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0-10-16 来源:实施方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相对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主,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包含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相对大型、集中的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以实现对高重现期暴雨的控制。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主要通过管渠、泵站、调蓄池等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也可结合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提升其排水能力。而高于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则主要通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大排水系统)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包括自然水体、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并通过叠加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共同达到20-100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因此,这三个子系统不能截然分割,需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进行整体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综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一般来说,相比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带来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老旧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提标改造与合流制溢流污染(CSO)控制带来的巨大财政支出和社会影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当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非全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既有土地利用构成与布局、地形及雨水管渠系统建设现状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设施用地与竖向设计等要求,单纯依靠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很难实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控制目标。 此外,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还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各地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

四、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通过“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系统的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第2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 (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 (4)天然水面保持率。 (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 (2)雨污分流比例。 (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

(1)雨水资源利用率。 (2)管网漏损控制率。 (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2)城市防洪标准。

推荐第3篇: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2)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

推荐第4篇: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工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第五条(部门职责)市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国土规划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层级规划及建设用地规划条件。

发展改革、财政、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城管、环保、气象、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规划编制)市国土规划部门应当会同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等部门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面源污染物控制目标、峰值径流控制目标、内涝防治目标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等内容,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规划衔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第八条(编制计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市、区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年度建设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编制规范)国土规划、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海绵城市相关工程(以下简称海绵设施)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组织制订《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第十条(配套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或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一条(规划许可)项目规划时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系数、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规划管控指标,

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规划审查、验收要求。国土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就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征求水务部门意见;水务部门应当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明确的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项目认定)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峰值径流系数等指标要求,市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规划、水务、园林和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估。

第十三条(前期审批)项目业主按照项目性质报相关部门审批或核准。审批(核准)部门协助项目业主完成海绵城市设计变更时的调概审批工作,指导、协调项目参建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做好项目论证工作。

第十四条(建设要求)武汉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一)建筑与小区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二)道路与广场建设应当在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基础上,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作用,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公园和绿地建设应当采取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应当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

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应当经过岸线净化;沿岸截流干管的建设和改造应当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五)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整治应当注重恢复和保护水系的自然连通,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不得采取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六)其他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措施。

第十五条(施工许可)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或规划条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不得发放《施工图审查合格书》。

未经海绵城市施工设计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城乡建设部门不予进行施工图审查备案,不予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排水许可)建设单位在申请排水许可时,水务部门应当审查排水口的设置和水质、水量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不予排水许可。

第十七条(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的落实纳入竣工验收内容,并将验收结果提交备案机关。验收不合格的,不得综合验收备案,不予交付使用。

第十八条(维护管理要求)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

公园和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以及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配套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海绵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城管等部门制定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技术规范,建立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检查和考核制度。

海绵设施维护管理和监督考核的情况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支持和保障

第十九条(政府投入)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设立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建设等部门制订。

第二十条(社会参与)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组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PPP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

第二十一条(激励措施)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行政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二)未依法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行政许可审查内容的;

(三)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按照规定查处的;

(四)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相互推诿、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城乡建设、国土规划、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房管、城管、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2016年月日之日起施行。

推荐第5篇: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这张图就是我们60米宽的中轴路,中间有24米是石头,旁边是透水铺装,让打到土壤里头去。这个是下沉花园,就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北边有一个下沉的公园,跟周边的地铁站跟24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衔接,这个区域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把防洪跟雨水利用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大的蓄洪排水,上面的空间调蓄用的,底下有个沟是排水用的,同样我们都做了透水的路面,如果是下小雨的时候,我们透水路面会在地板上到这个沟里面去,只有下大雨的时候,我们才会进到蓄洪函里面去。虽然说地面上看到很多的绿地,这种集约化的建设底下的空间很少,这个就是水系和种植路面的一些做法,这个是现场的一些情况。

总的来说67毫米以下的降雨是没有外排的,这个应该说比较保守,我们现在提的是33.55两年一遇的降雨量,65毫米的降雨实际上是没有外排的。

案例二:西安大明宫

第二个案例是大明宫。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了一个水系,就是有一个太液池,恢复太液池和一个大水系的水面,这个太液池的水,我们当时认为当然是有水库来补水,但是我们把周边的绿地已经作为我们太液池补水的水源,我们当时借鉴的是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在绿地里头做了雨水口,为了进水的水质好一点做了一些设施,这个都排到水系里面去,这个应该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当然水质是有问题,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迂道广场丹凤门以北,这个广场我们当时建筑师做的时候,是一个全平的广场,地面上没有坡度,为什么呢?因为西安是古都,底下80公分以下是唐朝的土,算古董,不让挖出来,所以保护性建设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做成坡,所以上面做了透水铺装,在底下做了很多沟,18米的一个沟,然后直沟到干沟,然后排走,因为是入渗下去的,到含元殿下面还有一个小水系。这个项目承建期是10年,7.21是20年一遇,地面上没有明显的积水,这个按10年一遇的排水做的,11年的9月我回来了一次,正好西安下了一场比较大的雨,大概有10年以上的降雨,比较著名的就是白鹿原那边有个路塌了,压死了几个人。

案例三:北京CBD的核心区

最后一个案例,北京市现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地下空间,这个地下空间是在很著名的一个区域,叫CBD的核心区,央视大楼的南边,长安街以北,应该在国贸桥的东北角,这个区域一共有400米×500米的区域,北京都是超高层,一共有15栋楼,整体开挖了地下5层,我们这个工程是地下空间市政设施和中央许地。

整个中央绿地,地面上是道路和绿地,建筑高度30米,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只有文化中心,实际上基槽深度26.2,地下5层,3层停车,2层商业配套,1层跟其他的地铁站衔接的人行通道,就是这样一个集约的区域。

这个是市政管线。这个地方怎么来做LID的设计,这个区域因为硬化程度比较高,所以要消除硬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下游管道的影响和小环境的影响,但是补充地下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整个区域是整体开挖的,只能减小,所以还是采用就地入渗,采取奥林匹克公园地下空间的做法,做了很多个排水管,不同的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因为做了综合沟的设计,市政的道路底下是一个综合沟,这个是剖面,大家看雨水是进了沟的,沟的边上有一些结构空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安排成其他的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调整过来跟雨水管道相连的区域,用结构空间作为超标准雨水的蓄水空间,来加大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这个是机动车道底下很可怜的小人行道做的透水铺装,这个也是比较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时候,这个树做了一些小实验,如果做了这些框的话,浇灌量会大幅度减少。下沉广场仍然做了两个比较大的调蓄池子。这个区域有52.2万的地下空间,所以人员的地下出口特别多,如果房子起来了,又把周边的景观给破坏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区域积水的话,这个底下的空间就会很严重,所以建筑大学给做了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区域的模拟。这个就是这个沟,这个就是雨水,蓝色的是雨水。

在出入口也有一些心得,看这个剖面很典型,所有画的绿色斜线的部分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结构空间,把它作为雨水的调蓄池,下层的空间正好是进来的雨水,把它引到这个底下,这个坡道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推荐第6篇: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概况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情况汇报

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容

2.1 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图 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 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

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图 2海绵城市构建体系

2.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进行了总体阐述,用于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2.3.1 概念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

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图 3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表格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与区别

2.3.2 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 4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3.3 控制目标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图 5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II区(80%≤α≤85%)、III区(75%≤α≤85%)、IV区(70%≤α≤85%)、V区(60%≤α≤85%),如图3-3所示。各地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图 6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2.3.4 技术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表格 2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2.4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3 海绵城市试点概况

3.1 试点城市申报

2015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经研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图 7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流程

针对资格审核部分,试点申报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包括城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水体等)、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设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3.2 试点基本情况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2015年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

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投资量巨大。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试点城市中贵安新区投资46.7亿元,南宁投资95.19亿元,常德投资则高达250亿元。

同时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常德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3.3 试点存在问题

针对2015年试点申报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城市现有灰色设施本身不完善,同时缺乏规划支持,部分城市连排涝规划没做,基础工作薄弱。

(2)建设目标设置不合理: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无法通过考核;

(3)实施方案可行性不足: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少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

(4)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包括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制定不完善。

(5)投融资模式方案不实: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缺乏投融资模式考虑或有投融资方案但缺乏可行性。

附录:部分海绵城市参与单位名单

序号

单位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北京建筑大学

3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4 广州珠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5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6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 7 苏州河道管理处

8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 9 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 10 新余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11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2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3 海口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4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15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6 湘潭市建筑设计院

17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8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9 浦东新区排水管理所

20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1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 辽宁省鞍山市规划设计院 23 鞍山市规划局

24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25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6 长沙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7 中国义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8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29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30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1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32 上海佳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

谢映霞 王健龙 赵敏华 王浩正 周水明 赵亮 胡玉清 魏文涛 贾小慧 余剑 韩宇 汪望淮 詹振坤 窦秋萍 赵哲毅 杨亮 林怡 孙斌 孙云章 郑琴 陶丰收 王伟光 安景有 陆沈均 李鹏 李德新 吴小园 李楠 郑建春 孔洁敏 李兵 娄城铭

联系电话

010-58322000 13488679459 13611745764 18911852716 15821430304 13891815275 18606203618 18722325970 18504710175 13707906618 18636932723 13861857993 18976281657 13701672489 18616064850 15197293156 13951823853 18002239578 13501706449 13389203815 18155398610 13050030016 13322112210 13917925810 13821192962 15074982668 15267966699 18811360408 13520423039 13855124899 13918945960 13524512240

33 34 35 36 37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规划院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司

刘洋 孙池 杨帆 王雨雨 李超新

16538853391 13002458307 15633361832 18705910395 13590421745

推荐第7篇: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一、城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2.社会经济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2.径流特征 3.洪涝特征

(三)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 2.水资源开发现状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现状水体环境 2.水源地分布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供水设施

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3.排水防涝设施 4.水利设施 5.雨水调蓄设施

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

(一)总体规划概述

(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1.供水专项规划 2.节水专项规划 3.污水专项规划

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5.防洪专项规划 6.水系专项规划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 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相关政策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其他标准参考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

(二)规划技术路线

六、市域层面

(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

将现状河流、湖库、湿 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 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

(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

(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

(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七、城市层面

(一)空间管制

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二)建设用地规模: 1.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生态承载力校核

(三)建设用地布局

(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

(五)分区目标

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峰值流量控制目标 4.内涝防治目标 5.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六)分区控制指标

1.建成区内

(1)“渗、滞、蓄”: 综合径流系数: 透水铺装率: 下沉式绿地率:

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 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 (2)“净”:

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收集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 (3)“用”: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雨水收集利用量: 污水再生利用率 替代城市供水比例: (4)“排”: 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雨水管渠排放标准: 2.建成区外 (1)防洪标准:

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 (2)水源涵养:

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 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 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

(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1.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 2.水源工程设施 3.防洪工程设施

(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八、建设工程层面

(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

(二)工程措施选择

(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

1.系统分析 2.方案比选

(四)主要工程

1.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2.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

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一)规划可行性分析

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2.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 3.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 4.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十、近期建设规划

一、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二) 资金保障

(三) 管理及制度保障

二、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 规划附图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一、规划编制

1.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在城市控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3.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二、规划管理

1.在地块开发出让条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审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三、建设管理

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图审查纳入施工许可发放条件中 2.强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监理

3.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时重点验收内容

四、维护管理

1.可持续的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推荐第8篇: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

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心得

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物拔地而起,地面硬化面积快速扩展,但城市建设对雨水的处理主要都是通过各种地下管网把雨水尽快排掉,致使城市生态领域逐步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日渐严重。城市中大量的湿地、湖泊也就被填埋,绿化面积减少,不渗水地面快速增加,每当暴雨时城市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常常造成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城市内涝常常发生,造成重大损失。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了解到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兴起,它将是今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对雨水处理采取以排为主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是不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对雨水的处理采取渗、滞、防、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把对雨水处理主要依靠管网、泵站等设施快速排涝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转到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坑塘、湿地等水系的保护修复,并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强调对雨水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这既补充了城市地下水,又把初期的雨水径流的大径流量削减掉,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及雨水径流污染等,逐步缓解甚至解决对雨水以排为主的城市建设理念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生态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后,建设海绵城市,并非朝夕之事,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水利部门去努力,保护现有的水系、湖泊,修复已被破坏部分的水生态环境,改造和提升现有排水体系以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局部地区增加调蓄设施以提高超标降雨的抗涝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城市建设中处处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保护。

