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文范文

2022-09-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国画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称_______中国画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__ 指

师________贺双求__________

名_____邓希_______ 学

号____2012210126_____ 班级名称__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__ 学院名称___旅游管理学院_____ 交阅时间____2014.05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选修中国画课堂上,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的都没法实现。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四、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菊花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菊花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菊花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菊花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像林则徐先生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外还需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来使用,推陈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借鉴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体现出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去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因为,“继承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来说,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应当做到把科学发展观渗透于中国画教学之中,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回眸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古开今;面对当代,转型接轨,交流互动,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刷新时代,彪炳寰宇。

推荐第2篇: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其表现内容本质是偏重于精神性、哲学性和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笔墨表现艺术学科,同时又是画家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行为。中国画的创作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充满了精神现在作品内在意蕴和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的释放。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等。

一、中国画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二、中国画在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 1

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

三、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四、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

五、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

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写意的精神,中国画画一个人不只是画外表而是要像这个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谓“全神气”即是要把这人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画的不是形而是神。这种写意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

六、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是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我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她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累积和沉淀下来的,在时间长河中,古人对其进行选择和创新,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所以说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留下的每一样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推荐第3篇: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关于中国画精神

甲:超然的精神

第一,中国画重笔法(即线条)。中国人用毛笔写字,作画也用毛笔,书画的工具方法相同,因此中国书画是可以认为同源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一点。第二,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二点。第三,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三点。

乙:民族之精神

中国画另有一种精神便是民族精神。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的,非常重要。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如果在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使花很大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干巴巴地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推荐第4篇:中国画赏析论文

张僧繇的绘画特点论述

关键词:绘画

摘要:“不过从画面上看。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创造性没骨疏体

张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 龙、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不过从画面上看。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画法以朱色及青绿色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姚最《续画品录》中说:“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据传他又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后人

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面成功的《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

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画家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张僧繇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从此,一种新的双向论画规范建立了,它是对以前绘画原则的丰富与拓展:“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这种新原则、新规范的确立,张僧繇功不可没。张僧繇对绘画的另一大贡献是吸收天竺佛画中的“凹凸花”技法。所谓凹凸画法,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法、透视法,这在中国本土绘画中是没有的,这种方法对于形体的空间塑造有很大帮助,能使画面具有立体感,收到逼真的效果。大竺的凹凸画法传入,与印度佛教在汉末进入中国,至梁佛法大兴有关。佛教兴盛,同时输入的佛经图像被大量转释、翻摹。张僧繇作为一个高超的佛画家很快便注意到了天竺绘画这一神妙之处,而加以吸收,从而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增添了奇光异彩。张僧繇所画佛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是与其他人物画大家进行区分的明显标志。在此以前张怀瓘就认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得其肉”即指僧繇之画,人物形体丰腴美艳,这种形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转变密切相关。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以张僧繇为代表的“面短而艳”人物造像风格,在齐梁间逐渐取代以顾、陆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到南朝后期已盛行于大江南北。但从美术史的角度考察,这仍是一个形成的基础期,真正的繁荣昌盛,在艺术上达到顶峰当在唐代。丰满艳丽、雍容华贵的泱泱大唐风范才是这一风格的成熟形态。是否可以说,没有张僧繇“面短而艳”的人物造像风格的奠定,就不可能达到唐朝雍容大度、丰满健康、蓬勃向上的人物造像顶峰。

其中所传达的审美判断,正是时代审美特征在绘画上的具体表述,不应当轻率地将它们视为无稽之谈。他继承了顾悄之所提出的“传神论”,他把“阿堵传神”的具体理论用在了一切绘画形象的创造中。如果说顾恺之在强调“阿堵

传神”时还主要局限于人物神态的表达上,而张僧繇则把这一特定的理论发展到了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对于一种民族文化中“人心营构之象”的龙,他也能通过生动而高超的描绘,使之产生了生命,使之能在“画龙点睛”之后“破壁而飞”。另一方面,张僧繇在吸收外来佛画或改造外来佛画上也作出了较大的成就。根据画《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

他在接受改造外来佛画时能大胆落笔一采用新法。他曾在南京一乘寺,用外来佛画的画法绘出有立体效果的所谓“凹凸花”,使观看的人能从远处看有凹凸起伏的感觉,而“近视即平”,让当时的善男信女们感到惊异新奇。他还敢将孔子像与佛像并列着画到天皇寺内,让中国圣贤进人佛门圣地,满足了民族心理对外来文化认同的平衡。同时,他在形象的创造中广为接受佛画题材,古今人物、山川草木、神灵怪异、外方风物等等,他都能绘声绘色,创造出各种新奇画面。在用笔上,张僧繇坚持中国画的传统,将中国书法中的各种用笔借用到绘画创作之中。如果说顾消之在创造“描”法时有意识地摈弃了书法中的笔法,那么,张僧繇在发展“描”法的同时则有意识地吸取了书法中的笔法。由于时代远久,可确指为张僧繇所作的传世作品已不复存在了,目前流传于日本的一幅宋代人摹本《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原本可能取自于张僧繇的佛画范本。实际上,在中国许多古代石窟壁画中,那些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典型形象,都隐藏着张僧溢的绘画影子,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所绘制的佛画中,宫女面短而艳,为天人相,武士须发如神,这类典型形象在许多唐代壁画中仍是最主要的形象之一。唐代有歌谣;“道子画,惠之塑,传得僧砾神笔路”中肯地道出了这一点。张僧繇以他那画龙点睛的神笔,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中占据着光荣的一席。

推荐第5篇: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关于中国画精神

甲:超然的精神

第一,中国画重笔法(即线条)。中国人用毛笔写字,作画也用毛笔,书画的工具方法相同,因此中国书画是可以认为同源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一点。 第二,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二点。

第三,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三点。

乙:民族之精神

中国画另有一种精神便是民族精神。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的,非常重要。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 丙:写意的精神

中国画画一个人,不只是画外表,而是要像这个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谓“全神气”,即是要把这人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画的不是形,而是神。这种写意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如果在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使花很大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干巴巴地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中国画之变革

中国画需要“变”毫无疑问,但问题端在如何变。我比较喜欢写山水,山水在宋以后壁垒最为森严,“南宗”“北宗”固是山水画家得意门径,而北苑、大痴、石田、苦瓜,也有不少的人自承遥接衣钵。你要画山水,无论你向着何处走,那里必有既坚且固的系统在等候着,你想不安现状,努力向上一冲,可断言当你刚起步时,便有一种东西把你摔倒!这是说,在山水上想变,是如何困难的事情。

然而从另一观点看,画是不能不变的,时代、思想、材料、工具,都间接或直接地予以激荡。宋明不亡,至少不会有吴仲圭、倪云林、石涛、八大诸大家,泾县及其附近的宣纸不发达,水墨画的高潮不至崛起万状,把重着色的绢布之类打得一蹶不振,可见画的本身随时随地都在变而且不得不变。由此以观,青绿、水墨、士夫、院体,是画的变,即同一传统或师承也各有各的面目与境界。

我认为中国画需要快快地输入温暖,使僵硬的东西先渐渐恢复它的知觉,再图变更它的一切。换句话说,中国画必须先使它“动”,能“动”才会有办法。单就山水论,到了晚明——约当吴梅村所咏“画中九友”的时代——山水的发达已到了饱和点。同时,山水的衰老也开始于这时代,一种极富于生命的东西,遂慢慢消缩麻痹,结果仅留若干骸骨供人移运。中国画学上最高的原则本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因为“动”,所以才有价值,才是一件美术品。

关于“笔墨不能不变”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笔墨技法,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的脉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我觉得,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哪怕是不很巩固的体会,却清楚地、有力地推动了画家们思想上的尖锐斗争——对自己多年拿手的(习惯、掌握了的)“看家本领”开始考虑。这是极为可贵,极为难得的。所谓考虑问题,绝非说“看家本领”全要不得,笔墨全没用了。绝不如此。而是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推荐第6篇:《中国画 》说课稿

吾爱教育 www.daodoc.com

《中国画 》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中国画又称国画或水墨画,是我国从古到今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宝库。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学习中国画是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重要条件之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技法。

2、尝试、探索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巧妙表现。

教学难点:

1、水墨画画法。

2、画面的构图。

说教法:

中国画是一个典型的技法课,知识性强。多采用老师与学生之间“传”和“受”的关系,教学形式,力求技法传授,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该教法让学生技法掌握扎实。但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多临摹书本和老师的范画,技法表现格式化,作品缺少创造性。而现在多以学生自主探究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亲生参加活动的每个环节大显生手,让学生体验创造,从而获得对学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分为四大块:

