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关键词范文

2022-11-0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学号:1111011023 姓名: 涂友彬 班级:11应用心理学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和人木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对于培养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主要表现,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依据\"第三部分从培养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形成积极的情绪品质!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以及鼓励大学生尝试积极的行为转变等方面探一讨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的相关心理学研究_陈洋 【摘 要】

现代社会女性越来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女性被赋予了与男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要求,这压抑了女性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公平,同时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相应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本研究初步编制了《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并做了进一步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女权主义倾向。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和做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了问卷的初稿,并经过两次的预测和因子分析删除不合适的题目,最后得到包含 19 个题目的《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该量表共包含四个因子:享有权利、角色地位、男女等同和特殊言语行为。对编制好的问卷施测,用LISREL8.7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量表结构良好,与《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一起施测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学生的女权主义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性别上的差更加的显著。

(3)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享有权利这一维度上都和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男性在特殊言语行为维度上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

(4)女大学生在角色地位这一维度上与成就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男大学生则在享有权利这一维度上和与成就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因子分析;自尊;成就动机

感恩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摘要】

感恩这种普世的现象被人类关注以来,古今中外众多思想者、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背景等进行了观察、总结和猜测。也产生了许多或同或异的感恩思想。感恩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感恩在积极心理学中被看做是一种可以构成美德的优秀人格特质。而在道德心理学中,感恩反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情绪。McCullough综合了两方的观点,把感恩心理作为情绪特质、心境、以及情绪体验分别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另有学者更全面的总结了感恩的概念,认为感恩是个体在接受他人、社会、自然给予恩惠后内心自发产生的感激和认同,并欲与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本论文假设感恩是受惠者在觉察到恩惠后产生的一种期望回报的情绪情感。并引用许远理教授的情绪三维理论进行较深入的解析。众所周知,感恩的个体更容易知足,会更多的回忆积极的生活事件。感恩的活动也同样增加人们的易接近性。感恩的独特性质——对有益于他们的恩人的指向能力;触发了人们坚持善意对待他人的动力;增加了人们报答恩人的力量,激发了人们“让爱传出去”的动机。感恩的人对于别人的成就抱有更多的信任,这种对别人的成就持有信任的意愿是社会交换中及其重要的润滑油。感恩因促进陌生人或者熟人之间产生更密切关系的能力而被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友谊的信任使无血缘关系和非亲属的合作具有了可靠性。上述的感恩的心理效果有助于解释感恩是如何促进慷慨和帮助的。当然感恩也被很多人体验为温顺的情感和消极自我感觉的混合物。通过消极的自我感觉,感恩者相对于给予者更容易自我感知到自卑。感恩更得承认其在“道德黑暗面”扮演着某些角色——在征服的道德中,摧毁或羞辱别人被视为是一种道德责任。本论文在详尽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恩心理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语义内涵、心理学观点、存在的争议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力求客观而系统地展现出感恩心理的真实全貌,并对感恩的功能与培养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感恩;情绪;理论研究;功能;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及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摘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校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由660万增至680万仅用了一年时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与严峻使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始终突出。伴随这种状况而来的不仅仅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更有甚者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常伴有紧张、茫然、不安、心慌等症状,因此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硕士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其就业焦虑不仅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稳定等。1998年积极心理学被塞里格曼博士正式提出,至今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还未满十年。积极心理学虽起步晚,但其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界限,研究人的积极面,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兴趣,加入了研究的队伍。本文即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广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1)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存在就业焦虑,而且处于严重焦虑层次; (2)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各个细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等级的焦虑层次;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原因上倾向于归于外I因; (4)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就业焦虑时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并大多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5)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但是,目前而言,硕士研究生对于积极心理学以及其效果的认知度比较低。针对其存在的焦虑及原因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出发,提出通过幵设课程、建立网站等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老师课堂引导、学校就业辅导等提升乐观品质;学校招聘会等渠道施展、国家辅助政策实施等增强积极社会组织氛围的对策建议来降低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本文对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就业焦虑进行了描述,阐释了积极心理学在消除就业焦虑上的重要性,并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积极心理学对策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还是主要定位于防治性,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功能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恰巧能提供较大的帮助。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下的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给予解释,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特征、功能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三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 【摘要】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呈广泛与深远之势,把积极心理的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然之势,而学校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与策略,更是首当其冲地结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德的理念而展开。本文把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小学团体辅导,激发教师、家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对逆境的应对能力,提升幸福感,以构建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促进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生团体辅导层面,我们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入手,从挖掘学生的潜能着力,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发挥潜能,增加幸福,最终使学生的积极潜能与优势成为其成长的最佳助力。在积极心理教师团体辅导层面,构建教师的积极力量,使教师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让教师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培养积极乐观的个体。在积极心理亲子团体辅导层面,我们把家长也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塑造积极向上的家长力量,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积极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_戴倩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美好因素研究的心理学的新视角,20 世纪末在美国被心理学家们提出。积极心理学一反传统心理学关注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诊治而把视角转向人类固有的美好品质上来,研究和挖掘人类的积极品性及潜能并使之最终在生活中得以展现。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个人特质和主观体验,如乐观、个性力量、兴趣和愉悦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一切美好的关系和信念都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完善,可以使生活和人的情感更加健康和美好,如友情、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等。这一理论给各行各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借由对积极心理学的广泛研究笔者希望能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一,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的基础上厘清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如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相关理论、渊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现状。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由积极心理学改进的内容。文章借助设计并发放“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眼中的教育现状和希望改进的内容,其中通过调查教学中的积极内容和积极干预的运用情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难点。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三块主要理论即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个人特质和积极组织机构的内容探索思政教育教学借鉴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以上研究证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能性和理论前景,发现思政教育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治疗思想问题的思考方式,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另外,思政教育应加入积极的教学内容,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同时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走入学生内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和验证的实践之旅。本文通过创新思考突破传统程式,从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如幸福、成就、兴趣、乐观、个性力量、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组织等切入,并以更微观细致的角度阐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富有更具体的指向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人文关怀,情绪

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研究 【摘 要】

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一直是教育界乃至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研究希望能为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培养提供指导建议,同时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单位提供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最后,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自我发展及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理论建构——编制研究工具——调查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开展研究。以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经过理论构想建构出全新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结构图。并提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的最核心和最顶层的能力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中体现出的共情能力。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专职和相关专业人士,编制了一份适合测评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预测问卷”;经过对问卷的项目分析、题项筛选、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得出正式问卷。同时利用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师范类高等院校的心理学本科生进行测评,考察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的现状与特点。主要结论如下:

1.编制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共情量表,共有三个维度:心理认知、情绪识别、行为反馈,与理论结构相一致,量表共 16 道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4,分半信度为 0.808,效标关联效度 0.29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信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2.所测 797 名被试的年龄在 16~24 岁之间,平均年龄 21.52,标准差 1.579;其中男 134 名(占总人数 16.8%),女 663 名(占总人数 83.2%);大一学生 212人(占 26.6%),大二学生 181 人(占 22.7%),大三学生 183 人(占 23.0%),大四学生 215 人(占 27.0%)。其中独生子女 401 人(占总人数 50.3%),非独生子女 392 人(占总人数 49.2%);有 471(59.1%)名学生来自于城镇,324(40.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

3.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对于专业喜欢程度与共情能力得分和共情能力各因子得分都显著相关,心理认识和情绪识别因子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得分无显著差异。但行为反馈因子和共情能力总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中,其的共情能力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则显示了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生;核心能力;共情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_宅_现象探析_陆明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这就促使着当前社会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局面的出现,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相应地使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在自主意识、竞争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增强,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的滋生,而其中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态度,即出现了大学生“宅”现象。这种“宅”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大学生兴趣与动机的展现,实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双重困扰。本文主要以大学生“宅”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宅”现象调查问卷,结合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深入分析大学生“宅”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特征。并通过访谈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宅”现象产生的心理成因。结果发现:

(1)在 1008 名被试中,有 76.4%的学生以前听说过“宅”现象,67.3%的学生认为寝室同学中有“宅男”或“宅女”,同时,认为自己可能是“宅男”或“宅女”的比例也达到 31.7%;

(2)课余时间的 10%-50%,62.3%大学生都会选择“宅”在寝室,从“宅”在寝室的时间上看,74.6%的学生选择了 2 天以内;

(3)大学生“宅”的类型分为“浅”宅族,“半”宅族,“深”宅族,这三个类型的人数与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18.1%、14.9%、3.3%;

(4)“浅宅族”与“半宅族”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但都与“深宅族”差异显著,“深宅族”人数显著少于“浅宅族”与“半宅族”;

(5)三者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在年级方面,“浅宅族”的年级比较与“半宅族”的年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是“深宅族”的年级差异显著;

(6)在心理特点方面,“深宅族”的负向情绪占 75.7%,而这个值在“浅宅族”和“半宅族”中下降到 20.3%和 44.8%,三者的负向情绪差异显著;

(7)“深宅族”、“半宅族”和“浅宅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8)与普通大学生、本次调查的非“宅”大学生相比,“深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半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差异不显著;“浅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9)关于“宅”现象的原因调查,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宅”,是因为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计划和目标、满足个人兴趣、从众、不喜欢当面与人交往、生活方式便捷等。最后,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学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宅”现象,并从尊重“宅”生的心理诉求、倡导“宅”生参加课余学生活动、鼓励“宅”生强化组织的归属感、培养“宅”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宅”现象的教育对策加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心理特点

大学生幽默感问卷的编制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世民 摘要

在当代文化中,幽默感己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幽默感强的人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与他人相处!身心更为健康\"弗洛依德将幽默作为一种健康的防御机制之一,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幽默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方面都引起了更广泛的重视与研究\"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所作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大学生认为幽默很重要,但自己不够幽默,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幽默些\"因此,幽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研究者对幽默有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 (1)幽默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思想游戏,人们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交往,其目的在于在群体内创造欢乐与笑声,缓解人际紧张,逗乐他人,提升人际关系\" (2)应对型幽默:幽默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一种应对方式\"幽默的态度就是认识到世界的不足和缺陷,并能够接受它,从中取乐,苦中作乐;就在于以游戏心态看待世界,从不幸中见到所幸,在失意中寻找乐趣\" (3)沟通型幽默:幽默是一种人际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传达某些信息\"由于幽默采用失调的方式,同时包含多层含义,因此幽默在那些采用严肃!直接的方式将会产生对抗!尴尬或其它风险的场合(如冲突!批评等)中特别适用\"以往研究中将幽默感定义为个体欣赏和创作幽默的一种习惯性倾向,本研究中将幽默感定义为个体欣赏!创作幽默并应用幽默来逗乐他人!应对困境!委婉沟通的习惯性倾向\"在进行本研究时,查阅了70多篇外文及多篇中文论文,对幽默感下了操作性定义,进行了3次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己有的4份幽默感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幽默欣赏!幽默创作!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五个维度,编制了幽默感初测问卷\"用初测问卷调查了262名大学生,然后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形成再测问卷\"用再测问卷调查了471名大学生,然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幽默欣赏!幽默学习!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和幽默应对五个维度组成,包括23道正式测题和2道测谎题\"用正式问卷调查了646名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力,西昌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内部一致性Cronbaeh系数为0.823,表明问卷测量稳定可靠\"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5幽默风格问卷6进行相容效度验证!采用5焦虑自评量表6!5生活定向量表6!5Rosenberg自尊量表6进行相关研究验证,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对幽默感进行特点分析,本调查表明幽默感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家庭所在地差异,但存在年龄差异\"在讨论中结合以往研究对这些差异作了讨论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l)幽默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按照幽默的产生过程和幽默的功能分为幽默欣赏!幽默学习!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五个维度\" (2)根据幽默感的理论构想编制的大学生幽默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幽默感的适宜工具\" (3)幽默感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这些差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幽默感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问卷编制

