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 议论文范文

2022-11-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扶老人

做现代社会的活雷锋有点难!

小事件折射大问题

今天你扶老人了吗?也许立马有人苦笑:现在哪儿还敢去扶老人呀,那简直是个雷区。尊老爱幼难不成真成了书本上的铅字,成了我们表彰各种先进的托辞?

好心却没好报

这不,9月2日,武汉的李老汉摔倒在地上,过往行人纷纷扮演所谓的看客、拍客,却无人敢扶老人一把,最终李老汉窒息身亡。

近来,类似事件一直见诸报端、网络,大家也紧追不放,“扶老人”这三个字足以吸引众人,那么再加上“扶老人反被诬”这个关键词呢?就在笔者行文时,又搜索到另一条新闻,9月16日下午,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刘女士正好骑着电动车经过,便下车扶起了老人。刘女士也是很小心的,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而老人也连连说“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剧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待刘女士将老人送到医院后,老人却改了口,声称,刘女士是肇事者,是刘女士撞了她。这种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众人甘愿充当观者,如此吝惜自己善意的举动。

老人摔倒,大家为什么不去上前救助,为什么在救人的时候还要为自己找在场证人呢?我想,在说明这个事儿之前,咱们有必要把“彭宇事件”拿出来说说。

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因搀扶摔倒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按常理分析对彭宇案做出的一审判决,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此案一出,立即引来各方讨论。。也许,从那时起,“老人摔了能不能扶”就慢慢在成为一个大家头疼的事。很多专家都称,彭宇案的裁定,无疑让大家觉得,好人做不得,社会影响是极其消极的。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么,遇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怎么做?有了那么多前车之监,也许遇上这档子事,大家会有纠结。试想,如果是青少年,他们必然会前去扶起老爷爷老奶奶。你若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还有可能笑话你。做这些事需要理由吗?在他们的脑海里,乐于助人就是好孩子,即便捡到一分钱也会想要不要交给警察叔叔,他们心里都住着一个活雷锋。

网上相关的讨论甚多,尽管媒体一边倒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有为社会上的围

观心态作解释的意思,也不是没有一些异见者,力图为治愈大众的“扶老人恐惧症”。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大都接受过文化教育,面对老年人摔倒在地,竟然无动于衷,甚至怀疑老人是不是动机不纯,因为担心被老人赖上脱不开身,传说中的法律责任成了自己的思想包袱,便将自己那份善心隐藏,少了一份善行。路人一念的犹豫,很可能一条生命就已失去。但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传统教育我们心要“仁”,行且“善”。再者,试看时下的哪个城市不在征评所谓的先进文明城市,佩戴红肩章的城市志愿者、条条标注着“争做文明城市”的红幅映入眼帘。可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甚至抛弃了“救死扶伤”的传统,甚至要不要救人都拿来讨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败笔,社会的悲哀吗?

对此,有些学者担忧,如此情况恐怕是社会诚信系统出现了症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更注重实用和功利,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机制、法律法规又尚未完善,经济领域的一些不端现象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如此背景下,人与人多之间堵了一面墙,民众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甚至产生恐惧感,救不救老人真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麻木的众人心会传染,会扩散,还会恶化,只怕到头来,扶老人容易,找人心难。

缘何老人成了烫手山芋

前面粗略分析了围观者的问题。老人作为事件的主角无论如何都不能避而不谈。

诚心诚意去扶助摔倒的老人反被诬赖,也许单单这信息就让我们觉得,老人们的行为玷污了“老人”这一我们尊敬的称呼。因为即便在公交车上给老人们让一座位,他们还会连忙说上好几个谢谢,而且老人在我们心目中是温和、亲切的代名词,为何会这些“老人们”的行为如此颠覆,让人心寒。很多网友都表达了这种气愤,甚至编造出了“老人必修跌倒求救语排行”,1.这里有摄像头,别怕!

2.没人撞我,我自己摔倒的!3.我是离休老干部,看病免费。4.我儿子是大款!

5.我是华侨,不赖人!6.我有存款千万,救命啊。7.我住汤臣一品,谁帮我回去。

8.老了不中用了,今天都摔三回了。9.扶我起来,我没事。10.谁来帮帮我!这被网友疯狂转载。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意味着摔倒的老人在比例上会越来越多,而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抓住事情的本跟原因,才会有结果。

从表面上看,拯救老人反被指控这一现象是道德的缺失,善良在渐行渐远。根本原因是怎么样的?有学者指出,这是我国当前医疗保障不健全所致。因为去医院要花钱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事。现如今,去医院检查随便一个日常小病就得准

备几百块,更何况住院的各种莫须有的检查和高档药品。假如去医院看病住院不会让我们的国人觉得是件支付不起的事情的话,奈何那些老人愿意去赖上那些好心救助自己的人呢?

看病难虽说多次在各种政府会议上被提出、被商议,却也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际的解决,多少看不起病的人被医院拒之门外,最后因为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而结束了人生,更有如当今讨论的在大街上“诬赖”帮扶自己的老人们。

对于摔倒在地的老人,行人该如何行动,老人又该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抹痛。行文至此,笔者斗胆想说,如果任何一个人在大声谴责那些围观者或者老人之前,先停下来想一下:如果我是他会如何?”事实上,这种将心比心的同情想象力,也许才是一个美好社会之和谐稳定最重要的元素。

纵然,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讨论,而且还越炒越热,越热越炒。如此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法律学者、心理学家乃至政府人员深切关注的大工程。

“微”言“危”语

小编特意在微博上搜集了一些网友的留言:

安家传媒-刘俊杉:多行善,行善也不易啊。

逍遥游TIANXIA:古代先贤和圣哲们的预言都提醒着人们灾难的到来。

安依夏之花:不扶对不起良心,扶了又怕对不起自己,难!

ingrain:哎,估计是为了医药费的事,只能说国家保障体质也不健全。

衣衣达人秀:老人们呀,你们要自重,不要拿别人的好心来当驴肝肺,害人害己,这样下去,未来的老人们将再也没人敢去扶,现代社会做好事的成本太高。。。 黑色小麦xm:现在的老人家怎么都这样,在公车上会给老人让座,在路上老人跌倒是不敢扶的。

凤凰卫士豹子爹:可悲!近期在讨论中国人路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帮助的话题,更可悲!不团结的结局!相互漠不关心的结局!

一通兮:当我们强烈弘扬爱国主义英雄的同时,身边老人摔倒没人去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的教育有错误还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坏掉了?又是谁是始作俑者?小池:新媒体的发展,在增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无意中放大了这些事情,很多网友不假思索地乱传乱说,造成了不敢扶老人的舆论。其实,大家应该多点冷静和思考,毕竟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推荐第2篇:老人跌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

——一个不该讨论的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听到或看到什么样的新闻我都不会感到惊奇。但是,当一则“老人摔倒之后该不该扶起来”的话题在网上被热议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了。在一个有五千年历史并被标榜为礼仪之邦的国度,在一个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文明下的国度,在一个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国度,成千上万的人在反复讨论“老人摔倒之后该不该扶”的话题,这是何其的讽刺与无奈。我感到惊奇之后又感到愤怒,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还需要讨论吗?我们的国家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良心和道德呢?我们的勇气和正义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公民,一个时代青年,我会毫不犹豫、理直气壮地说,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中,尊老爱幼一直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黄香温席奉亲,王祥卧冰求鱼,这些敬老爱老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甚至在古代,还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自由出入朝廷,连皇上都要敬他们三分。由此可见敬老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丢了尊老爱幼的传统,见到老人摔倒,我们不需要犹豫,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去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的父母最终都会变老,我们也会变老,如果老人摔倒了不去扶,那这个社会该会变得多么冷酷,多么没有安全感。也许有人说,不去扶老人,是怕被老人讹诈,前不久的“彭宇案”就是例证,所以不是不想扶,是不敢扶。我想这样想是不全面的。诚然,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丑陋面,但是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大多数,看到积极的一面,而不能因为个别阴暗面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就以偏概全,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相信社会正在进步,那些丑陋的一面只是个别的,只是暂时的,社会的大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是进步的。我们身在其中,要为这种大的趋势助力,而不是逃避。

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的传统。孟子就说过:“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晚晴名臣林则徐更是说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话语,陈毅元帅也曾有过“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开*”的决心。可见,在正义面前,中国人向来是没有任何犹豫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面前,我们还需要犹豫,还需要思考,还需要衡量,那我们该汗颜了。在正义之举面前,我们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瞻前顾后,等待观望,而是要大胆站出来,伸出正义之手,果断的去扶摔倒的老人。

有人会说,老人摔倒,我们不敢去扶,责任不在我们,而在这个社会,在法律。这是社会的病态,是法律的缺失,百姓想做好事但自身利益却得不到保障,这才不敢去做好事。我想这种说法也许属于事实,但并不能成为理由。诚然,在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公民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但是古人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和社会出现问题时,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是有责任的。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光是执政党的事,也不是英雄人物能完成的,靠的是身在其中的每个个体的努力。所谓个人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勇敢的站出来,伸出正义之手,共同去面对社会的问题,那我们的国家才会不断进步,社会才会慢慢趋于良性。如果我们都为了自身利益,而在正义面前明哲保身,在丑陋面前退避三舍,任由丑陋肆意蔓延,那社会的希望在哪里呢?社会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呢?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一个不该讨论的话题。说到这里,我已经不想多说更多了,我只想大声说,不管你服不服,我反正是扶了!

