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化的英语范文

2022-10-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从高校口译教学中看口译思维的重要性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42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

43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44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45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46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4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48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49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50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51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52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53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54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55 Analysis of Cro Cultural Busine Communication Failure

5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57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58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59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

60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61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

62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63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64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65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66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67 论《红字》的模糊性

68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69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70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71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72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

73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74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75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

76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77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78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79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80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81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82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83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84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85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86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87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88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89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90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91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92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93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94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95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9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97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9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99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00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01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02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03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10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 105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06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07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108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

109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110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111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12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13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4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115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16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11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18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119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20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121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122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23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124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25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126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27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128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

129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130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131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32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3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34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

135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36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137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38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39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140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141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142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43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144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145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46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147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8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14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150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151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152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

153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54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

155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56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57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158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159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160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61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62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163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64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65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66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167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ible Solution 168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69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70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171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172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173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74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175 汉英“龙”文化浅析

176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

177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178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179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180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8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82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

183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184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185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86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87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188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189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90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91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19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93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

194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95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196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197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198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99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2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推荐第2篇: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研究[优秀]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研究

英语习语向来被看作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精练、短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性的特征而广泛地被英、美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媒体之中。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习语的产生与存在是受孕育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所以习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

一、语言、习语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基本构造单位是词,并且通过词来记载并反映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产生、发展的文化内容。概括地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它是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是语言、文字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就不存在语言,反过来,没有语言文字的承载与传承,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无论从广义上讲还是从狭义上讲,都不难看出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避免地时时刻刻反映该文化的特点。

习语就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习语是在英、美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并被历代传承下来的英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记载、传承、反映、考证,甚至可以重现英、

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民俗民风、宗教、民族心理文化等)。由于它的产生受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限制,且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对于习语的认识往往不能只从其各个组成部分来推断。例如,习语Pandora’sbox字面含义是“潘多拉的盒子”,实际意义是“灾祸之源”;Castsheep’

seyestosomeone不是“向某人投羊眼”,而是“向某人递秋波”。

由以上词组看出,尽管对习语中的每个词词义人们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单单从字面的简单叠加来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或真正的引申含义却是走不通的,甚至会与原意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二、习语的特征

习语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且富于趣味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口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语言部分。它的使用既幽默又风趣,从而为使语言、文章增辉添色。它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习语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习语是人的智慧

的表现。它的特征是:完整性、习用性和定型性。

(一)习语的完整性。

习语的完整性是指习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来运用的特性。虽然,习语的形式有词、词组、短语、句子,但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即词与词之间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也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习语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各个词义的叠加。如,be/feelundertheweather(感觉不舒服/生病);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两鸟);

beat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onthecarpet(受训斥)。所以在认

识使用习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完整性,避免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

(二)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是指习语广泛地被英、美国家人民所沿用,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如,pourcatsanddogs(倾盆大雨),billandcoo(说情话),afriendinneedisa 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thelion’hare(最大的份额)。虽

然有些习语已经成为陈词滥曲,有些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但是由于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含义,至今仍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

(三)习语的定型性。

习语的定型性又称为习语的固定性,与中国汉语的成语一样,它的词、形式、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换。即

使是同义词,或者说替换后从其它角度讲是合法的也不行。例如,不能把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改成rainsdogsandcats或rainacatandadog等形式。也就是说习语中的任何一

个组成部分都是固定,不容更改与替换的,否则会出现词不达意或与原义相去甚远、大相径庭,甚至啼笑皆非的结果。例如,outofquestion(毫不疑问)与outofthequestion(不可能)等。但是习语的影响有时是非常大的,在实际生活当中,为了增强文章或者语言的幽默与趣味性,人们又常常创造一些来自于习语又有别于习语的仿化习语。

如,afriendinneedisafriendtobeavoided(处于危险中的朋友是为众人所躲避的朋友)来自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

三、习语的来源

英、美国家是以基督教文化、希伯来文化为基础背景文化的国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条件下生成的习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富含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追其根源看习语它主要来源于:文学名著(其中以莎士比亚作品及其他英、美文学名著居多)、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典寓言故事、历史事件、名人轶事、风尚习俗、体育娱乐、航海狩猎、农业、日常生活、动物习性等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语之所以难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具有浓郁的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透过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即习语的来源与出处,来认识和学习习语是突破习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文学名著。

在众多的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名著被人们所欣赏、称赞的同时,名著中一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中的经典词语与短语、句子逐渐被定型下来演化成为具有特定内涵从而可以独立来运用。例如,manFriday出自《鲁滨逊漂流记》,现指“忠仆,得力助

手”,pondofflesh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名句,意思是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

(二)圣经故事。

上帝造人的传说是西方人固有的观念,就如同中国女娲

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习语是在英、美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并被历代传承下来的英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记载、传承、反映、考证,甚至可以重现英、

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民俗民风、宗教、民族心理文化等)。由于它的产生受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限制,且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对于习语的认识往往不能只从其各个组成部分来推断。例如,习语Pandora’sbox字面含义是“潘多拉的盒子”,实际意义是“灾祸之源”;Castsheep’

seyestosomeone不是“向某人投羊眼”,而是“向某人递秋波”。

由以上词组看出,尽管对习语中的每个词词义人们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单单从字面的简单叠加来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或真正的引申含义却是走不通的,甚至会与原意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观念等。

1、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一贯崇尚的价值观

念,他们重视并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人自身的价值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不容任何其它外来的因素以任何方式干涉或阻挠个人的发展。

2、民族所特有的喜好和禁忌。从习语的内涵的角度观察

英、美民族所特有的喜好、禁忌等知识也是非常显见的。从习语aswiseasowls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猫头鹰所特有的喜爱程度。在西方国家猫头鹰被看作是智慧睿智的一种动物,在引进的英、美卡通片中猫头鹰常常是以行为稳健、举止慎重、德高望重且受人尊敬的带着眼镜的老学究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而显现出西方人士对于在中国这一因为叫声难听而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进而产生厌恶感的动物所有的完全相反的观念。

每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忌讳也是有差别的。英、美国家人民因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习语表现出它特有的民族禁忌。如:在西方,人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 字,从人们熟悉的圣经故事中,我们知道Judas’ski(元凶),是犹大出卖了耶稣,他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人,因此,在西方国家饭店没有第13层、第13号房间,请客避免请13个人。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禁忌都反映出人民期望平安、好运、消灾免难的文化心理特色。

3、教育观念。习语cutmother’sapronstrings(摆脱对母亲

的依赖),向我们展现的是西方传统的教育观念的一个侧面,西方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我动手的能力;对孩子的管教,很少用“棍棒式”,而是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让孩子较早地接触社会,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时也强烈要求独立。

(三)宗教哲学。

习语“inone’selement”

(在适当或满意的环境中),这里蕴涵着英国中世纪的哲学观点。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土 (earth)、风(air)、水(water)、火(fire)是构成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四大要素

(thefourelements),每种生物都与这四大要素之一有关,它们是生活场所和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Intheseventhheaven(在极乐世界)是有宗教含义的习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中的天有九层,而伊斯兰信徒认为天有七层,七层是最高的地

方,上帝与天使住在那里。Godthefather(上帝圣父),基督教相信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三个位格(persons)godthefather(上帝圣父),godtheson(上帝圣子),godtheHolyghost(上帝圣灵)。

另外,在认识英、美习语的同时,还可以考证英、美历史民族文化中各民族特定时期的服饰文化艺术:havesomethingup/inone’leeve(留了一手、留有锦囊妙计)记载了15世

纪的服饰内容(15世纪是西方服饰史中哥特式服装盛行的时代,服装宽大、奢侈,服装上没有口袋,人们可以把文字写袖口上以免忘记),giveupone’sloins(准备旅行),loin是古代男子的腰衣,古时犹太人穿的衣服比较宽松,外出旅行或干活时总要在腰间系上一根带子,故此词语比喻准备旅行。而大量的外来习语则显示了英、美文化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于外界环

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是在英、美国家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它本身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映其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考证历史文化的一个基石,并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富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

[2]汪榕培.英语词汇探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

[4]刘新桂,王国富.英国成语典故大辞典[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推荐第3篇:英语文化

中国主要节日英语翻译

元旦(1月1日) New Year\'s 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the Lantern Festival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植树节(3月12日) Arbor Day

邮政节(3月20日) Postal Day

世界气象节(3月23日) World Meteorology Day

清明节(4月5日) Ch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Festival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中国青年节(5月4日) Chinese Youth Day

护士节(5月12日)Nurses\' 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 the Party\'s Birthday

建军节(8月1日) the Army\'s Day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Mid-autumn (Moon) Festival

教师节(9月10日) Teachers\' Day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Double-ninth Day

国庆节(10月1日) National Day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New Year\'s Eve

中国世界节日查询

一月

新年元旦[01/0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二月

世界湿地日[02/02] 国际气象节[02/10] 情人节[02/14]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三月

全国爱耳日[03/03] 妇女节[03/08] 植树节[03/12] 国际警察日[03/14] 国际消费日[03/15] 世界森林日[03/21] 世界水日[03/22]

世界气象日[03/23]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03/24]

四月

愚人节[04/01] 清明[04/05]

世界卫生日[04/07] 世界地球日[04/22]

五月

国际劳动节[05/01] 中国青年节[05/04] 全国碘缺乏病日[05/05] 世界红十字日[05/08] 国际护士节[05/12] 国际家庭日[05/15] 世界电信日[05/17] 国际博物馆日[05/18] 全国助残日[05/19] 全国学生营养日[05/2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05/22] 国际牛奶日[05/23] 世界无烟日[05/31]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母亲节[第二个星期日]

六月

国际儿童节[06/01] 世界环境日[06/05] 全国爱眼日[06/06] 端午节[06/15]

父亲节[第三个星期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06/17] 国际奥林匹克日[06/23] 全国土地日[06/25] 国际反毒品日[06/26]

七月

香港回归日[07/01]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建党日[07/01]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07/07] 世界人口日[07/11]

八月

八一建军节[08/01]

九月

劳动节[09/02] 国际扫盲日[09/08] 教师节[09/10]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09/16] 国际和平日[09/17] 国际爱牙日[09/20]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国际聋人节[09/22] 世界旅游日[09/27]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十月

国庆节[10/01] 国际音乐节[10/0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0/02] 世界动物日[10/04] 国际住房日[10/07] 全国高血压日[10/08] 世界视觉日[10/08] 世界邮政日[10/09] 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 国际盲人节[10/15] 世界粮食节[10/16] 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 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 联合国日[10/24] 万圣节[10/31]

十一月

中国记者日[11/08] 消防宣传日[11/09] 世界糖尿病日[11/14] 国际大学生节[11/17] 感恩节[11/28]

十二月

冬至节[农历12月22日] 世界艾滋病日[12/01] 世界残疾人日[12/03] 世界足球日[12/09]

圣诞节[12/25]

世界主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节(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欢节(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节(日本女孩节,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DOLL\'S FESTIVAL)

国际妇女节(3月8日)-----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3月17日)-----ST.PATRICK\'S DAY 枫糖节(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节(4月1日)-----FOOL\'S DAY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宋干节(泰国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节(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国际劳动节(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男孩节(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 把斋节-----BAMADAN

开斋节(4月或5月,回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银行休假日(英国, 5月31日)-----BANK HOLI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节(阴历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节(北欧6月)-----MID-SUMMER DAY 古尔邦节(伊斯兰节,7月下旬)-----CORBAN 筷子节(日本,8月4日)-----CHOPSTICS DAY 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节(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节(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4)-----THANKSGIVING 护士节(12月12日)-----NRUSE DAY

圣诞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圣诞节(12月25日)-----CHRISTMAS DAD 节礼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in many countries) 春节(阴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其它活动节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 世界卫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DAY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WORLD EARTH DAY

世界住房日(十月第一个星期一)-----WORLD HOUSING DAY 国际秘书节(4月25日)-----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 国际红十字日(5月8日)-----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 DAY

世界电信日(5月17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WORLD NO-SMOKING DAY 世界环境日(6月5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WORLD POPULATION DAY 世界旅游日(9月27日)-----WORLD TOURISM DAY 世界邮政日(10月9日)-----WORLD POST DAY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WORLD GRAIN DAY 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WORLD AIDS DAY 世界残疾日(12月3日)-----WORLD DISABLED DAY

美国主要节假日介绍

主要法定的公休节日:

新年 New Year\'s Day1月1日。美国各州都要庆祝这个节日。

华盛顿生日 Washington\'s Birthday1月21日。除佛罗里达和怀俄明外各州庆祝此节日。 林肯生日 Lincoln\'s Birthday2月12日。23个州庆祝这个节日。

耶稣受难日 Good Friday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五。美国各州。

阵亡将士纪念日 Memorial Day5月30日。除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和南科罗里拉州外各州。 独立日I ndependence Day7月4日。美国所有各州。

劳动节 Labor Day9月5日。各州于9月第一个星期一庆祝。 哥仑布日 Columbus Day10月10日。38个州。

停战日 Armistice Day/Veterans Day11月11日。美国各州。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11月24日。美国各州。 圣诞节 Christmas Day12月25日。美国各州。

常被一些美国人认为是节日的:下面这些节日在一些州被认为是法定或公休的节假日,但通常还作为一般工作日。

圣烛节 Groundhog Day2月2日。

情人节 St.Valentine\'s Day2月14日。

复活节 Easter/Easter Sunday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常在四月。

植树节 Arbor day常定在4月第4个星期五。除阿拉斯加外各州。

五一劳动节 May Day/May 1st5月1日。

母亲节 Mother\'s Day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旗日 Flag Day6月14日。

父亲节 Father\'s Day 6月第三个星期日。

祖父母节 Grandparents\'Day 9月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万圣节前夕 Halloween10月31日,此夜儿童可以尽情玩耍。 (注:中国农历春节在纽约也被当作节日放假一天)

英国主要节日有:

1.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St.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 buns)。

8.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1.Queen\'s Birthday(女王诞辰日),每年4月21日,该节日是庆祝女王的诞辰。

12.May Day(五月节),每年5月1日,该节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3.Commonwealth Day(英联邦纪念日),每年5月24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

14.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诞辰日),英国在6月10日或前一个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5.Michaelmas (米迦勒节),每年9月29日。

16.Hallowe\'en (万圣节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们化装成鬼尽情嬉笑、玩耍、吓唬别人。

17.All Saints\'Day (万圣节,或众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该节日是纪念殉教者之灵。

18.Guy Fakes Day (烟火节),时间为每年的11月5日,为纪念火药阴谋案(Gunpowder Plot)举行的群众性庆祝活动。现在此事件的历史意义已经淡忘,当晚的活动实际已变成篝火夜或烟火狂欢节。

19.Christmas Day (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是英国最大的节日。圣诞期间人们不仅能经常看到圣诞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还能吃到圣诞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圣诞布丁(Christmas Pudding),亲手装饰圣诞树,尽情欢度圣诞夜。

20.Childermas (婴儿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纪念殉教幼儿的日子,也称Holy Innocents\'Day。

英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与活动。据统计,英国全年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有106个,其主要节日有: 1.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St.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

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 buns)。 8.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1.Queen\'s Birthday(女王诞辰日),每年4月21日,该节日是庆祝女王的诞辰。 12.May Day(五月节),每年5月1日,该节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3.Commonwealth Day(英联邦纪念日),每年5月24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 14.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诞辰日),英国在6月10日或前一个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5.Michaelmas (米迦勒节),每年9月29日。 16.Hallowe\'en (万圣节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们化装成鬼尽情嬉笑、玩耍、吓唬别人。 17.All Saints\'Day (万圣节,或众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该节日是纪念殉教者之灵。 18.Guy Fakes Day (烟火节),时间为每年的11月5日,为纪念火药阴谋案(Gunpowder Plot)举行的群众性庆祝活动。现在此事件的历史意义已经淡忘,当晚的活动实际已变成篝火夜或烟火狂欢节。 19.Christmas Day (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是英国最大的节日。圣诞期间人们不仅能经常看到圣诞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还能吃到圣诞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圣诞布丁(Christmas Pudding),亲手装饰圣诞树,尽情欢度圣诞夜。 20.Childermas (婴儿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纪念殉教幼儿的日子,也称Holy Innocents\'Day。

推荐第4篇:高尔夫文化研究

高尔夫文化发展研究

张伟光

2009060069 【摘要】: 高尔夫文化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论文从\"起源历史\" 与\"现代文化\"关系入手。对高尔夫现代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也对高尔夫文化三个层次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高尔夫对现代教育、休闲两方面入手,再到奥运带给我们文化上的思考。可见高尔夫不仅带给运动锻炼,也能带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高尔夫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高尔夫 ;文化教育;休闲文化;回归奥运文学思考

一、前言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古时苏格兰牧民,距今这项运动已流传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人们漫步在天然优雅自然的绿地中的一项运动,使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自我挑战的运动,在运动中可以去尽情享受阳光、绿地、空气,在运动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即兴奋又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绿色鸦片。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又是一项时尚、阳光、快乐的运动,在商业化城市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商业化城市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因为在高尔夫球场上竞技过程中八人平等,相互之间又要遵守高尔夫球场规则礼仪,能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朋友。通过高尔夫运动达到了以球会友,提高球技。高尔夫球运动项目已经列入2016年奥运会比赛项目,随着我国人民生话水平的提高,高尔夫球运动会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

二、高尔夫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随着高尔夫运动的不断发展,特有的文化特征不仅被很好的传承下来,且与教育相结合,对球手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是思想文

化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在高尔夫教育体系中,文化提供的是软实力,体现的是知识和思路,是球手形成修养、品德、性格等的重要因素。在球场上,球员的软实力表现为宽容、诚信、态度、情感、责任感等思想素质。教育提供的是硬实力,体现的是素质和能力,是球手运用方法、程序、规格的依据,在球场上表现出技术、能力、智谋等科学素质。高尔夫的文化是根,教育是手段,通过教育将文化内涵融人到专项知识体系中,培养球手具有文化修养的运动技能。通过文化内涵使教育为球手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方法和手段,拓展球手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高尔夫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培养球手具有较高思想修养和科学素养的竞技能力,从而促进球手在社会活动中将软实力和硬实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储备能量。

三、高尔夫公平竞争文化

在高尔夫教育中要确立“公平竞争、共同参与”的教育思想。高尔夫运动的本质是游戏,只要是游戏就有规则。教师要在这个游戏中明确教育思想,充分利用规则,培养球手以积极的心态、正当的行为来参与公平的竞赛。高尔夫运动规则的制定和赛场的判罚,是让大家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竞争的过程,超过规则允许的范围,是违背人们意愿不被大家接受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运动竞赛那样不分国度、民族、肤色、信仰而只凭竞技者的真功夫参赛,竞技场上人人机会均等,充满生机的竞技场,永远给新秀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奋进,促使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意识,学会不违反规则的平等竞技的办法。在高尔夫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专项特征教育球手遵守竞赛规则,在球场明确个人行动的范围、标准、条件,通过公平竞争取得优异成绩。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运用规则培养球手无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好公民。培养球手具有不伟大,但应正义;不能取胜,但应尽力;不能赞同,但要协作。教育球手在学习中,确立积小善,立大德的思想,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高超的专业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1 确立“身和”的教育目标

高尔夫球场上需要的是身心统一。“身和”体现的是人体这部大机器,只有各零件都和谐了,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表现出高超的运动技能和超强的对抗能力。高尔夫的技巧性很高,技术应用和变化也非常多。所以说,高尔夫运动对“身和”的要求非常高,动作必须非常之精准,这是对人体的一种挑战,促使人体在击打中具有“和谐”的身体活动,以期达到完善的动作效果。球手在高尔夫运动中,每打一次球都会有新的体会,在技术动作上会有新的认识,促使球手去不断地改进身体动作,和谐身体状态,创造人的身体上的超越。

3.2 确立“心和”的教育目标

“心和”。是指运动员面对场上变化的一种和谐的认识与态度。使球员在各种多变的球况下摒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精神状况而始终保持平稳状态和应对能力,以平和的心理状态对待比赛过程和结果。高尔夫运动环境、气象、球的位置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赛场情况变幻不定,如,风雨天气、沙坑球、果岭球等。除面对种种困境的挑战外,还应熟悉果岭的不同草种,风向和风力对球的影响,以及球场本身的设计特点与难易度,球员要考虑如此多的外在的情况变化,这在其他球类运动中是没有的。这对人的心理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也是培养球手“心和”的最好手段和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不断鼓励球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球手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以此达到球手能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保持着心理平稳的状态。

3.3 享受技巧应变的成就感

高尔夫运动的技术在所有体育运动中是比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项目,从其技术本身来说,除要求击球精准外,还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球况与天气的态势造成的应变难度。单从打技术球来说,只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场情况。此外,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障碍区,都要对应选择不同的球杆、不同的打法和不同的技巧,而且每一种技巧的掌握要经过千锤百炼,球员要考虑这么多外在的技术变数,这对球手的技术应变过程是个考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技术变数,培养球手应变能力,提高技能,使球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专业应对方法,宽阔的解决问题途径,让球手具有应变后的成就感,树立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

3.4 享受挑战困境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力量。在一个长132m的3杆短洞,果岭四面环水,果岭前面各有沙坑障碍,要想成功上果岭,对球手的发球距离、方向和准确度都有讲究,球手圆满击打完这样的球,会获得更多喜悦与激励。感受到战胜失败、获得成功、走出困境的体验,使他们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信念与斗志,获得更好的满足感。2010年美国名人赛中,伍兹和米克尔森的决赛轮堪称今年来最精彩的对决,米克尔森在树林里198m的右曲球绕过树后打到距离旗杆不到一码的位置,伍兹面对250m的距离和大斜坡站位,气贯长虹般的下坡老鹰推杆看得观众热血沸腾,让球手和观众体验到绝境中精彩的对决,充分享受到挑战困境成功的快乐。

四、高尔夫运动与休闲文化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国,最早源自爱尔兰牧羊人的游戏,成立于1787 年的英国爱丁堡高尔夫球社是世界上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二战以后9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高尔夫休闲发展最兴旺的地区。据粗略统计: 每10 个美国人中就有1 个是高尔夫休闲者。 1999 年日本高尔夫休闲者突破1 000 万人,即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高尔夫爱好者。许多国外人士把高尔夫球看作外交场合的一种高雅社交方式。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 在中国1985年5月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正式成立,高尔夫休闲在国内某些地区蓬勃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高尔夫休闲者将近万由此可见高尔夫运动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活动之一。随着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它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体育的生活是不健康和不完整的; 在人们的一生没有体育运动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自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高尔夫运动不再是上流社会和白领阶层的专利,而作为一种独特的休闲文化进入大众化的休闲生活。 尤其是都市生活的人群,将高尔夫休闲视作个性与品位\\ 身份与地位\\ 健康与休憩\\ 自然与生态的生活象征,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 由此,可将高尔夫休闲文化界定为以高尔夫运动为载体,以身心愉悦为目的的一种高雅的休闲文化活动。在高尔夫休闲文化活动中体现了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1 高尔夫休闲文化内涵

狭义地看,高尔夫休闲文化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一种竞技文化,反映着人与自身的关系。体验突破自然力量束缚所带来的自身愉悦感。与世界三大球类运动相比,高尔夫球运动的节奏趋于舒缓,与挑战强队的为目标的比赛相比,高尔夫球手挑战的是不同的球场9即使每个球场都是18 洞72标准杆9但每个球场因融入当地原生植被\\ 起伏地形\\ 变化的水面\\ 沙坑和地方文化就形成风格各异难度不一的球场。 每个球场都有一两个经典球洞来挑战高尔夫休闲者的智慧,俗语说 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对手就是自己 ,高尔夫运动体现的正是一种挑战自我的人生态度,表现在打球时要求心平气和9直攻河对面的果岭时要有自信心和细密估算。高尔夫运动文化主要集中体现挑战文化9即在每一次胜利就是一种超越和征服,得到满意的杆数,球技和成绩提高后刺激着高尔夫球手去挑战更高的目标,而存在的问题又成为下一次挑战的动力。

(2) 是一种社交文化。高尔夫是一项广泛用于社交活动的运动,它适用于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一般百姓。正如公共关系专家miller baner 所说 在高尔夫球场4 至5 个小时的时间里,你能了解到你的高尔夫伙伴的性格,类似诚实处理成功和失败问题的能力\\ 冒险精神\\ 有幽默感等,而你要做的是,将这些良好品性转移到建立的业务关系当中去。可见,高尔夫在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高雅文明的社交活动。

