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就业典型范文

2022-11-1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搬迁劳动力就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安置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等有关规定,贯彻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有岗位、有资产、有保障、有组织”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搬迁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坚持用地单位优先招用、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鼓励搬迁劳动力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对就业困难的搬迁劳动力由所在镇人民政府实行托底安置。

第四条 搬迁镇党委、政府应及时成立搬迁劳动力就业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并建立搬迁劳动力就业安置保障组织,对搬迁劳动力分类指导和服务,提供适合就业岗位,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确保本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基本充分和稳定。

第六条 本办法所指的搬迁劳动力,是指经区级或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征地搬迁、处于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

第二章 职业技能培训

第七条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面向企业需求、深化校企联合、提高就业能力”的要求,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按照岗位需求标准统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搬迁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应注重实效,以企业需求为标准,发挥企业在课程设置、培训教学、实操训练、考核考评等环节的作用,加强企业、学员、培训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如企业具备条件的,鼓励劳动力进入企业在岗实训,促使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力争做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第九条 搬迁劳动力可享受一次免费培训政策。

第十条 对参加本办法附件中规定的A类、B类、C类培训项目并考核合格的搬迁劳动力,区及促进就业资金以每人每天2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合格劳动力资金奖励。

培训合格奖励由所在镇就业服务中心统一向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

第三条 转非劳动力自谋职业

第十三条 鼓励转非劳动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为自谋职业人员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

第十四条 转非劳动力选择自谋职业的,应当从征地补偿款中支付转非劳动力本人一次性就业补助费。

一次性就业补助费的标准按照《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转非劳动力选择自谋职业的,应当与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自谋职业协议并经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六条 搬迁镇人民政府可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转非劳动力自谋职业。

搬迁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就业安置政策、方案,须报区四有办公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转非劳动力签订自谋职业协议后,应当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并由所在镇就业服务中心统一将档案转到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并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第四章 单位招用

第十七条 按照“用地单位优先招用”的就业方针,用地单位建成投产后,凡适合搬迁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应招用搬迁劳动力就业。

用地单位有用人需求的,应提前向区或者镇人力社保部门预报用工需求计划。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用转非劳动力的,应当从征地补偿款中支付招用单位一次性就业补助费,补助标准按照《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就业服务和奖励

第十九条 各镇应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输出、统一调配”的原则,有组织的为辖区内各类劳动力统一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前培训、推荐就业、拖地安置、协调劳资关系等就业服务;

(一) 负责劳动力基础信息调查、登记、管理;

(二) 负责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与定期更新维护;

(三) 负责为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推荐岗位等就业服务;

(四) 负责为企业提供各项用工服务;

(五) 负责对劳动力开展观念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 负责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安置服务;

(七) 负责对已就业人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

(八) 协助用人单位协调劳动关系;

(九) 负责为协助自谋职业和本中心托底安置的搬迁劳动力以集体户的形式办理集体存档手续;

(十) 负责促进就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十一) 其他就业管理服务事项。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六项所指的就业困难人员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

(一) 女40周岁及以上,男50周岁及以上的;

(二)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三) 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 属于“零就业家庭”成员的;

(五) 属于“纯农就业家庭”成员的;

(六) 随军家属;

(七) 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

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范围,由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时进行调整、确定。

第二十一条 搬迁劳动力自2011年1月1日起,通过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就业,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及以上,前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区及促进就业资金给予劳动力本人就业奖励。

就业奖励的标准为:搬迁劳动力在30周岁以下的,每月100元;搬迁劳动力女30周岁及以上、40周岁以下,男30周岁及以上、50周岁以下的,每月200元;搬迁劳动力女40周岁及以上,男50周岁及以上的,每月300元。

每名搬迁劳动力享受就业奖励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如果搬迁劳动力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其享受期限可延长至退休时止。

第二十二条 自2011年1月1日起,不通过就业服务中心、自主实现就业的搬迁劳动力,经向所在地镇就业服务中心备案,可根据第二十一条的标准享受就业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区行政区域内确地到户而土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土地已经是集体经营组织经营、尚未搬迁的劳动力,在土地集中经营期间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 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如遇法律、法规、政策变化,本办法相应调整。

推荐第2篇:鸡泽县劳动力就业调查报告

关于近几年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招商引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四大产业,深入发动全民创业,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这些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地吸纳了全县劳动力的就业。为了解全县劳动力就业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为县委、政府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遵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统计局、人劳局从3月2日开始,到3月17日,利用半个月时间,联合开展了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的专项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调查方案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次专项调查工作,县委办、统计局和人劳局,立即抽调精干人员,制定了科学的调查方案,明确了调查方法、调查指标、调查内容。调查时限为2005年到2010年底,时间跨度为6年。为提高调查效率和质量,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深入全县七个乡镇和县城区,针对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和全民创业的特点,每个乡镇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村,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摊点。并到铸造园区、棉纺园区、新兴园区和辣椒工贸城等,分别进行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分别向市统计局、市人劳局有关专家进行了请教。通过进村入户,深入企业进行座谈,查看和询问,取得了详细的调查资料。

二、总体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底,全县各类

二、三产业企业和摊点约13887家,比2005年底的4374家,增加9513家,增长了2.17倍,其中: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335家,纺织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177家,辣椒和食

品加工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562家,商贸物流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5929家;五年时间,平均每年新增1186家。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新增企业和摊点7623家,平均每年新增2541家。

新增加的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到

二、三产业就业。到2010年底,全县从事

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到66557人,比2005年底的24747人,增加了41810人,增长了1.69倍。其中: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五年时间新增吸纳劳动力8217人,纺织产业新增吸纳劳动力8530人,辣椒和食品加工业新增吸纳劳动力3554人,商贸物流产业新增吸纳劳动力13124人。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市场主体共新吸纳劳动力35865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11955人。

吸纳的劳动力,从各类市场主体获得了大量的工资收入,到2010年底,全部

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达103340万元,比2005年底的20599万元,增加了82741万元,增长了4.02倍。五年时间,吸纳的劳动力增加的工资性收入: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增加了29120万元,纺织产业新增加了13688万元,辣椒和食品加工新增加了3116万元,商贸物流业新增加了21013万元。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吸纳的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共增加了69652万元,平均每年增加23217万元。

三、吸纳就业特点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感觉到“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县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吸纳劳动力就业多。“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上新增吸纳的劳动力,累计达41810人,而到2005年底,全县从事

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为24747人。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上新吸纳的劳动力,比“十一五”之

前的几十年还要多。在四大产业中新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是商贸物流业达13124人,占全部新吸纳人员的31.4%,其次是纺织业、铸造和装备制造业,分别新吸纳劳动力8530人和8217人。

2、吸纳劳动力就业快。“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共新吸纳劳动力就业41810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8362人。尤其是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共新吸纳35865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11955人,占五年新增吸纳劳动力总数的85.8%。可以看出来,由于2008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的快速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得近三年来,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快的时期。

3、吸纳劳动力工资高。由于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才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向

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我县市场主体新吸纳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点,年平均工资达1.62万元/人,比2005年的0.74万元/人,增长了1.19倍。在主导产业中,劳动力工资水平最高的是铸造业,年平均2.94万元/人,是2005年的2.1倍;其次是纺织业,年平均1.38万元/人,是2005年的2.1倍。