推荐第3篇:老人摔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是现在社会的热点话题,有老人摔倒,在现在很多人都不敢扶,无一人伸出援手,生怕被诬告,说是自己推的。19日下午我们小组来到天山河畔花园展开了调查!

我们共采访了15位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90后2人,80后3人,70后5人,60后2人,50后1人,20后1人。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扶,自己也会扶,而少部分人觉得应该扶,但自己不会扶,也是因为生怕被诬告。

结果显示,90后2人说应该扶,自己也会扶,因为这是道德。但也想过会被诬告,所以会有所措施,就是找路人做证明,如果不扶,他们也会找路人扶。80后3人也和90后的观点相同。70 后5人中,有2人说该扶,但自己不会扶,因为怕被诬告,所以拨打110。之后的人都与90后的观点一样。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赞扬。但是,在帮助摔倒的老人这件事情上,必须谨慎行事。从我看来,扶是肯定要扶的,但要有所警惕,我觉得可以先找一下老人身上有没有什么联系方式,如果有可以先联系他的家人,若没有应该先打110或120,而且有些老人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摔倒是不能马上扶的,一旦让人扶起来就很有可能酿成大祸,悔之晚矣。如果这些都不行,也可以找路人证明,还可以拍照拍下来。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不容破坏。有老人摔倒,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因为怕被诬告,就不去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老人的今天也就是我们的明天,因为我们也有老的一天。如果哪天等你老了,在路边摔倒,路人们一个个从你身边走过,却没人来扶你,你会怎么想?所以有老人在路上摔倒,一定要扶,坚决要扶,就算你扶了被诬告,也会查清楚。因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推荐第4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论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紧跟时代,不用担心再回到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了。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但是在当今社会,人文道德的缺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已经俨然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了。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

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老太太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不幸摔倒在地,路人彭宇见义勇为扶起摔倒的徐老太太,凭着自己的良心帮助了老太太。不料事后竟然被徐老太太反咬一口,说是彭宇撞到老太太,并且将其告上法庭,要求索赔13万多元。“彭宇案”的发生,我想给许多想要见义勇为,扶起摔倒老人的热心路人无疑是破了一盆冷水。为什么明明是一个好心的举动,却反倒被告,还要进行赔款?其实还有其他众多类似的例子,现在的社会可谓是已经“扶不起老人”了。为什么这个社会扶不起老人呢?因为人们大多已确信,什么“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都是次要的。造成这个社会出现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境的,就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专题《是什么让老太太诬陷好人》曾经多角度分析了老太太们诬陷好人的原因,但就彭宇案、许云鹤案本身,我们不愿意过度渲染其负面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起案件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刻地种在人心之中了,就算法院对案件进行改判,挽回的也很有限。正如法大教授何兵所说,这两个案件都是“墓碑式判决”,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 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不仅是担心做好事还要被人讹诈,还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的医理知识,也许一味的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也许会更加加快老人的死亡,原本的帮人变成了害人。万一摔倒的老人有什么疾病,如若盲目的扶起老人,可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因此碰到老人摔倒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扶起老人,而是应该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专业人士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给予自己能尽到的帮助。最近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我想这个措施也不过是保障了每个想要见义勇为的人的利益。

其实我本善良,但是当我的善良在一次次的被人践踏后,我想我也会渐渐对这个社会失望,也会被迫变得漠然。但是我们必须对未来抱有希望,我们必须应该提高道德精神方面的层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看到希望!

推荐第5篇:老人摔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调查问卷

性别:年龄:职业:(如:学生、工人、农民等)

1、如果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是否会将其扶起?()

A、不考虑后果,毫不犹豫将老人扶起

B、会扶起老人,但要先找到路人作见证或拍视频

C、不敢扶老人,因为怕诬陷成肇事者

D、不会扶起老人,又不是自己撞倒的

2、如果你将老人扶起,但老人却说你是肇事者,你会怎么办?()

A、就这样算了,决定以后不再扶

B、找他算账或打击报复

C、找有关部门帮助,要还你一个清白

3、你觉得是什么驱使老人诬蔑帮助他的好心人?()

A、生活无保障

B、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C、自身素质低

D、法律没有很多的保障施救者

4、如果有好人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诬陷,而你是目击者,你会挺身而出为其作证吗?(

A、会,不能助长歪风邪气

B、不会,不想给自己添麻烦,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信任危机”? ()

A、人们对金钱和道德认识不清楚

B、自身素养低

C、因为前面那些被讹的案例

6、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减少“老人摔到无人敢扶”现象的发生? ()

A、加大宣传和教育

B、加强法律惩罚制度

C、完善老人福利保障制度

D、奖励施救者

7、如果你是一位老人,你要对广大朋友们说些什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

推荐第6篇: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条消息被各大媒体以“跌倒老人扶不扶要看情况”“跌倒老人不应立刻扶起”等方式解读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屡屡发生的案例让人们面对跌倒的老人,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逃避。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南通公交车司机那么幸运能自证清白,在救人的紧急时刻也不可能使用电子设备固定证据。在自己本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趋利避害的心理迫使大多数人选择了冷漠。

遇见老人摔倒受伤,出于人道主义和一种助人为乐的传统价值观,我会把她扶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难免会遇到生活和其他方方面面各种 压力和困难,如果没有人去帮扶他们,势必会造成一种社会秩序的紊乱。然而就像材料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世风日下的这个年代里,真要是碰到蛮不讲理的老人, 被反咬一口,那实在是不值得,在法律的角度我们需要有证据为自己说话。然而从道德的角度,我们需要而且应该把他扶起来,所以这就需要在发起老人之前找到能 够证明是自己助人为乐而不是自己把他推到的充分证据。

我不是从一个很宽泛的角度,说道德怎么怎么珍贵,我们需要多么多么崇高的品质。而是在社会现实中,这样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为了正义我们需要保证不被别人反咬一口;为了道义我们又不应该见死不救。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证自身正当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别人。

创造使民众能够安心“扶老人”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愿不愿意在当今时代还保留一份爱心,仍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宣誓:“遇到老人跌倒,我一定扶起来,视情况通知家人、打急救电话或报警。”你,愿意加入吗?

101409116 沈宸宇

推荐第7篇: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但自南京“彭宇”案后,发生了连续几起老人跌倒有人扶了却连带一系列争议性的不明不了后续事件,或者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窒息死亡的事件。

但是,不管如何,信任危机不该成为我们见死不救的理由,社会道德应该是互惠的,今天你扶了人,也许明天你将幸运被人扶。现在你救了人,或许将来你被救。而真实的是将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都会成为被扶的对象。助人为乐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发生了个别“彭宇案”就对帮助他人产生畏惧,不管周围有没有见证者或视频设备,帮助别人不应有所迟疑。所以社会很有必要地引导每一人之间的良好的信任,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先从自己做好。

“老人摔倒我们应该去扶”,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

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虽然社会

现象也让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亏,那么是不是说你会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辈子不去谈恋爱了还是因为这次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错误吗?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如此,老人摔倒,扶他起来我们义不容辞,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防范就去扶,我们不能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好心害了我们。所以我们得学会如何正确并安全的扶起老人,这样不管是对老人还是自己都是好的。下面我将通过一情景模拟阐述如何正确扶起老人。

1、通知家人、亲友前来处理: 我蹲下身:“老太,你好,你还记得家里的电话或子女亲友的手机号吗?我可以帮你打电话叫他们来。” 老太努力回想:“哎哟,摔的有点头晕,记不起什么电话号码了。” 最佳救助方式,通知家人亲友!如无法联系,继续以下程序

2、问老太姓名及子女职业: 我:“老太,请问你姓什么?” “我姓许,允许的许。” 请问你有子女吗?从事什么职业?” 老太:“我有一儿子,在电力公司工作。” 问清老太姓名及子女职业情况,确认救助程序可以继续下去。

3、我又从背包里掏出一张纸,书曰—— 自愿接受救助声明 ,本人XXX,性别(男/女),XX岁,XX市XXXX地址人。因本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不慎于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于

XX地自行摔倒在地,无法起身。 本人愿意接受XX市XXX人的热心扶助,本人的所有伤病与XXX无关,一切医疗费用由本人及家人承担,与XXX无关。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字: 声明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我把声明大声的给老太读了一遍。 我:“老太,你如果同意这个声明,就在上面签个字,我马上就可以扶你起来。” 老太:“没问题,哎哟!我可以签字。” 我掏出笔交给老太的右手,可老太的右手直发抖,笔都握不住,更别提签字了。 老太无法签字,难道就要中止救助吗?放心,古道热肠以助人为乐的我早有预备。

4、我再从背包里掏出手机录音—— 我:“老太,你可以照着这张声明读一遍,我录音作为凭据。” 老太:“好的,哎哟!”

