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论文范文

2022-12-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物理论文 实验的功能

物理论文——实验的功能

【提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通过一些事例论诉实验的功能。

【关键词】:物理 实验 功能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然而它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什么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接纳它呢?实验,只有实验才能让我们的脑海中漂浮着物理图像,从而加深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用一些实验的经验对它的功能做一个论证:

一、实验开路,拨云散雾。

记得在初中时学习大气压时,老师在上课前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一量筒装满水,然 装满水的容器中倒置,不断向上提量筒(筒口未离开水表面)量筒是否一直充满水。当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量筒中的水面高度会下降,但是老师否定了这个回答,大家都报以怀疑的态度。

老师见我们疑惑,就当场演示了这个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量筒内充满了水(筒口未离开水面),从而用实验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二、激发学习兴趣,感性认识概念、规律。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的,兴趣的衍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验无疑是兴趣的催化剂,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毕竟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对一个新鲜有趣的事物总想认识它。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运动的独立性”这个实验:在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上(为了保证两个小铁球在轨道出口处的初速度相等分别放置两个用于发射的小铁球。一轨道放置于地面,另一轨道放置于高于它的垂直面上。

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同时放开小铁球,不管两轨道之间高度相差多少小铁球都会在地面上的一点相撞。老师的这一结论使我们跃跃欲试,大家当时想着,真有那么巧?为了知道真相,大家那节课都很认真,不得不说,这招真好。

三、实验有助于发散思维。

培养发散思维可以提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创新。

1、在实验前培养发散思维。

在探究一个问题的实验开始前,先进行分组的讨论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既有助于 学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方法的积累。

2、在实验中锻炼思维发散。

在实验中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方案讨论解决的办法。再将想到的方法一一进行实验,验证是否可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于学生人多思维广,有些方法教师备课时不曾想到,对于这种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总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特别强调实验。利用实验引入概念,利用实验得出规律,利用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利用实验有助形成物理图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推荐第2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很实用!

1、长度的测量

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

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

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因此只需验证:m1OM+m2OP=m1OM'+m2OP '。由于v

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表示。

注意事项:

⑴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⑵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目的:进上步明确,平抛是水平方向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会用轨迹计算物体的初速度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 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此实验关健:如何得到物体的轨迹(讨论) 该试验的注意事项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⑴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

1、

2、

3、

4、5各点的距离h

1、h

2、h

3、h

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

2、

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2、v

3、v4,验证与

2、

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是否相等。⑶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⑷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注意事项:

1、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占是清晰的点

3、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

4、由于有阻力,所以稍小于

5、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无须天平)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本实验用到刻度尺、卡尺、秒表的读数(生物表脉膊),1米长的单摆称秒摆,周期为2秒。 摆长的测量: 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0.1mm),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保证做简谐运动); 摆动时悬点要固定,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必须从摆球通过最低点(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倒数法), 测出单摆做30至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若没有足够长的刻度尺测摆长,可否靠改变摆长的方法求得加速度。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②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25px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

目的:用恒定电流场(直流电源接在圆柱形电极板上)模拟静电场(等量异种电荷)描绘等势线方法.实验所用的电流表是零刻度在中央的电流表,在实验前应先测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电池、电阻、导线按图1或图2 连接,其中R是阻值大的电阻,r是阻值小的电阻,用导线的a端试触电流表另一端,就可判定电流方向和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该实验是用恒定电流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与电池正极相连的A电极相当于正点电荷,与电池负极相连的B相当于负点电荷。白纸应放在最下面,导电纸应放在最上面(涂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必须向上),复写纸则放在中间。

电源6v:两极相距250px并分为6等分,选好基准点,并找出与基准点电势相等的点。(电流表不偏转时这两点的电势相等)

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应良好,实验过程中电极位置不能变运动。

2、导电纸中的导电物质应均匀,不能折叠。

3、若用电压表来确定电势的基准点时,要选高内阻电压表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被测电阻丝的电阻(一般为几欧)较小,所以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可确定电源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均不宜太大。本实验不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可选用限流电路。因此选用下面左图的电路。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在右端。本实验通过的电流不宜太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丝发热后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长度

2、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也可用积累法测),并算出横截面积。

3、用外接、限流测出金属丝电阻

4、设计实验表格计录数据(难点)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器材:电源(4-6v)、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4v,0.6A 3.8V,0.3A)灯座、单刀开关,导线若干。 注意事项:

①因为小电珠(即小灯泡)的电阻较小(10Ω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安培表外接法。

②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压的升高,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低电压时温度随电压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在低电压区域内,电压电流应多取几组,所以得出的U-I曲线不是直线。 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过程,

③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电压变化范围大)。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选用调压接法。 在上面实物图中应该选用上面右面的那个图,

④开始时滑动触头应该位于最小分压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 由实验数据作出的I-U曲线如图,

⑤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说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用U-I曲线,则曲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⑥若选用的是标有“3.8V 0.3A”的小灯泡,电流表应选用0-0.6A量程;电压表开始时应选用0-3V量程,当电压调到接近3V时,再改用0-15V量程。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Rg、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 步骤:

(1)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Rg;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2)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弄清改装后表盘的读数

(Ig为满偏电流,I为表盘电流的刻度值,U为改装表的最大量程,为改装表对应的刻度) (4)改装电压表的较准(电路图?) (5)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6)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本实验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源的实际电流小,所以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为了减小这个系统误差,电阻R的取值应该小一些,所选用的电压表的内阻应该大一些。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多取几组数据,然后利用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将点描好后,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而且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等。这条直线代表的U-I关系的误差是很小的。

它在U轴上的截距就是电动势E(对应的I=0),它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内阻r。 (特别要注意:有时纵坐标的起始点不是0,求内阻的一般式应该是。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电池)

15、用多用电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触摸光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

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安培计)外接法,b叫(安培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

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1.长度的测量

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1、游标卡尺的两种读数方法: 法一:加法

先读主尺读数:读出游标尺零刻度线对应的主尺位置

再读游标读数:找出游标尺上的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 两次数值相加得出被测工件的尺寸

法二:减法

先读主尺读数:读出主尺上与游标尺对齐的主尺刻度线的读数 再算游标长度:算出游标上与主尺对齐的游标刻度线前端的长度 两次数值相减得出被测工件的尺寸

2、螺旋测微计(千分尺) 读数公式:

测量值=固定刻度值+固定刻度的中心水平线与可动刻度对齐的位置的读数×0.01mm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利用纸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4、„,若v2-v1=v3-v2=v4-v3=„,则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

(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x4„,若Δx=x2-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

2.测量与记录

(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2)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 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1 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3)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4)增减所挂钩码数,再重复实验两次.

3.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

(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①根据表格中的v、t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如图: 所示可以看到,对于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②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t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由实验得出的v-t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两条途径进行分析 ①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5所示,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时,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由此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②通过函数关系进一步得出: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显然v与t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五、注意事项

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

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4.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

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相邻计数点间所选的时间间隔T.8.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

考点一 完善实验步骤 考点二 纸带数据的处理

答题技巧:实验原理迁移创新

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即所谓情境新 而知识旧.因此做实验题应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用 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 纸带的处理、游标卡尺的读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 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只要熟练掌握, 就不难解答。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2、学会利用图象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的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实验器材:

轻质弹簧(一根),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重垂线,坐标纸,三角板。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将铁架台放于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挨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

3、在弹簧下端挂上一个钩码,待钩码静止后,记下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l;

4、用上面方法,记下弹簧下端挂2个、3个、4个 „„钩码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

2、L

3、L4„„,并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用xn=Ln-L0计算出弹簧挂1个、2个、3个„„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并根据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计算出所挂钩码的总重力,这个总重力就等于弹簧弹力的大小,将所得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

1、建立坐标系,标明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2、标度:标度要适当,让所得到的图线布满整个坐标系;

3、描点:描点时要留下痕迹;