1、导入。

2、引导用笔、用墨技巧。

3、引导墨色表现技巧。

4、作业练习、展评。

一、导入:

1、因课时量的限制,我采用开门见山,提问导入的方式。

二. 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1、分析判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学生范作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

2、技法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表现技法?学生分组讨论书中范

吾爱教育 www.daodoc.com

图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造型引导:老师出示各种造型的果篮和器皿,使学生直观认识果篮或器皿造型的丰富性、变化性。

4、范画总结:老师范画一个造型别致、浓淡墨结合,强调水墨画要点:意在笔先,下笔如神。

5、尝试练习:学生分组尝试练习,要求各组要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造型生动变化。老师巡回辅导。

6、练习讲评:评选出笔墨表现方法丰富、造型生动的小组。老师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太小,无法子。用笔不自信修修补补等。

三. 墨色表现技巧:

1、

2、学习画法:课件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学习。

难点突破:学生学画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填涂法”和“留白多”。针对难点我采用了老师范画的形式。

3、

4、练习思考:学生分组做尝试练习,要求每位学生画。

总结解疑:老师讲评学生练习作业,学生谈色彩尝试体验。老师总结使一笔之中产生色彩变化的方法:

1、笔肚、笔尖的水分不同。

2、笔尖加入少量淡墨。

3、色彩调和变化。

四. 作业练习、展评:

1、

2、

3、提出要求:老师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明确指出作业要求 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评: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上台谈学习体验,根据五点作业要求,学生自评。每个要求就是一颗星,学生自评达到了哪些作业要求,可以评出几颗星。

4、老师总结:肯定学生在今天作业中能大胆表现,巧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将中国国粹中国画发扬光大。

推荐第7篇:中国画毕业论文.

厚德树人 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创作(国画)

作品名称: 《江山意韵》

系别 美 术 系 专业 美 术 学 年级 2010 级

姓名 袁 飞

学号 10411203044 指导教师 王 娇 艳

2014年 04月 20日

江山意韵——之“三远”

袁飞

一、引言

“三远”源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远法”。说到“三远法”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在我们国画山水领域里最流行的莫过于水墨山水画。但是在山水画里却将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设色山水又包括浅绛、青绿、金碧、没骨。我的创作《江山意韵》是一副工笔青绿山水,表面上看“三远”对其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其实不然,青绿工笔山水虽然重在用色,但在用色过程中将“三远”的理念贯穿其中,对于作品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我的创作来谈谈三远在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二、“三远”的解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根据郭熙“三远法”的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在一副山水画中,高远会让人感到山峰雄健、山势的逼人。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后世公认的具有高远构图特征的作品。最下方是用方直、硬朗而简洁的线条勾画出的巨大的石头,主峰雄健挺拔近迫眉睫,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抬头仰望。这在中国画构图法则之中被称为“甲”字形构图,也就是上重下轻的构图法则,这种方式所构之图总是能让观者感受到整个画面的重量与力量。把一幅山水画的主峰处理在最上方,不仅会占高度的优势而且所占面积也很大,非常有气势。一般来说,高远的山水画,用墨比较凝重,这也使得画面增加了重量感。这是我们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进行简单的构图分析而得出的关于“高远”的解释。“深远”根据解释可知,主要是在山的前面向山后窥视,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从山之巅望山之谷,即俯视的效果。这主要体现一个“窥”字,窥的视线是流动的,曲折的,而非一眼望尽的直白。从郭熙的《早春图轴》我们就能够品味到山石纵横、沟壑重叠的蜿蜒曲折之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我一种平视的效果。这是一种从近处向远处延伸、平远至淡的效果,这种效果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脱俗的。这样一种效果更符合山林隐逸之士闲云野鹤、清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由于它适合便得到大力推崇。所以,观古代山水画构图,居于平远的较多,平淡之远乃是山水画的一种审美境界和归属,也是大多数山水画家的一种人生境地。所以我在开始创作构思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将平远放于主要地位。

2、“三远”的根源, 要更好的将一个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就要对这个理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所以我在创作中对三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三远是北宋时期郭熙所提出的在山水画中怎样对空间进行营造的理念,也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时处理空间最为恰当的方法,几千年来从未被舍弃。似乎这种通过画家精心营造的理想化的山水可以满足在仕途遭遇不幸的文人向往林泉的愿望。那么这种理念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现实生活中, “远”非常容易理解。而在山水画创作中“远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进行升华的。“远”对于人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却有更大的意义。其作用可把人的视线和思想引导到很远的地方,可能是天上人间,也可能是世外桃源。一种远离世俗烦嚣,伴随大自然山水情趣而来的至高至远的境界呈现在脑际,人们被凡尘世俗所污惑的心灵便得到暂时的净化、酥换。

远的距离是无限的,近的距离是有限的,无限的远建立在有限的近的基础之上,有限的近也需要无限的远来衬托。所以,远与近是相对的,近是远的基础,远是近的延伸。我们在欣赏山水画作品时仔细去品味画面的内涵并可品味出在一副咫尺画面之中涵盖着无比丰富的经典哲理,此时我们的心灵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思绪融于山水之中,跟随着山水自由的飞跃到凡尘皆尽一尘不染的境地。这种境地似乎与《庄子》的境地、玄学的境地有某种相通之处。“庄子对道论的重点是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追求精神的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是由于山水内涵和山林隐逸之士精神相通,山林隐士的思想与老庄的思想不谋而合,其思想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而流露于山水画上。所以,在古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远”可以说是源于《庄子》的思想。

三、三远法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体现

意境作为中国山水画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审美追求。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山水画中对意境追求主要在于一个“远”字。而在青绿山水画中“远”的体现主要着手于两点,一是构图,二是用色与笔墨。

1、构图

中国画非常重视构图,因为它是画家们传情达意,体现自己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画中常常称之为布置与章法,它是构成中国画画面的主元素。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东晋画家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等。这些都是画家们对中国画的构图所进行的阐述。那么构图对除了能够体现画家思想主题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中国画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那么在一幅山水画中怎样使景语更好更准确的传达情语(意境)呢?画家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正斜、撑持、开合、呼应等原则”。纵观古今山水画作品的构图,三远都贯穿始终。构图对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意境。下面我们通过对明代仇英的《桃园仙境图》来谈谈构图对意境表现的作用。仇英,明四家之一,所画的《桃园仙境图》取材与于东晋隐士陶云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隐居之所。这幅画的构图采用的是北宋大山水的构图形式——“全景式”,整个画面视野非常的开阔全图分为三段,前景、中景、远景。前景幽深、幽远,中远景高远。近处布置的几位人物在奇石古树旁,其中三位穿白色衣服的应该就是画面的主人翁了。在这一组人物中画家把他们处理成静态,这更有利于体现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其余两人一静一动,可能是随从。在远处深山之中庙台亭阁影藏于此,在云雾山间若影若现。山间白云重重叠叠,形成了云气弥漫的幽远空间,展现出一派远离世俗,飘渺虚幻的世外桃源仙境。通过“桃园仙境”这四个字,我们很容易分析出此图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隐”字,因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文人在仕途受挫之后,而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归园田居的生活。画家通过对画面完美的布置安排,合理的对三远进行融合而体现出了“隐”的意境。

2、色、墨融合三远体现山水画之精神

谈到中国画不得不说的就是“笔墨”,对于青绿就是以用色为主了。通常我们说的“笔墨”业外人士可能会认为就是画画用的笔与墨。其实在国画中对于“笔墨”是将其动词化的,即“用笔”“用墨”,用色就更别说了。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一种绘画工具,也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元素。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笔与墨是山水画成败的关键。用笔的老道与粗浅是保证表现对象形与质的生动与否。墨的颜色是表现山石阴阳向背主要元素,山石轮廓是用笔留下的线条所形成的。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与用笔、用墨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画面中无论是怎样的笔触,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痕迹。所以对于一副山水画进行品评,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是一个整体,笔与墨是不能分开的。明朝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景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墨依赖于笔来表现,但如果没有墨,笔法当然便无从去表现,所以笔与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山水画中用墨有黑、白、浓、淡、干、湿,用笔有勾、皴、擦、点、染。中国山水画之意境一部分便是通过墨法与笔法而实现的。而用笔与用和三远理念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与墨的联系较大。众所周知墨是有颜色的,如果将墨用好了,也可以很好的去体现“三远”理念。比如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山巅之处用墨比较浓,这对于他体现山的高远之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倘若作者在这个地方用淡墨来表现,就会失去大山铺天盖地而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再则,山脚的地方,作者以浓与淡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了深远之势。所以在青绿山水中要将用色与笔墨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容易对山水的精神进行表现。