上面所模拟的是在你单身一人是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处理的步骤。如果在多人的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只需留一个人全程摄像记录就行了。

在现实中,扶起跌倒的老人,除了专业的施救知识和手法,更需要道德的提升,社会信任度的增加,

也需要法律的介入——建立相

关的保护机制。良心可激发,道德要弘扬,社会舆论要善引导,国家政策要佳引领,达到应有的成效,从而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制度上对行善的人加以保护,用心呵护人们的爱心,“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就不会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良知拷问,“该如何扶起摔倒的老人”就会成为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谢谢

推荐第8篇:倒地老人扶与不扶

倒地老人扶与不扶——不同的选判决树立的价值导向

2006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后,彭宇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200元作为帮助。但老人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法庭最终判决为老人应得4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玉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法官最著名的一句话问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曾有人说,救人好比一场豪赌,赢了的就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的就可能倾家荡产。四年来,由南京“彭宇案”纠缠而成的心结,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会,潜伏于人心,顺势应景不时发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标志,还是诸多缺德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他们之所以冷漠,实在是对事实人情做权衡之后的无奈抉择。 可见今天社会的冷漠,本质上与法律有莫大关系。法律上,南京法院选择性的使用这种流氓做法----有罚推定!

彭宇案中,彭宇根本无法证明自己无罪,但法律也根本无法证明彭宇有罪,在这时候,法院看似帮助了那位老人,维护了弱势一方的利益,但此次的"有罪推定"持续的在社会发酵,一定程度上,你能说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人们的自私冷漠不是是被政府被法律逼的!

布鲁塞尔法院的判决:历史影响力的判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的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陈述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务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仅仅是单纯的赦免了一个抢劫犯,更深远的,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是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

两个案例,不同的判決,造成了如此深遠的社會風氣影響,法官職業素質立見高下„„

推荐第9篇: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话题。实例便是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当时南京市民彭宇因为主动扶起在公交车站跌倒的老太并将她送往医院,谁料反被老太指认是被彭宇撞倒的,最后彭宇被判赔偿老太40%治疗费。判决出来,舆论哗然,网上甚至有了“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扶不扶,想想彭宇四万五”这样的顺口溜。无独有偶,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数起翻版“彭宇案”,如“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其实在生活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意识。曾经,在南宁朝阳那一段路有很多很可怜的人在桥上行乞,我们看他们可怜,每次路过都会不由得捐出一些零钱,做了好事心里也会很开心。同样的,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只是时间不同了,那就是现在,时代在发展,可是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可怜人在行乞了,那些人看似更可怜,断手断脚还有毁容的等等,让我们觉得惨不忍睹,可是捐钱给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难道是我们道德后退了,同情心减少了?不是的,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诈骗行为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反醒一下自己,捐钱给他们是帮助他们还是纵容他们继续骗人?让我不由得想起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面说了一个组织,专门骗小孩子进去,然后搞瞎他们的眼睛或其他使他们成为残疾人,然后命令他们去街头行乞。这样的一个现实让我不由得想起南宁朝阳的那些乞丐,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行乞的人很可怜,但是得到的钱却是催残他们的背后组织,想到这我就犹豫了。想帮助他们不一定用这种方式,可以用另外很多的方式帮助。

课堂上的视频,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段这样的话:信任,本是一个和谐社会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是的,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要变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面对老人摔倒是否该扶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扶,我们一定是要扶的,但用什么方法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看到老人倒地,打个急救电话可以,找专业人员去也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些急救意识,有些受伤了是不可以乱动身体的,比如骨折等。当然,如果老人倒地,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上前去扶的,毕竟这社会上好人还是比坏人多的。

助人为乐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发生了个别“彭宇案”就对帮助他人产生畏惧,不管周围有没有见证者或视频设备,帮助别人不应有所迟疑。但要形成一个“人人乐意助人”的社会氛围,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改变。

推荐第10篇: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赛

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正方一辩。关于该不该扶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对扶字的意思做进一步阐述。所谓扶是指扶助、扶持、帮扶、救死扶伤。如果单纯的认为扶就是把人从地上拉起来,那样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方的观点是老人摔倒了陌生人绝对该扶。为什么呢?

首先,摔倒的是老人,他不是青年人,更不是少年小伙子。自古至今以老为尊,在古代8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在皇帝眼中有两种人必须毕恭毕敬,一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天下的老人。古代对老人的尊崇可见一斑。而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相对古代,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

其次,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一个人,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无德绝不录用!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

再次,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黄天在上,厚土在下,朗朗乾坤,不尊不孝,子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最后,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这样的一个节口上,我们该怎么做?任凭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而置若罔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还敢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呢?

李逵鲁智深等英雄好汉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主持人,谢谢对方辩友,谢谢评委,谢谢各位观众!

攻辩小结

听了对方辩友的辩论才知道什么叫唇枪舌剑,什么叫口若悬河,什么叫滔滔不绝,听了我方的辩友才知道什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对方辩友的观点新颖独特,见解独到,论证更是结构严密,无懈可击,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很多逻辑错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能挑出三处进行论述。

逻辑错误之一,对扶字的认识过于狭隘。对方辩友刚刚提到只有自己亲自把他拉起来才算扶,这个理解实在是太狭隘了。一个人的扶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就像一个人掉进河里难道只有游泳去救才算救,驾着船去救就不是救了?在此,我方辩友的认识可谓是全面而准确。

逻辑错误之二,对时空的认识上又有偏差。此刻不去扶,等会儿扶起来就不是扶了吗?就向一个人生孩子,她此刻没有生下来,但是最终她还是生了,你能说她没生孩子吗?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方辩友是更胜一筹。

逻辑错误之三,对陌生人这个词的判定。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有中国人原本就是一家人,正是那句话,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为什么要强制性的把尚不认识的人一上来就判了死刑?试问在你身边的所有的朋友和同学,哪个不是从最初的陌生人转化来的?还有句古话叫做:不打不相识。你敢说在未来你要拒绝与所有陌生人说话吗?从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我方辩友眼光高远,胸怀广阔,不失为龙的传人。

逻辑错误之四,对方辩友说存在讹人这一说法。那请问中国老人的总数有多少,摔倒的有多少,讹人的老人有几个,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目了然,不足百万分之一,难道对方辩友在教导我们什么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吗?那多谢了,我方辩友在这一认识上更加科学客观!

我的总结完毕,谢谢主持人,谢谢对方辩友,谢谢评委。

四辩总结

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辩,经过刚才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战,我相信大家对老人摔倒陌生人是否该扶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我在这里重申我方观点“老人摔倒我们应该去扶”,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虽然社会现象也让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亏,那么是不是说你会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辈子不去谈恋爱了还是因为这次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错误吗?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对方辩友认为怕老人讹而不扶,这是一种怕惹麻烦的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危难之中显身手,关键时刻才能证明一个人是英雄还是狗熊。人性的光辉正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显示出其伟大。

对方辩友认为怕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在这点上我方一辩已经反复说过对扶字的界定,刚刚对方提到的只有自己亲自扶起来把人扶起来才算扶,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一个人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

另外,你们说法律没有规定我们去扶,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也没有规定你一定要吃饭一顿吃多少吃什么啊,所以法律没有规定的并不是我们不用去做的,法律是在道德的基础上的条文,我们人还会受到道德的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嘛。 我们说,中华美德源远流传,难道历史上就没有过不尊老爱幼的现象嘛?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当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因为前进途中这么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止步不前,议论纷纷。构造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相互信任。谢谢大家!

攻辩问题

1.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 2.一个人的扶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

3.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

4.对方辩友认为怕老人讹而不扶,这是一种怕惹麻烦的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5.难道说法律没有规定我们去扶。而扶了就是违法吗?

6.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

7.扶是应该的,是人的善良本性。不扶是怕惹麻烦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如同范跑跑)。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然后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那么这个正确而又必须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了吗?

