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的论文范文

2022-11-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计量实证论文

论文是我们毕业的时候需要写的,大家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看看下面的计量实证论文吧!

计量实证论文

摘 要 从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存在基础薄弱、应用能力差和学习深度不足等缺点。在调查原因时,我们发现高校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平台建设不足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现今国内计量经济学发展较好的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对比,从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证研究方法、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这三个方面提出提高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 实证研究 课程改革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积累起了庞大的数据库,定量分析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不仅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而且也是当代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所需要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来说,计量经济的实证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计量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而在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引入中国。直到1998年教育部才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开始在我国高校普及开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各高校在研究生计量经济的教师团队、课程设置、教学等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实证平台和实证研究能力上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 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我国国内较为权威的论文收录网站。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八所财经类高校2008-2015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当今我国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水平现状。

根据艾瑞深大学研究团队编撰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排名前八的财经类高校分别是:

(1)上海财经大学;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西南财经大学;

(4)中央财经大学;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6)东北财经大学;

(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江西财经大学。本文分别对这八所高校2008到2015年硕博学位论文进行检索。从中我们发现八所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硕博研究生实证论文除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占比绝大部分都在2%以下,实证论文占比很少。然而,以《经济研究》为例,据统计,2005年之后该期刊中使用到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大于50%。①研究生在研究领域和模型方法的使用的广泛性和深度上远远达不到目前的主流学术期刊水平。

2 高校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及原因(以X大学为例)

X大学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对X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X大学在培养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学时安排不合理。X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研一下学期,学时只有48个学时。由于课时限制,X大学计量经济学老师往往只讲一些重点章节,其他由学生自己学习。

其次,课程衔接断层。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应该在研一阶段就开始授课或者至少设置相关的先修课程。而该大学在研一第一学期期间,只有一门中级微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相关。而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等补修课程则是被安排在第二学期。这不仅使得研究生在上学期根本无法将本科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与研究生课程衔接起来。在计量经济学教育方面天生晚了半拍。 最后,没有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会议上专家就“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课程应该设置为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达成了共识。在X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就只有一门,而且是比较初级的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2.2 实验平台建设不足

通过对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访谈,在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老师仅仅只有1名。其他老师拥有计量经济学高学位背景的极少。缺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是高校在人才优化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陈旧

据调查,目前X大学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理论与实践脱离。由于目前具有资深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较少,并且几乎没有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很少,只能靠学生课下自觉学习和练习。研究生们在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进步缓慢。

(2)缺乏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高校比较注重培养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因而比较注重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因而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比较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严谨,并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3提高我国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对策(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根据艾瑞深大学研究团队编撰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所示,上海财经大学在2015年我国财经类高校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目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经济学科研机构七个,数量经济学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该研究所现在拥有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郑旭为所长和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其有海外讲座教授 2人、海外兼职教授4人,全职教授3人、副教授6人、助教与讲师7名。全职研究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学科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金融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等多个研究领域位居全国前列。

在学生培养方面,研究所着眼于实现与国际著名大学经济系的培养模式接轨,注重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训练,课程设置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研究生阶段,为了培养具有扎实和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高级人才,开设了包括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等课程。从 2000 年至 2005 年,该学科成员共在 SSCI 索引, 国际一流核心学术刊物和 SCI 索引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在国内核心经济学期刊如《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2 篇;承接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28 项。凭著雄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研究实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该学科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

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的案例和X大学的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证研究方法

在指导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时候要注重:

(1)实践性。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一般将实验操作课压缩在最后一两节课上。为求改进,可以试着在后半学期采取一节理论课一节实验课或者两节理论课一节实验课的模式,同时三至五个同学分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次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析能力。

(2)研究性。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素养,首先可以通过介绍优秀的校友学习研究成果案例教育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然后,可以采取如建立研究生研讨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使得研究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到专家和导师的指点。最后,还可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

(3)创新性。作为承担着国家最高水平人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创新知识、构建创新体系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是是责无旁贷。研究表明,课题研究参与度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可以举办科研创新大赛和设立科研创新奖学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

良好的实验平台对于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首先要做到:

(1)人才优化。首先,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邃的学术眼光和深广的学术气度的学术带头人,推动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注重培养一支在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树立团队合作,各学科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创新性团队。最后,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重点是要改善师生比例。

(2)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研究生创作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并对于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进行物质奖励。例如,X大学的奖学金发放标准有5项,包括:荣誉称号、优秀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各级科技竞赛。每个项目下面按照重要性的高低又划分为不同的奖励层次。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奖励体系能够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对于学术创造的热情,促进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有的考核制度和科研经费发放制度过于僵化,这使得科学研究倾向于个体化,不利于团结、合作、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因此,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从团队建设出发,制定以团队成绩和对团队的贡献为标准的考核制度。

(3)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实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在数据库建设、图书资料购买、现代化网络技术条件和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 从2012年全国123所大学科研经费排名②中可以看出,一方面,“985”“211”高校拿走了大部分的政府科研经费。另一方面,科研资金较为充裕的大多是工科型大学且为博士硕士双重培养机构。但集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宁波大学、长江大学、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的例外说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

3.3 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

(1)课程细分,层层递进。计量经济学涵盖经济学、统计学和高等数学等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只是一门计量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部分,在本科生阶段可以开设初等和中等计量经济学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适当进行实验操作。研究生阶段以高等计量经济学为主,注重实验,在分析和研究问题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

(2)主修辅修相结合,夯实数理统计基础。计量经济学对于数理统计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针对研究生新生基础薄弱的特点,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建模,理论分析,结合经济知识与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打牢基础。

(3)开设应用课程,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要注意开设一些有关于计量经济学的专题应用课程。着重探讨解决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如何与现代经济、金融和社会等的结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研究生不仅可以明确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通过对周围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证分析能力,激发了学术热情,培养了研究信心。对于研究生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教改课题,《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平台建设与实证能力培养研究 》(编号 JXYJG-2014-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26-28.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5):9-13.

[3]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5-25.

[4] 王万B.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81-210.

[5]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86.

[6] 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

[7] 刘竞哲.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108-112.

[8] 王红.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5(4):55-59.

[9] 胡峰,崔玉祥.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1(4):49-51.

[10] 郑路鸿,陈成文.研究机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20-27.

推荐第2篇:如何写实证论文

如何写实证经济学论文

(一)

这个题目很大,我分两个层面讲写作论文的问题。第一部分为整体写作,第二部分为细节与步骤。

其实,这里的很多观点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的一位老师在平时课上和研讨会等场合反复强调的。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部分,一般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意批评任何个人和单本期刊。希望某些个人判断,不会伤害潜在读者的感情。

之所以写作本文,第一是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诲,第二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是论坛经常讨论实证论文的写作和发表问题。

一、整体写作

之所以叫“整体”是因为写经济学论文必须有通盘考虑,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即使技术含量很高也难以发表。本文主要讨论发表型论文(非学位论文),并且仅以实证研究为例。本段的重点是写作,故而所有技术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0.前奏

实证的文章首先要有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数据处理好。处理数据分两个基本步骤,第一为数据清理;第二为数据计算。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当如何处理数据,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么你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到计量模型。这样ID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构建计量模型,那么ID的工作要自己严格按照统计和计量要求做,对模型的假设前提与限制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国内的实证文章,包括刊发在《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问题。

1.研究问题

假设所有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稳健性检验都完成了,这个时候你要动笔写论文。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

其实,确认研究问题应该在处理数据之前,否则你很难想象连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处理庞大的原始数据。我之所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确定问题之前,主要是基于现实的情况。如果我们确认了问题,但数据处理的结果不支持我们的预设问题,那么结果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很多实证文章都是先做试验后确定论题的。但是,一旦有了结果,你就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一,你要用简洁但准确的经济学规范用语表达自己的问题。第二,注意表述中问题的导向性,确保读者看到问题不会疑惑。第三,确认这个问题是新问题!!!

2.方法论

当你有了实证结果又确认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不,至少,在这个阶段,你还不能动笔写论文。

你必须要明白,论文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完美”的实证结果!!!任何实证结果都是大厨做出的菜,一位厨艺高超的师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肴。所以,“完美”的结果有时候只能蒙外行,却不能欺骗审稿人。这里,我强调逻辑推理与阐述问题时的语言流畅性。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组织文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档次。 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论,但在这里应该大致上趋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无外乎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你的贡献”。在论文主体部分,应当注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必须严格按照逻辑顺序,要有写“小说”的心态,做好铺垫,突出重点,善于总结。时时刻刻注意论文的走向,并且确保读者(甚至是外行)可以

通过你的引导轻松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即使他们未必理解所有经济学术语和计量方法)。

3.提纲与计划

在解决了数据、论题、方法论之后,你可以开始制定计划。这种计划不是国内写的那种空而无物的标题式提纲,必须在每一个段落明确写作目的,明确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设与限制,明确写作的要点。

完成计划初稿后,不要动笔。

两天之后修改计划。

再两天之后交给其他人修改。

一周之后自己再修改,与导师(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行)商议定稿。

4.写作与发表

接下来,按照提纲扩充论文,具体步骤将在下一段中详细展开。论文完成之后,不要立刻修改。等两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后再复读论文进行第一次修稿。将第二稿给同事修改,返回后再次修改。这个过程中可以举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馈意见。梳理和总结意见,进行第三(N)稿的写作。

严格地说,在大修改之后,应该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确认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对论文重新进行修改,定稿。一般论文从初稿写作完成到投递刊物应该有3-6个月。投递之后,如果通过初审那么一般会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发的稿子很少很少),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修改与等待了。

二、细节与步骤

一般实证论文分为:“摘要、引言、理论框架、实证部分、总结”五大部分,其中实证部分可以分为“数据描述、实证模型、实证结果、稳健性检验”。 最后写作摘要和引言,这是惯例。一般应该先写作理论框架,随后可以确定ID的方法,然后解释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情况,最后报告结果与稳健性结论。

这些问题一般国内谈得比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赘述。我想着重谈谈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应该包括(按顺序):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方法选择、结果报告、文章结构安排

1、要提出问题,并且解释问题的重要性。

2、告诉读者现存文献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种贡献。

3、介绍方法,阐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简单明了地把结果或者结论告诉读者,如果他们有兴趣会认真去看论文的主体部分,否则。。。

5、例行公事,要把后文的结构安排预告

不要在论文中单独出现文献综述部分,除非是学位论文写作,不然没有必要。第一,没有人去看文献回顾,对于外行来说这就是天书,对内行而言这些都是废话。文献回顾的价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贡献,告诉读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国内所谓顶级期刊的论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写得非常烂,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写作规范,也达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读者不关心过于“宏观”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风、锣鼓齐鸣,xxxx发表讲话),这种政治性高调在论文中没有意义。其次,读者不关心学派之争,不要去批评某些和你不属于一个流派的作者。最后,读者关心论文的方法和结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只字不提。

三、尾声

实证性文章的结果是报告参数,但其实这些参数的具体值并不重要。这话也许很矛盾,既然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参数进行的,为什么具体值又不要紧呢?

第一,这些参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它们不是圆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

就算你计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又能如何呢?

第二,参数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问题或者现象。从这个角度说,解读比数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于国别(或者地区)差异,很多参数并不具备普遍性,也很难真正解释世界。不能夸大参数的作用,这一点国内研究做得非常不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无限夸大参数估计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总结: 从结构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紧。因为审稿人不看内容,单凭这两部分就可以拒搞。 从内容看,数据描述和模型设定最重要。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错误最集中的地方。

有朋友跟帖问如何把常见实证文章分类,我想了很久发现这个很难。所以,在本文中,我只是试图给实证文章分分类,但绝对不是什么标准分类。

本文的目的还是希望引起讨论,并把一些好的范例介绍给大家。欢迎跟帖,我会整理并添加新的意见。所引论文全部为外文资料,这样也省得涉及对国内作者和期刊的褒贬不一。(这不表明国内论文没有好的范例,请勿联想。)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提一下经常做理论文章的Lucas(Robert Lucas)。也许本文的读者大部分对实证感兴趣,或者自己就是做实证研究的,但我还是想强调下理论论文对实证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很多人选择实证领域是因为自身数学、计量统计等专业能力所限,不得不转做实证,而真正理论过硬、数学过关的经济学家一般偏向做理论。你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但这个潜规则客观存在于这个圈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我的老师们(包括我提到过一年发一篇JME的那位)都希望我选择理论方向,但我自知水平有限选择了实证研究。他们同我说:“假如你认为做实证可以不学理论,或者说逃避过理论关,那么你的论文永远是中学生水平。事实上,实证论文比理论难得多!”