4、连线: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同一直线上,让其余的点落在直线的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弃;

5、根据图象做出结论。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原理: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

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

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

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从斜槽滚下来,跟放在斜槽前边小支柱上另一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后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由于两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飞行时间相等,这样如果用小球的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那么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平速度。因此,只要分别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2,和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以及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撞后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和s2\',若m1s1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与m1s1\'+m2s2\'相等,就验证了两小球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实验器材:

碰撞实验器(斜槽、重锤线),两个半径相等而质量不等的小球;白纸;复写纸;天平和砝码;刻度尺,游标卡尺(选用),圆规。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

1、m2。

2、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固定在桌边,并使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

3、在水平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

4、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球m1碰前的位置。

5、先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作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就是入射球不碰时的落地点的平均位置P。

6、把被碰球放在小支柱上,调节装置使两小球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确保入射球运动到轨道出口端时恰好与靶球接触而发生正碰。

7、再让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两球发生正碰,重复10次,仿步骤(5)求出入射小球的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8、过O、N作一直线,取OO\'=2r(可用游标卡尺测出一个小球的直径,也可用刻度尺测出紧靠在一起的两小球球心间的距离),O\'就是被碰小球碰撞时的球心竖直投影位置。

9、用刻度尺量出线段OM、OP、O\'N的长度。

10、分别算出m1·与m1·

+m2·

的值,看m1·

与m1·

+m2·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1)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2)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2)实验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和y,根据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利用公式y=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再利用公式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实验器材:

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锤线。 (4)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5、计算初速度:以O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B、C、D、E、F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和y,用公式x=v0t和y=gt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0,最后计算出v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5)注意事项:

1、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3、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vn=,或由vn=算出,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

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3„„。

6、应用公式vn=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1、v

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进行比较。注意项事:

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

一、二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

3、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5°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由此可得g=。据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1m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 实验步骤:

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

3、测量单摆的摆长l:用米尺测出悬点到球心间的距离;或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则摆长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5°),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30至50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T;

5、将测出的摆长l和周期T代入公式g=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

6、变更摆长重做两次,并求出三次所得的g的平均值。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cm。

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发生摆线下滑、摆长改变的现象。

3、注意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5°,可通过估算振幅的办法掌握。

4、摆球摆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

5、计算单摆的振动次数时,应以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以后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计数。此实验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2)、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S(以cm2为单位)。

(3)、由d=V/S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 实验目的:

利用电场中电势差及等势面的知识,练习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 实验原理:

用导电纸上形成的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当两探针与导电纸上电势相等的两点接触时,与探针相连的灵敏电流计中通过的电流为零,指针不偏转,从而可以利用灵敏电流计找出导电纸上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绘出等势线。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或电池组(电压约为6V),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电纸,复写纸,白纸,圆柱形金属电极两个,探针两支,导线若干,木板一块,图钉,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平整的木板上,由下而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各一张,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要向上,用图钉把白纸、复写纸、和导电纸一起固定在木板上。

2、在导电纸上平放两个跟它接触良好的圆柱形电极,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约为10cm,将两个电极分别与电压约为6V的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接,作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再把两根探针分别接到灵敏电流计的“+”、“-”接线柱上(如图所示)。

3、在导电纸上画出两个电极的连线,在连线上取间距大致相等的五个点作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置复印在白纸上。

4、接通电源,将一探针跟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在这一基准点的一侧距此基准点约1cm处再选一点,在此点将另一探计跟导电纸接触,这时一般会看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左右移动探针位置,可以找到一点使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用探针把这一点位置复印在白纸上。

5、按步骤(4)的方法,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逐步由近及远地各探测出五个等势点,相邻两个等势点之间的距离约为1cm。

6、用同样的方法,探测出另外四个基准点的等势点。

7、断开电源,取出白纸,根据五个基准点的等势点,画出五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五条等势线。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要良好,且与导电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2、寻找等势点时,应从基准点附近由近及远地逐渐推移,不可冒然进行大跨度的移动,以免电势差过大,发生电流计过载现象。

3、导电纸上所涂导电物质相当薄,故在寻找等势点时,不能用探针在导电纸上反复划动,而应采用点接触法。

4、探测等势点不要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因为实验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导电纸边缘的电流方向与边界平行,并不与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的电场线相似。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目的:

用伏安法间接测定某种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

根据电阻定律公式,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l和它的直径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实验器材:

被测金属导线,直流电源(4V),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 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S。

2、按如图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断开电键S,求出导线电阻R的平均值。

5、将测得的R、l、d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中,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6、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注意事项:

1、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并入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3、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4、闭合电键S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5、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I的值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

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如图中的读数应该是6.702mm。

使用螺旋测微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时,在测微螺杆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停止使用旋钮,而改用微调旋钮,避免产生过大的压力,既可使测量结果精确,又能保护螺旋测微器。

(2)在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线是否已经露出。

(3)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上的水平刻线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取为“0”.如下图所示。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目的:

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理解并检验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掌握仪器的选择和电路连接。实验原理:

1、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一纯电阻R两端电压U与电流I总有U=I?R,若R为定值时,U—I图线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就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通过小灯泡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的温度也越高,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U—I曲线)应为曲线。

2、小灯泡(3.8V,0.3A)电阻很小,当它与电流表(0.6A)串联时,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为了准确测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U、I的值,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为使小灯泡上的电压能从0开始连续变化,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连接。

3、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I、U值, 在坐标纸上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I、U值画出U-I图象。

实验器材:

小灯泡(3.8V,0.3A),电压表(0-3V-15V),电流表(0-0.6A-3A),滑动变阻器(20Ω),学生低压直流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坐标纸、铅笔。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结电路安培表外接,滑线变阻器接成分压式。电流表采用0.6A量程,电压表先用0~3V的量程,当电压超过3V时采用15V量程。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动到一端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零

3、移动滑动变阻触头位置,测出15组不同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4、在坐标纸上以u为横轴,以I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坐标系纵轴和横轴的标度要适中,以所描图线充分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起来,就得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4、拆除电路、整理仪器。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电压表量程要变更:U3V时采用0—15V量程。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力求读数准确。

3、实验中在图线拐弯处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U/I值发生明显变化处,即曲线拐弯处。此时小灯泡开始发红,也可以先由测绘出的U—I图线,电压为多大时发生拐弯,然后再在这一范围加测几组数据)。

4、在电压接近灯泡额定电压值时,一定要慢慢移动滑动触头。当电压指在额定电压处时,测出电流电压值后,要马上断开电键。

5、画u—I曲线时不要画成折线,而应画成平滑的曲线,对误差较大的点应当舍弃。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1.实验目的:加深对电压表构造的理解,学会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方法。

2.实验原理:电流表G(表头),由欧姆定律满偏电压Ug=IgRg,如图所示。 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一般都很小,测量较大电压时,要串联一个电阻, UAB=I(Rg+R),即UAB∝I,(至于电表刻度盘,只需要把原来的电流表刻度盘的每一刻度数值扩大为原来的(Rg+R)倍,即得到改装后电压表的表盘。)

3.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箱、电源、电键2个,滑动变阻器两个(总阻值一个很大或换做电位器,另一个很小),标准电压表,开关导线。 4.实验步骤

⑴用半偏法测电阻

①按图方式连结电路②先将变阻器R1触头位置移至最右端,使其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然后闭合电键S1断开S2,移动触头位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偏刻度处,再闭合S2,改变电阻箱R2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在 2Ig刻度处,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ˊ,则Rg =Rˊ。 ⑵改装电流表为电压表

①计算分压电阻R的值:将量程U量,满偏电流Ig,电流表内阻Rg代入Ug=Ig(Rg+R)即可求出电阻R的值。②将分压电阻R与电流表串联,引出二个接线柱,并将电流表刻度盘改为电压表刻度盘。 ⑶校对电压表