四、“三远法”——山水画情有独钟的视觉习惯,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自始自终都在遵守的一个规律。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人物画的背景之中,这在隋唐以前的一些人物画中就能够看到,如魏晋时期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其实在中国山水画还没有背景中独立出来的时候,“三远”就已经得到了初步体现,只是还不明显。在《洛神赋图》中,如果我们把画面中的人物忽略,单看其背景画面,“三远”在画面中就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所以三远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与生俱来的一个规律,在历史上只是完善的程度不一样罢了。我们再来看看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此图所画的是阳春三月贵族士大夫们郊外春游的场景。全图以大自然之景为主,采用的透视方法为平视与俯视,在三远法中即为平远与深远。再来看看五代宋时期的山水画,这一时期是山水画全面发展的时期。南北分野形成了南派山水与北派山水。但是无论南派山水还是北派山水怎样进行区分,在视觉上却依然没有改变。如董源的《潇湘图》、荆颢的《匡庐图》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一时期也正是这个理论被文字化的时间。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在他所著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正式阐述了“三远”。由于这种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一种视觉习惯被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在之后的山水画坛中无论是哪一位山水画大家都在始终遵循着这一规律,并将其不断完善。如元四家、一直到我们今天的一些山水画大家在自己的画面中都一直延续这这一习惯。

五、创作中“三远法”给我的启示

我的毕业创作题材为中国山水画。在创作中“三远法”给了我不少的启示。首先说构图。在构图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我最为费脑子的时候,我最初的想法是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构图为蓝本,但要跟多的去体现山水画的幽远之感,创作一幅既有幽远之感又不乏高远之势的工笔青绿山水画。可是当我将草图画好之后我发现,在我的画面中构图过于靠前,没有纵深感,导致空间感不强,表现内容比较少,没有内涵,意境上无法体现幽远之感。于是我便放弃了此种模仿式的构图,从先进行构思。记得曾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读过对“三远”的研究说:“三远中的远不能单一成立”,也就是说必须将其与自己需要进行合理结合。而我在创作中需要体现的是高远与幽远之感。所以我最后的构图主要以平远为主,高远次之。

此外,我创作的虽然是一副装饰味比较浓的青绿工笔山水画,“三远”理念对于我创作后期的施色好像没有什么帮助。其实不然,在我本篇论文的“笔墨融合三远体现山水画之精神”中谈到了用墨对空间的体现。我在对画面进行施色时,将用色与我们平时所画水墨山水的用墨相联系,使我在对山石进行施色时侯对空间的把握有了很大突破。

结束语: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一般都是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大相径庭。在我的创作中,从构思到构图再到落笔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构思到构图能够想到要在咫尺之间去体现千里之势,但是到落笔的时候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山水画“远”的精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的去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理论,“三远法”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承 诺 书

本人现为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 2010 级 3 班在校学生,学号为:10411203044 。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为:《江山意韵——之“三远” 》。

本人慎重承诺: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严格按照学院的有关要求,恪守学术规范,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性。若经查实存在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或由他人代写等违规现象,本人愿承担一切责任,并接受学院作出的相关处理决定。

承诺人(签名): 袁 飞

2014年 04 月 20 日

推荐第8篇:中国画教案

中国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 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有一初浅认识。并学会使用, 了解它们的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通 过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应放在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中国画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艺术 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媒体运用法、讲解法、问答法、比较法、示范演示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范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学具准备】

收集中国画的相关资料、毛笔、墨、生熟宣纸、水杯、调 色盘等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欣赏文房四宝,提问请同学说出与古代绘画是关系的? (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中国画的相关资料、图片讨论,并回 答问题。)来引出课题导入这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总结中国画的 概念及艺术特征。

2、展示作品 小组研讨讲解

a、展示作品《人物龙凤帛画》、《韩熙载夜宴图》的局部、清代朱耷《山水图》,提出问题中国画在内容与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哪些方面?

b、要求学生欣赏作品时,分组讨论问题

c、教师小结:中国画在内容与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一.《人物龙凤帛画》 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二.《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三. 清代朱耷《山水图》画中并未画出群山和水泊,仅以空白代替,但并未减弱画面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手法的精妙之处。“写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

3、教师展示中国画工具材料并且讲解

一.笔:中国画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主要。 二.墨:古代墨块与现代墨汁的比较。( 中国画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还有化学合成颜料三大类。) 三.纸:由帛与绢到纸的过度,纸分为生宣和熟宣。 四.砚: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

6、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中国画在内容与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学习这课以后能够热爱我国的传统绘画,提高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推荐第9篇:中国画 教案

题:中国画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教材分析: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它的历史悠久,技法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本课从材料与工具及国画种类,装裱式样几方面进行学习,以致更好的掌握国画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国画的做画工具和材料有那些,清楚的了解国画有那些种类,懂得一些普遍的装裱式样,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讲解知识,以及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国画的民族风格及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趣味,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国画的做画工具,国画的种类以及国画的装裱式样。 教学难点:国画的种类,以及国画的装裱式样。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多媒体结合法、讨论法、欣赏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归纳法、理解记忆、讨论。

教具准备:各种种类的国画各一副。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宣布上课,清点学生人数。

二:引入新课:大屏幕显示:

水粉画、水彩画、油画、国画各一副,问国画与别的画有什么?

不同之处。引出本课内容-------国画

水粉画、

水彩画

油画、

国画 三: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壤上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的传统的中华民族绘画,简称“国画”。

(二)、材料与工具

1、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是笔、墨、纸、颜料还有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

笔:为毛笔,毛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黄鼠狼尾)为代表,软毫以羊毫(山羊须)为代表,根据写字绘画,种类,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用笔

也不一样,羊毫柔软,狼毫刚健,兼毫柔中带刚。画国画分为勾线用笔和染色用笔等。

2、墨:最好用自己研制的墨,如果图方便也可以用墨汁代替。

毛笔

3、纸: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的笔墨神韵能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现在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

4、颜料:一般画店都有卖国画颜料。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

宣纸

国画颜料

(三).、国画的种类

1、中国画从表现形式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

(1)、工笔画:造型严谨、用笔工细,渲染细致典雅而富于装饰感,它有白描、淡彩、重彩之分。

白描、

淡彩、

重彩

(2)、写意画:简练概括、墨趣横生,分: 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大写意、

小写意、

兼工带写 2中国画按题材又可以分为:

花鸟画: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人物画: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四)、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讲究“气韵生动”,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

(五)、国画的形式

装裱式样:完成的中国画作品必须经过装裱,才能便于欣赏,收藏和流传,装裱式样一般有:

卷轴:是中国画特有的,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扇面: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卷轴

扇面

屏风:有单幅或折幅,坐立于地作屏风之用。

册页: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有单片的也有折叠式的画册。

屏风

册页

条幅: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

镜框: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

条幅

镜框

四、课堂总结:本课的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的知识,了解了我过独特的传统绘画,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的艺术情感。

五、作业布置(练习):请同学们下课后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查相关资料,更详细的了解国画,增长知识。

中国画(板书设计):

一、国画含义

二、工具与材料:.笔、墨、纸、颜料

三、中国画的种类

四、国画的特点

(表现形式):工笔画和写意画

(题材):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

五、国画的形式:卷轴、扇面、屏风、册页、条幅、镜框

推荐第10篇:中国画赏析

论中国画意境的表现

学号:201005002808姓名:尹丽娟

摘要:中国画是一门高雅而富有深刻内涵的艺术,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不仅仅是看画家画

的什么,画得像不像,中国画重立意,通过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同时由于书画同源,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应懂得欣赏中国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了解画家的相关身世与背景,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画的精髓和画家的情怀。

关键词:立意以形传神情怀

中国画即丹青,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采用了多点透视、焦点透视以及三点透视的构图法则和随类赋彩、色彩相合的色彩法则,以线条、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以抒发情怀,中国画的构想首重立意,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神似则形似,体现出胸有成竹的特点,其意境计白当黑、气韵生动。按使用材料与表现方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工写结合,其作品形式主要有长卷、条幅、斗方、折扇、团扇等,同时,中国画与诗文、书法、印章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画作品的一个有机体,体现了其独特形式。