推荐第9篇: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

施方案-编制提纲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1.1 生态本底情况:城市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状况。 1.2 城市现状。 1.3 试点区域:

区域划定的原则、依据和位置,汇水分区情况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确定依据。

2.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从当地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2.2 问题分析:重点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雨水资源有效利用、防洪与内涝灾害治理等角度分析试点区域存在的问题。

2.3 需求分析: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试点区域的需求进行分析。

2.4 工作基础: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制度机制、做法与成效、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须附已开展工作、已建成海绵区域的视频辅助材料,说明和展示实际效果,不要做成城市宣传片)。

2.5 预期成效。

3.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

3.1 目标和指标:总体目标应符合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与当地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一致、清晰,并分解落实到各汇水分区、地块,提出具体指标以及指标测算依据。

3.2 技术路线和措施:强化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合理安排“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工程设施作用,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完整性,避免出现“为海绵而海绵”、LID措施“打补丁”、过度工程化等。

3.3 建设任务和投资估算:根据技术措施,在经济技术比较基础上合理安排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海绵型公园和绿地设施建设、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防洪和排水防涝、管网建设与雨水收集利用等工程项目,明确投资规模。

3.4 项目进度安排(甘特图)。 4.建设运营模式

4.1建设运营模式选择。鼓励采用“技术+资本”、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合同管理、激励约束和按效付费机制建设,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

4.2 PPP方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融资结构设计及具体机制安排;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5.保障措施

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制度、运营管理、资金保障、能力建设(能够满足试点目标监测和评估的要求)等方面。

6.附件 6.1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批复文件。 6.2 已出台的政策制度文件汇编。

6.3 已颁布的标准规范、技术导则、标准图集等(只列出名称和颁布日期)。

6.4 工作基础视频文件(光盘)。

推荐第10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迁安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资金来源有4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投入,迁安市地方财政总计投入15.45亿元,二是中央财政补助,三是PPP项目融资,四是相关企业投入。

白城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按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的评审标准,获得前六名的城市,在3年建设期内,国家每年给予地级试点城市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3年累计可达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引入社会资本情况达到要求比例并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还可获20%的资金奖励,合计可达14.4亿元,并将拉动市场化资金40亿元以上。

镇江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在今年4月,国家财政部公示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江苏省镇江市成为16个国家试点之一,未来3年该市将获得12亿专项补贴资金的扶持。今后要把地块雨水吸纳率等指标作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规划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公园都将成为重要的海绵体。同时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要率先落实。

嘉兴

嘉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一旦获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意味着嘉兴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至少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这或将是嘉兴市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的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助。基于嘉兴城市雨水系统建设需求、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系统控制要求以及示范展示性,嘉兴计划在市区18.44平方公里的规定示范区内,针对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各个区域的特点全力推进低影响开发,“示范区78%的雨水量要实现渗、滞、蓄、净、用,只有22%排入河中,从而大大减少积水和水污染。”

池州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2015年完工项目19个,2016年完工项目59个,2017年完工项目39个,项目总投资211.62亿元。池州市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18.5km2的范围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示范区覆盖池州市主要建成区(老城区)和典型新城区(天堂湖新区),老城区10.68km2,占比57%,天堂湖新区7.82km2,占比42%。至2017年,示范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防洪堤达标率100%、排涝达标率8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降水滞蓄率10%、水域面积率11%,雨水资源化利用率3%,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池州打造成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厦门

厦门市,别称鹭岛,简称鹭,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隔海相望。中央财政将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给予连续三年、每年4亿元的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厦门计划在海沧马銮湾片区以及翔安新城东南部区域试点建设“城市海绵”,其中,马銮湾片区约有20平方公 里,翔安新城东南部计划划定15平方公里进行试点。据悉,“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 包括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强化城市雨水滞留能力;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 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城市蓄水能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净化城市水资源;包括改造 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等。

萍乡

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该市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区域作为老城区试点;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区试点;围绕萍乡特色和生态涵养发展,增加田中湖及其周边区域,共同组成萍乡海绵城市示范区,总面积为32.98平方公里未来3年内,该市将完成147个项目,项目类型包括现状小区改造、新建小区的建设、公园广场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湖泊及调蓄区建设、雨污水设施建设、道路的建设和改造、监测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总投资达到46亿元。

济南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山东省省会。山东省济南市将以大明湖兴隆片区为试点区,以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为推广区,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投资148.75亿元实施63个项目,统筹推动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系统五大系统建设。济南市的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两证一书、土地出让、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小区内道路及广场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不低于70%。此外,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合理分布雨水桶和雨水调蓄池。采用下沉式绿地、建设透水性停车场等措施。今年,邮电新村、南郊宾馆老旧片区、伟东新都老旧片区、玉函小区、阳光舜城、兴隆新区、鲁能片区7个片区也将进行改造,2017年3月份左右完成改造,变身“旱可吐水,涝可吸水”的海绵体,总体实现75%至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鹤壁

鹤壁,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以后的3年里,我市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4亿元的专项补助,如果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达到一定比例,每年还将得到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我市将开展五大类35项的试点项目建设。

武汉

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未来中央将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方面也积极表示,三年内共计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其中两处示范区已经明确。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02亿元对这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辖市,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未来3年,我市将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

南宁

南宁,简称邕,古称邕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南宁市计划投资约87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2015年计划开工项目104项,完工60项,涉及开工项目的海绵城市投资约35亿元。

重庆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重庆将在悦来新城18.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按照海绵城市三年建设的要求,今年预计将投入约8亿元,启动对8条已开工、在建的城市道路的改建,以及对悦来国博中心场馆和周边环境超过40万平方米的范围改造升级,同时对已启动建设的约120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进行引导。

遂宁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中央财政将对首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时间3年,金额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按此计算,遂宁市3年内有望获得12亿元补贴。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约46.7亿元,资金需求巨大,预计社会资本投入30亿元,占比高达63.8%。

西咸新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连续三年、每年获得4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

第11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

1雨水综合利用

1.1雨水利用流程

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1.2.1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渗透性地面铺装一般采用透水砖,渗透系数介于6.0×10-2~1.8×10-1让宝贵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起到入渗、滞留的作用,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1.2.3雨水收集系统

道路渗滤沟:考虑到景观和功能需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高,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下渗。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坡度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④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⑤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1.2.4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采用提升系统抽取,供冲厕用水以及补充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设计时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人工湖设计时配置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附近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2结语

一些城市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雨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城市在雨水利用过程中发挥收缩自如的海绵体作用。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巩建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总局乌兰察布市水文勘测局

第12篇: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概况1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情况汇报

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容

2.1 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图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 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

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图2海绵城市构建体系

2.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进行了总体阐述,用于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2.3.1 概念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

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图3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表格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与区别

2.3.2 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4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3.3 控制目标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图5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II区(80%≤α≤85%)、III区(75%≤α≤85%)、IV区(70%≤α≤85%)、V区(60%≤α≤85%),如图3-3所示。各地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图6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2.3.4 技术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表格2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2.4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3 海绵城市试点概况

3.1 试点城市申报

2015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经研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图7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流程

针对资格审核部分,试点申报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包括城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水体等)、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设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3.2 试点基本情况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2015年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

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投资量巨大。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试点城市中贵安新区投资46.7亿元,南宁投资95.19亿元,常德投资则高达250亿元。

同时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常德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3.3 试点存在问题

针对2015年试点申报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城市现有灰色设施本身不完善,同时缺乏规划支持,部分城市连排涝规划没做,基础工作薄弱。

(2)建设目标设置不合理: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无法通过考核;

(3)实施方案可行性不足: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少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

(4)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包括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制定不完善。

(5)投融资模式方案不实: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缺乏投融资模式考虑或有投融资方案但缺乏可行性。

第13篇: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流程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流程

一、立项和用地出让阶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供以下材料:

1、建设项目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2、建设项目是否产生特殊污染源

3、建设项目开展海绵设施建设的限制性因素与有利条件

4、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建设海绵设施,建设海绵设施的标准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投资估算。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

土地局将海绵城市作为要点写入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方案设计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

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应提供以下材料:

1、区域排水系统图

2、项目汇水分区及模型设施布局图

3、项目目标及设计方案自评表

4、计算书

规划局和国土局根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报送材料和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形式性审查,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查意见中列入审查结论。

四、竣工验收阶段

城建局组织工程综合验收和备案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时,竣工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规划局和国土局组织规划专项验收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时,规划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竣工验收定为不合格的项目,应限期整改到位。

第14篇:PPP模式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对政府而言,“海绵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其工程的建设存在大量资金缺口,这为引入社会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本文简单梳理了目前以PPP模式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签约项目的合作模式、收益补偿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是以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组织雨水径流排放的传统模式,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该模式会带来城市生态水系统的污染,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住建部于2014年9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该指南提出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系统构建为基本原则,通过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洪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的则是“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处理”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其中低影响开发指的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等工程的建设。

一、资金缺口巨大,为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合作平台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录。分别为: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对于首批试点城市,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仅16个试点城市总投资需求就在3000亿元以上,然而中央、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提供必要的建设资本是有限的。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为引入社会资本用PPP模式共同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合作平台。社会资本的加入不仅可以解决了公共部门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先进的技术和相关的管理经验。同时,财政部对采用PPP

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试点城市也形成完整的财政激励机制--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并根据定期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补助资金基数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目前,16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对于PPP模式的开展状况:南宁于2015年2月完成PPP模式下建设“海绵城市”部分项目的签约;迁安在2015年8月18日正式启动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的设立和发行工作;镇江、池州、厦门、萍乡、济南、常德、重庆等城市也发布了以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的招标公告。

二、从已签约“海绵城市”项目看公私合作模式

(一)特许经营权--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项目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和BOT(建设-运营-移交)是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合作的主要运作方式。DBFO模式下社会资本需要负责项目的设计和融资等工作,并在政府部门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下,完成项目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等部分。等到合作期满,工程的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首个以PPP模式正式签约的海绵城市项目,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工程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公共方为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社会资本为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公司为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期为10年。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截污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厂、沿岸景观、海绵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工程,项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该项目的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项目启动后,南宁市内河管理处聘请了专业的交易顾问--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技术顾问--北京清控人居环境院有限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此项目质量的稳定性。二是项目融资成本比较低。该项建设资金来自自筹、贷款,项目出资比例为自筹20%,银行贷款80%。其中很大比例的银行贷款由建设银行以基准利率以下的贷款利率提供。

四川省安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也采取了相同的DBFO模式,并且协议在期满终止时,项目公司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将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偿交还安县政府。该项目明确公私双方风险承担的问题:商业风险有项目公司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共同协商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安县政府和项目公司合理共担。根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和政府的招标公告,公共部门只占项目公司的股本的10%-30%,

社会资本出资多达70%-90%。所以签约时确立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政府引导基金模式--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

引导基金指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项目的专项资金。

2015年8月18日正式启动全国首支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的设立和发行工作,由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提供募集认购。政府指定机构拟出资20%,成交社会资本拟出资80%。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唐山分行成功中标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以5.98%的年化收益率获得优先级额度12亿元。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唐山分行将对该基金提供银行托管服务并获取托管基金总额的0.2%作为年度基金托管收益。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唐山分行还取得该基金覆盖的海绵城市示范建设项目的项目公司及社会资本方提供银行开户、项目结算、项目收益托收、项目融资、项目基金托管、项目资金托管等金融服务。该融资方式获得的资本将全部投资于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项目中。全国首支海绵城市引导基金落地,为地方政府的“海绵城市建设”财政建设资金的解决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三、PPP模式下社会资本的收益与补偿机制

