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实施方案

2020-05-12 来源:实施方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死因监测实施方案

满卫【2011】10号

开县满月卫生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根据《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县及县以下的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工作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满月卫生院院管会研究决定,现将满月卫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工作方案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日

附:1、满月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满月乡死因监测工作小组

主题词:死因监测工作方案通知

—————————————————————————————

发:院内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开县满月卫生院办公室2011年2月2日

—————————————————————————————

附件

1满月乡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了解我乡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划(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死亡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因素,并分析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全乡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提供群众需求的卫生服务,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

二、监测目标与指标

1、目标

全面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定期开展漏报调查,按时上报出生人口和死亡监测资料,上报资料的准确、完整。

2、指标

⑴《死亡医学证明书》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正确率≥95%。

⑵以乡为单位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各级报告单位从填卡至网络报告及时率≥95%

⑶乡、村医疗机构按时限网上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率应为100%;《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率≥98%,月、年报表的差错率≤5%。

三、机构与职责

1、乡卫生院职责

⑴公共卫生科为承担监测工作任务科室,成立死因监测工作小组,组织村卫生室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⑵负责收集村卫生室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对死因部明或主项填写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入户调查。

⑶每月与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核对,及时补报。

⑷对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村卫生室的死因报告工作。

⑸负责本辖区的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作,相互提高所需的死亡信息资料。

四、范围与内容

2011年起全乡范围实施,内容如下:

1、监测对象及责任报告人

⑴检测对象:对乡辖区内居民进行死因监测

⑵责任报告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内容

⑴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

⑵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⑶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3、报告程序与时限

⑴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⑵医疗机构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ICD-10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

⑶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送交乡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并在当天完成网络直报。

4、数据审核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死因编码人员应对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

五、质量控制

1、培训指导

⑴村医、个体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有乡卫生院培训。 ⑵乡卫生院每季度召开乡村卫生人员会议,了解、审核报告资料的填写质量。

2、疑难个案核查

乡卫生院对村医报告情况不清的个案,须亲自查阅有关资料,或上门面访核实。

3、资料管理及相关档案管理

历年收集的资料应存档保管,以备分析,原始报表、卡片、计算机数据库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存档,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乡卫生院建立登记册、数据库。对报告病例个案按要求进行登记,并录入计算机,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人员的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六、监督与考评

对辖区内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每年对辖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年终考核。

满月卫生院2011年1月30日

附件2

满月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小组

组长:

杨小斌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日常工作,包括死因监测工作例会及人员培训,资料的审核、编码录入上报。定期与民政、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核对死亡报告。

成员:

赵昌芳:负责死因监测的原始资料和卡片的管理工作,并协助死亡报告卡的编码录入网络直报。

彭云科 :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儿童死亡报告卡收集、以及普通人群死亡报告卡收集。

颜建术: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报告卡的收集。

各村卫生室主任:负责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并上报死亡报告花名册,并做法本辖区内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推荐第2篇: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1、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2、了解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预测预警。

3、提高传染病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对各类传染病的监测处置。

4、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防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2、各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其它传染病。

三、监测要求

1、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应当在规定报告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公共卫生科网络直报员负责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疫情处置

严格按照上级印发的各类传染病监测方案,认真开展传染病疫情的发现、报告等工作,严格工作流程,规范处置疫情。

四、资料管理 按规定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妥善保存,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将监测结果与意见上报有关部门。

五、组织管理

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监测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开展监测。定期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8年6月

修订

推荐第3篇: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为做好等级评审指标舆情监测项目的相关工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根据评审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掌握网络媒体对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信息的相关报道及评论,通过正面引导,消除不良影响,树立疾控良好形象。

二、收集程序及要求

1、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2、收集要求

各个科室收集与本科室工作相关的舆情信息,每月上报一次发送到业务科,由业务科审核信息合格后,由健康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做成简报的形式发布。

三、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涉及卫生机构的相关舆情信息,对信息要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科室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针对重大舆情信息,要组成研讨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

3、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南海网、新浪网、人民网、卫生机构网、论坛、微博、搜索软件等相关网络工具发现信息。发现信息要及时报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4、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推荐第4篇: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长、坡形(凹形、凸形、直线型、阶段性等)。

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近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内或内陆河直至最低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 植物介绍项目区所属植物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防止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从项目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2)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生态环境概况主要介绍项目区绿化情况,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 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的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的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他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一般情况,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主要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止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护坡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止目标。 2 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个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

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须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对数据记录成册。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

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2、重点监测图

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 )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2)附件

包括检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等级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推荐第5篇:医院SSI监测实施方案

2018年SSI监测实施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我院主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能够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要求,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在我院开展剖宫产术、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SSI监测的目的: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了解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率,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二、SSI监测的周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

三、SSI监测的范围:实施的所有剖宫产术、宫外孕、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手术。

四、监测内容: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4、不同危险指数等级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5、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6、平均危险指数;

7、围术期用药合理率.

