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 汉武帝

2022-09-0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汉武帝

中 国 历 代 风 云 人 物 结 课 论 文

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姓名:盛禄俊 班级:纺织1102 学号:1111243050

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登基。他是汉景帝刘启第十子,汉文帝刘恒之孙。母亲王娡是景帝第二任皇后。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去世于公元前87年(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

登基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为政举措

政治

一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汉武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二设立中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

四设立刺史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军事

击溃匈奴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

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经济

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文化

一思想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他能诗善赋,重用四方文人贤士、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各类图书,皆在数十年间广充秘府,史称“书积如丘山”。

二独尊儒术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三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四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外交

一沟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

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历史意义重大。

二开辟丝绸之路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张骞到达乌孙后,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武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 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罗马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自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链接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人物评价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推荐第2篇:汉武帝七宗罪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一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当然不能磨灭,但是,作为一名封建皇帝,他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其一:穷兵黩武,连年征战,耗尽国力。汉武帝自即位后,就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虽然消除了匈奴大规模入侵的威胁,却使文帝,景帝之时国库积蓄耗尽,使国家疲惫不堪,人民负担沉重,但是匈奴的威胁并未彻底消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匈奴是因为最后连年内讧和严重天灾,发生**之后,对西汉的威胁才最终消除的。

其二:任人唯亲,赏罚不明。汉武帝所重用的宰相或重臣,都有外戚背景。明相窦莹,乃其祖母窦太后之弟,田蚡乃其母之弟。为了重用卫青(皇后之弟),霍去病(卫青外甥)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他也大作文章,把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苦差留给老将们,在事关国家大事上如此厚此薄彼,也幸亏卫青,霍去病争气,但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取得的。汉武帝的赌博式用人方式虽取得了一时成功,但不可取,汉武帝晚年重用李广利(其宠妃之兄),但后来李广利兵败投降,就是对其用人方式的最大否定。

其三:刚愎自用,不听劝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兼听则明,像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政治清明。反观汉武帝,一意孤行,对于劝谏者,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无情打击,导致言路闭塞,无人敢讲真话,溜须拍马之流控制了大权。朝廷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太子出于对国家大局和长远考虑多次上谏,武帝不但不采纳,反而将其疏远,

最终造成太子被逼谋反的冤案。司马迁仅仅位李陵辩解了几句,只不过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也逆了龙鳞,惨遭宫刑。

其四:亲小人,远贤臣,致使朝政乌烟瘴气。武帝时期,人才辈出,可是很多贤才却未能被重用,启用专会溜须拍马,徇私舞弊,聚敛钱财的舅舅田蚡做宰相,实在是一大败笔。主父偃能力出众,力主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他对中央政权的贡献无人可比。可是,就因为他在推行推恩令过程中犯了急躁的错误,就被诛灭九族,成了他安抚刘氏皇族的替罪羊,尽这一点,足以让所有愿为朝廷效力的大臣感到寒心。

其五:好大喜功,讲究排场,意气用事。在匈奴威胁已经基本解除的情况下,还派兵出击,炫耀军力,匈奴避而不战,无功而反,转而在泰山举行重大的封禅仪式。十几万大军就这么随意调动,空耗财力,无谓的加重百姓负担。为了几匹汗血宝马,竟然劳师远征西域大碗国,结果十几万大军,只有两三万得以生还。得到的竟然是几千匹在国内无法养活的宝马。当后来匈奴进犯边境时,存马只有三万匹,造成李陵以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兵败被俘。

其六:刻薄寡恩,滥施刑法。重用酷吏,对大臣动辄严刑逼供。司马迁只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便创下大祸,虽然侥幸免死,却被施以宫刑。司马迁在李陵传中,曾借李陵之口大发牢骚:皇帝老年昏庸,大臣们无故被全家抄斩的就四五十家。在如此酷刑面前,大臣们无不战战兢兢,深恐大祸临头,无人敢讲真话。而对真正的功臣,却是赏赐吝啬。飞将

军当时威震匈奴,在他防区内,匈奴不敢进犯,可谓是西汉边防的万金油,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未能封候。而当时因抗击匈奴而被封候的不下二百人,后人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受尽苦难,返汗后“无寸土之封”,只做了个管理少数民族的小官。李陵对此都心中怨气难平,“汉厚诛陵以不死,薄尚子(苏武)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其七:目光短浅,无大局观。这突出表现在对太子的态度上。太子温柔敦厚,缺少武帝的杀气与霸气,武帝因此对太子不太喜欢。主张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积蓄国力。这在汉武帝进行连年战争,国力耗尽之时,是非常明智合理的政策。太子多次劝谏,武帝非但不予采纳,还对太子疏远打击,终于使小人有机可承,设计谋害太子,太子在无奈之下被逼反,兵败被杀。太子谋反,这在历史上应该还是第一次。太子被杀,这对汉王朝地影响是致命的。因为太子正直盛年,精力充沛,他的治国发略又符合国家的实际,假如他即位后,西汉很可能延续强盛的态势。而太子被杀后,新太子即位后才几岁,根本无法控制局势,造成大臣,外戚政权夺利,混乱的朝政一发不可收拾。武帝死后不到一百年,就被外戚王蟒夺取了政权。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竟然公开出卖官爵,这也是首创,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吏治腐败,动摇了国家根基。汉武帝还对李广利投降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李广利正率大军同匈奴激战,汉武帝却将其全家拘捕,使李广利无法安心打仗,最后兵败投降,致使汉军损失七八万人

推荐第3篇: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汉武帝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①《汉武帝传》前言)。在位期间,他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等,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人物评价

汉武帝继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

1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就其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汉武帝有过人的智商。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

(二)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②《汉武帝传》第五章政治体制改革)

(三)汉武帝有宽阔的胸襟。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

2自他,历史上还有那个当朝皇帝可以容易自己的大臣这样评价自己?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文才武略的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好战、迷信等一系列缺点,被后来的王允说成“谤书”的《史记》却是当时的汉武帝政府支持下写成的。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通过官方主导以非强制手段实现,没有因为立场相对而杀害不同政见者。

(四)汉武帝有高深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对匈奴的历次战争都是由汉武帝与大臣及将领共同研究决策,制定作战策略,汉朝军事上的成功体现了汉武帝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③《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3讲汉匈交兵)采用了汲黯的“推恩令”削平诸侯,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政权。他在晚年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颁布了罪己诏,向天下公开认错,并更正自己的过失。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在扶植储君即位之前,冷酷的剥夺了其生母的生命,并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可靠的大臣。汉武帝的伟大业绩不止在开疆拓土上,还在文教、科学、民生方面有很大贡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在他统治期间,生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还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及耕种养苗法(④《汉武帝传》第三章)。

3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同时也不象真的法家那样禁铟言论。在他治下,言论还是有相当自由的,司马迁就有崇道的味道,惟南王刘安还能召集宾客写成各家思想毕集的《淮南子》。真正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推上唯一至尊地位的是汉元帝。

三、人物启示

(一)凡欲成大事者必先立大志。汉武帝曾经对十岁的太子刘据说:“朕十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消灭匈奴了。”汉武帝从小就立下了要有一番大作为,消灭匈奴,开疆拓土的志向,为他继位后进行改革,进行征战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剧中的霍去病将军,也是从小立志消灭匈奴,并说一天不灭匈奴一天不娶的誓言,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自信!霍去病将军在这种志向的鼓舞之下,17岁从军,20岁就做了骠骑将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我等正处此年纪,又有何资本与之比高,又有何理由不立志做大事呢?

(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关键时刻要忍。一个人要成功,达到中心地位,资源很重要,机会很重要。能否达到目的,要看自己能不能审时度势的抓住机会,能不能板凳坐他三年冷静下来等待机会。资源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才能抓住机会的七寸。剧中先有汉景帝“攘外必先安内”的气度,忍住匈奴入侵的耻辱,进行削藩;后有汉武帝刚刚继位,年轻气盛,急于改革,但是遭到了祖母窦太后代

4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制,改革受挫;汉武帝小心谨慎,终于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改了祖宗崇信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⑤《汉武帝传》第五章政治体制改革)。此外,此剧还讲述了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筹集攻打大漠以北的匈奴的事件,也都说明了为成大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的成熟。

(三)做人要有必要的气节。漠漠北方,莹莹湖边,苏武一人牧守着羊群,岁月将苏武从青年送入老人老年,归家时老母已经去世,妻子已经改嫁。而面对匈奴的诱降,苏武却不为之所动,为的是那根已经残损不堪的竹杖——代表国家权力的节杖。而今放眼泱泱大国,又有几人能够不为眼前所动,损害他人或者国家利益的呢?