“海绵城市”相关项目的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使用者付费)、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

理论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收益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例如减少污染、补充地下水、地产升值、减少建设费用、增加就业等。因此“政府购买服务”是大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尤其是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建设与改造工程、城市绿色道路建设与改造工程等非经营性项目主要收益来源。政府财政部门根据PPP项目协议约定,对照设定的绩效考核标准,按照“依效付费”的原则向项目公司按季度支付相关服务费,并根据运营维护期间的通货膨胀情况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以应对未知的不可控制因素导致项目公司收益明显低于或高于预期的风险。

关于项目运营收益部分,雨水集蓄利用、多功能调蓄公园、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可提供新增水资源供给量、门票、停车收益等;沙坑、河湖水系的雨水功能性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虽然不具备使用者付费基础,但此类改造工程可带动周边地价升值,政府可通过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偿还社会资本金,并与社会资本共享土地增值收益。社会资本除了上述收益,还可获得隐含收益。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安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自来水厂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水务工程,引水、供水、给水、污水、排水等地下管廊和管网工程,雨水管道、雨水储留设施等海绵城市雨水工程会直接影响项目公司母公司的管材业务收入,并对母公司净利润起到积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结合各项收益分别估算,低影响开发的总经济收益约为33元/立方米,还未考虑无法衡量的外部性收益,总的来看海绵城市收益相对可观。

四、从《指南》到实施,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缺乏规划和法规的配合

地方政府目前并没建立未来10-20年详细的城市总体规划,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以良好的城市规划为基础作出分层设计达到“弹性”的要求,还需要规划、建设、园林、环保、水务、水利、市政等多个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参与和协调。同时政府应该重点解决这些“海绵城市”项目是否与现行的水务法规、土地使用政策等出现冲突而无法实施的矛盾。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明确,也没有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PPP 模式不是应该定位成简单的融资渠道,更不应变为地方政府转嫁责任和财政负担的途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研究投资规模是否经济合理,建设和运营、成本核算是否清晰,以保证公共资本有明确收费标准、补贴政策以及退出机制。目前“海绵城市”处于概念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城市气候不同参考价值比较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仍处于摸索状态。这其中面临的风险,政府并没有给出合理的分担机制。

五、Prince George\'s县改造LID基础设施的案例

Corvias集团的全资子公司Corvias Solutions与Prince George\'s县的环境部门签署

了关于LID建设和运营PPP协议,合作模式为DBFO,合约期为三十年。Prince George\'s县的最终目标是将15000英亩的不透水表面通过添加46000雨水装置转化为吸收雨水的表面。目前项目处于第一阶段的开发和建设,包括Corvias Solutions公司三年内需要花费1亿美元对2000英亩区域的LID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造。收益机制采取使用者付费模式,即县政府对该区域的居民收取一定费用。Corvias Solutions选择将工程分给当地承包商这种形式,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该行业壁垒,长期可以实现雨水改造系统的供需平衡。县政府也设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Corvias Solutions能在预算内按时完成项目工程,将会获得额外2000英亩区域的雨水基础设施的改造权。该PPP模式旨在以长期公私合作的形式,形成节约的、有效的管理雨水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并且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政府可以节约12亿美元,相当于减少了40%的成本。这个案例从项目带来外部性收益和成本节约两方面介绍了政府采用PPP模式改造LID基础设施的优势,大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刺激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附海绵城市政策一览表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管清友(元亨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川

第15篇: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2016年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范本1

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护好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和新区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切入点,以海绵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驱动、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之路。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统筹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做到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持以“先底后图”理念和“先自然后人工、先地下后地上”原则,构建遵循自然规律的城市防洪体系,把湛江建设成为海绵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基本解决市区水浸街问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恢复和修复,至少建成1个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海绵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整个中心城区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新区开发后综合径流系数不高于0.5,旧城改造后不高于0.6,城区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格局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设计工作。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完善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其他专项(专业)规划,完善详细规划以及审查监督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明确规划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控制内容,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内容,重点明确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指标内容,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持续做好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持续做好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同时,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逐步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原则,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有选择地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推广使用绿色屋顶设计、生态建筑材料及其他低影响开发工艺。

(四)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作。在确保城市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因地制宜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应用生态排水方式等。同时,加大市区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建立完善市政排水许可审批制度,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

(五)绿地广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作。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湿地公园,推广应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和新增一批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广场、透水性停车场等,加强现有湿地湖泊的维护管理,因地制宜规划新建多功能调蓄设施。

(六)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作。根据城市水系的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条件下,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开展地表径流控制和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实施现状内涝黑点整治工程、城市水质净化厂建设工程、中水回用处理工程、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包括相关排涝内河的河道堤防护岸工程建设、疏浚、清淤、泵站布设等,完善内涝预警系统,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七)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期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同时,加强低影响开发设施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并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与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八)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工作。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相关政策研究,配套出台相关的实施办法、导则、奖励办法等措施,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工作,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湛江实际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工作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制订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开展研究,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湛江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编制完善相关规划设计,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权威的规划指引。继续做好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对于建成、在建或拟建的建筑小区、道路、绿地广场、水系及其他具体工程项目,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严格把好规划设计、施工实施和运行维护等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相关目标落实情况的审查,为建设海绵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试点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7年12月)。

按照实施方案的部署,在做好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的同时,开展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相关工作开展。重点实施公园绿化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小区试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构建试点、城市河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点、海绵城市示范区和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规定等六大行动计划,在实施试点区域内,相关责任部门及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管理要点执行,主管责任部门跟进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由专责小组建立数据档案,累积实践与经验,完成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或项目建设。在本阶段末期,对管理要点及技术要点进行新一轮调整、补充、完善,推动海绵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为下阶段的全面实施提供基础。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20年12月)。

在总结前阶段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区域重点从新建区扩展至整个中心城区,包括赤坎区、霞山区、湛江开发区等老城区,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海绵城市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城市综合管理、城市规划、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务、环保、污水处理、人防、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统筹协调实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由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构建市、区及各部门多层次的工作领导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部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区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责任分工制订工作方案,分解指标,明确责任人,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进度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严格把好项目立项报批、规划设计、施工实施和运行维护等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相关目标落实情况的审查监督,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三)完善配套政策和资金保障。探索有利于实施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制定水资源保护与雨水综合运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的项目配套,以及循环利用知识的宣传普及等工作。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外资投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普及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相关知识,建立对海绵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的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城市节水、水生态修复、内涝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附件: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任务分解表 附件: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近期行动计划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24日

范本2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根据工作要求,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注重绿色生态措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约束和资源约束并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用三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末,实现以下5个方面指标。

1、城市雨水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青山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四新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TSS去除率计)不低于50%。

2、城市内河水系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示范区湖泊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100%,港渠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65%。当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

3、城市防涝水平和防洪标准得到提高。示范区基本完成易涝点改造,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体系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

4、城市生态底线得到有效保护。示范区天然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比例达到50%。

5、建立一套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和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标准体系。新建项目的海绵性审查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及时出台《武汉市海绵城市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集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调度于一体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形成系统技术体系。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理论和应用、监测评价方法等研究。出台《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城建、园林和林业、水务部门根据《导则》分别制订建筑、道路、园林绿地、水系等相关技术规范。成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联盟”,开展技术体系研究及技术推广。择优选取有实力的海绵城市技术服务机构,为方案规划、设计、监测平台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相关单位和示范区政府要结合工程实践,及时总结提炼,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1、明晰责任。示范区人民政府在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统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青山区人民政府与碧水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汉阳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组建融资和建设平台。公司承担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策划、投资融资、政策运用和建设运营等工作。 发改、城建、规划、水务、园林和林业、环保、房产、城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管等工作。

2、规划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保护好山水田林湖自然本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强各专项规划间的协调与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空间格局,夯实海绵城市的生态基底。要把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峰值径流系数等指标作为项目开发建设规划条件的重要技术指标,严格管控落实。

3、分类实施。综合考虑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市政基础设施现状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系统推进。对既有项目海绵性改造要结合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易渍片区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同步实施。

4、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集约节约原则,结合城市建设工作统筹推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施工管理,做到功能性、经济性、实用性有机统一。在建政府投资项目因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调整的概算,经相关部门审查认可后,由项目业主承担调增的投资。

5、实行奖励。建立示范区非政府投资项目的海绵设施建设资金奖补政策。在试点期内,以2015年10月1日为节点,在此前开工建设的非政府投资项目按海绵设施建设资金的30%奖补;在此后开工建设的非政府投资项目按海绵设施建设资金的15%奖补,奖补办法由财政部门负责制订,奖补项目由海绵办会同财政、规划、建设、水务等部门和示范区政府研究确定。

6、绩效考核。示范区海绵设施建设项目应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考核范围,办公室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各在关单位严格落实目标任务。

(四)开展海绵设施建设。2015年至2017年三年为试点期,实施项目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海绵性改造,排水管渠泵站建设、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及监测评估平台建设七大块内容,总计划投资162.9亿元。一是青山示范区,东起工人村路,西至建设一路,北抵临江大道,南到欢乐大道,总面积23平方公里。实施项目330项,总投资131亿元,主要包括:城市道路41项,投资21.7亿元;小区公建260项,投资19.9亿元;公园绿地12项目,投资6.4亿元;城市水系5项,投资70亿元;城市管渠12项,投资13亿元。二是四新示范区,东靠长江,南邻三环线,西至龙阳大道,北抵汉新大道,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实施项目125项,总投资28.8亿元,主要包括:城市道路38项,投资3.2亿元;小区公建73项目,投资7.9亿元;公园绿地6项目,投资2.1亿元;城市水系8项,投资15.6亿元。三是技术援助项目,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管理,技术咨询,两个示范区数据监测,建立监测平台和效益评估等。

(五)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奖补资金。二是整合市、区财政资金,市财政每年至少安排资金4亿元,示范区人民政府各自安排资金每年不少于1亿元,专项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市、区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偿还平台公司的贷款本金与利息。同时,市城建、园林和林业部门在安排城建计划时,向示范区倾斜,支持其道路、园林绿地海绵性改造工作,为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示范区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性政策积极向银行争取长期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大力筹措海绵设施建设资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市长任常务指挥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对试点工作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督办及资金统筹。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市水务局办公,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示范区人民政府要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由区主要领导牵头,区分管领导具体抓,区级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示范区内试点工作。

(二)强化部门联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强,需要加强统筹和协调。各级发改、城建、城管、规划、财政、水务、园林和林业、环保、房管等部门要紧密合作,带动社会力量和投资形成推进合力。试点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各部门要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加强工作配合,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发动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氛围。

附件:

1、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

2、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附件1: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

长:

市人民政府市长 常务指挥长: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 指 挥 长:

马泽江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市人民政府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办主任

左绍斌

市水务局局长

林文书

市城乡建设委主任 成

员:

汪祥旺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周学云

市财政局局长

盛洪涛

市国土规划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苏霓斌

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 张

市城管委主任 余世平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 涂松柏

市气象局局长 盛继亮

汉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何建新

青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新垓

洪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金国发

市城投公司董事长 桂敏桢

武汉碧水集团董事长 张

市水务局副局长 汪普查

市城乡建委副主任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市水务局办公,办公室主任由左绍斌兼任,副主任由张斐、汪普查但任。指挥部成员因工作变动等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办公室提出,报指挥长批准。

附件2: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员单位 职

市水务局承担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做好市级专班工作,履行专班职责。完善城市河湖水系保护与管理机制,健全城市排水防涝预警和应急体系,拟订、制定和推行涉水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生态岸线保护、面源污染控制等指标的落实。

市城建委会同水务部门做好统筹、综合协调工作。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管控环节的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新建项目的海绵性审查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管控体系,出台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并把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市发改委负责研究和梳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投资渠道、投入机制分析,将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协助项目业主完成海绵设计变更时的调概审批工作,指导、协调项目参建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做好项目论证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引导。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规划编制、实施管理过程中,将有关控制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做好“蓝线”、绿线”划定工作,有效落实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技术研究、指导和指标落实。 市财政局负责会同市水务部门研究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奖补办法,建立中长期预算制度,保障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并将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园林绿化部分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负责市级海绵城市项目园林绿化方案、施工图审查;指导示范区绿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积极支持项目建设,组织监测示范区内的水体水质,及时通报情况。

