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写作范文

2022-09-1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SAT写作例子背景资料(达尔文)

Father of Modern Biology: Charles Darwin

Charles Darwin\'s whole life was changed by one lucky chance.In 1831, before he went on the voyage1 of the Beagle2, he was a very ordinary young man of twenty-two.No one in England—certainly not Darwin himself —had any idea of the future he had before him.

His sister Caroline gave him his first leons.He was both lazy and naughty, and everyone was glad that he went away to school after his mother\'s death when he was eight.

Charles soon became a keen collector.He collected anything that caught his interest: insects3, seashells, coins and interesting stones.He said later that his collection prepared him for his work as a naturalist4.

He was not a very clever boy, but Charles was good at doing the things that interested him.He also took pleasure in carrying out experiments.But he could not learn Latin and Greek which in those days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He was a disappointment to his father, who was sure that he would bring nothing but shame to himself and his family.

In 1825, when Charles was sixteen, his father sent him to Edinburgh to study medicine, saying :“As you like natural history5 so much, perhaps we can make a doctor of you.”

But Charles found the lectures boring, and the diections6 frightening.But at Edinburgh he was able to go to natural history lectures.In 1826 he read a paper on sea-worms to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This paper was his first known work on this subject.

Then his father decided to send Charles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to study to become a priest.With hard work, he did quite well.And, in the countryside around Cambridge, he was able to shoot, fish and collect insects.

He seemed likely to become a country priest like hundreds of others, sharing his time between his work and his interest in natural history and country life.He had a deep faith in God and a lasting interest in religion7.At this time he did not doubt that every word of the Bible was true.

Then a letter from Captain Robert FitzRoy changed his life.FitzRoy was planning to make a voyage around the world on a ship called the Beagle.He wanted a naturalist to join the ship, and Darwin was recommended8.That voyage was the start of Charles Darwin\'s great life work.

In those days a great 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every word written in the Bible was true.Darwin hoped that the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they found in the course of their voyage would prove the truth of the Bible story of the great Flood9.

He began to observe everything.When they got to Rio de Janeiro in South America, Charles was overcome with joy to see so many different creatures, so much life and colour.His notebooks were full of detailed observations.

Then they reached dry land at Punta Alta.There Darwin discovered his first foils10.Why, he wondered, were there horse bones at Punta Alta, when there had been no horses in the New World until Cortez brought his from Spain11?

They came to Tierra del Fuego at the tip of South America.It was a strange place, with terrible storms.Its people grew no food, and they slept on the wet ground.Darwin observed their looks and habits.

“How can people be so different, if all are descended12 from Adam and Eve in the Garden of Eden?” Charles wondered.

A trip into the mountains showed Darwin seashells at a height of 12,000 feet.Lower down were foil trees.

“So those trees once stood by the sea,” thought Darwin.“The sea came up and covered them.Then the sea-bed rose up...”.To a man who had been taught that every word in the Bible was true, this was very puzzling.

In Chile, where Darwin saw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he began to see what must have happened.The centre of the earth, he decided, was very hot.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was thinner in some places.It was in these places that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developed.

As the Beagle sailed around the world, Darwin began to wonder how life had developed on earth.He saw volcanic islands in the sea, and wondered how living things had got there.

But people who believed every word of the Bible thought that God had made all creatures and Man.But, if that was true, why did some of the foils look like “mistakes” which had failed to change and, for that reason, died out?

On went Beagle, to Tahiti13,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There, Darwin saw coral and coral islands for the first time.How had these islands come about14? Soon, he had the answer.Coral was made up of the bodies of millions of tiny creatures, piled up over millions of years —a million years for each island.Darwin wrote it all down in his notebooks.

After five years he was home.He was never again the healthy young man who climbed mountains and carried heavy bags of foils for miles. He set to work, getting his collection in order.And, in 1839, he married his cousin15, Emma Wedgwood.It was a happy marriage with ten children.He could be found working in his study, with a child beside him.

His first great work The Zoology of the Beagle was well received, but he was slow to make public his ideas on the origins16 of life.He was certainly very worried about disagreeing with the accepted views of the Church.

Happily, the naturalists at Cambridge persuaded Darwin that he must make his ideas public.So Darwin and Wallace, another naturalist who had the same opinions as Darwin, produced a paper together.A year later Darwin\'s great book,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appeared.It attracted a storm.

People thought that Darwin was saying they were descended from monkeys.What a shameful idea! Although most scientists agreed that Darwin was right and that the story of Adam and Eve was merely a story, the Church was still so strong that Darwin never received any honours for his work.

Many years later, he published his other great work, The Descent of Man.He gave a lecture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17, when the whole audience stood up and clapped18.

His health grew worse, but still he worked.“When I have to give up observation, I shall die,” he said.He was still working on 17, April, 1882.He was dead two days later.

现代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 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查尔斯·达尔文的一生。1831年踏上贝格尔号的航程之前,他还是个普普通通的22岁青年。没有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知道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姐姐卡罗琳教会了他许多人生第一课。他是个懒惰又淘气的孩子,8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他总算进了学校,人人都为此而高兴。

不久查尔斯爱上了收集,收集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昆虫呀、海贝呀,还有硬币和奇形怪状的石头。他后来说这些收集为他成为博物学家打下了基础。

查尔斯并不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只要感兴趣的事情他都做得很棒。他还喜欢做各种试验,但却学不好拉丁文和希腊文,这在当时的教育中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父亲对他颇感失望,认定他只会一事无成,辱没家门。 1825年,查尔斯16岁,父亲将他送到爱丁堡学医,说“既然你如此喜欢博物学,或许我们可以把你培养成一名医生。”

但是查尔斯却烦透了那些讲座,也惧怕解剖,不过在爱丁堡他可以去听博物学方面的讲座。1826年,他在博物学社宣读了一篇有关海船蛀虫的文章,这是该领域中他第一篇为人所知的作品。

随后他父亲决定送他去剑桥大学学习,将来当一名牧师。由于刻苦努力,他学得相当不错,而且得以在剑桥附近的乡村射猎、钓鱼以及收集各种昆虫。

看来,他像数以百计的其他学生一样可能成为一位乡村牧师,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兼顾自己对博物学和乡村生活的兴趣。他笃信上帝,对宗教有不减的热情。当时他毫不怀疑《圣经》字字真实。

可是一封来自罗伯特·菲茨洛伊船长的信改变了他的一生。菲茨洛伊计划驾驶“贝格尔号”海船做一次环球航行,他想要一位博物学家加盟,有人推荐了达尔文。此次航海成为查尔斯终生伟业的起点。

那时很多人笃信《圣经》。达尔文希望航海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动植物能证明《圣经》中有关那场洪水的文字确有其事。

他开始对万物进行观察。他们到达南美洲的里约热内卢时,看到种类如此繁多的生物,那么生机盎然而色彩斑斓,查尔斯欣喜若狂,他的笔记本上全是详细的观察记录。

随后他们到了Punta Alta 的干旱地带,达尔文在那儿发现了首批化石。奇怪的是,Cortez将马从西班牙带进美洲之前,Punta Alta是没有马的,为什么却有马骨化石呢?

他们又去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那是个奇异的地方,狂风暴雨不断,当地人不种粮食作物,而且在湿漉漉的地上席地而眠。达尔文仔细观察他们的相貌和习惯。

“如果人类都是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为什么又如此不同呢?”查尔斯感到纳闷。

在海拔一万两千英尺的山上,达尔文发现了海贝,稍低处还有树木化石。

达尔文想:“这么说这些树原来长在海边,海水上涨淹没了它们,后来海底上升了……。”对一个向来接受《圣经》字字箴言灌输的人来说,这真让人疑惑不解。

在智利,达尔文亲眼目睹了地震和火山,他开始明白其中的原因。他认为,地球中心非常炽热,地球表面某些地方要薄一些,地震和火山往往爆发于这些地方。 跟随着贝格尔号做环球航行,达尔文开始思考地球上生命的演变。他看到海中的火山岛,就会对那里生物的由来感到好奇。

而笃信《圣经》的人认为所有的生物和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可果真如此,为什么有的化石看起来像是上帝的“失误”?它们未能适应变化,也因此而绝迹了。

贝格尔号继续航行至塔希提岛、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达尔文在那些地方第一次见到了珊瑚和珊瑚岛。这些岛是怎么形成的?很快,他就有了答案。珊瑚由数百万微小生物的遗骸组成,经过数百万年的堆积,每一百万年就形成了一座岛屿。达尔文将这一切写进他的笔记里。

五年后他回到家,不再是那个能翻山越岭、并扛着沉重的化石一口气行走数英里的健康小伙儿了。

他着手整理他的收集物。1839年,他和表妹艾玛·维奇伍德结婚,婚后生活幸福,育有十个孩子。人们发现他在书房工作时,总有一个孩子在身旁。

他的第一部大作《贝格尔号的生态园》颇受欢迎,但他却不急于将自己对生命起源的看法公诸于世,他确实非常担心自己的理论与教会广为接受的观点发生冲突。

所幸剑桥大学的博物学家们都劝说达尔文公开他的观点,因此达尔文和另一位持相同观点的博物学家瓦雷斯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一年后,他的巨著《物竞天择,物种起源》问世并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达尔文在说人是猴子的后代,这种观点简直有失体面!虽然大多数科学家同意达尔文是对的,亚当和夏娃之说仅仅是故事而已,但教会的力量如此强大,这部著作没有给达尔文带来任何荣誉。

许多年后,他出版了另一部名著《人类的演化》。他在皇家研究院作了一次演讲,全场听众一致起立为之鼓掌。

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工作不止,并说“我不得不放弃观察的时候,我也就完了。”1882年4月17日还在工作的他,两天以后与世长辞。

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1.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its impact

Charles Darwin(1809-1882) was an English naturalist and author.His Origin of Species (1859) and Decent of Men (1871) exerted a strong imp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In his books, Darwin hypothesized that over the millennia man had evolved from lower forms of life.Humans were special, not because God had created them in His image, but because they had succefully adapte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had paed on their survival?making characteristics genetically.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the fact or principle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orms of plant and animal life best fitted for existing conditions, while related but le fit forms become extinct.参考资料:http://edu.sina.com.cn/

推荐第2篇:达尔文读后感

达尔文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看了一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达尔文》,达尔文读后感。达尔文这本书,不但写得有趣,而且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科学发明的来源知识。

故事讲了,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科学,到处捉虫研究,为了这个喜好,常常逃课不上学。爸爸发现以后,经常和他吵架。爸爸的意见,达尔文听不进去,我行我素。后来,爸爸发现达尔文坚持没上学,但是学习还是可以。这个发现让达尔文的爸爸很吃惊,爸爸觉得达尔文对现在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可能喜欢学医,就不再请强求。达尔文终于得偿所愿来到医学院,做自己的学习研究。最后,不但创作了《生物进化论》等巨著,而且还成为一名有名的教授。

发现学习真谛后的达尔文和我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周围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认为只有学习才会让人进步,了解更多未知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成功,自己就会更快乐。

我渴望会说更多的外语,和不同的外国人交谈,认识不同的文化。我渴望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故事写得越来越精彩。我渴望数学能力越来越强,发现逻辑关系的奥秘。我渴望能继续保持好学的心态,增广见闻。我渴望------

总而言之,学习就是无论事情的大小,只要我们不懂的,对我们有好的影响,能认真完成,得到收获,就是一种学习。

达尔文的科学气质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读后感《达尔文读后感》。“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 无须说,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而是仍然富有怀疑和进取心。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知道虚怀若谷对科学的价值。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