①按图所示电路连接。②先将触头移动到最左端,然后闭合电键,移动触头位置,使改装后电压表的示数从零逐渐增大到量程值,每移动一次记下改装的电压表和标准电压表示数,并计算中心满刻度时的百分数误差=

U量−U准U准

1×100%。

5.注意事项:⑴半偏法测电流表电阻时,应选择阻值R远大于电流表内阻的变阻器。⑵闭合电键前应检查变阻器触头位置是否正确。⑶校对改装后电压表时,应采用分压式电路,且变阻器阻值应较小。

6.误差分析:利用半偏法测电阻Rg时,由于闭合电键S2后,电路的总阻减小,使干路电流大于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故当电流表半偏时,流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Ig,此时,电阻

21箱阻值小于Rg,故Rg测

14.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目的: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改变R的阻值,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I、U值,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出几组ε、r值,最后分别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此外,还可以用作图法来处理数据。即在坐标纸上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I、U值画出U-I图象(如图2)所得直线跟纵轴的交点即为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电阻r的值。

实验器材:

待测电池,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滑动变阻器(10Ω),电键,导线。 实验步骤:

1.电流表用0.6A量程,电压表用3V量程,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一端使阻值最大。

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数据(I

1、U1),用同样方法测量几组I、U的值。

4.打开电键,整理好器材。

5.处理数据,用公式法和作图法两种方法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值。 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干电池。

2、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电动势ε会明显下降,内阻r会明显增大,故长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3A,短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5A。因此,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读电表要快,每次读完立即断电。

3、要测出不少于6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要将测出的I、U数据中,第1和第4为一组,第2和第5为一组,第3和第6为一组,分别解出ε、r值再平均。

4、在画U-I图线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的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5、干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U的变化也较小,即不会比电动势小很多,这时,在画U-I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但这时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的内阻。

15.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触摸光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

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安培计)外接法,b叫(安培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 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力学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

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T (其中T=5×0.02s=0.1s)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2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 nv;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 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

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

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 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0LLX即弹簧长度变化量.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

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4.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60°~100°为宜. 5.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尽量大,细绳套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6.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标度要相同,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

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

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

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

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则表示平衡完毕,加砝码后不需再平衡; 3.只要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那么可近似认为重物所受重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 4.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

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5.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

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mgh= 1mv,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

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vn=dn+1-dn-1 2T 算出,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一)

通过本周一周的教学技能训练,其中有同学们的欢笑细语,也有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很多同学为之付出了努力,下面将我的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讲好实验,必须要我们每一位同学亲自上台讲解,因为上课一是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身在实验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只有了解自我存在的问题,才能想办法去解决。二是可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把实验方面的知识扩展开来,才能把实验讲得更好。但是随着和老教师们的不断交流,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讲好实验同样可以了解本身在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较系统的联系起来。首先,准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就要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讲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其次在学生做分组实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现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要想准备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必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同样能把知识扩展开来。

二、改进自身不足的实验教学模式

对于讲解不好的同学应该借鉴那些讲得好的同学身上的优点,扬长避短,而且要更加努力做好讲解的过程,对我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是我们立马要解决的问题,平时要多加锻炼,有机会讲解都应该要抓住机会,同时对于讲解好的同学也可以考虑把机会留给其他的同学,让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我们还可以从网上调出那些优秀老师的讲解视频,经常观看模仿,与此同时也要思考那些优秀老师是怎么讲解这些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进行总结。

三、利用周末的开放实验室

对于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最基本的也不会操作。周末应该经常去开放实验室进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及其操作,对理论知识加强巩固练习,同时加强实验的讲解,要懂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教学技能训练,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述,语言逻辑表达。也可以多看看关于文学的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词汇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助于语言逻辑的表达。

四、在实验教学训练过程中纪律问题

对于纪律我们大家都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了,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自律的能力,不应该要老师经常强调纪律的问题。我们都要从自我做起,要养成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习惯,讲对我们以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将是我们的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利用实验室资源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基本上都是用学校采购的实验仪器来完成的,很少有自己做的教具。这样不但浪费了我们身边的实验资源,而且也不能达到把物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我们本地的地情、校情和民情,善于留心,多长心眼,积极发现身边和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实验资源,并以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理念,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随堂小实验,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消除对物理实验的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更给他们创造了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通过本周实验我收获不少,也明白我们即将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必须加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为自己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二)

本学年,物理实验室在校行政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支持下,严格遵守实验工作基本制度,积极协助各年级教师积极开展物理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并积极协助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实验室管理井然有序,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年开展的实验数量能达到《物理实验》的要求。

2、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3、积极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加强实验室财产仪器的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每次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

4、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仪器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5、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6、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耗品及时补充,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仪器损坏丢失报废单》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7 、配合课任教师准备各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积极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工作,努力适应实验需要,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8、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发现有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9、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10、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实验室在改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历史悠久,实验室存在的老旧仪器过多,导致仪器可利用率不高。

2、在新课程标准下,急需引进设备,完成新旧更替。

3、电学实验室的操作台电源不同,给学生实验带来不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准备作如下工作:

1、分批报损废旧仪器。

2、参照新课标引进仪器。

3、利用探究实验室的资源设备辅助电学教学。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一年来,我积极主动的为物理教师和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前提条件。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三)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更要重视物理学。因此小编准备了这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重难点知识解析,欢迎阅读。 知识点总结

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安装方法:

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安装纸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条纸带从墨粉盘下穿过,打点时墨粉盘不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只将墨粉盘上某一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打过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条纸带。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另一种是用两条纸带,将墨粉盘夹在中间,拖动纸带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所以打出的点迹颜色较重。墨粉盘上面的一条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用一条纸带打点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用两条纸带打点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常见考点考法

打点计时器原理及使用 1.电磁打点计时器

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如图1所示。工作电压为4V~6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当接通电源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 0.02s。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起来。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2.处理纸带时,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时间间隔数是多少? T为相邻两个字母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vE =vDF。 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测量包含这个点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填入教材第23页中设计好的表1中。

算出刚填完的表1中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抄入教材表2中。从该表中能粗略看出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 常见误区提醒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系统误差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因此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后,可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或消除它。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特别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从仪器上读出来的数值,经常有一位数是估计出来的,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差。例如米尺的最小刻度是mm(0.001m),那么用米尺测量长度可读到十分之一毫米(0.0001m)。0.001m这一位可以从米尺上读出来,是可靠的,0.001m位前面的数都是可靠数,0.0001m这一位是测量者估读出来的,估读的数字因人而异,因此是有疑问的,称为存疑数。由于0.0001m位已存疑,在它以后各位数的估读已无必要。我们把可靠数加上最后一位存疑数,一起记录下来,统称为有效数字。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高中生资料大全网: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一共有55页,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包括高中所有必考的实验啦!

是目前最完整的啦!!)

★知识结构: 

方法指导:

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

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0.02s,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0.02s,则这段位移s=gt2/2=(10×0.022/2)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3 / 41 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 gh≈ ( ),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实验仪器

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3)实验装置

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下面几个是应特别注意的:

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②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③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④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⑤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实验步骤

复习实验步骤时不能靠死背结论,而要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把某些实验步骤交换一下是否可以?省掉某个步骤行不行?等等。

(5)实验数据的处理

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6)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

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大家的!