(四)领导者要具有容人之量。这恐怕是最让我们观众难忘的地方。一位征战四方,无所顾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仅如此,还颁诏诏告天下,不论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大家如何褒贬,或对或错,然作为一个在位54年的大皇帝单凭如此彻底悔过的勇气,立即补过的诚意汉武帝即堪与圣尧试比高,试问普天之下,古今中外,又有何人可做到这点?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往往是一错再错,死要面子活受罪罢了。而本剧的另一情节,即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得以流传,亦表现出了汉武帝难得的容人之量。 参考书籍:

1、《汉武帝新传》作者:杨生民

2、《汉武帝新传》作者:何新

3、《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作者:王立群

推荐第4篇:汉武帝的贡献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叫刘彻,是西汉第五代皇帝,虽然他即位时只有16岁,但他怀有雄才大略,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汉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汉武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西汉初年,因功封侯的官有140多人,各人占据了一大块所分的地盘,培植自己的势力,各地人民之间也不能自由交往,形成了各自对立的“藩国”割据,不听从中央统一领导,相互之间不断打仗,人民痛苦不堪。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一些办法,削弱了藩国的地域和力量,同时又通过“贤良策试”选拔人才,设立“太学”(类似今天的大学)培养人才。这套选拔任用官吏的制度,一直被后来的历代皇帝沿用。

在经济上,汉武帝采取统一货币,实行盐铁专卖等措施,同时又兴修水利,减少水害。他重视发展生产,支持改良农具,改进耕作方法,结果,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增加了国库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繁荣。

在北方边境,经过充分准备,汉武帝对入侵多年的匈奴骑兵,进行了三次重大战役,取得了胜利,基本上解除了他们对内地农业区的骚扰和破坏。

汉武帝还在北方边塞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加强城寨,巩固边防,鼓励通商,密切了西北各族人民的联系。

汉武帝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各地,把中国的丝绸和土产运往西方,西方的特产和工艺品也运到中国,连通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古代最长的陆上商路,后人称为“丝绸之路”。

他还派人出使西南,继秦始皇之后,在南粤设置了九个郡,在现在的云南、贵州等地设置了九个郡,使这些地方的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共同为开发中国作出了贡献。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儒家思想从此被确立起来。

总之,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时间,由于他广泛任用有各种才能的人,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国防,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使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强大的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首位。

推荐第5篇: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的过失:

1、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

2、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封禅求仙挥霍无度;

3、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

4、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总之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推荐第6篇: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与汉武帝

提到《史记》,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司马迁,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汉武帝。 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说到伟大,我深有所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高中的作文里就经常提到他。主题为坚强时写他,主题为严谨时写他,主题为清廉时写他,主题为大公无私时还写他„„可以说,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司马迁一生的命运可以说与汉武帝息息相关。他的喜怒哀乐、荣辱升迁、个人安危无一不和汉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早年汉武帝对司马迁才华非常赏识,将他升为太史令,君与臣的关系一直保持得很好。但是伴君如伴虎,“李陵事件”将司马迁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一句为李陵求情的话,汉武帝将他送入监狱,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狱中司马迁忍受了非常人能够忍受得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将多年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他忍辱负重,坚持了下来,用全部精力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这以后,我国所有的正史都是纪传体的。

《史记》对汉武帝的评价可以说既有褒,又有贬。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事迹,也写了他好大喜功、杀伐任性的行径。写了他既有明君的风范, 又有昏君的残酷。这也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这次写汉武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君王。我承认他好色、虚荣、奢侈、残酷„„几乎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都有。但是,我觉得他真的非常伟大,他智力超群、勇敢坚强、志向远大、又浪漫多情,几乎所有的优点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身上的这些特点注定了他这一生不会平凡,注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确实,他做到了,不管他有多少过失,他的功劳决定他成为了一位留名百世的君王。

前人已逝,后人评说。现在对司马迁和汉武帝的评论众多,但是都围绕着功过展开。现在我们研究《史记》也让我们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推荐第7篇:读《汉武帝》有感

读后感

——读《汉武帝》有感 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百年”,可是这个人何止是一百年,他是一代帝王,他,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君主,他是一个让敌人畏惧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这坎坷经历的人,他年少得志,在姑姑的扶持下,登上了皇位,他是第一个没有与匈奴联姻的皇帝,也是汉朝第一个攻打匈奴的皇帝。

在经济上,他通西域,盐铁官营,在思想上立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上,他设立中央,抑制外权,用卫青,霍去病,董仲舒等人,在军事上,他拒绝和亲,攻打匈奴。

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很成功,可是站在一个丈夫的角度看来,他很失败,他的第一人皇后是他的堂妹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就是说这件事,他们的婚姻只是政治联姻,他对她没有感情,他得不到一般家庭的幸福,直到阿娇遭到陷害郁郁而终后,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感情,卫子夫——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或许与卫子夫的相遇相知相识就是一场阴谋,他们是在平阳公主府认识的,当时的她,只是个舞女,可是她曼妙的身子将他深深的吸引了,就这样,她进了宫,几年后,她成了他的皇后,这几年,在血雨腥风的皇宫里,她早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单纯的卫子夫了,就在他的晚年,本应该是子孙承欢膝下的年纪,他却失去了最爱的女人,她造反了,最后,她死了,他的心也碎了……..再后来,他认识了钩弋夫人,他又一次爱上了另外一个

女人,就这样,这个女人陪到他老了,快死了,可是她得到的却是一杯毒酒………

历史永远是那么赤裸裸,得到的越多就会失去的越多,他有着聪明的头脑,统一了天下,可是在利益与权势的驱使下,他始终得不到真爱,得不到一个真正能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的人。

得到与失去总是成正比,上帝总是公平的,或许你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你也已想象你如意的时候,就像是刘邦的戚夫人,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结局却是惨遭吕后毒手,被剁去手脚,变成了人彘,痛苦不是暂时的,快乐也不是永久的,地球在转动,命运的齿轮也在运转,幸与不幸只在你的一念之间,同一个世界,换个角度看,或许会比想象中的世界更美好。

钱秀清

10商务英语(城五)

推荐第8篇: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可以做solo题目联系书本仔细读一下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姜鹏博士在百家讲坛的讲演

我们讲汉武帝,不是依据某一部史书,或某一位史学家的单一记载来讨论汉武帝和他的时代,而是把《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三部史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三部史书里记载的汉武帝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哪位史学家想欺骗读者,而是因为这些史学家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来观察汉武帝,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但无论是功是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汉武帝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汉武帝的内政成绩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但无论是功是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汉武帝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先看“内强皇权”,一是汉武帝用各种手段削弱其他势力的权力,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其中包括打击诸侯王势力、遏制公卿贵族豢养门客、瓦解民间游侠集团、任用出身贫寒而且比较听话的人来做丞相。

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耍了不少手段。尤其是在打击诸侯王势力上,比如汉武帝通过制造冤案的方法,铲除了当时非常有威望的一位诸侯王——淮南王刘安。政治斗争,难免越出道德藩篱。抛开道德尺度,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些步骤,汉武帝完成了秦始皇以来中央集权的建设,巩固了统一帝国,打击诸侯王是为了消除分裂隐患。这是从肯定角度讲。从批判角度看,汉武帝从各个角度加强皇权,代表社会力量的游侠被打击殆尽了,丞相又是皇帝的跟屁虫,皇权非常强大,那么皇权出错了怎么办?到哪里去寻找制约皇权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拷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和这些直接加强皇权相配套的,还有汉武帝的统治策略。司马迁观察到一个现象,他说当时官吏们,都是靠法治手段帮助汉武帝巩固统治,但表面上却以儒术作为装饰。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史记·公孙弘传》)儒术成为掩饰严刑峻法的工具。司马迁揭示出汉武帝统治策略的两面,一方面利用严酷的法治进行实际统治,所以出现了大量酷吏。但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利用儒家的经学、文章来纹饰自己的统治,给严酷的统治披上温文尔雅的外衣。所以,汉武帝又提拔过一批儒学出身的官员。但在司马迁看来,这种情况下被推到前台的儒学,是伪儒学,是一种统治工具。

司马迁的这个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对汉武帝时期统治形态的观察,入木三分。但我们今天从整个历史演变的大势来重新评估这件事,可以发现汉武帝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有它特殊的时代语境,也有它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利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整个社会,其实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统治特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改朝换代要慢得多。大家起来一造反,秦朝灭亡了,皇帝改姓了,但秦朝留下的那些社会制度、基本的社会状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不会那么快就彻底改变。所以汉武帝任用

酷吏,施行严刑峻法这个特点,其实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而起用儒家学者这一点,恰恰相反,代表了历史的变革性。这是秦始皇时期没有的、汉朝建立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历史新特点。历史总是这样,它不会一下子天翻地覆,全部变成新的、大家都陌生的东西。真要那样,老百姓也受不了、赶不上趟!我们的生活,总是有一部分延续着传统,而另一部分则有新的内容慢慢地出现,逐渐地成熟。