五、SSI监测的分工: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

1、负责法规宣教与监测工作流程与方法培训;

2、不定期床旁观察,协助干预;

3、及时了解切口性状,给予监测指导;

4、指导相关表格填报,收集汇总,评价反馈;

5、保管登记表,记录。

(二)主管医生:

1、术后及时填写切口登记表;

2、每日查房了解切口情况,发生感染,及时登记处理;

3、切口换药时,尽可能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一起观察切口,确认是否感染。发生感染时,尽可能及时采样与抗感染治疗,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分析感染因素,实施干预;

4、患者出院后,完善切口登记表交于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责任护士:

1、协助医生观察切口情况,疑似感染,及时通报;

2、病人出院时,给予病人出院指导。

(四)科室感染控制小组:

监督手术部位切口监测的实施。

附录一:手术部位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

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注意: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附录二:切口标本采样方法 1:常规检查+革兰染色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切口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2:细菌培养

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推荐第6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1.感染性病例:有可

1 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高远毅

副组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2 组 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袁世明 黄晓华 黄黎明 郑 俊 肖 林 耿世龙 钟 义 郑万景 刘贺年 邓 剑

职 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任并

名山区中医医医院2016年5月8日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推荐第7篇:码头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码头变形测量实施研究方案

摘要: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加固水工构件时,都要及时的监测码头的变形,对码头的变形进行及时的掌握,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首先介绍了码头测量的等级和精度,再对沉降和水平位移进行方案布置,同时对在作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在码头变形测量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码头、变形测量、方案研究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码头难以满足目前的运输能力,这就需要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增建水工建筑物、航道改造等措施,增加原有泊位的吞吐能力。由于原有的受力平衡被打破,水工构件所受到的侧向压力增大,造成码头整体或局部变形。码头水工建筑物,尤其是重力式码头结构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通常会发生位移和沉降,对码头工程的安全及正常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十分必要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供码头变形数据,是保证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船舶安全航行的必要措施。本文通过码头监测, 根据各工程要求以及码头结构、周边环境等特点,制定监测技术方案进行施测,提供准确可靠的码头变形数据。

2 码头监测等级及精度

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及设计要求确定监测等级。在确定监测等级后,码头变形测量应根据各工程需要和特点,进行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工程情况,收集和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制定测量技术方案。方案应充分考虑现有的设备精度、监测效率,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

3 沉降变形监测

3.1 基准网布置

水准基准点是整个监测工程的最基本的控制点。水准基准点布设可结合水平监测网点布设与选埋,埋设位置须考虑稳定可靠、作业方便,并以3个一组为构点方式。应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无机动车辆往来,较隐蔽的地方,点的埋设深度应在1mm 右。水准基准点、工作基点测量,沉降观测点测量,按相应等级水准要求观测。 3.2 码头沉降点布设

码头沉降点应选择在能反映变形体变形特征又便于监测的位置,并尽量结合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如:码头承台各部分的转折角、码头接岸处、吊装机台等。 3.3 基准网及沉降点测量

沉降观测的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4 水平位移变形监测 4.1 监测方法的选择

水平位移监测相对于沉降监测复杂的多,监测方法:视准线法、支距法、引张线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小角法、GPS 测量等等。

一、二等监测必须设置强制对中装置,对拟采用的监测方法及情况作精度估算, 选择哪种或几种监测方法应根据要求及具体情况确定。当然,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简单方法以提高作业效率。 4.2 监测方法的比较 a、视准线法

在码头的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码头两侧,设置两个强制对中观测基点,构成一条视准线。码头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视准线上,定期观测这些点偏离方向线的距离, 算出各点在不同时期测得的偏离值之差, 即得其水平位移值。视准线法具有对现场场地要求不高, 作业方便、灵活的优点, 但其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大,大气折光的影响使其观测条件受很大限制, 观测精度降低。此方法适合对码头的长期变形进行监测。

b、支距法、引张线法 在码头的后方设一条基线,基线的端点设置基点, 视情况可将基线的两端延伸并距码头一定距离的地方另设两点, 作为以后检查基点。由位移观测点向基线引垂线, 在垂足设观测点, 定期测量位移测点与对应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采用钢尺测定码头位移值。当采用测距仪测定位移值时,观测点均宜采用强制对中,其误差分别来自观测仪器对中误差和测距仪本身的精度。此方法具有对现场场地要求不高, 作业方便、灵活的优点。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测距精度,需配备高精度的测距仪,仪器与监测点需要强制对中。 c、前方交会法

对于仅有较高测角精度经纬仪测绘单位,采用传统的前方交会进行位移观测是常用方法,该方法具有对现场场地要求不高, 作业方便、灵活的优点,但对于位移观测点应与基点构成较好的图形十分重要,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测角精度,需配备高精度经纬仪, 仪器与监测点需要强制对中。前方交会不适合时时作业,外界对其观测条件影响较大。 d、GPS 测量

随着GPS 系统的不断完善, 软件性能不断改进, 目前GPS 越来越多用于精密工程测量和工程变形监测。 (1)数据采集

GPS 数据采集分基准点和监测点两部分,为提高监测的精度与可靠性, 监测基准点宜选2~3 个, 点位稳定且满足GPS 观测条件, 尽量使基准点距监测点300m 以上且分布在码头两侧。监测点要能反映码头的形变, 并能满足GPS 观测条件。 (2) GPS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GPS 进行监测, GPS 数量不宜少于4台, 每次观测2~3 个监测点, 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 求得各监测点三维坐标, 通过多次观测对码头的变形进行监测。

(3)精度及特点

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水平精度优于1.0mm;垂直精度优于1.5mm。GPS 测量精度高,受天气影响小,可全天候作业,不受码头离岸距离的远近影响,可对码头进行三维监测;但码头监测点观测条件不易满足。 5 温度对平面位移观测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在监测工作中发现,码头钢筋混凝土构件存在着明显的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现象,且变化较不均匀,这种自然变形有时掩盖了真实的变形情况,因此,在变形数据计算分析过程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膨胀误差改正,使变形数据真实体现由于施工原因造成的平面位移情况,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6 结束语

