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作文范文

2022-10-0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八旬老人骇世警言

八旬老人骇世警言:年岁大了,不希

望活着

重阳节前,央视记者在天津采访了一位八旬老人,问她最在乎什麽?老人却严肃地回答,年岁大了,不希望活着。这话让记者惊出了一身冷汗。(据新华网)

老人的话,无疑是骇世警言。它让普天之下的儿女们为之汗颜,也使社会警醒。

好不容易欣逢盛世,又得享高龄。为何不希望活着呢 ?老太太所说的三条缘由,让我们深深思考:

一曰:从儿女身上得不到温暖”。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两亿。在满目银发里,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2340万人。他们在寂寞中打发岁月,倚门盼儿归。而一些儿女们或借口工作忙,或沉醉于自己的小家庭,别说“常回家看看”,就是万家团圆的节日,也难得回到老人身边。举目域内,有多少老人有这般酸心的体验!

二曰:不要求别的,什麽钱不钱的,只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的确,如今太平盛世,物质丰富。老人们企求的不光是物质的赡养,而是希望从儿女那里享受一些天伦之乐。如今,有2.1亿个独生子女家庭。4.36亿位独生子女父母。在高流通高竞争的当代社会,有多

少子女“父母在,也远游”。他们虽然大多会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大多把尽孝停留于物质的层面,很少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籍。有多少孤独中的老人在丰衣足食的岁月里,期盼儿孙的欢笑声光临寂寞的居室。

三曰:老了,没地儿说话去。

时下,有多少“空巢”老人面壁自语。陪伴他们的大致只有电视、电脑。寂寞之中,他们真想找人聊聊天,倾吐自己的心声。然而,儿女不在身边,或“远游”,或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尤其是那些寡居的老人更在心头蒙上了一层孤寂的阴影。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在占城市50/100的“空巢”家庭里,有近一半的老人单身。与此同时,在城市里,还有相当数量的“飘族老人”,他们人生地不熟,更加处于寂寞难挨的境地。

但愿儿女们多陪陪父母,跟他们多说说话。也呼吁社区多开展一些为老人服务的活动,让老人们有倾诉的地方。再也不会概叹,老了,没地儿说话去。

推荐第2篇:八旬老人起可享津贴

民政部:八旬老人2010年起可享津贴

2010年03月11日04:11新快报我要评论(2)

字号:T|T

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

新快报讯 据《京华时报》报道,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多名代表、委员就养老问题提出建议。前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今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两个年轻人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无力、无暇应对的问题日益凸显。

李国玲认为,养老问题关键的是确立政府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应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目前我国的高龄津贴制度很不平衡,除上海、北京、天津外,在省一级只有宁夏进行了统一规范,规定按月给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其他很多地方都是零敲碎打,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是给90岁以上老人发高龄津贴,有的标准是80岁。

“很有意思的是,宁夏都统一发放高龄津贴,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反而至今未能全省统一。这是观念问题,而不是经济水平的问题,很多地方在具体项目上规划得太少。”王振耀说,民政部今年想在全国统一高龄津贴制度,因全国90岁以上的老人相对较少,民政部提倡以省为单位向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目前相关文件正在起草中。

推荐第3篇:上海市闸北区动拆迁有限公司欺骗八旬老人签字

上海闸北动拆迁公司欺骗八旬老人签字,私有产权得不到安置

各省市党政领导

本人吴荣根,上海市闸北区新路35号私房产权人吴桂清之子,户籍所在地上海市闸北区新路35号。

上海市闸北区新路35号于2010年划入闸北桥东二期旧区改造范围,在拆迁过程中,明知新路35号私房产权人吴桂清应该得到安置的情况下,却没有得到安置,更不可思意的是在动迁公示栏中告示吴桂清已亡。闸北动拆迁公司能把一个大活人说成死人,请问闸北动拆迁公司当初是怎么调查的。一个动迁公司靠弄虚作假的非法手段将非法利益做到最大化,这就是闸北区动迁公司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污点。权力机构的职责是维护正义,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人的人身和产权安全,产权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人权,它是对我们居住的保障,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我们老百姓基本权利怎能有保障。为什么侵害老年人吴桂清夫妇的合法权益,将一个从未在新路35号经营过的“空架子”营业执照,做到了营业面积35平方米;补偿金额高达100多万,将本应属于共有产权的居住面积违法划到了他人的名下,而且新路35号人口众多,一直是有人居住,有居民委员会证明我家的居住情况。闸北动迁公司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合谋诱骗吴桂清签字,难道动迁公司的一个项目经理有这么大的权利,一手遮天,连法律最后的一丝尊严也没有了?难道拆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么?难道有执照的就能给商铺,更何况是个“空壳公司”,而无产阶级可安置也不给安置吗?我想问问司法和行政部门,闸北动拆迁公司的这种违法动迁行为难道是按他们所说的家庭矛盾?从非居合同上看,第四条本合同补偿款归乙方全部共有人共有,闸北动迁公司明知道这是共有财产,为什么连产权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要和他人秘密签订协议,而且是我拿合同只给我居住部分合同,因我看了合同上居住面积只有28.74平方,就问那35平方哪去了,才把非居部分合同给我,而且,营业执照上是没有面积的,也没有产权人签字。按你们动迁公司的说法,面积是查不出来的,那我要问你们这35平方非居面积是怎么签订出来的,你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了吧,这张执照和平方就是以非法手段得到的,产权人得不到安置,还说他已亡,这难道不是你们动迁公司的错吗?

这种错难道不是闸北动迁公司一手造成的吗?动迁公司和动迁基地工作人员肩负着依法进行旧里改造,改善旧区人民生活居住条件的任务。对旧里居民给予合理的动迁补偿,这些是他们的应尽职责。但他们却将国家法律法纪抛在脑后。他们的胆子之大是闻所未闻的。这是一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恶性事件,闸北动拆迁公司此举不仅愚弄平民百姓,而且欺骗了人民政府。吴桂清夫妇今年近80的高龄,他是私有房屋产权人,一直拒绝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后来闸北动迁公司想尽快了结此事,秘密商量以一个拆套费的名义11万给吴桂清夫妇,说再不签就要强拆了,在迫于无奈被诱骗的情况下,吴桂清签下了令人心酸的协议。我得知此情况后,发现此事明显有违常理,存有猫腻,回想起项目经理陈步芳和许月花说过,“你们告到那里,我们也不怕的,最终还是在我们手里处理,我们都是这么做的,”这不禁让我震惊。

2011年11月27日,我前往北方集团下属闸北信访办,上访新路35号动拆迁事宜,接待人潘先生及另一位工作人员态度蛮横,不能切实帮助上访人解决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列明,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实际情况如上所述,请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核实情况,还我公道,闸北动拆迁公司因给予我父亲吴桂清妥善安置,如若不能,我必将以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敬呈首长:妥查,请审示

联系电话: 13370001909,

电子邮箱: sh61721@sina.com

上访人:吴荣根2012年2月21日、

推荐第4篇:英语作文 老人

Seeingly simple,the question of what should people live on in old age indeed poses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which tends to showcase people’s moral belief.For some people,they think people should live on themselves in old age.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is question, I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people should live on both themselves and their children in old age.The following reason can help you to understand why did I say those.

First of all, As the proverb says “While parents are alive, do not journey after”.Care for the elderl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re are those who in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son to set a good example for us like DongYong.What’s more, if you insist living without the help of your children, other people may think it’s not a normal family.

Secondly, as a matter of fact, people will feel live harder if they need support at least four old people.Therefore, people should live on themselves in old age at the same time.

In summary, I think that people should live both themselves and their children in old age.

推荐第5篇:关爱老人作文

关爱老人作文

关爱老人作文

(一)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

他们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在我们小区就有很多老人在节假日的时候显得很>孤独,他们或许都是子孙满堂,但是他们的子女却都因为生意忘了回家陪陪老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时间多带老人去公园散散步,多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感觉到>温暖,让老人们不会感觉到寂寞。用感恩的真情,温馨的话语、宽广的胸怀,平凡的举动,无私的付出、真诚的服务,呵护每一位空巢老人,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温暖老人,奉献一片爱心。关爱老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让我们“常怀尊老之情,常扬敬老之意,常兴敬老之风,常尽为老之责,常办利老之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由孟子说的古话就告诉我们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关爱老人作文

(二)

我的外婆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是外婆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的, 现在,外婆已经63岁了, 我也从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女孩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人们常说:“人,要学会感恩。”现在,该是我孝敬外婆的时候了, 外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老师教导我们要关爱老人,所以,我一定要常常回外婆家探望一下外婆,可以帮外婆择点菜,梳梳头,以回报小时候外婆对我的爱。

《南京零距离》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对夫妻长期虐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忍无可忍,一同把这对夫妻告上了法庭。这对夫妻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虽然社会上还有少数不关爱老人的人,但是,我坚信,他们在人们的谴责中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的。

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公交车上,总是有许多优秀的少先队员给老人们让座,他们是“光荣的红领巾”;在马路边,总是有许多人抢着扶老人过马路;在火车站,总是有许多的人真诚地帮老人带路、问路;在小区中、在十字路口、在家中——这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事例。

关爱老人,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把这个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关爱老人作文

(三)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喂猪的老爷爷是孤零零地守在自己那间小屋里,喂猪。他的衣服总是由白褂子变成黑褂子。但老爷爷十分勤劳,每天清晨,老爷爷都会推着那辆三轮车走过坑坑洼洼的小路;黄昏,他又披着一身晚霞回来。

一次,我无意间,去了老人的小屋。那儿,有两棵大雪松,一门正对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老爷爷的小屋旁有一块碑。上面刻着两个模糊的字“父母”!我为之一惊,原来老爷爷只是因为要守着父母的坟,才会愿意住在这种地方。

从此,我对于老爷爷,不再只怀有同情,更有了些别的东西。

那次,老爷爷又推着那辆已经落了漆的三轮车,路过我家门口。几个经常来这里玩的男孩子,一直盯着老爷爷看。老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明是冲着他们的。可我却听见,那个眼睛小小的男生耳语般地对另一个人说:“你看他那么脏,笑得那么丑”

老爷爷脸上的笑容凝住了,他慢慢得将脸别过去,默默地走开了。我在一旁愤愤不平,真想给他们一拳。我看着老爷爷吃力地蹬着三轮,又听见男孩的讥笑声,跑上前去,帮老爷爷推车。在拐角处,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身后传来他们的漫骂声。

在那之后,我习惯了,跟在老爷爷的身后跑。

当读了陶行知的>故事《雨中送锅》时,我也颇为自己骄傲,我懂得了关爱老人,尊敬老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推荐第6篇:老人小学生作文

老人小学生作文

篇1:孝敬老人

作文

孝敬老人

——六·六柳鑫荻

我今年刚满十二岁,在社区里,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孝敬老人的孩子,其实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只是觉得孝敬老人是我应尽的责任。

我深深地懂得,长辈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他们一生吃苦耐劳,一头乌发变成丝丝银发,晚年仍默默的为我们奉献。因此,孝敬老人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吗?我也要学会照顾他们。