中国画山水画主要是画家个人情怀的体现,中国人物画是个人情境的体现,中国花鸟画则是一种趣味性的体现。在人物画中,为突出所画的不同人物的地位高低,人物大小通常不成比例,人物的高矮胖瘦直接反映了其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物形象会比较高大,而地位低的人物形象比较瘦小。对于山水画,要懂得怎么去欣赏,在山水画中,画家通常会安排一定的人物在里面,这不仅是画面内容的需要,也是画家在告诉我们欣赏这幅画要从这里开始,画中人物一般在画面的下角,我们应从画的下端顺着人物的方向逐渐往上走,一般是呈“S”型,这样才能达到欣赏山水画的最佳效果。花鸟画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中国画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要“化景物为情思”只有高度概括,才能在画作中突出主题,创铸意境。

顾闳中是五代十国南唐人物画家,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其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副风俗画,由五个既可以独立成章却又相互联系的连环长卷所组成,描摹了南唐时期中书侍郎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据说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

顾闳中以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段发生的事画于一幅图画中,无论是造型、用笔还是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在第一个场景中,无论是主角、宾客还是侍女,每个人形态都各不相同,满屋的宾客或坐或立,都在倾听歌伎弹奏琵琶,面前的几案上,酒樽斟满,果盘堆尖,离乐师最近的那个人身体侧坐,目视乐师,全神贯注,完全陶醉于琵琶女指端流出的美妙曲调中,而心有旁骛的主角则是巍然端坐于卧榻上,手自然地松弛下垂,眼睛虽是目视其前方的乐师,但从其眼带可看出他淡淡的忧伤,心事重重,由此可看出韩熙载不得志而内心孤苦郁闷;在此场景中画家顾闳中身穿红色衣服坐于坐榻上,其姿势很随意,面部表情很自然,与韩熙载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画家把自己的衣服安排成鲜艳的红色并非偶然,而是特意安排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把坐榻空间来开,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另一方面是为了与主角区分开来;画中男性衣服为深色,而侍女们的衣服却为浅色,画家把身着浅色衣服的侍女安插在宾客旁边也突出了画的空间结构,有穿针引线的感觉;人物身材比例的大小也显示了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贵,远近人物大小相同采用了三点透视和移步换景。

随着夜宴的进行,到了欣赏舞蹈的时候,韩熙载脱去外衣,精神抖擞,为舞女击鼓,夜宴气氛顿时热闹起来,有人拍手打板,有人击节叫好,歌女翩翩起舞,在这个热闹而奢华的场景里,每个人的表情姿势都迎合了舞蹈的节奏,表现出了其内心的高兴与兴奋。舞蹈表演完毕后,韩熙载回到内室的卧榻上,侍女们为他洗手、擦脸,而他则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之感。下一个场景是宾客们都累了,韩熙载袒露胸膛坐在椅子上,执扇驱热,自顾与眼前的婢女说话,此时的他听着音乐,眉宇稍微有所舒张开来,可以看出他心情愉悦放松,虽然他旁边有侍女,但从他的脸部神态仍可以看出其内心孤独,给人“高处不胜

寒”之感。夜宴接近尾声时,宾客们准备离去,,韩熙载一手举在胸前示意,另一手紧握鼓槌,意犹未尽。

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但中国画主内涵,重意境,尚神韵,求意趣,故画家在构图上不受视野束缚,采取散点透视,广阔自由,以虚带实。

张择端是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国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长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存世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五百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该图散点透视表现在:一是郊野风光,严冬之后,甲春时节,树木各有姿态,树枝刚刚泛出新绿,开始有了生机,给人大地春回之感,一个赶集的人赶着牛到京城里集卖,有人乘轿,有人骑马,有人进城访亲,也有人卖水,画面左上方的田地有近景有远景;二是汴河上运输,船只多繁忙,首尾相接,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码头人很多,并且人物形态各不相同,方向各异,熙熙攘攘;三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两边的房屋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店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将一幅热闹繁华的景象展现在世人眼前。

中国画之美,就美在有笔墨,中国画与书法密不可分,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在画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画家的落款,这不仅使画达到一种平衡,也增添了画的内涵,提升了画的意境。

花鸟画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宋代的花鸟画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顶峰,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由花、锦鸡、蝴蝶构成画面,从构图来看,整幅画似圆形构图走势,但画中锦鸡、花与蝴碟构成三角形,给人一种结构严谨之感。首先是锦鸡的头与身体方向不同,而头的朝向是在迎接另一个主角的出场——两只形态各异的蝴蝶,一只画出了四分之三,另一只正面迎着观众,也正是其不同的形态又回应了锦鸡的眼睛,够成了一个三角形;其次是两枝芙蓉构成了一角,在画的右上方花卉芙蓉的开口处,画家巧妙地安排了落款,正好又构成了一个是三角形;同时落款在三角形的边上,又把蝴蝶和花衔接在一起,使整幅画无形之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左下角的一

只菊花作为配角出现,玲珑而又精细的花与枝叶和舒张芙蓉叶形成对比,突出了图画的线条之美,可见其构局之美,构思之巧,技巧之高。此画还注重意境和气韵,古代人认为鸡有“五德”,即有文化、英武、勇猛、仁慈、守信用,可见画家借锦鸡颂扬儒家文化的文、武、勇、仁、信五种伦理品德;此画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传达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

朱耷,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清灭明后,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寄悲愤凄凉之情于书画。其中他的作品《荷花水鸟图》描绘的荷是倒立生长的在,小头朝下的怪石上有一只独脚站立的缩脖水鸟,水鸟翻着白眼,给人一种冷漠、孤独、高傲的感觉,独脚站立表明没有安全感,高处不胜寒,同时水鸟头顶那倒长的荷叶似一朵黑黑的乌云,在此画中,画家把形似乌云的荷叶比作清王朝,自喻为那只独脚站立的水鸟,联系画家的身世背景,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画家感到生不从时,没有安全感,仇视现实,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生活的凄凉,经历的辛酸,冷眼看世界;同时在落款上,画家把“八大山人”写得像“哭之笑之”,这也体现出其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书法与画紧密联系。

中国画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为一门艺术,欣赏中国画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还可以陶冶情操,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资料: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518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88756.htm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2/26/content_746201.htm

第11篇:中国画1

13美教11130061032张玮

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由于东亚作画传统以墨为主,并辅以书法题字,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因此两者经常并称。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反之。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反之。3.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反之。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反之。5.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反之。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小时候不懂得国画的作画步骤,只是简单地看画。国画课开始后,自己查资料,慢慢地开始从技法上欣赏画,知道了中国画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

自己买材料,开始画纸本,在熟宣上作画,以生宣覆底,打底色的过程中,失败了几次,淡墨加多了或纸变烂。染色过程中,分染、统染决定着罩染后的画面,临摹的宋人工笔花鸟中尤其是花瓣,白粉与藤黄处理更重要。没骨法,注意湿度,尤其是在喻继高画中体现的枝干(枝干的方向、粗细考验着用笔的灵活和腕力收放)。

绷绢的过程中,淋湿(注意绢表面附着的胶)、吹干(先吹干浆糊,使它粘住框)要保证绢的平整,染色注意勾的线是否晕开。绢染色比纸难,矿物颜料和白粉在反面上色。

第12篇:中国画分析

中国画分析

第一次去上海博物馆。看到了课上讲的画家的作品。在众画家中,我比较较喜欢荆浩和董源。这次的参观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有了近一步的了解。通过上课和从网上了解的信息,对这两位画家做出了我自己的分析。

在上海博物馆先找到的是荆浩的“匡庐画”。荆浩字浩然,沁水人。在“匡庐图”画中描绘的是庐山一带的景色。传说周时有匡氏在此山隐居结庐,所以此山又称为匡庐。这是一幅全景式山水,画中景物描绘的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峰峦起伏回转,交代清楚。近景是右下角几株葱郁的树木,这是画面的开端。随之画面向左上延伸,在乱石,杂树掩映的房舍后出现了一条曲折的山路。随着山路的隐现,瀑布,溪流也是时隐时现。在众峰峦的簇拥之下一主峰在画面上部赫然醒目,在低矮的远山和若有若无的云雾的衬托下,显得高峻伟岸。画山石使用的是“钉头皴”,真实地将其质感,厚重感体现出来,确有“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之感。因为画家长期隐居山林,所以对山水的形质和山水的内在精神气韵有着较深的体悟。此画场面宏大,气势雄伟,是对匡庐胜境的描绘,也是画家广阔胸怀的写照。

