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2-11-1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色彩心理学研究

色彩心理学研究

冰山、雪地的白色会使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橙色使人感到温暖,海水的蓝色使人感到清爽,色彩缤纷的草地、花卉会使人心情愉快。。。。。。

室内设计重视色彩对人们心里、生理等方面的作用,重视色彩所引用的联想和产生的感情效果,以期在室内环境中,创造有层次、有性格的色彩环境,利于身心健康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类历史的沉淀,会使色彩形成某种心理上,习惯上的联系和象征。色彩所构成的环境气氛是很丰富的。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颜色能够增加一种物品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色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绿色,是能使人轻松、镇静的色,当看书疲倦时,眼睛看看绿色,疲劳感就会减轻,但长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它又会使人减少食欲。黄色或橙色具有刺激胃口、增强食欲的作用,且能给人以温暖、和谐的感受。故在一些餐厅中,墙面常用黄色,配上黄色桌椅、白色台布,以及艳丽的插花,可以使人悠然自得地进餐。在居住室内不止一套黄色家具,会使人感到愉快、宁静、心情舒畅。体弱多病者的卧室用黄色能促进心情愉快,乐于活动,有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增强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黄绿色会使人感到舒适,有助于安定神经。在有蓝色的灯光的卧室中选用绿色的被子可形成安静的环境气氛,有助于安眠。老年人卧室选用此色最佳,可形成温柔和安静的色环境。黄绿色对心情有抑制作用,性情急躁、感情易于冲动的人,卧室选用黄绿色为宜。

对色彩的喜爱度也是一个心里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对一种色的喜爱程度并不取决于其特定的色相,而取决于它的邻近色彩及面积对比等因素。在众多的色彩中,有人对某色表现出特别的心里反映:如有过外伤痛苦经验的人,对于与血色相关的红色就有特别的恐怖感;而某种色有时又会让人产生美好的回忆。色彩表现力不仅有积极的作用,色彩的爱好与色彩的象征等都将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或者是生活经验的累积,或者是色彩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下形成的印象、观念等,这种积累、印象和观念都会对人们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色彩的心理影响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劳动中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打动人的心灵。闻一多先生写到:“红色个我以热情,绿色给我以发展,黄色赐予我忠义,蓝色教我以娇洁,粉色赐我以希望,灰色给我以悲哀。”

在诸色中,粉色是一种神奇的息怒色彩。

紫色可使孕妇感到安定,淡蓝色对发高烧的病人有稳定情绪,逐步退烧的好处,赭石色则有助于低血压患者提高血压的功能。

一般黄绿蓝组合具有幻想、欢乐、活泼气氛,较多的绿色富有生气。女孩子一般喜欢粉红色或接近粉红色。一般年轻人多喜欢一些大胆的强烈色彩,且会受到比较时髦的家具、服装的影响。中年人,特别是乐观而富有进取心的中年人,一般喜欢创造宽敞明亮的视觉室内环境,因而宜选择用橙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对脑力劳动者,多采用典雅大方的色调,如咖啡色与白色匹配,可形成朴实、大方、典雅的气氛。米色与淡黄色组合,具有高雅迷人的气质,适应与中年知识 分子。中年女性喜欢具有梦幻与联想喜欢具有梦幻与联想的紫色调,尤其是具有图案的淡紫色更是备受喜爱。老年人喜欢稳重沉着,宜用低中、低高度色系。儿

童房可选用多色彩组合,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另外,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色彩的爱憎等是由国家、名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在色彩设计时,也应考虑到这些传统习惯性。如我国金碧辉煌的北京城,与白墙素瓦的江南城市,以及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的桂林,在城市得到色彩上就有明显的差异,风姿有别。

汉族:一般喜爱红、黄、绿等颜色。红色表示幸福与喜庆,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色多用于丧失。回族喜欢黑、白、蓝、橘黄、红、紫、深褐等色。忌讳淡黄、绿色,白色是奠贵的色。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黄色等。

推荐第2篇: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第六次小组活动总结: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介绍 存在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志是反对将治疗看作是一些技术。这疗法的根本在于理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存在主义运动强调对人的尊重,探索人的行为的新方面,希望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人。基于对人类本质假设,这个疗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当前存在主义疗法的重点在于来访者感到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孤单感到焦虑这种感觉。存在主义治疗师并不建立治疗的规则,而是努力去理解人们深层的体验。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 主客同一的研究范式:反对把认识和体验的主体与被体验的客体加以割裂,主张我们既能把自我看作是事物在世界上发生时的一个对象,又看作是通过这些对象进行解释评价、把它们投身到未来并加以转换而反作用于事物的一个主体。

整体论的研究路线: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力图通过对某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通过某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的内部存在。存在的三个世界: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或称周围世界;由他人组成的人际世界;人与自我和自我价值所体现的,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三个世界息息相关、互为条件,人同时存在于物-人-己三个世界中;它们不是分属三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人的三种存在方式。因此,若仅仅强调其中之一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两种存在方式,则会妨碍人们对自我真实面目的理解。

为了认识人,我们必须努力体验别人的经验。这种放下任何理论,放下任何学派,对个人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正是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也是罗洛梅研究人的现象学倾向的方法。梅所主张的有关人的基本理论,都是以其临床经验为基础。可见,研究真实的人是梅心理治疗的基础。

罗洛·梅的心理治疗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注人对现实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解释、理解和体验,在治疗中强调整体论、意向性和体验性。

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具体地说,人是具体的存在、此时此地的存在、1

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自由选择的存在、与死亡焦虑等非存在统一的存在和发展中的能动的存在。这种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的能动性、觉知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罗洛梅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患者发现意向性,从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在帮助病人或的存在感的过程之中,心理治疗者要体现理解性、在场性、体验性和信奉性四个原则:作为心理医生要理解患者在自身世界中的存在;治疗者要进入患者的心理场、理解患者的存在情景;使患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包括一直到它的潜能和方向;使患者信奉自己选择的方向并为之献身、使之付诸实践。罗洛·梅“把愿望、意志和决心这三个不同的层面集合起来”,把他们看成是获得意向性的三个阶段通过愿望阶段、意志阶段和决心与责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也就找回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罗洛·梅看来,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压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疗法主要关心的是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帮助他们有新的理解和选择。着重点在于来访者当前的生活情景,不是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己的过去。

直面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它鼓励人们勇敢的直面人生的处境(人生的焦虑和困境),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接纳自己的生命现状,在接纳的基础上自我超越。

人必须诚实的面对自己,才能了解人生的真相。他协助人们处理苦难与意义、死亡与价值、孤独与关系、自由与责任等根本问题,相信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建立真诚的关系,认为治疗是在生命关系中相遇,从而获得彼此的了解,从而对自知的存在经验进行更深的自我省思。存在的治疗是关系的治疗、态度的治疗、境界的治疗。

推荐第3篇:幼儿心理学研究论文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幼儿心理学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幼儿的发育成长是世界关注的重点,如何从小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日后的社会竞争力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阐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探讨了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意义;观察法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有个幼儿教师,她非常爱小孩,而且很有亲和力,她所在的班级中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她,能够比较好地听从她的命令。但有次组织活动,她让所有的小朋友拉成一个圈做游戏,小朋友都将手伸向了老师,而没有人愿意去拉其他小朋友的手,在他们看来,拉老师的手才最好。此次的经历让她深深明白,幼儿的心理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心理琢磨透,就无法真正地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二、学习幼儿心理的意义

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萌芽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人对其影响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其性格、价值观念的形成,而走进幼儿的心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思维、行为等是对其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心理的研究。

1.学习幼儿心理能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时期的儿童独特又有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往往提出的问题出其不意,回答问话也千差万别。而且在他们世界里对好坏、善恶无确切的认识,爱人云亦云。而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可以了解其想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2.学习幼儿心理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教育工作是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的,开展课堂的内容、组织的活动等均应以幼儿心理为指导。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不能过多地要求其进行合作性活动,可通过活动进行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

3.学习幼儿心理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从多年的工作中可以发现,生活在和谐、愉悦、鼓励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一般比较开朗,心理素质比较好,而生活在吵闹、沉闷、打击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比较孤僻,而且不合群,自信度低。因此,学习幼儿心理,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能通过相关游戏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应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而观察法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差异,得出结论。观察法的实施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能够针对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1.日记法

纵观历史,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最初的研究基础都是通过记录日记而形成的,比如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是通过日记记录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的身心发展和各种刺激反应,最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作为研究工作者的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日记的方式,以某一位儿童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每日的情况,比如做游戏时的反应、课堂和课后的情绪变化、对每个问题的回答等。但由于此种方法只针对某一位儿童,因此缺乏普遍性,笔者认为可对研究中选取的几名典型对象进行同步研究,后联合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归拢、分析、总结,进而得出适合广大儿童的结论。