二、

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对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关于遗传的机制,他曾提出“泛生论”的假说,认为从身体各部输出一种名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细胞,以此解释身体的变化即获得性状向子代的遗传。这一假说发表后,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达尔文很注意这些批评。例如对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18331905)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此后,他们经常通信,讨论植物学问题。也正是在认真考虑批评意见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删去了有关泛生论假说的论述。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略见他虚心、严谨的治学之风。当然,从他1842年整理出“物种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不厌深思”之“深”。

推荐第3篇:达尔文家族

达尔文家族3代近亲结婚 62名亲人38人无后

约书亚与莎拉家庭画像,达尔文-威治伍德组成了英国显赫的家族。

据英国媒体5月2日报道,19世纪英国杰出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中首次阐述了“自然选择”理论,认为近亲繁殖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这个发现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历史学家对达尔文族谱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他的家族都在身体力行“非自然选择”——近亲繁殖:从达尔文外祖父辈开始的3代人都是表兄妹结婚,家族62人中有38人因为不育、孩子夭折、有缺陷等原因无后。研究人员相信,正是这种家族不幸令达尔文着迷于遗传学研究。综合

【重庆晚报】

达尔文家族3代近亲联姻一多半人绝后

据英国媒体5月2日报道,19世纪英国杰出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中首次阐述了“自然选择”理论,认为近亲繁殖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这个发现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历史学家对达尔文族谱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他的家族都在身体力行“非自然选择”——近亲繁殖:从达尔文外祖父辈开始的3代人都是表兄妹结婚,家族62人中有38人因为不育、孩子夭折、有缺陷等原因无后。研究人员相信,正是这种家族不幸令达尔文着迷于遗传学研究。

最新研究3代人只出两个姓氏

英国开放大学的自然史教授詹姆斯·摩尔研究了达尔文的家谱后发现,这个家族几代以来只出现过两个姓氏:达尔文、威治伍德,这说明家族一直保持着近亲结婚的习惯。达尔文的外祖父母和母亲都姓威治伍德,摩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近亲结婚并不鲜见,但像达尔文家族这种情况,在当时都是罕见的。”摩尔发现,达尔文的外祖父约书亚·威治伍德与自己的第三个堂妹莎拉结合,育有8名子女;两人最大的女儿苏珊娜·威治伍德嫁给了自己的表兄罗伯特·达尔文,他们生下了后来的生物学泰斗、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同时,约书亚和莎拉的第二个儿子小约书亚生下了艾玛·威治伍德,也就是达尔文后来的妻子。

近亲联姻62名亲人38人无后

众所周知,达尔文与表妹艾玛育有10名子女,其中3人夭折、3人不育。他们的悲剧早在外祖父辈就开始上演:在达尔文家族第一对表兄妹的26名后人中,19人不能生育、5人夭折、5人因为有身体缺陷未婚、9人结婚却无后。约书亚和莎拉的62名后人中,38人没有孩子,达尔文和威治伍德两家的人口越来越少。

摩尔认为,正是这种家族不幸,使得达尔文醉心于遗传学研究。他说:“达尔文一生病弱,他认为女儿安妮因为遗传了自己的缺陷而夭折。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生病,而且症状极为相似,这似乎证实了他对于自然选择理论的看法。”

伦理悲剧 达尔文3子女都不育

摩尔的研究获得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迈克尔·哥卢波夫斯基的支持。哥卢波夫斯基曾发表过关于达尔文3名子女不育的研究文章。他认为,达尔文和威治伍德两个家族的成员都携带一种导致不孕的突变基因,达尔文和艾玛的3名子女——威廉、汉瑞塔和里昂纳得从父母身上遗传了这个基因,使得3人无法生育。哥卢波夫斯基把这个现象归咎为近亲结合的恶果。

新闻链接

家族近亲结合 酿悲剧也出天才

达尔文-威治伍德家族是英国一个显要的家族。源自伊拉斯谟斯·达尔文,一位医生与诗人,以及被称为陶瓷之父的约书亚·威治伍德。最为著名的成员则是提出自然选择理论的查尔斯·达尔文。此外家族中至少有10人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并且拥有多位科学家、实业家、艺术家与诗人。本家族包括了一些其他姓氏的成员,如法兰西斯·高尔顿;与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凯恩斯家族也有姻亲关系。

研究称近亲结婚成达尔文家族悲剧根源

http://www.daodoc.com 2010年05月09日 02:09 新京报

达尔文虽身为进化论之父,为人类对遗传学带来革命性改变,但达尔文本身却未能超脱遗传的摆布,他的家族更遭遇遗传的“诅咒”。由于奉行近亲结合,达尔文的10个小孩中有3个于童年夭折,3个结婚多年却终生未生育。达尔文家族的62名后人中,38人没有孩子,以致这个显赫的家族日渐式微。

1838年,29岁的达尔文向他的表姐,聪明美貌、富有修养的爱玛·韦奇伍德求婚,两人结为伉俪,婚姻幸福。

然而这个家族的后代被不幸所笼罩。从1839年到1858年,达尔文和爱玛一共育有十个子女,3人幼年夭折。其中,达尔文最宠爱的长女安妮在十岁时因患肺结核死亡,安妮去世前的一个月里,达尔文彻夜守护在她的床边,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在自己的怀抱里去世,后来,这位生物学家在书中写道,“整个家庭因此失去了欢乐”。

安妮的妹妹玛丽出生后23天便夭折,她的弟弟查尔斯一岁半时感染了猩红热而去世。活下来的孩子大多体弱多病,其中三名子女在婚后多年不育。

经过整理家族谱系,人们发现,在达尔文家族的62名后人中,38人无法生育,以致这个显赫的家族日渐式微。

近亲结婚成悲剧根源

5月3日,美国《生物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和西班牙研究者的一项发现:家族谱系中频繁的近亲结婚行为是导致达尔文家族悲剧的根源。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动物学家蒂姆·贝拉和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大学研究员贡萨洛·阿尔瓦雷斯、弗朗西斯科·塞瓦略斯查看了达尔文及其妻子韦奇伍德家族的族谱,比照了两个家族4代人、25个核心家庭的176名成员。

家族溯源发现,达尔文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姓韦奇伍德,属三代旁系血亲。达尔文的母亲原姓韦奇伍德,嫁给了达尔文家族,而达尔文本人又娶了韦奇伍德族人、他的嫡亲表姐爱玛为妻。研究人员将达尔文—韦奇伍德家族的联系输入一个特制的电脑程序,计算出两人的“近亲系数”为0.063。也就是说,达尔文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继承的基因中,有6.3%的基因是相同的,这些孩子都属于“中等级别近亲结婚的产物”。

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子女基因的一半来自于父亲,另一半来自于母亲。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呈隐性,如果双亲中只有一方带有这种隐性基因,那么这种致病基因在其后代身上也可能呈隐性。但如果父母双方都带有这种隐性基因时,致病基因在后代身上则会转为显性。因此,“近亲系数”越高,孩子继承显性致病基因的几率就越高,因为他们没有来自父母某一方的良性基因的弥补。因此,血缘相近男女生育的后代出现遗传性疾病的几率更高,对于疾病的免疫力更低。

因此,近亲联姻很可能是达尔文家族后代孱弱的一个主要原因,他的家庭里孩子的死亡率为30%,比当时平均儿童夭折率高了两倍。 达尔文对悲剧早有预感

达尔文本人对此也有察觉,事实上,他在生物学研究中已经发现,那些杂交植物的后代,相对于非杂交植物的后代,基因更加优越,更健康、更具有活力。达尔文家族的现状,似乎从反面佐证了达尔文自己的发现。

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达尔文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同自花授粉的个体相比,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

研究者的报告说,达尔文意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端,怀疑正是自己与妻子的血缘关系导致后代的悲剧。“查尔斯·达尔文记录了无数个植物同系繁殖的恶果,这使得他开始担忧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健康问题。”蒂姆·贝拉博士说。

在达尔文生活的19世纪,富裕家族堂表亲联姻并不罕见。据统计,当时英国有百分之十的人口都是近亲联姻,这种结合背后的主要动机是维护家族产业、维持家族的影响力。不过,当时的人们已开始察觉,“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天生聋哑或失明”。1870年,达尔文写信给他的邻居、英国议员约翰·鲁博克,建议在第二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第一代和第二代近亲结婚的人口状况,以研究家族间频繁近亲结婚对后代成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这个要求被拒绝。

达尔文本人的健康状况也非常糟糕,他患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还患有一种古怪的皮肤病,使得他刮胡子时疼痛难忍,这也是他留着特点鲜明的长胡须的原因。但贝拉博士认为,达尔文的问题与近亲联姻无关,一种解释是,达尔文在环球考察的过程中,在阿根廷被当地一种寄生虫叮咬而染上这些疾病,另一种解释是心理学因素———想到自己的理论会让妻子爱玛、以及维多利亚时代频繁近亲联姻的民众感到沮丧,达尔文心中不安,反应为身体的古怪毛病。

此外,并非达尔文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差。达尔文的三个儿子,乔治,弗朗西斯和霍拉斯都是英国最有声望的科学组织“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吴妮)

达尔文一家十“院士”

1660年11月22日,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等12人在伦敦格雷欣学院开了一次会。此前,这些人已形成一个研究新兴的实验科学的“无形学院”。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决定把这个小圈子变成正式的学会。这个设想得到了刚刚复辟的查尔斯二世的支持,国王成了学会的保护人,因此就被叫做“伦敦王家学会”。王家学会是至今还存在的最古老的科学团体,相当于英国的国家科学院,其会员也就相当于国内所谓“院士”,而其实其学术地位比国内院士高得多,按其网站的说法,当选王家学会会员是仅次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可以在名字后面牛气地署上FRS(王家学会会员的英文缩写)的头衔。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些科学家,例如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却都是FRS。

1660年11月22日,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等12人在伦敦格雷欣学院开了一次会。此前,这些人已形成一个研究新兴的实验科学的“无形学院”。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决定把这个小圈子变成正式的学会。这个设想得到了刚刚复辟的查尔斯二世的支持,国王成了学会的保护人,因此就被叫做“伦敦王家学会”。王家学会是至今还存在的最古老的科学团体,相当于英国的国家科学院,其会员也就相当于国内所谓“院士”,而其实其学术地位比国内院士高得多,按其网站的说法,当选王家学会会员是仅次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可以在名字后面牛气地署上FRS(王家学会会员的英文缩写)的头衔。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些科学家,例如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却都是FRS。 王家学会代表的是英国的科学传统,而这个传统有时也能通过家族血缘来延续。从王家学会建立至今350年,只产生了大约8000名会员,却有许多人来自同一个家族。会员档案中有一栏即是记载其与其他会员的亲属关系。最显赫的是达尔文家族。从达尔文的祖父到达尔文的曾孙,6代人中代代都有人成为FRS,达10人之多。 达尔文的曾祖辈默默无闻,修家谱要从祖父辈算起。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1731~1802)是当时的名医,连国王都请他当御医,但是他不去。他一边行医一边研究植物学和发明各种各样的器械,还是个诗人,在诗中表达过生物进化的思想——不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并非从他爷爷的奇思妙想那里得到的启发。伊拉兹马斯在30岁时就成了FRS,后来自己也搞了一个对英国工业革命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学会,为了走夜路时不至于摸黑(当时可没有路灯),选在月圆之夜聚会,所以叫月亮学会。通过这个学会他认识了达尔文的外祖父韦奇伍德(1730~1795)。韦奇伍德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陶器工艺家,由于发明了一种测量高温的温度计,韦奇伍德在1783年当选FRS。 伊拉兹马斯能文能理能工,对女人很有杀伤力, 王家学会代表的是英国的科学传统,而这个传统有时也能通过家族血缘来延续。从王家学会建立至今350年,只产生了大约8000名会员,却有许多人来自同一个家族。会员档案中有一栏即是记载其与其他会员的亲属关系。最显赫的是达尔文家族。从达尔文的祖父到达尔文的曾孙,6代人中代代都有人成为FRS,达10人之多。