汉武帝时期大张旗鼓地表彰儒学,其中涌现出来的很多人物都不入司马迁的法眼。比如公孙弘,靠着迎合、投机取巧做到丞相,司马迁很看不起这个人,认为这是个典型的伪学者。但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汉武帝把这个口子一打开,儒家的机会就来了。当时春风得意的虽然是一些打着儒家旗号的投机分子,但真正的儒学,也借着这个机会得到了发展。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到班固生活的年代,儒家的很多观念,已经成为政治决策和士人生活的基本信条。班固就是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学者,所以他才会在《汉书》中为汉武帝表彰儒学的行为大唱赞歌。班固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本纪》)意思是说汉武帝即位不久,就采取了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术这么英明的决策。

司马迁对当时的这些现象观察得很深刻,但他看不到历史的后续发展。班固恰恰是受这些后续发展的影响,重新来评估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好比司马迁看不见自己背后的东西,班固站在司马迁身后,司马迁看不见的东西班固看到了。而展现在司马迁眼皮底下的那些东西,站在后面的班固又不如司马迁看得真切。所以,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

另外谈到汉武帝的法治,还有这么个故事。汉武帝有个妹妹叫隆虑公主,晚来得子,非常娇宠。后来隆虑公主病重,放心不下这个儿子。她也知道汉武帝用法严,生怕自己死后,这个宝贝儿子犯点什么事,被治了。所以就在临死前,捐给汉武帝一大笔钱,黄金千斤、钱币千万,算是预先替儿子赎罪,以后儿子万一要犯点什么事,希望汉武帝看在自己的份上,网开一面。后来这个儿子果然娇纵不法,一次酒醉之后杀人了。按法律得偿命。很多官员都来求情,说看在隆虑公主的份上,从轻发落吧。汉武帝非常悲痛地说,我妹妹就这么一个儿子,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但现在他犯了这么重的罪,我如果徇情枉法,败坏法治,以后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最后汉武帝挥泪说,还是要依法办理。所以,隆虑公主的儿子,并没有因为是汉武帝的亲外甥而逍遥法外。

这个故事不见于《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尤其是《资治通鉴》,把它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汉武帝这段历史的最后部分。《资治通鉴》有个特点,当它介绍完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在最后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事例,作为最终评价这个人物的凭据。司马光虽然也批评过汉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但在讲完汉武帝这一生之后,他却特意挑了这个事例来总结汉武帝的人物特点,说明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执法如山这一点,还是值得学习的。既然有了法,那么大家都要遵守,法比人大,没有人可以例外。

关于汉武帝内政建设上的成绩,除了前面这些内容之外,其实“晚年改辙”这个板块,也可以算在里面。只不过这段历史比较特殊,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话题。汉武帝晚年,和太子刘据之间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由于父子俩性格差异很大,导致他们在政见上存在严重分歧。汉武帝雄武拓张,积极有为,太子敦厚安静,主张文治。他们都各有支持者,因此朝廷上隐隐划分成政见不一的两大阵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父子俩长期缺乏正面交流,

有很深的隔阂。宫廷斗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早有人觊觎刘据的太子之位,他和汉武帝的这种隔阂,就被人利用了。刘据最终在巫蛊案中被人栽赃嫁祸,兵败身死。这件事对汉武帝触动很大,他没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痛定思痛,不仅认识到太子是被陷害的,还认识到,以前太子主张的政策路线有很大的合理性。他自己所主张的四面拓张、积极有为路线,由于国力匮乏、社会矛盾激烈,这时候已经很难再持续了。所以汉武帝不仅替刘据平反,还下了罪己诏,改革国策,从积极拓张转向休养生息。

这是汉武帝“晚年改辙”的大概内容。我们能把这些思路理清楚,主要是依靠《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局的观察和把握,应该说是非常准确、也是非常深刻的。班固把巫蛊之祸,归罪于那些曾经和太子结怨的小人物,看问题太表面了。司马迁呢,又一次身在局中。我们通过分析,认为司马迁很可能是刘据的支持者,所以《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非常隐晦,基本没有正面描写。很多人认为,时间上离历史事件越近的史学家,记载的内容越可靠。看来并不一定,汉武帝晚年的政局,恰恰是离这段历史最远的司马光把握得最全面、最准确。

汉武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

关于“外服四夷”,司马迁说汉武帝西伐大宛的时候,正好碰上“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史记·大宛列传》)从东到西,到处都是蝗灾、虫灾,但老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战争压力。司马迁用很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么一个事实,读来令人心酸,当时的老百姓苦啊!作为目击者,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积极开拓,持批判态度,因为他目睹了当时百姓的惨况。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司马迁是一位有良知、敢于记录事实的史学家。但司马迁的问题仍旧是看不到汉武帝这些行动对以后历史的影响。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正是因为当时人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才使得汉朝文明和西域文明有了充分交流。而且除了西域之外,汉武帝把汉朝的触角伸到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西到天山南麓,东到朝鲜半岛,南到海南岛,北到今天的蒙古。正是汉武帝的这些努力,初步奠定了我们今天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名将。最著名的像卫青、霍去病、李广,三部史书都有详细介绍。司马迁受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事件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我们看到,在《史记》里司马迁对李广和李陵这对祖孙充满了感情,而对卫青、霍去病的人品不怎么认可,认为他们是仗着汉武帝的宠信,才爬到那么高的位置。

但司马光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卫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善于领导,也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是个帅才。而李广有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作为汉武帝来说,能够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将领,事实证明非常成功,体现出汉武帝有知人善任的优点。所以,司马光在最后评价汉武帝的时候,专门有“善用人”这三个字。结合汉武帝临终前对身后事的安排,可以印证这一点。刘据死后,汉武帝要立新太子,不挑年龄比较长的几个,而是立了最小的刘弗陵,并且让霍光这些人来辅佐刘弗陵。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无论是皇位继承人还是顾命大臣,汉武帝都没有挑错,也证明汉武帝的确有识人之明。

三种视野下的“迷信神仙”

当然,我们还是要承认,三位史学家都有各自的优势,无法相互取代。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汉武帝时代,就必须综合考虑三位史学家的意见。比如司马迁,他的优势在哪里?因为有着和汉武帝直接接触的经验,使得司马迁看到的汉武帝,有血有肉。这和后来的历史学家只能从文字记载的角度来审视汉武帝这个人,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看到,《史记》里塑造的汉武帝,个性非常鲜明,形象非常生动。我们从“迷信神仙”的角度来看一下。谈到汉武帝的性格和信仰,《史记》里有一篇《封禅书》,把汉武帝迷信鬼神、痴迷于成仙的行为、心态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汉武帝一心想成仙,不停地上当受骗。每次上完当,都下决心:下次不能再上当了!可是每次有新的方士来引诱他,他都忍不住,还是继续给这些方士很多钱,让他们帮忙求神仙。这是为什么?司马迁通过近距离观察,只用了四个字就把汉武帝的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冀遇其真”!怀着一种侥幸心理,希望总有一次能碰到真的神仙。

同样是这件事,在班固笔下意义就大不一样。班固说你不能光看到汉武帝求仙时的荒唐可笑,也应该看到,汉武帝的这些行为,是在加强和上天的沟通,以确保汉朝的长治久安。我们不能说班固是在歪曲事实,替汉武帝辩护。班固生活在汉武帝之后一百多年,虽然不算近,但也不太远,正好在汉武帝影响力的“射程”范围内。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班固本人就非常相信“天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为了保证人世间的和谐秩序,加强和上天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这种看法,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立场笑话他们迷信,而应该看到,是当时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思想。

还是汉武帝求仙这件事,到了司马光这儿,又有不一样的处理。《资治通鉴》描写汉武帝,是希望汉武帝时代的经验和教训,能对以后的统治者起到帮助作用。所以司马光谈到汉武帝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专门讲汉武帝对自己迷信方士、神仙非常后悔,下令把所有方士全都罢免。而且汉武帝还有这么一句台词:“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武帝说自己以前很愚蠢,被那些方士骗,世界上哪有什么仙人,都是胡说八道。这段内容,在《史记》《汉书》里找不到。汉武帝是不是真的讲过这些话,无从查证。但司马光加这段内容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告诫后世的皇帝,千万别学汉武帝,为了求仙而劳民伤财。神仙没求到,搞得老百姓怨气冲天,那是不值得的。

通过这样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各用一个词,概括出三位史学家的不同。司马迁是在记录历史。他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事都记下来了,里面夹杂着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的特点是鲜活生动。而班固是在解释历史。班固整理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要确立西汉王朝的伟大性。因为东汉是继承西汉而来的,只有证明了西汉的伟大,才能证明,东汉继承西汉是合理的。所以,汉武帝的很多行为,班固都要给他一个合理解释。这样一来,班固笔下的汉武帝这个人,不像《史记》里的那么生动,但对于汉武帝这个时代种种现象的解释,班固讲得更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位史学家司马光,他是在分析历史。司马光笔下的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犯了很多错误,穷兵黩武、为求仙而劳民伤财,但为什么秦朝灭亡了而汉朝没有呢?司马光说,那是因为汉武帝晚年常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了自我纠正。通过这样的分析,司马光告诉后世统治者,汉武帝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教训要汲取,什么样的经验要借鉴,要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教训,提高管理国家的水平。所以,司马光谈历史,并不注重那些流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更深入地去分析历史上成