大学生幽默感与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摘要】

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幽默感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幽默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幽默感作为一种积极的个人特质,与个体创造力发展、压力应对、人际能力等密切相关。而幽默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研究者尤为关注的。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隋绪体验。探讨大学生幽默感与抑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幽默感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与人相处,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更不容易抑郁。根据“幽默感一社会支持一健康”的理论假设,幽默感通过提高人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来间接地增强身心健康,即社会支持在幽默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00tstraP方法,探讨幽默感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幽默感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幽默感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显著正相关,幽默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抑郁显著负相关;(2)幽默感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而言,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在幽默感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果提示,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在幽默感与抑郁之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幽默感更多通过提升朋友和其它的社会支持来减轻个体的抑郁水平,家庭支持在其中的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个体自主性的发展,个体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也在发展变化,家庭和同伴两个系统之家的距离也可能增大。对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生活地域上还是心理发展上与父母的关系都逐渐脱离;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朋友、同学中。 关键词幽默感,社会支持,抑郁,中介作用 南北方 幽默感表现 的差异及分析 【摘 要】:

中国南北方具有文化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饮食,建筑,语言,习俗等等。本文从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着手,通过田野调查法,对以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进行深入地参与式观察,记录并分析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对这些差异 的影响 因素 ,如语言对心理和行 为的影响 ,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 文化差异的影响 ,进 行深层 次剖析 。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幽默感

浅析幽默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幽默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幽默感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幽默感可以让人有更多笑容,心情愉快。使人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幽默感可以在情绪调节、压力处理等方面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幽默感不一定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就这些方面探讨了幽默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幽默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幽默感研究综述 [摘 要] 幽默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它是人们在幽默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经验、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差异,是一种人格特质。目前解释幽默感的理论主要有失谐理论,优势理论和释放理论。在幽默感的研究中编制出一些测量工具,并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幽默感在表现风格上是多维度的,不同的维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幽默;幽默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 【摘要】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呈广泛与深远之势,把积极心理的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然之势,而学校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与策略,更是首当其冲地结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德的理念而展开。本文把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小学团体辅导,激发教师、家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对逆境的应对能力,提升幸福感,以构建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促进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生团体辅导层面,我们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入手,从挖掘学生的潜能着力,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发挥潜能,增加幸福,最终使学生的积极潜能与优势成为其成长的最佳助力。在积极心理教师团体辅导层面,构建教师的积极力量,使教师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让教师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培养积极乐观的个体。在积极心理亲子团体辅导层面,我们把家长也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塑造积极向上的家长力量,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积极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团体辅导

推荐第2篇:关键词摘要

交通集团安全生产文化关键词摘要

一、“八五一”的内容:

“八”是指“八字方针”,即:预防、责任、动态、长效;

“五”是指“五个全面完善”,即:全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完善承包经营体制、全面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指实现一个安全目标,即:实现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安全生产工作理念

在岗一分钟、遵章六十秒,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不行。

三、安全工作指导原则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责任落实、动态监控、长效机制

四、“三关一监督”

(一)三关

1.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2.严把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

3.严把营运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关。

(二)“一监督”

搞好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监督,督促汽车客运站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站、上车,不放超员车辆、带病车辆出站。

五、“三不进站、五不出站”

(一)“三不进站”

1.易燃、易爆和易腐蚀等危险品不进站

2.无关人员不进站(发车区)

3.无关车辆不进站

(二)“五不出站”

1.超载客车不出站

2.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客车不出站

3.驾驶员资格不符合要求不出站

4.客车证件不齐全不出站

5.出站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不出站

六、“六不准”规定

客运车辆出站上路前:

1.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行驶证、道路运输证、客运线路标志牌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不准出站上路;

2.车辆的制动、转向、雨刮器、传动系统、轮胎气压和磨损程度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的不准出站上路;

3.驾驶员临时更换、驾驶员饮酒、身体不适或超长线路班车(日行程超过400km)、夜班车驾驶员数量不足(有途中换班制度的除外)的不准出站上路;

4.车辆超载、超限、私改乱装的不准出站上路;

5.气候恶劣不宜行车的不准出站上路;

6.车内消防器材配置不合格或失效的不准出站上路。

七、“四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不清不放过

3.事故责任者未处理不放过

4.没有吸取事故教训不放过

八、“四个清楚、四个经常”

(一)“四个清楚”

1.对企业的安全状况和动态要清楚

2.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要清楚

3.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环节要清楚

4.对隐患整改情况要清楚

(二)“四个经常”

1.要经常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工作

2.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检查安全工作

3.要经常分析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4.要经常过问安全措施落实和隐患整改情况

九、“四个转变”

1.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2.由传统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

3.由常规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4.由人治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

十、“六个百分之百”

1.百分之百地动员部署

2.百分之百地制定措施

3.百分之百地宣传教育

4.百分之百地认真检查

5.百分之百地落实整改

6.百分之百地严肃处理

十一、“四严”、“五统一”、“六个限制门槛”

合作经营车辆:

(一)“四严”

1.严格规范管理

2.严格规章制度

3.严格审核把关

4.严格限制门槛

(二)“五统一”

1.统一管理部门

2.统一管理规定

3.统一合同文件

4.统一基础工作

5.统一车辆保险

(三)“六个限制门槛”

1.来历不明的车辆不收或清退

2.车籍为外省市的不收或清退

3.合伙贷款投资的不收或清退

4.有劣迹行为车主的车辆不收或清退

5.超过5年车龄的车辆不收

6.未提供经济担保人的车辆不收

十二、“一看、二问、三查”

随车司乘(跟车)人员对中途上车的旅客要实行:

“一看”:看旅客是否有异样表情;“二问”:问去向,问携带行包;“三查”:查验旅客行包是否有违禁品。

十三、客运站“十不准”

为不断强化客运站源头管理、落实责任,客运站要严格执行“十不准”规定:

(1)旅客行包、托运物品未经安全检测的不准进站上车;

(2)无关人员及车辆不准进入停车区和发车位;

(3)消防器材不符合规定、逃生工具不合格、三门开启不灵的不准出站;

(4)超员、违规载货不准出站;

(5)驾驶员未经问询告知安全教育不准出站;

(6)各种证照及集团公司核发的驾驶技术合格证不全或失效的不准报班、出站;

(7)车辆未经安全性能例检并填写《营运客车安全例检表》的不准报班、出站;

(8)临时更换驾驶员未经批准同意的不准出站;

(9)《营运客车出站安全查验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的不准出站;

(10)未按规定配备驾驶员的不准出站。

上述十条安全责任人分别为客运站站长、门检员、车场管理员、安全宣教员、行包安检员、车辆检验人员。

十四、客运运营车辆“十不准”:

为强化客运运营安全管理,驾驶员、乘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客运运营“十不准”规定:

1.客运班车要按照许可的路线、班次、站点运行,不准脱线行使;

2.客车要按规定的途径站点进站上下旅客,不准站外上客或沿途揽客;

3.客车在途中不准在高速公路上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

4.不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违规载货、争道抢行;

5.不准疲劳驾驶,驾驶员连续驾驶不得超过3小时,24小时内累计驾驶车

辆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6.不准酒后驾驶、服用管制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

7.不准将车辆交给非公司聘用或未审核同意的驾驶员驾驶;

8.不准私拆损坏车载卫星定位摄像监控装置和遮挡信号;

9.不准驾驶不合格车辆

10.在驾驶车辆当中,不准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上述十条责任人为车上驾驶人员、乘务人员。

十五、“十一个强化”:

1.强化对超员超载以及客货混装的专项整治。

2.强化对车辆技防监控设备的安装覆盖。

3.强化对超长客运班线有效管控。

4.强化外聘驾驶员教育管理。

5.强化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查验。

6.强化车辆运营全过程的即时有效监控。

7.强化对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查验。

8.强化货运车辆运输安全检查。

9.强化对工业生产的安全管理。

10.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11.强化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整治。

十六、安全工作要做到“三如”:

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

十七、安全工作要做到“四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

十八、安全工作要做到“三个须臾”:

须臾不可懈怠、须臾不可放松、须臾不可大意

十九、安全工作要做到“六查”:

1.检查安全制度规定落实情况

2.检查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情况

3.检查基层职工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情况

4.检查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

5.检查安全生产管理到位

6.检查学校安全防范、安保措施落实情况

十、“四类设备、四类伤害”的内容:

(一)“四类设备”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液化石油气钢瓶及附件、常压容器。

(二)“四类伤害”

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场内机动车辆伤害、高处附落伤害。

二十一、安全工作“一岗双责”的内容:

“一岗双责”包括岗位责任和安全责任。确立“岗位第一责任人”安全理念。即: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岗、谁是第一责任人。

二十二、“三同时”的内容:

生产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十三、外聘驾驶员聘用时的“五个统一”制度:

统一录用、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发放证书、统一检查监督。

二十四、“五个从严”

从严治企、从严管人、从严管车、从严治站、从严治路

二十五、交通集团安全责任体系

“主要领导负总责、专职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全体员工人人有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岗谁是第一责任人”。

推荐第3篇:摘要关键词总结

中文摘要的写作技巧

一、摘要的概念

定义: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目的:简要说明研究、调查、实验的目的、表明研究涉及的范围,提出问题的缘由。 方法: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原理,理论,途径,药物,仪器,分组情况,数据的获得情况等。

结果:指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或数据,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和性能等。

结论:指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特性: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所谓摘要的独立性,是指摘要自成一体,是一篇独立的短文,是对原文完整的浓缩,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但不是正文的某一部分(如引言、结论)的引用或缩写。摘要必须语义连贯,逻辑关系紧密,文字通畅,能够独立说明问题,甚至能够离开原文独立发表。 摘要的自含性是指其能够阐述清楚论文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反映应该辐射的信息,包括对论文的主题特别是结论和结果以及作者的创新观点。

(2)客观性。摘要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应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和格调,在内容上不对论文观点做主观的解释和评论,特别是不能作自我评价。

(3)简明性。摘要能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句简洁、明了、用词确切。由于摘要是正文的浓缩,篇幅要短,一般以200-300字为宜。

(4)规范性。摘要除正常文字以外的其他语体,如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插图、表格,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术语、序号等,都不能在摘要中出现。对于专业科技术语、计量单位、国名、人名译名、缩略语、代号等应按照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5)完整性。摘要的内容一般包括论题、讨论的主要内容、提出的主要观点或结论等,不应是原文摘录出来的几句话的简单拼凑。摘要的写作要一气呵成、语义连贯、文字畅通、不分段落,必须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短文。

二、摘要的作用

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写随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有:

1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

2 、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 Internet 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三、摘要的分类

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报道性摘要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科技论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如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或结论,是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所以建议学术性期刊 ( 或论文集 ) 多选用报道性摘要,用比其他类摘要字数稍多的篇幅,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比较完整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篇幅以 300 字左右为宜。 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 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 ) 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 ,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篇幅以 100 字左右为宜。 3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 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 100 ~ 200 字为宜。

以上3种摘要分类形式都可供作者选用。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 - 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论文发表的最终目的是要被人利用。如果摘要写得不好,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进入文摘杂志、检索数据库,被人阅读、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得多,甚至丧失。一篇论文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若写成指示性摘要,可能就会失去较多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摘要写得过简,编辑在退修时应提醒其修改。

四、怎样写摘要

写摘要首先正确全面地掌握论文研究的主题范围,认真地进行主题分析,从摘要的四要素出发,找出论文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运用的具体方法,得出的具体结果及对结果进行剖析而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结论。以上述四要素为依托,找出每部分专指度高的主题概念词,然后正确地组织好这些反映主题内容的主题概念词,用逻辑性强的关联词将其贯穿起来,就构成一篇完整的摘要,再以表现论文的主题内容为主旨,以主题词为工具,经过耐心地推敲、简化,力求使摘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结构完整。

