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资源报告范文

2022-12-1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消费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当前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活动针对我镇的竹园村、花园村、白沙洞村等5个村展开,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一、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

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7•24”洪灾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

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部分存在,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

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

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捕捉农村市场新亮点,创造消费需求新热点。农村市场商机无限,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农村的需求。为此,企业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研究农村市场的需求结构,探索农村的收入水平、文化层次、生活环境、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的新特点,并以此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产品更新,用物美价廉、功能简单、经济实惠、经久耐用的商品来打开农村市场。更多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对农

村市场的有效供给,刺激农村消费形成新热点。

6、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更新消费观念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先导,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领略新的消费时尚。同时要着重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在更新消费观念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农村的消费信用,改变传统的积累型支付方式,重点扩大住房、农用车、大型家电、小型农机产品等市场,实现从滞后型消费转为适当超前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推荐第2篇: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

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我们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农村的电子商务做了很多调研和研究,也看到很多很多的现象,基于整个淘宝数据、基于我们对市场的调研,也基于国家的数据,我们整个电商的做了些研究,我们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在淘宝的农村网购占比是比较低的,2013年占比8.6%,看到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在非常快速的增长。

第二个要点:我们估计到2014年,会达到1800万亿以上网购的这个农村市场,2016年数据,会突破4600亿规模,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的村民对于网购的接受程度,达到了84.4亿,人均的网购消费情况500元-2000元之间,服装、日用品、家电商品等。在整个调研和分析中的情况。

具体的看,有四部分内容:

1、我们发现新的

正向刚才张勇向大家报告阿里的三大布局以后,其中一个农村市场是一个蓝海市场,我们发现在整个网购的背后,在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网购,超过一半以上的网购的,未来新的增长线是这个情况上。

农村网名数量在不断攀升,到2013年底,农村网购数据已经达到1.77亿人,占比网购人数28.6%,农村在稳步提升,到2013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与城市很大差距,但是比上一年度高了4%点,这是一个缩短的状态。看到13年,占比,8.6,一季度的在未来的突破10%以上,农村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2、10%以上,农村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支付的角度来讲,农村网络支付要比城镇差22.2%,下个阶段的发展空间,

2、农村电商消费情况,新的模式、新的实践,新的机会点在什么地方。

2.1 首先就是,在这个市场里面重要的特点是更年轻,比城镇的网购人群,显得年龄更年轻,其中主力是20-29岁,占32%,30岁以上网民占比低于城镇,所以在农村的市场里面,是一些更年轻的激活这个市场,未来市场巨大,主力消费人群要比城镇更加有力量。

2.2 移动的情况。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84.6%,高出城市5%,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城镇网购消费的时代,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由于手机方便性和低成本,带来的农村网络市场反过来是一个高增长市场,要比城里的人高出5%比例。

2.3 分析一下,网购需求上来看,买东西的话,主要用于日常开支,购买生产资料,日用品、服装、家电商品购买,对于服务需求,社保、资金的转存、或者水煤电的缴费为主,大部分村民只购买日常买不到的商品,每年的消费金额500-2000元不等,农村的居民网购也达到了84.4%。为什么农民喜欢网购呢,我们来分析下。首先我们发现,网购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优势。通过网络零售的方式,使得中间环节挤出之后,包括信息的配对以后,带来更低的成本,另外商品的选择性,数以亿计的依托淘宝平台商品,其实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个市民是平等的,同样可以买到一样的货品,只不过他的物流时间要比别人多2-3天。便利性,网购直接可以送货上门,这些因为带来的便利性,使得农民依赖网络。

那我们稍微分析下,农村市场的销售渠道。

小卖部、供销社、农村的庙会、县里的商城、乡里的商店,不管哪一种消费渠道,都有劣势和优势。小卖部布点广泛,购买放点,选择货品范围很小,农村供销社购买也很方便,但是物价会高一些,品类比网购少一些。农村的庙会不是天天有,一年1-2次,不是天天购买,假货也会多一些。县里的商城、乡里的商店,要比镇的货品多一些,有交通的问题,去大城市周边购买付出的交通的费用,那么这种时间和交通的成本来比较网购的话可能网购会带来超越线下搬运物品空间下的优势,所以网购区别成为传统购物的典型特征。传统购物:价格偏高、选择品类少,产品质量不能保证,网购恰恰相反,能够寻找更好的价格优势,做更多品类的选择,同时产品质量用淘宝的信用体系之下,获得更好的产品服务质量。这是比较消费渠道和购物渠道得出的结论。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能是带来农村电商消费一个重要依据。

互联网普及率会提升。我们看到从82年-13年,这个数据是从11.6%提升到27.5%,在未来的3年里面,在社会各界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推动下,包括是宽带中国建设巨大推动下,我们觉得互联网的普及率会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个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有利于整个农村电商的发展。同时我们看到今天由PC转到移动端的使用,手机终端购买的门槛成本大大的降低,也使得更多的农村的消费者有机会投资客户终端基础设施,我们也理解成把这样一个由消费者自己投资这样一个手机,构成了整个基础设施的体系,同时,农村的购物状态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物流体系不断地成长和改善,优化。随着购物的扩展,达到一个零界点之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能力。

农村的网商的群体带动的消费。

农村的网商是买东西的,我们统计发现,农村的卖家数量已接近48万的家数量,卖家同时也是一个买家,同时发现淘宝村的存在,淘宝村不断地兴起和发展,也是带动消费的增长点,基于淘宝村的研究发现,淘宝村的购物比例也是远远高出非淘宝村,淘宝村消费能力,沙集村的订单达到7.8万单,当他是一个很好卖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买家。我们看到农村的网商群体带动消费的潜力越来越大。

进城的农民在大城市里头得到很多的见识,同时也得到网购的经验,再回到农村的时候,我们统计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10%的收入,用来购买服饰的,我还发现王小刚(9.19敲阿里巴巴上市钟)一个农民网商,是从一个农民工,做网购的,也体现了一个特征。

电子商务平台整体上在拉动农村的网络消费市场,到处刷墙的当当等,构成促进农村网络市场更大的一个驱动力。在赶街网,在遂昌已经建成了140多家的购物站,每个月网点每个月带动消费金额1万元,赶街网点带动农民的本地生活,同时带动了农村创业者,基于买卖双边的生态体系,支持他们创业。所以这个模式会一步步变成,更多的其他模式,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福建模式,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商业机构公司推动的网络服务平台+信息平台+草根物流配送的体系。这个平台已经覆盖到全国8个省,4万多用户。月度交易额达到4亿水平。

从发展农村电商消费的经济社会价值来看,这件事情很值得做,整体上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的一部分,首先他会拉动农村的一个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转型,在整个国家消费增长的方向上,边缘的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消费需求增长是非常快速的,所以这个市场的挖掘会带来和激活很大的增量,刺激国家内需的增长。

第二是推动农民的消费群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个会带动农产品进城。我们发现,最早的时候,淘宝去推各种各样的地方淘宝馆,就是把东西卖到城里,那现在在推赶集的模式,就是把东西从淘宝网再卖到农村,当能够去让农民大规模的买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尝试技术和思想,去把东西从农村卖给全国的方向。农产品进城,被主要的农村消费带动,同时促进农村就业,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只要在农村买到与城里一样的东西,会发现一个很惊喜的现象,农村都市化的途径。

作为我们看,怎么把握下一阶段农村电商发展的新的机遇,很多县长也看到很多问题,第

一、宽带、第

二、支付、第

三、物流,三大问题,可能最需要我们解决的,需要我们地方政府,包括在农村的整个服务商,推动整个市场的早期的培育和成长。那么政府要做什么呢,政府要做初步规划和合理的引导,政府要营造环境,电商消费的体系要推动出来,政府要扶持县级的运营中心,有那么多行政村慢慢被电商化,共同去运营,相互之间交流经验,实现共创。

把握平台关系,更多的要依赖于大的电商平台,完全剥离现有的互联网经济体系,去创造一个平台难度越来越大,依托于互联网的成规模的体系,更有利于农村电商消费的成长。做好农村产品的冷链的服务,产品质量的检测、产品的信用体系,规则,要建立起来,农村的物流,这些是政府需要去主导和统筹的事情。

对于平台来讲,通过培训、通过试点培训运营,创新各种各样的服务,各种各样的服务商用一套体系,去支撑和服务这些创业者,让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大规模创新去推动整个农村电商体系的形成。(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推荐第3篇:农村消费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探析

张春梅

(江苏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

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是包含着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建构农民生态消费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特征;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当代农民的生态消费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客观条件、思想条件、制度保障。 关键词:农民

科学发展观

生态消费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Constructing Farmers’ Ecological Consuming Pattern

in a Scientific Way

Zhang Chun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alls form a complete change of consuming pattern.The ecological consuming pattern,which covers rational safe and healthy consuming, isbadly needed to enhance a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man and nature,and to achieve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China has the largest rural consumer group,thus to build up a rural ecological consuming pattern is very important and practical.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nsumption; pointed out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 for building a modern eco-consumption patterns of farmers to provide the material basi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ideological conditions,system security.

Key words: farm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atterns

大的消费群体。农民消费者占我国消费者的0前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大多数,在社会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农民这支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引起世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1]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中国生态消费之路需要农民这支庞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再次向大生力军的加入。培养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全国9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启动农念,建构农民生态消费模式,是落实科学发村消费,拓宽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内需,成展观的重要一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没有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民的生态消费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2009年初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与相继召开明建设,就不是彻底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因的“两会”精神表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扩此,深入探析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农民生态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消费模式意义重大。 稳快速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1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消费模式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当今时代,我国简述 农村人日占全国总人日的70%,是世界上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强调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消费模式是人们消费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只有合理的消费模式,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即彻底摈弃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建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彻底废弃传统的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消费模式,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消费模式;彻底废弃传统的单纯强调满足物欲需求,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建构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生态消费模式。科学发展需要科学消费的拉动;科学消费推动科学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深刻、内在的辩证发展关系。消费模式的转变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归宿,而消费模式的调整与转变必须以生态消费为切入点。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消费模式;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产生的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3]生态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是时代的客观需要。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1树立健康的消费模式

健康消费是指在满足公民基本物质要求之余,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这与传统的高消费所一味单纯追求物质方面欲求有明显的区别。生态消费除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外,还要求用科学知识来指导消费,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消费的宣传与教育,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土壤、水体、大气对废弃物、污染物的自净能力有限性等方面知识,培养公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消费意识,自觉纠正不良的习惯,提倡新型消费行为,保护生存环境,形成健康的消费方式,鼓励人们提高生活方式的“文化”含量,陶冶人类的精神世界。追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共存的“全面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态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符合生态价值观,旨在通过健康而合理的消费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人类的自由也因此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使人类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消费模式。

1.2增强安全的消费模式

安全消费倡导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倡公民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在生活过程中选择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如摒弃使用爆竹、过度包装商品、一次性用品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消费所产生的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在生活中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如在服饰消费上从追求雍容华贵、时髦精致向自然和谐转化;食品消费选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以清淡素净为宜,且多选择粗加工食品,既营养丰富又可减少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生活用品消费选择安全材料制造的商品如绿色家用电器、绿色家具、绿色涂料等;在住房消费方面,认真选择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又体现生态功能要求的住宅;在“行”的方面更多地选择节能型和无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等。