达尔文的曾祖辈默默无闻,修家谱要从祖父辈算起。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1731~1802)是当时的名医,连国王都请他当御医,但是他不去。他一边行医一边研究植物学和发明各种各样的器械,还是个诗人,在诗中表达过生物进化的思想——不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并非从他爷爷的奇思妙想那里得到的启发。伊拉兹马斯在30岁时就成了FRS,后来自己也搞了一个对英国工业革命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学会,为了走夜路时不至于摸黑(当时可没有路灯),选在月圆之夜聚会,所以叫月亮学会。通过这个学会他认识了达尔文的外祖父韦奇伍德(1730~1795)。韦奇伍德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陶器工艺家,由于发明了一种测量高温的温度计,韦奇伍德在1783年当选FRS。人,和达尔文一起开创了实验植物学,为此在1912年获得达尔文奖章。 达尔文的孙子的职业更为多样化,其中有名列世界高尔夫名人堂的体育选手、艺术家、诗人,只有一位从事科学研究:乔治的儿子查尔斯·高尔顿·达尔文(1887~1962)。他师从卢瑟福和玻尔,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他在1922年当选FRS,后来也成了勋爵。 查尔斯的妻子是个数学家,这样的家庭成为科学之家顺理成章:他们的5个子女有4个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不过其中没有人成为FRS。达尔文家族第六代“院士”靠达尔文的孙女来养育:乔治的外孙、生理学家理查德·达尔文·凯恩斯(1919~)(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侄子),霍勒斯的外孙、神经生物学家霍勒斯·巴洛(1921~)。这两人都是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的教授。 达尔文家族第七代(达尔文的曾曾孙)的名人中有历史学家、作家、音乐家,但是没有科学家,FRS的传统可能就此中断。中国古人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达尔文家族连续6代,代代出“院士”,这样一个难以打破的传奇记录,靠的恐怕不只是祖先的恩泽。 2009.11.9 (《中国青年报》2009.11.11)

伊拉兹马斯能文能理能工,对女人很有杀伤力,两任妻子两位情人共给他生了13个子女,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老大学医做解剖时不幸划破手指感染早逝,继承衣钵的重任交给了三儿子罗伯特(1766~1848)。罗伯特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有一项重大发现(证明眼球在盯着看时还在不由自主地做微小运动),因此得以在王家学会的会刊上发表。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伊拉兹马斯的影响力,罗伯特不到22岁就当选FRS。不过这篇论文是伊拉兹马斯帮着写的,按现在的说法叫“包装院士候选人”。此后罗伯特果然也成为名医,但是在科学上再无建树,他对科学所做的最大贡献,是生下了达尔文(1809~1882)。 人,和达尔文一起开创了实验植物学,为此在1912年获得达尔文奖章。 达尔文的孙子的职业更为多样化,其中有名列世界高尔夫名人堂的体育选手、艺术家、诗人,只有一位从事科学研究:乔治的儿子查尔斯·高尔顿·达尔文(1887~1962)。他师从卢瑟福和玻尔,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他在1922年当选FRS,后来也成了勋爵。 查尔斯的妻子是个数学家,这样的家庭成为科学之家顺理成章:他们的5个子女有4个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不过其中没有人成为FRS。达尔文家族第六代“院士”靠达尔文的孙女来养育:乔治的外孙、生理学家理查德·达尔文·凯恩斯(1919~)(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侄子),霍勒斯的外孙、神经生物学家霍勒斯·巴洛(1921~)。这两人都是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的教授。 达尔文家族第七代(达尔文的曾曾孙)的名人中有历史学家、作家、音乐家,但是没有科学家,FRS的传统可能就此中断。中国古人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达尔文家族连续6代,代代出“院士”,这样一个难以打破的传奇记录,靠的恐怕不只是祖先的恩泽。 2009.11.9 (《中国青年报》2009.11.11)

达尔文原本也是要继承其祖其父的衣钵的,但是他忍受不了手术台上淋漓的鲜血,只好从医学院退学改学神学。毕业后做为一名业余博物学家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5年,一路寄回国的大量标本让达尔文还没回国就在英国科学界出了名,由业余博物学家成了著名博物学家。回国3年后,达尔文当选FRS,年仅30岁。当然,那时达尔文还只是崭露头角,他此后的成就是没有哪个选举他的人意料得到的。达尔文成了王家学会的骄傲,王家学会在1890年专门设立“达尔文奖章”奖励在达尔文开创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达尔文倒是有一点继承了其父的衣钵:他也娶了韦奇伍德家的人为娶,娶的是外祖父的孙女爱玛。他们共生下了10个子女,其中有3个夭折。于是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称,由于达尔文是近亲结婚,其子女不是夭折就是痴呆或短命。其实按当时的医疗条件达尔文子女的夭折率并不算高,而他成年的子女也都身心健康,不仅长寿,而且男孩子后来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其中有三个当选FRS:数学家、天文学家乔治(1845~1912),植物学家弗朗西斯(1848~1925),最早从事科学仪器的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师霍勒斯(1851~1928)。这三人全都被英王授予勋爵,弥补了达尔文至死还是一介平民的遗憾。其中弗朗西斯算得上是达尔文的学术继承人,和达尔文一起开创了实验植物学,为此在1912年获得达尔文奖章。

达尔文的孙子的职业更为多样化,其中有名列世界高尔夫名人堂的体育选手、艺术家、诗人,只有一位从事科学研究:乔治的儿子查尔斯·高尔顿·达尔文(1887~1962)。他师从卢瑟福和玻尔,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他在1922年当选FRS,后来也成了勋爵。

查尔斯的妻子是个数学家,这样的家庭成为科学之家顺理成章:他们的5个子女有4个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不过其中没有人成为FRS。达尔文家族第六代“院士”靠达尔文的孙女来养育:乔治的外孙、生理学家理查德·达尔文·凯恩斯(1919~)(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侄子),霍勒斯的外孙、神经生物学家霍勒斯·巴洛(1921~)。这两人都是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的教授。

达尔文家族第七代(达尔文的曾曾孙)的名人中有历史学家、作家、音乐家,但是没有科学家,FRS的传统可能就此中断。中国古人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达尔文家族连续6代,代代出“院士”,这样一个难以打破的传奇记录,靠的恐怕不只是祖先的恩泽。

推荐第4篇:生物——达尔文

达尔文全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他是英国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查理斯·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历史选择了达尔文做为生物科学的创始人,似乎纯属偶然。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的查尔斯·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

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的改变更符合中性学说。有关中性学说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达尔文的故事几乎从小听到大的,他如何的热爱自然、细致观察„„从他身上要学习的也就这种科学精神吧。其实说他是偶然也并不全对,毕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各种品质成就了他。

推荐第5篇:与达尔文对话

与达尔文对话

——《适者生存》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中心小学

陆燕青

邮编:21418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中的一课。地质时代的化石记录中的2500科动物,生存到今天仅剩下了1/3,那这2/3的生物为什么灭绝呢?能够顽强生存到今天的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本课将带领学生来探究这里面的奥秘,与科学家达尔文进行一次对话。

设计理念:

1、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观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能完全理解。本课设计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方法。先让学生从故事开始,吸引学生探究的注意力。列宁曾说:“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然后采用实验、讨论、作画等多种方法,开展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达尔文的关于环境选择生物、生物也选择环境的观点,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兰本达

语)

2、探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技能、知识的满足。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的时间与预测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知经验对一些自己不明白的科学现象或科学未来现象作出恰当的想象与预测,从而提高学生预测、分析、解释、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丰富了科学情感。

教学目标:

1、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作出合理的解释。

2、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3、体验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奇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领探究

1、观察图片:距今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开始诞生了生命。在寒武纪,地球上的生命进入了大爆发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出示地质时间表,如32页图)。看着这张图,同学们,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们又会想到哪些与生物有关的问题呢?

生:地球上出现了多少种生物?

生:有些曾经出现的生物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2、引导探究:是啊!数不清的生命曾经在这个地球上活动、生长,如今却只剩下2/3的物种了,那么它们现在到哪儿去了呢?同学们,你们想揭开这个谜吗?好,跟老师一起来探究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一张地质时间表以及教师的讲述中,了解到地球上曾经出现很多种生物,如今却仅剩1/3的物种了,这一矛盾的揭示,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使学生处于悱闷状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揭示生存规律

1、故事激趣: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同学们,你们也不会例外吧?好,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南橘北枳》的故事吧!

2、媒体显示:图文并茂地讲述南橘北枳的故事。

3、破译故事:故事听完了,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一下,又大又甜的橘子为什么会变成又小又涩的枳了呢?

4、学生交流:环境变化、生物变异

5、追根究底:北方的哪些环境促使橘树发生了变异?

6、层层深入:如果橘树不能适应北方的环境,可能会怎样呢?

7、归纳原因:由此看来,生物的生长与什么有很大的关系呢?

8、揭示规律: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有一个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适者生存”(揭题),知道是哪位科学家吗?你们知道他具体说了些什么内容吗?(多媒体介绍达尔文及其适者生存的规律)

【设计意图】:“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然而本课设计却化难为易,将这个深奥的科学道理融入学生爱听的故事中,来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从而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了达尔文的这一生物生存的观点。运用张之仁的话说是“收获了麦子”,用美国兰本达教授的话说是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

三、解释生物现象

1、美丑对比:能够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是幸运的,能够看到地球上美丽的事物更是幸运的。前不久,老师的女儿去参观了一次蝴蝶展,回来跟我介绍说,她最喜欢巴西的“光明女神蝶”。看,这就是她带来的这种蝴蝶的照片,你能想象它飞舞的样子吗?老师再来介绍一种不同寻常的蝴蝶,很丑,是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化海岛上发现的,它丑在什么地方呢?达尔文发现,这里的很多蝴蝶都是没有翅膀或者没有翅膀很不发达。同学们,你们能为达尔文解开这个谜吗?

2、学生交流。

3、设计实验: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这种猜测吗?

4、实验验证: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5、组织交流:实验结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6、归纳小结:看来,适应环境来改变自己是生物明智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能适应环境的,应该都是大自然中的强者。然而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生物要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环境中保护自己,不得不在物种延续时不断地演变„„

【设计意图】: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集证据的基础上的。老师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运用科学假设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再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从而领悟自然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不仅对所从事的事感兴趣,而且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讨论人的进化

1、由物及人:人是智慧的生命,但是,人并不是一上来就是现在的样子。我们的祖先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从古猿人到现代人,可说是起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

2、观察发现:(多媒体出示38图)仔细看看,现代人比起古猿人哪些地方进步了?

3、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4、集体交流。

(人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不被大自然淘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变了自己,使自己进步了。)

5、深入思考: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是所有方面都在进步吗?有没有退化现象?

6、讨论交流: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在某些方面反而退化了呢?

7、探究原因:也是环境的变化„„

8、得出结论:由此看来,环境是促使生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在本环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辩证,使得学生在吸收了别人的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能力,促成了新的意义的创造。

五、预测未来的人

1、展望环境: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又将会如何变化呢?

2、预测人类:请你根据现状,预测人将如何演化,在白纸上画出未来人类的蓝图。

3、汇报交流

①未来的人是怎样的? ②你为何这样设想?