我的奶奶已经年过花甲,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显得格外矍铄,一头齐耳的短发,显得神采奕奕。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爽朗,说起话又快又响亮,只要她在家,欢乐和谐的乐章立刻奏响。

记得事情发生在一年前的暑假里:那一天,天气格外炎热,太阳像个大火球般炙烤着大地。突然,我感到一丝诧异:只见奶奶全身软弱无力,然后胸闷、口渴、大汗;逐渐体温升高,同时面红、恶心、皮肤灼热?? “奶奶你怎么了?”我焦急地问。“奶奶有些不舒服。”奶奶艰难地说。看着奶奶难受的样子,我非常心疼。看样子,奶奶像是中暑了。我当机立断,立刻打开空调,把奶奶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送去清凉的盐水饮料,不时地用冷水擦洗奶奶的全身。并按摩四肢。并且连忙给爸爸,妈妈打了电话。那一下午,我一会儿给奶奶端水,一会儿为奶奶按摩??使奶奶的情况立即得到好转。

不久之后,爸爸、妈妈着急地回到了家,这时,奶奶已经脱 离了危险,完全康复了!妈妈惊奇地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奶奶连连称赞:“多亏了我的好孙女!是她照顾的我,使我转危为安的呀!要不然??”不久之后,这件小事传开了,街坊四邻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现在,每当吃饭时,我总是把好菜夹到奶奶的碗里,有鱼肉一类食品,我就挑大块的给奶奶,小块的自己留着吃。在平时有空闲的时候,我总会为奶奶垂垂背,按按腰;在每周末,我还会为辛劳的奶奶洗洗脚,奶奶的晚年过得幸福、快乐,享享清福!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成为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新一代好少年。让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永远发扬!

篇2:小学作文: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前几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感动人心的一件事,事情发生在一个楼房的门前,一位老爷爷摔倒在了门前。

有一个从农村来的一家三口人,在菜市场做起了小生意,因为他们家境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出来打工实在不容易,整天辛辛苦苦,但是一家过得很幸福。

就是这一天,也就是这位叔叔救起了这位摔倒在自己家门口的老爷爷。那天下了一点小雨,可能老爷爷下楼脚打滑摔了一跤,据老爷爷说:“很多从他身边走过的人都没有帮助自几,只有这位小伙子一见到我摔在地上就毫不犹豫的过来扶我。”事后,小伙子帮助老爷爷垫付医药费、住院费,还另买了一套衣服给老爷爷换上,这时才通知老爷爷的子女, 老爷爷的子女赶来以后,他已经走了。

这位叔叔真是我的榜样,我以后也要效仿这位叔叔的精神,我也有爷爷奶奶,他们住在汨罗乡下,如果哪一天我的爷爷奶奶摔倒了,也会有人扶起爷爷奶奶起来。 篇3:小学生作文孝敬父母集锦

范文一孝敬父母,从我做起时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父母给予我们的最多。首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供我们学习,给我们温暖。

我们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回敬我们的父母呢?

当父母疲惫不堪的时候,为他们送上一句甜甜的问候:“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太累了”,然后,递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暖暖父母疲惫的心;当父母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主动伸出双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父母分担一点点重担,让父母省省心;当父母淡忘自己生日的时候,及时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愿,摆一桌丰盛的生日晚餐,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虚心好学,勤奋上进,以优秀的成绩博得父母的欢心,以高尚的品质减少父母的担心,以健康的体魄赢得父母的放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啊,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尽一点孝道,多尽一点义务和责任,让自己不要留下遗憾,一点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吧!亲爱的同学们!

范文二

我懂得孝敬父母

人总是在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

自小,我一直认为父母为孩子洗衣服、做饭,忙这忙那是天经地义的。但从那天起,我终于明白了,在天经地义的背后,是父母一直在付出?? 那天,许多同学到家里玩。人都走了后,只见房间里乱七八糟,什么碎纸、书本、圆珠笔??满地都是。我正想叫妈妈快帮我整理一下,不料她又有事出去了--还是自己来吧!

极少做过类似劳动之事的我,手不免有些生疏。捧在手里的东西好像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老掉在地上。还有那书,东一本,西一本,好不容易才凑齐。 把东西放好,扫地,用抹布擦?? 我干得不亦“累”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房间终于打扫好了。可此时的我,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夸张点,差不多要瘫痪了!我是按照妈妈平时的步骤做的呀!没想到那么累!再看看手表,用了将近2个小时呢!

我只知道让妈妈无偿为我做这样,忙那样,可从来没说过声“谢谢”,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拣四的,一点也不会体谅。 我真惭愧!

从那以后,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范文三 孝亲敬老贵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爸爸那一辈,有兄弟姐妹四人,打我记事时起, 奶奶就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在赡养老人方面,爸爸、妈妈从不攀伯伯和姑姑他们。奶奶虽已是八十岁高龄了,但是身板硬朗,耳聪目明,邻居们都说奶奶摊上了孝顺的好儿孙。其实,孝亲敬老可不是一时一事的事,它贵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奶奶上了年纪晚上睡觉轻,经常需要整宿开着电视机,看一会,睡一会。有时电视机音量太大,吵得我们睡不好觉,我们从不和奶奶计较。有一天,奶奶的电视机坏了,妈妈马上将我们的电视机搬给奶奶用。

爸爸、妈妈做饭时,总要先问奶奶想吃什么,想方设法尽量让奶奶吃得可口。妈妈上市场买菜时,总不忘给奶奶买些她爱吃的点心、水果。

爸爸说:“人年龄大了,容易产生误会,不开心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爸爸、妈妈平时同奶奶讲话时,十分注意分寸,千方百计让奶奶开心。今年初,奶奶的哥哥去世了,我们怕奶奶悲伤,一直瞒着奶奶。另外爸爸、妈妈还经常同奶奶商量家里的事,对于奶奶的决定,爸爸、妈妈总是很尊重,爸爸告诉我:“这样可以避免奶奶产生无用感。”爸爸还经常对我说:“咱家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千方百计让奶奶多活些年。老人活着的时候如果没有尽孝,等人死了再哭也晚了。”

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立志:要从小孝亲敬老,并让这一美德世代相传。

范文四孝敬老人的我

我今年刚十一岁,个子较高,梳着一把抓的马尾辫,还有那双透着几分灵气的眼睛,天生讨人喜欢,叔叔阿姨们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其实我并没有感到什麽,只是大言不惭地说,孝敬老人可是我的长处. 我深深懂得,长辈给予晚辈的太多太多,他们一生吃苦耐劳,乌发变成丝丝银发,晚年仍默默奉献,让长辈们老有所乐,不正是晚辈应该做的吗?我也要学会照顾他们。. 我的奶奶已经年过六旬,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显得格外矍铄,一头齐耳的卷发,露出几分潇洒,在她身上传统美与现代美随处可见.她最特点就是乐观,爽朗,说起话又快又响亮,只要她在家,欢乐和谐的乐章立刻奏响。

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在楼梯上却听不见奶奶的声响,我感到一丝诧异,推开房门,就看见奶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厚厚地被子,桌上放着一杯水和几片药,屋里显得异常寂静。

“奶奶你怎么了?”我焦急地问.“奶奶有些不舒服。”看着奶奶难受的样子,我非常心疼.此刻她硬要挺着坐起身来,我赶忙跑到她身边叫奶奶躺下,当我放下书包时,只见奶奶头扣在枕头上,一个劲地咳嗽,当时我的心就像刀绞一般,那一可我似乎看到了我生病时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的情景.于是我马上给奶奶斟来一杯水又拿来几片消炎药还有干草合剂来到床前轻声说:“奶奶,吃点药吧。”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奶奶不白疼, 小拐棍真的长大了。”不知怎的奶奶说话时眼泪竟噙在眼眶中.看得出,由于我的存在,奶奶感到无比的欣慰.那一下午我一会儿为奶奶盖被,一会儿给奶奶端水,一会儿为奶奶垂背.我给爸爸,妈妈挂了电话,直到他们赶到家.奶奶常说:“我孙女又乖又懂事”,记得那些日子,我顶着狂风为奶奶取牛奶,扫地,洗碗都抢着干,邻居叔叔阿姨们也夸我懂事,是个好孩子.平时,每当吃饭时,我总是把好菜夹到爷爷奶奶的碗里.若是有鱼肉一类食品,我就挑大块的给他们,小块的自己留着吃. 总之,我多么想在爷爷奶奶的晚年,能让快乐的火花时时在他们眼前奔放,我是一个好孩子,必将踏着父辈的脚步,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我们这一代永远发扬. 范文五

百善孝为先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现在的社会潮流变化得越来越快,有的人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因为各种理由不孝敬老人,许多老人被子女抛弃、虐待。但是这些不孝顺老人的人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不仅生了你,还辛辛苦苦地把你们养大,他们用无尽的母爱来包容你,指引你,帮助你,而现在他们老了,你们连基本的关心和抚养都做不到吗? 我曾经看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主要讲: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讲: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种事情时都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外还可看出,父母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中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把他80岁的老父亲赶进了一个小木房,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全靠邻居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亲情。

在这里,我向那些不关心老人的人呼吁:“关爱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太多!

推荐第7篇:关爱老人作文

关爱老人作文

于关爱老人的作文

共电话亭边,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话机,爬满皱纹的脸上写满期待。

今天是老人七十岁的生日,以前每次过生日,老人总是在这儿接女儿的电话,听她甜甜的说:“妈妈,生日快乐!”----那时,女儿上大学。

老人脸带微笑,也许她正在回忆以前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小时侯女儿那么天真,可爱,坐在老人的身上,看见老人的白发,她说:“妈妈,你要等我一起老哦!”老人很开心,亲亲她的小脸蛋----老人的眼角出现了泪珠。

现在,女儿大学毕业了,在大城市里工作,出门时说:“妈妈,过不了多久我会来接你的。”老人眼含泪珠仍欢笑送她上车。每天她望着门口。女儿快回来了,她每天这么想着。过年的时候,老人望着路口,最后咽下了那冰凉而丰盛的年饭。

老人起身,拿下电话筒,听听!线路没故障啊!她颤抖的挂下电话,慢慢的退回到座位上,看看头上的太阳,阴沉沉的,被云遮住不能出来,这样的天气不会太热。

老人再次起身,又听听,老人的眼中掠过一丝悲哀,但她仍带微笑,回家去,太阳也无可奈何的被压到地平线下。

老人摸摸电话,走了,回家去!老人失望的蹒跚走着,在风中,她的身体如同一株落光叶子的残树。大风吹乱她的满头银发,她慢慢的走着,没有回头,任凭身后被刮得打转的落叶,纷纷飞飞----

你说够了没有?还有很多作业等着我去做。’我站起来,跑过去,用力的摇着她那矮胖的身体”。我愤怒至极点。但事实上,我始终只是直挺挺的站在那,什么也没做,而那一切的一切,都仅仅完成于脑海。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外婆曾告诉她,说“当一颗星星划过沉寂的夜幕时,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