虽然在上海博物馆中没有找到’潇湘图”。但是在课上曾欣赏过。并被此画有所吸引。这幅《潇湘图》与荆浩笔下的伟岸什么的截然不同,这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景色,平缓连绵的土质山峦,平林浅谈,别有一番秀雅动人的景色。画中山水草木均以润泽的浓淡墨色绘出。坡脚处的披麻皴显示出泥土疏松,厚重的质感,峦头处的点子皴则表现出高远处草木植被茂盛的感觉。画中笔墨干湿浓淡变化无定,点染出夏季江南烟雨迷茫的特殊气候。画中以渔人,渡船和在岸上迎接的人作为点景,在整幅画中所占比例虽然小却刻画精细,又以覆盖力较强的白粉,石青,朱砂等矿物颜料加以点染,显得跃然醒目,同时又和谐的统一在水墨色调之中。在画的局部中描绘了渔人捕鱼的场面,共两组。一组人在船上撒网,收网,另一组人数较多,各有分工,协作起来以围网的方式捕鱼。也就是这样精致的局部让我觉得画家的功力很深厚。而为之佩服。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画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当然生活中的丰富环境,是画家最活的画本,画家应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练自己,国画家常讲求以造化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才能开发出艺术的瑰宝,得到自然界的启示,收集广泛的素材。基本功相辅而行,不可或缺,只临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长了,失去独自创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的东西,则常常失去传统的笔致。在此行中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独特的魅力。中国画有别于国外画的区别。中国人运用了中国人独有的内敛的修养来画出中国的壮丽河山

第13篇: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欣赏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绘画,书法等也一步步成熟,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漫漫时光中愈发的迷人,余韵悠长。而在众多的文化中,对于中国绘画无疑如漫漫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选修美术鉴赏这本书时(高二时),老师曾给我们看过历朝历代著名的书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朝代的绘画都有自己的精神,唐代的山水画和边陲画具有带着唐人的大气,潇洒;宋代山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精致但也带着柔弱;清朝时的文人画独具特色但也带着封建时代末期的压抑。

同时在老师的认真负责的讲述之下,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那么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通过选修中国画欣赏,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就从花鸟画说起吧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在鉴赏中国话方面,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也有了一点领悟。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然

后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我们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中国画赏析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的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非常期待下一学期的新内容。

参考文献:

 1中国画论坛 http:///2 国画网3 国画http://blog.sina.com.cn/1yitong

第14篇:中国画学习心得

中国画学习心得

一直以为都对画画非常有兴趣,高中在最繁重的学业中也是最爱上美术这门课,每次课都会欣赏很多美丽的画作,这时会对那些作者充满了敬佩,敬佩他们能把一幅画安排的比例那么恰当,那么形象简直栩栩如生。很高兴大二开设了这门课程,让我再一次有机会在繁重的学业中有一点放松的余地去真正的学习中国画,也给了我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机会。通过学习,我觉得从老师选取欣赏的画作中收获了很多,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文科生,在高中的文综中对中国画就有一些了解,但是当时因为时间问题老师只是初步的讲解知识而没有注重欣赏,而老师这次更注重的是让我们欣赏画作,在欣赏中给我们教授知识,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中国画得了解。

说到中国画,那可谓是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累积和沉淀下来的,在时间长河中,古人对其进行选择和创新,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说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留下的每一样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通过欣赏,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并且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画,喜欢中国画。通过老师的课上讲解使我更进一步的产生了美的悟性和创造力。在课上,老师讲到了中国各时期的中国画,好像把我们带回了曾经的那个历史年代一样。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 1

一步的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而在老师给我们欣赏画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啥印象深刻?主要就是当时老师让我们猜猜虢国夫人是哪个,还想着当时我第一次就猜对了,自豪感倍感上升。所以在课下对这幅图和作者查了一下,张萱是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在当时“唐尚新题”风气的影响下,画家采取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创作出主题如此突出的杰作,与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史诗交相辉映,有其深远历史意义。张萱的绘画题材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这是由于他的宫廷生活所决定了的此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虽然猜对了人物但是当老师给讲解的时候我认识到作者在画每一副画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布局,想要完成一部好的作品必须付出努力,而且进行研究。 作品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

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而且我还了解到画画都与背景有关,想要了解真正的了解一部画就必须了解作画背景和作者经历。

再者提到中国画就不得不了解一下文房四宝了。文房四宝中的老大,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毛笔了。笔毫有很多种原料,比如兔毛,羊须,马毛,猪毛等。墨历史悠久,有墨块和墨汁之分。古代早起多利用天然的石墨,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墨的技术也在发展着,为了制的一块好墨,往往要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来完成。有墨必有砚,在很多绘画大家的桌子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案头摆一方砚台,既能使用,又能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更能体现画家的心态和情操。藉于此,也就产生了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更加注重写意,更多的画家注重意境美。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

中国画是我们国家的精华,在这烦躁的社会中欣赏一下中国画也会使自己的情趣得到陶冶,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钻研。也许对于我们

这些行外人看到的仅仅是中国画的表面,中国画博大精深的背后肯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研究,这次很高兴能够再一次对中国画进行了解。以上仅仅是我对这门课程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在学习疲劳之余学习画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再学习美术这门课程。中国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特色,而西方绘画和中国画充满了不同,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互相吸收融合,发展的更加完美。我们也可以欣赏到更好地美术画作,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就像对中国画一样虽然我们可能不能从更深处理解但是他的美总够让我们花时间去钻研,空闲时欣赏一下中国画不失为一种好的享受!

第15篇:中国画鉴赏

中国画欣赏

计算机技术系 11软件1班 冯东

中国画的欣赏,绘画艺术的美感与艺术性赖以成立的条件,是艺术形式的直观性呈现,无论多么精到的绘画形式,都必须通过视觉器官与视觉神经所产生的心灵感应,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得以深入了解。 通过视觉来观察、接受外部世界是人类的特性。可以说,视觉的观察、认知与感受是通往理解的最佳途径。而视觉功能对形状、动势、方位、色彩、力量感、气势等各种构成因素的准确判断与反应能力,既为绘画艺术的创造方式,也为绘画艺术的欣赏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视觉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感受,总起来说是抽象综合的方法简单化事物的复杂性,由总体着眼,由局部的认知入手,再综合成总体的印象。人们的视觉思维,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由局部进而把握整体。而眼睛的视觉活动,是本能性反应与有意识反应相互配合后才产生的,由于视觉能量的限制,只能以或先后或分而置之的方法感知对象。视觉首先注意到的是最引人注目的东西,这是功能性的视觉有意图的安排,有选择的摄取,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反应。因此,也就导致了视觉对物象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次序性。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欣赏的最高标准,自古对其理解即不尽相同。有认为气韵为不可知者。此说最早出自宋郭若虚,他说:“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如是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人认为气韵生动贯穿于其他五法之中,这种说法,首先从语法和逻辑学的角度看,是行不通的。因为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是语法逻辑学的准则,如果把气韵生动理解成其他五法的综合,那么就不必要六法,有五法或一法即可了。而谢赫不仅讲的是六法,而且把它作为六品,并说:“画虽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显然,气韵生动是其中标准最高的一法,是独立的一品,而不是和其他五法混在一起的,否则,就不必说“各善一节”了。上述说法是将以创作的观念来理解的六法用于欣赏。还有人提出气韵生动是指用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谢赫没有谈及用墨,实则在谢赫时代墨色变化尚未被重视,持此说法者忽略了中国画的发展过程。 气韵生动的实质,不能离开它出现的前提,六法虽然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成为品评的基本准则,但它最早却是针对人物画的品评出现的。气韵生动的“气”,是一个特指概念。气原为中国古代哲学用语,老子时就已提出,包容范围较广。但至魏晋以后,“气”越来越偏重于专指人的精神与气质,同时与品评人物的风气结合起来,专指人的气质和风度。谢赫的六法是针对当时的人物画讲的,那么,他说的“气”,其中也应该有表现华中人物精神方面的因素。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关于气的论述有6次之多,既有关于画中人物的神气,也有关于画家本人的气质,在此不一一*述。但观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并不仅仅限于画中表现对象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对作者的了解以加强欣赏的深化。画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故而气韵生动的着眼点应当包括画中物象的神采风韵和作者的气质精神两个方面。 由于“气”用于文艺创作有诸多因素,因而从魏晋开始,它便与文艺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以气论文,对读者来说是指气质与个性,形诸作品就成为作品的风格。谢赫受此影响,以气论画,其气的含义也应当与论文相同。 魏晋时代是相当注重人物品评的,士族文人要想取得社会的承认,必须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当时对于个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一个人的气质、才性就是一个人的风格;而一个人的风格又说明了一个人的气质与才性,在魏晋人看来,风格即人。人的品性、才情、气度胸襟无不通过其个人风格予以展示。在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谢赫提出“气韵生动”,把画家的风格、气质、人品放在第一,同时强调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神韵的表现,应该是十分合理的。他注重了绘画的内在精神形成的风格,更注重形成风格的人,正是由于二者的结合, 从而使绘画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气韵之气,既是作者与表现对象精神状态的呈现,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标志;气韵之韵,则更主要的是体现对象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文化的标志。谢赫在品评顾恺之时,称其“神韵气力,不逮前贤”,以神作为韵的定性就说明了这一点。表现气韵,还要生动,用生动作为表现气韵的标准,发动即要求表现物象的精神状态要具有生活力,才能动人,这是文学艺术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标