摘要的四要素固然重要,但选择论文的主题概念词是写好摘要的关键,因为主题概念词包罗了论文所有的主题概念,代表文献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精练。主题概念词可以根据论文内容自由给定,毫无约束,但是必须简单、常用、概念明确、专指度高(具体),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复杂的词汇,否则影响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合格的摘要不仅仅内容全面,要素齐全,简明扼要,而且要尽量融入简单、常用、概念明确、专指度高的主题概念词,以扩大论文的被检频次。)

五、摘要写作中的具体注意事项

1、不要对文章题目和标题进行简单的罗列。有的作者把文章中每一个小标题罗列在一起作为文章摘要,这是不妥的。摘要是供阅读和检索用的,要能充分反应文章内容的独立短文,它应该是对各级标题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参阅前言和结语,按照主要的四要素来写,而不能简单重复文中已有的信息,简单的重复是不完整的,容易导致摘要四要素的残缺不全,对于研究目的和结论不能体现,方法和结果也不能叙述清楚。

2、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因为许多学术刊物的读者可以称之为同行专家,所以,摘要就不必介绍众所周知的背景知识。“时代在进步,认识亦随时代而发展,人类自其诞生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8页)在一共4行多的摘要中,竟然有将近2行的文字和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近几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年年增加,虽然有利于政府吸纳优质人才,提高依法行政效能,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1页)在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急剧增加是一种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所以,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可以不出现在论文摘要中。

3、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背景知识写入摘要。有的摘要描述当前某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甚至把论文的引言或者前言写入摘要,“价格与价值是一个多年争论的课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代名词,而他人则认为是‘效用价值论’‘供求论’以及‘自然资源论’的概念等等,笔者认为: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总和看法,是评价客观事物的内核。”(《潍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1页)这是一篇文章摘要的全部内容,其中一半以上的文字介绍价值和价格的研究现状,而作者的观点只用了一句话。

4、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摘要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应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和格调,在内容上不对论文观点作主观的解释和评论,特别是不能作自我评价。有一些作者总要概括地说几句评论性的话,如“本文具有领先水平”“本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等,其实,一篇文章优劣与否,作者看后自然明白,用不着作者自我表扬。摘要要能够重点反映论文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新学术观点及读者所需的有用信息。摘要一般不应该对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评价,但是,有的作者在摘要中过高地自我评价,出现了像“本文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作者提出的理论新颖,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等这样的评语。例如:“对艺术背后文学制度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与文艺批评具有先锋性的意义”(《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5页)。

5、要用第三人称。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 “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降低文章的客观性。

6、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谦辞。出于谦虚心理,有的作者在摘要中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谦辞,出现了如“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对某个问题的一点尝试”等没有丝毫信息价值的词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农村医疗保障落到实处,笔者作粗浅的探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0页)学术论文的摘要应该充分反映其创新之处,“粗浅的探讨”不足以体现文章的学术价值,更不利于吸引读者。

8、描述文章的写作过程。为了赢得审稿人、编辑、读者的同情,有的作者在摘要中描述文章的写作过程,强调自己写作的艰辛,忽视了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介绍。“本文历时几个月艰辛收集的四川省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大量历史数据,对作同类研究的组织和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资源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0页),“本文历时几个月艰辛收集的四川省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大量历史数据”是对作者写作过程的描述,和文章的新观点!新方法没有什么关系。

9摘要应包含所有关键词。

关键词的写法

关键词的选取和标引,既是论文格式规范化的需要,又有助于读者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以达到方便和有效利用文献的目的。

一、关键词的涵义和作用

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这个概括至少说明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关键词用于文献标引。文献标引是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某种检索标识的过程。如依据文献的外表特征(包括题名、著者等),就有题名标引、著者标引;依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就有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关键词是主题词的一种(主题词还包括标题词、元词、叙词等),即以能揭示和反映文献主题的关键词用作文献标引。所以,关键词的选定,实际上是文献标引的一个过程。

二是关键词要反映文献主题。关键词是从文献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对表达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这就说明,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所选择的词语必须是能反映文献的中心或主题的,不能揭示文献核心内容的词语,就不能选作关键词。

三是选作关键词的词语,应是单词或术语。关键词虽然是一种自然语言(它是直接从文献中选取的著者的自然用语),它不要求在词义、词形上做严格的规范化处理(标题词、元词、叙词等主题词则是一种受控语言,选用时,要作规范化处理,即要查对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但所选用的词应是能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实词,包括名词、名词性词组等。

关键词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归类和检索。选择何种词语作为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文献定位于某一特定的类别,所以,选取和标引关键词,其实质是做文献的归类工作。如选择“市场经济”这一词语作为关键词,就是把文章归入了“市场经济”类,而归类的目的就在于检索。所以关键词是检索文献的入口之一。如要查找有关“市场经济”的文章,只要通过关键词“市场经济”,就可检索到一批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文章了。

总之,选取和标引关键词,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中心和主题,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和利用文献。

二、关键词选取的范围和数量

关键词的选取不能限于文献题名(即篇名),还需要从文献的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如果论文的题名比较长,表达论文的主题相对比较充分、全面,那么,关键词主要应在题名中选取;但是,有些论文的题名比较短,表达论文的主题相对比较狭窄或不具体,不全面,甚至完善不能表达主题,这就要从文章摘要和正文中去选取关键词。

关键词选取的数量按照GB 7713-87要求,一篇论文应选取3-8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最低不要少于3个,最多也不要超过8个。一般来说,选取的关键词一般在3-5个。当然,有的文章主题比较单一,关键词就可少于3个;而有的论文是多元主题,关键词就需要多选几个,但也不要超过8个。

需要指出的是,关键词选取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反映、揭示文献主题的深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选取的关键词越多,揭示文献主题就越深,可供检索、利用的概率也就越高。由此可见,关键词的选取,关系到文章的查检率和引用率,关系到成果的检索和利用。

三、关键词的选取和排列

关键词虽然是一种无需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但绝不是说,随便从文章中摘取几个词语,都可作为关键词,实际上关键词的用词是非常讲究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关键词的用词一方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献主题,并具有检索意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词应是单词(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和术语(某一学科的专业用语),也就是说,关键词应是单义性的,即一个关键词应表达事物的一个概念。有些名词性词组也可选取作为关键词。如市场经济、信息高速公路、和谐社会等。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名词,也可选为关键词,如毛泽东、延安、解放日报、西安事变等都可选取为关键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代词和某些动词不能选取作为关键词。此外,一些不具有学科性质的通用词语,如理论、报告、方法、问题、对策、措施、特点、发展、研究、思考等它们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所指示的对象往往千差万别,缺乏专指度和惟一性,所以不能选为关键词。还有一些表示时间性的词,如建国初期、新时期、转型期、20世纪等,也不宜选为关键词,所以要避免使用。总之,关键词的用词,必须概念明确,含义清楚。

在选取关键词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词组,如农业产业化、资源共享等,有的需要切分(分成两个关键词),而有的则不能切分。需要掌握的原则是:当构成一个词组的两个单词处于整体与部分关系时,这个词组应切分为两个关键词,如“党校函授”,就应切分为“党校”、“函授”两个词。当一个词组由概念交叉的两个词组成时,这个词组需要均分成两个关键词。如“哲学教学改革”,可切分为“哲学教学”、“教学改革”两个词。再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也要切分为“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系统”两个关键词。如果一个词组切分为两个关键词后,其含义发生变化,甚至词义模糊时,应以原词组为关键词,如“红色旅游”,就不能切分为“红色”和“旅游”两个词。特别是一些固定搭配又具有特定含义,且已被普遍认同的词组就不能切分。如“信息高速公路”,就不能切分为“信息”和“高速公路”两个关键词。还有像“科学发展观”、“学习型社会”、“现代企业制度”等,也无需再作切分。专业术语、专用名词也不能切分,如法兰克福学派、南昌起义,就不能切分为“法兰克福”和“学派”,“南昌”和“起义”。

关键词的选取方法主要有:

一是直选法,即直接从文献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作者的用语作为关键词。二是提炼法。有的文章的某些主题在题名、摘要,甚至在正文中表达并不是很明确,但又隐含着某一主题内容,这时,就要通过对文献题名、摘要和全文作主题分析并经提炼后才能赋予某个关键词。如《试论党校函授哲学教学的改革》,从文献标题中直接可选取的关键词有“党校”、“函授”、“哲学教学”、“教学改革”,同时在文章中还讲到了为什么要开设哲学课程,怎样讲好哲学课程,等等,这就隐含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这样的内容,所以,又赋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并不是从文章中直接选取的,而是经主题分析后提炼出来的。

关键词的排列要反映出各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性要求,所以在排列时要遵循一定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反映同一范畴又具有属种关系的关键词在排列时,要“属”在前,“种”在后。如《略论党校函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关键词应是“党校”、“函授教育”、“课程设置”。党校教育包括干部教育、函授教育,这两者有属种关系,所以应把“党校”置前,“函授教育”置后。一般的研究性论文可以按研究目的、研究类别、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顺序来排列关键词。总之,关键词的排列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顺序,一方面有利于计算机存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的检索和利用。

例文1: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1 999—2 0 0 3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当地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长期债务的比重越低。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差异主要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的不同。基于此,本文分析认为,当司法体系不能保证长期债务契约得以有效执行时,“政府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机制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 政府干预; 债务期限结构; 选自《经济研究》, 2005年 05期 例文2: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 摘要

本文运用现代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实证考察了若干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 (地区 )股价指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 ,发现当一国股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股指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多重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 ;也考察了我国上证综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动态关系 ,发现股指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双重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 ;最后 ,通过进一步考察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及理论分析 ,可操作性地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对股价变动做出适时反应 ,而且当前应当做出反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 实体经济; 选自《经济研究》, 2005年 03期

例文3: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

摘要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和企业制度的不断变革导致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从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变革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构造了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并从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实施的具体操作程序与方法等方面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阐释。最后,结合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理论在我国发展与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初步的趋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绩效评价; 内部控制; 系统研究;

选自《会计研究》,2003年12期

推荐第4篇:调查报告摘要、关键词

关于唐山市盛泰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财务管理的调查报告

摘要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就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失败率较高,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二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是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生存与发展;资本运营

推荐第5篇:怎样写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优秀]

怎样写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文重要的信息点。论文题目出现问题,往往对论文乃至整个刊物的质量带来不小影响。

题目是研究论文最重要的信息点,它最能吸引读者,并能给读者最简明的主题提示。读者在决定一篇论文是否要读的时候,往往都是先看题名。

1.1题目的作用:

(1)从总体角度,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强调的观点,

(2)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地把握论文的要领;

(3)可以作为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主要依据。

一篇论文题目的精妙,常常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题目如果很差,往往会损失整篇论文的信息价值。

1.2论文题目的撰写要求

(1)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既不能把论文未涉及的内容或未得出的结论包容进去,也不能把论文已涉及的内容或已得出的结论摒弃在题名的包容范围之外。

(2)题名中应包括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3)切忌用冗长的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

(4) 题名应简洁,论文题名用字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使用简短题名而语意未尽时,可借助于副题名以补充论文的下层次内容。

(5) 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符号,如数学、化学符号、不被同行所熟悉简称、缩写、商品名称等。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主要是为读者阅读、信息人员及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一般不超过200字、

2.1摘要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目的。准确描述该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

•②研究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 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所用的仪器及设备,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和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经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

•③结果。简要列出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给出结果的置信值及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

•④ 结论。简要地说明经验,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及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还有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是否可推广应用等。

2.2摘要的撰写要求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 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

(2)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 用其他人称来写。有的摘要出现了“我们”、“作者”、“本文”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一般讲,这 会减弱摘要表述的客观性,有时也会出现逻辑上讲不通。

(3)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成为常识的或科普知识的内容。

(4)不得简单地重复论文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5)要客观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6)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 可的结论。

(7)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及名词术语。

(8)不进行自我评价。

3.关键词的撰写要求

3.1什么是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从论文中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3.2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按照国家标准(GB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科技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

①要选取刊入《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

②不要强调反映文献主题的全面性,而把关键词写成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③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并要求书写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为研究、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在学术论文后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

①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

②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③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参与文献的标注方法作了规定。指出:专论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还分别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作出了如下规定:

1.专著

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的页数。

示例 :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第二版),76-78 .

