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文

2022-12-1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成果报告

虢镇中学生物课题组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的生物科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由此我们提出了“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的归因分析,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具体实践进行课题研究以期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所用,促进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推动我校的生物学科教学。

关键词

生物学科,听课效率,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归因分析

问题的提出

背景

高中学生课堂上听课效率低下情况已相当普遍,学生的生物科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部分学生上课时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时有打瞌睡的现象,课上听课的注意力明显不够集中,听课效率低下,上课走神,反映出学习的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平时学习不自觉、不主动、不及时,总是想到考前搞突击,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这种现象,许多教师已经习以为常,其危害性也就常常被忽略,以致这种隐性的“厌学”在现在的中学阶段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做了一种不成功的铺垫。

核心概念的界定

提高听课效率,从学习方式方面即要实现有效学习。

“效率”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或指.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一个简化表达。

“有效学习”指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应该是非常有效地布置作业,它不应该是让学生做题海,而应该是做尽可能少的题就能掌握尽可能丰富和牢靠的知识,它应该是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在知识快速变化21世纪的挑战中成为“常胜将军”。

在充分分析学生生物科学习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的前提之下,研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

1 策并加以实施,显著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使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方法

(1)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2)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过程

1、理论研究

开题后开展课题理论研究,布置了近阶段大家要完成的任务,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打算和设想。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通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表等有关资料印发给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以便大家能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一步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作了一次很好的动员。同时从同类项目研究中吸取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所用;以及研究通过学科教学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取得成效。

2、调查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了 “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的调查问卷”。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电子表格软件设计了电子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终端完成问卷,既避免了学生对纸质问卷的反感,又减少了纸质问卷的资源浪费和无效问卷的产生,更有效的是应用软件全方面的统计功能大大减少了纸质问卷统计的人力投入。

成果的主要内容

1、阶段性成果:《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的调查报告》。

高中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原因:

客观原因。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题海战术使学生无所适从。复习课教学方式单一,各科教学千篇1律,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对普通班学生缺乏赏识与关爱,使师生关系缺乏和谐感,有效教学难以实施等等。

学生生物科学习课堂听课效率低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课一开始就开始分心,整堂课都处于注意力分散状态导致听课效率低下。另一种是,课堂中途不知不觉注意力离开课堂内容导致听课效率低下。在情绪反映程度也不同,虽然两者都表现出对课堂听课效率低下表示担忧和焦虑,但后者情绪体验更强烈。个体意志努力也有差异,后者学生大都强调自己也对自己做过暗示,要好好听课和学习。但情绪上还是为此事所困扰。

2、研究成果:《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题报告。

2 反思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教科室和教研组的很大支持。现在我们总算完成了课题研究,不管效果怎么样,至少,这一次课题研究使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了解了许多。

2、因为课题组老师本职工作都很忙,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及业余时间进行。光是进行课题理论研究及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感觉时间比较仓促,真正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推荐第2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省级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组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学业成绩才能发挥效益成为道德品质的杠杆。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农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经济重压下家长形成急功近利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师生心情不爽,教学成绩老师感到郁闷,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7年以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从备课到上课,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行为需要我们重新建构。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新型了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3月15日,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有幸被批准立项。近年来,我单位在课题组的引领下,以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获得良好学业成绩,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是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有力提高学业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实验研究总结出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条主线,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一)、从学习的精神与良好的心理品质层面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影响着其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学生形成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

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享受快乐,增强幸福感。

(1)以“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为平台,交流学习感悟。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在各类品德教育活动中畅开心扉,实话实说——或总结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感悟,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悦纳自我,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以“书香德育”创建为抓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化氛围。“书香文化”是我校的主体文化,由此而生成的“书香教育”是我校新课改的核心价值。为此,学校提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以书香德育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将不同潜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良好的学习成绩推动学生自发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重新建构荣辱观。

(二)、从学习方法策略上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1)注意捕捉和利用学生思维的瞬间亮点。民主开放的课堂,课堂中,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时可能突发新颖奇特的念头、独辟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可爱”的错误,学生的积极参与,打破了“预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学会珍爱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

(2)不断开辟和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留地”,快乐学习。开辟学生“学习园地”是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方法、成果展示交流的理想平台,是延伸课堂、拓展学习时空的一种好方式。学生可以在这块“自留地”上随意“耕作”,尽情发挥,充分展示个性心理品质。

(3)借助优秀生的优势作用,让“小老师”的特长充分发挥,培优扶差。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用及时评价增强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

主学习的能力。给他们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后,根据学生成长档案的记载和实际表现,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油,同时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一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体验的学生,要及时帮助、辅导,恰当的肯定性评价。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严格地督促,及时地点拨,耐心地指导和热情地鼓励。

(4)收集和反馈源自学生的各种学习信息。

“从错误中学习” “从错误中学习”触及心灵主动矫治心理偏差。 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任务生成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从师生关系层面,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行和精深的学识以及学习生活中建立的融洽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1)教学设计时,注重立足学生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敢说、敢思考、敢想、敢做、敢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树立成才意识。

(2)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成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透彻地理解材料,全面地看待问题,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和生机,让学生得以信服。

(3)教学总结时,抓住学习资源的延续发展。

把学生的困惑、创意进行整理归纳和思考,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在教学中得以再利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带着这个问题反思,使学生品德潜能得以再开发利用。

(四)课题组编辑出版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而且能想、能说、能干,他们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行为,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把学生所显现的信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资源。

合作,共同研讨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练习题梯度选择,应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变式练习,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开发学生思想品德资源的价值,优化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性,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走入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中。

(六)、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已结题,但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也只是另一个开始。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优化利用学业成绩推动学生的品德发展,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点面结合,认真探讨和建构开发、利用学生资源,不断思考,联系实际,及时校正,在实践中不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闫乐林

二0一三年七月十三日

推荐第3篇: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各项研究已经按照计划如期完成,期间我们广大师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第一、自主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学习主动性较强,主动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使他们兴高采烈,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第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让他们体验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快乐,而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促进了师生情感对话,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小主人的角色地位,使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第三、教师指导,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课堂上能够把一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形成了一些培养学生“自学→讲解→练习”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从中概括出了若干要素,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习→自学→讲解→交流→解惑→测试。

第一步: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编写

预习学案,明确预习目标,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做好预习题,不懂的难题全班交流,甚至留给教师下一节指导学习。

第二步:自学。让学生利用预习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精心设计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思路点拨。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讲解。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自测学习效果,把重点题在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补充。

第四步:交流。学生带着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录,写在黑板上或课堂反馈记录上,与其他组交流,必要时,由老师点拨。

第五步:解惑。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遗留的疑难问题,随堂由老师讲解思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自学和质疑联想。

第六步:测试。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测试题,当堂反馈与矫正,老师随堂批改,辅导。

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推荐第4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整理)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细胞模型制作

课题组长:卢洁

指导老师:陆迪

小组成员:陈燕、陈嘉美、胡韵莹、李伟嘉、司徒芊、黄俊域、朱伟伦

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我们可以把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加以研究得出

结论。正如我们现在生物课上学的细胞的结构,它是以平面的形式让我们认识,

所以一些同学还不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地了解,于是我们选择制作细胞结构模型来

改善同学们对细胞的认识。

研究目的:1.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这是一次对基础知识的考验,巩固了同学们在平日里所学到的知识。

研究过程:1.通过讨论确定并组织做的细胞结构模型的种类(实物模型),规格(如模型大

小、模型展示的是细胞的全部还是部分)。

2.确定实用的材料用具,考虑外观是否美化便于观察

3.在动手制作之前,小组内对设计方案作进一步讨论、细化。

4.按照分工制作各部分配件,然后将配件做合在一起,逐步完成细胞膜型的制作。

5.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的模型进行检查,修补存在的缺陷。

研究方法:1.小组讨论;

2.查阅资料;

3.请教老师。

研究结果: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来表达细胞膜型的

具体特性。

研究体会: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却包含着我们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

例如:我们在材料的选择上,考虑过多组材料进行对比。我们也尝试过用塑料泡

沫或者是报纸。但是效果都不够理想。又如:我们在对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上.多

次请教老师指导。确保细胞模型在结构上的美观。使它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而且

是一件工艺品。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成员都受益匪浅。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了制作细

胞模型。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了对植物细胞构造的理解。同

时在雕刻和完善方面,我们课堂中难以学到的,也间接的学习到了一些美术知识,

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观念和小组合作意识。这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难以学到的。

这次活动让我们在课余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让我受

益匪浅。我相信在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能够完成的更出色!