(3 )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的结晶。14 世纪高尔夫运动最初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击球运动,最初的100 年里高尔夫文化主要以游戏娱乐为主要特征9特别流行于乡间。 15 世纪初不列颠岛贵族和王室成员对高尔夫运动的偏爱9他们由于受绅士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时刻铭记自己的绅士风度,使得高尔夫运动中渗透了绅士文化的精神。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逐渐取代不列颠岛成为高尔夫运动的圆心,1998 年美国体育经济产值为2130亿美元9排在各类领域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第6位,体育旅游的产值占体育经济产值的20.92 %居于首位,表明当前在经济导向下高尔夫运动以竞技性和休闲性为主要特征外还有经济性特征。

高尔夫休闲文化横向纵向发展

吴亚初从文化的结构出发定义的高尔夫文化,是指以高尔夫运动为核心,反映高尔夫运动的基本方法\\行为特征,以及以高尔夫运动为载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的综合。 总之,现在娱乐与运动的联系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在一些国家,人们为娱乐而运动的动机超过了为了身体健康而运动的动机,而国内对沿海大中城市群众体育的调查中发现结果与国外相反,即国内休闲者从事运动的观念是 为健康而运动超过了为娱乐而运动。高尔夫文化的成因。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要经历实践和创造\\ 学习和仿效\\ 概括和抽象\\ 传授和教育的过程。早期的高尔夫休闲者为了更好地公平比赛\\ 规范彼此的球场行为,创造了诸如球场礼仪\\ 服饰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等意识形态,而后得到众多休闲者的拥护,积极仿效继而为一个或几个群体和地区的模式,再抽象化向后代传播。高尔夫文化由此而生并继续发展。

五、高尔夫运动回归奥运思考

高尔夫球已是当今世界3大体育运动之一,但其申奥过程却漫长而曲折。2004年8月,国际奥委会将重新确定的33项奥运项目评估标准,发给了28个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为扩大调查范围,奥组委将一些可能提高奥运会比赛质量和知名度的运动项目也列人了调查范围,将标准分发给“国际高尔夫联合会、国际滚轴溜冰联合会、国际橄榄球总会、世界空手道联合会和世界壁球联合会”。然而,在2005年新加坡国际奥委会117次全会上,呼声最高的高尔夫球却由于无法在“职业选手参赛权”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奥运项目增设决议投票中败下阵来。之后,国际高联及相关人士便在奥组委等重要部门之间开始了艰苦的游说。2009年10月9日上午11点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最终投票决定,高尔夫重返奥运大家庭,正式被选为2016年夏季奥运会项目,这给我们带来思想上,文化上的深思.

5.1 奥林匹克文化的兴盛促使高尔夫球融入奥运会

(1)各国政府对奥林匹克的认可,有助于优化高尔夫球的全球布局。文化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心理,力图改变文化的客观性,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的观行为,是文化需要者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实现,这种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文化增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嘲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在百余年的奥林匹克史的发展中,人类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浓厚的政治、非政治和经济商业色彩,但它所推崇的和平友谊、公平竞赛的文化价值理念得到了世界大众 的广泛认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和国家共同利益出发,逐渐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性,通过成立国家奥委会,接受国际奥委会的指导,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积极参与到奥运会这一世界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如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投票选举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过程中,各候选城市纷纷邀请本国领导人与会进行助选,可见各国政府对奥林匹克运动重要性的认可。据统计,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及地区奥委会已达205个,遍及全世界。虽然高尔夫球早就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但其在全球推广和普及遭到部分国家的抵制,并面临其它体育项目的激烈竞争。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和融人奥运会,成立与国际奥委会相联系的国家奥委会,理应大力倡导和优先发展奥林匹克运动项目。高尔夫球在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权和各国政府相应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高尔夫球在全球推广的竞争力,优化高尔夫球的全球布局,为高尔夫球在全球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世界高尔夫球权威组织之一苏格兰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执行主席皮特道森就认为“入奥”是高尔夫球迅速发展的绝好机会。

(2)各国青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扩大高尔夫球的参与群体。群体参与是文化增值的重要力量,群体参与是改变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的过程,也是文化增值的过程。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与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可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青年进行对话与交流的体育文化活动平台,可以吸引全球各国青年积极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接受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的熏陶。当前,全球各大体育运动项目在市场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经济不景气,在拥有全球一半高尔夫球人口,全球高尔夫球最为发达的美国,从2000年开始,高尔夫球人口总数开始逐渐下滑了,根据美国全国高尔夫基金会和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高尔夫球总人口从3 000万人下降到2 600万”1。美国高尔夫球人口的下滑和青少年参与高尔夫运动数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基础。此次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将高尔夫球纳入奥林匹克青年教育之中,可以促进全球青年更好地认识、参与和了解高尔夫球,为全球高尔夫球的发展提供坚实的青年参与群体。如对高尔夫行业限制颇为严格的中国大陆地区,在获悉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后,政府部门、各高尔夫球协会以及各高尔夫球俱乐部均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国家小球运动管理心主任张小宁就明确表示要加大青少年高尔夫球手的支持力度,争取在2016年奥运会赛场上有中国选手的身影,2009年11月28日全国首家省级青少年高尔夫球培训基地——广东省青少年高尔夫球训练基地落户观澜湖高尔夫球俱乐部。可见,高尔夫球融人奥运会,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参与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高尔夫球与其它体育运动的竞争力,强化高尔夫球在全球的后续力量,并为高尔夫球在世界各国的普及程度和运动水平提高,促使各国体育界对高尔夫球的重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资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竞相追逐,有助于扩展

高尔夫球的发展空间。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的介入,社会对奥运的经济投人,从以非商业性为主转变为以商业性为主的机制,促使奥林匹克运动迎来了新的展和繁荣期”即。伴随全球电视观众不断增长,作为奥运会最重要收人渠道的奥运电视转播权刺激了世界商业资本的竞相追逐。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以来,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5倍,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获得的发展基金也日益增多,如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的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为3 760万美元,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8 660万美元,再到2000悉尼奥运会的1.9亿美元”1,足见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的增长为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提供了不断增加的财政支持。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奥运会应急资金的及时投入,使得伦敦奥委会执行主席科尔信心十足。高尔夫球的发展借助于商业化运作。获得了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赞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高端化定位和高档化商业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吸引世界资本的范围,使得高尔夫球赞助资本主要集中于银行业、豪华轿车等奢侈品牌,造成围际高尔夫球的发展缺乏弹性的财政支持。如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赞助商无法继续赞助比赛,2009年的LPGA(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联盟)有3场比赛被取消;PGA 2009年比赛的总奖金比2008年减少了525万美元,欧巡赛宣布印度大师赛将不会出现在20()9年欧巡赛国际赛程中川。在金融机的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国际高尔夫球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弘,因此,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财政支持,更可以凭借奥运会这一强势平台,获得更丰富和完善的世界资本竞争体系,确保全球高尔夫球正常推广,提升高尔夫球在全球的经济效应。

5.2 奥林匹克文化全球话语权的提升促使其接纳高尔夫球运动

随着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国际奥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其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但其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未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同际奥委会的I临时承认,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这77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共有32个国际体育联合会所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尚未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且这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对该项目在全球的发展话语权较小,如国际高尔夫球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苏格兰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和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两大组织手中,而受国际奥委会管辖的国际高尔夫球理事会对全球高尔夫球的发展缺乏发言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体育话语权。高尔夫球作为全球3大体育运动之一,在国际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高端化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参与这一运动的权利,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人人享有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相违背,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奥林匹克教育的普及。高尔夫球此次回归奥运会,一方面得益于全球高尔夫球发展主导权的两大国际组织的协调一致,同意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赛制要求进行调整,支持职业高尔夫球选手参加;另一方面得益于国际奥委会对高尔夫球全球推广和财政支持的承诺。可见,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将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高尔夫球教育之中,促进了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在高尔夫球发展中的传播,提升了奥林匹克文化在高尔夫球发展中的话语权,更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体育话语权。

高尔夫文化提升

起源

教育 休闲 回归奥运思考

延伸到教育方面,提高人们对礼仪的尊重

单纯的运动锻炼身体项目,文化内涵没有具体表现.

认识,借着由一种运动发展为旅游休闲方式,开阔了高尔夫发展.回归奥运后,将奥林匹价值理念灌输到高尔夫发

展中去.更加支持和鼓励球员们以及事业发展.

可见高尔夫文化发展,不仅对高尔夫事业发展带来前景,同时也能带来收益以及思想文化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发达,吴爱芳 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的文化学思考 体育周刊第18卷4期 2001年7月

【2】程道品 高尔夫休闲文化探析 广西民族学院报 第27卷6期 2005年11月

【3】杨凯“高尔夫\"与“ 捶丸\"历史发展的文化比较 浙江体育科学 第30卷6期 2008年11月

【4】杨凯 论高尔夫文化的由来以及社会会发展 科教文汇

【5】吴克祥 文化认同与高尔夫发展历程 特区经济 2004年第11期

【6】陈静 高尔夫运动经营模式与创新研究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 商业经济第8期 2001年8月

【7】吴茜 论思想文化视角下的高尔夫教育 济州国立大学[M].韩国:济州岛科学出版社2008, 12: 55, 45, 56. 【8】张凡 现代高尔夫球文化 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M].2010

The golf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zhang weiguang

2009060069 【Abstract】: The golf culture is the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is also a kind of modern culture senior form.Paper from \"origin history\" and \"modern culture\" relationship of modern culture of golf the concept is defined to also golf culture three levels of compares the features.In modern education and leisure golf two aspects.Again to the Olympic Games bring us cultural thinking.Visible golf is not just to bring exercise, also can bring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a more indepth research.

【key word】: Golf cultural education Leisure Culture Return to the Olympic literary thought

推荐第5篇:齐鲁文化研究

游齐鲁,阅百科

——齐鲁文化研究调研报告

山东自古以来是文化的发源地,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齐鲁量过的发展,形成了如今令世界瞩目的齐鲁文化。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同时也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孔圣人、孟亚圣,还有无数受齐鲁文化熏陶后成就大业的古名人。

一.孔圣人

曾在一部电影里有人说过:“你们西方的圣地是耶路撒冷,那里因耶稣、穆罕默德而出名,那东方的圣地就是山东,因为这里有孔子!”这句话甚至被日本人所承认,可见孔子在东方乃至世界的影响之大。并且圣人仅此一位。

“仁”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他的方面都是与后天学习有关的,而这却是他希望人人都能做到的,能从心底里承认的,愿意永远去实践的。因为有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构建起和谐、美好的家园。

二.孙兵圣

虽说这是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呼吁和平、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不能否认,孙子的贡献之大。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取得的胜利,说不定也有他老人家的一份功劳。毛主席也经常研读《孙子兵法》,在解放台湾时他还说过:“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在当时的社会恐怕是非常先进的了。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齐鲁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便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这一切都将引领我们创造美好山东、和谐山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精神。

推荐第6篇:炎黄文化研究

一、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照“弘扬炎黄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宗旨,依靠各位顾问、理事和各界热心炎黄文化人士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学术研究活动进一步活跃

2000年4月,我会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侨联、濮阳市政府等在濮阳市召开“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有5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有28人在会上发言,收到论文45篇。费孝通、李学勤、贾兰坡等知名学者发来贺电。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就“龙文化和祖国统一”发表了演说。会后出版了《龙文化与现代文明》论文集。 2000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委和我会联合在郑州市举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研讨会,会上河南省原常务副省长岳肖峡和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有功讲了话。专家学者各抒已见,就“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科技兴豫”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有48名学者专家到会,共收到论文35篇。

2001年7月为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我会召开会议,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努力开创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2003年7月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召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省直文化科研单位和各市、县文化、旅游、炎黄文化研究等部门的学者、领导约70余人,会上通报了各市、县炎黄文化研究工作开展情况,交流了经验。会议收到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世界华人理事会的贺电。收到各地专著、论文、内部刊物及交流材料300余份,11位同志在会上发言。会后,河南省和郑州市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导,有力的推动了市、县炎黄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年来一些市、县的炎黄文化研究会活动成效显著。濮阳市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濮阳市龙文化研究会功不可没。五年来他们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仅2004年就先后举办了“孝道文化与家庭美德”学术研讨会和“龙文化的现代价值”学术报告会。参加“孝道文化与家庭美德”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专家达60余人,收到论文有14篇,研讨会后他们还向市政府提交了成立市孝道工作领导小组的方案,建议把孝道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2000年至2004年先后举办了“尧文化研讨会”、“县衙文化研讨会”、“楚长城研讨会”、“苏轼学术研讨会”、“牛姓文化研讨会”等。2004年的牛姓文化研讨会反响强烈,平顶山市先后有四位牛姓名人:鲁山县宋代抗金名将牛皋,宝丰大顺农民政权宰辅牛金星,叶县明代南京太常寺卿牛凤,郏县抗日民族英雄牛子龙。研讨会对牛姓源流、牛姓“四杰”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研讨,并对平顶山的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向平顶山市政府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洛阳市汝阳县,为弘扬炎黄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振兴汝阳经济于2004年4月25日举办“第三届河南汝阳杜鹃花节暨炎黄颂祖大典”。会场设在汝阳县西泰山风景旅游区炎黄峰下。炎黄峰,一座酷似两位长者的山峰,被誉为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巍然屹立在群山和绿水环绕之中。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顺湛、窦思忠到会祝贺。