这段话,我最近才慢慢明白过来。类似的话,做纯计量理论的老师也同我和我的同学说过,当然,一开始我们都不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我逐渐发现他们的话是对的,所以,我把故事写出来。希望真正想做出优秀实证论文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回到Lucas的文章。之所以说他是因为我的老师曾经提起过,现役的经济学家中有两位的文章写得好。这个“好”与经济学无关,只和英文写作有关系。其中第一个是Lucas,第二个是Acemoglu。可能,他的总结主要局限于宏观领域,不过我们不妨学习下这两位的文章。

Lucas论文:

Acemoglu论文

Acemoglu et al.,2001的一篇AER,用殖民地做IV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论文

随后,作者汇报计量结果,本文主要测量两个参数值(他们的做法有点像宏观的路子,尽管用的是微观数据),这里不展开。然后,使用几种替代性的Specification。最后总结。

纵观全文,构思巧妙,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理论模型直截了当与计量模型高度贴合,计量识别讨论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并指出不同的specification。尽管这还是没有发表的working paper,但其水平已经很高。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在世界上30-40名的经济学期刊上看到,甚至可能进入前20名。 如果我们对照下自己的文章,不难发现差距是全面的。第一,问题提出的方式不如他们新颖。第二,理论模型构建不够巧妙。第三,实证部分识别难以自圆其说。

接下来,我用JDE上刚刚录取的一篇论文(Urban growth and uninsured rural risk: Booming towns in bust times)做例子:

这是标准的发展经济学实证文章,使用是国别宏观数据,与上一篇微观数据略有不同。

基本调子很简明,要讨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劳动经济学版块老大deltaatfr所言“嗯,好文章就是这样,简介几句话,把问题就说清楚了。这篇文章立意很好,提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双轨机制,这就跳出传统传导机制的束缚了。”

具体的模型推导等,这里从略,我想突出一点,关于本文最后部分的模型检验。实证论文最怕无法检验自身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而本文采用模拟值与数据值比较的办法(out of sample prediction),就是在所有国家中逐一去除一组国家(如亚太国家,撒哈拉国家、拉美国家等),然后用估计系数代入重新模拟出这组国家的城化率趋势图。这种检验直观而且有力,我们看图就知道模型的效果如何。当然,在宏观中有calibration一环,与此还有一些区别,这是题外话。

2010-8-18 23:37:55 上传下载附件 (53.77 KB)

图中第一行是没有IV的结果,第二行是使用IV的结果,对比明显。

============

最后,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回答到底实证文章分哪些类。

我只能说常见的:

第一,纯实证,没有理论部分。好的纯实证文章有两种用途,第一,检验某种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第二,为了提出新理论问题寻找现实数据支持。一个比较现成的例子是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文章很多,一般不需要再赘述引力模型的原始推导过程,可以直接做计量模型。

第二,实证加理论。这样的论文是从数据而来,发现问题,然后用理论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计量在前,然后开始构建理论。这类文章其实并不多,因为太难了。

第三,理论加实证。现在大部分外文期刊的实证论文多是这个模式,有一个历史文献中有的框架(当然有所改变,看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从理论到计量模型。

如果还要细分,第三类可以再拆开:

1、引用经典理论模型,稍加修改,符合特定实证问题的要求。

2、基于基本经济学理论,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型,然后过渡到计量模型。

我自己知道和想到的暂时就这些,欢迎补充!

推荐第3篇:我国中老年人健康需求实证研究论文

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我国中老年人健康需求实证研究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对健康需求的研究,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Groman健康需求模型。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08)的数据,运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对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收入和年龄对健康水平的影响符合Groman模型的预测,且影响显著,相比之下,教育的影响不明确而且不显著,稳定的婚姻状况和青少年时期健康的体魄对中老年的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性别差异方面,教育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更大,而年龄和收入对男性健康的影响更大。在城乡差异方面,年龄对城镇居民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收入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更大。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作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依据。

关键词:Groman模型;健康需求;性别视角

一、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5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40岁,同时卫生费用支出也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4 58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 8433亿元,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率大部分时间超过GDP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人均寿命的提高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我国老年人全年人均医疗费是总人口的256倍,占总人口10%的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总人均医疗费用的30%,人口老龄化将大大增加我国卫生费用的支出。资料来源:http:newohucom20060305n242133633shtml 收稿日期:2012070

1基金项目: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yzc11008)

作者简介:张 琳(1985-),女,山东胶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健康经济学研究。Email:zhanglin8562@mailsdueducn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可以概括为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

对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Groman健康需求模型。Groman通过将健康看做一种人力资本,建立了确定健康需求的模型,进而通过对健康需求的选择来确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健康资本折旧率、工资率和教育资本的变化对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1]。

二、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很早就将健康看做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直到1972年,Groman才第一次建立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健康需求模型[1]。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与其他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的区别,即教育主要通过影响个人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效率来提高个人的效用,而健康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个人的效用。其次,该理论区分了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健康资本作为一种耐耗品,其存量的增加是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来实现的,所以,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基于对健康需求的引致需求。

Groman创造性的工作为后来的学者用经济学的框架研究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需求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对Groman模型理论上的主要扩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将不确定性引入到模型中,分析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个体对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有什么变化[3]-[6];二是将模型从以个人为基础拓展到家庭为健康生产的基本单元[7]-[8];三是建立了在生命周期基础上的健康需求动态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9]。

大量的文献在Groman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找出各种因素对人们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10]-[13],或者某个因素对不同人群影响作用的差异[14]-[16]。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方面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经济学方面的因素,如资产、年收入水平等;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是否经常锻炼身体;还有获取医疗服务资源的可行性等。这些因素显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但是健康水平同样对某些因素有反向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实证中的内生性问题,导致无法得到无偏一致的参数估计值。另外,Fuchs认为可能存在某些不可观测的因素,比如个人能力、时间偏好等,它同时作用于健康水平和其他影响因素[17],将这些不可观测的因素量化加入模型或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从而获得更有效的估计[18]-[19]。

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多种方法被运用到健康经济学的实证中。这些方法一是估计结构模型[20]-[22],二是使用工具变量[24]-[25],三是通过比较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考察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制度结构是否导致某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途径发生变化[26]。

国内的文献大多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CHNS是由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美国国家营养与食物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调查项目。自1989年开始,该调查已经进行了8次,是一个包含多次调查数据的面板数据库。所以,使用这个数据库的文献多数使用面板数据做分析[27],也有的使用截面数据[28]。

在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文献多用自评健康对微观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度量[29],或构造健康指标,如生活质量指标QWB[27]-[30]、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31]。相对应的,用Probit或Logit排序选择模型、OLS模型、2SLS模型等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文献多用两周就诊次数、医疗卫生支出等衡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用两部模型(Two-Part Model)来分析性别、收入、医疗可及性等因素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32]-[33]。王俊等考察了居民选择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34]。对于实证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多采用工具变量估计。 以上文献从微观层面考察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基本都是基于Groman模型,但是估计的结果与Groman模型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赵忠认为,对卫生服务经验研究的困难不在于构建经济学模型,而在于正确估计模型,这个困难是由卫生服务的不确定性及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诱导性消费等因素造成的。

三、数据及实证分析

1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8年在浙江和甘肃两省进行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这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上,多数在50—70岁之间,按照我国45—59岁人群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CHARLS的数据非常适合用来反映我国中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本文希望通过微观数据的实证来分析各因素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需求的影响。表1给出了我们在实证中所使用变量的基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我们采取受访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判断估计作为健康存量的衡量,将受访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判断分成四个等级,其中差、一般、好、很好分别对应的健康水平H=

1、

2、

3、4。表2是健康水平的统计描述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的健康水平是一般。其中,女性的平均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但分布更加均衡;城镇居民的平均健康水平高于农村,分布也更加均衡。进而分别将性别、城乡作为分组变量,对健康水平做平均值差异的t检验发现,男女、城乡之间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均值的确存在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与受访者的自评健康状况对应,我们采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对我国中老年居民的健康需求模型进行估计。

2教育资本变量的内生性检验

健康资本和教育资本作为两个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影响,导致我们估计的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我们认为一个人年轻时的健康水平对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更大,同时作为健康禀赋对未来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模型中添加了受访者15岁之前的健康水平这个自变量,来剔除健康对教育的反向影响。但是我们采用了受访者教育程度这个变量来作为教育资本的测算,存在测量误差。由于教育资本的测量误差或者遗漏变量,同样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

我们选取了可能的内生变量,即受访者教育程度相关的受访者第一个子女的教育程度(IV1)、受访者配偶的教育程度(IV2)以及受访者在第一个子女出生时的年龄(IV3)作为工具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

通过相关性的检验,笔者发现,IV3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相关性不高,IV1和IV2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相关性较强,因此保留这两个工具变量。表3给出了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中利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的结果。

我们知道,如果变量不具有内生性,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就不是有效的。所以,笔者对教育程度这个可能具有内生性的变量进行了检验。先用被怀疑的内生变量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对模型中所有其他的解释变量和工具变量IV

1、IV2进行回归,并提取其残差ε。然后把该残差加入到Probit排序选择模型中作为一个新的解释变量继续回归,如果其系数显著,则说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确实是一个内生变量。表3的最后一行给出了残差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不能拒绝受访者教育程度外生性的假设,即这个变量不存在内生性。所以,接下来我们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来估计并分析各种因素对健康需求的影响,如表3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全部样本的Probit排序选择模型估计中,性别和城乡虚拟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同样条件下,男性的健康水平高于女性,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高于农村居民。与我国女性平均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不同, 2005年,我国男性期望寿命为70岁,女性为74岁(资料来源:《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们的估计认为男性的健康水平更高,这可能与本文衡量健康选取的代理变量有关。本文选取自评健康状况作为健康的代理变量,女性对自身的健康要求更高,可能导致女性过低评价了自身的健康。

婚姻状况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婚姻状况稳定、与配偶生活在一起的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配偶之间,尤其是老年配偶之间互相照料,对健康有正向的影响。

受访者15岁之前的健康水平对目前的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5岁之前健康水平良好意味着更健康的基因,青少年时期相对充足的营养摄入,显然对今后的健康有正向的影响。

年龄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高龄人群年龄的增长,大大地提高了健康资本折旧率,提高了健康资本的成本,导致了对健康资本需求的减少。

教育程度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正,但是在所有设定样本估计中作用都不显著。教育程度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并不符合Groman健康需求理论的预测,这可能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有很大关系。本文的受访者都是中老年人,基本上出生在建国前后,那时的教育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更是中断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受教育程度在两代人代内和代际间的差异都不明显。同时受教育年限只是对教育资本的一个测算,存在测量误差。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程度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收入水平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所有的设定样本估计都表明了这一点。显然,高收入体现了更高的健康边际产出,从而提高了对健康的需求。另外,表4中还列出了分别以性别和城乡虚拟变量分组的模型回归系数。对表4中的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程度对女性健康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加强对女性教育的投入不仅可以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通过良好的婚姻状况,也会间接提高男性的健康水平。婚姻状况、年龄和收入对男性健康水平的影响更明显。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当男性面临退休,收入明显下降时,健康水平会受到很大的负向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时期的老年男性倾注更多的关心。

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模型估计的数据显示,年龄对城镇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较农村居民更显著,这可能由于农村居民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模式随年龄的增长变化不大,因此年龄对其健康水平影响不明显。而收入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影响明显,这可能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医疗体系比较薄弱,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其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就医的可能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四、结

本文运用Groman健康需求模型对我国中老年居民的健康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健康需求模型中,通过内生性检验发现,教育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本变量不存在内生性问题。运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发现:第一,男性的健康水平比女性高,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比农村居民高。第二,整体上来看,收入和年龄对健康水平的影响符合Groman模型的预测,且影响显著。相比之下,教育的影响不明确而且不显著。稳定的婚姻状况和青少年时期健康的体魄对中老年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在性别差异方面,教育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更大,而年龄和收入对男性健康的影响更大。在城乡差异方面,年龄对城镇居民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收入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更大。

总体上来看,我国数据对Groman健康需求模型的拟合并不十分理想。根本原因在于Groman健康需求理论建立在医疗卫生服务效果的确定性和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均衡的假设基础上。第一个假设显然与实际不符,需要我们对理论和模型本身做出进一步的改进。第二个假设在目前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下是远远不成立的,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更不用提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来实现的健康需求。不过,实证的结果还是给我们未来资源的配置提供了一些参考。比如,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水平、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Groman, 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 (2)