市气象局负责建立暴雨监测预警平台和发布机制,修订完善武汉市暴雨强度公式,做好示范区气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市城管委、房管局负责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公共建筑、道路、居住小区海绵设施管理机构,督促其依照运行维护的技术标准做好海绵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

市监察局负责对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实行再监督,对单位和个人履职尽责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配合市水务部门制定出台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并做好审查工作。 市考评办、市政府重点办负责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绩效管理和示范区海绵性设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考核。 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人民政府、四新生态新城管委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统筹示范区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落实示范区各项考核指标。成立专班,指定专人,组织实施。组建融资、建设平台,做好示范区内海绵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筹融资、管理、维护、监测等工作。 市城投公司负责汉阳四新新区范围内海绵设施建设,做好海绵设施建设项目的筹融资、建设等工作。

武汉碧水集团负责青山区两河区域海绵设施建设,做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筹融资、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武汉地产集团、武汉地铁集团等建设单位负责本单位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市委宣传部负责海绵城市的宣传舆论报道等工作。

武汉市水务局 2015年10月20日

范本3

南宁市兴宁区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南发〔2015〕7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办〔2015〕11号)、《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南办发〔2015〕47号)和《关于下达南宁市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南发改投资〔2015〕77号)精神,为切实做好兴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兴宁区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结合我城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范围

实施范围为南宁市下达到我城区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详见附表)

二、工作目标

按照《南宁市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表》、《南宁市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商业开发小区项目、自治区直单位项目投资计划表》,完成我城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任务中2015年开、竣工以及前期项目。

三、组织机构

成立兴宁区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谭玫瑰

兴宁区委书记

朱财斌

兴宁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组长:陈盛祥

兴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成

员:黎

兴宁区绩效办主任 陈璟东

兴宁区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陆先武

兴宁区教育局局长 韦

兴宁区财政局局长

兴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周文辉

兴宁区城市管理局局长 黄进群

兴宁区农林水利局局长 冯妙珠

兴宁区审计局局长

谢共文

兴宁区房屋征收补偿和征地拆迁办公室主任

李宁华

兴宁区旧区改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王

兴宁区三塘镇党委书记 陈宇锋

兴宁区兴东街道党工委书记 罗

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兴宁分局局长 刘 珍

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兴宁分局局长 罗

兴宁区政府办副主任、政府督查室主任

兴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农剑锋

兴宁区委办副主任、区委督查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兴宁区住建局,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各项具体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办公室主任由陈盛祥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李煌、陆先武、李宁华,成员由住建局和旧区改建办抽调。

四、各单位主要职责

兴宁区委督查室、兴宁区人民政府督查室:负责对海绵城市建设清单中的项目推进情况、责任单位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督办、落实、反馈工作。

兴宁区绩效办: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纳入涉及责任单位年度绩效考评范围,指导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考评方案、细则及评分办法,配合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年度考评工作。

兴宁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海绵城市中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年度建设投资计划;负责贯彻落实南宁市关于海绵城市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运作的相关要求,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强化投入机制,配合项目参加各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要求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兴宁区教育局:负责对接上级教育部门,负责协调推进辖区内教育系统的海绵城市改造工作。

兴宁区财政局:负责协调上级部门申请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和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兴宁区环保局:负责对辖区内的河道、湖塘、雨污水管等水量的监控,委托专业机构对水体水质进行监测。

兴宁区住建局:指导项目参建各方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要求开展施工图设计,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房地产项目业主沟通对接,并协助开展项目建设。 兴宁区城管局:负责所辖道路范围内雨水管道、道路透水铺装、道路雨水滞留设施等的运行维护;负责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维护。

兴宁区农林水利局:协调水库、湖塘、河道冲沟等涉水建设项目中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等相关工作;协调规划部门做好城市水库、河道岸线管理工作;牵头做好示范区禽畜养殖的调查核实工作,协助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示范区内养殖污染治理。

兴宁区审计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结算审计工作。 兴宁区房屋征收补偿和征地拆迁办公室:负责指导镇(办)开展项目相关的征地拆迁工作。

兴宁区旧区改建办公室:负责南宁市东沟岭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业主的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工作。

兴宁区三塘镇人民政府、兴宁区兴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兴宁分局:负责项目用地报批相关工作,在土地招拍挂、出让及划拨中协助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在土地利用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协助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兴宁分局:负责示范区项目各项规划控制技术指标的分解落实;负责规划编制、规划设计导则的制定,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控规和开发地块的规划建设管控中,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规划审批“两证一书”的发放中。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例会,对工作进度、先进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并适时专题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部门协调,建立部门分工负责、重大事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线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工作责任

根据《2015年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计划表》,制定我城区的项目计划表和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表,明确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和责任单位,做到统一指挥、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突出重点。

(三)建立督查机制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兴宁区绩效考评体系,实施年度考核。由城区绩效办会同住建局负责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督查检查。列入2015年的项目,各项目责任单位应尽快制定项目工期倒排计划表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督查。

第16篇: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

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第一批)

1 收集与渗透技术

1.1 雨水收集

序号

1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种植屋面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该排水系统是将种植屋面的渗透水经排水异型片、虹吸排水槽排至集水井,实现种植屋面有组织零坡度排放,达到集水和二次利用目的。

2 种植屋面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该系统由截污弃流装置、油污分离过滤装置、储水池及相关管道(件)等组成,具有截污弃流、净化等功能。系统设计与施工应符合GB 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要求。 区雨水收集利用。

3 硅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该系统由硅砂砖、集水管等设施构成,对雨水有

建筑与小渗透、净化、存储作用。其中,硅砂砖应符合JG/T 376-2012《砂基透水砖》标准要求,设计施工应符合《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 381:2014要求。 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等区域的雨水收集利用。 1.2透水铺装

4 透水路面砖(板) 以骨料、水泥为主要原料,经振动加压或其他成型工艺制成;或以废陶瓷片等块状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与水泥浆等搅拌,经压制成型、坯体干燥、高温烧成等工艺制成;也可采用沙漠风积沙与胶结剂,组成表面致密、微米级渗水的滤水层。产品具有多孔自透水功能,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GB/T 25993《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标准要求。 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人行道及非重载路面等场合。 序号

5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透水型多功能混凝土植草砖 以干硬性混凝土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布料成型技术,经压制而成,铺装时可实现四角互锁,或具有球面承压凸台。除了砖体的竖向开孔结构形成路面雨水下渗的主要通道外,砖体混凝土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透水率≥1.0×10-2cm/s(试验方法GB/T 25993)。植草砖基体混凝土可使用部分固废材料生产。产品相关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NY/T 1253《植草砖》标准要求。 有透水要求的停车场、公园步道等场合。当路面荷载较高时,可选用普通混凝土成型的四角互锁开孔植草砖。

6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在透水性路基上现场浇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形成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系指采用特殊级配集料、水泥、化学外加剂、增强剂等制成的非封闭型多孔混凝土。因集料级配特殊,混凝土结构中含有大量连通孔隙,降雨时,雨水将沿这些贯通的“路线”透过路面,进入路基,渗入地下。当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中掺加适量比例颜料,则可修筑彩色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应执行CJJ/T 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集料可采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性能稳定的天然或人工集料,如碎石、卵石、钢渣、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增强剂可采用活性混合材、聚合物乳液等。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开放式透水性路基,以利透过路面的雨水暂时储存,然后进一步渗透。

主要技术指标:孔隙率15%~25%、抗压强度15MPa~30MPa,抗折强度3MPa~5MPa,表观密度1700kg/m3~2200kg/m3,透水系数≥1.0×10-2cm/s。

建筑小区、公园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路面,轻型车辆车行道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的地面。 序号

7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在透水性路基上现场浇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形成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系指采用单一级配粗集料或特殊级配集料、沥青、改性剂等配制而成的透水性混凝土。因集料级配特殊,混凝土结构中含有大量连通孔隙,降雨时,雨水将沿这些贯通的“路线”透过路面,进入路基,渗入地下。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应执行CJJ/T 190-20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吸音降噪效果显著,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相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强度较高,但成本也高。

主要技术指标:孔隙率15%~25%,抗压强度20MPa~ 40MPa,渗透系数≥800ml/15s。 建筑小区、公园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路面,轻型车辆车行道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的地面。

8 透水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与装备 采用渗水系数残留率CR作为功能衰减评价指标,研究制定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功能性分级标准,研发了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机能恢复技术装备。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机能恢复装备以高压水为介质,利用车载动力单元将高压水喷射到路面,通过气穴发生装置产生的水泡发生气穴效应,冲压出路面空隙中的脏污物,再通过负压抽取、回收杂物和水,可使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透水系数恢复60%。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与透水性恢复。 1.3绿色屋顶

9 绿地贴成套生态工程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屋顶本土野生植物和防塞排水装置,根据创可贴原理研发而成。防塞排水装置利用进水孔与排水孔之间设置的缓冲装置,有效防止水流中的杂物堵塞下水道入口及减缓屋面径流。草坪基本无需管理(无需浇水、施肥、洒药、修剪),并可起到隔热降温、净化空气及屋面雨水的作用。 适用于既有建筑、新建建筑屋顶、工业棚区等城市硬质地块等绿化。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该容器主要由保温隔热层、蓄水排水层、阻根层、过10 容器式屋顶绿化

滤层组成。所有容器使用PP材料,保证容器使用寿命。容器底部设有蓄水槽,雨水进入种植容器,渗入介质吸收饱和后储存于蓄水槽内。当蓄水槽内水位超过其侧壁的溢水口时,水自行溢出,排入通风排水槽,再被排出。因此,该种植容器的底部始终蓄有水分,即使储存在介质中的水分蒸发,蓄水槽内的水也会向上蒸腾,为植物补充水分,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程。

11 轻质屋面绿化系统

该技术包括了蓄排水层、过滤层、基质层和植被层,其中蓄排水层为双面有凹凸感的蓄排水板,可将多余的水量储存起来,并具有对植物阻根功能,在美化屋面景观的同时,对屋顶有保护作用, 并可有效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将多余的雨水引流收集再利用。

适用于地下室顶板、裙房屋

适用于建筑屋顶绿化工面、架空层屋面和其他有种植要求的建筑屋面绿化工程。 2 调蓄技术

2.1蓄水设施

12 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 该产品由硅砂定型设计的砌体拼装成六边形井室,形成蜂窝状储水空间,实现砌块净水与结构储水有机结合,结构稳定,储水率可达90%。砌块本体具有净化功能,可提高水体溶解氧,延长雨水储存时间。池顶的覆土深度不宜超过2m。 可用于城市广场、建筑小区、绿地与湿地。 13 玻璃钢雨水调蓄装置

该产品由筒体和封头两部分组成。筒体由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树脂经缠绕成型,封头由不饱和树脂灌入模具中成型,经专用设备进行拼装及隔仓,可制成雨水储存罐(池)或调节池。产品初始环刚度5000~10000N/m²,单个产品容积最大100m³。产品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 适用于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雨水传输和调节系统。 3 转输技术

3.1渗透管道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该渗透管是采用专用设备,在PVC-U、HDPE、PP实壁14 塑料雨水渗透管

管或双壁波纹管等管材圆周上开出多排窄条形渗水孔制成,可以通过控制开孔率,满足不同环刚度和渗透率要求。在管外包土工布,既能起到渗透水作用,又能避免泥沙进入管道造成堵塞。管材规格尺寸和物理力学性能符合相应国家塑料管材标准要求(打孔前),容易与各种管件及配件配套。该产品卫生无毒、质量轻、耐腐蚀、刚度好,抗冲击,便于施工安装。环刚度等级:SN4~SN12。 用于城市渗透排水管网和绿地建设等。 15 渗透排放一体化系统