为了交流和展示学术研究成果,为了给予炎黄文化研究工作者一个活动园地,我会和有些市、县炎黄文化研究会还编辑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选集。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出版的有:《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大河魂》、《炎黄资料汇编》(1—2集)、《炎黄颂》(上、中册)、《岳肖峡书法作品集》等,最近即将出版的有《炎黄颂》(下册)、《辉煌的历程》(画册)和《辉煌的历程》(资料汇编)。各市、县出版的有《中

华第一龙》、《龙文化与现代文明》(濮阳市),《轩辕故里在新郑》、《黄帝足迹》(新密市)、《颛顼、帝喾》(内黄县)等。内部刊物有《溱洧文化》(新密市)、《平舆炎黄通讯》、《炎黄文化通讯》(灵宝市)等。

(二)组织参与多种文化活动

2002年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郑州市“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我会会同省会各大专院校教师和音乐爱好者组成省工人合唱团,开展了《公德颂》组歌演出活动,先后演出五场;观众达七千余人,省市有关领导也观看了演出。2002年学会与春泉公司共同举办了“99”重阳节联欢会,参加联欢的有500余人,弘扬了我国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

2002年11月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会举办了迎“十六大”笔会,省会著名书画家龚柯、毛秉乾、唐玉润等十余人到会挥毫泼墨,共计奉献作品38件。充分体现了广大书画界人士高度的爱国、爱党之情。同时我会还与河南省政协联谊会、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刘少奇建党思想研究会联合出版了《刘少奇在河南》大型画册,在首发式上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姚如学讲了话,对画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炎黄巨塑工程有了新的进展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奠基者和肇造者。炎黄巨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开拓和创业的化身。炎黄巨塑的建成将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产生积极影响;将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寻根祭祖,观光旅游的圣地。早日建成炎黄巨塑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炎黄巨塑工程1987年由海内外各界著名人士倡议在中国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兴建,1991年9月12日奠基,周谷城、萧克、李德生和省、市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1994年9月12日正式开工,程思远和省、市有关领导参加开工典礼。18年来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兴建炎黄巨塑作为首要任务,从组织专家设计、论证、定稿,到向海内外宣传、筹资、组织施工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五年来完成的主要工作为:

1.完成了炎黄巨塑广场炎黄主鼎的安放。炎黄主鼎由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筹资180万元捐赠。根据工程设计,炎黄巨塑广场共有九鼎矗立,其中主鼎由青铜铸造,高6.6米,直径4.38米,重20吨,雄伟庄严,典雅厚重,气势恢宏。鼎内壁铸有“炎黄始祖,万代景仰”八个篆文,四壁铸有“炎黄鼎”三个金文,同时有江泽民、邓小平、陈云的题字。我国历代都把鼎作为国之重器,尊之为“宝鼎”,“炎黄鼎”充分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伟大风格,同时也象征着国家威严、昌盛和江山永固、国家统一。炎黄主鼎在上海首展三个月,参观者达数十万人,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炎黄主鼎安放仪式于2001年4月10日在炎黄巨塑广场隆重举行,参加安放仪式的省、市领导有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韩劲草、原河南省常务副省长岳肖峡、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有功等。参加安放仪式的来宾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鲁谆、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克、炎黄鼎具体捐赠单位上海依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美琴等。

2.106米高的炎黄巨塑主体工程完成50米和巨塑广场7000平方米的土方工程,以及广场景点建设。炎黄巨塑工程依山而建,原山脚为一条5.5米深的洼地,经过回填、绿化,为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继续施工奠定了基础。

3.炎黄巨塑工程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在炎黄巨塑形象设计已获得国家专利权、出版权、商标权之后,2003年我们对炎黄巨塑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进行了评估,至2003年底炎黄巨塑的有形资产为1200万元,无形资产为6000万元。2003年,为加快工程进度,为有利于炎黄巨塑的兴建、管理,早日实现全球华人的历史夙愿,经多年酝

酿,我会将炎黄巨塑的兴建任务移交黄河风景名胜区。2004年3月13日在黄河风景名胜区举行了炎黄巨塑工程移交仪式,之后又将与炎黄巨塑工程有关的规划、论证、设计、立项批件,价值1200万元工程资产,6000万元的无形资产,及国家注册的38个商标的知识产权全部移交;为支持炎黄文化研究会继续为炎黄巨塑筹资和开展宣传等活动,黄河风景名胜区每年为炎黄文化研究会解决40万元经费。我会虽然将工程移交给郑州市风景名胜区续建,但仍担负着炎黄巨塑的宣传和筹资任务;仍担负着海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和观光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联络;仍在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开展活动。

目前,炎黄巨塑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炎黄主体工程已在原基础上升高24米,根据郑州市政府的要求,计划到2005年10月,炎黄巨塑主体工程将全部竣工,到时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将巍然屹立在中原大地的黄河岸边。届时郑州将成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意义。

(四)积极开拓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同国外朋友建立长远的友谊,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联系,激发爱国热情,共同弘扬炎黄文化是我会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五年来我会在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上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6月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前来参观炎黄巨塑工程和黄河碑林,受到了会长岳肖峡、王仁民,副会长李生盛、窦思忠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参观后金泳三为炎黄巨塑题词:“炎黄二帝,人文始祖”,会长岳肖峡为金泳三题词:“东方文化,同源同根”。体现了中韩两国之间的友谊,弘扬了炎黄文化。

2002年4月18日,在省侨联主席林雪梅的带领下,由团长邓福恩率领的马来西亚沙巴及纳闽公会联合会中原寻根赏花团一行三十余人,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巨塑广场举行祭祖活动。团长邓福恩动情地说:“海外华人时刻盼望祖国的强大繁荣,家乡变了,作为炎黄子孙更高兴,更光荣。这就是海外华人的一颗赤诚的心。”祭祖活动后,团员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炎黄巨塑建成后的铸魂壁上,以表对祖国的怀念。

2002年8月4日,我会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接待了美国老朋友罗斯一家五口,1984年罗斯曾随美国勘萨斯州访问团来到当时的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参观访问,从此结下了友谊。十五年后故地重游,为中国的巨大变化所感动,为表示友谊我会向其赠送了题写有“山河永存,友谊代代传”的山水国画和水晶沙炎黄二帝塑像。

为弘扬炎黄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还多方鼓励和支持学会理事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会理事郑州市原书画家协会主席禹化兴先后组织国内书画家作品400余幅,参加了澳大利亚、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世界和平书画展。增进了友谊、传播了中国绘画和书法艺术,增强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在国内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我会先后与国内不少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联系,互寄刊物、简报,举办文化学术活动,相互组织考察学习等。先后接待的来访者有:广东、上海、大连、延安和湖南炎帝陵基金会等省、市炎黄文化研究社团。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为捐赠炎黄主鼎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会陈美琴女士捐献炎黄主鼎的功德碑于2001年4月,正式在炎黄巨塑广场安放。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为兴建炎黄巨塑多方筹集捐献资金达100余万元;山东省泰安炎黄文化筹委会和大连华夏文化促进会还专门成立了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义捐征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五年来,我会还积极参加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所组织的各项活动。2003年参加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展;2004年参加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展。我省马国强、唐玉润、王绣、吕致远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参加了展出。

二、

二、今后工作建议

回顾过去,学会工作成绩卓著;展望未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

为使我会下届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入开展炎黄文化研究

为了深入开展炎黄文化研究活动,多出精品,学会的学术研究活动,一是要制订具体规划,选准课题,确定合作单位,制订征稿的内容和时间。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力争每年与市、县联合召开一至二次学术研讨会;二是课题的选定,要紧密结合我省文化资源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体现“炎黄文化”、“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三是要依靠专家学者,提高论文质量,培育精品;四是要形式多样,可以专题召开,亦可结合各种文化活动进行。还可同各市、县(市)协商合作,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讨活动。

(二)积极开展炎黄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宣传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而发扬光大,是我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使她进入社区,进入普通百姓家,进入大中小学,进入年轻一代人的心灵,使其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强大动力。宣传普及活动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安排,可以配合各项中心工作开展,也可参入重大的纪念活动进行。形式上可以是书画笔会、戏曲歌舞演出和报告会、座谈会等。

为大力宣传普及炎黄文化,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同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大炎黄文化宣传力度: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自己的宣传阵地:一是进一步充实学会网站的建设,不断增加网站的宣传内容;二是继续重视“炎黄颂”系列丛书的出版,加强学会研究成果的展示;三是要及时通报各地炎黄文化研究会活动情况,提高学会简报的时效性和质量;四是要积极筹备会刊“炎黄天地”的出版发行,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炎黄文化研究会都有自己的会刊,会刊既是我会的一个窗口,也是学术研究的园地,我们要积极筹办。可以先申请发行内部刊物,再申请公开发行。可以先不定期,再逐步达到定期。 在“炎黄天地”会刊未被批准之前还可以先出“炎黄天地”文集。

(三)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继续通过与宣传、台办、侨联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海外友好团体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文化旅游,寻根祭祖和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

继续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加强业务联系,参与兄弟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外的交流,以扩大我们的视野。

(四)继续为炎黄巨塑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根据炎黄巨塑工程移交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协议,我会要积极做好炎黄巨塑工程建设的宣传和筹资任务。同时要关注配套工程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使其成为海外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成为海外友人的观光旅游胜地

推荐第7篇:汉字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

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

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播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词,词是语言中语义和语音的结合体。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这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就在其《尚书序疏》中把汉字记录汉语的这个理论总结表述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这样,汉民族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就可以借助汉字的记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以传诸异时,留诸异地。汉字的这一功能,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语言交际功能。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已为人们所知,此之前历代的汉语研究和各类汉语研究专著、汉语教科书都有了深透的研究,产生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一个个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方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就的一块块化石、是光照日月、功盖天地的文化精灵。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反映现当代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教育、文学、历史、艺术等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书籍、刊物、资料,在中国也主要是用汉字以来书写记载的。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民族创造文字的独特的思维观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汉字滋生的形体构意等等,都蕴含着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可以坐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汉字形体构意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功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造,来巧妙地反映人们思维千变万化的言外之意。人们还可以通过研究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来认识汉字造字时代的历史文化,来认识、再现汉字形体构意所反映的古今汉民族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来研究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相关文化现象。

汉字文化研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仅以语言学知识和方法来说,就需要研究者掌握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古代汉语又叫做小学,小学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分支学科组成。古代读书人一般都学习掌握了较多的小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小学功底。现代人则相反。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中文教师应当在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基本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当说,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材料;但是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一一研究所有的汉字材料,而只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来研究起蕴含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信息的规、特点,研究汉民族创制和使用汉字的独特思维理念和文化历史背景。

汉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研究,其严谨性和艰苦性吗,除了表现为汉字文化信息不易被发现、总结之外,主要还表现为必须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印证所发现、所总结的汉字文化信息知识。一般地说,汉字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汉字与中国古今文化现象的联系,而古今文献是古今文化最直接、最明快、最详尽的记录,因此,汉字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得到古今文献记载材料的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古今文献材料来印证研究者过于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结论,那么,这种研究结论只能是主观臆测,是站不住脚的。由此可见,在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中,古今文献材料成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印证材料。我们在汉字文化研究的研究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古今文献材料的印证工作。

通过假期参与汉字文化研究学习活动,我获得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了汉字文化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掌握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文化素养,我在此次研究活动中受益巨大,同时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娴熟地运用汉语汉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七班朱珠

