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参观报告范文

2022-12-0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系******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0年7月3日至13日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所以了解建

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了解一般商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协调;了解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分类及功能作用等;了解建筑物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了解城市总体与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逛游古董金陵,感受千年文化

——记南京建筑调研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古老身后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7月3日晚,我们乘坐火车向南京古城进发,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掩饰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

7月4日我们先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是为纪念1937年12月13日我国30万同胞而设计修建的。该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建筑基调的体现,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在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南京大屠杀的主题氛围。

7月5日我们瞻仰了伟人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我们在通往后花园的途中认真的研究了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展示图)。

7月6日,来到南京城,我们仰慕他的千年文化,瞻仰烈士遗迹,走进这庄严的圣地,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圣贤魂,认真的拜读雨花台的每一个展厅,展图。在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们

感受着千年文化的凝重,但在东南大学我们却能看到千年文化的积淀,树枝的庞大,建筑的古老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过去,内涵。

7月7日,在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认真的领略南京夫子庙文化。入口的古牌坊,高挂的状元楼,深深地乌衣巷……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闹的秦淮河畔,繁华的夫子庙会,夹杂着现代的大都市气息,显得热闹非凡。

对于南京,我认为不仅雄伟的建筑能代表它的巨大发展,古老的亭台楼榭也不能全部象征它的千年文明,然而恰恰是因为那路旁的古老的法国泡桐,以平和却坚定的姿态完美地嵌入了这个城市,仿佛也要为证明这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夜晚在路灯的照耀下,树木投下斑驳的影子,将两旁的院落烘托出一种深宅大院的幽深氛围,会给我们一份走在历史中的错觉,仿佛几千年的夕阳野草,桨声灯影,都沉淀在身边一片片暗夜里的绿叶中。

追寻城市足迹,踏访世界名园

——记苏州建筑调研

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7月8日中午,我们乘坐大巴奔赴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队员们主要以实地考察、口头调查、走访当地群众、游客及相关名胜等形式展开对姑苏城的城市发展足迹进行了调研。我们咨询了当地的游客,旅店的服务生等,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城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存的世界名园,并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关古城保护,发展问题举出了许多实例。

7月8日我们便拜访了寒山寺、枫桥、玄妙观,城隍庙等地,看到了他们保留的建筑形式、存在状态及其周围环境。并和我们的队友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7月9日队员们赶往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太平天国),拙政园等地区,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对这几个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园林景区等不同风格建筑的紧密结合行深入考察。我们认真而

又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分析。现代设计与古建的相互融合,特色建筑与拙政园的相互借景也正符合了中国园林的精髓。

接下来,从总体布局和单一园区的规划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博物馆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博物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忠王府的主体即中路的官署,是按太平天国规制修建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纵深约140米。忠王府大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10米,原为单檐歇山,后改硬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另有资料显示为62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内部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所建。

拙政园的中部是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

7月10日我们走进了苏州市现代步行街观前街,详细了解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苏州丝绸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和询问。

苏州之行,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对苏州的认识,对城市的足迹有据可循,有据可依。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寻现代城市,览世博名园

——记上海建筑调研

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上海世博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无一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新世纪的上海已俨然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标本。7月11日上午,我们不辞劳苦,自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上海。当天下午我们就直接奔赴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外滩,豫园等地对当地的建筑形式、及其周围环境做了详细的查看和资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香山饭店,东方明珠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会议中心等建筑。在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欧式的保留建筑,现在大多是大型的银行。而对面则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大城市的雄伟气魄与雄厚的实力。晚上队员们在一起讨论并对当天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7月12日,我们在早上六点就乘坐地铁到达世博园的五号门口的售票处,在这里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国家馆,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充分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接着队员们开始了又一天的探索之旅。

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了世博园区的规划布局情况,然后,再排队等候进入部分展馆内部参观。其中我们的队员在俄罗斯展馆内部看到了俄罗斯的小朋友(城市未来的主人)对他们自己的未来城市的向往和憧憬的展现,美国馆则以几部不同的影片展现出他们参与世博的独特方式,展馆独特的造型,展示了美国城市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乘坐渡轮到达浦西园区,首先探索了城市足迹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里面的每一项布局都那么的形象逼真,其中把最原始的城市的形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在馆中,为了探索城市的起源和未来城市的发展

情况,我们分别走访了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未来馆。在晚上十点时我们才拖着自己疲惫的身躯好不情愿的离开了世博园区。

上海之行,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看到了大城市的发展,同时通过世博会也让我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形式及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在课本中追寻到城市的足迹,从世博中感受到城市的发展。

此次参观实习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辗转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上海的十天探索之旅,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对我们的设计观念也是一种启发。

这次建筑参观实习短短十天,但我所想所见所感比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要多的多。而且沿途不断的跟同学讨论,交换想法,收获极大。

推荐第2篇:绿色建筑 参观报告

绿色建筑参观报告

建筑072 汪洋 107054048

周二布置下的作业——写一篇超过三千字的绿色建筑参观报告——周四就要上交。而周三又几乎全天满的课程,我实在想不出这期间我们有什么时间能够外出参观并且洋洋洒洒写出三千字来。

所幸的是,上学期参观了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虽有重复描述之嫌,然实属无奈,只好再次将其跃然纸上,以免无所适从胡乱抄袭最终大多雷同。

1.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

当生态、节能、低碳等等词汇被人们渐渐熟知,身为建筑学学生的我们怎可不为此专门参观学习研究一番。于是在老师带领下共赴位于杭州余杭的绿色建筑科技馆,参观并且学习科技馆的相关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科技馆位于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3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79平方米。科技馆设计建设依靠英国德•蒙特福特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研院上海院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杭州城建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团队,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技术系统。

其中包括首次在国内大量使用被动式通风系统;尽可能多地利用屋顶自然采光和不需要耗能的日光照明系统;设计中使建筑倾斜形成建筑自遮阳系统,使用智能化自动调节的外遮阳通风百叶系统,环保合理的外围护系统,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能源再生电梯系统等,都是可以大量普及推广的建筑节能技术。科技馆还采用了太阳能、风能、氢能发电系统。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可达到智能控制,根据室内的温度和环境质量,自动调节各种设备运行,分项计量各种设备能耗,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将根据这些实时测量情况对楼宇自控系统本身进行优化与改进与研发。

科技馆的建设还采用大量的节能环保材料,如建筑物南北立面、屋面采用的钛锌板,东西立面采用的陶土板,均属于可回收循环使用、自洁功能的绿色、环保型建材。建筑物门窗采用的断桥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窗框和高透光双银LE中空玻璃,使夏季窗户的得热量大大减少,空调负荷从基准建筑的41.71w/m2下降到了23.53 w/m2。

科技馆采用集成的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节能环保建筑技术产品,示范并推广系列的节能、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列入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

2.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系统

2.1 日光照明系统 日光照明系统又叫光导照明、管道式天窗照明、阳光导入照明、无电照明、管道日光照明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然采光技术的发展,日光照明在欧美地区开始在民用、商用、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进入本世纪以来,这种绿色环保的日光照明技术开始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日光照明系统是通过室外的采光装置捕获室外的自然光,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然后经过光导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漫射器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阴天或雨天,该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

采光区:通过采光罩内拥有专利技术的光线拦截传输装置捕获更多的光线,同时采光罩的设计可以滤去光线中的紫外线。

传输区:光线在Spectralight Infinity管道中以无可比拟的反射率进行传输。

输出区:通过漫反射的光线减少了炫目的光芒以及阳光的热量,并能照射到各个角落,通过调节器使得用户能控制光纤输出。 2.2外遮阳通风百叶系统

遮阳对空调能耗的影响, 可以由下面式子定义:EA=Q/EER。式中: EA 为空调能耗; Q 为空调负荷; EER 为空调机组的能效比, 为方便计算和比较, 本文模拟过程中取EER 为3。

遮阳影响人工照明能耗方面, 本文假设了结合光电联控技术来求得遮阳对照明能耗的影响。在房间工作面上设定两个参照点作为衡量室内的照度水平, 同时结合参照点的重要程度给出两个参照点的权重系数, 当参照点照度低于工作人员所需照度, 则通过自动调节灯光个数或亮度以便参照点的照度达到设定照度值, 其中, 照明能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EL为照明能耗; A为办公房间面积;PL×A则表示全部采用人工照明时所需的照明功率, 本文模拟过程中假设为PL×A为100W;CR(t)为在t时刻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共同控制室内照度的人工照明的开灯率,则总的建筑能耗为空调能耗和照明能耗之和:E=EA+EL。

良好的光环境的基本要素是有适当的亮度和适当的照度均匀度, 不同工作性质的场所对照度值的要求不同, 适宜的亮度应当是在某具体工作条件下, 大多数人都感觉比较满意,而且保证工作效率和精度均较高的照度值。照度均匀度是指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 也可以认为是室内照度最低值和平均值之比。如果照度和照度均匀性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室内光环境则受到影响。遮阳可阻挡太阳直射光线进入室内, 防止眩光的产生,同时通过反射和折射对进入室内的光线进行再调配, 提高整个房间的照度均匀度,改善室内光环境。 2.3中水回用系统

中水, 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 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 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中水回用系统是指将生活污水、雨水、空调冷凝水等经过净化处理后, 回用于建筑物或居住小区内, 作为杂用水的供水系统。杂用水既可以用来冲洗便器、汽车, 绿化、洗洒道路,还可以作为工业冷却用水、城市水系统补充用水。

中水回用, 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也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根本出路。开发和应用投资省、见效快、运行成本低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已经成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设置中水回用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 减少水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缓解城市下水道的超负荷现象,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用水量较大、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业用水方面, 中水回用也有着相当的优势和乐观的前景。第一, 可以节约大量的地下水和自来水,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第二, 中水水价低廉, 虽然输水管网需要一次性投资, 但每年节约的用水费用更加可观。第三, 现在污水处理技术成熟, 处理后的水质也相当稳定, 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太原市排水管理处污水净化二厂( 原北郊污水净化厂) 处理的污水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B 标准, 常年向太钢供应冷却用水, 并正着手准备向太原二电厂供水。另一方面, 该厂与园林绿化部门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其提供园林绿化用水和道路喷洒用水, 既美化了环境, 又缓解了我市用水紧张的状况。 2.4太阳能发电系统

科技馆的顶楼全部铺设了太阳能光电板。

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

电能后,输出直流电存入蓄电池中。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转换率和使用寿命是决定太阳电池是否具有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原材料特点:电池片:采用高效率(16.5%以上)的单晶硅太阳能片封装,保证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功率充足。 玻璃: 采用低铁钢化绒面玻璃(又称为白玻璃), 厚度3.2mm,在太阳电池光谱响应的波长范围内(320-1100nm)透光率达91%以上,对于大于1200 nm的红外光有较高的反射率。此玻璃同时能耐太阳紫外光线的辐射,透光率不下降。EVA:采用加有抗紫外剂、抗氧化剂和固化剂的厚度为0.78mm的优质EVA膜层作为太阳电池的密封剂和与玻璃、TPT之间的连接剂。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抗老化能力。TPT:太阳电池的背面覆盖物—氟塑料膜为白色,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因此对组件的效率略有提高,并因其具有较高的红外发射率,还可降低组件的工作温度,也有利于提高组件的效率。当然,此氟塑料膜首先具有太阳电池封装材料所要求的耐老化、耐腐蚀、不透气等基本要求。边框:所采用的铝合金边框具有高强度,抗机械冲击能力强。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

3.建筑节能材料

3.1钛锌板

钛锌板的成分:钛锌板为高级金属合金板,依照欧洲标准EN988制造。它的成份为99.995%纯锌以及少量的铜(0.08%)钛(0.06%)等合金材料,出厂为卷材,宽1米或其它定做规格,厚度包括0.7mm 0.8mm、0.9mm、1.0mm、1.2mm、1.5mm等规格,材料密度为7.18 g/cm3,导热性109W/mхk,熔点名418℃,纵向热膨胀系数0.022mm/mх℃,概约重量为5kg/m2(0.7mm厚度)。特别适合公共建筑(尤其是标志性建筑)如机埸、会展中心、文化中心、体育埸馆、高级住宅、高级写字楼之屋面。

钛锌板的优点:

a、使用寿命长,金属面层具80—100年的生命期;

b、依靠本身形成的碳酸锌保护层保护,可防止面层进一步腐蚀,无须涂漆保护,具真正的金属质感,并有划伤后自动愈合不留划痕、免维护等特点;

c、板材具良好的延伸率和抗拉强度,可塑性好,可在现场三维弯弧异型,充分满足业主和建筑师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和灵感要求;

d、暗扣式立边咬合接缝和平锁扣(斜锁扣)接缝方式,形成结构性的防水、防尘体系,屋面接口轻盈美观,防水效果好,尤以对付沿海地区台风雨恶劣天气; 3.2陶土板

陶土板,又称之陶板,是以天然陶土为主要原料,不添加任何其它成分,经过高压挤出成型、低温干燥并经过1200℃-1250℃的高温烧制而成,具有绿色环保、无辐射、色泽温和、不会带来光污染等特点。 陶土板的优势:

绿色环保¬——由100%的天然纯净紫砂土烧制而成,安全无辐射,可直接回收。

色彩雅致——通体为天然陶土之本色,色泽柔和,美观自然,能有效抵抗紫外线的照射,历久常新。

质感淳厚——具有陶土的天然质地,淳厚质朴,无光污染;可与玻璃、金属和木材搭配使用。

坚固耐用——1200度高温烧制,理化性能稳定;安装结构严谨,抗震性佳,抗风荷载能力强。

安装方便——可单片更换,随意切割。设计成熟先进,结构简洁合理,安装简易方便。

耐火阻燃——紫砂土本身阻燃性强,经高温煅烧更加耐火。

保温节能、隔声降噪——陶板内部为中空结构,可以有效阻隔热传导,隔离外界噪声。 4.总结

纵观整个建筑,采用了众多的生态节能技术,但是依然无法实现零能耗。

究其原因,自然是技术应用得不够到位,比如风能,在设计之初,风能是被大量应用于建筑顶部用以发电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大部分的风力发电设备被去掉了。不知何故没有安装上去。

然后建筑主体采用了太多的玻璃幕墙,在很多不需要采光的部位可以适当减少玻璃幕墙的运用,以便更好地节能。

推荐第3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7年3月1日至9日在南京、苏州、杭州、乌镇和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空间与尺度的不同。进一步探究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生活的各种各样空间的不同,人的空间,自然的空间和神性的空间是怎样形成的。

1、从四方当代美术馆到三合宅

第一天的行程位于南京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湖区。

四方美术馆位于中国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入口处,身处中国郁郁葱葱的珍珠泉风景区内。设计充分发觉移动视角、不同空间层次以及广阔薄雾与水域的优势,展现出中国早期绘画深邃交错的神秘空间特色。美术馆是由平行透视空间的“场域”和竹子制成的黑色混凝土花园墙组成,一个轻质量体悬浮在花园墙之上。首层为笔直的通道,而上方体量的通道则逐渐转变为蜿蜒的结构;上层的画廊悬浮在高空中沿顺时针方向展开,在到达观赏南京城远景的最佳视角处终止。

这块乡村场地通过与伟大的明朝都城南京的视觉轴线相连而平添了几丝都市风情。

走过斯蒂芬霍尔的四方美术馆,矶崎新的会议中心,张雷的别墅碉堡,爬山,穿过Sean Godsell 的别墅竹影,在山的最顶部遇到王澍的三合宅。

三合宅是三面围合一面敞开的建筑,但又具有传统中国精神的内聚与封闭性。在这里,王澍希望去恢复一种传统的居住经验。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造一个“房子”,而不是一座建筑。房子内部空间的间距,造成居民经验中狭窄、拥挤、逼仄、昏暗感受的显现,但却是有人情味的。幽暗、晦涩的光线效果,也是意在恢复“老房子”的样式。这些隐匿于都市喧嚣背后的生活制度,乍看上去不合时宜,却无疑是中国传统居住经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说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文化形态上,建筑师没有忘记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三合宅”并非遗世独立,而是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去对话。事实上,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这一特定场域,“三合宅”的这种对

从四方当代美术馆到三合宅

话也将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艺术及建筑与历史的对话。至于具体

的对话结果,唯有身处这一精神空间之中方能体会。

从美术馆到住宅,建筑师追求精神的对话的同时却塑造着不一样的空间,宽广如美术馆的前院,逼仄如三合宅的内庭,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换不止靠围合物尺度的大小,还有山地微妙的透视,树与竹丛巧妙的位置和材料的使用。 。