8.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 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

9.2007年彭宇案的判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很大关注,以及后来又发生的几起类似案件重庆的万鑫案、郑州李凯强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10.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跌倒,无人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死亡。保安说不是冷漠,怕承担责任,怕好心没好报! 11.是当前社会风气确实存在着正气不彰的歪风。“好人没好报”、“坏人横行”,投机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泪”。大学生救人英勇献身,却遭到无良捞尸者“挟尸要价”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让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和漠视。

12.扶起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好事,缘何现在人们却“大惊小怪”,正是在一系列反面事件的持续发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才会变得如此“难能可贵”

第11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演讲稿

前不久,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

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不好说,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现;还有5.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知识不足、怕给老人带来更大伤害是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

不久,南京台园小区内,又有一名七旬老太在回家途中,不慎滚下台阶受伤,瘫坐在地上动弹不得,附近居民看见了无一人伸出援手。40分钟后,直到120急救医生赶到,老太才从地上被扶起,并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按照常理来说,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地,附近居民应该把她扶起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老太太年事已高,假如有人去扶起她万一发生意外,这个责任由谁来负呢?这也是警察来到都不敢扶起她的原因。

老人摔倒为什么不能轻易去扶呢?道理很简单,老人大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摔倒以后,他们如果是自己爬起来,根本就不会落下后遗症。一旦被别人用强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来,就

很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落下严重的疾病,重则就会丧命。兹事体大, 而且现在有很多例子表明,有人故意用“摔跤门”来欺骗好心人的钱。岂能不防?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赞扬。但是,在帮助摔倒的老人这件事情上,必须谨慎行事。不要好心做了坏事。由是观之,遇到老人摔倒这种事情,还是要请医护人员来处理。那些不懂洋炮的人千万不要乱掰机子,这才是对老人负责任的做法。

不管怎么样,我都希望社会能够多爱少怀疑,尊老爱幼,每个人都充满爱心,关心需要关心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12篇:摔倒老人扶与不扶

摔倒老人失助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2011年8月30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将一金华男子扶摔倒老人判处七万元赔偿款。一个见危施救的好人怎么反被挂上“罪人”的牌子呢?以前我们都认为好人会有好报,不说可以获得奖励,至少也值得我们表扬及学习。他暂垫的医药费没得到感谢,却被一纸告上法庭。虽不是做好事就一定要得到回报,但做了好事,却被误作肇事者,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随着关于摔倒老人扶与不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热,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思。很多人遇到摔倒老人都不敢当“好人”了,难道是社会道德退步了,还是人心变得冷血了?

据一组数据显示,有八成民众选择不扶老人。究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大多数人不敢去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鉴于这之前出现过的案例,很多人也怕成为受害者。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而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是社会态度。态度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个体容易通过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对某物、某事的态度,所以,也有一种从众心理。最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到摔倒老人扶与不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对社会信任。众所周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素有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何况现在只是扶老人一把。毋庸置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道德的种子。因此,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并没有退步,道德观念仍然存在,只是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在社会给予我们一种态度时,我们都抱着那种从众心理去接受并去模仿。

小悦悦事件伤了很多民众的心,路人的冷漠揭露现了我们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激发了网络的再次热议。一个个经过的路人正是因为不敢去让自己干涉这件事,才冷眼过之。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完成。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比赛,如果有很多观众为他们呐喊助阵,他们往往能够顺利甚至超常发挥,所以东道主的队员很更有优势获胜,这就是体育场上的“主场效应”,也是“观众效应”的结果。因此,在小悦悦身边的民众都

抱有这种心理,在社会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他们不能摆脱这种社会干扰,救起那个孩子。换种场景,如果有几个人可以感染到当时的氛围,号召大家救人,社会正面效应一促进,小悦悦得救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在整个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了一个社会角色,当我们遇到社会问题时,心理活动和外观行为会经过一番挣扎和动力性影响。复杂的社会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判断上缺少正确的指引。

担心医疗知识不足,怕带来更大伤害是摔倒老人失助的另一原因。老人摔倒有可能是中风、脑血管疾病和晕厥等病症,所以扶老人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在没有监控和人证的情况下,突发而来的老人疾病会让好人反遭怀疑的可能性。因此,缺乏科学的救助方法让民众不敢去扶摔倒老人。以防老人会有突发症状,我们在扶老人时要科学救助。卫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老人跌倒先不要急着扶,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不是帮扶者的法律保障,可信么?当社会信任度明显出现滑坡,任何条文、制度都会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质问。但我相信,科学救人是必要的。最先拨打医院急救电话,看老人情况再扶起,不然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在此类事件未发生之前,我们一直坚持着从小被灌输的“像雷锋同志学习”的思想,大力倡导见义勇为。可在道德与法律的博弈中,我们需要良好的司法环境。法律是良善的,是扶正驱恶的工具,是弘扬社会正气的力量。但是如果法律落入小人手中,成为好人的深渊之时,法律会足以让人心寒。完善法律制度,整改良好的司法环境是当务之急。

当今媒体的发展比较壮大,范围广、传播快的特点更能起到促进社会认识的改进和社会力度的提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劝说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可以影响到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在这个信息传递沟通过程中,分析的着眼点则在于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接受者及传播情境四个方面,更好地传递对于摔倒老人失助问题研究的信息,使民众做到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社会道德没有退步,只是人们在看到或者听到近期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中产生了疑惑,对社会认知迷失方向,人们也因此不敢扶起老人,而有些也恶意或者不知情的情况诬陷了好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种方法—团队影响法来看,团队的影响来自于团队的规

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队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队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如果遇到摔倒老人,在我们整个团队中只要履行规范准则,队员将不会受到排斥和拒绝,老人肯定不会失助。而作为摔倒老人一方,也不会违背规范准则,帮扶的人也不会“背黑锅”。总之,在整个团队里,只要我们遵守规范准则,团队精神会改变我们的社会态度。

不管从哪方面分析摔倒老人失助的原因和对策,我认为,社会是大家的,我们都生活在整个社会中,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建立并维护好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肖占鹏: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版。

[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4] http://news.qq.com/a/20111208/000133.htm

[5] http://roll.sohu.com/20110911/n319014610.shtml

第13篇:扶不扶老人 树不树正气

扶不扶老人 树不树正气

看到老人跌倒了,扶一把,本来天经地义、毫无疑问,却因为彭宇案及后面几起“做好事却被诬陷”的事件,在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

根据某网站的调查,在参与投票的1883人中,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许多人感叹现在道德滑坡和世风日下,笔者不这么认为。几起做好事却被诬陷的事件之所以在公众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恰恰说明道德的强大,说明公众心中的那杆“道德之秤”没有失准。至于高达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这说明不了问题———人的善良之心不会泯灭,他们中的许多人届时该扶的还是会扶,他们只是在以此表达对黑白不分的现实的愤懑而已。

我们应该坚信道德有强大的自净功能。天津许云鹤案二审休庭后,当事人王老太走出法院时,受到群众的围堵谴责,一名妇女向她高喊“将来你要受到人民的谴责的”!王老太及其家人要打车回家时,出租车司机知道这件事后,因怕被“碰瓷”而选择了拒载,并且声言“不怕拒载被罚”。最后,王老太及其家人在一片谴责声中黯然离开。法院二审结果未定,道德审判早有定论。

“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而高达44%的“不扶”票,并非人心坏了,而是环境出了问题。

任何社会都有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连孔子都咒骂他的老朋友原壤“幼而不孙弟(小时候不知道友爱兄弟),长而无述焉(长大了没任何作为),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且“以杖叩其胫(用拐杖敲他的小腿)”。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但这也正好检验我们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水平:看法律和政策能否给助老者公平的对待甚至褒奖;看公众是否能冷静、理性地看待,是否因个别不道德的行为而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

正如父母的任何“不是”都不能成为儿女不孝的理由一样,个别老人的不义之举也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善事的借口。人被狗咬一口很生气,却不能反咬狗一口。

第14篇:“扶老人险”作文评讲

“扶老人险”作文评讲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费,在一年期间内因“扶老人”而对簿公堂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并得到全年法律咨询服务。

“扶老人险”的推出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有人点赞,认为“扶老人险”是在用商业的形式助推道德形成风尚;也有人质疑,道德问题怎么能用钱来解决?“扶老人险”推出后,对重塑社会信任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1、“扶老人险”买为上

近日,支付宝上线扶老人险,一时销量爆增,这一现象再次戳到社会之痛。一些老人愤懑不已,认为是对其诚信的质疑;而不少年轻人予以肯定,认为这能解除好心扶人反被讹的后顾

之忧。

在我看来,买“扶老人险”不失为上策。有人将之视为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表现,质疑当一个社会将扶老人看作一种风险并为之设立保障机制时,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随之瓦解。然而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多例好心扶老人却被讹钱、声名俱毁的事实,当陶翁笔下的桃花源不复存在,我们更应解决问题而非怀古伤今。“扶老人险”的出台正是一项措施。

在这一行为中,“买”是对后顾之忧的保障,“扶”却是80、90后们爱心与善意的体现。他们没有因多次被讹的反面教训退缩,从此对摔倒的老人熟视无睹,而是坚持怀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善心,这本便可贵。试问,你是愿看见无人购买“扶老人险”同时老人无人搀扶,还是买了保险的青年救助老人时毫不犹豫?我们生活的时代有其特殊性,当无数人在失去信仰时,购买保险一举不过是黑暗面下无奈的妥协,但究其本质是为救人一命,无论过程如何,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更愿相信,“扶老人险”更像是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扶起老人,当愈发少的老人以此骗钱,社会的天平又会再次向善倾斜,而“扶老人险”亦会淡出历史的舞台。