准。 那么,气韵生动用于中国画作品的品鉴,所包涵的内容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神采等精神底蕴。神足则韵生,韵具则神愈全,神韵具存,则生动有致。 第二是指画家本人运用他特有的才力、情感等艺术气质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因此而形成的艺术风格。 第三是指前二者结合后在画面上所创造出的整体艺术效果——即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如自出机*,寓意深远,自然也有生动有致的个性特质。 中国画的欣赏无论工笔、意笔,还是人物、山水、花鸟,对气韵生动的把握大致如此。绘图构图作为揭示形象的全部艺术语言的总合,不仅是吸引欣赏者视觉注意力的中心,也是气韵生动的缘起。古人对中国画“远观于势,近观于笔墨”的说法,其中的“势”,即是指构图的整体构成而言。构图法则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各种对立统一的构成因素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着这一具体的画面营造方式。可以说,绘画作品的艺术创造,构图是表达画家内蕴的情感、展示画家表现技能的最基本条件。而从中国画欣赏的角度,画面气韵的构成,意境的创造以及种种既交错互变,又相互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无不要归属于构图的统一制约之下。因此,中国画对构图方式的欣赏,既要看到其对构图法则的把握,“寄妙理于法度之中”(宋·苏轼),又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苦心经营,“求毫放于规矩之外”(宋·苏轼),至此境界,才能使构图的经营别开生面,自出机*,使欣赏者耳目一新,提高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品位。 但构图的出新还要看其与创作内容的结合。只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创作构想的构成形式,才能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艺术创造秩序,既打破规律,又规律自存,构成形式创造的实质是对规律的建设,而不是对规律的毁灭。这同时也是构图对盲目求新的根本制约。

造型在中国画的欣赏中则更为具体化。工笔画造型再现的成分较多,意笔则重于表现。虽然当代中国画的工写之分在造型上早已突破了上述概念,但无论造型上再现还是表现,基本上工笔应侧重似而不板,舒展大方,才能生动有致;意笔虽似而不似,不似之似,但与工笔相比较,也只能表征上的差异,其本质是一样的。如果以外形上的似与不似作为欣赏的标准,中国画似乎永远也不能使应物象形的欣赏得到统一。形既是物象外形的视觉整理,又是画家意象在画面上的具体落实。形的处理只是一种表象,而神的追求才是应物象形的本质。无论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形毕竟是神依存的物质基础。形存神存,形亡神亡。对中国画工笔或意笔的欣赏如*于形的似与不似,则是舍本求末。着意于形的刻画者,神更应该活灵活现,才不愧对于形的表现。着意于形的概括夸张而导致似与不似者,更应强调神的主导性;形虽似与不似,却更真实可信。 神是形的主宰,是形的目的和生命,无论公写,神的追求和表现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欣赏者评判形的至高标准。但神的概念不仅仅指物象之神,也包括了画家的主观思想在内,是物象之神与画家主观之神的统一。我们如能以次来把握对中国画造型的欣赏,应物象形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品鉴标准。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架。在欣赏中,笔墨作为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具体体现,对一幅作品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笔墨的欣赏,功力的品鉴是主导,而笔墨的变化也是欣赏的重要内容。所谓“水晕墨章”、“元气淋漓彰犹湿”,笔墨运用水准的高低,以及其品位的优劣往往是品鉴一幅中国画的重要原则。 用笔作为中国画的技法表征,笔力的抑扬顿错,提按转折;笔形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笔致的疾徐轻重,光毛枯涩无不与整体感受密切相关。墨法作为和笔法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画理上历来与笔法是一个整体。墨法是用笔动作的物质落实,它通过墨色和墨质的丰富变化,以虚实强弱、浓淡轻重等阴阳辨证的法则体现了与本身相谐后的无穷变化。 因此,笔墨在中国画欣赏中的具体体现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见其阴阳;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润泽;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灵动。远视墨气浑然,近视笔笔不乱;用笔随机生发,用墨由缘而定;浑融中不失清朗之气,笔有尽而意无穷。方能达到笔墨独立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色彩同样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语言,气韵生动的诸多因素在工笔画中都与色彩相关。在工笔画中的色彩欣赏一般可以从几点入手:色调与意境创造的配合,色调自身的谐调与否;色彩对主次、虚实、冷暖、强弱等对比关系的运用和色彩自身所形成格调的高低。中国画的随类赋彩,既包括物象的固有色彩属性,也包括作者的主观意象色彩属性。基于后者,色彩在运用中对主体展现的作用则是充满了个人特色,这也是色彩品鉴的重要方面。 意笔画法的色彩就五彩纷呈而言,无工笔之复杂。讲究的是墨即是色,色即是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同样存在着色彩的谐调与对比关系,而且,在当今画坛中,意笔画

法彩色纷呈者也大有人在,其色彩的欣赏评判与工笔有相近之处。但因有墨做为基本因素,其处理上则较工笔用色易于放松。中国画有次序的品鉴,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种综合印象,既包含对作品欣赏的最终评价,也包括对作品优缺点的肯定与指出。例如传移模写在谢赫六法中位列最后,大致是指师承。但师承只能是欣赏的一个方面,却不是优点。有所师承,更要有己意,刘道醇的“六要”中的“师学舍短”即是指此。 “六法”,作为中国画欣赏的一般规律,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一个方面——即作品各有所长,亦即谢赫所言“各善一节”。一幅作品又可同时具备几个方面,谢赫本人在《古话品录》中就认为陆探微、卫协的作品六法齐备。当然,一幅中国画,所具备的符合法则的方面越多,则作品越精彩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画欣赏的综合印象虽是有次序的品鉴过程的结果,却是因人、因境而异的。欣赏者不同的艺术修养,不同的审美好恶,甚至不同的心境,对同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品鉴结论。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中带有抽象意味的主观意象,在作品的欣赏中要与观赏者的学识修养与内蕴产生共鸣,才能完成品鉴过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创作者与品鉴者的审美体验与思想情感的相互沟通,才是中国画艺术欣赏主客相融的契机。

概而言之,中国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它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集中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世界古典文化领域里的最高水准。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对美感与永恒的追求,在中国画里都得到了显化。艺术家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的认同。对如此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者概况、时代环境、心理状态、流派继承、风格演变、技巧特色,乃至历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不是轻易能够把握的。因此,所谓欣赏的一般规律,也只能是概其大略,观者自身的修养,才是使美术作品的欣赏提示得以升华的关键。而当代画坛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则为中国画的欣赏提出了更为现实、具体的要求。因此,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则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16篇:中国画——虾

课题:中国画——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虾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2、尝试用中国画工具表现虾,能画出有水墨韵味。

3、通过画虾激发学生爱生活爱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身体的造型及动态描绘。

2、水墨韵味及情趣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国画用具

四、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揭示本课课题《虾》。(板书)

2、观察虾的身体结构和说说虾的生活习性。

3、学习用笔和用墨

4、尝试用中国画工具表现虾

5、分析齐白石先生画的虾的特点。齐白石画的虾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何异同? 齐白石画虾主要有以下特征:

(1) 简练概括,超越生活。齐白石画虾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为了追求简洁的效果他将虾身由六节减成五节,这样虾的挠足也大大减少,真正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2) 墨法高超,晶莹剔透。齐白石自创的“以水兑墨,墨中点水“的方法,使他画的虾给人一种通体透明、晶莹逼真之感令人称叹。 (3)局部夸张,适度变形。为了突出虾的动感,对虾须、虾钳进行适度夸张放大,超长的虾须与虾钳明显增强了虾的灵动与动态。 (4)聚散有法,布局讲究。画虾之难在于如何巧妙地处理肢体的穿插、叠加和呼应,齐白石在这一点上有精深的研究,疏密安排恰当,拥而不挤,密而不乱。