[2] Mushkin, SJ Health as an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5)

[3] Cropper, ML Health, Investment in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Choi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6)

[4] Dardanoni, V, Wagstaff,A Uncertainty, Inequalities in Health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7, (6)

[5] Selden, TM Uncertainty and Health Care Spending by the Poor: The Human Capital Model Revisited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3, (12)

[6] Chang, FR Uncertainty and Investment in Health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6, 15(3)

[7] Jacobson,L The Family as Producer of Health:An Extended Groman Model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0, (5)

[8] Groman,AM Health and the Household [J]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2009, (3)

[9] Dustmann,C, Frank,WWages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A Life Cycle Analysis[R] Working Paper,2000

[10] Smith, JP Healthy Bodies and Thick Wallets: The 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Economic Statu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9, (2)

[11] Feinstein,J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The Milbank Quarterly,1993,(2)

[12] Amaghionyeodiwe, L A Determinants of the Choice of Health Care Provider in Nigeria[J] Health Care Manage Science, 2008, (3)

[13] Mocan,H N , Tekin,E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in Urban China [J]World Development, 2004, (2)

[14] Smith,J P , Kington,R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Old Age [J] Demography, 1997, (1)

[15] Deaton,A S Aging, Religion, and Health [R] Working Paper,2009

[16] Gupta, N D , Greve,J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Do Men Invest Le in Their Health than Women? [R] Working Paper,2007 [17] Fuchs,V R 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198

2[18] Barker,G S , Casey BM The Endogenous Determination of Time Preferenc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3)

[19] De Walqu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Smoking Decisions:Evidence From Smoking Histories, 1940-2000 [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

5[20] Wagstaff, A The Demand for Health: Some New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6, (3)

[21] Lee,LF Health and Wag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with Multiple Discrete Indicator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2, (1)

[22] Gomez,M I , Ranney,C K Effects of Food and Health Spending Patterns on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R] Working Paper,2002

[23] Ettner, S L New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Health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6, 15(1)

[24] Groman,M The Demand for Health,30 Years Later:A Very Personal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4, (4)

[25] Groman,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Schooling [J]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2008, (3)

[26] Hurd,M , Kapteyn, A Health,Wealth,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J]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03, (2)

[27] 解垩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J]经济研究,2009,(2)

[28] 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10)

[29] 雷晓燕,谭*,赵耀辉退休会影响健康吗?[J]经济学季刊,2010,(4)

[30] 苗艳青,陈文晶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man模型的应用[J]世界经济,2010,(6)

[31] 汪宏,David,AKindig,JM由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衡量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决定:来自中国北京的数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6,(1)

[32] 高梦滔,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J]经济研究,2004,(4)

[33] 黄枫,甘犁过度需求还是有效需求?——城镇老人健康与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6)

[34] 王俊,昌忠泽,刘宏中国居民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8,(7)

[35] 吴国平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立法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推荐第4篇:教学类实证研究论文发表指南

教学类实证研究论文发表指南

投稿教学类实证研究论文可以发表哪些刊物呢?教学实证研究论文可以围绕“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反思性教学的实证研究”等方向发表,投稿这类论文要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之前要对期刊有个了解,可参考期刊以往收录的论文,以及期刊论文栏目有哪些,适不适合自己,不能确定的作者可以咨询网站在线客服,确定投稿期刊,以下是小编推荐的两本可以投稿教学类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杂志。 职教论坛

《职教论坛》(旬刊)创办于1985年,是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期刊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教学类实证研究论文发表联系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教学刊

《高教学刊》(半月刊)创刊于2015年2月,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高教学刊》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以上是小编推荐的两本投稿教学类实证研究论文的期刊,仅供参考。具体投稿什么期刊要根据本单位的职称评审要求,选择适合的刊物图稿。

推荐第5篇: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四川省作为西部强省,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适度的收入差距可以反映劳动效率差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首要要素是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年拉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对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时间纬度上分析四川城乡居民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从空间纬度上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再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趋势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1)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首先对比分析了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再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进行比较。时间上根据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将四川省从1978年到2008年分为了4个阶段,得出四川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空间上一方面对四川对21个市州和五个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出加剧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将四川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得出四川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与全国趋同,绝对收入差距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趋势预测。通过采用ARMA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剧。(3)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相关,其余各因素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其中二元结构系数是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4)提出了缩小了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绿色经济。

【英文摘要】As a western powerful provin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continuously,the economic power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of people enhanced markedly.We will find that there is a big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On one hand,a reasonable degree can exhibit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under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But on the other hand,huge

income gap will not only harm the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efficiency,but also cause society to be upheaval.Now we give nationwide suppor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first standard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equality.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exhibit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and which is also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ou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famous for its farming production.The rural population makes of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Sichuan.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So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and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 not only for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but also for the West Regions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On the reference of other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Finally 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by using Auto-Regre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 and Multi factor line regreion method.First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by using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firstly discues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n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from the angle of time and spa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nge trace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divided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8 into four stages.We can find that the income gap rises with fluctuation.From the space angle,this paper compares the 21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The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gap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reas and is increasing.The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with the entire country.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in Sichuan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at of the nation and shows the increasing trend,but the income gap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Secondly,this paper adopts the Auto regre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to forecast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me gap has kept widening instead of narrowing.Thirdly,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see that under present condition the income gap is widening.Therefore,the

paper using Multi factor line regre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ose factors.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the factors hav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gap except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 rural resident.And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is a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policy suggestions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Eradicate 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Overall plan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djust production constitution and improve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raise peasants income; standardize consumer markets in rural areas and form demand-pull green economy.【关键词】四川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英文关键词】Sichua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目录】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4-6Abstract6-7

1 前言10-

2110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1 国外研究综和研究意义10-1110-11述11-1311-12

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81.2.1.1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1.2.1.2 社会体制与收入不平等12

1.2.1.3

育、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12-1313-1813-1414-1717-1818-211920-21

211.2.2 国内研究综述1.2.2.1 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方法1.2.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1.2.2.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路径1.2.3 文献评述181.3.1 研究目标18-191.3.3 研究方法19-201.4 研究创新和不足211.4.2 研究的不足21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1.3.2 研究内容1.3.4 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的创新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21-3721-2424-2828-3531-323232-35

2.1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2.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分析2.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比较分析2.3.1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迥异2.3.2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上升2.3.3 五大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差异较大2.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预测

3.1.1 ARMA模型简38-40

3.1.3 时间的比较35-3737-44介37-383.1 ARMA模型的构建37-433.1.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序列模型的建立40-43入差距的预测4343-44

3.2 ARMA(2,1)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3.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结果分析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44-5144-474748-4951-5952-5952-5353-5555-5656-594.1 研究方法444.2 指标选取

4.3.1 数据来源4.3 数据来源及处理47-484.3.2 数据处理47-484.5 实证结果分析49-515.1 小结51-52

4.4 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2 政策建议5.2.1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5.2.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5.2.3 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5.2.4 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经济参考文献59-62

63

致谢62-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推荐第6篇:实证研究的内容

实证研究的内容、特点、优势、劣势

内容: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特点:

(1) 以事实为根据,观察为手段

(2) 具有可重复性

可重复性体现在两点。首先,归纳的思想:多次观察、重复验证。其次,按照研究设计的步骤,可以多次重复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3) 具有可积累性

后人的研究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你的研究不需要参考文献,或没有参考文献,一定不是科学的研究。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工作。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

(4) 理论的可修正性或可证伪性

科学的理论一定以可证伪的陈述句或命题作为其表达形式。

优势:

劣势:

实证研究不能解决价值问题。实证方法回答的是真与假的问题,而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包括“提出建议或策略”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对客观现象的解释。这时就涉及价值问题,记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结论,也会因为不同的价值导向二个出完全不同的策略建议。

推荐第7篇:服务质量要素相对重要性实证研究管理论文

摘 要: 依据Nelson服务分类法,将服务分为搜寻性服务、经验性服务和信任性服务;依据Brady和Cronin服务质量要素分类法,将服务质量要素分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服务质量要素在不同类别服务中的重要性存在差别:在搜寻性服务和经验性服务中,服务质量要素重要性依次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在信任性服务中,服务质量要素重要性则依次为互动质量、结果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因此,不同类别服务企业为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加顾客满意度应分别采取不同对策。

关键词:服务类别;服务质量要素;顾客满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服务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5813.5亿元和31.3%增加到2006年的73 547.2亿元和40.2%,虽然这一水平还不及世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6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但纵向对比毕竟有了很大发展,或者说我国正在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服务业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投诉率居高不下。

我们认为,我国服务业质量水平低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服务本身具有特殊性,致使服务质量难以稳定。正如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泽丝曼尔(Zeithaml)和比特纳(M.Bitner)所说:“与实际商品购买相比,消费者在评价和选择服务时更困难,部分因为服务是无形的和非标准化的,部分因为服务的消费和生产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1]二是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措施欠妥当,以至于虽然花费很大努力,但顾客满意度并没有提升。例如,一些饭店提倡微笑服务、鞠躬服务,银行增加自动取款机等,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顾客满意度。

那么,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究竟应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呢?或者说不同服务质量要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呢?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以了解不同类别服务之质量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而为服务类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理论综述

(一)服务及其分类

关于服务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仅世界各国营销专家和权威机构给服务下的定义就不下几十个。尽管如此,“一个令人满意的和全面的服务定义还没有出现” 。[2]目前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是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下的定义:“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行为和绩效,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3]

“经济领域的服务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服务营销专家曾经依据不同标准和方法对服务进行了分类。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Nelson(1974)分类方法,将服务分为三类:搜寻性服务、经验性服务和信任性服务。

搜寻性服务是指人们运用知识、检查、理性努力和正常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后,能准确有效地评估服务质量水平的服务。例如,快餐店、零售商店等都是具有搜寻性的服务。

经验性服务是指人们只有在购买和消费服务之后才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服务质量水平的服务。例如,客运、理发等都属于这一类服务。

信任性服务是指人们在购买和享用之后也很难评价的服务,因为消费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获取足够信息成本较高。例如,律师事务所、高难度手术等都属于这类服务。

(二)服务质量及其要素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属性满足规定或要求的程度。北欧服务营销专家格罗鲁斯(Gronroos) 将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5],即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即预期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即体验质量)之间的对比。美国服务营销专家PZB(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也认为:服务质量是对服务的一种主观评估,是由消费者主观的预期与实际的感知相比较而来的结果。[6]

关于服务质量要素,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1.两要素论。代表人物是北欧学派格罗鲁斯。格罗鲁斯认为[5],服务质量分为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前者是指服务结果或产出的质量,或者说在服务交易结束后顾客的“所得”(即得到的实质内容)。例如,旅店客人得到了安静的休息、饭店客人得到了一顿美餐、航班乘客从起飞地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后者是指顾客是如何接受或得到服务的,包括服务人员态度和行为、顾客等待时间长短等。

2.五要素论。代表人物是北美学派PZB。PZB通过对5个服务行业(产品维修、小额银行存款、长途电话、信用卡和证券交易)实证研究,将服务质量要素归纳为5个,即可靠性——准确可靠地执行所承诺服务的能力,响应性——帮助顾客及提供便捷服务的自发性,安全性——雇员的知识,谦恭态度及能使顾客信任的能力,移情性——给予顾客的关心和个性化服务,有形性——有形的工具、设备、人员和书面材料外表等。[7]

3.三要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Rust and Oliver、Brady and Cronin。1994年美国服务营销专家Rust and Oliver认为,服务质量除了“接受什么服务”(what)——结果质量、“怎样接受服务”(how)——过程质量外,还应该增加“在何处接受服务”(where)这样一个要素,即应当将服务接触所在的有形环境纳入服务质量要素之中。2001年Brady and Cronin利用来自银行业和医疗服务业的数据对Rust and Oliver的服务质量三要素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构建了一个基于三要素模型的服务质量阶层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8],并将三要素分别重新命名为“结果质量”(即服务传递过程结束后作为结果留给顾客的服务产品,通过与服务传递后的相关的等待时间、有形结果和好感性来测定)、“互动质量”(即服务传递过程中从业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待人关系质量,通过从业人员态度、行动和专业性来测定)和“物理环境质量”(即作为服务传递背景的服务环境,通过服务提供内的物理设施如场所氛围、空间配置、社会要素来测定)。