该系统由树脂混凝土线性排水沟、雨水井、渗透式P

适E穿孔管及配套管件等组成,其中雨水井、排水沟壁及底部开孔。雨水经雨水井井箅或排水沟箅子过滤后,进入雨水井和穿孔管,一部分渗入地下,多余雨水从出水管排出。该系统具备雨水收集、储存、输送和入渗功能,能减少雨水排出量,具有调蓄排放、削减洪峰、减轻排水管网排水压力等作用。同时该系统可容纳和入渗初期雨水,降低径流污染。 水排水。

适用于人行路面、公园绿地及广场等场所渗适用条件:与建筑基础边缘距离应不小于3m;渗透设施周边土壤渗透系数大于5×10-6m/s;渗透设施底面距离地下水不小于1.5m。

3.2输送管道

16 树脂混凝土线性排水沟 该排水沟主要以高分子树脂、颗粒填充材料、固化剂等为原料,工厂化预制生产;以线状进水方式取代传统雨水口点式进水方式,减小汇水找坡长度;沟体断面采用U型构造,排水沟底部可形成较大的流速,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该产品还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好,吸水率低、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等区域的地面或侧墙排水。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共交通路面、人行道、广场、公园17 排水管道闭路电视(CCTV)检测系统 该排水管道闭路电视(CCTV)检测系统由爬行器、摄像头、控制器、电缆盘和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爬行器在管道内爬行,摄像头在管道内采集图像,并通过线缆传输管外显示,检测人员根据显示的图像和录制的视频文件判断管道的缺陷种类和等级,为管道评价等提供依据。 适用于管径300mm~1000mm管道缺陷检测。

18 管道内部障碍软切割施工技术 该技术在高压水射流冲淤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根据管道堵塞状况以及管径和管道材质配置不同喷射铣头,利用高压水流对障碍物进行切割,疏通被凝固混凝土块或树根等固体障碍物堵塞的管道,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优点。 适用于被固体堵塞物(混凝土块、砖块、树根等)堵塞的排水管道的疏通。 3.3附属设施

19 城镇排水一体化预制泵站 该泵站由潜水泵、筒体和远程监控系统组成,筒体采用玻璃钢(GRP)预制而成,配套泵站专用监测系统和远程管理系统,具有体积小、流态好、集成度高、使用安全、在线监控、安装维护方便、清洗方便等特点。主要部件均为工厂预制,安装便捷、集成度高,抗渗漏性能好。工作温度为-20℃~40℃,相对湿度宜为25%~85%;输送介质温度应为0℃~40℃,pH值应为4~10。产品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 可用于市政排水和工业废水管道的提升与输送。

20 塑料检查井 该HDPE检查井利用热态缠绕结构壁管设备,采用缠绕成型方法制得,由井座、井筒和支管等组成。开孔型塑料检查井可用于雨水渗透系统。 检查井井盖可采用铸铁检查井盖、复合材料检查井盖、钢纤混凝土检查井盖,质量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T 233-2006《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的要求。

适用于市政或建筑小区给排水管道系统检查。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该装置是雨水口截污辅助装置,由截污槽和滤袋组21 雨水口自动截污装置

成。截污槽设置在井篦子下方,当截污槽内积水和垃圾重量达到设定重量时,翻板打开使垃圾落入滤袋内。具有雨水径流量与垃圾积累量溢流的自动调节功能,以便保证雨水口排水通畅。 适用于标准尺寸雨水口。非标准雨水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22 智能井盖式遥测终端机 该产品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ARM处理器,利用超声波工作原理进行液位、流量等的实时测量的非接触式液位测量仪器。 主要性能指标:主液位传感器量程0.8~8m,辅助液位传感器量程0~2m,适用温度为-40℃~80℃。

适用于城镇排水管道(渠)水位实时监控。 4 截污净化技术

4.1 植被缓冲带

23 多级结构生态岸带渗滤净化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等天然材料与其他工程材料相结合在岸带上构建缓冲带等生态修复系统,一般采用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结构的主体元素,按一定的方式、方向插扦或种植在岸带的不同位置,通过植物群落加固和稳定岸带,弥补硬化河道的不足,可提高雨水的截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并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水循环、恢复岸带生态和景观功能。 适用于缓流水系或封闭水体的驳岸带新建或生态化改造。 4.2截污设施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24 雨水截污装置 该装置是一种具有雨污合流管道截流作用或雨水(初次)管道截污作用的水力涡流分离设备,且具有水头损失小、结构紧凑等特点,对沉积物、油污和悬浮物有较好的截除效果;可设在雨污合流管道和雨水管道检查井或截留井内。 可用于道路两侧、城镇街道排水管道或小区绿地雨水管道的井室截污处置。 4.3雨污水净化

25 城市雨水生态净化技术 该技术将传统技术和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采用渗滤系统处理面源污染,采用生物滤池与过滤滤池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点源污染,采用由截水沟、沉沙井、沉淀池组成的多级过滤系统处理分散式污染的地表雨水径流,形成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点源污染生物净化技术、分散式地表雨水径流回收利用技术和集成净化技术,实现污染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 适用于点源、面源及分散式污染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回用。

26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主要包括垂直流生态滤床、沉淀池(塘)、粗滤床等预处理设施,根据需要设有深度处理塘、污泥生态干化滤床。采用PLC控制技术,达到均匀配水、充分富氧;生态滤料无需清洗、更换;可以采用水位控制和时间控制两种方式。对COD、TN、TP、氨氮去除率可达85%以上。 可用于建筑、道路、停车场、公园等汇水面的雨水处理或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深度处理。

27 小区分散式雨污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小区生活污水和雨水采用景观型组合生态技术、节地型污水生态处理、多级景观污水处理、地下渗滤及屋顶垂直绿化与雨水花园等多种技术组合,实现了小区及建筑的雨污水有效拦截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技术特点:雨污水协同处理,生态景观利用与处理相结合,实现雨污水源头处理。

适用于建筑小区及公用设施生活污水和雨水净化处理。 5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5.1内源治理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28 基于超磁分离的复合水体净化技术 该技术基于磁性物种与物化技术的耦合,与水体颗粒物相互作用,通过超磁分离进行固液分离净化水体。对分离后的水体进一步进行高效生化处理,达到深度净化,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该技术具有出水水质优,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耐有机负荷高,投资少等特点,磁种与泥渣分离后可循环使用。 净化与修复。 5.2生态修复

29 柔性生态护坡技术 该产品是以聚酰胺(PA6)为原材料,采用干拉工艺一次性加工制成的呈倒金字塔状弹性均匀构形、孔隙率大于95%的土工合成材料。利用该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水土保护毯,可为植物生长提供额外的加筋立体护坡体系。产品铺设后,将被植物根系缠绕,使土壤得以整体性的锚固,为植物提供地面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且在工程使用中可抵御3~7m/s的水流冲刷;并具有耐极端温度、耐化学腐蚀、抗紫外线耐老化等特点,满足各类工程需要。 适用于水土保护与景观工程、防洪工程和裸露山体的绿化。

可用于市政污水、雨污合流污水及黑臭河湖水的治理、30 干垒混凝土挡土墙 以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混凝土砌块为材料,采用挡墙砌块+土工格栅、利用砌块间互锁作用或增设不锈钢丝绳缆(或有机材料绳缆)进行串联等方式加固。挡墙背面应设有碎石滤水层,挡墙结构应设计排水减压措施。 多孔混凝土砌块具有多种块型,厚度不小于400mm,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JC/T 2094《干垒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的要求。

适用于具有生态修复或生态景观要求的河道护坡工程。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31 多孔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该技术将透水混凝土、凝胶材料和添加剂制成的多孔质基材护砌至堤坝坡面,具备面层植被缓冲、多孔质骨架防护、植物根系加固三重防护功能,具有强度高、构造利于植物生长,低碱环境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适用于老旧硬质边坡改造修复及新建边坡防护。

32 基于“仿生态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技术 该技术采用河水自净原理建造仿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修复,包含曝气、过滤与生态岛三大单元:(1)采用多类型曝气法向被污染的水体进行人工充氧,满足水体中动物和好氧微生物对水中氧的需要,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2)水循环过滤,滤除水中固体颗粒;(3)生态岛系统包括水生植物浮岛和附着微生物的水下生态基。该水处理技术可做成景观形式,增强河道景观效果,同时进行水质处理。 水质治理。

适用条件:能有效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物为前提,生态净化措施不得与水体的其他功能冲突。

适用于城市河湖水体的6 设计与管理技术

6.1规划设计

33 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方法

该方法从面源污染控制角度,分解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确保全年径流污染物排放浓度在受纳水体水质要求范围以内,从而实现改善面源污染物削减的目标。针对II、III类水质可削减面源污染物达70%,水质目标为Ⅳ类的湖泊汇水区,其面源污染物削减率可达到60%;其他湖泊及江河、港渠汇水区,其面源污染物削减率可达到50%。 适用于水系发达、湖泊较多,以面源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采用数学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和内34 城市暴雨排水和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

涝规划相关的雨水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和管内水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计算降雨地表产流、地表汇流情况,模拟径流和外来水流在管道、渠道、蓄水和处理单元以及分水建筑物等在排水管道中的流动,预测系统中各部分的水流状况,辅助低影响开发方案的设计、效能评估、模拟情景方案和低影响开发方案对比优选和设计,同时便于对排水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适用于低影响开发建模分析,辅助排水系统、地表滞留设施设计和验算等。 6.2监测与管理 3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信息平台 该平台针对国内排水防涝普查管理中存在的排水防涝设施管理不统

一、防涝设施维护效率偏低和防涝预警预判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设计开发,实现了排水防涝设施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可视化且简单快捷的操作,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构建排水设施普查数据库的目的。排水设施普查数据库应符合《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建城[2013]88号)的要求。 适用于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数据采集及查找工作。 36 智能在线排水监测系统 (SmartWater)

该系统采用软硬一体、智能在线、云端管理、分体式安装的智能设计,施工简单便捷,具有逐分钟持续监测、软硬件一体、智能互联、报警信息全方位推送等特点。不但可通过手机监测与校核数据,而且能远程实现设备操作,可实现对排水长期实时监测和积水、溢流的预警报警。 适用于城市管网、河流明渠排水口或调蓄池等排水设施的在线监测。

附录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联系方式

1 收集与渗透技术 1.1 雨水收集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许小华 131 种植屋面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南通沪望塑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01488618 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郭

兵 13886089285 3 硅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0998739 1.2 透水铺装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党金莉 134 透水路面砖(板) 冶炼渣透水砖 承德德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宗文会 13831415002 再生骨料透水砖 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

朱献峰 18039995080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双威建材(东莞)有限公司 熊宝珠 15899915987

刚 021-6693钢渣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1609 混凝土透水路面砖 陕西阳光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刑静飞 18991261288 缝隙透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盐城市荣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沈长荣 15862083388 陶瓷基透水砖 江西绿岛科技有限公司 徐小梁 0795-5777111 砂基透水砖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党金莉 13810998739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5 透水型多功能混凝土植草砖 开孔的四角互锁透水混凝土植草砖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梁玲琳 18957320018 多功能植草砖 北海中南草坪科学研究中心 李炳杰 13317798955 6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上海砼仁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977959 透水水泥混凝土 钢渣透水混凝土 9 彩色透水混凝土 235 北京近山松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易华明 13910010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 赵忠宁 13382059795 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杨 刚 021-6693160

殷明伟 15900彩色透水路面 绵阳靓固科技有限公司 邓焱兮 15182377677 7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13808186005

上海砼仁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殷明伟 15900977

高透水路面 四川中建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陈毅然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959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 赵忠宁 13382059795

闫国杰 13764313透水沥青路面铺装技术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491 8 透水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与装备 透水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闫国杰 13764313491 透水沥青路面机能恢复装备 河南高远公路养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73-3536036 1.3 绿色屋顶