四、调查几点启示

1、市场主体大规模的从农业吸纳劳动力,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农民大规模的脱离农业,被市场主体吸纳到

二、三产业就业,充分说明了近几年的市场主体逐年增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综合排位中,我县由2004年的全省第98位,晋升到88位,位居邯郸东部十县的第二位。这个排位结果,就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最好体现。

2、市场主体吸纳农民“农转非”,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县通过发展主导产业,

推动全民创业,培育了大量的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吸纳农民到

二、三产业就业,创出了一条最有效的致富途径。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8元,增长18.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位,这个结果就是体现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好例证。

3、市场主体吸纳培养的劳动力,为我县招商引资再添新优势。近几年来,全县各类市场主体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但同时,这些市场主体也将这些劳动力由传统的农民,培养造就成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身份转变,思想、技能、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就是我县招商引资的又一大优势,尤其是在当前“用工荒”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对项目落地,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一日

推荐第3篇: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打破劳务经济发展瓶颈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李霞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国之策。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把人口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就业工作,实现了劳务经济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连年被省、市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但是,随着转移就业工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劳务经济腾飞的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组织、引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力,闯出一条消除劳务经济发展瓶颈、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占年计划的119%,其中有组织输出4.8万人,占年计划的100%;技能培训输出1.7万人,占年计划的108%;实现劳务总收入6.8亿元,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

一、基本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2乡,16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1、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

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比2007年高出16%,但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以上两年的增速均为26%以上),增势有所放缓。

2、转移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08年全县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4.2%,较2007年高出约4.1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看,具备初中文化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6.8%,高于2007年7.5个百分点;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的比重为10.6%,高于2007年的2.2百分点。从技术、技能看,2008年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9.4%,明显高出2007年16.9%的比重。

3、跨省的地域性转移进一步上升,东南经济发达省市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属于跨省地域性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在全县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为46.6%,比2007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劳动力转移地区的分布上,分布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所占的比重为63%,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比重合计只有37%。

4、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三大”主要转移行业

2008年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入到以上“三大”行业中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累计达到67.2%,较2007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占28.7%,制造业占15.3%,服务业占23.2%。可见,大范围、跨区域转移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恋

2 土”情结,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抛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对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长期观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从简单的数量规模向复杂技能的效益提高转化。

5、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但举家外出户数开始增多,在外从业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从业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家务农。近几年“迁徒式”流动就业有所增加,常年外出从业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外出从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调查,2008年年末,我县农村举家外出从业的农户数增加较多,举家外出从业农户占调查村总农户数的比重,由2007年的6.9%提高到2008年的8.6%,提升了1.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1.3%,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制约因素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

1、尚欠发达的非农产业,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尚处于发育期,总量偏低,比重较小,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乡镇企业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步入低谷,要么被市场机制淘汰,要么进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以我县午井镇为例,九

3 十年代初期拥有玻璃厂、造纸厂、纸箱厂、砖厂等4户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达750人次,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至九十年代末4户企业相继破产关闭,企业人员各奔东西。

2、偏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据调查,在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每户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2.22人,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58%;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和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为0.28人,仅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7.3%。在农村劳动力中,85%左右属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在2008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5.6%。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回流现象严重,收入较低。同时,随着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3、日趋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轨变型,城市自身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失业人数逐年攀升,再加上失地农民和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同时,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

4、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羁绊。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文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有些城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的就业,对外来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数

4 量等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即使在同一家单位,城市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在工种、报酬上相差很大。以我县城建站为例,该站正式职工大多为管理人员,平均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起早贪黑打扫马路的保洁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每月收入只有400元左右。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一整套社会保险,而用工单位大多没有为外来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5、落后的小城镇建设水平,使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减弱。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受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村差别不大,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小城镇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进入小城镇也并不顺畅。一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农民把土地作为基本的社会保障,使用土地所花的代价和转出土地的补偿都很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三、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来抓,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形成“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工作机制,消除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打牢思想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没有扶风经济的更快发展。全县上下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必然

5 选择。县上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职责来抓,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半年、年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促进农村充分就业。同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编辑出版《创业启示录》一书,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先富共富有功”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通过树立务工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自觉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

二是健全网络,完善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配备精干人员,做到县上有劳动就业管理局、乡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有劳动保障工作站、村上有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县共建立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1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5个,配备所站工作人员75名,确定村级信息员189名,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责任六落实。二是强化机构职能。建立了扶风县劳动力市场和12个劳动力转移基地,依托6个职业中介机构,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地设立5处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形成由政府、中介组织、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整合城乡各类资源,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年初组织全县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职业介绍所开展以送年画为形式的送温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宣传有关劳动法规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四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外出打工一路绿灯,办理外出务工相关手续从简,对困难户参加政府组织的转移就业减免中介、培训费,资助交通费,近年来补贴相关费用2万余元。同时,认真做好外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人员去向和从事职业,配

6 合输入地做好计划生育、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田地耕种、子女上学和老人赡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立足本地,调整结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挖掘内部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这也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兼业性转移为主要特征。因此,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农业和农村,深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引导劳动力进行内部转移。第一,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后引进建设了投资1.1亿元的华龙集团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鼎鑫肉制品公司6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引进外资改造原县油脂厂、方便面厂等,华龙日清、鼎鑫肉制品、建忠佳家乐、凤友油脂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坚持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华龙面粉和方便面、建忠佳家乐、聚粮面粉、源盛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提升粮食产业。以戊寅、鑫良、圣丰、鼎鑫、广宏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业。以红果为重点,做优果业。以天马为重点,壮大辣椒产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从种养领域逐渐转向加工流通领域。第二,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精细蔬菜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四结合,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扩张带动,畜、果、粮、辣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建立了5万头秦川肉牛养殖基地、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9万亩绿色果品基地、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和5万亩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7 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移。同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等工程,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多管齐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就业渠道。首先,小城镇建设带动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打造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绛帐工业园区,改造老县城。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目前新老区连接路、新区汽车客运站、经济适用住房、天然气等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挣钱;加快法门景区开发和建设力度,综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法门旅游功能,使法门民俗村建设上档次、上规模,扩展景区就业空间;绛帐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的增长点。第二,优势行业带动就业。建筑、建材、纺织、造纸、食品、运输等行业是我县支柱行业,基础较好。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机构积极和相关企业联系,领着农民到企业打工,实现就业。目前,全县20多家建筑企业吸纳农民工超过了3000多人,水泥企业带动了1400人就业,从事客运、货运等运输业的达到了6900人。第三,项目实施转移就业。坚持把大项目作为促进就业的载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举全县之力引进的冀东水泥公司,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800余人;华龙面业年产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项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0人;关中风情园、合十舍利塔、液态奶生产线、冀东水泥公司二期和余热发电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第四,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品牌代表着质量和信