码头变形测量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的安全。测量时要根据当地码头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做到既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又能保证测量方便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江波,朱春琳,朱志军,付治河.GPS技术在小浪底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7) [2] 王凤艳,杨国东,贾俊乾,王伦,谭秀娟.安图两江大坝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世界地质.2004(01) [3] 孙仲,许文峰.武汉城市桥梁管理与变形监测[J].地理空间信息.2006(06) [4] 贺奕.徕卡GPS静态测量在小浪底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8(02) [5] 郭重辉.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观测的方法探讨[J].现代测绘.2007(02)

推荐第8篇: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2017年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中心各科室:

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年初创卫办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组织实施

(一)疾控中心地病科负责组织实施,检验科协助实施。技术负责人: 技术组人员:

(二)职责。按《2017年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收集相关监测资料及影像记录,做好监测分析总结,并上报爱卫办和创卫办。

三、监测范围

(一)监测点的设立。选定城区5个监测点为病媒生物监测点,由地病科负责、检验科协助开展监测工作。

(二)监测范围。监测点辖区内宾馆饭店、招待所、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汽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1)外环境: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单位或居民区院内,汽车站等场所外环境等环境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或招待所)5个、商场超市5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5个、农贸市场2个。

2.监测时间:

2、

4、

6、

8、

10、12月,每月中旬各监测1次。

3.监测方法。

外环境:采用路径法。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

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密度单位为:处/km。

室内:室内:目测鼠迹法。目测法记录房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密度单位为:鼠迹阳性房间/总房间。

4.统计与计算

(1)外环境鼠密度的计算公式

路径指数(处/km)鼠迹数(处)检查距离(km) (2)目测鼠迹法

密度单位为:鼠迹阳性房间/总房间

(二)蚊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同鼠密度监测点。

(1)幼蚊密度:监测场所为居民区、道路、公园、废品收购站、废旧轮胎厂、池塘、河流各2个。

(2)成蚊密度:监测场所为医院、城镇居民区、公园各2个。

2.监测时间。

(1)幼蚊:

4、

7、10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

(2)成蚊:

4、

7、10月,每月上旬和下旬各开展一次。3.监测方法。 (1)幼蚊密度:

路径法:适用于小型积水,设定好计步器,沿监测路径,以均匀步伐前进,并记录沿途发现幼虫(蛹)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数,结束后记录路径长度。

大型水体:对池塘或河流,用500ml长柄勺取水,检查有无蚊虫的幼虫(或蛹),每隔5m取水1勺,不少于20勺。

(2)成蚊密度: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于日落20点后,连续诱集12小时,收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4.统计与计算

路径指数(处/km)=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数(处)/监测行走距离(km)

蚊幼密度(阳性率)=[有蚊幼或蛹的积水处数(或勺数)/检查积水总处数(或总勺数)] ×100% 成蚊密度(只/小时)=捕获成蚊总数(只)/捕蚊时间(小时)×灯数

(三)蝇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餐馆、农贸市场、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商场超市、医院、公园、宾馆酒店、车站、居民区各2个。

2、监测时间

4月、7月、10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

3、监测方法。室内成蝇密度:采用目测法和笼诱法同时进行。成蝇目测法:监测人员于室内房间目测计数,以每15m为一个标准间进行折算,记录标准间数、阳性间数和每一间内的成蝇数。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24.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

5.成蝇密度计算:

(1)目测法室内房间蝇密度

蝇密度 =蝇总数(只)/有蝇房间数(间),密度单位:只/间。

(2)笼诱法室内蝇密度 成蝇密度(只/笼)=蝇只数笼数

(四)蟑螂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同鼠密度监测点。监测场所及数量为:餐馆5个、农贸市场3个、居民3户、宾馆饭店或招待所2个、医院2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2个、食品制售或商场超市2个。

2.监测时间:

2、

4、

6、

8、

10、12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3.监测方法。采用粘捕法或者目测法。粘捕法:将粘蟑纸放置在蟑螂经常活动或藏匿的部位,检查记录放置24h后粘捕到的蟑螂数。密度单位为:粘捕只数/张。每个餐馆和每户居民分别布放2张粘蟑纸,每个农贸市场、宾馆饭店(或招待所)、医院、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食品制售或商场(店)各布放10张粘蟑纸。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为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蟑纸必须更新。每次监测共在7类场所布

放126张粘蟑纸。目测法:在监测房间内选择蟑螂栖息活动场所,用手电筒照明,检查并记录每个场所3min内观察到的蟑迹(空卵鞘壳、死尸、残尸等)数。

4.统计和计算

(1)粘捕法: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成虫或若虫数。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

蟑螂侵害率=[阳性粘蟑纸数(张)/回收的粘蟑纸数(张)] ×100% 蟑螂密度(只/张)=[捕获蟑螂总数(只)/回收的粘蟑纸数(张)] (2)目测法:房间按15m为1间折算。

阳性率(%)=有蟑迹的房间数(间)/监测总房间数(间)×100%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内容,详见附表

(二)定期报告、反馈资料

每次监测结束后,由县疾控中心将监测点数据汇总,并于1周内将本次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汇总,并上报县爱卫办和创卫办。并在年度监测全部结束后,进行全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写出综合监测分析总结。

六、保障措施

2病媒生物监测是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县疾控中心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工作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病媒生物监测队伍,落实监测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监测设施和工作防护条件。县爱卫办负责监测工作的督促检查、考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监测方案,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具体实施监测点监测工作。