2.现场记录法

此种方式是现场记录儿童在相关试验活动中的反应和相应行为,收集资料后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可通过现场描述、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比如有的学者通过录音,对儿童的语言、词语进行分类,最后得出儿童语言发展模式。本文以3个小朋友课余表现为例,A走到图书角,看到B、C已在,A未说话,而B对A说:“来和我们一起看吧。”A点点头,看A坐下,C凑过去,A挪了挪,最后起身走了。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A比较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害怕别人接近,存在排斥的心理,但不存在敌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予关心,鼓励其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3.抽样法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复杂多样,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全天候地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往往是难以做到的,而抽样法能够在多时段、多地点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帕顿就是利用在规定的游戏时间里,异常观察每个儿童一分钟,再根据儿童参与程度和游戏类型进行分类,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后,得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喜欢单独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到平行游戏,再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我们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记录:

4.典型事件记录法

此种观察法是指以特定的某种事件为研究点,记录不同儿童的表现,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出现可研究的事件便可做记录,主要关注点是儿童对事件的反应、处理和看待等。比如有学者通过观察儿童在争执事件中的表现,分别记录争执者姓名、性别、年龄、争执事件、争执背景、争执内容、争执行为、争执结果等,发现儿童争执时间维持短,男性多于女性,争执年龄在3岁以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争执逐渐减少,争执的原因往往是对物品的占有,而在争执过程中一般是年幼的被迫服从或年长的自动退出。我们在研究中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进行记录:

5.行为记录法

此种方法主要是记录被试者的行为频率,并做出相应的检核,一般在记录前规定好相应的行为然后再进行记录,在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其发生的频率或检查其是否具有某种行为的能力。比如记录儿童在一节课时间内的发言、提问、窃窃私语、坐立不安、爱动、视线漂泊不定等行为,从这些行为中可以分析出哪些小朋友上课认真,学习效率比较高,哪些小朋友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同时还可从其视线变化中得知注意力是否集中。再如通过要求儿童完成某种行为,检查其行为能力,笔者的一次经验是要求学生制作不同的图像卡片,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让被试者描述,并让其列举出生活实例,由此可判断儿童对形状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5.

[2]刘懿,徐旭荣.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中等职业教育,2010,8(20):37-38.

[3]潘庆戎,白丽辉.幼儿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25-30.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科技职业中专学校)

推荐第4篇: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心理学的研究论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引言: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多教育人员都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教育水平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可以避免教学方法改革过于盲目,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方法改革。注重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得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并且具有较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推荐第5篇:《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介绍>>内容介绍 自测题

一、填空 1.按结构分,调查访问法类型有( )、( )、( )三种。 2.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分为( )、( )、( )三种。 3.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 )、( )两种类型。 4.在编制尺度式问卷时,尺度范围在( )之间最好。 5.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 )、)、)。 ( ( 6.一般说来,重视量化处理,可选择( );重视质的研究,可以选择( ); 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 );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 选择( )。 7.通常内容不是太多,或者访谈对象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多次访问, 可以采用( );内容话题很多,或者要深入探究某个问题,由于一次时间有限, 所以就需要采用( )。 8.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 )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 ),这种方法访问时 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选择 1.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那几种叙述是正确的:( )。 A 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 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 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 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 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2.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 )。 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 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E 题目叙述不宜过长 3.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 ( ) A 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 B 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 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4.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 )的回答时间? A 0-30 分钟 B 30-40 分钟 C 40-50 分钟 D 50-60 分钟 5.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样本大,效度增加 B 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 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D 问卷回收率最高 F 邮寄问卷经费高 6.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确定群体的基本单位; B.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C.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 大误差。 D.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 值。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 A.一

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 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C.交通工具 D.被访问者的合作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 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9.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 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 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和恰当。 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10.下列哪一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问卷中的事实问题仅用于调查受测者作过那些事情。 B.问卷施测的时间掌握在 15 分钟以内最好。 C.选择实施的对象只要样本容量够大就有代表性。 D.只有知道了研究问题的行为样本,才能编制出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名词解释 (任选六题做) 1.访问法 2.结构型访问法 3.非结构型访问法 4.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法 5.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法 6.问卷和问卷法 7.结构型问卷 8.无结构型问卷 9.选择式和排列式 10.尺度式和抽象式 11.事实问题 12.态度问题 13.行为样 本 14.研究特质

四、简答 (选四题做) 1.编写问卷内容时应注意哪些技巧问题? 2.请简述问卷法的优点与缺点 3.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4.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可以在哪些情况下运用访谈调查? 5.简答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6.简答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各自适用的情况 7.简述访问法的一般步骤

五、综合分析题 (全做) 1.现在欲研究中学生的学生动机,请设计一个结构化的访问提纲。 2.请根据有关资料,自编一学生动机调查问卷,并进行小规模的试测,最后对 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完整的结果报告。

一、1.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 2.主观判断、客观接收、意义建构 3.结构型、无结构型 4.7±2 5.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 6.封闭型访谈、重视质的研究、开放型访谈、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 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开放型访谈 7.一次性访谈、多次性访谈 8.有关问题、问题顺序

二、1.D、E,2.D,3.C ,4.B ,5.D、F 6.D,7.C,8.A,9.B,10.D

三、1.访问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 一个访问者与一个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透过有目的谈话,以寻求研究资 料的方法。 2.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 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又分为两种形式

式,一种是访问者 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对所有被访者进行相同的询问,然后将被访者的回答, 填到事先制好的表格中去。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由被访问 者自由选择答案。 3.非结构型访问法又称非标准型访问法。这种方法是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 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访问者可以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 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 4.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谈的方式;后者是双 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前者能够看到 被访者的表情、生活环境等,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准确地解 释访谈内容的意义;后者则可以减少奔波之苦与长途旅行的经济负担,但是往往 了解的信息比较有限。 5.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前者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后 者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前者适合于以下情 况: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 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后者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 庭的学生、有某种共同爱好的学生等)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 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6.研究者将其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题或表式,既是问卷;而以邮寄的方式 寄给有关的人们,请其照式填答寄回,再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相应分析研究,即运 用问卷作为搜集资料工具的研究方法是问卷法。它重在对个人意见、态度和兴趣 的调查。 7.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是对所有被测者应用一致的题目,对回答有一 定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 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8.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不必将资料量化,但必须向有 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排列式,答卷者对问题的多种答案,依其喜欢、满意程度排序。选择式,将 问题的几种可能答案统统列出,让答卷者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 10.尺度式,问题的答案是用1-5,或1-7或1-其他数字表示,将填答者 的反应显示在一个评价量尺上。 即让填卷人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表述自己实际情况 的数字。 11.事实问题指为询问个人基本情况和某些实际行为(不论过去或现在)而编制 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 12.态度问题指为询问有关意见方面的(如意见、信仰、情感、动机之类)和

有 关价值或人格方面的(如道德观念,进取性格之类)情况而编制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 13.所谓行为样本,是指代表研究问题特质各方面内容的具体行为表现取样,即 问题样本。 14.所谓研究特质,是指所欲研究问题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研究问题的结构或 架构,这是编制问卷必须了解的问题。

四、1.问卷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题目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类型可以从两方 面说,一是开放式无结构或限制式有结构的题目,应从研究的性质来决定;一是 性质上的类别,如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学校教育方式、教学效果。(2)题目 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每一类型中的题目,应该均为验证假设或研究目的所 必需。(3)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误解,造成问卷 的偏差和失真。通常应设法避免三类问题:(1)太普遍化的问话,使受测者不知 真正目的,如“你常看电视吗?” (2)语意不清的措词,使受测者费解,如“你 认为目前教师的待遇够好吗?”“待遇”和“够好”都是语意不清;(3)包含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与事实,使受测者不知如何选择,如“宗教的作用是使人 向善,还是麻醉自己?”(4)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与爱好,任何一个社会, 都有些地方不能乱碰的,特别是关于禁忌与爱好方面,或者是正面问一些敏感的 道德问题,政治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或恩怨的问题,也不能问,因为这类问题往 往会遭到抑制。(5)要避免或减少社会称许性。对于社会称许性的题目,要尽 量避免或减少,编题时尽量少用理性的叙述,而从被测者感觉方面进行描述,可 减少社会称许性。例如,学习动机问卷:“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测 学业动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测掌握动机),这两题的社会称 许性都较强,如果二选一的话,一般选第二问,因为老师、家长经常是这样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这是一种理性的说教,如果改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看到分数 比别人高,心里很美滋滋的”(表现出学业动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虽然 得分比别人高,也总觉得自己考试时没有发挥好”( 测掌握动机),这样从感 觉的方面进行叙述,没有理性的思考,而是直接反映感觉,可大大地减少题目的 社会称许性。(6)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7)题目是否超出受测的知识和能 力。许多问题,设计者看来,非常简单,可是受测者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或遭遇 过,得替他们设想,在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要把问题 理论化。 2.问卷法的优点:(1)用问