8 誉,我县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扶风建筑”、“胜利技工”品牌。立足于全省建筑大县的优势,全力支持以县建总公司为龙头的几个大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带动劳务企业向外开拓,巩固老阵地、占领新市场,努力做大“扶风建筑”劳务品牌。今年以来,仅县建总公司一家吸纳农民工就业1750人次,工资收入达860余万元。依托县胜利技校,加大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定单劳务,培育“胜利技工”劳务品牌,年培训输送技术工人300余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五,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在促进外出务工的同时,鼓励打工者带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县上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召开返乡人士恳谈会、茶话会,并由县级领导带队前往就业地组织召开“乡党会”,联络感情,激发乡情,使在外事业有成的扶风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创业。我县农民冯浩平1991年外出打工,1996年回乡创办汽车修理厂,几年来陆续向深圳、西安、广东等地培养汽车修理工30余名,成为回乡创业造福桑梓的典型。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素质支撑。首先,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县就业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培训学校23所,开设电子装配、钳工、电焊、机电、幼儿教育、建筑等1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达1万余人。其次,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除了有重点、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外,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和管理型劳务人员,抢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高点,现已与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公司、东莞市劳动局、海尔集团等单位和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有近800余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职介、

9 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了培训就业率。第三,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灵活采取函授教育、农民夜校、科技下乡、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印发相关培训资料2万余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使我县劳务经济逐步实现从“劳力型”向“技能型”、“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化。

六是依法行政,强化监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日常抽查相结合,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劳动用工情况、“关注儿童、禁用童工”等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取缔非法的职业中介点,清理无职业介绍资格证书人员,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续签劳动合同,发放宣传资料,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净化就业环境。二是认真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仅2008年收到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32份,其中立案21起,全部结案,为17名劳动者落实因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费、工伤待遇及养老保险费等近8.6万元,为劳动者落实工资,保证金3.83万元,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开展劳动用工年检工作。建立年检长效机制,督促企业认真进行自查,有效地规范了劳动用工制度,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推荐第4篇:劳动力培训就业证明

劳动力培训就业证明

以下培训学员在年月日至年月日,参加了就业培训。培训级别为,培训工种为,培训合格后在我公司就业。

特此证明

后附培训就业人员信息表

单位(公章):

年月日

推荐第5篇:乡镇转移劳动力典型材料

乡镇转移劳动力典型材料

乡镇转移劳动力典型材料2007-02-06 12:27:00

ggg乡转移富余劳动力典型材料

2003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键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第一年,gggg乡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乡各族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为动力,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2003年中,ggg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736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净增15%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理出新思路

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乡党政一班人审时度势,一是转

变自身观念,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还是围绕种植业抓农业、重生产轻流通,缺乏产品转化意识,强农、兴村、富民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只有重新审视资源优势,在结构调整上实现发展思路的新突破,立足城关乡的地缘优势,把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林果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攻产业,棉、果、畜一起抓,种、养业齐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农民增收的多元化。二是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摆脱出来,利用县、乡、村干部的宣讲,给农民讲经济发展形势,算增收帐。还适时组织干部、群众、专业户等不同层次人员到兄弟乡、外县进行观摩取经,让群众眼见为实,真正领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全年共组织大小观摩20余次,既开拓了眼界学了技术,又更新了观念,逐步转变了群众不愿调、不敢调的状况。现在维吾尔族农民种瓜、种豆、种菜的多了,从事畜牧、林果生产的专业户多

了,种植温室大棚的农民多了,外出打工、办个体的多了。

二、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积极培育城郊畜牧业。一是抓好养殖区和大户带动工程。通过优先贷款、划拔饲草地、免除义务工等优惠措施,狠抓了养殖专业村、组和专业户的培育扶持工作。精心选择素质较高、基础设施条件好、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户作为优质高效畜牧业示范户,以专业户带动千家万户。二是把改良畜种、畜群结构作为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提高出栏率、产出率、商品率和母畜比例。三是在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上下功夫。乡党委通过电教科技和观摩示范,大力推广科学饲养、防疫、繁殖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由粗放型饲养向科学精纯喂养转变。

(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在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示范带动下,乡党委坚持科学指导,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充

分利用城关乡交通便利、信息灵敏的优势,将设施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积极培育,使之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继续坚持提供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干部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大力提倡种植反季节瓜菜和特色品种,提升瓜菜产业的地位,努力增加收入。去年新建的105座大棚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收益在1000元以上的有70座大棚。

(三)加强林果业发展。乡党委坚持把加快林果业的发展作为调优第一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来抓,把重点放在了优质杏子、核桃、葡萄等经济林的培育和种植上,对已定植的各类经济林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明确责任,确保定植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走种植业收入低由林果业来补的发展之路。

(四)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立足本乡地缘优势,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的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到城镇建设、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中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在保护农民积极性上拿出新举措

做好“三农”工作,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增收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在发展畜牧业上,对畜牧养殖大户、专业户优先划拨饲草地和棚圈用地,帮助他们解决贷款资金,减少牲畜改良和防疫费用。二是在发展设施农业上,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力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至今共投入100余万元兴建了336座温室大棚,同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

温室大棚,出台了免除义务工、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成本价提供苗木,水、电优先解决等优惠措施,并在农民反季节蔬菜出棚后,积极为农民联系销路,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在我乡市场卖菜的种植户,免收摊位费;对种植3个大棚以上的农户给予划拨建房宅基地;对大棚年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乡里给予150元的奖励。目前,我乡已有147户维吾尔农民种植温室大棚。三是在发展林果业上,积极为农民联系苗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对林果种植大户,乡林业站技术员免费对果树进行嫁接,成本价提供病虫害防治农药。

四、积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科技是兴农之本。目前,农民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薄弱,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在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增收的目的。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科技兴农作

为富民脱贫的根本途径狠抓不懈。一是成立各项产业技术服务队伍,针对不同时节的技术要求,对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比如在设施农业上、畜牧业上、林果业上都有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二是大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选树一批素质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懂一定技术的农户作为优质示范户。积极培育样板村、样板田、样板户,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大户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目前,全乡共培育了28个科技示范户,11个示范基地。三是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和科技之冬活动,加大对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全乡每年至少要举办8期各种科技培训班,年受训人数达1200人左右。全面开展了两熟套种、小麦良种繁育、大棚果蔬栽培、优质苗木嫁接、牲畜品种改良等科技工程,通过科技运用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增强不进则

退的危机感,增强抢抓发展先机的紧迫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推荐第6篇:劳动力转移典型发言(优秀)

强内功 借外力

努力为促进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依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5月)

依安县是齐齐哈尔市管辖的农业县份,下辖5镇10乡148个行政村和7个农林牧场,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耕地371.5万亩,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农村劳动力21.9万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更新劳务输出观念,逐步探索劳动力转移新途径,劳务收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县流转土地170万亩,连片方发展到3000个120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12.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55.3%,其中,有组织转移5.2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43.1%。实现劳务总收入8.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229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8%。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切实增强自身发展实力

随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我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全力抓好劳转工作。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依安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级四个班子相关领导担任,成员由19个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劳务经济办公室,内设四个站,各乡镇也成立了相 1 应组织机构,为抓好劳转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职能作用。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定期研究全县劳务经济工作重大事宜,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考核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安排部署工作,具体工作由县劳务办负责,全县上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了劳务工作层层负责、层层递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依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意见》、《依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意见》等优惠政策,坚持各项培训资金渠道不变、投向不乱、打捆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培训输出阶段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在劳动力输出基地设立维权服务站点,全力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四是创新宣传形式。我们采取多种有效宣传形式,把“要想快致富,外出搞劳务”、“要想把钱赚,打工来实现”的理念渗透到广大农民心中,充分调动农民转移培训就业积极性。每年都组织600多名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讲解培训就业的政策和重要性;总结了52名经过阳光工程就业的成功典型,制成电视专题片播放;三年来,表彰奖励优秀农民工38名,鼓舞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同时,结合“三下乡”活动,在全县15个乡镇巡回演出反映阳光工程培训文艺节目,利用社区文化广场平台,举办劳务经济工作专场文艺演出,推动了全县劳务经济工作的有序开展。五是加强模式化乡镇建设。我们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为原则,在中心、阳春两个乡镇先行试点,积累 2 经验后,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平台,健全管理机制,按照“三条转移渠道,四大对接平台,五大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工作基本框架,每个乡镇都设立劳务经济服务站,配齐2-5名专职人员,村设信息站,配备信息员,屯组设信息点,配备联络员,实现信息传递和咨询服务直接到农户,并加强网络建设,从县到村都有专人负责,确保了用工信息下传的时效性。目前,15个乡镇达到模式化乡镇建设“10有”、148个村达到“4有”标准。