2.连续出版物

格式:作者,题名,版本,年,月,卷(期)~年,月,卷(期)

推荐第6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师教育 微格教研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教学技能提高?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微格教研这种新型的教研模式?以其鲜明的特点适应了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需要?值得推广。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有关政策的指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有力领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中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然而高校教师的培训?尤其是教学技能的培训却仍在沿用传统模式进行?且很少有专门的政策和规定加以规范化、常规化和有组织化。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切合高校实际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是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重专业知识培养轻教学技能提高一直以来?在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普遍看重的是以个人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和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的在职培训?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而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致使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主要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充满了极大的随意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追求科学?而其它学校只是学习既成的知识”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在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的认识上?科研总是被看得更重一些?教学则退居次要的地位?反映在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上则是学术素养高于教学素养。于是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技能培训不被重视?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二是教师评价上的偏差。目前?在高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就是科研。科研上去了?地位、荣誉、利益也就有了。即使教学差一点?也无大碍。相反?教师们如果不出版专著、不发表论文?就很难在高校生存下去。这样使得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把他们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术研究和写作上了?教学则是得过且过?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活动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一即便有些高校有一定的教师技能培训?但也主要是采用一些传统陈旧的手段和方式?如教研室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撰写教后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等等。这些活动及相应的制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无疑具有一些作用。然而问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活动由于缺乏较好的操作性而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甚至名存实亡。

上述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在提高对教学技能认识的同时?不得不寻找更为有效的手段。

二、微格教研的特点和步骤

微格教学是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主要用于培训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而言?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细化成许多具体单一的技能?

如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摇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然后再通过专门而反复的训练?使之掌握某种技能和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正是由于微格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提高即将成为教师以及已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最有效、操作性极强的培训方法。

微格教研则是用摄像机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学科组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可见?微格教研采用了格教学的合理内核?是微格教学的深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易见效。微格教研采取分解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微格教研的组织者可以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其中的某一项为某次微格教研的课题。如事先约定研讨新课的提问技能?评价时就只评价新课的提问?在评价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这部分课程的重教?接着再评价。如此循环?使受训教师教学技能通过研讨、自悟得以提高?教学水平日臻完善。??及时反馈?再现分析。主讲人讲完后?马上进行评价。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必须对主讲教师发表评论意见。为保证微格教研的特色?可以采取“”教学指导方法?即听课教师在评论他人教学时只讲条肯定性意见?同时提出条改进建议。大家的意见往往是重复的?经过归纳?最后学科组提出条表扬性意见?条改进建议供主讲人参考。在此过程中主讲教师也有机会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给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留下的印象深刻?使他们可以清楚形象地认识到如何应用教学技能以及运用教学技能的原则和要点?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做不抱怨的老师》心得体会

运河区北队学校 王敏

暑假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 》,深有感触。走进中年,那种身不由己,由身至心的累,让我心力交瘁。 所以时常抱怨我们有负担加重的烦恼,有力不从心的惆怅,有对事业竞争的压力,有对青春已过的失落,有对日常琐屑的牢骚,有对未来衰老的悲惧······

作为教师,曾被繁琐细致的工作而忙到焦头烂额,曾被学生闯祸气到怒火冲天,曾被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承受着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抱怨生活,埋怨工作。我有时抱怨学生:早自习不开口读书;简单的作业题做不会; 测验的卷子也不交;一个简单的知识讲了好多遍还是做不出,真是急死了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人总有一块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那里就是这个人的盲点,那里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人的盲目性让我们毫无意义的抱怨自己,却不会主动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正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我,家里的事,孩子的事,学校里的事,自己的事,不定期的像晴雨表一样,阴、少云、晴、雷雨、乌云。心情受到琐事的影响,经常的发个小脾气,时常抱怨。有时想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承受、去分担,承受生命里的苦难。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珍惜拥有的,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而作为老师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又少了。有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们不会学,也许并不是他们笨,而是老师使用的方法不适宜。 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们总是使用一种方法授课,却期望得到一样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的技巧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擅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有差异的。 所以,差生是慢慢形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适应老师的方法,慢慢地成绩就差了。这也可以从有的学生换个老师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找到依据。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要求很高,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所以要因材施教和进行小班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带着抱怨的心情冲进办公室,而办公桌上的杯子早已被同事给倒上了开水;自己有事了中午值班,同事主动帮着自己值班;感冒了,同事帮忙看班,学生亲切的一句问候,甚至一个微笑,点点滴滴,温暖和谐,有这样团结包容的团队,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心情又在乌云之后忽然变成了晴天。

是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责任心、细心,还是宽容心,只要我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从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在温暖和谐的办公大家庭中,怀着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推荐第7篇:论文关键词

浅谈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践活动

[论文摘要]:当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教师、学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三个方面,这种缺失主要归因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不足。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论文关键词]:感恩教育有效活动

一、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当代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就我校(山区学校)而言,具体表现在: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根据对我班学生的调查了解,90%的学生放假回家后没有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80%的学生在与父母进行沟通时态度生硬,没有礼貌用语;85%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不予接受;95%的学生都有乱花钱的不良习惯;98%的学生埋怨家庭的经济状况。

(二)对老师缺乏感恩之心。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 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

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对社会缺乏感激之情。我校在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如今校园面貌已焕然一新。然而,有的学生却有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设备,不爱护环境卫生。这既是不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又是对社会各界关爱的冷漠。个别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自私,世故、没有社会责任感,回报意识弱。

二、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不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极易出现过分溺爱、过分期望、过分要求,往往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个别家长存在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及暴躁的性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二)学生方面。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思想意识模糊,接受的知识有限,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不懂得感恩。

(三)学校方面。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次数不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参与面有限,导致了部分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带。

(四)社会方面。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好奇心甚强,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带来的负面因素,影响

力学生的认知;辨别是非的取向有误;物质化的社会现状淡化了学生的情感意识。

三、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感恩主题教育月。研讨确定每学期的感恩教育月,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在感恩教育月中时时进行感恩教育,处处进行感恩教育,开展各种大小型感恩教育活动。

(一)算一笔“感恩帐”。第一周,星期一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计算包括从小学到目前的所有花费、自己现在一年的花费、家庭一年的收入,对比一下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有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浪费等现象。通过算感恩帐,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理解父母的辛劳,触动他们的感恩之心。

星期二“一个馒头的故事”。早读我去教室,发现在教室的地上,有一个被扔掉的馒头,我拿起来看了一下,就是皮上有点土,还软软的有点余温。我就意识到这是学生把馒头掉在地上后不去捡的结果。我当时想发火,但又忍住了。想了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怕去捡人家笑话,二是怕脏不吃了。我想,这正是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我把馒头扒掉皮,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吃了那个馒头。当时,教室里静得吓人。吃完后,我问学生:“一个馒头有多重?”,下面有的同学就回答二两。我又问:“一亩地能收多少麦子?”来自农村的同学,对一亩地能产多少麦子还是有数的,说出了每亩八九百

斤,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我又从每斤麦子的钱谈到每学期的学杂费,让学生讨论一学期花费父母多少钱。应不应该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浪费是不是对父母劳动的亵渎?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全班都认为浪费不应该,以后坚决节约,并且付诸行动。从节约一度电(按时关灯),一滴水(关水管),一粒米做起。感恩教育胜过训斥教育,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让学生懂得了节约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感恩父母。

(二)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第二周,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全员参与交流“感恩帐”的心得体会。同时,推荐一名家庭贫困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参与的家务劳动情况,使其他同学自我反思。最后让每位同学回家后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返校后评比谁做得更多,更好。将其推举为班级“孝廉”,并进行全校型先进事迹表彰。

(三)给父母洗一次脚。第三周,在学校感恩教育之余,布置家庭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要求家长亲自与班主任联系报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星期天,我接到了数位家长的来电,纷纷向我讲述了孩子给他们洗脚的具体经过。其中有一位家长的讲述使我记忆深刻,她用幸福的语气对我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谢谢老师的教导!言语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她发出的颤音。瞬间,我的眼前涌现了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涌上心头。

(四)观看感恩影片。第四周,组织班级同学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

《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写观后感,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和表彰。

(五)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感恩教育月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全班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亲自交到父母手上。让那些原有的隔阂通过一封封温暖的信件逐步消失。

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感恩教育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小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智商与情商想结合的时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班主任之友[J].2006,(2).

[2]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班主任之友[J].2007,(2).

[3]笨子.孝道漫谈,班主任之友[J]2007,(5).

推荐第8篇:论文关键词

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至今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在各方面取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管理问题也凸现出来,文章运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历史背景,针对各个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城市人口的增加等新情况均促使城市居民脱离了单位制的束缚,从而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而且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居民利益的逐渐多元化,这客观上使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并凸现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滞后于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社区管理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但这也为改进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了契机,我们必须针对目前社区管理的实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社区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管理 管理主体 管理信息化

Contents brief summary:Our country develop community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from 80\'s in 20th century, up to now our country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take certain result in everyone\'s noodles, but along with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thorough, the community manages a problem also convex appear, article usage survey research, cultural heritage data analysis the method etc.method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and history background of producing these problems and aimed at the counterplan that each problem with different puts forward homologous solution.Get into 21th century, the new circumstances like increment,etc of changing the system of our country var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mposition, stateowned big medium-sized busine enterprise, city population all makes residents in the city escape from the tie of unit system and look for thus differ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ife style, and residents in the city to life quality of the request is more and more high, plus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of residents\' benefits, this is objective to up make community in the city live in the city in of position and function strengthen day by day, and convex the city community originallying poeed now manage Zhi already empre 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 therefore, the community manages to appear many problems and influences the residents\' normal life of community.But this also in order to improv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the city to provide a chance, we have to find out a correct solution to the true state of matter that the community manages currently and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Thesis keyword:The community community manages corpus to manage information-based

一、社区的概念

(一)“社区”一词的来源、发展及定义

“社区”一词是个外来词,由国外传入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传入中国是在1932年底,当时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他在讲学过程中用到“社区”一词。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青年学者将“社区”一词译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社区。

所谓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①

(二)中国社区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步伐,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被打破,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体制变迁。20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情况和新问题,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引进“社区”概念并推进社区建设。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由此引进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二、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被打破,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因此,社区制度被引入中国,但社区制发展还不成熟,产生了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管理主体方面,管理方式方面。

(一)关于社区管理主体的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者“掌舵人”的职能角色,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社区各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1)“政社不分”,对社区事务直接干预和包揽过多过细,导致政府角色、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企分开”、“企社分开”观念已经被政府和企业接受,但在社区建设中至今未能较好地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对社区的许多社会事务进行直接干预和包揽,而不是指导与支持居民委员会。②“政社不分”导致了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以政代社”、“以政干社”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扮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职责。

(2)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准政府”色彩浓厚。

在社区管理实践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同一级政府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整日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反而弱化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准政府”色彩浓厚。