理解。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二、几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下面几种实验方法是我们中学阶段物理实验中用过的,从方法的角度整理、复习一下,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1)累积法: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周期时我们用的是累积法,即我们不直接测一个周期的时间,而是测30~50个周期的总时间,再除以周期数即得周期t的值.用累积法的好处是:①相当于进行多次测量而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②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以测单摆的周期为例,我们实验时单摆的摆长大约是1m或不到1m,用停表(最小分度值是0.1s)直接测1个周期的值,只能读出两位有效数字(机械停表的指针是跳跃式前进的,因此不能估读),如1.8s、2.0s等,而测30个周期总时间,则可读出至少3位有效数字。

用累积法的实验还有很多,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

(2)替代法:在“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我们就用到了替代法,第一次我们用两个弹簧秤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把结点拉到某一位置,再换成一个弹簧秤,同样拉这个橡皮筋,也把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这说明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前面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等因此右以互相替代.对于“等效” 用替代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用天平称物物体的质量,电阻测量等都可以用替代法,我们古代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替代法的典型实例。

(3)测量量的转换:例如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把测物体的速度转换为测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即把测速度转换为测长度。

又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本应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再根据折射率n=sini/si求出折射率,但角度不容易测准确(一般所用的量角器的最小分度是1°,并且测角度时顶点很难对得特别准确),而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把测角度转换为测线段的长度,从而增加了有效数字的位数,即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4)比较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就是把物体与砝码进行比较,砝码的质量是标准的,把被测量与标准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比较法.天平是等臂杠杆,因此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不用再进行计算,而是直接读出砝码的质量,它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被测物跟标准量并不相等,而是要根据某种关系进行计算,最常用的是二者间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一定的比例计算即可得出结果,因此常常称为比例法。用比例法测电阻是常见的,当两个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因此两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如果其中的一个电阻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就可测出.同样,两电阻并联时,由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5 / 41 于两端电压相等,通过两支路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只要一个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可测出。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⑵只能带有一位不

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

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1.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小刻度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

位,不再往下估读。

例如

更多精品在大家! 0 v 凡是一 大家网,大家的! 篇二:高中物理实验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力学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

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vn?v? sn?s(n?1) 2t ;如v2? s2?s3 2t (其中t=5×0.02s=0.1s)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 ?s3?s2t 2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a1? s4-s13t 2 ;a2? s5-s23t 2 ;a3? s6-s33t 2 ?a? a1?a2?a3 3 ? a? ?s4?s5?s6???s1?s2?s3? 9t 2 sn?s(n?1) 2t (3)用v-t图法:即先根据vn? ;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

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

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

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 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lx?l0即弹簧长度变化量.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

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4.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60°~100°为宜. 5.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尽量大,细绳套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6.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标度要相同,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1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

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

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

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

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则表示平衡完毕,加砝码后不需再平衡; 3.只要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那么可近似认为重物所受重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 4.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

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5.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

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mgh= 12 mv,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 2 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dn+1-dn-1 由公式vn 算出,如图所示。 2t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

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3„„。6.应用公式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1、v

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2mvn,进行比较。 1 2 [注意项事] 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点是清晰的点,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

一、二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3.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4.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5.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6.由于有阻力,所以?ek稍小于?ep 7.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

(无须天平)8.重物密度要大: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 2.选点测速:测小车速度时,

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状态的. 3.规格相同:橡皮筋规格相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从斜槽滚下来,跟放在斜槽前边小支柱上另一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后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由于两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飞行时间相等,这样如果用小球的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那么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平速度。因此,只要分别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2,和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以及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撞后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和s2,若m1s1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与m1s1+m2s2相等,就验证了两小球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 [实验器材]碰撞实验器(斜槽、重锤线),两个半径相等而质量不等的小球;白纸;复写纸;天平和砝码;刻度尺,游标卡尺(选用),圆规等。 [注意事项] 1.应使入射小球的质量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 2.要调节好实验装置,使固定在桌边的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小支柱与槽口间距离使其等于小球直径,而且两球相碰时处在同一高度,碰撞后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每次入射小球从槽上相同位置由静止滚下,可在斜槽上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档板,使小球靠着档板,然后释放小球。4.白纸铺好后不能移动。 5.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

位置。

6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op=m1?om+m2?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 方案2: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

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

运动.

δx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t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电学实验

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定律公式r=? ls ,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l和它的直径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

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ui ?r?? ls?? ld2 ???) 2 u?d4 i l 2 ?( [实验器材]:被测金属导线,直流电源(4v),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等。 篇三: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高中生资料大全网:

★知识结构:

方法指导: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

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大家网 3 / 14 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gh≈ ( (2)实验仪器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3)实验装置

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下面几个是应特别注意的:

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②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③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④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⑤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实验步骤

复习实验步骤时不能靠死背结论,而要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把某些实验步骤交换一下是否可以?省掉某个步骤行不行?等等。

(5)实验数据的处理

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6)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

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大家的!

理解。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

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 1.的读数

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

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

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凡是最小刻度

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不

再往下估读。

例如

⑴读出上左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

⑵上右图用3v量程时电压表读数为多少?用15v量程时电压表度数又为多少?

⑶右图中秒表的示数是多少分多少秒?

凡仪器的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在读到最小刻度后还要再往下估读一位。⑴6.50cm。⑵1.14v。15v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5 / 14 量程时最小刻度为0.5v,只读到0.1v这一位,应为5.7v。⑶秒表的读数分两部分: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0.5分钟;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因此图中秒表读数应为3分48.75秒(这个5是估读出来的)。 2.游标卡尺

⑴1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 0.1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

读数准确到 0.1mm。

⑵2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2.250cm。

要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3.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

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 10分标读出对齐,某)。其度每旋50条刻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 4.打点计时器 器,电源用50hz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本学年,物理实验室在校行政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支持下,严格遵守实验工作基本制度,积极协助各年级教师积极开展物理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并积极协助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实验室管理井然有序,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年开展的实验数量能达到《物理实验》的要求。

2、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3、积极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加强实验室财产仪器的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每次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

4、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仪器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5、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6、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耗品及时补充,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仪器损坏丢失报废单》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7 、配合课任教师准备各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积极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工作,努力适应实验需要,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8、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发现有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9、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10、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

实验室在改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历史悠久,实验室存在的老旧仪器过多,导致仪器可利用率不高。

2、在新课程标准下,急需引进设备,完成新旧更替。

3、电学实验室的操作台电源不同,给学生实验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准备作如下工作:

1、分批报损废旧仪器。

2、参照新课标引进仪器。

3、利用探究实验室的资源设备辅助电学教学。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一年来,我积极主动的为物理教师和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前提条件。

2010.1.31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

物理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物理基础教学更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情况分析

学校有物理实验室一个,有16 个教学班级,其中八年级有8 个教学班,8 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物理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通过, 为, 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充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为, 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改革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搜集整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

三、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六、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教学进度表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正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再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认真探讨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的。下面主要阐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目前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定量工作制中未考虑实验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任务,消弱了实验这一环节。由此而引发了某些教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高中物理教学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避免因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引出新的问题。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于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动手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展示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只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四、遵循“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所提供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题目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去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解决,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二)、从设计性实验形式上,我们将设计性课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给定某种仪器设备,要求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定或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研究;第二,只提出测量要求,不限定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量任务。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还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学校还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推荐第9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新探

高二物理

饶浩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要创设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还孕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认识直觉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1)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 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问题搭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在教静摩擦力的大小可变化时教师演示提问。

演示(1):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5N的力推,物体不动,其受到的f1=____。 演示(2):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8N的力推,物体仍不动,其受到的f2=____ 演示(3):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10N的力推,物体也不动,其受到的f3=____ 演示(3):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20N的力推,物体恰好推动,其受到的f4=____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静摩擦力是变化的。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3)以问引问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讨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时,带电粒子与电场线垂直地沿中线进入平行板电容器之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极板间电压为U,长为L,极板间距为d,初速度为V0 。

采取如下设问层层引入

1、粒子受力如何?(不计重力)

2、粒子做什么运动?

3、粒子能飞出电场时所需时间? 4粒子的加速度是多少?

5、粒子出场时的偏转距离y是多大,偏转角度是多大?

6、粒子出场时速度反向延长线交X轴何处?

7、粒子位移与X轴夹角与偏转角大小关系如何?

8、粒子出电场时的动能是多大?如何求?

9、当进场初速度增大,偏转距离y、偏转角度如何变化?