二、多方辟建基地,扩宽发展空间,努力借助外部发展优势 我们把订单培训输出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措施,多渠道开辟劳务市场,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空间。一是实行对接建基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搞对接,组织县乡村干部参加省内外劳务推介会,先后召开劳务对接大会4次,签订培训输出用工岗位9.6万人次的劳务用工合同。把山东海阳市17家用工企业和中介组织请进来,连续两年召开了齐齐哈尔(依安)----山东海阳劳务对接会,签订用工协议220份,协议输出7260人。二是加强合作建基地。按照定点培训、定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输出的“四定”思路,组织培训机构到国内大中城市开辟劳务市场,与用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开展劳务合作,把培训过程转化为与企业对接过程。在山东、江苏、大连、北京、青岛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18个,构建了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2004年以来,全县签订劳务培训输出订单近8万人,实现就业3万人。三是依托品牌建基地。2006年,在北京成功召开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依安)“亮心大姐” 3 劳务品牌推介会,累计输出“亮心大姐”6400人。与北京市妇联三八服务中心、北京特可欣家政签订了“亮心大姐”长期供需协议,在22个大中城市建立30个妇女就业基地,与300多家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培训输出订单2.4万人,已培训输出1.46万人。四是围绕发展现代化农业建基地。我县实施以四区轮作为突破口的建设百万亩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战略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实施规模经营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新整合,2008年,全县流转土地170万亩,大批农村劳动力能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此,我们把培训放在大型农机具驾驶与维修、中国结编织、玉米叶编织、农村沼气和农产品加工等县内企业技能工转移上,1.5万人实现就地培训转移。五是积极开发境外市场。我们在拓宽国内劳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境外市场,开辟了“俄罗斯阿巴坎市合心绿色蔬菜庄园”,40名农民工经营80栋、8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年收入总额达200万元。今年,又开辟了俄罗斯叶卡捷里堡劳务市场,输出44人,预计人均实现年收入2万元。目前,已有500人在俄罗斯务工。

三、狠抓阳光工程,加强项目监管,确保阳光工程发挥实效 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构筑培训阵地。我们严格按照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培训单位自愿申报的原则,通过公告、申请、专家评审等程序,对全县“阳光工程”培训机构进行了公开认定,经过精心筛选,全县认 4 定“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4家,其中国办2家,民办22家。二是科学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机构。我们每年都组织县乡村干部深入农村,逐户对年满16-35周岁有转移意愿、身体健康、无劣迹行为的青壮年农民和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掌握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民人数和拟参加培训的专业,以市场需求量大、易于就业的技能为重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以家政、裁剪、美容、餐饮为主的服务业,以计算机、家电、信息为主的电子业,以焊工、车工、钳工为主的制造业,以水暖、木瓦工、装璜为主的建筑业等行业上来,采取“谁能培训就让谁培训,谁能培训好就给谁培训,谁能培训后就业就让谁培训”的办法,公开对“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招投标,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培训机构。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等不靠,因地制宜,探索和推行了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自办、驻外培训机构岗前培训等8种培训方式。创造性地提出适时引导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提前剥离储备培训办法,把县职教中心及其设在14个乡镇的阳光工程培训分校确定为提前剥离储备培训主体。2004年,在太东乡率先进行试点,学员就业后平均劳务收入可达千元以上。几年来,累计提前剥离培训初中毕业生4400人,就业率达70%以上。同时,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的部分贫困户实施“一帮一”培训,每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采取“四包一保”方式,即:包转移引导、包参加培训、包定向输出、包维权服务、保证有稳定就业岗位,帮转一个劳动力,扶起一家贫困户。全县共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 5 634对,使贫困农民经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我们着重加强培训机构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从提高县、乡及培训学校管理和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出发,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上按德、能、勤、绩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考核,提高培训软件水平。2006年以来,县内13家培训机构新招聘师资68人,县职教中心面向全省招聘本科以上专业师资41人。2008年,投资400万元对县职教中心进行基础设施改扩建,新建宿舍和实验教学楼,其他培训机构也相应进行改扩建,提高培训硬件水平。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阳光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培训卷兑付、培训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县纪检委监督,县财政局、劳务办管理使用,对培训学员转移率没有达到85%的不兑付培训资金,对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阳光工程”培训资格,并视情节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保“阳光工程”培训资金用在培训上,补贴到农民身上。

近年来,虽然我县发展劳动力转移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愿借助这次会议,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努力工作,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建设全省经济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7篇:就业典型事迹材料

就业典型事迹材料

就业典型>事迹材料

(一)

等,不会等你

——郭欣慧典型事迹材料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1级的学生—郭欣慧。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是倍感荣幸的,感谢学院老师能够给我这样的机会,感谢我的母校黑龙江科技大学和老师们这些年对我的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11级即将毕业的同学向您们致以深切的敬意,谢谢!四年里,前两年主要忙于学生组织,任职于校科协创业协会副会长和校园文化宣传中心表演部部长。同时,获得过多次奖项,其中包括\'校园文化先进个人\'、\'科技之星\'、\'微博寄语>十八大优秀奖\'等。大三开始准备实习计划。我一直相信—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这样,我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在恒大矿泉水集团黑龙江省公司行政人事部任职。

对于每一届的毕业生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工作。头疼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像前些天有个跟你们一届的跟我关系很要好的学妹,来我寝室找我,跟我说\'姐,我现在有点慌了,快要出去工作了,但我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一想到要找工作了还有点害怕\',我想在座的应该有好多人跟她现在的想法一样,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不要急,急也无济于事,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储备力量;不要怕,因为本身你就什么都没有,现在就是0,经历了你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带来的精神财富是无限大的。看到现在的你们,我就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我,那个时候的心理很复杂。一旦意识到再有一年就要工作了,这时脑海里浮现许许多多的问号\'以后我想做什么工作?\'\'我适合做什么?而我又能做什么?\'等等一连串的问号困扰着我,但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想找个出口,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在大三上学期我投了第一份简历,是在一个>保险公司做经理助理实习生,当时我没有想太多,只是想自己现在是一张白纸,没什么好挑的,没毕业有人愿意要你也是不容易的,来到这就是为了学习、积累经验,为自己以后的个人履历上增添一个砝码。虽然,在那实习的时间并不长,只是一个暑假,但是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影响确是深远的,至少我知道我想做什么,什么是适合我什么不适合我。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我的这段实习经历,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有了想法,就去做、去尝试,这样才不会消耗自己。我常常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机会确实很多,但是你努力得来的机会肯定会更多\'.伴着这样的信念,我迎来了大四的第一个招聘高峰期,14年的10-12月,其实,在应聘的时候,我并没有走很多的招聘会,因为自己内心有个目标,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职位等等各种客观的条件都很明确,只要机会来了,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抓住,就像我现在签的这个单位,在它校园宣讲之前,我就从多方打听到它会为了校园招聘会招几个校园助理,虽然我不知道它到底是做什么的,但我知道它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即使在当时我已被告知,已经不需要女生,但我还是给hr打了电话,就这样被破格要了做了校园助理。这个就像前几天俞敏洪在会展中心的演讲中说到\'勇敢的走出第一步\',是的,每当我有\'就算投了人家也不一定会要我\',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会立马把它甩掉,管他那么多,投了再说,也许这就是呢。对吧?与其说是抱着侥幸,不如说我不想因为不够勇敢而放弃机会,那样我怕以后会埋怨自己。毕竟,时光不比人,它脆弱,禁不起来来回回的辜负!其实,当你迈出这一步了,你会发现就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这个过程是冒险的,但是它是值得你去探险的,一探究竟,会让恍然大悟。所以,现在的我非常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那段时光虽然很磨人,但却很美好。