卷法收集资料,可不受人数限制,因此,抽样范围 较广,在时间,经费方面,也比直接调查访问较为经济。(2)此法只需印刷费、邮费,所费不多,且易行。(3)问卷法可令被调查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不受 别人干扰,并自由地表示意见,其结果将更为可靠。(4)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 细密,凡在访问时不能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真确回答的事项,皆可在问卷上得 到较为满意与可靠的答案。 问卷法的缺点:(1) 问题含糊不清,便不能得到确实的回答。(2) 所选样本,若 不能代表某种团体的意见,其结果将不可靠,亦即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问卷 法由于问卷的回收率较低,使样本的代表性难于保证。(3) 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 生厌,故而置之不理,若问题太少,却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4) 问题设计的 不理想时,会散漫零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对结果进行科学 解释。(5) 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6) 有些事情非 常复杂,不能用问卷的简单问答所能表明。 3.无结构型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 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 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 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 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 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 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 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 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 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 4.对于广泛的调查对象,对于研究目的属于比较细致、具体的情况和探究深层 原因等情况,适合使用访谈法。 5.确定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确定行为样本;了解施测 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选择并决定问卷的形式;拟定问题的题目并 随时修改;于是;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 6.个别访谈,适合于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 性的情况,作深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集体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 (比如男生、特殊家庭的学

推荐第6篇:心理学研究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的困境(4大困境)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复杂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而正是这门年轻的科学正在研究着“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复杂之一”的课题。

1.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一般教科书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构成,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而是掺杂着主观因素的经验,这是不可共证的,是人的自我觉察和感受。人的这些主观经验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情感、动机、愿望、兴趣等等。” [2]也就是说,人不同于物,人的心理是非实体的,你无法通过仪器去直接观测而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去间接推测;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人是能动而非机械的,是能自我选择而非被动决定的。同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要涉及到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根本区别所在。有学者提出,人性是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因为“人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依据和人对终极的关怀”。[3]

但西方主流心理学(即实证心理学)无视心理现象的特殊性,片面追求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和精确化,结果使得心理学研究消解了人性,人的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最典型的代表是行为主义,华生为了将思维、情绪等内隐的心理活动解说成一种可观测的量化行为,竟然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而情绪则是内脏和腺体的一种“模式反应”。在行为主义的解释体系中,绝对避免使用“感觉”、“体验”、“意向”等描述内在心理过程的术语,而只用S-R、反应频率的增强或减弱等来描述人的行为反应,这样人无异于一架受外界刺激操纵的机器,冷冰冰的丧失了人最可贵的人性。而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未能摆脱将心理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的倾向,反映在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试图建立各种看似精确实则机械的认知模型上。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是对人的非人化处理,漠视了正常人的心理特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1](P64)这种批评是符合事实的。

2.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要想研究心理,必须深入、透彻地探索心理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虽然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够成熟,距离真正解开这一“科学黑洞”之谜还很遥远。退一步说,即使脑的机制研究透彻了,但生理基础不等同于心理反应,毕竟心理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果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被还原为分子和化学运动,还有“人”的真正存在吗?因此,心理学研究不能仅仅借助于还原论,而应进一步寻求心理反应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但以目前的技术支撑而言,这种探寻决非易事。

3.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环境对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纵横交错、变化万千。

总之,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

的复杂性,使得心理研究比起其他科学来说,有更多的困境和更大的挑战性。毕竟认识人类自身的规律比认识人类以外客观世界的规律要更加步履维艰。

(二)心理学研究范围宽泛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人心理的方方面面,对此科克曾发出感慨:“在原则上心理学的领域也太宽阔了,不能为任何单纯的方法论或理论的体系所包揽,因为它包括从感觉到精神病的每一件事物”,“它的领域太广,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学科”。

[4]由于心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宽泛,使得每一位或每一组研究者各自“恪守一小快阵地,从事小作坊式的工作,所得的成果彼此间很难沟通与交流”,[1](P6)由此也造成了学派林立,各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各不相同,甚至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不稳定的。

虽然目前理论心理学界一直在谈论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仍在继续,最明显的事实是,在各种层次和主题的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关注不同问题的研究者之间越来越感到“无话可说”,交流时缺乏共同的“语言平台”,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形成了一种“集体自言自语”的局面。据《心理学年鉴》统计,心理学所涉及的分支学科达100多个,仅“心理治疗理论”就有400多种不同学说。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与心理学研究范围包容性太大有关。正因为心理学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科克建议“心理学”应被“心理学的研究”所取代,后者更倾向于接纳多元论,承认心理学存在不同派别和分支领域,不必要求这些派别和领域达成统一,因而也不会预先肯定或否定某种特殊的取向和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待变革的困境

一门科学的存在,必须有其方法的支撑;一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于方法上的突破。心理学也不例外。

正如前提到的,主流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为参照样板,坚持科学主义取向和客观化倾向。概括地说,科学主义(即唯科学主义)主要有三大特点:

1.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有两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经验证实原则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由此也决定了“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5]客观主义原则要求心理研究必须摆脱哲学思辩,重视观察与实验等客观方法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

根据实证主义的两条原则,人们不禁要问:心理学研究的结论真的全都能被经验证实吗?不能被证实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关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中已经论及,人的心理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经验,很难象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经验那样符合可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如果一味要效仿自然科学的做法,追求绝对的实证,其后果必然是将充满灵性的心理现象演变为一堆方法和程序的集合。

2.坚持价值中立说。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主义假定,价值观念不影响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活动应该是客观的,研究者应该是超然的、不带价值判断的。

但心理学家的理论真的能摆脱其哲学观、人性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保持中立吗?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例,每一种治疗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理论家对人性的理解之上的,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欲望和本能,而罗杰斯则坚持人性是向善的、是可以信赖的,由此两位心理治疗家所提出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另外,在心理观察和实验中,心理学家真的能完全保持客观吗?对此,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已指出,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因为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观察中浸透着理论。从这两点来看,价值中立的原则在心理学中是难以成立的。

3.坚持方法中心主义。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权衡中,选择了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关键在于其方法、技术和程序,而研究的问题倒在其次。“方法中心”暗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只要方法完美和精致,无论研究的问题和结论是否有价值,都不会受到质疑。而且实证主义者为了方法而方法,习惯于在方法的限定内选择那些可操作和简便的研究对象,这样做必然要舍弃许多心理学本应研究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苛费尔认为:囿于方法的追求或者说借助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而取得合法性的心理学的现代模式,在解释、理解、透视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是幼稚可笑和虚弱无力的。[1](P42)对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曾撰文《平话心理学向何处去》,指出:“对方法论的制度化,我也特别强烈的反感。因为我认为这样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就是因为方法论的制度化,只要用某种实验方法,好象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本来内涵复杂,如果用某种方法来限制它,结果当然会扼杀心理学的生机。”[6]

无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盲目坚持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摒弃一切整体性的、主观性的“非科学主义方法”,其结果必然使得心理学研究显得细琐而无关宏旨,理论显得深奥而远离生活。在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中,忽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盲从实证主义原则并将心理研究的创造性拘束在单一的方法学规定中,是心理学家们所犯下的最大失误。这也是造成当今心理学困境的主要根源。

(四)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明显滞后的困境

理论的建构对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极其重要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和具体事实之后,必须要经过理论思维的抽象和综合,这是科学发展无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心理学恰恰在这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分割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回顾与反思心理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只注意琐碎的实证研究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建构,是造成心理学缺乏整合、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极端排斥非经验的研究,蔑视理

论思辩,但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思辩和研究(即理论心理学家)”。[5]

以上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范围的宽泛是心理科学自身特点所引发的困境,而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的问题则是这一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可以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逐渐克服的。而目前心理学发展呈现出重视理论建构、重视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相结合、以及变方法中心为问题中心的趋向,正是对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偏差的反思和克服。

推荐第7篇: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一个人已经

胡渊 (384489923) 15:34:44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胡渊 (384489923) 15:38:09

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2.自学预习的习惯

3心上课的习惯

4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5.善于提问的习惯

6磋琢磨的习惯

7独立作业的习惯

8细审题的习惯

9.练后反思的习惯

10归纳的习惯

11.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12.客观评价的习惯

推荐第8篇:《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总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邢 云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2010级心理咨询专业专科生,共计65人。该课程按计划于第五学期开设13周,周课时2节,总学时26节,学分2分,属于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概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及其具体运用,主要通过机房sp统计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理论研究中如何以定量数据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佐证和解释。该门课程的学习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在社会调研、教育教学、军事司法、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极为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总结

根据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博采众长。《心理学研究方法》虽然目前整个理论、知识体系及主要内容均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的书籍、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同的研究者都有各自的研究偏向,为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吸收不同教科书与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理论、观点等,争取上课的内容做到具体、翔实。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鉴于《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基于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穿插个案,保证学生能灵活利用理论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搜集实践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上机操作,并讲解操作过程与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含义。

第三,注重过程教育。每次授课的内容,我都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同时布置一个小个案作为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讲授的操作处理解决这些个案。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利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展望

通过本学期教学,也促进了自己教学业务日益精湛,对某些个案操作理解更加透彻,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利用研究方法

与具体操作程序详细讲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把《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与sp统计教程紧密结合,在同一学期进行开设,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以后教学工作中计划需要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争取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

2、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严格督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综合教学技能。

2013年1月24日

推荐第9篇:《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概念

重点概念

1.实证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收集数据材料来说明观点、论证假设。P7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系统地考察行为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科学规律的研究。P7

3.第一类错误:当H0本来是真的,但是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却落入拒绝域,错误的拒绝了H0,这时犯了“拒真”错误,称第一类错误。P46