战国时期,孔斌赞鲁仲为天下高士,安厘王不赞同,说鲁仲老强迫自己做些不情愿做的好事,表里不一。孔斌则反驳:“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坏人做了千件好事,也能变成好人。所以,何必考虑买保险的目的是利己还是利他呢?能救奄奄一息的老人一命本就值得推崇。蒙田的《随笔集》中也曾谈到:“人最伟大的事是做自己的主人。”或许我们会被世事左右,但坚定“扶”之信念,便是自己行为的主宰者。俗话又说:“擒贼先擒王”,当这个社会中扶老人是重要的“王”时,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贼”可以退居其次。这不代表它不重要,而是解决好心被讹、老人不扶问题后,它也会迎刃而解。

买者,是为善行做作保障,免除后顾之忧;扶者,是为善心点烛火,宏扬社会正能量。我们呼唤信仰回归,也需要制度作基石。“扶老人险”,还是买为上。

2、让爱心多一份保障

近日支付宝的“扶老人险”上线仅三天就获大量订单,引起社会热议,保险该不该买?我认为该买。

投保人中九成以上为年轻人,反映出他们的普遍心理,这一群体勇于尝试新事物又对社会有着自己的思考。

买扶老人险的动机源头是什么?是愿意去扶老人。如果根本没有扶老人的意愿,又何必买保险。所以,这一举动正反映了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愿意在老人遇困时伸出援手。买了一份“扶老人险”,也就有了这样一份献出爱心与关怀的准备。

保险是一份保障,为了解决后顾之忧。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令许多人在做好事时免不了犹豫与顾虑。一些老人认为年轻人买扶老人险的事让自己受到

1 侮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想法又过于偏激,毕竟讹人的老人只是少数,年轻人买保险也并不意味着就将所有老人打上了“欺诈”的标签。买保险更多的,是出于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稳,是为了在出手相助时能直面内心而不必忧虑重重。所以,买“扶老人险”的行为无可厚非,也不必小题大作,误解了投保人的本意。

新险种的诞生,一般都是因为出现了新的风险。而这次的风险却令人心寒,当献爱心,当好人也成为一种风险,道德和良心的抉择直逼内心,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怪异的社会风气下,适时出现的“扶老人险”,也就毫不意外的受到人们的热捧。

“扶老人险”是一种矛盾心理过后的两全之策,为许多人在内心纠结的煎熬中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正是因为购买了这样一份保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才得以相传,基本的社会责任才不会受到挑战。“扶老人险”为好人保驾护航,买报险,是直面内心,是对原则和良心的坚守,也是对不良风气的警示与打击。

一份保险引人深思,我为它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状揪心,又不得不为愿当好人,愿献爱心的年轻人点赞,从他们买保险的无奈之后,更应看出他们的勇气与承担。

“扶老人险”让爱心多一份保障。保险,要买,而我们的社会,也应得到净化。

3、为善良投保

支付宝上线一款新险种——“扶老人险”,专门针对扶老人反被讹诈的意外情况做出赔偿。该保险上线仅3天,就有2.6万人投保,其中2.4万人是80后和90后。

一些老人对此事十分气愤,认为这种保险让他们感觉被“打了一耳光”,认为此事丑化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形象。但是我认为,这种保险的上线和热销,体现的是一种理智的准备,和一种敢于行善的勇气,并没有丑化老人的意思。

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出于好心扶起老人,却遭讹诈的现象确实存在,当今社会也普遍承认年轻人扶起摔倒老人确实存在被讹诈的风险。那么,针对这样的风险而推出一款保险产品,又有何妨呢?如果有年轻人出于善意去扶起一名摔倒的老人,换来的却是充满损人利已的恶意的讹诈,那么他就是透支了自己的善良去充实他的罪恶。在行善前充分考虑这种风险并为之做好相应对策的准备,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理智且妥当的做法。

而这款保险的热销同时折射出了年轻一代的善心与良知仍然存在,和年轻一代的热诚与真挚的行善的愿望。即使媒体会大面积地报道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讹的事件,却仍然有这么多的人愿意为扶起摔倒老人投保,说明年轻人没有失去帮助摔倒老人的意愿;只是最近扶起摔倒老人的风险让他们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自己行善的后果。而这款保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年轻人行善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愿意行善的基础上敢于行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年轻一代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猜忌,同时更鼓励了年轻一代去帮助摔倒老人的行为。这样既减小了被意外讹诈所带来的伤害,又增加了社会善意的保险热销,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有的老人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对老年群体的间接攻击和诋毁,其实不然。年轻人顾虑的只是极少数思想不正的老年人,而并非整个老年群体。就像一个国家持有军队一样,并不是为了向世界开战,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毕竟老年群体中也有少数低素质的存在让人不得不防——但这毕竟是少数,其余的老年人还是会得到他们应得的尊敬与爱戴。

这次保险的热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去帮助别人的善行,并且不让善意去滋养那少数人的恶意。为善良做好后盾,才能避免邪恶在善良上生长,才能促进更多的善良。

4、让爱少些风险

新险种的诞生往往是因出现了新的风险。最近,支付宝上线一款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险种——扶老人险。许多年轻人参与投保。新保险确实让年轻人少了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勇敢地区表达爱。作为年轻人,我也会参与投保。

许多老人对此十分气愤,认为自己似被羞辱了一样。“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理应继承这样的美德,爱护老人、帮助老人。于是,年轻人无论身处何处,面对怎样的情况,都会在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竭尽自己所能去关爱他们。然后有些老人却仗着年轻人的这份责任感倚老卖老,讹诈他们。这样的举动又怎不让年轻人心寒、心忧?

我们屡次听到“某好心人士因扶老人过马路而反被讹诈,幸亏监控录像真实的记录了现场画面,才还给了这位人士清白”等类似的报道。试想,若是没有监控录像来证实这位好心

2 人的善举,那他的一生将会承担无法设想的经济负担!

这些老人的行为似乎更像是一个小偷。既偷走了自己的良知、偷走了年轻人的信任、更偷走了年轻人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勇气。于是他们害怕了、犹豫了,在帮与不帮中,他们徘徊着,思索着这又会不会是一场骗局?最后,我想大部分青年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承担不起骗局带来的后果,承担不起“爱”的风险,最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们,只能独留哀伤、无奈。

而购买 “扶老险”之后,年轻人不需要在“帮”与“不帮”中纠结,也不需要去承受选择“不帮”后心灵的煎熬与痛苦,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解放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更好地去帮助老人,实际上受益的还是老人。这一点我想是宣传了社会的正能量,让人们更加关注、关爱老人。

参与投保,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人爱心的体现。让爱少一些风险,我们才能更自由大胆的去爱!

5、传递温暖

没人希望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失去诚信与爱的社会,为了防止这样一场悲剧的降临,人人都应该尽量帮助有困难的人,传递温暖。

对于“扶老人险”,有人买是怕自己做了善事反被“倒打一耙”,但他们又是否考虑到虽然自己下次遇到老人倒地时可以去扶,但若老人真的心存不轨,这样的保险金且不是正中他们的心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扶老人险”是否正是在助长这种“讹好人”的歪风邪气呢?同时这样一个人人争买“扶老人险”的社会风气难道不是在大大地传递着一种负能量,一种消极情绪:这样的社会人与人是不该信任的?也就同时会使大多数老人蒙受“不白之冤”,有一种“扶老人险”是专门为老人倒地这类情况推出的。倒地的老人难道都是故意而为之的吗?也就正如有些老人说的:产生了“被打耳光”的感觉,让世人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倒地老人。

也许,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难以消除,但我们应该尽量伸出援助之手,抛开“扶老人险”的负面影响去帮助他人,让他人感到温暖。

换一个角度,若是我们不投保,也许有好心人还是会有钱财上的损失,但他们在心灵上是健全的,是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各界也会受到感染,对他们赞扬,对老人或许不会有那么多冷眼旁观,而是多了些许温情的画面。若人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我相信人人都会有良知的,有些人也只是在社会大染缸中受不良风气侵染才走上邪路的,倘若人人献出一点温暖,改变社会的风气,共建和谐的社会,那些人也许能“改邪归正”。

正如著名的“破窗效应”,若一辆车的车窗完整如一个祥和美好的社会,是不会有人扔石块来破坏的,就像社会中人人心存善念是不愿破坏美好的生活环境;若车窗有一处被打破,后果可想而知,岂止车窗,整辆车都将面目全非,放在社会中也一样,若风气受不好的影响,就像人人争买“扶老人险”,没有爱与关怀,不法分子定会出现。

所以,我呼吁大家尽量不买“扶老人险”,要从长远来看,用善意、温情去感化那些迷途却还能知返的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也帮助整顿了一个社会的风气,我们不仅传递了温暖,也感到温暖。

6、为善良加上保险

近日,一款在支付宝上线的“扶老人险”引起了热议。这款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保险在上线3日内就获得了年轻人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为他们做善事提供了保障,但一些老人则气愤地指出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