推荐第8篇:灶文化研究

灶文化研究

【摘要】:人类生活自有了火之后,便产生了对火的崇拜。中国原始灶文化便从此开始了,只是形式上与现在的不一样而已。中国历史上的灶文化丰富多彩,在历经了诸多朝代的更新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灶文化体系,无论从其本身的结构、用途,还是民俗、祭祀,都达到顶峰,只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因素,现在正在流失这一文化。而本文就是对于历史上的灶文化的沿革和演变等诸问题进行概述。 【关键词】:灶君 职能 祭祀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说的就是灶神。我的家乡在河南平顶山,据老人讲,每到腊月二十三即小年之时就是祭灶的时候。在农村,每家的厨房墙上都会贴有灶王爷的画像,小年之时要将旧的画像摘除烧掉,而后换上新的灶王爷画像。据说灶王爷的坐骑是只公鸡,因此在那天还要杀只公鸡来祭灶王爷,以送其上天。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神灵汇报一年来人间的情况,老百姓们为了讨好灶王爷,以防其上天说老百姓的坏话便要在小年那天贴对联、吃灶糖。对联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美言,而吃灶糖(是一种非常粘牙的糖)则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

灶神自古称呼不一,历史上出现过的名称有灶王、灶君、灶王菩萨、东厨司命、司命灶君、家主司命、护宅天尊、定福神君等几十种的名讳,可见百姓对于灶君的敬畏和崇拜之情。历史上的灶神的形象演变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下作简单概述。

历史上灶神形象的演变

历史上对于灶神的形象是有一个过程的,其也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根据古籍资料可以推断最早的灶神形象应该是女性,在母系社会里,灶(其实只是简陋的一堆火),对于人民的民生有很大的牵动影响,又有《庄子达生》中云:“灶有髻”。从这可以看出,灶神形象由于受到时代的因素限制,其形象为女子。但是之后历史发展到父系时代之后,女子形象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另外一些传说,轶文有云:“黄帝做灶”1。又云:“炎帝做火官,死为灶”2。东汉的许慎则云:“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神”3。此三个传说的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人们对火的原始崇拜心理。当然这三个传说的历史年限着眼于汉代以前。人们习惯上把灶神归位于炎帝、祝融或者黄帝, 12 《太平御览》卷186引《淮南子》中华书局 1960。

《淮南子汜应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 《五经异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原因何在?“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又“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胃之病,而天下化之”。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灶神的形象是一个为劳苦大众谋利的神,对于百姓有大恩大德,所以死后归位于灶神这样一个名讳,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炎帝于火,死而为灶”,而在此的祝融氏,自古为火的象征,是个德才兼备的男子形象,在民间关于祝融氏大战蚩尤的传说也人尽皆知,因为这件事情,黄帝册封他为火神赤帝,民间的老百姓日常烧饭做菜时便自然的回想起了他,在周代的时候人们便在灶堂前祭祀祝融奉其为灶神。汉代之前的关于灶神的形象基本为女性,而在汉代之后,这一形象就开始慢慢的转变了。东汉许慎在《五经异文》里说,灶神性苏,名吉利1。西晋学者司马彪言灶神是个漂亮的男子。在此之后,灶神的男子形象就再也没有变过,只是其形貌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还有就是人性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唐代开始,灶神被人们称呼为灶王爷,这种称呼其实是一种关系的拉近,因为他是与民生计的神,人们有这样的思想。在唐代的道教文献《玉匣记》中记载:灶神俗称灶王爷,他的生辰是农历的八月初三。唐宋时期,由于市民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开始具体的来设立这个灶王爷的具体的形象,而不是之前那样只是归位于一个功高恩重的任务形象或者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拟人物上。时有《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本是一中红色的虫子,多生于灶间的锅台上,俗称灶鸡2。宋代学者孟元老记载灶神为灶马,“十二月二十四日,京中各个人家都要夜间烧一些纸钱,将灶马贴于灶上”3,而至清朝,灶王形象则更加生动真实了。灶王爷是位黑面长须,头戴礼冠,身着朝服,旁有灶王奶奶。俨然一副人格化了的神的形象,有自己的司命,有自己的地盘,也有自己的妻子和子女。

这一个从上古至明清的灶王形象的演变,与其说是传说还不如说是人为的塑造和附会,这种种的形象其实是一种人格意志化了的神的形象,一种宗教化了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的灶王出现与灶神的形象,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火这种自然现象的本能崇拜罢了,大致上在灶神的崇拜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火神的崇拜,物化灶神崇拜和人格灶神崇拜。而以最后的人格灶神崇拜最为突出,其实到后来灶神已经成为地上君主的臣子了,俨然成为统治者驾驭百姓的工具了。

灶神职能分析与祭灶礼仪

按理说灶王老爷只是一个很小的神,但是事实上他的职能和权力却一点也不小,在历史上呈现出一个权力逐步扩大的过程,历朝历代都会使灶王的职能进一步的扩大,按历史阶段 12 《五经异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酉阳杂俎》中华书局 1985。 3《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 1982。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灶王爷的主要职责很简单,主要为负责饮食的事情,而人们把它也只是当成一个小神而已,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在孔子的文献中记载: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里的媚就是讨好的意思,“奥”是一间屋子内看不见的阴暗之处,古以奥为尊),孔子的回答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里说到在那时天神才是最大的,灶的形象在人们的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2.汉时期。汉时期的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普遍地使用,因此灶神的地位也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一时期灶神不仅管民事火事,而且又多出了许多的旁支功能,比如说具有了延年益寿的功能,比如说使人荣华富贵等等。而这一写功能也事出有因。汉代武帝崇尚长生不老的个人追求,使得灶神具备了使人长寿的功能,原因就在于一些的方士用一种所谓的炼金方子(材料来源于灶),吃了能使人长寿,而对于这个武帝深信不已。关于那个使人荣华富贵的功能则是另外一个传说了,这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至此人们就觉得这个灶神的法力真是无边无际,于是赋予了他很多这样那样的功能。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怪异的时期,道教在这时有了明显的发展,以致发展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所谓的鬼神系统,而灶王爷就在这一系统之内,他的职能的很大的转变就源于此,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的《抱朴子》中记载:“月晦之仪,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1。这里写出了灶王的一个新的职能即上天报告人们的善恶的权利。

4.宋至明清时期。宋代的灶神形象和职能有了更大的突破,原本只是管火的小神一夜成为了管司命的大神。宋人张奎写的《经说》上记载了灶神的尊号为“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另外一个为“南天护福星利济真乡东厨司命万化天尊”,这里就已经把“东厨司命”与“元皇天尊”结合在了一起,可见两者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类似的记载“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2,宋代的灶神不仅管人生死,另外还能保人平安,在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怪异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很好的说明灶神职能的扩大。至明清时期,灶王的职能那就更加的丰富和清晰了,时有道教《安灶经》和《灶王经》两部,主要涉及的职权为“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赦过宥罪, 12 《抱朴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 1982。 致福受庆,人口安泰,永岁天缺”。从这里看出此时的灶王的职权进一步的扩大,又多出了负责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尊卑秩序以及消灾去害等。到清代,灶王权利扩大至最大,简直成了一个万能的神灵,什么事情都能用自己的法力来办到,而且灶王成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家长,因此相应的为了家族还有了一些所谓的劝善文,以此来规劝人们要孝顺,珍惜,仁义等,俨然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很世俗的神,当然灶王自己是不会动手来写这些东西的,其实就是附会给灶王的人间作品,是在用灶王神灵尽自己的意愿,统治阶级的要求。

从先秦到明清,灶王由一个主管饮食的小神演变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通广大的天下大神,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后面的真相和心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后期统治者认识到灶神的“神力”,从汉武帝开始就开了先例,后一直延续下来,直至明清时期,灶神就完全的沦为了封建君主的家臣,成为了十足的卫道士,但是劳苦百姓却还是深信不疑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诸神之中,灶王是个特别的神,他对于人的束缚也是最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对于灶王爷的崇拜几乎遍布了每家每户,他们很虔诚并深信着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灶王爷正在监视着自己,因此他们敬畏灶王,一系列的祭祀也就这样产生了。

大抵历朝历代对于祭灶的时间,重视的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先秦时期一般为每年的农历四五六三个月,祭祀的场所也是根据地位有所不同,如君王诸侯在自己的宗庙祠堂里,而普通的老百姓则只能在自己的陋室里祭祀,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汉代一般为四月五月和六月,到了唐宋以后祭灶的日期一般固定在腊月的二十三,二十四了,祭祀的醴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之前的猪牛羊的内脏变为“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明清时期出现了形式各异的祭灶活动,比如江南苏州地区有一种名曰“跳灶王”和“送灶柴”的活动,并且写了一幅对联来拍灶王的马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这样的目的,当地人们还制做了一种麦芽糖制成的果品曰“灶糖”,另外还配一盘“谢团灶”(豆沙包子),以此来堵住灶王老爷的嘴巴,这种祭祀活动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流传着。又如天津一块祭灶时家家户户必背年糕、糖果、刍草、清水等物。这种年糕糖瓜祭品性甜,目的也是封口之用,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说人间好事,不言恶事。

从先秦到明清,祭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祭灶其实只是为了封建帝王驾驭百姓人民的一种手段而已,积极提倡祭灶,使原来一种很简单的祭祀活动,披上了人为的外衣,并逐渐的演变为一个封建的卫道士,由原来对灶神的一种朴素的报恩感激之情转变为对封建秩序封建帝王的敬畏恪守。但是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民俗的价值。

总结

大抵对于神的崇拜是古代老百姓的固有情结,但是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灶神崇拜却反映出一些夸张,一个下位神逐步成为一个掌管下界各个方面的全能神,这不得不让人有兴趣去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于灶神的崇拜其最本质最淳朴的一面,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对于他的崇拜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之情,但是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正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后逐渐成为封建卫道士。当然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这种迷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了一种习俗和文化,但是在大工业时代的今天,这种文化遗产却正在逐步消失,这是很可惜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灶与灶神》 杨福泉 学苑出版社 1994。

2、《中国民间神研究》 赫铁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中国民间俗神》 殷伟等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灶神及其由来》

黎晨 《乡镇论坛》1991年第二期

5、《祭灶种种》

顾望亭

《大众标准化》2010年第一期

推荐第9篇: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文化研究

一、姓氏起源

1) 时间:在中国,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

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2)具体背景: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3)起源分类: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

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在海外有\"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之美称的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推荐第10篇:东亚文化研究

《东亚文化研究》

《东亚文化研究》 是一本学术性比较高的著作。 张立文,本书的作者。是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在50多年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中,建构了中国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的理论思维体系,率先建构了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和危机(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的和合学哲学体系,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进修生近百名。

《东亚文化研究》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很大帮助。众所周知,韩国和中国共属我们东亚文化圈。家门口的异国情调。同处亚洲大陆东部,又共属儒教文化圈,地缘的临近为中韩两国的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共同的外貌特征,相同的姓氏,名字,这些客观条件带来的熟悉与亲切感打破了跨国文化交流的第一道屏障。然而,中韩两国文化终究有不同之处。单一民族带来的强烈民族气息使韩国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溯根源,在历史地位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 ,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在宗教影响下的绘画,医学,建筑,音乐和人物,都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从中国到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似乎在公元4,5世纪时已经形成。唐,宋时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祖先也利用这些航线。到广州,杭州,等地传教与通商。元世祖忽必烈视中国“海洋政策”的鼻祖,除了两次东征日本外,曾用“舟师”去征伐战成和交扯。

这些知识都是在读东亚文化研究才了解到的。现在深感东亚文化的深邃与悠久。我们作为现代化的东亚人也要好好研究,探讨,了解东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做一个合格的东亚现代人民。我们每个人都要之努力!