【设计意图】: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学需要探索,人类的许多未解之谜同样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而想像能为探索推波助澜。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正是这样,本环节让学生合理想象,去支持预测。

六、延伸拓展

上网查阅科学家对人类演化的有关观点与论述。

推荐第6篇:《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有很多,有一些是非常励志的,大家知道达尔文有哪些著名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的故事篇1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达尔文将来也能从医,于是把他送到医学院学习。可是达尔文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亲非常生气,又送他到剑桥大学学神学。然而,达尔文仍然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于是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逃跑。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看着这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达尔文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了“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参加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回来后,达尔文大胆地提出了“物种逐渐变化”的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并在185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故事篇2

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从小就对生物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组织的一次环球航行,使他有机会对全球各地的不同生物有了一次详尽的考察。在五年环球考察旅程中,他对沿途的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观察和资料采集。后来回国后,他经过大量的研究,科学的分析。逐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科学界的《物种起源》。恩格斯将他的著名观点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然而就在他的《物种起源》出版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1858年6月18日,就在达尔文的研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收到华莱士的一封信,信中附着一篇他自己的论文。华莱士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与达尔文私交甚好,达尔文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非常赏识。此时的华莱士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这篇随信的论文就是他在考察途中写的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文章,想请达尔文审阅,如果有价值,就让他转给著名地质学家赖尔帮忙发表。此前华莱士知道达尔文也在进行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具体的细节,他并不清楚。

达尔文看到了这篇论文之后,感到非常震惊。这篇论文的观点竟与自己研究二十多年的结论惊人地一致,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过“自然选择”这个概念,但是文章论述的生物进化机制与自己的学说不谋而合。

原来,华莱士在南洋的马六甲岛进行科学考察时,患病休养期间,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读到过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而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最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于是他就写成了《沦变种极大地偏离原始类型的倾向》的论文寄给了达尔文。

在当时的学术界,研究成果非常注重首创性和首发权,科学家们为了一些研究观点,彼此钩心斗角,争名夺利,相互打压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时候还因此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与其他的研究者不同的是,达尔文非常重视后辈的这篇辛勤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将华莱士的这篇论文按照其意愿转交给了赖尔,建议立即发表,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却只字不提,而让华莱士一个人获得这项荣誉。

赖尔以及当时的植物学家胡克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过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手稿,他们深深地为达尔文的气度所折服,他们建议两个人同时公布各自的研究成果。达尔文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对华莱士不公。

经过赖尔和胡克多次劝说,达尔文才将1842年的部分手稿和华莱士的论文于1858年7月1日交与林耐学会。在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起被宣读,并且同时发表在当年的林耐学会学报上。这些,华莱士都一无所知。

后来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把准备多年的手稿压缩到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在1859年11月出版了《物种起源》,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达尔文认为是华莱士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的生物学观点,他郑重地把华莱士当成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创立者,让其共享这个研究成果。

然而事实上,华莱士的观点虽说与达尔文的学说有些相似之处,但是有些论述还是跟达尔文的观点有所区别的。华莱士对能与达尔文共享荣誉,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非常惭愧。他很清楚,自己的论述还很粗浅、简单,只有达尔文才能用如此丰富、确凿的论据和雄辩的逻辑力量来证明生物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性,并使生物进化论观点在与顽固的神学论观点激烈的交锋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会被人们所认可,自己也不可能在学术界有如此高的地位,因此他总是把自然选择学说荣耀地归功于达尔文,并把它尊称为“达尔文主义”。

回到英国后的华莱士与达尔文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两个人成为亲密的朋友。达尔文没有因为华莱士的身份低微而在意,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大加推崇,还经常接济出身贫寒的华莱士,而且还极力说服英国政府给华莱士提供丰厚的资助,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让他能潜心研究。

正是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彼此谦让和通力合作,生物进化论学说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极大的传播。

华莱士也成了达尔文学说主要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在达尔文死后的数十年间,学术界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如潮般的批评,华莱士孤独而坚定地奋力应对。并在1889年出版了《达尔文主义》一书,他的努力使“达尔文主义”度过了漫长的暗淡时期,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达尔文学说重又大放异彩。

达尔文的故事篇3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有一次,妈妈带着小达尔文到花园里给树苗培土。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麦子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妈妈的介绍,激活了小达尔文的兴趣,他急忙问道:“妈妈,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妈妈笑着摇摇头,又和蔼地对他说,“小狗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它是狗妈妈生的,就像人是人妈妈生的一样。”

小达尔文听了妈妈的解答,先若有所悟似地自言自语:“人是人妈妈生的!”接着又问道:“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认真地回答说。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不解地问。

“是上帝!”妈妈说。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他一个劲儿刨根问底。

这一问妈妈也没答上来,便因势利导,启发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妈妈希望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这些谜等待你去揭开呢!”

妈妈的一次次启发、鼓励,犹如给达尔文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所以,他到七八岁时,对许多事物的思考、看法,都很另类。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经常耻笑他,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观点。因此同学们认为他爱“说谎”“吹牛”,不愿跟他多往来。有一次,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但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或者“吹牛”,把他的问题反映给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先生。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儿子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还有一次,达尔文在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达尔文的行为让姐姐很恼火,她便把弟弟“说谎”的事儿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以后,不但没有“教训”达尔文,反而帮他辩解:“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凭着这种想象力展翅飞翔!”

达尔文曾读过一本名为《世界奇观》的书,书中描述的古代七大奇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做梦都想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迹,以及现有的珍贵植物。父亲也支持他去努力探索。他10岁那年,父亲鼓励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度过三周的假期。在那里,达尔文大开眼界,搜集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物;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而且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后来撰写《物种起源》这一巨著,迈出了第一步。更可贵的是,在家里,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他的兴趣爱好,还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房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在那里自由地做试验、自由地读书。

家里也曾希望达尔文将来继承祖业。16岁那年,父亲把他和哥哥一起送进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而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但他没有沿着神学的道路走下去,而是继续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拣拾动物,有时候一起进行解剖。对此,善解人意的父母没有给他过多的干预。

可以说,没有达尔文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没有“进化论”。普通孩子也同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遇到孩子成串的疑问:春风为什么能让光秃秃的树枝吐出新芽,而秋风又会染红绿叶?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千万别不以为然,千万不要嘲笑他们无知,拒绝回答,或者责备他们“烦人”。其实,这不是幼稚可笑,而是执着探索,也许就在这些“可笑”的问题中,闪烁着孩子智慧的光芒,预示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推荐第7篇:读《达尔文》有感

读《达尔文》有感2篇

从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懵懂少年,“进化”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博物学家。是他,打破了世人对“上帝创造万物”的迷信;是他,引起了世人对于自身和自然的重新审视。

他就是一颗耀眼的科学巨星——达尔文。

在一个名叫什鲁斯伯里的英国古城里,在一座红砖楼房里,传来了一声嘹亮的男婴的哭声,这个男婴就是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从诞生之初便注定要给这个古城带来荣誉和**,注定要改写这座古城的历史。

达尔文的父亲想让达尔文接受古典教育,但达尔文最喜欢的却是自然科学。于是,每当一有空闲时间,达尔文就跑出去捉昆虫做标本。达尔文的父亲把达尔文和达尔文的哥哥一起安排到了爱丁堡这所学院,在学院里,达尔文还是学不进去,于是他父亲又把达尔文放到了剑桥学院。在这里,达尔文听说有一位非常博学的亨斯罗教授,于是达尔文就去拜访了亨斯罗教授。在与亨斯罗教授的长期接触后,教授发觉了达尔文的潜能无穷,就推荐达尔文去令他终身难忘的环球旅行。

在长达五年的环球旅行中,达尔文采集到了许多稀有的标本,同时也让达尔文开始质疑上帝创造万物的真理。

达尔文回家后一直在思考物种起源的问题,于是他开始研究,当搜集了大量的证据后,他明白了根本没有上帝造物这一说,于是他开始写论文,在此期间达尔文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但他仍一边坚持做研究一边在和病魔作斗争,克服万难,经过达尔文顽强的意志,终于,《物种起源》这一篇巨著诞生了。在达尔文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下,达尔文推翻了人们对上帝造物的思想认识,成为了科学界一颗耀眼的巨星。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达尔文的不懈坚持,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少年,变成了科学界的权威,也让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

达尔文,他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勤奋执着,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方面,他有无限的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资料方面,他勤奋努力。这样的达尔文,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达尔文,孜孜不倦的自然之子,我们大家的好榜样!

成功必备的条件——读《达尔文传》有感

以前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恩格斯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很高的评价,把它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自己很想知道达尔文的生平事迹,现在有机会和孩子一起阅读了——《达尔文传》,了解了达尔文是怎样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很有收获。

1.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容易成功

兴趣是做事的动力,有兴趣才有做事的内驱力。达尔文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也想把达尔文培养成一名医生,但是达尔文对学医没有兴趣,被迫中断医学学习而改学神学,企盼将来成为一名神父,可是达尔文仍然没有兴趣,在此期间依然专注自己感兴趣的地质和昆虫学等。后来达尔文克服种种困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终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地质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考察研究。在旅行期间,达尔文广泛采集古生物骨骼和化石标本、矿物标本、动植物标本等,并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记录,为以后出版的著作提供了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证据。

2.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身体健康,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对此有精辟的说明:“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可见一个好身体是多么重要。达尔文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在考察期间有时被迫中断考察,在考察结束以后的日子里,也数次被迫中断写作去治疗。他的最后一本著作——《由蚯蚓活动形成的壤土腐殖层,反对蚯蚓生活方式的观念》,是在儿子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达尔文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一定会为后代留下更多的知识财富。

3.阅读、行走和写作是成功不可缺少的途径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有限,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达尔文正是阅读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受到赖尔等人的影响,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旅行的实地考察,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继续饲养鸽子、家兔等动物进行实地观察,不断向饲养动物的人请教,获得了很多自己需要的材料,获得了人工选择进化的第一手资料。为达尔文通过整理这些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征求朋友的意见,为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达尔文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和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达尔文的观点,都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于没有第一手资料的地推理,达尔文尽可能不出现在自己的著作中。尽管很多人不相信自然选择,包括达尔文的一些朋友。但是达尔文坚信,自己建立在实验和实地观察基础上的结论是不会错的。对于朋友建议出版一些纯理论性的书,达尔文予以拒绝,而不怕别人抢先发表了和自己相同的进化论观点,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宽恕、包容可以减少成功的阻力

达尔文那个时代,上帝创造万物在当时的欧洲占着统治地位。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动摇了上帝万能的思想,所以《物种起源》一出版就遇到了种种阻力。尤其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更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达尔文虚心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并对他人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不急不躁。即便是自己的朋友,有些观点和自己相悖,达尔文总是耐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进化论思想的正确性,而逐渐被很多人所接受。现在,达尔文进化论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还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达尔文,这位科学巨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愿更多的人了解达尔文,学习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为生物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能量;为生物知识的普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推荐第8篇:达尔文的故事

关于达尔文的故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28年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

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从中得到启发,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达尔文还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推荐第9篇:《达尔文传》读后感

《达尔文传》读后感

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我曾经读过很多书。从小学到大学时代的每一本教科书自不必说,它们给了我营养,直到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成为了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医者。在课本之外我所读的书,给我打开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每一本包装精美或装潢朴实的书都好似一个个精彩的世界,当它们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都会引起我无尽的遐想,给我智慧,给我启迪。其中有一本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一本人物传记,给我的人生道路和医生职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叫《达尔文传》。

达尔文 (1809-1882),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在达尔文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神的理论主宰着当时的整个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生物界是在某一个时刻被一次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还有的人认为生物是一次又一次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地球上的物种是有变化的。以上的观点都是所谓的神创论,这当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也有当时很多的科学家也试图推翻这种神创的理论,但是最终成功改变大家认识的,正如今天大家所周知的,是达尔文和他经过千辛万苦撰写的《物种起源》。

《达尔文传》这本书详实记载了达尔文的一生,重点介绍了他在1831年参加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活动。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 1

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在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起初是被书中所介绍的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生物种类所吸引,当我逐渐细读时,深刻的感受到了达尔文做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严谨,细致,对任何细微之事都能去探究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今天受到世界的接受与尊重。

我记得在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刚上初中一年级,可以说是一个渴求知识,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阶段,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电脑也只是当时中国人在科幻小说里经常提到的神秘名词,人们接受各种知识主要还是在书本上,所以我看到着本书时,可以说是如获至宝,不仅被书所吸引,更多的

是确实从书中得到了启迪。面对着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门功课的中学时代,开始的时候真有些不太适应。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那种心情。虽然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心理的调整过程,但是我知道如何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门课程,弄清其中的道理,不能马马虎虎,更重要的是我从此对生物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繁忙的学业中有时无暇顾及太多,但在我的心里,生物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高中即将毕业,选择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医学院校的医疗专业,直至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一本书,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为了我们,为了大家,为了世界的美好,让我们都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之中吧!