1.3促进理性的消费模式

理性消费包括适度的消费规模以及合理的消费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理性消费指消费必须控制在适当的消费规模之内,消费规模是指消费者人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奢侈和过度消费是非生态消费模式的重要特征,这种高消费导致了资源巨大浪费和污染的加剧。生态消费模式提倡经过人的合理性选择,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的消费,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更多欲望的消费。另一方面,理性消费还强调在消费中各部分支出必须适度,要减少攀比、人情消费的支出,增大精神消费与绿色消费的比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科学发展视角下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

农民原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代名词,他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小,消费水平低,不利于科学发展。然而,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年收入增长绝对额增加最多的一年。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个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专家指出只有多方努力把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让农村市场“火”起来,才能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4]。种种迹象表明农民消费高潮己经到来,因而,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审视农民消费现状及特点,改变农民不科学的消费现象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2.1消费结构低层次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是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比重很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内部结构的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说明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中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虽属于小康型消费结构,但其总体消费结构层次仍低于城市居民。这种低层次集中反映在农村的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二是住房消费是农村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满足后的消费热点。农民在解决了吃穿问题之后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意识就显露无遗,很多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不敢扩大再生产了,开始追求四平八稳的生活,不惜重金盖一所“有派头”的庭院成为他们消费生活中的重头戏。三是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比如搬家业、钟点工、礼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还很少见。 2.2消费方式不健康性。

饮食卫生、健康问题现在在农村已引起了足够的注意,但消费方式的“健康”问题远不止这些。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一是赌博消费。一些地区赌博成风,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忙里偷闲玩麻将,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出现人们开车去城里、镇上豪赌的场面。二是封建迷信消费。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这些愚昧消费不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三是人情消费。人情消费主要指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的农户之间用于人情往来的礼仪性消费。这些年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以苏中地区为例,当前农民的每月支出中除日常生活必要开支外开销最大的前三项,有32.35 %的人选择了人情支出,仅位于教育支出、抚养子女和老人支出之后。[5]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种人情消费表面上看是礼尚往来、“人情储蓄”,实际上却造成了巨大浪费,也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2.3消费观念的非理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村居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仍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一是过度节俭。一直以来,中国农民“贫”字当头,节俭被认为是消费第一原则,再加上实际生活中天灾人祸及生老病死等不确定情况的存在,以及子女的高等教育负担过重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农户的其他正常消费支出,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性心理,某些农户消费就会出现过度节俭的特征。过度节俭的消费观念必然会降低农户生活水平,甚至是以健康作为代价,产生所谓“节俭悖论”。二是炫耀攀比。“随大流”和盲目攀比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消费动机,至今影响仍很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而是大家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因为不买大家都买的东西就会显得穷酸被人鄙视。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炫耀攀比的心态就越严重。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消费攀比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上。虽然农民平时日常消费非常节俭,但一到过年过节或者家里办大事,往往迫于社会压力,大铺大摆,大吃大喝,高额消费。这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低收入的农户不堪重负,陷入贫困。三是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储蓄是一个家庭富裕的标志,保守消费仍然是农民消费的主题。很多农民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感到“寅吃卯粮”、借钱消费心理不踏实,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储蓄积累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四是重视消费中的物质因素,忽视消费中的精神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精神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物质消费中精神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普遍对日常消费中的精神因素不加重视,如饮食很少讲究色、香、味,住房不注重装潢布置的品位和个性,文明和卫生状况也比较差。

2.4消费模式的差异性

一方面,农民个体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上存在心理纠结。大多数农村居民,作为消费个体,由于收入和周边环境的限制,往往会选择较为节俭的生活方式。但是,农民一般十分注重面了攀比,认为物质消费的多少,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在这种情况下,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他们往往又会随大流,增加一些可有可无的、攀比性的消费,许多农民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欲节俭却随大流挥霍的潮流中。另一方面,农民在消费模式上还存在着一种代际的纠结。对于老一辈的农民来说,节俭被认为是消费第一原则,再加上实际生活中天灾人祸、生老病死、了女教育等不确定情况的存在,老一辈农民消费通常表现出过度节俭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恰恰是年轻一代农村居民的挥霍无度,出

生、成长在农村中的孩了由于社会的眼光及

物质的相对不满足,较之城市中的孩了而言,更为自卑,更缺乏社会认同感。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会在潜意识中增加攀比性消费,以增加自我的社会认同感,往往出现代际消费冲突。此外,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形成炫耀式的畸形消费。诸如建造高档住宅、奢华墓地、配置豪华家具、车辆、出国旅游以及专门为显示商品的高价格而凸显荣誉和身份的奢糜消费等形式。不正当的奢侈消费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奢侈消费的炫耀性会激发贫困阶层的仇富心理,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这些消费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错误的消费理念造成的,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科学的、生态的、以人为本消费模式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生态农村的建设步伐。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建设

农民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与模式较前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态消费模式的要求相距甚远。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民消费的正确引导,加强农村生态消费环境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农民的生态消费模式。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先进的理念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我国农民收入虽有大幅度增加,但整体消费能力仍然不高,并目发展很不平衡。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民生态消费意识的培养切实可行,提高其生态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仍在45%~50%之间,特别是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6]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为了增加农户的外延收入, 大力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为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创造客观条件。

生态消费模式所要求的消费环境比传统消费模式更高、更全面。这种新的消费环境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物质商品,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向农民提供精神请品。我国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可供选择的商品品种甚少。这些消费环境与条件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据此,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交通等部门应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供应状况,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并目不仅扩大耐用消费品还要发展家用汽车、旅游体闲等消费项目,这些非浪费性的奢俘消费有极大的利润空间,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它的社会示范效应的正面意义也将促进“后正富”们脱贫致富的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内,不违背生态消费的发展。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需求特点,生产开发出符合农民口味的经济实用、质量合格、售后服务规范的消费品,要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有力地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3.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夯实思想基础。

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的文化消费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而目有利于增加农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其消费结构。最近有记者在宁夏南部山区采访一农户时看到: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宅院,甚至比当地镇政府办公楼还气派,木制地板、红木家具、组合音响,装潢摆设之豪华考究让城里人都汗颜,更让人咂舌的是,不大的客厅里竟然有好几台大功率的空调在满负荷运转。户主竟然喜滋滋地称,这是在响应建设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这种暴发户式的摆阔不仅与当前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相悖,更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相违。不少群众把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成盖高楼、建新房和豪华装修,这一方面说明农民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仅要注重设施环境的“硬件”建设,更要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是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政府应该通过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各种大众媒体也应加强宣传,让农民学会理性消费,树立科学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思想意识,摒弃一些消费陋习。农户只有对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各种维权的法律、基本的消费技能等有所把握,才能树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模式。 3.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消费信心,这是构建农民生态消费模式的制度保障。规巡风险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倾向,对人的消费活醚有重要影响。社会中降低人们生活风险的保障\'制度越是健全,人们就越敢于消费。农民是我国抵御社会风险能力最弱的群体,如果不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程度,减少其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他们轻易不会改变消费行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8]

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为22:1。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二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

4 小结

总之,我国农民传统的消费模式存在着一定缺陷,不利于生态农村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现阶段,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现有的实践活动与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建设生态农村和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R].2007-10-1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

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20090201content _ 10746024.htm.

[3] 尹世杰 关于建立生态消费体系的几个问题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1)

[4] 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N].大连晚报,

2009-02-02(B11).

[5] 田珍 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

式演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

[6] 张锦梅,方天 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

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

明日报2006-02-01.

[8] 成思危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开拓[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35-40.

推荐第4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

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

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

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5岁~64岁11440人,占%;65岁以上2080人,占%,老少比为%。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和%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

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

的人又不想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

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

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

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

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

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 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推荐第5篇:消费报告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由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金钱观,价值观,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校大学生几乎是纯粹的消费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费。作为有创新意识与强烈求知欲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很有兴趣知道,城职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消费方向是什么?影响因素又是什么?他们的理财能力怎么样?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展开了题为“关于城职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A.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的消费比较理智,有76.6%的同学认为钱该花就花,16%的同学认为应尽量节俭,只有约7.4%的同学选择了有钱尽管花。就个人消费而言,有80%的同学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这些数据,反映了受访学生中大部分有较好的消费习惯,且勤俭节约在城职大学生心目中仍有一定地位。

B.对于影响消费的因素,有66%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有30%的非独生子女表示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最大,而这一比例在独生子女中仅为14.2%,这说明在以自己实际情况为主导的消费前提下,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强的家庭观:

C.零花钱的来源及数量。受访学生中,接近98%的同学的零花钱来自于父母。而平均每周的零花钱普遍在100元以下,这个零花钱数目比较合理;

D.理财能力较强。有50%的人能节制地使用零花钱,有47.8%的同学对使用零花钱有一定的计划,其中有20.21%的同学能坚持计划。关于有否纪录花钱情况,有57.45%的同学从来不记,只有6.38%的同学一直在记。至于零花钱够不够用的问题,有48.94%的同学表示仅仅够,有40.43%的同学每个月都有钱剩余,其中独生男同学每月有钱剩余的比例更达到了63.64%。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普遍能较好地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也能对零花钱的使用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与节制,说明受访学生的理财能力较高。

E.零花钱的最终用途。41.49%的同学的钱主要花在食品上,15.96%花在衣着服饰上,21.13%用在学习方面,15.96%则花在娱乐方面。这反映了食品开销仍在大学生消费中占主要位置,而学习开销在当中也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知识方面的消费。

F.对个别消费行为的分析:78.43%的女同学认为不可以去网吧、歌舞厅,而有67.44%的男同学则认为可以。这反映男女同学的消费观存在一定差异,这大概与男女生在心理上的差异有关。

-从消费状况看消费观,并就有关问题研究对策:

①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3之间,自我意识较强,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时主要以自己为核心,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具备了独立消费的能力。这就很容易导致盲目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有鉴于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多听家长、老师的教导,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努力矫正不良消费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②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的消费观或多或少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平日一定要言传身教,多引导大学生正确消

费。以免子女产生物质生活的攀比、爱慕虚荣以及生活上的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③从学校教育方面看。接受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学校应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多对学生进行有关的个人理财常识教育、绿色消费教育等,使学生的消费观念得到真正提高,从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能力。

④从社会方面看。城职经济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在市场经济下,常有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而针对大学生贩卖或传播黄睹毒,搞坑蒙拐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容易被误导,错误消费。因此,有关部门除了应加强有关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外,还应加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大学生消费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环境。总之,城职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的形成,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推荐第6篇:农村儿童小食品消费安全调研报告

目前,农村食品市场受经营条件、消费观念和监管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多安全问题。近期,江夏区工商局对辖区农村校园周边流通环节食品(小食品)经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在对该区14所中小学(含幼儿园)周边的75家涉及小食品经营户的证照、自律制度建立、小食品品种及质量、经营环境等综合调查后认为:应加大巡查力度,采取针对性监管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校园周边小食品监管工作。