第11篇:爱情文化研究

爱情文化研究

爱情是人类最美丽、最圣洁的情感,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永不厌倦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单身人士追求爱情、已婚人士经营爱情,爱情主题能够为广大的人群所接受,并且具有永恒的市场。这就为爱情主题旅游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随着文化差异性时代的到来,大打“爱情牌”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竞争法宝。

进入21世纪,旅游目的发生转变,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亚太地区的富裕国家出游目的已经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积极的休闲方式包括文化性的休闲、体育性的休闲等等。而爱情主题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一个分支,同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爱情主题旅游”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爱情文化资源的旅游景点,以爱情为主题,针对18岁以上年龄的情侣、夫妻以及追求爱情的单身人士而开发的旅游产品。与爱情主题旅游相对应的爱情创意园区同时还兼有婚纱摄影、婚庆策划、婚礼举办、休闲度假、举办相亲大会等功能。

爱情主题旅游有三种类型:爱情故事型、自然风光型、影视剧拍摄基地型。福建依据其资源特色,将茶文化与爱情文化结合,打造出茶文化爱情旅游的主题旅游形式。

体验旅游是体验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旅游的一种新要求;生态文化旅游的新形式。爱情文化具有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体验性、传承性,体现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社会、认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爱情文化所蕴含的美学艺术、历史文化、人文情感及物资遗产等多层次内在价值,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休闲需求之间矛盾日趋激烈背景下,以休闲体验旅游生态性开发可以促进其作为地方游憩、休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新的地方旅游发展时空格局之中。一方面是爱情文化旅游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爱情文化旅游系统性专业性规划开发不足,体验程度不深,研究不足,通过CNKI文献检索,统计显示2000至2011年,关于爱情文化旅游的仅有1篇,爱情文化仅4篇,没有硕士、博士研究。当前关于爱情文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研究的也不甚科学客观。因此探讨爱情文化旅游的体验式开发,丰富人们休闲生活是十分

1

有必要的。

“体验”所体现的是旅游者自身从事某种活动的亲身感受,爱情文化旅游与生俱来地具备“体验”的特性,爱情行为和过程是天然的体验活动。爱情文化旅游者参与其中、观光游览一些爱情文化事物、聆听爱情故事、与爱人共同付出情感、见证爱情的过程,并从体验中获得爱情审美和愉悦。

爱情文化旅游可以用6E模型来表现,即:

①审美怀旧。审美是爱情文化旅游者在踏访和游览爱情圣地、历史建筑、原始生活场景时最直接的体验,怀旧体验则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深度体验。他使得爱情文化旅游较之其他旅游活动,在个人内心情感世界又多了一些感触,收获更大,意义更深刻。爱情文化旅游也最为特殊。怀旧是人们渴望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寻找历史记忆的一种心理需求,通过寻找往昔和缅怀过去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②文化教育。爱情文化旅游者在参观历史遗迹、古建、博物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环境中接受新信息、得到自我提升的过程就获得了文化教育体验。这也是爱情文化旅游重要功能和特征。获得教育也是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的一种动机,随着旅游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动机会不断增强。

③休闲娱乐。现阶段旅游活动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休闲娱乐活动逐渐取代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在内容上人们也从注重对实体消费所获得的物质享受转向对环境或场所消费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休闲娱乐活动贯穿旅游活动始终,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娱乐就是接触工作家庭事务之外的事务,在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棋牌等获得轻松愉悦。旅游者有意或无意中接触到外界信息,并产生心理和行为反应,获得美感,畅感等情绪、情感体验。

④遁世逃避。遁世逃避是旅游者在与日常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旅游环境中,暂时扮演一种与平时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融入到环境中,寻找新体验并获得精神解脱的精神状态。爱情文化旅游地是古代经典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所形成的爱情文化历经社会选择,流传至今,已被普遍认可,并广受群众欢迎。爱情文化旅游地不仅应成为爱情寻觅地、见证地,更要成为爱的培养地、安全岛。特别针对遁世逃避型休闲体验者,需作出特殊安排。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正确的社会认可的放松、发泄、解脱休闲场所,提供个性、安逸、令人向往的主题环境,为游客在

2

异地创造如家般的温暖空间,使其获得难忘经历,解脱痛苦。并用优秀的文化作品鼓舞人,对遁世逃避者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救治,给予人文关怀。

⑤社交生活。旅游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交过程,爱情文化旅游者对社交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包括旅游者与当地人的交流,了解地方文化、生活习俗,旅游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恋人约会、朋友聚会、家庭团聚等。商务旅游者之间的洽谈、休闲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有一个庄重、优雅,或者温馨浪漫,私密清幽的地方,而且服务周到,能够获得个人尊崇和价值。以上活动在爱情文化旅游地进行则更显浪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性需要,在此地进行的庆祝活动、聚会、约会交友、家庭团聚则更显温情和神圣。将爱情文化融入景区规划、建筑物设计、内部陈设装饰,在社交空间利用有利位置展示表现爱情神圣、纯洁、美好感人的元素。

⑥情感升华。情感升华是最高层次的主观深度体验,是游客深处爱情文化旅游地,参观了当地的文化景观,感受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追忆思考、联想、想象。也即能够追溯到爱情文化的渊源,理解古人的爱情观念,对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怀有同情,形成对历史传统文化和爱情史发展的个人认识。产生新的感想体会,如同古代文人的触景生情,揽物思怀。在情感升华体验应用中应注意的是:①文化元素的创意开发设计、融入场景、爱情文化主题的重塑与升华,通过演绎手法、想象复原爱情文化主题景观。

爱情主题旅游具有永恒的市场:情侣们希望凭借爱情主题旅游、凭借爱情故事表达白头到老、恩爱如一的美好愿望。如时刻洋溢着浪漫情调的韩国济州岛,有着使感情更醇更厚,爱情更美更浓的魔力,成为韩国新婚夫妇蜜月的首选之地,爱情主题使得济州岛成为令人向往的爱情天堂;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如今游客体验爱情主题的热情高涨,爱情主题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

关于爱情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来进行借鉴。

一、河南爱情文化源地旅游开发

据考证,中国四大古典爱情传说《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均起源于河南。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经历千年的传唱、演变和发展,是人民智慧的

3

不断累积创造的结晶。形成了庞大而又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当今,旅游已成为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已成为旅游的灵魂,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的结合正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亮点。四大传说诠释不同的爱情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开发提供取之不尽的源动力,影响广泛,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具体开发策略:①打造中原“爱情文化之源”的旅游专线;②对四大传说的相关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③建立博物馆,直观展示多彩的传说文化;④开发四大传说演艺旅游,打造文化盛宴;⑤深度开发四大传说节庆旅游;⑥策划文化主题公园;⑦开发四大传说旅游文化商品。

二、重庆世界爱情主题公园

其设计理念为:“体验婚俗文化与艺术、自然与生态之美——世界爱情主题公园”。其定位是:①大力发展婚庆产业、婚庆广场建设;②浪漫爱情公园,让游客享受到浪漫、触摸到浪漫,从而提高爱情公园的形象;③充分展现东西方爱情文化、东西方婚俗文化;④运动与休闲的公园,充满探险精神碰撞爱情火花;⑤生态性丰富的公园,设计多样性的湿地滨水开放空间、公共空间、私密空间;⑥生态湿地系统具有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效应。在尊重场地的现状基础上,希望爱情公园能给每一个游玩的人带来不一样的环境体验,更艺术、更文化、更自然生态,充满着幸福的回忆。

三、梁祝文化公园

宁波梁祝文化公园作为国内知名的爱情主题公园,正是在依托晋代古墓、梁山伯庙、梁祝合葬墓等遗址的基础上,围绕梁祝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兴建的。特定的社区环境赋予了它作为梁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资格,高度集约化的主题公园产业经营模式更为其开展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提供了体制保障。

公园毗邻余姚江,占地面积300亩,按梁祝故事的主线,兴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团圆”等众多景点,采用江南古建筑亭、台、楼、阁、榭的布局,依托山水,取得山外有山、园外有园、移步换景的效果。梁祝文化公园开发了深度旅游产品,为新人拍摄“爱情电影”提供场地,以公园为背景,真实再现新人的爱情历程,效果颇佳。

四、鹿回头公园

4

鹿回头公园是定位为情爱文化的主题公园。主景点“鹿回头”雕塑是根据海南黎族美丽的爱情传说而建造,高15米,是海南全岛最高雕塑,并成为三亚市的城雕,三亚因此被称为“鹿城”。 “鹿回头”雕塑构思独特,造型优美,一只神鹿回头凝望,两旁分别屹立着英俊的黎族猎手和美丽的鹿女。其他情爱文化景点还有“爱”字摩崖石刻、“永结同心”台、“连心锁”、“夫妻树”、“仙鹿树”、“海枯不烂石”、“月老”雕像、“爱心永恒”石刻等。每年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期间,情侣们必定来到这里海誓山盟、情定终生。

五、“爱谷”爱情文化主题景区

“爱谷”项目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古城城北入城口,北邻奇梁洞,南邻吉怀高速下线入口及城北大型旅游停车场。紧邻209国道,交通极为便利,距吉首市38公里,距凤凰古城7公里,占地50亩。景园内空气清新,风景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集风景与艺术于一身,融游乐与观赏于一体,是凤凰文化旅游的新亮点。项目集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接待、爱情文化休闲,特色情侣商品销售,爱情主题民俗表演、特色饮食文化六大功能于一身,将其打造成为爱情文化主题景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商务区。

根据规划,景区内进行以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①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商务中心、游步道、灯光亮化、标示标牌等);②新建别墅群,情侣家庭式酒店;③修建爱情文化休闲长廊,爱情部落商铺,以苗族爱情文化为主题的民俗表演;④修建苗族特色饭庄。

对寻甸的启发

寻甸,即寻找伊甸园。可以依托寻甸现有的优秀的资源如凤龙湾、牛栏江、北大营草场、凤龙山草场、塘子温泉、天湖岛温泉、钟灵山等,打造寻甸爱情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定位参考为“人间真爱伊甸园”,客源市场为全国范围内的情侣市场,让他们来寻甸体验伊甸园般的梦幻情爱之旅。寻甸爱情主题旅游的开发有天湖岛、星河小镇、伊甸园国际山地温泉休闲旅游、钟灵山、凤龙湾、牛栏江千湖岛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作支撑,并结合温泉项目、回族民族风情文化包括其婚姻文化、爱情文化等,打造回族民族风情为核心、温泉为支撑的爱情主题文化旅游项目。还应结合市场需要设计出符合当前情侣消费心理的、寓意深远的旅游商品。

5

第12篇:口译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

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 中国 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 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 发展 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 自然 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也可指狭义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 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礼仪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 现代 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 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 旅游 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第13篇: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语言决定着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最顽固的盘踞之地。词语背后的意义虽然处于变动这居之中,但是却让人产生理所当然的幻觉。改变习以为常的视角,从重新思考文化的关键词开始。

2.斯图尔特·霍尔等:《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星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关于文化表征研究的理论与案例,适合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初学者。

3.大卫·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英国受众研究的经典之作,运用民族志方法在家庭脉络中理解观众对电视文本的意义解读。

4.迈克·舒德森:《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何颖怡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新闻客观性的起源,揭示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是传播观念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5.华康德、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布迪厄社文化会学理论的最佳入门读物,从场域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6.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从美国本土理论资源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研究”。尽管目前还缺乏继承者,但是凯瑞的论说文精致而具有启发性。本书提出的“传播仪式理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理论。

7.William Stephenson, The Play Theory of Ma Communica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1967.

传播游戏理论的奠基之作。心理学家史蒂芬森从本体论的层面提出了传播具有游戏的一面。

8.Henry Jenkins,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使用民族志方法对粉丝群体进行的研究,摆脱简单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受众的参与行为和意义解读。粉丝的这种参与文化预示着后来Jenkins在convergence culture里描述的网络web2.0时代更积极的受众文本消费-生产行为。

第14篇:文化研究书单

Introduction: Culture/Studies of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 “Introduction”

用关键词的形式,epistemology的方法,分析与文化和社会相关的词汇

 Tony Bennet, Laurence Groberg, Meaghan Morris, eds.众多作者参与,重新审视、添加、编辑的文化与社会关键词

 Cary Nelson, “ in 思考文化研究practitioner该怎么做,如何立场。

John Storey的书也是非常基础的入门参考书。

Other References

 Introduction部分给出了对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理论/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文化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文化研究的意义 等非常入门的介绍。 

The Roots of Cultural Studies

(& Popular Culture)

 Raymond Williams, “, (New York:

Harper&Row, 1961) : 41-47.来自英国工人阶级的作者是如何分析“文化”这一概念,并且结合了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兴起等例子。

 Raymond Williams, “”, in Raphael Samml (ed) People‟s History

and Socialist Theory.London:RKP, 1981:227-240.

文化研究直根于英国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流行文化研究的关注

Other References

 Will Brooker, cultural studies.Teach Yourself Series.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9.

(An excellent basic intro to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roots.A good guide through significant names and texts.)

 Ben Highmore,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 Raiford Guins & Omayra Zaragoza Cruz (Eds)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Sage,

2005.

Political Ambitions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文化研究practitioners一直以来关心文化的政治作用,即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反思,通过文化的方式对于社会的担当,权利的抵抗,政治与政策的影响等。

 Antonio Gramsci,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eds).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ew York, 1971: 5-23.

 Umberto Eco.“”Transl.Alastair McEwen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Inc., 2001): 1-17

 Edward Said, “ The Nation September 17, 200

1参考课程:Politics of Culture

Canon and Commentary

经典是如何用来作为文化批判的文本呢?经典是如何作为理论框架的?

