(2)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师生配合读句子。

四、课外拓展。

其实,人类模仿动物或植物造出来的东西不止是潜水艇,还有许多许多的东西呢!你知道哪些东西也是根据动物或植物模仿造出来的吗?(学生自由说说)

1、看课后的图片,知道飞机是模仿小鸟制造出来的,照相机是模仿人类的眼睛制造出来的。

2、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五、描一描,写一写。

1、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养成学生自己观察字的习惯。

2、学生描,写,教师指导。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制潜水艇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自制潜水艇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

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中,有一些小实验来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由于课本中的动手做小实验中试管是透明的,做为演示实验不太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利用气球来完成沉与浮的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气球一个,注射器一个,自行车气门芯一根,吸管两根,橡胶塞一个。铁钉一根,大烧杯一个,清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取一个橡皮塞,用铁钉在橡皮塞上打两个孔。

2、取两段一定长度的吸管,插入橡皮塞的两个孔中。

3、将气门芯的一端套在注射器上,另一端套住橡皮塞上的一根吸管。

4、将气球套在橡皮塞上,和橡皮塞一起放在盛有适量清水的大烧杯中。

5、从注射器中抽气,观察气球怎样运动。

6、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又会怎样运动。由此可清晰地知道怎样控制沉与浮。

实验创新点:

1、带颜色的气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材料易得: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易获得,并且价钱便宜。

3、实验简便:

通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时间较短。

实验注意事项:

1、橡皮塞上打的孔不要太大,以免漏气。

2、避免吸管与气球接触,以免扎破气球。

3、气球要套紧橡皮塞,防止漏水。

推荐第9篇:一(下)《鱼和潜水艇》教学案例、6

《鱼和潜水艇》教学案例

师:整体感知。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怎么会把鱼和潜水艇联系在一起?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动画,听录音。 生:人们受鱼的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师:课文中是这么说的 生:读句子

师:句子中有一个生字“启”,它是什么结构?为它找些好朋友。

师:过渡:这个道理指什么呢?打开书,借助拼音朗读第一节,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第一小节。

师:这小节中有3个生字,我们先来学一学。

“胀”、“缩”:读音上要注意什么?

生:一个师翘舌音,一个是平舌音。

师:谁能做做这两个字的动作。 生:这是一对“反义词”。 师:“够”:谁来做小老师? 生:做小老师教生字。

师:把3个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和老师配合朗读这小节。 (1) 人们受到了鱼的什么启发呢?(鳔)#

(2) “鳔”的读音(小组读)解释“鳔”——鱼泡泡,食物出示。 (3) “鳔”有什么作用呢?

师引读:鱼肚子里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帮助鱼沉下去。) (4) 鱼靠着鳔怎样浮上来,沉下去的?(再轻声朗读第一小节,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 生交流:生说师划句子。(“

”划浮上来的句子,“~”划沉下去的句子。)

师:请女孩子读一读鱼浮上来的原因。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请男孩子读一读鱼沉下去的原因。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生:朗读课文。

师:今天,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为大家做一个小实验。我们把小瓶子比作鱼的鳔,小瓶子里现在装满了空气,把它放在水里,你们看,它浮起来了。我们打开盖子把瓶子里的空气赶走,装满水,瓶子一下子就沉下去了。多有趣的实验啊,鱼鳔的本领真大!

师:小结:原来,(PP5:鱼肚子里的鳔能够装满空气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放出空气帮助鱼沉下去。)师生配合读 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潜水艇又是利用什么来沉浮的?第3小节~慢慢地浮上来了。 生:同桌轻声朗读第3小节,完成填空。

师:谁来交流一下?(个别)注意:“缝隙”的读音

这段话中有2个生字,和它们打打招呼。

“密”:和哪个字很相象?【蜜】为他们各找些好朋友。(秘密) “柜”:谁来做小老师?

师生:老师和大家配合,一起朗读这段话。

师小结:这个柜子就好比是鱼的“鳔”。所以,潜水艇和鱼一样,能在水里上下浮沉,还能在水里行进。

教学反思:

我今天上的是50《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介绍了鱼类能够在水中自由沉浮,是因为它们的肚子里有鳔,通过鳔装满或排放气体,来控制身体的沉浮。人们受此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在潜水艇中有一个特别大的“柜子”,通过柜子装水和排水,来控制潜艇的沉浮。

这是一篇学生很感兴趣的文章,但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常识课。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识字教学和课文的朗读上,想通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通过学生的朗读自己弄明白鱼和潜水艇的关系。

我通过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整体上对鱼和潜水艇有一些了解。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他们遇事动脑筋的好习惯。看动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事,我利用这篇课文的有趣动画,引出课文的第一小节。因为这一小节讲的是鱼沉浮的原因,也是课文的重点段。 我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由讨论,找出关键句,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通过实验,加深印象。第一小节的难点突破后,潜水艇的沉浮原因,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填空题,减少了讲的过程,但是道理还是很快就明白了。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运用了课件中的拓展题目。让学生找一找哪些东西是人类通过模仿生物发明的。这个拓展训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增加了课外知识。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生字教学时,发现许多都是带有“舟”字旁的字,于是我把“舟”字旁的字放在一起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我让学生再积累一些带有“舟”字旁的字,提高一些要求。另外在教学其它生字时,也各有侧重点,如:“胀”和“缩”的读音、它们的意思等,都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理解力而确定的。

语文课就要特别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我在设计教案时,有意放上了好几处说话训练。如:回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要求把句子说完整。第三小节的填空题也是在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最后的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句式把话说完整等。一系列的设计,在不经意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马慧敏 200

8、6

推荐第10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潜水艇的发明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像鱼儿一样自由地在海底航行。尤其是在飞机发明后,这种想法更为迫切。很多科学家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孜孜以求。

1776年,布什内尔第一个挑战潜水艇的发明。他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船要在水底潜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人们在船潜入水中后呼吸到空气。其次,还要解决船在水底上下沉浮的问题。按照这个设想,他制造了一艘椭圆形的单人潜行船,起名为“海龟船”。

布什内尔在船上安装了许多水桶,想要下潜时,就往水桶里装满水;想要上浮时,就用水泵将水桶里的水抽光。因为当时船里并未备有氧气筒,船要远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是一艘最原始的潜水艇,或者说是潜水艇的前身。

不过,这已经很不简单了。布什内尔的发明掀起了研究潜水艇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潜水艇是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1878年,在美国纽约附近的江面上展示了西蒙·莱克发明的潜水艇。西蒙·莱克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发明潜水艇的事业,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航行水底的梦想。

思维训练营相连的月份

想一想,一年中哪两个相连的月份都是31天?

[答案]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7月和8月,但是你别忘了还有12月和1月呢!

《潜水艇范文.doc》
潜水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