推荐第4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为更好地巩固所学到的各门知识,使其能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得以充分运用,做好毕业设计,并在其过程中拓宽视野,了解我国城市建设和单体建筑的发展趋势,胜任未来实际工作的要求,学校组织建筑参观实习。由于我们组的毕业设计题目为《山东农业大学科研教学中心设计》,因此我们小组的参观实习的主要方向就是文教类建筑。在文教类建筑中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书馆作为本次参观实习的主要方向。

调研期间我去了上海,并参观了上海的几所主要高校;在参观中我以图书馆为中心,下面举例说明此次参观实习的成果。

1.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图书馆

① 总平面介绍

新图书馆位于闵行校区中心位置,于2006年3月11日奠基,服务面积约3.5万平方米,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开馆,主馆座位约3600席。如总平面图所示,图书馆西面为一面较大的湖水(涵泽湖),北面为园林区,东面和南面各有一条河,地处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多之地,选址符合高校图书馆之需,而且东面、北面、西面风景宜人,为图书馆创造了十分优美的环境。

② 功能布局

新图书馆主馆,定位为“理工生医农科综合馆”,在崭新的布局和设计上将充分体现图书

馆全新的学科服务理念。在服务上实现“藏、查、借、阅、参” 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在功能布局上面,不仅有着安静舒适、观景角度宜人的自习室,还根据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复杂功能需求配备有小组讨论室、课题研究室、多媒体试验区、多媒体制作室、多媒体演播室等空间。另外,采用一门式管理模式,淡化书库和阅览室的界限,推行大开放、大服务格局,

如下

传统图书馆在功能上主要以收藏为主,阅读为辅,所以藏阅两大功能严格分开,二者相互独立,不可互换。然而,这样的布局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有意要拉近读者和图书距离的要求,于是在管理上,书架与阅览室的布局渐渐从闭架走向开架并向完全开放式布局走近。而在新图书馆以及接下来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完全开放式的布局,阅览区与书架区置于同一大空间内。如图所示:

从总体布局上来看,不难看出建筑为三个正方体块与一个长方体块组合在一起,正方体块在满足其各自功能要求的同时,它们之间夹住的室外区域即形成公共内院,能为图书馆引景创造条件,内院里边种植着一些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配合图书馆营造了浓厚、高雅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让阅览室内的读者们在休息之余能有良好

③ 内部空间

首先,新图书馆入口大厅比较大气,为一长条形贯穿一二层的大空间,方向性较强。入

口大厅内布置咨询台、借阅手续办理台、公共检索区以及休息区,在采光上面,除了两侧外墙的玻璃幕墙采光外,在入口大厅这一空间顶部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方----圆形采光天窗,充分保证了一层入口大厅白天在即使不用人工照明的时候仍然能有着明亮的空间。此外,这些圆形天窗不仅能满足一层入口大厅以及二层廊道的部分采光需求,还能为三层的廊道综合阅览区提供一个十分宜人的内院。

由于新图书馆面向读者的空间主要为三个正方的体快,所以从内部空间上来说利用率比

较高。另外很容易发现阅读区的布置有这么一个规律,座位布置要么是在玻璃幕墙边,要么是绕着中庭布置,这样的“回”字形布置方案的优点一方面能保证充足的室外照明以及能有良好的观景角度,让读者感觉身处于环境优美的读书环境中;另一方面能将大空间围合成一个内空间,保证书架的藏书空间与阅览区放在一起时仍为读者提供出一条流畅、便利的流线。

此外,在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氛围上,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敞亮,照度高的大型阅览空间,比如入口大厅、B200\300\400,这种空间能突出高校图书馆的现代性;另外一种为古朴的、暖色系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主要藏有类似四库全书这样的古书,在其内部装饰上,也尽量都用古朴色的木片来装饰,力求空间的统一性,这样的空间更能突出图书馆的安静氛围,人在里面不自觉地会降低自己说话的音亮以及停止其他可能会破坏空间安静氛围的行为。如图:

另外,主图书馆在空间处理上还体现了设计者着重使用的一种手法——内庭,在图书馆内参观,会随处可见很多上下贯穿的内庭,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上下空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上下的通风以及采光需求。

内庭的存在还能为整个阅览空间提供了一条垂直交通的通道——旋转楼梯,在三个大体块中,每个体块都有一个贯穿二层到四层的内庭,每个内庭都有一个旋转楼梯,旋转楼梯不仅解决了垂直交通的问题,更成为了空间内的一件建筑艺术小品,为空间提供了丰富的趣味。如图:

④ 不足之处

由于图书馆的朝向以及可能设计者的疏忽,新图书馆的内部热物理环境并不十分良好,

常常需要空调等设备才能满足内部环境的舒适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东西晒问题,尤其是西晒,下午4时左右过后,在三个大体块阅览区的靠西侧窗户学习的读者会觉得西晒的考验特别难耐。

2.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于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主楼加裙楼共计约3.9万平方

米。在体形上,该图书馆为一筒形主楼(12层)与带有弧形的不规则形状裙楼(5层)组成,两楼在二层上有廊道和广场连接,二楼为主入口,并且在一层上连成一体,裙楼因为有弧形的存在而使两楼的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由于主楼为圆形筒状,故而在平面布置上按环状布置,总体布置为中间部分是交通、厕所等服务性空间,外圆为电子阅览室、书库以及其他阅览室的图书馆功能空间。阅览室因为玻璃幕墙的存在而使得内部空间特别敞亮,在抵抗东西晒问题上面,主楼使用了百叶窗的方式。但由于筒状平面半径较小,故而从二层的入口大厅开始包括其楼梯空间和廊道空间都较为狭小,不能满足较大人流的使用,这在它的三角形平面的楼梯上突出的更明显,设计者明显也能意识到了这点,故而设了两部对称的楼梯,但还是难以掩饰其余服务空间的狭小。

在功能布局上面,一层主要为内部采编以及书库之用,因为一层能直接与室外地坪连接,故而方便了货物运输通道的设定。另外,一层还设置了一些比较零碎的阅览区和一个弧形展厅,满足了一些小型展览需求。

在带有弧形玻璃幕墙的体块和主楼体块中间,设计师为裙楼搭配了一个三角形平面的玻璃体块,作为裙楼的入口大厅,在垂直方向上子为两层通高。由于入口大厅的体块为玻璃材质,加上设计师对通风的处理上可能效果不佳,入口大厅在不开空调设备的情况下比较闷,也许也是因为参观当日的细雨天气较闷使然。

在参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的过程中,第一感受是觉得空间有点多,因为其中很多不规则形的平面太多而感觉有点零碎,但当进去阅览区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时发现其实设计师的聪颖,他利用了裙楼有一个弧形玻璃幕墙的特点,绕着弧形布置空间,在凌乱中不失规律,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渗透。设计师在有意垫高的二层入口广场与裙楼之间故意留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内庭,里边种植绿色植物,美化了其环境也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室外景色。

设计师利用了这些不规则形状的空间很好的完成了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当坐在阅览室其中时会发现你可以观察另一空间的使用者,甚至可以透过弧形玻璃幕墙看另一侧的建筑空间。通过对交通空间的合理布局,设计师很好地利用了一些三角形的锐角部分,以致于不会影响空间的利用率,另外在侧向外墙上很少开窗,只是挖了一些细长的洞,很好地避免了东西晒。

参观结束后我与小组其他人员交流并讨论得出了一些关于文教类建筑的收获和总结:

文教类建筑(以大学校园建筑为例)

(1)、建筑环境

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毗邻。校园内宜建设有完善的绿化系统。宜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造出舒适的课后休憩空间 。宜设置景观小品。

(2)、建筑布局

学校的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各建筑组团有序发展,各组团都有自己的中心,并有便捷的步行系统于相邻组团联系,形成多个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同时也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性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新校区规划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营造高雅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规划不仅对原有环境进行保护,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还注意从更高层次来创造一种学府氛围,把人文环境的营造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

(3)单体建筑平面布置

功能性较强,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使用不同面积的教室,并应考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对于人流量较大的交通枢纽处应考虑加大交通空间的面积

(4)、建筑造型

学校的大门设计较出色,校园内的建筑中,主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造型独特、美观,可作为学校的代表性建筑。

(5)、建筑色彩

选色朴素,给人以稳重感,也迎合和大学校园特有的氛围。

除了参观了上海的高校,我还去上海其它地方参观。有:

1、参观博物馆等演出展览性建筑,从大的方面了解公共建筑的布局、构造、造型等特点,从小的方面了解建筑的节点、细部做法。

2、参观学习新天地、8号桥地区,观摩旧建筑改造实例。参观外滩、北外滩、城隍庙,了解老上海历史和旧上海建筑风格。

3、还去参观游览杭州西湖景区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体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体会如何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建筑生长。 这些天的经历,不仅让我开拓了眼界,拓展了知识,而且让我对一些建筑理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设计创作是很有帮助的。我的认知,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表皮是一个建筑最生动的表情,一些简单普通的建筑材料通过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计者王澍将平日极为常见的旧小青瓦,旧砖块堆砌在一起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见图13)。 再比如世博园案例联合馆将红砖创意组合,便得到另一

。图1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常见的旧小青瓦,旧砖块堆砌在一起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

图14.世博园案例联合馆4-2将红砖创意组合,便得到另一种别具风格的效果。 2.建筑应该注意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做到物在景中,景中有物。这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必要的。但凡大师作品,一定会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比如大师贝律明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充分考虑了博物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苏州悠久的历史背景。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图15.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学习如何把中国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是十分不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博大精深,我们现处在国际化开放化的时代,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是

图16.“天圆地方”、“天地之间”和“天人合一” 许多大师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实习中看到的许多建筑,就巧妙的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建筑理念和建筑实体中,不仅给国人以亲切之感,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例如上海博物馆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上海大剧院建筑的构思为"天地之间",被设计师定位为"开放的宫殿";世博会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4.一个出色的建筑师,不仅需要对建筑的外观有敏锐的头脑,更需要用细致的眼光做好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很多时候,细节比建筑的形体更为重要。细节的处理使得建筑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这一点,古人做到了,我们就更应该做到。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古人就很注重细节。每一个窗花,每一个墙角,每一个石块,每一株植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游人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庭院中,听风赏景,更有人在画中的美丽意境。这次实习游览的拙政园和网师园就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大至一间房、一扇门,小至一花一草都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尝。

5.关于旧建筑改造。旧建筑的改造虽然会受到很多限制,空间造型变化也很小,但是却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减少建筑垃圾,花小的力气却有打功效。这次实习期间看到了很多旧建筑改造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八号桥”以打造设计创意产业为目标,将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上世纪50-80年代的八栋车间大楼重新规划布局。由于厂房不是保护建筑,故在改造设计中更有创意和发挥的余地。厂房间的新增连廊、通道树立了整体连贯的社区形象,通过拆除和打通部分厂房形成的消防车通道成为尺度宜人的“后街”,凸窗、转角窗、条形窗等现代感的开窗形式替代了原来的单一格局,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互动和交往。又如上海新天地,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再如上海世博园里的几个城市案例综合馆,还有园区里由烟囱改造的温度计,都是由旧变新的最好案例。

实习

推荐第5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由于两天时间比较紧迫,参观五个建筑总有点走马观花之感,于是在去宁波之前查了些相关资料,发现宁波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皆出自王澍之手,之前早就领略了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夸张的手法跟大胆的尝试让我曾一度认为他只是个极具个性的建筑师,手法千篇1律,空间处理令人不是很舒服,大大背离了中国文化,对于只是西化的建筑设计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可是这次的参观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重要的是对王澍这个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欣赏的一个中国建筑师,甚者,从他身上,找到了与之共鸣的对建筑的追求。

确实,现在城市崩盘,传统的东西在慢慢流逝,西化建筑大肆蔓延,而王澍他执着的正是重返自然之道,其实赖特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美国提出有机建筑的概念,程泰宁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三者其实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由于背景文化不同,要走出这么一条所谓以乡土建筑为名的中国本土建筑之路确实是一件艰难地探索之路,幸运的是,不少的建筑试验品已获得了广大群众甚至是国际上的认可,而宁波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就是比较成功的设计。

就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言,想从建筑材料,建筑空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对王澍作品的理解。

(一)、建筑材料

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他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不止一次,他尝试用可重新利用的木头跟竹子等自然材料,真正的做到与重返自然之道,跟自然对话。西方的生态建筑,实际上是被高科技绑架的状态,相比而言,中国的可持续之路很大一部分也是对材料的利用,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用最低的造价、最节约的方式完成建筑。而王澍认为,轻型自然类建筑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宁波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主体建筑采用双层外壳处理,立面单纯而简单。部分展厅采用中国传统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网架玻璃结构,一方面给人古朴、素雅的感觉,同时又不乏现代艺术感。

基座用砖砌,是因为建筑周围砖砌建筑很多,在相似中辨别差异性,是思考的重点。使用特制的城砖,拉出差别,也解决了砖砌与覆土的建造逻辑问题。放弃用竹,改用杉木,是因为竹作用在建筑外部尚未解决的技术困难,胶水的质量,暴晒雨淋对材质持久性的要求,胶水成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不管是宁波美术馆还是宁波博物馆,王澍始终把自己坚守的乡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对砖瓦的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可循环利用性,还有他们的历史性。

(二)建筑空间

建筑跟空间其实说到底是密不可分的,崇尚空间论者更是认为建筑就是空间,而中国传统空间则讲究隐喻,相比西方的张扬直接,我们更喜欢隐喻跟暗示,它使人试图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的。 而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跟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宁波美术馆,设想它是一个秘密,在一个单一体的主体中,包含着一种差异性的事件场所的簇集,外表则只有些许暗示而已。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内部结构别有洞天。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当他已然经历了这种震撼,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突然,他又将暴露在外部,暴露在一条江的面前。这里包含着的事件与经历的秩序,自然地将一个世界的组织分解、编配并重新聚拢。

这个约20mx60m的扁平体量,它的空间是屋面上的虚空,它的下面是停200辆汽车的车库。这种安排欲把这座建筑未来的城市交通问题有效解决,不留后患。这个车库应有双重意义尺度的柱网,停车的最佳尺寸与展览的最佳尺寸。一个当代美术馆在车库中开辟临时展厅是完全可能的,这决定了车库地上一层的高度。两个体间的夹道将完全向城市开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与自行车适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间起坡,起坡的高度应使人站在建筑的两端正好看不见对面的人。这个高度也将使坡道下适合管道穿越与进人检修,使从坡顶登临两个体的走法容易出现我们常在自发营建的城市的街边街角常见的零星踏步与坡道,真正的建筑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种地方,并随时会扑向我们。

我把这个车库称为上抬大院,它自然导致把航站楼主体切分为上下两段。在主体外围加上了一层3m的环廊,准确地说,是u型廊,这使它和副阶周匝或金厢斗底槽的作法有别,并暗示了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体的背面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背。这种水平的区分将强化建筑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条江边没有比单纯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稳有力的。这也使建筑出现双重基座,于是,上部钢柱网围绕的体积几乎就要开始滑动。事实上,造船厂新船下水是我儿时起就最激动的场景之一,砍断缆绳,一个巨大的体量就如一团巨大黑影,缓缓向水中滑动。原来主体上的两个登船栈桥,是的,两个,将向城市方向穿越主体,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们将主体锚固在巨大砖台之上,锚固在一个事件层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砖院的人,面对两个伸进主体的栈桥,大片明亮木作面层上的两个黑洞,引人入内,又将犹豫,踌躇不决,这种踌躇不决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让人享受的感觉之一。

主体基座暗含着一个3m宽外层,它有一个孔洞系统,被主体遗失的空间,真的与假的进入主体的入口与楼梯,可进入的空间与不可进入的空间。这个外层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筑与周边城市事物细碎而繁杂的交谈。

宁波博物馆,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方式。主体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博物馆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情态。顶层则隆起5幢大小不

一、造型各异、墙面倾斜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穿插其间,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将博物馆与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

首先王澍的这篇“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

来源:时代建筑XX.