霎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他,出现了那样的一幕,我的脑海中充满了他的眼神。是乞求?不,不是。是祈祷?不,也不是。还是祈望?不,都不是。我不知道那年那月那天,是的,又是一个平安夜,是否真的有星星陨落,我只知道那一刻,那双紧抓着我的干瘪的手放下了,欲言又止的嘴唇不再蠕动了,呆滞的目光消失了。他,我的爷爷,我亲爱的爷爷永远地逝去了。

不复存在的躯体与残存的记忆,剩下的是他永远眷恋的奶奶。

失去老伴,失去精神支柱的奶奶终于变的神情呆滞,每天总是神经质的絮叨。 久而久之,我无法忍受,我哭泣,我抱怨,我愤怒,因而刚才的我几乎大吼。但理智的我很快冷静下来。我似乎晓得了些什么。

是什么?具体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我只是不断告诉自己,有了奶奶,才有了我,有了今天的这个我。

我只是用很标准的汉语,充满感情,但很轻的叫着“奶奶”,我试着重复着。我的心平静多了。

我坐下来,依在她身边,望着她。很久没有这么做了。在爷爷过逝后,这似乎是第一次,第一次我再靠她这么近。满头的白发,深深的皱纹,微湿的眼角和嘴角。这就是曾经随我跑东,跟我奔西,手把手教我,搀我前进,灌输我以琼浆的奶奶啊!我……

“奶奶,吃午饭了”,我叫道。她再次的无动于衷,还是“念念有词”。我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到饭桌边坐下,给她系好饭兜。我拿起了勺子,舀了一勺和好汤的饭,怕烫,我轻轻吹了一下。一勺饭,一点菜,一口一口的,就好象她从前喂我一样。

饭后,我俯身捡起她掉下的饭粒,就像她以前弯腰一样。她是个爱干净的人,所以我倒好了水,冷热均匀后,我放下了毛巾,拿起,绞干,轻拭她的脸庞。我这一系列的动作,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似曾相识。

老人是需要午休的,以前奶奶就有这习惯,相信现在的她同样的需要。我搀她到床边,解掉扣子,除去外套,鞋子,裤子。三月的江南,还是有那么一点冷的,不过我泡了热的水袋,这对老人很实用,至少我这么认为。我问道“暖和吗”?她依旧没有回答。我给她塞好被子,我想这样她会更暖和的。我开始哼歌。奶奶睡着了,真的很像个超龄婴儿。这回她一定睡的很香,因为我第一次再听到她的鼾声,尽管很轻。我想这不应仅仅是摇篮曲的作用吧。

近两个小时后,她醒了。我帮她穿好衣服。

该吃药了,是我所讨厌的中药,闻着都有苦的感觉。不过我准备了加杏子。这次她没有再皱眉。

喝完药,我带她出去散步。我已记不清最近的一次是何时。

“看,好美的夕阳!”我叹到。它即将消失,却依旧好美,它以漫天的红色宣誓着它的伟大,因为它牺牲自己,托起明天的朝阳。

不只为什么,顿时,我回头。我看到奶奶正看着我,露着欣然的笑。这也是第一次,第一次再见奶奶的笑。

刹那间,我明白了,爷爷的眼神,是信任,是看到了希望,他坚信,我们会好好照顾奶奶。

“奶奶”我终于大声叫了出来。我好想奔过去,抱着奶奶,说“我不知到明天,甚至是下一分钟,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但你是我最亲,最爱的奶奶,永远,永远。我会永远对你好,从点点滴滴。”但我的视线早已模糊。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出自哪位哲人之口。“你的上半世我无法参与,你的下半世我奉陪到底。” 朋友们,珍惜这可能是刚刚开始又可能是稍纵即逝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从关爱老人开始。

推荐第8篇:老人作文600字

老人作文600字

老人作文600字—有些不经意的事,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有一日,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上背着重重的书包,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起来。眼看快要到家了,就在离我家有十几米远的一个路口,有一位老人站在那里,正冲着我微笑。我不禁朝四下探望,只见三三两两与我差不多的小学生,慢慢悠悠地有着。我猜想,这位老人或许是来接自己的孙子或孙女的吧!便没怎么在意,只是自管自地走着,再也没有看老人一眼。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孩子,放学回来了?累不累啊?”我茫然地抬头一看,正是那位老人,正微笑着和我说话。我想:可能是这位老人家认错人了吧。不过,他既然都这样问我了,总得回答他才是,不然不是太不礼貌了吗?我犹豫了一会,便也微笑着说:“是呀!今天早放学。”我的心中不禁一震:我怎么会对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说这样一番话。要换在平时,我可是绝不会说上只字片语。正当我心中矛盾时,我又听见老人在和一位小学生,说了同一番话。我心中顿时确定了,这位老人一定是认错人了。可是,这位小学生没理老人,自顾自,头也不回地走远了去。我更为迷惑了,这老人怎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认错自己的孙子、孙女呢?

晚上,我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告诉我,那位老人很可能是一位孤寡老人,却十分喜欢孩子,所以经常在路口迎接孩子。我的心头不禁流入一股暖流,老人的身影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头发花白,带了一顶复古的帽子,拄着一根拐杖,弯着腰,亲切地问候每一位路过的小朋友。

推荐第9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八旬老人为何“因爱杀子”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八旬老人为何“因爱杀子”

“我希望他先我一步走,这样我才安心去世。”黄兰在法庭上流着泪说。10月26日,广州市越秀区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决杀害智障儿的被告人黄兰(化名)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因担心自己去世后儿子无人照顾,她让儿子喝下安眠药水,然后用坐垫和丝巾,使他窒息死亡。之后,她投案自首。(11月8日澎湃新闻) 人性化的判决,让人能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但是在这之中,我们应反思的还有更多。 黄兰的儿子由于长期卧床,肌肉萎缩,身上长疮,经常浑身疼痛。“他每天都过得很辛苦,每天都痛。”83岁的黄兰就这么照顾了小儿子46年,可黄兰的身体近年来也每况愈下,越来越力不从心。医院就诊记录显示,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

黄兰因为担心儿子可能会在自己百年之后过得更加凄惨,所以想要让他先走。那为什么会放心不下呢?一方面是老人不想拖累大儿子一家,另一方面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黄兰对其的不信任。

当大儿子向母亲建议将弟弟送到福利院去的时候,黄兰并没有同意。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证实,曾上门咨询过老人,提出将其儿子送至福利院生活,“她拒绝了,说自己照顾比较好。”黄兰的理由是“不放心”。

其实,针对残障人士的社会福利机构有很多,民政部门、社会组织都为这些人提供帮助,但是黄兰却拒绝将儿子送入福利院,为什么?是因为黄兰由于自身观念问题对社会福利机构的不认同,还是一些福利机构在运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环境、设施、人员、保障等方面不能让存在残障人士的家庭放心? 黄兰表示她曾前往当地福利院考察,对那里的条件并不满意。因为不信任所以不愿送儿子去,去实地考察了之后却依旧不能改变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看法。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选择“因爱杀子”。这其实反映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困境。

如果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不只是停留于提出将其儿子送至福利院生活,而是进一步对黄兰进行社会福利机构的介绍、对她的疑惑和担心进行排解,是否她就会换一种选择呢?如果在黄兰前往当地福利院考察时,能有完善的设施、让人放心的照顾、工作人员耐心的询问答疑,是否能让黄兰消除一部分对硬件条件的不满意? 这样的悲剧令人唏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但是如果连让被服务者放心都不能做到,这恐怕值得我们反思。

文/方以明(重庆大学)

推荐第10篇:八旬老人敬老院内闪婚 相识一个多月 电视机是红娘

八旬老人敬老院内闪婚 相识一个多月 电视机是红娘

88岁,老实忠厚,话不多,衣着整洁,有绅士风度。

两位老人在敬老院的新房里。 雷远东摄

4月11日,刘爷爷与何婆婆在敬老院共进午餐秀恩爱。

老人说:希望给彼此一个生活的依靠,抓牢最后的幸福。

还记得吴天明主演的电影《飞越老人院》吗?在看似暮气沉沉的敬老院内,跳动的却是一颗颗乐观敢闯的心,人老心不老。 她,86岁,性格开朗直爽,兴趣广泛。退休前是妇联干部。

他,88岁,老实忠厚,话不多,衣着整洁,有绅士风度。爱写字和画画。退休前在公安系统工作。

4月11日,成都的一家敬老院内也有这么一条爆炸新闻:院内一位88岁大爷和一位86岁婆婆相识到相爱,彼此心心相印,决定扯证结婚走到一起。更时尚的是,这对“奔九”老人玩的还是“闪婚”,两人相识相知不过1个多月,就做出了这个大胆决定。敬老院特地给两位老人腾了一间新房并贴喜张灯,布置得喜气十足。为什么敢“闪婚”?两位老人说:看得准,就是他(她)了,只希望彼此给一个生活的依靠,“抓牢最后的幸福”,开心度过晚年。

新婚第一天

互相夹菜 其他老人有点\"嫉妒\"

4月11日快中午了,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了北湖附近的成华区同乐敬老院,这是一家政府办的敬老院。这个爆炸新闻,还是同院一位热心婆婆打电话报的料。“大喜事,整个敬老院都传开了。”来到敬老院,正逢老人吃午饭时间,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在食堂见到了两位主角。

食堂里老人们都在静静吃饭,其实我们进去后一眼就认出了两位。因为放眼食堂,每个桌子要么大爷同座,要么婆婆挨着,唯独有一桌是大爷和婆婆面对面而坐,而且看上去很亲密,还不时遭来邻桌老人侧目。报料的热心婆婆坐在不远处,她悄悄告诉记者:“两个人平时形影不离,其他人都有点嫉妒呢。”在一旁看着他们吃饭,这两位老人也是大大方方,吃饭的时候忙着不停地给对方碗里夹菜。吃完饭后,两人互相搀扶着一起走出了食堂。

腾出房间 张灯结彩布置新房

两位老人非常热情,邀请记者进他们新家去参观参观。原来,正好在前一天他们俩搬到了一个房间,度过了新婚第一天。

他们的新家在敬老院二楼,经过一楼走廊的时候,记者看到一个房间贴着婆婆的照片,之前她住这里。敬老院行政办公室张主任说,两位老人决定结婚,这对老人来说是喜事,敬老院也非常乐意帮他们做一些工作。为此,专门在二楼腾出了一个房间。两位管理人员带着工人张罗了一天,在房间内张灯挂气球,精心给二老布置了一个简洁又温馨的新房。

走进这个新房,屋内充满喜气,不但到处披红,床上还由敬老院专门添置了颜色鲜艳的新被褥,墙上挂着两人的合照。婆婆看上去性格更开朗一些,介绍着两人生活起居的一些情况,大爷则话比较少。记者注意到,说话过程中,两位老人的手一直扣在一起。