推荐第5篇: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更进一步曾强了小组成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整个过程计划有序,操作得当,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教师层面,通过研究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教师的课动起来,活起来,紧起来了。

从学生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形式,把形成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的原因充分暴露出来,为今后的整改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最终使学生从课堂中收获真正的实惠。在此次课题研究中,共收集理论学习资料共

余份(含个人反思),学生调查问卷

余份,共上实验课10余节,并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会议记录,教学随笔等过程性资料。从整个研究的的过程和方法来看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高度重视。接题后迅速行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计划进度、汇报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对小组成员的分工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从思想上将此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方法科学合理。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围绕研究课题,我们主要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到课堂实验与分析,再到反思总结和资料的收集,层层推进。并且要求成员在每个环节的开展中写出自己的研究感悟,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心得,最大程度的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扎实性。

三、成果丰硕实用。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理论学习阶段全体成员各抒己见,讨论认真,并对学习材料形成了自己的感悟,活化了教学思想。实践阶段。以实验课为载体,认真分析、积极改进,课堂的氛围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积累了多种过程性资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在此次课题研究中也能积极配合,学风日益浓厚,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中收益,提高了成绩。 效果与反思: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为后续的改进方法提供切实的参考和依据。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主要为:

1.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思想。2.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悬殊,导致合作不能正常开展。 3.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合作缺乏外界动力。

4.学生知识面窄,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广,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探究的必要条件。

通过的对这些问题的查找与揭露,使师生明确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无形中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检验和纠正,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本次教研课题的操作性和实战行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成功的查找出了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但我们并不会停止不前。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应对策略和改进方法,并积极投入课堂实践,让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堂,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成绩。

推荐第6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刘敏杰

组长:金真政

组员:刘敏杰、张宇翔、王伟利、王升、刘畅、李朝、

新时代的挑战,要具备“知识资本”,当代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上的东西,学习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知识只有被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只有创新,才会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目前,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方式便是接受式学习,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一味的接受,缺乏主动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老师便成为学生的依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对不同类别的知识,接受式教育不一定最有效,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统一,从小学生就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特见解、个人的想法,不允许有爱因斯坦自称的那样 “离经叛道” 种种疯狂的想法,在当时是不成立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当今时代,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学习又是较快速改变着人们命运的方式,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许多的同学共处一室,然而他们的成绩却因人而异、各有差别。比如,就目前高中生学习而言,三个三百六十五天是十分

艰难的,但又很短暂,辛苦努力奋斗三年,最终会得到意外的收获,盲目荒废溜过三年,最终获得惊人的收获。俗话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就是最好的诠释。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书本,翻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试题,学生每天被卷入书的漩涡中,伏案于书本,只知道每天埋头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分歧,有的人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会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努力应对,而有的人却无法面对现实,就会迎难而退、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寻找问题所在,一味的归咎他人,父母面对如此如意的学习状态,也一味的着急、苦恼,便给孩子们请来一个一个家教,来弥补学习的不足,有漏补缺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习会对家教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会出现没有家教不能学习的现象,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

在学生学习的阶段中,请家教问题越来越普遍,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因为高中生的课程比较多、题量比较重、难度比较大,学生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大,请家教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但也不是看似简单的,也会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除去会产生的依赖性,每小时几十元钱的补课费,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是每周周末只补一回,才几十元钱,几个月下来就会是不可小视的数目,这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不在乎;但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差的、贫困的学生来讲,这几十元钱将是他(她)一星期的生活费。

这样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却不好好地学,还要去请家教,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在浪费父母的心血。

如果长时间的请家教,学生就会产生“疯狂”的想法,例如:反正有周末的补课,上课的时间不认真听,课下也会不认真地去完成作业,因为心里老想着有家教,如此长久下去,对知识的疑点越积越多,学习就会越来越差。犹如这般,倒不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

成倒类还来的快。

我们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开展了有关“家教问题”的探究,“家教问题”有利有弊,因人而异,家庭是辅助的,抓住课堂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更重要。虽然我们身边有许多请家教的学生,但是据我们调查了解,家教的作业并不是很大,效果有却不明显。因此,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一分一秒,运用本体的方法、技巧、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家教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有很大的帮助,往往是上课不认真听课的一类人;有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拿父母的血汗钱当气撒,不要把知识当水源,要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俗话说得好“机会常常给予有准备的人”,谁抓住了机会,谁就会赢得胜利。现在的学生们拥有了该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却不能好好地把握,认真地努力学习。

没有家教的辅助,难道中国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吗?不然!舞是跳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这又是20世纪一个疯狂的想法,一位兰州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曾经大学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终于一改中国人羞于启齿的习惯,开始把英语大声的喊出来,进而形成了一场

波及全国的学习英语的浪潮。

有的东西不是不会,而是不敢去尝试着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讲方式方法、技巧,又要不懈探索,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去寻找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也是我们当前的任务,不论是自主式或接受式学习,都是为了我们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刻苦地钻研,探寻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拥有惊心的收获。

同学们!加油吧!扬起自信的风帆,让我们迎远航!

推荐第7篇: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教师中有一位小学高级教师,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教师组成。 1. 本课题研究指导。

刘纪庚、刘凤荣、郝国华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范志成校长。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刘涛 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省级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成员:张凯华 蔡永巧 张永奎 任俊杰 各班班主任 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8年2月——2019年1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8年2月——2018年9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1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1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8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等。(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推荐第8篇: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五、预期改革效益

1.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希望能使民族地区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宣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数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多样,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通过专业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锻炼升华,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知识面更广,驾驭专业知识和课堂的能力也更强,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结合学生实际,教师教育活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使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得到大大改观。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多种技能,在各行各业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从而实现“升学有望、择业有门”。

希望为民族地区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地区中职数学教育,更多人申报此类课题研究。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及其它教学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必要的反思,不走形式主义,进一步促进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推荐第9篇: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 “自主探究、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

郑国良

普通初中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使人摆脱传统知识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然而,在新课标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过于依赖教师,未能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创新意识不强,被动的学习方式较为突出。

2、新教材多从大的层面出发编书,内容多而宏大,限于篇幅,写的较为简单,或无暇顾及,而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补充不一定完整。

3、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普遍处于个体状态,自我奋斗,合作意识难以萌发。

那么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呢?

一、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积极去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结合当前国际舞台上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妄图篡改历史,重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一大家敏感的话题切入,联系中日当前的关系,引发出如下问题:“二战后,日本为何仍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一制度对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何因素可以阻止日本向战争的道路发展”?“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广泛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不断地探究,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或合作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新知识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的习惯为宗旨和目标。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基本线索,紧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三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布尔什维克党为什么主张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后来为什么被取消?斯大林模式为什么在初期能发挥积极作用,后来为什么会僵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集中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

三、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加强合作、共同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信息、方法和成果,增进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社会生活》一课时,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中国近代衣、食、住、休闲娱乐、风俗礼仪五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研究的内容主要反映这些内容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地去寻找有关资料,积极开展交流、争论、意见综合及采访家中长辈等活动,使他们加深了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交流,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过,在渗透“自主、探究、合作”这一学习方式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仅仅建立在兴趣,动机层面上,应让学生确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二、不能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的设计,避免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草草结束了。

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姜冬梅

“书中得来尚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把别人现成的结论搬来,猜测别人的体验,其缺点是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而不透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创造性被抑制等。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则会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情感体验真切,创造力增强。为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下尝试。

1.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由老师发问、讲授、总结,则很难培养出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一节课中,至少给学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时间自由探究。

2.多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就让学生体验,尽量少讲。

我们讲铁器时代取代石器时代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进步,讲一万遍也不如让学生用石器(石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再用铁器(铁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或做类似的实践体验)对这一问题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讲到水稻、粟,教师可以拿一些让学生看看,摸摸。在说到陶器时(如轮作法),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几件陶器。