10、当极板电压增大,偏转距离y、偏转角度如何变化?

11、初速度一定,粒子恰好出场的条件是什么?

12、粒子出电场后作什么运动?

13、若离电场右端距离为L处,有一垂直极板的光电屏,粒子出场后打在屏上的位置的Y值是多大?

14、不同粒子通过同一加速电场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则它们的轨迹如何?

15、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例题2。

不难看出,教师14个问题逐步引入,层层推进,逐步探究,逐个解决,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问题提出探究,效果显然教好,同时问题的解决自然。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015-7-25

推荐第10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摘要: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尝试着从多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物理教学 观察和实验 表现力 演示 模拟 明确目标 设计脚本 选取素材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等场的知识,光、声等波的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这也是由多媒体课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11篇:高中物理论文

生活中几种发光现象的基本物理原理及其比较

摘要:运用电磁波、热辐射等物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白炽灯的发光现象进行了解释,运用光子、电子、电磁波、能级、能带等物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荧光灯、LED的发光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最终对比了三种发光现象,得到了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光子、电磁波、白炽灯、频率、热辐射、能级、能带、荧光、荧光灯、PN结、LED.导语: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白炽灯、荧光灯与LED灯,那么这几种发光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背景知识:

1、光子:

原始称呼是光量子(light quantum),电磁辐射的量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记为γ。其静止质量为零,不带电荷,其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E=hv,在真空中以光速c运行。

2、电磁辐射频率与颜色的关系:

上图为电磁波谱,当电磁波的波长在390~760nm范围内时,为肉眼可见的光。

,由该式可得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电磁辐射的频率也决定光的颜色。

二、白炽灯发光原理:

白炽灯的发光都是利用物体受热而发光,本质上是一种热辐射。最简单的白炽灯就是给灯丝导通足够的电流,灯丝发热至白炽状态,就会发出光亮。下面对热辐射及其规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热辐射:

热辐射就是具有一定温度的物体向周围的空间辐射电磁波。当所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处于可见光波段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热辐射发光现象。

上图是不同温度热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图,由此图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曲线主峰向高频段移动,即热辐射能量向高频段集中。 白炽灯的光之所以呈白色就是因为它辐射的辐射频率覆盖了可见光所有的频段。

2、日常用语中的白热化、红得发紫都可以用上面的规律来解释。

a、白热化:当温度升高,频率增加波长变短时,电磁辐射的分布曲线向左侧移动,当主波峰覆盖整个可见光频段时,发出白光。 b、红的发紫:同a,当主波峰从红光段移动到紫光段时,由红光变为紫光。

三、荧光灯发光原理:

荧光管内充满了低压氩气或氩氖混合气体及水银蒸气,而在玻璃荧光管的内侧表面,则涂上一层磷质荧光漆,在灯管的两端设有由钨制成的灯丝线圈。当电源接通后,首先电流通过灯丝加热并释放出电子,电子会把管内气体变成等离子,并令管内电流加大,当两组灯丝间的电压超过一定值之后灯管开始产生放电, 使水银蒸气发放出253.7nm 及185nm波长的紫外线,荧光管内侧表面的磷质荧光漆会吸收紫外线,并释放出较长波长的可见光。

1、当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它的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电子运动具有能量,根据电子能量的大小我们可以划分出能级。

单原子能级

如图,当一个电子受到紫外线照射时(图1),受激吸收能量,由E1能级跃上E2能级(图2)。因为能量最低的状态最稳定,所以物体(粒子)趋于低能量状态。电子会自发的从E2回到E1,此时自发辐射电磁波(图3)。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头能级的间隔(E2-E1)决定

2、实际荧光物质的能带是由许多能级构成的,能级之间的间隔不同,电磁辐射的主要波长成分也不同。

上图为荧光灯的电磁辐射能随波长分布图,可以看到,主要辐射波长在橙光与绿光的范围,所以荧光灯发白光。

四、LED的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和普通的二极管一样,发光二极管由半导体PN结组成,在一块半导体上的不同区域用注入或搀杂等工艺形成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在这两种半导体的交界面上产生PN结。与其它二极管一样,在P型一端加上较高电压,发光二极管中会有很大的电流流过;而加相反的电压电流则很小,可以认为不存在电流。第一种情况下,两种不同的载流子空穴和电子在电压作用下大量地从流向PN结的结区,空穴和电子相遇,就会复合。从能级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电子由较高能级跌落到较低的能级,同时释放出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的频率在可见光波段时,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LED发光现象。

下面简要地补充介绍一下半导体的能带、P型和N型半导体等概念。

单个原子中的电子具有能级,当这些原子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晶体时,就出现了能带。所谓能带就是晶体中电子可以存在的一些能量状态,处在某能带上的电子具有相应的能量。此外存在一些能量状态,电子的能量不能达到这些能量,就形成了禁带。按照禁带的大小和能带的构,可以把晶体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1、能带与晶体的分类:

由图可见,半导体的禁带较窄,所以满带中的电子容易跃上,在满带中形成空位。

2、P型、N型半导体与PN结:

N型半导体就是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磷元素(或锑元素),由于半导体原子(如硅原子)被杂质原子取代,磷原子外层的五个外层电子的其中四个与周围的半导体原子形成共价键,多出的一个电子几乎不受束缚,较为容易地成为自由电子。于是,N型半导体中就有了受约束较弱的电子,其导电性主要由这些电子提供。

P型半导体就是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硼元素(或铟元素),由于是只有三个外层电子的硼原子替代有四个外层电子的硅原子,所以会产生电子空位,即“空穴”,这个空穴可能吸引束缚电子来“填充”,使得硼原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这样,这类半导体由于含有较高浓度的“空穴”(“相当于”正电荷),成为能够导电的物质。

将P型和N型半导体坐在同一块半导体晶体上,在两种半导体接触的区域就形成了PN结。如上图所示。

上面叙述的两种半导体在外加电场的情况下,会作定向运动。当电子遇到空穴,会发生复合。从能带的观点看就是电子从高能级跳到低等级,并释放出电磁能量。

五、比较:

1、由上面的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三类发光现象在本质上的区别:即白炽灯为热致发光,荧光灯为光致发光,LED为电致发光。

2、热致发光和荧光现象在经典物理时代就被发现了,而LED发光是近代才出现的。热致发光可以部分的用经典物理解释,但对光的本质及发光原理的解释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但在量子理论出现后,人们才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关于光和发光的理论,对他们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光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htm

2、荧光灯-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6%92%E5%85%89%E7%87%88

3、LED-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99%BC%E5%85%89%E4%BA%8C%E6%A5%B5%E7%AE%A1

4、PN结-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PN%E7%BB%93

第12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范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新探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在科学发展中解决问题是重要的,而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似乎更关键;有时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提出甚至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1.有效提问的涵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要创设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还孕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认识直觉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3.1问题生活化策略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2问题搭桥策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3.3以问引问策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下面是教师A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

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表1)。

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13篇:论文: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欧 剑 雄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创新性的实验。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创新技法可为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提供广阔的思路,但不应忘记创新性设计的目的——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同时,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等原则仍是物理创新性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最基本原则。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

一、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基础自然学科,物理学在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之外,也注重对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研究。因此,物理的教学始终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亲手的操作是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亲身的实验经历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资源,并能够够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是对教材已有实验的改进,以解决个别实验取材不易、操作不便、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也可以是基于教学需要的全新设计,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是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课程开放性理念,由课程的复制者走向课程的创造者的有效尝试。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呢?