那么,可能有同学问了,我该怎样利用好现在的时间呢?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本科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是等待着学校老师东奔西跑为我们的事而忙碌呢?是等着疲惫的家长为我们东跑西问呢?还是什么都不管,整天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呢?不是!我想说的是:\'就业是我们的事,我们要为自己的就业做些什么!\'下面我总结了几点关于就业前需要做的准备,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学弟学妹们带来些帮助。

一。就业心理准备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我们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我们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其实,是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的。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朋友,自身能力强,找工作不成问题,但最终并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是因为心气太高,导致错过了很多,因为你想要达到的那个高度,人家要的不仅是能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是真的能见识到。所以说,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3.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我们都知道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奖学金、竞选职位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自身的竞争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人面对竞争的挑战仍显得手足无措。所以说,强化竞争意识是同学们在求职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有了竞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我在这里善于竞争指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点在面试的过程中尤为体现,咱们学院有个跟我一届你们的学姐,我跟她在一个单位面试过,她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在面试陈述的过程中很稳,声音也恰到好处,而且能抓住重点,当时我们分组面试,而她那组十个人一起面试,只有她过了。

那可能有的同学会说,竞争好残酷啊,十个人只要了一个,其实,现实就是这样,好的企业谁都想进,淘汰率都非常大,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最终只有一个属于你,在你那个没来到之前,这个不属于你是正常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点的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压力会影响发挥,不知道平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你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做事往往顺利得。所以说,心态很重要。在这里我要提的一点是,在我求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比如说,我曾经听一个hr说过,女生做事比男生心细、认真,但是一般不会吃苦耐劳,所以不愿意要,所以在这里我建议部分学妹们,如果你很脆弱,趁着现在有时间,多锻炼锻炼自己,内心变强大些,这样你会更得青睐。

二。职业能力的准备

首先是基本的专业能力:在此能力中,主要是包含我们对自身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掌握能力、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认识知识。其次作为个人,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职业心态等个人职业生涯指导能力,最后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方面知识。这些知识,是我们在应聘某职位时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我们就业的前提条件,有这些能力,不一定能满意就业,甚至无法就业,但没有这些能力,那么就业就真的是一个问题。就像我在面试的过程中常常问我一个问题\'你学什么专业?并简要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甚至有的笔试就是跟专业息息相关的。就在前两天,咱们学校有个针对大四的采访,正好我路过,他们问我,\'如果让你重上一次大学,你最想做什么,\'\'想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好好学习专业课\',真的很重要,你们现在也不迟,没事可以去图书馆补一补。

其次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能力:在此能力中,主要包含我们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一些基本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任务执行、工作方法、信息沟通、随机应变等这些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走过招聘会的都会知道,无论大小企业,在任职要求一栏总会看见\'学生干部优先\'字样,这个要求,尤其对于我们学管理类的学生而言几乎是硬性的,就像我们单位在面试时,能够有机会参加面试的求职者中90%以上都是学生干部,所以说,我们在学校期间多参加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真的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我们的能力,实习是就业的预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顺利毕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培养我们更快的融入到企业中去的一些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衡量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关键能力,也是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

有位我很敬重的老师,他常常把找工作比作成钓鱼,大家都明白放长线钓大鱼这句话的道理。找工作也一样,准备必须充分,前期工作做到位了,最后的准备工作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求职(应聘)准备这一环节,它是很重要的,说严重点,能直接影响你是否能够就业,前面做的再好,如果这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功亏一篑。在我进入面试之前做了如下几点准备:

1.了解就业的公司。应聘前应该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要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平台上走出人生第一步,换句话说就是目标要明确。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在你们要去某个招聘会之前,去网上查一查,网上都会提前公布,比如说,工作地点、职位等等,这样可以省掉不少力气。

2.求职材料的准备。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往往用人单位在见到你人之前先看到的是你的求职材料。求职材料其实就是你,所以求职材料的制作尤为重要,它是你全面素质的反映,他能体现你的态度、观念、能力等等。所以,材料制作要认真用心,态度端正,还要突出重点,全面展示自己,要能一下就能让面试官注意到你!在这里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照片很重要,一定要美,再就是,突出的重点最好是在你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实践上,大多主要看这两方面。

3.在面试的过程中,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说话语速要适中、内容突出重点、声音清澈,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整体表现要稳!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到用时方恨迟。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社会的大形势怎么变化,对人才需求是不会变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干,充分利用时间苦练内功、积蓄知识能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就业基础,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一定不会陷于失业浪潮中。奔跑吧,同学们!

最后,祝学院蓬勃发展,日益兴旺!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谢谢大家!

就业典型事迹材料

(二)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陈依

我就职于恒大集团广州总部,在校期间任职第二十九届校学生会副主席并于2013年11月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校期间曾获得以下奖励及荣誉:

1、2012年6月获得2012年度全国艺术特长生选拔暨新加坡国际文化盛典拉丁专业组银奖

2、2012年11月 黑龙江科技大学\'优秀团员\'称号

3、2012年12月 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学生会\'最佳组织奖\'

4、2012年11月参加\'女大学生标兵\'获二等奖

5、2012年1月—2012年3月 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 滑雪教练员

6、2013年3月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7、2013年9月校\'文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8、2013至2014年度\'校园文化建设标兵\'

大一积极投身校园,参加了5个组织,为的就是从各方面了解黑龙江科技大学,(文化、体制、运行结构),使我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里,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大学我们不一定非要担任什么职位,但我就这个经历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了解了这所学校,什么人管理什么事情,教务处、学生处、班任、导员分别都负责什么的时候,我做起很多事情就可以得心应手了,并且全面的了解后我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那么当我们到工作岗位我想是一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你与人沟通、需要职能部门配合,我们可能对升值和调动又有需要,就要求我们到岗位的时候要踏踏实实多干活,多学习,尽快了解公司的体系,从而规划职业生涯。