败兴衰的原因。

为什么是“三张面孔”

我们讲汉武帝,不是依据某一部史书,或某一位史学家的单一记载来讨论汉武帝和他的时代,而是把《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三部史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三部史书里记载的汉武帝有很大的不同。三位史学家,每位史学家笔下都有一张汉武帝的面孔,三张面孔各不相同。

为什么会这样?是史学家在撒谎?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哪位史学家想欺骗读者,而是因为这些史学家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来观察汉武帝,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基本上和汉武帝统治时期重合,亲眼目睹了当时绝大部分重大事件。第二位史学家班固,生活在汉武帝之后120年左右,当时西汉已经灭亡了,而打着“恢复汉室”旗号的东汉却刚刚兴起。第三位史学家司马光的生活年代,已经是汉武帝之后一千多年的宋代了。由于这三位史学家和汉武帝之间的距离呈现这么大的差异,他们对汉武帝关注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呈现很大差异。

从不同角度看汉武帝,就像我们看风景,远看、近看、身在其中看,必然大不相同。汉武帝就像一座名山,司马迁是“身在此山中”,他看到的都是山里最真实、最细腻的内容,但他却跳不出这座大山。班固呢,因为他生活在东汉初期,正是要接过西汉的旗帜、继续努力的时候,这个时候来看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帝王之一汉武帝,就好比是在出山的路口上回身仰视这座大山,这种视角下看出来的那座山,会显得特别雄伟。而司马光已经远离汉武帝时代,他所生活的宋代,有自己的时代使命,这种使命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没什么直接联系,所以司马光好比是站在另一座山上眺望汉武帝这座山。有句话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借助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这句话用来形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非常合适。

而我们今天,站在21世纪的历史平台上,重新来回顾、评论汉武帝这段历史,当然又有我们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历史就这些内容,一个汉武帝为什么要不停地、反复地被解释?正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观念和使命,所以,每个时代都会对以往的历史重新做出解释。这是历史认知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所以,像“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浅薄的,这个观点,没有考虑到不同角度观察历史的合理性。打个比方,你今天和家里人吵架了,很生气,越想越气,觉得对方怎么这么不讲理。这是你吵架当天的感受。过了三四天,你再想想,算了吧,自己家里人,呕这么大气干嘛,找个台阶和解了吧。这是你事后寻找处理方法时候的想法。再过三四年,又想起这件事,你可能会哑然失笑,觉得自己好无聊啊,怎么会为这么一件小事和家人大吵大闹。再过三四十年,可能和你吵架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个时候你再回想起这一幕,或许会非常心酸,当时吵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在这个时候的你看来,或许也是十分温馨的,你多么希望对方能再一次站在你面前,和你大吵一次,可惜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大家看,我们对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尚且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引出不同的回忆心态。你能说你在某个阶段的感受是不真实的吗?你能说记忆就是一个任你打扮的小姑娘吗?当然不是。这么说来,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描绘出不同的历史图景,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推荐第9篇: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的成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

军事上,曾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 综上所述,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在政治上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主要权利再次集中到了中央的手中,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使得国力得以最有效的发展。

在军事上,培养了强大的皇家直属军队,改变了以往臣服于匈奴的政治角色。主动与匈奴交战,最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后击败匈奴使得汉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文化上,汉武帝重视对历史的传承,任命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世界留下了宝贵了历史文化遗产。

在用人上,汉武帝虽然也能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其用人的排外。虽然对匈奴作战问题上,卫青、霍去病是有大功的,但是对同样杰出的将领李广汉武帝却显得异常刻薄~~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亲族,而李广则是外族且性格桀骜固留下佳句“李广难封”。而最后李广因小时而含恨自刎更显示了汉武帝用人体制上的弊端。

在对藩王的官吏上,汉武帝显得更为严酷,设立了中央对藩王的稽查部门。任何人控告藩王,藩王便要接受中央的调查。让人感觉汉武帝更像是逼迫藩王谋反然后讨伐借机削弱其势力。最终汉武帝时期确实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藩王判反事件(有欲加之罪的也有真的)。但也正是因为这几次时间使得汉武帝自景帝之后更加巩固了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一个严酷的帝王,他崇尚中央集权下的绝对权利,对帝国的统治更是以绝对的强硬手段来实行的。但是其对文化上的保留以及对主权、领土的进步观念,却是汉王朝能够延续数百的基石~~~~~~~~~

推荐第10篇:观《汉武帝》《拿破仑》有感

观《汉武帝》《拿破仑》有感

上述两部视频资料讲述的是两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有较高影响力的国家领袖,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史可以发现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引出下面我对人的一生起伏的一段阐述。

成功的人必不可缺的五点要素

一、远大的抱负宏伟的志向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即确定平定内乱、消除外患的国策,再其54年的执政过程中完成了上述目标。于内平定藩属国安定隐患于外击溃匈奴直取河朔解除外部威胁。汉武帝时名将陈汤曾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拿破仑—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这是国际上对他的评价。我的理解他是开创军事帝国的先驱,他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从本质上讲就是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以资产阶级为国家核心的帝国主义国体。他的军事上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军事战争的格局与模式,是近代战争的先驱。

二、磨砺于困苦艰难的环境

刘彻初登大宝,太后窦氏把持朝政,儒法之争直现于帝后之争。

拿破仑从法国回到科西嘉后组织的军事进攻的失败,沦落到巴黎街头的流浪汉。

三、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刘彻实行韬光养晦于上林苑狩猎,实为训练羽林军避太后之锋芒。自卫青严助平定闽越攻击东瓯国后刘彻正式行使帝王权利。卫青喂马出身。

拿破仑洞察资产阶级革命果实被窃取从流浪汉变为军事指挥官,观察到英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联军的布防在土伦开始了他一生的光辉之旅。

四、宽广的胸怀,奋斗的勇气

刘彻胸襟宽广能容常人所不能容,君权旁落、将官无能、群臣栾奕,斗太后、斗王侯、斗外敌。

拿破仑两度被波旁复辟赶出皇宫,两次都是有无数群众高呼“打到波旁”“皇帝万岁”等等口号,每次他都完全有条件对抗波旁复辟,然而他都是为了避免流血、避免内战而自动放弃权力。他不想法国因他个人的利益而受到伤害。取得了最后斗争的胜利。

五、坚持

第11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没有人不知道他。他好大喜功,一扫汉代对匈奴的屈辱态势,维护了中国的边疆安定;他重视文教,重用儒生,让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两千年主流;他也有很强的欲望,在封禅和求仙活动中耗费大量财富,把文景之世积攒的财富花的一干二净,他晚年后悔自己年轻时候的政策,亲自下罪己诏,承诺不再劳民伤财„„汉武帝的历史功绩究竟如何去评价呢?

汉武帝以前的汉代历史,是相当屈辱的,匈奴窥视汉朝的财富,隔三差五就入侵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汉政府也没有解决匈奴问题的良方,只好与匈奴和亲,但和亲只能换来一段时间的太平,匈奴的入侵还是不能避免。经历了汉文帝、景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就决定解决这一问题,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对匈奴发动了数次战争,经过三次著名的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终于打败了匈奴人,开拓了我国西域的疆土,我们可以说,没有汉武帝的军事政策,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辽阔疆土。而借此一举,中华文明和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的通道就此打开,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我们今天能吃到的胡椒、哈密瓜、葡萄等食物也是从西域传入的。然而战争是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的,汉武帝的征伐,耗尽了汉王朝积累的财富,为了开源,汉武帝允许了卖官鬻爵,也允许犯法者用钱赎罪,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恶政,而老百姓也忙于供给战争,最后许多自耕农破产,沦为奴隶,社会内部的动荡不安因素正不断增长。

雄才大略的皇帝,多半也是猜忌心重的人,汉武帝也是这样,他总怀疑有人会暗中陷害自己,为了不被暗箭所伤,他宠幸江充,对一切可能危害到自己的事情进行调查。而江充恰好和当时的太子刘据有隙,他担心汉武帝年高,去世后会受到刘据的报复,于是利用了汉武帝的猜忌心,他宣布宫中有妖气,这妨害到汉武帝身体的健康。而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派他进入宫中搜查。江充在宫中挖地三尺,声称自己找到了太子诅咒武帝的木头人,上面写满了大逆不道的言论。

刘据本与武帝关系较远,担心江充陷害,就假传圣旨,逮捕江充并将他杀死。他又征发长安城的卫卒,打开武器库,造成长安城的混乱。顿时流言四起,有人说太子造反了。而汉武帝听后大怒,命丞相镇压太子的“*”,丞相刘屈牦不断增加兵力,最终双方大战于长安城,死伤数万,刘据兵败逃亡,后拒捕自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而事后的汉武帝,逐渐明白这场*是由江充诬陷太子开始的,而太子刘据是不得已起兵自卫,为此他后悔不已,清算了当时镇压叛乱的许多人,包括丞相刘屈牦也因此被杀。这样一场闹剧牵连了许多官员,汉代的国本也因此动摇。为了表示对儿子的思念,刘彻修建了一座思子宫,又修建了归来望思之台,以表示自己的后悔。

晚年的武帝,为自己早年的政策深刻反省,公元前89年,他下了一道罪己诏,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他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承诺以后将回归到安定百姓、休养生息的路线上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他将政事委托给大将军霍光后安详离去,享年70岁。

班固在《汉书》中对武帝如此评价:“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当然这样的评价是比较积极的,但他也指出,汉武帝不够“恭俭”,给百姓的恩泽实在有限。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这就对汉武帝的缺点予以了直接的揭露,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汉武帝安定国家、开疆拓土的功业,也应该对他好大喜功、猜忌他人的缺点加以批评。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雄猜之主的命运就是如此,身后总有无数的赞扬与批评,这也许就是历史本身的魅力吧?