推荐第10篇:达尔文生平简历

达尔文生平简历

达尔文 (1809—1882)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门。祖父、父亲都从事医学工作。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自然事物,常采集一些标本。但他的兴趣未得到父亲的重视。达尔文中学未毕业,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学医。后又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医学和神学都未引起达尔文的兴趣,他最终还是走上了自然科学的道路。1831—1836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标本,并写下了《考察日记》。航海归来,他开始整理研究,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直到晚年,他还一直从事着研究、写作工作

第11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生平

1825年至1828年在爱丁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Beagle)”作历时5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 著作

《物种起源》,1859年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

《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提出人是由低等动物逐渐演变后,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

1831年12月7日,年仅22岁的英国生物学家C·达尔文(1809~1882)随英国战舰“贝格尔”号出发,进行了历时5年多的环球航行。

沿途达尔文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物种变化的现象。例如,他发现一种古代动物化石与现在南美洲犰狳很相似,但体积大得多。这些事实只能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

在1837年返回英国后的20多年里,达尔文继续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经过潜心研究,于1859年发表了不朽的科学名著《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了生物进化的规律。这一理论认为:生物最初是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的,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生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达尔文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那些发生细微不定变异的生物个体,如果适合了当时外界环境条件就可以生存下来,并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逐渐使这种变异发展成为新的物种;如果不适合,就不能生存下来或不能传之后代。

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描述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他的结论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同是某一种古老、低级、早已灭绝了的生物类型的同时并存的子孙”。

进化论由于彻底推翻了上帝造物的神话,因而受到了当时反动教会势力和宗教神学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宣布达尔文是“罪犯”,辱骂进化论是“畜牧的哲学”。而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对进化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并列为19世纪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第12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选读达尔文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小说化的传记”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进行描写,以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本文了解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不凡过程。

学前准备

1、达尔文简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可补充介绍“参考材料”中“生物进化论”、“《物种起源》的意义”、“生平介绍”、“趣味故事”)

2、作者欧文•斯通简介

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他的童年生活十分艰难,先是做报童维持自己的生活,后来当过推销员、牧童,替人赶车,暑假期间去果园做工。读完中学后仍打工,赶车、站柜台,在肉食厂、电力厂做临时工等。他读完大学之后,又获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去印第安纳大学任教。

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他的一生写了25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1934),还为杰克•伦敦、尤金•德布斯、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在欧美各国很有影响。

3、文体知识介绍

见课本P104关于“小说化的传记”。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一、这是一篇“小说化的传记”,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者发挥想象,丰富了很多细节,使得达尔文的形象更加饱满,文中哪些地方明显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和推测?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做是否损害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是“达尔文进化论”而不是“华莱斯进化论”?

学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誊写(téng)

惬意(qiè)

伫立(zhù)

头晕目眩(xuàn) B.棘手(jí) 积攒(zǎn) 挞伐(tà) 不寒而栗(lì) C.匿名(nì) 咀嚼(jué) 吝啬(sè) 众说纷纭(yún) D.气氛(fèn) 干呕(ǒu) 狰狞(níng) 翻来覆去(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度假

斑白

迟钝

至高无上

B.账本

领域

野蛮

难以质信 C.履行

退潮

忍耐

珠联碧合 D.智慧

神密

精湛

拍案而起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就像大财豪克罗苏斯一样,被______在我的万贯家财里了。

(2)他逐章逐节地______,以证明《创世纪》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正确的,上帝的造物是完美无缺的。

(3)生物的增殖力是非常巨大的,但生物的数量一定有它的限度,然后增殖______停止下来„„这正是生存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弱的和构造最不完善的个体必定归于消灭„„ A.淹没

旁征博引

逐步 B.湮没

引经据典

逐步 C.淹没

引经据典

逐渐 D.湮没

旁征博引

逐渐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102~103页,从“他既有牢固的常识,也容易受骗下面的文字„„这会使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想知道”,完成4—8题。 4.文中“就是他为了翻转乾坤所付出的代价”,结合前文理解“翻转乾坤”一词的含义。

5.为什么达尔文“在烦恼之夜的黑暗里,他焦虑和害怕他的学说会在大不列颠出笼问世”?

6.“这是不治之症”中的“这”指代什么?

7.怎样理解“所需要的只是把船再度浮起的一次潮水,就可完成工作了”这句话?

8.从文中看出达尔文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物种起源》最后创作的?你认为达尔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保罗·罗伯逊1898年4月9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城的一个黑人牧师家庭。1923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在学生时代他就爱好歌唱,并是校合唱队的成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戏剧和电影拍摄活动。1928年因在音乐剧《游览船》中出色地演唱了《老人河》而一举成名,80年来,这首反映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长久不衰,不少中国人正是通过这首歌曲认识罗伯逊的。

保罗·罗伯逊生前虽从未到过中国,却与中国人民有着不解之缘。他了解中国人民,曾经认真地学习中文,能阅读中文书报,会唱许多中文歌曲,特别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用歌声给予了中国人民有力的声援,成为中国人民可靠而忠实的朋友。夏衍曾说过:“我是不懂音乐的人,但是一听到他的歌声就会引起一种庄严之感。”罗伯逊的歌声里蕴涵着深厚的力量、顽强不屈的精神,宣示着人的尊严。

抗战爆发后,远在大洋彼岸的保罗·罗伯逊就在各种集会上公开声讨日本的侵华战争。1940年夏,在中国组织过抗日群众歌咏活动的爱国青年刘良模赴美求学,在纽约见到了“世界歌王”保罗·罗伯逊。罗伯逊关心地问起了中国的抗战,并表示:“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几支中国歌,要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他请刘良模把《义勇军进行曲》等几首中国歌曲反复地唱给他听,直到学会为止。

几个月以后,罗伯逊在纽约露天音乐堂举行音乐晚会。晚会即将结束时,他向在场的数千听众宣布:“今晚我要唱一首中国歌曲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支歌叫做《起来》。”接着,他就用中文和英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唱毕,全场掌声雷动,听众要求他再唱一遍。从此,《义勇军进行曲》便开始在美国进步人士中流传。

为让更多美国听众都能听到中国人民的抗战歌声,当时一个华侨青年歌咏团计划把一些抗战歌曲灌成唱片,并认定罗伯逊是最合适的演唱人选。他们把想法告诉罗伯逊,罗伯逊高兴地答应下来。于是在1941年春天,由罗伯逊担任独唱、美国华裔工人组成的青年歌咏团担任合唱,灌制了中文演唱的唱片《起来》。唱片封套上,宋庆龄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反抗敌人的力量源泉。我很高兴得知保罗·罗伯逊的唱片将一些最好的歌曲翻唱给美国人,这是所有国家的人民发出的声音……愿我们的这些融汇东西方风格的古老民间旋律和新歌曲,成为又一条联系自由人民的纽带。”在这段话的下面,保罗·罗伯逊写道:“《起来》是一首正在被千百万中国人民传唱的歌曲,一种非正式的国歌。我听说它代表着这个民族无往不胜的精神。能够演唱这首歌的新版本,能够唱一个战斗的民族填了新词的古老民歌,是我的乐事,也是给我的特殊待遇。”令人惊奇的是,罗伯逊似乎有先见之明,早在1941年就预言《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国国歌,更让人佩服他对于这首歌曲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也是在1941年,宋庆龄邀请保罗·罗伯逊、埃德加·斯诺和印度的尼赫鲁等担任她所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的荣誉会员。罗伯逊积极参加了“保盟”在美国的募捐义演。

1949年10月,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罗伯逊立即致电毛泽东主席:“我们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因为它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人类自由的一个伟大力量。”他还和几位朋友一起走上街头,手挽手用中文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以示庆贺。这一年,他在布拉格遇到中国代表钱俊瑞。钱俊瑞邀请他到中国访问。他说:“明年一定去,先到菲律宾,然后去中国。”然而翌年,美国政府因罗伯逊积极参加维护民主与自由的进步斗争而吊销了他的出国护照。

1958年4月,是罗伯逊60寿诞,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向保罗·罗伯逊表达诚挚的祝贺,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感谢,他在《致中国人民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你们伟大的国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当今和未来的伟大国家之一……我希望不久将有一天在中国土地上向你们致意,那肯定会成为一个愉快的日子。”3个月后,罗伯逊在伦敦欣赏了中

国戏剧歌舞团的演出,他向团员们表示:“希望不久的一天,会在你们的中国,同时也是我的可爱的中国再看到你们。”

1976年1月23日,保罗·罗伯逊走完了他人生78年的历程。今天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歌手,不仅因为他的歌声曾给人以振奋的力量,更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有良知的人们。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04—22 第16版) 9.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文章的最后说“今天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歌手”,请概括作者特指的“今天”应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

(2)请用简练的短语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10.文章第二段开头说:“保罗·罗伯逊生前虽从未到过中国,却与中国人民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章写了哪些“不解之缘”。

11.简要概括保罗·罗伯逊的形象。

12.不论是从保罗·罗伯逊的身上,还是从作者在文本中透露出来的观点与态度上,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分条列举你的感悟。

学习一得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从科学家身上领悟出治学与为人的可贵做法。

2、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与恒心。

学前准备

作文素材:

1、达尔文妙劝爱子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长子威廉刚大学毕业进银行做普通职员,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十分苦恼。公司里勾心斗角相互攻击,威廉受到的中伤诋毁与打击越来越多。他很是烦闷,于是向父亲求助。

达尔文温和地笑了,说:“一只寄生在椿树身上的大青虫,天敌至少有七百多种。一只兔子主要有三十七种天敌。而豹子几乎没有天敌,就算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轻易也不会去招惹豹子。至于老虎,就更加没有天敌了,谁会愚蠢到去招惹一只老虎呢?”

“孩子,越是弱小的生物,他们的天敌就越多。你在公司里受到了种种打击,不是因为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的弱小。有些伤害是躲不过的,摆脱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做一只丛林里的豹子。”

从此以后,威廉更加勤奋地工作起来,十六年后,他成了总裁,成了远近闻名的银行家。职场中的倾轧与中伤,终于远远地离他而去。

素材解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普遍的规律。想不受伤害,首先更使自己强大起来,即便不能成为老虎,但至少可以成为勇猛的豹子,使自己不被轻易地打败。

2、圣公会向达尔文道歉

2008年9月15日,英国圣公会向已故生物学家达尔文道歉,承认100多年前误解了他提出的生物进化论。

圣公会在致歉函中写道:“达尔文先生,在你诞辰200周年到来之前,英国圣公会向你致歉。我们当初对你的理论作出错误反应,误解你且影响其他人对你的看法。”

达尔文后人对圣公会的做法并不领情。达尔文的玄孙认为,迟到百年的道歉“没有意义”。批评人士称圣公会的这一举动“荒谬可笑”。

素材解读 :(1)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角度(真理的角度)——①圣贤的寂寞;②真理被认知前会遭遇种种坎坷;③人类判断力的缺失;④思想的超前性,伟大人物的前瞻性;⑤坚持真理需要勇气和信心。

(2)从时间的角度:是金子终究要闪光。

(3)从圣公会的角度——①人要有忏悔意识;②在下判断之前要慎重;③人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

(4)从达尔文后人的角度——①事后的忏悔毫无意义(迟到的道歉无意义);②面对他人的忏悔有宽容的胸怀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结合课文探究决定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活着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某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成功的桂冠落到别人头上时,总是感慨万千。抱怨命运的不公,像当年的项羽一样抱怨天不佑我;抱怨自我的天赋不高,起点太差。难道他们的成功真的如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顺利?决定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学习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当我在令人愉快的疗养胜地度假,在礼貌好客的主人的照料下,在乡间漫步时,显著地我感到身体好极了;可是当我一开始工作,我的健康就每况愈下了。

B.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C.有些物种由于需要适应而变异得异常剧烈,以致它们的内脏——更不用说它们的外表了——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到今天面目全非了。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的情绪剧烈波动起来,从深深的怀疑到极度的愤怒,又到孤独凄凉,觉得被残酷的命运出卖了。

B.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

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C.他虽然相信阿加西斯所说的大自然从不说谎,但大自然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挑选查理担当反基督的任务!