我认为年轻人买“扶老人险”是必要的。当社会间的互帮互助出现危机,人们都纷纷缩回援助之手,为善良加上保险,才能让人与人的信任更牢固地持续下去。

孔子的学生曾去救人,并拒绝了谢礼。他为此自豪地告诉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但孔子却批评了他。孔子认为,若是孔子的学生都不敢收谢礼,那其他人就不敢为救人而接受谢礼了。当有人遭遇危难时,人们就会犹豫不定,不会义无反顾地救人。这种救人性命,受人谢礼的良性循环就会被破坏。更何况这种曾出现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情况?当面对跌倒的老人时,人们因为前车之鉴而有了后顾之忧,不敢好心扶老人;与其在乎老人的自尊,不如主动购买“扶老人险”。为善良加上保险,能激起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

3 救人并非是一种义务,在人与人的信任逐渐消失的当下社会,“扶老人险”反而是一种消除淡漠的方法。人们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善良会为自己招惹了祸端,使自己背上债务,会更愿意去帮助跌倒的老人,因为“扶老人险”为他们除去了后顾之忧。在这个因高速发展而人情淡漠的社会中,这种为善良加上保险的行为,起了一种积极的作用。

“扶老人险”的购买更是一种对部分老人欺诈行为的不满与控诉。的确,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讹帮助的好心人,也不是扶任何一个老人都有被讹的风险。但总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的私欲,或是一时情急下的无理取闹,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例如老人讹人后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一个个人,一辆辆车停下来却无人施救,导致这个年幼的生命逝去。是人变坏了吗?不,是这些让人痛心的事件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脆弱了。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购买“扶老人险”。当伸出援手出现风险时,当互帮互助出现风险时,我们应该为善良加上保险,为帮助生命消除顾虑,最终弘扬正气,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永存。

7、行善需要保险

近些天,支付宝新推出的“扶老人险”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发了热议。保险的防险对象——老人,认为这种保险让其有些羞辱,而保险的保护对象则认为这种保险让自己少了好心扶老人的后顾之忧。

在我看来,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愿意也十分乐意行善,但我们也要有一定的防备,这样有保险的行善也使我们能更加纯粹,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帮助那些我们应该帮助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本性纯善,但也会有改变。年轻人们热情善良,多数人在遇到弱势群体时会伸出自己的手。但社会上同样一些人,他们以博取他人善意为手段,讹诈他人来谋取私利为目的,在渐渐消耗这个社会,这个年轻人群体对他们的善意、信任和尊重。

在淄博的一条马路上,就发生了一起学生扶起老人,老人反讹这个初中学生两千元钱的真实故事。可见,好心扶起老人反而被讹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善良成为别人勒索你的筹码,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因此对行善这个行为本身产生怀疑:“我们行善是否还有价值?我们行善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行善?”这样的结果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越来越多的人不敢、不去、不愿意行善,那么导致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都缺少信任,缺少最基本的善良。相信,长此以往,整个社会都将失去其重心。

既然风险是既定的,善良又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那为何不能为自己的善行投一份保险呢?为国家、社会的为了投一份保险呢?这样一份保险就像是一粒定心丸,让人们敢于在风险中行善事,助弱者;这样一份保险像是一面镜子,那些不怀好心的人都能在其中露出自己令人鄙夷的面容。起到坚定行善者初心,鉴别社会上道德品行鄙陋,以蚕食他人善意为生的蝇蛆的目的。

当然,正如但丁所说:“善良”是一切美好的源泉。我们行善是因为我们本性善良;我们扶老人,是因为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切保险都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携着有保险的善行,会在这个世界走得更远更坚定。

行善需要保险,终有一天,我们将看到整个国家,簇满缀满善意的芬芳!

8、不要让美德失真

近日,扶老人险的诞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许多青年人害怕扶老人反被讹,积极投保,而一些老人则十分气愤,因为自己被迫扣上了一顶“讹人”的帽子。

这种新险种的诞生,正是用于应对新出现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则令人苦笑不得。买保险看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如此一来,这份保险就成为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一道信任的鸿沟。光凭买保险只能在表面上减少讹人事件的发生,却导致了基本美德的失真变味——老人被扶时尴尬,青年人扶老人时战战兢兢,借保险壮胆。真正要解决问题,反应该抵制这种保险,以真诚与信任,在两代人之间重建关怀。

对于年轻人老说,关爱老人既是从小接受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作为下一代必尽的义务与责任。少数讹人事件的发生的确令人恼怒,但年轻人不应该因此失去了信心与责任,因为大多数老人都没有以讹人为目的。反之,年轻人都只因社会上的那几次事件而不再关爱老人,或是躲在一张保险单后才敢去扶老人,那么这种变味的美德将会渗透中国的社会,乃至下一

4 代,造成美德严重缺失,甚至导致传统的流失。

对老人来说,也应保持做人的基本直觉,不能利用年轻人的爱心来获取金钱。试想,若这份自觉缺失了,则会造成更多年轻人买保险的对老人的不信任,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充斥着对立的情绪,陷入讹人、买保险的恶性循环。

当下中国的社会似乎陷入了一种病态而又现实的担忧,而买保险则成为了加重担忧的一种近乎滑稽却又无奈的手段,这种手段看似有效,实则只会让美德继续失真。如果连传统美德都需要一份保险才能传承,国家又怎能带领人们稳健步入小康、走向如昔日所说的“大同社会”呢?

由此可见,我们应抵制这种保险,以青年人的信任与老人的自觉,重新构建一幅健康积极的社会画面,让年轻人无所顾虑地将美德付诸实际,让老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下一代的关爱,用真情实意弥补当下道德的缺失,用真正的美德取代一纸冰冷的保险,让中国社会在和谐的大道上稳步向前!

9、买保险建信任

近日,年轻人买“扶老人险”一事引发热议,老人深感被打脸,而年轻人表示买份安心。 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些年,快节奏的生活之下,竟催生出无数令人啼笑皆非又心寒的事来:老人故意碰瓷,好心扶老人却反被讹。这一切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挑衅之举。扶老人本是好心举动,但若次次都遇到这心寒之事,以后谁还敢扶路上的老人?因此,在我看来,年轻人买扶老人险并无不可。

一些老人十分气愤,这可以理解,因为买“扶老人险”就是对老年群体的不信任,是社会对他们充满怀疑的产物。但世上的一切皆是有因有果,种种“碰瓷”“讹诈”逐渐消磨着社会的信任,扶老人从一种善举变成风险之举,扶老人险应运而生,年轻人买扶老人险更是大势所趋。

年轻人买保险图份安心的同时,亦能使社会少一些冷漠,小月月被车两次碾压无路人帮忙,老人摔倒路人视而不见的举动让人心寒的同时,更有对社会人性的质疑。年轻人买了扶老人险,他们在老人摔倒时不会再踯躅不前,不会再冷漠围观,他们可放心地上前扶起老人,用自己的善心一点点温暖这个冷酷的社会。

同时,我以为年轻人买保险的举动亦是对老年人的一种鞭策。扶老人险其实就如一条透明的丝绸,老年人只要不去做碰瓷、讹诈一类的事,它不会影响任何事情。你扶我,一起走,这种其乐融融的现象不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吗?

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买扶老人险是年轻人想要安安心心地关心老人的一种途径。正式因为想要关心、帮助老人,才更害怕帮助后被讹的那种彻骨寒心。扶老人险就如同一团羽绒,保护着内心,让买它之人少了扶老人的后顾之忧。

在现在这种浮躁的、动荡不安的社会下,我们都应共同努力,让群众对社会的信任桥梁重新建立起来,让社会的温暖重新普照在每一个人身上。买扶老人险,正是重建桥梁的一块砖,双方在约束下和乐相处,成为了习惯后,碰瓷现象也就不再出现,我们的世界也将更加温暖!

我支持买扶老人险,这是扶与被扶者之间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第15篇:讨论:老人跌倒了,扶不扶?