4.第二类错误:H0不是真的,但是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又没有落入拒绝域,因此错误的接受了H0,这时犯了“受伪”错误,称第二类错误。P46

5.效应量:是衡量实验效应强度或者变量关联强度的指标,它不受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

6.单样本K-S检验:对于连续变量,如果样本容量较大(大于50),可以用单样本K-S检验,此检验可以检验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P47

7.KMO检验: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主要应用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

8.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9.中介变量:如果变量X 通过影响变量M 来影响变量Y,则称M 为中介变量。

10.调节变量: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 的函数,称M 为调节变量。就是说, Y与X 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 的影响。

11.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所进行的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P273

12.自然观察:指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P272

13.结构访谈:指根据统一的设计要求,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进行的标准化访谈。P280

14.半结构访谈: 兼有非结构和结构访谈的特点,将访谈人员的提问和访谈对象的回答区分开来做不同的设计。P281

15.速度正确率权衡:被试可能为了提高反应速度而牺牲正确率或为了提高正确率而牺牲反应速度,因此,在反应时实验中一定要同时记录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以判断是否存在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P290指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正确率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P362

16.启动技术:指用于考察前一种任务操作对后一种任务操作影响效果的实验技术。分为正启动效应和负启动效应。P383

17.现场研究:指在实验室以外的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如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P550

18.跨文化研究:为比较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心理与行为差异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通过搜集人们成长的不同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文化和习俗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P551

19.系统误差: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子所引起的恒定的、系统的、有规律的变化,存在于每次测量中。P140心理测量

20.随机误差:是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由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使得几次测量结果不一致,且这种不一致是无系统的、随机的。P141

推荐第10篇:积极心理学行动研究学习体会

2011年4月10日—4月13日在县教育局XXX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全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实验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培班》,在会上听取了包括我县教育局局长周奎齐在内的六位专家的报告以及六个实验学校代表的发言。六位专家用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亲身的实践经验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代表,每一位代表都感到收获很大,也都决心以此为契机,真真正正地学习专家们先进的理论知识,扎扎实实地去实践专家的先进经验。把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县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内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

2、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3、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4、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研究——智力、情感、性格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铸造。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现实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有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止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三、通过学习学到了很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倡团体自主训练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因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突出自立、自强、自救,同时强调群体互动,资源共享,传播幸福,共同进步;由于共性并不能取代个性,团体自主训练有时可能满足不了特殊学生的需要,因而对特殊的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必须给予必要的个别咨询辅导或干预。

在学习过程中钟志农教授比较具体系统讲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他讲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包括四个方面,即: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班级心育,课堂心育,其中班级团体辅导是最主要的方面。他用一堂示范课讲解了一堂心理辅导课应具备的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团体热身,大体需要5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氛围,构造关系,可利用游戏、活动、歌曲等;第二个环节:团体转换,大体需要10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思想;第三个环节:团体工作,大体需要20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把团体动力激发起来;第四环节:团体结束阶段,大体需要5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体会成长的快感,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总之,四天的学习是紧张而短暂的,但收获是颇丰的。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今后,我一定要把学的知识、经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11篇: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导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完善中学生个性的主要促进因素。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学习记忆 学习环境设计 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 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方面,建议加强认知、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神经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学习与学习环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学习的基础方面,建议关注研究性课题以及在真实环境中影响研究知识向有效教学方法转化的因素。组织合作学习环境,开放多样性学习的积极资源。确定能够有效测量科学学习的评价类型;在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方面,应开发出能对学习科学领域进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标,新的研究应致力于在学习科学中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整合;在学习研究中的合作方面,应鼓励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通过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导培训计划以培养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许多正规教师专业培养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于教师的学习。因此应通过研究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学习成为有效教师的。需要研究来决定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效能,包括职前、在职研讨、工作坊、暑期学院等形式。

总而言之,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记忆不再被看成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括知识,也涉及到意义。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社会文化情境、学习共同体、非正规学习、理解性学习,现代技术、教师学习、专家知识和脑科学已经成为当今学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第12篇: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推荐]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1】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f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sitiveexperiences,individual traits and well—being.)。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有专家认为,以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开始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从表面上看,人们可能会认为积极心理学只是徘徊在主流心理学的周边,但它在2000年~2006年六年中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和认可。心理学家们和心理工作者们也渐渐体会到他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对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看法和疗法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新的研究成果为这门心理科学提供了有效率的证据,提高了研究者对它的信心和期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是针对把临床心理学的主要焦点扩展到痛苦和挫折与它们的直接缓解之外。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不仅仅希望痛苦和折磨得以消减,同时也会希望幸福和积极经历得以增多。也就是说积极的经历和个人长处不一定是和消极的经历与个人短处相关联的,积极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对立面。比如说,低工资和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对工作的不满,但这两项的铲除不一定等于人们对工作的满足。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正面情绪与消极情绪运用不同的心理程序,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并且,积极和消极情绪有着不同的进化功能。

2.真正幸福论

(1)真正幸福论的三个“部分”— — 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塞里格曼于2002年出版了《Authentic Happine: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一书,在此书中他第一次提到真正幸福论。塞里格曼推出的真正幸福论在积极心理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所以塞里格曼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快乐生活(Pleasant Life)、充实生活(Engaged 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快乐生活” 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包括躯体愉快(意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生活的人会拥有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说的“美好生活”fGood Life)。因为聪明地利用个人的特长和天生潜能会给人在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参与和融入,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更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参与和为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服务。生活的意义是从参与和在为这种机构服务中取得的。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和家庭。积极心理学家们相信积极和正面的品质和情感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得到发挥和发展。以上三种不同的生活是拥有幸福的三条不同的路线,它们各有出处,如下图所示。真正幸福论的三个“部分”

(2)真正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

塞里格曼和其两名助手——拉西德和帕克斯fRashid和Parks)~过六年的不断试验和研究,设计出了一整套建立在真正幸福论上的临床积极心理疗法fSeligman,Rashidand Parks,2006)。他们为真正幸福论中的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设计了相关的积极心理疗法练习。他们在一次次实验中,要求参与者运用这些练习并进行对抑郁症状的前测和后测,发现对生活意义与充实生活的追求和更高的生活满意水平与抑郁症状减少是密切相关的,而对快乐的追求只是小幅度地提高了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减少了抑郁症状。

A.“快乐生活”练习快乐生活包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塞里格曼等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通常在实验研究中要求参与者用六周的时间完成所有练习,每周完成一个。塞里格曼等设计了感恩和宽恕的练习来提高积极的记忆对人的影响。这是关于过去积极情绪的练习,叫做“感恩拜访”,要求参与者给应该感谢但从未正式感谢过的人写一封感谢信,然后通过电话或当面念给那个人听。研究者们设计的关于现在积极情绪的练习叫做“享受”,要求参与者每天都有意地慢慢去享受和回味一下一个平时没时间享受的事情或过程,如,吃饭或洗澡。当做完时把所做的写下来,写下和平时有什么不同,与急急忙忙做完时感受有何不同。这个练习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暂时欢欣带来的满足。塞里格曼等设计的有关将来积极情感的练习包括乐观和希望的干预练习,目的是抵消悲观的态度和情感。练习包括“运用你的特长”、“三个好事”、“讣告或自传”和“积极并有建设性的反应”。“运用你的特长”是参与者填写VIA—IS特长问卷(有240个问题)后分析出来五个个人优点,然后想办法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起来。“三个好事”是要求每人每晚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并写下它们发生的原由。“讣告或自传” 要求每个参与者假设他们已经死去但有过充实、满意和有成就的一生。每人在此基础上写一个1至2页的小作文描述自己希望后人如何怀念自己。“积极并有建设性的反应”是最后一个有关将来积极情绪的练习,参与者们需要每天至少一次运用积极并且有建设性的反应,也就是说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对方表现出积极而热情的反应。

B.“充实生活”练习

充实生活是人一生中不停地在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和在空闲时追求参与和投入。 (The engaged life,a lifethat pursues engagement,involvement and absorption in work,intimate relations,and leisure.)塞里格曼等认为充分了解和利用每个人的标志性特长是拥有充实生活的途径。研究者们相信抑郁症状的出现同缺乏生活中的参与及参与的充实性是相关的,同时,他们认为缺乏生活中的参与及参与的充实性可以导致情绪抑郁。所以,他们推断如能通过对个人优势的充分利用而达到积极参与生活使生活充实起来,应能抵挡消极情绪并减少抑郁症状。所以,塞里格曼等在实验中要求心理咨询者们帮助参与者识别他们的个人有标志性的特长并且引导参与者们如何在生活中更多更好地把它们运用起来。

(3)“有意义的生活”练习

塞里格曼等认为生活中缺少意义不仅仅是抑郁的一种表现,它也是抑郁情绪的起因之一。闵此,研究人员认为在带有积极性的组织和机构中充分发挥特长可以使人们由此得到个人能力与优点的肯定,并且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以,在研究中参与者需要得到咨询者的鼓励与支持去参与带有积极性的组织,如与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家庭等有关的各种机构与活动。