 Paul Ricoeur.“The model of the text: meaningful action considered as a text” from B.Thompson, ed,& transl.) London: Cambridge: 197: 221

 Theodore W.Adorno & Max Hoerkheimer.“” from

另外:英语的文化研究理论(包括文学批评、语言学、心理学、文化人类与社会学)是如何受到德语与法语作家理论的影响的?

Technology, progre, (re)production

本雅明通过技术时代的艺术反思艺术现代性以及现代性社会理论

本雅明研究

 Walter Benjamin,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from

Illumination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217-254

 Angela McRobbie, “The Place of Water Benjamin in Cultural Studies”, from Simon During‟s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77-96.Focus on pages: 77-84

Further references

On Walter Benjamin

On Technology

On Photography

On Reproduction/copy

The Visual

如何进行视觉文本分析

参考课程:Visual Culture

Image, Sign, Meaning

罗兰巴特是如何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运用到对于照片图象的分析上的

 Roland Barthes, “ & “, from 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New York: Vintage, 1993): 3-60

Language , Sign, Meaning

 Roland Barthes, .Transl.Richard Howard.(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2)

Secondary References

 Dana Polan, Inexact Scienc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Roland Barthes‟s “Claic

JSTOR

Further references

On Roland Barthes

On Semiotics

 Robert E.Innis, ed.Semiotics, an Introductory Reader.London: Hutchinson, 1986

Language – Structure

Further reading

 Strurrock, John, OUP, 1979: 1-18.

 Anthony Griddens, “ from

Anthony Giddens and Jonathan H.Turner, Cambridge: Polity Pre, 1987: 195-223.

On structur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Culture – Communication – Media: Communication/media theories

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

 James Carey, “”, from  Edmund Carpenter, Historical Appendix B in Donald Theal, The Virtual McLuhan

(Montreal-Kingston: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 2001): 235-261.

参考课程:Media and Culture

Media Culture and Modern China

History – “founding propositions” of modernity / postmodernity

 Zygmund Bauman, “ Angela McRobbie, “

Further readings

On Postmodern/postmodernism/postmodernity

 Angela McRobbie.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Non-Places

 Marc Augé.“Prologue”London: Verso, 1995.

 Richard Coyne and James Stewart.“”. Peter Merriman.“

Further readings:

On Memory & Place

 Andreas Huyen, “Introduction” from “Present Pasts: Media, Politics, Amnesia” Present

Pasts.Urban Palimpsest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 2003): 11-29.

On Non-place

 Notes by author Francois Bon, on his book Autoroute, based on spending 7

days on a motorway

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on \"non-place\" http://pegasus.cc.ucf.edu/%

7Ejanzb/place/nonplaces.htm

 Budget Traveller‟s guide to sleeping in airports : Subverting the

airport.http:///europe/londonstansted.htm

Cultural Memory

 Gü Sigrid Weigel, “ Coser.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1992.

Further readings

Refer to suggested bibliography for Gra

Cultural Studi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第15篇:英语文化小常识

英语角

节庆英汉对译

1月1日 元旦 New Year’s Day ( January 1st ) 2月9日春节

Spring Festival (Lunar New Year’s Day ) 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 (February 14th ) 正月十五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 15th of first lunar month ) 3月8日妇女节Women’s Day ( March 8th ) 3月12日植树节Arbor Day ( March 12th ) 4月1日愚人节Fool’s Day ( April 1st ) 4月5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 April 5th ) 5月1日劳动节Labor Day ( May 1st ) 5月4日青年节Youth Day ( May 4th ) 5月8日母亲节Mother’s Day ( the second Sunday of May) 6月1日儿童节Children’s Day ( June 1st ) 5月5日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 5th of fifth lunar month ) 6月19日父亲节

Father’s Day (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9月10日教师节

Teacher’s Day ( September 10th ) 8月15日中秋节

Mid-Autumn Day (15th of lunar August ) 10月1日国庆节

National Day ( October 1st ) 10月31日万圣节

Halloween ( October 31st ) 12月25日

圣诞节

Christmas Day ( December 25th )

第16篇: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案例一:西方节日课题研究(初中)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会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

2.为学生提供有关西方节日的数个课题,课题小组讨论决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并在班级内举行开题报告会。

根据学段不同可以设计不同课题, 高学段的课题设计尽量包含低学段的研究领域,例如: 七年级: 西方节日的历史渊源及宗教背景 八年级: 西方节日的历史渊源及近代演变 九年级: 西方节日的近代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西方节日的种类、庆祝方式、历史渊源、宗教背景、近代演变、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学生产生的影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

4.在班级内做结题报告,把结题报告分享到班级博客或者个人博客。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多元文化素养

2.评价方法:活动笔记、交流反馈、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所选择节日要与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 (2)资料汇集集中展示节日主要特征。

(3)论文语言表达得体、与节日特色明显相关,有利于观众感知异域文化内涵,形成尊重包容异域文化的意识。

案例二:英语舞台剧(初中)

(一)活动建议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写作风格等。2.团队合作编写剧本、布置场景、制定演出计划、设计公演海报、进行公演。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将创作的剧本、海报、剧照、视频等汇集,开展“读名著,演名著”主题交流会。交流英语戏剧节期间在人际沟通、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收获,最后汇总交流内容,整理成文,在学校进行一次“读名著,演名著”专题英语报告。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国际理解 2.评价方法:观察、访谈、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小组各项活动是否注重群策群力,采纳多方意见,并乐于求助他人。

(2)讨论过程中能否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互相尊重,针对不同意见积极探讨,表现出良好沟通能力。

(3)对名著的理解是否清晰、深刻,体现跨文化理解力。 (4)能否与他人积极合作、主动学习、自我管理,有责任意识。 (5)语言是否地道,能否准确表达角色思想、感情、观点。

案例三:异地游(初中)

(一)活动建议

1.利用假期布置异地旅游考察任务,准备为国外友好学校提供本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中外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2.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聆听、访谈、参与当地民俗活动等形式,验证出游前所搜集信息的准确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渊源。

3.返程后整理出游过程中的记录,辅以影像资料展示,尽量用英语分享出游经历、收获、感受。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

七年级学生能准确说明出游地点、出游目的,描述看到的风景、习俗、参与的活动等。 八年级学生能说明出游地点、出游目的,描述看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了解到的名人轶事等。

九年级能描述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等,并能够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渊源。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家国情怀

2.评价方法:交流反馈、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出游目的是否明确,是否验证出游预期。

(2)展示内容能否包含出游地地貌特点、风土习惯、名人轶事。 (3)能否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出游地的文化,了解其文化渊源。

(4)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否理性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尊重包容非本土文化。 (5)语言表达是否思路清晰,对友好学校学生有启发性、导向性;是否情感丰富,渗透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

第17篇: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

学习《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文化研究》作为我的专业选修课。当初选修时,我以为《文化研究》是研究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的。但是自从上了赵志军老师的课以后才发现,文化研究通常是以大众文化产品,如大众传媒、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等作为文本进行分析,甚至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和娱乐现象当做广义的文本即社会文本进行分析,以发现社会的权利的运行规律。在这大半个学期的学习中,赵志军老师主要讲解了文化研究概论;文化、民间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辩护者;葛兰西学派以及鲍德里亚这六讲课文。其实,我对第六讲鲍德里亚的感触比较深,因为它密切地联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消费。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应该是消费。但是谁也想不到会研究这些消费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是什么。在课堂上,老师就曾说过:消费已经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现在消费社会所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所谓商品的符号价值是建立在商品所带来的声誉、地位和权利等基础之上,而不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上。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时代, 形象消费以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现在社会中各种的商品都通过感官的冲击来满足人类消费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各类文化的平面化已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潮流, 在铺天盖地的图像面前, 消费者会更加拒绝思考。电视散文、M TV、泛滥的街头广告、形式花哨的书籍、图片化的杂志、套红的报纸以及搞笑与煽情结合的影视剧等都像快餐一样满足着人的即时消费。

比如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盲目地最求所谓的时尚,个人的衣着品味逐渐成为个人的身份权利的象征,我也是这些追求衣着流行的人群中的一个。原来以为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买,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是文化研究课上就提到这个也是文化研究里可以研究的一个方面。现在是一个消费社会,时尚就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消费更注重的是无符号的价值。“不饥而食,不渴

而饮,不寒而衣”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虚假需求不断地诱惑着人欲,比如说我们平常穿的衣服,正常来说穿几年应该是不会烂的,可是我们还是不断地要买衣服。在我们女生的衣柜里,总是会觉得缺少衣服,不够衣服穿。其实很大的部分是受不了广告里的诱惑。衣服在消费社会里就能显示出主人社会身份。因为如果不换就是落伍,人们的心里会有一种落后感,觉得自己跟不上潮流。尤其近几年在韩流的影响下,韩国的影视剧和韩星风靡中国,带动了一股强大的消费欲望。

比如说,去年热播的韩剧《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席卷中国的网购界,“韩剧”成了最常跟在“同款”后出现的关键词。如今在淘宝网上输入“来自星星的你”得到商品一共5.23万个,有关该剧女主角全智贤穿戴的发卡、发带、大衣、墨镜、皮包等各种商品共2.53万个。人们都争相地购买剧中主角所用过的物品,以追赶潮流时尚。其实,时尚只不过是社会商家哄人的一种手段,通过明星代言,利用人们追星和追赶潮流的心理,来达到商品营销的目的。原来,我们众多的消费者只是商家的被操纵者。细想一下,在这些的文化现象背后,无数个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成为消费社会里的不断兜圈的驴子。学习《文化研究》之后,让我更清楚地明白原来消费的欲望也只是被社会操纵的一种假象。作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应该要懂得分清消费假象背后的本质,别再让自己盲目地追求这些无谓的时尚。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常见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们缺少了深入思考。只要我们多点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研究、分析生活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是在做文化研究,这也能促进我们更透彻地了解生活中的本真情况。

第18篇:春节文化研究2

这一次的小组研究活动由我们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其中组长做的工作做多,首先我们分头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新年的资料,其中包括年的来历,新年的习俗,新年要吃的东西,新年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新年的一些附属节日等等,我们总共花了10天的时间共同完成,收集好足够多的资料后,我们还是觉得不是太好,所以我们决定出一份问卷调查,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过年的,首先我们选取了几个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再在网上搜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我们于是拿着我们的资料上街进行我们的计划,我们选取了一些群组,10-16为一组,17-24为一组,25-40为一组,41-60为一组,我们花了3天进行这项活动,我们觉得十分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少人的过节习俗,也让更多人了解新年的习俗,让那些小孩子明白原来新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回来后我们将我们的调查报告,处理了出来,并制成文本的形式,还花了几幅曲线图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人们知道最多的过年的习俗就是要放烟花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年的来历或是,为什么要过年,这次我们提的十个问题也是我们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年我们有哪些习俗,年的来历,为什么把农历的新年作 为我们的新年,过新年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新年的期望,新年应该走亲访友吗?在收集完本地的新年习俗后,我们觉得还是要了解多元化的各地域的之、知识,于是我们在网上找了不同网友在网上进行调查,果然得出来的结果同本地调查的还是有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还是很庆幸我们做了这个选择,得出了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我们将所有的整理出来时,我们看到了不同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比如有些地方是24过小年,有些地方23过小年,还有组如此类的很多差异,也有文化碰撞的火花,后来我们小组的成员又挑了一个时间坐下来聊了聊关于新年,大家一致认为,新年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有文化别的国家都是没有的,也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算是我们真正的新年,也算我们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不管是哪个地方,尽管会有些习俗不一样,但是我们对新年的那种热情是不改变的,在那一天我们穿着新衣服,拜访亲友,玩着炮竹,在新年一些学生也放假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团团圆圆吃一个年夜饭,每个人都在这一天十分开心。所以说这一次我们对于这一次的活动的过程就是这样

关于新年的研究调查,我们整理的如下,首先是新年的日子如何计算的,首先新年算是每个国家都会过的日子,就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东京等等都会过这个节日,而在我们中国我们选择过的是农历的新个人小结报告: 年,而不是12。31号的零点作为我们的新年的开始,一般是2月份的日子,,也被称作元旦,在这一天里我们十分开心,十分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我们会很开心的