眼中的彼此

她眼中的大爷:老实忠厚,是老绅士

两位快90岁高龄的老人相识不过1个多月,却决定“闪婚”,他们为何这么“大胆”,坚信对方就是最合适的人?两位老人听了这话笑了,“多了解了解,听我们摆一摆,就明白了。”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都是退休干部,今年88岁的大爷刘韵是公安系统的,婆婆何光荣干了几十年的妇联工作,比他小2岁。

二老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何光荣性格明显更直爽一些。“我以前在妇联做宣传工作,退休后闲不住,又在另一岗位上工作了十年。”她又说起旁边的刘韵,“他老实忠厚,像一个老绅士。”

刘韵老家在山西,当年解放战争南下到成都,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他虽然已经88岁,但精神矍铄,衣着整洁清爽,坐姿端正,特别是梳着光亮后溜的头发,仪态果真是婆婆说的那股绅士风。

他是1个多月前才搬来敬老院,算是院里的“新人”。何婆婆为何独独钟情于他呢?“电视机算是我们的媒婆。”何婆婆笑着告诉记者,之前她在一楼包了一个房间,刘韵搬来后就在门对面。他和她一样特别喜欢看电视,但他房间是敬老院统一配的小电视,而她房间内是自己买的液晶大屏幕电视,更好看。刘韵就经常过来看电视,两人都喜欢看中央四套,关注国际新闻。慢慢就熟悉了,彼此的感觉也特别的好。

虽然刘韵话不多,但求婚却是他主动的。在这之前,两人彼此有好感后,多年的工作作风派上用场:在儿女来探望时,让子女把彼此的家庭成员,干什么工作等情况都写下来,给对方和对方儿女看看,让双方儿女知会这事。互相介绍后,两个人的各自儿女都事业有成,都是知识分子家庭,说起来也算是门当户对。

求婚绝不是年轻人想的那样浪漫和轰轰烈烈,而是平平淡淡。何婆婆还记得很清楚,“他跟我谈,你一个人,我也一个人,我们结合在一起就好了。孩子来了后征求意见,也同意了。”

他眼中的婆婆:性格爽快,兴趣广泛

记者问二位老人彼此的优缺点,刘韵提及婆婆时说,目前还没看到婆婆有啥缺点,只是身体上没有自己硬朗。他对何婆婆夸了不少优点,“她性格爽快,懂人情,能互相帮衬互相照应。”

采访中发现,何婆婆明显比刘大爷能说会道,清晰描述自己以前的老伴、自己的儿女,还有对现在敬老院生活的种种满意。这大概和她以前从事的工作有关。何婆婆是成都妇联退休干部,还得过成都妇女工作终身荣誉奖。在妇联的时候,她热心做宣传和少年方面的各项工作,退休后还闲不住,又去另一家单位工作了十年。

两人熟悉后,何婆婆主动向刘大爷讲,她的老伴是去年3月去世的,当时她也因治胆结石,和老伴同在省中医院住院。结果,老伴因为肺气肿加重离世了,当时她还在住院,都没办法送最后一程。自己出院在儿子家休息一段后,就到了北湖同乐广场玩,女儿在旁边小区住。因为这次玩耍,她在这家敬老院吃了一次客饭,觉得饭菜很合口,里面卫生条件都很好,和子女商量后主动搬到了这里。 刘大爷告诉记者,何婆婆不但性格直爽,而且兴趣广泛。退休前她就是一个生活很多元的人,找好友一起唱歌,没事在家里看书,到了敬老院也找兴趣相投的其他婆婆天天唱歌,每天还打太极练气功,和敬老院的大爷婆婆相处都很融洽。

何婆婆说,“我自己的生活很丰富,也不孤独。开始我其实没有找老伴的愿望,没有刻意去找,和他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过程。”

今后的打算

坚持锻炼 互相监督打太极

虽然两位老人都已快90岁,但思维表达都很清楚,穿着打扮都很讲究,屋内物品也是放得整整齐齐。何婆婆一直夸刘大爷身体好没毛病,看东西不戴眼镜,耳朵也灵光,平时没事就写字和画画,说得一旁的刘大爷得意地昂了昂头。

比起他来,何婆婆虽然能说会道,但身体就不如刘大爷好了,她耳朵有点背了,采访的时候几次打断话:“小伙子,对不起,耳朵不太好,刚刚没听清。”她还给记者看了随身携带的一个胰岛素治疗器械,说自己得了多年糖尿病,但自己和子女的经济状况很好,花了几万元购置了最好的医疗器械。有了这个,每天和老刘在一起去附近公园散步都很自如,做事都不受影响。

两位老人都特别喜欢锻炼,他们说这也是彼此相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大爷每天早上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坚持了二十年,到了敬老院也一直坚持不断,闲下来就和其他大爷下围棋。而何婆婆也坚持练习太极和气功养生。刘大爷说,他6点半起床后先去打太极,婆婆身体要比自己差一点,就让她多睡一两小时,自己不强求她陪他一起打太极。9点左右,婆婆再起床打太极,两个人互相监督,身体锻炼要好好坚持,这是根本。

结婚不搬走 在此安度晚年

敬老院得知二人的意愿后,询问他们结婚后是不是要从敬老院搬回去住。两人的意见一致,结婚不搬走,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这种情况下,敬老院工作人员给他们腾了专门的房间,做了简单温馨的布置,两位老人自己还买了新椅子。

刚见到老人时,刘韵就告诉记者,隔日两家子女亲友在附近一个农庄相聚,摆两桌席见证一下,仪式这些虚的东西就不搞了。何婆婆则强调了最重要的事情,她说,这几天就去扯结婚证,他们俩以前都是国家干部,特别看重这个,“要办结婚证,一定要合法。”

对于二老结婚的事情,他们的子女态度是怎样的?两位老人告诉记者说,他们俩是退休干部,都有比较高的退休金。刘大爷有三儿一女,何婆婆有两女儿,都在高校、厅局机关等单位上班。刘大爷和何婆婆都说,子女在成都,对自己都孝顺,平时经常过来看望,儿女有自己的生活,他俩更愿意住敬老院和同龄人在一起。对于他们自己的决定,子女是表示同意的。 虽老人坚持称家庭开明,子女没意见,记者还是委托行政部张主任给他们的子女打了电话。张主任说,刘大爷的大儿子不反对二老结婚,称自己老父亲很倔强,子女也拗不过他。其他几位子女也表示,只要老人过得开心就好。

第11篇:八旬老母传家训

八旬老母传家训

揭去原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题写的“医学世家”牌匾,满头银发、83岁高龄的王老夫人,双手将印有祖训、家训和丈夫事迹的《杏林红叶》一书,一本本分发给子女们,儿女们恭敬地叫一声“妈”,双手虔诚地接过书,止不住满眼泪水。这是7月30日下午,晋源电影院里“纪念王鑫大夫逝世三周年暨《杏林红叶》书成会”上的一幕。这一幕让来宾为之动容,这一幕定格在绚烂的古晋阳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医为仁术,济世活人,医家有割股之心,这是医界之美德,民族传统之美德;以仁爱之心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善心善意为病家服务,努力学习,虚心求教……”这是“王家医训”中的一句话,自光绪二十年以来,晋源王家四代传人尊此家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不论世事变迁,留下人间美誉。“晋源王大夫”成为方圆几十里人们心中的活菩萨。

走进王大夫的家,王老夫人正在忙活着做饭,体重只有34公斤的她,不仅自食其力,中午还为在医院上班的儿子做饭,“只要有病人唤,她比我还着急!”王增升医生说。入深两米左右的三间厦屋,临街的是厨房,中间的是会客兼工作室,最里间是卧室,砖铺的地面已不平整,苇杆搭的纸糊的房顶破破烂烂,这是政府已下达的危房,里面各种东西堆得满满的。这与如今我们心中想象中的名医之家相去太远。然而,当你看到那一幅幅挂着的或堆着的卷轴,再看看那题字者的落款:从太原书画院院长,到原太原市副市长,到原卫生部副部长,从十几岁的学生到附近各村的村长,你不能不为之感动。老先生生前治病救人的遗物,从三四年代到九十年代,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令人难忘的往事

二代传人王鑫老先生,7岁丧父,母亲被迫出走,14岁离家到太古卫生馆和益泰乾钟表铺当学徒,掌握了口腔医技和钟表修理技术,16岁独立生活,开始了终生为劳苦大众悬壶济世、尊德施善的生涯。他为人厚道,诚实待人,不论贵贱、不计报酬,以精湛的技艺,博得了患者的爱戴,直至76岁的才离开心爱的岗位。他给患者做的全口义齿,跟真的一样,有的一带就是40多年,直至去世。

7月30日下午下午三点,地面气温高达39°C,一位86岁的老先生在儿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冒着酷暑赶到现场,执意放下一百元礼钱,走进现场。老人姓张,今年86岁,原来老人今天是来还愿的。经打问才知道,六十年代初的一天,他犯了牙疼病,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由于上不起医院,只好活受罪。听人说王老先生宽厚仁慈,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看病。王老先生立即给他检查、诊断,拔掉了坏死的亚,随后只上了两次药就不疼了,此后再没疼过。当时由于没钱,只给了王先生两毛钱,至今说起来,张大爷感到还欠王先生的人情呢,今天这个心愿必须得还。

一天晚上12点,王先生一家刚进入梦乡,忽然有人敲他家临街的窗户啊,声音急促地说:“王大夫、王大夫,快给我妈看看病吧,他的嘴不能说话,也合不上,疼的不行,麻烦您快给她看看吧!”王老先生和儿子急忙穿衣起床打开门,病人呻吟着被搀扶进来。经过诊断,患者为“下颚骨脱臼”,王大夫父子二人精心医治,不一会就复位了,当下患者就能说话、吃东西了。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

走进现代医院,你会感到,那里分工精细、科层严密。你可知道王家三代传人王老生的二儿子王增升是什么医生?他大专毕业,主治医师,齿科第三代传人,他擅长口腔科,又经常用中药给患者治病,他能治疗外科病,又能治疗内科、骨科、烧伤科等多科病,是临床上的多面能手。1997年王增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两篇,其中一篇荣获二等奖,传略被编入《中国名医名术大典》,同年被聘为东方研究院院士。

古人云:徳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王家世代悬壶济世,对技术精益求精,使我看到精诚的大医家风。

第12篇:潼关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兴哲纠集黑社会团伙棒打八旬老人

潼关县交通局纠集黑社会团伙棒打八旬老人!