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Brady and Cronin对这三个要素的重要程度没有进行实际测量;第二,Brady and Cronin也没有对不同类别服务之三要素重要程度分别进行研究。

(三)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关系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先有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产生顾客满意心理;还是先有顾客满意心理,然后才有感知服务质量?学者们对此问题的争论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

Parasuraman和Cronin等学者认为,高的服务质量导致了顾客满意的增加[6];Bitner[9]和Bolton[10]等学者则认为,顾客满意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变量。格罗鲁斯认为:“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讨论的必要……与有形产品相似,顾客首先了解了产品的质量特性,然后综合考虑价格及其他‘成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服务也是如此,顾客先感知服务质量,然后考虑其他‘付出’,最后才会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即顾客首先对服务质量进行感知,然后是对这种服务质量满意或不满意的感知,而不是相反。”Brady和Brand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的变量。[1]

三、实证研究

如上所述,西方服务营销专家对服务

含义及其分类、服务质量及其要素、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观点,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服务营销理论的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服务质量“二要素论”没有对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三要素论”没有对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研究,“五要素论”没有对不同类别服务中的服务质量要素重要程度进行研究,从而在指导服务企业开展营销工作上仍存在局限性。基于此,我们拟按照“服务属性分类法”和“服务质量三要素论”,对不同类别服务中的服务质量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依据Nelson产品属性分类法,将服务分为三类——搜寻性服务、经验性服务和信任性服务,其中搜寻性服务以快餐店为代表,经验性服务以理发店为代表,信任性服务以银行为代表,每一类别服务选择两家企业作为测评对象。

结果质量分别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等待时间”、“有形结果”和“好感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互动质量分别从企业员工“态度”、“行动”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物理环境质量分别从“场所氛围”、“空间配置”和“社会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衡量。问卷采用Likert七分量表记录调查对象对问卷中各问题的态度,从1代表“完全不同意”到7代表“完全同意”。

本次调查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的(每一类别服务选取两家销量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调查方式是现场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07年1月份,实际获取有效问卷648份(快餐店、理发店和银行分别为215份、223份和210份)。调查对象信息如下表┧示。

(二)统计与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衡量信度最佳的Cronbach’s α系数法。根据Nannally建议,Cronbach α系数只要大于0.7,问卷就具有很高的信度。[12]本次测评信度结果(见表2)表明本研究概念的测定尺度全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贯性评价。

本研究对各变量的衡量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研究使用了AMOS4对构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表2)来实现效度检验。根据Hair et al.和Joreskog and Sorbom的研究,确认性因子分析采用GFI(goodne-of-fit Index,期望值 ≥0.90),AGFI(adjusted goodne-of-fit Index,期望值≥0.90),RMR(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期望值≤0.05),CFI(comparative fit index,期望值≥0.90),NFI(normed fit index,期望值≥0.90),2(尽量小),2的p值(期望值≥0.05)等变量结构分析指标来评价各因子概念构成的适合度。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指标

搜寻性服务样本:2=102.9049(df=77,p=0.026),GFI=0.93,AGFI=0.87,RMR=0.05,CFI= 0.96

经验性服务样本:2=101.7541(df=77,p=0.031),GFI=0.94,AGFI=0.93,RMR=0.03,CFI= 0.96

信任性服务样本:2=99.86889(df=77,p=0.041),GFI=0.91,AGFI=0.88,RMR= 0.04,CFI=0.98

从表3可知,所有衡量语句在其所衡量的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72,并在统计上高度显着(t>6.63),表明各衡量语句在其所衡量的变量上具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衡量模型同三类服务的样本数据的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较满意水平,显示衡量模型同来自三种不同类别服务的数据都有较好的拟合度。确认性因子分析结果(表3)表明本研究中测量模型的效度较好。

2.结构模型检验。

我们分别使用“搜寻”、“经验”和“信任”特性服务样本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计算,具体如下:

模型与“搜寻”性服务样本数据拟合度指标为:2=107.1714(df=80,p=0.023),GFI=0.950,AGFI=0.911,RMR=0.032,CFI=0.959,NFI=0.966;

模型与“经验”性服务样本数据拟合度指标为:2=105.8819(df=80,p=0.028),GFI=0.945,AGFI=0.913,RMR=0.041,CFI=0.974,NFI=0.961;

模型与“信任”性服务样本数据的拟合度指标为:2=104.3796(df=80,p=0.035),GFI=0.941,AGFI=0.909,RMR=0.042,CFI=0.968,NFI=0.957。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本研究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3.服务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结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系数估计值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信任性服务样本数据中的“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系数估计值的t值为1.53(小于1.96的标准),说明该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不显着。除此之外,三类服务样本数据中其他8项系数估计值的t值均大于1.96,在统计上高度显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搜寻”和“经验”性服务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而在“信任”性服务中,“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闲

在“搜寻”性服务中,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8

21、0.

21、0.51,具有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这三个系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是否显着,我们把模型中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固定为相同值的模型作为限定模型,把模型中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设定为自由估定值的原始模型作为非限定模型,比较了限定模型和非限定模型的差,结果发现:将结果质量和互动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2差为13.29,df=1,p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同理,利用“经验”性服务样本,将结果质量和互动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2差为12.96,df=1,p互动质量>物理环境┲柿俊

利用“信任”性服务样本,将互动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系数估计值固定为相同值时与设定为自由估定值时的2差为13.76,df=1,p结果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四、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1.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搜寻性和经验性服务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在信任性服务中,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影响较小,互动质量和结果质量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

2.在三类服务中,虽然结果质量、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顾客满意均有正相关影响(信任性服务中物理环境质量除外),但在不同类别服务中,三要素重要性却存在差别。在搜寻性服务和经验性服务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在信任性服务中,服务质量三要素对顾客满意影响程度为:互动质量>结果质量>物理环境质量。

(二)启示

1.服务企业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建立顾客忠诚,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要素水平;

2.不同类别服务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应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对于“搜寻”和“经验”性服务,企业必须确保服务结果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对于“信任”性服务,企业应努力抓好互动质量,同时确保结果质量。

参考文献:

[1]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玛丽?乔?比特纳着.张金成,服务营销[M].第2版(中文版).白长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麦可姆?麦克唐纳,爱德兰?佩着.服务营销规划[M].张平淡,赵巍,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 菲利普?科特勒,托马斯?海斯、保罗?N?布卢姆着.专业服务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M].第3版.雄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克里斯廷?格罗鲁斯.着.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M].第2版.韩经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8.

[6]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Servqual:a ultiply-Item cale for Measuring 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

[7] LLOSA SYLVIE, JEAN LOUIS CHON, CHIARA ORSINGHER.An empirical study of SERVQUAL’s dimensionality[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8, 18(2):16-44.

[8] BRADY, MICHAEL K.,CRONIN JR.,J.JOSEPH.Customer orientation: effects on customer service perceptions and outcome behaviors[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1, 3(3):241

[9] BITNER M J, BERNARD H B, STANFIELD M T.The service encounter:diagnos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incident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71-84.

[10] BOLTON R N, DREW J H.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rvice changes on customer attitud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1,55:1-9.

[11] BRADY MICHAEL K, J.Joseph Cronin, Richard R.Brand.Performance-only measurement of service ruality: replication extension[J].Journal of Busine Research 2002,55(1):17-31.

[12] NANNALLY J.Psychometric theory[M].2nd.New York:McGraw-Hill,1978.

推荐第8篇:实证论文写法心得

一、前期准备

1.广泛收集参考文献

决定要解释的现象是什么

决定要检验的假设或理论是什么 决定所要预测的趋势是什么 决定所要评估的政策是什么

2.构件时政计量模型

研读相关经济理论,比较三五篇有实证分析之文献的市政计量模型(确认模型中解释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causality,理清各模型的异同及优缺点,最后决定实证统计量模型雏形)

初步调查是否有相关的资料,若无则实证模型设计的再好也无用

3.收集相关资料

对数据的精确性一定要严格查核,对错误数据要仔细修正

使用eviews或者sp软件对数据列表绘图,以验证数据的逻辑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数值要有所处理

不论要用的是横断面数据或是时间数列,数据数目越多越好,追踪数据尤佳panel data 对资料书制作一些整理,表列各种基本统计量(样本平均值、变异数、变量间的样本相关系数等)、变量之间的两辆交互列表、做一些初步图解分析。

二、计量方法的选择

1.计量方法不应太简单(例如只做到最简单的ols),但也不必过于复杂,应正对问题采用恰到好处的计量方法。若采用了比较复杂的计量方法,则要说明为什么简单的方法不合适。计量方法的好坏不在其复杂程度,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帮我们得到正确的估计值,以了解数据中所包含的真正信息。

2.除了估计值以及对应的t检验外,也可做一些f检验之对多个系数的假设检定。

3.回归模型的设定,尤其是解释变量的取舍,可在估计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对应变量和解释变量均可尝试诸如对数、指数、幂函数等不同的转换。这些转换方式的决定,以经济理论上的考虑最为重要,不能但只为了提高模型的失陪,而盲目的做一些不合理的变量转换。 4.选取解释变量时,应有如下的考虑:

(解释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解释变量是原因在先,应变量是结果在后,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尤其要注意,有些变量数值的产生很可能适合应变量同时决定的,或是因果关系不很明确(也就是说,相对于应变量而言,这些变量是内生的),则在选取这些变来给你作为解释变量时,便要非常小心。解释变量的内生问题通常是研究被批评的主要原因。

要注意解释变量的同构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一大堆彼此相关性很高的变量(包括相同变量的不同转换、或是几个变数间的各种交乘项)放进回归式内,造成严重的现行重合问题。

经济理论所牵涉到的变量通常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在做实证研究时必须替代变量(proxy),研究者要对所选用之替代变数的合理性相加说明。由于数据总有些缺失,常有人在束手无策之下,采用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替代变数虚拟变量的定义要清楚而合理,使用要小心要探讨解释变量不足、观察只有误差等数据缺失所可能造成的计量问题。

5.横断面数据要注意干扰项异方差(heteroscedasticity)的问题,时间数列的数据则要注意干扰项自相关(autocorrelation)的问题。若要确定时间数列的稳定性(stationarity),若有季节变动也要加以处理。

6.模型的稳定性要注意,可能需要诸如chow test或cumsum test的检验。 7.若用到mle或gmm等非线性计算,则在撰写论文时要对数值方法的细节,诸如统计软件及数值方法的名称、起始值之选取、收敛速度、是否产生区域解(local solution)、收敛条件的设定等,均需有所说明。

8.若实证模型中有多个应变量(和对应之方程式)值的同时分析,则可考虑采用seeming unrelated regreion甚至联立回归模型等系统模型,以更有效的利用各回归式之间的相关性。

三、论文的写作

1.首页:论文题目,作者名字,系所,学好,日期

2.摘要:对全文宗旨做一简单描述,并简述文章的目的是对经济结构的分析,还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还是对政策的评估;然后简单介绍所使用的模型及变量,数据的种类及来源,所估计的模型,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最后以最主要的实证结果为终结。

3.绪论:说明研究的性质、范围和目的,并从不同角度或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历史、社会、文献、问题严重性等)来解释研究的重要性。4.文献回顾:对和主题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文献做一个简单清楚有系统的回顾,和主题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同结果的文献,更是要有比较完整的解释。

5.模型设定:模型有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两类。理论模型是从经济理论中直接导出,而实证模型则是从理论模型中衍生出来,是要以实际资料来估计的。理论模型通常需要以数学推导,因此文章中可列出一些关键的公式以帮助理论的阐述,但不应长篇累牍的堆积只有间接关系的公式。实证模型通常是以回归模型的形式表示,对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均需给与明确的定义,对解释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要详尽的说明,也要解释对模型中主要系数(或由这些系数所导出之弹性、乘数等)肯能数值的大小及符号又怎样的理论预期。 6.资料说明:对数据的种类,性质,来源出处,数据修订的方式,数据中可能有的错误和缺失,都要有详细的说明,最好也能将资料的基本统计量表列出来。

7.计量方法的描述:对所用到的每一个符号都要有清楚的定义。8.实证结果的论文:

系数估计的主要结果均需以表列出,在表中每一系数对应之变量名称要写清楚,每一系数估计值旁均需伴随一标准差(s.e)或t统计量,也可以加列p值,对于显著的估计值也可附加诸如星号之特殊标记以提醒读者。显示模型整体表现的统计量,诸如R2(线性回归模型),F检定统计量,Durbin—Watson检定统计量(对时间数列资料),也可选择性的列于表内。在表的脚注中,必须说明表中所有的特殊符号和简称,表中变量名称的选取,应尽量采用有意义的中文简称,