3 XX年,因一起在巴黎开会,我有机会和天大建筑系的王其亨先生聊谈。第一次听王先生讲课,记得是在20年前,他来南工建筑系讲座,题目是明十三陵的风水研究。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有一张图我记忆良深,那张图在309教室用幻灯打出,应是出自宫廷档案,风水形势用密集而确定的位置标明,画法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他确认了我的一个认识,即中国的东西,无论是风水还是相关的山水绘画之类,都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谈论。风水图的深邃在于其有着细密的法则与规定,并且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被系统量化了的,但这种法则与量化,并不以失去面对自然事物的直观判断为代价。从感觉上说,由于我长年熟悉书法与山水绘画,对那张图的形式状态并不觉得异常。

20年里。我再没见过王其亨先生,但知道近年他一直致力于清宫“样式雷”图纸档案的整理研究。对这件事,我自然抱持很大兴趣,因为我不相信传统中国的建筑学用一句“工匠营造”就可以一笔带过,至少,明清苏州工匠出名,就缘于他们既画设计图纸,也制模型,业主因此可以确切地表达意图,而不被匠师随便左右。

和先生相见,很是一见如故,就如昨日刚刚聊过,今日再叙。我就问他“样式雷”的研究现状,他说这批资料于清末飘散四处。重拾后编序全乱,要整理清楚,上万件的图纸恐怕还需十年,但他相信一定可以整理清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传统建筑的设计过程。我又提起“十三陵”风水,先生就意趣盎然,回忆当年如何在昌平山间爬山涉水。

先生善谈,语及众多,但有一点我印象特深,以先生的研究,当年每处皇陵选位,涉及周围广大山水范围,都是几易方案,反复论证,几易其位的。面对现场,详勘现场,先提出假设,再仔细酌别验证,这与其说是神秘直观,不如说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态度。问题是,这种假设的出发点并非自闭的分析理性,而在于一种确信,即自然的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由长期经验从自然中观照出的诸种图式,和这种先验的自然格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相符。因此,相关的思维与做法不是限于论辩,而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关于图式与验证的叙事。或者说,与文学不同,这是关于营造活动本身的叙事。这种验证,不仅在于符合,也可以对自然根据“道理”进行调整修正,它必然涉及一种有意义的建造几何学,但显然不是西人欧几里德几何,毋宁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按这条思7维的脉络,必然谈到了园林。于是我听到王其亨先生谈起这些年他带学生参与北京皇家苑囿修缮的一些事,进而推及“自然美”这个话题,说到西人原本并无“自然美”观念,和“自然美”有关的事物是17世纪由耶稣会教士带回欧洲的。这些耶稣会教士也在欧洲建造了一些“中国式”假山,当时,欧洲人对这些形状奇异的假山的反应是“恐怖的”。

我们一路从巴黎聊到了马赛,谈了很多,至今大多已记不得了,但用“恐怖的”一词来描绘中国园林中的堆山的反应,我印象特深。它让我回想起XX年第一次看北宋郭熙《早春图》原大高仿印刷版本的反应,那样陌生与疏远,是看小幅插图所没有感到过的。那种螺旋状盘桓曲折的线条,它所包围的空间深邃,成一种既自足又无限延展的结构,我脱口而出的反应是:如此的巴洛克。有意思的是,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突然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回忆不起《早春图》上画的是树还是石头,但肯定,图上只描绘了一种事物,以图名推断,画的应该是树,但我的回忆里却更近于石头,非常类似太湖石的形态,或者说,非常类似生物器官的形态。这种内心的震惊与其说是心理性的,不如说是纯粹物质性的,一种陌生的物质性。

只就“形态”来讨论审美,我一向是回避的,这种讨论很容易掉入心理学的范畴和文学修饰,我甚至从来就不提“审美”二字。当我用“巴洛克”一词对应《早春图》时,也无意于掉入中国传统的西方传统的比较,这类比较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师空泛的习惯。我的反应是本能的,在更基本更具体细致的层面,这类相似性的差别让我想起明代人对同时代画家陈老莲的评价,老莲画的屈原,无目的游荡在荒原之中,人物被变形拉高,笔法如画园林中常见的高细瘦孤的山石,老莲自叙说其画学自古法,时人的评价是:奇怪而近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题材,老莲会在一生中反复画几十幅。我体会,“古法”二字并不是今天“传统”一词的意思,它具体落在一个“法”字上,学“古法”就是学“理”,学事物存在之理,而无论山川树石,花草鱼虫,人造物事,都被等价看待为“自然事物”。

同一题材,极相似地画几十张,以今天的个性审美标准,无异于在自我重复,但我相信,老莲的执著,在于对“理”的追踪。画论中记载的“荆浩画树”是类似的事情。宋初,荆浩以画松树著名,文中记载的是他在太行山的一次写生,呆在山中数月,围绕一片奇松,反复揣摩描绘,自觉已得松树生存的道理,但一位无名老翁,指出他的理解完全是错的,并有一番论述。那番论述老生常谈,让我生疑,而我的朋友林海钟,同样擅画寒林枯木,为了印证,他亲自去太行写生一场,回来对我说,那篇文字一定是后人伪作。但我的兴趣不止于此,一个人的一生,只对画松树一件事最有兴趣,这种异常的行为就超出了“审美”,更接近于一种科学的纯粹理论研究,但这种研究,决不脱离具体的物事。它也决不直接指向人,而是以一种没有人在,似乎绝对客观的方式直面自然中的具体事物,但又不是只在物理学或生物科学的意思上。这让我想起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他让他的学生围着一棵树揣摩一个学期。他的一个学生又举一反三,围着教学楼前的一个信箱,揣摩了一个学期。实际上,人这个东西,几件事物,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

《早春图》给我的陌生感,即是我,或者说我们,与“自然事物”疏远的距离。一种客观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与心情的缺乏。它让我一下子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艾略特的《荒原》时的感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记不得,什么也说不出”。

我的记忆把《早春图》上的事物与太湖石混淆,实际上就是一种视差。要看见周围的“客观事物”,就需要观法,一种决定性的视差。太湖石勾引起的是江南园林那个世界,但很长一段时间,园林我是不去的。在我眼里,明清的园林,趣味不高,样式老套。意义迟钝到几乎没有意义。过多的文学矫饰让园林脱离了直接简朴的自然事物,而令人关于园林的讨论大多是文学化的游览心理学与视觉,于我性情不合。两件事,让我有了重观园林的兴趣。其一是读童寯的关于园林的文字,我至今仍然认为,童寯之后就没有值得去读的关于园林的文字。因为童寯的园林讨论不是在解释之上追加解释,解释一件事是很容易的,童寯的文字是能提出真正的问题的。在《东南园墅》开篇,那个问题看似天真:“这么大的人怎么能住在那么小的洞中?”这个问题让我快乐。我突然看见一个世界,在那里,山石与人物等价,尺度自由转换。如果建筑学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它们共享一种互通的“自然形态”,并不必然以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为基础的,建筑不必非方即圆。

第二件事,发生在1996年我在同济读书时,买到一本图书馆库存处理的英文旧书。内容是关于英国现代画家大卫•霍克涅与一位美国诗人1980年在中国的一次旅行。书是那位诗人写的,插图则都是霍克涅的旅行速写。我一向喜欢霍克涅画中的意思,印象最深的一张,描绘一个人跳入游泳池的一刹那。游泳池是水平的,池边露出一座平房的一角,笔法是轻淡的,几乎是平涂,那个跳入水中的人画的也不清楚,裹在溅起的一片白色水花之中,水花的画法如书法中的飞白。这张画没有透视,可以说在叙事,但内容如此简单,也可以说是反叙事的,可以说在表现什么,也可以说是反对表现的。那只是一种沉静日光下的视野,那个时刻是绝对的,没有任何所谓思想,或者说,那目光是从加缪笔下的“局外人”看出的,那目光在他熟悉的整个世界和生活之外。在这本书里,有一张仿中国水墨画法的桂林山水速写:画的前方是他住的宾馆阳台的水泥栏板,上面正爬着一只毛虫,色彩斑斓,下笔细微,中国画家一向爱画的桂林山水却只寥寥数笔,成了背景。这张画同样没有透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纯真,感染了我。我明白了童寯在《东南园墅》一书中所强调的“情趣”二字的意思。童先生以为,不知“情趣”,休论造园。一片好的园子,好的建筑,首先就是一种观照事物的情趣,一种能在意料不到之处看到自然的“道理”的轻快视野。正是这种视野,使霍克涅关注那只毛虫的爬动,形成一种邀人进入的纯粹情景。呈现出一种以小观大,以近观远的微观地理。这种称为“情趣”的思绪,直接及物,若有若无,物我相忘,难以把捉,但是足以抵御外界的纷扰,自成生趣,并使得任何围绕“中国”、“西方”的似是而非的宏大争论变得没有意思。也许有人说霍克涅的画很有“禅境”,但我宁可回避这个用滥了的词语。

在1999年uia北京大会青年建筑展上,我在自己的展板上写下了关于“园林的方法”的一段文字。在这里,指示出一种意识的转变,园林不只是园林,而是针对基本建筑观的另一种方法论。它的视野,正向“自然形态”的世界转移。但落在手上绘图,我很难画出非现代主义的东西。尽管以我对书法的常年临习,始终保持着和“自然形态”的联系,转化仍然是十分艰难的。在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以小观大、由内外望已成一种自觉。在方正格局中,建筑没有先兆的位置扭转,互为大小的矛盾尺度,小场所不连续的细致切分,建筑开始自己互相叙事了,但语言仍然是方块和直线。

从XX年始,我每年都去苏州看园子,每次去都先看“沧浪亭”。看是需要反复磨练的。记得看到第三次,我才突然明白“翠玲珑”这组建筑对我意味着什么,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

这座建筑单层,很小,四周为翠竹掩映。在园子游荡,经常会遗失它。即使看见,只露一角。如果不是十分热衷,也可能认不出它。即使知道,外表的细密窗格也没有披露任何内部内容。走进它一定是突然的,内部是结构十分清楚的,二次曲折,实际上是三间房子在角部衔接。接下来,连整体的空间形式都瓦解了,目光被分解到每一面墙上,每面白墙上的窗格差别只有很小的不同,外面的院墙贴得很近,竹子也贴得很近,光线是一种幽暗的明亮,如古物上褪去火气的光泽。因为曲折,人在其中是要不断转换方位的。每一次,都面对一个绝对平面的“正观”。“正观”就是大观,并不必然被物理尺度大小决定。家具的摆放决定了人面对每一个正方的端正坐姿,但曲折的空间,使从一个空间望入另一个形成一种平行四边形的展开,居正与灵动同时存在。实际上,内部空间很小,但却如此意味深远。人在其中,会把建筑忘掉,为竹影在微风中的一次颤动而心动。当我说“园林的方法”时,“翠玲珑”就是我意识到但还不清楚的建筑范型。童寯先生所说的“曲折尽致”,需要一种最简的形式,它就在这里了。

离“翠玲珑”几步,就是“看山楼”,看明白“翠玲珑”,也就明白了“看山楼”。它实际上就是垂直向度的“翠玲珑”。“看山楼”两层,下层为一石洞,但“自然形态”在这里被建筑化了。它更像一间石屋,石灰石形成的不规则小孔透入光线,这就是所谓“玲珑”。以前家里用一种景德镇出的白瓷勺,胎上扎孔,再施白釉,烧出来就成半透明的小点,也是“玲珑”。从底层上二层,就是一次曲折。见山还是不见山,登临俯瞰远望,都已“曲折尽致”了。水平与垂直,单层与多层,把“翠玲珑”和“看山楼”放在一起,就是一对完整的建筑范型。

那日,我从“翠玲珑”出来,站在“五百名贤祠”廊下回望,站了很久。一位欧洲青年走过,也站在我旁边,我就见他速写本上画着“翠玲珑”的平面草图,就问他如何认识。他说自己来自西班牙,学建筑,他觉得“翠玲珑”胜过密斯做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我说“是的”。我的英文不好,不能深谈,就只对他微笑,他也对我微笑。那日空气透明,阳光分外灿烂。

在象山山南19#楼南侧,使用现浇清水混凝土,我发展了三个直接取自太湖石形态的太湖房。它们终于不再是方的了!三个,一个就是一个整体,参差不同成为系列。它们形状与方位,取决于19#楼往外望的视野,以及在一种空间压缩的意识下,人的身体如何与倾斜的墙体接触。它们的尺度尺寸,经历数十遍的细微调整,我有意不做模型,只在立面图上工作。模型做的太多,容易形成一种依赖,而这种强调人在其中的建筑,需要培养用心去想的能力,以及因局部影响整体而对细节局部有极好的记忆力。

讨论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之所以在前面不冠以“建筑”的,是试图重启一种人与建筑融入自然事物的“齐物”建筑观。但讨论它,就一定要讨论园林,且主要是现存的明清园林,则几乎是一种习惯。需要经常回溯到这种意识的源头,自然形态所关乎的,不只是园林。当李渔强调“真山水”一词时,即在批判当时山水绘画作茧自缚的状态,它也直接影响着园林建造。重返山野,一直是直接进入山野的直观,另一面,是对山水绘画图像文本的追踪,因为在图像文本里,记录了对山水观法的探究。山水绘画始于东晋,按钱钟书在《管锥篇》里所言,那时的绘画显然参考了山水舆图。真正从地面视角直面的观山画法,近距离的观山画法,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在我的工作室里有四张图,都是1:1足尺的高仿复制品,包括五代董源的《夏日山口待渡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我经常观看揣摩。如果说XX年画出的太湖房是和孤峰小山有关,同一时期开始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就是大型山体的研究,特别和上面几张画有关。

《早春图》上的“自然形态”是非常理据性的,包围着气流与虚空,自成内在逻辑,它是可以没有具体地点的。《溪山行旅图》里的大山,我在秦岭旅行时见过。从一个山谷望去,凸现在几十公里之外,浑然一团的。但范宽所用皱法与画树法,形成一种在远处不可能看见的肌理,此山犹如就在面前。画面下方的流水土丘树木,应是眼前的,却画的比远方更简略。应在远方的寺庙,又画得细节毕现。李唐那张图也是如此,满幅一座远方的大山,用笔粗犷,完全违反真实视觉。山在中部裂开,布满浓密树林,上面所施鲜艳绿色,因年代久远,如不是极好的印刷,几乎看不出来。但每根松针都可看见,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景象。这种视野如同梦中,比真实更加真实。这些做法,显然是自觉到平面与空间的区别,远与近的区别,在山内和山外的区别,以一种看似矛盾的逻辑把这些经验在一张二维的纸上同时呈现,一种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经验。

既然是二维平面,也可直接看作建筑的立面。现代主义最盛行的“理型”就是方盒子。施工产业一旦适应它,这种做法就最经济简便。方盒子的边界是二维平面,但从这些绘画做法可知,这个盒子是可以在二维前提下被瓦解的。

关于《夏日山口待渡图》,我印象最深的是水平地平线和夕阳中的光。如果这张图作为江南一带城乡的审美标准,以齐物观点,将局部树木用房屋替换,就可知道总体意向与尺度应如何控制。实际上,这张图在所观望的横向范围如此宽广,图高只有500mm左右,不算前后题跋,图长就达7m,每次看这张图,都要把最大的桌子清理出来,这张图甚至不适合作为文章的插图。后来的宁波博物馆,我有意将建筑高度压的很低,边角微跌,这种做法强调的就是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伸到很远,而不是建筑形体的所谓轮廓线,更不是所谓标志性。我要求建筑顶边的瓦爿砌法密集使用暗红的瓦缸片,把夕阳的辉光固定下来。”

我想这篇文章阐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所执着的道路的叙述,用叙事的形式客观地审视中国文化跟建筑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相比在这日益浮躁的社会。也许节奏跟压力会让我们忽视很多本质上的东西,尝试也好,探索也罢,我想只要心里有那么一根标杆在做出来的东西才值得推敲。

很多时候我在想,建筑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前做设计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在追求表面的美观,或者是功能的合理,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想建筑远远不仅仅是这些,之前我一直不了理解为什么建筑是一门综合学科,现在我才慢慢领悟其实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不仅仅是设计,文化、社会、历史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做设计,我以为,只有这样,才经得起推敲,才有理由去打动别人。

这次参观,不仅仅是对大三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我自己大三的一次反思,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路,尽管我知道会比较难,但我相信,慢慢慢慢地,总会越走越清晰的。

推荐第6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建筑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建筑实习,主要是去南方的一些城市,包括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气候炎热,但是为了学到知识大家都十分努力,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 参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

8月5到达南京,8月6号参观了中山陵,夫子庙。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灵谷塔景区、紫金山天文台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在南京还参观了夫子庙、雨花台、中华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就不一一说明了。

夫子庙

雨花台

中 华

总统府

大 园

屠 新

杀 村

8号下午到了上海,之后参观了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城规馆、外滩等等、下面就以外滩为例介绍一下。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

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

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

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外滩夜景

从外滩角度观看的陆家嘴景象十分

壮丽。陆家嘴地区兴建了高468米,居世界第

三、亚洲第一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金茂大厦,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0)、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一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开发商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楼公司主导兴建。

东方明珠

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

下面来主要说一说世博,11号全天我们都是去世博园。

举办地点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

桥之间的滨江地区。分为A、B、C、D、E五个片区,世博轴四馆分别是中国国家馆、世博主题馆、

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另外还有国家馆、主题馆、地方馆、企业馆、组织馆、城市最佳实践区。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几个场馆:

1、中国馆:它有四根粗大

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设计理念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处于主要地位。