那么谈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我是怎么应聘到恒大的。

首先:具备就业的意识,了解行情。也就是说要未雨绸缪。这里得提到我姐姐,她在咱们学校读研,我大二升大三的夏天,我姐姐正好研究生毕业,所以我提前感受到了就业的紧张,和毕业季时忙乱的生活,于是我准备提前准备,早日确定目标,我了解了应届生求职网,大街网,提前注册了信息,大三快毕业时,参加了我校上一届的毕业生的招聘会,得知没有我目标的企业后,我又咨询学姐,得知大家要勤快一点,到外校的宣讲会多投递简历,我又提前关注了黑科技就业、哈工大就业的公众号,上面会有宣讲会的信息。由于我上一届的学姐签下了恒大集团,薪资待遇号,又能在总部发展,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我就一直留意了恒大集团。

其次:清楚自己的去向,确定大致目标。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和大三的寒假在鸡西煤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实习>会计岗,从原材料采购到半成品加工,零部件外售,材料的入库,成品出售,费用会计,>税务会计,接触的业务比较全面,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于是我从专业开始实习,很枯燥,我有的想干人事的想法。我建议大家现在自己家乡实习,然后有机会申请到大公司实习,或者是自己的目标企业实习,这样的经历,会提高你留在该公司的可能性。

要升大四的暑假,各种网申就开始了,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多投递一些简历,当然当面试有冲突的时候你就要有抉择了,就比如说我参加了交通银行的考试,笔试和一面都通过了,结果终面和恒大的终面是一天,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哈尔滨,我选择了恒大集团。

最后,付诸行动。十月是黑色的,身边的许多同学还没有就业的意识,这个时候你不要盲目乐观,去工大的地铁上能看到许多应届生,手里拿着简历,也能看到我们个别的校友,热门的公司的宣讲会会人山人海,许多学生在后面在站着,在过道坐着,所以重点的热门的企业要提前去占领有利位置,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建议大家每一次参加招聘会都要穿着正式、得体。恒大在工大的第一次简历筛选我并没有被选上,后来我不气馁,恒大来咱们学校的时候给了我一次机会,我把握住这次机会精心准备,一面的时候是两分钟>自我介绍,过了一段时间二面的时候是五分钟自我介绍,二面总部来的HR面试,气势和第一次就完全不同,我总结一面的时候是要体现出你的朝气、活力和热情,体现出你对这份工作的渴望以及精心的准备,二面的时候要体现出你的自信,认真回答HR的问题,眼神坚定不要闪躲,但又不能好像你非常优秀没有弱点,显得太自负,把握好尺度,不卑不亢,这是体现你素质的时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家现在才大二,多接触一些场合,多发言多看书,看书尤为重要,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剧上。恒大的最后面试在广州恒大酒店,里面金碧辉煌,成功者之所以是少数,是因为大家都上网玩儿的时候,只有他们几个像异类。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碰见一位老师,老师问我就自己啊,我说是的,老师说的话我记忆犹新,\'你别怕,有些路就是要自己走的,朋友太多,今天拉你去那明天拉你去这,你就会在自己的道路上偏离。\'也就是说,朋友固然重要,但不要总把时间浪费在取悦别人身上,我没有刷朋友圈的强迫症,因为你一直关注的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故事,以后你还是一直说别人的故事,忽视了自己的道路。并且我要说择友的重要性,你能走多远往往也看和你同行的人,你身边朋友都出国了你也想出国,你朋友都考研了,你也想考研,你的朋友思想深刻,认识问题有见地,你的思想和眼界也会宽广,所以大家从善如流。

大学期间我有过很多的头衔,但我明白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今天我说着大学的丰富与成功,但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后,我不能反复说着从前的故事,要创造新的故事,所以放眼明天,做好今天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明天靠自己把握,要有长久的眼光,多读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珍惜现在的时光,你可以遵从青春内心的奔放和自由,但这种奔放不是外在形态上的,要不断去体验各种生活,丰富人生的经验,重要的是从中发现自己,确立理想信念,规划未来布局,实现人生意义。

黑龙江

推荐第8篇: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的调查报告

农村是劳动力最大的提供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有着深远意义。因此,做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充分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为进一步合理置和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所做的充分准备。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全县2010年外出务工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

2.在家待业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

3.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变化趋势;

4.农村劳动力就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5.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6.我县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从调研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xxx(县市)总人口59.6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占总人口的66%农业人口401万中,除老人小孩等无劳动能力人口外有农村劳动力29.53万,其中有外出务工人员约5.3万,自主创业人员约13.1万本地企业吸纳用工约6.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4.1万。

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就业地区为北京、天津、唐山等周边大城市, 1

从事工作主要为钳工、瓦工、电焊工、钢筋工、木工、电工、水暖工等高强度的脏累工作。

自主创业人员主要是依靠周边砖瓦厂、砂石厂的个体运输户和个体经营商户。

2.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略有上升,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逐年上升。

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县内非农就业比例上升,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经营经济经营方式所取代。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 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将大大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2.

3.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进程,有利促进城乡

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

1. 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速

度和规模。

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居民身份差异

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并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3.

4.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诚实劳

动者再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

5.

6. 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期实现稳定就

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7. 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六、促进措施:

近日,我县(xxx)第一批50名“xx月嫂”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工作。以“嫂子家园”月嫂职业培训为代表,强力打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再就业的劳务品牌。

x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断加大培训财政投入,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积极为劳动力就业架起桥梁,有计划有重点的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对现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有效整合。

为保证“阳光工程”见到实效,xxx市劳动保障部门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在当地媒体开辟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就业信息”专题栏目,帮助农村劳动力克服“小富即安”等观念,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同时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持卡制度,跟踪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农民提供“舒适就业,安心务工”的就业环境。

调查人:xxxx班 xx

xxxx年x月x日

推荐第9篇:劳动力培训安置就业协议

劳动力转移培训安置协议

甲方: 甘肃**同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乙方:

为了积极缓解用工需求与员工培训严重错拍的矛盾,建立长期劳动力培训与输转安置就业的和谐市场关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共同做好“阳光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甲、乙双方现达成以下意向性合作协议:

一、甲、乙双

方本着资源共享,双赢合作的原则本着诚信合作的意愿进行双边合作。

二、乙方为甲方实训以及劳务输转就业安置合作基地,积极主动配合甲方接受的各类行政机关的检查验收。

三、甲方为乙方输送经过培训具备入职基本要求的从业员工。

四、甲方通过以下方式培训员工:

(一)、根据乙方实际需要,由甲、乙双方协商拟定培训计划,设置利于乙方在职员工业务素质和作业技能提升的培训课程,培训场地以及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二)、甲方根据整体用工市场的要求和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在确保乙方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统一安排组织培训学习。

五、乙方对甲方输送的人员进行面试后的3日内应明确通知甲方是否录用。

六、乙方在与面试人员达成一致,明确表示录用意愿之后即与甲方签订有关《劳务输转安置协议书》或直接与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书》。

七、乙方在确定人选到岗前的5日内:

(一)向甲方支付劳务咨询介绍服务费228元/人。一次性接纳员工15人以上(含15人),支付劳务咨询介绍服务费188元/人。

(二)或直接按用工人数月支付工资至甲方专户,由甲方按有关约定兑现劳务人员工资。

八、乙方单位委托甲方进行用工定向招聘培训时,须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仔细填写《委托招聘需求表》对所委托的职位进行详细的描述,提供企业真实的经济性质以及经营状况,以便使甲方正确全面理解招聘岗位的要求,实事求是展示乙方的用工诉求。