2017年2月14日

推荐第9篇:幼儿园评估监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县示范幼儿园建设,带动全县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保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逐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县教育局修订了《XXXX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定期开展XXXX级示范幼儿园附件工作。为使XXXXX级示范幼儿园附件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标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估原则

坚持以评促进,重在过程的原则,要通过检查、评估县级示范幼儿园活动过程,促进全县幼儿园教育高水平发展;坚持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原则,对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从严掌握,对硬件设施,要求达到规定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园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评价标准;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对已公布的县级示范幼儿园,进行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

二、评估内容

依据《标准》,按办园指导思想、领导班子及教职工队伍建设、保育教育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办园条件、家长与社区工作等方面内容要求,逐项评估。要求达到规定标准。

三、评估程序

1.自查。自检自查的县级示范幼儿园检查评估工作的重要程序。各申报幼儿园要根据《标准》自检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报县教育局。各县要通过自检自查找出本幼儿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改进幼儿园的工作,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2.申报。县教育局要对申报的幼儿园逐一进行初查,对初查合格的幼儿园形成初查合格报告市教育局。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1)幼儿园所在的县没有XX级示范幼儿园发展建设规划,没有依据《标准》进行初查。(2)两年内幼儿园发生过严重违纪违法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3)有严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现象,办园思想不端正。(4)市级示范幼儿园不足两年。

3.验收。教育局根据初查合格报告情况组织评估组到幼儿园进行评估验收。包括:(1)听取当地行政部门有关市级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的汇报。(2)听取幼儿园自我评估的报告。(3)实地考察幼儿园办园条件及环境创建,看教育活动和活动区活动。(4)查阅幼儿园有关资料。(5)评估组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标准》进行量化,对检查监督相关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四、评估办法

1、成立幼儿园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幼儿园评估的组织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XXXX,负责组织和协调申报等日常工作。

2、建立市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机制。市级示范幼儿园评估分期分批进行,教育局对各个申报市级示范幼儿园每两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促进全县幼儿园教育不断高质量、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工作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评估。

4、教育局对市级示范幼儿园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指导、评估及审验和复查,凡经审验发现存在问题的,责成限期改进,对不改进和少数办园问题较多,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市级示范幼儿园称号。

推荐第10篇: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提纲细化)

根据水利部文件:水保[2009]187号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细化)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坡度、坡长、坡形(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段形等)。

地质(工程地质状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温度、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似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或内陆河直至最底一级支流),最底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

- 1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它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及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主要是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治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

- 4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的,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照片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动态照片。 2)附件

包括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登记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第11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省林业厅浙林资[2007]48号文件要求,为保证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发展义乌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掌握全市生态建设动态、科学监测林业建设质量、客观评价建设成效的有效方法,是义乌市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内在需要,为义乌市制定林业管理政策,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建立动态的数字化森林资源档案,有效解决10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所造成的调查成果缺乏时效性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问题分析

有利条件是2007年我市正在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届时将建立义乌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态监测技术要求高,技术人员业务需进一培训提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动态监测涉及林业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内容广泛,需要一定的装备和经费。

三、体系建设目标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不仅涉及监测理论与技术层面,而且涉及人员、设施、管理体制等实施层面。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和监测系统实施的各种条件,形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1、建立并逐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把资源动态监测数据落实到镇(街)及以下单位。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以小(细)班数据更新为基础,小(细)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小(细)班内林相基本一致,小(细)班调查对林分因子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包含具体的森林资源信息。通过每年更新全部小(细)班数据,能够提供详细的汇总表格。

2、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把全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到年底,能及时反映当年森林经营绩效,为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并分解到镇(街)提供依据,有助于全市林业的正确决策。

以实时化的年度监测为突破口,近期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为主要目标。

3、建立以地面调查为基础,以抽样技术与模型技术集成、“3S”集成的市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实现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实时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4、提高成果质量

产出各项专题图件、表格,编制专题报告和综合成果报告,扩大监测成果的应用领域,提升监测成果的使用价值,提高监测成果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活力。

5、实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年度公报

实行市年度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统计分析公告,监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状况,市生态监测指标,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域发展宏观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四、体系建设技术路线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小班的年度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小班抽样调查。首先对小班数据逐年更新。然后,通过二阶分层回归抽样估计方法,把外业调查工作量减少到合理程度,对全市总体蓄积量作出抽样估计、总体控制。抽样强度为,每年抽取1/10村(不重复),对抽中村内的全部小班进行复位调查,则10年对全市轮查一遍。建立连续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体制(而不是期间性的间断制),完善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整个动态监测方法由一系列过程组成,包括小班档案更新、小班蓄积生长模型更新、小班抽样蓄积更新、全市总体蓄积抽样估计与统计推断等。

对基于小班数据更新的动态监测方法,需说明的是:原小班调查数据为目测数据,目测数据的精度,即原小班调查的质量对现在数据更新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原数据的可靠性问题需要预先确认。现在抽样小班采用实测调查为主,结合目测调查,外业调查仍有一定的工作量。

五、体系建设技术方案

1、小班数据更新与统计汇总

(1)按照《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的有关技术标准,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后面积、蓄积、地类、林种发生变体的小(细)班进行数据更新,小班界线发生变化 的小班,勾绘小班界线(允许增加或减小小班),按变化后的因子填写小班卡。

基地造林(包括退耕还林)的档案资料(地形图、设计、验收材料),由绿化造林科提供。

资源调查以来的森林火灾调查档案,由防火办提供;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档案,由森林资源科提供;乱砍滥伐林木档案,由林业派出所提供;森林病虫害档案,由森防站提供;林业站,林场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相关工作。

