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的范文

2022-09-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走近社会——《各行各业》主题教学有感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零度冰淇凌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情,由此也产生了不同行业,以及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们。在这个《各行各业》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到不同行业人们的工作,了解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这次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有实践调查,现场参观及课堂学习和实际操作,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可浓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

一、参与社会调查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通过这个主题活动,我们发现让孩子参与社会调查是非常好做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各行各业》主题中,有许多需要孩子参与调查的,而调查的本身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在《大街上》这个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商店,而这些商店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不同商店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对社会的认识。

二、家长是学习的重要资源

在主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利用家长的资源是很好的。每个孩子的家长都从事不同的工作,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职业。我们让孩子们回家了解自己父母的工作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每个家长都会细致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在集体交流中孩子就了解到自己和伙伴父母的工作行业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们还请了远远的家长来介绍宾馆工作、一一的家长介绍厨师工作等等,孩子们可喜欢听啦!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利用好家长资源对老师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三、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来讲是有意义也是非常受孩子欢迎的,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热闹的菜场,看到活生生的海鲜、新鲜的蔬菜以及菜场有序的分类:孩子们参观了消防队,观看了消防演习,了解了不同的消防用具,加强了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孩子们还做厨师,亲手包馄饨、做水果拼盘,在体验实践中孩子们获得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 孩子是社会的人,孩子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创设不同的环境让孩子学习,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时时促进孩子主动学习,让“生活即教育”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使主题活动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推荐第2篇:走进高中生活

邯郸市一中校刊

走进高中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

科研处亲爱的同学们, 在金色的收获季节里,丹桂飘香,硕果累累。你们满承着家人的殷殷期望和自己的理想,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顺利进入邯郸市第一中学这所历史名校,成为令八百多万邯郸人骄傲的一中人。在这里,你们将从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走向你们辉煌的人生。

但是,当你真正走进校门,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规范和纪律是如此的陌生,使你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惶惶不安,曾经的所有的骄傲、期盼和洋洋得意忽然间都成为了一种空洞的无可附着的奢侈,突然间,你会不自觉地问自己: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高中生活吗?我要如何开始呢?

刚开学第二天,就有一个同学过来找我,说他上课听不进去,自己反应太慢了,原来觉得自己还挺聪明的,中考考得也很好,可是现在看自己周围的同学,发现那些中考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好像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自己好,以前的那些好朋友又都不在一个学校或班级里,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就觉得自己不正常了,出问题了,自己在教室里的感觉就像在别人家做客一样拘束,不自在,就不想在教室里头呆了,很苦恼,问我该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其实每个人走进一个新环境,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苦闷、彷徨和茫然都是很正常的,只是适应和融入这个新环境中所花费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罢了。亲爱的新同学们,或许你们都有像刚才那个同学那样的问题和烦恼。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如何走过高一这--57--

陶 慧

段适应期,给你的高中生活开个好头,让你的高中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其实,现在这段时间的适应,主要是生活上的适应和学习的适应两个方面,而对高一新生来说,生活的适应在一开始比学习的适应更加重要,如果对于环境无法很好的融合和适应,可能会一直影响到你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同学可能在初中毕业时曾经有过:“高中生活很紧张,没有时间与周围同学交往,没有时间参与班级活动。”请同学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应该是能够能动地处理自己和环境得的关系,在环境中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显露的。那么,如何适应高中的生活呢,给你们以下建议:

一、校园里面各个角落和校园周围多看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新环境的排斥和抵触大多都是由于陌生感,因为不熟悉,所以觉得自己无法了解和掌控,周围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你的情绪产生压力,让你有紧迫感。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细心地了解你现在所处的地理环境。

二、不要在你现在的同学中找寻你原来朋友的“影子”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意味着要跟老朋友分离,以前那些能够很敏锐地发现你的情感变化,和你无话不谈的亲密好友们大多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见面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大海中的一滴水,非常的渺小和不重要了,总是期望能从新的同学中找到自己以前好朋友的影子。但是,你会发现,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的独特的生活(下转37页)

推荐第3篇:生活走进语文

生活走进语文 语文改变生活

——谈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称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强调培智学校要“以生活为核心”,淡化学科色彩。其中,作为一般性课程中的必修课生活语文,被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对于当前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的培智教育来说,是合乎现实的指导思想,是多年来理论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改变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实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让生活走进语文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理论。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智力发展特点,导致他们在语言、思维、动作上表现较为迟缓。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搬进课堂,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1.捕捉生活场景,加强学生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智障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思想方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主线,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紧密地统一起来,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例如: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学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则比较抽象,他们难以理解和体会。因此我培养他们首先从爱家人入手,在教《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从班级博客中找出每个家庭的照片,让他们结合照片谈谈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帮助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再说说你们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情,你还能为他们做哪些事情,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很多学生都能说出父母为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可是自己对父母的回馈较少,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自己表示可以向书上那样为父母拿碗、拿筷子,可以为爸爸妈妈倒一杯水,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最后,大家一起说出“我爱爸爸和妈妈”,并要求回家给他们一个拥抱。从爱家人开始,我引导学生爱同学、爱老师,再上升到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从“小爱”升华至“大爱”,上好语文德育课。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我们要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把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的《蔬菜》一课时,我拎着一篮子菜进了教室,学生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篮子,有的还兴奋地站了起来。当我拿出一种蔬菜,他们就大声地喊起来:“萝卜”、“白菜”、“西红柿”,我随即走到学生中间,接着问“这是什么颜色的萝卜?”让学生练习说“这是白萝卜。”“这是红萝卜。”“这是黄萝卜(这是胡萝卜)。”再让学生看一看蔬菜的样子,摸一摸蔬菜的外形,说一说蔬菜的色彩,闻一闻蔬菜的味道,讨论哪是根、哪是叶子、哪是果实,说说分别吃它们的哪些部分。再指导学生把三种蔬菜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像。对于可以生吃的萝卜和西红柿,我还和学生把它洗干净,尝了尝它的味道。这样学生对蔬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3.亲近自然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校园里的自然世界,是一个无声课堂,它的一草一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春天来了,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感受什么是“鲜花盛开”,什么是“鸟语花香”。夏天到了,我带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感受“炎炎烈日”。秋天来临,我带学生走进农家小院,让他们感受“五谷丰登”,带学生走进果园,让他们感受“瓜果飘香”的情景。这些远比在书本中学得有趣。