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2】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提出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等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商务礼仪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协作,形成良好品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商务礼仪;策略

一、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在需要

商务礼仪是一门专业化打造人际交往的礼仪课程,是商务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活动中律己敬人、约定俗成的礼仪规则,它是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及商务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内容涵盖商务见面礼仪、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形象礼仪、商务言谈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商务会议礼仪、商务仪式礼仪等。在现代社会,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广度和频率度不断加大,每一位职场人士都会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个人及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训练以及模拟场景训练培养学生懂礼、知礼、行礼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适用的现代商务礼仪基本常识、规范、原则、惯例和技巧;帮助学生提升礼仪素养,掌握个人形象塑造的基本要领,提高其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实战能力,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奠定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这是一门综合性、普及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心理环境。消极的心理环境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思维、情感和意志得到体现,教学效果不佳;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通过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发展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商务礼仪的学习对大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需要从新的视角关注商务礼仪教学,使之成为符合当下大学生需要的课堂。在商务礼仪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性格,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幸福感。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使商务礼仪教学充满活力;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是商务礼仪学科教学的需要;更是体现人文关怀、发展学生幸福感和积极品质的保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商务礼仪课程一段时间后,发现目前商务礼仪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思考,试图采用新的应用策略去实践,旨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勤学、会学、善学、乐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学习行为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商务礼仪课程不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本身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仅仅将其当作习得一些商务礼仪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可以描述为:“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思考,不爱提问”,而“思考”与“爱”最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想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思考”与“爱”的状态,绝对不会是上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积累来养成的。而目前的商务礼仪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思想情感心理教育的渗透。

(二)课堂学习质量不高,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唯教育者主体观,把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忽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这种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于大学课堂,商务礼仪课堂上也不例外。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都是特定几位表现积极的同学能主动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很被动,为了更多同学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只能通过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目前的商务礼仪课堂上,学生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三)重视学生共性培养,忽视其个性发展

在高校商务礼仪教学中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大班课的规模超过60人。大班教学中,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的养成,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课堂活动受限,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大班教学中,因为人数众多,很难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因此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他们中的大部分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当被要求在人数众多的讲台上演练礼仪规则时显得非常紧张,一旦出错,自尊心受挫,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掘个人潜能,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共性的培养,又必须使个性得到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目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提出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等操作策略。

(一)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商务礼仪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提问,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实现呢?关键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斯奈德和洛佩斯这两位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学校教育的要素,指出积极学校教育环境,就像建房子一样,先从地基部分开始,营造一个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的积极课堂氛围。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积极情感可为年轻人提供安全的基地。

1.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普遍喜欢和蔼可亲的教师,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是建立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1]教师快乐、饱满的情绪能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语言能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比如“没关系,怎么想的就怎么答”“不要灰心,再换个角度重新思考”等等,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同时,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语言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与学生间的感情,使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主动与教师和同学间互动。商务礼仪是一门专业化打造人际交往的礼仪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经常采用角色演练、分组讨论、交流解惑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提高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效率。

2.利用商务礼仪现象的趣味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趣味礼仪课堂就是把一些有趣的礼仪现象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教学目标。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礼仪现象,让学生判断对错,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演示,比如在商务形象礼仪中的着装礼仪这一节,教师演示几种男士打领结的方法以及女士丝巾打结的方法,再让学生们自行操练,学生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快乐,找回自信,感受到商务礼仪是一门很有趣、很实用的学科。只要教师多花些心思,留意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礼仪现象,把握商务礼仪的最新动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将趣味和快乐融于学习中,就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倡导积极人性。[2]积极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角色和身份是平等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上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是本课程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点,通过角色渐变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环节,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角色渐变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策略改变被动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的角色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渐变的方法。角色渐变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变“被教”为互学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主导的角色,激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之一。商务礼仪不是规定学,而是规则学,它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古代宾主相见时以拱手为礼(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现代则是以握手替之。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搜集变得非常便利,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交流、相关知识搜索,甚至个体经验上是平等的。教师若在课前提出信息搜集范围,学生完全可以在上课之前收集整理相关的现象或经验,在课堂上就能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示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正成为礼仪规范的践行者。学生在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这种心理感受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变“被考”为加强自我检查与诊断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形式的被考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并且乐于参与考试的过程。商务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目的重在实践,重在应用,不宜采用卷面形式考核学生的水平。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大三下学期的学生,很快将面临着就业,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若将期末考试与模拟面试相结合,既能将商务礼仪课程所涉及到的大部分章节内容,如商务形象礼仪、商务见面礼仪、商务言谈礼仪等有机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利用考试来磨练自己、检验自己。通过模拟面试的考核形式,一方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面试的着装、形象、言谈中应用所学礼仪规则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能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和正确评价。学生能在这样的考试中真正体会商务礼仪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价值,并通过自我检查与教师评价来及时反省,从中获得学习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三)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非常重视个体的发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不断地激励自己,充分发挥自身潜能。[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发挥个人潜能。积极心理学将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今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在现有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大班授课还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发掘个人潜能,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来逐步实现。

1.赏识教育积极心理学提倡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运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在课堂教学中,“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除了教师自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人格素养外,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运用及时激励法,使用激励鼓舞、彰显个性的教学评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商务礼仪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赞美。及时激励法,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促进学生会学、善学学习品质的形成。运用及时激励法时要注意,评价语要有针对性,避免激励过程中的画蛇添足和词不达意。对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要毫不保留的真诚赞赏,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比如“你真的非常棒!能将微笑运用的恰到好处”“你的表达非常生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表现一般的学生,不能只有表面的激励,要结合时机,分清场合,使用鼓动性的评价语言,比如“你表现的不错,为什么不整理一下,那会显得更加有风度”“有一点儿可惜,离标准手势还差那么一点点,再好好琢磨一下”;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发现他值得赞美的地方,有针对性地使用正面期待性评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对自己充满希望,比如“你聪明又勤奋,下一次一定可以提高发言水平”“希望你再勇敢一些,一定会进步惊人”。

2.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在大班授课环境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先讲授知识,设置一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再总结。在相对开放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展现自己,彰显并发展个性。例如,在讲到“商务言谈礼仪”时,先讲授了言谈礼仪的聆听原则、适度原则、赞美原则和避讳原则等相关知识,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某公司销售员A与他的老客户在展会上谈论新产品,请模拟他们的谈话,并注意以上言谈礼仪的基本原则。”再将学生按8人分为8组,每组学生选两对同学进行模拟练习,另外4人分(别记录并评价同组同学的表现……15分钟后,请每组各选一个代表发言,陈述本组同学模拟和点评的结果。最后做总结,深化学生对商务言谈礼仪的认识。合作学习模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中,亲身体验礼仪规则,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此体验到学科乐趣产生的自主的、积极的、探究性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第13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减少教学评估的参照标准等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主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行为机制。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如:跨文化研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 教育心理正在研究什么? (三)认知主义取向

如: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记忆术等。近年来还有四个重要领域是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热点问题,即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交互教学、基于计算机等各种学习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和动机研究。 (四)人本主义取向

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采用多维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 (五)行为主义取向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二)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三)研究情境生态化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六)研究方法综合化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

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

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

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

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

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

三、交互式学习环境

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教学条件。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

另一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重要技术就是提供支撑自我调节行动的软件工具。学生使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和他们所进入的内容能显示出关于他们的学习策略、信念和动机的大量信息。 例如在BioWorld 系统(这是一个面向高中生物课而

设计开发的医院仿真系统)中,学生要收集证据并形成假设来对虚拟病人进行诊断。该系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信念尺来表达在某次诊断中的确定性水平。另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证据栏来记录通过在环境中的导航所收集到的数据,以及一个用以记录和组织支持其诊断推论的争论栏。研究者发现学生能有效组织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诊断,他们在信念表上最后登记的确定性水平同诊断质量存在着高度关联。

四、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

教育心理学家大都将学习兴趣看作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诸如选择并阅读课本某些段落)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如新异性或歧义性),后者往往很难得到准确测量。研究者最近已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情境兴趣的变化。

在Ainley 等人的研究中,除了在让被试阅读之前自我报告主题兴趣,他们还使用了一种软件来测量被试对四段主题为科学和流行文化的说明文的阅读选择、情感、坚持性和回忆成绩。每篇课文由3 个250词的段落组成。在选择了主题之后,给被试呈现相应课文的第一段。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转换到不同主题课文或继续阅读当前课文的下一段。对继续阅读一篇课文的选择是通过对该课文主题有关的坚持性进行计分的。如果被试选择继续,在呈现下一段内容之前,就要求他们通过选择不同情绪(诸如悲伤、感兴趣、不确定或厌烦)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选择转向另一个不同主题,或完成了当前主题的最后一段,都要对选择离开的主题完成一个由三道题目组成的保持性测验。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建模发现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

五、认知负荷测定技术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基本上是工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

六、概念图技术

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主要解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在教育中作为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发挥着作用。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 我能研究什么?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兴趣、学业情绪(感)、学业倦怠、学业效能感、成就动机、归因方式、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压力、考试焦虑、时间管理、学习拖延、学习不良、问题解决(表征)、学校(习)适应、学习障碍、学习主观幸福感、认知风格、道德认知(情感、人格)、学术欺骗、创造人格、概念转变、入学准备、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学业自尊、自我同一性、农民工子女、择业动机(兴趣)、学业成就

教学效能感、教师集体效能、职业倦怠、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管理风格、教学创新、师生关系(互动)、控制点、教学监控能力、班级气氛、幼小衔接、家校合作、我如何做研究?