(2)利用生长经营模型更新小班蓄积

以全市为单位,建立生长与收获模型,为小班蓄积数据更新服务。

在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指导下,搜集整理标准地、样地调查资料,结合义乌市森林资源消耗特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小班数据更新要求的生长经营模型。

模型因变量可以是生长率、蓄积量等,自变量包括年龄、密度等,如有可能,引入立地因子作为自变量。

(3)小班抽样调查

以小班为调查单元,进行抽样、小班复位调查。

当年复位调查小班采用调查的实际数据。

(4)小班回归更正小班蓄积

非当年调查小班则进一步采用回归模型校正数据。需研究:①小班前期(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的回归关系;②生长模型更新后小班(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蓄积的回归关系。选择回归效果好的回归模型进行校正。

(5)统计汇总

小班统计汇总后,得到详细的各种地类、林种、起源、树种等森林资源数据,包括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等等。

2、小班抽样估计与结果检验

研究基于小班抽样(不等概率抽样)的总体蓄积推断,控制与检验小班数据更新结果。

小班抽样调查方案另需详细研究。小班抽样调查技术包括抽样方式、抽样估计公式等。

小班抽样方案设计采用分层二阶抽样回归估计模式。

分层因素可以是:按树种分层,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按树种结合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一般根据树种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进行分层,如松高、松中、松低、杉高、杉低、阔高、阔中、阔低。如果某些层的一阶或二阶单元数太少,则按单位面积蓄积量按树种归并,单位面积蓄积量不作分层因素。

分阶因素:以全市为总体,分村、小班二阶。以村为一阶单元,样本相对集中,有利于外业调查工作开展。

3、专题调查与综合监测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综合的动态监测。

小班数据更新与小班抽样检验以主体森林资源监测为重点。林木和林地是森林资源的主体,林木和林地以各类森林蓄积和面积为主要监测指标,主体森林资源监测是综合监测的基础,在综合监测中处于核心地位。

现代森林资源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为了开展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综合监测,需要开展专题调查,如森林生长与消耗调查、珍稀植物与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森林健康调查、森林土壤调查、森林环境效益调查等等。

六、体系建设成果报告

有关表格:提供市级资源数据,分解到镇乡(街道)、村的数据供参考。

动态监测报告:动态监测技术总结、资源数据分析。

根据小班数据更新结果,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在如下内容中择项分析。

1、森林多资源与林业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1)传统森林资源监测

包括:林地、林木、森林植被等。

(2)森林多资源监测

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资源等。

(3)森林健康监测

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酸雨危害等。

(4)林业生态监测

包括:森林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如林地土壤侵蚀、林区水资源、碳循环等。

2、重点区域监测成果

以重点流域、重点镇乡(街道)为单位的监测。

3、重点工程监测成果

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的监测。

4、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年度连续动态监测成果,结合林业政策、发展规划、实施措施,作出中、长期的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5、森林资源评价

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现有监测指标,研究并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监测体系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力。

根据监测成果、评价指标,开展森林资源质量与功能评价。

七、实施计划

1、5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初稿,讨论修改。

2、12月底前完成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

4、12月底提交成果。

八、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与队伍保障

组织保障是搞好综合监测工作的前提。为了加强综合监测体系的领导,集中力量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挥和组织全市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实施,审查监督体系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主持体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等。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监测办公室,成员由办公室、森林资源科、绿化造林科、林业派出所、森防站、防火办负责人组成,林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组织、协调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同时,加强全市调查监测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专人从事调查监测工作,依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制度开展调查监测工作。

2、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灵魂。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协作,涉及人员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尤其是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要保证监测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每一步有章可循,进行层层控制,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全过程重视质量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检查中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作,除责令责任人返工重做外,应严肃处理,切实提高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稳定专项业务经费的渠道,确保并逐步加大监测工作的投入,每年动态监测经费45万元。

义乌市林业局

2007年5月22日

第12篇:五段镇公共场所监测实施方案

胡寨镇公共场所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公共法则规律、要求,为了创建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我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我镇公共场所监测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为依据,本着对全镇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确实为创建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环境为宗旨,促进胡寨镇在文明中发展。

二、目的

通过对开展公共卫生场所的监督工作,为消除因公共卫生不良因素引发的疾病做好前期工作和建议。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更好的确保我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目的。

三、监督检测内容和类别

(1) 内容:

1、水质

2、顾客用品和卫生设施

(2)类别

1、发证、复证检测

2、日期检测

3、事故检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查)

4、政府部门委托监测

五、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

(1)时间安排

1、卫生许可证申请办理或年度复审受理时,在8个工作日内完成,要求全面办理

无一漏拉。

2、每年要上级领导要求,进行一次日期性卫生监督检查

3、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2)、工作要求

1、对公共场所依法进行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在发放过程中,无卫生监测报告或检测不符合《公共卫生标准》的要延期发放或对其警告,卫生检测合格方可发放卫生许可证或复证。

2、在监测过程中要按照卫生监督监测要求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工作,不得弄虚作假。

3、要根据季节和疾病多发时间开展工作配合县疾控卫生监督所监测,监测覆盖率达100%。

4、积极做好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及时准备的给县疾控卫生监督所创造有利条件。

胡寨镇防保科

2009-03-01

第13篇:中卫市监测哨点实施方案

中卫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申报《国家第二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

监测哨点》的函

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具站: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关于申报第二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检测哨点试点的通知》(国计生药字[2012]9号)的精神,中卫市按照《关于申报国家第二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检测哨点的通知》(宁人口计生(药)字[2012]4号)的有关要求,制定了《中卫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药具发放服务监测哨点试点工作方案,经我局会议研究,申请设置的两个监测哨点符合哨点设置的有关要求,请贵站审核批准!