2、世博文化中心:整体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会呈现出 不同形态。综合性功能显著,有1.8万观众席,集影院、音乐厅、展厅、沙龙及各种商业、旅游设施于一体,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娱集聚区。 内部舞台和观众容量可调整,飞碟状外形时尚现代,又充满未来气息,犹如黄浦江畔的一只“艺海贝壳”。

3、英国馆:世博会英国馆堪称标志性建筑,彰显出英国在创意和创新方面的杰出成就。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

世博文化中心

所有的触须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也寓义深远,它就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4、中国航空馆:展馆外型源于变幻的“云”,暗示人类遨游蓝天的梦想;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

航空馆利用双层屋面构造方法,导入自然空气,形成独特的符

英国馆 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夹层。建筑造型

整体包覆在白色PVC膜结构下,仿佛给建筑配搭了一座异型“遮阳篷”。尤其是屋面与膜材之间形成约1米至1.5米的空腔层,极好地解决了夏季屋面隔热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运行能耗。

中国航空馆

上海世博会之旅就说这么多了,我们看到了不少的建筑形式和一些新兴的建筑材料,我想这一定会让我们对建筑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设计之中一定会用到的新理念。之后还有一些就不多说了。下面还有一些有关上海的照片:

金 滩

茂 夜

上 海 博 物 馆

豫园

人民广场

上海到这里就不多说了,14号下午我们就到了苏州,首先去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3个镇,户籍人口25万。 金鸡湖两岸有各种风味的美食名店,设施优越的健身馆以及越来越多的酒吧、KTV等建筑设施,且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李公堤和重元寺的落成开放。紧随其后的是摩天轮公园、阳澄食街、阳澄农庄等。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文化水廊景区,临水而筑。地块呈椭圆形,伸入湖面之中。方案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设计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这三个苏州的传统元素体现了科

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

苏州科技文化中心 立意。科文中心造型为一独具匠心

的开口向湖心延伸的椭圆形建筑,外型呈“新月牙”状,与金鸡湖湖面相呼应,核心是一块花园环抱的“玻璃岩”。整幢建筑计理念新颖,形象鲜明,造型简洁、明快,犹如金鸡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度非凡。

项目总体功能分为“科技中心”、“演艺影视中心”及商业设施三部分。其中;“科技中心”部份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展馆、1个流动展馆、单独的儿童专馆;室外科普广场、大剧院、演艺厅。

之后我们去了苏州博物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同时,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1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

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 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

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下面重点说一下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

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便是借景与对景的应用。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妙的设计。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

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虚实交错,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等等。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园林的建筑手法和艺术表现

力,使我们对建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18日下午我们又乘车去了杭州,19日我们先去参观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溪校区位于杭州西北部,地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区占地总面积684亩,西溪校区是原杭州大学所在地,目前人文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育学院等3个学院在该校区办公,设有计算机中心、中心实验室、电教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

在学校旁还有杭州体育馆,是杭州市标志性体育建筑设施。杭州体育馆雄伟、壮观、新颖、大方,极具时代气息,它既有“船体”造型,内外装修风格又与现代都市风貌相呼应。

之后还去了杭州西湖,西湖位于杭州西部, 它有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

方公里。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不仅山水秀美,林壑幽深,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景物、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特有神韵的景观现象。

其中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

西湖美景

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

南屏雷峰,位于净慈寺前,山巅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西湖周围还有西湖十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这次实习学到了不少建筑上的知识,在以后的设计中会一一用到的,并且还看到了不少的人文景观,使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观念得到了熏陶,总之,这次实习是收益匪浅。

西湖美景

推荐第7篇:建筑消防

1工作方针为: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燃烧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

3燃烧种类:闪点和自然点。

4灭火的基本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

5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

6火灾的发展阶段:出起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熄灭阶段、

7火灾的蔓延方式:火焰蔓延、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8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分类: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低压消防及水系统。 9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

10最不利点消火栓的压力应大于等于(0.1Mpa)

11室外消火栓的形式:地上式和地下式。

12容量大于500m3的消防水池,应分设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

13水汞接合器: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取水。

1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闭式系统—湿式系统—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开式系统—雨淋喷水灭火系统—水母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

15闭式系统中的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准工作状态时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 16水幕系统类别和作用:防火分隔水幕、防护冷却水幕。

17管道减压措施:减压阀、减压孔板和节流管。

18的目的。

19

2021热气溶胶的固体混合药剂称为热气溶胶灭火发生剂。热气溶胶灭火剂通过无规则的布朗运动迅速弥漫整个火灾空间以元淹没的方式实施灭火。

22被释放的灭火微粒可以绕过障碍物,还可以在空间有较长的驻留时间,达到快速高效的灭火效果,其保护方式可以是局部保护式,也可以是全淹没式。

23火灾产生的烟气是:烟气的毒性、烟气的高温危害、低浓度氧的危害、烟气的遮光性。 2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构成:主要由火灾报警探测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以及报警装置。 简答题

1建筑防火对策:一类是积极防火对策,即采用预防失火、早期发现、初期灭火等措施。具体措施有:加强用火、用电管理,减少可燃物的数量,加强值班巡视、安装火灾自动报警探测设备。另外一类是被动防火对策:有效地进行防火分区,如采用耐火构造、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排烟设施。设置安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等。

2防火分区的作用:控制火势蔓延最有效的办法是划分防火分区,即采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分隔物对空间进行划分,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蔓延,有利于消防补救、减少火灾损失,同时为人员安全疏散、消防补救提供有利条件。

3消火栓栓口压力过大会带来两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是使出水压力增大,水枪的反作用力加大,使人难以操作;

二、是出水压力增大,消火栓出水量也增大,将会使消防水箱的储水量在较短时间内被用完。因此,消防消火栓栓口的剩余水压是十分不要的。

4消火栓栓口处的减压措施:消火栓栓口处的减压措施主要有在栓口处加设减压孔板或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消火栓栓口处减压的目的是消除火栓的剩余压力,控制水枪的压力,确保消火防人员能正常使用。

推荐第8篇: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为更好地巩固所学到的各门知识,使其能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得以充分运用,做好毕业设计,并在其过程中拓宽视野,了解我国城市建设和单体建筑的发展趋势,胜任未来实际工作的要求,学校组织建筑参观实习。种种原因,时间有些紧迫,去上海只有一天的时间,规定参观的建筑是环球金融中心,嘉里中心,喜马拉雅中心。这里就只论述喜马拉雅中心。

我们分别从功能与艺术形态以及材质技术三方面阐述:

1功能与空间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位于上海芳甸路上,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美术馆不单单是艺术中心,集合了电影院、办公、商业、展览等多种功能,是综合性公共建筑体。喜马拉雅中心建筑主体由写字楼、酒店、商场、电影院等功能的南北两座长方体体块组成,长方体中间由酒店和酒店上面的独立屋顶花园相连接。而博物馆在立方体之间也有两种形式存在着,分别是开敞的公共城市广场和传统的博物馆。公共城市广场围绕着现代艺术这一主题对都市开放,上海市民可以通过安装在那里的装置直观感受现代艺术;博物馆内部空间则可以享受更为精致的文化艺术乐趣。博物馆上方是独立屋顶花园,它扩展了酒店传统的室内空间,延伸了酒店的使用功能,可用来阻止各种活动。这样的话,灵活的空间组织形式解决了建筑本身的复杂的功能对空间形式的冲突问题。

人们建造之初总是有各种目的,由此衍生出各种具体要求,这在建筑中就是使用功能。而各个不同功能的空间需要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对于博物馆,要求其具有连续性和引导性,往往以连续,穿套的形式来组织;对于酒店、电影院,要求其具有私密性,要求以相对独立的形式

来组织;对于商业和写字楼,则要求合理分区,可用相对灵活的可变空间来组织。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尝试一种新的建筑模型,既满足不同功能空间,又将他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建筑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要使新的形态与老建筑物相延续。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它们之间的连接形式不是单纯的墙体、连廊、或庭院,而是更深层次的功能的补充。具体来说,喜马拉雅中心配有60m*90m的独立屋顶花园,在31.5m的地下领域,配置了当代艺术馆、商业多功能大厅、宴会厅、会议中心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供新国际会展中心配套使用。北侧的宾馆客房也供新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住宿配套设施。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孤立的建筑物是病态社会的特征。事实上,一栋建筑是由许多较小的表现不同社会功能的内部空间组成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

历史上,建筑与社会的共生是许多建筑师毕生研究的终极追求。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通过丰富的空间形式很好的与人们进行了沟通交流。公共城市广场作为最广泛的开敞空间,吸引行人的驻足与参与;博物馆作为深入空间,引导人们进一步深入与交流;独立屋顶花园是酒店的补充空间,吸引人们在此交流互动,展现了新一代文化建筑的魅力所在。

2造型与审美

艺术中心在精神感受上应是时尚的富于感染力的;在审美上应该是别具一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两个立方体之间的部分称之为“林”,感觉如同岩石洞窟一般,又好似是深邃的原始森林,是整个建筑最富有感染力的地方。它对地理环境的考虑充分重视开放性,设置三段式的立体开放广场——地面的公共城市空间、下沉的雕塑庭院、空中的屋顶花园。居中的广场布置着四级花草与水景,可以更好的汇集人流。

建筑在满足了人们最初的使用功能的需求后,一部分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或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如纪念碑、教堂、宫殿等),逐渐被赋予精神上的需求,这时,“用户”更

多的被看成“观众”或“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占有者”和“使用者”,而建筑更是被看做可感知的设施,而不是仅仅具有功能性质的遮蔽物。

而对于集艺术博物馆、酒店、商务写字楼、电影院、商业中心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则应该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以谋求相适应的的建筑形式。

立方体的外墙采用“像”的元素设计,一层玻璃表皮建在一层led组件立面,这种表皮是建筑表情的抽象,立面整个像一个巨型的显示屏,显示的抽象的中国汉字。这一种埋藏于许多城市建筑的“建筑雕刻”手法,在此却可以很有个性的吸引人们的视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表情。

有着岩石光泽的“林”和在远望一片抽象中国汉字的“像”表皮,在满足了此艺术中心功能空间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精神审美。

3物质技术手段

技术超越了社会体制、生产方式等的约束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建筑中对技术有着充分理解是相当重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建筑得以建成的基础,它的成熟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形式,它与建筑空间的矛盾是手段与目的的或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由技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术决定的物质空间与建筑所要表达的社会空间相协调,使用建筑的人们才会感到舒适。比如,有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形态是必须的,无可取代的,那么建筑表达的社会空间就必须首先满足这种技术形式,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20层,地下3层,高度99.9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部异形建筑体的独特空间形式,其中包括当代艺术馆、儿童艺术馆、试验艺术馆和剧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这部分独特的有机造型运用了“进化论结构的最优比手法(eso)”来设计,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使用电脑自来驾驭各种形式的不规则空间体量,根据所给出的力学条件设计条件自动形成造型并进行调整,可实现用最小限度的材料来组成合理的结构体。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是如树干和枝杈皇组成的树状支柱的理想结构造型。

对eso方法运用确保了设计形式在施工图纸上的实现和最后的建成。eso方法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达到了艺术中心功能使用和精神审美的双重目的,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桥梁。

小结:

综上所诉,此次参观考察发现,建筑,从广义上讲,可以看做人造的空间环境,即特定的形式。此空间形式通过人们的五官感知到,并且激发人们的情感,由此建筑便有了丰富的内涵。最后,形式与内容,技术材质与建筑表达在社会空间中与人类进行了很好的统一。可能这也就是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的乐趣所在吧,呵呵。

11建筑2班

2011332110216

金杭杰

2014/7/10

推荐第9篇:北京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目录:

一················王府井、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二················故宫、天坛、后海

三················银河SOHO、三里屯、CCTV大楼、世贸天阶 四················颐和园、北大校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五················北京印象、郦城住宅区调研 正文:

一、3月14日 星期一 参观地点: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这天是北京参观实习的第一天,时间也显得有些仓促。好像什么都是全新的,我们所有人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一开始总有些不太适应。早上九点多以下火车就感到些许的凉意和干燥,不愧是北方城市,也不愧是帝都。经过一段步行之后我们班三十多号人终于到了下榻的酒店,这是一家稍小的快捷酒店,位于东花市大街和白桥大街交汇处。这里地处二环之内,周边都是一些成熟的小区,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交通较为便捷。总之这里的区位优势比较好,便于我们到各处参观调研。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酒店的内部房间布局方式比较独特。房间布置仿照北京胡同,一条主走廊贯通首末,走廊两边再分支出次廊,次廊两边全班人在北京火车站的合影

布置房间。对于比较大的进深和开间的建筑,房间布置采用这种方式比较经济合理,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整个建筑内部是一个封闭空间,走廊又很深(将近15米),所以绝大部分房间的通风采光都成问题。虽然没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但是起码我们稍微体验了一下住在“胡同”里的感觉。

1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下午三点我们从酒店出发,动身前往第一天调研的目的地: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大街是北京一条比较有年头的商业街,这里结合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到现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包括中式的和西式的以及中西结合的。早期的建筑较多,有的明显经过改造。整体来看整条街界面尺度很大:建筑体量大,街道界面宽,给人的尺度感大。这与苏州的观前街相比就明显宽敞了许多,至少在人流旺季王府井大街不会王府井大街给人的尺度感很大

看到人流拥挤的现象。但是就建筑与人的比例来讲还是观前街比较和谐,王府井的建筑不管是仿中国古建,还是仿西方古典式都采用很大的体量,虽然在整体上和谐统一,但单一建筑看起来却不是很和谐,失去了一些古典的韵味。

从细节方面入手,王府井大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街道本身,作为步行商业街,断头都会设置一些标示来划分人行与车行的领域。王府井大街在这一点做得不够明显,采取的措施有:铺地的变化,在尽端设置路障和公共汽车站,近端道路向两边开通疏导道路等做法。虽然不够明显但还是起到了作用,因为毕竟王府井大街的名声在外。就传统的步行商业街而言,首末都会设置标志物来标明领域,比如前门大街用牌楼,上海的南京路用的是石刻字等等。王府井大街尽端不做标志物的另一个原因是街道太宽了,做任何标志物都会显得渺小,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反倒明显。其次是每个店铺的店面都不尽相同。有的入口做得很小,甚至没有橱窗;有的入口虽小,但是橱窗很大,为路人尽情展示商品;有的入口做的很明显,游客的视线和进出都畅通无阻。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原因在于店铺的性质不同:有的面向广大消费人群,有的面向高消费人群,有的面向外地游客,有的面向小孩,还有的面向少数民族。多样的店铺也造成了丰富的立面,不管建筑本身是什么风格,临街的商铺都会改掉建筑的原有面貌。王府井大街上各种立面处理方式

2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王府井步行街段其实并不算长,仅几百米。参观完后我又转战到了北京南锣鼓巷,这里汇聚了北京很多老胡同,以南锣鼓巷为主轴向东西方向放射多条胡同。这样的街道形式是老北京的传统街道形式,虽然街道狭窄,但是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起来。这里虽然已经被改造成了商业街,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居民街的风貌,街道形式与苏州的平江路和山塘街相似。商业元素与居住元素互不干扰,游客甚至可以走进每家每户进行参南锣鼓巷的建筑和街道体量与人的关系很和谐

观,虽然不太礼貌,但是这里的居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到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寻找马岩松做的“胡同泡泡”,之前早就听说但就是没有亲眼见过。经过一番苦心寻找之后才得知“泡泡”是在一家人的院落之内,而这家的大门紧锁,“泡泡”早就不供外人参观。这的确令我比较失望,我们几个人也只能在巷子边踮起脚向屋顶上看,能够些许看到“泡泡”的顶。由于多年没人光顾,上面早已落满灰尘。

总结:差不多半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有些赶路程,但依然很充实。两条商业街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建筑与街道的体量对于商业空间的空间感受影响是很大的。

二、3月15日 星期二 参观地点:天安门、故宫、前门大街、天坛

这天是北京参观调研的第二天,今天的内容都是古代的建筑和建筑群。首先参观天安门,到达天安门的过程虽艰辛,结果却是好的,我终于看到了心目中的圣地:天安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紫禁城的大门,是每个明清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在人们心中这里早就成为了神圣之门。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这里几乎变成了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将内外明显划分,要进入故宫就必须从金水河上的七座桥进入,这就天安门的正立面

中国权力的象征,变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做到了人流的引导。既不生硬又能体现这里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天安门本身来说,它最开始为明代所建,起初名为承天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后世经过几次翻修,最后一次返修是在1970年。命运多舛,经历丰富的天安门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细说起来估计今天的内容都可以不用写了。虽然自1984年以来这里实行了对外开放,但我依然没有上去参观,因为今天参观的重点是故宫。