4.开展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我发现班上的智障孩子很少独自外出,有的甚至被“禁锢”多年,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无法深入地了解社会,更不要说在社会上生存。于是我组建了“小小道路参观团”,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道,领着孩子穿越马路、过彩虹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道路特征,现场讲解“‘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我把学生从课堂搬到了外面的世界,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以及信号灯,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通安全的知识,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让语文改变生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是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生活打下基础。简单一句话,学习语文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地生活。本着“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我努力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更加幸福地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1.加强学用联系,促进学生生活参与

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智障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再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促进学生的生活参与。

例如教学《厨房用品》之后,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厨房用品,请家长帮忙分别写出他们的名称,并讨论各种用品的作用。我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把厨房用品的名称贴在相应的物品上面,并把它们的作用介绍给家长听,不全面的部分家长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用练习,学生懂得了这些物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学用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智障学生参与家庭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学校围墙内的教学,努力拓展学习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如在学习了第五册的《上医院》之后,我和班级的学生来到一路之隔的第二人民医院,我们亲眼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病人在挂号处挂号,护士在给病人量体温,医生在门诊室为病人治病,病人到交费处交费,再去取药处取药。为了弄清楚上医院看病的先后顺序,我们还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了小病人的角色。在“看病”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说出“我在挂号处挂号”,“护士在为我量体温”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正在做的事,再引导他们用“先……再……”的句式把看病的过程说清楚。这样的学习设计,把医院作为学习的资源,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3.整合社区资源,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需要,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在培智学校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劳动技能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巧。社区是学生生活、实践和应用知识的广阔空间。我们整合社区资源,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与社区开展教育共建活动。

每一个智障学生毕业以后都要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帮助他们逐步地适应社会。我们从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小区入手,知道超市、农贸市场、医院、派出所在什么地方,知道怎么去。我们还在街道小吃店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买饭,学会使用钱币。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一次次鼓励,使学生的成功得到不断的强化,这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生活技能,来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的人身价值。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我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感受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我坚信:用我们的爱心、专业与责任去努力,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我们的孩子就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推荐第4篇:走进初中生活

走进中学生活

城东中学七(13)张一洋

时间过得真快,就如天上的流星划过,只留下一点闪光。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小学生变成了成熟的中学生。一切来如此之快,但满怀抱负的我,是不会被时间的脚步所超越。

进入中学,意味着我要面临着人生转折,如果不好好学习,可能会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变成一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中学的生活比小学苦,比小学累,光科目就比小学多

3、4科,而且都要考试。中学生活令我的休息时间少了,让我的娱乐时间少了。

以前,我在小学的作业只要做30分钟,有时甚至10分钟就搞定了;而中学,光是语、数、英,就可以 头昏脑涨,更何况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中学的作业总是让人疯狂。因为作业的影响,玩和休息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就先拿休息时间来说,原来每天可以睡十个小时(不算午休);而现在,加上午休时间也才八个小时。早上起床都头晕眼花,时不时想睡回笼觉。

中学生活的游戏时间也变少了。以前可以看电视,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父母比较少管。可现在,稍作小

憩(看电视),便会被父母那苦口婆心的话语给说得不情愿的去屋里写作业……

虽然作业多,压力大,但是中学的校园是一个新世界,有一种家里没有的快乐。

中学校园里有新视野,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中学生活会苦了一些,但是这些苦也是为了以后甜,就如中国的茶道“先苦后甜”,这是中国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真理。

九月的风儿把我们召唤,新的课堂令我们向往,中学的大门为我们敞开,新的生活使我们辉煌,我们犹如小鸟张开翅膀,向着成功自由的飞翔!

推荐第5篇: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朝 阳 二 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迫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本学期我校

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实施内容,以“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为综合主题,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基本理念

走进社区与走进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向,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

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把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定为: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生活体会、经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方面的常识。

2、在指导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有效的实践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3、关心他人与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德,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5、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了解、搜集、分析、处理的方法,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果与收获。

三、课程内容

根据本社区地区资源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社区、走近生活” 设置以下五大方面的实施内容。

1、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1)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活动,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2)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与创造的喜悦,学会一种本领,如:洗衣做饭、采购物品、合理消费等。

(3) 对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萌发 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2、服务社区,美化社区

(1)愿意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2)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

(3)自觉维护社区形象、珍惜环境 。留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初步领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常识与技能,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些实际问题;逐步学会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大胆畅想并描绘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并动手装饰自己的小天地。

四、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设计与安排:

“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 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初步安排为:

九、十月份:

1、学生走进网络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计算机、熟悉键盘、鼠标,学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下载有关内容,绘制简单的图表,输入文字。运用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社区组成、社区设施、社区功能、社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形成对社区的理论性认识。

2、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对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厕所、IC电话亭、停车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商店、银行、服务机构)、环境设施等问题进行咨询、访问,形成对社区的表象认识。邀请社区相关人员,接受咨询。调查访问社区人员,如向居委会老奶奶了解社区家庭构成情况,向医院院长询问本社区人口健康状况、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向学校校长咨询每年入学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向警察叔叔调查社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家庭拥有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向服务机构调查本社区人口就业状况及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初步了解家乡生活习俗和文化,如:研究中国姓氏的来源、姓名的来历、研究广告用语、研究社区文字的规范化。

3、根据查找资料及本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学生对有关社区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分析汇总测验数据,列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社区问题。教师适当列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如:我是社区小主人、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家庭减废大行动。

学会一种本领,体验生活。可以充分开发家庭资源,请父母、爷奶做为顾问,学校统一开展“我能行”的展示活动,以演示、表演、谈体会交流自己的实践感悟。

11-12月份:

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描绘社区。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我是小小美容师”。就上一阶段提出的社区急待改进的方面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文化习俗和公共设施等。其中三年级主要有老师根据学生民意测验的情况有选择地集中指导进行,四年级由扶到放主要开展自主性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学生根据社区现象的初步分析,针对社区内的服务设施、社区环境、家庭状况,自主结合,自定课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摄影解说等方式开展活动,交流汇报。如:名字趣谈、规范文字、关于白色污染、我把废物当个宝等。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获得一种成就感、快乐感。

2、“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上网浏览查寻有关合理化社区的文字与音像资料,自行设计并交流心中理想的社区是怎样的,可以是某一项设施,如“我心目中的电话亭”,可以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教室、学校,也可以是整个社区,评选“最佳创造”。三年级学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绘画、小报、写话等形式展示一项设施或景物、发挥集体的智慧美化自己的教室,四年级学生可采用绘画、自制模型、写标语、小品、演讲等方式展示设想,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区而作出努力。

一月份:

对整个活动阶段作总结,写活动感想,进行演讲,谈收获,并确定寒假活动方案。

五、课程实施的策略: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 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 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成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扮成果,并 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程实施

1、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原则上同一级部爱派在同一时间进行,便于上大课,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展示,采用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法。隔周五的中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碰头,交流前期活动所得及实际问题,安排下两周的活动内容。

2、课型: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等。

3、师资: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 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 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 程的实施。

4、教师应具有探究、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 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我校有校长、教导主任、电教组长、大队辅导员、卫生保健老师作为智囊团,有担任语文、数学、科学老师担任专任指导老师,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做临时的指导,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适当的物质鼓励。

5、作好宣传,让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关心和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课程,聘请部分家委会、社区专业人员参与协作到活动中来。

七、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课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进行评价, 不强调记住了多少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 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 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 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 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 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杜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 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2003年9月

自己摘录了两首诗歌 想看的就看 不想看下载完成后删除就可以

书香

记忆搓着遗风麻绳 一间书院源远流长 门槛脱漆焕然一新

我正襟危坐,做个乖巧的学生 聆听你吟诗作赋,讲课授经

泛黄的诗书依旧在 捣石的身影依旧在 拉犁的耕牛依旧在

风流人物何处,大江东去浪淘尽 也没能留住往日的那些光阴

流放一段历史,流放 唐的风雨到宋的浮沉

如画江山,如潮风水,如歌流莺

那些兴亡谁能说得清 就像长满青苔的墨池

终究载不动一叶轻舟,万丈愁情

又见你时,看你吟啸仗剑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羽扇纶巾 一梦江湖归去,灯火夜微明 听你授书讲学,看你著诗立传 在漂白的时空里,呼吸书香满襟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匆匆的脚步,忙忙碌碌 惊扰休憩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远处那车水川流 激起一团团的风雾 风起四海流 辗转逐云秀 风聚云拢共一画轴 电闪雷鸣声光伴奏 风得过,云且过 岁月就这样任风云蹉跎 风不休,云停留 离别亦是一场悲与愁 匆匆的脚步,来来回回 恍如跨进那青葱岁月的时空

一步深,一步浅 嬉笑怒骂化作那南柯梦幻

一步疾,一步缓 风经云走引发那沧黎护忠

风吹叶凋零散飞 云过沙土寒生泪 风的征途在天空 向往登上云霄巅峰 在高空、低空刮起冽冽寒风 呐喊悲歌响彻在征程中 云的归宿为大地

在山川、湖海笼罩漫漫雾汽 只为安逸守望在自己的一方归属地

风息声,云留痕 一泪秋雨挽相送 吹响另一生命的征程

推荐第6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

摘 要: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寻找生活化的写作内容,本应引起所有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但是观察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效率低、内容干却是课堂常态。为转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在作文课堂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高榴红.联系实际生活,升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

推荐第7篇:走进低碳生活

《走进低碳生活》教学设计

泰山区上高街道办事处訾家灌庄小学訾晓慧

活动背景:

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恶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南非德班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如何降低碳排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是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需要。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经常会向老师、家长询问相关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活动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有效处理。

2、通过学生对低碳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逐步养成 “低碳生活”的习惯,努力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大众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低碳生活知识抢答竞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低碳生活的意义。

2、通过开展“低碳知识小窍门”活动,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如何低碳,并体会生活中低碳的乐趣。

3、通过开展“低碳三字经”活动,使学生逐步身体力行、实践低碳 1

生活。

4、通过出谋划策活动、签字活动,使学生增强宣传“低碳”的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低碳生活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倡导并宣传低碳生活,将“低碳”这一全新的理念带到家庭、社区、全社会。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

2、每个人分别准备1-2个低碳生活小窍门、小趣事、小方法。

3、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观看录像,导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带来几组图片,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大屏幕:

1.教师导语:同学们,你能用简短的话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

2、师:罪魁祸首居然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人类不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毫无节制的资源的索取,衍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喜的是,人们已经觉醒,为了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参加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正在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发出号召与倡议,我们必须倡导绿色环保,走进低碳生活。 板书:走进低碳生活

二、学习什么是低碳生活,了解什么是节能,什么是减排。

(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1提问什么是低碳生活?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整合研究问题。

2、师: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做到哪两方面?

生答,师随机板书:节能、减排。

(二)了解什么是节能

1、师出示资料,讲解是么是节能,指生读课件上的资料。

2、师:你们知道我们地球上经常用到的能源有哪些?生答。

3、师:这些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示资料,指生读。

4、这些常规能源有很大的副作用,出示资料。

5、为了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你想一下,怎样解决能源匮乏的问题?生小组讨论。

6、生汇报新型能源的好处及用途。

(三)了解什么是减排

师:减排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它的过量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那么温室效应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1、分小组汇报。

2、教师出示资料,进一步了解温室效应给人类、动物、植物、气候带来的危害。

三、走进低碳生活

师:如果我们再不改变生活方式,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将永远

的失去地球,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生活呢?

(二)、指生说。

(三)师:没想到,你们的低碳知识这么丰富,接下来,我们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争做低碳一族吧!

(四)、活动过程

1、低碳生活知识竞赛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根据同学们平时搜集到的资料,我们开展一次“低碳生活知识抢答竞赛”(出示大屏幕),来一场大比拼,看一看那个小组能把“低碳一族”这个“称号”抢到手。

首先我们看一下竞赛规则。(出示大屏幕:竞赛规则)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竞赛规则:本次竞赛试题共有10道选择题,答对的得一个低碳生活标志。)

本次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先站起来回答者优先。

现在竞赛开始,请看第一题。(投影出示第一题,以后并按顺序出示,直到竞赛结束)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吗?(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竞赛结束。

刚才的竞赛紧张又激烈,同学们的“低碳”知识还真是不少。看来,“低碳”已经开始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要想成为“低碳一族”,我们不光要有低碳知识,还要真正得走进低碳生活,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环

节:低碳小窍门。(出示大屏幕)

2、低碳小窍门。

师课件出示:(我们宁阳第一小学决定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1)、出谋划策:学校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从节水、结点节能三方面提供3个金点子。

(2)、我在行动:列举在自己家里过好低碳生活的三个具体做法,请为你的行动提供两条理论依据。

(3)、先在小组内交流,过会儿我们再起来探讨。

(4)、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加以鼓励评价。

3、低碳知识三字经

同学们讲的这些小窍门,老师觉得还真是非常低碳,为了成为“ 低碳一族”,我们还开展了“低碳知识三字经”活动。(出示大屏幕)

(1)、师出示课件,师出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2)、学生自己说一段关于低碳知识的三字经。

4、低碳我先行。

通过同学们的展示,真可以说同学们像我们的口号那样:过上了低碳生活。但要做“低碳一族”还需我们再努力、再坚持。履行低碳义务,不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而且要全社会都参与进来,为此,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作“低碳生活”的宣传者。

下面我们进入下一环节:低碳倡议书。

(1)、展示《低碳倡议书》。

课前,每个小组都写了自己的倡议书,谁来读一读你们的倡议书 ?