本报讯:反映2011年7月1日,正值党的90岁生日,举国欢庆。但潼关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兴哲给党呈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潼关交通局要维修一段县级公路,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鱼塘就在路边,平时刮风下雨,路面上的污水全部流入鱼塘造成严重污染,使得不能正常养殖,使养殖农民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以前找过交通局协商过此事,但一直得不到确切的答复,不得已只能在施工时间到路上阻止施工,以免以后在继续造成损失。7月1日下午3点左右,潼关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兴哲终于下来协商,可是协商的结果是一厢情愿,不按照实际的情况修补鱼塘挡水墙、鱼塘坝。最后协商没有结果,指使黑社会团伙强行施工,拿出木棍进行恐吓、殴打,以致8旬老人受伤,至今在医院观察、治疗!但潼关县交通局40多人却在旁边围观,冷笑!作为一批在潼关县交通局副局长领导下的一批工作单位人员现场竟无一伸出援手!潼关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兴哲,竟如此丧失天良,打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天理难容 ,天理何在!!!(本报将继续追踪报道)

请相关部门调查并回复。

苏春亮

13572320088许宏斌

第13篇:山西寿阳八旬老人手持红色的退休证却是空壳退休金

军人

山西寿阳,八旬伤残军人手持红色退休证,却是空壳退休金 家住山西省寿阳县上湖村河三小组的闫平让,年已85岁,三等甲级革命伤残(七级残疾)军人,1947年参军, 1949年在正太战役中负伤,残退回乡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安排在了山西省寿阳县上湖供销社,1985年3月办理了退休手续,27年来老人手持《红色的退休证》,却是“空壳”退休金。至今从未领到过分文退休费,在生活确实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多次向县供销社领导申请解决,终以没有政策久拖不办,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苍老、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老人在流泪,党威遭践踏,难道那些党员干部就没有一点点觉醒吗?谁都有老,谁都要养老,那些道德沦丧的官僚们,看一看今天你在平安社会的生活,想一想老子们昨日浴血奋战的艰难,当时我们为了谁?没有我们的昨天,能有今天的你们吗?你们就不怕遭天报应吗?

《国家计委劳动局(73)计劳业字112号文件》早在1980年【也就是闫老办理退休的那个时候】已经执行。由于闫老没文化,一辈子忠诚革命、信任领导。领导说啥就是啥,上司说没有政策,他就认定没有政策,服从命令、执行政策是军人的天职,因此一个没有“政策”的善意谎言拖拉了他将近30年,当这位伤残军人拿上《国家计委劳动局(73)计劳业字112号文件》面见领导时,才知道自己被蒙蔽了,耿直的性情发出了愤怒的呐喊:难道非要我——这个曾为共和国卖命的军人去主演中国历史上首例 “没有退休金的退休职工”吗???难道还要借口“没有政策”把我推到坟墓才善罢甘休?

第14篇:作文倔强的老人

倔强的老人

家里好久没有人生过大病。上一次已不记得是因为什么来医院,也许是幼时跌伤,或是发烧打针。

一进门就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渗透我的身体,冷淡的色调,难闻的药水气味,担架轮子滚动的声音,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想要尽快离开,

爸妈牵着我,心情沉重地走到公公的病房。

公公像往常一样,早就衣装整洁地坐在床上等待我们的到来,只是脸色却黯淡得像医院的床单一般。几日不见,公公的体型也瘦削了许多,也许是这几天一支又一支的点滴所致。

他一看见我们,就向我们招招手,然后对着妈妈说,“阿婷,这几天我的费用自己已经交了”妈妈一听就生气“这种事情我来办就好啦,你以后不要管了”。公公也皱起眉头,对妈妈摆摆手说:“没事,没事,我有钱。噢,对了……”他又起身摸摸口袋,掏出钱包,从里面拿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块递给我,“来,拿去买东西吃。”

不知从何时起,每次见面,公公总会从钱包里拿出一张崭新的钱给我,然后在和妈妈的一番争论后,把钱递到我的手上。

公公对我们出手大方,但自己却省吃简用。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晚上想拿点东西给他,没有打招呼就到了他家。没想到的是,看到他的饭菜竟只有几片瘦肉和几根蔬菜炒在一起。他神情有些尴尬,但嘴里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每天都吃几碗饭,很饱,你们不用担心我”看在眼里,心里却有道不尽的心酸。

“你病了,把钱留给自己用吧,这样会把她惯坏的。”这时,妈妈还是唠叨着。“来,我有钱,拿着!”公公倔强得像一个小孩。

我双手接过钱,手里很轻,心里却沉甸甸的。

也许,老人一心为我们好,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牵挂。所以总是表现得那么倔强,不听人劝告。这种倔强的爱虽然常常被我们误解,但其实我们都明白,老人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偿还,但现在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他们有生之年,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幸福。

第15篇:关爱老人的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记

敬老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老人,则是话题中不曾褪色的字眼。人生的问卷答到了这里,我们是否可以以耐心和爱心来续补这空缺的横线,在老人的阐述中重踏他们曾走过的路,从敬老的氛围中感受炽热的回忆„„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敬老爱老并非一个传说,你必须用真诚去充实它。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境贫寒,是不报复,但十分孝顺,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在外讨的食物,皆带回家去供奉二老。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侍奉他们。”听到的人感到他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话外音――若有亲孝驻心间,乞食下跪又如何?)

着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老人的生活不应是黯淡的,更多的应富含生的气息与爱的欢笑。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伟大主席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拗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名人尚且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年迈的亲人做些什么呢?

其实,人生便是平日司空见惯的太阳。它日复一日地遵循着东升西落的轨道。没有永远的烈日当空,无论你的人生多么不凡,最后你也是会慢慢老去,逝去,最终缓缓地被人们遗忘。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繁华如梦,往日岁月如云烟般流过天际而无可挽留,不奢求天空对它的眷恋,只为静静储蓄飞翔的力量。那些老人们便是我们前行的高标,你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试说,如果没有徐徐落下的太阳,又怎会有“夕阳无限好”的美景呢?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现在它以飞快的脚步遍布世界,我相信,“孝”将会占据道德的核心,它将会是为人处事的底线。敬老爱老,应从现在开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终于结束了,回首人生所列出的假设而我的回答,你满分了吗?

关爱老人的作文

(二)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妇,家里很穷,膝下无儿无女。两个人都在一家饭店打工,每天从7点干到20点,工钱加到一起不过25元钱,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怡然自得,还乐于助人。然而,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一天,夫妇二人在上班的路上,在小溪里看到了一个竹篮,竹篮里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夫妇二人知道这个孩子一定是被狠心的爹娘抛弃的,看着这个孩子夫妇二人不知所措。如果抚养这个孩子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贫穷,而他们却不忍看到这个无辜的孩子冻死或饿死在这里,他们的心里矛盾极了,最终慈悲心战胜了自己。他们抱起了孩子决定抚养她。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夫妇二人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献过血,延长了工作时间,省吃俭用„„为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许多年后,丈夫瘦弱多了,白发苍苍。妻子因为过渡的劳累营养不良身患重病。临死之前妻子问丈夫:“你后悔我们做得这件事吗?”“不后悔!因为我们过得>幸福!”丈夫坚定的回答,听完丈夫的话妻子的脸上露出一片灿烂的笑容便与世长辞了,多么好的老人呀!她的一生艰辛、平凡,却是伟大的。孩子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才。神州大地有多少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正是有了这些平凡的老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啊,老人!你们年轻时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老了却还在尽你们的最大努力来支持、帮助、呵护我们。啊,老人!你们好像春天的和风一样>温暖,夏天的阳光一样灿烂,>秋天的枫叶一样火红,冬天的雪花一样纯洁。老人!永不熄灭的火焰!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老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敬老人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老人吧!

关爱老人的作文

(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今天是>端午节,放学了,我去看爷爷奶奶,顺便到利群商场买一支我心仪已久的钢笔。当我走到商场北门时,我看到了一位正在低着头拉二胡的老爷爷,他看上去那么苍老,那么无助。看着那可怜的老人,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摸了摸衣兜,又想了想那心仪的钢笔。我该怎么办?在我咿呀学语时,妈妈就教育我“与人为善,尊老爱幼”, 虽然当时根本不懂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妈妈还教育我,不要嫌弃老人,人人都会老„„想到这里,我拿出了准备买钢笔的五元钱,放到了老爷爷脚旁那满是铁锈的快餐杯里。老爷爷慢慢抬起头来,用浑浊的眼神看着我,嘴里喃喃地说:“谢谢你,好孩子!你一定能考上大学!”,我感觉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我的眼泪流出来了,多么淳朴的话语,多么可怜的老人!我转身就跑。再回头望去,那个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模糊,最后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我脑海里怎么也拂不去那个拉二胡老爷爷的影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其实,像拉二胡老爷爷这样的老人还很多,他们很可怜,真的希望以后不再看到这样的画面,真的希望每一位老人都有幸福的晚年。同学们,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是我们小学生的做人之本。

我希望:大家都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善待所有的老人。“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来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让每一片“夕阳”都绚丽多彩!

第16篇:智慧老人(450字)作文

精选作文:智慧老人(450字)作文

有个东方人曾经遍游世界寻找最聪明的人。他听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住在高高的喜玛拉雅山的山洞里。于是他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穿过群山和沙漠,走了几个月后,他来到了一座高山脚下。他骑着马走上窄窄的山间小道,来到了一个小山洞前。

你是因智慧而扬名天下的最聪明的人吧?他问坐在山洞里的老人。

老人站起来.走到光亮的露天,看着这位旅行者的脸说:是的.我是因为聪明而出名,你有什么问题吗?

智慧老人.我怎样才能变得伟大?我上那儿才能找到智慧?

智慧老人盯着旅行者焦急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回答道:你在哪儿能找到你的马?说完他转身回到山洞中去。

启示:

旅行者的马一直跟着他,伟大和智慧也一直跟着他,在推销行业中,不是有很多朋友也像这位东方人一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吗?他们老是在自问:我行吗?其实答案就在您的脚下:相信自己,就是你迈开成功的第一步。六年级:729703834 篇1:小学作文:这个暑假我与“智慧老人”聊天

这个暑假我与“智慧老人”聊天

“智慧老人”是谁?“智慧老人”是一本本好书。读好书就像与智慧老人聊天,不仅开阔眼界,而且能得到许多人生启示。因此,我酷爱读书。这个暑假,妈妈为了买了古代版《四大名著》。

一开始,妈妈耐心为我讲解,读到《红楼梦》

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实现、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啬对我的帮助。”

是啊,这个暑假与“智慧老人”聊天,让我受益匪浅!

篇2: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汇总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江苏省高考阅卷组:慧眼,凝注于生活活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们愈加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对“智慧”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对上述种种全面把握,能从基本一点突破,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高考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只是一种“约定”和“限制”,否则考生们就会信马由缰,失却“同一条起跑线”,无法“大比”。然而,扣紧“材料”写什么,却是大家的自由。今年的作文,聚焦于“智慧”,智慧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厚,于是一种选材的“状况”发生了。

有相当多的考生将目光投向,中国文明史上灿如星汉的智慧之人,如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触及这些智者的表象和枝蔓,买椟还珠,那就差之千里了。最普遍、最典型的案例是:十八岁上下的高三学子,下笔便是月下品茗、曲径参禅、小舟远逝,酹酒滔滔!分明有“效颦”之嫌,有附庸风雅之弊。阅读这样的临场作文,我们的

《凡人智慧》,同样描写智慧老人。这位爷爷是知识分子,不教作文教诵诗,打着雨伞读红楼,强迫子女闯世界,无拘无束,难登大雅,却令人敬重,故小作者叹道:“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罢了,罢了??”