3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从天安门进去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门,其次是午门,虽然只经过了两道门,但是距离却非常长,想当年明清两代的文武百官从各自的府衙出来之后经过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这一条大轴线之后才能进入紫禁城,长度可达1600米,徒步走不仅耗时且劳人。在见到皇帝之前。这一过程是无法避免的,皇帝也正因此显得更加威严,高高在上的气势更加突出。经过入口的最远看太和殿,建筑与人的比例关系悬殊

后一道门,太和门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三大殿的太和殿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台建筑,高台基座全部由汉白玉打造,这些石头明朱棣年间由密云的采石场通过人力畜力搬运过来的,可见工程量的浩大。太和殿是故宫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高35.05米。殿下的三层汉白玉基座高8.13米,周围有栏杆环绕,栏杆下有排水用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奇观。太和殿又名金銮殿,因其内部铺地为“金砖”,金砖因其打造时所需钱很多才得此名。此砖为苏州一种特制的砖。表面漆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殿内柱子也有讲究,共七十二根大柱子支撑屋顶的全部重量,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1.06米,高12.7米。明代采用楠木打造大柱,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

建后采用松木,采自东北。在其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盘卧的巨龙。说了太多的太和殿是因为这里实在是太重要了,明清两代这里一直都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处理国家政务,这里是政治天下的“办公室”,也是整个紫禁城的“脸面”,所以这里至关重要。再沿轴线走下去分太和殿的内部

4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别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是三大殿中唯一的攒尖顶建筑,体量也是最小的。这里是皇帝殿试的地方,功能上比较单一简单,所以形式上有没有太繁琐华丽。保和殿形制与太和殿相类似,只是体量较小,这里是皇帝举办大型庆典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绕过三大殿,下了高台之后是一个广场,经过广场前的乾清门就到了故宫的后宫,这里宫室众多,是众嫔妃居住的地方。从故宫的布局形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院落的建筑布局形式,前殿后宫就犹如传统院落的前厅后世室,从入口处向内依次的空间顺序是: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故宫无非就是放大了的北京四合院,中国人的传统建筑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最后一道宫门是神武门,从这里出来之后就走出故宫了,上午的行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下午我们经过前门大街前往天坛,前门大街是正阳门前的一条商业步行街,这里的

街道尺度感与王府井大街完全不同,建筑高度普遍两到三层,颜色全部采用青灰色,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铺面,还有民国时的车轨。整条街道看起来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装饰气息。在立面上,有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前门大街入口的牌楼

阁楼式,有的则仿照西欧建筑的三段式,还有的采用折中式,这一方面与苏州观前街相仿。前门大街两边的巷道也有十分著名的,比如大栅栏,同仁堂的老店就在这里。

穿过前门大街再过一个街区就到了天坛北门,我们沿着过去皇帝祭天的路程走了一遍。首先是祈年殿,这里供奉的是天帝的牌位。祈年殿是一个圆形攒尖顶建筑,下部也设三层高台基座,汉白玉打造。形式单纯简介,这里也是整个天坛的最高点,所以供奉天帝,象征天帝的地位高高在上。接下来是皇穹宇,里面供奉祖先的牌位,著名的回音壁也在这里。皇帝祭祀天神时先将天帝的牌位从祈年殿请出,再将祖先的牌位从皇穹宇请出,最后到圜丘坛进行祭祀活动,天坛内的三个主体建筑在同一条轴线上,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天坛,仪式感很强,表达了古人对天神的崇拜和敬畏。天坛最早在北京外城南端,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原先西侧还有先农坛(为了祭祀农神),两坛东西对称,成为北京外城的标志物。

总结: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曾经的北京城已不复存在,这些遗留下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来的古迹成为讲述历史最好的物证。在今天,他们仍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

三、3月16日 星期三 参观内容:银河SOHO、三里屯

参观调研到了第三天,今天与前一天不同,参观内容都是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第一项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扎哈是一个注重构成与建筑元素之间组合的设计师,尤其是弧线的运用最为得心应手,著名的弧线建筑广州歌剧院也是出自她的设计。银河SOHO就是一个弧线构成的建筑,从外表上看犹如四个小山包。走进SOHO的中庭能够感受到很独特的空间,中庭上空有建筑

廊道连接四个“山包”,就好像是几个天桥一样穿插在建筑中庭内,显得空间很有层次感。由于建筑从底

到顶是收缩的,所以内部中庭可以获得更多的采光和

从大街上看银河SOHO 视觉通道。中庭四周虽然被裙房包围,但是视线不会觉得被阻碍,中庭空间与建筑本身的交流增多,交流方式也增加了。根据扎哈 的设计方法,软件辅助设计帮了很多的忙,她会用软件模拟人在建筑中的场景,再观察比对各个场景,从而得出最佳的体量关系。站在银河SOHO内,人们向各个方向看都不会显得别扭,下沉广场与一层平台之间有交流,一层平台与建筑廊道有交流,建筑内与建筑外有交流,一栋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方式。走进建筑内部会发现里面的空间更为精彩,整个SOHO都是白色的预制板和玻璃构成的,单纯而统一的材料和颜色营造的确实丰富的空间,可见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别有用心。内部空间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有扶梯的中庭空间,不仅采光好,天光从空中直接射入建筑内部,再迎合整个建筑的色彩,整个空间变得纯净整洁。扶梯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并不像附加上去的附属品,而像是建筑的一部分,就好像楼板蜿蜒曲折向上攀爬一样,仿佛建筑有了生命。在国外,往往一个建筑师负责一栋建筑不仅会把建筑做出来,就连建筑室内也会一起做掉,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才会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来。扎哈也是这样,在这栋建筑里,很多的装饰元SOHO内的扶梯成为了建筑的一部素都能看到她的手法。虽然这栋建筑这么完美,但是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在里面,比如建筑的形式与房间的关系存在很多矛盾,弧线的形式与柱网不协调等等问题都很明显的暴

6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露了出来。具体来说,银河SOHO的结构柱网是很规整的,但是建筑本身却是弧线的,所以有些房间里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柱子,造成空间的浪费。不管怎样,银河SOHO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建筑,优秀不仅是因为它是扎哈设计的,还因为它在北京的这一地段镇住了气场,与周围其他建筑相比它十分的特立独行。

结束了银河SOHO的参观之后我们转战到了三里屯,首先调研的是日本建筑师隗岩峿做的三里屯SOHO,这是三里屯地区较早的建筑群。三里屯SOHO是集居住、商业、办公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相比银河SOHO这里增加了居住元素,功能更加完善一些。不仅如此,从这里的环境设计还可以看出日本设计师放入的日本元素,比如从地面劈开的河道有点类似营造日本的枯山水的感觉,零星的数目点缀在河道两旁为死板的商业空间增添了少许的活力。与银河SOHO不同的是这里是一栋栋单独的建筑围合,下部的裙房在地下一层相连,地上空间则显得开放富有活力,可能是因为这里进驻的商铺比银河SOHO多的缘故,这里的活力明显比银河的要大。在建筑单体上,隗岩峿采用的是统一的建筑立面,白色与透明色的玻璃幕墙相隔、重复形成丰富多彩的立面效果,再加上一栋特异的红色外立面的建筑,达到了“虽然相同,但又不同”的效果。从空间感受上来说,这里的层次感并不亚于银河SOHO,一层的外廊既服务一层的商铺,又与地下的空间发生关系。建筑内与建筑外在互相渗透,人流在建筑内外任意穿梭,走在里面甚至会迷失了方向,这也成为了它的一个缺点。裙房是商业部分,塔楼是办公和居住部分,在功能上安排组织是比较传统的。裙房部分共五层,每层之间用扶梯和电梯连通,商铺有临街对外开放的,也有在内部的。办公和居住部分有自己独立的交通核,通过私密的梯间贯通整个塔楼。

在三里屯SOHO逗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过街来到了三里屯的新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整个三里屯规划改造都是由隗岩峿组织设计的,其中三里屯SOHO属于较早的南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是较晚的北区,太古里分为南区商业区和北区创意展览区。在太古里南区有一

三里屯SOHO空间关系和建筑外立

7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个商业空间包围的广场,广场四周有各样的建筑元素及建筑小品,四周建筑高度统一两层,围合感较强但又有很大的开放性,广场和建筑的尺度把握到位。建筑立面材质与颜色较为统一,能给人营造较好的领域感,让人们在封闭的商业空间中也能感受到开放的城市空间。广场四周通向建筑的各个角落,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变换、错位达到空间的收放,自然而然得能引导人们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空间指向性较好。而且在平时,这个广场还会举办一些大中型的活动,比如快闪之类的,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些文化娱乐生活。空间的功能不再单一,变得很有情趣。但是缺点在于四周建筑一味的玻璃幕墙和钢铁构件让人感到冰冷,或许这种现代派的做法在国际上早就过时,但是在中国显然仍被

广泛采用,在建筑发展到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这样的建筑,想要的应该是更有人情味或者有传统意义的建筑,在三里屯里几乎看不到传统的中国元素,这些建筑放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依然成立,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复制的。太古里北区我们见到了隗岩峿设计的艺术展览酒店——瑜舍,这不仅是一个酒

店,还是一个展览馆,建筑内到处都是展品,甚至连建筑内的一些构件本身都是展品,可见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建筑内的空间略带有一些神秘感,从门厅到内部中庭可

以明显看到隗岩峿的标志性元素——木头,于其他建筑相比这栋建筑内明显有了“人文关怀”,人们在这里就餐、休息、观赏时不会觉得空间冷漠,反而会觉得很温暖。在一些细节方面隗岩峿也可以算上一位室内设计师,不管是对光线的把握还是对材质的应用等等。

总结:不管是银河SOHO还是三里屯,他们都是很好的国外设计师的建筑作品,从这些建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这在建筑设计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四、3月17日 星期四 参观内容:颐和园、北京大学、奥林匹克公园

9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今天的参观比较有戏剧性,一大早就有很多人出发去往长城,剩下只有9人一起去参观颐和园。今天的参观地点全部在海淀区,这里囊括了几乎北京所有的高校,包括清华和北大。海淀区也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地方,这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火烧圆明园,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北京中关村的崛起等等,可以说海淀区承载了很多历史的转折点。首先我们来到颐和园,颐和园本是清朝时的行宫,清朝皇室是满族人,原居住在东北的寒冷地区,进驻关内以后觉得这里的气候太过炎热,不适宜居住,但是都城又不可能退回关外,所以自康熙时清皇室就开始在北京北面郊区建造行宫,其中包括后来的圆明园和颐和园。颐和园成型比较晚,是圆明园被烧毁之后才逐渐成型。主要的功能包括办公和居住,园内东面是办公区,主要是为光绪皇帝提供办公场所,园内北面是居住和休闲场所,主要是慈禧太后游玩和

十七孔桥和长廊

烧香拜佛的地方。园内绝大部分被昆明湖占据,空间形式有些仿照杭州西湖,甚至连西湖上的断桥也复制过来。。园内其他地方也仿照江南园林,比如堆山叠石,但是手法明显与江南不同,南方园林内的石头讲究“瘦露皱透”,但是颐和园内的石头却显示出来霸气与震慑的感觉。因为这里是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出皇室的权威与力量,所以石头才会

这样表现。园内著名建筑长廊还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现存长度最长的走廊。每一个额枋上都画有精美的彩画,有的是画建筑,有的是画故事,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工匠花费了多少时间才画出来这么庞大数量的彩画。走过漫长的长廊的一半就走到了万寿山佛香阁的下面,这里有曾经为慈禧太后游从万寿山脚下向上仰望佛香阁

10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玩昆明湖准备的码头,游玩与拜佛一次性完成。上到万寿山佛香阁上可以一览整个颐和园,向南看去整个昆明湖湖面平坦浩荡,有包容天地的感觉,远处的十七孔桥依稀可见。佛香阁里供奉的千手观音菩萨,慈禧太后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不光彩,但是她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当时的状况,自己也只能拜拜菩萨保佑清王朝能够江山稳定。就一个游人的角度来说攀登万寿山是一个被洗礼的过程,不仅因为这里属于宗教圣地,而且这里的建筑布置方式确实不同一般,从南到北建筑在一条轴线上,虽然水平距离很短,但是垂直距离却很长,建筑是依山而建,万寿山又比较陡,佛香阁在建造时明显对地形远眺万寿山

的改造比较少,人们要通过很陡很高的台阶才能到达佛香阁,这样的做法虽然不人性化但是就宗教本身来说是很必要的。整个颐和园几乎被万寿山和昆明湖占据,其他东西在这二者之间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尺度感太大,人们从万寿山到十七孔桥要步行二十多分钟才能到达,与圆明园相比这里的空间丰富度明显不够,昆明湖湖面占

据了太大的空间,空间被浪费的也很多,清王朝所谓的“地大物博”在这里也许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吧。

一上午就这样结束了颐和园的参观,颐和园太大,如果要全部看完起码要一天时间。下午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大学。北大是一所百年老校,里面的建筑很多都是很早以前留下的,里面院系众多,各个院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楼,分区明确,排布合理。校园内不仅建筑做得出色,更关键的是校园内的环境十分怡人,北大内著名的未名湖周边是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位于校园北面。湖的四周有供人行走的道路,学生在下课后可以在这里闲散游玩或者放松心情,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霸学校,估计学生们只会把这里当成是自习看书的好去处,毕竟这里环境宜人,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出了未名湖走进了校园道路,这时我就感叹北 上:北大未名湖 下:北大西门

11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大不愧是百年老校,在环境的处理上做到了与校园环境的浑然天成,让人感到走在其中是自然的,并不是生硬的。这一点苏大的本部校区也做到了,但是新校区却把自然环境同人造环境生硬的隔开,没有很好的利用自然环境反倒是把自然环境彻底摧毁重新改造,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北京大学校园其实也不算大,从东门到西门步行时间仅仅十几分钟,再这样一个尺度里分布了众多的院系,得益于良好的校园规划。

结束了北大校园参观之后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奥体中心,主要是观摩著名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但是等我到了目的地之后我才发现这两栋建筑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迷人,尤其是鸟巢,我走近之后才发现外面的那些刚构架其实并不是建筑本身的钢构架,而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内部场馆本身是独立开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国外著名建筑师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来到中国的原因。中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提供财务支持,建造这样工程量的建筑势必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宣传会很多,走在北京大街上时不时就会遇见一栋吸引眼球的建筑,这不仅是城市的脸面,更是一个政府的形象,如果整个北京的建筑看起来都很平淡无趣,两大奥运场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背景

那还怎么做到国际化大都市。鸟巢和水立方一样,都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向世人展示中国实力的重要建筑,形象夸张雄伟自然很必要。我来到这里的新发现是这里的广场被很好的利用了起来,在两栋场馆中间是一个向行军大道一样的广场,广场在北京中轴线上。广场之上有各种各样活动的人,当然做多的是放风筝的卖家,虽然奥运场馆不再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但是他们的外部空间却被利用了起来,场馆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虽然这些背景很昂贵。

总结:就今天的参观内容来看,规划的比重比较大,不管是颐和园、北京大学还是奥体中心都能反映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学不仅是纯设计建筑,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附属空间设计也十分重要,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发生关系的,环境可以衬托建筑,建筑也能为环境增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五、3月18日 星期五 参观内容:北京印象、郦城

12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参观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么就要告别北京了。最后一天的参观内容是住宅区,我选择了两个位于西四环的住宅区:北京印象和郦城。北京印象是德国建筑师奥托·施泰德勒设计的集合式住宅,等到了那里我被他的设计理念震惊了,小区内的住宅楼都是互相相连的,东西向的建筑高度都不高,二到三层,有小区道路通过的下面还做架空处理,所以房间南北朝向的比较少,反倒房间东西朝向的比较多。东西向房间被安排在多层部分,成为小区内的“制高点”。这样的排布方式势必会影响小区内众多住户的采光。从外部可以看到建筑体量之间的关系,多层与低层部分相交的地方做屋顶平台,给居民你提供了很多的室外活动场地。小区内的自然环境也很怡人,建筑的摆布方式给小区提供了一个个天井空间,自然环境与建筑交替出现,空间也丰富了。但是这些并不是北京印象最大的特色,它的特色在建筑内部。走进建筑内才发现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在低层部分建筑内有联系一到四层的中庭空间,各家各户也是向着中庭内开门,楼内的住户是共享这个空间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游戏、开PARTY,养植物。邻里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做到了与北京胡同或四合院相类似的形式,北京印象的名字由此得来。

北京印象的设计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居住区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排布房间,不仅仅有传统的内廊式或外廊式,还要学会应用公共空间联系各家各户,增进人们的交流。现在的社会人们虽然都住在一栋楼内,但是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名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慢慢的人际关系也冷漠了。北京印象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例子。