九、甲方在乙方委托招聘协议期内,为乙方提供符合要求的备选人才信息,供乙方选择;乙方对选中的推荐人选进行面(测)试并依照本协议第

五、

六、七条之约定办理手续。

十、如果甲方输送或推荐给乙方的人选 3个月内,因种种原因离职,甲方继续无偿为乙方输送或推荐合适人选。乙方认为确实不能胜任岗位的员工需要调换,须及时向甲方说明原因,甲方实事求是了解原委后非乙方故意应该及时补充人员接替岗位。

十一、若一个月内仍然未能推荐到合适人选,除非乙方要求继续推荐,否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返还该人选劳务咨询介绍服务费的30%。

十二、甲方为乙方整体输送或定向培训的员工作业纪律完全遵守乙方规定,其劳动合同关系由甲方统一管理并统一签署《劳动合同》

十三、双方要以“公开、公正、守信、诚意”为原则,共同遵守和实施以上协议事宜。乙方不得在甲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私下与被输送或推荐人员联系或达成有损甲方利益的约定。经发现视违约处理,双方恪守。

十四、凡甲方输送推荐的人员(按约定已向甲方支付劳务咨询介绍服务费用的人员除外),自乙方接收之日起一年内,除非得到甲方的同意,否则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录用该人员。

十五、本协议未尽事宜应由甲、乙双方本着友好的原则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签名: 代表签名:



____ 年___ 月___ 日____ 年___ 月___ 日

推荐第10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18.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日期:( 2010-03-12 ) 我要评论

18.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增收之源。2009年末,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49亿人,比年初增加900万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2.9%。但是,农民工的技能与岗位要求还不适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农业部将创新阳光工程培训内容和模式,充分发挥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计划2010年培训300万人,重点提高农民在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就业的技能,以及农民的创业技能。

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三是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继续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农业部将认定一批“农民创业示范园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出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第11篇: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了全面做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XXXX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地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XXXX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XXXX总人口 7.14 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 4.41 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 62 %,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 2.19 万人,占农牧区人口的5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与日俱增,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我旗通过龙头带、民营安、个人创、往外输、政府推的举措,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旗、苏木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中长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规划”,开发适合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在旗就业服务局建立了旗就业服务大厅,在呼和浩特市、北京市等劳务输出人员比较多的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003—2006年,全旗

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9036人,其中就地转移 2267人,异地转移 6769 人,人均打工年收入5300元,仅打工一项农牧民人均增收 440 元,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2 %,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旗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㈠、思想观念陈旧。目前,我旗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以农为本的小生产观念和故土难离的旧思想依然存在,恋土守土意识比较浓厚。

㈡、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受土地制度、进城就业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未真正演变为“迁徙式”就业。

㈢、技术性、智力型转移就业虽有所增加,但是以“苦力型”为主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从文化程度看,农牧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0%,高中文化程度占1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农牧民工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技能培训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三、XXXX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切实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步伐。

㈠、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氛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努力营造两个氛围: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撑氛围。进一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农牧区劳动力进城进企就业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身份。为促进和引导农牧民转移二是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报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转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让转移就业成为广大农牧民无风险、无投资而增收的现实途径。

㈡、构建三大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旗、镇、村、社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息灵敏、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旗联网”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XXXX目前已在全旗4个苏木镇和81个嘎查村分别设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96人,

全面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2、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建设。按照“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针,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方法,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以旗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就业培训与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基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订单培训和企业出岗位、部门负责培训的“1+1”培训,注重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鼓励城乡劳动力勤于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2003—2006年,旗就业局培训中心共转移培训农牧民2951人,培训后就业2267人。

㈢、拓展五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1、拓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就业空间。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其加快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全旗劳动力转移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专业社和专业村的格局。

2、拓展工业企业、城镇建设的就业空间。继续依靠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和扶持这些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要鼓励农牧区种养加大户、经营业主就近就地使用农牧区富

余劳动力。要依靠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转移劳动力,向农牧民打开城门,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牧民由长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居民。

3、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按照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动员和支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农产品流通业等活动,鼓励农牧区劳动力自主创业,使农牧民变为商人、企业家。

4、拓展劳务输出的就业空间。继续采取“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洽谈”的方式,外引内联,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加强与国家正规劳务输出机构的联系,积极向国外输出农牧区劳动力,扩大输出范围。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鼓励非政府劳务输出行为,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牧民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的大胆尝试,是解决温饱后农牧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手抓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另一手抓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条腿走向城市转移,另一条腿走本地向非农产业化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道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实现XXXX农牧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12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情况工作简介

根据《xxx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和全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片区“三个一”精准扶贫计划和我县贫困人口护工(护理)培训五年规划,我局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了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x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南与临汾市xx、xx县毗邻,北与xx相交,东与xx接壤,西隔xx县相望,国土面积18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万亩。下辖4镇5乡134个行政村,总人口11.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贫困人口3.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6.7%,是全省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278人。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实际要求,按照市委雷书记多次提出的“打造吕梁山护工品牌,彰显吕梁工作特色和优势”的总体要求,广泛动员发动,精心制作培训,全力转移就业,截止目前,已组织培训9期,共950人。其中太原、北京、青岛以岗定训各一次共350人,实现新增省内外稳定就业380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把吕梁山护理护工培训确立为精准脱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首要行动任务以后,我县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2016年1月11日至19日举办的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2016年1月23日举办的为期15天的西式面点师培训班等培训项目。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建立我县“xx护工”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畅通“吕梁山护工”与全国各大就业服务平台及用工单位的联系。二是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三是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

为顺应目前劳务市场对高技能家政服务人员的迫切需求,立足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16年1月11日至19日,我们与县扶贫办、妇联合作,由xxxx家政公司承办,在xx县迎宾馆举办了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特聘请专业母婴护理讲师陈道影老师面授,为期9天。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177人,实际培训人员达到230余人。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我们搭起了一个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绒山羊养殖管理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三)加强培训促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

(五)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13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 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第

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 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

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 第

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 第

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 var para_count=1

二0一一年八月六日

第14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间,本协议期限为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义务

1、甲方在就业期间,应主动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就业登记。

2、甲方在协议期间,要按季报告就业状况及收入动态情况。

3、甲方在协议期间,要配合支持乙方的工作。

(二)甲方的权利

1、甲方在协议期间,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推介、职业指导服务。

2、甲方在协议期间,免费享受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政策咨询服务。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在协议期间,积极主动地给予甲方帮助和指导,并提供下列服务:

(1)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2)帮助联系和组织就业方面的培训。

( 3 ) 提供就业信息劳务信息。

2、及时审核甲方转移就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并实行限时服务。

3、及时整理甲方在就业期间的相关资料,并列表统计上报。

(二) 乙方的权利

1、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转移就业的相关资料。

2、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配合支持工作。

四、其它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共同遵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六、甲乙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乙方:

签字:负责人签字: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第15篇: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政发(2011)号

****二〇一一年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县人社局: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教育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以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进步为目标。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劳动社会保障各项工作。