一、农村儿童食品安全消费现状

(一)经营者多以流动摊贩、闲散农户为主。农村日常消费方式以集中消费为主,儿童习惯在场镇和农村小食杂店就近购买食品。经调查,农村市场销售的小食品,近60%源于流动摊贩,无固定营业场所。而闲散农户利用自有房屋开展经营活动,闲时经营、农忙时关门,比较分散、偏僻,经营形式不固定,无证无照多。3013年第一季度,江夏分局在对辖区纸坊街、郑店街、乌龙泉街的城边村、城中村,涉及小食品经营户的专项检查中,证照齐全的130户,证照齐全率为95%,同比往年证照齐全率的80%有较大幅度提升,且无证照经营多为无经营门点流动商贩。

(二)食品质量低。经相关部门抽检,农村市场上的果冻、汽水、油炸食品等普遍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偏低,糖精、甜糖素、致病菌指数、防腐剂、色素、香精超标,特别是滥用添加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体健康。一些儿童小食品属于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有些经营户甚至将过期的食品销售给儿童。巡查中发现,乡村校园周边小食品一是来源没有保障,小食品进货渠道表现为“多、乱、杂”;二是包装粗糙、不严密,食品和小玩具混装,容易使小食品造成的二次污染。

(三)包装以散装、裸装为主。多数为小作坊、小厂生产的售价为0.5元—1元的散装、裸装食品。有些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饱受沙尘和蚊蝇的侵袭,卫生状况堪忧;有些包装简陋,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料瓶包装,且有些反复利用,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较大。而且与其他商品摆放一处,有的甚至将食品与蚊香、杀虫驱蚊剂等日化用品混放,食品与玩具混装,对食品形成污染隐患。由于储存意识匮乏,长时间暴露在强烈日光和高温环境下造成儿童食品加速变质。而这些过期、变质食品却以“廉价让利”的形式出现,迎合了儿童口味和消费水平。

(四)儿童及监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差。许多儿童根本不会顾及食品安全、卫生,拿着就吃、打开就喝。由祖辈(空巢老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约占90%,监护人年龄大、食品消费安全意识淡薄,只是盲目地满足儿童的需求,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即使买到了不合格食品也是自认倒霉,不了了之,缺乏维权意识。而处在小学生年龄段的儿童在法律定义上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群,是不具备分辨是非能力的,对事物的认识感性较多。一是小食品外包装印制图案鲜艳,名称对儿童极具诱惑性,如“红烧牛排”、“加州烧鸡”、“松骨脆脆香”等;二是混装在食品里的小玩具为儿童所喜爱,但这种混装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却一无所知;三是儿童的消费能力较低。重价格、轻质量是目前小学生消费的普遍心理,廉价食品有滋生土壤,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廉的假冒伪劣食品接踵而至。

二、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

(一)社会关注度不高。近年来,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但对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情感关注度高,心灵慰藉多,但对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关注不多。

(二)经营者道德缺失。一些小企业、“三无”小作坊瞅准农村市场“需求”,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批发商和零售商只图价格便宜、销路旺盛,不注重查验食品质量,使一些的价低劣质的“三无”产品充斥农村市场。

(三)安全意识淡薄。农村90%以上留守儿童每天都有2元—5元不等的零花钱,而假冒伪劣产品以其超低价格、刺激口味深受他们喜欢。加之监护人素质不高,维权意识淡薄,几乎没有查验相关证照和索要销售发票的意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误导性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饮食习惯。

(四)监管执法力量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执法部门人员少,监管范围广,且都处在中心场镇,疏忽了农村地区,监管频率和质量不到位。加之摊贩和闲散农户多半为无证无照经营,流动性大、随意性强、隐蔽性大,导致执法者监管难,消费者事后维权难。且各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沟通协调不够、执法合力不强,容易出现交叉执法、重复监管和空白地带,出现“都该管,都不管”的相互推诿现象,给问题小食品得以生存的空间。

三、农村留守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普及教育力度,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安全维权意识。学校是食品安全宣传普及教育的主阵地。以幼儿园、中小学为主,开设专门的食品安全消费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将健康安全消费知识理念植入人心。同时,工商部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成立校园维权志愿小组。由具有一定维权知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及时反映问题,开展食品维权知识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力量自觉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工商主抓、师生参与、社会(家长)支持”的工商、学校、社会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面对面生动形象地讲解演示、图文并茂地知识呈现,引导学生通过“看、闻、问”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拒绝“垃圾食品”,不购买、不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和“三无”食品,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经营者加强自律,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基层工商部门要在当地村干部和村氏的协助下,摸清流动摊贩及闲散农户的资料,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监管、行政指导“三到位”,深入贯彻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与食品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经营承诺书”,指导其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食品批发市场、批发户、集贸市场和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大力引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强化其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其自查自纠、自检自管的能力,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整合执法力量,填补监管空白。实行“包村包点”,构筑农村食品安全组织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质监、药监、工商、卫生等基层执法部门,监管干部沉下去,与辖区行政村群众加强联系,分区划片,包村包点。大力开展农村维权联络点建设,充分发挥农村“12315”维权联络员熟悉本地情况、信息渠道面广的优势,与基层工商所一道共同构筑农村食品安全联防联守、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监管覆盖全区域。

(四)加大监管处罚力度,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一是全面清理整顿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全面调查摸排农村食品的供货商(送货商、批发商),搞清进货渠道,督促检查供货商建立并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并对其建档跟踪管理。二是以“六查六看”为重点,加强农村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和巡查。有关检查、督查和巡查情况要有方案、有工作小结、有相关检查和巡查记录,市场巡查记录上必须有被检查人或见证人签字。通过巡查和专项检查,及时查处无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三无”食品和在食品中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三是集中整治与质量监测相结合。要采取集中整治与商品质量监测、食品快速检测相结合方式,加大农村食品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力度,及时进行消费引导和提示。要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线索,加大对投诉举报食品的检查力度,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定向抽样检验。四是进一步狠抓大要案件的查处。要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在重要时段集中查处和曝光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震慑违法分子。

(五)完善数据信息,实行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小食品“黑名单”数据库信息,根据小食品所标示的厂名、厂址相对单一的特点(如标注产地多为湖南长沙、重庆、郑州等地,一个地区通常涵盖了数十种小食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查证厂名厂址入手。在日常检查中有针对性地提取小食品样品并汇总归类,将生产厂家信息以调查证明函件的形式邮寄当地工商部门配合查验真伪,及时将查证回复函件分文别类,形成原始的证据材料予以保存。二是从商品条形码、认证标识入手。通过提取小食品样品,将小食品样品综合信息反馈质监部门,由质监部门鉴定并出具具有法定效力鉴定报告。三是将提取小食品样品送交卫生防疫部门,对小食品卫生状况的综合指标予以评估和认定。最后,通过将上述方法取得的法定证明文件(虚假的厂名厂址、假冒认证标识、卫生状况等)进行信息汇总,登记造册,形成小食品“黑名单”数据信息,各基层工商所在监管中就能“对号入座”、有据可查,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并及时将小食品“黑名单”通报给批发商所在地工商部门,实现“资源共享、追源截流”,切实促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到位。

(六)立足工商职能,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结合年检验照工作,清理规范主体资格,切实做到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按照“网格化”巡查要求,制定细化考核标准,完善分局与基层所、基层所与管理员、管理员与责任区食品经营户之间的三级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全面签订“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位“网格”责任人,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食品中掺杂使假、过期霉变和利用化工原料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监管保持高压态势,确保责任区监管推行到位。

(七)增强执法效能,构建长效机制。继续引导和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严格食品经营者质量管理责任,切实向学生消费者负责。对劣质小食品采取“露头就打”原则,积极加强与卫生、质检、食药监、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责任、通力合作、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建立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通报机制,完善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网络,整合执法资源,增强执法效能。努力做到源头治理与市场巡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预警应急处置相结合,教育警示与加大案件查处相结合,行政执法与部门协助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努力营造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推荐第7篇:浅谈农村消费维权

近年来,很多在城里难以立足的假冒伪劣商品出现“上山下乡”趋势,正大量充斥农村市场,加之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农村消费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发布的信息显示,去年全国消协系统受理农村消费者投诉达33000多件,主要集中在农机、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领域。不少农民朋友说,遇到劣质商品,如何投诉、消费纠纷如何解决,已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应该说,近年来随着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维权渠道日益畅通,维权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市场监管水平等方面差距很大,一些不法经营者钻了农村市场监管不力的空子,利用集市、交易会、展销会等场所公然向农村销售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受科技知识和法律常识缺乏限制,农村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商品时难以辨别质量优劣,极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消费者因贪图便宜,知假买假,更是助长了假货盛行。

二、不少农村消费者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也亟待提高。许多农村消费者明知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假劣产品,却因交通不便、商品金额小、嫌麻烦、怕耽误农时而不愿去维权部门检验取证。另外,不少人保护消费证据的意识不强,在购买商品时很少索要发票等消费凭证,导致维权举证有理难辩,吃“哑巴”亏。

三、农村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不健全,商品检验机构数量少,鉴定费用昂贵,消费者投诉无门,维权成本对于农村消费者过高,也就迫使农村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

在我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是最庞大也最软弱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环境如何,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引领农民增收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这个高度看,净化农村市场,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不仅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在重视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农村消费者。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

在进行消费信息的咨询服务时,要考虑农村消费者的思维习惯、交通成本与接受程度。接受农民投诉和进行消费教育时,要适合农民的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在农忙时节,请专家讲解种子、农药等的选择、识别、使用方法;在村民小组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单,发放单页印刷品;在村办小学集中农民消费者开办消费指导学校,针对流行的产品介绍其安全性能以及购买时的挑选方法、使用方法。

同时,应借助计算机软件受理消费者投诉咨询,大量收集消费者投诉、咨询信息及消费领域、商品功能方面的信息,分析消费需求和商品服务质量状况、市场动态,及时、有效地完成对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等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置、分析工作,努力实现市局、县局、工商所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有的放矢地开展市场巡查。

二、将商品质量监测与消费引导相融合

利用科技手段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管,是工商部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方法。就农村消费维权而言,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及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应是工商部门重点监测的对象。

同时,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及时将相关的质量信息公开发布,指导广大农村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

三、将受理投诉与市场巡查相融合

受理和解决投诉是针对消费者就商品质量和接受服务发生争议后的一种处理过程,属于事后介入的一种工作方式。在“红盾护农”行动中,要结合农民消费者的投诉,通过明察暗访,运用市场巡查的方式,对农资仓库、流动经营点、农资门店、农机商店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对有疑问的商品进行质量监测。要及时依法查封、扣押不合格商品,力争在农民消费前将消费的不安全隐患消除,以保障农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四、探索如何完善基层消费维权组织