少用无意义的英文字母组合。制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读者便捷、完整而清楚的了解估计的结果;

对主要回归系数(或又回归系数所导出之弹性、乘数等)估计值的大小、符号及显著与否要详加讨论,对以显著的估计值更要和理论预期值比较,若有明显的矛盾,则要探讨原因;

若能在文献中找到类似模型的估计结果,则应择要论文,并作比较;

9.对重要回归系数若是得不到显著的估计值,则要探讨其中原因。也绝不能对不显著的估计值做出过度的解释,尤其不能宣称不显著的估计值支持或不支持某些特定结论。我们要知道估计值不显著,就是表示所使用的数据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若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当然不能够也不应该做出任何确切的结论;

10.为增加文章的清晰度,能够条列的结果应尽量条列(但要注意条列式的阐述易流于机械化而让读者失去兴趣),同样的,能够列表的结果应尽量列表,表格应尽可能的明确、独立自主而自成一体(多利用表格下端的附注详加解释表格的内容),尽可能让读者不用在文章中到处找相关说明。此外,图表也是一个非常精准有效值传达信息的方式,应多加利用;

(所有具有政策意义的重要论点都要经过假设检定的严谨统计程序探讨其显著性;

若要根据估计模型对数据外的时期或状况进行预测,则态度必须报收谨慎,尽可能设想预测可能不准的原因;)

11.所有列举的统计数字应尽量保持统一的小数点位数(小数点后三位数或四位数均可),如果有很小或很大的数字,则可以用科学表示法表示(例如1.2345×10-4),尽可能显示出三至五位有效数字。

12.结论:对所有重要结果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并经由理论或数据中不尽完美处的讨论,致命未来研究的方向。13.列举参考文献

四、一些注意事项

1.正确的进行研究很重要,但如何将研究结果有条有理、完整而正确的写成论文则更是重要。由于大学教育并不重视过问(英文)写作的训练,很多学期论文的问题都在于国文(英文)的写作。所以对论文主体完成后的文字修饰工作,一定要给与很大的重视。

2.写论文应该保持着推销产品的心态,所以在包装产品(即写文章)之前要清楚的了解顾客(读者)的基本心理:顾客基本上是抱着不太关心但走着瞧的心理,所以 写文章时,便要时时设想如何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让顾客对产品发生兴趣,当然也要设想如何能让他们在将产品消化后能对产品赞不绝口。 3.大家都知道文章中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章节的标题就是用来点明该主题的的),但很多人似乎是不知道,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也有各自的主题,也就是说每一个段落只是用来说明一件事情的。很多人常在该分段的时候部分,以致一个段落中常挤进两三个不太相关联的主题,而让读者不易掌握文章重点。

4.相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同一个主题,也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讲清楚,而不应该在文章中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在序论及结论中对个主题之概论则例外),尤其是不应该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但有时候在对一个主题的解

释过程中,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些其他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将一个主题的解释,分置于文章中两个不同的段落。若如此则在前一部分解释完成后,应预先告知往后还会有更多的说明。这种做法既让读者有一个全盘了然的感觉,也提醒自己在前后不同地方的说明要彼此呼应而不重复或矛盾。

推荐第9篇:如何写实证类论文

如何写实证经济学论文

实证经济学, 论文

这个题目很大,我分两个层面讲写作论文的问题。第一部分为整体写作,第二部分为细节与步骤。

其实,这里的很多观点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Fabrice Collard教授在平时课上和研讨会等场合反复强调的。尽管他很快要回到欧洲去从事研究,我还是很感谢他的教诲。

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部分,一般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意批评任何个人和单本期刊。希望某些个人判断,不会伤害潜在读者的感情。

之所以写作本文,第一是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诲,第二是觉得老外的观点对中国经济研究有借鉴意义,第三是论坛经常讨论实证论文的写作和发表问题。

一、整体写作

之所以叫“整体”是因为写经济学论文必须有通盘考虑,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即使技术含量很高也难以发表。本文主要讨论发表型论文(非学位论文),并且仅以实证研究为例。本段的重点是写作,故而所有技术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0.前奏

实证的文章首先要有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数据处理好。处理数据分两个基本步骤,第一为数据清理;第二为数据计算。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当如何处理数据,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么你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到计量模型。这样ID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构建计量模型,那么ID的工作要自己严格按照统计和计量要求做,对模型的假设前提与限制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国内的实证文章,包括刊发在《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问题。

1.研究问题

假设所有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稳健性检验都完成了,这个时候你要动笔写论文。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

其实,确认研究问题应该在处理数据之前,否则你很难想象连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处理庞大的原始数据。我之所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确定问题之前,主要是基于现实的情况。如果我们确认了问题,但数据处理的结果不支持我们的预设问题,那么结果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很多实证文章都是先做试验后确定论题的。

但是,一旦有了结果,你就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一,你要用简洁但准确的经济学规范用语表达自己的问题。第二,注意表述中问题的导向性,确保读者看到问题不会疑惑。第三,确认这个问题是新问题!!!

2.方法论

当你有了实证结果又确认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不,至少,在这个阶段,你还不能动笔写论文。

你必须要明白,论文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完美”的实证结果!!!任何实证结果都是大厨做出的菜,一位厨艺高超的师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肴。所以,“完美”的结果有时候只能蒙外行,却不能欺骗审稿人。这里,我强调逻辑推理与阐述问题时的语言流畅性。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组织文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档次。

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论,但在这里应该大致上趋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无外乎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你的贡献”。在论文主体部分,应当注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必须严格按照逻辑顺序,要有写“小说”的心态,做好铺垫,突出重点,善于总结。时时刻刻注意论文的走向,并且确保读者(甚至是外行)可以通过你的引导轻松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即使他们未必理解所有经济学术语和计量方法)。

3.提纲与计划

在解决了数据、论题、方法论之后,你可以开始制定计划。这种计划不是国内写的那种空而无物的标题式提纲,必须在每一个段落明确写作目的,明确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设与限制,明确写作的要点。

完成计划初稿后,不要动笔。

两天之后修改计划。

再两天之后交给其他人修改。

一周之后自己再修改,与导师(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行)商议定稿。

4.写作与发表

接下来,按照提纲扩充论文,具体步骤将在下一段中详细展开。论文完成之后,不要立刻修改。等两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后再复读论文进行第一次修稿。将第二稿给同事修改,返回后再次修改。这个过程中可以举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馈意见。梳理和总结意见,进行第三(N)稿的写作。

严格地说,在大修改之后,应该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确认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对论文重新进行修改,定稿。一般论文从初稿写作完成到投递刊物应该有3-6个月。投递之后,如果通过初审那么一般会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发的稿子很少很少),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修改与等待了。

二、细节与步骤

一般实证论文分为:“摘要、引言、理论框架、实证部分、总结”五大部分,其中实证部分可以分为“数据描述、实证模型、实证结果、稳健性检验”。

最后写作摘要和引言,这是惯例。一般应该先写作理论框架,随后可以确定ID的方法,然后解释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情况,最后报告结果与稳健性结论。

这些问题一般国内谈得比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赘述。我想着重谈谈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按顺序):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方法选择、结果报告、文章结构安排

1、要提出问题,并且解释问题的重要性。

2、告诉读者现存文献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种贡献。

3、介绍方法,阐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简单明了地把结果或者结论告诉读者,如果他们有兴趣会认真去看论文的主体部分,否则。。。

5、例行公事,要把后文的结构安排预告

不要在论文中单独出现文献综述部分,除非是学位论文写作,不然没有必要。第一,没有人去看文献回顾,对于外行来说这就是天书,对内行而言这些都是废话。文献回顾的价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贡献,告诉读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国内所谓顶级期刊的论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写得非常烂,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写作规范,也达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读者不关心过于“宏观”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风、锣鼓齐鸣,xxxx发表讲话),这种政治性高调在论文中没有意义。其次,读者不关心学派之争,不要去批评某些和你不属于一个流派的作者。最后,读者关心论文的方法和结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只字不提。

三、尾声

实证性文章的结果是报告参数,但其实这些参数的具体值并不重要。这话也许很矛盾,既然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参数进行的,为什么具体值又不要紧呢?

第一,这些参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它们不是圆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就算你计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又能如何呢?

第二,参数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问题或者现象。从这个角度说,解读比数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于国别(或者地区)差异,很多参数并不具备普遍性,也很难真正解释世界。不能夸大参数的作用,这一点国内研究做得非常不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无限夸大参数估计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总结:

从结构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紧。因为审稿人不看内容,单凭这两部分就可以拒搞。

从内容看,数据描述和模型设定最重要。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错误最集中的地方。

推荐第10篇: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

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

广告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性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服务质量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直到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国外许多学者对服务属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服务属性分类方法。

国外许多学者采用“多重属性模型”来评估服务质量。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赛塞( W.Earl Saer)、奥尔逊(R.Paul Olson)和华艾科夫(Daryl D.wyckoff)提出了七类服务属性,作为评估服务质量的基本属性。

(1)安全:指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一致:指服务的规格化和可靠性;

(3)态度:指服务态度;

(4)完整:指服务项目是否完整;

(5)环境:指服务环境和气氛;

(6)方便:指服务时间和服务地点是否方便顾客;

(7)时间:指服务所需的时间和服务速度。

美国学者潘拉索拉曼(A.Parasuranman)、隋赛莫尔(Valarie A.Zeithaml)和贝里(Leonard L.Berry)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指出顾客主要根据可靠、可感知、反应、保证、移情等五类服务属性评估服务质量,并依据这五类属性的内涵,于1988年设计了由22个指标组成的SEVE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服务质量评价的难题。但是,SEVEQUAL反映的是顾客对服务过程的整体评价,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信息是粗线条的。于是他们在80年代末又提出了差距分析模型(Gap Analysis Model),该模型专门用来分析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可以发现服务提供者与顾客在服务观念上存在的差距。

该文认为:这些欧美学者主要是从顾客如何评估服务质量的角度研究服务属性,但要知道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理论工作者应研究管理人员从哪些方面加强服务质量管理。该文在实践中,从服务性企业人员的角度提出了5项服务质量属性:技术质量、感情质量、关系质量、环境质量和沟通质量。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服务对象而言,技术质量是服务最重要的质量属性;而服务对象对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大。

第11篇: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推荐)

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

不同职位的人群倦怠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倦怠水平最高的为主任会计师,助理人员与合伙人的倦怠水平次之。而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的倦怠水平较低,但三者倦怠水平相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任会计师、合伙人不仅要管理事务所的日常事务,还需要对事务所的发展方向、对事务所重大事项进行分析、决策,同时对审计质量也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其压力较大,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助理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以执行为主,自主性差,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工作,同时工作量大且内容枯燥、单一,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且升迁的职位有限,易形成职业倦怠。而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在审计中虽然也要承担相 应责任,但相对于主任会计师、合伙人压力较小;其较之助理人员在工作中自主性大,常需要利用个人的职业判断去分析、解决问题,工作更富于创造性与挑战性,且升职前景明朗,故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由表8可知,倦怠水平最高的是工作11~15年的注册会计师,工作16~20年的倦怠水平次之,工作0~5年、6~10年的倦怠水平较低,且与倦怠水平最高的工作11~15年的倦怠水平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工作年限较长的注册会计师年龄较大,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就会随之产生。且由于长时间进行审计工作,对审计流程、审计方法比较熟悉,即长期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刚参加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对工作存在新鲜感,乐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所以倦怠水平较低。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一)社会根源一是公众期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甚至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财务报告,他们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报告据以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关心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这些财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持有很高的期望,他们甚至希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公司财务报告没有一点错误,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压力。二是法律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一旦由于审计的失误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蒙受损失,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展,对其的法律诉讼大量增加。由于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当局舞弊造成破产倒闭而使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损失,进而指控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揭示与报告这些问题,并要求其赔偿有关损失的事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长期处于极大心理压力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1)工作负荷。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和公司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增多,会计师事务所承揽了大量的业务,并不断开拓新的审计市场和业务,这就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负荷加大。同时由于我国审计方法与技术正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平时投入更多精力学习大量的新知识与新方法。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与工作,身心的极大投入也使注册会计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2)公平感。由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可知,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进行自我历史的纵向比较和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只有在感到付出与所得相符时,才会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但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注册会计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不相匹配,这就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产生。(3)职业特征。由于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是助人行业,而注册会计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其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承受压力大,执业风险高,加上对执业环境的认识不正确所导致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往往易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这必然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三)个人根源(1)人格特征。那些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有强烈自我实现愿望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常常会产生职业倦怠。相反,那些持较低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意志消沉,工作没有动力,也易产生职业倦怠。(2)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注册会计师如果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素养,则在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压力会