《晚晴里智慧的灵蝶》,专叹乌镇的木心先生,慷慨悲歌,极富沧桑之感。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布拉格不说话》两篇,类乎“时评”,直抒己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发人深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未来的高考作文中注满生活的活水。

智慧从麦香里飘出

满眼金黄的麦子呵! 但外公并没有笑。他干皱的嘴巴在风里微微颤着。风倒是清爽,可此时吹在他脸上,显得苍凉。天暗下来,灯光星星点点被夜引亮,风吹进外公心里,绕了十八个弯子愣是没绕出来。

收成好,麦子却卖不出去了。这对于农人来说,是无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过故事的人,饥荒岁月曾经慢慢熬过,眼前的困境无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并不识字,但不乏智慧。这智慧,常常从麦香里飘出。

金黄的麦子们很快被处理。它们脱去了壳儿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压,变成碎儿,变得末儿。麦子粉出来了。

外公眉眼弯弯,喜不自禁。他征得家里人同意,买来器械,将麦子粉进行深加工,再出售。这样一来,麦子都能卖出去了。他还替村里别的人家加工麦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乐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麦子粉,做成不同样的食品吃。虽是同样的原料,但尝起来还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射进了院墙,腊肉香肠悠闲地挂在竹篙上晃荡,它们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里收的麦子碾成的麦粉炒熟,又和上各种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创的糕点。一盘腊肉,一碟香肠,一碗外公自创小糕点,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来。

麦子卖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将它们抬得高高的。麦子们也好不骄傲。可充满智慧的外公能改变所有麦子的命运吗?他总是叹气,可惜了这些好东西,可惜了他们在田地里弯得直不起来的腰! 他开始鼓动村委,将他的创意和想法带到更多的地方。麦子壳能做枕头芯,麦子粉能做蛋糕,麦子炒香了存起来做大麦香茶也是极有味的??他说得头头是道,他说得真诚恳切。他的不依不饶让我心疼起来,他的话里饱含了无奈与不舍。

他的智慧在麦子生长时一并发芽。外公不想辜负麦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们。在后来的好几年,我闻到麦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从麦香里飘散出来的小智慧。也深,也长,也久远??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

近年,“争先恐后”仿佛成为一个热词。无论是“路怒症”司机,还是为了小升初费尽心思的家长,无不是其代名词。而侥幸得利之人,往往暗自得意,以为尽得生活之智慧。

只是,如此这般景象,真的可以称之为“智慧”吗? 恐怕不然!这般猴急刻意,反倒暴露出些许自私与猥琐来。这一点点小聪明,如何承载“智慧”之广博与厚重? 极喜欢简女贞的一句话:“树木不向天空起誓,荣枯随缘;海浪不须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兴。”不争不抢,不急不躁;该我的,尽管伸手去拿,不是我的,任它随风飞去,也不留遗憾。

生命的景象如此,方可称得上“智慧”二字。

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汉一朝,国土开辟,四方来朝,何其威武。如此壮阔之景。文人也纷纷追逐膜拜,却只产生了词藻华丽、语言空洞的汉赋。朱熹的评价很中肯:“以浮华为尚,无实可言矣。”而反观唐朝,一壶酒,一支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为何?皆因境界不同。汉的追求太过急切,反而丢了应有的从容与智慧;而唐的面目似永远不急不躁,透过历史的尘埃,仍可窥见春江花月夜一般的从容微笑。

这一切的智慧,智慧的一切,皆源自热爱,热爱天空的每一朵云,路旁的每一簇花,身边的每一个人。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话:那不断低头寻找六便士银币的生活太空洞了,唯有艺术的月光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曾一度思考是什么让已过中年、鲜衣怒马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优渥的生活,去体验那样苦痛的艰辛?如今了悟,那是热爱,是心口不灭不熄的炽热岩浆。

如此,有谁能去讥讽嘲笑他的不智慧?即便最终画作不成功又如何?有了热爱,有了那纯粹追求的过程,结果又有何差别?剩下的一切对于兰德而言,都只是顺乎天然罢了。

泰戈尔说:“且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点,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荣枯随缘,遇合尽兴,我们也终将窥得生活的洞天。

农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篇3:作文

一、写我自己的作文类型 1.向别人介绍我自己的性格和爱好;

2.写我做的一件事情,来表现我的性格或思想;

3.写我自己的理想。

二、写同学朋友的作文类型

1.写同学朋友的肖像;

2.个特点或一个好的品德;

3.的友谊;

4.的教育或启示。

1.要求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

2.情,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高尚品质;

3.事情,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高尚品质。文类型

1.己的关心和爱护;

2.自己的关怀;

3.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的作文类型

1.人的工作,提高观察能力;

2.的人的描写,表现他们的敬业精神;

3.不同职业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1.2.3.叔》

写同学朋友的一写同学朋友与“我”写同学朋友对“我”

三、写老师的作文类描写老师的外貌,通过记叙一件事通过记叙一两件

四、写长辈亲人的作写长辈亲人对自回忆长辈亲人对表达自己对长辈

五、写不同职业的人观察不同职业的通过对不同职业通过观察和接触参考题目

《马路清扫工》 《一个营业员》 《谢谢您,警察叔 4.《一个平凡的人》 5.《一个难忘的人》 6.《街头小贩画像》 7.《好心人,你在哪里》

8.《跟爸爸去上班》

1、你可知道俺们班的“小胖子?”若是不晓得,就听我细细道来。但听我讲后一定要为我宣传名人“小胖子”哦。她可是俺们班的明星——“小胖子。”她长得肥肥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乌黑乌黑的眼睛,低低的鼻梁,一张樱桃小嘴总能“出口伤人”。她那肥大的外套足可以当别人的大衣了。但最令我害怕的是她那双“迷人”的眼睛。一次我失口叫了她一声“小胖子”,她那双“迷人”的眼睛立刻向我传送“杀”的气息。妈呀!我知道小胖??不不??她发威了。她一边“追杀”,一边吼道“我决不过你!”唉呀不和你多说了,逃命要紧。溜!

2、我的外婆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了。她留着一头灰白的头发,一双乌黑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额头上布满了稠密的皱纹。外婆是从封建社会走出来的,也许是受当时的影响,外婆一直反对现在的人超时尚,赶时髦。可没过多久,我却发现外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瞧!乌黑闪亮的黑发盘在头上,身上穿着紫色的夹克衫,皮鞋擦得都能照出人影。我见了外婆这身“怪打扮”难免下一跳,但同时又纳闷起来,禁不住问外婆:“外婆你咋换上了这身打扮?”外婆一边理着衣服一边回答:“我以前那种想法太落后了,我们现在应该跟着时代走!”说完又照了照镜子。唉呀!外婆的脑门啥时开窍了呀!

3、我的小侄女,她今年3岁了,长得白白胖胖。淡淡的眉毛常常紧锁着,像一位爱思考的小博士;一双大大圆圆的眼睛时不时东瞅瞅、西瞧瞧,像一位爱观察的小侦探。有一次她用白色的纸粘在鼻子下,然后又戴上爷爷的老花眼睛,呵,活像一个小丑!她弯着腰捶着胸来到我面前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小姨,你看我像故事书里的智慧老人吗?”我看到她这副模样,不禁哈哈大笑。她看看我又看看自己,满脸疑惑地问:“怎么了?我到底像不像嘛!”她见我还是笑而不答急得跺起脚来,我这才止住笑,说:“像,像极了!”小侄女听后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首先,要写好人物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才能有最直接的、深刻的印象。如下面例文《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够写,但写出来的就可能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其次,要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写得再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篇4:话题作文精彩构思80则--话题39:智慧

话题作文精彩构思80则--话题39:智慧

话题39:智慧?? 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请你以“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精彩构思]?

1、神机妙算诸葛亮

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写一个你认为有智慧的人。? 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人是诸葛亮。你看他不出山便知天下事,在与刘备的对谈中让人感觉世界简直就是他手中的棋子。他神机妙算,能借来东风,能空城退敌。他知道仁爱的力量,因而七擒孟获而不杀,对蜀国的老百姓更是尽心尽力,等等。?

2、所罗门的智慧

故事新编:结合时代背景,续写所罗门的故事,说明智慧并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 所罗门从上帝那里选择了智慧后,一切都很顺利,便美美地睡了一觉,谁知醒来已是21世纪。这时有臣民来报,有不明飞行物来骚扰国民,派出去侦察的战斗机都有去无回。所罗门想了想,便亲自出门去看,结果那不明飞行物的强光差点把他的眼晃花,于是赶快退回。他连对象都没看清,智慧无计可施,便去求上帝,上帝说:“我只是这个地球的上帝,他们外星球的人不在我管辖范围内。”所罗门急了:“那您给我的智慧不是没用了?”上帝回答说: “当初你选择智慧时我并未承诺它能解决一切呀。让那飞行物自行消失吧,他们是高级智慧的生物,我们无能为力。”?

3、寻找智慧

虚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笨孩子寻找智慧的经历说明智慧就在人们自己身上。? 从前有一个孩子,别人都笑话他笨,因为他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给邻居家失明的老奶奶送饭吃,有好吃的也总是让别人先吃,别人欺负他他也不还手等。孩子很伤心就去寻找智慧,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人们口中的智慧老人。老人对他说:“孩子,智慧就在你身上!谦让、助人、隐忍,这些都是智慧呀!”

第17篇:关于老人的作文

关于老人的作文

关于老人的作文

(一)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

他们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在我们小区就有很多老人在节假日的时候显得很>孤独,他们或许都是子孙满堂,但是他们的子女却都因为生意忘了回家陪陪老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时间多带老人去公园散散步,多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感觉到>温暖,让老人们不会感觉到寂寞。用感恩的真情,温馨的话语、宽广的胸怀,平凡的举动,无私的付出、真诚的服务,呵护每一位空巢老人,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温暖老人,奉献一片爱心。关爱老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让我们“常怀尊老之情,常扬敬老之意,常兴敬老之风,常尽为老之责,常办利老之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由孟子说的古话就告诉我们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关于老人的作文

(二)

我的外婆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是外婆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的, 现在,外婆已经63岁了, 我也从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女孩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人们常说:“人,要学会感恩。”现在,该是我孝敬外婆的时候了, 外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老师教导我们要关爱老人,所以,我一定要常常回外婆家探望一下外婆,可以帮外婆择点菜,梳梳头,以回报小时候外婆对我的爱。

《南京零距离》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对夫妻长期虐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忍无可忍,一同把这对夫妻告上了法庭。这对夫妻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虽然社会上还有少数不关爱老人的人,但是,我坚信,他们在人们的谴责中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的。

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公交车上,总是有许多优秀的少先队员给老人们让座,他们是“光荣的红领巾”;在马路边,总是有许多人抢着扶老人过马路;在火车站,总是有许多的人真诚地帮老人带路、问路;在小区中、在十字路口、在家中——这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事例。

关爱老人,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把这个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老人的作文

(三)