(3)“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

政府应当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等公共服务,但由于“服务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对社区的服务做的不到位。而且在管理实践中,政府部门并不注重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没有从“人”出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导者,街道和居委会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社区事务的管理和进行社区服务,但新公共管理要求积极发展NGO来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现实情况中,我国社区中的NGO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政府的政务运作方式也要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或者对社区信息化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经常出现网络方面的问题;政府出台的政策相对滞后,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持的缩减;对信息化的管理仍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使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政府运营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1、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发展很快,但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而且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也没有出台,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带来较大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政府从事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属于紧缺状态,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受阻。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高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既缺乏建设资金,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没有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有时显得无所适从。”③而企业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并没有机会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区建设。

(一)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的其他组织如NGO,它们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实践来看,NGO也是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之一,它能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缓解社会冲突,所以必须加强NGO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下就如何完善社区管理中的三方主体提供一些对策。

1、解决政府方面问题的对策

(1)在社区管理实践中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

第一,“政社分开”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好政府与各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问题,实现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第二,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使政府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能;第三,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职能,一要下放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做到“小政府、大社会”;二要加强对社会领域财政支持的力度。

(2)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加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的理念的培养,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属于街道办事处的事务,就不能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下委派,而应该由自己解决,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只是加强对社区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监督。

(3)加大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的实践,加强监督力度。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理念”,政府是社会的服务部门,政府从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新的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的实践,并建立监督机制,可以聘请民众担任监督员,对工作人员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2、加强NGO的培育和发展

首先,制订和完善鼓励扶持NGO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项目、场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其次,加大NGO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后,提供NGO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居民对NGO的认同感。

3、社区管理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目前,在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对社区的事务仍有较多的干预和直接地包办,街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居委会则成了街道的“腿”,社区自治受到限制。

将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不再对社区事务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包办,转而对社区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街道办事处则负责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不是向社区委派行政任务,而居委会则独立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同时,要积极发挥NGO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1、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支持信息化的建设,使信息社区建设有法可依,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2、引用和培养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

针对国内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状况,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帮助社区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并带动国内信息建设人才的成长。在各个大学设置与社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的专业,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内的人才需求。

3、吸引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减少政府的运作成本。

由于信息化非常强调技术性,一个政府部门无论从职能还是体制上,都不可能单独培养一个队伍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因此技术外包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手段。政府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它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样就可以节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又能使企业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

四、总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问题也比较的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不断的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社区管理的良策。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推动NGO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协调好政府与街道、居委会和NGO的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切实地推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很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国华.国外及港澳台社区概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6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5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管理,2006,8:43-46

傅先艳,万玲妮.城市社区管理的成功导向——社区自治[J].理论观察,2004,5:73-74

方日东,叶亚庭.信息化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J].上海信息化,2006,6:42-45

推荐第9篇:论文关键词

浅谈道德调查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海 南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校

2011年12月

浅谈道德调查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毛泽东当年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光辉,同样适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调查对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从多方面来分析和认识。在具体操作上,应当从开展关于道德调查的理论研究、把道德调查贯穿于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道德调查的机制等方面来进行。

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1],从此在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依据实情制订工作方针和政策,选择适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毫无疑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用于指导共产党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至今仍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避免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指路明灯。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不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方法论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什么是道德建设?“所谓道德建设,指的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依据经济、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研究和提出并运用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培育人的德性和指导人的行为,营造一定的社会道德风尚,以维护道德文明现状和促进道德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2]这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根据这个界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道德调查对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从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实际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这个关涉我国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的道德建设只有由此出发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在我看来,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状况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德失范”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失范”包含“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两种不同的情况,“困惑”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这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道德建设必须要有这样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要如此就需要开展道德调查。要通过调查,厘清“道德失范”的真实情况,如哪些属于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新道德观念”,哪些是受到挑战和毁损的传统美德等;要调查“道德困惑”的具体情况,如哪些“困惑”是追问道德进步的思想表现,哪些“困惑”是妨碍道德进步的表现等。还要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西方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国人对道德建设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促使道德建设与“民心所向”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可能脱离实际,带有盲目性,为主观主义或教条主义所困扰。

(二)从道德建设的理论要求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检测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的科学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道德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这里所说的“伦理观念”是伴随“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而产生的,带有某种自发的倾向,一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其“伦理观念”就是怎样的。就是说,“伦理观念”尚不是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更不是基于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概括和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由“伦理观念”到道德社会意识形态,再到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加工”的过程,其间的关键环节就是促使道德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社会提倡的道德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否科学,取决于道德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即是否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反映特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目的取向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体现这种有机统一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4]显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凭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活动,还需要深入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实际,调查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国情,使社会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反映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做到从实际出发。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任何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都是理想的意识形式,其干预和命令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应当”,从实际出发岂不是降低了道德的标准和要求了么?这种质疑混淆了一个界限:把“从实际出发”等同于以“实际为标准”。诚然,道德作为社会提倡和推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经济关系及“竖立其上”的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的超验反映,这是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但是,这种超验必须要以经验为基础,不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所谓“应当”只能被理解为

以现实为基础的“应当”,从实际出发的“应当”,反映社会和人在处置现实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应持道德态度的“应当”,而不是其反面。理想的要求和目标历来都有科学与否的区分,科学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应当”指令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检测和评价一个社会提倡和推行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也应当作如是观。就当代中国而言,看我们提倡和推行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就要看其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法律基本制度及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这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根本性的方法论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除了认真开展广泛的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三)从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作出中肯的评价

众所周知,道德评价在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地位特殊,既是道德建设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又是道德建设系统社会效益的评判者,即评判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毋庸讳言,我们的道德评价长期以来并不重视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而其所以如此又与不重视道德调查是直接相关的。一些部门和机构的做法通常是开展什么样的道德活动就确认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有的甚至把道德建设活动的预想目标和方案稍作调整就变成了大谈道德建设效果的评价结论,以此忽悠舆论,沽名钓誉。如此评价的危害在于只在表层的道德文化层面给人一种“道德繁荣”的假象,而在深层道德文化里却在淡化和消解人们对道德价值的信念和道德建设的信心。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整体上是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意识和活动层面是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关系的层面是道德的价值事实,它是“思想的社会关系”,以“风尚”、“风气”、“人气”之类的世俗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其价值魅力,表达其对社会和人的终极关怀。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宣传包括道德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转化为道德的事实价值形式,真实地展现道德对社会和人的关怀。一个社会,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提出完整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固然重要,为此开展诸多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道德建设的实际功效。因此,道德评价的重点应是“风尚”、“风气”、“人气”等道德价值实现的事实情况,而要了解和掌握这样的实际情况,不开展深入的道德调查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调查,作为道德评价的一种社会机制和实施途径,应以所有与道德建设相关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现象为对象。在调查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既要调查有效果的积极的一面,也要调查没有效果的消极的一面,既要调查认真开展道德建设的地区和部门的先进经验,给予表彰;也要调查对道德建设采取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态度的地区和部门,追求他们的责任。为此,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要相应建立关于道德建设和道德调查的信息库。

(四)从道德建设的运作机制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实际情况,实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在这个问题上,重点是要调查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程的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情况。在我国,没有人怀疑设置道德建设主管部门和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相关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各行各业也相应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这样的设置是否适合呢?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怎样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原因就在于没有开展相应道德调查。据笔者平时观察,各级各类学校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机构比较健全,运作机制比较有效,而面向其他公民的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一是机构不健全,存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人员配备不当,机构的领导者多为“安置”性的,其他工作人员多不懂得伦理道德专业理论,也缺乏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三是经费缺乏,一些主管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构常年除了订阅相关报刊的经费以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开展活动的经费。是的,相对于其他社会建设来说道德建设的成本最低,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做无米之炊”。时下国人议论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与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存在某些突出的问题是很有关系的。必须看到,要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道德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的工作的真实情况,掌握这方面的“发言权”,以至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除了开展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综上所述,道德调查就是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社会提倡道德的科学性、社会实存的道德状况、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及其运行及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活动。它既是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关于道德建设的评价活动。不难想见,不开展正常的道德调查,道德建设就难免会出现无的放失、盲目行动的情况,影响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甚至会导致道德建设走向形式主义,最终动摇人们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因此,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开展道德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意义重大。

为此,首先要开展道德调

查的理论研究和建设。道德调查有其特殊的规律、要求和运作方式,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研究逐步加以说明。伦理学应将关于道德调查的研究摄入自己的视野,其知识和理论体系应有关于道德调查的内容和范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特殊领域,道德调查也要遵循一般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伦理学研究还应引进社会学的方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方法体系。

其次,要将道德调查纳入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贯穿于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级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整体方案的时候,都应将道德调查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就道德调查的意义、内容、要求、措施等作出相关的政策性规定和要求,如上文论及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道德建设实际效果和运作机制等。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各种各样的道德活动、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道德榜样的宣传等,包括道德调查工作本身,也应接受道德调查。

再次,要建立道德调查的机制。机制,是由制度、支撑制度的软环境(主要包括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制订和执行制度的机构整合而成的工作机理。其间的制度和机构,可由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总体方案时一并设置,而营造支撑制度的软环境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有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却不大重视道德调查,尤其是不大重视社会道德提倡及其实际效果的调查,致使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域长期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实行道德调查、大兴道德调查之风的过程中,强调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共识,是十分必要的。

推荐第10篇:论文关键词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动物依赖本能自动地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而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的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的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的理由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所以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用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但在我们这里,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呢?

诗歌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

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所以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歌在当今社会遭冷落的可悲处境,与其说是诗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如说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演变正在偏离“美”的原则,正在向粗糙和肤浅、丑陋和病态的深渊滑落。

让我们来看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这道试题的A、B、D三个选项均停留在对诗句的简单解释上,勉强涉及到“赏析”的地方则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惟有C项试图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人的“感受”和这首诗歌的“韵味”,尽管不够具体细致,倒还差强人意。但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2001年版)》却是这样说的——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侯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C。”(第15页)

我觉得这个分析是没有根据的。《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

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如果这首诗就写了诗人等友人而没等到,因而“十分焦躁”,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

为什么我们会有“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的看法?原因是我们习惯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在今天的人看来,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别说“有约不来过夜半”,就是过了几分钟,也不能忍受,当然就“十分焦躁”了。我们怎么能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呢?我们又怎们能容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百无聊赖”呢?至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陶渊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苏东坡,恐怕更要被今人视为恨铁不成钢的“二流子”了。在命题专家看来,约客未至就得“十分焦躁”,那么“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然就必须“万分失望”了。古人的心情我们永远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装懂也就罢了,还要强迫别人接受,就更不应该了。

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自立意见,强作解人是鉴赏的大敌,“严刑逼供”“请君入瓮”式的命题思路只会剿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实际上取消了鉴赏。本来希望诗歌鉴赏题能给沉闷的语文高考试卷带来一丝灵动的气息,但现在看来,在语知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的命题相继走入绝境之后,诗歌鉴赏题的路也快走到尽头了。显然,这不完全是命题者的责任,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出了问题,进一步讲,这也不完全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衰颓的表征。

“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仅要创造一种新的意境、新的情趣、新的语言、新的风格,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和新的人生,同时他还要在大众中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我们知道,大众的情趣永远趋向于肤浅、庸俗、低级甚至堕落。谁来提升他们?在一切历史中,这个责任都是由诗人——真正的诗人和他们创造的诗篇——不朽的诗篇来承当的。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柏拉图曾这样说起过亚里士多德:“我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代表它的头脑。”征服过那么多国家和民族的亚力山大,却无法征服犬儒第欧根尼,以至于他感叹说:“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有人问丘吉尔:“你认为印度和莎士比亚哪一个更重要?”当时,印度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的殖民地,丘吉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宁愿丢掉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是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灵魂。

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着相反的事情。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可以迁就、纵容和助长大众的口味,但中学语文教育不能这样;数理化等学科是解决生产生活中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的工具,而语文学科不是工具,它的任务是培养使用工具的人,或者说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可以是好医生、好统治者和好语法家,但没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同样,一个人可以是技术精英、政治领袖、媒体英雄抑或是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如果他的精神是贫乏的、灵魂是空虚的、心灵是苍白的、头脑的混沌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完满和幸福的人。语文教育正是要让人们的头脑、精神直至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

还是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但由于排拒诗性和诗意而变得干枯、丑陋,让人目不忍睹。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这册书总共六个单元),与课本配套的读本里也选了大量的诗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他们的古道热肠让我深受感动,以至于在教学这几个诗歌单元的过程中,我也情不自禁地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诗歌作品。在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读了很多诗歌,自己首先被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么多光辉的诗篇,而他们的生平遭遇又何尝不是一篇篇不朽的乐章啊。我常常呆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年学生不背诵1000首唐宋诗词,怎么对得起我们的民族文化?