相对较小,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妥善解决或缓解,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但如果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能力素养也较差,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专业素质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专长的提高,使其掌握最新的审计观念、理论以及最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将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因为在审计工作中新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我效能,减少因怀疑自身工作能力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另一方面,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学习型组织、兴趣型组织,加强注册会计师个体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共同探讨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在审计业务淡季组织学习班、讲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较多的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机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注册会计师自身发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专业发展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失和利益的权衡。因利益的分配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中占了很大比重。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从业人员制度设计建设中,通过让注册会计师参与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明确其可以获得一定物质奖励作为利益回报,如设立注册会计师退休养老金、培训基金、责任保险、提高业务分红比率和提高基本工资等制度。只有注册会计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相匹配,才能减少注册会计师由于利益分配而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主动应对职业倦怠注册会计师个人可以从两个方面应对职业倦怠。一是改变认识。要求注册会计师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用积极、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来对待问题,而不是逃避。二是归因训练。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爱好和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徐洪波:《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内容与危害》,《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11期

(编辑 熊年春)

本文源自:《财会通讯》 第11期

第12篇: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植志刚 胡伟峰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刻不容缓,处理不好会让城镇化的初衷落空,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对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需要我们采取客观、公正、求实的态度来全面认识、正确分析、科学设计,以达到趋利避害、促进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房屋拆迁权益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拆迁问题汇集了国家政策、土地制度、农民基本保障等诸多问题,也涉及到了政府、开发商、农民等多方利益,如何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制度,是当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农民房屋拆迁补偿状况——对成都周边地区的调查分析

调查概括。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三部分:一是村民(被拆迁户);二是村干部;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调查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80份,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共60份,其中被拆迁户50份,政府部门5份,村干部5份。调查对象的样本总量共100人。所涉及的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39岁。调查区域集中在成都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及远离城市的农村,包括B县、C镇、D镇、E镇等地。其中,B县、C镇、D镇属于近郊地域,E镇则远离城市,其下属的F村则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也被大量拆迁,由此导致大量失地农民产生。而作为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也出现了许多拆迁行为,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土地。在这两种不同的拆迁行为中,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拆迁补偿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被调查的拆迁户中,大多数被拆迁户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其生存成本,拆迁补偿不能满足其持续的需要。

二、农民缺乏必要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房屋拆迁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大事项,农民应该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农民应该具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以及部分政府的漠视,使得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自主决定其私有合法财产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详见下表:

三、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取得的成就。F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依据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采取先试先行的做法,通过土地整理,在农用地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集体建设用地,将自己的建设用地在郊区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将获得的资金与村民自筹资金配套,建立起新型社区,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受访的F村村民中,57.1%的村民认为土地整理中补偿款的发放比较透明,只有19.9%的村民认为存在不透明的情况,这两个数据证明F村的土地整理情况远远好于其他被调查的地方,而且村民的满意率、幸福率也高于其他乡镇。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土地的被大量征用,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纠纷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对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制,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就不难解释了。除了因制度供给不足

而导致大量拆迁矛盾的发生外,当然还存在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一,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制度供给不足。由于我国现行的拆迁条例并不适用于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使得集体土地的征收、房屋的拆迁决策程序、补偿标准、纠纷救济处在真空状态,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就给某些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发生,以及开发商对被拆迁户的盘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失衡。依法行政的观念并未深入到部分官员的思想,某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践踏公民合法的私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第三,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任何法律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司法部门公正、独立司法的基础之上,只有全社会都能够真正尊重法律,政府部门能够依法行政,司法部门能够公正司法,再加上科学、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拆迁中矛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房屋拆迁引发的主要问题

失地农民的出现。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本质是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或征收,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就目前的广大农村来说,土地仍然占中国农民收入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其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且稳定的来源。即使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天然的保障功能。再则,失地农民尤其是年老的失地农民已经长期适应农业生产,没有或几乎没有再就业技能,使得其失地后的生活十分困难。

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土地被征用后,集体经济失去了“生长的土壤”。究其原因是农村土地被征用后,本来国家按照规定是需要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一般来说,村社应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但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社是直接分给了村民,村集体经济失去了资金来源,从而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通过土地发包获得租金的收入,更是进一步阻碍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

失地农民生存保障机制不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逐渐成为一个特殊人群进入理论和实务界的视野。由于在征用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大多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广大的农村并没有被覆盖,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及时出台,往往造成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础。造成的后果是没有任何技术的农民会在用光补偿款后很快陷入贫困,甚至比失地前更难保障生活。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建立在土地之上的集体保障功能的缺失。

失地农民表达意愿的方式激进化。据资料显示,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多起是因土地而发生的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大多数失地农民无力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造成失地后的生活无法保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引发农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二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国家对土地总量、用途又有严格的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利益私自违规操作,不依法行政,在征用农民土地时补偿及安置工作不到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最终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拆迁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首先,通过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和采取多种补偿方式的措施解决当前维持在低价位的一次性补偿带来的弊端。对于非因公共利益的拆迁,要按照市场标准,由开发商与农民在公平、平等、自由的原则下达成补偿的合意,政府不应介入。补偿方式尽量采取既补偿现金,又采取异地安置的方式,保障农民能够有房住、有

钱花。还可以尝试通过为被拆迁户提供经营物业的方式,保障失地农民能够自食其力。

其次,通过建立、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及医疗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养老及就医的问题。对于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有能力的乡镇可以采取为一定年龄之上的失地农民全额支付,对于财力有限的乡镇,可采取政府从公共财政中支付一点,村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办法解决。至于医疗方面,可以在“新农合”的基础建立多层医疗措施。

第三,建立引导、帮助失地农民就业机制。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帮助年轻农民更快地获得工作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帮助村民联系劳务输出,或者建立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由提供建设用地的村集体反哺失地农民。提供建设用地的村集体通过“招拍挂”交易了自己的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可以通过建设廉租房或安置房并以低价提供给失地农民,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场所。还可以通过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为失地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省省级机关房屋统建服务中心;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利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0AJL002)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9期)

第13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作者:刘砚平刘庆庆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超效率DEA值进行测算并排序;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动态角度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持续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整体较好,但是“五大行”明显差于“股份制”,且整体规模无效率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Malmquist指数普遍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

关键词:商业银行;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6-0028-06

第14篇: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

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

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较为固定化,大致如下:

(1)确立研究课题。较为常见的研究领域包括:

①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时间、内容、文字风格等的影响因素;

②公司为何采用这种信息披露策略;

③选择和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等等。

(2)寻找有关理论。

(3)提出假设。

(4)假设的可操作化。为了收集到检测所需的实证数据,往往需要将假设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5)设计研究方案。在实证研究中有两种基本的设计方法:

①实验设计。一般需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测试组,另一组是对照组,将两组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来体现实验的效果。

②调查设计。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利用现有资料等。

(6)分析数据,检验假设。

(7)结论分析。除证实或否定假设外,研究者还应对其研究结果加以引申,这一般从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

第一,说明是否接受假设对现有理论的意义,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需要重建或/和修正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做法;

第二,讨论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包括对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员等意味着什么;

第三,指出将来研究的方向。

第15篇: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以国内外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将定性与定量问题相联系起来,以陕西省某高校教师绩效为例,建立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和判断矩阵。并对教师绩效的影响指标做出实证解释和评价,对于研究高校教师绩效有一定借鉴作用。

1.引言

绩效考核是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应用模糊数学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绩效的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从理论上加深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认识,改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实践。

2.相关研究综述

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较早。丹尼尔森等指出应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设计出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波依尔等教育管理家建议,教师评价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特长、爱好、才能及院校的中心使命等综合考虑。在对国外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观点普遍认为评价目的应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上应多元化,评价方法上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赵曙明认为应从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这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评价机制。马少莲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模型,从专业知识、健康水平、准入资格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应该综合考虑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其评价。本文基于这一思想,选择如下评价指标构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构成,力争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力。

(1)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端正教学态度,保证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学生是最好的评价者,他们可以从课堂的听课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拓展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客观综合的评价。同时学校的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打分情况也可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方面。另外人才培养以及教材教学的贡献应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构成。

(2)科研评价指标:科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教师在承担了科研项目后,应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这一方面也应构成对其绩效评价的主要环节。学术论文是对于长期从事科研一线的教师成果的直接反映,这一项目也应构成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

(3)社会服务评价指标:高校还承担着社会服务这一重要的职能。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服务社会,高校教师来源于社会,最终回归于社会。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社会服务的参与。

4.绩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运用AHP方法确定评价的权重向量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绩效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教师绩效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

(2)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根据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3)计算各级因素优先权重

对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所以本质上是计算权向量。本研究计算权向量的方法采用和法。

对于该评价问题,判断矩阵A-B相对重要性权值为: W0=[0.637,0.258,0.105]T;

判断矩阵B1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1=[0.439,0.264,0.089,0.146,0.061]T;

判断矩阵B2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2=[0.055,0.565,0.118,0.262]T;

判断矩阵B3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3=[0.105,0.637,0.258]T;

并且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都通过,因此确定上述权向量。

4.2 建立绩效考核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1) 确定评价对象集

P=陕西省某高校教师绩效。

(2) 构造评价因子集

U=(u1,u2,u3)=(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绩效)

(3)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即建立评价集v。

V=(v1,v2,v3,v3)=(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用专家咨询法确定100~90分为优秀, 90~75分为称职, 75~60分为基本称职, 60~0分为不称职。将评语集的等级用1分制数量化, 得评价等级向量:

H={1.0, 0.8, 0.5, 0.3}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在考核中,确定各个指标分属的考核等级。经过统计得到考核对象每项考核因素指标对应等级所占的百分比, 据此建立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绩效3个模糊评价矩阵。

下面以陕西省某高校某系专职教师考核情况为参照, 建立其绩效考核模

糊评价矩阵如下:

(2)评判结果的处理及应用

①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教师绩效模糊评判max{0.29,0.58,0.065,0.065}= 0.58, 对应的等级为称职。

②将综合评价结果[0.29,0.58,0.065,0.065]视为权重向量,按加权平均法,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综合评价为:

M=P*HT=[0.29,0.58,0.065,0.065]1.00.80.50.3

=0.806

按1分制, 该教师的考核得分为0.806分, 属于称职等级。然后, 可参照教师考核得分的排名情况, 并结合各个系部绩效考核的整体要求,最终各个系部的考核等次。

5.结语

人们对诸如教师绩效考核这种难以量化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过精确数学的知识对此事物作出确切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论文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给出了教师绩效的高低排序,为加强教师管理提供了依据。(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第16篇: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以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利用信度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模型中的各项假设,从而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的假设。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来看,未来的农产品竞争将是“链与链”之间的竞争,没有资源的整合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农业产业链管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通过对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

一、农业产业链绩效假设模型的提出

产业链管理考虑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串联与整合,产业链管理的重点在于上下游各环节相关作业的有效整合。要能成功地实现这一点,产业链各环节间必须建立合作,优化物流环节,交换商业信息,公平分享所得成果。从组织边界来看,产业链整合包括链条上各环节内部各种职能和资源如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以及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外部整合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调物流环节、共享信息等。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体。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在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上,很多龙头企业在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雨润、旺旺等企业已经通过或正在进行HACCP认证,光明乳业等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白云亭、应天水产、农贸中心推行了农副产品交易IC卡管理系统,企业质量管理上了新台阶。在外部整合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帮扶生产基地、提供系列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致富。如老山药业发起成立了老山蜂业合作联社,推进养蜂规模化、标准化,更好地带动广大蜂农增产增收。光明乳晶在胚胎繁育、科学饲养等方面帮助奶农提高生产水平。汇华、云溪、野生植物、弘益油脂等一批与本地资源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及合同、白云亭等市场型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便利服务、适当返利等形式增强对基地的保护和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国内对产业链整合与绩效的评价大多数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方面。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绩效假设模型,对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调查,藉此验证产业链管理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适用性,同时考察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水平。为了实证的方便,我们仅考察了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如生产基地、农户)两个环节,并按企业边界将产业链整合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阶段,然后分别考察两种整合对上游供应绩效以及加工