一、确定研究课题

选择、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确定课题是为了决定将要研究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长时期内的主攻方向,制约着后续环节运行的深度和广度。定题的成功与否对整个研究的成败、效果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速度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1)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关注、捕捉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可发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比如当前中小学中存在的厌学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外语学习问题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

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来选择课题,或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的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也可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确立相应的课题。 (3)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

由于各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选择交叉性的课题或从邻近学科中借用、引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都有可能确立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产生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即是一个交叉性的研究课题。 (4)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通过查阅和评价有关文献来确定研究课题,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价值但尚未进行研究的空白点、研究结果中的矛盾之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课题应着眼于教育实践和科学理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体现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比如,根据学生自我效能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现状,可确定课题“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研究”;根据学生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现状,可确定课题“差异教学的研究”;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现状,确定课题“社会学习与人际技能培养的研究”等。 (2)确定的课题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所预期的结果应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突破性。除研究内容的创新外,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若完全重复他人的研究或过时的研究而没有任何新意,只能流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3)确定课题应考虑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即课题的可行性。研究者的能力、原有的研究基础、可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研究设备与资料、研究场所与对象等条件应该与课题的要求相适应。

二、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帮助研究者了解现状、把握全局、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假设、解释研究结果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查阅文献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创造性研究的起点。

有关教育与心理研究成果与动态的刊物 国内的主要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科学进展》等; 国外的主要有:《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Review)、《教育心理学家》(EducationalPsychologist)、《教学科学》(InstructionalScience)等。

三、提出假设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并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应该就该课题提出一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的较为具体的理论解释或设想。这种设想说明、陈述了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 比如“学习技能的训练会提高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成绩”,“解题策略的使用与数学学习水平正相关”。

提出假设往往是在确定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可以通过演绎和归纳这两种基本的方法来提出假设。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来考察对某一特殊情况的适用性。比如依据强化理论可以提出某种具体的假设:“教师的奖惩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研究者需要先对特定的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或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更一般性的假设。例如,两种知识之间相似点多会影响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产生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越概括,迁移就越广泛,等等。由此可以归纳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性影响迁移水平”的假设。

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为了检验所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者必须考虑如何控制各种变量,选择何种研究方法,采取哪些具体的研究步骤等。只有通过周密的科学的计划与安排,才能使研究达到预定目的。

(一)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研究类型有很多种,例如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调查法与实验法。需要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具体的条件来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当然,因为每一种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与局限性,应综合考虑。例如,探讨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以综合应用测量法、问卷法,并对个别的优差生进行个案调查。

(二)确定研究变量

根据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详细列举出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变量,对自变量、因变量或无关变量等并加以识别和标识。大部分的研究都会涉及到许多变量,这就要求研究者对各种变量有明确的认识,并能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控制或取舍各种研究变量。 为了客观地考察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应对这些变量及其有关的概念、术语等进行具体化,即进一步界定它们的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用可感知、可量度的具体事例、现象、外在表现等来说明、界定某种变量的内涵,进一步使研究的问题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控制能力的操作性定义是情绪的认知、情绪的体验、情绪的调控方法等具体指标;智力的操作性定义是IQ测验的分数;学习态度用听课的认真程度、上课的纪律性、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的指标来表示。

(三)选取研究对象

选取什么样的被试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取决于研究的性质与目的及其研究结果的推论范围。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研究所涉及到的总体进行全面考察,而是需要对总体进行取样,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来对总体作出推断。

(四)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各种变量及其变量间的关系后,就该考虑具体的研究程序问题,比如怎样呈现指导语、如何布置研究环境、如何安排整个研究的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如何呈现研究材料,等等。其核心也就是怎样采取措施对各种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

(五)实施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的实施是严格按照研究设计进行的操作过程,需要对于各种无关变量如研究环境的布置(声音、光线、空间大小等)不当、各种意外事件(仪器故障、被试中途退出等)的出现应尽量消除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克服。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一)整理研究结果

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解释是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或数据是比较零乱、无明显规律的,要求对这些原始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便于统计和资料分析。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去除虚假、错误的材料,对于缺失或遗漏的材料要查明原因,并视具体情况加以补齐。

整理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对材料进行初步的编码、归类,使之系统化。编码就是将原始材料进行归类、编组,并以某种代码系统(通常是数字)加以标志,以便计算与列表。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1.定量分析 2.定性分析

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时,既可以先定量,后定性,也可先定性,后定量。若是前者,则先进行数据统计,然后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找出变量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推论;若是后者,则先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划分不同维度或水平,并赋予每一维度不同的数值,然后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应结合具体的研究来选取。 1.定量分析 2.定性分析

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时,既可以先定量,后定性,也可先定性,后定量。若是前者,则先进行数据统计,然后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找出变量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推论;若是后者,则先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划分不同维度或水平,并赋予每一维度不同的数值,然后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应结合具体的研究来选取。

六、撰写总结报告

(一)标题

(二)摘要与关键词

(三)前言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讨论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第14篇: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摘要

广告心理学概述:广告心理学性质是一门偏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

含义:是研究广告活动中的人(特别是广告受众)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科学

广告心理学发展简史

国外广告心理学的发展:1901,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提出吧广告的工作实践发展为一门学科

1903,斯科特汇编《广告原理》此书为广告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广告心理学发展现状:实证性研究越来越多,研究领域越来越广,研究手段方法越来越先进

广告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

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测量,自我观察 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3.访谈法:面谈法,电话访谈法 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购物表法

5.问卷法 :常用问卷:等距量表,语义分析法

广告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广告信息加工过程的前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外部表现:适应性的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变化

紧张注意时,还会有心跳加速,拳头紧握等表现。 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要意志力努力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新异性,强度, 运动 2.随意注意:只有预订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地注意

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3.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广告引人注意地方法:增加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悬念与奇想,利用动态刺激物,提出口号,个体与刺 激物的关系,版面位置,出奇制胜,增加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的可能性。

广告信息地接收——感觉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远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与物体本身得刺激,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感受性对市场营销的启示:促销手段应达到消费者的绝对阈限之上,产品质量的改进,商品包装,商品

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外部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广告信息的接收——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 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他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分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知觉的特性:相对性。(对象与背景,知觉对比),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的心里因素有很多,显然,注意,动机 最重要。还有学习与经验的影响,知觉的观点差异

广告提示:创意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以已有经验与所持观点

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扭曲。

大小错觉,形状与方向的错觉 ,运动的错觉,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把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会以为它也在同一方向运动。)

超感知觉: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和灵奇现像与其相近的一名词称为心灵学,其范围较大。

种类:心电感应,超感视觉,预知,心里致动

风险知觉:是人们对其购买行为结果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整体的反映。

特征:不确定性,主观性,多样性

类型:功能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 心里风险 的发展与变化,价格策略中的运用,识别商品的真伪。

广告信息的存储与提取——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新异刺激,选择注意) 外界刺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B.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指感官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较短时间的记忆。 1.有限容量

2.适应短时间记忆容量 (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 组块: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启示:适当减少o记忆数量,适当重复广告内容,充分利用形象记忆,尽量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激发联想。

C.长时记忆:指记忆中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

1.编码特异性: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记忆术:是通过熟悉的以前编码过的信息相联系的方法来编码一系列事实的技术 2.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对一系列项目的头几个回忆成绩非常好(首因效应),最后几个项目回忆的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系列的中间部分差。 3.闪光灯效应:指对引人震撼的事件,易使人留下深刻记忆。 4.来斯托夫效应: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易记。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6.启示:适当匹配,提取线索, 注意广告编排的位置及品牌名称在广告的位置,增加感染力,引起受众情绪记忆,合理安排广告重复时间

有助于广告记忆的常用技巧:适当减少实际材料的数量,适当重复广告内容,宣传途径,合理安排广告重复时间,充分利用形象记忆得优势,尽量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注意广告编排的位置,激发联想,适当匹配提取线索,增加感染力,引起受众的情绪记忆

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相联系的,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它联系着人们心理活动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广告信息的深加工,——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现,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特征:概括性 间接性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表象和想象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等特征。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想象的功能: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和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

2.夸张

3.典型化 4.联想(有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事物)——接近联想,类化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问题的种类:界定清晰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

对抗性问题

非对抗性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

语义含糊的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里的因素:知识表征的方式 ,定势(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

功能固着:人们想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事件的倾向。 动机, 情绪。

广告诉求方式——理性与情感

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并称为广告诉求的两大基本方式 情感广告: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消费值或情绪上的满足,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又叫感性广告,情绪广告。

理性广告:提出事实根据或进行特性比较,通常是展示商品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关于产品的事实性信息而使消费者形成一定的品牌态度,理由广告,理论广告,说明广告