总的来说,汉武帝有以下功绩:

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 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

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第12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讲述的是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巩固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公开课的内容如下(提纲式):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统治

1、西汉的建立

二、汉武帝和新的大一统

1、推恩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削减了如下内容:

4、加强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5、张骞通西域

6、经营南方、西南地区

在确立了要讲的内容后,开始着手再备课,备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让课堂线索简单明 了;让课堂较为生动有趣。朝着着两个目标,作了如下安排:

一、怎样讲西汉的建立

在讲西汉的建立时,插入楚汉战争、鸿门宴和霸王别姬等比较有趣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并且有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来说的方式。结果有几个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且讲得还挺好。

二、怎样讲轻徭薄赋和“文景之治”、分封同姓王和“七国之乱”

因为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概念在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过,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讲述,学生聆听的方式。

三、怎样讲“推恩令”

因为在课前学生都已经预习,所以我的方式是给出关键词和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讲述“推恩令”:

嫡长子

其他诸子

直属于郡的管辖

越分越小

无力中央对抗

结果,举手回答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讲解了什么是“推恩令”。老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四、怎样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运用的教学方式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为了推行儒学的思想,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设置,将要掌握的内容都融入到问题当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就把要学习的内容掌握。

五、怎么讲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阅读思考:整个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是怎样变化的?(刘邦、文景帝、汉武帝、汉武帝之后)

2、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是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与互市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本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讲得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稍稍欠缺,虽然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举手回答问题,但是老师讲得还是有点多了。我想这与课文的内容有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较为难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因为毕竟他们了解的东西还是有限。 另外,在讲课时,面对众多的行家,我还是有点紧张了,平时那种放松自如的感觉不能传达给学生。

在讲课时候,还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并且老师也能做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想成为一个收放自如的老师需要不断的历练,虽然这节公开课并没有像我设计的那样完美,但是我不伤心,因为自己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谈谈对其中一课例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给我很多的感受: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关注学生“学”, 魏老师用《汉武帝的烦恼》这个课题替代了传统的课文标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关注他们的“学”。 在导入教学上用高大的两扇城门来导入,走入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新颖且耐人寻味。在教学上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历史课本剧表演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热情高,较好完成教学要求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制作精美,资料丰富,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魏老师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启发,层层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从关注“学”,到关注“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魏老师的课,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和对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

总体而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完美,教学效果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借鉴价值。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起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点:①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不太熟悉,如果不考虑学情,光注意“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我从学生出发,与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关注他们的“学”。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教师做到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们,才会真正愿意、乐意去学习,才会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3篇:汪澜自荐信

自荐信

尊敬的贵单位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材料。当您打开这一页的时候,您就为我打开了一扇成功与希望之门。 我是一名刚刚从黄淮学院毕业的学生。我很荣幸有机回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介绍。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作为一名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我深知“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在校期间,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方面知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朝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在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各种相关时践和实习中, 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在学校工作中,加强锻炼处世能力,学习管理知识,吸收管理经验。

乐观、执著、拼搏是我的航标,在险滩处扯起希望的风帆,在激流中凸现勇敢的性格,是我人生的信条。乘风破浪,展鸿鹄之志;谨言慎行,做励志之人。这就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的矢志不渝的理想。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可以还你一个满意的回报。 在即将走上社会岗位的时候,我毛遂自荐,企盼着以满腔的真诚和热情加入贵公司,领略您公司文化之魅力,一倾文思韬略,才赋禀质为您效力。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你们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汪澜

第14篇: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桃园中心小学卜凡

辅导老师问玉清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但由于篇幅太长,我先读了汉武帝篇,读完之后,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说说汉武帝生命里发生的一些事吧.

在武帝继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但是汉景帝却偏偏看上了他,就为他扫清障碍,帮助他成为了一个平安太子,武帝就这样才登上皇帝的宝座.

武帝期间,有一个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宠爱,而丞相却三翻两次上奏章,让武帝杀掉江充,结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杀了.还发现了巫蛊,这就为后来的巫蛊事件埋下了伏笔.武帝是一个迷信的人,发现了巫蛊,武帝就认为有人诅咒他死,于是大发雷霆,灭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个小人江充,想尽可能除掉一切与他为敌的人.就对武帝说:\"宫里宫外可能也有巫蛊,扩大搜索比较好.\"武帝觉得有理,就扩大范围,结果查得连皇后和太子的床都没法放了.

巫蛊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见就是杀无赦.所以杀了几万人,后来,居然太子也有巫蛊,太子当然不想被杀,就准备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来,但江充想杀太子,就说太子谋反,结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后太子被杀了,但临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杀了.

太子死后,有一个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务是看管高祖刘邦陵园,他给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写道:\"儿子玩了一下父亲的兵,打一顿屁股就算了.儿子杀错了一个人,这也不算什么大罪(本文是针对太子).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托梦讲给我的.\"这句话说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个看管刘邦陵园的官,白胡子老头自然是指高祖刘邦了,刘邦的话,武帝能不听吗武帝果然封田千秋为丞相,并十分感激田千秋,后来,武帝来到轮台,写下了罪己诏,这就是有名的\"轮台罪己诏\".回来的时候,武帝又得了一个儿子,就是钩弋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刘弗陵.当时离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开始考虑立谁为太子了,所有人选,接连淘汰,只有刘弗陵,当时立了8岁的刘费陵为太子,但太后仅26岁,就有可能出现女人参政,发生内乱.于是武帝临死前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从这可以看出汉武帝是一个冷酷而又长谋略的人.我们既要学汉武帝的优点,又要避免汉武帝的缺点,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既要做一个情感丰富,长谋远略,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不给坏人留一点情面,不让好人受一点委屈,做到公正无私,让坏人闻风丧胆,让好人拍掌称赞.

想要这样,我们就要从小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让黑暗的种子发芽,要让光明的小苗茁壮成长!

第15篇:汉武帝追杀皇太子历史故事

汉武帝(公元前156 年一前87 年),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时,国家强盛。汉武帝继位之后,对内实行经济改革,对外用兵,开拓疆土。他尊重儒家学说,提倡仁义。他在位一共54 年,这一时期,是前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极盛时期,但他又迷信神仙,大兴土木,造皇宫,又重刑罚,杀了不少人。特别是到了汉代征和元年(公元前92 年),65 岁的汉武帝已经做了将近50 年皇帝。尽管他年轻时曾经做过许多大事业,这时也已年老体衰,明显地感觉到了精力不足,对于自称能让人长生不老的“神仙法术”,就格外感兴趣。汉武帝的皇宫里,便常常有许多“活神仙”来来往往。

这年冬日的一天,汉武帝没有什么事,就在上林苑建章宫里闭目养神。

他在恍恍惚惚中,仿佛看到一手持长剑的男子,快步闯入中龙华门内。汉武帝大吃一惊,喝道:“准?谁敢闯入宫来!”可那男子顿时没了踪影。汉武帝急忙命令宫中护卫捉拿这个男子,然而护卫们把宫中翻来覆去搜了个遍,也没发现丝毫可疑之处。

汉武帝不肯相信。他一边下令把监门官推出宫门斩首,一边又调集驻守在京城郊外的骑兵部队大搜上林苑。骑兵们纵横搜索,把个上林苑像梳头发一样梳了一遍,还是毫无结果。汉武帝还不放心,又下命紧闭长安城,挨家逐户核查人口,闹得鸡飞狗叫,人人不安,一连折腾了十几天,也没找出个可疑分子来,汉武帝这才只好罢休。然而,汉武帝心中的疑惑并没有消失。

他想,明明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怎么会搜查不出来呢?莫非是有妖魔在作怪?这样一想,汉武帝就格外紧张起来,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在谋害他。

恰在这时,京城里又出了一件大事。汉武帝朝中的丞相公孙贺,仗着自己的妻子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一贯胡作非为。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也因为有一个皇后姨妈和一个丞相爸爸而当上了大官,他更加目无法纪,竟挪用国家军事款项达1900 万钱之多,罪行败露后被捕入狱。公孙贺为救儿子,便请求汉武帝让他去捉拿劫富济贫的大侠朱安世,以功劳抵赎儿子的罪过。