D.有人说,赋予我国传统节日以文化内涵,是古代民间社会长期演变、积淀的结果,如今它被忽视、被遗忘,也是民间社会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好,”他给自己找根据说,“我的材料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小薄本容纳不下的。” B.在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检验检疫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说,鉴于两例患者不是有意遗漏健康声明卡部分有效信息,所以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 C.威海市工商局人事政工科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邵立勇此前被任命为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至于何时任命、官网为何介绍邵立勇为局长,该人士称,“有纪律,不能随便透露。”

D.是心痛还是胃疼,他也弄不清楚,瘫在身旁最近的一把椅子里,用模糊的视力读华莱斯的正文。

4.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之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部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的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计划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指导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

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划德·道金斯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的。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至于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的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轶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说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摘自《青年参考》)

5.作者为什么以“挑战达尔文”为题?(答案不超过35字。

6.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之于众,当时反响如何?(答案不超过35字。

7.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5字。

8.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3点不足之处。(答案不超过35字。)

9.请归纳琼斯教授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70字。)

学习一得

第13篇: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

达尔文在小的时候也是发生许多事情的,有些也是有趣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达尔文小时候的短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一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行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希望爸爸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爸爸却叫过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爸爸的怂恿行为,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假话的人。

这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着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二

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爸爸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丈夫说:\"你这是怜悯,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那种怜悯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小时候短故事三

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创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母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母亲的关爱、赏识和耐心引导,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兴趣的萌芽。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和训练,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曰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母亲的赞美和赏识,在达尔文的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正是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了达尔文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最初的对达尔文的好奇心的赏识,那么,也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诞生。

第14篇:读书笔记:《审判达尔文》(推荐)

读书笔记:《审判达尔文》

冬子

2004-3-26 礼拜五

福州

读完詹腓力的《审判达尔文》,发给李舟一份。

詹腓力是一个律师,对进化论有很深的研究。他从法律的角度审视了进化论引起的争论,仔仔细细评估了进化论的支持者提出的各种证据,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与其说进化论是科学,不如说它是宗教。做为科学,进化论早已百孔千疮:适者生存不过是同语反复的咒语(“那些留下最多后代的个体,照定义就是最能适应的生物”,Ernst Mayr);自然选择根本没有表现出任何创造性,但它被神化,被设想为“大自然”创造生命的法宝;物种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化石研究的证据无法支持大量中间型物种的存在(这对进化论是必须的);猿到人之间的化石链条非常可怜,而且充满混乱;达尔文的以个体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已经难以为继,被代之以种群(基因库)进化的理论;广义进化论也面临数学家从概率角度提出的强烈置疑;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更是直接打击了达尔文的核心教义(渐变论)。但是既便如此,科学界仍不愿放弃进化论,而是把它不断改进成无法证伪的教条,尽量避免它的倒台。为什么?一部分人是因为没有替代的理论,另一部分人则是出于信仰的原因:

引起我注意的第二点是那些极力主张科学与宗教要分开的人,也就是那些喜爱利用他们的科学作宗教性的宣言的人。达尔文主义的论文中充满了反对神的结论,例如说这宇宙没有设计者,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一个盲目自然过程巧合的产品,大自然更不会关怀人类。更糟的是提出这种论调的人并不承认他的立场只是个人的意见;相反地,竟然当作合乎逻辑推理的进化科学公诸于世。

还有一个使我觉得进化科学很像一种宗教的理由是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征服全世界那种的狂热。他们极力主张不从事科学的人也有道德上的义务,要信他们说的是真理。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公认为进化科学的权威之一,竟不隐藏很大胆地承认达尔文主义合有宗教性的一面。他1966年所写《盲目的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一书表面上谈生物学,但实质上是不嫌其烦地为无神论辩护。道金斯自己说:“达尔文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在理智上自慰的无神论者。”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已经注意到:达尔文学说并非真正的科学理论,因为自然选择是一种全能的巧辩,可以解释一切事物,所以就等于没有解释任何事物。适者生存的意义就是“生产最多后代的生物产生最多的后代”。这样的理论最多只是“哲学上的原则”而已。但它必须被接受,原因是科学不能容忍超自然,正如美国科学院的证词:

科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单单“依靠自然性的解释”(naturalistic explanations)而不能靠“人类理性不能了解的超自然的能力(supernatural means)”。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你就必须接受进化论,否则就会遇到赫胥黎的难题:“你还有什么其它的选择呢?”

达尔文本人并不是不知道他的理论所蕴含的唯物主义,用他本人的话讲:

自然选择的工作必须靠极度微小并对生物有利的遗传改变,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正如现代地质学几乎已经推翻了一次大洪水可以掏空整个大山谷的学说,自然选择论也可有相似的大贡献。如果这学说正确,我就可以否定神不断创造新生物种的信仰和生物界有突然大突变的意念。

容易理解,为什么进化论使马克思如此激动,以至于要把《资本论》题献给达尔文(他明智地拒绝了)。事实上,进化论已经成了启蒙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其哲学背景就是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完全由物质因果关系支配的封闭系统,不受任何“外来”非物质因素的干涉。虽然自然主义并不明目张胆地否认神的存在,但却否认一位超自然的主宰会影响任何自然事件(例如进化过程),也否认它可以与我们这些自然界生物有任何的沟通来往。科学自然主义有同样的看法,它的大前提可以简述如下:仅仅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换句话说,一位没有什么作用的上帝,就是我们无法可靠地认识的上帝,实在毫不重要。

自然主义不是达尔文主义者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他们整个科学系统就是以它为基础。我们已经看到,要说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能创作崭新的生物种类,或曾经创作新的种类,基本上毫无证据可言。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变异及选择的功能可以产生翅膀、眼睛或头脑,不是因为有任何可以观察到的证据,而是因为引导他们的哲学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能力来成就这一切。因此,达尔文主义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宇宙中没有造物主。

自然主义已然成为科学背后的哲学信条,这非常危险,原本价值中立的科学再也不中立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神的对立面,成为启蒙主义攻击信仰的武器:

因此,自然主义的科学家一面可说他们并无意牵涉上帝或宗教的讨论,但一面却毫不犹豫地宣告宇宙是毫无目的的,他们觉得这说法并没有违背良知。别人认为不了解某些奥秘的原因,是科学受限制的缘故,但这却被自然主义者扭曲为现实的限制,他们觉得若在科学领域之外另有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更为严重的是,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已经献身于自然主义,开始建立另一种宗教,这是康奈尔大学的达尔文主义者威廉·普罗文宣认的信条:

(第一),现代科学直接表明,这世界是严格地根据机械性的原则组织而成。在自然界中根本就没有有目的的原则。没有用理智可以发现的神明或设计力量……

第二,现代科学断然认为没有与生俱来的道德伦理定律,没有引导人类社会的绝对原则。 第三,人是极度奇妙复杂的机器。人之成为有道德的人是由于两种基本的作用,即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仅此而已。

第四,我们必须认定:当我们死的时候,我们就死了,一了百了是我们最后的终结…… 最后,传统思想中的自由意志──在不同可能的反应中,作出不受强迫、不能预料的自由选择──根本没有这回事……就目前所了解的进化过程来说,根本不可能产生一个真的能自由选择的生物。

这些人中甚至包括德日进神父,他希望把基督教建立在进化论的磐石上,他在科学知识面前完全陶醉了:

进化是理论、体系或假设么?全都是,它更是基本原则,一切理论,一切假设,一切体系今后都该向它屈服,满足于它然后才为真实而可理解的。进化是一道光,照明一切事物;是一个轨迹,一切思想都该依循。这便是进化。 换言之,进化是人人必须崇拜的上帝。进化会把我们带入天堂,即德日进术语中所谓的“顶点”(The Point Omega): 一切意识和谐之汇集成为类同超意识(Superconscious)。在这大地上不止有无数思想单位,也有单一思想的脉络,最后形成有轨式的有效思想单位。众多单独思想的结合,并互相彼此加强,而成为一个一致的思想……在思想的维度中,如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这宇宙除了必然聚合成无可限量之外还有什么?

这是一种把科学塑造成为宗教的幼稚企图,所要建立的宗教可以称为赫胥黎的“进化人文主义”,或杜威的“宗教人文主义”,它成了一种运动: 这些企图将进化论作为宗教或伦理体系,并不是一时的糊涂,几乎一切知名的达尔文主义者都已一试身手。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关乎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的幻想故事,或说是虚构的创造论。因此,很明显地,进化论可作为揣测人该怎样生活,怎样选择的基础。创造论者有理由以神的创造与神的旨意为基础。科学自然主义也有理由以进化论作基础,视人为自然的产物。

从神秘角度来说,达尔文主义将人从由高于人的力量控制其命运的幻想中解放出来。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类起初将自然现象,例如天气与疾病,作为皆由超自然所控制;当人类学会控制及预测自然力量时,便将较小的神明放在一边,而相信有一位统管宇宙的造物主的高度进化之宗教。

最后,古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产生了,现代人则获悉自己是一种没有目标、也不关心他们的自然盲目作用的产物。于是,“神死了”的结论使一些人觉得是个大损失,另一些人则以为是解放。从什么解放呢?若盲目的自然产生了有智慧控制大地能力的人种,若这能力以前因为迷信被掩蔽,那么人类自由与幸福的前景便不再有限度了。这便是1933年人文主义宣言所传达的信息。另一可能便是无目的的自然产生了无理性的力量所控制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权力便是真理,人类自由只是幻想而已。统治之权属于能控制使用科学的人,所以统治者不必顾虑人民的要求,因为科学认为这要求是无理性的产物。原则上,应该促使人民要求更好的东西。让他们照常生活并非仁慈,因为容易激动的石器时代的人,若能使用科学技术便只会毁灭自己。

因为害怕放弃进化论引起宗教狂热,他们陷入宗教冲突,因此也陷入了狂热: 不论科学参加什么别的目标──宗教、政治、种族──之后,科学家本身必然沾上狂热。 真是触目惊心! *** *** *** 关于进化论:

一、如果进化论是科学,那么它只是一个假说,做为假说,它没有得到必要的证据,相反,它面临大量反证。此外,它只能说明物种的变化,无法说明物种(更不用说生命)的起源,对如此复杂的生命现象,它已捉襟见肘、进退两难。这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假说。

二、进化论是和它的哲学基础(自然主义)共生的,从一开始,它就被刻意使用,使之成为启蒙主义者攻击宗教的武器,达尔文自己对此也一清二楚。在此过程中,进化论逐渐成为一种哲学教条、一种(自然界不需要神的干预的)信念,它对科学、科学家、社会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科学理论的范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三、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宗教:事到如今,进化论已然成为一种宗教(我愿意称它为人文拜物教),因此,它才如此感兴趣哲学、宗教层面的斗争。与其说进化论是被用于反对宗教的科学,不如说它是对抗基督教的人造宗教,在这个意义上,冲突是必然的。