结束北京印象的参观之后我们来到了郦城,这时日本设计师六角鬼丈设计的住宅区,特色在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设计以及屋顶的运用。国外的设计师一般都是做的成套设计,

13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不仅建筑本身设计好,连同周边的环境也一起设计进来,建筑师兼做景观师与规划师。六角鬼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做的郦城最大的特色在于里面的联排跃层别墅,建筑的屋顶是连续的,高度也是变化的,越到两边越低甚至接到了地上,与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小区内的绿化可以以屋顶为基础攀爬到建筑顶上,这样看起来建筑就好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屋顶在升高的过程中还给别墅的端户提供了不同高度的室内空间,从外面看起来建筑好像在长高一样,在建筑内部感觉建筑就多了一个层次,打破了跃层别墅垂直上下的传统形式。

总结:今天参观的两个住宅区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有两个核心词:共享空间、建筑与环境。这两个次曾经在我脑中只是生硬的加在建筑外部,并没有想过这两者与建筑本身的关系,如果运用合理得当是可以营造很好的空间感受的

六、总结:

五天的北京建筑参观调研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短暂但是收获巨大。这几天通过对各种建筑的参观,我学到了很多与建筑和建筑设计有关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发自内心深刻体会到的,这与平时上课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性质完全不同,只有亲眼见过之后才能真正说出建筑的好坏。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在的建筑,他们似乎都在对我诉说着建筑本身和建筑设计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话平时虽然都在听老师不断地重复,但是毕竟那是老师自己的感受,我们没有经历过还是无法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看过了才会真正体会老师们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推荐第10篇:参观消防博物馆

参观消防博物馆

今天,兰校长带领我们六年级(3)部分学生组织全体同学和家长参观了中国消防博物馆。

中国消防博物馆位于西城区广安门附近,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由序厅、古代消防厅、近现代消防厅、防火防灾体验馆组成。同学们首先在序厅了解了博物馆的概况,然后来到位于地下一层的防火防灾体验馆,这里有建筑消防设施多媒体演示、剧场火灾应急疏散体验、灭火互动及119报警互动体验、地震应急避险体验和地铁火灾应急疏散体验等多个体验项目,多媒体展陈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的展示介绍和模拟体验引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家积极参与体验并探询其中的科学原理。

在位于二层和三层的古代和近现代展厅同学们观看了反映中国消防历史发展进程的遗存、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影像,以及各历史时期的防灭火思想、组织机构、法制和技术等内容。大家对山顶洞人的用火遗迹、古代人工取火的工具“阳燧”、象形文字“灾”的演变、汉代的“东井灭火”、宋代的“潜火军兵”、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等内容印象尤其深刻。

本次消防安全主题活动通过防火防灾模拟体验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寓教于场景,寓教于体验,提升了同学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同时,中国消防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使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能力,本次活动的乘车和参观过程采取了学生与家长分开进行的方式。同学们都十分兴奋,觉得自己长大了,不用爸爸妈妈的照料,可以自主完成组织活动。

第11篇:参观消防中队

参观消防中队

明德小学

502班 刘思慧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今天要去参观消防中队。好兴奋哦!

在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象消防中队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部队。一群面容严肃的官兵在整齐的练军步,见到我们就敬一个军礼?还是其实他们是一群友好的叔叔?我在来的路上,我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好多幻想。

不一会就来到了目的地,我只看到有几个人而且我都不认识他们,我就呆呆的站在那,看他们玩。后来没多久,记者哥哥就捧着两束花向我们走来。我心想:“他干吗捧两束花呀?难道他是送给他女朋友的?”我正在思考的时候,记者哥哥把花给了我和另外一个人。对我们说:“这些花是要送给那些消防员的。”“哦。”我点了点头。终于我们看到了他们,他们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严肃,也没那么随和,我把花献给了一个消防官兵他向我敬了一个军礼,我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员礼。后来有一个班的班长给我们介绍。他介绍的可形象了,不信,你看——

“一楼有三辆消防车。其中一辆是泡沫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是装备有消防水泵、水罐、泡沫液罐和成套泡沫设备的灭火消防车。该车可用于仓库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也可用来扑救一般固体火灾;还有水罐消防车,以水罐和水泵为主要消防设备是配备最广泛,使用最多的灭火消防车。.主要用于扑救房屋建筑及其他一般固体物火灾。”然后他也给我们介绍了消防官兵的服装。一位消防官兵给我们做了示范动作,他穿好整套衣服只用了31秒,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要用

3、4分钟,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差距呀!”然后我们

1 去了一个“消防宣传室”那里有许多的消防知识,和案例,让我们受益匪浅。后来他让我们试了一下‘摸拟烟雾通道’我在外边都能闻到一股味道,特呛鼻,我打算不去的,我转身就走,但又不知道是那个人又把我推了进去。我一进去就感觉呼吸不到了,我有几次想出去,但都不行,我在里面几乎要晕了,我出来时,喉咙特别的不舒服。这次体验我知道了如果发生火灾我们一定要镇定,不要慌张。而

二、

三、四楼的设备更好,我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消防官兵们的卧室可整齐了,被子、枕头、大衣、都被他们收拾的整整齐齐,还有一股香味呢!和我的卧室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接下来的是他们的荣誉室,一走进去,那些什么奖杯啊、奖牌啊、奖状啊、锦旗啊,闪的都让你睁不开眼,而且,我们的石龙消防中队那是年年拿标兵啊!我真为我是石龙人而感到自豪啊!还有他们的电脑室、卡喽OK室、休闲小站„„可豪华了,我心里不由自主的想:“当消防官兵好好哦!”那位带我们参观的班长说:“你们一定很羡慕我们消防员吧,你们不知道,我们的这些设备都只是能在星期五晚上玩哦!”“哦,原来如此!”

后来我听说,上次就有一位小记者来参观,学了很多的知识,然后在一场火灾中,他就是幸存者,这让我知道,知识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知识还能改变命运,拯救自己。

这些可敬的消防官兵们,是他们保护了我们,而还有一些消防官兵们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可敬的消防官兵关们、可爱的消防官兵关们。我为你们自豪,也为你们所付出的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指导老师:林国杰

第12篇:参观西安市消防指挥中心心得报告

参观西安市消防指挥中心心得报告

学号:

班级:计算机姓名:xxx 日期:xx xxx xxx

实习心得

这次有机会参观西安市消防指挥中心,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仅仅是一天的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了解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向,对消防中心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参观消防中心之前,我一直以为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仅有各IT企业,与以人力为基础的消防事业相关甚少,此次实习以后,我明白了其实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消防部队的建设息息相关。以下就此次实习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据消防指挥中心的同志介绍,由于近两年重大灾害事故发生频繁,支队承担的社会应急救援任务也日益繁多,为全面提升消防部队车辆装备建设水平,增强部队综合战斗实力,西安市政府加大了对消防事业的投入,在西安市消防指挥中心构建了一个信息建设化平台,现代化消防设施充分利用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1400多万的完成了包括消防指挥系统硬件部分建设,构建包括三大支撑系统十多个子系统在内的西安市消防通信调动指挥系统。为加速推进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部队灭火救援综合作战能力,又投入1500多万建设移动指挥系统和前沿指挥系统。建有GIS平台和GPS平台,与移动消防平台集成,提供GPS定位、作战状态、信息查询、图像传输、火场纪录等功能。消防移动指挥系统配备车载有线、无线、卫星、短波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能组建火场通信网络,另车载有3G手机基站、3G无线网络设备,实现语音、数据、图像信息的传输。此外,还可实施火场侦查,自动巡航、返航、自动飞行、GPS导航。强化应用,促进部队正规化管理。并设置决策室、视频会议室和多功能报告厅,与市局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还可以参加公安部的视频会议。优先配齐配强专职人员,着眼工作流、数据流的整合,加强“大情报”系统建设,确保信息的采集和录入的质量和数量,强化信息采集和分析研判,并立足实战,全面实现预案数字化,建设消防移动指挥中心。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及时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按照部消防局和总队的要求,安装规范了消防办公自动化、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监控、财务网上结算等系统,增加了消防通用数据库,实现了各级单位装备器材、灭火救援预案、消防车辆、化学危险品、地理信息等数据的数字化存储,能够按照关键字进行检索和统计汇总,并将数据录入维护作为

评价各单位工作情况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系统功能,督促各单位及时更新动态信息,保证了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充分完善了紧急事故发生时应急方案,提高了消防部队进行执勤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实战能力,为西安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在人员配备方面,我们看到有很多年龄与我们相当的年轻的战士,他们为消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他们训练有素,能够熟练应用各项先进技术设备,在应对紧急情况时,沉着稳定,使看似忙碌枯燥的消防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是新一代信息化消防力量的主力军。指挥队伍中也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领导,他们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技术知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消防事业作战系统,是整个消防指挥中心的工作有条不紊。

这次的实习使我充分了解了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化消防事业中的重要性,信息化技术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而已,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周围,确确实实与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密切相关。

第13篇:参观北京建筑的实习报告

暑假北京写生实习报告

——11建筑学

2013年7月1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写生的行程,开始了令人难忘的北京之旅。

记得那时还正值盛夏,经过漫长的候车,我们已迫不及待地奔进了火车。短短的两分钟内,大家便已找到各自的座位安顿了下来。果然是时代青年,上车的节奏就独具时代的高效性。

大概因为是始发站,车上还不致一片狼藉,我站起身放眼望去,几近半截车厢都是我们同学,顿觉温馨之感涌上心头。从高中算起,我已做过十多次的火车,每次都是一个人的旅途,除了大一寒假回家那次车上遇到过一个同学外,十数次的乘车都不曾遇到过熟人。若是侥幸能在车上遇到个老乡,我就已觉格外亲切,这次看到半车厢的同学,似乎有种家的感觉。虽然此去北京路途遥远,但一路上车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因而并不感觉时间漫长。7月13正午,就在我们几醒几睡之后,便到达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目的地,首都北京。穿过熙熙攘攘的地下过道,来到了一家美国烤肉店前,看着

1 长长的人群排队进店,心里有了几分焦躁也多了些许的期待。我们都在期待,期待北京会有怎样的盛宴来招待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还是首次抵都的“乡下少年”。在期待中我们窃喜,再窃喜后我们无语。我们期待的盛宴竟已满桌的青菜清汤而宣告结束。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北京风味”,本着试吃的心态,我们以浅尝辄止的方式完结了“盛宴”,之后迅速的离场也为后面即将要试吃的游客腾出座位。 来不及回想刚才的“美味”,也顾不得休息片刻,我们分成两拨登上了大巴前往参观此次第一站国家博物馆。司机师傅应该也是位“老北京”,熟知城内路线,不一会就在国家大剧院附近停车了。

1.国家大剧院

来北京我们首次见到的知名建筑就是国家大剧院,圆润的躯壳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银光,这是我想到之前在某本书中看到过的光亮式建筑。在大剧院旁还造了一个人工湖,平静的湖面与大剧院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境。听老师说,但凡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附近一定设有水面,这是从节能与造景的角度考虑的。国家大剧院做了下沉处理,因而高度比人民大会堂要低,据说是因为人民大会堂为国家的重要建筑,赴京其他的任何建筑视线上均不能将其遮挡,因而各建筑高度都将受其限制。这里我看到了任何建筑都必须在符合城市规划的规定之内建造,否则便是不合格建筑。城市

2 规划的规定便是建筑不可违背的法典。对于从事建筑的人必须得熟知当地的城规,以期做得合格的建筑。

2.国家博物馆

穿过国家大剧院前的马路,便来到了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大的多,虽不知其实际高度,但如前所述,它的高度肯定要比人民大会堂要低。可它给人高大的感受远胜于人民大会堂,我想这得益于建筑师采用的设计手法。虽是一个形体,却采用了线条式的方式来表现,横纵方向均现深远,再加之纵向线条与高度架空的结合使用,使得博物馆的高大之感表现得更加强烈。在建筑表现手法中,我们学过体量与立面的处理,建筑给人的感受源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种是建筑实际的尺度,一种是建筑师运用某些手法营造出来的氛围。对于博物馆,我想它受后种因素的影响更多。 至于博物馆的内部陈列,摆放的多是一些文物古迹,以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侵华战争的题材居多,次之便是近代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参观博物馆的各文物时,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某种强烈而又模糊的感受;历史屈辱,弱肉强食,不忘国耻,奋发自强,忠于祖国,勤于建设,光复大中华。是的,这就是博物馆,它不同于寻常建筑,它叙述着历史,唤起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记忆。这对于我们以后若是从事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指导,博物馆的建设因尊重历史,

3 了解历史,这也是此类建筑能赢得公众认可的不二法则。曾听人说,若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以博物馆来代言历史,可见博物馆这类建筑的重要性不同一般。

3.正阳街

们随即在正阳街稍作了停留。正阳街是条消费街也是条观赏街,给我的感觉是既贵且美。贵是因为我们逛了整条美食街,竟未尝一口美食,着实太贵,消费不起。可能是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这样的街只适合有钱人来消费吧,而我等屌丝观光下就够了。说到观光,正阳街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古朴又现代的美,街口的部分房屋仿照了古建筑的形式,之后的房屋就像是沿袭民国的风格而建造。仿民的建筑采用都是灰色的墙体,透露出古朴的风味,凹凸的墙面错落的窗洞有分明的表现着现代的气息,像是在彰显着秉承历史又立足现代的文物保护理念。

7月13下午,在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之后,我

4.故宫

7月14,我们一早起床奔赴明清紫禁城。

终于来**了,很小的时候就在电视上见过**了,长这么大都一次看到上面毛爷爷的画像,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啊。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听说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知道它很高很大,去年上课时才听老师讲到它的设计采用了下大上小收缩的

4 手法,在巨大体量下依然呈现出高耸之感,不禁对其设计者在当时不太先进的时代就具有高深的智慧而叹服。这次有幸目睹纪念碑,更为钦佩。

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之后,就前往了故宫。故宫作为明清皇宫,吸引了数以忘记的游客前来参观,来往行人络绎不绝。

故宫规模庞大,举国之财力毕尽于此。故宫的殿宇均是采用的重檐庑殿顶,台阶级数十级以上,雀替走兽均是古建制度的最高级别。故宫殿宇众多,都是按中轴对称布置。这一切的一切只在宣告一件事,皇宫等级森严,皇权至高无上!在这里,我看到建筑不仅仅只是讲究造型满足居住的府邸,亦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在进入殿堂里去,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珠光宝气,感受到了帝王家的奢华生活,不仅思忖,难怪历朝历代为了王位争个你死我活,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挑起战争,置人民生死于不顾。

但当我进入珍妃馆见到珍妃井听说珍妃惨死的事迹后,不禁感叹,皇宫内的勾心斗角,人心险恶。皇宫高墙,深宫内院,困住的不单是人的行走,禁锢的是人心。说到这里,我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庆幸自己没有那些与生俱来却无法摆脱的命运。

5.王府井

5 在参观完了王府井之后,我们去了北京最繁华的街,王府井。

高楼大厦,商场云集,街道宽广,地面干净,王府井甚是繁华,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都市的时尚与气派。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小吃街的美食真的是好吃不贵,吃了第一次还想第二次。在北京,小吃首选王府井。

6.长城脚下的公社

7月15,我们去了大概只有爱建筑的游客才会去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也是对于建筑学的同学来说,梦寐已久的参观圣地。早前就听老师说过长城脚下的公社,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许多知名建筑师各自设计而建造的,每一个公寓都代表着一个建筑师的风格。长城脚下的公社依山而建,亲近自然,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杰作。不过这些都只是听说的,不代表我对它的认识。建筑与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听起来很高深很玄虚,在我看来,那多半是人们对亲近自然的希冀或是激励建筑更人性化提出的一种口号,很少也很难有建筑能做到与环境“融为一体”。长城脚下的公社依山而建,只能说是借助山为建筑遮挡借助茂盛的树枝把建筑包围使建筑不至于暴露在一片空地上,不至于成为广袤山地上一块醒目的房子。尽管这些公寓根据地形或采用斜坡的形式,或采用竹条作外围并在四周营造草地,

6 极力表现出亲近自然,亦算不得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这些都不能改变建筑作为人为建造的容器而坐落于自然之中的本质。因为这样建筑即使被草木所遮挡,但它有别于山体的外轮廓依然清晰可见,遮挡了视线却遮蔽不了它的本质。

公社之所以能较为亲近自然,除了大部分是由于它位于山下郊外草地的地理位置因素外,也与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分不开。