学生不经过实践体验,造成的结果是——说着别人说的话,感觉着别人的感觉,体验着别人的体验。

3.打破问题的既定性,应对问题的未知性

不少老师课前将问题设计好,然后课上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将这些问题解决,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不够、简单处理。这样做的缺点是:阻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有很多可能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或学生认为意义不大的;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是必要的,但老师更应该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随时准备应对未知的问题。这对老师更具有挑战性,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创造欲。

4、打破结论的诱导性、唯一性

从丰富到单一。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将他认为错误的观点一一否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先百花齐放,然后大一统。

较好的得出结论的程序应是——从丰富到丰富+独特。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将学生丰富的答案加以简要梳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简单否定,允许学生修正、保留自己的观点。如果,老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建议性地、参考性地讲出来,假如没有,则到此为止。

特别注意有的老师诱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如让学生讨论“抗美援朝”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出兵。有的说应该出兵,有的说不应该出兵,并各自说出了他们的理由,讨论得比较热烈精彩。老师分别夸了他们之后,又做了一个统计,然后说:“看来大多数学生赞成出兵。”

5.坚决摈弃满堂问

满堂问使学生不能或很少提问,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空,没有体验、实践的时空。

满堂问往往冠之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不少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推荐第10篇:杨进喜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有效性》

研究成果报告

迁安镇陈庄小学杨进喜

为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学年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进一步明确了子课题研究目标

自实施本课题实验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举措上都努力进行了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过分关注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数学学习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以上实际,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数学教师经过探讨协商,大家更进一步明确了第二阶段的实验目标,也基本完成了目标如下:

1、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即:(1)评价主体互动化。(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过程动态化。

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

式。建构和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

二、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采用校本培训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评价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二是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学习了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化”的理论、《有效评价的理念与策略》等书籍和文章;三是有关有效教学的优秀课例学习。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找规律》、《年、月、日》、《观察物体》、《可能性》等课例。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同时,课题组成员能主动去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杂志,进行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提高。各教师不仅认真学习有关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而且积极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前沿信息,将课程改革新理念和课题实验的思想融会贯通,以课改带科研,以科研促课改。

老师们通过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国内外专家的论文阐述,真切认识到小学生评价的改变和当前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利弊,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切的想法。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教学中主体参与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信心。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没有把方案中的计划全盘实现。还有就是,研究的范围太局限了,只是本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样本偏少,没有明显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理论知识不够,所以总结反思时,没有可交流的对象。下一步的设想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是放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个专门的单元中去。而是要在平时的所有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都应该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把学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策略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11篇:信息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研究成果总结

课题负责人:蒋国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再续推进“课程改革”为教育主导,对教师来说,课改是教师必然职业高起点,是当今教学的必战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课改理论和课改作用怎样渗透教学中去。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来把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教师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没有得到课堂的实效性和作用性。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没有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最大作用,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如何把信息要与学科课程整合达到最佳教学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所以,我校试从“课堂整合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反思、总结高效教学,乐于助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现代化教学科研化、生产化和现时化而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校是县直一所完全具备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现代化信息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班班通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没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对信息技术的长处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和自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自身技巧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从全县各乡镇转进来的,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及班班通设备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班班通设备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自制课件和整合学科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以各子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撑握教学设备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我校突击科研兴校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教学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教学理念、科学化教学理念、发展观理念、师生评价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践行,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及方式,让学生在运用班班通设备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全体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课题研究动向(类型)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型时代科技化教学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课堂、践行、结论五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其次在信息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设计课堂、应用信息、发挥实效。具体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班通设备技术和教育教学技术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实效教学课件的能力。

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通过班班通教学设备进一步深化课堂,互动师生情操,在短暂十几分种互动教学,学生知识面有效扩展,这就是高效整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学生主动化学习,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因此,我们研究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于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学习网络整合教程教学,与学校名师、骨干教师一起探讨整合的实战性和作用性,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辅助呈现教学整合层次,使得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转容在学科课程层次教学。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进入课堂。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我校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研究,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是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加大培养骨干教师数量,建设创新教师队伍,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进入教学改革。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适合学生成长知识的须求。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3、学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加强学科知识学习,更新学科知识理解程度,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熟练班班通教学设备使用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技巧。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设备与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班班通设备教学很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用学科有效知识集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4、课堂导入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每一节课都呈现几个教学环节,现代的教学不只以往应式教育,而今是活跃课堂。现有的教学是借助了班班通教学设备辅助进行。一堂课最成功,最关键,最令人关心的就是导入环节。导入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技巧是成功学科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好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起一座方便彼此交流互动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教与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对教师的基本人生态度。导入环节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使之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整合创设课堂导入情境,是发挥课堂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把课堂导入放在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但是,堂导入应遵循兴趣激发原则、思维启迪原则、情感共鸣原则、直观形象原则、审美陶冶原则、新颖变化原则。最终结论就是用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设备及软件制作情节导入法素材,但是要遵循课堂导入原则,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5、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的不足

原有的教学模式远远不够学生的知识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学科课题辅助整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信息时代科技教育,就这样弥补了学生已有知识的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动向,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相对来说,班班通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作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班班通设备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可以进行多种形式技术性和教学理论的研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课题给安排内容进行,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科目标。

2、协作性原则:通过群体活动,各个教师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与教学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教师学会与各种教学模式及团队协作合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整合学科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为课堂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培养现代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

4、激励性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师教学水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感兴趣,通过对其肯定向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5、整合性原则:整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6、共享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提高班班通设备发挥其最大作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

7、交互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必须基于网络课件、自制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

8、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才能上升研究科学理论的意义。

10、并重性原则:并重性原则指的是知能并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统一性原则:本原则是指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六、课题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带领课题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撑握现代设备技巧动用,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培养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1、经验总结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依靠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活动中十分必要。

2、文献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相关文献,领会文献精神,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提高课题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法就是要求教师学习文献,对照文献思考、实践。

3、调查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包括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乃至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是任务驱动模式常用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地得出结论是整合的目标之一,调查法必不可少。

4、案例研究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一次挑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对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案例研究成为必要与必需。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深刻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目标才能明确。故案例研究法原则在整个课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为实施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⑴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落实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⑵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班班通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并明确地意识、理解整合所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术条件对于整合的意义;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整合及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课题组成员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方法及进程,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⑶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课题组成员熟悉网络知识、网络教学资源整理和教学设备的运用。

⑷集体备课:课题确定整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课题保障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支持。

1、硬件支持:校园网、QQ群平台、班班通设备、校级资源库建设。

2、软件支持:办公软件,各办及班班通教学进入互联网,资源丰富。

3、理论支持:建构终身学习理论。

4、经费保障:每年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创造各种条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培训。

(二)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为实施阶段

1、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

(1)2013年5月—2013年7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2013年8月—2014年2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完善研究方法。

2、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水平,整合课题骨干。

(1)2014年3月,构建学科整合模式,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水平,培训整合骨干,强化整合的作用,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2)2014年4月,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为总结阶段

(1)2014年5月至7月:研讨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开发性教学模式,拟定充实的课题辅助佐证。

(2)2014年8月至9月:总结、整理材料,为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课题结题完成结题任务。

(3)2014年10月至1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

(4)2014年12月,完成结题报告。

八、课题成果分析

(一)课题常规成果

经过两的认真学习研究和试教等研究过程,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活动工作,认认真真进行教学及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得到了校级领导的肯定。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课题给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班班通设备有效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均能运用信息技术技巧开展课堂研究,并将班班通设备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学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两年来,课题组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刻录成光盘,在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增强,达到预期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情调观事事逐步形成。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课堂小结、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今后教学响了红红火火课堂,为活跃课堂打下了基础。

6、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快速成长。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推动了学校先进教学,为学校课题顺利通过结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课题特色成果

经历两年的时间,认真研究学习和研究开展进行,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认真真进行教学及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主动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实验操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