基层工商所管辖的面积太大,为降低农民维权的成本,为农民维权提供切实的帮助,我局已经尝试在全县范围的各个乡镇设立了联络员,让这些联络员负责举报各地经营户的不法行为,协调消费纠纷,同时负责登记农民的投诉,农民再也不用为几十块钱跑几十里山路了。同时经常召开联络员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培训会,通过培训的联络员可帮助农户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减少伪劣产品对农村市场的渗入。

有了农村消费者维权事业的进步,才谈得上维权事业的整体进步。因此,将更多维权的目光投向农村,将维权的触角伸至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将维权的力量重点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努力为他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应成为当前维权事业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3·15”的意义才能被完整解读。

推荐第8篇:农村消费者消费感言

农村消费者消费感言

这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许多服装品牌千方百计进入大小都市,为了与如云的对手抢夺市场,更是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实际上,最终被都市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并不多,大部分品牌经过激烈的竞争,耗费了大量成本后还是难逃隐退的命运。

就在各个服装品牌在严重饱和的都市消费市场中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农村消费者却因为买不到中意的衣服而发愁:在镇上的集贸市场买来的衣服价格不贵质量却太差;进城买来的衣服质量倒是比镇上集贸市场的好很多,但价格也贵得让他们咂舌。

“我们虽然看不上集贸市场上的衣服的质量,但对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不像城里人那么高。如果能有价格比城里的牌子衣服便宜些,质量又比集贸市场上的衣服好些的衣服,那我们肯定都爱买,价格比集贸市场上的衣服贵点也能接受。”山西临汾一位农村消费者如是说。

如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城里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服装商家因为亏损或租店合同到期而改行,再加上换季的原因,几乎随处可看到“血本甩卖”、“跳楼清仓”、“换季处理”等大招牌。如果将这些处理或打折的服装卖到农村市场,又会怎么样呢?记者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先前做布匹生意的商人偶然中发现这个商机,果断转变经营方向,把城市里的库存服装卖到农村,大受农村消费者欢迎,不到3个月,她就赚了近5万元。

有商家分析说,这其中蕴涵着巨大商机:一方面,库存服装中的大众款,对于农村市场上还是比较合适的。厂家的库存服装,当季款、一年款对农村市场来讲,无疑是新款。质量好的库存服装,无论从面料和做工、款式来讲,甚至比乡镇服装销售商从市场进的新款还好。但是价格却低得多。对于乡镇的服装销售商,由于进货量少,信息闭塞,要从厂家或者库存服装商那得到这些服装,无疑是难事。所以需要这样的商人,在库存服装商同乡镇服装销售商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库存服装商低价进货,到低于乡镇服装销售商正常进货价出货,之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乡镇服装销售商也可以特价出售,走量为主。

但也有服装业人士认为,“那种把农村市场看作是城市市场的附属市场,城市流行过后的服装,推向农村的观点是不合适的。如果开拓服装市场不是简单地将过时的城市服装倾销到农村,而是研究农民的文化、喜好,把农村人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认真对待,研究开发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服装款式,开发专销农村的服装系列,这才是商家、农村消费者‘双赢’的一步好棋”。

农村服装消费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一些中小服装商与其在城市消费市场中与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拼抢阵地,不如从城市转到农村,在最适合自己的市场上做好自己的生意。

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者对衣着的需求已由耐穿、抗寒向求新、求异、求美、求高档方面转变,衣着消费开始趋于休闲化、时装化、城市化。

据了解,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重)为36.7%,比2001年下降1.5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2005年为45.5%,但从2001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下降的幅度快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2005年与2001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2个百分点,比城镇快0.7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富裕程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已达到小康程度。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每年将有2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4832元,今后几年农村服装市场将进入销售增长期。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服装购买量相比城市来说还比较低,但未来几年农村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与城市各大商场及服装店的生意火爆相比,农村小乡镇的服装店生意相对较为清淡。农村服装店销量不高并不是因为农村服装市场需求少、购买力弱,据了解,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近几年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增加了,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除了一些中年人对服装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外,一些年轻人开始追求服装的品位和品牌。但目前农村服装店仍以经营化纤面料的低档服装为主,款式 陈旧、做工粗糙,很难满足农村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

“集贸市场上的衣服没有人家城里商场的衣服好看,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件好看的,但又不实用,穿上没法下地干活,不是颜色不耐脏就是一出汗就粘在身上,不如棉褂子穿上舒服。”北京昌平区南口镇一位农村消费者说,“城里的名牌衣服看得起买不起,价格低的质量又太差,不过现在去城里买衣服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如果镇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适合我们穿的衣服,其实谁也不愿意坐车跑那么远去城里浪费精力。”

2.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和萧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萧山2009)6月1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马饭店召开。当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在大会致辞时指出,中国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本身就决定了内需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以服装业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年平均衣着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农村尚不足200元/人,仅相当于城镇的1/5。就这一问题中国化纤协会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顾超英女士将她的个人两大观点也阐述如下:

由价格因素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消费者还是喜欢买廉价实惠的产品,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笔者对江苏部分市场进行了调研,当时发现摆放在专卖店的高档纺织品与服装农村消费者问津的非常少,即便是有部分人问和采购也都是些年轻的即将结婚或者是收入比较高的人群,曾有消费者叹息说,2008年下半年很多媒体一再报道,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厂家产品大幅度价格下降,很多品牌或者高档产品都在打出打折让利的旗号,可是在农村消费者的眼里,你就是打的折扣感觉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价格依然比你商家的要低的多。虽然,现在一直倡导让生产厂家制作高附加值产品,让原料商开发生产高性能以及更加舒适对人体有益的系列产品来,这些产品的诞生肯定也给生产厂家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这些成本压力必然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而众多的农村终端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却停滞不前也是关键问题。那就是说,如何让农村消费者改变观念也是大问题。记得5月份的时候,曾经有外地的车辆拉了一大汽车家用纺织品来,这些产品可以说是再廉价不过的了,当时这些卖家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产品,没有生产地址,没有任何标志,一大汽车的床单和被罩,床单竟然卖10元,被罩竟然卖20元,表面看起来很好看,很实用,当时笔者也有兴趣的采购了几床回家,结果经过使用发现,该床单虽然颜色鲜艳,但是出现严重脱色现象,人体躺在这样的床单上竟然把身上穿的衣服染成花色,而且床单刚铺了两天就出现起球症状,想想看,这些人一天能消费一汽车,消费者疯抢,这些人也不交各种税收,随便在路边把车一停就开始吆喝着叫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城管的都奈何不了。那么一个月要消费多少?这些次品冲击着我国的纺织行业何时休?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买卖双方都是大忌的事情,部分小作坊的卖家不顾质量问题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后,由于资金积压以及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存在,不得不赔本销售,可消费者也是受害者,回家使用后几天就跟抹布一样,也不美观了,可上游原材料照样没少用。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行业还需要多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来真正适合我国农村市场消费者消费,同时商家有义务多宣传自己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众多的消费者真正了解到,他们所穿戴或者使用的物品原料来自哪里?原料的优越性以及特性到底是什么?只有消费者真正感悟到您所生产的产品确实有价值,消费者才愿意不惜所谓的一切代价去拥有她,去大量采购她。

由其他支出增加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吃穿用方面都体现出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吃方面,全国各地的各种特色小吃只要您腰包里有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采购到,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只要有钱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东西。根据饮食消费数据显示,2000-2008年期间,很多中国家庭(包括农村消费者)饮食消费金额要比前些年增长了几倍,而有的家庭的收入却没有出现增长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趋势,这个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消费各种物品的数量,比如很多去城里打工的人由于城镇工作也很难找到,现在就业问题也是很严峻的,导致本来部分农村人在城镇还能有很高的收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城里人也开始跟农村来打工的人抢饭碗了,招收单位当然还是愿意使用本地人,从而也导致部分在外打工的人工作不稳定,收入自然就不稳定了。再者,最近几年来,很多农民工一直受干活容易,要钱难的困扰,部分没有职业道德的小老板以及经营者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个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到了很多农民工家庭的吃穿用的消费。想想看,每个家庭就那么些的钱,如果吃的好了就穿不成了,如果穿的好了就吃不成了。记得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些农村消费者,问他们为什么采购纺织品与服装的数量没有出现增大现象?他们的回答是非常的现实的,有的人说,赚钱少的可怜没钱消费,也有人说现在他们很想的开,因为经常看到电视新闻媒体报道这个年轻就夭折了,那个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因此他们更加爱惜身体和生命,他们说如果一道道美食以及一件件漂亮的让其选择,宁愿选择吃的,吃出健康很重要,听了这个话,也不难再次感觉,为什么中国各个角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饮食行业的店数不断增加,超越了服装店面的数量。再者,家电以及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档次提升也占据了农村人很多消费数额,过去农村人没几家有摩托车的,现在这个交通工具已经普及,甚至很多家拥有了私家轿车,根据笔者采访得知,部分家庭还是贷款买车,为了快速还钱,对于纺织品以及服装类,只要有穿有用的就可以了,部分人更新的频率出现下降趋势。可以说,种种因素都能导致采购纺织品与服装数量下降,虽然中国国内地区总体纺织品等出现消费上升,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是停滞不前的。而回忆过去,穿新衣、戴新帽是过年时的一件大事,买新衣服基本是办年货时的一项重要支出,很多人都穿过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很多家庭的持家守则。而近年来,虽然农村服装消费市场与城市服装消费市场表观看是在同步发展,其实通过各种数据显示,城镇的消费者还是比农村人消费的总体平均数量大的多。

小结

因此,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两大关键因素是其消费能力(对应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意愿(长期对应于边际消费倾向,短期对应于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等。回顾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1622元,同比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与去年同期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现金收入人均数额相差还是很大的。另外,从长远发展看,立足内需,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衣着文化需求,也确实是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前在外部需求降低的情况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对纺织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9篇:农村文化消费调查

农村文化消费调查

-----社会调查论文-----

学院:化学科学学院 校区:南岭校区 班级:00083

团队名称:天南地北四人组 队员:修 成(吉林)李逢国(陕西) 吴集钱(江西)黎立桂(广西)

联系方式:暂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是如何发展的呢?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呢?请随我们的调查来探讨这个问题。寒假期间我们四人组在各自的家乡走门串户展开了一项农村文化消费的调查。我们深入到了农村的最底层,从他们口中直接获得了这份资料。

一、农村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

本次调查是由我们四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组成的调查小组完成的,四个同学分别来自吉林、陕西、江西和广西,天南地北,覆盖地域很广,可以说每个人的调查报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所在地区或省份目前的文化消费现状,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

我们针对这次的调查报告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令人吃惊。从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合理性来说,北

1 方优于南方,西部优于东部。北方的农村每年开展像放电影、扭秧歌、锣鼓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较多;而南方的文化活动则较少,只有像过年时候开展一些舞狮之类的活动,平时则很少有集体的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则是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的地区。西部农村的人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唱《秦之声》到扭秧歌,从二胡到戏剧表演,应有尽有。而东南部也是一个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的地区,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内容也大多只限于打扑克、看电视、下棋之类的个别活动。