,这一天的31日我们必定会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看赵本山的小品都是我们最爱的热区,在中国很多人都都在这一天里团聚下来,央视必看的电视大餐,综艺大观等央视节目都会出新年特辑,我们都特别愿意去看,去观赏,在这天我们必干放鞭炮、贴对联,这也源自我们的一个神秘又稀奇的古老的的小故事,这是在很久以前关于年的故事,人们放鞭炮也是为了驱赶年这种怪兽,到了大年初2,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所以“过年”又称“年关。那一天我们还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而各种各样的其他的别国节日也是十分好玩和有趣的,就比如印度的人,在新年他们要痛苦五天才航,因为那样就意味他们来年不用再痛苦不堪,则朝鲜则需要烧揪头发,这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了,看了这么多节日,我还是觉得我们中国的年,过的最长,多的最有意思,最让人高兴,因为这一个月里我们也已无尽的休息下去,我们也不用管很多的事情,只用开开心心在家里过年就可以了,我想这因该使我们特别多人索赔可往往的吧,很多年轻人过年也会回来陪老人一起去玩去踏青,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过年的方式

这一次的小组研究活动由我们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其中组长做的工作做多,首先我们分头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新年的资料,其中包括年的来历,新年的习俗,新年要吃的东西,新年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新年的一些附属节日等等,我们总共花了10天的时间共同完成,收集好足够多的资料后,我们还是觉得不是太好,所以我们决定出一份问卷调查,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过年的,首先我们选取了几个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再在网上搜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我们于是拿着我们的资料上街进行我们的计划,我们选取了一些群组,10-16为一组,17-24为一组,25-40为一组,41-60为一组,我们花了3天进行这项活动,我们觉得十分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少人的过节习俗,也让更多人了解新年的习俗,让那些小孩子明白原来新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回来后我们将我们的调查报告,处理了出来,并制成文本的形式,还花了几幅曲线图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人们知道最多的过年的习俗就是要放烟花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年的来历或是,为什么要过年,这次我们提的十个问题也是我们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年我们有哪些习俗,年的来历,为什么把农历的新年作为我们的新年,过新年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新年的期望,新年应该走亲访友吗?在收集完本地的新年习俗后,我们觉得还是要了解多元化的各地域的之、知识,于是我们在网上找了不同网友在网上进行调查,果然得出来的结果同本地调查的还是有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还是很庆幸我们做了这个选择,得出了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我们将所有的整理出来时,我们看到了不同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比如有些地方是24过小年,有些地方23过小年,还有组如此类的很多差异,也有文化碰撞的火花,后来我们小组的成员又挑了一个时间坐下来聊了聊关于新年,大家一致认为,新年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特有文化别的国家都是没有的,也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算是我们真正的新年,也算我们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不管是哪个地方,尽管会有些习俗不一样,但是我们对新年的那种热情是不改变的,在那一天我们穿着新衣服,拜访亲友,玩着炮竹,在新年一些学生也放假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团团圆圆吃一个年夜饭,每个人都在这一天十分开心。所以说这一次我们对于这一次的活动的过程就是这样

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好,可以在一起,我的研究完毕

第19篇:中原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要目

第1期(2013年2月)

(《光明日报》3月8日第18版、3月12日第14版,《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27日A08版) 当代文化

论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张 炯 文化软实力建设刍议………………………………………………………………………陶东风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曹胜高 文明探源

由“禹兴西羌”说论及大禹传说的发生与重构…………………………………………周书灿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江涛 古文字与古史研究

关于《史记·商君列传》中两条律文句读问题商榷……………………………………朱绍侯 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常玉芝 思想文化

葛洪心灵养生论……………………………………………………………………………葛荣晋 理学权说析论………………………………………………………………………………岳天雷 都城文化

杜甫与洛阳京城文化………………………………………………………………………葛景春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袁宝龙 民间文化

论作为身体实践的民间节日………………………………………………………………韩 雷 民俗传承:行政力量、生活逻辑与哲学玄思……………………………………………韩宇宏 区域文化

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吴圣刚 太行山的文化定位与开发战略思考………………………………………………………张新斌 文史新论

韩愈及其同道者的文学观之辨正……………………………任访秋(原著)、解志熙(校订) 从建安辩论到魏晋清谈……………………………………………………………………顾 农 论《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卫绍生

第2期(2013年4月)

(《光明日报》5月3日第10版,《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2日5版)

思想文化

春秋时期的人文思潮与道德意识…………………………………………………………陈 来 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欧阳祯人 “五四”的反思与文化自觉学术研讨会综述……………………………………………孟 舜 文明探源

试论我国上古宗教艺术中的“彊良”主题………………………………………………刘 源 中原早期城址研究…………………………………………………………………………马世之 文史新论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刘成纪

1 司马迁对孔子形象与人格之形塑…………………………………………………………林素英 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新考……………………………………………………………王 晖 宋文化研究

从传统人文艺术的发展到城市休闲文化的繁荣………………………………潘立勇 章 辉 宋代宫廷歌舞的“袭”与“变”………………………………………………………… 赵兴勤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论………………………………………………………………………路成文 河洛文化

大陆学界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李振宏 中原移民与闽西北客家区的形成…………………………………………………………廖开顺 民间文化

《古史辨》学派与现代神话学……………………………………………………………高有鹏 论中原洪水故事中的乌龟与石狮…………………………………………………………陈建宪 传承与创新

论传统技艺与观念的生产性保护…………………………………………………………张 月 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的提出…………………………………………………马知遥 文化札记

华夏本义考…………………………………………………………………………………黄怀信 从有莘氏与华夏族的婚配看夷夏融合……………………………………………………薛瑞泽

第3期(2013年6月)

(《光明日报》6月13日第08版,《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7日08版)

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如何在今天发用………………………………………………………刘梦溪 五四文化

五四反思与当代文化建设研讨…………………………………………………………本刊整理 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道德观……………………………………………………刘长林 思想文化

概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准宗教性格…………………………………………………………段德智 大陆当代孟学史实研究述评………………………………………………………………王其俊 老子仁观的四个层面及其反思……………………………………………………………林光华 文明探源

殷商文化的繁荣与中国文明的进程……………………………………………李雪山 郭胜强 汉代对始祖黄帝的认知与接受……………………………………………………………刘德杰 文史论坛

清商官署沿革考……………………………………………………………………………黎国韬 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地位……………………………………………高 凯 陈宋文化与老庄道家………………………………………………………………………马鹏翔 文学与文化

宋儒的韩愈接受……………………………………………………………………………刘 顺 《商颂》“兴”象生灭刍议 ………………………………………………………………冯 尚 根亲文化

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谱…………………………………………………………………陈益源 河南铁木黎家族后裔的历史与现状………………………………………………………姚自茹

2 民间文化

豫西“骂社火”:从艺术性戏谑到公共领域 ……………………………………………范长风 民间仪式与地方社会的多元互动…………………………………………………………邓 苗

第4期(2013年8月)

(《光明日报》7月11日第10版,《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24日B01版)

文明探源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谢维扬 等级式贵族专制: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形成机制……………………………叶文宪 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公私之辨的本义及其政治哲学内涵……………………………………………陈乔见 从竹帛《五行》的“圣”字解读先秦儒学思想的内在化走向…………………………朱小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体”范畴及其比较研究…………………………………………马龙锋 文史论坛

周初铜器铭文“王在阑师”与“王祀于天室”新探……………………………………郑杰祥 生肖的起源及文化属性……………………………………………………………………刘信芳 传播与交流

中原古代文明向闽江流域的传播…………………………………………………………徐心希 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移及其思想性分析…………………………………………卜祥伟 宋文化研究

《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谢贵安 从御前诸军都统制的选任看南宋的“驭将之术”……………………………………… 熊燕军 宋代优人表演中的政治表达 ……………………………………………………………魏海岩 当代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观和文化观的调整 ………………………………………………李 江 文化软实力溯源 …………………………………………………………………………殷 辂 传承与创新

汴绣的文化再生及其艺术特色……………………………………………………………张玉梅 原始艺术与现代手工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王继红 文化札记

清华简札记二则 …………………………………………………………………………陈 絜 从廷杖看明代的君臣冲突…………………………………………………………………徐春燕

第5期(2013年9月)

(《光明日报》9月9日第08版,《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23日B04版)

文史论坛

“竹林七贤”在南朝时期的品格定位……………………………………………………胡大雷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丁四新 司法·行政·政治:清代捐赎制度的渐进式考察………………………………………魏淑民 思想文化

思想汇流与子学时代的终结………………………………………………………………龚留柱 兼爱与齐物——论“兼爱”之说的思想史意义…………………………………………刘书刚

3 文明探源

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袁广阔 华国遗迹考察与中华名称溯源……………………………………………………………索全星 花东卜辞与殷商军礼研究…………………………………………………………………章秀霞 城市文化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熊月之 三重推力的融合:简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的演进…………………………………张利民 宋文化研究

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肖红兵 北宋熙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姬 超 颜 玮 当代文化

《大宋·东京梦华》的传播特色分析 …………………………………………汪振军 孔维卓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王 萍 传承与创新

论历代文化繁荣策略的当代价值…………………………………………………李阳春 李 琳 白蛇传:“三位一体”合力建构的经典 …………………………………………………高艳芳 民间文化

胶东地区神仙传说类型及社会影响 ……………………………………………黄桂秋 王雪丽 后稷风物传说的社会史内涵………………………………………………………………王志清

第6期(2013年12月)

(《光明日报》11月14日第15版、《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4日A07版)

文明探源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王震中 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杜 勇 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李 龙 思想文化

宗法文化刍议………………………………………………………………………………冯天瑜 老子道论通析………………………………………………………………………………谢扬举 当代文化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新探……………………………………………………江 畅 周海春 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杨怀中 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徐 弢 文史论坛

中原移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任崇岳 小说与历史“撞衫”的意义………………………………………………………………杜贵晨 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水灾”研究………………………………………………………王建军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于玉蓉 典籍文化

试论《仪礼义疏》学术取向及清初之影响………………………………………………邓声国 张之象《唐诗类苑》编纂得失……………………………………………………………杨 波 文化与文学

新世纪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的中原作家群………………………………………………何 弘

4 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学研究…………………………………………………………王伟萍 资源与产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实证研究述评…………………………………………………吴建军 孟 灿 历史名人的形象建构与资源开发………………………………………………孙 炜 刘 瑶

第20篇:鼓文化研究解说词

长勺战鼓擂响苗大地

——鼓文化研究解说词

苗山大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遗迹众多。“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著名的“长勺之战古战场”就在苗山境内。悠远的历史文化与其丰厚的人文底蕴滋养着勤劳奋进的苗山人民。基于此,我校将长勺文化作为一门涵养师生精神的课程,专门进行研究。我校长勺文化课程群开发了五个子课程组:《曹刿论战》课本剧的编演、“长勺之战”以少胜多战例的研究、“一鼓作气”之鼓文化的研究、长勺古遗址的植被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的研究“兵器史”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在西教学楼二楼专门建设了长勺文化长廊。

下面介绍鼓文化研究的有关情况: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鼓是精神的象征,鼓是力量的表现。鼓器与鼓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鼓文化研究对于继承和弘扬古代的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制定了研究方案,接着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到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鼓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之战鼓,鼓的作用、种类

3、关于鼓的文章、诗词、成语、俗语、戏剧

4、鼓与音乐、舞蹈。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查看有关资料)

展示:

关于鼓的成语:

摇唇鼓舌 一鼓作气 掀风鼓浪 重整旗鼓 敲边鼓 锣鼓喧天喧 偃旗息鼓 旗鼓相当 金鼓齐鸣 蒙在鼓里 密锣紧鼓 锣声紧,鼓点密。 欢欣鼓舞

暮鼓晨钟。 当面锣,对面鼓 大张旗鼓 打退堂鼓 (参加活动学生抢答说出这些成语) 关于鼓的古诗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齐背)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张雪)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鉴瑞)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晓颖) 关于鼓的文章

《安塞腰鼓》作者:刘成章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齐背)

有关鼓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孟庆铎) 有关鼓的种类 长勺战鼓

一、腰鼓 羯鼓 狼涨 渔鼓

二、同鼓 花盆鼓

三、大堂鼓

四、书鼓 点鼓 战鼓

五、板鼓

六、排鼓 琴鼓(抢答) 有关鼓的作用

古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是欢乐之声;“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鼓是正义之声;“大丧则诏太仆鼓”——鼓是悲哀之声;“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鼓”——鼓是战神之声;“腊鼓”、“社鼓”——鼓是祭祀之声。(郭建飞)

《研究文化的英语范文.doc》
研究文化的英语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