9 绿地贴成套生态工程技术 广州市黄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黄

茜 13570282185 10 容器式屋顶绿化 0981 11 轻质屋面绿化系统 南京万荣园林实业有限公司 吴锦华 15951660806 2 调蓄技术

2.1 蓄水设施

上海中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佳楠 021-5597

赵永华 03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12 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党金莉 13810998739 13 玻璃钢雨水调蓄装置 3 转输技术

3.1 渗透管道

14 塑料雨水渗透管

PVC-U/HDPE渗透排水塑料管材 常德七星泰塑业有

湖南易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李荣祥 13548638688 限公司 周道言 18216110666 埋地用聚烯烃(PO)结构壁雨水渗透管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贤梅 18908315182 15 渗透排放一体化系统 910100387 3.2 输送管道

16 树脂混凝土线性排水沟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910100387

金 1

3北京泰宁科创雨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金 1317 排水管道闭路电视(CCTV)检测系统 保定金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徐

凡 15933224228 18 管道内部障碍软切割施工技术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梁

豪 020-83861471 3.3 附属设施

19 城镇排水一体化预制泵站 城镇排水一体化预制泵站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陆宗雷 13917344364 智能一体化预制泵站 762 20 塑料检查井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贤梅 18908315182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北京颐和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妍 1372102621 雨水口自动截污装置

北京安全技术学会 郭志峰 13521258995 22 智能井盖式遥测终端机 江河瑞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李

楠 010-88892470 4 截污净化技术

4.1 植被缓冲带 23 多级结构生态岸带渗滤净化技术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岭南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高彦波 18612927000 4.2 截污设施

24 雨水截污装置 立体涡轮雨水井过滤器 上海佳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陈

英 021-33627569 初期雨水截污装置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罗

浩 13821190418 雨污合流溢流处理装置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罗

浩 13821190418 4.3 雨污水净化

25 城市雨水生态净化技术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

高彦波 18612927000 26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 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913189724 27 小区分散式雨污水处理技术 温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伟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郑向勇 13706609176 5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邢蓓燕 135.1内源治理

28 基于超磁分离的复合水体净化技术 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永强 15196683527

李5.2 生态修复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9 柔性生态护坡技术 厦门市仁祥投资有限公司 张亮亮 15980829169 30 干垒混凝土挡土墙 干垒劈裂混凝土挡土墙砌块及施工技术 双威建材(东莞)有限公司 段云锋 13530758377 工字型混凝土挡墙砌块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梁玲琳 18957320018 多孔混凝土水工砌块 15005163963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吴义锋31 多孔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东方建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大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卞立波 13810606392 32 基于“仿生态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技术 南京天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徐元敏 025-85863198 6 设计与管理技术

6.1 规划设计 33 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方法 姜

勇 18986114019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34 城市暴雨排水和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

城市暴雨污水及雨洪管理建模软件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薛丽娟 18602630174

谷暴雨排水和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V2.0 洛阳鸿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德性 13837937970 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盛东彪 18910152892 数字排水模拟平台(Uwater-Drainage) 重庆知行地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王小勇 18716991290 6.2 监测与管理

3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信息平台 东彪 18910152892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盛36 智能在线排水监测系统(SmartWater)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13911998136

第17篇: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时间:2015-04-30 07:3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编者按】

追求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及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是当前国际城市规划发展的共同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寻城市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海绵城市是低影响开发模式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近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着力引导低碳生态的设施规划和建设思维方式在城乡建设上的综合应用,推动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从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变。本辑聚焦归纳梳理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国内省市的实践探索,以资借鉴。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德国、美国和日本是较早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的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逐渐起步,深圳、福建等地也开始规划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国外经验

德国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目前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

1、通过制定各级法律法规引导水资源保护与雨水综合运用

德国的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区法规以法律条文或规定的形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水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明晰的要求。联邦水法以优化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政策导向,成为各州制定相关法规的基本依据。1986年的水法将供水技术的可靠性和卫生安全性列为重点,并在第一章中提出“每一用户有义务节约用水,以保证水供应的总量平衡”以约束公民行为。1995年德国颁布了欧洲首个标准“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标准”,提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地区建筑物底层发生洪水的危险性。1996年,在水法的补充条款中增加了“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强调“为了保证水的利用效率,要避免排水量增加”,实现“排水量零增长”。在此背景下,德国建设规划导则规定:“在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中,要确保雨水下渗用地,并通过法规进一步落实。”虽各州的具体落实方式不同,但都规定:除了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

2、积极推广三种雨水利用方式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日渐成熟,目前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如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如法兰克福一个苹果轧汁厂,把屋顶收集下来的雨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用水,成为工业项目雨水利用的典范。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行道树周围以疏松的树皮、木屑、碎石、镂空金属盖板覆盖。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3、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

为了实现排入管网的径流量零增长的目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的指引下,各城市根据生态法、水法、地方行政费用管理等相关法规,制定了各自的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征收标准。并结合各地降水状况、业主所拥有的不透水地面面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核算并收取业主应缴纳的雨水费。此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雨水费用的征收有力地促进了雨水处置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对雨水管理理念的贯彻有重要意义。

4、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德国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制度,即由水务局统一管理与水务有关的全部事项,包括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以市场模式运作,接受社会的监督。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水务管理者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有利于管理好水循环的每个环节,同时又促使用水者合理、有效地用好每一滴水,使水资源和水务管理始终处在良性发展中。

美国

美国的城市雨水管理总体上经历了排放、水量控制、水质控制、生态保护等阶段,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重点逐渐向低影响开发(LID)源头控制转变,逐步构建污染防治与总量削减相结合的多目标控制和管理体系。

1、立法严控雨水下泄量

美国国会积极立法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1972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1987年的水质法案(WQA)和1997年的清洁水法(CWA)均强调了对雨水径流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识别和管理利用。联邦法律要求对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在联邦法律基础上,各州相继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保证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美国联邦和各州还通过总税收控制、发行义务债券、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一系列的经济手段来鼓励雨水的合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2、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应用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最为显着的特色是对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实施“最佳管理方案(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强调自然与生态措施、强调非工程方法。

在城市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在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 (BMP) ”中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 大量应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措施发展而来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技术,通过分散的、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雨水源头控制机制,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以及在接近源头的地方截取径流等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缓解或修复开发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水文扰动,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

日本

日本是个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早在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近年来随着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1、发挥规划和社会组织作用

日本建设省在1980年通过推广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来推进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要求在城市中的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1988年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这些计划、规划和非政府性的组织为日本城市雨水资源的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础,保障了雨水资源化的实施。

2、注重雨水调蓄设施的多功能应用

日本的雨水利用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功能调蓄设施,具有设计标准高、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多功能调蓄设施还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3、加大雨水利用的政府补助

日本对雨水利用实行补助金制度,各个地区和城市的补助政策不一。例如东京都墨田区1996年开始建立促进雨水利用补助金制度,对地下储雨装置、中型储雨装置和小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补助,水池每立方米补40-120美元 ,雨水净化器补1/3-2/3的设备价,以此促进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以及雨水资源化。

日本雨水管理围绕多功能调蓄设施推广应用经历了以下阶段:准备期(20世纪70年代),政府对多功能调蓄设施进行了一些研究和示范性的应用;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多功能调蓄设施开展广泛的应用并进行经验总结;飞跃期(20世纪90年代),多功能调蓄设施得以广泛应用,在多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国内海绵城市探索

深圳:研究、规范、示范三位一体实践低冲击开发理念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独特气候条件下的规划建设新模式。十年来,通过创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低冲击开发基础研究和国际交流,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深圳市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1、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

2004年深圳市举办了第四届“流域管理与城市供水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圳市水务局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联邦环保局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成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基础研究与示范基地。通过将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促进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理念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相结合的转变,为探索“自身可持续、成本可接受、形式可复制”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2、编制完善地方相关导则规范

在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的基础上,深圳编制了一系列关于低冲击开发的地方技术规范。包括:①《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深圳市的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工商业区、城中村、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规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组成、设施种类以及设计准则,比较详细地给出了径流污染控制、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方法,并以附录形式给出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示意图;②《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规定了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的水源要求、利用水水质标准以及水质监测方法;③《深圳市低冲击开发技术基础规范》(在编),适用于深圳市低冲击开发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规范要求低冲击开发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3、创建国家低冲击开发示范区

针对我国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缺乏规模化应用和实证的现实困境,2009年起,深圳市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编制完成《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整体工作方案》。2011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光明新区列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示范区的具体创建工作从2010年开始,通过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和追踪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和技术手册,到2020年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区。

福建:以省域专项行动和技术指南引导海绵城市建设

为减缓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系列生态问题,福建省政府开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组织编制了试行的技术指南,围绕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实现途径,从规划设计优化和工程措施推广方面,分别提出在规划设计中贯彻透水理念的设计要点和要求。

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途径

指南明确了提高城市透水率的途径包括加强城市绿化、推广透水性铺装和强化雨水生态管理。加强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因地制宜多建设城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绿地、小公园等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透水网络;通过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下凹式绿地建设形式,提倡屋顶绿化,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提倡建设城市片林,绿地内宜多种植乔木、灌木等涵养水分能力强的植被。推广透水性铺装材料是将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为透水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成为可透水地表,以便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强化雨水生态管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砾石、沙土等自然要素,通过建造生物滞留池、渗井、渗透沟、砂滤池和采用透水路面、过滤带、植草沟、屋顶绿化等措施,对不透水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进行蓄留、过滤、传输、渗透等,实现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和地下水的补给,缓解因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态问题。

2、明确规划设计目标和任务

指南提出,规划设计优化要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将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将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内化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

3、明确工程设施推广的着力点

在工程设施推广方面,指南要求,通过各类提高城市透水率工程措施的应用,达到减少暴雨径流量、延缓地表径流洪峰生成时间、减少面源污染以及涵养地下水的目的;通过绿地透水优化措施、城市硬化区域透水优化措施以及入渗、存储设施等,以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使地块开发后透水率尽量接近或优于之前的状态。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利用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优化园林景观设计,增加园林景观的雨水生态管理功能。

(责任编辑:白雪松)

第18篇: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

《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第一批)》 1 收集与渗透技术 1.1 雨水收集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1 种植屋面虹该排水系统是将种植屋面的渗透水经排水异型片、虹吸排水槽排至集水井,实种植屋面雨水收集。

吸排水收集现种植屋面有组织零坡度排放,达到集水和二次利用目的。 系统

2 雨水收集利该系统由截污弃流装置、油污分离过滤装置、储水池及相关管道(件)等组成,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

用系统 具有截污弃流、净化等功能。系统设计与施工应符合GB 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要求。

3 硅砂雨水收该系统由硅砂砖、集水管等设施构成,对雨水有渗透、净化、存储作用。其中,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等区域的雨水集利用系统 硅砂砖应符合JG/T 376-2012《砂基透水砖》标准要求,设计施工应符合《硅收集利用。 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 381:2014要求。