然而,学生不喜欢。他们没办法喜欢,数理化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那有时间和精力从容涵泳;他们没必要喜欢,看看高考试卷中的那两个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选择题——它们把充满审美愉悦的诗歌欣赏搞得那么面目可憎,读再多的诗歌有什么用?试卷中就那么几分,而且还不用——常常是禁不住推敲,瞎蒙蒙就足以应付了。当然,这跟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不了学生也有关系,但前两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师纵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啊!这是一个讲究实际的时代,对于学校、家长和学生来说,高考就是一切。但是,如前所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考的杠杆作用,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如果担心学生因为要多读诗书而少做了几道数理化题从而拿不到奥赛金牌从而辱没了国格和民族形象,那么,就把语文课上那些用于繁琐的课文分析和莫名其妙的训练的时间拿来指导学生阅读吧。如果担心讲解和训练少了,学生就不能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以至于母语也不会说了,“官样文章”也不会写了,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已经“熟练”到何种程度了——

“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语言的基本功差,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一些考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学了12年语文,竟然无法用母语通畅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母语的美。”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旧反映出中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他们辨析问题多数还停留在‘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谁对谁不对’上,缺乏理性高度,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充斥在议论文中的,仍旧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官腔官调,文风恶劣。为什么29万考生中没有人能写出纵横天下、大气磅礴的文章?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一个学了12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毫无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人文素质能合格吗?”

“从总体上看,29万份作文试卷大多数是缺乏书卷气的,简而言之,不像有文化的人写的,不像读过书的人写出来的。

以上几段文字出自江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主办的《招生考试报》2001年第2期(总第463期),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段引用,是因为它的确说出了实情。

我们知道,江苏省还是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其情形尚且如此,全国的中学生、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中学诗歌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

比如说讲宋词,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两宋词坛的概况:

从北宋初期的二晏(晏殊和他的儿子晏几道)、欧(欧阳修不但诗文出名,词也是北宋一杰。他的作风富丽婉转,一往情深,如《蝶恋花》和《临江仙》。)、张(张先,字子野,因为他的词中名句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所以又自称“张三影”与柳永同时。)到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都是婉转委曲的风格,自从苏轼出而词有了豪放的风格。晁无咎说:“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此外北宋词人之著者,有秦观(字少游,集婉约派之大成,蔡伯世称:“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如《踏莎行》)、贺铸(字方回,吴梅说:“北宋词以缜密之思,得遒练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如《下水船》)、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吴梅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为万世不祧之祖。”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批评道:“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与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李格非的女儿,赵明诚的妻子。她的名作《声声慢》,张义端称其“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人,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以上都是北宋巨子,其他负盛名的,还有王安石、李之仪、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南渡以后,国势大变,因之词到南宋,一变而为雄放,或者一变而有颓废之风,这完全是政治背景的关系。苏轼之作风又盛行一时,辛弃疾、张孝祥就是这一派的代表。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刘潜夫说他“大声镗嗒,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禾农]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词的豪放者如怒涛排壑,而细腻者又尽幽咽之能事,确是南宋一大宗匠。如《贺新郎》、《祝英台近》等。张孝祥(字安国)纵笔直书,横放无涯,他的《六州歌头》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南宋词人中词如周美成者,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范成大评他的词“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南宋重琢句而求雅正者,尚有吴文英(号梦窗)、史达祖(号梅溪)。此外,如陆游的词也颇有豪放气,陈亮、刘过有辛弃疾之风,陆游、陈亮之《水龙吟》,刘过的《沁园春》,皆是名作。[注]以上材料均来自《词曲》一书(蒋伯潜 蒋祖怡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再比如说,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著)“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如果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北宋那个特定的时代,那就没有苏轼。所以,要读懂苏轼,当然还有李杜韩柳,就不能离开时代、社会、民族和人;反之,读苏轼就是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读中华民族,读世界,读宇宙和人生。

“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习惯于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并且还贴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标签,随意曲解、阉割、糟蹋,把历史上的这些敏感、智慧的“头脑”简单化和庸俗化,让他们在我们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变成古董和标本。

但是,《诗经》没有也不应该死,《离骚》没有也不应该死,“汉乐府”没有也不应该死,“魏晋风度”没有也不应该死,“建安风骨”没有也不应该死,李白没有也不应该死,苏轼没有也不应该死,关汉卿没有也不应该死,曹雪芹没有也不应该死,鲁迅没有也不应该死„„他们应该永远活在产生这些大师和经典的民族的后代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就是现代,终了就是开始,死亡就是新生!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即将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改革将真正开始,一个回归诗性和人性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呼之欲出。尽管阻力重重,但似乎应该到时候了,应该到让我们死去以迎接新生的时候了!

第11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文思想; 道德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经世济用、励精图治;“天下为公”的献身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可以启发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可以培育大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念可以树立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内圣外王”的自我修炼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铸造宽广平和的内在资质和阳光积极的外在形象。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上述不良社会大气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市场经济通行的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

一、封闭和僵化的,使得大学生对待社会现象不再用单一的道德眼光来看待,而是宽容地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多元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增强,但集体主义的削弱则是道德上退步;思想开放是正确的,但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又是失误的;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则是错误的。这些都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淡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少大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讲求奉献少,希望得到多,注重自身太多,留心集体太少。

(二) 西方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势经济,大搞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影视传媒、大众娱乐、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输出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就必然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冲击,使得不少大学生片面要求个人的自我发展,热衷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极端利己主义对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行为;西方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我国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大有兴起之势。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了现实的无可辩驳的负面影响。

(三) 多元化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德育环境单

一、闭塞、稳定。传统的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是与之相适应的。[1]然而,当

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思考空间空前扩大,德育的课堂不在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学生自身的经济文化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日趋多样化,他们可能因不同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经历,导致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生价值碰撞和冲突。学校和社会、家庭环境的质地不再具有同一性,社会和家庭不再必然构成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甚至可能是某种程度的背离。面对上述全新的德育环境,多样的德育问题和复杂的德育对象,传统的适合在闭塞和稳定的教育空间进行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四)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共享性、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无空间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作用。在所传播的信息中,既可能是求真、扬善、臻美的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罪恶、丑陋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世界各地的各种人发生广泛的、快捷的联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形成特殊的间接道德生成关系。多元文化渗透与外部意识形态入侵的便捷,必然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而且打破了其受从小到大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出现了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矛盾、多样、不稳定的特征。由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上的特征,涉世不深,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加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众多大学生自身无法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觉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观念难以与社会主流合拍。

二、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可以行之于现代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传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之物,而是要在理解传统、解释传统的过程中增加对传统的创造与再铸。[2]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彻底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另起炉灶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要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扬。

(一)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错误思想和理论。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是一种畸形的“殖民文化”的思潮,是一股极为有害的、瓦解民族精神和意志,摧毁民族传统的反动思潮。如果不坚决加以反对,任其发展,我们就将失去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 坚持批判性继承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关于人伦、品德、修身等方面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精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也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糟粕,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优良传统和精华成分,经过批判性吸收后,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它决不能取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 与马列主义教育相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道德继承问题上,我们曾一度片面地认为,拥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拥有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优秀文化的联系,只看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阶级性而忽视其人民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对先秦儒家文化和伦理思想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认真吸取的。对待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我们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从性质上加以科学区分,吸收其中合理、民

主、人民性的方面,消除其中反动、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内容,使之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融合,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学习、借鉴这些思想,对于搞好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思想与高校坚持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一致

首先,先秦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这与高校要将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中,明显地存在着德高于智,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的思想。[2]先秦儒家之所以重视德育,是与他们对道德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饬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予犯罪,而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3]其次,承认不承认德育首位的实质是承认不承认道德的价值,以及道德价值大小的问题。实际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无疑需要法律,因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但法制也绝不可能代替道德。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任何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道德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告诉我们,忽视德育,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建设及其他工作,影响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二) 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提出君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有人统计,《论语》中论及“君子”有107处。[3]孟子不仅继承孔子“君子”思想,而且提出了比君子更高一筹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4]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与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家们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固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的思想无疑是可取的。中国教育方针提出培养人才应坚持的“四有”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道德”。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还对我们有教育方法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使培养目标具体化,用现实生活中的高尚人格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鼓舞,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 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

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5]“仁”既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仁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都是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和德育工作者一样,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理所应当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靠真理去说服学生,靠情感去打动学生,靠示范去带动学生,切勿以势凌人,以权压人,以利诱人。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做工作,还要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想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予以帮助、指导,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 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高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并用道德条目表现出来。这些条目有: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

20多个道德条目,这些条目都有丰富的内涵。用于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儒家所设计的这些道德规范,是对当时人们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其道德条目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其中许多条目,如礼、忠、信、敬、爱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完全可以继承。儒家用明确、具体、系统的道德条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不足是教育内容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易于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过多注重其口头表达,而缺乏对其行为的具体考察,以致于一部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为“两面人”。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上。

(五) 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推进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

道德品质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而且与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儒家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归纳起来,其主要方法有:(1)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钻研教育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重视环境陶冶,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能够健康成长。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寓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礼乐教育于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4)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许多事例,如问孝、问仁等。这些方法与今天高校德育方法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继承和发扬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

(六) 儒家严于律己的自我修身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身心性的提炼升华

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修养方法。[6]主要有:

(1)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学生曾参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3)奉行积善成德,言行一致,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更加高尚的道德境地。孔子主张在道德教育上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4)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5)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儒家自我修养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高校德育中,我们比较重视传道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存在的一个缺陷。大学生都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其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实现。

(七) 儒家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7]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孟子也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荀子·修身》),将师长的身教示范作用鲜明地突出出来。儒家身教示范虽多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高校德育工作者,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为人师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师的自身品德要求无疑要比其他教师高。德育教师不仅要作经师,更要做人师。所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从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培养教育上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学生作出表率。

第12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 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

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1/(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9%。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2/(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

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二)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3/(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五)加大财政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居家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如兴建敬老院、特

别护理老人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笔者认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4/

第13篇:论文摘要、关键词、脚注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摘要、关键词、脚注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是用极简要的语言将论文的主要研究途径、主要观点和结论加以概括和提炼。字数在2千字左右。

关键词又称主题词。关键词选取的目的是为了文献检索、信息贮存的方便。选取原则是最能表达论文中心内容、标志论文主题的若干单词、词组或术语。关键词一般选择3~5个,按检索范围趋大的顺序排写在摘要结尾的左下方。

脚注是对论文正文文句的注释。一般设置在须注释部分的当页页脚。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在脚注中注明作者、出处、页码,其格式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相同。

参考文献是写作论文时所参考、借鉴的文献书目。是论文的组成部分,单独列于正文后。凡写作中所参考的文献均需用数字加方括号(如:[ 1 ])依序标注于所引文献结尾处。直接引用的还必须注明起止页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即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标题名[类型标识].出版者,出版时间.起止页码(任选).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标识,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英文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字母“A”标识,对于其他未能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注明载体类型,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需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MT-磁带,DK-磁盘,CD-光盘,OL-联机网络。以下格式表示包括了载体类型的电子文献类型标识:[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 磁带数据库,[M/CD] 光盘图书,[CP/OL]磁盘软件,[J/OL] 网上期刊,[EB/OL] 网上电子公告。

以下为各种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专著[M].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1991.