齐白石先生画的虾为什么这么好? 用他自己的话解释

“家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常。”

6、结合齐白石的水墨虾了解虾的结构特征。(了解)

沼虾(河虾),属节肢动物,甲壳类、胸甲类、十脚类、长尾类。全体分头胸及腹两部,头胸部被一坚甲,头部背面,在前端具长短的触角二对,次之具有柄的复眼一对,听器在第一对触角的基部,口在头端下面,具有大腮一对、小腮二对、腮脚三对。胸下有步脚五对,第一对其形较大,顶端有钳而为钳脚(雄大雌小),与蟹螯类似。腹部狭长,分数环节,各环节下面有游泳用的桡脚,在最末处,形特大而为尾。能步行,亦善游泳,食小动物,口旁的腮脚触感,以钳脚捕食,并送至口中。触角的第一对向前(从中再分出二短触角),第二对常向后,以体察体外的感觉,危急时则屈曲腹部,弹跳退后。

7、在观察了解虾的基础上。欣赏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感受大师怎样用墨、怎样表现情趣以及其作品的构图特点。(板书:用墨、情趣、构图)

8、教师示范画虾。(边讲解边示范)

用水墨画虾,最有艺术效果,但笔间水份要稍充足些,才能使画出来的虾有新鲜透明感,但水份过多又易渗化,不但体形臃肿无力,而且会变形失真。所以,水份的适量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调墨时,不要调得太匀和时间过多,笔尖到笔根不能满是一色之墨。在笔根间至少留有部分清水,否则画出来的虾会成一团死墨,缺乏墨色的变化,没有虾体应有的透明感。

用笔不能软弱无力,下笔时要考虑成熟,不能描画虾的形态,否则会缺少活虾躯体富有弹性和跳跃的力度。

画虾的顺序,是先画头胸,分上下二笔完成,然后添上头顶端的尖刺和二硬片。再逐一画出腹节,加出尾部,撇上桡足步脚,末了再加虾脑、复眼和触角。

虾的腹部在中间第三节处,呈弯曲状,而且其腹部形状从大到小,基本上从中间弯曲处后三节较小,画时要注意表达出这一特征。 画每只虾,从头至尾,直到步脚、桡足,尽量一笔去完成,所以,画笔宜大一点,含墨量多些,不宜在绘画过程中分几次蘸墨,否则虾体色调不能保持连续性和整体统一的感觉。

在画头部的虾脑、复眼、钳脚和触角时,使用墨色稍深,这是在画完虾体后,另蘸墨去添补完成的。一般画的顺序是先画虾脑,次补复眼,再加钳脚,末撇触角,这样墨色从深到淡,颇为自然。

一幅作品上的墨虾,不能满幅墨色深淡一致,那样会显得平板乏味。画中近者可以深些,后者可略淡一点,既分出前后层次,也在墨色深淡变化中增添艺术魅力。

虾的钳脚伸屈自如,画时可弯曲,也可伸直,甚至可一屈一伸。但不要太规律和刻板。根据虾的特点,一般在行进时弯曲较多,所以弯曲和伸直数不要相等。

虾在弹跳急退时,腰部弯曲更甚,使之能有弹力,在画面上可点缀

一、二只,更能起到生动变化之效果。

9、学生作业: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幅完整的虾趣图。

10、作业展评,教师总结。

折纸花卉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折花的基本步骤;

2:能运用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完善;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学会制作纸花的基本步骤; 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完善。

教学工具:

教师:课件、彩色纸、卡纸、纸折玫瑰花、范画

学生:彩色纸、卡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娇艳的菖蒲花,微微卷曲着花瓣,迎风招展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一丝惬意。今天,这节课我教大家如何折菖蒲花。

二:新授

欣赏课件、自主学习

1: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纸折玫瑰花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这朵玫瑰花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学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看看屏幕,它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学生认真的观看短片)

2:学生自己动手来折(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播放轻音乐 师::“小朋友们都看明白了吗?”(学生答)

师:“恩,现在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来折一折。时间一到老师说,停!你们都得停止制作。” 学生拿出彩色纸,根据刚才自己所看到的方法进行折叠。老师在学生周围巡视,看看学生自己制作的情况。

作品展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学生:„„

教师将几名学生作品与老师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有个别小朋友很聪明,看了一遍就做对了,老师提出表扬,下课后到老师这里领取小奖品,还有大多数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出错的关键主要是在制作某一个小环节时,使用的方法不对。 教师演示

师:“现在请大家再跟着老师来做一遍„„”

教师每做完一步,学生跟着做,当在制作过程易犯错的地方要及时提出。例如:在制作前,先规定纸张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每做一步时,要说明所折方向(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在下面制作中出错)。 师:“最后我们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就做好了。”

欣赏示范画、激发思维、获取灵感

1):在黑板上出示课前准备的范画(引导学生装饰花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师:“在这副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好多花、蝴蝶、2个小朋友„„”

师:“那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朵花变的更漂亮的?” 学生:“老师给它画了小草、老师给它剪了叶子„„”

老师:“恩,小朋友回答的真棒,等会下课到老师这里来领小奖品。老师采用了剪、贴、画的方法让花儿变漂亮的。” 2):师:“同学们,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呢?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讨论的群体中。

师:“停!现在老师请同学说一说你们打算使用什么方法制作。” 学生:给他添加叶子、给它涂颜色„„(学生想法很多)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丰富,老师还建议你们可以考虑颜色的搭配,例如:红花配绿叶,颜色对比很强烈(让学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认识)。” 3)学生制作前出示课件(装饰要求)

4)学生开始制作,播放轻音乐,老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三:作业展评老师选出几副特别的作品,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评出最具创意奖、团队合作能力最佳奖、小巧手 教师进行小结

四:总结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都制作了许多美丽的花,你们都表现的很棒。老师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回到家,可以利用废报纸或旧日历纸做些花,把它们放进花瓶,这样既装饰了我们的家,又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第17篇:中国画教学大纲

《中国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美术专业生

开课学期:第1学期至第6学期 课时总数: 360学时

主讲教师: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

指定教材:《中国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教学目的: 让我们现在的美术生学习中国画就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贯彻古为今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方针,使中华民族绘画更加光辉灿烂,为中国、为世界艺坛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对美术生进行中国画专业教学时,在教授学生国画的工具、基本的作画步骤及常用技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深度,把握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即精髓所在。

课程内容:

绪论:中国画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作为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之一极,具有重立意、以线造型、散点透视、随类赋彩、气韵生动、诗书画印一体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按题材通常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但为了讲解简要,我们只能着重介绍艺术规律做一些概括性的叙述。 第一编

花鸟画

(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花鸟画的课程学习中,教师首先要从花鸟画的形成、风格、演变讲起,而后从花、叶、茎的结构形态到白描线条、工笔花鸟的技法、写意花鸟的技法等系统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扎实的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并从中领会花鸟画的意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工笔基本染法;

二、写意花鸟技法;

三、花鸟画创作 (课程内容)

第一章 花鸟画概述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特有的种类,它和“人物画”、“山水画”一起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形式面貌。所谓“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和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是相当广泛的。发展至今,花鸟画所表现内容可归纳为花卉、翎毛、走兽、蔬果、虫草、树石、器物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的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属于花鸟画的表现范畴。