创新需要丰富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创造力由他所拥有的知识储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因此要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力求在专业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事,因此要想在短时间提高创造力,掌握必要的创新技法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创新技法的种类非常之多,本文将结合《感应电流的方向》(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2章第1节)中的两个实验介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和信息交合法三种创新技法在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中的应用。

(一)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其中,找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本方法应用的重点。

如图1所示,A、B为两个很轻的铝环,环A闭合,环B断开。将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靠近A环时,A环将朝远离磁铁的方向运动,若将磁铁从A环中拔出,A环将朝靠近磁铁方向运动;磁铁靠近或远离B环时,B环不动。该实验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课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引入实验。

在演示该实验时,由于环本身很小,而A环运动时又是绕O点转动,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磁铁与环相碰的现象。这个不足之处一方面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实验的演示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两个,其一为增加环的直径,其二为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增加环的直径这种思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想到,但是实际操作会发现,直径增大后环的转动不明显。原因在于直径增大后,铝环的电阻和质量都将变大。为获得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将条形磁铁换为强磁铁。

若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可以将铝环的转动改为平动,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铝环竖直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平滑轨道上。这样改进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摩擦力较大,要获得较明显的实验效果,仍然要采用强磁铁。

上述两个方案虽然解决了实验操作的难题,但对实验器材的要求更高,如果实验室中没有强磁铁,就很难被采用。反思我们的改进思路,就不难发现,我们在改正原有实验的缺点时同时也将其优点摒弃。原有实验的优点在于其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而这个优点正是源于所采用的铝环直径较小、其运动形式为转动。为了在改进中同时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我们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A、B两个铝环分别用细长绳悬挂,绳子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通过这样的改进,A环的运动形式仍是转动,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另一方面由于绳子较长,A环运动过程中也不容易碰到磁铁。实验中,绳子的长度适当长一些,实验现象更明显。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应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原有实验的缺点是基础,但是在改进中一定要注意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特别教材中的实验,它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其可取之处必然很多,在做改进之前一定要先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优点,然后再去找它的不足之处。

(二)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这是一种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进而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技法,其应用要点在于如何提出合理的希望或理想。

如图4所示为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装置,本实验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是在具体探究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物理量较多(包括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方向、螺线管上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等),学生很难直接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归纳出楞次定律。为了在课内获得最终的探究结论,教师往往需要作比较多的引导,个别地方甚至比较生硬,这有悖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削弱了学生探究的成就感。

那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探究过程更为简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本节课的探究目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这句话的主语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而非感应电流,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如果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明确,那么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再在图中画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图6所示(实线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表示感应磁场方向),由实验结果容易总结出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进一步可得到实验探究结果——楞次定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开了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繁琐过程,而从铝环的运动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这样既达到了探究目的,又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利用希望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合理的希望是起点,探索合适的实验方法是关键,但是创新的终点一定要落回到教材上。弄清楚实验创新的目的,一来可以避免盲目的创新,二来也可为创新提供思路。

(三)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把事物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再将其中两类要素分别作为信息坐标系的x轴、y轴,构成一个信息反应场,每一个坐标轴上各点的信息分别依次和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应用举例如下:

作为新课引入的迷你实验,如果采用物理小魔术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去设计那么的多物理小魔术呢?信息交合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仍以《感应电流的方向》这节课为例,以实验器材为信息x轴,魔术效果为y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坐标图。

由此可产生9种交合点,你需要一一思考每个交合点可能产生怎样的新信息,这个新信息是否可用。文章篇幅所限,无法对这9个交合点一一介绍,只能挑选3个我个人认为较佳的创新性设计。

(1) 电流计与读心术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A、B为根两根相同的条形磁铁,C为重量、形状与A、B相似的金属棒。三者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三个笔袋,然后放入线圈内。如果将装有A、B、C的三个笔袋分别拿出,则电流计上分别会出现左偏、右偏、不偏三种不同现象。制作实验装置时,将线圈及电流计装在盒子中,电流计表盘露在盒子后面,使学生在座位上无法看见线圈及电流计。演示时可叫学生随意拿出一个笔袋,教师在盒子后面根据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判断笔袋的颜色,就可佯装会读心术猜出学生所拿走的笔袋颜色。 (2) 铝环与控制力

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A为封闭的塑料管,B为悬挂在轻弹簧下的强磁铁,C为铝环。当铝环上下运动时,管内的强磁铁B将随之上下振动。为了增加演示的魔术效果,可将铝片贴在大拇指与食指构成的弧圈上,操作时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相接触构成一闭合回路。

(3) 铜管与互动 实验装置如图10所示,A、B分别为两根两端开口的空心塑料管与铜管,C为磁铁。演示时,教师先将磁铁从铜管上端静止释放,然后用同一只手在铜管下端接住磁铁。偷偷将铜管换成塑料管后,叫学生上来做同样动作,由于在塑料管中磁铁下落速度较快,学生很难接住。为达到较佳的演示效果,两根管外表要一致,固定管的装置要灵活,以方便操作时换管。

上例中x轴、y轴都只取了3个信息要素,实际上可选取的信息要素远不止这些,所能产生的创新设计也远不止9种。如果将x轴或y轴的要素种类换成别的种类,那又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路,甚至还可以建立三维的坐标图。总而言之,信息交合法如果应用得当,那么它几乎可以产生无穷的创新思路。

三、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法后,创新的思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每一种创新性的设计都是合理、可用的。为避免盲目、无意义甚至错误的创新设计,在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中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这点无需多加说明,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二,科学性原则,这是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根本原则。如果出现科学性错误,那实验就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学性原则外,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都必须科学、规范,为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起示范作用。第三,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第四,适用性原则,即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原理应该是高中学生学习过或所能够理解的,创新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非为创新而创新。

第14篇:高中物理实验要求规范

高中物理实验要求规范

1.数据:

a.表格:i.栏位须写出物理量

ii.自变量的值须由小至大(有顺序)

iii.自变量间隔须一致

iv.须以有效数字表达

v.须有单位

b.图象:i.须有标题

ii.坐标图的轴向须标明物理量及单位(例:V/m3)iii.坐标图上的点以“+”或“x”表示

iv.线性关系的直线与各点的距离要最小

v.计算斜率并标示单位

vi.图须占纸张的70%

2.书面报告:

a.须有封页、目录、内容、参考文献

b.须标明页数(除封页外)

c.字体大小:标题(16号)、图的标题(10号)、文字(14号)d.纸张大小:A4

e.Page layout 的 Margins: 上、下、左、右皆设为2cm 

第15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同时,全球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共同声音是:“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在中国,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难教”、“物理难学”!“怎样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既是物理学习论的孜孜所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现实之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有74%的是因实验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实验能给学生学习物理创设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由于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物理实验能使学生知晓科学家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此,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由于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另外,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的促进机制。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的认识。实验教学的自觉性正在逐年提高,“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几近绝迹。

然而,实验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就存在着诸如实验开出率低、以讲代实验、或黑板上画实验、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复习课不见实验等现象;从效果上看,也存在着实验走过堂、追求形式而收效甚微、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差的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想通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研究,从思想上引起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目标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化,实验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实验考试的科学性,保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界定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就是高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就是根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它包括如何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类型、教学目标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等,这里蕴含实验设计策略、实验创新策略、多媒体辅助策略等。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验教学评定其价值高低,主要通过对学生在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考查来实现。考查的方法主要有试卷型、操作型以及试卷和操作结合型等。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物理学习,是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环境作用的过程。物理实验,是学生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最频繁、最直接、最迅速的形式;是学生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基础;能有效诱发学生认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能深刻地影响物理问题解决,能使认识由直观变抽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实现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2、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物理实验,是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重要的教学手段。“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教学中高度重视、积极运用物理实验,对学的“悟性”启发、教的智慧寻找都是一种内生性的基质焕发,也只有重视实验基础,才能让窘迫的物理教学焕发出智慧的生命与实践的活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江阴高级中学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此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将更好地促进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四、理论依据

1、理论假设

通过确立现代实验教学思想,建立灵活多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论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教学资源库,培养掌握现代实验教学理论的新型物理教师队伍,可以构建起全新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2、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丰富而深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遵循信息传播、反馈调控的原理,整体性和有序性的整合原则,强化教学媒体传递的力度和作用,优化组合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提高受传者主动接受转换信息的有力措施,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方法。