区分标准:根据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混合的分类

用五个水平把广告加以分类:高度理性型,混合理性型,混合型,混合情感型,高度情感型

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理论解释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MAO水平(M:MOTIVATION - A:ability

O:opportunity)——1.高(目标信息加工——信念态度改变这个过程叫中枢路线) 2.低 (对边缘信息加工——信息态度改变

边缘路线)

广告理性诉求:制约因素:商品因素(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同质化,购买风险水平,商品的吸引力),消费者因素(有关商品的知识与经验,社社会经济地位,购买周期,个性心理特点

一般策略:提供选择标准、购买理由、证据或展示使用过程、新的科学知识

情绪、情感的基本理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和情感联系与区别: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维度:主要指以下特征的变化幅度及其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 两极 激动性,激动和平静两极 强度性,强弱两极 紧张性,紧张,放松两极

分类:1.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的、短促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情绪反应

3.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广告中常见的情感诉求类型

1.美感:一切符合需要的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体在内进行观赏,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3类 2.亲情

3.激情愉悦 4.幽默诉求 5.恐惧诉求

6.怀旧诉求

7.名人广告:名人主要指体坛,文艺方面的知名人士,而不是科学家 使用名人应注意的问题: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公司在同一时期使用同一人物 了解广告 对象对此名人,明星的了解程度 依据明星与产品的特点制造情节,让明星出演 利用电视剧受欢迎的良机,选择电视剧中的人物 产品于明星,名人的合理搭配 谨慎使用,防止名人虚假广告

3B广告原则:Baby, beauty,beast(动物) 1.baby :儿童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广告模特,因为他可以使男女老少都产生注意 2.beast 动物的憨态与自然同样可以引发人们积极地情绪体验,使人产生一种怜爱之情

3.beauty: 魅力,自尊,装饰作用,谨慎使用

广告信息加工的内在动力——动机(第四章第二节(书上)重点)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新的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

消费需求的特征:消费需求的同期性,发展性,伸缩性, 多样性,可诱导性,习惯性,互补性胡互替性

动机与工作效率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活动可能存在不同动机 同一动机可能激活不同活动

存在动机系统(主导动机——依从性动机) 动机与活动的效果亦复杂 2.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与工作效率间的联系,倒U形曲线关系

动机的种类:1.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景兴趣 兴趣有不同品质: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结果的动机,从追求成功的观点言,一般人所设定的目标分为两种:学习目标,表现目标

3.权力动机: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可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

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美动机,求廉动机,求速动机,求名动机,惠顾动机,好癖动机,求知动机,求乐动机,人情动机

动机理论:代表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唤醒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理论,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心理地形说a:意识:心里的表面部分,服从与现实原则

B: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能回忆起来的经验

C: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替代物,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着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

2.结构模型:超我: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影星形成的知觉系统

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吧人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夸大人性与兽性联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心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关于各层次需要间关系问题:a.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求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对减弱,在高级需要要出现之前,必须先部分的满足低级的需要。

b.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的较晚

c.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所有生物都要事物与水,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牢骚——高级牢骚——超级牢骚

按马斯洛的动机理念,人类总是在抱怨,因而,我们决不应期待牢骚

动机冲突与挫折

1.冲突:由于在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促使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一旦冲突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

2种类: 接近-接近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通常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接近回避型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有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

挫折:指个体的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弗洛伊德称之为“升华”),个性的变化 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处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需要,动机与广告宣传

一:消费者的需要特点对广告制作宣传的启示:1.消费者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广告宣传要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宣传

2.消费者的需要具有两面性,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要有眼前需要,又要将来需要 3.消费者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群体和个体都通过一种或几种优势而体现出不同层次需要

二.消费者的需要与广告定位:优势需要的广告,动态需要与广告,兴趣与广告 三,广告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把握目标对象的需要心理 激发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生理上的需要,认知上的激发,环境激发)

广告说服的心理机制——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的评价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动成分

特点: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有具体的指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态度的形成

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维方式,或者说图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图式的分类: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调整型。功利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功能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经验的情素后果,需要的满足,知识,家庭,参照群体,文化因素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 (周围情境影响态度主体)

一:态度主体:1.个人同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个人在群体当中的地位,个人对群体的看法与评价 2.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卫影响

A, 笼统拒绝 B.贬损来源 C,歪曲信息 D.论点辩驳 E,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3.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高强度态度难以改变,高向中度态度不易改变,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不易改变,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不易变化 4.个人的个性因素:智力,性格特征,自我防卫倾向

二:传达者:传达者威信、立场、目的指向、吸引力

三:沟通信息:信息的差异,信息对情绪的唤醒,信息的倾向性,提供方式 四:周围情境:注意的分散,情境的强化因素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态度改变影响因素向方法的引申

“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信息一段时间后态度改变作用比先前更大事物现象 信息的适当重复

二:参照群体的引导:如果人们从属于一定的群体,群体的规范会在其成员身上造成明显的参照效应,使人们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倾向于选择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三: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A. 暂时的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

1.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认知协调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为“理由不充分效应“

2.如果人们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理由,那么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B.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

四: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五: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1.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回避原则

2.二步式渐近策略(登门槛效应:泛指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留面子效应: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3.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 的逃避反应,它是机体的自然保护反应

自我价值保护效应: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的推动对外界劝导或影响所作的反向反应

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广告人的心理健康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特征

人格结构:1.气质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A-B型人格:特点:A性格急躁,缺乏耐心,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外向,B相反 3.内外向人格

4.三因素模型:外倾型,神经质,精神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结构:气质,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性格: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第15篇:《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李雯历史教研组

今年渡过了一个不同往常的春节:没有传统的拜年仪式,没有喧闹的人群聚集,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上上网,收到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客户的短信问候,过了一个安静、自主,还有朋友牵挂的春节,看完了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非常充实的一个春节,《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建立起来极大地兴趣,里面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具体的实验开始,像一个个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其次,这本书也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概况的了解。最后,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历史的心理学,是多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启发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开阔了思路,不再盲目的崇拜,非常棒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就是:

1、小孩子经历越丰富,大脑的发育有更多的沟壑,更聪明。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陪伴,过跟孩子一起玩耍,如果想要孩子更聪明的话。

2、每个人都要做梦,不能做梦的人(受到药物控制)行为会有问题,梦仅仅是个人情感发泄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3、所谓的潜在能量,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在正向的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不是被开发出来的,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4、行为主义,人会从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中学习,养成新的行为。

5、期望导致结果

6、目标导致学习的行为及早出现。

7、记忆不靠谱。

8、发展心理学:哺乳动物对爱的需求,高于对食物的需求。

9、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物品的位置随着年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

10、控制力让人愉快,并产生积极的行为。

11、全世界的人的情绪表情,具有一致性

12、认知失调:外界的理由充分,认知失调小,态度不改变;理由不充分,认知失调大,为了减少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带来的认知失调,人们选择改变态度。

13、内控的人,更加积极主动。

14、A型特质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15、变态心理学,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对精神病进行判断和对待。

16、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

17、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就会习得性无助。

18、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19、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案,对于治疗病人,具有相同的疗效。20、对于恐惧症的治疗,系统脱敏法是公认的最好用的方法。

21、对墨迹和自编故事的表述,便于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和内心世界,有利于治疗。

22、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言行不一。

23、人们拥有从众心理。

24、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现场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救助的可能越小。

25、人们会因为权威进行违心的服从。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也能够运用这些研究后发现的成果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希望自己以及各位同仁能在拜读完这部书后,对自己的工作中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014年1月

第16篇: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一。

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观察法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用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

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应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sampling)方式进行。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际上.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有控制的观察。实验法.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提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

所谓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设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教育心理的实验研究一般采用自然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1)单组实验形式;(2)等组实验形式;(3)循环组实验形式。

三、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凋查者自由表

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作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如班级鉴定、教师评语、学生的作业等)进行分析。教育心理学某些课题的调查研究常采用问卷法去搜集资料。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系霍尔所创。它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取样大,研究的被试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由于样组扩大。可以抵消一些中间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的统计处理具有科学性等。

目前采用问卷法的较多。为了发挥它的优点,应用时可作如下改进:(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2)问卷题目内容应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须简单;(3)被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的意图;(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加入一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5)问卷材料的选择须严格和客观,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个案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案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

要使个案研究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试的各种情况以外。还应与学生多接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关系,能给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使其充分信任研究者的帮助和关心,这样,个案研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教育心理研究中有时采用临床法,也是以少数人或个别人为研究对象,基本上也是一种个案研究的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的一种研究方法。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言论,就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可用于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还有很多,上述几种只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它们之间不是互不关联和孤立的。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可综合地使用其中两种或几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对象,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17篇: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优秀)

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任务。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什么是心理学了,那我们如何研究心理学呢?要遵照哪些原则和方法呢?