建筑的设计与装饰的选择都是古朴与低调的风格,对于过惯了灯红酒绿都市生活的人,栖息于这里,或许能找到内心的些许安定。

7.北京798 从公社回来,吃完午餐后,我们去了798艺术区。

798是由废弃的工厂改造的,现为艺术区。改造翻新,废物利用,历来被人推崇,尤其符合当下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798的房子保留着原先的承重结构,外部的墙面做了改善,由于个人所学尚浅就单说它的门窗开洞及整体墙面吧。798的窗洞凹凸不一,一些墙面甚至为了强化这种参差感有意的在墙上增建突出的线面短墙。给人的感觉,凌乱而有韵味。记得在某个街口程老师还停下来特意给我们指出了那扇窗户表现手法的高妙,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本是一个狭长的方形窗洞,但采用的却是一排斜向钢铁构件维护窗,将洞口原有的狭长之感消减。798处处都是艺术,内部售各种

7 艺术品,街道都陈列着艺术雕塑,再加之保留的古朴低调的墙面使得798艺术感表现的十足。

8.银河soho 参观完了798,我们随即去了一下银河soho。之前只是在书本上见到过银河soho的图片,给我的感觉就是流线型的几个相连的圆滑的山峰。亲临现场,才发觉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巨大的体量及平滑的曲面给人舒缓畅快的感受远超出了之前的想象,非亲临其境无法体验。

银河soho内部的装修室内的设计也无一不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前卫与现代。那些在我们自己学设计时不敢用的曲线,以为做不出来的建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它真实地存在,以优美的姿态巍然屹立于都市的中心,并成为了都市的一个新地标。银河soho的建成也给北京创造了新的经济区,商业向它集中,人们娱乐休闲也向它靠近。从它身上我看到了王澍先生所说的,一个建筑就是一个世界。

9.颐和园

7月16,我们参观了颐和园。至于颐和园是因何而建,且不做细究。只是听说,当年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殿前的龙凤石像,在我看来,从建筑的角度看应属于建筑小品。这里的建筑小品显然被设计者灌注了某种思想,强凤劣龙示意后尊帝卑。石凤神采奕奕,脚踏江山,石龙衰眼病态,脚踩浅滩。慈禧用石凤代言掌管皇权指点江山,光绪

8 软弱无能,命系一线,任由太后摆布。古代皇室家族的建筑不仅代表着等级,也牵系皇权,此处可见一斑。

颐和园给我的印象就是,山多水蓝,适合养生。园子很大,花了半天的时间都没能逛完,山很多,山路交错,若是没有地图,恐怕真会走丢。难怪妃嫔轻易不走动,官少出巡都会携带随从。

10.北大

逛完了颐和园,我们大部队向清华进发。怎奈清华闭门谢客,我们就移驾北大。若是早些年,听说要去拜访北大我们心里定是万分的激动,或许在参观了北大后我们心里还会暗暗地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要上高校,要考北大等等。诸如此类在若干年后看似幼稚的想法都或多或少地曾存在过每个曾想好好学习的学生的心中。但对于已经大二的我们,对于已经尘埃落定的我们,对于稍作成熟的我们,对这些高等学府也不再有当初的憧憬和太多的评价。

对于北大的建筑设计自不必说,时尚前卫,据说某些电影的取景就是在北大。就谈下在进入北大后新的认识吧,据说北大的那个巨人铜像是北大校友在校庆时送的,它象征着北大学术的渊博与包容性。记得北大有栋教学楼叫陈明楼,是位名为陈明的校友捐款而建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纪念。且这样命名的教学楼在北大不在少数,可见高等学校的校友毕业后都不忘母校,回报母校,为母校的建设做贡献。

9 想到我们,以后毕业了也不能忘本,力图回报母校,为校争光。

11.奥林匹克公园

7月17,我们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参观了曾一度被世人关注的鸟巢与水立方。

进入公园后,我首先看到的是对面的盘古酒店。盘古酒店外形似龙,是全球第二个七星级酒店,全球第一个七星级酒店便是迪拜的帆船酒店。虽然都为七星级酒店,配套设施也相差无几,不过我个人觉得,盘古酒店人不能与帆船酒店相提并论。因为帆船酒店是临海而建,有沙滩有海洋景色怡人;盘古酒店虽然靠近鸟巢水立方这些知名建筑景观,但这人为景观怎可与自然环境相提并论。因此,就周围环境来看,我觉得盘古酒店远逊于帆船酒店。 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是一个型似鸟巢的大体量的钢架,之所以定型为鸟巢是从观众角度考虑出发而设计的,采用鸟巢的形式是为了保证在各个方位上观众看赛场的视角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好差之分。鸟巢的占地面积巨大,细部结构十分复杂,我不禁佩服建筑师想象力和工程师的行动力。以程老师的观点来看,这一切还多亏了中国强大的国力与财力做保障。鸟巢是由外国设计师与国内建筑师合作设计的,我看到了建筑是无国界的,建筑是面向全球的。

水立方是一个方形的现代式建筑,之所以欢迎,很大程

10 度上与它采用的高科技材料膜结构分不开。酷似泡沫的形状,给人一种流动的气息。无论是鸟巢还是水立方,夜晚的景象都特别的迷人。这也就吸引着本来一早就逛完公园的我们坚持等到晚上8才离开,只为了一睹它们夜晚的风采。

12.园林博览会

7月18,我们参观了北京园博园。说实话,园博园是我觉得去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景点。其他的景点,虽说也都很大,有很多建筑可看,但都是一种或几种为数不多的风格。只有在园博园,我们可以一天看到N种风格的建筑,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有江南的,闽南的,也有海南的郑州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科技的也有生态的,多种风格汇聚于此。

园博园的景色优美,让人心旷神无论是科技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亲近自然的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13.北海公园,中国美术馆

7月19,我们参观了北海公园。在参观了颐和园与园博园之后,再看北海公园没能给我太大的惊喜。北海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不一会儿就走完的山路和要收门票的白塔。稍作小憩,便动身离开。

匆匆吃完午餐后,我们就奔向了中国美术馆。美术馆的画很多,但让我感兴趣的却美术馆的布局。美术馆给我的

11 感觉就是,流线畅通,但墙壁又把视线遮挡,有点像是迷宫,透露着一种神秘感。 在参观完最后的景点后,我们来到了北京西站,大家各自返乡了。 对于这次的实习,我感觉收获颇多。见识多了,经历多了,思维也得到了改善。一些以前自己在做设计时以为做不出来或不敢设计的建筑都被前辈做出来了,且设计得更为奇特夸张。这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指示我们在设计时要放开思路,大胆想象。在北京见过很多优秀的设计,我们的思维不知不觉得提高了,有时候在设计时潜移默化地会想到或模仿大师的设计。见识多了,想法也就多了。难怪听说,搞设计的只有在四十岁以后才能称得上是建筑师。大概就是由于到了一定年龄后,人的眼界思维都随之打开,想法就更为成熟与灵活。所以搞设计的人,得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若是我们实习的费用学校包销的能多一些,真希望能多去几次这样的实习。

第14篇:建筑消防教学大纲

《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建筑消防工程(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课程号: 3050912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32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建筑消防关系到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的防火安全,事关重大,尤其是高层建筑。建筑消防内容涉及到建筑学、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门类,内容广泛,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各个专业相互密切配合。为使学生对建筑消防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开设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消防基础知识和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建筑防火、消防给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设计参数。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3学时 第一节 燃烧原理

第二节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及燃烧产物 第三节火灾

第四节 建筑消防系统及消防方针

本章的重点是燃烧的基本原理、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和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难点是燃烧的基本原理、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第二章建筑防火6学时 第一节建筑总平面防火 第二节建筑防火分区 第三节安全疏散设计 第四节建筑耐火设计

本章的重点是建筑总平面防火、建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设计的消防措施内容要求,难点是如何把这些内容要求和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第三章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6学时 第一节消火栓给水系统 第二节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第三节消火栓的布置

第四节消火栓系统的水力计算

第五节消火栓给水系统的供水设施 第六节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超压和水锤 第七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八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 第九节喷头的布置

第十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 第十一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供水设施

第十二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减压、超压及特殊喷头

本章的重点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构成、设置要求、设计计算等,难点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四章气体灭火系统4学时 第一节气体灭火系统概述

第二节气体灭火系统类型、组成与工作原理 第三节系统主要组件及其设计要求 第四节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章的重点是气体灭火系统类型、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要求和理论计算等,难点是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五章泡沫灭火系统3学时 第一节泡沫灭火系统概述

第二节泡沫灭火系统的组成及适用范围 第三节泡沫灭火剂与系统组件 第四节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计算

本章的重点是泡沫灭火系统类型、组成、适用范围、工作原理、设计要求和理论计算等,难点是不同类型泡沫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和各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六章 灭火器配置2学时 第一节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火灾类型 第三节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本章的重点是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火灾类型、灭火器配置的设计方法及步骤等,难点是如何对具体的建筑进行灭火器的合理配置。

第七章防烟排烟技术3学时 第一节烟气的性质与危害 第二节烟气流动特性 第三节烟气控制方式 第四节自然排烟的设计 第五节机械排烟

第六节正压送风防烟系统

第七节通风空调系统的阻火隔烟

本章的重点是烟气的控制方式和工程上防排烟系统的类型、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等,难点是正确理解各类防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

第八章消防电气2学时 第一节消防供电电源 第二节消防配电系统设计 第三节配电线路防爆防火设计

第四节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 第五节建筑物防雷、防静电设计 第六节接地

本章的重点是供电系统的消防要求和相应的工程措施、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作用、设置要求等,难点是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功能、设置要求。

第九章火灾自动报警与消肋联动控制3学时 第一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与组成 第二节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第三节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四节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五节火灾事故广播与消防电话 第六节消防控制室

本章的重点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与组成、火灾探测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等,难点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常用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设置要求。 参观学习占用2~3学时

四、教材

《建筑消防技术》,龚延风、陈卫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2001年版) 中国计划出版社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1年版) 中国计划出版社

3、《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蒋永琨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约占30%,期末考试成绩约占70%。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熟悉各种建筑消防的基本理论及建筑消防设备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布置、计算方法,了解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流及其危害,灭火剂及其应用;掌握建筑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通过学习建筑消防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了解并贯彻国家建筑消防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建筑消防设备的设计标准。熟悉建筑消防设备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

 通过消防给水系统的学习掌握消防用水量的计算,掌握建筑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布置原则和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计算方法。

 通过灭火系统的学习,应掌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原则,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计算。了解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以及设计计算。

 通过防排烟与通风空调系统的学习,应了解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掌握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的设计,送风系统的设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理论教学(36学时) 第一章 概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流及其危害;掌握高、低层建筑和火灾救助原则。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及目的 (2)建筑火灾

①火灾发生的原因和燃烧条件 ②火灾的发展过程 ③火灾蔓延方式和途径; ④火灾烟气及其危害 ⑤建筑火灾分类

(3)高、低层建筑和火灾救助原则 ①高、低层建筑的划分及高层民用建筑分类 ②高层建筑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及安全疏散 ③不同高度建筑物火灾救助原则 (4)灭火剂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火灾烟气、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灭火剂。 知识点:火灾烟气及危害,建筑火灾分类、灭火剂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火灾烟气对人体的危害。 (2)如何选择适当的灭火器灭火。

能力要求:能根据火灾分类正确使用灭火剂。

(三)课后练习熟悉规范相关条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然后再请另外的学生回答,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消防的图片加深认识。

第二章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一、

二、三节内容已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室外给水系统的供水对象、用水要求及组成,主要的消防水源类型,室外消火栓类型;理解室外给水系统的任务,室外消火栓系统的布置;掌握确定室外消防用水量的方法,能够根据建筑性质,查相关规范确定室外消防用水量;掌握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和临时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最不利消火栓处的压力计算,室外消火栓系统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消防给水水源 第四节室外给水管网 第五节室外消火栓 1.主要内容

(1)市政给水管网供水; (2)天然水源; (3)消防水池; (4)室外消火栓类型; (5)室外消火栓的布置。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天然水源、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

知识点:室外给水消防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的布置,消防水池容积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原则。 (2)如何选择合适的消防给水系统类型。 (3)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原则。

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不同场所的室外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池设计。

(三)课后练习熟悉规范相关条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高层建筑给排水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消防的图片加深认识。

第三章 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全部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第四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全部内容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第五章 气体灭火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SDE灭火系统消防系统的设置原则、系统组成及功能,熟悉相应的消防规范及基本设计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卤代烷1211.1301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 (1)火灾种类 (2)甲、乙、丙类 (3)气体灭火系统的种类 (4)规范条文

(5)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特点 (6)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分类及部件 (7)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要求 (8)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系统设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A类火灾、B类火灾、C类火灾、D类火灾、1301灭火剂、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固体表面火灾、电气火灾、哈龙灭火系统。

知识点: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卤代烷1211.1301到2010年后是否还能使用?为什么? (2)高层建筑内的燃油、燃气锅炉房、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多油开关室、充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室、自备发电机房等,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可否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

(3)1301灭火系统由哪些部件组成?

(4)1301灭火系统防护区面积是如何确定的?防护区围护构件上是否可以设置开孔洞?必须设置时应如何处理? (5)如何计算1301灭火剂的浓度与用量?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1301灭火系统的基本设置与计算。 第二节 CO2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 (1)应用范围 (2)系统分类和组件: (3)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4)存在的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CO2灭火、全淹没系统、局部应用系统、半固定系统、单元独立系统、组合分配系统、高压储压系统、低压储压系统。

知识点:CO2灭火作用,CO2不能扑灭的火灾种类,全淹没防护区面积、容积和设置要求,局部应用灭火系统防护区的设置要求。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CO2灭火系统可扑救哪些火灾?不可扑救哪些火灾: (2)解释全淹没灭火系统、局部应用灭火系统、高压储存系统。 (3)CO2灭火系统是否环保、安全?为什么?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CO2灭火系统的基本设置与计算。 第三节七氟丙烷(HFC-277ea)气体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

(1)FM200灭火系统特点及灭火机理 (2)系统分类及部件 (3)防护区的设置要求 (4)系统设计 (5)计算例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基本概念: FM200、HFC-277ea、灭火浓度、惰化浓度,泄压口。 (2)知识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作用,管网计算要点及公式。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七氟丙烷的优点及特点

(2)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为什么现在还比较常用?它有什么优点?是否环保? (3)七氟丙烷可以扑灭哪些火灾,又不能扑灭哪些火灾? (4)防护区面积如何确定? (5)泄压口面积如何计算? (6)根据什么确定灭火浓度?

(7)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计算要点是什么?

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七氟丙烷气体灭火体统的设计。 第四节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 1.主要内容 (1)SDE的基本情况 (2)SDE灭火系统的优点 (3)SDE灭火机理 (4)SDE灭火系统的缺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SDE、窒息灭火、水雾降温。

知识点:SDE灭火作用,SDE能够扑灭的火灾种类,SDE灭火系统特点。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什么是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它有什么优点?是否环保? (2)目前行业中对SDE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的应用情况如何?

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进行SDE灭火系统有个基本了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 课后练习

布置一个电器设备间的气体消防系统设计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气体消防的一些设计图纸和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六章烟气流动形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熟悉火灾烟气的性质以及火烟流的特征;熟悉和掌握烟流控制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筑火灾烟流基本性状 第二节烟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烟囱效应 第四节烟气控制的预测 1.主要内容 (1)火源的火烟流: ① 火源上的火焰气流特征 ② 火灾紊流

(2)火灾烟气的性质: ① 烟的浓度

② 建筑材料的发烟量与发烟速度 ③ 能见距离

④ 烟的允许极限浓度 ⑤ 烟的密度和压力

(3)流体运动方程式与连续方程式 (4)压力差和中性面 (5)开口处的烟气流动 (6)门口处的烟气流动 (7)竖井内烟囱效应的机理

(8)竖井的开口条件与中性面的位置 (8)烟气在竖井内的流动

(10)火灾房间的烟层下降的预测模型 (11)烟流的控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烟、烟的质量浓度、烟的计数浓度、烟的光学浓度、发烟量、发烟速度、能见距离、烟的允许极限浓度、烟气预测的三种模型。

知识点:烟气的组成和性质;防烟分区的划分;理解烟气的主要危害;烟气在室内扩散的特点;烟气控制的目的与原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结合身边实际,如何防止烟气中毒。 (2)烟气中各成分所引起的中毒症状。 (3)举例说明排烟的方法。

能力要求:能进行排烟效果预测的简化计算 (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布置一个建筑作业进行排烟量预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建筑排烟的一些图片和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七章防排烟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控烟的基本原理和防排烟系统;熟悉排烟系统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烟控系统概述

第二节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设计 第三节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设计

 高层民用建筑加压防烟送风系统

第五节地下空间的防排烟 第六节防排烟系统的设备部件 第七节防排烟系统的控制程序 第八节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 1.主要教学内容 (1)烟控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防烟、排烟系统

(3)自然排烟设计条件及优缺点 (4)自然排烟设计方法

(5)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及排烟方式 (6)防烟分区的划分 (7)房间与走道的排烟 (8)中庭排烟

(8)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 (10)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及系统设计要点 (11)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12)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3)地下建筑防烟排烟方式的选择

(14)防火阀、排烟口、排烟阀、压差自动调节阀、余压阀、HTF系列专用排烟轴流风机、自垂式百叶风口、自动排烟窗、挡烟垂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正压送风系统。

知识点:防烟系统与排烟系统,自然排烟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设计,加压送风系统设计,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自然排烟的优缺点?