物理教学法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性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说,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自觉运用,那么,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运用过程中教学媒体的综合。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就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一中教学手段。

心理学理论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媒体的心理意义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来增加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心理实验表明,感觉本身包括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它包括内导环节,又包括外导环节。感觉将言语符号的积极译码作用包括在自己的成份中,而知觉过程的积极性质更加明显,对象知觉不仅具有多种感受器的性质,而且依靠一系列分析器的协同工作而更积极地把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包括在自己的组成之中,而感知物理现象恰恰是学习物理的第一步。

五、研究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与教学目标研究。

2、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实验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校本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策略等,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设计各类实验教学模式。

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六、操作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辅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

七、研究过程

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⑴学习有关理论,积累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拟定研究方案。

⑵将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相关老师负责,形成研究与实施网络。 ⑶编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⑷组织相关老师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 ⑸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9年1月)

⑴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内容,按照课题研究的总体要求,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计划。

⑵各子课题根据计划开展研究。

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研讨活动,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 ⑷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每学期由相关老师开设两至三堂实验研究课,并由此开展相关讨论研究活动。

⑸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去,预期在三年时间内开发成功一套校本教材《物理趣味实验》等。

⑹组织好阶段性评估工作。

3、评估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⑴通过各种方法,全面评价课题研究效果。 ⑵汇编研究成果。

⑶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结题。

八、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徐汉屏、那中兴、肖国龙、王静、杨凤楼、王剑、余寿、赵俊、汤海湘、刘雅妹等老师组成。

2、师资保障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自觉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研究水平。课题组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加强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聘请学科专家作理论讲座,定期汇总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3、硬件保障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4、经费保障

按规定申报课题研究经费。

九、预期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案例评析

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展示

6、校本教材《物理趣味实验》等

第16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工作计划

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工作计划

(2011—2012第二学年度)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试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因此,为了配合物理教学的正常,保证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实验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探究能力及获得物理知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收获,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教学大纲和各年级教材,尽快熟悉教材,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及保养方法,为教师和学生上好实验课提供必要保证。

二、认真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各类仪器原理、构造、使用和维修,保证仪器良好状态,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三、严格执行教学仪器管理制度,杜绝教学仪器非教学之用。

四、及时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五、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教学要求配备好仪器,出现故障及时排除。

六、清理各类教学仪器和仪表。搞好仪器入柜、编号、造册工作,并做好建档汇总工作,为教师使用器材提供必要参考。并为学校建好、建全实验室提供理论依据。

七、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积极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各项实验。同时搞好仪器收发、借还及清理卫生等工作。

八、积极创造条件自制、改进教具,并做好水、电节约及仪器安全工作。

九、根据要求做好高二年级物理实验考查工作,并保证实验考查工作顺利完成。

十、平常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并征求各方意见,为后期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以上是我制定的本学期工作计划,不完善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17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心得体会

凯里一中

邓生文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然而它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然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那么,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纳它呢?实验,只有实验才能让学生的脑海中漂浮着物理图像,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那么,作为物理实验教师,要怎样做才能把物理实验工作做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用物理实验去理解和巩固物理学的知识呢?下面我将本学期在实验室工作的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思想的转变

在刚进实验室工作时我的认为是:要搞好实验的工作,必须要上课,因为上课一是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实验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想办法去解决。二是可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把实验方面的知识扩展开来,才能把实验的工作做得更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和老教师们的不断交流,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做实验同样可以了解学生在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较系统的联系起来。首先,准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就要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准备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其次在学生做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要想准备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必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同样能把知识扩展开来;再者物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首先得把实验工作做好,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问题。例如:由于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

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同时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学生,都要改变观念。学校领导树立了新观念,观念端正了,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同时也只有让学生、家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从以前单单追求短期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片面认识中转变过来。只有这样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才能改进现状。其次实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物理实验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例如对物理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一些实验等;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收获不大。再说,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为学生实验,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功能。所以,

一、学生实验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而且应该尽量体现探究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实验课上教师惟恐学生不会做实验,故用大量时间讲解的原理、步骤、仪器的选取等所有的细节,最后只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一个机械的操作,其结果是学生成了一个动手操作机器。

二、实验教学过程要通过灵活的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教学以发散性问题方式提问。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在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时,要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研究方案来处理。当然要适当地指出不同实验方案的差异。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特别是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反作用于教师,以次来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保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强列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动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要让学生经过几年的物理学习,不仅对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作深入的了解,而且要对常见实验器材的作用和性能熟悉。这样就可促使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予以巩固、提高,逐步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心,既敢想赶做,又事实求是的态度,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

四、周末实验的开放,内容应多与生活相联系

物理实验室从本学期第三周开始对学生开放,刚开始两周去的学生还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末去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周末不再爱去实验室做实验?据我的了解,周末没有回家的学生是比较多的;在上实验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有是甚至最基本的也不会操作。后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知,因为我们周末开放的基本上都是课本上要求学生做的分组实验,学生都已经做过了。尽管他们对有的实验内容还不清楚,但他们还是不想去做了。觉得没有意思,也不好玩。所以要想周末实验室开放得有意义,就必须提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开放的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要求他们周末去实验室做实验转变为他们自己想去实验室做实验。

五、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纪律较差。学生纪律较差的原因是学生因为做的实验较少,接触到实验仪器的机会较少,看到实验仪器感觉挺新鲜;再者学生到这个年龄非常好动。所以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迫不及待的去动实验仪器,从而导致到实验室纪律就较差。对策:任课教师在教室就对学生强调,走进实验室,在老师没有讲解完实验的相关内容之前,不准去动实验仪器。走进实验室首先应该思考,弄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如何去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要完成好本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验之前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也没有听老师讲解完实验的相关内容就开始做实验。这样不但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还很容易损坏实验仪器,实验仪器一旦损坏,不但使得其他同学无法做实验,还要造价赔偿。

2、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特别是女生。学生的动手能力之所以不强,是因为学生平常很少亲自动手做实验,再说女生本来就对实验仪器不太敏感。对策:(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安排一间实验室,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单独的完成实验。(2)、如果没有条件让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女生多动手操作实验,或把女生编排在一组,这样女生就不得不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3)、周末和课外时间,除了安排课本上的实验外,还应安排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4)、在每一次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做好监督,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参与做实验。

3、部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爱护意识不强。在学生每一次做完实验过后,我们实验老师在检查和整理实验仪器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班做完一次实验,都或多或少的损坏和弄丢一些实验仪器。对策:(1)、让学生明白,如果把实验仪器损坏或弄丢,其他同学就无法做实验了,这是自私的表现。(2)、让学生知道,如果把实验仪器的某些部件损坏或弄丢,那么整套实验仪器就报废了。这样实验仪器数量不断减少,就会导致部分同学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和其他同学一起亲自参与做实验。(3)、组织好学生签名。如果实验仪器损坏或弄丢,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哪位同学的不当行为。(4)、严肃地告诉学生,如果故意损坏或弄丢实验仪器,不但要造价赔偿,还要做全校通报批评。

六、开发实验课程生活资源不足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基本上都是用学校采购的实验仪器来完成的,很少有老师做教具。这样不但浪费了我们身边的实验资源,而且也不能达到把物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我们本地的地情、校情和民情,善于留心,多长心眼,积极发现身边和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实验资源,并以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理念,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随堂小实验,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消除对物理实验的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更给他们创造了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以上是我本学期到实验室工作以来的心得体会,由于我知识的有限加之经验的不足,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先辈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18篇:高中物理新课改论文《浅谈实验探究式教学》

浅谈实验探究式教学

南京一中

王越

210001 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主动进取精神和健全的个性。这是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思维方法,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过程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所难以实现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运而生。 由于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它强调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框架、思维方式和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依靠这些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构建新的知识,进而使自己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直接提供结论性的知识内容。这与目前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即要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探究方法,培养进取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实验已不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实际意义。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一系列比较、观察和记录,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实验中得到检验。