1、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班班通设备有效教学、信息收集、处理教学资源,均能运用信息技术技巧开展课堂研究,并将班班通设备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学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发校园网站上,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班班通设备发挥作用大大提高。如,课题组员申红叶老师把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发到三小网站和学校QQ群,共享教学资源,所有课题成员每一节都高效使用班班通教学设备教学,在最后复习阶段都在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呈现复习,意味着我校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成效,时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撑。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增强,达到预期的学习水平。如:课题组员蔡琳老师她班,基本是乡镇及村小学生,没有一个县城学生。 没有研究课题之前,学生不知道班班通设备用来做什么的,蔡老师基本没有用,只是采用应试教法。但是,蔡老师参加课题组研究,很明显不同:学生在原教学中的不动手、不动脑、不动眼,向木头样坐着,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态超越老师们兴趣,每一节课学生发动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高效课堂教学。因此,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分辨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题整合有效作用。而蔡老师,原来不太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不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而教学中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活力。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组组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以学校为单位组全校性开展研究学习,如:在两年中,以信息技术中心处组织教师培训“班班通教学设备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教学设备日常维护及问题处理”、“班班通教学设备在学科中如何发挥其设备的最大作用”、“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在教学中如何使用”等培训十余次。也为了不断增强教师使用程度,举办了“一届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两届师生电脑绘画创作大赛”和“两届现代远程教育四优作品大赛”。外派课题成员学习学科有蒋国勤、申红叶和张秋英老师。在我校,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蔡琳老师执教的《鲸》一课;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程丽钗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张秋英如老师执教的《月食》一课。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例如,“圆的认识”;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难点突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年、月、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 “图形的复习”。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合能游戏娱乐、引发思维,例如做游戏《搬家乐》一课;能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例如《袋鼠、青蛙等动物跳跃》一课;能感知过程、突破难点,例如做《跳远》一课;能反馈巩固、激励评价,例如《智能题测试》一课。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蒋国勤教师执教的《色彩的要素与配合》一课;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静物画构图》一课;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我有一块花手帕》一课;更有利于减轻课堂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蒋国勤教师执教的《纸折帽》一课;有利于突破技能的限制,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植树》一课。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情调观事事逐步形成。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研究结论和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课堂小结、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例如,近两年来,张秋英老师那班语文成绩一年比一年高,与其未参加课题教师相比高一大节;程丽钗老师那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强,学生学习兴趣可高,语文成绩前茅,执教的

6、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快速成长。利用自身课题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推动了学校先进教学,为学校教研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九、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得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课堂有效性呈现,在原来教学模式改变了科型性和实用性的驱动教学,得到了学生们乐愉学习探究知识的学习者,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第三小学的课堂生活化、科学化、自动化、开放性的教书育人。本次课题的整合学科是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在数学、体育学科人员较少,学科知识不够深华,对比学科研究有点欠缺,在下课题中,加大学科人员建设,充实学科的研究保障。本课题成员作下课题研究成员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学科全部进行实践,学科分别“英语、科学、音乐和品德与社会。”相信,子课题在总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的目标下,上级部门领导的关怀及学校支持,第三小学的课题研究将会走到现代信息化领域前茅。

第12篇: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研究成果总结

(一)识字教学方面

1.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四个开放点:

(1)识字主体的开放是指在识字的过程中,淡化教师的作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慢慢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2).识字教学方法的开放。倡导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识字氛围,运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法帮助学生识字,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和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不是负担,而是很有意义、很愉快的事情。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学生每次识记生字时,教师都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记。学生们经常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识记同一个字。这时候,学生的识字已经变成了一种个人的兴趣活动,大家在交流中兴致勃勃,显得轻松而又愉快。同时,在运用多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时,学生们会自觉地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较好的识字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突破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在家庭中、游玩中、日常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动小脑筋识字,把识字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倡在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A、借助开放性作业,以趣促动。识字是为了学以致用,在通过多渠道掌握生字的基础上,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B、注重课外阅读,以实促识。课本中容纳的东西是有限的,至于生字的多义性在课本中完全体现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利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引入课堂,将生字灵活地运用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将故事引入课外,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与学习的生字再见面,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运用,让生字活起来,同时又认识了新的生字。如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学生的识字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并确实做到会用。

(4)识字评价的开放。学生的识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教师、朋友和家长的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识字过程和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结合起来。 2.识字教学五步骤:

(1)激发识字兴趣。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一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字硬塞给学生,难免使课堂教学流于枯燥,也很难达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这个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扬刻苦求知的精神,使学生喜欢识字,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要注重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激趣:

A、故事启趣: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学龄儿童在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的。入学后继续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不仅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入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汉字本身有表意的作用,有的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这个字。 B、气氛生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可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严加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C、情景导趣:“创设情景”从教学角度来讲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教学任务具体化,二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要达到的目的有1.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2.是使学生产生联想,唤起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情感体验,以产生求知欲望;3.是使之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自感乐趣。

(2)方法扶持。在这一步骤中我们的目标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当教师将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中后,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及其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型的能力,为其识字和书写奠定基础。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教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 A、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 B、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 C、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D、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记忆字形 E、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F、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记忆字形

在学生学习生字中,我们还可以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读自疑自解自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发现问题,又自己想办法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的心中,所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远远要比你直接教给他们读要好。

(3)开放识字。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效识字。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主动识字。

识用结合,阅读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等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4)交流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固定的识字汇报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还有更好的识记方法吗?促使学生把好的识记方法介绍给大家,如平时课堂上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画一画”、“演一演”等识字方法都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5)展示成果 我们的目标:成果展示,享受成功。学生自办剪报或合作办简单的手抄报,将绘画、识字、写字以及读写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要取得好成绩,需要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得到公平的奖励和惩罚。一朵红花、一颗红星,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尽的喜悦,激起满腔的热情。这种赏识教育手段运用于识字教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促进儿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受到赏识,不断的取得进步。因此,教师经常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以便学生更好的巩固已有的识字成果,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识字储蓄罐”、识字卡、识字简报。 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于识字多的同学,给予加星或小红花的奖励。多识字,多得小红花成为学生的荣耀,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我们每周评选一次“识字大王”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识字量及运用能力增强了,从被动识字走向主动和独立,使识字成为一种兴趣,识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由于识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三)教师方面

小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在这些小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研究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研究信息,达到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1.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有主体意识,研究不能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 言他人所不能言 ,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

2.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课题深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相互研讨,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

3.初步形成了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小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小课题的确为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八、课题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通过实践,感受到了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收获,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意识到在研究中我们自身由于理论水平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即将结束,但我们仍将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督促自己,用研究促教学,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3篇:课题研究成果框架图

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小课题

《高中政治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框架图

1.问题:实施教学策略构建政治教学案例框架

1.1策略:依据课程标准

1.2策略:依据教材目标内容

1.3策略: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

2.问题:实施差异教学课前准备与铺垫

2.1策略:在学生的原有认识调查的基础上调整教学预设

2.2策略:收集第一手的有关学生课堂前概念的素材,找到前概念和教学

有效性之间实证性的关系

2.3策略:通过诸如设计表格调查,个例访谈,对比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课

前准备

3.问题:适应差异,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的研究

3.1策略: 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学

3.2策略: 指导不同学生学,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3.3策略: 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3.4策略: 练习测评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第14篇:《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多年来,‚哑巴英语‛一直遭受的大家的批评。这几年,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上各种英语口语培训班风靡一时。作为一个合格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通过浏览国外互联网网站、各种外国报刊、书籍搜集处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此提高口语能力的这种学习能力是必不可缺的。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迎合小学生性格心理特征为起点,致力寻求适合小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适合各自特点的主动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力求从根本上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活化教材,情趣化的教学道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研究立足于:

一、在校园内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需要;

二、引导学生从各种渠道搜集英语信息,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提高口语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情感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通过说来表情达意,从而达到学习本学科的目的。

小学阶段属于英语学习的预备阶段,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

本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加上缺少浓厚的语言氛围,很多学生对英语是‚想说爱你不简单‛ ,对之敬而远之。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仅仅会读课文中的句子、词语或模仿造些句子、对话,根本无法将所学的词句加以整和,形成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导致出现在交际场合就张口结舌,不会说的现象。更有些学生怕学、怕说英语,甚至讨厌英语。然而,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通过说来表情达意,从而达到学习本学科的目的——交际。可目前却产生了英语‚说‛的最终目标和现实中学生不敢说、不愿说的矛盾。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说‛的氛围,为学生淀积‚说‛的素材,为学生创造‚说‛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理论依据