产生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很多,我想经济和文化渊源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南部的广西和东南部的江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未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都是刚解决温饱问题,故大部分收入仍花费在吃和穿两方面上。故对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而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则是有着浓重的文化氛围的地区,一到冬天基本就是闲着,不像南方的亚热带地区的农民长年在忙碌着,故能有时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虽然经济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渊远流长的文化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当然对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我们对今天的西部人们的令人可喜的文化消费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文化消费的年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上述十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化娱乐内容的选择上,例如

2 对电视和广播节目,老年人普遍喜欢戏曲类、文艺类节目《秦之声》、《戏曲大观园》、《戏谜乐园》等,而青少年则对此类节目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而对电视剧、足球、篮球、新闻等节目表现出兴趣。同时青少年收听广播的人数明显少于中老年,但在看书方面又远远多于中老年。对文化消费的投入中青年也明显高于老年人,而参加那些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者则往往是那些中老年,青少年则少得可怜。调查中,大多数青年人反映村里的民俗如秧歌、锣鼓、社火等太落伍,没新鲜感,但更希望村里能组织像《农村青年歌手大赛》之类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谈及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都持乐观态度,从上述不同年龄段村民所反映的情况中也暴露出一些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如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需求。

三、严酷的现实

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现在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同时文化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农村文化消费投入还是相当少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也就是说,经济上根本就不允许有更高的文化消费投入。现在农村盛行的一句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有钱去搞什么文化消费。有钱还不如吃好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这一块很少有人重视。 2.在农村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一点新型的文化观念难以

3 接受,同时由于电视在农村的基本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也正慢慢的减少,以前本来在农村特别盛行的各地民俗文化活动也由于现代年青人的不踊跃参与而逊色了不少。

3.现在农村年轻人对于物质追求远远的超过文化追求。而且有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非常不赞同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觉得没啥意义,但又不开展创新的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农村文化没有进步,反而把传统的一些东西给丢了。

四、可喜的收获

我们发现吹拉弹唱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在农村依然活跃着,它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在调查也可喜的看到农村文化消费出现了些新气象,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东西逐渐走进了农家,电话、字画甚至鲜花在农家已不是稀奇的东西了。这反映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另外,农民们更渴望的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这也反映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农民们在试图与社会沟通,也说明了农民们还是对文化消费充满渴望与企盼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与大家是无分别的。

五、正确的引导

农民们在迎接新物质浪潮的时候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可喜收获的背后隐藏一点儿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农村的文化消费还欠缺一点指导性的思想,有一些低品位的东西混在里边,利用农民们识别能力相对薄弱来牟取私利。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

4 很低级的打油诗如《莫生气》、《夫妻诀》之类被当作名诗堂而皇之置于客厅之上,还有一些用英文写的壁画,明显的印刷错误还高居卧室之中。

农民的文化层次很低,当他们接触新文化的时候就需要一些引导,按国家规定,乡镇都要有文化站,但如今的文化站大多数是没有的,即使偶尔有的也是只有一块牌子罢了。文化站应该是农村文化的一块阵地,为农民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正确的指引,如今看来这块阵地基本已经丢了。其次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栏目,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指导。

六、总结

文化消费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是否有品位,都能从他的文化消费的形式和内容上找到答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取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物质消费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注重于物质生活,而导致了精神?quot;饥饿\"。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今后只有注重对文化消费的投入,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能与迅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相适应,真正实现\"两个文明\"的双丰收。

推荐第10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到2006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2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9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占总数的18.17%,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26.88%;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26.21%;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16.89%;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11.85;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9837人,分别占总数的0.2%,1.13%,11.97%,48.74%,37.96%。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3.45,76.55.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22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4个,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人员78人。根据劳动力登记调查和劳务输出统计报表资料分析,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62多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期37.73%。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出舍远求近的特点,其中向西北地区输转16651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6.04;向东北地区输转304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8.42;向华北地区输转683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18.9;向华东地区输转2582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1;向中南地区输转2773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67;向西南地区输转122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3.39。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浙江、广东、新疆、宁夏等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建材、市政、拆迁、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县劳务输出总体概况:自发外出多,组织输出少;零散外出多,建制组织少;普壮劳力多,技术工人少;农村外流多,城镇外流少。

(二)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2、转移区域广泛。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于省内、省外。在省外实现就业的人占总数的30以上;省内实现就业的人占总人数的不到70。

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尤其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6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0%以上分布在原区村社,山区劳动力资源贫乏,逐步呈下降程度。

2、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

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

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不高。

3、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看,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劳动报酬低。

4、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

三、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城镇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我县工业企业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全社会发展乡镇企业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总人数的13.5;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传递渠道不畅,中间梗阻的问题比较严重,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着盲目性。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参与劳务输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年内要联合电视台共同制作劳动法律、法规专题讲座以及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成功人士访谈等,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提高外出创业的积极性,使“劳务输出光荣,劳务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开辟劳务专栏,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尤其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发放资料、请外出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现实意义,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要注重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务工政策法规宣传,让农民工了解掌握政策法规,能按章行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在家守靠无能”的氛围,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农广校和乡镇农民技术文化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

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要充分发挥县乡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持续抓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五)强化服务,搞好维权。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一是劳动法规的宣传培训。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团委及宣传部门要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全面的劳动保障法规宣传培训,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要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三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就业合同的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四是加强劳务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行为,方便群众外出务工。

二OO七年七月三日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第11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2007-12-12 14:52:4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2)文章标题: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到2006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

动力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占总数的%,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837人,分别占总数的%,%,%,%,%。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

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22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4个,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人员78人。根据劳动力登记调查和劳务输出统计报表资料分析,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多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期%。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出舍远求近的特点,其中向西北地区输转16651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东北地区输转304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华北地区输转6836人,占

输出总人数的;向华东地区输转2582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中南地区输转2773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西南地区输转122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浙江、广东、新疆、宁夏等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建材、市政、拆迁、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县劳务输出总体概况:自发外出多,组织输出少;零散外出多,建制组织少;普壮劳力多,技术工人少;农村外流多,城镇外流少。

(二)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2、转移区域广泛。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于省内、省外。在省外实现就业的人占总数的30以上;省内实现就业的人占总人数的不到70。

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尤其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6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0%以上分布在原区村社,山区劳动力资源贫乏,逐步呈下降程度。

2、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第12篇: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范本

****集团公司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为电厂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提供决策依据,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公司能源资源统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公司内部各个部室。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三条 公司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由公司节能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设置部室、各值、班组三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

第四条 部室为第一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部室要各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运行部各值为第二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值要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班组为第三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班组要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此种人员一律实行兼职,但要责任到人。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五条 能源资源统计三级网员,应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填写《****公司能源资源消费月调度表》(表号:ZN—7)一式两份,经车间主任签字、车间盖章后,一份留存,另一份上报到第二级能源

- 1

第九条 能源资源统计是一项综合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节能量等约束性指标是否完成,各单位应配备具备一定统计技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为网员。

第十条 各单位要保持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的相对稳定,网员发生变动时,原网员必须将所有相关资料转交新任网员,并负责新任网员的业务培训,直到新任网员能熟练地独立完成工作业务。

第十一条 能源资源统计网员必须如实填报各项数据,避免错报、漏报,严禁虚报、伪造数据,严禁自行对外提供统计数据。

第十二条 能源资源统计网员必须保证数据惟一性,对表格中的每一项数据,统一采用外报数据,做到数出有源,有问必答。

第十三条 必须保证能源资源统计数据时效性,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推迟报送时间,否则,视为节能量指标未完成,将根据《****公司节能目标考核办法》予以一票否决。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附表为:《****公司能源资源消费月调度表》(表号:ZN—

1、ZN—

2、ZN—

3、ZN—

4、ZN—

5、ZN—

6、ZN—7)。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年**月**日起执行。

- 3 -

第13篇:发掘农村地方资源

《发掘农村地方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和平中心小学

王定中 和平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也是历年来被社会和家长认可的一所先进学校。2012年4月,我校的《发掘农村地方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课题被铜陵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前期研究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可以说,课外学习资源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百宝箱,只有充分开发并利用它们,语文课堂才能鲜活而生动,才能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的制约,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小学语文课堂不无例外地成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加工厂,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厂房。于是,发掘农村地方资源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朝气和活力就成了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对农村课外资源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特别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和农村本地资源整合有了一定的突破。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为一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还不能满足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首先,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许多地方资源因未深度开发而不能被广泛运用。其次,这些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系统地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农村地方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资源运用的针对性。为此,《发掘农村地方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在本地仍然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必要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向最优化发展,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们面临着两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现有的农村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语文课堂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农村教师对农村地方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外课程资源被埋没,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农村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没有得到应有的识别、开发和利用。本课题研究,旨在将地方课程资源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探索适合农村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符合农村教育发展形势,符合农村教师教学的需求,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同时也对提高教师实践、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对发掘农村地方课程资源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整理地方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资料,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供课程资源。

2、把搜集整理好的地方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要求分类,根据分类探寻地方课程资源和小学语文课堂之间的结合点。

3、探究地方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途径。

4、整理研究成果,在本地小学语文课堂上推广应用。

四、课题的实验组织

为了加强对课题的领导实施,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王定中(组长):负责撰写课题方案,整理资料,具体指导课题实施,总结阶段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等。

汤承坤:负责宏观指导和督促课题实施等情况。

钟应国:负责筹集资金,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朱文雅、胡江明、王爱萍等成员负责搜集资料、课堂实验、总结研究成果等工作。

本课题组人员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下,四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两人是大专学历。课题组人员中,除了一人是小学一级教师以外,其它均取得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分析法、实验法、比较法等。这些方法所需资料、科研手段要求不高,学校完全有能力给予保障。

本课题确定了姚汪小学二年级、和平中心小学三年级和三义小学三年级为实验班级。这三个班级在本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姚汪小学二年级共有11名学生,是典型的教学点小班教学代表。和平中心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56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班额。并且这个班的56人遍布全乡8个自然村。三义小学三年级也有15人。本课题有80多名学生参加,有利于充分挖掘地方资源。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 ①、成立课题小组, 课题组成员初步明确各自任务。 ②、撰写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③、登记实验班学生名单,填写学生相关信息。 ④、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课题前期的调查。 ⑤、撰写阶段小结。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①、搜集整理地方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资料,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供课程资源。

②、把搜集整理好的地方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要求分类,根据分类探寻地方课程资源和小学语文课堂之间的结合点。 ③、探究地方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⑤、撰写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情况,写出研究报告,收集论文、教案、课件整理成集,展示实验效果,写出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一)、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发掘农村地方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单纯地研究教材变为把教材与大自然相联系,与农村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从单一地追求40分钟课堂效率变为把40分钟的课堂作为内涵,把课外时间作为外延的复合式高效课堂。

学生也开始认识到生活和课堂的联系,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也是课堂的一角。

2、充满生活情调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运用了大量的地方资源,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感悟文本,形成共鸣。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一次作文时,教师带领所有的学生,到校园外的一块棉花地里,让学生先画出棉花,再根据自己画的内容写一个段落。进行的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 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