老人跌倒了扶不扶?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涉及到道德论理问题,更是引发了社会热论。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法规规定我们扶老人是义务的。但是一旦超越了道德的底线,扶起老人,给予老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面临被诬告的嫌疑从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社会道德、价值观等显然并非法律的范畴,但现在却通过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让道德与法律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整体,靠法律来彰显和维护社会道德、来彰显公德,似乎变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必然,这不能不说这和谐社会的悲哀;显然卫生部的技术性回复是根本解决不了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社会病。这个问题,全社会需要反思,法律更要反思。

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老人跌倒是否应该扶起,不断引发道德争议。今年9月6日,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就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老人因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一直以来,关于老人跌倒话题的讨论,有人将道德批判和技术专业的追问混为一谈,甚至用道德批评替代了对技术专业的追问。其实,道德和技术并不矛盾,帮助跌倒的老人,既需道德自觉,也需技术指南。解决道德问题,可以避免“老人跌倒无人帮的困境”,而多一些“扶跌倒老人技术指南”这样的科学知识,同样能让更多的人放弃恐惧心理,敢于伸出援手。

必须注意,用法律匡扶善良与正义,还不足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真正文明、健康、有正义感的社会,还需要有较高的道德氛围做基础。一方面,被行善者要有认“善”的素质,不能善恶颠倒;另一方面,其他人对别人的行善行为,要予以全力支持和配合,在遇到不道德行为时,能够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帮助行善者摆脱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困境,消除行善者的后顾之忧。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伸出行善之手的,善良和正义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的。

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我们要去扶老人,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应的义务同时也有相应的权利去扶老人,老人摔倒没有人去扶,是社会冷漠。我们有责任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法律与道德两个之间我们必须做出一个交点的选择。现阶段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这么多老人在活动中,摔倒的事当然是经常发生的。看见老人摔倒了,难道我们真的眼看老人摔倒都不去扶一下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那样会使自己的良心不安,这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状,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的,有一天我们在老年的时候摔倒了不也是渴望每个人都能过来扶一把吗?尽管这有可能给热心人带来法律责任,可是相对而言,法律道德还是公正的,我相信大多数老人都是会抱有感激之情的。

个人觉得这没有“该”与“不该”的问题,而是“必须”应该做的事。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绝对没有理由眼睁睁的看着老人摔倒而袖手旁观。的确,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关于助人而反遭人污蔑的例子,可能给我们道德的天平上施加了自己利益的砝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一只害虫而毁了整片森林。要相信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利欲熏心的老人。

老人跌倒了把他扶起来,这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尊老爱幼思想的最真实写照。这是道德,是义务,是责任。市场经济给我们灌输了“经济人”理性思想,淡不应该磨灭我们心中的道德。 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爱心行动,来呼吁更多的人来为我们共同的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扶起的不仅仅是老人,更扶起了社会的良心。我们不怕被诬陷,因为我们做的是正义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不能因为有负面的事情发生,我们就忘却自己的本性。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赞扬。能帮就帮一把吧!虽然现在社会上有极个别的案例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社会真要因此而变得那么麻木的话,这样的社会也是没法生存的,如果实在不放心,就大声呼喊起来,让更多的路人一起出手帮忙,这样或者要好些吧!

第16篇:该不该扶老人的英语作文

Recently there appears a news on the internet that when the paers-by help the old fallen down on the ground, they’ll be pit.Therefore, our cla holds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help the old in trouble.The results are quietly different.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it.They think helping the old in trouble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we should stick to it and develop it further.what’s more, if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ose who need help, our whole society will become dangerous, and unsteady.

Whil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There are still a part of students who are against it.They hold a view that if we help them but are misunderstood by them, they don’t want to put them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Personally, I think it is neceary to help the old under the legal protection.Because the phenomenon will get rise to the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eir actions.As long as everyone is willing to do others a fav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profit of those who help others.Only by getting rid of the worry can people help them actively.

第17篇:英语作文老人倒了扶不扶

Should we help old people up when they fall over?

At a glance, this seems to be a simple question that requires only a \"yes\" or \"no\" answer.However, due to various incidents that have occurred recently, this iue has now become a topic worth contemplating about.

This event can be dated back to november,26,2006 that a resident of Nan Jing called Peng Yu who helped an old lady and sent her to the hospital.However, the old lady and her family stated categorically that Peng was the man who knocked her and insisted him to bear thousands of medical expenditure.Rejected by Peng,Xu began a suit in Gu Lou Court and ask 130 thousands’ compensation for damage.Finally the court pronounced that Peng should indemnify her 45876 Yuan.

If it were not him who knocked the old lady, Peng has no responsibility to sent her to the hospital.But it is our traditional virtue that taking pleasure in helping others and doing boldly what is righteous.Such kinds of reports can be seen frequently that the one who did good and got nothing but legal sanctions which is a shock to the sense of a community.From then on, the reports that people are dear to help others are nothing new

Such kinds of things exerted a bad influence in the society which began with doing good but ended up with retribution.

Does Lei Feng spirit exist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21 century? When seeing old lady fall in the ground, what shall we do? Help or not? Do good or not? When seeing someone needs help, would you give him a hand? It is not a problem for a person who has conscience; however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perplexed.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reflects people’s moral anxiety in the conversion of society but also the culpable problem in society and moral developments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We will investigate people’s idea out of this consideration.

追溯到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法院判决彭宇赔偿45876元。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事却受到法律制裁报道的频频出现,给社会道德带来了巨大冲击。自该案以来,与不敢做好事相关的报道屡见不鲜。

这类事件,都是由一场场“助人为乐”的好事开始,最后走向了所谓“做好事不得好报”的结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使得很多人在助人之前都会迟疑和顾虑。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雷锋”精神是否还在?看见老太太摔倒了,扶,还是不扶?雷锋,还是不雷锋?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我们将以这个话题为出发点,调查人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第18篇:关于扶老人的记叙作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

前几天,我从报道上看到:在武汉,有一位老爷爷摔倒,老人摔倒后聚集了不少围观路人。一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但被人好心劝阻。此后再无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

这是为何?按常理说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地,应该有人把他从地上拉起,可是有些人怕重蹈覆辙,将老人扶起却被反咬一口。为此,我特意采访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爸爸和妈妈都一致认为:如果有人在场,就多找些人一起扶;如果老人年事已高,就拨打120,让医务人员来处理。

我认为:现如今的人生怕自己吃一点亏,扶起老人这样举手之劳的事都不肯做。就算被老人诬陷,但自己要相信,法律总会还自己一个清白。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美德,如果大家都各自打着小算盘,那这还算美德吗?想想看,如果有一位老人摔倒在你的面前,你伸伸手,一条生命就被你拯救,你转身离去,可能一条生命就会就此终结。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赞扬。

扶老人过马路

一天,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准备过马路,我心里想:我得帮帮老爷爷。于是,我像箭一样跑过去,扶着他的手说:老爷爷我扶你过马路吧!老爷爷说:好啊!,于是,我扶着老爷爷慢慢地走过马路,还跟老爷爷聊得很开心呢!

过了马路,我叮嘱老爷爷说:要小心。,老爷爷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我说:敬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

同学们,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更美好!

帮扶老人

同学们,你们做过好事吗?我做过的好事可多了,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次我扶老爷爷上楼了。

那次,我去高新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上舞蹈课,上楼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问,原来老爷爷的儿女在外地,没有时间照顾他,所以就把老爷爷放在了老年活动中心。我和他一起往上走,老爷爷上楼很缓慢,仿佛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似的。我觉得老爷爷好可怜,儿女都不在家,不能陪老爷爷散散心,说说话。想到这,我就不由自主的伸出手搀扶着老爷爷上楼,老爷爷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又问老爷爷:儿女在哪工作,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看你,老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了:儿女在外地打工,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我了。看到老爷爷失落的表情,我的心里感觉到酸酸的,看来我以后要多来看看这位老爷爷,陪老爷爷聊聊天,散散心,这样老爷爷就会孤独了。

第19篇:在美国不要随便扶老人

在美国不要随便扶老人?

2014年04月28日10:09教育专栏作者:高娓娓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老人,可能有80多岁了,走路颤巍巍的,也许你就会出于同情去扶他们,或者帮他们拎东西。

在中国这样做,你可能会被感谢。但是,记住,在美国,最好不要这么做。因为假如你这么做了,有可能对方不但不感谢,还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以为我老得走不了路了吗?”活到老,做到老

在美国的很多餐厅、超市、书店、药店里或者公司以及政府部门随处都可以看见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工作人员。

美国的全退休年龄为67岁,也可以在62岁申请提前退休,但是其社保金会受到影响;也有少数人因其公司退休福利好的或者自己的退休计划好的,也可以在50多岁就能退休。但是很多退休后的美国人并不习惯过清闲的生活,于是他们又重新走进职场,也有的是因为经济原因。

原因可能是美国的文化从小就教育每个人养成独立的精神,他们以不靠父母,不靠任何人,包括儿女为骄傲。

在美国,从法律上讲,儿女并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当然父母遇到困难儿女还是会给予帮助。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福利体系虽然没有欧洲一些国家好,但是基本上还是由国家为退休的人提供保障,美国人也会理直气壮的觉得应该由国家对他们承担责任。活动老,乐到老

美国的父母普遍有一种观念:我养子女不是为了让他们回报我,他们能独立生活,幸福快乐才是我的追求!