一身破烂肮脏的衣服,一根暗淡无色而又光滑的拐杖,体弱多病的身子正哆哆嗦嗦地向捐款箱那儿走去。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一个老人映入了我的眼帘,他坐在台阶上,面前摆着一个铝箱,里面装着极少的钱币。一阵风吹来,老人不由得抱紧了身子,借此让身体暖和一些。瘦弱的脸上,那一双凹下去的眼睛,仿佛凹得更深了。

不到一会儿,老人站起身,包起铝箱,数了数钱币,便走远了。

当老人走到捐款箱哪儿时,便停下了,他翻了翻铝箱了的钱,却发现里面全是1角、2角、5角、1元的钱币,他的眉头紧皱了一下,突然,他好象想起了什么,便从衣服里拿出一个包裹,打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裹纸后,从中拿了一张5元的整钱,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里,便走远了。经过老人这一举动,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往捐款箱里放入钱。

但让人们没想到的是,到了中午,那个老人又来了。

老人这次拿了一张100元的整币,从容不迫地把钱放入了捐款箱里。全场人沸腾了,要知道,他可是一个乞丐呀!那105元钱虽然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但是,对他来说,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天文数字呀!为了灾区,他不惜把自己的饭钱一起捐去;为了灾区,他不惜把自己的药钱一起捐去;为了灾区,他让不惜自己倾家荡产。

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灾区的孩子比他更需要这笔钱。他还说,只要他有钱,哪怕是1元,他也一定会把钱捐给灾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吃好、穿好、睡好。

全场人热泪盈眶,他们自责了,为什么他一个乞丐可以捐这么多的钱,为什么他把别人永远放在第一,把自己永远放在最后呢?这是爱,这是人世间一种伟大无私的爱呀!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突然间发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品味。

第18篇:英语作文帮助老人

Several years ago, a young man helped an old lady whose fell down by herself up but the old lady branded the young man knocked her down, and unfortunately the judge sentenced it was the young man’s fault.However, it was later proven the judge was wrong.From then on, the number of pedestrians helping the old in need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citizens are pleasure to help the old people ,but they are more afraid to be in trouble.That is so weird in an ancient civilized country which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the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he old and cherishing the young.

So, should we help the old in need if it might incur trouble? Yes, of cause we should help them, on my opinion, but firstly we must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paerby.As one netizen said that he would consider helping the old people if someone record the entire proce with a camera.Besides, respecting the old is the tra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need of harmonious society.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give the old man a hand to help him up when he fall down.On the other hand, it is eential that the government guides and should make laws to protect those good-hearted person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Europe and Japan, the proportion of old people is on the increase. Only when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aging people can we be devoted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第19篇:帮助老人的作文

帮助老人的作文

(一)

其实,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帮助,如:老人、盲人„„ 我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使我现在想起来都开心,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下午,我回家的时候,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跌倒在路上!原来是他不小心撞到了自行车上,那个自行车的主人却骂了他一番:“老头子,不长眼,往我自行车上撞!”我听了很难过!那自行车的主人走过,我赶紧跑到老爷爷身旁,问老爷爷:“老爷爷,您家住在哪?我送你回家。”老爷爷说:“红叶小区第一幢楼,402。”我就扶着老爷爷一点点往前走,到了红叶小区第一幢402,我就对老爷爷说:“我回家了,老爷爷!”

“孩子,谢谢你送我回家,谢谢你„„” “好了,老爷爷,我得回家了,再见!”

“再见,孩子,我希望你能有空到我家玩!” “好!再见!”“再见”这件事至今我还没忘,助人为乐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

帮助老人的作文

(二)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妹妹去小花园玩。在路上我和妹妹看见了一位残疾人,他是要过马路的,但是他的脚跛了走不动了,我和妹妹赶紧跑过去,扶起老爷爷把他送过了马路。

别人看见了,都夸我和妹妹是个热于助人的好姐妹我和妹妹听了怪不好意思的说:“这还是老师的话提醒了我们,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应该毫不动摇的去帮他,如果帮不好就不帮了这样就会惹来不需要的麻烦。

这句话惊动了许多人,许多人都有了热于助人的好习惯。

在这次帮助老人的情况下,还是老师的话提醒了我,要做一个热于助人的人,要不然我才不会帮助老人。

星期天的下午,天气很晴朗,一位胡子花白手拄拐杖,已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要过人民路。但他看见车子一辆接一辆川流不息,老爷爷吓得不敢过马路。

这些情况正巧被刚路过的少先队员丁丁看见了,他连忙跑过去,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是不是要过马路?”老爷爷说:“是埃”“那么,我来帮您过马路吧!”小丁丁说。他扶着老爷爷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爷爷,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丁丁警惕翼翼地扶老人走到人行横道线,等绿灯亮了,才慢慢地走到对面。突然,一辆从拐弯处驶来的车子开过来,丁丁赶紧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有车子,慢点走。”他们等车子驶过,再走到马路对面。

老爷爷对丁丁说:“谢谢你,小朋友。”丁丁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丁丁和老爷爷道别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帮助老人的作文

(三)

在我的印象中,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其中,使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朋友张华。

记得,那是我五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张华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行走不便的老爷爷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把老爷爷的背都要压弯了,张华看见了便上前去问那个老爷爷要去哪里,那个老爷爷说他要去开发区,于是,张华二话不说,便将那个老爷爷的背包背到自己的身上,并扶着那个老爷爷去开发区,在去开发区的路上,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张华,我心中也油燃而生了对张华的敬佩之感,到了开发区,张华把那个老爷爷的背包还给了他,那个老爷爷说:“谢谢”张华连忙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啊。

记得,还有一件事是发生了他家的院子里,自从他家那里搬来了一个老爷爷,它的负担更加重了,他每天回来做完作业,不公要帮他妈妈做家务事,还要帮那个老爷爷做务事,例如: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家务活,随着张华年龄不断地增加,他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他回家不公作业多了,()帮妈妈和那个老爷爷做的家务事也载来载多,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张华和那个老爷爷的感情载来载深了,现在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张华还要送给那个老爷爷一件他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呢! 这就是我那助人为乐的好朋友张华。以后,我也要多学学他,也做一个助人为乐,把别人的困难当作是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快乐看作是自己的快乐。

第20篇:八旬老人话诵读(推荐)

八旬老人话诵读

韩兴娥

接到一个陌生人的邮包,打开一看,原来是广州一位八旬老人寄来的,老人是曾是教研工作者。邮包中有老人的信和几篇文章,有柳斌的一篇文章,还有一本复印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边读边拍案叫绝,老人家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整个小学阶段都要以‘读书、背书’为主。”

老先生认为整个小学阶段都要以“读书为主”,这种与众多理论家总是把小学六年分成这样那样的阶段才显示“科学、有序”相比,“读书为主”是如此简单,简单得好像无“技术含量”,简单得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能做得了。我悠然心会地笑了,像我这样既没有高深理论,又没有深厚功底的普通老师,就是靠着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法培育出一批腹有诗书学生。

八旬老人的学习经历显然比我们这些在“读课文、做练习”中成长起来的人丰富得多:

我之所以对“读书为主”如此执着,与我的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战前,我在一所公立小学上学,学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复兴国语》,第一课是“小猫叫,小狗跳”。教师只用方言教读课文,无所谓生字,也不教写,写字另外用毛笔描红“上大人孔乙己„„”一直到三年级,从来没有把汉字一个个地拿到黑板上教,不过课文我会读,课文上的字我也认得。但是我觉得,三年来我在语文课本中学不到多少东西。1938年日军侵华,我家避难到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学校,外祖父就教我读《论语》和《孟子》。先教读,一些难懂难写的字词略讲一讲,然后是我反复诵读。第二天,在他跟前背诵,过关了才开新课。一年后,回到了沦陷区,我家住在城外,就进了一所私立小学读五年级,直至毕业。这个学校拒教日伪课本,用“旧书”取代“新书”,选教《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古文评注》、《秋水轩尺牍》等部分篇章,还用油印讲义选教《最后一课》、《少年笔耕》、鲁迅的《**》等文学作品。古诗文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很重视读书、背书、抄书、默书„„老师范读,读到须要讲解的地方就停下来略为讲解,再就是领读,学生反复诵读,第二天在老师跟前背诵。„„我在这小学阶段的后三年,竟然读了那么多书,而且明白大意,记忆牢固,现在课标推荐的中小学必背篇目,大部分老来还能背诵如流。比起我那些解放后出生的儿子、孙子,他们都可以说是胸无点墨。有一个小孙,今年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并不差,但课标规定必背的篇目,除了小学读的几首短诗之外,没有一篇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的,课外阅读的篇目,也大多没有看过。读书少,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对此,我能不悲叹!

在诵读过古书的老人面前,我们所有受过十多年现代教育的人都是“胸无点墨”;在鲁迅、胡适、冰心等受过传统教育的作家面前,五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大陆作家都是“胸无点墨”。因为我们诵读的量太少,因为我们诵读的文章太浅显。当五四运动中闻名中外的文人逐渐退出文坛之后,中国文坛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出现这样一个催人警醒的社会现象,最令人信服的根本解释,就是自20世纪30年代始,中小学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就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13岁之前的语言“敏感期”,没有接受过系统深入的文言教育。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本源处”学习语言,诵读相当数量的古诗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而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就像老先生的儿孙们,他们在学校里学的就是世人眼里最“革命”的,后来又成为最“创新”的书,他们是诗书世家又能

怎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胸无点墨不足为怪。

去年九月《小学语文》的《对‘少慢差费’的思考》一文,和老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对“少、慢、差、费”的思考

广东佛山庞健行

我国的母语教育陷入“少、慢、差、费”困境已多年。从20世纪上半叶借鉴欧美,到下半叶学习苏联,完全抛弃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学生肚里的“墨水”越来越少了。现在想要改变也绝非易事。

张志公先生在他1962年出版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民国以后,进一步抛弃传统的做法,逐渐产生了‘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那一路课本”,“儿童的课本成了只能说说看看,既浅得毫无趣味,又干枯得不能琅琅诵读的东西”。到了50年代,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那时全套小语课本的总字数只有15万左右,而苏联四年制阅读课本译成中文却有90万字。河南退休语文教研员杜常善曾统计过我国中小学学过的词汇量是10318个,比日本国语教育22500个基本词汇的要求少了一半。这虽然是陈年往事,但时至今日,我认为小语课本仍然太薄,内容太浅,识字量、阅读量也太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背诵篇目中,小学六年的背诵总量是70首短诗和160篇(段)文章。这对现时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余力而吃不饱。“少、慢、差、费”现象中的第一个字“少”,就这样被课本锁定了。

课本应该有一定的难度,要适当地“让孩子跳起来摘桃子”,学生才能在宝贵的课时中有所得益。一味迁就儿童的“无知”,上课不上课一个样,就算多几千个课时,也仍然是过不了关的。其实儿童并非无知,是我们无视学龄前儿童“母语习得”的语言基础,是我们低估了当代儿童的智力潜能。