至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底我镇劳动力转移就业8900人,其中

有组织5227人,创收6450万元,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建立劳务专业村5个,推进村13个;开展法律科技知识培训48场次,培训5946人次;开展劳动监察维权工作,开展企业年检工作,处理劳资纠纷14起;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人,为3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职业培训70人,鼓励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18人,为80位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300万元,并给于 微利补贴;开展了劳务输出人员实名制登记工作;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工作,为63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0322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2638人发放了养老保险金,征收基金1063320元;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就业渠道越来越宽广,就业方法越来越灵活,劳务业已成为我镇广大群众致富的主要项目;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责任落实

根据我镇工作实际和劳务用工市场要求,成立了**镇劳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劳务工作的副镇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劳保所。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明确目标,规范规章,落实责任,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社会保障和劳务工作监督监管机制,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年初,在全镇劳务工作动员大会上,总结了我镇二〇一〇年工作,表彰了12名劳务输出先进典型,安排和部署了二〇一一年的工作,与各村

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考核办法。同时要求各村成立劳务工作信息站和劳动保障维权工作站,规范管理,正确引导,强化服务,确保了劳动保障工作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搞好服务,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

**镇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人均纯收入较低,没有成熟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劳务业飞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它是一个短、平、快项目,是**农村农民增收的最有效来源之一。镇党委、政府明确了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是劳务业,并加强了劳务市场监管,制定了规章,协调各方关系,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确保了劳务业蓬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1、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利用广播、板报、标语、传单、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力求法律科学知识及时更新,用工信息详、实、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劳务工作顺利开展。协调公安、计生、司法、农技、畜牧、民政、经管等部门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绿色通道,解决务工者在劳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3、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组织司法、教育、农技、畜牧、农民技术信息学校等部门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一年来共培训48场次,

培训5946人,内容涉及法律、科技、经管等,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发挥镇劳保所职能,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4、加强劳务市场监管,取缔黑中介。整顿劳务用工市场,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开展维权活动,搞活劳务市场。

5、分类管理,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扩大输出。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进行分类管理,进行引导,组织输出。在全年输出的8900人中,建筑业2660人,手工业1800人,加工业1340人,商业280人,其他1820人。

6、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针对本镇劳务人员特点及劳务市场需求,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开发了渭南、延安、山西、西安、广东五个劳务输出基地。

三、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转移农民工就业

以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为目标。利用当地优势,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安臵农民工,为企业和用工双方取得双赢。一年了成功创业18人,安臵农民工102人。还有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建起了蔬菜大棚,修建了圈舍养起了猪,栽植了桑树、核桃树,种植了地膜洋芋,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养猪专业合作社、洋芋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小额贷款300万元,并提供了贴息政策,提高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这样以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协调企业和农民工

之间的关系,一年了共安臵了农民工320人。这样,不但为用工和劳务双方提供了方便,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经济发展。

总之,我镇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狠抓落实,正确引导,搞好服务,为我镇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经济腾飞再做贡献。

**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抄送:县社保局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

第16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5日

第17篇:乡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

乡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

乡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2007-02-06 12:26:

54乡劳动力就业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工作首位,紧紧围绕劳动力增收这一主线,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为民办实事中有关劳动力就业工作目标,按照“劳动力自主择业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促进就来”的方针政策,精心组织,加大力度,全乡劳动力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乡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土地面积62平方公里,辖十一个村一个居委会,1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01人,其中

农业人口11111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人,其中已就业人员××人,2005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

1、单位就业人员××人,年工资性总收入××万元,人平年收入××元。

2、外出转移就业劳动力××*人,年劳务收入1××万元,人平年收入××元。

3、各类企业就业劳动力××人,年总收入2××万元,人平年收入8××元;个体工商业就业劳动力××人,年总收入××万元,人平年收入××元。

4、务农劳动力××人,养、种殖业等年总收入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万元(粮食总产量××吨×1440元/吨=××万元);养殖业收入××万元(年出栏牲猪××头×800元/头+年出栏牛××头×1200元/头+年出售禽类××只×40元/只=万元);人均年收入××元。

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特点

1、就业结构不断改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乡三次产业劳动

力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耕作水平提高,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

2、就业渠道拓宽。随着人们的就业观念的改变,劳动力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私营个体就业等形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3、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就业的主流,并且成为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三、促进充分就业的主要做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的关键。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就业工作。

1、加强领导,搭建工作平台。2005年乡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坚持把劳动力就业工作当作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之举,确保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实现人民群众

根本利益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贯彻为民办实事工作目标要求,确保劳动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2、积极促进“三个”转变,稳妥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全乡上下从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就业机制上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劳动力就业从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移吸纳为主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提高三产比重将是扩大就业容量的主要方式。二是实现劳动力就业从单纯种养业吸纳为主,向私营个体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吸纳为主转变。三是实现劳动力就业从乡域内吸纳为主,向县外吸纳转变。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在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就业空间。

3、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

快项目建设、推进“三化”进程,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化解失业风险。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新经济格局。二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兴乡”方略,引进和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劳动力向东部周边地区转移,鼓励外出务工劳动力携资返乡创业,实现充分就业。

4、狠抓就业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紧紧依靠县就业服务中心,广开渠道拓展领域,开展针对性的形成多样的就业培训,使劳动力由单纯的体力型转向智力型和技术型,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一是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劳动力认清形势,更新择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制定个人就业的计划和措施。二是抓

好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和劳动力自身特点,确定培训内容。三是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对于有意创办民营企业的劳动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创办必备知识,掌握经济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行情,增强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乡××个劳动力已有××个实现了充分就业,一个未就业劳动力都是因为其年事已高,本人无就业意向,就业率达××人平年收入达××元,实现了充分就业,达到了最充分就业乡镇要求,特申请最充分就业乡镇,敬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为谢。

××乡人民政府

第18篇: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协议书

甲方: (培训方)**市就业服务处

乙方: (用人单位)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以订单培训为乙方输送合格员工,特签订本合同。

一、甲方根据乙方的用工要求,对有务工要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两**面,一是劳动用工政策性培训,二是各用工岗位的技能培训。

二、培训时间在 60 至 90 天范围内,其中政策法规培训不少于 3 天,业务培训不少于 57 天。

三、培训地点在**市技工学校和各联办学校。

四、培训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五、甲方培训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后推荐到乙方务工,乙方应按约接收培训合格人员。并与员工签订用工三个月以上劳务合同。

六、乙方根据劳动法按时支付劳动报酬,保证每月工资不得少于 610 元 ( 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 ) ,用人单位不得拖欠员工工资。保证务工人员劳动合法权益。

七、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章)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乙方:(盖章)

年 月 日

第19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10-03 17:22:00 ] 作者:张勇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14.6万日元,197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65.7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城市化和电气化。在中国,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

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居住在村里,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往返上班,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城市和城镇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

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卫生等待遇的制度限制,使农民进城就业者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裁员与减薪替代经验,以减薪的办法减轻简单裁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震荡。如一些西方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他们在需要裁员时,先与职工代表商议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办法替代10%的裁员计划,如果1年以后公司业绩仍没有好转,才考虑实施裁员计划。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

[2]中国经济网[EB/OL].www.daodoc.com,2005-10-20.

[3]中国统计年鉴2005.

[4]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第20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猴场小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好基础台帐。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全乡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等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依据。

(二)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务服务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乡劳动力外出务工,乡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四)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输出地为本乡,一方面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

地点:纳雍县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

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3、在开展岗位培训方面,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在岗、转岗、晋升等方面的培训。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通过举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

《劳动力就业典型范文.doc》
劳动力就业典型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