(2)、学生宣读倡议书。

5、出谋划策

(1)师出示课件:为老师设计回家的路线,要求设计的路线必须低碳。

(2)、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6、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签字活动。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一定很激动,为了告别浪费,倡导低碳,我们来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签字活动,并把这次活动普及到全校,大家说好不好?好!大家行动起来吧!

学生签字。(播放歌曲《让我们再回到从前》)

四、课堂总结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签字仪式结束了。让我们像歌中唱到的那样,“用我们的爱,把世界灌溉”,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开始,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再回到从前”。

推荐第8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 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推荐第9篇: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推荐第10篇:走进生活的学堂

走进生活的学堂

为期十天的挂职锻炼转瞬即逝,然而,却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一个属于生活的课堂,在短短的十天中,它仍然教会了我很多,它告诉我,生活是一个课堂,生活相信热情投入,生活鼓励坚持不懈,生活让我更融入生活。

生活:热情投入

当我还未踏入居委会的办公室,我曾一遍遍的想着,居委会里会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一杯茶一张报纸”吗?然而,当我踏进居委的办公室,我发现,居委会工作人员并没有老龄化,相反的,充分的让我感受到充斥其间的快乐,热情,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

第一次,和居委的工作人员一起在小区内了解情况,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带领我们的阿姨一边向我们讲着小区的情况,一边又和过路的居民满面笑容得打招呼。这样融洽的关系,不禁让我们对于居委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居委而言,与居民的沟通更是工作的重心,这些并不年长的居委工作人员们教会我们,用热情,诚恳的态度去工作,去沟通,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收获了完美的人际关系。

生活:坚持不解

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一次,去散发禁毒宣传手册,一路上,许多人都以为我们是散发传单的,根本不予理睬,至于拍照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度让我们非常受挫。然而,在身后的居委阿姨则一直鼓励我们,告诉我们碰壁是很正常的,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的。

于是我们继续耐心,热情的去散发禁毒手册,当发完之后,我们心里的高兴是油然而生的。

感谢居委的阿姨,她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尽管会碰壁,尽管会被拒绝,但是,坚持不懈就总会被认可,被接受。相反,如果因为这一次次的被人拒绝而主动拒绝别人,那么,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会丧失。

生活:融入生活

七月,骄阳似火,我们都懒怠于外出,居委会的叔叔阿姨就拼命地招呼我们一起去居民家中“坐坐”。于是,我们就有幸和居委的阿姨一起去给老人们分发营养费。老实说,这工作看上去简单,但只是看上去,实际上,也是很有挑战的。

首先,许多老人对于普通话不大接受,只能和他们用上海话交流,这对于我来收,还是挺有难度的。其次,有些老人的耳朵并不灵敏了,这就要我们“扯着嗓子”和他们交流。

然而,在居委的阿姨看来,是我们太矜持,不敢于表达。

后来,当我们渐渐放松,开始尽量和老人攀谈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猛然间发现,老人们都十分健谈,也都乐于和我们话话家常,这令我们都十分欣喜。

我想,这也是挂职要我们去做到的吧,尽可能的和更多的人交流,和陌生人交流,和不同年龄的人交流,这也是一种融入生活的能力。

……

十天的挂职锻炼,并不算很长,但是,却让我如此记忆深刻,我想,也许,这对于我来说只是走进社会的一个开始,生活的大学堂令我无限惊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更好得融入生活,走进社会!

第11篇: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作为知识的数学可能几年就会忘记而在学校学到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研究方法使人们终身受益。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仇年义务教育全目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思想列为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常需要把隐含在知识、问题中的思想方法凸现出来,使之“化隐为显”,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反映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它不仅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还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程下注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

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片段

一、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把有理数减法转化成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成乘法,把二元方程转化成一元方程,把二次方程转化成一次方程,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把圆的问题转化成直线型的问题,把分式的加减运算通分后转化成 分子的整式运算,把分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等等,可以说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运用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其实就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从而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多么难的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

片段

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

(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

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如: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实数包括正实数、零、负实数也有无数个,因为它们的这个共性所以用直线上无数个点来表示实数,这样就建立了数轴。建立了数与直线上的点的结合。即:数轴上的每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每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由此让学生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建立数轴后及时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进行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常规定右边为正方向时,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总大于左边的,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奠定基础。

片段

三、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依据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涉及a≠0的规定,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当a=0与a≠0时,方程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明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m-1)x-2(3m-1)=0中m的限制条件,随后进行了概念的变式,将“一元二次”四字隐去,提出这是个怎样的方程,并如何求解。学生经历了对概念中关键字词及补充条件的理解后,很清晰地就a=0与a≠0两种情况作分类讨论例如对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递减(增)性要取决于k小于0还是大于0,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要按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负数不同而决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等来进行分类讨论。又如初中九年级课本证明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为什么要根据圆心相对于圆周角的位置分成三种情况(如上图)去证,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主

画图测量、分析讨论方可以回答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就无法体会分类证明的目的和优点。于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索活动,逐步体会到恰当的分类可增强题设的条件,即把分类的依据做为附加条件,先证明特殊情况,再由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揭示分类讨论的本质为化繁为简,由特殊到一般,分而治之。就分类讨论思想方法而言,在题规律过程中以下两种情况居多。 一是由几何图形的可变性引起的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几何问题的图形位置或形状不能确定,如果解题时进行统一处理,将会遇到较大困难,这时就必须进行讨论,把问题分成几类或几部分来处理,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来各个击破。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碰到很多这种习题。如: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6,求该三角形的周长?

2、⊙O的半径为5cm,AB和CD为⊙O中的两条平行弦,求AB和CD间的距离?