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

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

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

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

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

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

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

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

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 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二)课题研究四年来,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力图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彰显。挟

课改之劲风,乘教研之热浪,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正茁壮成长,志存高远的雏鹰正展翅腾飞, 逸夫小学飞跃式壮大起来。

●学校方面:学校先后被评为:宁德市文明学校、宁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宁德市先进

“教学之家”、宁德市课改先进学校、宁德市陶研先进集体、宁德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

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骨干学校、省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陶研先进集体、全国雏

鹰假日小队、省级图书馆达标学校、省级实验室达标学校、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

究先进学校、省少先队红旗大队、省少先队二级鼓乐团、宣传思想先进单位、市行风评议

优良单位、市学法律道德先进集体市毕业班教学质量优良单位先后连续五届荣获全国青

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第十八届全省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安市校长岗位考

评一等奖。学校成为福安市争创省级示范校的预备学校,成为备受省普教室领导专家关注的 一所年轻学校。

●教师方面:刘晓红教师执教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于005年3月获福建省“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评选”二等奖。郭洁莹老师2005年4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宁

德市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刘陈峥老师2005年5月执教的《大瀑布

的葬礼》获福安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评优一等奖。刘丽芳教师2005年12月在市语文年分上

展示的《诚实与信任》一课,深得专家好评,并获一等奖。邱燕老师于2005年6月获全国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首届美文诵读大赛二等奖。郭洁莹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生

活课《看我多精神》获一等奖,苏丽萱校长的品德与生活课《看我多精神》案例分析电子作

品作为我省仅有的两件代表作之一参加全国展评。范珊、郭洁莹老师于2005年4月分别获

首届“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一、三等奖。林郁、缪巧清、郑晶等老师多次被市教育局抽调参加“送课下乡”活动和给市新教材培训会开设教学观摩课。苏丽萱校长撰写的教学论文《关注生命,实现人本管理》在20003年第九期《福建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发表;教学论文《在创新中求发展》在2004年第八期《福建教育》上发表。刘清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在2004第三期《引进与咨询》发表。林巧铃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点击生活,下笔飞花》在2005第11期《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发表。林希娥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自主性学习理论初探》、刘陈峥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创设想像空间,鼓励自主写作》分别在2004年第六期《素质教育博览》上发表。缪晓芳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

《我们都是小百灵》04年宁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林郁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导课艺术浅谈》于2004年7月获第一届“师圣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奖赛二等奖

。黄锦国撰写的教学论文《写字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例谈》于2004年11月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写字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刘斌清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课堂评价改革之“四化”》、陈美华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5年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王丽梅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一年级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郑碧英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几点心得》分别获二等奖,刘晓红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郑幼芳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引导主动探究,促进全面发展》、刘丽芳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让“合作”留“喜”去“忧”》、李晓丹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乐园》、陈少丹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运用体验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分别获三等奖。郑芝玲、刘陈峥、李晓丹等老师被市教育局评为语文学科带头人,钟丽容、范珊、林巧铃等老师被市教育局评为语文学科“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

苏丽萱校长、邱燕教师被评为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先进工作者、苏丽萱校长市专业拔尖人才、省

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建功奖”、省“星星火炬奖”获得者。

●家长与社会评价:几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

展后劲。在我校跟踪调查中发现,我校的毕业生在初中发展得很好,深得初中老师的好评。

他们一致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学生自主性强,自学能力好。目前,我校毕业生成了

城区几所中学的抢手货,纷纷以各种优惠条件提前到校招生。

(三)积累了开展教科研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积累了许多开展教科

研的宝贵经验,收集、整理了几本教师教学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汇编拍摄了十

多节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A激情导标

B自主学习

C合作交流

D总结拓展

E走进生活。

在课题研究期间还积极承办了福建省“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课题研讨会、宁德市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研讨会和福安市阅读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我校教师分别给大会开设公开观摩课。此外,每学年我们至少要举办一次阶段研讨暨

成果展示会,并将每次研讨会都办成面向全市的教学开放周(日)活动,提高本课题的辐射 作用。

第14篇: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1、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制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应当建立村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资源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2、公列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采取公开协商或者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应当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招标应当确定方案,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明确项目的名称、数量、用途、期限、标底等内容;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乡)农村经营管理站备案。

3、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帐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乡)农村经营管理站备案。

4、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集体资产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发展生、增加集体积累、集体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帐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第15篇:优化农村寄宿制资源

优化农村寄宿制资源,促进“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

前言:“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大部分青年男女,走上了外出务工的行列,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儿童时期是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关爱,需要呵护,需要真情,需要教育,需要鼓励,需要培养,需要交流,需要引导,就好像一支鲜花开放需要阳光、水分、空气一样,缺一不可,我想作为一位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希望不要再出现新文盲,不要让鲜花过早枯萎、凋落,希望有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为了适应这一教育趋势,农村小学积极实行寄宿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几年来,我们不断努力,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但是在我们的周边经常发生令人心痛的事:某某学校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生打架导致学生死忘……面对这一连串的省略号我们的心里该作何感想?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 关健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出的父母不断增加。父

母为了生计不得已外出打工、经商,而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呵护,既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又缺少有效的家庭监护,时间一长他们所出现的隐患也令人堪忧。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

留守儿童一般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这些老人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文盲比例较高。他们平时还要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别说是学习上的帮助与辅导了。孩子遇到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孩子学习的惰性养成了,学习的热情跟进取心逐步殆尽了。家庭作业没有做成了家常便饭,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

(二)、心理极易产生偏差

由于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因此很少主动跟留守子女进行联系。孩子的成长他们无暇顾及跟关注。缺少了父母的沟通交流,孩子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形成敏感,任性,自私、暴躁等不利身心发展的性格。

(三)、行为道德失范

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比如:经常说谎,小偷小摸,迟到,打架等等。另外,由于部分监护人的溺爱,很多孩子在家里好吃懒做,连洗碗、扫地的基本家务都不会。还有些父母因为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愧疚心理,总想用物质和金钱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

气。

(四)、生活习惯差

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直接照顾,多数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尤其是卫生意识极差:他们的手指甲经常是黑黑的。一些女孩子的辫子也扎的乱乱的,有些好几天才梳一个头。一些孩子的衣服一个星期穿到底,总是脏兮兮的。还有些孩子长期不吃早饭。

那么这些留守儿童在物质飞跃发展的今天是否顺应社会的发展,在他们的人生理念和心里健康得到双丰收呢?据大量的媒体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成了新一轮的社会问题。他们要么孤僻自封,面对生活茫然失措,不通人情事故,缺乏交际,难与和别人沟通,胆小怕事,心理脆弱,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不合群。有的走向另一个极端:飞扬跋扈,恣意骄横,我行我素,无视他人 ,自控力差,毫不理智,容易走向生活的误区!这些脱出的弊病特质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的社会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面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存在种种隐患的留守儿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寄宿制的教育优势去弥补亲情的缺失,用心去关注,用爱去鼓励,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慈母般的爱,去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窗。

(一)、用“爱”去关爱每一位“留守儿童”

“爱”可以融化一切,面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存在种种隐患的留守儿童,我坚信用爱可以融化他们,他们可以把我当作朋友一样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心事。

小华是我班令任何老师都头疼的学生,该生父母离异,一个人和爷爷生活,不喜欢学习,上课睡觉,下课喜欢打人,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了解这些情况,我试着和他谈心,每天如此,并且拨通了她父母的电话,让父子在电话线中进行沟通交流,慢慢地笑容逐渐回到了小华久违的脸上。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孩子变了,变得活泼了,变得上进了,变得让任何一位老师喜欢了!他把我当成最好的知心朋友!对于一下子失去父母,失去生活重心的留守儿童,有什么比老师生活中的关心更让她们感动呢?

(二)、用“真心”鼓舞每一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极度渴望爱的鼓励的,作为老师在学习中要更多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与期待的目光,投注更多的鼓励,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在逐步转变。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亲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极易产生偏差,由于缺少关爱,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么畏畏缩缩,自卑孤独,要么目中无人,脾气火爆。他们不愿合群,很难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自然也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作为老师要多多组织各种活动,多和他们交流,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朋友亲情,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集体的快乐。在

她们生日时送上真挚的祝福,和亲手做的卡片。在她们比赛努力获奖后给予热情的鼓励。

(四)、开展家校联系,共同教育“留守儿童”

作为老师要及时地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联系,汇报孩子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还要定期地开展监护人会议,辅导监护人,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另外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监护人相互介绍辅导经验,达成一定的共识。老师还要增加家访的数量,及时有效的了解孩子的动态。孩子最缺的是跟父母的沟通交流。学校里可以定期为留守儿童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孩子有机会通过电话跟父母倾心交流。

(五)、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室

让留守儿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倾诉,及时缓解心理问题,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留守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在活动寻找到自信,寻找到快乐。

帮助留守儿童,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关爱,朋友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去关爱留守儿童,他们的天空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第16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0.7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7.09%;15岁~64岁11440人,占70.15%;65岁以上2080人,占12.76%,老少比为75.63%。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6.69%和30.4%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的人又不想返回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

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 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17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探究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探究

摘 要

为深刻了解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深入到萧山衙前镇,绍兴齐贤镇,丽水庆元的松源镇这个三个经济实力处于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农村地区,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差距很大,通过寻找制约当地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因素,对解决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I

目 录

论 ................................................................................................................................1

一、资料和方法 ................................................................................................................2

1.1 调查对象 .............................................................................................................2 1.2 调查方法 .............................................................................................................2 1.3 分析方法 .............................................................................................................2 1.4 调查结果保证 .....................................................................................................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3

2.1 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3 2.2 看病难 .................................................................................................................4 2.3 公共卫生体系 .....................................................................................................5

三、对策分析 ....................................................................................................................7 总

结 ................................................................................................................................8 参考文献: ........................................................................................................................9

II

绪 论

农村卫生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我们想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房屋质量、医疗卫生人及医疗设备的配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组织的基本情况,探究是否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反应农民最迫切的医疗愿望。论证其所作出的有效举措,在浙江甚至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通过对农民意见的收集,农民需求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促进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笔者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1

一、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中的操作性等情况,本次调查以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和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当地居住人(包括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当地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农村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的被调查对象具体的个人情况如下。第一,被调查者年龄。18~30岁的占27.0%,31~45岁的占38.0%,46~60岁的占24.3%,60岁以上的10.3%。第二,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19.3%,1万元~2万元的占25.7%,2万元~3万元的占16.7%,3万元~5万元的占21.0%,5万元以上的占17.3%。 1.2 调查方法

对抽样的农村卫生机构和当地居住人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县级卫生人力总量、配置情况、人员构成以及当地居住人民的就医选择、药品价格、新农合的参保情况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询问农民对于卫生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的基本看法。问卷的发放、调查、回收均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成员实施和完成。访谈主要深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和病人交流,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对新医改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00份,回收问卷为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量266份,有效率88%。 1.3 分析方法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1.4 调查结果保证

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设置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本调查在设计阶段召开了小组会议,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医药价格问题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公正。当前的医药价格过高,医疗改革没有“中立”的领导机构来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以药养医、流通不畅、广告泛滥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看小病大病老百姓对于药品价格的一些反应。可以看到,无论小病48.7%,还是大病65.7%都认为医药价格高的占多数、尤其是大病。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前面所说的都是药品价格,而生大病的时候,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异常重要,手术费、检查费、仪器损耗等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字。大病药品需要一段时间服用,所以百姓普遍对大病的药品价格抱怨更大,但这并不是说小病百姓基本满意,药品价格过高是百姓很大的一个反应。

丽水是浙江省最困难的市,在这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将近80%的农民认为药价高,这代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的想法。有54.3%的人在使用药品中经济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一般的非处方类药品,所以在希望药品降价问题中,非处方类药占据了46%。

为什么会形成药价居高不下的局面呢?