四、做为一种宗教,进化论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拜物教,偶像崇拜之一种。

五、以进化论为标志,科学已经失去了它所宣称的价值中立,科学共同体中已经出现具有共同的世界观(自然主义)、共同信仰(人文拜物教)、共同的宗教狂热(启蒙狂热)、共同的巨大利益的祭司集团,它控制着教育和社会舆论,成为这个世界抵抗福音的重要基地。

所以,我们面临的是思想界的宗教战争,这是关键。对科学本身,也需要重新评估。

第15篇:达尔文的读书方法

达尔文的读书方法

达尔文(1809—1882)是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读书方法有显著的特点。他强调自学,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阅读;他注重实地考察和试验,搜集标本和事实;他卓有成效地应用“材料分类法”,读书和写作。

一、自学—进行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阅读

达尔文说:“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读小学时,他对《圣经》不感兴趣,而喜欢读《世界奇观》等儿童读物。上中学时,他自己学过荷马的诗、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阅读过各种各样的书籍。进爱丁堡大学以后,他在自己的房间中和爱丁堡大学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诗歌、昆虫学、贝类学等书籍,达尔文是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学生。达尔文就是这样自学,进行兴趣广泛的阅读的。

二、在考察中检验书本,发展学说

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六年,达尔文乘坐贝格尔舰作了为期约五年的环球考察。他说,要把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作为整个环球考察的理论指南。达尔文在南美洲进行了三年半的考察,采集。达尔文着重考察了距离南美洲大陆九百七十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动物,收集了这些离的近的岛屿上的六十二种鸟的标本。同一种鸟在这个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形状不同,为什么?他带着考察中提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产生了物种可变的思想。这正好违背了《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也违背了赖尔《地质学原理》中的“物种不变”论。

达尔文在考察中记下了五十万字的珍贵资料,这就是生物进化论的原始案料,经过前后二十七年的孕育,他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

三、实行“材料分类法”

达尔文的书房中有一个放材料的书柜,书柜上分有许多贴着标签的格子,格子中分别存放着不同专题的材料夹。每一个格子上的标签就标明了每一格的材料夹的中心内容,专题题目。达尔文读书时,喜欢在与自己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节段字句下划线,在书边写评语,在自己的书后列出一个索引表,分类记下与自己有关的各类各专题的页码。他也喜欢做摘要,把与自己研究专题有关的部分摘下来,分别放入有关的夹子中去。这个方法就是他的“材料分类法”。他可以利用自己编制的分类总索引,利用分类存放的材料夹,找到自己一生积累的某一个专题的材料。达尔文一生中写了二十二部著作、八十多篇论文,他的许多著作都有很多注释,指明了参考材料的来源。

达尔文的这种既注重实地考察和试验,又注重书本知识积累的读书治学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6篇:达尔文理论的陷阱

达尔文理论的陷阱: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位

1——人本能是什么?进化的动力、方向探

杨国利

文摘:把本能排除在生物进化的整体进程之外,坚持利己性是生物唯一本能,使达尔文赢得理论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利他行为的外部挑战和冲击。从本能可进化的角度,利他主义是生物本能的组成部分之一,生物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本能,可能更接近事实本身。

关键词:本能,利他,利己,达尔文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反抗中世纪宗教神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自然选择”、“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等概念为核心,搭建了一种思想和理论平台。这个平台的确给了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学说致命一击,结束了上帝创世学说对生物多样性解释的权威性。但是达尔文理论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这个缺陷是他把生物的本能排除在生物整体性进化过程之外,认为生物的本能是不进化的,是唯一的。生物唯一本能就是利己主义。这个缺陷的核心问题是对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行如何定位。

一、对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简述

“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物种是分别被创造出来的”这是上帝创世界学说的一种表述,属于宗教神学理论。许多博物学者巧妙支持上帝创世学说,这是达尔文那个时代,关于生物起源的主流或者说是主体的学说。

在上帝创世作为主流学说的大背景下,新学说也在逐渐出现:“有机界以及无机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根据法则发生的,而不是神灵干预的结果。”达尔文接受了这种新学说:生物界不是根据上帝的法则被创造出来的;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新思想:生物界内部的个体不是互不相干,毫无内在联系的孤立存在物,而应该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整体。

有了新思想,下一步就是要寻找证据以支持新思想,为此达尔文开始了他的伟大旅行,并完成了其名著《物种起源》。

作为一名博物学者,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而不是作为一名宗教神学的神职人员,在面对所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和结构不同的事实时,达尔文必须需要作出解释。对事实的解释必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范式。没有一定的思想范式作为媒介,事实还是事实,而不可能转化为知识。对同一事实,不同的思想范式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和产生不同的知识。宗教神学的思想范式下,对生物界内部物种的多样性的解释是:上帝的创造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文艺复兴之后,上帝的权威在没落,上帝的存在备受争议,一种新思想范式已经形成: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一生不是为了上帝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生,人不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不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存在;人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反抗上帝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新认识:人是利己的、人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的新思想范式。

达尔文不选择上帝造物的思想范式之后,意味着他抛弃了物种的多样性不是因为上帝创造的主流思想,那么是什么样的法则创造了生物的多样性呢?这是抛弃宗教神学思想范式之后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而且也只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最合理的解释才能完成对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思想的最有利的反抗。

可以说,在反抗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思想和文艺复兴形成的利己主义新思想的双重范式1此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

1---达尔文理论的陷阱: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位

的基础上,达尔文开始了他的博物之旅。博物之旅的结果是《物种起源》一书的诞生。《物种起源》是一种以抽样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多样性的生物界进行有限的抽样研究,并大胆的逻辑推理的结果。他的基本结论是:

1、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生物界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世界,物种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

2、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上帝创造的结果;

3、自然选择的基本法则是最适者生存,而衡量是否是最适者的标准是生物的变异是否是最有利于变异物种本身的生存,也就是说生物变异进化的基本法则是基于利己主义的自然选择。

二、达尔文的困境: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位

“各个物种的本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一种本能可说是为了其他动物的利益而被产生的。”[ ]这是达尔文通过《物种起源》阐述的生物进化学说的灵魂,也是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假说的全部基础。但是面对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指出他的学说“遭到了特别严重的难点。„„。并且实际上对于我(达尔文)的全部学说是致命的”,这个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原因在于达尔文认为生物的本能从进化的起点到进化的终点是一成不变的,始终是唯一的,也就是从单细胞生物的细菌,甚至从病毒开始,一直到人,所有生物的本能都是一成不变的,都是相同的。对在动物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并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为了合理解释利他行为,“《物种起源》发表一个世纪之后,苏格兰生物学家爱德华兹(V

C Wynne-Edwards)提出‘群体选择’假说。1964年,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William D.Hamilton)提出了‘总体性适应’(inclusive fitne)概念和‘亲族选择’(kin selection)的假说。1971年,美国动物学家特里弗斯(Rbert L.Trivers)提出‘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itruism)假说。在以威尔逊(E O Wilson)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为代表的社会生物学家看来,生物中那些所谓的利他主义最终仍然是自私的。自然界中,不存在所谓的利他行为。所有看起来关心他者需要的行为,如果仔细审视的话,将被证明最终是自私的”。

社会生物学家们坚定支持达尔文的利己主义解释范式,认为利他性和利他主义从属于利己性和利己主义,利他性和利他主义不属于生物本能。

将所有生物行为功利主义化,这也许是达尔文及其追随者和支持者在建立学说范式时最成功和最得意以及最容易被接受之处,但这也是他们学说范式最脆弱和最大的缺陷。

三、达尔文理论的内在逻辑困惑

尽管达尔文通过利己主义的阐述完成了他的著名《物种起源》一书,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动力,保持了其理论内在逻辑一致性和严谨性,但是来自事实的冲击,来自生物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利他主义行为挑战,达尔文自己对自己解释范式的真理性都有些心神不宁,甚至是有点语无伦次:他一方面说“某些本能就不能被看作是绝对完全的”,另一方面又坚持利己主义本能是生物的唯一本能。

达尔文理论的核心在于承认生物界处于不断变异和进化之中,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造成这种变异和进化的内在动力是生物内在的、固有的和具有唯一性的利己主义本能。在逻辑上,达尔文的解释体系内部出现了其自身难以弥合的矛盾和裂痕:进化是整体性的;但是除了本能之外,生物的一切都处在变异和进化之中,从微小如细菌病毒等生物的本能到大到如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人类的本能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不变的,如此进化又是非整体性的。达尔文将生物本能排除到了进化的整体过程之外:生物进化即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又是有限性和局限性的,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也将他的学说推进了毁灭性的深渊。

利己主义是动物唯一本能和进化动力,这是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所宣示的进化理论学说的核心。这个核心基础的动摇或破灭将威胁到其整个学说的存在,因此利他主义是否是动物本能对达尔文学说而言是具有生死攸关的问题。达尔文感受到了来自事实的挑战以及这种挑战的严峻性,但并没有发现其假说内在的逻辑混乱和冲突。不过理论的内在困惑与内在

缺陷却是理论自身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动力所在。为了维护达尔文理论学说的神圣性,后继的博物学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尽一切可能要将利他主义行为排除在生物的本能之外,将其归属于利己主义的本能之下。

四、达尔文陷阱的成因

任何一种学说理论都带有它形成的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的反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本身也同样带有它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对他那个时代思想的反应。从哥白尼颠覆了地心学说开始,伴随着科学界新发现不断涌现,宗教神学对欧洲思想界的统治和优势地位开始丧失,新思想层出不穷。当时,面对生物界生物多样性存在的事实,上帝造物学说还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范式,宗教神学还保持着绝对权威的解释力。

新思想的潮流在涌动,新知识在扩散。反抗上帝的思想统治,反抗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正在成为主流的思想。如何将上帝从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生物界存在中驱逐出去,这对新思想极具挑战性。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对事实进行观察、筛选和解释的历程。达尔文观察到了生物的变异,观察到了动物个体内在的结构变异和其行为的关系。在解释他观察倒的动物行为中存在的利他主义事实时,他把他所观察到的动物利他主义行为排除在动物的本能性之外,以维护和坚守他先验持有的利己主义是生物唯一本能的思想。这种维护和坚守本身可以简化对动物行为的解释,也可以简化对动物行为间相互联系的解释:动物的行为和动物行为间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利己的。这种维护和坚守在使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简单化的同时,并不会伤害研究的目的:反抗上帝,并把上帝的权威从生物界中驱逐出去。坚守和维护利己主义是生物唯一本能的思想,使达尔文避免了解释的逻辑不一致性,符合一元论的科学解释的方法论,也简化了解释本身,同时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科学研究的历程又有为证明思想去研究和在研究中发现思想之别。为了证明思想而研究,思想先于研究而存在;在研究中发现思想,思想在研究之后产生。为了证明而研究,为了证明而观察,为了证明而筛选,为了证明而解释,难免会削足适履,难免会修正事实,而筛选到和观察到的都是有利于被证明的思想的事实,那些不利于被证明的思想的事实都被筛选掉和过滤掉了,甚至是都没有被观察到。这是为了证明而研究的弊端,这在科学研究上属于违犯了抽样研究的双盲和随机性的原则的错误。因研究而发现者就没有思想先验研究的困扰。结合达尔文的时代和研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很容易发现达尔文是为了证明而研究,他的研究属于思想先验于研究而存在,他是为了反抗上帝造物学说而展开的研究;他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也是对因反抗宗教神学而诞生的利己主义思想的利用和证明。达尔文用他有色的思想眼镜观察生物界、解释生物界的变异,得出的结论注定是有色的,带有他既定思想的色彩。