期刊文章[J] .

[2] 冬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J]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P150-153 .

报纸文章[N] .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学位论文[D].

[4]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报告[R].

[5]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1998 .

电子文献

一般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及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daodoc.com/,1998-08-16/1998-10-0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一般格式为:[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Z] [8]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其他类别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请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即GB7714-87)。

第14篇: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打印格式

都从故乡来——沈从文与莫言小说创作比较(小二宋

体加粗居中) (空一行)

摘 要: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往往也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从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你会不难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现当代文学的轨迹中时,沈从文和莫言也同时“默契”的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吸引我们注意的倒不是他们有着“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共同称誉,而是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开拓地域文化,营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自然形成的那种亲近缘分。他们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而且都未被色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所腐蚀,超越了都市生活的诱惑,表现出了对家乡的“迷恋”,从而各自创作了极具个人色彩的“湘西世界”和“高密东北乡”。故乡的人、景、事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根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无法忘记故乡。这种怀念不仅是一种迷恋,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对故乡认识的反思,对故乡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对自由精神的崇尚,这是他们创作的相同点。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二人的小说时,还是会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从创作空间、叙述对象、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不同,从而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中文摘要小四号仿宋,行距20磅,“摘要:”二字中间空一个汉字,加黑)

关键词:沈从文;莫言;湘西世界;高密东北乡;故乡;人性;民间叙述(3至5个,中间用“;”隔开,“关键词:”三字加黑,小四号仿宋)

(空一行)

Both From Home to——Shen Congwen and Mo Yan Novels Comparison(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空一行)

Abstract: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often striking similarities, particularly from those who share a common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writers write, you will easily find they have a very profound soul \"tacit understanding .\" When we put into perspective is the trajec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Mo Yan and Shen Congwen also \"tacit understanding\" to enter our eye.To attract our attention is not they have a \"prolific writer\" and \"Style writer\", \"local writer\" the common reputation, but they are thus open up the local culture, building their own literary world, naturally formed close to the kind of fate.They are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but also are not yet colourful life of the city by corrosion, since the more the temptation of the cities, the show\'s hometown, \"infatuated with\" and thus created a highly personal their respective colors, \"Xiang

1 Western World \"and\" high density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 people, King, the thing is the source of their creativity and the foundation, no matter where they, he can not forget hometown.This is not only a fascination with memory, but also includes their hometow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flection, the hometown of the amazing vitality and the spirit of upholding freedom, it is their creation of the same points.But when we read the two novels, or will find that the two are quite different, we tried to create space, described objects, such as the pursuit of art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wo different, so that their different artistic Pursuit.

Key words: Shen Congwen Mo Yan Xiangxi’s world Gaomi’s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 humanity civil described

(英文摘要、关键词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Abstract:”、“Key words:”加粗,英文关键词之间用两个字符的空格隔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单独编页码,底端居中五号宋体,如超出一页,单面打印)

第15篇: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

附件3

中文题目(居中)

摘要:×××××(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

值22磅)×××××

关键词:×××××(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

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

① 格式模板中的说明(红色或蓝色字体表示),在参阅后请删除。

②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排版要求: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其中,中文大标题(课题题目)用二号黑体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摘要两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三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英文题目(Times New Roman字体)

Abstract:abcdefghijk(英文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冒号

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Keywords:abcdefghijk(英文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

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

① 格式模板中的说明(红色或蓝色字体表示),在参阅后请删除。

②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排版要求: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其中,英文大标题(课题题目)用二号Times New Roman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Abstract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顶格书写,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Keywords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 1 -

第16篇:毕业论文(摘要、关键词及正文)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与造价控制间的关系

入 学 年 月_ _ 姓 名_ _ 学 号__ __ 专 业__ __ 学习中 心_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2010_年_2_月____日

目 录

摘要及关键词….…………………………………………………………………………….…1 1 引言…………………………………………………………………………………………..2 2.工程施工管理………………………………………………………………………………...2 2.1 工程施工管理内容……………………………………………………………………...2 2.2 组织优秀的项目管理部………………………………………………………………...2 2.3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过程管理…………………………………………………...2 2.2.1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2.2.2 施工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3 2.2.1.1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3 2.2.1.2 隐蔽工程验收质量检查控制………………………………………………….4 2.2.1.3 明确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目标…………………………………………….4 3 项目成本造价控制…………………………………………………………………………..4 2.1 成本造价控制原则……………………………………………………………………...4 2.2 成本造价控制措施……………………………………………………………………...5 4 结论…………………………………………………………………………………………..5 5 参考文献……………………………………………………………………………………..5 6 致谢…………………………………………………………………………………………..7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其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和项目成本造价控制为重点。如何确保有很好的施工管理及合理的成本造价本控制,是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的共同目标。本文分别论述了在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和项目成本造价控制上的观点。在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上阐述了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及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宏观性的指导。所谓战略性,主要是其内容高屋建瓴,具有原则性和长效性的作用。提出组织优秀的项目管理部以人才合作管理,并且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过程管理在项目成本造价控制上,提出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和措施从而得出项目施工管理与成本造价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就装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项目成本造价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装饰工程;施工管理;造价控制

In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cost control focus.How to ensure that goo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is control is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units of the common goal.This paper discues the construction i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e control point of view.I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ject described the content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strategic, overall, and macro guidance.The so-called strategic, mainly its content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 with a principled and long-term role.Excellent project management to organize the Department co-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o the preparation of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in the project cost, the proposed project cost contro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to arrive at the cos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cost control are among complement each other.On the decoration project the cos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project control were discued.Keywords: decoration work;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1 引言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工程成本造价,是每个建筑装饰装修企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成本造价,一般是指某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成本造价,要有市场经济体制和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的需要,合理确定和有效调控工程成本造价,才能为每个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工程施工管理

2.1 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工程施工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宏观性的指导。所谓战略性,主要是其内容高屋建瓴,具有原则性和长效性的作用。所谓全局性,是指它所考虑的是项目施工管理的整体性而不是某一部分或局部,是全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所谓宏观性,是指该工程的客观环境、内部管理、相关组织的关系、项目实施等。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界定了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必须对工程施工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2.2 组织优秀的项目管理部

项目经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协调各方面关系、沟通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纽带作用,在工程施工的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在工程实施的进程中不仅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灵活自如地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还要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方案,团结大家的力量多谋善断、灵活机变、大胆爱才、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大胆管理,为企业取得最大利润。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织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时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2.3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过程管理

2.2.1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按照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步骤、施工工艺要求和经营管理规定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计划,有效的利用施工场地,科学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施工方案的设计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带有决策性的环节,施工方案是否恰当合理,讲关系到工程的施工效益、施工质量、施工工期和技术经济效果,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好的施工方案中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规划、指导工程投标、签订承包合同、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从投标开始到竣工结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应当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签订承包合同和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管理中发挥作

用,更要在经营中发挥作用。

2.2.2 施工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过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过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过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造价。

2.2.1.1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是质监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正,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开展,质量得到好的保证。个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直到不合格的产品得到纠正。 A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工程质量体系的建立是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为主体,根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业主方或总承包方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总体系统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而建立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根据施工管理的范围,结合工程的特点建立,其主要内容有: ①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体系;

②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业务职能部门分工;

③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工作流程; ④ 现场施工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⑤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

⑥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外沟通协调关系网络及其运行措施。 B 工程质量控制 a 工程质量计划预控

工程质量计划预控,是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思想,在施工前,通过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法,以及制定与此相关的技术、组织、经济与管理措施,用以指导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⑴ 施工队伍的培训

施工队伍是工程施工直接的操作者,只有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着重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帮助施工队伍提高管理水平,项目对施工队伍班组长及主要施工人员,按不同专业进行技术、工艺、质量综合培训,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不允许进场施工。项目要求施工队伍建立责任制,并将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贯彻落实到各自施工质量管理中,并督促其对各分项工作落实。 ⑵ 过程质量监控

在施工队伍管理上关键的问题是把施工队伍管理融入到总包管理中去,接受总包的组织和协调。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组织分包技术人员参加方案讨论,全面听取其合理意见和建议。要求施工队伍执行总包下达的各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整改通知、指令或指导书等。对施工队伍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论大小严格把好质量关,了解原因,提出批评甚至处罚。每周由项目质量负责人组织施工队伍及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在施工工程进行实体质量检查之后,由施工队伍写出本周在施工工程质量总结报告交项目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汇总,以《周质量管理情况总结》的形式发至项目经理部有关领导、各部门和各施工队伍。对质量好的承包方要予以表扬,需整改的部位应明确专人限期整改,并逐项检查是否彻底整改,落实跟踪处理。 ⑶ 过程质量检查

① 自检: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

② 互检: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工程师的组织下,由施工队伍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施工队伍工头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经项目专业工程师监督检查认可。

③ 成立项目质量管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条件。施工单位在与项目业主签订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后,按合同工期及业主要求进驻施工现场后,首先要成立以项目经理、项目总工为首,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及施工技术人员为组成人员的质量管理领导班子。由质量管理领导班子编制项目管理质量目标、项目质量管理方针、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点及项目质量管理办法等,由项目总工审核,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项目经理组织实施。实例证明,施工质量品质优良的建筑装饰工程都是与施工项目强有力的质量管理领导班子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分不开的。

④ 核对设计施工图,提出施工图疑问,参加设计施工图交底。项目部要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图纸审核,图纸审核要注意专业之间的交叉和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征对各专业提出的施工图疑问进行整理,并将疑问递交项目业主及设计院。由项目业主召集设计院、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加设计施工图交底会议,在会上由设计人员介绍设计意图,讨论各方提出的施工图疑问,由设计人员进行答复,形成会议纪要,作为施工的依据之一,这样可以解决施工图中各专业设计之间的矛盾、错误和遗漏,为建筑装饰施工扫清障碍,有利于控制建筑装饰施工质量。 2.2.1.2 隐蔽工程验收质量检查控制

建筑装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班组施工的每项隐蔽工程先由项目部施工技术员和班组进行互检,符合要求后,由项目部的质检员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再由质检员报监理进行专检,并按质量监督程序报上级部门进行抽查检验。在施工中,如果发现隐蔽工程质量控制点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召开分析会,找出产生异常的主要原因,并用对策表写出对策。如果是因为施工技术要求不当,而出现异常,必须重新修订标准,在明确操作要求和掌握新标准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施工,同时还应加强自检、互检的频次。

2.2.1.3 明确装饰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严格按合同要求质量目标要求,从每个工序的质量控制入手,组织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来组织开展工程质量的各项管理工作。尤其对质量通病加以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切实做到预防为主。对隐蔽工程、工序间交接检查验收,对重点部位执行旁站监理制度,保证在整个施工过程控制好重点的关键部位的施工。对材料的质量评价,必须通过见证抽样、见证抽检取得数据后进行。不允许仅凭经验、目测或观感评价其质量。

3 项目成本造价控制

2.1 成本造价控制原则

项目成本造价控制,指在项目成本造价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造价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造价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造价,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在担负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建筑装饰产品

同时,又要负担起为所属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的使命。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企业创效,首要问题是要抓好工程成本造价的核算与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造价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造价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 施工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工程量核算,必须进行全面的市场价格咨询,详细编制现场经费计划,要求计划有详细的量化指标,并有分析说明;所有措施费用投入都应有详细的施工方案并有经济合理性分析报告;材料计划必须首先经商务经理确认价格后经项目经理最终确认方可实施;每月进行物资消耗盘点,进行成本分析;除零星材料可以直接采购外,主要材料采购必须进行货比三家才购买。