第一节

独特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形成

风格

演变

1、花鸟画的形成

2、徐黄二体

3、文人水墨画兴起

4、继往开来、群峰竞秀 第二章 花卉的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花的结构与形态

1、花的结构

2、花冠的形体3花序、4花蕊

第二节 叶的结构与形态

1、叶片的形状和叶脉

2、叶柄

3、托叶

4、叶序

第三节 茎的形状和变态 第三章

白描花卉技法

第一节 工笔白描对线条的要求

第二节 白描线条与花卉形象的结合

1、勾线起笔顺序

2、如何表现结构之前关系

3、边缘线与折面线的处理

4、线条的浓淡粗细

5、白描花头的用笔变化及注意事项

6、白描勾叶的各种变化及注意事项

7、茎枝与树本的勾勒与皴擦

第四章 工笔花卉的着染技法

第一节 工笔花卉对着染得要求

1、活色

2、装饰性与自然生动性相结合

3、用色调渲染意境

第二节 工笔花卉常用的几种着染技法

1、分染

2、统染

3、罩染和平涂

4、接染

5、点染

6、烘托

7、积水

8、托色

9、立粉

第三节 工笔花卉着染的形式和步骤

1、墨染

2、淡彩

3、重彩

4、没骨

第四节

工笔花卉的特殊技法

积水法、喷弹法、揉纸法、拓拍法、洒水撒盐法、油水混用法、用蜡法、绢后作画 第五章 写意花卉常用技法

第一节 点染法

第二节 勾勒法

第三节 勾染法

第四节 泼墨法

第六章

木本花卉、草本花卉、藤本花卉和石

第一节

木本花卉

第二节 草本花卉

第三节 藤本花卉和蔓本花卉 第四节 石

第七章 鸟类的结构与常用技法 第一节 鸟类的结构与形态

1、鸟的结构与形态

2、鸟的分类和特征 第二节 鸟类的工笔画法

1、鸟的勾线与着色步骤

2、淡彩鸟与重彩鸟的勾染步骤举例

第三节 鸟类的写意画法

1、鸟类写意画法的勾染与点法

2、写意花鸟的步骤

3、小写意花鸟具体画法举例 第八章

昆虫的结构和技法 第一节 昆虫的生活和结构 第二节 蝴蝶的结构和画法 第三节 蜜蜂的结构和画法 第四节 蜻蜓的结构和画法

第五节 螳螂的结构和画法

第九章

从写生到创作

第一节

写生在花鸟画创作中的意义 第二节 写生方法

1、手写心记

2、表现形态结构应该注意的几点

3、把握整体气氛 第三节 选材和构图

第二编

山水画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掌握山水画的基本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山水画基本功

二、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笔法、墨法) 课时:120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山水画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辩证的艺术观

第二节 独特的概括方式 第三节 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第二章 山水画的基本功 第一节 基本功的内容

第二节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传统山水画的几种色彩形式 山水画写生

山水写生的重要意义 山水写生的方法步骤

第三节 写生举例 第四章

山水画创作

第一节 炼意与炼形

第二节 山水画创作的三种过程

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原则

第三篇

人物画 (上)——工笔人物画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工笔人物画的过去了未来,掌握工笔人物画的基本技法、特点及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线条的质量

二、人物渲染技法的掌握 课时:120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工笔人物画的过去和现在

第二章 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类别及特点

第一节 重彩法

第二节 淡彩法

第三节 浓淡相间法

第三章 工笔人物画的基础 造型、色彩(暖色系列、冷色系列)构图

临摹

第四章 工具和材料

第一节 版面材料

绢、熟宣纸、麻纸类、水彩纸、布类

第二节 笔和砚

勾线笔、染色笔、板刷、砚

第三节 颜料

透明色、不透明色、黑白色、金色和银色

第五章 工笔人物的基本技法

第一节 勾勒

第二节 渲染

第三节 罩色和平涂

第四节 勾填

第五节 其他技法

第六章 工笔人物画的作画步骤

第一节 起稿

第二节 过稿

第三节 涂底色

第四节 渲染

第五节 罩色

第六节 提线

人物画(下)——写意人物画

第一章 写意人物画的传统

第一节 写意人物画传统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写意人物画传统学习方法(读画 临画)

第二章 写意人物画技法规律

第一节 笔墨的意义

第二节 写意人物画用笔的技法

1 笔锋的用笔方式

2、行笔的方法3 写意人物画的笔法:勾勒 皴擦

第三节 写意人物画的用笔的规律

1、笔意

2、笔力

3、笔韵

4、笔趣

第四节 写意人物画用墨的方法

1、墨彩

2、墨阶

3、墨质

4、墨性

5、墨法

第三章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训练

第一节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原则

1、意象造型原则

2、以线为造型手段

第二节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及训练方法

1、白描写生的意义

2、白描写生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 速写的训练方法

1、速写的意义、2速写的方法3速写的步骤

第四节 慢写的训练方法

1、慢写的意义

2、以形写神

3、意在笔先

4、动中取神

5、慢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

小品画得训练方法

第一节 小品画练习的意义

第二节 小品画练习的步骤

1、题材的选择

2、意境创造

3、构图训练

4、笔墨的锤炼

教学参考

崔建林 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1月 北京

第1次印刷

张应杭 蔡海榕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 三联书店 2000年版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薛永年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绘画艺术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18篇:中国画赏析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写意画(freehand brush work)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写意画主张神似。写意画注重用墨。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写意画有画无意,或叫人不解其意,莫名其妙,都处不上名副其实的写意画。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19篇:《中国画》教案

《中国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笔、墨、纸、砚的特点,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

赏析中国画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作品,掌握欣赏中国画作品的方法,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中国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三、前准备

笔、墨、纸、砚、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

展示视频:TV《水墨篇》的公益广告,仔细的观看,说一说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这段视频将古代文明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有机串联,很好的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的哲学神韵。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揭示题《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环节二:交流探讨,直观感知

整体国画独特魅力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绘画称为“国画”?你对中国画了解多少?为什么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画将中国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画造型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内外相融,自由抒发胸臆,寄托高尚的精神。

感知文房四宝

教师展示“文房四宝”实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以下这些绘画工具是画哪类绘画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吗?国画颜料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文房四宝”泛指中国书法绘画常用的工具材料,早期以产于浙江湖州的湖笔、产于安徽泾县的宣纸、产于安徽的徽墨、产于广东高要端溪的端砚最为著名。

中国画颜料分为矿物质色与植物色,取之自然。

环节三:赏析作品,形式分析

气韵生动

师生共同赏析《泼墨仙人图》,引导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描绘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

总结:中国画强调造型传神、气韵生动

笔法与墨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还知道哪些表现手段加已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泼墨仙人图》运用了没骨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画面墨色淋漓,笔笔酣畅,呈现出一种新颖又独特的面貌。除此之外中国画的表现手段还有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泼墨、泼彩技法等。

总结:中国画通过笔墨表现形象。

诗书画印

展示王冕的《墨梅图》,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王冕的题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抒发了画家以淡墨画梅花,不求人赞美色泽艳丽,只求把高洁的清香流满人间的文人情怀。此诗将墨梅图衬托得高雅无比,也道出了画家清高豁达的内心,给观赏者以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享受。

2提出问题:画家在画作是题诗是想要表达什么?体现了古人什么样的美学追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宋元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也使得中国画的文化气息越发浓重,体现了古人追求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环节四:自主探究,总结领悟

总结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诗、书、画、印相映成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2多媒体出示两幅作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墨葡萄图》,学生自主探究,比较两幅作品在题材、画法、内容、墨色与笔法上的不同,更深层次的感受两幅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

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墨干皴,富于变化。画家没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是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

《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

环节五:总结评述,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工具材料、表现手段、赏析方法

2鼓励学生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20篇:中国画鉴赏

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摘要:中国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他的作品中也突出了这一意境。本文具体论述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及对我国古代绘画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内涵

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含义

“意存笔九,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主要意思是在说明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时,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一”,\"画尽意在,象应神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彦远对绘画境界的深刻认识,强调在绘画之前做到胸有成竹,方能一气呵成,气势恢宏。

我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把绘画当作一种对精神的升华。在绘画之前就需对事物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物,物有其神,具体到对事物的每一个动态,每一个静态之美,都仿佛在眼前一样,这样在绘画时才能真正表达出事物的最逼真动态,静态之美,事物的神韵都融于绘画之中。 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举了三个“意在笔先”的生动事例,一是唐代画家韩干画马的故事:“唐明皇令韩干观御府所藏画马,干曰:„不必观也,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大概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俊,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超妙,所谓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也。”二是苏轼所记文与可画竹的故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坡公善于画竹者也,故其论精确如此。”三是宋代画家曾无疑画草虫的故事:“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鹤林玉露》卷六)以上这三则故事,一则说画马要“胸有全马”,二则说画竹要“胸有成竹”,三则说画草虫要把握草虫的天然神气,反复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落笔之前要先行在胸中营构好意象

二:对后世的影响

在绘画创作上,张彦远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原则。《历代名画记》又记:“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这就是张彦远“妙”的审美标准。他认为“画妙通神”,并提出“妙理”、“妙法”、“妙笔”的互动关系。他同时提出“精、谨细”的审美标准,以代替“能、逸”二品。从这足以看出他的与前人的不同之出,不唯前人所言、所写,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和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中国美术鉴赏》

《中国画论文范文.doc》
中国画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