3、已知 中,AB=10,AC=12,BC边上的高AD=8,试求BC之长。

4、如图,已知 中, ,点P在斜边AB上移动(点P不与点A、B重合),以P为顶点作 ,射线PQ交BC边与点Q。 能否是等腰三角形?如果能够,试求出AP的长,如果不能,试简要说明理由。

第12篇:让地理走进生活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2016 年秋季学期初2019级地理学科课时训练 ____班 姓名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

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 )。 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 )表示水,用( )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 )表示冰川,用( )表示山地沙漠。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 ) 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 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 )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18.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莽莽沙海里,__________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__________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__________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第13篇:走进生活学会作文

走进生活学会作文

赵北希望小学校路晓凤

小学语文《课标》中有很多关于作文老婆的新理念更多关注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而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儿童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提升语言表达交际的质量,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我们当代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注重写作知识的技巧,更多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儿童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的真实生活。叶圣陶先生的话“人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可见,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生活与作文息息相关,脱离生活的作文是不真实的,也不具有任何价值。我们提倡儿童生活作文就是要反璞归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儿童走上生活作文之路呢?

一、让作文走进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走上生活作文之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课文的讲读几乎占据了语文教学课时数的70%。“读写不分家”是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我们可以将作文类型做以下简单分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想象作文、抒情散文、日记随笔和留言写信。其实,每一篇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以上的作文类型有哪一种课文没有体现过呢?都有。而学生的学习课文反复诵读中就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熏陶,学习写作。作为讲读课文的指导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寻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在学过一篇课文后趁热打铁地学习写法进行练笔的做法无疑要胜过将作文孤立于阅读教学之外单敲一锤的做法。以下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点滴。

第14篇: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马柳小学 刘荣香

2010年8月18日至25日,暑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在河北省廊坊市隆重举行。在“识字教学”专家讲座中“要让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一句话触动了我,引起我的深思。小学识字教学是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使我转变了认识,更新了想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识字的载体不只是教材,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识字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也要引领孩子走向生活中去,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快乐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也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怎样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下面的几个环节:

一、快乐游戏,把生活带进课堂中。把生活带进课堂,这就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它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能持久、稳定的孩子们在游戏的愉悦中得到了知识,因此在学习期间,教师应设计一些“找朋友”、“交换名片”、“自家小菜园”、“找春天”等小游戏,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我也曾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家小菜园”的游戏,我让学生把各种蔬菜的图片摆放好,再让一部分学生拿着蔬菜的生字卡片去粘贴,并适时给予鼓励。我希望能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并不拘泥于课本之中。又如:“找朋友”:在教学“好”字时,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子’,儿子的子,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女”字旁、“儿子的子”组合成“好”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好”的构字方法,一个同学借用了马季的相声中的台词说:“女子好呀!”让学生很形象地识记汉字。例如记“警”字时,一个学生说如果有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先向司机敬个礼,再说你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所以“警”是上边是“敬”下边加一个“言”。把生活中有趣味性的东西带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习巩固了识字基础,同时还激起了一部分学生联想识字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生动形象、趣味无穷。这种方式的学习的确收获不小。

二、新奇有趣,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在“多认少写”背景下的识字教学就是让我们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为儿童营造一个有效的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汉字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校园里、马路上,商店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我们的校园中认识我们的校名、学校的荣誉牌、校训、财务公开栏、名人名言、黑板报、告示牌等等,学生在快乐的参观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了解了母校的校园文化,受到了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也燃起了学生爱校的热情。在学完《在家里》一课后,我安排了让孩子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家里的日用品、电器、家具、玩具等并分类制成卡片的作业,第二天带到学校后和大家交流。这样的学习形式使孩子们的识字水平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上来了。随着识字水平的增长,我慢慢地引导学生从电视广告、新闻、动画片中识记字,词,句子,丰富了学生们的识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识字平台——他们的周边世界。走出课堂的这本“大教材”是最新奇有趣的,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应用。

三、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习方法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堂。在学生识字过程中,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实现一次质的飞跃了: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并在生活识字方法中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部件识字、联想识字、结构分析等等,在这里最突出、最值得推广的的识字方法就是比较法。在实践中我觉得通过比较汉字的音、形、义,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教“鸟、乌”两个字时,我就直接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吗?”一个同学说:“小鸟的‘鸟’有眼睛,那一点就是小鸟的眼睛。如果小鸟没了眼睛眼前就一片‘乌’黑了。”再如“拔、拨”的区分也是靠在比较中编上一个小故事加强记忆的只要记住“拔”:一个扎小辫的小朋友在用手拔萝卜,另一个就记住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灵活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得才会生动、形象,记得就会牢固、深刻。生活是个大教材,我们要读好它,就要靠总结积累经验,相互交流体会,不断探索出新的有成效的学习方法,相互促进、提高。使学习由个体行为变为一个群体行为。那么在学习使孩子们获得快乐的同时,还产生了认识未知领域的强大动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的精彩来自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 。在此我想断章取义的引用吕淑相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来说明这个道理吧,我们的教材本是来自于生活之中,那么我们也不要拘泥于教材里,让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去快乐地识字吧!把学生的识字领域扩大,让我们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马柳小学

刘荣香 2010年9月2日

第15篇: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学生享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0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在智育有关的章节中,他也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读书,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许多历史名人都积极的推崇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无不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人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里当然也有人的精神生长,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我们说人不是天生就不喜欢阅读,这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引导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有了兴趣,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一种习惯,那我们的整个教育也就有了希望。

一、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觉得读书应该融入到生活中,让读书像人们喝水、吃饭一样,固定为一种习惯。人们不能不去吃饭喝水、同样,经典著作,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思想,作为我们要继承传统,跨越时间之桥,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我们要把这样的对话当作一种经常的必然。

好读书的人也常说:“一生当中如果有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那就可以说已经品尝到了生活中幸福的滋味,如果有好几本这样的书,那此生就真的了无遗憾了。”读书在我国历来是件美好的事,先贤们好读书,正所谓“三日不读,则觉面目可憎”,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爱读书吗?为此,就对我校六年级156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假日课外自主活动中,在家自主读书的占4.4%,去书店或朋友家读书的占3.3%,在家看电视的高达78%。电视、网络等信息传媒,以其优美的伴音,精美的画面抓住了孩子的心,我们并不反对儿童收看电视、学习上网,但像调查中所显示的,农村的孩子在假日自主时间内已痴迷于电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远离了阅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从小不去接触她、感悟她,不经过扎实的基础训练,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从何谈起?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整日与课本、练习册、优秀作文集打交道,课业负担沉重,很少有孩子自主开展课外阅读。即使阅读课外书,往往因缺少引导和交流,众多孩子只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以至于众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内,整日以看电视、看录像、玩游戏作为主要的休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孩子经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后,他顶多只是一名成绩优秀而思想肤浅,头脑简单的“三好学生”罢了。