首先,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1]。医院直接经营药房这种“以药养医”的方式方便了制药方和医院之间的共谋,从而为抬高医药价格提供了温床。药品具有被动消费的特殊性,患者进行药品治疗所需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由医生决定。医疗机构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80%以上的药品在医疗机构销售。多数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50%左右,少的也占到了40%左右,个别医院达70%~80%。其次,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2]。因为医师相对于患者有天然的信息优势,这使得其有开大处方或诱导病人做过多检查的激励。再次,药品流通环节管理混乱[3]。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每个环节层层加价,这样一来,药品最终到了患者手中价格早已是出厂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药品市场竞争激烈,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批零环节中广泛存在的制药企业、“医药代表”和医院及医生之间的“灰色利益链”。在我们做访谈的期间,在这三个地区均有农民抱怨药价高,而且有药房、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三者同一种药不同价的局面。这反映出药品价格管理混乱的问题,相关药监部门并没有做好工作。而且,甚至有相差100米路一盒“克痢莎胶囊”要相差1块钱的现象。最后,由于现在实行的

3

医疗机构分类办法将民营医院置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存在劳动要素流动的壁垒[4]。医保定点的隐性歧视,政府的财政投入只用于公立医院,医疗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是该问题的关键。

看病贵的负担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以药养医”的体制,过多的药品流通环节,医患之间的信息部对称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缺少严格的药品采购机制。笔者认为,不完善的药品供应体制是看病贵负担存在的根本原因。 2.2 看病难

自2003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最首先需要面对的困难,但经过政府近六年的医疗改革不断改进和各地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浙江省在看病难这一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细化,其中主要表现在:总需求发生变化、总体结构投入失衡、绩效比不高。

(1)、总需求变化。关于总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农合愿意加大参保率上升,总需求上涨;个人需求层次上涨,主要药品支出从常规药品的开始向保健品转换,农民开始更加注重预防工作。从丽水的实地访谈结果来看,人们更加关心的不是非处方药物和处方类药物的价格左右图的对照,加上农民在处方类药物上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和被动选择,居民更加希望国家对保健品市场加大改革,居民的医疗需求对于保健方面的占了75%左右。当前医疗改革尚处于推进阶段,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总量需求和层次提升需求。

(2)、总体投入结构失衡。关于总体结构失衡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供给体系碎片化,体制不衔接;城乡分配不均衡。体系碎片化是指当前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各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体制和标准不同而出现的衔接不通畅,各地之间各自为政,呈现孤岛式、碎片化趋势。本小组的实地访谈了解到,浙江省目前的体制不衔接主要体现在流动人口和城乡报销的口径不一。其中流动人口主要表现在萧山,外省农民工的报销在体制衔接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绍兴方面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严格界定,例如齐贤镇居民在绍兴市就无法享受到更加优惠的福利,医疗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的行政界定而不是由成本划定。这就是人为的区域碎片化。关于城乡分配不均衡,据《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43亿元,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67%,农村占33%。同年度,在全国13.14亿人口中,44%是城镇居民,56%是农村居民。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145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442元,城市是农村的2.6

4

倍。笔者认为,在供给方面,农村的卫生医疗服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劣于城市。相较于丽水市市区和丽水市庆元县的医疗水平的支出我们同样可有效证明这一现实问题。

(3)、绩效比不高。关于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绩效产出比的衡量,学者解垩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农户知道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率最高,但选择最能满足其医疗需求的医疗机构时,只有近三成的农户选择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由于医生水平的制约,只能承担定点卖药功能。农民舍弃就近的乡村医疗机构而到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提高了农民就医的成本,使低收入的农民即使参合也无法负担较高的住院费用[5]。这一点本小组实地调研中发现丽水和绍兴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很多农民即使参加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险,但其利用率相当低。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如下:第一,地方政府竞争。目前地方政府是“锦标赛模式”的竞争导致各同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对于医疗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各地各级政府对于本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纷纷设置壁垒,划定区域,以减少医疗公共产品的缺口,以实现本级政府的考核优势。这势必导致医疗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断层和孤岛的现象,体系的碎片化严重。第二,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展开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长

时间偏向城市,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城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根本上的发展不平衡,城乡的发展基础和速度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医疗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很大一部分财政压力需要本已贫困的农村自行承担。第三,市场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体制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医疗市场的各项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缺乏先进、成功的管理经验。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比不高。 2.3 公共卫生体系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对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浙江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在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重医轻防”的思想使得浙江农村的公共卫生情况依旧滞后。

关于健康档案问题,农民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健康档案和没有健康档案的占了将近一半,这说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农民尚未形成公共卫生意识。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农村保健与健康教育体系来看,由于财政投入

5

不足,经费短缺,保健机构分布不合理,一些最基本的妇幼保健无法得到保证[6]。另外,中国“二元化”发展道路,严重制约农村公共卫生[7]。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策略将农村公共卫生推至边缘。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生网底破损,农村公共卫生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财政短缺的基本特征。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

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重医轻防”和市场化改革造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衰弱,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低下[8]。笔者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投入不足,未形成一个持久有效的城乡三级医疗体制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滞后的重要原因。

6

三、对策分析

就当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把“强基层,重保健”作为浙江省农村医疗改革的重点方向,着力完善医疗体系和各体系之间的衔接。同时,必须加强基层卫生医疗结构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首先,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贵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需要在浙江省农村地区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坚持“广覆盖”的原则,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并尽快实现浙江省内医疗保障的统一管理和报销[9]。第二,从药品管理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严格监控浙江省地区医疗药品供给市场的稳定,对所有基本药物实行100%供给和零差率销售;完善医疗保险的报销制度,提高报销标准,扩大报销比例和范围,简化手续和流程;同时,积极推进基本保健品市场的引导和管理。第三,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及时推进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的模式[10]。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第四,从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加强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制度建设,实行新的药品监管体系、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杜绝权责不明、权责不等的制度性和法律性漏洞。应对碎片化难题,采取属地管理和成本选择并行的原则,给予病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11]。

其次,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浙江省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多级联动交流的原则[12]。加大地区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增加村卫生室的医疗配置和就医环境。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的流动和培训,拓展人才队伍,优化政策,对支农医疗给予相当的政策倾斜。第二,放活市场、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建立浙江省统一的管理和共享平台下,逐步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完全放活的管理模式,取消政府完全配置和运营,由民间资本完全运营,政府只负责监管和提供第三方服务,由市场化主导最基层的医疗供需交易[13]。

7

总 结

在城镇中建立的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施行的合作医疗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诟病。比如覆盖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政府投入比例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弱等等。但是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其在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也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所以,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卫生部门要认清医疗卫生资源的症结所在,不能逃避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明确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第一目标,推行覆盖全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措施。

总之,我们期待不久之后的医疗改革措施,能够成为建设现代化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强有力的奠基石。

8

参考文献:

[1]杜乐勋,张文鸣,等.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吴建文,沈莉,等.药价虚高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7):80-85.[3]张映光,戴维.药价之谜[J].财经,2005,(26):36-51.[4]胡涛.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3):64-148.[5]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6]温立洲.对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改革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7]高红霞,徐娟,张芬.均等化目标下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供给刍议[J].医学与社会,2010,(1).[8]谢国财,陈建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内涵、性质、问题和改革取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9]杜月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3.[10]杨菲.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3.[11]中央党校科社部城乡医疗保障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J].求是杂志,2010,(2):51.[12]宋春燕.建国以来农村医疗服务分流措施及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13]魏光波.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路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9

第18篇:职务消费报告

****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

自查报告

按照*********************的文件要求,****对本****班子成员的职务消费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检查,现将****班子成员的职务消费自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未购买、更换公务车辆,没有装修办公室、添置高档办公用品。****现有公务用车的油料费、维修费用和过路过桥费等费用均控制在****分****下达的费用指标范围内;

二、****领导班子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全都控制在****分****下达的指标范围内,车辆交通费和通信费都按照标准进行发放,没有发生出国考察费;

三、没有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购置住宅、住宅装修、****等生活费用,没有挪用****物资,修建和装修个人住宅的现象发生;

四、没有违反规定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没有用公款支付非因公的消费娱乐活动费及礼品费;

五、没有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各种名义的培训费、书刊费等;

六、无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或者支付相关费用的情况发生;

七、没有用公款为个人变相支付各种理疗保健、运动健身和会所、俱乐部等费用;

八、没有用公款为亲属、子女支付各项费用,无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其它费用的情况发生;

九、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企业内部或到下属企业以及往来单位转移职务消费支出;

十、没有通过虚开会议费发票及虚购物资材料、固定资产、办公用品等名义套取现金,用于职务消费支出;

十一、没有对已配备公务用车的单位负责人发放用车相关的补贴;

十二、其它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务消费,经检查也没有发生。

第19篇:农村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

农村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农村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我利用暑假在家乡秭归县开展了关于农村收入及消费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了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人。在调查中,我们主要对农民的基本收入和消费状况以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一、农民收入情况

二00五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是近五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固定资产达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8%。二00五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950元,同比增长8。6%。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11。7万吨,经济基础地达40万亩,柑橘10。6万吨,同比增长27。9%;蔬菜13。8万吨,同比增长20。2%;烤烟2717吨,同比增长8。9%;板栗1672吨,同比增长27。6%;茶叶897吨,同比增长9。5%。

其中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5%、3001到5000元的占35。5%、5001到10000元的占26。5%、10001元到20000元的占17%,20001元以上的占14。5%。

二、农民消费状况

(一)、未来1年内农村家庭对部分耐用 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较强

为了了解农村家庭对冰箱、电话、电风扇、摩托车等12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程度,我们调查了他们在未来1年内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结果显示:冰箱、电话、洗衣机和农用机器的购买意愿排在前列。其中100户被调查家庭中,计划1年内购买上述消费品的户数分别为13.6户、13.3户、9.9户、8.8户、8.6户 和8.5户。