英语口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创造能力。要掌握英语,必需拥有大量的输入(即听和读),才可以保证较好,较正确的输出(即说和写)。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规律,应当抓‚说‛。无论从语言的发展或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或用语言交际所采取的形式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即口语训练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都显得特别重要。海姆斯的交际人种论认为说话是一项‘需要技能的工作’,因此,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在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没有 理由不把说的能力的培养即口语训练臵于首位。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综合语言的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

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基础上,其中语言

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

能力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达到学习

总体目标必须由‚说‛得以体现。我们以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相

信每位孩子都有发展空间,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为他们的英语能力的发展奠基,

以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研究指导,在教学中根据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学习,求知

欲得到激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及顽强拼搏的毅力得到锻炼。

三、课题的界定

‚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方面,在研究中还要结合其他各法与‚说‛结

合,如:听、读、写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素质。这种素 质和能力又以‚说‚来表现。这种能力包括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流利地用英 语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熟悉英语的语言习惯,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具 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题就是要 通过研究,打破农村的小学生不会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哑巴英语‚现象,让 学生能轻松‚说‛英语。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教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注意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

要。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进一步端正教师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

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造就一支精于教书,强于科研的师资队伍,努力体现

我校特色,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

3、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口语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开展丰富

的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树立学生‚说‛

的信心,检测学生‚说‛的效果,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我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

2、自然实验法: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提高

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寻找一条在本学科教学中

培养学生习得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

3、观察法:在教学中,对学生习得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学习情况

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给予相应的指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文献法:查阅有关英语口语方面的书籍资料等,进行研究分析,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六、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试行阶段(2012.3-2012.4)制定申报、立项确定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参加开题培训,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好课题会,拟订课题方案,实行调查研究,分析调查情况,确定研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贯彻实施阶段(2012.5-2013.7)通过去蒙山学习培训之后开始计划,贯彻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制定阶段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作好口语

测试和教学反思,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经验文章。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3.8-2013.9)对课题进行总结提高汇报,全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积累数据和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等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

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经验文章及课题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本课题才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

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了以下这些工作: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1、组织理论学习。本课题属于课堂教学研究,适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但又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因此课题组经常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

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由于英语教师一人教学几个班,时间

很紧,因此,我们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来钻研课题研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

作好学习笔记,通过自学,教师们都基本掌握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所要用到

的有关理论知识。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分析和总结前段

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商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制

定好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好相应资料的收集和课题档案。研究教师坚持每

周写学习笔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知道我们进行研究。

每学期至少要写五篇以上的教学案例和教后反思。同时,研究教师还要上好课

题研究课,随时准备接受课题组的专项调研。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说‛的能力

1、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你对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英语说好),学习策略(你在家经常听录音学英语吗),学习要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

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农村孩子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环境和学习

条件的限制,不少同学既爱英语又怕英语,很想学好可又不知从何入手,特别

是‚听‛不懂,‚说‛不出。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在这帮农村娃的学习生活中很

有潜力和空间,可在‚听‛与‚说‛之间卡了壳,关键要靠老师在这方面的指

导,比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英语活动,如:每节课上,我们要求教

师用英语和学生交流,每节课规定有口语交际的时间,即Free

talk,或复习学过的话题,或综合运用对话体系进行语言的整合,这样不仅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通过这种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说的兴趣和说的信心。

2、以课堂为主阵地,听说并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农村的孩子缺少良好的说的氛围,回到家中几乎不可能用英语与家 长交流。因此,英语课堂成了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同学们听英语,说英语,能用英语交际的最佳时段。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杜绝用汉语组织教学,要保证英语氛围,课前必须保证五分钟的口语交际。教师要依据新课标,把握好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去说,能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课堂上我们也发现一些孩子能自己按教师的要求说英语,可是听不懂别人的表达,或是过一会儿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这正应了一些教育专家们分析的,学生要先将听到的英语翻译成汉语,再把汉语转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当然反应慢了。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听的太少,缺少良好的听的习惯和较高的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说,还要求学生听,以听促说。要让学生听懂,教师的发音首先要准。每个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听录音,纠正好自己的读音,确保发音正确,然后再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人回答其他人没事干的情况,当一位学生说时,教师还要设计好相应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带者问题去听。在做听力题时,尽量不要听一句译一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提高听的能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师生听说能力。教师的听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听‛会‚说‛,首先要让教师能‚听‛会‚说‛。我们中心校邀请了县教研室教研员黄藐来校指导教师上课,讲座,真

正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理论指导实践。

3、巩固课内,延伸课外,积极落实并提高说的能力、跟踪调研,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案例反思和经验文章,在反思中谋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得提高。每学期,由教导处和课题组安排,对每个年级的英语教学进行阶段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探讨这些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商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反思自己教学中该如何改进,被调研的教师要写好反思,课题组也要写好调研总结。每次集体备课就是我们课题组的一次研讨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课题组会每周一次,而且富有意义。(2)、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还积极上好课题研究课和公开课,在学生中,我们也积极开展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通过活动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产生学习上的动力。同时,宣传发动学生积极征 订《少儿英语报》,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学习,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外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我们积极进行培优补差,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在班上摸底,列出培优补差计划,做到让每个学生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巩固了知识。

八、实验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从最初成立我们英语课题组立项到本课题转入实施,大家经历了从一开始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进行课题研究,到后来有条不紊地开展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的过程,这过程虽然没有专职课题研究人员那么富有专业的技术含量,但我们大家都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一线普通教师所具备的潜质。在这近一年的研究中,大家懂得

了要想把课题搞好,首先要建立一支好的团队,一支大家彼此间信赖、担当、宽容与协作的团队。虽然成员和课题负责人不在同一单位了,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正是在这样的团队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九、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对本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我校五六年级学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英语素质比赛。

本次比赛与之前的口语测试相比较来看,学生的口语水平相对较高。选手们用自己清晰的语音,优美的语调,精彩的表演展开角逐,本次比赛在一定程度

上激发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提升了孩子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二)对本校学生学的影响:

在这个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整体的英语口语环境学习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创设英语口语环境的习惯已基本养成。

(三)对教师教的影响:

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十、研究的成果

1、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积极探索课件的制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通

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

在实践中收益非浅。随着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2、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学生们对英语也有了很大的兴趣,对英语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由不喜欢到爱上了英语,由不爱说到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

一些学生还改变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回家及时预习新知,复习旧知识,并

能跟录音读课文,‚听‛、‚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说‚的能力提高带动了学习总成绩的提高。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和训

练,同学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历次考试中,我校英语教学成绩均排在

中心校前列。开创了农村英语教学的新局面,为叫小教育锦上添花。各年级英

语成绩在历次抽测或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并且成绩遥遥领先。

第三,在‚说‛中提升了学习能力和英语素质。

第四、在课题中期研究过程中,在教研室等有关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课题组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 黄所超 老师所撰写的论文《村级小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及对策》和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均获得市二等奖,获得上思县六年级学生毕业质量检测英语科市级二等奖及上思县中小学教师‚教学能手‛大赛英语科县级一等奖; 刘星辰 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学习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均获奖; 陈慧彬 老师所撰写的论文《略论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获市一等奖和《浅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获市三等奖,获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大赛奖; 江妹珍 老师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及对策》、《以感情为纽带,积极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获区级一等奖; 黄小梅 老师获防城港市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市级三等奖及全区远程项目学校中小学课堂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区级二等奖。

十一、存在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 1)缺乏必要语言环境。我们学校深处农村,学生是在汉语单

一、地方方言多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学生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 2)教师口语水平偏低。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很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 3)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然而实践反映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 4)听英语的机会太少。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学生由于教师的口语水平较低,电化教材设备和资料较差等种种的原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

( 5)心理障碍的影响。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熟练,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人讥笑,被批评。因此学生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

十二、研究后的一些思索:

英语教学中的‚说‛是渗透在每节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又是延伸在英语课

堂教学之外的,它需要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耐力,这是对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考

验。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研究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如在教学