从文化上讲,美国的父母从孩子生下来到长大成人的教育都是仅限于引导慢慢他们走向独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大多数的父母甚至都不会教育孩子要怎样成功。对他们而言,快乐更重要;父母更不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幸福押在儿女成功的基础上,寄望于儿女长大成人后赡养他们。因此,美国的老人,不管多大年纪,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他们会去旅游,去运动,找一门感兴趣的特长,买跑车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东西,甚至还会去上大学,单身的老人还会出去约会。

追求独立,追求自立

认识很多美国老人,六七十岁仍然在兼职工作,经济和生活上都很独立。

国内常常有媒体用非常同情的口吻报道那些身体有残疾的老人独自居住的问题。没来美国的华人不理解,但是来美国后就能深深体会到美国人的独立精神---独立和自由是他们最为珍惜并为之奋斗的,其实很多儿女也非常愿意照顾他们的父母,但是大多数老人根本不愿意,他们不愿失去自立,他们认为失去了独立就失去了尊严。有些国人以娶得好嫁得好,富裕为面子,美国人是真正以自立为傲。

了解了贯穿美国人一身的独立文化,如果你在美国乘公交或地铁看到身边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时,你就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让座了,即使要让,也得先问问人家的意见,因为对他们而言,你让座意味着你认为他们已经很老了,不能自立了!而且如果你是女性,老人是男性,让座就更为不妥了。记住,在美国几乎任何场合都是女性优先,而不是老人优先。

在爬山或者其它活动中,遇见老人也不要很主动热情的上去搀扶,美国每个人都是想给别人留下独立、仍然有用的印象的,如果那个老人看上去实在需要帮忙,你也最好先礼貌的问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忙。

曾有一个好心人,看见过马路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颠一颠的,他就上去直接搀着老太太的胳膊帮她过马路,可是老太太却非常生气的用拐杖打那个热心人!

简言之,对待老人最得体的方法就是忽略他们的年纪,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不要给与他们特别的对待。确实觉得对方需要帮助一定要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如果英语好的话,可以和他们解释,尊敬和帮助老人是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随时记住,对任何美国人而言,独立和自由是最为宝贵的精神和权利。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原文作者为spring82,感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20篇:大学生扶得起老人2

大学生扶得起老人吗?

班级:会计1102班 姓名:朱颖楠 学号:110190232 内容摘要:随着“彭宇案” “李凯强案”的出现,社会上的道德危机与责任意识淡薄使得大学生这一充满正义感的群体处于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而那些农夫和蛇的故事总是像玫瑰上的利刺恐吓着大学生收起勇敢的心,缩回施救的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扶得起老人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来证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重正社会道德之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责任

最近几年,关于是否扶起老人、送老人去医院的问题争论纷纷。那些农夫和蛇的故事也有很多。于是,人们好事做的也犹豫了。谁也不想当那个善良的农夫,救了一个生命遭反咬一口。很多好心的人,扶起受伤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被老人家属告上法庭索赔。做了好事、还要背伤害老人的黑锅,自己没错,还要赔偿别人。无论最后那些好心人是否得到了理解,好心人也被这种误解,这种栽赃系上了心结。更少的人们愿意做这件好事。人们的心态是一样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011年9月6日,武汉一88岁高龄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扶起最后导致窒息身亡。这则消息是很多人感到心寒: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变成这样?事例中老人身亡都是因为群众的冷漠,或许人们随便帮扶一下,老人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为什么人们却没有这么做?

或许有人会指责,肩负着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为什么也会成为围观者的一员,也会这样的畏首畏尾?我们的时代怎么了!

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而如初生朝阳般的大学生们,也正是充满正义感的群体,他们对社会充满期待,同时也迫切希望反哺社会。但请看看这个案例。2008年8月21日,河南郑州,大学生李凯强骑电动车回家,扶起一被撞老太后被认作“凶手”,法院判赔7.9万元。正是一件件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大学生们不得不为真诚的心蒙上一片怀疑的面纱,为勇敢的手戴上一副犹豫的手套。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社会上的道德与信任危机和责任意识淡薄。而危机和淡薄又是源于多方面的。

第一,关于老人。最近,关于《中国老人付得起吗》的问题,社会上议论纷纷。中国老人付得起吗?答案是真的扶不起。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5000多年的文明,而尊老爱幼也是我们的道德。可最近很多好心人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可结果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不但扶起了,还要支付医疗费,各种费用。我们尊老了,但老人没有爱幼。甚至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你给老人让坐了,一句谢谢都没有。

人与人的尊重都是互相的,由于那些讹诈好心人的老人道德的缺失,路人即使是一米之隔也会却步。责任不仅仅存在于青年,老人们也承担着树立榜样,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而一些老人的错误做法让信任危机加重。

第二, 关于子女。老人为什么冤枉好心人呢?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是他真的没有看清,但更大概率的可能性是因为他没有钱,他的养老保障不够,所以他只能昧着良心冤枉好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家的,也是社会问题,保障不完善。另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个人的问题。为什么两个老人可以养活8个儿子,8个儿子不一定能养活两个老人呢?这告诉我们社会已经变了,你养老了儿女,儿女不一定养你。

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令其丰衣足食,又何谈对社会呢。不赡养老人的案例比比皆是。道德与责任感的缺乏体现在了对待自己父母的方面。道德的培养在于教育,在于熏陶。人谁无老?每个儿女都会成为父母。倘若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不珍惜亲情的可贵,倘若我们不从现在做起,给下一代一个良性示范: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难道就不会心惊:我们老了,谁来扶?

第二, 关于法律。“彭宇案”经四次审理后,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的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并裁定彭宇补偿原告百分之四十的损失,即四万五千多元。

这样的判决是否太不肯定?法院,一个充满严肃与庄严的场所。法律,一个具有一锤定音效力的词汇。可是判决书上竟然出现“可能性比较大”的字眼 。是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令不怀好意的人钻了空子,从而导致信任危机,人们想施救却不信任法律。

我认为,以上就是导致社会道德缺失,信任缺乏,责任感淡薄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就造成了有老人摔倒而大学生们不敢动手去扶的事实,但毕竟旁观的大学生只是个例。。我们不能说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了,只是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会了避免自己受到不应该有的伤害。而正因为我们是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所以在面对“大学生扶得起老人吗?”这一问题时,我们更有责任给出肯定的答复:因为我们是大学生,我们能行!

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的人数是将近3000万,而且中国目前社会上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数早已突破一亿人,在中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引领作用,让我们以身作则,使这个社会充满信任,那么因为一些案例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小,社会也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道德与责任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一点一滴的小事,不错过任何一个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机会。因为在我们大学生的带领下,人心会更纯洁,人情会更密切。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有摔倒需要陌生路人扶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等到没人扶的时候再来抱怨世风日下。我们应该现在从自身做起,令尊老爱幼的美德弘扬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第二,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自身素质。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要爱父母,勤俭自强,勇于伸张正义,助人为乐,凭良心做事。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真正成为自己的做事准则。同时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壮大国力,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给父辈人,同龄人,下代人做出表率,令每个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第三,我们要提高主人翁意识,积极行使公民权利。为国家在见义勇为,热心救人方面的立法献计献策。因为在谴责讹诈者道德低下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法律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地保护善良的心,而类似的事件中,更应该强化被助者的举证责任,而非由施助者举证为自己免责,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使道德与责任感日久弥强。

我们大学生,一些处事的方式或许不被认可,但是这不代表道德腐败。每个人心中对道德的定义是不同的,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有人看到了大学生不愿意扶起受伤老人。我们不能说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了,只是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会了避免自己受到不应该有的伤害。而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应该考虑的不只是大学生,还应该考虑哪些80前的人,那些老人的家人。如果不是这些人的误解栽赃,大学生怎能不勇于助人为乐?道德、责任,在这个时候,错误归咎于谁的身上,不言即知。

作为大学生之一的我,即使“被咬”,还是向自己保证,有人需要自己的时候,尽力帮助别人,用行动感化他人。我相信,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如果大家的心一致,农夫和蛇的故事会最终消失的。何况,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具有普通生物所不具备的情感。蛇反咬农夫一口,因为它不是人,但是人既为人,就应该具备人的特质,不能恩将仇报。

更值得欣喜的是,社会上出现很多“撑腰体”,其中 不仅有各大高校,还包括社会上很多知名人士。这是道德的呼声,是信任的援助。北京论坛(2011)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暴红网络的“校长撑腰体”,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示,吴志攀副校长的表态非常好,北大学生扶跌倒老人如遭讹诈,北大一定支持,“北大有法学专家,也可以募捐来救助,还可以从舆论上来支持”。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扶得起老人!

青年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民族的风向标,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让风标指向社会的美好方面。面对一个老人,孤零零地摔倒在地上,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旁人一个动作,一个简单的搀扶动作。这个行为虽平凡,但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一个连老人跌倒了,都不敢扶起的民族,谈何崛起?扶起、救助一位老人,不仅仅是救人,更是重新扶起、匡正了我们社会日渐衰微的良知。正义、慈悲、人性,我们大学生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一种正气,树立一个风标,宣扬一种精神、营造一个氛围,唤起一种情怀。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时代的领路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重正社会道德之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大学生可以骄傲地说:大学生扶的起老人!

参考文献:

《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胡锦涛《人民日报》 2006年4月23日

《扶老人 议论文范文.doc》
扶老人 议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