1.2透水铺装

4 透水路面砖以骨料、水泥为主要原料,经振动加压或其他成型工艺制成;或以废陶瓷片等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人行道及非重(板) 块状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与水泥浆等搅拌,经压制成型、坯体干燥、高载路面等场合。 温烧成等工艺制成;也可采用沙漠风积沙与胶结剂,组成表面致密、微米级渗水的滤水层。产品具有多孔自透水功能,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GB/T 25993《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标准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5 透水型多功以干硬性混凝土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布料成型技术,经压制而成,铺装时可有透水要求的停车场、公园步道等场合。能混凝土植实现四角互锁,或具有球面承压凸台。除了砖体的竖向开孔结构形成路面雨水当路面荷载较高时,可选用普通混凝土草砖 下渗的主要通道外,砖体混凝土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透水率≥1.0×成型的四角互锁开孔植草砖。 10-2cm/s(试验方法GB/T 25993)。植草砖基体混凝土可使用部分固废材料生产。产品相关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NY/T 1253《植草砖》标准要求。 6 透水水泥混在透水性路基上现场浇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形成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透建筑小区、公园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凝土路面 水性水泥混凝土系指采用特殊级配集料、水泥、化学外加剂、增强剂等制成的等路面,轻型车辆车行道以及各种体育非封闭型多孔混凝土。因集料级配特殊,混凝土结构中含有大量连通孔隙,降设施的地面。 雨时,雨水将沿这些贯通的“路线”透过路面,进入路基,渗入地下。当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中掺加适量比例颜料,则可修筑彩色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应执行CJJ/T 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集料可采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性能稳定的天然或人工集料,如碎石、卵石、钢渣、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增强剂可采用活性混合材、聚合物乳液等。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开放式透水性路基,以利透过路面的雨水暂时储存,然后进一步渗透。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指标:孔隙率15%~25%、抗压强度15MPa~30MPa,抗折强度3MPa~5MPa,表观密度1700kg/m3~2200kg/m3,透水系数≥1.0×10-2cm/s。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7 透水沥青混在透水性路基上现场浇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形成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透建筑小区、公园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凝土路面 水性沥青混凝土系指采用单一级配粗集料或特殊级配集料、沥青、改性剂等配等路面,轻型车辆车行道以及各种体育制而成的透水性混凝土。因集料级配特殊,混凝土结构中含有大量连通孔隙,设施的地面。 降雨时,雨水将沿这些贯通的“路线”透过路面,进入路基,渗入地下。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应执行CJJ/T 190-20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吸音降噪效果显著,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相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强度较高,但成本也高。

主要技术指标:孔隙率15%~25%,抗压强度20MPa~ 40MPa,渗透系数≥800ml/15s。 8 透水沥青路采用渗水系数残留率CR作为功能衰减评价指标,研究制定了透水性沥青路面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与透水性恢面综合养护功能性分级标准,研发了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机能恢复技术装备。 技术与装备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机能恢复装备以高压水为介质,利用车载动力单元将高压水喷射到路面,通过气穴发生装置产生的水泡发生气穴效应,冲压出路面空隙中的脏污物,再通过负压抽取、回收杂物和水,可使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透水系数恢复60%。

1.3绿色屋顶

9 绿地贴成套 该技术是利用屋顶本土野生植物和防塞排水装置,根据创可贴原理研发而适用于既有建筑、新建建筑屋顶、工业生态工程技成。防塞排水装置利用进水孔与排水孔之间设置的缓冲装置,有效防止水流中棚区等城市硬质地块等绿化。 术 的杂物堵塞下水道入口及减缓屋面径流。草坪基本无需管理(无需浇水、施肥、洒药、修剪),并可起到隔热降温、净化空气及屋面雨水的作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复。 10 容器式屋顶 该容器主要由保温隔热层、蓄水排水层、阻根层、过滤层组成。所有容器适用于建筑屋顶绿化工程。

绿化 使用PP材料,保证容器使用寿命。容器底部设有蓄水槽,雨水进入种植容器,渗入介质吸收饱和后储存于蓄水槽内。当蓄水槽内水位超过其侧壁的溢水口时,水自行溢出,排入通风排水槽,再被排出。因此,该种植容器的底部始终蓄有水分,即使储存在介质中的水分蒸发,蓄水槽内的水也会向上蒸腾,为植物补充水分,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11 轻质屋面绿 该技术包括了蓄排水层、过滤层、基质层和植被层,其中蓄排水层为双面适用于地下室顶板、裙房屋面、架空层化系统 有凹凸感的蓄排水板,可将多余的水量储存起来,并具有对植物阻根功能,在屋面和其他有种植要求的建筑屋面绿化美化屋面景观的同时,对屋顶有保护作用, 并可有效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工程。 将多余的雨水引流收集再利用。

2 调蓄技术 2.1蓄水设施 12 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

13 玻璃钢雨水调蓄装置

3 转输技术 3.1渗透管道 序号 项目名称 该产品由硅砂定型设计的砌体拼装成六边形井室,形成蜂窝状储水空间,实现可用于城市广场、建筑小区、绿地与湿砌块净水与结构储水有机结合,结构稳定,储水率可达90%。砌块本体具有地。 净化功能,可提高水体溶解氧,延长雨水储存时间。池顶的覆土深度不宜超过2m。

该产品由筒体和封头两部分组成。筒体由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树脂经缠绕成适用于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雨水传输和型,封头由不饱和树脂灌入模具中成型,经专用设备进行拼装及隔仓,可制成调节系统。 雨水储存罐(池)或调节池。产品初始环刚度5000~10000N/m²,单个产品容积最大100m³。产品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14 塑料雨水渗该渗透管是采用专用设备,在PVC-U、HDPE、PP实壁管或双壁波纹管等管适用于城市渗透排水管网和绿地建设透管 材圆周上开出多排窄条形渗水孔制成,可以通过控制开孔率,满足不同环刚度等。 和渗透率要求。在管外包土工布,既能起到渗透水作用,又能避免泥沙进入管道造成堵塞。管材规格尺寸和物理力学性能符合相应国家塑料管材标准要求(打孔前),容易与各种管件及配件配套。该产品卫生无毒、质量轻、耐腐蚀、刚度好,抗冲击,便于施工安装。环刚度等级:SN4~SN12。

15 渗透排放一该系统由树脂混凝土线性排水沟、雨水井、渗透式PE穿孔管及配套管件等组适用于人行路面、公园绿地及广场等场体化系统 成,其中雨水井、排水沟壁及底部开孔。雨水经雨水井井箅或排水沟箅子过滤所渗水排水。

后,进入雨水井和穿孔管,一部分渗入地下,多余雨水从出水管排出。该系统适用条件:与建筑基础边缘距离应不小具备雨水收集、储存、输送和入渗功能,能减少雨水排出量,具有调蓄排放、于3m;渗透设施周边土壤渗透系数大削减洪峰、减轻排水管网排水压力等作用。同时该系统可容纳和入渗初期雨水,于5×10-6m/s;渗透设施底面距离地下降低径流污染。

3.2输送管道

水不小于1.5m。 16 树脂混凝土该排水沟主要以高分子树脂、颗粒填充材料、固化剂等为原料,工厂化预制生适用于公共交通路面、人行道、广场、线性排水沟 产;以线状进水方式取代传统雨水口点式进水方式,减小汇水找坡长度;沟体公园等区域的地面或侧墙排水。

断面采用U型构造,排水沟底部可形成较大的流速,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该产品还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好,吸水率低、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17 排水管道闭该排水管道闭路电视(CCTV)检测系统由爬行器、摄像头、控制器、电缆盘适用于管径300mm~1000mm管道缺路电视和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爬行器在管道内爬行,摄像头在管道内采集图像,并陷检测。

(CCTV)检通过线缆传输管外显示,检测人员根据显示的图像和录制的视频文件判断管道测系统 的缺陷种类和等级,为管道评价等提供依据。

18 管道内部障该技术在高压水射流冲淤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根据管道堵塞状况以及管径和适用于被固体堵塞物(混凝土块、砖块、碍软切割施管道材质配置不同喷射铣头,利用高压水流对障碍物进行切割,疏通被凝固混树根等)堵塞的排水管道的疏通。 工技术 凝土块或树根等固体障碍物堵塞的管道,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优点。 3.3附属设施

19 城镇排水一该泵站由潜水泵、筒体和远程监控系统组成,筒体采用玻璃钢(GRP)预制而可用于市政排水和工业废水管道的提升体化预制泵成,配套泵站专用监测系统和远程管理系统,具有体积小、流态好、集成度高、与输送。 站 使用安全、在线监控、安装维护方便、清洗方便等特点。主要部件均为工厂预制,安装便捷、集成度高,抗渗漏性能好。工作温度为-20℃~40℃,相对湿度宜为25%~85%;输送介质温度应为0℃~40℃,pH值应为4~10。产品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

20 塑料检查井 该HDPE检查井利用热态缠绕结构壁管设备,采用缠绕成型方法制得,由井座、适用于市政或建筑小区给排水管道系统井筒和支管等组成。开孔型塑料检查井可用于雨水渗透系统。

检查。

检查井井盖可采用铸铁检查井盖、复合材料检查井盖、钢纤混凝土检查井盖,质量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T 233-2006《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的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21 雨水口自动该装置是雨水口截污辅助装置,由截污槽和滤袋组成。截污槽设置在井篦子下适用于标准尺寸雨水口。非标准雨水口截污装置 方,当截污槽内积水和垃圾重量达到设定重量时,翻板打开使垃圾落入滤袋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具有雨水径流量与垃圾积累量溢流的自动调节功能,以便保证雨水口排水通畅。

22 智能井盖式该产品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ARM处理器,利用超声波工作原理进行适用于城镇排水管道(渠)水位实时监遥测终端机 液位、流量等的实时测量的非接触式液位测量仪器。

主要性能指标:主液位传感器量程0.8~8m,辅助液位传感器量程0~2m,适用温度为-40℃~80℃。

4 截污净化技术 4.1 植被缓冲带

控。 23 多级结构生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等天然材料与其他工程材料相结合在岸带上构建缓冲适用于缓流水系或封闭水体的驳岸带新态岸带渗滤带等生态修复系统,一般采用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结构的建或生态化改造。 净化技术 主体元素,按一定的方式、方向插扦或种植在岸带的不同位置,通过植物群落加固和稳定岸带,弥补硬化河道的不足,可提高雨水的截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并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水循环、恢复岸带生态和景观功能。

4.2截污设施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24 雨水截污装该装置是一种具有雨污合流管道截流作用或雨水(初次)管道截污作用的水力可用于道路两侧、城镇街道排水管道或置 涡流分离设备,且具有水头损失小、结构紧凑等特点,对沉积物、油污和悬浮小区绿地雨水管道的井室截污处置。 物有较好的截除效果;可设在雨污合流管道和雨水管道检查井或截留井内。

4.3雨污水净化 25 城市雨水生该技术将传统技术和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采用渗滤系统处理面源污染,采用适用于点源、面源及分散式污染的雨水态净化技术 生物滤池与过滤滤池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点源污染,采用由截水沟、沉沙井、沉收集净化和回用。

淀池组成的多级过滤系统处理分散式污染的地表雨水径流,形成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点源污染生物净化技术、分散式地表雨水径流回收利用技术和集成净化技术,实现污染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

26 人工湿地垂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主要包括垂直流生态滤床、沉淀池(塘)、粗滤床等可用于建筑、道路、停车场、公园等汇直流生态滤预处理设施,根据需要设有深度处理塘、污泥生态干化滤床。采用PLC控制水面的雨水处理或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深床 技术,达到均匀配水、充分富氧;生态滤料无需清洗、更换;可以采用水位控度处理。 制和时间控制两种方式。对COD、TN、TP、氨氮去除率可达85%以上。

27 小区分散式该技术通过对小区生活污水和雨水采用景观型组合生态技术、节地型污水生态适用于建筑小区及公用设施生活污水和雨污水处理处理、多级景观污水处理、地下渗滤及屋顶垂直绿化与雨水花园等多种技术组雨水净化处理。 技术 合,实现了小区及建筑的雨污水有效拦截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技术特点:雨污水协同处理,生态景观利用与处理相结合,实现雨污水源头处理。

5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5.1内源治理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28 基于超磁分该技术基于磁性物种与物化技术的耦合,与水体颗粒物相互作用,通过超磁分可用于市政污水、雨污合流污水及黑臭离的复合水离进行固液分离净化水体。对分离后的水体进一步进行高效生化处理,达到深河湖水的治理、净化与修复。 体净化技术 度净化,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该技术具有出水水质优,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耐有机负荷高,投资少等特点,磁种与泥渣分离后可循环使用。

5.2生态修复 29 柔性生态护该产品是以聚酰胺(PA6)为原材料,采用干拉工艺一次性加工制成的呈倒金适用于水土保护与景观工程、防洪工程坡技术 字塔状弹性均匀构形、孔隙率大于95%的土工合成材料。利用该土工合成材和裸露山体的绿化。 料制成水土保护毯,可为植物生长提供额外的加筋立体护坡体系。产品铺设后,将被植物根系缠绕,使土壤得以整体性的锚固,为植物提供地面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且在工程使用中可抵御3~7m/s的水流冲刷;并具有耐极端温度、耐化学腐蚀、抗紫外线耐老化等特点,满足各类工程需要。