中我们怎样最小化地避免两极分化,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说‛的行列;

怎样做到听、说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所想,还要能正确,快速

地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怎样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做好家校配合,为学生提供更

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太多的问

题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题的研究虽

然拉下了帷幕,但我们的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仍会一如既往的做好英语

教学中‚说‛的研究这项常规教学工作,力求小学英语教学的最优化,全面提

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俊林 《英语教学论》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苏承志 《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舒白梅 《现代外语教育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有效备课—小学英语》 主编

付丽芳

光明日报出版社

6、《英语教学法》

胡春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5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结论

一、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物理新课程下对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品质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善于动手、精于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这些优良的品质都将使个体终身受益。

本课题以新课程下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为依据,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托,结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总结。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了物理新课程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指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理念。

2.以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理论及研究为依据,进一步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特征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监控、学习环境的自我调节,并对物理新课程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3.深入中学进行调研,对高中生物理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现阶段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方面及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建议,并归纳了学生关于物理新课程教学方面给教师的提议。

4.提出了物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总结了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种方法,并提供了各个教学环节的案例。其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教育理念,而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对教学设计的具体阐述,它们共同丰富了物理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理论。

本课题未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调节制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学的硬件设施、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等),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如何合理地调整物理教学内容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3.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应试、自主能力与学习能力、学生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4.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以及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思索,这些疑问都将成为本课题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16篇: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第17篇:课题研究成果的撰写要求

研究成果的题目*(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

(单位名称 地址 邮编)

[摘要]

[关键词] ××××;××;×××

引言:

正文:

结论:

[注释]:

[1]

[2]

[参考文献](同注释部分)

[附录]

二、各类研究成果的内容结构(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特点选择本校的研究成果类型)

1.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1)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一般都采用研究项目(课题)的名称,如:《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摘要 摘要又称为提要,是对成果内容准确的概括。摘要写作的要求是精练、明确,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成果的主要观点、内容加以介绍。摘要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用第三人称表达,不要加评价性的语句。

(3)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由反映研究成果主要内容的名词术语组成,一般列出3~5个,必要时可以增加,但最多不要超过8个。 关键词的排列顺序应该是先大后小,即内涵较大的词的放在前面,内涵较小的词放在后面。

(4)引言 内容包括课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成果、问题及发展趋势、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5)正文 正文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研究的对象主要介绍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阐明课题中的主要概念和术语。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设计、研究对象的取样、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的科学性、正确性,并就此决定是否认可该项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是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一般用文字、表格、图形来描述研究的结果,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假设的结果进行描述和检验,并进一步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新的认识、建议和设想。

(6)结论 结论部分是研究成果的总论点,是全篇文章的核心。在结论中要明确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研究。

(7)注释 在研究成果中,引用相关文献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都需要采用注释的方法加以说明,以示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引用原文,要用引号“ ”注明;引用原意,则在引文前面加冒号注明。引文注释一般有三种方式:

夹注 又称为文中注、段中注,即在引文后面用括号将其出处和转引处注明。

脚注 又称为页下注,将引文出处置于当页正文下方,用序号排列,并用细线与正文隔开。

尾注 又称为文尾注,将引文出处按序号统一编排于基本项后面。

中文引文注释的格式如下: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8)参考文献 在注释的后面,一般应列出研究过程中和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著作和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与注释的格式相同,只是一般不再注明起止页码。文献的排列顺序以对项目研究所起到作用的大小和主次而定。

2.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1)题目 实验报告的题目一般都采用研究项目(课题)的名称,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研究》的实验报告。

(2)摘要 同前

(3)关键词 同前

(4)引言 内容包括课题实验的目的、内容、范围(实验对象和时间),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5)正文 正文部分由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组成。

实验方法和过程包括实验对象的选取(样本量、特征、条件、取样方式等);实验研究变量的实施与控制(实验的时间、观测指标、条件控制等);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所采用的方法;实验研究中出现的主要概念、专有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殊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实验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中所收集的原始资料和观测资料经过初步分析后的结果;二是对资料整理后,采用逻辑分析、系统科学分析、模糊数学分析和教育统计分析后,所得到的实验的结果。在表述实验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验结果的呈现应以事实、数字、图表为主,注意运用大量的经过科学方法处理、分析后的数据来证明实验结果,以增强说服力。

② 实验结果中所列举的数据,必须从实验中所获取的资料中得来,要有据可查、实事求是,经得起复核。

③ 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和客观分析,从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教学的规律。

④ 实验结果要经得起验证。

(6)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使实验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7)注释 同前

(8)参考文献 同前

(9)附录 包括实验研究中取得的重要原始数据资料和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仪器、设备、教材、测验量表、试卷等。 3.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1)题目 调查报告的题目一般都采用研究项目(课题)的名称,如:《关于中小学生参加网上活动的调查》报告。

(2)摘要 同前

(3)关键词 同前

(4)引言 阐述调查问题的原因、背景,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及现状等。

(5)正文 包括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时间地点,范围以及抽样方法,调查的内容、方式和结果。

在此基础上,把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材料、数据,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处理后,分别用文字、图表进行明确的描述,要求做到数据确凿、事件典型、材料可靠。

(6)结论 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建议。

(7)注释 同前

(8)参考文献 同前

(9)附录 调查报告应将原始资料,如调查问卷、原始数据、访谈记录等附在文后,便于读者和专家鉴定调查材料的真实性、科学性,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4.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1)题目 研究论文题目的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命题式 以准确的判断或假设反映文章研究的问题,如: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② 对称式 用两个词性和结构相对称的短句组成题目,如: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

③ 主辅式 由一个主句和一个辅句(从句)组成题目,如:寓教于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④ 正副式 由一个正标题和一个副标题构成题目,如:网上适应性学习资源的重复利用——介绍一个可以描述适应性学习对象的扩展元数据规范。 ⑤ 连接式 用破折号或冒号将题目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如: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2)摘要 同前

(3)关键词 同前

(4)引言 阐明论文的目的、意义、背景、原因、方法等内容,其中提出问题是引言部分的核心,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由于论文篇幅不大,引言要直奔主题,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点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具体写作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 用提问质疑的方法,揭示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提出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② 用陈述交代的方法,说明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价值,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作者研究本课题的宗旨、方法和手段。

③ 用商榷立论的方法,指出别人论点或论据中存在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批驳的方式引出作者的观点。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旨在展开课题、提出论点、表达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论述。在写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 理论观点的确立在篇幅上应占全文的大部分。可采用总论、再分论、后总结的方式,也可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方式构建论文体系框架,形成一个由中心论点、分论点、小论点组成的相互贯通的理论观点体系。

② 每一级论述都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与陈述过程应涉及到分论点的呈现方式和整个正文部分的逻辑结构,从而使正文成为一个由中心论点统帅和涵盖的有机整体。在论述中,各论点都要有充分的论证和严密的论据。

③ 正文的写作要注意层次、段落的划分,叙述中要分清主次,结构合理。

(6)结论 结论是对全文的综合,是从论证得出的基本结果或课题要解决的答案,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与提炼,因此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炼得当。撰写结论的基本方法有:

①总结式 综合、归纳全文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往往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评论式 在全文论证的基础上,写出作者对成果的评价。特别是一些鉴定性的论文、填补某学科空白的论文或纠正了某项错误的论文,都要在结尾前对前人的成果作重要的补充。

③问题式 有的研究课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出问题,在结尾时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把问题集中提出来。

④建议式 论证式、调查式的课题成果是为了向有关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因此在结尾时要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7)注释 同前

(8)参考文献 同前

第18篇:小课题研究成果论文[推荐]

一、课题研究题目:七年级学生摆脱作文烦恼,品尝作文快乐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帮助学生摆脱作文烦恼,提高作文的兴趣,让他们从作文中品尝到快乐,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作文教学。为七年级学生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以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堪忧局面。

二、研究范围、目标与对象:

主要以七年级学生的作文展开研究,从作文材料的搜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及成功教育为研究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逼写为学生愿意写;变“要我写作”为“我要写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确定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出搜集材料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扰

2、探索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系列方法与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探索作文赏识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的信心,增强写作的快乐感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2、行动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4、分析综合研究法