汉武帝同意了。公孙贺调集大批军马,布下天罗地网,没几天果然把朱安世抓住了。朱安世得知公孙贺兴师动众捉拿他的原因后,就在审讯时揭发公孙贺唆使巫婆使用妖法谋害皇上。本来就疑神疑鬼的汉武帝,得到这报告,立刻信以为真,下令逮捕公孙贺,交给杜周去审问。杜周是当时有名的酷吏,用刑非常狠辣。他知道汉武帝的心思,所以千方百计罗织公孙贺的罪名,不久就把公孙贺父子都整死在狱中,把他们全家都抓起来杀了,而且一直株连到汉武帝的两个亲生女儿和卫皇后的一个侄子,连他们也都被杀掉了!这样一来,皇后卫子夫和她所生的太子刘据,也就大祸临头了。到了征和二年(公元前91 年)的夏天,汉武帝又添了许多病症,更觉得整天心神不宁,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为了养病,他住到了甘泉宫中。这天晌午,汉武帝倦倦地靠在床上休息,不一会儿,就发现有许多木偶向他涌来,而且越聚越多,只见前后左右,头上脚下,奔跑飞腾的全是木偶,密密匝匝地把他围得严严实实,而且个个手握棍棒,口中喊扫,吓得汉武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正在惶急之间,突然惊醒过来,原来是场恶梦。

正在这时,汉武帝宠爱的大臣江充进宫来看望汉武帝。汉武帝便向江充诉说了梦中的情景。江充皱着眉头,认真地说:“恐怕还是有巫师作怪,才搞得皇上龙体欠安。”那时候科学不发达,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以为世界上另有不可捉摸的“鬼”、“神”作怪;而一些巫师巫婆乘机造谣惑众,更加深了人们的迷信程度。巫师们有种说法:只要根据仇人的模样刻成一个小木偶,用针锥刺心钉眼,埋到地下,或者到庙宇里去向鬼神祷告,这个仇人就会遇到灾祸甚至死亡。江充这么一说,汉武帝马上相信是有人做了他的木偶在谋害他,所以委任江充专门来查办这件事。

江充大权在手,马上调集了一批人马,在京城中到处巡查,一旦发现可疑迹象,或者挖出木偶,这家的主人就会被当场逮捕,押送到官府示严刑逼供。然而,许多挖到的木偶都是江充事先派人去埋下的。江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事态,以证明确实有人在谋害皇上,一方面也是试探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被他逮捕的人中,有普通百姓,也有高官贵族,甚至皇亲国戚。

汉武帝一概不问,完全交给江充去处置,以至大批无辜者遭受残害,死于非命;汉武帝还认为这是江充对他的忠诚。

江充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于是又开始策划另一个大阴谋,就是陷害太子刘据。江充要陷害太子刘据,也是为了讨好汉武帝。原来,皇后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和弟弟卫青,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为汉武帝立下过不朽的功劳,他们在世时,卫家在朝廷上的势力非常大,刘据的太子地位也十分稳固。可是在霍去病与卫青相继去世后,卫家的势力就大大减弱了,再加上又出了个不争气的公孙贺,汉武帝对卫皇后的态度越来越疏远了。太子刘据性格温和宽厚,与汉武帝的勇武好战大不相同,也使父子间产生隔阂。更重要的是,太始三年(公元前94 年),汉武帝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又生下了皇子刘弗陵,他很想把皇位传给弗陵,但是太子刘据并没有什么大过错,汉武帝也不好平白无故地取消他的继承权。江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于陷害太子刘据。

第16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

(二)讲授新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1.皇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葆江山呢?

2.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3.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4.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为皇帝指点江山,评头论足。

5.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6.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7.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17篇: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

郝斌中学 803 张钧益

一、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臵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臵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臵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二、汉武帝东巡概况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一些方士“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希望见到的“蓬莱”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

在碣石山,刘彻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可能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名称。

汉武帝晚年曾经三次巡幸琅琊(包括琅琊郡所属不其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末,武帝南巡,次年初由长江口浮海北至琅琊,直到三月才离开。太始三年(前94),武帝再幸琅琊。太始四年(前93)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和明堂。太乙(泰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原只有京城甘泉宫一座太乙祠庙,而不其县太乙仙人祠,则是武帝在京城之外修建的唯一一处太乙祠庙。汉武帝还在琅琊交门宫祭祀蓬莱仙人,登琅琊台观沧海。

三、汉武帝东巡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对琅琊台港湾情有独钟,数次光顾流连。

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110)至征和四年(前89)曾七次巡幸山东半岛,六抵沿海。史书明确记载的至少两次抵琅琊台港,即前106年、前89年。

就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而言,数次到琅琊巡视的也仅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且二人都是开疆扩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辞劳苦,跋涉数千里巡游山东沿海?翻阅前人著述,多解释为寻求海外长生不死之仙药。此种说法,自有道理。然将全部原因归咎于此说,尚不全面。还应将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琅琊等山东沿海地区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考察,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出两位杰出帝王东巡之原因。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首先与当时山东地区政治形势有关。 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到征和四年(前89),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内,武帝竟九次巡视山东,六次进行封禅泰山的活动,六次到沿海地区,其活动范围超过了秦始皇。这种对山东地区频繁巡视,也是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

汉初,刘邦在山东境内先后分封了齐国、淄川国、济南国、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和东平国。由于诸侯国势力强大,在文帝时就发生了齐王和济北王叛乱;景帝时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山东的胶西、胶东、济南、临淄都为叛乱者所控制。虽然在叛乱被镇压以后,景帝将各王国地盘缩小,但在武帝即位以后,对前代诸侯国之乱仍忧心忡忡。他采取两个果断措施,一是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王子部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成为侯国。如在山东的淄川国内,武帝封了淄川王刘志的儿子15人为侯,封了城阳王刘延的儿子20人为侯;在济北国,也封了8个侯国。其它如胶西、胶东、齐等小王国,也采用类似分封办法,如此以来,山东境内“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他还“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从而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甚至不惜寻找借口对诸侯夺爵削地。因此,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虽存在,但地盘权力日小,封土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而已,对中央已构不成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武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山东境内设臵兖州与青州,每州设刺史,专门督察各诸侯国政事。如青州刺史就曾先后二次奏淄川王和齐王子女有罪,并获准加以惩办。州刺史的设臵,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真正效果如何,则是武帝东巡视察需要亲自了解的。

再从经济上看,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经济已很发达。西汉初,全国设铁官50处,山东就有12处,分布在琅琊郡、临淄、历城等地,铁的产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汉初全国设盐官35处,山东有11处,盐的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纺织业中心,临淄、定陶、元文(今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临淄的三服官手工工场,还成为专门为皇室和西汉政府生产丝织品的场所。秦汉时期,山东商业也很繁荣;时有\"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之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山东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汉初半两钱币已有500余斤,10万余枚。就当时经济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山东也是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在如此重要的地区,武帝时却多次出现水旱灾情和小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形势的变化对全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这就不难看出武帝东巡首先要稳定山东局势。从武帝东巡行程看,除了在琅琊东莱等地巡行大海,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宣扬自己的功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封禅仪式结束之后,让山东各地官员、诸侯汇集泰山脚下,听取汇报,考察他们的政务;或接受郡国上计(向中央汇报);或亲临治水第一线视察。可以说,了解山东情况,稳定山东局势,巩固在山东的统治是武帝东巡最重要原因。

其次,汉武东巡,也与当时反击外患,对外用兵的军事行动有关。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同样与对朝鲜用兵密切相关。汉初,燕人卫满率众到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政权,仍服从汉朝辽东太守节制,但到其孙执政时,卫氏朝鲜不仅与汉朝背盟断约,攻杀辽东地方官吏,而且破坏半岛上其它小国如真番、辰韩与汉朝的交往,为汉朝所难容。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夏,正值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恶化之时,武帝东巡东莱一带,名曰为求仙,实际上是为对朝鲜用兵进行实地考察。同年秋,在汉朝使节涉何赴朝谈判破裂之后,武帝立即派兵讨伐。汉朝军队分兵二路,一路由左将军荀彘从辽东陆路进发;另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五万水军自山东渡渤海,目标均为卫氏朝鲜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附近)。冬十二月,两军会师城下,经过几个月的围攻,卫氏朝鲜宣告投降,武帝随即在朝鲜半岛北部设臵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由汉朝直接管理,稳定了北方边疆的局势,也保证了中、朝、日海路的畅通。此次征朝鲜,自东莱渡海的水军立了大功,这与汉武帝亲自视察山东沿海周密安排是分不开的。