„„

课文教学只顾教师讲书,不让学生读书;轻视记诵,追求甚解。这些都是背离小学生记忆力强、理解力却偏弱的特点的,因而也难以达到丰富语言积累之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课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目标分散,内容庞杂,不管哪一个学段,胡子眉毛一把抓,这也是“少、慢、差、费”的根源之一。我认为,小学阶段,听、说、读、写不宜并重,应以读书为主„„学龄前儿童“习得母语”,听、说是主要矛盾。当然,他们掌握的听说能力只是初步的,低级的,人们管它叫“伙伴语言”,须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主要靠书面语的迁移。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学习母语的书面语,书面语的学习就成了主要矛盾。通过阅读,大量书面语的词汇和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内化到儿童的内部言语之中,大大强化了内部言语结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口语的规范化和通达化,就能逐步从“伙伴语言”的水平向“文学语言”和“社交语言”的水平发展。识字是学习书面语的第一关„„识字也不能离开读书。至于读与写的关系,前人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叶老也说,有“积蓄”才有“倾吐”,“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才能“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读书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品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生学语文,就应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

至于中高年级,我也同意张志会老先生“往前推”的设想。是否可以把浅薄乏味的课文去掉,把古今中外的典范性文章或选段层级下放,也可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初中背诵篇目移到小学中来?如果可行的话,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小学生长于记忆短于理解的心理特征,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背,对课文内容,会意即可,不要追求过细过深的理解。

现在,全国已有不少教师正在进行着超越课本、推动读书的活动,近年来也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前不久,我拜访了华南师大附小的陈琴老师,听了一节读书课,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她去年送走一个毕业班后,又再从一年级教起。35分钟的一节课,前半节教学生读懂了《爱

莲说》,后半节又教学生读了20小节《千字文》。大容量、高效率,既朴实又轻松„„十多年前她在进行这项背离主流教学思路和实验时孤立无援,举步维艰,但实验的成效说明了一切,最终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学校、家长的认同。陈老师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希望,看来,走出“少、慢、差、费”的困境,已不再遥遥无期。

老人还通过邮件发给我一篇文章。我写东西除了爱引用学生的作文外,很少引用别人的话,这次大面积引用,实在是老人说到我心里去了。

“灌输”不能否定,”死记硬背”也不能否定

人的一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要不断接受外界的灌输,也要不断进行自身的吸收与消化。所谓外界的灌输,包括教师、家长的授与,伙伴的影响,书籍和各种媒体的传播,以及环境的熏染。自身的吸收与消化,包括感知、记忆、内化、外化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这就形成了一种授受的关系、传承的关系。站在授者、传者的角度看,不就是灌输吗?站在受者、承者的角度看,不就是接受吗?没有灌输,人们何以成长?文化何以繁衍?历史何以延续?

有朋友为灌输辩护,说:“灌输有时也是必要的”,“灌输不能一概否定”。言外之意是,灌输的某些时候、某些做法是应该否定的。什么时候应该否定?是否童年时可以接受灌输,成年后就应该完全自主学习了?我老来才学电脑,面对儿子给我安装的一台电脑,真是狗咬龟无从下手,买几本电脑书看看,但要把书上说的变成我的操作,仍是困难重重,后来还是孙子给我指指点点,我还要把操作的程序按自己的需要记在笔记本上,一步一步地接受书本和孙子的灌输。我是无法用我的旧有知识和经验去自主地掌握这个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东西。看来,接受灌输是伴随一生的事,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而已。童年是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起步阶段,接受灌输就更加是理所当然的了。

什么做法的灌输是应该否定的?从朋友们的帖子来看,大概是“死记硬背”吧。可是死记硬背也是不能否定的。死记硬背在心理学中称为机械识记。识(zhì记住)记就是记住,从方法上看,分为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组成记忆的必要前提。意义识记是通过理解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识记过程,其基本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是通过机械重复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过程,其基本条件是复习。在实际运用时,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交替使用。机械识记需要意义识记加以条理化,意义识记需要机械识记加以巩固。

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只有形态没有意义的,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外语单词的字母组合,不死记硬背能够记住吗?更多的内容虽有意义,但不能一下子就能完全理解的,那就要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把它记住。学习语文,从一个字(哪怕是最浅的“一”字)到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反复学习,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和牢牢地记住。

还有一点是应该十分重视的。人的一生,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呈反向发展趋势的。幼年时记忆力强,理解力弱。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逐渐增强,而记忆力则逐渐下降。这是不难理解的,除了生理因素以外,幼年时大脑仓库储量不多而要记的东西又不多,记忆就比较容易;随着储量增多,而要记的东西又越来越多的时候,记忆就相对困难了。至于理解,它是新旧知识互相联系的过程,如果大脑储存的旧有知识不多,同新知识取得联系的可能性就受到局限,理解力就显得相对薄弱;大脑储存的知识多起来了,理解力就会越来越强。道理简单,偏偏我们这些天天面对孩子的从教业者,竟然视而不见。我们把背诵这个宝贝弃如敝屣,让讲解、分析占领讲台,细嚼慢咽,追求甚解,孩子们就这样错失了记忆的“黄金年华”。

“灌输”、“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几个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是在“五四”以后才变为贬义词的。不给它们“正义”,小语教学改革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循规蹈矩做事是最安全的,改良次之,和主流大大相径庭绝对是自找麻烦。陶继新老师暑假

中约我参加济南的第四届人文教育研讨会,我想讲一个新话题《海读路上辛酸泪》,又觉得自揭家丑很丢人。在海量阅读的路上,我们的家长就曾给我扣上“灌输”、死记硬背”罪名,也一直有老师、专家在质疑,在我教出一届闻名全国的学生之后,还是有很多人一看我在一年级教学时“大灌待灌”而大摇其头。如果能早看到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就早搬来了佐证语文教学应该加强诵读的理念。我只能用实践,用那帮接受我“灌输”时间越长越活泼灵动的弟子们的表现来说明“灌输”、死记硬背”不仅是不能否定,而且还应大力提倡,可时间多么漫长?上届学生接受我六年的“灌输”后的表现,家长相信了我,可换了一届学生,还要用几年甚至六年的时间来证实。一个老师的职业生涯能有几个六年?何况我已不再年轻。什么时间海量阅读像文本细读那样登堂入室?

轻视诵读已造成国民语文素养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要再动不动就指责“灌输”、死记硬背”了。给那些理论家一个班教教试试,我就不信,他们用“创新”理念培育出来的学生会比俺的弟子有创造性。

还有柳斌的文章:

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

柳斌

编者按:从今年2月17日开始本刊连续刊发了数篇文章,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天刊发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文章,旨在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的回归问题。正如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不断呼吁的,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不能脱离阅读这一根本。

时下,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意见不少。历经多次改革,改来改去,赞之者少,责之者众。也难怪,众口难调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谁的是好?我认为,工具论也好,人文论也好,语言本位也好,文学本位、文章本位也好,论来论去都难得十全十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对各种见解只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作文的个中道理,古人早就参透了,所谓“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因此,语文教学的出路,也就只有“因材施教”了。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讲得多,练得少,花样多,学得累,获益少;示范课做作多,表演多,实效少的状况,我赞成提“返璞归真”这个口号。

通过熟读让学生热爱语文

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去读,选精美之文章熟读,是学语文最根本的办法什么样的老师是好的语文老师?如果能把各种理论流派和考试分数放在一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语文老师。勤劳为益友,热爱是良师。要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当然,让学生懂得语文的重要性,自觉学习诚然好,但也难;让学生通过尝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语文,并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则更为重要,是更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大概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选精美之文章,这不但是一个好的途径,而且是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最根本的办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已经被千百年历史证明是真理性认识的慧语哲言,一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怎么就被抛到脑后去了呢!

语文是什么?首先,语文是一种能力,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然后,语文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种素养使得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世代相传;而后,语文才是一门知识,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文章的知识课程。因此,把语文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考来考去,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诵读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所谓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从对客体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获得的。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去获得去提高。在这里,出人之口,入我之耳,谓之听;出我之口,入人之耳,谓之说;借助书本等媒介物,入我之眼,出我之口,发而为声,谓之读;出我之手,录于纸质或其他媒介物,谓之写。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助力,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为什么要强调多?因为能力也好,技艺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的。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创新能力也就在其中了。我想,这就是德国狄兹根所言,“重复是学习之母”的道理吧。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

怎么读?我赞成出我之口,发而为声,入人之耳,激越有神的朗读;主张要放开喉咙读,要口、耳、心、脑全面投入,全神贯注地读;尤其欣赏读得出神入化,摇头晃脑,陶醉于自我朗读之中的境界。

在这方面,古人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宋代学者朱熹就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当代作家夏丏尊也强调:“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晚清重臣曾国藩强调发声朗读和动情吟咏。他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他对读出气概、诵出神韵的方法的有效性,体会是很真切的。

熟读和背诵不是“读死书”

教师不要包办一切,应当是导演,要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进行精心设计这里必须说明,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读死书”,这是极其错误的。如非误解,就属偏见。要知道,有时候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现在的问题是有这种追求的人太少了。诵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以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正是学习主体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的实践活动吗?那么,要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要,很需要。教师应当是导演,要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进行精心设计。教师不要包办一切,主持课堂要少讲精讲,贵在点拨。在这里,点是“点石成金”的点,拨是“拨乱反正”的拨,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我以为,语文课应当重视背诵。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名家名篇1贯要求背诵,只是这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那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据统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有192篇课文、106个段落,总计近300篇(段)。这一数字在语文课内是否还是少了些,可以讨论。如果课内课外加起来算,相对于12年的时间来说,显然是少了。

如果每年能背30到40首诗词,20至30篇美文,整个中小学阶段有六七百篇诗书(或者更多)装在肚子里,那就会如伯洛所言,在今后的生活里,“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了。做学问、写文章,就可以体会到朱夫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了。诵读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学生因诵读而抑扬顿挫,因诵读而慷慨入神,因诵读而兴趣盎然,因诵读而一往情深,热爱母语之情油然而生,中华文化之根悠然深远,这不正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展现吗?

儿童少年正处于脑子好,思维活跃,记忆力强的最佳年华,在这阶段多背诵点诗词和文章,不仅是在人生旅途中处处用得着,可以终身受益,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柳斌)

老先生跟帖:

我赞成柳斌此文。一位解甲京官能出此言,总比我们这些小喽啰说话顶用得多。我还建议柳斌,把题目中的“阅读”改为“诵读”。否则,如果只看题目,人们又会问道:现在教时用得最多的是阅读课,课本内容占的分量最多的又是阅读,每年全国性的研讨会、观摩会又是阅读课,对阅读还不够重视吗?改一改才能体现文章的主旨。

天下的事情真怪了,大领导有这么好的理念,但为什么细钻、深挖依然占据课堂,多读、快读总是难登大雅之堂?而且抓考试、抓细读,京城、省城抓得最紧,为什么?京城、省城的人格外重视教育,应试理念格外顽固,习惯势力格外强大。各位老师,还等什么,不要等领导给海量阅读开绿灯才行动,美丽的雪莲开在人烟罕至的山上,海量阅读的果实结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

《八旬老人作文范文.doc》
八旬老人作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