(二)、未来3年内44.3%的农村家庭将把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上学,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从现在起3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您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我们所列出的“农业生产资料”、“家电”、“交通工具”、“子女上学”等八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4.3%。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其比例是19.0%;排在第三位的是建房装修,其比例是16.0%。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被访者的认同。而回答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最低,仅有0.9%,这表明农村家庭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 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1、从不同性别看,“女性”为主要决策人的家庭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其比例为51.6%;而“男性”则是42.8%。但总体上来说,无论农户家庭的主要决策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都是最主要的选择。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高中、职中”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他们选择此项的百分比是52.2%。而“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低,为34.0%。整体来看,学历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越高。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方面,调查结果则显示:学历越低,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的比 例越高。

3、从不同年龄看,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同样是各年龄段被访者的主要选择。“0-18岁”、“26-35岁”、“36-50岁”三个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较高,分别是:57.4%、

50.8%、50.8%。“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用于建房装修的比例也较高,为24.7%。在旅游选项上,19-25岁的青年人以及51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此项的比例超过了平均水平(0.9%),分别为2.0%和1.4%。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回答的比例最高,为28.1%。整体来看,年龄越大,越希望将收入较为平均地分配到子女上学、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建房装修这三项消费上。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子女上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消费领域,其中“10001-2000 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为47.9%;“0-3000元”和“50001元以上”的家庭则选择此项的比例较低,分别是37.1%和38.0%。“3001元-10000元”以及“20001-5000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基本相同,都在44%左右。整体来看,收入水平越低,选择将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比例越高;收入水平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购买交通 工具、建房装修、旅游的比例越高。

(三)、柴火和煤炭是农村家庭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沼气成为了做饭的重要燃料之一,当我们问及被访者家庭“做饭”和“冬季取暖”所需燃料主要靠我们所列的“柴火”、“煤炭”、“电”、“沼气”等六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柴火和煤炭的比例相对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沼气在做饭时也已经被作为主要的燃料,17.8%的被调查农村家庭主要使用沼气做饭,比例排在柴火和煤炭之后;而在取暖方面,主要燃料相对单一,“煤炭”一枝独秀,其使用比例高达52.8%。电次之,为13。5%。

(四)、58.7%的被访者家庭参加了一种以上保险, 其中人身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农村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他本人或其家人是否加入了“人身意外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险”等险种时,调查结果显示:有58.7%的被访者回答他本人或其家人参加了保险。其中人身意外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被访者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购买这三种保险的比例分别是18.7%、14.5%和12.8%。

1、从不同性别看,男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要高出女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7个百分点,男性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是60.0%。

2、从不同年龄段看,各年龄段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的差异并不大,其中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最高,达到68.0%。

3、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参加保险,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为68.4%。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收入越低,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越高。其中,0-3000元年收入段家庭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高达76.8%。

(五)、产品质量是被访者在购买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价格”、“质量”、“功能实用”、“使用方便”等是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等消费品时经常考虑的因素,当我们询问被访者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哪一个时,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在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质量”,尤其是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和食品时更加重视质量问题,其比例依次为78.7%、86 .1%、77.6%、73.6%和72.1%。其中,对种子、农药、化肥这三种消费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价格”是被访者在购买上述消费品时第二重视的因素。“功能实用”是第三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在农村消费者消费过程中,质量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他们尤其希望那些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消费品有完全信得过的质量。

(六)、有87.5%的被访者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时,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被访者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的主要渠道,有87.5%的被访者选择了此项。其次是“与本村人交谈”,其比例为

4.2%。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在此项上的回答上没有显著差异,男性选择电视的比例为8 7.5%,女性为86.6%。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电视仍然是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最主要的了解外面的事情的主要渠道,他们在此项上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文化程度越高的被访者借助“报刊/杂志/书籍”来了解外界事情的比例也越高,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报刊/杂志/书籍项上比例最高,为5.8%。

3.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电视仍然是被访者了解外面的事情的主要方式。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之间的选择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而低收入家庭在此项上的相对较低的比例主要是受是否拥有电视这一因素影响,而并非是此类被访者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

(七)、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当我们列举了“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十七个行业领域,让被访者评价哪个领域存在问题最多时,调查结果显示:“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行业领域。其中,有22.9%的被访者认为种子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6.1%的被访者认为农药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5.6%的被访者认为食品存在的问题最多。

1、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对种子和农药的关注程度更高。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农药和种子上的选择比例是17.5%和24.7%;而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则为9.4%和13.6%。

2、从不同年龄段看,0-18岁和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农药的比例较高,分别是22.4%和18.2%。而年龄越大,选择种子的比例则越高,其中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24.7%,0-18对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仅为14.9%。

(八)、七成以上的被访者知道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通过“与经营者协调和解”或“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我们列举了《消法》中确定的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五种途径,并询问被访者是否了解时,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5.1%和72.7%的被访者知道“与经营者协调和解”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这两种途径。知道“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这一途径的被访者比例最低,仅有6.1%。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头戏,只有提高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才有可能全面启动内需,也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四成以上的农户家庭预计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保险产品成为农村消费中一个较为新的消费热点。而在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则始终是农村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可喜的是,农村消费者已经培养起了较好的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意识,80%以上的农村消费者已经知道“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79%左右的农村消费者在遇到损害时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虽然如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维护消费权益的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村消费者可以采取更 多样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

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是令人向往的,但通往小康社会的路途却并不平坦,“三农”问题是我们在通往小康社会路程中无法回避的隘口,而提高农村消费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状况,正是通过这一隘口的关键步骤之一。国家仍需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 项工作,真正为农村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20篇:农村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半数还要多。农村的生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则是一个永远的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农村。

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对我家所处地区农村发展网上资料的大量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本地区农村经济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最后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的生产情况

在进行农村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时,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部分地区,就春耕种植粮食面积、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春播种子价格、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调查。

75%的农户今年春耕种植粮食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还有30%的农户面积有所增加,面积增加的农户主要是种田大户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53%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粮食,剩余的47%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情况,60%的农户认为高于去年同期,还有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剩下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和去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尿素价格有一点小波动的原因;春播种子价格,85%的农户感觉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另外还有15%的农户认为种子价格与去年持平,认为价格没有变化的人主要是稻种自留或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50%的人认为水费升并表示理解上涨行为,理由是电费、人工工资上涨,还有50%的人表示水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40%的农户认为今年本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往年多,还有60%的农户认为本村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说外出劳动力增加的主要是村干部和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说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的是纯农户和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户以及种田大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经济呈现出下面的一些特点:

1、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近年来,我国实行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有序发展,粮食最低保护价格逐年上升,农业种植面积保持基

本稳定。

2、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强。近年来,虽然粮食类价格逐步小幅上涨,但低于农户收入预期。由于种植经济类作物效益明显高于基本农业作物,部分农户倾向于今年种经济作物。

3、种植成本增加制约农民增收。当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产生了制约。在对尿素和种子价格同比情况进行调查时,调查户均反映尿素价格、种子价格同比上升。

二、农村消费情况

(一)当前农民家庭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1)、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2)、农民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收入为主的;(3)、农民从事农村工副业所得收入为主的。这三种家庭收入比较下来,差距较大。以第一种收入为主的农户来说,普通农户收入最低,普通农户又分两种状况:一是种田面积少,所种的粮食仅供自己消费,并且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纯农户生活比较困苦;二是种田面积较多,自食自用外还有余粮出售,并且自养家禽生猪,从事开塘养鱼、虾等副业生产的农户,生活水平较好点,因为近年来国家一再提高粳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所以这部分农户认为今年家庭收入会有所增加。以第二种收入为主的农户,只要家庭成员在外找到务工的机会,家庭收入会稳中有所增加,相反如果外出务工不太顺利,家庭收入则会有所下降。以第三种收入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较高,但产品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在销售行情好的情况下,收入会稳步增长,一旦销路不畅,农户收入增加也就无从谈起。

(二)全县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和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总体发展良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加快,大型龙头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逐年提高,此外,农村内部消费差异逐渐拉大。

2、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随着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等为代表的消费在我县农村市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6%以上。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在农村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成为农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信工具,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步走入农家。

3、生活消费支出增幅较大。蛋、奶、肉、菜等在农民饮食结构中比例大幅增加,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开始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农民衣着更加注重舒适、漂亮、时尚,名牌服装已成为很多农村青年的选择。

4、住房消费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选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目前全县农民大部分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少数富裕的农民住房已向别墅式发展。大部分新盖房和购买的商品房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装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富裕的农民在农村拥有一套住房的同时,在城镇又买了商品房。

5、教育支出成为农村消费热点。教育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农民消费结构的新亮点。有条件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择校而学,甚至家长长年陪读。教育支出约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1/3。

6、婚丧嫁娶仍是农村家庭重大消费之一。随着城市婚庆礼仪档次的提高,农村的婚庆也随之提高,带动婚嫁摄影、黄金首饰、家居的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商品流通状况;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等,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2、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受益增多。农产品价格比上年上涨,农产品价格提高人均增收。

3、社会保障政策稳步推进。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市政府更加重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范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消费预期。

4、消费环境改善推动消费提升。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产品流通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家电等产品在农村的销售。同时,为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维护农民消费权力,各级部门相继出台更为严厉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措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四)目前农村消费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农民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一大原因。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支撑农民持续性增长的亮点不多,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二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三是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少数低收入农户生活消费能力低,基本上还停留在生存型消费状态。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整体水平较差,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以及电视、通讯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

3、农村各项政策缺位。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政策尚未完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影响农民扩大消费支出。农村养老金制度和社会福利性收养制度尚未到位,乡村养老院、敬老院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实际养老需求,影响消费质量和水平。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尚未形成,适合农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少。

4、农村商品供应渠道混乱。销售假冒种子、农药、化肥和劣质商品等坑农害农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消费不安心、不放心,影响了农村市场的稳步扩张。另外,农村消费品价格高,农村物流成本高,部分抵消了农民所得的实惠,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

5、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有的只好以路为市,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

6、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少。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缺乏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代表性产品。农村商品产供销与需求结构错位,农村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致使农民本来就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充分发挥。

7、农民消费观念陈旧。长期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养成了捂住“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超前消费意识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与此同时,有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隐形负担。

(五)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工待遇,解决农民工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三是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四是继续贯彻落实已经实施的农村减负政策,禁止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

2、完善流通网络,扩大农民消费。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广大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农民购物“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之忧。同时,积极鼓励大型超市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地建设基地,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产销对接机制,减少流通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调整产品供应结构,适应消费新变化。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等将在农村广泛普及,农村家电市场商机无限。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务必讲求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并提供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

4、改善消费环境,保证消费安全。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电”下乡提供最基本的条件;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农村薄弱地区的监管,发挥农村消费维权网络的作用,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消费倾向。目前,农民养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农民不敢超前消费。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只有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消除顾虑,农民才敢超前消费和放心消费。当前要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救助资金标准,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加快农村敬老养老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提升各类福利服务机构层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视城乡教育平等,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位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加强道德理念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培训,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和德制双管齐下,真正规范广大农民行为,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是令人向往的,但通往小康社会的路途却并不平坦,“三农”问题是我们在通往小康社会路程中无法回避的隘口,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消费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状况,正是通过这一隘口的关键步骤之一。农村发展的美好明天是发展惠及十几亿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消费资源报告范文.doc》
农村消费资源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