武帝东巡山东,对保证丝绸之路的货源充足,也有促进作用。自张骞通使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商人纷纷涌入中国,求购丝织品。当时的山东,是国内丝织品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丝绸之路源头之一。如本世纪初甘肃敦煌曾发掘出任城国\"亢攵缣\",就是山东纺织品西去的例证之一。当时汉政府要将山东大批丝绸运往洛阳、长安一带,再经丝绸之路西去中亚、西亚各国。山东历史悠久的纺织品,也是武帝可以向外人炫耀的一个资本。如元封六年(前105),武帝“巡守海上,悉从外国客,大部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贤示汉富厚”。武帝让外国使节陪同他参观山东沿海,也是要让他门看看该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

再次,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与追求向海外发展、开疆拓土的强烈愿望有关。

汉武帝更将匈奴追击到大漠以北;在朝鲜设立乐浪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臵于有效的控制下;向南征服东越,设臵包括交趾、九真、日南(均在越南境内),将版图扩大到海南岛和印支半岛。但是面对东面的大海,一种神秘感仍笼罩着这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在当时邹衍等思想家“大九州之说”影响下,秦皇、汉武也认识到除中国之外,海外仍有广阔的天地,也激励着他们欲向海外发展,去拓展新的势力范围。这种向海外发展的企图受到下列两种因素的刺激,更加速了其紧迫感。

一种因素是该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的渴求和燕齐一带方士宣扬海外有仙境、仙药所造成的影响,自春秋战国以来,山东地区方士极为活跃,各种学派代表人物云集。仅以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为例,就汇集了阴阳家学派的邹衍、淳于髠,法家的慎到,道家的田骈、宋钘、接子等人。秦统一后,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山东地区各种流派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活动在沿海一带的道家、阴阳家、儒家等知识分子,既不满秦始皇重用法家、推行暴政、大搞专制统治;又要千方百计迎合君主心理,提高自己在政权中的地位,由于长期活动在沿海地区,他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一些对海洋的认识和航海知识,根据海边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大肆渲染海外有仙山、仙药、仙人,有神仙乐土,从而迎合了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的心理,也激发了他向海外创业的雄心。汉武帝亲自驾船出海追求仙境,极为充分地表现了这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走向海外、追求新的业绩的渴求与希冀。

另一个对汉武形成影响的因素是当时沿海地区居民已开始了向海外移民以求发展的尝试。由于秦朝暴政,继而秦末汉初的农民起义和战乱,中原地区动荡不已,自东莱至琅琊,山东沿海有许多贫苦农民或避战祸、或为求得生计大批渡海东去。如《三国志·乌丸列传》记载:“辰韩耆老称,有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与之。有城栅,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今有名为秦韩者。”《文献通考·四裔考》也称:“及秦乱,燕、赵、齐人往避地者数万人。”又如《汉书·王景传》中提到王景的八世祖王仲,系琅琊郡人,因避吕后之祸越海而逃到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在暴政和战乱的年代,逃避海外并谋求发展是山东沿海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选择。这种向海外的移民活动无论是对汉武帝等封建专制君主还是对在沿海活动的方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开始认识到海外仍有可以发展和开拓的地盘,这对一个雄心勃勃且权力欲极大的封建君主来说,自不满足于统治中原地区这种现状,只要有机会,仍要凭借现有的实力向海外发展,以完成“天下归一\"的帝王霸业。同样,作为不满于现状而又无法用武力反抗汉武帝高压统治的沿海一带知识分子,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向海外发展才是一条适应自己生存并待机进取的比较理想的道路。他们谋求向海外发展与贫苦百姓向海外移民有所不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制造海外有仙境、仙药的舆论,迎合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追求海外美妙仙境的心理,为自己远赴海外有更加从容的物质准备。如此而言,就不难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会慷慨地赐给徐福数千童男女、大船、捕鱼工具、连弩、五谷及百工等人员和武器装备、生产工具,除了求仙药以外,也有让徐福为其探明向海外发展的途径。同样也不难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过份宠爱胶东方士奕大,不仅将他封侯、赐万金,甚至将亲生女儿嫁给他。并且在他的引导下,六次巡海,几乎要打算亲自远赴海外。汉武巡海与方士们的舆论宣传是分不开的,徐福东渡成功正是方士们利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自己理想的典范,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稽的奔赴海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四、汉武帝东巡影响

二千年前,汉武帝数次东巡琅琊及山东沿海,其影响与意义十分深远。

其一:加强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如前所述,国家最有效控制地区是陕西、河南一带,原为齐地的山东由于秦统一的时间较晚,封国较多,思想领域各种流派活动频繁,反抗秦专制集权的舆论较强,仍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离心力量,成为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不稳定因素。汉武帝经过东巡沿海、封禅泰山、琅琊刻石等一系列活动,炫耀帝王的绝对统治权威,对离心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计、考察、接见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从而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制的目的,对新兴的封建统一国家政权是有利的。

其二:东巡也有利于促进山东地区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如何对全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汉武帝无论是对外用兵、发展与外国的贸易,还是维持庞大的政权官员和军队的开支,山东地区所提供的赋税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从秦始皇下令迁徙三万户人口到琅琊地区从事生产和开发,到汉武帝亲自参预堵塞山东境内的黄河决口,均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山东经济的重视程度。应该指出,秦末汉初虽有战乱,但山东地区的经济仍持续发展。如琅琊人贡禹在汉元帝继位时曾谈到“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又如临淄齐故城发掘出汉武帝时冶铁业遗址有40万平方米范围,比战国后期齐国冶铁遗址大8至10倍。由于汉武帝亲自指挥治水,给地方官兴修水利以极大鼓舞,以致“用事者争言水利……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宅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水利的兴修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当时的琅琊郡稳城县(今高密)就有“蓄潍水溉田……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匹梁”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一文中评论汉初山东经济状况时认为:“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秦汉之际,山东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除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努力外,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汉武帝东巡,促进了山东沿海地区航海业和海外交通的发展,增长了沿海地区人民的对外开放意识。

汉武帝每次巡视山东沿海,都是成千上万人浩荡而行,所乘的大型楼船高十余丈,所载上千人,为当时世界各国所罕见。这些船只不仅高大壮观,而且推进与操纵设备齐全,配臵了长桨、尾舵、风帆,能够充分利用海风在波涛起伏的状态下航行。在汉武庞大船队的刺激下,沿海地区贫苦农民为向海外谋求生计,也加快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步伐,秦汉时期,北方沿海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在汉武东巡和探求海外有仙境之说的鼓舞下,在方士们宣扬海外有仙山、仙药的舆论引导下,在为摆脱暴政及贫困的现实状况推动下,山东沿海居民对走出国门,奔赴海外的开放意识日益浓厚,并不断进行东渡的大胆实践。正是由于沿海人民群众向海外迁徙者众多,秦汉时期,一条自山东沿海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再折向东南行,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最后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的中、日、朝海上交通线最终形成。这条路线也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它沿中、朝海岸曲折而行,依赖日本海左旋环流的推动,这对于当时航海工具比较简陋,航海技术尚不完备的中国移民而言,当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航线。自汉至唐初,日本使节大都是经由这条航线来中国,直到唐代自宁波一带直抵日本的航线开通以后,北方海上航线的地位才有所削弱。

第18篇:汉武帝王国问题教学设计

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片段课教案

湘潭市雨湖区南谷中学

刘学军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汉朝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汉代前期解决的方法,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作用。

2、能力:归纳汉武帝王国问题解决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

1、回顾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

2、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将分封制改为了什么制度? 新课教学:

( 西汉建立后后,疆域空前广大,那么大的国家,如何才能管好,请阅读材料)

1、王国问题的出现:

材料:“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解释:在这个群雄奋起、争夺天下的时代,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1)从材料看,刘邦的忧虑是什么? 忧虑:怎么样才会使自己的统治稳定。

(怎样让部下尽职尽责地守卫国家的边疆)

(2)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邦灭秦兴汉,汉初统治者曾经错误地认为,秦早亡是由于没有分封同姓王拱卫皇室,于是在汉初恢复了分封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可是他们忽略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使是自家人也会兵戎相见。

刘邦没有想到是,他自认为英明的决策,却留给后人无尽的烦恼。 -------(王国问题的形成-----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实行以后,会有哪些弊端呢?)

2、郡国并行时代,“国”的问题: (1)诸侯国与中央实力对比

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39个郡。

人口:各诸侯国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管郡人数的2倍。

自主权:诸侯国拥有军队、自行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制定法律。

(2)诸侯王羽翼丰满后,......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4年,齐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发动叛乱。

(面对王国对中央造成的威胁,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可谓是焦头烂额、忧心重重,煞费苦心。比如说,汉文帝和汉景帝......)

3、王国问题处理 (1)汉文帝化藩 汉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在原封地上增加诸侯的数量,由大化小,以便于控制。结果诸侯的数量反而增多了。 (3)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削夺王国的封地,但是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倍平息了,但是晁错也被杀,王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王国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了汉武帝时期,事情更严重了,请看这两则材料)

资料:汉武帝的叔父梁王(诸侯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库府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兵多将广、富可敌国) 该材料说明了什么?