为了证明思想而研究,使得达尔文必须而且不得不修正事实,甚至是无视事实的存在,或者是扭曲事实以统一思想。利他主义是达尔文观察到的事实,怎么样对利他主义行为定位确实很折磨达尔文,以致达尔文都承认利他主义是对他学说的巨大挑战,利他主义事实对他的学说而言具有致命的冲击。

利他主义行为广泛存在这一事实让达尔文既有的先验思想:人是利己的,不是为上帝而存在的思想变得有些不可靠,这是出乎达尔文意料的。如果利他主义能够成为人的本能,那么,人就不仅仅是利己主义的存在体,还有为上帝而存在的可能性,这无疑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达尔文必需要将利他主义排除在动物的本能之外。

五、走出达尔文陷阱

假如我们从事实发现思想的研究思路出发,认定进化是动物界多样性的成因;动物行为中的确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利他性和利己性行为。下一个问题就是要在进化、利他和利己行为之间发现联系并重新解释生物行为。

当我们相信进化理论学说的确真实地反映了生物界繁衍变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时,那

么为什么将生物本能的进化排除在完整的进化进程之外呢?本能的不进化造成了进化论学说的不完整性:一切都可以进化、都在进化的历程之中,但是只有利己的本能是不进化的、永远保持不变的。本能的不进化是达尔文理论的致命缺陷,也是陷阱和绞索。

假定本能进化的起点是利己主义,进化的方向是利他主义。与非社会性生物不同,诸如蚂蚁和蜜蜂等社会性生物,通过进化它们的本能发生了改变,获得了利他性。也正因为本能的进化和本能中增加了利他性,它们才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生物。站在本能可进化的角度,作为进化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的人,通过进化获得了利他性的本能,因此人是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本能。个体行为间的差异取决于其内在的利己性和利他性本能间的强度差异。利他和利己内在于生物本能之中,每个生物行为中都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冲动,那么一个生物的行为是表现为利他性还是利己性,即与其内在的冲动强度有关,更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处于利他主义或利他性的外在环境中,利他性将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常态,利他性将成为理性的行为标准;处于利己主义或利己性的外在环境之中,利己性将成为行为的常态,利己性就成为了理性行为的标准。有时候,生物的具体行为本身很难说是绝对利己的,还是绝对利他的,利己过程的本身就有利他性。

当把本能也置于进化整体过程之中,以生物本能也是可进化的为基本思想,以生物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本能为思想范式重新观察生物、生物结构和生物行为时,或许会发现和达尔文完全不同的生物界、生物进化法则和进化动力。

六、结论

利他性和利他主义是否存在于生物的本能之中,这是一个必需要被重新思考和重新审视的问题。如果利他主义是生物本能,那就意味着达尔文对生物本能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对于诸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追随达尔文理论并也把利己主义绝对化的后继学说而言,达尔文理论的内在缺陷对达尔文的追随者和支持者而言是陷阱,更是绞索。

利他主义是生物的本能之一。如果以生物具有双重本能为思想范式,重新诠释生物行为,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生物界。

第17篇:关于达尔文的名言

● 我一贯力求思想不受束缚。

●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 我所学习到的任何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时间的全部价值。

● 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

●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要是没有为数众多的可敬的观察家们辛勤搜集到的丰富资料,我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写成,即使写成了也不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认为荣誉主要应归于他们。

●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 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作者: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作者: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作者: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第18篇:《达尔文和小松鼠》教案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达尔文和小松鼠》教案,感谢您的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科学家、地上、喜欢、从来、动物、站住、外衣、一直、好像”等词语。认识“腿、肩、吱、错、伤、害”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小动物,从中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文共有六段,主要写了达尔文小时候喜欢小动物,有一次,一只小松鼠爬到他身上玩,他一动不动地站着,不伤害小松鼠。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达尔文怎样喜欢小动物。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搜集有关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资料,以便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作些介绍,使学生对达尔文有初步了解。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反映第四和第五段内容的放大挂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实物投影仪或抄有课文的小黑板。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在自读课文时勾出生字,读准字音,教师广泛抽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注意“住、穿”都是翘舌音。

识记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多种办法。

“百、科、住、坏”等字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百”是“一”加“白”。

“物”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帮助记忆,是“牛字旁”加“忽”字的上半部分。

“穿”可用“洞穴里面有颗牙”帮助识记。

2、写字教学

本课多数生字是左窄右宽的字,要指导学生注意字的各部分的比例,把字写匀称。

“穿”的上部分“”要写得扁宽一点,下面的“牙”写得略微瘦长一些,总体形状是“”。

“坏”左右两部分,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三)词句教学

课文第四段的第一句是个比喻句,教学时不要跟学生讲修辞术语,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多读几遍整句话,然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认识到树干是棕色粗糙、一动不动的,从而明白达尔文那天的样子正像一根树干。第二句和第三句要引导学生注意表示小松鼠动作的词,如“跑、爬、蹲、看、翘”等,要通过读来理解、体会小松鼠的活泼可爱。第五段两句话表现了松鼠妈妈的担心、着急。“急坏了”可让学生换个说法来理解,如换成“非常着急”“急得不得了”等,再通过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

(四)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指导可结合重点句的理解进行,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句子。

1、“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他都喜欢。他从来不捉弄小动物,而是观察它们怎样生活。”

这两句话讲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从不拿小动物寻开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天上、地上、水里”“从来”这些词要读重音,突出达尔文喜欢小动物的具体行动。

2、“傻孩子,你看错了,那不是树,是人哪!他会伤害你的!”

第19篇: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讲课稿

讲课稿

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导入(现象):植物向光性(向日葵等) 问题:向光性的原因

作出假设:光对植物的某个部位产生了某种刺激

预期:植物向光生长,幼苗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将弯曲向着光源生长。(植物向光面和背光面生长不一样)

3、设计实验验证。怎样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

设计实验:(思路){ 目的:研究光照对一种植物的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找自变量和因变量: 两个变量:①单侧光、无光②有尖端、无尖端 因变量:幼苗生长状况

{ 选材: a:选幼苗b:分四组c:幼苗品种、大小、长势相同

选取几株品种、大小、长势相同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的金丝雀虉草的幼苗;分别栽种在四个同样的花盆里,并编成

1、

2、

3、4号。

3.3设计对照组:1.不作处理 (其余3组实验组,分别为:2,去除尖端;3,尖端遮光;4,尖端以下遮光)

3.4无关变量适宜性。各组实验的其他条件该怎样? 3.5检测。怎样检测此实验的结果 3.6实验结果。

观察法

1号,4号向光弯曲生长;2号不生长,不弯曲;3号直立生长。

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第20篇:达尔文和小松鼠教案

《达尔文和小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学会“文、位、虫、他、件、衣”6个生字。认识生字“达、外、捉、弄、未、粗、干、尾、巴、急、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生字词,初步感受达尔文对动物的喜爱。

2、抓住重点词句,细读课文,感受达尔文对动物的浓厚兴趣和喜爱之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围绕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延伸拓展,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感情,从中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达尔文怎样喜欢小动物。

2、理解讲达尔文喜欢动物的词语,学习他热爱动物,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的精神。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幻灯片导入,谈话揭题。

(出示小动物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回答动物名称)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达尔文,他也特别喜欢小动物,而且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呢。

板书课题:达尔文和小松鼠(齐读)

二、初读课文。

(一)、提出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准每个字的音,并用圈出生字词。

3、把句子读通,标出自然段。

(二)、逐段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论。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达尔文和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l、自己出声读一读第

1、2段。同学们想达尔文对小动物怎么样?

2、出示幻灯片,达尔文()小动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在括号里显示:喜欢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说达尔文喜欢小动物了?自己再读一读

1、2段,找出有关句子。指名读画的句子。

(l)幻灯片出示,学生读:

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他都喜欢。 (2)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喜欢。 还有吗?学生读。

(3)幻灯片出示,让学生读一读:

他从来不捉弄小动物,而是观察他们怎样生活。 这一句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质疑、解疑。 不捉弄:就是不吓唬,不玩耍。

从来:没有一次,自始至终都没有捉弄过。

观察:仔细地看,他们是怎样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板书:不捉弄观察

(4)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达尔文是一个喜爱小动物的人。 (5)读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幻灯片出示: 达尔文不捉弄小动物。 达尔文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先请学生把两个句子读一读,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幻灯片出示: 达尔文爱到野外去玩。 达尔文小时候爱到野外去玩。

(看出达尔文从小对小动物有兴趣。)

(6)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一下达尔文是怎样的人。

(二)学习3-6自然段:

1、那么,我们只知道达尔文喜欢小动物,到底怎样喜欢呢?读一读3-6自然段,看从哪儿看出达尔文喜欢小动物。

2、达尔文怎样看小鸟?(站在那,仰着头,仔细看,都入迷了。

3、让学生像达尔文那样长时间的抬头,问学生感觉如何?(又酸又累)那他为什么还看?

(因为他喜欢,他就不觉得累。)

4、他正在观察小鸟时发生了什么事?

5、一只怎样的小松鼠跑到了他的身上,它是怎样做的?板书:小松鼠

(爬一一看一一翘——打招呼)

6、这时达尔文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幻灯片出示书上的图。(一动不动,像一根树干。)

(站在那观察,专心专注、已经入迷。)

7、松鼠爬到他的身上他是什么感觉?(痒)那他为什么还一动不动?(爱护小动物。

8、幻灯片出示填空:

达尔文站在那(),像()在()。 还可以怎样填?

9、为什么在观察时,他把自己的身体提供给小松鼠,当活动场

所。(喜爱小松鼠)

10、松鼠妈妈看到了,会想些什么?轻声读第五段。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松鼠妈妈的动作和神态,再读书说说松鼠妈妈怎样想?读出急坏了的语气。

(着急——急坏了——为自己的孩子担心。) 自由读一一指名读一一教师指导读—一齐读

11、这时你为小松鼠担心吗?为什么? (不担心,因为达尔文不会伤害小松鼠的。)

12、学习最后一段 (1)幻灯片出示:

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怎么会伤害小动物呢! (2)你能把感叹号变成句号说一句话吗?学生说。 (3)幻灯片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不会伤害小动物。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们知道了什么?对,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只有爱护动物,不拿动物开心,不玩耍动物,要告诉所有的人,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本课17个生字。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4.开火车轮读.( 教师抽生字词语卡片)

二、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生字。

课件出示“位”、“他”、“件” (1)全班齐读。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3)组词。

(4)观察分析字型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参考书中强调,学生又没发现的地方教师做适当讲解,必要处可范写。

(5)师范写,生练习。

(6)课件演示这三个生字的书写笔顺。

2.出示“文”、“虫”、“衣”。

(1)它们是什么结构? (独体字)

(2)你会写吗?(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

(3)师范写,生练习。

(4)展示学生的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时以发现优点,鼓励同学为主。

4.修改自己认为写的不够满意的笔画或间架结构。 通过质疑,激起孩子们阅读本文的欲望 。

板书:

12 达尔文和小松鼠

达尔文(喜欢)小动物

从来不捉弄

达尔文

一动不动,像一根树干

怎么会伤害小松鼠呢! 小松鼠

爬——看——翘——打招呼 松鼠妈妈

急坏了,担心 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达尔文小时候到树林里去玩,遇到一只小松鼠,小松鼠把他当作树干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达尔文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朗读结合了重点句的理解进行,“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他都喜欢。”“他从来不捉弄小动物,而是观察他们怎样生活。”以及松鼠妈妈的“话”和最后一段。

生字的学习让学生独立探索、大胆想象;让他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巧妙的方法,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

《达尔文的写作范文.doc》
达尔文的写作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