五、研究过程:

(一)现状调研,找准问题

1、问卷调查:在全校七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发放205份问卷,分析发现,有55%以上的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作文,(其中“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约占40%,“觉得写作文没多大兴趣”约占35%。另外有25%的学生觉得写作文没有快乐感。)近45%的学生认为想把作文写好就是写不出来,不知怎样办。

2、随堂调研,我发现作文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引入平淡,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2)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写作素材。(3)、课堂气氛沉闷,要不是老师老师留个题目,三言两语提示就让学生写,要不是就抽象地讲些写作技巧。(4)、讲评作文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是,专爱挑学生的毛病。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和教研组商量和校领导的同意决定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策略研究

(二)、具体研究策略、收获和反思

1、写作素材积累的研究

研究策略:

首先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关于素材的积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阅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实践和情感的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课内教材的阅读,课内的一些文章绝大部分都是些精品无论遣词造句都值得利用和学习的。在指导学生课内阅读时还特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视听阅读。引导学生特别留心电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上新闻轶事,视听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材料,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最贴近现实社会。同时告诉学生阅读的方法。

认识、实践和情感的积累,我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我认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素材。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壮丽雄伟的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人、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再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浓厚的意蕴,多与亲友交谈,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去捕捉和鉴赏生活中的素材。

特别强调学生做好读书、视听笔记和活动记录。将有价值的对写作有帮助的内容牢记在心。此外引导他们定期召开读书或视听心得交流会,彼此阅读鉴赏对方积累的材料。此外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最新材料,让学生做到资源共享

主要收获:

我真正认识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通过引导学生大量读书、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彼此交流,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再也不愁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作起来明显轻松了,烦恼大大减少了。

引发思考:

由于学生所学的科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家长,同学怕大量的阅读和活动会影响其它科的学习。为提高效率,我认为一定在读书种类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每次活动精心地策划。 2、多渠道激发写作兴趣的研究

研究策略:1、以身示范,熏陶感染激发学生兴趣。

在写作教学中,我力争用恰当的导入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如沐春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此外,我还亲自动手写作,将自己的下水文拿到班内与学生探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2、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激趣

为激发学生兴趣,我设法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

3、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激趣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以“春天”为话题指导学生写作文,我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春天,并展开“我为春天画幅画”或“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活动,要求他们找到最新颖最独特的题材去画去拍。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积极捕捉素材,回来整理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佳作。

研究收获:

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各种形式的作文激趣,有85%的学生都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盼着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引发思考

言教不如身教,只要老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广泛地搜集资料,不断地钻研,深入地探讨,有效地实施,学生作文的兴趣还是很容易激发起来的。

(三)、以成功教育(赏识教育)让他们感受作文的快乐

研究策略:

1、每看一篇作文我都要寻找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将写得好的文章或段落,哪怕几句话都力争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即使那些较差的学生也要挑点好的方面读一读。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被赏识,被认可的快乐。

2、我还毫不吝啬地多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象“你能行,再写一次”、“你真棒,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观察真仔细”,“不错,你写的作文老师看了还想看,”等等这样的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听到,作文中看到。

3、搭建平台,展示成果使学生体验写作快乐

(1)、利用墙壁,开辟展示平台:我利用教室墙壁的展示台,或学校读报栏不间断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增强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快乐感。

(2)、编辑作文集:我将学生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入册,那种喜悦自豪之情便洋溢在脸上

(3)、发表文章,体验创作的成功:一方面积极向学校推荐发表,例如,学校的广播站,校刊,另一方面向上一级的报刊杂志推荐投稿,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他们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4、开展各类校园作文活动:多次举行笔头作文竞赛,口头作文竞赛,各种演讲,以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主要收获: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和展览,极大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班上掀起了我写作我成功我写作我快乐的高潮。

引发思考:赏识教育的确是最好的教育,但需要我们一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捕捉他们细微的闪光点。

六、研究的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且很多学生能写出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学生基本上消除了作文的为难情绪,摆脱了因写作带来的烦恼,他们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快乐感显著的增强了。实验班有70%的学生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有10%的学生作文在少年文萃和其它杂志上发表,有20%的学生作文被学校校刊收录发表,先后有60%的作文被编辑在学校优秀作文集里,学生确实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作文的平均成绩较课题研究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次课题研究顺利的通过了上一级的验收并得到专家一致好评。

第19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课 题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汇 报 材 料

思想政治组组长:王磊

2013年元月5日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教师姓名:王磊

承担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汇报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课前行为

(1)、了解学生分组

(2)、参与集体备课

(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2)、强化训练作业;(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三、理论学习: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我校科研处颁发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内容。

2、通过学习洋思经验和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的基础上,学生上课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耳朵去听,用眼和手去机械模仿,真正属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很少,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面对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充分认识到,不改革,学校就不能更好的发展;不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就无法实现。为此,思想政治组成员通过学习,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与论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决定从学习洋思和昌乐二中的经验。为了更深入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证明:

(一)课前行为的变化 (1)、了解学生分组

思想政治老师能积极主动地了解各班的这种分组情况,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各班的分组和学生组成得心应手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2).参与集体备课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组严格认真进行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①学期初,备课组长制定了学期教学进度,分解备课任务并落实到了每位老师(主备人)。

②备课组老师利用学期初的预备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进度超前一周。

③每位老师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节新授课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同时,备好新授课教学设计,特别要把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④备课组活动前,由主备人提前将超前两周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及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并印发给本备课组老师认真审阅,以便备课组活动时,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过程及方法后,本备课组老师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充实优化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形成备课组集体授课的共用教学设计。 (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

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课堂前段10分钟:进行组间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相同的不重复提出。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所用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又要让各小组充分发言)。

课堂中段25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①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②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③布置作业。④公布或分发新的预习提纲。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作业。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按时上交授课教师逐一批改。 (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反思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1、学生普遍反映分小组坐,有时候为了看老师或者黑板,脖子拧的难受。

2、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仍然不够。虽然已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3、学法指导有待加强。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更应坚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保持、除此之外学法的指导也相当重要。

六、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三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明探究方向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地进入状态,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感,于是就出现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而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也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探究而去探究,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进行探究,真正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明确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二)给学生足够时空,真实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出发点和归宿、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员,更应当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习的活动千姿百态,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如果计划过多过细,反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固守计划的执行而忽视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

果能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就更能够体现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也能使课堂探究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从而使课堂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实践活动是一种设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的真正的交际活动,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处理、运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提高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因此,我将一如既往,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地去想、

去问、去辩,并且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让学生开放地、灵活地、轻松地去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更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20篇: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张林红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计算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和最终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统计图表、简易方程和比例的知识也都与计算密切相关。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但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密不可分。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口算、笔算、估算、四则混合运算等,我们主要研究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情况很令人担忧:他们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谁都无法理解的错误,他们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我选择了“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根据:

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基本计算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适当的速度,包括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合理、灵活的运用。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同时寻找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本课题尊重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索有关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因此在研究时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管齐下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算法、重视计算的技巧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以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的研究。

2、对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提高的研究。

3、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有关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设计有效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以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使口算正确率达到98%,基本计算题的正确率达到90%,简便算法的正确率达到88%。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能静下心来学习的优秀品质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查或者问卷的方式,有计划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

3、行动研究法:用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计算能力的掌握程度。

4、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撰写出相关的教学经验论文。

六、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本课题以我校(雷牙乡小学中心校)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七、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5.3.10——2015.4.10) (1)确立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计算教学的理论。

(2)确定研究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抽样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3)讨论相应的对策,写出课题研究报告。

通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对计算缺乏兴趣,计算习惯差。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高,看到数字大就头疼害怕,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兴趣不高何谈好的计算习惯?经调查,24%的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不仔细观察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37%的学生没有校对的习惯,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根据我的课堂观察,部分学生没有草稿本或者经常随便拿张纸打草稿,有草稿本的学生,但上面的字迹潦草、散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固定的草稿本,在书上、作业本上、课桌面上等到处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b、对计算的算理、算法不明。