(2)如何选择合适的机械排烟方式? (3)如何选择地下建筑防烟和排烟方式? (4)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与地上建筑有何异同? (5)房间与走道的排烟、中庭排烟方式各有什么要求?

能力要求:能根据国家防排烟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的防排烟系统。 (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进行该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八章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的优点及形式;掌握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及火灾时的一般处置方法 第二节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 1.主要教学内容 (1)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

(2)通风空调系统的一般处置方式

(3)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优点 (4)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 (5)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方式 (6)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形式 (7)有关兼用系统的规范标准和实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通风空调系统、字母风道、切换阀门。

知识点: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可能性,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的兼用的形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为什么说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能力要求:能够选用合适的兼用方式。 (三) 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该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建筑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的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九章火灾探测器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自动防火系统的组成,了解火灾探测器的分类,掌握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火灾探测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式感烟火灾探测器 第三节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第四节感温探测器

第五节感光火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 第六节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七节图像监控式探测器 第七节火灾探测器的选用 1.主要教学内容

(1)根据检测的火灾特性不同分类 (2)根据感应元件的结构不同分类 (3)根据操作后能否复位分类

(4)火灾探测器产品型号命名与编制方法 (5)定温式火灾探测器 (6)差温火灾探测器 (7)差定温式火灾探测器 (8)感温火灾探测器的灵敏度 (8)红外感光探测器。 (10)紫外感光探测器 (11)催化型可燃性气体探测器 (12)半导体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13)火灾形成规律与火灾探测器选用的关系 (14)火灾探测器选用的一般原则及具体规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被动防火、主动防火、火灾探测器。

知识点:各种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各种火灾探测器的适用范围,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如何根据使用场合选择火灾探测器? (2)离子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3)同一场所是否可以安装两种灾探测器? 能力要求: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火灾探测器。 (三) 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火灾探测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火灾探测器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十章火灾报警控制器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火灾报警器的分类、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组成与性能;熟悉火灾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火灾报警系统以及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与分类 第二节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组成和性能 第三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主要教学内容

(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及分类 (2)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 (3)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4)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要区别 (5)区域报警系统 (6)集中报警系统 (7)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报警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知识点:火灾报警器的分类,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区域火灾报警器的组成和性能,集中火灾报警器的组成和性能,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工作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电路原理。

(2)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要区别。 (3)区域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各自的特点。 (4)区域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的适用范围。

能力要求:具有正确阅读报警系统图的基本技能,熟悉各报警系统的设计要求。 (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报警系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报警系统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十一章: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和联动控制的功能;熟悉防排烟设备的联动控制过程,熟悉气体灭火器的分类和功能;掌握消防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与功能 第二节:消防设备的供电电源 第三节:消防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 第四节:防排烟设施的联动控制 第五节:消防电梯的控制 第六节:气体灭火控制器 1.主要教学内容

(1)消防联动控制的要求及联动控制的功能 (2)消防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3)消防配电系统的一般要求 (4)消防设备供电 (5)消防备用电源的自投 (6)消防线路及其敷设 (7)各类灭火装置的控制要求 (8)用于联动控制和火灾报警的设备 (8)消防泵喷淋泵及增压泵的控制 (10)送风机及排烟机 (11)电动送风阀与排烟阀 (12)防火阀与防火门

(13)气体灭火控制器的分类与功能 (14)气体灭火控制器的原理 (15)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联动控制、水流指示器、水力报警器、防火阀、防火门、电源的自投。 知识点:消防联动控制的功能,消防泵喷淋泵及增压泵的控制,防烟设施的联动控制,防火阀与防火门,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 3.问题与应用 思考题:

(1)消防系统对供电有哪些要求? (2)如何选择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 (3)送风机及排烟机的设置位置有何具体要求? (4)气体灭火控制器设于何处?

能力要求:具有正确阅读各种控制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 (三)课后练习

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提出对该建筑的相关场所选择适用的消防泵和喷淋泵的起动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消防系统对供电的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十二章: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掌握火灾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依据

第二节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第三节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第四节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警报装置 第五节 火灾应急照明 第六节 消防控制室 第六节 消防专用电话 1.主要教学内容 (1)设计原则及设计依据 (2)民用建筑消防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3)火灾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原则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类 (6)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7)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8)火灾与应急广播 (8)火灾报警装置

(10)消防控制室的位置选择及布置要求 (11)消防控制室的控制功能 (12)消防控制室的系统接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火灾报警区域、探测区域、火灾探测器、火灾预报装置。

知识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原则,消防控制室的位置选择及布置要求,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思考题: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2)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室怎样划分的?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的一般原则。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哪几类? (5)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原则?

能力要求:能够合理选择消防控制室的位置并进行平面布置。 (三)课后练习熟悉国家消防设计的有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规范条文解释,继续上次作业考虑对该建筑的消防控制室的位置进行确定并对其进行平面布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一些消防控制室的平面布置图片和设计图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讲

教学时数

其他小

论 实验 教学

环节 计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概论 1 第二章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1 第三章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0 第四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0 第五章气体灭火系统 3 第六章烟气流动形状 3 第七章防排烟设计 5 第八章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 3 第九章火灾探测器 4 第十章火灾报警控制器 4 第十一章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 4 第十二章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2 统的工程设计

合计 30

1 1 1

1 1 2

2

36 注:第三章 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第四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全部内容将在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讲授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教材:

李天荣等.建筑消防设备工程.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1 2.教学参考书:

(1)建筑设备设计施工图集——电器工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姜文源.建筑灭火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版

(7)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8)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8)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63—9(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0)火灾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098—9(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七、其他说明

1.本课程专业必修课,李天荣主编的建筑消防设备工程教材中有关水消防的部分章节将在高层建筑给排水课程中讲授,所以授课老师要注意根据本大纲进行删减。

2.为加强实践环节,要保证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 3.主讲教师可参考本大纲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第15篇:建筑消防检查

公消防241号文件加强建筑消防维保的管理工作的通知,我们认识到建筑消防维保的

管理工作的严重性,我们要认真按照以下几点做好消防建筑设施维保工作。

1、熟悉酒店楼层环境,熟悉消防设备的数量、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工作原理、具体分布位置,牢记重大故障发生后应急处理程序。

2、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或对任何消防设备进行维保时,都要瞻前顾后,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3、分清维保工作各主要内容的主次。概括起来可以说:故障发生要及时处理,检查测试要认真仔细、争取发现所有故障隐患,清洁润滑周期要保证。

4、无故障情况下,根据消防设备的产品说明书或公司规定对有关设备进行清洁润滑保养。一方面通过保养可使消防设备一直处于正常的保养状态;另一方面维保人员通过保养可加深对产品零配件的了解,因为消防产品型号繁多,单凭经验去工作,往往会犯错误。

5、加强对消防规范的学习、加强对消防报警产品工作原理的学习,这两项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维保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

6、认真对待消防系统的检查测试,争取发现所有故障隐患,通过检查测试加深对消防规范的理解。行业内俗语讲“消防设备不动就不会有问题,一动就会出现问题”,这句话表明了消防设备的特点,即:消防设备平时是不动作的,只有在真正发生火灾时,才能动作;故谁都不希望消防设备真正动作,但谁都希望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能正常动作。正因为消防设备平时不动作,故长时间不检查测试消防设备动作情况,消防设备就会产生许多故障隐患;只有按照一定周期对消防设备进行检查测试,才有可能杜绝故障的发生。

7、重视平时消防设备的清洁润滑,千万不要把此项工作归为清洁工的工作。有经验的维保技术人员通过清洁润滑,可加深对设备各配件工作原理的理解,更重要是可发现设备的故障隐患。所以说,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清洁工作。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对于维保来讲,恰恰指明维保工作的目的及特殊性。维保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有效的工作使消防设备产生尽可能少的隐患,另一方面是通过的效的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从事维保工作的人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故维保技术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消防技术,熟悉掌握工程消防设备的情况,认真仔细作好每项维保工作,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踏踏实实作好本职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将维修保养的事业作好。

第16篇:亲子活动参观消防中队

亲子活动---参观消防中队

今天,万里无云,春风拂面。我和妈妈坐车早早来到中山市消防二队,有的同学比我更早来到,我们开心的跑着笑着,好奇的看着那些消防车及消防员。消防员余叔叔走过来叫我们排好队,表演就要开始了。有的叔叔表演双人上四楼,有的叔叔表演单人上楼,还有叔叔表演蜘蛛侠一样徒手上下楼,他们表演真精彩。余叔叔告诉我们在家不要乱模仿,因为那些叔叔是经过训练的。接着余叔叔带我们参观消防车,详细介绍每辆消防车的各种功能。然后带我们上二楼看看消防员休息室。消防员的床是那么整齐,那么干净。最后,余叔叔教我们学用灭火器灭火、喷水枪洒水,我们轮流去学,开心的不得了。今天的参观让我学了许多消防知识。

一年级:黄浩玮

第17篇:参观消防中队新闻稿

提高消防意识

共建安全家园

———公寓学生会举办参观消防中队活动

为加强公寓学生会成员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我公寓学生会各成员的安全防范能力,2013年4月10日下午,徐州工程学院中心与城南校区联合举办参观泉山消防大队侯山沃中队活动。

此次参观侯山沃消防中队活动共分为三项基本活动:一是参观各种消防设备;二是参加逃生演习活动;三是举办篮球友谊赛。在公寓学生会主席和各部门部长的带领下,中心和城南校区公寓学生会百余名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整个活动秩序井然,收效较好。

首先,消防队员从车库里驶出几辆消防车,只见那消防车犹如巨大的红猩猩霸道地闯入我们的视线!呜呼大哉!接着,消防队员们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应急消防车的功能以及消防车内各种消防设备的用途。消防队员们还向我们公寓学生会的成员们讲述了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消防工作的意义、灭火器材的种类及其性能和操作要领。

随后,消防队员们为我们演示了高楼逃生并讲解相关操作技巧。待消防队员们演示完毕,我们公寓学生会一些成员自告奋勇参加到这次演习活动中去。虽然在楼下看到消防队员从容“逃生”,但当他们站在高楼上往下跳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恐惧。自然洋相百出,楼下观众无不捧腹。但转念一想,我们必须意识到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从而避免在危险情况下出现不必要的伤亡事件。

最后,侯山沃消防中队的几位消防队员与我们公寓学生会的几位精英球员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真的有幸亲眼目睹一场精彩的友谊赛!值得赞叹的不仅是消防队员们之间精妙的配合,还在于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作为当代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培养坚韧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我们观看友谊赛的同时,几位消防队员组织女生参观了消防队员们的宿舍。在被子的棱角间,我们看到的是消防队员们严于律己、绝对服从的精神。

此次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但此次活动带给我们公寓学生会成员们的是一个很好的经历。本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家面对危险的恐惧心理,使大家能从心理上正确面对危险并有效地保护好自己,进而为我校创建平安和谐公寓打下坚实基础!

第18篇:参观消防博物馆有感

13七年口腔

王莹鑫

1302028

思想汇报—————参观中国消防博物馆有感

为了提高我们学生的防火防灾意识,在2013年5月18日下午,基础医学院党课提高班的同学在高大红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学校附近的中国消防博物馆,我们在中国消防博物馆的大门口合影留念,虽然当时已是炎炎夏日,但党课提高班的同学们参观的热情都非常的高。

中国消防博物馆建筑面积为20422.5平方米,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共四层。一层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为古代消防展厅,三层为近现代消防展厅,地下为防火防灾体验馆。展厅内收藏、陈列有北京山顶洞人用火遗迹化石、甘肃大地湾大型建筑火灾木炭、商代火灾文字记录甲骨残片、汉代“东井灭火”井栏陶器、唐代琉璃鸱吻、清末水会灭火器具、近代消火栓和消防警察制服徽章、建国早期消防器材、汶川地震救援装备等反映各历史时期防灭火思想、消防立法、管理、组织、技术等消防历史沿革遗存和见证物4600余件(含实物、照片、古籍文献等)。根据展陈需要,同时设有用火起源、宋代潜火军兵灭火、清代宏村水系、故宫博物院消防设施、汶川地震救援等多媒体演示展项及绘画、雕塑、模型和复原场景等。

在一层序厅,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的几架救活设备,也让我们感叹当时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能够创造出如此设备来防火救火。在一层还有一个临时展厅,展示了许多有关消防的书籍,影响,还有一些用来宣传的可爱雕塑。可以想象博物馆或者说消防安全的宣传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防火防灾的知识想出了许多寓教于乐,令人便于记忆的点子。其中还有许多真正的消防设备,例如消防衣,消防头盔等等,我们也曾试着穿戴,也深深体会到了消防队员救险时面临的危险与困难。智慧我们来到了二楼的古代消防厅,从远古人钻木取火时候起,火就已经存在,就已经有可能发生危险,中国消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物馆在二层历史展厅里收藏了古代很多消防设备和消防典籍,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们对于防火救灾的重视,也看到了他们的超人智慧,当时的防火办法,防火思想也奠定了近现代消防发展的基础。在第三层近现代展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已经逐渐成型的消防系统,其中甚至有简易类似119火警中控台,让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中国人民的超人智慧。在三层展厅我们也看到了汶川地震救灾时所用的抗震救灾设施,了解了地震救灾的一些基本知识。

在今天的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防火减灾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灾情发生时如何自救、救人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提高了防火救灾知识的重视程度,作为党课提高班同学的我们也会尽我们所能把消防知识告诉给更多的同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第19篇:参观消防中队有感

参观消防中队有感

青年路小学 103班 张博远

11月7号我们几个班级代表随着老师的带领前往消防中队进行了参观体验,“零距离”体验了消防生活。

一下车,我们就看见消防队员们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的到访给原本严肃的军营增添了许多欢乐。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战士们的寝室。在他们的寝室,到处都是洁白的、整洁的:墙壁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污渍、床板是统一的白色,床头都摆着方方正正的“豆腐块”被子,上面摆着象征着荣耀的军帽„„这时,一位消防员哥哥进来了,他幽默的同我们谈话,并向我们展示了叠方块被的诀窍,让我们佩服不已。

最让我激动的是消防员哥哥让我们体验体验穿消防服的感受,我激动地戴上了消防盔,像顶着一块儿巨石,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沉得差点摔倒在地。我们又学会了对讲机的用法,感受了它的神奇之处。接着消防员哥哥又介绍消防车“十八吨”。这辆车浑身通红,高大威武,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车上上装备了先进的设备:撒花式喷头、水幕式喷头„„看得我眼花缭乱,这辆车上还有十八吨的水容量。

虽然我只在消防队呆了一下午,可消防队员让我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正是有了消防官兵们的流血流汗、上火场时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才有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仅开了眼界,也让我们意识到平时生活中预防火灾安全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消防官兵的大无畏和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可贵精神,我们深深地感动着。的确,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在哪里;哪里出现事故,他们就在哪里。他们以火的激情拯救人民以及国家的生命财产。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第20篇:迪士尼幼儿园消防参观

淮安迪士尼幼儿园参观消防队社会实践活动

2012年9月25日上午,迪士尼幼儿园师生及家长来到淮安公安消防支队开发区中队参观,小朋友们既高兴又激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生及家长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同时让幼儿真切地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我园组织本次活动,受到了消防队官兵的热情接待。

到了消防队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6辆排列整齐的消防车,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接触消防车,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消防叔叔对各种消防器材、救援装备进行了仔细的讲解和操作示范,还让孩子们戴上呼吸器、消防帽进行体验,让孩子真实地了解各种消防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消防官兵们还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火灾出警模拟演习。只听一声警笛响起,消防官兵们迅速从铁柱上溜下来,穿上消防服,登上消防车顷刻而出,消防车云梯升向天空……一连贯麻利娴熟的动作赢得在场所有人的阵阵掌声。最后,我们还到二楼参观了消防叔叔干净整齐的宿舍,看到叠得四四方方的被子,孩子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一个小时的参观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消防队。这次的参观活动让孩子们直观、真实地了解了消防车、消防工具,增长了许多消防知识,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对消防员叔叔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淮安市迪士尼幼儿园孙伟艳

《建筑消防参观报告范文.doc》
建筑消防参观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