⑵ 人员本地化的原则。项目成本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项目经费过高。因此,除重要岗位外,应尽量从当地招聘员工,方可降低成本。 2.2 成本造价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造价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之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造价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造价效果。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造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造价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造价;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

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间接费。

装饰工程涉及的材料类型繁多,其材料价格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0%以上,装饰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关系到装饰工程的造价和效果,并牵制着企业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因此,建立材料采购供应链,确保利润最大化尤为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采购计划,控制材料价格和质量,要相对集中所耗主材,使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在双赢的基础上形成装饰材料供应链,最大限度地节约供应成本;其次,要加强材料消耗总额和劳动定额的管理,完善材料出入库的点验制度及限额领料制度;再次,要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编制最佳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定期对职员进行培训;加强流程化团队建设,在管理上不断总结、改进,以实现全面成本控制。其次,要严格考察和慎重选择劳务队伍,严格执行劳务合同,建立公司合同标准工时定额和材料损耗定额,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防止窝工,提高劳动效率;防止预算外用工,实行“工完场清”制度,建立部门业绩考评制度,实行有奖有罚。

4 结论

随着建筑装饰市场竞争的加剧,工程的单价越来越低,现场管理费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用更科学,更严谨的管理方法管理工程。作为管理部门也要合理的分析地区经济差别,防止在投入上一刀切。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造价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造价;要达到项目成本造价控制的目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造价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造价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姜卫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 杨露江,建筑业企业建造员考试培训教材.《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严刚汉,刘庆凡,《建筑施工现场管理》[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6] 张欣天.《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7] 贾宏俊、袁大祥.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8] 刘伊生.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9] 于建翔.《装饰装修工程建造师工程管理实用全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0] 斯庆、宋显锐.《工程造价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 西安信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与分析.《建筑管理现代化》[J].2007年05期

[12] 柯洪.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13]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14] 陈立春、鹿雁慧、真金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二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第17篇:02标题、关键词、摘要翻译

36

论文题目: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以万福生科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创业板第一财务造假公司万福生科的案例研究,回顾其财务造假的手段,分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五条应对策略,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万福生科;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造假动因;应对策略

Title :Agricultur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as An Example to Fu-sheng Wan Branch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gem fu-sheng Wan the first financial fraud company case studies, reviews its financial fraud means of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motivation, and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fiv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Key Words]Fu-sheng Wan branch;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Financial fraud;Fraud motivation;Coping strategies

37

论文题目:运费涉税会计分析及纳税筹划

摘要

随着物流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运输成本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部分重要支出,因此有必要对运费进行会计处理和适当的纳税筹划。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被纳入增值税纳税范围,本文按运输方式不同进行涉税分析,并通过综合考虑来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同时利用临界点进行了纳税筹划。 [关键词]运费;会计分析;临界点;纳税筹划

Title :Freight Tax-related Accounting Analysis and Tax Planning

Abstract

Freight accounting treatment and the appropriate tax planning.Camp to increase after the transport is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VA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ax related analysis on th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ax planning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critical point,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Freight;Accounting analysis;The critical point.Tax planning

38

论文题目:央企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中化集团并购巴西Peregrino油田为例

摘要

中央企业海外并购在预期收益下往往潜伏着巨大的风险,需要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很好的评估和定量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常用的财务风险评测方法,然后针对中央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构建了财务风险评测体系。最后通过中国中化集团公司2011年成功并购巴西Peregrino油田的案例,详细对其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中央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中化集团公司

Title :State Overseas M&A Financial Risk Research - Brazil\'s Peregrino Field as An Example to Sinochem M&A

Abstract

Central enterprises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under the expected return often lies a big risk, need good on its financial risk aeme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risk,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 overseas m&a financial risk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Finally in 2011, through China\'s sinochem company succeful m&a Brazil Peregrino field case, detailed the m&a financial risk has carri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Key Words]The central enterprises;Overseas m&a;Financial risk;Sinochem group co; LTD

39

论文题目: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及趋势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间刊载于我国相关学术期刊上的文献的统计与分析,从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两个角度,把脉近年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热点,总结本阶段的研究成果,并预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热点;趋势

Title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Hot Spot and Trend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lated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2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from two angles,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 of pulse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is phase, and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in China ma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Theoretical research;Hot spots.trend

40

论文题目:研发支出资本化、项目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

摘要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项目责任这两个因素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资本化、项目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经理采取过度投资形式的声誉驱动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承担高度项目责任时,与项目挂钩的个人薪酬会加大项目经理过度投资的可能性。

[关键词]研发支出;资本化;费用化;盈余管理;过度投资

Title :R&d Spending Capitalization, Project Responsibility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bstract

Us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test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d expenditure accounting policy and the two factors affec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Study found that r&d spending capitalization, project manager for project highly responsibility in both cases, may cause the manager take exceive investment form the reputation of the drive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when the r&d spending and capitalization, when the manager aume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ighly personal salary increases linked to project the project manager the poibility of over-investment.[Key Words]R&d

expenditures;The

capitalization;The

expenses;Earnings management;Exceive investment

第18篇:论文摘要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杨小刚

【摘要】:大家都知道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它丰富多采的内容、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深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能结合课的主题使每一节体育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体育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组织更多的富有生活性、情趣性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游戏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游戏能够顺利的进行,也要注意游戏的选择,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目的。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尤其是游戏。同时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谁都不愿因自己的行为失误或行动迟缓,而破坏全队的成绩或名次,更不愿因自己违反规则而令全队受处罚或取消资格。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组织更多的富有生活性、情趣性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这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体育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这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组织纪律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体育游戏富有情感,容易使人产生兴趣。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发展他们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能加强听力、视力、注意力、记忆力、知觉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的训练,能训练脑筋的灵活性,正确的判断力,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事物,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

第19篇:论文摘要

多种确定地球化学异常下限方法及合理性探讨

陈俊任1,王靖伟2,付锋1

(1.江西核工业二六八测绘院,浙江 宁波 315800;2.日照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确定是矿产勘查的关键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探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85%累计频率法及多重分形法对实际获取的Sn和Pb化探数据进行异常下限处理。结果对比发现,一般情况下这三种化探异常提取方法都能得到较合理的异常下限,传统统计学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相对较高,而多重分形方法获得的异常相对较低,有利于弱异常的确定;综合对比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多重分形方法将会是确定复杂地质数据地球化学异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球化学;异常下限;区域化探;多重分形

作者简介:陈俊任(1985-),男,硕士,从事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E-mail:junren512@163.com

第20篇: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医患关系是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患双方对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参与。

【关键词】医患;沟通;对策;问题

医患关系是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患双方对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参与。患者的医学知识不足以评价医生的医疗技术,因此就医感受主要源于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医务人员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这也是不少医疗技术先进的大医院医疗纠纷不断的原因之一。

一、医患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卫生经费上的投入不足,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007年我国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0.3 %,世界平均水平是61.8% ,发达国家达到73%。社会法制不健全,目前维护患者和医生权利义务和在医疗事故鉴定和处理办法上长期缺少权威性法律法规社会卫生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和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调节机制相对落后也是政府方面原因一个体现。

2、服务态度服务态度的好坏对医患关系影响极大,一直是患者不满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工作不负责任,与患者谈话漫不经心,工作时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预防医学陈明《医学伦理学》期末考试论文

2 2

推诿,没有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3、收费对于普通老百姓总会感叹“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面对大型手术的费用,经济一般的老百姓只能无可奈何地摇头。个别医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搞过度医疗、开大处方等不正之风;也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4、制度体质的不完善,导致顾得了一面顾不了另一面。很多规章制度只适合部分人群,没有做到个体化,或者说没有考虑周全。就比如好多制度只是以城市人的思维来制定,很多时候,忽略了农村等的实际情况。

5、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个别病人家属与医生谈话时秘密录音;有的医院做手术还要进行公正,这些行为无形中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6、患者对治疗期望值过高,患者由于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审视病情,缺乏对医疗行为风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认识理解,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一旦未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便常常引发医患矛盾,影响医患关系。

7、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医患矛盾70%发生在患方对医院收费不满意。

8、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缺陷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如果医疗质量差,患者的病总看不好,服务态度再好,患者也是不满意的,患者要的就是药到病除。尤其是医疗过程中的差错事故是导致医患冲突的重要因素。

现代的人很多都有病,不是躯体上的病,就是心理上的病。并且心理上的病越来越多,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脆弱。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高追求,与落后的国民集体素质相比是多么的畸形。现在的医患关系好比,一个畸形的婴儿。她的成长是多么的不相称,她需要很多的营养,需要及时的矫正,不然这畸形将会伴随其一直下去。

二、目前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1、医院自身原因随着高科技医学的发展,医生诊断对设备检查和化验结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诊疗方式正向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发展,医患之间的交流来往日益减少,医患关系逐步出现“间接化趋势”;缺乏思想交流,感情冷漠,纠纷不断增加。

2、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医疗技术仍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但非技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预防医学陈明《医学伦理学》期末考试论文

3 3

术性服务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上的缺陷,一直是患者不满和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不负责任、自律性差、不注意自身形象、说话随意、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相互推诿等。

3、医保制度不健全,医保制度不完善,漏洞多,应该朝向个体化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医保政策。

4、医疗卫生公益性弱化,公益医疗的缺失,大家都很势力化,没有好处的事情不愿意奉献自己。

医院方面必须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层次的需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管理之路。要严把质量关,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凭优质赢信任。坚持“优质、适价、高效”,才能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医院要建立健全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完善医德医风建设运行机制,落实好医德规范。医务人员要适应医院改革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医院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医德医风滑坡现象,要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制度规范,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坚决杜绝和消除“红包”现象,这也是深化医院改革,保证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

三、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应当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要从大局出发,在不损害医患关系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多做一些化解矛盾促使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的工作,积极倡导“在服务上以病人为中心,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理解”的医患模式。

2、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患关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社会概念,要构筑一个新的医患关系,就必须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体制改革。针对普遍关注的药品价格问题,应当从流通环节入手,在控制源头的基础上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以保证广大老百姓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要把服务领域从单纯的疾病诊治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并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各项社会服务,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保证满足病人各种合理需求。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预防医学陈明《医学伦理学》期末考试论文

4 4

3、实抓医生素质,出现医患纠纷双方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能只看问题的一面。医生做为素质要求较高的一方,需要抓好素质文化培养,首先从提高医生素质来减少或杜绝医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4、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到位或沟通不当在医疗纠纷中占比重较大,部分医务人员存在不重视医患沟通,语言表述不准确,随便评价他人的诊疗和交代预后不客观等现象,因此,要注重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医院现代服务理念的需要 。建立指导———合作型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增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从而减少冲突。

医患问题,不仅仅体现的是医患间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的矛盾,畸形的社会,病态的人们。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水乳交融、真诚相待的鱼水深情,是发自肺腑的关怀与深切的信任,是不计得失的奉献与铭记在心的感谢。尽管目前的医患关系折射出了多方面的不和谐因素,但我认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于沟通,而医患沟通重在细节。物质文明无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物质文明牵制着国民发展的步伐。社会性的问题不是个人能解决的,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才能驱使她往好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全国人民从上倒下的反思与总结,而不是整天生活在浮华之中不知自省。 【参考文献】

1、陈斌.浅谈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9):528-529.

2、庄芬娜.强化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现代医院,2008,1:103-104.

3、徐徳武.浅析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江苏卫生使用管理,2004,(5):11-13.

4、傅兴华,肖水源,唐友云.我国医患关系研究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197-198.

5、左建辉.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0.10(7): 124-125.

6、文劲松,浅谈医生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J].医学信息:医药版, 2009: 97-98.

7、朱爱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对策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 168-169.

《论文摘要关键词范文.doc》
论文摘要关键词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