我们的家长深知文化知识储量将决定孩子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可惜的是,可亲可敬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只要将教科书读好就行,像优秀作文选、每课一练等教学辅助用书,在农村的书店里总是十分畅销的,家长为孩子大量购买,还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题目,读他们不愿意读的书。殊不知,这样一来,给天性好学习的孩子们带来了多大的痛,又给多少稚嫩纯真的心烙设下了一道道可怕的阅读障碍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面对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在帮助孩子应付考试的同时,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父母给他的最大的财富。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说:“我小时候喜欢读课外书,这跟我的爸爸妈妈很有关系。我爸爸的俄语非常好,日语和英语也不错,所以在中文的幼儿读物寻找不到的情况下,搞了一些俄文和日文、英文的幼儿读物给我看。爸爸讲给我听的时候,妈妈也在一旁听。等到我讲不出的时候,妈妈就能提示我。很快地,我把那些书背得滚瓜烂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读书看作是日常的必须时,当阅读走进孩子的生活时,那么,书就能净化孩子的灵魂,升华孩子的人格,阅读也会使孩子的人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语言素材,具有多重功能,但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外阅读量为基础,这又得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有心培养。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我深有体会,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着一种要做好教师的激情,也曾认真地阅读过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育教学成为每天必须面对的内容时,读书的热情也随之而消退。最近几年来,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在校长的带动下,我开始了新的阅读里程,从学校推荐的图书开始,慢慢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读书。从《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到《谁动了我的奶酪?》再到《新教育之梦》和《爱心与教育》。我被书所带给我的视野的开阔,认识的提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再后来,我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随着认识的提高,我又以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我开始看了《女儿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儿童文学作品,并且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网页,把每次阅读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网友们相互交流。在网上,我收获了成长的快乐,读书也自然地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因此,阅读慢慢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每天不读上几页,就觉得放心不下。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让书成为学生每天的精神粮食,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是的,书籍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智慧,记录了历史的变革,引领我们进入21世纪,在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共同要求之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走进书籍的海洋,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从文学典范中汲取营养,让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们展开心灵的对话。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当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整个的心灵浸染到书的海洋中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读书时慢慢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于是读书就不是一种苦和累,而是一种精神的旅行,这种感觉也像是《一杯清茶轻轻抚慰》中那样“喝着手中滚烫的香茗,心凝神爽,妙语如珠;或是推心置腹,一吐为快。”让阅读如一杯清茶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读书不仅能感受到了乐趣,也引领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的只言片语写下来,看着自己笔下那些自己思索后的痕迹,看到读书已经转化为写作的两者互动的动力,也会令自己感到由衷地的高兴。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让我说,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人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自己人生的坐标。

1.组建读书会,激发读的兴趣。

①建立一个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和读书实践活动为一体的读书会。利用校图书馆,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进行整理、归类。同时购买一批更利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为读书会设计打造书柜和课桌椅及多媒体教室。从环境上激起学生读书欲望。

②实施读书会会员考级制度。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会员,分别授予等级证书。考级评定由课题组统一审核。鼓励每个孩子争当“小书虫”。也让读书会成为他们阅读和交流的天堂。

③对读书会的基本模式开始研究

A、倡导侧重于分享阅读的“说来听听”的阅读方式。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也可以先让几个孩子为一组在小范围共读一本书;然后,在大组交流汇报,小组内同学一人重点汇报,其他孩子补充;接着就是组际间进行交流,互动,相互提问,质疑解答;最后重新选择,分享阅读成果。

B、推广“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模式。由各实验教师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经典。课题组将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交流总结。

2.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

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加之老师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学生能够配合课堂教学读完这些书。

3.结合电视读名著

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有时候利用班会时间讲这类故事,激发读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特别是电视的精彩片段在学生面前重现时,他们那种心灵与经典的碰撞,相互间擦亮了情感的火花是永不磨灭的。

4.认真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 与语文书配套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上的内容,和课文所学内容紧密结合,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必要认真阅读。结合语文教学,每周开设两节课组织阅读。

5.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诵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失去钱财,会失去机遇,但永远不会失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永远的陪伴。让我们一起遨游书籍的海洋,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第16篇:作文走进高三生活