附件:中卫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药具发放服务监测哨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中卫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药具发放服务监

测哨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深化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加强药具免费发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国家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建设和《关于申报国家第二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检测哨点的通知》(宁人口计生(药)字[2012]4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卫市总人口1147804人,共有已婚育龄妇女228062人,采取综合节育措施208658人。其中:结扎98846人,上环99145人,实际应用药具人数10667人,药具应用率97.66%,药具有效率99.70%。建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684个(沙坡头区250个,中宁225个,海原209个),其中基础网点县(区)3个,乡镇45个,村组473个,配备专兼职药具管理人员521名。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理念,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把药具服务管理工作作为人口计生部门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为民办事的具体行动,逐步建立适合本地的自助发放机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流动人口免费药具的获得率,实现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均等化和避孕药具服务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全面客观了解育龄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药具免费发放主渠道建设,优化服务,构建城镇药具免费发放现代服务体系,为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提供相关信息和科学依据。

四、设置依据

(一)科学设置哨点。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优先在人口分布密集、流动性大、育龄人群多的县(区)开展试点工作。网点位置根据流动人口分布、育龄人群生活习惯以及方便各阶层育龄群众免费领取选址,环境适合自助发放机的工作和维护。

(二)运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监测哨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保证监测哨点正常运转。

(三)满足群众需求。能够满足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对避孕药具的需求。

(四)完善发放网点。自助发放机作为原有发放模式的补充。

(五)信息网络安全。申请地信息网络覆盖良好,信息畅通,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实施步骤

中卫市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监测哨点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科学规划。制定发放监测哨点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区药具站。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申请中卫市沙坡头区为试点单位,共申请设置监测哨点2个,文昌镇鼓楼北街南方百货西门口、滨河镇鼓楼北街新华百货商场。

第二阶段:明确职责,组织实施。由市人口和计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工作;由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试点工作流程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自助发放机的运行和管理,负责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负责开展对试点工作的宣传,负责监测哨点网络数据信息接收、收集、分析、上报。

第三阶段:完成全市联网试点工作,对试点项目进行全面工作总结,迎接区药具管理站检查验收。

六、几点要求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确保监测哨点发挥最大的效益,市局和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要高度重视药具发放服务监测哨点的日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计划生育药具自助服务发放机的运行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二)保障项目资金。市局将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争取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药具自助发放和监测哨点建设项目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自助发

放机的后期维修、保养以及监测哨点的扩建。

(三)确定专人管理。监测哨点建立后,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要规范管理,配备专人具体负责自助发放机的补货、信息采集、机器后期维护和保养等工作。掌握发放信息,为试点工作的推广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第14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鄄城县中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必须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谎报、迟报和授权他人瞒报、谎报、迟报。

1、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工作,质控科、首诊医生、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监测工作。

2、临床科室必须按照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报告卡,项目齐全、字迹清晰、内容详细、留存联系方式,不得缺项漏项。

3、发现食源性疾病或疑似食源性疾病或异常健康事件,除采取抢救措施外,按规定时间及报告流程及时上报。

4、质控科每季度对医院内食源性疾病上报登记工作进行自查、督导、培训等工作。

5、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谎报、缓报的一经查实,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并处罚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第15篇:四年级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四年级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标志性特征的优质均衡发展,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把握我区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科学规范开展我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与监测原则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状况,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为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实施监测必须遵循客观性、规范性、导向性原则,以国家教育法律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科学抽样为基础,运用标准化的监测工具、规范化的监测程序组织实施,全面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准确反映教育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二、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方勇财 区教育局副局长

成 员:王晓勇 教育一科负责人

郑志强 区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

郑志生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施玉昌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师进修学校。

办公室主任:王晓勇 (兼)

成员:陈文莉 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教室主任

叶 虹 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室主任

蔡维真 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室副主任

康彩虹 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

胡育安 区教育督导室督学

詹永佐 区教育督导室督学

曾梦迪 区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

蔡 斌 区教育一科工作人员

三、监测对象与监测样本

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及相关学科教师。

为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区属公、民办小学均为样本校,采用随机抽测的方法抽取样本学生,每所样本小学原则上按年段学生总量30%的比例随机抽取样本学生。

四、监测学科与监测内容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根据我区实际,监测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 各学科的主要内容为:

语文。重点测查阅读专项,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数学。重点测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项,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英语。重点测查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五、监测时间

测试时间为2016年4月1日。

六、监测工具与统一测试

监测工具包括网上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网上测试工具分为学生综合调查问卷和教师综合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现场测试工具为学科测试卷,主要测试学生学业水平。 全区所有样本校均按统一要求,于规定时间,在本校进行统一测试。

七、水平划定与监测报告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答题的实际表现,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和具体描述,以反映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的程度。

在划定表现水平和客观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区监测综合报告,主要呈现本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表现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供区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参考,不对外公开发布。

八、组织实施与结果运用

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由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区教育局教育一科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政策指导及全区测试工作组织,发布区级综合监测报告;区教师进修学校学研究室承担业务培训、学科工具研发、数据采集及分析、撰写学科监测报告等工作。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区教师进修学校配合实施。现场测试依据区级颁布的工作指南要求,以规范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监测结果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综合分析、准确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方案实施整改,督促学校针对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第16篇:福建省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实施方案