一、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

(一)客观性原则---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强调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

二、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讲授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早期的幼儿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因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

提问: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解释:

(二)试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的心理。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第18篇:心理学研究方法试题概念部分

信度也称可靠性,即当被测试对象本身发生变化,用同样 的“尺子”去重复测试时,总是获得类似的结果。因此, 信度也被称为一致性(consistency)。测试的效度 (有效性)指测试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 是否达到了它所预定的目的。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小样本研究范式: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 理测定,能够对其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有 利于深入了解被试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但 因取样过少,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较低。

测验常模简称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可分为组间常模和组内常模两大类。前者有年级、年龄常模,反映不同群体在测验上表现的差异。后者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离差智商等常模。常模的构成要素为:

1、原始分数;

2、导出分数;

3、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当一个实验设计中 当一个实验设计中 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因素设计。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

第I类错误:在假设检验中,由于随机性我们可能在决策上犯两类错误,一类是假设正确,但我们拒绝了假设,这类错误是“弃真”错误,被称为第一类错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控制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发生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被称作显著性水平,一般用α表示,在进行假设检验时,是通过事先给定显著性水平α的值而来控制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

第19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蔡旭东2013819024

本书的作者是勒庞,他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 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惟独写于上世纪末的《乌合之众》一书取得了成功。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群体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群体进行分类解析,主要从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入手,详细的栓释了群体一词。

这本书之所以取得取得如此成功,我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它成名较早,但是很多思想还是特别有预见性的,很多现象仍然在我们当代的社会中发生着。比如:“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这段话是作者引用泰纳的一段话,和国内现在的“学习改变命运”的现状仍深深呼应,在相隔一百年之后,这样的现象仍如此广泛的存在着,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国内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和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一考定终身”以及越来越看重学历门槛的如今,专业教育的实现让人看不到希望。根据本书分析教育,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只是背书和服从,而缺乏实践。这使得中国学生读书只懂得按部就班,为的是获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继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往,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改进的。另外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信息的大爆炸让我们无时不刻不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渺小,内心会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存在感严重缺失,民众更容易通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来聚集他们的情绪,从而来衍化出更多的群体行为。像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热传,微博事件的迅速传播等等。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下几点认识。首先,组成群体的个人个性消失。毫无疑问,“中国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走到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往往不会去关注每个个人的具体个性,而是先把这个人贴上“中国人”的标签,用他们曾经对“中国人”的整体看法来看到这个人,所以个体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就好比如今社会倡导伟大的中国梦,我想这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因为这关乎我们这个群体的福祉,是我们必须铭记于心的。其次,书中提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觉察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废除,革命是激烈的。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废除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个很明显的事实,可以看出对抗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的行动已成功而告终。也正如群体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对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就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廉洁奉公,我想这也得是“革命”,不能股息,不能只是阶段性任务,对于贪污腐败要一查到底,追究到底,革了腐败滋生的命脉才行。最后,我想简单的谈谈信念。信念作为组成群体的必备要件,它具有明显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体的头脑中生根,就会成为鼓舞人心的源泉,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不仅是群体的动力,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因此,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这小到我们每个个体自身的奋斗目标、家庭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国家的目标都得有一个信念,并且为之不断努力,秉持这个信念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勒庞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存于社会的诸多问题,虽然没有确切的提出解决之道,但无疑,这本书的经典地位无法撼动,值得多读几遍,细细品味。

第20篇: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设计心理学研究内容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 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 有多学科的内容参与 ,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 也涉及到工业设计中产品、商品制造与推销全过程所包容的知识和科学。比如 , 产品功能、材料、结构、工艺、形 态、色彩、表面处理、废料回收、环境保护、装 饰中的视觉传达、C I 设计的有关学科 ,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许多知识 , 诸如材料学、物理 学、数理统计、生理学、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 ,在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各个 领域 , 都有应用心理学与工业设计学科群知识的 交叉和渗透 , 尤其是用 CS 观念和 CSI 预测市场的 最新研究成果中 , 更反映这两门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的巨大作用。

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 由于工业设计是新兴学科 , 应用心理学的历 史也不长 , 所以 , 这两门新兴学科从诞生之日起 , 就具有不完善性 , 这是不足为怪的。国内设计心 理学也许会有几本书 ( 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正式出 版物 ), 但笔者相信 , 每本设计心理学的视角和 切人点是不同的 , 他们对设计心理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目标是一致的 , 为工业设计更好地与消费心理匹配而努力。

意义

学习设计心理学 , 主要有八方面的意义。所谓 \" 好的设计 \" 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 ,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修养、爱好等都不相同。 但是, 设计师和消费者还应有一个大致的认同标准。经国内著名设计专家柳冠中教授介绍 , 德 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宣旺特 (SchoemaMt) 教授来华讲学 , 他认为 \" 好的设计 \" 有九条标准 : 创造性设计 , 适用性设计 , 美观性设计 , 理 解性设计 , 以人为本的设计 , 永恒性设计 , 精 细化设计 , 简洁化设计 , 生态性设计。

第一 , 创造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创造性设计是最重要的前提。因为人类文明史证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创造结果 , 没 有创新 , 就不会有进步。一个产品没有新意 , 那 就没有设计的依据 , 也就不会被前进着的人类社 会所承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以创设 CSI 问卷为主 线 , 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技能培养目标 , 期望学 生迅速了解、掌握消费心理的方法。创造性的设 计来源于外部世界多变的态势 , 来源于用信息化、数码化手段去客观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的内容。 而运用 CSI 去采集消费心理数据 , 并根据 CSI 导向 设计是实现 \" 创造性设计 \" 的基本支持系统。

第二 , 适用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适用性 \" 是衡量产品设计的另一条重要标准 , 这是产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区 别就在于设计师不光设计一个物 , 在设计之前看 到的不仅是材料、技术 , 而且看到了人 , 考虑到人的使用要求和将来的发展。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消费者满意度 C S I, 将是适用性设计的依据。

第三 , 美观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美观 \" 是任何设计师都愿意为自己的设计赋予的形色 , 然而 \" 美 \"

1 是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度的 , 美的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 , 是存在的 , 却又与人的主观条件 , 如想像力、修养、爱好分不开 , 所 以又是可变的。它离不开生活 , 离不开对象 , 却又 因人、因时代、因地域、因环境而异 , 是不断发展 变化着的。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心理的微观分 析 ( 人口特征 ) 知识 , 将使学员了解消费者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 导致人们对美的主观判断的不同。

第四 , 理解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理解性设计标准是设计必须被人理解。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让人理解产品所荷载的信息 , 使用者一目了然这是什么产品 , 作用如何等 等。设计师运用材料、构造、色彩等来表达产 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认知 活动规律 , 将使设计师掌握造型识别、图形识 别、广告识别等心理学基础 , 力求满足消费者 一目了然的求便心理。

第五 , 以人为本的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突出人而不是突出物是好的设计第五个标准。如有的灯具设计十分花哨 , 使人眼花缭乱 , 在室内空间夺去了人作为室内中的主体地位。好的设计作品应是含蓄的 , 突出的应是人 , 以 满足人的要求。设计心理学将讨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人是第一位的 , 其余全是背景 , 这不 仅是观念上的准则 , 也是现代设计管理的核心 , CS 策划将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第六 , 永恒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永恒性 \" 是第六个标准。不应片面追求流行款式 , 不应片面渲染、夸张其商业性或嚷头。 好的设计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设计心理学将讨论支持消费者永恒性偏爱 , 是价值观问题。比如 , 宗教型价值观的消费者 , 对含有麦加指针的地 毯、麦加报时的手表这些设计 , 具有永恒性的偏 爱 , 取得全球 8.5 亿穆斯林的永恒性的满意度。

第七 ,\" 精细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精细化 \" 标准是必须精心处理每一个细部。从构思到设计的完成 , 要使人感到耐人寻味 而又不繁琐 , 从整体到细节都充满哲理与和谐。 设计师不应被材料与加工工艺束缚 , 以致控制不 了设计的结果 , 而应既把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发挥 得淋漓尽致 ,!l 顶乎自然 , 合乎逻辑 , 又要高于这 些物的因素 , 体现出人的力量 , 给 \" 物 \" 赋予灵 魂 , 成为人的对象。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Cs I 市场 调查的研究 , 为精细化设计提供 \" 人性化 \" 参数。

第八 ,\" 简洁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简洁 \" 是好的设计的第八个标准。繁琐是设计所忌讳的 , 它反映了设计师的思维混 乱 , 丝毫不是价值的体现。设计心理学在讨论 广告设计和商标包装设计时 , 将以案例分析的 方法 , 说明简洁化设计必须依据消费者的认知 规律 , 才能达到简洁化的效果。

第九 ,\" 生态性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这个标准要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塑 料制品是终究要被淘汰的 , 除非它被新技术改 头换面 , 否则 , 这种材料会造成永久的环境污 染。在德国 , 已开始重新开发天然材料 , 目前 虽然要大量投资 , 但从长远看是符合人类利益 的。设计心理学认为 , 生态设计不仅是设计师 观念的更新 , 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消费者建立 生态平衡与环保意识的观念 , 广告宣传和教 育培训是全民族环保态度指数提升的关键。 只有 \" 产消一体化 \", 生态设计产品才有生存 空间 , 否则 , 再好的生态设计 , 也无市场支持。

《心理学研究综述范文.doc》
心理学研究综述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