[作文走进高三生活] 高三,我们在路上高三五班赵思茹曾经,高三对于我真的很遥远:高三这个词我总是在听别人说起,高三这个词只出现在别人的文字里,我总是在看别人的高

三、别人的精彩,作文走进高三生活。现在,我也走在了一条名为高三的路上。这条路上有鲜花,有荆棘,有阳光,有乌云,还有与我同行的旅伴。我人生就是一条路,没有走到生命的终点就永远都在路上,我亦是如此,在一个转弯后走在了高三这条注定要走过的路上。我不知道这条路上会有多少荆棘,会有多少坎坷,这条路上充满未知。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百感交集,有对前路的憧憬也有偶尔迟疑的脚步。但我总是边走边唱,唱过悲伤的歌、欢快的歌,有歌声陪伴的路就永远不会孤单。现在,请允许我为你唱起那首我最喜欢的歌: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时光让脸庞渐渐发光,风雪把悲伤轻轻吹亮,被淋湿的翅膀才有穿过那暴风雨的力量。旅伴走在这条路上的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我有好多旅伴。我总是很感谢上帝让这些人陪我走过如此漫长的路途,从鲜花到荆棘,从阳光到乌云,她们都不曾离开我,像是无所畏惧的守护神。我的朋友们,她们总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我最快乐的时候与我一同快乐,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我的家人,无论何时都是我走下去的动力。她们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撑起一片只属于我的天空。我的旅伴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目的地从走上这条路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就有一个目的地。我知道要到达那个目的地必定历经磨难,但我不会放弃。我会把内心的坚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比,用一生把梦想刻画成真。我,旅伴,目的地,组成了这条名为高三的路。我们都走在高三的路上。我希望永远铭记这段旅途,永远铭记这些匆忙跑远的岁月和年少轻狂的我们。高三· 忧伤· 成长高三五班李庆茹时间像沙漏,滤过记忆的长河。轻轻的向下滑落,不曾停歇。高三也就这样到来,虽悄无声息,却像是被打翻的五味瓶,承载着满满的酸甜苦辣。忧伤有心人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金榜题名时。我们为这一朝金榜题名,经历了三千多个日夜,到最后,却幻化成高三的三百多个日夜,那其中,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酸楚与离别,纠痛着我们的心,中学生作文《作文走进高三生活》。高三的生活,有着永远看不完的复习资料,做不完的高考题,考不完的月考、会考、模拟考。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水晶球,争先恐后的向前跑,生怕落在后面。日子似乎也就这样永无止境的重复下去了,枯燥得让人不敢相信。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也没有选择。走进高三,是一种无奈。我总是在高三的生活中回想起小时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日子,心中忍不住牵挂起他们。我已经太久都没有回去过了,想念每次我回家吃饭时他们为我忙碌的样子,想念他们为我烧的菜,想念他们宠爱我的种种。可是高三的忙碌,已经没有了让我可以伤感的时间,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不敢去触碰这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所有的思念会在瞬间爆发,一下一下的啃噬着我的心脉,让我红了眼眶。走进高三,是一种疼痛。我依然眷恋从前看了一半的电影,听了一半的歌,走了一半的路。可是高三的生活紧紧束缚着我,剪不断,也挣扎不开。就连每天伴我回家的夜,也深得好似泼墨。月影横斜中,只有昏黄的路灯映着落寞的身影,就像是被羁绊的风筝,没有自由,并且完完全全的被控制着。走进高三,是一种苦涩。春花开了夏虫鸣,秋月清了冬阳落。时间似乎在高三这里凝固,像所有难舍的经历一样沉淀下来,在我们俯瞰的记忆里浸透了忧伤。勒着青藤的成长高三的生活,就如同一条条坚韧的青藤,而我们就是青藤上那些被勒出了道道伤痕的瓜果。我们只看见青藤是瓜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道它才是瓜果生命的支柱。而我们也因为被高三的生活束缚着,所以这一刻的生命才能晶莹如玉,永不磨灭。蓝的天,白的云。高三生活中的一颦一笑,都令人记忆犹新。我总是喜欢用手框出一个四角的天空,然后看傍晚一抹艳色的暮日西沉和天边纠结涌动如流的云,一种无法言传的感动在周围扩散。偶尔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思考着上课没有完成的题,一声呼唤,转过头去,是同伴那张如同冬日灿烂阳光般的笑脸,猛然间惊醒,才想起在这漫漫的一年生活中,她们的鼓励、快乐曾陪我一起走过。走进高三,是一种幸福。每当我深夜回到家时,永远不变的是放在桌子上已经削好的水果和一杯微波过的温热牛奶。还有,一盏点亮的灯,尽管许多时候他们已经睡着了,可正是这盏灯,为我在无数个漆黑的深夜中驱散不安与寒冷。我总是可以看到爸爸给我送饭时有些弯曲的背影,感觉到睡觉时妈妈在我额头上的轻轻一吻,想着上学前他们告别时温柔的语气的浅浅的一声叹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心中最美的回忆。走进高三,是一种温暖。

第17篇:让科学走进生活

让科学走进生活

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生活就这样不断的在学与问中漫过。

当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传来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消息时,中国的众多国民诚惶诚恐,甚至引发“哄抢”事件。人们面对自己并不了解的灾难的第一姿态竟是惊慌失措。可当我们真正了解科学知识时却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紧张,这次核事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不需我们国民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且退一步讲,就算这次事故对我们有所影响,那我们应该做的也不是这些毫无作用的惊慌。我们需要的是拥有保护自己的武器——科学知识。

正如罗蒙诺索夫所说的:“科学给青年人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候保护着你。”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地了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学习科学知识,那么悲剧是不是会减少呢?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泄漏就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例子。如果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更为深刻,没有做出错误的判断的话,相信后果会大不一样的。若不是操作人员没有发现核反应堆内缺水而停止了注水操作,1986年4月29日的切尔诺贝利4号石墨沸水反应堆发生爆炸的历史将不会存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中学习、探索,完善我们的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让科学走进生活将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要让科学像春风一样,吹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去幸福,在灾难时助人们脱离险境。只有这样才不会湮没科学本身的价值。而当今高等学校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主力军,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个重任。我们要以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建造出辉煌的科学宫殿。我们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勤学多问,并将自身所学传授给他人,推广科学知识。因为科学能让人免于愚昧,免于不必要的灾难。

日本此次核泄漏再次引人深思两个问题:第一,预防不仅要根据以前的经验更要遥想到未来的局势。正是由于日本没有遥想到他们国家会发生9级的地震,致使他们核电站的紧急应急设备被海啸冲毁,是反应堆无法正常降温,才会造成这无法弥补的灾难。第二,增强国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避免盲从的有效手段。如果国民能够了解科学知识,知道辐射原本无处不在、知道这次事故对我们没多大伤害的话,就不会对这次事故反应过于强烈了。

所以,请用我们的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让知识的源头永不枯萎;请用我们的钥匙去开启疑团的大门,让疑团不攻自破;请让我们走进科融入生活吧!

第18篇:走进学生的生活

家访日记

甘南县八一学校 郑淑杰

从我做教师那天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担任班主任的时间也超过了十年,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家访至关重要,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能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也能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做出的举措,更能了解班主任的为人以及教育教学思路,使家长自发地与学校通力合作。家访是一个纽带,它把老师、学生、家长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老师、学生、家长和谐合作的共同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方面的教育,只有环环相扣,利用三方的“合力”才能推动孩子的茁壮成长。

利用暑假时间,我对我班一男同学进行了一次家访。他非常喜欢打游戏,经常放学后打得很晚回去,本学期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当我准备让他带我去他家时,他表现得非常不情愿,经过耐心地与他进行了交流,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怕父亲知道他在学校表现不好,会被打骂。获得了这些信息后,让我觉得他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次家访势在必行。

到了他家,他的爸妈热情地接待了我。该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父母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一家三口靠他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作为家中的独子,该学生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改变家庭现状,使生活好起来。

首先针对他父母所关心的小孩在校情况和学习表现,我为他的父母做了总结和讲述:他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一丝不苟;懂事,自尊心强,有礼貌,关心集体,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学习的榜样。但学习方法欠灵活,在消化课堂知识和解答各课程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思维局限,建议家长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他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创新思维,比如在陪小孩看书或日常出游的过程,要针对某一件事、某一种现象,激发他的思考,优化和提升他的思维能力,使他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学以致用。

在交流这位同学在校情况时,他一直很安静的坐在旁边倾听,我在表扬其在校表现时,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很开心,他人也放松了起来,特别是当他父母以一种“我为孩子感到骄傲”的眼神看着时,他内心的喜悦和被认同感是不言而喻的。我也顺势的建议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对他进行赏识教育,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夸赞孩子,让他更多一些自信,但不要给予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要施行打骂,责备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不仅无效而且易发生逆反。

在交流中,该同学的父母也向我提出了许多意见,比如课后作业题目难度太简单,但是量太大,让他的孩子对课后作业缺乏兴趣,希望学校增加一些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提高并进的教育方法等等。