一、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教学的设计必须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探索者;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双向交流的引导者。

2、实验性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验展开。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使概念得到意义,一切猜想、假设和结论必须得到实验事实的支持,而不是依据于书本或教师结论性的描述。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可以归纳为“设置实验、创设情境——感性认识、探究分析——上升理论、指导实践”。下面结合《超重与失重》一课进行说明。

1、“设置实验、创设情境”。

这里的情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环境、教师的提问设疑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广泛而综合的系统。该系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体现在设置实验这个环节上就是实验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思维性格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

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台式体重计上,让学生来读教师的质量。教师故意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甚至可以舞蹈起来,让学生读不准。然后提出问题,人在称体重时乱动,为什么秤的读数会不断变化?进而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大?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小?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从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事例引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和探究欲,而教师略显夸张的表演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研

用心

爱心

专心

究,这又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和发挥。

2、“感性认识、探究分析”。

这一过程就是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

首先让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要让学生认识到,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处理,因此表格的设计要为数据的比较分析服务。接下来各组学生交流汇总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列表法,按照使读数增大、减小、不变,将动作分类,寻找这些动作的内在共同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在科学的学习和方法上获取感性体会,同时,使实验中的分工、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感性认识、探究分析”的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目标,它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由生活到物理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求实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上升理论、指导实践”。

“上升理论”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相互交流,依据实验事实,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总结出一个理论,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修正。这是一个体现创造力的过程,是实验探究学习的关键阶段。

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和高考升学模式的压力,我们的学生演绎运算能力异常强大,而归纳能力则很低。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物理学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真实的记录,而归纳则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结论。实验探究前期的工作只有依靠归纳才能最终体现出来。随着中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归纳过程的训练为提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而全面提升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所以,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归纳能力的培养应得到充分重视。

教师在这一阶段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面对这么多引起读数变化的现象,如何发现其内在本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这样启发,这是一个力学现象,而记录的动作是运动学现象,应该从动力学的角度找出一个或几个物理量来进行比较、归纳。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到物体的加速度状态引发超重与失重的结论并导出理论上的证明。

从有限事实归纳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要看其是否得到理论支持,更要看其能否指导更广范围的实践。接下来,教师可提出一些与超重、失重有关的小的实验课题,让学生依据所归纳的理论进行分析,预见结果,操作,验证。

三、教师的作用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有,设计与引导、处突和升华。

1、设计与引导。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创建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设计的原则前面已有论述,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主宰。教师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方向性。而对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学生的每一项具体活动,不宜过多地干涉,对学生独特的实验操作、新观点、新思路,要加以保护,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要善于把学生个性化的发散性表现引导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同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说戏,设置情境,以使演员入戏,但也应当允许演员有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确定表演方案,实际拍摄时则应允许甚至鼓励演员有灵光一现的自由发挥,只要其个性发挥的表演不偏离剧情的需要,导演就不要中断拍摄,给演员以展现才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高明的导演,也才能造就表演艺术家。一切

用心

爱心

专心

唯唯诺诺,完全听从导演的演员是不会有大成就的,一切捂得很死,说一不许有二的导演,将一辈子只是二流。

2、处突。

处突就是处理突发事件。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随机发生的超出教师事先预料之外的事件。

由于教学围绕实验展开,而实验又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活动,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干扰,使得结果往往与教师所预期的不同。教师在处理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不同区别开来对待。

大多数情况是学生操作错误、观察不细致造成的,这时,教师要本着忠于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重做、重新观察,而不应简单地否定,直接给出所谓正确数据。一部分情况是由于环境干扰所致,带来量的偏离,但不是质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误差分析,难度比较大的也要有所交待,而不能视而不见,或者随意修正数据。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实验设计上存在漏洞,这时,教师首先要勇于承认问题,言传不如身教,这是科学精神教育的好机会,然后与学生一道改进,甚至另起炉灶。总之,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升华。

升华,就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多使用赞许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思维中表现出的一丝闪光点都要充分地肯定。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对学习环境的影响,这样做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和研究氛围。更有意义的是,将使学生从感情上更乐于思考、探究、交流,当这种主观上的愿望不断强化,也就升华成了习惯,当思考、探究、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教育的学科功能,还要重视开发教育的发展功能。即除了注意智力、思维的开发外,还要重视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情感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伴随信息化时代而来的新的教育改革,也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永无止境。我们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尽可能的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原更多的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参与到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事业中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改革更有实际意义和效益。

参考书目:

《试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 丁家永 《思维的分类与教学》 B.F琼斯

《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 曹磊、谭树杰主编 1996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 1986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张大昌、廖伯琴 2004年 湖北教育出版社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19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努力提高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效率

本文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6-7-27

作者单位: 联系方式:

努力提高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效率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省从2001年开始参加“3+理科综合”的高考改革,至今已经四年。经过这四年的试验,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都意识到理科综合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由轻视理科综合变成把理科综合看得与“3”同等重要,还有不少学生对理科综合产生害怕情绪,因为它得分容易失分更容易。面对“3+理科综合”考试,这对我们物理教师来说,是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因为物理内容多而时间少,考点多而考题少,如何通过较少的时间,通过较少的练习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研究近几年理科综合的物理试题的入手,谈谈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效率。

一、分析近几年理综物理试题,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

高考试题都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编制出来的,是命题专家的创造。但任何创造都是有一定思维起点的,因此高考命题也应是建立在一定的思维起点之上的。分析一下近几年理综物理试题,这对我们有效组织高考物理复习是非常有效的。

1、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一——课本。

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源于教材,(不论使什么教材,内容差别不大,只是教育观点变化的问题。)有的是课本原题稍加变化,有的是借用课本习题情景,有的是引用课本插图或阅读材料。 例1:2001年第16题“冷光灯”的增透膜就是课本上内容。

例2:2001年第30题“质谱仪”是课本上的练习。

例3:2001年第30题估算太阳的质量就是课本上的例题。

例4:2002年第19题观察门的视场角就是课本上的练习。

例5:2003年第17题关于几个重要的核反应方程是课本上的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把学生的物理能力划分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重在理解,这诸多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准确理解的前提之上的。高考试题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2.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二——往年的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是一般试题所不能代替的。有些老师认为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不会再考,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高考命题是不避陈题的,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经过“改造”同样可以再考。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有不少考题都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试题的变型。例1:2002年第30题.(27分)就是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的变型。

例2:2003年第23题(15分)就是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和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的组合。

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于往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例子还很多。老师们只要去认真研究一下往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一定与笔者会有同样的感受。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的,我们可以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在指导高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定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教学,重视课本上知识的复习。确保“源”于课本的试题不失分。 第二:认真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要选编出来让学生再做。2003年我校理科综合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就是因为认真研究了往年的高考试题,找准易考点,让学生针对性的训练。

第三:作为高三物理教师应该关注近几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对于适合高考要求的可以选编给学生做。对于超出高考要求的,可以对试题进行改编,使之符合高考要求。这对培养“尖子生”是有益的。

第20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默认分类 2007-11-13 18:44:47 阅读96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作者: 鲁万林 发表时间:2007-6-29

作者单位:昌乐实验高中 联系方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

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例如用一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根弯成直角的细长玻璃管,少量红墨水、酒精及棉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液体蒸发的特点:吸热的角度去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很快地完成了这个小实验。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课外实验中,应该由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及背景知识,选择其所熟悉的隔声材料,设计实验,学生们从家常用品选择了许多不同隔声材料,如:泡沫、木板、硬纸盒、衣服、报纸等等;同时,为了对不同隔声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学生必须要设计一种确定声音等级的量化标准,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出其所选择的隔声材料的优劣。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验,体验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使实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就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行为,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物理课堂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实验论文范文.doc》
高中物理实验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