30 干垒混凝土以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混凝土砌块为材料,采用挡墙砌块+土工格栅、利用砌块适用于具有生态修复或生态景观要求的挡土墙 间互锁作用或增设不锈钢丝绳缆(或有机材料绳缆)进行串联等方式加固。挡河道护坡工程。 墙背面应设有碎石滤水层,挡墙结构应设计排水减压措施。

多孔混凝土砌块具有多种块型,厚度不小于400mm,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JC/T 2094《干垒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的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31 多孔质生态该技术将透水混凝土、凝胶材料和添加剂制成的多孔质基材护砌至堤坝坡面,适用于老旧硬质边坡改造修复及新建边环境修复技具备面层植被缓冲、多孔质骨架防护、植物根系加固三重防护功能,具有强度坡防护。 术 高、构造利于植物生长,低碱环境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32 基于“仿生态该技术采用河水自净原理建造仿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修复,包含曝气、过滤适用于城市河湖水体的水质治理。

系统”的城市与生态岛三大单元:(1)采用多类型曝气法向被污染的水体进行人工充氧,适用条件:能有效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河道治理技满足水体中动物和好氧微生物对水中氧的需要,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2)物为前提,生态净化措施不得与水体的术 水循环过滤,滤除水中固体颗粒;(3)生态岛系统包括水生植物浮岛和附着其他功能冲突。 微生物的水下生态基。该水处理技术可做成景观形式,增强河道景观效果,同时进行水质处理。

6 设计与管理技术 6.1规划设计 33 基于面源污该方法从面源污染控制角度,分解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确保全年径流污染适用于水系发达、湖泊较多,以面源污染控制的年物排放浓度在受纳水体水质要求范围以内,从而实现改善面源污染物削减的目染控制为主要目的的城市海绵城市建径流总量控标。针对II、III类水质可削减面源污染物达70%,水质目标为Ⅳ类的湖泊汇设。 制率指标分水区,其面源污染物削减率可达到60%;其他湖泊及江河、港渠汇水区,其解方法 序号 项目名称 面源污染物削减率可达到50%。 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34 城市暴雨排采用数学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和内涝规划相关的雨水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和管适用于低影响开发建模分析,辅助排水水和低影响内水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计算降雨地表产流、地表汇流情况,模拟径流和外系统、地表滞留设施设计和验算等。 开发模拟系来水流在管道、渠道、蓄水和处理单元以及分水建筑物等在排水管道中的流动,统 预测系统中各部分的水流状况,辅助低影响开发方案的设计、效能评估、模拟情景方案和低影响开发方案对比优选和设计,同时便于对排水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6.2监测与管理 35 城市排水防涝该平台针对国内排水防涝普查管理中存在的排水防涝设施管理不统

一、防涝适用于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数据采集及查设施普查信息设施维护效率偏低和防涝预警预判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设计开发,实现了排水找工作。平台 防涝设施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可视化且简单快捷的操作,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构建排水设施普查数据库的目的。排水设施普查数据库应符合《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建城[2013]88号)的要求。

36 智能在线排水该系统采用软硬一体、智能在线、云端管理、分体式安装的智能设计,施工适用于城市管网、河流明渠排水口或调监测系统 简单便捷,具有逐分钟持续监测、软硬件一体、智能互联、报警信息全方位蓄池等排水设施的在线监测。

(SmartWater) 推送等特点。不但可通过手机监测与校核数据,而且能远程实现设备操作,可实现对排水长期实时监测和积水、溢流的预警报警。

附录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联系方式 1 收集与渗透技术 1.1 雨水收集 序号 项目名称 1 种植屋面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3 硅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1.2 透水铺装 序号 项目名称 4 透水路面砖冶炼渣透水砖 (板) 再生骨料透水砖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钢渣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南通沪望塑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承德德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 双威建材(东莞)有限公司 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 许小华 郭 兵 党金莉

联系人 宗文会 朱献峰 熊宝珠 杨 刚

联系电话 13301488618 13886089285 13810998739

联系电话 13831415002 18039995080 15899915987 021-66931609

混凝土透水路面砖

缝隙透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陶瓷基透水砖 砂基透水砖

序号 项目名称 5 透水型多功开孔的四角互锁透水混凝土植草砖能混凝土植多功能植草砖 草砖 6 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透水水泥混凝土

陕西阳光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盐城市荣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江西绿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北海中南草坪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砼仁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

刑静飞 沈长荣 徐小梁 党金莉

联系人 梁玲琳 李炳杰

殷明伟 赵忠宁

18991261288 15862083388 0795-5777111 13810998739

联系电话 18957320018 13317798955

15900977959 13382059795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7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8 透水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与装备

钢渣透水混凝土 彩色透水混凝土 彩色透水路面

高透水路面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透水沥青路面铺装技术

透水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 透水沥青路面机能恢复装备

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近山松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绵阳靓固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中建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砼仁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标美彩石建材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高远公路养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杨 刚 易华明 邓焱兮

陈毅然 殷明伟 赵忠宁 闫国杰 闫国杰 赵永华

021-66931609 13910010235 15182377677

13808186005 15900977959 13382059795 13764313491 13764313491 0373-3536036

1.3 绿色屋顶 9 绿地贴成套生态工程技术 10 容器式屋顶绿化 11 轻质屋面绿化系统

2 调蓄技术 2.1 蓄水设施 序号 项目名称 12 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

13 玻璃钢雨水调蓄装置

3 转输技术 3.1 渗透管道

广州市黄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中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万荣园林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易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黄 茜 张佳楠 吴锦华

联系人党金莉李荣祥13570282185 021-55970981 15951660806

联系电话 13810998739

13548638688

14 塑料雨水渗PVC-U/HDPE渗透排水塑料管材 透管

常德七星泰塑业有限公司 周道言 李贤梅

18216110666 18908315182 埋地用聚烯烃(PO)结构壁雨水渗透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

15 渗透排放一体化系统 3.2 输送管道 16 树脂混凝土线性排水沟

17 排水管道闭路电视(CCTV)检测系统 18 管道内部障碍软切割施工技术

3.3 附属设施 19 城镇排水一城镇排水一体化预制泵站 体化预制泵智能一体化预制泵站 站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保定金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赵 金 赵

金 徐

凡 梁

陆宗雷 李 妍

13910100387

13910100387 15933224228 020-83861471

13917344364 13721026762

20 塑料检查井

序号 项目名称 21 雨水口自动截污装置

22 智能井盖式遥测终端机 4 截污净化技术 4.1 植被缓冲带 23 多级结构生态岸带渗滤净化技术

4.2 截污设施 24 雨水截污装立体涡轮雨水井过滤器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贤梅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北京颐和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北郭志峰 京安全技术学会

江河瑞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李 楠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岭南新科生高彦波 态科技研究院(北京)、岭南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佳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陈 英

18908315182

联系电话 13521258995

010-88892470

18612927000

021-33627569 置 初期雨水截污装置 雨污合流溢流处理装置

4.3 雨污水净化 25 城市雨水生态净化技术

26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 27 小区分散式雨污水处理技术

5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5.1内源治理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罗 浩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罗 浩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岭南新科生高彦波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

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邢蓓燕温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伟达园林工程有限公郑向勇司

13821190418 13821190418

18612927000

13913189724 13706609176

28 基于超磁分离的复合水体净化技术 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强 5.2 生态修复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 联系人 29 柔性生态护坡技术

厦门市仁祥投资有限公司

张亮亮 30 干垒混凝土干垒劈裂混凝土挡土墙砌块及施工技双威建材(东莞)有限公司 段云锋

挡土墙 术

工字型混凝土挡墙砌块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梁玲琳 多孔混凝土水工砌块

嘉兴市五丰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吴义锋

31 多孔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东方建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卞立波 京华大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32 基于“仿生态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技术 南京天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徐元敏 6 设计与管理技术 6.1 规划设计

15196683527

联系电话 15980829169 13530758377

18957320018 15005163963 13810606392

025-85863198 33 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方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法

姜 勇 18986114019 34 城市暴雨排城市暴雨污水及雨洪管理建模软件 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薛丽娟 谷德性 盛东彪 王小勇

18602630174 13837937970 18910152892 18716991290 水和低影响暴雨排水和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V2.0 洛阳鸿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发模拟系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 统 数字排水模拟平台(Uwater-Drainage) 6.2 监测与管理 35 36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信息平台 智能在线排水监测系统(SmartWater)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知行地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盛东彪 唐兰贵

18910152892 13911998136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第19篇: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县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改善镇区形象,提升镇区品位,促进乡域经济分说快速发展,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四化工程”,推动镇区在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管理水平等4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靓丽镇区”。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调整镇区管理工作标准,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制度,实行常态化管理。二是抓好镇区死角管理,重点解决蔬菜市场、集市等群众关注的问题。

2、加大建筑市场的管理。完善建筑市场管理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制度,确保建筑市场规范运行,农民工工资得到及时支付。责任人:*

3、全面提升镇区功能。一是进行镇区主干路路灯改造。二是完成镇区部分排水管线清淤工程。三是加快镇区供气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责任人:*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八大建设”领导小组要按照“四个干”(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的机制,对照年度任务,进行细化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2、加强宣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镇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关心城建、支持城建、参与城建的浓厚氛围。

3、加强督导。对照台账,对责任单位的推进情况进行月收集、季总结,随时掌握情况进度。

第20篇: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开发是目前我国的重点开发方向。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节省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公园绿地的建设和规划与海绵城市规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海绵城市规划是以公园绿地系统为基础,虽然从建设结构上来说,两者有很大区别,但是在功能上绿地系统会为海绵城市系统提供辅助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能够如何加快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而近年来很多地方也会产生干旱缺水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开始大力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缓解干旱的问题。然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还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当有大量降雨情况时,不能做到对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对生活用水、工厂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设施上,也未能进行合理的净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净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受到传统的清扫方式的影响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公园绿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进行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当进行日常的清扫时,传统的清扫模式会有可能将道路中的污垢扫进绿化带,这样就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时所收集的水资源产生污染,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系统对于海绵城市的辅助成效,所以,看似简单的清扫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

1.3建设海绵城市的制度规划不够完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制度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的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都给予重视,但是对于规划制度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而,不完善的规划制度,会大大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利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1.4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出来的城市建设概念,所以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支撑,就不能将海绵城市达到其应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深刻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理解,所以间接的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人员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和积极度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同时,由于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将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公园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辅助海绵城市的建设。

1.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而进行利用的水资源不能保证其污染程度,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大弊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园绿地中的污染物监测力度不够,导致对污染物的数据较少,不能尽量准确的判断出水源的污染程度,从而确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资源是否干净,能否供认使用。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策略

2.1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极其重要的[1]。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缓解缺水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成为海绵城市建立的推动力。

2.2改变清扫道路的模式

由于传统清扫道路的模式会将许多污垢带入绿化带中去,这就会使得在绿地系统的辅助下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来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供人们进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改变清扫方式,降低污垢进入绿化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2.3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会让许多看似疑难的问题变得清晰。科学合理的建设制度,不仅能够让工作更好的完成,还能促进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4定期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而言比较稀缺,所以,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4]。所以,应该开展定期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受限于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应对紧急状况的心态等内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一份力,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2.5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

当污染物污染了水资源后,会使得水资源指标不合格,导致不能供需要的人们进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标就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才能确保收集的水资源指标合格,缓解缺水问题,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能够节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这份事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完善建设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监测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真正为人们所用,成为一项益民的好事。与此同时,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国人均的淡水拥有量,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作者:施岳军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绿化管理所

参考文献:

[1]马韩乾.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2]刘朝彪,吴相利.“海绵城市”构建规划实施策略分析———以哈尔滨市群力雨洪公园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4:3~5.

[3]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4]季冬兰,李婷,甄斌.武汉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5,09:125~127.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doc》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