福建省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实施方案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产科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防止危重孕产妇发展为孕产妇死亡,根据卫生部妇社司的统一部署,我省在16所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危重孕产妇监测。为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与各级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危重孕产妇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监测医院所在的设区市和县(市、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危重孕产妇监测工作;组织实施孕产妇死亡评审,并逐步延伸危重孕产妇的评审。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1.省妇幼保健院为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的业务指导单位,负责监测工作的培训及技术咨询,资料的收集审核、质量控制及上报,完成年度分析报告。

2.各有关设区市妇幼保健院(所)负责组织辖区内监测医院相关人员培训,收集、审核、汇总上报辖区内监测资料,按时质量控制并完成年度分析报告;接受省级检查,负责县(市、区)级监测工作督导。

3.各有关县(市、区)妇幼保健院(所)负责协调本辖区内监测医院有关危重孕产妇监测工作;负责监测医院监测资料的收集、录入和网上直报;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接受省、市级检查和负责乡级人员培训、督导。

(三)监测医院

1.指定相关部门或科室负责本院的监测工作,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落实监测人员;

2.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并负责本院扩展培训;

3.负责核实本院入院孕产妇情况,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填报监测资料;4.成立本院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负责本院危重孕产妇评审和抢救工作,负责推荐危重孕产妇典型病例参加省级评审;

5.负责本院监测质量和表卡填写质量的自查工作并接受上级检查。

二、监测对象和范围

(一)监测对象

监测时期内,在监测医院入院的所有孕产妇,自妊娠开始到妊娠终止后42天内,包括引产(不论孕周大小)、异位妊娠、流产及正常分娩等孕产妇。

(二)监测时限

监测时限从孕产妇入院之日开始至出院之日结束。

(三)监测范围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网络内,我省16所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为监测医院(名单见附件)。

三、监测内容和指标

(一)监测内容

1.入院孕产妇个案相关信息;2.监测医院相关信息; 3.危重孕产妇病例评审。

(二)主要指标 通过监测,收集评价产科质量的相关指标: 1.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患病率; 2.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病死率; 3.危重孕产妇发生率; 4.孕产妇死亡率;

5.产科质量指标:危重孕产妇与死亡孕产妇比,孕产妇死亡指数,孕产妇严重结局发生率等。

四、监测资料的收集

(一)收集孕产妇个案信息

孕产妇入院之日即进入监测状态,监测医院需要每天访视产科病房、产房或流产服务部门、重症监护室及本院涉及孕产妇的相关科室,随时观察孕产妇病情的动态变化,查阅病历,记录调查表中要求的重要信息;在孕产妇出院之前完成《孕产妇个案调查表》,按照“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工作手册”的规定,按时将《孕产妇个案调查表》报送辖区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二)收集《医院监测机构调查表》

由监测医院医务科指定专人填写,按规定报送辖区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每所监测医院每年填报一次。

(三)监测数据网络直报

1.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审核监测医院的相关表卡,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录入,每季度按时完成《孕产妇个案调查表》的网络直报;

2.设区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完成网络直报的审核工作;

3.省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完成全省监测医院的网络直报数据审核。

(四)数据收集人员配备要求

1.监测医院安排1人具体负责院内监测工作,负责收集、审核、汇总和上报本院各科室填写的《孕产妇个案调查表》,并按时填报《医院监测机构调查表》;

2.监测医院应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的扩展培训,对每个医务人员进行《孕产妇个案调查表》的填写规范培训,相关科室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本科室《孕产妇个案调查表》的填报、审核;

3.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及审核。

五、落实危重孕产妇评审

(一)评审目的

1.分析孕产妇危重症在发生和诊治过程中存在的医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2.加强专家与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直接交流,提高医护人员技能水平,规范孕产期保健和产科服务流程,有效降低孕产妇危重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3.强化提供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与执行,增强产科与其它相关科室的协作和应急能力;

4.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辖区内妇幼卫生管理,为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评审范围

在怀孕、分娩或在产后42天内,患有任何一种WHO规定的威胁其生命的情况并存活下来的孕产妇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及确诊程序见“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工作手册”。

(三)评审方法 监测医院组织院内技术骨干按照“孕产妇危重症评审流程”(见“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院内评审。

(四)评审时间

监测医院每季度组织一次院内评审。

(五)评审信息收集

1.每半年上报《孕产妇危重症病例登记表》、《孕产妇危重症病例评审汇总表》至辖区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2.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汇总,分别于每年4月30日前、10月30日前报设区市妇幼保健机构。设区市妇幼保健机构审核后分别于每年5月31日、11月20日前报省妇幼保健院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

六、监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工作正常运行和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监测医院自查、县级和市级质量检查、省级抽查的质量控制制度。

(一)质量检查方法

数据资料的检查采用手工和计算机检查。手工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抽样检查。计算机检查包括数值范围检查和逻辑关系检查。

1.样本量要求

监测医院每月自查所有的孕产妇个案信息调查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抽查每个监测医院30%的孕产妇个案信息调查表;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抽查辖区内每个监测医院10%的孕产妇个案信息调查表;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至少抽查3所监测医院、每所医院5%的孕产妇个案信息调查表。

2.质量检查方法

将原始调查表与产科出院记录本、分娩记录本、危重病人抢救登记本、孕产妇死亡登记本、病案室病历及出入院登记本核对。核对内容包括:孕产妇数、死亡数、危重孕产妇数和危重孕产妇相关资料,以及所填信息是否完整准确等。各级质量控制完成后,须填写《质量调查表》,并按要求报上级技术负责单位。