(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展示汉武帝兄长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

诸侯王无视朝廷礼法,拟同天子。

(面对这种威胁,汉武帝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4)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

A 接受董仲舒建议,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诸侯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也可以在王国内分割一部分土地成列侯;新分候国王不再受原来国王的管辖,直接由中央所属的郡管理。

(附:推恩示意图)

B 介绍“酹金夺候”策略: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祀祖先,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黄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一口气夺掉了106位王侯之爵。 C 介绍“附一法和左官律”:附一法:主要内容是不许诸侯招结宾客,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左官律: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限制诸侯王网络人才。

(经过这番折腾后,我们再来看看诸侯国的实力:) 领域: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 人口:诸侯王控制的人口不过是家族而已。

诸侯自主权:受到附一法和左官律约束,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D 高明之处(对比“削藩令”和“推恩令”,那种办法更妙)

方式:“削藩令”动用中央大军,采用武力;“推恩令”未动一兵一卒,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支持者:“削藩令”支持者少;“推恩令”支持者多。 结果:“削藩令”激化矛盾,导致七国之乱,连晁错自己也丢了脑袋;“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对汉初社会威胁近100年的王国问题终于在汉武帝手中得到彻底解决,这对于大汉朝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4)解决王国问题的作用 对汉王朝:威胁解除了,巩固了封建统治,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对经济发展:只有在国家统一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政令统一,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

说一说,汉初王国问题让几代皇帝伤透了脑筋,为什么在汉武帝时能够彻底解决?

1、中央政权实力增强;

2、采取有效策略“推恩令”。学以致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的同姓王虽收到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景帝时,吴有50多城,楚有40多城,所有王国加起来相当于西汉统治地区的一半。他们的权利很大,可以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征收赋税,还拥有军队。 问:

1、这段材料反映西汉诸侯王什么问题?

势力大、权力大,威胁到中央政权。

2、汉武帝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颁布“推恩令”,削夺列侯爵位。 小结:

刘邦分封诸侯引发的王国问题,最终以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得以灵活而彻底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个重大问题摆在汉武帝面前,那就是汉初思想界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面对思想的不统一,汉武帝该如何发挥他的雄才大略呢?请听下回分解。

2015湘潭市中学历史现场片段课比赛教案

单 位: 湘潭市雨湖区南谷中学

参赛教师:

参赛学段:

参赛年级:

参赛内容: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

刘 学 军

初 中

七 年 级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九日

第19篇:汉武帝乃立乐府论文

“汉武帝乃立乐府“观点浅谈

刘树波

概说:乐府,无论是作为音乐机关,还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文学体裁的革新,文学内容领域的扩展,以及它本身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对于后世文学的启发都使得乐府研究成为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热衷的话题。而作为乐府发展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的“汉武帝乃立乐府”一事更是引得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探讨与研究。本文作者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关键词:汉武帝 乐府 家乐 国乐

一,“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到底始于何时

费振刚先生在他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援引《史记》《汉书》记载,认为乐府机构是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汉代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定制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而由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几位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总之上述观点认为乐府作为音乐机构肯定是出于汉初。

罗根泽先生在《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认为“设置大概在秦代”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中,郭英德 过常宝两位学者也认为乐府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之名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沿袭秦制,设有太乐令,乐府令等职,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中,周建忠先生也认为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机构,并以1977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铸有“乐府”二字作为为证据,可见它是掌管音乐的部门。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也以考古新发现为据,说:1977年,在陕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已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据此可知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又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可知汉因秦制,汉初已有乐府。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存在肯定不是在汉武帝,甚至不是在汉代,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乐府,当然这还有待考证,不过据1977年,在陕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面,已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足以证明“乐府”的出现至少也应该是秦代。

二“汉武帝乃立乐府”是何谓

我们已经分析了,“乐府”作为音乐机构肯定不是始于汉代,所以部分学者的错误观点再此不作引述。王应麟先生在《汉书艺文志考证

(八)》引吕氏曰:“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到了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汉书。礼乐志》)那么,此处的“汉武帝乃立乐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设立的乐府,显然是扩大了的机构,而与“夏侯宽备其萧管”的乐府令所主管的范围不同。总之,乐府设立之后,他所主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所谓郑卫之声以外,还兼领非郑卫之声的郊祭乐与兵法武乐。而泰常所属的太乐并没有被废除或改称,而是他主管的范围很小。冯沅君 陆侃如 的《中国诗史》也指出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还过沛,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孝惠五年,思高祖之乐沛,以沛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这边是汉乐府的开端。所注重的都是宗庙的乐章,此时的乐府是比较不重要的。武帝时稍有改变。《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说:乃立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顾炎武的《日知录》认为乐府有官署和诗体两种意义,关于于乐府这官署究竟始于武帝与否,颇为历代学者所聚讼。大概贵族乐章的职守至少在先秦总已存在,《周颂》就是个证据。不过武帝的时候却在贵族乐章外,还注重民间的作品。

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乐府的行政长官乐府令,隶属于少府管辖,同样管理音乐的还有太长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起初在只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他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综上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所谓的“汉武帝乃立乐府”其实是对乐府职能的扩充,是对其内容的改革,是对其地位的提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对此的看法,一向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近来提出了另一个猜测。

三,“汉武帝乃立乐府”实质上是以“以家乐代国乐”

汉代除庙堂之乐外,汉代还有房中祠乐,以乐府为主。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八)》引吕氏曰:“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到了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汉书。礼乐志》)这里所设立的乐府,显然与“夏侯宽备其萧管”的乐府令所主管的范围不同。乐府的行政长官乐府令,隶属于少府管辖,同样管理音乐的还有太长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起初在只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他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可是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总之,乐府设立之后,他所主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所谓郑卫之声以外,还兼领非郑卫之声的郊祭乐与兵法武乐。而泰常所属的太乐并没有被废除或改称,而是他主管的范围很小。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汉武帝乃立乐府”实际是“以家乐代国乐”汉武帝借此来加强自己的权利。

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乐府?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当时的乐府诗,往往新鲜悦耳,容易引起人的喜好,统治者为了满足享受,必然要大量采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重视,跟汉武帝求仙追求长生的目的也不无关系。当然,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功能之一是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这些雅乐主要承袭前代,也有一些是自己编的,这些诗歌迎合了汉初制定朝仪举行祭仪的需要,比如郊天,祀地,祭太一在当时都是国家的大典,所以要特别设立一个机构。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为配合帝国大一统兴礼作乐的文化措施,乐府的规模得到扩大,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和创制乐歌。这些诗乐作为统治者点缀生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采集民歌汉代某些头脑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 这种整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诗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对乐府的重视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府机构,采集制作配乐协律的歌诗,用于宫廷礼乐,或用于观知民风,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他们将掩饰在大汉雄风之下的悲惨凄凉的民间生活展示出来,是我们对汉代社会有更完整的认识。汉乐府直面生活,正是苦难的显示态度,丰富并鼓励了中国诗歌的讽喻传统,汉乐府的形式上多用五言,具有相当成熟的叙事和抒情技巧,直接引发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我的疑问。

如果说“汉武帝乃立乐府”的实质是以“以家乐代国乐” 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那么他必然掌握了对乐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乐府成为君王专制的工具,那么,“西汉末年,汉哀帝有感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罢乐府官,大量减裁乐府官员,只保留了用于祭祀的雅乐,归太乐掌管。”何谓?暂且抛开汉哀帝有感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的借口,单单他能掌握乐府存亡的生杀大权,对于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怎会束手无策?这不是很矛盾吗?再来看汉哀帝废乐府的所谓理由:乐府中郑声淫曲甚为流行

众所周知,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书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真实的反映。人民苦难的真实描写,如《妇病行》《孤儿行》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如《鸡鸣》《相逢行》战争徭役的凄惨控诉如《十五从军征》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如《上邪》《白头吟.>》即便有几篇所谓的郑声淫曲,难道至于使汉哀帝废乐府吗?如果乐府真的是集权的一种手段,汉哀帝废之何谓?我认为,乐府的观风俗,知薄厚的功能,使得汉末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折射在乐府诗中引起了汉哀帝的不快,与之废乐府的行为不无关系。 展望乐府诗的研究,必将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黄节 《汉魏乐府风笺》 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纲要》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

郑文 《汉诗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冯沅君 陆侃如 《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费振刚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游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版

郭英德 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版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版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罗根泽 《何谓乐府及乐的起源》(《安徽大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0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第20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师用书等日常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播放《沁园春•雪》朗读视频,让学生一起朗读,教师从中提出问题:秦皇汉武分别指谁?讲述秦始皇功劳,并设置悬念为什么将他们并称?

(二)讲授新课

1、西汉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刘邦 (3)都城:长安 (4)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

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酎金夺侯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4、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1、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主要围绕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三大措施,围绕这三大措施分别采取师生合作、小组探讨、同伴合作等进行叙述,由于学生是七年级新生,初步接触历史,可能对于这些方法使用不够熟练,以后应该多加学习和锻炼。

《范文澜 汉武帝.doc》
范文澜 汉武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