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最终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

该模型以龙业企业为中心,主要包括5个假设,分别考察了农业产业链中内外部整合的关系、农业产业链内外部整合对加工企业绩效和上游供应绩效的影响以及上游供应绩效对加工企业绩效的影响。图1中H1至H5分别代表:

H1——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H2——通过加工企业内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13——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4——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

H5—加工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对加工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作为假设模型的验证分析工具。SEM没有很严格的假定限制,而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允许进行多重非独立相关关系进行估计,这种特点使分析复杂的变量关系成为可能。在数据来源上,本文通过问卷对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展开了调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为96.4%;共计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率为85.5%。

在问卷设计方面,内部整合计7个问题项,主要从企业内部协作、信息共享、物流协调等方面了解加工企业内部各职能的整合程度;外部整合9个问题项,主要从长期伙伴关系、信息系统与信息分享、利益与风险共享、共同物流协作等方面了解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整合程度;加工企业绩效9个问题项,从财务、产品品质、交货时间、准确性及弹性等方面了解龙头企业绩效;供应绩效4个问题项,从成本、交货时间与准确性、原料品质等方面考察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分标准,规定1分表示根本不同意,5分表示很大程度上的同意。

2.信度分析。本研究使用方法配合SPSS软件以0.7为阈值来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问题项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值。为了进一步数据分析的需要,将部分影响信度的问题项从调查数据中剔除后,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1是剔除部分问题项后各概念构面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所有潜变量的值均达到了0.7以上,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结构方程分析。(1)拟合度检验。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4.01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分析后的结果必须通过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才能认定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样本的一致性。对于拟合优度的考核有较多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样本数量、模型复杂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斟酌。本研究主要使用TLI、CFI、RMSEA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拟合优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2。

从表中可知假设模型能较好地与样本数据拟合,因而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因素与路径分析。经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通过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计算,可以得到两个潜变量之间的总影响。本研究中分析后的因子负荷量及路径系数汇总于表3,路径分析结果汇总于表4。

从表3可知,各个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都在0.5以上,t—value均大于2.0的拟合要求,显示经过剔除后的调查表问题项都很好地反映了对应的潜变量。从表4可以看出,本文提出假设模型中的5个假设都通过了调查数据的验证,所有t—value均大于2.0,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见图2。

应用路径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得到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内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429,而外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204,加上通过供应绩效发生的间接效果0.377×0.366=0.137,结果为0.341,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外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经过模型的提出和数据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是高度相关的,较高的产业链外部整合水平建立在较高的内部整合水平之上,在实施跨组织边界的产业链管理之前,各环节必须在内部整合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推进上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应加强各环节的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显著影响加工企业的绩效,这说明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内部协调和物流职能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说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还并不充分,有着较大的空间。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内部整合达到较为充分的状态后将变为竞争的基础条件而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大于外部整合,说明内部整合的程度普遍还不高,部分内部整合程度较高甚至外部整合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得了相对的竞争优势,从而得到了更好的绩效。

3.产业链外部整合与协调影响加工绩效和供应绩效。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绩效来考察,我们发现来自外部整合的影响要小于内部整合。其原因可以从前面两个结论中找到答案,结论1说明了产业链整合是一个从内部到外部的渐进过程,而结论2说明了被南京市龙头企业中内部整合还不完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4.产业链的上游供应绩效显著正向影响加工企业绩效,这说明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的提高,如准时交货、交货可靠度及品质绩效的改善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绩效。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对于任一产业链企业营运的成功,上下游环节的相互支持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通过产业链上各种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带来了更好的产业链绩效,这正是产业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还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内部整合较好但还不充分,而外部整合则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以龙头企业内部整合现状为基础,深化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与整合整个产业链的物流、信息等资源,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17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

在对合肥工业大学2003~200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价值取向调查的基础上,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实证研究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3~2006年连续4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各年的调查样本选择上,兼顾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男女生比例、专业人数、综合素质状况等,调查的覆盖面较广,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各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现实的比例,取样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可信度较高。在数据采集的时间上,综合考察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即2003年及之后的连续3年,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取向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跨度,以增强本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综合研究2003~2006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2004和2005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3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各年均超过了57%,在总体平稳中略有回升之势,这与大学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趋势相吻合。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2003年仅有17.63%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到2006年,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下降到14.5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校四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的调查开始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并保持了4年的连续性,但由于学校的地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状况等因素,所取样本相对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代表性相对较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分析,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2):143-144.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3]魏冰,刘金毫.2006大学生就业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6,(7):38-39.

第18篇: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为判断中国塑料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选用大商所上市的LLDPE和PVC品种为研究对象,在VAR模型下利用Johansen方法研究合约期货、现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LLDPE和PVC分别在在距最后交易日两月和一月内,期货价格和未来现货价格具有一个协整关系同时也满足系数向量约束,表明该期货市场能发挥价格发现功能的。然而由LR值知,价格发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其进一步发挥,需要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塑料期货;价格发现;Johansen协整检验;LR

一、引言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期货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其具有现货市场不可替代的两打基本经济功能,即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其中,价格发现功能表明,从理论上,期货市场具有发现现货价格及变动趋势的功能,从而能指导市场参与者的生产,经营或投资。

20xx年7月和20xx年5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先后推出LLDPE和PVC这两个塑料期货合约,标志着中国塑料市场体系在余姚塑料现货等市场建设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塑料期货逐步走向成熟,在完善国内塑料市场体系,帮助企业套期保值,期货价格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中国塑料的高速发展,中国塑料期货市场后发居上已跃居全球第一。

在中国塑料期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塑料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得如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塑料期货的两个品种LLDPE和PVC期货价格和未来现货价格在VAR模型上对塑料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实证检验。

二、价格发现基本原理及模型

发现功能并非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但在价格发现上期货市场有其特有的优势,故人们普遍认为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的本质取决于新的信息是首先反映到现货价格的变化上还是期货价格的变化上。与价格发现程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市场竞争程度、信息完全程度以及交易者的理性程度[1]。一般来说,在公开竞价机制下,期货市场参与者越多,竞争程度越高,则市场上的信息相对越多,完全程度越高,从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越能有效发挥。

Hodrick和Hansen(1980)提出基于回归的简单市场效率假说,对于的期货市场的效率是指期货价格反映市场上已有的信息,并且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2],这与本文的的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表现是一致的。据此,在实际检验中使用下式:1 0 1 t tS=+F+tb b e+(1)式中,Ft为到期日是t+1的期货合约在t时的期货价格,St+1为t+1时的现货价格,β0,β1是系数项,εt为随机干扰项。

根据上式,价格发现的检验的关键是:首先Ft和St+1必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进一步地,(β0,β1)应接近(0,1),可以根据接近的程度判别价格发现功能。

在后来的完善过程中,Shen(1990)等认为,利用传统的方法检验无偏性是有效的前提是价格序列满足平稳性[3]。由于众多研究表明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非平稳,直接采用OLS方法会产生伪回归。为解决非平稳在价格序列中存在的问题,Engle(1987)提出了协整这个概念,然而,缺乏对参数的严格推断是该法的不足之处,并且对参数的推断正是期货价格无偏性检验的核心[4]。不同于Engle提出的方法,Johansen以极大似然方法推导出一个有效的统计推断工具来进行协整检验以及参数检验。因此,目前理论认为,Johansen方法比较适合用于来检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及其市场效率[5]。

进一步地,早期的无偏性检验认为β0应等于0,然而Ying-Foon-Chow(1988)对该假说提出质疑,认为期货价格则并非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期值,因为市场参与者若为理性预期者,两者之差合约为观察到的风险价值,同时期货的交易费用并非少到可以忽略。在风险溢价框架下,张小艳(2005)认为,α不必等于0,因为可能风险溢价的期望值可能不为零,也可能是因为逐日盯市费用非零。检验的关键是(1)中期货价格系数β1在统计上与1无异,从而风险溢价将是平稳,这样εt必渐进独立于Ft和St+1的持久创新[6]。

Johansen检验前首先应用ADF法对两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确定同阶单整后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如(2)所示。VAR模型的确定包括最优滞后期及协整方程五种形式的选择,它们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我们考虑VAR(p)模型。

1

t t 11Y HXpi t i t tiY Y e=?=+∑Γ+Π+(2)其中Xt是确定的d维外生向量,代表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等确定性项;Yt是待检协整性的k×1阶向量;Γi和Π作为k×k阶系数矩阵。(2)式中,ΠYt-1若为I(0)向量,即Y1,t-1……Yk,t-1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就能保证ΔYt是平稳过程。系数矩阵Π秩等于协整向量的个数,因此对Yt的协整检验变成了对系数矩阵Π秩r的分析问题,这是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本原理。同时,系数矩阵∏的秩等于它的非零特征根λ的个数,因此进一步通过对非零特征根λ个数检验来检验协整关系和协整向量的秩。

实际检验中,设0

Johansen采用特征根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来检验至多有r个协整协整向量的原假设,r=0,1,……,k-1。

i

+1ln 1-)ntracei rl Tl∧==?∑((10)max 1ln(1)rl Tl∧+=??(11)协整是市场有效的必要条件,因此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协整回归方程参数约束即对协整向量β’=(1,-1)约束在统计水平是否实现进行检验。选择标准似然比检验,该统计量如下所示,为私募股权基金,改变单一融资渠道。首先,吉林省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高级私募股权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高级私募股权管理人的报酬与业绩相挂钩,完善私募股权管理人制度,使其行为更加规范。其次,政府在政策上为其创造良好的建立环境,如建立有经验的财务顾问公司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帮助。第三,确定吉林省私募股权融资的对象和规模,准确定位需要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私募融资操作。最后,完善私募股权融资的退出策略,主要包括公开发行上市、售出或并购、股票回购等,重点完善投资回报最高的上市退出方式和私募转售制度等。

第19篇: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

一 引言

随着西方企业民主、“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加上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呼声的日益高涨,员工发展和员工权益问题作为两方面所强调的交集部分成为当代实业界与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实行员工参与的管理方式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共识。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拥有忠诚度较高的员工,如何赢得员工忠诚,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员工参与如何影响员工忠诚度、能否提高员工忠诚度?本文试图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问题做一回答。

二 文献回顾及理论假设

(一)员工参与

员工参与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关于其研究,不同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加以开展和论述。有的学者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来研究,有的学者从参与形式和程度,也有学者则从其过程和结果加以开展[1-3],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得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信息分享、授权、认同、报酬和能力提升五个方面界定员工参与[4-5]。因此本文从员工参与内涵出发,并结合中国实际,认为员工参与包括员工参与管理,它是通过强调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信息分享、自主工作权,让员工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基础上参与工作场所的决策和管理及分享组织收益的过程。其中信息共享方面强调通过组织的信息知识共享而实行共同管理;认同是指让员工参与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相关问题,并通过一些非金钱性的奖励措施来感激员工为组织所做出的工作努力和成绩;能力提升是指组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轮换等措施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平报酬是指组织能够基于绩效和贡献来提供给员工公平合理的报酬;授权是指组织通过扩大员工的工作自主权,而让其获取支持感、信任感和成就感。本文还将对员工参与五维度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

(二)员工忠诚度

在国外,自从员工忠诚的研究被带进行为主义领域不久,有关其研究就开始分化为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方面。行为忠诚论认为员工的忠诚是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体行为,着重强调对企业的贡献标准。而在态度忠诚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在组织承诺方面的研究,认为有关员工忠诚应该着重从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也有学者从忠诚的道德品性进行了研究。在我国,学界对其含义界定繁多,由于侧重点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有行为忠诚论、态度忠诚论和行为态度综合论之分,也有主动忠诚和被动忠诚之分,还有对个人忠诚、企业忠诚和事业忠诚等不同层面的划分。Gideon给出了其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忠诚表现为员工的道德操守,又体现了企业与员工平等交往中的契约关系,是一种契约性忠诚[9]。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员工忠诚度是基于道德基础之上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在行为上表现为员工竭尽全力工作,从态度上表现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的认同。其内在实质意义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态度忠诚、主动忠诚和事业忠诚是基于企业目标及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目标及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基础上,员工因在主观上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而形成的情感忠诚。其次,行为忠诚、被动忠诚及个人忠诚则是强调员工因在地位、个人利益对组织的依赖、或者是因自身态度、能力的局限而形成的持续忠诚。最后,一些强调契约性质及道德层面的忠诚度研究则是一种权利义务和责任方面的规范忠诚。