离开学生家以后,我也考虑了很多。持续开展家访活动,建立与家长定期沟通互动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孩的教育是老师、父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一起交流、共同提升的过程。针对学生的家访工作,需要持续的定期展开,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学生近况,有无情绪波动等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与其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在家基本情况以及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困扰,这样能够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能抓住关键点,给学生创造改变自己的有利条件,以促成学生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和进步。

通过家访,我也可以获得更多学生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获得更多的有益的信息,更多的经验,这对提高我教学方法和水平也非常有益处。例如他父母提出的课后作业题目难度太简单,但是量太大,让他的孩子对课后作业缺乏兴趣得问题,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否可以依照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分层次的课后作业布臵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培优补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布臵课内外作业,教学内容及难易程度都得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到后进生,也得关注优等生,针对不同的学习效率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优等生能力提高,后进生得到培养进步、知识夯实稳固。该同学属于优秀的学生,难度适中的课后作业对于他来说比较简单,但对后进生来说,会不会很难呢?如果是这样,那将使后进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作业设臵中,我们可以进行难中易分层,后进生要完全掌握容易的作业,能够积极思考中等难度的作业。优等生能够准确完成中等程度的作业,争取做出较难层次的作业。这样,才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优等生的学习能力,使差者稳固提高,优者积极进步。

第19篇:走进食堂,感受生活

“走进食堂,体验生活”之感想录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邹仕昌

同学们,当你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你是否了解食堂的工作程序呢?当你在抱怨食堂的不好时,你又是否想到食堂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呢?

为了使同学们全面地了解校园食堂的一切,校学生会生活部于2010年12月8日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走进食堂,感受生活”的体验活动。在校生活部黄茜和我院生活部田兴虎的带领下,同学们第一次参观了学校的食堂,对食堂的消毒通道、库房、切配间、粗加工间、炒菜间、洗碗机区、消毒区等场所进行了充分地了解。清洁的地面、统一的着装是大家见到的第一幕。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最规范的食堂!

接下来,同学们被分配到各处展开实践活动。从洗菜到切菜,从食物上架到销售食物,食堂内部到处充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洋溢着食堂阿姨和阿叔欣慰的笑容。同学们在边活动着边聊:在今天走进食堂的体验中,对食堂工作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消毒餐具方面。消毒餐具必须经过四五道工序,从清洗到消毒,完全自动化高速运转。它的完成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同学的饮食安全,还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形象。针对有的同学因不放心食堂碗筷是否清洁而自带饭盒的现象,带队人员说:“食堂餐具消毒的程序相当严格,同学们大可放心地吃!”

我们发现,各班组工作人员时刻准备着,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至食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将同学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劳动,虽拿着微不足道的工资,却默默无闻地服务,即使他们的热情没有回报,也始终无怨无悔。当带队人员问起我们是否辛苦时,我们摇摇头:“食堂阿姨比我们更辛苦。他们凌晨四五点就必须投入工作,有的甚至更早!每天他们都重复着同一个繁琐的工作,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将工作放在首位,我们十分敬佩他们!”

没有张扬的宣示,没有空头的承诺,有的只是用心的服务。食堂的每一个员工都是用心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他们用细微、无言的行为感动着每一个同学。当问及他们觉得每天的工作辛苦不辛苦时,他们都笑了:“能为同学服务,给他们我们所能给予的,是一件最开心的事情。他们的笑容,是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本次“走进食堂,体验生活”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同学们了解到食堂的运行流程和管理体制,还让大家体会到食堂员工的辛苦,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食堂工作人员们无声无息地奉献,勤勤恳恳地付出,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日复一日同样的工作。返观自身,一些自恃为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浪费粮食,漠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果实,不回收餐桌上的垃圾等现象却屡见不鲜。如此对比,何尝不自惭形秽?其实,每一个感谢的微笑、每一个会意的眼神都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报答。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他人的辛勤付出,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只在想象中而触不可及,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2010年12月9日

第20篇:走进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走进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大桥中心小学甘细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的核心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尤其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让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让他们在作文训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素质,以对他们以后的个性发展,为人处世,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作文言之有物.教育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好奇心胜过一切。正因为好奇,他们在上学和回家的途中,往往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为了引导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每周的作文课时在班上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们由原来的无话可说,不知所云,到依事论事,见物说物,进而能讲清一个道理,说明一些问题,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最终能生动、鲜明地表达某种意境。这样训练随意性大,学生无拘无束,能够充分自然地观察生活的收获。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另外,结合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只有懂得观察生活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要使学生懂得,只有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就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

其次,让学生主动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言之有味

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到原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可是当拿起笔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又觉得没什么可写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参与其中。比如,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题为《我学会了……》。周一,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上来了。有的学生写得很简单,“星期日,我和哥哥一起去学骑自行车,我们骑了好久,

1 最后终于都学会骑了。”我把学生叫到了跟前问他是不是真的和哥哥去学骑自行车,他摇了摇头,低声说他根本就不会骑自行车.我鼓励他先去学一学再写.过了两天,这位同学再一次把作文交上来,我高兴地发现他这一次,写得真的不错,他把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写的非常详细,第一次的失败,第二次的不气馁,写得语句十分生动,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了,那种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我有意地把这个同学的经验在全班推广,对全班同学的作文写作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此外,老师可以多举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比如春游,做家务等等.我有一次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包饺子,让他们自己动手。好多学生第一次包饺子,心里十分高兴,看着学生的高兴劲儿,我真感动。吃饺子时,同学们胃口大开,就连平时在家吃饭像“小猫”一样的彭萍,也吃了一碗又一碗,把肚子吃得都不能动了。后来,我便以《包饺子》为题,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生把自己在包饺子和吃饺子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写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感情。

第三,感受生活, 提炼创新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很重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积累.让学生多练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获得写作成功的情绪体验。为了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把他们的日记看成是师生促膝谈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阅,加以指导,并随时向校刊推荐学生优秀习作,学生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有的写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有的写自己在玩耍过程中的新发明;还有的把家庭中的烦恼诉说给老师听。久而久之,学生似乎领悟到了日记的奥秘,越写越有趣,好日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为了使学生喜欢写作文,我特别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尽量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写作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功之处,热情地加以鼓励,同时也用欣赏的角度指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使他们在愉悦中写作,从教师的点拨中得到提高。对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特别去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当众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喜欢写作文。

写文章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很难,主要的是培养兴趣,掌握方法。而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实为一种举一反三的有效手段。

《走进生活的范文.doc》
走进生活的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