3.质量控制时间

监测医院每月自查一次,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市级、省级每年完成一次质量控制;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每年对监测医院进行抽查;各级质量控制完成后须填写质量调查表,逐级上报。

(二)质量控制内容 1.漏报调查 主要对入院、尤其在产科以外的相关科室孕产妇病例的漏报调查,统计住院孕产妇死亡漏报率、住院孕产妇漏报率。

2.监测表卡质量检查

主要检查监测表卡填写的正确程度和项目完整情况,统计填写错误率和完整率。

3.质量评价指标

漏报率:孕产妇死亡漏报率≤1%,住院孕产妇漏报率≤1%。 表卡质量:项目错误率

七、具体工作流程及内容参见《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工作手册》(另行印发)。附件

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机构名单

3501011101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3501011103 福建省立医院 3501011104 福州市第一医院

3501011105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501011106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3501221736 连江县医院 3501221737 连江县中医院 3504241410 宁化县医院 3506011207 3506011208 3506281738 3507221734 3508251740 3509211731 3509211732 3521231309 漳州市医院

漳州市芗城区妇幼保健院平和县医院 浦城县医院

连城县妇幼保健院 霞浦县医院

霞浦县妇幼保健院 建瓯市妇幼保健院

第17篇: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及工作总结提纲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2、监测范围及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2)施工准备期 (3)工程建设期间

(4)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2、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2、重点监测图(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4、附件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附件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

一、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概况

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况

3、监测工作实施概况

二、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

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1)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 (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2、取土监测结果

(1)设计取土(石)情况

(2)取土(石)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3)取土(石)量监测结果

3、弃土监测结果

(1)设计弃土(渣)情况

(2)弃土(渣)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3)弃土(渣)量监测结果

4、………

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1、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

2、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

3、临时防治措施及实施进度

四、土壤流失量分析

1、各阶段土壤流失量分析

2、各扰动土地类型土壤流失量分析

五、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1、扰动土地整治率

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率

4、土壤流失控制比

5、林草植被恢复率

6、林草覆盖率

六、结论

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3、存在问题及建议

4、综合结论

第18篇: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2015年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要求,及卫生部2010年12月14日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指导,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在2015年对我院开展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的周期:

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三、监测的范围:

1、监测范围为实施的所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科室;

2、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四、外科手术感染部位的定义

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沾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

1 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五、监测方法:

1、监测前的准备

2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贵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以便医院感染管理科能安排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

注明用药的时间,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感染专职人员

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与医生进行交流要求患者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告知感染管理科,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侧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

2、调查登记方法

(1)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并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2) 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

3 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0C,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填写说明

1)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 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 III, IV, V级。

4)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

5)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

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 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I级 1

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II级 2

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III级 3

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IV级 4

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V级 5

濒死病人。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7)围手术期用药

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8)术中用药

4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9)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10)感染部位

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11)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六、相关指标的计算: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

八、切口标本采样方法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5

×100%

×100%

第19篇:黑虎中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黑虎中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监测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杠杆。为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以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认真执行课程标准为保证,进一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反馈和调控,引领学校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推动全县中小学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组织领导

组长: 陈洪宝(校长)

副组长: 李玉升(分管教学副校长)

办公室主任: 吴波(教导主任)

成员: 校委会其他成员

三、时间安排

小学三至六年级考试由中心学校统一组织,初中由县教研室统一组织,学校不得提前或退后考试时间,严格按照上级考试时间进行,否则追究具体责任人责任。

四、考试要求

1、每个考室考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30至40人范围内,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但不能超过50人。

2、每个考室由两位监考教师负责监考。

3、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能做与监考无关的事。如玩手机、备课、批阅试卷、睡觉等,发现一起按考试事故论处,扣教学分2分。并在QQ群进行通报。

4、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原则上一前一后分布,不随意走动,不和学生发生冲突。如出现一例扣教学分2-5分。

5、要按时收发考试卷,不得迟到和提前收取。收取试卷时要按学校教导处统一要求装订。

6、考务工作由吴波主任具体负责,巡视由陈洪宝校长和李玉升负责。

7、监考要求原则上代本学科的教师不能监考该学科。

五、阅卷要求

小学每次质量检测若由中心学校统一组织的,阅卷由中心学校统一安排,不得推托,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按照学校统一调度;中学由县教研室统一调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阅,特殊原因由本人请本学科教师代阅,并报教导处,出现问题由代阅人负责。

六、考后工作

成绩出来后各科任教师要根据成绩及学生试卷认真分析,写出书面分析报告交教导处存档。

考试结束后要根据情况分年级召开质量分析会,三至六年级由吴波主任负责,七至九年级由李玉升负责。对好的学科给予表扬,对考的差的学科要说明原因,并有补救措施。

夹河镇黑虎中学 2016.09.06

第20篇:太和县中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太中业字2011第(19)号

太和县中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新的报告机制所针对的应该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命名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

(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组 组 长:张桂华

副组长:班文明 成 员:付 涛 刘 磊 张 坤 范兆华 蒋辉辉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办公室设在防保科 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六、监测要求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试点医院指定专管人员负责试点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和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向医院各科室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肾内科以及消化内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纸质报告卡。医疗机构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所在地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试点医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七、方案依据

《201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太和县中医院医务科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食源性疾病异常监测工作

提示!:儿科、肾病科、急诊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需要掌握的内容。

1、食源性异常病例共培训2次

2、食源性疾病的定义、种类、报告流程、明确排除的疾病(哪些不属于食源性疾病),实施方案及上次发的资料内有。请科室医生熟练掌握,以备检查!

《监测实施方案.doc》
监测实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