(三)研究假设

1.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方面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运用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盖洛普公司1991年通过对美国七百多名员工的实证调查结果得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之间成正比;GideonGunderson实证得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职业能力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10]。国内学术界对员工忠诚度的研究开始较国外稍晚一些,相对而言多集中在定性的描述上,在实证方面比较薄弱。邓劲松从组织认同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形成动因,得出工作认同、客户认同、团队认同和独立的倾向四个主要影响因素[11]。赵观兵、梅强指出影响忠诚度的指标有: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能力发展机会、人事关系状况、报酬制度等方面[12]。陈霞指出授权不足、用人机制不完善、薪酬机制不健全、企业文化不成熟时致使员工忠诚下降的四个主要因素[13]。张兰霞得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忠诚度三个影响因素分别为:能力发挥、成长空间、学习培训、职位晋升、信任尊重、公平对待和合作氛围七个成长影响因素;薪酬福利等五个企业影响因素;工作认可、工作自主和沟通交流等六个工作影响因素[9]。综合国内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员工自身因素、领导因素和组织文化因素外,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沟通、组织认同、授权、工作自主、职业能力提升、学习培训及公平等方面。

2.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的效能方面

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已表明,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KeithWhitfield认为让员工参与决策,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对组织的忠诚感[14]。CaseyIchniowski组织越是能够把权力、报酬、信息、知识四种元素投入到员工参与氛围建设中去,它就越是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15]。ThomasZwick认为更大程度上的员工参与会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感和努力程度[16]。AvinandanMukherjee指出反馈、参与和团队支持对员工角色清晰有着显著影响,这又反过来又影响员工的忠诚度[17]。而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虽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证明的。吴庆平、张西龙认为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弹性工作制、合理化建议活动等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忠诚度[18]。唐跃军员工是公司极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和途径,有利于实现公司运营的透明化,推动公司决策科学化,有利于激励公司员工,提高员工忠诚

度[19]。宋利、古继宝、杨力参与决策对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作用最为突出[20]。这些论述很有意义,但缺乏实证支撑,难以立足。本文试图对员工参与及员工忠诚度的相关性作实证研究,探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参与的不同维度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通过上述关于员工参与五个维度内涵的挖掘、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的归纳分析以及员工参与对员工忠诚度效能的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信息分享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2:组织认同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3:能力提升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4:公平报酬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假设H5:授权对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持续忠诚有正向显著影响

三 研究方法

(一)问卷及样本概况

本研究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参与形式等,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作答。第二部分:员工参与分量表。通过相关文献和网络检索,我们得到了Lawler;GuyPare,MichelTremblay编制的相关员工参与问卷[21,22],以及黄坚学翻译的Gu

yPare,MichelTremblay的包含五个维度参与问卷[23]。本文通过对GuyPare,MichelTremblay的原问卷与黄坚学所翻译的问卷、以及周硕所用的相关问卷进行对比,适当调整、增加了一些具体项目,形成一份包括30个题目、五个维度的初始员工参与量表。第三部分:员工忠诚度调查分量表。本研究对于员工忠诚度的评价采用了组织承诺的研究成果,通过忠诚严格检测调查表与组织承诺评价模型相结合来评价员工忠诚度,问卷是在Allen&Meyer(1990)[24]的组织承诺量表,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研制的“中国企业员工组织承诺问卷”以及刘小平的“员工参与问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而来[25-26]。所形成初始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感忠诚、持续忠诚和规范忠诚,共26题。问卷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均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正向记分,其中忠诚量表的项目18为反向记分,两部分量表从1到5分别描述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分预试和正式调查两个步骤,经预试信度效度检验后,经删除、调整形成正式问卷,其中第一部分含10个题目,员工参与量表包括27个题目,员工忠诚度量表包含23个题目,问卷共计60个题目。问卷发放方式包括电子问卷以及纸制问卷面对面的发放等。共发放纸制问卷120份,回收问卷82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网上收集数据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问卷总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共207份,有效回收率为76.7%。被调查对象一般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占42.5%、32.4%、17.9%、6.8%;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占2.9%、10.6%、70.5%、15.9%;国有、民营(含港澳台资)、外企、其它分别占40.6%、39.6%、5.8%、13.5%,男性、女性分别占59.7%、40.3%。

对于回收的问卷,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15.0来进行资料的相关分析。

(二)效度信度分析

问卷效度是指问卷测量反映概念真实含义的程度;信度分析则是指测量的一致性或者说是可靠性。问卷员工参与量表的KMO值高达0.916,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804.104,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SPSS15.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经过Varimax转换后抽取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对总变异量的解释累计达到63.071%,分别命名为F1信息共享、F2认同、F3公平报酬、F4授权、F5能力提升。参与本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达到了0.935,五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很高,分别为0.874,0.855,0.805,0.844,0.732可以认为其信度较高。问卷忠诚度量表的KMO值高达0.906,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241.692,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Varimax转换后抽取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对总变异量的解释累计达到65.974%,分别命名为F1情感忠诚、F2规范忠诚、F3义务忠诚。本部分总Cronbach’sα系数达到0.903,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25、0.841、0.603。同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四 数据分析

(一)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与员工忠诚度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根据前文论述可知,员工自身因素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之一,本文为保证研究的严密性,把员工年龄、工龄、学历及职务作为控制变量,利用统计软件,对整体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及与员工忠诚度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员工参与各维度当中,能力提升的平均分最高为3.2246,授权最低为2.9839,说明国内企业对员工的授权不太重视,没有给与员工足够的自主空间。同时,从员工参与五维度之间以及员工忠诚度的三成分之间的相关看,都比较显著。从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大部分都在0.8以上,可见员工参与及员工忠诚度量表都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员工自身因素当成控制变量后,整体员工参与与整体员工忠诚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49,认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员工参与的各维度与情感忠诚相关性最强,与规范忠诚的相关性相对次之,而只有信息共享与公平报酬与持续忠诚在显著水平0.05时显著相关。

(二)员工参与各维度对忠诚度不同维度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SPSS15.0中线形回归分析的逐步回归方式(Stepwise),以员工参与各维度作为自变量,整体员工忠诚度

各维度为因变量,通过比较回归系数判断出员工参与各维度中的哪些维度对员工忠诚的影响最为显著,哪些维度的影响次要显著。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情感忠诚度的回归分析中,第一步引进的变量是公平报酬,第二步引入的变量是认同,然后引进了信息共享。引进这3个变量后,方程的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分别由0.404增加到0.497、0.513,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3.342,其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因变量和这3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第3个回归方程为Y1(情感忠诚)=1.366+0.195×公平报酬+0.320×认同+0.191×信息共享,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94、0.284、0.179,因此影响情感忠诚的各维度是公平报酬、认同和信息共享。由此部分验证了假设H1、H2、H4。同理,规范忠诚回归方程为Y2(规范忠诚)=1.524+0.197×认同+0.175×公平报酬+0.157×信息共享,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15、0.202、0.180,因此影响规范忠诚的各维度依次是认同、公平报酬和信息共享,同时表示它们对规范忠诚的影响程度较低。此结论同样部分验证了H1、H2、H4。在持续忠诚的回归中,只有“公平报酬”这一预测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5,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2.509,其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17,表示在显著水平0.05的条件下,才能说明它对持续忠诚的影响是正向的,方程的复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027,同时表示它对持续忠诚的影响程度较低。此结果部分验证了H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五个假设当中,只有H4完全成立,H1、H2部分成立而H3、H5则完全不成立。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对员工参与及其与员工忠诚度的相关性分析,具体得到如下结论:

1)员工参与的结构同样适用于中国不同性质的企业。本研究所用员工参与量表是基于国外的量表所编制,实证结果表明其结构同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共享、认同、公平报酬、授权及能力提升。进一步可以得出员工参与是一个包含五个维度的系统工程,而并非只是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或让其在有一定的工作自主权,这些仅仅涉及到参与管理中的部分认同和授权,除此以外,它还包括公平报酬、能力提升和更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

2)员工参与及其各维度与员工忠诚度正向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学历、年龄、工龄及职位等因素并不影响员工参与与整体员工忠诚度的显著相关性。

3)员工参与的不同维度对不同忠诚的作用有所差异。对情感忠诚作用显著的三因素中重要次序依次是公平报酬、认同和信息共享;对规范忠诚作用显著的三因素中重要次序依次是认同、公平报酬和信息共享;而对持续忠诚作用显著的只有公平报酬一个维度。

4)授权和能力提升对忠诚度的作用相对较小。授权和能力提升在忠诚度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两者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管理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与启示,对企业管理者提出几点建议:

1.坚持开展员工参与薪酬管理,切实做好薪酬公平。

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公平报酬对员工忠诚度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好员工参与与薪酬管理中的交往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充

分结合。交往公平方面,管理者要及时向员工传递有关薪酬制度的信息,解释薪酬分配的过程与结果。程序公平方面,就是要给予员工与决策权力,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绩效考核标准、薪酬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平性。

2.信任、尊重员工,完善企业的内部沟通机制。

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已能说明员工情感忠诚、规范忠诚与认同及信息共享都有着显著联系。因此,提高员工忠诚度时,我们必须强调认同及沟通的重要性。具体就是一方面要帮组员工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员工的各项能力,并且要为员工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契约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来凝聚人心,使员工与企业建立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忠诚关系。

3.加大授权幅度和扩展培训种类和范围。

参与各维度平均值当中,授权只有2.9839,是五个维度当中最低的一个,这就反映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还没有充分的授权。因此,要加大授权幅度,在提高员工的自身的能力的同时,让其体会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扩大培训的种类和范围,培训不能简单地针对员工某一单纯的技能来开展,而是要提高员工的各方面能力,比如沟通、团队合作技能。另外,培训也不能仅仅针对中高层管理者,还要重视普通员工及基层管理者。

(三)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中国背景下验证了员工参与的五个结构维度,以及各维度对员工忠诚度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但由于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1)展开拓宽取样范围,并加大样本量,进一步检验结论的精准性;(2)通过不同区域及行业的对比,来考察各地区及各行业员工参与状况及其对员工忠诚度的不同影响。

第20篇:滇黔桂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的论文

摘 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合2010年滇黔桂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滇黔桂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滇黔桂地区间只在三次产业部门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行业间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滇黔桂地区产业结构间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滇黔桂地区;相似系数;产业结构趋同

一、文献综述

滇黔桂地区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滇黔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该经济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近年来人们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出现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表现出的忧虑一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滇黔桂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

二、滇黔桂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

产业同构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目前,测度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差异度指数法,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法,区位商法等。本文采用了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相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地区i和地区j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是i区域k 行业增加值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j区域k 行业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的值在0-1范围变化,系数越大,则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当=0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趋同,当=1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趋同。根据经验判断,一般在评价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相似程度的高低,然而由于一国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的差异大,所以在对评价时,将相似系数判断标准提升到0.90。

(二)滇黔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高度和合理化程度。本文采用层面结构相似系数来考察该地区的产业同构性。把2010年滇黔桂三省统计年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代入上面的计算公式,求得滇黔桂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云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广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贵州省2010年统计年鉴》。

从表1中三省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三省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非常高,均高于0.99,其中云南—广西两省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98;贵州—广西次之,云南—贵州的最低为0.991。从产值构成角度分析,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995。如果按照0.9的标准来判断,滇黔桂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层面均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由于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上进行的相似系数的测算,这本身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并不能仅此而草率地判断滇黔桂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这里对单个产业深入分析其内部结构是否相似是有必要的。

(三)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把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第三产业又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等特点,因此,一般会把工业结构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本部分主要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方法,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分析滇黔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研究来看,虽然滇黔桂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存在高度相似,但仅在工业经济中,产业同构现象并不显著,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是良性的,很少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因而可以缓解人们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趋同给滇黔桂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严重不利影响的担忧担心和忧虑。

不少学者 (王志华, 2006;冯邦彦, 2010;王永锋,2008) 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时,认为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并不一定是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其内在必然性。同样,我们认为滇黔桂地区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相应的政策制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滇黔桂三省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因此,虽然滇黔桂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统计分析上的原因。

从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看,要解决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应突破地域分割的旧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统一调整工业布局,以期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以后的产业布局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模式。目前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模式应该是:以昆明、南宁、贵阳为产业辐射中心,以周边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任兆璋,王晓燕 桂滇黔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合意性和非合意性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2]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与同构的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 1)。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 2)。

[4]冯邦彦,邵帅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 2)。

《实证研究的论文范文.doc》
实证研究的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