经调查,11%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理、算法不明确而造成的,如不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不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不明确什么叫最简分数„„。他们平时的计算主要是靠反复的、机械的、大量练习积累出的经验进行的。

c、不重视口算和估算。

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口算在他们眼中简直一文不值。调查显示:有46%的教师能一如既往地进行口算训练,其他教师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跟着教材感觉走,教材不汲及口算绝不进行训练。 甚至很多教师向学生提出口算题可以笔算,很多学生就把口算题当成笔算做。 调查显示:有68% 的教师只是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才进行估算,对于教材要求先估算再计算的题目,部分学生本末倒置,先笔算再估算。

d、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不够,达不到新课程要求的标准。 e、优生和学困生计算能力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更差。

2、理论研究阶段:(2015.4.11——2015.5.11)

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计算教学的理论搜集相关的资料,系统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心育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新论》、《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专著,初步探索怎样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重点探索有关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实践研究阶段:(2015.5.12——2015.11.12)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全面开展研究工作,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建立数学“错题集”。在各个年级中,全面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研究策略,并及时写相应反思;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经过研究实践,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1)加强对学生浓厚计算兴趣的培养。

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a、计算形式多样化,多管齐下激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计算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b、利用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小故事或者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来增添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能全神贯注进行计算,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2)加强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a、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好的计算习惯从书写开始。要求书写格式要规范,字迹要清晰。从平时的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书写格式不规范才导致了计算错误,特别是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由于竖式格式不规范,数位不对齐,导致无法准确计算等情况。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让人看出学生的运算思路、计算方法、计算步骤,也防止了学生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因此也就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b、培养认真校对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比较差,虽然老师一再嘱咐要及时认真的检查完成的作业,但是真正能按要求做的学生却很少。我要求学生抄好题后要校对,在每步计算时也要认真校对,看看有没有看错运算符号,书写的横式和列的竖式是否一致、四则混合运算有没有算错顺序,在抄写数字的过程中有没有出错等。开始训练时,速度可放慢,以后逐渐养成了认真校对的好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提高。

c、培养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验算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规范要求。我要求学生做题时,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我重点要求学生换个思路,利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因为学生有个思维定势,如果运用正常的解题思路,验算时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

(3)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计算是一种较为枯燥的活动,所以要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要知道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导致计算结果出错。所以在学生计算时,我经常会给他们放一些音乐,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计算。实践证明,有效的计算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全神贯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加强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理解、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在计算中才能灵活、简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运用。

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明确计算每一步的原因,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了,练习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除了用教具演示之外,还让学生用学具操作,让他们懂得“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懂得“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的道理。通过例题教学,让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5)加强对学生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认真抓好了以下几个环节。

a、抓坚持 为了使口算与笔算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每节课口算训练2--4分钟,力求把口算训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b、抓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口算练习的内容。如进行多位数计算后,进行整百、整千数的口算训练,像700+800,5400-1900等;学习应用题后,进行一些基本数量的口算题训练,像“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某学校有煤4000千克,每天烧80千克,烧了20天后,还剩多少千克?”;学习几何知识后,进行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口算练习,像“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后也同样进行口算训练。这样,可以使口算与各部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口算训练持之以恒。

c、抓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变换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经常使用的方法有:

反复练。如681-(181+278),学生常错为681-181+278;又如:8×(125+5)学生常错为8×125+5;再如学生常常把328+772计算为1000等等。针对学生口算中的种种错误,加强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计算。

变化练。在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以后,经常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练习。开始可以练习直接用运算定律口算的题目,如:(250+25)×4=250×4+25×4=1000+100=1100,然后练习有变化的题目。如:

51×101=51×(100+1)=51×100+51×1=5200+51=5151 53×99=53×(100-1)=53×100-53×1=5300-53=5247 这样可以使知识灵活运用。

迁移练。从整数的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可以将整数变成小数,小数变成分数,循环进行口算训练。如1.31×2/3+1.69×2/3 =(1.31+1.69)× 2/3=3×2/3 =2,这样每扩展一次数的范围,这些口算训练的基本方法也进行一次循环练习,可以达到巩固口算技巧的目的。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技能技巧,就能够逐步形成口算的习惯。

估算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其优点是能够简捷、迅速、流畅,快速的估算出得数的范围,它也是检验计算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准确率。

a、在计算之前,可以把估算作为推断计算结果大致范围的工具,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计算29×49,先估算,把29看成30,把49看成50,30×50=1500,那么29×49的计算结果接近1500且小于1500,然后再计算。

b、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验证。例如,计算276+6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800而小于10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29×49,先估算,把29看成30,把49看成50,30×50=1500,那么29×49的计算结果接近1500且小于1500, 如计算结果大于1500必定错误。

(6)重视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计算题具有明显的数字特征,这些特征便于我们采取简便的算法。要求学生对运算定律要熟练掌握,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正用与反用。例如:在计算36×102时,让学生这样计算:36×102=36×(100+2)=36×100+36×2=3600+72=3672;又如:“一个圆柱的半径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很容易列出:3.14×5²×4=3.14×25×4=78.5×4=314(立方厘米),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计算错误,这时我就教给他们一些计算的技巧,利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算:3.14×5²×4=3.14×(25×4)=3.14×100=314(立方厘米)。再如计算圆锥的体积时,教给学生先和3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此外还有减法的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7)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在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有些数据会经常出现,它们往往是进行速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动笔去算,既麻烦又容易出错。对于这些常用数据,我要求学生熟记。这些常用数据大致有以下四类:(1)熟记积为整

十、整百、整千的特殊数:5×2=

10、25×4=100、125×8=1000;(2)熟记一些平方数:2² =

4、3²=9„„19²=361;(3)熟记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1/2 =0.5=50%、1/4 =0.25 = 25%、1/5 =0.2=20%、1/8=0.125=12.5%„„;(4)熟记圆周率(π)乘2--9的乘积:π=3.

14、2π=6.

28、3π=9.42„„等等,这些常用数据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每位学生必须达到脱口而出。

(8)建立师生“错题集”。

针对学生在考试和课堂练习中计算常常出错的情况,我们要求学生们建立数学“错题集”,把平时计算上的错题都摘抄到“错题集”上,并进行分析。认真分析错题发生的原因,及时纠正错误,把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步骤具体详细地写下来,结合老师的讲解,把错题变成自己继续学习的知识重点,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老师和同学帮助,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定期从同学们的“错题集”中选出代表性的题目,建立的“错题库”,并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暴露,然后,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再与正确解法进行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了锻炼,解题时更善于观察和思考了。

(9)重视后进生的辅导。

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后进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可行的转差办法:

a、结对子:开展优秀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使后进生在优秀生的帮扶下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的技巧。动员优秀生和后进生自觉的组成帮扶对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b、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后进生上前板演一些难度较小的计算题,让他们敢于面对同学做对,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时还会带领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求知的欲望。

c、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特别是对后进生提出的疑问,我注重详讲、细讲,多举例、多引导,使他们明确道理,同时还鼓励后进生多发言,勤动脑、多动手。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后进生也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了,效果非常明显。

4.总结阶段: (2015.11.13——2015.12.10)。

完成课题试验,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八、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学生对于计算题的爱好和兴趣逐步增强,计算速度有了提高。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上数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逐步养成。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书写格式非常规范,运算思路非常清晰、计算方法正确;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的现象很少发生;学生做题时,能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养成了认真校对和验算的好习惯。

3、学生对口算与估算的应用意识和计算能力在逐步增强。计算时能说出计算的算理和算法,技巧性、灵活性、准确率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错题在逐渐减少,口算正确率达到98.5%,基本计算题的正确率达到92%,简便算法的正确率达到91%。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成绩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提高。

4、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我们觉得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要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教师要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也有了提升,对很多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自己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

九、研究的反思:

我们在课题研究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因为平时的教学任务过紧,我们的计算练习大部分都是挤出来的课堂时间,有时会造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因此,怎样节余时间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时间是下一步我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在实验的训练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如何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探索出一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下一步我要研究的课题。

3、在实验中,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材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有时会只停留思考层面,未能形成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深感遗憾。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逐步递进、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针对学生实际,灵活把握,做到有的放矢,训练有实效,才会有收获。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还要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开拓创新,把这项课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继续研究计算能力的提高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将这一课题推广开来。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文.doc》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